论中国地缘关系与战略合作发展及中美关系

论中国地缘关系与战略合作发展及中美关系

打开一张世界地图你会很清楚地看到:中国陆上有10余个邻国,海上与6个国家隔海相望,这使中国成为世界上邻国最多的国家之一。目前,这些国家虽与中国都保持着“太平”状态。但由于邻国多,中国的周边环境却是不容乐观:朝鲜核危机仍未解决;日本再次“借船出海”;台湾局势不容乐观;南海很多岛屿被无赖国家侵占,石油、天然气被非法开采;印度蓄势待发,核力量已经不容忽视,又要买航母又要造航母,想插手南海事务;西藏独立分子仍很猖狂;新疆地区还有可能性就大,避免冲突的难度就大。

细数中国与周边国家的关系,主要有以下几方面问题存在:

1. 海上问题矛盾激化海上安全成为中国周边安全形势紧张的重要来源,中国的海洋战略已成为国际社会判断中国是否和平崛起的重要指标。中国的深海战略已经触及美国的亚太乃至全球利益,周边国家借美国重返亚太之势在海洋问题上结成利益共同体抗衡中国的潜力大大增强。因此,中国的海洋安全环境进一步恶化,中国深海战略面临的压力将常态化。

2. 半岛局势僵局难破中国周边安全的最大软肋是东北亚,朝鲜半岛形势是风向标。从地缘政治的角度看,以朝鲜半岛为中心的东北亚地区是中国安全的致命弱点。历史上,1895年的甲午战争、1905年的日俄战争以及日本侵占中国东北等都在这个地区。新中国成立后,上世纪50年代的朝鲜战争以及60年代中国与苏联的珍宝岛冲突都对中国安全造成极为严重的威胁。

3. 日本“远交近攻”加强日美同盟2011年3月11日,日本东北部发生特大地震、海啸和核泄漏三重灾害。日本大地震的国际救援行动以及日本接受救援的情况清晰地反映出日本对外关系的亲疏远近排列顺序,日美同盟为中核,第二层次为间接的盟友:主要是美国同盟旗下的英、法、韩、澳大利亚、中国台湾等国家和地区;第三层次为与日本历史渊源甚深且有共同价值观的东南亚国家;第四层次为能够对中国实力起制衡或牵制作用的俄罗斯、印度、蒙古等国。具体来说,处于中核的日美同盟关系在快速协调应战能力方面彰显了无与伦比的优越性。

4. 战略忧虑刺激军备竞赛进入21世纪后,中国与周边国家的军费开支整体上都保持了增长的态势,这种态势可能会在较长一段时间内持续下去。目前,美国是全球绝对的军事霸主,带给全球最大的不确定性;俄罗斯正在不断加强和巩固军事强国地位,印度推动全方位进攻性军事战略,成为中国周边的“上升性威胁”因素。东南亚各国纷纷加强军备建设,尤其是海上力量。从长期来看,各国军费开支不断增长的态势不利于亚太安全互信的建设,可能使亚太地区陷入军备竞赛的“恶圈”之中,使业已存在的安全困境更加恶化。

判断中国的周边环境,美国的影响是一个始终不能忽视的因素,并且有一定的不确定性。美国在东亚地区,存在着一个同盟体系。中国周边的日本、韩国、澳大利亚都是美国的盟国,此外,美国与菲律宾、泰国、新加坡、印度、巴基斯坦等保持着紧密的安全合作关系。特别是,日美同盟关系在很大程度上是直接针对中国的。美国的战略是维持在全球事务中的领导地位,并试图排除任何一个大国对美国领导地位可能发起的挑战。因此,美国对中国的崛起始终有着防范的一面,试图牵制中国的崛起,近来美国的战略东移,试图牵制中国崛起的意图更加明显。判断中国的周边环境,美国的影响是一个始终不能忽视的因素,并且有一定的不确定性。。

从2010年开始,美国逐步在中国周边构造“雁型安全模式”。美国重返亚洲不仅使中国直接面对美国日益增强的战略挤压,也使中国与周边国家的政治互信有所减弱,国家间关系朝着不利的方向发展。在这种模式中,美国是雁首,第二梯队是美日、美韩同盟,尤其是美日同盟被置于首要位置,是美国在亚太地区的“基石”,美日韩三边存在形成军事同盟的迹

象。第三梯队是美国与澳大利亚、菲律宾和泰国等盟国的关系。第四梯队是美国与印尼、越南和印度的关系,显著特点是以地区为平台,呈现出网络化发展趋势,这也是美国塑造亚太地区秩序的最广阔依托。

“雁型安全模式”是冷战以来美国亚洲战略的第三个阶段。从冷战开始到21世纪初期,美国亚太安全战略大致经历了两个阶段,而现在的第三个阶段的“雁型安全模式”正是综合美国对苏战略、对日战略的历史经验,以军事、经济两手都要硬的方式应对中国的崛起。中国成为美国制定亚太战略的首要因素,美国的对华战略已经站在美国亚太战略之上,挟亚太以制衡中国正是美国战略的手段。

2012年的一个热门话题就是关于钓鱼岛的主权之争。中日关系在2012年因为钓鱼岛事件而降到了冰点。钓鱼岛历来都是中日关系之间的敏感话题,今年日本石原慎太郎和日本政府意欲将钓鱼岛“国有化”的行为深深激怒了中国人民和中国政府。而8月的保钓事件则将事件推向高潮。随后中国各地爆发了激烈和大规模的抗日游行保钓活动,而国人抵制日货的行为也让日本企业在中国蒙受了巨大的损失,中国也取消了一系列中国之间的往来活动,中日关系降至冰点。在钓鱼岛事件中也可以找到美国的影子,其中最明显的便是日美联合军事演习。2012年8月21日,日本开始和美国举行联合军演,并假想“钓鱼岛受到中国军队进攻时如何夺岛”作为主题,军演以中国为假想敌,美国和日本赤裸裸地威慑中国。

当然,中国的周边环境也存在一些有利因素,首先是中国对周边地区的影响力逐渐增大。中国与周边国家的贸易额巨大,是许多周边国家最重要的贸易伙伴。同时,中国在周边国家的投资也在迅速增长。中国与周边国家的经济关系,是双边关系中的一个重要稳定因素。其次是国际社会对中国战略意图的认知。随着中国的发展,很多周边国家对“中国威胁”感到焦虑。对此,中国提出了一系列政策理念和政策举措,来缓解这方面的焦虑,包括新安全观、和平崛起、负责任大国、建立一系列伙伴关系、提出睦邻、安邻、富邻的外交政策,推动建设和谐世界与和谐周边等等。此外,中国积极参与与周边国家的自由贸易区的建设,积极推动地区机制的建立和发展。中国与邻国的经济相互依赖关系也在不断加深。

面对这样的周边安全形势,中国必须坚定不移地高举和平、发展、合作的旗帜,一如既往地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坚持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基础上与世界各国友好往来。同时遵循“大国是关键,第三世界是基础,周边是重点”的方针,坚持“与邻为善、以邻为伴”的外交方针和“睦邻、安邻、富邻”的外交政策,在同周边展开的外交行动中,着力建立互信合作,着手解决分歧难点,不断发展同周边国家长期稳定的友好合作关系,加强双边、多边和区域合作。坚持“主权归我,搁置争议,共同开发”的原则,解决好黄海、东海、南海的争端。坚持和平发展的方针,为我国的和平崛起和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创造和谐的周边安全环境因素。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