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江仙(梦觉小庭院,冷风淅淅,疏雨潇潇)

临江仙(梦觉小庭院,冷风淅淅,疏雨潇潇)

临江仙

柳永

梦觉小庭院,冷风淅淅,疏雨潇潇。绮窗外,秋声败叶狂飘。心摇。奈寒漏永,孤帏悄,泪烛空烧。无端处,是绣衾鸳枕,闲过清宵。

萧条。牵情系恨,争向年少偏饶。觉新来、憔悴旧日风标。魂消。念欢娱事,烟波阻、后约方遥。还经岁,问怎生禁得,如许无聊。

选自《全宋词》

陈与义《道中》阅读训练及答案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5-16小题 道中 陈与义 雨子收还急,溪流直又斜。 迢迢傍山路,漠漠满林花。 破水双鸥影,掀泥百草芽。 川原有高下,随处着人家。 注:建炎四年(1130年)正月初,陈与义离衡岳,去邵阳(今湖南宝庆)妻族周氏处,道中所作。是年,陈与义年41岁,自靖康元年(1126年)避乱南奔已有五个年头。 15. 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首联“雨子”二字新颖别致,描绘出春初雨点刚住又急剧落下的山中景象;路边曲折的溪水默默伴随行人,引人注目。 B. 颔联是宏观,是远景。山边驿路,无穷无尽地向前伸展去。桃李盛开,山村笼罩在一片春色中。“迢迢”是远望情景,却能使人产生“长路悠悠,何处才是尽头”的惆怅不堪之情。 C. 颈联是微观,是近景。雨后,一对对轻鸥掠水而过,泥土松软,草芽破土而出,表现出无限生机。 D. 尾联继续描写眼前近景。高下起伏的河川、原野,处处可见的人家烟火,描绘出一幅宁静、安谧的画卷。 16. 纪昀评此诗“夷犹有致”。本诗在摄相取景、选声配色方面力避前代诗人山水行旅诗的惯常蹊径,它落笔淡远,寄兴深微。请结合全诗对此特点做简要分析。 【参考答案】 15. D“尾联继续描写眼前近景”说法错误。诗人用远近结合的方法描写景物,颔联中描写了“迢迢”的驿路,“漠漠”的花树,是远景;颈联中,描写了轻鸥掠水、草芽破土的景象,是近景;尾联中,诗人再次将视线放远,眺望远处高低起伏的“川原”和处处可见的人家,是远景,并不是“继续描写眼前近景”。 16. ①诗歌“落笔淡远”,缘于选取的意象,如“曲折的溪水、盛开的桃李、越冬的草芽、高下起伏的原野,处处可见的人家烟火”等,宁静淡雅,一派平和气象。 ②时局动荡不安,诗人写此诗时,正避乱南奔,颠沛流离。所以诗中和平宁静的景物描写,恰与客子流荡无归的际遇相对照。 ③诗歌寓情于景,字面虽全是客观写景,却把忧危愁苦、急剧跳动的忧国之心寓于景中,含蓄深婉,耐人寻味。

古典诗词鉴赏:苏轼《临江仙·夜归临皋》赏析及训练

古典诗词鉴赏:苏轼《临江仙·夜归临皋》赏析及训练 临江仙·夜归临皋 苏轼 夜饮东坡醒复醉,归来仿佛三更。家童鼻息已雷鸣。敲门都不应,倚杖听江声。 长恨此身非我有,何时忘却营营?夜阑风静縠纹平。小舟从此逝,江海寄馀生。 【注释】 临江仙:唐教坊曲名,后用作词牌名。此词双调六十字,平韵格。临皋:在湖北黄冈县南江边,苏轼曾寓居于此。 东坡:在湖北黄冈县东。苏轼谪贬黄州时,友人马正卿助其垦辟的游息之所,筑雪堂五间。 听江声:苏轼寓居临皋,在湖北黄县南长江边,故能听长江涛声。 长恨句:引用庄子典。《庄子·知北游》云:舜问乎丞曰:道何得而有乎?曰:汝身非汝有也,汝何得有夫道?舜曰:吾身非吾有也,孰有之哉?曰:是天地之委形也。 营营:周旋、忙碌,内心躁急之状,形容奔走钻营,追逐名利。《庄子·庚桑楚》云:全汝形,抱汝生,无使汝思虑营营。 夜阑:夜尽。残,尽,晚。司马迁《史记·高祖本纪》有酒阑,裴骃集解曰阑,言希也。谓饮酒者半罢半在,谓之阑。文选·谢庄《宋孝武宣贵妃诔》有白露凝兮岁将阑,李善注曰阑,犹晚也。縠(h)纹:比喻水波微细。縠,绉纱类丝织品。 【译文】 夜里在东坡饮酒,醉而复醒,醒了又饮。归来时好像已经是夜半三更了。家童鼾声如雷,反复叫门也不应。只好拄杖伫立江边聆听江水奔流的声音。 长恨身在宦途,这身子已不是我自己所有。什么时候才能够忘却追逐功名?夜深风静,水波不兴。真想乘上小船从此消逝,在烟波江湖中了却余生。 【创作背景】 这首词作于苏轼黄州之贬的第三年,即宋神宗元丰五年(1082年)九月。元丰三年(1080年),苏轼因乌台诗案,谪贬黄州(今湖北黄冈),住在城南长江边上的临皋亭。后来,又在不远处开垦了一片荒地,种上庄稼树木,名之曰东坡,自号东坡居士。还在这里筑屋名雪堂。对于经受了一场严重政治迫害的苏轼来说,此时是劫后余生,内心是忿懑而痛苦的。但他没有被痛苦压倒,而是表现出一种超人的旷达,一种不以世事萦怀的恬淡精神。有时布衣芒屩,出入于阡陌之上,有时月夜泛舟,放浪于山水之间,他要从大自然中寻求美的享受,领略人生的哲理。这就是此词的创作背景。 【文学赏析】 此词风格清旷而飘逸,写深秋之夜在东坡雪堂开怀畅饮,醉后返归临皋住所的情景,表现了词人退避社会厌弃世间的人生理想生活态度和要求彻底解脱的出世意念。 上片首句夜饮东坡醒复醉,一开始就点明了夜饮的地点和醉酒的程度醉而复醒,醒而复醉,当他回临皋寓所时,自然很晚了归来仿佛三更,仿佛二字,传神地画出了词人醉眼朦胧的情态这开头两句,先一个醒复醉,再一个仿佛,就把他纵饮的豪兴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了。接着,下面三句,写词人已到寓所在家门口停留下来的情景:家童鼻息已雷鸣,敲门都不应,倚杖听江声。走笔至此,一个风神潇洒的人物形象,一位襟怀旷达遗世独立的幽人跃然纸上,呼之欲出其间浸润的,是一种达观的人生态度,一种超旷的精神世界,一种独特的个性和真情。

苏轼《临江仙夜归临皋》赏析及阅读训练含答案

苏轼《临江仙夜归临皋》赏析及阅读训练含答案临江仙夜归临皋 苏轼 夜饮东坡醒复醉,归来仿佛三更。家童鼻息已雷鸣。敲门都不应,倚杖听江声。 长恨此身非我有,何时忘却营营?夜阑风静?纹平。小舟从此逝,江海寄馀生。 ⑴临江仙:唐教坊曲名,后用作词牌名。此词双调六十字,平韵格。临皋:在湖北黄冈县南江边,苏轼曾寓居于此。 ⑵东坡:在湖北黄冈县东。苏轼谪贬黄州时,友人马正卿助其垦辟的游息之所,筑雪堂五间。 ⑶听江声:苏轼寓居临皋,在湖北黄县南长江边,故能听长江涛声。 ⑷ “长恨”句:引用庄子典。《庄子知北游》云:舜问乎丞曰:“道何得而 有乎?”曰:“汝身非汝有也,汝何得有夫道?”舜曰:“吾身非吾有也,孰有之 哉?”曰:“是天地之委形也。” ⑸营营:周旋、忙碌,内心躁急之状,形容奔走钻营,追逐名利。《庄子庚桑楚》云:“全汝形,抱汝生,无使汝思虑营营。” ⑹夜阑:夜尽。残,尽,晚。司马迁《史记高祖本纪》有酒阑”裴?集解曰“阑,言希也。谓饮酒者半罢半在,谓之阑。”文选谢庄《宋孝武宣贵妃诔》有白露凝兮岁将阑”李善注曰阑,犹晚也” ?(H)纹:比喻水波微细。?,绉纱类丝织品。 夜里在东坡饮酒,醉而复醒,醒了又饮。归来时好像已经是夜半三更了 家童鼾声如雷,反复叫门也不应。只好拄杖伫立江边聆听江水奔流的声音。

长恨身在宦途,这身子已不是我自己所有。什么时候才能够忘却追逐功名?夜深风静,水波不兴。真想乘上小船从此消逝,在烟波江湖中了却余生。 这首词作于苏轼黄州之贬的第三年,即宋神宗元丰五年(1082 年)九月元丰三年(1080 年),苏轼因乌台诗案,谪贬黄州(今湖北黄冈),住在城南长江边上的临皋亭。后来,又在不远处开垦了一片荒地,种上庄稼树木,名之曰东坡,自号东坡居士。还在这里筑屋名雪堂。对于经受了一场严重政治迫害的苏轼来说,此时是劫后余生,内心是忿懑而痛苦的。但他没有被痛苦压倒,而是表现出一种超人的旷达,一种不以世事萦怀的恬淡精神。有时布衣芒?郑? 鋈胗谮淠爸?希?惺痹乱狗褐郏?爬擞谏剿??洌??? 哟笞匀恢醒扒竺赖南硎埽?炻匀松?恼芾怼U饩褪谴舜实拇醋鞅尘啊?BR> 此词风格清旷而飘逸,写作者深秋之夜在东坡雪堂开怀畅饮,醉后返归临皋住所的情景,表现了词人退避社会厌弃世间的人生理想生活态度和要求彻底解脱的出世意念。 上片首句夜饮东坡醒复醉,一开始就点明了夜饮的地点和醉酒的程度醉而复醒,醒而复醉,当他回临皋寓所时,自然很晚了归来仿佛三更,“仿佛”二字,传神地画出了词人醉眼朦胧的情态这开头两句,先一个“醒复醉”,再一个“仿佛”,就把他纵饮的豪兴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了。接着,下面三句,写词人已到寓所在家门口停留下来的情景:“家童鼻息已雷鸣,敲门都不应,倚杖听江声。”走笔至此,一个风神潇洒的人物形象,一位襟怀旷达遗世独立的幽人跃然纸上,呼之欲出其间浸润的,是一种达观的人生态度,一种超旷的精神世界,一种独特的个性和真情。 上片以动衬静,以有声衬无声,通过写家僮鼻息如雷和作者谛听江声,衬托出夜静人寂的境界,从而烘托出历尽宦海浮沉的词人心事之浩茫和心情之孤寂,使人遐思联翩,从而为下片当中作者的人生反思作好了铺垫。 下片一开始,词人便慨然长叹道:“长恨此身非我有,何时忘却营营?” 这奇峰突起的深沉喟叹,既直抒胸臆又充满哲理意味,是全词枢纽。以上两句精粹议论,化用“汝身非汝有也,是天地之委形也”(《庄子知北游》)及“全汝形,抱汝生,无使汝思虑营营”(《庄子庚桑楚》)之意,是词人当下对人生的思索和感叹,以一种透彻了悟的哲理思辨,发出了对整个存在宇宙人生社会的怀疑厌倦、无所希冀无所寄托的深沉喟叹。这两句,既饱含哲理又一任情性,表达出一种无法解脱而又要求解脱的人生困惑与感伤,具有震撼人心的力量。

雨短文阅读及答案

篇一:雨短文阅读及答案 篇二:雨短文阅读及答案 阿兰(法) 我们现实的不幸已经够多的了,可偏偏还有人用想象去增添不幸,你每天至少能碰到一个抱怨他职业的人,而他的诉苦总能打动人,因为对于任何事我们总能挑出毛病,世上没有十全十美的东西。 但是请你注意,这样抱怨下去将没个完,而忧愁更会引起忧愁.因为,如果你这样帮员命运,你就增加了自己的不幸,你事先剥夺任何使你轻松发笑的希望,你的胃病只会因此加剧.假如你有个朋友总是怨天尤人,你必定会努力劝导他,让他用另一种眼光去看待世界,那你为什么不成为自己的好朋友呢.我认为人们应该学会爱自己,对自己友好一切取决于人们最初采取的态度.一为古人说过,任何事情都有两端,选择会割破手的那一端不是聪明人的做法,要紧的是为自己辩护,而不是跟自己作对。我们每个人都有出色的辩护才能,只要我们愿意朝这个方向走,我们总能找到使自己高兴的理由。我经常观察到,人们因为一时说漏了嘴或出于礼貌抱怨自己的职业。如果引导他们讲他们正在做的和和正在发明的事情,而不是去讲他们正在承受的事情,他们就会变成兴高采烈的诗人。 天上下着小雨时你正在街上,你把雨伞打开就够了,犯不着去说:“真见鬼,又下雨了!”你这样说,对于雨滴、对于云和风都不起作用。你倒不如说:“多好的一场雨啊!”我同意你说的,这句话对雨滴同样不起作用,但是它对你自己有好处,你于是抖一下身子,从而使全身发热。因为最微小的愉快动作也会产生这种效果。这样,你就不必担心自己会因为淋雨而感冒。 对待别人也可以像对待雨一样。你说这可不容易,我说不然,这比对待下雨容易。因为你的微笑对待雨水不起作用,对于别人却能起到很大作用。仅仅由于他们效法你的微笑,这就使他们变得不那么忧郁,不那么讨厌。此外,如果你设身处地为他们想,你就不难原谅他们。马可.奥勒利乌斯每天早晨说:“今天我要见到一个追慕虚荣者,一个说谎者,一个处事不公者,一个讨厌的饶舌者。他们之所以这样是因为他们无知。” 16.根据前三段,概括面对不幸人们应该持有的态度。(6分) 17.文章第四段是如何譬喻说理的?这样写的好处是什么?(6) 18.末段划线句的含意是什么?引用马可.奥勒利乌斯的话,有何用意?(6) 参考答案 16.不苛求完美,不怨天尤人,为自己辩护。 17.把“雨”比成人生遭遇的不幸,用“打开伞”比喻对这些不幸的化解。这样写生动形象地表达了面对人生不幸应有的态度,亲切而易于理解。 18.含义:对待忧郁而令人讨厌的人,也应该微笑接受。 用意:说明如果对别人设身处地地着想,就会谅解他们;增强文章说服力。 篇三:雨短文阅读及答案 巨人中考网:小编整理了《雨》阅读答案以供各位同学学习和练习,希望对于大家学习《雨》原文有素帮助和裨益,同时希望大家的阅读水平更上一层楼,关于《雨》阅读答案大家一起来分享和交流吧! 雨,应该是一个阴性名词,她,而不是他。雨,完完全全是女性化的。 春三月的雨,是少女,正值豆蔻年华。 她文静、温柔、清新、羞涩。于人不觉间,她轻轻悄悄地走来,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她如纱如雾,如情似梦,沾衣不湿,拂面不寒。她的裙袂飘过处,天地万物从沉沉昏睡中苏醒过来,种子发出嫩芽,竹林长出春笋,杨柳抽出新枝,睡了一冬的小生灵也伸伸懒腰,走

雨中对酒庭下海棠经雨不谢陈与义阅读答案

雨中对酒庭下海棠经雨不谢陈与义阅读 答案 雨中对酒庭下海棠经雨不谢陈与义阅读答案 陈与义 巴陵二月客添衣,草草杯觞恨醉迟。 燕子不禁连夜雨,海棠犹待老夫诗。 天翻地覆伤春色,齿豁头童祝圣时。 白竹篱前湖海阔,茫茫身世两堪悲。 注:陈与义(1090—1138),南宋诗人。本诗作于宋高宗建炎三年。 8.颔联运用了多种手法,请指出其中一种并结合诗句简要分析。(5分) ①对比。通过对燕子经受不住风雨的打击而海棠却经雨不谢的描写,形成对比,表达了诗人对像燕子类的朝廷小人的憎恶和谴责。突显了对像海棠类的气节高尚者的崇敬和称颂。②比喻。燕子喻趋炎附势,苟且偷安之人,海棠喻志趣高洁,气节高尚之人。含蓄的表达了对前者的憎恨,对后者的崇敬。③寓情于景(或借景抒情)。二月风雨,连绵不断,燕子弱不禁风,海棠却经雨不谢。通过此景,寄寓诗人对失节者的厌恶和对守节者的肯定。(注:把对燕子的描写理解为诗人的自况——孤

苦无依,漂泊不定亦可。)(手法1分,内容分析2分,效果分析2分) 9.尾联最后一句中的“悲”字,包含了哪些复杂的情感?(6分) ①悲国家“天翻地覆”,国破家亡,草木无知,春 色依旧,让人悲痛。②悲自己“齿豁头童”,诗人早衰 多病,又不能为主前驱,无法挽救时局,除了遥祝圣明,还能有何作为?③还悲自己漂泊在外,四顾无依,令人 悲伤。④悲小人趋炎附势,苟且偷安,使人悲愤。(每点 2分,答出3点给满分) 【胡守仁先生评点】诗上半写客中生活,完题面。恨醉迟者,谓饮酒难醉,消愁不得,已摄取下半伤感之意。因国家危急,故虽见春色而心伤,犹杜甫所谓“感时花 溅泪”也。但作者仍寄以极大希望,谓平乱复国有期, 具见其爱国之切矣。纪昀曰:“意境深阔。题外燕子对 题内海棠,不觉添出,用笔灵妙。”

《临江仙·夜归临皋》阅读附答案

《临江仙·夜归临皋》阅读附答案 临江仙·夜归临皋 苏轼 夜饮东坡②醒复醉,归来仿佛三更。家童鼻息已雷鸣。敲门都不应,倚杖听江声。 长恨此身非我有,何时忘却营营?夜阑风静縠纹平。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 注释:①临皋,即临皋亭,位于黄州南江边,苏轼元丰三年因“乌台诗案”被贬,与家眷共居于此。②东坡,元丰五年春,苏轼在东坡构筑雪堂,家属仍住临皋亭,因此常往来于雪堂临皋间。 1. 词的上阕运用了哪些艺术手法?请结合诗句,就其中的两种手法进行分析。(5分) 2. 词的下阕抒发了作者的哪些情感?请联系诗句作答。(6分) 参考答案 1. ①夸张。“家童鼻息已雷鸣”把家童的鼾声夸大成雷声,形象地写出了家童的鼾声之大。②比喻。“家童鼻息已雷鸣”把家童的鼾声比喻成雷声,形象地写出了在寂静的夜晚家童的鼾声象雷鸣一样震耳。③细节描写。“敲门都不应,倚杖听江声”形象描绘出苏轼夜饮醉归,家童已睡,只得立在门外,静听涛声的场景。④以动衬静。“家童鼻息已雷鸣。敲门都不应,倚杖听江声”通过写家童鼻息如雷和作者谛听江声衬托出夜静人寂的意境,以有声衬无声,表现出历尽宦海浮沉的词人心情的孤寂。(明确点出手法,一种1分,共2分。结合相应手法有准确分析的,一种1分,两种3分。细节描写答成动作描写、以动衬静答成衬托、反衬、也可给分;以动衬静答成动静结合不给分。) 2. ①“长恨此身非我有”揭示出作者对身在宦途身不由己的无奈。②“何时忘却营营”表达了难忘世俗名利烦扰的矛盾与苦闷,以及对于自由生活的向往。 ③“江海寄余生”表达出作者对隐逸江湖的渴望。(准确概括出作者的情感1分,结合诗句分析1分,每点2分,共6分。) 搜集整理仅供参考

陈与义《雨潇潇十日雨》阅读答案

陈与义《雨潇潇十日雨》阅读答案 篇一:陈与义诗词鉴赏陈与义诗词鉴赏诗人简介陈与义(1090~1138)宋代诗人。字去非,号简斋。洛阳(今属河南)人。历官太学博士、中书舍人、礼部侍郎、翰林学士、参知政事。早期推重苏轼、黄庭坚和陈师道。后期经历了靖康之变,体验到杜甫安史之乱后的遭遇,转学杜甫,作品题材广泛,感时伤事,成为宋代学习杜甫最有成就的诗人之一。如七律《登岳阳楼》之一、《巴丘书事》、《再登岳阳楼感慨赋诗》等,雄阔豪壮,慷慨悲凉。七言绝句重在意趣,格调清婉,如《春日二首》、《中牟道中二首》等,或工于兴寄,或活用典实,屡见新意。五言律诗以清迥峭刻见长。五言古诗写景造境,观察细密,造语工致。方回(元代文学家)将陈与义与黄庭坚、陈师道合推为江西派的三宗,陈与义不是江西人,与黄庭坚的好用典、矜生硬,迥然有别,他重意境,擅白描,显然不应列入江西诗派。陈与义亦擅词作,有清婉秀丽之风。宋胡注《简斋诗集》30卷(附《无住词》1卷),有《四部丛刊》本,并附元刊《陈简斋诗外集》。目录 1.雨(潇潇十日雨) 2.观江涨(涨江临眺足销忧) 3.次韵乐文卿北园(故园归计堕虚空)4.以事走郊外示友(二十九年知已非) 5.观雨(山客龙钟不解耕) 6.寻诗两绝句(楚酒困人三日醉) 7.雨晴(天缺西南江面清) 8. 送人归京师(门外子规啼未休) 9.春寒(二月巴陵日日风) 10.再登岳阳楼感慨赋诗(岳阳壮观天下传) 11.道中寒食(斗粟淹吾驾) 12.襄邑道中(飞花两岸照船红) 13.归洛道中(洛阳城边风起沙)14.临江仙·夜登小阁,忆洛阳旧游(忆昔午桥桥上饮) 15.牡丹(一自胡尘入汉关) 16.竹(高枝已约风为友) 17.中牟道中(杨柳招人不待媒) 1.阅读下面一首宋诗,回答问题。雨陈与义① 潇潇十日雨,稳送祝融②归。燕子经年梦,梧桐昨暮非。一凉恩到骨,四壁③事多违。衮衮繁华地④,西风吹客衣。【注】①陈与义(1090-1138):字去非,号简斋,洛阳人。这首诗作于政和八年(1118),当时作者正闲居京城等候授职。②祝融:火神,这里指夏季。③四壁:家徒四壁,指穷困。④衮衮:众多,这里指众多居高位而无所作为的官吏。繁华地:指京城。 1.第二联两句诗是什么意思?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感情?(5分) 2.前人认为这首诗写雨是妙在“若即若离”,你同意这种说法吗?请简述理由。(6分)参考 1.秋已来临,燕子将要南归,一年恍若一梦。梧桐经一场雨打,已与昨晚的不同了。作者借燕子、梧桐在雨中的感受,

古诗词临江仙·夜归临皋翻译赏析(最新)

苏轼的《临江仙·夜归临皋》,雪堂夜饮,醉归临皋作。此词以夜饮醉归这件生活小事为由,展现了作者谪居黄州时期旷达而又伤感的心境。上半部叙写于东坡豪饮后醉归临皋之景,下半部是词人的哲思。下面是分享的古诗词临江仙·夜归临皋翻译赏析。欢迎阅读参考! 古诗词临江仙·夜归临皋翻译赏析 《临江仙·夜归临皋》原文 宋:苏轼 夜饮东坡醒复醉, 归来仿佛三更。 家童鼻息已雷鸣。 敲门都不应, 倚杖听江声。 长恨此身非我有, 何时忘却营营? 夜阑风静縠纹平。 小舟从此逝, 江海寄余生。 翻译 夜深宴饮在东坡的寓室里醒了又醉,回来的时候仿佛已经三更。这时家里的童仆早已睡熟鼾声如雷鸣。轻轻地敲了敲门,里面全不回应,只好独自倚着藜杖倾听江水奔流的吼声。 经常愤恨这个躯体不属于我自己,什么时候能忘却为功名利禄而奔竞钻营!趁着这夜深、风静、江波坦平,驾起小船从此消逝,泛游江河湖海寄托余生。 赏析 此词以夜饮醉归这件生活小事为由,即兴抒怀,展现了作者谪居黄州时期旷达而又伤感的心境。

上片叙写于东坡豪饮后醉归临皋之景。前两句点明了词人夜饮的地点和醉酒的程度。醉而复醒,醒而复醉,可见是一醉方休的畅饮了。“仿佛”二字,刻画出词人醉眼朦胧之态,真切传神。“家童”三句,是回到寓所门前驻足叩门的情事。词人虽连连敲门,然小童因等不及主人夜深归来,酣睡已久,鼾声如雷,于叩门声全然不觉。于是,词人索性不再敲门,当此万籁俱寂的深夜,转而拄杖临江,细听涛声。苏轼一向认为“高人无心无不可,得坎且止乘流浮”(《和蔡准郎中见邀游西湖三首》其二)。既然“执”(敲门)而不可得,随即便应转为“破”(倚杖听江声)。这一生活细节,是词人独特个性和旷达人生态度的又一次显现。 下片即是词人“倚杖听江声”时的哲思。“长恨”二句,化用“汝身非汝有也,……是天地之委形也”(《庄子·知北游》)及“全汝形,抱汝生,无使汝思虑营营”(《庄子·庚桑楚》)之意,是词人当下对人生的思索和感叹。想平生颠沛飘泊,身不有己之时居多,何时才能不为外物所羁绊,任性逍遥呢?“夜阑”一句,亦景亦情,既是写深夜无风而平静的江面,也是词人此际宁静超然心境的象征,并从而引发出尾二句的渴望和遐想。“小舟”二句,写词人面对平静的江面,幻想着能如范蠡一样,驾一叶扁舟,远离尘世喧嚣,在江湖深处安闲地度过自己的馀生。此即孔子“道不行,乘桴浮于海”(《论语·公冶长》)之意,体现了作者当时渴望得到精神自由和灵魂解脱的心情。 全词的特点是叙事、议论、写景、抒情相结合,语言舒展自如,简练生动,表现了词人独特的语言风格。在情感上,飘逸旷达与悲凉伤感交织一处,是词人谪居黄州时期复杂心境的很好展示。在苏轼现存的362首词作中,“归”字竟出现105次,这是深可玩味的。李泽厚先生说:“苏轼一生并未退隐,也从未真正‘归田’,但他通过诗文所表达出来的那种人生空漠之感,却比前人任何口头上或事实上的‘退隐’、‘归田’、‘遁世’要更深刻更沉重。因为,苏轼诗文中所表达出来的这种‘退隐’心绪,已不只是对政治的退避,而是一种对社会的退避”(《美的历程》)。由于其结尾所表达的弃官归隐之念,以至于“翌日喧传子瞻夜作此词,挂冠服江边,拿舟长啸去矣。郡守徐君猷闻之,惊且惧,以为州失罪人,急命驾往谒。则子瞻鼻鼾如雷,犹未兴也”(宋叶梦得《避暑录话》卷二)。“本来,又何必那样呢?因为根本逃不掉这个人世大罗网”(《美的历程》)。无论是人间天上,抑或是廊庙江湖,对于苏轼来说均是“外部世界”,本无区别;他最后的归宿只能是自己的“内心世界”,所谓“小舟从此逝,江海寄馀生”,实际只是词人希望获得精神解脱的一种象喻。 扩展阅读:苏轼轶事典故 1、应考趣闻 宋仁宗嘉佑二年,苏轼以一篇《刑赏忠厚之至论》的论文得到考官梅尧臣的赏识,并推荐给主试官欧阳修。欧阳修亦十分赞赏,欲拔擢为第一,但又怕该文为自己的门生曾巩所作,为了避嫌,列为第二。结果试卷拆封后才发现该文为苏轼所作。到了礼部复试时,苏轼再以《春秋对义》取为第一。

陈与义雨陈与义潇潇十日雨,稳送祝融归燕子经年梦,梧桐昨暮非一

陈与义-雨陈与义潇潇十日雨,稳送祝融归。燕子经年梦,梧桐昨暮非。 一 雨陈与义。雨陈与义潇潇十日雨。稳送祝融归。 燕子经年梦。梧桐昨暮非。一凉恩到骨。四壁事多违。衮衮繁华地。西风吹客衣。 作品名称,雨。创作年代,宋。文学体裁,五言。作者,陈与义。 作者。陈与义。字去非。号简斋。洛阳人。徽宗政和年间上舍及第。 宋室南渡。官兵部员外郎。翰林学士。绍兴七年。拜参知政事。有《无住

词》一卷。其为江西诗派之“三宗”之一。其词不多。但“首首可传。不能以篇帙之少而废之”。这首诗作于政和八年。当时作者正闲居京城等候授职。 集评。《无住词》一卷。词虽不多。语意超绝。 识者谓其可摩坡仙之垒也。吐言天拔。陈与义不作柳莺娇之态。亦无蔬笋之气。殆于首首可传。不能以篇帙之少而废之。 译文。连续十日的潇潇细雨。稳当地送走了那炎炎夏日。 闲居在京的我看到那南飞的燕子。不觉感叹又过了一年。回首往事。恍如一梦。梧桐树经过一夜的风吹雨打。已面目而非。那滴落在身上的秋雨冰凉透骨。陈与义我不禁想到自己家徒四壁。本想到京城干一番事业。却事与愿违。在这个繁华的京城。群居着众多高官。他们居高位而无所作为。谁会注意我这个流寓异乡的异客?独立在秋风中。任无情的秋风地吹动着我的衣角。

考试原题。雨陈与义①潇潇十日雨。稳送祝融②归。 燕子经年梦。梧桐昨暮非。一凉恩到骨。四壁③事多违。衮衮繁华地④。西风吹客衣。①陈与义:字去非。号简斋。洛阳人。这首诗作于政和八年。当时作者正闲居京城等候授职。②祝融:火神。这里指夏季。③四壁:家徒四壁。指穷困。④衮衮:众多。这里指众多居高位而无所作为的官吏。繁华地:指京城。8.第二联两句诗是什么意思?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感情?秋已来临。燕子将要南飞。 一年恍若一梦。梧桐经一场雨打。已与昨晚的不同了。作者借燕子。梧桐在雨中的感受。表达了自己怀旧。失落的感情。答出两句意思的。给2分;答出什么感情的。给3分。第一句如理解为“燕子将要南飞。想到一别就是一年。以后对旧巢只能在梦中见到”。也可给分。意思答对即可。9.前人认为这首诗写雨时妙在“若即若离”。你同意这种说

临江仙(夜归临皋)赏析

临江仙(夜归临皋)赏析 【赏析1】 这首词作于神宗元丰五年,即东坡黄州之贬的第三年全词风格清旷而飘逸,写作者深秋之夜在东坡雪堂开怀畅饮,醉后返归临皋住所的情景,表现了词人退避社会厌弃世间的人生理想生活态度和要求彻底解脱的出世意念。 上片首句夜饮东坡醒复醉,一开始就点明了夜饮的地点和醉酒的程度醉而复醒,醒而复醉,当他回临皋寓所时,自然很晚了归来仿佛三更,仿佛二字,传神地画出了词人醉眼朦胧的情态这开头两句,先一个醒复醉,再一个仿佛,就把他纵饮的豪兴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了。 接着,下面三句,写词人已到寓所在家门口停留下来的情景:家童鼻息已雷鸣敲门都不应,倚杖听江声走笔至此,一个风神潇洒的人物形象,一位襟怀旷达遗世独立的幽人跃然纸上,呼之欲出其间浸润的,是一种达观的人生态度,一种超旷的精神世界,一种独特的个性和真情。 上片以动衬静,以有声衬无声,通过写家僮鼻息如雷和作者谛听江声,衬托出夜静人寂的境界,从而烘托出历尽宦海浮沉的词人心事之浩茫和心情之孤寂,使人遐思联翩,从而为下片当中作者的人生反思作好了铺垫。

下片一开始,词人便慨然长叹道:长恨此身非我有,何时忘却营营?这奇峰突起的深沉喟叹,既直抒胸臆又充满哲理意味,是全词枢纽。 以上两句精粹议论,化用庄子汝身非汝有也全汝形,抱汝生,无使汝思虑营营之言,以一种透彻了悟的哲理思辨,发出了对整个存在宇宙人生社会的怀疑厌倦无所希冀无所寄托的 深沉喟叹这两句,既饱含哲理又一任情性,表达出一种无法解脱而又要求解脱的人生困惑与感伤,具有震撼人心的力量。词人静夜沉思,豁然有悟,既然自己无法掌握命运,就当全身免祸顾盼眼前江上景致,是夜阑风静縠纹平,心与景会,神与物游,为如此静谧美好的大自然深深陶醉了于是,他情不自禁地产生脱离现实社会的浪漫主义的遐想,唱道:小舟从此逝,江海寄馀生他要趁此良辰美景,驾一叶扁舟,随波流逝,任意东西,他要将自己的有限生命融化在无限的大自然之中。 夜阑风静彀纹平,表面上看来只是一般写景的句子,其实不是纯粹写景,而是词人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相契合的产物它引发出作者心灵痛苦的解脱和心灵矛盾的超越,象征着词人追求的宁静安谧的理想境界,接以小舟两句,自是顺理成章苏东坡政治上受到沉重打击之后,思想几度变化,由入世转向出世,追求一种精神自由合乎自然的人生理想在他复杂的人生观中,由于杂有某些老庄思想,因而在痛苦的逆境中形

古代诗歌赏析陈与义《衡岳道中》阅读练习及答案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5?16题。 衡岳道中陈与义 野客元耕瘀岳田,得游衡岳亦前缘。 避兵径度吾岂忍?欲雨还休神所怜。 世乱不妨松偃蹇,村空更觉水潺浚。 非无拄杖终伤老,负此名山四十年。 15.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首联交代自己的“野客”身份,本来就是耕田的,如今得有游衡岳的机会,也是前缘;语含自我调侃之意。 B.“避兵径度”点明自己得游衡岳的原因,是为r躲避战乱;“吾岂忍”抒发了诗人对衡山爱恨交加之情。 C.“欲雨还休”交代出行的天气状况,“神所怜”三字写自己当时的心绪,与“吾岂忍”呼应,构成情绪的起伏。 D.尾联直抒胸臆,感叹自己年华垂老,辜负衡岳名山。“终伤老”“四十年”饱含人生易老、世事无常的感慨。 16.结合全诗,简要赏析诗歌的颈联。(6分) (三)名句名篇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⑴《离骚》中,面对“固时俗之工巧兮,価规矩而改错”的社会环境,世人把“, "作为尺度,而屈原却把“宁流死以流亡兮”作为自己的选择。 (2)在庄子的《逍遥游》中,作者面对深邃的蓝天,连续发出了“? ?”两 个疑问,引发了对宇宙的思考。 (3)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中,“,”两句用浪漫夸张的手法,描写出沙漠冰封、乌云密布的边塞景象。 15.B(吾岂忍,抒发了诗人对衡山爱恨交加之情"错,吾岂忍"是用反问来抒发内心的忧愤感伤之情,没有对衡山的爱恨交加之情,而从尾联看,作者是喜欢衡山的) 16.颈联运用对比手法(或以乐景衬哀情),写衡岳道中所见风景。(2分)松偃蹇"水潺援"之景于世乱"村空"中见,风景美则美,然而时局动乱,干戈四起,村庄荒凉,百姓流离,这样的景象却更令人陡觉黯然神伤。(3分)抒发了诗人对国事的忧患与感伤之意。(1分) 17.(1)背绳墨以追曲兮竞周容以为度 (2)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 (3)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每句1分,有多字、漏字、错别字该句不给分)

《临江仙-夜归临皋》阅读答案

《临江仙?夜归临皋》阅读答案 《临江仙?夜归临皋》阅读答案 临江仙?夜归临皋③④ (宋)苏轼 夜饮东坡醒复醉,归来仿佛已三更。家童鼻息已雷鸣,敲门都不应,倚杖听江声。 长恨此身非我有,何时忘却营营。夜阑风静縠纹②平,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 【注释】①这首词写于苏轼谪居黄州的第三年。临皋,即临皋亭,位于黄州南江边,苏轼元丰三年由定惠院移居于此。友人马梦得在城东门外为他申请了一块荒地,名曰“东坡”。雪堂,为苏轼在东坡所筑。这首词记叙深秋之夜苏轼在雪堂开怀畅饮,醉后返归临皋的情景。②縠纹:水中细小的波纹。 (1)请简要分析这首词中词人的形象特征。(3分) (2简析这首词的几种主要表现手法(4分) 参考答案:爱师网整理 10、(1)【解析】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形象的能力。从诗句描写上看诗人的性格,从诗歌的氛围上品读诗人的心境和情怀(答案每点1分)①开怀畅饮,醉而复醒,醒而复醉,可见一个豪兴纵饮、有着真性情的诗人形象; ②独自回家,敲门不应,独自听江声,一个风神潇洒、襟怀旷达、遗

世独立的“幽人”形象跃然纸上; ③一个心事浩茫、心情孤寂,不满世俗、向往自由(超脱现实)的诗人形象 (2)答案: ①反衬。上片以动衬静,以有声衬无声,通过写家僮鼻息如雷和作者谛听江声,衬托出夜静人寂的境界,从而烘托出历尽宦海浮沉的词人心事之浩茫和心情之孤寂; ②直抒胸臆。“长恨”句、“小舟”句,以一种透彻了悟的哲理思辨,发出了对整个宇宙、人生、社会的怀疑、厌倦、无所希冀、无所寄托的深沉喟叹; ③融情于景,情景交融。“夜阑风静”,“小舟江海”,良辰美景,引发出作者心灵痛苦的解脱和心灵矛盾的超越,象征着词人追求的宁静安谧的理想境界。(每点2分,答对2点即满分)

《临江仙》(夜归临皋)研读

《临江仙》(夜归临皋)研读 汶上一中郭玉亮 夜饮东坡醒复醉,归来仿佛三更。 家童鼻息已雷鸣,敲门都不应,倚杖听江声。 长恨此身非我有,何时忘却营营。 夜阑风静縠纹平。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 这首词作于公元1082年,即东坡黄州之贬的第三年。写作者深秋之夜在东坡雪堂开怀畅饮,醉后返归临皋住所的情景,以这件生活小事为由,即兴抒怀,表现了词人的人生理想、生活态度。对这首词的赏析,有很多分歧。下面谈谈我对这首词的理解。 夜饮东坡醒复醉,归来仿佛三更。——“醒复醉”和“醉复醒”有何区别?因何而醉?醉到什么程度?怎样理解他这份醉饮的豪兴?“醒复醉”给人感觉应该是醉了多次,醉了又醒,醒了又醉;“醉复醒”就是醉了刚刚清醒过来。词人在这表现的不是一般人的一醉方休,他表达的应该是一种醉的状态,而非醉的结果。虽然醉了多次,但给人感觉不是普普通通的酩酊大醉,而是一种似醉非醉的状态。“仿佛”二字,传神地刻画出了词人这种的情态,就好像醉拳大师打醉拳时的情形,说是醉了吧套路又是那么规范流畅,说没醉吧那神态步伐招式又都醉意朦胧的神似喝醉人的一举一动。至于为何而醉?思想感情又是怎样?可谓见仁见智,是因为仕途不顺,精神极度愤懑;还是遇到知己,比较高兴;还是这只是他平时生活的状态,平静、淡定;亦或是多方面的原因,心情比较复杂,既有些许伤感又显得比较平静。

这份醉饮的豪兴表现出诗人洒脱的形象,旷达的态度和率真的个性。 家童鼻息已雷鸣,敲门都不应,倚杖听江声。——体现了词人怎么的情怀?看到这句时,脑海里浮现出另外一幅场景,就是《红楼梦》26回里宝玉踢袭人的情景,宝玉是出了名的喜爱尊重女性的,可是袭人打开门却被毫无理由的狠狠踢了一脚,都吐了血。词人在这里完全是另外一幅情形,家童应该是服侍他的,可是词人回来的太晚了,家童等了很久主人也没有回来,实在熬不住了就睡下了,睡的还挺香,鼻息已雷鸣。词人也想回去休息,敲了敲门,家童睡的挺香,没有察觉。词人并没有使劲的继续敲,他手里可是拿着手杖的啊,按理说,家童的鼻息那么清晰,离门应该不是很远,如果词人一心想让他起来开门的话应该是可以把他叫醒的,可是他没有,而是踱到江边,倚靠在手杖上静听江声。这是多么博大的胸怀啊。 长恨此身非我有,何时忘却营营。——和《长恨歌》的“长恨”有什么不同呢?《长恨歌》的“长恨”是“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的恨;个人理解词人在这里的“恨”只是一种牢骚而已,毕竟经历过“乌台诗案”的打击,再豁达再淡定的人也不可能无动于衷,发发牢骚再正常不过,不应该理解成是对现实的不满,如果那样的话,他就不是苏轼了。 夜阑风静縠纹平。——这一句有什么作用?表面上看来是一般写景的句子,其实不是纯粹写景,而是词人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相契合的产物。眼前江上景致,心与景会,神与物游,为如此静谧美好的大自然深深陶醉了。一语双关,既写了自然景象,风平浪静,又写出了

陈与义《春寒》原诗、注释、翻译、赏析、阅读训练附答案

陈与义《春寒》原诗、注释、翻译、赏析、阅读训练 附答案 导读:【原文】: 陈与义《春寒》 二月巴陵日日风,春寒未a了怯园公。 海棠不惜胭脂色,独立蒙蒙细雨中。 【注释】: 此诗作于南宋高宗建炎三年二月,当时南宋朝廷正处于风雨飘摇之际。作者几经逃难,避乱于岳州(今湖南岳阳),借居于郡守后园的君子亭,自称“园公”。 巴陵:即今湖南岳阳市。 风:这里泛指风雨。 未了:没有完结。 怯:害怕。 园公:指陈与义。北宋“靖康之难”时,诗人避兵到巴陵,借居在一个小园里,自号园公。诗人自注:“借居小园,遂自号园公。” 不惜:毫不可惜。 【翻译】: 二月的巴陵,几乎天天都刮风下雨,从不间断。料峭的春寒,给园林的花木带来了深重的灾难。看,在风雨的侵袭之下,已经开花的花朵凋零了。尚未绽开的蓓蕾不吐艳了。园林中的新花嫩叶全在寒风冷雨中萧瑟。这怎不叫人担心害怕呢!瞧,那边短篱旁,娇嫩的海棠,

居然毫不吝惜自己鲜红的花朵,挺身独立在寒风冷雨中,灿烂地开放着。 【赏析】: 这首绝句与其说是写春寒,不如说是咏海棠。说到咏海棠,自然忘不了苏轼的《海棠》诗:“东风袅袅泛崇光,香雾空蒙月转廊。只恐夜深花睡去,故烧高烛照红妆。”其实,这两首海棠诗都是借海棠写自己。苏轼笔下的海棠圣洁、幽寂,是他贬官黄州时的写照;陈与义笔下的海棠雅致孤高,是他流亡时的写照。因此,头两句的“风”“寒”就不仅仅是自然界的风寒,更主要的是社会的风寒――金兵南侵,南宋小朝廷“山河破碎风飘絮”,诗人则“身世浮沉雨打萍”,怎不感到“怯”?后两句诗人用类似于刻划松、梅、菊、竹的手法来写海棠,说它傲然“独立”于风雨中,哪怕有损于自己美丽的“胭脂色”。海棠的风骨和雅致得到充分的表现。诗人点化杜甫的“林花着雨胭脂湿”,别创意境,不但更具风致,而且更具品格。诗人将自己的风骨、品格、雅致融入对海棠的描写中,使这首诗成为咏物上乘之作,这就是咏物诗创作的诀窍。 【阅读训练】: 1.本诗第二句中的“怯”字用得好,请简要赏析。(5分) 2.三、四两句写出了海棠的什么特点?体现了诗人怎样的性格特征?(6分) 【参考答案】 1.“怯”字既描绘出漂泊异乡的诗人在春寒未尽时节,对料峭

临江仙

《临江仙·夜归临皋》苏轼 教学目标 1. 了解苏轼的独特词风。 3. 了解词作的写作背景及对苏轼这一时期创作的影响。 3. 初步了解苏轼在宋代乃至中国词坛的地位与影响。 教学要点 1. 词中表现的理趣。 2. 苏轼面对苦难的超然洒脱心态及其原因。 3. 由词作表现出的苏轼的个性人品。 文本详析 宋神宗元丰五年(1082)九月,蛰居于黄州的苏轼,在一次夜饮大醉之后回到位于城南长江边上的临皋亭住宿。但夜已很深,家童鼻息雷鸣,听不到词人的敲门声。于是词人依杖门外,静听那滔滔不绝的江流声。就在这万籁俱寂的瞬间,一种思想的火花突然闪现,他的心灵似乎获得了顿悟,超然物外的逸想联翩而至。于是,写下了这首充满理趣的《临江仙》。 上片叙述过程。“夜饮东坡醉复醒,归来仿佛三更”,起首两句交代夜饮的地点、畅饮的状况和归家的时间。苏轼自元丰三年因“乌台诗案”贬谪黄州之后,处境很艰难。但他个性旷达洒脱,热爱生活,因而不但没有哭哭啼啼,反而在黄州很好地安顿下来。元丰四年,在离住地不远处开垦了一片荒地,种上花木果蔬,名曰东坡,并自号东坡居士。元丰五年,他又于东坡营建雪堂。写这首词时,雪堂尚在建筑之中,所以词人夜饮东坡,仍要回归皋住宿。“醉复醒”三字很别致,也很有概括力,醉而又醒,醒而复醉,可见这一天他开怀醉饮的豪情。这样尽兴地夜饮,归来自然很晚了,但究竟是什么时间,他的记忆有些模糊,“仿佛”两字点出词人醉态,但又不是那种酩酊大醉,并不妨碍他的一番哲思。 以下三句,写由于归家太晚,家童已酣然入睡,鼻息雷鸣,一点都听不见主人敲门的声音。于是他便走到长江边上,倚杖静听那夜色中的江流声。在这简单的叙述里,主与仆宽松的关系让人感受到一种洒脱;家童的鼾声、江流声皆能入耳,又把读者带进了一个在白昼喧闹的生活中难以感受到的静谧的境界。置身于这个境界,人的精神放佛才能真正得到一个空间,尘世的荣辱得失、功名利禄都可以暂时抛在一边,任凭自己心灵超然、自由地翱翔。于是,对自由人生的向往便也产生了。 下片写静夜伫立于长江边上的一番感悟。“长恨此身非我有,何时忘却营营”,当词人纵情酣饮之后突然置身这样一个静夜时,他首先慨叹的是人生总是受到各种关系的牵制,不能忘情于名利的纷扰。这是全词中最具哲理意味的句子。苏轼深受老庄思想的影响,这两个句子不但在思想上与庄子相统一,连语辞也从其中化出。上句语出《庄子·知北游》:“汝身非汝有也。”下句出自《庄子·庚桑楚》:“全汝形,抱汝生,无使汝思虑营营。”苏轼对官位的升降并不在意,但他非常重视心灵的自由,“此心安处是吾乡”,他在人生能否适意这个问题上总是特别敏感,对自由人生境界的渴求在他的整个人生过程中也是一贯的。 “夜阑风静縠纹平”是紧接着这一番哲理思索之后的词句。表面上看,似乎仅是写了夜深了,风也静了,江面上只有一些微波,细如皱纱。但从更深的意义上看,这是词人获得了对人生真谛的感悟之后,他的超乎寻常的安宁心境的外化。没有了尘世的烦恼忧愁,他的心境也正如这风平浪静的江水一样,波澜不兴,恬美、悠远、自由自在。在这种情景下,结尾两句自然而然地产生了,“小舟从此逝,江海寄馀生”。关于这两句,还有一则很有趣的轶事。据叶梦得《避暑录话》载:东坡在黄州时,“与数客饮江上,夜归,江面际天,风露浩然,有当其意,乃作歌辞,所谓‘夜阑风静縠纹平,小舟从此逝,江海寄馀生’者,与客

《雨》陈与义 赏析

《雨》陈与义赏析 潇潇十日雨,稳送祝融②归。燕子经年梦,梧桐昨暮非。 一凉恩到骨,四壁③事多违。衮衮繁华地④,西风吹客衣。 【译文】 连续十日的潇潇细雨,稳当地送走了那炎炎夏日。闲居在京的我看到那南飞的燕子,不觉感叹又过了一年,回首往事,恍如一梦。梧桐树经过一夜的风吹雨打,已面目而非。那滴落在身上的秋雨冰凉透骨,我不禁想到自己家徒四壁,本想到京城干一番事业,却事与愿违。在这个繁华的京城,群居着众多高官,他们居高位而无所作为,谁会注意我这个流寓异乡的异客?独立在秋风中,任无情的秋风地吹动着我的衣角。 [注]①陈与义(1090~1138),字去非,号简斋,洛阳人。徽宗政和年间上舍及第。宋室南渡,官兵部员外郎、翰林学士。绍兴七年(1137),拜参知政事。有《无住词》一卷。其为江西诗派之“三宗”之一。其词不多,但“首首可传,不能以篇帙之少而废之”。(《四库全书总目〈无住词〉提要》)这首诗作于政和八(1118),当时作者正闲居京城等候授职。②祝融:火神,这里指夏季。③四壁:家徒四壁,指穷困。④衮衮:众多,这里指众多居高位而无所作为的官吏。繁华地:指京城。 8.第二联两句诗是什么意思?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感情?(5分) [答案]秋已来临,燕子将要南飞,一年恍若一梦。梧桐经一场雨打,已与昨晚的不同了。作者借燕子、梧桐在雨中的感受,表达了自己怀旧、失落的感情。 答出两句意思的,给2分;答出什么感情的,给3分。 第一句如理解为“燕子将要南飞,想到一别就是一年,以后对旧巢只能在梦中见到”,也可给分。意思答对即可。 9.前人认为这首诗写雨时妙在“若即若离”,你同意这种说法吗?请简述理由。(6分) [答案] 同意。虽然诗题是“雨”,但作者却不是正面描写雨势、雨景,而是通过写动植物和人在雨中的感受来写雨,这就给人一种若即若离的感觉。 如答同意,并能答出不是正面写雨势、雨景的,给2分;答出是通过人、物的感受来写雨的,给4分。意思答对即可。 [解析] 1. 潇潇十日雨,稳送祝融②归。 潇潇:小雨貌。稳:稳当,稳步。祝融:火神,代指夏季 直译:连续十天的绵绵秋雨,稳步把夏天送走了。 2. 燕子经年梦,梧桐昨暮非。 经年:一年。 直译:燕子南飞后未来一年都只能拥有梦幻了,(因为)梧桐经过这场连绵秋雨昨天傍晚已经和先前不一样了。 3.一凉恩到骨,四壁事多违。凉:指秋雨驱赶夏天炎热后所带来的凉爽。恩:恩惠。 四壁:家徒四壁,指穷困。违:违背。 直译:天气一凉爽这恩惠真是到了骨子里,但是家徒四壁使很多事情违背心意。 4. 衮衮繁华地,西风吹客衣。 衮衮:衮衮:众多,这里指众多居高位而无所作为的官吏。 繁华地:指京城。西风:秋风。客:闲居京城的诗人自指。 l 直译:在这拥有众多无所事事的官吏的京城里,阵阵寒冷的秋风吹动着我这寓居京城等待授职的游子的衣服。

10首最经典的《临江仙》

10首最经典的《临江仙》 临江仙,原为唐代教坊曲名。全词分两片,上下片各五句,三平韵。此调唱时音节需流丽谐婉,声情掩抑。 “临江仙”三个字给人以清宁、婉约的感觉,《宋词三百首》中共收录了五首《临江仙》,都是传世的名作。 今天,诗词君推荐10首经典的《临江仙》,一起体会其中旖旎风情吧! ?最唯美的临江仙:当时明月在,曾照彩云归。 《临江仙》 宋·晏几道 梦后楼台高锁,酒醒帘幕低垂。 去年春恨却来时。 落花人独立,微雨燕双飞。 记得小苹初见,两重心字罗衣。 琵琶弦上说相思。 当时明月在,曾照彩云归。 这是一首念旧怀人的名作,晏几道曾和歌女小蘋度过了一段美好的时光,而今小蘋不在身边,他追忆曾经相逢的美好,抒发了对小蘋的挚爱之情。 全篇由怀人之境,进而写所怀人之事,情真意切,意境优美,语言精工,堪称杰作。 ?最大气的临江仙: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 《临江仙》 明·杨慎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

是非成败转头空。 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 白发渔樵江渚上,惯看秋月春风。 一壶浊酒喜相逢。 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 这是一首咏史词,全词基调慷慨悲壮,意味无穷,读来荡气回肠。此词在渲染苍凉悲壮的同时,又营造出一种淡泊宁静的气氛,并且折射出高远的意境和深邃的人生哲理。 人生有限,是非成败如过眼烟云,而宇宙永恒,江水不息,青山常在,全词表现出一种大彻大悟的历史观和人生观。 ?最伤怀的临江仙:西风多少恨,吹不散眉弯。 《临江仙·寒柳》 清·纳兰性德 飞絮飞花何处是,层冰积雪摧残, 疏疏一树五更寒。 爱他明月好,憔悴也相关。 最是繁丝摇落后,转教人忆春山。 湔裙梦断续应难。 西风多少恨,吹不散眉弯。 这是一首咏柳的词作,全篇都由“柳”贯穿,但又通篇以情入景,借景入情,“比” 与“兴”融为一体,写柳,亦在写人,写“寒柳”,亦在写“伤情”。 词人写柳树而及女子,联想到心爱的女子,曾经美好的相会,应该再也不能重续了。遂将愁思寄给西风,可是,再强劲的西风也吹不散我眉间紧锁的不尽忧愁。 ?最豁达的临江仙:小舟从此逝,江海寄馀生。 《临江仙·夜归临皋》 宋·苏轼 夜饮东坡醒复醉,归来仿佛三更。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