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政治学概论,宋新宁、陈岳(笔记)

国际政治学概论,宋新宁、陈岳(笔记)
国际政治学概论,宋新宁、陈岳(笔记)

国际政治学概论

宋新宁陈岳

目录

第一章导论:国际政治学的形成与发展

第一节国际政治学及其研究对象和方法

第二节国际政治学的形成与发展

第三节马克思列宁主义国际政治理论

第四节当代国际政治学理论

第二章世界体系与国际格局

第一节国际社会及其特征

第二节世界体系及其特征

第三节国际政治系统与格局

第三章国际政治的基本动力

第一节国际政治的一般动力

第二节国际政治中的权力与实力

第三节国际政治中的国家利益

第四章国际政治的法律规范与准则

第一节国际法在国际政治中的地位和作用

第二节国际准则的形成和发展及其特点

第三节国际法原则与国际准则的基本内容

第五章国际政治的行为主体

第一节国际行为主体的一般特征

第二节国家行为主体及其特征

第三节非国家行为主体及其特征

第四节个人在国际舞台上的作用

第六章国家间关系的基本类型

第一节垄断资本主义国家间相互关系

第二节社会主义国家间相互关系

第三节第三世界国家间相互关系

第七章跨国政治与跨国组织

第一节跨国政治与跨国行为

第三节跨国公司及其政治行为

第八章国际政治的外部环境

第一节自然环境对国际政治的影响

第二节经济因素与国际政治

第三节科技革命与国际政治

第九章国际政治的制约因素

第一节军事因素在国际政治中的地位与作用

第二节文化因素和国际政治

第三节国际政治全球化的发展趋势

国际政治学概论

陈岳、宋新宁,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年1月第1版第一章导论:国际政治学的形成与发展

第一节国际政治学及其研究对象和方法

一.什么是国际政治学

1.国际政治学的定义

国际政治学是政治学的一个分支,是揭示国际社会中各种国际政治行为主体之间的政治关系及其发展变化的一般规律的一门新兴学科。

2.国际政治学的辨析

国际政治学的特定内容就是揭示国际社会中各种国际政治行为主体之间的政治关系和这种政治关系发展变化的一般规律,而不是研究一国之内的各种政治力量之间的关系及其发展变化规律。如果说国际政治学和政治学是一种种属关系的话,那么国际政治学和其他分支则是一种平行关系,他们之间既有领域划分的不同,又有相互之间的渗透。

在中国,国际政治学广义的包含有国际关系理论、国际关系史和当代国际政治问题三个基本组成部分。狭义的理解,国际政治即指有关国际政治、国际关系的学说。

二.国际政治学的研究对象

1.概念:

我国认为:国际政治学的研究对象应该是国际社会中各个国际政治行为主体之间的政治关系及其发展变化的一般规律。

2.概念的涵义

国际政治研究对象的四层内容:

(1)国际社会是一定历史时期内各个人类共同体或国家间相互交往关系的总和,他是国际政治形成和发展的基础。国际政治学研究的不是一般的国际社会,而是国际政治社会,即国际社会内各构成要素或国际行为主体之间的政治交往关系的总和。

(2)国际政治行为主体包括国家和非国家行为主体。国际政治学研究他们的对外政策、对外行为和对外关系,研究他们内部之间以及和其他主体之间的相互关系和作用,即把他们放在整个国际社会的大环境中,研究他们之间的相互关系对整个社会的运行和发展所起的作用。

(3)国际政治行为主体之间的相互关系错综复杂,作为国际政治学的研究对象主要是行为体间的政治关系。

(4)国际政治的一般规律是一个抽象、具体的规律。

上述四层内容并不是孤立无关的,而是紧密联系的一个整体。行为主体是研究的逻辑起点,政治关系是研究的主要内容,探寻一般规律是研究的主要目的。

三.政治学的研究方法

1.坚持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为指导

2.坚持辨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方法

3.坚持政治与经济有机结合的马克思主义方法

4.坚持爱国主义与国际主义相结合的立场

学习和借鉴人类宝贵的政治方法论遗产

第二节国际政治学的形成与发展

一.国际政治学形成的历史条件

1.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形成、确立和发展,奠定了现代民族国家的基础,国际分工和世界市场的形成,把世界各国从经济上联结成为一体,从而出现了现代意义上的国际关系,构成了当今世界的国际政治社会。

2.19世纪末20世纪初,垄断资本主义取代自由竟争资本主义,帝国主义国家将世界瓜分完毕,形成了统一的资本主义全球国际关系体系。

3.国际政治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形成于20世纪20年代,与帝国主义时代激烈的国际斗争,尤其是一战的爆发有着直接的关系。一战惨烈和损失空前,冲击了近代史长期以来的欧洲中心地位,战后苏俄诞生,这一切对国际社会的发展起了重要的推动,对各国的政治家和思想理论界产生了重大影响。

二.国际政治学的理论渊源(P15——P18)

1.哲学

2.政治学

3.世界史学

4.国际法学

5.地理学

6.政治经济学

三.国际政治学的发展阶段(P18——P22)

1.国际政治学的创立阶段(两次世界大战之间)

2.西方完整的国际政治学的确立时期(第二次大战后初期至六十年代)

3.国际政治学在全球范围内大发展的时期(70——80年代)

冷战结束后的新发展(90年代以来)

第三节马克思列宁主义国际政治理论(P22——P38)

第四节当代国际政治学理论(P38——P54)

参见李少军的《国际政治学概论》总结或《国际关系考研宝典》上册或者参考“国际关系论坛”上孙学峰博士的《国际关系理论复习全集》

第二章国际体系与国际格局

第一节国际社会及其特征

一.国际社会的形成及其基础

1.国际社会形成的基础

(1)首先是人类政治生活的基本物质生产条件

国际社会的形成是社会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和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相联系的。人类社会的经济生活既是国际社会的基础,也是国际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

(2)其次是国际舞台上的各种行为主体和行为者

所谓行为主体,即独立的在国际事务中发挥作用的政治经济实体,包括主权国家、国际组织,跨国公司等。

所谓行为者,是指那些虽不具有行为主体资格,但却能够在国际事务中发挥影响,进行活动的群体和个人。

(3)再次是国际行为或国际行为达成一致的结构状态,即国际社会主要成员发生对外行为和相互行为,并形成一定的结构。包括经济上——世界经济体系,政治上——国际政治体系、国际政治格局。

2.国际社会的形成

(1)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发展促进了近代民族国家的产生。

(2)进入资本主义时代以后,国际社会才在资本原始积累、殖民扩张和列强角逐世界的过程中逐步形成。

(3)19实际末20实际初,垄断资本主义取代自由竟争资本主义,帝国主义国家将世界瓜分完毕,国际社会基本形成。这个时期没有完全形成为全球范围内的“主权——民族国家”社会体系,所以并不是完全意义上的资本主义全球社会。

(4)二战以后,特别是60年代以后,殖民体系彻底崩溃,世界范围的主权——民族国家体系才成为真正全球意义上的社会体系,才使得国际社会成为一个完整完全的社会。

二.国际社会的构成及其特征

1.国际社会的构成

(1)国际社会最主要的构成因素是国家。国家是决定国际社会的形成、左右国际社会的发展、支配国际社会中其他非国家因素的轴心。

(2)非国家行为主体

(3)其他国际社会成员

2.国际社会构成要素间的发展不平衡性

国际社会成员的多元性、多样性,就决定了各个成员之间的巨大差异性和发展不平衡性。

3.国际社会的结构特征

(1)国际社会的整体性和相互联系性。

国际社会作为一个整体,以某种形式和方式将其社会成员联系在一起,他们之间是整体与局部的关系。任何一个社会成员,特别是主权国家的活动,不论其作用和影响的大小程度如何,都会对国际社会发生一定的

作用和影响。

(2)国际社会的无政府状态

在国际社会,主权国家是最主要的构成要素,主权的基本特征,即对内的最高管辖权和对外的独立自主权,决定了国家间各自独立、相互平等,不存在超越国家之上的国际权威或世界政府,所以国际社会不象国内社会那样具有最高的权威或强制中心,任何规则都缺乏有效强制实施的工具。

(3)各构成要素之间相互联系和相互制约

A人类共同的经济生活将国际社会各个成员紧密地联系成一个有机整体,这种联系无时不在无时不有,并在次基础上形成了共同的政治活动和政治往来,构成了当今世界的国际关系。

B国际社会成员尽管处于无政府状态下,其对外行为和相互行为也要受到时代发展、力量对状况、国际行为准则的制约。

(4)国际社会的变动性和相对稳定性

A国际社会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它是随着资本主义的产生和世界政治经济的发展而形成和演变的。

B国际社会受到时代发展的制约,而时代发展的渐进性和相对稳定性,就决定了国际社会的相对稳定性。

总之,国际社会是一个超越一国范围、由既松散而又复杂多变的社会因素联结起来的大结构,是一个既错综复杂,处于无政府状态下的,又是按照一定的规范,有序地向前发展的社会系统。

第二节世界体系及其特征

一.世界体系及其形成

1.概念

所谓世界体系,指的是在国际范围内由各行为主体(主要是国家)之间的相互政治经济联系与作用所形成的既矛盾又统一的有机整体。

2.形成

世界体系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产物。它始于资本主义的形成与发展,最终形成于帝国主义列强把世界瓜分完毕之时。其中世界政治体系与世界经济体系基本上是同步形成的,但以经济为基础和条件。世界体系的形成决非偶然,而是具有一定的客观历史条件:A首先是两次科技革命的推动作用

B其次,垄断的产生和发展是又一重要因素

C殖民政策的出现是世界体系形成的决定性条件

世界体系形成的主要标志是:国际分工的完成、世界货币体系和世界市场的出现以及殖民体系的建立。

3.构成

世界体系主要由:

A以国际分工为基础的世界生产体系

B以不平等交换为基础的世界贸易体系

C以垄断资本为基础的世界金融体系

D以统治剥削基础的世界殖民体系

所组成

二.世界体系的发展演变

1.世界体系的发展演变(P65——P67)

(1)19世纪末到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

在这一时期,垄断资本主义在世界经济和国际政治中战局支配地位,资本主义制度具有国际性,资本主义的政治经济规律也越出一国范围成为世界现象。随着帝国主义殖民体系的形成,这个体系把世界区分为帝国主义大国和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两种不同类型的根本对立的国家的政治和经济。

(2)从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胜利到1945年二战结束。

这是两种政治经济体系并存、斗争的时期。

A在这一时期,帝国主义列强同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之间压迫与被压迫、剥削与被剥削的关系,以及帝国主义大国之间的相互争夺依然存在。

B但又增加了社会主义国家同帝国主义国家间的对抗,以及它同弱小国家间的政治经济关系。

从宏观来看,这仪阶段资本主义世界体系仍然占有绝对优势,整个世界也还是一个不可分割的矛盾统一体,但战争与革命、强权与民主的对抗贯穿始终。

(3)从二战结束到90年代初

这是两大社会体系、多种类型的经济制度在一个统一的世界体系中并存、竞争、共处的时期。

A社会主义由一国发展为多国,形成了社会主义世界体系。

B亚非拉地区逐渐摆脱了殖民统治,帝国主义殖民体系土崩瓦解,世界体系发生了根本性变化,两种体系的并存开始演变为三类国家体系的统一体。

C虽然垄断资本主义对国际政治的垄断被打破,但它在世界政治经济中仍占据主导地位,不平等的世界政治经济旧秩序依然存在。

D在世界体系中,两大社会制度、三类国家体系、多种经济制度内外都在寻求并存、共处,竞争的方式逐渐从军事反面转到了经济与科技方面,他们之间都在相互渗透、相互开放,相互依存不断加强,表现出明显的区域化和一体化倾向。

(4)冷战结束后。

A冷战结束、苏联接解体、东欧巨变,社会主义运动遭受重大挫折。西方垄断资本主义国家在世界政治经济体系中的地位得到巩固。

B第三世界在国际政治经济体系中的地位受到削弱。

C冷战结束使得世界变得更加多元化。90年代以来,国际政治经济体系中全球化和区域化两大趋势齐头并进、相互作用。一球多制、多元共存是当今世界体系的最显著特征。

2.世界体系发展变化的原因

(1)新科技革命的发展

(2)社会主义国家的建立与影响

(3)第三世界的崛起

(4)资本主义的两重性——既有腐朽性,又有进步性。

三.世界体系的基本特征

1.整体性

世界体系的整体性在于它所表现出来的是各行为主体单个力量相互作用而融合成的整体力量,是各行为主体意志和愿望相互冲突、相互制约的集中表现,这种整体合力不是人为的,不以某个行为主体的意志和愿望为转移。

2.相互联系性

(1)从世界体系的主要构成要素——世界经济体系和世界政治体系来看,二者是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

世界经济和世界政治的关系及其表现:

世界经济是世界政治的基础,世界政治是世界经济的集中表现。主要体现在:

A世界经济是世界政治形成的基础和条件,对其起决定作用。世界政治舞台上的所有现象都可以从世界经济中发现动因,世界经济领域的重大变化,势必会影响世界政治的发展。

B世界政治对世界经济也有反作用,二者互为因果,彼此制约。它能促进世界经济的繁荣,也能阻碍或破坏世界经济的发展。

C世界政治与世界经济之间是相互渗透的。一系列全球问题综合了世界政治与世界经济因素;另外,出现了世界经济日益政治化,世界政治日益经济化的趋势。

(2)世界体系各行为主体也是相互联系的。表现为彼此相互制约、相互渗透和相互依存。

3.不平等性

世界体系形式上看似乎是有平等行为主体组成的,然而它一开始就不充满了不平等和不合理,最充分地体现在不合理的世界政治经济旧秩序上。

现在虽然殖民体系分崩离析,但不平等的世界政治经济旧秩序依然存在,其核心就是发达国家居于垄断地位,控制和剥削发展中国家。世界体系的不平等,构成了其内部各种矛盾和冲突的根源。

第三节国际政治系统与格局

一.一般系统与国际政治系统

1.系统的一般性(P71——P73)

2.国际系统

国际社会就其一般特征而言,也可以被视为一个独立的系统即国际系统。

我们可以把国际系统分为两个层次,一是一般政治系统,二是国际政治系统。

3.国际政治系统

国际政治系统实际上是一般政治系统的延伸与部分重合。作为一种国际系统,它是国际行为主体之间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整体。它构成要素主要是国家和非国家行为主体,以及彼此间相互作用所结成的一定的结构状态。和“国际社会”基本相同。

广义的国际政治系统主要指国际行为体之间相互作用的集合体,也称为国际关系体系。狭义的国际政治系统,主要特指国际政治力量之间相互作用的结构状态,即我们所说的国际政治格局。

二.国际政治格局及其类型和特征

1.国际政治格局及其构成

(1)概念

国际政治格局,是指国际舞台上的主要政治力量之间在一定历史时期内相互联系、相互作用而形成的一种结构状态,换言之,就是国际政治舞台上的政治力量的对比状态。

(2)辨析

国际政治格局与一般或广义国际政治系统的主要区别,就在于国际政治格局的构成要素并不是所有的国际行为角色,而是“国际政治力量”。

国际政治力量,是指在国际舞台上能够独立的发挥作用,并对国际政治的运行和发展具有巨大影响的政治单位。这些政治单位可以是主权国家、国家集团或国家联合体。

政治力量与一般国际行为主体的主要区别在于行为能力或对国际政治的影响力,构成国际政治力量的往往是政治、经济、军事实力或综合国力强大的大国。

2.国际政治格局的基本类型

(1)一元格局,或称单极格局。即某一个主要的大国或政治力量在国际政治中占据主导地位,在该国周围存在的一系列其他主权国家都不能够成为与之抗衡的政治力量,一国独霸世界。

(2)两极格局。即两个大国或两大集团之间的相互对立和相互制约,对整个国际事务起着决定性的影响。

(3)多极格局。即多种政治力量相互制约,各种政治力量在国际事务中各自独立、基本平等,相互之间不存在联盟或领导与被领导的关系。即“均势”模式。

(4)两极多元格局。是一种由两极向多极,或由多极向两极的过渡性格局形态。

3.国际政治格局的一般特征

(1)国际政治格局总是同一定的历史发展阶段相联系的,是与时代的发展密切相关的,总是一定时代条件下的政治力量对比关系。

(2)国际政治格局总是同世界经济格局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彼此间既自成系统,又相互联系,密不可分。

国际政治格局与国际经济格局之间的关系:

A国际经济格局的形成是国际政治格局产生的基础和前提。

B国际政治力量的形成,与其所拥有的经济实力及其在经济格局中的地位紧密相关。

C世界经济格局的发展演变直接影响着国际政治格局的变化,两者的演进呈同向性发展的趋势。(例如正是英国世界工厂的经济格局的形成,才出现英国在国际政治格局中的特殊地位。19世纪的欧洲均势是以资本主义多元经济中心的形成为先导。)

D国际政治格局一旦形成,对各种政治力量之间经济关系就具有相当的制约性。(例如两大阵营形成以后,政治敌对,经济往来就受限)

E国际政治格局与世界经济格局是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例如国际政治多元化形成于世界经济多元化,同时又反过来推进经济多元化。)

(3)国际政治格局总是同一定形式的国际秩序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

国际秩序,主要指国家间相互关系的一种结构状态,而不是政治力量之间相互关系的结构状态。国家间关系包含世界上所有的主权国家,范围比大于政治力量。

(4)国际政治格局在其演化、变化的过程中,总是相互交错,呈过渡性特征的。国际政治格局也是一种过程的集合体,是处在不断发展变化之中的。从一定意义上讲,国际政治格局就是一种力量均衡(或均势)状态。国际政治舞台上的主要力量之间的对比达到一定程度的均衡,形成一定的相互制约制约关系,构成一定的格局形态。

三.国际政治格局的发展演进

1.战前国际政治格局的基本特征:

(1)以欧洲为中心

(2)以大国和强权为中心

(3)战前国际政治格局的发展可以划分为两大时期:

A自由资本主义时期的国际政治格局——主要围绕欧洲资本主义的形成和发展而展开的

(a)主权国家基础上的国际政治格局形成阶段(17)世纪。

(b)两大集团的争斗与对抗阶段(1789年——1815年),即拿破轮帝国与反法同盟的对抗时期。

(c)多极均势阶段(1815年——19世纪末)维也纳体系下的“欧洲协调”体制。

B垄断资本主义初期的国际政治格局

(a)欧洲列强间的两极对峙和帝国主义战争阶段(19世纪末——1918年)

(b)两次世界大战期间的力量重新组合阶段(1918年——1939年)

(c)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由两极多元到两极阶段(1939年——1945年)

2.冷战时期国际政治格局的基本特征

(1)二战使欧洲的中心地位不复存在,英法等欧洲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受到极大削弱,美、苏取代欧洲老牌帝国主义国家,成为国际舞台上的主要力量。

(2)冷战时期国际政治格局的发展阶段

A两大阵营尖锐对峙时期(战后初期——50年代)

B国际政治力量的分化和重新组合时期(60年代),特点:

(a)帝国主义阵营内部出现分化,日、西欧崛起,美国相对衰落,霸权受到挑战。

(b)社会主义阵营内部矛盾激化,逐步走向解体。苏联的大国主义和民族利己主义导致中苏关系破裂,社会主义阵营解体。

(c)民族解放运动蓬勃发展,新兴民族独立国家大批涌现。但第三世界尚未真正发挥有效影响。

C两极多元下的相互制约时期(70——80年代),特点:

(a)两极依旧存在,美苏之间的关系一直是国际事务中的中心问题。

(b)多种力量竞相发展、超级大国已不能再任意主宰国际事务,两极的作用已经大大降低。力量中心的多元化开始形成,但其他力量中心尚不能超级大国完全并立,两极与多元并存。

3.冷战结束后的国际政治格局及其特征

(1)国际政治力量对比的重新组合和结构调整

A垄断资本主义国家间力量对比状况正在出现变化,美、日、欧三边关系正朝着有利于美、欧,不利于日本的方向发展。

B中国进一步加快了改革与开放的步伐,政治经济实力迅速增强。

C俄罗斯在国际政治经济格局中的地位明显下降

(2)各种力量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相互关系更加复杂多样。

(3)社会制度之间的矛盾与斗争依旧存在

4.未来国际政治格局的发展趋势

多极化格局已经成为大势所趋,“当前国际形势总体上继续趋向缓和。和平与发展是当今时代的主题。多极化趋势在全球或地区范围内,在政治、经济等领域都有新的发展,世界上各种力量出现新的分化组合。”——江泽民

未来格局发展的基本特征:

(1)国际政治经济多元化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在减弱“极化”世界的趋势。冷战时期的“极”更多地表现为“斥”,而多极化中的“极”更多表现为“异”,相异的同时带有吸引力、影响力、作用力。

(2)各种政治力量之间的竞争将异常激烈。包括两种社会制度国家、三类国家之间及其各自内部的竞争。竞争的内容将主要围绕经济和科技展开。竞争方式主要以和平方式进行,但并不排除战争,甚至是世界战争的可能性。

(3)区域化的趋势将加强,区域化的区域界限将进一步扩展。主要将表现为欧洲一体化、亚太经合组织、跨大西洋联盟以及第三世界区域内和跨区域间的合作的加强。

第三章国际政治的基本动力

第一节,国际政治的一般动力

一.生产力的发展是国际政治的根本推动力

(1)生产力的发展是国际政治的根本推动力

(2)生产力和科学技术水平的发展不平衡,是国际政治体系和格局不断发展变化的根本原因。

二.国际社会的内在矛盾对国际政治的影响(P94——P95)

三.国际行为主体间的相互作用是国际政治的基本内容(P95——P96)

四.国际相互作用的基本形式

1.竞争与冲突是国际相互作用最一般的两种有紧密联系的形式

(1)国际竞争是指各行为体之间为实现各自的利益和目标而进行的一种竞赛或争胜。其目的是提高自己的地位并努力超过对方。它是国际关系中一种最普遍的相互作用形式,存在于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所有的领域和所有国家间关系中。

国际冲突是指行为主体间为实现各自的利益和目标而进行的对抗性或敌对性遭遇或相互作用。它也是国际关系中最常见的一种相互作用形式,突出的表现为在国家间政治、经济和军事领域。其目的不仅是提高自己的地位和获取更大的利益,而且在于压倒、削弱或损害对方,即往往形成“零和博弈”。其极端形式即为战争。

(2)国际竞争与冲突的联系

A冲突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说是竞争的一种形式,即对抗性、敌对性的竞争。

B竞争往往会在一定条件下发展成为冲突。同样,冲突在一定程度上的解决,也可以使冲突转化为竞争。

C竞争和冲突往往是交织在一起的,竞争中存在着冲突的因素,冲突本身又是竞争的一种形式。

2.国际合作是国际相互作用的另一种基本形式

(1)国际合作是指国际行为主体之间基于相互利益的一致或部分一致而在一定的国际领域或双边关系中所进行的协调、联合行动乃至联盟或一体化。

(2)国际合作与国际竞争与冲突的关系

A国际竞争与国际合作并不绝对的相互排斥。竞争中有合作,竞争有时会促进合作,无竞争也无所谓合作的必要;合作中有竞争,合作是为了更好的竞争,合作会推动竞争更好的发挥其积极作用。竞争与冲突应建立在公平、合理、平等的共同基础上。

B国际冲突与国际合作看上去迥然不同,但实际上也往往彼此交织在一起。冲突并不完全排斥合作,敌对国家在特定情形下也能进行合作;合作中有冲突,合作只能在一定范围内进行,不能完全消除冲突。绝对的冲突或绝对的合作目前是不存在的。

第二节国际政治中的权力与实力

一.国际行为及其基本特点

国际行为是指国际行为主体,特别是国家行为主体的对外行为及其相互行为。

1.国际行为的基本方式

(1)外交方式。即各国政府通过其驻外使节或者政府官员通过谈判和协商来调节和处理国家间的相互关系。

(2)经济方式。即通过制定和实施一定的经济政策,采取某种经济行动,影响他国的对外行为或相互关系。

(3)军事方式。即通过对外实行暴力或者威胁使用暴力来支持或打击特定的行为对象。

(4)信息手段。即通过宣传媒介或其他宣传方式,影响对象国的公众舆论或公众思想,来向该国政府施

加压力,借以影响该国的对外行为。

2.国际行为的制约因素

国际行为的方式多种多样,均受到行为主体本身的条件、发生行为的对象和行为所及的问题和领域的限制。制约国际行为的主要因素包括:

(1)任何国际行为都是为一定的利益和目标服务的。国家对外行为的目标就是依据各自的利益而制定并实施的。非国家行为主体的国际行为也要受到实体内部各个组成部分的共同利益和共同目标的支配。

(2)国际行为总是在一定的范围或领域内进行的。国家对外行为的区域性取决于对外行为的对象,因此可分为双边、多边、区域、全球性行为。国家对外行为所涉及的领域,也因为行为的方式和所涉及的问题不同而相异,同样可分为政治、经济、军事性。非国家行为主体越来越注重于涉及整个人类生存与发展的基本问题。

(3)国际行为是以一定的经济、军事实力为基础的。行为能力的大小与实力的强弱是紧密相连的,行为主体实力的大小,直接影响着其行为方式的取向。

二.国际政治中的权力关系

1.权力的界定

(1)定义

在我们看来,国际政治中的权力主要是指,在国际政治互动关系中,一个国家影响或改变其他国家行为的能力。

(2)定义的含义

A由于权力主要是一个政治的或政治学的概念,因而我们强调这是一种影响国际政治关系,或国家政治关系的因素。

B作为一个关系范畴或互动范畴,权力只有在相互作用的条件下才能发挥作用,对权力的双方或者各方形成一定制约。

C权力体现的是一种能够对其他行为主体施加影响的能力,所以一定的物质实力是必须的,但实力并不完全等于能力。能力是受到多方面因素制约的。

D权力关系是一种政治关系,表面上体现的是一种单向的施行过程,即一方影响或改变另一方的行为。而实际上,这种关系是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

(3)权力所包含的要素涉及到的一些相近似的概念

A影响力。

在多数情况下与权力是相同的。两者的主要区别在于手段,严格的说,影响力所涉及的互动关系不包括采取武力,是非暴力的和平方式。

B武力和暴力

武力是国际政治中权力关系的重要内容,是在无法有效的对他人施加影响时所使用的最后手段。

C能力和实力

能力和实力表明的是一个国际政治行为主体的对外施加影响的物质手段,是国际政治中权力关系的物质基础。能力所表明的是能够在多大程度上影响和改变他人,实力则表明的是行为主体本身所拥有的物质力量。

2.权力的属性(P102——P104)

(1)权力的相对性

权力是一个相对的概念,表现为:

A权力在投入使用时,总是根据其所施用的对象来进行界定的,即大国相对小国、强国相对于弱国。

B权力虽可进行物化和计量,但是权力构成的不同部分之间的可比性是相对的。军事力量和经济力量在不同的时期和不同的条件下,作为权力构成的作用是不同的。

C一个国家在国际社会中的权力地位是处在不断发展变化中的。

(2)权力的两重性

权力既是一种国家追求的目的,又是一种实现其国际利益的手段。

(3)权力的强制性

权力的强制性包括使用武力或以武力相威胁,以及包括影响力在内的各种非暴力手段和方式,在正常的权

力关系中,权力的强制性主要体现为不按国际规则办事就会受相应的惩罚。

(4)权力的利益性

A首先是指权力作为实现国家利益的手段,即在国际政治中,其运用是与国家利益和国家目标联系在一起的。

B其次是指国家在国际政治中为实现自身特定的利益而自觉运用权力来影响和改变其他国家行为。

三.国际政治的实力基础

在国际政治中,实力是指行为主体所拥有的维系其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和非物质力量,以及他们维护自身权益,推行对外战略和影响其他行为主体行为的能力,包括有形的或物质构成和无形的或精神构成。

国家实力,又称之为综合国力,是指一国所具备的和拥有的各种力量的总和,实际上就是一国所拥有的全部实力。

1.国际实力的有形构成

地理条件、人口、自然资源、经济实力、军事实力、科技实力

2.国际实力的无形构成

社会制度、政治体制、政治局势、与外部世界的关系

3.国际实力的综合评估(P107——P108)

在估价一个国家的实力时,必须将有形和无形构成综合起来加以分析,即常说的“综合国力”。

4.国家实力的作用

(1)国家实力对国际行为的作用主要体现在它对行为主体的行为能力的影响上。所谓行为能力即行为主体在国际事务中维护其自身利益、达成其对外目标、影响其他行为主体行为的能力,是一个行为主体在国际舞台上的作用大小的主要表现。

(2)国家的实力对一个国家的对外行为具有重要制约作用的主要表现:

A它是制定对外战略的重要依据。一个国家在对外决策时,必须正确估价自己的实力地位,自己与行为对象之间的实力对比状况,国际政治舞台上的力量对比状况。过高或过低的估计,都会导致决策的失误。

B它是实现国家对外目标的重要手段。对外目标的实现需要凭借一定的实力,采取一定的行为手段,因此,要实现一定的对外目标,必须具备一定的实力。

C它是决定国家对外行为方式的重要因素。实力地位对于一个国家的对外行为采取何种方式(经济、政治、军事或综合方式),起着重要的作用。实力地位不同则采取的方式不同。

第三节国际政治中的国家利益

一.国家利益及其内涵

1.政治国家、民族国家与国家利益(P109——P111)

2.国家主权与国际利益(P111——P115)

3.国家利益的内涵

(1)定义:

本书的观点:国家利益是指一个国家内有利于其绝大多数居民的共同生存与进一步发展的诸因素的综合。

(2)国家利益的构成

目前比较常用的方法:安全利益、经济利益、政治利益、文化利益。

“四个利益”的相互关系(P116——P117)

二.国际利益及其特征(P117——P123)

1.国家利益的客观性和抽象性

2.国际利益的客观性与主观性

国际利益的主观性:国际利益概念本身、国家利益判断上、国际利益解释上、国际利益实现的主观性。

3.国际利益的全民性和阶级性

三.国家利益的作用

(1)制订对外政策的重要依据

(2)调整国家对外行为的基本着眼点

(3)解释和证明国家对外政策合理性的重要工具

第四章国际政治的法律规范有准则

第一节国际法在国际政治中的地位和作用

一.国际法及其形成和发展(P126——P129)

国际法,又称国际公法,即国际社会之法,是国际社会中用以调整国家间相互关系,规定国际的权利与义务的原则和制度的总称。

二.国际法的基本特征

1.国际法的主体,只包括主权国家和政府间国家组织。(国际法主体与国际行为主体不完全相同,前者是指具有国际法律行为能力的实体,强调的是主体的法律地位;后者是指具有一般国际行为能力的实体,强调的是国际行为。国际法主体必然都是国际行为主体,而国际行为主体,并非都具有国际法主体的资格。)2.国家法的主要渊源是国际条约和国际习惯,以及国际组织和国际会议的决议。

3.国际法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其非强制性。

4.国际法反映的是各类国家共同利益的一种结合,表现出“超阶级性”的特点。

三.国际法在国际政治中的作用(P132——P135)

第二节国际准则的形成和发展及其特点

一.国际准则及其形成和发展(P135——P137)

国际准则是各个国际行为主体在实施其对外行为、处理对外关系时所应遵循的基本行为规范。

国际准则与国际法或国际法原则从根本上讲上一致的。国际法侧重于国际交往中的法律规范,国际准则侧重于所有国际行为主体在处理相互关系时所应遵循的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

二.国际准则的基本特点

1.时代性

作为一种社会意识和道德范畴,国际准则明显的反映出各个时代国际社会存在的现实和国际国际社会中居支配地位的国家、阶级和法的本质特征。

2.共识性

3.制约性

国际准则一经某种形式确定下来,就队国家的对外行为和相互行为具有一定的制约作用。这种制约性作用主要表现在:

(1)人类基本的国际道德观念的无形影响。国际准则作为一种道德规范,具有潜在的、无形的社会力量,使各国在考虑自己的对外行为、制定自己的对外政策时,自发地受到其约束。

(2)作为国际舆论工具的制约作用。

(3)对危及国际安全的行为予以制裁的重要依据。国际制裁采取行动的主要依据,一是国际法,二是国际准则。

4.非强制性

原因:

(1)国际社会的无政府状态,缺少强制机关。

(2)作为国家间相互关系的一般道德规范和普遍原则,对于如何实行以及是否违反国际准则,它是不象国际法那样明确具体,也难以达成共同的、一致的明确解释。

(3)在无政府状态以及强权政治依然存在的条件下,对公然违反国际准则的行为的制裁也是有限度的。

第三节国际法原则与国际准则的基本内容(P140——P148)

一.主权与民族自决原则

二.互不侵犯与和平解决国际争端原则

互不侵犯原则就是指各个国家不得以任何借口以使用或威胁使用武力,或炫耀武力及其他方式侵犯其他国家的主权,领土完整或政治独立,各国均有以和平方式解决国际争端。

三.互不干涉内政原则

互不干涉内政原则是指任何国家或国家集团均无权以任何理由直接或间接地干涉任何其他国家的内政或外交事务。

四.平等互利原则

五.和平共处原则

和平共处原则是上述西项原则的总结,既是它们的基本目的,又是它们的必然结果,五项原则是紧密相连的。

第五章,国际政治的行为主体

第一节国际行为主体的一般特征

一.国际行为主体及其特征

国际行为主体是指能够独立的参与国际事务并发挥影响和作用的一系列实体。构成国际行为主体的实体应当具备以下基本要素:

1.必须具有一定的行为能力

2.必须具有自身的特殊利益

3.必须具有一定的独立性和自主性

4.必须拥有相对稳定或固定的组织形式,并拥有一定的政治经济实力。

二.国际行为主体的类型

1.国家行为主体。

2.非国家行为主体。二战后范围扩大,不仅是政府间国际组织,而且包括非政府间国际组织、国际政党组织、国际范围内的政治运动、国内的政治集团、个人、国际经济组织、跨国公司等等。

第二节国家行为主体及其特征

一.国家作为国际行为主体的基本特征

1.成为国家的三要素:

(1)具有固定的领土和一定数量的居民

(2)具有一定的政权机构

(3)拥有至高无上的主权

2.国家在其对外行为和其它国家的相互作用中,体现出阶级性和社会性(民族性)的两重性。

二.国际主权及其发展

1.主权定义

国家主权就是指一国固有的处理其国内和国际事务而不受他国干预或限制的最高全力。

2.国家主权的基本属性

(1)对内的最高统治权。即国际对其领土内的一切人和事物以及领土外的本国人实行最高的统治权。

(2)对外的独立平等权。即在国际关系和国际政治中国家行使权力的完全自主性,排除任何外来的干涉和限制。

(3)防范侵略的自卫权。即国家为了维护政治独立和领土完整而对外来的侵略或威胁进行防卫的权力。

3.主权被分割的三种情况:

(1)主权被霸权主义的外部力量强行干涉和分割

(2)传统的国内事务日益受到国际社会的关注和制约

(3)主权国家对自身主权的让渡和分享

4.国家主权并未过时的理由

(1)尽管全球化的发展对当今国际关系带来了巨大的冲击,但主权国家仍然是当前国际社会的基本行为主体,互不侵犯主权还是大多数国家所坚持的国际法的基本原则。

(2)尽管国内事务受到国际社会的关注和制约的现象非常普遍,但依据仍然是现有的国际法体系,方式主要是在相互尊重主权的基础上进行平等的协商和交涉

(3)尽管主权让渡的现象在国际关系中日益频繁,但主权让渡具备自愿性、平等性和共享性的特点。自愿是让渡的前提和基础,国家保留必要时收回让渡的权利;平等是让渡的程度和方式,也是主权平等原则的体现;共享是让渡的归属和结果,让渡不是主权的丧失,而是在共同体内共享更大的主权。

三.国家实力与国家类型

综合国力对一国国际地位的高低起着决定性的作用,以国际地位为尺度可以将世界各国划分为:

1.超级大国,指不仅是地理和人口上的超级大国,更重要的是在综合国力上领先于世界其他国家,广泛

参与全球性的国际事务,并对其他国家乃至整个国际关系都产生决定性影响,拥有最强的国际行为能力的极少数国家。

2.大国,则是指在综合国力上虽具有强大的实力,但不处于世界的首要地位,对国际事务的影响力主要局限在本地区的范围内的国家,因此也称为地区性大国。

3.中等国家,主要是指综合国力处在世界的一般水平,对国际事务的影响力主要涉及周边邻国的国家。

4.弱小国家,则是指那些无论在综合国力还是国际影响上都是轻微的国家。

第三节非国家行为主体及其特征

非国家行为主体是指那些主权国家之外的,能够独立的参与国际事务并发挥职能作用的政治、经济实体。

一.非国家行为主体的形成(P156——P157)

二.非国家行为主体的基本类型

1.国际组织

国际组织是指两个以上的国家,或其政府、政党、民众和团体基于特定的目的,以一定的协议或法律形式而设立的组织机构。主要分为政府间组织和非政府组织(或民间组织)两大类。

世界性政党是由不同国家的政党组成的国际组织,也称跨国政党。

世界性运动是由一定的国际组织发起和领导的、为特定的宗旨进行的、引起国际社会普遍关注的世界范围的活动,包括世界和平运动、绿色和平与环境保护运动和国际恐怖主义运动等。

2.跨国公司

跨国公司是通过对外直接投资,在其他国家和地区建分支机构或控制子公司的国际垄断组织。

三.非国家行为主体的行为特点

1.非国家行为主体与国家行为主体的联系与区别(P156)

2.非国家行为主体的行为特点

(1)参与国际事务的间接性

非国家行为主体不具有强制推行其对外政策的手段,因此它对国际事务的参与主要是通过对主权国家的政府或领导人施加影响来间接进行的,主要方式是会议、决议、舆论、游说等。

(2)对外行为的跨国性

非国家行为主体的构成是多国的,其活动领域是跨国的,不代表单个国家、党派或社会集团的利益。

(3)职能作用的协调性

由于上述两个特点,非国家行为主体成为协调国家间矛盾与冲突的渠道,是国际合作的一种重要形式,发挥主权国家难以发挥的作用。

第四节个人在国际舞台上的作用

一.个人是国际政治中的特殊行为者

因为个人在国际政治中事实上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意义上的行为能力,并积极参与国际政治的各项事务,从而发挥了一定的影响和作用,因而可以将某些特定的个人因素视为国际政治的特殊行为者。

在国际政治中的个人因素主要指那些对国家的对外决策和对外行为,对国家间的相互关系和国际政治的发展进程起着重大制约作用的历史人物。

二.个人对国家对外行为的影响

个人对国际政治的制约作用是十分明显和相当直接的,这种制约主要表现在:

1.领袖人物的素质影响着行为主体在国际政治中的地位

国际实力的精神因素同领袖人物的个人素质密切相关。领袖人物通过社会影响使自己的思想体系化为社会流行的群众心理,变成大众的行动。这样就对社会结合程度、政治稳定、民族的凝聚力与国民士气等因素起到相当大的制约作用,从而对国家在国际政治中的地位产生重大影响。

2.领袖人物直接影响着国家对外决策的性质与内容

这是个人影响国际政治最主要的方面。决策者个人对国家和跨国组织的对外战略和对外政策的制订起着相当大的、甚至是决定性的作用。由于各个领袖人物自身不同的特点,他们对国家利益的认识也会产生差异,因而对国家对外目标和行为方式的抉择也会不同。

三.个人对国家间相互关系的制约

1.国家间相互关系的冲突与合作等基本形式,除了全面战争状态外,很少表现为一种全体国民之间的相互关系状态,而主要表现于领导者和领导集团即政府间的相互关系状态。

2.国际政治中的特殊个人对于协调国家间的相互关系起着独特的作用。国家间的相互关系一旦形成在短时间内不易改变,表现为相对稳定的状态。而个人之间的关系则表现的较为灵活。这些个人应该具备强有力的影响能力和超越当事国利益的名义和身份(如下野著名政治家、联合国秘书长)。

3.此外,历史人物对于加速或延缓国际政治的发展进程、改变重大历史事件的发展方向也起着一定的制约作用。

第六章国家间关系的基本类型

第一节垄断资本主义国家间相互关系

一.垄断资本主义国家间相互关系的基础与条件(P165——P170)

1.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矛盾运动是垄断资本主义国家间关系的基础(P165——P166)

2.资本的国际运动对垄断资本主义国家间相互关系的影响(P166——P168)

3.资本主义经济政治发展不平衡规律对垄断资本主义国家间相互关系的决定性作用(P168——P170)二.垄断对垄断资本主义国家对外关系的影响

1.垄断的发展及其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特征(P170——P173)

2.垄断对资本主义国家对外关系的影响

(1)垄断的形成和发展,使国内少数垄断财团成为资本主义国家对外决策过程中的主要组成部分,从而使垄断资本主义国家对外关系更加直接的代表了垄断资产阶级的利益。

(2)垄断的形成和发展,使资本主义国家对外政策更具有侵略性和扩张性。

(3)国家垄断和国际垄断的进一步发展,使垄断资本主义国家间的协调和休战得以实现。

3.垄断条件下国际关系的基本特征

帝国主义的本质特征是垄断,这在国际关系中也非常明显,即垄断资本主义国家在现代国际政治经济关系中占据垄断地位。在垄断形成的基础上,国际社会较之自由资本主义时期出现了两大典型现象:压迫民族和被压迫民族的区分;帝国主义战争。

三.垄断条件下垄断资本主义国家间相互关系的特征

1.战前垄断资本主义国家相互关系的特点

(1)首先,以欧洲为中心,这也是整个国际政治格局的特点

(2)其次,战争与协调交替出现,以战争为基本形式。

2.战后垄断资本主义国家相互关系的发展

(1)第一个阶段是美国独霸资本主义世界(战后初期至50年代)

(2)第二个阶段是西欧、日本争取自主地位的时期(50年代末至60年代)

(3)第三个阶段是三足鼎立、确立平等伙伴关系的时期(70年代至80年代)

(4)第四个阶段是冷战结束后(90年代以来)

3.战后垄断资本主义国家间相互关系的特点

(1)经济冲突是垄断资本主义国家间相互争斗的主要内容

(2)垄断资本主义国家间的协调能力不断加强

(3)在冲突中协调、在合作中争斗

(4)和平竞争是战后垄断资本主义国家相互关系的主要形式

第二节社会主义国家间相互关系

一.社会主义国家间相互关系的发展历程(P183——P187)

1.友好合作时期(战后初期至50年代末)

标志:社会主义阵营作为一种新的政治力量出现在国际舞台上

(1)1947年,成立了欧洲九国共产党和工人党情报局

(2)1949年1月,在莫斯科成立了经济互助委员会

(3)1950年2月,中苏签定了为期30年的《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

(4)1955年5月14日,苏联同其他七个东欧国家于华沙签定了友好合作互助条约,6月4日华沙条约组

织建立。

2.分化、动荡和冲突时期(60年代至80年代初)

由于社会主义国家间经济政治发展的不平衡性,以及苏联在对外政策中大国主义和民族利己主义,社会主义阵营从成立之初,内部就存在着矛盾和冲突的隐患。苏南冲突、1956年苏波、苏匈矛盾、中苏关系破裂,社会主义阵营解体。

3.调整、改善和谋求新的合作时期(80年代中后期)

二.社会主义国家间相互关系的基本原则(P188——P191)

1.社会主义国家间相互关系的基础

(1)主权关系是社会主义国家间相互关系的基础

(2)经济政治发展不平衡制约着社会主义国家间关系的发展

(3)社会文化、历史传统对社会主义国家间关系具有重大影响

2.社会主义国家间相互关系的基本原则

(1)独立自主原则

(2)爱国主义与国际主义相结合的原则

(3)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三.社会主义国家间的互助与合作(P191——P192)

1.社会主义国家间相互合作的基础

相同的意识形态、经济制度、生产目的,对外关系上都追求独立自主、和平反霸。

2.社会主义国家间相互合作的多种形式

四.社会主义国家间的冲突与战争

1.社会主义国家间矛盾与冲突的类型

意识形态上的分歧;政治冲突;经济冲突;边界和领土纠纷;军事冲突或战争。

2.社会主义国家间战争的原因

(1)社会主义国家间经济政治发展的不平衡和由此产生的利益冲突

(2)某些国家所推行的大国主义和霸权主义

某些社会主义国家在对外政策中推行霸权主义的根源:

A第一,历史根源。大民族主义、扩张主义和民族沙文主义的历史影响。

B第二,思想理论根源。某些国家错误的理解,甚至歪曲了爱国主义与国际主义的关系。

C第三,社会政治根源。长期以来,特别是二战后,苏联的国际地位明显提高,长期处于特殊地位,滋生了优越感。

第三节第三世界国家间相互关系

一.第三世界国家间相互关系的基础

1.殖民统治的历史对第三世界国家发展的影响

2.第三世界国家经济政治不平衡发展

表现:经济发展、政治发展以及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之间发展的不平衡。

二.第三世界国家对外关系的发展及其趋向(P199——P201)

1.战后初期第三世界国家的联盟外交

2.60——80年代第三世界国家的不结盟外交

3.90年代以来第三世界国家对外关系的特点

三.第三世界国家间的冲突与合作

1.第三世界国家之间的复杂矛盾

民族或种族矛盾、宗教矛盾、领土与边界纠纷、经济矛盾

2.第三世界国家之间的战争

造成第三世界国家之间的战争的因素

(1)第三世界国家间所固有的相互矛盾不断发展的产物

(2)殖民主义长期统治留下的恶果

(3)超级大国之间的全球争夺和直接插手干预

(4)第三世界国家内部出现的大国主义和民族扩张主义以及某些特定的政治需要

3.第三世界国家间的相互合作

(1)第三世界国家之间相互合作的基础

A第三世界国家有着共同的历史遭遇

B第三世界国家都面临着共同的历史任务:政治上反帝、反殖、反霸;经济上发展民族经济、实现经济独立;全球范围内,争取建立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

C第三世界国家在政治经济的发展中具有很大的互补性

(2)第三世界国家之间存在多种合作的渠道和方式

领域上有政治、经济的;范围上有全球、地区的;方式上有通过国际组织、国际会议、双边多边的。

(3)合作形式和水平的不断提高

①就合作的程度与水平而言,主要包括下列主要形式

A第一种形式是相邻国家间的一般协调性双边或多边合作关系,这是第三世界国家间合作关系的初级形式,也是最普遍的一种形式。

B第二种形式是地区性综合经济合作关系,主要是一些地区性国家间的合作形式,特别是一些地区性经济合作组织,旨在全面协调成员国之间的经济关系,发展相互间的工农业、贸易、金融、科技等各方面的合作。

C第三种形式是专业性地区或跨地区的经济合作关系。这种合作主要是在某一特定的经济领域内进行的,包括原料和能源输出、货币金融和银行、关税等专门性行业。

D第四种形式是地区性政治合作关系

E第五种形式是全球性政治、经济合作关系。主要是针对第三世界国家所面临的共同性政治经济问题而进行的全球性合作。政治的如不结盟运动,经济的如七十七国集团。

F第六种形式是政治经济一体化。这是现阶段国家间相互合作的最高形式,即主权国家之间通过政治、经济上的联合,逐步结成统一的共同体,实现联邦或邦联。

②第三世界国家间的相互合作存在的问题和困难

A发展不平衡

B由于第三世界国家情况各不相同,彼此差异较大,因此如何真正实现平等互利基础上的相互合作是面临的严重问题

C外部势力的介入

第七章跨国政治与跨国组织

第一节跨国政治与跨国行为(参考前页非国家行为主体部分)

一.跨国政治与国际政治

1.跨国政治的定义

跨国政治是由各种跨国行为主体在世界范围内所从事的超越国界的一系列行为和相互关系的总和。国际政治的非国家行为主体就是跨国行为主体。

2.跨国政治与国际政治的关系

跨国政治作为国际政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是国家间关系的补充和延伸,主要反映的不是主权国家间的直接相互关系,而是不同国家的政府、政党、团体及个人的集合体之间的相互交往和相互作用关系,反映的是各种非国家的实体对国家间关系,以及整个国际社会的作用和影响。

二.跨国组织及其发展(P211——P213)

跨国组织是指有两个以上国家的政府、政党、团体和个人组成的,在两个以上国家活动的组织机构,他们主要包括各种类型的国际组织和跨国公司等。

跨国行为主体则是能够通过自己超越国界的行为影响国际政治发展的跨国组织。因此跨国行为主体是跨国组织的一部分,是其中能够在国际舞台上发挥特定职能作用的国际行为主体部分。

三.跨国行为及其特点

1.跨国行为的定义

跨国行为是指跨国行为主体为影响国家的对外政策和对外行为以及协调国家间相互关系而进行的各种政

治活动,既包括跨国行为主体与主权国家之间的相互行为,也包括跨国行为主体之间的相互行为。

2.跨国行为的形式的种类

(1)跨国组织通过自身的行为,直接对某一国家的对外政策或行为施加影响。

(2)通过其组织或机构的成员,对其所在国家的对外政策施加影响

(3)跨国组织通过自身的行动,协调跨地区国家间或地区性国家间的相互关系。

(4)跨国组织通过自身的机构或会议,以及各种宣言、决议等文本形式,为国际社会制定共同的行为规范和相互关系准则。

3.跨国行为主体的特点:

(1)对国际事务施加影响的间接性

(2)利益的超国家性和多元性

(3)跨国行为在当今国际政治中表现出日益加强的趋势

第二节国际组织与国际政治(参考前页非国家行为主体部分)

一.国际组织的形成与发展(P215——218)

1.多边国际会议的出现是国际组织产生的萌芽阶段

2.现代国际组织的形成时期

3.国际组织的成熟发展时期

现代国际组织发展的特点:

(1)国际组织的种类日益增多

(2)国际组织作为国际政治行为主体的范围不断扩大

(3)国际组织的数量急剧增加

(4)国际组织对国际政治的影响和作哟今年感不断增强

二.国际组织的类型与特征

1.国际组织的类型

(1)从成员性质来看,国际组织可以分为政府间的国际组织和非政府间的国际组织两大类

(2)从目的和职能来看,国际组织可以分为一般性政治组织(联合国、欧盟、北约、华约)和专业技术性组织(世界教科文、卫生、气象组织)两大类

(3)从成员构成的地域范围来看,国际组织又可以分为全球性组织和地区性组织两大类

2.国际组织的特征

(1)跨国性。

A首先是国际组织成员的跨国性

B其次是国际组织的活动范围和影响作用的跨国性

C最后是国际组织自身利益的超国家性

(2)协调性。

国际组织对于协调国家相互关系,促进国家间的了解与合作,有着不同于主权国家的独特作用。

A首先,国际组织为国家间的相互交流提供了良好的活动场所(如各种国际会议和论坛),加深了国家间的相互了解

B其次,国际组织通过制订一系列行为规范和准则构成当今国际法体系的重要渊源,对国家间关系起到了重要的协调作用。

C最后,国际组织往往以协调国际冲突为宗旨和使命,为解决地区冲突做了积极贡献

(3)间接性。

国际组织一般不拥有保障其决策得以执行的物质手段(强制机关),因而国际组织主要是通过对主权国家政府施加影响来间接作用于国际政治体系

(4)从属性

当今国际社会中主权国家仍然占据支配地位,国际组织在国际政治中仍然处于从属地位,跨国政治只能是国家间政治的补充形式。

三.国际组织的地位和作用

1.国际组织的地位

实践证明,政府间的国际组织已经具有独立参加国际关系和直接承受国际法权利与义务的能力,已经具备了国际法主体的资格。而非政府间国际组织,除极少数重要组织以外,一般尚不具备国际法的主体地位。

2.国际组织的作用

(1)国际组织是反对战争、维护和平的重要力量

(2)国际组织是促进发展、推动合作的积极因素

(3)国际组织是推进国际政治民主化的有力手段

综上所述,国际组织在战后国际生活中起到了重大的积极作用。当然,由于国际组织的从属性和发挥作用的间接性,他们不可避免的受到国家政府决策的影响,特别是强权政治,也可能起到不良的作用。

第三节跨国公司及其政治行为

跨国公司是指那些通过对外直接投资,对其他国家和地区设立分支机构或控制子公司,为获取高额垄断利润而形成的一种国际垄断组织。

一.跨国公司的形成与发展(P224——P225)

跨国公司是资本主义经济走向垄断阶段的产物。

二.跨国公司的类型及其行为特点

特点:

1.跨国公司依仗自己巨大的经济实力对国际政治体系产生重要的影响

2.跨国公司为维护自身的经济利益而影响母国和东道国的决策过程,进而影响母国与东道国关系的发展3.跨国公司利用超越国家主权和法律之上的特殊地位形成相对独立的行为能力

三.跨国公司在国际政治中的作用

1.跨国公司加速了世界经济一体化的进程,加深了整个世界相互依存的发展趋势。

2.垄断资本主义国家的跨国公司加深了南北之间的矛盾,成为维护国际经济旧秩序、推行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的工具。

3.发达资本主义国家跨国公司的发展状况反映了资本主义政治经济发展的不平衡规律,跨国公司的发展并未消除发达资本主义国家间的矛盾与冲突,同时也加强了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之间的协调能力。

第八章国际政治的外部环境

第一节自然环境对国际政治的影响

一.自然环境对国家综合国力的影响

1.地理位置

地理位置优越、幅员辽阔、土地肥沃、自然资源丰富的国家比较容易发展成大国和强国。

2.人口状况

人口是从事经济生产和进行战争必不可少的因素之一,一定数量的人口是一国成为大国的先决条件之一。在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人口的多寡和人口素质的高低往往成为国家实力的决定性因素。

3.自然资源

自然资源是大工业发展必不可少的原材料和能源的来源,一国拥有了丰富的自然资源,就奠定了它成为政治经济强国的基础。同时控制重要战略资源的国家在国际舞台上也倍受重视。

二.自然环境对国家对外行为和政策的影响

1.从地理因素的各方面来看(略)

2.从人口状况来看

一个国家拥有相当数量与质量的人口,不仅提高了其综合国力,增强了国际政治的行为能力和影响作用,并进而促进其积极参与国际事务,主动发挥影响,往往奉行具有独立色彩的外交政策。

3.从自然资源来看

一个拥有丰富而全面的自然资源的国家在对外政策上就不怕国际上的孤立与制裁,其独立性更为明显,外交上的选择余地也因此扩大。

自然环境对一国的对外决策和对外行为具有制约作用。自然环境不仅直接影响了本国在国际舞台上的实力地位,而且对一国所面临的外部世界的客观环境产生决定性影响,因而也就限制了其国家利益的具体内容和

实现手段,同时也深刻影响着国家对外目标的选择和对外行为的特点。

三.自然环境对国家间相互关系的影响

1.由于自然环境对一国综合国力的影响,自然环境在全球范围内分布的基本状况也就影响了一定时期内各国之间的实力对比关系,从而对整个世界格局的发展与演变产生制约作用。

2.由于地理位置对国家行为能力和国家利益的重要制约作用,大凡地处海峡、海道以及陆上战略通道等战略要地的国家和地区,因其扼守着大国谋求世界霸权的咽喉,往往成为国际政治争夺的热点地区3.对自然资源的全面争夺是国际政治的一个重要内容

4.由于战后科技革命的发展与应用,环境问题已经成为当今国际政治的重要内容,成为全球所面临的共同性问题。

第二节经济因素与国际政治

所谓经济因素对国际政治的影响,实际上是将通过国际经济关系而联结成的世界经济体系视为一个相对独立的系统,并将其作为国际政治的外部环境来分析它对国际政治关系的影响与作用。

一.世界经济是国际政治的基础和前提(参考总结P5页)

1.国际政治是在世界经济的基础上形成的,并随着世界经济的发展而发展。

2.世界经济体系的基本结构决定了国际政治的基本力量构成。例如:帝国主义经济体系与社会主义经济体系相对独立的运行,促使了当时帝国主义与社会主义两大阵营的形成。同时也加深了两大阵营间尖锐对峙的国际政治态势,构成了冷战的经济基础。

3.国际政治的基本特征是由当时社会的生产力性质和水平以及生产方式的特点所决定的

二.经济实力是国际政治力量构成的核心

经济实力是国家综合国力的最核心的内容。首先,经济实力是国家综合国力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其次,经济实力对国家实力的影响不仅在于它是国力构成的核心要素之一,而且还在于它对国力构成的有形和无形要素都能产生正面的影响。

国家在国际政治舞台上的地位与作用取决于国家的综合国力,经济实力越强,综合国力就越强,其行为能力和作用也就越大。

国际政治各种力量对比的消长和彼此间相互关系的结构状态,也是由它们各自在世界经济格局中的地位及彼此间经济实力的对比决定的。

三.经济因素在国家对外决策中的地位和作用

1.经济利益是国家对外目标的核心。国家利益是一国对外政策所追求的基本目标,而经济利益既是生存的基本条件,又是发展的重要保障,经济利益在国家利益中占据重要地位,因此它也是国家对外政策所追求的主要目标之一。

2.经济利益的矛盾与差异是导致国际政治对抗与冲突的根源。各国间的经济利益总是相对独立的,经济利益本身也呈现出多样性。无限制地追求一国的经济利益势必损害其他国家的经济利益,这就是国家之间经济利益上的差异与矛盾。

3.经济方式是国际关系中为实现政治目的而常用的手段。一是利用贷款、投资或无偿提供货币和商品等方面的经济援助,扩大和加强自己的势力范围。二是在利用经援扩大自己的势力范围的同时,削弱和限制对手的发展。

四.经济因素在国际政治中的作用日益突出

(1)国际经济关系是构成当代国际关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并具有鲜明的政治色彩。战后,国家利益的内容更多的表现为经济上的发展,国家利益的实现更多的是利用经济手段,国际关系由“高级政治”向“低级政治”发展,因此,国际经济关系构成了当今国际关系的主要内容,同时也反映了国际政治的基本现实。

(2)国际经济关系具有强烈的政治性,还往往直接从属于国际政治关系。国际经济关系的主要方面是国家间的对外经济关系,其实质是为了追求自身的国家利益,促进本国的经济发展,谋求提高本国在国际事务中的影响力。因此国家的经济关系在很大程度上是为谋求本国利益而建立的政治关系,是当今国际政治的新内容。

(3)经济因素在国际政治中作用更加突出。首先,以经济发展为核心的南北问题在国际政治中的影响日益突出。其次,冷战结束后,世界上绝大多数国家都已经把增强以经济为基础的综合国力作为基本国策,国

际竞争的重点也转向以经济和科技为基础的综合国力的较量,经济因素在国际政治中的作用日益凸显出来。再次,经济全球化和相互依存的深入发展一方面对国家主权形成了严峻的挑战,另一方面,为某些发达国家推行“经济霸权主义”和“信息霸权主义”提供了机会。

第三节科技革命与国际政治

一.科技革命的发展及其内容(P248——P249)

二.科技因素对国家实力地位和对外行为的影响

1.科技因素对国家实力地位的作用:

科技因素通过对构成一国综合国力诸要素的制约作用来制约国家的实力地位,以此来限制国家对外目标的选择范围和对外政策的实施手段。这种制约作用的体现:

(1)科技因素改变了自然环境这一国力构成的相对稳定的因素。

(2)科学技术对国际经济实力的影响。谁掌握了重要的科技成果,谁就能在国内经济生产中取得重大成就,极大的提高本国的经济水平和经济实力,从而在国际经济格局中增强自己的影响,最终提高和加强自己在国际政治格局中地位与作用。

(3)科学技术对国家军事力量的作用。科技发展水平直接制约着国国家军队的武器性能和质量直至军队的战斗力,从而对国家的军事实力产生直接影响,而军事实力是国际综合国力的重要部分。

(4)最后,科技因素对国力构成的精神要素的影响。国家科技水平的发展,极大的提高了全体国民的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增强了国民的士气和政府的组织能力以及国家的凝聚力。

2.科技因素在国家对外策略和对外行为中的比重日益提高的表现:

(1)科技因素本身作为国家对外行为的一种基本手段,为国家的政治目的服务。

(2)科技发展战略是国家对外战略的重要内容

三.科技因素构成当今国际关系的新内容

1.科技战已成为当前国际政治斗争的重要内容

战后科技革命的发展,使各个国家政府认识到,科学技术是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关键因素,。各个国家纷纷调整战略,加快科技领域的创新和进步。发达国家全力追求在高科技领域的优势地位,发展中国家也力图抓住这一机遇,力争迎头赶上,这场科技战的后果最终将对国际政治经济的秩序产生重大影响。

2.科技因素使得战争在国际政治中的地位与作用更加复杂。

3.科技革命的发展进一步加速了国际政治的全球化,并大大丰富了国际政治的新内容

(1)科学技术的发展与应用,使世界经济国际化的趋势深入到世界各个国家和各个领域,导致各国之间政治经济联系的日益密切。交通和通讯的变革,使地球变成地球村,各国之间的相互依存进一步加深,构成了国际政治全球化的基础。

(2)另一方面,新科技还开拓了新领域和新空间,产生了一系列直接威胁到全人类生存利益,并只能通过各国的共同努力才能解决的的经济及社会问题,同时改变了人们的价值观念,进而产生了世界范围内普遍的政治运动和政治倾向(如世界和平运动、绿色政治倾向等)。国际政治本身呈现出多样化和全球化的发展趋势。

第九章国际政治的制约因素

第一节军事因素在国际政治中的地位与作用

一.军事因素的构成及其与国际政治的相互关系

1.军事因素对国际政治的制约作用:

国际政治中的军事因素反映的是各国的军事实力状况和对外军事战略,以及在此基础上形成的国际军事关系。

(1)战争。在国际政治中,战争主要是指国家与国家之间为一定的政治目的而进行的武装斗争,它是政治的继续,是解决国家间政治矛盾的最高斗争形式。

(2)武装冲突。武装冲突是指国家间为解决彼此争端而采取的一种剧烈的军事对抗行动。在国际法意义上,武装冲突通常是指不构成战争状态军事对抗行动。没有开战的正式方式、没有宣战、只有实际上的战斗。与战争相比,其特点是战斗活动地区有限、持续时间短、对抗规模及破坏性不大等等。

(3)军备与军事实力。它是指各国的军事编制及武器装备等,是军事因素的基本组成部分,也是影响国

国际政治学概论 课件

国际政治学概论

第一讲国际政治行为体 本讲主要内容 一、国际政治行为体的类型 二、国际政治中的国家行为体 三、国际政治中的国家主权 国际政治行为体的类型 国际政治行为体:国家行为体:民族国家 非国家行为体:[1国际组织:政府间国际组织;非政府建国际组织 [2宗教组织[3个人[4政党[5政治运动[6跨国公司1.国家行为体 (一)国际政治中的国家概念 (二)国家的分类 (三)国家作为国际政治行为体的特征 一、国家行为体概说 1,作为国际关系行为体主角的并不是任意的国家,而是民族国家,或者说是主权国家早期的国家现代的国家 2,主权国家最先产生于欧洲,它与威斯特伐利亚体系有关 国家主权原则的确立和延续 主权国家的基本特征 传统的观点:居民、领土、政权组织、主权 现代的观点:认同、忠诚 4,主权国家的构成要素 自然因素思想观念因素制度因素 5,国家的基本政治职能 维持秩序分配资源作为认同的核心 国家的类型 1,国家之间存在巨大差异 经济上的差异军事上的差异 人口规模上的差异民族构成上的差异 2,国家分类的多样性 能力标准:强国与弱国 意识形态标准: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 宗教标准:伊斯兰教、天主教、东正教、佛教 文化标准:亨廷顿的观点 民主标准:民主与专制 其他标准 三、国家主权 1,主权概念的提出 布丹霍布斯格劳秀斯卢梭 2,主权概念的二重性 主权与国家内部政治和法律上的权力相关 主权与其他国家的权力相关 3,主权的两个组成部分

对内主权对外主权 所谓国家主权(sovereignty)就是指一国固有的处理其国内和国际事务而不受他国干预或限制的最高权力。 国家主权的属性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对内的最高管辖权。即国家对其领土内的一切人或事物以及领土以外的本国人实 行最高的统治权。这是国际法已经确认的属地优越权和属人优越权的具体体现。 2、对外的独立平等权。即在国际关系和国际政治中国家行使权力的完全自主性,排 除任何外来的干涉和限制。各国可根据自己的意愿采取自主的对外行为,各国在国际法意义上的权力地位一律平等。 3、防范侵略的自卫权。即国家为了维护政治独立和领土完整而对外来侵略或威胁进 行防卫的权利。自卫权是国家的固有属性之一,也是国家维护正常的国际秩序和保障国际法实施的一种重要的手段。 四、国家主权面临的挑战 1,在国际关系中,国家的主权始终受到国际互动网络的影响 2,国际互动的表现形式、性质 表现形式:合作、结盟、竞争、对抗、战争 性质:是一种客观存在,也是国家主观愿望的产物 3,在当代,全球性的国际互动对主权的影响越来越大 根源:全球化 表现:政治、经济、文化 影响:缩小、约束、削弱与限制 “全球化”对主权国家的影响: 1、影响国内行为体的政策偏好以及随后造成的国内政治联盟。 2、引发国内的经济和政治危机。 3、削弱政府的自主性及其政策的有效性。 4、挑战对主权国家安全。 5、全球的生态环境问题对主权的挑战。 2.非国家行为体 一、非国家行为体概说 1,国家关系中存在非国家行为体 2,国际组织是最重要的非国家行为体 3,非国家行为体的基本类型 (一)国际组织 国际组织:国际非政府间组织:针对特定利益的事件私人次国家及全球性行为体国际政府间组织;由国家派出代表组成的组织,讨论相互间利益和共同更新的问题政府间组织的定义 政府间国际组织是两个以上主权国家的政府经过一定的协议而创立的机构,其成员构成仅限于主权国家,其目的是为了通过成员国的合作谋求实现单靠自己无法实现的目标。。 政府间组织的构成要素:合作的政治意愿·一定的结构或形式·一定的运作机制 国际非政府组织 (1)国际非政府组织的定义 国际非政府间组织是非官方的社会团体或个人以一定的民间协议或条约的形式设立的民间机构。非政府间国际组织一般不具备国际法主体资格。 它涉及政治、经济、文化、科技、民族、宗教、体育与卫生等各个领域。如:国际恐怖组织

全国2019年10月自考00312政治学概论试题及答案

D019·00312通卡) 绝密★考试结束前 2019年10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全国统一命题考试 政治学概论试题 课程代码:00312 请考生按规定用笔将所有试题的答案涂、写在答题纸上。 注意事项: 1.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考试课程名称、姓名、准考证号黑色字迹的签字笔或钢笔填写在答题纸规定的位置上。 2.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纸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不能答在试题卷上。 选择题部分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1分,共2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备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选出。 1.在先秦时代的诸子百家中,对我国政治生活影响最为深远的思想流派是 A.儒家 B.道家 B. C.法家 D.墨家 2.提出“政治意指力求分享权力或力求影响权力的分配”观点的德国社会学家是 A.黑格尔 B.马克斯·韦伯 C.马基雅维里 D.康德 3.政治中最核心的问题是 A.伦理道德 B.执行政策 C.国家政权 D.政治活动 4.中国封建社会所特有的权力结构是 A.人民代表大会制 B.三权分立制 C.地产权力等级制 D.官僚等级制 5.无产阶级的第一个政治纲领是

A.《国家与革命》 B.《德意志意识形态》 C.《共产党宣言》 D.《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 6.区别马克思主义与非马克思主义政治学的分水岭和出发点是 A.统治形式 B.政府机构 C.统治方法 D.国家本质 7.毛泽东指出:政府的组织形式是 A.君主制 B.复合制 C.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D.民主集中制 8.面向全社会进行全方位全天候的日常管理的国家机关是 A.行政机关 B.立法机关 C.司法机关 D.监察机关 9.西方封建社会领主获得土地的方式是 A.购买 B.赠子 C.分封 D.继承 10.国家权力具有特殊的力量,主要在于 A.有主权性 B.有道德约束 C.有影响力 D.是一种有组织的暴力 11.氏族制度中的决策组织是 A.议事会 B.军事首领 C.陪审团 D.人民大会 12.我国的国家结构形式是 A.联邦制 B.邦联制 C.统一的多民族的单一制 D.共和制 13.社会主义国家政党政治的主要内容是 A.共产党的领导 B.依法行政 C.人民民主 D.法制建设 14.在阶级社会里,产生民族压迫的主要根源是 A.民族习惯 B.剥削制度 C.民族差异 D.各民族事实上的不平等 15.资本主义国家的国家机构组织原则是 A.集权制 B.三权分立与制衡 C.议会君主制 D.分封割据制

马工程版 政治学概论笔记(完整版)

政治学概论笔记 导论 第一节政治学及其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 一:政治的涵义: 1.政治是建立在一定经济基础之上的上层建筑 2.政治是以一定的阶级利益和阶级关系为基本内容的社会关系 3.政治的根本问题是国家政权问题 4.政治作为一种特定的社会现象,有其自身运行和发展的规律 二:政治学的研究对象和研究范围 1.政治学以社会政治现象、政治关系及其发展作为其研究对象。 2.政治学的研究领域: (1)政治学理论与方法 (2)中国政治与政治制度 (3)比较政治与政治制度 (4)行政管理 (5)公共政策 三、政治学的研究方法 1.历史分析方法 2.阶级分析方法 3.经济–政治分析方法 4.矛盾分析方法 5.调查研究方法 6.综合交叉研究方法 第一章阶级与国家 第二节国家的本质 一、马克思主义关于国家本质的基本观点 第一,国家是一个历史范畴,是社会内部矛盾运动发展的结果 第二,国家是阶级统治的工具 第三,国家的作用缓和冲突,把冲突控制在秩序的范围内。 第三节国家的职能 一、内部职能和外部职能 内部职能主要是实行社会控制,以维护政治经济秩序和稳定;外部职能主要是防御外来侵略,保卫国家安全。 二、政治职能和社会职能 1.国家的政治职能即国家的阶级统治职能,是国家按照统治阶级意志,综合作用各种手段并以强制力保障实施的,维护社会秩序的职能。 2.国家的社会职能,即统治阶级运用国家权力对社会公共事务进行管理的职能。 第二章国家权力与国家形式 第一节国家权力 一、国家权力的涵义 国家权力是按照统治阶级意志,在一定地域范围内管辖政治和社会公共事务,对内对外正式代表国家并以国家机构保障实施的权力。 二、国家权力的特征: 1.主权性

自考政治学概论(本科段)复习资料

《政治学概论》 一、填空题。 1、“政治”这个概念是从希腊语的polis一词演化而来的,它的最初含义是指希腊的,________即城市国家。(古代城邦) 2、西方政治学的奠基人亚里士多德撰写的名著_________,使用了政治概论。(《政治学》) 3、在古代中国,“政治”一词早在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典籍中就已出现。(《尚书》、《论语》、《周礼》) 4、中国古代的“政治”,其核心含义是统治,政治主要是指“______________”的活动,即依据某种道德原则管理社会、治理国家。(治国平天下) 5、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指出:“一切阶级斗争都是政治斗争”。 6、马克思主义认为,政治活动的核心是__________。__________是所有阶级社会上层建筑的核心部分。(国家政权、国家政权) 7、17-18世纪资产阶级启蒙思想家的著作主要有:洛克的___________、卢梭的__________、孟德斯鸠的___________。(《政府论》、《社会契约论》、《论法的精神》) 8、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学科,本身就兼具政治学和法学的双重性质。(宪法学、立法学、行政法学) 9、______、______、______三家,在我国社会的政治思想发展史上具有重要的代表意义。(儒、道、法) 10、由______创立的,_______完善的儒家学派是我国历史上影响最大的学派,长期占据着思想统治地位。(孔丘、孟轲) 11、儒家学派的主要典籍是__________和_________。(《论语》、《孟子》)两书。 12、儒家的政治学说首先是坚持“___________”的政治原则。其次,儒家学派提出“__________”治国之道,既所谓的“德治”思想。(为国以礼、为政以德) 13、__________是先秦法家思想的集大成者,著有____________一书。(韩非、《韩非子》) 14、法家主张“霸道”和“___________”。他把慎到的“____”、商鞅的“____”、申不害的“____”融为一体。(以法治国、势、法、术) 15、_____和_____各自坚持“德治”和“法治”以及“王道”和“霸道”两种治国原则。(.儒家、法家) 16、老子和庄子的政治思想则与儒、法两家相反,他们主张采用消极无为的手段来进行政治统治。实现_____________的理想社会,__________的思想。(“小国寡民”、“无为而治”) 17、西方的政治学最早发端于________社会,其代表人物是_________和____________。(古希腊、柏拉图、亚里士多德) 18、________是古希腊最著名的思想家,其代表作__________中提出了政治思想。(柏拉图、《理想国》) 19、亚里士多德的___________被公认为是西方政治学的真正开山之作,他本人也由此而成为西方政治学的奠基者。(《政治学》) 20、神学政治论的主要代表人物是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神权高于主权,世俗王权必须服从于教权。(奥古斯丁、托马斯·阿奎那) 21、被马克思称为新时代第一个政治思想家的______________,他在《君主论》一书中,不仅提出了政治关系的基础是财产关系的著名论断,而且从国家的目的出发,第一次提出_________与________在性质上的根本区别。(马基雅维利、政治问题、伦理问题) 22、布丹在____________一书中,创立了近代资产阶级国家的主权学说。(《共和六轮》) 23、莫尔的代表作是___________和康帕内拉的代表作是___________。(《乌托邦》和《太阳城》) 24、________________为代表的自由主义政治思想家,在个人主义基础上提出了近代资产阶级的___________原则,抽象德强调个人自由。(孔斯坦、边沁\功利主义) 26、________________是无产阶级的第一个政治纲领。(《共产党宣言》) 27、恩格斯在马克思的《人类学笔记》基础上整理和撰写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家庭、私有制

外交学院国际关系专业真题1999-2010

外交学院 历年国际关系专业考研试题 (1999年~2010年) 说明: 1、从2003年起,每门专业课总分从100分调整到150分 2、从2004年起,《国际关系史》考查的时间范围调整为1945-2000年 3、从2004年起,专业课二调整为综合科目,包括世界经济概论和国际关系理论两部分 4.08年起,专业课二调整为综合科目,包括政治学和国际关系理论两部分 2010年国际关系史(1945—2002)(150分) 一、名词解释(30分):中导条约、伊朗门事件、勃兰特委员会、日美安全条约、欧洲安全与合作会议、 二、简答(40分):1、评析欧洲一体化过程中的成果、2、评析普京的“务实外交 三、论述(80分): 1、论述二战后美国军事战略演变的原因内容和影响(论述冷战时期美国各位总统的均势战略以影响) 2、二战后初期亚洲民族解放运动高涨的原因和结果。 政治学部分(90分) 一、名词解释(30分): 1.民族主义 2.非政府组织 3.政治决策 4.政治信念 5.政治沟通 二、简答题(30分)1.简述政府与政党、政府与国家、政府与社会之间的区别 2.简述政治冲突发生的原因。 三、论述题(30分)从政治发展的内容上,论述我国改革开放以来政治发展的成果和不足。 国际关系理论部分(60分)| 一、名词解释(20分): 1. 托马斯.阿奎那 2. 国际社会说3. 霍布斯文化4. 无政府性 二、简答题(15分): 简述多边主义的定义与含义。 三、论述题(25分): 试论摩根索与沃尔兹的权力政治观的异同。 ---------------------------------------------------------------------------- 2009年国际关系史(1945—2002) (一)、名词解释(8分/个)--40分 1、诺维科夫报告 2、哈尔斯坦主义 3、《洛美协定》 4、中东“六五”战争 5、东盟 (二)、简答(20分/个)--40分 1、上海合作组织成立的背景、原因及意义 2、战后国际核裁军的重大成果 (三)、论述(40分+30分/个)--70分 1、二战后雅尔塔体系的演变 2、戴高乐主义的表现及其意义 2009政治学部分(90分) 一、名词解释(30分) 1.政治关系 2.政治沟通 3.政治参与

2019年全国高等教育自考【政治学概论】笔记(自己整理的便于记忆)

第一章绪论 1、剥削阶级思想家关于政治的解释 2、马克思主义对于政治的论断 ①,政治的根源是经济,政治是经济的集中表现,政治关系归根到底是由经济关系决定的。 ②,政治的实质是阶级关系。 ③,政治的核心是政治权利。 ④,政治活动是科学,是艺术。 3、政治 政治是以经济为基础的上层建筑,是经济的集中表现,是以政治权力为核心展开的各种社会活动和社会关系的总和。 4、中国古代政治学 5、西方政治学 第二章国家与阶级 1、氏族 氏族:是具有血缘亲属关系、同族内部禁止结婚的人们的集团。它是原始公社制度的社会经济单位,也是原始社会的社会组织。 2、原始社会的主要特点是: ①以血缘亲属关系为纽带联系社会成员是氏族制度的本质。 ②氏族是实行原始民主制的全体氏族成员的共同的管理组织。氏族制度的组织结构是议事会。 ③在氏族组织内部,所有成员之间的关系是平等的,都有互相帮助和保护的义务。 3、原始社会的三次社会大分工: ①第一次社会大分工是畜牧业和农业的分工: ①畜牧业和农业的分工提高了劳动生产率,不同部落都开始有了剩余产品。 ②由于生产的增长,剩余产品的日益增多,私有制出现了。 ③父权制代替母权制和家长制家庭的出现。

②第二次社会大分工是手工业和农业的分离。这是人类社会野蛮时代高级阶段的产物。 ①奴隶制的巩固和发展。 ②个体家庭开始成为社会的经济单位,耕地成为私有财产。 ③部落联盟出现。 ③社会分工促进了生产的发展,手工业与农业的分工,就产生了直接为交换的商品生产。由于交换的发展,从社会中分离出一 个不从事生产而只从事交换的阶级——商人阶级。 ①由于商品交换的发展,出现了金属货品。 ②由于商业活动、土地的买卖与变化,人们为谋生而流动,使原来的氏族与部落的居民杂居起来。 4、国家的起源 ①国家是一个历史现象,它不是从来就有的,是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 ②国家是阶级矛盾不可调和的产物。 ③国家的作用是缓和冲突,是把冲突控制在秩序的范围以内。 5、国家产生的三种形式恩格斯在《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三种主要形式: ①雅典国家 ②罗马国家 ③德意志国家 6、国家与氏族的区别: ①国家是按地区划分居民,氏族组织是以血缘关系划分居民。 ②公共权利的设立。 第三章国家的历史类型以及更替 1、国家的历史类型最早亚里士多德 奴隶制国家、封建制国家、资本主义国家、社会主义国家 2、奴隶制国家第一个剥削阶级专政的国家 雅典——奴隶主阶级的民主制。表现为“人民大会”具有很大权力 古罗马、斯巴达——奴隶制国家的贵族制。表现为由元老院(古罗马)、长老院(斯巴达)掌权 第四章资本主义国家 1、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最初发源地是在西欧(以这种资本运行和雇佣劳动为主要内容的生产方式的形成为主要标志的) 2、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扩展必需具备两个条件: (1)是充足的货币集中于少数人手中。(2)广阔的劳动力市场。二者缺一不可。 3、资本主义原始积累的过程是:暴力 对农民土地的剥夺是:典型形态的“圈地”运动。 4、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特点: ①生产资料为资本家私人所有。 ②目的是为了获得剩余价值。 ③以雇佣劳动的方式进行,劳动力本身也是商品。 ④以交换和货币关系作为自己存在的必要条件。 5、资本主义与封建主义生产关系共同点:生产资料的私人所有。 6、资本主义与封建主义生产关系不同点:

马工程版政治学概论笔记完整版

. 政治学概论笔记 导论 第一节政治学及其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 一:政治的涵义: 1.政治是建立在一定经济基础之上的上层建筑 2.政治是以一定的阶级利益和阶级关系为基本内容的社会关系 3.政治的根本问题是国家政权问题 4.政治作为一种特定的社会现象,有其自身运行和发展的规律 二:政治学的研究对象和研究范围 1.政治学以社会政治现象、政治关系及其发展作为其研究对象。 2.政治学的研究领域: (1)政治学理论与方法 (2)中国政治与政治制度 (3)比较政治与政治制度 (4)行政管理 (5)公共政策 三、政治学的研究方法 1.历史分析方法 2.阶级分析方法 3.经济–政治分析方法 4.矛盾分析方法 5.调查研究方法 6.综合交叉研究方法 第一章阶级与国家 第二节国家的本质 一、马克思主义关于国家本质的基本观点 第一,国家是一个历史范畴,是社会内部矛盾运动发展的结果 第二,国家是阶级统治的工具 第三,国家的作用缓和冲突,把冲突控制在秩序的范围内。 第三节国家的职能 一、内部职能和外部职能 内部职能主要是实行社会控制,以维护政治经济秩序和稳定;外部职能主要是防御外来侵略,保卫国家安全。 二、政治职能和社会职能 1.国家的政治职能即国家的阶级统治职能,是国家按照统治阶级意志,综合作用各种手段并以强制力保障实施的,维护社会秩序的职能。 2.国家的社会职能,即统治阶级运用国家权力对社会公共事务进行管理的职能。 第二章国家权力与国家形式 第一节国家权力 一、国家权力的涵义 国家权力是按照统治阶级意志,在一定地域范围内管辖政治和社会公共事务,对内对外正式代表国家并以国家机构保障实施的权力。

2020北京大学国际关系考研经验复习贴!超详细!

2019年北大大学国际关系考研经验贴 简单分享一下北大国际关系学院考研专业课复习的一些想法,大概从复习目标、参考书目和复习方法这三个大方面来说。 一、初试复习方法 首先,不能轻视北大国关考研专业课的复习难度,因为复习的难点主要在于专业课“上手比较容易”但“深入理解难”,而把完整的知识体系灵活运用到答题中难度就更大了。尤其是对于跨专业考试的同学(本科专业不是政治学一级学科),在开始读书复习之后总会有“什么都读得懂,但是题目破不开”或者“答题能写很多,但是答不到点子上”的问题。 一般而言,国关专业课复习要达到四个层次,第一个层次是对知识点细节的熟悉。比如让你回答“西班牙王位继承战争”、“辨析斯兰与穆斯林的概念关系”。这一点基本上下了功夫都能达到。 第二个层次是能够把单个科目的知识点用一条逻辑线索串起来,形成完整的知识结构框架。比如提到“西班牙王位继承战争”,能够下意识知道这是“威斯特伐利亚体系均势塑造过程中的一场重要战争,前接法国打破均势、谋求天然疆界,后继奥地利王位继承战争、北方大战、外交革命、七年战争等多极均势的稳固,它的位置应该在17-18世纪国际体系权力分配状态变动这一条线索上”。当然这就要求在熟知细节的基础上总结出相关线索,或者依靠一些比较好的参考书记下来一些线索。 第三个层次是能够把不同专业科目的知识框架相互渗透、相互交

叉,在考试中有准确而深入的破题能力和答题思维。比如以2017年真题“民族国家概念在当今世界政治中的解释力如何”为例,不仅要了解民族国家的性质特征及其内涵变迁(国际政治学),还需要结合主权概念的发展(西方政治思想史),更要把问题放在具体历史语境中举例说明(国际关系史)。这一层次要求对各学科的线索非常熟稔,并且能够游刃有余地去粗取精,通过反复琢磨参考书或者进行专门的课程培训,达到这个层次并非难事。 第四个层次是一个技术层次,当在第三个层次达到比较熟练的程度时,就需要一套完整的答题方法,把模糊的破题思路结构化,也就是需要一揽子“答题套路”。比如2018年真题“以卡塔尔断交风波为例,分析引发地区局势改变的主要原因有哪些”,就需要一套取百家之长的“层次分析法”,“从政治学角度论述分析欧洲难民危机”则要有一套提纲挈领的答题线索把国际关系和政治学融会贯通。如果达到了这个层次,北大国关考研、甚至考博士都不是难事了。当然达到这一点不仅需要个人努力,良师益友的指点也很重要。 所以,笔者在决定考北大开始,就在考虑是否报班辅导,毕竟难度摆在那里。后经过多方了解,在家人的支持下报了新祥旭的全科辅导,不得不说一对一的学习效率就是比班课好,这个大家可以体验一下。在这里不多说。 二、关于参考书目 在通行书目的基础上,结合笔者的考研经历稍微细分了一下,希望能使复习更有层次和节奏。

国际政治概论 学习体会

国际政治概论 第一部分:回顾课本。 国际政治学揭示的是国际社会中各种国际政治行为体之间关系及其发展变化一般规律的一门新兴学科。 首先,国际政治行为体和国际体系为我们对了解课程起到了垫脚石的作用。第一章主要讲了国际政治行为体的定义、类型和一般特征,以及国家主权的相关内容。第二章主要讲了国际体系、国际格局、国际合作和国际机制四个概念,霍布斯、洛克和康德文化下的国际体系,以及现实主义、自由主义和建构主义视角下的国际体系。现实主义的权力观包括权力均衡体系和霸权体系,自由主义认为国际体系日益成为行为体相互依赖与制度合作的网络结构,代表人物如罗伯特·基欧汉。建构主义代表人物是温特,认为知识的分配是国际结构的本质。 接下来,我们学习了安全、冲突和外交等方面的内容。国际关系与安全研究主要讲了国家安全、安全困境、经济安全和国家利益四个概念,以及安全观和新安全观,掌握非传统安全的特点,以及它和传统安全观的区别。国际冲突与秩序的建立主要讲了分析冲突、战争的起因,世界联邦主义、集体安全、第三方介入和功能主义这四个解决的模型,联合国的解决问题的三种方式以及维和的三原则。对外政策和外交中,首先要理解外交和对外政策含义,国家如何制定对外政策,其依据和影响因素,从马议的“海权说”到麦金德“陆权说”到杜黑“制空权”,都说明了地理因素不容忽视,当代外交则包括公共、多边和首脑外交,掌握多边外交原因特点优势和局限性,当代外交的讨价还价的五个过程和四个注意因素。 最后,我们学习了以环境问题、恐怖主义、民族主义为背景的世界政治。环境问题与世界政治主要讲了人类面临的多种环境问题的原因、内容和主要特点,以及环境问题使得生存空间和资源产生变化,这导致国际冲突与国际合作。恐怖主义主要讲述了不公正的国际秩序等诱因下恐怖主义的演进历程,以及恐怖主义对政治进程及国家关系、世界安全、民族、种族、宗教的重要影响,反恐的国内法和国际法都得到了完善,反恐领域的协调与合作加强。民族主义主要讲述了四个概念,即民族、民族主义、民族自决和民族自治。由于世界经济全球化等原因,民族主义主要表现为国家分离,民族主义在七种情况下可能会引起战争,它与战争是密切相关的,在当代社会,通过国际协调来帮助

政治学概论自考知识点

政治学概论自考知识点 《政治学概论》概述了政治学的基本概念、原理等,是政治学类、公共管理类等多个本科专业均开设的基础理论课程。接下来为你整理了政治学概论自考知识点,一起来看看吧。 政治学概论自考知识点:国家与阶级名词解释: 家长制家庭,是以一个男子为首的大家庭公社,包括一家之长及其晚辈也包括一些奴隶。 公共权力,是指武装的人----军队、警察和物质的附属物----监狱和强制机关。神权论,这种理论认为,国家源于神,是根据神的意志建立的,国家的权利来源于神,及上天或上帝。 国家权力(亦称政治权力、公共权力)是指反映统治阶级意志的、并作为社会整体的代表,以强制力保障实施的、管理社会公共事物的权力。 国家职能是国家本质的内在要求和具体体现,是国家活动的总方向、基本使命、基本目的,是指全部国家机器的基本职责和整体功能。 一、氏族制度的主要特点是: 第一,氏族内部禁止通婚是氏族制度的根本规则。 第二,氏族制度的决策组织是议事会,是一切成年男女平等表达意见的议事机构 第三,氏族成员之间的关系是平等的,都有互相帮助和保护的义

务。 二、原始社会的三次社会大分工 第一次社会大分工是畜牧业和农业的分工。 第一,畜牧业和农业的分工提高了劳动生产率,不同部落都开始有了剩余产品。 第二,由于生产的增长,剩余产品的日益增多,私有制出现了。第三,父权制代替母权制和家长制家庭的出现。 第二次社会大分工是手工业和农业的分离。这是人类社会野蛮时代高级阶段的产物。 第一,奴隶制的巩固和发展。 第二,个体家庭开始成为社会的经济单位,耕地成为私有财产。第三,部落联盟出现。 社会分工促进了生产的发展,手工业与农业的分工,就产生了直接为交换的商品生产。由于交换的发展,从社会中分离出一个不从事生产而只从事交换的阶级;;商人阶级。 第一,由于商品交换的发展,出现了金属货品。 第二,由于商业活动、土地的买卖与变化,人们为谋生而流动,使原来的氏族与部落的居民杂居起来。 三、国家的起源 第一,国家是一个历史现象,它不是从来就有的,是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 第二,国家是阶级矛盾不可调和的产物。

政治学概论自考重点整理笔记

政治学概论 第一章绪论 第一节政治的含义 ■剥削阶级关于政治的解释(单选): ■马克思主义政治观的基本内容(对政治的科学解释)(多选,简答) ①政治的根源是经济,政治是经济的集中表现。 ②政治的实质是阶级关系。 ③政治的核心是政治权利。 ④政治活动是科学,是艺术。 ■政治学的研究对象(多选): (1)狭义:以国家为研究对象,即政治学要研究国家的活动、形式、关系及其发展规律等; (2)广义:以公共权力为研究对象,研究以公共权力为中心的政治关系、政治制度、政治思想、政治文化、政治行为的内容和规律。 (3)马克思主义认为,政治活动的核心是国家政权问题。国家政治是所有阶级社会上层建筑的核心部分。因此,政治学应当抓住政治中最本质、最主要、最根本的问题,即国家政权问题作为主要的研究对象。 ■政治学的研究范围(多选)(6个): ①政治学基础理论(含政治思想史) ②中国政治(这是我国政治学研究的主要内容) ③比较政治 ④公共政策 ⑤行政管理 ⑥国际政治 第二节政治学的历史发展 ■中国古代的政治学(多选)

■西方政治学的发展脉络(多选): ■(单选)行为主义方法是20世纪以来西方政治学的主要研究方法。 ■(单选)西方政治学的发展经历三个阶段: ①19世纪末开始至第一次世界大战为止,西方政治学主要以国家为研究对象,宪法成为政治学理论的主要研究对象。 ②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后到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夜,“罗斯福新政”是其典型代表。 ③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至今,西方政治学的研究方向,为政策的制定过程。 ■马克思主义政治学的形成和发展:《共产党宣言》是无产阶级的第一个政治纲领,主要内容:(简答) ①它提出了国家是阶级组织的观点。 ②它明确指出了有文字记载以来,人类的历史是阶级斗争的历史,阶级斗争的核心是政权问题。 ③它提出了无产阶级专政的理论。 ④它强调指出,无产阶级在政治上不是用共和制来代替君主制,不是简单地要求国家形式的改变,而是要“同传统的所有制关系实行最彻底的决裂”。 ⑤它系统地阐述了无产阶级的政党学说。 第三节政治学的研究方法和意义 ■(多选)政治学的具体研究方法: (1)历史研究法; (2)制度研究法; (3)比较研究法; (4)结构-功能研究法; (5)交叉学科、边缘学科的方法。 第二章国家与阶级

国际关系学院历年真题(完整版)

国际关系学院 2006年考研题目 一名词解释: 1,普法战争 2,白里安凯洛格公约 3,德黑兰会议 4,肯尼迪和平战略 5,北约伙伴关系计划 6,日本关于联合国维和行动合作纲领 二:简答题 1,简述二战时苏联建立“东方战线”的过程及影响 2,试述20世纪70-80年代发展中国家建立国际经济新秩序的背景行动及成果? 三论述 1,20世纪30年代美国中立法,以及租界法案的背景内容以及影响? 2,20世纪70年代苏攻美守战略形态的成因的内容以及影响? 国际关系学院国际关系专业(政治)综合 国际关系学院国际关系专业(政治)综合 简答 1简述东亚峰会的意义 2简述中日关系僵局的原因 短论 论911事件的影响 简述一下二战时苏联建立“东方战线”的过程及影响 国际关系史: 一名词解释: 1,普法战争2,白里安凯洛格公约3,德黑兰会议4,肯尼迪和平战略\ 5,北约“和平伙伴关系计划”6,日本《联合国维持和平活动合作法》\ 二:简答题 1,简述二战时苏联建立“东方战线”的建立并评价其作用\r 2,试述20世纪70-80年代发展中国家开展建立国际经济新秩序斗争的背景、目标及成果。三论述\ 1,20世纪30年代美国先后制定《中立法》与《租界法》的背景、主要内容及其影响。2,20世纪70年代苏攻美守战略形态形成的原因、表现及其影响。 国际关系学院国际关系(政治)专业综合 一、简答(每题25分) 1试析首届东亚峰会的意义 2简析当前中日关系陷入僵局的原因\ 二、短论(100分) 评估911恐怖事件的影响

国际政治专业综合 一、名词解释 1、“文明冲突论” 2、欧洲一体化 3、中国提出的新安全观 4、国际政治行为体 5、民族主义 6、第四轮朝核六方会谈 二、论述题 1、什么是世界格局?试论世界格局划分的基本理论及21世纪初的世界格局。 2、试析当前中日关系及中国关于中日关系发展的主张。 3、试论新现实主义的基本理论、流派及意义。 国际关系专业(文传)方向专业综合 一、名词解释 1、博客 2、把关人 3、公众 4、意见领袖 5、财经传播 6、遣唐使 7、文艺复兴 8、和平崛起 二、简答题(前4题选答3道,第5题必答) 1、试结合信息社会中因特网这一传播新媒体,简析马歇尔.麦克卢汉“媒介即讯息”的观点 2、当今美国公共关系理论研究中有所谓“管理学派”、“语艺学派”和“整合营销传播学派”,请选择其中一个学派,简述其对公共关系的基本观点,并说明其主要的学术代表人物。 3、“软实力”(soft power)这一概念最早是由谁在什么时候提出的?其主要含义是什么? 4、简述五四精神与外来文化思潮影响的关系。 5、简述大众传播的信息的商品属性和文化属性。 三、论述 端午节最早发源于哪个国家? 2005年11月,以“江陵端午祭”名义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申报“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传代表作”获得成功的又是哪一个国家? 此前,我国民间舆论曾就与该国的所谓“端午申遗之争”进行过一年多的争论;那么,从历史文化传播和文化软实力的角度看,我们应当抱着什么样的理性态度和认识?请谈谈你的看法。 ***************** 说明: 1、从2003年起,每门专业课总分从100分调整到150分 2、从2004年起,《国际关系史》考查的时间范围调整为1945-2000年 3、从2004年起,专业课二调整为综合科目,包括世界经济概论和国际关系理论两部分1999年 《国际关系史(1919-1995)》 一、名词解释(每题5分,共30分) 1、拉巴洛条约 2、史汀生主义 3、的里雅斯特 4、纳尔逊?曼德拉

《国际政治学概论》

《英语精读》课程教学计划(四年级) 第一课 A Field of Silence (第七册) 课时:2 周,共8 课时 教学内容 第1-2课时背景知识及课文讲解 1、介绍美国著名女诗人散文家Annie Dillard(1945-)生平; 2、介绍作家主要著作:作品探讨对世界的哲学理解和人生的意义; 3、介绍作者的玄学思想; 4、介绍捷克小说家Milan Kundra的小说《生命不能承受之轻》的主题; 5、过渡到课文:提醒学生在学习本课时考虑课文的主题; 6、课文讲解与讨论:P. 82-P. 88倒数第二段。 第3-4课时继续课文讲解 继续课文讲解与讨论,完成全篇课文。 第5-6课时课文的语篇分析 1、描述文介绍; 2、客观描述(objective description); 3、印象描述(impressionistic description); 4、描述文中细节的运用; 5、描述文中修辞手段的运用; 6、详细讨论A field of Silence 的描述性特征(descriptive features); 7、讨论A field of Silence 的主题。 第7-8课时讨论课文后面的练习 思考题: 1、作家在课文中具体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使得文章具有诗歌一般的美感? 2、作家是如何驾驭语言使得silence 具有一种神秘朦胧的感觉? 3、在课文中silence 的概念意义和联想意义是什么? 第二课New York (第七册) 课时:2 周,共8 课时 教学内容 第1-2课时背景知识及课文讲解 1、介绍美国作家Gay Talese 及主要作品; 2、讨论纽约; 3、过渡到课文:提醒学生在学习本课时考虑课文的主题; 4、课文讲解与讨论:P. 109-P. 111第一段结束。 第3-4课时继续课文讲解 继续课文讲解与讨论,P. 111第二段开始到P. 115第一段结束。 第5-6课时继续课文讲解并课文的语篇分析 1、继续课文讲解与讨论,完成全篇课文;

00312政治学概论2017年10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全国统一命题考试答案及评分参考

2017年10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全国统一命题考试 政治学概论试卷 (课程代码00312) 本试卷共4页,满分10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考生答题注意事项: 1.本卷所有试题必须在答题卡上作答。答在试卷上无效,试卷空白处和背面均可作草稿纸。 2.第一部分为选择题。必须对应试卷上的题号使用2B铅笔将“答题卡”的相应代码涂黑。 3.第二部分为非选择题。必须注明大、小题号,使用0.5毫米黑色字迹签字笔作答。4.合理安排答题空间,超出答题区域无效。 第一部分选择题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1分,共2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备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选出。 1.“权威性价值分配说”是以下哪位政治家的观点 A.亚里士多德 B.凯尔逊 C.戴维·伊斯顿 D.马基雅维里 2.无为而治是下列哪一学派的主要思想 A.儒家 B.道家 C.墨家 D.法家 3.亚里士多德是西方政治学的奠基者,他的代表作是 A.《共和六论》 B.《君主论》 C.《社会契约论》 D.《政治学》 4.原始社会三次社会大分工中,有决定意义的重要分工是 A.手工业和畜牧业的分工 B.手工业和农业的分工 C.商人阶级的产生 D.畜牧业和农业的分工 5.神权论认为国家起源于 A.神的意志 B.阶级矛盾 C.暴力 D.人们相互订立契约 6.封建社会的四种土地所有制形式中,在中国占支配地位的是 A.领主占有制 B.地主占有制 C.自耕农占有制 D.国家占有制 7.从国家结构方面看,西方封建社会实行的是 A.中央集权制 B.官僚等级制 C.地产权力等级制 D.分封割据制 8.下列实行半总统制的国家是 A.美国 B.法国 C.英国 D.日本 9.福利国家的最初尝试起始于以下哪位政治家推行的新政 A.丘吉尔 B.罗斯福 C.斯大林 D.华盛顿 10.现在的欧盟属于以下哪种国家结构形式 A.联邦制 B.地方分权制

政治学概论课堂笔记

第二讲政治的概念 一. 共和主义传统的政治概念 亚里士多德的政治概念:1. 政治具有最高性:在亚里士多德时代,政治和其他领域是没有区分的,一切问题都是政治的问题;而在现代社会,分为私人领域与公共领域。 2.政治具有公共性:各种权威有不同类型,政治家所治理的是自由人,主人所管辖的是奴隶。“政治中没有专制者的位置”。武力不是政治的解决方式。 3. 政治是理性言说;人性的特征是in-between,神兽之间,有朽与不朽之间。人最根本的追求就是正当性。 二. 现实主义的政治概念 韦伯认为德国的政治不成熟:1.经济取代政治:经济是普遍主义的,经济考虑的是利益问题,而政治在本质上关乎生存,政治是指争取分享权力或影响权力分配的努力,发生在国家之间; 2. 在考虑国家政策时怀抱理想主义,以信念替代责任; 3. 主要阶级鼠目寸光,没有担当领导国家重任的阶级,追求一些信念伦理,或是追求一己私利,靠政治为生还是以政治为业; 施密特论政治的概念:1.施密特对自由主义的批评:自由主义的根本误区是不懂什么是政治,在对待凡尔赛和约和处理德国内部事务中很幼稚; 2.理解政治的范畴:所有政治活动和政治动机所能归结成的具体划分便是朋友与敌人的划分。人类总有一些事情无法用说服与沟通的方法解决,必须诉诸暴力手段。施密特十分精彩地诠释了韦伯关于国家的定义“当各种冲突达到一定程度的时候就需要国家介入”,政治最高形式是杀人; 3.处理国内政治:将政治问题转化为法律问题,良好的法律构建的政治体系能将大部分政治问题转化为法律问题,面对一些危机国家存在的例外状态主权者可以用法外的权力保卫法; 4.处理国际政治:政治的问题体现为主权的问题,政治的本质是生存问题,不受国际法和国际规范的约束以争取国家的生存。

(完整word版)国关理论【一】(人物名词解释)

国关理论学派人物(名词解释) 理想主义学派: ①伍德罗·威尔逊:是理想主义中最重要的代表人物,被称为理想主义学派“最雄辩的和最有影响力的代言人”。他1913年入主白宫,成为美国第28届总统。1918年在向国会的演说中提出了著名的“十四点原则”,作为实现战后“世界的和平纲领”。主要著作《论国家》、《伍德罗·威尔逊文集》。 ②阿尔弗雷德·齐默恩:齐默恩是欧洲早期理想主义的代表人物和国联的积极筹划者。他坚持认为人的本性并没有什么善恶之分,也并不是本性好战。而是人的开化和教育不足,反对将战争的根源归结于人类的天性。他强调必须用新的方法来避免战争。主要著作有《希腊共同体》、《国联与法权》。 ③约翰·默里:美国著名的政治思想家和神学家。理想主义与自由主义的代表人物。强调人性可以改造,重视国际利益,倡导建立国联,为国际关系理论作出了突出贡献。主要著作有《外交政策和自由社会》、《核武器的道德困境》。 现实主义学派: ①马克斯·韦伯:是德国著名的社会学家、哲学家、历史学家和政治评论家。韦伯认为政治最根本的和最重要的手段就是暴力。其主要的理论贡献是在权力的理论、政治领导的理论、国际冲突对国际政治结构影响的理论上。 ②爱德华·卡尔:卡尔是英国著名的历史学家和国际理论家。他首先指出了理想主义的弊端,提出了现实主义的国际关系理论。他因此被认为国际关系研究领域“政治现实主义的奠基人”。从卡尔开始,国际关系理论研究揭开了新的一页。主要著作有《二十年危机(1919-1939)》、《和平条约以来的国际关系》。 ③莱茵霍尔德·尼布尔:尼布尔是美国最著名的神学家和基督教现实主义的代表人物。主要理论贡献在于人的原罪说;关于人与集体;冲突和权力是社会必然存在的产物;道德和权力政治之间的关系;关于对理想主义的批判。著作有《道德的人与不道德的社会》、《对时代终结的反思》。 ④阿诺德·沃尔弗斯:沃尔弗斯1939年加入美国籍,在多所大学任职教授,是现实主义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其主要理论贡献在于国际政治角色;国家目标与国家利益;对外政策的基本目标;均势问题方面。著作有《美国对德国政策》、《斗争与合作—国际政治文集》。 ⑤尼古拉斯·斯巴克曼:斯巴克曼出生于荷兰,后移居美国。他对国际关系理论的影响主要表现在现实主义思想和方法论两个方面。他强调权力政治在国际关系中的作用。他还认为地缘政治和均势是支撑国际关系理论的两根支柱。主要著作有《国际政治中的美国战略》、《和平地理学》。 ⑥汉斯·摩根索:摩根索是公认的最著名的国际关系理论家,最优秀、最权威的现实主义学派代表人物,被称为西方国际关系理论的“奠基之父”。他的贡献在最全面、最系统地将国际关系现实主义理论发展至成熟阶段,在国际关系理论领域树立起了一座学术高峰。他的“现实主义六原则”被国际学术界公认为最完整、最根本的国际关系原则。主要著作有《国家间政治—为权力与和平而斗争》、《国际政治的原则和问题》。 ⑦乔治·凯南:凯南是美国著名的外交家兼理论家,被视为“美国外交政策的构建者”、“著名的外交历史学家”。他的现实主义理论和实践最典型的表现为他的“遏制政策”。他指出“道义是相对的,而不是绝对的;是相互关联的,而不是孤立的“。主要著作有《美国外交:1900—1950》、《美国对外政策的现实》。 ⑧雷蒙·阿隆:阿隆是法国著名的政治社会学家和政治评论家,同时也是法国国际关系理论最有影响的现实主义学派代表人物,被誉为20世纪法国学术界的泰斗。阿隆认为“自然状

对外经贸大学国际关系考研王逸舟《国际政治概论》课件

国际政治概论王逸舟 4.民族主义 4.1.民族问题是普遍的、是热点的、敏感的、复杂的,族际意识将充当新纪元不同人群存在的一种重要标识 4.2.民族的概念——揭示出民族的复杂性 1、框架性概念:(1)指历史上形成的、处于不同社会发展阶段的各种人的共同体;(2)特指具有共同语言、共同地域、共同经济生活以及表现于共同文化上的共同心理素质的人的共同体 2、民族的产生:两种说法 (1)产生的标志是农业、手工业和商业的出现,以及野蛮婚姻制度的废止 (2)指现代民族,以西欧为典型的、资本主义时代产生和壮大的、披上了现代国家外衣的民族 3、划分民族的标准:主客观两种 (1)主观标准:衡量特定区域内人们的意识整体,强调一个民族就是一种灵魂和精神原则;任何一个地域共同体,只要其成员意识到自己是该共同体的成员,并希望保持对其的认同,就算一个民族 (2)客观标准:坚持族际的血缘原则和地域原则,强调是一个种族或若干血缘因素经过社会变迁产生的结果 (3)综合标准:民族须生成于特定的区域、文化或语言环境,要借助血缘的、种族的纽带才能结合成某种共同体,它在发展演化过程中可能发生裂变或脱节,但历史上培育出的民族情感已无法割断,后者以成为民族存在的象征和支柱 4、民族与国家的关系:民族概念更看重文化心理层面,国家则是一个政治单位和法律概念 4.3.民族主义的不同作用 1、积极的评价:20世纪50~60年代的民族解放运动 2、消极的评价:冷战结束以来,民族分裂主义和各种离心倾向

3、对于民族主义作用的判断:关键在于民族与国家的关系。作用是好是坏,要看“民族意识”或“民族主义”是否与既得利益者——已获得国际承认的国家政权、各种正式的和官方的国际组织等相合拍 (1)单质的民族国家里 (2)多元的民族国家里:由于“大民族主义”和“小民族主义”的缘故,国家往往没有排在效忠链条的首位 4.4.民族利益与国家利益 1、民族利益和国家利益在很多场合是有差别的 2、民族利益的概念难以界定,包括“客观标准”(经济实力、军事能力和综合国力),和“主观标准”(道德、合法性或意识形态的内容),很大程度上来自于定义者本身 4.5.民族主义的多种形态 1、部族民族主义 (1)部族概述:多半以种族和血缘为基础,建立在“族际”差异之上,可以是跨国界的;另一方面又与种族有别,具有明确无误的地域范围、无可争议的部族首领等特征 (2)部族民族主义的作用:决定战争和权力的主要因素之一,政治立场主要是按部族利益表达的,对部族的忠诚超越了对国家的忠诚 (3)部族民族主义的现状:属于一种古老的、有狭隘地方特征的民族主义,至今未能适应现代国家体系的激烈竞争 2、种族民族主义 (1)概述:强调本民族无论在精神上或血统上或实践能力上均高于其他民族,在这种意识形态支配下实行种族歧视行为。 (2)产生:较发达而畸形的社会矛盾的产物 (3)主要内容:种族有优劣高下之分,优秀民族有防止自己不受低等民族污染的权力,世界秩序需由强者支配,生存竞争、优胜劣汰的法则适用于各国内部和国家间的种族民族关系。 3、宗教民族主义 (1)苏联的解体,给伊斯兰意识的复苏和扩展提供了机遇。整体而言,伊斯兰区域的宗教民族主义方兴未艾,充满不确定性。 (2)通常所说的伊斯兰国家:居民的主体是穆斯林;国家元首由穆斯林担任;国家尊重信仰自由,保护、弘扬伊斯兰文化传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