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A题优秀论文

2013年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A题优秀论文
2013年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A题优秀论文

车道被占用对城市道路通行能力的影响

摘 要

本文通过建立格林伯模型,探讨了车道被占用对城市道路实际通行能力影响的问题。

对于问题一,为描述事故所处横截面实际通行能力的变化过程,我们先将车型分为四类,观察视频一中事故发生道路横截面,对通过截面的各类车型的数量每两分钟统计一次,根据折算标准车方案:总车数=小汽车+中型车*1.5+大型车*2+特大型车*3的计算公式折算成标准车,运用excel 软件得到反映变化趋势的折线图,并对折线图进行了分析,给出了事故所处横截面实际通行能力的变化过程描述。

对于问题二,我们依旧将车型分为四类,每两分钟统计一次通过事故截面的流量。运用matlab 软件拟合得到各时间段内流量的状态趋势线。运用以上结果利用matlab 软件得到反映实际通行能力的图像描述并得到:车道三的疏通能力及实际通行量均强于车道一,并对差异产生的原因进行了详细分析。

对于问题三,为得到路段车辆排队长度与事故横断面实际通行能力、事故持续时间、路段上游车流量间的关系,先建立了MAEQL 模型

)

(**),(),()(L 1

1_

-

-

==-

---+=

∑∑m j M i M

i m D U o D k k M M

L k t i N t i N N t

由此求得排队长度)(L _

t D 的数值,然后运用excel 对数据进行回归分析,得到:事故持续时间与排队长度呈负相关、路段上游车流量与排队长度呈正相关、实际通行能力与排队长度呈负相关。我们用回归分析方法通过matlab 编程验证了模型的正确性。

对于问题四,我们根据堵塞情况建立了停车波与启动波模型,即格林希尔治模型,经过数据分析与验证,该模型在通常的交通流密度下与实际交通流状况相符,而在交通流密度很大时该模型与实际情况有一定偏差。我们对模型进行修正,并对数据进行分析和处理得到事故持续时间与排队长度的关系表,从表中可读出在11分钟时,车辆排队长度将到达上游路口。

关键词:MAEQL 模型 回归分析 格林希尔治模型

一问题的重述

车道被占用是指因交通事故、路边停车、占道施工等因素,导致车道或道路横断面通行能力在单位时间内降低的现象。由于城市道路具有交通流密度大、连续性强等特点,一条车道被占用,也可能降低路段所有车道的通行能力,即使时间短,也可能引起车辆排队,出现交通阻塞。如处理不当,甚至出现区域性拥堵。

车道被占用的情况种类繁多、复杂,正确估算车道被占用对城市道路通行能力的影响程度,将为交通管理部门正确引导车辆行驶、审批占道施工、设计道路渠化方案、设置路边停车位和设置非港湾式公交车站等提供理论依据。

视频1(附件1)和视频2(附件2)中的两个交通事故处于同一路段的同一横断面,且完全占用两条车道。将研究以下问题:

1.根据视频1(附件1),描述视频中交通事故发生至撤离期间,事故所处横断面实

际通行能力的变化过程。

2.根据问题1所得结论,结合视频2(附件2),分析说明同一横断面交通事故所占

车道不同对该横断面实际通行能力影响的差异。

3.构建数学模型,分析视频1(附件1)中交通事故所影响的路段车辆排队长度与

事故横断面实际通行能力、事故持续时间、路段上游车流量间的关系。

4.假如视频1(附件1)中的交通事故所处横断面距离上游路口变为140米,路段

下游方向需求不变,路段上游车流量为1500pcu/h,事故发生时车辆初始排队长

度为零,且事故持续不撤离。请估算,从事故发生开始,经过多长时间,车辆排队长度将到达上游路口。

二问题的背景和分析

2.1背景分析

近年来,城市中交通事故频繁发生,由于交通事故、私家车增多等带来的交通堵塞更是司空见惯,交通问题已成为困扰世界各大城市的主要社会问题之一。交通拥堵影响了居民的出行时间和成本,破坏城市环境,使污染状况日益加重。为了缓解城市道路交通堵塞,提高交通效率,减少交通事故,全国各地无不从完善路网、加强管理等方面入手来解决交通问题。

2.2问题一的分析

对于问题一,考虑车型对交通的影响,先将车型分为小型车、中型车、大型车、特大型车四类车型,并根据视频一所给的信息,每隔两分钟统计一次通过截面的各类车型的数量,根据折算标准车方案:总车数=小汽车+中型车*1.5+大型车*2+特大型车*3折算成标准车数量,运用excel软件处理数据得到反映变化趋势的折线图。又考虑特大型车辆可能会对实际通行率有影响,因此我们计算各时间段内通过的特大型车辆所占比例,并运用excel得到其变化趋势图,进而与标准车型通过的折线图进行比较,发现能够更好地反映实际通行能力的变化过程,即随着特大型车数量的增加实际通行率减小。

2.3问题二的分析

对于问题二,要分析事故发生所占车道不同对实际通行能力影响的差异,首先将车型分为四类、每两分钟统计一次,并折算成标准车数量表,运用matlab软件拟合得到各时间段内标准车辆通过截面的趋势曲线。再将视频一与视频二的数据相结合,运用matlab软件得到反映实际通行能力差异的图像,由图像及视频分析可得,车道三的疏通能力及实际通行量均强于车道一,交通事故所占车道不同对该横断面实际通行能力影响有差异。

2.4问题三的分析

对于问题三,要求交通事故所影响的路段车辆排队长度与事故横断面实际通行能力、事故持续时间、路段上游车流量间的关系。为获得一个反映路段整体排队情况的平均单车道排队长度,我们先建立了MAEQL 模型:

)

(**),(),()(L 1

1_

-

-

==-

---+=

∑∑m j M i M

i m D U o D k k M M

L k t i N t i N N t

求得排队长度)(L _

t D 的数值,然后运用excel 对数据进行回归分析,由回归方程得到:事故持续时间与排队长度呈负相关、路段上游车流量与排队长度呈正相关、实际通行能力与排队长度呈负相关。 2.5问题四的分析

对于问题四,考虑堵塞与上、下游交通流有关,我们选择了停车波与启动波即格林希尔治模型。经过分析格林希尔治模型的适用条件可知,在交通流密度很大时该模型与实际情况有一定偏差,为尽可能减小误差,我们又应用了MAEQL 模型进行修正,然后对各数据进行统计与计算。题目所给路段上游车流量为1500pcu/h ,并考虑到每一分钟的红绿灯周期内,绿灯通车时间仅有半分钟,得到了一分钟内的上游进车量为1500/60/2=12.5pcu/h ,又因附件4中右转相位不受色灯信号控制,所以在红灯的半分钟内仅统计了右转过来的车辆数,将红灯和绿灯时期的上游进车量相加得到一分钟内的上游进车总量;由公式计算得出平均阻塞密度与平均最佳密度;0N 根据视频一中120m 内的车量数合理推测得到28;下游出车量我们根据视频一中通过事故截面的车辆数合理估测得到。经由一系列计算我们得到了事故持续时间与排队长度的对应变化表,进而从表中找到排队长度到达了140m 的时刻,即为第11分钟时。

三 模型的假设

1.假设统计的数据准确无误,与现实无偏差;

2.假设路面状况良好,对车辆行驶不造成影响;

3.假设只出现一次事故;

4.假设路边及人行道上没有停车车辆。

四 符号说明

)(L _

t D :多车道路段时刻t 上、下游截面间的平均当量排队长度

),(t i N U :第i 条车道时刻t 上游截面的车辆累计数 ),(t i N D :第i 条车道时刻t 下游截面的车辆累计数

M :车道数

j

k :阻塞密度

-

j k :平均阻塞密度

-

m k :平均最佳密度

o N :t=0时,上下游截面间的车辆数

L :t=0时,上下游截面间的长度

f

v :不阻塞时车辆的正常行驶速度

i :标准化密度

s t :排队消散时间

j t :排队持续时间记

0t :停车波开始产生时刻到启动波产生的时刻的时间

五 模型的建立与求解

5.1模型一的建立与求解

根据题目所给视频一中的信息,考虑到红绿灯的变化对上游车流量的影响,每半分钟一次红灯一次绿灯,我们将一分钟作为一个周期,以下取两分钟即两个周期为一个时间段,对视频中交通事故发生至撤离即16:42:32至17:00:07的时间段内,将车型分为小型车、中型车、大型车及特大型车辆分别进行统计(视频中的时间缺少部分也包括在内),统计结果如下表:

将除小型车外的其他车辆按照以下折算标准车方案进行折算:

总车数=小汽车+中型车*1.5+大型车*2+特大型车*3

得到下表中各时间段内标准车辆的通行数量,见表2

以下折线图1:

图1各时间段内标准车通行数量折线图

观察上图可知:在前两个时间段内,随着时间的增加通过的车流量减少;在二到七时间段内,车流量数量较为稳定;第八段的车流量骤降,可能是由于时间缺失造成的;在第九段内车流量逐步恢复稳定状态,可能由于交警的协调所致。

由于特大型车辆体积庞大,速度较慢,因此当特大型车辆通过截面时可能影响其它

车辆的行驶,导致实际车流量减少,因此我们对表1中的特大型车辆的数据进行了统计,如下表3:

化),如图所示:

图2 各时间段内特大型车辆所占比例折线图

由图1与图2比较分析可以发现,每段时间内,当特大型车辆所占比例增加时,标准车通行数量必定减少,因此可以得出结论:事故所处横断面实际通行能力的变化随通过的特大型车辆的数量的变化而变化,当特大型车辆增加时实际通行能力减弱;反之,则增强。从而反映了事故所处横断面实际通行能力的变化过程。

5.2模型二的建立与求解

首先我们将车辆分为小型、中型、大型、特大型四类车辆,将视频二中事故发生至撤离的时间,每两分钟为一个周期,把通过横截面的车辆转化为标准车辆,得到表格4:

标准车通行量的变化趋势图(如图3):

图3 各时间段内标准车辆通过截面的变化趋势图

视频一中事故所占车道为第二和第三车道,视频二中事故所占车道为第一和第二车道,为得到同一横断面交通事故所占车道不同对该横断面实际通行能力影响的差异,我们根据问题一所得结论,并与上文所得数据相结合,利用matlab软件进行拟合(程序见附录2)得到两条折线如下图所示(其中绿线代表视频一的实际通行能力变化趋势,蓝线代表视频二的实际通行能力变化趋势):

图4视频一与视频二实际通行能力差异

由视频可知:视频一中,事故占据了第二、三车道;视频二中,事故占据了第一、二车道。由图4可得:前三分钟内,视频一的实际通行量大于视频二的实际通行量;而在事故发生约三分钟之后,视频一的实际通行量一直低于视频二的实际通行量,主要原因可能有以下几个方面:

从上游行驶来的车辆发现交通事故时一般靠右转弯掉头,右侧第一车道未被堵住,且视频一是从16:38:39至17:03:50,视频二是从17:23:51至18:04:12,视频一的末尾至视频二的开端时间为五点多,正值下班高峰期,因此前三分钟内视频一的实际通行能力高于视频二;

从视频中可看到有一个公交站点处于车道一上,且距事故发生截面不远,因此当大型公交车停靠时,可能会对通行的车道一造成拥堵。而视频二中,可通行的车道三靠近道路内侧,不存在公交站点等可以使车辆停滞的因素,因此更加通畅;

第三车道为加速车道,视频一中的加速车道被事故堵截,而视频二中的加速车道可以正常通车,因此视频二的实际通行能力高于视频一;

由附件3可以看出,车道宽度均为3.25m,经查阅资料可知,车道宽度3.25m可以使车辆顺畅通行。视频一中车道一为唯一通行车道时,下游路口的直行和右转流量比例共为65%,视频二中车道三为唯一通行车道时,下游路口的直行和左转流量比例共为79%。因此,车道三的疏通能力及实际通行量均强于车道一。

5.3模型三的建立与求解

5.3.1模型三的建立

对于单入口单出口的多车道路段,当因交通事故造成交通流拥挤时,车道之间存在不平衡现象,车辆换道是一个事实,车辆总有机会从某一条车道换到另一条车道。然而,车流密度越大,其可压缩性越小,车道间的差异也越小。所以,对于拥挤车辆可以不考虑车道间的微小差异。将所有车道看作一个车道组,那么该车道组就是一个满足任意一

条车道都能看做不存在超车现象的单车道路段。运用此计算方法可以获得一个反映多车道路段整体排队情况的平均单车道当量排队长度,建立MAEQL 模型来计算每一条车道的当量排队长度。

单车道路段当量排队长度模型:

)

(**),(),()(L 1

1_

-

-

==-

---+=

∑∑m j M i M

i m D U o D k k M M

L k t i N t i N N t (1)

)(L _

t D ——多车道路段时刻t 上、下游截面间的平均当量排队长度;

),(t i N U ——第i 条车道时刻t 上游截面的车辆累计数; ),(t i N D ——第i 条车道时刻t 下游截面的车辆累计数;

M ——车道数;

-

j k ——平均阻塞密度;

-

m k ——平均最佳密度;

o N ——t=0时,上下游截面间的车辆数;

L ——t=0时,上下游截面间的长度。 5.3.2模型三的求解

根据上述分析:平均阻塞密度-j k 和平均最佳密度-

m k 需要根据实际数据来标定。 根据有关文献可假设城市道路行车速度约为40km/h ,可化为11m/s 。通过上网查询可知,人的反应时间约0.2s ,制动时间约2.8s ,假设标准车车长为5m ,因此可求得安全行车距离约为11*3+5=38m ,若放置四辆车则38*4=152m >120m ;若放置三辆车则38*3=114m <120m ,因此在120m 范围内最多可停滞3辆车,由此可得-

m k 约为3/120=1/40。

各个周期内阻塞密度的观测值为:

)

()()

()()(i x i x i n i n i k h e h e j --=

-

(2)

式中:)(i k j -

--第i 各周期内停车波的平均阻塞密度 )(i n e --第i 各周期内停车波尾车序号 )(i n h --第i 个周期内停车波头车序号

)(i x e --第i 个周期内停车波尾车车头与停车线之间的距离 )(i x h --第i 周期内停车波头车车头与停车线之间的距离

通过统计计算可得:

1211=j k ,4032=j k ,1213=j k

2034=j k ,615=j k , 60116=j k

3047=j k ,120238=j k ,12

19=j k

由已知可得:L=120m M=3(个车道) 根据视频统计可知o N =25(辆) 将上述所得数据分别代入公式计算,得到排队长度如下表5

游进车量)间的关系,利用excel 得到如下关系图:

图5排队长度与实际通行能力、事故持续时间、路段上游车流量趋势变化 由图表可得:

刚开始发生事故即第1、2时间段内,车辆排队长度随时间的变化逐渐变大并达 到峰值90m ,随着时间的推移,排队长度随着时间的变化缓慢下降,此时,车辆排队长度与时间呈负相关,并最终恢复到正常通行状况。

在第1、2时间段内实际通行能力(下游出车量)由于事故的发生而降低,因此排 队长度随之变大;之后,随着出车量的缓慢增加,排队长度开始逐渐降低,即排队长度与下游出车量呈负相关。

事故刚发生时的1、2时间段内,由于下游出车量变小,上游依旧进车,于是引 起排队长度的增大;之后,随着上游进车量的增加,排队长度虽稍有下降,却因为拥堵得到缓解,下游出车量增大而下降,即排队长度与上游进车量呈正相关。

另外,我们利用excel 对表5的数据进行了回归分析,得到如下回归方程: )(L _

t D =142.21-8.77t+3.32U N -4.73D N (3)

)(L _

t D ——多车道路段时刻t 上、下游截面间的平均当量排队长度

U N ——第i 条车道时刻t 上游截面的车辆累计数 D N ——第i 条车道时刻t 下游截面的车辆累计数

t ——事故持续时间

分析回归方程得出:事故持续时间与排队长度呈负相关,路段上游车流量与排队长度呈正相关,实际通行能力与排队长度呈负相关。综上所述:将所得出的两个结论比较后发现结论相同。 5.3.3模型三的检验

为了建立车辆排队长度与时间段,上游进车量和下游出车量之间的关系函数,设车辆排队长度为y 与时间段t,上游进车量U N 和下游出车量D N 的回归模型为:

D U N N t y 3210ββββ+++=

通过MATLAB 计算得到:

β

=107.8048 β1=-6.9407 β3=3.0056 β4=-3.8052

2

R=0.8054 F=6.8962 P=0.0316

β

的置信区间是[-22.3272,237.9367] β1的置信区间是[-17.4318,3.5504]

β

的置信区间是[1.0565,4.9548] β4的置信区间是[-7.1915,-0.4190]

3

由以上数据,运用matlab运算得到下图:

图6残差图

观察命令rcoplot(r,rint)所画的残差分布,除第1个数据外其余残差的置信区间均包含零点,第1个点应视为异常点,将其剔除后重新计算,可得:

β

=125.7722 β1=-12.5440 β3=1.6187 β4=-2.0105

2

R=0.9459 F=23.3248 P=0.0054

从这组数据可以看出相关系数R变大了,该模型线性度较好,误差变小。做出车辆排队长度与时间段,上游进车量和下游出车量的残差图如下:

图7 残差图

观察命令rcoplot(r,rint)所画的残差分布,除第9个数据外其余残差的置信区间均包含零点,第8个点应视为异常点,将其剔除后重新计算,可得:

β

=102.8017 β1=-10.4091 β3=0.5455 β4=-0.4828

2

R=0.9515 F=19.6161 P=0.0179

β

的置信区间是[47.3398,158.2636] β1的置信区间是[-15.7263,-5.0918]

β

的置信区间是[-0.9788,2.0699] β4的置信区间是[-2.7366,1.7709]

3

从这组数据可以看出相关系数R变大了,该模型线性度较好,误差变小。做出车辆排队长度与时间段,上游进车量和下游出车量的残差图如下:

图8 残差图

从除去坏值的残差图来看,回归得到的车辆排队长度与时间段,上游进车量和下游出车辆关系的曲线和excel 中求得的回归方程是基本相符的,认为回归得到的方程基本合理,从而模型得到验证。车辆排队长度与时间段,上游进车量和下游出车辆之间的关系函数为:

y=102.80-10.41t+0.55U N -0.48D N (4) 利用逐步回归分析得到的方程与利用excel 得到的方程基本一致。 5.4模型四的建立与求解 5.4.1模型四的建立

车流在运行过程中,交通事故会造成一条或几条车道堵塞 , 车流密度会即时增大 ,产生与车流运行方向相反的停车波 ,形成排队现象。经过一段时间后 ,道路启封 ,排队的车辆即可启动 ,车流密度就会减小 ,产生与车流运行方向相反的启动波 ,排队的车辆慢慢消散。为计算经过多长时间,车辆排队长度将到达上游路口。我们根据堵塞情况建立了停车波与启动波即格林希尔治模型[ 1 ]:

)1(j i f i k k

v v -= (5)

式中:j k 为阻塞密度;f v 为不阻塞时车辆的正常行驶速度。 令j

k k i

i =

η,称i η为标准化密度,则有: )1(11η-=f v v )1(22η-=f v v

代入波速公式:

1

211222112)

1()1(k k v k v k k k q q v f f w ----=

--=ηη (6) 整理得到:

)](1[21ηη+-=f w v v (7)

现在假定车流的标准化密度为1η,以区间平均速度1v 行驶。在交叉口停车线处遇到

红灯停,此时 12=η,根据式(6),推导得出停车波模型如下:

11)]1(1[ηηf f A v v v -=+-= (8)

由于停车而产生的波,以1ηf v 的速度向后方传播。经过时间t 后,将形成一列长度为t 1ηf v 的排队车队。 启动时,j k k =1 5.01=η 由)1(22η-=f v v 得f

v v 2

21-

=η代入式(6): f f f f f v v v v v v v v -≈-=--=-=+-=2222B )()]1(1[ηη

由于2v 是刚刚启动时的车速,很小,同f v 相比可以忽略不计,因此,这列排队等待车辆从开始启动,启动波以接近 f v 的速度向后传播。[ 2 ] [ 3 ] [ 4 ]

对于停车波,令

,22==v k k j ,由格林伯速度-密度模型结合波速公式有: 1

11

1

11212')

ln(1k k v k k k v k k k q q v j k k m j A j -=

--=--=

(9)

式中:1k 为停车密度。

式(9)即为采用格林伯速度-密度模型修正的停车波模型。

分析车队的启动过程,启动波波阵面后方为阻塞密度 ,前方由于车辆刚刚启动,密度仍然很大,此种条件下应该采用格林伯模型,而不应该采用格林希尔治模型。利用

格林伯速度-密度模型对启动波模型进行了修正,修正方法同前。此时令 0

,11==v k k j ,修正后的模型形式如下:

2

22'

)/ln(k k k k v k v j j m B --

= (10)

式中:2k 为启动密度,即车队启动时波面前方的密度。 给予格林伯模型推导得出的停车波和启动波模型比传统的停车波和启动波模型更接近实际交通运行状况。

由道路堵塞时交通流的运行特性分析可知 , 启动波与停车波相遇的位置与停车波产生位置之间的距离就是排队长度延伸的最长距离 ,记为 L 。启动波产生的时刻起到排队消散完毕时刻止的这段时间称为排队消散时间 s t 。停车波开始产生时刻到启动波产生的时刻这一时间段记为 0t 。排队持续时间记为j t ,则有 s j t t t +=0。由启动波与停车波相遇的位置就是排队消散完毕的位置可知 ,排队消散时间可由下列公式计算:

s B s A t v t t v '

0')(=+ (11)

根据分析整理得:

)

/ln()()/ln()()

/ln()(1212121210''0

'

k k k k k k k k k k k k k k k t v

v t v t j j j j j j A

B A s ----=

-=

(12)

排队持续时间j t 有:

)

/ln()()/ln()()

/ln()(12121221200k k k k k k k k k k k k k k k t t t t j j j j j j s j ----=

+= (13)

车流上游最远的排队距离 L : s B j A

t v t v L ''== 但是经过分析格林希尔治模型的适用条件可知 ,模型在通常的交通流密度下与实际

交通流状况相符 ,在交通流密度很大时该模型与实际情况有一定偏差,因此,我们又建立了MAEQL 模型如下: )

(**),(),()(L 1

1_

-

-

==-

---+=

∑∑m j M i M

i m D U o D k k M M

L k t i N t i N N t (14)

5.4.2模型四的求解

首先,我们根据视频一中的下游出车量估计出本问的下游出车量。根据题目所给路段上游车流量为1500pcu/h ,并考虑到每一分钟的红绿灯周期内,绿灯通车时间仅有半分钟,得到了一分钟内的上游进车量为25pcu/h ;再根据附件4中右转相位不受色灯信号控制,我们还在红灯的半分钟内统计了右转过来的车辆数如下表6,将红灯和绿灯时期的上游进车量相加得到一分钟内的上游进车总量 [ 5 ] [ 6 ]。

0据视频一中120m内的车量数合理推测得到28。因此得到排队长度如表7所示:

游路口。

六、模型的评价

6.1模型的优点

◆回归分析法在分析多因素模型时,更加简单和方便。

◆运用回归模型,只要采用的模型和数据相同,通过标准的统计方法可以计算出唯一

结果。

◆回归分析可以准确地计量各个因素之间的相关程度的高低,提高预测方程式的效果。

◆多元回归对推广变量之间的函数关系很有帮助,多元回归的许多应用都涉及到主要

变量之间的非线性关系。

6.2模型的缺点

◆经实际数据验证发现,传统停车波模型计算值与实际交通数据存在偏差,不能很好

地描述车辆的停车过程。

七、模型的推广

◆多元回归分析比较适用于实际经济问题,受多因素综合影响时使用,在数据处理过

程中能发挥有效的作用。

◆本论文研究的问题是实际问题,在类似的建筑模型上能够得到很好的应用和推广。

八、参考文献

[ 1 ] 蔡锁章, 原理与方法,北京:海洋出版社,2000。

[ 2 ] 杨少辉,城市快速路系统交通瓶颈形成、扩散特性与控制方法研究[D],长春:吉林大学,2006。

[ 3 ] 陆化普,城市交通现代化管理[M],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1999。

[ 4 ] 陈宽民,严宝杰,道路通行能力分析[ M],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2003。

[ 5 ] 徐吉谦,交通工程总论[M],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2000。

[ 6 ] 徐吉谦,交通工程学[M],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2008。

九、附录

附录1

x=[2 4 6 8 10 12 14 16 18 20 22 24 26 28]; r=[31.5 49 50.5 46.5 51.5 40 52 47 46.5 44 51.5 49 42 46]; xs=polyfit(x,r,12);

a=xs(1)

b=xs(2)

c=xs(3)

d=xs(4)

y=polyval(xs,x)

plot(x,r,'r*',x,y,'b--')

Warning: Polynomial is badly conditioned. Remove repeated data points

or try centering and scaling as described in HELP POLYFIT.

> In polyfit at 81

a =

7.6389e-010

b =

-1.3992e-007

c =

1.1402e-005

d =

-5.4497e-004

y =

Columns 1 through 9

31.4977 49.0297 50.3219 47.1531 49.8673 42.9388 48.0816 50.9184

43.5612

Columns 10 through 14

45.6327 50.8469 49.1781 41.9703 46.0023

>>

附录2

x1=[2 4 6 8 10 12 14 16 18]; y1=[44 34.5 38 33 40 40 31.5 10.5 27.5];

x2=[2 4 6 8 10 12 14 16 18 20 22 24 26 28]; y2=[31.5 49 50.5 46.5 51.5 40 52 47 46.5 44 51.5 49 42 46];

p1=polyfit(x1,y1,9);

p2=polyfit(x2,y2,9);

px1=2:1:18;

py1=polyval(p1,px1);

plot(x1,y1,'*r',px1,py1,'g')

%使用hold on命令将图形界面保持

hold on

px2=2:1:28;

py2=polyval(p2,px2);

plot(x2,y2,'*r',px2,py2,'b')

附录3

附录4

SUMMARY OUTPUT

回归统计Multiple

R

0.91777 R Square 0.84231 Adjusted

R Square

0.74769 标准误差22.5281 观测值9

方差分析df SS MS F

Significance

F

回归

分析

3 13554.21 4518.07 8.90236 0.018946895 残差 5 2537.568 507.514

总计8 16091.78

Coefficients 标准误差t Stat P-value Lower 95% Upper

95%

下限

95.0%

Intercept 141.863 52.23649 2.71577 0.041986 7.584370007 276.1407 7.58437 X Variable

1

-8.7497 3.889138 -2.2498 0.074297 -18.74708023 1.247614 -18.74708 X Variable

2

3.31756 0.725543

4.57252 0.005988 1.452492484

5.182626 1.4524925 X Variable

3

-4.7183 1.393824 -3.3852 0.019564 -8.30124964 -1.13537 -8.30125

附录5

>> x1=[1 2 3 4 5 6 7 8 9]';

x2=[24 32 34 31 48 49 23 5 3]';

x3=[ 44 34.5 38 25 40 40 31.5 10.5 27.5]'

y=[-22.8571 90 68.57143 58.66667 56.47059 52.63158 23.07692 21 -48.5714]';

x=[ones(9,1),x1,x2,x3];

[b,bint,r,rint,stats]=regress(y,x);

b,bint,stats,rcoplot(r,rint)

The element type "name" must be terminated by the matching end-tag "".

Could not parse the file: e:\matlab7\toolbox\ccslink\ccslink\info.xml

x3 =

44.0000

34.5000

全国数学建模竞赛一等奖论文

交巡警服务平台的设置与调度 摘要 由于警务资源有限,需要根据城市的实际情况与需求建立数学模型来合理地确定交巡警服务平台数目与位置、分配各平台的管辖范围、调度警务资源。设置平台的基本原则是尽量使平台出警次数均衡,缩短出警时间。用出警次数标准差衡量其均衡性,平台与节点的最短路衡量出警时间。 对问题一,首先以出警时间最短和出警次数尽量均衡为约束条件,利用无向图上任意两点最短路径模型得到平台管辖范围,并运用上下界网络流模型优化解,得到A区平台管辖范围分配方案。发现有6个路口不能在3分钟内被任意平台到达,最长出警时间为5.7分钟。 其次,利用二分图的完美匹配模型得出20个平台封锁13个路口的最佳调度方案,要完全封锁13个路口最快需要8.0分钟。 最后,以平台出警次数均衡和出警时间长短为指标对方案优劣进行评价。建立基于不同权重的平台调整评价模型,以对出警次数均衡的权重u和对最远出警距离的权重v 为参数,得到最优的增加平台方案。此模型可根据实际需求任意设定权重参数和平台增数,由此得到增加的平台位置,权重参数可反映不同的实际情况和需求。如确定增加4个平台,令u=0.6,v=0.4,则增加的平台位置位于21、27、46、64号节点处。 对问题二,首先利用各区平台出警次数的标准差和各区节点的超距比例分析评价六区现有方案的合理性,利用模糊加权分析模型以城区的面积、人口、总发案次数为因素来确定平台增加或改变数目。得出B、C区各需改变2个平台的位置,新方案与现状比较,表明新方案比现状更合理。D、E、F区分别需新增4、2、2个平台。利用问题一的基于不同权重的平台调整评价模型确定改变或新增平台的位置。 其次,先利用二分图的完美匹配模型给出80个平台对17个出入口的最优围堵方案,最长出警时间12.7分钟。在保证能够成功围堵的前提下,若考虑节省警力资源,分析全市六区交通网络与平台设置的特点,我们给出了分阶段围堵方案,方案由三阶段构成。最多需调动三组警力,前后总共需要29.2分钟可将全市路口完全封锁。此方案在保证成功围堵嫌疑人的前提下,若在前面阶段堵到罪犯,则可以减少警力资源调度,节省资源。 【关键字】:不同权重的平台调整评价模糊加权分析最短路二分图匹配

数学建模国家一等奖优秀论文

2014高教社杯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 承诺书 我们仔细阅读了《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章程》和《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参赛规则》(以下简称为“竞赛章程和参赛规则”,可从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网站下载)。 我们完全明白,在竞赛开始后参赛队员不能以任何方式(包括电话、电子邮件、网上咨询等)与队外的任何人(包括指导教师)研究、讨论与赛题有关的问题。 我们知道,抄袭别人的成果是违反竞赛章程和参赛规则的,如果引用别人的成果或其他公开的资料(包括网上查到的资料),必须按照规定的参考文献的表述方式在正文引用处和参考文献中明确列出。 我们郑重承诺,严格遵守竞赛章程和参赛规则,以保证竞赛的公正、公平性。如有违反竞赛章程和参赛规则的行为,我们将受到严肃处理。 我们授权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组委会,可将我们的论文以任何形式进行公开展示(包括进行网上公示,在书籍、期刊和其他媒体进行正式或非正式发表等)。 我们参赛选择的题号是(从A/B/C/D中选择一项填写):B 我们的报名参赛队号为(8位数字组成的编号): 所属学校(请填写完整的全名): 参赛队员(打印并签名) :1. 2. 3.

指导教师或指导教师组负责人(打印并签名): ?(论文纸质版与电子版中的以上信息必须一致,只是电子版中无需签名。以上内容请仔细核对,提交后将不再允许做任何修改。如填写错误,论文可能被取消评奖资格。) 日期: 2014 年 9 月15日 赛区评阅编号(由赛区组委会评阅前进行编号):

2014高教社杯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 编号专用页 赛区评阅编号(由赛区组委会评阅前进行编号):赛区评阅记录(可供赛区评阅时使用):

2013全国数学建模大赛a题优秀论文

车道被占用对城市道路通行能力的影响 摘要 随着城市化进程加快,城市车辆数的增加,致使道路的占用现象日益严重,同时也导致了更多交通事故的发生。而交通事故发生过程中,路边停车、占道施工、交通流密增大等因素直接导致车道被占用,进而影响了城市道路的通行能力。本文在视频提供的背景下通过数据采集,利用数据插值拟合、差异对比、车流波动理论等对这一影响进行了分析,具体如下: 针对问题一,首先根据视频1中交通事故前后道路通行情况的变化过程运用物理观察测量类比法、数学控制变量法提取描述变量(如事故横断面处的车流量、车流速度以及车流密度)的数据,从而通过研究各变量的变化,来分析其对通行能力的影响。而视频1中有一些时间断层,我们可根据现有的数据先用统计回归对各变量数据插值后再进行拟合,拟合过程中利用残差计算值的大小来选择较好的模型来反应各变量与事故持续时间的关系,进而更好地说明事故发生至撤离期间,事故所处横断面实际通行能力的变化过程。 针对问题二:沿用问题一中的方法,对视频2中影响通行能力的各个变量进行数据采集,同样使用matlab对时间断层处进行插值拟合处理,再将所得到的的变化图像与题一中各变量的变化趋势进行对比分析,其中考虑到两视频的时间段与两视频的事故时长不同,从而采用多种对比方式(如以事故发生前、中、后三时段比较差值、以事故相同持续时间进行对比、以整个事故时间段按比例分配时间进行对比)来更好地说明这一差异。由于小区口的位置不同、时间段是否处于车流高峰期以及1、2、3道车流比例不同等因素的影响,采用不同的数据采集方式使采集的变量数据的实用性更强,从而最后得到视频1中的道路被占用影响程度高于视频2中的影响程度,再者从差异图像的变化波动中得到验证,使其合理性更强。 针对问题三:运用问题1、2中三个变量与持续时间的关系作为纽带,再根据附件5中的信号相位确定出车流量的测量周期为一分钟,测量出上游车流量随时间的变化情况,而事故横断面实际通行能力与持续时间的关系已在1、2问中由拟合得到,所以再根据波动理论预测道路异常下车辆长度模型的结论,结合采集数据得到的函数关系建立数学模型,最后得出事故发生后,车辆排队长度与事故横断面实际通行能力、事故持续时间以及路段上游车流量这三者之间的关系式。 针对问题四:在问题3建立的模型下,利用问题4中提供的变量数据推导出其它相关变量值,然后代入模型,估算出时间长度,以此检验模型的操作性及可靠性。 关键词:通行能力车流波动理论车流量车流速度车流密度

全国数模竞赛优秀论文

一、基础知识 1.1 常见数学函数 如:输入x=[-4.85 -2.3 -0.2 1.3 4.56 6.75],则: ceil(x)= -4 -2 0 2 5 7 fix(x) = -4 -2 0 1 4 6 floor(x) = -5 -3 -1 1 4 6 round(x) = -5 -2 0 1 5 7 1.2 系统的在线帮助 1 help 命令: 1.当不知系统有何帮助内容时,可直接输入help以寻求帮助: >>help(回车) 2.当想了解某一主题的内容时,如输入: >> help syntax(了解Matlab的语法规定) 3.当想了解某一具体的函数或命令的帮助信息时,如输入: >> help sqrt (了解函数sqrt的相关信息)

2 lookfor命令 现需要完成某一具体操作,不知有何命令或函数可以完成,如输入: >> lookfor line (查找与直线、线性问题有关的函数) 1.3 常量与变量 系统的变量命名规则:变量名区分字母大小写;变量名必须以字母打头,其后可以是任意字母,数字,或下划线的组合。此外,系统内部预先定义了几个有特殊意 1 数值型向量(矩阵)的输入 1.任何矩阵(向量),可以直接按行方式 ...输入每个元素:同一行中的元素用逗号(,)或者用空格符来分隔;行与行之间用分号(;)分隔。所有元素处于一方括号([ ])内; 例1: >> Time = [11 12 1 2 3 4 5 6 7 8 9 10] >> X_Data = [2.32 3.43;4.37 5.98] 2 上面函数的具体用法,可以用帮助命令help得到。如:meshgrid(x,y) 输入x=[1 2 3 4]; y=[1 0 5]; [X,Y]=meshgrid(x, y),则 X = Y =

2013年全国研究生数学建模竞赛A题

2013年(第十届)全国研究生数学建模竞赛A题 变循环发动机部件法建模及优化 由飞机/发动机设计原理可知,对于持续高马赫数飞行任务,需要高单位推力的涡喷循环,反之,如果任务强调低马赫数和长航程,就需要低耗油率的涡扇循环。双涵道变循环发动机可以同时具备高速时的大推力与低速时的低油耗。变循环发动机的内在性能优势,受到了各航空强国的重视,是目前航空发动机的重要研究方向。 1 变循环发动机的构`造及基本原理 1.1 基本构造 双涵道变循环发动机的基本构造见图1、图2,其主要部件有:进气道、风扇、副外涵道、CDFS涵道、核心驱动风扇级(CDFS)、主外涵道、前混合器、高压压气机、主燃烧室、高压涡轮、低压涡轮、后混合器、加力燃烧室、尾喷管。双涵道模式下,选择活门和后混合器(后VABI)全部打开;单涵道模式下,选择活 前混合器主外涵道主燃烧室加力燃烧室

图2 双涵道变循环发动机结构示意图 图中数字序号表示发动机各截面参数的下脚标 各部件之间的联系如图3所示,变循环发动机为双转子发动机,风扇与低压涡轮相连,CDFS、高压压气机与高压涡轮相连,如图3下方褐色的线所示。蓝色的线表示有部件之间的气体流动连接(图3中高压压气机后不经主燃烧室的分流气流为冷却气流,在本题中忽略不计)。 图3 变循环发动机工作原理图 1.2工作原理 变循环发动机有两种工作模式,分别为涡喷模式和涡扇模式。 发动机在亚音速巡航的低功率工作状态,风扇后的模式转换活门因为副外涵与风扇后的压差打开,使更多空气进入副外涵,同时前混合器面积开大,打开后混合器,增大涵道比,降低油耗,此时为发动机的涡扇模式。 发动机在超音速巡航、加速、爬升状态时,前混合器面积关小,副外涵压力增大,选择活门关闭,迫使绝大部分气体进入核心机,产生高的推力,此时为发

全国数学建模优秀论文

上海世博会影响力的定量评估 摘要 本文主要针对世博会对上海市的发展产生的影响力进行定量评估。 在模型一中,首先我们从上海的城市基础设施建设这一侧面定量评估世博会对上海市的发展产生的影响,而层次分析法是对社会经济系统进行系统分析的有力工具。所以我们运用层次分析法,构造成对比矩阵a,找到最大特征值 ,运用 进行一致性检验,这样对成对比矩阵a进行逐步修正,最终可以确定权向量。再运用模糊数学的综合评价法,通过组合权向量就可以得出召开世博会比没有召开世博会对上海城市基本设施建设的影响要高出40%。 在模型二中,上海世博会的影响力直接体现在GDP上,我们直接以GDP这个硬性直接指标来衡量上海世博会对上海的影响。因此我们运用线性回归的模型预测出在有无上海世博会这两者情况下的GDP的值,并将运用线性回归得到的数据与上海统计年鉴中的相关数据进行比较运算,算出误差在1.2%左右,这说明我们用线性回归得到的模型能准确地反映出世博会对上海GDP的影响。运用公式 可以计算出世博对上海GDP的影响力的大小为 。 关键词:层次分析法模糊数学线性回归城市基础建设 GDP 1 问题重述

2010年上海世博会是首次在中国举办的世界博览会。从1851年伦敦的“万国工业博览会”开始,世博会正日益成为各国人民交流历史文化、展示科技成果、体现合作精神、展望未来发展等的重要舞台。请你们选择感兴趣的某个侧面,建立数学模型,利用互联网数据,定量评估2010年上海世博会的影响力。 2 问题分析 对于模型一,为了定量评估2010年上海世博会的影响力,我们首先选取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这一个侧面,因为通过查找相关数据,我们发现,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在上海整个GDP的增长中占有很大的比重,对GDP的贡献占主体地位。而层次分析法是对社会经济系统进行系统分析的有力工具。为此,我们通过研究上海统计局的相关数据,使用层次分析法来评估世博会的召开对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的影响,目标层为世博会的召开对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的影响,准则层依次为电力建设、交通运输、邮电通信、公用事业、市政建设,方案层依次为没有召开世博时的影响、召开世博时的影响。首先我们通过层次分析法算出电力建设、交通运输、邮电通信、公用事业、市政建设的相对权重,然后应用模糊数学中的综合评价法对上海世博会对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影响作出综合的评价,应用综合评价法计算出没有召开世博和召开世博两种情况下的权重,从而得出上海世博会的召开对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影响。 对于模型二,直接以GDP这个硬性直接指标来衡量上海世博会对上海的影响。先根据上海没有申办世博会的GDP总额的相关数据,建立线性回归模型,由此预测不举办世博会情况下2010年上海市的GDP总额;再由2002年至2009年的GDP值用线性回归预测出举办世博会情况下2010年上海市的GDP总额,并将两种情况进行对比得出世博会对上海GDP的影响。 3 模型假设 3.1假设非典和奥运等重大事件对世博前的城市基础建设的投入影响很小,可以忽略。

2013年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A题

车道被占用对城市道路通行能力的影响 摘要 在城市道路常会发生交通异常事件,导致车道被占用,事发地段的通行能力也会因此受到影响。当交通需求大于事发断剩余通行能力时,车辆排队,产生延误,行程时间增加,交通流量发生变化。根据这些特点,我们以城市道路基本路段发生交通事故为例,主要分析了交通事故发生后道路的通行能力的变化,以及不同时间段事故点及其上下游路段交通流量的变化,用于以后进一步突发事件下交通流的预测。 针对问题一,根据道路通行能力的定义,考虑到车身大小不同,我们把所有车辆进行标准化。运用统计估算模型对视频一的车辆进行分段统计,得出未发生事故前道路通行能力2555(辆/h )。因为车辆所占车道未达到数学理论计算要求,所以我们利用修正过后城市干道通行能力的数学计算模型,计算出交通事故发生至撤离期间的理论通行能力为1356(辆/h ),进而与实际数据对比,得出相对误差。 针对问题二,我们基于问题一的模型,以及附件三数据分析所得,不同车道的通行流量比例不同,对视频二的车辆各项数据的分段统计分析,得到道路实际通行能力。再根据修正的理论数学计算模型,得出理论通行能力。得到的结果与问题一的结果相比较,得出结论:在同一横断面上的实际通行能力与交通事故所占车道的车流量呈负相关性。 针对问题三,我们运用了两种模型,一种结合层次分析与线性回归模型,得到理想化的函数关系式。基于层次分析模型,我们将进行问题分解,把车辆长度作为目标层,其他三个量作为准则层。通过查阅资料对各因素进行打分,计算出事故持续时间、车道通行能力、上游车流量对车辆排队长度的权重。层次分析模型得到各个指标对目标层的影响关系的大小,然后我们用线性回归模型求出各指标与目标层的具体的函数关系式为130.0430.09263.623y x x =-+-。第二,我们运用车流波动相关理论,得到理论模型,继而得出它们之间的关系。 针对问题四,我们首先考虑的是上游来车在红绿灯下的时间间断问题,所以把来车的情况作周期性分析,假设来车是间隔相同的时间连续的到来,求出一个周期能通过的最大车流量数。然后运用等待制排队模型,当累计车辆排队长度到达上游路口后,可以通过排队论计算出时间15min 。 关键词:通行能力 统计估算 层次分析 非线性回归方程 SPSS 软件 排队论 车流波动 一、问题重述

数学建模优秀论文设计模版

承诺书 我们仔细阅读了中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的竞赛规则. 我们完全明白,在竞赛开始后参赛队员不能以任何方式(包括、电子、网上咨询等)与队外的任何人(包括指导教师)研究、讨论与赛题有关的问题。 我们知道,抄袭别人的成果是违反竞赛规则的, 如果引用别人的成果或其他公开的 资料(包括网上查到的资料),必须按照规定的参考文献的表述方式在正文引用处和参 考文献中明确列出。 我们重承诺,严格遵守竞赛规则,以保证竞赛的公正、公平性。如有违反竞赛规则 的行为,我们将受到严肃处理。 我们授权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组委会,可将我们的论文以任何形式进行公开展 示(包括进行网上公示,在书籍、期刊和其他媒体进行正式或非正式发表等)。 我们参赛选择的题号是(从A/B/C/D中选择一项填写): 我们的参赛报名号为(如果赛区设置报名号的话): 所属学校(请填写完整的全名): 参赛队员 (打印并签名) :1. 2. 3. 指导教师或指导教师组负责人 (打印并签名): 日期:年月日赛区评阅编号(由赛区组委会评阅前进行编号):

编号专用页 赛区评阅编号(由赛区组委会评阅前进行编号): 全国统一编号(由赛区组委会送交全国前编号):全国评阅编号(由全国组委会评阅前进行编号):

题目(黑体不加粗三号居中) 摘要(黑体不加粗四号居中) (摘要正文小4号,写法如下) (第1段)首先简要叙述所给问题的意义和要求,并分别分析每个小问题的特点(以下以三个问题为例)。根据这些特点对问题 1 用······的方法解决;对问题 2 用······的方法解决;对问题3 用······的方法解决。 (第2段)对于问题1,用······数学中的······首先建立了······ 模型I。在对······模型改进的基础上建立了······模型II。对模型进行了合理的理论证明和推导,所给出的理论证明结果大约为······,然后借助于······数学算法和······软件,对附件中所提供的数据进行了筛选,去除异常数据,对残缺数据进行适当补充,并从中随机抽取了3 组数据(每组8 个采样)对理论结果进行了数据模拟,结果显示,理论结果与数据模拟结果吻合。(方法、软件、结果都必须清晰描述,可以独立成段,不建议使用表格) (第3段)对于问题2用······ (第4段)对于问题3用······ 如果题目单问题,则至少要给出2种模型,分别给出模型的名称、思想、软 件、结果、亮点详细说明。并且一定要在摘要对两个或两个以上模型进行比较, 优势较大的放后面,这两个(模型)一定要有具体结果。 (第5段)如果在……条件下,模型可以进行适当修改,这种条件的改变可能来自你的一种猜想或建议。要注意合理性。此推广模型可以不深入研究,也可以没有具体结果。 关键词:本文使用到的模型名称、方法名称、特别是亮点一定要在关键字里出现,5~7个较合适。 注:字数700-1000 之间;摘要中必须将具体方法、结果写出来;摘要写满几乎 一页,不要超过一页。摘要是重中之重,必须严格执行!。 页码:1(底居中)

美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优秀论文翻译

优化和评价的收费亭的数量 景区简介 由於公路出来的第一千九百三十,至今发展十分迅速在全世界逐渐成为骨架的运输系统,以其高速度,承载能力大,运输成本低,具有吸引力的旅游方便,减少交通堵塞。以下的快速传播的公路,相应的管理收费站设置支付和公路条件的改善公路和收费广场。 然而,随着越来越多的人口密度和产业基地,公路如花园州公园大道的经验严重交通挤塞收费广场在高峰时间。事实上,这是共同经历长时间的延误甚至在非赶这两小时收费广场。 在进入收费广场的车流量,球迷的较大的收费亭的数量,而当离开收费广场,川流不息的车辆需挤缩到的车道数的数量相等的车道收费广场前。因此,当交通繁忙时,拥堵现象发生在从收费广场。当交通非常拥挤,阻塞也会在进入收费广场因为所需要的时间为每个车辆付通行费。 因此,这是可取的,以尽量减少车辆烦恼限制数额收费广场引起的交通混乱。良好的设计,这些系统可以产生重大影响的有效利用的基础设施,并有助于提高居民的生活水平。通常,一个更大的收费亭的数量提供的数量比进入收费广场的道路。 事实上,高速公路收费广场和停车场出入口广场构成了一个独特的类型的运输系统,需要具体分析时,试图了解他们的工作和他们之间的互动与其他巷道组成部分。一方面,这些设施是一个最有效的手段收集用户收费或者停车服务或对道路,桥梁,隧道。另一方面,收费广场产生不利影响的吞吐量或设施的服务能力。收费广场的不利影响是特别明显时,通常是重交通。 其目标模式是保证收费广场可以处理交通流没有任何问题。车辆安全通行费广场也是一个重要的问题,如无障碍的收费广场。封锁交通流应尽量避免。 模型的目标是确定最优的收费亭的数量的基础上进行合理的优化准则。 主要原因是拥挤的

2003年数学建模A题

2003高教社杯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题目 (请先阅读“对论文格式的统一要求”) A题 SARS的传播 SARS(Severe Acute Respiratory Syndrome,严重急性呼吸道综合症, 俗称:非典型肺炎)是21世纪第一个在世界范围内传播的传染病。SARS的爆发和蔓延给我国的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带来了很大影响,我们从中得到了许多重要的经验和教训,认识到定量地研究传染病的传播规律、为预测和控制传染病蔓延创造条件的重要性。请你们对SARS 的传播建立数学模型,具体要求如下: (1)对附件1所提供的一个早期的模型,评价其合理性和实用性。 (2)建立你们自己的模型,说明为什么优于附件1中的模型;特别要说明怎样才能建立一个真正能够预测以及能为预防和控制提供可靠、足够的信息的模型,这样做的困难在哪里?对于卫生部门所采取的措施做出评论,如:提前或延后5天采取严格的隔离措施,对疫情传播所造成的影响做出估计。附件2提供的数据供参考。

(3)收集SARS对经济某个方面影响的数据,建立相应的数学模型并进行预测。附件3提供的数据供参考。 (4)给当地报刊写一篇通俗短文,说明建立传染病数学模型的重要性。 附件1: SARS疫情分析及对北京疫情走势的预测 2003年5月8日 在病例数比较多的地区,用数理模型作分析有一定意义。前几天,XXX老师用解析公式分析了北京SARS疫情前期的走势。在此基础上,我们加入了每个病人可以传染他人的期限(由于被严格隔离、治愈、死亡等),并考虑在不同阶段社会条件下传染概率的变化,然后先分析香港和广东的情况以获得比较合理的参数,最后初步预测北京的疫情走势。希望这种分析能对认识疫情,安排后续的工作生活有帮助。 1 模型与参数 假定初始时刻的病例数为N0,平均每病人每天可传染K个人(K

2014年数学建模国家一等奖优秀论文设计

2014高教社杯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 承诺书 我们仔细阅读了《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章程》和《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参 赛规则》(以下简称为“竞赛章程和参赛规则”,可从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下载)。 我们完全明白,在竞赛开始后参赛队员不能以任何方式(包括、电子、网上咨询等) 与队外的任何人(包括指导教师)研究、讨论与赛题有关的问题。 我们知道,抄袭别人的成果是违反竞赛章程和参赛规则的,如果引用别人的成果或 其他公开的资料(包括网上查到的资料),必须按照规定的参考文献的表述方式在正文 引用处和参考文献中明确列出。 我们重承诺,严格遵守竞赛章程和参赛规则,以保证竞赛的公正、公平性。如有违 反竞赛章程和参赛规则的行为,我们将受到严肃处理。 我们授权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组委会,可将我们的论文以任何形式进行公开展 示(包括进行网上公示,在书籍、期刊和其他媒体进行正式或非正式发表等)。 我们参赛选择的题号是(从A/B/C/D中选择一项填写): B 我们的报名参赛队号为(8位数字组成的编号): 所属学校(请填写完整的全名): 参赛队员 (打印并签名) :1. 2. 3.

指导教师或指导教师组负责人 (打印并签名): (论文纸质版与电子版中的以上信息必须一致,只是电子版中无需签名。以上容请仔细核对,提交后将不再允许做任何修改。如填写错误,论文可能被取消评奖资格。) 日期: 2014 年 9 月 15日赛区评阅编号(由赛区组委会评阅前进行编号):

2014高教社杯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 编号专用页 赛区评阅编号(由赛区组委会评阅前进行编号):赛区评阅记录(可供赛区评阅时使用):

全国数学建模获奖论文

承诺书 我们仔细阅读了数学建模竞赛选拔的规则. 我们完全明白,在做题期间不能以任何方式(包括电话、电子邮件、网上咨询等)与队外的任何人研究、讨论与选拔题有关的问题。 我们知道,抄袭别人的成果是违反选拔规则的, 如果引用别人的成果或其他公开的资料(包括网上查到的资料),必须按照规定的参考文献的表述方式在正文引用处和参考文献中明确列出。 我们郑重承诺,严格遵守选拔规则,以保证选拔的公正、公平性。如有违反选拔规则的行为,我们将受到严肃处理。 我们选择的题号是(从A/B/C中选择一项填写): 队员签名:1. 2. 3. 日期:年月日

2012年河南科技大学数学建模竞赛选拔 编号专用页 评阅编号(评阅前进行编号): 评阅记录(评阅时使用): 评 阅 人 评 分 备 注

C题数学建模竞赛成绩评价与预测 一、摘要 近20 年来,CUMCM 的规模平均每年以20%以上的增长速度健康发展,是目前全国高校中规模最大的课外科技活动之一。本文对数学建模竞赛成绩的评价与预测问题进行了建模、求解和相关分析。 对于问题一,首先对广东赛区各院校2008-2011年建模奖励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将决策问题分为三个层次,建立多层次模糊综合评判模型。在该模型中,将因素集{国家一等奖,国家二等奖,省一等奖,省二等奖,省三等奖}看作准则层,将2008-2011各年建模情况看作方案层,结合实际情况,给出改进综合评判模型,解得广东金融学院、华南农业大学的总体综合评定成绩分别2.9474、2.7141,排名第一、第二。 对于问题二,首先建立单年的综合评定模型,得出广州赛区各院校2008-2011年的综合评定成绩。鉴于仅有4组数据,分别采用GM(1,1)法、回归曲线最小二乘法、移动平均法进行建模,最后结合实际情况并根据结果对比以上三种模型,确定了移动平均法方案最优,最终得出广东金融学院、华南农业大学的综合评定成绩分别为0.7369、0.6785,依旧排名第一、第二,较好地解决了问题二。 对于问题三,鉴于附件2所给数据冗杂庞大,故从中抽取2008-2011年的建模数据作为样本,分别统计出本科组和专科组在这四年中每年获得国家一等奖和国家二等奖的人数;将问题一中国家一等奖、二等奖的权重进行归一化处理,建立类似问题一的特殊综合评判模型,得出本科组哈尔滨工业大学、解放军信息工程大学的综合评定成绩分别为5.5117、4.6609;专科组海军航空工程学院、太原理工轻纺与美术学院的综合评定成绩分别为1.3931、1.3095,名列各组第一、第二,问题三得到了较好解决。 对于问题四,除全国竞赛成绩、赛区成绩外,讨论了学生的能力、参赛队数、师资力量、学校的综合实力、硬件设施等因素对建模成绩评估的影响,考虑首先对因素集进行模糊聚类分析,然后用层次分析法来进行评价,用BP神经网络结合Matlab软件来进行预测,理论上问题四能够得到较好地得到解决。 关键词: 模糊综合评判模型GM(1,1)模型移动平均法综合评定成绩

2013年数学建模A题概念解释--通行能力

实际通行能力 由于道路、交通和管制条件以及服务水平不同,通行能力分为:基本(理论)通行能力,可能(实际)通行能力和设计(规划)通行能力。 理论通行能力是理想的道路与交通条件下的通行能力。 以理论通行能力为基础,考虑到实际的地形、道路和交通状况,确定其修正系数,再以此修正系数乘以前述的理论通行能力,即得实际道路、交通在一定环境条件下的可能通行能力。 公式(参《路网环境下高速公路交通事故影响传播分析与控制》): 单向车行道的可能通行能力Qx=CB*N*fw*fHV*fp Qx是单向车行道可能通行能力,即在具体条件下,采用四级服务水平时所能通过的最大交通量veh/h。 CB是基本(理论)通行能力。 N是单向车行道的车道数。 fw是车道宽度和侧向净宽对通行能力的修正系数。 fHV是大型车对通行能力的修正系数,计算公式是:fHV=1/[1+ PHV(EHV-1)],EHV 是大型车换算成小客车的车辆换算系数;PHV是大型车交通量占总交通量的百分比。 fp驾驶员条件对通行能力的修正系数,一般在0.9~1之间 基本通行能力 基本通行能力【basic traffic capacity】指的是在理想的道路和交通条件下,单位时间一个车道或一条道路某一路段通过小客车最大数,是计算各种通行能力的基础。 通行能力 通行能力【traffic capacity】指的是在一定的道路和交通条件下,道路上某一路段单位时间内通过某一断面的最大车辆数。可分为基本通行能力、可能通行能力和设计通行能力三种。

计算公式为:CAP=s1*λ1+s2*λ2+....+sn*λn(s为饱和流量,λ为绿信比) 全红时间越长,通行能力越小 周期时长一定的情况下,相位数越多,通行能力越大 它是指道路上某一地点、某一车道或某断面处,单位时间内可能通过的最大的交通实体(车辆或行人)数,亦称道路容量、交通容量或简称容量。一般以辆/h、人/h表示。车辆多指小汽车,当有其它车辆混入时,均采用等效通行能力的当量小客车单位 道路通行能力与交通量不尽相同,交通量是指道路在某一定时段内实际通过的车辆数。一般道路的交通量均小于道路的通行能力,当道路上的交通量比其通行能力小得多时,则司机驾车行进时操作的自由度就越大,既可以随意变更车速,转移车道,还可以方便地实现超车。当交通量等于或接近于道路通行能力时,车辆行驶的自由度就逐渐降低,一般只能以同一速度循序行进,如稍有意外,就会发生降速、拥挤,甚至阻滞。当交通量超过通行能力时,车辆就会出现拥挤,甚至堵塞。因此,道路通行能力同河流的过水能力一样,是道路在一定条件下所能通过的车辆的极限数值,条件不同,要求不同,其通行能力也就不同。故通行能力是一个变数

2019数学建模国赛a题答案

中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 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创办于1992年,每年一届,已成为全国高校规模最大的基础性学科竞赛,也是世界上规模最大的数学建模竞赛。2018年,来自全国34个省/市/区(包括香港、澳门和台湾)及美国和新加坡的1449所院校/校区、42128个队(本科38573队、专科3555队)、超过12万名大学生报名参加本项竞赛。 赛事设置: 竞赛宗旨 创新意识团队精神重在参与公平竞争。 指导原则 指导原则:扩大受益面,保证公平性,推动教学改革,提高竞赛质量,扩大国际交流,促进科学研究。 规模与数据 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是全国高校规模最大的课外科技活动之一。该竞赛每年9月(一般在上旬某个周末的星期五至下周星期一共3天,72小时)举行,竞赛面向全国大专院校的学生,不分专业(但竞赛分本科、专科两组,本科组竞赛所有大学生均可参加,专科组竞赛只有专科生(包括高职、高专生)可以参加)。同学可以向该校教务部门咨询,如有必要也可直接与全国竞赛组委会或各省(市、自治区)赛区组委会联系。 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创办于1992年,每年一届,成为全国高校规模最大的基础性学科竞赛,也是世界上规模最大的数学建模竞

赛。2014年,来自全国33个省/市/自治区(包括香港和澳门特区)及新加坡、美国的1338所院校、25347个队(其中本科组22233队、专科组3114队)、7万多名大学生报名参加本项竞赛。 比赛时间 2017年比赛时间是9月14号20:00到9月17号24:00,总共76小时,采取通讯方式比赛,比赛地点在各个高校。比赛时间全国统一的,不可以与老师交流,可以在互联网查阅资料。 同学们在比赛期间应该注意安排时间,以免出现时间不够用的情况。 组委名单 注:第五届专家组任期两年(2010-2011)。2011年底任期届满后,组委会对专家组进行了调整,并决定此后不再对外公布专家组成员名单。 第五届组委会成员名单(2010-2013)及下属专家组成员名单 第四届组委会成员名单及下属专家组成员名单 第一、二、三届组委第一、二、三届组委会成员名单及下属专家组成员名单引各赛区组委会各赛区联系方式列表引 [注1] 各赛区联系人请注意:若本赛区联系e-mail地址发生变化,请通知全国组委会进行修改。 [注2] 全国已成立赛区的有28个省、市、自治区,国内尚未成立赛区的区域组成联合赛区,其他(境外参赛学生)组成国际赛区,共30个赛区。

2011年全国数学建模大赛A题获奖论文

城市表层土壤重金属污染分析 摘要 本文旨在对城市土壤地质环境的重金属污染状况进行分析,建立模型对金属污染物的分布特点、污染程度、传播特征以及污染源的确定进行有效的描述、评价和定位。 对于重金属空间分布问题,首先基于克里金插值法,应用Surfer 8软件对各数据点的分布情况进行模拟,得到了直观的重金属污染空间分布图形;随后,分别用内梅罗综合污染指数以及模糊评价标准和模型对城区内不同区域重金属的污染程度进行了评判。 对于金属污染的主要原因分析问题,基于因子分析法、问题一的结果和对各个金属污染物的来源分析等因素,判断出金属污染的主要原因有:工业生产、汽车尾气排放、石油加工并推测该区域是镍矿富集区。随后讨论了污染源之间的相互关系和不同金属的污染贡献率。 针对污染源位置确定问题,我们建立了两个模型:模型一以流程图的形式出现,基于污染传播的一般规律建立模型,求取污染源范围,模型作用更倾向于确定污染源的位置;模型二基于最小二乘法原理,建立了拟合二次曲面方程,在有效确定污染源的同时也反映了其传播特征,模型更加清楚,理论性也更强。 在研究城市地质环境的演变模式问题中,我们对针对污染源位置确定问题所建模型的优缺点进行了评价,同时建立了考虑了时间,地域环境和传播媒介的污染物传播模型,从而反映了地质的演变。 综上所述,本文模型的特点是从简单的模型建立起,强更准确的数学模型发展,逐步达到目标期望。 关键词:重金属污染,克里金插值最小二乘法因子分析流程图

一、问题重述 1.1问题背景 随着城市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城市人口的不断增加,人类活动对城市环境质量的影响日显突出。对城市土壤地质环境异常的查证,以及如何应用查证获得的海量数据资料开展城市环境质量评价,研究人类活动影响下城市地质环境的演变模式,日益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评价和研究城市土壤重金属污染程度,讨论土壤中重金属的空间分布,研究城市土壤重金属污染特征、污染来源以及在环境中迁移、转化机理,并对城市环境污染治理和城市进一步的发展规划提出科学建议,不仅有利于城市生态环境良性发展,有利于人类与自然和谐,也有利于人类社会 健康和城市可持续发展[1] 。按照功能划分,城区一般可分为生活区、工业区、山区、主干道路区及公园绿地区等,不同的区域环境受人类活动影响的程度不同。 现对某城市城区土壤地质环境进行调查。为此,将所考察的城区划分为间距1公里左右的网格子区域,按照每平方公里1个采样点对表层土(0~10 厘米深度)进行取样、编号,并用GPS 记录采样点的位置。应用专门仪器测试分析,获得了每个样本所含的多种化学元素的浓度数据。另一方面,按照2公里的间距在那些远离人群及工业活动的自然区取样,将其作为该城区表层土壤中元素的背景值。 1.2 目标任务 (1) 给出8种主要重金属元素在该城区的空间分布,并分析该城区内不同区域重金属的污染程度。 (2) 通过数据分析,说明重金属污染的主要原因。 (3) 分析重金属污染物的传播特征,由此建立模型,确定污染源的位置。 (4) 分析所建立模型的优缺点,为更好地研究城市地质环境的演变模式,分析还应收集的信息,并进一步探索怎样利用收集的信息建立模型及解决问题。 二、 模型假设 1)忽略地下矿源对污染物浓度的影响; 2)认为海拔对污染物的分布较小,故只在少数模型中讨论其作用; 3)认为题目中的采样方式是科学的,能够客观反映污染源的分布。 三、 符号说明 3.1第一问中的符号说明 i p ——污染物i 的环境污染指数 i C ——污染物i 的实测值 i S ——污染物i 的背景值 m ax (/)i i C S ——土壤污染指数的最大值 (/)i i avg C S ——土壤污染指数的平均值

车道被占用对城市道路通行能力的影响-2013年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A题

1 车道被占用对城市道路通行能力的影响 摘要 在城市道路中通常会发生交通异常事件,导致车道被占用,事发地段的通行能力也会因此受到影响。当交通需求大于事发断剩余通行能力时,车辆排队,产生延误,行程时间增加,交通流量发生变化。根据这些特点,我们以城市道路基本路段发生交通事故为例,主要分析了交通事故发生后道路的通行能力的变化,以及不同时间段内事故点及其上下游路段交通流量的变化,用于以后进一步突发事件下交通流的预测。 针对问题一,根据道路通行能力的定义,考虑到车身大小不同,我们把所有车辆进行标准化。运用统计估算模型对视频一的车辆进行分段统计,得出未发生事故前道路通行能力2555(辆/h )。因为车辆所占车道未达到数学理论计算要求,所以我们利用修正过后城市干道通行能力的数学计算模型,计算出交通事故发生至撤离期间的理论通行能力为1356(辆/h ),进而与实际数据对比,得出相对误差。 针对问题二,我们基于问题一的模型,以及附件三数据分析所得,不同车道的通行流量比例不同,对视频二的车辆各项数据的分段统计分析,得到道路实际通行能力。再根据修正的理论数学计算模型,得出理论通行能力。得到的结果与问题一的结果相比较,得出结论:在同一横断面上的实际通行能力与交通事故所占车道的车流量呈负相关性。 针对问题三,我们运用了两种模型,一种结合层次分析与线性回归模型,得到理想化的函数关系式。基于层次分析模型,我们将进行问题分解,把车辆长度作为目标层,其他三个量作为准则层。通过查阅资料对各因素进行打分,计算出事故持续时间、车道通行能力、上游车流量对车辆排队长度的权重。层次分析模型得到各个指标对目标层的影响关系的大小,然后我们用线性回归模型求出各指标与目标层的具体的函数关系式为 130.0430.09263.623y x x =-+-。第二,我们运用车流波动相关理论,得到理论模型,继而得出它们之间的关系。 针对问题四,我们首先考虑的是上游来车在红绿灯下的时间间断问题,所以把来车的情况作周期性分析,假设来车是间隔相同的时间连续的到来,求出一个周期内能通过的最大车流量数。然后运用等待制排队模型,当累计车辆排队长度到达上游路口后,可以通过排队论计算出时间15min 。 关键词:通行能力 统计估算 层次分析 非线性回归方程 SPSS 软件 排队论 车流波动

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b题全国优秀论文

基于打车软件的出租车供求匹配度模型研究与分析 摘要 目前城市“出行难”、“打车难”的社会难题导致越来越多的线上打车软件出现在市场上。“打车难”已成为社会热点。以此为背景,本文将要解决分析的三个问题应运而生。 本文运用主成分分析、定性分析等分析方法以及部分经济学理论成功解决了这三个问 题,得到了不同时空下衡量出租车资源供求匹配程度的指标与模型以及一个合适的补贴 方案政策,并对现有的各公司出租车补贴政策进行了分析。 针对问题一,根据各大城市的宏观出租车数据,绘制柱形图进行重点数据的对比分 析,首先确定适合进行分析研究的城市。之后,根据该市不同地区、时间段的不同特点 选择多个数据样本区,以数据样本区作为研究对象,进行多种数据(包括出租车分布、 出租车需求量等)的采集整理。接着,通过主成分分析法确定模型的目标函数、约束条 件等。最后运用spss软件工具对数据进行计算,求出匹配程度函数F 与指标的关系式, 并对结果进行分析。 针对问题二,在各公司出租车补贴政策部分已知的情况下,综合考虑出租车司机以 及顾客两个方面的利益,分别就理想情况与实际情况进行全方位的分析。在问题一的模 型与数据结果基础上,首先分别从给司机和乘客补贴两个角度定性分析了补贴的效果。 重点就给司机进行补贴的方式进行讨论,定量分析了目前补贴方案的效果,得出了如果 统一给每次成功的打车给予相同的补贴无法改善打车难易程度的结论,并对第三问模型 的设计提供了启示,即需要对具有不同打车难易程度和需求量的区域采取分级的补贴政 策。 针对问题三,在问题二的基础上我们设计了一种根据不同区域打车难易程度和需求

量来确定补贴等级的方法。设计了相应的量化指标,以极大化各区域打车难易程度降低 的幅度之和作为目标,建立该问题的规划模型。目的是通过优化求解该模型,使得通过 求得的优化补贴方案,能够优化调度出租车资源,使得打车难区域得到缓解。通过设计 启发式原则和计算机模拟的方法进行求解,并以具体案例分析得到,本文方法相对统一 的补贴方案而言的确可以一定程度缓解打车难的程度。 关键词:主成分分析法,供求匹配度,最优化模型,出租车流动平衡 1

数学建模大赛优秀论文

论文评阅要点 一、主要标准: 1、假设的合理性; 2、建模的创造性; 3、文字表达的清晰性; 4、结果的正确性。 二、论文组成概要: 1、题目 2、摘要 3、问题重述 4、模型假设与符号 5、分析建立模型 6、模型求解 7、模型检验与推广 8、参考文献与附录 三、参考给分步骤(10分制) 1、摘要部分(论文的方法、结果、表达饿清晰度)。。。。。。。。。。。。。。3分 2、假设部分(合理性与创造性)。。。。。。。。。。。。。。。。。。。。。。。。。。。。。。1分 3、数学模型(创造性与完整性)。。。。。。。。。。。。。。。。。。。。。。。。。。。。。。3分 4、解题方法与结果(创造性与正确性)。。。。。。。。。。。。。。。。。。。。。。。。2分 5、模型的优缺点与推广(合理性)。。。。。。。。。。。。。。。。。。。。。。。。。。。。1分 四、评阅方法 1、每位教师把卷号、分数及主要理由记录在白纸上,以便专人统计; 2、每份论文至少要三位教师评阅过,选出获奖论文的2倍数量,对分歧大的试卷讨论给分; 3、对入选论文至少要六位教师评阅过。按分数高低排序; 4、对一、二等奖的论文要求写出30字左右的评语,与论文一起在网上发表。 五、评阅时间:5月21日(星期六)

C 题:最佳广告费用及其效应 摘要:本文从经济经验上着眼,首先用回归建立了基本模型,从预期上描述了售价变化与预期销售量的关系和广告费变化与销售量增长因子的关系。其次从基本模型出发,我们构造出预期时间利润最大模型,得到了利润在预期的条件下获得最大利润116610元时的最佳广告费用33082元和售价5.9113元。 一 问题的分析与假设 (1)销售量的变化虽然是离散的,但对于大量的销售而言,可设销售量的变化随售价的增加而线性递减。 (2)销售增长因子虽然也是离散的,但当广告费逐渐增加时,可设销售增长因子也是连续变化的。 (3)要使预期利润达到最大,买进的彩漆应为模型理论上的预期最大利润时的销售量相等。 二 模型的基本假设与符号说明 (一)基本假设 1. 假设彩漆的预期销售量不受市场影响。 2. 彩漆在预期时间内不变质,并且价格在预期内不波动。 (二)符号说明 x :售价(元); y :预期销售量(千桶); : *y 回归拟合预期销售量(千桶); y :预期销售量的均值(千桶); x :售价的平均值(元) ; 0A :x 与y 的回归常数; 1A :x 与y 的回归系数; ε :x 与y 的随机变量; k :销售增长因子; m :广告费(万元); 0B :k 与m 的非线性回归系数; 1B :k 与m 的非线性回归系数; 2B :k 与m 的非线性回归常数; η :k 与m 的随机变量; Z :预期利润(元)。 三 模型的建立 (一)售价与预期销售量的模型。 根据条件(表1)描出散点图,假设售价与预期销售量为线性关系,得基本模型 ε++=x A A 10y 假定9组预期值),,(i i y x i=1,2,…,9;符合模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