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基因的直接转化法和间接转化法

目的基因的直接转化法和间接转化法
目的基因的直接转化法和间接转化法

植物基因工程中目的基因的转化方法

张亚欢 20102170231 目的基因的直接转化法和间接转化法

摘要: 植物基因工程中目的基因的转化方法有间接转化法和直接转化法,主要阐述各种转化方法的原理、特点,以期为植物转基因方法的选择提供帮助.

关键词:植物基因工程; 转化方法; 间接转化法; 直接转化法

植物基因工程是通过导入外源基因对植物进行遗传转化,使植物获得抗虫、抗病、抗逆境、优质高产以及生产药物等诸多能力,从而使人们最大限度地利用植物资源。在植物基因工程中最为关键的是植物基因工程技术,该技术是以纯化的外源DNA导入植物细胞以期获得转基因植物的方法,其内容包括:目的基因的分离和鉴定;植物表达载体的构建;植物细胞的遗传转化;转化值物细胞的筛选;转基因植物的鉴定;外源基因表达的检测等[1]。自20 世纪90 年代以来,人们对外源基因导入植物细胞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先后采用了多种方法对目的基因进行遗传转化,迄今为止,已经建立了10 余种基因转化方法,这些方法可以分为两大类: 即间接转化法和直接转化法. 下面就这两类转化方法从其原理、特点作一简单介绍.

1 间接转化法

间接转化法是以生物体为媒介的植物转基因方法,有农杆菌介导法和病毒介导法.

1.1 农杆菌介导法

农杆菌介导法是以农杆菌为媒介对植物进行遗传转化的方法,该方法广泛地应用于愈伤组织、悬浮细胞、叶圆盘、茎切段、子叶切片、下胚轴切段、大田植株花茎的切段和薄层细胞等离体材料的转化,是目前双子叶植物常用的基因转移方法. 它是通过根癌农杆菌(Agrobacterim tumefaciens)的Ti 质粒(Tumer inducing plasmid) 和发根农杆菌(Agrobacterim rhizogenis )的Ri质粒(Root inducing Plasmid) 上的一段T一DNA区在农杆菌侵染植物形成肿瘤的过程中,T一DNA可以被转移到植物细胞并插入到染色体基因中[2]。由于T一DNA能够进行高频率的转移,而且Ti质粒和Ri质粒上可以插入到50kb 的外源基因,因此Ti 质粒和Ri质粒就成为植物基因转化的理想载体系统.

1.1.1 Ti 质粒载体系统

Ti 质粒是Lenent 等从根癌农杆菌中分离到的一种巨大质粒,可将外源基因置换T一DNA中的非必需序列使得外源基因整合到受体染色体上而获得稳定的表达,并能使植物细胞转化为肿瘤状态,大量合成冠瘿碱。冠瘿碱是根癌农杆菌的唯一碳源,有利于根癌农杆菌的繁殖和Ti质粒的转移,并进一步扩大侵染领域。

随着根癌农杆菌介导法基因转化技术的逐渐成熟与完善,它已成为常规育种的重要辅助手段,但在植物基因工程的实际操作中使用野生型的Ti 质粒直接作为基因克隆的载体仍然还有一些困难:①Ti质粒分子量很大,很难用常规的方法操作,另外在T一DNA 区段上不可能找到单一的DNA限制内切酶位点,不能插入外源DNA片段; ②野生型Ti 质粒对感染的植物具有毒性并能诱发冠瘿病,导入植物组织使其不能再生出健康的正常植株[3],因此野生型的Ti 质粒必须经过

改造使之成为双元载体和共整合载体才能被利用。

1.1.2 Ri质粒载体系统

发根农杆菌的Ri 质粒与Ti 质粒有大致相同的结构. 当发根农杆菌侵染植物时,Ri质粒上的T一DNA可以转化并插入到植物细胞基因组中,其整合和表达的结果导致了大量毛状根的产生。经发根农杆菌侵染植物形成的毛状根离体培养都能够再生出可育植株( 因此从发展植物基因工程载体考虑,Ri 质粒是很有吸引力的[4]),而且许多植物的毛状根在离体培养条件下表现出次生代谢产物的合成能力,产物产量较正常植物及悬浮培养细胞的要高[5]。但由于目前对Ri 质粒的了解还不够充分,利用Ri 质粒载体系统还比较少,所以主要用在以研究次生代谢为目的的根组织培养工作和研究根瘤的形成上。

农杆菌的感染转化具有许多优点: ①操作简单不需要特殊仪器,培养周期短;

②技术较成熟,转化效率高; ③外源基因多以单拷贝或低拷贝插入受体细胞,稳定性好[6]; ④可利用不同的启动子控制目的基因在特定的器官进行特异表达; ⑤较少出现基因沉默现象; ⑥可将较大片段DNA完整地转移到植物基因组中等。不过由于T一DNA可以在植物染色体的任何区域内插入,就有可能导致有益基因的插入失活,因此,外源基因插入问题尚有待于基因转移技术的进一步完善[7]。

1.2 病毒介导法

病毒介导法是以病毒为媒介对植物进行遗传转化的载体系统。具体来说就是将外源基因插入到病毒基因组中,通过病毒对植物细胞的感染而将外源基因导入植物细胞的一种植物转基因方法,目前正在研究开发的植物病毒载体系统有三类: 单链RNA植物病毒载体系统、单链DNA植物病毒载体系统和双链DNA植物病毒载体系统。

1.2.1 单链RNA植物病毒载体系统

单链RNA植物病毒载体系统是以单链RNA为模板经反转录酶作用合成双链的cDNA,将其克隆到质粒或粘粒载体上,然后把外源基因插入到病毒的cDNA 部分,通过体外转录,使带有外源基因的病毒载体感染并进入植物寄主细胞. 1.2. 2 单链DNA植物病毒载体系统

单链DNA植物病毒,是由单链环状DNA分子组成,一般存在成对的两个病毒颗粒,因此又称为双粒病毒(gemini viruses)。其基因组比较小,分子大小约为2. 5一3.5 kb 。双粒病毒中成对的两个颗粒所包含的基因组可以不同,但只有当两种DNA混合时才具有感染性[8]。这种二连基因组(bipartite) 可以把外源基因插入其中一种DNA上而不影响另一种DNA基因组复制,然后通过这类病毒对植物细胞的感染而将外源基因导入其中,从而实现植物的遗传转化,这正是单链DNA 植物病毒载体系统转化植物的原理。

1.2.3 双链DNA植物病毒载体系统

双链DNA植物病毒载体系统,是将其病毒基因组中的一段对于病毒繁殖非必需的核昔酸序列去掉,插入外源DNA,这样在不影响病毒基因组正常包装的前提下用这种重组的病毒载体感染植物细胞从而实现外源基因的转移。

利用植物病毒介导法对植物基因进行遗传转化效率比较高,但它的安全性受到质疑,主要用于动物的基因转移[9]。

2 直接转化法

直接转化法(又称DNA直接导入法),它指不依赖于生物体将裸露的DNA直接转移到植物细胞和原生质体中,导致细胞转化的技术,与间接转化法相比,直

接转化法不需构建载体,因此又叫无载体介导转化法. 它适用于对农杆菌侵染不敏感的植物,使用此法的前提是需要建立良好的细胞或原生质体培养及再生系统。

DNA直接导入法最大的优点是无需选择宿主,可以导入生物细胞; 缺点是嵌合基因整合进宿主染色体的频率低[l0]。该方法可以分为化学物质诱导法、电穿孔法、脂质体法、微注射法、基因枪法、离子束介导法和花粉管通道法[3]。

2.1 化学物质诱导法

化学物质诱导法是以原生质体为受体,借助于特定的化学物质诱导DNA直接导入植物细胞的方法[l1]。常用的转化细胞的化学物质有PEG(聚乙二醇)、PLO(多聚鸟氨酸)、PV A(聚乙烯醇)等,其中PEG法应用较多,效果较好。PEG 法是一种通过化学物质PEG处理去壁的原生质体作为转化受体,改变细胞膜的通透性使原生质体获得转化的方法。

PEG法具有操作简单,实验成本低廉、结果较稳定、重复性好、无需特殊的仪器设备等特点。不足之处是: ①原生质体培养再生难度较大; ②原生质体再生培养的转化植株变异率高,易产生白化苗; ③受基因型限制; ④转化率低。

2. 2 电穿孔法

电穿孔法又称电激法,是在高压电脉冲作用下在新鲜分离的原生质体的质膜上形成瞬时可逆性开放小孔,为外源DNA提供通道,借此导入DNA等遗传物质,达到转化的目的。由于质膜具有可修复性,外加电压造成的膜穿孔可在一定的时间内自动修复,从而使细胞恢复到正常的生理状况。

此方法的优点是: 操作简便,可以一次转化许多原生质体; 缺点是: 有原生质体培养的麻烦,电穿孔易造成原生质体损伤使再生率降低.

2. 3 脂质体法

脂质体是根生物膜的结构和功能特性人工用脂类化合物合成的双层膜囊[11]。脂质体法就是将包含外源基因的带负电荷的脂质体与植物原生质体融合,从而达到转基因目的一种转化方法. 该方法一般分4步,即原生质体的分离和纯化,脂质体的制备,原生质体和脂质体的融合以及转化体的培养、筛选和鉴定.

脂质体法的优点是: ①可避免DNA在导入受体细胞之前被核酸酶降解; ②适用的植物种类广泛,重复性高,包装在脂质体内的DNA或RNA可稳定地贮藏.缺点是: ①在包装DNA时必须有短时间的超声处理,会使相当多的DNA断裂; ②所用材料必须使用具有全能性的原生质体作为受体细胞; ③转化效率较低.

2. 4 微注射法

微注射法是使用毛细微管(一般针尖的直径为0.5nm),在显微镜下将外源DNA 注射入植物细胞或原生质体中的一种直接而完善的方法[3]。该方法是Pena等1987年首创的,在用此方法进行基因导入时,通常需要把原生质体或培养的细胞固定在琼脂或低熔点的琼脂糖上,或用聚赖氨酸处理使原生质体附着在玻璃平板上,也可以通过一固着的毛细管将原生质体吸着在管口,再进行操作[9]。

这种方法优点是转化效率高、无特殊的选择系统,但利用显微注射法需要以精细的显微操作技术和低密度的培养为基础,并且耗时,因此该方法比较适合大细胞的操作。

2. 5 基因枪法

基因枪法又称粒子轰击技术(particle bombardment)、生物发射技术(biol istic Process)或高速微粒子发射技术(high一velocity mi croprojectile) ,它是利用高速运动的微粒将附着于表面的核酸分子引入到受体细胞中的一种遗传物质导

入技术。其工作原理是利用火药爆炸、高压放电或高压气体作为驱动力加速金属粒子(微弹),并使其进入带壁细胞,在此过程中携带有目的基因的质粒DNA首先沉淀在微弹(钨粉、金粉等)表面(通常以氯化钙、亚精胺作为沉淀剂来促进DNA 与微弹的结合),结合有DNA分子的微弹经加速而获得足够的动量,进而穿透植物细胞壁进入靶细胞,外源DNA分子也就随之导入细胞并随机整合到寄主的基因组内. 根据动力来源的不同,基因枪大体可以分为火药式、放电式和气动式三种类型[l2]。

2.5.1 火药式(Gunpowder)基因枪

火药式基因枪的工作原理是利用弹膛中火药爆炸产生的动力,驱动载有微弹的微弹载体高速运动,当微弹载体抵达弹膛末端时被带有穿孔的挡板所拦截,而微弹由于惯性作用继续高速运动并击中靶细胞. 此装置结构简单,操作成本低; 但转化效率不高,轰击过程中弹头产生的碎片和微弹形成的粘液状聚集物都会对受体材料造成伤害. 另外,粒子速度主要受火药的数量及射程控制,可控度较低,不能使微弹均匀有效地分布; 射击时产生的声震也可能对细胞造成伤害。

2.5.2 气动式(Gaspowder)基因枪

气动式基因枪动力来源是高度压缩的氦气(为首选气体)、氮气或其它气体的爆炸式释放。当氦气压力达到可裂圆片的临界承受压力时,可裂圆片破裂并产生强烈的气流,使微弹载体携带微弹高速运动,遇到刚性的阻挡网,微弹载体被阻遏,而微弹利用惯性继续向前高速运动,轰击靶细胞或组织. 气动式基因枪的优点是: ①更加清洁、安全,通过调节气体压力可更有效地控制粒子的运行速度;

②金属颗粒分布更加均匀,每枪之间差异更小,转化率较高

2.5.3 放电式(Electric discharge)基因枪

放电式基因枪的工作原理是通过高压放电引起水滴汽化产生的冲力,驱动微弹载体连同微弹加速运动,行驶一定距离后,微弹载体被阻挡网挡住,而微弹则穿过阻挡网继续向前运动,轰击真空中的靶细胞或组织. 这种类型的基因枪可有效地转化多种类型的器官组织,特别是茎尖分生组织、配子体及胚胎细胞等,通过改变工作电压可精确地控制微弹的速度及射入深度,使微弹特异地射入具有再生能力的细胞层,以利于再生植株的获得。

“气动式”和“放电式”基因枪都具有精确调节微弹速度的性能. 微弹经无水乙醇处理后,最终形成的干粉,比粘液状的微弹更为安全有效,但所需的微弹及微弹载体材料比较昂贵[12]。

2. 6 离子束介导法

离子束介导遗传转化的原理是: 首先,一定能量和剂量的离子束对植物细胞壁的溅射作用破坏细胞壁和细胞膜的结构,结果在局部产生刻蚀和穿孔,为外源遗传物质进入细胞提供微通道; 其次,用于注入的荷电正离子降低了细胞表面的负电性(沉积作用),从而减弱了对带负电的外源DNA的静电斥力,从而促进了外源DNA的吸附和进入; 再者,离子束的直接和间接作用打断了细胞内的染色体DNA结构,有利于外源遗传物质整合到受体基因组中。

该法的优点是: 可突破生物远缘杂交的不亲和性和不结实性,能把许多野生的或不同种属生物的优良性状基因转移到农作物或经济作物中,从而丰富了基因库,增强了抗性,提高了品质. 然而,目前的离子束介导法装置需要在真空下进行离子注入,而真空的脱水作用和真空导致的冻害,使注入后细胞或组织的存活率大大下降,这不仅严重影响转化的效率,而且限制了它的应用. 对于不同的物种、不同基因型的材料,还需确定其适宜的转化参数。

2. 7 花粉管通道法

花粉管通道法是利用植物授粉后,所形成的天然花粉管通道,经珠心通道,将外源DNA携带入胚囊,从而达到转化目的的一种植物转基因方法. 特点是: ①适用范围广,可用于任何物种甚至人工合成的基因转移; ②可直接获得转基因种子; ③利用整体植株的卵细胞、受精卵或早期胚细胞进行转化,直接获得转基因植株,因此在鉴定时可直接针对目的性状的表现型来进行,简单快捷; ④转化速度较快,转化效率可达1%左右; ⑤育种时间短,变异性状稳定较快; ⑥方法简单,不需要复杂昂贵的仪器设备;⑦转化受体受植物花期的限制; ⑧操作的经验性很强,需要一定的技巧。

3 小结

综上所述,我们不难发现,各种转基因方法都各有利弊,有不同的适用范围. 比如说间接转化法中的农杆菌介导法,农杆菌介导法虽然具有操作简单,转化效率高,成本低等一系列优点,但却受到宿主细胞基因型的限制,它主要应用于双子叶植物和少数单子叶植物的遗传转化; DNA直接导入法虽然不受宿主细胞基因型的限制,但用这种方法导入外源基因时,拷贝数多,嵌合基因整合进宿主细胞染色体中频率低等,这些缺点都是不容忽视的. 因此,对于不同种类的植物,或者同一种类不同基因型的植物,我们都应当综合考虑多种因素,选择最佳的方法,从而达到理想的效果。

参考文献:

[1] 李延平.植物基因工程[J] .生物学教学,2001(4):4.

[2] 高俊山,林毅,叶兴国,等.植物转基因技术和方法概述[J] .安徽农业科学,2 003(5): 802 .

[3] 卢雄斌,龚祖埙.植物转基因方法及进展[J] .生命科学,1998(3) :126一129.

[4] 吴乃虎.基因工程原理[M].第2版.北京:科学出版社,2002.260.

[5] 罗成科,彭正松,蒲利民.发根农杆菌介导的药用植物遗传转化[J] .生物技术,2004(1): 58 一59 .

[6] 瞿礼嘉,顾红雅,胡革,等.现代生物技术导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 98 .248 .

[7] CHENG Zai 一Quan ,HUANG Xing一Qi,Ray https://www.360docs.net/doc/ae4184050.html,parison of Biolistic and Agobacterium一media一ted Transformation Methods on Transgene Copy Number and Rearangement Frequency in Rice[J].Acta Botanica si nica ,2001(8):826一833.

[8] CHAI Bao一Feng,LIANG Ai一Hua,W ANG Wei. Agrobacterium一mediat ed Transfornation of Kentucky Bluegrass[J].Acta Botanica ,Sinica,2003,45:966.

[9]刘建强,孙仲序.植物基因转化方法的研究概况[J] .河北果树,2002(5):5.

[10] 刘进元,英日汉生物工程学词典[Ml.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1,67.

[11]闰新甫,转基因植物[Ml .北京:科学出版社,2003. 94一96.

[12] 安韩冰,朱祯.基因枪在植物遗传转化中的应用[J1 .生物工程进展,l997( l): l9 .

Shift Way of Aim Gene in the Project of Plant Gene

Abstract :As for transformation methods of target genes, there are indirect and direct transformation methods in plant genetic engineering. This article deals with principles, features of transformation methods, in order to provide aid for choice of plant transgene methods .

Key words: plant genetic engineering :transformation method ; ndirect transformation methods, direct transformation method .

基因分离定律题型题型(详细好用)

基因的分离定律题型总结 一、名词: 1、相对性状:同种生物同一性状的不同表现类型。(三个要点:同种生物——豌豆,同一性状——茎的高度,不同表现类型——高茎和矮茎) 2、显性性状:在遗传学上,把杂种F1中显现出来的那个亲本性状叫做显性性状。 3、隐性性状:在遗传学上,把杂种F1中未显现出来的那个亲本性状叫做隐性性状。 4、性状分离:在杂种后代中同时显现显性性状和隐性性状(如高茎和矮茎)的现象。 5、显性基因:控制显性性状的基因。一般用大写字母表示,豌豆高茎基因用D表示。 6、隐性基因:控制隐性性状的基因。一般用小写字母表示,豌豆矮茎基因用d表示。 7、等位基因:一对同源染色体同一位置上,控制着相对性状的基因,如高茎和矮茎。显性作用:等位基因D和d,由于D和d有显性作用,所以F1(Dd)的豌豆是高茎。 等位基因分离:D与d一对等位基因随着同源染色体的分离而分离,最终产生两种雄配子。D∶d=1∶1;两种雌配子D∶d=1∶1。 8、非等位基因:存在于非同源染色体上或同源染色体不同位置上的控制不同性状的不同基因。 9、表现型:是指生物个体所表现出来的性状。 10、基因型:是指与表现型有关系的基因组成。 11、纯合体:由含有相同基因的配子结合成的合子发育而成的个体。可稳定遗传。 12、杂合体:由含有不同基因的配子结合成的合子发育而成的个体。不能稳定遗传,后代会发生性状分离。 13、携带者:在遗传学上,含有一个隐性致病基因的杂合体。 二、语句: 1、遗传图解中常用的符号:P—亲本♀一母本♂—父本×—杂交自交(自花传粉,同种类型相交)F1—杂种第一代F2—杂种第二代。 2、在体细胞中,控制性状的基因成对存在,在生殖细胞中,控制性状的基因成单存在。 3、基因型和表现型:表现型相同:基因型不一定相同;基因型相同:环境相同,表现型相同。环境不同,表现型不一定相同。 4、纯合子杂交不一定是纯合子,杂合子杂交不一定都是杂合子。 8、纯合体只能产生一种配子,自交不会发生性状分离。杂合体产生配子的种类是2n种(n为等位基因的对数)。 (一)应用基因的分离定律来解释遗传现象通常需要六把钥匙。 (1)DD × DD DD 全显 (2)dd × dd dd 全隐 (3)DD × dd Dd 全显 (4)Dd × dd 1/2Dd :1/2 dd 显:隐=1:1 (5)Dd × Dd 1/4 DD : 1/2Dd :1/4 dd 显:隐=3:1 (6)DD × Dd 1/2DD : 1/2Dd DD:Dd=1:1 (二)遗传规律中的解题思路 ....与方法 1、正推法 (1)方法:由亲代基因型→配子基因型→子代基因型种类及比例。 (2)实例:两个杂合子亲本相交配,子代中显性性状的个体所占比例及显性个体中纯合子所占比例的计算:由杂合双亲这个条件可知:Aa×Aa→1AA︰2Aa︰1aa。故子代中显性性状A 占3/4,显性个

基因的分离定律(知识点)

第一节孟德尔豌豆杂交试验(一) 1.孟德尔之所以选取豌豆作为杂交试验的材料是由于: (1)豌豆是自花传粉植物,且是闭花授粉的植物; (2)豌豆花较大,易于人工操作; (3)豌豆具有易于区分的性状。 2.遗传学中常用概念及分析 (1)性状:生物所表现出来的形态特征和生理特性。 相对性状:一种生物同一种性状的不同表现类型。 区分:兔的长毛和短毛;人的卷发和直发等; 兔的长毛和黄毛;牛的黄毛和羊的白毛 性状分离:杂种后代中,同时出现显性性状和隐性性状的现象。如在DD×dd杂交实验中,杂合F1代自交后形成的F2代同时出现显性性状(DD及Dd)和隐性性状(dd)的现象。 显性性状:在DD×dd 杂交试验中,F1表现出来的性状;如教材中F1代豌豆表现出高茎,即高茎为显性。决定显性性状的为显性遗传因子(基因),用大写字母表示。如高茎用D表示。 隐性性状:在DD×dd杂交试验中,F1未显现出来的性状;如教材中F1代豌豆未表现出矮茎,即矮茎为隐性。决定隐性性状的为隐性基因,用小写字母表示,如矮茎用d表示。 (2)纯合子:遗传因子(基因)组成相同的个体。如DD或dd。其特点纯合子是自交后代全为纯合子,无性状分离现象。 杂合子:遗传因子(基因)组成不同的个体。如Dd。其特点是杂合子自交后代出现性状分离现象。(3)杂交:遗传因子组成不同的个体之间的相交方式。 如:DD×dd Dd×dd DD×Dd等。 自交:遗传因子组成相同的个体之间的相交方式。如:DD×DD Dd×Dd等 测交:F1(待测个体)与隐性纯合子杂交的方式。如:Dd×dd 正交和反交:二者是相对而言的, 如甲(♀)×乙(♂)为正交,则甲(♂)×乙(♀)为反交; 如甲(♂)×乙(♀)为正交,则甲(♀)×乙(♂)为反交。 3.杂合子和纯合子的鉴别方法 ①测交法:若后代无性状分离,则待测个体为纯合子。若后代有性状分离,则待测个体为杂合子。 ②自交法:若后代无性状分离,则待测个体为纯合子。若后代有性状分离,则待测个体为杂合子。 4.常见问题解题方法 (1)如后代性状分离比为显:隐=3 :1,则双亲一定都是杂合子(Dd) 即Dd×Dd 3D_:1dd (2)若后代性状分离比为显:隐=1 :1,则双亲一定是测交类型。 即为Dd×dd 1Dd :1dd (3)若后代性状只有显性性状,则双亲至少有一方为显性纯合子。 即DD×DD 或DD×Dd 或DD×dd 5.分离定律 其实质 ..就是在形成配子时,等位基因随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同源染色体的分开而分离,分别进入到不同的配子中。 1

T载体与目的基因连接

一. 重组质粒的构建 T质粒载体 重组的DNA分子是在DNA连接酶的作用下,有Mg2 、ATP存在的连接缓冲系统中,将分别经酶切的载体分子与外源DNA分子进行连接。 DNA连接酶有两种:T4噬菌体DNA连接酶和大肠杆菌DNA连接酶。两种DNA连接酶都有将两个带有相同粘性末端的DNA分子连在一起的功能,而且T4噬菌体DNA连接酶还有一种大肠杆菌DNA连接酶没有的特性,即能使两个平末端的双链DNA分子连接起来。但这种连接的效率比粘性末端的连接率低,一般可通过提高T4噬菌体DNA 连接酶浓度或增加DNA浓度来提高平末端的连接效率。 T4噬菌体DNA 连接酶催化DNA 连接反应分为3 步:首先,T4 DNA 连接酶与辅因子ATP形成酶-ATP复合物;然后,酶-ATP复合物再结合到具有5’磷酸基和3’羟基切口的DNA上,使DNA腺苷化;最后产生一个新的磷酸二酯键,把切口封起来。连接反应通常将两个不同大小的片断相连。 很多DNA聚合酶在进行PCR扩增时会在PCR产物双链DNA每条链的3’端加上一个突出的碱基A。pUCm-T载体是一种已经线性化的载体,载体每条链的3’端带有一个突出的T。这样,pUCm-T载体的两端就可以和PCR产物的两端进行正确的AT配对,在连接酶的催化下,就可以把PCR产物连接到pUCm-T载体中,形成含有目的片断的重组载体。 连接反应的温度在37℃时有利于连接酶的活性。但是在这个温度下粘末端的氢键结合是不稳定的。因此采取折中的温度,即12-16℃,连接12-16h(过夜),这样既可最大限度地发挥连接酶的活性,又兼顾到短暂配对结构的稳定。 二. 感受态制备原理 细菌在0°C CaCl 低渗溶液中胀成球形,丢失部分膜蛋白,成为容易 2 吸收外源DNA的感受态。 三. β-半乳糖甘酶显色反应选择法 LacZ基因是大肠杆菌乳糖操纵子中的一个基因,可以编码β—半乳糖核苷酶。β—半乳糖核苷酶是由4个亚基组成的四聚体,可催化乳糖的水解.用X-Gal为底物进行染色时,呈蓝色。 现在一些特定的质粒(比如pUC/pBS等),常带有β—半乳糖核苷酶的调控序列和β—半乳糖核苷酶N端146个氨基酸(α肽段)的编码序列,在这个编码序列里还插入一个多克隆位点(MCS),它并不影响lacZ的表达。另外,常用的大肠杆菌带有β—半乳糖核苷酶C端部分序列(β肽段),的编码序列。在各自独立的情况下,这些质粒与大肠杆菌各自编码的β—半乳糖核苷酶片段都没有酶的活性。只有当携带α

基因分离定律解题技巧

基因分离定律解题技巧 题型一分离定律的实质与验证 例1.水稻中非糯性(W)对糯性(w)为显性,非糯性品系所含淀粉遇碘呈蓝黑色,糯性品系所含淀粉遇碘呈红褐色。 下面是对纯种的非糯性与糯性水稻的杂交后代进行观察的结果,其中能直接证明孟德尔的基因分离定律的一项是 A.杂交后亲本植株上结出的种子(F1)遇碘全部呈蓝黑色 B.F1自交后结出的种子(F2)遇碘后,3/4呈蓝黑色,1/4呈红褐色 C.F1产生的花粉遇碘后,一半呈蓝黑色,一半呈红褐色 D.F1测交所结出的种子遇碘后,一半呈蓝黑色,一半呈红褐色 技法提炼 “三法”验证分离定律 (1)自交法:自交后代的性状分离比为3∶1,则符合基因的分离定律,由位于一对同源染色体上的一对等位基因控制。 (2)测交法:若测交后代的性状分离比为1∶1,则符合基因的分离定律,由位于一对同源染色体上的一对等位基因控制。 (3)花粉鉴定法:取杂合子的花粉,对花粉进行特殊处理后,用显微镜观察并计数,若花粉粒类型比例为1∶1,则可直接验证基因的分离定律。 题型二相对性状中显隐性的判断 例2.某二倍体植物中,抗病和感病这对相对性状由一对等位基因控制。要确定这对性状的显隐性关系,应该选用的杂交组合是 A.抗病株×感病株 B.抗病纯合子×感病纯合子 C.抗病株×抗病株,或感病株×感病株 D.抗病纯合子×抗病纯合子,或感病纯合子×感病纯合子 解题技巧 相对性状显隐性的判断 (1)根据定义直接判断:具有一对相对性状的两纯合亲本杂交,若后代只表现出一种性状,则该性状为显性性状,未表现出来的性状为隐性性状。 (2)依据杂合子自交后代的性状分离来判断:若两亲本的性状相同,后代中出现了不同的性状,那么新出现的性状就是隐性性状,而亲本的性状为显性性状。这可简记成“无中生 有”,其中的“有”指的就是隐性性状。学@科网 (3)根据子代性状分离比判断:表现型相同的两亲本杂交,若子代出现3∶1的性状分离比,则“3”对应的性状为显性性状。

载体与目的基因的连接与转化以及重组DNA的提取与酶切鉴定

实验一载体与目的基因的连接与转化以及 重组DNA的提取与酶切鉴定 一、实验目的 1.CaCl2法制备感受态细胞 2.目的基因与载体连接(c-myc+pSV2;粘端连接) 3.重组质粒转化大肠杆菌并筛选转化体(HB101;Amp r) 4.质粒DNA的小量快速制备 5.质粒DNA的限制性内切酶酶切 6.DNA的琼脂糖凝胶电泳 二、实验原理 通过粘端连接法将具有相同粘性末端的DNA分子连接在一起,通过碱基配对氢键形成一个相对稳定的结构,利用连接酶发挥间断修复的功能,从而获得重组的DNA分子。 受体细胞经处理后(电击或CaCl2等处理),细胞膜通透性发生变化,从而使外源的载体分子通过感受态细胞,并使受体细胞获得新的稳定遗传的性状,该过程称为转化。由于本实验种pSV带有抗氨苄青霉素的基因,因而转化后的细胞在含氨苄青霉素的平板上培养可以筛选出转化成功的受体细胞。 分离质粒DNA的步骤包括:培养细菌使质粒扩增、收集和裂解细菌以及分离和纯化质粒DNA。SDS可以使细胞壁裂解,碱变性抽提质粒DNA的原理是利用染色体DNA与质粒DNA的变性复性的差异达到分离目的,当pH>12.6时,染色体DNA氢键断裂,双螺旋结构解开而变性,质粒DNA由于超螺旋共价闭合环状结构,两条互补链不会完全分离。当采用pH 4.8的NaAc高盐缓冲液调节pH至中性时,质粒DNA恢复原有的构型,而染色体DNA则不能复性而缠绕形成网状结构。通过离心可将染色体DNA及大分子RNA、蛋白质等去除。 三、实验器材和试剂 1.器材 恒温摇床、电热恒温培养箱、电热恒温水浴、台式离心机、低温离心机、涡旋振荡器、移液枪及枪头、1.5 ml离心管、制冰机、三角推棒、酒精灯、细菌培

基因分离定律的应用(高三复习教案)

基因分离定律的应用(教案) 一、基因分离定律的应用——概率计算 ①用分离比直接计算如人类白化病遗传:Aa×Aa→1AA:2Aa:1aa,则杂合双亲再生正常孩子的概率是3/4,生白化病孩子的概率为1/4,再生正常孩子是杂合子的概率为2/3,再生正常孩子是杂合子的概率为1/3。 特别提醒:该个体是已知表现型还是未知表现型该个体表现型: 已知是显性性状:基因型为AA或Aa,比例为1∶2 纯合子AA的概率为1/3 ,杂合子Aa的概率为2/3 未知:基因型为AA或Aa或aa,比例为1∶2∶1 纯合子AA的概率为1/4 ,杂合子Aa的概率为1/2 ②用产生配子的概率计算(白化病为例) 1、方法:先算出亲本产生几种配子,求出每种配子产生的概率,再用相关的两种配子的概率相乘。 2、实例:如白化病遗传,Aa×Aa→1AA︰2Aa︰1aa,父方产生A、a配子的概率各是1/2,母方产生A、a配子的概率也各是1/2,因此再生一个白化病(aa)孩子的概率为1/2×1/2=1/4。再生个孩子是杂合子的概率为1/2_。因为既可以是父给A配子1/2,母给a配子1/2,也可以是父给a配子1/2,母给A配子1/2 。 ③亲代基因型不确定的情况下的计算题 例、一对夫妇均正常,且他们的双亲也正常,但该夫妇均有一个白化病弟弟,求他们婚后生白化病孩子的概率 答案:确定夫妇基因型及概率:均为2/3Aa,1/3AA 分类讨论:若均为Aa,2/3Aa×2/3Aa 1/9aa 其余情况,后代均表现正常,患病概率为0 ④杂合子自交n代后,纯合子与杂合子所占比例的计算

当杂合子(Aa)自交n代后,后代中的杂合子(Aa)所占比例为,纯合子(A A+aa)所占比例为,其中AA、aa所占比例分别为。当n无限大时,纯合子概率接近100%。这就是自花传粉植物(如豌豆)在自然情况下一般为纯合子的原因。 对应训练8、9 二、基因分离定律的应用——基因分离定律在实践中的应用 分离定律是遗传学中最基本的规律,能正确解释生物界的某些遗传现象,而且能够预测杂交后代的类型和各种类型出现的概率,这对于动植物育种实践和医学实践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指导生物育种——在杂交育种工作中的应用 杂交育种就是人们按照育种目标,选配亲本杂交,对杂交后代再进行选育,最终培养出具有稳定遗传性状的品种。 (1)培育显性性状 如培育纯合的抗锈病小麦,由于抗锈病是显性性状,所以子代出现抗锈病可能是纯合子,也可能是杂合子,只有让子代连续自交至后代不发生性状分离,才是我们所要的稳定遗传的抗锈病品种。要鉴定显性个体是否纯合,可以进行自交,如果后代发生性状分离表明它是杂合体;如果不分离则是纯合体。 (2)培育隐性性状后代中一旦出现此性状,便可推广。 隐性纯合体的选择:不能根据杂种F1表现取舍,而要将F1继续进行自交,在F2进行选择。

【生物】基因的分离定律

第12天-基因的分离定律 1、基因分离定律与假说 ? ???? 高茎豌豆与矮茎豌豆杂交F 1代全为高茎,,F 1自交后代高茎和矮茎的比例为3∶1,其他6对相对性状均如此 ???? ? ①F 1代中全为高茎,矮茎哪里去了呢②F 2代中矮茎出现了,说明了什么③为什么后代的比值都接近3∶1 ???? ? ①矮茎可能并没有消失,只是在F 1代中未表现出来。因为F 2代中出现了矮茎②高茎相对于矮茎来说是显性性状③相对性状可能受到遗传因子的控制,遗传因子成对存在,可能有显、隐性之分 ??????? ①生物的性状是由遗传因子决定的。遗传因子有 显性与隐性之分 ②体细胞中遗传因子是成对存在的 ③生物体在形成生殖细胞——配子时,成对的遗传因子彼此分离,分别进入不同的配 子中配子中只含有每对遗传因子中的一个④受精时,雌雄配子的结合是随机的 ? ???? 将F 1代植株与矮茎豌豆杂交,预期后代中高茎植株与矮茎植株的比例为1∶1 ? ???? 实验结果:后代中高茎植株与矮茎植株的比例为30∶34约为1∶1

? ???? 预期结果与实验结果一致,假说正确,得出基因的分离定律 巧记“假说—演绎过程” 观察现象提问题,分析问题提假说, 演绎推理需验证,得出结论成规律。 2、基因分离定律的实质 下图表示一个遗传因子组成为Aa 的性原细胞产生配子的过程: 由图得知,遗传因子组成为Aa 的精(卵)原细胞可能产生A 和a 两种类型的雌雄配子,比例为1∶1。 3、一对相对性状的显隐性判断 (1)根据子代性状判断 不同性状的亲本杂交?子代只出现一种性状?子代所出现的性状为显性性状。 相同性状的亲本杂交?子代出现性状分离?子代所出现的不同于亲本的性状为隐性性状。 (2)根据子代性状分离比判断 具一对相对性状的亲本杂交?F 2代性状分离比为3∶1?分离比为3的性状为显性性状。 (3)设计实验,判断显隐性 4、纯合子与杂合子的比较与鉴定 比 较 纯合子 杂合子

最经典总结-基因分离定律的发现和概念

考点一基因分离定律的发现与相关概念(5年4考) 1.豌豆做杂交实验材料的优点 (1)豌豆是严格的自花传粉、闭花受粉植物,能避免外来花粉的干扰,自然状态下一般都为纯合子。 (2)豌豆品种间具有一些稳定的、易于区分的相对性状。 2.一对相对性状的杂交实验——发现问题 (1)实验过程及现象 (2)提出问题 由F1、F2的现象分析,提出了是什么原因导致F1表现一致,又是什么原因导致遗传性状在杂种后代中按一定的比例分离的问题。 3.对分离现象的解释——提出假说 (1)理论解释:①生物的性状是由遗传因子决定的。 ②体细胞中遗传因子是成对存在的。 ③生物体在形成生殖细胞——配子时,成对的遗传因子彼此分离,分别进入不同的配子中。配子中只含有每对遗传因子中的一个。 ④受精时,雌雄配子的结合是随机的。 (2)遗传图解

4.对分离现象解释的验证——演绎推理 (1)演绎推理过程 ①原理:隐性纯合子只产生一种含隐性基因的配子,所以不会掩盖F1配子中基因的表达。 ②方法:测交实验,即让F1与隐性纯合子杂交。 ③实验遗传图解如下: ④预期:测交后代高茎和矮茎的比例为1∶1。 (2)测交实验结果:测交后代的高茎和矮茎比接近1∶1。 (3)结论:实验数据与理论分析相符,证明对分离现象的理论解释是正确的。5.分离定律——得出结论 (1)研究对象:控制同一性状的遗传因子。 (2)时间:形成配子时。 (3)行为:成对的遗传因子发生分离。 (4)结果:分离后的遗传因子分别进入不同配子中,随配子遗传给后代。 (5)实质:等位基因随同源染色体的分开而分离。 观察下列图示,请思考: (1)能正确表示基因分离定律实质的图示是①~④中哪一幅?其具体内涵是什么?发生时间及细胞学基础是什么? (2)图示基因分离过程适用范围如何? 提示(1)③可揭示分离定律实质,其内涵是:控制相对性状的遗传因子在形成

基因分离定律的应用教学设计

《基因分离定律的应用》教学设计 年级组别高一生物组 审阅 (备课组长) 审阅 (学科校长) 主备人使用人授课时间 课题 苏教版生物必修2第三章第一节基因的分离定律的应用 第三课时 课型新授课 课标要求应用基因分离规律解释相关的遗传现象;分析常见遗传病的家族遗传系谱图;举例说明孟德尔遗传规律在育种和人类遗传病防治方面的应用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说出孟德尔遗传定律的应用范围 应用基因分离规律解释相关的遗传现象 能够分析常见遗传病的家族遗传系谱图并计算概率过程与方法根据基因分离定律会计算常规的遗传学计算题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了解近亲结婚的危害 教学 重点 基因分离定律在农业生产和医学上面的应用 教学 难点 根据基因分离定律会计算常规的遗传学计算题 教学 方法 讲授法、边讲边练、合作探究 教学程序设计 教学过程及方 环节一明标自学 过程设计二次备课 【复习】 1、基因的分离定律实质、时期 2、纯合子与杂合子、显隐性的判断方法 3、孟德尔获得成功的原因 通过前面两课时我们学习了孟德尔的基因分离定律,那么请同学们 思考:孟德尔遗传规律适用范围和条件是什么?

法 教学过程及方法 环节二合作释疑环节三点拨拓展 (备注:合作释疑和点拨拓展可以按照顺序先后进行,也可以根据教学设计交叉进行设计) 过程设计二次备课 【点拨拓展】 一、孟德尔遗传规律适用范围和条件 (1)范围:以染色体为载体的细胞核的遗传 (2)时间: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 (3)进行有性生殖的真核生物的遗传。 (4)一对相对性状的遗传。 二、基因分离定律的应用 【合作释疑】 1、根据后代分离比确定双亲基因型(用B b表示)请同学们在独 立思考的前提下,再以小组为单位讨论解决问题, 若后代性状分离比3:1,则双亲的基因型() 都是杂合体Bb 若后代性状分离比1:1,则双亲的基因型() 一定是测交类型:Bb×bb 后代只有显性性状,则亲本可能为() 至少一亲本为显性纯合子BB 【当堂检测】.番茄的圆果与长果是一对相对性状(设基因为B或b), 下表是番茄的果形四个组合的遗传实验结果,分析回答有关问题: (1)这对相对性状中属于显性性状的是,判断 显性性状的主要组合是。 (2)写出四个组合中各亲本的基因型:一; 二;三; 四。 (3)四个组合中属于测交的是组合,写出遗传图解。 组合亲本表现型 F1的表现和植株数目 圆果长果 一圆果×长果105 112 二圆果×长果207 0 三圆果×圆果316 108 四圆果×圆果268 0

基因分离定律 教案

基因的分离规律教案(第一课时) 一、素质教育目标 (一)知识教学点 1.理解孟德尔一对相对性状的遗传实验及其解释和验证; 2.理解基因型、表现型及环境的关系; 3.掌握基因的分离规律; 4.了解显性的相对性; 5.了解分离规律在实践中的应用。 (二)能力训练点 1.通过从分离规律到实践的应用:从遗传现象上升为对分离规律的认识,训练学生演绎、归纳的思维能力; 2.通过遗传习题的训练,使学生掌握应用分离规律解答遗传问题的技能技巧。 (三)德育渗透点 除进行辩证唯物主义思想教育外,着重在提高学科科学素质方面进行下列两点教育: 1.孟德尔从小喜欢自然科学,进行了整整8年的研究实验,通过科学家的事迹,对学生进行热爱科学、献身科学的教育; 2.通过分离规律在实践中的应用,进行科学价值观的教育。 (四)学科方法训练点 1.了解一般的科学研究方法:实验结果──假说──实验验证──理论; 2.理解基因型和表现型的关系,初步掌握在遗传学中运用符号说明遗传规律的形式化方法。 二、教学重点、难点、疑点及解决办法 1.教学重点及解决办法 教学重点基因的分离规律

[解决办法] (1)着重理解等位基因的概念,因为这是分离规律包涵的基本概念。 (2)在分离现象的解释、测交的讲授中强调杂合体中等位基因随同染色体的分开而分离,因而形成1:1的两种配子。 (3)应用分离规律做遗传习题。 (4)说明不完全显性遗传F2表现型之比为1:2:1,更证明分离规律的正确性和普遍适用性。 2.教学难点及解决办法 (1)分离规律的实质。 (2)应用分离规律解释遗传问题。 [解决办法] (1)运用减数分裂图说明第一次减数分裂时等位基因随同源染色体的分开而分离。 (2)出示有染色体的遗传图解。 (3)应用遗传规律解题──典型引路,讲清思维方法。 3.教学疑点及解决办法 教学疑点相对性状、杂交方法、人的高矮遗传。 [解决办法] 相对性状解释概念,举例说明,并口头测试。 杂交方法用挂图说明去雄与授粉。 人的高矮遗传说明是多基因的遗传。 三、课时安排3课时。 四、教法讲述、谈话、练习。

生物必修二基因的分离定律知识点知识总结基础梳理

基因的分离定律 知识点一基因分离定律的发现与相关概念 1.一对相对性状的杂交实验——发现问题 (1)分析豌豆作为实验材料的优点①传粉:自花传粉, 闭花受粉,自然状态下为纯种。②性状:具有易于区 分的相对性状。 (2)过程图解 P纯种高茎×纯种矮茎 ↓ F1高茎 ↓? F2高茎矮茎 比例3∶ 1 归纳总结:① F1全部为高茎;②F2发生了性状分离。 2.对分离现象的解释——提出假说 (1)理论解释①生物的性状是由遗传 因子决定的。②体细胞中遗传因子是 成对存在的。 ③生物体在形成生殖细胞时,成对的遗传因子彼此分离,分别进入不同的配子中,配子中只含有每对遗传因子中的一个。 ④受精时,雌雄配子的结合是随机的。 (2)遗传图解 3.设计测交实验方案及验证——演绎推理 (1)验证的方法:测交实验,选用 1 和隐性纯合子作为亲本杂交,目的是为了验证F1的基因F 型。 (2)遗传图解

4.分离定律的实质——得出结论 观察下列图示,回答问题: (1)能正确表示基因分离定律实质的图示是C。 (2)发生时间: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 (3)基因分离定律的细胞学基础是同源染色体分离。 (4)适用范围 ①真核 (原核、真核 )生物有性 (无性、有性 )生殖的细胞核(细胞核、细胞质)遗传。 ②一对等位基因控制的一对相对性状的遗传。 5.与植物杂交有关的小知识 单性花一朵花中只有雄蕊或只有雌蕊 两性花同一朵花中既有雄蕊又有雌蕊,如豌豆花 自花传粉两性花的花粉,落到同一朵花的雌蕊柱头上的过程 异花传粉两朵花之间的传粉过程 花在未开放前,因雄蕊和雌蕊都紧紧地被花瓣包裹着,雄蕊花药中的花粉传闭花受粉 到雌蕊的柱头上的过程 不同植株的花进行异花传粉时,供应花粉的植株叫做父本,接受花粉的植株父本和母本 叫做母本 6.图解遗传规律相关概念的联系

目的基因T载体克隆实验步骤

PCR产物的T载体克隆 实验原理 一.重组质粒的构建: 重组的DNA分子是在DNA连接酶的作用下,有Mg2 、ATP存在的连接缓冲系统中,将分别经酶切的载体分子与外源DNA分子进行连接。 DNA连接酶有两种:T4噬菌体DNA连接酶和大肠杆菌DNA连接酶。两种DNA连接酶都有将两个带有相同粘性末端的DNA分子连在一起的功能,而且T4噬菌体DNA连接酶还有一种大肠杆菌DNA 连接酶没有的特性,即能使两个平末端的双链DNA分子连接起来。但这种连接的效率比粘性末端的连接率低,一般可通过提高T4噬菌体DNA连接酶浓度或增加DNA浓度来提高平末端的连接效率。T4噬菌体DNA 连接酶催化DNA 连接反应分为3 步:首先,T4 DNA 连接酶与辅因子ATP形成酶-ATP 复合物;然后,酶-ATP复合物再结合到具有5’磷酸基和3’羟基切口的DNA上,使DNA腺苷化;最后产生一个新的磷酸二酯键,把切口封起来。连接反应通常将两个不同大小的片断相连。 很多DNA聚合酶在进行PCR扩增时会在PCR产物双链DNA每条链的3’端加上一个突出的碱基A。pUCm-T载体是一种已经线性化的载体,载体每条链的3’端带有一个突出的T。这样,pUCm-T载体的两端就可以和PCR产物的两端进行正确的AT配对,在连接酶的催化下,就可以把PCR产物连接到pUCm-T载体中,形成含有目的片断的重组载体。 连接反应的温度在37℃时有利于连接酶的活性。但是在这个温度下粘末端的氢键结合是不稳定的。因此采取折中的温度,即12-16℃,连接12-16h(过夜),这样既可最大限度地发挥连接酶的活性,又兼顾到短暂配对结构的稳定。 二.感受态制备原理 细菌在0 C CaCl2低渗溶液中胀成球形,丢失部分膜蛋白,成为容易吸收外源DNA的状态。 三.β-半乳糖甘酶显色反应选择法(蓝白筛选)原理 LacZ基因是大肠杆菌乳糖操纵子中的一个基因,可以编码β—半乳糖核苷酶。β—半乳糖核苷酶是由4个亚基组成的四聚体,可催化乳糖的水解.用X-Gal为底物进行染色时,呈蓝色。 现在一些特定的质粒(比如pUC/pBS等),常带有β—半乳糖核苷酶的调控序列和β—半乳糖核苷酶N端146个氨基酸(α肽段)的编码序列,在这个编码序列里还插入一个多克隆位点(MCS),它并不影响lacZ的表达。另外,常用的大肠杆菌带有β—半乳糖核苷酶C端部分序列(β肽段),的编码序列。在各自独立的情况下,这些质粒与大肠杆菌各自编码的β—半乳糖核苷酶片段都没有酶的活性。只有当携带α肽编码信息的克隆载体成功进入宿主细胞,在培养基诱导物IPTG的诱导下,载体质粒能够合成β—半乳糖核苷酶N端(α肽段),这样就与宿主细胞合成的β—半乳糖核苷酶C端部分序列(β肽段)互补,形成完整的β—半乳糖核苷酶活性蛋白。 而当外源基因插入到此种载体质粒lacZ的多克隆位点后,会造成lacZ基因不能表达,从而不能合成β—半乳糖核苷酶;而对于空载体,lacZ基因正常表达,通过α互补合成β—半乳糖核苷酶,分解培养基里的色素底物X-gal,最终形成蓝色的化合物,出现蓝色菌斑。

试验一、DNA连接和转化

试验一、DNA连接和转化 质粒的转化是指将质粒或以它为载体构建的重组子导入细菌的过程。将连接产物转化到感受态细胞中,实现重组克隆的增殖,便于后续分子操作。可以采用多种方法筛选和鉴定目的克隆。 一、实验目的 掌握DNA的连接方法和热激法转化大肠杆菌感受态细胞及转化子的鉴定原理和实验方法。 二、实验原理 1)限制性内切酶可识别特定位点并切割DNA 产生粘性末端或平端的外源片段,经DNA 的纯化处理后用于连接反应;选择克隆载体多克隆位点上相应的限制性内切酶切割,并用碱性磷酸酶处理防止载体自连;在连接酶的作用下将外源片段连接到载体上,实现外源片段的克隆。 2)TA克隆:克隆载体用限制性内切酶酶切后,再在两侧的3端添加“T”。大部分耐热性DNA聚合酶进行PCR反应时都有在PCR产物的3末端添加“A”的特性。二者在DNA连接酶的作用下利用粘性末端进行连接。 3)热激法:大肠杆菌在0 ℃CaCl2低渗溶液中,细菌细胞膨胀成球形,转化混合物中的DNA 形成抗DNase 的羟基-钙磷酸复合物粘附于细胞表面,

经42℃短时间热冲击处理,促进细胞吸收DNA 复合物,在丰富培养基上生长数小时后,球状细胞复原并分裂增殖。在被转化的细胞中,重组子基因得到表达,在选择性培养基平板上可挑选所需的转化子。 三、仪器和材料 超净工作台、恒温培养箱、移液枪、冷冻循环水浴锅、恒温摇床。 pMD18-T Vector、DNA片段、Solution I、感受态细胞DH5α、Amp+ LB液体培养基、Amp-LB液体培养基、Amp-LB固体培养基、X-gal (20mg/ml)、IPTG(200mg/ml)。 四、实验步骤 1、连接反应步骤: 1)在离心管中配制下列混合溶液,全量为5μl。(冰上操作) pMD18-T Vector 1μl DNA 1μl H2O 3μl 2)加入5μl的solution I。(冰上操作) 3)16℃反应30min。 2、转化反应步骤: 1) 将连接产物10μl加入到已制备好的感受态细胞中,冰上孵育30min。 2) 42℃水浴中热休克90s,立即冰上冷却2min。 3)加入200μl不含氨苄(amp)的LB液体培养基,37℃,150rpm,振荡培养40min。 4) 加40μl的X-Gal (20mg/ml)和8μl IPTG(200mg/ml)。 5) 约200μl转化产物涂布于培养平板上。放置于37℃培养箱,待溶液被琼 脂吸干,倒置平板,37℃,培养16h。 6)第二天上午观察蓝白斑筛选结果。 五、作业 1、实验结果。(平板图片) 2、在热激以后进行活化培养,这时的培养基中为什么不加入氨苄青霉素?

基因的分离定律(练习题)——解析版

基因的分离定律(练习题) 1.水稻的晚熟和早熟是一对相对性状,晚熟受显性遗传因子(E)控制。现有纯合的晚熟水稻和早熟水稻杂交,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F1的遗传因子组成是Ee,性状表现为晚熟 B.F1自交时产生的雌雄配子数量之比为1∶1 C.F1自交后得F2,F2的遗传因子组成是EE、Ee和ee,其比例为1∶2∶1 D.F2的性状表现为晚熟和早熟,其比例为3∶1 答案B 解析在数量上,雄配子数量远大于雌配子,但F1自交时产生的两种雄配子数量之比或两种雌配子数量之比为1∶1。 2.下列各组生物性状中属于相对性状的是() A.番茄的红果和圆果B.水稻的早熟和晚熟 C.绵羊的长毛和细毛D.棉花的短绒和粗绒 答案B 解析生物的相对性状是指同种生物同一性状的不同表现类型。 3.蛇的黑斑与黄斑是一对相对性状,现进行如下杂交实验: 甲:P黑斑蛇×黄斑蛇乙:P黑斑蛇×黑斑蛇 ↓↓ F1黑斑蛇黄斑蛇F1黑斑蛇黄斑蛇 根据上述杂交实验,下列结论不正确的是() A.所有黑斑蛇的亲本至少有一方是黑斑蛇 B.黄斑是隐性性状 C.甲实验中,F1中的黑斑蛇与亲本黑斑蛇的遗传因子组成相同 D.乙实验中,F1中的黑斑蛇与亲本黑斑蛇的遗传因子组成相同 答案D 解析由乙实验可知黑斑为显性性状,乙实验中亲本遗传因子组成都是Aa,则F1的遗传因子组成有AA、Aa、aa,其中AA、Aa是黑斑蛇,故乙实验中,F1中的黑斑蛇与亲本黑斑蛇的遗传因子组成不完全相同。 4.一对相对性状的亲本杂交子二代中()

A.所有的统计结果都等于3∶1 B.统计的样本足够大时才符合3∶1 C.性状按3∶1的比例出现D.统计的样本越小越接近3∶1 答案B 解析孟德尔之后,科学家们在继续研究中发现,只有满足大样本即实验群体足够大,才能够实现孟德尔统计的比例关系,越小越偏离,越大越接近。 5.下列为一对相对性状的杂交实验中性状分离现象的假设性解释,其中错误的是() A.生物的性状是由细胞中的遗传因子决定的 B.体细胞中的遗传因子成对存在,互不融合 C.在配子中只含有每对遗传因子中的一个 D.生物的雌雄配子数量相等,且随机结合 答案D 解析高等生物的雄配子数一般远远大于雌配子数。 6.用纯种高茎豌豆(DD)与纯种矮茎豌豆(dd)杂交,得到F1全为高茎,将F1自交得F2,F2中高茎∶矮茎为3∶1。下列选项中不是实现F2中高茎∶矮茎为3∶1的条件的是() A.F1形成配子时,遗传因子分离,形成两种配子 B.含有不同遗传因子的配子随机结合 C.含有不同遗传因子组合的种子必须有适宜的生长发育条件 D.只需A项条件,而不需B、C两项条件 答案D 解析F1自交后代出现性状分离,分离比为3∶1。条件有:(1)F1形成配子时成对的遗传因子分离,形成D配子和d配子;(2)这两种类型的雌雄配子随机结合,且结合机会相等;(3)含各种遗传因子的种子必须有实现各自遗传因子表达的环境条件。 7.豌豆的矮茎和高茎为相对性状,下列杂交实验中能判定性状显、隐性关系的是() A.高茎×高茎→高茎 B.高茎×高茎→301高茎+101矮茎 C.矮茎×矮茎→矮茎 D.高茎×矮茎→98高茎+107矮茎 答案B 解析判定性状显、隐性关系有两种方法。一种方法是具有一对相对性状的亲本杂交,若子

分生实验报告 目的基因与载体连接、 感受态制备及转化

目的基因与载体连接、感受态制备及转化 【实验原理】 1;酶促生物化学反应过程 在一定的条件下,由DNA连接酶催化目的基因与载体相邻的5’端磷酸与3’端羟基之间形成磷酸二酯键的过程。相同或不同的限制性内切酶产生相同的粘性末端,在降至退火温度时,能重新互补结合,在DNA连接酶的催化下,目的基因与载体相连接。 2;DNA连接酶的分类: T4 DNA连接酶:催化dsDNA粘末端连接及平端连接 大肠杆菌DNA连接酶:不能催化平末端连接,其底物只能是带缺口的双链DNA分子和具同源互补粘末端的不同DNA分子 3;T4 DNA连接酶:来源T4噬菌体感染的大肠杆菌 最佳pH值7.2~7.8,常用的反应液为pH7.6 的Tris-HCl缓冲液 需ATP,Mg2+参加反应 二硫苏糖醇等巯基化合物可促进连接酶的连接 作用;高浓度的Na+、K+等抑制酶的活性。 4;受体分类:受体细胞也称为宿主,是重组子扩增及表达的场所,分为原核细胞和真核细胞两类。 5;应用:原核细胞:重组子复制扩增,外源基因表达系统 真核细胞:主要用于外源基因的表达 6;转化:特指以质粒DNA活以它作为载体构建的重组子导入细菌的过程。 转染:指噬菌体、病毒或以它们作为载体构建的重组子导入细胞的过程。 7;感受态细胞:受体细胞经过一些特殊方法处理后,细胞膜的通透性发生变化,成为最适摄取和容纳外源DNA的生理状态。 常用方法:0.1mol/L CaCl2 特点:a.重组酶缺陷,限制修饰系统缺陷 b.不存在载体的筛选标记 c.接受DNA的位点暴露 d.细胞膜通透性增加 8;不同层次,不同水平上进行筛选,以区别转化子与非转化子、重组子与非重组子,以及鉴定所需的特异性重组子。 直接筛选:针对载体携带的标记和插入DNA片段 1.抗性筛选(抗生素平板,ampR , tetR , neoR) 2.标志补救(α-互补,蓝白斑筛选) 3.PCR 4.限制性内切酶消化 4.DNA测序 间接筛选:针对插入片段的蛋白产物,免疫学筛选 9;蓝白斑筛选是根据载体的遗传特征筛选重组子,如α-互补、抗生素基因等。现在使用的许多载体都带有一个大肠杆菌DNA的短区段,其中有β-半乳糖苷酶基因(lacZ)的调控序列和前146个氨基酸的编码信息。在这个编码区中插入了一个多克隆位点(MCS),它并不破坏读框,但可使少数几个氨基酸插入到β-半乳糖苷酶的氨基端而不影响功能,这种载体适用于可编码β-半乳糖苷酶C端部分序列的宿主细胞。因此,宿主和质粒编码的片段虽都

(完整版)基因的分离定律知识点及习题

基因的分离定律 知识点汇总 1、基因分离定律与假说 巧记“假说—演绎过程”:观察现象提问题,分析问题提假说,演绎推理需验证,得出结论成规律。 2、基因分离定律的实质 右图表示一个遗传因子组成为Aa的性原细胞产生配子的过程 由图得知,遗传因子组成为Aa的精(卵)原细胞可能产生 A和a两种类型的雌雄配子,比例为1∶1。 3、一对相对性状的显隐性判断 根据子代性状判断 不同性状的亲本杂交?子代只出现一种性状?子代所出现的性状为显性性状。 相同性状的亲本杂交?子代出现性状分离?子代所出现的不同于亲本的性状为隐性性状。 4、纯合子与杂合子的比较与鉴定 比较纯合子杂合子 特点 ①不含等位基因②自交后代不发生性状 分离①至少含一对等位基因②自交后代会发生性状分离 实验鉴定测交 纯合子×隐性类型 测交后代只有一种类型的表现型 杂合子×隐性类型 测交后代出现性状分离自交 纯合子? 自交后代不发生性状分离 杂合子? 自交后代发生性状分离 花粉鉴定方法花粉的基因型只有一种花粉的基因型至少两种 5.(1)测交法应用的前提条件是已知生物性状的显隐性。此方法常用于动物遗传因子组成的检测。但待测对象若为生育后代少的雄性动物,注意应与多个隐性雌性个体交配,以使后代产生更多的个体,使结果更有说服力。(2)植物常用自交法,也可用测交法,但自交法更简便。6.由亲代推断子代的基因型与表现型 亲本子代基因型子代表现型 AA×AA AA 全为显性 AA×Aa AA∶Aa=1∶1 全为显性 AA×aa Aa 全为显性 Aa×Aa AA∶Aa∶aa=1∶2∶1 显性∶隐性=3∶1 Aa×aa Aa∶aa=1∶1 显性∶隐性=1∶1 aa×aa aa 全为隐性 7.由子代推断亲代的基因型:F1 ?? ? ??显性∶隐性=3∶1?亲本:Aa×Aa 显性∶隐性=1∶1?亲本:Aa×aa 全为显性?亲本:AA×A_或aa 全为隐性?亲本:aa×aa 8.正确解释某些遗传现象 两个有病的双亲生出无病的孩子,即“有中生无”,肯定是显性遗传病;两个无病的双亲生出有病的孩子,即“无中生有”,肯定是隐性遗传病。 9.指导杂交育种 (1)优良性状为显性性状:连续自交,直到不发生性状分离为止,收获性状不发生分离的植株上的种子,留种推广。 (2)优良性状为隐性性状:一旦出现就能稳定遗传,便可留种推广。(3)优良性状为杂合子:两个纯合的具有相对性状个体杂交后代就是杂合子,可具杂种优势但每年都要育种。 10.杂合子Aa连续多代自交问题分析 杂合子Aa连续自交,第n代的比例情况如下表: F n杂合子纯合子显性纯合子隐性纯合子显性性状个体隐性性状个体 所占 比例 1 2n1- 1 2n 1 2- 1 2n+1 1 2- 1 2n+1 1 2+ 1 2n+1 1 2- 1 2n+1 11.分离定律的适用范围

基因的分离定律_题型总结汇总教材

基因的分离定律题型总结 一、【课题背景】 基因的分离定律是自由组合定律的基础,是高中生物的核心知识之一,是高考的热点内容。近几年的高考对本考点的考查试题形式较多。如选择、简答、综合分析等,考查的知识多为对概念的理解、基因型和表现型几率的计算及分离定律在实践上的应用等。运用揭示定律的科学方法设计实验,用分离定律解决实践中的相关问题是今后命题的主要趋势。 二、【知识准备】 (一)应用基因的分离定律来解释遗传现象通常需要六把钥匙。 (1)DD × DD DD 全显 (2)dd × dd dd 全隐 (3)DD × dd Dd 全显 (4)Dd × dd 1/2Dd :1/2 dd 显:隐=1:1 (5)Dd × Dd 1/4 DD : 1/2Dd :1/4 dd 显:隐=3:1 (6)DD × Dd 1/2DD : 1/2Dd DD:Dd=1:1 (二)遗传规律中的解题思路 ....与方法 1、正推法 (1)方法:由亲代基因型→配子基因型→子代基因型种类及比例。 (2)实例:两个杂亲本相交配,子代中显性性状的个体所占比例及显性个体中纯合子所占比例的计算:由杂合双亲这个条件可知:Aa×Aa→1AA︰2Aa︰1aa。故子代中显性性状A 占,显性个体 A 中纯合子AA占。 2、逆推法:已知子代表现型或基因型,推导出亲代的基因型。 (1)隐性突破法 若子代中有隐性个体(aa)存在,则双亲基因型一定都至少有一个a存在,然后再根据亲代表现型做进一步推断。 (2)根据子代分离比解题 ①若子代性状分离比显︰隐=3︰1→亲代一定是。即Bb×Bb→3B︰1bb。 ②若子代性状分离比为显︰隐=1︰1→双亲一定是类型。即Bb×bb→1Bb︰1bb。 ③若子代只有显性性状→双亲至少有一方是,即BB×→B。 【总结】:亲代基因型、正推型子代基因型、 表现型及比例逆推型表现型及比例 (三)性状的显、隐性及纯合子、杂合子的判断方法 1.确定显、隐性的方法 方法1:杂交的方式。A×B后代只表现一个亲本性状,则出现的即为显性性状,未出现的即为隐性性状(A、B为一对相对性状)。归纳一句话:亲2子1,即亲代两个性状,子代一个性状,即可确定显隐性关系。方法2:自交的方式。A和B分别自交,若能发生性状分离的亲本性状一定为显性;不能发生性状分离的无法确定,可为隐性纯合子也可为显性纯合子。归纳一句话:亲1子2,即亲代一个性状,子代两个性状, 发生性状分离,即可确定显隐性关系。 方法3:先自交后杂交的方式。具有相对性状的两亲本先自交,若后代都不发生性状分离,则可确定两亲

基因分离定律经典例题 (1)讲课稿

基因分离定律经典例 题(1)

基因分离定律经典例题 1.下面对有关概念之间关系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基因型决定了表现型 B.等位基因控制相对性状 C.杂合子自交后代没有纯合子 D.性状分离是由于基因分离 解析:基因型对表现型起决定作用,基因型相同,表现型一般相同,环境条件也影响表现型,A项正确;等位基因是指位于同源染色体的同一位置,控制着相对性状的基因,B项正确;杂合子自交,后代中有纯合子出现,C项错误。 2.下列有关孟德尔豌豆杂交实验的叙述正确的是() A.孟德尔在豌豆开花时进行去雄和授粉,实现亲本的杂交 B.孟德尔研究豌豆花的构造,但无需考虑雌蕊、雄蕊的发育程度 C.孟德尔根据亲本中不同个体表现型来判断亲本是否纯合 D.孟德尔利用了豌豆自花传粉、闭花受粉的特性 解析:豌豆是严格的自花传粉、闭花受粉植物,应在未开花前去雄和授粉,实现杂交;花的主要结构是雄蕊和雌蕊,雄蕊和雌蕊发育不良,会影响受粉;孟德尔依据子代不同个体的表现型来判断亲本是否纯合。 3、高茎豌豆(Dd)能产生含有哪种遗传因子的配子() (A)只有含D的配子B)有含D的配子,也有含d的配子 (C)只有含d的配子 D)只有含D的配子,或只有含d的配子4、下列杂交组合(遗传因子E控制显性性状,e控制隐性性状)产生的后代, 哪一组符合性状分离的概念() (A)EE×ee (B)EE×Ee (C)EE×EE (D)Ee×Ee 5.鸡的毛腿(B)对光腿(b)为显性。现让毛腿雌鸡甲、乙分别与光腿雄鸡丙交配,甲的后代有毛腿,也有光腿,比为1:1,乙的后代全部是毛腿,则甲、乙、丙的基因型依次是( ) A.BB、Bb、bb B.bb、Bb、BB C.Bb、BB、bb D.Bb、bb、BB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