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础会计教案

基础会计教案
基础会计教案

基础会计教案

学院:商学院

授课教师:

授课班级:工程管理

一、课程内容

《基础会计》是会计学科的入门课程,也是财务会计专业的专业基础课,是学习初级财务会计、中级财务会计、成本会计、管理会计和财务管理等专业课程的基础。对于其他相关专业的学生来讲,学习本课程是了解会计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的途径,它有助于完善学生的专业知识结构,扩大学生的知识面。

本课程主要介绍了会计的基本理论、基本方法和基本技能。包括对会计的定义、会计核算的职能、会计核算的对象、会计核算方法、会计核算的基本前提和一般性原则、会计要素和会计等式等基本理论的讲解;详细阐述会计科目和账户的设置、复式记账原理、成本计算和财产清查、会计核算程序、会计工作组织等基本核算方法;全面介绍了会计凭证的填制、账簿的登记和会计报表的编制等基本技能。

二、教学目标

在全面学习的基础上,准确理解基本概念、基本原理,能够应用复式记账原理熟练处理经济业务,能根据提供的实物单据准确填制会计凭证、登记账簿、编制会计报表。

三、课程学时

总学时39学时,一学期开设。

四、课程性质

会计是一种国际通用的商业语言。会计通过一系列的专门方法,搜集、整理、加工反映企业及其他单位生产经营过程及其结果的数据资料,形成会计信息,并以财务会计报告(主要是会计报表)的形式对外发布,以供政府管理部门、投资者、债权人等作出相应决策时参考。

会计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随着经济的发展,特别是股份公司出现后企业所有权与经营权的分离,企业所有者(投资者)不直接参与企业经营管理,而是委托专门的经理人来经营管理企业,所有者只有通过会计信息来了解企业的经营状况,对经营者的责任履行情况进行判断,从而做出相应的决策。因此说:经济越发展,会计越重要。

对于没有接触过会计的人来说,对会计的认识往往有些偏颇,认为会计不就是记账吗?这还用得着在大学里专门学吗?不错,会计是要记账,但不仅仅是记账,何况会计记的也不是简单的流水账,需要建立在基本原理基础上的专门方法和技巧。也有的初学者认为会计理论晦涩难懂,方法枯燥乏味,学起来很难。实际上只要理解了会计的实质,抓住主线和纲,就不会觉得那么难了。会计的实质是一个信息系统(也有的认为会计是一种管理活动),其目标是提供有用的经济信息,提供信息的方式是编制财务会计报告(主要是会计报表),报表的数据来自于分类反映各种经济业务的会计账簿,而记账的依据则是各种会计凭证。因此,会计核算就是从凭证到账簿再到报表的过程。此外,会计不是反映单位发生的全部经济活动,而只反映能够用货币表现的经济业务,因此需要界定企业发生的经济业务哪些可以纳入会计核算系统,在什么时间、以什么金额、在什么载体上进行反映。所以,确认、计量、记录和报告就成了会计核算的四个主要环节,同时也是四种主要方法。实际上,会计特别是基础会计课程主要就是介绍会计确认(解决核算的范围和时间)、计量(解决核算的价值标准)、记录(以凭证和账簿为载体)、报告(以报表形式对外提供信息)的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

对于会计专业的同学来说,基础会计是非常重要的一门专业基础课,是为后续的专业课(包括中级

计是你们专业知识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你们将来从事相关专业工作所必需的基础知识,因为不管是企业内部管理还是银行信贷,都必须了解企业的财务状况,而了解的途径只有通过解读会计提供的信息。在全球五百强企业的CEO的教育背景:市场营销35.6%,会计学29%,人力资源19.6%,其他15.8%,可以看出,会计的教育背景是你走向高层的基础。

第一讲:

课前提问:

1、你认为什么叫会计?

2、你认为会计的工作包括哪些?

3、你认为会计的工作前景如何?

第一章总论

教学内容:

1、会计的概念。

2、会计核算的对象

教学目标:

1、理解会计的概念和特点。

2、了解会计的产生和发展。

3、了解会计核算的对象和方法。

4、理解会计的基本职能及各职能之间的相互关系。

教学重点及难点:

会计的概念、会计的基本职能、会计的对象。

教学方法:

以讲授法为主,理论联系实际,间以课堂练习,以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

课时安排:2课时。

导入新课:

有人说会计就是记账、算账、报账;有人说在财务部门工作的人就是会计;请同学们思考:这些说法对不对?究竟什么是会计?会计是怎样产生的?日常的会计工作主要有哪些?

第一节会计的产生和发展

(一)会计的产生

物质资料的生产是会计产生和发展的基础, 会计的产生是由社会环境所决定和制约的。我国会计产生于西周,发展于唐朝,从会计产生和发展的历程可以看出,会计的产生是由社会环境所决定和制约的,其中与社会生产的发展更是密切相关。

会计的发展史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1、古代会计:

(1)原始社会:结绳记事、刻木记事。

(2)周朝:“ 会计” 一词开始使用。

(3)西汉与东汉:账簿产生,如,“ 草流” 和“ 誊清簿” ,设“ 钱谷账” 。

(4)唐宋时期:官厅会计把钱粮的收支分为四个部分“ 原管、新收、已支、现在” 来反映财产的增减变化。“ 四柱” (旧管+ 新收- 开除= 实在)式会计方法的应用,根据四柱结算法编造的账簿称为“ 四柱清册” 。

(5)明末清初:“ 龙门账” 的产生,把全部账目分为四部分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为:“ 进- 缴= 存- 该” ,分别相当于现代会计的收入、支出、资产和负债,期末编制“ 进缴表” (资产负债表)和“ 存该表” (利润表)。

(6)总体来说,古代会计的特点,单式记账,多服务于政府部门。

2、近代会计:

(1)15世纪以后,随着企业的建立,出现企业会计。

(2)出现了复式记账方法。出现了借贷记账法。

(3)随着工业革命,出现了专门核算成本的成本会计。

3、现代会计:

(1)会计科学在20世纪30年代逐步形成了为企业内部经营管理提供信息的管理会计体系,管理会计的产生与发展,是会计发展史上的一次伟大变革,从此,现代会计形成了财务会计和管理会计两大分支。20世纪30年代,财务会计与管理会计分离。

(2)应用计算机的电算化会计

(3)会计制度的全球化。2006年2月15日,会计准则体系建立。

第二节会计的含义与职能

一、会计的概念(重点)

会计是以货币为主要计量单位,采用专门的方法,反映和监督一个单位经济活动,并向有关方面提供会计信息的一种经济管理活动。

概念分解:

1、计量单位:以货币为主要计量单位

2、方法:采用专门的方法

3、作用:反映和监督一个单位经济活动

4、结果:并向有关方面提供会计信息

5、性质:一种经济管理活动

要求熟练掌握。

二、会计的职能及特点(重点)

会计职能的定义:会计职能是会计固有的功能,是会计本质的体现。所谓会计的职能是指会计在经济管理中客观上所具有的功能。会计的基本职能是核算和监督,又称反映和控制。

(一)核算职能及其特点

1、核算职能的概念:会计是以货币为主要计量单位,通过确认、计量、记录、报告等环节,对特定主体的经济活动进行记账、算账、报账,为各有关方面提供会计信息的功能。(反映职能)

2、核算职能的特点

(1)会计主要以货币作为计量单位,从数量上核算各单位经济活动情况;

(2)会计主要核算已经发生或已经完成的经济业务;

(3)会计在反映经济活动时具有完整性、连续性和系统性;

(二)监督职能及其特点

1、监督职能的概念:会计人员在进行会计核算的同时,对特定对象经济业务的合法性、合理性和有效性进行监督审查。(控制职能)

(1)会计监督利用货币计价进行监督,也要进行实物监督;

(2)会计监督是一个包括事前监督、日常监督和事后监督的一个过程;

(3)会计监督是单位内部的监督,使外部监督不可代替的。

两职能的关系:会计核算与会计监督二者相辅相成,核算是监督的前提,监督是核算的保证。

(三)其他职能

六职能说:反映经济情况、监督经济活动、(财务会计)控制经济过程、分析经济效果、预测经济前景、参与经济决策(管理会计)

第三节会计的对象与目标

一、会计对象的概念(重点)

会计对象就是会计核算和监督的内容。具体指社会再生产过程中能够用货币计量的经济活动,或者说是再生产过程中的资金运动。

(一)资金:是指企业行政事业单位各项财产物资的货币表现,包括货币本身。

提问:请同学们说一说,企业中可以用货币表现的有哪些?

(二)企业的资金运动:

1、工业企业的资金运动:

货币资金→储备资金→生产资金→成品资金→货币资金

2、商业企业资金运动:

货币资金→商品资金→货币资金

3、行政事业单位的资金运动:

预算资金的拨入→预算资金的支出

以制造企业为例,分析企业会计对象:

领用生产销售

二、会计目标的概念

会计目标是对会计自身所提供的经济信息的内容、种类、时间、方式及质量等方面的要求。

会计目标的提供方向:外部、内部

外部:投资者

债权人

政府部门

社会公众

内部:企业管理者

企业职工

第四节会计的方法

会计方法是指履行会计职能、完成会计任务,实现会计目标的方式,是会计管理的手段。会计方法包括会计核算方法、会计分析方法和会计检查方法。

会计核算方法是对经济业务进行全面、连续、系统的记录和计算,为经营管理提供必要的信息所应用的方法,它是整个会计方法体系的基础。

本书主要学习会计核算方法。先请同学们思考并回答:你所知道的会计核算方法有哪些?然后进行讲解。

会计核算方法一般包括:设置账户、复式记账、填制和审核会计凭证、登记会计账簿、成本计算、财产清查和编制财务会计报告七种方法。

巩固新课:可采用提问、练习等方式巩固本节内容。

布置作业:

1、思考社会越发展,会计越重要

第二讲:

课前提问:

1、会计的概念

2、会计的基本职能

3、会计对象

4、资金运动图

第二章会计核算的基本假设和一般性原则

教学内容:

1、会计核算的基本前提。

2、会计核算的一般性原则。

教学目标:

1、理解会计核算的基本前提。

2、理解会计核算的一般性原则。

教学重点和难点:

1、会计核算的基本前提。

2、会计核算的一般性原则。

本节课主要是难在理解、把握和应用上。

教学方法:

以讲授法为主,理论联系实际,间以课堂练习,以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

课时安排:2课时。

导入新课: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会计的概念,大家知道会计是经济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以货币计量为基本形式,运用专门的方法,对经济活动进行核算和监督的一种管理活动。为了保证这些管理活动的正常进行,就必须对错综复杂的经济业务从空间上、时间上以及计量方法上作一些必要的、在会计上合乎推理的判断和规定,这些规定和判断就是会计核算的前提和条件,也就是我们本节课要给大家讲述的会计核算的基本前提。

讲授新课:

一、会计核算的基本前提(重点/难点)

一般认为会计核算的基本前提包括会计主体、持续经营、会计期间、货币计量四项。

(一)会计主体

1、概念:会计主体又成为会计实体、会计个体,它是指会计人员所核算和监督的特定单位。会计主体前提要求会计人员只能核算和监督所在主体的经济活动。这一假设的主要意义在于:(1)将特定主体的经济活动与该主体所有者及职工个人的经济活动区别开来。例如,A企业唯一的所有者(老板)购买了一栋房产或一辆车。不计入A企业的会计记录。(2)将该主体的经济活动与其他单位的经济活动区别开来,从而界定了从事会计工作和提供会计信息的空间范围,同时说明某会计主体的会计信息仅与该会计主体的整体活动和成果相关。例如,一项商品购销业务,甲方是买方,乙方是卖方。按照会计主体的要求,会计人员应站在本企业的立场上处理业务,即甲方的会计应作商品购进的账务处理,而乙方的会计应作商品销售的账务处理。

在这里应该注意的是:会计主体与法律主体并非是对等的概念,

法人可以作为会计主体,但会计主体不一定是法人。例如由自然人所创办的独资和合伙企业不具有法人资格,这类企业的财产和债务在法律上被视为业主或合伙人的财产和债务,但在会计核算上必须将其作为会计主体,以便将企业的经济活动与其所有者的经济活动以及其他实体的经济活动区分开来。企业集团由若干个具有法人资格的企业组成,各个企业既是独立的会计主体,也是法律主体,但为了反映整个集团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及现金流量情况,还应编制该集团的合并会计报表,企业集团是会计主体,但通常不是一个独立法人。

2、实例分析:作为甲企业的会计部门,以下发生的经济业务,属于甲企业会计核算范畴的是哪

(1)甲企业购入生产用设备一台,价值10,000元。

(2)甲企业接受政府捐赠100,000元。

(3)甲企业董事王某用分得的红利购买了一辆价值300,000元的轿车。

(4)市领导来甲企业参观,与企业领导合影留念的场景在本市新闻中播出,提高了企业的知名度。

(5)甲企业向乙企业购入一批钢材,价值200,000元。

(6)乙企业向丙企业销售一批钢材,价值200,000元。

(二)持续经营

1、概念:持续经营是指会计主体在可预见的未来,将根据正常的经营方针和既定的经营目标持续经营下去。即在可预见的未来,该会计主体不会面临破产和清算。例如:企业固定资产计量应按购建时的历史成本入账,固定资产价值通过提取折旧的形式,在其使用年限内分期转作费用等,都是以持续经营为前提的。

2、实例分析:

甲企业以150,000元购入设备一台,该设备预计可使用五年,每年带来40,000元经济效益。残值忽略不计,所以,(1)在正常持续经营的状态下,按照5年,每年30,000元进行固定资产的成本折旧,该设备每年带来的收益为10,000元。(2)不在持续经营前提下,预计企业4年倒闭,折旧要在4年完成,每年37,500元进行固定资产的成本折旧,该设备每年带来的收益为2,500元。预计企业3年倒闭,折旧要在3年完成,每年50,000元进行固定资产的成本折旧,该设备每年带来的收益为-10,000元,既亏损10,000元。

(三)会计分期

1、概念:会计分期是指将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人为地划分为若干个相等的时间间隔,以便确认某个会计期间的收入、费用、利润,确认某个会计期间的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编制会计报表。这一基本前提的主要意义是:界定了会计信息的时间段落,为分期结算帐目和编制财务会计报告,贯彻落实权责发生制、可比性原则、一贯性原则、相关性原则、配比性原则、及时性原则、划分收益性支出与资本性支出的原则及谨慎性原则奠定了基础。

我国企业会计准则中将会计期间分为年度、半年度、季度和月度。年度、半年度、季度和月度的起讫日期采用公历日期,即会计年度与公历年度相同,从1月1日开始到12月31日为止。半年度、季度和月度均称为会计中期。

2、实例分析:

(1)甲企业一月份收益10,000元,2月份收益12,000元,2月份收益比1月份收益有所提高。通过分期进行对比。

(2)甲企业的效益,可以通过年度会计报告中的年度收益。

(3)税务问题要阶段性报税缴税。

(四)货币计量

1、概念:会计主体在会计核算构成中采用货币作为计量单位,记录、计量和报告会计主体的生产经营活动。这一假设的意义在于:规定了会计核算的内容,既,会计主要核算企业生产经营活动中能够以货币计量的那一部分。

《企业会计制度》规定,会计核算以人民为记账本位币。业务收支以外币为主的企业,也可以选择某种外币作为记账本位币,但编制会计报表时必须换算为人民币。

2、实例分析:

下列为不能以货币计量的生产经营活动:

(1)企业召开科技攻关会议

(2)企业召开产品销售会议

(3)企业与销售单位签订产品购销合同

以上会计核算的四项基本前提,具有相互依存、相互补充的关系。会计主体确立了会计核算的空间范围,持续经营与会计分期确立了会计核算的时间长度,而货币计量为会计核算提供了必要的手段。没有会计主体,就没有持续经营,没有持续经营,就不会有会计分期;没有货币计量,就不会有现代会

二、会计核算的一般原则(重点/难点)

(一)客观性原则:又称真实性原则,用来确定会计报告是否真实客观的反映经济活动的一项重要原则。它要求会计核算应当以实际发生的经济业务为依据,真实、客观的反映企业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

含义包括:真实性、可靠性、可验证性。

企业会计

财务报告

信息

财务信息使用者

决策

盈亏

(二)相关性原则:又称有用性原则,所提供的会计信息应当能够反映企业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以满足有关各方面的会计信息使用者的需要。

内部管理者生产、销售、库存;投资者盈利状况;银行偿债能力;

税务机关盈利及生产经营情况

(三)明晰性原则:指企业的会计核算和编制的财务会计报告应当清晰明了,便于理解和利用。

数字写法:1和7;6和0;字迹;表格对应

(四)可比性原则:指企业的会计核算应当按规定的会计处理方法进行,会计指标应当息口径一致、相互可比。它是指同企业中纵向可比,不同企业之间横向可比,要求各企业采用的会计处理方法一致。

例如:1、甲企业本月收益5,000元,乙企业本月收益为5,000元,两企业效益一样吗?

2、甲企业本月收入20,000元,乙企业本月收入17,500元,两企业都购进了10,000元货物,都发生了5,000元的广告费用,甲企业将广告费都计入本期费用,但乙企业认为广告费会给本企业带来

(五)实质重于形式的原则:简称实质性原则,指应当按照交易或事项的经济实质进行会计核算,而不应当仅仅按照它们的法律形式作为会计核算的依据。例如,融资租赁情况,当这一设备实际的使用权,日常维护,设备折旧都已经属于本企业了,即使企业尚未拥有所有权,也应按照企业的固定资产来进行会计核算。

(六)重要性原则

重要性原则是指在会计核算过程中,对交易或事项应当区别其重要程度,采用不同的核算方式。对资产、负债、损益等有较大影响,并进而影响财务会计报告使用者据以作出合理判断的重要会计事项,必须按照规定的会计方法和程序进行处理,并在财务会计报告中予以充分、准确地披露;对于次要的会计事项,在不影响会计信息真实性和不至于误导会计报告使用者作出正确判断的前提下,可适当简化处理。

(七)谨慎性原则:指企业在进行会计核算时,应当遵循谨慎性原则的要求,不得多计资产或收益、少计负债或费用。换言之,应该少计可能的收益,多估计可能的费用和损失。例如,对于应收账款,由于有收不回来的可能,要提前做坏账准备,以防收不回款对当期造成重大影响,对于应付账款,虽然有可能不必偿还,但不做预期收益。

(八)及时性原则:指企业的会计核算应当及时进行,不得提前也不得滞后。由于会计信息具有一定的时效性,所以应该在经纪业务发生后及时进行会计处理、计量和报告,若提前,信息还未生效或不完备,若拖后,信息已经失效。

追加内容:

(九)一贯性原则:指企业的会计处理方法前后各期应当保持一致,不得随意变更。它主要指同一会计主体前后各期的会计政策应当保持稳定,不得随意变更。包含于可比性原则。

(十)配比原则:指企业在进行会计核算时,收入与成本、费用应当相互配比,同一会计期间内的各项收入与其相关成本、费用,应当在该会计期间内确认。

配比原则有两层含义:一是因果配比;二是时间配比。

应当按照规定计提相应的减值准备。除法律、行政法规和国家统一的会计制度另有规定者外,企业一律不得自行调整账面价值。

(十二)划分收益性支出与资本性支出原则:指凡支出的效益及于本会计年度(或一个营业周期)的,应当作为收益性支出;凡支出的效益及于几个会计年度(或几个营业周期)的,应当作为资本性支出。

收益性支出:仅与本会计期间相关的支出→作为当期费用

资本性支出:与几个会计期间相关的支出→计入资产的价值

(十三)权责发生制原则:指在会计核算中以应收应付作为计算标准来确定本期收入和费用的一种账务处理方法。

以权责发生制原则作为记账的基础,要求在生产经营活动中,凡是当期已经实现的收入和已经发生或负担的费用,不论款项是否收付,都应作为当期的收入和费用处理;凡是不属于当期的收入和费用,即使款项已经发生在当期收付,都不应作为当期的收入和费用。

与权责发生制相对应的是收付实现制,收付实现制又称现收现付制或现金制,是以实际收付现金作为会计确认的依据,只关心款项的收付。

例如:某企业本月发生以下经济业务:

1、支付上月份电费5,000元。

2、收回上月的应收账款10,000元。

3、收回本月的营业收入款8,000元。

4、支付本月应负担的办公费用900元。

5、支付下季度保险费用1,800元。

6、应收回的本月营业收入25,000元,尚未收到。

7、预收客户货款5,000元。

8、负担上季度已经预付的保险费600元。

巩固新课:可采用提问、练习等方式巩固本节内容。

布置作业:1、请同学们自己举出四个例子来分别说明会计的四个基本前提。

2、给出实例让同学们判断属于一般原则中的哪种原则。(题目见随堂所发习题)

教学总结:由于受学生所学知识和“基础会计学”课程内容的限制,会计的基本前提和一般原则在“基础会计学”课程中,无法让学生深透的理解。授课中应力求简明易懂、深入浅出。

第三讲:

课前提问:

1、会计的基本假设有几项?

2、会计核算的一般原则?

3、权责发生制的概念?

4、权责发生制与收付实现制的区别?

第三章会计要素和会计平衡公式

第一节会计要素

教学内容:

1、会计要素的概念

2、会计各要素的含义及包括的具体内容

教学目标:

1、理解会计要素的概念。

2、能熟练地说出会计要素的构成。

3、了解会计各要素的具体内容。

教学重点及难点:

会计六要素的概念、特点、包含的内容。

教学方法:

以讲授法为主,配以相应的习题进行练习,以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

课时安排:8课时

课时说明:因会计六大要素是一个统一的整体,所以用一个教案封面分两次讲解。

导入新课:

我们已经给大家介绍了企业的经济活动以及会计的对象,那么,会计究竟核算些什么呢?可以说形形色色,名目繁多,但归纳起来,就是六大类,即我们今天将给大家讲解的会计六大要素: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收入、费用和利润。

新课讲授:

一、会计要素(重点/难点)

会计要素就是对会计对象具体内容的基本分类,它是会计对象的组成部分,是会计报表内容的基本框架,也是账户的归并和概括。

的资源,该资源预期会给企业带来经济利益。

2、资产的特征。

第一,资产必须是由过去的交易事项形成并由企业拥有或者控制的经济资源。

第二,资产作为一项资源,它必须具有能力为企业带来经济利益的能力。

第三,作为一项资产,应当能以货币计量其价值。

3资产的内容:

资产按照流动性可分为流动资产和非流动资产。

(1)流动资产:在一年内(含一年)或超过一年的一个营业周期内变现或耗用的资产。

流动资产有以下几种类型:

①货币资金:指货币资金存在的资产,包括库存现金、银行存款、其它货币资金(信用卡、外埠存款)等。

③应收及预付款项:指应收而尚未收回的账款和预付的购货款,属于短期债权。包括应收票据、应收账款、预付账款、其它应收款等。

④存货:指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为销售或耗用而储存的各种资产,包括商品、产成品

半成品、在产品以及各种材料、燃料、包装物和低值易耗品等。

(2)非流动资产:超过一年或一个营业周期变现或耗用的资产。

非流动资产主要有以下几种类型:

①长期投资:指不准备在一年以内变现的投资,包括股票投资、债权投资和其它投资。

②固定资产:指使用年限在一年以上,单位价值在规定限额以上,并在使用过程中保持原有物质形态的资产,包括房屋及建筑物、机器设备、运输设备和工具器具等。

③无形资产:指企业长期使用而没有实物形态的资产,包括专利权、非专利技术、商标权、著作权、土地使用权和商誉(信誉、口碑)。

(二)负债

1、负债的概念:负债是指过去的交易、事项形成的现实义务,履行该义务回导致经济利益流出企

业。

2、负债的特征:

第一,负债的本质是一种现时经济义务。

第二,负债对债务人的资产具有要求权。

第三,负债必须有能力用货币确切计量或合理预计的金额。(投资者投入不是)

第四,负债的偿还的方式有:以资产偿还;以提供劳务偿还;或者两者兼而有之。

3、负债的内容

负债按其流动性分为流动负债和长期负债。

(1)流动负债:指将在一年( 含一年) 或者超过一年的一个营业周期内偿还的债务。

流动负债主要有以下几种类型:

①短期借款:为维持正常生产经营周转且偿还期在一年以内的各种借款。

②应付票据:因商业信用产生,须于约定日支付一定金额给持票人的书面证明。

③ 应付及预收款项:指因赊购货物或接受劳务等原因而发生尚未支付的、预收的或应付的款项。包括应付账款、预收账款、其他应付款和应付股利等。

④ 应付职工薪酬:指企业应付而未付给员工的劳动报酬

⑤ 应交税费:指企业按税法规定应交而未交的各项税金。

⑥应付股利及应付利润:已经宣布发放,但并未支付的股利及利润。

(2)非流动负债:是指在一年以上或者超过一年的一个营业周期以上偿还的债务。

长期负债主要有以下几种类型:

①长期借款:指企业为购置长期资产且偿还期在在一年以上的各种借款

②应付债券:指企业为筹集长期资金而发行的,约定于某一特定日期还本付息的书面证明。

③长期应付款:是指除长期借款和应付债券以外的其他各种长期应付款。如应付融资租赁租入固定资产的租赁费等。

第四讲:

课前提问:

1、会计对象的概念

2、会计要素的概念

3、会计要素的分类

4、资产的概念及大分类

5、流动资产的概念及具体分类

6、非流动资产的概念及具体分类

7、货币资金:交易性金融资产:应付及预收款项:存货:长期投资:固定资产:无形资产具体内容

8、负债的概念及分类

9、流动负债的概念及分类

11、短期借款:短期借款:应付票据:应付及预收款项:应付职工薪酬:应交税费:应付股利及应付利润:长期借款:应付债券:长期应付款的具体内容

(三)所有者权益

1、所有者权益的概念:指企业所有者在企业资产中享有的经济利益,其金额为资产减去负债后的余额。

2、所有者权益的特征:

第一,一般无偿还期限,所有者可随意撤资。

第二,要求权位于负债之后。

第三,标明产权关系,要求保持增值。

3、所有者权益的内容:

①实收资本:指投资者按企业章程、合同或协议的约定,实际投入企业的资本。

②资本公积:投入资本超过公司注册资本的金额,资本( 或股本) 溢价、接受捐赠资产等。

③盈余公积:按国家有关规定从净利润中提取的公共积累。

④未分配利润:企业留于以后年度分配的利润或待分配利润。

4、所有者权益的来源分析:

5、负债与所有者权益的比较:

虽统称为权益,但两者性质、数量关系和偿还的法律责任不同。

第一,对于企业的要求权不同。(债优先偿还,要求企业偿还能力)

第二,清偿期限不同。

第三,只有所有者可以参与企业经营。

第四,金额的计量要求不同。

练习题4-1:资料:某企业月末各项目余额如下:

1、银行里的存款120,000元。

2、投资者投入资本7,000,000元。

3、向银行借入的两年期的借款600,000元。

4、出纳处存放现金1,500元。

5、向银行借入的半年期的借款500,000元。

6、仓库中存放的原材料519,000元。

7、应付外单位货款80,000元。

8、机器设备价值2,500,000元。

9、房屋及建筑物价值420,000元。

10、仓库里存放的产成品194,000元。

11、应收回的外单位货款100,000元。

12、以前年度尚未分配的利润750,000元。

13、正在加工中的产品75,500元。

14、对外长期投资5,000,000元。

第五讲:

课前提问:

1、会计要素的分类

4、流动负债包括?短、票、应、职、税、利

5、非流动资产包括?长、应、长应

6、所有者权益包括?实、资、盈、未

7、留存收益包括?盈、未

8、负债与所有者权益的区别?

(四)收入

1、收入的概念:指企业在销售商品、提供劳务及让渡资产使用权等日常活动中所形成的经济利益的总流入。

2、收入的特征

①收入是从企业的日常经营活动而不是偶发的交易或事项中产生。

②收入可能表现为资产的增加、负债的减少,或者二者兼而有之。

③收入本身能导致企业所有者权益的增加。

④收入只包括本企业经济利益的流入,不包括为第三方或客户代收的款项。

⑤经济利益的流入额可以以货币可靠计量。

3、收入的内容

①主营业务收入:指企业主要经营业务的收入。如销售产成品的收入。

②其他业务收入:指企业主营业务以外的经营业务所取得的收入。如材料销售、技术转让、固定资产出租、包装物出租、无形资产出租、运输收入等。

注意:给学生讲解营业外收入与主营业务收入和其他业务收入在性质上的不同。

(五)费用

1、费用的概念:指企业为销售商品、提供劳务等日常活动所发生的经济利益的流出。即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发生的各种耗费。

2、费用的特征

①费用发生于企业的日常经营活动而不发生于偶发的交易或事项;

②费用的发生一方面要导致资产的减少,另一方面会导致资产形态的转换。

③费用要以收入来补偿,本身及最终会导致所有者权益的减少。

④费用和成本虽都是企业经济资源的耗费,都属于费用,但人们通常将计入某一成本计算对象的费用,又称为成本。

⑤经济利益的流出额可以以货币可靠计量。

3、费用的内容:费用按其用途和得到补偿的时间不同分为产品生产费用和期间费用。

①产品生产费用:与产品生产或提供劳务有关并计入成本而发生的各项费用。包括直接材料费用、直接人工费用、其他直接费用和制造费用等。

②期间费用:是指企业行政管理部门为组织和管理生产经营活动而发生的从当期收入中得到补偿的费用。包括:管理费用、财务费用和销售费用。

(六)利润

1、利润的概念:指企业在一定会计期间的经营成果,它是企业在一定会计期间内实现的收入减去费用后的净额和直接计入当期利润的利得和损失。

2、利润的特征

①利润是收入和费用两个会计要素配比的结果。

②利润是广义的收入和广义的费用相抵后的差额。

③利润将最终导致所有者权益的增加。

3、利润的内容

①营业利润:营业收入减去营业成本再减去营业税金及附加和期间费用的余额。

②利润总额:营业利润加投资净收益加营业外收入减营业外支出。

③净利润:利润总额减去应纳所得税费用后的余额。

巩固新课:可采用提问、练习等方式巩固本节内容。

课堂练习:

2、三年前,几个人合伙创建了一家公司,共筹资400万元(其中合伙人投资300万元,从银行借款100万元),用以建厂房、买设备和材料,形成企业的资产。经过两年的苦心经营,企业已拥有资产600万元,需要偿还各种债务200万元,试计算,企业的净资产为多少?企业的留存收益又是多少?

布置作业:1、举例说明你对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三个会计要素的认识。

2、举例说明你对收入、费用、利润三个会计要素的认识。

教学总结:由于受学生所学知识和“基础会计学”课程内容的限制,会计要素在“基础会计学”课程中,容易无法让学生深透的理解。授课中应力求简明易懂、深入浅出。

第二节会计平衡公式

教学内容:

1、会计平衡公式

2、经济业务的发生对会计平衡公式的影响

教学目标:

1、能解释会计基本等式

2、能根据会计平衡公式中各要素之间的关系,分析不同经济业务类型对会计要素的影响。

教学重点及难点:

会计平衡公式。

教学方法:

以讲授法为主,同时用多媒体课件演示各种类型的经济业务对会计基本等式的影响并配以相应的习题进行练习,以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

课时安排:2课时

导入新课:

我们知道,创办任何一个企业都必须筹集一定数额的资本金,这些资金我们可以通过吸收别人投资获得,也可以通过负债方式取得;然后再根据本企业生产经营的需要,购置必要的厂房、设备、原材料等资产,才能开展正常的经济活动。企业的这些资产一方面表现为特定的物质实体存在形式,如:现金、固定资产等;另一方面又表现为相应的要求权,即这些资产是如何取得的,为谁所有,比如:向别人借钱要支付利息、吸收别人投资要给人家分红等。人们常把对资产的要求权称为权益。由此可见,资产与权益是同一资金的两个方面,而且在总额上有一种必然的相等关系,即资产=权益或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

讲授新课:

一、会计恒等式的表现形式(重点)

(一)最初的会计等式资产=权益

(二)基本会计等式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静态等式)

它揭示了在某一特定时日,企业资产与负债所有者权益之间的恒等关系。

例如:

1、2000年7月1日,三星公司成立,有六个人共同参股,共投入300,000元。

那么,在这一天,静态等式为300,000=0+300,000

2、2000年8月1日,三星公司向商业银行贷款100,000元,并用50,000元购买了一辆面包车。

那么,在这一天,静态等式为400,000=100,000+300,000

3、2000年9月1日,三星公司归还了20,000元的银行借款,六人中有一人撤资,带走40,000元资金。

那么,在这一天,静态等式为340,000=80,000+260,000

第六讲:

课前提问:

1、会计对象的概念

2、会计要素的概念

3、会计要素的分类

5、负债的具体内容,2分钟背下来,到黑板写

6、所有者权益的具体内容,2分钟背下来,到黑板写

7、收入的具体内容,2分钟背下来,到黑板写

8、费用的具体内容,2分钟背下来,到黑板写

9、利润的具体内容,2分钟背下来,到黑板写

10、静态会计等式

二、经济业务的发生对会计等式的影响(重点)

(一)经济业务的概念

经济业务是指在企业生产经营过程中发生的、能够使会计要素增减变化的事项。具体分为:

交易:指会计主体与外界一切单位或个人发生的往来。例如:购买材料、销售产品、向银行借款、吸收投资等。事项:指会计主体内部各部门之间发生的资金活动。例如:领用材料、固定资产计提折旧、分配费用等。

(二)经济业务发生对会计等式的影响

下列经济业务发生后引起的资产与权益之间的变化。

1、资产项目之间此增彼减,总额不变。

例如:2005年甲企业以银行存款购入3000千克原材料,每千克10元。(原材料增加,银行存款减少)

2、负债项目之间此增彼减,总额不变。

例如:2005年甲企业向银行借入为期3个月的借款70000元,偿还前欠料款。(短期借款增加,应付账款减少)

3、所有者权益项目之间此增彼减,总额不变。

例如:2005年甲企业讲盈余公积10,000元转增资本。(盈余公积减少,实收资本增加)

4、资产与负债同增,总额不变。

例如:2005年甲企业向银行借入为期3个月的借款70000元,款项存入银行。(短期借款增加,货币资金增加)

5、资产与负债同减,总额不变。

例如:2005年甲企业偿还向银行借入的为期3个月的借款70000元,款项以银行存款支付。(短期借款减少,货币资金减少)

6、资产与所有者权益同增,总额不变。

例如:2005年甲企业得到王某投入100,000元投资,款项存入银行。(实收资本增加,货币资金增加)

7、资产与所有者权益同减,总额不变。

例如:2005年甲企业的所有者张某决定撤资退出,带走资金50,000元,款项转账支付。(实收资本减少,货币资金减少)

8、负债增加和所有者权益减少,总额不变。

例如:2005年甲企业向所有者宣布发放股利,但资金尚未过户。(未分配利润减少,应付利润增加)

9、负债减少和所有者权益增加,总额不变。

例如:2005年甲企业原欠乙企业的200,000元货款,经协商,转为乙企业对甲企业的投资。(应付账款减少,实收资本增加)(债务不用偿还的情况亦然)

由以上分析得出,经济业务的发生不影响会计等式的成立。

三、利润=收入—费用(动态表现)

所有者权益的变动,随着收入的增加而增加,随着费用的增加而减少。

所以有: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利润)

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收入—费用(综合表现)

又可表示为:费用+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收入(动态会计等式)(重点)

若企业在期末对利润进行分配,则会计等式恢复为基本会计等式。

布置作业:几个朋友共同创办一个公司,必定会涉及资产与权益的问题,应如何描述这两者之间的关系呢?

教学总结:本节内容是在学生熟练掌握会计要素的分类基础上设计的,可大量运用具体实例讲解会计恒等式的应用;通过典型例题,帮助学生理解会计基本等式,引导学生自己总结经济业务的发生是否影响会计等式的平衡,加深印象;重点板书会计恒等式的应用实例,并初步引入“会计报表雏形”。

课后作业:

(一)目的:了解资产、负债和所有者权益的增减变动及其平衡关系。

资料:某公司年初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如下:

资产负债及所有者权益

库存现金1000 短期投资295000

银行存款149000 应付票据10000

应收账款250000 应付账款125000

库存商品200000 实收资本430000

长期投资10000 资本公积50000

固定资产320000 盈余公积20000

合计930000 合计930000

该公司本期发生如下经济业务:

1、1月5日收回应收账款8000元,存入银行

2、1月7日向银行借入6个月借款50000元,偿还应付账款

3、1月12日,资本公积20000转增资本

4、1月21日购入2台机器设备,出据面值50000元商业承兑汇票

5、1月28日国家追加投资200000元存入银行

6、1月30日原欠投资企业50000元贷款,转为追加投资

要求:1、分析经济业务的发生对会计等式的影响

2、计算资产总额、负债总额、所有者权益总额。

(二)目的:了解资产、负债和所有者权益的增减变动及其平衡关系。

资料:

资料一:假定某企业2009年6月30日资产和权益的状况如下:

资料二:该企业7月份发生下列经纪业务:

①从银行提取现金5,000元。

②采购员王宏预借差旅费5,000元,财务科以现金支付。

③以银行存款缴清上月欠缴税金5,000元。

④从某厂购入材料8,000元,货款尚未支付。

⑤外单位投入新机器一套,作为对该企业的投资,价值35,000元。

⑥从银行取得短期借款100,000元,存入银行。

⑦以银行存款偿还某厂货款37,800元(包括上月所欠29,800元和本月所欠8,000元)。

⑧生产车间领用材料16,000元。

⑨受到新华厂归还上月所欠货款8,000元,存入银行。

⑩以银行存款归还银行短期借款150,000元。

(1)根据资料一分清财产、负债、所有者权益,编制6月末的资产和权益平衡表。

资产和权益平衡表

2009年6月30日单位:元

(2)根据资料二明确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的增减变化及其结果,编制7月末的资产和权益增减变化平衡表。

资产和权益平衡表

2009年7月31日单位:元

第七讲:

课前提问:

1、提问并讲解上堂习题。

2、分别举例说出会计基本等式的九种变化?

3、会计对象的概念?

4、会计要素的概念及分类?

第四章账户和复式记账

第一节会计科目与账户

教学内容:

1、会计科目

2、账户

3、账户的分类

1、理解会计科目的概念。

2、能说出会计科目的分类。

3、理解账户的概念。

4、根据账户的设置原则,熟练的设置账户。

5、正确识别账户的基本结构。

6、明确会计科目与账户的之间的区别与联系。

教学重点及难点:

会计科目的内容、账户的含义及其基本结构、会计科目与账户的关系。

教学方法:

以讲授法为主,同时配以多媒体课件进行演示。

课时安排:8课时。

导入新课:

带领大家回顾会计六大要素的名称和内容,引导同学们思考六大要素是对会计对象的分类,如果要再对会计对象的具体内容进行分类该如何分?如:企业的厂房、机器设备等都是企业的资产,而且是固定资产的实物形态,为了反映其增减变动情况,根据管理的要求,就要将其归为一类,设置“固定资产”科目,从而引出会计科目的概念。

讲授新课:

会计对象会计要素会计科目

一、会计科目(重点)

(一)会计科目的概念:会计科目是对会计要素按照不同的经济内容和管理需要进行分类的项目。会计科目是设置账户、处理账务所必须遵守的规则和依据,是正确组织会计核算的重要条件。在实际工作中,通常是先设置会计科目再依据会计科目设置账户。会计科目也可简称为科目。

(二)会计科目的分类:

1、按经济内容分类,可分为:资产类科目、负债类科目、所有者权益类科目、成本类科目和损益类科目。

A.资产类:

(1)库存现金:是指存放于企业财会部门、由出纳人员经管的货币。

(2)银行存款:是指企业存放于银行或其他金融机构的货币资金。

(3)其他货币资金:是指企业除库存现金、银行存款以外的各种货币资金,主要包括外埠存款、银行汇票存款、银行本票存款、信用证存款、存出投资款、在途货币资金。

(4)交易性金融资产:是指企业为了近期内出售而持有的金融资产,例如企业以赚价为目的从二级市场购入的股票、债券、基金等。

(5)应收票据:是指企业因采用商业汇票支付方式销售商品、提供劳务等而收到的商业汇票。

即:销售款未收而是收到商业汇票。

(6)应收账款:是指企业在正常经营活动中,由于销售商品或提供劳务等,而应向购货或接受劳务单位收取的价款及代购贷方垫付的运杂费。即:赊销。

(7)预付账款:是指企业按照购货合同规定预付给供应单位的款项。

(8)应收股利:是指企业因股权投资而应收取的现金股利以及应收其他单位的利润,包括企业购入股票实际支付的款项中所包括的已宣告发放但尚未领取的现金股利和企业因对

外投资应分得的现金股利或利润等,但不包括应收的股票股利。

(9)应收利息:应收利息则是指企业因债权投资而应收取的一年内到期收回的利息。(10)其他应收款:是指除应收票据、应收账款、预付账款以外的其他各种应收、暂付款项。包括:应收的各种赔款和罚款、应收出租包装物的租金、应向职工收取的各项代垫款项、备用

金、存出保证金(金融企业专用)、应收暂付上级单位及所属单位款项等。

(11)坏账准备:指企业的应收款项(含应收账款、应收票据、预付账款、其他应收款、长期应收款等)计提的,是备抵账户。企业对坏账损失的核算,采用备抵法。在备抵法下,企业每期

末要估计坏账损失,设置“坏账准备”账户。备抵法是指采用一定的方法按期(至少每年

准备,同时转销相应的应收账款余额的一种处理方法。

(12)材料采购:用于在实行计划成本的企业,购入尚未到达未验收入库的各种物资的计划成本。(13)在途物资:用于核算企业购入尚未到达未验收入库的各种物资的采购成本。

(14)原材料:是指已验收入库直接用于产品生产并构成产品实体的原料、主要材料和外购半成品,以及不构成产品实体但有助于产品形成的辅助材料。

(15)材料成本差异:

(16)库存商品:是指企业已完成全部生产过程并验收入库、合乎标准规格和技术条件,可以按照合同规定的条件送交订货单位,或可以作为商品对外销售的产品。

(17)发出商品:

(18)周转材料:指企业能多次使用、逐渐转移其价值但仍保持原有形态的不确定为固定资产的材料,如包装物和低值易耗品。低值易耗品:是指价值比较低容易消耗的、不能作为固定资产核算的各种用具物品,如工具、管理用具、玻璃器皿,以及在经营过程中周转使用的包装容器等。包装物:是指为了包装本企业商品而储备的各种包装容器。如桶、箱、瓶、坛、袋

等。

(19)委托加工物资:

(20)存货跌价准备:是指在中期期末或年度终了,如由于存货遭受毁损、全部或部分陈旧过时或销售价格低于成本等原因,使存货成本不可以收回的部分,应按单个存货项目的

成本高于其可变现净值的差额提取,并计入存货跌价损失。简单的说就是由于存货的

可变现价值低于原成本,而对降低部分所作的一种稳健处理

(21)交易性金融资产:

(22)持有至到期投资:

(23)持有至到期投资减值准备:

(24)长期股权投资:是指企业持有时间准备超过1年(不含1年)的、不能变现或不准备随时变现的各种长期股权性质的投资。例如,股票投资。

(25)长期股权投资减值准备:

(26)长期应收款:

(27)工程物资:核算企业为在建工程准备的各种物资的成本,包括工程用材料、尚未安装的设备以及未生产准备的工具及器皿等

(28)在建工程:是核算企业进行建造工程、安装工程、技术改造工程、大修理工程等发生的实际支出,包括工程用材料、尚未安装的设备以及未生产准备的工具及器具等。

(29)固定资产:具有实物形态的有形资产,其具备俩个特征一是为生产商品、提供劳务、出租或者经营管理而持有;二是使用寿命超过一个会计年度。分为七类:1)生产经营用固定资产

2)非生产经营用固定资产3)租出固定资产4)未使用固定资产5)不需用固定资产6)融资租入固定资产7)土地。

(30)累计折旧:是指企业的固定资产由于磨损和损耗而逐渐转移的价值,是固定资产账户的备抵账户,用来核算固定资产的累计折旧额。

(31)固定资产减值准备:固定资产发生损坏、技术陈旧或者其他经济原因,导致其可收回金额低于其账面价值,这种情况称之为固定资产减值。如果固定资产的可收回金额低于

其账面价值,应当按可收回金额低于其账面价值的差额计提减值准备,并计入当期损

益。

(32)固定资产清理:核算企业因出售、报废、毁损等原因转入清理的固定资产净值及其在清理过程中所发生的清理费用和清理收入。

(33)无形资产:是指企业拥有或者控制的没有实物形态的可辨认的非货币性资产;如专利权、商标权、著作权、特许权、土地使用权、非专利技术等。

(34)累计摊销:无形资产在使用过程中转移为费用的价值,核算企业对使用寿命有限的无形资产计提的摊销金额,累计摊销账户是无形资产账户的抵减账户。

(35)无形资产减值准备:资产负债表日,无形资产发生减值的,按应减记的金额,借记“资产减

基础会计学教案(大专)

基础会计教案 一、课程内容 《基础会计》就是会计学科得入门课程,也就是财务会计专业得专业基础课,就是学习初级财务会计、中级财务会计、成本会计、管理会计与财务管理等专业课程得基础。对于其她相关专业得学生来讲,学习本课程就是了解会计基本理论与基本方法得途径,它有助于完善学生得专业知识结构,扩大学生得知识面。 本课程主要介绍了会计得基本理论、基本方法与基本技能。包括对会计得定义、会计核算得职能、会计核算得对象、会计核算方法、会计核算得基本前提与一般性原则、会计要素与会计等式等基本理论得讲解;详细阐述会计科目与账户得设置、复式记账原理、成本计算与财产清查、会计核算程序、会计工作组织等基本核算方法;全面介绍了会计凭证得填制、账簿得登记与会计报表得编制等基本技能。 二、教学方式方法 在《基础会计》得教学过程中,我们本着以人为本得教学理念,根据会计实务操作性强得特点,决定采用理论联系实际得教学方法进行相关得实验教学;如《基础会计》中得填制会计凭证、登记账簿、编制会计报表等章节,如果只在课堂上讲理论既费时又达不到预期得效果,因此我们将各种单据制作成多媒体课件,将各个单据与整个填制过程完整地展示给学生既形象又生动,然后再进行配套得实验,充分调动学生得多种感官参与教学活动,真正实现教与学得互动。根据多年得教学经验我们将理论课与实验课得比例定为3:1,这样既提高了学生得动手能力,又使其所学得理论知识得到了巩固。 三、配套实践性教学内容 《基础会计》就是一门实践性很强得课程,需要学生在学习中不断进行实验以增加感性认识。为此我校专门建立了会计模拟实验室与会计电算化实验室,组织学生进行会计模拟实验,指导学生填制会计凭证(原始凭证得填制与审核、记账凭证得填制与审核)登记会计账簿、编制会计报表。我们对《基础会计》这门课得教学,实现了实验场地得现场化、实验资料得标准化、实验手段得规范化。会计模拟实验提高了学生学习兴趣,深化课堂得理论教学,强化了实际操作技能,大大缩短了理论与实际得距离,为学生毕业后尽快适应实际工作打下了坚实得基础。 四、本课程得总要求

基础会计完整教案

. 基础会计教案 一、课程容 《基础会计》是会计学科的入门课程,也是财务会计专业的专业基础课,是学习初级财务会计、中级财务会计、成本会计、管理会计和财务管理等专业课程的基础。对于其他相关专业的学生来讲,学习本课程是了解会计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的途径,它有助于完善学生的专业知识结构,扩大学生的知识面。 本课程主要介绍了会计的基本理论、基本方法和基本技能。包括对会计的定义、会计核算的职能、会计核算的对象、会计核算方法、会计核算的基本前提和一般性原则、会计要素和会计等式等基本理论的讲解;详细阐述会计科目和账户的设置、复式记账原理、成本计算和财产清查、会计核算程序、会计工作组织等基本核算方法;全面介绍了会计凭证的填制、账簿的登记和会计报表的编制等基本技能。 二、教学方式方法 在《基础会计》的教学过程中,我们本着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根据会计实务操作性强的特点,决定采用理论联系实际的教学方法进行相关的实验教学;如《基础会计》中的填制会计凭证、登记账簿、编制会计报表等章节,如果只在课堂上讲理论既费时又达不到预期的效果,因此我们将各种单据制作成多媒体课件,将各个单据和整个填制过程完整地展示给学生既形象又生动,然后再进行配套的实验,充分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参与教学活动,真正实现教与学的互动。根据多年的教学经验我们将理论课与实验课的比例定为3:1,这样既提高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又使其所学的理论知识得到了巩固。 三、配套实践性教学容 《基础会计》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需要学生在学习中不断进行实验以增加感性认识。为此我校专门建立了会计模拟实验室和会计电算化实验室,组织学生进行会计模拟实验,指导学生填制会计凭证(原始凭证的填制与审核、记账凭证的填制与审核)登记会计账簿、编制会计报表。我们对《基础会计》这门课的教学,实现了实验场地的现场化、实验资料的标准化、实验手段的规化。会计模拟实验提高了学生学习兴趣,深化课堂的理论教学,强化了实际操作技能,大大缩短了理论与实际的距离,为学生毕业后尽快适应实际工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四、本课程的总要求 在全面学习的基础上,准确理解基本概念、基本原理,能够应用复式记账原理熟练处理经济业务,能根据提供的实物单据准确填制会计凭证、登记账簿、编制会计报表。

《基础会计》完整版优质教学教案

一、个人简介 经济管理学院 二、课程要求 会计学科体系简介 “会计”这个词,早在我国西周时代(约在公元前1 100年到770年之间)就已经出现。但是,会计作为一种专业知识成为一门独立的科学,不过是最近一、二百年的事。 会计学的分支: 从应用范围上看,可分为: 1.宏观会计学 反映和监督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运行情况。 2.微观会计学 反映和监督一个单位或组织的经济活动情况。 微观会计学,按照其所服务主体的性质,可以分为: 1.预算会计(也叫政府和非营利组织会计) 反映和监督政府的财政收支以及非营利组织的业务活动。 2.企业会计(也叫营利组织会计) 反映和监督企业经济活动情况。 企业会计,按照其服务对象,可以分为: 1.管理会计 提供为企业内部经营管理服务的、关于未来的经济信息。 2.财务会计 提供为企业外部利害关系人服务的、关于过去的经济信息。 财务会计,按照其所应用的行业,可以分为: 工业企业会计、商品流通企业会计、金融企业会计、交通运输企业会计、农业企业会计和建筑施工企业会计,等等。 会计学基础在会计学科体系中的地位。 第一章总论(绪论) 一、会计的含义 会计是以货币为主要计量单位,反映和监督特定主体经济活动的一种经济管理工作。 管理活动论,信息系统论。

二、会计的职能 (一)基本职能: 1. 核算 2. 监督 核算是基础,监督是保证 (二)其他职能 预测经济前景 参与经济决策 评价经营业绩等 三、会计对象 特定主体可以用货币表现的经济活动。 四、会计目标 受托责任观 决策有用观 五、会计基本假设 1. 会计主体 会计为之服务的特定单位。 界定了会计工作的空间范围。 会计主体与法律主体。 2. 持续经营 3. 会计分期 年度、半年度、季度、月度。 4.货币计量 记账本位币 六、会计基础 权责发生制 收付实现制 七、会计信息质量要求 可靠性 相关性 可理解性 可比性 实质重于形式

基础会计教案—会计核算程序

第十章会计核算程序 【教学重点、难点】 会计核算程序的概念和意义,记账凭证核算形式的应用。 【教学用具】多媒体 【教学过程】 新课讲授: 第一节会计核算程序的概念与选择 一、会计核算形式的概念(重点) 会计核算程序就是指会计凭证、帐簿、会计报表和账务处理程序相互结合的方式,也称会计核算组织程序、账务处理程序或者记帐程序。 不同的会计核算形式,规定了填制会计凭证,登记账簿、编制会计报表的不同步骤和方法。 二、会计核算程序的选择 合理的、适用的会计核算形式,一般应符合以下三个要求: 1.要适应本单位的经济活动特点、规模的大小和业务的繁简情况,有利于会计核算的分工,建立岗位责任制。 2.要适应本单位、主管部门以至国家管理经济的需要,全面、系统、及时、正确地提供反映本单位经济活动情况的会计核算资料。 3.要在保证核算资料正确、及时和完整的前提条件下,尽可能地简化会计核算手续,提高会计工作效率,节约人力物力,节约核算费用。 三、会计核算形式的种类 我国各经济单位采用的会计核算形式一般有以下六种: 1.记账凭证核算形式; 2.科目汇总表核算形式;

3.多栏式日记账核算形式; 4.汇总记账凭证核算形式; 5.日记总账核算形式; 6.通用日记账核算形式。 六种会计核算形式主要区别,即各自的特点主要表现在登记总账的依据和方法不同,我们主要讲述记账凭证核算形式和科目汇总表核算形式。 第二节记账凭证核算形式 一、记账凭证核算形式的特点 记账凭证核算形式的特点是:直接根据记账凭证,逐笔登记总分类账。 二、记账凭证核算形式设置的会计凭证和账簿 (一)记账凭证核算形式设置的会计凭证 的依据。 (二)记账凭证核算形式设置的账簿 一、记账凭证核算形式账务处理程序(重点) 1.根据原始凭证编制汇总原始凭证。 2.根据各种原始凭证或汇总原始凭证,编制记账凭证(包括收款凭证、付款凭证和转账凭证)。 3.根据收款凭证、付款凭证逐笔登记现金日记账和银行存款日记账。 4.根据原始凭证、汇总原始凭证和记账凭证,登记各种明细账。 5.根据记账凭证逐笔登记总分类账。

《基础会计》完整教案设计

基础会计教案 课程责任教师刘晓菲- 一、课程内容 《基础会计》是会计学科的入门课程,也是财务会计专业的专业基础课,是学习初级财务会计、中级财务会计、成本会计、管理会计和财务管理等专业课程的基础。对于其他相关专业的学生来讲,学习本课程是了解会计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的途径,它有助于完善学生的专业知识结构,扩大学生的知识面。 本课程主要介绍了会计的基本理论、基本方法和基本技能。包括对会计的定义、会计核算的职能、会计核算的对象、会计核算方法、会计核算的基本前提和一般性原则、会计要素和会计等式等基本理论的讲解;详细阐述会计科目和账户的设置、复式记账原理、成本计算和财产清查、会计核算程序、会计工作组织等基本核算方法;全面介绍了会计凭证的填制、账簿的登记和会计报表的编制等基本技能。 二、教学方式方法 在《基础会计》的教学过程中,我们本着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根据会计实务操作性强的特点,决定采用理论联系实际的教学方法进行相关的实验教学;如《基础会计》中的填制会计凭证、登记账簿、编制会计报表等章节,如果只在课堂上讲理论既费时又达不到预期的效果,因此我们将各种单据制作成多媒体课件,将各个单据和整个填制过程完整地展示给学生既形象又生动,然后再进行配套的实验,充分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参与教学活动,真正实现教与学的互动。根据多年的教学经验我们将理论课与实验课的比例定为3:1,这样既提高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又使其所学的理论知识得到了巩固。 三、配套实践性教学内容 《基础会计》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需要学生在学习中不断进行实验以增加感性认识。为此我校专门建立了会计模拟实验室和会计电算化实验室,组织学生进行会计模拟实验,指导学生填制会计凭证(原始凭证的填制与审核、记账凭证的填制与审核)登记会计账簿、编制会计报表。我们对《基础会计》这门课的教学,实现了实验场地的现场化、实验资料的标准化、实验手段的规范化。会计模拟实验提高了学生学习兴趣,深化课堂的理论教学,强化了实际操作技能,大大缩短了理论与实际的距离,为学生毕业后尽快适应实际工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四、本课程的总要求 在全面学习的基础上,准确理解基本概念、基本原理,能够应用复式记账原理熟练处理经济业务,能根据提供的实物单据准确填制会计凭证、登记账簿、编制会计报表。 五、本课程总课时:总学时72学时,4学分,一学期开设。 第一章总论

基础会计教案(教学设计)

【课题】会计的概述(一) 【授课教师】 阚龙彪。 【授课班级】 20XX级财会一班。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掌握会计的概念、特点、职能;理解会计的产生和发展过程。 2.能力目标:围绕会计概念这个中心,了解会计产生和发展的客观必然性,加深对会计概念及其涵义的理解。 3、德育目标:围绕会计概念、职能这个中心,教育引导学生踏踏实实做人,认认真真做账;不做假账。 【教学重点、难点】 参见配套教学用书《基础会计教学参考书》P1 1.教学重点:会计的概念、职能。 2.教学难点:会计的概念和两大职能。 【学情分析】 本节课是财会专业课的第一堂课,本节课影响整个学生学习专业课的兴趣。学生对企业、对会计都比较抽象。对会计的学习比较茫然,所以本节课用了四分之一的时间进行引导,激发学生学习会计的兴趣;树立会计职业道德观。 【教学媒体】 配套多媒体课件《基础会计》第一章第一节。 【课时安排】 1课时(45分钟)。 【教学过程】 一、导入(10分钟) 给学生看一些关于会计核算和监督的图片。 人类为了生存,就必须有满足衣、食、住、行等需要的物质资料,因而就要进行物质资料的生产。这时人们有个良好的愿望:希望以尽可能少的劳动耗费、尽可能节省的劳动占用,来取得尽可能大的劳动成果,为此,就必须采用一定的方式方法对生产活动加强管理。当社会再生产活动日益复杂,人们单凭头脑记忆来管理生产活动已不能适应客观需要时,在人类社会中就首先产生了原

始计量、记录行为,继而产生了会计。 会计最初只是“生产职能的附带部分”,即在“生产时间之外附带地把收支、支付日等等记录下来”,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生产力的不断提高,剩余产品的大量出现,会计才逐渐地从生产职能中分离出来,成为独立的职能。 经济越发达,会计越重要。举例……,所以我们要踏踏实实做人,认认真真做账;不做假账。 二、新授课 (一)什么是会计 1.会计的产生和发展(7分钟) 学生自学,教师归纳: (1)会计的产生 会计是适应人类生产实践和经济管理的客观需要而产生的,并随着生产的不断发展而发展。 使用配套光盘——第一章第一节,学生看演示: 从开始的堆积石块、刻木记事、结绳记数到刻契记数一步步向前发展。 (2)会计的发展 会计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它起源于生产实践,是为管理生产活动而产生的。 会计在中国的发展 西周——出现“司会”官职 西汉——出现“计簿、薄书”的账册 宋代——官厅会计(四柱清册) 明末清初——龙门账 资本主义萌芽阶段——四脚账 清后期——借贷记账法 二十世纪——电算化会计 会计在世界的发展 远古——印度的农业记账员 1494年——意大利的复式记账法 二战后——财务会计和管理会计的分化

《基础会计》完整教案

-- 基础会计教案 一、课程内容 《基础会计》是会计学科的入门课程,也是财务会计专业的专业基础课,是学习初级财务会计、中级财务会计、成本会计、管理会计和财务管理等专业课程的基础。对于其他相关专业的学生来讲,学习本课程是了解会计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的途径,它有助于完善学生的专业知识结构,扩大学生的知识面。 本课程主要介绍了会计的基本理论、基本方法和基本技能。包括对会计的定义、会计核算的职能、会计核算的对象、会计核算方法、会计核算的基本前提和一般性原则、会计要素和会计等式等基本理论的讲解;详细阐述会计科目和账户的设置、复式记账原理、成本计算和财产清查、会计核算程序、会计工作组织等基本核算方法;全面介绍了会计凭证的填制、账簿的登记和会计报表的编制等基本技能。 二、教学方式方法 在《基础会计》的教学过程中,我们本着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根据会计实务操作性强的特点,决定采用理论联系实际的教学方法进行相关的实验教学;如《基础会计》中的填制会计凭证、登记账簿、编制会计报表等章节,如果只在课堂上讲理论既费时又达不到预期的效果,因此我们将各种单据制作成多媒体课件,将各个单据和整个填制过程完整地展示给学生既形象又生动,然后再进行配套的实验,充分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参与教学活动,真正实现教与学的互动。根据多年的教学经验我们将理论课与实验课的比例定为3:1,这样既提高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又使其所学的理论知识得到了巩固。 三、配套实践性教学内容 《基础会计》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需要学生在学习中不断进行实验以增加感性认识。为此我校专门建立了会计模拟实验室和会计电算化实验室,组织学生进行会计模拟实验,指导学生填制会计凭证(原始凭证的填制与审核、记账凭证的填制与审核)登记会计账簿、编制会计报表。我们对《基础会计》这门课的教学,实现了实验场地的现场化、实验资料的标准化、实验手段的规范化。会计模拟实验提高了学生学习兴趣,深化课堂的理论教学,强化了实际操作技能,大大缩短了理论与实际的距离,为学生毕业后尽快适应实际工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四、本课程的总要求 在全面学习的基础上,准确理解基本概念、基本原理,能够应用复式记账原理熟练处理经济业务,能根据提供的实物单据准确填制会计凭证、登记账簿、编制会计报表。

基础会计教案—会计要素

基础会计教案—会计要 素 -CAL-FENGHAI-(2020YEAR-YICAI)_JINGBIAN

第二章第一节会计要素 【教学重点、难点】 会计六要素的概念、特点、包含的内容。 【教学用具】多媒体 【教学方法】以讲授法为主,配以相应的习题进行练习,以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我们已经给大家介绍了企业的经济活动以及会计的对象,那么,会计究竟核算些什么呢?可以说形形色色,名目繁多,但归纳起来,就是六大类,即我们今天将给大家讲解的会计六大要素: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收入、费用和利润。 新课讲授: 一、会计要素(重点/难点) 会计要素就是对会计对象具体内容的基本分类,它是会计对象的组成部分,是会计报表内容的基本框架,也是账户的归并和概括。 企业会计的基本要素分为: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收入、费用、利润。 (一)资产 1、概念:资产指过去的交易、事项形成并由企业拥有或者控制的资源,该资源预期会给企业带来经济利益。 2、资产的特征。 第一,资产必须是由过去的交易事项形成并由企业拥有或者控制的经济资源。 第二,资产作为一项资源,它必须具有能力为企业带来经济利益的能力。

第三,作为一项资产,应当能以货币计量其价值。 3资产的内容: 资产按照流动性可分为流动资产和非流动资产。 (1)流动资产 流动资产有以下几种类型: ①货币资金:指货币资金存在的资产,包括现金、银行存款、其它货币资金等。 ②短期投资:指各种能够随时变现、持有时间不超过一年的有价证券以及不超过一年的其它投资。 ③应收及预付款项:指应收而尚未收回的账款和预付的购货款,属于短期债权。包括应收票据、应收账款、预付账款、其它应收款等。 ④存货:指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为销售或耗用而储存的各种资产,包括 商品、产成品 半成品、在产品以及各种材料、燃料、包装物和低值易耗品等。 (2)非流动资产 非流动资产主要有以下几种类型: ①长期投资:指不准备在一年以内变现的投资,包括股票投资、债权投资和其它投资。 ②固定资产:指使用年限在一年以上,单位价值在规定限额以上,并在使用过程中保持原有物质形态的资产,包括房屋及建筑物、机器设备、运输设备和工具器具等。 ③无形资产:指企业长期使用而没有实物形态的资产,包括专利权、非专利技术、商标权、著作权、土地使用权和商誉。 (二)负债 1、负债的概念:负债是指过去的交易、事项形成的现实义务,履行该义务 回导致经济利益流出企业。 2、负债的特征: 第一,负债的本质是一种现时经济义务。

基础会计教案(教学设计)

基础会计教案(教学设计) 【课题】会计的概述(一) 【授课教师】 阚龙彪。 【授课班级】 2013级财会一班。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掌握会计的概念、特点、职能;理解会计的产生和发展过程。 2.能力目标:围绕会计概念这个中心,了解会计产生和发展的客观必然性,加深对会计概念及其涵义的理解。 实做人,认认真真做账;3、德育目标:围绕会计概念、职能这个中心,教育引导学生踏踏实 不做假账。 【教学重点、难点】 参见配套教学用书《基础会计教学参考书》P1 1(教学重点:会计的概念、职能。 2(教学难点:会计的概念和两大职能。 【学情分析】 本节课是财会专业课的第一堂课,本节课影响整个学生学习专业课的兴趣。学生对企业、对会计都比较抽象。对会计的学习比较茫然,所以本节课用了四分之一的时间进行引导,激发学生学习会计的兴趣;树立会计职业道德观。 【教学媒体】 配套多媒体课件《基础会计》第一章第一节。

【课时安排】 1课时(45分钟)。 【教学过程】 一、导入(10分钟) 给学生看一些关于会计核算和监督的图片。 人类为了生存,就必须有满足衣、食、住、行等需要的物质资料,因而就要进行物质资料的生产。这时人们有个良好的愿望:希望以尽可能少的劳动耗费、尽可能节省的劳动占用,来取得尽可能大的劳动成果,为此,就必须采用一定的方式方法对生产活动加强管理。当社会再生产活动日益复杂,人们单凭头脑记忆来管理生产活动已不能适应客观需要时,在人类社会中就首先产生了原 1 始计量、记录行为,继而产生了会计。 会计最初只是“生产职能的附带部分”,即在“生产时间之外附带地把收支、支付日等等记录 下来”,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生产力的不断提高,剩余产品的大量出现,会计才逐渐地从生 产职能中分离出来~成为独立的职能。 经济越发达~会计越重要。举例……~所以我们要踏踏实实做人,认认真真做账;不做假账。二、新授课 (一) 什么是会计 1(会计的产生和发展(7分钟) 学生自学,教师归纳: ,1,会计的产生

基础会计-生产过程的核算教案

第六章主要经济业务的核算 第三节生产过程的核算 课题序号授课班级13会计对口授课时数 2 授课形式新课 授课章节名称第六章主要经济业务的核算 第三节生产过程的核算使用教具投影 教学目的熟练掌握企业生产过程的核算 教学重点生产过程设置的主要账户 教学难点生产过程设置主要账户的核算内容

课 堂 教 学 安 排 教学方法 主要教学内容及步骤 一、复习回顾 二、生产过程业务核算的财务处理 (一)材料费用的归集和分配 假设企业生产AB 两种产品,本月产品的生产业务如下: 材料耗用汇总表 项目 甲材料 乙材料 合计 生产产品耗用 其中:A 产品 B 产品 40000 26000 14000 20000 13000 7000 60000 39000 21000 车间一般耗用 600 600 行政管理部门耗用 300 300 合计 40600 20300 60900 借:生产成本 ----A 产品 39000 ----B 产品 21000 制造费用 600 管理费用 300 贷:原材料 60900 直接人工 计入成本 的费用 不计入成 本的费用 制造费用 期间费用 生产费 用

(二)工资及福利费的归集和分配 企业本月应付职工工资如下: 生产工人工资 42000 其中:生产A产品工人工资 24000 生产B产品工人工资 18000 车间管理人员工资 2000 行政人员工资 16000 合计 60000 借:生产成本——A产品 24000 ——B产品 18000 制造费用 2000 管理费用 16000 贷:应付职工薪酬——工资 60000 按工资总额的14%计提职工福利费。 借:生产成本——A产品 3360 ——B产品 2520 制造费用 280 管理费用 2240 贷:应付职工薪酬——职工福利 8400 (三)制造费用的归集和分配 1、一是制造费用归集过程,即将生产过程中发生的管理人员 的工资及福利费、机物料消耗、车间固定资产折旧费、车间的水 电费、修理费、低值易耗品的摊销等记入“制造费用”账户; 2、二是制造费用分配结转过程,即将制造费用按照一定的方 法分别计入各种产品成本中,月末将“制造费用”账户分别转入“生产成本”各明细账中,“制造费用”账户期末无余额。 通常情况下,企业按照生产工时或生产工人的工资比例为标

基础会计情景模拟教学设计

《基础会计》 情景教学整体教学设计(2014~ 2015学年第一学期) 课程名称:基础会计学 所属系部:经济管理系 制定人:马帅 制定时间: 潍坊工程职业学院

基础会计课程教学情景设计 一.课程基本信息 二.《基础会计》课程改革目的、任务、目标 《基础会计》是高职会计专业一门极为重要的专业基础课。如何将学生带进专业大门,让学生了解和掌握这门课程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操作技能,并为他们进一步学习各种专业会计和有关管理课程奠定基础,应是《基础会计》课程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其教学过程大致可分为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两个阶段。理论教学的目的在于向学生传授基本的会计理论和方法,为后续专业课程打下坚实的基础;实践教学的目的在于锻炼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更好地将理论用于实践,这也是《基础会计》课程改革的两个目标。 通过本门课程的学习,使学生能够掌握会计核算的基本知识和方法,掌握会计的基本理论,为其进一步学习其他专业课程打下良好的基础。学习理论的同时,注重对学生基本技能的培养,重视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使其符合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同时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通过基础会计实习,将会计核算理论运用于实践,按照企业会计核算的实际情况进行训练,使理论和实践融为一体,使学生能够从企业和社会角度出发,根据不同的经济环境灵活应用所学知识,为将来就业创造条件。 三.教学实施的基本思路 教学实施的过程中体现职业岗位的特征,学生完成学习是一个“在学习中工作、在工作中学习”的过程。学生同时扮演学徒工的角色,教师同

时扮演师傅的角色,实训室既是学生学习的教室,同时也是完成工作任务的部门。 课堂的组织和管理按照教学讲授和工作实际相结合的方式进行,讲解基本方法知识点—学生自己动手操作—工作过程管理—工作质量控制—工作效果评价。注重对学生职业素养的培养,如岗位的划分可锻炼学生的分工与合作的团队意识,会计工作的过程要自觉遵守,学生主动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等等。每一个工作任务必须实现预期的目标,在实现目标的过程中学生充分体会和感悟,在深刻理解基本规律的同时,取得实际的经验,达到理论和实践的统一。 教学的过程要照顾到不同能力的学生,努力做到因材施教,在练习的时间安排上有一定的弹性,充分照顾到能力差的学生,使其得到更多的锻炼机会。保证每一个学生在自己努力的前提下能够获得成功,逐步建立学生学习的兴趣和自信心,特别是实做项目的完成,是通过他个人的努力,看到了某一会计工作过程的实现,这样的成功可以激发学生进一步学习探究的极大热情。 教学活动的时间安排有一定的灵活性,根据内容制定详细的计划,课时可分散可集中使用,在开学初教师、学生、场地管理教师、教学督导部门都能够拿到本门课程的学期教学计划,并严格贯彻执行。 四.教学环境的整体设计 教学场地主要集中在教师和实训室,实训室的文化氛围体现办公室的特征: (1)手工会计实训室内集中办公用桌凳45套,安装投影,配备配套的办公用品:尺子、算盘、印章、装订机等,学生具有完成学习和实际操作任务的活动空间。 (2)墙壁悬挂有关会计工作流程、会计岗位职责、实训室安全要求等图表。 (3)学生教师统一在实训室完成岗位工作,在这个过程中学生提出建议和要求,教师对学生的完成情况进行简单的质量分析,并提出改进意见。

课程教案基础会计授课教案

第一章总论 (一)教学目的与要求 通过本章教学,使学生了解会计学最基本的理论问题和最重要的概念,使学生对会计学有初步的了解和认识,增强学生对会计学这门课程的学习兴趣。本章教学中,要求学生在以听讲为主、接受会计知识的同时,理解和记忆一些基本概念。 (二)教学内容 本章教学内容主要包括:现代会计的客观环境、会计的含义、会计的职能、会计的分类、会计的目标、会计的对象和要素、会计核算的基本前提和一般原则。本章的教学重点和难点是:会计的含义、会计的职能、会计的对象和要素。 第一节会计及其职能 一、现代会计的客观环境 现代会计的客观环境是指对会计发展产生各种直接和间接影响的客观条件和状况,它可分为外部环境和内部环境两个方面。 (一)外部环境 1.社会经济制度 2.社会经济发展水平 3.科学技术的发展水平

4.社会文化背景 (二)内部环境 1.经济组织的整体管理水平 2.单位领导对会计管理的重视程度 3.会计人员的素质 4.单位会计管理制度的完善程度 二、会计的职能 (一)会计的含义 会计与社会生产经营的发展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它计量经济过程中占用的财产物资及劳动耗费,通过价值量的变化来描述经济过程,评价经济上的得失,并且发展成为一种对生产经营活动进行核算与监督的、以价值管理为主要特征的经济管理活动。可以看出: 1、会计从本质上看是一种经济管理活动 2、会计的最本质特点是以货币为主要计量标准; 3、会计工作的对象是企业等的经济活动; 4、会计的主要职能是收集、加工和利用经济信息,并对会计对象进行组织、控制、调节和指导(亦即核算和监督); 5、会计要采用专门的方法对其工作对象进行核算和监督; 6、会计的目标是促使人们比较得失、权衡利弊、讲求经济效益。 会计是指通过专门的方法收集、加工和利用以一定的货币单位作为计

(完整版)基础会计综合实训教案

基础会计综合实训教案 一.基础会计模拟实训目的 本试验按照会计核算基本步骤,以某企业9月份经济业务为例,分环节安排了整个会计循环过程模拟试验操作,设计了从建账、制证登账到编制会计报表全部过程的会计资料,体现了一个综合完整的会计循坏过程。通过学生仿真练习与实际操作,不仅能掌握会计书写基本规范,填制和审核原始凭证、记账凭证、登记帐簿和编制会计报表的全部会计工作的基本技能和方法,而且能以切身体会初步尝试出纳员、记账员等不同会计岗位的具体工作,从而对企业会计核算全过程有一个比较系统、完整的认识,达到加强对所学会计理论知识的理解、基本方法的运用和基本技能的训练的目的,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动手操作技能。 二,模拟实训的内容 1. 原始凭证的填制 2. 原始凭证的审核 3. .记账凭证的填制 4.记账凭证的审核 5.日记账的设置与登记 6.明细分类账的设置与登记 7.科目汇总表编制和总账登记 8. 对账与结账 9. 资产负债表模拟 10.利润表和利润分配表模拟 11.会计凭证装订与保管 三,模拟实训考核办法 为了使实训教学取得良好的效果,必须加强对实训教学质量的评价与考核,对学生实训成绩和教师工作量要进行严格考核并做出全面,客观的评价.实训教学由学生和教师共同进行,为全面公正地评价其效果,必须从学生的学,教师的教两方面双向考核,即教师对学生进行考核评价,学生对教师进行考核评价.考核着重对技能整体水平的评估. 在实训教学中对学生的考核要求是:态度端正,实训认真,掌握实训方法,掌握基本操作技能,具有一定的分析,处理问题的能力和创新能力;对教师的考核要求是:教学态度好,耐心指导学生,具有指导学生实训的能力,能够执行实训计划. 以下是对学生考核的具体方法: 1.日常操作情况占总成绩20%,由指导教师不定时对学生的操作情况进行 检查评定出成绩. 2.凭证,账簿,报表完成情况占总成绩50%,指导教师检查凭证,账簿,报表完 成情况并进行成绩评定,检查时应注意这些实训资料的正确性,及时性,和规范性等. 3.出勤占总成绩的20%,按学生的实际出勤情况进行成绩评定. 4.实训报告占10%,通过批阅学生的实训报告,了解他们分析问题和解决 问题的能力并评定出成绩.

基础会计(第四版)教案

第一章概述 学习目标 ◆ 了解会计的概念。 ◆ 能说出会计的对象。 ◆ 能解释会计的基本职能及各职能之间的相互关系。 ◆ 了解我国现阶段会计管理体制结构。 ◆ 能区分集中核算与非集中核算的关系。 ◆ 能举例说明会计机构的内部牵制制度。 ◆ 能说出会计岗位的划分。 ◆ 了解会计法规的组成,能说出会计法的基本内容。 ◆能解释会计人员应具备的基本素质。 学习时数 ◆讲授:4学时。 第一节会计的概述

什么是会计 是经济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以货币计量为基本形式,运用专门的方法,对经济活动进行核算和监督的一种管理活动。 任何社会的经济管理活动,都离不开会计,经济越发展,管理越要加强,会计就越重要。 会计是一门经济管理科学,它的理论与方法体系随着社会政治、经济和科学技术的发展以及经济管理的需要而不断发展和创新。 会计学科的分类

会计的核算职能 会计管理是通过会计的职能来实现的。会计的职能就是会计在经济管理中固有的、内在的客观功能。 会计的核算职能亦称会计的反映职能。会计核算贯穿于经济活动的全过程。从核算的时间看,它既包括事后的核算,也包括事前、事中的核算;从核算的内容看,它既包括记账、算账、报账,又包括预测、分析和考核。 会计的基本职能可归结为核算和监督两个方面。

会计的监督职能 会计监督就是会计人员通过会计工作对经济活动进行监督。监督的核心就是要干预经济活动,使之遵守国家法令、法规,保证财经制度的贯彻执行,同时还要从本单位的经济效益出发,对每项经济活动的合理性、有效性进行事前、事中监督,以防止损失浪费。会计监督的具体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项: 第一,以国家的财经政策、财经制度和财经纪律为准绳,对即将进行或已经进行的经济活动的合理性进行监督。 第二,从单位内部提高经济效益出发,将监督贯穿于经济活动全过程,以评价各项经济活动是否有效,能否提高经济效益。 第三,对贪污盗窃、营私舞弊等违法犯罪活动进行监督,以保护国家财产的安全完整。

《基础会计》教学设计——生产过程的核算

《基础会计》教学设计 ——生产过程的核算 【教材分析】 本节选自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出版的《基础会计》一书中第四章第四节中的内容。工业企业的经营过程可分为:供应过程——生产过程——销售过程,“生产过程”处于整个经营过程的中心环节,在这过程中主要是为了生产产品,而生产产品必然要发生各种耗费,如:材料的耗费、支付工人工资等,实质上是将储备资金转变为生产资金,这些耗费最终应归集到产品成本中去,构成产品成本。产品完工入库后,转入了销售过程,生产资金又转化为成品资金。所以这节知识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要知道生产过程核算的主要内容;理解“生产成本”和“制造费用”账 户知识;掌握生产过程发生的料、费的账务处理。培养学生 账务处理能力、探究思维能力和归纳总结能力。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课堂练习,巩固专业技能,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创建和谐的教学氛围,培养学生科学严谨、大胆探索、勇于创新的精神。

【教学重点】学生理解“生产成本”“制造费用”账户的性质、结构及核算内容,并能运用账户工具对企业生产过程发生的“料、工”等费用进行账务处理。 【教学难点】学生对直接费用和间接费用区分的理解。 【授课对象】该班级学生已初步掌握会计要素的内容、会计科目、简单会计分录的编制。而且大部分学生活泼、好动、思想活跃、爱表现自己,希望得到老师的肯定。所以在教学中要创造条件和机会,让学生充分发表见解,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同时学生的知识水平具有差异性。 【课型】新授课 【教学方法】情境教学法、小组讨论法、自主探究法 【教学工具】多媒体电脑、实物投影、练习讲义 【课前准备】请学生搜集身边所熟悉的工业生产企业,了解该企业主要生产什么产品?其生产的流程是怎样的?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3分钟) 上课开始后,教师提出问题,以五常葵花药业生产小儿止咳糖浆为例,请学生思考这样一个问题。药品生产流程怎样,大家踊跃回答问题。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耳熟能详的实例引出课题,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同时创设情境,激活学生的思维能力。 (二)区分费用,认识账户(10分钟)

基础会计教案设计(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刘永泽主编)

《会计学》课程说明 一、课程性质和任务 《基础会计》是高等院校会计学专业的专业基础课和非会计学专业的公共基础课,其基本使命是使学习者通晓会计学的基本原理与方法,掌握会计工作循环的基本操作技巧与会计信息生成的基本程序,从而形成初步的会计理念与思想,为进一步学习专业课以及从事社会实践奠定基础。 本课程适用对象为工商管理和市场营销本科专业,总学时为64学时,其中实践学时12学时。 二、课程能力培养 (一)培养与形成对会计实践、会计核算思想、会计基本理论的理解、分析和应用能力:是指对会计历史发展的理解能力;对会计操作、会计核算思想、会计基本理论的分析能力;对会计理论的应用能力,对会计学科发展的洞察能力。 (二)培养与形成对企业会计环境的分析能力基础:指对企业的外部环境、部条件的分析判断能力。 (三)培养与形成会计制度设计的基本能力基础:是指对企业的基本控、和会计核算要求的理解与把握能力。 三、使用教材及参考资料 (一)使用教材 永泽主编的《会计学》,东北财经大学2009年6月第2版 (二)参考资料 1、《基础会计学》,雷光勇主编,东北财经大学,2009年。 2、《出纳岗位实务》林云刚朱建军君主编,电子工业,2007.7出版 3、《会计模拟实验教程》第二版,国健主编,大学,2006.9出版 4、《基础会计》周正云主编,高等教育, 2007 5、《会计学》,徐经长,中国人民大学,2010 6、《基础会计实训指导》,银样军,大学,2010 7、、《基础会计》,熊细银,理工大学,2010 四、考核方法: 期末采用闭卷考试形式,期末闭卷考试占70%;课外作业,平时讨论及学习态度、实验等占30%。

基础会计教学教案教学设计

基础会计教学教案 周数讲授时间章、节备注2 12学时第1章第1~4节 教学目标通过本章的学习,使学生掌握会计的基本概念,会计的本质、会计对象、会计的职能与目标、会计方法及其构成等内容。 重点内容会计涵义、会计对象、会计的职能、会计方法等。难点会计的涵义、职能、方法。 讲授内容 第一章总论 第一节会计的概念 一、会计的产生 在原始社会,对生产活动的计算和计量仅凭部落首领的头脑记忆即可。当生产力发展到一定水平的时候,生产活动频繁,劳动产品增加,剩余产品出现,单凭头脑计算和记忆已远远不够,于是产生了“结绳记事”、“刻竹作书”等记录和计算方法。这是会计的萌芽。 二、会计的发展 我国唐代出现“账簿”一词,到宋朝会计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出现了“四柱清册”。四柱是指:旧管、新收、开除、实在,其含义分别相当于期初余额、本期收入、本期支出、期末余额。并归纳出了四柱之间的平衡关系:旧管+ 新收= 开除+ 实在。 明清两代以货币为会计记录的统一量度,并设计了“龙门账”

核算方法,它把全部经济业务划分为进、缴、存、该四大类,“进”指收入,“缴”指支出,“存”指资产,“该”指负债。它们之间的关系为:进–缴=存–该。 三、会计的职能 会计的职能是指会计在经济管理中所具有的功能。具体来讲,就是会计是用来做什么的,会计的基本职能归纳为反映(观念总结)和监督(控制)。 (一)会计的反映职能 1.会计是以货币为主要计量单位,从价值量方面反映各单位的经济活动情况。会计在对各单位经济活动进行反映时,主要是从数量而不是从质量的方面进行反映。 2.会计主要是反映过去已经发生的经济活动。 3.会计反映具有连续性、系统性和全面性。 会计的反映职能在客观上体现为通过会计的信息系统对会计信息进行优化。这一过程又具体体现为记账、算账和报账三个阶段。记账就是把一个会计主体所发生的全部经济业务运用一定的程序和方法在账簿上予以记载;算账就是在记账的基础上,运用一定的程序和方法来计算该会计主体在生产经营过程中的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收入、成本费用以及损益情况;报账就是在记账和算账的基础上,通过编制会计报表等方式将该会计主体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向会计信息使用者报出。

基础会计教案-生产业务核算

《基础会计》课程授课教案 №: 9 授课日期 授 课班级 课 题 单元2-3 生产业务核算 授 课类型 课堂讲授 课时数 2 教 学 目 的 通过本章学习,要求掌握生产过程业务核算的基本原理,能够对生产过程的。一般经济业务进行核算。 重 点 难 点 生产过程业务核算方法。 教 具 挂图 教学过程 及 时间分配 主 要 教 学 内 容 教学方法 的运用 15 5 5 10 简单复习前一节课所学内容,对作业进行评讲。 单元学习目标、单元任务说明 相关知识学习 一、生产过程核算的主要内容 (1)对原材料进行加工、组装 (2)支付生产工人和管理人员工资 (3) 发生日常管理费用和其他费用开支 (4) 固定资产的维护和使用 (5) 生产费用的归集、分配与成本计算 二、生产过程核算设置的账户 为了正确计算产品成本,应设置“生产成本”和“制造费用”账户。 同时,为了反映产品完工入库以及核算期间的费用,还应设置“库存商品”、“管理费用”和“财务费用”等账户。 讲解 讲解 讲解

10 15 5 5 三、生产过程业务的账务处理 例1:领用材料的核算 结合P69例14讲解。 例2:职工工资的核算 (1)、15日,企业从银行提取现金100 000元,准备发放工资。 借:现金 100 000 贷:银行存款 100 000 (2)、15日,企业以现金发放工资100 000元 借:应付工资 100 000 贷:现金 100 000 (3)、月末,结算本月应付职工工资100 000元,其中生产工人工资76 000元,车间管理人员工资14 400元,厂部管理人员工资9 600元。生产工人工资按A 、B 两种产品的生产工时进行分配(A 产品13 000工时,B 产品7 000工时)。 工资分配率=生产工人工资总额÷各种产品 生产工时之和 某种产品应分配的生产工人工资=该产品生产工时×工资分配率 该企业工资分配率=76 000÷(13 000+7 000) =3.8 A 产品应分配的工资=3.8×13000=49 400(元) B 产品应分配的工资=3.8×7 000=26 600(元) 例3:折旧的核算: 月末,计算出本月车间使用的厂房,机器设备等固定资产应提折旧8 400元,厂部使用的房屋,车辆等固定资产应提折旧1 600元。 借:制造费用 8 400 管理费用 1 600 贷:累计折旧 10 000 例4:管理费用核算 用银行存款支付生产车间的办公费280元、电话费670元,劳动保护费790元、交通费260元,共计2 000元,支付行政管理部门的办公费880元、电话费1 270元,交通费550元,共计2 700元。 借:制造费用 2 000 管理费用 2 700 讲解+演示 讲解+演示 讲解+演示 讲解+演示

最新会计学基础教案

会计学基础教案

会计学基础教案 第一章总论 [教学目的和要求] 通过本章的学习,学生应理解会计的概念、对象、职能和目标;了解会计学科体系的构成和会计方法;理解会计核算的基本假设和一般会计原则;对会计的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有一个初步的认识。 [教学要点] 本章的教学要点有:会计的涵义;会计的基本职能;会计的目标;会计的对象;会计核算的基本假设和一般会计原则;会计方法。 [教学课时] 本章参考教学时数为6学时。 [教学内容] 第一节会计的涵义 一、会计的产生和发展 (一)会计的产生 会计的起源:社会生产实践的需要。人类要生存,就要进行生产活 动,必然会产生所费(人力、物力的耗费)与所得(劳动成果),便产生了专门记录和计算经济活动过程中所费与所得的会计。 “刻木记数”、“结绳记事、记数”、被称为会计发展史上的原始计量与记录时代(会计的萌芽已经产生)。

文字产生以后,会计就产生了。在我国,最早记载会计一词是西周的《周礼》,并设置了会计官员---司会, 规定了会计报表的编报制度。“零星算之为计,总和算之为会”。 (二)会计的发展 会计方法从不完善到逐步完善的发展。1949年,意大利数学家卢卡、巴其阿勒出版了《算术、几何与比例概要》一书,系统地介绍了威尼斯的复式记账法,并给予理论的阐述。这本书的问世,被认为是近代会计发展史上的一个里程碑。 股份制的出现:资本的所有权与经营权相分离,导致传统会计分为财务会计和管理会计,标志着现代会计的开端。 二、会计的定义 (一)“ 工具论”:认为会计是一套分类、记录、计量、汇总和分析与解释的方法或技巧。会计是一个方法体系 (二)信息系统论:会计是旨在提高经济效益,加强经济管理而在企业范围内建立的一个以提供财务信息为主的经济信息系统。 (三)管理活动论:会计是经济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以货币计量为主要形式并采用专门方法,对经济活动进行反映和监督的一种管理活动。 三、会计的特点 (一)以货币为主要计量单位 (二)对经济活动要进行完整、连续、系统、综合的计算和记录 (三)会计以价值管理为基本内容 (四)会计以提高经济效益为终极目标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