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和战国的分界线是什么

春秋和战国的分界线是什么
春秋和战国的分界线是什么

春秋和战国的分界线是什么?

春秋:前770年——前476年;战国:前475年——前221年。诸家都根据《史记》立言,那就来看看司马迁的说法。《史记?六国年表序》:“田常杀简公而相齐,诸侯晏然弗讨,海内争于战功矣。三国终之而卒分晋,田和亦灭齐而有之。六国之盛,自此始。”又说:“秦既得志,烧天下诗书,诸侯《史记》尤甚,为其有所刺讥也……独有《秦记》;又不载月日,其文略不具。然战国之权变,亦有可颇采着……余于是因《秦记》、踵《春秋》之后,起周元王,表六国时事,讫二世。”

上述所引的第一段话,说的是如下历史事件:

公元前481年,齐国大夫田常杀死国君齐简公,取得齐国大权,天下无人来管。所以晋国的“篡臣贼子”们在夺取晋国权利的道路上越来越肆无忌惮,终于由六卿分权逐渐演化为公元前453年韩赵魏三卿灭智氏瓜分其地,三分国权。晋国国君名存实亡,以至于公元前403年韩赵魏终于取得周天子的承认,立为诸侯而各其国。田氏也终于于公元前386年得周天子承认,立为诸侯,沿用齐国国号。

在那个“贼臣篡子滋起”(司马迁语)的年代,显然还有许多类似的事件。司马迁所举的是他认为的最严重、最重大的两件事。这两件事发生的时间段是公元前481年到前386年,那么,他为何把春秋战国的分界选在前476年和前475年之间呢?司马迁是这样说的:他是在天下史籍被秦始皇烧光的情况下,凭秦国的有年而无月无日的历史记载,继《春秋》所记历史的时间之后,选择周元王元年(前475年)作为开始来记叙“六国时事”的。

这些学者的分界理论大都是以《史记》为依据的。

春秋战国是以什么为分界点的?

百度百科说是前476年春秋结束,战国开始。但是实际上《资治通鉴》却是以前403年周威烈王册立韩赵魏三家为侯国为两时代的分界线的。

1、春秋战国时期(公元前770年-公元前221年):

东周在战国后期(前256年)被秦国所灭,所以春秋战国时代在时间上并不全然包含在东周王朝里面。西周时期,周天子保持着天下共主的威权。平王东迁以后,东周开始,周室开始衰微,只保有天下共主的名义,而无实际的控制能力。中原各国也因社会经济条件不同,大国间争夺霸主的局面出现了,各国的兼并与争霸促成了各个地区的统一。因此,东周时期的社会大动荡,为全国性的统一准备了条件。

2、分界线:

一般史学界以三家分晋、田氏代齐为春秋战国分界线。

关于春秋战国断代,历来说法不一:或以《春秋》绝笔之年鲁哀公十四年(前481年)为春秋下限;或以周元王元年(前475年)为战国始年,或以周贞定王元年(前468年)

3、时代分期:

春秋战国分为春秋时期和战国时期。

4、春秋时期:

简称春秋,指前770年-前476年,是属于东周的一个时期。春秋时代周王的势力减弱,诸侯群雄纷争,齐桓公、晋文公、宋襄公、秦穆公、楚庄王相继称霸,史称春秋五霸(另一说认为春秋五霸是齐桓公、晋文公、楚庄王、吴王阖闾、越王勾践)。

5、战国时期:

简称战国,指公元前475年-前221年,是中国历史上东周后期至秦统一中原前,各国

混战不休,故被后世称之为“战国”。“战国”一名取自于西汉刘向所编注的《战国策》。

6、得名由来:

春秋战国来源于春秋和战国两部分,在中国上古时期,春季和秋季是诸侯朝觐王室的时节。另外,春秋在古代也代表一年四季。而史书记载的都是一年四季中发生的大事,因此“春秋”是史书的统称。而鲁国史书的正式名称就是《春秋》。传统上认为《春秋》是孔子的作品,也有人认为是鲁国史官的集体作品。据台湾著名学者南怀瑾的解释,春秋意指春去秋来,以编年体形式记录史实。

而战国的来源是《战国策》,是国别体的史书,作者是西汉的刘向。

春秋战国的历史分界线是什么时候?

司马光在编纂《资治通鉴》时,以公元前403年三家分晋作为春秋战国分界。就是因为三家分晋意味着礼、名、分的破坏:春秋列国虽相攻伐,尚无公然越礼乱纪篡逆之事,君臣大义尚存。但面对三晋的公然无礼要求,周天子不但不痛斥、以及号令诸侯挞伐,反而纵容非礼、庇护不义,连“君臣之礼”这表面的功夫也不做了,既然如此,各诸侯国又有什么理由再去做这表面功夫呢?于是从此天下大乱,战国的时代开始了。

春秋战国的分界线到底是哪年?

历史时期,正如一切事物都必然有发生、发展、消亡一样,也有一个过程。过程的末期就是事物走向消亡的时期,过程的完结也就是一个历史时期的完结。甲事物的完结和乙事物的诞生虽然有“质变”的飞跃,但必然先有“量变”的过程,所谓“十月怀胎,一朝分娩”。即总要一个过度。任何朝代和历史时期都不可能生亡于一朝一夕,都得一个“过度”。比如:新中国诞生于1949年10月1 日,是否就是事实上9月30日是旧中国,过了一夜就成了新中国?当然不是。它有一个酝酿产生的过程。但在历史时期的划分上又必须有个确定的时间,“1949年10月1 日”就是这样一种理论和观念的而并非实际的反映具体事实的“界线”。在理论和观念上,新中国从1949年10月1 日开始,事实上它的政治实体和政府政权政策早已“开始”了。

所以,说某个历史时期起止于何时,实际上是人为地“认定”的问题。

那么,凭什么来认定呢?唯一的是“重大历史事件”。所谓重大历史事件,就是对其后来的历史发展产生重大作用和重大影响的事件。还以上例为例,以“1949年10月1 日”为新中国的生日,就是因为这一天有一个“中华人民共和国开国大典”,这就是个重大的事件。这一重大历史事件的发生时间就成为划分新旧中国两个历史时期的具体时间。再如:1919年5月4 日北京青年学生游行大示威,反对袁世凯卖国的“二十一条”,火烧赵家楼、痛打卖国贼,这一事件的时间就成为中国近代史和现代史的分界的时间。再如2001年11月中国“入世”,这一事件使中国为吻合世界经贸体例和规范而发生着许多重大变化,因而它也算是“重大历史事件”。

对于重大历史事件,又各有不同的理解和思考。有的认为某一时期的这个事件是重大的,有的认为那个事件是重大的,且各有足以支撑自己观点的理由和依据。对于春秋战国的起止时间的认定就属于这种情况。但是在某一时期,由于各种原因——主要是权威人士的权威论证,有时是为了便于陈述问题,又往往可以有个倾向于一致的意见和看法。如:新中国以来,对于春秋战国的起止时间的倾向性看法是,东周(公元前770年——前221年)分两个时期,春秋在前,战国在后,其时间分界在公元前475年。持这一观点的有如下的一些重要著作和材料:

1,人民出版社1976年7月版郭沫若主编《中国史稿》。(其著早先还有版本)

2,人民出版社1972年9月版沫若著《奴隶制时代》:“春秋战国之交,即公元前475

年。”

3,人民出版社1893年3月版翦伯赞主编《中国史纲要》(其著早先还有出版):“《史记》将周元王元年(公元前476年——应为前475年)定为战国历史的开端,从这年到公元前221年……是中国历史上的战国时期》。”

4,吉林人民出版社1981年6月版徐大同等编著《中国古代政治思想史》:“春秋时期(公元前770年——前476年)是指周平王东迁洛阳时起,到韩、赵、魏三家分晋……的历史阶段。”

5,人民教育出版社1979年7月天津师范学院历史系《中国简史》编写组《中国简史》:“前770年,周平王把王都东迁到洛邑,周朝从此称为东周。东周包括春秋和战国两个时期。自前770年到前476年的大约三百年间,称为春秋时期。”并“注:《春秋》原是鲁国史书的名称。该书记载了从鲁隐公元年(前722年)到鲁哀公十四年(前481年)发生的重大事件。后世把这一段历史称作春秋时期。现为叙述方便,又把春秋时期的具体时间调整为前770年——前476年》。”(本注同《中国史稿》之注)

6,人民教育出版社历史室编教科书《中国历史》第一册:“春秋:前770年——前476年;战国:前475年——前221年。”

7,教育科学出版社1981年8月版北京市海淀区教师进修学校主编《〈中国历史〉第一册教学辅导》:“要求学生记住:东周建立,其前期称‘春秋’,后期称‘战国’。”(述“春秋”、“战国”的时间段同教科书。)

8,青海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冯克诚等主编《中国通史全编》:“公元前770年周平王东迁洛邑到公元前476年(《史记•周本纪》为478年)周敬王卒的中国历史时期,因鲁史《春秋》记录了这一段历史而得名。”“公元前475年到公元前221年秦统一以前的中国历史时期,各国混战不休,故前人称之为战国。前人也把春秋、战国合称东周。”

持上述观点的理由也基本上一致:1,春秋是奴隶社会性质。2,根据《史记•六国年表》关于春秋战国的起始时间。

肯定有人会问:公元前475年究竟出了什么重要事件,大家都把它作为一个历史时期的分界时间?

既然诸家都根据《史记》立言,那就来看看司马迁的说法。《史记•六国年表序》:“田常杀简公而相齐,诸侯晏然弗讨,海内争于战功矣。三国终之而卒分晋,田和亦灭齐而有之。六国之盛,自此始。”又说:“秦既得志,烧天下诗书,诸侯《史记》尤甚,为其有所刺讥也……独有《秦记》;又不载月日,其文略不具。然战国之权变,亦有可颇采着……余于是因《秦记》、踵《春秋》之后,起周元王,表六国时事,讫二世。”

上述所引的第一段话,说的是如下历史事件:

公元前481年,齐国大夫田常杀死国君齐简公,取得齐国大权,天下无人来管。所以晋国的“篡臣贼子”们在夺取晋国权利的道路上越来越肆无忌惮,终于由六卿分权逐渐演化为公元前453年韩赵魏三卿灭智氏瓜分其地,三分国权。晋国国君名存实亡,以至于公元前403年韩赵魏终于取得周天子的承认,立为诸侯而各其国。田氏也终于于公元前386年得周天子承认,立为诸侯,沿用齐国国号。

在那个“贼臣篡子滋起”(司马迁语)的年代,显然还有许多类似的事件。司马迁所举的是他认为的最严重、最重大的两件事。这两件事发生的时间段是公元前481年到前386年,那么,他为何把春秋战国的分界选在前476年和前475年之间呢?司马迁是这样说的:他是在天下史籍被秦始皇烧光的情况下,凭秦国的有年而无月无日的历史记载,继《春秋》所记历史的时间之后,选择周元王元年(前475年)作为开始来记叙“六国时事”的。

《春秋》止于何时呢?《史记•十二诸侯年表》载:“鲁哀公14年,孔子绝春秋之笔。”孔子逝世于公元前479年,而鲁哀公14年才公元前481年,孔子为何在有生之年

把自己神圣的事业放弃、半途而废呢?

原来,公元前481年在鲁国发生了孔子认为极其严重的一个事件。事情是这样的:

鲁国的叔孙氏(孔子认为的篡臣)的“司机”驾车到鲁国西部的巨野(地名)去打猎,捕获了一头麒麟。

孔子认为麒麟是祥瑞之物,是仁义之君的象征,怎么在这混乱之世出现并被人捉住呢?这是周天下要完了。他写《春秋》,原为警告乱臣贼子们,以中兴周室,现在结果竟是这样。“知其不可而为之”,为自己的目标而劳碌奔波、不屈不挠地奋斗不息,此时已白发苍苍的他悲愤万分,痛苦流涕,大恸不已。绝《春秋》之笔(见《十三经注疏•左传》)。孔子的去世是与此有关的,此后过了两年,他就含恨九泉了。

但是,我们现在看到的《十三经注疏》里的《左氏春秋传》却是记到公元前468年(鲁哀公27年)的。那是左丘明在传注《春秋》而作《左氏春秋传》的时候又补的。

司马迁既称自己是“踵《春秋》之后”而记的,为什么不从前481年开始,也不从前468年开始,而从其中间的公元前475年记起呢?那就是为了叙述方便了,因为“一朝天子一朝臣”,一个天子开始,事情又总有其不同;周元王是一朝天子(《史记•十二诸侯年表》所载周敬王之死的时间即是公元纪年的公元前476年;《史记•六国年表》载,敬王之子于次年继位,即周元王),从他的朝代记起,便于陈述史实。

必须说明的是,也还有不同于上述意见的观点:1,人民出版社1964年8月版范文澜主编《中国通史简编》(1976年再版,名《中国通史》,在本问题上观点没变)认为:“列国兼并时期——东周。东周,前770年——前403年;春秋,前772年——前481年。”“东周进入动荡时期,频繁的战争加重了人民的痛苦,但也推动了社会向前发展。”“兼并剧烈时期——战国。战国,前403年——前221年。”“前403年晋国韩赵魏三家世卿立为诸侯,战国开始了。……东周完全失去了作用,它只是作为一个小国存在着(前249年秦灭周)(注①),不再代表一个历史时期的王朝。”范先生在这里较详细地叙述了东周从公元前403年起所处的历史地位——不代表历史时期,而直接把前403年——前221年作为战国时代的时间范围。即,不把战国算作东周的一个时期。他认为东周是一个“列国兼并时期”,从前770年到前403年。而春秋是东周时期的中间的一个时段,即前722年到前481年,这个时段的起止时间正是《春秋》所记历史的起止时间。对于战国始年的认定与司马光的《资治通鉴》关于本问题的看法一致,都是前403年(注②)。2,人民出版社1962年7月版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中国文学史编写组《中国文学史》:“春秋时代(前722——前480)是一个社会剧烈变化的时代。……”“战国时代(前481——前221)在文化上不仅是一个空前繁荣的时代,而且在中国整个封建社会在中也是一个辉煌灿烂的时代。它奠定了中国整个封建社会文化的基础。”“注:战国时代的开始年代据吕祖谦(宋代人——笔者注)《大事记》”。

吕祖谦把春秋战国的分界定于前481年,正是孔子作《春秋》的绝笔之时,大概该是与孔子同想同感同情吧!而《中国文学史》的编写者看来,中国社会的变革从此更趋激烈,新兴的地主阶级势力大踏步地从政治、经济、军事、文化各个领域向奴隶主阶级全面进攻了。

上海人民出版社1981年7月版杨宽著《战国史》观点同此:“我们认为。公元前481年,继鲁、晋两国之后,新兴地主阶级在齐国取得政权,这标志着中原地区普遍地进入封建社会,用这个年代来作为战国时代的开始,是比较合适的。”

对于本专题,本稿主要讨论现在比较一致的观点。后面的作为参考材料略加陈述,对于全面了解和思考这段历史,应是有备无患。主要是使青年知道,长期以来,在这个问题上的种种观点。注①:山西大学历史系中国古代史教研组1973年12月第二版《中国历史大系表》表列:东周——公元前770---249共522年。即认为东周并没有到前221年才结束。

但,《现代汉语词典•附录——我国历代纪元表》《词海•附录——中国历史

纪年表》都表记为:东周的结束时间为前256年周赧王卒。其实,前256年周赧王死后,东周小朝廷还存在,直到前249年吕不韦灭之。《史记•六国年表》所载吕不韦灭周的时间就是公元纪年的前249年。注②:《资治通鉴》第一卷开首:“(周)威烈王23年(前403年),初命晋大夫魏斯、赵籍、韩虔为诸侯(此事《史记•六国年表》有载)。”这是周天子最开始承认诸侯国的大臣为诸侯的事件。对此,司马光紧接着特加一大篇按语(“臣光曰”):“臣闻天子之职莫大于礼,礼莫大于分,分莫大于名。何谓礼?纪纲是也。何谓分?君臣是也。何谓名?公、卿、大夫是也。”再紧接着论述了一大篇他为什么这样说的道理。最后,他大发感慨,痛心疾首地深叹:“呜呼!君臣之礼既坏矣,则天下以智力相雄长,遂使圣贤之后为诸侯者,社稷无不泯灭,生民之类糜灭几尽,岂不哀哉!”他认为三家逼迫周威烈王封自己为诸侯,这是王道衰微、礼义名分崩坏而导致天下大乱、人民遭殃,恶劣影响波及子孙万代的严重事件。当然,也说明他这部著作为何从这时起头的原因。他如此痛心疾首,可能还有的微言大义是借古喻今,宋神宗重用王安石而变法,其后患殊可警惕!但是,他认为这个天子无可奈何地封侯的事件,是一座时代的分水岭,还是有道理的。韩、赵、魏所灭的智氏党族是“贼臣篡子”,他们本身也是,凭什么还要“下诏”封他们为侯?“礼崩乐坏”了嘛!统治阶级的法统纲常,秩序利益保不住了,“是可忍,孰不可忍?”所以,他认为这是另一个时代的开始。

历史文选期末考点整理.doc

历史文选期末考点整理 一、甲骨文卜辞的构成 前辞、命辞、占辞、验辞 前辞(叙辞):记载占卜的时间和贞人 命辞(贞辞):记载占卜所问的内容 占辞:记载国王看了卜辞后的吉凶判断 验辞:记载验证的结果 二、八卦 亦称经卦,《周易》中的八种基本图形,我国古代的一套带有象征意义的符号。用“一”代表阳,用“-■”代表阴,用三个这样的符号,组成八种形式,叫做八卦。八卦互相搭配又得到六十四卦,用来象征各种自然现象和人事现象。 各卦名称分别为:乾坤震巽坎离艮兑。乾代表天,坤代表地,坎代表水,离代表火, 震代表雷,艮(g4n)代表山,巽(xM)代表风,兑代表沼泽。在《易经》里有详细的论述。八卦相传是伏羲所造,后来用于占卜。坊间亦用汉字“三求平未,斗非半米”来记八卦符号。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卦的代表符号由三爻演变而成。 乾兑离震巽坎艮坤 (一)八卦歌诀乾三连,坤六断,震仰盂,艮覆碗, 离中虚,坎中满,兑上缺,巽下断。 (二)八卦代数 乾一,兑二,离三,震四,巽五,坎六,艮七,坤八。 (三)八卦方位 先天八卦:乾南,坤北,离东,坎西,兑东南,震东北,巽西南,艮西北后天八卦:震东,兑西,离南,坎北,乾西北,坤西南,艮东北,巽东南 (四)八卦所对应的五行: 金?乾、兑乾为天,兑为泽 木.震、巽震为雷,巽为风 土-坤、艮坤为地,艮为山 水-坎坎为水 火-离离为火 五行相生:木火土金水 五行相克:水火金木土 三、尚书真伪之辩 今古文《尚书》,汉代,《尚书》始有今古文之分。西汉文帝时晁错根据济南伏生记诵所整理的28篇《尚书》,用汉代通行的隶书写定,称《今文尚书》。汉武帝时,曲阜孔壁中又发现一?种用战国古文字写成的本子,称《古文尚书》,它比《今文尚书》多16篇。此书到西晋末因战乱丢失。东晋初,豫章内史梅瞭所献《古文尚书》,经唐宋明清以来学者考证,实为伪书。 四、尚书今古文之争 汉武帝末年,《古文尚书》献于朝廷。哀帝时*,刘歆校书时■发现,倡议立学官,引起今古文之争,但遭到金文家反对,刘韵的倡议未被采纳。东汉末《古文尚书》散亡。当时的今古文之争纯属地位之争,真伪还无法定论。

中国历史文选试卷

中国历史文选试卷(上册A卷) 一、填空(每空1分,本题共10分) 1、甲骨文第一部著录性著作是清末刘锷的《铁云藏龟》,第一部研究性著作是孙诒让的契文举例。 2、《世本》内容有七部分,其中作篇记载了上古的技术发明和礼乐初制,氏姓篇是先秦大小贵族的起源和宗支分化状况的族谱。 3、《诗经》中最长的诗篇是宓宫,《国风》中的第一长篇是七月。 4、现存最早的《国语》注本,是三国吴人韦昭作的《国语集》,近人徐元诰撰有国语集解。 5、《汉书》对《史记》的体例有所变更,将“书”改为志,取消“世家”并入列传。 二、解释下列史文中带点的字词(每个字词0.5分,本题共10分) 1、故天翼临子.,法.保先王。通慈; 大 4 2、牝鸡无晨.,牝鸡之晨,惟家之索.。叫鸣; 灭亡9 3、三之日于.耜,四之日举趾.。修理; 足趾18 4、国老 ..皆贺子文,子文饮.之酒。国内退休的老臣; 38 5、晋师三日馆.、谷.,及葵酉而还。住下来休息; 吃楚国的粮食; 41 6、国之父兄请曰:“昔者夫差耻.吾君于诸侯之国,今越国亦节.矣,请报之。” 羞辱; 步入正轨49 7、魏王使客将军辛垣衍间.入邯郸,因.平原君谓赵王曰。抄小路; 借着68 8、鄂侯争之急,辨之疾.,故脯.鄂侯。快; 把.做成肉干 9、余于是因《秦记》,踵《春秋》之后,起周元王,表.六国时事,讫二世,凡二百七十年,著诸所闻兴坏之端.。编排; 起点,头绪; 104 10、始皇曰:“天下共苦.战斗不休,以.有侯王。”受苦于原因是 三、简要回答下列问题(每个字词4分,本题共20分) 1、一条完整卜辞的组成形式。 2、汉初传《诗》有哪四家。 3、越王勾践灭吴的具体措施。 4、《史记》三家注。 5、《诗经》的体例及内容。 四、标点下列史文(每个字词10分,本题共20分) 1、此时鲁仲连适游赵会秦围赵闻魏将欲令赵尊秦为帝乃见平原君曰事将奈

中国历史文选考试大纲

中国历史文选考试大纲 一、字词解释 圩顶:形容人头顶四周高,中间低。圩,洼田四周的埂 礼容:礼制仪容俎豆:古代宴客、朝聘、祭祀用的礼器。俎,置肉的几。豆,盛乾肉一类食物的器皿 要铚:古丧服,束于腰间的麻带。要通腰。又“要经”偻、伛、俯:表尊敬 当世:执政、当政料量平:(做人公正)非常公平。料,称量。 陵轹中国:欺压,干犯。中国,此指中原地区累世:绑人用的绳索,引申为拘禁 崇丧遂哀:趋详之节:走路有节奏的样子 及齐平:平,和解参乘:陪乘和陪乘的人 方贿:土特产属文:擅长写文章领:兼任微(言绝):微妙,深渊 邉豆:礼乐,代指祭祀介胄:披甲戴盔稍:颇,甚事:量词,件 依违:模棱两可,不偏向一方同力:同心协力 罪责:深深自责,责备刻意:克制意欲

志流:志向放荡淫欲舆:参与 偏:偏爱效己:贡献一己之力 济功:成就功业遗尘:遗迹 不期:没有约定(未约定)清称:美誉 师资:,犹师生,师徒了了:聪明伶俐 琢钉戏:一种儿童游戏混混:同“滚滚”,滔滔不绝 正自:只是志存:思念,怀念延誉:传播美名陈结:叙述自己的心意,并与之结交 群下:下属明达君子:开明通达的君子 风声:名望,声望。声誉书迹:文字,文章书翰:书信,文书经略:经营,治理,筹划谋略 折衡之臣:忠勇之臣。折衡:使敌战车后撤,制敌取胜 匡维:匡正维护删:选,节取 浅末:短浅,肤浅恒:平常,平庸之文 浑秽:污秽,污浊龟镜:借鉴往事 良以有焉:是在是有道理啊准:准则

英雄角力:起第:建造府第闲:熟悉蔑不胜: 以老其师:老,使〃〃〃疲劳折书:把书折起来 二、名词解释 史记 1、《史记》是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西汉司马迁撰。 2、《史记》全书由本纪、表、书、世家、列传五部分构成,共一百三十篇。记事上起传说中的皇帝,下迄汉武帝太初年间。 3、《史记》取材广泛,内容丰富。保存了许多珍贵史料 4、A《史记》的注本今存三家:裴骃的《史记集解》八十卷、司马贞的《史记索隐》三十卷、张守节的《史记正义》三十卷。B《史记》的旧版本,以百衲本为最善。此外,中华书局刊印《史记》点校本。 汉书 1、《汉书》是中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东汉班固撰。 2、《汉书》所记上起汉高祖,下终王莽之诛,包括西汉一代二百三十年的史事,共一百篇,其中纪十二篇、表八篇、志十篇、列传七十篇 3、《汉书》在体例上继承《史记》,但有所变更;在内容上继承袭入《史记》,但有所增加 4、十志不拘泥于断代 5、《史记》注本有王先谦的《汉书补注》

2018最新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8课百家争鸣教案

第8课《百家争鸣》 一、教学目标 1.知道老子和孔子及诸子百家代表人物的主要思想;初步理解“百家争鸣”对后世的深远影响。 2.通过创设情境、自主学习、合作讨论、总结归纳等方法,加深学生对各派学说的理解和应用,掌握各派学说的观点,能够学为所用。 3.学习孔子和诸子百家独立思考、探索创新、变革实践的勇气和精神,增强民族自豪感;树立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形成良好的个人素质。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孔子和儒家学说、百家争鸣 难点:各学派的政治主张 三、【导入新课】 【讲授新课】 解题教师:本课我们要学习三个内容:老子、孔子和儒家学说、百家争鸣。同学们说一说,本课我们要了解哪些思想家? 学生:老子、孔子、墨子、孟子、荀子、庄子、韩非。 (一)教材自读 1.老子简介 姓名──李耳时期、国家──春秋后期楚国人人物地位──道家学派的创始人 (1)思想──主张人们应顺应自然;事物都有对立面,对立的双方可以相互转化。 (2)政治──无为而治 片2:1.孔子简介 姓名──名丘、字仲尼时期、国家──春秋后期鲁国人人物地位──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大思想家、大教育家

2.孔子有哪些政治思想主张? (1)核心思想──“仁”、仁者爱人(2)政治──以德治国,反对苛政 片3:3.孔子有哪些教育成就? (1)创办私学,主张“有教无类”。(2)教学中注重德育与知识教育,发现和总结出许多教育规律,提出了一系列教学原则和方法。 4.孔子有哪些文化成就? (1)整理古代重要的文献资料,如《诗经》《春秋》。(2)思想记录在《论语》一书中。 片4:孔子的学说产生了哪些深远的影响? 孔子的学说对中国古代文化的发展有非常重要的影响,他所提出的一些道德规范对中国社会的发展也具有深远的影响。 片5:完成表格:墨家、儒家、道家、法家的代表人物和主要思想,提示主要内容,其他内容找学生补充。 (二)合作析疑 1.你能举出哪些事例(成语)体会老子的思想──对立的双方可以相互转化? 2.孔子的政治主张在当时为什么不能实现?在现实生活中有哪些事例体现了孔子“仁”的思想? 3.结合课后活动1,说说孔子的教育思想对你的学习有哪些指导意义? 4.春秋战国时期为什么会出现百家争鸣的局面?百家争鸣产生了什么影响? 【课堂小结】

春秋战国时期国际关系

春秋战国时期各国国际关系 春秋时期的政治现实决定这一时期不可能产生一个国际法体系。春秋时期诸侯国并不是主权国家,这一点毋庸置疑。既然诸侯国不具备主权独立国家形态,那么诸侯国之间的邦交就不是所谓的国家间关系,因而也就不可能产生所谓的国际法体系。周王室与诸侯国之间形成宗藩关系——其本身就是一种封建性的中央与地方关系,虽然诸侯国正在从地方行政单位向脱离王室控制的独立政治体发生角色转变。尽管封建社会的性质决定这种宗藩关系中诸侯国有相当程度的独立性,而且周王室权威的衰落导致其不能承担中央政府的角色并加剧诸侯国的独立倾向,但是这种宗藩关系的本质属性在春秋时期并没有发生根本改变——即使我们不能过度强调周王室的“天下共主”地位。由于封建制度本身的缺陷和国家管理手段上无法克服的困难,导致春秋时期的诸侯国事实上变成地方割据势力——这在后世的中国历史中也屡次出现。这种地方的分裂割据就像家族成员之间争权夺利而导致家族关系的不稳定一样,是王室衰弱的结果而不是这些地方割据势力自然选择的结果,并且与这种分裂割据相伴随的是重新恢复统一和谐秩序的努力。 “会盟”是诸侯国之间交往的一种重要形式。最初的“会盟”是由王室主导的,其目的是密切王室与诸侯之关系并加强对诸侯的控制。进入春秋时代,王室衰微,但其政治上“天下共主”的传统的惯性使其仍有一定的号召力。齐桓公、晋文公称霸时期的“会盟”虽然本质上是以维护霸权为目的,但仍然是在“尊王攘夷”的旗帜下举行的。到“晋楚争霸时期”,“会盟”就完全变成霸主国通过武力胁迫而确保势力范围、对中小盟国敲诈勒索的工具。这一时期的“会盟”完全撇去过去的友好气氛和家族情谊,完全成为诸侯国寻求自身利益的竞技场所。那么,在春秋时期频繁的“会盟”是否能够产生所谓的国际法规范?虽然在春秋时期的“会盟”也形成一些对诸侯国行为的制约,但本质上这些所谓的“规范”仅仅是传统的惯性,如“葵丘会盟”的誓词所表明的那样,更多地表现出一种处理家事和维护家族内情谊的倾向。在齐桓、晋文两大霸主时期,“会盟”的作用表现为:霸主取代周王室而维护整个封建体系的秩序和家族内部的和睦;统一体系内部的分歧以共同抵御外族入侵。可以看出春秋时期的霸主实际上替代周王室而继续处于体系的最高层并通过自上而下的压力维护体系的完整性,在这种体系中显然不存在产生国际法的先决条件——独立的国家、平等的共识以及共同认定的准则。 战国时代的形势是:楚在南,赵在北,燕在东北,齐在东,秦在西,韩、魏在中间。在这七个大国中,沿黄河流域从西到东的三个大国──秦、魏、齐、在前期具有左右局势的力量。 战国前期,“七雄”形成,各国将精力用在内部整理上。各国招贤才能,励精图治,像李悝,吴起,商鞅等人的变法维新就发生在这时期。战国中期,就是大战的时候。真是:“国无宁日,岁无宁日”“邦无定交,土无定主”的混战局面。各个国家为保持自己的生存和扩大国土的势力,君主们都相继称王,独霸一方。一方面加强中央集权,改革图强,加强军备;另一方面,在外交上频频争取别国的“合纵”“连横”。战国后期,秦国昭襄王用范睢为相,采用了“远交近攻”之计,破坏了各国的“合纵”,加强了秦国的国力,军事,成了战国时期的第一强国,削弱了各国的力量。 反观战国时期的“七雄”,尽管“合纵”政策对于其他六国来说是抗秦的最佳选择,六国为了自身的利益选择而在“合纵”和“连横”政策之间摇摆不定,而秦国则不断变换联盟关系,步步为营,最终各个击破。每一次“合纵”最终都归于失败,而每一次“连横”最终都能给秦国带来利益,其根源就在于这时各大国都奉行的兼并政策,没有一个国家愿意维持现状,没有一个国家不想对外扩张。一方面由于的大国都持有相同的目的,面对秦的分化策略容易导致联盟的解体;另一方面秦国在联盟关系的变幻过程中有针对性地逐个打击联盟成员,最终导致联盟彻底崩溃。其他六国本身就没有单独抗秦的实力,联盟的彻底解体使其他

中国历史文选--名词解释

1、金文:又称“钟鼎文”或“吉金文”,是铸在青铜器上的铭文,其内容记录了战争、争讼券书、祖先颂 词、天子册命、结盟誓约等,多为西周和春秋时的铭文,是研究西周春秋的第一手文字资料。其代表有西周的大盂鼎上的铭文,具有代表性的研究著作有,罗振玉的《三代吉金文存》、郭沫若的《殷周青铜器铭文研究》。 2、《国语》是我国第一部国别体史书。《战国策》国别体史书。 3、先秦史籍对后市的影响:第一、保存了丰富的历史资料;第二、形成了比较科学、完整的史书编写体 例;第三、开创了私人修史的先例(如孔子《春秋》);第四、“直笔与曲笔”的写作思想,为后世治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4、《尚书》:是一部综合性的历史文献,它记录了上起尧舜下到春秋中叶的秦穆公期间1400多年的历史, 其内容与甲骨文金文相参而证,是研究从奴隶社会到封建社会不可多得的史料。其包含的体例有典、训、谟、诰、誓、命,是纪事本末体的萌芽,也开了编年体的先河,其中的《禹贡》关于九州的记载是后世大一统思想的根源。 5、编年体:是以时间为中心,按年月顺序编写的一种史书体裁。其优点是便于比较、了解各史事之间的 关系,使读者对史事发生经过的时间十分清晰;缺点是同一事件发生和延续的时间过长,对历史人物的生平和典志等史事,也无从详其原委。如起居注、实录体等。我国第一部正规的编年体史书是孔子编修的《春秋》,《左传》是我国第一部较为完备的编年体史书,《资治通鉴》是我国第一部完善的编年体通史。 6、孔子编《春秋》时“为尊者讳为亲者讳为贤者讳”,并运用“寓褒贬、别善恶、以定名”的春秋笔法。 7、《资治通鉴》:是我国历史上一部杰出的编年通史。其记事起自周威烈王二十三年,止于后周世宗显德 六年,共1362年。全书采用编年体形式,用翔实的史料完善了编年叙事法,还通过史论表明自己的态度和观点。全书内容以政治、军事为主,对礼乐、文学、地理也有较详记录,对经济文化等典制基本未涉及。其目的是从政治上总结历代统治经验教训,为封建统治阶级提供一部教科书。后世多有仿效,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8、司马光:北宋著名史学家、文学家、政治家。字君实,宋陕州夏县人,谥号“文正”。司马光自幼好学, 二十岁考中进士,他曾立志要编一部编年体史书,总结历代统治经验,于是博览众史书,删削冗长,举辑机要,到宋英宗时,司马光写成战国秦历史共八卷,宋英宗看后十分赞赏,并命他继续写下去。 后来王安石为相,推行变法,司马光反对,受到排挤,遂退居洛阳潜心编史,前后共用19年,《资治通鉴》全书告成。司马光集前世史学之大成,无愧“文正”这一称号。 9、纪传体:即由纪、传(世家)、表、志(书)组成,已记录人物为中心的史书体裁。创始于西汉司马迁 著《史记》。其优点是有大量人物,言事结合,结构完整,典章制度记录全面。缺点是以人物为中心,记事不完整,不便了解人物在事件中起的作用。纪传体被后世历代政府定为正史的主体,二十四史包含了丰富的史料,由于官方编写,也存在着很多问题。但纪传体的创立,对后世记史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10、《史记》:是一部纪传体通史,包含12本纪、10表、8书、30世家、70列传,共130篇,记述了上起 黄帝、下讫汉武帝三千多年间的诸多方面的历史,其内容丰富,堪称为一部体大思精的百科全书。《史记》开创了纪传体史书的先河,让历代学习。其记录的时间、范围广泛,事迹全面,人物丰富,涉及典籍面广,在史料搜集取舍上,为后世树立了典范。司马迁编写《史记》时,尊重史实,秉笔直书,重视人在历史上的作用,重视用社会经济生活来探索历史发展的原因,这些进步思想对史学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11、司马迁:西汉著名史学家、文学家,字子长,西汉左冯翊夏阳人。司马迁出生于史学世家,其父任太 史令多年,他幼年师从董仲舒、孔安国等名师,二十岁开始壮游全国,此间探访历史遗迹,考察风土民情收集了史料。元封三年,司马迁升任太史令,他秉承父亲遗愿,开始准备撰写《史记》。天汉三年,司马迁遭李陵之祸,被捕下狱,处以腐刑。出狱后他任中书令,忍辱负重,发奋撰写《史记》,前后有15年以上时间才写定成书。《史记》成书是一个划时代的创举,司马迁注定名留青史。 12、《汉书》: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它沿用《史记》的纪传体例,并改本纪为纪,改书为志,取消 世家,由纪、表、志、传四部分组成,共一百篇。它为断代史,记载了西汉高祖元年到王莽地皇四年

(2016年秋季版)《春秋战国时期的思想文化》教学设计

第8课春秋战国时期的思想文化 一、教学目标 知识能力: 掌握老子及其主张、孔子在思想、文化、教育上的成就和诸子百家的代表人物及主要思想;区分各派的政治主张,培养学生初步运用唯物辩证观点分析历史人物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收集诸子百家各派学说的资料,感知春秋战国的社会大变革;以辩论法展开课堂教学,培养学生在辩驳中抓住问题的关键,清楚表达观点。 情感教育与价值观: 通过了解孔子和战国诸子百家对后世及世界文化的深远影响,增进民族自豪感;学习孔子和诸子百家在当时社会大变革的时代,敢于独立思考、创新的勇气,培养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并通过小组合作探究的活动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 二、教学要点 重点:孔子及其学说。 难点:通过探究百家争鸣局面的原因和教师通俗易懂的语言、深入浅出的讲授,使学生初步认识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之间的内在联系。百家争鸣的主要学派、代表人物和基本主张。 三、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春秋战国时期我国在科技文艺方面取得了哪些成就?学生回答之后,教师指出:春秋战国时期在思想方面也有重大成就,出现了孔子、老子等思想家和百家争鸣的局面。这些对后世乃至世界文化,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讲授新课: (一)老子及其主张 分析: 1.老子生平 2.思想主张 3.文化成就 (二)孔子及其学说 分析: 1.孔子生平 2.思想主张 3.文化成就

4.教育成就 (三)孔子及其学说 分析: 1.百家争鸣局面的形成 2.诸子百家及其思想主张 3.百家争鸣的影响 小结: 1.本课内容 2.列举战国时期各主要学派的代表人物及其主要观点。 参考答案:墨家:代表人物墨子。主张“兼爱”“非攻”。希望人们互助互爱,反对以大欺小,以强凌弱的侵略战争,支持正义战争。 儒家:代表人物孟子。孟子提出“春秋无义战”,笼统地反对一切战争。主张用“仁政”治国,轻徭薄赋。保护自然资源。 道家:代表人物庄子。主张顺其自然,“无为而治”。 法家:代表人物韩非子。主张改革、反对空谈仁义;提倡法治;主张建立君主专制的中央集权国家。 兵家:代表人物孙武。“知彼知己者,百战不殆。” 孙膑:反对空谈仁义,提出“战胜而强立,故天下服矣”的主张。

2021届安徽省皖西南联盟高三年级上学期期末联合考试文综历史试题

绝密★启用前 安徽省皖西南联盟 2021届高三年级上学期期末质量检测联合考试 文综-历史试题 2021年1月考生注意: 1.本试卷分第I卷(选择题)和第II卷(非选择题)两部分,共30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2.请将各题答案填写在答题卡上。 3.本试卷主要考试内容:高考全部内容。 第I卷(选择题) 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 春秋战国时期,文士“各著书,言治乱之事,以干世主”,如孟子作书七篇,邹行(阴阳家代表)作《终始大圣》之篇十余万言,老子著上下篇,慎到(法家代表)著《十二论》,庄周著书十余万言,荀子列数万言而卒。这一现象说明当时A. 学术文化氛围宽松 B. 儒学的影响力式微 C. 士人地位显著提高 D. 诸子百家趋向融合 2. 下图是出土于今河南南阳的东汉中晚期墓葬中的画像石上的画面(局部)。该画面反映出当时 A. 犁耕技术在中原地区推广 B. 重农抑商政策得到加强 C. 男耕女织的分工协作发达 D. 农民对农业丰收的期盼 3. 唐太宗为《晋书·王羲之传》撰写传论道:“详察古今,研精篆素,尽善尽美,其惟王逸少(王羲之)乎!”并把书法列为科举取士的考量内容之一。此后,王羲之的书法,逐渐取代钟(繇)书而大行于世。由此可知,唐代书法

A. 逐渐成为一门艺术 B. 呈现出一元化趋势 C. 发展受社会环境影响 D. 难以超越前代水平 4. 元世祖统治前期,以汉法弥补蒙古旧制的空缺;到后期,他有感“朕左右复无汉人,可否皆自朕决”,于是重置汉人儒臣于风纪之司(监察机构),遇有大政,使其议论之,遂成为有元“家法”。元世祖创立的这一“家法” A. 适应了专制集权统治需要 B. 强化了中枢权力的 制衡 C. 消除了蒙汉民族间的差异 D. 巩固了儒学的正统地位 5. 《南京条约》签订后,道光帝说“不得不勉允所请,藉作一劳永逸之计,借此通商,永相和好。“清廷签约代表耆英也认为。“惟一切善后事宜,尚须明晰要 议,立定章程,尽一办理,方可期一劳永逸,永杜兵端”。这反映出,《南京条约》签订后 A. 国家平等交往原则在中国确立 B. 统治集团对国际形势形成理性判断 C. 传统天朝体制的影响逐步消除 D. 中国外交开启了近代化的艰难历程 6. 《湘报》曾刊登1897~1898年湖湘地区的科举试题,如浏阳县试题为"伸民权可以尊君说"罢谏官设议院",宝庆府试题为"光武禁奴林肯禁黑奴论",永州府试题为"君主民主君民共主说"等。材料信息反映出当时 A. 士子的社会角色重新定位 B. 读书人知识结构的新变化 C. 人才选拔制度发生了变化 D. 传统的知识环境开始改变 7. 电影《八佰》讲述了1937年上海即将沦陷之时,国民革命军陆军第9集团军88师524团谢晋元等八百壮士(实际只有400多人)奉命退守四行仓库,与日军激战四天四夜,鼓舞了全国军民抗战士气的英雄事迹。此役 A. 属于徐州会战的一部分 B. 体现了中国军民的抗战决心 C. 是国共联合抗日典范 D. 完全扭转了抗日战争的颓势 8. 下图所示为1954年由上海画片出版社出版发行的一幅画报,主题是"练好身体 加紧生产",画报描绘了工人们在空地上一起进行身体锻炼的场景。该画报意在表达

湖南省株洲市天元区马家河中学2012年秋七年级历史上册《第8课春秋战国的纷争》学案(无答案) 新人教版

湖南省株洲市天元区马家河中学2012年秋七年级历史上册《第8课春秋战国的纷 争》学案新人教版 【学习目标】 1、识读《春秋列国时期黄河、长江中下游地区图》、《战国时期黄河、长江中下游地区图》。 2、分析春秋五霸的共同特点。 3、分析春秋争霸的历史作用。 【学习重点】 重点:齐桓公称霸及他首先称霸的原因。 难点:春秋争霸的实质和历史作用。 【学习过程】(精彩课堂,展现独特自我) 二、合作探究 (1)观察,哪一幅图是春秋形势图?哪一幅图是战国形势图? (2)比较两幅图,看看春秋时期的诸侯国与战国时期的诸侯国,有什么变化?春 秋 战 国 的 纷 争 春 秋 争 霸 战国七雄 战国七雄:、、、、、、 著名战役:、等 图 二 图 一

(3)你能说说春秋和战国时期的著名战役吗?春秋和战国两个时期的战役在本质上有什么区别? (4)春秋战国时期这种混战局面,主要是西周实行的一种制度所埋下的祸根。这一制度是什么? 2、阅读材料 材料一子曰:“管仲相桓公,霸诸侯,一匡天下,民到于今受其赐。” 材料二晋文公在践上会盟诸侯,与会的有鲁、齐、蔡、郑、卫等国,周天子应召参加,并册封晋文公为侯伯,晋文公成了中原的霸主。 (1)材料一中的“霸诸侯”是指哪一件事?桓公得以实现“霸诸侯”的因素有哪些? (2)材料二中晋文公称霸中原是与哪一诸侯国争霸的结果?促成其成为霸主的决定性战役是什么? (3)春秋时期,诸侯之间不断的战争的原因是什么?这些战争是否有积极作用?为什么? 三、巩固训练 1、据记载,春秋时期鲁国向周天子朝贡7次,其中鲁君亲自去的有3次,同时鲁国却朝齐国11次,朝晋国20次。这说明() A.鲁国定期向周天子纳贡 B.鲁国主动与齐、晋交好 C.周天子依附于诸侯 D.周天子失去了往日的权势 2、齐桓公提出“尊王攘夷”的口号,积极开展对外活动。“尊王攘夷”的实质是() A.尊崇周天子,击败周边少数民族的进攻 B.保卫周王室,与周边少数民族建交 C.帮助周天子解除周边民族的威胁 D.利用周天子的影响来号令诸侯,发展自己的力量 3、小明期中考试成绩不理想,他在日记写下了这样一句话:“我要学卧薪尝胆,不学 纸上谈兵。”横线上的两位人物分别是() A.夫差、白起 B.勾践、白起 C.勾践、赵括 D.夫差、赵括 4、我国古代的很多成语来源于春秋战国时期,下列成语与古代事件对应正确的一组是() A.退避三舍——城濮之战 B.纸上谈兵——桂陵之战 C.卧薪尝胆——长平之战 D.围魏救赵——吴越争霸 巧记忆 齐楚秦燕居四方,东西南北各逞强; 赵魏韩国在里面,由北向南串一线; 齐魏马陵魏旗落,秦赵长平赵削弱。

中国历史文选考点总结

中国历史文选考点总结 一、甲骨文 前言简述部分:定义: 甲骨文是我国目前发现的最早的文字,因刻在龟甲和兽骨上而得名,又称为契文(刀刻 文字)。内容主要是商代后期王室占卜的记录,故又称卜辞。最初在河南安阳的殷都废墟中出土,故又称殷墟文字。甲骨文已经脱离图画文字形态,文字构型以象形为基础,辅以形声 和假借字,是一种相当成熟的汉字,证明了汉字产生在此之前,并使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上溯到商代。 填空重点: 1、甲骨总数在十五万片以上。 2、单个文字大约在五千左右,已被认知的尚不足两千字。 3、一条完整的甲骨卜辞,应包括叙辞、命辞、占辞、验辞。 4、王国维《殷卜辞中所见先公王考》 5、上个世纪七八十年代出版的《甲骨文合集》(郭沫若主编、胡厚宣总编辑中科院出版社)为总结性著作。 课外补充: 1 、1899 (光绪25年),金石学家王懿荣发现甲骨,被称为“甲骨文之父”。 2、甲骨的发现以及殷墟性质的推定导致1928年开始的殷墟发掘,成为中国现代考古学的开端。 3、甲骨四堂:罗振玉(雪堂)、郭沫若(鼎堂)、王国维(观堂)、董作宾(砚堂)。 4、六书:指事、象形、形声、会意、转注、假借。 二、金文 前言概述部分: 定义: “金文”现代涵义有二,一是指商周(或含秦汉)时期刻铸在铜器上的整篇铭文文献,此义约始于清吴式芬的《捃古录金文》;一是指甲骨文之后的一种字体或书体,此义约始于 容庚的《金文编》。 填空重点: 1、金文内容多反映战争、社会动乱等重大历史事件。 2、容庚《商周彝器通考》、《金文编》。 3、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殷周金文集成》。 4、金文的学术价值是多方面的,为古文字学研究和先秦史中周代历史提供了第一手资料。 三、诗经 前言概述部分: 《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相传为孔子所删订。原本称《诗》经博士后,始称 ,汉武帝立五《诗经》,为儒家经典之一。

春秋战国时期的文化常识

春秋战国时期的文化常识 导读:【春秋战国】 春秋战国时期历史散文名著有《春秋》《左传》《国语》《战国策》;诸子散文名著有《论语》《墨子》《孟子》《庄子》《荀子》《韩非子》等。 《春秋》是孔子根据鲁国史料编纂的,我国现存第一部编年史,它属于私撰史。 “春秋三传”是指《左传》和公羊高的《公羊传》谷梁赤的《谷梁传》等三部传《春秋》著作。三传之中,《公羊传》《谷梁传》以解释《春秋》的“微言大义”为主,而《左传》在性质上完全是一部由作者独立编撰的新史书。 班固的《汉书艺文志》将春秋战国时期的各流派概括为九流十家,即:儒家道家阴阳家法家名家墨家纵横家杂家农家等九家,另处还有小说家。但班固的概括也未尽全面,当时颇为活跃的兵家,就未列入。 春秋战国时期的散文,概括地可以分为两大类:一是以议论,说理为主的论说文,又称诸子散文;一是以记述历史人物事件为主的历史散文。 《左传》又称《左氏春秋》《春秋左氏传》,它记述战争的著名篇章有《晋楚城濮之战》《秦晋殽之战》《齐晋之战》《齐鲁长勺之战》等。这是一部以叙事为中心的历史著作。 《战国策》又称《国策》,还有《短长》《事语》《长书》和《修

书》等异名。它是秦汉间人篡集的一部历史著作。 《国语》是我国第一部国别史,又称《左氏外传》或《春秋外传》我国儒家学派的创始人是孔子,他的思想言谈行事主要记录在《论语》里,这是一部语录体著作。 《论语》里有一段向为人传诵的`精彩文字是《先进》篇中的《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章》,内容是记述孔子与几个学生谈各自志向的,其中他所赞赏的是曾皙的志趣。 《庄子》一书的作者是庄周,他是道家学派的重要代表人物之一。 寓言一词出于《庄子》书中。《庄子》著名的寓言有《庖丁解牛》《触蛮之争》等。 《孟子》中的著名寓言有《揠苗助长》《月攘一鸡》《奕秋诲奕》等。 《韩非子》中的著名寓言有《自相矛盾》《郑人买履》《滥竽充数》等。《韩非子》是保存寓言最多的。 【春秋战国时期的文化常识】 1.文学常识之春秋战国时期的名家和名著 2.文学常识:春秋战国时期的名家和名著 3.文学常识中的文化常识 4.春秋战国时期的成语故事四则 5.中考关于语文的文化常识 6.小学语文文学常识关于春秋战国的

2019-2020年七年级历史上册 第8课 春秋战国的纷争教案 岳麓版

2019-2020年七年级历史上册第8课春秋战国的纷争教案岳麓版 教学目标知识目标春秋的争霸战争和战国七雄 能力目标以丰富的历史故事,开拓学生的视野,拓宽思路 教育目标引导学生为国家的兴亡增强毅力发奋学习 重点、难点霸主:齐桓公、晋文公、楚庄王等;七雄并立 策略和方法学科渗透语文(成语)教学媒体投影 教学程序教学内容 板书春秋战国的纷争 . 强调; 东周分春秋和战国两个时期 春秋前770年——前476 战国前475年——前221年 一春秋争霸-----相继称霸(前770——前476) 分析: 1诸侯争霸的实质(目的) a政治上:号令诸侯 b经济上:迫使各国向霸主贡赋 2著名霸主: a齐桓公首先称霸(任用管仲为相) b晋文公称霸 c楚庄王称霸 d吴越称霸 c宋襄公和秦穆公 二战国七雄(前475年——前221年) 分析: 前475——前221年是历史上的战国时期。 1三家分晋(韩、赵、魏 2战国七雄:韩、赵、魏、楚、燕、齐、秦 3主要战役: a桂陵之战 b马陵之战 c长平之战 小结,强化训练: 1本课内容 2巩固练习1教师活动 2课前导学:学生预习,熟悉课文有关的成语: 退避三舍 卧薪尝胆、 纸上谈兵 老马识途 朝秦暮楚等 3指导讨论

你认为那个成语给你的感受最深? 补充课外知识管鲍之交和一箭之仇等 4提问:晋国争霸战争著名的战役是什么?(分析) 5学生补充成语: 围魏救赵、增灶减灶、 介绍: 孙膑与庞涓; 廉颇蔺相如; 赵括与白起。 6组织讨论 战争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什么样的影响?历史发展的趋势又是怎样? 学生活动 阅读课文及补充成语 回忆:西周灭亡和东周开始(前771---前770) 思考: 回答: 1课文中的成语 2齐桓公为什么先称霸 要点:归纳 a自然条件 b雄厚实力 c高明手段 3学生讲:成语故事 成濮之战,退避三舍 4想一想: 什么时件事魏国的原气大伤? 5可考虑表演“纸上谈兵”小话剧 6小结: 要求学生回答本课你学到那些知识

宁波大学2018年人文学院《中国历史文选》复试考试大纲_宁波大学考研论坛

宁波大学2018年人文学院《中国历史文选》复试考试大纲科目名称:中国历史文选 一、考试形式与试卷结构 1、试卷满分及考试时间 本试卷满分为100分,考试时间为120分钟。 2、答题方式 答题方式为闭卷、笔试。 3、试卷题型结构 ①名词解释 ②简答题 ③材料题 二、考查目标(复习要求) 《中国历史文选》归根到底是一门语言工具课,这就决定了它的教学目的,只能是通过对字、词、语、句及语法的讲解和训练,培养、提高学生阅读古代史第一手文言史料的兴趣和能力,使之了解和掌握传世典籍的数量、性质及功用,以便在今后从事史学研究时,能够正确理解和运用古代文献中的文言史料。 三、考查范围 1、经部文献 ①《诗经·七月》 ②《尚书·牧誓》 ③《左传·晋楚城濮之战》 2、史部纪传类 ①《史记·货殖列传》 ②《汉书·武帝本纪》 ③《后汉书·党锢列传序》 ④《宋书·谢灵运传论》 3、史部地理类 ①《洛阳伽蓝记·法云寺》 ②《水经注·鲍邱水》 4、史部史评类 ①《史通·二体》 ②《文史通义·书教下》 5、史部政书类 ①《通志·总序》 ②《通典·田制》

6、史部编年类 ①《资治通鉴·秦晋淝水之战》 ②《续资治通鉴·宋太祖收兵权》 7、史部纪事本末类 ①《资治通鉴本末·安史之乱》 ②《宋史通鉴本末·王安石变法》 8、史部学案类 《明儒学案·凡例》 9、子部文献 ①《日知录·宋世风俗》 ②《廿二史劄记·汉初布衣将相之局》 10、集部文献 ①《潜研堂文集·经世子集之名何昉》 ②《新史学·史学之界说》 四、参考教材 《中国历史文选》(上下),周予同主编,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年8月第3版文章来源:文彦考研

岳麓版七上第8课《春秋战国的纷争》word教案

第8课春秋战国的纷争 教学目标知识目标春秋的争霸战争和战国七雄 能力目标以丰富的历史故事,开拓学生的视野,拓宽思路 教育目标引导学生为国家的兴亡增强毅力发奋学习 重点、难点霸主:齐桓公、晋文公、楚庄王等;七雄并立策略和方法学科渗透语文(成语)教学媒体投影 教学程序教学内容 板书春秋战国的纷争 . 强调; 东周分春秋和战国两个时期 春秋前770年——前476 战国前475年——前221年 一春秋争霸-----相继称霸(前770——前476) 分析: 1诸侯争霸的实质(目的) a政治上:号令诸侯 b经济上:迫使各国向霸主贡赋 2著名霸主: a齐桓公首先称霸(任用管仲为相) b晋文公称霸 c楚庄王称霸 d吴越称霸 c宋襄公和秦穆公 二战国七雄(前475年——前221年) 分析: 前475——前221年是历史上的战国时期。 1三家分晋(韩、赵、魏) 2战国七雄:韩、赵、魏、楚、燕、齐、秦 3主要战役: a桂陵之战 b马陵之战 c长平之战 小结,强化训练: 1本课内容 2巩固练习1教师活动 2课前导学:学生预习,熟悉课文有关的成语: 退避三舍 卧薪尝胆、 纸上谈兵 老马识途 朝秦暮楚等 3指导讨论 你认为那个成语给你的感受最深? 补充课外知识管鲍之交和一箭之仇等 4提问:晋国争霸战争著名的战役是什么?(分析) 5学生补充成语: 围魏救赵、增灶减灶

介绍: 孙膑与庞涓; 廉颇蔺相如; 赵括与白起。 6组织讨论 战争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什么样的影响?历史发展的趋势又是怎样? 学生活动 阅读课文及补充成语 回忆:西周灭亡和东周开始(前771---前770) 思考: 回答: 1课文中的成语 2齐桓公为什么先称霸 要点:归纳 a自然条件 b雄厚实力 c高明手段 3学生讲:成语故事 成濮之战,退避三舍 4想一想: 什么时件事魏国的原气大伤? 5可考虑表演“纸上谈兵”小话剧 6小结: 要求学生回答本课你学到那些知识

中国历史文选上5

十三、《晋书》 重点:选文的翻译,重点词汇的掌握。 难点:胼文的特点以及胼文的翻译。 解题: 《晋书》是记载晋代历史的纪传体断代史著作。唐朝以前的正史,虽然大多由史官撰成,但绝大多数成于一人之子,作者的史学观点贯穿到全书。从唐朝官府修撰《晋书》、五代史起,绝大部分正史几乎都是由封建王朝设立史馆,任命宰相检修,遴选许多史官担任篡修官,集体分工编篡而成。因为,唐太宗李世民曾经撰写了《宣帝纪》、《武帝纪》和陆机、王羲之的传论,所以题名“御撰”。 唐代贞观20年(646),唐太宗下达了《修晋书诏》,“令修国史所更撰《晋书》”。诏书对《史记》、《汉书》以下以至“五代史”历代正史,但是对唐朝以前的晋史都不满意。两晋南朝时期出现了26种晋史,到了唐朝初年还存有18种。这些书,只有一、二种兼具两晋历史,大多并不是完全意义上的晋史。《修晋书诏》批评它们“烦而寡要”、“劳而少功”,或者“滋味同于画饼”、“略记帝王”,所以下令重新修撰《晋史》。 重新修撰《晋史》以房玄龄、褚遂良为监修,参与撰述的有许敬宗、令狐德棻、敬播、李淳风、李延寿等21人。其中令狐德棻为首,他和敬播在制订《晋书》的体例上起了重要作用。《晋书》的重修以臧荣绪的《晋书》为蓝本,参酌其它众多的晋史以及晋人的文集予以补充,重新修撰。《晋书》包括帝纪10卷、志20卷、列传70卷、载记30卷,叙例、目录各1卷。叙、目已经佚失,今存130卷。 《晋书》的记事,起于泰始元年(265),迄于元熙二年(420),包含西晋4帝、东晋ll帝一共156年的历史,并追叙了晋朝先世司马懿、司马师、司马昭在东汉末年和曹魏时期的活动,还包括了与东晋同时并存的北方十六国的历史。《晋书》对于这样的纷繁的历史格局,能从容的表述出来,显示了当时史学家的组织力量和创造才能。 《晋书》的成就首先在于它写出了两晋历史的全貌,弥补了以前史学著作的不足。内容也很充实。因此,《晋书》问世以后,其它的晋史都亡佚了。《晋书》的另一成就就是还突出地表现了他对民族关系以及其它割据政权的历史的撰写。

第6课 春秋战国的纷争 教案

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 第6课春秋战国的纷争 【课标要求】: 知道春秋争霸和战国七雄的史实。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了解东周概念的内涵及春秋战国的历史分期。列举春秋五霸和战国七雄的名称。知道齐桓公争霸、晋楚争霸及马陵之战、长平之战。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搜集、整理信息的能力。比较、评价、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发挥重塑历史特色人物的想象能力。识读春秋战国形势图,学习识读历史地图的基本技能。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①认识到改革是诸侯国强大的根本原因。 ②通过齐桓公、晋文公、越王勾践建立霸业的过程,使学生懂得国强要革新,国立靠治业,国兴靠人才的道理。引导学生为国家的兴旺追求更高目标,增强毅力,发奋学习。 ③认识到分解时期也孕育着统一的因素。 【教学重点】: (1)齐桓公称霸。 (2)城濮之战,长平之战。 【教学难点】: 正确看待春秋战国时期的战争性质,对于初一新生来说不易自己领会。 【教学方法】: 重点的突破方面:齐桓公称霸可根据问题的难度和学生的年龄特点进行谈话、组织讨论,并在讨论的基础上总结齐国和晋国迅速强大的共同原因。两个战役启发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他们参与到讲述故事演故事的活动中去,用文艺形式深化本课知识,加强学生对成语故事重新思考,使学生的情感认识不断升华。 难点突破方面:组织学生进行知识的对比和辩论,由浅入深地使学生了解这一个历史时期的特点是战争,并以战争为主线,贯穿整个历史时期的始终,了解战争既有残酷的一面,同时又具有现实作用的另一方面,突破难点。同时使用多媒体课件。 【学法指导】: 老师方面:根据教学实际,对春秋五霸和战国七雄二幅地图进行多媒体处理;指导学生编排“纸上谈兵”的历史小话剧。设计好几组问题的讨论方案。

中国历史文选

中国历史文选 一、名词解释 1.《国语》:作者迄今尚无定论,旧传为春秋时左丘明所撰,共21卷, 其记事上起周穆王征犬戎(约公元前967年),下迄韩、赵、魏三家灭智伯(公元前453年),记载前后约五百多年间周、鲁、齐、晋、郑、楚、吴、越等八国的史事。因与《春秋》记事时间段略为相同,故又有《春秋外传》之称。 2.《战国策》:原作者不详。体例为国别体。今传本30卷33篇。其记 事继“春秋”之后周贞定王十六年,韩赵魏三家灭智氏开始,到楚汉之际,秦二世继位为止,其间240余年史实。西汉末刘向综合整理《国策》、《国事》、等数种史料而编定为33篇,其多载战国游士之策谋,是研究战国历史的重要材料。非所谓“正史”、“国史”,而为“杂史”,不免道听途说、夸张虚构,有不完全与史实相符之处。 3.《水经注》:作者郦道元作《水经注》,博览群书,引书多到430余 种。而注文30万字左右,为原文1万多的20倍;卷帙由原来的3卷,增为40卷。因此,虽名为注释,实则自成为一全面系统的水文地理著作,是考查古代河流水道必不可少的重要资料。郦道元作注,并不只限于条列河流的地理位置,而是“即地以存古”,《水经注》的史学价值还远不止于此。 4.《洛阳伽蓝记》:北魏杨炫之著,一部集历史、地理、佛教、文学于 一身,成书于东魏孝静帝时。伽蓝,意为众园,众沙门修行的处所,即佛寺。 书中历数北魏洛阳城的佛寺,分城内、城东、城西、城南、城北五卷叙述,对寺院的缘起变迁、庙宇的建制规模及与之有关的名人轶事、奇谈异闻都记载详核,以佛寺的盛衰而揭露社会现实,以警示后人。与郦道元《水经注》一起,历来被认为是北朝文学的双璧。 5 .《世说新语》:南朝宋临川王刘义庆著,原名《世说》,北宋时晏殊 加以删拼,遂为今之流行本,为3卷。记载了自汉魏至东晋许多名人学士的遗闻琐事。全书分门别类,辑录成德行、言语、政事、文学等36门,记历史上真实人物的轶闻趣事1200余则。其历史价值在于材料丰富生动,可与正史互补,使笔记体例完善成熟. 6.《礼记》:儒家经典十三经之一,是中国古代一部重要的典章制度书籍。《礼记》一书的编定是西汉礼学家戴德和他的侄子戴圣。汇集了战国秦汉间儒家的言论,特别是关于“礼制”方面的言论,内容博杂。有的解释礼经,有的考证和记载礼节制度,有的记述某项礼节条文和某项政令,有的是谈关于礼制的理论。书中资料反映出古代社会伦理观念、宗法制度、阶级关系和儒家各派的思想等等,对研究古代社会政治、思想有重要参考价值。 7. 孟子:名轲,战国时期邹(山东邹城市)人,儒家学派重要代表。提出了“仁政”、“王道”的政治主张以及性善论、理想人格的主张。孟子的仁政思想突出了“民”的地位,所谓“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具有明显的民本色彩。孟子发展了孔子的学说,在儒学的成熟、发展上有重要的地位。孟子受到

中国历史文选第一学期期末本科B卷

《中国历史文选》试卷(B) 政法系历史专业本科 一、列举题(每题2分,共10分) 1、举出“四书五经” 2、举出《史记》三家注 3、举出《汉书》新创四志 4、举出《后汉书》新创列传七篇 5、举出两晋南北朝方志地理书三部

二、名词解释(每小题4分,共20分) 1.“古文尚书” 2.《史记》“三家注” 3.《汉书.艺文志》 4.《三国志注》 5.郦道元

三、简答题(每小题8 分,共16分) 1.简述《三国志》对正统问题的处理方法? 2.《汉书》与《史记》相比较在体例和内容上有何继承、发展和创新?

四.翻译题(每小题8分,共40分) 1.今商王受,惟妇言是用;昏弃厥肆祀,弗答;昏弃厥遗王父母弟,不迪;乃惟四方之多罪逋逃,是崇是长,是信是使,是以为大夫卿士,俾暴虐于百姓,以奸宄于商邑。 2.诸子十家,其可观者九家而已,皆起于王道衰微,诸侯力征,时君世主,好恶殊方。是以九家之说,蜂出并作,各引一端,崇其所善,以此驰说,取合诸候。 3.时先主屯新野。徐庶见先主,先主器之,谓先主曰:“诸葛孔明者卧龙也,将军岂愿见之乎?”先主曰“君与俱来。”庶曰:“此人可就见,不可屈致也。将军宜枉驾顾之”。 4.儒家者流,盖出于司徒之官,助人君顺阴阳,明教化者也。游文于六经,留意于仁义之际。祖述尧舜,宪章文武,宗师仲尼,于道最为高。

矣,而果得晋国,险阻艰难,备尝之矣,民之情伪,尽知之矣。” 1.臣请史官非秦纪皆烧之非博士官所职,天下敢有藏诗书百家语者悉诣守尉杂烧之有敢偶语诗书者弃市以古非今者族吏见知不举者与同罪令下三十日不烧黥为城旦所不去者医药卜筮种树之书若有学法令以吏为师 给上面一段文字加上标点并回答 ①焚书令中哪些书烧哪些书不烧? ②对违背法令的人如何处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