油田地质基础

油田地质基础
油田地质基础

◆第一节地球的形态特征及主要物理性质

1.陆地地形形态:日常生活中可以看出地表是不平的,如西安南边是秦岭山脉,在西安的周边也可以看到有好多洼地,坐车旅行是可以从海拔表看出各地海拔高度是不同的,说明地球表面是起伏的

根据海拔高程和地面起伏特征可以将陆地地形进行细分:

◆山地:海拔高度大于500米,有明显山峰、山坡和山麓的地形单元(阿尔卑斯-喜马拉

雅山

◆系)

◆高原:海拔高度大于500米,面积较大,表面较为平坦或略有起伏(世界最大高原—

南美

◆巴西高原)

◆盆地:四周为山地或高原中央低平的地区(柴达木盆地、准葛尔盆地)

◆丘陵:海拔高度小于500米,顶部浑圆、坡度平缓、破角不明显的低矮山群。

◆平原:海拔高度小于200米,宽广、平坦或略有起伏的平地(华北平原、松辽平原)。

◆洼地:陆地上高程在海平面以下的地区。新疆吐鲁番盆地中的爱丁湖是我国陆地最

低处,低于黄海海平面以下155米。

第一节地球的形态特征及主要物理性质

2.海底地形

洋:地球表面聚集水体的巨大洼地。四大洋:大西洋、北冰洋、印度洋、太平洋

海:大洋与陆地接触的水体。渤海、黄海、东海等。

海洋:海与洋的统称。

大陆边缘:大陆与洋盆之间被海水淹没的地带,包括大陆架(大陆周围坡度平缓的浅水地区地势比较平坦,坡度一般小于0.3,平均水深133米,大陆架的宽度不一样,大陆架的宽度与海岸地带的地形有密切关系平均75KM,北冰洋沿岸可达1000KM以上,日本列岛的大陆架仅仅4-8KM,拉丁美洲西海岸于大洋盆地之间以海沟相隔,没有大陆架)、大陆坡(位于大陆架外缘的巨大斜坡,坡度较大,平均为3度,最大可以达到20度以上,水深20-300米不等,宽度为20-100KM不等)、大陆基(大陆坡外缘倾向洋底的斜坡地带,坡度5-35,水深2000-4000米,最深处可以达到10000米)

大洋盆地:大陆边缘之外,大洋中脊两侧的深海盆地。平均水深4750米,占海洋面积的44.95%。

大洋中脊:洋底发育的连绵不断的、横穿大洋、线状延伸的海底山脉。该山脉除表层为极薄的沉积层外几乎全部有玄武岩组成,称之为洋脊。海底火山多发区。

3.地球的主要物理性质:

◆密度:随深度增加而增加,但不是均匀的。地壳密度2.7—2.9g/cm3,地球平均密度

5.516g/cm3。

◆压力:内部压力是上覆物质质量产生的静压力。压力增加的幅度因深度而不同。浅

部增加

慢,深部增加快。压力异常的概念。在钻井过程中应该注意对压力异常的预测,以

防止事故的发生。

◆温度:外热层、常温层、内热层。地温梯度;地温的高低影响有机质及其想向油气

转化。

◆重力:地球的引力与地球自转产生的离心力的合力。地球重力场的变化是随纬度增

加而

增加,随海拔高度增加而减小的不规则变化。局部重力与区域重力有差异称为异

常。石油、煤、地下水等于负处异常区,而铁、铜等处于正异常区。重力异常的原

因是物质分布的不均匀。重力勘探(gravity exploration)。

重力加速度在赤道处是978.0318cm/s2,在两极处是983.2717cm/s2。

◆磁性:指南针的应用证明地球是有磁性的,地理的北极与地磁的北极不重合。地磁

正异

常与负异常。石油、天然气所在地区有负异常。磁法勘探(magnetic prospecting)。

◆弹塑性:表现在能够传播地震波,因为地震波是弹性波。地层具有各种构造特征显

示出具有塑性。地球的弹性在油田开发过程中的现象(通过室内实验可以发现弹性变化,主要是通过测量岩心的孔隙度与渗透率来衡量)。塑性所表现出来的特征如储油构造。

◆放射性:地壳特别是酸性岩浆岩中具有大量放射性元素。放射性元素释放的能量是

地热的主要来源之一。判断岩石年龄。放射性勘探(radioactivity prospecting)。

◆电性:发电厂以大地作为回路、大雷雨时放电(电位差可达100伏/米)等。地壳的

电导率与岩石成分、孔隙度、矿化度等有关。温度越高电导率也大。大地电流的强度和方向均有变化,这是因为大地电流主要是地磁场变化直接感生的。

目前世界上最深的井也就是15000多米(前苏联),我国也已经研制成功13000米的石油钻机(宝鸡石油机械厂2007年),这样的深度对研究地球内部特征是远远不够的。因此,对地球内部特征的认识主要是利用地震波这种手段进行探索的。

地壳:也叫岩石圈(lithosphere),地表至莫霍面之间的固体地球。富含硅铝的硅酸盐组成。分为陆壳(continental crust)与洋壳(oceanic crust)。

上地壳/陆壳(硅铝层):陆壳分布在大陆及被海水淹没的大陆边缘地区,厚度较大,平均33-36公里。高山区和高原区陆壳厚。陆壳厚度与地表起伏呈镜象关系。

下地壳/洋壳(硅镁层):分布在大洋盆地和洋中脊等洋底地区。一般情况下洋中脊最薄。洋壳的主要成分为硅镁。

陆壳与洋壳的差异:①厚度[陆壳厚,洋壳薄;②结构[大陆地壳具有双层结构而大洋地壳一般只有玄武岩];③地球化学[陆壳的物质成分相当于安山岩,而洋壳是以玄武岩开始的];④构造[洋壳无褶皱,断裂多呈直线且规则,陆壳相反];⑤同位素年龄[陆壳最大40亿年,而洋壳最老的是侏罗纪(约1.75亿年)]。

地幔:莫霍面(Moho)与古登堡面(Gutenberg discontinuity)之间的部分,厚度2865KM。

根据地震波的变化特征,大致以984KM为界,进一步将其分为上地幔与下地幔两层。

上地幔地震波传播不均匀,下地幔地震波传播均匀,下地幔铁含量增多。

地核:古登堡面以下至地心。根据地震波(纵波)波速变化分为外核(液态)、过渡层、内核(固态)。

地球外圈:地表外围空间。

大气圈:主要成分氮气、氧气、二氧化碳等。

根据密度和成分将大气圈进一步分为对流层、平流层、中间层、热层和散逸层等。

氮气和二氧化碳在提高采收率方面的用途。氮气驱(混相与非混相)二氧化碳驱。

水圈:连续保卫地球表层的水的闭合圈。含盐度概念(1KG水中溶解的各种盐类的质量,盐度小于千分之0.3为淡水,0.3-24.695为半咸水,大于24.695为咸水)。

潜水层:埋藏在地面以下第一个不渗透水层上面的地下水。

承压层:

生物圈:地球表层有生物活动的圈层。生物对岩石的破坏和构建有很大的影响。

生物化石能够确定地质年代、研究生物起源和演化。

生物对生油母质的巨大贡献,能够形成大量有机矿产。

地质作用的特点:地区特色、现象复杂、持续时间长。

(1)内动力地质作用(endogeneous) :由地球内部能量变化引起的地质作用.岩浆作用、地壳运动、地震、变质等。

(2)外动力地质作用(exogeneous) :由地球外力引起的地质作用。

外动力地质作用分为:

风化作用(weathering)):物理风化、化学风化、生物风化;

剥蚀作用(denudation):河流、地下水、海洋、湖泊、冰川、风;

搬运作用(transporation):机械搬运、化学搬运;

沉积作用(sedimentation):机械沉积、化学沉积。

风化作用:地壳表层岩石在地表常温常压下在风化介质作用下在原地遭受破坏过程。

物理风化:凡只是岩石、矿物在原地机械破碎,物质成分未有改变。热膨胀冷缩等。

特点是成分不变,仅仅是体积形态有变化,由大变小。

化学风化:地壳表层的岩石在原地发生化学成分改变并产生新矿物的过程。主要方式:氧化作用,黄铁矿变褐铁矿;水溶液作用;溶解作用;水化作用,正

长石变高岭石,高岭石变铝土矿;水解作用;碳酸化作用。

生物风化:生物的生命活动以及分解与分泌产物对岩石和矿

物的破坏。既有机械风化作用也有化学风化作用。

风化作用的产物:碎屑物质、残余物质、溶解物质

风化壳:风化产物覆盖在地表上构成的一层不连续的薄壳。

风化壳的石油地质意义(流体储集空间和运移通道)

剥蚀作用:在运动介质作用下使地表的岩石、矿物,产生破坏并将其产物剥离原地的作用。河流的剥蚀(下切、侧蚀、磨蚀);湖泊的剥蚀;风的剥蚀、冰川剥蚀、海洋剥蚀等。

搬运作用:风化产物在搬运介质作用下,离开原地向他处迁移的过程。可分为机械和化学搬运。搬运介质的能量不同,被搬运物质搬运的距离与大小不同。分为机械搬运与化学搬运。搬运动力有流水、风、冰川(glacier)、生物等。

沉积作用:被搬运的物质在机械的或化学的沉积分异作用下,按一定的规律和先后顺序在合适场所沉积下来。沉积场所主要为海洋和湖泊。机械沉积、化学沉积。

沉积物按性质分:碎屑沉积物(clastical sediment)、化学沉积物(chemical sediment) 、生物沉积物(biological sediment) 、生物化学沉积物(bio-chemival sediment) 。

成岩作用(consolidation):松散沉积物演变成坚硬岩石的过程。

分为:压实(compression)、压溶、胶结(recrystalliation)、交代、溶解、重结晶。

成岩过程中孔隙演化与油气的运移与聚集

第二章矿物及岩石mineral and rock

矿物的概念:地壳中的化学元素在各种地质作用下形成的自然产物。是天然的单质或化合物。

具有一定的化学成分与内部结构,是组成岩石与矿石的基本单位。

相态:固态(石英、长石)液态(自然汞、水)气态(天然气、火山喷发气体中的二氧化碳和水蒸汽等)。

矿物的形态单体(晶习):一向延长、二向延长、三向延长。

集合体:显晶(粒状、片板状、柱状、晶族(crystalline grope))及隐晶(结核体、分泌体、

鲕状豆状集合体、树枝状集合体、被膜状集合体、土状集合体、块状几何体)。

矿物的主要物理性质

1.光学性质矿物对可见光的吸收透射和反射等的程度不同所引起的各种性质。

A颜色(color):矿物对入射光中不同波长光线选择吸收后,透射和反射的各种波长的混合色(自色、他色、假色)

B光泽(luster):矿物表面的反光能力,金属、半金属、非金属

C透明度(transparency):矿物透光的能力。用矿物的边部来看。分为:透明、半透明、不

透明。

D条痕(streak):软质矿物在白瓷片檫划时留下的粉末颜色,是真色。

2.力学性质矿物受外力作用后所表现出的性质。

A硬度(hardness):矿物抵抗外力刻划的能力。硬度表。

滑石硬度为一级,金刚石为10级。

B解理(cleavage):结晶矿物受力后沿一定方向裂开成光滑平面的性质。

可分为:极完全解理、完全解理、中等解理、不完全解理、极不完全解理。

C断口(fracture):矿物受力后不沿一定方向裂开的性质。

解理与断口的矛盾性。

矿物的分类(自然元素矿物、硫化物及其它类似化合物矿物、氧化物及氢氧化物、

含氧酸盐矿物及卤化物矿物);

常见矿物的基本特征(长石、石英、白云石、方解石、云母、高岭石、蒙脱石、

伊利石、绿泥石)。

岩石(rock)的概念:由一种或一种以上的造岩矿物组成的集合体。三大岩类:沉积岩(sedimentary rock) 、变质岩(metamorphic rock)、岩浆岩(magmatic rock) 。

岩浆岩(magmatic rock)

岩浆(magma):地下高温高压状态富含挥发物的硅酸盐熔融体。

岩浆作用(magatism):岩浆从形成活动止冷凝的全过程。

岩浆岩:由岩浆作用形成的岩石。

岩浆岩的分类:超基性岩二氧化硅含量小于45%;基性岩二氧化硅含量45-52%;中性岩二氧化硅含量52-65%;酸性岩二氧化硅含量大于65%

岩浆岩的结构:按矿物的结晶程度颗粒大小形状及其相互组合方式分;按矿物的结晶程度分:全晶质(花岗岩)、玻璃质(喷出岩特有)、半晶质(流纹岩);按同种矿物颗粒大小:等粒、不等粒、斑状。

岩浆岩构造

构造:岩石中不同矿物和其他组成部分的排列与充填所显示出的外貌特征。块状构造(massive struture):均匀;气孔(vesicular struture)杏仁(amygdaloidal struture):喷出岩特有;流纹构造(flow struture):流纹岩的典型构造。

1、自形晶结构:岩石主要由自形晶组成。

2、半自形晶结构:岩石主要由半自形晶组成。

3、它形晶结构:岩石主要由它形晶组成。

3、环带结构:与反应边结构类似,不同的是反应生成矿物和与被反应矿物同属一种矿物,仅端元成分及光性方位有差异,因而呈现为环带特征

在侵入岩中出现的孔洞称为晶洞构造,如果孔壁上生长着排列很好的晶体则称为晶腺构造。

气孔构造:喷出岩中常见构造,主要见于熔岩层之顶部,它是由

于从冷凝着的岩浆中,尚未逸出的气体,上升汇聚于岩流顶部,冷凝后留下的气孔,称为气孔构造。气孔的拉长方向代表着岩流流动的方向。

当气孔被岩浆期后矿物所充填,则形成杏仁构造。

枕状构造:这是岩浆水下喷发的典型构造。枕状体常具玻璃质冷凝边,有的气孔呈同心层状或放射状分布,中部有空腔。

变质作用(metamorphism):已形成的岩石,由于高温高压及外来物质的加入,

在固态下改变原来的成分结构构造形成新的岩石的作用。

变质岩:metamorphic rock

变质作用类型:接触变质作用:主导因素是温度。动力变质作用:主导因素是定向压力(directional pressure)。区域变质作用:主导因素是温度压力溶液。

由沉积岩变质形成的变余结构:变余砾状(角砾状)结构、变余砂状结构和变余泥状结构

2、由火山碎屑岩变质形成的变余结构:变余火山角砾结构、变余岩屑结构、变余晶屑结构、变余玻屑结构和变余凝灰结构等。

3、侵入岩变质而成的变余结构:变余花岗结构、变余辉长结构、变余辉绿结构。

由喷出岩经变质后的岩石中:变余斑状结构也较常见。

原岩为变质岩的变余结构:变余碎裂结构等。

沉积岩(sediment rock):地壳表层条件下,风化产物等原始物质成分经搬运沉积成岩形成的一类岩石。

层理(bedding ):岩层一层一层叠起来的成层现象。沉积岩特有。

斜层理(cross bedding ):层内的细层系与总的层理方向斜交。分为单向斜层理和交错斜层理,可用于判断古水流方向。波状层理:层面呈波状起伏。水平层理、平行层理(parallel bedding)、韵律层理、粒序层理(graded bedding)等.

交错层理可分为:板状层理、楔状层理、槽状层理、波状层理、羽状层理

脉状层理、波状层理、透镜层理这一变化系列,其特征是砂质比例依次减小,泥质比例依次升高,形成层理的水动力条件依次变弱。

层面构造:波痕(ripple mark);泥裂(mud crack):示顶底;结核(concretion):同生、成岩、后生。缝合线(stylolite):压实压熔的产物;印模(sole mark)叠层石;虫孔、虫迹。

碎屑岩

物质成分

碎屑成分:矿物碎屑[石英、长石、云母、重矿物]和岩石碎屑[岩屑的种类决定于母岩的类型]。胶结物:常见的胶结物有泥质、钙质(方解石)、铁质(黄铁矿和褐铁矿)、硅质等四种。硅质胶结者岩石坚硬,粘土胶结则带土黄色性质松散。胶结物的成分和含量对储层储集油、气的物理性质影响甚大,

根据胶结物的含量、分布状况以及胶结物与碎屑之间的相互接触关系,可把胶结类型分为三种基本类型。

基底胶结胶结物含量很多,碎屑都孤立地分散在胶结物中,彼此不相接触,或极少接触。此种胶结对储集油、气不利。

孔隙胶结胶结物含量较基底胶结少,胶结物多分布在碎屑颗粒之间的孔隙中,碎屑大都是相互接触的,但仍有孔隙,对储集油、气较有利。

接触胶结胶结物含量很少,只分布在碎屑颗粒接触的地方,其颗粒之间的孔隙常无胶结物。对储集油、气最有利。

碎屑岩的结构包括粒度、圆度、球度、外部特征等。

碎屑岩碎屑颗粒的大小,称为粒度。根据我国各油区的实际情况,按粒度将碎屑分为砾、砂、粉砂、粘土级。

粒度的分析方法:筛析法、薄片法等。

★碎屑的大小往往是不均一的,其颗粒大小的均匀程度叫分选性。

距物源区越远,分选越好;距物源区越近,分选越差。

分选性对碎屑岩储集油、气性质有很大的影响。

★圆度就是指碎屑颗粒在长期的搬运过程中,其原始棱角被磨蚀的程度。

通常将圆度划分为三级:棱角状、次棱状及圆状。

★碎屑岩类型(砾岩、砂岩、粉砂岩)。

粘土岩:成分、结构、类型。粘土岩的石油地质意义。

火山碎屑岩、煤、油页岩(与油气关系、人造石油)。

常见沉积岩:砾岩(conglomerate)、砂岩(sandstone)、粉砂岩(siltetone)、粘土岩(claystone)、硅质岩(siliceous rock)、灰岩(limestone)、白云岩(dolomite)等

碳酸盐岩

主要由颗粒、灰泥、胶结物、晶粒、生物格架组成,还有一些次要结构组分。

主要矿物成分是:方解石和白云石,根据方解石和白云石的相对含量,把碳酸盐岩划分为石灰岩和白云岩两大类。

主要化学成分:

按福克的观点,大多数石灰岩基本上由三种结构成分组成,即颗粒(异化粒)、基质(或称碳酸盐泥)和胶结物。

常见的颗粒类型有五种:内碎屑、生物碎屑、鲕粒、团粒以及球粒。泥晶基质填隙物;亮晶胶结物。石灰岩与白云岩的主要类型。

碳酸盐岩构造

叠层石:基本形态是层状和柱状。

鸟眼构造:多为毫米级呈定向排列的方解石或硬石膏充填的孔隙。

示顶底构造:顶亮晶方解石,底部为泥晶或粉晶方解石。

缝合线构造:常见。

虫孔及虫迹构造:

第三章古生物与地层

古生物metamorphic rock:古生物是指生存于地质历史时期的生物。一般以最新的地质时代(即全新世,距今一万年)作为古代生物和现代生物的时间界限,我们通常把一万年以前的生物称为古代生物,而一万年以来的生物称为现代生物。生物演化的主要特点(方向性、阶段性、不可逆性)。

化石(fossil):各地质历史时期地层中保存下来的各类生物遗体(生物的骨骼、甲壳等硬体部分)和生物遗迹(如足迹、爬迹、粪便等)叫做化石。

标准化石:

由于沉积岩层是在不同的时期内形成的,先沉积的是老地层,后沉积的是新地层,这是本来就存在的自然现象,根据地层中的生物化石及其中放射性元素的蜕变规律等,可判断该地层的沉积年代,也就是说距今大约有多少年的历史,把各地大致是同时沉积的某一段地层称为某地质年代的地层,把各个地质历史时期形成的岩石,与埋藏在岩石中的生物演化程序相结合,按先后顺序确定下来展示岩石的新老关系称做地层的相对地质年代。

地质年代表geologic time scale(宙aeon(显生宙、隐生宙)、代era(冥古、太古、元古、古生、中生、新生)、纪period、世epoch、期)。

把依据岩石的不同属性和特征所划分的地壳岩层层序的各类地层单位按照它们应该隶属的

地质时间间隔(地质年代单位)归入与之相应的代表等的年代地层单位。

年代地层单位的术语包括宇eonothem、界erathem、系system、统series、阶和时间带.

地层的划分就是在纵向上把不同时代与沉积环境的地层区分开来;地层的对比就是在横向上把同期沉积的地层连接起来。

地层划分与对比的依据

地层划分与对比的依据主要是:古生物化石资料,沉积特征与沉积旋回,地层接触关系,地球物理特征等。

①古生物化石是地层划分和对比的主要依据之一,可确定地层的相对地质年代;②同一地区不同地质时期,不同沉积环境下形成性质不同的地层,不同地区同一地质时期形成的地层沉积特征相同或大致相似,根据地层的这种个性和共性便可划分和对比地层;③由于地壳运动速度和强度的不同,使得自然地理环境发生很大的改变,进而造成了地层间各种不同的接触关系,因比各种接触关系可以作为划分与对比地层的重要标志;④不同地层具有不同的地球物理特征(电测曲线的几何相似性),据此也可以进行地层的划分与对比。

地层划分与对比的方法:

1.生物地层学的方法;

2.岩石地层学的方法(岩性标准层法、特殊标志层法、旋回对比法;

3.构造学方法

地层之间的接触关系

①整合接触conformable contact:层理面互相平行,地质时代连续,岩性渐变,这种接触关系称为整合接触或连续接触。它反映了地壳运动的连续性和运动的单一性。

②假整合disconformitity:上、下两套地层之间就存在着一个假整合面,假整合面高低不平,保留着侵蚀、风化的痕迹,且两套岩性突变,但产状无明显变化,互相平行,这样的接触关系称为假整合接触或平行不整合接触。假整合接触关系反映了地壳在相当大的范围内的均衡上升。

③不整合接触unconformity contact:地层沉积后经历了比较强烈的运动。不整合接触关系代表了两个不同沉积阶段形成的两套地层,不整合面是很好的天然分界面。所以研究地层接触关系,可正确地划分地层界限,恢复地质发展史。

不整合接触识别特征

1.不整合面与整合面比较而言是不平整的,表现为起伏不平;

2.不整合面附近常富集有沉积矿产;

3.对于角度不整合,不整合面上下地层的产状有明显差异;

4.不整合面上下的地层有沉积间断;

5.不整合面上下的地层的构造变形强弱程度不同。

标志层是指颜色、成分、结构、构造等方面有特殊标志的岩层,

地层划分与对比的步骤:建立标准剖面、水平对比基线的选择、确定标准层、以标准层为基础进行地层对比、连接对比线。

第四章沉积相

沉积相sediment facies:在一定的沉积环境及其该环境中所形成的岩石组合。

沉积环境包括岩石在沉积和成岩过程中所处的自然地理条件、气候状况生物发育、沉积介质的物理化学性质及地球化学条件。而岩石组合是指岩石的成分,颜色、结构以及各种岩石的相互关系和分布情况等,不同的沉积环境,所形成的岩石组合不同,一定的岩石组合又反映了一定的沉积环境。二者之间有紧密的内在联系。

沉积微相micro-facies:物理、化学、生物特征相对均匀的微环境及在该环境下形成的沉积物(岩)特征的综合。

沉积模式(相模式model):沉积相空间组合,是在综合古代和现代沉积相特征基础上,对沉积相特征的高度概括。

岩性相:具有相同结构、构造、颜色及生物特征的相对均一的岩石单位。是同一水动力条件下的产物。

相标志mark:反应沉积环境条件的沉积岩特征要素的综合。

冲积扇相发育在山谷出口处,主要由暂时性的洪水水流形成的山麓堆积物组成。是陆上沉积体系中最粗、分选最差的近源沉积,通常向下倾方向并入细粒、低坡度的河流体系。

冲积扇的面积及厚度变化范围很大。

造山运动、地形坡度的突变是形成巨厚的大型冲积扇的重要条件。

冲积扇沉积特点

泥石流沉积

河道沉积

漫流沉积

筛状沉积

冲积扇亚相划分

扇根

扇中

扇端(缘)

冲积扇的一般鉴别标志

1.岩性差别较大,主要由于源区母岩性质不同造成。大部分以砾岩为主。

2.结构粒度粗、成熟度低、圆度不好、分选差。

3.沉积构造由于是间歇性水流成因,层理发育差或中等。

4.颜色遭受氧化泥质沉积往往带红色。

5.化石除分散的脊椎动物骨骼和植物碎屑外,几乎不含动植物化石。

6.垂向层序当冲击扇向源区退积,则形成下粗上细的正旋回层序,否则相反。

7.测井曲线特征SP 参差不齐

碎屑湖泊沉积的一般特征

1.岩石类型:以粘土为主,次为砂岩、粉砂岩,砾岩少见;

2.层理类型:多样。深水区多为块状层理;近岸区以交错层理及波状交错层理为主;

3.化石特征:化石丰富。介形虫等,及陆生植物的根、茎等;

4.湖泊沉积分布的一般规律:一般是边缘粗,中部细;河口粗、湖湾细。可以划出不同的沉积相带;

◆碎屑湖泊相的亚相类型及其特征(湖成三角洲亚相:顶积层是粒度最粗的砂质物质、

前积层主要为细砂岩和粉砂岩、底积层主要为粉砂岩和泥岩;滨湖亚相距离岸最近,以砂和粉砂为主,发育小型交错层理;浅湖亚相以粉砂和粘土为主,化石丰富;半深湖亚相,弱还原环境,以粘土为主,化石丰富,以浮游生物为主;深湖亚相以泥岩和页岩为主,沉积厚度大,主要是水平层理)

◆碎屑湖泊相组合(平面上是环带状,垂向上是反旋回)

◆砂岩体平面上呈舌状。

◆碎屑湖泊沉积与油气关系:有很好的生油环境,有较好的储集层,有较好地生储盖

组合。垂向上可形成多个沉积旋回和生储盖组合。

◆对盆地“满盆砂”解释盆地脉动式沉降特征造成了盆地“满盆砂”现象。湖浪及湖

流改造形成滩坝,反粒序。

碎屑湖泊沉积的鉴别标志

1.岩石类型以粘土、砂岩、粉砂岩为主,砾岩少见;

2.沉积构造层理类型多样,但以水平层理最为发育;

3.生物化石丰富(介形虫、双壳类、腹足);

4.垂向层序反旋回序列;

5.分布范围及厚度范围大、环带状

◆河流作用(侵蚀、搬运、沉积);

◆河流的过程(水道流、越岸流)、河流废弃(局部废弃、大段废弃)。

◆河流的类型(曲流、辫状、顺直);

◆曲流河与辫状河的环境特点(坡降:小/大、流量:稳定/不、河道:弯曲/直且易迁

移、宽深比:小/大、主流线:明显/无、沉积物:细/粗、沉积单元:河床边滩/河床心滩)。

◆曲流河环境划分河道(河床、砂坝)、堤岸(天然堤、决口扇)、泛滥平原(岸后沼

泽、牛轭湖、河漫滩);沉积特征(侧向加积、垂向加积);沉积层序(向上变细、变薄的二元结构)

◆辫状河环境划分河道(河床、心滩)、泛滥平原不发育;沉积特征(侧向加积、垂向

加积);沉积层序(向上变细变薄的二元结构不明显)

河流相识别的相标志:

1化石:不易保存,只是植物的茎、叶的碎片。

2岩性:陆源碎屑岩,成分受物源控制,成分成熟度和结构成熟度低。

3沉积构造:冲刷构造,水平与交错层理,暴露标志。

4砂体形态:平面上看:曲流河是带状,辫状河是片状;

剖面上看:曲流河孤立透镜体,辫状河是复合透镜体。

5流向特征:典型单向水流。

6粒度资料反映出是牵引流性质。

7电性和地震标志明显。

8相序:向上变薄变细的二元结构。

三角洲沉积体系的形成环境:三角洲体系位于海陆之间的过度地带。它是以陆相碎屑沉积为主的大型沉积体。

㈠三角洲的发育过程:河口砂坝的形成和河道多次分岔;决口扇的形成与三角洲的延伸。㈡三角洲形成的控制因素:河流的作用;畜水体的密度与河水密度的差异;畜水体的水动力作用;河口区海底地形;畜水盆地的构造特征。

㈢三角洲的主要类型:

建设型三角洲(鸟足状三角洲、扇形三角洲);

破坏型三角洲(鸟嘴型三角洲、港湾型三角洲)。

㈣三角洲沉积的一般特点:

岩石类型:以砂岩、粉砂岩、粘土岩为主;

沉积构造:板状、槽状交错层理等;

生物化石:广盐性生物,由陆向海,海相生物化石增多;

岩体:剖面上呈透镜状,构造有三层(顶积层、前积层、底积层)。

㈤三角洲体系的环境划分:

①三角洲平原水上部分(分支河道微相、水上天然提微相、决口扇微相、沼泽微相、淡水湖泊微相)三角洲平原水下部分(水下分流河道、分流间弯等);

②三角洲前缘砂体(砂坝、远砂坝、席状砂);

③前三角洲。

三角洲沉积体系的识别特征。沉积稳定,底平顶凸。

三角洲沉积与油气关系。

具有良好的生储盖组合。

世界上许多大型油气田与三角洲有关。科威特、委内瑞拉、美国、印尼、中国等。

三角洲相鉴别标志

1.岩石类型以砂岩、粉砂岩、粘土岩为主,成分成熟度及结构成熟度比

河流高;

2.粒度分布特征由陆地向海方向,砂岩的粒度和分选性有变细变好的总

趋势。

3.沉积构造复杂多样。

4.生物化石海生与陆生混生现象是重要特征。

5.沉积层序垂向上是下细上粗的反旋回。

6.砂体形态平面上是朵状或指状;剖面上呈发散的扫帚状,与前三角洲

呈齿状交错。

7.测井曲线特征SP曲线呈反钟形或漏斗形。

◆海洋中的生物相当丰富

◆海水的运动可概括为波浪、潮汐、海流三种形式,它是海洋中发生一切作用的决定

因素,控制着沉积物的沉积和分布。波浪是海岸附近侵蚀、搬运沉积的主要动力,潮流对海底的沉积物的改造、搬运沉积起主要作用,海流搬运作用能力最大。

◆根据海底地形结合海水深度,环境划分:滨岸、浅海陆棚、半深海(大陆坡)、深海

(大洋盆地)

海相组沉积一般特点

岩石类型:多样,厚度大、分布广,岩性稳定;碎屑岩结构成熟度和成分成熟度高,圆度及分选性好。

沉积构造:层理,层面;

自生矿物:海绿石是特征自生矿物(深度20-200,温度15-20),鲕绿泥石也是特征自生矿物(水温大于20,水深小于60);

生物化石:多样

◆一般特点:水动力很强,岩石类型以砂岩为主,分选、磨圆好,交错层

◆理,化石丰富。

◆亚相类型

◆海岸沙丘:潮上带向陆一侧,特大风暴时洪潮所达到的最高水位,包

◆括海岸沙丘、海滩脊、沙岗;

◆后滨亚相:位于潮上带,较沙丘粗,圆度及分选较好,水平层理、小

◆型交错层理,生物介壳、虫孔、虫迹。

◆前滨亚相:位于潮间带,中砂为主,分选下部比上部好,低角度交错层理,

◆冲刷、流水波痕、生物搅动。

◆近滨亚相:位于潮下带,发育沿海砂坝,沉积物上部为砂质,交错层理发

◆育,下部沉积物变细,水平层理,生物搅动。

◆沉积相组合

◆垂向上海退相序组合由下而上依次为:滨外陆棚-过度-滨岸-滨岸沼泽-冲积相;海侵

相反。

浅海陆棚相

一般特点

由近滨外至大陆坡内边缘的宽阔海域。

水深20-200米,水动力条件随深度变化,潮汐作用的影响极弱,从牵到深,交错层理逐渐减少,水平层理逐渐发育。

亚相类型

分为过度带和滨为陆棚

过度带:近滨与滨外陆棚之间的过度地带,位于波基面之上,深度变化较大。过度带必须有砂泥的供给和沉积,否则不出现过度带。

沉积物主要是粉砂质砂和泥质粉砂,常出现因强烈风暴形成的砂层即风暴层。一般是砂层和泥质层相等出现。生物搅动强烈。

滨为陆棚:位于过度带外至大陆内缘的浅海区。沉积主要为粘土岩、粉砂岩、细砂岩,碎屑矿物成分与结构成熟度高,圆度和分选性好,常见海绿石、鲕绿泥石等自生矿物。对称与不对称波痕和交错层理,生物搅动构造、底冲刷、虫孔迹。

半深海相

一般特点

浅海陆棚与深海环境的过度区,位置和深度相当于大陆坡。沉积主要包括泥质、浮游生物、碎屑。

沉积类型

各种颜色的软泥

碳酸盐软泥和砂

珊瑚泥和珊瑚砂

火山泥

冰川海洋沉积

深海相

一般特点

发育于水深2000米以下的大洋盆地,沉积物主要是各种软泥,化石单一,以浮游生物为主沉积类型

棕色(红色)粘土

各种生物软泥

锰结核:海水中结晶的自生矿物,具有明显的同心层,粒径一般不超过25厘米,分布广、集中。

浊流沉积:

第六节泻湖相、障壁岛相、潮坪相、河口湾相

一、泻湖Lagoon相:是被障壁岛或障壁沙坝所限制的浅水盆地,它以潮道与广海相通而与广海呈半隔绝状态。可区分为泻湖相、障壁岛相、潮道相潮汐三角洲、潮坪相等。

波浪作用弱,低能、平静沉积环境。沉积物:细粒陆源物质、化学沉积物。生物:广盐性

淡化泻湖

岩石类型:钙质粉砂岩、粉砂质粘土岩、粘土岩为主。粗粒少见。

沉积构造:缓波纹层理、水平层理、块状层理。

生物化石:主要是适应淡化水体的广盐性生物。腹足类、瓣腮类等。

泻湖相:是被障壁岛或障壁沙坝所限制的浅水盆地,它以潮道与广海相通而与广海呈半隔绝状态。可区分为泻湖相、障壁岛相、潮道相潮汐三角洲、潮坪相等。

波浪作用弱,低能、平静沉积环境。沉积物:细粒陆源物质、化学沉积物。生物:广盐性

咸化泻湖

岩石类型:粉砂岩、粉砂质泥岩为主。,几乎无粗粒。可出现石膏、盐类夹层。膏盐类沉积

是重要特征之一。咸化泻湖为清水沉积时主要是石灰石和白云石等。

沉积构造:水平层理及变形层理为主,块状层理。

生物化石:广盐性生物。适应正常盐度的生物如珊瑚等绝迹

二、障壁岛Barrier island相:在滨岸地区平行于海岸线分布。厚度一般是10-20米,宽度几百到十几千米。海浪越大障壁岛越高。向陆一侧凹凸不平,向海一侧较为平整。

海滩亚相:向海一侧由破浪作用形成。与海滩砂相似。

风成沙丘:障壁岛的中央高处。经凤改造而成。

潮坪:障壁岛向泻湖一侧,宽缓的斜坡带。沉积物细,分选差。发育有波浪成因的交错层理和复合层理。

三、潮坪Tidal flat相

指具有明显周期性潮汐活动,但无强波浪作用的海岸地区。

潮间带、潮上带、潮下带是以平均高朝鲜与平均低潮线划分的。

潮上带及潮间带附近的平均高潮线附近以泥质沉积物为主,叫泥坪;潮下带低潮线附近沉积物以砂质为主,叫砂坪;过渡地带叫混合坪。

岩石类型:

沉积构造:泥坪主要是水平纹层、波状层理;混合坪主要为脉状、波状、透镜状层理;沙坪

主要是羽状或人之形双向交错层理,重要标志。

生物化石:种类少、数量多、混生。

沉积序列:古潮坪主要是海退型进积层序,正旋回。羽状层理、复合层理、暴露标志。

四、潮道Tidal channel及潮汐tidal三角洲相

潮道切穿障壁岛,连接泻湖与海洋。波浪作用比潮汐强。涨潮三角洲、退潮三角洲(不太发育)。

潮道亚相:潮道大小与超差有密切关系。宽度几百米---几千米,深度几米----几十米。

潮道沉积物主要是由入潮口平行于海岸线方向侧向迁移作用形成。

1.沉积序列是向上粒度变细、交错层理向上规模变小的正旋回。

2.底部残留沉积具侵蚀面,贝壳、砾石等组成;

3.残留沉积物之上为较粗粒度的深潮道沉积物,具双向大型板状与中型槽状交错层理。

4.上部中细粒浅潮道沉积具双向小型到中型槽状交错层理与平行层理。

5.潮道充填沉积含有广海和泻湖的混合动物群。

五、河口湾Estuary相

河口湾发育于潮汐作用强烈的海岸河口地区。

发育程度与潮汐作用、河流作用相对强弱有关。潮汐作用越强,河流作用弱、规模小、砂泥供应不足有利于河口湾的形成。

沉积特征:

1.岩性特征:以分选、磨圆较好的细砂和泥质为主;

2.沉积构造:复合、羽状、板状、槽状;

3.砂体形态:砂体长轴与河口湾轴向平行;

4.沉积序列:粒度向上变细,构造规模向上变小;

5.化石特征:以含较多的半咸水动物群化石为特征,介形虫、瓣腮等。

第五章构造运动与地质构造tectonic

地壳运动crustal movement是由内力作用引起地壳结构改变和地壳内部物质变位以及洋底的增生和消亡的作用的运动。

构造运动引起地震、岩浆活动、变质作用,并控制外动力地质作用和矿产资源的形成与分布。

地壳运动具有方向性。地壳运动的方向包括水平运动horizontal movement[有人称之为造山运动]垂直运动vertical movement(又称为造陆运动),两者常交替进行。

地壳的升降运动具有交替性、周期性和复杂性的特点。

在地壳上的同一地点,常表现为互相交替的性质.时间上,上升为下降所代替,下降又常为上升所代替,空间上,甲地上升而乙地下降,或者相反,或者互相交替,地壳升降运动还常表现为升一降一升周期性的有节奏的非简单重复的特点。

地壳运动是内力作用的结果。由地壳运动所造成的岩层产状和构造性质的改变称为地质构造。地壳运动是形成地质构造的原因,地质构造则是地壳运动的结果。

?古构造运动----新第三纪(25Ma)以前发生的

?新构造运动----新第三纪(25Ma)以来发生的

?现代构造运动----人类历史以来发生的

产状--岩层在空间的位置(形状、位态)。

产状三要素:

走向\ 倾向\ 倾角

按产状可分为:

水平岩层、倾斜岩层及直立岩层

水平岩层----产状近于水平的岩层

?构造运动影响小,变形微弱,

?地壳均匀升降运动。

?具有上新下老的层序特点。

)倾斜岩层

----岩层层面与水平面之间有一定的夹角。

倾斜岩层

?可以是褶皱一翼或断层一盘,

?地壳不均匀升降。

?走向--倾斜岩层在水平面上的交线方向。

?倾向--在岩石层面上,与走向线垂直向下的方向(倾斜线)在水平面

上的投影方向。

?倾角--倾斜线与

其在水平面上投

影之间的夹角

倾斜岩层

?正常层序或倒转层序

?可依据化石、层面构造、沉积构造判定

(二)褶皱的基本类型

1、背斜----岩层向上凸起,中老侧新

2、向斜----岩层向下凹陷,中新侧老

1、按轴面产状分:

?直立褶皱

?倾斜褶皱

?倒转褶皱

?平卧褶皱

2、按枢纽产状分:

?水平褶皱

?倾伏褶皱

(二)褶曲在平面上的分类

根据褶曲构造纵向长度和横向宽度之比分为:

(1)线状褶曲褶曲长与宽之比大于10:1,线状褶曲的背斜及向斜呈连续分布,褶曲的强度大,往往发育在地壳上比较活动的地区。

(2)长轴褶曲褶曲长与宽之比在10:1—5:1之间

(3)短轴褶曲褶曲长与宽之比在5:1—3:1之间

(4)穹窿构造核部长与宽之比小于3:1,为近于浑圆形的背斜构造称穹窿构造

(5)鼻状构造褶曲的枢纽一端抬起,另一端下倾.

(6)构造盆地若为长与宽之比小于3:1的向斜构造称为构造盆地。这两种构造为背斜和向斜的特殊形式,四川、陕北等是典型的构造盆地。

上述的短轴背斜和穹窿构造是良好的储油构造,世界上许多油田与它们有关。

褶皱与油气关系

同沉积背斜:沉积盆地整体沉降、接受沉积的同时,由于局部隆起形成的沉积岩层的背斜构造。

同沉积背斜的特征:

1.顶部岩层厚度小,两翼岩层厚度大;

2.单层厚度横向变化的岩层中,同一岩层横向上常常存在岩性和岩相变化;

3.背斜构造幅度下部大、上部小,两翼岩层倾角下部突、上部缓;

4.构造面积和构造幅度大、圈闭条件好、储层发育、生

储盖组合配置好,靠近油源、形成时间早。

潜山披覆构造167

不整合面以下的潜山和不整合面之上的沉积盖层形成的披覆构造组成,是一种复合构造.

断裂是指岩层受力后破坏,发生了脆性变形,丧失了岩层原有的连续性和完整性的一种地质构造。它是地壳上发育最广泛的一种地质构造。

断裂构造分为两大类:沿断裂面两边的岩层未发生显著的相对位移,称为裂缝(又可称节理)joint,如沿断裂面两边的岩层发生了显著的相对位移,称为断层fault。

(一) 断层

断层要素包括断层的基本组成部分以及阐明断层空间位置和运动性质有关的具有几何意义的要素,又称几何要素。断层面fault plane、断层线、断盘fault wall、断距fault displacement。

根据断层两盘沿断层面相对移动的性质,将断层分为:

1.正断层normal fault

上盘hanging wall相对下降,下盘foot wall相对上升的断层称正断层。正断层主要是受

到引张力和重力作用形成的。断层面倾角较陡,通常在45度以上。正断层在地面或井下的标志为地层缺失。

2.逆断层reverse fault

上盘相对上升,下盘相对下降的断层称逆断层。逆断层主要是水平侧压力作用的结果。习惯上将断层面倾角小于30度的逆断层称为逆掩断层。逆断层在地面或井下的标志为地层重复。

3.平推断层strike-slip fault

断层两盘沿断层沿走向发生相对位移的断层称平推断层。断层面常近于直立,断层线较平直。平推断层常是褶曲形成过程中在水平扭力作用下产生的,常与褶曲轴垂直或斜交。断层要素

?断层面(擦痕、断层线、断层带)

?断盘(上盘和下盘、上升盘和下降盘)

?断距

断层的基本类型

?正断层

?逆断层(逆掩断层和推覆构造)

?平移断层

3、断层组合

?阶梯状断层

?叠瓦构造

?地堑

?地垒

断层的识别标志

(1)断层附近岩石破碎、断层角砾岩、断层泥、糜棱岩、断层镜面、擦痕;

(2)产状突然变化,节理密集;;

(3)构造透镜体;

(4)牵引褶皱;

(5)地层的缺失或重复;

(6)断层三角面;

(7)可能为负地形;

(8)线状、串珠状泉水。

5、全球性深断裂

?裂谷、海沟、转换断层

裂谷--由正断层作用断陷形成的大型地堑或半地堑。可进一步发展成为洋中脊。

海沟--洋壳向陆壳之下俯冲消减的断层。

转换断层--横切洋中脊的平移断层。

断层的野外识别

1.构造线的不连续构造线或地质体沿走向突然中断或错位。

2.地层的重复和缺失与褶皱不同的是单向重复。

3.断层面(带)的构造特征擦痕、摩擦镜面等

4.断层附近的构造现象附近的岩层发生塑性变形和脆性变形

5.地貌标志断层崖、山脊被错断等

井下断层识别证据:

1.井下地层的缺失或重复

在钻井过程中,如发现有地层缺失,可能井下遇到了正断层,但必须了解分析区域地质情况,有无侵蚀不整合和超覆不整合存在,如没有不整合存在,则可以解释钻井剖面中地层的缺失是由于正断层之故。若在钻井过程中,发现有地层重复,当结合该区构造情况,分析有无倒转背斜、平卧褶曲等,因为它们也可能造成地层重复,经研究确认无倒转背斜、平卧褶曲存在,则可认为是逆断层造成的地层重复。

2.近距离内标准层的标高相差悬殊

若相邻的井中未出现地层的重复或缺失,但是若相邻两井标准层的标高相差极为悬殊,可能预示在两口井之间存在着未钻遇的断层,这种分析方法在钻井资料较多的情况下,比较可靠。在钻井资料较少的情况下,应当结合地震资料和区域地质资料进行分析,要注意到相邻的井标准层标高相差悬殊还可能由于地层产状突变,或单斜、背斜的一翼出现扭曲等所引起。

3.近距离内同层厚度突变

对于岩性单一的层段,由于断层的影响,相邻两井钻遇同一层时,如发现其厚度突变(增厚或减薄),是断层存在的可能标志之一。应该指出,在沉积时由于地壳升降不均和古地形起伏也会造成同层厚度突变,故要作具体分析。

4.钻井过程中的井漏、井塌等现象可作为参考

由于不同性质的断层对流体所起的作用不同,受张力作用形成的张性断层,是流体运移的良好通道;相反,压性惭层则对流体起封隔作用。因此,当钻井中钻遇张性断层的断层面重要意义。

5.近距离内油藏流体性质差异明显

同生断层特征167

沉积过程中长期发育、逐渐生长起来的断层。边沉积边断裂,往往控制沉积作用。

1.下降盘的地层厚度明显大于上升盘的厚度;

2.断层的断距随着深度的增加而增大;

3.断面常具有上陡下缓的特征;

4.下降盘长发育滚动背斜和反向断层;

5.形成的滚动背斜和断块构造等圈笔,有利于油气聚集。

研究裂缝crack有很重要的实际意义,尤其对碳酸盐岩更为重要.由于裂缝的广泛发育,致密的碳酸盐岩层可能变成良好的储油气层,甚至形成高产油气田。盛产石油的中东地区,碳酸盐岩中裂缝是非常发育的,我国西南,华北等地区海相碳酸盐岩分布广泛,因此搞清裂缝的成因性质、分布规律以及与油气富集的关系,才能有的放矢地指导油气的勘探与开

发。

对于裂缝的研究,在生产实践中常采用地面裂缝调查,岩心研究,地球物理测井、次生矿物录井,钻井过程中的观察(如有无跳钻、放空、钻速加快,井漏,井喷等现象)等方法,通过对各种方法取得的资料进行综合分析,以了解裂缝的性质,特征和分布规律。二)裂缝分类

裂缝的分类方法甚多,主要介绍以下几种分类:

1.按裂缝的成因

构造裂缝岩石在构造运动中受构造力的影响而形成的裂缝称构造裂缝。当其产生后又常常受到地下水的溶蚀作用和充填作用的改造,而变得很复杂。构造裂缝在岩石中分布很广泛,延伸较长较深,与油、气关系最密切。

非构造裂缝岩石在非构造作用或外力作用影响下形成的裂缝称非构造裂缝,包括由于成岩过程中因干裂,压缩和失水收缩,以及重结晶等作用形成的成岩裂缝;或由于地下水和温度的影响产生的风化裂缝,以及冰川、山崩、地滑等原因形成的裂缝。

2.按裂缝的力学性质

张裂缝岩层受张应力作用沿最大张应力面所产生的裂缝称为张裂缝。这种裂缝有张开的裂口,裂缝面粗糙不平,裂缝面上无擦痕,张裂缝常分布于褶曲的轴部、转折端及其附近,且与岩层面垂直,裂缝中常为别的物质充填形成岩脉或矿脉。

剪裂缝岩层受剪切力作用,沿最大剪切面形成两组“X”形交叉的裂缝称剪裂缝。剪裂缝在地层中成对出现,其中一组比另一组发育,两组相互交叉,交角近于90剪裂缝通常具有紧闭的裂口,裂缝面平直光滑,延伸较远,方向稳定;裂缝面上常见岩块运动的痕迹,如擦痕,滑动沟,槽等。剪裂缝成组产生,分布密集,或疏密相间,成束排

3.按裂缝的张开及充填程度分

张开缝裂缝未被矿物质所充填,缝壁明显分开,有显而易见的空隙。它们是裂缝性储集层中油、气运移的主要通道。

半充填缝裂缝被矿物质部分充填,有较明显的可见空隙。

充填缝裂缝已被矿物质全部充填,无可见空隙,对油、气运移不利。

4.按裂缝产状与岩层产状的关系分

走向裂缝裂缝走向与所在岩层走向平行者。

倾向裂缝裂缝走向与所在岩层走向垂直者。

斜交裂缝裂缝走向与所在岩层走向斜交者。

根据野外相似露头、岩心和薄片的观察,按成因,东濮凹陷文卫地区中生界砂岩储层裂缝主要可以分为构造裂缝和成岩裂缝两种,

岩心观察储集空间为砂岩裂缝,裂缝含油,基质不含油。

缝—洞系统共存

孔洞沿裂缝发育,形成缝-洞系统。

孔洞成因:

孔洞形成于裂缝之后。构造应力产生裂缝,流体进入裂缝,发生溶蚀作用,形成孔洞。

裂缝具有三种充填性:未充填、半充填、完全充填;

五种充填物:方解石,其次为泥质、石膏、黄铁矿、构造角砾岩

裂缝局部被方解石、石英、石膏、黄铁矿和泥质充填,被充填裂缝普遍有溶蚀现象

裂缝两期发育:早期为燕山期;晚期为喜马拉雅期

天然裂缝的一般识别特征

1.充填有胶结物、矿物晶体及矿物薄膜;

2.裂缝包含在岩心内部,不延伸到岩心边沿;

3.裂缝呈组系产出,符合构造应力作用的规律;

4.具擦痕面、阶步,指示运动方向与区域应力方向一致;

5.岩心内有稳定的方向或方位,符合裂缝分布规律;

6.裂缝表面常常发育羽痕(羽状构造)

在岩心裂缝观察时,要特别重视裂缝发育程度与岩性的关系,这是指导裂缝预测的基础资料。

人工诱发缝识别特征

1.断口很不规则或呈贝壳状,特别是细粒岩石;

2.平行岩心抓痕或定向刻槽;

3.不论地层倾角多大变化,诱发缝总是平行岩心轴线;

4.螺旋式形状,岩心在心桶内扭轴诱发;

5.位于岩心中心线的张性缝,可能是由于钻头接触岩层时,钻具重量加载诱发;

6.花状缝,在岩心相对边缘一定间距向内扩展先以弧形后沿岩心轴延伸,但从不延展入中心

线,两侧交替发生,似花瓣状,这是岩心与钻头间不稳定滑脱引起,花状缝常在岩心两侧呈羽毛状排列。

7.岩心切割后,由于上覆岩压卸载诱发的裂缝现象常与层面一致,在岩心边部常变换走向与倾角。

裂缝识别的动态方法

1.钻井过程中的泥浆漏失;

2.井壁崩落现象;

3.气测录井信息;

4.钻时钻具信息;

5.固井质量信息;

6.压裂施工信息;

7.油井动态信息;

8.注水井动态信息;

9.试井信息(试井曲线形态、计算裂缝特征参数如K)

裂缝的基本参数及孔渗性

一、裂缝的基本参数

裂缝的宽度:裂缝面真实宽度,mm 裂缝面视宽度,mm :测量面与裂缝面的夹角。

裂缝大小:裂缝的长度及其与岩层的关系。

裂缝间距:

裂缝密度:面积密度(流动横截面上裂缝累积总长度与该横截面积比值)、体积密度(裂缝总面积与岩石总体积之比)。

裂缝产状:在岩心描述中根据裂缝与岩心横截面的夹角分。

裂缝充填情况:

裂缝溶蚀改造情况:

裂缝的基本参数及孔渗性

二、裂缝孔隙度

裂缝孔隙体积与岩石体积之比。一般小于0.5%,很少超过2%。

三、裂缝渗透率

裂缝固有渗透率:流体沿单一裂缝或单一裂缝组系流动而与周围基岩无关的裂缝渗透率。

裂缝的基本参数及孔渗性

三、裂缝渗透率

裂缝固有渗透率:流体沿单一裂缝或单一裂缝组系流动而与周围基岩无关的裂缝渗透率。

裂缝的基本参数及孔渗性

三、裂缝渗透率

岩石裂缝渗透率:将裂缝与基岩作为统一的流动力学单元,所计算出的裂缝渗透率。

裂缝的探测与预测方法

一、井内裂缝探测:岩心裂缝观测、测井方法(地层倾角、井下声波电视等。

二、横向预测方法

统计分析方法:根据単井测量的裂缝走向编制梅花图;预测裂缝发育带(编制裂缝发育等密度图。

预测构造裂缝的现今地应力法:现今地层应力是地层受力破裂变形后剩余的应力,

当地层破裂严重时,地压力释放也大,因而剩余压力就小。

预测构造裂缝的古应力场数值模拟防辐射:建立裂缝形成时期的正确合理的地质模型和设置必要的里谢-构造约束模型,模拟反演计算获得应力场。

第六章油藏reservoir中的流体

第六章油藏reservoir中的流体

天然气:广义而言,凡岩石圈中自然因素所形成的一切气体均可称为天然气。但在石油地质学中,习惯上把埋藏在地下以碳氢化合物为主的气体称为天然气。

化学组成:其主要成分是各种气体状态的碳氢化合物。其中以甲烷为主(约占80-90%以上)。天然气的物理性质

①相对密度:标准状况下,单位体积天然气的质量与同体积空气的质量之比,

0.6-0.7。

②临界温度与压力:在临界温度时使气体液化所需的最低压力。

③蒸汽压力:将气体液化时所需要的压力。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20度时甲烷不能转化为液体。液化天然气。

④溶解性:天然气在水中的溶解度比油大;碳数越少的烃类在水中的溶解度越大。

⑤粘度:随压力及分子量的增加而增加,随温度的升高而降低。

⑥热值:比煤和石油的热值高。

天然气分类

①油田气:与石油共存的天然气。可溶于油内或呈游离气顶,也可以单独形成气藏与油藏共处于同一油气田中。重组分较多,为湿气。

②气田气:不与油藏伴生。重烃含量极少。为干气(甲烷含量大于95%,重烃气含量少,不超过1-4%。

③凝析气:地下温度、压力超过临界条件。埋藏深。气体采出后,因温度压力降低而逆凝结为轻质油。

④水溶气:溶于水中的气,储量很大,含气率很低。很难单独开采。日本在浅层采碘时回收水溶气。

⑤煤层气:煤层中的游离气和吸附气。可以回收利用。

⑥固态气体水合物:特定条件下,气体分子天然地被封闭在水分子扩大的晶格中。

地下水与石油和天然气的关系非常密切,绝大多数油气田,几乎都有水伴生。石油的生成、运移、聚集以至保存和破坏,几乎都有水参与作用。因此,研究油气田水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另一方面油气田水对油、气田的勘探和开发也有重要的实际意义。

油田水是指含油层中的地下水,它是油田区域内的地下水的一部分。它的成分比一般天然水更复杂,这不仅由于油田水在地质历史时期中与油、气长期接触,而且还因为它来自不同的环境,埋藏之后又经历了相当长而复杂的演化过程的缘故,因而使油田水具有某些特殊性质可以与非油田水相区别。

油田水的化学组成及其矿化度

化学组成阴离子:CL、S042-、HCO3-、CO32-;阳离子:Na+、K+、Ca2+、Mg2+等。矿化度:水中各种离子、分子、化合物的总含量。以将水加热到105度蒸发后所剩残渣质量或离子总量来表示,单位为mg/L或g/L。

油田水物理性质

①颜色与透明度:通常带色并浑浊不清;

②密度与粘度:因含盐量高,密度大于1,含盐量越高,密度及粘度越大。

③嗅觉及味觉:含少量石油时,汽油或煤油味道;含硫化氢时,臭鸡蛋味道;溶有氯化钠时,

有咸味。

④温度:一般是20-100度。与深度有关。

油田水的类型

(1)按产状分

吸附水:不能自由运动

毛细管水:

自由水:

(2)按化学成分分类

油田水的分类(苏林分类):

①硫酸纳型Na+/ CL- >1、(Na+-CL-)/SO42-≤1,多是大陆环境下形成的,分布在油田垂直剖面的上部,在横向上多分布在供水区;

②碳酸氢纳型Na+/ CL- >1、(Na+- CL-)/ SO42- >1,PH值大于8,大陆环境下形成的,分布广泛,主要分布在油田垂直剖面的下部;

③氯化镁型Na+/CL-<1、(Na+- CL-)/Mg2+≤1,海洋环境形成的,提出存在于油气田的内部;

④氯化钙型Na+/ CL- <1、(Na+- CL-)/ Mg2+ >1,地壳深部环境形成的,代表水处的环境封闭性好,PH值4-6,为酸性水,广泛分布。

油田水在油气勘探及开发中的作用

①利用水中有机组分预测含油气性

油田水中已经测定出有机质有:烷烃、环烷烃、芳香烃类、脂肪酸、苯等,因此,水中含有有机质是含油性的标志。

②水中微量元素可以作为含油性的间接标志

有油藏有关的地下水中硼的含量明显高,因为硼化物在生物参与下会发生转化,成为易溶物质。

③高矿化度的氯化钙和碳酸氢纳型水可以作为含油性的标志。

目前所发现的油田水型主要是氯化钙和碳酸氢纳型。

第七章生油层、储集层、盖层

定义:能够生成石油和天然气的,并能排出聚集成商业性油气藏的岩层。若干个生油层和其间的非生油层组合构成生油层系。

生成油气的沉积有机质主要有:类脂化合物、蛋白质、碳水化合物、木质素。

生油层的岩性特征

1.细粒的岩性泥质油源岩、碳酸盐油源岩暗色泥岩、页岩、泥灰岩和各种石灰岩组成。

2.颜色:深灰色、黑色、灰褐等暗色为好,灰、灰绿色次之

3.富含生物化石或有机质。

生油层的岩相古地理特征

对于湖相来说,半深-深湖是主要的油源相带;对于海相来说,浅海相或潮间低能带、潮下低能带碳酸盐岩和泥质岩具备良好的油源条件。海陆过渡相带,泻湖蕴藏着丰富的石油与天然气。

生油层地球化学指标

1.有机质丰度指标[剩余有机碳]:单位岩石中有机碳的质量百分数。粘土岩中C的含量大于等于0.5-1.0%,碳酸盐岩C大于等于0.08-0.2%,都可以列为油源岩;

2.有机质类型:有机质(干酪根)是沉积岩中不容于碱、非氧化型酸和有机溶剂的分散有机

《油气田开发地质学》课程综合复习资料

《油田开发地质学》综合复习资料 一、名词解释 1、标准层——岩性特殊、岩层稳定、厚度较薄、分布广泛的岩层。 2、干酪根——油母质,沉积岩中不溶于非氧化型酸、碱和非极性有机溶剂的分散有机质。 3、生储盖组合——生油层、储集层、盖层在时间、空间上的组合形式或配置关系。 4、石油——是由各种碳氢化合物和少量杂质组成的存在于地下岩石孔隙中的液态可燃有机矿产,是成分十分复杂的天然有机化合物的混合物。 5、地温级度——指地球不受大气温度影响的地层温度随深度增加的增长率。表示地球内部温度不均匀分布程度的参数。一般埋深越深处的温度值越高。 6、油气田——是指受单一局部构造单位所控制的同一面积内的油藏、气藏、油气藏的总和。如果在这个局部构造范围内只有油藏,称为油田;只有气藏,称为气田。 7、地温梯度——指地球不受大气温度影响的地层温度随深度增加的增长率。表示地球内部温度不均匀分布程度的参数。一般埋深越深处的温度值越高。 8、可采储量——在目前工艺和经济条件下,能从储油层中采出的油量。 9、断点组合——把属于同一条断层的各个断点联系起来,全面研究整条断层的特征,这项工作称为断点组合。 10、储集层——凡是可以储集和渗滤流体的岩层,称为储集层。 11、油气藏——油气在单一圈闭中的聚集,具有统一的压力系统和油水界面,是油气在地壳中聚集的基本单位。圈闭中只聚集了油,就是油藏,只聚集了气,就是气藏;既有油又有气,则为油气藏。 12、岩性标准层——在进行岩土工程勘察时,为便于项目组进行统一的描述,对勘察区域的岩性进行总体分层、编号以及对颜色、性状、物理力学性质等的描述,形成统一模板,即岩性标准层。13、沉积旋回——指沉积作用和沉积条件按相同的次序不断重复沉积而组成的一个层序地温梯度。

延长油田石油地质特征(200712020119)-勘探0704

延长油田石油地质特征 1 概述 延长油田是我国石油勘探开发最早的油田之一,距今已有近百年的勘探开发历史,中国大陆第一口油井“延1井”即位于此。截止2003年底延长油田累计探明地质储量11206×104t,含油面积215.5km2(图1)。近年来,随着地质工作的深入和油层改造工艺的进步,油田勘探开发步伐稳步加快,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发展阶段,2003 年原油产量达25×104t。其特-超低渗、浅埋藏油层的储集特征与油气富集规律引起人们的广泛关注。 2 区域地质条件 延长油田位于鄂尔多斯盆地陕北斜坡东部,区域构造为一平缓的西倾单斜,地层倾角小于1°,千米坡降为7~10m,内部构造简单,局部具有差异压实形成的低幅度鼻状隆起(图2)。区内第四系直接不整合覆盖在三叠系延长组之上,钻井资料仅揭示了三叠系延长组中、上部地层。其中,延长组长1油层组残留厚度变化很大(0~200m)其它层段厚度比较稳定。勘探开发目的层为延长组长6油层组,自上而下划分为长61、长62、长63、长64四个油层亚组。 鄂尔多斯盆地晚三叠世时为大型内陆湖泊。晚三叠世中—早期(T3y2沉积期)是湖泊发育的全盛时期,沉积了广泛分布的油页岩,是盆地内的主要生油岩,为中生界油气藏的形成提供了充分的物质基础;晚三叠世中—晚期,随着湖盆的不断萎缩,湖泊外围以河流与三角洲沉积为主,北东部斜坡上以河控三角洲为主体的沉积物呈裙边状分布,平面上相带分布明显,由东北向西南依次为冲积平原相,三角洲平原相,三角洲前缘相,前三角洲相和半深湖—深湖相。三角洲平原和前缘相带内砂体发育,为上三叠统延长组油气藏的形成提供了必要的储集条件。沉积环境是影响本区储层特征的重要因素。 3.3.1长63 长63沉积相以三角洲前缘水下分流河道沉积为主,从沉积微相图上可以清楚地看到有4个砂岩主体带呈北东—南西向延伸,形态与指状砂坝相似,主体带的砂岩厚度大于15m,砂地比大于0.4。4支水下分流河道之间为分流间湾相隔,其砂地比为0.20~0.39。 建设型三角洲向湖推进时,由于堆积速度较快,各种微相沉积可以互相连接组合,所谓的指状砂坝就是水下分流河道,水下天然堤,河口砂坝等组合成的指状砂体,因此,砂岩主体带和较薄地带之间没有一条界线把两种微相截然分开。 3.3.2长62 长62沉积相展布对长63具有一定的继承性,由水下分流河道、分流间湾及河口砂坝沉积构成,河道总体向西迁移。有3支河道砂体由东北向西南延伸。3支分流河道之间砂地比较低(0.2~0.3),为分流间湾沉积。长62河道砂体的带状特征没有长63典型,表现出向席状砂过渡的趋势(图5)。

钻井地质基础知识

钻井地质基础知识 技术服务中心 1.地球及组成 地核的范围大约从地下2900公里至地心6371公里,主要是由铁镍组成。地馒的范围大约在地下33公里至2900公里之间,主要是由铁镁硅酸盐、金属氢化物和不同矿化物组成。最上面的一层硬壳,叫地壳,是由岩石组成的,又叫岩石圈。地壳的厚度各处不一:大陆上高山地区最厚可达60-75公里;大洋中一般小于10公里;平均厚度约33公里。 组成地壳的岩石,按成因的不同,分三大类:火成岩、变质岩、沉积岩。 2.地层知识 地层(stratum) ☆地质历史上某一时代形成的层状岩石成为地层,它主要包括沉积岩、岩浆岩以及由它们经受一定变质的浅变质岩。 ☆地层是指在某一地质年代因岩浆活动形成的岩体及沉积作用形成的地层的总称。 ☆所谓的地层是指在地壳发展过程中形成的各种成层和非成层岩石的总称。 从岩性上讲,地层包括各种沉积岩、岩浆岩和变质岩;从时代上讲,地层有老有新,具有时间的概念。)地壳中具一定层位的一层或一组岩石。地层可以是固结的岩石,也可以是没有固结的堆积物,包括沉积岩、火山岩和变质岩。在正常情况下,先形成的地层居下,后形成的地层居上。层与层之间的界面可以是明显的层面或沉积间断面,也可以是由于岩性、所含化石、矿物成分、化学成分、物理性质等的变化导致层面不十分明显。 (1)火成岩,又名岩浆岩。是高热的岩浆从地球较深处侵入地壳,或喷到地表冷凝后形成的.特点是无层次,块状,一般都很致密而坚硬。如花岗岩、玄武岩、正长岩等都是火成岩。(2)沉积岩。是母岩(即火成岩、变质岩和早期形成的沉积岩)受风吹雨打、温度的变化、生物的作用、水的溶解等因素的影响,逐渐地剥蚀、破碎,形成了碎屑物质、溶解物质和残余物质,这些物质经过流水、风力、冰川、海洋等搬运,离开了原地,在适当的条件下沉积下来,经过压实、交结、形成了沉积岩。沉积岩的特点是有层理,有化石(各种古代动植物的残骸遗体)。 (3)变质岩。是沉积岩或火成岩在地壳内部,由于物理化学因素(如高温、高压、岩浆的同化等)影响下,经过了变质作用改变了原来的成分和结构而变成新的岩石。例如石灰岩变成大理石;花岗岩变为片麻岩。变质岩中没有残存下来的化石,它与火成岩的主要差别是具有变晶结构。如片麻岩、片岩、板岩等。 岩石是由矿物组成的。组成岩石的主要矿物有十几种:如石英、长石、云母、方解石、粘土矿物等等。岩石的物理、机械性质(如硬度、塑性、研磨性的大小等)与组成岩石的矿物和胶结物的性质有密切关系。矿物硬度的比较级别如下: 1级——滑石 2级——石膏 3级——方解石, 4级——萤石 5级——石灰石 6级——正长石; 7级——石英 8级——黄玉 9级——刚玉; 10级——金刚石。 级数越高,硬度越大;目前发现的自然物质中,金刚石最硬。 3.沉积岩

蓬莱19-3油田石油地质特征简述

蓬莱19-3油田石油地质特征简述 一、地质概况 蓬莱19-3油田位于渤海中南部海域,东南距山东蓬莱市80km,西北距塘沽220km,油田范围内平均水深27-33m。估算石油地质储量约6×108t,为我国近海海域盆地中发现的最大整装油田。 二、勘探历程及其今后勘探方向 ?勘探历程 蓬莱19-3地区油气勘探始于1967年。1977年原海洋石油勘探局在该海域进行了十万分之一的磁法探测。20世纪80年代初,在完成2km×2km测网二维地震普查的基础上,对蓬莱19-3构造的形态和圈闭规模做了初步解释并预测了前景资源量。受地震资料精度限制,当时认为蓬莱19-3属于小型断块构造。1994年12月,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与菲利普斯石油国际亚洲公司签订了中国渤海11/05合同区石油合同,1995年起双方合作在该地区进行了新的二维及三维地震采集和解释,重新落实了蓬莱19-3油田的构造类型和圈闭规模,确认其规模为一个大型的断裂背斜,并于1999年5月在构造主体部位完钻探井PL19-3-1,该井完钻井深1686.0m,完钻层位古近系沙河街组,依据测井资料,在新近系明化镇组下段和馆陶组解释出油层147.2m,从而发现了蓬莱19-3油田。 ?今后勘探方向 渤中凹陷及其边缘地区是油气勘探领域的首选方向。该区位于渤海盆地中部,包含多个构造凸起和凹陷,总面积约2×104km2。目前渤中凹陷周缘凸起上已发现多个大中型油气田,并仍有找到亿吨级大油气田的潜力。渤东凸起,渤中凹陷西北断阶带、庙西凹陷及渤南凸起西坡、北坡构造带均是渤中凹陷寻找油气的主要领域。 三.油田地质特征 ?构造特征: 1.蓬莱19-3构造形成于上新世,定型于第四纪,走向近南北,长约1 2.5km,东西宽4-6.5km。基底为中生界白垩系火山碎屑岩潜山,古近系沙河街组沙泥岩直接超覆于潜山风化面之上。 2.构造类型为渤南凸起背景上发育起来的、被断层复杂化了的断裂背斜。炎庐断裂带的长期强烈构造运动,特别是新近纪至第四纪的多次构造活动,对该构造的发育于形成起到了重要控制作用。 3.油田范围内发育两组与构造走向平行的主控走滑断层:西部断裂延伸长度约12km;东部断裂穿越渤南凸起带,延伸长度超过75km,构成油田的东边界断层。两组主控断层的派生断层多为北西-东南走向、呈羽状分布的正断层,延伸长度为0.5-4km,断距为20-100km。油田主

《油气田开发地质学》课程综合复习资料

肈腿薇螅芀莄薃螄羀 《油田开发地质学》综合复习资料 一、名词解释 1、标准层——岩性特殊、岩层稳定、厚度较薄、分布广泛的岩层。 2、干酪根——油母质,沉积岩中不溶于非氧化型酸、碱和非极性有机溶剂的分散有机质。 3、生储盖组合——生油层、储集层、盖层在时间、空间上的组合形式或配置关系。 4、石油——是由各种碳氢化合物和少量杂质组成的存在于地下岩石孔隙中的液态可燃有机矿产,是成分十分复杂的天然有机化合物的混合物。 5、地温级度——指地球不受大气温度影响的地层温度随深度增加的增长率。表示地球内部温度不均匀分布程度的参数。一般埋深越深处的温度值越高。 6、油气田——是指受单一局部构造单位所控制的同一面积内的油藏、气藏、油气藏的总和。如果在这个局部构造范围内只有油藏,称为油田;只有气藏,称为气田。 7、地温梯度——指地球不受大气温度影响的地层温度随深度增加的增长率。表示地球内部温度不均匀分布程度的参数。一般埋深越深处的温度值越高。 8、可采储量——在目前工艺和经济条件下,能从储油层中采出的油量。 9、断点组合——把属于同一条断层的各个断点联系起来,全面研究整条断层的特征,这项工作称为断点组合。 10、储集层——凡是可以储集和渗滤流体的岩层,称为储集层。 11、油气藏——油气在单一圈闭中的聚集,具有统一的压力系统和油水界面,是油气在地壳中聚集的基本单位。圈闭中只聚集了油,就是油藏,只聚集了气,就是气藏;既有油又有气,则为油气藏。 12、岩性标准层——在进行岩土工程勘察时,为便于项目组进行统一的描述,对勘察区域的岩性进行总体分层、编号以及对颜色、性状、物理力学性质等的描述,形成统一模板,即岩性标准层。xzCK7。 13、沉积旋回——指沉积作用和沉积条件按相同的次序不断重复沉积而组成的一个层序地温梯度。 14、含油气盆地——发生过油气生成作用,并富集为工业油气藏的沉积盆地。沉积盆地是指在漫长的地质历史时期,地壳表面曾经不断沉降,接受沉积的洼陷区域。LbauT。 15、异常地层压力——地层压力是作用于地层孔隙空间流体上的压力。正常地层压力可由地表至地下任意点地层水的静水压力来表示;但是由于种种因素影响,作用于地层孔隙流体的压力很少等于静水压力,通常我们把背离正常地层压力趋势线的底层压力称之为异常地层压力。 16、岩心收获率——岩心长与取心进尺之比的百分数,即岩心收获率=岩心长度/取心长度X100%。

刍议油田地质特征与开发

刍议油田地质特征与开发 在油田开发中,对油田地质特征进行详尽、科学的分析,是获得较好开发效果的前提,有利于提高油田开发的效率和安全性,提高经济效益。因而近年来在油田开发中,普遍更加重视油田地质特征分析,以此为基础制定完善的油田开发方案。本分分析了油田地质特征分析内容,并且提出了关于油田地质开发策略。 标签:油田地质特征开发 随着油田开发的快速发展,油田地质特征分析的作用也开始得到体现,也出现了一些较为先进的油田地质分析方法,为推动油田开发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同时,在油田开发中,完善的开发方案也应当是以油田地质勘察分析结果为基础的,针对油田地质特征情况,从技术方案、开采现场管理方案、开采计划等方面进行具体的优化。 1油田地质特征分析内容 1.1油层综合评价 油层综合评价是油田地质特征分析中的一个重要内容,油层综合评价所涉及到的分析内容较多,如油层的分层分析、油层物性分析、油气水质分析等等。在油层综合评价中,应当选择适宜的评价指标,如油层的延伸长度、分布形态、渗透率、平均厚度等等。针对不同油田地质的具体情况,对于油层综合评价的指标选择也有所不同,整体上而言,应当遵循相关性详尽的原则,也就是首先设置评价目标,然后根据评价目标选择主要的分析评价指标,最后以主要评价指标为核心,选择相关联的分析评价指标。较好的油层综合评价,能够全面、详尽的掌握油层整体情况,是进行油田开采的基础。 1.2构造和油藏分析 构造和油藏分析主要是针对油田地质结构情况和油藏基本情况的分析,如在不同地层油田的分布情况、相关的地质勘测情况、水文情况等等,而在油藏分析中,重点分析内容有油水分界过渡带、含有面积等数据情况。在构造和油藏分析中,需要搜集大量的相关数据,特别是地质数据、水文数据以及必要的气候数据等等,关于地质构造方面的勘测,往往需要专业的地质勘察团队承担这一工作,利用各种地质勘勘测技术,如物探技术、GPS定位技术、遥感技术等等,综合分析地质构造情况。在油藏分析方面,需要绘制油藏剖面图,确定油水分界处和具体的分界情况。 1.3地层对比分析 地层对比分析主要是勘测分析油田地层的厚度变化情况、断裂情况等等,必要时还需要分析岩性变化情况。依据主要的地质分层标准对油田地质情况进行分

华东《油气田开发地质学》2019年春学期在线作业(三)

------------------------------------------------------------------------------------------------------------------------------ (多选题)1: 从地质发展的观点看,有利的油气聚集带可以是()。 A: 油源区附近长期继承性的长垣带 B: 盆地内部的斜坡带 C: 与同生断层有关的滚动背斜带 D: 环礁型生物礁带 正确答案: (多选题)2: 下列给出项中,()是油层对比的成果图。 A: 栅状图 B: 岩相图 C: 小层平面图 D: 油砂体连通图 E: 古地质图 正确答案: (多选题)3: 世界各国许多油气田中普遍存在异常地层压力,下列()作用可能形成异常地层压力。 A: 泥页岩压实作用 B: 粘土矿物脱水 C: 有机质生烃 D: 渗析作用 E: 构造作用 正确答案: (多选题)4: 油层划分和对比的主要依据有()等。 A: 岩性特征 B: 储集单元 C: 地球物理特征 D: 沉积旋回 正确答案: (多选题)5: 下列给出条件中,()是容积法计算石油储量的所需参数。 A: 有机质丰度 B: 有效孔隙度 C: 累积产气量 D: 含油面积 正确答案: (多选题)6: 连续生储盖组合是指生油层和储集层在时间上连续沉积,两者直接接触,下列()均属于连续生储盖组合。 A: 不整合型 B: 断层型 C: 指状交叉式 D: 上覆式 正确答案: (多选题)7: 岩性遮挡油藏原来埋深适中,具有一定的压力,后因断裂作用下降,其原始压力仍保存下来形成()。 A: 低压异常

油气田地下地质学课程总结

《油气田地下地质学》课程总结 第一章钻井地质 一、主要概念 1、参数井:地层探井、区域探井-指在区域勘探阶段部署的,主要了解各一级构造单元的地层层序、厚度、岩性、石油地质特征(生、储、盖及其组合,获取烃源岩地球化学指标),为物探解释提供参数而钻的探井。 2、预探井:指在圈闭预探阶段,在地震详查的基础上,以局部构造(圈闭)或构造带等为对象,以发现油气藏、取得储集层物性资料、计算控制储量和预测储量为目的而钻的探井。 3、评价井:指在地震精查或三维地震的基础上,在已获工业性油气流的圈闭上,为详细查明油气特征,评价油气田的规模、产能、经济价值,计算探明储量等而钻的探井。 4、开发井:指根据编制的该油气田开发方案,为落实探明储量、完成产能建设任务,按开发井网所钻的井。 5、调整井:指油气田全面投入开发若干年后,根据开发动态及油气藏数值模拟资料,为提高储量动用程度及采收率,需要分期钻一批调整井;根据油气田调整开发方案加以实施。 6、钻时:每钻进一定厚度岩层所需要的时间,单位min/m。 7、定向井:按照一定的目的和要求,有控制地使井身沿着设计的方向和路线钻达预定的目的层段和井下目标(靶位)的井。 8、岩心收获率:岩心长度占取心进尺的百分比。 9、岩屑迟到时间:岩屑从井底返回井口的时间。 10、泥浆录井:根据钻井液性能的变化及槽面显示推断井下是否钻遇油气水层和特殊岩性的方法。 二、问答题 1、简述定向井的主要用途,图示说明井身剖面基本类型。 纠正已钻斜的井眼成一个垂直的井身,对落鱼等井下障碍物进行侧钻,在不可能或不适宜安装钻机的地面位置的下边钻油井,为扑灭大火、压住井喷等而设计的井—抢险井或救险井,在一个井场、钻井平台或人工岛上,钻几口、几十口井、丛式井—海上油田、地面受限制的沙漠、沼泽等地,最大井斜角接近或达到90°,且有水平延伸的井--水平井。 I 型井身剖面;Ⅱ型井身剖面(S形曲线井身剖面);Ⅲ型井身剖面(见图) 2、简述影响钻时的主要因素及钻时录井的主要用途。 岩性--软硬、孔缝发育程度;钻头类型与新旧程度;钻井措施与方式;钻井液性能与排量;人为因素的影响。 ①应用钻时曲线可定性判断岩性,解释地层剖面。

地质特征对油田开发的影响研究

地质特征对油田开发的影响研究 发表时间:2019-12-30T13:12:18.203Z 来源:《科学与技术》2019年 15期作者:王建宁 [导读] 针对目前油田开发过程受到的阻碍与影响 摘要:针对目前油田开发过程受到的阻碍与影响,文章从实践角度出发,分析了地质特征对油田开发的影响,并提出了提升开发建设效率的策略。结果表明,只有完全研究清楚油藏地质特征,才能利用油藏地质结构特点,采用不同的开发工艺与技术,提高油田开发效益和效率。 关键词:地质特征;油田开发;驱油;启示作用 0引言: 地质特征对油田资源开发开采建设带来的影响集中在驱油、亲水油层毛管作用、油藏丰度及后期油田开采技术等方面。对其进行收集整理与分析统计,将为当前以及后续油田开发工作提供有效助力。如此,油田开发就能以高经济性、高准确性状态作用于所处行业,在大力发展工业制造业的过程中,起到基础资源支撑作用。故研究人员应不断采取科学技术手段,完善地质特征资料体系,以强化其在实践开发开采中的积极作用。 1研究地质特征对油田开发影响的现实意义 当前阶段,分析油田开发地质特征应从岩性、地质构造、沉积、储层物性以及油层分布等方面入手,为后续特征分析工作提供支撑,进而为油田开采提供坚持的地质基础。然而,受油田资源开发建设市场环境的多元化影响,随着油田开发的不断进行,实际中面临的地质特征呈现出多样性特点,增加了油田地质特征分析的难度。为此,油田开发者应在油田开发的整个过程中,开展地质特征的研究,分析剩余油分布状况,不断引进和探索新的开发工艺,提升资源开发的高效性和可持续性。这样一来,油田开发就能满足现代化经济建设背景下,各行各业快速发展所提出的用量需求,进而服务于所处地区经济的全面发展 [1]。 2地质特征对油田开发的影响 经对已建油田开发历程进行分析,发现地质特征对其的影响多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1)驱油。具体过程,对于亲水油藏,当注入水进入储层后,就会作用于岩石表面,并形成水流。此水流会不断运动在岩石颗粒中,而岩石孔隙中隐藏的石油就会被挤出,一些较大油滴就会作用于孔道环境。由此可见,亲水岩石水驱容易,而亲油岩石表面会因为孔隙小而无法实现驱油[2]。 (2)亲水岩石毛管力作用。驱油过程的毛管力作用能够为油层提供动力。作用原理为:在注水过程最佳的注入速度下,见水时注入端压力最小,生产端压力下降最慢,这时渗流阻力最小,水驱油效果最好。 (3)油藏丰度对开发的影响。油田在形成过程中,因受沉积环境和构造特征的影响,不同区域油藏丰度和含油饱和度差别较大,因此,在油田开发前需根据地震勘探和试油试采等资料分析油藏的有利区域,通过先肥后瘦的原则不断滚动开发,随着油井数量的不断增多,油藏地质特征和储量分布状况不断细化、完善,油田开发工艺水平不断提高,油田开发经济效益突显。 (4)油田后期开采技术影响。油田开发后期阶段,此时油气被大量开采出来后,原油中的溶解气及其它轻质组分被开采出来,油层压力会下降,粘度会上升,就会对油田开发带来诸多负面因素。为提高油田采收率,需进行注水开发,以保持地层在一定压力下持续开采。但随着注水开发的不断进行,到后期部分油井见水,剩余油分布更加复杂,需要结合油藏地质和动态资料综合分析潜力区域,进而为后期开发提供资源基础 [3]。 基于上述地质特征对油田开发开采可能造成的影响,科研人员应结合实际建设情况与既定规范标准,不断优化现有科学技术,来提升油田开发开采的效率,进而满足所处地区涉及行业发展的资源使用量需求。 3油田开发开采效率的提升策略 3.1加大油藏特征研究 因油田开采所处的储层结构较为复杂,所以,开发开采建设者应遵循持续性原则,在油田开发的过程中,通过不断收集相关测井资料,试油试采资料,生产测试资料,不断深入油藏地质的了解,分析主力含油区域和剩余油分布特征,为后期开发部署和开发调整提供依据,从而选用合适的开发工艺和技术,提高油田采油速度和最终采收率。 3.2对比新老油田开发情况 要想实现油田开发开采效益的提升,地质特征分析人员应将新老油田对比工作重视起来,在加强分析对比的同时,提升分析效率。此过程,科研人员应结合资料进行不断的组合优化,以为油田分布与储藏情况的调查提供详实准确的资料为目的。值得注意的是,如分析对比新老油田过程中,发现存在问题,应对油田地质开发开采手段进行调整与改进,同时,对地质资料进行更新记录,以完善油田开发资源体系。 3.3运用大段合采技术 当油田地质资料构建日趋完善,油田开发技术人员就能根据资料所述剩余储量情况,对油田资源进行大段合采开发。具体过程,就是运用计算机技术对油藏发育特征和剩余油田分布情况进行三维刻画,以更为便捷准确的找出剩余油田资源。同时,还可根据地质资料,对油田开采过程工艺方法进行调整,以提高开采方案的科学合理性。如此,就可将油田资源的利用效率进行提升,继而达到油田最大开发效益。 3.4细致化分析评估油田 油田开发开采建设人员在分析评估地质特征资料过程中,应遵循科学合理性原则,提高油井开采方案的有效性。此外,为提高油田资源开采量,应对具备地质特征的地面配套情况进行评估,提高油田建设和开发工程的安全性。这样一来,油田资源的开采建设就能以准确性、经济性状态作用于所处行业发展,进而推动行业的科学建设[4]。 4结束语: 综上所述,地质特征对油田开发具有深远的影响,地质研究是基础,只有研究清楚油田地质特征和剩余油分布状况,才能最大化提高油田采收率和经济效益。为降低油田开发建设成本,相关建设者应通过加大油藏特征研究、对比新老油田开发情况、运用大段合采技术以及细致化分析评估油田等措施,来实现地质对油田开发的支撑。事实证明,只有这样,才能将最具科学合理性的油田资源开采建设方案作

油气田开发地质学

《油气田开发地质学》综合复习资料 一、名词解释 1、烃源岩 2、盖层 3、岩性标准层 4、沉积旋回 5、地温梯度 6、含油气盆地 7、圈闭 8、石油 9、油气田10、孔隙结构11、可采储量12、井位校正 13、压力系数14、滚动勘探开发 二、填空题 1、石油主要由等五种化学元素组成,通常石油中烷烃含量、溶解气量、温度,则石油的粘度低。 2、形成断层圈闭的基本条件是断层应具有,并且该断层必须位于储集层的方向。 3、油气田地质剖面图是沿某一方向切开的垂直断面图,它可以反映地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地质特征; 4、压力降落法是利用由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_两个参数所构成的压降图来确定气藏储量的方法。因此,利用压力降落法确定的天然气储量又称为_____________________。 5、我国常规油气田勘探的程序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三大阶段。 6、油气有机成因论认为,生成油气的原始沉积有机质随埋深的增加、古地温的升高进一步转化成大分子的_____________________,当达到___________________时,大量生成液态烃。 7、储集层之所以能够储集和产出油气,其原因在于具备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两个基本特性。 8、石油的非烃类化合物组成分为、、等三类。 9、地层超覆油气藏的分布位置在不整合面,裂缝性油气藏的油气储集空间和渗滤通道主要 为。 10、依据沉积旋回——岩性厚度对比法进行油层对比时,先利用_______________、其次利用_____________ 后,利用_______________,最后连接对比线,完成对比剖面图。 11、在地层倾角测井矢量图上可以解释、、、 _________________等四种模式,它们可以反映地下沉积和构造地质信息。 12、依在陆相湖盆的坳陷内,油气成藏应具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_____等四方面的基本地质条件。 13、岩性遮挡油藏原来埋藏较深,具有一定的压力,后因断裂作用上升,其原始压力仍保存下来形 成。若已知辛3井钻遇L油层顶面的标高为-1750m,钻遇断点的标高为-1702m,那么该井钻遇了断层盘的L油层。

钻井地质

钻井地质 第一节井位部署 (3) 第二节钻井地质设计 (7) 第三节地质录井 (17) 第四节完井及其资料整理 (35)

地质与钻井的关系 地质工作者对钻井工程的了解,一方面在钻井施工过程中能更好地配合钻井工作,做到圆满地完成取全取准各项地质资料;另一方面地质工作者具备一些工程知识,使得在对钻井提出地质要求的时候,能做到更为恰当、有效和符合经济原则地尽量减少工程和地质之间的矛盾。 地质和钻井的关系可以概括为以下几点: 1、指令:钻井是完成地质勘探和油田开发的一种工程手段,钻井是服从地质要求的,地质的各项要求是钻井施工的基本依据。首先,钻井要地质提出并定出井位;进而在钻进过程中要按地质指令开钻、下套管、固井、试井、电测和进行各种录井等工作;最后,钻井结束也要由地质决定。 2、指导:地质对钻井的指导一方面是在钻井过程中随时做出地层情况预告,油气显示预告和地层压力预告等,指导钻井采取正确的技术对策;另一方面地质也要为保证钻井不影响地质资料的获取,随时对钻井提出指导性的意见。 3、协作:在钻井过程中,许多工作是由地质人员和钻井人员共同协作完成的,例如各项录井工作、校正井深、井斜测量、标志层的判断等。 4、监督:地质都督就是要保证钻井为地质服务并达到地质要求,首先是钻井质量的监督,要按照地质设计的要求和国家的地质工作规范,监督钻进的施工,保证井眼的深度、井斜、固井质量、岩心收获率、完井等符合质量标准;其次要监督对地质工作有影响的钻井工艺措施,例如监督泥浆的使用不能影响油层的测试,在含油层系监督钻井的速度不能漏掉任何一个含油地层,遇高压地层时监督钻井的防喷措施等等。 综上所述,钻井与地质的关系非常密切,因此,作为一名油田工作者必须具备一定的钻井工程方面的知识。(油田地质实习)

油田开发地质学综合复习资料

《油田开发地质学》综合复习资料 一,名词解释 1.油气田:指受构造或地层因素控制的,同一产油面积上的油气藏总和。 2.干酪根:沉积岩中分散的不溶于一般有机溶剂的沉积有机质。 3.异常地层压力:通常我们把偏离静水柱压力的地层空隙流体压力称为异常地层压力。 4.油气初次运移:石油和天然气自生油层向储集层的运移,称为油气初次运移. 5.油层有效厚度:指储集层中具有工业产油能力的那部分厚度。 6.石油:是由各种碳氢化合物和少量杂质组成的存在于地下岩石空隙中的液态可燃有机矿 产,是成分十分复杂的天然有机化合物的混合物。 7.断点组合:把单井的断点联系起来研究整条断层特征的工作称为断点组合。 8.储集单元:一个储集层为一个储集单元。 9.空隙结构:指岩石当中空隙与连通它的喉道所组成的复杂的孔喉网络的形状,大小,孔 喉配置关系及分布状况。 10.压力梯度:指每增加单位高度所增加的压力。 11.地温级度:地温每增高一度时深度的增加值。 12.可采储量:在现有的经济技术条件下可以采出来的石油储量。 13.天然气:指在地下岩层中存在的,以烃类为主的气体。 14.圈闭:指储集层中能够阻止油气运移,并使油气聚集的一种场所。 15.探明储量:是在油气田钻探阶段完成或基本完成后计算的储量,并在现代技术和经济条 件下可提供开采并能获得社会经济效益的可靠储量。 16.油气聚集带:指受背斜带等同一个二级构造单元控制的,具有相似地质构造特征和油气 聚集条件的一系列油气田的总和。 17.生油岩:凡能生成并提供具有工业价值的石油和天然气的岩石,称为生油岩。 18.储集层:由储集岩构成的地层称为储集层。 19.空隙结构:指岩石当中空隙与连通它的喉道所组成的复杂的孔喉网络的形状,大小,孔 喉配置关系及分布状况。 20.标准层:作为划分和对比层位用的特征明显而稳定的地层。 21.地质储量:地下油层中石油的实际储量。 22.折算压力:折算压头产生的压力。 23.油气藏:是地壳中油气聚集的最基本单位,是油气在单一圈闭内,具有独立压力系统和 统一的油水界面的基本聚集。 24.岩屑迟到时:指岩屑从井底返至井口的时间。 二,填空题 1.石油主要是由碳,氢,氧,硫,氮等五种化学元素组成,通常石油中烷烃含量高,溶 解气量多,温度高,则石油的粘度低。 2.油气田地质剖面图是沿某一方向切开的垂直断面图,它可以反映地下油气田的构造情 况,地层的接触关系,岩性和厚度的变化,油气水纵横分布情况。等地质特征。 3.我国常规油气田勘探的程序分区域勘探,圈闭勘探,油气田评价勘探三大阶段。 4.储集层之所以能够储集和产出油气,其原因在于具备空隙性和渗透性两个基本的特征。 5.圈闭指储集层中能够阻止油气运移,并使油气聚集的一种场所。通常是由储集层,盖 层,遮挡物三部分组成。

塔河油田油气地质特征1

塔河油田油气地质特征 一、基本情况与勘探历程 二、油气勘探成果 三、综合研究成果 四、勘探技术方法 五、“十五”后期规划部署 六、存在问题与攻关目标

1.历史沿革 1978年5月,原国家地质总局在第一普查勘探大队的基础上组建“新疆石油普查勘探指挥部”,由青海迁入新疆。 1983年改名为地质部西北石油地质局。 1985年地矿部党组决定依托西北石油地质局成立“地矿部塔北油气勘查联合指挥部”。 1997年1月中国新星公司成立,变更为中国新星石油公司西北石油局。

中国新星石油公司整体并入 中国石化集团后的发展 2000年中国新星石油公司整体并入中国石化集团后,李毅中总经理、牟书令副总经理等集团公司领导十分关心西部油气勘探开发和西北石油局的发展,多次来新疆视察指导工作。 2001年重组改制为新星西北分公司和新星西北石油局。

2.油气勘探历程及主要成果 准噶尔盆地 主战场---塔里木盆地 吐哈盆地1978年进入新疆,探区遍及新疆各盆地

奇克里克侏罗系油气 藏,形成了塔里木盆地山前坳陷油气勘探第一次热潮。 塔河油田 (4)1997年塔河亿吨级海相整装油田的发现和1998年克拉2千亿方级陆相大气田的发现,标志着塔里木盆地油气勘探进入了新的阶段。 克拉2气田 ⑵1977年柯克亚第三系凝析气藏的发现,又一次掀起中新生界油气勘探高潮。 (3)1984年沙参2井奥陶系获高产油气流,开创了塔里木盆地海相古生界找油的新领域,为我国油气勘探战略西移提供了依据。迎来了地矿、石油系统大规模勘探会战局面。

沙参2井 1984年9月22日于井深5391 米奥陶系白云岩中获日产 油1000方,天然气200万方, 发现雅克拉凝析气田. 沙参2井在海相古生界的重大突破,拉开了塔里木盆地新一轮大规模石油勘探开发的序幕;为国家制定“稳定东部,发展西部”油气资源战略提供了重要依据。

油田开发地质人员应具备的知识

油田开发地质人员应具备的知识 怎样做一个合格的开发采油地质工作者,我想从以下一些方面给大家提出参考: 1、懂得勘探的过程和勘探成果的计算 (1)、了解二维、三维地震,能识别三维地震剖面; (2)、知道勘探体积和储量的计算方法和参数的计算方法,及参数的录取方法,储量丰度和采出系数; (3)勘探过程中,钻井的作用是什么;探井,详探井,各有什么用途,要什么资料;(4)、探井,详探井试油的目的(落实产能,求下限,落实钻探成果,求K值,原始压力,高压,物性,地下流体性质) (5)钻井和作业(井下作业)压井液比重的确定方法,压井液对油层的伤害表现及预防(6)钻井取心种类和目的(开发后期取心直观,注水井水侵程度),井壁取心(观察油气层开发,加深电阻环认识),定向取心,分油基泥浆和取心。直观油气显示,分析Φ,k,ρ和薄片坚定——岩性成分,胶结物含量,类别,胶结类型,油层的敏感性试验——为下步措施提供依据。 (7)裸眼测井和完井电测内容。和多种组合测井图的曲线结合及各条曲线的主要用途(地球物理测井)(开发测井),裸眼测井主要为组合测井——解释油气层(电阻,感应,井径,自然电位,声波时差,侧向)。下完井油层套管的叫完井电测——声幅,固井。掌握油层解释标准,解释图版,特别是油水层。 (8)射孔。泥浆压井射孔,清水射孔,半压井射孔,复压井射孔。视地层压力,油层K,Φ而确定射孔方式,否则回伤害油层,影响产能——出油——二次污染——往往产量达不到预期的效果。孔密的大小——油层完善细说,对产量也影响 (9)、完井方法:总有来说有裸眼,筛管完井,固井射孔完井。不同的油层,使用不用的完井方法。碳酸盐地层裸眼,地层坚硬,不易坍塌。筛管——地层疏松,稠油。 (10)改造油层的措施。Kh/μ,一切措施都是为了提高Kh/μ,包括三次采油,三次采油——热采,注气,注聚合物,注细菌。热采——火烧,注蒸汽;注气——二氧化碳,蒸汽,氟气,天然气。三次采油均为降低μ,增加流体流动性。 1)、酸化。溶解油层中的胶结物,使其增大Φ和K。有盐酸和土酸之分,盐酸溶解C,土酸溶解二氧化硅。但岩石中绿泥石和亲水油层则不宜酸化。 探井试油过程中,采用酸化措施时,是油砂做薄片坚定,找出胶结物类型和含量,再进行粉末溶解试验,找出浓度和反映时间。 注意的是,酸化效果好坏不单单取决于酸的用量、浓度、排残酸的程度也十分重要,否则再次堵塞孔隙,施工过程中应注意的是酸液不能有未溶物进入地层。 2)压裂。在高压外力的作用,把固体颗粒物挤入压开的裂缝中的过程。酸化只能处理近井地带,而压裂可深入几百米。酸化一般只是径向范围,而压裂增产的理论则是把流体由径向流变成线性流,所以效果要大的多。 影响压裂效果的主要因素:加砂量,排砂量,压裂液的粘度,施工中注意连续性。 图1为未压裂地层流体的流动状态,图2为压裂后地层流体流动状态,从图2可以直观的看出,有效裂缝越长效果越好,加砂量越大,效果一般也好。加砂排量大,使砂子进入更深,排量小,会形成短而粗的裂缝,同时造成施工困难和井筒出砂(沉降速度大于流速)。压裂液的粘度十分重要,粘度的,携砂能力弱,造成的有效裂缝短而粗。 压裂方式可适用探井,生产井,我们了解以上技术后,就可以制定较为符合的方案。 3)排砂,是提高完善程度的方法之一。 4)挤柴油,溶解近井地带的有机堵塞物,如:蜡,沥青。

油田某区块油藏地质特征分析

油田某区块油藏地质特征分析 发表时间:2018-01-24T20:47:03.527Z 来源:《基层建设》2017年第32期作者:马剑峰1 郝志磊2 杨娜2 张轩铭2 [导读] 摘要:某油田高浅三区块物源主要来自于西北方向,属扇三角洲前缘水下分流河道和前缘砂沉积,开采层位为下第三系核三段Ⅳ7-9层,油层岩性以细砂岩为主,粉砂岩次之,胶结物主要为泥质和碳酸盐,胶结类型以孔隙型为主,基底-孔隙型为辅,油层埋藏浅,平均埋深246.0m,平均有效厚度5.0m,平均孔隙度为33.5%,平均渗透率为2.21μm2,平均含油饱和度67%,油层温度下脱气油粘度25905mPa.s,为特稠 1.中石油长庆油田分公司第四采油厂 2.中石油长庆油田分公司第七采油厂 摘要:某油田高浅三区块物源主要来自于西北方向,属扇三角洲前缘水下分流河道和前缘砂沉积,开采层位为下第三系核三段Ⅳ7-9层,油层岩性以细砂岩为主,粉砂岩次之,胶结物主要为泥质和碳酸盐,胶结类型以孔隙型为主,基底-孔隙型为辅,油层埋藏浅,平均埋深246.0m,平均有效厚度5.0m,平均孔隙度为33.5%,平均渗透率为2.21μm2,平均含油饱和度67%,油层温度下脱气油粘度 25905mPa.s,为特稠油油藏;高浅三区总含油面积为1.06km2,地质储量96×104t。其中,Ⅳ7层含油面积1.04 km2,地质储量56×104t;Ⅳ8层含油面积0.4 km2,地质储量11×104t;Ⅳ9层含油面积0.54 km2,地质储量29×104t。 关键字:油田;油藏地质特征 一、地层层序 该区钻遇地层有第四系平原组、上第三系上寺组、下第三系核桃园组与大仓房组,上下第三系地层呈角度不整合接触。由于受地层风化剥蚀作用的影响,下第三系上部的廖庄组、核桃园组核一段、核二段及核三段上部部分地层在构造较高部位遭受剥蚀,某油田楼浅20井区地层保存有下第三系核三段Ⅱ油组中部及其以下地层。油层主要分布在核三段Ⅳ、Ⅴ砂组,主要含油层为Ⅳ7-9等层。 二、构造特征 某油田高浅三区位于高庄南鼻状构造东翼的一个独立断块上,南部与某油田五、六区相邻(相隔一条走向近东西、倾向348°、断距185m的断层),西与泌120断块相邻(相隔一条走向北偏西、倾向244°、断距25m的断层),井区所在断块为倾向98°、倾角9°的单斜构造。 三、沉积特征 根据三区、五区、六区和七区钻遇Ⅳ6-9小层电测曲线特征,通过细分对比和砂体平面追踪,研究认为Ⅳ6-9储层砂体属西北方向的三角洲水下沉积部分,进一步可细分为扇三角洲分流河道,前缘砂和前三角洲三种亚相。某油田楼浅20井区位于三区、五区、六区和七区西北部,主要目的层Ⅳ7-9层物源同某油田五、六、七区一样,主要来自于西北方向,属扇三角洲前缘水下分流河道和前缘砂沉积,由于不同地质时期的主流河道推进方向、能量大小和持续时间不断变化,造成砂体在平面上变化较大、在纵向上不同亚相相互重迭,交替出现。

油气田开发地质的基本工作程序

前言石油开发地质学以正确描述油气藏开发地质特征为主要任务,是正确管理油气藏的基础,已成为与石油勘探并列的、石油地质学的两大分支学科之一。石油开发地质学的研究有特定的任务和目的,尽管技术手段可以不断更新,从方法论的角度,有其必须遵循的基本规律和原则.把握这些原则,是搞好开发地质工作必不可少的前提。 开发地质的核心任务是油藏描述,油藏描述的最终成果是建立-个三维的、定量的油藏地质模型。 正如前述,完成这一工作要应用多种技术采集的资料,进行构造的、储层非均质性的及流体的等多方面的研究。但是不论进行油藏整体研究或某一具体问题的研究,不论应用何种技术方法,开发地质工作的特殊性,决定了它必须遵循一个基本的工作程序,即“三步工作程序”。具体地说是: 第一步建立井孔柱状剖面(一维) 第二步建立分层井间等时对比关系(二维) 第三步建立油藏属性空间分布(三维) 用建立油藏地质模型的流行术语来说,相应的就是分步建立井模型、层模型和参数模型。 建立井孔一维柱状剖面是开发地质工作认识油藏最基础的第一步工作,前面已有论述,所追求的目标是把通过各种技术手段所取得的各种资料信息,转换成内容全面、精度高的各种开发地质属性。以下9项参数是每个井孔一维柱状剖面必须具备的最低限度的参数。 划分:渗透层、有效层和隔层; 判别:产(含)油层,产(含)气层和产水层; 给出:渗透率、孔隙度和流体饱和度值。 当然,在现有技术水平下,建立岩石相剖面以及相应地导出一些岩石结构参数(有时甚至是孔隙结构参数),一般都已成为常规手段。 开发地质工作程序的第二步是建立分层井间等时对比关系。这有两个要求: 第一,等时对比。即通过对比,把各个井中同时沉积的地层单元逐级地分别连接起来,形成若干个二维展布的时间地层单元。这是由点到面的过程,也是由一维井孔柱状剖面向建立三维油藏地质体过渡最关键的一步。 第二,精细对比。井间对比单元的精细程度,直接决定了储层描述的精细程度。油藏描述的现象,从一套含油层系一直要逐级解剖到流体流动单元。一套含油层系往往已经属于“期(阶)”一级或更小的地质时代单位,而一个流动单元的规模上限,则小到一个上、下由不渗透泥质岩分隔的砂体(就碎屑岩而言〉。由于砂体内部还存在着复杂的建筑结构单元,经常发现一个砂体内部还应该划分成一些更小规模的流动单元。因此,开发地质工作井间等时对比的“分层”单元至少要细到每个单砂层。只有把井间每个单砂层的等时对比关系建立起来,才有可能建立以砂体为单元的储层空间分布格架。这就是我国开发地质工作者几十年来一直为之不懈奋斗的“小层对比”研究。对于陆相碎屑岩沉积,井间时间地层单元对比要达到这么高的分辨率,传统的地层学方法都几乎不可能。60年代初,大庆油田提出“旋回对比,分级控制”的小层对比方法,利用沉积旋回成功地解决了湖相沉积碎屑岩储层的分单砂层等时对比问题.应该说是一个重大创举。然而,对于大段(逾百米)连续的河流和冲积环境沉积的单砂层对比,至今还有一些难点有待解决。近年来层序

延长油田石油地质特征研究d

延长油田石油地质特征 摘要:延长油田勘探开发目的层为延长组长6油层组,储层属低孔隙度、特-超低渗透率。其石油地质特 征表现为沉积微相控制储层岩性,岩性和成岩作用控制物性,物性控制含油性,缺乏局部构造,为典型 的岩性油藏。冲积层序的低位体系域三角洲平原分流河道砂体和高水位体系之间的相对低水位体系的三 角洲前缘水下分流河道砂体是本油田的主要储集层段。本文在储层沉积相研究基础上,探讨了研究区储 层砂体的岩石学特征、成岩作用、孔隙结构特征以及油气富集规律。 关键词:延长油田长6 特-超低渗岩性油藏沉积微相 1 前言 延长油田是我国石油勘探开发最早的油田之一,距今已有近百年的勘探开发历史,中国大陆第一口油井“延1井”即位于此。截止2003年底延长油田累计探明地质储量11206×104t,含油面积215.5km2(图1)。近年来,随着地质工作的深入和油层改造工艺的进步,油田勘探开发步伐稳步加快,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发展阶段,2003 年原油产量达25×104t。其特-超低渗、浅埋藏油层的储集特征与油气富集规律引起人们的广泛关注。 2 区域地质条件 延长油田位于鄂尔多斯盆地陕北斜坡东部,区域构造为一平缓的西倾单斜,地层倾角小于1°,千米坡降为7~10m,内部构造简单,局部具有差异压实形成的低幅度鼻状隆起(图2)。区内第四系直接不整合覆盖在三叠系延长组之上,钻井资料仅揭示了三叠系延长组中、上部地层。其中,延长组长1油层组残留厚度变化很大(0~200m)其它层段厚度比较稳定。勘探开发目的层为延长组长6油层组,自上而下划分为长61、长62、长63、长64四个油层亚组。 鄂尔多斯盆地晚三叠世时为大型内陆湖泊。晚三叠世中—早期(T3y2沉积期)是湖泊发育的全盛时期,沉积了广泛分布的油页岩,是盆地内的主要生油岩,为中生界油气藏的形成提供了充分的物质基础;晚三叠世中—晚期,随着湖盆的不断萎缩,湖泊外围以河流与三角洲沉积为主,北东部斜坡上以河控三角洲为主体的沉积物呈裙边状分布,平面上相带分布明显,由东北向西南依次为冲积平原相,三角洲平原相,三角洲前缘相,前三角洲相和半深湖—深湖相。三角洲平原和前缘相带内砂体发育,为上三叠统延长组油气藏的形成提供了必要的储集条件。沉积环境是影响本区储层特征的重要因素。 3.3.1长63 长63沉积相以三角洲前缘水下分流河道沉积为主,从沉积微相图上可以清楚地看到有4个砂岩主体带呈北东—南西向延伸,形态与指状砂坝相似,主体带的砂岩厚度大于15m,砂地比大于0.4。4支水下分流河道之间为分流间湾相隔,其砂地比为0.20~0.39。 建设型三角洲向湖推进时,由于堆积速度较快,各种微相沉积可以互相连接组合,所谓的指状砂坝就是水下分流河道,水下天然堤,河口砂坝等组合成的指状砂体,因此,砂岩主体带和较薄地带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