素质教育背景下

素质教育背景下
素质教育背景下

——素质教育背景下,初中课程改革的思考、定位与探索

建瓯市东峰中学兰国兴

课程改革是为了适应知识知识经济时代的发展,迎接21世纪的到来,在我国新的教育方针提出素质教育的背景下,产生的一系列教育教学形式的改变和革新。围绕着新世纪社会结构和形态的变化,国民所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确立了课程改革的目标和宗旨。它有着很鲜明的时代特征。世界一些发达的国家,特别是英、美、日、韩为迎接知识经济的挑战,面向21世纪的生存和宗旨提出了课程改革,并制定了课程改革计划。

所以,课程改革决不是空穴来风和无关紧要,而是时代发展的必然结果,势在必行,关系一个国家和民族国民的基本素质和未来命运。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有义务去理解和思考这个问题,这是时代赋予我们教育工作者的责任与使命。

自2007年始,一直至今,本人一直在教育第一线从事课程改革的探索和实践。一方面翻阅典籍,苦思冥想,另一方面博采众长,事必躬亲,于是对课程改革终有了一些粗浅的认识和见解。

一、“两考”的威压和“师德的滑坡”是影响和制约课程改革的两大因素。

首先,应试教育仍旧乌云压顶,阴霾浓重。这是阻碍素质教育和课程改革的根本原因。当“两考”成为衡量一个学校办学效益的唯一或者是重要标准时,拼命追求升学率的现象势必会愈演愈烈,也就意味着新课程目标中的三个维度就不可能被完全彻底的落实,素质教育就成了一句空话。虽然,考试能力也是学习能力中的组成部分,但它体现的只是学生知识技能这一维度,而学生的综合素质的内涵要丰富得多。

应试教育的形势下产生的两个怪胎便是家长“学而优则仕”的传统观念和教师基于“精英教育”的极端思想。这两种思想观念的产生,无形中给课程改革戴上了沉重的镣铐,让很多的课改名校呈现出来的状态似是而非。即使是老牌的课改名校像“洋思”和“杜郎口”最终也是回归到“升学率”来评判他们的价值。所以要推行素质教育,实施课程改革,就要还校园一片宁静的天空,效仿一些发达国家的做法,让“两考”不成为学校的负担,“两全”方针才能真正落地,良性发展。否则课程改革势必困局难解。

其次,素质低下的教师队伍和僵死的人事体制,又让课程改革举步维艰。1994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推行素质教育的决定》文件出台,继而出现了以课堂为主渠道实施课程改革落实素质教育的课改试点校。时至今日,二十年过去了,素质教育并未成

为主流,传统教学仍旧顽固地统治着全国各地。究其原因,除了“两考”的制约外,另一个主要因素就是教师队伍的管理和建设没有强有力的抓手。教师队伍的素质决定着学校课程改革的发展和成败。既然是一项改革,就意味着老师要付出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在功利思想成为社会的主导意识的今天,对学校形成了很大的冲击,勤勤恳恳,兢兢业业已不再是教师的代名词,日常工作都推三阻四,还有谁愿意潜心研究课改。现行僵死的人事机制和苍白的激励机制使得教师队伍的管理和提升成为一句空话。没有教师的精心付出,素质教育和课程改革难成气候也就成了预料中的事。

另外,随着我校课程改革向纵深推进,资金的不足,基础设施的简陋又成了阻碍课改发展的“短板”。

二、“创新意识”、“终身学习”和“合作精神”三种能力的培养是现阶段课程改革三大目标。

课程改革是一个老生常谈的话题,伴随着时代的发展,课程改革始终是教育的主旋律。我国基础教育的课程改革可划分为建国前和建国后两个大阶段。建国前可追溯到“洋务运动”时期。新中国成立至今又大致可分为八个阶段。每次变革都打上了很深的时代烙印。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基础教育改革的目标内涵不断丰富,其中一条明显的轨迹是:从最初的偏重“双基”,即掌握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到强调智力和能力的培养,再到重视非智力因素,直到现在提倡“素质教育”。

基础教育的目标是为未来培养合格的社会公民,“面向全体,全面育人”才是我们的基本任务。所以,“精英教育”的思想是应试教育背景下教育畸形发展产生的结果。21世纪世界将出现的社会形态决定了现阶段课程改革的目标和任务。

1、培养创新人才成为教育的基本任务。

2011年10月8日“苹果”的执行主席乔布斯去世。“这个伟大的创造者,这个具有远见卓识、开拓性天才”(奥巴马语)留给世界的最大财富不是苹果,而是创新。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最明显的特征就是各种产品更新换代的步伐在不断加快。英特尔创始人之一戈登?摩尔提出的“摩尔定律”揭示了信息技术进步的速度——当价格不变时,集成电路上可容纳的晶体管数目,约每隔18个月便会增加一倍,性能也将提升一倍。换言之,每一美元所能买到的电脑性能,将每隔18个月翻两倍以上。也就是说,一个公司,一项新发明的电子产品,它在市场上享有利润的最佳时间只有18个月,这就意味着18个月过后,就必须有新的产品出现,否则公司将丧失在市场上的竞争力。

知识经济的本质是创新,科技的迅猛发展,科学技术逐年转化为生产力的周期和产品、商品的生命周期日益缩短,创新成为人类最重要的活动,成为生存和发展的基本能力。创新意识已然成为经济时代的主流意识。创新能力很难培养,只能养育;而养育靠的是氛围的营造。养育创新意识的基础是质疑习惯的形成,即对已有事实的否定和批判。传统课堂一个很大的弊端就是无法为学生提供形成质疑的平台,这是教师主宰课堂和标准化的考试模式扼杀了学生活跃的思维能力和创新意识。有一位美国校长在考察了中国的教育后,得出了这样的结论:中国学生能很好地回答问题,但不会提出问题。

21世纪是一个知识经济迅猛发展的时代,我们现在培养的学生是为国家的未来储备人才,如果我们的学生在现行的教学模式下,变成了一个个只会循规蹈矩,思维僵化的人,我们民族将无法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2、教育必须注重培养“合作精神”。

1997年,“金融大鳄”索罗斯在泰国大量抛售泰国货币引发泰铢贬值,进而在整个亚洲掀起金融风暴,许多亚洲国家的货币大幅贬值,金融体系濒临崩溃,导致工厂倒闭,银行破厂,物价上涨等一系列惨不忍睹的景象。由此而见,经济时代的另一个显著特征就是,随着社会的发展,各行各业规模越来越大,联系越来越紧密,整个社会形成一个巨大的网络,彼此之间相互促进,又相互制约,只要某个环节,甚至细节出了问题,就会造成整个社会的瘫痪和混乱。一条短信,一个流言,都可能会演变为一场危机。“蝴蝶效应”理论,阐述的就是这规律。

在未来的社会中,“单打独斗”的个人英雄主义将不复存在,每个人要获得成功,必须借团队的力量,同时,也要在这个团队中负起相应的责任和义务。知识经济时代,需要的是合作与交换的“网络式”发展,“竞争与合作”成为社会的“矛盾性本质”,教育必须重视培养“合作精神”,加强培养在“合作基础上的竞争”意识。

学会如何与人合作,成为每个人必须具备的素质和能力,甚至上升为一种责任。然而,传统的以被动接受知识和技能为目的的课堂教学模式,很难对“合作意识”进行有效的渗透,加上“独生子女”这个群体的出现,在学生中表现出来的以自我为中心,放任自流,没有社会责任感和公德心等不良意识不断显现出来。从历次的中国学生与外国学生的团体对抗赛中,我们的学生表现出来的合作意识令人担忧。现在的学生就是我国未来社会的主体,如果不改变传统教学模式中缺失的“合作精神”的培养,将给我们未来的社会蒙上阴影。

3、教育活动成为知识生产最活跃的因素。

知识经济的核心是教育。1999年6月19日八国集团首脑会议通过的《科隆宪章》指出:随着人们将比以往任何时候更需要适应工作变化的能力,21世纪人类生活将具有灵活性和多变性等特点,所以终生教育和培训将是适应工作变化的通行证。“宪章”提出一个口号:在迅速变化的当今社会,劳动力终生都需要学习新技术,以适应社会不断变化的特点,于是“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又成了我们新课标的另一目标。社会新陈代谢的速度在不断加快,据统计,全国1994年到1995年间,新成立的公司69.5万家倒闭了58.7万家。进入21世纪,随着网络经济和电子商务的迅猛发展,新企业的创立和倒闭更加频繁。在发达的国家,每个人一生中适应五、六个不同的工作是很正常的事。美国畅销书作家、社会学家斯兵塞?约翰逊博士在他的小说《谁动了我的奶酪》表现的主题就是,面对信息时代的变化,危机的出现成为一种常态,当危机来临时,要用一种积极的心态去处理和应对。而应对危机的基本能力就是“自主学习”,而不是消极等待,因此,我们学校给予学生不仅仅是知识和技能,更重要的是学生能适应未来不断变化的学习方法和学习的品质。当危机来临时,能很快的通过自主学习掌握新的知识和技能,从旧岗位向新岗位过渡。

所以,新型的课堂教学模式,应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为根本,学生在课堂里积累的知识大部分终将忘却,在他们身上顽强沉淀下来成为他们生命中一部分的是自主学习的习惯和良好学习的品质。

三、人文教育是素质教育的前题和基础,课程改革不能也无法回避人文教育。

教育的终极目标应是塑造人格,净化人性,为人类创建更为美好的生活。可是科技的发展,生产力的进步,并没有带来一个更为美好的社会,相反却带来了许多社会问题。经过二战后的快速发展,社会财富实现了数倍的增长,科技有了前所未有的进步,已经深入到社会生活的几乎一切领域,然而却形成了拜金主义泛滥,道德沦丧,人际关系冷漠,人性自我失落、吸毒、暴力及其他社会犯罪迅速增加,环境污染加剧,生态平衡遭到破坏,人类生存的物质环境和社会文化环境都在日益恶化。人类开始受到大自然和人类社会自身的报复,面对这样一个现实,人们不得不思考社会和人自身发展问题,思考人的价值和社会价值问题。

科学并不是万能的,它无法解决价值问题,也不能无条件地导至社会的进步。正如台湾教育行政负责人林清江在总结台湾经济发展经验时特别强调:“我们的经济发展在过去除了要归功经济的因素外,还有很多因素,那就是文化的因素,教育的因素,这些因素都是人文方面的素质形成的。”“世界上其它高度开发的国家,发展到一个阶段之后,就面临经济无法继续发展的困境。他们检讨起来,认为不是经济因素的影响,而是经济之外的其它因素影

响,这是值得了解和检讨的。”要解决价值问题,只能依靠思想的引领,文化的影响和人文的教化。可是教育的根本又在哪里?这是值得我们深思的问题。

印度教育家克里希那穆提(1895年-1986年)在《我们需要怎样的教育》一文中强调指出:“如果我们活着只是为了谋生,我们就失去了生命的整个重点。”“除非教育能帮助你了解广大生命的所有精微面——它惊人的美、它的哀愁及欢乐,否则教育是没有什么意义的。你也许会得到学位,得到一连串的头衔,得到非常好的工作,然后呢?如果在这些活动的过程中,你的头脑变得迟钝、衰竭、愚蠢,那么生命的目的又是什么呢?所以当你年轻时,你是不是应该弄清楚生命究竟是怎么一回事?”由此可见,克里希那穆提认为,“教育的真正意义在于培养人的智慧,让人拥有自由,消除那些外在及内在破坏人类思想、关系及爱的那份恐惧。”

其实我们的教育方针已明确指出,素质教育“以人为本,德育为先”。把“树德立人”摆在第一位,重视学生人格的陶冶,这即是世界许多国家教育改革的目标,也是各国深化教育改革的重要手段。很难想象一个人性和人格畸形发展的人能在科学领域能做出多大成绩或者能运用他的科学知识为人类做出多大贡献。可以断言,忽视学生个性发展和人格陶冶的教育不可能是成功的教育。

纵观全局,我们的教育的现实是本末倒置,急功近利。学校已被社会关注的热点——“两考”的升学率所绑架。德育工作成了提高教学质量的手段和捷径。追本溯源,问题不在基层,是顶层设计出了偏差。

即然方针已经提出了“以人为本,德育为先”,可在课程科目的设计上唯独缺失了最为重要“德育”课,更不要说评价体系的建立了。学校承载德育工作靠的是每周一节的班会课,外加德育处的管理和苍白无力的说教,很难建立起系统的科目体系,教师可以把“语、数、英”等科目系统地教授给学生,却无法系统地把社会思想和道德原则转化为学生个体的思想意识和道德品质。我国学生素质低下,道德滑坡,信仰缺失,甚至人格缺陷等状况的出现就在情理之中了。所以,课程改革,第一要著乃是改变学校德育工作的现状,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

要解决当前学校德育工作的困境,促进人文教育目标的达成,就要正视我们工作中存在的问题,重新建构德育工作体系。

1、把人文教育作为正式科目,纳入课程体系,甚至可以等同于学校的一级学科。要有目标、有计划,有教学进度、教学流程、评价体系和结果。最为关健的是把考核结果等同于其它科目纳入“两考”总分,才能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

德育科目的设置可立足于“学生与自然”、“学生与他人和社会”、“学生与自我”三种关系。同时从我们博大精深的民族文化中汲取精华,形成本民族的道德价值系统,使“国学”得以继承和发扬。在我们的国学中有很多精华的东西被封存太多了。“仁、义、礼、智、信”,“已所不欲,勿施于人”,“天人合一,法道自然”,“相由心生”……,随便一条都值得我们用一生去品味和感悟。

2、重新对德育内容和目标进行定位,规避伪德育现象的产生。

所谓的“伪德育”是指德育工作中出现的“假、大、空”的现象。德育工作要从学生认知水平出发,回归人性才能产生效果,最终内化为学生的思想和品质。一切不从实际出发,空洞无物的思想说教和违背人性的道德传播,都不可能会引起学生的共鸣。把“共产主义”作为信仰来引导学生,在现阶段就不切实际。很多老师和成人都不相信的东西,又凭什么去让学生相信。

人的本性是自然性,本能是自私的,只有通过引导和教化具备了社会性,才会从自然性和向社会性过渡。因此德育工作的本身就不能违背人性,否则就达不到目的。我们对学生的教育也应遵循这一认知规律,把“不妨碍他人”定位为普遍认同的价值,这样更便于学生理解和接受。如果一开始就把“助人为乐”作为目标,灌输给学生,显然结果很差,也很难持久。换一个思路来理解,如果这个社会大家都能尽可能做到“不妨碍他人”,就已经变得很和谐。所以,德育工作要从学生自身的生存和发展角度出发,挖掘普遍认同的价值观,才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教育效果。只有立足现实,根植生活,回归人性,才能彰显人文教育的独特魅力。

3、常规管理和主题教育相结合,建立德育工作网络,使人文教育渗透到学校工作的各个层面。

德育工作应涵盖学校工作的各个方面,从题内到课外,从宿舍到食堂,从上课时间到节假日,都要纳入德育工作范筹,唯其如此,学校的人文教育才能显示强大的力量。德育活动是改造人的一项运动。每个学生性格的多样性和经历的复杂性,决定了德育工作的综合性,单一的方式和载体,很难达成德育工作目标。加上社会不断发展,初中学生的身体正处在生长发育时期,思维个性也处在逐渐变化成熟的阶段,对新事物的接受很快,但自控能力薄弱,对事物的是非判断模糊,很容易受不良思想意识的侵蚀。同时,初中生有很强的可塑性,学校要从各个层面对学生的行为习惯,思想认识和道德观念进行引导和影响,对学生的价值观、人生观,甚至世界观的形成有着重大意义。

⑴、建章立制,构建体系。

学生在学校学习、生活、活动的所有经验,都要把它纳入德育工作的框架,赋予它积极的内涵和理念,让它发挥育人功能。不同领域形成的认识态度和经验会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相互迁移。学生在宿舍养成的物品摆放认真的态度,有序的习惯,在学习过程中也能表现出来。所以,建章立制,把学生日常生活分块设制,系统管理,属于德育常规性工作,要长抓不懈,形成一种制度文化。

⑵、确立主题,营造氛围。

德育工作涉及的范围很广,内容也很丰富,对不同年级的学习又有很强的针对性。七年级的学生重在习惯的培养和情感的激发。八年级的学生要把人际关系和青春期教育放在首要位置。九年级更多的主题是理想教育和自信心的培养。每个阶段的教育都要有明确目标任务,制定切实可行的计划,要有内容,有过程,有结果,有反思。这样才能形成良好的育人氛围,让教育内容入耳入脑入心,产生积极的作用。

⑶、开辟途径,创新思维。

学校德育工作效果差,效率低成为困扰德育工作者的一大难题。德育工作本来就是一项复杂而艰巨的任务。除了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外,思路狭窄模式陈旧,难以激起学生的兴趣,也是原因之一。

人文教育,更多是属于感性认识的范畴,一味的思想说教很难成功的,反而会让学生产生很强的逆反心理。它应该是学生受教育积极的情感体验过程。这就需要对不同内容和目标采用不同的方式创设丰富的载体,开辟多条途径达成目标。近些年来,“拓展训练”、“社会实践”、“心理暗示”、“情境教育”在学校的德育工作中不断被运用起来,为德育工作开辟了一个新天地。

四、根据新课程理念,重建课堂教学模式,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达成课程改革目标,实现素质教育。

课堂教学是实现素质教育的主渠道,传统的课堂教学严重地阻碍了素质教育的推行。我国传统课堂教学的弊病表现在:重视向学生灌输书本知识,忽视学生主动参与;重视已有结论的记忆,忽视学生的个性差异;重视复习巩固,忽视创新培养;重视认知目标,忽视情感目标;重视个体成绩,忽视合作精神的体验;重视应试技巧的训练,忽视全面发展。课堂教学很难落实素质教育目标,“应试教育”的思想主宰课堂教学活动,教师粗暴专制和放任自流的个性行为又形成沉闷压抑和散漫乏味的课堂教学氛围,直接制约学生创造能力的形成和发展。只有以学生为主体,开放民主的课堂,才能培养创造性人才。因此,要落实素质教育,

培养创新人才,提升学生的各方面素质,必须改造教师的教学观,重建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课堂教学氛围。

针对传统课堂中存在的种种弊端,面向21世纪创建新型课堂,培养创新人才,提高学生各方面素质已刻不容缓。新课程就是在这种现状下提出的。新课程中提出了课堂教学的三个维度:知识和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从三个层面对教学目标进行了定位。美国斯坦福中心研究的一项新成果表明:一个人一生财富的总和,知识的作用只占12.5%,而人脉关系的作用却占了87.5%。“人脉”是一个人各方面能力和人格魅力产生的结果,更多体现在非智力因素和情商方面。未来竞争更多体现在非智力活动中,人们将会承受着更大的心理压力,面临更多沟通的需要,非智力因素在个人成功中必将发挥更大作用,将会直接影响到个人生活,影响到社会的发展。人们需要学会自我控制情绪,需要有更多的“自知之明”,能够准确评价自我,需要自我激励,需要认同社会、认同他人,需要对作为社会主体的自我认识,并负起相应的社会责任。由于“情商”是在后天的人际交往中形成的。它形成于婴幼儿时期,成熟于儿童和青少年阶段,教育在培养和锻炼“情商”中应发挥关键性作用,必须承担起满足新世纪需要的重任。为此,新课程把中学生情感、意志、品质的教育纳入了课程目标。新世纪的教育应该是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统一的教育。

课程改革的根本任务就围绕新课程标准的三个维度,设置流程环节、载体,通过一定的方法和途径,营造氛围,改变传统课程以教师为主体,“知识”为中心的教学模式,代之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形式,使得“创新意识”、“合作精神”、“自主能力”在新型教学过程得以培养和渗透。

要实现课程改革,就必须领悟新课标三个维度之间的关系。三个维度是指新课标的三个层面,或者说是构成课堂的三个要素,三者之间相互联系,又相互影响。教学过程不仅要关注知识的积累,技能的训练,更要让学生掌握学习方法,在学习过程中体会学习的经验,达到美好情感、积极态度和正确价值观的形成,使学生在自主学习的过程中形成自己有鲜明个性的学习品质。一句话,新型课堂中知识的积累和技能的训练,不仅是目的,更是手段,让学生通过学习知识和技能的过程中,达到情感、态度、价值观的体验和培养。所以第三个维度才是新型课堂的核心价值和终极目标。因此,新课标中三个维度的关系应是递进的关系。

教育体制的深化改革和课程结构的改变是两大难题,作为学校,最重要的是课堂教学形式的改变。根据新课程的理念和目标,经过三年的探索,我校总结了一套“三环六元九式”的高效课堂教学模式。经过三年的实践,取得了阶段性成果。下面,我结合“369”模式,具体阐述课程改革的一些做法和认识。

1、“三环”:指课堂教学中即独立又相互穿插的三大主环节。

⑴“三环”的内涵:一环:“学”——学生自主预习;二环:“议”——小组合作展示;三环:“导”——教师引领指导。

⑵“三环”的运用特点:抓住一个核心——自主学习;把握两个关键——同伴互助、小组展示;依附三个要素——导学案、达标检测、教学流程(一案一测一流程);运用四种形式——自学(围绕目标、自主先学)、议学(互帮互学、交流展示)、导学(教师引领、探究拓展)、测学(练习反馈,评价矫正)。

2、“六元”:指力求课堂价值多元化。

主要包含以下六个方面:⑴激发学生热爱学习的兴趣爱好;⑵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学习态度;⑶展现学生阳光愉悦的课堂状态;⑷训练学生大胆质疑的思维能力;⑸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的互助精神;⑹培育(提升)学生终生受益的学科素养。

3、“九式”:指课堂教学组织(设计)多样化。

⑴从学科特点出发,含语、数、英、政、史、地、生、物、化等九科各不相同。

⑵九是表示无穷大的虚数,表示我校课堂教学千变万化,不拘一格之意。

4、“369”新型课堂教学模式的特征。

⑴、综合性。知识的积累不再是学习的惟一目的,学习方法的探究和非智力因素的培养成为成为课堂的重要组成部分。特别是非智力因素的培养,在新型的课堂过程中得到了很好的渗透。“369”模式中,“议”的环节和学生课堂展示形式,为学生沟通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和自信心的培养提供了平台。

⑵、开放性。通过改变传统课堂中秧田式的学生排座方式,代之以餐桌式的排列形式,打破了传统课堂中教师主宰课堂的局面。学生和教师之间的距离得以消除。便于学生在学习过程表达观点和疑问。教师也成了研究性学习过程“学生中的首席”。所有问题都没有现成的结论,它需要学生在探究过程中自己去寻求答案。

⑶、问题性。教师围绕问题,提供“导学案”,学生围绕问题展开探究。教师围绕问题组织课堂,学生在小组讨论中产生思想碰撞生成新的问题成了课堂的亮点,为质疑态度的形成营造了积极的氛围,使创新思维能力得到了很好的养育。

⑷、主体性。学习过程以个人学习,小组合作作为主要形式,是一种以学生为主体的学习方式。注重学生参与和人际互动,学生的主体性可以在这类学习中得到最大程度的发挥和发展,对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有很大的帮助。

⑸、灵活性。教师围绕“六元”价值的体现设置课堂教学,不受教学流程和进度的制约。课堂不以教师讲授为主,学生也不用再正襟危坐,有很大的活动空间。无论哪种教学方式,只要能立足于“六元”价值的渗透,都可以成为组织课堂的形式,课堂成了学生“放飞思绪,点燃激情”的圣殿。

“我们走得太远,以至于忘了当初为什么出发”。基础教育的初衷应是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基。教育孩子3年,就要为孩子的三十年负责。可是功利思想和浮躁心态对校园的冲击,让我们的教育越来越背离了原来正常运行的轨道,甚至走向了它的反面。我们的教育从来都不缺正确的方针政策,先进的思想理念和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缺的是具有教育情怀和敬业奉献,恪守教师职业道德的教师群体。这也就是为什么现阶段的课程改革困局难解,举步维艰的原因所在。但我相信,无论前方的道路有多少礁石巨浪,风雨艰难,只要我们有坚定的信念和“追求卓越,敢为人先”的精神,我校的课程改革终将迎来成功的一天。因为她扣紧了时代的脉搏,符合教育的规律,代表了教育的发展方向,是真正关注“全人”的教育。也许在不久的将来,我们现在追求的课堂就会演变为一种常态化课堂。

论素质教育下的作文教学方法

论素质教育下的作文教学方法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我觉得这为素质教育下的作文教学指引了方向。近年来,我在作文教学中,边学习,边借鉴,边积累,渐渐地走出了自己的路子,尽管这条路还是歪歪扭扭,甚至可能走不到成功的尽头,但是我觉得蛮好;我的学生不再怕写作文,而我批阅作文也变成了一种乐趣,一种享受。我的具体做法如下; 一从培养兴趣入手 兴趣是学生作文的驱力,对唤起学生作文的兴趣至关重要。教师要循序渐进,逐步激发他们的写作兴趣、写作欲望,达到进一步提高写作水平的目的。 (1)积累-激发兴趣 在作文写作时,唯有“厚积”才能“薄发”。因此我没有单纯加大学生的作文训练。我要求学生每人准备一个笔记本。用于从所读作品中摘录自己需要的东西,那么如果把学生手中的积累本变成写作教学的肥田沃土,学生的作文热情就会生根发芽,茁壮成长。对于如何运用积累本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我认为应该在以下几方面下功夫; 引自古至今,引用就是一个常见的写作方法,如;引用他人之说为“我”的论点服务,引用名言警句为“我”的文章增色,引用诗歌做小标题,引用歇后语使文章生动等等。

仿同学们学习了商隐的《无题》后仿写了《挤车难》;上车时难下也难,浑身无力陷泥潭。车道终点力方进,上课迟到泪始干。一心但愿时间改,更怕老师目光寒。书山此去无多路,壮胆窗前去探看---老师在。这是一个由模仿创造的奇迹。如果每个学生都有这种意识,他们怎么会缺乏作文的热情呢? 鉴写作中无论遇到怎样的难点,只要知道较多的同一类容的优秀例对这些容认真玩味,一定能碰出新的思维火花。如学校要求学生观看航天飞行实况后写读后感,我趁热打铁为他们朗读了相关的一些文章,要求借鉴其文题及角度写出个性化的观后感,学生热情极其高涨,很快都交上了很有见地的文章。 散在一个点上辐射开来,可以由一句话或一个词作为引子,进行发散思维。在一条线上延伸开来,对一篇言虽尽而意无穷的文章,接着续篇。在一个面上荡漾开采,面对铺天盖地的广告,我们可以或褒或贬或自创。 变如对《春望》一诗,可在熟背的基础上进一步联想和想象,将诗歌写成散文,为作文教学注入一剂清新剂。 创是在广泛阅读的基础上的自用创作,不仅仅限于常规的作文,如;编写谜语、对联、课文剧、班组词典等等 (2)教师经常练笔,正确评定成绩,使之感到作文有趣 俗话说,不会“游泳”怎么当“教练”。教师自己经常练笔,对作文拥有浓厚的感情,是培养学生作文兴趣的源泉。教师可采用与学生同题作文的方式,把自己的作文当众宣读;也可以将自

新课程改革与素质教育

新课程改革与素质教育 我国在过去很长一段时期,由于人均受教育机会较少和出于就业的考虑等原因,教育存在着“为应试而教,为应试而学”的倾向,即所谓的应试教育。从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中期我国大力推进素质教育以来,素质教育的观念逐步深入人心。但旧的课程体系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素质教育的推进,因此,进行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是为解决当前基础教育存在的问题,力争取得素质教育突破性进展。下面笔者就自己的体会谈下为什么新一轮的生物课程改革有利于推进素 质教育。 一、新课程目标的设置渗透了STS的思想,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 新课程目标的确定和教学内容的选取,都面临着同样的一个问题,那就是学科知识、社会需求和学生发展三者的关系问题。各国课程改革的经验表明,“以学科为中心”的课程能够较好地传递人类社会积累的知识和

经验,有利于学生建立完整的知识结构并实现知识的迁移,但是由于忽视社会的需要和学生的心理特征及认知规律,容易造成与社会脱节和学生学习负担过重。“以社会为中心”的课程强调按社会需要来确定教学内容,有利于培养学生参与社会活动的意识和能力,但是由于忽视知识的内在逻辑顺序和学生的个性特点,使得课程内容零散,缺乏整体性和连续性,不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以学生为中心”的课程以学生的兴趣和 动机为基础,以学生所需要的经验和感兴趣的问题构成学习单元,让学生从做中学,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发展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但是由于忽视知识的系统性和教育的社会功能,内容繁杂而缺乏连续性,不利于人类文化遗产的传递,不利于学生掌握适应社会所必需的基础知识和基本 技能。所以专家学者大都认为,学科知识、社会需求和学生的发展都是课程设计应当 考虑的重要因素,应当将这三者作为一个统一的整体来考虑,不可偏废。中学生物课程实现了学科知识、社会需求和学生发展的最

汉语国际教育视野下的“被”字句分析与教学设计

汉语国际教育视野下的“被”字句分析与教学设计 摘要:“被”字句是表达被动语态的一种句式,是被动句的一种。被字句作为汉语句式中的基本句式,尤其独特的类型、特点及作用,是对外汉语教学中的难点和重点,也是留学生最容易出现错误的句式。本文立足于现代汉语、对外汉语教学,以结构主义、第二语言习得、语言教学理论为构思的框架和写作思路,对汉语国际教育视野下的“被”字句的概念、特点、功能、类型作了较为充分的描写和解释,并根据被字句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偏误和应用情况进行调查和研究,归纳了偏误类型,分析了偏误原因,进一步依据偏误类型及学生等级设计了教学对策。 关键字:对外汉语,“被”字句,习得偏误,教学对策 一、“被”字句的定位 “被”字句是指谓语动词前,用介词“被(给、叫、让)”引出施事或单用“被”的被动句。在书面语中,用“被·····所”“为····所”的文言格式表示。凡句中没有“被”之类特定虚词的被动句不在“被”字句分析之列。例如: (1)衣服被雨淋湿了。 (2)我被他诚恳的言辞打动了。 (3)他让坏人给骗了。 (4)弟弟不想叫蜜蜂(给)蛰了一下。 (5)书给他拿走了。 (6)他的心灵第一次被震撼了。 (7)晚会被取消了。 (8)一切困难都将被全国人民所战胜。 (9)新的软件系统为广大用户所关注。 (10)他曾经为情所困。 “被”字句是一种特殊的被动句,“被”字句的主语是动作行为的受事。一般来说,介词“被”后的动作施事可以省,如例(6)、(7);口语中,用介词“给”、“叫”、“让”等代替“被”表示被动后的动作施事不可省,如例(3)、(4)、(5);用“被····所”、“为····所”的固定格式表被动,是古汉语的遗留形式,一般旨在书面语中使用,如例(8)(9)(10)。 二、“被”字句的结构特点 1、关于“被”字句里动词的特点

小学低段数学教学的“素质教育”初探

小学低段数学教学的“素质教育”初探 发表时间:2011-05-11T10:42:33.580Z 来源:《少年智力开发报》(小学数学)2011年第34期供稿作者:曾明华郑发琳[导读] 在低段数学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关键在课堂。 重庆市巫溪县环城小学曾明华郑发琳 在低段数学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关键在课堂。数学课堂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阵地。在一、二年级的数学教学中,我认为老师要做到以下几点: 一、着重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 “教育就是培养良好的习惯。”习惯影响着人的能力与性格的发展。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离不开教师的引导和帮助。例如,从学生入学的第一节数学课开始,教师就结合教材上的图有意识地反复提问:“还有什么”,让学生明确要认真仔细地观察,并通过对学生的表扬,让学生体会到这些是好习惯。 二、培养兴趣 数学课堂教育培养学生兴趣应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要创设和谐、愉悦的课堂气氛。例如,在“米和厘米”的测量活动中,学生知道了1米、1厘米有多长,米和厘米都是长度单位后,我给学生讲了个故事:“7点钟了,上学要迟到啦!小明从长2厘米的床上跳下来,穿上长25米的拖鞋,径直向卫生间跑去,拿起长15厘米的牙刷,胡乱地刷起他那1米宽的大门牙……”小朋友们还没听完就哈哈地笑了起来,我让小朋友们在小组内说说笑的理由,大家有丰富的生活经验,解释的都很到位。接着我又问:“你能用‘米’‘厘米’说句话吗?”学生们劲头十足,说得十分精彩,有的说:“我们教室长8米。”有的说:“门大约高2米。”“我的身高比1米多28厘米。”“我的橡皮厚1厘米。”……这样的教学让学生们加深了对“米、厘米”的理解,同时把数学知识与现实生活联系起来,帮助他们在形成知识、技能的同时,感受数学应用范围的广泛,从而真正感受数学的价值。 2.讲究课堂授课艺术。例如,在教学“对称”时,呈现给学生“美丽的大自然”画面,教师说:咱们到大自然中寻找哪些是对称的。每个学生都想显示自己的本领,他们认真寻找、踊跃发言:熊猫、青蛙、蝴蝶、叶子……教师提出:你们是怎样寻找到的?学生纷纷讲述自己的方法:熊猫的眼睛、耳朵两边一样;蝴蝶左右翅膀上的花纹一样;对称的两边是一模一样的……教师又提出:怎样来断定这些都是对称的?引发学生积极思考、判断自己寻找的结果是否正确的方法。学生想出了“对折”方法后,教师按学生的选择来演示“对折”。当课件动态显示青蛙的左边和右边重叠时,学生情不自禁地鼓掌,他们为自己的发现自豪,更加兴奋地投入下一个学习活动中去。 3.加强师生情感交流。教师以敏锐的洞察力,了解学生的情绪表现,迅速及时地用手势、眼神、语言等手段交流情感,注意捕捉后进生回答中的合理因素,发展他们思维的“闪光点”,有计划地设置一些后进生能够回答的问题,维护他们的自尊心,激发他们的求知欲和学习热情。 三、教会方法 进行素质教育,让学生在数学知识形成过程中掌握其规律、方法,逐步培养学生举一反三、触类旁通、融会贯通的能力,引导学生由“学会”向“会学”发展是课堂教学的主要目标。实现这样的目标,教师必须结合数学教学引导学生逐步理解和掌握获取数学知识的方法,如阅读学习的方法、操作学习的方法、迁移类推的学习方法、发现学习的方法、尝试学习的方法。还要让学生学会分析、综合、对应、转化、假设、比较、还原、逆向等解题时的方法。当学生掌握了这些方法时,就能借助这些办法更好地消化、吸收、应用数学。 四、加强引导 实施素质教育,要把教学的重心从“教”向“学”转移,在课堂教学中,教师的一个重要任务在于引导学生发展思维能力。在课堂教法上应注重以下三个方面的引导:一是加强直观教学和动手操作。二是加强思维训练和数学语言训练。三是提高学生科学思维能力。 五、适时调控 适时调控学生的认知心理,是提高数学课堂教学的重要手段。数学课堂教学必须注重针对性、层次性、多样性。达到这样的要求,关键要抓好教学信息的反馈。通过信息反馈,教师掌握和了解学生“个别差异”,了解不同发展水平的学生理解、运用知识的状况,及时输出不同的信息,以调控学生的学习心理和认知的发展水平。教师要把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装在头脑中,有意识地、自觉地贯穿于教学过程的各个环节之中,循序渐进的有意识的对他们实施素质教育。这是一个很重要的工作,要求老师使其成为教学过程的灵魂。

中学素质教育实施方案.

韩寺二中素质教育实施方案 为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和现代教育教学理念,加快我校标准化建设进程,推进素质教育又好又快发展,实现学校良性循环,特制定韩寺二中素质教育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 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全局,全面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以现代化办学理念为指导,围绕“铸师魂、办名校、争一流”目标,以“三个发展”(学生发展、教师发展和学校发展为重点,以为平民百姓子弟提供优质教育服务为宗旨,坚持“以人为本、和谐发展”的办学理念和“依法治校、文化立校、名师兴校、质量强校”的发展战略,认真贯彻教育方针,稳步推进素质教育,全面提高教育质量,努力打造文化校园、平安校园、和谐校园,实现学校健康、稳定和可持续发展。 二、办学理念 以德立校,依法治校,和谐兴校,教研强校。以社会称道为办学追求;以德高品优、真才实学、身心俱健为育人目标,关注学生的成绩,着眼于学生的成功,追求学生的成材,立足于学生的成人。 学校校风:博学厚德、笃志报国。激励师生自强不息,锲而不舍;注重实际,务求实效;勇于开拓,与时俱进;凝心聚力,和衷共济。 学校学风:勤学善思、文明进取。引导学子志存高远,追求卓越,知行统一,学以致用。 师生做人做事的核心标准:敬业、忠诚、有良好的人际关系、有团队意识、注意细节、想办法提高工作效率、不找任何借口、有较强的执行能力、自主自发的工作、维护单位的形象、给学校提合理的建议、与学校同命运。 三、发展目标

坚持科学发展观,促进学校内涵发展,形成一个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谐发展、自主发展、可持续发展”的人才培养机制,实现学生发展、教师发展和学校发展的和谐统一,努力把学校建设成为校园文化浓郁、师资力量雄厚、学校管理科学、办学条件优良、教学质量一流、办学特色鲜明、品牌优势明显的优质完全中学。 具体目标和要求: 办学规模:到2014年,学校办学规模发展为初中6个教学班、小学6个教学班,在校学生600人左右。 办学水平:进一步深化学校内部改革,规范学校办学行为,提升学校管理水平。建立健全学校风险防范机制、教育教学质量和声誉形象预警机制、危机处理机制,三风(学风、教风和校风建设取得显著成效,教育教学质量稳定提高,中考质量保持全县领先水平,在惠民助困、学生自主学习和自主管理、艺术教育等方面形成鲜明的办学特色。学校各项工作协调发展,综合办学实力明显增强,社会声誉和知名度有效提升,2014年争创为“郑州市农村文明学校”。 队伍建设:进一步深化师德师风建设,不断提高教师教书育人的积极性,形成爱岗敬业、乐于奉献、积极进取的良好精神风貌。建立和完善教师终身学习机制、继续教育考核机制和激励机制,构建完善的校本培训体系;积极推进“名师工程”和“骨干教师教”、“新秀工程”,培养和造就一批有一定知名度的学科带头人,形成一个以名师为核心、骨干教师和高级教师为主体的优秀教师群体;以绩效工资为杠杆,健全教职工绩效考评机制和选优汰劣的人事聘任机制;选拔和培养一批具有管理才能、热爱管理工作的优秀中青年教师充实到管理队伍,形成合理梯队,为学校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人才保障。到2014年,教师本科文凭达到70%,学校专任教师具有中高级教师职称达到40%以上。 德育工作:进一步优化“以德育人,全员参与,自主管理,三位一体”的学校德育工作体系,健全德育工作网络,提高德育工作队伍的水平和教职工全员育人的积极性,形成学校德育工作的合力。创新学校德育工作思路,增强德育教育的针对性,不断提高德育教育效果。健全学校德育工作评价激励机制,完善学校德育教育目标体系、德育

1.教育观、教师观、学生观 和新课改理论

一、教育观: 素质教育内涵 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 面向全体学生 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促进学生个性发展 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素质教育面向所有学生,启发式、探究式教学,发展性评价,评价方式多元,评价主体多元。 二、学生观: 以人为本学生观,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 学生是发展的人,具有巨大的发展潜力 学生是独特的人,学生具有自身独特性,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个性发展 学生是具有独立意义的主体,要把学生置于教育活动的主体,注重学生的主体需求,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学生身心发展规律: 顺序性,循序渐进 阶段性,不同年龄阶段的特点分阶段进行,不能搞一刀切 不平衡性,适时而教,把握关键期 互补性,结合学生实际,扬长避短 个体差异性,因材施教。 三、教师观: 教师劳动特点: 复杂性和创造性(教育方法不断更新,教育机智) 主体性和示范性 劳动时间的延续性和劳动空间的广延性 长期性和间接性 劳动方式的个体性和劳动成果的群体性 教师角色观: 教师由知识传授者变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和学生发展促进者 教师转变为课程的建设者和开发展 教师转变为教育教学的研究生和反思的实践者 教师转变为社区型开放教师 教师行为观: 师生关系上,强调尊重、赞赏学生

对待教学上,强调帮助、引导学生 对待自我上,强调反思 对待与其他教育者的关系上,强调合作 教师专业发展要求: 学会学习,成为终身学习者 勤于反思,成为反思实践者 恒于研究,成为教育教学研究者 勇于创新,加强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教学观: 教学是课程创生和开发的过程 教学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 教学过程重于教学结果 教学更关注人而不只是科学 四、教师职业道德规范: 1,爱国守法,热爱祖国,热爱人民,拥护中国共产党领导,自觉遵守教育法律法规,不得有违背党和国家方针政策的言行。 2,爱岗敬业,忠于人民教育事业,志存高远,乐于奉献,甘为人梯,认真备课上课,认真批改作业,认真辅导学生。 3,关爱学生,关心爱护全体学生,尊重学生人格,平等对待学生,不讽刺挖苦歧视学生。 4,教书育人,遵循教育规律,实施素质教育,循循善诱,诲人不倦,因材施教,不以分数作为评价学生的唯一标准。 5,为人师表,坚守高尚情操,知荣明耻,严于律己,以身作则,自觉抵制有偿家教,不利用职务之便谋取私利。 6,终身学习 课程内容主要表现为课程计划(国家教育部门制定的指导性文件)、课程标准(某门学科实施评价的指导性文件,依据和基础)、教材 五、基础教育课程改革 基本理念: 三维目标观,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维目标 综合课程观,课程的设置要更加综合,体现整体性、开放性 内容联系观,要努力与社会生活相联系 学习方式观,强调自主、合作、探究学习 发展评价观,重视学习过程 校本课程观,促进学校、教师、学生的特色发展 具体目标:

对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的探讨与感悟

对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的探讨与感悟 黎婷 (文法学院汉语国际教育1401班) 一、背景 从新中国成立到改革开放再到加入世贸组织,中国仿似一头沉睡中渐渐苏醒的雄师,经济、政治、文化、科技等社会的各个领域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GDP也一直保持着稳高的增长,不断展现着大国崛起的风范。由于我国综合国力的增强,国际地位的提高,国际影响力的不断扩大,我们可以看到汉语也正随之走向世界,在世界的许多角落,汉语也正悄然兴起。汉语是世界上使用人数最多的语言,千年的传承也渗透了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文化,因此对汉语的推广和传播是一项艰巨的任务也是我们的责任,所以需要专业的人才和系统性的教学方案,汉语国际教育专业也由此应运而生。 二、汉语国际教育的发展历程 1、历史上的推广和传播 汉语对外的推广和传播我们可以追溯到汉代——张骞出使西域。虽然张骞出使西域的目的是为大汉帝国联合大月氏消灭匈奴,将汉语作为一种政治交流的工具,但是汉语还是得到了对外的传播。到了唐代,巍巍的大唐帝国威震四方,长安成为了一个国际化的大都市,汉语也随之对周围国家产生了巨大影响。中日、中韩之间的语言文化交流日益频繁,日本也派出了多个遣唐使来学习中国文化,汉语的传播和推广日益兴盛。历经明清两朝之后,我们甚至看到了第一位站上哈佛讲台的中文教师——戈鲲化,他也编撰出了第一部中国人为西方人写的中国文化教材。 2、汉语国际教育的现状 为了更好的推广和传播汉语,从上世纪五十年代初到七十年代末,陆续出台了以普通话为标准的《汉字简化方案》和《汉语拼音方案》,北京语言学院也为部分国家培养了一批懂汉语的专门人才。到了八十年代末,63所高校恢复或开始接收外国留学生,40所高校成立了专门的对外汉语教学机构,汉语对外推广和传播真正实现了国际化。2004年11月21日,全球第一所孔子学院在韩国首尔挂牌成立。2005年,首届世界汉语大会在北京召开。我们可以看到,汉语国际教育规模越来越大,呈现出了大规模双向趋势,相关的科研工作也相深处推进,汉语对外的教学工作也在蓬勃发展。 三、专业分析 1、专业发展历程 1983年,北京语言学院开设了本科五年制的对外汉语教学专业。1985年,华东师范大学、北京外国语学院、上海外国语学院开设本科四年制的对外汉语教学专业。1986年,北京语言学院、北京大学开始招收对外汉语专业方向的硕士生。2013年,对外汉语、中国语言文化和中国学合称为汉语国际教育专业。 2、专业介绍

素质教育课教案

素质教育课案例 ——从“让座令”看道德立法的边界 学习目标通过本节的学习,让学生道德与法律的主要区别及联系,掌握道德 范畴与法律范畴内的几个基本概念理解道法准则的约束和道德的法律强 制的边界方面的基本知识。 关键概念自律他律公共利益私人领域道德的法律强制 学习难点让学生明白道德准则和法律准则各有其自己的约束方式和适用领域 不能相互代替,特别是道德立法在很多情况下并不能越俎代苞蹋入道德 领域。 授课内容1。回顾前节课内容 大学生应具备的一些素质:向善,好学,懂礼貌,有责任心 这些素质体现在细节中,体现在平常的言行举止中。只有体现在这素 质的行为成为一个人的习惯时,才能说这个人具备了这些素质 结合最近班上发现的一些现象,指出有些学生在社会责任心,集体观念 及文明禮貌上存在的不足。希望同學们记住这些反面的是例。把这 些体现公民基本素质行为准则融入到自己的日常生活中,做一个合格 的大学生? 2讲授今天的内容 (1)交车上让座是一个公民的基本道德法准则。问:知道给那些人 让座吗?你们坐车让座吗?你们在座车遇到这样的特殊事例吗? 自己的切身体会:南方比北方做的好,大城市比小城市做的好,平顶山的 这种意识比较差,案例:深圳老太到西安引起西安的大讨论。重庆两男子 为让座比年龄大小. 结论:给孕妇,老人,残疾人,带小孩的乘客让座是一个社会公共道德 法极力提倡的道德准则。 (2)但是,现在如果用法律的形式规定,在公交车上如果乘客不给老人或孕 妇让座,其乘务人员或以拒绝其乘坐或由有关部门罚款50元,那么是否 必要或合理呢?(给学生5分中的时间思考来回答这个问题,并说明其 赞成或反对的原因) (3)老师最后作总结性发言——这种做法不合理也没必要,其原因如 下: 1在与公共安全干涉的私人道德领域,法律是不当介入的,因为私人道德是无法被强制改造的。 2 法律之所以不应对有效应的私人不道德预以干涉,是因为这类 行为牵涉面广,法律进行有效的干预客观没有力度,更重要的是, 法律干涉所带来的负面效应往往会超过这类行为本身所带来的 负效应 3 对这类行为进行法律制裁还会消弱道德的批判功能 当然成功的道德立法也有很多,但这些立法的原因都是因为都是因 为这些不道德行为侵害到公共利益。这就是道德的法律强制的底 线!!!

谈素质教育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实施

谈素质教育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实施 罗周鸿 随着我国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基础教育必须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全面转轨,已为广大教育工作者所共识。所谓素质教育,是以培养和提高全体公民的基本素质为最终目的的教育。而小学的素质教育是指以开发儿童身心潜能,培养和提高儿童各方面素质为出发点和归宿,以社会文化(包括思想品德)的传播为宗旨,以心理品质培养为中介,以身体素质训练为基础的德、智、体全面和谐发展的教育,其最终目标是造就具有良好素质的合格公民。① 小学数学是义务教育的一门重要学科,从小给学生打好数学的初步基础,使他们掌握一定的数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这是我国公民应具备的的文化素养之一。因此,素质教育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实施,直接影响人的文化素质、思维品质、思想品德、生理和心理素质的形成。 当前,小学数学教学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存在着重知识轻能力、重结论轻过程、重智育轻德育、重讲解轻学习、重课内轻课外、重“学会”轻“会学”的现象,束缚了学生学习主动性的发挥,影响了学生个性的发展和创造意识的培养。要克服这些不良倾向而实施素质教育,必须明确小学数学教学的指导思想是着眼素质、加强基础、培养智能、重视德育、发展个性,教学要坚持面向全体学生,使学生全面地、生动活泼地、主动地得到发展,从而学会学习、学会生存、学会做人、学会创造。为此,本文试就素质教育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实施谈几点个人浅见,就教于专家和同行。 一、面向全体学生,使所有学生都得到最大可能的发展 面向全体学生,促进所有学生的全面发展,这是素质教育的一大本质特征。 提高民族素质,必须从培养每一个人的素质入手,因为每一个人的素质是民族素质的基础,民族素质是每一个人素质的融合和升华。所以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必须面向全体学生,使每个学生在原有基础上都得到最大可能的发展,从而实现全体学生素质的提高。在教学实践中怎样去实现这一目标呢?笔者认为,要使教学能促进全体学生的最大发展,以下两大教学措施不可缺少。 1.正确对待学生的个别差异。 首先,要相信所有智力正常的儿童都能学好小学数学。教学实践经验表明:数学成绩不佳儿童中的绝大多数都不是由于自身的智力因素造成的,主要是由于他们的非智力因素和教学条件造成的。因此,我们不能把差生形成的原因完全归结为智力上的原因,更不能将差生和“弱智”简单地划等号。对此,在教学中我们要树立起每个学生都能学好数学的信心,这是搞好面向全体学生的根本保证。 其次,要承认学生的个别差异。由于每个儿童的先天素质和后天影响在事实上存在着一定的差别,这种差别的结果必然要反映为他们在学习兴趣和动机、学习气质和能力、学习方法和习惯等方面的个别差异。显然,一个地区、一所学校、一个班的学生在学习水平和学习效果上不可能整齐划一。对此,在教学中我们要承认这种客观差异,并以此为依据去有针对性地实施小学数学教学工作。 2.正确处理统一要求与因材施教的关系。

浅议素质教育背景下的正确人才观念树立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360docs.net/doc/a94988544.html, 浅议素质教育背景下的正确人才观念树立 作者:付艳芳 来源:《作文成功之路·教育教学研究》2014年第02期 实施素质教育,就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素质教育是依据人的发展和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以全面提高全体学生的基本素质为根本目的,以尊重学生个性、注重开发人的身心潜能、注重形成人的健全个性为根本特征的教育。 素质教育主要包括内在的素质和外在素质。内在的素质是人对世界、环境、人生的看法、意义,也是人对人、事、物的观点,即“心态”。外在素质是人具有的能力、行为、成就。有一位专家认为:素质可以看成为心理、专业、整体素质。如今应试教育中,受教育者以听力为主,现在的素质教育以被教育者的主动性为主。 在当代教育中,我们要树立正确的人才观,就必须弄清以下几个关系: 第一,人与才的关系。有些家长以为,只有考试得到高分,上了好的大学,才是人才。因而对孩子只重视智育,只重视分数,一切围着分数转。我们应该知道孩子还处在长身体、长知识的年龄,其才能是有发展空间的。在人才的形成过程中,非智力因素占有相当重要的位置。一个孩子学习上的缺陷不一定影响他的一生,而品格和人格上的缺陷可能贻害他一辈子,所以一个人要想成才,首先要成为人。 第二,才与材的关系。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特点,对于孩子的成才,我们应该针对不同孩子的不同特点,实行因材施教。要用智慧的眼光去发现,去挖掘,去捕捉孩子智慧的“敏感区”。要因材施教,因势利导,尊重孩子,尊重孩子的人格,因“材”去设计成才之路,使他们成为某个方面的专门人才,不要想当然,主观臆断去设计孩子成才的轨迹。 只要我们的人才观是正确的,那么培养目标才能完成,“不拘一格降人才”的局面才能形成,我们四个现代化建设的各级各类人才,才能后继有人,长盛不衰。因此在现实教育的过程中,我们要用正确的观点从事我们的教育事业,还要注意这样几种观点: 第一,学生是认知的主体。应该把帮助学生建立认知过程、培养学生的认知方式、形成学生的认知结构作为教学过程的中心,把学生主体的观点变成实际教学中的操作。学生并不是单纯的抽象学习者,是拥有丰富个性的个体。在如今的教育活动中,作为完整个体的学生,不仅仅具有很多智慧和人格魅力,还拥有一定的教育经历。对待学生,一定要珍视为完整的个体,一定要反对割裂人完整性的观点,还学生精彩的生存空间,增加学生的阅历和精力,为全体提供发展的一切条件。

素质教育下的语文学科与教学(一)

素质教育下的语文学科与教学(一) 内容提要 本文从对一系列基础概念的重新界定入手,以实证和归纳的方法,对语文教学的素质教育化进行了探讨,阐述了素质教育观念下语文教学设计的方方面面,同时也指出了正在面临的问题。 关键词:素质教育语文教学 目录 内容提要 关键词 章节目录 第一章 1.1引言 1.2研究的意义和目的 1.3研究的方法 1.4研究的范围和限制 第二章 2.1素质教育与语文学科 2.2教材的解构与建构 2.3阅读课程的整体优化 2.4写作课的设计与方法 2.5语文教学的评估 2.6课程对师生的要求 结语 结论及评价和建议 表格目录 表1能力培养表 表2期末考试标准表 参考文献目录 第一章 引言 毋庸置疑,语文教学在任何时代和国家都占据着十分重要的地位。当今,教育改革的呼声日渐高涨;而作为私立职业技术学校,我们的语文教学一开始就处在应试教育的体制之外:二者一拍即合,使潜在成为可能,于是语文教学的素质化成为学校视野中的中心问题。 首先,澄清一个基本概念:教育。 许多科学家和艺术家都曾口诛学校教育的无用,甚至认为学校教育是创造力的扼杀者;但教育首先是社会的教育,而社会总要求其成员相互一致和普遍的认同,显然,这二者都无益于创造。换言之,教育是个体的社会化;当然,现代教育要求人性化,重视作为生命个体存在的人的发展,即要求将学生视为一个完整的独立的生命存在。那么,对于一个生命存在来说,谁将对其个性与特长的发展负首要责任呢?只能是其自己。这才是对生命个体及其权力的尊重。 面对社会化与人性化的双重变奏,教育的责任在于交给那些乐于接受的学生发展自己,适应社会的能力与方法;教育就是使受教育者自己选择发展方向并且是发展自己适应社会的过程。在此基础之上,下文将探讨语文学科与教学。 研究的意义和目的

素质教育背景下思想教育的重要性

素质教育背景下思想教育的重要性 摘要:如果班主任单凭一己之力开展班级管理工作,班级管理工具不会高效地、顺利地进行。本次研究举例说明了素质教育背景下家教协作的重要性。教师只有 做好思想教育工作,学生才会愿意主动地,并且高效地配合班级管理工作。 关键词:思想教育班级管理重要性 一、注重学生良好习惯的培养 一年级是过渡期,很多孩子还没有树立正确的时间观念,没有养成良好的学 习习惯。我利用早自习、班会课,有时甚至专门抽出时间,以讲故事、树标杆、 说案例等容易接受的方法让孩子们明白讲规矩、守纪律的意义,培养他们的守纪 意识、利他及利己观念。 二、班主任班级管理的措施与方法 1.全面了解学生情况。作为班主任,要关心学生的学习与生活。在学习中更 要对学生的学习难点进行了解,并与学生打成一片,增进教师与学生之间的感情,拉近教师与学生的关系,使学生形成良好的沟通习惯,在遇到困难时能够主动进 行交流,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2.善于鼓励。对于小学生而言,没有什么比得到班主任的表扬与鼓励更高兴 的了。班主任要善于利用鼓励的作用,在课堂上灵活掌握表扬与鼓励的使用频率,做到恰到好处,使其既能发挥作用又不至于使学生感觉到故意使用,以免使表扬 和鼓励变得普通化,失去其原有的作用与效力。班主任不仅要在学习中进行鼓励,对于生活中的细节也要进行积极的引导与鼓励。 3.建立良好的班级制度,培养学生的自主管理能力。一般来说,小学生具有 较强的执行力,特别是在班主任的鼓励下,对于班级制度的执行能力是比较高的。作为班主任就要利用好这一优势,制定相关的班级制度对小学生进行约束与引导,对于比较遵守的学生进行当众表扬,树立典范,在约束的环境中使小学生形成良 好的纪律性。同时,班主任可以建立轮流班委会制度,让每位学生都能够体验到 管理班集体的荣誉感和责任感,增强小学生的责任心,并提高自主管理班级的意识,从而提高小学生的综合管理素质与能力,为以后小学生综合能力的全面发展 奠定基础。 三、搞好家校联系,做到齐抓共管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良好的家庭教育对孩子的健康成长起着举足轻重 的作用。因此,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是密不可分的。要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行为习惯、分担家务的习惯、自己的事情主动做的习惯。针对作业完成不及时等 情况,除了每天的家庭作业让学生自己记在小本子上之外,还针对特殊家庭情况 的学生或其他情况特殊的学生,把作业通过电话告诉家长。根据学生家庭区域范围,我们还设立了学习片区小组长,督促、检查同学作业完成情况,及时与家长 沟通,以方便他们协助我们的管理。经过一段时间的观察,我发现学生的作业完 成率明显提高了。 四、实行“自己当先生”管理,培养学生的平等意识和社会责任感 1.教师对学生必须一视同仁,使他们产生公平感。 2.和学生交朋友。寓教于乐,平易近人,学生自然而然地就会信任老师、喜 欢老师,乐于向老师表露内心感受,乐于接受指导和帮助,受到正能量的熏陶和 影响。 3.给学生以“权利”。良好的班级管理是调动学生积极性,培养学生独立性、主

素质教育背景下的数学核心素养

素质教育背景下的数学核心素养 摘要:随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人们越来越关注学生素质的培养。就数学学科而言,更关注学生的数学素养的提高,特别是有关数学核心素养的问题更引起广泛的讨论。研究数学核心素养的内涵与构成,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数学素养是人们能够用数学的眼光来观察世界,发现、提出、分析和解决问题的内在素养,由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与方法、数学能力与观念等组成。 关键词:素质教育;数学核心素养;内涵; Mathematics core literacy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quality education Abstract:with the continuous developing of the curriculum reform of basic education,people pay more and more attention to the cultivation of students’quality.As far as mathematics is concerned,more attention is paid to the improvement of students’ mathematical literacy,especially in the core of mathematics.The topic has aroused extensive discussion.To study connotation and composition of the core competence of mathematics has important practical significance.Mathematical literacy is the people can use mathematical vision to observe the world,found,put forward to analyze and solve the problem. Key words:Quality Education;Mathematics Core Literacy;Connotation; 教育一直是提升国家综合实力的重要议题。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我国开始进行素质教育思想和实践的探索,随着素质教育的不断发展和完善,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成为我国教育事业的一场深刻变革,其中课程改革是落实素质教育发展的重要途径。2001年,教育部启动新一轮课程改革,以素质教育的宗旨与内涵为指导思想,进一步分析研究教育实践中存在的突出问题,旨在建立落实素质教育理念的教育课程体系,并以此为核心带动人才培养的一系列变革。十余年的课改实践,是素质教育取得突破性进展的关键阶段,使得课程建设、教材改革、教学创新等都取得了重大进步和发展[1]。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明确要求:“教育部将组织研究提出各学段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体系,明确学生应具备的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突出强调个人修养、社会关爱、家国情怀,更加注重自主

素质教育工作汇报材料

素质教育工作汇报材料 素质教育工作汇报材料 现对我院开展素质教育的具体工作情况汇报如下: 一、素质教育指导思想 自开展素质教育以来,我院秉承“技能为主、品德为先”的工作指导思想,将素质教育工作落实到学校教育教学的日常环节中,已初步形成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尤其下半年,学校认真贯彻中等职业教育“三个不断线”,即专业课、实践动手能力培养不断线;素质教育不断线;学生综合能力提高不断线,不断改革教育模式,创新素质教育思路,本着“二周一主题,各班共分享”的原则,实现了素质教育资源优势互补与共享。在素质教学方面,针对不同专业以及不同学期的实际情况,开展分主题、分层次教学,力求做到“严肃问题轻松化、针对问题共性化、解决问题方法化、教学过程案例化、教学方法互动化”,避免枯燥的说教和深奥的理论阐述,使素质课成为广大同学最爱上的课之一。 二、素质教育工作重点 目前紧紧围绕就业、成功为主题,以职业规划、就业观念、安全意识、个人礼仪等为主要内容,组织开展教学。 三、素质课教学的形式 利用多功能教室进行集中授课,不仅提高了教学效果,也大大节约了教学资源和成本。

四、素质课课时安排 每两周安排一次,每次100分钟。班主任必须提前安排到位并且维持正常的教学秩序。 五、素质课教学主题设计 1、《行业前景分析》PPT 2、《安全为天》PPT 3、《个人礼仪》PPT 4、《成功秘笈》PPT 5、《如何走向成功》PPT 6、《天下兴亡我的责任》PPT 7、《怎样养成良好习惯》PPT 8、《人生成功的十大要素》PPT 9、《高效人士的七个好习惯》PPT 10、《企业规章制度与“5s”管理》PPT 11、《面对即将来到的就业,我们准备好了吗》PPT 六、素质课教学教师 张爱凤王友峰胡四淮胡兰杨继红郑闽芳 七、备课要求 要求授课教师,精心准备资料,精心备课,内容充实,贴近学生实际,富有感染力和号召力。 八、现阶段素质教育工作问题 1、我院素质教育课教师认识还不高,积极性尚未充分调动。

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做好素质教育的基本实施

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做好素质教育的基本实施 发表时间:2014-03-13T09:24:07.780Z 来源:《未来教育家》2014年第1期供稿作者:李贞弟 [导读] 长期以来,由于受片面追求升学率及“唯分数”的影响 河北省临城县东镇学区李贞弟 054300 【摘要】:素质教育的内涵是面向全体学生,使他们积极主动、生动活泼地全面发展,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促进其“可持续发展”。随着素质教育研究的深入,人们越来越意识到,素质教育绝不仅仅是搞一些热热闹闹的活动,还必须扎扎实实地体现在课堂教学之中。 【关键词】:小学数学、素质教育、教育思想、分类指导、 一、转变教育思想,坚持教书育人。 长期以来,由于受片面追求升学率及“唯分数”的影响,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往往只重视基本知识的教学,忽视思想品德教育的渗透;只重视解题结果的教学,忽视思维过程的训练;只采劝满堂灌“的教法,忽视学习能力的培养。要把教学的着眼点转移到以提高民族素质为根本宗旨的素质教育上来,就必须转变教育思想,破除陈旧的教育观念,充分认识”应试教育“的弊端和实施素质教育的重大意义,从而自觉地从”应试教育“转轨到素质教育,并根据小学数学学科特点,坚持教书育人,把思想品德教育渗透到教学之中。 通过数学的实际应用,进行学习目的教育。学习目的是学生学习的动力。小学数学教材中,不少内容与人们的日常生活、生产和工作都有密切联系,教学中让学生认识所学知识的实际应用价值,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进一步培养学生学习兴趣。 通过数学教学的严格训练,进行学习素质教育。认真负责的工作态度,善于独立思考,敢于克服困难的性格,是社会主义公民的良好素质之一,需要从小培养。在数学教学中,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书写规范整洁、严格认真细致,自觉检验修正的良好学习习惯和勤于思考、不怕困难、敢于竞争的精神。 通过数学的教学内容,进行辩证唯物主义观点的启蒙教育。在数学教学中,让学生动手操作、实践探索新知,经历“感性——理性——应用”的学习过程,意会人类认识的发展辩证过程;让学生在动态的学习过程中,体会事物是发展变化的;引导学生沟通数学知识,认识事物间是普遍联系的;让学生在比较分析的认识活动中,感知矛盾的对立统一思想。 另外,还可以通过数学的一些数据、材料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通过数学教师的为人师表,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思想教育,从而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思想素质。 二、优化教学方法,贯彻启发式。 优化教学方法,对于提高课堂效率,实施素质教育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优化教学方法,就是要变“注入式”为“启发式”。我国小学数学教学大纲早就强调:要坚持启发式,反对注入式。可是在实际的课堂教学中,或多或少的存在着“注入式”,往往不顾学生的知识基储理解能力和学习兴趣,一味地向学生灌输知识,死记硬背定义、法则,进行大量机械性重复练习。这种教法不利于提高学生的素质。而启发式教学就是要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导学生积极思考、探求新知,培养能力,发展智力,实现教与学的最佳结合。 (1)要突出学习兴趣的激发。启发式教学旨在激发学生积极思考,促进学生主动学习。教学过程是情感交流的过程。教学中应根据学生的心理特征和数学学科特点,采用恰当的教学方法,创设情境引起兴趣。例如:教学“能被3整除的数的特征”时,先复习被2、5整除的数的特征后,教师设问:看一个数能不能被3整除,是不是也看这个数的末位数字是不是3的倍数?学生检验后予以否定,教师再设问:判断一个数能不能被3整除,除了计算外,还有没有其它方法呢? 接着师生比一比,看准能很迅速地判断任意一个自然数能否被3整除。比赛结果,总是老师获胜。这时学生急于想知道老师是怎样判断的,为什么这样快,于是产生了强烈的求知愿望。此时,学习兴趣高,教学效果好。 (2)要注意思维能力的培养。当今时代是科学技术突飞猛进向前发展的时代,不仅要求每个公民具有广博的知识,更重要的是要有根高的智慧和才能。因此在教学中,不仅要加强双基的训练,而且要把发展思维、培养能力贯穿于教学全过程。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重在帮助学生形成丰富的感性认识,加强科学思维方法的指导,突出思维品质的训练。 第一,要丰富学生的感性认识。由于小学生年龄小,知识不足,缺乏经验,思维的特点是由具体形象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抽象思维活动需要具体形象作支撑。所以要遵循学生思维特点,创设情境,运用各种手段,丰富学生的感性认识,让学生经历从形象到表象,再到抽象的认识过程,促使认识内化。而观察操作是丰富学生感性认识的重要手段。例如教学长方体面、棱、顶点的认识,可让学生准备土豆一个,小刀一把,师生一起切土豆:A、先直着向下切一刀,把土豆分成两块,让学生摸一摸其中一块的面;B、切面朝下,再直着向下切一刀,引导学生观察发现,两个切面相交形成了一条线,这就是棱;C、最后横着向下切一刀,让学生再观察发现,三个切面相交形成三条棱,这三条棱又相交成了一个点,这就是顶点。学生通过动手操作,观察感知,对面、棱、顶点的概念已有初步体验,其感性认识已很丰富,再认识长方体面、棱、顶点也就水到渠成了。 第二,要指导学生掌握思维方法。培养学生思维能力,关键是引导学生掌握正确的思维方法,小学数学常用的思维方法是比较与分类,分析与综合、抽象与概括。比较是一切理解和思维的基础,比较知识的异同点,将知识进行分类,形成知识系统;分析与综合是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最基本的思维方法,特点是在解应用题中要经常用到;抽象与概括是思维过程的核心、数学学习最终目标。例如教学“乘法的初步认识”,可先让学生对下面式子进行比较,分成两大类:①2+2+2②5+5+5+5+5③3+5+6④8+8⑤4+4+9③3+3+3+3+3然后引导学生分析发现:①②④⑥每个式子的加数都相同,最后抽象概括得出乘法的概念。 让学生在数学知识的获得过程中,也形成了一定的数学思维方法。 第三,要训练学生的思维品质。思维的核心是思维品质。思维品质的优劣是衡量思维能力高低的重要标志。因此在教学中训练学生的思维品质,对于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有着重要作用。例如,加强审题分析,训练思维的逻辑性;突出变式练习,训练思维的深刻性;注重同题多解,训练思维的灵活性。 三、坚持因材施教,实行分类指导。 由于人的遗传因素、生理条件以及环境、教育等影响,学生的生理、心理结构、接受能力和发展状况有所差别,再加之社会对各方面的人才要求也不尽相同。 因此,实施小学数学素质教育要考虑到学生的个别差异,因人而异。事实上,义务教育新大纲已在这方面有所体现,教学内容和教学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