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理海洋(知识点)

物理海洋(知识点)
物理海洋(知识点)

内容

1.知识点:潮汐现象是海洋中普遍存在的自然现象,是海水在天体(主要是月球和太阳)引潮力作用下所产生的周期性运动,习惯上把海面的升降称为潮汐,而海水在水平方向的周期性流动称为潮流。

2.知识点:通常把由北赤道流和南赤道流跨过赤道的部分组成的、沿南美北岸的流动称为圭亚那流和小安的列斯流,经尤卡坦海峡进入墨西哥湾以后称为佛罗里达流,佛罗里达流经佛罗里达海峡进入大西洋后与安的列斯流汇合处视为湾流的起点。此后它沿北美陆坡北上,到35°N附近,离岸向东,直到45°W附近的格兰德滩以南,海流都保持在比较狭窄的水带内,此段称之为湾流。

湾流是世界海洋中流速最大、影响深度最深的最强大的暖流。

3.知识点:水色三要素为总悬浮物、叶绿素和黄色物质。

4.知识点:当月相为新月、满月时,月球、太阳和地球在一条直线上,两天体产生的天体引潮力方向相同,使潮汐增强,潮差出现极大值,称为天文大潮或朔望潮;当月相为上、下弦月时,月球和太阳引潮力方向接近正交,几乎没有叠加效应,故潮差达极小值,称为小潮或方照潮。

5.知识点:海水的比热容是1千克海水温度升高1℃所吸收的热量。海水比热容较大,是空气的4倍。由于海水密度远大于空气密度,1立方米海水温度变化1℃的热量,能使大约3100立方米大气产生1℃的变化,因此海洋水温较气温变化缓慢滞后,其日变化幅度远小于气温的日变化。

6.知识点:地球表面上平均温度最高的纬向带状称之为热赤道,平均在7°N左右。

7.知识点:同10题。

8.知识点:太平洋和大西洋上层南北副热带海区均存在一反气旋式水平环流,在亚北极海域存在一气旋式水平环流。在副热带流环中,在大洋的西边界处出现海流流幅变窄,流层加厚和流速增大的现象,称之为西向强化。该处的海流称之为西边界流,是海洋中的强流区。北半球的西向强化现象比南半球更为显著,即北半球的西边界流强于南半球。黑潮和湾流分别是北太平洋和北大西洋中的西边界流,也是两大洋中最强的洋流。南太平洋和南大西洋西边界流分别为东澳大利亚暖流和巴西暖流。

9.知识点:太平洋和大西洋上层南北副热带海区均存在一反气旋式水平环流,在亚北极海域存在一气旋式水平环流。在副热带流环中,在大洋的西边界处出现海流流幅变窄,流层加厚和流速增大的现象,称之为西向强化。该处的海流称之为西边界流,是海洋中的

强流区。北半球的西向强化现象比南半球更为显著,即北半球的西边界流强于南半球。黑潮和湾流分别是北太平洋和北大西洋中的西边界流,也是两大洋中最强的洋流。南太平洋和南大西洋西边界流分别为东澳大利亚暖流和巴西暖流。。

10.知识点:按照成因,海浪可分为风浪和涌浪,其中风浪的周期一般只有数秒量级,最长可达20几秒。涌浪的周期要长于风浪周期,长者可达几十分钟。

11.知识点:同14题。

12.知识点:海水盐度是指海水中全部溶解固体与海水重量之比,通常以每千克海水中所含的克数表示。人们用盐度来表示海水中盐类物质的质量分数。世界大洋的平均盐度约为35。

13.知识点:海洋吸收的太阳辐射能绝大部分储存于海洋的表层(混合层)水中。通过海面以蒸发潜热、海面有效回辐射(长波辐射)和感热交换的形式将能量从海洋输送给大气,驱动大气的运动。

14.知识点:潮汐现象是海洋中普遍存在的自然现象,是海水在天体(主要是月球和太阳)引潮力作用下所产生的周期性运动,习惯上把海面的升降称为潮汐,而海水在水平方向的周期性流动称为潮流。

15.知识点:对于地球上任何一个地点,相邻两次面对太阳的时间间隔称为天或日,采用平太阳日(24小时)为一天的时间间隔。相邻两次面对月球的时间间隔称之为太阴日,时间间隔比太阳日长,约为24小时50分。在一个太阴日内发生两次高潮和两次低潮的称为半日潮。在一个太阴日内发生一次高潮和一次低潮的称为全日潮。

16.知识点:世界大洋盐度平均值,大西洋约为34.90最高,印度洋约为34.76次之,太平洋约为34.62,北冰洋约为32.0,是四大洋中盐度最低的大洋。各个海区含盐量的多少悬殊也很大。对于大洋表层海水,平均而言北大西洋最高(35.5),南大西洋、南太平洋次之(35.2),北太平洋较低(34.2),而北冰洋的表层盐度是四大洋中盐度最低的大洋。

17.知识点:世界大洋盐度平均值,大西洋约为34.90最高,印度洋约为34.76次之,太平洋约为34.62,北冰洋约为32.0,是四大洋中盐度最低的大洋。各个海区含盐量的多少悬殊也很大。对于大洋表层海水,平均而言北大西洋最高(35.5),南大西洋、南太平洋次之(35.2),北太平洋较低(34.2),而北冰洋的表层盐度是四大洋中盐度最低的大洋。

18.知识点:红海,位于非洲东北部与阿拉伯半岛之间,呈现狭长型,长约2250千米,最宽355千米,均深490米,最深3040米(在萨瓦金槽Suakin Trough中央),面积438000平方千米。其西北面通过苏伊士运河与地中海相连,南面通过曼德海峡与亚丁湾相连。盐

度为36.0~41.0之间,平均40.0,是世界海洋中盐度最高的海。

19.知识点:黄海是太平洋西部的一个边缘海,位于中国大陆与朝鲜半岛之间。黄海平均水深44米,中央凹陷,最深152米。黄海的名称来源于水域水色,由于历史上黄河有七八百年的时间注入黄海,河水中携带的大量泥沙将黄海近岸海水染成了黄色故而得名(目前黄河入海口位于渤海海域)。

20.知识点:透明度(Transparency),即海水透光的程度。

21.知识点:黑潮是太平洋北赤道洋流遇大陆后的向北分支,是太平洋洋流的一部分,是海洋中第二大海流,居于湾流之后。起源于菲律宾群岛的吕宋岛以东海区,经中国台湾一带海域进入东海沿陆架向东北流动,东到日本以东,与北太平洋漂流相接,为世界著名的暖流。具有高温、高盐、水色高、透明度大的特点,以及流幅窄、流速大、影响深度深(可达1000米左右)的流场特征。

22.知识点:潮汐类型:在一个太阴日内,发生一次高潮和一次低潮的称为全日潮或日潮,发生二次高潮和二次低潮的称为半日潮。若半日潮中两次高潮潮高相差很小,称之为正规半日潮,若两次高潮潮位相差较大,称之为不正规半日潮。

某海区潮汐类型,通常根据1月内潮汐发生情况分为半日潮、全日潮和混合潮三类。根据1月中的潮汐发生情况,若大多数日子每天均发生二次高潮二次低潮的为半日潮海区;若多数日子每天发生一高潮一低潮的为全日潮海区;若有些日子发生的是每天一次高潮一次低潮,其他时间是每天二次高潮二次低潮,则为混合潮海区。

23.知识点:海浪是风作用在海面上,其所带来的压力及摩擦力使海面产生扰动,在海面形成周期性起伏。一般分为风浪和涌浪。

24.知识点:风浪是指一直在风的直接作用下海面的波动状态。此时的海面波动常是杂乱无章的,其波高、波长和周期都为随机量。涌浪是从其他海区传来或海区海面风力迅速减小直至平息,或风转向后原来海面上遗留下来的波动。海啸是由海底地震、火山爆发、海底滑坡或气象变化产生的破坏性海浪。海啸波高在茫茫的大洋里不足一米,但当到达海岸浅水地带时,波长减短而波高急剧增高,可达数十米,形成含有巨大能量的“水墙”。潮波是指由天体引潮力形成的海水周期性运动。后二者与风无关。

25.知识点:在平衡潮理论中,阴历每个月月初(朔)和中旬(望)附近,月球和太阳所引起的潮汐椭球,其长轴方向一致,因之潮高相互叠加,形成朔望大潮;反之在农历初七和二十二左右,地球、月球、太阳形成直角,由于太阳和月亮对地球潮汐的影响部分相消,所产生的潮汐潮差较小而被称为小潮(又称方照潮)。

26.知识点:波浪具有波动的一般性质,相邻两个波峰之间的距离叫作波长。

27.知识点:波浪具有波动的一般性质,从波峰到波谷之间的铅直距离叫波高。

28.知识点:黄海冷水团是指在夏季存在于黄海中部洼地深层和底部的低温水团。春季5月,随着温跃层的出现,黄海冷水团亦开始形成。至春末的6月,随着温跃层的发展,冷水团则完全成型。7~8月为温跃层的强盛期,亦是冷水团的鼎盛时期。从9月开始,温跃层上界深度明显加深,强度减弱,冷水团亦处于衰消期。至12月,温跃层和冷水团几乎是同时消失。

29.知识点:纽芬兰渔场是世界四大著名的渔场之一,由拉布拉多寒流和湾流在纽芬兰岛附近海域交汇,海水扰动引起营养盐类物质上泛,为鱼类提供了丰富的饵料,鱼类在此大量繁殖。寒暖流交汇造成这一海域经常大雾弥漫及温水性鱼群和冷水性鱼群相汇聚。

30.知识点:秘鲁渔场是世界四大著名渔场之一,由于秘鲁沿岸有秘鲁寒流经过,且该海域存在上升流,上升流把海底的富营养盐物质带到大洋上层,为浮游生物提供了食料,也为鱼类提供了充足的饵料,鱼类在此富聚从而形成世界著名的渔场。该海域的上升流是由于东南信风作用,使海水离岸输送,导致近岸海水缺失,引起深层海水上升补偿而形成。

31.知识点:到达地球大气上界的太阳辐射能量称为天文太阳辐射量。全球海洋吸收的太阳辐射量约占进入地球大气顶的总太阳辐射量的70%。

32.知识点:漂流理论是瑞典著名物理学家艾克曼Ekman在20世纪初创立的,“漂流理论”成功地解释风海流现象,即风海流的流动其流动方向与盛行风向不一致,且随深度增加流向逐渐偏转。流速大小随深度增加迅速减小。

33.知识点:描述海水运动的方法有两种,一种是研究水质点运动,即跟踪水质点以描述它的时空变化,称之为拉格朗日方法;另一种是研究各时刻质点在流场中的变化规律即以流场作为对象研究流动,称之为欧拉方法。通常多用欧拉方法来测量和描述海流,即在海洋中某些站点同时对海流进行观测,依测量结果,用矢量表示海流的速度大小和方向,绘制流线图来描述流场中速度的分布。

34.知识点:当大洋中的潮波传播到近岸浅水区域时,由于非线性作用使潮波发生变形,形成浅水分潮。浅水分潮的角频率为原分潮角频率的和、差或者倍数乘积。角频率为原线性潮波两倍的浅水潮波称之为倍潮波。

35.知识点:斯托梅尔在1948年建立了一个考虑底摩擦效应、封闭大洋中的漂流模式。其结果指出了科氏参数随纬度变化是产生海流西向强化的基本原因。

36.知识点:内波和表面波不同,最大的振幅发生在海面以下。海洋内波的恢复力远小于表面波的恢复力,这种波动传播很缓慢,波形传播速度不足1米/秒,小于表面波波速;振幅大于表面波的振幅。通常的内波,振幅为几米,甚至可达百米;波长近百米至几十千米,周期几分钟至几十小时。它是引起海水混合、形成细微结构的重要原因。

37.知识点:人们经过反复测试,发现声波在海水中传播速度会温度、盐度和压力影响而改变,会随他们的增大而增大。在各种因素中,温度对声速影响最大,水温每升高1℃,声速大约增大4. 6米/秒。海水中的声速大约是1500米/秒,约是大气中声速的4. 5倍。

38.知识点:光进入纯净的海洋在其中传播时,大部分波段的光都会被吸收而衰减,只有波长在480±30纳米波段的蓝绿光在水中吸收系数最小,衰减最小,穿透能力最强,所以海洋有蓝色窗口之称。

39.知识点:海洋在各种动力因素的综合作用下,导致海水不断地发生混合,混合是海水的一种普遍运动形式。混合的过程就是海水各种特性(例如热量、浓度、动量等)逐渐趋向均匀的过程。海水混合的形式有三种:分子混合、涡动混合和对流混合。海洋上层(海—气界面)是海水混合最强烈的区域,因为海气界面上存在着强烈的动力和热力过程,例如,风使海水产生海流和海浪,它们所具有的速度梯度和破碎都会引起海水的混合。

40.知识点:北海道渔场位于黑潮暖流与亲潮寒流交汇处,由于海水密度的差异,密度大的冷水下沉,密度小的暖水上升,使海水发生垂直搅动,把海底沉积的有机质带到海面,为鱼类提供在丰富的饵料,从而使海区成为世界著名的渔场。寒暖流交汇可使海水发生扰动,上泛的海水将营养盐类带到海洋表层,使浮游生物繁盛,进而为鱼类提供丰富的饵料,渔业资源丰富。另外寒暖流交汇可产生“水障”,阻止鱼群游动,而且因为捕鱼业的科技发达,国家的养殖渔业发达,所以成为世界第一大渔场。

41.知识点:由风引起的海水速度和流向各层各不相同,表层流速最大,流向与风向呈45°夹角,北半球偏在风向右方。随深度增加,流速呈指数衰减,北半球流向逐渐右偏。到某一深度,流向与表面流向相反,流速仅为表面流速的4.3%,流速很小几乎可以忽略不计,因此该深度即为风海流的影响深度,称之为摩擦深度。但是从表层到底层积分得到的海水体积输运与风矢量的方向垂直,在北半球指向右方,在南半球指向左方。

42.知识点:测风应选择在周围空旷、不受建筑物影响的位置上进行。仪器安装高度以距海面10米左右为宜。

43.知识点:科里奥利力,简称为科氏力,是对旋转体系中进行直线运动的质点由于

惯性相对于旋转体系产生的直线运动的偏移的一种描述。科里奥利力来自于物体运动所具有的惯性。科氏力使在地球上运动的物体发生偏转,北半球向右偏,南半球向左偏。

44.知识点:在水平压强梯度力的作用下,海水将在受力的方向上产生运动。与此同时科氏力便相应起作用,改变海水流动的方向,随着流速的增大,科氏力逐渐增大,流向逐渐偏转,直至科氏力与水平压强梯度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取得平衡时,海水的流动便达到稳定状态。若不考虑海水的湍应力和其他能够影响海水流动的因素,则这种水平压强梯度力与科氏力取得平衡时的定常流动,称为地转流。地转流的流向与压强梯度力的方向垂直。

45.知识点:见56题。

46.知识点:海洋锋,特性明显不同的两种或几种水体之间的狭窄过渡带。它们可用温度、盐度、密度、速度、颜色、叶绿素等要素的水平梯度,或它们的更高阶微商来描述。在锋带附近各种参数的梯度明显增大,具有强烈的水平辐合(辐散)和垂直运动,因而是不稳定的,其中存在着逐渐变性的过程和各种尺度的弯曲。

47.知识点:赤道地区,降水量丰富,除南太平洋秘鲁寒流北部的赤道地区年降水量在100毫米左右外,大部海区年降水量在2000毫米左右,特别是赤道与北回归线之间的太平洋海区,大部分年降水量在3000毫米以上。年平均蒸发量为1050毫米左右,平均盐度为32~35左右。因赤道地区降水量丰富,降水量大于蒸发量,所以盐度较低,盐度低于世界大洋平均盐度(35)。

48.知识点:潮汐潮落所形成的水位差,即相邻高潮潮位与低潮潮位的高度差称为潮差。大洋中的潮差不大,一般只有几十厘米至1米左右。近海潮差差异较大,喇叭状海岸或河口地区潮差一般都比较大。例如,加拿大的芬迪湾、法国的塞纳河口、我国的钱塘江口、英国的泰晤士河口、巴西的亚马孙河口、印度和孟加拉国的恒河口等,都是世界上潮差较大的地区。其中芬迪湾的最高潮差记录达到了18米,是世界上潮差最大的地区。

49.知识点:根据平衡潮理论,由月球引起的潮高最高为36cm,最低为-18cm,最大潮差为54cm;由太阳引起的潮高最高为16cm,最低为-8cm,最大潮差为24cm。两者叠加,理论最大潮差为78cm。

50.知识点:海浪是发生在海洋表面上的表面波,即沿着水与空气界面间传行的一种波动,其恢复力是重力,因此海浪属于重力波。

51.知识点:来自太平洋的潮波系统主导了我国大部分海域的潮汐运动。在渤海,大部分海域属于不正规半日潮海区,黄海大部分海域属于正规半日潮海区,而南海大部分海

域为不正规日潮海区。

52.知识点:来自太平洋的潮波系统主导了我国大部分海域的潮汐运动。在渤海,大部分海域属于不正规半日潮海区,黄海大部分海域属于正规半日潮海区,而南海大部分海域为不正规日潮海区。

53.知识点:来自太平洋的潮波系统主导了我国大部分海域的潮汐运动。在渤海,大部分海域属于不正规半日潮海区,黄海大部分海域属于正规半日潮海区,而南海大部分海域为不正规日潮海区。

54.知识点:根据无限深海漂流理论,在摩擦深度处,海水流向与表层相反,大小是表面流速的4. 3%。

55.知识点:根据无限深海漂流理论,在摩擦深度处,海水流向与表层相反,大小是表面流速的4. 3%。

56.知识点:决定海水密度的主要因素是海水温度和盐度。盐度小温度高的海水密度低,盐度大温度低的海水密度大,在大洋中温度一般起到决定性作用。大洋表层温度从赤道向两极递减,因此密度由赤道向两极递增。

57.知识点:海流流向的定义是,以正北方为0°顺时针旋转,海流流去的方向记为流向角。即向东流去的流向角为90°。

58.知识点:海洋垂直尺度与水平尺度比约为10-3

59.知识点:惯性流又称余流,是指科氏力与惯性力相平衡的流动。惯性流动在引起海流的外力停止后,在惯性力作用下仍沿一定方向流动。其特点是具有时间性。当惯性力被各种摩阻力抵消时,惯性流也就消失了。

60.知识点:海平面上升是由全球气候变暖导致极地冰川融化、上层海水受热膨胀等原因引起的全球性海平面上升现象。研究表明,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海平面平均每年上升几个毫米。

61.知识点:索马里海流为特殊的西边界流。地处印度洋季风作用区域,冬季沿索马里沿岸南流,称之为索马里暖流;夏季西南季风盛行,沿索马里海岸向东北流动,由于海水离岸输送导致该海域出现上升流,形成索马里寒流。索马里寒流只存在于夏季。

62.知识点:惯性流又称余流,是指科氏力与惯性力相平衡的流动。惯性流动在引起海流的外力停止后,在惯性力作用下仍沿一定方向流动。其特点是具有时间性。当惯性力被各种摩阻力抵消时,惯性流也就消失了。惯性流的周期T=2π/f。

63.知识点:Argo浮标的观测要素主要为温度、盐度、压强,新型Argo浮标还可观测

pH、溶解氧、叶绿素、硝酸盐等。还可通过Argo浮标的漂移轨迹计算得到海流流速。

64.知识点:海洋初级生产力的分布很不均匀,北半球温带亚极区较高,南北两半球的热带、亚热带大洋区较低,北冰洋海区初级生产力最低。

65.知识点:海洋热液喷口环境以高温、H2S含量高、含氧量低和pH值低为主要特征,并且这些要素的含量有较大波动。

66.知识点:中国近海四大海区内,各种海洋环境参数的跃层种类较多。其中以温跃层最具代表性:既有季节性跃层,也有常年性跃层。季节性跃层主要发生在黄渤海海区和东海北部,南海海区季节性温跃层不显著。

67.知识点:潮汐现象是指海水在天体(主要是月球和太阳)引潮力作用下所产生的周期性运动,习惯上把海面垂直方向涨落称为潮汐,而海水在水平方向的流动称为潮流。

68.知识点:北太平洋一支重要的暖流是黑潮,其主要特点是高温高盐。

69.知识点:海水在天体(主要是月球和太阳)引潮力作用下所产生的周期性运动,习惯上把海面铅直向涨落称为潮汐,而海水在水平方向的流动称为潮流。为掌握潮汐变化需建立永久的验潮站进行潮汐水位观测。

70.知识点:潮汐现象是指海水在天体引潮力作用下所产生的周期性运动,引潮力的大小与天体的质量成正比,与地球天体之间距离的立方成反比。虽然太阳质量远大于月球,但因为月球离地球比太阳近得多,则月球引潮力比太阳引潮力大,大约为2.17倍。其他天体引潮力远远小于月球和太阳引潮力。

71.知识点:当海洋大陆架高盐水团随潮汐涨潮沿着河口的潮汐通道向上推进,盐水扩散、咸淡水混合造成上游河道水体变咸,当盐度值达到或超过250毫克/升时,即形成咸潮(或称之为咸潮上溯,盐水入侵)。我国咸潮入侵主要发生在长江口、钱塘江口和珠江口等河口区域。一般情况咸潮发生在冬季。

72.知识点:决定风浪大小的因素包括风速(风力大小)、风时(风的作用时间)、风区(风的作用区域大小)。

73.知识点:浙江杭州的钱塘涌潮一般发生在农历的八月十八,每年都会吸引各地游人前来观看,其与南美洲的亚马孙潮、南亚的恒河潮并称为世界三大强涌潮。

74.知识点:浙江杭州的钱塘涌潮一般发生在农历的八月十八,每年都会吸引各地游人前来观看,其与南美洲的亚马孙潮、南亚的恒河潮并称为世界三大强涌潮。

75.知识点:海水对光的吸收有选择性,对纯净的大洋水来水,长波优先。吸收最弱的波段为蓝绿光波段,所以海洋有“蓝色窗口”之称。

76.知识点:在海峡、水道或狭窄港湾内的潮流,因受地形条件的限制,一般为往复式潮流。

77.知识点:波浪在海洋传播到近岸浅海区域,随着水深变化,波速、波长、波高和波向都会发生变化,但是波周期基本不变。

78.知识点:上升流是指海水从深层向上涌升,它可以将海洋深层的营养盐带到海洋表层,有利于生物繁殖。世界著名的秘鲁渔场就是因为秘鲁沿岸存在上升流而形成。

79.知识点:黑潮和湾流分别是北太平洋和北大西洋西边界流。其携带大量的热量从热带流向高纬度海区,对高纬度地区的气候有很大的影响。日本的海洋性气候温暖宜人,对此有重大影响的海流名称是黑潮。

80.知识点:与全球风系对应,太平洋和大西洋南北半球副热带海域上层海洋各自存在逆时针和顺时针方向的反气旋式水平环流。

81.知识点:电影《后天》讲的是温室效应导致全球变暖引发世界大洋环流中断,从而地球迎来新的冰期的灾难性故事。其中世界大洋环流中断的起始点位于北大西洋的拉布拉多海域,这里是湾流与拉布拉多海流的交汇处,是全球大洋深层水的生成源地。

82.知识点:亚热带盛行的信风将大陆西岸的上层海水离岸输送向海洋,当近岸上层海水离开后,底层的低温海水向上涌升,补偿被风输送走的缺失部分,这样形成的海流称作上升流,属于补偿流。上升流把海底的养分带到海水上层,吸引鱼类在此聚集形成富饶的渔场。在世界著名的渔场中,秘鲁渔场即属于上升流形成的渔场。而北海道渔场、纽芬兰渔场和北海渔场则属于寒暖流交汇形成的渔场。

83.知识点:南海处于东亚季风区,南海环流表现出明显的季风特性,是太平洋中季风环流最显著的海域。其总特点是:西南季风期间盛行东北向漂流,东北季风期间则为西南向漂流。

84.知识点:黑潮是沿北太平洋西边界一股由南向北、高温高盐的强大暖流。这股强大暖流对邻近东亚地区的航海、渔业生产、海洋环境以及气候均有影响。其实,黑潮的水并不黑,甚至比一般海水更为清澈透明。由于黑潮海水浊度极低,易吸收阳光中的红、黄色光波,偏重散射蓝色光波,所以人们看向海面时,该海域海水颜色深于其他海域颜色,看起来为蓝黑色,故被称为黑潮,其水色仍为蓝色。

85.知识点:潮汐潮落所形成的水位差,即相邻高潮潮位与低潮潮位的高度差,称为潮差。加拿大芬迪湾的最高潮差记录达到了18米,是世界上潮差最大的地区。

86.知识点:在水平压强梯度力的作用下,海水将在受力的方向上产生运动。与此同

时科氏力便相应起作用,不断改变海水流动的方向,直至水平压强梯度力与科氏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取得平衡时,海水的流动便达到稳定状态。若不考虑海水的湍应力和其他能够影响海水流动的因素,则这种定常流动称为地转流。在北半球,当观测者顺流而立时,右侧等压面高,左侧低。

87.知识点:北欧的纬度与我国漠河相近,但欧洲的气候温暖、湿润,漠河寒冷、干燥,是因为受一支海流的影响,这支海流就是处于北大西洋西风带的北大西洋暖流。

88.知识点:波浪的能量与波高的平方、波浪的运动周期以及迎波面的宽度成正比。波浪能能量的大小和分布与风密切相关,是海洋能源中能量最不稳定的一种能源。

89.知识点:波浪能是指海洋表面波浪所具有的动能和势能。波浪能是由风把能量传递给海洋而产生的,它实质上是吸收了风能而形成的。能量传递速率和风速有关,也和风与水相互作用的距离有关。

90.知识点:海洋的中尺度涡旋在水平移动的过程中会携带流体与其一同移动,中尺度涡是通过在等密度面上形成闭合等位涡线的机制来实现这一过程的。

91.知识点:热盐环流是全球海洋热量的输送带。如果全球持续变暖,极端情况下,将导致北极附近冰山融化,使得北大西洋盐度降低,高纬海水密度减小以至于无法下沉,那么南方的海水也就不能北上,使得湾流乃至全球热盐环流中断,低纬停止向高纬输送热量,从而温度剧降,整个北半球被冰雪所覆盖,新冰河时代来临。大约12800年前,曾发生过类似的短期急剧降温事件,称为“新仙女木事件”。

92.知识点:湍流运动是海洋空间尺度非常小的运动,可以调整海洋物质、能量的分布,它对能量输送的作用远高于分子热运动。

93.知识点:太平洋中的北赤道流(NEC)位于10°~20°N范围内,是一支稳定的由信风引起的风生漂流,它自东向西流动,是由风和浮力通量驱动的浅层环流。NEC到达菲律宾沿岸后,受地形阻隔发生分叉,形成向北流动的黑潮(KC)和向南流动的棉兰老流(Mindanao Current)。

94.知识点:秘鲁沿岸海域是世界著名渔场,水产资源十分丰富,盛产鳀鱼等800多种鱼类及贝类等。秘鲁沿岸处在东南信风带内,东南信风从南美大陆吹向太平洋,使沿岸表层海水离岸而去,底层海水便上升补充而形成上升补偿流,该补偿流便把海底营养盐类带至表层,表层海水在风力作用下向北流,而原海域流走的海水则由深层的海水来补充,深层海水上翻,带来了海底丰富的营养盐类,浮游生物大量繁殖,为鱼虾提供充足的饵料,形成大渔场。

95.知识点:秘鲁沿岸海域是世界著名渔场,水产资源十分丰富,盛产鳀鱼等800多种鱼类及贝类等。秘鲁沿岸处在东南信风带内,东南信风从南美大陆吹向太平洋,使沿岸表层海水离岸而去,底层海水便上升补充而形成上升补偿流,该补偿流便把海底营养盐类带至表层,表层海水在风力作用下向北流,而原海域流走的海水则由深层的海水来补充,深层海水上翻,带来了海底丰富的营养盐类,浮游生物大量繁殖,为鱼虾提供充足的饵料,形成大渔场。

96.知识点:太平洋和大西洋上层南北副热带海区均存在一反气旋式水平环流,在亚北极海域存在一气旋式水平环流。在副热带流环中,在大洋的西边界处出现海流流幅变窄,流层加厚和流速增大的现象,称之为西向强化。该处的海流称之为西边界流,是海洋中的强流区。北半球的西向强化现象比南半球更为显著,即北半球的西边界流强于南半球。黑潮和湾流分别是北太平洋和北大西洋中的西边界流,也是两大洋中最强的洋流。南太平洋和南大西洋西边界流分别为东澳大利亚暖流和巴西暖流。

97.知识点:海流的分类,按照成因分为密度流、风海流和补偿流;按照运动方向分上升流、下降流;按照与周围海水温度相比分为暖流和寒流;按照海流发生位置分为西边界流、东边界流、赤道流等。

98.知识点:海水的比热容是1千克海水温度升高1℃所吸收的热量。海水比热容较大,是空气的4倍。由于海水密度远大于空气密度,1立方米海水温度变化1℃的热量,能使大约3100立方米大气产生1℃的变化,因此海洋水温较气温变化缓慢滞后,其日变化幅度远小于气温的日变化。

99.知识点:我国1966年8月15日正式开始填绘第一幅海浪图。

100.知识点:风向和海流的流向规定正好相反,风指风吹来的方向,海流指流去的方向,俗称风来流去。北风指的是北面吹来的风;北流指的是从南向北流的流。

101.知识点:大洋主温跃层是在低纬度海区位于海面以下100—200 米左右,温度和密度有巨大变化的薄薄一层,是上层的薄暖水层与下层的厚冷水层间出现水温急剧下降的层。其常年存在,与季节性跃层相比,也称之为永久跃层。

102.知识点:海浪分为风浪、涌浪和近岸浪3种。其中风浪指的是在风的直接作用下产生的水面波动;涌浪指的是风停后或风速风向突变区域内存在下来的波浪和传出风区的波浪;近岸浪指的是由外海的风浪或涌浪传到海岸附近,受地形作用而改变波动性质的海浪。海浪在水面上形成的,是海水的表面运动,海啸的形成是从海底到海面整层水体的波动或起伏,是海水的整体运动,海啸同海浪的成因不同、波长不同,传播速度不同,激发

的难易程度不同。

103.知识点:潮汐是指海水在月球和太阳引潮力作用下所产生的周期性涨落运动。全日潮在一个太阴日内只有一次高潮和一次低潮,其一个潮周期为24.8小时。

104.知识点:中国近海表层海水温度,2月份南北温差大,同纬度沿岸表层水温低于外海;8月份南北温差小,同纬度沿岸表层水温高于外海。月平均最高值在8—9 月,最低值在2—3月,一般比气温的变化滞后1—2个月。

105.知识点:半日分潮的周期一般是12小时25分左右。

106.知识点:海洋中某一深度(压力为p)的海水微团,绝热上升到海面(压力为一个标准大气压(1000hPa))时,由于压力减小,海水体积增大,海水对外做功消耗能量会导致温度降低。此时所具有的温度称为该深度海水的位温。

107.知识点:朔望大潮即农历初一和十五以后的大潮。如果同时考虑月球和太阳对潮汐的效应,在朔望日时,月球和太阳所引起的潮汐椭球,其长轴方向一致,因之潮高相互叠加,形成朔望潮。实际上,在较多地方,大潮发生的时间稍有延后现象,因此,大潮发生的时间,是在满月和新月之后一天或两天。

108.知识点:南森于1898年观测到北冰洋中浮冰随海水运动的方向与风吹的方向不一致,他认为这是由于地球自转的效应所引起的。1905年由埃克曼从理论上进行了论证,提出了著名的漂流理论。

109.知识点:当海面的风力迅速减小、平息或风向改变后,海面上遗留下来的波动不会立即消失。它们在原来海区继续传播,甚至传至其他海区,经过漫长路程和时间而慢慢消衰,这种传播速度很快的波浪称为涌浪。

110.知识点:由于南北半球的陆海分布不平衡,太平洋和大西洋的北半球西边界流都非常强大,号称两大洋流,而南半球的西边界流则较弱。详见12题

111.知识点:由于地球自西向东绕轴自转,在赤道处的地面便具有约464m/s的线速度,向两极方向随纬度的增高逐渐减小,在两极为零。假定有一物体从赤道沿经圈向北极方向运动,由于保持其在赤道所具有的较大的自西向东的线速度,其运动轨迹相对原来的经圈不断向东偏移。

112.知识点:潮汐是指地球上的海水,受到月球、太阳和其他天体引力作用所产生的一种周期性运动现象,在港口工程规划设计和施工中的一个重要因素,须调查工程所在地区的潮汐特征,以此为依据进行港口设计高、低水位等相关参数的设计。

113.知识点:海洋中的波浪自深水向岸边传播进入浅水时,波浪的传播方向将发生偏

转,波峰线也将随着海底地形而变得弯曲,最终趋向于与海岸线相适应或接近平行,这种波浪传播变形现象称为波浪的折射。经过波浪折射后,波浪基本以垂直与岸线的方向涌上沙滩或岸滩。

114.知识点:往复流在仅知道大潮最大流速时,一般取小潮最大流速为大潮最大流速一半。

115.知识点:在夏季北冰洋海冰边缘区,海水温度在20米深度左右达到极大值,称之为次表层暖水,该水团的形成机制是太阳辐射加热和海冰覆盖共同作用的结果。

116.知识点:风吹过海面会产生波浪,海面变得粗糙产生阻力,在中低风速下,阻力系数随风速增大而增大。但风速大约超过25m/s后,波浪发生剧烈的破碎,在海气之间形成一个沫滴悬浮层,使得阻力系数随风速增大反而减小。

117.知识点:发生在层结稳定的海洋内部的波动称为内波。南海是全球五大内波高发区之一,其内波振幅最大能达到200米。

118.知识点:混合是海水的一种普遍运动形式,混合的过程就是海水各种特性逐渐趋向均匀的过程。海洋混合的形式包括分子混合、涡动混合、对流混合。

119.知识点:海水混合具有区域性,可分为界面混合和内部混合,其中界面混合主要发生在海气界面、海底层、海洋锋区。

120.知识点:由降温或增盐效应会导致海水密度增大,引起海水对流混合。

121.知识点:海洋中表层海水的温度在一天中并不是恒定不变的。水温早晨4点到7点达到最低,而下午的2点到5点达到最高。

122.知识点:浮冰又称流冰,所有自由漂浮于海面、能随风和海流漂移的冰的总称。浮冰的流速单位是米每秒,记为m/s;浮冰的流向以地理方位北为参考,指浮冰流去的方向。

123.知识点:潜艇“掉深”是指潜艇在航行中,由于浮力状况突然改变,使潜艇在垂直方向上失去控制,导致潜艇快速下沉。海洋内波,特别是大振幅海洋内波,能使海水密度发生突变,潜艇在航行中遭遇此波就可能发生潜艇“掉深”。

124.知识点:世界大洋唯一一支不受边界限制而贯通整个纬圈的海流是南极绕极流。

125.知识点:19世纪初,人们在进行海洋调查时,用一个直径30cm的白色圆盘(透明度盘)垂直沉入海水中,直到刚刚看不见为止时的深度,这一深度叫海水的透明度。

126.知识点:当光线从一个原子或分子散射出来时,绝大多数的光子,都是弹性散射的,这称为瑞利散射。在瑞利散射下,散射出来的光子,跟射入时的光子,它的能量、频

率与波长是相同的。然而,有一小部分散射的光子(大约是1千万个光子中会出现一个),散射后的频率会产生变化,通常是低于射入时的光子频率,原因是入射光子和介质分子之间发生能量交换。这就是拉曼散射。

127.知识点:在北半球的太平洋和大西洋低中纬度地区,海水是顺时针方向流动。低纬盛行东北信风,海水向西流;遇到大陆后,海水主流向北流,在中纬地区盛行西风的影响下,海水向东流;遇到大陆后,一部分向北流,一部分向南流。因此,形成了顺时针环流。在北半球高纬海区则是逆时针流动。

128.知识点:在北半球的太平洋和大西洋低中纬度地区,海水是顺时针方向流动。低纬盛行东北信风,海水向西流;遇到大陆后,海水主流向北流,在中纬地区盛行西风的影响下,海水向东流;遇到大陆后,一部分向北流,一部分向南流。因此,形成了顺时针环流。在北半球高纬海区则是逆时针流动。

129.知识点:大洋西边界流有北太平洋的黑潮、南太平洋的东澳流、北大西洋的湾流和南大西洋的巴西流,南印度洋的莫桑比克流。

130.知识点:大洋东边界流有:太平洋的加利福尼亚流、秘鲁流,大西洋的加那利流、本格拉流,印度洋的西澳流。

131.知识点:大洋中西风漂流包括:北太平洋漂流、北大西洋漂流及南极绕极流。

132.知识点:大洋西边界流是大洋西侧沿大陆坡从低纬向高纬的强流,海流流速大(西向强化),暖流。与近岸水相比,具有高温、高盐、高水色和透明度大等特征。

133.知识点:涌浪是海面上由其他海区传来的或局地风力减小、平息,或风向改变后海面上遗留下的波动。风浪波面粗糙,波长和周期短,波峰陡峭,波峰线短,常出现波浪溢浪(白帽)现象。涌浪波面光滑,波峰线长,波长和周期长于风浪。

134.知识点:20世纪初英国人在厦门建立了潮汐观测点,完整记录了厦门港潮位变化,1905年是迄今国内潮位观测有完整数据记录的最早的年份。

135.知识点:波高是指相邻的波峰和波谷间的垂直距离。通常以H表示。波高的表示法很多,通常使用几种有代表性的波高,如平均波高、均方根波高、最大波高、有效波高等等。有效波高的定义是将波列中的波高由大到小依次排列,其中最大的1/3部分波高的平均值为有效波高。

136.知识点:大海上由风力直接作用产生的波浪称风浪,由其他海区传来的波浪或由于当地风力急剧减小、风向改变或平息后遗留的波浪称为涌浪,以上统称为海浪。知识点211.

137.知识点:不正规半日潮基本上具有半日潮的特性,但在一个太阴日内两相邻的高潮或低潮的潮位相差很大,而且涨潮时和落潮时也显著不等。

138.知识点:海水盐度是海水中含盐量的一个标度。海水含盐量是海水的重要特性,它与温度和压力三者,都是研究海水的物理过程和化学过程的基本参数,表层海水盐度比对观测时所取海水水样是位于海面以下的0.5m。

139.知识点:《2014年中国海平面公报》显示,1980年—2014年,我国沿海海平面上升速率为3.0毫米/年。

140.知识点:在一个太阴日(约24时50分)内只有一次高潮和一次低潮,像这样的一种潮汐就叫正规全日潮。在渤海中,只有秦皇岛和黄河口附近为正规全日潮,其外围环状区域为不正规全日潮,此外的大部分海区均为不正规半日潮。

141.知识点:在一个太阴日(约24时50分)内,有两次高潮和两次低潮,从高潮到低潮和从低潮到高潮的潮差几乎相等,这类潮汐就叫作正规半日潮。

142.知识点:世界大洋盐度平均值以大西洋最高,为34.90;印度洋次之,为34.76;太平洋较低,为34.62,北冰洋最低。但是其空间分布极不均匀。

143.知识点:根据波峰的形状、峰顶的破碎程度和浪花出现的多少,可将海况分为10级,如海况等级表所示:

144.知识点:海面上的浮冰(流冰)并不是一时能够形成的,按照它的形成过程可分为:油脂冰-初生冰—冰皮—尼罗冰—莲叶冰—灰冰、灰白冰和白冰—一年冰—多年冰几个阶段。

145.知识点:描述海冰的参数有冰速、冰内压强、冰温、海冰盐度、海冰密度、海冰密集度和冰厚。

146.知识点:大西洋水从弗拉姆海峡的东部深层流入北冰洋,我们称这支海流为西斯匹兹卑尔根流,他是挪威-大西洋海流的北向延伸,携带着高温高盐的海水进入北冰洋。

147.知识点:南极底层水的温度低于0℃,密度很大,只能沉在海底,不能穿过较浅的德雷克海峡,因此它不是绕极循环的,但它可以沿着最深的海盆中向北扩散,进入各大洋底层。这样,在南极边缘海沿陆坡下沉的高密度水成为世界大洋底层水的主要来源。

148.知识点:冰厚是指海冰的厚度,依据海冰厚度的不同可以将海冰分为厚冰和薄冰。其中厚度超过30厘米的冰称为厚冰。

149.知识点:海冰力学主要研究海冰的抗压强度,影响海冰抗压强度的因素有:海冰的盐度、温度和冰龄。新冰抗压强度大,低盐度海冰的抗压强度大,温度越低抗压强度就

越大。

150.知识点:海冰的力主要有4种:推力、胀压力、冲击力和上拔力。

151.知识点:根据海冰密集度和船舶通航情况可将海冰分为散冰、稀疏冰、密集冰和密闭冰等。

152.知识点:由于南大洋是东西贯通的,他的海洋锋面大体与纬线平行,与气候带有比较好的对应关系。

153.知识点:北极表层水的盐度比其他大洋都要低,从夏到冬,盐度由28增加到32,拥有世界大洋中最淡的表层水。

154.知识点:南大洋的海流主要有南极绕极流和南极沿岸流。这两支流分别由南大洋盛行的西风和南极沿岸地区的东风驱动,也被称为西风漂流和东风漂流。

155.知识点:南极绕极流大部分穿过德雷克海峡,成为地球上唯一东西贯穿的大型洋流,流程长达22000千米。

156.知识点:影响海冰上表面热平衡的通量包括:净的长波辐射、短波辐射感热通量和潜热通量、。

157.知识点:在南极近岸陆架区,水体的特点是低温、高盐。低温来自于极地寒冷的环境,高盐则与海水结冰有关。冬季海水结冰时,海水中的盐分被留在水中,此即结冰析盐过程。南极陆架水与上升到陆架上的绕极深层水混合,形成更高密度的水体,沿着陆坡下沉到海底,进而流入各个大洋的底层。

158.知识点:全球的大洋环流构成一个循环往复的大输送带。极地海水受到最强的冷却,结冰析盐过程又增大了盐度,低温高盐的极地海水具有较大的密度,从海面下沉。在大西洋北部,表层水下沉后形成北大西洋深层水;在南极沿海,则形成南极底层水,这两个过程成为整个大洋输送带的主要驱动器。

159.知识点:海洋中,影响物质长期输运的主要海洋要素是海流。

160.知识点:世界各大洋的表层海水,受蒸发、降水、结冰、融冰和陆地径流的影响,盐度分布不均:两极附近、赤道区和受陆地径流影响的海区,盐度比较小;在南北纬30度的海区,海水的盐度则比较大。深层海水的盐度变化较小,主要受环流和湍流混合等物理过程所控制。

161.知识点:南极绕极流是全球大洋在南半球的西风漂流,西风漂流存在频繁的气旋活动,降水量多,风大浪高,海况恶劣,被航海家称为“咆哮45°”。

162.知识点:一天中,水温最高值不是出现在太阳高度最大值(正午),一般在午后

1~3时。一年中,水温最大值不是出现在太阳高度最大月份(北半球为6月),而是8月左右,最低值则出现在1~2月份。

163.知识点:当流体内部密度垂直分布呈现稳定层化构造时,流体内部也会出现波动,这种波称作内波。

164.知识点:当波浪遇到比较陡峭的海岸时,会发生反射而形成驻波,在港湾、码头常会见到这种情况,但范围不会太大。当波浪遇到障碍物时,例如岛屿、海岬、防波堤等,它可以绕到障碍物遮挡的后面水域去,这种现象称为绕射。

165.知识点:平衡潮理论计算结果最大潮差78厘米,而实际潮汐很复杂。北美洲的芬地湾,最大潮差18米,我国沿岸潮差普遍有数米之多,杭州湾的最大潮差接近9米。大洋情况比较接近平衡潮假定条件,大洋潮差与平衡潮计算的潮差相差较小。

166.知识点:海水对于不同波长的光的吸收衰减有很大的差别。其中蓝绿波段的光吸收衰减最小,穿透海水的深度最大。因此,在利用可见光进行海洋探测时一般选用蓝绿波段。

167.知识点:声波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约为330米/秒,而在海水中它的传播速度却达到1480米/秒,大约是空气中传播速度的4.5倍。

168.知识点:北印度洋季风洋流,在夏季受西南季风影响,海水呈顺时针方向流动。

169.知识点:海岸带是指海洋和陆地相互作用的地带,即由海洋向陆地的过渡地带,通常可划分为三个部分:(1)潮上带,指平均大潮高潮线以上至特大潮汛或风暴潮作用上界之间的地带。常出露水面,蒸发作用强,地表呈龟裂现象,有暴风浪和流水痕迹,生长着稀疏的耐盐植物,常被围垦。(2)潮间带,指平均大潮低潮线至平均大潮高潮线之间的地带。此带周期性地受海水的淹没和出露,侵蚀、淤积变化复杂,滩面上有水流冲刷成的潮沟和浪蚀的坑洼,是发展海水养殖业的重要场所。(3)潮下带,指平均大潮低潮线以下的潮滩及其向海的延伸部分,水动力作用较强,沉积物粗。

170.知识点:在大洋某一深度处,存在一个铅直方向温度梯度较大的水层,称为大洋主温跃层(或永久跃层)。该跃层常年存在,在低纬度海域沿纬向从西向东深度逐渐变浅。由南极开始向北极其深度呈W变化,热带200~300m,副热带海区最深可达800m左右,其后深度逐渐变浅,到亚极地跃升至海面形成海洋极锋。是大洋冷暖水的分界线。

171.知识点:根据Kelvin波传播的理论,前进方向右侧方向的潮差大于左侧,一个很好的例子是朝鲜半岛的潮差大于中国黄海沿岸。

172.知识点:风对海洋有着重要的影响,在海洋学研究中,科学家通常用的风速为海

表面上方10米处的风速,称之为U10。

173.知识点:海水受海风的作用和气压变化等影响,离开原来的平衡位置而发生向上、向下、向前和向后方向运动,形成波浪。波浪是一种有规律的周期性的起伏运动。

174.知识点:海流的观测包括流向和流速两项。流向指海水流去的方向,单位为度(o),正北为0o,顺时针旋转,即正东为90o,正南为180o,正西为270o。

175.知识点:海浪观测中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为有效波高,它是一个统计学概念,定义为:将海上固定点连续观测到的波高按照从大到小的顺序排列,取总数的前1/3个数目的波高做平均,即为1/3部分大波的平均波高,又称有效波高。

176.知识点:波浪类型按照成因分为风浪、涌浪;按波形传播分有前进波、驻波。

177.知识点:海水密度在表层与深层之间存在着极大的差异。密度小的海水会集聚在密度大的海水上面,使海水成层分布。沿垂直方向海水密度突然变大的水层叫密度跃层。

海底两万里复习提纲

名著复习《海底两万里》 一、分类梳理 凡尔纳:现代科学幻想小说之父 1.故事梗概 《海底两万里》是凡尔纳的三部曲的第二部(第一部是《格兰特船长的儿女》,第三部是《神秘岛》),主要讲述诺第留斯号潜艇的故事。1866 年,有人以为在海上见到了一条独角鲸,法国生物学家阿龙纳斯最后发现那是一艘名为诺第留斯号的潜艇,并且带着仆人康塞尔和一个捕鲸手,跟随尼摩船长乘坐这艘潜艇在海底作了两万里的环球探险旅行。 他们从太平洋出发,经过珊瑚岛、印度洋、红海、地中海,进入大西洋,看到许多罕见的海生动植物和水中的奇异景象,又经历了搁浅、土人围攻、同鲨鱼搏斗,冰山封路,章鱼袭击等许多险情。最后,当潜水艇到达挪威海岸时,阿龙纳斯不辞而别,把他所知道的秘密公布于世。 2.人物分析 尼摩船长 书中主人公尼摩船长是一个带有浪漫、神秘色彩,非常吸引人的物。尼摩船长是个不明国籍、自称“跟整个人类断绝了关系”的神秘人物,身材高大,神情自信、坚毅。是个海上堂·吉诃德式的人物,为了民族的仇恨而漂泊海底。他品质高尚,献身科学,英勇顽强,不畏艰难。追求自由与正义,反抗压迫,具有社会正义感和崇高的人道主义精神。 《海底两万里》中的尼摩艇长是小说里一个居主要地位的人物。这个知识渊博的工程师,遇事头脑冷静,沉着而又机智。他不是关在书斋之中和温室里经不起风吹雨打的科学家,而是一个在反抗殖民主义斗争的烈火中成长起来的民族志士。他搜集海底金银财宝,支援被压迫民族的正义斗争。当祖国沦为殖民地后,他带领少数志同道合的人潜入海底,用反抗的行动和不满的言论,支持和唤醒被压迫民族反抗殖民统治的斗争。凡尔纳借尼摩艇长之口谴责了殖民主义者在印度次大陆的野蛮的扩张行为。表面看来,尼摩艇长似乎是个与世隔绝的心如死灰的隐士,然而从他内心深处迸发出的炽热的感情,表明他是一个时刻关注着世界政治风云

物理海洋复习提纲..培训讲学

《物理海洋学》复习提纲 (2012年12月) 第四章 基本方程 1、作用于海水微团的真实力有哪些? 答: 地球引力g *=v 02()M r a r μ-v ,压强梯度力1p ρ?-,摩擦力F V μρ=?r ,天体引力(包括月 球引力()02M L X L L K μ=-v v 和太阳引力()02S L X L L K μ=-v v ) 2、基本方程由哪几个守恒定律推导而来?有几种方程组成? 答:()()()()1 20(,,)T D dV g p V F F dt V s V s k s t V t s p θρθθκθρρθ?=-?-Ω?++?????=? ??+??=???? ??+??=???? =?? v v v v v v v v v ——运动方程动量守恒——连续方程质量守恒——盐量扩散方程盐量守恒——热传导方程热量守恒——海水状态方程 3 边界条件出现的物理原因? 答: 海洋是有边界的,它与大气、海底和海岸线之间存在着不连续界面。而这种不连续界面基于连续性的海水运动基本方程组不能应用,必须用边界条件来代替。 4、基本方程及边界条件为什么要进行时间平均? 答: 通常情况下,海水运动处于湍流状态。处于湍流运动状态的流体质点其运动轨道是无序的、随机的。各质点之间存在着不连续的相对运动,这种运动被称为脉冲运动。这种运动分析起来很困难,通过时间平均,可以将海水运动中的脉动特征分离掉,从而更利于体现海水运动

的整体规律。 5、准静力近似、f 平面近似、β平面近似和Boussinesq 近似的概念。 答: 准静力近似:静力方程10p g z ρ?- -=?0z p p gdz ζρ?=+?,其中0p 为海面气压,z gdz ζρ?为z 点以上单位底面积水柱的重量。任意点压强等于海面大气压强与该点以上水柱重量之和,这就是准静力近似又叫静压假设。 f -平面近似:在大尺度运动中,为了理论上研究方便,在不影响海水运动主要特征的情况 下,常常取02sin f f ω?==,即认为海水运动发生在科氏力参量为常数0f 的平面上,该平面叫做f -平面,在该平面上研究海水运动称为f -平面近似。 β-平面近似:科氏参数f 是纬度y 的非线性函数,近似地将f 表示为0f f y β=+的线 性函数,这种近似称为β-平面近似。 Bounssinesq 近似:在海水运动基本方程组中,近似认为海水是不可压缩的,以体积连 续方程0V ??=u v 来买描述海水的连续性。微小密度扰动'ρ仅在z 方向的运动方程中对浮力 项' g ρρ 有意义,其与方程中均以c ρ代替ρ。这种近似叫做Bounssinesq 近似。 第五章 海流 1 海流、地转流、惯性流的定义。 答: 海流:海水沿一定途径相对稳定的大规模流动。 地转流:大尺度海水在压强梯度力和Coriolis 力平衡下的流动。这种流动基本上是近似水平的,也可近似认为是定常的。 惯性流:风力维持的漂流流出风力强制作用区域,变为自由流动。其运动的前支持度远小于

地理知识汇总-海洋部分

第一章海洋水体 一、海水温度: 1. 海洋表层温度的分布规律:由低纬向高纬递减 2.影响水温的因素:太阳辐射、洋流、深度 (1)水平方向: a(纬度)低纬度>高纬度(NS方向);全球海水最高温度出现在:西太平洋280 N。 b(洋流)暖流流经的海区水温高;寒流流经的海区水温低。 (2)垂直方向:1千米内随深度增加而递减,1千米以下水温差别不大 (3)时间:同一海区,夏季>冬季 二、海洋表层盐度分布规律 1.概念:单位质量海水中所含盐类物质的总量 世界海洋平均盐度约为3.5%,盐度值最高的是红海4%,最低是波罗的海1% 2.规律:从南北半球的副热带海区分别向两侧的高纬度和低纬度递减。 ①副热带海区盐度最高的原因:气温高,蒸发大;副热带高压控制,下沉气流为主,降水少。 ②赤道海区盐度较低的原因:赤道低气压控制,蒸发量大,但降水量更大。 ③高纬度海区盐度低的原因:气温低,蒸发量小;温带多雨带,多河流水注入。 ④60°N比60°S海区盐度低的原因:北半球陆地面积大,河流水注入多。 3.影响海水盐度的主要因素: (1)水平方向 ①气候因素——海水盐度的高低主要取决于气候因素,即降水量与蒸发量的关系。降水量大于蒸发量,盐度较低,反之较高。 ②洋流因素——同一纬度海区,有暖流经过盐度偏高;寒流经过盐度偏低。 ③河流径流注入因素——有大量河水汇入的海区,盐度偏低。 ④高纬度海区结、融冰量的大小(有结冰现象发生的海区,盐度偏高;有融冰现象发生的海区,盐度偏低) ⑤海区的封闭度(海区封闭度越强,盐度会趋于更高或更低)、与附近海区海水的交换量等也能影响到海水的盐度高低。 (2)垂直方向:随深度的增加而增高 (3)时间:夏半年盐度值低;冬半年盐度值高

物理海洋学试卷1答案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期末考试试卷(答案) 2007 - 2008 学年 第 1 学期物理海洋学 课程试卷( A 卷) 本试卷共 1 页;考试时间 120分钟;任课教师 王坚红、陈耀登 ;出卷时间2007 年12 月 系 专业 年级 班 学号 姓名 得分 一、简答题 (每小题 4 分,共32分) 1、平衡潮理论将实际潮波视为哪些分潮之和? 答:实际潮汐可视为是天文潮波,浅水潮波和气象潮波之和。而这三类潮波又可视为由许许多多分潮波组成。 [平衡潮理论将平衡潮潮高展成三大项,长周期项,日周期项,半日周期项,各项有随纬度变化的特征。] 2、海洋下层以什么环流为主,它主要携带的成分是什么? 答:海洋的下层以热盐环流为主。热盐环流不仅只携带热量和盐份,还含有其它成份,如氧气,二氧化碳等。这使得它的重要性不仅仅在它的流动。 3、请根据图说明是何种类型的潮汐,为什么。 答:左图是全日潮,右图是混合的不正规半日潮或全日潮。 在24小时(横坐标)内有仅有一个潮波峰。为全日潮。在24小时内(横坐标)有两个波峰,且峰值大小明显差异。 4、什么是Ekman 螺线?

答:相应于E k man漂流随深度的变化,漂流矢量端点的连线所构成的曲线为 E kman 螺线。 在北半球,漂流随深度向右偏;流速随深度增加呈指数形式减小。 在南半球,漂流随深度向左偏。流速随深度增加呈指数形式减小。 5、什么是等振幅线、同潮时线?指出右图 中的同潮时线和等振幅线及无旋点。 答:等振幅线是振幅相等的波列中振幅相同点的连线。同潮时线是不同波列中相同位相的连线。 图中实线是同潮时线;虚线是等振幅线。等振幅线的圆心是无旋点。该无旋点偏离海峡中线 6、解释波浪辐聚和辐散概念。 答:辐聚:在海岸突出处,波向线发生集中的现象,在此处波高因折射而增大。波能集中,引起海岸冲刷。 辐散:在海湾里,波向线发生分散的现象,在此处波高因折射而减小。波能分散,产生流沙淤积。 7、简述大陆架风暴潮的三个阶段及其对应的波动名称。 答:大陆架风暴潮可分为三个阶段: (1)先兆阶段:海面微微升高或降低,这个阶段波动称为先兆波。 (2)主振阶段:海面异常水位升高,这个阶段波动称为强迫波。 (3)余振阶段:海面相当显著升高,这个阶段波动称为边缘波。 8、解释潮汐调和分析。

初中地理知识点汇总(人教完整版)

七年级上册 与同学们谈地理 1、人类的活动离不开地理 ?地理与日常生活:地理与日常生活密切相关,我们可以了解天气,广泛了解世界各地的基本情况和风土人情等。 ?地理与生产建设:我们生产活动不能随心所欲,它要受到地理环境的影响和制约。 ?学会收集地理信息:①查阅地理书籍②咨询有关人士③上网查阅资料等。 2、学习地理,为了更好地生活 ①尊重自然规律,做大自然的朋友;②因地制宜,扬长避短;③综合地分析问题;④具备可持续发展的观念。 第一章地球和地图 一、地球和地球仪 1、认识地球的形状和大小(P3中的图1.2) ?形状:地球是一个两极稍扁赤道略鼓的不规则球体。 ?大小:表面积=5.1亿平方公里;平均半径=6371千米;赤道周长=4万千米 ?能证明地球是球体的事实:麦哲伦环球航行的成功;地球的卫星照片;月食照片,是地球影子遮挡了照射的阳光。 ?麦哲伦环球航行路线:西班牙→大西洋→麦哲伦海峡→太平洋→菲律宾群岛→印度洋→好望角→大西洋→西班牙。 2、地球的模型——地球仪 ?含义:仿照地球的形状,按照一定的比例进行缩小的模型。 ?意义:可以方便我们知道地球的面貌,了解地球表面各种地理事物的分布。 3、纬线和经线(P5中的图1.7) ?纬线:与地轴垂直并且环绕地球一周的圆圈。 ?经线:连接南北两极并且与纬线垂直相交的半圆。 ?地轴:假想的地球自转轴。 ?两极:地轴与地球表面的交点。 ?经、纬线的特点: ?特殊的经、纬线 ①特殊纬线 赤道——是最长的纬线,既是纬度的起始点,以北为北纬用字母N表示;赤道以南为南纬用字母S 表示,也是南北半球的划分界线。 30°纬线——是低纬度与中纬度的分界线 60°纬线是中低纬度与高纬度的分界线 ②特殊经线

人教版中考物理复习提纲(完整)

第一章声现象(起步物理学) 第一节声音的产生和传播 1.声源:振动的发声物体。 2.声音的产生:声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一切正在发生的物体都在振动。振动停止,发声也停 止。 鞭炮爆炸、气球爆炸、雷声、笛子声等声音是由空气振动产生的。 3.声音的传播:声以波的形式传播着。 声的传播需要介质,真空不能传声。多数情况下,声音的传播速度v气<v液<v固。 4.声速:声传播的快慢用声速描述,它的大小等于声在每秒内传播的距离。 影响声速的因素:介质的种类、介质的温度。 15℃时空气中的声速是340m/s。 第二节我们怎样听到声音 1.听觉的传播途径:发声体振动→(通过空气等介质传播)→鼓膜振动→(通过听小骨等组织传播) →听觉神经传递信号→大脑产生听觉。 2.骨传导的传播途径:发声体振动→(头骨、颌骨)→鼓膜振动→(听觉神经)→大脑 骨传导的原理:固体可以传声。 3.(1).例子:演员进行《千手观音》的排练、贝多芬听钢琴声、使用助听器听声音都利用了骨 传导。 4.耳聋包括传导性耳聋和神经性耳聋。传导性耳聋者可以利用助听器听声音,而神经性耳聋者很 难再听到声音。 5.双耳效应:声源到两只耳朵的距离一般不同,声音传到两只耳朵的时刻、强弱及其他特征也就 不同。这些差异就是判断声源方向的重要基础,这就是双耳效应。

人们通过双耳效应,可以较为准确地判断声音传来的方位;但声源在我们正前方、正上方、正后方时我们并不能准确判断,因为声源到两只耳朵的距离几乎相同,双耳效应不明显。 双耳效应的应用:立体声。 第三节声音的特性 1.声音的三个特性:音调、响度、音色。 2.音调:声音的高低叫音调。 ●频率:物体在1s内振动的次数叫频率。频率的符号为f,单位为Hz。 1Hz的物理意义:物体在1s内振动1次。 ●周期:事物在运动、变化过程中,某些特征多次重复出现,其连续两次出现所经过的时间叫“周期” ●周期的符号T,单位s 周期与频率关系:T f=1 ●决定音调高低的因素:频率。物体的振动频率越高,发出的音调越高。 ●大多数人能够听到的频率范围从20Hz到20000Hz。 ●超声波是高于20000Hz的声音;次声波是低于20Hz的声音。这两种声人都听不到。 蝙蝠、海豚能发出超声波。海豚、猫、狗能听到超声波,狗还能听到次声波。 ●演示实验:探究影响音调高低的因素。 【设计实验】将一把钢尺紧按在桌面上,一端伸出桌边。拨动钢尺,听它振动发出的声音,同时注意钢尺振动的快慢。改变钢尺伸出桌边的长度,再次拨动。比较两种情况下钢尺振动的快慢和发声的音调。 【现象】在使用同种材料的情况下,伸出桌边越短,音调越高;伸出桌面越长,音调越高。 【结论】物体振动的频率决定着音调的高低。物体振动频率越高,发出的音调越高。 【注意】①使钢尺两次的振动幅度大致相同。 ②不要听桌面被拍打的声音。实验的研究对象是钢尺,听桌面声音是错误的。 ●乐器调弦,改变的是音调。分辨碗的好坏时(敲击),主要分辨音调,其次分辨音色。

海底两万里复习提纲完整版

海底两万里复习提纲 HEN system office room 【HEN16H-HENS2AHENS8Q8-HENH1688】

名着推荐阅读——海底两万里 【作者介绍】 儒勒·凡尔纳(Jules-Verne,1828-1905)是19世纪法国作家,着名的科幻小说和冒险小说作家,被誉为“科学幻想小说之父”。曾写过《海底两万里》等着名书籍。 1828年2月8日,凡尔纳生于南特,1848年赴巴黎学习法律,写过短篇小说和剧本。1863年起,他开始发表科学幻想冒险小说,以总名称为《在已知和未知的世界中奇异的漫游》一举成名。代表作为三部曲《格兰特船长的儿女》《海底两万里》《神秘岛》。 凡尔纳总共创作了六十六部长篇小说或短篇小说集,还有几个剧本,一册《法国地理》和一部六卷本的《伟大的旅行家和伟大的旅行史》。主要作品还有《气球上的五星期》.《地心游记》.《机器岛》.《漂逝的半岛》.《八十天环游地球》等20多部长篇科幻历险小说。 凡尔纳的故事生动幽默,妙语横生,又能激发人们尤其是青少年热爱科学、向往探险的热情,所以一百多年来,一直受到世界各地读者的欢迎。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资料表明,凡尔纳是世界上被翻译的作品最多的十大名家之一。 1、《海底两万里》是法国生物学家凡尔纳的三部曲之一,他的另两部作品 是、()。(《海底两万里》《格兰特船长的女儿》)、(《神秘岛》)。 2、《海底两万里》主要讲述()号潜艇的故事。凡尔纳的小说之所以拥有广大的读者,原因在于,小说广为流传,还因为他具有 凡尔纳被公认为是“”。(诺第留斯)(构思巧妙、情节惊险)(科学与幻想巧妙结合的成果),(现代科学幻想小说之父)”。 3、是一名的战士,这一形象正是凡尔纳的体现。(尼摩船长)(反抗压迫)(反对殖民主义、反对奴隶制和压迫者的进步思想) 4、《海底两万里》的作者是,《海底两万里》的作者是国人。(儒勒凡尔纳),(法) 5、阿龙纳斯的仆人叫,故事中,阿龙纳斯曾经在法国出版过的一部书叫,“鱼叉手之王”指的是。(康塞尔)(《海底的秘密》),(尼德兰)。

物理海洋--整理

物理海洋学(侍茂崇)——整理 第一章引言 略 第二章海水物理性质 第一节海水的空间分布 洋海峡湾 第二节水的特性 平凡(海水占%) + 特殊(分子结构,天然液体,活跃性,高沸点冰点,最大热容量,反常碰撞) 第三节水的绝热变化和位温 绝热条件下: 海水微团下沉时,压力增加致体积减小,外力做功使内能增加温度升高; 海水微团上升时,压力减小致体积膨胀,内能消耗致温度降低。 大洋典型温度刨面 混合层(从海面向下到几十米水层), 风使该层海水充分混合,维持同温度 温跃层(混合层下温度骤变区),因季节 而异 位温:海水微团从海洋某一深处(压强为p)绝热上升到海面(压强为一个标准大气压) 时所具有的温度。(为了便于大洋环流研究,需用某些保守量来标记水块,即其特性不 涉及能量交换,因此引入位温。) 第四节盐度 绝对盐度:海水中溶解物质质量与海水质量的比值。 1978年实用盐标:在1标准大气压下,15℃的环境温度下,海水样品与标准KCL溶液

的电导比为1,即该样品的实用盐度值精确地等于35。 第五节海水的密度和比容 海水密度:单位体积海水的质量(kg/m3) 海水比容:单位质量海水的体积(m3/kg) 位密:一个海水块在盐度不变的情况下绝热地从初始压强p移动到参考压强pr时的密度。(在动力海洋学研究中,经常需要识别出其他物理因子(如温度和盐度)的变化所产生的密度变化,因而引入位密。) 第六节海水中的声速 声速最小层:随着水深的增加,声速先随温度减小而减小,温度变化减缓时,声速开始随压力的增加而增加,因此产生了一个极小值。 大洋声道:当声速与声速最小层成较小角度向上或向下传播时,其传播发生弯曲而折回声速最小层。因此,近于水平方向发射的声束会以最小层为轴线,在某一层内上下往返传播。这样使得声波的能量集中在该层上下,损失很小,进而使其传播距离大大增加。 该层即是大洋声道,声速最小层为声道轴。 第七节海水的光学特性 植物光合作用与海水深度关系 第八节海冰 略 第九节海水其他物理特性 海水的比蒸发潜热:1kg海水汽化为同温度的蒸气所需的热量。 饱和蒸汽压:水分子经由海面逃出和重又回到海水中的过程达到动态平衡时水汽所具有的压力。 热传导:相邻海水若温度不同时,由于海水分子或者海水块体的交换,会使热量由高温处向低温处传播。 涡动热传导(湍流热传导):热量的传递是由于海水块体的随机运动所引起的传导。 表面张力:在水的自由表面上,水分子之间的吸引力所形成的合力,使自由表面趋向最

七下地理知识点归纳

第一节自然环境 一、世界第一大洲 1、球位置:亚洲大部分位于东半球、北半球。 2、濒临海洋:亚洲北部为北冰洋,东部为太平洋,南部是印度洋。 3、相临大洲及分界线:亚洲西北以乌拉尔山、乌拉尔河、里海、大高加索山、黑海和土耳其海峡与欧洲为界;亚洲西南以苏伊士运河与非洲为界;南面隔海与大洋州相望;东北隔白令海峡与北美洲相望。 4、亚洲是世界上面积最大的洲,也是跨纬度最广、东西距离最长的一个洲。 5、亚洲分区:按地理方位将亚洲分为东亚、东南亚、南亚、西亚、中亚、北亚。 6、中国位于东亚,东亚还包括朝鲜、韩国、日本、蒙古。 7、中国北邻北亚,西邻西亚和中亚,西南邻南亚,南邻东南亚。 二、地形和河流 1、亚洲地形特点:地面起伏大,中间高,四周低;地形复杂多样,以高原、山地为主。 2、主要地形区:青藏高原~~位于亚洲中部,海拔大于3000米,部分地区高于5000米,被称为“世界屋脊”;西西伯利亚平原~~位于亚洲北部,海拔0~200米,是亚洲最大的平原;华北平原~~分布在亚洲东部,海拔0~200米;印度河平原~~分布在亚洲南部,海拔0~200米;德干高原~~分布在亚洲南部,海拔200~1000米;伊郎高原~~分布在亚洲西部,海拔1000~3000米;中西伯利亚山地~~分布在亚洲北部。 3、主要河流及注入海洋:鄂毕河、叶尼塞河、勒拿河注入北冰洋;黄河、长江、媚公河流入太平洋,恒河注入印度洋。 4、河流分布特点:大多发源于中部山地、高原的河流,呈放射状流向周边的海洋。原因是亚洲地势中间高、四周低。 5、湖泊:里海~~世界最大的湖泊,咸水湖;贝加尔湖~~世界最深、蓄水量最大的淡水湖;死海~~世界陆地的最低点。 三、复杂的气候 1、气候特点:复杂多样,季风气候显著,大陆性气候分布最广。 2、气候影响因素:纬度因素~~亚洲跨热带、温带、寒带,纬度越高气温越低;海陆因素~~亚洲东、南、北三面濒临海洋,降水东部、南部多,中部、西部少;地形因素~~青藏高原、帕米尔高原因为海拔高,形成了高原山地气候。 3、主要气候类型:热带雨林气候,热带季风气候,亚热带季风气候,温带季风气候,温带大陆性气候,热带亚热带沙漠气候,地中海气候,高原山地气候,寒带气候。 4、温带大陆性气候:它是亚洲分布范围最广的气候类型,它覆盖了亚洲的中、西部,其气候特点是冬季寒冷而漫长,夏季温暖而短暂,全年降水稀少。 5、季风气候:主要分布在亚洲东部、南部,其特点是一年中风向随季节发生大规模变化,降水季节变化大。不足之处是易发生旱涝灾害。 6、非洲气候分布特点:以赤道为中心,气候类型南北对称分布;以热带气候为主,热带雨林、热带草原气候分布很广。 第二节人文环境 一、人口最多的大洲 1、2000年,世界总人口共60.55亿,亚洲人口约36.8亿,占总人口的61%,是人口最多的大洲

《海洋地质学》复习提纲

海洋地质学复习提纲 第一章绪论 1.什么是海洋地质学,海洋地质学的研究内容? 对海洋领域所作的地质学方面的研究起初叫做“海底地质学”(Submarine Geology),后来一般均称为“海洋地质学”(Marine Geology) 海洋地质学以海水覆盖下的广大岩石圈为研究对象,主要包括海岸、大陆架和大陆坡,以及广阔的深海洋底。它也是地质学的一个分支,专门从事海洋区域的地质学研究。 2. 2.海洋地质学调查手段有哪些? 海洋地质调查和技术手段主要有: 利用人造卫星导航和全球定位系统(GPS),以及无线电导航系统来确定调查船或观测点及测线在海上的位置; 利用回声测深仪,多波束回声测深仪及旁测声纳测量水深和探测海底地形地貌; 用拖网、抓斗、箱式采样器、自返式抓斗、柱状采样器和钻探等手段采取海底沉积物、岩石和锰结核等样品;

用浅地层剖面仪测海底未固结浅地层的分布、厚度和结构特征。用地震、重力、磁力及地热等地球物理办法,探测海底各种地球物理场特征、地质构造和矿产资源,有的还利用放射性探测技术探查海底砂矿。 3.从DSDP到ODP到IODP,深海钻探计划对海洋地质学的推动作用? 深海钻探(DSDP)(1968-1983)证实了海底扩张理论和板块构造学说 大洋钻探(ODP)(1985-2003)创立了古海洋学 整合大洋钻探计划——IODP(2003-2013)、国际大洋发现计划——IODP (2013-2023)规模更加宏大、科学目标更具挑战性 4.21世纪是海洋世纪,海洋地质学面临什么新的任务和挑战? 海洋高新技术的应用向空间发展、观测精度不断提高, 从而使海洋地质科学的调查研究朝" 领域广、精度高、研究深" 的方向发展 第二章板块构造理论 1.大陆漂移假说的主要内容和缺陷是什么? 主要内容:地球上所有大陆在中生代以前曾结合成统一的巨大陆块——联合古陆,或称泛大陆;其周围是围绕泛大陆的全球统一海洋——泛大洋。中生代以后,联合古陆解体,由于各大陆分离,漂移,逐渐形成了大西洋和印度洋,而泛大洋(古太平洋)收缩成今天的太平洋。 主要内容:全世界的大陆在古生代晚期曾连接成一体,称为联合古大陆或泛大陆(Pangea),围绕联合古大陆的广阔海洋称为泛大洋; 较轻的硅铝质大陆漂浮在较重的硅镁层之上,并在其上发生漂移; 从中生代开始,泛大陆逐渐破裂、分离、漂移,形成现代海陆分布的基本格局。 大陆漂移的驱动力是与地球自转有关的两种力:向西漂移的力(来自日月引力产生的潮汐摩擦力)和指向赤道的离极力。 缺陷:1、魏格纳进行古地理重建(拼合大陆)时,依据的几何特征不够精确;2、刚性的花岗岩层不可能在刚性的玄武岩层上漂移;3、地球已有

(完整版)海洋科学导论复习提纲汇总

海洋科学导论复习提纲 第一章绪论 第一节、海洋科学研究内容 全球海洋总面积约3.6亿平方公里,平均深度约3800米,最大深度11034米。全球海洋的容积约为13.7亿立方公里,占地球总水量的97%以上。如果地球的地壳是一个平坦光滑的球面,那么就会是一个表面被2600多米深的海水所覆盖的“水球”。 地球科学体系是一个独特的、复杂的、交叉科学体系。它包括地理学、地质学、大气科学、海洋科学、水文科学、固体地球物理学。其相关学科有环境科学和测绘科学。 海洋科学是地球科学的重要分支之一。人们根据研究对象不同,通常把它分为:物理海洋学、海洋化学、海洋生物、海洋地质等四大学科。 (一)、研究内容 海洋科学的研究对象是地球表面的海洋,以及溶解或悬浮于海水中的物质,生存于海洋中的生物、海洋底边界、侧边界和上边界。是研究发生在海洋中各种的物理、化学、生物、地质地貌等各种现象和过程的发生,发展和演变规律及它们与环境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规律的一门综合性科学。特点:1、特殊性与复杂性;2、作为一个物理系统,海洋中的三态变化无时不刻不在进行,是其他星球上未发现的。3、海洋作为一个自然系统,具有多层耦合的特点。 研究特点:1、明显依赖于直接观测;2、信息论控制论系统论等方法在研究中越来越显示其作用;3、学科分支细化与相互交叉渗透并重,而综合与整体化研究的趋势日益明显。 物理海洋学: 以物理学的理论、技术和方法研究发生于海洋中的各种物理现象及其变化规律的学科。主要包括物理海洋学、海洋气象学、海洋声学、海洋光学、海洋电磁学、河口海岸带动力学等。主要研究海水的各类运动(如海流、潮汐、波浪、紊流和海水层的微结构等),海洋中温、盐、密和声、光、电的现象和过程,以及有关海洋观测的各种物理学方法。 海洋化学: 研究海洋各部分的化学组成、物质分布,化学性质和化学过程的学科。 海洋生物学: 研究海洋中一切生命现象和过程及其规律的学科 海洋地质学: 研究海洋的形成和演变,海底地壳构造和形态特征,海底沉积物的形成过程和有关海洋的起源及演化以及海洋地热、地磁场和重力场等。 新兴科学:工程海洋学,遥感海洋学,环境海洋学、军事海洋学和渔业海洋学等 (二)、海洋的特性 2.海水特性: 混合溶液:水、盐分、气体、悬浮有机物、悬浮无机物。 第二节海洋学研究意义 1海洋与人类生存环境关系密切;2.海洋蕴藏着丰富的资源(矿产、化学、生物、动力)3.军事、航运、港工、油气开发; 第三节海洋学研究方法 1.(物理海洋学)常规和遥感观测。 2.实验和数值模拟。 3.理论研讨 第四节海洋学研究发展史 1、早期研究(麦哲伦,库克,郑和、王充、哥伦布、列文虎克、牛顿、贝努力、拉瓦锡、 拉普拉斯)2.海洋科学研究开始(达尔文、1872~1876年,英国“挑战者”号考察被认

物理海洋学

第四章 名词解释: 压强梯度力单位质量水体所受的静压力合力 Coriolis力由于选取旋转坐标系以缓慢地球作为参考系而产生虚假的力。雷诺应力 Rossby数 Ekman数 纵横比 静力近似

Boussinesq 尺度分析 : 第一二三个方程表示xyz轴运动方程 第四个是连续方程第五个是盐度方程第六个是温度方程第七个是密度方程 第五章 大洋表层环流有2个最显著的特点: 第一,在北半球,环流沿顺时针方向流动;在南半球,环流沿逆时针方向流动。第二,第二,海洋环流在东、西边界附近是很不对称的。

一、西向强化现象:海洋上层的大洋环流是由一些流环所组成的,在副热带处的流环,其流速东西不对称,在狭窄的西海岸边界层中,海流速度特别强,这就是西向强化现象,是大洋环流的最突出的特征。 二、海流成因:风应力, 1000m 以浅; 热盐效应, 1000m 以深 三、地转流:当不考虑海面风的作用时,远离沿岸的大洋中部的大尺度海水流动,基本上是接近水平的,并近似认为流动是定常的,科氏力与压强梯度力相平衡的产物。 四、倾斜流:均匀密度场中的地转流称为倾斜流,流速不随深度变化 梯度流:非均匀密度场中的地转流称为梯度流,流速随深度增加而减小 六、涡度:是指流体的旋转。 行星涡度:地球上的任何物体,包括海洋、大气、碗中的水,都跟随地球一起旋转。这种旋转是行星涡度。 相对涡度:海洋、大气由于风、流而产生相对地球的旋转。 绝对涡度:=行星涡度+相对涡度 位势涡度(potential vorticity):绝对涡度/水柱长度 七、稳定的风作用于海面,会在海洋上层产生一个薄薄的边界层--- Ekman 层;同样在海底、大气的底部也会产生Ekman 边界层。 海面的Ekman 层有以下重要特点: 方向:在北半球,沿风向右偏45度; 大小:表层最大; 深度:大约30-400m ,依赖风速、纬度; 八、Ekman 抽吸,是由风空间分布不均匀所驱动的垂直流动,也驱动海洋内部地转流。 九、Ekman 螺旋: 漂流的大小和方向随深度而变化,连接各层流矢量的端点所构成的曲线为Ekman 螺旋,而它在水平面上的投影为Ekman 螺线。 九、Ekman 漂流的空间结构: 表层流速最大,流向偏向风的右方45度; 随深度增加,流速大小逐渐减小,呈指数衰减,流向逐渐右偏; 至摩擦深度D ,流速衰减为表层流的4.3%,流向与表层流向相反,此深度以下的运动可忽略。 十、升降流:是由不均匀风场或风场与地形配合产生的“较强烈”的铅直向流动。 引起升降流(水平流动散度不为0)原因:(1)风力不均匀 (2)风场与地形配合。 惯性流:当风力维持的漂流一旦流出风力强制作用的海区后,便由强制的漂流转为自由的流动。在广阔大洋里,其运动的铅直尺度远小于水平尺度,因此是科氏力、铅直湍流摩擦力与质点加速度三者的平衡。惯性周期=2π/f 十一、地转流方程(速度方程把f 除过去):-fv=ρ1x p ??,fu=ρ 1y p ?? 十二、倾斜流:v=x f g ??ξ,u=—y f g ??ξ Ekman 深度:D=πf Az 2,为Ekman 深度 十三、风生大洋环流(打钩为考虑因素)

高中地理选修二海洋地理知识点归纳

高二地理选修2 海洋地理 教学目标: 一、海洋和海岸带 1、海底地形的形成和分布规律 2、海水温度、盐度的分布规律 3、海—气相互作用及其对全球水、热平衡的影响 4、厄尔尼诺、拉尼娜现象及其对全球气候的影响 5、波浪、潮汐、洋流等海水运动形式的主要成因及其作用 6、海岸的主要类型和特点 7、海岸带开发利用的主要方式 8、海平面变化对海岸带自然环境以及社会经济发展的重大影响 二、海洋开发 1、海水资源、海洋化学资源、海底矿产资源开发利用的特点和现状 2、潮汐能、波浪能等的特点以及海洋能的开发前景 3、海洋生物资源开发利用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4、开发利用海洋空间的重要性及其主要方式 5、海洋旅游业的现状及发展前景 三、海洋环境问题与保护 1、风暴潮和海啸的成因、危害及应对措施 2、海洋主要污染物的来源及其对海洋环境产生的危害,保护海洋生态环境的主要对策 四、海洋权益 1、内水、领海、毗连区、大陆架、专属经济区和公海等概念的区别 2、我国海洋国情的基本特点和我国维护海洋权益的重要意义 3、建立和维护国际海洋秩序的重要性 本讲重点: 1.海底地形、海水温度、盐度的分布规律 2.海水运动形式的主要成因及其作用 3.海洋资源开发利用的特点和现状 4.风暴潮和海啸的成因、危害及应对措施 5.内水、领海、毗连区、大陆架、专属经济区和公海等概念的区别 本讲难点: 1.厄尔尼诺、拉尼娜现象及其对全球气候的影响 2.风暴潮和海啸的成因、危害及应对措施 考点点拨:

第一课时 一、地球上的海与洋 1 2 太平洋:面积最大(将近一半)、水温最高、水体最深、岛屿最多。 大西洋:呈“S”形。 印度洋:热带海洋面积大。 北冰洋:最小、纬度最高、水温最低。 3.海 (1)概念:通常一面或两面临近陆地,但不深入陆地,其余面以开阔的水域或若干海峡与其他海或洋相连。有个别海不邻近陆地,如北大西洋西部的马尾藻海。 (2)海的分类:按所在位置划分内海、边缘海、外海、岛间海。 内海,或称地中海,如地中海、红海、黑海、波罗的海、渤海等。 边缘海,如白令海、鄂霍次克海、日本海、黄海、东海和南海等。 外海:如阿拉伯海、巴伦支海等。 岛间海,如爪哇海、苏拉威西海等。 举例:陆间海—地中海内海—渤海边缘海—东海、南海最大海—珊瑚海

海洋地理考纲知识点整理

海洋地理 专题一海洋和海岸带一、海底地形

1.海底主要地貌类型。(p16-17) 海底地形:从大陆边缘到大洋中心,海底地形分成大陆架、大陆坡、洋盆和洋中脊等主要类型。 大陆架:①陆地向海洋的自然延伸,水深200米以内。②宽度从低潮线向海洋延伸至坡度显著增大地方为止,平均75千米。③油气资源、渔业资源丰富。 大陆坡:①大陆架向外延伸形成的陡坡。②水深:200—4000米、宽度十几---几百千米。③最绵长最壮观的斜坡。 岛弧:大陆和洋盆之间呈弧形分布的岛屿,太平洋西部海域最为典型。 海沟:岛弧的外围伴生的狭长而深凹的海沟,海洋中最深的地方。 洋盆:大洋底的主体,占海底一半;地形平坦;地壳活动稳定;水深:4000---6000米 洋中脊:最长的海底山系;海洋地壳的诞生地—板块的生长边界;分布:太平洋—大洋东部、大西洋---大洋中部、印度洋----人字型分布大洋中部 2.海底扩张学说、板块构造学说的主要观点 (1)海底扩张学说 海底扩张说认为,大洋底部地壳不断生成一扩张一消亡的过程,是地幔中物质对流的结果。洋中脊是洋壳在地幔物质对流上升的托顶作用下形成的。洋中脊也是洋壳的诞生处。地幔物质从中脊的顶部裂谷带涌出,冷却凝结形成新的洋壳。新洋壳不断生长,随着地幔物质的对流向两侧推开,海底不断扩张形成洋盆。即洋中脊和洋盆是洋壳形成与扩张的产物。(2)板块构造学说 全球岩石圈划分为六大板块;太平洋板块、亚欧板块、非洲板块、美洲板块、印度板块(包括澳洲)和南极板。其中除太平洋板块几乎全为海洋外,其余五个板块既包括大陆又包括海洋。此外,在板块中还可以分出若干次一级的小板块。一般说来,在板块内部,地壳相对比较稳定,而板块与板块交界处,则是地壳比较活动的地带,这里火山、地震活动以及断裂、挤压褶皱、岩浆上升、地壳俯冲等频繁发生。 3.海底地形的形成和分布规律 (1)洋壳的形成与海底地形 海底扩张说认为,大洋底部地壳不断生成一扩张一消亡的过程,是地幔中物质对流的结果。洋中脊是洋壳在地幔物质对流上升的托顶作用下形成的。洋中脊也是洋壳的诞生处。地幔物质从中脊的顶部裂谷带涌出,冷却凝结形成新的洋壳。新洋壳不断生长,随着地幔物质的对流向两侧推开,海底不断扩张形成洋盆。即洋中脊和洋盆是洋壳形成与扩张的产物。

海洋地理知识体系梳理

第一单元 探索海洋奥秘 第一节海底地形及其成因 一、世界大洋 1.陆半球的极点为① ,水半球的极点为② ,两者关于③ 对称,称为对跖点。不论如何划分,任一半球的海洋都比陆地面积④ 。 2.四大洋按面积由大到小的顺序是⑤ 。 .第一岛链由○ 12 等组成,第二岛链由○ 13 等组成。 5.南大洋是指○ 14 的水域。 二、复杂的海底地形 三、海底地形的成因 (1)海底扩张学说认为,炽热熔岩不断地从○25 涌升,当熔岩冷却 后,便形成○26 ;○27 把先期形成的较老的洋底逐渐向两侧推挤,导致 ○ 28 不断扩张。 (2)海底扩张的驱动力是○29 ,由图1-1-10可知:○30 对应于地幔对流的涌升区,○31 对应于对流水平运动区,○ 32 对应于对流的下降汇聚区。 (3)海底扩张是海底岩石圈自○ 33 向两侧的扩张运动。由图1-1-11可知:洋底岩石的年龄,以○ 34 为中轴对称分布,○35 处最新,离它越远年龄越老,最老不超过○ 36 。 (4 )板块构造学说认为,全球岩石圈可分为○ 37 等而板块边界为○39 。 【答案】①0°,38°N ②180°,38°S ③地心 ④大 ⑤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 北冰洋 ⑥陆间海 ⑦地中海、加勒比海 ⑧内海 ⑨渤海、红海、波罗的海、黑海 ⑩边 缘海 ○ 11东海、黄海、南海、日本海、孟加拉湾 ○12千岛群岛、日本群岛、琉球群岛、台湾岛、菲律宾群岛 ○ 13小笠原群岛、北马里亚纳群岛、加罗林群岛 ○14太平洋、大西洋和印度洋靠近南极洲 ○ 15大陆架 ○16200米以内 ○17大陆坡 ○18大于200米 ○19海沟 ○206000米以

初中物理总复习提纲PDF.pdf

初中物理总复习提纲 第11章.多采的物质世界 一.宇宙的微观世界: 1.宇宙是由物质组成的: 2.物质是有分子组成的: 分子---原子(原子的直径大约为m) 3.固态,液体.气体的微观模型: (1).固态:分子排列十分紧密,分子间有强大的作用力。因此,固体具有一定的体 积和形状。 (2).液态分子比较自由, 分子间作用力比固体小。因此,液体没有确定的形状,具 有流动性。 (3).气态分子间距很大, 分子向四面八方运动,作用力很小,易被压缩。因此,气体 具有很强的流动性。 4.原子及其结构:物质---分子----原子(1)原子核:(质子.中子) (2) 电子: 二.质量: 1.质量: (1).概念:(物体所含物质的多少)(属性) m (2).单位:千克(kg) 2.质量的测量:(固体.液体) 3.天平的使用:(方法:两个放.调母看针.左物右砝) 三.密度: 1.物质的质量与体积的关系: 密度: (1).概念:单位体积所含物质的多少.(特性) (2).公式:ρ=m/V. (3).单位:千克/立方米(kg/m3) 四.测量物质的密度: 1.量筒的使用:(以凹形底部为准) 2.测量液体和固体的密度: (1).天平---质量.量筒---体积. (2) 液体---先总后剩. 五.密度与社会生活:1.密度的应用: (1)已知. m. ρ求v. (2)已知. V. ρ求m. (3)已知. V. m求ρ.鉴别物质 第12章. 运动和力 一.运动的描述: 1.机械运动: (1).概念:(位置的变化) 2.参照物: (1).概念:(常选地面) 二.运动的快慢: 1.速度: (1).概念:(运动的快慢) (2).公式: v=s/t (3).单位: m/s 2.匀速直线运动: (1).概念:运动快慢不变. 3.变速直线运动: (1).概念:运动快慢变化. 三.长度.时间.及其测量: 1.国际单位制: (1).单位换算:km m dm cm mm(10进位) 2.长度的测量: (1).测量工具:刻度尺 (2).测量方法:(认.看.记) 3.时间的测量: (1).测量工具:钟表 (2)单位换算:1h=3600s 4.误差: (1).原因:(方法不当) (2).减少误差的方法:(取平均值)

船舶与海洋工程材料复习资料(2016)

船舶与海洋工程材料复习提纲 一、基本概念 工程材料:硬度:化学键、离子键:晶体、非晶体、晶格、单晶体、多晶体、结晶:滑移,孪生: 加工硬化(冷作硬化):金属在变形后强度、硬度提高,而塑性、韧性下降的现象。合金:一种金属元素与其他金属元素或非金属元素通过熔炼或其他方法结合而成的具有金属特性的物质 相是指在没有外力作用下,物理、化学性质完全相同、成分相同的均匀物质的聚集态。 组元:组成合金的最基本独立单元(元素)。 相图:又称平衡图,状态图。相图是以温度为纵坐标,以组元成分为横坐标,表明合金系中各合金在不同温度下由哪些相构成及这些之间的平衡关系图。 二元共晶相图:两组元在液态时无限互溶,固态时有限互溶,并发生共晶反应所构成的相图称为二元共晶相图。 共晶反应:是指冷却时由液相同时结晶出两个固相的复合混合物的反应 共析反应:自某种均匀一致的固相中同时析出两种化学成分和晶格结构完全不同的新固相的转变过程 固溶体:一种组元的原子溶入另一组元的晶格中形成的均匀固相。(锰铁,金铜) 渗碳体:是一种复杂的间隙化合物,铁原子是以金属键相结合的。渗碳体极脆,塑性几乎等于零,冷却时不发生同素异构体转变。 铁素体:碳在α-Fe中的固溶体,常用F或α表示。强度、硬度低,塑性、韧性好。奥氏体:碳在γ-Fe中的固溶体,高温组织,在大于27°时存在,常用A或γ表示。塑性好,强度、硬度高于F。在锻造,轧制时,常要加热到A,可提高塑性,易于加工。 Fe C之间,强度、珠光体:铁素体与渗碳体的片状机械混合物。力学性能介于F与 3 硬度较好,塑性、韧性不差。 莱氏体( Ld ):奥氏体(A)和渗碳体(Fe3C)组成的机械混合物。性能---硬度高,塑性差。 金属间化合物:合金组元间发生相互作用而形成的晶格类型和特性完全不同于任一组元且具有金属特性的新相即为金属间化合物,或称中间相。 两组元在液态和固态均能无限互溶时,所构成的相图称为均晶相图。 铁碳合金相图:在铁碳合金系中,含碳量高于6.69%的铁碳合金性能极脆,没有使用

人教版初中物理复习知识点大全

最新版人教版九年级物理复习提纲 八年级上册 第一章机械运动 第1节长度和时间的测量第2节运动的描述 第3节运动的快慢 第4节测量平均速度 第二章声现象 第1节声音的产生与传播第2节声音的特性 第3节声的利用 第4节噪声的危害和控制 第三章物变态化 第1节温度 第2节熔化和凝固 第3节汽化和液化 第4节升华和凝华 第四章光现象 第1节光的直线传播 第2节光的反射 第3节平面镜成像 第4节光的折射 第5节光的色散 第五章透镜及其应用 第1节透镜 第2节生活中的透镜 第3节凸透镜成像的规律第4节眼睛和眼镜 第5节显微镜和望远镜 第六章质量与密度 第1节质量 第2节密度 第3节测量物质的密度第4节密度与社会生活 八年级下册 第七章力 第1节力 第2节弹力 第3节重力 第八章运动和力 第1节牛顿第一定律 第2节二力平衡 第3节摩擦力 第九章压强 第1节压强 第2节液体的压强 第3节大气压强 第4节流体压强与流速的关系 第十章浮力 第1节浮力 第2节阿基米德原理 第3节物体的浮沉条件及应用 第十一章功和机械能 第1节功 第2节功率 第3节动能和势能 第4节机械能及其转化 第十二章简单机械 第1节杠杆 第2节滑轮 第3节机械效率 九年级全册 第十三章热和能 第1节分子热运动 第2节内能 第3节比热容 第十四章内能的利用 第1节内能的利用

第2节热机 第3节热机效率 第十五电流和电路 第1节电荷摩擦起电 第2节电流和电路 第3节串联和并联 第4节电流的强弱 第5节串、并联电路的电流规律 第十六章电压电阻 第1节电压 第2节串、并联电路电压的规律 第3节电阻 第4节变阻器 第十七章欧姆定律 第1节电阻上的电流跟两端电压的关系第2节欧姆定律及其应用 第3节电阻的测量 第十八章电功率 第1节电能 第2节电功率 第3节测量小灯泡的电功率 第4节焦耳定律及其应用第十九章生活用电 第1节家庭电路 第2节家庭电路电流过大的原因第3节安全用电 第二十章电与磁 第1节磁现象磁场 第2节电生磁 第3节电磁铁电磁继电器 第4节电动机 第5节磁生电 第二十一章信息的传递 第1节现代顺风耳──电话 第2节电磁波的海洋 第3节广播、电视和移动通信 第4节越来越宽的信息之路 第二十二章能源与可持续发展第1节能源家族 第2节核能 第3节太阳能 第4节能量的转化和守恒 第5节能源与可持续发展 第一章机械运动基础知识梳理 一、长度和时间的测量

海洋科学导论复习提纲

复习提纲 1、陆半球陆地约占47%,海洋占51%;水半球海洋占89%,陆地占11%。 2、海洋的平均深度为3795米,陆地的平均高度为875米,地球的平均球面深度 为2646米。 3、南大洋是三大洋在南极洲附近连成一片的水域,是从南极大陆到南纬40°为 止的海域,或从南极大陆起到亚热带辐合线明显时的连续海域。 4、按照海所处的位置可将其分为陆间海、内海和边缘海。如地中海和加勒比海 属于陆间海,渤海和波罗的海属于内海,东海和日本海属于边缘海。 5、现代海岸带一般包括海岸、海滩和水下岸坡三部分,也称之为潮上带、潮间 带和潮下带。 6、大陆边缘分为稳定型大陆边缘和活动型大陆边缘。稳定型大陆边缘也称之为 大西洋型大陆边缘,由大陆架、大陆坡和大陆隆三部分组成。活动型大陆边缘也称之为太平洋型大陆边缘,分为岛弧亚型和安第斯亚型两类,结构上都有深邃的海沟与大洋底分界。 7、中国的渤海和黄海海底地形为大陆架,东海海底有2/3大陆架和1/3的大陆坡, 南海海底有大陆架、大陆坡和深海盆地。 8、大洋中脊是指贯穿世界四大洋、成因相同、特征相似的海底山脉系列。大西 洋大洋中脊位居中央,与两岸平行,边坡较陡;印度洋大洋中脊大致位于中央呈“入”字型展布;太平洋大洋中脊偏居东侧且边坡平缓。 9、海底的矿物资源主要有滨海砂矿、海底石油和天然气、磷钙石和海绿石、锰 结核和富钴结壳、海底热液硫化物、天然气水合物 10、海水的盐度定义经历了三个阶段:1902年基于化学方法的首次定义、1969 年的电导盐度定义、1978年的实用盐度定义。实用盐标PSS78采用了浓度为 32.4356‰的氯化钾溶液作为电导标准。 11、海水的比热容约为3.89×103J.kg-1.℃-1在所有固体和液态物质中是名列前茅 的。海水的热膨胀系数较小,当其为负值时说明当温度升高时海水收缩;海水压缩系数小,所以在动力海洋学中为了简化求解常把海水看作不可压缩的流体;海水在绝热下沉时温度升高,绝热上升时温度降低;位温就是指海洋中某一深度的海水微团,当绝热上升到海面时所具有的温度。 12、海水的冰点是盐度的函数,随着盐度的增大冰点下降。 13、海水的密度是温度、盐度和压力的函数,其单位为千克每立方米,一般海水 密度在1020-1030千克每立方米,目前使用密度超量表示海水密度,使它与历史上使用的条件密度在数值上一致,保持了资料使用的连续性。 14、海冰的形成通常比纯水冰困难,其盐度一般为3-7,盐度的高低取决于冻结 前海水的盐度、冻结的速度和冰龄等,结冰时气温越低,结冰速度越快,海冰的盐度要大。海冰由冰晶、卤汁和气泡组成,因此其抗压性要比纯水冰差。 15、影响海面热收支的主要因子有太阳辐射、海面有效回辐射、蒸发或凝结潜热 以及海气之间的感热交换。海面有效回辐射是热量主要支出部分,其大小与海面水温、海上的水汽含量和云的特征有关;其次是蒸发,有利于蒸发的条件是水汽的铅直梯度大、海面水温高于气温以及海面风大等。 16、影响水平衡的因子有蒸发、降大陆径流、结冰与融冰等。大洋的表面盐度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