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心理学

发展心理学
发展心理学

发展心理学

发展心理学——揭开人类心理发展的奥秘

意义与价值:发展心理学是心理学专业重要的基础理论学科;提高教育能力;提高个人整体素质

第一章绪论

发展心理学基本问题

?学科性质:基础理论学科、基础理论与应用研究的区别与联系

?研究对象:广义和狭义的发展心理学

?研究内容:生理、心理(认知与社会性)发展规律,及其与环境因素之间的交互作用对个体发展的影响

?研究任务:3W问题

第一节发展心理学基本问题

一、发展心理学的概念

(一)发展心理学的性质:

基础心理学:普通心理学、实验心理学、生理心理学、发展心理学等

应用心理学:教育心理学、临床心理学、工业心理学、管理心理学等

发展心理学是心理学的一个分支,属基础理论学科。

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的关系

?科学研究的目的:描述、解释、预测、控制、应用

?不同之处:应用研究在于解决某个具体问题,研究的根本目标是要改进人类生活;

基础研究的根本目标是理解事物本质,基础研究确立的概念也许需要很长时间才能为社会所应用。

?联系:基础研究为应用研究积累丰富的数据、理论解释以及应用研究者随手可取的概念。

(二)发展心理学的研究对象

?发展是指随着年龄的增加,产生的生理成熟和经验的改变.

?发展心理学是研究人类心理系统发生发展的过程和个体心理与行为发生发展的规律的科学,根据研究对象的不同,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广义的发展心理学

?主要考察动物心理如何演化到人类心理,以及人的心理又如何从原始、低级的心理状态演化到现代、高级的心理状态。

?比较心理学(动物心理学)和民族心理学都属于广义的发展心理学的范畴。

动物心理学

?研究对象:主要研究低级动物心理如何演化到类人猿心理的发展历程,以揭示动物演化过程中心理发生发展大致图景,是习性学、生态学观点重要的理论基础?基本观点:在动物进化过程中出现的一些心理现象,为人类心理的发生、发展提供了前提条件。

?《动物与人类的表情》(达尔文,1872)分析了人类与动物表情上的共性和共同的发生根源。该著从情绪表现方面进一步论证了人类和动物心理有连续性的进化论观点(适者生存)。

?人在愤怒时张牙露齿,恐怖时毛发竖直、心脏急跳等,这些表情动作对人类的动物祖先是有生物学意义的,它们是动物长期生活巩固下来的有用的习惯性联合?

民族心理学

?民族心理学主要研究生活在不同社会历史阶段的各个民族的心理并加以对照,以勾画出人类心理发展的大致轮廓。

?动物心理学研究的是人类心理发生发展的自然因素和生物因素,民族心理学研究的是人类心理发生发展的社会因素。

?冯特是研究民族心理学最有影响的人物,主张通过研究其神话、风俗和语言去研究民族的群体心理。

狭义的发展心理学

?主要探究人类个体从受精卵开始到出生、到成熟、直至衰老的生命全程(life-span)中心理发生、发展的特点和规律的学科。着重揭示各个年龄阶段的心理特征,并探讨个体心理如何从一个阶段发展到另一个阶段。

?通常根据年龄范围将个体的生命历程分为以下几个阶段:产前阶段(从受孕到分娩)、婴幼儿期(0-3岁)、学前(3-6岁)、学前中期(6-12岁)、青春期(12-20岁)、成年早期(20-40岁)、成年中期(40-60岁)、成年晚期(60岁以后)。

?根据发展心理学家关注的阶段不同,分为婴幼儿心理学、儿童心理学、青年心理学、中年心理学、老年心理学,而毕生发展心理学关注生命中每个阶段的发展变化,

两个值得注意的问题

一、在发展心理学家眼里,从出生到成熟被看作是广义的儿童期,这段时间是生长发育最旺盛、变化最快、同时也是可塑性最强的时期,因而备受心理学家的关注,大多数发展心理学是将婴儿到青春期的心理发生发展变化规律作为研究框架,这又被称为广义的儿童发展心理学。

二、发展心理学家讨论年龄范围的时候,他们所说的是一种平均状况,有些个体到达某个阶段的年龄比较早,而某些个体则比较晚,大多数在平均年龄的前后时间段。只有在儿童表现出显著偏离于平均年龄的时候,这些变异才值得引起注意。

成熟早晚的个体差异的原因

?生物、环境、文化共同作用的结果.请举例说明?

三、发展心理学的研究内容

(一)个体内部因素

生理发展:考察身体的构造方式(大脑、肌肉、感觉以及对饮食和睡眠的需要)如何决定个体的行为:什么决定了儿童的性别、早产的长期后果、母乳喂养的好处、过早和过晚的性成熟的后果、什么导致了成年早期的肥胖、成年人如何应对压力、衰老的外显和内在征兆是什么?如何定义死亡?

认知发展

?考察智能的发展和变化以及如何影响人类的行为,研究学习、记忆、问题解决和智力。婴儿期能够被回忆起的最早记忆是什么内容?看电视如何影响智力?

?空间推理能力与音乐、绘画练习有关吗?双语教学对发展的利弊?青春期的自我中心如何影响个体对世界的看法?智力是否存在种族差异?创造力与智力的关系?

?智力是否在成年晚期衰退

人格与社会性发展

?人格发展是对生命过程中将个体和其他人区分开来的独有特性的变化和稳定性的研究;社会性发展考察个体在生命里程中与他人的互动及其社会关系的发展、变化保持的方式。

?如:新生儿对母亲和其他人的回应是否有差别?管教儿童的最佳方式是什么?

?对于性别的认同在何时发展起来?我们如何促进跨种族的友谊?青少年自杀的原因是什么?

?如何选择浪漫的伴侣/父母离婚的影响是否持续到晚年?人们在晚年是否会拒绝并远离他人?对抗死亡会涉及到哪些情绪?

(二)外部环境因素

?发展除了受到内部因素的相互影响,还受到外部环境的影响,如社会生活环境、教育条件、文化等。环境因素之间也会产生交互作用,共同影响个体的发展。

?布郎芬布伦纳的生物生态学理论:有五个层次的环境系统同时影响着个体的发展,包括微观系统、中间系统、外在系统、宏观系统和时序系统,该理论强调影响发展的各个因素间的相互联结。由于各个层级彼此关联,因此如果系统中的某一部分发生变化,就会影响到系统的其他部分。

四、发展心理学的研究任务(三“W”)

?What?——是什么?揭示或描述心理发展过程的共同模式或特征;

When?——什么时间?这些模式或特征发展变化的时间表;

Why?——为什么?对发展变化的过程进行解释,分析其形成的各种因素

第二节发展心理学的简史

一、科学儿童心理学的诞生和演变

(一)儿童观的演变

古代和中古时期西方的儿童观

小大人说:在中古时期以前,并没有儿童的概念,人们仅仅将儿童看作是部落的未来成员,当作缩小的成人或小大人看待。

中世纪的原罪说源于把人看成是生而有罪的,这些天生的罪人需要严加管制,以免变得更为邪恶。因此儿童必须受到美德的熏陶和教育来拯救他们的灵魂。而严厉、约束式的儿童教养方式被看做是最有效的训导堕落儿童的方式。

文艺复兴时期的儿童观

?洛克的白板说:儿童并非生来就是罪恶的,他们天生白板一块,什么都没有,其个性是成长过程中又各种各样的经验塑造而成的。

?根据这个观点推断,你认为洛克的教育主张是什么?

?洛克是教育决定论者,环境的力量决定了儿童成为什么样的人,父母应该通过精心指导、有效示范和对良好行为的奖励,将孩子塑造成社会所期待的人。

?但是,在洛克的哲学思想里,儿童是被动的,他们没有能力把握自己的命运而只能受人摆布

卢梭的观点

?儿童不是一块白板,也不是任由承认灌输东西的空空如也的容器。相反,他认为,儿童具有天赋,生来就有是非观念和追求秩序与健康成长的需要。卢梭甚至认为,儿童道德感的建立与独特的思想情感方式,会因为成人的训练而受到损害。

?他的教育主张?

?成年人在儿童成长过程最应该做的事情就是要尽量尊重和满足儿童的愿望和要求。

?卢梭和后来的裴斯泰洛齐等人,认识到了儿童与成人的区别,开始注重儿童的天性,并提出尊重儿童、了解儿童的教育思想,为儿童心理学的诞生奠定了最初的思想基础。

达尔文对儿童心理学的影响

?达尔文在对世界的探索过程中发现,许多物种出生前的早期发育有着惊人的相似性,这意味着包括人类在内的所有物种都起源于一些相同的祖先。

?为了找出儿童发展和人类进化之间的相关规律,研究者们对儿童行为的方方面面进行了细致的观察。正是出于对这些儿童发展观点加以验证的第一次尝试,科学的儿

童发展研究得以诞生了。

二)研究方法的进步

早期研究在方法上局限于研究者的个人经验和思辩,多采用观察法、传记法,其他方法较少,其结论的可靠性和可推广性令人置疑。

?在内容上大多限于早期年龄的(3岁以前)研究;大多限于一些简单、低级心理的研究,思维、记忆等高级心理几乎没有涉及。

?随着西方自然科学的发展,人们开始借助自然科学方法去研究人的心理。德国生理学家和实验心理学家普莱尔对早期的儿童行为记录作出了突出贡献。他设计了观察儿童的严格标准,在规定时间里,尽可能完整的记录所看到的情形,还将自己的记录与另一个观察员的记录进行对照,核对准确性。

?斯坦利. 霍尔编制了复杂的问卷,测试儿童在不同年龄阶段的几乎所有特征。(三)儿童心理学的发展的四个阶段

1.产生时期——19世纪后期

2.形成时期——1882年至一战

3.分化和发展时期——两战之间

4.演变和增新时期——二战以后

(1)理论观点的演变(2)具体研究工作的演变

二、从儿童发展到毕生全程发展的研究

(一)霍尔:青年心理学

标志——《青少年:它的心理学、及其生理学、人类学、社会学、性、犯罪、宗教和教育的关系》

主要贡献:1.将研究对象扩展到小学生; 2.将研究对象扩展到青年;

3.建立儿童研究学会,创办《教育学报》;

4.推行问卷法研究儿童发展心理学;

5.使美国逐渐成为儿童发展心理学的中心;

6.提出复演说。

二)荣格:成人心理学

?提出前半生与后半生分期的观点;重视“中年危机”;论述老年心理,特别是临终前的心理。

三)发展心理学的问世

?诞生的标志

1.何林沃斯——《发展心理学概论》

2.古德伊纳夫——《发展心理学》

3.美国《心理学年鉴》用“发展心理学”(Developmental Psychology )代替“儿童心理学”(Child Psychology)

三、发展心理学的中国化

(一)中国古代发展心理

1.关于先天与后天在心理发展上的作用

2.关于毕生发展的年龄特征

3.教育与发展的关系

4.道德发展与培养

(二)中国儿童心理学的开拓者

最早的儿童心理学家——陈鹤琴贡献较大的儿童心理学家——朱智贤

(三)发展心理学中国化的层次与途径

先天与后天的作用

?性善论孔子的“人之初,性本善”

?性恶论荀子最早提出心理发展中先天与后天统一的思想

?性不善不恶论墨子的中国“白板说”“染于苍则苍,染于黄则黄,故染不可不慎

孔子关于年龄特征的思想

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愈矩。

发展心理学中国化的四个层次

?(1)重新验证国外的研究发现

?(2)研究国人的重要与特有现象(独生子女心理特征、中国人的面子问题)

?(3)修正与创立概念与理论(4)改变旧方法与设计新方法

本章基本知识

?发展心理学属于基础心理学范畴,侧重于描述与解释。(发展心理学与教育心理学的关系?)

?发展心理学主要从哪几个方面去研究人,基本年龄阶段是怎样划分的,所谓的3W 问题是什么意思?

?基本概念:发展心理学、复演说、小大人说人物及贡献:普莱尔、霍尔、陈鹤琴第二章发展心理学理论

儿童发展理论的基本争论

?人类心理和行为是由先天决定还是后天决定的

?人类对待环境的关系是主动的还是被动的

?人类心理的发展进程是连续还是分阶段的

?发展的终点是开放的还是有最终目标的?

先天遗传与后天环境

?是什么原因导致了儿童在智力、人格和社会技能等方面巨大的个体差异?

?儿童掌握语言是他们与生俱来的能力,还是父母在幼年时期精心教导的结果?

?聪明让人学到更多的知识,还是知识让人变的更聪明?

人类对待环境的关系是主动的还是被动的

?极端的环境论者认为,儿童是被动的,他们没有能力把握自己的命运而只能受人摆布,如早期的洛克、后来的华生;

?遗传论者认为,人生来就有是非观念和追求秩序与健康成长的需要,儿童主动的与周围环境发生作用,并在很大程度上把握着自己的发展,环境和教育的不恰当的干预,甚至会阻碍儿童的发展。早期的卢梭,后来的皮亚杰,马斯洛都持这样的观点。连续还是不连续

?发展变化是感知、运动、认知技能与操作上的平稳的、连续的量的增加。

?行为主义、信息加工心理学

连续还是不连续的

?发展是非连续的,在前后不同的发展阶段,发展具有质的差异。

?如皮亚杰主义、精神分析等

发展的终点是开放的还是有最终目标的

?遗传学家强调发展的稳定性和终极性,因为儿童的天资有高有低,而天资是终生不变的。如果环境也很重要,那么也是在童年早期

?一些理论家认为早年经历是建立人类终身行为模式的基础。他们认为,早年的重大挫折对儿童发展影响并不能被儿童后来所经历的积极事件的影响所消除。

?另一些理论家认为只要有新的经历为其提供支持,人的发展依然会发生变化。

第一节心理动力学观点:关注内在的个人

?儿童的发展历程是由其生理欲望和社会期望冲突的一系列阶段构成的。

?解决冲突的方式决定了个体学习、交往和解决焦虑的能力。

一、弗洛伊德的发展心理学理论

(一)强调无意识力量对个体行为和人格发展的影响

无意识的内容包括婴儿时期所隐藏的愿望和需求以及某些恐怖的创伤经历,这些愿望

和经历被压抑到无意识层面,以某种我们意识不到的方式在影响着我们,这是很多日常行为发生的真正原因。

(二)人格结构理论

?人格结构包括本我、自我和超我三个成分。本我涉及个人最原始、最本能的冲动,依照“快乐原则”行事;超我是道德化的自我,依照“理想原则”行事,它会极力压抑本我的盲目冲动。“自我”是个人在与环境接触中由“本我”衍生而来的,依照“现实原则”行事,并调节“本我”的冲动,采取社会所允许的方式行事。

?“本我”、“自我”、“超我”之间的矛盾冲突及协调构成了人格的基础。人欲维持心理健康,就必须协调好三者的关系。

(三)心理防卫机制

?当自我失去对本我和超我的控制时,就会产生各种焦虑以及神经症状。为了减轻焦虑症状,自我便发展出各种无意识的防卫机制,例如通常包括解脱、补偿、合理化、投射、转移、升华及理想化等方式。这些心理防卫活动很多是不成熟的行为,不仅不能解决问题,还会对个体未来的发展起到消极的作用。

?为使人们领悟其心理障碍的根源,人们需要接受精神分析的治疗,心理分析师通常使用解析、自由联想、催眠、释梦等技巧来疏解患者“本我”与“超我”的冲突,减轻“自我”的压力,更好地面对现实

(四)性心理发展阶段说

?在本我的冲动里,最重要的力量是性冲动的力量,这被称为力比多。他认为,刚生下来的孩子就有性欲,只不过,在不同阶段满足性欲的方式是不同的,在儿童的发展历程中,要经历一系列不同的阶段,每个阶段都要通过特定的生物学功能和身体部分获得快感或性满足,顺序依次是由口腔到肛门到性器区聚集。

?将儿童的发展分为5个阶段,在每一个阶段,如果父母能够把握好对儿童的本我冲动控制的尺度,那么孩子就能够成长为具有成熟性行为、投身家庭生活和抚育下一代的具有良好调适能力的成人。

心理发展五阶段

?口唇期(0-1岁):从吮吸、吃东西、做口型、啃咬中得到口部满足

?肛门期(1-3岁):通过排泄和控制排便得到满足;对涉及上厕所虚心凝练的社会控制作出妥协让步。

?前生殖器期(3-6岁):对生殖器感兴趣,对恋母情节的冲突作出让步,导致对同性别家长的认同。

?潜伏期(6-11岁):对性的关注大大减弱

?青春期:对性的兴趣再度出现,并建立成熟的性关系

二、艾里克森的心理发展观

?艾里克森是新弗洛依德主义最重要的人物,美国精神分析医生,美国最有名望的精神分析理论家之一。师从安娜.佛洛依德.

?艾里克森对弗洛依德提出的发展阶段进行了扩展,将个体的心理社会阶段分为八个阶段

?强调了社会文化对个人发展的影响,认为正常的发展必须要从各自文化独特的生存状态出发来加以理解

艾里克森的人生发展八阶段理论

三、评价

积极方面:

1、关于无意识影响行为的观点是一项不朽的成就。

2、第一次强调了早期经历对个体毕生发展的重要作用。他认为,父母对儿童早期在性和攻击性方面的控制对其人格健康的发展至关重要。

消极和不足:

1、过分强调性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根本忽视社会文化环境的作用

2、科学性和实证性较弱,缺乏后续研究的验证。如样本的局限性和预测的严密性问题。

3、主要关注男性的发展,其理论被视为男性至上主义和对女性的贬低而遭到批判。

艾里克森与佛洛依德的区别

?弗强调本能\本我的作用,自我只是本我和超我的奴仆,艾更强调自我和理智的力量;

?弗仅仅将儿童放在母亲-儿童-父亲这个狭隘的三角关系中,而艾将儿童置于更广阔的社会背景中,更重视社会环境对发展的影响

?弗认为人的本性是恶的,而艾认为不善不恶

第二节行为主义的心理发展观

行为主义心理发展观的共同点:

强调行为,反对以那些不可捉摸的内部过程为研究对象;

儿童的行为是由环境力量塑造起来的;

发展是一个连续的过程,只有量的增加,没有质的变化。

一、华生的发展心理学理论

?华生是最先提倡行为理论的美国心理学家之一,他对行为观点进行了全面的总结。

?基本观点:心理学必须研究可以直接观察到的现象,而不是不可见的内心活动;其次,极端的环境论和教育万能论者,认为通过有效的控制个体环境,有可能塑造任何的行为。

?理论以经典条件反射为基础

经典条件反射

?将条件刺激和无条件刺激多次成对呈现可加强条件反应。如果希望保持条件刺激与条件反射的联系,关键是重复他们之间的联结。

?如果条件刺激出现后,不再呈现无条件刺激,反复多次以后,已经形成的条件反应就会削弱,最终消失干净。如果我们希望消除某个连接,关键是不重复他们之间的连接。

?通过著名的“阿尔伯特恐惧实验” ,证明了经典条件反射适用于塑造和改善儿童的

行为,并由此归纳出:环境是个体发展中的主导力量。

二、斯金纳的发展心理学理论

?斯金纳:将行为主义的哲学观点应用于人类生活的各个方面,在程序教学、行为矫治等方面取得令人瞩目的成就。

?操作性条件反射:经典条件作用主要探讨自主的无意识反应,人类更多的行为是通过主动学习获得

操作性条件反射

?个体行为导致了满意的后果,那么行为将加强,如果行为导致了不满意的后果,那么行为将削弱。因此,改变个体行为的关键在于强化的呈现和呈现技巧。

对斯金纳理论的评价

?局限:将幼儿心理的发展归因于外部的强化,忽视了儿童自身的内在发展规律?贡献:斯金纳对行为的认识更接近现实,他的行为发展观在行为矫正和教学实践中产生了巨大的积极影响。

三、班杜拉的发展心理学理论

1模仿或观察学习是儿童习得各种行为的基础。2强调认知和思维在观察学习中的作用3社会学习在社会化过程中的作用

评价

根据行为主义观点进行的研究具有巨大的贡献,其影响范围从教学实践到行为的矫正与塑造。

?传统行为主义只关注可观察的外部刺激和行为,这种分析太过于简单化。

第三节认知的观点:考察理解的根源

?认知观点强调人们如何对世界进行内部表征和思考。

?通过应用这种观点,人们希望理解个体怎样加工信息,以及他们思考和理解的方式如何影响他们的行为;人们的认知能力如何随着年龄的增长而改变,认知发展表征职能的量变和质变发展的程度,以及不同的认知能力之间如何相关联。

一、皮亚杰认知发展理论

?瑞士儿童心理学家,因研究儿童智力和认识发展而闻名,现代儿童发展心理学集大成者。

?提出了发生认识论,通过儿童心理学把生物学与认识论、逻辑学沟通结合起来,从而将传统的认识论改造成为一门实证的实验科学。

?“他所发现的事实是发展心理学中最可靠的事实”。

心理发展的本质和原因

?儿童心理起源于主体对客体的动作, 本质是主体对客体的适应,适应乃是心理发展的真正原因。

?适应通过两种形式实现: 同化和顺应.

?同化: 把环境因素纳入主体已有的图式或结构之中,以加强和丰富主体的动作。

?顺应: 改变主体动作以适应客观变化。

认知发展阶段

?感知运动阶段(0~2岁:智慧的萌芽

?前运算阶段(2~7岁):出现表象和直觉思维

?具体运算阶段(7 ~11、12岁):出现初步的逻辑思维

?形式运算阶段(11、12~ ):出现抽象的逻辑思维。

特点

?阶段出现的先后顺序固定不变,不能跨越,也不能颠倒。

?每一阶段都有独特的认知结构,这些相对稳定的结构决定儿童行为的一般特点。

?认知结构的发展是一个连续构造(建构)的过程,每一个阶段都是前一阶段的延伸,是在新水平上对前面阶段进行改组而形成新系统。

评价

?皮亚杰的理论促进了强调发现学习和直接与环境相联系的教育观念和教育方法的发展,他使人们相信,儿童是有着丰富的知识结构的积极的学习者。

?可能低估了儿童的综合能力。

?儿童的思维变化不是突然发生的,而是比皮亚杰所认为的更循序渐进的进行。

二、信息加工理论

?人类的心理可以被看作是信息流动的符号控制系统。在从感官接受输入到行为反应的输出过程中,信息被主动的编码、转化和组织。

?信息加工认为儿童的发展不存在阶段性。

?注重认知研究的细致精确的研究方法

评价

?信息加工理论已经成为我们对发展进行理解的核心部分(观念决定行为)

?认知的很多要素并不是线性和逻辑性的,如想象力和创造力,而这一点恰好是信息加工所忽视的。

?没有考虑社会环境的影响。信息加工研究大量的在人工实验情景中进行,这和真实的世界相差太远,其研究结果的推广性值得怀疑(例,用无意义音节研究记忆)三、维果斯基的社会文化理论

文化——历史发展观:发展是社会文化环境的产物

教学与发展的关系

?“最近发展区”的思想教学应该走在发展的前面学习的最佳期限

最近发展区的内容

–有两种发展水平,一种是现有发展水平;第二种是在指导的情况下借助别人的帮助所达到的解决问题的水平,也是通过教学所获得的潜力。

指可能达到的较高水平与现有水平之间的距离。(动态区域)

目的是让孩子“跳起来摘到桃子”。

评价

?积极意义:不仅对现代教育教学的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而且是当今建构主义发的重要基石,启发着建构主义者对学习和教育进行大量理论建设有实际探索。

?局限

(1)部分理论缺乏实际的证明

(2)忽视生物因素的作用,只关注到个体所处的环境如何对个体发生作用规范着发展的历程,而没考虑到个体在决定自身发展轨迹过程中所起的重要作用。

四、认知神经科学理论

?通过对大脑加工过程的透视,考察认知的发展,特别关注思维、问题解决和其他认知行为背后的神经活动。

?致力于确定大脑中与不同类型认知活动相关联实际部位和功能,而不是简单假设存在着与思维相关的认知结构。

?位于最前沿研究的核心地位。这些研究已经识别出与某些机能失调相关联的特殊基因。

第四节人本主义观点:——关注人类的独特品质

?人们生来就具有对自己的生活做决策和控制自己行为的能力,部分人的潜能没有得到发挥,是因为环境没有给他们提供好的条件,这些条件是分层次的(马斯洛),最重要的是被尊重(罗杰斯)

?缺乏实际证据,并没有为发展心理学领域带来重要影响。

第五节生态学理论—确认祖先的贡献

?生态学关注的是适应或生存、行为的价值及其进化史。

?代表人物:康拉德.罗伦兹和尼可.廷伯格。

?印刻现象与关键期

?生态学强调发展的基因和生物根源,也重视环境和后天学习在其中的作用。

印刻现象

?(K.Z.Lorenz)在研究小鸭、小鹅的习性发现,它们通常将出生后第一眼看到的对象当作自己的母亲,并对其产生偏好和追随反应。洛伦兹称此现象为“印刻”

(imprinting),印刻发生的时期称为关键期。关键期的最基本特征是,它只发生在命中一个固定的短暂时期。如小鸭的追随行为只出现在出生后的24小时内,若超过这一时间,“印刻”现象就不再明显了。

儿童学习的关键期

?口语学习的关键期是1~3岁形象视觉发展的关键期是0~4岁

?5岁左右是掌握数概念的关键年龄。

?从整个人生的心理发展来看,幼年是心理发展的关键期,因为许多心理能力的关键期都在婴幼儿时期。

?意大利教育家蒙台梭利(M.Montessori)认为,在关键期内,儿童对一定的事物表现出高度的积极性和兴趣,并且学得很快,过了这个时期,这种情况就会消失。小节

?不同的理论对发展的不同方面重视不同。

?每个理论都包括了儿童的天性对其发展的观点。

?每个理论在解释人类发展的时候,都有自己的优势和不足。(哪个观点是正确的?

这是一个错误问题)

?不同的理论流派如何解释一个年轻人为何肥胖?比较不同理论观点的异同

第三章发展心理学研究方法

第一节发展心理学研究概述

一、什么是研究

1、基本概念:寻找问题答案的过程与方法;

2、方法分科学方法、非科学方法;

3、心理学研究最大限度的遵循实证主义的科学方法。“客观的定量化研究:可操作、可重复、可验证”

4、用自然科学的方法去研究人的心理和行为,有优势也有局限。

二、科学研究的基本功能

?描述:主要采用观察法、访谈法、问卷法解释:实验法

?预测:相关法和实验法控制:实验法

?要想获得准确的信息,关键是控制无关因素的干扰。

三、发展心理学研究的特殊性

1.年龄是一个特殊的自变量;

(研究方法的准实验设计:不能被操纵的变量不是真正的自变量,结果不能作为因果关系的依据。年龄、性别、学历均不能成为真正的自变量)

(相关与因果关系的区别)

2.年龄跨度太大,不同方法对不同年龄段个体的适用性不同。

相关关系:你知道真正的原因吗?

?看暴力电视节目与儿童攻击行为呈正相关。

?调查显示,经常乘坐飞机的人寿命更长。

?养宠物家庭中的小孩长大之后,犯罪的可能性低于不养宠物的家庭中的小孩。

?咖啡饮用量与患心脏病的可能性呈正相关

补充材料:发展心理学研究中易犯的两类错误

?错误否定错误:儿童已经具备了某种认知能力,但由于测量工具落后而测量不到该能力,研究者据此得出儿童不具备该能力的结论,从而错误否定了已具备的能力。

?原因:儿童没能理解任务的指导语;任务的信息加工要求超出了儿童的有限的智力资源;儿童的实际能力可能为动机和情绪因素所掩蔽而不能表现,如儿童对“游戏”

不感兴趣,或对陌生的实验者感到害怕等;由于实验情景的社会线索,可能使儿童认为测验者期望某种答案,从而不是按照他们的真实想法作为他们的答案;儿童可能知道正确答案,但是不能抑制某种优势地位的、在发展上比较不成熟的反应;可能儿童由于受到语言能力的限制而不能表达正确答案;等等

错误肯定错误

?儿童尚不具备某种认知能力,但由于种种原因,研究者居然“测量”到了该能力,从而据此得出儿童已经具备某能力的结论。

?原因:儿童可能通过猜测找到正确答案,而研究者则没有考虑此因素;研究者为了预期的目的,在研究中有意无意地向儿童给予暗示,导致出现偏差结果。

四、研究原则

?客观性(解决准确性问题)特殊性(解释的合理性和指导的权威性问题)?教育性(科学研究的伦理道德)生态化(解决推广性问题)

第二节发展心理学的研究设计

一、横断研究设计二、纵向研究设计三、聚合交叉研究设计

一、横断研究设计

指在同一时间对不同年龄被试的心理进行测量和比较,以探讨其心理发展的特点和规律。优点:

(1)同时研究较大样本,被试更具代表性(2)在较短时间内获得大量数据资料,省时省力。(3)由于研究时间短,因而结果不会受到社会变迁的影响。

缺点:

(1)由于被试来自不同年龄(即被试不同质),因而难以反映个体心理发展的具体进程和特点,也难以确定心理发展的因果关系。

(2)取样程序相对复杂。(性别、家庭背景、年龄等都要匹配)

二、纵向研究设计

在比较长的时间内对同一组被试进行追踪研究,以考察随着年龄的增长,其心理发展进程和水平的变化。

例如:普莱尔三年每天系统观察孩子,并辅以简单的实验;推孟研究1528名天才儿童追踪研究长达35年。图解如下:

纵向研究的优点

(1)被试是同质的(始终对同一组进行研究),研究结果更为可靠。

(2)对同一组被试的长期追踪研究,可以获得心理发展连续性和阶段性的资料,因而能够系统地、详尽地考察发展从量变到质变的飞跃,探明前一阶段发展与后一阶段发展的关系及各阶段的影响因素。

纵向研究的缺点

(1)被试的流失不可控。

(2)纵向研究一般需要反复测量,可能影响被试的发展、态度,从而影响到某些数据的可靠性和确切性。

(3)纵向研究在人力、物力和时间花费很高。

三、聚合交叉研究

聚合交叉研究是纵向研究和横断研究的结合,它既可以在较短时间内考察各年龄阶段被试心理发展的总体状况和特点,又可以从纵向研究角度研究被试的心理能力随着年龄增长而发生的变化,同时还可以探讨社会历史因素对儿童心理发展产生的影响。

例如要研究0-7岁儿童的记忆发展,我们可以取0岁、2岁、4岁三个年龄组的儿童,同时各追踪研究3年。到研究完成,儿童分别到3岁、5岁和7岁。在这个研究中,0-7岁均已取样,同时研究时间又由原来的7年减为3年。这样既达到了研究的目的,同时又节省了大量的研究时间。图解如下:

课后预习

?观察法、问卷法、访谈法如何得到更真实的结果?

?为什么实验法在检验因果关系上最具效力?

第三节针对婴幼儿的研究方法

一、自然反应法

?在婴幼儿身上,有许多先天的反射活动,这些先天反应大多具有重要的生存价值。

?通过对婴儿某些反应的考察,可以对他们在心理能力上的发展变化以及这些发展变化的本质作出推测。

?例:视觉追踪和视崖反应

视崖装置

美国儿童心理学家吉布森(Gibson)和沃克(Walk)设计的一种用于研究婴儿深度知觉的实验装置

?吉布森和沃克持有“先天论”的观点,他们相信深度知觉和避免从高处跌落的能力是自动生成的,是我们生理机制的一部分,而不是经验的产物。

?设计该装置的目的:考察人类的深度知觉能力是否是天生的。

?程序:研究的被试是36名年龄在6个月——1岁之间的婴儿。这些婴儿的母亲也参加了实验。每个婴儿都被放在视崖的中间板上,先让母亲在深的一侧呼唤自己的孩子,然后再在浅的一侧呼唤自己的孩子。

?假设:如果是先天的,那么?

结果

9名婴儿拒绝离开中间板(研究者没有解释这个问题)。另外27位母亲在浅的一侧呼唤她们的孩子时,所有的孩子都爬下中央板并穿过玻璃。然而在深的一侧呼唤他们时,只有3名婴儿极为犹豫地爬过视崖的边缘,大部分婴儿拒绝穿过视崖,他们远离母亲爬向浅的一侧;或因不能够到母亲那里而大哭起来

结果说明了什么?

?能证明人类知觉深度的能力是天生的而不是后天习得的吗?

?这个时候的婴儿已经意识到视崖深度的存在,这一点几乎是毫无疑问的。

?后来Campos等人把年龄在2-5个月之间的婴儿放在视崖深侧的玻璃上,这时所有的婴儿都表现出心率变慢。心率变慢是感兴趣的信号,而不是恐惧的信号,恐惧应伴随心率加快。这表明这些婴儿还没有习得对落差的害怕。稍后,他们才学会躲避落差的行为。该结果不支持吉布森和沃克的理论假设。

二、偏爱法

?实验者在婴儿面前同时呈现两个或多个物体或图形,考察婴儿对这两个或多个物体或图形的不同的注视时间(次数、每次长短),如果婴儿更多的注视其中的一个物体,那么就认为婴儿对这个物体产生了偏好。

?儿童对物体产生偏好说明了什么:说明他们能够对两种不同的刺激进行区分,也可以判断婴儿倾向于注意什么。还说明了婴儿并非完全受环境的支配,他们至少在知觉注意方面具有一定的主动性和选择性

三、习惯化和去习惯化

?习惯化:当出现一个新异刺激时,婴儿表现出强烈的反应;当刺激不再新异时,反应减少,兴趣下降。

?去习惯化:当刺激发生了改变从而再次变得新异时,兴趣重新出现。

?这种方法同样能够说明婴儿是否具有了辨别差异的能力,也能够表明偏好的存在(对新异刺激的偏好),还能够考察再认记忆能力是否存在。

第四节发展心理学研究方法新趋势

–多层面研究相互整合

?跨学科和跨文化研究的广泛开展

?多变量统计方法大量使用

?新的数据收集手段的广泛使用

?训练研究和教育实验越来越受到重视

补充:跨文化研究

?跨文化兴起的原因:人类交往的频繁、心理学研究对普遍法则的追求

?跨文化研究的意义:检验、修正和完善心理学理论(对恋母情结的检验)

研究案例:泛文化的自尊—基于中国大学生的研究证据

问题提出:

一些研究者认为,自尊是人类普遍的需要,是泛文化的。但是,许多跨文化的研究显示集体主义文化下个体的自尊显著低于西方。于是,有研究者对传统的观点提出质疑,认为对自尊的需要不是一个普遍的现象,只是北美个人主义文化下特有的,而在集体主义文化下,个体缺乏追求自尊的动机或需要。

但也有研究者认为传统观点并没有错。他们承认文化差异的存在,但是他们认为这种差异并不是因为自尊需要本身的缺失,而是表达水平或方式的差异,是由文化导致的自我展现的结果。因为,以北美文化为代表的个人主义文化强调独立、独特性、个体的自由选择和表达等,鼓励自我促进;而以东亚文化为代表的集体主义文化通常崇尚关系、和谐等,因而特别强调谦虚。这样,当以外显的自我报告量表来测量两种不同文化下的个体时,受社会期许的影响,集体主义文化下的个体由于社会对谦虚的崇尚而表现出低的自我评价。

很显然,争论的焦点在于集体主义文化下的个体的低自尊到底是由于自尊需要的缺失还是由于特定文化下的自我展现的结果。

由于传统的自尊研究中通常要求个体对自我进行主观评价,无法避免由社会期许导致的自我展现的影响。

蔡华俭(2006)采用新的能够防止社会期许的影响并能触及无意识的内隐测量—阈下评价性启动程序,对中国大学生的自尊进行了研究。结果发现中国大学生对自我持有显著的积极、肯定的评价,中国人存在内隐自尊。这表明,集体主义文化下的个体的自尊需要是存在的,只是以内隐的方式表现或在自我展现的影响最小化后表现出来。这一发现和自尊的泛文化论是一致的。详见《心理学报》2006,38(6):902~90

小节

?获取客观、真实、可靠、无偏差的数据是科学研究方法的基本要求

?任何方法都具有自身无法克服的局限

胎儿期的发展怎样产下健康聪明的宝宝

胎儿期的发展孕期发展三阶段遗传对胎儿的影响环境的影响

孕期发展三阶段

胚种期(0-2周):受精卵着床

胚胎期(3-8周):怀孕的第三个星期到大约第八个星期,个体慢慢成形

胎儿期(9-38周)

胚胎期(3-8周)

怀孕后的两周,胚盘逐渐被包围并形成胚胎,胚胎期主要发展出个体的身体系统(呼吸、消化、神经系统)和器官。

?在这个时期,个体的心脏开始博动,脑、肾、肝和消化道等结构也初步形成,头颅在第一个月形成,并逐渐分化出眼睛、鼻子、耳朵、嘴和四肢的肢芽,脐带也开始发挥作用。在7-8周的时候,性别开始分化。

?胚胎期是发育的敏感期:几乎所有发展上的缺陷都发生在怀孕的前三个月中(如兔唇、肢体不全、盲、聋等)。最严重的情况还可能导致胚胎无法继续存活而造成流产。

胎儿期(9-38周)

大约从第8周开始,胚胎便形成胎儿。到了12周,便完全进入了胎儿阶段。

从这时候到出生,个体出现了最初的反射,皮肤表面也逐渐形成,胎儿逐渐具有了自己的外形特征,完成了身体各部分的最后发展,身长和体重都大大增加。

胎儿从28周开始,具备了脱离母体独立生存的可能性,一般将在母体中存活28周以上不足37周的新生儿叫做早产儿,早产儿比足月生产的孩子适应社会环境的能力要低。

8周和20周的婴儿

二、遗传的影响

对决定人生发展具有重要影响的因素,在怀孕之前就已经存在了。

在生命的最初,遗传对发展的影响非常大,包括身体特征、心理和行为特征都受到遗传影响

遗传影响的证据

屈赖恩(R.C.Tryon)依据走迷津能力的高低将一群最初未加挑选的白鼠分类,选择其中聪明的公鼠与聪明的母鼠配对、繁殖,迟钝的公鼠与迟钝的母鼠配对、繁殖,再对子代白鼠走迷津的能力进行考察。

选择性繁殖与白鼠走迷津错误次数间的关系

证据2

英国遗传学家高尔顿(F.Galton)坚持以遗传的观点来解释个体差异。他认为遗传在发展中起决定作用,儿童的心理与品性早在生殖细胞的基因中就已经决定了,发展只是这些内在因素的自然展开,环境和教育只起引发作用。

高尔顿运用名人家谱调查法,从英国的政治家、法官、军官、文学家、科学家和艺术家等名人中选出977人,调查他们的亲属中有多少人成名。结果发现,名人的亲属中有332人也同样出名。而对照组中是人数相等的普通人,他们的亲属中只有1个名人。

遗传决定论的观点

在随后进行的对名人的孩子与教皇的养子进行比较调查还发现,教皇养子成名的比率不如名人之子多,高尔顿认为教皇养子的环境条件与名人之子相仿,因而名人之子成名更多的原因在于遗传而不是环境。

你认为高尔顿的研究有何问题?

证据3:双生子研究

同卵双生子是由同一个受精卵分裂而成的两个胚胎各自发育成的两个个体,两者具有几乎完全相同的遗传特性。因此,同卵双生子所表现出来的心理与行为上的相似性,可以看成是遗传对发展所起的作用;同时可以把同卵双生子心理与行为发展的差异归因于环境因素。

证据4:家族与血缘关系的研究

通过探查家族中不同亲密关系的亲属之间的基因遗传相似程度(即血缘关系的远近)与这些亲属的某些心理特征之间的相似程度,可以推测遗传对心理发展的作用。

研究表明,IQ之间的相似性与遗传基因之间的相似性的确存在相关。

“智慧”测验相关系数(8 国)

思考:为什么父母身上没有表现出某些特征,而在子女身上表现出来,或是相反?

这与遗传信息传递的一些基本原则有关,如显性和隐性等位基因表达、多基因特征和X连锁基因模式。

受基本遗传机制的影响,以及基因受到损伤和自发突变,损伤的基因传递给了后代,就会导致遗传障碍(如:苯丙酮尿症、唐氏综合症、镰刀形细胞贫血等)。

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

致病基因在常染色体上,一对等位基因中的一个发生突变,另一个正常(称“杂合状态”)情况下即可发病。致病基因是由双亲中患病的一方传递而来,也可以是生殖细胞发生突变而新产生。此种患者的子女发病的机率相同,均为1/2。患者的异常性状表达程度可不尽相同。

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

致病基因在常染色体上,基因性状是隐性的,即只有纯合子(两条染色体上的一对等位基因均异常)时才显示病状。此种遗传病父母双方均为致病基因携带者,没有疾病,子代有1/4的机率患病,子女患病机率均等。近亲婚配者的子女发病增加。

先天和遗传障碍类型

单基因病:常表现出功能性的改变,不能造出某种蛋白质,代谢功能紊乱,形成代谢性遗传病。如原发性青光眼、先天性聋哑、高度近视、白化病、血友病、红绿色盲等

多基因遗传:是由多种基因变化影响引起,是基因与性状的关系,人的性状如身长、体型、智力、肤色、唇裂、腭裂和血压等均为多基因遗传。

染色体异常:由于染色体数目异常或排列位置异常等产生;最常见的如先天愚型(唐氏综合症)。

唐氏综合症

唐氏综合症(Down’s syndrome)是最先得到证明的由常染色体的异常引起人类智力低下的例子,它主要源于第21号常染色体没有分离,使子代的第21对染色体上出现三条染色体,故又称为21—三体症。

唐氏综合症

患者一般脸形圆满,两眼间距较正常人更大,塌鼻梁,口小舌大,常伸舌流口水,几乎都有轻度或中度的智力低下,所以该病症还可称为伸舌样白痴、先天愚型。在智力低下的同时,患者的性格则较为平和与开朗。

目前尚没有有效的途径来加以克服。

三、孕期发展的环境影响

母亲自身条件:营养、年龄、体重、身高、孕史等

母亲的情绪状态母亲的疾病、药物

营养

?早期营养不良会对婴儿脑的生长产生重要影响,严重的将导致胎儿生理缺陷;后期营养不良,则可能导致胎儿低体重,智力缺陷、甚至死婴。

?以对脑细胞发育为例,营养不良使脑细胞发育不正常。营养不良的情况出现的越早,对大脑发育的损害越严重,越可能造成一生的智力减退。胎儿期营养不良使得婴儿出生时大脑细胞总数减少15-20%;如果在生命头6个月出现营养不良,大脑细胞总数也将减少15-20%;如果在这两个时期均出现营养不良,总数的减少可高达60%。不仅如此,脑细胞再增加的可能性也是极小的,因为一个成年人的大脑细胞数的25%,在出生的时候就已经形成,66%在6个月的时候就已经形成,90?a95%在1岁的时候形成。

?母亲的营养不仅意味着她在怀孕期间的营养状况,还包括她自己在母胎里的营养以及她整个一生中的营养都应该是充足的。

母亲年龄

对母亲和婴儿均为安全的怀孕年龄是在20-30岁之间。30岁之后,母亲因生育而死亡的数字大大增加,尤其是在35岁以后怀孕具有相当大的危险性,35岁以上生育(特别是第一胎),易出现分娩困难和死胎增多。

原因:高龄产妇为胎儿提供的胎内环境与正常孕妇相比,通常处于劣势所致;高龄产妇的卵子质量不高。

母亲的体重

超重:超过正常体重的25%。通常导致自身高血压,无法承受胎儿。

过轻导致自身贫血、肌肉痉挛,可能导致胎儿缺钙、佝偻病、鸡胸和抽风甲状腺肿,智力低下、体格矮小等

母亲身高

低于140厘米——骨架小、骨盆小——子宫发育——胎儿发育——难产

母亲孕史:四次以上,轻体重和死胎的几率上升。

母亲的情绪状态对胎儿的影响

精神压力来源:担心胎儿的健康、夫妻关系恶化、自然灾害

压力是怎样阻碍胎儿生长?

释放神经激素→母亲血液→胎儿血液→胎儿产生与母亲类似的情绪;可能弱化母亲的免疫系统;压力下的母亲更可能营养不良、吸烟、酗酒和吸毒;降低了看护者对婴儿需求的敏感性,婴儿本身易怒。

捷克学者的一项研究

“计划内怀孕”的孩子与“计划外怀孕”的孩子在身心发展方面的比较研究。

研究包括了两组孩子,分别属于父母“计划内生育”和“意外妊娠”而迫不得已生下的孩子。两组孩子在出生时都是健康的,但在研究者九年的追踪研究中,发现“计划外”的孩子更多地上医院看病,缺乏稳定的家庭生活,与同伴的关系不佳,易敏感与激惹。

可能的原因

研究者认为,母亲通常有较乐观、期待的心态来对待“计划内怀孕”的胎儿,而“计划外怀孕”的孩子则没有那么幸运,孕妇通常在物质与心理上准备不足,甚至在内心深处对不期而至的孩子会产生不由自主的抵触情绪。从母亲的内心体验看,消极与抑郁等负性情绪出现的比率大大增加。由于孕妇对“计划外”的孩子缺乏积极的情感,对孩子出生以后的生理、社会性、情绪与智力等方面的发展造成了长期的不良影响。

孕妇应该保持什么样的情绪?

母亲种种激烈的情绪反应,或长时间的消极情绪,会在胎儿身上产生累积效应,从而使孩子一出生就带有不良的心理状态。

有研究曾比较了孕妇放声大笑与极度悲伤对胎儿的影响。结果发现,这两种情况下母亲具有类似的生理指标,这些生理指标对胎儿的成长都是不利的。

因此,孕妇保持平和的情绪状态对胎儿的健康发育有着重要的意义。

母亲的疾病、药物等对胎儿的影响

致畸因素:任何一种可能导致发育中的胚胎或胎儿生理畸形、生长严重受阻、失明、大脑损伤甚至死亡的疾病、药物(毒品)、化学物质、辐射和其他环境因素。

母亲的疾病风疹——胎儿聋,失明,心脏缺陷。梅毒——胎儿死亡,牙畸型,贫血。

糖尿病——死胎,肥大无力。肝炎——胎儿肝炎。

药物的影响几乎所有药物对胎儿都有潜在影响

反应停性激素麻醉剂镇静剂抗恶心药物阿司匹林

反应停事件

60年代初,西德的一家医药公司推出了反应停——该药可以减轻孕妇的恶心、呕吐、无名状的难受等常见的早孕反应,还有镇痛、定神、改进睡眠等作用,许多孕妇服用了。结果出现了近万名婴儿畸形:孩子或是耳鼻发育不完全,或是心脏功能出现问题,最典型的是四肢特别短,上肢表现为挠骨、尺骨可以完全不存在,手好像直接从肩部长出。

被美国科学杂志《月球》列为20世纪十大科学错误之一。

母亲服药对胎儿的影响方式

药物作用于胎儿的方式一般有两种:一方面是透过胎盘,对胎儿和母亲产生同样的效果;另一方面是药物改变了母亲的生理状况,从而也改变了子宫内的环境。

在怀孕的早期几个月,对胎儿的不利影响往往最大。一般妊娠7个月后,胎儿发育已较为完善,药物对他们的作用已大大降低。

酒精和香烟

酗酒——胎儿酒精综合症零星饮酒——胎儿酒精效应

症状:小头畸形、关节畸变、面部畸形、智力低下、过度兴奋、多动、富有攻击性等行为问题。

主动吸烟和被动吸烟:尼古丁造成脑血管缩小,供血不足。

症状:自发性流产和低体重婴儿;使孩子情绪不稳,紧张活动过度,多动性,敏感神经类型。

物理因素和化学物质

电离辐射噪声超声波高温电磁场

空气污染、食物防腐剂、头发染料:可能损失遗传基因

汞中毒和铅中毒导致:多动、畸形、早产死胎。

高空飞行

缺氧导致:体重小、低活动性、过敏。怀孕最后3个月不应乘飞机;

高原地区妇女的孩子易患各种慢性缺氧症。

父亲对产前环境的影响

避免吸烟

在怀孕前避免使用酒精、非法药物,以及在工作场所接触环境毒素,因为它们的使用会损伤精子和染色体,从而影响受精时胎儿的质量;

怀孕期间接触这些东西,会给母亲制造紧张和不健康的产前环境;

虐待的影响

既然人的发展是遗传因素和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为什么还要研究这个问题?

首先,在不同的阶段,遗传和环境对个体发展的作用是非常不同的。

其次,遗传和环境对不同的心理特质的影响机制不同。

第三,共同作用论并不能给我们带来更多的建议。

最后,虽然遗传在发展上发挥了重要作用,但环境因素也有深刻影响。事实上,就教育和公共政策而言,环境因素才是重心所在,我们应该思考,为了争取每个个体发展的最优化,我们能做些什么?

遗传咨询和产前诊断

根据调查,全世界出生的婴儿中,每14个当中就有一个患有明显的心理或身体缺陷。据估计,约有20%是由缺陷性遗传引起的,另有20%是则是对在母胎中发育的胎儿的环境产生影响的因素引起。其余则是环境与遗传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过去,许多夫妇因家族中有遗传疾病宁可选择不生育,也不愿意冒生下不正常孩子的风险。今天,遗传咨询和产前诊断可以让人们作出是否怀孕或正常足月分娩的明智决定。自学内容:胎儿期心理能力发展与胎教

胎儿期的心理能力(主要包括感觉、记忆和思维能力)的初步形成和表现

胎教的基本原理和形式。你相信胎教的作用吗?拔苗助长还是赢在起跑线?

一些研究者相信最后三个月的胎儿已经出现了学习\记忆和维持注意力的能力.

但也有科学家深入研究后指出:音响法和光照法等直接胎教的形式只是在浪费时间,其实无用处。

研究者用脑电波方法对胎儿进行测试,结果表明:胎儿在出生前从未处于一种有意识状态,而是始终处于一种类似睡眠的状态。因此无论音乐还是光照的所谓胎教,对胎儿毫无助益。相反,在我国,已经发现有人因为胎教不当,贴着肚子给胎儿放音乐,使出生的婴儿“听力受损”。

在国际科学界,关于胎儿出生前是否会产生意识的争论仍将继续存在,胎教究竟是否有用的争论也将存在,胎教的研究仍将继续。重要的是,与其急于不择方法胎教,不如把功夫用在科学保胎养胎上。

婴儿期的发展2 ——思维与智力

思维的发生发展:质变和量变

皮亚杰的观点1、婴儿期处于感知运动阶段:刚出生的婴儿对世界的了解很少,只能利用一出生都具有的反射(图式)去学习和解决问题,婴儿在与环境的相互作用过程中(同化与顺应),不断的修正这些简单的早期图式,随着运动能力的进一步提高,图式很快变的越来越复杂。

2、感知运动阶段的亚阶段

第一分阶段(出生~1个月)

儿童出生后以先天的无条件反射适应外界环境,并且通过反射练习使先天的反射更加巩固(如使吮吸奶头的动作变得更有把握),还扩展了原先的反射(如从本能的吸吮扩展到吸吮拇指、玩具,在东西未接触到嘴时就作吸吮动作等)。这一阶段称为反射练习期。

第二分阶段(1~4、5月)

在先天反射的基础上,儿童通过整合作用,把个别的动作连接起来,形成了一些新的习惯,如寻找声源,用眼睛追随运动的物体。这一阶段称为习惯动作时期。

第三分阶段(4、5~9个月)

儿童在视觉与抓握动作之间形成了协调,能用手摸、摆弄周围的客体。活动不再囿于主体自身,开始涉及对物的影响,物体受到影响后又反过来进一步引起主体对它的动作。即主体与客体之间通过动作和动作结果造成的影响发生了循环关系,最后渐渐使动作(手段)与动作结果(目的)产生分化,出现了为达到某一目的而行使的动作,智慧动作开始

萌芽。第三阶段称有目的动作形成时期。

客体永久性:哥白尼式的革命

定义:当客体在视野中消失时,仍知道该客体的存在

阶段3的婴儿开始能够根据客体当前的运动方向作出推断,预期客体将来的位置。在这之前他们是眼不见,心不想的。

贝拉吉恩的客体永久性测验

阶段3婴儿的局限

尽管该阶段婴儿出现了客体永久性概念,但只有存在一些表明客体继续存在的见得着的迹象时,婴儿的搜索行为才会产生。

例如,如果快速地用一块抹布将物体和婴儿持物的手盖上,即使婴儿手里已经抓住物体,阶段3的婴儿将不能取回这一物体(Grach,1972;Grach&Landers,1971);相反,婴儿可能手里继续紧紧握着物体,却茫然地四处环顾似乎不知自己手里还有东西;或者放掉物体抽出空手,却没有进一步的搜寻行为。

第四分阶段(9~11、12个月)

目的与手段已经分化,智慧动作出现。一些动作图式被当作目的,另一些动作图式则被当作手段使用。儿童能运用不同的动作图式来对付新遇到的事物,如用抓、推、敲、打等多种动作。但该阶段儿童只会运用已有的行动图式,还不会创造或发现新的动作顺应世界。此阶段称为手段与目的的分化并协调期。

该阶段的A非B错误

当儿童看到物体X藏在盖子A下面,他会高兴地移开盖子而抓取物体;重复藏起物体几次,儿童重复发现物体几次;然后,极其缓慢而明显地将x藏于处于A一侧的盖子B底下,确定儿童看见了这个动作。阶段4的儿童总是立即再一次到盖子A底下寻找物体,然后当他在那里找不着物体时就放弃了寻找行为。

原因:阶段4的儿童还没有明确而自觉的心理表象,仅仅是在这一情境中发展出一些感知运动习惯或行为规则;根据皮亚杰的解释,该阶段自我的动作与客体之间的分化还没完成;X还不是最终要完成的真正独立于动作的?°思考中的客体?±(object?aof?acontemplation)。

第五分阶段(1~1.5岁)

通过加入新的动作成分之后的尝试错误,第一次有目的的通过调节来解决新问题。但是,这时的儿童还没有形成沿着一定的方向,有目的地去构成新方法的能力,新方法的发现纯属尝试中的偶然。?°尝试错误期?±。

儿童逐渐学会在最后看到物体消失的地方寻找物体。

阶段5婴儿的局限

他们不能想象或表征物体位置的进一步变化,即物体在视野中消失后仍可能发生的位置变化。

例如,将一个小物体放进一个帽子里,反转帽子,把它放在一块布的下面,并悄悄地将物体置于布底下并抽走空空的帽子。典型的阶段5的儿童只能在帽子中寻找物体,对于物体在帽子中看不到但可以推测出来的移动,婴儿还不能表征。按皮亚杰的话说,儿童能够处理见得到的移位,但还不能处理看不见的移位。

第六分阶段(1.5~2岁)

显著特征是儿童除了用身体和外部动作来寻找新方法外,开始在头脑里用?°内部联合?±方式解决新问题。

运用表象模仿别人做过的行为来解决眼前的问题,标志着感知动作期的结束,新阶段的开始。

3、对皮亚杰的评价

合理之处: 儿童通过对环境中客体的作用来学习有关世界的知识;关于认知发展顺序的主要框架,以及在婴儿期逐步增加的认知成就,基本上是正确的。

挑战与质疑

发展应该是以更加缓慢的方式进行的连续渐进的推进。波浪式发展(西格勒的研究)夸大了动作发展和认知发展之间的联系(证据:没有四肢的儿童也表现出正常的认知发展)

文化导致的差异

思考:4个月大的婴儿不去寻找地毯下的玩具的原因是什么?

原因

皮认为,这个时候的儿童还没有获得客体永久性的概念。

其它研究者认为,也许还没有学会寻找物体所必须的动作机能;也许仅仅反映了这个时期婴儿记忆的缺陷。皮没有发现是因为他使用的方法太难。实际上,当采用更适合该年龄阶段的任务的时候,在3个半月的婴儿身上就发现了客体永久性的迹象出现(Baillargeon ,1987;Mandler,1990;Spelke,1991;Aguiar & Baillargeon,2003)

婴儿知觉和思维研究的启发

第一,以前低估了婴儿的能力,包括皮亚杰。但是,这种低估有多严重并无定论。

第二,婴儿在许多能力上令人惊异的早熟,将我们关于婴儿发展的观念推向一个更具有先天论取向的方向。某些能力出现得那么早,似乎它们必定主要是与生俱有的,而不是通过经验构建的。

第三,天性---教养互动中的教养方面也存在问题。任何人都会人为,经验在儿童的发展中均起着某种作用,但是哪些类型的经验起作用以及确切起着什么作用,目前还不清楚。哪个婴儿更聪明:智力的个体差异

智力是对个体认知发展的静态评价,但智力是一个复杂的概念,也是一个难以理解的概念。

定义婴儿的智力比成年人更难,这是因为很难找到评价婴儿智力的基本指标。

婴儿发展量表

1、格塞尔发展量表:对婴儿的评价涉及到4个方面:动作技能(平衡)、语言使用、适应性行为(如探索)、个人-社会(自己吃饭和穿衣服),这4个方面的总分被称为发展商数(Gesell,1946)

2、贝利婴儿发展量表:该量表用来评价2-42个月婴儿的发展。关注两个领域:心理能力(感知觉、记忆、学习、问题解决和语言)和动作能力(精细和粗大的动作机能)(Bayley,1969)

婴儿时期的智力能够预测将来的智商吗

早期的发展量表为婴儿当前的发展水平提供了一种快速简单的描述,能够让我们以客观的方式分辨出某个婴儿的发展与其同年龄儿童相比是提前还是落后了。特别是在识别显著落后于同伴,需要立即给与特别注意的婴儿时,这类量表尤其有用。

但这类量表不适合用于预测婴儿未来的发展。用这些量表测得儿童1岁时发展相对滞后,并不一定表明他在5岁、12岁或25岁也表现出迟缓的发展。多数对婴儿行为的预测与成人智力的关系不大(Siegel,1989)

不同年龄IQ的相关

年龄 6 9 12 18

? 3 .57 .53 .36 .35

? 6 .80 .74 .61

儿童发展心理学 (1)

此资料根据重点所着,只供学习参考,不可用于商业行为!! 第一章 一、发展心理学:人类个体发展心理学,它研究个体从受精卵形成到死亡的整个生命过程中心理和行为的发生与发展的规律,以及人生各个阶段的心理年龄特征。 二、儿童发展心理学(年龄范围出生到17-18岁左右):是发展心理学的一门分支学科,是研究儿童心理发展规律的科学。 三、儿童发展心理学研究的内容:①描绘儿童心理发展的普遍模式;②揭示儿童心理发展的原因和机制;③解释和测量个别差异;④探究不同环境对发展的影响;⑤提出帮助和指导儿童发展的具体方法 四、遗传决定论以优生学创始者高尔顿为代表,他认为个体发展及其品性早在生殖细胞的基因中就决定了,发展只是内在因素的自然展开,环境与教育仅起引发作用。 五、环境决定论以行为主义创始人华生为代表。 六、相互作用论的代表人物是皮尔杰。相互作用论的基本论点:①遗传与环境的作用是相互制约、相互依存的;②遗传与环境的作用是相互渗透、相互转化的;③遗传与环境、成熟与学习对发展的作用是动态的 七、关键期:它是从植物学、生理学和形态学移植过来的,人类胎儿在胚胎期(2—8周)是有机体体内系统(呼吸系统、消化系统、神经系统等)和器官迅速发育生长的时期。这时的有机体对外界抵抗力十分微弱,胎儿受到不良刺激影响,很容易造成先天缺陷,这个时期就是生长发育的关键期。 八、最佳学习期——劳伦兹 九、德国生理学家、实验学家普莱尔在1882年出版了第一部科学的、系统的儿童心理学着作《儿童心理》。它标志着科学儿童心理学的正式诞生,普莱尔则成为科学儿童心理学的奠基人。 十、最早讲授儿童心理学的儿童心理学家是陈鹤琴,其着作《儿童心理之研究》是我国较早的儿童心理学教科书,他用日记法进行了3年的追踪观察。 十一、横向研究:在同一时间里,对不同年龄的儿童进行观察,实验或测量,探究心理发展规律或特点的研究优点——时间短、取样大。缺点——由于被试来自不同年龄的个体,不一定能正确地反映心理发展的连续过程和特点。十二、纵向研究:对同一个或同一群体,在较长的时间内进行定期的观察、实验或测验,探究心理发展规律。优点——通过对个别或若干个体的长期追踪性研究,可以获得心理发展连续性和阶段性的资料,尤其是可以弄清发展从量变到质变的飞跃,探明早期发展与以后阶段心理发展的关系。缺点——时间长、耗资多 十三、跨文化研究(交叉文化研究):是指同一个课题通过对不同社会文化背景的儿童进行研究,以期探讨儿童心理发展的共同规律和不同的社会生活条件对儿童心理发展的影响。 第二章 一、胎儿正常发育的条件:①孕妇的营养②孕妇的疾病③药物④辐射⑤孕妇的情绪 二、身体的发展——儿童生长具有的四个显着的时期:①从出生到2岁,发展十分迅速;②2岁到青春发育期,发展较平缓;③青春发育期开始,发展急剧迅速,变化极大;④15、16岁到成熟,发展又趋缓慢 三、动作发展的规律:①从上至下;②由近及远;③由粗到细或由大到小 第三章 一、评定新生儿感觉的几种方法:①发射行为;②定向反射习惯化和去习惯化;③身体运动和脸部表情;④视觉偏爱 二、定向反射:当一个新异刺激出现时,一个个体,包括新生儿都会产生定向反射 三、习惯化:同样的刺激如果反复地呈现,最后就会使原先出现的定向反射完全消失的现象 四、去习惯化:在个体已对某种刺激形成习惯之后,又出现新的刺激,这时的个体又产生了反射行为,表明个体能将新刺激与旧刺激加以区别的这种对新事物的兴趣现象。 五、新生儿(颜色视觉)①近视眼;②色盲 六、形状知觉:①婴儿是带着观察复杂的模式超过简单的模式的偏爱而出生的;②婴儿还喜欢看清晰的图像;③婴儿还喜欢看活动的和轮廓多的图形;④在其他情况相同的条件下,新生儿更喜欢注视曲线,不喜欢注视直线或角 七、深度知觉:新生儿产生深度知觉是在9个月的时候。 八、视崖实验:吉尔森和瓦尔克做的实验。描述:P70

儿童心理学知识点

儿童心理学知识点

儿童心理学考点知识 一、名词解释 1.超出预期策:是从情感维度处理教材、呈现教学内容的策略。它的内涵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恰当地处理教学材料,使呈现的教学内容超出学生的预期,引发学生的兴趣情绪,以有效调节学生的学习心向,提高其学习的积极性。 2.先行组织者:是先于学习任务本身呈现的一种引导性材料,它要比原学习任务本身有更高的抽象、概括和包容水平,并且能清晰地与认知结构中原有的观念和新的学习任务关联。 3.记忆策略:是指主体对自己记忆活动的有意识控制和由主体所使用的那些能增强记忆效果的方法或认知活动。 4.元记忆:是人们对自己记忆过程的理解和认识,主要包括元记忆知识和元记忆监控。 5.强化:是语言学习的必要条件,特别强调“强化依随”(即紧跟在言语行为之后的强化的刺激)在儿童言语行为形成过程中的决定作用。 6.纵向研究:也叫追踪研究,是在比较长的时间内,对儿童的心理发展进行有系统的定期的研究。 优点:系统地、详尽地了解心理发展的连续过程和量、质变的规律。 缺点:样本的减少反复测量时间较长 7.元认知:是关于认知的认知,是个体对自己的认知加工过程的自我察觉、自我反省、自我评价与自我调节,它包括元认知知识、元认知体验和元认知监控三个部分。 8.最近发展区:是指实际的发展水平与潜在的发展水平之间的差距。前者由儿童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而定,后者则是指在成人的指导下或是与能力较强的同伴合作时,儿童能够解决问题的能力。 9.文化比较法:不同文化间比较,可以了解人类发展是否存在普遍性规律,防止将在一个文化背景下得出的结论过度类化;了解文化因素对个体发展的影响。 10.儿童(小学生)心理学:小学生心理学是发展心理学的一个分支,是研究小学生心理活动的特点和规律的科学。 二、填空 1.小学生心理学研究的基本问题: ①遗传与环境的问题②发展的普遍性和个别差异问题 ③发展的连续性和可变性④发展的质变和量变 2.注意的品质包括哪些方面? ⑴注意的广度 —也称注意的范围,是指在单位时间内所注意到对象的数量。 ?小学生注意的广度随年龄的增长、知识经验的丰富而逐渐发展。 ?女生注意广度高于男生。 ⑵注意的稳定性 —指把注意集中保持在某一对象(事物或操作活动)上时间的长短。 ?年龄—小学低年级学生可以连续集中注意20分钟左右,中年级学生可达25分钟左右,高年级可保持30分钟左右; ?与学生的知识经验、个性特点及刺激的性质,呈现方式有关; ?性别—女性注意的稳定性高于男生。

儿童发展心理学复习题及答案

《儿童发展心理学》复习题及答案 一、填空: 1、参照国内外现行的年龄阶段划分方式,我们将儿童心理发展分为(1)新生儿期,(2) 乳儿期,(3)婴儿期,(4)童年早期或幼儿期,(5)童年中期,(6)童年晚期或少年期,(7)青年早期。 2、信息加工理论认为信息加工经历这几个阶段:感觉登录、注意、知觉、短时记忆、长时 记忆。 3、帮助儿童克服害怕的心理治疗方法有:对抗性条件作用、系统脱敏法、模特塑造法、认 知疗法。 4、在有关人格发展阶段的理论阐释中,弗洛伊德强调本能的作用,自我是伊底和超我的奴 仆;埃里克森更强调自我的作用,相信超我能引导心理性欲向着社会所规定的方向发展。 5、按照进行的目的性分类,幼儿的游戏分为:(1)创造性游戏,(2)建筑性游戏,(3) 教学游戏,(4)活动性游戏等几类。 6、根据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儿童的攻击性行为是通过外部强化、替代性强化和观察与 模仿范性获得的。 7、儿童获得道德认识上的发展必须摆脱自我中心和实在论,理解到别人有着与自己不同的 看法,从而发展自己与别人不同的自我概念。 二、选择: 1、我国最早讲授儿童心理学的是儿童心理学家(2)。 (1)肖孝嵘(2)陈鹤琴(3)黄翼 2、(3)是具有特定遗传功能最小单位,是储存特定遗传信息的功能单位。 (1)染色体(2)DNA (3)基因 3、弗洛伊德的心理性欲发展阶段中,3—7岁儿童处于(3)阶段。 (1)口唇期(2)肛门期(3)性器期(4)潜伏期(5)生殖器 4、(1)是儿童个性实现社会化的重要场所。 (1)家庭(2)幼儿园(3)儿童游乐场所 5、(3)可以帮助儿童克服冲动与攻击性行为,还有助利他行为的实践。 (1)观点或角色的采择(2)交往技能的训练(3)角色扮演 三、判断: (√)1、儿童的先天素质不是单纯由遗传基因决定的,儿童的先天素质是遗传基因和胎儿发育的环境因素之间复杂的相互作用的结果。 (×)2、儿童大脑各区的成熟程序是由前往后分别进行的,其程序是枕叶、颞叶、顶叶、额叶。 (×)3、后天环境的优劣将影响儿童心理发展的速度、水平和特点。 (√)4、情绪作为一种适应能力是通过后天的学习获得的。 (√)5、儿童的个性,从一开始就带着自身已有的特点在于周围的人、周围的环境发生相互作用中发展起来。 (×)6、男女两性认知差异的年龄倾向反映了男女儿童在认知差异上的不平衡性。 (√)7、儿童与同伴交往的能力和水平是衡量个性和社会性成熟的重要标志。 (√)8、游戏是一种现实与想象相结合的,为了满足认识和身体需要的轻松自由的学习活

发展心理学复习大纲

(9022)《发展心理学》复习大纲 第一章绪论 一、发展心理学的定义(重点) 二、发展心理学的研究内容 1、心理发展的原理 2、年龄特征(重点) 三、科学儿童心理学的诞生(重点) 1、创始人 2、标志性的代表作 四、从儿童发展到毕生全程发展的研究 1、霍尔:青年心理学 2、荣格:成人心理学 3、发展心理学的问世(重点) 4、毕生发展心理学 五、思考题: (一)名词解释:发展心理学、种系发展、年龄特征 (二)简答题 1、发展心理学的主要研究内容。 2、种系发展与个体发展的区别与联系 第二章发展心理学理论(重点) 一、精神分析的发展观(重点、难点) 1、弗洛伊德的心理发展阶段说(重点) 2、艾里克森的心理发展观(重点) 二、行为主义的心理发展观 1、华生的发展心理学理论 2、斯金纳的发展心理学理论 3、班杜拉的发展心理学理论 三、维果斯基的心理发展观(重点、难点) 1、社会文化—历史发展观 2、教学与发展的关系 四、皮亚杰的心理发展观(重点、难点) 1、皮亚杰的发展观 2、心理发展的实质和原因 3、发展的阶段

五、思考题: (一)名词解释:最近发展区、同化、顺应、图式 (二)简答题 1、弗洛伊德的心理发展阶段说 2、埃里克森的心理发展观。 3、班杜拉的观察学习的四个阶段。 (三)论述题 1、试比较弗洛伊德与埃里克森理论的心理发展理论。 2、试论述维果斯基的心理发展观。 3、试论述皮亚杰的心理发展观。 第三章发展心理学研究方法 一、发展心理学研究的特殊性与研究原则 1、发展心理学研究的特殊性 2、发展心理学研究的原则(重点) 二、发展心理学研究的设计(重点) 1、纵向研究(重点) 2、横向研究(重点) 3、聚合交叉研究 三、发展心理学研究的基本方法 (四)发展心理学研究结果的分析与呈现 (五)发展心理学研究方法发展的新趋势 四、思考题: (一)名词解释:纵向研究、横断研究 (二)简答题 1、简述发展心理学研究的特殊性。 2、简述发展心理学研究的基本原则。 (三)实验设计:请用分别采用纵向研究、横断研究和聚合交叉研究设计三个实验。 第四章胎儿的发展(了解内容,略) 一、遗传基因与胎儿的发展 二、遗传疾病 三、母亲自身条件对胎儿发展的影响 四、母亲疾病对胎儿发展的影响 五、药物等对胎儿发展的影响 六、母亲的情绪状态对胎儿发展的影响 七、母亲所处环境对胎儿发展的影响

儿童发展心理学分析(另附表格)

发展心理学期刊分析 080411235 学前112吴婷 首先,我想讲讲我的第一印象,我发现这些论文基本上很少不是合作完成的,而且有的是同一个人和不同的人合作,或者同一些人运用一样的调查结果,写出了不一样思路的论文,开拓思维,让人印象深刻。其次,我觉得其中还是有些不足的,比如说,大家的研究方法大部分都采取问卷法,它时间短,取样大,但是我觉得准确率并不一定高,而且只能反应当时的时代特征,不能反应社会变迁下的特征,如果要探究心理发展的趋势及经验对后期心理发展的连续过程和特点的话,还是要采用追踪研究等方法。而追踪研究的时间都不是很长,大概为一年左右少则几个月,我认为如果在时间精力经济的允许下,如果能把时间适当延长就好了,这样的研究结果的稳定性就大大提高了。 从婴儿到初中生各个年龄阶段的儿童,每个年龄段都有不一样的特点,每一个年龄段的学习成长都是不一样的。这些论文从不同角度探讨了这些特点,使的我大概了解了儿童的成长过程。下面我从各方面谈谈我认为未来儿童发展心理学的发展趋势和一些观点。 心理方面 心理方面注重儿童情绪,自我调节,关注抑郁儿童,特别是流动、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5-12对汶川地震后灾区的儿童也十分留心观察他们的心理发展,体现了现在这个社会对现在处于边缘,得不到正常关爱的儿童的人性化关怀。我相信随着不断各个大城市不断涌入的民工潮,越来越多的孩子会成为留守儿童,或是随着父母打工仔各个城市辗转的留守儿童也满满增多,心理学势必会越来越侧重对流动、留守儿童的研究。 社会、家庭适应方面 这一方面关注了社会变迁下,儿童情绪的发展、家庭教育中的亲子关系、社会交往中的同伴关系以及社会适应方面。应该说,人们对孩子的认识一直在发生着改变,从以前的“小大人”,到现在不止关注孩子的家庭表现,也把视野投向了更远的社会大环境。新的社会出现了各种各样的问题,典型的比如网瘾、家庭的低社会经济地位、家庭暴力、父母工作压力大离婚率升高等等,儿童无论从生理还是心理,越发的早熟,所以我们更应该从小关注孩子,特别是社会适应方面,帮助他们健康的实现从孩子到成人的转变。 行为方面 重点关注了儿童的攻击性行为、幼儿园游戏行为、亲社会行为等等,行为是心理的外化,所以行为不是特别侧重的研究对象。但是我们研究的心理很多都是通过观察儿童行为获得的,所以我们还是要学习儿童的生理。 学习方面 考察儿童的概念定义、空间概念、阅读、归纳推理等,以及焦虑情绪对学习的影响。考试制度不断改革,但却万变不离其宗,数学科目的重要性也逐渐凸显,许多测试也是用数学来考察儿童的思维。未来对数学领域儿童的研究我觉得也会越来越多。 语言方面 语言方面研究了很多,比如说语音意识、语言感知,英语学习(口语、英语课堂焦虑等)、汉语语音障碍、语言机制,范围很广。儿童现在“开口”越来越早,现在社会所需要的语言

发展心理学知识

发展心理学知识 第一节概述 1.心理发展,广义包括心理的种系发展(动物心理学)、心理的种族发展(人类心理的历史发展)和个体的心理发展,狭义仅指个体的心理发展。 发展心理学以个体从出生到衰亡的一生全程的心理发展现象为研究对象,总结出心理发展的规律。 心理发展的性质:整体性、社会性、活动性、规律性。 心理发展的规律性: (1)普遍性和特殊性的统一。个性的心理活动,是共性和个性的统一体,即遵循着普遍性和特殊性统一的规律。 (2)方向性和顺序性。从简单到复杂、从低级向高级发展。 (3)不平衡性。出生后的第一年是个体一生中发展速度最快的时期,婴幼儿期属第一发展加速期;童年期是发展速度较快的缓慢发展期;少年期(主要指青春发育期)是第二个加速发展期; 青年期发展达到高峰,进入成熟期;中年期处于平稳发展变化阶段;老年期呈下降趋势。 2.心理发展学的研究内容: (1)心理发展中各年龄阶段的特征 心理发展与年龄有密切联系,表现在: a.时间是心理发展的一个维度; b.心理发展与年龄大致对应,绝非同步对应; c.年龄和心理 发展不是因果关系。 (2)心理发展的基本理论 a.遗传和环境在心理发展中的作用问题,这是心理发展的动因,是心理发展的本质问题; b.心理发展的连续性和阶段性的关系问题,这是心理发展过程的问题; c.心理发展的内动力和外动力的关系问题; d.“关键期”问题 3.发展心理学研究的功能有描述、解释、预测和控制四种。 4.发展心理学研究的设计方式 (1)横向研究设计——在某一特定的时间,同时对不同年龄组的被试者进行比较研究的设计方式,又称为横向比较研究。 优点:适用性和时效性; 缺点:人为的联结性、可能存在组群效应。 (2)纵向研究设计——对相同的研究对象在不同的年龄或阶段进行的长期的反复观测的设计方式,也称为纵向跟踪研究。 优点:能够系统地了解心理发展的连续过程,揭示从量变到质变的规律。 缺点:时效性较差(耗费时间、人力、物力),被试者容易流失,可能出现练习效应和疲劳效应。 (3)纵横交叉研究设计 对不同年龄组的被试者进行横向研究,然后再进行纵向研究,将两种设计方式的优缺点取长补短。

完整word版,发展心理学考试重点 详细整理版

第一章绪论 1、发展心理学(背):发展心理学是研究个体从受精卵开始到出生、成熟直到衰老、死亡的生命全过程中心理发生发展的特点和规律的科学。简言之,研究毕生心理发展的特点和规律的科学精神分析理论的心理发展观 (1)弗洛伊德的发展心理学理论 弗洛伊德认为潜意识中的性本能是人心理的基本动力,是决定人和社会发展的永恒力量。他的研究多集中在人格方面。 弗洛伊德修订了自己早期把精神活动分为意识和无意识的这种二分法而引入了自我、本我、超我的人格结构。 ①本我 本我:本我是原始本能的自然表现,在人格中最难接近而又最有力的部分,类似于“无意识”的概念,遵守“快乐原则” 年龄越小,本我作用越重要,婴儿几乎全部处于本我状态。本我可能闯入梦境。 ②自我 自我:从本我中发展出来的本我与现实世界的中介,遵守“现实原则”,属于意识结构部分, 随着儿童长大,他们发现不能凭冲动随心所欲,要考虑后果和现实经验,这种合理的思维方式就是自我。 ③超我 超我:超我包括良心和自我理想,超我遵守“道德原则”,部分属于潜意识部分属于意识 前者是超我中惩罚性、消极性和批判性的部分,告诉个体不能违背良心;后者是由积极的雄心、理想构成的,是抽象的东西,使个体为之奋斗。超我代表着道德标准和人类生活的高级方向。超我和自我都是人格的控制系统,但自我控制的是本我的盲目的激情以保持机体免受损害;而超我则有是非标准,它不仅力图使本我延迟得到满足,而且可能使本我完全不能获得满足。超我与本我有其对立的一面。 (2)艾里克森的心理发展观 师承于安娜·弗洛伊德的艾里克森,提出了人的八个发展阶段 艾里克森的人格发展学说既考虑到生物学的影响,也考虑到文化和社会因素。他认为在人格发展中,逐渐形成自我的过程在人及其周围环境的交互作用中起着主导和整合的作用。 名词解释: 积极强化作用:由于一种刺激的加入增进了一个操作反应发生的概率的作用 消极强化作用:由于一个刺激的排除而加强了某一操作反应的概率的作用 (3)班杜拉的发展心理学理论 ①观察学习理论 观察学习:通过观察他人所表现的行为及结果而进行学习(名词解释) 观察学习的强化可以是三种,即:直接强化、替代强化、自我强化 观察学习过程包括四个组成部分,即:注意、保持、复现、动机 2.维果斯基的文化—历史发展观 苏联的维果斯基创立了文化—历史发展理论。 心理发展的实质:一个人的心理在环境与教育的影响下,在低级的心理机能的基础上,逐渐向高级的心理机能转化的过程。(质变的过程) 心理发展与教学:①最近发展区思想 最近发展区:(名解) 维果茨基认为,至少要确定两种发展的水平,第一种水平是现有发展水平,这是指儿童独立活动时所要达到的解决问题的水平。第二种是在指导的情况所达到的解决问题的水平,也是通过教学所获得的潜力。这两者之间的差异就是最近发展区。 ②教学应该走在发展前面

发展心理学知识点总结

一、什么是发展? 发展是指个体从受孕到死亡的过程中,连续性和系统的变化。 系统性——有序、模式化、相对持久 连续性——跨时间的稳定性、对过去反应的的连续性 二、发展的过程: 成熟(maturation):由成长过程而非学习、受伤、疾病或者别的生活经历导致的身体或行为上的发展变化。 学习(learning):由个体的经历或实践导致的个体行为(或行为潜能)相对持久的变化。 三、发展的基本特点: 是一种持续和渐变的过程 是一种整体过程 具有可塑性 受历史和文化背景的影响 四、研究发展的目的: 描述:描述所有人都会遵循的一般道路(发展的典型道路),包括变化的典型方式(常态发展)和个体的差异(特殊发展)。 解释:解释观察到的变化及变化产生的原因。 优化发展(预测和控制):通过提供研究的结果帮助人们向积极的方向发展,达到优化的目的。 什么是发展心理学? ?发展心理学(development psychology)是研究个体从受精卵开始到出生、成熟、衰老的生命全程(life-span)中,心理发生、发展的特点和规律的科学;简言之,就是研究个体毕生心理发展的特点和规律的科学。 ?发展心理学研究各种心理活动的年龄特征。 广义发展心理学是指研究种系和个体心理发生与发展的科学。 ?所谓种系心理发展,指的是从动物到人类的心理演变过程。这个演变过程包括: ?动物心理学 ?民族心理学 ?个体发展心理学 狭义发展心理学即个体发展心理学:所研究的是个体从出生到成熟到衰老的生命全程中各阶段的心理特点和规律。 ?个体心理发展的过程也是一个社会化的过程。所谓社会化是指个体掌握和积极再现社会经验、社会联系和社会关系的过程。 发展心理学研究中的基本问题 发展心理学具体研究问题: 1.有关心理发展原理或规律的理论问题 心理发展的基本原理 先天VS后天 主动VS被动 阶段VS连续 发展的终点是开放的还是有最终目标的? ●遗传决定论V.S. 环境决定论

儿童发展心理学复习题及答案

儿童发展心理学复习题及答案. 《儿童发展心理学》复习题及答案 一、填空: (3)1、(2)乳儿期,1)新生儿期,参照国内外现行的年龄阶段划分方式,我们将儿童心理发展分为((7)青年早期。(5)童年中期,(6)童年晚期或少年期,婴儿期,(4)童年早期或幼儿期, 信息加工理论认为信息加工经历这几个阶段:感觉登录、注意、知觉、短时记忆、长时记忆。2、

帮助儿童克服害怕的心理治疗方法有:对抗性条件作用、系统脱敏法、模特塑造法、认知疗法。3、在有关人格发展阶段的理论阐释中,弗洛伊德强调本能的作用,自我是伊底和超我的奴仆;埃里克森4、更强调自我的作用,相信超我能引导心理性欲向着社会所规定的方向发展。(4)(3)创造性游戏,(2)教学游戏,5、按照进行的目的性分类,幼儿的游戏分为:(1)建筑性游戏,活动性游戏等几类。根据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儿童的攻击性行为是通过外部强化、替代性强化和观察与模仿范性获得6、 的。儿童获得道德认识上的发展必须摆脱自我中心和实在论,理解到别人有着与自己不同的看法,从而发7、 展自己与别人不同的自我概念。 二、选择: 1、我国最早讲授儿童心理学的是儿童心理学家(2)。 (1)肖孝嵘(2)陈鹤琴(3)黄翼 2、(3)是具有特定遗传功能最小单位,是储存特定遗传信息的功能单位。 (1)染色体(2)DNA (3)基因 3、弗洛伊德的心理性欲发展阶段中,3—7岁儿童处于(3)阶段。

(1)口唇期(2)肛门期(3)性器期(4)潜伏期(5)生殖器 4、(1)是儿童个性实现社会化的重要场所。 (1)家庭(2)幼儿园(3)儿童游乐场所 5、(3)可以帮助儿童克服冲动与攻击性行为,还有助利他行为的实践。 (1)观点或角色的采择(2)交往技能的训练(3)角色扮演 三、判断: (√)1、儿童的先天素质不是单纯由遗传基因决定的,儿童的先天素质是遗传基因和胎儿发育的环境因素之间复杂的相互作用的结果。 (×)2、儿童大脑各区的成熟程序是由前往后分别进行的,其程序是枕叶、颞叶、顶叶、额叶。 (×)3、后天环境的优劣将影响儿童心理发展的速度、水平和特点。 (√)4、情绪作为一种适应能力是通过后天的学习获得的。 (√)5、儿童的个性,从一开始就带着自身已有的特点在于周围的人、周围的环境发生相互作用中发展起来。 (×)6、男女两性认知差异的年龄倾向反映了男女儿童在认知差异上的不平衡性。 (√)7、儿童与同伴交往的能力和水平是衡量个性和社会性成熟的重要标志。 (√)8、游戏是一种现实与想象相结合的,为了满足认识和身体需要的轻松自由的学习活动。 (×)9、儿童社会化的内容就是使儿童了解社会,成为一个适应社会的人。 (√)10、道德情感的发展是一个从外部控制向内部控制转移的、不断内化的过程,有了良心和羞愧感,就有可能使儿童自觉地克制不良行为。 四、概念解释: 1、元认知:儿童对自己认知功能的认识和控制力。 2、智力:是适应环境的能力,是学习的能力;是抽象思维能力,是问题解决和决策能力。 3、性别角色:是被社会认可的男性和女性在社会上的一种地位,也是社会对男性和女性在行为方式和态度上期望的总称。 4、移情:指儿童在觉察他人情绪反映时所体验到的与他人共有的情绪反映,是理解和共享其他人的感情的能力。

《发展心理学》课后习题及解析

发展心理学 课后习题及答案作者:张贵

一、名词解释 1、发展心理学:研究个体从受精卵开始到出生、成熟直到衰老的生命全程中心理发生发展的特点和规律,简言之,研究毕生心理发展的特点和规律。 发展心理学研究的是各种心理活动的年龄特征。具体地说,研究心理发展的年龄发展范围,应当包括两个主要部分和四个有关的方面。 两个主要部分:一是人的认知过程(智力活动)的发展的年龄特征,包括感觉、知觉、记忆、思维、想象等,思维的年龄特征的研究是其中最主要的一环;二是社会性发展的年龄特征,包括兴趣、动机、情感、价值观、自我意识、能力、性格等,人格的年龄特征是其中最主要的一环。 为了研究生命全程或个体毕生心理发展年龄特征的这两个主要部分,还必须结合研究如下四个方面的问题:一是心理发展的社会生活条件和教育条件;二是生理因素的发展;三是动作和活动的发展;四是言语的发展。 2、社会化:是个体掌握和积极再现社会经验、社会联系和社会关系的过程。 3、年龄特征:人的心身在生命进程中表现出量和质两方面的变化,且与年龄有密切的联系,既表现出连续性,又表现出发展的阶段性,形成年龄特征。 二|、简答与论述。 1、请举例说明发展心理学研究的四个基本问题。 答:第一、人类心理和行为是先天的还是后天的;第二,人类对待环境的关系是主动的还是被动的;第三,人类心理发展是分阶段的还是连续的;第四,发展的终点是开放的(发展变化能持续下去)还是有最终目标的。 2、请简述儿童心理学和发展心理学的诞生和发展。 答:科学儿童心理学诞生于19世纪后半期。德国生理学家和实验心理学家普莱尔是儿童心理学的创始人。诞生的标志是1882年出版的《儿童心理学》。西方儿童心理学的产生、形成、演变和发展,大致可分为四个阶段。19世纪后期之前为准备时期;从1882年至第一次世界大战,是西方儿童心理学形成时期;两次世界大战之间,是西方儿童心理学的分化和发展时期;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是西方儿童心理学的演变和增新时期。 从儿童心理学到发展心理学有一个演变过程。(一)霍尔将儿童心理学研究的年龄范围扩大到青春期;(二)精神分析学派对个体一生全程的发展率先作了研究;(三)发展心理学的问世及其研究。一般认为发展心理学诞生的标志为1957年,美国《心理学年鉴》用“发展心理学”作章名,代替了惯用的“儿童心理学”。 3、请根据自己的理解,解释以下五种智力新理论:多元智力理论、成功智力理论、真智力理论、生物生态学理论、情绪智力理论。 答:(1)多元智力理论:由霍华德.加德纳提出。共计八种智力,分别为逻辑—数学、语言、自然主义、音乐、空间、身体运动、人际间(社交)、内心的(自知)。 (2)成功智力理论:由斯皮尔博格提出。包括1、分析性智力—用以发现好的问题解决办法。分析智力解决那些界定清晰、答案与方法唯一的问题;2、创造性智力—用来找对问题。创造智力解决条件模糊不全、方法与答案多样的问题;3、实践性智力—用以解决实际工作和生活中的问题。实践智力解决条件模糊不全、方法与答案多样、且与日常经验密切相联的问题。 (3)真智力理论:由大卫.帕金斯提出。三个主要成分:神经智力、经验智力及反省智力. (4)生物生态学理论:美国心理学教授塞西在对传统智力心理测量学理论批评的基础上于1990年提出了信息加工取向的智力的生物生态学模型。这一模型主要有四个基本假设,即智力是一个多种资源系统;生物潜能与环境力量的相互作用;适宜的“最近过程”是智力发

发展心理学知识

发展心理学知识 第一节概述 发展心理学是研究个体心理发生、发展(从出生到衰亡生命全程)规律的学科。 发展心理学广义包含:心理的种系发展、心理的种族发展和个体心理发展;狭义指个体心理 发展。 心理发展的基本性质:方向性和顺序性;不平衡性;普遍性和差异性;增长和衰退的辩证统一;连续性和阶段性的统一。 发展心理学研究:1.遗传素质与环境和教育因素究竟是以什么样的关系制约着心理的发展; 2?心理的连续不断发展与阶段性跳跃之间是如何有机统一的;3?在心理发展中个体的自生成、 自发展的内在动力与外在动力之间是怎样取得平衡的;4?不同心理机能发展过程中是否有各 自的“关键期”,这一时期与发展可塑性的关系如何。 福禄贝尔“恩物” 1882普莱尔《儿童心理》标志科学儿童心理学的诞生。 1957美国《心理学年鉴》用《发展心理学》取代《儿童心理学》作为文章名称,从此确立了发展心理学在心理学中的地位。 发展心理学研究方法:横断研究(最常用),纵向研究,两者相结合的交叉设计。 单因素论:遗传决定论高尔顿“人的能力得自遗传”,霍尔“一两遗传胜过一吨教育”,詹森 “智商的80%来自遗传”。环境决定论华升12个婴儿…… 二因素论:施太论、吴伟士相互决定论:皮亚杰 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 心理发展实质是适应;动作是源泉;过程是构建。 认知结构的发展射击图式、同化(整合到已有,量变)、顺应(质变)、平衡。 影响儿童心理发展的基本因素:成熟、经验、社会环境和平衡。 儿童心理发展分4个阶段: 3 8

班杜拉(新行为主义)的社会学习理论 三元交互决定论,观察学习(观察学习是一种示范行为学习,是通过替代强化),主体的自 我调节作用。 维果斯基文化-历史发展论和心理发展观 最近发展区、教学应走在发展前面、学习的最佳时期(建立在正在开始又尚未形成的机能之上)。 柯尔伯格的道德发展理论(采用道德两难故事法研究)道德发展的先后次序是固定不变的。人的道德判断基本分3种水平,6个阶段 第二节婴儿期的心理发展 婴儿期年龄范围0-3岁。 婴儿动作的发展始于新生儿的无条件反射和继而发展起来的条件反射。 婴儿动作发展是心理发展的源泉或前提;是心理发展的外部表现;促进了空间认识的发展;促进了社会交往能力的发展。 婴儿动作发展遵循一定的规律:从整体动作向分化动作发展;从不随意动作向随意动作发展;具有一定的方向性和顺序性(头尾原则、近远原则、大小原则)。 独立行走是婴儿发展的一个里程碑。 成熟是训练的前提条件,训练对成熟只能起到加速或延缓作用。 感知觉是个体发展中最早发生、最早衰退的,婴儿感知觉的发展不是被动的过程,而是主动 的、有选择的心理过程。 吉布森通过视崖装置发现6个月婴儿具有深度知觉。 婴儿方位知觉的发展为:先上下(3)、次前后(4)、再左右(5、7-8)。 延迟模仿的出现标志着婴儿表象记忆和再现能力的初步成熟。 婴儿直觉行动思维特点:直观性和行动性;间接性和概括性;缺乏对行动结果的预见性和计划性;思维的狭隘性;思维与语言开始联系,开始出现形象性特点。 语言发展理论:后天学习论(斯金纳、班杜拉);先天成熟论(乔姆斯基,转换生成语法理 论,语言获得装置);环境和主体相互作用论(皮亚杰)。 婴儿笑的发展:自发性微笑、无选择性社会性微笑、有选择性社会性微笑。 婴儿哭的发展:生理反射性哭、应答性哭、操作性哭、社会性哭。 婴儿恐惧的发展:本能的恐惧、与知觉和经验相联系的恐惧、怕生、预测性恐惧。 婴儿气质类型:容易型、困难型、迟缓型、混合型。 鲍尔比婴儿依恋的发展阶段:无差别的社会反应阶段、有差别的社会反应阶段、特殊情感连 结阶段。 艾斯沃斯婴儿依恋类型:安全型依恋、回避型依恋、反抗型依恋。婴儿期自我意识的发展表现为主体我与客体我的发展。 第三节幼儿期的心理发展幼儿期的年龄范围是3-6 岁。

发展心理学模拟试题及复习资料

发展心理学模拟试题及答案 2011-12-03 10:27 来源: 1.儿童心理学的创始人是( )。 A.普莱尔 B.格塞尔 C.施太伦 D.达尔文 【答案】A 2.通过分析儿童的绘画、日记、作文等以了解儿童心理的方法是( ) A.实验法 B.测验法 C.观察法 D.作品分析法 【答案】D 3.在柯尔伯格的道德发展理论中,“好孩子”定向阶段的特征是( )。 A.对成人或规则采取服从的态度,以免受到惩罚 B.认为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意图和需要 C.考虑到为自己塑造一个社会赞同的形象 D.开始从维护社会秩序的角度来思考什么行为是正确的 【答案】C 4.皮亚杰认为,心理发展的决定因素是( )。 A.成熟 B.练习和习得经验 C.社会经验 D.平衡 【答案】D 5.根据埃里克森的观点,3~6岁的儿童其心理发展阶段是( )。 A.主动与内疚阶段 B.勤奋与自卑阶段 C.同一性与角色混乱阶段 D.亲密与孤独阶段 【答案】A 6.具体运算阶段思维的特点之一是具有( ) A.演绎推理能力 B.守恒法 C.直观形象性 D.自我中心

【答案】B 7.心理发展的生物前提是( ) A.环境 B.成熟 C.遗传 D.教育 【答案】C 8.狼孩现象主要是由( )因素造成的。 A.先天 B.后天 C.遗传 D.狼奶 【答案】B 9.认为遗传对心理发展作用的大小依赖于环境的变化,而环境作用的发挥,也受到遗传限度的制约,这种理论是( ) A.遗传决定论 B.环境决定论 C.二因素论 D.相互作用论 【答案】D 10.创造性地提出了儿童认知发展的四个阶段的理论,描述了从婴儿期到青春期的认知发展顺序的心理学家是( )。 A.皮亚杰 B.华生 C.艾利克森 D.柯尔伯格 【答案】A 11.皮亚杰认为7~12岁的儿童的认知水平正处在( )。 A.感知运动阶段 B.前运算阶段 C.具体运算阶段 D.形式运算阶段 【答案】C 12.个体盲目地接受社会习俗和规则,并且认为,只要接受了这些社会规则,他们就可以免受指责。他们不再只遵从其他个体的标准,而是遵从社会秩序。这处于柯尔伯格提出的( )。 A.前习俗水平 B.习俗水平

青少年发展心理学专题

湖南师范大学本科课程论文 论文题目浅谈青少年情绪心理问题 课程名称青少年发展心理学专题 姓名学号 学院日期 (以下内容由教师填写) 课程论文简要评语 得分: 评阅教师签名: 年月日

浅谈青少年情绪心理问题 摘要:青少年在这个社会快速发展、竞争日益激烈的特殊时期,承负了来自社会、学校、家庭等多方面的期待和压力。最近几年,因为青少年的心理健康失衡带来的种种问题越来越受到社会的广泛关注。而青少年自杀、犯罪等种种惨剧的发生,给了我们沉重的警示。本文着眼于青少年的情绪情感与自我意识的问题做了一个大致的思考。 关键词:青少年;情绪情感;自我意识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关于大学生的负面消息和各类极端事件被媒体所曝光,从2008年的马加爵杀人事件,到2013年4月的上海复旦大学投毒事件,一件件触目惊心的极端事件,给人们敲响了警钟。“这些天子骄子,他们到底是怎么了?他们的心理出现了什么问题?导致这些事情的原因究竟何在?” 作为一个特殊的社会群体,青少年们正处于一个敏感时期,社会对他们的要求很高,家长对他们的期望很大,而他们自身的成才欲望也很强。但是他们的心理大多尚未成熟,面对日趋激烈的学习及就业压力,许多学生感到力不从心,由于其心理脆弱,适应能力差,就容易出现情绪不稳定或心理失衡的现象。而在这时候,作为一个已基本度过大学的青年,我认为,情绪是可控的,青少年们应该努力控制情绪,增强自我意识。青少年的自我意识在整个个性的发展与形成中,有着不可忽视的重要地位与作用,不同的教育方式对青少年自我意识的影响是不同的。青少年是介于儿童和成人之间的过渡阶段,体现着个体成熟度的自我意识在这个阶段得到了重要发展,所以要抓住机会,以有效的策略提高青少年的自我意识,并促进其健康、顺利地发展,增强其自我调控的能力并激励他们完善和超越自我,使青少年的自我意识日趋完善。 一、培养青少年情绪和自我意识的主观积极性 (一)青少年的自我意识与情绪情感特点 青少年的良好发展取决于自我意识和情绪情感高度统一。自我是青少年整个人格形成的核心。在心理学中,“自我”,也称“自我意识”或“自我概念”,是指个体对自己各种身心状况总和的意识。它包括对自己的生理状况、心理特征

发展心理学专业术语表

发展心理学专业术语表 acceleration 加速 accommodation 顺应 acquired immune deficiency syndrome (AIDS) 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active engagement 积极参与 acute medical conditions 急性疾病 adaptation 适应 adolescence 青少年期 adolescent growth spurt 青春期发育突进 adolescent rebellion 青春期叛逆 affordances 可用性 alleles 等位基因 altruism 利他主义 ambivalent (resistant) attachment 矛盾型(抗拒型)依恋 animism 泛灵论 anorexia nervosa 神经性厌食症 anoxia 缺氧症 Apgar scale 阿普加量表 art therapy 艺术疗法 assimilation 同化 asthma 哮喘 attachment 依恋 attention-deficit/hyperactivity disorder 注意力缺陷/多动症authoritarian 专制型 authoritative 权威型 autism 自闭症 autobiographical memory 自传体记忆

autonomy versus shame and doubt 自主对羞愧和怀疑 autosomes 常染色体 avoidant attachment 回避型依恋 basic trust versus basic mistrust 基本信任对基本不信任 Bayley Scales of Ifant Development 贝雷婴儿发展量表 behavior therapy 行为治疗 behavioral genetic 行为遗传学 behaviorism 行为主义 behaviorist approach 行为主义的方法 bilingual 双语使用者 bilingual education 双语教学 bioecological theory 生态学理论 birth trauma 产伤 body image 身体意象 brain growth spurts 脑的发育加速期 Brazelton Neonatal Behavioral Assessment Scales 布氏新生儿行为评价量表bulimia nervosa 神经性贪食症 bullying 欺负 canalization 定型化 case study 个案研究 cell death 细胞死亡 central executive 中央执行 central nervous system 中枢神经系统 centration 中心化 cephalocaudal principle 头尾原则 cesarean delivery 剖腹产 child-directed speech (CDS) 儿语化

2016考研发展心理学知识要点:青少年自我发展

2016考研发展心理学知识要点:青少年 自我发展 2016考研发展心理学知识要点:青少年自我发展 1.青少年自我发展的一般特征 (1)初中生自我意识高涨 青春期是自我意识发展的第二个飞跃期(第一个在1-3岁),他们的内心世界越发丰富,常常用很多心智用于内省。这也导致了个性上的主观偏执,一方面总认为自己正确;另一方面总感到别人在挑剔自己。初中者这种突然高涨的自我意识,使个性出现了暂时的不平衡性,即并普遍存在反抗心理和情绪上的矛盾。 (2)高中生自我意识高度发展 高中生自我意识的发展对于其形成稳定的人格特征以及价值观等方面均具有决定性的作用,基本特点归结如下: ①自我意识中独立意向的发展 ②自我意识成分分化(形成自我和超我) ③强烈地关心着自己的个性成长 ④自我评价的成熟 ⑤较强的自尊心 ⑥道德意识高度发展 自我形象:个人对自己的态度,包括三个互相联系的成分,即认知成分、情感成分、品行成分 自我形象在高中阶段已趋于稳定。 自我评价:个体对自身思想、能力、水平等方面所作的评价,是自我调节机制的主要成份 自我评价能力只有在高中阶段才开始成熟 2.自我同一性的发展 (参考P6 艾里克森的心理发展观,关于自我同一性的结构、内容、过程、功能目前处于极大的争议中。——MJ注) 个体在青少年期必须对自己和他人有较充分的了解。当然,这里的他人是指与自己有重要关系的人。同一性的概念具有双重含义,一是指坚持自我整合感,二是指坚持与他人分享一些基本经验(Erikson,1959) 处于青少年晚期的个体,会对自己的核心本质产生强烈的好奇和疑问。在努力为自己心中的问题寻找答案的过程中,他们必须把自己过去已经与他人建立的关系和未来的志向结合起来进行考虑,通过重新检验获得有选择的反馈。在这一过程中,同一性就好比一个基点,使个体在社会关系中获得必要的、连续性的经验。许多女性不符合同一性发展标准,他们趋向于被动地社会化,通过留心别人的行为来界定自己的同一性。 同一性获得:个体成功将自我许多成分统合,形成明确的世界观和前景目标。 将内部的信仰和价值观与新的外部的社会需求整合在一起,促进个体从事积极有意义的行为。

《发展心理学》期末考试试题

医学院2009—2010学年第二学期 《发展心理学》期末考试试题 专业、班级::学号: 一、名词解释(每题4分,共20分) 1、自我意识 2、同化与顺应 3、发展心理学 4、自我中心 5、依恋 二、填空题(每空1分,共16分) 1、以皮亚杰为代表的语言相互作用论主从认知结构的发展来解释语言的发展,认为语言能力是大脑一般认知能力的一个方面,而认知结构的发展是_______________相互作用的结果。 2、自我介于本我与_______________之间,它的作用是既满足基本需要,又要控制和压抑本我的过分冲动。 3、柯尔伯格采用两难故事法研究了儿童的道德发展,他将道德发展分为三种水平,前习俗水平,习俗水平,_______________。 4、儿童的身体发育有两个加速期,第一个加速期为,第二个加速期为。 5、道德行为发展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亲社会行为和_______________行为的发展方面。 6、观察学习包括四个过程:注意过程、_______________、运动复现过程、知觉过程。 7、婴儿的思维具有_____________特点,幼儿期的思维特点_____________,小学时期思维的基本特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在个体发展中,婴儿时期的主导活动是_______________,幼儿期的主导活动_______________,进入小学后儿童的主导活动是_______________,成年后是以_______________为主导活动。 9、关于个体心理发展和种系心理发展关系的理论,20世纪初的霍尔提出__________。 10、发展不仅有量的变化,更重要的是_______的变化。 三、单项选择(在每小题的四个备选答案中,选出一个正确的答案,并将其填在题干的括号。每小题1分,共2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