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章 国际传播与全球传播

第13章 国际传播与全球传播
第13章 国际传播与全球传播

第13章国际传播与全球传播

1.什么是国际传播?国际传播的主体有哪些?

答:(1)国际传播的含义

国际传播(international communication)是以国家社会为基本单位,以大众传播为支柱的国与国之间的传播。国际传播具有很强的政治性,并与国家或民族利益紧密联系。

国际传播是一种古已有之的传播活动,自人类历史上出现国家以后就已存在。国家元首的互访、外交家的斡旋与游说,国与国之间政治、经济、军事的交流、谈判与协商等等,都属于国际传播的范畴。

(2)国际传播的主体

①国家——国家是国际传播的基本主体

②国际机构(international organizations)——以国家为单位建立的政府间常设机构,如联合国等。

③超国家机构(supranational organizations)——指其决定在某种程度上或范围内对成员国政府拥有拘束力的国际机构,如欧盟、世界贸易组织等等。

④同盟或地区集团(alliances and regional blocs)——制度化程度不如前二者高,主要以条约或共同声明形式结成的、具有期限性的联盟组织,如北大西洋公约组织、前华沙条约组织以及东南亚国家联盟等等。

⑤跨国组织或运动(trans-national organizations and movements)——非政府的跨国组织或团体,例如教会、国际红十字会、国际奥委会、世界环保组织、世界妇女大会等等。

⑥国内各种集团或组织(sub-national groups)——如政党、工会以及各种利益集团。在许多场合,这些团体、组织或集团直接或间接对国家对外政策以及各种国际问题产生重要的影响。

⑦个人——尤指那些在国际问题上拥有广泛影响的社会活动家、知名专家学者或舆论领袖

2.什么是全球传播?我们应该从哪些方面理解全球传播?

答:(1)全球传播的含义

在20世纪末,全球传播(global communication)问题成了举世瞩目的新焦点,也成为传播学研究的一个新领域。关于什么是全球传播,目前还很难找到一个确切的定义。一般认为,全球传播是国际传播的扩大和发展,它既包括传统的国际传播的各个领域,又拥有自己的全新课题。

(2)应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理解全球传播:

①全球传播的出现与跨国传播科技的发展和全球信息化的进程密切相关

卫星通信技术、跨国广播电视、计算机通信网络等新媒介的发达和普及,形成了一个全球性的信息传播系统:它们所带来的,是远距离传播的信息量与质的飞跃以及不同国家、民族和个人之间的跨国界信息交流的普遍化和日常化。

②全球传播的主体多元化

在传统的国际传播中,传播主体主要是国家社会及其代表,以及各种各样的政府间国际机构。而在全球传播当中,在国家和政府问机构继续扮演重要角色的同时,传播主体出现了多元化的趋势。这里既包括各种各样的跨国活动团体,也包括以开拓世界市场为目的的企业,还包括活跃在电子网络上的众多个人。

③具有跨国传播功能的个人媒介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从目前的现状而言,全球传播的主要媒介依然是广播、电视、报刊等大众传媒,但与此同时,具有跨国传播功能的个人媒介,如国际电话、传真、个人电脑以及因特网上电子邮

件、数据库等各种信息收集、处理和传输的手段和工具,也正在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④在全球传播中,许多全世界、全人类范围的问题受到人们的重视

在传统的国际传播中,不同国家之间的双边关系和多边关系是人们关注的焦点,而在全球传播中,人们关心的对象与范围已经不再局限于本国和本民族,他们还必须作为“地球村”的一员而思考和行动。

⑤全球传播中的文化关系越来越占据重要位置

全球传播同样具有很强的政治性,国际政治和国际关系依然占据着核心地位。但与此同时,由于跨国界、跨文化的交往和信息传播日益频繁,不同国家、民族之间的文化接触、摩擦、碰撞和融合以及由此产生的世界影响等问题,越来越占据重要的位置。

3.谈谈全球信息化的冲击和影响。

答:全球性信息传播系统的形成正在产生着世界性的影响。具体说来有以下三个方面:(1)经济全球化的发展

经济信息的全球性实时传播的实现使得生产、流通和消费各领域的全球经济一体化关系越来越密切,牵一发而动全身。1998年东南亚金融危机的普遍冲击以及中国的人民币不贬值政策对稳定国际金融市场所起的巨大作用,就是其最好的例证。

(2)政治全球化的加速

政治全球化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国内政治与国际政治的界限变得越来越模糊,二是地理政治向全球政治的变化。

(3)文化的交流、融合、摩擦和冲突的全球化

文化输出和文化传播的比重增大是当今时代全球传播的一大特色。与此同时,它还伴随着激烈的摩擦和冲突;文化传播的背后,还有着复杂的政治、经济和意识形态的利益关系。

4.随着跨国卫星电视的发展,传统的国际广播概念发生了哪些变化?

答:(1)传统的国际广播

国际广播曾是国际传播中最重要的电波媒介,它的基本特点是:①它特指短波电台的对外播音;②运营机构一般是政府或公共机构;③节目一般是专门为外国人或海外侨民制作的,内容以新闻为主,主要目的是为了宣传本国政策、介绍本国情况。

(2)跨国卫星电视发展对传统国际广播的冲击

这种传统的国际广播的作用和影响,正在受到新兴的跨国卫星广播电视的冲击。这主要表现在:

①新的跨国卫星广播电视以影像传输为主;②其运营和节目提供者除少数政府或公共机构外,主要是商业媒介;③卫星电视的节目一般不是为海外观众专门制作的,大多是直接转换国内频道,节目内容除了新闻和信息服务以外,电视剧、电影、大众娱乐、体育、MTV 等等占据了主要部分。④国际传播媒介过去主要执行对外宣传功能,而如今则担负起了全面的文化输出的任务。

5.世界信息生产和流通的失衡状态反映了什么性质的问题?

答:现行的全球性信息系统并不是一个机制合理、结构平衡的系统,而是存在严重的不平衡和不平等状况。

(1)世界信息生产和流通的失衡状态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①当今世界上“信息富有国”和“信息贫困国”之间的两极分化十分严重;②少数发达国家凭借自己强大的经济、技术和资本实力控制着当今世界的信息生产和传播,造成了世界信息单向流通的不平衡、不平等结构;③这种结构维护的是少数发达国家的利益,而把大多数发展中国家置于受控制、受支配的地位。

(2)世界信息生产和流通的失衡状态的性质

在信息时代,信息不仅作为一种基本资源对国家的经济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由于它含

有特定的观念、价值和意识形态,对一个国家的政治和文化也产生重要的影响。信息和传播上的劣势,意味着在国际竞争中的劣势,意味着受控制和受支配的地位。

6.简述“新世界信息秩序”论争的过程及其实质。

答:(1)“新世界信息秩序”论争的过程

“新世界信息秩序”论争是发展中国家为了维护自身利益、围绕建立“均衡、平等”的世界信息传播新秩序问题而与发达国家之间展开的一场旷日持久的大论战。这场论战可分为三个阶段:

①从1973年的《阿尔及尔宣言》到1978年的《大众传媒宣言》

这个阶段是发展中国家力量集结的时期,提出了“消除信息领域的殖民化”和“创造新型国际传播秩序”的口号,以不结盟运动的各种论坛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为舞台,与以美英为主的发达国家进行了频繁的交锋。

②从1978年的《大众传媒宣言》到1980年的麦克布莱德委员会报告(《多种声音,一个世界》)发表以后

这是论争不断走向激化的时期。麦克布莱德委员会附属于教科文组织,其设置目的是调查世界信息流通的现状,探讨建立“新秩序”的方法和途径。该委员会中发展中国家代表居多数,西方发达国家相对孤立。《麦克布莱德报告》在多方面反映了发展中国家的立场、观点和要求,其发表意味着发展中国家取得论战的胜利。其后,西方发达国家组织反击,美英相继退出教科文组织。

③美英退出教科文组织直到现在

在这个时期,由于美国退出,教科文组织财政发生困难,不得不做出某些退让,但关于建立“新世界信息传播秩序”的目标和原则,一直得到广大发展中国家的坚定支持。20世纪80年代末以后,随着世界格局的变化和全球信息化的发展,跨国传播中的信息主权以及文化冲突问题成为人们新的关注内容。

(2)“国际传播新秩序”论争的实质

这场争论的实质是控制与反控制的斗争。西方国家的根本目的是要通过信息在全球的自由传播,即通过推行文化帝国主义和新殖民主义,来对发展中国家进行文化控制,从而使其依附于西方国家的利益。而发展中国家则力图打破这种被控制的局面,争取文化和信息传播的自主权,维护本国的意识形态稳定和文化安全。

7.《关于信息非殖民化的新德里宣言》有哪些要点?

答:《关于信息非殖民化的新德里宣言》是1976年不结盟国家在印度举行首脑会议发布的宣言。这个宣言的内容包含了以下几个要点:

(1)地球世界上的信息流通处于严重的不合理和不平衡状态。信息传播手段集中在极少数发达国家手中,绝大部分国家只是发达国家传播信息的被动的接受者。

(2)这种状况有使殖民地时代的统治与依附关系恒久化的危险。换句话说,它导致着极少数国家对“传播什么”以及“怎样传播”的信息决断权的绝对控制。

(3)世界的信息发布掌握在发达国家的极少数几家大通讯社手中。绝大多数发展中国家了解外界的情况必须依赖于它们,甚至连自己的形象受到歪曲也只能被迫忍受。

(4)阻碍第三世界国家政治和经济发展的现行信息依附关系是殖民制度的后遗症。

(5)在信息手段受到少数国家垄断的状况下,所谓“信息自由”只是少数发达国家根据自己的意志选择和传播信息的自由,不仅如此,它还意味着其他绝大多数国家和民族客观、正确地传播信息和获得信息的权利在事实上受到剥夺和否定。

这个宣言在世界上产生了广泛的反响,成为团结广大发展中国家的重要指针。

8.解释下列名词概念:《大众传媒宣言》、《麦克布莱德报告》、《塔罗瓦尔宣言》

答:(1)《大众传媒宣言》

《大众传媒宣言》是教科文组织1978年通过的一个宣言。其初衷是要发表一项关于传媒规范的共同宣言。但由于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之间意见的冲突,这个宣言最终成为了一个妥协的产物,它只规定了大众传媒活动的一般准则和规范,并没有解决任何实质性问题。因此,这个宣言并没有引起各国的重视,甚至在新闻传播学界也没有引起多大反响。

(2)麦克布莱德报告

《麦克布莱德报告》即《多种声音,一个世界》,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下属的国际传播研究委员会(又称“麦克布莱德委员会”)对世界信息基础组织结构和传播资源进行了三年的调查研究而得出的成果。

1980年由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出的,于同年的贝尔格莱德大会上通过。该报告倡导建立世界信息传播新秩序,主张通过放松版权法规、促进信息传播技术自由交流、鼓励第三世界国家出版业发展及更多的传播资源共享等措施来改善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信息传播资源不平等的状况。该报告的通过,意味着发展中国家在“新世界信息秩序”之争中取得了重大胜利。

(3)《塔罗瓦尔宣言》

《塔罗瓦尔宣言》是代表西方国家垄断大媒介利益的国际性院外活动集团——“世界自由出版委员会”(WPFC)于1981年在法国的塔罗瓦尔召集的“自由之声”集会所发表宣言。该宣言认为,教科文组织决议将会导致各国政府对新闻出版自由的控制,关于新世界流通秩序的“论争本身对报道自由和言论自由的基本原则就是有害的”,西方国家在这个问题上付出了过于昂贵的代价,必须坚决予以抵制和反对。当时美国的里根政府对《塔罗瓦尔宣言》明确表示了支持的态度。

9.试析国际新闻选择中的价值标准。

答:新闻选择通常体现着传播媒介的政治立场和态度。国际新闻的选择加工是有一定价值标准的。国际报道中的新闻价值研究揭示,流通于世界的国际新闻的大部分,都是根据西方的新闻价值标准而选择和加工出来的,它们服务于发达国家的利益和目标,并对发展中国家的社会发展产生着严重的危害。

这主要表现在把美国和西欧描述为文明、民主、进步的象征;发展中国家不仅存在问题,而且往往与动乱、战争、落后、愚昧等消极印象联系在一起;西方媒介通常仅挑选发展中国家的“坏新闻”加以报道,而且充满了文化的偏见。

在70年代末80年代初,国际传播学会曾受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委托,进行了一项题为“媒介中的外国新闻”大型研究。这项以29个国家为对象的研究显示:

(1)国际新闻报道具有一定的选择标准,这在全世界任何媒介中都可以发现;

(2)所有的传播媒介,都突出强调报道本国的事件或人物;

(3)在西方媒介支配着世界的新闻生产和流通的情况下,美国和西欧在世界各地都是最经常的新闻话题;

(4)仅次于美国和西欧的,是关于纷争、灾难或混乱的“异常事件”话题;

(5)第三世界和社会主义国家,除非作为“异常事件”的发生地得到报道,否则很少出现在国际新闻当中;

(6)国际新闻的主要提供者是少数几家西方大媒介和通讯社,许多发展中国家的传播媒介只能从这样一些外部信源那里“选择”或“翻译”新闻,仅仅起到一种“二次把关”作用。

可以看出,在西方传媒的报道中,发展中国家不但存在感弱,而且往往受到歪曲性的报道。西方资本主义媒介并不是公正、客观的报道国际新闻的,而是有着自己的一套新闻价值体系,新闻信息的传播,不仅是少数发达国家维护自己现存的支配地位和利益的手段,而且是推行新的全球战略的工具。

10.什么是信息主权?它与国家主权的关系是什么?

答:(1)信息主权的含义

信息主权是指一个国家对本国的信息传播系统进行自主管理的权利,是信息时代国家主权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个概念是在全球信息化、国家主权面临新的威胁因素的背景下提出来的。它包括三方面的内容:①对本国的信息资源进行保护、开发和利用的权利。②不受外部干涉,自主确立本国的信息生产、加工、储存、流通和传播体制的权利。③对本国信息的输出和外国信息的输入进行自主管理和监控的权利。

(2)信息主权与国家主权的关系

信息主权是信息时代国家主权的重要组成部分。信息化使各国国内信息系统与全球信息系统连成一体,国内系统受到国外因素更为直接的影响。来自外部的信息干扰,有可能使一国的信息系统遭到破坏,使国家失去危机管理能力而陷于混乱。尤其是在世界信息单向流通的不平衡结构下,传播弱国的信息主权没有任何保障,这种状况使它们在政治、经济、文化各个领域处于极为不利的状态。

因此,信息主权是国家主权的有机组成部分,一个国家对自己的信息传播资源和传播制度应该拥有主权,这是在信息时代保障国家主权完整的重要条件。

11.试析冷战结束后个别超级大国推行霸权主义的主要策略。

答:冷战结束后,个别超级大国并没有放弃争霸全球的战略,反而加快了实施这一战略的步伐。其主要策略是:

(1)直接使用军事手段对其他主权国家实行高压政策。

(2)使用经济制裁、经济掣肘或制造金融动荡来左右别国经济局势。

(3)使用信息手段来干预别国内政,如利用民族矛盾挑动他国内战和分裂,利用反体制势力或“人权”问题制造他国政治和社会秩序的混乱等等。在跨国传播技术十分发达的今天,信息手段可以说已经成了个别强权国家干涉别国内政的最廉价、最常用的手段。

12.什么是文化帝国主义或媒介帝国主义?它有哪些特点?

答:(1)文化帝国主义的含义

文化帝国主义又称媒介帝国主义(media imperialism),是文化研究领域的重要概念之一,这一概念是在20世纪60年代反对“新帝国主义”的国际环境下诞生的。文化帝国主义并不是一个孤立的现象,它是现代帝国主义总过程的一部分。

苏利文认为文化帝国主义指的是来自发达国家、包含着与支配者利益相关的文化价值或观点的商品、时尚或生活方式等流向发展中国家市场,创造出某些特定的需求或消费形态,而发展中国家的民族文化在不同程度上受到外国(主要是西方)文化的侵害、取代或挑战,受支配程度越来越高的状况。

另一位学者席勒认为,文化帝国主义就是“在某个社会步入现代世界系统过程中,在外部压力的作用下被迫接受该世界系统中的核心势力的价值,并使社会制度与这个世界系统相适应的过程”。

在文化扩张的过程中,由于大众传播媒介是一种最有力的制度化手段,因此文化帝国主义也称为“媒介帝国主义”。在探讨媒介帝国主义之际,人们更关注两个极为现实的问题:一是跨国传播媒介的高度集中和垄断,二是由这种垄断体制所形成的信息单向流通所产生的文化后果。

(2)文化帝国主义的特点

一般认为,文化帝国主义有三个特点:①它以强大的经济、资本实力为后盾,主要是通过市场而进行的扩张过程;②它是一种文化价值的扩张,即通过含有文化价值的产品或商品的倾销而实现的全球性文化支配;③由于信息产品的文化含量最高,因此这种文化扩张主要是通过信息产品的传播而得到实现的。

中海运供应链报告

第七章供应链管理 中海集装箱运输股份有限公司(中海集运)是中国海运集团所属主要从事集装箱运输及相关业务的多 元化、国际化经营企业。 公司经营范围涉及集装箱运输、船舶租赁、揽货订舱、运输报关、仓储、集装箱堆场、集装箱制造、修理、销售、买卖以及船舶管理服务等领域。中海集运拥有一支现代化、大型化、年轻化、低碳化的经营船队,可为全球客户提供安全可靠、快捷高效的班轮运输服务。截至2014年5月底, 船队规模148艘,整体运载能力达

65.6万标箱,位居全球班轮行业第7位。其中4000标箱以上大型船舶83艘,合计57.4万标箱,占总运力的86.4%,平均运力6910标箱,平均船龄6.78年。 中海集运船队挂靠全球60多个国 家(地区)的180多个港口。80余条国际、国内班轮航线以及东南亚、中国华南、华北、长江支线群,连同分布在全球102个国家和地区的110家代理、287个营业网点及其7000名员工共同构筑起中海集运全球化经营 服务网络,全面实现了“营销网络化、服务一体化”。

中海集运旗下拥有集运香港、南非控股、南美控股、中海码头、浦海航运、五洲航运、大连万捷等数十家控股、参股企业。依托集团产业优势,公司整合了包括船队、码头、集卡、仓储、铁路、空运等多种资源,形成了海铁联运、海空联运、水水联运、水陆联运等多种运输方式,成功打造了完整的集装箱综合航运物流产业链,可为全球客户提供全程的“门—门”服务。 秉持“诚信四海、服务全球”的企业宗旨,中海集运在全球推行统一的客户标准化服务,为客户研发一揽子

物流解决方案,提供EDI、CARGO等 电子商务服务,并通过全方位的运输监控,降低物流成本,进一步提升客户的市场竞争力。如今,“CHINA SHIPPING”已成为全球客户心目中 优质服务的一张名片! 中海集装箱班轮航线发展到目 前已拥有内外贸干支线80余条,航 线服务范围覆盖整个中国沿海、亚洲、

李彬《传播学引论》笔记、考研真题和典型题详解(批判视野中的全球化与大众传播)【圣才出品】

第十二章批判视野中的全球化与大众传播 12.1复习笔记 【知识框架】 【重点难点归纳】 一、何谓全球化 1.全球化的概念 按照流行观念亦即西方的观念,全球化俨然就是某种三位一体的发展趋势,即经济全球化、政治全球化和生活方式全球化,其中经济全球化又居于核心地位,所以在许多情形中全球化往往等同于经济全球化。

2.主要的认识与态度 (1)把全球化视为人类历史一个晚近的发展时期和一种普适的进化过程,属于一种不可阻挡、不可逆转、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大趋势。这种认识以所谓新自由主义为代表。 (2)另一种认识与态度是批判性的,它把全球化看做“西方文明”/“现代文明”的新一轮全球扩张,亦即资本主义的新一轮全球扩张以及由此导致的世界性不平衡与不平等格局,所以全球化在历史观上属于西方中心论,在价值观上属于西方中心主义。这种认识以新马克思主义或新左翼为代表。 二、“依附理论” 1.依附理论——第一套系统化的全球化批判理论 依附理论认为,资本主义及其全球扩张不仅将整个世界联为一体,而且导致全球范围的不平衡状态,在近代历史上造成一种“中心—边缘”的发展格局,而中心部分的发达与边缘部分的不发达或欠发达密切相关,是同一历史过程的两个相反相成的方面。因此,边缘地区与世界经济的融合并非像李嘉图说的是发挥各国比较优势、对各国都有益无害的过程,而是由资本主义核心地区的资本积累所限定的一种依附性关系。 创始人是马克思主义的政治经济学家萨米尔·阿明。 依附理论在解释或解读全球化方面不失为一种科学、系统而深刻的思想,但对于如何打破这种两极化格局则又不免显得无力与无奈。 2.世界体系 世界体系理论与依附理论具有密切而内在的思想亲缘,他们不仅立论一致,观点相似,思考的角度与思想的色彩颇多共通与共鸣,而且两派代表人物也经常彼此交叉,比如依附理

第13章 国际传播与全球传播

第13章国际传播与全球传播 1.什么是国际传播?国际传播的主体有哪些? 答:(1)国际传播的含义 国际传播(international communication)是以国家社会为基本单位,以大众传播为支柱的国与国之间的传播。国际传播具有很强的政治性,并与国家或民族利益紧密联系。 国际传播是一种古已有之的传播活动,自人类历史上出现国家以后就已存在。国家元首的互访、外交家的斡旋与游说,国与国之间政治、经济、军事的交流、谈判与协商等等,都属于国际传播的范畴。 (2)国际传播的主体 ①国家——国家是国际传播的基本主体 ②国际机构(international organizations)——以国家为单位建立的政府间常设机构,如联合国等。 ③超国家机构(supranational organizations)——指其决定在某种程度上或范围内对成员国政府拥有拘束力的国际机构,如欧盟、世界贸易组织等等。 ④同盟或地区集团(alliances and regional blocs)——制度化程度不如前二者高,主要以条约或共同声明形式结成的、具有期限性的联盟组织,如北大西洋公约组织、前华沙条约组织以及东南亚国家联盟等等。 ⑤跨国组织或运动(trans-national organizations and movements)——非政府的跨国组织或团体,例如教会、国际红十字会、国际奥委会、世界环保组织、世界妇女大会等等。 ⑥国内各种集团或组织(sub-national groups)——如政党、工会以及各种利益集团。在许多场合,这些团体、组织或集团直接或间接对国家对外政策以及各种国际问题产生重要的影响。 ⑦个人——尤指那些在国际问题上拥有广泛影响的社会活动家、知名专家学者或舆论领袖 2.什么是全球传播?我们应该从哪些方面理解全球传播? 答:(1)全球传播的含义 在20世纪末,全球传播(global communication)问题成了举世瞩目的新焦点,也成为传播学研究的一个新领域。关于什么是全球传播,目前还很难找到一个确切的定义。一般认为,全球传播是国际传播的扩大和发展,它既包括传统的国际传播的各个领域,又拥有自己的全新课题。 (2)应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理解全球传播: ①全球传播的出现与跨国传播科技的发展和全球信息化的进程密切相关 卫星通信技术、跨国广播电视、计算机通信网络等新媒介的发达和普及,形成了一个全球性的信息传播系统:它们所带来的,是远距离传播的信息量与质的飞跃以及不同国家、民族和个人之间的跨国界信息交流的普遍化和日常化。 ②全球传播的主体多元化 在传统的国际传播中,传播主体主要是国家社会及其代表,以及各种各样的政府间国际机构。而在全球传播当中,在国家和政府问机构继续扮演重要角色的同时,传播主体出现了多元化的趋势。这里既包括各种各样的跨国活动团体,也包括以开拓世界市场为目的的企业,还包括活跃在电子网络上的众多个人。 ③具有跨国传播功能的个人媒介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从目前的现状而言,全球传播的主要媒介依然是广播、电视、报刊等大众传媒,但与此同时,具有跨国传播功能的个人媒介,如国际电话、传真、个人电脑以及因特网上电子邮

日本索尼集团公司建设全球物流供应链案例

日本索尼集团公司建设全球物流供应链案例 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 随着经济发展的全球化,通过节约物资消耗和提高劳动生产率来降低生产成本的做法已转向非生产领域,特别是物流领域,索尼集团公司也不例外。 负责这场与承运人展开全球性物流谈判的是索尼集团公司副总裁、索尼物流采购公司总经理三岛先生。他的主要任务是:落实成交条件,扩大物流成本节约范围。至于在全球性谈判中究竟要选用哪一家承运人,三岛先生认为,这不仅要看承运人开出的运价,那是表面现象,而且要看承运人实质性的东西,即全面评估有关承运人过去3年中经营业绩、信誉程度、交货速度、船舶规范和性能,以及如客户服务、售后服务、经营管理作风、经营风险意识、员工自身素质等因素。 前不久,三岛先生去H国G船务公司商谈集装箱托运事宜,走进G公司大厦就像走进一家四星级宾馆……他第一个想法是,光是这座大厦每年的物业管理费用,不知要用多少集装箱的运费才能填补。尽管G公司的高规格招待和那么多高层人士热诚陪同令他感动,但为了索尼公司自身利益,三岛先生最终还是没有和G公司签约。 索尼集团公司每年都要举行一次与承运人进行全球性物流洽谈会,通过谈判把计划性集装箱货运量分配给选中的承运服务提供人。在合同中,索尼集团公司作为签约一方给另一方一年的集装箱运量的许诺,但如果在一年中,索尼提供的箱量低于许诺,索尼向承运人赔款;如果箱量超过许诺,索尼不要求承运人提供回扣。两年多来,索尼集团公司把许诺箱量和一旦低于实际托运量就赔款的合同条款应用于对美国的贸易航线中。迄今在对美航线中这个合同条款用得比较普遍,而在其他贸易航线中,托运人通常不愿意向承运人承诺集装箱的年总托运量。在合同中,索尼只要求承运人提供半年至一年的运价本。索尼集团公司这样做的目的,无非是为了加强与承运人的合作和联系,建立质量上乘、价位低廉的物流链服务网络。 索尼集团公司还有一个独特之处是,在处理自己的产品远洋运输业务中,往往是与集装箱运输公司直接洽谈运输合同而不是与货运代理洽谈,但是在具体业务中,索尼乐意与货运代理打交道。索尼集团公司与其他日本实业公司不同的是,索尼与日本许多实力雄厚的航运集团,如商船三井、日本邮船、川崎船务等结成联盟。但是索尼集团公司在业务上始终保持

传播学13 国际传播与全球传播 复习提纲

第十三章国际传播与全球传播 第一节从国际传播到全球传播 一、国际传播 概念: 国际传播是以国家社会为基本单位,以大众传播为支柱的国与国之间的传播 政治性是其首要特征。 国际机构 超国家机构 同盟或地区集团 跨国组织或运动 国内各种集团或组织 个人 二、全球传播 全球传播是国际传播的扩大和发展,既包括传统的国际传播领域,又有自己的全新课题文化、国家发展、对外政策与外交政策、国际纷争及其解决、技术、新闻与信息流通、霸权主义、意识形态、大众传播制度、控制与政策、人权与民权、战争与和平、宣传及其影响 1、全球传播的出现于跨国传播科技的发展和全球信息化的进程密切相关 2、在全球传播中,国家和政府机构继续扮演着重要角色,但传播主题出现多元化趋势 3、大众传媒仍然是目前全球传播的主要媒介,但同时具有跨国传播功能的个人媒介作用不容小觑 4、传统的国际传播关注的是不同国家之间的双边关系和多边关系,全球传播关注的范围更广,包括全世界、全人类 5、全球传播具有很强的政治性,国际政治和国际关系依然占据着核心地位。 三、全球信息化的影响和冲击 全球传播发展的前提条件是全球性信息传播系统的形成 1、经济全球化的发展 2、政治全球化的发展 3、文化交流、融合、摩擦和冲突的全球化 全球性信息传播系统的发展,使国际传播媒介由过去主要执行对外宣传功能,变成以全面的文化输出为主。 全球化与现代性 ——信息传播技术的进步和全球化信息系统的形成,是现代人类世界发展和变革的基本动因之一。 第二节关于世界信息传播秩序的争论 一、世界信息生产和流通的失衡状况 尽管全球信息化过程在不断加速,但由于各国的经济和社会发展程度不同,当今世界存在着严重的信息富有国和信息贫穷国两级分化现象 少数西方发达国家,凭借着自己强大的经济、技术和资本实力,控制着当今世界的信息生产和传播,造成了世界信息单向流通的不平等结构 二、“新世界信息秩序”论争 提出背景?

大众文化与媒介传播

导言 一、关于大众文化的“众声喧哗” 1、悲观主义态度 (1)英国维多利亚时代的诗人、文学和社会评论家马修·阿诺德 (2)F.R.利维斯:大众文明包含了大众文化,它是低劣和庸俗的代名词,被没有受过教育的大众不假思索地大量消费。少数人文化面临空前的危机,这些文化精英占据的中心,也被低劣趣味的虚假权威取而代之。 (3)法兰克福对大众文化的批判 大众文化的欺骗性、操控性、意识形态性,对于维护现存的经济、政治和社会秩序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它造成人们必须面对一个不合理的极权社会,其自主性也在无所不在的文化潮流中遭到消解,享乐主义消磨了人的斗志,使人成为丧失批判性的单向度的人。另一方面,大众文化的商品化特质促使其关心焦点集中在利润和经济效益上面,艺术本身的自主性和超越性品格逐渐丧失;而随着资本主义对文化艺术的商品化和市场化的需要,再加上现代生产技术特别是大众传播技术的支撑,创造性的个体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按照文化工业提供的模式进行表达的无个性的模式与大批量的复制 2、乐观主义态度 1、本雅明关于大众文化的论述 大众传播技术具有将艺术从博物馆转移到大众日常生活的能力,使文化的共享领域得到明显扩大,艺术也由此逐渐从垄断走向民主,越来越多的人参与到艺术的生产与消费中来。 2、迈克·费瑟斯的大众文化观 二、消费文化、消费社会与大众文化的关系 1、大众文化的价值和意义正是在大众的消费活动中生成; 2、消费社会构成了大众文化与媒介运作的具体语境。 3、消费社会与大众文化是一体两面,相辅相生的。大众文化的消费功能首先表现为它本身具有“双重结合”的特性。另一方面,大众文化时尚的传播、流行与消费对消费社会的构建起着十分突出的作用。 三、大众文化与性别 1、在现代社会,形象的生产、展示和消费成为其重要特征。 2、性别传播中的两性形象成为视觉文化中的重要类型。 四、大众文化的本土化与全球化 大众文化在全球扩散和蔓延开来,它不仅带来利润的飙升和资本的增值,还成为衡量一个国家和地区软权力的重要指标。 第一章大众文化与媒介 第一节、文化的媒介化与媒介化的现实 一、大众媒介主要包括报刊、电影、广播、电视、网络等,而大众文化则是指由大众媒介生产、表演和传 播的文化。 二、拟态环境:所谓拟态环境,就是我们所说的由大众传播活动形成的信息环境,它并不是客观环境的镜 子式再现,而是大众传播媒介通过对新闻和信息的选择、加工和报道,重新加以结构化以后向人们所提示的环境。而传播媒介大多具有特定的倾向性,因而“拟态环境”并不是客观环境的再现,只是一种“象征性的环境”。拟态环境的重要观点:大众传播形成的信息环境,(拟态环境)不仅制约人的认知和行为,而且通过制约人的认知和行为来对客观的现实环境产生影响。 三、数字化生存

《传播学教程》(第2版 郭庆光著)章节题库(国际传播与全球传播)【圣才出品】

第十三章国际传播与全球传播 一、概念题 1.国际传播(湖南师大2019年研;河南大学2019年研;安徽师大2018年研;南昌大学2017年研;厦门大学2010年研) 答:国际传播(international communication)是以国家社会为基本单位,以大众传播为支柱的国与国之间的传播,具有很强的政治性,并与国家或民族利益紧密联系。其主体包括国家(国际传播的基本主体)、国际机构、超国家机构、同盟或地区集团、跨国组织或运动、国内各种集团或组织、个人。 2.多种声音一个世界(南开大学2019年研;四川大学2014年研)、麦克布莱德报告(北邮2008年研;南开大学2007年研) 答:《多种声音一个世界》又称“麦克布莱德报告”。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下属的国际传播问题研究委员会(又称“麦克布莱德委员会”)对世界信息基础组织结构和传播资源进行了多年的调查研究而得出的成果。该报告于1980年由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出,于同年的贝尔格莱德大会上通过。该报告倡导建立世界信息传播新秩序,主张通过放松版权法规、促进信息传播技术自由交流、鼓励第三世界国家出版业发展及更多的传播资源共享等措施来改善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信息传播资源不平等的状况。该报告的通过,意味着发展中国家在“新世界信息秩序”之争中取得了重大胜利。 3.信息主权(兰州大学2019年研;华南理工2019年研;南京师大2019年研;山

西大学2019年研;湖南大学2017年研;厦门大学2016年研;吉林大学2012年研;重庆大学2012年研;武汉大学2010年研) 答:信息主权是指一个国家对本国的信息传播系统进行自主管理的权利,是信息时代国家主权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个概念是在全球信息化、国家主权面临新的威胁因素的背景下提出来的。它包括三方面的内容:①对本国的信息资源进行保护、开发和利用的权利;②不受外部干涉,自主确立本国的信息生产、加工、储存、流通和传播体制的权利;③对本国信息的输出和外国信息的输入进行管理和监控的权利。 4.“新世界信息秩序”论争(上海财大2018年研) 相关试题:新世界信息秩序论争的三阶段(北邮2009年研) 答:“新世界信息秩序”论争是发展中国家为了维护自身利益,围绕建立“均衡、平等”的世界信息传播新秩序问题而与发达国家之间展开的一场旷日持久的大论战。这场论战可分为三个阶段:①从1973年的《阿尔及尔宣言》到1978年的《大众传媒宣言》,发展中国家力量集结的时期;②从1978年的《大众传媒宣言》到1980年的麦克布莱德委员会报告(《多种声音,一个世界》)发表,论争不断走向激化的时期;③从1984年美英退出教科文组织到现在。世界信息传播新秩序旨在反对西方发达国家凭借其经济实力和技术水平对广大发展中国家进行新闻传播控制的行为,以克服两者之间存在的严重的新闻传播不均衡、不合理、不公正的现象。建立世界新闻传播新秩序的斗争,既是建立新型国际政治经济关系的重要一环,也是世界新闻事业发展的一个重要方面。 5.文化霸权(苏州大学2019年研;北工商2019年研) 答:文化霸权是指一个阶级主宰另一个阶级的意识形态及文化,通过控制文化内容和建

国际物流与供应链管理

国际物流与供应链管理分析 [正文]: 一、供应链管理简述 供应链,即生产及流通过程中,涉及将产品或者服务提供给最终用户所形成的网链结构。供应链不仅是一条连接供应商到用户的物料链、信息链、资金链。而且还是一条增值链,物料在供应链上因加工、包装、运输等过程而增加其价值,带来相关的效益。供应链管理是指对供应链涉及的所有活动进行计划、组织、协调和控制。 供应链管理主要涉及到四个主要领域:供应(Supply)、生产计划(Schedule Plan)、物流(Logistics)、需求(Demand)。在这四个领域的基础上,我们可以将供应链管理细分为职能领域和辅助领域。职能领域主要包括产品工程。产品技术保证、采购、生产控制、库存控制、仓库管理、分销管理。而辅助领域主要包括客户服务、制造、设计工程、会计核算、人力资源、市场营销。由此可见,供应链管理关心的并不仅仅是物料实体在供应链中的流动,供应链管理注重总的物流成本和用户服务水平之间的关系,并且寻求两个目标之间的平衡。供应链体现在企业在市场竞争中的成熟与发展之中,通过供应链管理的合作机制(Cooperation Mechanism)、决策机制(Decision Mechanism)、激励机制(Encourage Mechanism)和自律机制(Benchmarking)等来实现满足顾客需求、使顾客满意以及留住顾客等功能目标,从而实现供应链管理的最终目标:社会目标(满足社会就业需求)、经济目标(创造最佳利益)和环境目标(保持生态与环境平衡)的合一。 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全球市场正在趋于一体化,全球经济和信息也在趋于一体化,企业面临更为复杂多变的竞争环境挑战。随着微电子技术、计算机软硬件技术、光纤和卫星通信技术、多媒体技术、虚拟实现技术、信息压缩技术和系统集成技术等的迅速发展,对大量信息进行迅速、准确、高效的传递和处理已成为现实。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之下,合理的供应链管理一体化才得以更好的实现。 供应链管理的基本特征可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横向一体化”的管理思想。强调每个企业的核心竞争力,这也是当今人们谈论的共同话题。为此,要清楚的辨别本企业的核心业务,然后就要狠抓核心资源,以提高核心竞争力。 第二,非核心业务都采取外包的方式分散给业务伙伴,和业务伙伴结成战略联盟关系第三,供应链企业间形成的是一种合作性竞争。合作性竞争可以从两个层面解释。一是过去的竞争对手互相结盟,共同开发新技术,成果共享;二是将过去由本企业生产的非核心零部件外包给供应商,双方合作共同参与竞争。这实际上也是体现出核心竞争力的互补效应。 第四,以顾客满意度座位目标的服务化管理。对下游企业来讲,供应链上游企业的功能不是简单的提供物料,而是要用最低的成本提供最好的服务。 第五,供应链追求物流、信息流、资金流、工作流和组织流的集成。这几个流在企业的日常经营中都是会发生,但过去是间歇性或者间断性的,因而影响企业间的协调,最终导致整体竞争力的下降。供应链管理则是强调这几个流必须集成起来,只有跨企业流程实现集成化,才能实现供应链企业协调与做的目标。 第六,借助信息技术实现目标管理 第七,更加关注物流企业的参与。过去一谈到物流,好像就是搬运东西。在供应链管理环境下,物流的作用非常重要,因为缩短了物流周期比缩短制造周期更加关键,而实际上缩短物流周期所取得的效益往往更大。 所以供应链管理强调的是一种从整体上响应最终用户的协调性,没有物流,供应链中生产的产品的使用价值就不能得以实现,然而反过来,没有供应链的生产环节就没有物流,生

第十三章 国际传播与全球传播

第13章国际传播与全球传播 第1节从国际传播到全球传播 1、国际传播和全球传播的概念 在传播学中,一个国家社会系统内部的传播称为国内传播;不同国家社会系统间的传播称为国际传播;将国内传播与国际传播融为一体,以整个世界为范围的传播称为全球传播 (1)国际传播 1、功能: 1 对内报道。不断将国际社会的重要事件和变化传达给本国社会 2 对外报道,担负宣传本国的政治、经济、文化以及对外方针和立场的重要任务 2、国际传播的基本主体是国家,此外还包括: 1 国际机构:以国家为单位建立的政府间常设机构 2 超国家机构:其决策在某种程度或一定范围内对成员国家政府拥有约束力的国际机构,如联合国、欧盟 3 同盟与地区集团:制度化不如前两者高,主要以条约或共同声明形式结成2的、具有期限性的联盟组织 4 跨国组织或运动:非政府的跨国组织或团体,如教会 5 国内各种集团或组织 6 个人:尤指那些在国际问题上拥有广泛影响的社会活动家、知名专家学者或舆论领袖 3、政治性:国际传播具有很强的政治性。因为它与国家或民族利益紧密相连。在历史上,国际传播一直是国家进行外交决策和实施对外政策的重要依据和手段,但在大众传播普及的情况下,外交政策的形成和实施已经不能单纯依靠职业外交家和政治家,而要广泛动员本国和外国的公众舆论的支持 (2)全球传播 1、全球传播的出现与跨国传播科技的发展和全球信息化的进程紧密相关 2、在传统的国际传播中,传播主体主要是国家社会及其代表,以及各种政府间机构;在全球传播中,国家和政府间机构继续扮演重要角色的同时。传播主体出现多元化趋势 3、全球传播主要媒介是广播、电视和报刊等大众媒介,互联网正在成为全球传播的大平台 4、在国际传播中,不同国家之间的双边关系和多边关系是人们关注的重点;在全球传播中,许多全世界、全人类范围的问题受到人们的重视 5、全球传播同样具有很强的政治性,国际政治和国际关系占据核心地

自贸区下物流与供应链发展新趋势

自贸区下物流与供应链发展新趋势 当前,世界经济仍然处于国际金融危机后的深度调整期,我国经济发展步入“新常态”,着眼于保持中高速增长和迈向中高端水平的“双中高”目标。我国物流业积极调整应对,加快转型升级,主动适应经济“新常态”,物流运行保持温和增长。2015年社会物流总额将超过210万亿元,可比增长8%左右;物流业增加值超过3.4万亿元,可比增长9%左右,两项指标增速与上年相比均小幅收窄,但仍然高于同期GDP 增速,处于中高速增长区间;社会物流总费用将超过9.7万亿元,同比增长8%左右,增速延续小幅回落态势;社会物流总费用占GDP 的比率约为17%左右,物流业发展质量和效率有所提升。中国物流景气指数全年在55%上下波动,物流运行总体趋稳。2015年,物流运行趋势仍将延续“增速减缓、结构调整”的发展态势。今后一段时期,我国物流业适应经济“新常态”,将进入以转型升级为主线的发展新阶段,逐步从追求 规模速度的粗放式增长转变为追求质量效率的集约式增长,从以增量扩能为主转变为调整存量与做优增量并存的深度调整,从要素驱动、投资驱动转变为整合发展、创新驱动,逐步释放发展潜力。 一 在新的形势下,以自由贸易区建设为突破口的开放型经济取得了快速发展。2013年9月,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以下简称“上海自由贸易区”)正式挂牌成立。2014年底,李克强总理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决定在广东、天津、福建特定区域再设立三个自由贸易区,自由贸易区建设进入新阶段。2015年3月,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审议通过广东、天津、福建自由贸易试验区总体方案,进一步深化上海自由贸易区改革开放方案。会议指出,推进自由贸易区建设是我国经济 何黎明 (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北京市100045) 摘要:新形势下,以自由贸易区建设为突破口的开放型经济的快速发展为我国物流业转型升级与创新发展提供了强大的动力,但我国自由贸易区发展中仍然存在许多制约物流业发展的问题。为更好地实现我国经济发展“新常态”下中高速增长和迈向中高端水平的“双中高”目标,自由贸易区建设必须充分重视物流业发展,解决制约行业发展的重点问题,充分发挥物流的集聚和辐射效应,促进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福建自由贸易区作为第二批获批的自由贸易区,在物流业发展上具有较好的基础。下一阶段,物流业为全面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加速转型升级,助推产业升级和贸易繁荣,一要发挥自身优势,加强内引外联;二要完善服务功能,整合创新发展;三要做优产业基础,联动融合发展。 关键词:自贸区;物流;供应链;发展;趋势中图分类号:F259.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8266(2015)05-0001-04 □本刊特稿 中国流通经济2015年第5期

名词解释与填空国际传播与跨文化传播的异同区别外延不同

名词解释与填空 国际传播与跨文化传播的异同 区别: 一、外延不同。国家与文化是不同的概念。 跨文化交流主要就人家传播,既有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人士之间的信息交流;国际传播侧重 于大众媒介等媒体进行的交流 二、学术渊源不同。国际传播的研究起源于国际政治和国际关系的研究。 联系: 一、国际传播很大程度上是跨文化传播,跨文化传播通常也要考虑国际关系因素 二、两者正在靠拢 三、跨文化交流不同完全脱离政治、经济背景,国际传播也离不开文化和语言背景 国际传播与全球传播 区别: 一、国际是个政治概念,全球是个地理概念,容易模糊国家所包含的主权原则和政治意味 二、全球传播既包括国内传播也包括国际传播 三、学术地位不同。国际传播已成为一个独立分支,全球传播是传播发展的一个趋势 四、全球传播不能清晰地提出解决传播问题的方法。国际传播的问题由主要由国家的外交解决,全球还没 有一个世界性的政府来解决传播的问题 国际传播的定义 广义:跨越国界的大众传播和人际传播,即政府、企业、组织和个人进行的跨越国界的信息传递过程 狭义:跨越国界的大众传播 国际传播的发展和起源 现代意义上的国际传播,主要是十九世纪电子媒介产生以后。 20世纪60年代末,国际传播在美国成为一个研究的学术领域得到承认。加拿大对国际传播的研究比较多。这方面最具代表性的是1964年,麦克卢汉出版的《理解媒介:论人的延伸》提出“地球村”的概念。 1969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加拿大蒙特利尔召开传家会议,会上发送的出版物和会后发表的“关于船舶研究国际项目的建议”,被普遍成为国际传播研究的分水岭。他注意到了“信息自由传播原则”加剧了信息富国和信息穷国之间的不平等。 20世纪70年代,一批在50-60年代摆脱殖民统治的亚非国家(不结盟国家)在要求建立国际经济新秩序之外,还要求建立国际信息与传播新秩序。 国际传播技术提升国际传播的影响 电报的产生为新闻的采集和传送提供了有利条件,在此基础上发展起了新闻通讯社。 英国成为通讯社大国:1. 掌握了大部分的国际电缆公司 2. 英国控制着生产电缆的材料的市场 3. 英国在全球拥有广泛的殖民地 美国后来居上成为通讯社大国:通过租用英国电缆来控制国际传播渠道

第十三章 国际传播与全球传播

第十三章国际传播与全球传播(6) 1、国际传播(international communication)的定义和主体 ①定义:以国家社会为基本单位,以大众传播为支柱的国与国之间的传播。 ②主体:国家。另有国际机构、超国家机构、同盟或地区集团、跨国组织或运动、国内各种集团或组织、个人。 2、全球传播(global communication)的定义及理解 ①定义:全球传播是国际传播的扩大和发展,既包括传统国际传播的各个领域,又拥有自己的全新课题。 ②理解:a.与跨国传播科技的发展和全球信息化进程密切相关;b.传播主体多元化;c.大众传媒是传播主体,具有跨国传播功能的个人媒介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d.全人类范围的问题受到重视;e.政治性很强,文化接触、冲突及其世界影响也越来越重要。 3、全球性信息化的影响和冲击 ①经济全球化的发展;②政治全球化的加速;③文化的交流、融合、摩擦和冲突的全球化;④传统的国际传播媒介的形式和内容改变;⑤文化输出和文化传播的比重增大。 4、“新世界信息秩序”(new world information order)论争 背景:发达国家对新闻和信息生产、流通的控制,顽固地维持着发展中国家在政、经、文等各领域对其的依附。 ①1973年不结盟国家《阿尔及尔宣言》—1978年教科文组织《大众传媒宣言》 《阿尔及尔宣言》是论争明朗化的开端;1976年不结盟国家《关于信息非殖民化的新德里宣言》,内容: a.世界信息流通严重不合理、不平衡,信息传播手段集中在极少数发达国家,绝大部分国家被动; b.这种状况导致极少数国家对“传播什么”和“怎样传播”的新型决断权的绝对控制; c.世界信息发布掌握在发达国家的极少数大通讯社手中,绝大多数发展中国家对其依附,甚至被迫忍受形象歪曲; d.政治、经济的依附关系及障碍政、经的现行信息依附关系都是殖民制度的产物; e.“信息自由”只是少数发达国家根据自己的意志选择和传播信息的自由,大多数发展中国家的相关权利被剥削。 ②1978年教科文组织《大众传媒宣言》—1980年《多种声音一个世界》(论争不断走向激化) *1978年教科文组织《大众传媒宣言》:只规定了大众传媒活动的一般准则和规范,并没有解决任何实质性问题,是妥协的产物,并没有引起各国的重视。 *1980年麦克布莱德委员会《多种声音一个世界》/《麦克布莱德报告》: a.不平衡是现行国际信息秩序的基本特征,必须加以改变; b.过度集中垄断必须解消; c.必须从内外清除某些障碍以保证信息与观念的自由平衡流通; d.保障信息来源与传播渠道的多元化; e.应保障新闻工作者的自由,自由与责任不可分割; f.发展中国家要提高改变现状的能力; g.发达国家应为实现上述目标显示自己真正的诚意; h.必须尊重不同民族的文化特点,以及各民族向世界人民传达自己利益、愿望以及社会文化价值的权利; i.必须尊重所有国家的人民在平等、公正、互惠的基础上参与信息的国际交流与交换的权利; j.任何民族、种族、社会群体以及个人都拥有接近信息来源以及积极参与传播过程的权利。 *1981年世界自由出版委员会《塔罗瓦尔宣言》:教科文组织决议将会导致各国政府对新闻出版自由的控制,关于新世界流通秩序的“论争”本身对报道自由和言论自由的基本原则就是有害的。 ③英美退出教科文组织—今 5、信息主权(informational sovereignty)的定义和内容 ①定义:一个国家对本国信息传播系统进行自主管理的权利,是信息时代国家主权的重要组成部分。 ②内容:a.对本国信息资源保护开发和利用的权利;b.不受外部干涉,自主确立本国信息生产加工储存流通和传播体制的权利;c.对本国信息输出和外国信息输入进行管理和监控的权利。 6、文化帝国主义(cultural imperialism)的定义和特点 ①定义:来自发达国家、包含着与支配者利益相关的文化价值和观念的商品、时尚或生活方式等流向发展中国家市场,创造出某些特定的需求或消费形态,而发展中国家的民族文化在不同程度上受到外国文化的侵害、取代或挑战,受支配程度越来越高的状况。产生于60年代反对“新帝国主义”的国际环境。也称媒介帝国主义。 ②特点:a.以强大的经济、资本实力作后盾,主要通过市场进行扩张;b.一种文化价值的扩张,即通过含有文化价值的产品或商品的销售实现全球性文化支配;c.主要通过信息产品的传播实现。

国际物流论文

国际物流与供应链管理分析 [Abstract]]:modern information technology, electronic technology, economic globalization, supply chain and its management to promote the rapid development, supply chain management research is the key to achieving integration of international logistics. In addition, since China's accession to WTO, the economy and foreign trade share of the total share of the world economy growing, China will become the world's manufacturing center and manufacturing base. In the supply chain management, the manufacturing enterprise supply chain management strategy can be applied to solve many problems in the enterprise, actively and rationally respond to the challenges of the international logistics industry and enhance the competitiveness of enterprises。 [Keywords]:supply chain management international logistics Standardization [引言]:本片论文主要研究供应链的定义、目标、基本特征等内容,站在国际物流一体化和标准化的高度来了解两者之间的关系,分析国际物流当前的形势,力求将两者的特点进行结合,使整个物流过程更加合理,更加有效率,让物流业得到更大的效益。 [正文]: 一、供应链管理简述 供应链,即生产及流通过程中,涉及将产品或者服务提供给最终用户所形成的网链结构。供应链不仅是一条连接供应商到用户的物料链、信息链、资金链。而且还是一条增值链,物料在供应链上因加工、包装、运输等过程而增加其价值,带来相关的效益。供应链管理是指对供应链涉及的所有活动进行计划、组织、协调和控制。 供应链管理主要涉及到四个主要领域:供应(Supply)、生产计划(Schedule Plan)、物流(Logistics)、需求(Demand)。在这四个领域的基础上,我们可以将供应链管理细分为职能领域和辅助领域。职能领域主要包括产品工程。产品技术保证、采购、生产控制、库存控制、仓库管理、分销管理。而辅助领域主要包括客户服务、制造、设计工程、会计核算、人力资源、市场营销。由此可见,供应链管理关心的并不仅仅是物料实体在供应链中的流动,供应链管理注重总的物流成本和用户服务水平之间的关系,并且寻求两个目标之间的平衡。供应链体现在企业在市场竞争中的成熟与发展之中,通过供应链管理的合作机制(Cooperation Mechanism)、决策机制(Decision Mechanism)、激励机制(Encourage Mechanism)和自律机制(Benchmarking)等来实现满足顾客需求、使顾客满意以及留住顾客等功能目标,从而实现供应链管理的最终目标:社会目标(满足社会就业需求)、经济目标(创造最佳利益)和环境目标(保持生态与环境平衡)的合一。 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全球市场正在趋于一体化,全球经济和信息也在趋于一体化,企业面临更为复杂多变的竞争环境挑战。随着微电子技术、计算机软硬件技术、光纤和卫星通信技术、多媒体技术、虚拟实现技术、信息压缩技术和系统集成技术等的迅速发展,对大量信息进行迅速、准确、高效的传递和处理已成为现实。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之下,合理的供应链管理一体化才得以更好的实现。 供应链管理的基本特征可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横向一体化”的管理思想。强调每个企业的核心竞争力,这也是当今人们谈论的共同话题。为此,要清楚的辨别本企业的核心业务,然后就要狠抓核心资源,以提高核心竞争力。

国际传播

04国际传播 陈卫星、李智、罗青708 811 924 2011 复试参考书 03媒介与女性 刘利群 3.媒介与女性方向

2009 05媒介与女性 06国际传播 05刘利群 2007 女性 媒介与女性研究是媒介研究与性别研究的交叉领域。在媒介传播蓬勃发展的当今社会,性别意识已经成为媒介研究的重要关注点,媒介与女性研究也逐渐成为跨学科研究的核心课题之一。媒介与女性研究以传播学和性别研究为理论基础,既是用性别的角度研究媒介、传播和大众文化,也是通过传播理论和文化研究解读社会性别的发展。 本研究方向的研究重点包括:本领域学术研究和传媒实践的历史脉络、现状特征和发展趋势;从性别角度分析媒介工作者、媒介内容和媒介受众的发展与特点;以及具有中国本土特色的本领域学科框架和理论体系的建构和完善等。促进大众传媒生产无性别歧视和性别刻板印象的媒介产品,推动大众传媒成为宣传社会性别意识、促进社会平等和社会文明的社会舆论平台;还可以为党和政府、新闻媒体、关注妇女、消除性别歧视现象提供理论支持,在促进性别平等方面发挥理论指导作用,建立有利于妇女争取“平等、进步、发展”的媒介环境。本研究方向依托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媒介与女性”教席的优势国际平台,研究生可以开展多渠道、多领域的研究、实践工作,推动产学研综合发展。

本研究方向为各级各类传播媒体、企事业单位、政府机构、研究机构和教育机构培养具有较强性别意识和丰富传媒知识的高层次专门人才。培养学生综合运用传播学的知识和社会性别研究的视角、方法,养成良好的职业素养和进行创造性工作的能力,具备较好的媒介实践和思考能力,适应当前信息传播业实际需要的专业化人才。 4.国际传播方向 国际传播是中国传媒大学根据本校学科基础及其优势而开创的一个较为成熟的研究领域,其特色在于把传播学与国际关系学两者结合,从传播学和政治学的双重透视角度,并结合传播学和国际关系学与其他人文科学(历史学、人类学和哲学)和社会科学(社会学、经济学)的交叉关系来对信息的跨国流动进行整体性研究和案例性研究。中国传媒大学在国际传播领域的研究处于国内领先水平,其研究特色和优势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1)传播学理论和国际传播理论形态的研究,(2)基于实证方法的政治传播和国际关系的研究,(3)国际传播学理论范式研究;(2)全球传播(传播的全球化)研究;(3)国际传播效果比较研究等。 本研究方向要求学生从政治、历史、经济、社会、文化等不同层面,去了解和掌握国际传播的历史进程、行为主体、基本特征及其社会效应,从传播主体、内容、渠道、受众和效果等多个维度阐释国际传播现象,并注重运用量化性质的内容分析和受众调查方法以及质化性质的文本考证和田野方法,注重思考传播的主体性问题。 本研究方向的专业复合性要求学生具有开阔的学术视野和较为深厚的理论基础,同时具备运用国际传播的基础理论和广博的专业知识解决国际传播现实问题的能力,承担起对外传播领域的学术研究、行政管理和专业技术等工作。 本研究方向的师资队伍完备,大多具有国际学术背景,理论修养高,业界经验丰富。在课程设置上,本研究方向以理论修养为核心,以实际应用为导向,以职业需求为目标,除了为学生开设国际传播史、国际传播理论以及国际传播方法论等方面专业基础课程外,还开设中国政治与外交、文化外交、国际政治传播、奥运传播、视觉传播、社会传播(或INGO传播)、跨国媒介经营与管理、传播全球化、国际政治营销(建设中)等课程,并开展生动活泼的专业实践活动,使学生既能够从宏观上把握国际传播的总体态势,又能够运用多种理论范式对信息跨国传播的具体案例进行深入细致的分析和说明,并为国家的对外传播战略决策提供理论支持和政策建议。 国际传播 罗青 罗青 亚洲传媒研究中心助理研究员 教育背景 2005年,中国传媒大学电视与新闻学院传播学博士

大众传播与“受众窄播”的结合——试论网络新闻的传播理念突破及特点

第20卷第5期2002年9月 贵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JOuRNALOFGUIzHOUUNⅣERS玎Y(SocialScience) V01.20No.5 SeD.2002 大众传播与“受众窄播”的结合 ——试论网络新闻的传播理念突破及特点 彭滨1,杨洁2 (1中国环境报社贵州记者站.贵州贵阳550002;2.贵州电视台经济部,贵州贵阳550002) 摘要:凭借文字、视频、音频和图表等多媒体手段实施传播的“网络媒体”的出现和普覆,使新闻的网络化、垒球化、个性化、多媒体化和实时化成为可能,并砷传统的传播方式和传播理论带来严峻挑战。“大焱传播与受众窄播相结合”这一新的传播观念和受焱理论随网络新闻的发展而出现,为传播理论增添了新的内容,成为传统传播理论的补充和完善。 关键词:网络新闻;大众传播;受众窄播;结合 中国分类号:c20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0一5099(2002)05一0066一04 由于因特网和现代通讯技术的不断发展,造就了一种全新的“网络媒体”——网络媒体是网络中以传播信息、发布新闻、互动反馈为主要功能,融文字、视频、音频为一身。集合传统报纸、广播和电视的多种传播优势,采用多媒体手段完成传播过程,实现大众传播和人际传播目的的部分。通过网络媒体发布的新闻就是“网络新闻”。 网络媒体是建立在现代网络高科技发展基础上,代表先进生产力的现代传播活动载体,是传播业发展的必然趋势。因此,国内外各种传统媒体瞄准这一发展方向,加快了传统媒体向.com媒体过渡的进程。目前,各国传统媒体在继续作好传统新闻报道的同时,或与网络技术公司结盟,或与其他传统媒体连网,实现新闻资源和网络资源的共享;或自己开设网络电子版、网上电台、网上直播,纷纷走上了向网络媒体转型之路。以多媒体作为主要传播手段的网络媒体经过短短几年的发展,已经开始成为从事整个信息传播的载体和交互式新闻报道传播的主体型媒体,加快了网络技术与新闻的结合。网络媒体的新闻传播功能虽缘于报纸、广播和电视,但因其新闻采集和编辑手段:传播和接收方式明显有别于传统媒体,所以在传播过程和传播效果上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出现了与传统传播既相同又有异的的传播方式、传播目的和传播结果。具体说来,网络新闻的传播已经呈现出以下三个明显的特点:大众传播功能的放大、“受众窄播”传播理念的逐步形成及大众传播与受众窄播的结合。这三个特点基本代表了网络新闻传播理念的转变。 网络媒体和网络新闻尽管出现的时间很短,其传播的方式和传播的体系还在随着互联网技术的不断发展而变化,网络媒体的传播理论研究也处在探索与发展之中,然而,由于网 收稿日期:2002—0l一21 作者简介:彭滨(1967一),男,重庆人,中国环境报社贵州记者站副站长,记者。 杨洁(1970一).女,重庆人,贵州电视台《经济时空》栏目制片人,记者。?66?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