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2勾股定理的逆定理教案

18.2勾股定理的逆定理教案
18.2勾股定理的逆定理教案

18.2 勾股定理的逆定理

从容说课

本节从古埃及人画直角的方法谈起,然后让学生画一些三角形(已知三边,并且两边的平方和等于第三边的平方).从而发现画出的三角形是直角三角形.猜想如果三角形的三边长a,b,c满足a2+b2=c2,那么这个三角形是直角三角形,即教科书中的命题2,把命题2的条件,结论与上节命题1的条件、结论作比较,引出逆命题的概念.接着探究证明命题2的思路,用三角形全等证明命题2后,顺势引出逆定理的概念。

命题1,命题2属于原命题成立,逆命题也成立的情况.为了防止学生由此误认为原命题成立,逆命题一定成立,教科书特别举例说明有的原命题成立,逆命题不成立.本节的重点是,如何用三角形三边之间的关系判断一个三角形是否为直角三角形。难点是会应用直角三角形判别方法解决实际问题,教学时要给学生充分交流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学会自主学习.

18.2 勾股定理的逆定理(一)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1.掌握直角三角形的判别条件.2.熟记一些勾股数.3.掌握勾股定理的逆定理的探究方法.

二、过程与方法1.用三边的数量关系来判断一个三角形是否为直角三角形,培养学生数形结合的思想.2.通过对Rt△判别条件的研究,培养学生大胆猜想,勇于探索的创新精神.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介绍有关历史资料,激发学生解决问题的愿望.2.通过对勾股定理逆定理的探究;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创新精神.

教学重点探究勾股定理的逆定理,理解互逆命题,原命题、逆命题的有关概念及关系.教学难点归纳、猜想出命题2的结论.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问属情境,引入新课

活动1 (1)总结直角三角形有哪些性质.(2)一个三角形,满足什么条件是直角三角形? 设计意图:通过对前面所学知识的归纳总结,联想到用三边的关系是否可以判断一个三角形为直角三角形,提高学生发现反思问题的能力.

师生行为学生分组讨论,交流总结;教师引导学生回忆.

本活动,教师应重点关注学生:①能否积极主动地回忆,总结前面学过的旧知识;②能否“温故知新”.

生:直角三角形有如下性质:(1)有一个角是直角;(2)两个锐角互余,(3)两直角边的平方和等于斜边的平方:(4)在含30°角的直角三角形中,30°的角所对的直角边是斜边的一半.

师:那么,一个三角形满足什么条件,才能是直角三角形呢?

生:有一个内角是90°,那么这个三角形就为直角三角形.

生:如果一个三角形,有两个角的和是90°,那么这个三角形也是直角三角形.师:前面我们刚学习了勾股定理,知道一个直角三角形的两直角边a,b斜边c具有一定的数量关系即a2+b2=c2,我们是否可以不用角,而用三角形三边的关系来判定它是否为直角三角形呢?我们来看一下古埃及人如何做?

二、讲授新课

活动2 问题:据说古埃及人用下图的方法画直角:把一根长蝇打上等距离的13个结,然后以3个结,4个结、5个结的长度为边长,用木桩钉成一个三角形,其中一个角便是直角.

这个问题意味着,如果围成的三角形的三边分别为3、4、5.有下面的关系“32+42=52”.那么围成的三角形是直角三角形.

画画看,如果三角形的三边分别为2.5cm,6cm,6.5cm,有下面的关系,“2.52+62=6.52,画出的三角形是直角三角形吗?换成三边分别为4cm、7.5cm、8.5cm.再试一试.

设计意图:由特殊到一般,归纳猜想出“如果三角形三边a,b,c满足a2+b2=c2,那么这个三角形就为直免三角形的结论,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和寻求解决数学问题的一般方法.

师生行为让学生在小组内共同合作,协手完成此活动.教师参与此活动,并给学生以提示、启发.在本活动中,教师应重点关注学生:①能否积极动手参与.②能否从操作活动中,用数学语言归纳、猜想出结论.③学生是否有克服困难的勇气.

生:我们不难发现上图中,第(1)个结到第(4)个结是3个单位长度即AC=3;同理BC =4,AB=5.因为32+42=52.我们围成的三角形是直角三角形.

生:如果三角形的三边分别是2.5cm,6cm,6.5cm.我们用尺规作图的方法作此三角形,经过测量后,发现6.5cm的边所对的角是直角,并且2.52+62=6.52.再换成三边分别为4cm,7.5cm,8.5cm的三角形,目标可以发现8.5cm的边所对的角是直角,且也有42+7.52=8.52.

是不是三角形的三边只要有两边的平方和等于第三边的平方,就能得到一个直角三角形呢?

活动3 下面的三组数分别是一个三角形的三边长a,b,c

5,12,13;7,24,25;8,15,17.

(1)这三组效都满足a2+b2=c2吗?

(2)分别以每组数为三边长作出三角形,用量角器量一量,它们都是直角三角形吗?

设计意图:本活动通过让学生按已知数据作出三角形,并测量三角形三个内角的度数来进一步获得一个三角形是直角三角形的有关边的条件.

师生行为:学生进一步以小组为单位,按给出的三组数作出三角形,从而更加坚信前面猜想出的结论,

教师对学生归纳出的结论应给予解释,我们将在下一节给出证明.本活动教师应重点关注学生:①对猜想出的结论是否还有疑虑.②能否积极主动的操作,并且很有耐心.生:(1)这三组数都满足a2+b2=c2.(2)以每组数为边作出的三角形都是直角三角形.师:很好,我们进一步通过实际操作,猜想结论.

命题2 如果三角形的三边长a,b,c满足a2+b2=c2那么这个三角形是直角三角形.

同时,我们也进一步明白了古埃及人那样做的道理.实际上,古代中国人也曾利用相似的方法得到直角.直至科技发达的今天——人类已跨人21世纪,建筑工地上的工人师傅们仍然离不开“三四五放线法”.

“三四五放线法”是一种古老的归方操作.所谓“归方”就是“做成直角”。譬如建造房屋,房角一般总是成90°,怎样确定房角的纵横两线呢?

如下图,欲过基线MN上的一点C作它的垂线,可由三名工人操作:一人手拿布尺或测绳的0和12尺处,固定在C点;另一人拿4尺处,把尺拉直,在MN上定出A点,再由一人拿9尺处,把尺拉直,定出B点,于是连结BC,就是MN的垂线.

建筑工人用了3,4,5作出了一个直角,能不能用其他的整数组作出直角呢?

生:可以,例如7,24,25;8,15,17等.

据说,我国古代大禹治水测量工程时,也用类似的方法确定直角.

活动4 问题:命题1 如果直角三角形的两直角边长分别为a,b,斜边长为c,那么a2+b2=c2.命题2 如果三角形的三边长分别为a,b,c,满足a2+b2=c2那么这个三角形是直角三角形.它们的题设和结论各有何关系?

设计意图:认识什么样的两个命题是互逆命题,明白什么是原命题,什么是逆命题?你前面遇到过有互逆命题吗?

师生行为:学生阅读课本,并回忆前面学过的一些命题.教师认真倾听学生的分析.

教师在本活动中应重点关注学生;①能否发现互逆命题的题设和结论之间的关系.②能否积极主动地回忆我们前面学过的互逆命题.

生:我们可以看到命题2与命题1的题设.结论正好相反,我们把像这样的两个命题叫做互逆命题.如果把其中的一个叫做原命题,那么另一个叫做它的逆命题.例如把命题1当成原命题,那么命题2是命题1的逆命题.

生:我们前面学过平行线的性质和判定.其中“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和“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是互逆命题.“两直线平行,内错角相等”和“内错角相等,两直线平行”也是互逆命题.

生:“两直线平行,同旁内角互补”和“同旁内角互补,两直线平行”也是互逆命题.三、课时小结

活动5问题:你对本节内容有哪些认识?

设计意图:这种形式的小结,激发了学生的主动参与意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为每一位学生都创造了在数学学习活动中获得成功体验的机会,并为程度不同的学生提供了充分展示自己的机会,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满足学生多极化学习的需要.

师生行为:教师课前准备卡片,卡片上写出三个数,让学生随意抽出,判断以这三个数为边的三角形能否构成直角三角形.

在活动5中,教师应重点关注学生:(1)不同层次的学生对本节的认知程度.(2)学生再谈收获是对不同方面的感受.(3)学生独立面对困难和克服困难的能力.

板书设计

活动与探究

Tom和Jerry去野外宿营,在某地要确定两条互相垂直的线,而身边又未带直角尺,可利用的只有背包带,你能帮他们想一个简单可行的办法吗?

过程:确定垂线,即为确定一个直角,进而想到构造直角三角形.

结果:可在背包带上打结,在背包带上打13个等距离的结,把第5个结固定在地上,Tom拿住第1个和第13个结,而Jerry拿住第8个结,拉直背包带,第5个结处即为直角,

(图略)

18.2 勾股定理的逆定理(二)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1.了解证明勾股定理逆定理的方法.2.理解逆定理,互递定理的概念.

二、过程与方法1.经历证明勾股定理逆定理的过程,发展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2.经历互为逆定理的讨论,培养学生严谨的治学态度和实事求是求学精神.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经历探索勾股定理逆定理证明的过程,培养学生克服困难的勇气和坚强的意志.2.培养学生与人合作、交流的团队意识.

教学重点勾股定理逆定理的证明,及互逆定理的概念.

教学难点互逆定理的概念.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问题情境,引入新课

活动1 以下列各组线段为边长,能构成三角形的是____________(填序号),能构成直角三角形的是____________.

①3,4,5 ②1,3,4 ③4,4,6 ④6,8,10 ⑤5,7,2 ⑥13,5,12 ⑦7,25,24 设计意图:帮助学生回忆构成三角形的条件和判定一个三角形为直角三角形的条件.

师生行为:由学生自己独立完成,教师巡视学生填的结果.

在此活动中,教师应重点关注:①学生是否熟练地完成填空;②学生是否积极主动地完成任务.

生:能构成三角形的是:①③④⑥⑦,能构成直角三角形的是;①④⑥⑦

二、讲授新课

活动2 问题:命题2是命题1的逆命题,命题1我们已证明过它的正确性,命题2正确吗?如何证明呢?

设计意图:由特例猜想得到的结论,会让一些同学产生疑虑,我们的猜想是否正确,必须有严密的推理证明过程,才能让大家用的放心.通过对命题2的证明,还可以提高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

师生行为:让学生试着寻找解题思路;教师可引导学生发现证明的思路.

本活动中,教师应重点关注学生:①能否在教师的引导下,理清思路.②能否积极主动地思考问题,参与交流、讨论.

师:△ABC的三边长a,b,c满足a2+b2=c2.如果△ABC是直角三角形,它应与直角边是a,b的直角三角形全等,实际情况是这样吗?

我们画一个直角三角形A'B'C',使B'C'=a,A'C'=b,∠C'=90°(如下图)把画好的△A'B'C'剪下,放在△ABC上,它们重合吗?

生:我们所画的Rt△A'B'C',A'B'=a2+b2,又因为c2=a2+b2,所以A'B'2=c2,即A'B'=c △ABC和△A'B'C'三边对应相等,所以两个三角形全等,∠C=∠C'=90°.△ABC 为直角三角形.即命题2是正确的.

师:很好,当我们证明了命题2是正确的,那么命题就成为一个定理.由于命题1证明正确以后称为勾股定理,命题2又是命题1的逆命题,在此,我们就称定理2是勾股定理的逆定理,勾股定理和勾股定理的逆定理称为互为逆定理.

师:但是不是原命题成立,逆命题一定成立吗?

生:不一定,如命题“对顶角相等”成立,它的逆命题“如果两个角相等,那么它们是对顶角”不成立.

师:你还能举出类似的例子吗?

生:例如:如果两个实数相等,那么它们的绝对值也相等.

逆命题:如果两个数的绝对值相等,那么这两个实数相等.

显示原命题成立,而逆命题不成立.

活动3

练习:1.如果三条线段长a,b,c满足a2=c2-b2.这三条线段组成的三角形是不是直角三角形?为什么?

2.说出下列命题的逆命题.这些命题的逆命题成立吗?

(1)两条直线平行,内错角相等.

(2)如果两个实数相等,那么它们的绝对值相等.

(3)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角相等.

(4)在角的平分线上的点到角的两边的距离相等.

设计意图进一步理解和掌握勾股定理的逆定理的本质特征,以及互为逆命题的关系及正确性;提高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和逻辑推理能力.

师生行为:学生独立思考,自主完成;教师巡视完成练习的情况,以不同层次的学生给予辅导.在此活动中,教师应重点关注学生.①学生对勾股定理的逆定理的理解.②学生对互为逆命题的掌握情况.③学生面对困难,是否有克服困难的勇气.

师:我们先来完成练习第1题.

生:a2=c2-b2,移项得a2+b2=c2,所以根据勾股定理的逆定理,这三条线段组成的三角形是直角三角形.

生:2.(1)逆命题:如果内错角相等,那么两直线平行,此逆命题成立.

(2)逆命题:如果两个数的绝对值相等,那么这两个实数也相等,此逆命题不成立.

(3)逆命题:如果两个三角形的对应角相等,那么这两个三角形全等,此逆命题不成立.

(4)逆命题:到角两边距离相等的点在这个角的角平分线上,此逆命题成立.

三、巩固提高

活动4[例1]一个零件的形状如下图所示,按规定这个零件中∠A和∠DBC都应为直角.工人师傅量出了这个零件各边尺寸,那么这个零件符合要求吗?

[例2](1)判断以a=10,b=8,c=6为边组成的三角形是不是直角三角形.

解:因为a2+b2=100+64=164≠c2,即a2+b2≠c2,所以由a,b,c不能组成直角三角形.

请问:上述解法对吗?为什么?

(2)已知:在△ABC中,AB=13cm,BC=10cm,BC边上的中线AD=12cm.

求证:AB=AC.

设计意图:这是利用勾股定理的逆定理解决实际问题的例子,可以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勾股定理的逆定理,体会数学与现实世界的联系.

学生只要能用自己的语言表达清楚解决问题的过程即可.

师生行为:先由学生独立完成,然后小组交流,讨论;教师巡视学生完成问题的情况,及时给予指导.在此活动中,教师应重点关注学生:①能否进一步理解勾股定理的逆定理,②能否用语言比较规范地书写过程,说明理由.③能否从中体验到学习的乐趣。

生:例1:分析:这是一个利用直角三角形的判定条件解决实际问题的例子.

解:在△ABD中,AB2+AD2=9+16=25=BD2,所以△ABD是直角三角形,∠A 是直角.

在△BCD中,BD2+BC2=25+144=169=132=CD2,所以△BCD是直角三角形,∠DBC是直角.

因此这个零件符合要求.

例2:(1)解:上述解法是不对的.因为a=10,b=8,c=6,b2+c2=64+36=100=102=a2,即b2+c2=a2.所以由a,b,c组成的三角形两边的平方和等于第三边的平方,利用勾股定理的逆定理可知a,b,c可构成直角三角形,其中a是斜边,b,c是两直角边.评注:在解题时,我们不能简单地看两边的平方和是否等于第三边的平方,而应先判断哪一条边有可能作为斜边.往往只需看最大边的平方是否等于另外荫边的平方和.

(2)证明:根据题意,画出图形,AB=13cm,BC=10cm.

AD是BC边上的中线→BD=CD=5cm,在△ABD中AD=12cm,BD=5cm,AB=13cm,AB2=169,AD2+BD2=122+52=169.所以AB2=AD2+BD2.则∠ADB=90°.∠ADC=180°-∠ADB=180°-90°=90°.

在Rt△ADC中,AC2=AD2+CD2=122+52=132.

所以AC=AB=13cm.

四;课时小结

活动5

问题:你对本节的内容有哪些认识,掌握勾股定理的逆定理及其应用,熟记几组勾股数.

设计意图:

这种形式的小结,激发了学生主动参与意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为每一位学生都创造了在数学学习活动中获得成功的体验机会.

小结活动既要注重引导学生将数学知识体系化,又要从能力、情感态度等方面关注学

生对课堂的整体感受.

师生行为:

教师可准备好写有勾股数的卡片,让学生随机抽取,让学生说明如果将直角三角形的三条边长同时扩大一个相同的倍数,得到的三角形还是直角三角形吗?

在活动5,教师应重点关注学生:

①不同层次的学生对本节知识的认识程度.

②学生再谈收获是对不同方面的感受.

③学生独立面对困难和克服困难的能力,

板书设计

======================================================================

18.2 勾股定理的逆定理(二)

勾股定理的逆定理的证明

构造Rt△A'B'C',使两直角边为a,b,∠C'=90°,从而得斜边A'B'=c,得到△ABC≌△A'B'C',所以∠C=∠C=90°,△ABC为直角三角形.

======================================================================

活动与探究

给出一组式子:32+42=52,82+62=102,152+82=172,242+102=262.

(1)你能发现上面式子的规律吗?请你用发现的规律,给出第5个式子;

(2)请你证明你所发现的规律.

过程:观察式子,要注意这些式子中不变的形式,如等式两边每一项的指数为2,等式左边是平方和的形式,右边是一个数的平方.很显然,我们发现的规律一定是“( )2+( )2=( )2”的形式.然后再观察每一项与序号的关系,如32,82,152,242与序号有何关系,可知32=(22-1)2,82=(32-1)2,152=(42-1)2,242=(52-1)2;所以我们可推想,第—项一定是(n2-1)2.(其n>1,n为整数),同理可得第二项一定是(2n)2,等式右边一定是(n2+1)2(其中n>1,n为整数).

(1)解:上面的式于是有规律的,即(n2-1)2+(2n)2=(n2+1)2(n为大于1的整数).

第5个式子是n=6时,即(62-1)2+(2×6)2=(62+1)2化简,得352+122=372.

(2)证明:左边=(n2-1)2+(2n)2=(n4-2n2+1)+4n2=n4+2n2+1=(n2+1)2=右边,证毕.

18.2 勾股定理的逆定理(三)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能运用勾股定理的逆定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二、过程与方法1.经历将实际问题转化为敷学模型的过程,体会用勾股定理的逆定理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发展学生的应用章识.2.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体验解决问题的策略,发展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3.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学会与人合作,并能与他人交流思维过程和结果,形成反思的意识.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在用勾股定理的逆定理探索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获得成功的体验,锻炼克服困难的意志,建立学习数学的自信心.2.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形成实事求是的态度以及进行质疑和独立思考问题的习惯.

教学重点运用勾股定理的逆定理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将实际问题转化成用勾股定理的逆定理解决的数学问题.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问题情境,引入新课

活动1问题1:小红和小军周日去郊外放风筝,风筝飞得又高又远,他俩很想知道风筝离地面到底有多高,你能帮助他们吗?

问题2:如下图所示是一尊雕塑的底座的正面,李叔叔想要检测正面的AD边和BC 边是否垂直于底边AB,但他随身只带了卷尺.

(1)你能替他想想办法完成任务吗?

(2)李叔叔量得AD的长是30厘米,AB的长是40厘米,BD的长是50厘米,AD边垂直于AB边吗?

(3)小明随身只有一个长度为20厘米的刻度尺,他能有办法检验AD边是否垂直于AB 边吗?BC边与AB边呢?

设计意图:

通过对两个实际问题的探究,让学生进一步体会到勾股定理和勾股定理的逆定理在实际生活中的广泛应用,提高学生的应用意识,发展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应用能力.在将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时,肯定要有一定的困难,教师要给学生充分的时间和空间去思考,从而发现解决问题的途径.

师生行为:

先由学生自主独立思考,然后分组讨论,交流各自的想法.

教师应深入到学生的讨论中去,对于学生出现的问题,教师急时给予引导.

在此活动中,教师应重点关注学生,

①能否独立思考,寻找解决问题的途径.

②能否积极主动地参加小组活动,与小组成员充分交流,且能静心听取别人的想法.

③能否由此活动,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生:对于问题1,我们组是这样考虑的:小红拉着风筝站在原地,小军到风筝的正下方也就是说小军的头顶就是风筝.小红放线,使线端到达他所站的位置,然后在线端做一记号,最后收回风筝,量出放出的风筝线的总长度AB,再量出小明和小军所站位置的两点间的距离BC,利用勾股定理便可以求出AB的长度(如下图所示)

生:对于问题2,我们组是这样考虑的:李叔叔随身只带卷尺检测AD,BC是否与底边垂直,也就是要检测∠DAB=90°,∠CBA=90°,连接BD或AC,也就是要检测△DAB和△CBA是否为直角三角形.很显然,这是一个需要用勾股定理的逆定理来解决的实际问题.

根据我们的分析,用勾股定理的逆定理来解决,要检测△DA月是否为直角三角形,即∠DAB=90°,李叔叔只需用卷尺分别量出AB,BD、DA的长度,然后计算AB2+DA2和BD2,看他们是否相等,若相等,则说明AD⊥AB,同理可检测BC是否垂直于AB.师:很好,对于问题2中的第(2)个小问题,李叔叔已量得AD,AB,BD的长度,根据他量出的长度能说明DA和AB垂直吗?

生:可以,因为AD2+AB2=302+402=2500,而BD2=2500,所以AD2+AB2=BD2.可得AD与AB垂直.

师:小明带的刻度尺长度只有20厘米,他有办法检验AD与AB边的垂直吗?

生:可以利用分段相加的方法量出AD,AB,BD的长度.

生:这样做误差太大,可以AB,AD上各量一段较小的长度.例如在AB边上量一小段AE=8cm,在AD边上量一小段AF=6cm,而AE2+AF2=82+62=64+36=100=102,这时只要量一下EF是否等于10cm即可.

如果EF=10cm,EF2=100,则有AE2+AF2=EF2,根据勾股定理的逆定理可知△AEF 是直角三角形,∠EAF=90°即∠DAB=90°所以AD⊥AB;如果EF≠10cm,则EF2≠100,所以AE2+AF2≠EF2,△AEF不是直角三角形,即AD不垂直于AB.师:看来,同学们方法还真多,没有被困难吓倒,祝贺你们.

接下来,我们继续用勾股定理的逆定理解决几个问题.

二、讲授新课

活动2

问题:[例1]判断由线段a、b、c组成的三角形是不是直角三角形.

(1)a=15,b=8,c=17;

(2)a=13,b=14,c=15;

(3)求证:m2-n2,m2+n2,2mn(m>n,m,n是正整数)是直角三角形的三条边长.

设计意图:

进一步让学生体会用勾股定理的逆定理,实现数和形的统一,第(3)题又让学生从一次从一般形式上去认识勾股数,如果能让学生熟记几组勾股数,我们在判断三角形的形状时,

就可以避开很麻烦的运算.

师生行为:

先由学生独立完成,然后小组交流.

教师应巡视学生解决问题的过程,对成绩较差的同学给予指导.

在此活动中,教师应重点关注学生:

①能否用勾股定理的逆定理判断三角形的形状。

②能否发现问题,反思后及时纠正.

③能否积极主动地与同学交流意见.

生:根据勾股定理的逆定理,判断一个三角形是不是直角三角形,只要看两条较小边长的平方和是否等于最大边长的平方.

解:(1)因为152+82=225+64=289,

172=289,

所以152+82=172,这个三角形是直角三角形.

(2)因为132+142=169+196=365

152=225

所以132+142≠152.这个三角形不是直角三角形.

生:要证明它们是直角三角形的三边,首先应判断这三条线段是否组成三角形,然后再根据勾股定理的逆定理来判断它们是否是直角三角形的三边长.

(3)证明:m>n、m、n是正整数

(m2-n2)+(m2+n2)=2m2>2mn,

即(m2-n2)+(m2+n2)>2mn

又因为(m2-n2)+2mn=m2+n(2m-n),

而2m-n=m+(m-n)>0,

所以(m2-n2)+2mn>m2+n2

这三条线段能组成三角形.

又因为(m2-n2)2=m4+n4-2m2n2

(m2+n2)2=m4+n4+2m2n2

(2mn)2=4m2n2,

所以(m2-n2)2+(2mn)2

=m4+n4-2m2n2+4m2n2

=m4+n4+2m2n2

=(m2+n2)2

所以,此三角形是直角三角形,m2-n2、2mn、m2+n2(m>n、m、n是正整数)这三边是直角三角形的三边.

师:我们把像15、8、7这样,能够成为三角形三条边长的三个正整数,称为勾股数.而且我们不难发现m2-n2、m2+n2、2mn也是一组勾股数,而且这组勾股数由于m 可取值的不同会得到不同的勾股数,

例如m=2,n=1时,m2-n2=22-12=3,m2+n2=22+12=5,2mn=2×2×1=4,而3、4、5就是一组勾股数.

你还能找到不同的勾股数吗?

生:当m=3,n=2时,m2-n2=32-22=5,m2+n2=13,2mn=2×3×2=12,所以5、12、13也是一组勾股数,

当m=4,n=2时,m2-n2=42-22=12,m2+n2=20,2mn=2×4×2=16,所以12、

16、20也是一组勾股数.

……

师:由此我们发现,勾股数组有无数个,而上面介绍的就是寻找勾股数组的一种方法.17世纪,法国数学家费马也研究了勾股数组的问题,并且在这个问题的启发下,想到了一个更一般的问题,1637年,他提出了数学史上的一个著名猜想——费马大定理,即当n>2时,找不到任何的正整数组,使等式x n+y n=z n成立,费马大定理公布以后,引起了各国优秀数学家的关注,他们围绕着这个定理顽强地探索着,试图来证明它.1995年,英籍数学家怀尔斯终于证明了费马大定理,解开了这个困惑世间无数智者300多年的谜.活动3

问题:[例2]“远航”号,“海天”号轮船同时离开港口,各自沿一固定方向航行,“远航”号每小时航行16海里,“海天”号每小时航行12海里,它们离开港口一个半小时后相距30海里,如果知道“远航”号沿东北方向航行,能知道“海天”号沿哪个方向航行吗?

设计意图:

让学生体会勾股定理的逆定理在航海中的应用,从而树立远大理想,更进一步体会数学的实用价值,

师生行为:

教师先鼓励学生根据题意画出图形,然后小组内交流讨沦,教师需巡视,对有困难的学生一个启示,帮助他们寻找解题的途径.

在此活动中,教师应重点关注:

①学生能否根据题意画出图形.

②学生能否积极主动地参与活动.

③学生是否充满信心解决问题.

生:我们根据题意画出图形,(如下图),可以看到,由于“远航”号的航向已知,如果求出两艘轮船的航向所成的角,就能知道“海天”号的航向了.

解:根据题意画出下图

PQ=16×1.5=24,

PR=12×1.5=18,QA=30.

因为242+182=302,即PQ2+PR2=QR2

所以∠QPR=90°

由“远航”号沿东北方向航行可知,∠QPS=45°,所以∠RPS=45°,即“海天”号沿西北或东南方向航行.

三、巩固提高

活动4

问题:A、B、C三地两两距离如下图所示,A地在B地的正东方向,C地在B地的

什么方向?

设计意图:

进一步熟练掌握勾股定理的逆定理的应用.

师生行为:

由学生独立完成后,由一个学生板演,教师讲解.

解:BC2+AB2=52+122=169,

AC2=132=169,

所以BC2+AB2=AC2,即BC的方向与BA方向成直角,∠ABC=90°,C地应在B 地的正北方向.

四,课时小结

活动5

问题:谈谈这节课的收获有哪些?掌握勾股定理及逆定理,来解决简单的应用题,会判断一个三角形是直角三角形.

设计意图:

这种形式的小结,激发了学生的主动参与意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为每一位学生都创造了在数学学习活动中获得成功体验的机会.

师生行为:

教师课前可准备一组小卡片,卡片上写上针对这节课内容不同形式的小问题,请同学们抽签回答.

板书设计

======================================================================18.2 勾股定理的逆定理(三)

1.勾股定理的逆定理一实际问题(判定直角三角形的形状)

2.勾股数组

3.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

活动与探究

如下图,在正方形ABCD中.E是BC的中点,F为CD上一点,且CF=1

4CD.

求证:△AEF是直角三角形.

过程:要证△AEF 是直角三角形,由勾股定理的逆定理,只要证AE 2+EF 2=AF 2 即可.

利用代数方法(即勾股定理的逆定理)计算三角形的三边长,看它们是否是勾股数,以判断三角形是否是直角三角形,这是解决几何问题常用的方法之一.

结果:设正方形ABCD 的边长是a ,则BE =CE =12 a ,CF =14 a ,DF =34

a ,在Rt △ABE 中,由勾股定理得

AE 2=AB 2+BF 2=a 2+(12 a)2=54

a 2 同理,在Rt △ADF 中,AF 2=AD 2+DF 2=a 2+(34 a)2=2516

a 2, 在Rt △CEF 中,EF 2=CE2+CF2=(12 a)2+(14 a)2=516

a 2 所以,AF 2=AE 2+EF 2.

所以,△AEF 是直角三角形.

习题详解

习题18.2

1.解:(1)a 2=49,b 2=576,c 2=625

a 2+

b 2=49+576=625.

c 2=625

所以,a 2+b 2=c 2,根据勾股定理的逆定理,得由线段a =7,b =24,c =25能组成直角三角形.

(2)a 2=2.25,b 2=4,c 2=6.25,

而a 2+b 2=2.25+4=6.25,

所以,a 2+b 2=c 2,根据勾股定理的逆定理,得由线段a =1.5,b =2,c =2.5可组成直角三角形.

(3)a 2=2516 ,b 2=1,c 2=916 ,b 2+c 2=1+916

.即,a 2=b 2+c 2, 所以,以a =54 ,b =1,c =34

为边可组成直角三角形. (4)a 2=1600,b 2=2500,c 2=3600.

而a 2+b 2=4100≠3600,即a 2+b 2≠c 2,不能构成直角三角形.

2,(1)逆命题:两直线平行,同旁内角互补.此逆命题成立.

(2)逆命题:如果两个角相等,那么这两个角走直角.此逆命题不成立.

(3)逆命题:如果两个三角形三边对应相等,那么这两个三角形全等.此逆命题成立.

(4)逆命题:已知两个数,如果它们的平方相等,则这两个数也相等.此逆命题不成立.

3.解:根据题意,如下图所示AB =80m ,BC =60m ,CA =100m .因为,802+602=1002,即AB 2+BC 2=AC 2,所以△ABC 为Rt △,即小明向东走了80m 后又向北或向南走了60m ,最后回到原地(A 点).

4.解:a 2=4m 2,b 2=(m 2-1)2=m 4-2m 2+1,c 2=(m 2+1)2

=m 4+2m 2+1,

而a 2+b 2=m 2+m 4-2m 2+1=m 4+2m 2+1.所以a 2+b 2=c 2,即a 、b 、c 为勾股数. 当m =2时,可得一组勾股数:4、3、5;

当m =3时,可得一组勾股数:6、8、lO ;

当m =4时,可得一组勾股数,8、15、17,

5.解:AD 是BC 迫上的中线,且BC =10cm ,所以BD =DC =12 BC =5cm ,

AB =13cm ,AD =12cm

132=122+52,所以AB 2=AD 2+BD 2.

△ABD 为Rt △且∠ADB =90°,所以∠ADC =90°,

AC =AD 2+DC 2=122+52 =13.

6.3、4、5是一组勾股数,那么3k ,4k ,5k(k 是正整数)也是一组勾股数,因为(3k)2+(4k)2=(5k)2;

同样a ,b 、c 是一组勾股数,则a 2+b 2=c 2,而(ak)2=a 2k 2,(bk)2=b 2k 2,(ck)2=(c 2k 2,所以a 2k 2+b 2k 2=c 2k 2,则ak ,bk ,ck ,(k 为正整数)也是一组勾股数.

3.2 勾股定理的逆定理板书设计及课后作业-最新学习文档

3.2 勾股定理的逆定理板书设计及课后作业 (1)△ABC的两边AB=5,AC=12,则BC=13.( ) (2)在△ABC中,若a=6,b=8,则c=10.( ) (3)由于0.3,0.4,0.5不是勾股数,故以0.3,0.4,0.5为边长的三角形不是直角三角形.( ) (4)由于以0.5,1.2,1.3为边长的三角形是直角三角形,所以0.5,1.2,1.3是勾股数.( ) 2.已知三角形的三边长分别为5 cm,12 cm,13 cm,则这个三角形是_______. 3.三条线段分别长m.n,p,且满足m2-n2=p2,以这三条线段为边组成的三角形为_______.4.在△ABC中,a=9,b=40,c=41,那么△ABC是( ). A.锐角三角形B.直角三角形 C.钝角三角形’D.等腰三角形 5.分别以下列四组数为一个三角形的边长:①6,8,10;②5,12,13;③8,15,17;④4,5,6,其中能构成直角三角形的有( ). A.4组B.3组 C.2组D.1组 6.如图,在由单位正方形组成的网格图中标有AB、CD、EF、GH四条线段,其中能构成一个直角三角形三边的线段是( ). A.CD、EF、GH B.AB、EF、GH C.AB、CD、GH D.AB、CD、EF 7.判断由线段a,b,c组成的三角形是不是直角三角形: (1)a=7,b=24,c=25; (2)a=1.5,b=2,c=2.5; 8.如图,在△DEF中,DE=17 cm,EF=30 cm,边EF上的中线DG=8 cm,试判断△DEF 是否为等腰三角形,并说明理由. 9.如图,CD⊥AB,垂足为D,如果AD=2,DC=3,BD=4.5,那么∠ACB是直角吗?试说明理由. 10.如图是一块地的平面图,其中AD=4 m,CD=3 m,AB=13 m,BC=12 m,∠ADC =90°,求这块地的面积. 11.如图,在四边形ABCD中,AB=1,BC=2,CD=2,AD=3,且AB⊥BC.证明:AC ⊥CD. 第 1 页

勾股定理逆定理(2)教案

17.2 勾股定理的逆定理(2)教案 一、教学目标 1.灵活应用勾股定理及逆定理解决实际问题。 2.进一步加深性质定理与判定定理之间关系的认识。 二、重点、难点 1.重点:灵活应用勾股定理及逆定理解决实际问题。 2.难点:灵活应用勾股定理及逆定理解决实际问题。 三、例题的意图分析 例1(P33例2)让学生养成利用勾股定理的逆定理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 例2(补充)培养学生利用方程思想解决问题,进一步养成利用勾股定理的逆定理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 四、课堂引入 创设情境:在军事和航海上经常要确定方向和位置,从而使用一 些数学知识和数学方法。 五、例习题分析 例1(P33例2) 分析:⑴了解方位角,及方位名词; ⑵依题意画出图形; ⑶依题意可得PR=12×1.5=18,PQ=16×1.5=24,QR=30; ⑷因为242+182=302,PQ2+PR2=QR2,根据勾股定理的逆定理,知∠QPR=90°; ⑸∠PRS=∠QPR-∠QPS=45°。 小结:让学生养成“已知三边求角,利用勾股定理的逆定理”的意识。 练习: 1.请完成以下未完成的勾股数: (1)8、15、_______;(2)10、26、_____. 2.△ABC中,a2+b2=25,a2-b2=7,又c=5,则最大边上的高是_______. 3.以下各组数为三边的三角形中,不是直角三角形的是(). A , .7,24,25 C.4,7.5,8.5 D.3.5,4.5,5.5 4.一个三角形的三边长分别为15,20,25,那么它的最长边上的高是(). A.12.5 B.12 C . 2 D.9 5.已知:如图,∠ABD=∠C=90°,AD=12,AC=BC,∠DAB=30°,求BC的长. 6.已知:如图,AB=4,BC=12,CD=13,DA=3,AB⊥AD,求证:BC⊥BD. E

《勾股定理》勾股定理的逆定理(含答案)精讲

第3章《勾股定理》: 3.2 勾股定理的逆定理 填空题 1.你听说过亡羊补牢的故事吗如图,为了防止羊的再次丢次,小明爸爸要在高0.9m,宽 1.2m的栅栏门的相对角顶点间加一个加固木板,这条木板需 m 长. (第1题)(第2题)(第3题)2.如图,将一根长24cm的筷子,底面直径为5cm,高为12cm的圆柱形水杯中,设筷子露在杯子外面的长度为h cm,则h的最小值是 cm. 3.如图所示的一只玻璃杯,最高为8cm,将一根筷子插入其中,杯外最长4厘米,最短2厘米,那么这只玻璃杯的内径是厘米. 4.如图,一架10米长的梯子斜靠在墙上,刚好梯顶抵达8米高的路灯.当电工师傅沿梯上去修路灯时,梯子下滑到了B′处,下滑后,两次梯脚间的距离为2米,则梯顶离路灯米. (第4题)(第5题)(第6题) 5.如图所示的圆柱体中底面圆的半径是错误!,高为2,若一只小虫从A点出发沿着圆柱体的侧面爬行到C点,则小虫爬行的最短路程是.(结果保留根号) 6.如图,有一圆锥形粮堆,其正视图是边长为6m的正三角形ABC,粮堆母线AC 的中点P处有一老鼠正在偷吃粮食,此时,小猫正在B处,它要沿圆锥侧面到达P处捕捉老鼠,则小猫所经过的最短路程是 m.(结果不取近似值)7.如图,这是一个供滑板爱好者使用的U型池,该U型池可以看作是一个长方体去掉一个“半圆柱”而成,中间可供滑行部分的截面是半径为4m的半圆,其边缘AB=CD=20m,点E在CD上,CE=2m,一滑板爱好者从A点滑到E点,则他滑行的最短距离约为 m.(边缘部分的厚度忽略不计,结果保留整数)

(第7题)(第8题)(第9题) 8.如图,有一圆柱,其高为12cm,底面半径为3cm,在圆柱下底面A点处有一只蚂蚁,它想得到上底面B处的食物,则蚂蚁经过的最短距离为 cm.(π取3) 9.一只蚂蚁从长、宽都是3,高是8的长方体纸箱的A点沿纸箱爬到B点,那么它所行的最短路线的长是. 10.如图是一个三级台阶,它的每一级长、宽、高分别是2米、0.3米、0.2米,A,B是这个台阶上两个相对的端点,A点有一只蚂蚁,想到B点去吃可口的食物,则蚂蚁沿台阶面爬行到B点最短路程是米. (第10题)(第11题)(第12题)11.在一个长为2米,宽为1米的矩形草地上,如图堆放着一根长方体的木块,它的棱长和场地宽AD平行且>AD,木块的正视图是边长为0.2米的正方形,一只蚂蚁从点A处,到达C处需要走的最短路程是米.(精确到0.01米)12.如图是一个三级台阶,它的每一级的长、宽、高分别为7寸、5寸和3寸,A 和B是这个台阶的两个相对端点,A点上有一只蚂蚁想到B点去吃可口的食物,则它所走的最短路线长度是寸. 13.观察下列一组数: 列举:3、4、5,猜想:32=4+5; 列举:5、12、13,猜想:52=12+13; 列举:7、24、25,猜想:72=24+25; … 列举:13、b、c,猜想:132=b+c; 请你分析上述数据的规律,结合相关知识求得b= ,c= . 解答题 14.如图,P是等边三角形ABC内的一点,连接PA,PB,PC,以BP为边作∠PBQ=60°,且BQ=BP,连接CQ. (1)观察并猜想AP与CQ之间的大小关系,并证明你的结论; (2)若PA:PB:PC=3:4:5,连接PQ,试判断△PQC的形状,并说明理由.

勾股定理及其逆定理的综合应用教案教学设计导学案

知识点:勾股定理及其逆定理的综合运用 问题情境1:运用勾股定理和逆定理求面积 问题模型:已知一含有直角的四边形的边长,综合运用定理和逆定理求面积 求解模型: 【例题】 【分析】由于∠B 是直角,因此连接AC 将问题转化为直角三角形问题加以解决;求出AC 的长,再在三角形ACD 中用逆定理判定其为直角三角形,再求面积。 【答案】 练习 1.已知:如图,四边形ABCD ,AB=1,BC=43,CD=413,AD=3,且AB ⊥BC 。 求:四边形ABCD 的面积。 在已知直角三角形中运用定理求出对角线长 连对角线将四边形分为两个三角形,其中一个为直角三角形 运用逆定理判定另一三角形为直角三角形 求四边形的面积 D A B C A D C B

【答案】 连接AC ,在Rt △ABC 中用勾股定理求出AC= 4 5 ,在 △ACD 中由AD 、CD 的长结合AC 的长,运用逆定理判定它为直角三角形,求出两直角三角形面积再求和,得四边形的面积为 4 9。 【答案】 3.在△ABC 中,AB =15,AC =13,D 是BC 边上一点,AD =12,BD =9,则△ABC 的面积 为 . 【答案】84 4.如图,已知CD =6m ,AD =8m ,∠ADC =90°,BC =24m ,AB =26m .求图中阴影部分的面 积. 【答案】96cm 2 问题情境2:运用勾股定理和逆定理求四边形的角度 问题模型:已知一含一直角的四边形的边长,综合运用定理和逆定理求角度 求解模型: 在已知直角三角形中运 用定理求出对角线长 连对角线将四边形分为两个三角形,其中一个为直角三角形 运用逆定理判定另一三角形为直角三角形 用特殊角求角度 A C B D (第4题)

初中数学教师资格面试《勾股定理的逆定理》教案

初中数学教师资格面试《勾股定理的逆定理》教案: 课题:勾股定理的逆定理 课型:新授课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目的: 一、知识与技能目标 通过对一些典型题目的思考、练习,能正确、熟练的进行勾股定理有关计算,深入对勾股定理的理解。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对一些题目的探讨,以达到掌握知识的目的。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感受数学在生活中的应用,感受数学定理的美。 教学重点:勾股定理的应用。 教学难点:勾股定理的灵活应用。

课前准备:圆规、直尺。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创设情境 据说,几千年前的古埃及人就已经知道,在一根绳子上连续打上等距离的13个结,然后,用钉子将第1个与第13个结钉在一起,拉紧绳子,再在第4个和第8个结处各钉上一个钉子,如图。这样围成的三角形中,最长边所对的角就是直角。知道为什么吗? 这节课我们一起来探讨这个问题,相信同学们会感兴趣的。 2、动手操作 用圆规、直尺作△ABC,使AB=5cm,AC=4cm,BC=3cm,如图,量一量∠C,它是90°吗?

例1:根据下列三角形的三边的值,判断三角形是不是直角三角形。如果是,指出哪条边所对的角是直角?3、抛出问题 为什么用上面的三条线段围成的三角形,就一定是直角三角形呢?它们的三边有怎样的关系? (二)新授 1、小组合作 如果一个三角形的三边长a、b、c满足下面的关系,那么这个三角形是直角三角形吗? 通过讨论和证明可以得到如下定理:勾股定理的逆定理——如果三角形两边的平方和等于第三边的平方,那么这个三角形是直角三角形。 2、进一步检验 例2已知:在△ABC中,三条边长分别为,,。求证:△ABC为直角三角形。

17.2勾股定理的逆定理(优质课)优秀教学设计

《17.2勾股定理的逆定理》教学设计 Y qzx Bmm 【内容和教材分析】 内容教材第31-33页,17.2勾股定理的逆定理. 教材分析“勾股定理的逆定理”一节,是在上节“勾股定理”之后,继续学习的一个直角三角形的判断定理,它是前面只是的继续和深化.勾股定理的逆定理是初中几何学习中的重要内容之一,是今后判断某三角形是直角三角形的重要方法之一,在以后的解题中,将有十分广泛的应用,同时在应用中渗透了利用代数计算的方法证明几何问题的思想,为将来学习解析几何埋下了伏笔,所以本节也是本章的重要内容之一.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理解勾股定理的逆定理的证明方法并能证明勾股定理的逆定理. 2.理解原命题、逆命题、逆定理的概念关系. 3.掌握勾股定理的逆定理,并能利用勾股定理的逆定理判定一个三角形是不是直角三角形. 过程与方法 1.通过对勾股定理的逆定理的探索,经历知识的发生、发展与形成过程. 2.通过用三角形三边的数量关系来判断三角形的形状,体验数与形结合方法的应用.3.通过勾股定理的逆定理的证明,体会数与形结合方法在问题解决中的作用,并能运用勾股定理的逆定理解决相关问题.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用三角形三边的数量关系来判断三角形的形状,体验数与形的内在联系,感受定理与逆定理之间的和谐及辩证统一的关系. 2.在探究勾股定理的逆定理的活动中,通过一系列富有探究性的问题,渗透与他人交流、合作的意识和探究精神. 【教学重难点及突破】 重点 1.勾股定理的逆定理及运用. 2.灵活运用勾股定理的逆定理解决实际问题. 难点 1.勾股定理的逆定理的证明. 2.说出一个命题的逆命题及辨别其真假性. 【教学突破】 1.勾股定理的逆定理的题设实际上是给出了三条边的条件,其形式和勾股定理的结论形式一致.证明在此条件下的三角形是一个直角三角形,需要构造直角三角形才能完成,构造直角三角形是解决问题的关键.可以从特例推向一般,设置两个动手操作问题. 2.勾股定理的逆定理给出的是判定一个三角形是直角三角形的方法,和前面学过的一些判定方法不同,它通过计算来做判断. 3.几何中有许多互逆的命题、互逆的定理,它们从正反两个方面揭示了图形的特征性质,所以互逆命题和互逆定理是几何中的重要概念.对互逆命题、互逆定理的概念,理解它们通常困难不大.但对那些不是以“如果……那么……”形式给出的命题,叙述它们的逆命题有时就会有困难,可以尝试首先把命题变为“如果……那么……”. 4.勾股定理的逆定理可以解决生活中的许多问题.在解决实际问题时,常先画出图形,根

勾股定理的逆定理说课稿 人教版(精美教案)

《勾股定理的逆定理》说课稿 一、教材分析 (一)、本节课在教材中的地位作用 “勾股定理的逆定理”一节,是在上节“勾股定理”之后,继续学习的一个直角三角形的判断定理,它是前面知识的继续和深化,勾股定理的逆定理是初中几何学习中的重要内容之一,是今后判断某三角形是直角三角形的重要方法之一,在以后的解题中,将有十分广泛的应用,同时在应用中渗透了利用代数计算的方法证明几何问题的思想,为将来学习解析几何埋下了伏笔,所以本节也是本章的重要内容之一。课标要求学生必须掌握。 (二)、教学目标:根据数学课标的要求和教材的具体内容,结合学生实际我确定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 知识技能: 、理解勾股定理的逆定理的证明方法并能证明勾股定理的逆定理。 、掌握勾股定理的逆定理,并能利用勾股定理的逆定理判定一个三角形是不是直角三角形 过程与方法: 、通过对勾股定理的逆定理的探索,经历知识的发生、发展与形成的过程 、通过用三角形三边的数量关系来判断三角形的形状,体验数与形结合方法的应用 、通过勾股定理的逆定理的证明,体会数与形结合方法在问题解决中的作用,并能运用勾股定理的逆定理解决相关问题。 情感态度: 、通过用三角形三边的数量关系来判断三角形的形状,体验数与形的内在联系,感受定理与逆定理之间的和谐及辩证统一的关系 、在探究勾股定理的逆定理的活动中,通过一系列富有探究性的问题,渗透与他人交流、合作的意识和探究精神 (三)、学情分析 尽管已到初二下学期学生知识增多,能力增强,但思维的局限性还很大,能力也有差距,而勾股定理的逆定理的证明方法学生第一次见到,它要求根据已知条件构造一个直角三角形,根据学生的智能状况,学生不容易想到,因此勾股定理的逆定理的证明又是本节的难点,这样如何添辅助线就是解决它的关键,这样就确定了本节课的重点、难点和关键。 重点:勾股定理逆定理的应用 难点:勾股定理逆定理的证明 关键:辅助线的添法探索 二、教学过程 本节课的设计原则是:使学生在动手操作的基础上和合作交流的良好氛围中,通过巧妙而自然地在学生的认识结构与几何知识结构之间筑了一个信息流通渠道,进而达到完善学生的数学认识结构的目的。 (一)、复习回顾: 复习回顾与勾股定理有关的内容,建立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 (二)、创设问题情境 一开课我就提出了与本节课关系密切、学生用现有的知识可探索却又解决不好的问题,去提示本节课的探究宗旨。(演示)古代埃及人把一根长绳打上等距离的个结,然后用桩钉如图那样的三角形,便得到一个直角三角形。这是为什么?……。这个问题一出现马上激起学生已有知识与待研究知识的认识冲突,引起了学生的重视,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因而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中来,创造了我要学的气氛,同时也说明了几何知识来源于实践,不失时机

《勾股定理的逆定理2》习题

《勾股定理的逆定理2》习题 课堂练习 1.小强在操场上向东走80m 后,又走了60m ,再走100m 回到原地.小强在操场上向东走了80m 后,又走60m 的方向是 . 2.如图,在操场上竖直立着一根长为2米的测影竿,早晨测得它的影长为4米,中午测得它的影长为1米,则A 、B 、C 三点能否构成直角三角形?为什么? 3.如图,在我国沿海有一艘不明国籍的轮船进入我国海域,我海军甲、乙两艘巡逻艇立即从相距13海里的A 、B 两个基地前去拦截,六分钟后同时到达C 地将其拦截.已知甲巡逻艇每小时航行120海里,乙巡逻艇每小时航行50海里,航向为北偏西40°,问:甲巡逻艇的航向? 课后练习 1.一根24米绳子,折成三边为三个连续偶数的三角形,则三边长分别为 ,此三角形的形状为 . 2.一根12米的电线杆AB ,用铁丝AC 、AD 固定,现已知用去铁丝AC =15米,AD =13米,又测得地面上B 、C 两点之间距离是9米,B 、D 两点之间距离是5米,则电线杆和地面是否垂直,为什么? 3.如图,小明的爸爸在鱼池边开了一块四边形土地种了一些蔬菜,爸爸让小明计算一下土地的面积,以便计算一下产量.小明找了一卷米尺,测得AB =4米,BC =3米,CD =13米,DA =12米,又已知∠B =90°. 参考答案: 课堂练习: 1.向正南或正北. 2.能,因为BC 2=BD 2+CD 2=20,AC 2=AD 2+CD 2=5,AB 2=25,所以BC 2+AC 2= AB 2; 3.由△ABC 是直角三角形,可知∠CAB +∠CBA =90°,所以有∠CAB =40°,航向为北偏东50°. 课后练习: 1.6米,8米,10米,直角三角形; 2.△ABC 、△ABD 是直角三角形,AB 和地面垂直. N A B

初中数学_勾股定理的逆定理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勾股定理的逆定理》教学设计 课题 勾股定理的逆定理 课型 新授课 课时 1 学习目标 1.了解逆命题、逆定理的概念;探索并掌握勾股定理的逆定理,会用勾股定理的逆定理判断直角三角形。 2.经历“探索-发现-猜想-证明”的探究过程,体会用“构造法”证明数学命题的方法,发展推理能力。 3.通过对勾股定理的逆定理的探索,培养学生的交流、合作的意识和严谨的学习态度。 学习过程 环节与内容 师生互动 设计意图 (一) 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古埃及人制作直角 问题:据说古埃及人用下图的方 法画直角:把一根长蝇打上等距 离的13个结,然后以3个结,4 个结、5个结的长度为边长,用 木桩钉成一个三角形,其中一个 角便是直角。 教师将准备好的绳结给学生,让学生实际的操作感受 通过古埃及人制作直角的方法,提出让学生动手操作,进而使学生产生好奇心:“这样就能确定直角吗”,激发学生的求知欲,点燃其学习的激情,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二)普度求是 ?探究活动1: 1.小试牛刀: (1)动手画一画:以3,4,5为边作 △ABC 。(回忆用“SSS ”作三角形的方法) 5 4 3 (2)大胆猜一猜:得到的△ABC 是个 什么三角形?怎样验证你的猜 想? 2. 合作探究: (1)画一画:分别以①2.5,6,6.5; ②4,5,6;③6,8,10为三角形的三边 长,作三角形。 ① 以2.5,6,6.5为边作△ABC 。 学生实际动手画图,量角,验证 教师以平等身份参与到学生活动中来,对其实践活动予以指 学生在三组线段为边画出三角形,猜测验证出其形状 学生进一步以小组为单位,按给出的三组数作出三角形(1)这 让学生如实再现情境,在自己充分操作、认知的情况下进行猜想与归纳,体验数学思考的魅力和知识创造的乐趣,使学生真正成为主动学习者。 同时回忆作图方法为后面的多组验证做好铺垫。

勾股定理的逆定理的应用 公开课获奖教案

第2课时 勾股定理的逆定理的应用 1.进一步理解勾股定理的逆定理;(重点) 2.灵活运用勾股定理及逆定理解决实际问题.(难点) 一、情境导入 某港口位于东西方向的海岸线上,“远望号”“海天号”两艘轮船同时离开港口,各自沿一固定的方向航行,“远望号”每小时航行16海里,“海天号”每小时航行12海里,它们离开港口1个半小时后相距30海里,如果知道“远望号”沿东北方向航行,能知道“海天号”沿哪个方向航行吗? 二、合作探究 探究点:勾股定理的逆定理的应用 【类型一】 运用勾股定理的逆定理求角度 如图,已知点P 是等边△ABC 内 一点,P A =3,PB =4,PC =5,求∠APB 的度数. 解析:将△BPC 绕点B 逆时针旋转60°得△BEA ,连接EP ,判断△APE 为直角三角形,且∠APE =90°,即可得到∠APB 的度数. 解:∵△ABC 为等边三角形,∴BA =BC .可将△BPC 绕点B 逆时针旋转60°得△BEA ,连EP ,∴BE =BP =4,AE =PC =5,∠PBE =60°,∴△BPE 为等边三角形,∴PE =PB =4,∠BPE =60°.在△AEP 中,AE =5,AP =3,PE =4,∴AE 2=PE 2+P A 2,∴△APE 为直角三角形,且∠APE =90°,∴∠APB =90°+60°=150°. 方法总结:本题考查了等边三角形的判 定与性质以及勾股定理的逆定理.解决问题 的关键是根据题意构造△APE 为直角三角形. 【类型二】 运用勾股定理的逆定理求边长 在△ABC 中,D 为BC 边上的点, AB =13,AD =12,CD =9,AC =15,求BD 的长. 解析:根据勾股定理的逆定理可判断出△ACD 为直角三角形,即∠ADC =∠ADB =90°.在Rt △ABD 中利用勾股定理可得出BD 的长度. 解:∵在△ADC 中,AD =12,CD =9,AC =15,∴AC 2=AD 2+CD 2,∴△ADC 是直角三角形,∠ADC =∠ADB =90°,∴△ADB 是直角三角形.在Rt △ADB 中,∵AD =12,AB =13,∴BD =AB 2-AD 2=5,∴BD 的长为5. 方法总结:解题时可先通过勾股定理的逆定理证明一个三角形是直角三角形,然后再进行转化,最后求解,这种方法常用在解有公共直角或两直角互为邻补角的两个直角三角形的图形中. 【类型三】 勾股定理逆定理的实际应用 如图,是一农民建房时挖地基的 平面图,按标准应为长方形,他在挖完后测量了一下,发现AB =DC =8m ,AD =BC =6m ,AC =9m ,请你运用所学知识帮他检验一下挖的是否合格? 解析:把实际问题转化成数学问题来解决,运用直角三角形的判别条件,验证它是

18.2勾股定理的逆定理(三)

18.2 勾股定理的逆定理(三) 一、教学目标 1.应用勾股定理的逆定理判断一个三角形是否是直角三角形。 2.灵活应用勾股定理及逆定理解综合题。 3.进一步加深性质定理与判定定理之间关系的认识。 二、重点、难点 1.重点:利用勾股定理及逆定理解综合题。 2.难点:利用勾股定理及逆定理解综合题。 三、例题的意图分析 例1(补充)利用因式分解和勾股定理的逆定理判断三角形的形状。 例2(补充)使学生掌握研究四边形的问题,通常添置辅助线把它转化为研究三角形的问题。本题辅助线作平行线间距离无法求解。创造3、4、5勾股数,利用勾股定理的逆定理证明DE 就是平行线间距离。 例3(补充)勾股定理及逆定理的综合应用,注意条件的转化及变形。 四、课堂引入 勾股定理和它的逆定理是黄金搭档,经常综合应用来解决一些难度较大的题目。 五、例习题分析 例1(补充)已知:在△ABC 中,∠A 、∠B 、∠C 的对边分别是a 、b 、c ,满足a 2+b 2+c 2+338=10a+24b+26c 。 试判断△ABC 的形状。 分析:⑴移项,配成三个完全平方;⑵三个非负数的和为0, 则都为0;⑶已知a 、b 、c ,利用勾股定理的逆定理判断三角形的形状为直角三角形。 例2(补充)已知:如图,四边形ABCD ,AD ∥BC ,AB=4,BC=6,CD=5,AD=3。求:四边形ABCD 的面积。 分析:⑴作DE ∥AB ,连结BD ,则可以证明△ABD ≌△EDB (ASA ); ⑵DE=AB=4,BE=AD=3,EC=EB=3;⑶在△DEC 中,3、4、5勾股数,△DEC 为直角三角形,DE ⊥BC ; ⑷利用梯形面积公式可解,或利用三角形的面积。 A B C D E D

18.2 勾股定理的逆定理(二)

八数教学案 一、课时学习目标 1.灵活应用勾股定理及逆定理解决实际问题。 2.进一步加深性质定理与判定定理之间关系的认识。 重点、难点 1.重点:灵活应用勾股定理及逆定理解决实际问题。 2.难点:灵活应用勾股定理及逆定理解决实际问题。 二、课前预习导学 1.填空题。 ⑴任何一个命题都有 ,但任何一个定理未必都有 。 ⑵“两直线平行,内错角相等。”的逆定理是 。 ⑶在△ABC 中,若a 2=b 2-c 2 ,则△ABC 是 三角形, 是直角; 若a 2<b 2-c 2,则∠B 是 。 ⑷若在△ABC 中,a=m 2-n 2,b=2mn ,c= m 2+n 2 ,则△ABC 是 三角形。 2.下列四条线段不能组成直角三角形的是( ) A .a=8,b=15,c=17 B .a=9,b=12,c=15 C .a=5,b=3,c=2 D .a :b :c=2:3:4 3.已知:在△ABC 中,∠A 、∠B 、∠C 的对边分别是a 、b 、c ,分别为下列长度,判断该三角形是否是直角三角形?并指出那一个角是直角? ⑴a=3,b=22,c=5; ⑵a=5,b=7,c=9; ⑶a=2,b=3,c=7; ⑷a=5,b=62,c=1。 4.若三角形的三边是 ⑴1、3、2; ⑵5 1,41, 31; ⑶32,42,52 ⑷9,40,41; ⑸(m +n )2-1,2(m +n ),(m +n )2+1;则构成的是直角三角形的有( ) A .2个 B .3个 C.4个 D.5个 5.叙述下列命题的逆命题,并判断逆命题是否正确。 ⑴如果a 3>0,那么a 2>0; ⑵如果三角形有一个角小于90 °,那么这个三角形是锐角三角形; ⑶如果两个三角形全等,那么它们的对应角相等; ⑷关于某条直线对称的两条线段一定相等。 三、课堂学习研讨 例1(P75例2)在军事和航海上经常要确定方向和位置, 从而使用一些数学知识和数学方法。 分析:⑴了解方位角,及方位名词; ⑵依题意画出图形; ⑶依题意可得PR= ,PQ= ,QR= ; 小结:让学生养成“已知三边求角,利用勾股定理的逆定理”的意识。

勾股定理的逆定理(一)导学案

图18.2-2 通海中学勾股定理的逆定理(一)导学案 班级: 姓名: 学号: 学习目标 1.体会勾股定理的逆定理得出过程,掌握勾股定理的逆定理。 2.探究勾股定理的逆定理的证明方法。 3.理解原命题、逆命题、逆定理的概念及关系。 重点:掌握勾股定理的逆定理及简单应用。 难点:勾股定理的逆定理的证明。 一.预习新知(阅读教材P73 — 75 , 完成课前预习) 1.三边长度分别为3 cm 、4 cm 、5 cm 的三角形与以3 cm 、4 cm 为直角边的直角三角形之间有什么关系?你是怎样得到的? 2.你能证明以6cm 、8cm 、10cm 为三边长的三角形是直角三角形吗? 3.如图18.2-2,若△ABC 的三边长a 、b 、c 满足222c b a =+,试证明△ABC 是直角三 角形,请简要地写出证明过程. 4.此定理与勾股定理之间有怎样的关系? (1)什么叫互为逆命题 (2)什么叫互为逆定理 (3)任何一个命题都有 _____,但任何一个定理未必都有 __ 5.说出下列命题的逆命题。这些命题的逆命题成立吗? (1) 两直线平行,内错角相等; (2) 如果两个实数相等,那么它们的绝对值相等; (3) 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角相等; (4) 角的内部到角的两边距离相等的点在角的平分线上。 二.课堂展示 例1:判断由线段a 、b 、c 组成的三角形是不是直角三角形: (1)17,8,15===c b a ; (2)15,14,13===c b a . (3)25,24,7===c b a ; (4)5.2,2,5.1===c b a ; 三.随堂练习

《勾股定理的逆定理》教案

勾股定理的逆定理 (1)教案

图18.2-2 [活动2] 建立模型 1.你能证明以2.5cm 、6cm 、6.5cm 为三边长的三角形是直角三角形吗? 2.如图18.2-2,若△ABC 的三边长a 、b 、c 满足222c b a =+,试证明△是直角三角形,请简要地写出证明过程. [活动3]理论释意 任意三角形的三边长a 、b 、c ,只要满足222c b a =+,一定可以得到此三角形为直角三角形。 1.教材75页练习第1题. 学生结合活动1的体验,独立思考问题1,通过小组交流、讨论,完成问题2.在此基础上,说出问题2的证明思路. 教师提出问题,并适时诱导,指导学生完成问题2的证明.之后,归纳得出勾股定理的逆定理.在此基础上,类比定理与逆定理的关系,介绍逆命题(定理)的概念,并与学生一起完成问题. 在活动2中教师应关注: (1)学生能否联想到了“‘全等’,进而设法构造全等三角形”这一问题获解的关键; (2)学生在问题2中,所表现出来的构造直角三角形的意识; (3)是否真正地理解了AB =A /B / (如图18.2-2);数形结合的意识和由特殊到一般的数学思想方法; 在活动3中 (1)利用几何画板,从理论上改变三角形三边的大小,度量∠BAC 是否为直角.从实践上去检验命题的正确性,加深学生对勾股逆定理的理解; 变“命题+证明=定理”的推理模式为定理的发生、发展、形成的探究过程,把“构造直角三角形”这一方法的获取过程交给学生,让他们在不断的尝试、探究的过程中,亲身体验参与发现的愉悦. 利用几何画板去验证勾股定理的逆定理,让理论上释意形象生动,可强化学生的记忆,使学生对定理的理解更深刻. [活动4] 拓展应用 1.例1:判断由线段a 、b 、c 组成的三角形是不是直角三角形: (1)17,8,15===c b a ; (2)15,14,13===c b a . 小试牛刀 1.教材76页习题18.2第1题(1)、(3). 2. 在下列长度的四组线段中,不能组成直角三角形的是( ). A.a =5,b =12,c =13 B .25,5===c b a C.a =9,b =40,c =41 D .15,12,11===c b a 在活动4中 学生说出问题(1)的判断思路,部分学生演板问题2,剩下的学生在课堂作业本上完成. 教师板书问题1的详细解答过程,并纠正学生在练习中出现的问题,最后向学生介绍勾股数的概念. 在活动4中教师应重点关注: (1)学生的解题过程是否规范; (2)是不是用两条较小边长的平方和与较大边长的平方进行比较; (3)活动4中的练习可视课堂情形而定,如果时间不允许,可处理部分. 进一步熟悉和掌握勾股定理的逆定理及其运用,理解勾股数的概念,突出本节的教学重 点.

勾股定理的逆定理(3)

18.2勾股定理的逆定理(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体会勾股定理的逆定理得出过程,掌握勾股定理的逆定理。 2、探究勾股定理的逆定理的证明方法。 3、理解原命题、逆命题、逆定理的概念及关系。 能力目标:(1)通过对勾股定理的逆定理的探索,经历知识的发生、发展和形成的过程; (2)通过用三角形的三边的数量关系来判断三角形的形状,体验数形结合方法的应用。 情感目标:(1)通过用三角形的三边的数量关系来判断三角形的形状,体验数与形的内在联系,感受定理与逆定理之间的和谐及辩证统一的关系; (2)通过对勾股定理的逆定理的探索,培养了学生的交流、合作的意识和 严谨的学习态度。同时感悟勾股定理和逆定理的应用价值。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证明勾股定理的逆定理;用勾股定理的逆定理解决具体的问题。难点:理解勾股 定理的逆定理的推导。 、教学准备 圆规、三角板、一根打了13个等距离结的细绳子、钉子、小黑板 四、教学过程 (1)复习旧课 1、在直角三角形中,两直角边长分别是3和4,则斜边长是__________________ 。 2?—个直角三角形,量得其中两边的长分别为5 cm、3 cm则第三边的长是 3?要登上8高的建筑物,为了安全需要,需使梯子底端离建筑物6问至少需要多长的梯子? (2)情境导入 1、在古代,没有直尺、圆规等作图工具,人们是怎样画直角三角形的呢? 【实验观察】 用一根打了13个等距离结的细绳子,在小黑板上,用钉子钉在第一个结 上,再钉在第4个结上,再钉在第8个结上,最后将第十三个结与第一个结钉 在一起.然后用三角板量出最大角的度数. 可以发现这个三角形是直角三角形。 (这是古埃及人画直角的方法) 2、用圆规、刻度尺作△ ABC 使AB=5c m,AC=4c m,BC=3c m,量一量/ C。再画一个 三角形,使它的三边长分别是5 cm、12 cm、13 cm,这个三角形有 什么特征? 3、为什么用上面的三条线段围成的三角形,就一定是直角三角形呢?它们的三边有 怎样的关系?(学生分组讨论,教师适当指导) 学生猜想:如果一个三角形的三边长a,b,c满足下面的关系那么这个三角形是直角三角形。 4、指出这个命题的题设和结论,对比勾股定理,理解互逆命题。 (3)探究新知 2 2 2 1、探究:在下图中,△ ABC的三边长a,b,c满足a +b=c。如果△ ABC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勾股定理的逆定理学案

勾股定理逆定理及应用 一、基础知识点 知识点1 逆命题与逆定理 1)命题:判断一件事的语句定理:经过我们一定推理,得到的真命题 2)互逆命题:两个命题的题设、结论正好相反的命题。 若将其中一个叫做原命题,则另一个就是它的逆命题 3)逆定理:若一个定理的逆命题成立,则这个定理与原定理互为逆定理 例1.指出下列命题的题设和结论,写出其逆命题,并判断逆命题是否为真命题。 (1)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2)等边对等角; (3)如果ab=0,那么a=0且b=0;(4)如果a2=b2,那么a=b; (5)轴对称图形是等腰三角形。 知识点2 勾股定理的逆定理 1)勾股定理的逆定理:如果三角形三边长分别为a,b,c,满足a2+b2=c2,则这个三角形是以c为斜边的直角三角形。 注:勾股定理的逆定理主要用于证明三角形是直角三角形 例1.已知a、b、c为△ABC的三边,且满足a2c2?b2c2=a4?b4,则△ABC是() A. 直角三角形 B. 等腰三角形 C. 等腰三角形或直角三角形 D. 等腰直角三角形知识点3 勾股数 1)勾股数:能构成直角三角形三条边的三个正整数 2)常见的勾股数有:①3,4,5;②5,12,13; 注:这两组勾股数的倍数也是勾股数,在考察勾股数时,若出现不熟悉数组,可利用勾股定理逆定理判断,即:a2+b2=c2。 二、典型题型 题型1 勾股定理逆定理的实际应用 例1.某住在小区有一块草坪如图,已知AB=3m,BC=4m,CD=12m,DA=13m,且AB⊥BC,求这块草坪的面积。 题型2 利用勾股定理逆定理证垂直 例1.如图,在四边形ABCD中,AB=AD=4,∠A=60°,BC=4√5,CD=8. (1)求∠ADC的度数;

勾股定理的逆定理说课稿

勾股定理的逆定理说课稿 延吉市第十三中学 金香丹 尊敬的各位评委,各位老师,大家好: 我叫金香丹,延吉市第十三来自中学。我今天说课的内容是《勾股定理的逆定理》第一课时。下面我将从教材、目标、重点难点、教法、教学流程等几个方面向各位专家阐述我对本节课的教学设想。 一、说教材。 这节内容选自《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八年级下册第十八章《勾股定理》中的第二节。勾股定理的逆定理是几何中一个非常重要的定理,它是对直角三角形的再认识,也是判断一个三角形是不是直角三角形的一种重要方法。还是向学生渗透“数形结合”这一数学思想方法的很好素材。八年级正是学生由实验几何向推理几何过渡的重要时期,通过对勾股定理逆定理的探究,培养学生的分析思维能力,发展推理能力。在教学中渗透类比、转化,从特殊到一般的思想方法。 二、说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支配着教学过程,教学目标的制定和落实是实施课堂教学的关键。考虑到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心理特征及本班学生的实际情况,我制定了如下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探索并掌握直角三角形判别思想,会应用勾股定理及逆定理解决实际问题。 2、过程与方法:通过对勾股定理的逆定理的探索和证明,经历知识的发生,发展与形成的过程,体验“数形结合”方法的应用。 3、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数学思维以及合情推理意识,感悟勾股定理和逆定理的应用价值。渗透与他人交流、合作的意识和探究精神,体验数与形的内在联系。 三、说教学重点、难点,关键。 本着课程标准,在吃透教材的基础上,我确立了如下的教学重、难点及关键。 重点:理解并掌握勾股定理的逆定理,并会应用。 难点:理解勾股定理的逆定理的推导。 关键:动手验证,体验勾股定理的逆定理。 四、说教法。 在本节课中,我设计了以下几种教法学法: 情景教学法,启发教学法,分层导学法。 让学生实践活动,动手操作,看自己画的三角形是否为一个直角三角形。体会观察,作出合理的推测。同时通过引入,让学生了解古代都用这种方法来确定直角的。对学生进行动手能力培养的同时,引导命题的形成过程,自然地得出勾股定理的逆定理。既锻炼了学生的实践、观察能力,又渗透了人文和探究精神。 五、说教学流程。 1、动手实践,检测猜测。引导学生分别以 3cm,4cm,5cm , 2.5cm ,6cm ,6.5cm 和 4cm, 7.5 cm, 8.5 cm , 2cm, 5cm, 6cm 为边画出两个三角形,观察猜测三角形的形状。再引导启发学生从这两个活动中归纳思考:如果三角形的三边长a、b、c满 足 ,那么此三角形是什么三角形?在整个过程的活动中,尽量给学生 充足的时间和空间,以平等的身份参与到学生活动中来,帮助指导学生的实践活动。 2、探索归纳,证明猜测。 勾股定理逆定理的证明不同于以往的几何图形的证明,需要构造直角三角形才能完成,222c b a =+

人教版-数学-八年级下册-《勾股定理的逆定理》教学设计(第1课时)

《17.2勾股定理的逆定理》教学设计(第1课时) 一、内容和内容解析 1.内容 勾股定理的逆定理证明及简单应用;原命题、逆命题的概念及相互关系. 2.内容解析 把勾股定理的题设和结论交换,可以得到它的逆命题.本节内容证明了这个逆命题是个真命题.勾股定理的逆定理给出的是判定一个三角形是直角三角形的方法和前面学过的一些判定方法不同,它通过计算来作判断.学习勾股定理的逆定理,对拓展学生思维,体会利用计算证明几何结论的数学方法有很大的意义. 基于以上分析,可以确定本课的教学重点是探究证明勾股定理的逆定理. 二、目标和目标解析 1.目标 (1)理解勾股定理的逆定理. (2)了解互逆命题、互逆定理. 2.目标解析 达成目标(1)的标志是学生经历“实验测量-猜想-论证”的定理探究过程后,能应用勾股定理的逆定理来判定一个三角形是直角三角形; 目标(2)能根据原命题写出它的逆命题,并了解原命题为真命题时,逆命题不一定为真命题. 三、教学问题诊断分析 勾股定理的逆定理的证明是先作一个合适的直角三角形,再证明有已知条件的三角形和直角三角形全等等,这种证法学生不容易想到,难以理解,在教学时应该注意启发引导.本课的教学难点是证明勾股定理的逆定理. 四、教学过程设计 1.创设问题情境 问题1 你能说出勾股定理吗?并指出定理的题设和结论. 师生活动:学生独立回忆勾股定理,师生共同分析得出其题设和结论,教师引导指出勾股定理是从形的特殊性得出三边之间的数量关系.

追问1:你能把勾股定理的题设与结论交换得到一个新的命题吗? 师生活动:师生共同得出新的命题, 教师指出其为勾股定理的逆命题. 追问2:“如果三角形三边长、b、c满足,那么这个三角形是直角三角形.”能否把它作为判定直角三角形的依据呢?本节课我们一起来研究这个问题.【设计意图】通过对前面所学知识的归纳总结,自然合理地引出勾股定理的逆定理.问题2 实验观察:用一根打上13个等距离结的细绳子,让学生操作,以3个结间距、4个结间距、5个结间距的长度为边长,用钉子钉成一个三角形,请学生用角尺量出最大角的度数(900). 师生活动:学生动手操作,教师适时指导,并介绍这是古埃及人画直角的方法. 追问:你能计算出三边长的关系吗? 师生活动:师生共同得出. 【设计意图】介绍前人经验,启发思考,使学生意识到数学来源于生活. 实验操作:(1)画一画,下列各组数中两个数的平方和等于第三个数的平方,分别以这些数为边长(单位:cm)画三角形: ①2.5,6,6.5;②4,7.5,8.5. (2)量一量:用量角器分别测量上述各三角形的最大角的度数. (3)想一想:判断这些三角形的形状,提出猜想. 师生活动:教师引导学生画三角形,并计算三边的数量关系:,.接着度量三角形最大角的度数,发现最大角为900,并猜想:如果三角形的三边长、b、c满足,那么这个三角形是直角三角形.把勾股定理记着命题1,猜想的结论作为命题2. 【设计意图】让学生经历测量、计算、归纳和猜想的过程,了解几何知识的探索过程.问题3 命题1和命题2的题设和结论分别是什么?

勾股定理逆定理导学案

单元程序导学案 编号课题勾股定理的逆定理(一) 主备教师徐斌学科组长 一.学习目标 1.互逆命题与互逆定理; 2.勾股定理的逆定理的证明; 3.勾股定理的逆定理的运用. 二.重难点: 勾股定理的逆定理的证明与运用 三.课时安排(预习+展示)2课时 四.预习笔记要求(根据学科特点提出要求,学科组长检查签字) 从课本入手,由浅入深,自己写出每一题的过程. 导学案 一、自学(自学课本P73-P75上,完成下列练习) 1、以下各组数为边长,能组成直角三角形的是(). A.5,6,7 B.10,8,4 C.7,25,24 D.9,17,15 2、以下各组正数为边长,能组成直角三角形的是(). A.a-1,2a,a+1 B.a-1,a+1 C.a-1a+1 D.a-1a,a+1 3、什么是命题?什么是逆命题? 4、根据下列命题写出其逆命题,并判断正误 原命题:猫有四只脚. 逆命题: 原命题:对顶角相等 逆命题: 原命题:线段垂直平分线上的点,到这条线段两端距离相等.

逆命题: 原命题:角平分线上的点,到这个角的两边距离相等. 逆命题: 5.△ABC的三边长a,b,c满足a2+b2=c2,如果△ABC是直角三角形,它应该与直角 边是 a,b的直角三角形全等.实际情况是这样的吗??我们画一个直角三角形A′B′C′,使B′C′=a,A′C′=b,∠C′=90°(课本图18.2-2),再将画好的△A?′B′C′剪下,放到△ABC上,请同学们观察,它们是否能够重合?试一试! 6、以下列各组线段为边长,能构成三角形的是____________(填序号),能构成直角三角形的是____________. ①3,4,5 ②1,3,4 ③4,4,6 ④6,8,10 ⑤5,7,2 ⑥13,5,12 ⑦7,25, 24 二、自展:(典型例题解析) 例1:一个零件的形状如下图所示,按规定这个零件中∠A和∠DBC都应为直角.工人师傅量出了这个零件各边尺寸,那么这个零件符合要求吗? 例2:若△ABC的三边a,b,c满足条件a2+b2+c2+338=10a+24b+26c,试判定△ABC 的形状. 例3:已知:在△ABC中,AB=13cm,BC=10cm,BC边上的 中线AD=12cm.求证:AB=AC.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