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饥饿游戏》中的青少年形象及其隐含的教育 意义

《饥饿游戏》中的青少年形象及其隐含的教育 意义
《饥饿游戏》中的青少年形象及其隐含的教育 意义

World Literature Studies 世界文学研究, 2018, 6(2), 88-93

Published Online June 2018 in Hans. https://www.360docs.net/doc/a26546818.html,/journal/wls

https://https://www.360docs.net/doc/a26546818.html,/10.12677/wls.2018.62013

The Teenagers’ Cognitive Development in

The Hunger Games and Its Implied

Educational Significance

Ting Cui, Aihua Chen

School of Foreign Languages, Huazhong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Wuhan Hubei

Received: Jun. 4th, 2018; accepted: Jun. 18th, 2018; published: Jun. 25th, 2018

Abstract

Susan Collins’s The Hunger Games is popular among young readers and it is even as popular as Harry Potter and Twilight. Therefore, there are many domestic and foreign experts who have stu-died this novel from various perspectives, such as the dystopia of capitalism, religious and racial struggle, autocratic rule and class struggle, moral and ethical analysis, the first-person narrative structure, the symbolism of mocking bird, the female protagonist and the feminist movement, etc.

However, there are few articles which analyze this text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teenagers’ cogni-tive development. In this article, we will focus on teenagers’ cognitive development in the Hunger Games: the first part of “Hunger Trilogy”. It will analyze the two aspects of teenagers’ cognitive development: social cognition and self-cognition. And through this, people can have a better un-derstanding of Collins’s implied educational significance.

Keywords

The Hunger Games, Teenagers’ Literature, Cognitive Development, Educational Significance

《饥饿游戏》中的青少年形象及其隐含的教育意义

崔婷,陈爱华

华中科技大学,外国语学院,湖北武汉

收稿日期:2018年6月4日;录用日期:2018年6月18日;发布日期:2018年6月25日

崔婷,陈爱华

苏珊·柯林斯的《饥饿游戏》一经出版就广受读者的喜爱,它的受欢迎程度不亚于《哈利波特》,《暮光之城》等畅销书籍。因此国内外许多专家读者对这部小说进行了各个方面的研究,研究方向主要包括资本主义的反乌托邦、宗教与种族斗争、专制统治与阶级斗争、道德伦理的分析、第一人称叙事结构、嘲笑鸟的象征意义、女性主角与女权运动等等。但是鲜有文章从青少年的认知发展去分析其文本价值。本文将专注于研究“饥饿三部曲”第一部《饥饿游戏》中的青少年的认知发展,从认知发展中的社会认知和自我认知两个方面分析这部小说,以期从中解析作者描写的角色所隐含的教育意义。

关键词

《饥饿游戏》,青少年文学,认知发展,教育意义

Copyright ? 2018 by authors and Hans Publishers Inc. This work is licensed under the Creative Commons Attribution International License (CC BY). https://www.360docs.net/doc/a26546818.html,/licenses/by/4.0/

1. 引言

《饥饿游戏》是作家苏珊·柯林斯的代表作,是一部围绕女主角凯特尼斯·依夫迪恩展开的青少年科幻小说。本书的故事背景发生在北美一个虚构的国家——施惠国中。该国家统治阶级为了震慑人民,保持阶级分层稳定,于是推出一个真人秀。节目要求十二个行政区域每年抽出十二至十八岁的一男一女参加“饥饿游戏”,在游戏中青少年们不仅要与野兽斗争,也必须杀死对方,最后存活下来的一个人赢得高额奖金。凯特尼斯唯一的妹妹不幸被抽中,为了妹妹的安全,年仅十六的凯特尼斯义无反顾地替妹妹去参加节目。在游戏中凯特尼斯面临了生与死、正与邪、人性与兽性等诸多考验。作者苏珊·柯林的创作动机来源于有一天看电视剧节目得到灵感,现实生活的真人秀竞赛与有关战争的报道交织在一起,引发她的强烈不安,为此她创作了《饥饿游戏》。因此,大部分学者的研究重点落在了对这部小说所反映的战争问题,对真人秀节目的批判,以及女权主义等社会问题上。不可否认,这是一个闪闪发光的全新的女性形象。她坚毅果敢,韧性十足,是对传统小说中女性形象的一个挑战,但是我们更加不能够忘记她还有一个身份——一个年仅十六的少女。

国外学者从多重角度阐释了小说的丰富内涵。尤娜·芬克里斯坦(Ringlestein)将《饥饿游戏》视为一种跨媒体宗教,他认为小说通过将一个迷人的虚构世界与现实电视的操控与建构结合起来,代表了第一个通过媒体进行谈判的跨媒体现象,并呼吁在谈判过程中进行批判性反思[1]。劳力·佩里(Penny)从社会层面指出“饥饿三部曲”之所以如此受95后的K 代(generation K)欢迎的原因在于“小说中凯特尼斯不仅不能依靠成人还要踩着同伴的尸体向上攀爬的行为就是这个残酷社会的缩影,95后的一代也存在这种生存压力”[2]。布莱恩·詹森(Jansen)借鉴后现代伦理学的启发,将“道德伦理”解读为“描述性的、现象的、存在主义的实践”。他认凯特尼斯的人生历程是一种积极的道德冲动的终结[3]。马克·费雪尔(Fisher)强调了小说反映出的阶级和政治统治的问题,“对穷人来说,生活是忙碌的、逃亡的,是一种永久的焦虑状态”[4]。这系列小说在国内也有诸多学者的研究,黄曼在《人性因子与兽性因子的交锋——<饥饿游戏>中的伦理选择及其启示》中侧重从文学伦理学批评的角度分析作品,认为“在凯特尼斯身上,自然Open Access

崔婷,陈爱华

意志、自由意志和理性意志相互压制,这种压制和反压制的过程影响了这一角色的多次伦理选择”[5]。

谭言红从叙事序列方面分析了文本,并且揭示了文本的生态主题[6]。除此之外,还有学者探讨了文本解读、生态意识、女权主义及多重反抗主题等问题。

国内外关于此作品的研究如此多样化,但是专门从青少年角度解读作品的甚少,仅有几篇文章有关于此。莱利·麦圭尔(McGuire)通过分析当代文学作品中的死童现象,回顾了李·爱德曼对儿童未来主义的研究,重新评估了酷儿儿童和杀手儿童之间的交集[7]。萨拉·哈德史蒂夫(Hardstaff)从社会历史和文学语境中定位了小说中面包的象征意义,并对皮塔的形象作了批判性理解[8]。苏珊·肖(Shau)分析了小说中儿童的牺牲及其对思想、身体、民族发展的影响[9]。这些关于青少年形象的分析大多是与其他作品相结合,或者是更多地侧重于其他方面的研究,仅仅研究青少年形象及认知发展的文章几近于无。

“广义的青少年文学就是青少年所喜欢并接受的任何文学,它包含为成年人而创作的作品。狭义的青少年文学定义是为青少年创作的,关于青少年的生活状态和人格成长的文学,它集中描写青少年人物的经历,他们的梦想,他们的生活中的磨难等等”[10]。无论从广义还是狭义的角度去看这部小说,饥饿三部曲无异是一部优秀的青少年文学。因此,详细研究本小说中的青少年认知发展可以从另一个角度去探究小说的丰富内涵。与此同时,结合作品中人物的认知变化去探讨作者隐藏的教育目的也能更深层次地挖掘小说的价值与意义。

2. 凯特尼斯的自我认知和社会认知发展

在《饥饿游戏》中作者竭力描绘了一个单亲家庭的十六岁的少女为了母亲和妹妹的生存努力打猎养活家人,却突然天降噩耗不得不代替妹妹去参加“饥饿游戏”的故事。她面临一个又一个的挑战,甚至需要杀死对手,只为存活下去。《饥饿游戏》虽然不是一部典型的成长小说,但是主人公的认知发展过程却是十分清晰。

“自我认知指一个人对外在自我、内在自我、社会自我的认识,包括仪态、身体、个性、个人理性、个人爱好、性格缺陷、社会地位和关系等”[11]。小说中涉及到的凯特尼斯对于生死观念的变化就是她潜在的内在认知发展的过程。生与死看似是成人或者是老年人才会思考的问题,这样一个问题落在了一个十六岁的青少年的身上,她会有什么反应。小说中多次出现对凯特尼斯关于死亡念头的描述。作者柯林斯并没有从凯特尼斯的主观视角去描述她的自我认知发展的过程,而是将这种认知变化嵌入一个个叙事单元,让流动的认知变化成为叙事动力,使读者在故事情节里感知人物的成长。凯特尼斯童年及少年的生活经历,让她从内心发生了巨大的转变。在突然失去父亲,无依无靠,在垃圾桶里翻烧焦的面包被驱赶倒在雨里时,她想:“或者干脆让我死在这儿,死在这雨里”[12]。这个时候,她向死亡屈服。在起初为了养活家人,不得不冒着被护卫队捉住的风险而私自进行狩猎的时候,凯特尼斯想到:“不管怎么说,在饿死和脑袋挨枪子之间,我和盖尔觉得自己都会选择挨枪子,毕竟枪子要快得多”[12]。这个时候,她侥幸地觉得死亡不会降临在自己身上。在要进入竞赛场地直面死亡时她恐惧地想:“我可能会死,直挺挺地死去,就在一个小时之后,甚至不到一个小时”[12]。可是在比赛之中,凯特尼斯却奇迹般地没有主动想要放弃过自己的生命,甚至在她的伙伴露露死后,她更加坚定了自己的想法,她说:“我答应露露我必须赢,为我们两个赢。而这似乎比我对波丽姆的许诺更为重要”[12]。这个时候的她已经战胜了死亡的恐惧,一心只想生存下去。从一开始的轻易放弃,到对死亡的懵懂认知,到面临死亡,到打败恐惧积极求生,这种对于死亡的流动认知,正是这个小女生成长的痕迹。“成人创作的青少年文学,肩负着教育使命”[10]。柯林斯通过凯特尼斯对这一件件突如其来的事情的处理态度上体现她的成长。这种成长正是作者对于阅读作品的青少年的期盼:无论生活多么艰辛,也应该坚强勇敢的面对,从内心世界不断完善自己,寻找生存的勇气。

崔婷,陈爱华

21世纪的青少年小说区别于以往的浪漫基调和直面现实的“问题小说”,更加注重从多元的角度阐述多变的社会环境,以期用文学的形象化思维和艺术感染力帮助青少年逐步地实现对社会现实的“元认知”[13]。作为一本出色的反乌托邦小说,作者柯林斯将整个故事设定在一个虚构却具有反讽意义的社会背景之中也是为了从文学走向现实,为阅读作品的青少年提前搭建进入现实社会的桥梁。“社会认知包括对他人和社会的认识和态度,以及相应的社交能力”[11]。从凯特尼斯的视角读者能清晰地了解她所处的社会的面貌。从自然环境上来说,凯特尼斯所居住的第十二区是一个脏乱、乌黑、只有煤矿的地方。在这里的煤矿工人是:“弯腰驼背,累得膝关节肿大,因长期不清洗,脸上和指甲里渍满了污煤”[12]。人们的辛苦劳作却换来食不果腹。除此之外,从人文环境上读者也能感受到层层压力。“还在我少不更事的时候,有几次偶尔从嘴里冒出什么十二区呀,什么统治帕纳姆的大官呀,什么遥远的名叫凯匹特的城市呀之类的话,我妈就吓得半死”[12]。面对这种艰苦而不自由的生活,凯特尼斯的态度是屈从和沉默。“后来我终于明白了这么说只能给我们招惹麻烦。所以我学会管住自己的嘴,并装出一副事事都无所谓的样子,对我所想,无人知晓”。与之相反,生活在帕纳姆的凯匹特人却只要按一个按钮,可口的食物就送到了面前,他们每天只需要精心打扮自己,在“贡品”参加比赛时放肆取乐。两者的生活落差如此之大,却各自相安无事的待在各自的领域里面。但正是这种表面的平和才是最可怕的,它掩盖了地下的波涛汹涌。在这种差异的内部,是真实存在的阶级矛盾、差异、犯罪和精神空虚。根据柯林斯的说法,我们必须向孩子们展示暴力冲突,以使他们知道这是世界必然的特征,他们也应该为此做出准备[14]。因此作者柯林斯把凯特尼斯从她封闭的世界里剥离出来,让她不得不直面社会的残酷。当凯特尼斯发现屈从也不能保证自己及家人的生命安全时,她从内心产生了愤怒与仇恨。她试图用一种无声的反抗去对待压迫。她从心底厌恶那些将她视为玩物的凯匹特人,她甚至在某一程度上否认他们人的身份,将他们视为鸟类。“在我看来,他们根本不像人类,不比三只颜色古怪,在我脚边啄食的鸟更让我害臊”[12]。但是我们却惊异的发现,从另一个角度来说,凯特尼斯的社交能力在一点点成长。尽管从内心鄙视这些穿着奇装异服将皮肤染成五颜六色的设计师,但是她却从脸上挤出了笑容,表示对他们的感激。甚至为了生存,她也能够在众人面前表演对皮塔的爱意。这种成长是一种被动的,具有撕裂般痛苦的成长。柯林斯并没有把童年的逆境看成一个问题,而是把它看成是家庭、经济、社会和文化危机的一个缩影[14]。作者将凯特尼斯从一个封闭的个人世界一下子抛向众人注视的具有表演性质的世界,为的也许就是帮助青少年读者了解从自然人向社会人、从自我向群体的一个过渡。在这个过渡中,青少年们会经历各种考验,也会从自我和懵懂走向大众和成熟。但是这种过渡并不是以屈服和顺从作为指南。最终凯特尼斯的“浆果的胜利”就是作者柯林斯的态度:社会不是城堡,它多变而复杂,你需要去适应它,为它做出改变,但是你却不需要百分百的顺从。在变化中,坚守自我或许就是柯林斯给青少年们做出的选择。

3. 皮塔的自我认知与家庭的关系

正确的自我认知可以帮助人物克服困难,而错误的自我认知却会导致对自我个性和能力的误判。家庭经历是孩子学习社会交往的重要环境,它影响着孩子的想法和感受以及这些感受的被管理和表达[15]。小说中男主人公皮塔就因为不恰当的家庭成长环境对自我的性格和能力产生了错误的判断。

当凯特尼斯自愿代替妹妹波丽姆去参加比赛时,皮塔的两个哥哥,一个年龄超过了十八岁,一个不愿去代替他参加比赛。由此可见他们兄弟之间的关系并不像凯特姐妹那么亲密无间。当皮塔有意烧焦了面包救济凯特尼斯时,他的母亲打得他满脸伤痕,并且称他为“蠢货”。或许正是因为兄弟间的这种淡漠和母亲的批评与责骂,让皮塔从小开始就不曾认可自己,因此他缺乏自信和自我认可。另一方面,皮塔的善良和正义正是因为他有这样的一个父亲。他的父亲话语不多,行为局促不安,却从不在买松鼠时占凯特尼斯的便宜,甚至许诺会帮凯特尼斯照顾妹妹波丽姆。这个仅仅出现过一次,且只有短短几句言

崔婷,陈爱华

语的男人,体现了他性格上的内敛和真诚。在内心深处,皮塔是希望得到肯定的,但是,他时常觉得不自信,他就像一个孩子崇拜偶像一样崇拜凯特尼斯。因为,这个女孩坚毅果敢能够自己养活家人,并且连精明的母亲都对她给予高度评价。

当他的母亲与他告别时告诉他:“十二区也许最终会胜利,这个胜利的人就是凯特尼斯”。皮塔此时虽然有些难受,但是更多的是认同。皮塔说:“她说,‘她’是生存者,就是她,她”[12]。这个短短的话语中出现了四个她,第一个指的是他的母亲,后三个指的是凯特尼斯。在评价凯特尼斯的时候,皮塔也不吝言辞,他赞美凯特尼斯很棒,说她射箭总是打在松鼠的眼睛上。当谈及自身时,他说:“我什么都不会,除非给烤面包数数也算在内”[12]。当凯特尼斯称赞他可以扛起一百磅的面袋时,他反驳说:“是啊,我敢肯定竞技场到处都是面粉袋,好让我拿来砸人”[12]。甚至凯特尼斯称他会摔跤时,他厌烦的说:“这有什么用?你见过几次是摔跤把别人摔死的?”[12]。对于自身,他给予强烈的否定。但是当凯特尼斯较低地评价自身时,他却站出来反驳,让凯特尼斯不要低估了自己。当凯特尼斯认为他在有意侮辱自己时,他停止辩驳,并说:“她不知道自己有多厉害”[12]。随后手划着桌子,不愿抬头看凯特尼斯。因为在他心中凯特尼斯无与伦比,他允许别人来鄙视自己,却不允许别人来看低凯特尼斯,甚至凯特尼斯自己也不行。这些言语动作都说明了,他对凯特尼斯的真心实意的崇拜和对自身深深的不自信。

两人性格的迥异甚至一度造成了凯特尼斯对于皮塔的误解,她认为皮塔在离开火车站时的哭泣是故意示弱,她认为皮塔对他释放的友好是迷惑自己的信号,她认为皮塔对她的爱意和崇拜是虚伪的扮演。正因为两人的家庭环境的不同导致了两人性格上的反差,也导致了凯特尼斯对于皮塔的误解和猜忌。

在青少年成长的过程中家庭环境和家人之间的亲密度,对于孩子的影响是十分强烈的。虽然家庭并不是孩子生活中唯一的社会化媒介(其他方面包括同龄人和文化的各个方面),但它可能是影响孩子理解情感的最突出的因素之一[16]。在柯林斯的笔下,男孩与女孩的性格特征不再具有传统社会标准的烙印。男孩子可以像皮塔一样感性而善良,女孩子可以像凯特尼斯一样理性而勇敢。这种跨越传统性别角色的两性刻画,在小说中如此自然的被展现,丝毫不会觉得怪诞和突兀,就是因为家庭的影响。通过截然不同的两种家庭环境,产生两者截然不同的两种性格,读者很容易就接受这样的人物设定。《饥饿游戏》的受众对象除了青少年还要广大的成年人。作者设置这样的男女形象,不仅是为了颠覆传统两性关系塑造积极的女性形象,也是为了引导成年读者思考家庭环境对孩子性格塑造的重要性。

4. 结语

“青少年是一个时代,一个社会的一面镜子,又是文化的传承者和创新者”[10]。因此对于他们的研究必不可少。研究青少年文学的最终目的就是希望能够用艺术的力量去感化青少年的成长,让他们面对未知的困难时能够不骄不躁迎难而上。作为一个出色的儿童节目编剧,柯林斯希望孩子们不仅应该了解复杂多样的主题,也需要了解暴力,战争等社会中的残酷事情,并且学会在饱和的媒体世界中艰难地寻找“现实”。通过凯特尼斯认知的流动变化,我们可以清晰地感知柯林斯提前将社会阴暗面带入儿童视野的意向,这种意向的最终目的,不是为了恐吓儿童和夸大现实问题,而是为了引导读者去直面社会问题,并从凯特尼斯身上学会反抗与坚持自我的精神。通过对皮塔非典型的性格的勾勒,读者也能够从中了解家庭对于青少年成长的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Ringlestein, Y. (2013) Real or Not Real: The Hunger Games as Transmediated Religion. Journal of Religion and Pop-

ular Culture, 25, 372-387. https://https://www.360docs.net/doc/a26546818.html,/10.3138/jrpc.25.3.372

[2]Penny, L. (2015) No Wonder “Generation K” Loves The Hunger Games: It’s about a World Where Adults Can’t Be

Trusted. New Statesman, 13, 19.

崔婷,陈爱华[3]Jansen, B. (2015) Zygmunt Bauman, Postmodern Ethics, and Utopia as Process in Suzanne Collins’s The Hunger

Games: “It’s the First Gift That’s Always the Hardest to Pay Back”. Jeunesse: Young People, Texts, Cultures, 7, 18-41.

https://https://www.360docs.net/doc/a26546818.html,/10.1353/jeu.2015.0007

[4]Fisher, M. (2012) Precarious Dystopias: The Hunger Games, in Time, and Never Let Me Go. Film Quart, 65, 27-33.

https://https://www.360docs.net/doc/a26546818.html,/10.1525/FQ.2012.65.4.27

[5]黄曼. 人性因子与兽性因子的交锋——《饥饿游戏》中的伦理选择及其启示[J]. 外国文学研究, 2014(4): 135-140.

[6]谭言红. 模拟自然中的生死历程: 《饥饿游戏》中的叙事序列分析[J]. 英语研究, 2013(1): 44-47.

[7]McGuire, R. (2015) Queer Children, Queer Futures: Navigating Life Death in The Hunger Games. Mosaic: A Journal

for the Interdisciplinary Study of Literature, 48, 63-76. https://https://www.360docs.net/doc/a26546818.html,/10.1353/mos.2015.0015

[8]Hardstaff, S. (2016) Run, Run as Fast as You Can: “The Boy with the Bread” in The Hunger Games. Forum for World

Literature Studies, 8, 371.

[9]Shau, S. and Tan, M. (2013) Burn with Us: Sacrificing Childhood in The Hunger Games. The Lion and the Unicorn,

37, 54-73. https://https://www.360docs.net/doc/a26546818.html,/10.1353/uni.2013.0002

[10]芮渝萍, 陈晓菊. 当代美国青少年文学研究[M]. 杭州: 浙江大学出版社, 2017.

[11]芮渝萍, 范谊. 认知发展: 成长小说的叙事动力[J]. 外国文学研究, 2007, 29(6): 29-35.

[12]苏珊·柯林斯. 饥饿游戏[M]. 耿芳, 译. 北京: 作家出版社, 2010.

[13]杨春. 21世纪美国青少年小说与青少年认知发展[J]. 中国青年社会科学, 2015(4): 134-138.

[14]Aitchison, D. (2015) The Hunger Games, Spartacus, and Other Family Stories: Sentimental Revolution in Contempo-

rary Young-Adult Fiction. The Lion and the Unicorn, 39, 254-274. https://https://www.360docs.net/doc/a26546818.html,/10.1353/uni.2015.0027

[15]Cassidy, J., Parke, R.D., Butkovsky, L. and Braungart, J.M. (1992) Family Peer Connections: The Roles of Emotional

Expressiveness Within the Family and Children’s Understanding of Emotions. Child Development, 63, 603-618.

https://https://www.360docs.net/doc/a26546818.html,/10.2307/1131349

[16]Eisenberg, N., Cumberland, A. and Spinrad, T.L. (1998) Parental Socialization of Emotion. Psychological Inquiry, 9,

241-273. https://https://www.360docs.net/doc/a26546818.html,/10.1207/s1*******pli0904_1

1. 打开知网页面https://www.360docs.net/doc/a26546818.html,/kns/brief/result.aspx?dbPrefix=WWJD

下拉列表框选择:[ISSN],输入期刊ISSN:2330-5258,即可查询

2. 打开知网首页https://www.360docs.net/doc/a26546818.html,/

左侧“国际文献总库”进入,输入文章标题,即可查询

投稿请点击:https://www.360docs.net/doc/a26546818.html,/Submission.aspx

期刊邮箱:wls@https://www.360docs.net/doc/a26546818.html,

青少年认知发展综述

青少年认知发展综述

青少年认知发展综述

青少年认知发展综述 院(系): 班级:姓名:学号:青少年期主要代表11——18岁的时候,主要可以分为两个时期,分别分为:少年期,主要指初中阶段(11、12---14.、15岁);在这一个时期,个体从童年期向青年期过渡的时期,具有半成熟,半幼稚的特点。其抽象思维已占主导地位,但仍要以具体形象做支柱,开始出现了反省思维。思维的独立性、批判性也有所发展,不过仍有不少片面性和主观性。青年初期,主要指高中阶段(14、15---17、18岁)在这一个时期,智力接近成熟,抽象逻辑思维已从经验型向理论型转化,开始出现辩证思维。与人生观相联系的情感成为占主要地位的情感,道德感,美感,理智感都有深刻的发展。 皮亚杰认为,认知发展可以分为具有不同的质的四个主要阶段:感觉动作阶段,前运算阶段,具体运算阶段和形式运算阶段。每一个阶段的行为表现都是不同的,每一个阶段随时代的差异也存在着本质的区别。就如:大概从05年开始,人们开始使用“80后”、“90后”来称呼青少年,其主要原因在于八十年代出生的人们已经走上工作岗位,对社会生活的影响越来越大,而九十年代出生的人们则由于网络的普及,他们的言论也开始被整个社会所感知。火星文的出现,刚开始的时候只是很少的一部分青年人为了追求一种时代的的特殊性质而产生的一种字体,可是到了后来越来越被更多的人认知,知道去普篇的

接受,由此得知:青少年在学习认知的过程中,认知和学习有很大的关系,随着个体的认知功能的提高和完善是在学习的过程中实现进行的,学习成为了认知发展的重要条件,首先,个体的学习丛本质上来看,就是一种综合性的认知活动,在任何的学习活动中,个体都要进行适当的感觉,记忆,想象,思维等认知的活动。现实生活中叶存在着很多明显的事例来说明这些问题。周杰伦目前为止,已经成为了很多青少年追逐的偶像,我们想:是他的歌真的那么好听吗,是他长的真的那么的吸引众人的眼球吗,还是一种独特的魅力在吸引着更多的人去注目。我们来简单的看一下所谓周杰伦的劲歌。很多的时候很大的一部分,周杰伦的歌曲都是哪一些听不清讲不明,只知道他在唱的东西。可是很多的人为什么就喜欢上这种风格了,从青少年个人认识发展的角度来分析。90年代后的很大一部分青少年追求的是一种与众不同,追求的是一些时尚的新元素。因为听不懂才那么的受欢迎。,后来虽然部分的歌曲加上了很多的文化元素,可是居于青少年在学习模仿的过程中使得个体的认知功能得到了训练,很多事情也就变得习以为常了。 青少年个人认知发展是以个体所掌握的知识技能为中介的,离开了必要的知识技能,个体就不能进行认知的活动,更谈不上发展个体认知的功能,而只是技能的掌握是个体学习活动的结果,一次认知发展是学习活动的结果。很简单普片的一个实例。刚才周杰伦的崇拜,是在有一定音乐基础的条件下去认知的,生活中很多模式化的东西也能诠释这样的一种现象。一个人的一生总会经历这样的一耳光阶段:

小学六年级科学教学工作总结

小学六年级科学教学工作总结 刘亚莉紧张而忙碌的一学期教学工作即将结束,当我空闲下来细细回顾一学期的教学工作的得与失时,我深深的感到一份耕耘一份收获,当然还有很多的遗憾。我知道教育终究是一门遗憾的艺术,提笔写下点什么以促进今后的教学更加完善是及其重要的。 小学科学课是以培养学生科学素养为宗旨的科学启蒙课程,目前越来越受到各界的重视,我深知自己肩上的担子的重要性,并下决心以我微薄的力量来推进我校科学教育的向前发展。我知道,要想提高教学质量,首先要立足课堂,教师要从常规课上要质量。“研在课前、探在课中、思在课后”这几句精辟的话一直指导着我的教学思想,尽管课时任务重,我仍尽力精心预设每一节课,创设轻松愉悦的情境进行教学,与学生共同学习共同交流共同进步。一学期下来,我积累了不少教学经验,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合作能力得到大大的增强。 一、关照学生参与的能力 要在课堂教学中,发挥学生的自主性,就要让学生参与,让学生在活动中把感受到的、观察到的、想象到的用自己的话归纳出来,然后在合作、协调、讨论及在教师的引导下,作出正确的判断。要真正让学生参与学习的进程,教师在课前要做好课前准备,也要布置学生按每节课的要求,做好课前准备,带齐实验器具,然而在课堂教学中学生依照提示就能热热闹闹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去。 二、激发学生的参与兴趣。

在课堂教学中不难发现,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我认为激发学生的参与兴趣,关键是激发学生做一个积极劳动者,勤动手、动脑、动口。 三、丰富学生参与的方式。 丰富学生参与的方式,就是改变过去以教师讲、学生听,死记硬背的教学手段。自然课教材的特点非常抽象,要让学生在观察实验中发现秘密,获取新知识。如果教学中只是老师讲、学生听,就会显得很不协调,太干瘪了。如在自然课教学中引导学生自主学习,用多种感官去观察体验感悟。在教师的指导下,勤于动手动脑,仔细观察,就会获得新的科学理念。 四、关注学生的参与过程。 我认为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关注学生在参与过程中所表现的质疑精神,从无疑到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要让学生带着问题走进课堂,带着问题走出课堂,时常探究。要让课堂教学中生成的问题推动课堂教学过程,让学生参与过程成为主流。在学生参与过程中,教师要精心设置问题,合理安排,解疑、质疑。让学生的参与及参与过程中的生存既是意料之外,又是情理之中。 五、让学生体验参与的快乐。 学生是好奇的,是好活动的,在参与过程中,他们能体验到自己的生活智慧与人类已有的知识融为一体的快乐。 最后还是那句老话:回顾昨天,我百感交集;面对今天,我信心百倍;展望明天,我任重道远!

心理学第二章 认知发展与教育

心理学第二章认知过程 第一节注意 一、注意概述: 注意是心理活动或意识对一定对象的指向和集中;特点:指向性和集中性 功能:选择功能;保持功能;调节和监督功能。 分类:(1)无意注意(不随意注意):没有预定目的、无需意志努力、不由自主地对一定事物所发生的注意;发生条件:客观条件是刺激物本身的特点(强度、对比关系、活动和变化、新异性);主观条件是人本身的状态(需要、情绪、兴趣等) (2)有意注意(随意注意):有预定目的、必要时需要意志努力、主动地对一定事物所发生的注意。维持条件:加深对目的任务的理解;合理组织活动;对兴趣的依从性;排除内外因素的干扰。 (3)有意后注意(随意后注意):特殊形式,有自觉目的,但不需要一直努力的注意。形成的条件:个体对活动浓厚的兴趣;活动的自动化。 二、注意的品质: (一)注意的广度(注意的范围):指在同一时间内,人们能够清楚地知觉出的对象的数目。与被知觉对象的特点有关;与人们当时的知觉任务有关;主要取决于个人已有知识经验。(二)注意的稳定性:注意保持在某一对象或某一活动上的时间长短特性。 影响因素:注意对象的特点;有无坚定目的;个人的主观状态 短时间内注意周期性地不随意跳跃现象称为注意的起伏(注意的动摇)。 (三)注意的分配:在人进行两种或多种活动时能把注意指向不同对象的现象。主要有三种情况:(1)在同时进行的两种活动中,必须有一种是已经熟练的;(2)同时进行的几种活动都已熟练;(3)几种不同的活动已成为一套统一的组织。 (四)注意的转移:根据新的任务,主动地把注意从一个对象转移到另一个对象或由一种活动转移到另一种活动的现象。影响注意的转移快慢难易的条件:(1)原来注意的强度;(2)新的注意对象的特点;(3)大脑皮层神经兴奋和抑制过程相互转换的灵活性;(4)各项活动的目的性或第二信号系统的调节作用。 三、注意规律在教学中的运用 (一)根据注意的外部表现了解学生的听课状态; (二)运用无意注意的规律组织教学: 1. 创造良好的教学环境:(1)教师应该注意教室外环境对课堂的干扰;(2)注意教室内的环境(干净、整齐、装饰简洁朴素);(3)教师的服饰、发型不宜过于耀眼;(4)在教学过程中要迅速妥善的处理偶发事件。 2. 注重讲演、板书技巧和教具的使用:(1)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音量适中,语音语调抑扬顿挫,重难点加强语气,配合手势表情;(2)板书是课堂教学的重要辅助手段,要运用有度,重点突出,必要时运用彩色笔、图和表格加以强调;(3)借助教具吸引学生 3. 注重教学内容的组织和教学形式的多样化; 4. 教师应该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和灵活多样的教学手段。 (三)运用有意注意的规律组织教学: 1. 提高活动的目的性; 2. 激发学习动机; 3.训练良好的注意习惯; (四)运用无意注意和有意注意相互交替的规律组织教学活动 第二节感觉与知觉 一、感觉: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的反映。 种类:外部感觉(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肤觉);内部感觉(机体觉、平衡觉、运

学校科技创新教育工作总结

湖东路四小科技创新大赛活动开展简介 在这科技发展日新月异的时代,只有从小对学生就进行科技创新教育,将来才能在激烈的竞争中占据主动位置。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我校把科技创新工作放在突出的地位,进一步提高了对在少年儿童中开展科技活动的重要性的认识。尤其是近年来,随着素质教育和创新教育的逐步深入,我校不断加大科技教育领导力度,提高资金投入,强化科技教师队伍建设,锐意改革,努力创新,认真总结研究开展青少年科技教育活动的途径和方法,不断提高青少年科技教育工作的质量和水平,为推进素质教育,形成科技教育特色作出了新的贡献,科技教育成果显着,受到了教育局和市、区科协领导、学生家长的称赞和社会各界的认可。现将我校在参与过程中的一些做法简介如下: 一、加强组织领导: 我校一直重视对学生进行科技创新教育,学校每年开学都成立科技创新领导小组,教导处主任任组长,美术教师、科技教师具体负责日常活动开展情况。 二、认真组织科技创新兴趣小组活动: 我校以学校少年宫为载体,成立了科技创新制作小组(小牛顿实验室)和科技创新绘画小组(格列佛画室),开展科技创新活动的辅导工作。同学参与意识很强,活动效果很好,得到了校和家长的一致好评。同学们也表示通过参与小组活动,增强了大家的动手能力,思维也活了,学习成绩也有进步。

三、积极开展青少年科技创新活动: 学校每学期都制定相关活动计划,每学期开展科普周活动,组织学生科技创新绘画比赛。选出优秀作品加工辅导,为科技创新大赛做准备。 四、认真组织参与上级举行的科技创新比赛。 我校从2010年开始,每年都积极参与市、区教育局、科协组织的科技创新大赛,至今我校共有7幅科幻画作品在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上获奖,多名同学获省市级奖项。2014年开始,我校开始组织学生向科技创新大赛新领域进军。多名同学参加了科技创新大赛创意项目的比赛并取的好成绩,一人获全国二等奖,两人获省级奖项。3名同学被马鞍山市政府授予青少年科技创新奖,高先玉老师连续被马鞍山市政府授予第4、5届青少年科技创新园丁奖。 今年我校有幸成为马鞍山市太空种子种植实验活动基地及全国青少年科学体验活动示范学校。这为我校科技创新实践活动的开展打开了新局面。展望未来,我校的科普教育工作任重道远,今后一段时期,我校科技教育将加大普及力度,提高活动质量,面向每一个学生,把科学精神、科学思想、科学方法、科学知识的教育贯穿于科普教育的全过程,重点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少年儿童科普教育工作,已得到社会各界和各层面的共同关心和支持,我们将站在时代的高度,全面规划科技教育的新思路,以学生发展为本,努力提高少年儿童的科学素质,造就新时代的创新人才,全面开创我校科技教育的新局面。

青少年素质的提高主要靠学校教育

青少年素质的提高主要靠学校教育 青少年指满13周岁但不满20周岁的(从生理、心智的发展角度上讲),也就是少年与青年相重合的阶段,处于儿童时期之后,成人之前。但实际上,青少年指13岁以上到成年之前(也就是满14岁不满18岁)这段期间的人多为学生,且也进入一种人身的转变期,是社会上令人重视的一个群体。青少年素质的提高主要市家庭养成还是学校教育学校是专门的教育机构,它的教育方针,教育理论,教育方法,教育手段都是家庭所不具备的,作为从教人员的老师也是家长所不能替代的。家庭教育主要以感性教育为主,家长通过言传身教,更多的是用自身行为来影响、感染孩子。著名教育家马卡连柯说:“成年人在生活的每时每刻,甚至你们不在场时,也在教育儿童。你们怎样穿戴,怎样同别人谈话,怎样对待朋友或敌人,怎样微笑,怎样读报,这一切对孩子都有意义。”而学校教育则是以系统的理性教育为主,无论是做人的道理,还是众多学科的学习,都要引导学生既要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真正把学生领进科学的殿堂,提高他们的思想素质、人文素质和科技素质。这种“引申”的功能必由学校担当。学校教育是家庭教育的引申——这是孩子必须接受学校教育的理由之一学校教育是家庭教育的延续,是家庭教育的引申,是家庭教育的补充,是家庭教育的完善,是连接社会教育和家庭教育的枢纽第一:知识是创新的基础,学校就是教我们探寻世界的奥秘和激发我们对未知事物的兴趣。(别说学校教给甚至灌输我们知识,会让对方反驳我们在现今教育中逐步丧失创新能力)第二,学校是与不同性格的人接触的场所,有助于培养我们独立和协作的能力,这在将来的创新中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学校也有受过专门教育的教师帮助我们认识自己和世界,除父母外教师也可以给与我们无私的关爱和鼓励。第三,校园是相对比较洁净的环境,一般不会受到社会上不良风气的影响,能够让人安心的做学问和思考,思考自己的未来思考未来的世界。 各位评委,对方辩友,大家好!我方认为学校教育比家庭教育更重要,其原因有如下几点:第一、学校教育指的是由专职人员和专门机构承担的有目的、有系统、有组织,以影响入学者的身心发展为直接目标的社会活动。如家教、托儿所、幼儿园、古代私塾等都是学校教育范畴。而家庭教育指的是家庭中年长的成员,如父、母、祖父母等,对孩子的熏染、影响和教导。由此比较家庭教育便有了三大优势:①从教育目的比较,学校教育有着科学性,清晰、明确、全面且集中地反映了社会对学生的要求。而家庭教育由于有着血缘关系,所以其教育目的就带有主观随意性。②从系统比较,学校教育有着自己独立的组织管理机构和财政拨款等,因此有着自己相对独立的系统,能使教育有稳定性和连续性。而家庭教育是无法

青少年认知发展与教学第三讲 练习题

第三讲练习题 一、概念解释 1.最近发展区维果斯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认为学生的发展有两种水平一种是学生的现有水平指独立活动时所能达到的解决问题的水平另一种是学生可能的发展水平也就是通过教学所获得的潜力。两者之间的差异就是最近发展区。 2.图式表示一种认知结构或者心理结构,是指支配儿童行动的心理模式 3.同化指把环境因素纳入有机体已有的图式或认知结构中,以加强和丰富主体动作4.顺应指改变主体已有的图式或认知结构以适应客观变化 5.客体永久性是指儿童脱离了对物体的感知而仍然相信该物体持续存在的意识 6.自我中心儿童只能够从自己的角度理解事物,不能把自己放在他人的角色中或不能明白他人的感觉 7.创造性思维是一种具有开创意义的思维活动即开拓人类认识新领域、开创人类认识新成果的思维活动。创造性思维是以感知、记忆、思考、联想、理解等能力为基础以综合性、探索性和求新性特征的高级心理活动 8.发散性思维又称扩散性思维、辐射性思维、求异思维。它是一种从不同的方向、途径和角度去设想探求多种答案最终使问题获得圆满解决的思维方法 9.认知发展心理学将个体感觉、知觉、记忆、想象、思维等认知功能系统不断完善的变化过程称为认知发展。 10.支架是指在学习过程中给予儿童的帮助就像婴儿学习走路父母总是要给与一定的搀扶或者提供一个学步车但走路还是婴儿自己学会的。支架是一种帮助借助这种帮助儿童能够完成那些他们不能够独立完成的任务。教学要以最近发展区作为介入的空间为儿童的学习提供支架促使儿童主动而有效地学习

11.私语在发展过程中儿童早期发展有一种非常重要的言语发展现象 二、单项选择题(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选出一项最符合题目要求的选项) 1.按照皮亚杰的理论,儿童在___C____阶段能完成守恒任务。 A.感知运动阶段B.前运算阶段C.具体运算阶段D.形式运算阶段 2.在维果斯基的文化历史理论中涉及的概念有___AC____。 A.关键期B.观察学习C.最近发展区D.图式 3.掌握字词概念的转折点是__B__. A.初中一年级B.初中二年级C.高中一年级D.高中二年级 4.进入___B____以后,个体的抽象逻辑思维由经验型向理论型的转化初步完成,标志着他们的抽象逻辑思维趋向成熟。 A.童年期B.少年期C.青年初期D.成年期 三、填空题 1.按照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把新感知的材料或经验纳入到已有图式中以理解新事物的过程”被称作是__图式__。 2.在维果斯基的文化历史理论中,在教育与发展方面提出的三个问题是_最近发展区__、__教学应当走在发展的前面__ 和_关于学习的最佳期限___。 3.发现性思维的的特点是__流畅性____、__变通性__、__独特性_。 4.初二是_经验型水平__向_逻辑型水平_过渡的转折时期。 四、判断正误 1.皮亚杰认为,客体永久性形成于前运算阶段。(正确)

最新科技教育工作实习总结

科技教育工作总结(1) 科技教育司工作总结与明年工作安排 200_,科技教育司全体同志在国家局党组的正确领导下,在各有关部门的积极支持和配合下,以“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为指导,贯彻党的__届六中全会和__大精神,按照国家局党组确定的“狠抓基础,稳中求进”的行业工作指导思想和“一要规范、二要改革、三要创新”的工作重点,认真贯彻落实200_年初全国烟草工作会议提出的“进一步狠抓基础、狠抓规范、狠抓落实”、“以提高产品质量和市场竞争力为目标,加快行业技术创新的步伐”的工作要求和在合肥召开的全国烟草专卖局长(公司总经理)座谈会提出的“五个确保”的工作要求,一年来,经过科教司全体职工和全行业科教工作者的积极努力,科教工作取得了一定成绩。现将科教司工作200_的工作总结和200_的工作安排汇报 一、200_主要工作 __年我们针对行业科教工作提出了“ 一、 二、 三、四”工作思路,即:围绕开发新产品改造老产品的目标 (一个目标),完善技术创新体系和质量技术监督工作体系建设 (二个体系),狠抓优质烟叶生产技术开发推广、卷烟工艺技术水平提高、卷烟烟气化学成分测试分析三个重点研究方向 (三个重点研究方向),坚持科教工作的四个结合,即:国内外相结合、行业内外相结合、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相结合、科研与人才培养相结合。200_,我们确定行业科教工作应在这个思路的基础上重点抓好四个方面的工作,即“ 一、 二、一”工作重点。具体来讲就是:完善质量技术监督工作体系 (一个工作体系),抓好“烟草育种”和“全国卷烟制丝工艺技术水平分析及提高质量的集成技术推广研究”两个重点科研项目(二个重点科研项目),实施人才培养行动计划,落实“百千万人才工程”(一个人才培养行动计划)。按照以上的工作思路,200_科教司的工作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成功举办烟草行业技术创新成果展,展现了烟草行业科技水平和综合实力,提高了烟草行业的整体形象和社会地位。在国家局相关部门、北京市局、北京卷烟厂的协助和各参展省局、企业的努力下,经过半年多的紧张筹备,烟草行业技术创新成果展览会于今年5月18-22日在北京成功举办。展览会以“科技

问题青少年教育机构

问题青少年教育机构 河南慧诺特国际教育隶属于河南慧诺特教育信息咨询有限公司,成立于2005年5月1号,是一家专业从事问题青少年心理教育、行为教育及文化教育的专门机构。常年面向全国招收10-20周岁有、逆反出走、与父母老师沟通困难,性格孤僻、自卑、自闭、厌学、贪玩、早恋、打架斗殴、暴力倾向、奢侈消费"等思想行为的问题青少年。我们以强烈的社会责任感、科学化教育模式和诲人不倦的大爱精神,针对不良思想行为习惯的青少年,采取心理诊疗、行为矫正、思想教育、文化学习、军事训练、社会实践等多方位一体的科学化教育模式,在家长的密切配合下,帮助这些青少年逐步走出困惑,让他们从点滴开始,学会为人处事,学会感恩他人,学会自理自立,学会自尊自强。 (一)招生对象: (1)年龄:8-18岁。

(2)智力正常。焦虑、躁狂、恐惧、颓废、自闭、网游、网恋、弃学、厌学、早恋、逃学现象者,以及严重叛逆、对抗父母、逆反交往、性格怪癖、离家出走、亲情淡漠、不懂感恩、行为不轨、抽烟撒谎、花钱无度、不良嗜好的孩子。 (3)学习、生活能够自理;无严重躯体疾病、精神疾病及其它传染性疾病;无吸毒、负案在逃等违法、犯罪行为、无传染性疾病(出具医院健康证明),无智力障碍,能参与普通体育活动。 (4)因其它原因导致的抑郁症、强迫症、焦虑症、恐惧症、自闭症、躁狂症等精神障碍者,按特殊学员先行心理治疗后再培训。 (5)无理想、无目标、无责任心“三无少年”;消极颓废,自私偏执,负面情绪,亲情冷漠;自控力、承受力、自理能力差;虚荣、惰性、逆反心理强;厌学、弃学、逃学,混迹社会等不良行为习惯青少年。 (二)学期: 不限时间,保证效果,家长满意为止,一般4至6月为一个培训期。但是具体时间根据每个学员情况而定。特殊学员可根据具体情况适当延长培训期。 (三)招生时间: 常年招生,随时报到,节假日不休息。 (三)优待条件: 全封闭全寄宿。学校统一按排食宿,配发被褥、洗漱用具;统一

年度科技教育工作总结

2016年度科技教育工作总结 青少年科普教育是国民科普工作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为实施科教兴国的战略,贯彻《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科学技术普及工作的若干意见》的精神,紧紧围绕“以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培养为重点,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目标要求,结合我校实际,利用科学兴趣小组、科技节等形式开展科技教育活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创造能力和动手能力。尤其是近年来,随着新课程实施的深入,我校不断加大科技教育的力度,从资金投入、科技教师队伍建设、科技教育优势项目的培育等方面来提高学校科技教育工作的质量和水平,对提升中学生的科技素养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成效显著。具体在以下几个方面展开工作: 一、健全体制,建设队伍,强化管理 1、健全体制抓落实 健全青少年科普教育工作的管理体制,建设一支事业心强、业务好、热爱青少年科普教育工作的教师队伍,是确保青少年科普教育工作有序、有效实施的重要措施。在多年的实践中,我校建立了由学校分管校长为组长、教导主任、科技辅导员组成的学校科技工作领导小组的管理体制,每学期制定学校科技教育的工作计划,通过教研组或年级组进行操作落实、检查评估,学期期末进行活动评比反馈和期末工作总结,每次的计划和总结都通过主管校长和教导主任,并存档。 2、队伍建设抓管理 一支高素质的科技辅导员队伍是科技教育成效好坏的关键。我们通过参加各级各类的培训、电视讲座,不断提高辅导员的科技水平,在每年的开始,召集辅导员会议,明确分工,落实任务,达到目标,保障活动经费,做到心中有数。在具体活动过程中,各自制定好活动的计划、措施等,确保活动的顺利展开开展青少年科技教育活动。 科技辅导员负责学校科技教育工作的实施及协调,在校领导的支持和科技辅导教师的配合下,根据学校实际情况,开展科普教育活动,起到上情下达、下情上达、及时反馈、互相沟通的作用。学校的科技辅导教师则根据自己的特长,开展学校的特色项目活动,指导学生参加科技兴趣小组活动,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动手能力。 二、思想发动,营造氛围,巩固阵地 1、加强校内科普阵地建设。 我们利用班会课、国旗下讲话、黑板报、大屏幕播放等形式,不断地宣传科技,加强对学生的科技教育,提高科技素质的重要性,使每个学生意识到这是社会主义建设的需要,是人才的需要,是发展每

青少年教育培训机构成立方案

青少年教育培训机构成立方案

XX 教 育 文 化 培 训 有 限 公 司 计 划 书 目录

一、执行总结………………………………………… 二、公司概述………………………………………… 2.1、企业的文化………………………………………… 2.2、公司的组织结构………………………………………… 2.3、管理人员及职责………………………………………… 三、产品与服务………………………………………… 3.1、服务产品………………………………………… 3.2、服务特色………………………………………… 3.3、服务优势………………………………………… 3.4、品牌的服务………………………………………… 四、市场分析………………………………………… 4.1、市场现状分析………………………………………… 4.2、市场定位………………………………………… 1、目标市场定位………………………………………… 2、目标消费群定位………………………………………… 4.3、市场需求趋势与公司招生规划………………………… 4.4、市场优势………………………………………… 目录

4.5、竞争者分析………………………………………… 五、市场营销………………………………………… 5.1、营销策略………………………………………… 5.2、营销手段………………………………………… 5.3、目标人群………………………………………… 5.4、价格定位………………………………………… 六、人力资源管理………………………………………… 6.1、教师的招聘………………………………………… 6.2、对内部工作人员的管理……………………………… 6.3、对学生的管理………………………………………… 第一部分执行总结

中学生认知发展的理论、特点与规律

掌握中学生认知发展的理论、特点与规律。 认知也称认识过程,是指人们认识、理解事物或现象,保存信息并利用有关知识经验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包括感觉、知觉、注意、记忆、想象、思维(判断、推理和问题解决)等心理过程。认知发展就是指个体在知觉、记忆、想象、学习和思维等方面的发展。中学生身心的发展,社会活动和学习要求的增加,对中学生认知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也为他们的认知发展创造了有利的条件,中学生认知的发展也出现了一些新的特征。 中学生正处于个体身心加速发展的第二高峰期,生理的发展为其认知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物质前提。所以整个中学时期学生的认知发展都处于迅速上升阶段。新的认知结构的出现使得中学生能熟练地运用假设、抽象概念、逻辑推理等手段解决问题。在初中阶段,学生认知的特点是思维的抽象逻辑性占主要优势,但还属于经验型的逻辑思维阶段,在一定程度上还需要感性经验的直接支持。到了高中阶段,学生的认知迅速发展,认知结构不断完善,辩证逻辑思维和创造性思维有了大幅度的发展,已经能够用理论做指导来分析综合各种事实材料,从而不断扩大自己的知识领域。经过中学阶段的发展,中学生的认知具有如下特征: (一)中学生认知结构体系基本形成。中学生认知结构的各种要素迅速发展,认知能力不断提高,认知的核心成分——思维能力更加成熟。基本上完成了向理论思维的转化,抽象逻辑思维占优势地位,辩证思维和创造性思维有了很大发展。 (二)中学生认知活动的自觉性明显曾强。由于理论思维和自我意识的发展,中学生的观察力、有意识记能力、有意想象能力迅速发展,思维的目的性、方向性更明确,认知系统的自我评价和自我控制能力明显增强。 (三)认知与情感、意志、个性得到协调发展。中学生的认知发展离不开情感、意志和个性等。情感、意志、需要、兴趣、动机、理想、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等,对认知活动起走向、发动、维持和调控的作用;同时,认知发展又促进了情意、个性等发展。因此,中学生的认知结构和情意、个性等形成协调发展的新局面,使心理的整体水平得到提高。 中学生认知发展的特点与规律 (一)中学生感知觉发展的特点 感知觉是人认识客观世界最基本的方式,是整个认知过程的开端,是一切高级、复杂心理现象的开始。人们通过感知觉建立起关于客观事物的最初印象,这些印象又可进一步加工为头脑中的记忆痕迹,再成为人们驰骋想象的素材、成为抽象思维和解决问题的前提条件。感觉是指人脑对直接作用于它的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的反映。如事物的大小、颜色、形状、声响、气味、冷热等某一个特性的认识。感觉是由感觉器官来完成的,主要包括眼、耳、鼻、舌、皮肤等。知觉是指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官的客观事物的各个部分和属性的整体反映,是对感官信息的整合和解释。知觉是在感觉的基础上产生的,结合原有知识经验,对感觉信息的进一步整合与解释的结果。 对中学生而言,由于掌握知识、进行观察和实验的要求,中学生知觉事物的有意性和目的性进一步提高,能够比较稳定地、长时间地进行知觉;知觉事物的精确性和概括性不断提高,在空间知觉上有更大的抽象性,能够比较熟练地掌握三维的空间关系;更富有选择性、理解性、整体性和恒常性。观察水平不断提高,内容更加丰富,能抓住事物的本质,初中学生已经能够根据经验,对事物加以组合、补充、删减或替代,从而形成比较完整的理解,而高中学生更能抓住事物的本质特征,能够更从容、灵活地使用各种概念、定理或规律,更

小学科技活动工作总结

小学科技活动工作总结 本学年,我们学校科技工作在领导的支持下,得到了更全面的发展。在校内,基本形成了良好的科技活动的氛围,全体师生学科学、爱科学的热情高涨。下面是几点基本情况: 一、导重视、师生齐心协力,共同创立了良好的校园科技氛围。 我们学校的科技工作由校长牵头,成立了科技领导小组。校长亲自挂帅,组织领导各项科技活动,具体工作有科技教师周文平调配。全体教师齐心协力,把科技活动宣传搞得深入人心。因为我们一致认为: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科技教育要从娃娃抓起,今天我们的孩子争当小科学家,,将来必将成为大科学家。 学校的橱窗、黑板报每期开辟科技内容为主体的版面,向全体师生宣传科技、环保等知识,利用各种媒体进行宣传,扩大科技活动的影响面。 本学期是我校“创绿色学校”活动的一个重要时期,各项创绿活动继续深入开展。 二、科技活动走进课堂与走出校门。 在科技活动的组织形式上,我们科技工作领导小组动足了脑筋,摸索除了走进课堂与走出校门两种形式。 走进课堂。在各科教学中,全体教师注意渗透科技教育的内容。比如科学课,我们在开注视言语演示的同时,增加了许多趣味小试验和小制作活动,如测量二号浦的水文变化,制作叶脉书签等等。在生活与劳动课上,各种小发明、小制作活动充分发挥了学生的创造能力和创新意识。美术课进行科幻画比赛,信息课进行计算机操作比赛。 走出校门。充分利用农村小学周围丰富的自然资源,我们让学生走出校门,亲近大自然。学生们在活动中进行了考察、小试验、宣传环保知识、进行收集废旧电池等活动,是科技教育的效果向社会辐射。 三、举办科技节活动,参加青龙教育中小学生科技节活动。 上学期,我们学校进行了科技节活动。在科技节上,进行了学生的作品展示,海陆空模型齐上阵,小论文、小发明、小制作件件令人家叫绝,科技教育的群体效应非常明显。学生们通过活动锻炼了自己动手、动脑的能力,展现了学校科技活动的面貌,学生们变得更热爱科技活动了。 在本学期,我们学校派代表参加了青龙教育中小学生科技节,在这次科技节上,我校的头脑om受到了好评,学生们的作品纷纷获奖,取得了良

论述皮亚杰认知发展游戏理论及其对幼儿教育和学习的启示

论述皮亚杰认知发展游戏理论及其对幼儿教育和学习的启示 认知发展心理学派的代表人物是瑞士著名的心理学家皮亚杰,他开创了从儿童认知发展的 角度研究儿童游戏的新途径,反对把游戏看作是一种本能活动,试图在儿童认知发展的总框架中来考察儿童的游戏,并通过长期的观察和研究提出了认知发展的游戏理论。 一、皮亚杰认知发展游戏理论的基础 儿童的认识是怎样一步一步地发生起来的,儿童在思考问题时,心理究竟发生了哪些变化。这是皮亚杰最感兴趣的问题,故他把心理学的概念引到认识论中,探讨认识起源和发展的问题。 (一)儿童的认识是主体与客体相互作用的结果 皮亚杰认为人的经验有两种,一种物理经验,另一种是数理逻辑经验。物理经验是客体自 身属性的反映;数理逻辑经验是主体通过自己的动作以及以后的运算作用于客体的动作,是主体与客体相互作用的结果。 (二)儿童认知发展的机能 皮亚杰认为,每一个认知活动都包括有一定的认知发展结构。它们分别是图式、同化、顺 应和平衡。 儿童在与客体交往过程中,不仅要用己有的动作图式同化或整合客体,而且也应根据客体 的特点和变化来调整自己的动作图式,顺应外在的变化。同化与顺应之间的协调或平衡就是 适应或智力活动的特征。同化成功,个体的认识就处于平衡状态。同化失败。个体就出现不 平衡。不平衡可以推动个体应用调节机制,以达到新的平衡。通过平衡一不平衡一再平衡的 过程,个体的认知活动不断向前发展。 (三)儿童认知发展的阶段论 皮亚杰通过大量的观察和实验,把儿童心理认知发展划分为四个阶段:感知运动阶段(0-2岁)、前运算阶段(2-7岁)、具体运算阶段(7-12岁)、形式运算阶段(12-15岁)。 二、认知发展游戏理论的主要观点 皮亚杰是在研究象征性功能的形成和发展的问题时,注意到儿童游戏的。他试图通过研究 儿童的游戏和模仿,找到沟通感知运动与运算思维活动之间的桥梁。因此,他的游戏理论与 他的认知发展理论有着密切的联系,可以说就是他的认知发展理论的组成部分。 (一)游戏的实质是同化超过了顺应 皮亚杰认为游戏不是一种独立的活动,而是智力活动的一个方面。但是认知结构的发展在 儿童早期不成熟,所以往往不能保持同化与顺应之间的协调或平衡。一种是顺应超过同化,是模仿的特征;一种是同化超过顺应,是游戏的特征。在皮亚杰看来,一种图式或活动室模 仿还是游戏,取决于同化和顺应在图式或活动中所占的比列。可见,在认知发展理论中,游 戏的实质就是同化超过了顺应。 (二)游戏的发展受认知发展的驱使和制约,并与认知发展的阶段相适应 皮亚杰认为,游戏的发展随认知的发展而变化,呈现出相适应的连续性和阶段性,并表现出一定的独立性和偶然性。在认知发展的不同阶段,游戏的发展也有不同的水平。与其发生人事论原理中的前三个阶段的智力水平相对应,他把游戏的划分为以下三种类型或水平: 1.感知运动期一练习性游戏 此阶段游戏以感知动作的训练为主,又称感知运动游戏或机能性游戏。这种游戏是个体游戏 发展的最初形式,是为了获得“机能性快乐”而重复所习得的活动,如反复摆弄玩具,绕着房间四周奔跑等都是该时期游戏的典型表现。 2.前运算期一象征性游戏 此阶段由于表象思维的日渐形成和发展,个体认知图式中开始出现符号功能,个体开始理解一种东西能代表另一种东西。随之,以假装为特征的象征性游戏日趋成为儿童游戏的主要形式,包

小学科学工作总结

小学科学工作总结 篇一:小学科学教学工作总结 小学科学教学工作总结 (2021—2021下学期) 转眼间,一个学期即将结束。回顾一学期的科学教学工作,有得有失。一学期来,我本着全面培养学生创新力、努力培养学生的说话能力为原则、全身心地投入到教学工作中、应该说圆满完成了教学任务。现将工作总结 一、常规教学方面 1、认真备课 按照学校要求,每周我都认真备好每一节课,做到先周备课,而且努力做到备课符合学生实际,这就让自己做到了上课胸有成竹,大大提高了教学效率。 2、积极听课、参与教研、善于反思 不管什么层次的听课,我都尽量抽时间去听,这样不仅开阔了思路,也为备课过程积累了丰富的素材。各种鲜活生动的事例、各种教学方法、模式的展示、微小细节之处的精彩处理,使我在丰富课堂教学的同时,也改变了学生对学习感到枯燥、单调,脱离实际的成见。定期的教研活动也大大提高了我的教学水平和业务素质。 二、优差结合,全面推进 学期初,我就紧抓作业的检查和批改,检测学生知识掌握情况,让自己做到心中有数。这不仅有利于对学生知识落实的情况的更好掌握,更使我对学生课堂表现情况,有了一个更加全面的认识。从而能够更好的根据学生的情况,调整教学。对于个班里的学困生,我一直坚持个别知识辅导、一帮一帮扶和思想教育相

结合的方式、在给学生谈理想、谈目标的同时,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努力让班内的每一名学生都不掉队。 三、重视动手和动脑的训练 “在科学实践活动中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是我校的教研课题。而科学是一门工具学科,它不同于数学、语文,科学课教学要求动手教学和情节、内容教学相结合相辅相成。而低年级的这一环节的教学显得尤为重要。所以,在教学中我特别重视这两点的训练,并于学校的课题相结合,训练学生的表达能力。 整个学期,我注重教学生由想到做。给学生营造一种快乐的学习氛围,让每个同学都有“做”的欲望,通过一个学期的训练,我发现同学们的动手能力有较大的进步,逻辑思维能力也增强了。 四、教学成绩 本学期,不管是何种形式的检测,孩子们都取得了理想的成绩,得到了学校领导和老师一致认可。我本人也不断钻研业务,积极撰写教育教学论文,取得了可喜的成绩。 五、存在不足与今后打算: 1、自身的业务素质还需要进一步提高,不断更新。世界瞬息变化,二教学方法也需要不断更新,我将抽出更多的时间来学习提升自己。 2、学生的自主自觉学习习惯的养成教育不够成功。培优扶差工作做得还不够扎实,优差生的差距还很大。 3、积极运用多媒体电化教学手段,提高教学质量;加大科研促教的力度,努力撰写有较高质量的教学论文。

小学科技创新教育工作总结

小学科技创新教育工作总结 “岁月不居,时节如流。”回顾2018—2019学年度,我们##镇中心学校在科技创新教育方面过得很充实、走得很坚定,且取得了可喜的成绩。 一、取得的成绩: 二、具体做法: (一)是抓组织管理。中心学校成立了以校长为组长,其它班子成员为组员的科普领导小组,构建了“中心学校校长—教研员—各中小学校长”和“学校——年级——教师”两条管理线。 (二)是完善硬件设施。为更好地开展科技创新教育,中心学校要求、督促各校先后筹建了多媒体教室、科技活动室、展览室等,并且各学校的电脑,还上了宽带网,这些硬件设施的完善,更好地推动了科技创新教育的开展。 (三)把科技创新教育纳入常规教学管理中。为了夯实科技创新教育,##镇中心学校把各校开展的科技创新教育情况纳入到镇教育教学月工作检查中。 (四)是定期评奖,激发兴趣。每学期镇中心学校都会组织一期科技节。在科技节上,将各校学生的小制作、小发明,通过选择,汇集在一起,陈列出来,组织各校学生参观,进行评比,评出十佳“小制作”,“小发明”、“小论文”,评出“科技小明星”、“电脑能手”、“科技创新先进单位”、“优秀科技辅导教师”等。激发了全镇学生开展科技创新学习的热情。

(五)是搭建科技平台。中心学校积极主动联系市科协、区科协请科技专家到学校来授课,组织学生参加各科技实践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开阔了视野,增长了见识。 三、今后的思路: 虽然我镇在科技创新教育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由于我们是属于乡镇学校,与市内学校在资源上还有一定的差距,如机器人竞赛上不敢涉足。今后我们既要仰望星空,又要脚踏实地,集中优势资源向高端项目迈进。

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与幼儿教育思想

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与幼儿教育思想 一、生平及思想渊源 (一)生平与著作 皮亚杰(1896一l980)是当代著名的儿童心理学家及教育家。出生于瑞士。父亲是位有自由思想的大学教授,母亲是一位虔诚的基督教徒,两人常因见解不同而发生争执。 他对生物学具有浓厚兴趣和突出才能,10岁在自然科学杂志上发表文章,1918年获博士学位。在攻读博士学位期间,他对“人是怎样获得对于世界的认识”的哲学问题产生兴趣。由于纯熟的生物学知识及方法对解决此类问题无能为力,他便试图通过其他途径来作研究,因此对心理学也产生兴趣。 1918年,他进入心理实验室工作,研读弗洛伊德著作,感到精神分析学说虽有趣,但失于思辨,不是严谨的科学。他从中吸收和学到一些重要概念与方法(如儿童发展阶段理论、临床谈话法等),对他后来从事儿童心理学研究极其有益。1919年,皮亚杰到巴黎大学从事病死心理学、数理逻辑及科学哲学等学科的学习、研究。他在工作中注意到两个基本事实:(1)同龄儿童的回答中存在着相似的错误;(2)随着年龄的增长,儿童回答中的错误发生相应变化。他认识到,不同年龄儿童回答的错误内容及导致错误回答的思维过程不是偶然的,而与心理结构密切相关。于是,他开始研究儿童心理的工作,并由此决定他一生的主攻方向。他一生发表了百余篇论文和30多本专著,影响较大的有《儿童的语言与思维》(1923年)、《儿童的道德判断》(1932午)、《儿童的智力起源》(1936年)、《智力心理学》(1947年)、《儿童心理学》(与英海尔德合着,1966年)、《结构主义》(1968年)、《发生认识沦》(1970年)等。皮亚杰的教育著作主要是:《教育科学均儿童心理学》(包括1935年与1965年写的两篇论文,U 69年出版)及《了解即发明、教育的未来》(1972年) (二)思想渊源 哲学上,受到亚里士多德、黑格尔、詹姆斯等人哲学观的影响,受康德的影响尤深。他说:“我把康德范畴的全部问题重新审查了一番,从而形成了一门新科学,即发生认识论。”他的“图式”概念,即渊源于康德的“先验图式”。 自然科学上,受生物学影响,达尔文的“适应”概念,成为其理论的核心概念并将被动的适应发展为主动的调整与同化。 心理学上,受格式塔心理学关于部分与整体关系的理论、发展心理学家中霍尔的复演说、瓦隆的儿童发展阶段理论及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说的谈话法的影响。 教育学上,受卢梭、裴斯泰洛奇、福禄倍尔、蒙台梭利、杜威等人及20世纪上半期儿童中心主义教育思潮注重儿童研究、倡导内发论、儿童中心论、崇尚活动教学等思想的影响。 他博采众长,并对前人的遗产批判地继承之后,创立了自己独特的儿童心理学及教育理论。 二、儿童心理学的主要观点 他的儿童心理学理论核心是“发生认识论”,企图探索和解决的主要问题是:儿童出生后,认识是如何形成、发展的,受哪些因素所制约,其内在结构是什么,各种不同水平的智力、思维结构是如何先后出现的等问题。 (一)儿童认知结构与智力发展 1、关于结构的定义 他为结构下了定义:所谓结构,也叫做一个整体、一个系统、一个集合。结构有三个

2020小学科技教育工作总结

科技教育通过以学生主动探索为中心的课程活动设计、引入业界广泛应用的软硬件平台、以及参与工程挑战竞赛活动,激发孩子们对科技的兴趣,帮助他们广泛地接触科技知识,掌握常用工程工具的使用方法,训练工程思维,培养其勇于接受工程挑战、主动学习、以及综合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下面是我为您准备的“小学科技教育”,欢迎参考,希望能对您有所帮助。 小学科技教育工作总结一 每个学生都有一定的个性与特长,有的学生基础知识掌握得很好,但不善于动手;有的学生基础知识学得一般,但动手能力较强。有益的课外活动能对前者起促进作用,对后者提供更多的成功机会,以增强学生对基础知识学习的主动性。丰富多采的课外活动能发挥学生的个性与特长,促进非智力因素的发展。例如,学生在小制作的过程中会碰到许多困难,会经历失败的苦恼,但通过自己的努力最终还是成功了,从中学生会得到尊重客观规律的教育,体会到科学家从事科学研究的艰辛,会尝到成功后的喜乐,更重要的是锻炼了自己的意志。 在学生小比赛中,学生会展开丰富的想象,查阅有关资料,阅读有关的课外读物,从中学生会领略到化学知识的无穷魅力,使他们对化学学科产生了极大的兴趣和情感。凡能满足需要的事物,会引起肯定性的体验,如快乐、满足、热爱等。情感的特殊性,正是由于这些需要、渴求或意向所决定的,学生在学习化学的过程中,如果把学习化学知识作为满足自己的需要,渴求或意向,那么他们对学习化学知识就会产生浓厚的兴趣和强烈的求知欲望。所以我们在化学教学中应

努力培养学生对化学学科的情感,而从这一点上看化学课外活动有优于课堂教学的作用。所以在教学过程中要千方百计组织学生参加各种课外活动,让学生从中学到知识,能力得到提高。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个性、不同的兴趣、爱好和特长。 课外科技活动就是根据学生的个性差异,让每位学生按照自己的兴趣爱好,自觉地参加一两项活动,在活动中激发、发展兴趣,发挥其特长。对不同的学生要有不同的目标要求。化学课外活动的开展切忌只注意培养少数“尖子生”,必须面向绝大多数学生,要通过富于吸引力的活动来吸引更多的学生参加活动,激发学生的欲望,使他们在活动中形成自己的兴趣,发展其特长。为此,每次活动之前老师应布置好活动内容、要求。在开头的几次活动过程中,辅导老师要多费点心,及时解决学生碰到的困难,甚至连各种工具的使用都要手把手的教,要耐心细致,逐步放手。在各种小组的活动过程中,每个学生的发展是不平衡的,特别是对于一些活动着迷的学生要为他们提供方便,借给他们资料和有关杂志学习,提供更多的实践条件,早出成果。 小学科技教育工作总结二 每一课都有三个方面的内容第一,引导学生探索科学道理。第二,应用所学的知识进行制作,提高动手能力与解决问题的能力。第三,通过分析与讨论,提高创造能力与精益求精的品质习惯。虽然科技活动目的、内容非常明确,但如何来上好科技活动课呢?现根据我平时的教学实践将科技活动教学归纳为五个环节。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