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 植树的牧羊人

14. 植树的牧羊人
14. 植树的牧羊人

14 植树的牧羊人

知识目标

1.熟读课文,了解牧羊人的故事。 2.摘取关键词,评价牧羊人形象。

能力目标

体会文章精巧的构思,了解对比手法的作用。

情感目标

挖掘语文教材中的环保因素,提高学生的环保意识,培养学生的环保习

惯。

第一课时

学习 目标 1. 速读课文,把握文章内容。 2. 摘取关键词,评价牧羊人形象。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俗话说:“前人栽树,后人乘凉”。 但假如每一代人都想着后一代人去栽树,何时才有树可乘凉呢?沙漠里想一下子长出大树的想法只能说是痴人说梦,而唯一的结果只能是被活活晒死!所以做人,要具有奉献精神。今天这节课,我们就一起去认识一位植树的牧羊人。

二、教学新课

?目标导学一:概括文章内容

1.文章写“我”三次拜访牧羊人,各自看到一幅怎样的画面。 一访牧羊人,画面一:被弃置的村庄

二访牧羊人,画面二:绵延的森林; 三访牧羊人,画面三:充满活力的田野 2.阅读相关语段,完成下面表格。

3.文中的牧羊人都种了哪些树?他又是怎样种植橡树的?

明确:种的树有:橡树、山毛榉、白桦树;先是认真挑选橡子,然后把装着橡子的袋子在水里泡一下,最后用铁棍在地上戳了一个坑,在坑里放进一棵橡子,再仔细埋上泥土。

层次 内容

牧羊人的活动 环境的变化

一访牧羊人(1913年) 为”我“打水,拣橡子,种橡树。 荒野无际,泉眼干涸,房屋倒坍

二访牧羊人 (时隔6年)

改养蜜蜂,一直在种树

橡树、山毛榉树、白桦树成林,看到了溪水。 三访牧羊人 (1945年6月)

无 建起干净的农舍、泉水源源不断,一万多口人幸福生活。

【教学备注】 ‖教学提示‖

本文记叙事件以时间为序:大约四十年前——大战结束后——1945年的6月。理清这一顺序,各用 一个偏正短语概括即可。

?目标导学二:评价人物形象

文中的牧羊人给作者留下了怎样的印象?请从文中找出相关语句,并进行概括。 作者评价牧羊人的句子有:

(1)他很少说话,但可以感觉得出是一个充满自信、意志果断的人,因为他在这个荒凉的高地砌起一栋石头房子。

(2)尽管生活并不富裕,但牧羊人的外表却很整洁。他的胡子刮得干干净净,衣服也一针一线地仔细缝过,看不出任何补丁。

(3)战争对他一点儿影响都没有,这段时间他心无旁骛地一直在种树。 (4)更不曾有人想像过光凭一个人的毅力和爱心,能让大自然有所改变。 (5)这个男人告诉我们,只靠身体力行和蕴藏的品德,便能将荒地变成沃土。 ……

所以,牧羊人是一个充满自信、意志果断、外表整洁、心无旁骛,有毅力、有爱心、身体力行、慷慨无私的人。

‖学法指导‖

概括人物形象,可以去找文中描写人物语言、动作、神态的语句,也可以去找作者的评价。本文有多处评价牧羊人的语句,把它找出来即可。

?目标导学三:把握文章主旨

1.作者以“植树的牧羊人”为题有什么含义?

在英文中,“牧羊人”还是基督耶酥的意思。文中的牧羊人日复一日的植树,终于使荒漠变成了绿洲,使上万人受惠,其行为宛如救世的基督。作者以“植树的牧羊人”为题,饱含赞美之情。 2.文章结尾段运用了哪种表达方式?有什么作用?

结尾段运用了议论抒情的表达方式,作者抒发了对牧羊老人的敬佩之情,赞美了牧羊人的毅力和无私奉献的品质,在内容上突出了本文的中心,在结构上同开头段照应,使得结构严谨。

‖教学提示‖

把握文章的主旨,可以入手的角度有 :(1)文章的 标题;(2)文章结尾;(3)

梳理理清文章的思路;(4)关注文中的抒情、议论性语

句。

三、板书设计

一访牧羊人,画面一:被弃置的村庄

二访牧羊人,画面二:绵延的森林 三访牧羊人,画面三:充满活力的田野

第二课时

学习

植树的牧羊 人 人 定 胜 天

目标 1.赏析本文富有表现力的语言。(重点)

2.体会对比、第一人称叙事手法的运用。(难点)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上一节课,我们共同走进文本,了解了牧羊人的事迹,感受到他伟大的人格。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本文,品味其意味隽永的语言,分析对比的手法。

二、教学新课

?目标导学一:品味语言

1.下面是文中两处描写环境的句子,请进行赏析。

(1)房间里收拾得很整齐,餐具洗得干干净净。地板上没有一点儿灰尘,猎枪也上过了油。炉子上,还煮着一锅热腾腾的汤。

赏析:写室内的环境,突出其洁净,侧面衬托牧羊人勤劳能干、做事认真仔细、干净利落的性格特征。

(2)那是6月晴朗的一天,太阳快要把人烤焦了。在毫无遮拦的高地上,风吹得人东倒西歪。狂风呼啸着穿过破房子的缝隙,像一只饥饿的野兽发出的吼叫。(从修辞手法的角度赏析)

赏析:运用了夸张和比喻的修辞,写出了阿尔卑斯山地恶劣的环境,为“我”继续向前走,寻找水源做铺垫,同时从侧面说明牧羊人植树是一项伟大的工程,衬托了牧羊人慷慨无私、坚持不懈的形象。

2.根据要求,赏析下面句子中加点词。

(1)他停了下来,用铁棍在地上戳了一个坑。然后,他在坑里轻轻地放进一颗橡子,再仔细埋上泥土。(句子中的加点词可不可以删去?说说你的看法。)

赏析:不可以删去,“轻轻”一词写出了牧羊人对橡子的爱惜,“仔细”一词写出了牧羊人埋泥土的认真劲;如果删掉,就不能表明牧羊人一心一意地把一百颗橡子都种了下去。

(2)在这十万颗橡子中,有两万颗发了芽。而这两万颗树苗中,有将近一半,可能会被动物咬坏,或是因为什么想不到的原因死掉。剩下的一万棵树苗,会在这光秃秃的土地上扎根,长成大树。(下面句子中加点的数词,有什么作用?)

赏析:通过数字的对比,具体地说明树苗成活不易,从侧面衬托了牧羊人植树的艰辛历程。

3.理解下面句子的含义。

当我想到,眼前的一切,不是靠什么先进的技术,而是靠一个人的双手和毅力造就的,我才明白,人类除了毁灭,还可以像上帝一样创造。

明确:这句话告诉我们,只要心存美好的愿望,并长期不懈的努力去做,就一定可以改变恶劣的生存环境,人类的可悲命运会被最终改变。

【教学备注】

‖学法指导‖

环境描写常见的作用有:(1)交代事情发生的地点或背景增加事情的真实性;(2)渲染气氛烘托人物的心情;(3)寄托人物的思想感情;(4)反映人物的性格或品质;(5)推动情节的发展;(6)深化作品主题。

‖教学提示‖

该句是文章的主旨句。理解这句话的含义,要抓住好半句话:“人类除了毁灭,还可以像上帝一样创造”。

?目标导学二:品味写作技巧

1.牧羊人到山上种树的原因是什么?这一交代属于哪种记叙方式?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明确:种树的原因:他先后失去了儿子和妻子,他与羊群和狗做伴,平静地看着日子一天天地流走。牧羊人认为“这地方缺少树;没有树,就不会有生命”。记叙方式:插叙;作用:表现牧羊人热爱大自然、积极乐观的品质,使文章内容更加丰富,结构更为紧凑。

2.在文中,作者生动描绘了牧羊人给废弃的村庄带来的变化,为此作者使用了对比

手法,请结合文章简要分析。

明确:联系全文来看,对比有:(1)无边无际的荒野和“一眼望不到边的山毛榉树林”、一大片茂盛的橡树;(2)干涸的泉眼和“农场边上、枫树林里,流淌着源源不断的泉水”;(3)倒塌的房屋和废墟上新建的干净农舍。作用:这些对比,有力地突出了本文的中心。

3.本文在叙事方面采用第一人称手法,有什么好处?

明确:用第一人称来讲述种树人的故事。“我”在文中仅仅只是个旅人,一个过客,在人生的不同阶段,因缘际会目睹了一个寸草不生的荒僻之地变成了森林村庄。“我”作为一个见证人,使种树人的事迹具有极强的纪实性,产生了打动人心的力量。‖教学提示‖

对比手法,是文学创作中常用的一种表现手法,是把对立的意思或事物、或把事物的两个方面放在一起作比较,让读者在比较中分清好坏、辨别是非。运用这种手法,有利于充分显示事物的矛盾,突出被表现事物的本质特征,加强文章的艺术效果和感染力。

?目标导学三:拓展延伸

在环境界日益恶化的今天,我们应该向植树的牧羊人学些什么?

示例:我们应该学习牧羊人默默无闻、无私奉献的精神,热爱家乡,为家乡的环境保护贡献一份力。

示例二:我们应该提高环保意识,每年种下一棵树,美化校园,美化家乡。‖学法指导‖

教师鼓励学生说不同的答案,尊重学生的个性。

三、板书设计

植树的牧羊人

分析环境描写

语言赏析品味加点词

理解主旨句

倒叙手法

体会技巧对比手法

第一人称叙事

?教学反思

可取之处

第一课时注重内容和人物形象的把握,第二课时注重语言的品味和技巧的赏析,重难点处理得当,

层次分明。

不足之处

对教材主题的开掘还不够,教师和结合植树节的由来,向学生阐释植树造林、绿化环境的意义,鼓励学生每年植一棵树,贡献自己的一份力。

第14课《植树的牧羊人》

第14课植树的牧羊人 1.了解作者笔下多彩的童年生活,理解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2.学习本文独特的写景的方法,理解对比和过渡的作用。 3.热爱大自然,保护大自然,学习牧羊人坚持不懈、执着种树的精神。 “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假如你想了解谁是真正品行出众的人,恐怕得花好几年观察:看看他的行为是否无私,动机是否慷慨。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进法国著名作家让·乔诺的名作《植树的牧羊人》,认识一位伟大的“种树的男人”。 一、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默读提示及要求: 1.给重点字词注音,读准字音,辨清字形。 2.本文运用了什么顺序?以什么为线索? 3.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明确:1.帐篷.(penɡ) 微薄.(bó) 坍.塌(tān) 呼啸.(xiào) 琢.磨(zuó) 干涸.(hé) 缝隙.(xì) 沉默寡.言(ɡuǎ) 刨.根问底(páo) 水qú(渠) 废xū(墟) chóu(酬)劳 xūn(薰)衣草浇guàn(灌) 流tǎnɡ(淌)

2.运用了时间顺序。以荒原到绿洲的变化为线索。 3.文章叙述了牧羊人用双手把荒漠变成绿洲,使万人享受幸福生活的故事。 二、深入探究——理解内容 1.默读课文,依据“我”和牧羊人三次见面的情形以及高原上的变化,勾画出标志故事情节发展的语句,填写下表。 明确: 2.“我”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明确:用第一人称叙事,“我”作为一个见证人,使故事显得真实可信,又通过“我”的所想所感,对植树人的平凡而又伟大的一生做出了高度的评价。

3.作者在行文过程中善于前后对比、照应,请写出与下面的句子相照应的句子。 (1)我确实找到了一个泉眼,可惜已经干涸了。 (2)我走了三天,终于来到一个废弃的村庄前。 明确:(1)干涸已久的地里又冒出了泉水。 (2)在我1913年见到的废墟上,建起了干净的农舍。 4.课文第2段中,作者细致描写“在无边无际的荒野中”等环境,有何作用? 明确:为后面写牧羊人的植树做了铺垫,这大片荒凉的原野、废弃的家园、稀少的人烟、贫瘠的土地、干燥的气候都与后面呈现出来的绿色富饶、生机勃勃、美丽幸福的乐园似的情景形成鲜明对照,突出了牧羊人植树所创造的奇迹。 三、研读课文——人物形象 (一)找出文中描写牧羊人的语句,及“我”议论他的语句,体会 牧羊人的性格特点。 示例:1.他拿出一个袋子,从里面倒出了一堆橡子。接着,一颗一颗仔细地挑选起来。 明确:这句话运用动作描写,表现牧羊人挑选橡子认认真真,心无旁骛的态度。 2.房间里收拾得很整齐,餐具洗得干干净净,地板上没有一点儿 灰尘,猎枪也上过了油。……补丁的针脚也很细,几乎看不出来。

植树的牧羊人解析

植树的牧羊人 让?乔诺 张赛瑶 2020.11.22 想真正了解一个人,要长期观察他所做的事。如果他慷慨无私,不图

我假装随便溜达,走在和他平行的山路上。羊吃草的地方在一个山窝里。牧羊人让大狗看着羊群,然后爬到我站的地方。我以为他要来说我,嫌我一直跟着他。可是,他没有。这本来就是他要走的路。他还说,如果我没事,可以和他一起去。(“我”随牧羊人一起去山上牧羊) 我们沿着山路,又向上爬了大约两百米。他停了下来,用铁棍在地上戳了一个坑。然后,他轻轻地往坑里放一颗橡子,再仔细盖上泥土。(通过“停”“戳”“放”“盖”等动词,生动形象的写出了牧羊人种橡子动作的娴熟和认真的态度。“轻轻地”写出了牧羊人的小心翼翼,展现了牧羊人的专注和用心,表达了“我”对牧羊人的敬佩之情)他是在种橡树!我问他,这块地是你的吗?他摇摇头说,不是。那是谁的地?是公家的,还是私人的?他说不知道。看起来他并不在意,(表现出牧羊人一心种树,毫无私心的状态)他只是一心一意地把一百颗橡子都种了下去。 吃过午饭,他又开始选橡子。趁这个机会,我刨根问底,才从他嘴里知道了一些事。三年来,他一直这样,一个人种着树,他已经种下了十万颗橡子。在这十万颗橡子中,有两万颗发了芽。而在这两万棵树苗中,有将近一半,可能会被动物咬坏,或是因为其他原因死掉。剩下的一万颗树苗,会在这光秃秃的土地上扎根,长成大树。(运用了对比手法,将种下的十万颗橡子与仅有的一万颗能够存活进行鲜明对比,突出了牧羊人在荒原种树的困难,表现了牧羊人的坚定意志和执着)听到这儿,我开始琢磨牧羊人的年龄。他看上去五十多岁了。他说,他五十五岁,叫艾力泽·布菲,原来生活在山下,有自己的农场。可是,他先是失去了独子,接着,妻子也

(部编)初中语文人教2011课标版七年级上册第14课《植树的牧羊人》

第14 课植树的牧羊人 1. 了解作者笔下多彩的童年生活, 理解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2. 学习本文独特的写景的方法, 理解对比和过渡的作用。 3. 热爱大自然,保护大自然, 学习牧羊人坚持不懈、执着种树的精神。 “路遥知马力, 日久见人心。”假如你想了解谁是真正品行出众的人,恐怕得花好几年观察: 看看他的行为是否无私,动机是否慷慨。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进法国著名作家让· 乔诺的名作《植树的牧羊人》认识一位伟大的“种树的男人”。 一、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默读提示及要求: 1. 给重点字词注音,读准字音, 辨清字形。 2. 本文运用了什么顺序?以什么为线索? 3. 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明确:1. 帐篷.(pen ɡ) 微薄.(b ó) 坍.塌(t ān) 呼啸.(xi ào) 琢.磨(zu ó) 干涸.(h é) 缝隙.(x ì) 沉默寡.言( ɡuǎ) 刨.根问底(páo) 水qú(渠) 废xū(墟) chóu(酬) 劳 xūn(薰)衣草浇guàn(灌) 流t ǎnɡ(淌) 2. 运用了时间顺序。以荒原到绿洲的变化为线索。 3. 文章叙述了牧羊人用双手把荒漠变成绿洲, 使万人享受幸福生活的故事。

二、深入探究——理解内容 1. 默读课文,依据“我”和牧羊人三次见面的情形以及高原上的变化,勾画出标志故事情节发展的语句, 填写下表。 明确: 2. “我”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明确:用第一人称叙事, “我”作为一个见证人,使故事显得真实 可信,又通过“我”的所想所感, 对植树人的平凡而又伟大的一生做出了高度的评价。 3. 作者在行文过程中善于前后对比、照应, 请写出与下面的句子相照应的句子。 (1) 我确实找到了一个泉眼, 可惜已经干涸了。 (2) 我走了三天, 终于来到一个废弃的村庄前。

《植树的牧羊人》复习巩固练习附问题详解版

植树的牧羊人(小说) 一、作家作品 节选自绘本《》。作者:,国作家、电影编剧。二、音、形、义 慷无私稀稀拉拉光秃秃薰衣草()干涸()烤焦呼啸()晴(lǎng)硬(lǎng)润(lǎng)微薄夜(láng)中(láng)隙(fèng)结实()水渠溜达()根问底沉默言帐(peng)记(zhàng)不之地磨(zhuó)劳(chóu)山毛榉()绿(zhōu)滚(tàng)塌(tān) 坍塌: 干涸: 不毛之地: 溜达: 三、文章结构 第一部分——议论——开宗明义,提挈全篇 第二部分——记叙、描写——三次相遇,高原情况变化 第三部分——议论——总结全文,揭示主题 四、中心主旨 《植树的牧羊人》通过讲述一个孤独的牧羊人凭借自己的双手和几十年的坚持,将荒漠变成绿洲的故事,抒发了作者对牧羊人这一壮举的崇敬和赞美之情,同时也表达了希望人们积极行动起来,保护环境,共建美好家园的愿望。 五、人物形象 牧羊人: 六、课探究 1.第一段“想真正了解一个人,要长期观察他所做的事。如果他慷慨无私,不图回报,还给这世界留下了许多,那就可以肯定的说,这是一个难得的好人。”运用了哪种表达方式?有什么作用?

2.请赏析“狂风呼啸着穿过破房子的缝隙,像一只饥饿的野兽发出吼叫”的表达效果。 3.“不是我想要休息,而是我很好奇,想知道牧羊人更多的事”一句话在文中有何作用? 4.请赏析“他停了下来,用铁棍在地上戳了一个坑。然后他轻轻地往坑里放一颗橡子,再仔细盖上泥土。”的表达效果。 5.“他五十多岁,叫艾丽泽·布菲,原来生活在山下,有自己的农场……他决定,既然没有重要的事情做,那就动手种树吧”一部分在文中属于哪种记叙顺序?有何作用? 6.“我才明白,人类除了毁灭,还可以像上天一样创造”中“毁灭”和“创造”各指什么? 7.“以前那种猛烈而干燥的风,变成了飘着香气的微风,高处传来流水般的声音,那是风穿过树林的响声”一句是从哪些角度写景的?有何作用?

新版语文14,《植树的牧羊人》优秀教案

2017新版语文14,《植树的牧羊人》优秀教案(总4页) -CAL-FENGHAI.-(YICAI)-Company One1 -CAL-本页仅作为文档封面,使用请直接删除

14,植树的牧羊人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 运用第一人称,增加了故事的真实性。运用对比的写法来突出主题。 过程与方法目标: 运用对比的写法,突出主题。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培养热爱大自然,以及充满自信并持之以恒的做事精神。 教学重点:首尾呼应,结构严谨。 教学难点:独具特色的环境描写,精妙的比喻,使文章达到了内容和形式的完美结合。 教学方法:朗读法、启发式教法、合作探究学习法 课时安排:2课时 备课教师:备课时间:授课时间:2016-11-21 第1课时 教学过程: 情景激趣: 让.乔诺(1895~1970),生于法国普罗旺斯地区马诺斯克市,法国著名作家、电影编剧。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时曾当过步兵,在经历惨烈场面后成为坚定的和平主义者。让?乔诺的作品获奖很多,部分作品被搬上银幕,被认为是法国二十世纪最著名的作家之一。1932年获得法国荣誉勋章,1953年以全部作品获得摩纳哥王子奖,次年,入选为龚古尔学院成员。 让?乔诺的作品多半作品都是以他的家乡和周边地区——阿尔卑斯山和普罗旺斯地区为背景。马诺斯克的居民至今还为让?乔诺感到骄傲,当地建有纪念他的让?乔诺中心,还有一条街名叫让?乔诺街。 《植树的牧羊人》描述了一战至二战时期法国普罗旺斯地区的一个孤独牧羊人,将内心对家人的思念转化为了对大自然的关爱,将余生倾注在阿尔卑斯山上荒原的植树工作,用自己的双手和坚韧的毅力将荒芜之地变成了人们可以安居乐业的田园。这部作品在1987年被著名的加拿大动画大师弗烈德瑞克制作成一部动画片,并荣获第六十届(1988)奥斯卡最佳动画短片奖。在环保逐渐恶化的今天,《植树的牧羊人》所描写的“一个平凡人热爱大地”的精神,更给人以启示。 探究生趣 第一步,泛读课文,校正读音,积累词语,理解结构。指导学生阅读时,要求用着重号标出表现牧羊人品格的文字,用()标出环境描写的文字,用横线标出文章的线索,用序号标出意义段,批注自己的阅读理解,列出不懂之处。 要阅读的过程校正读音,积累词语: 坍(tān)塌废墟(xū)流淌(tǎng)缝隙(xì) 琢(zuó)磨沉 干涸:(河道、池塘等)没有水了流淌:液体流动。 废墟:城市、村庄遭受破坏或灾害后变成的荒凉地方。

2018年七年级语文练习卷 13.植树的牧羊人

2019年七年级语文练习卷 班级姓名 13.植树的牧羊人 让·乔诺(1895—1970),生于法国普罗旺斯地区马诺斯克市,法国著名作家、电影编剧。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时当过步兵,在目睹战争的惨烈场面后成为坚定的和平主义者。 小说是以刻画人物形象为中心,通过完整的故事情节和环境描写来反映社会生活的文学体裁。人物、情节、环境是小说的三要素。情节一般包括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四部分,有的还包括序幕、尾声。环境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小说按照篇幅及容量可分为长篇、中篇、短篇和微型小说(小小说)。按照表现的内容可分为科幻、公案、传奇、武侠、言情、同人、官宦等类。按照体制可分为章回体小说、日记体小说、书信体小说、自传体小说。按照语言形式可分为文言小说和白话小说。 《植树的牧羊人》描述了“一战”至“二战”时期法国普罗旺斯地区的一个孤独牧羊人,将内心对家人的思念转化为对大自然的关爱,将余生倾注在阿尔卑斯山上荒原的植树工作,用自己的双手和坚忍的毅力将荒芜之地变成了人们可以安居乐业的田园。这部作品在1987年被著名的加拿大动画大师弗烈德瑞克制作成一部动画片,并荣获第六十届(1988)奥斯卡最佳动画短片奖。在环境逐渐恶化的今天,《植树的牧羊人》所描写的“一个平凡人热爱大地”的精神,更给人以启示。 本文通过艾力泽·布菲植树的故事,让人相信,人类除了毁灭,还可以不断创造——只要满怀无私的大爱,只要具有不懈的毅力和精神,同样可以创造奇迹。阅读时,应注意使用略读法,抓住主要信息,概括内容要点,理清故事情节;着重阅读中间的叙述部分,把握牧羊人的形象特征,感受人物精神和人格魅力;注意分析文中的议论性语句及描摹细腻的语句,品味其表达效果;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思考牧羊人植树行为的意义。 1.下列词语中字形和加点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C) A.干涸.(gù)坍.塌(tān)酬劳滴水不露 B.戳.破(chuō) 缝.隙(fènɡ) 干躁源源不断 C.白桦.(huà) 薄.荷(bò) 琢磨刨根问底 D.废墟.(xū) 结.实(jiē) 富饶沉墨寡言 【解析】A项,干涸.(hé);B项,干燥;D项,沉默寡言。 2.请从括号中选择恰当的词语填在句子横线上。 (1)战争并没有__扰乱__(扰乱干扰)他的生活。他一直在种树。 (2)我们就这样静静地,在他种的树林里,__转悠__(游荡转悠)了一整天。 (3)以前那种__猛烈__(猛烈剧烈)而干燥的风,变成了飘着香气的微风。 (4)一直住在这里的老一辈人,已经被__舒适__(舒服舒适)的新生活改变了。 3.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运用有误的一项是(D) A.迷人的春天慷慨 ..地散布着芳香的气息,带来了生活的欢乐和幸福。 B.撒哈拉沙漠并不像人们想象的那样是不毛之地 ....,沙漠中的绿洲生机勃勃。 C.我们平时应注意多观察多积累,这样写作时灵感才会源源不断 ....地涌出来。 D.这方面我实在沉默寡言 ....得很,不敢妄加评论,以免闹出笑话来。 【解析】D项,沉默寡言:形容性情沉静,不声不响,很少说话。此处应为“孤陋寡闻”。 4.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B)

最新部编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14课植树的牧羊人

植树的牧羊人教学通案 年级初一学科语文课题植树的牧羊人课型新授课 课时 1 总课时 2 主备 人 审核人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 目标 运用第一人称,增加了故事的真实性。运用对比的写法来突出主题。过程与方法 目标 运用对比的写法,突出主题。 情感、态度、 价值观目标 培养热爱大自然,以及充满自信并持之以恒的做事精神。 教学重点首尾呼应,结构严谨。 教学难点独具特色的环境描写,精妙的比喻,使文章达到了内容和形式的完美结合。 教学方法 教学通案个案教师活动 【检】一、音形识记。 戳() tān( )塌山毛榉()废xū( ) Chóu( )劳水qú( ) 缝隙()干涸() Kāngkǎi( ) 二、词语解释。 1、坍塌: 2、废墟: 3、干涸: 4、刨根问底: 5、不毛之地: 三、作者作品。 《植树的牧羊人》作者(),()国著名作家、电影编剧。 代表作《人世之歌》《庞神三部曲》《屋顶上的轻骑兵》和《一个郁郁寡欢的国

王》。 四、一句话概括文章内容。 【导】 【读、思、议、展、评】 一、文题解说:课文以“植树的牧羊人”为题,既概括了文章的主要内容,又点 明了故事的主人公。同时又让人产生一系列:牧羊人为何要植树呢?他的成 果如何呢? 题目的作用:设置悬念,吸引读者的阅读兴趣。 二、读课文,感悟作者的写作情感,把握朗读情感。 (选取自己喜欢的段落,先在组内展示,推举优秀组员班内展读。) 作者用什么顺序记述故事,哪些详写,哪些略写? 作者运用以时间先后为序的顺叙方法。作者与牧羊人第一次见面的情形,第 一次世界大战后再次见面所看到的巨大变化,最后一次见面的感受写得详细。1920年后我几乎每年都去看望他,寥寥两句写得简略之极。 三、文章开头说:“想真正了解一个人,要长期观察他所做的事。”你认为文中 哪些语句照应了这句话?从全文内容看,牧羊人艾尔泽阿·布菲耶种了多少年的 树? 文中“1913年”,“1920年”,“1945年”,从前至后整整三十多年时间,表明时间之长;而对牧羊人几十年植树造林的关注则表明了作者对他的敬佩和感 动,这些照应了那句话。共种了35年。从1910年到1945年。 四、第②段中,作者细致描写“在无边无际的荒野中”等环境,这对表现主题有 什么作用? 为后面写牧羊人的植树做了铺垫,这大片荒凉的原野、废弃的家园、稀少的 人烟、贫瘠的土地、干燥的气候都与后面呈现出来的绿色富饶、生机勃勃、美丽 幸福的乐园似的情景形成鲜明对照,突出了牧羊人植树所创造的奇迹。 “那是六月晴朗的一天,太阳快要把人烤焦了。在毫无遮拦的高地上,风吹 得人东倒西歪。狂风呼啸着穿过破房子的缝隙,像一只饥饿的野兽发出的吼叫。” 属于什么描写?有什么作用? 渲染了荒凉的气氛,突出此地环境的恶劣。暗示了种树的艰难,烘托了牧羊 人坚韧、顽强的品质。与下文改变后的环境形成鲜明的对比。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14课《植树的牧羊人》优质教案

植树的牧羊人 教学目的: 1.了解作者,积累语言。 2.理解牧羊人的品格。 3.理解牧羊人奇迹的意义。 教学时间:2课时 第1课时 教学目的 1.了解作者,积累语言。 2.理解课文基本内容。 教学内容与步骤 情景激趣: 让.乔诺(1895~1970),生于法国普罗旺斯地区马诺斯克市,法国著名作家、电影编剧。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时曾当过步兵,在经历惨烈场面后成为坚定的和平主义者。让?乔诺的作品获奖很多,部分作品被搬上银幕,被认为是法国二十世纪最著名的作家之一。1932年获得法国荣誉勋章,1953年以全部作品获得摩纳哥王子奖,次年,入选为龚古尔学院成员。 让?乔诺的作品多半作品都是以他的家乡和周边地区——阿尔卑斯山和普罗旺斯地区为背景。马诺斯克的居民至今还为让?乔诺感到骄傲,当地建有纪念他的让?乔诺中心,还有一条街名叫让?乔诺街。 《植树的牧羊人》描述了一战至二战时期法国普罗旺斯地区的一个孤独牧羊人,将内心对家人的思念转化为了对大自然的关爱,将余生倾注在阿尔卑斯山上荒原的植树工作,用自己的双手和坚韧的毅力将荒芜之地变成了人们可以安居乐业的田园。这部作品在1987年被著名的加拿大动画大师弗烈德瑞克制作成一部动画片,并荣获第六十届(1988)奥斯卡最佳动画短片奖。在环保逐渐恶化的今天,《植树的牧羊人》所描写的“一个平凡人热爱大地”的精神,更给人以启示。 探究生趣 第一步,泛读课文,校正读音,积累词语,理解结构。指导学生阅读时,要求用着重号标出表现牧羊人品格的文字,用()标出环境描写的文字,用横线标出文章的线索,用序号标出意义段,批注自己的阅读理解,列出不懂之处。 要阅读的过程校正读音,积累词语:

14.植树的牧羊人doc

14.植树的牧羊人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了解作者,积累语言。 过程与方法:理解牧羊人的品格。 情感态度价值观:理解牧羊人奇迹的意义。 教学重点:了解作者,积累语言。 教学难点: 理解牧羊人的品格。 教法学法:师:引导法生:讨论法,感悟法。 学前准备:师:课件生:预习字词,朗读课文。 教学时间: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1.了解作者,积累语言。 2.理解课文基本内容。 情景激趣: 让.乔诺(1895~1970),生于法国普罗旺斯地区马诺斯克市,法国著名作家、电影编剧。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时曾当过步兵,在经历惨烈场面后成为坚定的和平主义者。让?乔诺的作品获奖很多,部分作品被搬上银幕,被认为是法国二十世纪最著名的作家之一。1932年获得法国荣誉勋章,1953年以全部作品获得摩纳哥王子奖,次年,入选为龚古尔学院成员。 让?乔诺的作品多半作品都是以他的家乡和周边地区——阿尔卑斯山和普罗旺斯地区为背景。马诺斯克的居民至今还为让?乔诺感到骄傲,当地建有纪念他的让?乔诺中心,还有一条街名叫让?乔诺街。 《植树的牧羊人》描述了一战至二战时期法国普罗旺斯地区的一个孤独牧羊人,将内心对家人的思念转化为了对大自然的关爱,将余生倾注在阿尔卑斯山上荒原的植树工作,用自己的双手和坚韧的毅力将荒芜之地变成了人们可以安居乐业的田园。这部作品在

1987年被著名的加拿大动画大师弗烈德瑞克制作成一部动画片,并荣获第六十届(1988)奥斯卡最佳动画短片奖。在环保逐渐恶化的今天,《植树的牧羊人》所描写的“一个平凡人热爱大地”的精神,更给人以启示。 探究生趣 第一步,泛读课文,校正读音,积累词语,理解结构。指导学生阅读时,要求用着重号标出表现牧羊人品格的文字,用()标出环境描写的文字,用横线标出文章的线索,用序号标出意义段,批注自己的阅读理解,列出不懂之处。 要阅读的过程校正读音,积累词语: 坍(tān)塌废墟(xū)流淌(tǎng)缝隙(xì) 琢(zuó)磨沉 干涸:(河道、池塘等)没有水了流淌:液体流动。 废墟:城市、村庄遭受破坏或灾害后变成的荒凉地方。 酬劳:酬谢,给出力的人的报酬。 转悠:漫步,无目的地闲逛。 富饶:物产多,财富多。 理解结构 1.为课文划分段落,概括大意 第一部分:老人心存善念荒山苦植树 第二部分:老人十年植树已蔚然成林 第三部分:老人创造奇迹改变了环境 第四部分:老人健康长寿荒地成沃土 2.本文的结构有什么特点? 明确:以时间为顺序,以荒原到绿洲的变化为线索,将人物的活动放在一二次世界大战的背景之下以突出人物的品质,以及生命的价值。 3.本文的结构对你的作文有何启示? 总结固趣: 本文以时间为顺序,以荒原到绿洲的变化为线索,条理清晰。行文中注意前后对比、照应;用第一人称叙事,“我”作为一个见证人,使故事才显得真实可信,又通过我的所想所感,对植树人的平凡而又伟大的一生做出了高度的评价。

人教版(部编版)七年级上册第14课《植树的牧羊人》教学实录

植树的牧羊人》教学实录 周婷婷湖北省宜昌市东山中学 【教学目标】 1、继续采用默读的方法||,通过勾画、批注感受种树带来的变化||,探寻变化的原因||。 2、借助关键语句||,感受牧羊人对生命的渴盼与热爱||,对幸福与希望的追寻||,明白幸福的真谛||。 【教学重难点】 牧羊人种下的是树||,更种下着希望与幸福||,收获着希望与幸福||。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出种树之题 一个静谧的深夜||, 一本享誉世界的绘本||, 一个简单的故事||, 一幅幅行云般的画面 一句句质朴如诗般的语言||, 瞬间震颤着我的心灵||, 让我不禁鼻头一酸||,泪光涟涟?? 这就是《植树的牧羊人》||,被誉为童话版的《圣经》||。今天我愿借着这个课堂||,与大家分享这个故事||,分享我的感动||。让我们翻开课文 ||。 二、默读勾画||,知晓种树之事师:前面我们已经学习了默读的方法||,新教材对我们七年级学生的默读速度提出了明确的要求||,即:400字/分钟||。这篇文章共2800 多字||,完成默读大概需要7 分钟左右||。今天请同学们继续采用这一方法默读课文||,但要求默读的同时要勾画关键||,大家可参看老师课件提示的信息勾画||,试着概括课文内容||,看看我们是否也能读得又快又好呢?读完的同学记得举手示意老师||,下面开始计时||。

师:同学们读得很快||,不知大家勾画得准确吗?有哪位同学想最先检测一下? 课件展示:课文讲述了一个(主要人物)||,为了(事件的起因)用年时间||,在(地点)(事件的经过)||,最终(事件的结局)的故事||。 生一:课文讲述了一个牧羊人||,为了让荒地重获生命||,用32 年时间||,在普罗旺斯地区游人稀少的阿尔卑斯山地(地点)||,一直种树(事件)||,最终让荒地变成沃土(结果)的故事||。 师:你填得很快||,看来对课文内容已基本了解||。但好像有一个空||,我觉得不太准确||,有没有同学和老师的想法一致? 生二:我觉得时间不是32 年||,应是35年||。从1913年到1945 年的确是32 年时间||,可1913年时||,牧羊人已种树三年了||。从第11段“三年来||,他一直这样||,一个人种着树||。”可以看出来||。 师:不断章取义||,善于从细节处比较! 你读书很细致! 师:全班同学||,让我们一起将这段文字齐读一遍||,知晓牧羊人35 年前植树的故事||。生成展示:课文讲述了一个牧羊人||,为了让荒地重获生命 ||,用35 年时间||,在普罗旺斯地区游人稀少的阿尔卑斯山地(地点)||,一直种树||,最终让荒地变成沃土(结果)的故事||。 三、走进文本||,发现种树之变 师:种树前||,这里荒芜一片||,种树后||,这里生机勃勃||,土地发生着变化||。可发生变化的只有土地吗?还有什么也悄然发生着变化?下面请同学们默默跳读课文||,勾画关键语段||,找到你们所发现的变化||,然后以小组合作的方式展开研讨||。大家讨论的时候注意以下两点: 1、先讨论什么发生了变化?再结合文中勾画的具体语段有感情地朗读并分析||。 2、请各小组派代表发言||。 学生小组合作||,展开研讨||。 师:大家讨论得如何?哪个小组先来说一说||,读一读||,展示本组的研讨成果||。 小组一:我们小组认为这里的空气、水、植被等发生着变化||。课文第 2 段说“我确实找到了一个泉眼||,可惜已经干涸了” ||。这里还交代“光秃秃的山上||,稀稀拉拉地长着一些野生的薰衣草||。”第 3 段说“继续向前走五

14 植树的牧羊人 - 答案

众望初中七年级语文(上)师生共用讲学稿 课题:第14课《植树的牧羊人》 姓名:班级:课型:新授课授课时间:2016.11 主备人:李成华审核【课时安排】3课时(总第46——48课时) 【教学目标】 1、了解作者,积累语言。 2、理解牧羊人的品格。 3、理解牧羊人奇迹的意义。 第一课时 【预习导学】 一、作者简介: 让.乔诺(1895~1970),生于法国普罗旺斯地区马诺斯克市,法国著名作家、电影编剧。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时曾当过步兵,在经历惨烈场面后成为坚定的和平主义者。让?乔诺的作品获奖很多,部分作品被搬上银幕,被认为是法国二十世纪最著名的作家之一。1932年获得法国荣誉勋章,1953年以全部作品获得摩纳哥王子奖,次年,入选为龚古尔学院成员。 让?乔诺的作品多半作品都是以他的家乡和周边地区——阿尔卑斯山和普罗旺斯地区为背景。马诺斯克的居民至今还为让?乔诺感到骄傲,当地建有纪念他的让?乔诺中心,还有一条街名叫让?乔诺街。 《植树的牧羊人》描述了一战至二战时期法国普罗旺斯地区的一个孤独牧羊人,将内心对家人的思念转化为了对大自然的关爱,将余生倾注在阿尔卑斯山上荒原的植树工作,用自己的双手和坚韧的毅力将荒芜之地变成了人们可以安居乐业的田园。这部作品在1987年被著名的加拿大动画大师弗烈德瑞克制作成一部动画片,并荣获第六十届(1988)奥斯卡最佳动画短片奖。在环保逐渐恶化的今天,《植树的牧羊人》所描写的“一个平凡人热爱大地”的精神,更给人以启示。 二、基础知识 1、根据拼音写出相应的汉字。 坍(tān)塌废墟(xū)流淌(tǎng)缝隙 (xì) 琢(zuó)磨 2、解释下列词语。 干涸:(河道、池塘等)没有水了流淌:液体流动。 废墟:城市、村庄遭受破坏或灾害后变成的荒凉地方。 酬劳:酬谢,给出力的人的报酬。

七年级语文上册第14课植树的牧羊人教学设计2新人教版

《植树的牧羊人》2 课题《植树的牧羊人》2 课型新课 教学目标知识 技能 运用第一人称,增加了故事的真实性。运用对比的写法来突出主题。过程 方法 运用对比的写法,突出主题。 情感 态度 价值 观 培养热爱大自然,以及充满自信并持之以恒的做事精神。 教学 重点 首尾呼应,结构严谨。 教学 难点 独具特色的环境描写,精妙的比喻,使文章达到了内容和形式的完美结合。 教学内容及师生活动第二轮修改复习检查: 一、记叙文的六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的起因、经过、结果。 二、叙述的顺序:顺序、倒叙、插叙。 三、叙述的人称:第一人称和第三人称,有时也用第二人称。 四、表达方式:记叙、描写、说明、议论、抒情。 五、描写人物角度:正面描写、侧面描写。 六、环境描写的作用:①表现时代风貌,展现风土人情。 ②衬托人物心理,表现人物性格。③深化主题。④交代背景,渲染气氛。⑤感染 读者。⑥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⑦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 七、描写景物的方法:动静结合或以动写静,概括与具体相结合,由近及远或由 远及近。 学习课文 【导】牧羊人的坚韧、顽强震撼着我们每一个人,也希望在以后的生活中,我们 也能尽自己的力量多做保护环境的事。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作者写法上的精妙。

【读、思、议、展、评】 一、用字的精妙。 第三段中“原来是一个牧羊人,他周围有三十来只羊,懒懒地卧在滚烫的山地上。”“卧”字生动地写出了羊群懒散、毫无生气的样子,侧面突出了环境的恶劣。 二、第19段中的最后一句运用了什么写法,有什么作用?完成下列表格。 对比的写法,突出种树带来巨大的环境变化,侧面赞美了牧羊人改变环境的高贵品质和精神。 牧羊人的情况高原的情况 初遇牧羊人孤身住在石屋,放牧羊群,生活简单充 实,沉默寡言,干净整洁,种橡树。 一片荒凉,村庄废弃,狂风 肆虐,没有水源。 再见牧羊人身体硬朗,不放羊,改养蜜蜂,坚持种 各种树木。 成片的树林,有了溪流,各 种树木生长得旺盛。 最后一次相见老人87岁,仍然坚持种树,双手创造 幸福。 到处都是绿色,充满生气富 饶,人们生活幸福。 三、“在我眼里,他就像这块不毛之地上涌出的神秘泉水”这句话有怎样的寓意? 这句话是“我”第一次见到牧羊人时的印象,作者用“不毛之地的神秘泉水”比喻牧羊人,寓意他将给这个荒凉的地方带来灌溉滋润和富饶丰美。 四、文中哪些地方表达了对牧羊人的赞叹,用直线画出来,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感情?(2)作者说“是我见过的最了不起的奇迹”,你认为第几段中的描述最能印证“最了不起的奇迹”,请在原文中画出来。 (1)这些热情洋溢的赞美表现了作者的无比敬佩之情。 (2)第⑨段中“树林留住了雨水和雪水,干涸已久的泉水又冒了出来,河水汩汩地流入池塘,池塘边还种了菩提树。原先的废墟上已修复成崭新的房舍,周围的菜圃与花园,井然混栽着各式各样的白菜、玫瑰、韭葱、金鱼草和秋牡丹。这里重新充满了生机,变得富饶了。现在这里的人们生活的幸福、舒适。一路上,我见到许多健康的男男女女,孩子们的笑声又开始在乡村聚会上飘荡。整个高地焕然一新,散发出健康富裕的光芒。”

新部编版七年级上册学案-14 植树的牧羊人 学案

有志者事竟成 14 植树的牧羊人学案 课前预习导学 阳光导读 一、走近作者 让?乔诺,法国著名小说家。1895年生于法国南部马诺斯克小镇。家境贫寒。16岁辍学到当地一家小银行谋生。20-24岁时应征入伍,经历了残酷的第一次世界大战,由此坚定和平信念。作品有《人世之歌》、《庞神三部曲》、《屋顶上的轻骑兵》和《一个郁郁寡欢的国王》,长篇小说《屋顶上的轻骑兵》被改编为电影。 二、背景链接 《植树的牧羊人》描述了一战至二战时期法国普罗旺斯地区的一个孤独牧羊人,将内心对家人的思念转化为了对大自然的关爱,将余生倾注在阿尔卑斯山上荒原的植树工作,用自己的双手和坚韧的毅力将荒芜之地变成了人们可以安居乐业的田园。这部作品在1987年被著名的加拿大动画大师弗烈德瑞克制作成一部动画片,并荣获第六十届(1988)奥斯卡最佳动画短片奖。在环保逐渐恶化的今天,《植树的牧羊人》所描写的“一个平凡人热爱大地”的精神,更给人以启示。 三、阅读点拨 本文以时间为顺序,以荒原到绿洲的变化为线索,条理清晰。叙事描写细致生动,用词准确,极富感染力,字里行间含蓄着作者的深情;结构严谨,行文中注意前后对比、照应;用第一人称叙事,“我”作为一个见证人,使故事才显得真实可信,又通过我的所想所感,对植树人的平凡而又伟大的一生做出了高度的评价。夹叙夹议,叙议论结合,首段的议论起到了总领全文,点题的作用,并奠定的文章的感情基调;结尾的议论既照应开文,又给主人公以高度评价,立意深远、使文章主题上升到人生哲理的高度,给人以深刻的启迪。学习本文既要抓住作者对人物的细致描写与景物的变化,还要细心体会字里行间流露出的作者的情感,抓住议论句体会作者的写作意图。 四、思维导图

最新植树的牧羊人语句赏析 植树的牧羊人好句赏析

①想真正了解一个人,要长期观察他所做的事。如果他慷慨无私,不图回报,还给这世界留下了许多,那就可以肯定地说,这是一个难得的好人。 ②那是在1913年,我的一次旅行。长途跋涉走进法国普洛旺斯高原,来到阿尔卑斯山地,这里海拔一千二三百米,放眼望去,到处是荒地。光秃秃的山上,一棵树也没有。无边无际的荒野中,我走了三天,终于来到一个废弃的村庄前。一座尖塔倾圮的教堂,显示这里曾经有人居住,但是现在却毫无生命的迹象。那是六月晴朗的一天,太阳快要把人烤焦了。我的水在两天前就喝光了,所以急需找到饮用水。我原本以为村子里应该有水井,找到时才发现,它早已干涸。继续向前走了五个小时,到处是干旱的土地和杂草,心想:要找到水,恐怕是没指望了。 ③就在我爬上一个山坡时,忽然看见远处山谷似乎有人影,开始还以为是棵枯树,但我还是走了过去。原来是一个牧羊人,他周围的一群绵羊,懒懒的卧在滚烫的山地上。牧羊人让我喝了他水壶里的水,又带我去了他山上的小屋。他从一口深井里汲水给我,井水甜丝丝的。他很少说话,但我感觉他是一个充满自信、意志坚强的人,他就像这块不毛之地上涌出的神秘泉水。他不住帐篷,而是住在一座结实的石头房子里。看得出,这是他一点一点在这个荒凉的高地砌起来的,屋顶很严实,风吹过屋顶的瓦片,发出仿佛浪花冲到岸边拍打海岸的声音。房间里收拾得很整洁,餐具洗得干干净净,地板上没有一点灰尘,**刚上过油,炉子上还煮着一锅热汤。他的胡子刚刚刮过,衣服也一针一线地仔细缝过,补丁针脚细密,几乎看不出来。我们一起喝了热汤,饭后,我递上烟草袋,他说他不抽烟。他的那条大狗也像主人一样,安静,忠厚,不张扬。不一会儿,他拿出一个小袋子,倒出一堆橡实,然后一颗一颗仔细地拣着。我好奇地问:“你在做什么?”他回答:“我要选一百颗种子,明天种。”他极其认真地把饱满、无裂缝、个头大的橡树种子挑拣出来,十颗一堆地放好,全部弄好后,我们就去睡了。 ④第二天清早,我请求他让我在这里再住一个晚上,其实再待一天并非必要,只是受了好奇心的驱使,想要了解他更多一点儿,他痛快地答应了。我感觉没有什么事能够扰乱他的生活,他要赶着羊儿去吃草了。出发前,他把昨夜精挑细选的橡实,连同袋子,浸到一桶水中,背着那桶水离开屋子。他带了一根铁棒,大概像拇指那么粗,一米半长。我们沿着山路,又向上爬了大约两百米。他停了下来,拿起铁棒向下戳一个坑,轻轻放入一颗橡实,再仔细覆盖上泥土。就这样一颗一颗耐心地种下橡实。我好奇地问:“这个山坡是你的吗” “不是。”“那么这是谁的土地呢” “不晓得,可能是公有地吧!”他一心一意把一百颗橡实都种了下去。吃过午饭,他又开始选橡子。趁这个机会我刨根问底,才从他嘴里知道了一些事。三年来,他一直这样一个人种着树,已经种下了十万颗橡实。这其中只有两万颗发了芽,长成树苗;而在这两万棵树苗之中,又只有一半能逃过干旱的气候和野鼠的啃食,存活下来。他今年五十五岁,名叫艾尔则阿?布非耶,以前在平地有一个自己的农庄,不幸的是他先失去儿子,接着妻子也去世了,他决定搬到高地。“为什么要辛辛苦苦地种树呢?”我问。他说,这块高原因为没有树,就显得没有生机。反正他没重要的事情做,那就种树吧,好给大地上带来些生气。第三天,我和牧羊人道了别。

部编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第13课《植树的牧羊人》课文讲解

《植树的牧羊人》课文讲解 这是一篇著名的绘本故事,作者虚构了一个在贫瘠荒原孤独种树的牧羊人形象,通过荒原前后境况的对比,表达了对老人的赞美和敬佩之情。作者采用纪实笔法来写,曾让人误以为写的是真实的人,甚至有人去普罗旺斯地区寻访这位老人。作为一篇教读课文,本文与《纪念白求恩》有着不同的风格,承担着完成单元学习任务的重要功能。其教学价值有如下几个: 其一,课文篇幅较长,适合训练默读。默读要求不出声,不动唇,不指读,不回顾,最好一气呵成读完全文。这样做,可将注意力集中在语句的层面,而不是单个字、单个词,有利于形成完整的印象,保持语感的连续性,从而更容易把握文章的意蕴。可采取多遍默读的方式,初读整体把握课文大意,第二遍读,重在梳理故事情节,把握人物形象,再读圈点勾画出关键语句和精彩之处。 其二,把握课文的思路,理解一般记叙文的写作思路。课文是一篇以叙事为主的文章,采取先总起议论,奠定“这是一个难得的好人”的叙述基调,然后展开叙事,最后又以议论升华主题。一般记叙文,往往采取这样的写作思路。而文章主体部分的叙事,则采取时间顺序,写牧羊人二十年来的工作,写高原由荒凉逐渐变为繁荣的经过;同时采用第一人称的有限视角,避免“我”的过度参与,影响叙事的客观性。“我”只是长期地观察,牧羊人几十年如一日地孤独工作着,一点点积累,最终形成惊人的质变。这前后的对比,这不图回报的行事,客观写来,比任何激情洋溢的抒情,效果都更好。 其三,文章中有一些议论性语句,起到点睛作用,值得细细品味;还有一些描摹细腻,生动形象的语句。可让学生将其勾画出来,认真揣摩。前者如:“这地方没有树;没有树,就不会有生命”“当我想到,眼前的一切,不是靠什么先进的技术,而是靠一个人的双手和毅力造就的,我才明白,人类除了毁灭,还可以像上帝一样创造”“我从没见过他有任何动摇或怀疑,只有天知道这有多难”等。后者如:“狂风呼啸着穿过破房子的缝隙,像一只饥饿的野兽发出的吼叫”“当我来到那个废弃的村庄旁,向远处望去,看到了一片灰灰的薄雾,像地毯一样,铺在高原上”等。 习题设计:

14课《植树的牧羊人》公开课教学设计

《植树的牧羊人》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运用第一人称,增加了故事的真实性。运用对比的写法来突出主题。 2、过程与方法:运用对比的写法,突出主题。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热爱大自然,以及充满自信并持之以恒的做事精神。 教学重点: 1、植树人的精神品质; 2、首尾呼应,结构严谨。 教学难点:独具特色的环境描写,精妙的比喻,使文章达到了内容和形式的完美结合。 教(学)法: 课时安排:2节课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让.乔诺(1895~1970),生于法国普罗旺斯地区马诺斯克市,法国著名作家、电影编剧。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时曾当过步兵,在经历惨烈场面后成为坚定的和平主义者。让?乔诺的作品获奖很多,部分作品被搬上银幕,被认为是法国二十世纪最著名的作家之一。1932年获得法国荣誉勋章,1953年以全部作品获得摩纳哥王子奖,次年,入选为龚古尔学院成员。 让?乔诺的作品多半作品都是以他的家乡和周边地区——阿尔卑斯山和普罗旺斯地区为背景。马诺斯克的居民至今还为让?乔诺感到骄傲,当地建有纪念他的让?乔诺中心,还有一条街名叫让?乔诺街。 《植树的牧羊人》描述了一战至二战时期法国普罗旺斯地区的一个孤独牧羊人,将内心对家人的思念转化为了对大自然的关爱,将余生倾注在阿尔卑斯山上荒原的植树工作,用自己的双手和坚韧的毅力将荒芜之地变成了人们可以安居乐业的田园。这部作品在1987年被著名的加拿大动画大师弗烈德瑞克制作成一部动画片,并荣获第六十届(1988)奥斯卡最佳动画短片奖。在环保逐渐恶化的今天,《植树的牧羊人》所描写的“一个平凡人热爱大地”的精神,更给人以启示。 二、新课教学: (一)泛读课文,校正读音,积累词语,理解结构。 指导学生阅读时,要求用着重号标出表现牧羊人品格的文字,用()标出环境描写的文字,用横线标出文章的线索,用序号标出意义段,批注自己的阅读理解,列出不懂之处。 要阅读的过程校正读音,积累词语: 坍(tān)塌废墟(xū)流淌(tǎng)缝隙(xì)琢(zuó)磨沉 干涸:(河道、池塘等)没有水了流淌:液体流动。 废墟:城市、村庄遭受破坏或灾害后变成的荒凉地方。 酬劳:酬谢,给出力的人的报酬。 转悠:漫步,无目的地闲逛。 富饶:物产多,财富多。 (二)理解结构 1.为课文划分段落,概括大意

《植树的牧羊人》课后练习题与答案

《植树的牧羊人》课后练习题及答案 1.请给下面加点的字注音。 废墟()干涸()坍塌() 戳()酬劳() 流淌() 帐篷()水渠() 2.找出下列各句中的错别字并改正。 (1)我在倒蹋的房屋旁边支起帐篷。() (2)第二年,第一次世界大战暴发了。() (3)以前那种猛烈而干躁的风,变成了飘着香气的微风。() (4)狂风呼啸着穿过破房子的逢隙,像一只饥饿的野兽发出的吼叫。() 3.请你根据括号中的意思填写相应的成语。 (1)大自然的许多奥秘,如果________( 比喻追究底细 ),恐怕谁也解释不清。 (2)自从开渠引水之后,从前的________( 贫瘠荒凉不长庄稼的地方)就成了肥沃的良田。 (3)他是一个 ________( 充满正气,不吝啬)的人,总是会想尽办法帮助其他人。 4.下面句子中标点符号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A.看他挑得那么认真,那么仔细,我也就不再坚持了。 B.他一直在种树,种橡树、种山毛榉、还种白桦树。 C.在我 1913 年见到的废墟上,建起了干净的农舍,看得出人们生活得幸福,舒适。 D.那是谁的地 ?是公家的 ?还是私人的 ? 他说不知道。 5.下面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读了《植树的牧羊人》,难道我们没有不为孤独老人的精神所感动? B.他添置了大约100 个左右的蜂箱,改养蜜蜂了。 C.这个孤独的牧羊人创造了生命的奇迹。 D.孩子们的笑声又开始在热闹的乡村聚会上飘扬。 6.请你结合本文的内容,仿照下面句式续写一句话。

教师的周围飘着粉笔屑,不,那不是粉笔屑,那是教师撒下的智慧的花 朵;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阅读下面的材料,回答问题。 5 月 2 6 日,以“中国梦——公益力量”为主题的首届宁夏大学生公益文化节在宁大新华学院启幕,来自 全区 12 家社会公益组织、32 家大学生公益社团的成员齐聚一堂,展示爱心书包、春雨行动等公益项目。 据了解,我区大学生公益社团有50 多家,大学生 3 万人左右。本次文化节上,除宁夏阳光志愿者协 会、宁夏新青年志愿者支持中心、宁夏大学支教协会和宁夏大学仙人掌环保协会等一些在大学生心中知名 度较高的公益组织,还有类似宁夏防沙治沙职业技术学院“生态文明发展公益协会”这样公益方向很明确具 体的后起之秀。 (1)为以上新闻拟一个合适的标题。 (2)请你为此次活动拟一则主题宣传语。( 不能援引材料中的内容) (3)如果你是公益社团中的一员,你的同学张明委托你介绍他加入社团,你如何向社团负责人说呢? 阅读“第二年,第一次世界大战?? 只有天知道这有多难”,回答下列问题。 8.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选段的内容。 9.“这些白桦树棵棵鲜嫩、挺拔,像笔直站立的少年一样”一句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作用? 10.说说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指的是什么。 就算老天爷想把这杰作毁掉,也只能求助龙卷风了。 11.说说你对“我才明白,人类除了毁灭,还可以像上帝一样创造”一句话的理解。参考 答案 1.x ū hét ān t āchuōchóu t ǎng péng qú 2.(1) 蹋—塌(2) 暴—爆(3) 躁—燥(4) 逢—缝 3.(1) 刨根问底(2)不毛之地(3)慷慨无私 4.A( 解析: B 项中的两个顿号应改为逗号;C 项中的最后一个逗号改为顿号;D 项中第二个问号改为逗 号。 ) 5.C( 解析: A 项否定有误,删掉“没有”;B项语义重复,“大约”和“左右”删掉其一;D项搭配不当,将“飘 扬”改为“飘荡”。)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