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1药品生产确认与验证管理规程

001药品生产确认与验证管理规程
001药品生产确认与验证管理规程

目的:建立药品生产确认与验证管理规程,规范公司的验证活动,保证验证活动得以顺利的开展。范围:本管理规程规定本公司验证工作管理程序。包括校验、确认和验证相关的定义及名词解释、验证的组织机构及职责、验证结果评判标准依据、验证的分类、验证和确认的原则、验证的管理流程、年度计划的制订与实施、验证方案的起草与修订、验证实施的管理、验证偏差的管理、验证报告的制订验证计划终止的管理、验证与日常工作衔接的管理、验证文件的管理、验证周期的管理、验证管理文件的关系。

责任人:总经理、质量部长、生产部长、工程部长、质量管理员、质量检验员、车间主任、操作工。内容:

1定义

1.1 挑战性试验:为确定某一个工艺过程或一个系统的某一组件,如一个设备、一个设施在设定的苛刻条件下能否确保达到预定的质量要求的试验。

1.2 最差状况:为最能导致工艺或产品的失败之条件,包含工艺与环境之最高与最低极限条件,以及处于标准操作程序内最能引起工艺或产品的失败之条件。

1.3不合格限:指工艺的一个控制参数值,工艺运行超过这一值的后果将是工艺失控,产品不合格。

1.4验证方案:指为实施验证而制定的一套包括待验证科目(系统、设备或工艺)目的、范围、标准、步骤、记录的文件。

1.5 验证报告:根据拟订批准的方案进行实施,而形成的一套包括待验证科目目的、范围、标准、步骤、记录、评价以及最终结果汇总的书面文件。

1.6 DQ/设计确认:证明设施设备或系统的设计性能与其使用目的相适应的书面证明。

1.7 IQ/安装确认:主要指机器设备安装后进行的各种系统检查及技术资料的文件化工作。

1.8 OQ/运行确认:为证明设备或系统达到设定要求而进行的各种运行试验及文件化工作。

1.9 PQ/性能确认:为证明设备或系统达到设计性能试验,就生产工艺而言也可以指模拟生产试验。

1.10工艺验证:工艺验证是一种用文件来证明其按照已经制订的操作参数范围内运行的工艺,能够有效并重复的产出符合预期用途和注册要求的产品。

1.11关键质量特性:中间产品和成品的某个指标对建立产品纯度、有效性和安全性起关键作用的

特性。

1.12 关键工艺参数:一个流程输入变量,当其变化超出一定范围时,对关键质量特性有直接和显著性影响。关键质量特性与关键工艺参数相关联。需要先确定关键质量特性,才能评定关键工艺参数。

1.13 分析方法验证:为了证明该方法是符合预设的分析目的,分析方法的验证包括四种最普通的分析过程:①鉴别;②对杂质含量的定量检测;③对杂质控制限度检测;④对药品中活性成分的定量检测。

1.14 前验证:系指一项工艺、一个过程、一个系统、一个设备或一种材料在正式投入使用前进行的,按照设定的验证方案进行的验证。

1.15 同步验证:指生产中在某项工艺运行的同时进行的验证,即从工艺实际运行过程中获得的数据来确立文件的依据、以证明某项工艺达到预定要求的活动。

1.16回顾性验证:指以历史数据的统计分析为基础的旨在证实正式生产工艺条件适用性的验证。

1.17再验证:系指一项工艺、一个过程、一个系统、一个设备或一种材料经过验证并在使用一个阶段以后进行的,旨在证实已验证状态没有发生飘移而进行的验证。关键工序、关键设备往往需要定期进行再验证。

1.18 验证计划终止:指在“验证计划实施通知书”发放到验证计划执行部门后,执行部门在执行验证计划的过程中,当发现验证项目计划设置不合理或因客观原因使验证工作无法继续开展下去,验证计划执行部门可申请验证计划终止。

2 验证的分类

2.1 验证活动一般分为两类,确认和验证。

2.1.1 确认主要应用在设备、仪器和辅助公用系统中;但对于一些关键的公用系统,需要长时间通过检测手段来获得数据进行系统的分析评价,一般会按照验证活动管理。

2.1.2验证用于证明生产工艺、操作方法、清洗方法、灭菌工艺、检验方法符合设计的要求。

2.1.3 简而言之,确认一个设备或系统,验证一个工艺。

2.2 确认分类:包括设计确认(DQ)、安装确认(IQ)、运行确认(OQ)、性能确认(PQ)。

2.3 验证分类:

2.3.1 按照验证对象可以分为:工艺验证、清洁验证、设备设施验证、分析方法验证等。

2.3.2 按照验证实施阶段或实施方法可以分为:前验证、同步验证、回顾性验证、再验证。

3 验证和确认的原则

3.1前验证的原则:所有新建的厂房、车间、系统、设备、新购买的用于产品检验放行的分析仪器和检验方法、新开发的产品、新的工艺条件必须进行前验证。

3.2 同步验证的原则:对于某些验证周期较长的系统,或者某些设备的性能确认,在进行工艺验证前无法完成验证,可以采用和工艺验证同步进行。进行同步验证需要有完善的取样计划,即生产及工艺条件的监控比较充分;有经过验证的检验方法,方法的灵敏度及选择性等比较好;对所验证的产

品或工艺已有相当的经验及把握。

3.3 回顾性验证的原则:对于生产工艺或者稳定运行的系统,在日常监测中有足够的数据反映系统的运行状态,可以采用回顾性验证。对于回顾性验证,至少应有20批连续批符合要求的数据。

3.4 再验证(确认)的原则:当出现关键设备大修或更换;产品批量或物料使用数量的变更;年度回顾的质量趋势分析中发现有系统性偏差;生产作业有关标准的变更;关键设备或系统经过一定时间运行后,都需进行再验证(确认)。

3.5 生产设备的确认原则

3.5.1对于不与产品直接接触,且结构、性能简单,测试项目通用化,不影响产品质量的设备,只做简单调试。

3.5.2 对于那些间接影响产品质量或直接影响产品质量,但是简单的设备,在进行安装/运行后就已经能够完全测试出其工作性能的设备只进行IQ/OQ。

3.5.3对于一些既是工艺中的关键设备,与产品质量直接影响,OQ又不能完全体现其性能,须要带料测试,则这些设备必须做IQ/OQ/PQ。

3.5.4 没有测量功能或常规校准(CAL)需求的标准设备,制造商基本功能的技术要求可被使用者接受。此类设备对使用者需求的一致性可以通过操作时的视觉观察来证明和记录,这类设备只进行常规校准(CAL)或不进行任何确认。

3.5.5 提供测定值的标准仪器和设备,仪器可通过需要校准的物理参数控制(如温度,压力,流速),使用者的需求应基本上与制造商提供的功能和操作限制的技术要求一致。此类仪器或设备与使用者需要的一致性可根据仪器或设备的标准操作规程来确定,并在IQ/OQ阶段记录,这类设备只需要进行IQ和OQ。对于那些整机购买并不需要现场安装的仪器设备,IQ和OQ可以合二为一,用IOQ完成确认。

3.5.6仪器和计算机分析系统,使用者对功能,操作和运行的限制需求在分析使用时都是特定的。此类仪器对使用需求的一致性有特定功能测试和运行测试决定。安装这些仪器需要复杂的操作,需要专家的帮助。一个完整的确认过程,需要应用到这些仪器上。这类设备必须进IQ/OQ/PQ。

4 验证的管理流程。

4.1 新建项目的验证管理:新建项目是指建设一个车间或一个实验室,或引进一条新的生产线。对于这类项目,往往是以公司级的项目计划书形式发起。

4.1.1新项目计划书批准后,质量部的质量管理员根据批准的项目计划书要求,起草新项目的验证主计划。

4.1.2起草完毕的项目验证主计划递交相关部门组织审核,审核通过后的“验证主计划”由质量副总经理批准。

4.1.3各部门按照批准生效后的“验证主计划”分工提请起草对应的验证方案。质量管理员确认提请理由(或原因)与计划一致后,报质量部部长审批起草申请。

4.1.4 验证方案由相关部门会审,验证由质量副总经理最终批准。

4.1.5 执行部门实施验证方案。质量部的现场QA跟踪验证方案的执行。

4.1.6方案执行完毕后,各相关部门起草验证报告,质量部组织会审,报告由质量副总经理批准。

4.1.7验证报告批准后,执行部门连同验证方案、验证记录一同递交质量部归档。

4.2 GMP体系的验证管理

GMP体系是指公司现行的、已建成的生产质量管理体系。验证活动分为三类:因变更活动引出的验证、正常的周期性验证和无固定周期的验证。验证活动执行的流程如下:

4.2.1变更活动引出的验证

这类验证包括:生产线上新增关键设备、仪器或系统;QC检验方法因药典升级带来改变;已经验证过的生产工艺、原辅料种类或规格、与药品直接接触的包装材料、中间控制的标准、设备或系统等因为各种原因而必须要发生的变更,并且这些改变有可能对生产质量、检验结果产生一定影响。

4.2.1.1 验证流程的诠释

4.2.1.1.1质量部的质量管理员依照批准的变更方案的验证要求,发放相应的“验证计划实施通知单”。

4.2.1.1.2相关部门收到“验证计划实施通知单”后,起草验证方案。

4.2.1.1.3之后工作可按照4.1.4-4.1.7项下执行。

4.2.2周期性验证的管理这类验证指一些关键的设备、系统、仪器或生产工艺,为了证明在其生命周期内能始终达到符合标准要求,需要对其状态进行定期验证。

4.2.2.1管理流程诠释

4.2.2.1.1质量管理员根据已批准的年度计划中的时间要求,按时发放“验证计划实施通知单”。

4.2.2.1.2各部门接到“验证计划实施通知单”后,判断执行要求并执行。即:

不需要修改方案的周期性验证,可直接执行原验证方案;

需要修改验证方案的周期性验证,则重新提请并修订验证方案,之后按照批准的方案执行。

4.2.2.1.3之后工作可按照4.1.4-4.1.7项下执行。

4.2.3无固定周期的验证管理

根据公司质量体系运行的现状,当系统/设备运行或监测指标出现了负趋势,或者其他异常状况,质量部为了判断导致负趋势或异常状况发生的实际原因,所需要进行的验证工作,或者其他需要,进行的验证。例如:当连续的环境监测结果连续出现超过警戒限的情况,并接近行动限时,需要对消毒剂的消毒效果和空调净化系统进行重新验证。

4.2.3.1无固定周期验证的管理流程的诠释

生产部门、质量部发现运行或监测出现负趋势或异常情况,认为有必要启动验证时,由发现人提出申请,经质量部部长审核,质量副总经理批准后,发放验证计划实施通知单,开始启动验证。

之后工作可按照本文中4.1.4-4.1.7项下执行。

5 年度计划的制订与实施

5.1 质量部质量管理员每年根据上一年度的确认/验证回顾结果以及设备校准、预维护回顾结果和当年度的公司生产计划,在每年的1月底制订出当年度验证计划,该计划由质量副总经理批准。因此,在计划制定期间,应尽量不安排验证工作。

5.2计划制订时应确定待确认/验证的对象,确认/验证的范围、时间、原因和确认/验证具体项目。验证工作没有特殊原因,应该按照年度验证计划执行。

5.3在年度验证计划确定之后,质量部根据年度确认/验证计划在每月的上旬,提前1个月填写(即填写第2个月)“验证计划统计表”,然后发放“验证计划实施通知单”,通知相关验证实施部门在确定的时间范围内完成,验证实施部门应对原来的方案进行审阅,对其不足之处提出修改申请或版本升级。若有临时安排的验证时,应在通知单上写明理由。在验证完成后,将该通知单一并交质量部存档。

5.4对于不能按照“验证计划实施通知单”规定时间完成的验证,其验证执行人,需以内部邮件的形式通知质量管理员,详细说明不能及时完成验证的原因和准备在何时完成的计划,如果验证影响到的产品质量,进行风险评估,评估不能及时完成验证,对产品质量造成的可能影响,一并交质量部确认和质量副总经理审批,风险评估报告的复印件应交QA资料室一并存档在对应的验证档案盒中,作为该验证执行情况的追溯依据。

6方案的起草与修订

6.1方案的起草

验证方案一般由验证实施部门负责起草。但是,对新建项目、公用工程系统或进口仪器设备,验证方案通常由制造单位提供或由专业验证公司负责起草。对于此类验证方案,

验证实施部门可以将这些验证方案转化为符合公司格式的文件,也可以直接使用对方的验证方案。

6.2 方案的编号原则

6.2.1 验证方案的编号采取SOR/+2个英文字母+4个阿拉伯数字+版本号的组成。

6.2.2 第一个英文字母一律使用验证的英文缩写“V”。第二个英文字母代表验证类别,工艺验证“VT”,、设备验证“VE”、检验仪器/设备确认“VI”、清洁验证“VC”、检测方法验证“VM”、系统验证“VS”,其它验证“VQ”。

6.2.3阿拉伯数字采用四位数,前一位表示:(0-验证方案;1-验证报告;),后三位表示顺序号。

6.2.4 版本号:01-第一版;02-第二版;依次类推

6.3方案审核

所有的验证方案,无论是本公司起草的,还是使用制造单位或专业验证公司的验证方案,必须按照规定,进行会审,所有与验证实施相关的部门及分管领导须参与会审。

6.4方案的培训

批准后的验证方案由方案执行部门负责组织参与验证实施的相关部门员工进行方案实施内容的培训和进度安排,明确方案执行人;质量部也须派遣与验证相关的现场质量管理员参加培训,了解验证

实施内容,保证在验证实施的过程中,质量管理员能适时跟进验证过程,协调和确认验证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6.5验证方案的修订

6.5.1 执行验证方案时,虽然没有出现偏差事件,但因为技术、认知等原因,执行时发现按方案内容执行出现困难而需要补充和修改验证方案或在方案执行过程中,发现有明显的偏差,需要修改方案。这种情况下,应由验证实施部门填写“验证方案修改申请及批准书”,该申请经过质量部和分管领导审核和质量副总经理批准可在验证中执行。在执行完成后,升级。

6.5.2实施某项确认/验证方案的过程中,若发现方案中有不合理的个别项目或需要对方案作小部分的修改时,由验证实施部门填写“验证方案修改申请及批准书”,对需要修改的部分进行手工修改即可。而整个验证方案不用版本升级。修改或补充验证方案的版本号与被补充的验证方案版本号相同。

6.5.3 对于验证方案中明显的错误,例如:打印错误或文字错误,可以直接在验证方案中手工修改,并在修改处注明原因即可。

7验证实施的管理

7.1验证前的准备

验证前应确认验证中用于校准计量器具的标准计量器具,如:标准温度计,标准压力表、铂电阻探头,记录仪/数据处理仪,实验室标准品等,这些标准器具都应在验证方案实施前准备就绪。验证方案中所有用于测量和检验的设备和记录仪都应经过校验并在校验期内。

7.2方案实施过程中的管理

7.2.1验证方案执行人在验证过程中对需要其他部门配合完成的工作事项须提前以内部邮件或其他书面的形式通知相关部门。例如:送样请验的时间、需质量检验员完成的取样及检验、公用系统的提供等工作,以保证验证工作的顺利进行。

7.2.2验证实施过程中,正常情况下参与验证的检验员必须及时将检测结果汇总,书面报告给方案执行人,方案执行人接到检测结果后,将数据统计到相应的汇总表格中。

7.2.3方案执行人负责组织验证的日常工作,负责收集验证过程的各种数据、图表。

7.2.4质量管理员负责各项验证的跟进,每月汇总验证计划实施情况,让各个相关部门了解验证进度,适时调整、协调验证。

7.2.5如果验证过程需要保存摄像资料,摄像结束后,验证方案执行人应将验证摄像资料编辑并刻录成光盘,标明验证文件代码、验证日期/时间或批号/日期时间,刻录后的光盘与完成的验证报告或批生产记录一起归档。

9验证偏差的管理:

9.1验证偏差:指在验证方案实施过程中出现了与方案中设定的可接受标准或指定的操作程序不符合的现象或结果,包括但不限于:文件检查的缺失、设备某项功能的失效、安装位置或安装方式的变动,检测指标与标准不符等。验证过程中的记录打印错误(计算机系统验证除外)或记录填写错误,

不属于验证偏差。

9.2验证偏差发生后,方案实施人可以按照以下原则对发生的验证偏差进行处理:

9.2.1记录偏差,在验证报告中说明偏差和纠正措施。可以按此类原则处理的偏差有:

偏差原因非常明显,不是由于验证方案的不合理造成,通过简单的纠正措施即可纠正偏差的。

例如:操作人员没有按照验证方案执行验证,设备验证时突然停电等。

偏差并不影响下一步的验证操作或并不影响最终的验证结论。例如:设备中使用的非关键仪表,其仪表的精度范围不符合规定的要求;非关键性文件的缺失。

9.2.2不需要停止验证,但是需要对偏差原因进行详细调查,并根据偏差调查的结果,进行验证方案的修订或不修订。可按照此原则处理的偏差有:

偏差原因不明确,偏差影响验证结果,但是不影响下一步验证。例如:灭菌柜挑战性试验失败。

9.2.3需要停止验证,调查偏差发生的原因,把偏差原因调查清楚后,根据偏差调查的结果,处理完偏差后方可继续进行的验证。可按此原则处理的偏差有:

偏差原因不明确,如果继续执行,可能影响其他的验证项目,如:灭菌柜PQ验证时,满载热分布的冷点低于规定的要求。

9.2.4需要立即停止验证,但不需要进行原因调查,在偏差得到纠正后,方可继续进行验证。可按此原则处理的偏差有:

偏差原因非常明确,且偏差影响下一步的验证,如:测试设备超过了校准有效期。

9.2.5停止验证,不需要进行调查,也不需要纠正的验证偏差。

偏差原因非常明确,可以直接根据偏差做出验证不合格结论。

9.3若在检验时,发现检测结果超出可接受标准:应按以下程序处理:

9.3.1检测结果的可接受标准既不是现行质量标准,也不是法定标准,仅仅是验证方案中提出的可接受标准时,检验员应立即通知方案执行人按验证偏差程序调查处理。

9.3.2当检测结果对应的可接受标准与现行体系质量标准规定的标准相同时,质量检验员应按《超标、超常检验结果处理管理规程》进行OOS调查。在OOS调查结束后,应将调查结果通知方案执行人,验证方案执行人,按照9.2和9.4中的原则进行进一步的处理。

9.4发生9.2.2和9.2.3情况下的偏差时,由发生验证偏差的执行人领取“验证偏差调查处理记录”,调查处理验证偏差,验证偏差由验证小组组长、QA及验证方案的批准人批准。

9.5验证偏差调查处理过程中,必须提供证据作为验证偏差调查的附件,以支持整个验证偏差的调查和处理。

9.6 “验证实施偏差原始记录”必须有编号,其编号原则是:英文字母P+方案编号+ 该版本验证方案出现偏差的两位数流水号。

例如:P-xxxxxxx -01 ―其中编号中的“P”代表偏差;

―“xxxxxxx”代表文件的代码―“01”是该版本的验证方案出现的偏差流水号

10验证报告和验证证书的制订

10.1验证实施结束,方案执行人将统计的确认符合可接受标准的数据资料和原始记录整理、装订成册,并用已整理好的记录和数据起草验证报告,并阐述验证所得出的结论。

10.2起草好的验证报告交相关人员进行审核批准,验证报告的审核批准人和验证方案相同。验证报告批后,由验证小组起草验证证书,证书上注明下次验证的时间,由质量副总经理批准生效。

11验证计划终止的管理

11.1在质量部发出“验证计划实施通知单”后,若出现验证计划终止情况,验证小组组长应到质量部质量管理员处领取“验证计划终止申请表”,注明验证计划终止原因,并附上能够支持验证计划终止的资料,递交现场QA确认,部门负责人、质量部部长审核,最终由质量副总经理批准。

11.2在申请得到批准以后,验证小组组长和质量部需按下表,完成以下的工作:

12与日常工作的衔接管理:

12.1在设备、系统或仪器验证过程中:若是新安装的,应在验证合格、验证报告生效并且受影响的相关文件修订已完成后,才能被正式使用;如果验证报告未生效或文件修订未完成之前,确实需要使用,使用部门则应有书面的控制措施,以确保设备/系统或仪器的使用不会对生产或检验产生影响。

12.2再验证的设备/系统的使用和验证可以同步进行;当验证结果符合可接受标准时,如申请使

用部门需要在再确认/验证报告生效前使用,应提出书面申请并分析评价这样做的影响,经现场QA确认和质量副总经理批准后方可使用。

12.3若验证报告结论影响到相关文件的修订,必须在受影响的文件修订以后才能被正式使用;如果验证报告未生效或文件修订未完成之前,确实需使用,使用部门应出具具体的书面临时控制措施,以确保设备/系统或仪器的使用不会对生产或检验产生影响。在这些措施经现场QA确认和质量副总经理批准后,方可使用。申请使用部门需在启用正式文件后,仍应以书面形式评价临时控制措施是否有效,采用临时控制措施期间的产品或检验是否受到影响。

13验证文件

13.1由于验证工作专业技术性比较高,会涉及若干个不同的专业领域,因此需要各有关职能部门的主管和技术人员参与,但验证结束后,验证的相关资料应由主管验证的常设

机构即质量部归档保存。

13.2验证全过程的记录、数据和分析内容要统一格式,且均应以文件形式保存,文件包括但不限于以下各项:

―验证方案;―验证报告;―与验证配套的所有验证原始记录。

13.3验证文件归档的原则是:按验证代码分类,即:工艺验证、设备验证、检验仪器/设备确认、清洁验证、检测方法验证、系统验证。验证文件应保存至该验证项目使用期后的六年。

13.4 验证记录的填写要求

13.4.1所有的记录必须真实、规范、准确、清晰、完整:

13.4.2 表示偏差范围的数值应规范填写,如20℃±2℃不能写成20±2℃,45%~65%不能写成45~65%。

13.4.3记录正文应使用正楷字,不得使用草体。

13.4.4记录上不准留有空格(备注除外),如果没有合适的内容填写,应在空格内划斜线“/”。如果填写记录过程中有连续的行或列不需要填写的,就从表格最左下端顶角划对角线至表格右上端顶角。

13.4.5必须每次记录数据。对于重复的数据记录,必须重新填写,不允许使用“同上”、“相同”、“如上所示”、省略号或箭头。

13.4.6 时间的填写:

日期的写法统一为:YYYY年MM月DD日,举例:2010年06月01日。

采用24小时制,精确到分钟,格式为:**:**。举例上午八点零五分应表示为:08:05;下午三点零五分应表示为: 15:05。

13.4.7当一项任务由一人或多人完成时,所有人员必须进行签署。

13.4.8当记录在填写过程中需要更改时,不得使用涂改液或修正带,不允许涂掉或擦掉原始记录,应在错误的记录上(整个数字或字词)划一横线,应并保证被划去的部分应仍可辨认。然后写上正确的

内容,在更改处签名、注明时间,必要时说明修改的原因,例如:“书写错误、计算错误”。

当记录审核或批准人员审核记录中发现填写错误,应通知原记录填写者修改。两个人在原始数据处进行签署时,如果一人对数据进行了修改,那么另一个人也必须对该修正进行签署。

14验证周期的管理

14.1 质量部负责在验证执行后依据验证项目的特点对验证的周期予以确定,并由质量部部长/质量副总经理批准。

14.2工艺再验证周期确定:当工艺无任何变化时,对工艺验证进行周期性的回顾验证,回顾验证周期一般为3年。当生产工艺、原材料、工艺参数的调整或其他影响产品质量的因素发生变化时,必须进行工艺再验证。

14.3设备再确认周期确定:除了做“变更控制”下的再确认,即因大修、更换关键部件,应进行再确认外;其再确认周期可分为两类:

―对于初次确认中需要只进行IQ/OQ的设备,在设备状态没有发生变化的情况下,每年只需要对其进行定期校准,不需要再验证。

―对于初次确认中,需要进行IQ/OQ/PQ的设备,应进行周期性确认,验证周期根据设备的关键程度及使用情况在验证报告中给予确定,规定为2年。

―研发中试设备,在使用两年或经过维修,应进行设备性能的再确认。

14.4公用系统再确认/验证周期确定:与产品直接接触,对产品质量可能产生影响的系统,具有定期监测的系统,可进行回顾性验证,周期是1年。

14.5检验方法再验证周期确定:无固定周期,只做“变更控制”下的再验证,即:当所检项目的限度(如质量标准)、检验方法的程序、步骤、所用的试剂发生改变时,应进行再验证;如果改变后的限度仍在该检验方法的检测准确度范围内,可无需再验证;

14.6设备清洗再验证周期确定:

―对于人工清洗设备,无固定验证周期,只做“变更控制”下的再验证,不做周期性再验证。

―在线自动清洗设备/系统需进行周期性清洗再验证,再验证周期一般为3年。

15 设计确认(DQ)的要求

对于定制关键系统、设备和仪器,除了进行验证外,在正式订购前,还需要进行DQ确认。对于购买的成型设备,可以进行DQ,也可以不需要进行。

16验证管理文件的关系

本文件是验证管理的一级文件,主要明确验证活动的组织结构、部门职责、验证管理的流程、验证计划的实施、验证方案及报告的制订、方案执行、验证偏差管理、验证终止等活动的管理,对于具体验证项目的管理原则,项目的专业技术要求等将在各个具体的验证管理文件中给予规范。验证管理文件的层级关系见表

17 相关记录

18变更记载

检验记录书写规程

Standard Operating Procedure 1、目的:建立检验记录书写规程,规范检验记录的书写。 2、范围:本公司产品、原料、辅料检验记录。 3、责任人:QC检验员。 4、正文: 4.1检验记录是出具检验报告书的依据,是进行科学研究和技术总结的原始资料;为保证药品检验工作的科学性和规范化,检验记录必须做到:记录原始、真实,内容完整、齐全,书写清晰、整洁。

4.2检验记录的基本要求: 4.2.1原始检验记录应采用统一印制的活页或装订成册记录纸和各类专用检验记录表格,并用蓝黑墨水或碳素笔书写(显微绘图可用铅笔)。凡用微机打印的数据与图谱,应剪贴于记录上的适宜处;如系用热敏纸打印的数据,为防止日久褪色难以识别,应以蓝黑墨水或碳素笔将主要数据记录于记录纸上。 4.2.2检验人员在检验前,应逐一查对检品的品名、批号、收检日期,以及样品的数量和封装情况等。 4.2.3检验记录中,应先写明检验的依据。凡按中国药典、卫生部颁标准、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颁国家药品标准应列出标准名称、版本和页数;单页的质量标准应写出标准名和标准编号。凡按本公司GMP文件检验者,应列出文件编号。 4.2.4检验过程中,可按检验顺序依次记录各检验项目,内容包括:项目名称,检验日期,操作方法(如系完全按照4.2.3检验依据中所载方法,可简略扼要叙述;但如稍有修改,则应将改变部分全部记录),实验条件(如实验温度,仪器名称型号和校正情况等),观察到的现象(不要照抄标准,而应是简要记录检验过程中观察到的真实情况;遇有反常的现象,则应详细记录,并鲜明标出, 以便进一步研究),实验数据,计算和结果判断等,均应及时、完整地记录,严禁事后补记或转抄。如发现记录有误,可用单线划去并保持原有的字迹可辨,不得擦抹涂改;并应在修改处签名或盖章,以示负责。对废弃的数据或失败的实验,应及时分析其可能的原因,并在原始记录上注明。 4.2.5检验中使用的标准品或对照品,应记录其使用前的处理。

计算机化系统管理规程

计算机化系统管理规程 1.目的:规范我公司在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过程中应用的计算机化系统管理,确保其运行稳定、准确、真实、可靠,计算机化系统代替人工操作时,不会对产品的质量、过程控制和其质量保证水平造成负面影响,不增加总体风险。 2.适用范围:本程序适用于我公司在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过程中应用的计算机化系统管理。 3.责任者:计算机管理员、操作员、技术员及其他使用计算机化系统的人员对本规程实施负责。 4. 内容: 4.1定义 4.1.1计算机系统:由硬件、系统软件、应用软件以及相关外围设备组成的,可执行某一功能或一组功能的体系。 4.1.2计算机化系统:指受控系统、计算机控制系统以及人机接口的组合体系。 4.2计算机化系统管理原则 4.2.1 风险管理应当贯穿计算机化系统的生命周期全过程,应当考虑患者安全、数据完整性和产品质量。作为质量风险管理的一部分,应当根据书面的风险评估结果确定验证和数据完整性控制的程度。 4.2.2针对计算机化系统供应商的管理制定操作规程。供应商提供产品或服务时(如安装、配置、集成、验证、维护、数据处理等),应当与供应商签订正式协议,明确双方责任,并基于风险评估的结果开展供应商质量体系审计。 4.3 计算机化系统分类与验证管理:其他验证活动如本规程未规定的,可依据公司《验证管理规程》的规定执行。 4.3.1 一类基础软件:即底层软件(ie,操作系统、编程软件)及用于管理运行环境的软件 4.3.1.1 典型例子:操作系统(DOS/UNIX/Windows/Linux)、数据库软件、电子表格、网络监控工具、中间软件、编程语言、统计软件等。 4.3.1.2 验证管理:记录软件版本、检查版本的正确性,按批准的程序安装 4.3.2 二类固件类(已取消) 4.3.3 三类不可配置软件:即可以输入并储存运行时间和参数。但是软件不可以通过配置来适合业务流程。 4.3.3.1 典型例子:以固件为基础的应用系统、标准的商用软件、在市场货架销售的商用仪器软件。如Ph计、天平、人机界面、化学工作站等。 4.3.3.2 验证管理:URS;基于风险的供应商评估,记录软件版本确认版本的正确性,按批准的程序安装;基于URS经行风险测试(对于简单系统,可通过校验

设备确认与验证管理规程

设备确认与验证管理规程

设备确认与验证管理规程 目的:规范公司设备验证程序,加强设备验证管理,在设备设施方面为药品生产和检验提供可靠保证。 范围:本规程适用于公司所有设备设施验证全过程。 职责:工程部,生产管理部,质量管理部。 内容: 1、设备设施验证的目的:对已购买的设备进行质量和性能评估,证实设备确实 能达到设计的功能要求,完全适应生产工艺过程要求,从而在设备方面确保生产产品的质量。 2、设备设施验证的过程:新购买的设备一般分四个阶段即预确认、安装确认、 运行确认和性能确认。 2.1设备设施的预确认:主要通过工艺要求、生产车间整体规化等因素考虑合适 的供应厂商,选择性价比最高的设备。一般说来应尽可能优先选用国家药监局、中国制药装备协会等权威机构认可生产企业生产的设计先进,生产效率高,符合GMP要求的设备。 2.2设备设施的安装确认:对设备进行开箱验收,安装检查验收,仪器仪表校正、图 纸资料收集、技术文件初稿制定情况检查等工作。 2.2.1开箱检查主要是对供应商提供的设备设施的规格型号、外观情况、标称的设计 性能指标、技术资料、包装运输情况等进行检查,确定是否满足订购合同要求。 2.2.2安装确认主要根据国家相关行业要求检查是否为设备提供可靠的电、压缩空气 等动力源;燃气、助燃气体、工艺用水、药液及其它工作介质输送连接、基础等。 2.2.3仪器仪表是设备的“眼睛”,用于生产、检验设备的仪器仪表是否准确无误是 生产合格产品和得出正确检验结果的保证。一般对全公司仪器仪表应根据国家关于计量有关的规定及GMP要求规范管理。在设备验证中检查设备仪器仪表校正情况是确定设备运行参数的前提。 2.2.4文件资料检查是按GMP及设备档案管理要求收集整理齐全设备资料,制定设备 包括操作规程、清洁规程、完好标准等在内的技术资料草稿,初步建立健全单

检验记录和检验报告管理规程

某某制药有限公司GMP文件 目的:建立检验记录和检验报告管理规程,规范检验记录、检验报告的填写,确保检验人员真实记载当时的检验情况,正确开具报告。 适用范围:适用于中心化验室检验人员。 责任人:主任,各室主管,中心化验室人员 内容: 1.检验记录 1.1 检验记录的分类: 1.1.1将检验记录分为理化检验记录、微生物检验记录二大类。 1.1.2 微生物/无菌检验记录分为无菌检查,微生物限度检查,细菌内毒素检查等记录。1.1.3 理化检验记录分为原辅料、包装材料、成品、工艺用水、环境、其它(试制品、退货)等检验记录。 1.2 检验记录的编号:每种检验记录统一编号,QJ-×××-00(第一版),不得重编、漏编、错编。 1.3检验记录的填写 1.3.1检验记录内容必须真实,记录及时、字迹清楚、色调一致,不得用铅笔或圆珠笔填写。1.3.2不得撕毁或任意涂改,确需改正时应在改正处划线并在旁边注明正确内容、更改日期及更改人姓名。 1.3.3按表格内容填写,不得留有空格,如无内容填写时一律用“—”表示,内容与上项相同时应重复抄写不得用“〞”或“同上”表示。 1.3.4品名不得简写,规格、数量应注明单位。 1.3.5操作者、复核者应填写姓名、不得只写姓或名。 1.3.6日期填写规范,一律横写,例如10月11日不得写成“1/10”。 1.3.7记录填写必须与其精度要求相适应。 1.3.8保留有效数字的规则是四舍六入五成双。 1.3.9有检验数据、计算式的必须准确。 1.3.10检验结果书写应与药典规定相一致,有判定依据,无漏项。 1.4检验记录的复核:

1.4.1记录填写完成后,应由第二人进行复核。 1.4.2复核内容:检验项目完整;书写工整、正确;检验依据正确;计算式、计算数值正确;记录填写完整、正确。 1.4.3复核后的记录有错误属复核错误,复核人要负责,属检验错误的复核人无责任。 2.检验报告 2.1检验报告必须有中心化验室主任开具并复核签字。 2.2检验报告必须加盖质检公章方可生效。 2.3原辅料、包装材料、成品检验报告中应有检验单号。 2.4检验单号由中心化验室主任编写。 3.检验记录、检验报告的保存、销毁 3.1检验记录完成后除纳入批检验记录外统一保存于中心化验室主任处,不能保存在个人中。3.2检验记录、检验报告应保存至药品有效期满后一年,无有效期的保存三年。 3.3检验记录、检验报告保存期满一个月后,应填写“销毁记录”交质量部长批准后销毁。

确认与验证管理系统规程

××××有限公司GMP管理文件 文件名称确认与验证管理规程 文件编号MS0700101 共7页 制定人制定日期年月日审核人审核日期年月日审核人审核日期年月日批准人批准日期年月日颁发部门质管部颁发日期年月日执行部门验证领导小组、生技部、车间、质管部生效日期年月日分发部门验证领导小组、生技部、各车间、办公室 一、目的:建立确认与验证管理规程,使公司的确认与验证管理工作有章可循,确保确认与验证质量。 二、适用范围:适用于本公司在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过程中涉及的所有确认与验证活动。 三、责任者:验证领导小组组长、验证领导小组成员、生技部经理、质管部经理、各部门及车间。 四、正文 1、定义 1.1确认:证明厂房、设施、设备能正确运行并可达到预期结果的一系列活动。 1.2验证:证明任何操作规程(或方法)、生产工艺或系统能够达到预期结果的一系列活动。本文所涉及的“验证”包括确认、验证。 1.3安装确认:为确认安装或改造后的设施、系统和设备符合已批准的设计及制造商 1.4关键质量属性:指某种物理、化学、生物学或微生物学的性质,应当有适当限度、 1.5工艺验证:为证明工艺在设定参数范围内能有效稳定地运行并生产出符合预定质 1.6 模拟产品:与被验证产品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非常相似的物质材料。在很多情况 1.7清洁验证:有文件和记录证明所批准的清洁规程能有效清洁设备,使之符合药品 1.8设计确认:为确认设施、系统和设备的设计方案符合期望目标所作的各种查证及 1.9同步验证:在商业化生产过程中进行的验证,验证批次产品的质量符合验证方案中所有规定的要求,但未完成该产品所有工艺和质量的评价即放行上市。

药品工艺回顾性验证方案

工艺回顾性验证方案 和数理统计分析 文件编码:×××××××× 起草人:日期:年月日 验证小组会签: 生产管理部经理:日期:年月日设备动力部经理:日期:年月日Q C室主任:日期:年月日质量管理部经理:日期:年月日 方案批准: 验证委员会主任:日期:年月日 方案执行: 执行日年月日

验证小组组长: 目录 一、概述 二、验证目的 三、验证组织和职责 四、数据选择和收集 五、数据采用的统计分析方法 六、*******药品回顾性验证和数理统计分析 七、*******药品收率数理统计分析 八、*******药品**有效成分含量数理统计分析 九、 *******药品成品水分数理统计分析 十、偏差 十一、结果评价与结论 十三、验证小组领导意见

一、概述 为确保在提高*******药品质量标准后生产出合格的*******药品,经过半年生产后对*******药品生产工艺进行回顾性验证。通过回顾性验证证明*******药品的生产工艺确实能够稳定地生产出符合预定规格及质量标准的产品,生产工艺具有可靠性和重现性。 二、验证目的 在提高*******药品质量标准后生产的*******药品中按相关的要求选取30批*******药品,通过统计分析。检验证实生产工艺和产品质量能够符合质量标准。确认本生产工艺稳定、操作规合理,工艺具有可靠性和重现性,确保能生产出合格的产品。 三、验证组织和职责 1 、验证小组成员表 验证小组成员表

2、职责 2.1验证委员会 2.1.1 负责审阅并批准工艺回顾性验证方案。 2.1.2负责验证结论的判定批准。 2.2质量管理部 2.2.1组织验证工作的实施及各部门的协调,保证验证工作有序的进行。 2.2.2负责验证方案的审核,及操作过程中对验证文件修订的审核工作。 2.2.3负责验证方案及实施计划的归档工作。 2.2.4负责审核相关数据的准确性、真实性。 2.3生产管理部 2.3.1负责编写工艺回顾性验证方案。 2.3.2负责完成工艺回顾性验证。 2.3.3审阅工艺回顾验证方案﹑数据和最后的报告。 2.3.3审核验证对所需的测试项目是否全部完成可上报批准。 四、数据的选择和收集 1、数据的选择和收集依据 1.1 生产记录是在同一生产工艺下完成。 1.2检验结果是在同一检验环境下完成。 1.3生产记录和检验结果必须真实可靠。 1.4选择和收集的数据不少于10批,最好在20批以上。 1.5选择和收集数据的批次是连续生产的。

计算机化系统管理规程2016.11.21

计算机化系统管理制度 文件编号: 文件版次:00 执行日期: 拷贝编号:

1. 目的:规范公司在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过程中应用的计算机化系统管理,确保其运行稳定、准确、真实、可靠,计算机化系统代替人工操作时,不会对产品的质量、过程控制和其质量保证水平造成负面影响,不增加总体风险。 2. 范围:本程序适用于我公司在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过程中应用的计算机化系统管理。 3. 责任: 3.1设备科:负责生产板块计算机化系统的维护、维修以及配合计算机化系统的验证工作。 3.2信息中心:负责公司ERP系统的维护及配合与质量管理体系相关性能的验证。 3.3质检科:负责检验板块计算机化系统的维护及相关验证工作;负责相关文件的起草和培训工作。 3.4质量保证科:负责组织、协调、推动公司计算机化系统管理体系的建立;相关验证的组织实施;配合相关部门进行供应商的评估管理。 3.5制造部:参与计算机化系统软件的规划、选型、购置、安装、调试、验收、验证、维修、检查及供应商审计等工作,并协助设备科完成本部门计算机化系统的维护工作。 4.内容: 4.1计算机化系统定义 由硬件、系统软件、应用软件以及相关外围设备组成的,可执行某一功能或一组功能的体系。是指在适宜的计算机系统的基础上,将这种系统与具体的工艺或操作相结合,实现最终管理和控制目标的系统。 4.2计算机化系统管理原则 4.2.1 风险管理应当贯穿计算机化系统的生命周期全过程,充分考虑患者安全、数据完整性和产品质量。根据书面的风险评估结果确定验证和数据完整性控制的程度。 4.2.2加强计算机化系统供应商的管理。供应商提供产品或服务时(如安装、配置、集成、验证、维护、数据处理等),应当与供应商签订正式协议,明确双方责任,并基于风险评估的结果开展供应商质量体系审计。 4.3 计算机化系统软件分类 基于GAMP5的计算机化系统软件分类原则: ●类别1:分层式软件或用于管理操作环境的软件,包括操作系统、数据库引擎、版本控制软件、网络监控工具等。 ●类别3:不可配置软件,可以输入并储存运行时间和参数,软件不可以通过配置来适合业务流程,比如压片机、包衣机、纯化水、灭菌柜等。 ●类别4:可配置软件,可以通过配置来满足用户的特殊业务流程需求,软件代码不可以修改,如液相、气相、色谱工作站、LIMS、ERP、数据控制与数据管理系统等。 ●类别5:定制软件,如内部和外部开发的IT应用程序,定制固件,电子表格软件(宏)等。 4.4 计算机化系统清单管理 4.4.1公司制定包含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过程中涉及的所有计算机化系统清单,以GMP文件管理模式编号管理。清单内容模板见(附件1)。

确认与验证管理规程

确认与验证管理规程 任何对本文件及其附件的目的、内容或标准进行的改变或修正都必须起到改善的作用,并详细记录文件的修订及变更历史(详见变更记录),并且在执行以前必须取得批准,下表仅记录修订/变更主要内容。

1. 目的 建立确认与验证管理规程,使公司确认与验证有组织、有计划、有步骤的实施,确保与产品生产相关的任何程序、生产过程、设备、物料、活动或系统确实能达到预期结果,最终保证产品质量和安全。 2. 范围 本规程适用于本公司所有确认与验证管理工作。 3. 术语或定义 3.1 确认:证明厂房、设施、设备能正确运行并可达到预期结果的一系列活动。 3.2 验证:证明任何操作规程或方法、生产工艺或系统能够达到预期结果的一系列活动。 3.3 验证总计划:项目工程整个验证计划的概述。一般包括:项目概述、验证的范围、所遵循的法律标准,被验证的厂房设施、系统、生产工艺,验证的组织机构,验证合格标准,验证文件管理要求,验证大体进度计划等内容。 3.4 验证计划:验证总计划需要将整个项目分成若干个系统,如空调系统、制药用水系统、灌装系统、灭菌、包装等,并按其特点编写验证计划以及验证方案。验证计划依据验证总计划制订。 3.5 验证方案:一个阐述如何进行验证并确定验证合格标准的书面计划 3.6 验证报告:对验证方案及已完成验证试验的结果、漏项及发生的偏差等进行回顾、审核并作出评估的文件。 4. 职责 4.1 验证小组:组长:质量受权人成员:由各相关部门主管组成。 4.2 组长职责 4.2.1确定验证项目,制定、审批验证方案,负责验证管理的日常工作及公司内验证工作的总体策划与协调。 4.2.2验证任务下达及验证小组的确立工作。 4.2.3监督验证工作的落实进展情况。 4.2.4组织验证评价工作与再验证周期的制定。 4.2.5颁发验证证书。 4.2.6负责公司有关的验证培训工作。 4.3 小组成员职责 4.3.1起草验证方案,参与方案的讨论、确立工作。 4.3.2负责方案的实施工作。 4.3.3负责验证数据的收集,实施结果的报告工作。 4.3.4参与验证结果的评价工作。 5. 程序 5.1 确认与验证类型: 5.1.1设备确认(主要包括与药品生产质量相关的设备)。 5.1.2公用系统验证(含厂房设施、净化空调、压缩空气和工艺用水等系统)。 5.1.4分析方法验证(各类分析方法和检验仪器确认等)。 5.1.5生产工艺验证(新的工艺及其变更、主要原辅材料的变更)。 5.1.6清洁验证(各类直接与药品生产质量相关的设备,容器等的清洁)。 5.2 确认与验证的原则: 5.2.1确认:公司的关键厂房、系统、设施、设备和检验仪器必须经过确认。符合标准后方可使用。并保持持续的确认状态。 5.2.2验证:

GMP原料药品超标检验结果管理规程

GMP原料药品超标检验结果管理规程 一、目的 1、制订详尽的工作程序,保证在检验工作中出现的超标结果得到全面分析和正确处理,以符合法规现在及将来的要求。 2、确保检验数据可靠,避免误判及检验纠纷。 3、调查超标检验结果出现的原因,采取预防措施,防止再次出现。 二、适用范围 本规程适用于药品检验原料药(APIs)、产品用辅料、直接接触药品的包装材料、成品、中间体、稳定性实验数据。 三、依据 《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 FDA行业指南:药品检验结果OOS的调查。 四、责任 1、化验员职责: ●出现OOS结果,及时控制样品、溶液至调查结束; ●出现OOS结果,通知化验室主管,并协助调查; ●与化验室主管等相关人员做出调查并完成相关的调查报告 2、化验室主管的职责: ●对OOS结果进行确认,对可能的原因进行客观及时的评估; ●确认化验员的资质。 ●根据验证数据评价分析方法的性能。

●检查原始分析中得到的记录,包括图谱、计算、检验用材料、仪器和玻璃器 具。确定有无异常和可疑信息。 ●检查仪器的性能、使用记录; ●检查标准品、试剂,应满足质量控制的要求。 ●记录和保存整个调查过程中的记录和证据。 3、QC经理的职责 ●指导化验室进行不合格结果的调查,并对调查过程及相关记录进行检查。●组织、参与化验室调查过程,并协助QA的全面调查。 ●如果不合格结果确定为化验室差错(培训、仪器、工作不仔细等),应组织 人员进行原因分析,确定差错的来源,并采取纠正预防措施以避免再次发生; 若属化验员错误,则需组织对化验员进行再培训。 ●批准实验室调查报告。 4、生产及其它相关部门职责 ●若OOS是生产原因,参与生产等过程的调查。 5、QA职责 ●若OOS是生产原因,参与生产等过程的调查。 ●在产品的年度报告对OOS结果进行评价。 五、定义 1、超标检验结果(OOS-Out of Specification): 指检验结果超出标准的规定范围。(当两份平行测试样品检验结果一份合格、另一份不合格时,不得将其平

GMP计算机化系统管理规程

计算机化系统管理规程 目的:规范我公司在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过程中应用的计算机化系统管理,确保其运行稳定、准确、真实、可靠,计算机化系统代替人工操作时,不会对产品的质量、过程控制和其质量保证水平造成负面影响,不增加总体风险。 范围:适用于我公司在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过程中应用的计算机化系统的管理。 责任:设备部、质量保证部、质量控制部、生产研发技术中心、综合制剂生产部、原料药生产部、物料部等相关部门计算机化系统验证、使用、维护、管理人员均应对本规程的实施负责。 内容: 1. 制订依据 1.1 中国法规:《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2010版修订)》及GMP附录1 计算机化系统 1.2 ISPE国际制药工程协会:《ISPE GAMP5 良好自动化生产实践指南》 1.3 美国法规:21 CFR Part 211,药品制剂cGMP;21 CFR Part 11,电子记录和电子签名 1.4 欧盟法规:欧盟GMP附录11,计算机化系统 2. 相关部门职责 设备部:对公司计算机化系统全面负责,负责协同相关部门对公司主要计算机化系统的规划、选型、购置、安装、调试、验收、验证、登记、配备、维修、检查、改造、退役和更新的全过程进行综合管理。协同质量保证部、信息部从技术角度完成供应商审计工作,包括供应商技术能力评估、软件开发标准及软件测试能力审核、程序编制人员的资格审定、硬件开发及制造能力评估等。 信息部:配合设备部负责计算机化系统软件方面的管理,参与计算机化系统软件的规划、选型、购置、安装、调试、验收、验证、维修、检查、改造及供应商管理等管理工作,并在计算机化系统使用及维护过程中提供技术支持。 质量保证部:监督计算机化系统的管理工作,按照《计算机化系统验证总计划管理规程》规定的职责管理计算机化系统验证工作。 各使用部门:在设备部、信息部指导下正确验证、使用、维护计算机化系统。 3. 具体内容:

确认与验证管理规程新版GMP

一、目的 1、有序有效的开展确认与验证工作 2、规范验证活动的实施 3、指导验证文件的编写 4、规范验证活动中各部门的职责二、范围 二、范围:本程序适用于本公司所有确认与验证工作的组织与管理和执行。 三、责任验证委员会 负责公司验证工作的总体策划与协调,为验证提供足够的资源,审批验证方案和报告,发放验证证书 验证小组负责起草相关验证方案,实施验证活动,完成验证报告 四、程序 1、定义: 1.1确认:有文件证明厂房设施、设备能正确运行并可达到预期结果的一系列活动。 1.2验证:有文件证明任何操作规程、生产工艺或系统能达到预期效果的一系列活动。 1.3验证方案:一个阐述如何进行验证并确定验证合格标准的书面计划,包括验证项目、 起草人、审核人、批准人、目的、范围、职责、验证合格标准、实施过程、取样计划、偏差和处理以及再验证周期和相关附件。 1.4验证报告:对验证方案及完成验证试验的结果、漏项及发生的偏差等进行回顾、审 核并作出评估的文件。包括起草、审核、批准、目的、范围、职责、实施情况、各项目验证数据结果、数据分析、偏差分析处理、结论、建议与评价以及再验证周期和各相关记录、附表等。 2、验证类型:

2.1公用系统验证(含厂房设施、净化空调、压缩空气和工艺用水等系统) 2.2设备验证(主要包括与药品生产质量相关的设备) 2.3分析方法验证(各类分析方法和检验仪器确认等) 2.4生产工艺验证(新的工艺及其变更、主要原辅材料的变更) 2.5清洁验证(各类直接与药品生产质量相关的设备,容器等的清洁) 3、验证分类以及适用条件: 3.1前验证:系指一项工艺、一个过程、一个系统、一台设备或一种物料在正式投入使 用前,按照设定的验证方案所进行的验证。主要适用于新产品的投产,新厂房与设施、新系统的投入使用,新方法、新工艺、新技术的引用,新质量标准、新检验方法的使用。 3.2 同步验证:指生产中在某项工艺运行的同时所进行的验证,并从工艺实际运行过程 中获取数据,以证明某项工艺达到预定要求的活动。在对所验证的产品或工艺已有比较成熟的经验与把握,并已设计了完善的取样计划,对生产工艺条件能充分地监控,检验方法经过验证的情况下,可采用同步验证的方式。主要适用于非无菌工艺的验证。 3.3 回顾性验证:指以历史数据的统计分析为基础的旨在证实正式生产工艺适用性的验 证。当某一生产工艺有较长的稳定生产历史,通过监控已积累了充分的历史数据时,可采用回顾性验证的方式,通过对丰富的历史数据的回顾分析找出工艺控制处于受控状态,达到设定标准的文件依据。回顾性验证的必要条件是至少连续生产的20批数据,且批数越多越好,不足20批次时,应有充分理由说明对已有的历

药品检验取样管理规程(含表格)

药品检验取样管理规程 (ISO9001-2015/GMP) 1.0目的 本文件规定了检验取样的程序,以保证检验结果的科学性、准确性。 2.0范围 本文件适用于原辅料、包装材料、中间产品、成品的取样。 需要取样检验的原辅料系指直接用于产品生产的物料,以及对产品生产质量有直接影响的辅助材料。 中间产品是指药品生产过程中,没有完成所有加工工序的产品。 3.0定义 3.1.取样: 是指为某一特定目的,自某一产品、物料、中间产品中抽取一部分的操作。取样操作应与取样目的、取样控制的类型和取样的物料相适应。 3.2.样品: 是指按照取样规程取得的一部分物料。样品量应足够满足所有要进行的全部检验,包括复试和留样。样品应具有代表性。 3.3.取样目的 工艺验证、设备清洁验证、设备确认等确认、验证环节取样; 物料入厂检验,批放行检验,中间控制检验,持续稳定性考察取样; 偏差调查过程中涉及的重新取样检验及掺假检验等。 3.4.取样类型 常规取样、异常取样、复验取样

其中异常情况取样是指:对退货产品、入库后出现异常产品、偏差调查需重新取样的。 4.0取样人和取样时机的规定 取样人应经相应的培训,由化验室主任授权批准。 4.1.原料、辅料 生产使用的原料、辅料采购进厂时,经库管员验收合格后,由库管员填写请验单,化验室负责取样检验。 4.2.中间产品 中间产品由该岗位人员在本工序完成后立即填写请验单;由化验室取样,并填写取样记录,化验室在规定时间内完成检验工作。 4.3.成品 用于成品检验的样品取样由化验室在包装工序的前、中、后阶段分别取样。 留样观察和持续稳定性考察产品由化验室在生产外包装工序抽取。 成品取样由化验室完成,填写取样记录,化验室在规定时间内完成检验工作。 5.0取样操作 ?取样前:按照请验单内容核对物料基本信息,如产品名称、批号、数量等; 检查物料包装是否密封、完整、是否存在物理破损。凡有异常的包件,应单独取样检验并记录异常情况。 ?取样时:须填写取样记录,内容包括品名、规格、批号、物料编码、总数量(批量)、取样量、取样日期、必要的取样说明和取样人、复核人签名等项。?取样后:取样人员应将原容器或包装封口严密。 ?编制袋或牛皮纸包装的辅料取样后用绳包扎封口,桶装原辅料打开塑料袋取

计算机化系统管理规程

计算机化系统管理规程 1.目的:为规范公司在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过程中应用的计算机话系统管理,确保其运行稳 定、准确、真实、可靠,特制订本管理规程。 2.范围:本程序适用于我公司在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过程中应用的计算机化系统管理。 3.责任 3.1工程设备部: 3.1.1负责协同相关部门对公司主要计算机化系统的规划、选型、购置、安装、调试、验收、验证、登记、配备、维修、检查、改造、报废和更新的全过程进行综合管理。从技术角度完成供应商审计工作,包括供应商技术能力评估、软件开发标准及软件测试能力审核、程序编制人员的资格审定、硬件开发及制造能力评估等。 3.1.2负责与设备集成在一起的计算机化系统(常见PLC系统)的日常监督管理;维护、维修相关事宜。 3.2质量部: 3.2.1对计算机系统软件进行评估,参与计算机化系统软件的规划、选型、购置、安装、调试、验收、验证、维修、检查、改造及供应商审计等工作,并在计算机化系统使用及维护过程中提供技术支持。 3.2.2参与公司主要计算机化系统管理,监督其他部门对计算机化系统的使用、维修、维护是否符合标准,确保计算机化系统始终处于验证要求的状态。 3.2.3根据各部门规定职责,监督计算机化系统的管理工作与计算机化系统验证工作。负责质量部门实验用计算机化系统的全面管理。 4.内容: 4.1计算机化系统定义:由硬件、系统软件、应用软件以及相关外围设备组成,可执行某一功能或某一组功能的体系。是指在适宜的计算机系统的基础上,将这种系统与具体的工艺或操作相结合,实现最终管理和控制目标的系统。 4.2计算机化系统管理原则 4.2.1风险管理应当贯穿计算机化系统的生命周期全过程,应当考虑数据完整性和产品质量。作为质量风险管理的一部分,应当根据书面的风险评估结果确定验证和数据完整性的控制的程度。 4.2.2针对计算机化系统供应商的管理制定管理规程。供应商提供产品或服务时(如安装、

分析方法验证与确认管理规程完整

3 定义 3.1 检验方法验证:证明采用的方法适用于相应检测要求。 3.2 检验方法确认:证明使用法定方法在目前实验室条件下是否能获得可靠结果,是否适用于相应的检测工作。在本质上和验证一样,但不一定是验证项目的全部。 3.3 药典方法:经过国家药监部门批准的药典收载的质量标准和检验方法 3.4 法定方法:法定方法包括药典方法、国标方法等。 3.5 准确度:是指用该方法测定的结果与真实值或参考值接近的程度,一般用回收率表示。 3.6 精密度:是指在规定的测试条件下同一个均匀供试品经多次取样测定所得结果之间的接近程度。 3.7 重复性:在相同条件下,由同一个分析人员测定所得结果的精密度称为重复性。 3.8 中间精密度:在同一个试验室,不同时间由不同分析人员用不同设备测定结果之间的精密度称为中间精密度。 3.9 重现性:在不同实验室由不同分析人员测定结果之间的精密度称为重现性。 3.10 专属性:是指在其他成分(如杂质、降解产物、辅料等)可能存在下,采用的方法能正确测定出被测物质的特性。 3.11 检测限:是指供试品中被测物能被检出的最低量。 3.12 定量限:是指供试品中被测物能被定量测定的最低量。 3.13 线性:是指在设计围,测试结果与试样中被测物浓度直接成正比关系的程度。3.14 围:是指能达到一定精密度、准确度和线性,测试方法适用的高低浓度或量的区间。 3.15 耐用性:是指在测定条件有小的变动时,测定结果不受影响的承受程度。 4 职责 4.1 标准验证岗 4.1.1 提升现行质量标准工作时,对研究后确定的标准草案进行检验方法验证工作,以确保检验方法的适用性、科学性。 4.1.2 对技术部移交的新品质量标准草案进行确认,以确保检验方法适用性、科学性。 4.1.3 对技术部移交的新品应研究建立设备清洁验证残留物检验方法,并进行方法学验证。

GMP认证--计算机化系统验证管理规程

性以及工艺适应性的测试和评估,以证实该计算机控制系统能达到设计要求及规定的技术指标,且能够长期稳定工作。 2.范围:本规程适用于被确定为与GMP相关的计算机控制系统的验证管理,此类计算机控制系统主要用于物料控制及管理、实验室设备控制及信息管理、生产工艺及控制、生产工艺设备控制、公用设施控制。 3.职责 3.1质量保证部:负责验证方案及报告的审核批准,并确保按照验证方案实施,参与验证偏差调查及变更审批,并负责将验证报告归档保存,组织供应商审计。 3.2使用部门:负责制订用户需求和验证方案,参与系统的验收、安装及组织并落实安装确认、运行确认、性能确认,参与验证偏差调查及变更审核,参与供应商审计。 3.3物料部:负责筛选供应商并参与供应商审计。 3.4工程部信息管理岗:参与URS和验证方案的制定,参与验证偏差调查及变更审核,参与供应商审计。 4.内容 4.1定义 4.1.1计算机控制系统:由硬件、系统软件、应用软件以及相关外围设备组成的,可执行某一功能或一组功能的体系。本文计算机控制系统包括PLC控制系统。 4.1.2源代码:以人类可阅读的形式(编程语言)表示的初始的计算机程序,在计算机执行之前,需译成机器可阅读的形式(机器语言)。 4.2验证流程图:见附录。 4.3验证内容 4.3.1验证小组的组成及职责 4.3.1.1验证小组的组成由供应商、质量保证部、设备工程部、IT及使用部门所组成。 4.3.1.2系统验证各实施部门职责

认、性能确认,参与验证偏差调查及变更审核。 质量保证部:负责验证方案及报告的审核批准,并确保按照验证方案实施,参与验证偏差调查及变更审批,并负责将验证报告归档保存,组织供应商审计。 采供贮运部:负责筛选供应商并参与供应商审计。 工程部信息管理岗:参与URS和验证方案的制定,参与验证偏差调查及变更审核,参与供应商审计。 4.3.2计算机软件分类 4.3.2.1 GAMP根据系统的风险性、复杂性和创新性,对计算机系统进行分类,通过对系统进行分类来协助确定验证活动和文件范围,软件分类如下:

设备确认与验证管理规程

设备确认与验证管理规 程 -CAL-FENGHAI-(2020YEAR-YICAI)_JINGBIAN

设备确认与验证管理规程

设备确认与验证管理规程 目的:规范公司设备验证程序,加强设备验证管理,在设备设施方面为药品生产和检验提供可靠保证。 范围:本规程适用于公司所有设备设施验证全过程。 职责:工程部,生产管理部,质量管理部。 内容: 1、设备设施验证的目的:对已购买的设备进行质量和性能评估,证实设备确实 能达到设计的功能要求,完全适应生产工艺过程要求,从而在设备方面确保生产产品的质量。 2、设备设施验证的过程:新购买的设备一般分四个阶段即预确认、安装确认、 运行确认和性能确认。 设备设施的预确认:主要通过工艺要求、生产车间整体规化等因素考虑合适的供应厂商,选择性价比最高的设备。一般说来应尽可能优先选用国家药监局、中国制药装备协会等权威机构认可生产企业生产的设计先进,生产效率高,符合GMP要求的设备。 设备设施的安装确认:对设备进行开箱验收,安装检查验收,仪器仪表校正、图纸资料收集、技术文件初稿制定情况检查等工作。 2.2.1开箱检查主要是对供应商提供的设备设施的规格型号、外观情况、标称的设 计性能指标、技术资料、包装运输情况等进行检查,确定是否满足订购合同要求。 2.2.2安装确认主要根据国家相关行业要求检查是否为设备提供可靠的电、压缩空 气等动力源;燃气、助燃气体、工艺用水、药液及其它工作介质输送连接、基础等。 2.2.3仪器仪表是设备的“眼睛”,用于生产、检验设备的仪器仪表是否准确无误 是生产合格产品和得出正确检验结果的保证。一般对全公司仪器仪表应根据国家关于计量有关的规定及GMP要求规范管理。在设备验证中检查设备仪器仪表校正情况是确定设备运行参数的前提。

营业场所药品陈列及检查操作规程药店新版GSP认证

营业场所药品陈列及检查操作规程药店新版 G S P认证 公司内部编号:(GOOD-TMMT-MMUT-UUPTY-UUYY-DTTI-

营业场所药品陈列及检查操作规程 一、目的 为依法经营,做好店堂内药品陈列及检查工作,特制定本规程。 二、引用标准及制定依据 (1)《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品管理法》及其实施条例; (2)《药品经营质量管理规范》及其实施细则。 三、操作规程 (一)药品陈列 1、质量管理员按照药品剂型、用途以及储存要求分类陈列;设置醒目标志,类别标签要求字迹清晰、放置准确;药品陈列于销售区域柜台或货架上,摆放整齐有序,避免阳光直射。 2、药品分类要求:处方药、非处方药分区陈列,并有处方药、非处方药专用标识;处方药不得采用开架自选的方式陈列和销售;外用药设置外用药品专柜;拆零销售的药品集中存放于拆零专柜;特殊管理的药品和国家有专门管理要求的药品不得陈列,按有关要求专人负责;冷藏药品放置在冷藏设备中,按规定对温度进行监测和记录,并保证存放温度符合要求;中药饮片柜斗谱书写正名正字;装斗前认真复核,防止错斗、串斗;定期清斗,防止饮片生虫、发霉、变质;不同批号的饮片装斗前必须清斗并填写清斗记录;非药品在专区陈列,与药品区域明显隔离,并有醒目标志。 (二)陈列药品检查方法

1、药品养护员依据陈列药品的流动情况,制定养护检查计划,对陈列药品每一个月检查一次,并认真填写“陈列药品检查记录”。 2、药品养护:药品养护员在质量养护检查中,依据陈列药品的外观质量变化情况,抽样进行外观质量的检查;抽样的药品依照“药品外观质量检查要点”,按照药品剂型逐一检查,检查合格的药品填写好“陈列药品检查记录”可继续上架销售;质量有问题或有疑问的品种要立即下柜停止销售,并详细记录,同时上报质量管理员进行复查。 3、中药饮片养护:中药饮片要按其特性分类存放,药斗要做到一货一斗,不得错斗、串斗;新进饮片装斗前要填写“清斗记录”,按要求真实、准确记录相关项目;养护员每月检查药斗内饮片质量,防止发生生虫、霉变、走油、结串、串药等现象;夏防季节,对易变质饮片要每天检查;如有变化要及时采取相应的养护措施,并如实填写“中药饮片检查记录”。 4、药品效期管理:药品养护员根据每月对陈列药品的检查,填报“近效期药品催售表”;一式三份,质量负责人、养护员各一份,柜组一份,质量负责人督促营业员按照“先进先出、近期先出”的原则进行销售;养护员每月对近效期商品进行核查,在“近效期药品催销表”上如实记录已售、退货结论。

计算机系统验证管理规程完整

为了测试、评估计算机和PLC采取的URS、设计、采购、安装、验证、使用过程,确保计算机和PLC符合设计要求和使用要求,特制定本规程。 2.适用围 本规程适用公司所有的计算机、PLC控制系统。 3.职责 3.1计算机系统的使用部门负责提出需求计划。 3.2计算机系统使用部门、设备管理员、网络管理员负责计算机系统开发阶段的所有业务。 3.3计算机系统使用部门负责进行计算机系统的验证,网络管理员、设备管理员及供应商提供验证支持。 3.4计算机系统使用部门负责按要求使用计算机系统,并指定本计算机系统的责任人。 3.5总经理负责计算机系统废弃的批准。 4.概念 4.1.1计算机化系统(PCI/S定义): ●计算机控制系统:包括硬件、软件和其它固件 ●受控功能和过程:包括操作规程、人员和设备 ●运行环境:其它联网或独立计算机化系统、其它系统、媒介、人员、设备和规程。 4.1.2PLC programmable logic controller 可编程控制器 4.1.3计算机系统验证:对用于药品开发及生产的计算机系统,是否按照要求的规格进行合理的开发,且在运用开始后是否进行合理的管理,作出评估和确认的行为称为计算机系统验证。 4.1.4软件分为四类(GAMP5): ●第1类软件:基础结构软件(Infrastructure Software ) ●第3类软件:不可配置软件 ( Non-Configured Products ) ●第4类软件:可配置软件 ( Configured Products ) ●第5类软件:定制应用软件 (Custom Application) 4.1.5硬件分为二类(GAMP5): ●第1类硬件:标准硬件组件Standard Hardware Components,目前采用的大部分的都是这类硬件) ●第2类硬件:定加工硬件组件Custom Build Hardware Components,这类硬件是为了满足特殊需要而开发的,是对标准硬件件组件的补充。 5.原则上,计算机体系的导入、变更、更新等药按照变更管理的程序进行。

确认与验证管理规程

1. 目的:建立确认与验证工作管理规程,使确认与验证工作管理标准化,规范化, 以证明有关操作的关键要素能够得到有效控制。 2. 适用范围:适用于在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过程中涉及的所有确认与验证活动。 3. 责任者:质保部、质检部、生产部、物料部、设备部。 4. 正文: 确认的定义:证明厂房、设施、设备能正确运行并可达到预期结果的一系列活动。 验证的定义:证明任何操作规程(或方法)、生产工艺或系统能够达到预期结果的一系列活动。 确认与验证的范围和程度应当经过风险评估来确定。

4.1 组织机构 4.1.1 公司成立确认与验证领导小组,设组长一名,由质量负责人担任;设副组 织一名,由熟悉工艺、设备及验证业务的专业技术人员担任;确认与验证小组为专职验证职能机构,负责日常验证组织管理工作,确认与验证小组下设5个专业验证工作小组(如图一) 图一验证组织机构图

4.2 原则:企业应当确定需要进行的确认或验证工作,以证明有关操作的关键要素能够得到有效控制。确认和验证的范围和程度应根据风险评估的结果确认。确认与验证应当贯穿于产品生命周期的全过程。 4.3 验证总计划 4.3.1 所有的确认与验证活动都应当事先计划。确认与验证的关键要素都应在验证总计划或同类文件中详细说明。 4.3.2 验证总计划应当至少包含以下信息: (一)确认与验证的基本原则; (二)确认与验证活动的组织机构及职责; (三)待确认或验证项目的概述; (四)确认或验证方案、报告的基本要求; (五)总体计划和日程安排; (六)在确认与验证中偏差处理和变更控制的管理; (七)保持持续验证状态的策略,包括必要的再确认和再验证; (八)所引用的文件、文献。

新版GMP记录管理规程

新版GMP记录管理规程

鄂尔多斯市金驼药业有限责任公司GMP文件 1.目的:建立一个记录类文件管理的操作规程,强化记录类文件管理,规范各类记录的编写及管理,形成具有企业特色、具有可操作性的、符合GMP要求的记录类文件 2.适用范围:本标准适用于涉及药品GMP实施的相关记录,适用于公司所有记录类文件的起草、修订、审核、批准、印制、分发、培训、执行、保管、撤销、收回、销毁等一系列的管理 3.责任人:所有GMP记录的管理和使用人员对实施本规程负责;各部门负责人负责监督检查;质量管理部承担日常管理和监督职责 4.内容: 1.通则 1.1与本规范有关的每项活动均应当有记录,以保证产品生产、质量控制和质量保证等活动可以追溯。 1.2每批药品应当有批记录,包括批生产记录、批包装记录、批检验记录和药品放行审核记录等与本批产品有关的记录。 1.3产品的销售记录应清楚完整,以便于必要时迅速收回产品。 1.4设备的记录应能反映设备真实的运行状态和检修、维护保养情况,以确认设备的运行可否满足生产要求。 1.5采用生产和检验设备自动打印的记录、图谱和曲线图等应附在批记录中,必须标明产品或样品的名称、批号和记录设备的信息,操作人签注姓名和日期。 1.6如使用电子数据处理系统、照相技术或其他可靠方式记录数据资料,应当有所用系统的操作规程;记录的准确性应当经过核对。 1.6.1使用电子数据处理系统的,只有经授权的人员方可输入或更改数据,更改和删除情况应当有记录;应当使用密码或其他方式来控制系统的登录;关键数据输入后,应当由他人独立进

行复核。 1.6.2用电子方法保存的批记录,应当采用磁带、缩微胶卷、纸质副本或其他方法进行备份,以确保记录的安全,且数据资料在保存期内便于查阅。 2.记录类文件的编制(制订和修订) 2.1编制依据 2.1.1国家法定标准、法规,产品注册文件。 2.1.2国家法规、标准的实施指南。 2.1.3相应的技术标准、管理标准、操作标准。 2.2编制要求 2.2.1记录的标题要明确,能反映该记录的类型、性质。 2.2.2记录要项目清楚、明确。 2.2.3记录的内容要符合GMP的要求,并与其所依据的管理(技术)标准内容一致,关键数据必须反映出来,记录中应含有关键生产步骤的描述。 2.2.4记录应按照操作流程合理编排,根据内容留出合适的空格,以便于填写。填写不同内容要留有适当间隔。 2.2.5设计记录填写方法时,要尽量考虑到如何有效的防止填写错误或差错。 2.2.6记录中涉及的名称、术语、计量单位应采用国家标准,原辅料、产品的名称以最新版的法定标准为准,适当加注商品名; 2.2.7若改变了记录的内容,应申请记录修订。 2.3记录的内容应包括: 2.3.1批生产记录的内容应包括: 2.3.1.1产品名称、规格、批号; 2.3.1.2生产以及中间工序开始、结束的日期和时间; 2.3.1.3每一生产工序的负责人签名,关键工序现场QA的签字确认; 2.3.1.4生产步骤操作人员的签名;必要时,还应有操作(如称量)复核人员的签名; 2.3.1.5每一原辅料的批号以及实际称量的数量(包括投入的回收或返工处理产品的批号及数量); 2.3.1.6相关生产操作或活动、工艺参数及控制范围,以及所用主要生产设备的编号; 2.3.1.7中间控制结果的记录以及操作人员的签名; 2.3.1.8不同生产工序所得产量及必要时的物料平衡计算;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