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通心理学

交通心理学
交通心理学

交通心理学

目录

第一章绪论 (1)

心理学概述 (1)

心理学的研究对象 (1)

相互联系 (1)

心理的实质 (2)

心理的生理机制——神经系统概述 (2)

心理学的门类 (3)

《交通心理学》的发展梗概 (3)

《交通心理学》的研究内容 (3)

本门课程的主要章节安排 (3)

第二章驾驶人的交通特性 (3)

感觉的概念 (3)

感觉对人的意义 (4)

感觉的一般特性 (4)

感受性及其测量 (4)

感受性变化的规律 (4)

错觉 (5)

需要和情绪情感 (7)

机动车驾驶人的能力与技能 (8)

第三章自行车骑行者交通心理 (9)

自行车交通特征 (9)

自行车骑行者的交通心理表现 (9)

自行车交通安全 (9)

自行车交通事故的心理因素 (10)

自行车交通事故的预防 (11)

第四章行人交通心理 (11)

步行交通的重要性 (11)

行人交通基本特征 (11)

行人交通心理 (12)

行人交通事故特点 (12)

保护行人安全的交通措施 (12)

第五章道路交通工程心理 (12)

道路线形设计的交通心理 (12)

道路线形种类 (12)

道路纵断面线形选择 (13)

道路线形设计的心理要求 (13)

道路的视线诱导 (13)

道路视线诱导常采用的措施有: (13)

道路照明的交通心理 (14)

道路交通信号设置的交通心理 (14)

道路交通标志设计的心理要求: (14)

第六章汽车工程心理 (14)

汽车视野 (14)

汽车仪表的视认性 (14)

汽车的操纵装置 (15)

汽车操纵装置的设计 (15)

车内环境对心理和行为的影响 (15)

第七章道路交通事故心理 (15)

交通事故直接原因 (15)

道路交通事故间接原因 (16)

避免驾驶疲劳的措施 (16)

酒后驾驶 (16)

酒后驾车屡禁不止的心理原因 (17)

第一章 绪论

19世纪70年代,心理学从哲学中分离出来成为一门独立的科学,它所以成为一门独立的科学,是因为有自己特定的研究对象——心理现象。

人的心理现象是很复杂的,也是十分丰富多彩的,恩格斯称颂它是“地球上最美丽的花朵。”

对于这种复杂的美好的现象,人们很早就对它产生了兴趣,心理奥秘是有史以来人类就企图认识的重大课题之一,然而由于它的复杂性,虽然对它的研究不断深入,但至今仍不能说对它有了完全清楚的了解,人类对自身心理奥秘仍在继续探索之中。

一、心理学概述

随着现代生理学和生物学的,以及辩证唯物主义哲学和其它社会科学的发展,心理学的研究逐渐明确。心理学是一门研究人的心理现象及其发生、发展规律的科学,是一门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交叉的边缘学科。

二、心理学的研究对象

每一门学科都有自己的研究领域和对象,心理学也不例外,顾名思义,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是人的心理现象。人的心理现象,就是指心理活动经常表现出来的各种形式、形态或状态。

在心理学的研究中,为了研究的方便,一般把复杂的心理现象概括为:心理过程和个性心理特征两个大的方面,每一个方面又分别有许多附属的方面。

???????

??????????????????????????????????????—能力、气质、性格—个性特征信念、理想、价值观等—需要、动机、兴趣、—个性倾向性个性心理特征—意志行动的心理过程—意志过程程—对事物的态度体验过—情绪情感过程记忆和注意伴随其中理性过程想象思维感性过程知觉感觉认识过程心理过程 心理过程:心理过程是心理活动的基本形式,也是心理表现的主要方面。这是普通心理学研究对象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从其活动结构和机制来看,具有人类的共同性、普遍性。

个性心理特征:个性心理特征是指在心理过程的发展中,受一定个性倾向性制约的心理特征的总和。是共性的心理发展过程中的个别差异。是人的心理现象的另一个重要方面,也是普通心理学研究对象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认知过程:认识世界是从感觉开始的。认知过程是指人通过大脑对客观事物的现象和本质进行反映时的心理活动过程。认知过程包括感觉、知觉、记忆、思维、想象等心理现象。

情绪情感过程:人们在认识客观事物的时候,并不是冷漠无情,无动于衷的,而是、怒、衰、惧等情绪情感。情绪情感是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时候基于客观事物与主体需要之间的关系而在人的主体所产生的一种态度和体验。它在人的活动中有重要作用。是心理学要研究的重要内容。

意志过程:人类不仅要认识世界,还要改造世界,这也是人与动物区别之所在。意志是人类自觉地确立目的,支配行动克服困难以实现预定目标的心理过程。是人类改造世界的重要心理因素。它也是心理学所要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

相互联系

心理过程和个性心理特征,体现着人的整体心理活动在“动态-过渡-稳态”方面的相互关系和时相特征。它说明人的个性是在心理过程的基础上形成和发展的;而个性又总是通过各种心理过程表现出来的。反之,已形成的个性心理又积极地影响着心理过程,而使人的心理过程总带有个性的色彩。

三、心理的实质

现代心理学认为:脑是心理活动的器官,心理是脑对客观现实主观能动的反映。心理是脑的机能。任何的心理过程都离不开人体生理的构造!因此,心理存在于一定的生理机制基础之上。

四、心理的生理机制——神经系统概述

神经系统是由众多的神经细胞组成的庞大而复杂的信息网络,联络和调节机体的各系统和器官的功能。在机体功能调节系统中起着主导的作用,直接或间接的使机体的各种功能活动成为整体,以应付内外环境的变化,使得机体得以生存。

从功能上,神经系统可以分为三个环节,即传入、中枢和传出。最基本的构造和功能单位——神经元神经元按功能分为三类:感觉神经元(传入神经元)、中间神经元(联络神经元)、运动神经元(传出神经元)。

(二)中枢神经系统

中枢神经系统包括脑和脊髓,分别位于颅腔和脊椎管内。人的大脑,是中枢神经系统中的最大的结构,左右两个半球,重约1400克,向下观察呈卵圆型。它表面有一层起伏不平的灰色层,称大脑皮层。大脑皮层是脑的最重要部分,是心理活动的最重要的器官。具体结构如图。大脑各部分互相配合形成一个整体,同时各个部分在功能上又有不同的分工,形成许多重要的中枢。

(二)中枢神经系统

中枢神经系统包括脑和脊髓,分别位于颅腔和脊椎管内。大脑两半球各自管理着身体相对的那一半,即左半球主管身体的右半边,右半球主管身体的左半边。人的大脑机能具有不对称性,即心理机能在左右两个半球上表现出不同的优势。通常左半球的机能是阅读和计算,保障连贯的分析性的逻辑思维。右半球运用形象信息,保证空间定向、音乐知觉,擅长对情绪、态度的理解。

左右半球分工合作,优势半球。

(二)中枢神经系统

中枢神经系统包括脑和脊髓,分别位于颅腔和脊椎管内。脊椎呈圆锥状,分布于脊椎管内,功能有两个方面,一方面通过上行和下行的神经纤维束,传导感觉和运动的冲动,把躯体组织器官与脑的活动联系起来,另一方面,完成某些基本的反射活动,如躯体反射和内脏反射。

(三)周围神经系统

周围神经系统是指从脑和脊髓分布出来的通向全身的神经组织,中枢神经系统通过它们对整个机体的活动进行调节和控制。

周围神经系统分为:

躯体神经系统:通向头、面、躯体及四肢的肌肉和关节。

内脏神经系统:通向内脏、心血管和腺体,主管内脏、心血管和腺体的运动。一般不受人的意识控制,亦称植物神经系统或自主神经系统。

(四)神经系统的工作原理

反射是神经系统在调节机体的活动中,对内、外环境的刺激所作出的适当反应。

反射弧是实现反射活动的全部神经结构,它由感受器、传入神经、中枢神经、传出神经和效应器等五个部分组成。反射是神经系统的基本活动方式。反射分为非条件反射和条件反射两种。

1、反射与反射弧

反射弧—为反射活动的结构基础,其组成:感受器、效应器、传入神经、传出神经和中枢。

2、无条件反射与条件反射

无条件反射是指出生后无需训练就具有的反射。它是生来就具备的,有着固定的反射弧。条件反射是指在出生后通过训练而形成的反射。它是在非条件反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一种特定的反射活动,可以形成,也能消退,数量可以不断增加。条件反射的建立扩大了机体的反应范围,较非条件反射有更大的灵活性,更能精确和完善地适应复杂变化的生活环境。

(四)神经系统的工作原理

条件反射是一种信号活动,依刺激物性质的不同,可将条件反射系统分为两种:

3、条件反射的两种信号系统

第一信号系统:由具体刺激物为条件刺激物而建立的条件反射系统。

第二信号系统:以语言中的词汇为条件刺激物而建立的条件反射系统。

五、心理学的门类

基础领域的心理学分支包括普通心理学、实验心理学、比较心理学、年龄心理学、生理心理学和社会心理学等。应用领域的心理学分支主要有教育心理学、劳动心理学、管理心理学、医学心理学、商业心理学、军事心理学、司法心理学、运动心理学、创造心理学、文艺心理学等。前者为后者提供理论依据,后者为前者提供了新的资料,两者相互联系,相互渗透。

六、《交通心理学》的发展梗概

汽车运输的发展,使道路上的车流密度越来越大,道路交通事故日益增多。为保证道路交通安全,需要对产生事故的原因进行分析,对组成交通系统的各要素做具体研究。但是在相当长的时间内,人们侧重于对汽车和道路的研究。20世纪50年代人们开始注意研究人的因素,主要研究驾驶员对交通标志产生的视觉反应特性,研究驾驶员的适应性。直到60年代,美国、日本才对驾驶员的各种特性、在交通过程中的心理活动,以及行人特性和事故心理进行广泛的研究。70年代还开始研究人与车辆的冲突、交通公害与儿童性格形成的关系等问题。

七、《交通心理学》的研究内容

交通心理学研究的是道路交通系统中有关人的心理活动。

道路交通四要素:人、车、路、环境。

道路交通系统:机动车驾驶员、非机动车骑行者、行人、乘客、交通管理者、各种车辆、道路景观、道路线形、交通噪声、交通废气、交通振动等。

研究内容:①驾驶员的视觉、听觉、触觉、平衡觉、情绪、注意力、反应等特性及其与驾驶机能的关系。因为驾驶员获取的交通信息中,80%的交通信息都是由视觉提供的,所以首先要定量地确定视力、视野、视差、视觉阈限、由暗处到亮处和由亮处到暗处的适应性、眩光等各项指标,并要研究驾驶员反应时间的长短与情况复杂程度、训练情况、心理生理状态与疲劳影响等的关系。②道路线形、坡度、道路设施、交通环境对驾驶员的心理作用。通过在各种路线上的行车试验,总结出道路线形各元素之间、线形与环境之间相协调的规律,以指导道路线形设计。在道路设施,如道路照明、交通信号、交通标志等,主要研究道路照明效果,交通标志的大小、形状、颜色、设置地点对驾驶员的心理作用。酒精和药物对驾驶员驾驶机能的影响,以及驾驶员体内酒精含量的检查方法。驾驶员驾驶疲劳的规律、测定方法和指标。驾驶员对外界刺激的适应性的检查方法与考核方法。人的因素造成的事故分析。汽车形状、喷漆颜色、头灯位置、安全设备等对驾驶员产生的心理效果。自行车骑行者在不同交通条件下产生的心理反应与行为的规律。行人过街时的心理状态和行为,行人肇事与本人年龄、性别、过街速度、过街地点及道路宽度的关系。交通宣传方法及其效果。

八、本门课程的主要章节安排

驾驶员的交通心理、自行车骑行者交通心理、行人交通心理、道路交通工程心理、汽车工程心理、道路交通事故心理和道路交通管理心理。

第二章驾驶人的交通特性

一、感觉的概念

人脑对当前直接作用于感受器的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的反映。

感觉的产生:感觉是客观世界的主观形象,是在主体中产生的,是客观世界的模写。

感觉的分析器:感受器,传入神经,皮层和皮层下中枢

外部分析器:视、听、肤(触、压、温度)味、嗅

内部分析器:内脏感觉、运动觉、平衡觉

二、感觉对人的意义

1、获得内外环境的信息。感觉是人认识世界的开端,是一种最简单的心理活动,是初级阶段。

2、感觉对维持大脑皮层处于觉醒状态十分重要。

3、根据感觉的规律安排生活和工作环境,可提高生活质量和工作效率。

三、感觉的一般特性

1、适宜刺激

每一种感受器只对一种形式的刺激敏感,这种刺激叫适宜刺激。感觉的产生需要适宜刺激。

2、感觉后效(感觉后像)

当刺激停止作用后,感觉并不立即消失的现象。

四、感受性及其测量

(一)感受性与感觉阈限

感受性是指人对刺激物的感觉能力,亦即感觉器官对适宜刺激的感觉能力。不同的人对剌激的感受性是不同的。检验感受性大小的基本指标称感觉阈限。

感觉阈限是人感到某个刺激存在或刺激发生变化所需刺激强度的临界值,亦即能引起持续一定时间的感觉的刺激量。

感觉阈限又分为绝对感觉阈限和差别感觉阈限。

(二)绝对感觉阈限

刚刚能引起感觉的最小刺激。

(三)差别感觉阈限

刚刚能引起差别感觉的刺激间的最小差异量。也叫最小可觉差。

(四)感受性与感觉阈限之间呈反比关系

每个人的感受性不会一成不变,感受性会随着个体的变化而不断变化。

五、感受性变化的规律

(一)适应

刺激物持续作用于感觉器官,引起感受性改变的现象。

适应的一般规律:

1)强刺激作用下感受性丧失

2)持续作用的强刺激使感受性降低

3)持续作用的弱刺激使感受性增高

(二)感觉对比

同一感受器接受不同的刺激而使感受性发生变化的现象。

(三)感觉的相互作用

一种感觉在其他感觉的影响下发生感受性的变化。

(四)联觉

一种感觉引起另一种感觉的心理现象。

(五)感受性的发展与补偿

视觉

1、视觉的形成:视觉是由眼接收外界光刺激,通过视神经、大脑中的视觉中枢的共同活动来完成的。外界物体发出或反射的光线,从眼睛的角膜、瞳孔进入眼球,穿过如放大镜的晶状体,使光线聚焦在眼底的视网膜上,形成物体的像。

2、盲点:在视神经穿过的地方,没有感光细胞分布,如果物像刚好落在这里,就不能形成视觉。

光的性质:可见光谱、物体的颜色、视觉分辨力(视锐度,视力)

视觉分辨力是指人眼在观看景物时对细节的分辨能力。

视觉分辨力的计算是:眼睛对被观察物上相邻两点之间能分辨的最小距离所对应的视角θ的倒数。医学上把视觉分辨力简称为视力。通过医学视力表进行测量。

静视力是指人和视标都在不动状态下检查的视力。

动视力是指人和视标处于运动(其中的一方运动或两方都运动)时检查的视力。

汽车驾驶员在行车中的视力为动视力。

值得注意的是,虽然静视力好是动视力好的前提,但是静视力好的人不一定就会有好的动视力。

夜视力:黑暗环境中的视力称为夜视力。

太阳落山前,公路上的照度较高,日落后的黄昏时刻照度明显降低,在由明转暗的情况下,眼睛看东西主要依靠视杆细胞起作用。而视杆细胞的感受性增加缓慢,需要30~40min的时间,才能稳定在一个水平上。由于天黑的较快,而暗适应还没有充分形成,加之打开前灯,恰与周围的光度相等,不能形成对比,因此黄昏时最难驾驶并易出事故。

视野

一般视野:视野是当人的头部和眼球不动时,人眼能觉察到的空间范围,通常以角度表示

色觉视野:不同的颜色对人眼的刺激不同,所以视野也不同。

视距:视距是人在操作系统中正常的观察距离。

视觉适应

暗适应:当我们从明亮的地方走进黑暗的地方,一下子我们的眼睛就会什么也看不见,需要经过一会,才会慢慢地适应,逐渐看清暗处的东西,在这一过程中,视网膜敏感度逐渐增高的适应过程,就是暗适应,也就是视网膜对暗处的适应能力。

明适应:由暗处到亮处,特别是强光下,最初一瞬间会感到光线刺眼发眩,几乎看不清外界事物,几秒钟之后逐渐看清物品。这种对光的感受性下降的变化现象叫明适应,又叫光适应。

六、错觉

一、什么叫错觉

错觉是人在特定的条件下,对客观事物的歪曲的知觉。

常见的有视觉错觉、听觉错觉、嗅觉错觉

视觉错觉的分类:明度错觉、颜色错觉、轮廓错觉、运动错觉、空间位置错觉和明度错觉。

机动车驾驶人的注意

(一)注意的概念

注意:注意是心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指向与集中。

注意概念中的要点

指向性:人的心理活动在某一时刻指向一部分对象,而离开其他对象,表现出心理活动的选择性。

集中性:人的心理活动保持在一定的对象上,并深入下去。集中性使个体的心理活动不仅离开无关事物,而且对无关的活动进行抑制。

(二)注意的功能

选择功能:人脑的信息加工能力是有限的,在同一瞬间,只能加工部分信息。注意的选择功能使大脑选择那些重要的信息进行加工,同时排除其他信息的干扰作用。

维持功能:所谓维持,就是将心理活动维持在一定的对象上,并保持一定的强度。这是人脑进行信息加工的必要条件。

调节与监督功能:当人脑的信息加工从一个对象转移到另一个对象时,注意可使这种转移顺利完成,这就是注意的调节功能。

(三)注意的种类

无意注意:无意注意是事先没有预定的目的,也不需要付出意志努力的注意,又称不随意注意。

有意注意:有意注意是事先有预定的目的,需要付出意志努力的注意,又称随意注意。

有意后注意:有意后注意是事先有预定的目的,但不需要付出意志努力的注意。

(四)注意的特征

注意的广度:注意的广度也叫注意的范围,是指一个人在同一时间里能清楚地把握对象的数量。

注意的稳定性:是个体在较长时间内将注意集中在某一活动或对象上的特性。

当人专注某一对象时,视、听感觉器官会产生周期性的加强和减弱的变化,这种现象称为注意的起伏。注意的起伏是不随意的,是意识很难直接控制的。注意起伏是正常的注意现象,它具有防止疲劳,提高注意稳定性的作用。

注意的分配:是指个体的心理活动同时指向不同的对象的特点。

注意分配的条件:同时进行的活动只有一种是不熟悉的,其余活动都达到了自动化的程度。

注意的转移:是个体根据新的任务,主动地把注意由一个对象转移到另一个对象上。

机动车驾驶人的注意

一、注意与汽车驾驶

汽车驾驶中的注意主要体现在驾驶人的心理活动对道路交通系统特定范围及对象的指向性和集中性。(一)驾驶人注意的特点

(二)驾驶人的注意与安全行驶

(一)驾驶人注意的特点

(1)相对的确定性和动态性

相对的确定性:主要是指特定的道路交通系统。车辆在高速公路正常行驶时,驾驶人的注意范围主要是车辆行进前方的道路状态及前方车辆的运行状态。即使是在城市街道上,驾驶人的注意范围虽然比在高速公路上的注意范围要宽,要注意到行人和其他非机动车辆等,但也不是无原则地随意改变的。驾驶人会凭借驾驶的经验,将注意范围控制在与驾驶活动相关的空间范围。

动态性:随着驾驶活动的继续,驾驶人注意范围也在不断变化。注意范围的变化受到众多因素影响。其中,道路状态、交通状态和环境条件的变化会产生较大影响。

驾驶人这一职业要求有较大的注意范围。因此,要求驾驶人必须控制好注意范围,将注意力控制在与当前交通活动相关的空间范围。这主要受到驾驶人自身知识经验的影响。

驾驶人要很好地控制注意范围,一方面,要加强交通安全知识的学习,交通安全理论要熟记于心;另一方面,在驾车活动的实践中,要不断揣摩积累,吸取经验教训。

(2)注意的指向和集中

驾驶人的驾车活动中,会根据不同的情形,对不同的对象产生指向和集中。

(3)注意分配与转移

在驾驶人驾车过程中,我们把他们注意的信息分为两大类,即车外路况信息(复合信息)和车内操作信息。注意分配的一个重要条件就是当驾驶人同时注意两种以上的对象时,只有其中一种对象是生疏的,而其他注意对象是比较熟悉甚至是非常熟悉的。

(二)驾驶人的注意与安全行驶

驾驶人的注意直接影响着驾驶技能的发挥和安全行驶。安全行车几万里,出事就在一两米。

二、影响驾驶人注意品质的因素

(一)对驾驶工作的浓厚兴趣有利于注意的集中和保持

(二)防止单调的环境分散注意

(三)深刻了解不同交通参与者的行动特点有利于注意分配

(四)劳逸结合,保持旺盛精神状态

第四节需要和情绪情感

一、需要的内涵

需要:是有机体内部的某种缺乏或不平衡状态,是人的一切活动的动力源泉。需要是个体的一种内部状态。它表现为个体对一定生活和发展条件的要求。需要是个体对自身与环境的依存关系的反映。一定强度的需要会使个体产生体内驱力,进而推动个体的行为。因此,需要是形成行为动力的主要的内部因素,是动机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需要的作用

1.需要是个体行为积极性的源泉。

2.需要是个体认识过程的内部动力。

三、需要的分类

按照需要的来源,人的需要可以分为自然性需要和社会性需要。自然性需要即生理需要,维持自己的生存。社会性需要是对维持社会生活、进行社会生产和社会交际的需要,在人的行为中占优势地位。

又可分为物质需要、精神需要。

1.自然性需要是个体维持生命和延续后代而产生的需要,又称生物性需要、生理性需要或生理需要。

2.社会性需要是人类在社会生活中形成,为维护社会的存在和发展而产生的需要。

三、需要的分类

物质需要与精神需要

物质需要是指那些指向社会的各种物质产品,并以占有这种产品而获得满足的需要。

精神需要是指那些指向社会的各种精神产品,并以占有这些产品而获得满足的需要。

四、需要层次理论

情绪情感

情绪和情感就是人对客观事物的态度的一种反映(体验)。

情绪、情感是伴随着认识过程而产生的心理过程,它是人对客观事物反映的另一种形式,即人对客观事物与人的需要之间关系的反映。

情绪情感的区别:

情绪通常是人在自然需要是否获得满足的情况下所产生的体验。情绪的特点是它具有较大的情景性和短暂性,并带有明显的外部表现;

情感是与社会性需要是否获得满足相联系的体验,因此情感一般具有较大的稳定性和深刻性。

情绪情感的联系:

情绪是情感的外部表现,情感是情绪的本质内容,离开具体的情绪表现,人的情感就无从表达,而情绪的变化又往往受情感控制。

在现实生活中,二者很难区分。有些心理学家把情绪和情感通称为感情或者情感。

情绪情感的两极性:

情绪和情感是极其复杂的,但二者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具有两极性,可以按照对比的性质,配合成对;人的情绪情感可以根据发生的速度、强度、紧张度和延续时间的长短分为:

心境:微弱而持久的情绪状态

激情:迅速爆发、激动而短暂的情绪状态,往往伴随明显的、爆发性的外部表现,通常由个人生活中的重大事件引起;

应激:遇到出乎意料的紧急情况时,所引起的一种十分强烈的情绪状态。在这种情况下,人能够果断采取决定、迅速作出反应。

对安全行车的影响

高级情感

人类除了自然需要外,还有社会需要。由于社会需要引起的情感就是高级情感。

道德感:根据一定的社会政治道德标准,评价人的行为、举止、思想、意图时所产生的一种情感体验。

人们对行为社会意义的理解和认识,可使人获得巨大的道德上的满足;

理智感:人在智力活动过程中,认识和追求真理的需要是否满足而产生的情感体验;

美感:对事物和人的美的体验,审美标准。

机动车驾驶人的能力与技能

一、能力的概念

能力是人顺利地完成某种活动所必须具备的,并与活动效率相联系的心理特征。

二、能力的分类

1)一般能力和特殊能力

一般能力是指个人从事一切活动都必须具备的一些基本能力的总和。如观察力、记忆力、思维力、想像力、注意力等。

特殊能力是指为了顺利从事某种专业活动所必须具备的一些能力的总和。如机动车驾驶人的敏锐观察力、认知反应力、机械操作能力等,这些能力对于驾驶活动是必须具备的特殊能力。

二者关系:特殊能力总是在一般能力的基础上形成起来的,特殊能力发展的同时也将促进一般能力的发展。两种能力都必不可少。

2)模仿能力和创造能力

模仿能力是指人们通过观察别人的行为、活动来学习各种知识,然后以相同的方式做出反应的能力。

创造能力是指产生新的思想和新的产品的能力。

3)认知能力、操作能力和社交能力

认知能力是指人脑加工、储存和提取信息的能力,即我们一般所说的智力,如观察力、记忆力、想像力等。

操作能力是指人们操作自己的肢体以完成各项活动的能力,如劳动能力、艺术表演能力等。

社交能力是在人们的社会交往活动中表现出来的能力,如组织管理能力、语言感染力等。

三、能力的结构构成

能力是具有复杂结构的各种心理品质的总和。分析能力的结构对深人了解能力的本质,合理设计能力的测量手段,科学地设定能力培养的原则,都有重要的意义。

斯皮尔曼的“因素理论”;阜南的“层次结构理论”;斯腾伯格的“三元理论”;吉尔福特的“智力三维结构理论”

四、机动车驾驶人的能力

机动车的驾驶活动虽然是一项极普通平凡的工作,但是为了更加安全地驾驶机动车,机动车驾驶人的能力还是有其必要的要求的。

技能

一、技能的概念

技能是指人们通过练习而获得的动作方式和动作系统。技能也是一种个体经验,但主要表现为动作执行的经验。技能作为一种活动的方式,有时表现为操作活动方式,有时表现为心智活动(智力活动)方式。

二、驾驶技能

驾驶技能是指机动车驾驶人驾驶车辆的专业能力。机动车驾驶人驾驶车辆是通过一系列的操作动作来完成的,主要包括:通过眼、耳等感受器获取交通信息,由脑做出判断和决策,用手控制车辆运行方向,用手和脚变换车速,并根据需要操纵灯光、喇叭、雨刷等附属装置。

通过训练,机动车驾驶人掌握各种操作动作并使各种操作动作按照交通情况的变化,相互配合与协调,构成驾驶动作系统,便形成了驾驶技能。因此,驾驶技能是人们顺利完成汽车驾驶操作的动作系统,是通过训练而获得的。

三、驾驶动作的准确性

驾驶动作的准确性主要表现在:

1)驾驶动作的方向;2)驾驶动作的幅度;3)驾驶动作的速度;4)驾驶动作的力量。

这几个方面驾驶动作的协调活动,才能达到准确的要求。

驾驶技能的形成,需经历相互联系的三个阶段:

1)掌握局部动作阶段。2)初步掌握完整动作阶。3)动作协调和完善阶段。

经过三个阶段的训练,驾驶技能基本形成。

标志驾驶技能形成有以下特征:

1)一系列局部动作联合成一个完整的动作系统。2)多余动作和紧张状态的消失。3)视觉控制作用的减弱和动觉控制的增强。4)行动方式灵活性得到提高。

第三章自行车骑行者交通心理

自行车交通在我国的特殊地位:中国是世界自行车王国。

自行车交通优点和缺点并存决定了它是我国大城市公共交通的辅助和补充,它具有明确的使用范围。宏观上,自行车交通仍有存在下去的需求;但客观上却又存在管理的真空状态,缺少对自行车交通的合理组织和管理。另外,电动自行车地位的合法化,电动摩托车的见缝插针,增加了非机动车管理的难度,成为新的挑战。

自行车交通特征

1) 简单的人机交互的交通方式;2) 短程性及动力递减性;3) 动态平衡的交通方式

①从自行车的结构来看,自行车轮胎与地面接触的面积很小,仅凭前后两轮着地点的支撑,不管是静止或运动状态都很难直立平衡。

②从“人——自行车系统”的形式来看,人的质量大于自行车的质量。人骑上自行车后,由人和自行车构成的“人——自行车系统”的重心就比较高。这就对系统的平衡提出更高的要求。

4) 行驶蛇形轨迹5) 无有效的安全防护

无论何种形式的自行车,都缺乏类似汽车、飞机、轮船等交通工具的驾驶室和座舱设备。骑车人暴露于外界,无论是生理上还是心理上都缺乏安全的防护,极易受到外界环境的影响和干扰,弱势心理明显。

自行车无安全防护装置的特性,同样也容易受气候等自然条件的影响,如雨、雪、风、沙、雾、严寒、酷暑等。受这些因素的影响,自行车骑行者的弱势心理会加强。

6) 前方空间知觉准确、后方空间知觉不足

前方几乎没有视野盲区。无观后镜,后方视野严重不足。骑车人只有一边骑车,一边转头,方可观察后方情况,既不方便也不安全。

7) 轻便、灵活、经济、适用、绿色环保

①车身轻、操作灵活,基本不受道路条件制约,可在各种道路和狭窄街巷中骑行,是门到门的交通工具。

②价格低廉,使用费用低,用途广泛,适用性强。

③不用燃料,无废气,无噪声,纯绿色交通工具。

自行车流交通特征

自行车流作为自行车的群体,具有一下特点:

①群体性②潮汐性③离散性④并行、赶超现象

自行车骑行者的交通心理表现

求快抄近心理:畏惧心理、离散心理、从众心理、习惯心理、其他心理表现:①注意力易分散②情绪冲动③好奇心理

自行车交通安全

1)自行车交通事故类型

①正常行驶中的碰撞;

自行车的蛇行运动轨迹使其即便是在正常行驶状态下也有与其他车辆发生碰撞的可能。其与机动车同方向行驶,容易发生尾随性碰撞或侧面刮碰;当自行车逆行进人快车道时,容易与机动车迎头对撞。这两种碰撞,在城区大多数是自行车拥挤时,发生在自行车与机动车混行的道路上,或是骑车人冒险进人机动

车道,在郊区,多发生在路面较窄,机动车会车时,驾驶人未注意避让引起的,这类事故夜晚较多。

②横穿道路时的碰撞;

自行车在行驶中常常表现出很强的随意性,骑行者横过道路时的突然猛拐,可能与上下行两个方向的机动车辆碰撞。这种情况下,机动车驾驶人对突然出现的自行车,缺少思想准备,常常来不及采取相应的安全措施。这类事故多发生在中央无隔离设施的道路上。

③主次交叉点的碰撞;

在城市道路中,支干路交叉点特别是一些胡同里弄和道路的交叉点,由于城市建筑的遮挡,视野严重受限。这时,自行车突然从小路或胡同中冲出,极可能与主路上的其他车辆相撞。胡同、里弄和支路与干道的交叉处,又大多缺少标志、标线等交通控制设备,即使有也往往是对机动车有效,而对自行车的约束很小。因此,这类事故的比例在我国也是比较高的。

④左转弯时的碰撞;

自行车在路段上或交叉路口上左转弯时,主要是与同方向直行或右转弯的机动车相撞。特别是在实行两相位信号控制或无信号控制的路口,由于双方不注意避让或抢行造成的。

⑤公交进出站时发生的碰撞;

由于城市中的公共电汽车站,设于道路右侧边缘,在道路不很宽的情况下,一般都要侵占自行车道。在公共电汽车停靠站或起步进人机动车道时,会与自行车多次交叉或交织,影响自行车的行驶路线,在相互躲闪、超越或争抢路线的过程中,常常会发生事故。

⑥其它碰撞;

自行车与自行车相撞,自行车与其他非机动车相撞,自行车与行人相撞,也是道路上常见的现象。特别是在没有自行车专用车道时,这种碰撞更加频繁。

自行车交通安全

自行车骑行者违法行为的表现:由于骑行者对自行车的行驶状态具有完全而主导的控制地位,所以骑行者在自行车交通事故中同样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骑行者的违法行为主要有以下表现:

①危险骑行:主要表现是超速行驶、相互追逐、打闹嬉戏、双手离把、攀扶车辆和逆向行驶等。

②违规转弯:提前转弯。还没有进人路口就开始拐,有人提前30米~50米,有人甚至提前100米。

不伸手示意。转弯前没有任何表示,特别是在人多、车多的上下班高峰时和没有交通警察指挥的路口。

不向后望。转弯时不管不顾,突然猛拐,似乎一切都以我的意志为转移(买东西、找人等),不给他人(特别是汽车)反应时间。强行转弯。总是急急火火要抢到汽车前头过去才舒服,不是主动让机动车先走,而是要汽车让他先行。

③违规乘载:骑车带人、车把挂物、用自行车运载超宽超重货物等。

④侵占机动车道:侵占机动车道,使机动车正常行驶受到了限制。这种情况常常是因骑车人想超越其他自行车,而非机动车道没有可供超越的空当。骑车侵占机动车道,极易被行驶的车辆撞倒。

⑤不符合骑行条件:身体有缺陷者,如手脚不灵便,耳聋听不见机动车、非机动车发出的声音信号,或者色盲对交通信号无反应,他们易使机动车驾驶人形成错觉而做出错误判断。

不满12岁的儿童骑车,缺少交通安全常识,身体尚未发育成熟,四肢长度不够,骑行时臀部离开坐垫,用两脚跳跃式蹬车,自行车左右摇摆,更增加了自行车的不稳定性,一遇到情况,他们常常不知所措,容易摔倒,危险性极大。

⑥酒后骑行:饮酒后,人的思维、记忆力、肌肉运动和语言联系等都会受到影响。醉酒后,会出现话多、头疼、神志不清、视力下降、反应迟钝、动作不连贯等情况,对速度、距离的判断也出现失误。酒后的骑行者,常常胆大无比,摇摇摆摆,左右动态幅度很大。有的眼光呆滞,对道路上的交通情况视而不见,甚至主动往机动车或障碍物上冲撞。有的酒后失态,狂躁、暴怒、哭泣等情绪异常。

自行车交通事故的心理因素

(1)、骑车人对可能发生的危险状况,作了错误的预测;

(2)、骑车人自己精神涣散,思想麻痹,注意力不集中;

(3)、骑车人对可能发生的危险的预测和假设虽然都正确,注意力也很集中,但对可能发生的危险状况进行了错误的判断,或者采取的措施不当;

(4)、骑车者互相争道,自行车与机动车争道;

(5)、骑车人所表现的过激行为。

事故的发生与骑车人的心理行为状况虽然有很大关系,但事故往往不是单方面的。就心理行为来说,它与机动车辆驾驶人员的心理行为也有密切关系。

自行车交通事故的预防

从自行车的交通特点上看,虽然有不少因素影响安全问题,但统计表明,自行车交通事故多是由于骑车人注意不够,或是忽视交通法规等原因造成的,纯属自行车机械原因造成的事故很少,所以,自行车交通事故的原因,关键取决于骑车人的心理条件和与环境的适应。

(1)、骑车人提高自己的认识能力。

(2)、骑车人应具备相应的判断能力。

(3)、采取措施得力。

(4)、为自行车交通提供良好的设施与管理条件。

第四章行人交通心理

步行交通的重要性

在道路交通系统中,行人交通成为其重要的组成部分,步行则是人们最基本的交通行为方式。无论交通工具多么发达与方便,步行环境多么不好,人们步行的交通方式都不会消失。

我国交通的特点是混合型交通,而行人又是交通活动中最薄弱的环节,行人交通一般都被看成是不太重要的因素,历来对行人管理缺乏有力的措施。

因此,我们需要分析研究行人交通特性、行人交通心理,以寻求有效的途径和措施去科学地解决行人交通问题,使步行达到安全、便利、舒适、连续、持续五项质量标准,而且这对于预防和减少行人交通事故,有效地处理好城市行人交通问题,改变城市交通面貌,减少交通阻塞,进而实现道路交通的安全、畅通和高效具有重大的意义。

行人交通基本特征

1)行人交通的基本参数

①步行幅度(步长)指行人两脚同时着地时,脚尖至脚尖的距离。行人步幅的大小,与行人的年龄、性别、身体状况、心理状态、出行目的、行程距离、道路状况、天气等因素有关。其中,年龄和性别是两个最基本的因索。

②步行速度(步速)步行速度同样受性别、年龄及身体状况的制约,以及受出行目的、行程距离、交通密度等因素的影响。此外,大街两侧的商店、引人注目的广告、橱窗、装潢、豪华建筑等,都会使行人速度降低,甚至止步观望,造成行人交通阻塞。

2)行人过街的一般特征

行人过街的行为方式。行人横越街道有单人穿越和结群穿越之分。依据对实际情况的研究,单人穿越街道,一般有三种情况五种类型。

待机过街:即行人等待汽车停驻或车流中出现足以过街的空隙,再行过街。

抢行过街:即车流中空隙虽小,过街人冒险快步穿越。

适时过街:即行人走到人行横道端点,恰巧遇到车流中出现可以过街的空隙,不需等待,随即穿越。依据行人过街的行为表现,可分为五种类型:

正常型、中途停驻型、中途加快型、中途放慢型和不稳定型。

行人利用车流间隙过街,需要有个等待时间。行人等待过街时间的长短取决于汽车交通量、道路宽度和行人条件。

随着等候时间的延长,行人的焦虑也越来越严重。冒险穿越的欲望和可能性也逐渐增大。

行人交通心理

1)行人的一般交通心理

(1)行走路线的心理(2)行走中的停顿心理(3)步行的一般心理。

儿童交通心理:

①很难客观理解和正确估量周围环境②缺乏在道路上安全步行的技能和习惯③意识不到隐藏在周围环境中的危险④偶合行为⑤注意力分配差

老年人交通心理:

①年老体衰,体力不足,缺乏耐力②生理机能衰退,视力听力不灵,反应迟钝③动作平衡性、敏捷性降低④固执、顽固的坚持过去的经验⑤过分自信,做事以自我为中心⑥经常对年轻人的行为不服气

行人交通事故特点

(1)行人往往是直接的受害者;

(2)学龄前儿童和老人最容易成为事故的受害者;

(3)多发生在行人横穿机动车道路时:①横穿机动车道;②在道路上游戏、作业;③在路边行走等交通情形。

(4)多发生在人行横道附近、交叉路口;

(5)多发生在夜幕降临时分及夜间。

保护行人安全的交通措施

(1)加强安全宣传教育,提高行人交通守法和安全意识

(2)改善道路及交通安全设施等交通环境,保障行人安全

(a)设置人行道。

(b)设置行人过街设施。①人行横道;②人行天桥;③人行地道。

(c)设置行人交通信号与安全岛。

第五章道路交通工程心理

道路线形设计的交通心理

道路线形种类

道路线形是指道路中心线的空间描述。道路线形刻分为2个方面:

平面线形:道路中心线在水平面上的投影:①直线②圆曲线③缓和曲线

纵断面线形:道路中心线在垂直面上的投影:①直线②凸型竖曲线③凹型竖曲线

道路设计的线形选择

直线线形的优点:①线形简单,行车距离最短;②视距良好,视野开阔;③具有较大的超车距离;

直线线形的缺点:①驾驶人对迎面来车的距离和速度估计较困难;②路线笔直单调,容易引起驾驶人思想松懈和疲劳;③夜间行车容易受到对向车灯影响,造成眩目;

长度有一定限制。最大直线路段长度L=20*设计车速

道路平面线形选择

圆曲线的优点:①设计容易,能较好利用地形,线形变化自然,减少工程量;②方向变化自如,行车时侧向呈动态景观;③线形富于变化,不易疲劳;④具有合理视线诱导作用;

平曲线的缺点:①离心力导致车辆驾乘人员不适;②如果曲线半径过小,易导致车辆侧滑,甚至冲出路外,造成事故;

平曲线设计应注意:弯道半径、曲线长、超高、加宽;

道路平面线形选择

缓和曲线的优点(作用):①使车辆从某一曲率的路线过渡到另一曲率的路线时,曲率变化柔和、连续、自然,离心力变化平稳、有节奏,从而减小驾乘人员的不适;②同时也使驾驶人从容的操纵方向盘,顺利完成转向动作;

缓和曲线的缺点:①设计施工较复杂;②造价;

道路平面线形选择

纵坡的影响:①行车安全性方面;②修筑道路和运输经济性方面;

竖曲线的影响:①凸形竖曲线;②凹形竖曲线;

道路纵断面线形选择

道路线形设计的心理要求

●道路线形应保证司机可靠发现前方线路情况,及时正确的判定路线变化,防止视觉曲折和紊乱;

●道路线形应与道路环境景观配合协调,具有连续性和平顺性,清晰美观、富于变化;

●道路平纵线形组合应合理,消除路线扭曲、视线曲折、缓和离心力变化带来的不适;

●道路具有夜间和气候不良条件下行驶的视觉条件和环境设施。

道路的视线诱导

道路视线诱导的目的:尽量使道路线形的视觉形象明确清晰,对道路前方隐蔽地方能给予线形提示,诱导驾驶人安全驾驶。

道路视线诱导常采用的措施有:

1)加强道路线形的明确度:

采用物理或者光学的方法,突出道路边缘线,强化车辆行驶的轨迹,提示前方道路线形变化情况:

①路缘带:采用浅色路缘石铺砌②护栏:路侧护栏、中央分隔带护栏③交通标线:作用与路缘带类似2)道路线形提示与警示:

①道路沿线的垂直要素及其强化:

对驾驶人的视觉有强烈的影响,因此能科学的利用道路沿线的垂直要素,达到视线诱导的目的;道路沿线的垂直要素主要有:森林的边缘、山腰、树木、路灯、路堑边坡、护栏、标志、岩壁、建筑物等。

②视觉警告措施:

闪光信号灯、反光导向标志等

3)道路能见性的补救措施:

①在双向通行的凸形竖曲线路段或者通视困难的弯道上,无法辨清前方线形和对向来车时,应在这一路段设置中央分隔带,双向分行,避免占道、避免超车;②凸面镜

道路的视线诱导

道路的视觉指标是道路视野宽度和空间视觉深度;视距是驾驶人对道路前方完全能看得到的距离;

在道路设计中涉及的视距有:①停车视距;②超车视距;③会车视距;

道路的视距保证

道路交叉口的基本方式

交叉口是路网中道路与道路、道路与铁道、道路与其它交通设施的交叉点。种类较多,常见有平面交叉口、立体交叉口等;

交叉口的视觉要求:

不管哪一类交叉口,最主要的视觉要求是使驾驶人能迅速地分辨出分流、合流、横穿交叉口的地点,正确识别前方交叉设施及交叉口的行车情况。

道路交叉口的视觉要求

平面交叉口设计的视觉要求:①易识别性;②明显性;③明确性;

立体交叉口设计的视觉要求:①通行便利;②方向明确;③视觉条件良好;

道路照明的交通心理

道路照明的作用

道路照明的重要作用是给夜间行车的驾驶人提供获取必要视觉信息的基本条件,防止由于视觉信息不足而引发交通事故。同时,夜间道路照明也增加和保证了驾乘人员的舒适感。

道路照明的视觉要求

为保证夜间行车的舒适性和安全性,必须使驾驶人能准确明显地获得视觉信息及其变化,即道路上的障碍物,行人的状况,道路的线形结构、岔道及其位置,路面情况,车辆运行情况等;

道路照明的交通心理

露天道路的照明

①灯杆式照明;②高杆式照明;③悬索式照明;④栏杆式照明;

道路照明的交通心理

隧道的照明

①隧道的视觉问题:

隧道前、隧道入口、隧道内部、隧道出口

②隧道照明设施的设置:

a)基本照明b)入口照明c)出口照明

道路照明的交通心理

从线形设计上防眩:①弯道②凸型竖曲线:短时会车③立体组合曲线

中央分隔带防眩:①足够宽的中央分隔带②防眩板、防眩网③植树防眩

道路高差防眩、车头灯防眩措施

道路交通信号设置的交通心理

道路交通标志设计的心理要求:

①视认性:使人一看就理解其含义②醒目性:能吸引道路使用者的注意③单义性:图形文字在意义上不能有多种解释④通用性:符合本国文化特点,兼顾国际通用性

道路交通标线

颜色、视认性、视错觉运用

道路交通信号

含义明确、相位设计合理、安装设置合理

第六章汽车工程心理

汽车视野

直接视野:从挡风玻璃看到的视野范围;

影响因素:风窗玻璃面积、风窗立柱、风窗玻璃透光率和反射率、驾驶座椅、车体构件的位置尺寸、驾驶室形状;

间接视野:从后视镜看到的视野范围;后视镜的位置和大小,靠枕构造和驾乘人员头部位置;

雨刮视野:透过雨刮器工作范围的视野范围;雨刮器的大小、工作性能、可靠程度;

汽车视野盲区的消除和改善:1、强化后视功能2、改良车型设计3、引入新科技手段

汽车仪表的视认性

汽车仪表是汽车视觉信息源之一,一般汽车上的仪表有车速表、里程表、电流表、水温表、燃油表、

机油压力表,对于气压制动的还有气压表等。

汽车仪表的设计牵涉很多问题,如仪表形状和样式的设计、指针设计、刻度设计、照明设计、仪表字体设计以及仪表板设计。

汽车的照明装置

汽车的操纵装置

手、脚的特征和操作力

在驾驶人和汽车构成的人机系统中,驾驶人的驾驶活动主要靠四肢控制操纵装置,使汽车安全运行。因此,操纵装置的设计和设置必须符合手脚运动的特点和规律。

脚的运动特征

①运动的范围:脚的活动主要是膝关节、小腿和脚掌的运动。

②脚部动作的力量:脚部动作的力量与人体的姿势、脚的位置和方向有关。坐姿有靠背支撑时,脚部力量最大。踏力分布。

汽车操纵装置的设计

1)方向盘的设计:①方向盘直径②倾角和转向力③方向盘轮缘形状④方向盘灵敏度

2)汽车踏板的设计

3)汽车变速器操纵杆设计

汽车的室内空间和座椅

室内空间:①确定车内长、高、宽度比②车室前后玻璃倾斜角③凸形车门形状,增加车内空间④减少轮胎装置空间,以增加脚部空间

驾驶座椅设计:①驾驶座椅尺寸②座椅靠背设计(一点支撑、二点支撑)③稳定的坐姿和坐垫设计④驾驶座椅的缓冲性能⑤座椅安全带

车内环境对心理和行为的影响

车内环境主要指振动、噪声、空气调节(温度)、空气污染等。主要表现为长时间驾驶和乘坐的舒适性。

①振动:来源、人体反应

②噪声:种类、影响

③车内空气:温度、空气污染

第七章道路交通事故心理

交通事故直接原因

事故发生时引起驾驶人行为过程中的错误,如感知错误、判断错误、反应错误等。

驾驶人感知错误

(1)影响感知错误的因素

刺激物的特点:适宜刺激、足够的强度

感觉器官的特点:感觉阈限、对比、后像等

(2)感知错误的主要表现:①注意不当②视觉阻碍与干扰

驾驶人判断不准确

(1)造成判断不准确的原因:①感知材料不全面、不正确;②知识经验不足;③侥幸心理;④思想方法和思维品质有缺陷。

(2)驾驶人判断不准确的主要方面:

①对距离的判断:对迎面来车距离和相遇点位置的判断;②对速度的判断:速度适应性对速度判断的影响;对迎面来车速度的判断;对本车速度的判断;对相对速度的判断;③对超车时机的判断:四类超车方式;影响超车时机判断的因素④对道路线形的判断:弯道错觉;坡道错觉。

驾驶人反应不恰当

(1)影响反应及时性的因素:接受刺激的感觉器官;刺激物的强度;刺激物与背景的对比度;产生反应的运动感官;机体的状态。

(2)影响反应准确性的因素:客观刺激物的强度;技术熟练程度;交通情况复杂程度;反应操作的复杂程度;对反应操作效果估计不足。

道路交通事故间接原因

疲劳驾驶:驾驶员在连续行车后所产生的生理、心理功能以及驾驶操作下降的现象称为驾驶疲劳。

当疲劳出现时,常常会有腰酸背痛、眼睛模糊、手指和身体不灵活、反应和判断速度缓慢等现象,即身体信号。

疲劳过程是渐进的,因而驾驶效能也是渐渐地下降。

疲劳过程的渐进性

驾驶员在夜间驾驶车辆时,最容易产生疲劳的时间多在早上五、六时左右,此时段的事故发生数是其他时段发生的事故的250%。

驾驶疲劳的产生原因:1、睡眠不足、睡眠不规律和睡眠障碍。2、驾驶时间长短。3、时辰及气候条件。

4、车内外环境。

5、道路及交通条件。

避免驾驶疲劳的措施:①合理控制驾驶时间。一般每日开车总时间应不超过6小时,最长不得超过10小时。连续驾驶不得超过4小时。②必须尽量保证正常的睡眠。根据试验得知,驾驶员一天驾驶超过10个小时以上时,如果睡眠不足4.5小时,则事故率最高。睡眠是消除疲劳,恢复体力最好方式。③行车中适时做些消除疲劳的运动,洗洗手和脸也有提神作用。还应当调节一下座位和椅背、吃清淡食品、多喝点水。当然最好的办法还是立即停车休息,切莫昏昏然而肇事。④在行车中,眼晴不要老盯着公路的中心线,在保证安全的条件下视线经常变换,应当给驾驶室通通风、降低驾驶室温度,过了段时间下车在路边放松一下自己。⑤适度听音乐。一定要适度,因为“一心不可二用”。人的意志集中力会因外界各种程度不同的冲击而削弱或丧失。人的大脑中枢如果更多地接受与处理外界信号时会过早或加重疲劳。因此,切不可把听音乐作为消除疲劳的唯一方法。⑥提高驾驶员的交通安全意识和职业道德观念,也是有效防止疲劳驾车的一个绝招。只要驾驶员心中装着交通安全和交通法规,并落实到行动上,就会自觉抵制疲劳驾车行为,确保行车安全。

酒后驾驶

酒后驾车是导致道路交通事故的重要危险因素之一。

酒精进入人体后,其主要毒害作用是对大脑等高级神经系统功能的抑制。

酒精对人脑的作用过程可以分为三个阶段:兴奋期:轻微眩晕,语言增多,逞强好胜,口若悬河,夸夸其谈,举止轻浮有的表现粗鲁无礼,感情用事,打人毁物,喜怒无常。绝大多数人在此期都自认没有醉,继

续举杯,不知节制。共济失调期:出现一系列运动和精神障碍。表现为反应迟钝,动作笨拙,步态蹒跚,语无伦次,发音含糊,呈现典型醉态。昏迷期:深度睡眠状态。表现为脸色苍白,皮肤湿冷,口唇微紫,心跳加快,呼吸缓慢而有鼾声,瞳孔散大。严重者昏迷、抽搐、大小便失禁,呼吸衰竭死亡。

酒后驾车的行车特点:①方向控制不稳,忽左忽右。②在道路交叉口不能按信号灯提示自如操作,遇红灯停不住或者紧急刹车,绿灯亮时不能及时启动。③车速忽快忽慢。缓慢行驶时,长时间占道不让行,不该停车时停车,快速行驶时,该停的时候停不住。④超车时过度跨出中心线,换挡动作不协调。

酒后驾车的事故特征:①冲撞静止物,如交通安全设施、隔离带、灯杆、树木以及静止的车辆等。②行驶中受眩光影响严重,视力恢复迟缓,与对面来车发生正面碰撞。③看错道路,将车开出路外,或冲出车道。

④事故多发生在晚饭后至夜间的时间。⑤大部分事故属重大交通事故,后果严重,死亡率高。

酒后驾车屡禁不止的心理原因

吸烟、药物等其他因素

(1)吸烟对安全驾驶的影响

尼古丁和焦油会大量消耗人体内维生素B12,导致视力减弱;吸烟的诸多动作易分散驾驶人注意力。(2)药物对安全驾驶的影响

其实,服药后驾车的危险性决不低于酒后驾车。

在我国《道路交通安全法》中明确规定:“服用国家管制的精神药品或麻醉药品不得驾驶机动车。”其原因也是为了避免因所服药物破坏中枢神经系统的正常工作,以此来减少各类交通事故的发生。

心理学课程学习心得体会

心理学课程学习心得体会 在假期中,我通过校视通学习了《教育心理学》这门课程,通过学习这门课程,我学到了很多专业知识,也对学习中的很多方面有了新的认识,下面是我学习的心得体会:教育心理学是一门介于教育科学和心理科学之间的交叉学科,它的研究对象是教育过程中的心理现象和规律,包括受教育者的各种心理现象及其变化和发展规律,以及教育者如何通过这些规律对受教育者进行行之有效的教育。本学科的研究有助于促进整个心理科学的发展,对教育实践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同时,这也是心理学专业的学生必修的一门专业课,在整个心理体系中占有重要的位置。 教育心理学主要分为四个模块,一是学习的本质,二是学习的过程,三是影响学习的因素,四是教学与管理。其中,学习与学习理论是学科的核心内容之一。它既介绍了学习的本质,并对不同的流派提出的学习理论进行了详细的介绍。我认为这部分内容相当重要,它让我开始了对学习的思考,第一次去尝试理解人类是怎样学习的。行为主义、认知派、人本主义、构建主义等对人类的学习作出了不同的解释,其中的很多观点都让我产生了强烈的共鸣。在佩服和敬仰这些伟大的心理学家的同时,我学会了用辩证的方法来看待问题。他们提出的理论基本都能在某一方面对问题得到很好的解释,但也必然会在某些方面有所欠缺。仔细深入的思考可以给我们很多启示,对我们的学习有重要的指导意义。但是,同时我们也可以看到在人类学习机制的探索之路上仍然有很多未解之谜。 关于认知领域的学习过程和行为领域的学习过程,我主要学习了六个方面的内容:知识的学习、学习策略的学习、能力和创造力的培养、动作技能的学习、学习的迁移、品德的形成。这是对认知领域和行为领域的学习过程的详细介绍。这几方面的内容都是很实用的。而且我个人对这方面的内容比较感兴趣,所以很喜欢学习这部分的知识。 掌握知识是学生学习的主要任务,也是学校教育的核心内容之一。知识的定义,知识的分类,知识的表征形式,以及元认知和概念学习,这些关于知识学习的内容让我对"知识"二字有了不同的认识,有种恍然大悟的感觉,没学习之前虽然觉得自己很清楚什么是知识,但却不能用准确的文字表达出来,学习了教育心理学后才知道知识是指存在于语言文字符号中的信息,或者说是主体在与环境相互作用而获得的信息及其组织形式。学习了这门课程后,感觉到自己的专业素养提高了,能用心理学的一些术语和理论来解释学习中的一些现象。在不经意间就会把所学的理论知识和现实联系起来,尝试着从教育心理学的观点去理解、解释。

实验心理学试题

题型 一、填空题(本大题共11小题,每空1分,共15分) 二、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0小题,每题1分,共10分) 三、多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0小题,每小题2分。全对得2分,多选、错选、 漏选均不得分,共20分) 四、名词解释(本大题共4小题,每题4分,共16分) 五、简答题(本大题共5个小题,每题6分,共30分) 六、实验设计题(本大题9分) 一、填空题 1. .反应时是一个专门的术语,不是指反应的时间,而是指刺激施于有机体之后 到明显反应开始所需要的时间。 2. 基于感觉阈限的操作定义,费希纳设计了三种测量感觉阈限的方法 即最小变化法、恒定刺激法和平均差误法。这些方法后来被统称为 传统心理物理法 3. 由于信号检测论在感觉敏感性与反应偏向之间作出区分,因此,它 能够分析不同被试、不同操作条件下的反应敏感性;同时,还能够分 析操作的恶化是因为敏感性下降,还是因为反应偏向的变化,并根据 这些分析的资料对操作进行改进。 4. 接受者操作特性曲线,简称ROC曲线,在心理学上又称为感受性曲 线,这就是说,曲线上各点反映着相同的感受性,它们都是对同一信号 刺激的反应,不过是在几种不同的判定标准下所得的结果就是了。

5. 从量表有无相等单位和有无绝对零点来分,心理量表可分为顺序量表、等距量表和比例量表 . 6. 匹配法是使实验组.和控制组中的被试属性相等的一种方法。 7. 排除法是把额外变量从实验中排除出去。 8. 研究课题的来源通常有四个方面:实际需要,理论需要、个人经验、前人的研究与文献资料。 9. 实验的外部效度是指实验结果能够普遍推论到样本的总体和其它同类现象中去的程度,即实验结果的普遍代表性和适用性。 10.对偶比较法是把所有要比较的刺激配成对,然后一对一地呈现,让被试者对于刺激的某一特性进行比较,并作出判断:这种特性的两个刺激中哪一个更为明显。 11. 听觉掩蔽指两个声音同时呈现时,一个声音因受到另一个声音影响而减弱的现象。掩蔽现象大约有三种情况:纯音掩蔽,噪音掩蔽以及噪音与纯音对语言的掩蔽。、 12. 短时记忆的容量十分有限,一般为7±2个组块。所谓组块,是指将若干小单位如字母、联合而成熟悉的、较大的信息加工单元。 13. 听觉定位是指利用听觉器官判断发声体的空间方位。 14. 从不同角度观看一个熟悉的物体时,虽然这个物体在视网膜上的映像都不相同,但是我们仍把它知觉为一个恒常的形状,这一现象被称为形状恒常性。 15. 许多深度线索只需要一只眼睛就能感受到,刺激物所具有的此类特征称为单眼线索,主要是指:遮挡、、。 16. 实验心理学的主要先驱之一费希纳,在1860年发表了巨着《心理物理学纲要,他在这部着作中探讨了心理量和物理量之间的。 17. 差别阈限法或差异阈限法、是制作等距量表的一种间接方法方法,

交通心理学教学大纲

《道路交通心理学》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说明】 课程编号:21317007 课程名称:道路交通心理学 课程性质:专业必修课适用专业:道路交通管理专业学生 学时数: 51 其中:实验/上机/实训学时:25 【教学目的和要求】 教学目的:“道路交通心理学”的教学对象是道路交通管理专业二年级学生,课程主要包括课堂讲授、作业练习和实践讨论等三个部分。本课程的教学目的:通过教学,使学生了解和掌握各类交通参与者心理现象和行为的特点、产生过程及其发展规律,研究和探讨交通工程、交通管理和交通警察队伍建设等方面的心理学问题,在提高交通警察队伍心理素质的基础上,正确运用心理学的有关原理和知识指导交通管理工作,并为保障交通安全畅通、预防和减少交通事故提供心理学依据。 教学要求:“道路交通心理学”是研究人们在道路交通活动中的心理现象和行为规律的科学,教学内容较为抽象。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当运用多种现代化教学手段和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进行教学,以增强教学的直观性;在传授道路交通心理学理论知识的同时,要联系交通管理工作实际引导学生理解所学理论知识,注重教学的实践环节,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际交通问题的能力;坚持启发式教学方法,积极引导学员独立思考,努力调动学员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道路交通心理学”课程的许多内容涉及到生理、心理方面的知识,因此,在学习《道路交通心理学》之前,学生应具备一定的知识面以及普通心理学方面的基础知识,还应具备一定的逻辑分析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协调合作能力和实验操作能力。 【课程学时分配】 教学形式 专题讲授能力训练合计教学内容 第一章绪论 1 1 2 第二章机动车驾驶人的感知觉 3 3 6 第三章机动车驾驶人的注意 2 2 4 第四章机动车驾驶人的情绪、情感与意志 2 2 4 第五章机动车驾驶人的个性心理 2 2 4 第六章职业驾驶人的甄选 2 2 4

教师心理健康培训心得体会

教师心理健康培训心得体会 这次我参加了教师心理健康培训,受益匪浅,感想颇多.心理健康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也是当前学校教育面临的新任务和新要求.在现今的学校里,如何看展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呢?我想就此问题谈谈自己从这次培训中获得的体会. 一、通过学习使我认识到了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意义. 心理健康教育是一种时代的要求.良好的心理素质是人的全面素质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未来人素质中的一项十分重要的内容.《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确定心理健康教育的总目标是:提高全体学生的心理素质,充分开发他们的潜能,培养学生乐观、向上的心理品质,促进学生人格的健全发展.心理健康教育的具体目标是:使学生不断正确认识自我,增强调控自我、承受挫折、适应环境的能力;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和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对少数有心理困扰或心理障碍的学生,给予科学有效的心理咨询和辅导,调节自我,提高心理健康水平,增强自我教育能力.在中小学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是我们学生健康成长的需要,是推进素质教育的必然要求.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可促使教师更新教育理念,促进学生主动发展,形成完善的人格;有利于提高德、智、体、美、劳教育的成果;有利于学生心理障碍的排除、心理疾病的防治和精神健康的维护.因此说,开展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具有重要的意义. 二、心理健康的内涵 心理健康,是指一种良好的心理或者精神状态.心理健康这个概念,

既代表心理健康,当然也代表着它的反面——心理问题.围绕着心理健康开展的教育,我们称之为为心理健康教育.从班主任的职责来看,班主任要当好学生的心理保健医生,促使他们身心健康的发展.这是因为心理健康是班级德育工作的一个组成部分,班主任做好心理健康教育,才能够全面地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和全面素质.心理健康内涵的核心是自尊.所谓自尊是指学生中间,或者指某个个体中间,对自己或者对自我一种积极的肯定的评价,体验或态度.老师们都很重视对学生自尊心的培养,因为学生如果自尊就可以成为自强、自立、自信的年轻一代,因此自尊的问题最重要. 三、正确区分学生不同的心理状态 一般来说,人的心理状态可以分为三种:正常状态、不平衡状态与亚健康状态,与这三种心态相应,其社会行为方向也表现出十分重要的特点. 在没有较大困扰的情况下,学生的心理处于正常状态之中.这种状态之下,学生的行为基本上预期价值观体系、道德水平和人格特征相一致,是一种健康或者优秀的状态. 第二种状态是不平衡状态.一旦发生了扰乱正常生活、引起人们消极情绪的事件,如受到挫折、需求得不到满足等,就会进入一种不平衡状态,这里指学生处于挫折、焦虑、压抑、恐惧、担忧、矛盾等状态.一般来说,学生在生活过程中会不断地经历各种不平衡状态,这是不可避免的甚至是必要的.积极主动而不是消极被动的面对不平衡状态才会带来发展或者成长的契机.教育在某种程度上就是要不断打破

心理学课程心得

心理学课程心得 在上这门课之前,我从没有接触过心理学,我印象中的心理学就是通过人的肢体语,表情上的一些表现来剖析人的心理,通过暗示催眠别人等等,或许高深的心理学也确实是这样。通过这门课程我发现,其实心理学离我们的生活很近,它就是我们在平时生活中的心理变化等等我们都会遇见的问题。虽然我并没有从这门课里学会看透人心、催眠别人,但是我就得它真的可能是我性格,甚至是人生转折点,我并没有就那个知识点去剖析一些心理学的问题,只是就心理学课程给我的无限帮助来谈谈我的感受。当我们把感觉到的事物的属性综合起来,产生了对事物的全面的反映, 我们有了知觉,进而有了认识。在形成认识的过程中,有太多的环节,而这些环节我们并不是每个都了解,所以对于刚刚发生的事或刚刚认识的人,我们会有太多的误解。信息的整合首因效应、近因效应、晕轮效应、社会刻板效应、定势效应等等影响我们对人的深入了解。“以貌取人”大概就是这样出现的吧。我不是一个以貌取人的人,但一个人的第一印象确实影响了我的态度,或许每个人都会因为一个人的举止行为去评判他的性格,决定是否和其交谈,或者是否和其交朋友。但是,大多数时间里,感官会欺骗我们。就像《大染坊》里的那个老板,他扮成一个乞丐去其他店家,伙计从衣着上评判了他,认为他是乞丐,不可能买得起布,就用低价羞辱他,他却因此低价买入了大量的布,使这家店损失惨重,生活中也有很多这样的例子。我以前并没有注意这些问题,这会使你损失大量的好朋友和机会。从这我学会了不能从表面去评判别人,只有当你真正认识他以后,你才能知道他是否会像表面那样你不愿成为朋友,或者他将成为你后半生的挚友。不要让你最好的朋友因为你的第一印象而错过。 上过那节关于睡眠的课之后,我才发现原来我的睡眠一直是不规律而且效果很差的。我总是注意哪些细小的声响,哪些声音总使我很难入睡,所以我会等其他人入睡后再睡,而这样又会造成睡眠的无规律,而且无规律的睡眠又会使睡眠质量下降,很长时间里我的精神状态都不好。需要注意力集中的时候总是不能集中,而睡觉的时候又会集中注意力于睡眠上,结果越是这样就越睡不着。通过心理学发现,睡眠中,人完全没有意识活动,而注意的集中性是指心理活动或意识在一定方向上活动的强度或紧张程度。集中的注意力结果就是意识活动兴奋或紧

实验心理学试题及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1×30=30分): 1.以下哪种方法不是费希纳在心里物理学中创造的感觉测量的方法(C) A 最小可觉差法 B 恒定刺激法 C加因素法D 平均误差法 2.由刺激所引起的知觉大小是该感觉系统的K值与刺激强度的对数之积,这是(A)定律 A 费希纳定律 B 韦伯定律 C 史蒂文森定律 D 艾克玛定律 3.构成实验的三大要素中不包括(C) A 变量 B 假设 C 结果 D 控制 4. 2×3×4×3有(B)个自变量,共有(D)个水平 A 3 B 4 C 9 D 24 5.想要有效的消除源自实验者效应和被试效应的额外变量的干扰,最有效的方法是(A) A 双盲法 B 恒定法 C 随机化法 D 统计控制法 6.历史上第一个反应时实验是由(B)实施的 A 唐德斯 B 赫尔姆霍茨 C 卡特尔 D 冯特 7.下面哪项实验是应用的开窗实验技术(B) A 短时记忆的信息提取实验 B 字母转换作业 C 心理旋转实验 D 短时记忆视觉编码实验 8.以下哪个是差别阈限的操作定义(C) A 刚好能够引起心理感受的刺激大小 B 刚好能引起差异感受的刺激变化量 C 有50%的实验次数能引起差别感觉的两个刺激强度之差 D 有50%的实验次数能引起反应的刺激值 9以下哪项不是注意的研究方法(A) A信号检测范式 B 提示范式 C 搜索范式 D 双任务范式 10被试内设计用来专门解决顺序误差的方法是(C) A 随机化技术 B 匹配技术 C 平衡技术 D多基线设计技术 11影响实验内部效度的被试因素有(A) A 评价忧虑 B 期望效应 C 投射效应 D 刻板效应 12对于涉及两个变量的试验资料,由于每个变量的总变异既包含了“自身变异”又包含了“协同变异”(是指由另一个变量所引起的变异),须采用(C)法来进行分析才能得到正确结论 A 方差分析 B 重复测量方差分析 C 协方差分析 D 回归分析 13因变量的主观指标主要是指(D) A 反应速度的差异 B 反应的难度 C 反应速度 D 口语记录 14要求特征的典型例子是(C)

我国交通学心理研究现状与展望

我国交通学心理研究现状与展望 转自:信阳师范学院学报:哲社版200001 作者:赵国祥李永鑫河南大学教育科学学院,河南开封475001 1998年《世界灾难报告》表明,自汽车问世以来,世界公路交通事故已造成3,000 万人丧生,每年至少有50万人死亡,1,000多万人受伤,而且随着公路交通的发展,汽车流量的增加,从现在到2020年,世界交通事故导致的死亡人数将高于呼吸道传染、结核病和癌症所导致的死亡人数。报告还指出,发展中国家交通事故死亡率远高于发达国家,占世界交通事故死亡人数的70%,且这一比例逐年增高。公路交通事故给发 展中国家每年造成的经济损失约为530亿美元,几乎相当于他们所接受的援助总额, 从而严重地制约着其经济发展。我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每年约有5万一6 万人因交通事故死亡,直接车物损失约为4亿元人民币,若加上死亡赔偿、伤害医疗 和误工等费用,损失更是惊人。 各国的研究都惊人地表明,在导致交通事故的所有因素中,人是最重要的因素。因而,如何从心理学的角度来预防和控制交通事故的发生是人们普遍感兴趣的课题。在过去若干年中,我国学者在这方面也做了大量的工作。 一、我国交通心理学研究的现状 在我国,交通心理学的建立虽比较晚,但经过学者们的共同努力,这一领域的 研究也取得了较大成绩。从内容上看,主要进行了以下几方面的研究。

1.理论探讨。何存道对交通心理学的有关研究方法和问题进行了介绍,基本上勾画出了交通心理学的大致轮廓[1]。杨鑫辉着重对驾驶适性理论中的若干问题进行 了探讨[2]。金会庆等对近年来的研究热点“危险感受理论”作了较全面的阐述 [3]。 刘志宏则对国外的驾驶员性向测验及其发展作了介绍[4]。 2.研究方法。韩玉昌等将数学中的多变量图分析法引入驾驶员心理品质的检测 研究中,具体形象地再现每个驾驶员心理品质变量的整体关系,取得了成功[5]。韩玉昌还对肇事驾驶员和安全驾驶员的简单反应时检测数据进行了一系列数学处理,提 出了驾驶员反应时间的检测方法、数学处理程序和推荐的标准值[6]。 3.生物节律的研究。裴剑涛等依据生物节律理论的原则和方法,运用PC-1500 型计算机对445例肇事司机的生物节律周期进行了计算机分析,结果表明司机的生物 节律周期与汽车交通事故无关[7]。这一结果与美国学者帕尔美1997年对112,560 件机动车交通事故进行生物节律周期分析的结果相一致,从而为有关生物节律理论的争论划上了一个圆满的句号[7]。 4.驾驶疲劳研究。赵长城等运用客观指标与主观评价相结合的方法,对上海市长途客运公司的8名男性驾驶员的生理心理反应进行了随车测定。结果表明,随着驾驶时间的延续,驾驶员的肌电值显著下降,反应时间增加,疲劳症状出现,疲劳感觉递增。每运行2小时,驾驶疲劳都显著加重,且各生理心理指标间相关显著[8]。

学习心理学的心得体会精选

学习心理学的心得体会精选 通过12天心理学的学习培训,我将会不断的提高心理学的理论知识,同时我也会把三位老师交给我们的方法很好的运用到实践中去,不断的学习成长,争取做到在尊重他人的同时,我好,你好,世界好。 有句话说的非常好好:搬开别人脚下的绊脚石,就是为自己铺路。 在新世纪的征途上,既面临难得的机遇,又面临严峻的挑战。 当今是个知识大爆炸的时代,知识更新速度特别快,老师如果不积极学习,就会被时代远远的甩在后面。追求知识是老师们应该树立的新观念。知识经济时代老师应该具备的素质一是较高的理论修养;二是广博的知识储备;三是良好的做人品质。现代老师应该牢固树立的一个重要观念就是终身学习的观念。老师只有不断的学习新东西,不断地更新自己的知识结构和知识内容,这样才能更好的的驾驭新时代的任务。良好的观察力是老师更好的教育好每一个学生的重要条件。因此,我感觉老师必须善于观察学生。不仅仅是观察学生,观察身边的人,同时也包括观察自己。俗话说"人贵有自知之明",而"自知之明"离不开自我观察。良好的自我观察力能够是你及时的发现并抓住自己的缺点和不足,对自己做出客观的评价,以便在工作中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扬长避短、在不断的自我调节中完善自己。掌握正确的观察方法就要学习有关的心理学方面的知识,向有经验的老师学习,同时要注意时时刻刻锻炼自己的观察力。另外还要注意到,同事们和领导也在时时刻刻观察自己。"以人为本,感情留人"。就是要跳出狭隘老师

的局限,在教育学生过程中要倾注心血、倾注感情,在教学过程中,既要关注学生获取知识的能力,又要关注他们的情感态度,尊重领导和同事们的个性,了解他们的思想、感情和心理状态,关心他们的个人生活和健康,实现团体目标和个人目标的和谐统一,做到个人和团体一起成长。,团结和谐的人际关系和工作环境,使大家能够心情舒畅地工作。只有有了感情这个重要的基础,一个组织才能始终保持人与人之间的密切联系和合作,才能把人心凝聚起来,形成合力。在教学中客观公正地对待每一个学生,不搞厚此薄彼,不搞亲亲疏疏,要倾注心血,热情待人,平等待人,善意待人,真正把一个班级建设成为温暖的"大家庭"。 总之,学习心理学,不仅对我个人有很大的帮助,对我在教学 中也有很大的帮助,我会尽我所能学好心理学这门功课,努力做到三赢。 每个人都渴望更清醒地了解自己,也渴望看清别人,我也不例外。在学心理之前我感觉心理学是一门神秘的学问,能够了解自己的行为,也能够能够理解别人行为背后的意义。但在学习心理学的这段时间以来我更加科学的认识到了心理学的含义,我被其中的奥妙吸引,它是实实在在的科学,并没有很多的虚幻的东西在里面。 在我看来,无论我们正在从事什么工作,或者我们什么都不做,只是安静地坐在那里,我们的心理活动从来都没有停止过。心理学存在于我们生活中的无时无刻,心理活动贯穿于我们的整个人生,从出

恋爱心理学课程心得报告

《恋爱心理学课程心得报告》——浅谈我的爱情观

浅谈我的爱情观 内容摘要: 爱情这一自古至今永恒的话题,总存在于每个人的心中。它或如火一般激烈;或如水一般柔情;或如繁星一般灿烂。它可以给你带来甜蜜,可以给你带来温馨,但也会带给你一些或多或少的烦恼。所谓爱情,即尊重、理解、关心、责任。在这个过程中,我们需要学习,需要磨练。也希望每个人在爱情的历程中,以爱开始,以情相守。 关键词:浪漫、责任、成长 曾读过诗经中质朴的对爱情的描写“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曾读过泰戈尔的经典诗句“世界上最遥远的距离,不是生与死,而是我站在你面前,你却不知道我爱你。”曾读过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的名言“每个恋爱中的人都是诗人。”曾看过经典爱情悲剧《罗密欧与茱丽叶》感受到爱是伟大的,爱是幸福的,有人说爱情是场冒险,赌注是一生的幸福。其实,爱情是每个人都必需经历的过程,在爱的过程中,学会承担一种责任,逐渐成长,逐渐找到自己人生的坐标。 一、学习《爱情心理学》之前 在学习《爱情心理学》这门课之前,我对爱情没有一种具体的了解,可能就单纯的很喜欢电影或电视剧里浪漫的情节,或者是里面帅气的明星;可能就是小说中那些幸福的情节描写或者是其所宣扬的刻骨铭心的爱情;可能就是看着身边一对一对小情侣们的甜蜜和温馨。于是,对那些美好的几乎纯粹的爱情十分向往。我一度认为在爱情中,我需要的男朋友就应该是一个接近于白马王子的人。他至少要关心我,宠我,包容我的坏脾气,他必需温柔体贴,懂得保护我,不能三心二意。同时,他要处处让着我,不能跟我吵架,在意见不统一的时候要听我的,

不能逼我做我不想的事情,在生活中必需有责任心,有担当,成熟稳重……总之我要的就是一种趋近于完美的爱情。当然,我还有对生活习惯的强烈要求,我需要我们的兴趣爱好也一样,行为习惯也不能相差太大,例如,我希望他不抽烟,不喝酒。如果他之前有这样的不良嗜好,我希望他能够改正,我想如果他很爱你就一定会为你改变。同时对待事情的看法也要相差不多,因为他毕竟是要和你共度一生的人,我想我苛刻的要求只是为了在爱情的长跑中能够不在中场退出,能够胜利到达终点,能够有被人羡慕的爱伴随着我们的一生直到永远。 二、在学习《爱情心理学》之后 在上完课后,我又重新认识了爱情,同时也渐渐发现在爱情的历程中,有太多的东西需要我们学习,所谓爱情,即尊重、理解、关心、责任。这四个词看似简单,却字字铿锵有力。这包涵了太多太多的东西,这使我对爱情又有了新的理解和感悟。在爱的过程中我其实考虑自己的部分实在太多了,我的种种要求近乎苛刻,种种希望近乎太完美,在现实的条件下,这种童话爱情是不可能存在的。在生活中,我们有太多的困难需要我们克服,我们不是活在没有现实的真空中,爱情是需要相爱的人互相共同努力,共同创造的,你不能忽视这些问题,你可以有自己的想法和要求,但这一切都必需建立在现实的基础上,脱离实际的爱情,是不会长久存在的。 在课堂上,老师为我们解答了爱的释义,Love这一单词的含义是这样的:L——Loyal——忠诚,O——Observant——用心,V——Valiant——勇敢,E——Enjoyment——喜悦。其实在整个爱的过程中,首先,我们要对爱情忠贞,在一起就代表一种责任,一个没有忠贞的爱情就是形同虚设,忠于爱情,才能有甜蜜而长久的相守。其次,我们需要用心面对这一感情,用心去爱,用心去体会,用心去创造,努力用心的营造属于只有你俩的爱情天堂。然后,我们还需要一颗勇敢的心。爱情需要勇敢,需要坚强,需要你勇敢的为自己的爱情打拼,勇敢的

管理心理学学习心得

管理心理学学习心得 通过学习《管理心理学》,让我学到不少的心理学知识,受益匪浅。 管理心理学是运用普通心理学提示的人的心理活动的一般规律,并使之在管理活动中具体化,了解人的心理活动规律是管理的一个重要方面。人是企业主体,是人、财、物诸生产要素中最重要的要素,因而也是管理的核心。管理心理学以分析组织中人的心理与行为为重心。人是一切事业的基础,人是管理的基础,也是所以需要管理的原因及目的。现代管理的特点之一就是强调以人为中心的管理,要做到这一点,就应该掌握人在管理过程中的心理活动的规律。而管理心理学就是研究管理过程中人的心理活动规律的一门学科,因此,学习管理心理学的知识,不仅有助于管理者掌握管理过程中人的心理活动的规律性知识,而且有助于管理者树立以人为中心的管理理念。 管理心理学的研究原则:1、客观性原则:管理领域中的一切心理现象都是一种客观存在的事实,它是和活动的外部条件和内部条件互相联系的。2、联系性原则:人的心理现象与外部环境的刺激、主体的状况和反应活动紧密地联系着。3、发展性原则:世界上的万事万物都是处在运动与发展之中,所以管理心理学的研究也要贯彻发展性原则。 管理心理学研究的方法:1、观察法:是在日常的不作人工干预的自然和社会情况下,有目的有计划地直接观察组织中人的行为的研究方法。2、实验法:是研究者有目的地通过严格控制或创设的条件,主动地引起被试者的行为变化。3、调查法:是通过搜集各种有头材料间接了解组织中人的心理活动的方法。调查的方法有谈话法、问卷法等。4、测验法:是根据预先制定的标准化的测量表对人的心理品质进行测量的方法。5、个案法:也叫案例法。 学习管理心理学的意义:1、有助于管理者树立以人为中心的管理理念。2、有助于物质奖励与精神奖励的统一。3、有助于提高劳动生产率。4、有助于加强政治思想教育工作。 其中,我觉得在《管理心理学》中,沟通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沟通:指在管理中发生的、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人或群体,通过一定的联络渠道,传递和交换各自的意见、观点、思想、情感与愿望,从而达到相互了解、相互认知的过程。而人与人的沟通有着很多特殊性:主要是通过语言来进行的;不仅限于信息的交流,而且包括情感、思想、态度、观点等的交流;交流动机、目的、态度等心理因素有着重要的意义;会出现特殊的沟通障碍。因此,不管是面对上司或下属,只有良好的沟通,才能使事情进展顺利。以上是我学了《管理心理学》以后的一些肤浅的归纳和心得。深深体会到管理心理学的博大性和必要性,以后将更加注意将管理心理学在工作中的应用,不断地学习理解,使之更好的为工作带来成功。 管理心理学学习心得(2): 总觉得心理学是一门玄奥的学问.这种想法主要源自于少年时代读书中的惊讶与崇拜,如诸葛孔明的空城计,赵子龙将军的偃旗息鼓, 诸如此类的等等.经过简单初步的管理心理学学习,还是有一点收获,算是揭开了玄奥的表皮.关于管理心理学,我觉得它是把心理学的知识应用与分析,说明和指导管理活动中的个体和群体行为的工业心理学分支.它能有助于调动人的积极性,改善组织结构和领导绩效,提高工作生活自量,达到提高管理水平和发展生产的目的.管理心理学,中国古代就有.孙武在《孙子兵法》一书中就写道:道者,令民与上同意也,故可与之死,可以与之生,而不畏危.孙武强调领导与下属之间意愿协调一致的重要性,这在今天看来也是十分重要的管理心理学原则.行军打仗是一件很严肃的事情,要有绝对的纪律素质.所以自古以来军队都有从大至小的建制,都有系统的监督和执法人员.但汉飞将军李广带的部队就没有,李广才气天下无双.他的才气在他带兵的奇特方略上表现的格外突出.他行军不按建制不成行列;驻扎不按建制,各随其便;夜间不打更巡逻;大帐很少使用文书.军队的战斗力

教学心理学心得体会

《教学心理学》心得体会 通过一学期的课堂学习和翻阅课本,我对《教学心理学》这门课程有了一定 的了解和心得。 教学心理学主要有十二个内容组成;即什么是教学心理学;教学的基本原理;教师心理;教学设计;教学策略;知识教学;问题解决教学;创造力发展与培养;规范教学;教学环境;教学管理和教学评价。 教学心理学是心理学的一个分支学科,也是一名处于形成之中的新兴学科。 教学心理学是研究教学情境中各种心理现象及其规律的学科,和教育心理学不 同的是,教学心理学尤其注重探讨依据学与教的心理学原理科学设计和安排教 学活动的原理、策略和技术。 最主要的是,我明白了教学心理学和我们学过的教育心理学是不同的,教育心理学是研究整个教育情境中的心理现象及其规律的科学,教学心理学是教育心理学的一个分支,只涉及教学情境(主要是课堂教学情境),非常详尽。 教学心理学主要研究范畴是学校教学情境,研究主题是教与学双方(主要指师生),研究的根本目的是揭示教学情境中主体的心理活动、心理特点和心理规律。 在教学心理学上课期间,很多老师针对在教学中可能会出现的问题与我们即将成为教师的学生进行了深刻的分析,对我们日后的教学提供了很多案例分析;也有老师在针对教学过程中的一些心理学历史进行了详细的解释,因为我也是心理学专业的学生,所以当老师讲到一些和其他心理学课程有关的知识点的时候也能帮助我回忆比如社会心理学和发展心理学有关的知识点,这也帮助我对这两门课程的知识点的巩固,加深了我对这两门课程的学习兴趣。 教学,即上课,是老师授课,学生听课而共同完成的双边活动。它既有传授知识和技能的严格严肃性一面,也有获得知识提高能力的活泼活泛性一面。说白了,课堂教学就是一种师生间的沟通和交流;一个是以知识传递为表现形式的信息交流;一个是以心理共鸣为影响特征的情感沟通。由此,信息交流在情感沟通的教学氛围中进行,同时激起并维持感情在传授知识和技能的过程中得以发生发展。其良好的心理影响,是构成和谐统一的最佳课堂教学情境因素。 我们作为师范类学生,在未来的工作中将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主要的

实验心理学期末模拟试题

2013年大学二年级上学期期末模拟试卷 实验心理学 一、单项选择(共20分) 1. 心理物理法的创始人是() A.冯特 B.费希纳 C.高尔顿 D.艾宾浩斯 2.使用直线内插法计算阈限的方法是() A.极限法 B.平均差误法 C. 阶梯法 D. 恒定刺激法 3.实验中,疲劳可使阈限_____;若存在期望误差,在递增法测定时,阈限会______。() A.降低偏低 B. 升高偏低 C. 升高偏高 D. 降低偏高 4.如果想要研究“早上和晚上背书的记忆效果,哪个时刻点更好?”,则书籍内容是( ) A.自变量 B.因变量 C.额外变量 D.无关变量 5. B反应时间之所以比A反应时间长,是因为前者的加工过程比后者的加工过程多了() A.辨别刺激过程 B. 比较刺激和决策反应过程 C.选择反应过程 D.辨别刺激和选择反应过程 6. sone 量表的制作方法是() A.对偶比较法 B.二分法 C.差别阈限法 D.等级排列法

7.在信号检测实验中,属于正确反应的是() A. Y/N B. FA C. n/SN D. CR 8. 心理量是物理量的幂函数,这叫做() 定律定律定律定律 9.以下公式表示错误的是() A. V=1/α B. P(Y/N) +P(n/SN) =1 C. d′=Z 击中-Z 虚惊 D. β=O 击中 /O 虚惊 10.以下说法错误的是() A. 心理上的主观音高与声音刺激的频率和强度有关 B. 在ROC曲线上的点距离偶然事件对角线越近,分辨率越强 C. 反应时间作为反应变量,会随刺激变量和机体变量的不同而变化 D. 统计决策理论是信号检测论的数学基础 11.( )标志着现代心理物理学的开始。 A.最小变化法 B.史蒂文斯的幂定律 C.平均差误法 D.正误法 12.请找出下列说法中错误的一项() A.人耳接受的声音频率范围为1000~3000赫 B.一个sone是指40分贝时1000赫的纯音声音刺激的响度感觉

2021年心理学学习心得体会范文

最近学习了皮连生的教育心理学,通过学习,使我进一步了解到教师职业的神圣,同时也感责任的重大,在此心得体会范文。下面是为大家收集整理的心理学学习心得体会范文,欢迎大家阅读。 心理学学习心得体会范文篇1 现代心理学是我很感兴趣的一门学科,我有种不用逼自己去专心听课,而是那种不由自主被老师所吸引的感觉。可见心理学真的有它的魅力所在! 通过这两个学期的心理学学习,我的性格,为人处事的方式,甚至价值观都语上的安慰,以缓解轻度的心理上的问题,也许这些“微乎其微的事”不值得一提,但从小的行为的改变,可以看到心理学课对我大的影响。可以毫不夸张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开始学会如何去关心他人,处理事情时开始考虑的周到了些。逐渐开始观察、理解朋友的心理,情绪上的变化,并力所能及的给予一些心理上的疏导,和言的说心理学的学习使我无论从文化知识上,还是从自身修养上我都进步了不少,在这个过程中,我也在不断地成长着。 我还学会帮助他人,想别人所想急别人所急。例如,在我门国家,解决农民问题事关重要,而研究农民的心理特征和需要以及不同地区农民的心理差异,不仅能够因地制宜引导和教育农民,提高农民素质,而且有助于激发农民的积极性和接受新科技的兴趣。在家庭里面,要教育好子女,就得充分了解孩子的个性倾向、兴趣喜好、认知能力和感知能力,从而培养孩子健康的心理素质,良好的道德品质,综合的适应社会发展的能力。 古人云做人“每日三省吾身”,“人贵有自知之明”,说的是人要不断认识自己。那么就要分析自己的心理特征、人格结构、能力兴趣、兴利除弊,开发潜能,激发天然创造力,解除烦恼,指导工作和生活。运用心理学知识,分析某个人的气质、性格、能力、动机、需要、思维、思想等,分析某个地域人的素质和特征,就会深刻的认识一个人或一个群体,就会减少误会和冲突,更好地协调关系,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增进心理健康。 但是,真正对心理学了解的却并不多,包括我与跟我一起来心理学的同学。大家提到心理学可能首先想到的是心理咨询,或是心理医生,脑子里可能会浮现出心理医生医治心理变态的场景,然后病人好了,心理医生自己却变态了。心理学可以说是大家都比较关心的,但大家都不是十分的了解。 心理学是一门心灵的学问,更是一门教人心理健康心灵愉悦的学问,在心理学的学习中收获到的决不仅仅是知识,更是一种心理态度与心理境界。心理学鼻祖弗洛伊德有句名言,“爱和工作是人生中最重要的两件事”,或许这正是心理学带给他的,也是心理学将会带给我们人类的。 虽然我选修的心理课结束了,但我对心理知识的学习却还没有结束。它能带给我们的也很有限,但是更多的东西得靠我们自己去悟,去体会。懂得爱自己跟别人的人才能真正领悟到世间的有情。或许现代心理学跟我以后的职业没有什么

心理学心得体会15篇

心理学心得体会15篇 心理学心得体会(一): 学习这次课程之后,我对心理学有了必须的了解,以前觉得很神秘的一些心理现象虽不能透彻理解,但也不会像以前一样感到茫然;培训过程中我最喜欢的一句话就是听他想说的,说他所想的。 经过这次培训,使我进一步学会了更好的审视自我、审视身边人,更好的去观察身边人的情绪,了解身边人的心理,理解身边人的需求;心理学不但让人更好的学会应对自我,也让人更好的学会与别人相处;人无远虑必有近忧,身处这个信息高速发展的时代,工作环境变迁、身边人员流动变得习以为常,为了更好的工作,更好的与别人相处,这就要求我们必须更好的适应环境变化,了解身边不断变换的人的心理,学会更好的方式与身边人交流;人与人相处、沟通,理解是融洽相处的前提。可是这些知识从前无论生活中还是工作中都被自我有意无意的忽视了,经过几次培训中教师深入浅出的讲解,对我的帮忙和触动十分大。不仅仅对此刻,在学习过程中学到的知识和感触也会深远的影响到我的今后生活和工作。 今日的生活是昨日的延续,在今后的生活和工作中继续学习心理学的文章和书籍必将成为我生活中的一部分,知识的积累、前人成功经验的总结、失败经验的教训的反思,都会更有助于我们更好的生活。 人生学无止境,经过这次的培训学习,几位教师的精彩讲解,不

但对自我是个提升,对以后的生活和工作也是很好的帮忙,感激公司为我们供给这样的培训机会 心理学心得体会(二): 各位教师、各位同学、各位朋友,大家早上好今日有幸第一次能以这样的身份站在那里,与大家分享心理学学习的心得体会,我首先要感激我们的李春红教师、黄崇教师,是他们的悉心教导和鼓励支持,才让我有这样的机会取得让自我满意的成绩。 回顾心理学的学习历程,最初与心理学结缘是因为复杂的夫妻关系和紧张的亲子关系。我们夫妻常常为了鸡毛蒜皮的小事争论不休,而女儿的叛逆更让我不知所措,我陷入了持续焦虑而不能自拔。这时候我接触到心理学,尝试用心理学的方法和实践经验来帮忙自我解决问题。最初的效果并不明显,可是随着时间的推移,我逐渐发现生活中很多事物正悄然变化。 我感觉到夫妻关系变融洽了,因为我学会了用九型人格去剖析彼此。我了解到我是完美型,而我老公是和平型,我学会了换位思考。更让人欣喜的是我与女儿也开始正常沟通了。因为我明白了女儿在抱怨的时候,并不期望我一味地灌输所谓的成功经验和正确的价值观,而只是需要我的倾听,而倾听作为心理学最普遍的咨询技能是我们平时应对亲人时最难做到的。正如孩子常常说到的:我们学校有心理课,我周围各种心灵鸡汤,我真的被你的唠叨烦死了……而倾听让女儿深切地感受到我对她的理解和尊重,以及相信她有本事解决自身的问题。说到那里,我很想问问在座的各位,你们学习心理学的动机是什

实验心理学题库整理版

一、准实验设计 准实验设计:未对自变量实施充分的控制,但使用真实实验的某些方法整理、搜集、统计分析数据的研究方法。 单组时间序列设计 1.设计方案:对一组被试先进行周期性测量,之后引入实验处理X,然后再进行一系列周期性的测量。比较插入实验处理前后测量的变化趋势,从而推断实验处理是否产生效果。 2.优点:1.可以较好的控制“成熟”因素对实验处理效果的影响。在O1~O8的系列测量过程中,相邻两次测量的时间间隔基本相同,可以认为在每个时间间隔内“成熟”的发展基本相同。2. 可以有效的控制测验因素的干扰。由于每个被试的成绩都是经过反复测验而得到的一系列结果,这样就能够降低由于只做一次测验而出现的有偏样本成绩的概率,可以有效地减少测量偏差。3.缺点:1、由于无对照组,因而不能有效地识别和控制伴随实验处理发生的偶发事件的影响,不能排除那些与实验处理同时出现的附加变量的影响。2、多次实施前测往往会降低或增加被试对实验处理的敏感性,从而在被试身上产生作用而影响其实验处理后的测量成绩。 4.注意事项:1、研究中要保持实验情境的相对稳定,减少不必要的条件变化对实验结果的干扰。 2、通过单组时间序列设计实验不能得到最后的、确定性的结论,如果想得到肯定的因果关系结论,应选用有控制组参加的实验设计。 3、由于研究中对实验条件控制不是很严格,因此研究者应充分考虑那些突发的或随意事件,详细记录研究中伴随的各种事件,这有利于对结果作出更符合实际的科学评估和解释。 单组相等时间样本设计 1.设计方案:对一组被试连续抽取多个相等的时间样本,即选择完全相等的多个时间段,在其中的一个时间样本中实施实验处理,而在后续的另一个时间样本中并不实施实验处理,并通过对两种时间样本的观测分数之间的差异分析来比较实验处理的准实验设计。 2.数据分析:可对结果做三方面的检验:1.处理条件与无处理条件间的比较,以考察存在处理效应的可能性;2.分别在有处理条件下和无处理条件下考察时间因素的简单效应,这主要是分析研究中的时间效应或顺序效应; 3.分析实验处理与处理顺序的交互效应,以考察在时间序列中不同处理的不同效应。 3.优点:在控制影响内部效度的因素方面是完全有效的,如能较好控制“历史”作用的影响。 4.缺点:1.采用单组设计,实验处理后再重复进行做过的测验可能会增加或降低实验处理实验安排中,实验处理的间断出现会使被试产生新异感,并暴露实验目的,由2.的敏感性。. 此产生实验的霍桑效应。3.实验的重复进行也会产生一系列的顺序效应。 多组不相等组前后测设计 1.设计方案:先将实验组和控制组接受前测,然后给实验组处理,再对这两组被试进行后测。 2.优点:首先,增添了控制组,从而控制了历史、成熟、测验等因素的干扰。其次,前测可以了解实验处理实施前的初始状态,从而也就对选择有了初步的控制。 3.缺点:1.实验组与控制组是不对等的,因而选择与成熟、选择与实验处理的交互作用可能会降低效度。2.不能证明实验处理的长期效应。 多组不等组前后测时间序列设计 1.数据分析:方法1.求出实验组和对照组的前测成绩的平均数,以及实验组和对照组的后测成绩的平均数;然后求出实验组前测成绩和后测成绩平均数的差异,以及对照组前测成绩和后测成绩平均数的差异。采用独立样本的t检验对实验组差值和对照组的差值进行比较。方法 2.回归直线方程。 2.优点:1.既能对一组的一系列的观测成绩的变化趋势进行了解,也能对两组的前测和后测的系列观测成绩的趋势进行比较,以估计实验处理的效果。2.实际使用较多的一种比较完善的准实

教师心理学培训心得(精选4篇)

教师心理学培训心得(精选4篇) 教师心理学培训心得一:教师心理学培训心得这次参加了学校教师心理健康培训,受益匪浅,感想颇多。我想就此问题谈谈自己从这次培训中获得的体会。 心理健康与心理不健康没有严格的界限,由于内外因素的影响,使人的心理功能受到阻碍的情况是经常发生的,所以对任何一个人来说,都有可能出现某些不够健康的心理状态。许多天才人物或多或少地具有心理不健康症状。例如荷兰画家凡高生前是一个画坛无名小卒,一生中的大部分时间是在孤独中生活,是一个躁狂症患者,曾割下自己的耳朵作为礼物送给自己钟爱的女人,最后不能忍受贫困和疾病的折磨,开枪自杀;苏联著名诗人马雅柯夫斯基具有癔病性人格,情感多变,易激动,感情用事,好幻想,缺乏理智,缺乏自制力,由于他的恋人急着要去上班,没有听从他的意愿留下来陪他谈话而开枪自杀;美国作家海明威晚年患有躁郁症,由于不堪忍受疾病和心理上的重压也是开枪自杀的。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很多,这充分说明常态心理与变态心理之间没有绝对的鸿沟。每一个人都会或多或少具有一些心理障碍,只是严重程度和影响学习生活的程度不同而己。教师也不例外。尤其是现代高速发展的充满竞争的社会,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给教师带来更大的心理压力,更可能产生不健康的心理状态。 教师心理不健康就不能正确理解学生的行为,更无法巧妙地处理学生问题,轻则影响师生关系,重则可能伤害学生心灵。因此,为了更好地教育学生,教师自己首先必须是心理健康的人。 教师的心理健康从根本上说还得由教师自己维护。一个优秀的教师应该能够处理好两个方面的关系--既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同时也重视自己的心理健康。优秀的教师在需要的时候能承受巨大的压力,但他绝不应让自己一直处于压力之中以至于身心俱损,影响工作和生活的正常进行。身为教师,只有不断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不断学习和掌握新的知识,尽快适应新的教学观念,掌握新的教学方法,达到新的教学要求,才能寻求新的发展,也才能真正拥有心理上的安全感。教师不断地接受新知识,开拓自己的视野,也能使自己站在更高的角度看问题,以更平和的心态对待生活和工作中不尽人意之处,更少地体验到焦虑和挫折,对维护心理健康有重要意义。 一个尽职的教师是非常辛苦的,需要休息和放松。充当”无所不能”的教育者形象的确使人精疲力尽。因此,教师可以试着在假期给自己充电,例如:学习做旅行家,用胶片记录生活中的美景美事;学习做美食家,在品评佳肴的同时自己也做一次大厨。新的工作体验不仅能使教师得到放松,而且可以开阔教师的视野,增加教师的知识面。教师可以把从其他工作体验中获得的经验、积极情绪带到教育工作中来,更好的促进教育工作。 教师心理学培训心得二:教师心理学培训心得(1679字) 上周五参加了区教育局组织的心理健康教育培训学习,让我了解了教师心理健康的重要性。我想我应该深入思考这几个问题了“希望得到什么成就、做好哪些准备、如何循序渐进的行动”!时代的发展,对人的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拥有健康的心理是现代人必须具备的条件和基础。对这次心理健康学习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