含不确定参数的永磁同步电机位置自适应控制

含不确定参数的永磁同步电机位置自适应控制
含不确定参数的永磁同步电机位置自适应控制

永磁同步电动机电磁场计算中定转子空间相对位置确定的研究

第34卷第2期2004年3月 东南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 JO UR NAL OF S OUTHEA ST UNIVER SITY (Natural Science Edition) Vol 134No 12 Mar.2004 永磁同步电动机电磁场计算中定转子 空间相对位置确定的研究 刘瑞芳1,3 严登俊2 胡敏强1 (1东南大学电气工程系,南京210096)(2河海大学电气工程学院,南京210098)(3北京交通大学电气学院,北京100044) 摘要:采用通用有限元软件对永磁同步电动机电磁场分析时,存在着电动机定、转子轴线相对位置未知的问题,而确定这个相对位置是任意负载下磁场计算的前提.本文通过研究电动机电磁量之间的关系找到特定内功率因数角下气隙合成电势和内功率角的特征.提出一种相当于逆问题分析的处理方法,在不同定子电流初相位下进行计算,搜寻对应于特定内功率因数角磁场分布,从而求得定转子空间的初始相对位置. 关键词:永磁同步电动机;有限元;定转子空间相对位置 中图分类号:T M3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0505(2004)022******* Investigation in determining the relative position between stator and rotor of a PMSM in electromagnetic field calculation Liu Ruifang 1,3 Yan D engjun 2 Hu Minqiang 1 (1Department of Electrical Engineering,Southeas t Univers ity,Nanjing 210096,C hina)(2C ollege of Electrical Engineering,Hohai Univers ity,Nanjing 210098,C hina)(3School of Electrical Engineering,Beijing Ji aotong University,B eiji ng 100044,Chi na) Abstract:When designing universal finite ele ment sof tw are for analyzing the per manent magnet synchronous motors (PM S Ms),the relative position of the stator and rotor a xis remains unkno wn.How ever determining the relative position is a precondition for electroma gnetic field calculation.Through analyzing the basic relationship of variables in synchronous machines the characteristics of air gap resultant E M F and inner power angle under special inner po wer factor angle can be obtained.A technique similar to inverse problem solving is proposed in this paper.A series of electromagnetic field calculation under different armature current initial phase angles are carried out firstly,then through searching the field of special inner pow er factor angles the relative position of rotor and stator can be determined subsequently.Key words:PM S M;finite element method (FE M);relative position of stator and rotor 收稿日期:2003201222. 作者简介:刘瑞芳(1971)),女,博士生;胡敏强(联系人),男,博 士,教授,博士生导师,m qhu@https://www.360docs.net/doc/a37052472.html,. 在永磁同步电动机通用软件设计中,存在着电动机定、转子相对位置未知的问题,而确定这个相对位置是进行永磁同步电动机负载磁场计算的前提.现有文献多采用根据具体电动机的结构和槽号 分配来判断定、转子轴线相对位置[1~3].但对通用程序,软件系统应当具有自动判断定、转子初始相对位置的功能,否则会使用户对程序的干预大大增加,不易实现程序的自动化和通用化. 1 定转子空间相对位置的确定问题 根据M axwell 方程,永磁同步电动机的二维电磁场边值问题可以表述为

永磁同步电机参数测量试验方法

一、实验目的 1. 测量永磁同步电机定子电阻、交轴电感、直轴电感、转子磁链以及转动惯量。 二、实验内容 1. 掌握永磁同步电机dq 坐标系下的电气数学模型以及机械模型。 2. 了解三相永磁同步电机内部结构。 3. 确定永磁同步电机定子电阻、交轴电感、直轴电感、反电势系数以及转动惯量。 三、拟需实验器件 1. 待测永磁同步电机1台; 2. 示波器1台; 3. 西门子变频器一台; 4. 测功机一台及导线若干; 5. 电压表、电流表各一件; 四、实验原理 1. 定子电阻的测量 采用直流实验的方法检测定子电阻。通过逆变器向电机通入一个任意的空间电压矢量U i (例如U 1)和零矢量U 0,同时记录电机的定子相电流,缓慢增加电压矢量U i 的幅值,直到定子电流达到额定值。如图1所示为实验的等效图,A 、B 、C 为三相定子绕组,U d 为经过斩波后的等效低压直流电压。I d 为母线电流采样结果。当通入直流时,电机状态稳定以后,电机转子定位,记录此时的稳态相电流。因此,定子电阻值的计算公式为: 1 ,2a d b c d I I I I I ===- (1) 23d s d U R I = (2)

图1 电路等效模型 2. 直轴电感的测量 在做直流实验测量定子电阻时,定子相电流达到稳态后,永磁转子将旋转到和定子电压矢量重合的位置,也即此时的d 轴位置。测定定子电阻后,关断功率开关管,永磁同步电机处于自由状态。向永磁同步电机施加一个恒定幅值,矢量角度与直流实验相同的脉冲电压矢量(例如 U 1),此时电机轴不会旋转(ω=0),d 轴定子电流将建立起来,则d 轴电压方程可以简化为: d d d q q d di u Ri L i L dt ω=-+d d d d di u Ri L dt =+ (3) 对于d 轴电压输入时的电流响应为: ()(1)d R t L U i t e R -=- (4) 利用式(4)以及测量得到的定子电阻值和观测的电流响应曲线可以计算得到直轴电感值。 其中U /R 为稳态时的电流反应,R 为测得的电机定子电阻。由上式可知电流上升至稳态值的倍时,1d R t L - =-,电感与电阻的关系式可以写成: 0.632d L t R =? (5) 其中为电流上升至稳态值倍时所需的时间. 3. 交轴电感的测量 测出L d 之后,在q 轴方向(d 轴加90°)施加一脉冲电压矢量。电压矢量的作用时间一般选取的很短 ,小于电机的机械时间常数,保证电机轴在电压矢量作用期间不会转动。则q 轴电压方

永磁同步电机无传感器控制技术

哈尔滨工业大学,电气工程系 Department of Electrical Engineering Harbin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电力电子与电力传动专题课 报告 报告题目:永磁同步电机无传感器控制技术 哈尔滨工业大学 电气工程系 姓名:沈召源 学号:14S006040 2016年1月

目录 1.1 研究背景 (1)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 1.3 系统模型 (2) 1.4 控制方法设计 (4) 1.5 系统仿真 (7) 1.6 结论 (8) 参考文献 (8)

1.1 研究背景 永磁同步电机具有体积小、惯量小、重量轻等优点,在各领域的应用越来越广泛。目前在永磁同步电机的各种控制算法中,使用最多的是矢量控制和直接转矩控制,而这两种控制方式都需要转子位置,但转子位置传感器的采用限制了系统使用范围。永磁同步电机控制系统大多采用测速发电机或光电码盘等传感器检测速度和位置的反馈量,这不但提高了驱动装置的造价,而且增加了电机与控制系统之间的连接线路和接口电路,使系统易于受环境干扰、可靠性降低。由于永磁同步电机无传感器控制系统具有控制精度高、安装、维护方便、可靠性强等一系列优点,成为近年来研究的一个热点。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无传感器永磁同步电机是在电机转子和机座不安装电磁或光电传感器的情况下,利用电机绕组中的有关电信号,通过直接计算、参数辨识、状态估计、间接测量等手段,从定子边较易测量的量如定子电压、定子电流中提取出与速度、位置有关的量,利用这些检测到的量和电机的数学模型推测出电机转子的位置和转速,取代机械传感器,实现电机闭环控制。 最早出现的无机械传感器控制方法可统称为波形检测法。由于同步电机是一个多变量、强耦合的非线性系统,所要解决的问题是采用何种方法获取转速和转角。目前适合永磁同步电机的最主要的无速度传感器的控制策略主要有以下几种 (1)利用定子端电压和电流直接计算出θ和ω。该方法的基本思想是基于场旋转理论,即在电机稳态运行时,定子磁链和转子磁链同步旋转,且两磁链之间的夹角相差一个功角δ,该方法适用于凸极式和表面式永磁同步电机。该方法计算方法简单,动态响应快,但对电机参数的准确性要求比较高,应用这种方法时需要结合电机参数的在线辨识。 (2)模型参考自适应(MRAS)方法。该方法的主要思想是先假设转子所在位置,利用电机模型计算出该假设位置电机的电压和电流值,并通过与实测的电压、电流比较得出两者的差值,该差值正比于假设位置与实际位置之间的角度差。当该值减小为零时,则可认为此时假设位置为真实位置。采用这种方法,位置精度与模型的选取有关。该方法应用于PMSM时有一些新的需要解决的问题。 (3)观测器基础上的估计方法。观测器的实质是状态重构,其原理是重新构造一个系统,利用原系统中可直接测量的变量,如输出矢量和输入矢量作为它的输入信号,并使输出信号在一定条件下等价于原系统的状态。目前主要存在的观测器:全阶状态观测器、降阶状态观测器、推广卡尔曼滤波和滑模观测器。其中滑模观测器有很好的鲁棒性,但其在本质上是不连续的开关控制,因此会引起系统发生抖动,这对于矢量控制在低速下运行是有害的,将会引起较大的转矩脉动。扩展卡尔曼滤波器提供了一种迭代形式的非线性估计方法,避免了对测量的微分

永磁同步电机交直轴电感计算

参数化扫描的有问题,但是趋势应该差不多 《永磁电机》 永磁同步电机分为表面式和内置式。 由于永磁体特别是稀土永磁体的磁导率近似等于真空磁导率,对于表面式,直轴磁阻和交轴磁阻相等,因此交直轴电感相等,即Ld=Lq,表现出隐极性质。对于内置式,直轴磁阻大于交轴磁阻(交轴通过路径的磁导率大于直轴),因此Ld

效应,则气隙磁压降为H H=H H H=H H H0H=H H0 Φ HH H ,式中,Ф为每极磁通;δ为气隙 长度;τ为极距;La为铁心长度。 调速永磁同步电机转子结构分为表面型和内置型。由于永磁体特别是稀土永磁体的磁导率近似等于真空磁导率,对于表面式,直轴磁阻与交轴磁阻相等,因此交直轴电感相等,即Ld=Lq,表现出隐极性质。而对其他结构,直轴磁阻大于交轴磁阻,因此Ld

永磁同步电机计算

永磁同步电机设计 1电机仿真模型 (a )原型电机(b )新型电机 图1PM-Y2-180-4电机整体有限元仿真模型 图2新型电机转子1/4模型 2静态有限元仿真结果比较 2.1永磁磁场分布 当永磁体单独作用时,两种电机的磁力线分布如图3所示。 (a )原型电机(b )新型电机 图3两种电机永磁磁场分布 2.2永磁气隙磁密波形 当永磁体单独作用时,两种电机一个周期范围(即一对永磁体范围)的永磁气隙磁密波形如图4所示。 (a )原型电机 (b )新型电机 (c )两种电机比较 图4两种电机永磁气隙磁密分布 3空载稳态有限元仿真结果比较 3.1空载永磁磁链、空载永磁反电势波形 空载情况下,两种电机的三相绕组电流均设置为零,电机中磁场由永磁体单独产生。设置电机稳态运行转速为n =3000r/min ,可得到两种电机的空载永磁磁链、空载永磁反电势波形分别如图5、图6所示。由于三相绕组对称,在此仅给出A 相绕组仿真结果。 图5两种电机空载永磁磁链 图6两种电机空载永磁反电势 3.2空载永磁磁链、空载永磁反电势谐波分析 利用Matlab 对图5、图6的波形进行傅里叶分析,可得到两种电机磁链及反电势的各次谐波分量,如图7所示。 (a )空载永磁磁链(b )空载永磁反电势 图7磁链及反电势谐波分量分析 通过对两种电机的空载永磁磁链和空载永磁反电势进行谐波分析,得到以下结论:(1)3次谐波分量是主要谐波分量;(2)偶次谐波分量几乎为零,奇次谐波分量相对较大;(3)采用新型电机结构可在一定程度上削弱3次谐波分量,但同时会引起5、7次谐波分量增加,总体削弱谐波效果并不明显。 4负载稳态有限元仿真结果比较 4.1电枢绕组通入三相对称电压 两种电机具有相同的参数如下:电阻R =0.0410947?,电感L =5.87143?10?5H ,额定转速n =3000r/min 。给电枢绕组通入三相对称电压: A B C 310.269sin(20035.3581/180) 310.269sin(20035.3581/1802/3)310.269sin(20035.3581/1802/3) u t u t u t ππππππππ=+=+-=++(1) 并进行有限元仿真,得到两种电机的绕组电流及转矩波形,分别如图8、图9所示。 (a )原型电机 (b )新型电机 图8两种电机绕组电流波形

一种永磁同步电机转子初始位置的判断方法

说明书摘要 本发明公开一种永磁同步电机转子初始位置的判断方法,步骤是:首先利用脉振高频电压注入法得到初次估计的转子位置,然后在初次估计的交轴上注入一个正方向扰动信号,再估计转子位置,根据估计得到的转速方向判断磁极极性,得到电机转子初始位置。此种方法可解决脉振高频电压信号注入法检测转子初始位置时磁极极性的收敛问题,无需在直轴上注入正负方向的脉冲电流,可以有效地实现转子初始位置估算。

摘要附图

1、一种永磁同步电机转子初始位置的判断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如下步骤: (1)在??d q -估计同步旋转坐标系的?d 轴上注入高频电压信号?cos()d mh h u U t ω=,给定?q 轴电压?0q u =; (2)检测电机的两相电流,并经过Clarke 和Park 坐标系变换,得到??d q -估计同步旋转坐标系的?q 轴电流?q i ,并依照以下步骤估计转子的位置和转速:首先,将检测得到的?q 轴电流?q i 乘以调制信号cos()t h u t ω=;然后,对相乘后所得的信号低通滤波,得到?q 轴电流?q i 的幅值信号()f θ?;最后,对该幅值信号()f θ?进行PI 调节,得到估计转速?ω ,对估计转速?ω积分得到估计的转子位置; (3)重复步骤(2),直至估计的转子位置收敛为一恒定值,即为初次估计 的转子位置?first θ; (4)在??d q -估计同步旋转坐标系的?d 轴上注入高频电压信号?cos()d mh h u U t ω=,在?q 轴注入一个正方向扰动信号,重复步骤(2),直至电机转过一定角度γ,0γ>; (5)根据步骤(3)估计得到的转速方向判断磁极极性,当转速为正时,收 敛的磁极极性为N 极,转子初始位置??=initial first θθ;当转速为负时,收敛的磁极极性为S 极,转子初始位置??=initial first θθπ+。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永磁同步电机转子初始位置的判断方法,其特 征在于:所述步骤(1)中,采用转子的估计位置?θ进行Park 逆变换,获得实际两相静止坐标系下电压的给定值?u α和?u β。

一种永磁同步电机转子初始位置的判断方法

一种永磁同步电机转子初始位置的判断方法

1、一种永磁同步电机转子初始位置的判断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如下步骤: (1)在??d q -估计同步旋转坐标系的?d 轴上注入高频电压信号?cos()d mh h u U t ω=,给定?q 轴电压?0q u =; (2)检测电机的两相电流,并经过Clarke 和Park 坐标系变换,得到??d q -估计同步旋转坐标系的?q 轴电流?q i ,并依照以下步骤估计转子的位置和转速:首先,将检测得到的?q 轴电流?q i 乘以调制信号cos()t h u t ω=;然后,对相乘后所得的信号低通滤波,得到?q 轴电流?q i 的幅值信号()f θ?;最后,对该幅值信号()f θ?进行PI 调节,得到估计转速?ω ,对估计转速?ω积分得到估计的转子位置; (3)重复步骤(2),直至估计的转子位置收敛为一恒定值,即为初次估 计的转子位置?first θ; (4)在??d q -估计同步旋转坐标系的?d 轴上注入高频电压信号?cos()d mh h u U t ω=,在?q 轴注入一个正方向扰动信号,重复步骤(2),直至电机转过一定角度γ,0γ>; (5)根据步骤(3)估计得到的转速方向判断磁极极性,当转速为正时, 收敛的磁极极性为N 极,转子初始位置??=initial first θθ;当转速为负时,收敛的磁极极性为S 极,转子初始位置??=initial first θθπ+。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永磁同步电机转子初始位置的判断方法,其特 征在于:所述步骤(1)中,采用转子的估计位置?θ 进行Park 逆变换,获得实际两相静止坐标系下电压的给定值?u α和?u β。

永磁同步电机无位置传感器

Performance Comparison of Permanent Magnet Synchronous Motors and Controlled Induction Motors in Washing Machine Applications using Sensorless Field Oriented Control Aengus Murray, Marco Palma and Ali Husain Energy Saving Products Division International Rectifier El Segundo, CA 90245 Abstract—This paper describes two alternative variable speed motor drive systems for washing machine applications. Three phase induction motors with tachometer feedback and direct drive permanent magnet synchronous motors with hall sensor feedback are two drive systems commonly used in North American washers today. Appliance manufacturers are now evaluating sensorless drive systems because of the low reliability and high cost of the speed and position feedback sensors. A Field Oriented Control Algorithm with an embedded rotor flux and position estimation algorithm enables sensorless control of both permanent magnet synchronous motors and induction motors. The estimator derives rotor shaft position and speed from rotor flux estimates obtained from measured stator currents and the applied voltages. Sampling of currents in the dc link shunt simplifies stator current measurement and minimizes cost. Field oriented control algorithm allows good dynamic control of torque and enables an extended speed range through field weakening. The digital control algorithm runs on a unique hardware engine that allows algorithms to be designed using graphical tools. A common hardware platform can run either the PMSM or IM using sensorless field oriented control in a front loading washer application. Test results are presented for both drives in standard wash cycles. Keywords-component; Advanced Control; Field Oriented Control Algorithm;, Appliance control architecture; I.I NTRODUCTION Accurate control of drum speed is required in both horizontal and vertical axis washer machines [1]. In front loading horizontal axis washers, the drum speed determines the washing action. There is a critical drum RPM, depending on the drum radius, above which the clothes stick to the inside edge of the drum. At this speed, the centrifugal force due to rotation balances the weight of the wet clothes. At speeds below this, the clothes will stick to the side of the drum until the component of the weight acting along the radius is greater than the centrifugal force. Once this angle is reached, the clothes fall back down into the base of the drum. The speed of the drum determines how vigorously the clothes are washed and allows a gentle wash cycle to be selected for delicate items. In the spin mode, the water is drained and the drum speed is increased well beyond the critical speed and the water forced out of the cloths by the centrifugal force. In traditional top loading vertical axis machines, the agitation action is produced mechanically using a gearbox and clutch. However, the introduction of speed control systems not only simplifies the mechanical system but also allows for wash cycle control. The control of the speed and angle of stroke allows the system designer to better manage the washing action and so develop wash cycles that use less water. European front-loading washers have used variable speed control for many years and typically use a universal ‘brush type’ motor. However, the American washer uses a larger drum size, which requires a motor with a power range beyond that of the universal motor solution. The front-loading drive solutions on the market today include direct drive permanent magnet synchronous motor drives or a belt drive using an induction motor. Appliance manufacturers are now evaluating these two drive types in top-loading machine to reduce cost and improve performance. However, both these drive systems use shaft feedbacks sensors. The direct drive PMSM typically uses a Hall Effect sensor for position feedback while the induction motor drive typically uses an analog or digital tachometer for speed feedback. The ideal universal drive can run either a PMSM or an induction motor without shaft feedback sensors. However, a single hardware platform can efficiently run either a PMSM or an induction motor using sensorless field oriented control algorithm. In both cases, speed and position estimates derive from motor terminal voltages and currents. Induction motors were initially preferred for washing machine drives because of the ease of running in high speed field weakening mode even with simple scalar control methods. However, the PMSM is now becoming a viable solution because field oriented control approach enables high speed field weakening. In an induction motor, the torque producing current flows in both the rotor and stator windings while the air gap field generation needs additional field current. Therefore, in washing mode, the total copper losses are more than double

永磁同步电机转子初始位置估计

工学硕士学位论文 永磁同步电机转子初始位置估计 INITIAL ROTOR POSITION ESTIMATION FOR PMSM 胡任之 哈尔滨工业大学 2008年7月

国内图书分类号:TM351 国际图书分类号:470.40 工学硕士学位论文 永磁同步电机转子初始位置估计 硕士研究生:胡任之 导师:邹继斌 教授 申请学位:工学硕士 学科、专业:电机与电器 所在单位:电气工程系 答辩日期:2008年7月 授予学位单位:哈尔滨工业大学

Classified Index:TM351 U.D.C.: 470.40 Dissertation for the Master Degree in Engineering INITIAL ROTOR POSITION ESTIMATION FOR PMSM Candidate:Hu Renzhi Supervisor:Prof. Zou Jibin Academic Degree Applied for:Master of Engineering Specialty:Electrical Machine and Apparatus Affiliation:Dept. of Electrical Engineering Date of Defence:July, 2008 Degree-Conferring-Institution:Harbin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哈尔滨工业大学工学硕士学位论文 摘要 永磁同步电机(PMSM)具有高效率、高功率密度、控制性能好、启动特性好等优点。然而转子初始位置的准确检测是PMSM可靠启动的必要保证。转子初始位置偏差将引起电机启动电流过大,甚至会造成电机过流或发生反转,负载较大时情况更加严重。本文针对PMSM的转子初始位置估计的问题进行了深入的研究。 基于转子预定位的PMSM初始位置估计是一种常用的方法。本文分析了转子预定位法的原理和初始位置估计精度的影响因素,采用了电流闭环的转子预定位方法,并提出平均值法来克服摩擦力引起的初始位置估计误差。该方法可以准确的估计空载条件下的转子初始位置。 针对负载对转子初始位置估计的影响,在分析转子初始位置偏差与电流矢量、电磁转矩关系的基础上,提出了基于电流矢量控制的PMSM转子初始位置估计方法。将该方法与转子预定位法相结合,可以克服极限位置下无法进行初始位置估计的问题。所提出的方法实现了较大负载条件下的初始位置估计。 针对在转子静止条件下进行初始位置估计的问题,在PMSM饱和凸极效应分析的基础上,对基于饱和凸极效应的转子初始位置估计的原理进行分析,研究了具体的实现方法。通过采用电压矢量优化和对电流矢量进行后处理的方法来提高初始位置估计的精度,实现了负载条件下的转子初始位置估计。 最后,对基于高频信号注入的PMSM转子初始位置估计方法进行了研究,分析了旋转高频电压注入法的原理,并进行了仿真验证。该方法可以在负载条件下准确地估计内嵌式永磁同步电机的转子初始位置。 关键词永磁同步电机;转子初始位置;估计;凸极效应 - I -

永磁同步电机参数测量试验方法

永磁同步电机参数测量实验 一、实验目的 1. 测量永磁同步电机定子电阻、交轴电感、直轴电感、转子磁链以及转动惯量。 二、实验内容 1. 掌握永磁同步电机dq 坐标系下的电气数学模型以及机械模型。 2. 了解三相永磁同步电机内部结构。 3. 确定永磁同步电机定子电阻、交轴电感、直轴电感、反电势系数以及转动惯量。 三、拟需实验器件 1. 待测永磁同步电机1台; 2. 示波器1台; 3. 西门子变频器一台; 4. 测功机一台及导线若干; 5. 电压表、电流表各一件; 四、实验原理 1. 定子电阻的测量 采用直流实验的方法检测定子电阻。通过逆变器向电机通入一个任意的空间电压矢量U i (例如U 1)和零矢量U 0,同时记录电机的定子相电流,缓慢增加电压矢量U i 的幅值,直到定子电流达到额定值。如图1所示为实验的等效图,A 、B 、C 为三相定子绕组,U d 为经过斩波后的等效低压直流电压。I d 为母线电流采样结果。当通入直流时,电机状态稳定以后,电机转子定位,记录此时的稳态相电流。因此,定子电阻值的计算公式为: 1 ,2 a d b c d I I I I I ===- (1) 23d s d U R I = (2) 图1 电路等效模型 2. 直轴电感的测量 在做直流实验测量定子电阻时,定子相电流达到稳态后,永磁转子将旋转到和定子电压矢量重合的位置,也即此时的d 轴位置。测定定子电阻后,关断功率开关管,永磁同步电机处于自由状

态。向永磁同步电机施加一个恒定幅值,矢量角度与直流实验相同的脉冲电压矢量(例如U 1),此时电机轴不会旋转(ω=0),d 轴定子电流将建立起来,则d 轴电压方程可以简化为: d d d q q d di u Ri L i L dt ω=-+d d d d di u Ri L dt =+ (3) 对于d 轴电压输入时的电流响应为: ()(1)d R t L U i t e R -=- (4) 利用式(4)以及测量得到的定子电阻值和观测的电流响应曲线可以计算得到直轴电感值。 其中U /R 为稳态时的电流反应,R 为测得的电机定子电阻。由上式可知电流上升至稳态值的0.632倍时,1d R t L - =-,电感与电阻的关系式可以写成: 0.632d L t R =? (5) 其中t 0.632为电流上升至稳态值0.632倍时所需的时间. 3. 交轴电感的测量 测出L d 之后,在q 轴方向(d 轴加90°)施加一脉冲电压矢量。电压矢量的作用时间一般选取的很短,小于电机的机械时间常数,保证电机轴在电压矢量作用期间不会转动。则q 轴电压方程可以简化为: q q q d d q di u Ri L i L dt ωωψ=+++ q q q q di u Ri L dt =+ (6) q 轴电流将按如下的指数形式建立: ()(1)q R t L U i t e R -=- (7) 利用测量直轴电感的方法同样可以测量交轴电感。 此外,由于没有正好超前d 轴90°的电压矢量,需要施加一个60°和120°合成矢量来完成等效q 轴电压矢量的施加过程。并且在进行脉冲电压实验的过程中,电压幅值和作用时间 应选择适当。电压幅值选择太小,影响检测精度,过大可能使电流超过系统限幅值影响系统安全。作用时间过短,采样点少,获取的电流信息少,也会影响检测精度,作用时间过长,电流同样可能过大影响系统安全,并且电机容易发生转动。 4. 反电势系数的测量 采用空载实验法,即用测功机带动被测永磁同步电机以一定的转速旋转,同时保持被测电机负载开路,测试此时的电机空载相电压,即为反电势电压。结合转速、反电势可以计算得出相应的反电势系数,计算公式如下: 1000e E K n = ? (8) 式中:E 为反电势,n 为转速。电机的反电势系数,其定义为每1000PRM 时电机每相绕组上的反电势电压的有效值(请注意不是线线电压,是线到中性线的电压,单位为:V/KRPM/相) 这种方法需要将被测电机运行至发电状态,并且需要负载开路手动测试反电势。

基于高频电压注入法的永磁同步电机转子初始位置检测1

基于高频电压注入法的永磁同步电机转子初始位置检测 Initial Rotor Position Inspection of PMSM Based on Rotating High Frequency Voltage Signal Injection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自动化科学与电气工程学院蔡名飞周元钧 摘要:为了解决新型无位置传感器永磁同步电机的起动问题,提出了一种在电机静止状态下检测转子位置的新方法。 该方法在算法上改进了传统的旋转高频电压注入法,使得可以更为快速、准确的检测出转子初始(均扫位置。并且针对传统旋转高频电压注人法无法检测出转子永磁体极性问题,在dq旋转坐标系下,通过分析永磁同步卜匕机d轴磁链和定子电流之间的关系,利用d轴电流的泰勒级数展开,提出J’根据定子铁芯非线性磁化特性获得判另}J N/S极极性信息的新方一案。最后,建立了系统仿真模型。仿真结果验证了这种方法的有效性和可行性。此方法同样适用于永磁同步电机在中、低速时的转子位置检测。 关键词:永磁同步电机转子初始位置旋转高频注人非线性磁化特性N/S极极性 1引言 永磁同步电机高精态、高动态性能的速度、位置控制,都需要准确的转子位置信息。如果位置检测误差较大,会导致电机不能正常起动、运行。传统方法是通过机械式传感器来测量转子的速度和位置。但机械式传感器减低了系统的可靠性,增加了系统的成本;同时传感器对环境有着严格的要求,电磁干扰、温度、湿度、振动对它的测量精度都有影响。特别针对某些航空伺服电机,长期工作在恶劣、复杂的环境中,所以研究无位置传感器不仅可 以减少航空电机成本,而且可以减少不必要的引线,将大大提高整个系统的可靠性〔‘]。 最简单的无位置传感器控制方法是文献「2]提出的基于对检测到的电机反电动势进行积分,这种方法虽然简单,但是在零速或低速阶段因为反电动太小,难以检测而失败。后来人们又提出了高频注人法,其主要思想是用电机固有的空间凸极或凸极效应可以实现对转子位置的检测,这种方法与转速没有直接关系,有效克服了反电动势法的 缺陷。文献〔3]提出通过处理电流高频响应,采取求导取极值计算电机的初始位置,但这种方法存在震荡现象,高频电流也会因滤波器移相导致检测误差,并且也没有给出电 机N/S极极性检测方法。文献【4]提出在电机中注人幅值相同、方向不同的系列脉冲,检测并比较相应电流的大小来估计转子的位置。这种方法可行但是对注入脉冲的电压幅 值和时间控制要求比较高,操作复杂,检测时间过长。文献[[5][6]通过注人高频信号引起PMSM的d,q轴磁链饱和程度差异实现初始位置检测,这种方法高频电流信号提取复 杂,容易带来计算误差,难以做到转子位置的实时检测跟踪。文献〔7l所使用的电机经过特殊设计,不具普遍性,仅适用于理论研究。 为了解决以上方法的存在的问题,本文提出了一种基于旋转高频电压注人法的永磁同步电机转子初始位置检测的新方法。在电机静止状态下,通过向电机定子三相绕组中注入高频电压信号,利用电机凸极效应,通过处理高频电流响应,得出转子的位置信号。为此,本文进行了仿真研究,实现了转子d轴位置和N/S极极性的快速、准确检测。 2高频激励下的永磁同步电机的数学模型

在线辨识永磁同步电动机参数

永磁同步电机参数在线辨识:模型参考与EKF 的比较 摘要:本文基于模型参考在线辨识的方法,对永磁同步电机进行参数辨识。运用李雅普诺夫第二方法和奇异扰动理论对增广系统的全局稳定性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该方法应用的解耦控制技术,改善了系统的收敛性和稳定性. 把这种方法与扩展卡尔曼滤波(EKF)的在线识别方法比较,结果表明,尽管基于扩展卡尔曼滤波(EKF)的在线辨识法在实现的复杂性上相对于所提出的方法更简单,但是该方法与所提出的方法相比不能给出更好的结果. 仿真结果以及对隐极式永磁同步电机实验的分析,证实了所提出方法的有效性。 永磁同步机因为他们的高效率和良好的可控性成功的应用于不同的领域。永磁同步机的控制主要是通过高性能的矢量控制实现的。控制变量如(速度,位置,或转矩),主要的困难在于控制转矩,这说明了控制定子电流的必要性。在矢量控制中,如果想实现这一点,定子电流和电压矢量需在d-q 坐标系下进行分析研究。为了控制定子电流,必须先控制其直轴电感(d)和正交电感(q)。永磁同步电机在d-q 坐标下的电气模型是一个两输入-两输出系统,如下: f q d e e ψ==,0 f K =ω Ω是反电动势矢量d-q 分量;q d q d i i v v ,,,是d-q 轴电压和电流,Ω=P ω是转子电角速度,Ω是转子机械角速度,P 是极对数量。系统的输入是q d v v ,,输出是q d i i ,。根据适当的控制律控制这些电流,是定子电压通过电压源逆变器得到应用。逆变器通常根据一个恒定增益v G 来建模。我们可以得到qr v q dr v d v G v v G v ==,,qr dr v v ,是电流调节器的输出。他们用于调节d-q 坐标系的电流。隐极永磁同步电机,d 轴基准电流通常固定为零,电机转矩和转度由q 轴基准电流控制。d q s f L L R ,,,ψ是参考模型的参数。电机时间常数是 s q q s d d R L R L /,/==ττ。 事实上,这些参数是不准确的,他们会慢慢的发生变化。这些变化可能是由于一个故障或一个变化的操作点[2]。他们有时对控制系统是致命的并可能损坏驱动器。在这些情况下,一个在线辨识算法是必要的。该算法对电机参数进行辨识,用于控制算法或检测故障中。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