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学复习资料

生态学复习资料
生态学复习资料

生态学

一、名词解释

1、环境因子和生态因子(简答):①构成环境的各个因素称为环境因素,包括需要的、不需要的或者是有害的因子;②指环境中对生物的生长、发育、生殖、行为和分布有直接或间接影响的环境要素。

2、环境容量和城市环境容量14:①指某一环境在自然生态的结构和正常功能不受损害,人类生存环境质量不下降的前提下,能容纳污染物的最大负荷量。②指环境对于城市规模及人的活动提出的限度。

3、环境和生境:①是指某一特定生物体或生物群体以外的空间,以及直接或间接影响该生

物体或生物群体生存的一切事物的总和。②是指特定生物体或群体的栖息地的生态环境。

4、利比希最小因子定律和耐受性定律(谢尔福德)的原理及内容。

①植物的生长取决于那些处于最少量状态的营养元素。解释:低于某种生物需要的最小量的任何特定因子,是决定该种生物生存和分布的根本因素。②生物能忍受生态因子最低量和最高量之间的数量范围称为耐性限度。解释:任何一个生态因子在数量或质量上的不足或过多(当其接近或达到某种生物的耐性限度)时会使该种生物衰退或不能生存。

5、城市化和城市环境:①人类对自然环境影响作用最强烈、自然环境变化最大的地方。

②是指影响城市人活动的各种自然的或人工的外部条件的总和。

6、生态幅和生态位:①每一种生物对某一种生态因子都有一个耐受范围,即有一个生态上

的最低点和最高点。在最低点和最高点(或称耐受性的上限和下限)之间的范围。②指物种

在生物群落或生态系统中的地位和角色;包括它发现的各种条件、所利用的资源和在那里

的时间。

7、驯化:在自然条件下调整其对某个或某些生态因子耐受范围的过程。

8、冷害和冻害:①是指温度在0℃以上对喜温生物造成的伤害。②是指0℃以下的低温使生物体内(细胞内和细胞间)形成冰晶而造成的损害。

9、逆温现象:气温随高度递增的现象。

10、温周期现象和光周期现象:①植物对温度昼夜变化和季节变化的反应。②生物的行为对日照长短规律性变化的反应。

11、物候现象:季节明显地区,植物适应于气候条件的这种节律性变化,形成与此相应的植物发育节律。

12、种群和植物种群:①在一定的空间和时间内的同种生物个体的总和。②在一定空间中同种植物个体的组合。

13、K—对策和r—对策(kr区别,简答论述):①生物个体小,寿命短,存活率低,但增殖率高(r),具有较大的扩散能力,适应于多种栖息环境,种群数量常出现大起大落的突发性波动。②生物个体较大,寿命长,存活率高,适应于稳定的栖息生境,不具较大扩散能力,但具有较强的竞争能力,种群密度较稳定,常保持在k水平。

14、植物化感作用(即他感作用):某些植物能分泌一些有害化学物质,阻止其他植物在其周围生长。

15、群落和植被:①种群的集合体。一个自然群落就是在一定空间内生活在一起的各种动物、植物、微生物种群的集合体。②某一地区内全部植物群落的总称。

16、密度和多度:①单位面积或单位空间内的个体数目。②调查样地上某物种的个体数目,是不同物种个体数目的相对指标。

17、盖度和频度:①植物地上部分垂直投影面积占样地面积的百分比。②某个物种在调查范围内出现的频率,指包含该种个体的样方占全部样方数的百分比。

18、生活型(地上地下芽)156和层片:①生物对外界环境适应所形成的外部形态。②群落中由相同生活型或相似生态要求的物种的集合。

19、群落交错区和边缘效应:①两个或多个群落之间的过渡区域。②群落交错区的生物种类和种群密度增加的现象称边缘效应。

20、植物群落波动和群落演替:①是指短期内植物群落的年际变化,这种变化不涉及新物种的侵入,是围绕一个平均数的上下波动,是可逆的变化过程。②随着时间的推移,一定地域的植物群落发生变化而形成其他植物群落,被其他植物类型所取代的过程。

21、进展演替和逆行演替:①群落的演替显示着群落是从先锋群落经过一系列的阶段,到达中生性顶极群落。这种沿着顺序阶段向着顶极群落的演替过程称之为进展演替。②发生在人为破坏或自然灾害干扰因素之后,原来稳定性较大,结构较复杂的群落消失,代以结构简单、稳定性小的群落,利用环境和改造环境能力相对减弱,

22、生物多样性:是指生命形式的多样化,各种生命形式之间及其与环境之间的多种相互作用及各种生物群落、生态系统及其生境与生态过程的复杂性。

甚至倒退到裸地。

23、建群种和优势种:①群落优势层中的优势种起着构建群落的作用。②对群落的结构和环境的形成有明显控制作用的物种。

24、先锋群落和顶级群落177:①是指演替开始最先建立起来的植物群落。②演替后期,演替速度越来越慢趋于平稳,最终形成物种组成较为丰富多样、结构复杂、生态稳定性高的植物群落类型。

25、食物链和食物网:①生产者所固定的能量和物质,通过一系列取食和被食的关系在生态系统中传递,各种生物按其食物关系排列的链状顺序;②食物链彼此交错连结,形成一个网状结构。

26、植被和城市植被181:①某一地区内全部植物群落的总称。②城市内一切自然生长的和人工栽培的植被类型。

27、生态系统和景观:①在一定空间中共同栖居着的所有生物(生物群落)与其环境之间由于不断进行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过程而形成的统一整体。②由不同类型的生态系统以某种空间组织方式组成的异质性地理空间单元。

28、正反馈和负反馈(简答论述)231:①正反馈较少见,生态系统中某一成分的变化所引起的其他一系列变化,反过来不是抑制而是加速最初发生变化的成分所发生的变化,因此正反馈的作用常常使生态系统远离平衡状态或稳态。②负反馈是比较常见的一种反馈,它的作用是能够使生态系统达到和保持平衡或稳态,反馈的结果是抑制和减弱最初发生变化的那种成分所发生的变化。

29、生态平衡228:生态平衡是指在一定时间和相对稳定的条件下,生态系统各部分的结构与功能处于相互适应与协调的动态平衡中。

简答题和论述题部分内容:

1、什么是种群?有哪些重要的基本特征?

种群:在一定的空间和时间内的同种生物个体的总和。

基本特征:①种群数量和密度:出生率死亡率增长率②种群的性比:雌雄两性③种群的年龄结构:增长衰退稳定④种群的空间格局:均匀分布、随机分布、集群分布。

2、生态系统有哪些主要组成成分,它们如何构成为生态系统?

①生物部分:1生产者:绿色植物、光合细菌、化能细菌;2消费者:食草动物、食肉动物、大型食肉动物;3分解者:微生物。

②非生物部分:1能源:太阳能及其他能源;2基质和介质:岩石、土壤、水、空气等;3气候因素:光照、温度、降水、风等。

③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通过食物链连接在一起共同组成食物网。生产者通过光合作用获取自身所需的物质和能量,并把固定的能量和物质传递给消费者,分解者把生产者和消费者产生的多余物质和能量分解为无机物。生物部分和非生物部分通过能量流动、物质循环和信息传递形成一个可持续发展和稳定的生态系统。

3、什么是群落?生物群落有哪些主要特征?

①群落:种群的集合体。一个自然群落就是在一定空间内生活在一起的各种动物、植物、微

生物种群的集合体。②主要特征:具有一定的物种组成。不同物种之间的相互影响,有规律地共处。具有形成群落的环境功能。具有一定的外貌和结构。一定的动态特征。一定的分布范围。群落的边界特征。

4、简述生物种间竞争的概念、类型及高斯原理。

①竞争:具有相似要求的物种,为了争夺有限的空间和资源,各方都力求抑制对方,结果给对方带来不利影响。②种间竞争和种内竞争,种间竞争包括:一是一个物种完全挤掉另一物种;第二是即生态分离;种内竞争包括直接干涉型(干扰性竞争)和资源利用型(利用性竞争)③高斯原理:一个稳定的环境内,两个以上受资源限制的、但具有相同资源利用方式的物种,不能长期共存在一起,最后导致一个种占优势另一个被淘汰。

6、什么是植物群落的原生演替和次生演替?请比较二者的异同。

①原生演替:原生演替是指在原生裸地上发生的演替过程,也称为初生演替,是生物从未定居并导致顶级群落对该生境的首次占有。如在乱石窖上开始的演替就是初生演替,此外在沙丘上、火山岩上、冰川泥上以及在大河下游的三角洲上所发生的演替都是原生演替。

②次生演替:是指在次生裸地上发生的演替过程,演替地点曾被其他生物定居过。引起次生演替系列的外力有火灾、并从还、严寒、长期水淹、冰雹打击等自然因素及人类的经济活动,人类的破坏是最主要和最严重的。如森林的采划、放牧、垦荒、开矿、水利建筑等。

③区别:原生演替的基质条件恶劣严酷,演替的时间长。且是在生物从未定居过的裸地上;次生演替的基质条件较好,如有机质丰富、土壤层身后并遗留少量的生物残体、种子、或孢子等,所以演替经历的时间短。且演替地点曾被其他生物定居过。

7、比较阴生叶与阳生叶的特点?

①阳生叶:叶片厚而小,角质层较厚,叶脉密,叶绿素较少,气孔分布较密,栅栏组织较厚或多层。②阴生叶:叶片薄而大,角质层较薄,叶脉疏,叶绿素较多,气孔分布较稀,海绵组织较丰富。

8、试说明影响植被分布的主要因素和植被分布的地带性规律。

①主要因素:水热条件,即水分和温度。②纬度主导温度条件,形成纬向地带性:纬度↑温度降低↓,从赤道向两极依次出现——热带雨林—亚热带常绿阔叶林—温带落叶阔叶林—寒温带北方针叶林—苔原。③经度主导水分条件,形成经向地带性:我国,—湿润森林—半干旱草原—干旱荒漠。④垂直地带性:海拔每上升100米,气温下降0.55℃。降水随高度的增加而增加,但达到一定界限后,降水量又降低、

9、举例说明生态因子作用的几个特点。

综合性(光照度的变化必然引起大气和土壤温度湿度的改变)、非等价性(春化作用)、不可替代性和互补性(见下1题)、阶段性(春化作用中的低温、鳗鲡生殖生活阶段对盐分的需要)、直接作用和间接作用(东西向高大建筑的南北两侧生态环境差异很大)。

10、简述生态因子的不可替代性和补偿作用。

①不可替代性:生态因子对生物体的作用是不可替代的,又称同等重要定律。etc:植物缺硼(结实率下降)、植物缺镁(缺绿症)②补偿作用:多个生态因子综合作用时,由于某因子在量上的不足,可由其他因子来补偿,以获得相似的生态效应。Etc: 光照不足,要多施有机肥,使土壤中二氧化碳浓度提高。

11、从裸岩和湖泊开始的群落演替分别经历了哪些阶段?

①旱生演替(裸岩):地衣阶段(地衣先锋群落、持续时间最久)—苔藓阶段(积累更多土壤创造更有力条件)—草本植物阶段(郁闭度增加土层增厚蒸发减少、微生物小型动物增加)—灌木阶段(鸟类哺乳动物增多)—乔木阶段(阳性灌木草本消失、大型动物定居、群落结构稳定)②水生演替(湖泊):裸地阶段(浮游生物)—沉水植物阶段(泥沙冲入湖、小甲壳动物)—浮水植物阶段(湖底垫高动物种类多样)—挺水植物阶段(耗氧量少的动物存活)—湿生草本植物阶段(沼泽积水塘)—森林群落阶段—(湖泊填平过程)。

12、种群的存活曲线有几种类型?大多数植物属于哪一类型?具有什么特点?

①Ⅰ型,凸型存活曲线:表示种群接近于生理寿命之前,只有个别的死亡,即几乎所有个体都能达到生理寿命。如人类和大型哺乳动物。②Ⅱ型,对角线型存活曲线:表示各年龄期的死亡率是相等的。大多数生物属此。如水螅、鸟类等。③Ⅲ型,凹型存活曲线:幼体期死亡率很大,存活曲线骤然下降,但在度过此期以后,死亡率就低而稳定,如鱼类、牡蛎、寄生虫等属此。④大多数植物种群的存活曲线属于III曲线凹型。

13. 植物群落分布为什么具有"三向地带性"?

三向地带性"是指纬度地带性、经向地带性和垂直地带性。不同植物群落类群的分布,主要取决于气候条件,特别是热量和水分。地球表面的热量随纬度位置而变化,从低纬度到高纬度热量呈带状分布。水分则随距海洋远近,以及大气环流和洋流特点递变,在经向上不同地区的水分条件不同。随着海拔高度的增加,气候也发生有规律性变化,植物物也发生有规律的更替,称为垂直地带性。

14、请比较一下演替系列和顶极群落

①顶级群落:生物群落经过一系列演替最后所产生的保持相对稳定的群落。②演替系列:在同一地段植物群落演替过程所经历的顺序出现的群落系列成为演替系列。

15、请比较一下总初级生产量和净初级生产量

①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开始于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对于太阳能的固定。在初级生产过程中,植物固定的能量有一部分呗植物自己的呼吸消耗掉,剩下的可用于植物生长和生殖,这部分生产量称为净初级生产量。②而包括呼吸消耗在内的全部生产量,称为总初级生产量。

16、什么是生物多样性?那些因素可以增加生物多样性?

①生物多样性是指生命有机体及其赖以生存的生态综合体的多样性和变异性。生物多样性可以从三个层次上描述,即遗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生态系统与景观多样性。②生物多样性于进化时间有关,进化时间越长,且环境条件稳定的物种多样性高。③物理环境越复杂,或叫空间异质性程度越高,群落的复杂性也高,生物多样性就越大。气候越稳定,变化越小生物多样性越高。④物种之间的竞争是物种进化和分离的动力,所以竞争能增加物种的多样性。⑤植物群落的多样性越高,生产的食物越多,通过食物网的能流量越大,整个区域物种多样性就越高。⑥人为因素。

17、城市植被恢复重建的生态学原理?

以群落为基本单位的原则、地带性原则、生态演替原则、以潜在植被理论为指导的原则、保护生物多样性原则、景观多样性原则、整体性和系统性原则。

18、能量是怎样进入到生态系统中的?在生态系统中是如何流动的?

①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开始于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对太阳能的固定。绿色植物固定太阳能是生态系统的第一次能量固定,所以植物所固定的太阳能或所制造的有机物就称为初级生产量。②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是单向流动的,能量只是单程流经生态系统,是不可逆的。能量在生态系统内流动的过程是能量不断递减的过程。当能量从一个营养级流向另一个营养级时,每一个营养级生物的新陈代谢活动(呼吸)都会消耗相当多的能量,这些能量最终都将以热

量的形式消散到周围的空气中。能量在生态系统中流动的过程中,把较低质的能量转化为另一种较少的高质量能量。能量在生态系统中的流动是以食物链为主线。

19、为什么高山植物常常矮化且花色鲜艳。

海拔高地区紫外线辐射较大,消除控制细胞分裂和增大植物生长素的效应,使植物矮化。植物产生保护色素,通过花青苷素来保护细胞,所以花色鲜艳。

20、建设防风林带时应考虑哪些因素?为什么疏透结构防风效果最好?

①防风林带结构、防风林带的高度、防风林带的宽度、与风向的交角。②疏透结构林带具有较均匀的透光空隙,透风系数为0.4-0.5,疏透度为30%~50%,大约有50%的气流从林带内部透过。

21、园林植物对空气的净化作用?

①减少粉尘污染:降低风速,使大颗粒灰尘下降;树叶表面多绒毛,且能分泌粘性油脂,吸附大量飘尘。②吸收有毒气体:对二氧化硫的净化,最好的树种有:樟树、小叶榕等。③杀菌作用:植物吸滞粉尘,减少细菌载体;许多植物能分泌出杀菌素,这是一种由芽、叶和花所分泌的挥发性物质,能杀死细菌、真菌与原生动物。④减弱噪声:植物对声波的反射和吸收作用,当形成郁闭的树木或绿篱时,则犹如一道隔声板,可以有效反射声波和声吸收,对降低噪音有一定的效果。⑤增加空气负氧离子:太阳光照射到植物枝叶上会发生光电效应,且植物释放芳香类挥发物,促进空气发生电离。⑥吸收二氧化碳释放氧气:植物光合作用。

⑦吸收放射性物质:植物不但可以阻隔放射性物质辐射的传播,而且具有过滤和吸收作用。

22、分析城市绿地保持水土的作用原理。

a.根冠截留:林冠截留降水,能减弱雨水对地表的冲刷,减少水土流失。

b.地被物层吸水:枯枝落叶铺在土壤表面,结构疏松,通气良好,减少了地表径流,同时促进水分缓慢下渗。

c. 土壤下渗:绿地土壤结构好,孔隙度大,土壤孔隙度比裸露地高,更利于下渗。

d.对融雪的调节:绿地内温度变化比外部小,速度慢,时间长,利于土壤吸收和融雪水的渗透,减弱地表径流。

23、城市生态系统的主要特点是什么?

①以人为主体,人在其中不仅是唯一的消费者,而且是整个系统的营造者;②人工生态系统,其能量和物质运转均在人的控制下进行,居民所处的生物和非生物环境都已经过人工改造,是人类自我驯化的系统;③高度开放的生态系统;④是不完全的生态系统,系统内无法完成物质循环和能量转换.许多输入物质经加工、利用后又从本系统中输出。

24、什么是生态系统平衡?试分析论述生态系统平衡是如何实现的。

①一个生态系统能长期保持其结构和功能的相对稳定性,组成成分和数量比例比较持久地没有明显地变动,物质和能量的输出和输入接近相等,这种状态叫做生态平衡。

②生态系统是通过反馈机制及自我修复能力来维持自身的平衡的。a反馈分为正反馈和负反馈。负反馈可使系统保持稳定,正反馈使系统偏离加剧。由于生态系统具有负反馈的自我调节机制,所以在通常情况下,系统会保持自身的平衡。b自我调节能力,因为每个营养级都会受到食物源和捕食者的限制。另外,生态系统在受到外界干扰时还具有自我修复能力。生态系统的这种维护和自我调节能力是有一定条件和限度的。c生态系统的稳定性与其复杂性有一定关系,一般来说,结构越复杂的生态系统,自我调节和恢复能力越强,反之,则越弱。

25、试述城市环境(光、温度、水、土壤、大气)的特点以及对园林植物在改善城市环境中的作用。

26、什么是温室效应?请谈谈全球气候变暖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①地球的大气层允许短波辐射直接透过,而吸收大部分的长波辐射,并以逆辐射的形式把热量传递给地球,减少了因地表辐射的太空的能量损失,使地表温度不会长波辐射而大幅度下降。人们将大气层对地球的这种温度保护作用称为大气的温室效应。

⑴海平面上升。

⑵气候带移动:气候变暖,将使地球上三分之一的森林生态系统将发生变化。这将加剧生物多样性的减少。

⑷对农业、林业的影响:两个方面:一是,二氧化碳浓度增加时,有助于农作物的生长,而且气候变暖使作物生长季延长,提高产量。二是,若气温升高而降水量不增加或增加不足,会加剧干旱;北方冬季不冷会造成病虫害流行,夏季酷热会引起家禽、家畜传染病的流行。

⑸对人类健康的影响

全球气候变暖会使流行于湿热地区的流行病扩散加剧。

绪论

1、生态学发展简史:萌芽期(公元前16世纪,自然现象观察,24节气)—建立时期(17-19世纪,生物多度分布规律,1859《物种起源》)—巩固时期(20世纪初-50年代)—现代生态学时期。萌芽期国内《齐民要术》《本草纲目》,国外《博物志》。

2、城市环境问题主要表现在:①人口的增长和经济的发展超出了环境承载能力和环境容量;②当前的高生产、高消费政策浪费了大量的能源和资源,排除大量的废物破坏城市环境;③不能合理利用土地与空间,减弱了城市生态环境的自我调节功能。

第一章

1、自然环境包括:宇宙环境、地球环境(大气圈的对流层、水圈土壤圈岩石圈生物圈)、区域环境、生境、微环境和体内环境(内环境对生物有直接影响且不为外环境影响)。

3、城市环境的特征:①城市环境的高度人工化特征②城市环境的空间特征:呈现一定的平面和立面特征③城市环境的地域层次特征④城市环境的污染特征:热岛效应等。

4、城市气候的主要表现:气温高、湿度低、风速小、太阳辐射弱、能见度差、降水多。

6、三种典型特征空间:建筑空间、道路空间、绿地空间。

8、我国城市的环境污染:城市大气污染、城市水体污染、城市固体废弃物、城市噪声污染

9、生态因子按性质分类:气候因子(温度湿度光)、土壤因子(土壤结构、理化性质、土壤生物)、地形因子(地面起伏,山的阴/阳坡)、生物因子(动植物和微生物之间的各种相互作用)、人为因子(人类活动对生物发生巨大影响,如污染等)。

13、园林植物对环境因子的适应分为:生态适应、趋同适应、趋异适应。

14、生态型分为:气候生态型、土壤生态型和生物生态型。

第二章光

1、光的主要波长范围是150~4000nm。其中人眼可见光的波长在380~760nm。波长小于380nm 的是紫外光,波长大于760nm是红外光。紫外光0.38um可见光0.76um红外光。在全部太阳辐射中,红外光50%~60%,紫外光1%,其余是可见光39%-49%。

2、大气对太阳的削弱作用:①吸收→【臭氧(平流层)→吸收紫外线、CO2水汽(对流层)→吸收红外线】→选择性②反射→【云层、颗粒较大的尘埃→夏季白天多云,气温不会太高】→无选择性③散射→【分子散射→波长较短的可见光→晴朗的天空呈现蔚蓝色+十字路口的指示灯不用

蓝色】→选择性、散射→【粗粒散射】→无选择性。共性:削弱射向地面的太阳辐射

3、地表的光照变化:空间变化:①光强随纬度的增加而逐渐减弱:如在低纬度的热带荒漠地区,年光照强度为200大卡以上;而在高纬度的北极地区,年光照强度〈=70大卡。②随海拔的增加而增强:如在海拔1000米可获得全部入射日光能的70%,而在海拔0米的海平面却只能获得50%。③坡向、坡度:在北半球的温带地区,山的南坡接受的光照强度〉平地〉北坡。④植物:照在植物叶片上的光,约70%被叶子吸收, 20%被叶面反射,通过叶片透射的光为10%左右。⑤时间变化:夏季光照强度最大, 冬季最小;中午最大,早晚最小。

4、不同颜色被植物吸收多少:橙光吸收最多,蓝紫其次,绿光最少。绿光是“生理无效光”

5、根据植物开花对光照强度的要求分为:长日照植物、短日照植物、中日照、日中性植物。根据植物对光强的适用,将植物分为:阳性、阴性、中性植物(耐阴性植物)。

6、光合作用的重要意义:A)合成有机物B)能量的转换和贮存C释放氧气、净化空气。

7、根据植物光合作用中CO2的固定与还原方式不同,将植物分为:①C3植物(卡尔文循环),主要类群大多数木本;②C4植物,少,部分被子植物;③CAM(景天酸代谢),多浆。

8、光补偿点:光合作用强度和呼吸作用强度相当处的光强度。光饱和点:光照强度达到一定水平后,光合产物不再增加或增加得很少,该处的光强度。

9、黄化现象:一般植物在黑暗中不能合成叶绿素,但能合成胡萝卜素,导致叶片发黄。

10、光污染的类型:①人造白昼污染:夜间照明,加大夜空的亮度;②白亮污染:强烈人工光,玻璃幕墙反射光和聚焦光;③彩光污染:荧光灯霓虹灯灯箱广告等。

第三章温度

1、温度变化规律:①纬度:随着纬度的增高,太阳高度角减小,太阳辐射量随之减少,温度逐渐降低。②海拔:高海拔地区太阳辐射较强,但由于风的作用和大气密度下降,热散失快接收地面热辐射减少,所以温度较低。③坡向:北半球南坡接受的太阳辐射多。④海陆分布:同纬度地区,夏季陆地气温高,海洋气温低,冬季相反。⑤封闭谷地和坡地:白天谷中气温高,晚上下低上高,逆温。⑥时间变化:冬季均温低于10℃,春秋季均温10-22,夏季高于22。凌晨最低13:00-14:00最高值。

2、逆温按成因分类:辐射逆温、平流逆温、下沉逆温和锋面逆温等。

3、温度三基点:温度对生物的作用可分为最低温度、最适温度和最高温度。

6、贝格曼规律:生活在高纬度地区的恒温动物,其身体往往比生活在低纬度地区的同类个体大。因为个体大的动物,其单位体重散热量相对较少。

7、阿伦规律:恒温动物身体的突出部分如四肢、尾巴和外耳等在低温环境下有变小变短的趋势。

8、有效积温:①指植物整个生长发育期或某一发育阶段内,有效温度(即日平均温度减去生物学零度的差值的)总和。

9、霍普金斯定律:在其他因素相同的条件下,北美温带地区,纬度每向北移动1度或经度向东移动5度或海拔上升124m,生物的物候期在春天和夏天初各延迟4d,而在秋天物候则提前4d。

第四章水

1、水环境特点:弱光、缺氧、温度变化平缓、溶解有各中无机盐类。

2、城市水环境:城市降水量大、~径流量增加、~空气湿度大云雾多、~水污染。

2、水分对植物的生态作用:①水是生化反应的溶剂;②水是生物新陈代谢的直接参与者和光合作用的原料;③水能调节生物体内和环境的温度;④水还可以维持细胞和组织的紧张度;⑤水还可以对植物体内的生命活动起重要的调控作用。

3、城市水污染类型:水体富营养化、有毒物质污染、热污染、需氧物质污染。

4、植物净化水体的途径:①植物通过体能降解转化为乌海物质除去,这类污染物主要是有机化合物;②植物吸收富集到体能,然后通过人工收获植物除去,这类污染物主要是矿质营养和重金属元素。

5、水圈:地球上和环绕地球大气圈中的各类型的水统称。

6、水生植物的生态适应:(1)通气组织发达,以保证对氧的需求。(2)具有发达的排水器官。(3)水生植物具有独特的形态:根系退化、株体柔软等。(4)生殖方式多样性:金鱼藻、苦草具有特殊的有性生殖器官,红树林的胎生现象。

第五章大气

1、臭氧层的作用:吸收各种紫外线。

2、大气污染:指由于人类活动或自然过程使大气中一些物质的含量达到有害的程度,以至破坏人和生态系统的正常生存和发展,对人体、生态和材料造成危害的现象。

3、大气污染类型:温室效应、酸雨、雾霾、光化学烟雾。

4、大气污染的生物监测:①栽培指示植物监测法②植物群落监测法

③利用动物个体的异常反应④利用动物种群数量的变化⑤利用微生物监测⑥污染症状监测法⑦地衣、苔藓监测法⑧树木年轮监测法

5、防风带:以疏透结构林带有较好的防风效果。防风效果还与树高成正比,愈高愈好。

6、光化学烟雾:汽车、工厂等污染源排入大气的碳氢化合物和氮氧化物等一次污染物在紫外光作用下发生光化学反应生成二次污染物。

7、酸雨:由自然排放和人为活动等释放到大气中的SO2或NOx通过氧化反应(气相或液相反应),生成硫酸或硝酸和亚硝酸,附在凝结核上降落到地面上pH值降到5.6以下的降水

8、酸雨的影响与危害:①损害水生、陆生生物:如鱼类和森林;②对人体健康影响:使有毒重金属溶入饮用水中,危害饮用者;③腐蚀建筑材料、金属构件、油漆以及名胜古迹。

9、我国哪些地区算沉降严重,为什么:西南地区。重工业密集;盆地地形闭塞;降雨多。

第六章土壤

1、土壤的组成:固体成分50%(矿物质、有机物质)、液体成分、空气。

2、土壤分类:3大类12质地。沙土类、壤土类(最适)、黏土类。

3、土壤颗粒结构:微团粒结构、团粒结构(最宜生长)、块状结构、核状结构、柱状结构、片状结构。团粒结构:土壤中腐殖质将矿物土粒互相粘结成直径为0.25-10mm的小团块。

4、土壤水类型:吸湿水、膜状水、毛管水、重力水。

5、田间持水量:毛管悬着水达到最大值时的土壤含水量。田间持水量包括:吸湿水、膜状水、毛管悬浊水。

6、萎蔫系数:植物因缺水而萎蔫,如果萎蔫后即使改善水分状况也不能恢复,这种状态称永久萎蔫,此时的土壤含水量即。土壤有效含水量:田间持水量与萎蔫系数之差。

7、土壤空气和近地面大气组成的差异:①土壤空气中CO2含量>大气②O2<大气③水汽>④土壤空气含有较高量的还原性气体。

8、土壤在pH6-7的微酸性条件下,养分有效性最高,最植物生长最适宜。

9、土壤动物分类:①根据体型大小分:小型中大巨;②按系统分:脊椎节肢环节线形原生

10、节肢动物对土壤的作用:对转换有机质有重要作用,穴道增加了土壤空隙度和空气透水性。

11、盐碱土:盐土碱土及各种盐化碱化土的统称。盐土:含有大量可溶性盐类而使大多数植物不能生长的土壤。盐化土:土壤中虽然含有一定量的可溶性盐分,妨碍一般植物生长,但盐分的积累对植物的限制尚未达到真正盐土的程度。碱土:含盐量并不很高,但由于土壤胶体上吸附有大量的代换性Na+,使土壤呈强碱性;或土壤中盐分以碱性钠盐为主。碱化土:具有碱化特征,但尚未达到碱土程度。

第七章植物种群

1、种群的空间格局及出现地区:均匀分布(人工栽培植物种群)、随机分布(生境条件对很多种的作用差不多或某一主导因子呈随机分布,新地区初期)、集群分布(自然条件下)。

2、生命表:①静态生命表:根据某一特定时间,对种群作一年龄分布的调查,根据其结果而编制。②动态生命表:即同时观察一群同时出生的生物存活的数据来编制生命表。

3、种群增长的基本模型:①种群的指数增长:种群在无限制条件下呈指数增长,是种群增长的最简单形式。②逻辑斯谛增长:在实际环境下,由于种群数量总会受到食物、空间和其它资源的限制,增长曲线呈现“S”型。K为环境容量。

4、生态对策及类型:生物在生存斗争中获得的生存对策,如生殖对策、取食对策、迁移对策、避敌对策、体型大小对策、r对策和K对策等。

5、最后产量衡值法则:在一定范围内,当条件相同时,不管初始播种密度如何,最后产量差不多都是一样的。

6、–3/2自疏法则:如果播种密度进一步提高和随着高密度播种下植株的继续生长,种内对资源的竞争不仅影响到植株生长发育的速度,而且进而影响到植株的存活率。在高密度的样方中,有些植株死亡了,于是种群开始出现“自疏现象”。其斜率为-3/2。

7、种间关系互相作用分析:中性作用—彼此都不受影响、竞争-直接干涉型—直接相互抑制、竞争-资源利用型—资源缺乏时的间接抑制、偏害作用—1受抑制1不受影响、寄生作用—1寄生者得利2猎物受控制、捕食作用—1捕食者得利2猎物受抑制、偏利作用—1共栖者得利2宿主不受影响、原始合作—12都有利不发生依赖关系、互利共生—双方都有利。

第八章植物群落结构

1、最小面积:包括群落绝大多数种类并表现出群落一般结构特征的最小面积。

2、面积曲线法:在按一定比例增加取样的同时,记载与面积相应的植物种类、统计新出现的种类和植物种累积数,直到随面积增加植物种类增加极少或不变为止。

3、种类的个体数量指标:密度多度盖度显著度频度高度长度重量体积胸径。

4、物种多样性指数:①物种丰富度指数D=S/N。②辛普森(Simpson)多样性指数。③香农—维纳(Shannon-Weiner)指数。④Pielou 均匀度指数。

5、生活型分类:高位芽植物(休眠芽位于地上25㎝以上)、地上芽植物(更新芽位于地上,25㎝以下,多为灌木草本)、地面芽植物(更新芽位于近地面土层内,冬季地上部分全部枯死,地下部分存活,为多年生草本植物)、地下芽(隐芽)植物(更新芽位于较深土层中或水中一年生植物)。

6、植物群落的垂直构成:乔灌草分层。

7、岛屿效应:岛屿面积越大,容纳生物种数越多。

8、MacArthur的平衡说:①岛屿上物种数目是迁入和消失之间动态平衡的结果②不断有物种灭亡,也不断有同种或别种的迁入而补偿灭亡的物种岛屿上的物种数不随时间而变化③动态平衡:灭亡种不断被迁入的种所代替④随岛距大陆的距离由近到远,平衡点的种数逐渐降低⑤大岛比小岛能“供养”更多的种。

第九章植物种群动态

1、群落波动产生的原因:①环境条件的波动变化,如多雨年与少雨年、突发性灾变、地面水文状况年度变化等;②生物本身的活动周期,如种子产量的波动(大小年)、动物种群的周期性变化及病虫害爆发等;③人为活动影响,如放牧强度的改变等。

2、人布植物:是指随着人类活动而散播的植物,如农作物和杂草等,也包括人类有意或无意引入、后来逸出野化了的植物,也称归化植物。

3、三种有关顶级群落性质的演替学说的区别与联系。

联系:三种理论(单元顶级学说、多元顶级学说、顶级格式假说)都认同群落演替趋向

于“稳定化”这一观点。

区别:单元顶级学说认为一个气候区内植物群落最后只趋向稳定于气候性顶级;多元顶

级学说对群落的稳定性和区域气候的代表是分别考虑的,依据稳定性规定顶级群落,气候顶级只是一个地区内几个稳定群落的一种,是这个区域内广泛分布的群落类型;顶级格式假说在多元顶级学说基础上,更加强调环境因子的综合作用及其梯度变化对植物群落的影响,认同群落的个体性观点,认同群落是多生物种群对环境的综合反映,随环境格局和变化形成相应的顶级群落格局。

第十章植物群落类型与分布

1、自然群落分类的一般原则:按群落外貌分类、~群落结构~、植被区系成分类、物种优势度、生态条件、群落演替动态、群落外貌——生态。

2、何为植被分布的水平地带性和垂直地带性?垂直地带性与水平地带性有何相关性?

①水平地带性:从低纬度向高纬度或沿经度方向从高到低的有规律分布。垂直地带性:随纬度升高温度有规律变化。②①植被类型在山体垂直方向上的成带分布和地球表面纬度水平分布顺序有相应性。②垂直带与水平带上相应的植被类型,在外貌上也基本相似。③纬向带的宽度较垂直带的宽度大得多。④纬向带是相对连续的,而垂直带在是相对间断的。⑤虽然纬度带、垂直带的植被类型分布顺序的相似性但,植物种类成分和群落生态结构有很大差异。

2、植被型:建群种生活型相同或相似,同时与水热条件的生态关系一致的植物群落联合。

3、群系:凡是建群种或共建种相同的植物群落联合。

4、群丛:植物群落分类的基本单位。

第十一章

1、林德曼定律:能量沿营养级的移动时逐渐变小,后一营养级只能是前一营养级能量的10%

2、能量流动是单向的。物质循环是循环的。

3、一个透明封闭的玻璃球体,此生态系统中除小鱼和水藻外,还应包括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和分解者。此球内加入细菌的作用是充当分解者,不放细菌结果生态球内生物死亡。

4、每条食物链的起点总是生产者,终点是不被其他动物所食的动物。生产者总是为第一营养级。对某一动物而言,所处的营养级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同种生物所处消费者级别和营养级级别一定是不同的,总是差一级。

5、如果一个人食物有l/2来自绿色植物,l/4来自小型肉食动物,1/4来自羊肉,假如传递效率为l0%,那么该人每增加1千克体重,约消耗植物280千克。

6、物质循环包括:水循环、沉积型循环、气体型循环。

7、信息包括:物理信息、化学信息、行为信息。物理:萤火虫闪光。化学:性外激素、狗小便。行为:昆虫舞蹈。

8、信息传递在生物中的具体作用:①有利于生命活动的正常进行。如莴苣的种子必须接受某种波长的光信息,才能萌发生长。②有利于生物种群的繁衍。如由昆虫的体表腺体所分泌的性外激素,能引诱同种异性个体前来交尾。③能调节生物的种间关系,以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

第十三章

2、景观基本特征:系统整体性、景观的时空尺度性、景观生态流与空间再分配、景观结构镶嵌性、景观的文化性、景观演化的人类主导性、景观的多重价值。

3、景观的斑块-廊道-本底模型。

斑块-廊道-本底模型将景观要素按其空间形态特征归纳为斑块、廊道和本底三类景观结构成分,景观就是由这三类结构成分以一定的空间格局镶嵌配置而成的。

(1斑块:是景观内部属性、结构、功能、外貌特征相对一致,与周围景观要素有明显区别的块状空间地域实体或地段。(最小景观单元)

(2廊道:指与两边的景观要素或本底有显著区别的带状地段。

(3本底:面积最大,连接度最高且对景观功能的控制作用最强的景观要素类型。

4、城市景观结构要素特点

<1>斑块:主要指各呈连续岛状镶嵌分布的不同功能分区。

<2>廊道:城市廊道可以分为两大类:人工廊道和自然廊道。前者是以交通为目的的铁路、公路和街道等,后者有以交通为主的河流以及环境效益为主的城市自然植被带等

<3>本底:城市的本底是由街道和街区构成的

生态学复习资料

摘录自:骆世明主编《农业生态学》中国农业出版社 陈阜《农业生态学》、李博《生态学》………… 1、农业生态学的概念? 是运用生态学和系统论的原理和方法,把农业生物与自然和社会环境作为一个整体,研究其中的相互联系、协同演变、调节控制和持续发展规律的科学。 是研究有机体及其周围环境相互关系的科学。农业生态学是生态学在农业上的分支,是用生态学和系统论的原理和方法,将农业生物与其自然环境作为一个整体,研究其中的相互作用、协同演变,以及社会经济环境对其调节控制规律,促进农业全面持续发展的学科。 2、生态系统的定义是什么? 指在一定空间内的全部生物与非生物环境相互作用形成的统一体。 3、生态系统的基本组分有哪些? 生物组分----生产者、大型消费者和小型消费者构成。 环境组分----辐射、气体、水体和土体构成。 4、生态系统的特点是什么? ⑴在组成方面不仅包括无生命的成分,也包括有生命的生物成分,生物群落是生态系统的核心。 ⑵在空间结构方面有明显的地域特征。 ⑶在时间变化方面系统中的生物具有生长、发育、繁殖和衰亡的时间特征。 ⑷在内部功能方面,生态系统主要靠三大类群生物协调的能量转化和物质循环过程完成 ⑸在外部关系方面,所有自然生态系统都是开放系统,通过不断的从外界输入物质和能量,经过转化变为各种输出,从而推动系统的有序状态。 5、农业生态学的基本任务是什么? 是揭示农业生态系统各种内外相互关系的规律,探讨最佳农业生态系统或生态农业模式,促进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6、生物对自然界有哪些影响? ⑴森林的生态效应-----涵养水源,保持水土;调节气候增加雨量;防风固沙,保护农田;净化空气,防治污染;降低噪音,美化大地;提供燃料,增加肥源。 ⑵淡水水域生态作用-------浮游植物能吸收水中各种矿物质养分,保持水体清洁和容氧量,对水质理化特性的变化起主导作用。 ⑶草地生物的生态效应------牧草能改良土壤;涵养水分;保持水土;固定流沙。 ⑷农田生物的生态效应------对土壤肥力有调节作用;对水土资源有保持作用;可以影响农田小气候;有净化环境作用。 7、什么是生物群落? 是指在一定地段或生竟中各种生物种群所构成的集合。 指生活在一定的自然区域内,相互之间具有直接或间接关系的各种生物的总和 8、群落的基本特征是什么? ⑴具有一定的种类组成; ⑵具有一定的结构; ⑶具有一定的动态特征; ⑷不同物种之间存在相互影响; ⑸具有一定的分布范围; ⑹形成一定的群落环境; ⑺具有特定的群落边境特征。 9、农业活动对生物多样性有哪些影响?⑴土地的农业利用及开垦不同程度地导致生物多样性的丧失; ⑵农业耕作方式对土壤野生生物种群产生影响; ⑶农田杂草防治中使用的除草剂可导致植物多样性的减少; ⑷农田杀虫剂的使用对土壤中的节肢动物有影响,对野生飞禽有破坏作用。 10、什么是食物链?

最新农业生态学复习题及参考答案

复习题(作业)参考答案 第一章绪论 一、名词解释 1. 生态学(ecology):是研究生物与其环境相互关系的学科。 2. 农业生态学(agricultural ecology, agroecology):是运用生态学和系统论的原理和方法,把农业生物与其自然和社会环境作为一个整体,研究其中的相互联系、协同演变、调节控制和持续发展规律的学科。它是生态学在农业领域的分支。 3. 系统:由相互作用和相互依赖的若干组成部分结合而成的、具有特定功能的有机整体。(我国著名科学家钱学森定义) 4. 生态系统(ecosystem):生物与生物之间以及生物与其生存环境之间密切联系、相互作用,通过物质交换、能量转化和信息传递,成为占据一定空间、具有一定结构、执行一定功能的动态平衡整体。简言之,是在一定空间内的全部生物与非生物环境相互作用形成的统一体。 5. 生产者(producers):是指自养生物,主要指绿色植物,也包括一些化能合成细菌。 6. 大型消费者(macroconsumers):是指以初级生产的产品为最初十五来源的大型异养生物,主要是指动物。 7. 小型消费者(microconsumers):又称分解者,是指利用动植物残体及其他有机物为食的小型异养生物,主要是指细菌、真菌、放线菌等微生物。 8. 农业生态系统(agroecosystem):是指以农业生物为主要组分、受人类调控、以农业生产为主要目标的生态系统。 二、问答题 1 生态学的发展经历了哪几个阶段?每个阶段的主要事件有哪些? 答:生态学100多年的发展经历了5个阶段: (1)生态学知识累积阶段(1866年前); 主要事件有:在中国长期的农业社会中就累积了像二十四节气这种实质反映气候与生物关系的知识,而且广为流传,成为指导农业生产的重要依据。 (2)个体生态学与群落生态学阶段(1866--1935); 主要事件有:1866年,德国动物学家海克尔定义了生态学,这就标志着生态学的产生。生态学产生以后便分化出植物生态学、动物生态学等学科分支。 (3)生态系统生态学阶段(1935—1962); 主要事件有:1935年,植物生态学的英美学派代表人物,英国植物生态学家坦斯列第一次提出了生态系统的概念,他把生物与其环境看成是一个动态整体。1941年,美国科学家林德曼,发表了《一个老年湖泊内的食物链动态》的论文。她用确切的研究数据揭示了在食物链顺序转移中生物的数量关系。美国生态学家奥德姆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研究了遗弃农田的次生演替及生态系统的能流与物流。1952年,他出版了《生态学基础》一书,确立了生态系统生态学的地位。 (4)生态学向调控与工程方向发展阶段(1962--); 主要事件有:1962年,美国海洋生物学家卡逊写的《寂静的春天》,她的书是人类生态环境意识觉醒的标志。联合国科教文组织于1964年开展以生态系统定量研究为重点的“国际生物学研究计划”之后,又于1971年组织了“人与生物圈”长期研究计划。中国于1972年加入这个研究。1992年的环境与发展大会制定了《保护生物多样性公约》、《气候变化公约》、《关于森林问题的原则声明》、《21世纪行动议程》、《里约热内卢宣言》。 (5)农业生态学发展的生态学基础;

生态学试题与答案(最后)

生态学单选 1.生态学按其性质一般分为(D) A.理论生态学 B.草原生态学 C.环境生态学 D.理论生态学与应用于生态学 2.生态系统的结构包括:(B) A.特种结构、时空结构 B.特种结构环境结构 C.特种结构、时空结构、营养结构 D.营养结构、生物结构 3.种群波动的密度调节主要为(A) A.种间调节、食物调节 B.种内调节、食物调节 C.种间调节、种内调节 D.环境调节、食物调节 4.群落演替换主要原因是:(B) A.原生演替、次生演替 B.外因演替、内因演替 C.外因演替、原生演替 D.内因演替、次生演替 5.就植物来说,其生态型包括(A) A.气候生态型、土壤生态型、生物生态型 B.养分生态型、温度生态型 C.植物生态型、生物生态型、微生物生态型 D.环境生态型、生物生态型 6.从整个生物圈的观点出发,生物化学循环可分为:(D) A.地质大循环、生物小循环 B.生物小循环、沉积型循环 C.气象型循环、地质大循环 D.沉积型循环、气象型循环 7.根据污染的环境,可分为的类型是:(D) A.化学污染、物理污染、生物污染 B.大气污染、水域污染、重金属污染 C.重金属污染、土壤污染、生物污染 D.大气污染、水域污染、土壤污染 8.根据物质循环的范围不同,生物地球化学循环可分为(B) A.生物小循环和气相型循环 B.微生物小循环和地质大循环 C.气相型循环和沉积型循环 D.气相型循环和地质大循环 9.下列关于生活型的说法不正确的是(B) A.是种以上的分类 B.是生理生态特征不同的基因型类群 C.长期生活在不同自然条件下 D.郑重从形态外貌上进行区分 10.生物各个生长发育期或某一阶段内,高于生物学最低温度值以上的昼夜温度总和,称为某生物或某发育阶段的(A) A.活动积温 B.有效积温 C.积温 D.热量 11.在全日照下生长,但也能忍受适度的荫蔽,这种植物称为(C) A.阴性植物 B.阳性植物 C.耐阴植物 D.中日照植物 12.自然环境中,对生物生存不可缺少的因子称为(B) A.生态因子 B.生存因子 C.资源因子 D.气候因子 13.根据起始基质的性质演替可分为(A) A.原生演替和次生演替 B.发生演替、内因发生演替和外因生态演替 C.快速演替、长期演替和世纪演替 D.自养性演替和异养型演替 14.生物生态适应对策中,r-对策者(C) A.生活期长 B.个体大 C.通常占据临时性生境 D.生殖耗费少 15.生物种所具有的繁殖后代、延续种族的能力称为(B) A.遗传力 B.繁殖力 C.配合力 D.增长力 16.种群在实际条件下,出生率随种群大小、组成和生存条件不同而变化,称为(B) A.生理出生率 B.生态出生率 C.最大出生率 D.绝对出生率 17.人工栽培生物种群在空间分布多属于(C)

新版首都师范大学生态学考研经验考研参考书考研真题

考研这个念头,我也不知道为什么,会如此的难以抑制,可能真的和大多数情况一样,我并没有过脑子,只是内心的声音告诉我:我想这样做。 得知录取的消息后,真是万分感概,太多的话想要诉说。 但是这里我主要想要给大家介绍一下我的备考经验,考研这一路走来,收集考研信息着实不易,希望我的文字能给师弟师妹们一个小指引,不要走太多无用的路。其实在刚考完之后就想写一篇经验贴,不过由于种种事情就给耽搁下来了,一直到今天才有时间把自己考研的历程写下来。 先介绍一下我自己,我是一个比较执着的人,不过有时候又有一些懒散,人嘛总是复杂的,对于考研的想法我其实从刚刚大一的时候就已经有了,在刚刚进入大三的时候就开始着手复习了,不过初期也只是了解一下具体的考研流程以及收集一些考研的资料,反正说到底就是没有特别着急,就我个人的感受来说考研备考并不需要特别长的时间,因为如果时间太长的话容易产生疲惫和心理上的变化反而不好。 下面会是我的一些具体经验介绍和干货整理,篇幅总体会比较长,只因,考研实在是一项大工程,真不是一两句话可描述完的。 所以希望大家耐心看完,并且会有所帮助。 文章结尾处附上我自己备考阶段整理的学习资料,大家可以自取。 首都师范大学生态学考试科目: ①101思想政治理论 ②201英语一 ③(703)细胞生物学 ④(864)生态学

参考书目: 细胞生物学,高等教育出版社(第4版),2014年,翟中和 《生态学》,科学出版社,第二版,林育真 先说一下我的英语单词复习策略 1、单词 背单词很重要,一定要背单词,而且要反复背!!!你只要每天背1-2个小时,不要去纠结记住记不住的问题,你要做的就是不断的背,时间久了自然就记住了。 考察英语单词的题目表面上看难度不大,但5500个考研单词,量算是非常多了。我们可以将其区分为三类:高频核心词、基础词和生僻词,分别从各自的特点掌握。 (1)高频核心词 单词书可以用《木糖英语单词闪电版》,真题用书是《木糖英语真题手译》里面的单词都是从历年考研英语中根据考试频率来编写的。 核心,顾名思义重中之重。对于这类词汇,一方面我们可以用分类记忆法,另一方面我们可以用比较记忆法。 分类记忆法,这种方法指的是把同类词汇收集在一起同时记忆。将同类词汇放在一起记忆,当遇到其中一个词时,头脑中出现的就是一组词,效率提高的同时,也增强了我们写作用词的准确度和自由度。例如:damp,wet,dank,moist,humid都含“潮湿的”意思。damp指“轻度潮湿,使人感觉不舒服的”。wet指“含水分或其他液体的”、“湿的”。moist指“微湿的”、“湿润的”,常含“不十分干,此湿度是令人愉快的”意思。humid为正式用语,常表示“空

生态学复习题含答案1

一、基本概念 种群、种群动态、种群密度、种群年龄分布、种群性比 多型现象 内禀增长率 存活曲线 种群空间分布型 集合种群 密度效应、他感作用 领域行为、社会等级、利它行为 种间竞争、资源竞争、似然竞争 竞争排斥原理 遗传漂变、奠基者事件、种群瓶颈 13.种群:指同一物种中在一定时间范围内占有一定空间个体的集合体 种群动态:研究种群数量在时间和空间上的变化规律 种群密度:种群密度-每单位空间个体的数量;生态密度-按照生物实际所占有的面积计算的密度 种群年龄分布:不同年龄组的个体在种群内的比例和配置情况 种群性比:种群中雄性个体和雌性个体数目的比例 种群的基本参数:种群密度,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和迁出 14.多型现象:种群内的个体在形态、生殖力、体重及其他生理生态习性上产生差异,而出现种群内不同生物型 15.内禀增长率:在没有任何环境因素限制的条件下,由种群内在因素决定的稳定的最大增殖速度 对x作图16.存活曲线:借助于存活个体数量来描述特定年龄死亡率,以lgn x 17.种群空间分布型:指组成种群的个体在其生活空间中的分布。包括随机型,均匀型,集群型。 18.集合种群:一个大的兴旺的种群因环境污染,栖息地破坏或其他干扰而破碎成许多孤立的小种群时,这些小种群的总体就称为集合种群 19.密度效应:在一定时间内,当种群的个体数目增加时,出现邻接个体之间的

相互影响 他感作用:一种植物通过向体外分泌化学物质,对其他植物产生直接或间接影响20.领域行为:以鸣叫、气味标志或特意的姿势向入侵者宣告具领主的领域范围,以威胁或直接进攻入侵者等的行为 社会等级:动物种群中各个动物的地位具有一定顺序的等级现象 利他行为:有利于其他个体存活和生殖而不利于自身存活和生殖的行为 21.种间竞争:指具有相似要求的物种,为了争夺空间和资源,而产生的一种直接或间接抑制对方的作用 似然竞争:两个物种通过拥有共同捕食者而产生的竞争。其性质与两个物种通过对资源利用所产生的资源利用性竞争类似 22.竞争排斥原理:在一个稳定的环境内,两个以上受资源限制的、但具有相同资源利用方式的种,不能长期共存在一起,也即完全的竞争者不能共存 23.遗传漂变:由于某种机会,某一等位基因频率的群体(尤其是在小群体)中出现世代传递的波动现象 奠基者事件:当来自一个大种群的少数个体在一个新栖息地定居时,在其后续种群中的所有基因都将来自于奠基者所携带的有限遗传物质。由于种群太小使近交难以避免,隐性基因会更广泛地显示出来,使存活率下降。 种群瓶颈:小种群的持续存在会因遗传漂变而引起遗传变异的进一步丧失的现象。 二、填空题 1. 种群的年龄锥体主要有、和三种基本类型。(增长型种群、稳定型种群、下降型种群) 2. 生命表可分为和两大类,它们在方法上有所不同。(静态生命表、动态生命表、收集数据) 3. 存活曲线的三种基本类型为: 、和。(凹曲线、直线、凸曲线) 4.种群的主要空间分布型:、和(随机分布、均匀分布、集群分布) 5. 生物种间的基本关系有:、、等。

(完整版)生态学试卷及答案,推荐文档

生态学试卷参考答案及评分标准 一、名词解释(每题2分,共20分) 1.Population:种群,是在同一时期内占有一定空间的同种生物个体的集合。 2.Biodiversity:生物多样性,是指生物中的多样性和变异性以及物种生境的生态复杂性,它包括植物、动物和微生物的所有种及其组成群落和生态系统。 3.Niche:生态位,物种在生物群落或生态系统中的地位和角色。 4.Ecological factor:生态因子,是在环境因子中,直接或间接影响生物生长、发育、生殖、行为和分布的环境因子。 5.Gene flow:迁移压力的增强可以使某些基因从一个群体有效地散布到另一个群体中,称为基因流。 6.生态系统:在一定空间中共同栖息着的所有生物(即生物群落)与其环境之间由于不断地进行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过程而形成的统一整体。 7.生境:特定生物体或群体的栖息地的生态环境称为生境。 8.协同进化:种间关系中,彼此在进化过程和方向上的相互作用,即协同进化。(或是一个物种的性状作为对另一物种性状的反应而进化,而后一物种的这一性状本身又是作为对前一物种的性状的反应而进化。) 9.热带雨林:一般认为热带雨林是指耐阴、喜雨、喜高温、结构层次不明显、层外植物丰富的乔木植物群落。 10.动态生命表:根据对同年出生的所有个体进行存活数动态监察的资料编制而成的生命表。 二、简答题(每题5分,共30分) 1.物种形成的过程是什么? 答:多数学者接受地理物种形成学说,将物种形成过程大体分为三个阶段(0.5分): (1)地理隔离(1分)通常由于地理屏障将两个种群分隔开,阻碍了种群间个体交换,使种群间基因流受阻(0.5分)。 (2)独立进化(1分)两个彼此隔离的种群适应于各自的特定环境而分别独立进化(0.5分)。(3)生殖隔离机制的建立(1分)两种群间产生生殖隔离机制,即使两种群内个体有机会再次相遇,彼此也不再发生基因流,因而形成两个种,物种形成过程完成(0.5分)。 2.初级生产量的测定方法有哪些?各有什么特点? 答:(1)收获量测定法(1分) (2)氧气测定法(黑白瓶法)(1分):根据初始瓶(IB)、黑瓶(DB)、白瓶(LB)溶氧量,即可求得:初级净生产量=LB-IB;呼吸量=IB-DB;总初级生产量=LB-DB。 (3)CO2测定法(1分) (4)发射性标记物测定法(1分) (5)叶绿素测定法(1分) 3.演替过程的理论模型有哪几种?各有什么特点? 答:有三种(1分) (1)促进模型;(1分) (2)抑制模型;(1分) (3)耐受模型。(1分)

生态学复习题

生态学 一、名词解释: 生态学;园艺生态学;生境;生态因子;主导因子;限制因子;生态幅;趋同适应;趋异适应;生态型;生活型;生态位;“垃圾堆农业”;光补偿点;光饱和点;光斑;阴影;闪光;光时;光周期;温周期;冷害;霜害;冻害;团粒结构;菌根;逆温;共生关系;寄生;半寄生;偏利共生;竞争;协作;他感作用;生态系统;生产者;消费者;还原者;优势种;建群种;亚优势种;伴生种;偶见种;食物链;食物网;生态金字塔;辅助能;信号;生物多样性;生态平衡; 二、填空: 1、请列举五种在我国为害的入侵物种(动植物皆可):、 、、、。 2、环境可分为、两大类。 3、生态因子作用的三个基本定律包括限制性定律、 和,其中限制性定律包括和 两个方面。 4、瓦维洛夫的栽培植物起源中心学说中栽培植物起源和类型形成包括、、、、、、、等八个

中心。 5、大多数植物的叶片当阳光自腹面照射时,可见光的吸收率为 、反射率为、透过率为。 6、园艺植物的三基点温度是指、和 。 7、低温伤害的种类包括、和 。 8、园艺植物对高温的适应表现在和 两个方面。 9、提高植物抗旱性的途径有(至少答三条):、 。 10、按其共生关系,菌根可分为、、。 11、食物链加环可分为、、、 、。 12、植物根系吸水的动力是和。 13、大量元素含量一般占植物体干重以上;微量元素一般占植物体干重的以下。 14、白僵菌对于防治(填“病害”或“虫害”)有良好的生态效益。 15、生态系统一般可分为11个层级,即、、 、、、、、、、、。

16、园艺植物群落中常见的共生关系有、、 。 三、简答: 1、分别书写树冠层水分平衡表达式、园地水分平衡表达式,并解释式中各符号所代表的含义。 2、简述高温的生理危害表现在哪几个方面? 3、对热害和日灼的防御可以从哪几个方面进行? 4、试简述紫外线的主要生态生理作用效应。 5、植物起源的确定可以从哪几个方面稽考? 6、简述植物病害的控制途径。 7、简述他感作用的生态学意义。 8、试简述生态系统的特性与特征。 9、试简述食物链网结构设计原则。 10、试简述物质循环的特点。 11、试简述生态学理论对园艺生产的指导意义。(至少三个方面) 四、综述题 试列举近5-10年园艺生态学研究热点,并对园艺工作者的研究进行概括性的总结。

生态学复习题含答案2

基本概念 生态系统 食物链、食物网、营养级 生态效率、同化效率、生长效率、利用效率、林德曼效率 生态平衡、生态系统的反馈调节 生物量、生产量、周转率 总初级生产量、净初级生产量 次级生产量 生物富集(放大)作用 生物地球化学循环 28.生态系统:在一定空间内生物和非生物环境通过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过程而形成的统一的功能单位 29.食物链:植物固定的能量通过一系列的取食和被取食关系在生态系统中传递,生物之间存在的这种传递关系称为食物链 食物网:各种生物成分通过食物传递关系存在一种错综复杂的普遍联系,彼此间都有某种直接或间接的关系 营养级:处于食物链的某一环节上的所有物种的总和 30.生态效率:各种资源(各种能流参数中的任何一个参数)在营养级之间或营养级内部转移过程中的比值关系,常以百分数表示 同化效率:被植物吸收的日光能中被光合作用固定的能量比例,或被动物摄食的能量中被同化的能量比例(同化效率=被植物固定的能量/吸收的太阳能=被动物吸收的能量/动物的摄食量) 生长效率:生长效率=n营养级的净生产量能量/n营养级的同化能量 利用效率:利用效率=n+1营养级的摄食能量/n营养级的净生产量 林德曼效率:林德曼效率=n+1营养级摄取的食物能/n营养级摄取的食物能 31.生态平衡:生态系统通过发育和调节所达到的一种稳定状况,它包括结构上的稳定、功能上的稳定和能量输入、输出上的稳定 生态系统的反馈调节:当生态系统中某一成分发生变化的时候,它必然会引起其他成分出现一系列的相应变化,这些变化最终又反过来影响最初发生变化的那种成分,这个过程就叫反馈 32.生物量:在某一时刻单位面积上积存的有机物质 生产量:单位时间单位面积上的有机物质生产量 周转率:在特定时间内,新加入的生物量与总生物量的比率 33.总初级生产量:包括呼吸消耗在内的全部生产量 净初级生产量:在初级生产过程中,植物固定的能量有一部分被被植物自己的呼吸消耗掉,剩下的产量称为净初级生产量 34.次级生产量:在被同化的能量中,有一部分用于动物的呼吸代谢和生命的维持,这一部分的能量最终将以热的形式消散掉,剩下的那部分才能用于动物的生长和繁殖,这就是次级生产量 二、填空题 1. 生态系统的基本组成包括、、和。(非生物环境、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 2. 食物链主要有和两种主要类型。(捕食物食物链碎屑食物链)

《全球变化生态学》期末考试答案

《全球变化生态学》期末考试 一、单选题(题数:50,共50.0分) 1()是生态系统的初级能量,这种能量的积累过程称为第一性生产或初级生产。(1.0分)1.0 分A、 元素循环积累的能量 B、 太阳辐射积累的能量 C、 光合作用积累的能量 D、 蒸腾作用积累的能量 我的答案:C 2当光合能力超过库对光合产物的利用能力时,碳水化合物会积累在()中。(1.0分)1.0 分A、 枝干 B、 根部 C、 叶片 D、 土壤 我的答案:C 3从理论上来讲,海水蒸发增加,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进而减少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可能抵消一部分温室效应。(1.0分)1.0 分 A、 湿度 B、 惰性气体 C、 云量 D、 太阳辐射的反射 我的答案:C 4海洋和港湾生境里的生物入侵的形式不包括()。(1.0分)1.0 分 A、 压舱水 B、 水产、渔业和饵料物种及其相伴随的物种的引进 C、 运河的淤积 D、 由观赏性种类养殖业或放养增殖所致的物种释放 我的答案:C

5根据Penman分类系统,理论上最有确定可能蒸散的方法应涉及到的主要因素不包括()。(1.0分)1.0 分 A、 辐射平衡 B、 空气温度 C、 湿度 D、 土壤 我的答案:D 6 区别气候变化与天气变化的主要标准是()。 (1.0分)1.0 分 A、 时间长度 B、 变化强度 C、 影响范围 D、 造成后果 我的答案:A 7农业释放的主要温室气体是()。(1.0分)1.0 分 A、 二氧化硫和臭氧 B、 二氧化硫和氧化亚氮 C、 甲烷和臭氧 D、 甲烷和氧化亚氮 我的答案:D 8 大气圈在化学元素的生物地球化学循环过程中起的作用不包括()。 (1.0分)1.0分 A、 大气化学组成的变化反映了地球生命的进化历史 B、 大气化学组成的变化反映和记录着人类活动对大气的影响 C、 大气混合得相当不均匀和缓慢,它的成分变化能被用作指示全球尺度的生物地球化学过程变化的指标 D、

最新景观生态学试题及答案精选

景观生态学 一.名词解释 1.景观:是一个由不同土地单元镶嵌组成,具有明显视觉特征的地理实体:它处于生态系 统之上、大地理区域之下的中间尺度:兼具经济、生态和文化的多重价值。 2.斑块:是外观上不同于周围环境的相对均质的非线性地表区域。 3.斑块化:是指斑块空间格局及其变异,通常表现在斑块大小,内容,密度,多样性,排 列状况,结构,和边界特征等方面。 4.廊道:是指不同于两侧基质的狭长地带,可以看作是线状或带状的斑块。 5.基质:景观中面积最大、连通性最好的景观要素类型,如广阔的草原、沙漠等 6.景观异质性:景观要素及其属性在空间上的变异性,或者说景观异质性是景观要素及其 属性在空间分布上的不均匀性和复杂性。 7.景观空间格局:一般指大小和形状不一的景观斑块在空间上的配置 8.景观多样性:指由不同类型的景观要素或生态系统构成的景观在空间结构和功能方面的 多样性和变异性,反映的是景观的复杂程度。 9.内缘比; 斑块内部与外侧边缘带的面积之比 10..网络:网络通常由结点和连接廊道构成分布在基质上 11.干扰:系统中一个偶然发生的不可预知的事件,是在不同时空尺度上发生的现象(不 用背) 12.景观破碎化: 是指由于自然或人为因素的干扰所导致的景观由简单趋于复杂的过程,即 景观由单一、均质和连续的整体趋向于复杂、异质和不连续的斑块镶嵌体的过程 13.景观连接度:是描述景观中廊道或基质在空间上如何连接和延续的一种测定指标。 14.生态流:景观中物质、能量和物种在景观要素之间的流动 15.meta种群:同种的局域种群在不同斑块上分布的总和 16.景观生态分类:根据生态系统内部水热状况的分异物质能与能量交换形式的差异以及反 映到自然要素和人类活动的差异,按照一定的原则、依据、指标,把一系列相互区别、各具特色的景观生态类型进行个体划分和类型归并,揭示景观的内部格局、分布规律、演替方向。(未知) 17.景观生态规划:指运用景观生态学原理,一区域景观生态系统整体优化为目标,在景观 生态分析、综合和评价的基础上,建立区域景观生态系统优化利用的空间结构和模式。 18.最佳的景观结构:含有细粒区域的粗粒景观最有利于获得大型斑块带来的生态效应,也 有利于包括人类在内的多生境物种生存,并能提供比较全面的环境资源和条件,具备了粗粒和细粒的有点 二.填空 19.景观要素的三种类型:斑块、廊道、基质 20.斑块的分类:干扰斑块、残存斑块、环境资源斑块、引进斑块 21.廊道的类型:A)按起源可分为:环境资源廊道、干扰廊道、残存廊道、引进廊道 B)按宽度分:线状廊道、带状廊道 C)按构成分:绿道、蓝道、灰道、暗道、明道、(必考) 22.廊道的功能:生境、通道、过滤、源和汇 23.基质的判断依据(标准):相对面积、连接度、动态控制 24.基质的特征: 连接度、狭窄地带、孔隙度 25.景观异质性形成原因:环境资源的异质性、干扰、生态演替 26.Forman景观格局的分类:均匀分配格局、聚集型分布格局、线状分布格局、 平行格局、特定组合或空间联结

农业生态学复习资料讲解

农学专业《农业生态学》末考备考复习参考资料各位同学:揣摩考点、识破亮点、巧抓重点、攻克难点,是末考备考复习过程中的四大秘诀,也是我们巩固知识、加深理解、强化记忆的得力技巧。希望广大同学能够勤奋备考,诚信应考,亮出真才实学,考出优异成绩。建议大家在复习的过程中结合课本及课堂笔记,并根据自身实际就本资料中出现的相关失误与漏洞请自行补充完整,由此带来的不便还望你见谅。在此祝大家新年快乐! ---军军 第一部分:生态农业与持续农业 一、生态农业及其产生的原因 1、生态农业:运用生态系统中生物共生和物质循环再生原理,采用系统工程的方法吸收现代科学成就,合理地组织农、林、牧、渔、加等产业,以实现经济生态和社会效益协同发展的农业生产系统。 2、产生的原因:现代农业有许多负效应,推动了生态农业的产生,主要表现在能源过度消耗、水资源需求量大,供需矛盾突出、成本增加、污染加剧、人口压力不断增大、其他问题如种植结构的单一化,水土流失等。 二、生态农业的基本原理 1、整体效应原理; 2、生态位原理; 3、食物链原理; 4、物质循环与再生原理; 5、生物的相生相克原理; 6、生物与环境的协同进化原理。 三、生态农业技术体系 1、多维集约用地技术(多熟种植、立体种养)。 2、物质的多层次利用技术A.动物粪便的多层次利用(作为腐生生物的食物源、肥料化、基质化、能源化);B.秸秆的多层次利用(直接还田为肥、堆肥还田、作为动物的饲料、基质化、能源化); 3、物质的良性循环技术(种养结合、立体种植、水土保持技术); 4、生物防除病虫草害技术(利用轮作、间混套作技术来控制病虫草害;通过收获和播种时间的调整来减少病虫草害;利用生物天敌来控制病虫草害); 5、生物能源及再生能源的开发利用技术(沼气的开发利用技术、地热能的开发利用技术)。 第二部分:农业资源利用和生态环境保护 一、农业资源分类 1、按可更新的能力可以分为可更新的自然资源和不可更新的自然资源。 2、按贮藏性可分为可贮藏性资源和流逝性资源。

生态学复习题含答案完整版

生态学复习题含答案 HEN system office room 【HEN16H-HENS2AHENS8Q8-HENH1688】

一、基本概念 种群、种群动态、种群密度、种群年龄分布、种群性比 多型现象 内禀增长率 存活曲线 种群空间分布型 集合种群 密度效应、他感作用 领域行为、社会等级、利它行为 种间竞争、资源竞争、似然竞争 竞争排斥原理 遗传漂变、奠基者事件、种群瓶颈 13.种群:指同一物种中在一定时间范围内占有一定空间个体的集合体 种群动态:研究种群数量在时间和空间上的变化规律 种群密度:种群密度-每单位空间个体的数量;生态密度-按照生物实际所占有的面积计算的密度 种群年龄分布:不同年龄组的个体在种群内的比例和配置情况 种群性比:种群中雄性个体和雌性个体数目的比例 种群的基本参数:种群密度,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和迁出 14.多型现象:种群内的个体在形态、生殖力、体重及其他生理生态习性上产生差异,而出现种群内不同生物型 15.内禀增长率:在没有任何环境因素限制的条件下,由种群内在因素决定的稳定的最大增殖速度 16.存活曲线:借助于存活个体数量来描述特定年龄死亡率,以lgn 对x作图 x 17.种群空间分布型:指组成种群的个体在其生活空间中的分布。包括随机型,均匀型,集群型。 18.集合种群:一个大的兴旺的种群因环境污染,栖息地破坏或其他干扰而破碎成许多孤立的小种群时,这些小种群的总体就称为集合种群

19.密度效应:在一定时间内,当种群的个体数目增加时,出现邻接个体之间的相互影响 他感作用:一种植物通过向体外分泌化学物质,对其他植物产生直接或间接影响20.领域行为:以鸣叫、气味标志或特意的姿势向入侵者宣告具领主的领域范围,以威胁或直接进攻入侵者等的行为 社会等级:动物种群中各个动物的地位具有一定顺序的等级现象 利他行为:有利于其他个体存活和生殖而不利于自身存活和生殖的行为 21.种间竞争:指具有相似要求的物种,为了争夺空间和资源,而产生的一种直接或间接抑制对方的作用 似然竞争:两个物种通过拥有共同捕食者而产生的竞争。其性质与两个物种通过对资源利用所产生的资源利用性竞争类似 22.竞争排斥原理:在一个稳定的环境内,两个以上受资源限制的、但具有相同资源利用方式的种,不能长期共存在一起,也即完全的竞争者不能共存 23.遗传漂变:由于某种机会,某一等位基因频率的群体(尤其是在小群体)中出现世代传递的波动现象 奠基者事件:当来自一个大种群的少数个体在一个新栖息地定居时,在其后续种群中的所有基因都将来自于奠基者所携带的有限遗传物质。由于种群太小使近交难以避免,隐性基因会更广泛地显示出来,使存活率下降。 种群瓶颈:小种群的持续存在会因遗传漂变而引起遗传变异的进一步丧失的现象。 二、填空题 1. 种群的年龄锥体主要有、和三种基本类型。(增长型种群、稳定型种群、下降型种群) 2. 生命表可分为和两大类,它们在方法上有所不同。(静态生命表、动态生命表、收集数据) 3. 存活曲线的三种基本类型为: 、和。(凹曲线、直线、凸曲线) 4.种群的主要空间分布型:、和(随机分布、均匀分布、集群分布) 5. 生物种间的基本关系有:、、等。(共生、竞争、捕食、寄生、偏害)

生态学试卷及标准答案

生态学试卷及答案

————————————————————————————————作者:————————————————————————————————日期: 2

生态学试卷参考答案及评分标准 一、名词解释(每题2分,共20分) 1.Population:种群,是在同一时期内占有一定空间的同种生物个体的集合。 2.Biodiversity:生物多样性,是指生物中的多样性和变异性以及物种生境的生态复杂性,它包括植物、动物和微生物的所有种及其组成群落和生态系统。 3.Niche:生态位,物种在生物群落或生态系统中的地位和角色。 4.Ecological factor:生态因子,是在环境因子中,直接或间接影响生物生长、发育、生殖、行为和分布的环境因子。 5.Gene flow:迁移压力的增强可以使某些基因从一个群体有效地散布到另一个群体中,称为基因流。 6.生态系统:在一定空间中共同栖息着的所有生物(即生物群落)与其环境之间由于不断地进行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过程而形成的统一整体。 7.生境:特定生物体或群体的栖息地的生态环境称为生境。 8.协同进化:种间关系中,彼此在进化过程和方向上的相互作用,即协同进化。(或是一个物种的性状作为对另一物种性状的反应而进化,而后一物种的这一性状本身又是作为对前一物种的性状的反应而进化。) 9.热带雨林:一般认为热带雨林是指耐阴、喜雨、喜高温、结构层次不明显、层外植物丰富的乔木植物群落。 10.动态生命表:根据对同年出生的所有个体进行存活数动态监察的资料编制而成的生命表。 二、简答题(每题5分,共30分) 1.物种形成的过程是什么? 答:多数学者接受地理物种形成学说,将物种形成过程大体分为三个阶段(0.5分): (1)地理隔离(1分)通常由于地理屏障将两个种群分隔开,阻碍了种群间个体交换,使种群间基因流受阻(0.5分)。 (2)独立进化(1分)两个彼此隔离的种群适应于各自的特定环境而分别独立进化(0.5分)。(3)生殖隔离机制的建立(1分)两种群间产生生殖隔离机制,即使两种群内个体有机会再次相遇,彼此也不再发生基因流,因而形成两个种,物种形成过程完成(0.5分)。 2.初级生产量的测定方法有哪些?各有什么特点? 答:(1)收获量测定法(1分) (2)氧气测定法(黑白瓶法)(1分):根据初始瓶(IB)、黑瓶(DB)、白瓶(LB)溶氧量,即可求得:初级净生产量=LB-IB;呼吸量=IB-DB;总初级生产量=LB-DB。 (3)CO2测定法(1分) (4)发射性标记物测定法(1分) (5)叶绿素测定法(1分) 3.演替过程的理论模型有哪几种?各有什么特点? 答:有三种(1分) (1)促进模型;(1分) (2)抑制模型;(1分) (3)耐受模型。(1分)

环境生态学导论复习资料

概念: 1.环境生态学:研究认为干扰下,生态系统在的变化机制、规律和对人类的反效应,寻求受损生态系统恢复、重建和保护对策的科学。即运用生态学的理论,阐明人与环境间相互作用的机制和效应以及解决环境问题的生态途径的科学。 2.生态学:研究有机体与其周围环境—包括非生物环境和生物环境——相互关系的科学。 3.生态系统服务:是指生态系统与生态过程所形成的及所谓吃的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与效用。生态系统服务一般是指生命支持功能(如净化、循环、再生等),而不包括生态系统功能和生态系统提供的产品。 4.生态足迹:指对能够持续地提供资源或消纳废物的具有生物生产力的地域空间的占用。 5.显著实物型直接价值:以生物资源提供给人类的直接产品的形式出现,非显著实物型直接价值体现生物多样性为人类所提供的服务。 6.绿色国民经济账户:将资源和环境损失引入国民经济核算体系中,即在GDP中扣除由于经济增长造成的自然资源消耗、生态环境破坏的直接经济损失,以及为恢复生态平衡、晚会资源损失而必须支付的经济投资,初步形成了环境与经济综合核算体系,被称为绿色“国民经济账户” 7..景观生态学:研究某一景观中生物群落之间错综复杂的因果反馈关系的科学。 8.结构:即指空间单元的特殊配置,通常与空间结构或斑块结构同义。 9.连接度:一个景观一种生境或覆盖类型的空间连续性。 10.廊道:指与其两侧相邻区域有差异的相对呈狭长形的一种特殊景观类型。 11..边缘:一般指一个生态系统或覆盖类型的周边部分,其部的环境条件可能与该生态系统的部区域有一定的差异;有时也用于表示在一个景观中不同覆盖类型间邻接宽度的计量。 12.破碎化:一个生境或覆盖类型的破碎为更小的,不相连的小块。 13.异质性:包含不同景观要素的性质或状态。 14.基质:在景观中的本底覆盖类型,通常具有高覆盖率和高连接度;并不是所有的景观中都可以划分出确定的基质。 15.斑块:在性质或外貌上不同于周围单元的块状区域。斑块在本底中即所谓的孔隙度。 16.尺度:对象或过程的时空维度,具有粒度和幅度的特征。 17.边缘效应:指斑块边缘部分由于受外围影响而表现出与斑块中心部分不同的生态学特征的现象。 18.复合种群:由空间上彼此隔离,而在功能上又相互联系的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亚种群或局部种群组成的种群斑块系统。 19.干扰:群落外部不连续存在、间断发生的因子的突然作用或连续存在因子的超“正常”围的波动,这种作用或波动能引起有机体、种群或群落发生全部或部分明显变化,使其结构和功能受到损害或发生改变。 20.临界阈现象:当介质密度达到某一临界密度时,渗透物突然能够从介质的一端到达另一端,这种因为影响因子或环境条件达到某一阈值而发生的从一种状态过渡到另一种截然不同状态的过程被称为临界阈现象。 21.干扰:群落外部不连续存在、间断发生的因子的突然作用或连续存在因子超“正常”围波动,这种作用或波动能引起有机体、种群或群落发生全部或部分明显变化,使其结构和功能受到损害或发生改变。 22.退化生态系统:在一定时空背景下,生态系统受到自然因素、认为因素或二者共同干扰下,使生态系统的某些要素或系统整体发生不利于生物和人类生存要求的量变和质变,系统结构和功能发生于原有的平衡状态或进化方向相反的位移。

全球变化生态学尔雅满分答案

全球变化生态学尔雅满分答案 1.1课程主要内容概述 1 到目前为止,二氧化碳在大气中的浓度约为(C)。 A、 百分之四 B、 千分之四 C、 万分之四 D、 十万分之四 2 对全球生态变化影响较大的圈层主要有(D)个。 A、2 B、3 C、4 D、5 3 生态学主要研究(C)之间的关系。 A、生物和资源 B、人类和资源 C、生物和环境 D、人类和环境 4 全球生态变化极易导致生态入侵现象的出现。(错误) 5 全球变化与每个人的利益都息息相关。(正确) 1.2全球变化研究的兴起 1 从狭义上来讲,全球变化主要是指(D)的变化导致全球气候全景的变化。A、 土壤 B、 生物 C、

水体 D、 大气 2 最早提出大陆漂移学说的人是(D)魏格纳。 A、法国人 B、英国人 C、美国人 D、德国人 3 海底扩张学说提出于(A)。 A、20世纪60年代 B、20世纪50年代 C、20世纪40年代 D、20世纪30年代 4 20世纪70年代提出的地球系统科学开始将地球作为整体性的内容作为研究。(错误)5 太阳辐射达到地球后,约有47%会被散射或反射到宇宙中。(错误) 地球气体成分的变化 1 下列气体中不属于温室气体的是(D)。 A、 二氧化碳 B、 一氧化二氮 C、 甲烷 D、 氩气 2 国际保护臭氧层日是(D)。 A、9月13日 B、9月14日 C、9月15日 D、9月16日 3

臭氧层的问题最早提出于(C)。 A、1840年 B、1912年 C、1974年 D、1993年 4 所谓的臭氧层空洞其实是臭氧层变薄,而非真正的消失。(正确) 5 大气中二氧化碳的来源主要是化石燃料的燃烧及海洋的释放。(错误) 温室效应与土地退化 1 全球每年约有(C)平方公里耕地变为沙漠。 A、 5000-7000 B、 7000-9000 C、 50000-70000 D、 70000-90000 2 在人类释放的二氧化碳气体中,现阶段只查明了约()二氧化碳的去向。(B) A、三分之一 B、三分之二 C、六分之一 D、六分之五 3 中国人工林固定的二氧化碳占森林总固定量的(D)。 A、20% B、40% C、60% D、80% 4 土地荒漠化造成的潜在经济损失远大于直接经济损失。(正确) 5 区分扬尘和沙尘暴的标准是看能见度是否大于2公里。(错误) 水污染、植被破坏与物种灭绝 1

生态学试题及答案知识分享

题型 名词解释:5*2 填空:20*0.5 选择:10*1(单项);5*2(多项) 简答:5题,分值不等 论述:1题,15分 个体生态学 一、名词解释(填空及部分选择) 监测植物是指利用对环境中的有害气体特别敏感的植物的受害症状来检测有害气体的浓度和种类,并指示环境被污染的程度,该类植物称为监测植物。 大气污染是指大气中的有害物质过多,超过大气及生态系统的自净能力,破坏了生物和生态系统的正常生存和发展的条件,对生物和环境造成危害的现象。 滞尘效应园林植物对空气中的颗粒有吸收、阻滞、过滤等作用,使空气中的灰尘含量下降,从而起到净化空气的作用。 二、填空、选择、简答 1、城市用水面临两个严峻的问题是什么? 水源缺乏、水污染严重 2、壤质土类是大多数植物生长良好的土壤;团粒结构是较好一种土壤结构 3、根据植物对土壤酸碱度的适应范围和要求分为酸性土植物、中性土植物和碱性土植物。 4、根据盐土植物对过量盐类的适应特点,可分为聚盐性植物、泌盐性植物、不透盐性植物。 5、园林植物对大气污染的监测作用的优点? (1)植物监测方法简单,使用方便,成本低廉,适合大面积推广。 (2)反映大气污染类型和各污染物的复合效应. (3)植物监测具有长期、连续监测的特点。 (4)可记录该地区的污染历史和污染造成的累积受害等情况。 6、园林植物对大气污染的净化作用主要体现在哪几个方面? (1)维持碳氧平衡 (2)吸收有害气体 (3)滞尘作用 (4)减菌效应 (5)减噪效应 (6)增加负离子效应 (7)对室内空气污染的净化作用 7、减噪效应的原理主要体现在哪几个方面? 噪声遇到重叠的叶片,改变直射方向,形成乱反射,仅使一部分透过枝叶的空隙达到减弱噪声;噪声作为一种波在遇到植物的叶片、枝条等时,会引起振荡而消耗一部分能量,从而减弱噪声。 8、常见的防风林结构有3种:紧密(不透风)结构。稀疏(疏透)结构。透风(通风)结构 9、根据大气污染物的性质划分:还原型大气污染和氧化型大气污染;根据燃料性质和大气污染物的组成划分:煤烟型污染、石油型污染、混合型污染和特殊型污染。 10、园林植物大气污染抗性确定方法:污染区调查;定点栽培对比法;人工熏气法 11、简答滞尘效应原理。 ①减少出现和移动; ②通过降低风速,使大颗粒灰尘下降到地面或叶片上;

最新生态学复习资料及答案

一.名词解释 1.生态环境:a.是指由生物群落及非生物自然因素组成的各种生态系统所构成的整体,主要或完全由自然因素形成,并间接地、潜在地、长远地对人类的生存和发展产生影响。 b. 是指影响人类生存与发展的水资源、土地资源、生物资源以及气候资源数量与质量的总称,是关系到社会和经济持续发展的复合生态系统 1.森林:森林是以乔灌木等绿色植物为主,兼有其它生物成分按照一定的方式和秩序与周围非生物环境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共同发生着多种功能的一个生态系统。 2.生态系统:在一定空间中,共同栖居着的所有生物(即生物群落)与其环境之间由于不断地进行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过程而形成的统一整体。 3.食物链:用来说明生物间能量转换连续依赖的次序称为食物链 4.自养生物:指仅以无机化合物为营养进行生活、繁殖的生物。能量来源——周围的无机环境。自养生物又称生产者(producer)或初级生产者(primary producer),因为它所生产的高能量有机分子为异养生物提供了能源。 5.异养生物:该类生物不能利用太阳光或无机化学键能,而是从氧化由自养生物所合成的高能有机分子如碳水化合物、脂肪和蛋白质中获取能量。 6.营养级:当有机体的食物来自同一链环时,这些有机体更属于同一营养级。在生物界,绿色植物为第一营养级,草食动物为第二营养级,食肉动物为第三营养级,余类推……,用符号表示为:T1,T2,T3……。 7.生产力:指单位时间单位面积的生产量,即生产的速率。 8.生物量:指任一时间某一地方某一种群、营养级或某一生态系统有机物质的总重量。 9.菌根:菌根是高等植物的根尖与某种真菌相结合形成互利关系,大大提高根系吸收养分的能力。菌根是根系的延伸,而且能有效防止养分被淋洗掉。 10.生物地球化学循环:发生于生物与土壤或大气之间的循环。生物化学循环:发生于生态系统之间,生物与大气之间的循环。 13.植物耐荫性:植物忍耐庇荫的能力,即植物在庇荫条件下能否繁殖更新和正常生长的能力。 14.积温温度的累积,说明生物整个生育期所需要的热量条件。 活动积温= 平均温度×生育期天数 有效积温= (平均温度-生物学零度)×生育期天数 15.物候:植物长期适应气候条件的节律性变化而形成与此相应的植物发育节律称为物候。 16.生理干旱:早春土壤冻结,树木根系不活动,而气温过暖,地上部分蒸腾耗水强烈,根系不能吸水补充,造成枝叶干枯、死亡。 17.群落表现面积(最小面积)——能够包括绝大多数植物种类和表现出该群落一般结构特征的最小面积。 18.种群调节:种群数量趋于保持在环境容纳量水平上的现象称为种群调节。 19.自然稀疏郁闭的林分在生长过程中,随着单位面积林木蓄积量及总生物量不断增加,林木株数不断减少的现象 20.最大林分密度:V = K Nm-a 式中:V——单株材积;Nm——最大密度;K、a——常数由于a 值一般在1.5(=3/2)上下变动,所以又称为二分之三法则–3/2 power law。 21.地球表面的水量平衡(包括降水、蒸腾蒸发、凝结、径流等)过程构成水循环,影响地表的能量平衡。 22.生态对策:生物种对生态环境的适应,使其在物种进化策略上产生不同的抉择称为生态对策。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