换个角度看雍正(共18系列&分页)

换个角度看雍正(共18系列&分页)
换个角度看雍正(共18系列&分页)

“满洲”与曼殊师利菩萨

作者:小童子

菩萨清凉月,常游毕竟空。为偿多劫愿,浩荡赴前程。这首诗呈现了一个

殊胜浩瀚的场面──佛菩萨乘愿而来,为了度人而甘冒大险、承担大业,进入六道中轮回……从清凉月、毕竟空的境界,进到这浊世之中……浩荡的慈悲与勇气,无以名之!

回顾中国历朝历代的记载,有敬佛也有灭佛的皇帝。其中尊崇佛法最有名的

皇帝有:梁武帝、隋文帝、北魏道武帝、北魏孝文帝、北魏文成帝、北魏宣武帝、刘宋文帝、陈武帝以及影响现代极深却极少有人注意的──清.雍正帝。

有关雍正帝的一些历史研究,都集中在清朝的几大疑案中去讨论,包括“改

诏夺位”以及“雍正的死因”等等。其他与雍正帝有关的野史传说,包括“九王夺嫡”、“ 血滴子”、“文字狱”等等,大多是负面,所以人们心中对雍正帝的印象多流于

严厉残暴。但归咎起来,这些负面的资料是《满清十三皇朝演义》以及后来的一些野史与小说。虽然这些书籍根本偏离了史实,但雍正帝被丑化贬抑后的形象却已深入人心。直到近几年更多清史料公开,雍正帝的生平、事功与历史地位才有了新的诠释。

近几年,中国有一位作者“二月河”以小说格式写雍正帝,最后还拍成电视剧,因此影响极广;另外还有学者冯尔康从传统写史的角度,重新研究雍正帝的事迹。这二位是对雍正持较正面看法的。但前者貌似推崇雍正,却把雍正帝的死因写成乱伦情杀,所以说到底是对雍正帝的再次抹黑;后者虽然以摊丁入亩等政策的施行,肯定雍正帝是清朝“康雍乾”三个好皇帝之一,但却略过雍正帝与佛教的深厚关系,仍是一憾。因为如果不先理解雍正帝的信仰、人生观与宇宙观,就不能理解他的施政与作为。

素惠绘图

用现代的角度来看雍正帝的种种施政,笔者发现雍正帝的很多思维与作为是超时代、超时空的。人的行为有脉络与惯性,从他的施政里,可以看到一个惯性:这些施政与他的佛法修行深深结合在一起,难以割裂辨识。这个会在后文中解释。但在讨论这些施政与佛法的关系之前,必须先谈一谈“ 满洲”一词的来源。

说到“常游毕竟空”的菩萨,人们最熟悉的有观世音菩萨、大势至菩萨、文殊菩萨、普贤菩萨以及“地狱不空誓不成佛”的地藏王菩萨。其中“文殊菩萨”又称为“ 曼珠师利菩萨”或“曼殊室利菩萨”。文殊是诸佛之智慧所化现,是智慧的本尊。文殊是梵语Manju的音译,意译则为“妙德”或“妙吉祥”。中国名山“五台山”相传就是文殊菩萨化现的道场。

在《维摩诘经》中,当诸大罗汉、诸大菩萨不敢代释迦牟尼佛去向维摩居士问疾时,文殊菩萨从座中起身,领命前往,结果诸罗汉菩萨随行,亲聆文殊菩萨和维摩居士畅论“不二法门”之理。因为文殊菩萨的智慧威德,蒙藏人极崇拜之。

唐卡上的文殊菩萨(Manjusri)。(维基百科)

女真族祖先奉天命乘愿而来

按女真部落的传说,东北长白山上的天池因为池水十分清澈,所以得到天女的青睐,下到池中沐浴。其中一位天女“佛古伦”吃下了一只喜鹊衔放在她衣服上的红果,因而孕育了一个男孩。这个男孩生下来就能说话,而且很快就长大成人。天女佛古伦对他说:“你是奉天命来到人间,上天生你,是要让你去平定乱国。”之后她给了他一艘小船,让他顺流而下,天女自己则腾空回归天国世界。

后来佛古伦的儿子以“爱新觉罗”为姓,以“布库里雍顺”为名,平定了山下部落的纷乱,成为国王,使人们安居乐业。他就是清朝的祖先,一个传说中带了天命降生的生命。

到了明朝,继承元朝对东北地区的统治,遂于一三七五年(洪武八年)设辽东都指挥使司,招谕女真各部。当时称之为建州女真,分为三部。爱新觉罗.努尔哈赤(一五五九~一六二六年)统一女真各部之后,在一六一六年(万历四十四年)辽宁省新宾县西老城即位称汗,国号大金。

满洲就是曼殊

努尔哈赤死后,其子皇太极继汗位。一六三六年,皇太极在沈阳称帝,改元崇德,改国号为“ 大清”,改族名为“满洲”(Manchu),亦即“曼殊”也就是“文殊”的意思。“满洲”则是音译的汉字。改定族名是非常重大的事,究竟皇太极为何会以“文殊”为族名?是否与菩萨乘愿而来有关?以目前的史料来看,只知道女真族在皇太极之前早有以“文殊”尊称族长的记载,但原因已不可考。

中华民国建立后选择了延续清朝的官话为国家用语“国语”,现在中国称之为“普通话”。现在我们问一个外国人是否说中文,会问他“Do you speak Mandarin?”这个Mandarin,就是从Manchu来的,英文的正式翻译是“满洲的官方语言”。弄明白“满洲”的原意之后,就会知道Mandarin其实应该译为“文殊菩萨的语言”!菩萨的语言怎么会普通呢?华人通行的这个语言一点也不普通。

五世达赖在顺治十年三月在国书中以“文殊大皇帝”来称呼顺治,除了因为清朝以“满洲”为部族名号,可能还有其他的渊源。另外,在西藏首府拉萨的布达拉宫里,在一座“当今皇帝万岁万万岁”的满蒙汉藏四体文字牌位背后,有一幅乾隆帝着佛装的唐卡像,他打的手印以及所拿的法器等与藏传佛教里的文殊菩萨绘像完全相同。

北京雍和宫中,到民国初年还存放了一幅由清宫造像办事处“如意馆”绘制的大型挂图,名为“乾隆坐禅图”。其上有一段文字(藏文)写道:睿哲文殊圣,应化为人主。广大难思议,善哉大法王。安住金刚寨,坚固不退转。随意大自在,殊胜世间尊。(待续)

自号圆明居士

作者:小童子

有一真人出雍州,鹡鸰原上使人愁。须知深刻非常法,白虎嗟逢一岁周。——唐朝高僧黄檗

现在的历史工作者多认为,包括女真族祖先的传说以及乾隆为文殊菩萨应化的这些说法,都是为了遂行政治目的,使统治者成为人王与法王。因为抱持着这样的历史观点,加上现代人宗教信仰淡薄,或根本是个无神论者与怀疑论者,于是便带着有色的眼镜过滤掉历史人物与信仰有关的这一部份。但拿掉敬天信神的这个部份,割裂辨视一个人,尤其是一个历史上极为重要的帝王,岂能获得全貌?

这种史观下的历史结论,只会剩下建筑遗迹、帝王陵、工艺发展……就好像拍一部历史剧,那些历史上原本活生生的、有思想的、有血有泪的人们,变得干涸、冷硬、浅薄。

为了给剧情加料,现代编剧经常凭空弄出一些为情所困、陷于情欲之中的桥段。但是拿掉古人安身立命之精髓,替代以激烈的现代情欲戏、勾心斗角的权力争夺,只是使历史的真貌更加模糊不清。这几年来官方支持的几部大型电影,从《秦颂》、《英雄》到《满城尽带黄金甲》,全都是这样的结构。看的人越多,认不清中国人祖先的人就越多,还以为古人就是这样的。至于被猛拍炒烂了的清宫历史剧,有只知谈情说爱的“古人”,还有只知斗争的“古人”,就是没有活在信仰中,讲究“以天合天”的古人。

这些由官方批准出品甚至由官方直接出资拍摄的戏剧,实在误人太深。这种影片充其量只是当今中国现况以及拍片者自己的世界观的投射,而不是中国历朝历代的真貌。只不过导演让现代人穿上古装,硬是假托古人来演绎当今的荒诞。

想要换个角度来看雍正帝,首先要把坊间常见的历史书籍里缺漏的,例如关于雍正帝与佛教的关系把它补充回来,然后抹去成见,逐一印证雍正帝的重大施政。

圆明居士──清世宗雍正

清朝入关以后共有十位皇帝,雍正帝是第三位,在位期间为一七二三年~一七三五年,共计十三年。雍正帝全名为“爱新觉罗.胤禛”。生于康熙十七年十月三十日(西元一六七八年十二月十三日),排行皇四子,庶出,但由康熙帝的皇后亲自扶养成人。“胤”字是康熙帝的诸子共用的排辈字(雍正即位后,诸兄弟讳,改序“允”字)。康熙帝为皇子们赐名都取“示”字旁,有赐福的含意。“禛”字在《说文解字》中则意为“以真受福”。现在大家耳熟能详的“圆明园”,被八国联军焚毁掠夺的那个旷古绝今的名园,就是康熙帝赐予皇四子胤禛的园邸。“圆明”二字也是康熙帝赐予他的,意谓“圆而入神,明而普照”,是君子自修也是帝王治国的极高境界。之后胤禛便以此二字自号为“圆明居士”,又号“破尘居士”。

圆明园

承先启后

康熙盛世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盛世,但康熙后期因为太子(嫡长子,排行二皇子)行迳荒诞,一度废储。重立之后又二度废储,之后就没有再改立太子。因为太子之位空悬,使得有意争位的皇子为夺取皇位而分党结派,其中又以八皇子活动最积极。雍正帝反而相对沉潜,与僧侣结交往来。后来人们对于帝位的归属有诸多的揣测,但是从康熙晚年,将一向由他亲力亲为的祭孔工作交给胤禛代行来看,康熙帝最后选择由他继位是有迹可循的。由皇后扶养长大的胤禛,自少年时期就跟在父皇身边办事,行政经验丰富而且深知吏治。他在诸皇子中较为年长成熟,性格严谨铁面无私。宽厚的康熙帝选择胤禛继位,符合“宽则济之以严”的治国之道。事实证明,雍正帝夹在二个各在位六十年的康熙与乾隆盛世之间,短短十三年的执政,却负起了承先启后的重担,在他的任内,不但吏治革新、党争平息,同时还弭平亏空、充实国库。康熙帝将皇位传给四皇子胤禛时,清朝国库储银仅余八百万两。到了雍正六年,在不加税的情况下,国库的水位却高达四千多万两。雍正中期打了西北大仗,最后留给乾隆的还有二千多万两库银,而且吏治改革,府库继续充实,很快又攀升到五千多万两!而雍正帝留下的清明吏治与丰实的国库,两者就是乾隆可以当个附庸风雅的“十全老人”还能够打造另一个六十年盛世的资本。

关于雍正的预言

唐朝高僧黄檗作了十四首《禅师诗》,对明朝灭亡、清朝各代、八年抗战、国共内战、国民党退守台湾等事件都进行了准确的预测。本文最前面所引的就是其中的第三首诗──针对雍正帝的预言。

第一句“有一真人出雍州”预言了雍正帝的即位,此句指出胤禛的名字以及后来的年号,但也可以解为这位皇帝是已开悟之人(真人)。

第二句“鹡鸰原上使人愁”。鹡鸰──《诗经》朱公迁疏义云:“鹡鸰,飞则鸣,行则摇,有急难之意。”汉.毛亨传:“脊令,雝渠也。飞则鸣,行则摇,不能自舍耳。急难,言兄弟之相救于急难。”意思是说:(1)兄弟相救于急难之中;(2)兄弟的问题,使雍正哀愁。对雍正帝急难扶持的兄弟是十三皇弟允祥,雍正朝的几项重大朝政都是允祥一手推动,但雍正八年允祥早逝,使雍正帝哀痛不已。

第三句“须知深刻非常法”是说:要知道雍正的施政、所留下来的法,都有非常深刻的意涵。

第四句“白虎嗟逢一岁周”则是说:可惜雍正在位只有虎年一轮。(一七二二虎年,再加一轮十二年,正好在位十三年。)(待续)

雍正大帝与修佛

作者:小童子

谁道空门最上乘,谩言白日可飞升;垂裳宇内一闲客,不衲人间个野僧。——雍正

究竟雍正帝留下了什么深刻非常法呢?除了具体施政,由雍正帝亲自编纂或撰写的著作包含:《御选语录》、《经海一滴》、《教乘义海》、《大义觉迷录》、《朋党论》、《雍正御录宗镜大纲》、《拣魔辨异录》等等。除了《大义觉迷录》与《朋党论》之外,全是与修佛、修道有关,其中多是雍正帝足成一家之言的证悟心得。

从现在对雍正帝的研究看来,他在政务以外的重心就是佛法,因此他的施政自然也离不开他对佛法的认识。以往历史学家从来没有从这个角度来理解他,却试图从一个一个的政治事件拼凑出雍正的面貌。

博学勤政好皇帝史学家认定

近代研究雍正帝最受推崇的学者冯尔康在他所著的《雍正传》中,对雍正的辛勤与学识评曰:“雍正文思敏捷,于日理万机之中,亲自书写朱谕、朱批,少则数字、数十字,多则上千言,都是一挥而就。他的朱谕,从存于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的所见,书写都很整洁,文字流畅,间有口语,很少涂抹。朱批、朱谕不是为作文,也不是为发议论,是处理政事,于行文之中,说明他对某事处理意见,全系政事内容,更可见他的才思和从政能力相一致。”

素惠绘图

台北故宫博物院多次展出清朝诸帝的朱批奏摺,雍正帝的朱批经常比大臣的报告还长!而且他的书法极佳,包括乾隆与之后的清帝风采都及不上他。在雍正执政的十三年中所批阅的奏摺,依最保守的估计,至少约有两万两千余件。

从现在经过统计后的雍正御笔朱批字数,以及官方的起居注记载,在位十三年中,他每年只有在腊月廿六日封笔、封玺,不再批阅奏章。直到正月初一才重新开笔、开玺。但是过年这五天封笔不代表休息,他还是得接见王公大臣、诸国使节。此外的每一天,不分寒暑,雍正处理政事,每天仅睡四到五个小时,经常到半夜才睡下,第二天早上五点前,又起身准备上朝。因此,史学家都认为,雍正帝可以说是中国历朝历代里最勤勉的一位皇帝。后世史家有一派甚至猜测雍正帝是过劳而死!

不过修行人每日所需的睡眠与常人不同,史学家只能以常人的状态去揣度常人,却未必揣度得准一个修行人。所谓雍正帝的“死因”众说纷云,后文会针对此事分析,在此先按下不表。

佛理上卓然成家的天子野僧

在繁重的国事之外,这位以“圆明居士”为号,又自号“破尘居士”的皇帝,不仅极有才识学问,最特殊的是他自年轻时就开始修佛参禅。虽然中国历代帝王中亲近佛法、具有佛心

的天子不少,但像他这样在佛理上卓然成家的,可以说是绝无仅有。这只是做做样子吗?只是为了政治目的吗?一个已经贵为天子的人,有什么好伪装?又有需要伪装多久?

雍正自云,少年时代就喜欢阅读佛家典籍(“朕少年时喜阅内典,惟慕有为佛事”)。从现在可以找到的史料来推测,雍正帝最早与僧侣往来是在康熙四十一年(一七零二年),雍正帝当时才廿五岁,还是个青年贝勒。那时他分府(年长贝勒出宫建府)在北京城东,离北京柏林寺很近。因着地利之便,他经常去柏林寺,并与当时的柏林寺住持“谈法甚契”。之后雍正帝曾在康熙五十一年到五十二年间,在自己的藩邸举行法会,进行坐七。

是色是空,莲海慈航游六度;不生不灭,香台慧镜启三明。(雍和宫法轮殿对联)

此时是雍正帝身为“雍亲王”的藩邸时期,这个时候的皇四子胤禛避开皇子间的权斗,在其府邸(即现在北京的“雍和宫”)当个“富贵闲人”。这段时间可以说是他这一生中最清闲的日子,他不仅经常与禅僧往来讲论佛法,对于禅宗思想也颇有研究,曾亲笔撰写《圆明居士语录》。

允禄、福彭、鄂尔泰、张廷玉等人在此时期与他有一起参佛参禅的问答稿,现在都收在故宫档案中。此时的著作后来刊刻发行的包括阐述佛法的《云集百问》以及后来收入《御选语录》里的《圆明居士语录》。

后来有人怀疑,雍正是假借修佛来讨好父亲康熙帝以谋取帝位,这些举止都是为了夺嫡做准备。但事实上,康熙帝从未表现出对佛道的兴趣,雍正帝自然无从藉此讨好他。

身为皇子,雍正从六岁开始,每天早上五点就要“应卯”入上书房读书,每年只有过年那几天可以休息。学习的课程包括满文、汉文、蒙古文。儒家经典自不可免,还有天文、地舆、历法、音乐、数学、物理等等。下午以后,还另外安排骑射、游泳等军事、体育项目。康熙帝是中国历史上最博学的皇帝,他要求皇子读书必须满百遍,还会亲自抽背。

康熙帝重视史籍,下令编纂的书籍里又以《康熙字典》、《古今图书集成》、《全唐诗》、《皇舆全览图》等最为有名。他非常重视皇子们的教育,但并没有任何授以佛法的记载。要说修佛可以讨好康熙,实在找不到什么根据。

而且,康熙四十七年九月第一次废了太子,重立之后,在康熙五十三年第二次废太子。可是有史可查,雍正帝最早接触僧侣参佛是在康熙四十一年,除非雍正帝能预见两次废立太子之事,否则谈不上以韬光养晦的方法来讨好康熙帝。要讨好皇帝以争位,还不如在军事与政治上争强立功,至少也该结党结派建立势力,而不是钻入佛道的世界里去。后来皇位落在雍正帝身上,他还是没有把佛法放下。

皇位的最终归属只能说“是他的跑不掉,不是他的求不来”。只是部份史学工作者不能理解古人修佛,便把雍正帝的修佛参禅也随手安个夺嫡阴谋。(待续)

把腐虫逐出狮身

作者:小童子

雍正帝为何以天子之位不惜与僧侣辩论佛法真谛?他真该当“好干佛道”的批评吗?一如世界各国介入现实与专制抗争的优秀主教不得不提出道德呼吁,雍正大帝同样勇敢走上修行人的护法路。

素惠绘图

天魔波旬跟释迦牟尼佛说过,虽然它无法破坏释迦牟尼佛的修行,但等到末法时期它要以魔子魔孙盘踞在所有的禅林与道场,亦即要从佛教的内部来摧毁佛教。波旬问道:“到那时你又能奈我何?”释迦牟尼佛悲悯垂视波旬:“到了末法时期,不能奈你何。”

这段对话让佛教徒对于藏身禅林道场之中,却行乱法之实者,称之为“魔”,或者是寄身在雄狮身上的腐虫(因为佛教徒自许应如同雄狮般勇猛精进,并以佛殿为“大雄宝殿”)。

予岂好辩哉?

雍正帝亲自撰写《拣魔辨异录》,就是要把腐虫逐出狮身。他以天子之位不惜与僧侣辩论佛法真谛,却被后来的史家讥为“好干佛道”,认为天子应该专注于政事,不该涉入宗教太深。赞成这种论点的人似乎不少,所以本系列文得先花点篇幅来讨论这个问题。

很多人都知道有句西谚说:“让上帝的归上帝,凯撒的归凯撒。”其实这是人们问耶稣基督,要不要遵守罗马的法律时,耶稣基督的答覆。为什么耶稣基督要这么说?

上帝的律法(自然法)高于人的律法,所以才有纳粹军人执行当时的“法律”屠杀犹太人,却在战后被审判的事。良知理性是天赋也就是神的律法,不能因为一时一地人造的法律而被抹灭。杀人偿命,这是天理。

凯撒的法律与上帝的律法并非全部扞格难入,在矛盾发生时,才有选择的必要。选择遵从上帝的律法,走的是神的道路,这样的人是上帝的子民,归属于上帝的天国;选择凯撒的法律也许可以暂免祸害,但却是一条背离神的道路,短暂而且mortal,这样的人是个凡人,归属于凡间的帝王邦国。耶稣基督以自己的苦难示现给人们看,祂最终选择了上帝的律法,祂虽被钉上十字架,但祂选择的道路却是永恒而且immortal。

当判断成为必要时

不过耶稣基督的这句话经常被人有意或无意的曲解、误用。后来有人据此主张应该“政教分离”,宗教中人不能干涉政治。教宗庇护十二世在一九四四年的耶诞节有一段公开广播,题目为“论民主问题”,谈的就是二战局势及宗教与政治道德的重要性。他认为教会乃“人性尊严及自由的捍卫者”。人类的尊严与自由是上帝所赋予,捍卫它是教会的使命。教宗自己以行动对政治秩序做出道德呼吁。

到了一九六二~一九六五年间,在第二届梵蒂冈大公会议后,天主教正式厘

清这个问题。根据对《圣经》的教诲“我的弟兄们,若有人说自己有信德,却没有行为,有什么益处?”(雅二14)说“教会领袖有责任对政治秩序做出道德判断,当个人基本权利使这种判断成为必要时。”(教宗通谕)

之后世界各国的天主教会出现不少介入现实、与专制抗争的优秀主教。例如,巴西的阿恩斯红衣主教、菲律宾的辛主教、萨尔瓦多的罗慕洛主教、韩国的金主教以及得到诺贝尔和平奖的南非大主教等等。面对中共,香港的陈日君主教,也是一位勇于提出道德呼吁的主教。这些主教面对的都是专制残暴的政权,基于道德判断,他们背负着不得已、不得不为的使命。

“六根清净”何解?

东方虽然没有“政教分离”这样的说法,却有一说认为出家人应该“六根清净”,所以关切俗事的和尚会被称为“好干世法”,反过来说,以天子之尊修佛修法,则被讽为“好干佛事”。

其实在社会上与人有关的每一件事,几乎都包含了政治与宗教的双重因素。婚丧喜庆、生老病死,哪一件脱离得了?“六根清净”是佛法对于个人修心的要求,而不是要人对民生疾苦、杀人放火的事都束手不顾!如果这么解释“清净”,那佛菩萨不是绝对清净?清净到那样的境界层次上,又何必管人的苦难,下世度人?所以说佛教的教义要求清修,出家人一点都不能干涉政事(即使仅止于批评或劝善),这完全是说不通的。

(中间删去一段,这也是中国特色的网络特色吧,无奈!愿意了解详情的朋友可以写信到vv333com@https://www.360docs.net/doc/a87815888.html,索取完整文章)

回头看看雍正帝,他真的该当“政教不分”、“好干佛道”的批评吗?(待续)

支持正法驳斥乱法

作者:小童子

“果能实修实证、利己利人,则千百年后,帝王犹为之表彰,是亦劝励之道。”《御选语录》

如果雍正帝没有做好帝王的工作,竟然“不问苍生问鬼神”,那么史家批评他好干佛道可能还有点基础,但事实上雍正将国家治理得极好(后文会再说明),他出手护法,将佛法融入国事政策之内,使王大臣都加入修行的行列,对政治有升华与提升的指导作用,何乐而不为?

《御选语录》佛道并显

雍正帝在执政后期出版的《御选语录》里,除了收录雍正帝自己的《圆明居士语录》外,还有僧肇、永嘉玄觉、寒山、拾得、山灵佑、仰山慧寂、赵州从谂、永明延寿、云门文偃、雪窦重显、圆悟克勤、玉琳通琇、茆溪行森等佛教高僧的语录或著作,此外还包括了道家的紫阳真人重要著作《悟真篇》。但后来佛教界又有人以此讥讽雍正是抱着“佛道一致”之说的人物。

站在修炼的角度来看,当然必须讲究一门专修,即使同为佛教,不同宗派之间都不能掺修,何况是佛与道根本是两大不同的法门?但以雍正帝自己对佛教各宗及道教的深入了解,他当然明白佛道并不一致!可是佛道虽异,却均为正教,不必以此非彼,定要斗个高低。

自唐朝以降,佛教与道教因着历朝历代皇帝的支持与否,互有兴衰,这是不必要的争执,于度人的事业有害。最重要的是雍正帝所言是不是能够“实修实证、利己利人”。他身为人王,对《御选语录》里的高僧或是道教真人,都赐予封号、并予以表彰。世人想走修佛或修道的法门,各依其因缘都是好事,雍正帝以天子的高度对两边施以同等支持,可以避免尊此贬彼的争端。但他自号圆明居士,自是修佛而非修道。

《拣魔辨异录》直指魔禅

在支持正法的同时,雍正帝也驳斥乱法。他亲自编撰长达八万余字的《拣魔辨异录》,以清晰的论述指出当时盛极一时的禅宗“三峰派”问题所在。

雍正自云自幼即喜读佛典,但是却不赞同禅宗的方法。他说:“于诸公案,总以解路推求,心轻禅宗,谓如来正教,不应如是。”他认为禅宗说自己是“教外别传,不立语言文字”,如果这是一个普遍可行的真理,那么佛教根本就不该有所谓的佛法僧三宝。可是佛法道理如果不经世尊(释迦牟尼佛)指明,我们如何能够理解?所以禅宗实际上已经走到一个极端上去了。

要明白雍正帝为何以天子地位与僧侣辩论,就必须了解明末清初时的禅宗状况。

邪悟禅师喝佛骂祖

钱谦益(一五八二~一六六四年)是明末的知名文人。从他的《牧斋初学集》可以窥见明末那时候禅宗的弊害。

“近世魔禅横行,聋参哑证,瞎棒胡喝,世尊四十九年所说,彼将束之高阁,屏为故纸……经所谶佛法将灭,魔子出家,狮子身中虫,还食狮子肉,正为此辈授记也。”

意思是说明末的时候,邪悟的禅师横行,盲目的喝佛骂祖,毁弃释迦牟尼佛四十九年的讲法。释佛在涅槃前曾说在佛法将灭的时候,天魔的魔子魔孙会进入寺庙里,表面上是出家众,但是却是寄身在狮子(修佛者自比如同雄狮般勇猛精进,所以佛殿称为“大雄宝殿”)身上啃食狮子血肉的蛆虫。这经文所说的魔子,指的就是这些入魔道的禅师!

钱谦益又指出,狂禅盛行,“一庵院便有一尊祖师,一祖师便刻一部语录”,每个人都要开山立派,却要害人跟着他“慧命断絻,同陷于泥犁狱中,披毛带角,宿业未艾”,实在可怜可叹。

禅宗棒喝宗风由来

中国禅宗棒喝是怎么来的?从达摩开传起就以法偈预言:“吾本来兹土,传法度迷情,一花开五叶,结果自然成。”达摩早已预言禅宗只能从他带来的一花(捻花微笑的心意相通)再传五叶(就是传到六祖慧能为止)。

但中国禅宗史却是这么走的:把禅法分为“如来禅”、“祖师禅”和“越祖分灯禅”三类。所谓的“如来禅”指从初祖菩提达摩,一脉相传,直至六祖慧能为止(亦即达摩原来的安排)。之后在六祖门下,又有所谓的“祖师禅”,包括南岳怀让、青原行思、马祖道一、石头希迁、百丈怀海以及黄蘗希运。

这样还止不住,又有人假托“一花开五叶”,将禅宗“分灯”为临济、沩仰、云门、法眼、曹洞五宗,称为“越祖分灯禅”。

唐代临济宗的创始人临济义玄就好用叱喝法,德山则直接用棒子打,因此有“临济喝德山棒”之称。形成临济宗的宗风之后,最后就变成毁佛、骂祖、骂僧和排斥经典三藏。

直了顿悟要有基础,无妨在极小的范围里去做,但要大面积的做就是误人前程了。一个人发愿想要学佛修佛,是极其难得的,就是因为不懂佛法的道理所以才要拜师。到了明末禅宗不但不讲佛法道理,还要毁佛骂僧和排斥经典三藏。文人士子凡是头脑清醒的自然会远离它,因此禅宗至此已凋零式微。分灯后的五宗陆续熄灭。最早立宗的沩仰宗,在唐末即灭。(宋代《传法正宗记》:“沩仰已熄”)法眼宗只传了三、四代,灭于北宋初;云门宗在北宋末叶亦熄。最后只剩临济、曹洞二家撑到明末。

明末黄宗羲说:“万历以前,宗风衰息。云门、沩仰、法眼皆绝;曹洞之存,密室传帕;临济亦若存若没。”所以禅宗被历史自然淘汰,眼看着曹洞与临济也要结束了。可是却有人想要转变这个形势。(待续)

为何禁止西洋教士传教?

作者:小童子

看着毁戒破律的魔子魔孙大面积开山立派,雍正帝护教心切,刊印《拣魔辨异录》破除邪说;中国既有儒道释正法开传,雍正禁止西洋教士传教,其实是极有深意的。

素惠绘图

《五宗原》乱法,自创一圆说

为了挽救将灭的禅宗,明末临济宗三峰派的汉月禅师乃着成《五宗原》。他在此文开宗明义说:佛法不出于一个大圆。威音王佛是七佛之始,七佛虽然各有教法,但其旨意都不超出这个大圆的范围。五灯五宗也是一样,五家本是一家,也都在同一个圆里。

汉月禅师的《五宗原》之后又有潭吉弘忍的《五宗救》。其实汉月说佛法归于一个大圆,无非想要重振禅宗。但若是佛法真归于一圆,何需重振单一的派别?汉月何不改投净土宗?何不倡议解散净土宗、华严宗、天台宗……?释迦牟尼佛又为何要说修佛有“八万四千法门”?何不同归一门就好?

关于雍正的评价

关于雍正的评价 有一个人,身在一个不平凡的朝代,中国最后一个封建王朝,有一个人,有着不平凡的地位,康熙的第四子,清军入关后的第三位皇帝,有一个人,有着不平凡的权利,掌控着所有人得生死大权,有一个人,有着不平凡的名字,雍正,当然,也有一个平凡的名字,就是中国历史上最勤政爱民的皇帝,爱新觉罗。胤禛300多年,弹指间的灰飞烟灭,历史沉淀了他太多的悲痛与隐忍,作为康熙大帝的四子,乾隆皇帝的严父,他,也许有不足;然而,作为大清的皇帝,他无疑是出色的,毋庸置疑!在位的13年间,完美解决了康熙留下的烂摊子,将大清朝的国库从康熙58年时累计亏空的1000多万两治理到留给乾隆多达3000多万的盈余。这,使乾隆足足挥洒了20年。反观乾隆6次下江南,花费了多少,这钱,难道不是他父亲留下的吗?试问:古往今来,谁有此魄力?这位世人眼中的“冷面王”,自诩“以勤先天下”,他不巡幸,不游猎,日理政事,终年不息,一心整顿吏治,铁血勤政.亲手不顾一切的做到了万里无云的青天。也正是他的铁腕和无私使他得罪了太多的文人和官商,成为他的骂名所来吧.在雍正朝,胤禛呕心沥血,胤祥为官清廉,使雍正一朝无官不清。反观现在这个社会,如果有像雍正这样敢做敢为,不畏世人言语的铁腕政客,澄清吏治,这个社会就不会如此昏暗。试问;

古往今来,谁有此刚毅?也是这位世人口中的所谓“暴君”,废除了清朝的贱籍,解放了贱民;改革了赋税制度,将所得的税款,除办公费用外,作为“养廉银”减轻了人民负担;惩治贪污,真正促进了满汉一家亲。如果这就是成为暴君的标志,那么我真的不知道什么是明君了。试问:古往今来,谁有此心意?雍正,他忍辱负重,成就父子,可谓至孝至仁。康熙老年昏聩,乾隆花花公子,只有雍正堪称中流砥柱!可是,两个多世纪的光阴,胤禛有太多的悲哀与辛酸,那么多的阴谋祸心,那么多的谣言职责,那么多的人言可畏,那么多的苦无人言,那么多的寂寥怅然。都让我不忍卒视!我,敬雍正之才,惜雍正之识,悲雍正之遇,怜雍正之心。胤禛,其实在你的心里,这一世苦也罢,独也罢,你亦是无愧又无悔的吧!对于世人不公的评价,你依然如我,试问:何人有此心胸?!四面楚歌,力挽狂澜,辩论天涯,指点江山,你,是如此的出色。大清能长治久安,海晏河清,你功不可没;没有你何来的康乾盛世,真是可笑!我只知道“清朝盛世唯康乾,康乾盛世倚雍正” 历史上有多少皇帝可以像你一样不讲享受?历史上有多少皇帝可以像你一样一天只睡四个小时?历史上有多少 皇帝像你一样是位千古明君,却因一些莫名其妙的争议而受尽委屈?我尊敬你.崇拜你.喜欢你.更心疼你.-

雍正的自我评价

雍正帝的性格颇为复杂。生性多疑,冷酷暴躁,却不乏人情世故。勤政刻苦满清野史对雍正的评价多为负面,究其原因,是因为雍正上台之后提高了汉人的地位,折损了满洲旗人的利益,所以野史多把雍正描写为残暴冷酷,但实际上,雍正非常勤于政事,平日除却睡觉,其余大部分时间都在批阅奏折,康熙末年,国库亏空严重,只有八百万两左右,而雍正末年,国库银两就增至六千余万两,上升了近十倍,由此可见雍正勤于政事的重大成果。 暴躁 有一次,雍正看杂剧《郑儋打子》。演员的演技和唱腔都不错,雍正赐食。因为剧中郑儋是常州人,演员就问雍正帝现今常州刺史(明清时刺史是知州的别称)是谁。想不到雍正听后大怒,说:“你是戏子,怎么可以问起官守来?”立刻将演员杖击而死。雍正初年,发现浙江人汪景祺讥评雍正杀功臣年羹尧,查嗣庭出“维民所止”的试题,雍正帝怒发冲冠,杀了汪景祺,查嗣庭下狱并死于牢中。他认为浙江浇漓,不定期的停止浙江乡、会两试,并设观风整俗使。 刻薄残酷 雍正帝的刻薄表现在他以极其粗俗丑恶的语言丑化他所痛恨之人。钱名世写了歌颂年羹尧的诗,雍正帝就给钱名世写了块“名教罪人”的匾,挂到钱名世的大厅,以世世代代丑化钱名世。他还嫌不够,令385名举人、进士写诗丑化钱名世。残酷主要表现在雍正即位后把他的好几个兄弟打了下去,有的置之死地。 雷厉风行、当机立断 雍正即位后搞了许多改革,如财政制度改革,改土归流,都是决定后就干,一干就大张旗鼓,全力以赴,不拖拖拉拉,一定干出结果。朴素、严肃 《啸亭杂录》卷一说他“日夜忧勤,毫无土木、声色之娱”。 雍正有仁慈一面。他吃饭不剩饭,颗粒必尽,他常对臣下说,要珍惜五谷,以暴殄天物为戒。他对张廷玉说,他与人同行,不踩他人头影。 喜欢别人向他报告祥瑞。他为祈雨而造风、云、雷、雨四神。所谓祥瑞是指好事情的兆头和征象,例如玉米一棵四穗,稻禾径高数尺,皇陵出现五色祥云等。雍正七年十月,云南赵州出醴泉,鄂尔泰奏闻,雍正帝马上褒奖他“化民成俗,格天致瑞”,加官少保。雍正初年年羹尧亦因“祥瑞”篇二:雍正其人及其评价 雍正其人及其评价 雍正继位之后,社会上就流传着他矫诏篡位的种种说法:雍正是否害死了康熙帝?雍正是否矫诏篡位或假诏继位?雍正是否弑兄?雍正是否害怕年羹尧、隆科多泄露谋夺帝位而杀人灭口?雍正是否因害怕乃父亡灵的谴责而改在易县修建泰陵?而史书中的有关记载,语焉不详,雍正自己的辩解,又越抹越黑。因此,雍正即位,至今仍是一个未解的历史之谜。但是,不管人们怎么说,雍正作为康熙末年储位斗争的胜利者,登上了皇帝的宝座。历史迈着神秘、凝重、艰难的步伐进人了雍正时代。 首先,雍正是一个敢于改革、颇有作为的封建帝王。雍正即位,立志“振数百年颓风,为此,针对康熙末年的种种积弊,从恢复中央集权,强化皇权入手,实现了国家的政治稳定,然后着手进行政治经济等方面的社会改革。 一方面,他以高压政策维护和巩固自己的统治,着意于反对朋党的斗争,消除康熙末年夺嫡之争造成的统治集团内部矛盾,以及随之而来的统治合法性危机。为此雍正镇压和惩处了塞思黑、阿其那集团和隆科多、年羹尧集团,继之又严厉整饬以李绂、杨名时为代表的科甲朋比现象。与此同时,不放过一切机会,对社会上关于他矫诏篡立的怀疑和攻讦进行反复辩解和打击。雍正六年,抓住曾静投书谋反案,雍正出奇料理,颁布宜讲《大义觉迷录》,兴起了一场清算吕留良“华夷之辨”的文字大狱。综观雍正一朝的文字狱,真正因文字获罪者

雍正皇帝的历史贡献和几点启示-20171207韩永星

雍正皇帝的历史贡献和几点启示 ——电视剧《雍正王朝》观后感 延安市人大办韩永星 (2017年12月7日) 近年来,以清朝历史为背景的宫廷剧是荧屏中比较火热的一大剧类,尤其是改编自著名作家二月河“落霞三部曲”的《康熙王朝》(陈道明主演)、《雍正王朝》(唐国强主演)和《乾隆王朝》(焦晃主演)作为帝王系列剧,代表了历史题材电视剧的最高水平,在央视综合频道播出后好评如潮,之后又在央视的其它频道、各省市卫视频道以及各大网络平台上反复重播,同样受到广泛追捧,经久不衰。其中由中央电视台著名导演胡玫执导,由二月河、刘和平联合编剧,由中央电视台影视部和长沙电视台共同录制的《雍正王朝》,于1999年1月在中央电视台综合频道首播,创下当年央视播出电视剧最高收视率(16.7%),包揽了该年份所有电视剧奖项大奖(金鹰奖、飞天奖),得到了时任国务院总理朱镕基同志的高度评价,成为当年党政机关重点推荐收看的一部电视剧,可谓是经典中的经典。 我个人之所以对《雍正王朝》给予特别关注,主要有两个原因:第一,因为雍正在我国历史上是一位很有争议的皇帝,关于他的传说很多,褒贬不一,让人不由心生好奇。我们大多数人都知道历史上的康乾盛世,但对康乾盛世中间那个承前启后、扭转

乾坤的时期——雍正王朝却不甚了解。而这个时期最为关键的人物雍正皇帝,在位十三年期间,励精图治、勤政为民、厉行节俭、惟才是举、奖罚分明、严惩贪官,算得上是一位十分杰出的封建政治家,然而他却背负了200多年骂名,比如谋父逼母、诛兄屠弟、阴谋篡位等,民间长期流传有“十大罪状”,一些影视作品对此亦有各种版本的夸大演绎,严重影响了后人对一代君王的判断。作家二月河在小说《雍正皇帝》中通过大量史料,为一代帝王作了无声的辩解,使得现代人对雍正皇帝产生了新的认识。第二,单就《雍正王朝》这部电视剧来说,可以算得上是一部十分优秀文艺作品,电视剧中设臵的情节跌宕起伏,引人入胜,讲述的很多故事折射了我国当代政治、经济、社会中的一些现象和问题,比如科场舞弊案的现实版是前些年屡次发生的国家级考试泄题和高考舞弊案;黄河水患的现实版是1998年朱镕基总理严加斥责的长江大堤“豆腐渣工程”;“摊丁入亩”、“士绅一体当差、一体纳粮”等改革良策难于施行,隐射的是国家在推进改革过程中遭遇的巨大阻力,大将军年羹尧的人生轨迹更是近年来中央查处的一些“大老虎”的不二版本……历史从来不会重复,但总是惊人的相似!因此,观看和品味电视剧《雍正王朝》,对于我们运用历史眼光审视当下,通过故事讲述启迪人生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下面,我从两个方面与各位领导和同志们分享电视剧《雍正王朝》的观后感,不妥之处,敬请大家批评指正!

大清雍正皇帝

雍正皇帝 清世宗雍正皇帝爱新觉罗·胤禛(1678—1735年),康熙皇帝第四子,清入关后的第三位皇帝。在位13年。他对有碍于皇权的反对势力大加挞伐,有效地改善了吏治,增加了国库收入,为乾隆朝社会的繁荣奠定了雄厚的基础。 雍正帝皇帝胤禛 雍正皇帝名爱新觉罗. 胤禛,生于康熙十七年(公元1678年),是康熙皇帝35个儿子当中的第11个儿子。康熙皇帝35个儿子有24个排序的,胤禛排皇四子。胤禛45岁当了皇帝。在45岁之前,胤禛是做皇子时期。下面我就来说说胤禛做皇子的时候。 一、皇子生活 胤禛7岁时到上书房读书,学习儒家经典,学习满族的骑马射箭、学习书法。胤禛在书法上的造诣是很高的。胤禛14岁时结婚,19岁时随着皇父康熙大帝远征葛尔丹,胜利归来。 胤禛友爱兄弟、孝敬皇父,别的皇子们是明争储位,自己是暗争储位,不漏生色。在别的皇子们为夺嫡忙得不可开交时,胤禛在参禅礼佛,吟诗作赋。 胤禛深得皇父康熙的喜爱,在康熙登极六十年庆典得到时候,派胤禛代替自己到盛京(今沈阳)三大陵祭祀,可见康熙皇帝对胤禛的喜爱程度。实际上胤禛的性格是喜怒不定的,但在皇父康熙帝面前却表现出了诚孝。既然康熙皇帝这么喜爱皇四子胤禛,因该把皇位传给他,但是雍正皇帝的继位到底是正常继位还是篡位,至今史学界争论不休。下面就来说说雍正皇帝继位的疑案。 二、继位疑案 关于雍正皇帝的继位,主要有"遗诏继位说"和"改诏篡位说"。看到了这两种说法我们要问了,这两种说法的根据是什么? 1、"遗诏继位说"。康熙皇帝的遗诏明确写道"皇四子胤禛,人品贵重,深肖朕躬,必能克承大统,著继朕登基,即皇帝位"。康熙皇帝的遗诏不可能是假的,所以雍正皇帝胤禛是按照遗诏继位的。(据《清圣祖实录》记载) 2、"改诏篡位说"。康熙皇帝的遗诏是这样写的"传位十四子"。雍正皇帝把"十"字加一横一点,改成了"于"子。这种说法民间流传很广,但史学界里无人认同。那么为什么? 一、当时是繁体字"於"不是现在的简体字"于",这是改不了的。 二、清朝皇帝的遗诏有满文也有汉文,就算是汉文改了,那么满文是改不了的。 还有点学者认为康熙皇帝的遗诏"皇四子胤禛,人品贵重,深肖朕躬,必能克承大统,著继朕登基,即皇帝位"是假的。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康熙皇帝是在康熙六十一年十一月十三日(公元1722年12月20日)病逝的,而康熙皇帝的遗诏是在康熙六十一年十一月十六日(公元1722年12月23日)拿出来的。这些学者只是从时间上推测而已,拿不出任何证据。拿不出来证据的说法我们能信吗?就算遗诏是假的,也不能说雍正是篡位阿。什么是"篡"呢?就是康熙皇帝指定了皇位继承人,胤禛从他手中把皇位抢过来了,这是"篡"。比如唐太宗李世民就是这样当上皇帝的。可是康熙皇帝自从第二次废了胤礽之后在也没有立过太子,怎么能说雍正是篡位呢? 还有一点旁证能够证明雍正是"遗诏继位"的。就是康熙登极六十年庆典得到时候,派胤禛代替自己到盛京三大陵祭祀。在康熙皇帝去世前三天康熙皇帝还派胤禛去祭天,这些事情只有皇帝才有资格去做,别人是没有资格的。可是康熙皇帝派胤禛代替自己去祭天难道不是在暗示皇位继承?因此我自己的观点是雍正皇帝正常继位。

雍正王朝观后感

看雍正王朝有感 以前并不喜欢看电视剧,因为是没有时间,现在有了手机,下载后看起来就方便的多了,每天凑小空就能看上两集,这一段时间看了《雍正王朝》,对那一段时间的历史有了些了解,对原来印象中的雍正有了不同的看法,原来认为是一个暴君,有一种野史说,康熙把皇帝的位子传给了十四阿哥,而不是四阿哥。现在来看这几乎是不可能的,一则康熙几次废太子,对继承人选显然是经过深思熟虑,方法也是非常的保险的,而有些人编造,跟风一些有影无据的事情,来实现某种目的罢了。 有人说无聊的人看电视剧,有心人看书,看电视太简单,属于白痴型的,而看书就恰恰相反。我也不太喜欢看电视剧。不过,《雍正王朝》确实是一部值得看的电视剧。 鉴于明朝的教训,在大清朝,有两件事情控制的比较严格:一.严禁宦官干政。二.严查结党营私。第一条做的比较到位,太监们始终没有发挥出巨大的政治作用,后宫也是。而第二条就不好办了。在中国历史上,这种事情就没有间断过,一直延续了下来。 电视剧是以争夺帝位开始的,也贯穿了整部电视剧。首先,是康熙的儿子们争,然后是雍正的儿子们争。其实,宝座确实是个好东西,但是,并不是每个人都可以做。在面对皇位的时候,有些人是有自知之明的,但是却受到同党的蛊惑,走上了争夺皇位的斗争中,八阿哥相争是明摆着的事实,老十四多少是受人蒙骗,自己在外带兵军功显赫,回来后雍正已经临朝,心理怎能服气,但是这样只能给自己制造压力,直到雍正将死,十四阿哥胤禵还在为祖宗守灵。可见不要给自己找麻烦,不要自掘坟墓。雍正这位皇帝做的可不容易,许多的精力都花在了对付自己的亲兄弟上,多亏老十三胤祥帮助,才化险为夷,不容易啊。 在对待自己两个儿子弘时弘历的问题上,自己显然跟喜欢弘历,

浅谈我眼中的雍正皇帝

浅谈我眼中的雍正皇帝 10100320104 应用心理系于铎曾经,满清12位皇帝中,雍正是我最不喜欢的,因为他为了巩固自己的黄位,或者说为了夺取皇位,可以毫不犹豫地对自己的父亲、兄弟痛下杀手;因为他开始大兴文字狱,不知道造成了多少家破人亡、多少无故冤死……无疑,我最初对于雍正皇帝的印象,只有“嗜血”“铁血”“刽子手”“冷酷无情”这类词汇。因为不喜欢他,所以不曾想过要去理解他,不曾想过要去读懂他…… 后来,直到很多类似《步步惊心》的清穿小说开始疯狂地穿越在中学生的手中,我开始好奇——一千个人眼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一千本小说中一千个雍正皇帝,那么,这位神秘的皇帝,这位连接了康乾盛世的皇帝,他到底是什么样子的呢? 在我们的“常识”中,我们习惯于用“龙”来描述皇帝,“真龙天子”“龙袍”“龙椅”等等。但是,在我眼中,对于雍正皇帝,他更像……狼。是的,我认为用“狼”来描述雍正皇帝要比“龙”更贴切些,这并不是代表我认为雍正的皇位来得名不正言不顺,而是我觉得,他的一生,从作为阿哥时的野心与隐忍,到成功登上帝位之后的雷厉风行,都有狼的特性。 狼是有野心的,正所谓“狼子野心”,说的就是这个道理;但同时,狼也是智慧的,它们坚忍,可以尾随猎物几公里只为了趁其不备的那“一击必中”;它们更是善于伪装,“披着羊皮的狼”“狼外婆”“小红帽”许许多多的故事告诉我们,狼有足够的能力对自己进行伪装,麻痹对手。 毫无疑问,胤禛有野心,而且野心不小。但是他同时又善于隐忍。在他还是四阿哥的时候,他以屈求伸,以静制动,面对太子党的嚣张,八爷党的炙手可热,他只是以一种众人皆醉我独醒的姿态作壁上观。不插足于任何一方,更不去发展培养自己的势力。在太子胤礽失去耐心,多次表示“古今天下,岂有四十年太子乎”的时候,他默默做了四十五年孝子,好哥哥;在胤禩各处笼络,为自己罩上“八贤王”的光环的时候,他默默以父皇的想法,办好父皇交代的每一件事,以至于落了个“冷面王”的称号…… 无疑,他的韬光养晦是成功的。在“九子夺嫡”那场残酷的争斗中帮他避免了各方的伤害,而我认为,更重要的一点是,这帮他取得了他的皇阿玛康熙的信任。这也正是雍正“狼性”的另一个体现,不出手则以,出手便要一击必中。 不错,你皇太子胤礽的确有“地利”,你在皇太子宝座上坐着,只要没有大错就不能随便废立;你八阿哥胤禩占尽“人和”,笼络朝臣,在朝中大有“一呼百应”的局面。但是,最最关键的,确是“天时”。正所谓谋事在人成事在天,如果没有了天时,特别是在这种皇帝圣心独裁,一言九鼎的时代,失去了皇帝的喜欢,皇帝的认可,其他的都只是稍纵即逝的泡沫,等待着你的便只有一败涂地。于是,他隐忍,他伪装,他把自己的野心藏在心底最深处,而把“父慈子孝,兄弟和睦”摆在康熙面前,千方百计讨康熙欢心。无论是废太子时候,胤禛独辟蹊径,或者说揣摩对了康熙的想法要求复立太子;还是在康熙龙体欠安,各皇子忙于争位的时候,“虽不知医理,愿冒死择医,令其日加调治”;亦或是无论局面多么微妙,依然坚持给各兄弟写信写诗以慰自己的兄弟之情……终获康熙“四阿哥性量过人,深知大义”“似词居心行事,洵是伟人”的表彰。

雍正王朝观后感

电视剧《雍正王朝》观后感——千古智者邬思道 在电视剧《雍正王朝》中,邬思道是康熙皇四子(后来是雍正皇帝)身边那位不动声色、尽算先机的极有分量的人,腿瘸,走路拄拐棍,被皇四子尊称为“邬先生”。他在康熙三十六年曾以举人身份参加应天府会试,期间率领五百考生大闹贡院,触犯国法,被康熙镇压收容了十多年,幸蒙皇四子相救,最后成为其府邸高级幕僚,潜心参谋政务十年。他虽未象诸葛孔明那样羽扇纶巾,但却有足不出户便洞明天下事态、人心善恶之智,仅凭风声耳报就能洞穿错综复杂的朝野局势,建言献策,一语中的,在皇四子走向雍正皇帝的坎坷道路上竭忠尽智,居功至伟。大功告成后又不贪恋富贵荣华,急流勇退,半隐江湖,既有散仙逍遥自在之乐,又无达官遭疑召祸之忧,常在国家危难之时挺身而出,挽狂澜于既倒,神龙现首,点到即退。其超人才智不亚于春秋范蠡、汉代张良、东方朔、明朝刘伯温。仅举几例以证之: 1.向皇四子提出“以不争为争”的竞争策略,切合当时实际。 康熙废掉太子后,太子之位已成空缺,一时间议举储君成为朝野关注热点。号称“八贤王”的皇八子胤祀派人到处拉选票,给老皇帝施加压力,皇四子内心也骚动不安,但苦于势单力薄,放不甘心,争又无把握,邬先生看出主子心思,经反复考虑后,献出妙计,他先讲了一个故事: "一个大富人家,老爷子生了一大群儿子。慢慢地,老爷子逐渐老迈,这么大一个家当总得交给一个儿子来管吧。可是管家的钥匙只有一把,儿子却有一群。交给谁哪?一时拿不定主意,等等看吧。于是,儿子们争得你死我活,不可开交。这时,只有一个儿子默默站在一边,只帮老爷子干事,却从不参与争斗。争来争去,老爷子终于想明白了,这把钥匙交给这群争吵的儿子中的任何一个,都会管不好。于是,老爷子将钥匙交给了那个不争的儿子"。 邬先生讲完故事后又提炼出观点:“这就叫争是不争,不争是争,夫唯不争,天下莫能与之争!” 其实,邬思道讲的这个十分浅显的故事揭示了康熙王朝中整个夺嫡的复杂过程。管家和治国同一道理,皇四子心有灵犀一点通,把“以不争为争”作为自己的竞争策略,使本来好象没有多少希望的他逐渐取得了皇阿玛——康熙的理解、信任和赏识,最后水到渠成。 2.忠告皇四子跳出争嫡矛盾旋涡,推荐皇十四子任“大将军王”。 康熙晚年,新疆准葛尔部叛乱,朝廷六万平叛大军因种种原因全军覆没,朝野震惊,此时众皇子夺嫡争斗如火如荼,谁能到西北带兵平叛,谁就有了兵权,皇八子、皇十四子、皇四子都志在必得,朝臣意见不一,皇上也很为难。这时邬先生忠告皇四子放弃这次没把握的机会,向皇上推荐皇十四子任“大将军王”,经略西北,并保举心腹干将年羹尧押运粮草,即向康熙表明自己无意争“大将军王”的淡泊心境,又缓和了与皇十四子的关系,也牵制了炙手可热的皇八子,同时冠冕堂皇地把自己的嫡系安插到事关平叛成败的关键职位,可谓一剑四雕!退一步海阔天高,真是高明之至! 3.在皇四子即位的惊涛骇浪中居中调度,举重若轻。 康熙传位于皇四子后归天之际,众皇子都在宫内,形势瞬息万变,皇八子早已串通军界,准备武力夺位,当时却昧着良心说未听清皇阿玛传位给谁,其党羽——皇九子、皇十子随声附和,推波助澜,两个年幼的小皇子却说了真话,诸皇子争论不休,当即打斗起来。皇四子严令九门提督隆克多守住宫门:“谁敢出宫一步,立刻锁拿”。隆克多是康熙用恩威并施之术打造的一把锋利宝刀,这时派上了用场,唯新皇之命是从,立即派人将畅春园团团围住,皇八子兵变的信息没有传出去,避免了一场大流血。 皇四子在皇上传位后,立即派人带皇帝金牌回府找邬先生,邬按事先商量好的计策,持金牌到

雍正王朝观后感

[雍正王朝观后感]最近头脑发热刚看完李卫当官,现在最吸引我滴就是雍正王朝,老片子啦,那个时候上初中看不懂,现在看看很有感觉,雍正王朝观后感。感觉《雍正王朝》是难得的国产好剧,作为一部历史剧,比其它什么康熙微服私访,戏说乾隆好太多,先不说剧里演员阵容强大,剧本编写也是紧扣人心。看《雍正王朝》,对我来说是因为有唐国强,呵呵,不过,里面却有一个人物不得不说,那就是四爷胤禛的军师——邬思道。《雍正王朝》中的几股夺嫡力量: 1.太子,几乎是孤寡一人,但好歹有皇上为其撑腰,毕竟太子是皇上最喜欢的皇子。 2.四爷,孤臣自居,只有十三爷和他是同一战线,但后来皇上为了保护他,而将他关押保护,所以只有邬思道为他出谋划策。 3.八爷,号称八贤王,党羽遍布朝野,几乎收买笼络了所有大臣,呼声极高。 4.十四爷,手握兵权,十万大军在手,拥兵自重。看这个实力分析,四爷应该是最弱的,既无兵权,又是孤臣自居,且不怎么得皇上欢心,但是最后赢的却是四爷,而他之所以能够赢,是身边有一位能够看穿任何人的心理的心理学专家邬思道,更绝的是他和皇上素未谋面,却能够很好地把握皇上的心理,帮助四爷一步一步稳扎稳打,最后赢得皇位。而在四爷的夺嫡过程中,有三步棋至关重要,这三步棋要是一旦有任何偏差,皇位就不会是他的了。第一步:上书保举废太子,表现出君子清心寡欲,不欲党争。太子是皇上的第二个儿子,从两岁开始做太子,一直四十年,可惜这个太子是扶不上墙的烂泥,不仅没有一点才华,而且荒淫无度,和皇上的妃子郑春华私通,终于皇上下令废了太子,并且让朝野大臣们推举新太子,这时候,所有人全部推选自己这一派的首领,朝野之间立刻显出党派斗争。四爷本来正是为难的时候,不知道该推举谁的时候,邬思道为其解忧。邬思道:我想起了一件事,有个老爷子生了一大群儿子,慢慢的老爷子老了,这么大的家当,总得交给一个儿子来管吧,可钥匙只有一把,儿子却有一大群,儿子们争得你死我活,不可开交,这时只有一个儿子,他很精明啊,从不去争这把钥匙,只是默默地帮老爷子干事儿,有一天老爷子终于想明白了,就把这把钥匙十三爷:交给了那个不争的儿子邬思道:对,这就叫争是不争,不争是争,夫为不争,天下莫能与之争。邬某冒昧,私底下为四爷和十三爷写了一份奏折,你们看看,如果能用,就请马上各誊写一份,单独呈给皇上。当四爷和十三爷看过奏折之后,大吃一惊,因为奏折上正是要保举已经废了的太子,虽然看着有些荒诞,但这正好和皇上的心意不谋而合。这一举动,让皇上对四爷刮目相看,大加赞扬。试想,没有邬思道的一席话“争是不争,不争是争”,四爷和十三爷怎么会想到保举废太子,不管他们选谁,一定会陷入党争,这只会让皇上更加厌恶,这一事件中,八爷就是最大的牺牲者。第二步棋:放弃大将军职位,初显仁君气度皇上为了保护十三爷,而将其软禁,四爷非常心疼,适逢西北战事,皇上想找一个大将军,四爷为了让十三爷重获自由,想上书举荐十三爷,而邬思道却因为早已看穿皇上的心思,有着不同的看法,这一席话让四爷醍醐灌顶。邬思道:您真的要举荐十三爷出来带兵啊?四爷:为什么不?邬思道:难道您忘了,十三爷的外公就是克尔克蒙古大汗啊?四爷:那又怎么样,他还是爱新觉罗的子孙呢!我就不信十三弟连这一点都分不清楚。邬思道:人家要是以此为借口极力反对呢?四爷:我就以百余口身家性命力保。邬思道:那四爷这百余口性命也就断乎难保了。四爷:这话怎么讲?邬思道:西北用兵看起来打的是兵马,其实打的是钱粮,打的是后援,茫茫荒漠,十万大军,最怕的就是粮草不济,后援短缺。查尔丹全军覆没,大家都说他是轻敌冒进,可就是没人替他想一想,兵部一个月几道兵符,责他为己观望,而应给他的粮食又找种种借口不按时供应,他坐困愁城,能不急着找叛军决战吗?如果说查尔丹轻敌冒进这恰恰是朝廷逼的,他的失败不是败在敌军,而是败在自己人手里。四爷:可老十四也是知兵之人啊,难道他就不知道这样做会导致兵败?邬思道:没错,十四

《雍正传》读后感

读《雍正传》 作者:冯尔康出版社:人民出版社第8版出版时间:1985年9月1日 雍正皇帝-抄家皇帝!历史上雍正的政声并不好, 刻薄寡恩,对待亲兄弟心狠手辣,而且野史中有 篡改诏书以阴谋登基的传说。但雍正勤政,惩治 腐败毫不留情,却是没人否认得了的。 雍正在位仅13年,后因心力交瘁,暴猝在自 己的御案旁。雍正一生留下的朱批奏折达35000多件,平均每天批示8000多字。撇开雍正皇帝的功过是非不谈,仅这每天批写8000多字的奏折己是现在的公仆们所能望其项背的。雍正的勤于政事由此可见一斑。 康熙创下“太平盛世”的同时也留下了严重的后遗症:吏治腐败、税收短缺、国库空虚。雍正登基时,国库储银仅八百万两,而亏空的数字却大得惊人。据记载:“历年户部库银亏空数百万两”,“近日道府州县亏空争粮者正复不少”,“藩库钱粮亏空,近来或多至数十万”。如此看来,雍正初年的大清竟外强中干了。 严峻的形势下,不管是为公还是为私,清理积欠、诛杀贪官,都是势在必行。雍正别无选择。雍正在位时诛杀贪官不计其数。贪官得罪一经核实抄没家底就连其亲戚、子弟一并抄没。而贪赃之人自知罪大恶极自身难保,本想以死抵赖,保住财产,待子孙后代享用。殊不知雍正必要彻查到底,罚没充公。 雍正继位不久就发生山西亏空和科场舞弊两大案件。经审理确

实,处以酷刑雍正下旨:四品以上的官吏,皆到西市去“观刑”以敬效尤。雍正反腐倡廉仅仅五年,国库储银就由康熙末年的八百万两增至五千万两。更重要的是,社会风气改变了。 雍正是个独裁皇帝,但并不昏庸,且算得一个明君。乱世用重典,为国家计,为社稷计,不如此不足以拨乱反正。没有雍正大刀阔斧的整顿吏治、肃清贪官、清理积欠,就不会有后来的乾隆盛世。雍正就是用这种极端独裁的方式大刀阔斧地惩治了腐败,在他当政那段时期,贪污几乎灭绝,官场上下人人如履薄冰,清廉保身,成为历史上一大怪状。此时的中国亦如康熙帝身后的“盛事”,实己满目疮痍,正需要那个人如雍正帝那样行政令,颁吏罚,方可立民为本。 雍正可以将谎言讲的信誓旦旦,坦荡光明;似做作而又率性,步步为营该;用人既明且狠,对父又恐又敬,“愚弄兄弟,欺瞒老夫”。。。。。。这该是怎样的一种个性呢? 冯老对历史的参悟和笔锋无人能及,老辣中带着平实,可见功力不凡,叙事不温不火且扎实细密,字字斟酌都有很多内涵,最另人佩服的是他在对事情的评说中从不加入个人的情感倾向,比起其它传记来说少了许多浮躁和局限。不愧是中国最好的人物传记之一了,对权谋和历史知识都大有裨益! 2014年8月12日记录

雍正王朝的启示

最近重看了《雍正王朝》的感悟:(其实我非常不喜欢看清朝片,因为有三个弊端:规矩 多(跪拜方式),践踏人性(奴才主子),偏见多(满汉文化、文字狱)最近重看了《雍 正王朝》,这个是非常公正的描述了这个皇帝的一生,虽然他的名声不及康熙(除鳌拜, 平三藩,扫葛尔丹,收台湾,),但他对康乾盛世确实起了不可磨灭的作用,有人说谁很 厉害,我相信有人给我讲的一句话:雍正的能力并不差,之所以对他的评价不多,主要是 因为他没有强有力的对手:秦始皇的对手是六国,刘邦的对手是项羽,汉武帝刘彻的对手 是匈奴,曹操的对手是刘备,孙权,都非等闲之辈,毛泽东的对手是蒋介石,做企业也是 一样,发现经营好的企业的都是在这个行业内有两家非常知名的品牌来推动了这个大品类 的发展:可乐品类成就于可口可乐和百事可乐,美式快餐成就于麦当劳和肯德基,家用电 器连锁成就于国美和苏宁,饮牛奶成就于伊利和蒙牛,现在的维维豆奶,椰汁、花生奶都 发展的很好,但品类的容量并不多,为什么呢?因为没有强大的对手,就不能形成势,没 有势就无法影响更多的人,当然这个品类的市场容量就会有限,在康熙接位给雍正时,有 一句话说的感人肺腑:我以前有过失,你要匡正我的阙失,老八学我的样,只是一味的放纵,这样会毁掉万世基业,这给我的感想就是夫妻要互补,君臣要互补,绝不能仅找和自 己一样的或自己喜欢的,那样都不能长久。那就从历史人物来看如何为人处事吧 1、从年庚尧事件:年庚尧是雍正培养出来的人才之一,在带领队伍上很有一套,在雍正 没有上位时帮做了很多事,不过他被称为屠夫,惯用的处理方法就是杀人,安排到四川巡 抚没一年的时间,就把境内的土匪全部剿灭干净了,去江夏镇拿人,别人不从,就把镇上 的人全灭了,出任西北大将军王时,又不分青红皂白的杀了很多人,这样就使得他的双手 沾满了血腥,为了打胜这一仗,雍正倾全国之财力人力,得罪了全国的官员,饿死了多少 百姓,最后这一仗是胜了,结果年庚尧拥兵自重,在几个怠慢所有官员,乱花钱不懂节省,所使用的排场都是皇上用的,功成后又是奖励了很多将领,号称年选,在各个部门非常嚣张,还到处叫嚣年是雍正的恩人,谅也不敢如何,就阻挠新政。雍正派郭嘉诚去督促年推 行火耗归公的新政,但最后百官陈词逼宫一定要杀了年,最后派李卫赐年死这场政变才落 下帷幕。总结:作为人,要懂得掩饰,懂得感恩,同时要给对方台阶下,活着别什么都重要。也让我明白了功臣是如何变成奸臣的,这就像企业中的一些人,销售部认为自己做的好,是自己多厉害,结果还是被处理了,原因不是和年庚尧一样,懂为人之道) 2、从看郭嘉诚事件:他是少有的忠臣,敢于直言,并且是非常以天下为公的人,他心里 装的天下,很多人就非常的佩服他,不过也是要选对领导,不然就很麻烦。 3、从李卫来看:他大字不识几个,在推行摊丁入亩新政时,遭到了官绅的抵制,写个公 告都文绉绉的,老百姓就看不懂,最后没有办法就找市面上摆摊的算命的,卖字画的出来 写白话文,还请了一帮说书的宣传新政好,最终推行,其实这个毛泽东已经在用这个策略

读《雍正皇帝》有感

近期在读一本书——《雍正皇帝》。之所以选择这本书的原因有两个:一是对清朝历史比较感兴趣,特别是雍正这位争议颇丰的皇帝。二是这位书的作者二月河是我老乡——河南南阳人。当初一部《雍正王朝》的电视剧红透大江南北,而这位作家也因此一炮而红。身为家乡人,一直想拜读他的大作,这段时间终于有时间静下心来好好研读,读后感慨万千。 《雍正皇帝》是一个历史长篇小说系列,包括《九王夺嫡》《雕弓天狼》《恨水东逝》三部。其中《九王夺嫡》是我最感兴趣的,它向我描述了阿哥们间的明争暗斗,尔虞我诈以及到后来的四爷登基,严惩兄弟的一幅恢宏的历史画卷,给人以美的享受,是一部不可多得的历史小说佳作。 这部小说吸引我的有三个方面:第一是人物的刻画。通过语言动作的一系列细节描述是人物形象跃然纸上。皇帝说皇帝话、将军说将军话、文人说文人话、江湖说江湖话。让人物说自己的话本就是中国小说的优良传统,《水浒传》就是典范中的典范,而在这一点上,二月河也同样做得很好,无愧于传统大师。第二是结构的安排。《雍正皇帝》是三部共一百五十一回,是很体统的章回体,每一回的回目也都是基本工整的对偶句。小说的场面、人物众多,但是整体上却铺垫得很开,过度也鲜有痕迹。第三是情节的选择。这些选择非常的传统,帝王将相才子佳人,爱情的、武侠的、文人士大夫的、治政斗争的,这些都是中国传统小说不可或缺的因素,而二月河也都是信手拈来,并且发挥得非常出色。在这三个方面中,最大的亮点还要数认为的刻

画。下面,我就简单说一说给我印象深刻的几个人物。 康熙皇帝——玄烨,一代明君。处事果断,令人钦佩;言辞犀利,令人敬重;舐犊护犊之心,令人怜爱。康熙在位六十一年,励精图治,兢兢业业。在其垂暮之年还要为大清长久基业劳心。为防阿哥之间为夺嫡明争暗斗,在二废太子后选择了不立太子这一上上之策而是将默定继承之人亲属金册,至于乾清宫正大光明匾后,待自己百年之后,国家即有新主。这一招既免了阿哥之间拉帮结派,结党营私;又使皇权可以独揽。对于传位这段历史一直颇受争议,是传位四阿哥?还是传位十四阿哥?这一问题一直众说纷纭。而我则更认同二月河的观点,四阿哥做新主,是康熙深思熟虑的结果。康熙垂暮之年,他深知自己一味推行仁政,已造成了难以挽回的弊端,土地兼并,税收流失,吏治腐败,国库空虚。因此,他传位给素有“办差阿哥”之称的胤禛。因为他知道只有做事刚毅、久经历练的四阿哥能够匡补康熙的过失。另外,在康熙驾鹤西去之前,黜降了王掞、马齐、张廷玉、方苞等在自己身边一等一的人物。康熙这一招就是为防阿哥逐鹿而使这些人陷于党争,对将来的朝局不利。此刻将他们统统监押保护起来,待新主登基,一纸赦书,即可就成了新皇帝的得用臣子。从此处就可以看出康熙皇帝的用心良苦、一心为国,不愧为后世称赞的一代明君。 雍正皇帝——胤禛。康熙驾崩后,继承皇位的是素有“冷面王”之称的四阿哥胤禛。胤禛并不是朝野看好的人选。他曾在江南“煸动”灾民闹事,在城隍庙摆鸿门宴,软磨硬逼,掏走了地方官和富商二百多万两银子筹款赈灾;他追讨国库欠款,逼得老臣上吊,皇子王

雍正皇帝大事年表

雍正皇帝大事年表.txt如果青春的时光在闲散中度过,那么回忆岁月将是一场凄凉的悲剧。杂草多的地方庄稼少,空话多的地方智慧少。即使路上没有花朵,我仍可以欣赏荒芜。[资料]《清帝列传·雍正》之雍正皇帝大事年表 以下是以虚岁记数 康熙十七年,十月三十日,皇四子胤禛生。母为乌雅氏,护军参领威武女。康熙十六年二月进宫,初为“常在”,晋封“德贵人”,康熙十八年册为德嫔,二十年晋德妃,胤禛即位,尊为皇太后。 康熙二十二年,胤禛6岁,始入上书房读书,师从于侍讲顾八代、张英、徐元梦等。自幼耽于书史,博览佛卷。(其中张英教胤禛四书五经,徐元梦教胤禛满文) 康熙二十五年七月,胤禛9岁,康熙帝巡幸塞外,奉皇父命,胤禛与兄长皇太子胤礽、皇长子胤褆、皇三子胤祉随驾侍行。是随父皇外出巡视之始。 康熙二十七年,胤禛11岁。十二月,孝庄文皇后忌辰,康熙帝亲临河北遵化谒“暂安奉殿”致祭,奉皇父命,胤禛与大阿哥胤褆、三阿哥胤祉随驾侍行。 康熙二十八年,胤禛12岁。十月,康熙帝亲自护送孝懿仁皇后梓宫往遵化山陵,奉皇父命,胤禛、胤褆、胤祉随驾侍行。十二月,孝庄文皇后再期致祭,奉皇父命,与胤礽。胤祉前往行礼。 康熙二十九年,胤禛13岁。七月,厄鲁特蒙古准噶尔首领噶尔丹进扰漠北。是月,康熙帝启程亲征,因中途患病而返,皇太子与胤祉迎驾,康熙帝见胤礽毫无忧戚之意,心中不快。康熙帝与皇太子关系出现问题。八月,噶尔丹败于乌兰布通。是役。内大臣、都统。袭一等公,舅舅佟国纲阵亡,九月,灵柩至京,康熙帝遣胤禛与胤褆迎接灵柩。十二月,孝庄文皇后三期,康熙帝亲诣遵化暂安奉殿致祭,胤禛与胤礽、胤祉随驾。 康熙三十年,胤禛14岁。七月,康熙帝巡幸边外,胤禛与胤褆、胤祉以及五阿哥胤祺、七阿哥胤佑、八阿哥胤禩随驾。十二月,康熙帝以孝庄文皇后忌辰将届,亲自往遵化暂安奉殿致祭,胤禛与胤褆、胤祉随驾。是年,奉皇父之命,胤禛与内大臣费扬古之女乌喇那拉氏成婚。康熙帝册那拉氏为嫡福晋。 康熙三十一年,胤禛年15岁。七月,康熙帝巡视塞外,胤禛与胤褆、胤祉、胤祺、胤佑、胤禩随驾。 康熙三十二年,胤禛16岁。二月,康熙帝巡视京畿,胤禛与胤礽。胤褆、胤祉、胤祺、胤佑、胤禩随驾。八月,康熙帝巡幸塞外,胤禛与胤礽、胤褆、胤祉、胤祺、胤佑、胤禩随驾。十月,重修曲阜里孔庙成,受皇父命,胤禛与胤祉往祭。 康熙三十三年,胤禛17岁,三月,礼部尚书沙穆

雍正皇帝经典励志事迹

雍正皇帝经典励志事迹 1. 有志肝胆壮,无私天地宽。 2. 雍正,清朝皇帝中一个悲催的存在。 3. 他的历史名声远远不如父亲和儿子,更多是被当做一个阴暗的皇帝:阴谋篡位,残害兄弟,性格暴戾,暴毙成迷…… 4. 然而你不知道的是:他是史上最勤快的皇帝,他道行高深,说段子的能力更加高深。 5. 在专业人士眼中,雍正的勤政是出了名的。有学者赞誉:“自古勤政之君,未有及世宗者”,他不仅算是“中国历史上最勤勉的皇帝”,即使放眼世界,也没有几个可以媲美。 6. 他事必躬亲,康熙之时,可以上奏的官员仅一百多人,他开放到两千多人,每天从各省送来奏折少则二三十,多则五六十,日日都要批到深夜,只睡四个小时。在位12年8个月,他的批语集结成册,竟有100多万字。 7. 打开奏折,他与帝国一千多位官员探讨政务,合上奏折,他在大殿的龙椅上看夜色浓重,作诗一首:“九重三殿谁为友?皓月清风作契交。”如此奋发,到乾隆即位之时,国库已存银超过5000万两。 8. “有志肝胆壮,无私天地宽”,是他自题自勉的一生写照。 9. 在继位之前,四阿哥胤禛只是个和蔼可亲、人畜无害的雍亲王。雍亲王不显山不露水的熬了十几年,在那之前,他看起来是天下第一闲人,因为他深知自己毫无优势,在嫡庶、长幼、学识、人望、才干……无论哪一项上,都有更为突出的皇子。

10. 于是他终日吟诗作赋:“懒问沉浮事,间娱花柳朝。吴儿调凤曲,越女按鸾萧。道许山僧访,棋将野叟招。漆园非所慕,适志即逍遥。” 11. 他喜欢参禅礼佛,还一不小心成了中国历史上少有的开悟皇帝,许下了“十年兴国,十年兴教”的大愿。做了皇帝以后,他还时常在皇宫里打佛七,在他手里悟道的就有十余人。 12. 由于雍正学佛有成,所以他行事干净利落,传达情感也不含糊。 13. 别的皇帝批奏章是办公事,雍正却连批奏章都要挥洒性情。 14. 替大臣写序文,他会说:“序文书成,斟酌几字,添了数句,写来赐你,不要笑哂拙笔。” 15. 奏折脏了,他批:“此朕几案上所污,恐汝恐惧,特谕。” 16. 讥笑大臣,他批:“你是神仙么?似此无知狂诈之言,岂可在君父之前率意胡说的!” 17. 挖苦讽刺,他批:“知人则哲,为帝其难之。朕这样平常皇帝,如何用得起你这样人!” 18. 雍正一生足不出北京,不像爸爸康熙和儿子乾隆一样,该出巡打猎就出巡打猎,该微服私访就微服私访。

【清朝皇帝的故事】雍正皇帝的故事(4)

雍正皇帝的故事(4) 以上这些观点听起来尽管像一个武侠故事一样动听,但是其可信度究竟如何还有待考证。但无论是第一种观点还是第三种观点,几乎都是建立在吕四娘利用她飞檐走壁的武功基础上的,尽管形不同但实则是一种观点,按清朝惯例,皇宫戒备森严,皇帝外出时侍从护卫前呼后拥,警戒非常,即便吕四娘武功再高,也不可能在毫发无损并且皇宫内外毫无知觉的情况下顺利取下雍正的人头。第二种观点看起来有一定的可信度,但是实则也有疑点,因为按照大清王朝以往的惯例,晚上侍寝的妃嫔一般都要经过严格的搜身程序,吕四娘在侍寝之时能够刺杀并一举削取雍正之头,可能性很小。 既然以上这三种观点都不可靠,那么雍正皇帝究竟是怎么死的呢?史料中对雍正皇帝死因的记载很少,只在《东华录》卷三十二中有寥寥数语:雍正十三年八月二十三日,雍正皇帝在圆明园患急症突然去世,至于具体的原因,《东华录》也没有记载。这种情况是可以理解的,由于当时雍正皇帝死之后,统治阶级对其死因进行了严密的封锁,除了参与其中的少数几个权臣之外,外界很难知道雍正皇帝的真正死因,这也是史书上为何对雍正皇帝暴卒后尸体无头很少甚至没有记载的重要原因。 自雍正皇帝暴卒,留给世人一具无头尸体之时起,无论史学家还是民间对于其死因的推测就没有停止过。可以说,雍正皇帝死去了300多年,民间关于他暴卒尸体无头的传说故事,也流传了300多年。要揭开这个千古之谜,还有待打开泰陵地宫,对雍正遗骨进行DNA检验,相信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发展,雍正皇帝的死因很快便会水落石出。 揭秘清嘉庆帝神武门遇刺始末 清代入关后260余年,自顺治至宣统共十位皇帝,其中有两位皇帝曾经遇到刺客,那就是雍正和嘉庆。雍正皇帝遇刺之说,实属市井传闻,无从查考。而嘉庆皇帝遇刺之事,则有档案为证,确有其案。 清嘉庆八年(1803年)年闰二月二十日,嘉庆帝从圆明园起驾返回紫禁城皇宫。按照惯例,嘉庆帝带领朝中重臣、御前侍卫自圆明园上马车驾,入神武门后换乘御轿进宫。因近日清军镇压白莲教的战争取得了胜利,平定教乱,嘉庆帝一连数日带领群臣在圆明园欢歌宴饮,吟诗作赋,几天前还亲往东陵谒拜乾隆父皇。此时嘉庆帝在返回皇宫的路上还满心欢喜,陶醉在连日的喜庆之中。 就在嘉庆帝换轿欲进入神武门内的顺贞门时,忽从神武门内西厢房南墙后冲出一条大汉,手持短刀直奔御轿而来。在场的众多护军、侍卫一时被突如其来的举动行为吓懵,一个个呆若木鸡,不知所措。轿旁的御前大臣定亲王绵恩还算清醒,意识到情况不妙,忙迎上前去阻挡大汉,固伦额附拉旺多尔济、乾清门侍卫丹巴多尔济等几人也随即冲上前去与大汉搏斗。此时嘉庆帝被这突发事件吓得魂飞魄散,慌忙逃入了顺贞门内,先前的喜庆之情,霎时间烟消云散。大汉见嘉庆帝逃走,手挥短刀左扎右刺,一心追杀皇上。经过一番激烈搏斗,几人将大汉团团围住,终将大汉擒住,侍卫丹巴多尔济被刺伤三处,定亲王绵恩的袍袖也在拼杀中被刺破。 嘉庆皇帝险些被刺,惊动了朝野上下,这起发生在光天化日之下的神武门刺杀皇帝案,遂

浅析二月河笔下帝王系列形象之雍正

二月河的长篇历史小说《雍正皇帝》风行海内外,二月河在其力作《雍正皇帝》中,形象地描绘了康熙晚年出现的种种社会腐败现象和九王夺嫡的残酷党争,是符合历史发展主线的。小说家又不拘泥于历史,充分运用创作自由,根据塑造典型人物形象需要,虚构故事情节,加以夸张、渲染,把一个性格坚毅自信,勤政为国,决心改良,敢于逗硬;对政敌毫不手软,对腐败分子实行残酷打击,对属下冷面苛薄,不计生前死后名的活生生的改革皇帝,写得栩栩如生。 中国是一个“史官”文化高度发达、历史积淀异常深厚的国度,每一历史时期都留下了许许多多宝贵的历史资料和文献,这些所谓的“正史”已经成为中华民族宝贵文化遗产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成为众多历史小说家进行创作的材料来源和创作准绳。近年来,人们的历史观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历史的“真实性”问题在小说创作中也遭到了更多人的质疑甚至颠覆。这一现象的出现缘起于西方“新历史主义”理论的影响(这一问题将在后文论及)。不过一般来说,历史小说应该以“正史”为依据,尽可能地还原历史的真实。 作为历史小说,如何摆脱历史资料的规定,更深层次地去挖掘有利于展示当时社会风貌的素材,以避免小说只是干巴巴的史料堆砌,等等。这些都成为二月河“帝王系列”创作所要面临和解决的问题。而且,这些问题处理得合理与否,不仅关系着作品艺术品位的高低,而且也关系着作品是否具备了“历史小说”的品格。 从一定意义上讲,一部历史小说的气势是否宏大,是否具有“史诗”意义,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它是否能准确、逼真地再现当时的社会历史场面,能否在庞杂零乱的历史事件中筛选出决定未来发展方向的重大历史事件加以表现。“帝王系列”在这方面的艺术处理应该说是相当出色的。 雍正虽只做了十三年皇帝,但他在位期间国力也得到极大的加强,为“康乾盛世”的最后辉煌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但从另一方面说,他们却是那个腐朽没落的封建统治阶级的代表。对于这些人物,作者以历史的、辩证的态度,充分展示和肯定了他们对国家和民族所做出的积极贡献;而且,更多从生活中入手,从多个侧面对他们的思想、行为进行描绘;同时,也不避讳存在于他们身上的种种弱点和不足。正是这些立体化的描绘,最终构成了人物鲜活的艺术生命。比如康熙这一人物,正像《雍正皇帝》中所说:“他精算术,会书画,能天文,通外语,八岁登极,十五岁庙谟独运智擒鳌拜,十九岁乾纲独断,决意撤藩,四下江南,三征西域,征台湾,靖东北,修明政治,疏浚河运,开博学鸿词科,一网打尽天下英雄——是个文略武功直追唐宗宋祖,全挂子本事的一位皇帝!”(注:《雍正皇帝》卷一《九王夺嫡》)对于这样一个“一代令主”,作者除了细致地表现了他在军事上运筹帷幄、决胜千里的武功外,还以较多的篇幅描绘了他政治上的文治韬略和生活中的明爽豁达。他招民垦田,修治黄淮,蠲免钱粮,厉行节约,特别是开“博学鸿词科考”,为自己网络了一大批知识分子。当然这些都是作者对他的正面描绘,为康熙这一人物形象打下了一个明亮的底色。在第四卷《祸起萧墙》中,在围绕废立太子和夺嫡谋位的问题上,作者展示了康熙性格中的另一方面:多疑猜忌、阴险狡猾、手腕多变、心狠手辣的性格特点。这种对其性格的多方面描绘和展示,也符合康熙这个有着超人才华和胆略的封建皇帝性格发展的内在逻辑。 雍正在历史和传说中是一个争议最大的人物,是一个有着“谋父、逼母、弑兄、屠弟”的骂名,和“心胸狭窄、刻薄寡恩、深沉狡诈、心口不一”的两面派作风的“伪君子”,但同时他又是一个励精图治、锐意改革、勤于政务的封建皇帝。他在位的十多年里,采取一系列措施:整饬吏治、严禁党争、废除“贱民”、发展生产、巩固边防、加强中央集权,基本上铲除了康熙末年产生的党锢之争和官吏腐败现象。他曾自言:“朕立志以勤先天下,凡大小臣工奏折,悉皆手批”。对于这样一个褒贬不一,莫衷一是的人物,作者不囿成见,以充实的历史资料为依据,不仅厘定了雍正为合法皇位继承人这一历史疑问,而且也从多个侧面塑造了雍正这位心机颇深、办事干练、腹有雄才大略,外表却又沉稳镇定、不苟言笑的“冷面王”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