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与科学是彻底相容的

佛教与科学是彻底相容的
佛教与科学是彻底相容的

佛教与科学是彻底相容的

杨振宁惊世揭秘:佛教与科学是彻底相容的

作者:程苓峰

编者按:杨振宁先生是伟大的物理学家,是最早获得诺贝尔奖的中国籍人士之一,他在大学读书时及毕业后就对佛学兴趣日浓。本文中杨振宁从科学的角度谈谈他的佛教观。

因为对科学感兴趣,我高考时报考了物理系。佛教是科学的、理性的,是符合科学精神的。科学是理论和实践的总和。科学理论和科学实践相影响、相促进。人们在长期的科学实践中获得了新发现。而这些新发现又不能用原有的科学理论来解释时,人们就提出各式各样的假说。

一种假说被大家广泛接受必须具备三个条件:

第一,它的理论体系必须是自洽的,即它必须自圆其说,不自相矛盾的。

第二,它必须对已有的发现能够准确地描述,即这种假说能自圆其说,并且是符合现有的科学实践的。

第三,根据这种假说能够得出一些推论和预言,而这些预言能够被将来的实验和观测所验证。当越来越多的推论和预言得到验证时,这一科学假说就得到科学家的广泛接受,而这一科学假说也就被称为科学理论了。

如果这一理论描述、解释和指导的对象广泛而重要,这一理论就被称为伟大的科学理论,如牛顿力学,爱因斯坦的相对论。牛顿力学适用于所有宏观物体(非微观粒子尺度)在非接近光速运动时所遵循的规律,相对论能描述所有宏观物体在相对光速而言的低速,

以及接近于光速的高速运动时的规律。

这二种理论被提出的时候,它们能解释人们用旧理论解决不了的问题,并且根据它们所作的推论和预言都被以后的大量观测所证实。相对论是牛顿力学的推广,牛顿力学是相对论在低速时的特例。

因为这二种理论的适应面非常广大,因而牛顿和爱因斯坦被公认为是最伟大的科学家。他们的理论是最伟大的科学理论。卫星上天、潜艇入海、运动比赛、天文观察等都受这种理论所描述的规律的制约。

同样,佛教也完全具备科学理论的三大特性。首先,佛学理论是自洽的、圆融的。四圣谛概括了人生多苦的现象,指出人生多苦的原因,指明了涅槃入灭的方向,指出了修习正道的道路,佛教的发展形成了众多宗派,各宗各派有各自独特的理论依据和修习方法,其基本的理论和目的是一致的。

其次佛陀成道后提示了宇宙和人生的根本道理,解释了社会和人生的种种现象,更重要的是听从佛陀开示修习的许多人都体验到了佛学所指出的种种境界,因而佛教在当时就得到许多人的拥护,产生了广泛的影响。我要强调的是佛教的实证性。听从佛陀的指示,依法修行的人都能或多或少地证实佛陀所

言之不虚。佛学不是纯粹理论性的哲学,而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实证科学,虽然它包含了伟大的哲理。依佛学修行实践就是学佛。

第三,佛学描述的一些自然现象对达到相应修行功力的人而言是一种实践观测,而对于普通人众来说则只能姑且信之,但对今人的自然科学的观测结果而言,就是伟人的科学预言。佛陀在千百年前就说过:一钵清水中有微虫八万四千,以及有关宇宙结构的三千大千世界等,这些都为现代科学中的微生物学和天文学所证实。

现在有些人会对佛教不够了解的情况下指责佛教是迷信、是不科学的。其实这些人中相当一部分对科学也是了解不够的,是对科学采取迷信态度的,是缺乏真正的科学精神的。佛教的六道轮回的因果报应说往往被人攻击为迷信。这种人的论据之一就是有人做恶事也没得恶报。有人做好事也没得好报。其实这是对六道轮回业力成熟才得果报了解不够。论据之二便是因果轮回怎么没人看得见。

事实上从佛教产生后的两千多年来,历史记载了许多看得见因果轮回、有种种神通的修道人。看不见的东西并不就是不存在的。我们的眼睛不能感觉到红外线、紫外线;我们的耳朵听不到超声波、次声波;我们看不见微生物,更看不见原子等微观粒子,我们也看不见听不到我们周围如今到处充斥着的大量电磁信号,如无线电波、电视信号、手机信号。

我们能看见阳光却不能马上知道光具有波粒二象性。但是我们把上述东西作为科学常识而深信不疑,因为当今流行自然科学。科学的实证精神在于科学不会因为你相信就让你轻易地检测到,也不因为你没有去观测而不存在,而成为迷信。

如果一个人想深入了解我们感觉器官不能感觉到的科学规律和科学现象就必须认真地跟科学领域中的善知识虚心学习。随着从小学读到博土毕业,你就能逐渐学到更多的科学理论,做更多的科学实验和观察,借助于科学仪器感知更多的科学现象。

如果一个人不学习科学而仅仅因他不懂许多科学现象和规律却去指责科学现象和规律为迷信,这是非常可笑的。同样佛教所揭示的真理并不会因为你没有跟善知识学习、没有修行,就指责成为迷信。佛学也不会因为你仅相信而不努力用功就让你轻易把握。

佛教是智信而非迷信,是智慧者的信仰。印度和中国世世代代的历史人物证明了这一点。科学是人类智慧的运用,而佛学正是令人断除妄念显现众生本具智慧的,所以科学与佛学丝毫不矛盾的。

佛教的科学性--正确认识佛教从这里开始!

佛经中很多论述,与现代科学惊人的吻合。大到宇宙的形成、太阳系及银

河系的构造,小到寄生虫、微生物的观察;甚至相对论、量子力学等尖端科学等,无一不证明佛教的真实性。下面略举数例:

三千大千世界与宇宙

佛陀在《起世经》中对我们这个宇宙的状况作出过准确的描述,原文是古文,大家有兴趣可以找来看看。

佛陀以一千个太阳,一千个月亮组成的世界为一个“小千世界”,而以一千个小千世界形成一个“中千世界”,再以一千个“中千世界”为一个“大千世界”。一个“大千世界”就是一佛化土。李庆宏居士在《佛教起信与入门》一书中分析认为:小千世界对应的三维空间即为银河系。佛陀把一千世界合在一起讲,并且说明了此小千世界“犹如周罗(盘起的头发)”,即不仅圆,还带螺旋状,正是银河系的形状。而且指出银河系有上千个有人的星球。佛并未把无数没生命的星球放进去,因为人是正报,物是依报。

三千大千世界对应的三维空间即我们当前观察到的整个宇宙星空。

如果把三千大千世界理解为三千个大千世界,算下来就是30亿个星系(目前天文学家已观察到约10亿个星系),这个三千大千世界是同时成住坏空的,这就符合当前的宇宙大爆炸理论。

这种三千大千世界有无数个,也就是说目前人类观测到的宇宙还没有超出一个三千大千世界。

《起世经》还提到我们这个小千世界中(即银河系)有阎浮提、瞿陀尼、弗婆提和郁单越这四个大洲,地球属阎浮提洲之一。其它三个大洲应指银河系其它类型的外星人。佛陀对他们作过详细描述,包括脸型,寿命,生活状态等。四大洲外还有“八万小洲”,应是其他类型还没进化出高级生命的星球。

《瑜伽师地论》卷二记载:“又此世间,二十中劫坏,二十中劫坏已空,二十中劫成,二十中劫成已住。”根据部分佛教典籍的论述,一小劫为16,800,000年。每20小劫为一中劫,即336,000,000年。80中劫为一大劫,即268.8亿年。这就是一次宇宙大爆炸的寿命。我们目前测定的宇宙年龄是137亿年,也就是说我们这个宇宙现在是中年。

我们大致算一下,其中“成”和“成已住”的年限是67.2亿年,生命仅在“成”和“成已住”的阶段出现,太阳系已形成46亿年,约形成十几亿年后开始产生最简单的生命;太阳系还有47亿年的寿命,后面若干亿年地球上已不适合生存,算下来刚好。

论地球的形状

《楞严经》载,佛的弟子阿那律陀双目失明,后成罗汉。在开天眼后看见阎浮提(地球)就象掌中的庵摩罗果(印度一种椭圆形的水果)。若不是实证,2500年前怎么知道地球是圆的?

《俱舍论》描述到地轮依水轮、水轮依风轮、风轮依空轮

。这表示地球是圆形的,地球表面大部分是水,水外围是大气层,大气层外围是太空。

准确指出月亮阴晴圆缺的原因

佛在《起世经》中准确指出月亮阴晴圆缺的原因(于黑月分第十五日,最近日宫,由彼日光所覆翳故,一切不现。),现在的西藏人则还可以根据佛教的《时轮金刚续》准确测算日食月食。

论微生物

释迦牟尼佛曾指著桌上的一杯水说,这杯水中有八万四千个众生存在(佛观一碗水,四万八千虫)。这八万四千是虚数,表示非常多的数目。即不用显微镜就看见了水中的无数微生物。佛当年规定弟子喝水都要先过滤,尽可能避免伤害大一点的微生物(太小的就没办法了)。

论寄生虫

释迦牟尼佛说人身是个虫窠,人体内的虫约八十种。还指出确定位置和活动状态。今日由于科学发达,发现人体内的寄生虫,如蛔虫、蛲虫、便虫、钩虫、丝虫、绦虫、肺蛭虫、肝蛭虫等有数十种之多。(详见《治禅病秘要》及《正法念处经》。)可能在人要问

了,2500多年前,没有任何现代科学,怎么对大到宇宙,小到微生物,了解得如此清

楚?

实际上一切都在识心中,人可以通过深度的精神修行,在大觉悟后,认识到宇宙的一切。

我们完全有理由相信,即使从现在开始经过50亿年的科学研究,人们对宇宙本质的了

解还是及不上佛陀。

这是由识心本身的属性所决定的。佛是亲证,而许多现代科学,只能靠推测。如万物都是从空无中产生,以及所有物质依观测而存在,是现代量子力学铁定的结论。科学家无法从感性上理解,但也不能不接受这种结论。而佛早就指出万法心生,诸法无我。

《楞严经》指出:“一切因果世界微尘,因心成体”。又如近年兴起的宇宙全息理论,在《楞严经》上也可找到印证:“于一毛端含受十方国土”。这种例子举不胜举。二千多年前的佛学理论,近百年来才被现代科学一一验证。

现代黄念祖居士说:“近百年中由于相对论、量子论、亚原子物理学、太空中的宇宙研究等等,所取得的成果,给佛教哲理增添了许多实际论证和实例”。无论如何,我们至少可以看到:佛教与科学是彻底相容的。

从人寿八万四千岁开始,每过一百年减一岁,一直减到十岁,此为一减劫;然后从十岁开始,每过一百年,增一岁,一直增到八万四千岁,此为一增劫。一增一减为一小劫。二十个小劫为一个中劫。

一小劫以现在的年数来计算,是

(84,000)×100×2-100×10×2=16,798,000年。

那么,一小劫就是16,798,000年。

佛教所说的中劫,就是20个小劫。那么它的公式就是

16,798,000×20=335,960,000,

可见一中劫的

时间就是335,960,000年。佛教所说的大劫,就是80个小劫,可见一大劫的时间就是335,960,000×80=26,876,800,000年(268.768亿年)

宇宙成住坏空为一个大劫,即宇宙的生命为268.768亿年

佛教与心理学

佛教与心理学 星云 心理学是一门以研究人类精神生活为对象的学科,其源头包括医学、哲学、科学、宗教学、教育学、社会学等等,后来也被应用于各种学科、事业之中。今日社会中,举凡教育、工业、商业、医学、军事、法律、政治、社会、科学、艺术、运动等,无一不与心理学有关,因此心理学的重要性也与日俱增。 心理学是观察意识形态的心理作用及行为模式,西方心理学家能研究人格的发展过程以及行为的潜在因素,但却无法做到人格的改造,因为它有一定的范围限度。佛教能对人类心理有充分的了解,并提供对治方法。如《华严经》云:“了达三界依心有,十二因缘亦复然,生死皆由心所作,心若灭者生死尽。” 佛教对“心”的诠释,有诸多层次的分析说明,更用许多的譬喻来阐释我们的心,进而教导我们如何找心、安心、净心,足见佛教心理学凌驾于西方心理学之上。 一.佛教对心的看法 “心理学”一词,西文原意为“阐释心灵的学问”,后来引申为“研究人类自身问题的行为科学”。这种发展演变符合佛教对宇宙人生的阐释,所谓“心能生万法”,佛教从心的角度概括世界万物的一切,并对人的行为问题进行根本性的探讨与阐释。因此,佛教早已构建一套成熟的心理学知识体系。佛教的教义几乎都在谈心,在诸多经论中随处可见,其中以“唯识学”对人类精神的分析,最

具现代心理学色彩。唯识学是佛教心理学的教科书,将人的心识分为八种: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末那识、阿赖耶识,称为“心法”。 佛教讲心含八识,表示心并非单一元素,而是各种因的聚集,这些因来自眼、耳、鼻、舌、身、意人体六根的作为,又以末那识紧持“我”的意识,须臾不断,因此收集各种心识种子的阿赖耶识,便伴随着众生生死轮回不已。所以佛教说此刻的“我”是从过去累积至今而成的,而“我”未来的发展,就决定于此刻的所作所为了,所谓:“欲知前世因,今生受者是;欲知来世果,今生作者是。” “三界唯心,万法唯识”,宇宙人生的一切现象,在我们的心里不过是八识所变现的假相而已。我们的眼、耳、鼻、舌、身、意六识,分别、执着外在环境的色、声、香、味、触、法,依个人的判断力差别,而有真假认识,并逐渐建构出自我理解的宇宙人生。其实,万物成、住、坏、空不断异动,心念生、住、异、灭刹那生死,那有常住不变的宇宙人生呢?世界都在我们的心里呀!这个聚集我们多生累劫善恶种子的阿赖耶识,如同大仓库,收藏今生已不复记忆的爱恨恩怨种种,不时左右我们现世一切行为的抉择,佛教称之为“无明烦恼”。由于无明烦恼的业力因缘,我们投胎转世;当过去所种的恶因种子现行时,我们心烦意乱,六神无主,更造恶业,又成恶因种子;当过去所种的善因种子现行时,我们心明智朗,良心不昧,多做善业,善因种子回熏阿赖耶识。这是佛教唯识学理论的“种子起现行,现行熏种子”,藉以阐释人类一切行为的心理动机。 由于过去无明烦恼的影响,造成我们情绪与判断力的偏差,更因为贪、瞋念头的兴起,使我们生出妄识妄心,错看世间的一切。如同植物种子的生长,没有阳光、雨水的因缘,也不会开花结果。因此,人类心灵深处虽然存在着各种爱恨

佛教的环保思想

佛教的环保思想 在开始本文的写作之前,我查阅了一些相关资料。在这里,我不想再重复那些让人触目惊心的报道和数据,相信这对于每一位真正关心环境问题的人都不是新鲜的话题。我觉得也没有必要就环保的必要性和迫切性展开论述,相信在这一点上,应该也不会有人公开地表示反对。但问题是,为什么环境恶化始终得不到有效的逆转? 如果将环境污染比作地球的一场疾病,在“病来如山倒”的今天,我们是不是还能够对它的痊愈抱有乐观的态度?我想,问题的关键一方面在于实际行动;一方面还在于治疗方案,在于所采取的措施是治标还是治本。 如果我们的环境保护仅仅是在污染出现后才设法治理,在灾难降临后才设法补救,那么,在这场环保与环境危机的赛跑中,我们永远都是被动的,注定无法获得最后胜利。事实上,真正的污染源不只是几家企业,也不只是几个伐木者,而是当今整个人类的生活方式。 人生佛教的弘扬,正是致力于从佛法的角度为民众提供健康的生活理念,并以此解决当今社会存在的各种问题。那么,在环保的问题上,佛法又能为我们带来什么样的启迪和帮助呢? 一、克服欲望与贪婪 在佛法中,将贪、嗔、痴比作危害我们心灵健康的三毒。尽管它们是无形的,至少到目前为止,还没有任何一种科学仪器可以测量到它们的存在,但由此带来的后果却往往是有形的。我们的生存环境之所以会恶化到今天这种危机四伏的地步,究其根源,就是人类的贪婪所致。 所以,古今中外的宗教家和智者们都将少欲知足作为人类的美德,作为人格升华的基础。在佛教的修行中,同样以此作为理论和实践的准则。在《佛遗教经》中,佛陀这样告诫他的弟子们: “汝等比丘,当知多欲之人,多求利故,苦恼亦多;少欲之人,无求无欲,则无此患。直尔少欲,尚宜修习,何况少欲能生诸功德。少欲之人,则无谄曲以求人意,亦复不为诸根所牵。行少欲者,心则坦然,无所忧畏,触事有余,常无不足。有少欲者,则有涅槃,是名少欲。” 如果说,对于一个修道者来说,过多的欲望能够阻碍他的解脱,那么,对于整个人类的命运而言,过多的欲望就会造成毁灭性的灾难。需要说明的是,我在这里所说的欲,主要是指盲目的物欲。因为佛教将欲分为善、恶、无记三类,并非所有的欲望都是不合理的。 欲望之所以会有如此的“能量”,就在于它永远都处于发展的进程中,如果不从根本上对治它,铲除它,它就会无休止地驱使我们为之效力。现代人非常重视个人的自由,我们总是在抱怨环境的束缚,抱怨家庭的束缚,事实上,即使外在环境没有给我们制造任何压力,我们的心灵也未必能够获得真正的自由。 因为欲望是无所不在的,我们往往在不知不觉中就会被它控制,将自己的主权拱手相让。欲望又是永无止境的,一个欲望得到了暂时的满足,新的欲望又会接踵而至,向我们提出更多的要求。当我们有了一千块的时候,就希望得到一万块,然后我们就必须为完成这九千块的目标努力;当我们有了一万块的时候,就会希望得到十万块,然后我们又必须为完成这九万块的目标努力。常常是我们拥有得越多,反而感觉自己缺少得越多。一个只有一千块的人,认为自己只缺九千块;可一个有一万块的人,就会认为自己还缺九万块。既然世上已存在拥有亿万家产的人,我们希望得到的一万和十万似乎并不是过高的要求,希望得到百万和千万似乎也不是痴人说梦。且不论我们最后究竟能达到什么样的目标,问题的关键是:我们向谁去索取这一切?不论我们采取什么样的方式,负担最终会落到自然的身上,因为大自然才是

中国佛教宗派简表

汉语系佛教宗派简表 藏语系佛教宗派简表

世界佛教论坛由两岸三地佛教界发起于2005年,其宗旨是为世界佛教徒搭建一个交流、合作、对话的高层次平台,为中华佛教界提供一个宽阔的大有作为的舞台,更为海峡两岸佛教交流提供良好契机。 宗旨:为热爱世界、关爱生命、护持佛教、慈悲为怀的有识之士,搭建一个平等、多元、开放的高层次对话、交流、合作的平台。 原则:遵循佛陀的伟大教诲,无论南传北传、出家在家、教内教外,皆可平等参与;无论显教密教、真谛俗谛、世出世法,皆圆融无碍。 理念:一粒种子可以长出一片森林.一种观念可以唤醒一群迷惘的心灵一个论坛则可以播撒无数的种子与观念。人心安宁、世界和平.就在我们的心念之间。 目标:面对这个并不安宁的世界,"世界佛教论坛"要为全球吹来一股和风、带来一团和气。"和谐世界,从心开始".就是要争取人类的一个"新六和"的愿景.即"人心和善,家庭和睦,人际和顺,社会和谐,人间和美,世界和平,最终共同致力于一个和谐的世界。" 宣言:时惟佛诞吉日,普天同庆。各国大德群贤,云集香江;赏紫荆之幽香,品文化之多元。秉承佛陀遗教,广开法筵;再启佛教论坛,共沾法益。 万物莫不仗缘而生,世界咸依共业所感。当今时代,世有不平,生态失衡;人有不和,行止乏仪;心有不安,贪欲不止。故和谐世界之建设,须从心开始,和合众缘,当同愿同行。 虚空有尽,行愿无穷;随愿所成,行愿合一。不为自己求安乐,但愿众生得离苦。故与会大德同发六愿,共倡六行: 愿人心和善,惜缘护生,同行感恩。 愿家庭和乐,亲情稳固,同行奉献。 愿人际和顺,沟通互助,同行结缘。 愿社会和睦,各得其所,同行包容。 愿文明和谐,彼此欣赏,同行尊重。 愿世界和平,化怨为友,同行分享。 和谐世界,从心开始;和合众缘,同愿同行。

佛教的科学性

宗教文化知识讲座 论文题目:佛教的科学性 佛教的科学性 这里,我要谈谈佛教的科学性。当下许多人一提到佛教便把它与迷信、不科学的宗教联系起来。比如有记者见到有人以猪祭祀,便写了一篇题名“千斤大猪,菩萨有福”的报道,足以显示其对待佛教的

荒诞态度。其一,佛教是戒杀生的,怎么可能会提倡用猪祭祀呢?其二,这位记者在不了解佛教的情况下,竟误把大地当菩萨。可见一些有知识文化修养的人都不是真正了解佛教的内涵,甚至达到了盲目无知、人云亦云的地步。对于学习了十几年科学知识的我们,是否应该摈弃先入为主的观念,用科学的精神,客观的公正的,对佛学,以及我们现在的科学观,世界观进行重新的认识。 (一)、正确认识佛教 什么是佛?《太上感应篇》有云:“聪明正直之谓神”。佛是觉着之义,自觉觉他,觉行圆满者称为佛。也就是说,“佛”是一个大智、大悲与大能的人。释迦世尊摒弃太子之位而自甘修行,思考宇宙人生一些本质现象,最后顿悟。之所以说释迦牟尼能成佛,强调的不是佛的“神性”,而是他的“人性之顿悟解脱”。。佛教是从大觉的佛陀──释迦释尊的大悲智海之中流露出来,那是充满了智慧、充满了仁慈、充满了光明、清凉、安慰的一种言教,根据这种言教的信仰而建立之教团形态,便是佛教。 作为一门学科,佛教与其他哲学一样,在其首要研究对象任务的确立上达成一致:宇宙的真相是什么。既世界观。唯物思想是无神论的,唯物论者证明物质与精神的关系有三种论据:其一,精神为物质的属性。其二,精神为物质的结果。其三,精神为物质之一。。凡是宗教,无不信奉神的创造及神的主宰,佛教却是彻底的无神论者;唯物思想是无神论的,佛教却又坚决反对唯物论的谬误。强调“世界是永恒存在的”,精神与物质是一体的,正如手心与手背的关系,是“一

人间佛教的基本思想

星云大师《人间佛教的基本思想》 护眼色:绿橙棕黑字体:粗体大中小作者:星云法师发布时间:2010-6-17 0:16:12 芄莈袂莂薆袁蒁佛光山住持心平和尚、大会主席慈惠法师、各位法师、各位教授、各位嘉宾、各位发表论文的同学们: 薈葿蒂莇肀节蒂佛光山是提倡人间佛教的,所以刚才主席说,在1990年开始这一天,我们举办青年的学术会议,以“人间佛教”为研究的主题,这对我来说,是非常 高兴的。我最近几天都在军中说法,回来时,大会主席慈惠法师邀请我发表主题演说。学术的主题演说,必须作些研究;我也没有时间去准备资料,他们对我说:‘您已提倡人间佛教几十年了,应该说说您的心得。’“人间佛教”,不但早在我心里,在我的行为里,也时时在我的思想里;所以,藉此机会把我心里对人间佛教的一点看法,向大家提出,谈谈“人间佛教的基本思想”。 芁羆袅芀袀薂肆各位既然以研究“人间佛教”为主题,对于人间佛教的思想应该有所了解,那么,究竟什么是人间佛教呢? 肅蚇莀蚂肅羈蚈我们知道佛教的教主──释迦牟尼佛,就是人间的佛陀。他出生在人间,修行在人间,成道在人间,度化众生在人间,一切都以人间为主。佛陀为 什么不在其它五道成佛呢?为什么不在十法界中,其它的法界中成道呢?而降世在人间成道呢?再深入来看,佛陀为什么不在过去时间、未来时间成道?而在我们现世的娑婆世界成道?也就是说,佛陀他是以提倡人间为主的。人间的佛陀,他所展现的人间佛教,具有下面六个特性: 芅薀膀膅蒆袈肃一、人间性:佛陀不是来无影、去无踪的神仙,也不是玄想出来的上帝。佛陀的一切都具有人间的性格。他和我们一样,有父母,有家庭,有生活, 而在人间的生活中,表现他慈悲、戒行、般若等超越人间的智慧,所以他是人间性的佛陀。 蝿羁莅芈肇薁芅二、生活性:佛陀所发展的佛教,他非常重视生活,对我们生活中的衣食住行,乃至行住坐卧,处处都有教导,处处都有指示。甚至对于家庭、眷 属的关系,参与社会、国家的活动,都有明确的指示。 蕿薅螅膇莂蒅肆三、利他性:佛陀降生这个世界,完全是为了“示教利喜”,为了教化众生,为了给予众生利益,以利他为本怀。

杨振宁:佛教与科学是彻底相容的

杨振宁:佛教与科学是彻底相容的 2013年04月08日 09:01 来源:云科技作者:程 苓峰 分享到:更多 642人参与 62条评论 编者按:杨振宁先生是伟大的物理学家,是最早获得诺贝尔奖的中国籍人士之一,他在大学读书时及毕业后就对佛学兴趣日浓。本文中杨振宁从科学的角度谈谈他的佛教观。

世界著名理论物理学家:杨振宁(图片来源:资料图)

因为对科学感兴趣,我高考时报考了物理系。佛教是科学的、理性的,是符合科学精神的。科学是理论和实践的总和。科学理论和科学实践相影响、相促进。人们在长期的科学实践中获得了新发现。而这些新发现又不能用原有的科学理论来解释时,人们就提出各式各样的假说。 一种假说被大家广泛接受必须具备三个条件: 第一,它的理论体系必须是自洽的,即它必须自圆其说,不自相矛盾的。 第二,它必须对已有的发现能够准确地描述,即这种假说能自圆其说,并且是符合现有的科学实践的。 第三,根据这种假说能够得出一些推论和预言,而这些预言能够被将来的实验和观测所验证。当越来越多的推论和预言得到验证时,这一科学假说就得到科学家的广泛接受,而这一科学假说也就被称为科学理论了。

如果这一理论描述、解释和指导的对象广泛而重要,这一理论就被称为伟大的科学理论,如牛顿力学,爱因斯坦的相对论。牛顿力学适用于所有宏观物体(非微观粒子尺度)在非接近光速运动时所遵循的规律,相对论能描述所有宏观物体在相对光速而言的低速,以及接近于光速的高速运动时的规律。 这二种理论被提出的时候,它们能解释人们用旧理论解决不了的问题,并且根据它们所作的推论和预言都被以后的大量观测所证实。相对论是牛顿力学的推广,牛顿力学是相对论在低速时的特例。 因为这二种理论的适应面非常广大,因而牛顿和爱因斯坦被公认为是最伟大的科学家。他们的理论是最伟大的科学理论。卫星上天、潜艇入海、运动比赛、天文观察等都受这种理论所描述的规律的制约。 同样,佛教也完全具备科学理论的三大特性。首先,佛学理论是自洽的、圆融的。四圣谛概括了人生多苦的现象,指出人生多苦的原因,指明了涅槃入灭的方向,指出了修习正道的道路,佛教的发展形成了众多宗派,各宗各派有各自独特的理论依据和修习方法,其基本的理论和目的是一致的。

佛教与科学

佛教与科学 杨振宁 因为对科学感兴趣,我高考时报考了物理系。在大学读书时及毕业后就对佛学兴趣日浓。今天我想从科学的角度谈谈我的佛教观。 佛教是科学的、理性的,是符合科学精神的。科学是理论和实践的总和。科学理论和科学实践相影响、相促进。人们在长期的科学实践中获得了新发现。而这些新发现又不能用原有的科学理论来解释时,人们就提出各式各样的假说。 一种假说被大家广泛接受必须具备三个条件: 第一,它的理论体系必须是自洽的,即它必须自圆其说,不自相矛盾的。 第二,它必须对已有的发现能够准确地描述,即这种假说能自圆其说,并且是符合现有的科学实践的。 第三,根据这种假说能够得出一些推论和预言,而这些预言能够被将来的实验和观测所验证。当越来越多的推论和预言得到验证时,这一科学假说就得到科学家的广泛接受,而这一科学假说也就被称为科学理论了。 如果这一理论描述、解释和指导的对象广泛而重要,这一理论就被称为伟大的科学理论,如牛顿力学,爱因斯坦的相对论。牛顿力学适用于所有宏观物体(非微观粒子尺度)在非接近光速运动时所遵循的规律,相对论能描述所有宏观物体在相对光速而言的低速,以及接近于光速的高速运动时的规律。 这二种理论被提出的时候,它们能解释人们用旧理论解决不了的问题,并且根据它们所作的推论和预言都被以后的大量观测所证实。相对论是牛顿力学的推广,牛顿力学是相对论在低速时的特例。 因为这二种理论的适应面非常广大,因而牛顿和爱因斯坦被公认为是最伟大

的科学家。他们的理论是最伟大的科学理论。卫星上天、潜艇入海、运动比赛、天文观察等都受这种理论所描述的规律的制约。 同样,佛教也完全具备科学理论的三大特性。首先,佛学理论是自洽的、圆融的。四圣谛概括了人生多苦的现象,指出人生多苦的原因,指明了涅槃入灭的方向,指出了修习正道的道路,佛教的发展形成了众多宗派,各宗各派有各自独特的理论依据和修习方法,其基本的理论和目的是一致的。 其次佛陀成道后提示了宇宙和人生的根本道理,解释了社会和人生的种种现象,更重要的是听从佛陀开示修习的许多人都体验到了佛学所指出的种种境界,因而佛教在当时就得到许多人的拥护,产生了广泛的影响。我要强调的是佛教的实证性。听从佛陀的指示,依法修行的人都能或多或少地证实佛陀所言之不虚。佛学不是纯粹理论性的哲学,而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实证科学,虽然它包含了伟大的哲理。依佛学修行实践就是学佛。 第三,佛学描述的一些自然现象对达到相应修行功力的人而言是一种实践观测,而对于普通人众来说则只能姑且信之,但对今人的自然科学的观测结果而言,就是伟人的科学预言。佛陀在千百年前就说过:一钵清水中有微虫八万四千,以及有关宇宙结构的三千大千世界等,这些都为现代科学中的微生物学和天文学所证实。 现在有些人会对佛教不够了解的情况下指责佛教是迷信、是不科学的。其实这些人中相当一部分对科学也是了解不够的,是对科学采取迷信态度的,是缺乏真正的科学精神的。佛教的六道轮回的因果报应说往往被人攻击为迷信。这种人的论据之一就是有人做恶事也没得恶报。有人做好事也没得好报。其实这是对六道轮回业力成熟才得果报了解不够。论据之二便是因果轮回怎么没人看得见。

禅修与认知神经科学

作者:原军超,西南民族大学宗教学硕士研究生。 曾在震后北川中学心灵花园工作站服务两年。 今天主要跟大家分享的是,西方关于禅修与认知神经科学的一些研究现况。 1.佛教与科学的对话 藏传佛教在西方传播的过程中,有很多人加入进来,其中不乏科学家的身影。科学家总会不自觉地把自己以前的学识,用在对佛教或者对禅修体验的理解上。所以说佛教也需要有一个途径,更好地让现代人理解佛法到底是什么。沈家祯先生说过:“科学知识的辅助,就像坐在一个汽船里驶往汪洋的彼岸,远比乘几千年前的帆船要容易得多。”

引用爱因斯坦的一段话,大体意思是说:未来宗教将是一种宇宙宗教,它应超越人格上的上帝与避免神学的教条。它包括自然界和精神两个方面,应该建立在一种宗教感的基础之上。这种宗教感更多的是一种统一性的体验。他认为佛教符合这种描述。爱因斯坦还说过,如果有一个能够应付现代科学需求,又能与科学共依共存的宗教,那必定是佛教。 其实这种交流在20世纪80年代时就已经开始了,每年会议都会有一些论文集,在台湾有翻译的版本。 第一届交流会议在1987年举行,议题是佛教与认知科学的对话,成果为《优雅的桥梁,关于佛教与科学》。第二届是1989年举行的,主题是佛教与神经科学的对话,也发表了论文。第三届在1990年举行,是关于情绪和健康的讨论。这几届都是藏传佛教与现代科学的交流。 1992年主题是关于睡眠、做梦与死亡,1995年主要是利他伦理学还有慈悲的讨论,1997年就开始讨论新物理学与宇宙论。 1998年之后,是关于量子物理学的认识论和东方冥想,2000年讨论消极情绪,开始考虑心理健康的问题。

2001年主题是关于心脑与情绪之间的转化,它奠定了藏传佛教与西方认知神经科学家亲密合作的基础。科学家们请了一些高僧到美国实验室去做具体的禅修实验。议题重点是科学家和佛教徒应该怎样来合作,怎样运用现代脑科学的一些仪器(比如FMRI——功能性磁共振成像,EEG——测量脑电波,它们均在心理学以及认知神经科学应用较多),来研究禅修对我们的知觉、情绪、大脑的影响。 现在神经科学的一个重要研究领域,就是关于神经的可塑性问题,是有关记忆、注意力以及心理的作用,到底能不能让脑神经发生变化的问题。会议成果《训练你的心灵,改变你的大脑》(台湾译)。 2002年是讨论物质和生命的本质,2003年进行身、心、智研究。 2004年是以夏令营的形式讨论神经可塑性,2005年是关于禅修 的科学性和临床应用,2006年主题是慈悲与科学,2007年开始讨论 单一原子的宇宙。2007年后半期开始讨论一个重要的问题,请一些直接受禅修影响的心理疗法(比如正念认知疗法)的创始人到印度,一起来讨论关于正念、慈悲与抑郁症的治疗。 2.从认知神经科学看禅修

佛教教义

佛教的基本教义--- “四谛” 佛教教义的基本内容,简单地说来,就是说:世间的苦和苦的原因,说苦的消灭和灭苦的方法。 佛教经籍繁多,其实不超出“四谛”,即“苦、集、灭、道”,“谛”是真理的意思。佛教宣称:人的一生充满痛苦,有生、老、病、死、别离、怨憎、求欲、烦恼等八苦(即苦谛)。造成人生苦的原因(即集谛),是不懂佛教真理的缘故,若懂得佛教真理,按照佛的教导修行,就能脱离苦海,达到不生不灭,永恒寂静的境界(即灭谛)。但要达到这种境界,必须经过一定的宗教修行(即道谛)通俗的讲:佛教的基本教义之核心就是一个“苦”字,即人世间充满着苦难,从出生到死,就离不开苦。佛教说,人生有八种苦,人们都好象浸溺在痛苦的海洋里,真所谓“苦海无边”。释迪牟尼和他的高僧门徒,把佛教思想当做一只大海里的船,称为“慈航”,把人们从苦海里救出来,叫做“普渡众生”。人们要领悟佛教的真理,做到“自我净化”,才能被“解脱”,永远脱离人世,不再“生”,也不再“死”,即“脱离苦海”,达到幸福的彼岸(即西方极乐世界)。 人们怎样才能通过“慈航”“超登彼岸”呢?那就要信仰佛教,皈依释教,刻苦修行。 怎样修行呢?要求教徒必须遵守许许多多的“清规戒律”,不能有“七情六欲”,虔诚的信仰,佛经所述的“一切皆空”、“无我”、“无常”及“因果报应”┅┅等等的观点。(例如西游记里的唐僧就是代表克制“情欲”的化身,孙悟空就是代表“心情”的化身,猪八戒就是代表“欲念”的化身)这就叫做“修行”。一个人也许一辈子也修不好,也许一时间大彻大悟,便可以“立地成佛” 对佛教教义”苦”的误解 说人都是苦的,是不够的,为什么呢?因为人生也有很多快乐事情,听到不悦耳的声音固然讨厌,可是听了美妙的音调,不就是欢喜吗!身体有病,家境困苦,亲人别离,当言是痛苦,然而身体健康,经济富裕,合家团圆,不是很快乐吗!无论什么事,苦乐都是相对的,假如遇到不如意的事,就说人生是苦,岂非偏见了。 这个人生是苦的,不明白其中的真义的人,就生起错误的观念,觉得我们这个人生毫无意思,因而引起消极悲观佛说人生是苦,这苦是什么意义呢?经上说:‘无常故苦’一切都无常,都会变化,佛就以无常变化的意思说人生都是苦的。譬如身体健康并不永久,会慢慢衰老病死,有钱的也不能永远保有,有时候也会变穷,权位势力也不会持久,最后还是会失掉。以变化无常的情形看来,虽有喜乐,但不永久,没有彻底,当变化时,苦痛就来了。所以佛说人生是苦,苦是有缺陷,不永久,没有彻底的意思。 佛说人生是苦这句话,是要人们知道现在这人生是不彻底,不永久的,知道以后可以造就一个永久圆满的人生。 对于佛说人生是苦,这苦是什么意义呢?经上说:‘无常故苦’一切都无常,都会变化,佛就以无常变化的意思说人生都是苦的。譬如身体健康并不永久,会慢慢衰老病死,有钱的也不能永远保有,有时候也会变穷,权位势力也不会持久,最后还是会失掉。以变化无常的情形看来,虽有喜乐,但不永久,没有彻底,当变化时,苦痛就来了。所以佛说人生是苦,苦是有缺陷,不永久,没有彻底的意思。 知道了这个道理,真是好处无边。如一般人在困苦的时候,还知努力为善,等到富有起来,一切都忘记,只顾自己享福,糊糊涂涂走向错路。学佛的,不只在困苦时知道努力向上,就是享乐时也随时留心,因为快乐不是永久可靠,不好好向善努力,很快会堕落失败的。人生是苦,可以警觉我们不至于专门研究享受而走向错误的路,这也是佛说人生是苦的一项重要意义. 八正道 佛教通过两千年的发展,三大语系的理论系统严密,广大精微,但对社会一般的民众而

科学如何解释佛教舍利子现象

科学如何解释佛教舍利子现象 佛教舍利子是很多电视都有出现的事物,然而大多数的人都会想知道佛教舍利子是如何用科学解释的。下面为您精心推荐了佛教舍利子的科学解释,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佛教舍利子的科学解释 实际上早已经有科学的解释,甚至佛教自己也已经给出了科学的解释。舍利神话其实并不被佛教承认,这是中国佛教世俗化后,民间巫术与佛教结合的结果。 佛教所称呼的舍利就是遗骨,舍利(梵语 Sarira 的 音译,意为“遗骨”)。舍利的真正意思就是人的遗体火化以 后未完全焚烧干净的个别骨头. 使舍利成为佛教的专有名词,是和佛教创始人释迦牟 尼佛的骨灰处理有直接关系. 据佛经记载,释迦牟尼佛圆寂后,根据他的遗嘱,他 的遗体被火化。当时北末罗、南末罗等八个国家抢分了佛陀的舍利。为了保护、供养舍利,这八个国家各自建立了一座宝塔。帮助“八分舍利”的婆罗门人和迟到的孔雀部族人,又为存放舍利的坛子和火化释迦牟尼佛遗体的炭灰另外建立了两座宝塔. 后随着佛教向中国传播,其中部分释迦牟尼佛的舍利也被带到中国. 以上历史传说,已为近代的考古发现所证实。1987 年8月24日,在法门寺院内的十三级宝塔崩裂,考古学家在 几年的发掘整理中,发现了供奉在地宫后室内的“八重宝函”中的四枚佛指舍利。其中三枚是“影骨”,是人工仿制的。一枚是佛的舍利,即火化后的佛指遗骨。这是舍利到底是什么的 最真实的证据.

所以舍利就是火化以后的遗骨。并不是很神秘的物质。 但是,由于自我国明代以来,佛教开始了世俗化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舍利也被神秘化了.舍利被认为是某种修炼得道的结果,其实这里缺乏一个简单的逻辑思考,历史流传下来的释迦牟尼佛的舍利确实是一部分没有火化完的遗骨,那么那些自 称信仰释迦牟尼佛的人在火化后怎么会出别的东西来呢? 徒弟超过祖师不是不可能,但不应该是在宗教神性上.因为这里会产生一个极为荒唐的矛盾.释迦牟尼佛创立佛教,并且告诉大家,达到他的水平就是佛.而释迦牟尼佛的骨灰和常人一样,也是遗骨。只不过汉语是音译称为“舍利”。如果有些 佛门弟子的骨灰中产生了一些与众不同的东西,还声称是修行 佛法的结果,显然,这些佛门弟子的修行成果达到了释迦牟尼 佛没有达到的程度,既然如此为什么还没有成佛呢? 所以,如果提舍利一词,科学的解释就是火化遗体后的遗骨.如果有人看到骨灰中除遗骨外还有别的什么,那我认为至少不能说是舍利,似乎用别的称呼最好。 还有一个比较普遍的传说法是释迦牟尼佛在火化时, 除了上面所说的舍利以外,还发现有48000颗"真身舍利".甚至在网上还有照片展示.照片中的所谓舍利为五彩颜色,有珍珠大小。 其实这种说法违反一般的常识,完全是附会传说。 比如我们可以推算一下,一颗珍珠大小的舍利有多重.我想不会低于4克.那么84000颗是多重呢?大约有334公斤. 如果这84000颗舍利是真的,而且这些舍利仅仅是释 迦牟尼佛遗体火化以后的剩余物.那么释迦牟尼佛生前体重是 多少呢?按照现代医学的观点,人的体内80%是水.那么倒算回 去释迦牟尼佛的体重应该是1.17吨! 面对这个计算结果,我想

爱因斯坦与佛教

爱因斯坦与佛教 施归元 现代科学之父罗伯特?爱因斯坦说“如果有一个能够应付现代科学需求,又能与科学相依共存的宗教,那必定是佛教”。他又说:“我不是一个宗教徒,如果是的话,我愿做一个佛教徒。”一个伟大的科学家为什么对佛教如此推崇?是什么原因呢?要回答这个问题,必须了解他对科学和宗教的看法,以及佛教同其他宗教究竟有些什么区别。 爱因斯坦对一般宗教看法(1) 【上帝是人制造出来的】 爱因斯坦认为神是不存在的,而是人…制造?出来的,“宗教教义中的上帝观念则是古代的神的概念的一种升华。比如,人们用各种祈祷来恳求神明的援助,以求得满足他们的愿望。这类事实就说明了这种上帝具有的人格化的特征。” “这个观念有它致命的弱点,这是有史以来就被痛苦地感觉到了的。这就是说,如果这个神是全能的,那么,每一个事件,包括每一个人的行为、思想,以及每一个人的感情和志向也都是神的作品。那么,人们就不必为自己的行为和思想负什么责任了。” 他说:“今天宗教领域同科学领域之间的冲突主要来源于人格化了的上帝这个概念。……。比如,当宗教团体坚持《圣经》上所记载的一切话都是绝对真理的时候,就引起了冲突。这意味着宗教方面对科学领域的干涉;教会反对伽利略和达尔文学说的斗争就是属于这一类。另一方面,科学的代表人物也常常根据科学方法试图对价值和目的作出根本性的判断,这样,他们就把自已置于同宗教对立的地位。这些冲突全都来源于可悲的错误。” 【宗教精神的意义】 爱因斯坦在否定上帝的同时,肯定宗教有其价值的一面。他完全赞赏教徒们为了追求宇宙人生的真理的那种执着和奉献的精神、那种超越个人的力量。他说:“一个受了宗教感化的人,他们所显示出来的精神特征:他已经致力于从自私和欲望的镣铐中解放出来,而全神贯注在那些因其超越个人的价值而为他所坚持的思想、感情和志向之中。我认为重要的是在于这种超越个人的内涵的力量,在于对它超过一切的深远意义的信念的深度,而不在于是否曾经企图把这种内涵同神联系起来。” 尽管那种超越个人的、庄严和崇高的目标没有理性的基础,“但是,它们(上帝和神)的存在同他自己的存在同样是必然的,是同样实实在在的。在这个意义上,宗教是人类长期的事业,它要使人类清醒地、全面地意识到这些价值和目标,并且不断地加强和扩大它们的影响。如果人们根据这些定义来理解,宗教和科学的冲突,就不可能发生。” 在爱因斯坦看来,人类社会需要宗教。人生的价值观,要有高尚的道德和情操。单靠知识和技巧,不能使人类走上幸福和高尚的生活。“人类有充分理由,把崇高的道德标准和价值的传播者置于客观真理发现者之上。我认为,人类应该感谢释迦牟尼佛和耶稣那样的人物。”爱因斯坦认为:“科学只能断定「是什么」,而不能断言「应当是什么」”。“在科学的领域

佛教基本观点

佛教基本观点 一、教主佛教教主释迦牟尼,2500年前出生于现今尼泊尔,与中国孔子同时期人。他诞生时,天地震动、百鸟朝鸣、九龙吐水、彩霞纷飞,一从母体落地便独自行走七步,步步脚底莲花,且指天划地地宣称:天上天下、唯我独尊。成语唯我独尊就来自这里。在佛教里,唯我独尊并非贬意,而是一种自信的象征。他当太子时,有享不尽安乐富贵,但这些他都不留恋,而是喜欢追求精神上的超脱。一次在他出城时,看到步履艰难的老人,痛苦万状的病人,僵硬可怕的死人,以及烈日炎炎下干活的农夫,颈上勒着粗绳不断受鞭打的耕牛以及小鸟吃虫等境象后,感到人生无常、凄凉,动物界苦痛、残酷,为此,他想出家,他想寻找这些缺陷的原因和解决的办法,既为了拯救自己,也为了拯救他人,拯救世界。释迦牟尼25岁时(一说是19岁时),入山求道,少吃少穿少睡,做了六年的苦行修炼者,以致瘦骨如柴,但没有获得成就。他体会到,靠苦行和折磨身体是不能解脱的。明白到,修道贵在修心,克服心理的缺陷,才是解脱的上策。于是,他接受了一个牧羊女的牛奶供养。身体复原后,于一个星光灿烂、圆月当空的夜晚,即十五月圆日,禅坐于一棵菩提树下,并发下誓愿说:不证悟解脱,不起此座。经过一段强有力的禅定观照,于黎明时分,石破天惊、天地浮沉,

终于证道开悟,获得解脱,成为一个圆满的觉悟者即佛陀。以后,他在印度大陆等地走南闯北,宣扬他的主张,共49年,80岁时去世。释迦牟尼在世的时候并无经典,他去世以后,弟子们集结他说过的教法,这便是现存的佛经。二、基本教义(1)因缘法则:佛教认为,世间的万事万物,皆遵循因缘法则而生灭。佛陀说:诸法因缘生、诸法因缘灭。什么是因,即事物的内部原因,什么是缘,即事物的外部条件。佛陀认为,内因和外缘的和合,便产生了万事万物,如氢气与氧气在某一条件下一合和,便成了水。而内因和外缘,一旦离散,万事万物便消灭,如水在某种条件下一分离便又成了氢和氧。(2)无常法则:这世界,既然因缘而成,佛陀又推理出无常法则,即世间事物无法恒常。自然界的沧海桑田,人类的生老病死,一切都在生住异灭中。果子看似不动,实际上,时刻在腐朽之中。地球,亿万年后,也有毁灭的一天。佛教本身,到一定时候,也将不复存在。名利、地位、金钱,何不如此。因此,存在是暂时的现象,变化和运动才是事物永恒的本质。(3)空的法则:从无常原则,佛陀又推出空的法则,万物无常,不能久远,终归灭亡,因此是空的。佛家的空,不是指不存在,而是指不能永恒地存在。不能把空,理解为空空如也的空,什么也没有的空。有人以为,四大皆空,是指财、色、名、利空,这是误解,实际是指地、水、火、风空。佛家的空,实际上是一种妙有,说空,又有形式

我理解的佛学与科学的关系----我的信仰

信 阿姨: 您好!首先祝您生日快乐! 妈妈和爸爸到您那,希望你们一起度过快乐的一段时光。 有时我觉得,您就象我的另一个妈妈,虽然不常一起,但只要想起您,总觉得心里暖暖的。记得九三年我在您那儿的事吗,你们给的那段温暖时光,影响了我的一生。那时我很喜欢跟您去你们矿上的图书馆借书看,我常常想起那时的事,如果没有那段时光,也许今天我不会对生命以及生命的意义有了自己的感悟。 在那时,我曾看过一本《知道一点相对论》的书,是介绍爱因斯坦的相对论的书,写得还算浅显,当时勉强能看懂。由于这本书,我才接触了比较先进的物理学、宇宙学理论。 这么多年来,我一直在寻找一个问题的答案,那就是我是谁?我了解我自己吗?为什么我不能控制自己的思想和 自己的行为?当我读高中时,我就察觉到,虽然我很想努力学习,考个好成绩让母亲满意,可为什么自己就不能控制自己去努力学习呢?为什么那么喜欢看小说、玩呢?我是谁?如果我就是我的思想,那我的思想为什么控制不了我的行为?再后来那段考学不顺,没有工作的时光,又让我对生命

有了厌倦感,让我思索:我为什么一定要活着?如果生命是痛苦的,为什么我不能选择死亡? 再后来,思考的问题越来越多:为什么人一定要遵从道德,什么是真正的道德?为什么人要受苦,苦的根源在哪里?是因为制度不好吗?怎么才能让人过上更好的生活 呢?如果有了真正的民主与自由,是不是每个人都能过上幸福的生活了? 带着这些问题,这二十年来,我比上学时变得爱读书了,也不停地边看书边思考。 去年十月,才在一个很偶然的机缘下,我找到了解决这些问题的方向。 刚开始妈妈听我说相信佛学的时候,她很不高兴,担心我走入歧路,变得莫名其妙,神经不正常。快半年过去了,妈妈现在不那么担心了,听我讲对佛学的理解,也能听得进一些了。当我说想把这些领悟和您谈谈时,她还很支持。您是我的另一个妈妈,我也希望就此听听您的意见。下面我就谈谈在佛学的启示下,对以上所探求问题的一些认识,希望您能指出其中不对的地方,以帮助我更好地认识生命和生命的意义。 现在的物理学已经发展到能用科学实验而不仅仅是理 论去观察原子内部的粒子运动了,也能观察电子、光子等微粒的运动。科学家们在观察中发现了波粒二象性现象的存

科学与佛学

俞洪敏在清华大学所言 “有人说:女生到社会上会遇到比学校更优秀的男生,而男生很难找到比在学校更好的女生,我现在告诉你,这句话你们都理解错了。这句话的意思是:男生在校园都还不成熟,19到25岁的男孩一般都比同龄女孩显得放不开,但到社会上,很快男人变的就优秀的多了,这说明大学几年是男生成熟的重要时期。而女生到社会变的实际了,于是就有了你们经常听到的那一句话!而我一直认为,清华大学比北京大学的男生优秀就在于清华大学的男生能学会等待!这也就是为什么清华出的国家领导人要远远多于北大。一个男人,是需要孤独的,如果你忍受不了孤独,只能说明你内心还不够强大!很多男生认为能证明自己的魅力在于自己有多少朋友,有多么漂亮的女朋友,那么我只能说你真的还需要成长,一个真正的优秀男人一定是朴实无华,甚至是谨小慎微的,一定是一个孤独者,因为只有静才能生智,而不是急!诸葛亮的戒子书中说:静以修身,俭以养德!如果在这一个男人最重要的几年中,你投资的是一个女人,那么你后边几十年里,你将不断的求着这个女人不要离开你。你如果投资的是自己,那么在剩下的几十年里,你会很顺利的收获真正属于你的爱情。记住:爱情是以物质为基础的奢侈的精神享受! 还有,我曾经在郑州大学说过怎么看一个男人是否将来会很优秀,那就是长的比我还要难看的,却能很自信的笑的男生。为什么,因为在大学中,这种男生一般不会太引人注意,他们更不会受到女生的青睐,于是,他们只能做好自己的事,来弥补被人冷落的空虚。可事实证明,干好自己的事情,比被谁青睐都更有价值!自己不哭没泪,走好自己的路,才能走出未来!第三,感谢那些离开你的女生,男人可以不勇敢,可以不斯文,但不能没有胸怀,有多大的心就有多大的未来!何况调查发现,一个男人要被4到5个女人伤害才会变成熟,所以可以说是离开你的那些女人造就了你的优秀,何况人家是在用一个女人最美好的时光来教育你,这个投资应该说相当大了,所以你应该感激!这就是为什么俞敏洪,马云,史玉柱,李阳,这些老男人能有今天,你可以去看看,我们当初有谁在学校特别被人欢迎?没有!我们倒是都自卑过,因为长相,因为穷!所以,不要认为你一无所有,当你一无所有的时候,是上帝帮你倒空了垃圾,让你装进去对你最有用的东西,此时,你离那个人生腾飞点已经很近了!” *&*我们不愿承认的十件事………金钱已成为万能通行证。权利监督已基本失效。社会已没有道德理念。官场上官僚云集。权贵资本已劫持整个社 会。宏观政策已陷入重大困境。经济发展的动力日见枯结。制度优势正 变成劣势。民众的不满情绪日见高涨。社会的未来前景非常渺茫… 科学与佛学 一、霍金宣布:放弃对宇宙终极真理的研究。 2003年,世界著名科学家霍金向全世界宣布放弃对宇宙终极真理的研究,对此,他引用了英国的一位著名文学家的语言说道:“宇宙比我想象的不可思议还要不可思议。”文学家用感性的形象思维的语言如是说,而霍金则以科学家理性的逻辑思维的语言如是说。从感性到理性,这不是一种偶然的巧合。 霍金原以为宇宙的终极真理可以用一句简单的科学公式来概括。但当他发现宇宙的不可估量的深遂博大与神秘远远超出了他的预料与能力,实际上也超出了整个人类和一切生命的预料与能力时,他毅然向全世界宣布放弃这一终极真理的研究。

论中国佛教的基本特点

论中国佛教的基本特点 【摘要】佛教自传入中国以来,既继承了佛陀创教的基本精神,也吸收了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一些内容,为适应中国社会的需要而有所发展和创新。在漫长的中国化的过程中,中国佛教形成了它鲜明的不同于印度佛教的思想特点,本文在对佛教发展史的初步研究的基础上,对这些基本特点做了总结分析。 【关键词】中国佛教基本特点 佛教自东汉明帝永平十年(公元67年)正式传入中国以来,逐渐在中国生根发芽,茁壮成长。两千年前传入的异邦宗教,在两千年来的演变中,深深打上了中国的烙印,逐步演变为与中国传统文化紧密契合的中国佛教,并与儒、道两教一起,成为支撑中国传统文化之鼎的三根主要支柱。那么,中国佛教有些什么基本特点呢? 一、与儒家、道家相融合。 佛教初传入中国,势力甚微,要想在中国生根发芽,得到中国社会各阶级、阶层以及各利益集团的支持,就必须尽快适应中国的文化背景,寻找与中国文化的契合点。中国文化的背景,总合言之,乃是以儒家及道家的思想为两条主流。儒家注重人与人之间的伦常关系和社会关系,道家重视个人与自然界之间的调和与统一。佛教到了中国,为了顺应儒家所注重的伦常关系与道家放任自然,便以戒律精神来配合儒家的道德生活,复以禅定与智慧的内容,诱导道家的自然主义。

从历史上看,佛教来华之时,正值黄老神仙方术在中土社会盛行,初传的佛教也就把佛陀描绘为“轻举能飞”的“神人”,把小乘佛教修行的最高果位“阿罗汉”描绘为“能飞行变化,旷劫寿命”①。在依附神仙方术的同时,佛教还十分注意对灵魂不死、鬼神崇拜等中国传统宗教观念的调和,例如把佛教的轮回说与中土的灵魂观结合起来。认为人如果行恶,死后“魂神”就会“人泥犁、饿鬼、畜生、鬼神中”;如果行善,则会“或生天上,或生人中”。又如,作为中国文化的主流,儒家有着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伦理纲常,而佛教在初传中国时,还一直坚持印度佛教沙门不拜君亲的传统。这一传统由于与中国的理论纲常相冲突,所以不断产生纠纷与争执。最后,佛教终于接受了拜君亲的现实,与儒家文化相协调。入宋以后,佛教更加强了对儒道为代表的传统思想文化的融合,许多教内人士大力宣扬三教一致,特别是曲意迎合儒家的思想。例如宋代禅师契嵩在其所著的《辅教篇》中“拟儒《孝经》,发明佛意”,甚至提出“夫孝,诸教皆尊之,而佛教殊尊也”。在与儒家和道家的融合中,中国佛教逐渐形成了其最大特色:即把传自印度的佛教的基本精神,融会了中国的儒家的伦理思想及道家的放任自然。而这种融合,使得佛教契合了中国文化背景,得到了一个相对宽松的外部环境,从而促进了自身的发展。 二、依附于封建统治 自秦汉以来,中国一直是一个高度集权的专制主义国家,在历史上,中国的统治阶级为了自己的利益而支持佛教,也曾因为佛教势力 ①参见汤用彤《汉魏两晋南北朝佛教史》下册

八大佛教宗派

中国汉传佛教八大宗派的特点浅谈?? 八大宗派的特点可以用一偈浅而概之:密富禅贫方便净,唯识耐烦嘉祥空。传统华严修身律,义理组织天台宗。 首先:“密富禅贫方便净”这句中说明了三大宗派的修持特点。“密富”告诉我们,在八个宗派里面,如果要学密宗的话,在经济上必须是富有的。密宗也称为“密教”“秘密教”“真言乘”“金刚乘”等。由于自称授法身佛大日如来深奥秘密教旨的传授,为真实言教,这种真言奥秘,若不经灌顶和秘密传授,不得任意传习,及显现于人,因而得名。又由于他修习在密想应,又称“瑜伽密教”。密教本是公元七世纪以后,印度大乘佛教的一些派别(中观,瑜伽)与婆罗门教——印度教相结合的产物,很快就传入中国,成为中国佛教的一个宗派。那为何称为“密富”呢?因为密宗的坛场要布置的非常精致庄严,道具的打造材料非金即银,或者是铜质的铸造,样式很多,并且要样样齐全。修持作法,每次都要花相当的时间,对于上师更要有优厚的供养,所以要如法学密,经济上必须富裕,时间上相当空闲的人才好修学。 “禅贫”是不是说禅很贫穷呢?非也。禅宗是中国化最为典型的中国佛教宗派。主张用禅定概括佛教的全部修习而得名。又由于自称传佛心印,以觉悟众生心性的本原佛性为主旨,故又称为“佛心宗”。他渊源于印度佛教,而形成于传统文化之中,于隋唐时正式创立,到唐未五代时达极盛,宋元以后仍继续流传发展。那什么叫“禅贫”呢?如果你想学禅宗,没钱不要紧,因为禅者的修行生活,无论山林,水边,茅蓬,只在双腿一盘,就可参禅了。古代禅宗祖师大德们,有的常年居住在山林里,吃的是野菜杂果,穿提粗布麻衣,虽然生活是这样的清贫淡泊,但是他们的禅定之乐是无穷的。 “方便净”讲的是净土宗的修持特点。净土宗因专修往生阿弥陀佛净土而得名。该宗倡导简易的念佛法门,故又有“念佛宗”之称。相传东晋慧远大师曾在庐山邀集僧俗成立白莲社,发愿往生西方净土,慧远大师因此而被奉为净土宗“初祖”,净土宗也因此而称“莲宗”。而一般认为净土宗的实际创史人应该是唐代的善导大师,其先驱可上溯到昙鸾大师与道绰大师。而之所以说是“方便净”是说修行净土宗的念佛法门,不管什么行业,身分,无论何时何地都可以修持的,所以最方便的修持方法,非净土宗莫属了。 其次“唯识耐烦嘉祥空”是讲唯识宗和嘉祥宗的特点。 “唯识耐烦”就是说学法相唯识的人必须要有耐烦的心。法相唯识宗因通过分析法相而得出万法唯识的结论故得名,也称“法相宗”或“唯识宗”由于该宗的创史人玄奘大师和窥基大师长住慈恩寺,窥基大师还有“慈恩大师”之称,因此又称“慈恩宗”,又由于《瑜伽师地论》为该宗的根本经典,故也有称之为“瑜伽宗”。此宗为什么要有耐烦的心呢?因为法相唯识宗里面的名相很烦琐,义理层次比较复杂,你如果不耐烦就无法把他的头绪搞清楚,一进入法相唯识宗里如堕云里雾中。所以学唯识必须象学数学一样,要耐得住烦,才能学得通。 “嘉祥空”讲的就是三论宗的特点。三论宗因以龙树菩萨的《中论》,《十二门论》和提婆菩萨的《百论》为主要典籍而得名。又因主张“诸法性空”也称“法性宗”。为了区别也称法性宗的天台宗和华严宗,又称为“空宗”。此宗自罗什大师译出三论以来,研究三论者代不乏人。至隋吉藏大师而集大成,正式创立了“三论宗”。之所以说“嘉祥空”是因为三论宗的吉藏大师在研究三论时,住在嘉祥寺,故把他称为“嘉祥大师”,又因为他是三论宗的集大成者,故又名嘉祥宗。而此宗所依据的《中论》等三论的内容完全是阐明缘起性空的般若智慧,所以称他为“嘉祥空”。 接下第三句是“传统华严修身律”讲的是华严宗和律宗的特点。 “传统华严”是在说明华严宗的特点。华严宗因奉《华严经》为主要经典而得名;又因其实际创史人法藏大师,被武则天赐号“贤首”,后人称法藏大师为“贤首大师”故又称“贤首宗”;该宗主要发掘”法界缘起”的旨趣,因而又有“法界宗”之名。而所谓的“传统华严”是什么意思呢?我们知道中国号称是大乘佛教的国家,中国佛教的大乘思想就是以华严宗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