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化学中的干扰实验核准的指导原则

临床化学中的干扰实验核准的指导原则
临床化学中的干扰实验核准的指导原则

临床化学中的干扰实验

核准的指导原则——第二版

1. 概览

本文件用于以下两个目的:

1)通过提供科学有效的实验设计,指定待检测的相关干扰物质及浓度和阐明正确的数据分析与解读,来协助制造商以及其他实验室检测方法研发人员来确定检测方法对干扰物质的敏感程度。这样可以评估出潜在的干扰危险物,也可以向用户提供有意义的干扰声明;以及2)通过定义系统性研究策略,确定数据收集和分析要求以及促进实验室用户和制造商之间更广泛的合作,来协助临床实验室研究由于干扰物质存在而产生的异常结果。这样,新的干扰物可以被鉴别、揭示并最终消除掉。

本指导原则用于体外诊断医疗设备制造商以及临床实验室。

制造商以及其他实验室检测方法研发人员有责任有责任确定由于干扰物质引起的误差而对其检测方法的分析性能造成的影响以及对病人的潜在伤害。制造商被要求向使用其系统的用户提供关于干扰敏感度的有关信息。备注:本文件中“制造商”系指研发用于临床实验室的检测方法的任何个人以及企业。

临床实验室有责任确保其检测方法的特异性能够满足其客户的需求。实验室同样应该研究异常结果,鉴别干扰物质并向提供分析系统的制造商提供客观的反馈。

2.介绍

2.1 检测方法

任何检测方法。不论是定性的还是定量的,都可能受到干扰。本文件广泛适用于各个检测方法以及分析仪器。有可能需要做出适当修改,以适应不同流程的特点。附录A中讨论了两个具体的方法原则(分离技术以及免疫化学检测方法)。

2.1.1 标本类型

使用本指导原则可以评估使用血清、血浆、全血、脑脊髓液、尿液以及其他大多数体液的检测方法中的干扰。

2.1.2 干扰物质

潜在的干扰物质可能来源于以下内源性以及外源性途径:

●病理情况下产生的代谢物,如糖尿病、多发性骨髓瘤、瘀胆型肝炎等等;

●治疗过程中引入的物质,如药物、肠胃外营养、血浆容量扩张剂、抗凝剂等等;

●病人摄入的物质,如酒精、药物滥用、营养添加物、各种食物与饮料等等;

●标本准备过程中添加的物质,如抗凝剂、防腐剂、稳定剂等等;

●标本处理过程中无意引入的污染物,如手霜、含粉手套、血清分离管,收集管胶塞等等;

●标本自身的基质,如不同于理想新鲜标本的理化性质。

2.2 概念与科学原则

2.2.1 干扰对不精确度的影响

不准确度(总分析误差)共由三部分组成:不精密度、方法特异性偏差以及标本特异性偏差。

检测方法评价通常只评价前两项。标本特异性偏差(即干扰),通常被视为特定样本的独立问题,而非过程的可量化的特征。从评估的观点来看,干扰敏感性可引起系统误差与随机误差,两者都可以作为不准确性(总分析误差)的组成部分进行分析学上的量化。

●对于给定的病人群体,标本中干扰物质的平均浓度会引起系统性偏差,其会被涵盖于偏

差评估中。相对于均值的个体偏差,会在与另一更精确的检测过程的比对中,构成总随机误差的一部分。对于部分检测而言,随机干扰效应,会超越不精密度,成为随机误差的主要来源。

●对于病人个体而言,干扰物质引起的误差取决于其在病人标本中的浓度。干扰物浓度改

变,偏差度随之改变。偏差引起的结果变化,可能被错误的解读为病人体征的变化。

2.2.2 临床相关性

在临床医学中,干扰必须从临床的角度评估。临床相关性决定了一个分析效应究竟是否应该考虑为干扰。待测物的形式和浓度基准必须被清晰的定义。

矛盾的是,某些检测过程可能反映出待测物的真实浓度,但却并不一定是临床相关值。比如火焰光度法和间接电势测量法能正确测量出血浆中钠的含量,不论脂浓度为多少。然而,如果脂浓度较高,这些方法可能会将电解质平衡正常的病人,检测为低钠血症。在这个例子中,直接电势测量法可以准确报告正常钠水平,因为其是对血浆水相中的钠活性做出反应,而钠活性正是机体调节的。因此,从临床的角度来看,对标本中总钠的过高估计是合适的。在尝试解读干扰试验结果之前定义临床相关浓度是很重要的。

2.2.3 预分析效应

分析前待分析物的变化或者是浓度的改变,通常被定义为预分析效应。尽管这种效应可能会“干扰”实验室结果的临床用途,其并不能算分析干扰。除非明确说明,否则检测过程应该同时检测标本中所有的待分析物质,不论其来源为何。

常见的预分析效应有:

●体内(生理学)药物效应,受药物影响的循环激素浓度;

●待分析物的化学变化,如水解、氧化、光解等等;

●待分析物的物理变化,如酶的变性;

●标本的挥发或稀释;以及

●附加待分析物的污染(比如来自静脉注射的盐,与凝血块接触时间延长导致的葡萄糖损

失或者溶血带来的红细胞内成分。

2.2.4 相对干扰

干扰的计算是相对于对照中的待分析物的测量而言的。在某些情况下,对照组中可能会含有一定量的内源性干扰物质(对照组中病人群体的物质浓度的平均值)。常见的例子有胆红素、血红蛋白、蛋白质和脂类。

有些检测方法会按照干扰物的平均浓度进行抵消或修正,从而减小针对病人群体检测的干扰效应。典型的方法有样本预处理、空白化、血清基质校正以及数学校正。当病人标本中的干扰物浓度大于或者小于病人群体平均浓度时,误差会被引入。

比如,某个被蛋白质干扰的药物检测方法,其偏差为0.05μmol/L每1.0g/dL蛋白质。因为血清标本中蛋白质平均浓度为7.0g/dL,其相对于无蛋白对照组的平均偏差为0.35μmol/L。如果用上述方法之一将偏差消除,针对个体标本的蛋白质效应将是相对于平均蛋白浓度7.0g/dL条件下的0.05μmol/L每1g/dL蛋白浓度升高/降低。含7.5g/dL蛋白的标本的偏差将变为+0.025μmol/L,而非+0.4μmol/L。除非样本里的蛋白含量刚好是7.0g/dL,否则每份病人标本的药物检测结果将呈现较小的正/负偏差,其取决于真实的蛋白质浓度。

以下信息对例子进行了扩展。假设假定药物的真实浓度是25.0μmol/L,检测方法受蛋白影响的程度如上所述。注意在偏差校正过的系统中,蛋白质引起的误差范围仅有+0.20μmol/L,而在偏差未校正过的系统中,蛋白质引起误差范围为+0.15μmol/L到+0.55μmol/L。

2.2.5 干扰机制

分析过程可能会被干扰物质通过多个途径干扰。

●化学干扰。干扰物可能通过与试剂竞争或者阻碍指示剂的反应来压制反应。其也可能通

过络合或者沉淀改变待分析物的形态。

●检测干扰。干扰物可能有与分析物相似的,能够被检测或者测量到的性质,如荧光、颜

色、光散射、洗脱位点或电极响应等。

●物理干扰。干扰物可能会改变标本基质的物理性质,比如粘度、表面张力、浊度或离子

强度,从而引起待分析物质浓度明显的变化。

●酶抑制。干扰物可能会通过分离激活金属离子,与催化位点结合或者氧化必需的巯基等

等来改变酶的活性(待分析物或者试剂)。在基于酶反应等检测方法中,干扰物也可能与酶竞争某个关键基质。比如腺苷酸激酶与肌酸激酶竞争结合ADP,因此在某些检测中会被错误的检测为肌酸激酶。

●非特异性。干扰物可能会与待分析物有相同的反应。尽管干扰物有着不同的非特异性机

理,但其实践效应对于实验室是一样的。一些常见的例子:碱性苦味酸肌酸酐检测过程酮酸的干扰;重氮胆红素检测中硫酸吲哚酚的干扰。

●交叉反应性。在免疫化学检测过程中,与某个抗原结构相似的干扰物可能会与抗体发生

“交叉反应”。这是非特异性的一种形式。比如,咖啡因在某些茶碱检测过程中会被检测到。交叉反应性的程度被视为对于免疫化学检测特异性的考核,但对于干扰敏感程度的考核并不是一个有用的指标。

●水置换。非水性物质(蛋白、脂类)通过置换水相等离子体,影响基于活性检测的测量

体系。如果打算检测等离子水相中的待分析物浓度时,这些效应可以不用考虑为干扰。

3 标准预防措施。

因为通常不可能知道哪种分离物或者标本可能会有传染性,所有的病人和实验室标本都要被看做是传染性的并依照“标准预防措施”进行处理。标准预防措施是结合了《通用预防措施与人体物质分离》的主要特征的指导措施。标准预防措施涵盖了所有传染性物质的传播,因而比仅仅用于血液病原体传播的通用预防措施更加广泛。标准预防措施与通用预防措施指导原则均可在美国疾病控制与预防中心下载与索取。如需更具体的关于防止实验室设备与材料中所有传染性物质的传播的预防措施以及关于暴露于传染性疾病的风险管理的推荐方案,请参考CSLIM29文件最新版本——Protection of Laboratory Workers From Occupationally Acquired Infections。

4 定义

准确度——测量结果和测量物的真实值的吻合度。备注:参考测量物的定义。

α误差/I型错误——错误拒绝空白假设(物质不发生干扰)的可能性。备注:参考置信水平的定义。

对立假设——在干扰试验中,在指定的幂下检测,物质引起的干扰大于指定限制的情况。备注:参考:幂和β误差的定义。

待分析物——作为可检测物质存在的组分。备注1:在物质类型“24小时尿液中的蛋白质量”中,蛋白质是待分析物。在“血浆中葡萄糖含量”中,葡萄糖是待分析物。备注2:待分析物是对病人有意义的特定组分。

分析特异性——检测过程只检出检测物的能力。

异常结果——参见差异结果的定义。

β误差/II型错误——错误拒绝对立假设(物质发生干扰)的可能性。备注:参见幂的定义。

偏差——检测结果预期值与可接受的参考值之间的差异。备注:在本文件中,节7中“可接受的参考值”是指同一检测方法中在没有干扰存在的情况下获得的结果。在节8中是指对比性检测方法的结果。

临床显著性——在评估检测方法的背景下,误差改变内科医生对于病人进行诊断、治疗或者管理的潜在可能性的重要性。

对比性检测方法——在评估检测方法时,作为确定标本中待分析物质真实浓度的较精确的检测方法。

置信水平——与置信区间关联的可能性的数值(1-α)。备注1:可能性通常以百分比表示:100(1-α)%;备注2:参见α误差的定义。

差异结果/异常结果/假结果——与从同一标本采集到的另一结果,从另一检测系统获得的结果或者与确证的临床诊断的临床显著度不一致的结果。

药物效应——常用于描述药物对于某物质体内浓度的生理学影响,与之对照的是在分析过程中的体外效应

内源性干扰物——标本中生理产生的,能够对另一物质检测过程产生影响的物质(如胆红素或血红蛋白)。

外源性干扰物——来源于体外的,能够对标本中另一待分析物检测过程产生干扰的物质(如药物或其代谢物,标本防腐剂或者标本污染物)。

析因实验——将所有可能的影响因素组合考察完全的实验设计。这些组合由两个或多个因素组成,每个因素考察两个或多个水平。这样反应性(差异效应)以及主要效应都可以被评估出来。

不精密度——特定条件下获得的独立的检测结果的散布。备注:常表达为“标准差”或者“变异系数”。

不准确度——测量值与真实值之间的数值差异。备注1:参见准确度的定义;备注2:参见总分析误差的定义。

干扰——在临床化学中,由于另一组分的影响或者标本的性质导致的待分析物检测浓度的临床显著差异的原因。备注:其可能由于检测系统的非特异性、指示剂反应的阻遏、待分析物的阻遏或者一些其它标本依赖性偏差。

干扰声明——描述检测方法中某物质可能造成影响的说明。备注:常见于产品的“方法局限性”条目下。

干扰标准——有改变内科医生对病人进行诊断、治疗或管理的潜在可能的,待分析物浓度与真实值之间的偏差的最大容许干扰度。

干扰筛选——在分析系统的评估中,用于鉴别可能存在干扰的常见物质的一系列加入高浓度干扰物的实验。

干扰敏感度——检测方法针对来自于其它组分或标本性质引起的干扰的误差的敏感度。

干扰基质/干扰物——本术语按照VIM的模式定义为“影响物质”,即不是检测物的却能影响检测结果的物质。

基质——物质系统中,除待分析物外的所有组分。

基质效应——标本性质对于特定检测过程中检测值的影响。备注:粘度、表面张力、浊度、离子强度以及pH是常见的基质效应产生因素。

待测物——针对检测的特定的量值。备注1:本定义涵盖所有量值,常用的术语“待分析物”则指测量过程涉及到的具体的物质(即,待测物描述了引发检测结果的“物”【如,酶活性】,

待分析物描述了对病人有意义的特定的组分);备注2:参见待分析物的定义。

方法特异性偏差——由于检测方法的特征与特性引起的系统性误差。

非特异性——在检测系统中,非目的待检测物的物质的反应性。备注:非特异性常由抗体、酶、离子载体或者试剂结合、络合或与非待检测物质的反应引起的。

空白假设——在干扰试验中,在特定的置信水平下检测,物质不会引起干扰的情况。

单侧检验——当对立假设指出干扰效应的趋向时(正向干扰或负向干扰)用于显著性的统计学检验

幂——不

精密度——规定条件下的获得的独立实验结果的接近度。备注:精密度往往不用数值表示,但常以不精密度来定量表达——一组检测结果的标准差(SD)或变异系数(CV)。

随机样本依赖性干扰——在病人标本群中不同浓度干扰物引发的变化。备注:随机干扰被量化为病人个体标本的偏差的SD;备注2:其是回归分析中S y,x的组成部分,也是总随机误差的一个主要构成因素。

重复性——在相同实验条件下针对相同检测物获得的结果的接近度。备注:有时又被称为分析内精密度。

样本——从系统中分离出的一个或多个部分,以提供关于系统的信息。通常作为决定系统或者其产物的参考基础。

特异性——检测方法在存在干扰环境或者影响物质的前提下,正确识别或者测量待测物的能力。备注1:在质量控制的背景中,当特殊情况引起的变异真实存在的情况下,特殊质控体系发现其存在的可能性;1-错误报警可能性,即质控体系数据点超出了容许范围,但检测系统未发现任何误差的情况;备注2:在免疫学中,特异性是抗血清的质量标准,定义了与特定抗原的反应性。特异性的缺乏是由于交叉反应的引入和/或干扰物质的存在,因为交叉反应物质会和待分析物竞争结合抗体识别位点。

标本(病人)——用于检查、研究或者分析一个或多个量值或特征来确定整体特征的体液分离物或者组织。

标本基质——待分析物存在的环境;备注:临床基质包括血清、血浆、尿液、脑脊液以及其他体液。

标本特异性偏差——由于标本特征或性质引起的测量值与真值之间的偏差,与检测方法的特征形成对照(比如校准、试剂不稳定);备注:其是由单个标本表现出的影响效应。

假结果——参见异常结果的定义。

统计显著性——基于特定的幂与置信水平的,一个事件不是偶然发生的可能性的重要度。

治疗浓度——药物能够有效产生需要的临床效果的浓度。

总分析误差——由特定组分构成,并被量化为置信水平90%或95%下的置信区间。备注1:与“不准确度”的概念相同;备注2:用于估计VIM定义的最大可能性误差:测量值减去真值(或可接受的参考值);备注3:由检测与参考检测方法的检测浓度差异评估而来。例如:检测和参考检测方法的差异的97.2%落在了±4mmol/L;因此实现了95%的总分析误差的目标。备注3:参见不准确度的定义。

毒性浓度——药物或者其他物质对病人造成伤害的浓度。

真实度——从数量较大的一系列测试结果中获得的平均值与可接受参考值的吻合度。备注:真实度的考察通常表达为偏差。

双侧检验——当对立假设不能指出干扰效应的方向(正向干扰或负向干扰)时所使用的显著性统计学检验。

I型错误——对空白假设的错误拒绝。备注:参见α误差的定义。

II型错误——对对立假设的错误拒绝。备注:参见β误差的定义。

验证——通过提供客观证据,确认到达了预期用途或应用的要求。备注1:WHO定义验证的定义如下:提供流程、过程、系统、设备或方法达到了预期要求并满足预期结果的行为或过程。备注2:验证的组成部分包括质量控制、水平测试、雇员能力验证、设备校准以及针对临床发现的校正。

检定——通过提供客观证据,确认达到了特定的要求。备注:在检测系统应用于病人检测前完成的,用于决定或确定检测性能特征的一次过程。

室内精密度——参见重复性的定义。

5 干扰试验的决定标准

在建立一项评估实验之前,必须先确定可接受性标准,以确保客观性。评估者必须决定什么程度的分析效应会对检测结果的临床使用造成干扰。因为针对干扰试验的恰当的实验设计取决于怎样程度的偏差会被考虑为临床显著的。

在建立可接受性标准时,必须区分临床显著性和统计显著性。两者在建立可用的标准时都很重要。

5.1 临床可接受性标准

对于干扰引起的误差的可容许程度显然取决于检测结果的医学用途。对于一些待分析物,准确度要求(总可允许误差)已有建议。所引文献代表了一些例子。对于其他待分析物,准确

度标准可以通过下述任何一种方法来建立。可通过将准确度(总可容许误差)分解为偏差、不精密度以及干扰部分,来建立可允许干扰的限制值。总可允许干扰误差的部分便是去除掉偏差和不精密度后,也包括待分析物的生理学变异部分(方差),残余的误差。

5.1.1 基于生理学变异的标准

一种建立准确度要求的方法是基于待分析物的生理学变异。原则上,误差界限应设为此种分析变异性相对于待分析物在个体和人群中的固有变异性的最小值(取决于待分析物的临床应用)。此方法对于生理学控制的待分析物效果较好。

5.1.2 来自于临床经验的标准

临床专家的共识经常用于建立准确度要求。从他们的临床经验中,从业者可参考多大程度的误差会影响他们的诊断或者治疗决定。合理的准确度和干扰标准可以由相关临床的典型例子中建立起来。

5.1.3 基于分析变异的标准

干扰标准同样可以源于检测方法的总的长期的不精密度。如果,病人样本中干扰物水平很高,而相对于分析变异来说,其影响很低,则由于干扰物引起的总误差的升高,不太会显著影响临床决定,该物质不应被视为干扰物。

5.2 统计显著性与幂

在作出一种物质是否有干扰之前,评估者必须确保结果是分析学显著的。需要有充分的重复实验,这样检测就是在充分的幂下进行,来检测临床显著干扰,以及在充分的置信水平下,来识别临床非重要偏差的存在。

本指导原则采用的统计学手段称为“假设检测”。评估者预先确定病人检测结果中多大的偏差会是临床显著的。此可允许偏差的量会被作为干扰界值,或者干扰尺度。之后检测不含干扰的空白假设(偏差未超过界限)与含干扰的对照假设(偏差超过界限)。这些统计学检测基于预先设定的统计学幂和置信水平。参考7.1至7.1.6决定基于幂和置信水平的样本规模。

5.3 待分析物检测浓度

干扰要在待分析物的两个医学决定浓度下评估。若出于成本或其他实践考虑,预实验只能限制在一个浓度下,要留意可能会遗漏在另一个待分析物浓度下的临床显著干扰。

常见待分析物的推荐测试浓度列于附件B中。使用了可引用的出版的关键或决定值。缺乏医学共识值时,待分析物的浓度有些是假定的,但干扰声明是重要的目标。在临床应用的指导下,绝大多数情况下,选择了参考范围的上限或者下线以及代谢浓度。

5.4 潜在干扰物质

对于复杂的检测方法的特征,要从列出有潜在干扰可能的物质的列表开始。

●常见的标本不正常,如溶血、黄疸和高血脂。

●常见的处方药与非处方药。

●不正常的生化代谢物。

●在检验所涉及的病人群体中,最常开处方的药物。

●由于其化学或物理性质,可能会对检测造成干扰的药物,包括代谢物。

●据报道会对相似检测方法造成影响的物质。参见Young等人与Trying和Roos的文字调

查。

●标本添加剂,如抗凝剂(肝素、EDTA、柠檬酸盐、草酸盐等等)以及防腐剂(NaF、

碘乙酸、HCl等等)。

●在收集与处理过程中,可能会与标本接触的物质,比如血清分离设备、标本收集容器和

相应的胶塞、导管、导管冲洗液、皮肤消毒剂、手霜、去污剂、含粉手套等等。

●已知会影响特定检测的膳食物质(咖啡因、β胡萝卜素、罂粟子等等)。

列表可能会涵盖广泛。下列物质可认为遗漏重要干扰物的风险很小。确保当潜在干扰物被排除时,其理论根据被记录下来。

●与列表中的物质有必需的特征组成和结构的物质。然而,基于抗体、酶或者其他特异性

结合蛋白的亲和力,所有的结构类似物都应该检测一遍。

●基于同样的科学规律,已经被展示过,不会对检测造成干扰的物质。

●基于对化学性质的专业知识,不太可能造成干扰的化合物。

●基于检测的了解,处方剂量很小,不会引起干扰的药物。

●由于清除或代谢过快,检测时不会处于干扰浓度的药物。

5.5 干扰试验浓度

为确定在“最坏情况”下某物质是否会干扰,综合的干扰筛选需要在实验室可能考察到的病人标本中观察到的最大浓度条件下进行。以下提供的指导用于协助选择合适的检测浓度。

由于正向与负向干扰效应可能由于不同的机制引起(比如血红蛋白除在可见光谱中有强烈的吸收作用外,还有催化活性)每个物质都需在两个不同浓度下检测,以避免在检测浓度下相抵触的效应互相抵消的可能性。参见7.3节关于能够同时检测待分析物与干扰物多个浓度的备选实验流程。

●药物与代谢物

对于血清、血浆以及全血样本,至少按照报道的药物治疗剂量的最高值(急性峰值浓度)或者最高的预期值检测三次以上。如果预期的血液中浓度未知,可假设治疗剂量分散于5升血液中,然后按此浓度检测至少三次。参见附件C中对于多数常见药物的推荐测试浓度的列表。

对于尿液,确定24小时内排出的最大量,然后按每升尿液中含有此量来检测至少三次。如果尿排泄量未知,则按照每升尿液中含最大治疗剂量来检测至少三次。

●内源性物质

鉴别出在适用病人群体中预期的最高浓度,然后按此浓度检测。参见附件D中检测部分内源性组分的推荐浓度的列表。

●抗凝剂与防腐剂

对于血清、血浆以及全血,对推荐的添加浓度检测至少五次,以模拟“缺量”(即未足量的血液收集管)。

对于尿液,对推荐用于24小时收集的尿液量的防腐剂的量检测五次。

●膳食物质

对于血清、血浆以及全血、对最大预期浓度检测至少三次。

对于尿液,对24小时内每升尿液的排出量检测至少五次。

●标本收集与处理设备

将设备与混合标本接触24小时以提取潜在干扰物质。体积应以实际应用中的“最坏情况”为准。谨防标本挥发或者不稳定待分析物的损失,并设置合适的对照标本,其应与检测标本一致,除了未与设备接触之外,处理方法应完全相同。

6 质量保证与安全

在实施干扰试验之前,核对以下内容:

●设备按照制造商的说明经过校准和维护;

●分析系统受控且按照预期性能工作;

●所有操作人员经过合格的培训;

●严格按照实验室安全流程操作。

文件记录按照上述要求执行。

6.1 培训与熟练

执行评估的人员必须熟悉相关设备的操作,并接受了检测方法的培训。设备必须正确的维护与修理,并按照制造商的说明进行。

6.2 精密度检验

精密度须与制造商性能特征一致。需要进行针对可重复性的评估,以确定节7中实验所需要的重复次数。如果可重复性未知,需要进行最新版EP5中叙述的预实验。

6.3 真实性检验

检测方法的偏差需经过合适的回收实验或者方法比较来确定。尽管恒定的偏差不会影响干扰性研究,部分性偏差会导致在各种浓度下,干扰被低估或者高估。

6.4 串行评估

检测结果可能会被前一样本的串行而影响。如果串行发生,则需要设计实验来区分串行效应与干扰效应。

6.5 质量控制

在检测开始前,分析系统要处于可稳定运行状态。在检测期间,要通过质量控制流程来监控性能指标。按照制造商的说明执行并参考最新版C24文件。

6.6 安全与废物处理

对于关于安全、正确的处理以及丢弃实验室化学品的详细信息,参考制造商的标签以及物质安全数据手册。此信息可从供应商处获得。

7 干扰特性评估

本节提供了用于评价检测方法对干扰物质敏感度的实验流程。尽管实验室希望能够将此流程作为对新流程的彻底的合格评价,但其主要设计用于制造商评价其检测。

有两种基本方法可用于评估检测方法对干扰的敏感度。每种均有优点以及固有限制,但其提供了互相补充的信息,应该一同使用。这两种方法是:

●评估加入目的标本中的潜在干扰物质的效应(参见7.1至7.3节);

●通过与高特异性对比检测方法对比,来评估个体偏差、代表性病人样本(参见8.2节)。

7.1 干扰筛查

向混合样本中加入潜在干扰物质并评估与相同混合样本的对照之间的偏差的方法称为“配对差异检测”。评估多种潜在干扰物质的高浓度以模拟“最坏情况”的方法称为“干扰筛查”。如果未观察到临床显著效应,则被该物质引发的偏差可认为不重要,不需做进一步的检测。

显示出临床显著效应的物质被考虑为干扰物,需要进一步评估以确定干扰物浓度以及干扰程度之间的关系。

没有任何干扰试验策略能够甄别出所有的干扰物。有些干扰物(比如药物代谢物)可能在干扰筛查中未被检出;有些物质可能会被错误的划为干扰物(比如不代表天然形态的物质的结构)。干扰筛查提供了标准化的评估,补足了针对真实病人标本的研究。

干扰实验存在两点局限:

●添加到混合血清中的化合物性质可能与天然存在于体内的化合物的性质不同

●不同的干扰效应可能会在检测的干扰物以及待分析物浓度下相互抵偿。基于此原因,血

红蛋白应总是与不止一个浓度的胆红素一起评估干扰。

来自于可信的病人标本的数据可用于和来自于“异常”标本的数据结合,以帮助查明“真相”。

附件B中给出了许多常见待分析物的推荐检测浓度。指出了每种潜在干扰物质都应在两个待分析物浓度下检测。如果不可实现,附件B检测的优先浓度。仔细评估反应的可能性,并在两种待分析物浓度下检测怀疑的物质。

7.1.1 实验设计

待测标本群与对照群都应在同一次检测中,采用合适的重复数目,用相同的方法检测。

需要足够的重复数,来使错误拒绝没有干扰的空白假设的可能性(在统计学中,I型错误)或者错误拒绝有干扰的对立假设的可能性(II型错误)降到最低。

标本需要被重复的数量取决于以下四个因素:

●待分析物检测结果被认为临床显著的最小差异的程度;

●空白假设检测的置信水平;

●对立假设检测的幂;

●检测方法的可重复性。

7.1.2 实验物品

用于干扰试验的实验溶液的准备在附件G中提供。

7.1.2.1 基准标本组

按下列方法准备基准混合样本:

1)获得来自健康的未服用药物的个体的适当类型(血清、尿液等等)的新鲜标本。混合样本应该反映出可以吻合目的待分析物的标本基质。

2)如果新鲜标本无法获取,谨慎使用冷冻或者冻干的标本。经处理的对照液体中可能含有防腐剂和稳定剂,也包含不真实的待分析物组合,可能会得出与真实人血清不同的干扰效应。评估者有责任验证测试物质正确的模拟了新鲜临床标本。

3)考虑检测方法的样本需求量、需要检测的物质的数量以及重复数要求,来计算所需基准混合样本的体积。

4)确定基准混合样本中待分析物的浓度,并使用合适的纯品物质来调节基准混合样本至待分析物的医学决定浓度。避免一起引入其他物质。参见附件B中推荐的待分析物检测浓度。

7.1.2.2 储存液

按照下面说明为每种潜在干扰物准备储存液:

1)获得潜在干扰物的合适的纯品形态,或者最接近物质循环形态的形态。如果需要药品级的准备,记住其可能会含有赋形剂、防腐剂、杀细菌剂、杀真菌剂、抗氧化剂、染色剂、调味剂、金属氧化物、反离子和过滤物,任何一种都可能是观察到的效应的真实起因。

2)选择检测物质能够充分溶解的溶剂。参见《化学与物理手册》或者Merck索引来获得检测物质在这些溶剂中的溶解度。确定溶剂在评估中不会在检测方法中引起干扰。下面按常用顺序列出了可能的溶剂。

●试剂级纯水(参见C3中的细节信息)

●稀释的HCl或NaOH

●乙醇或甲醇

●二甲基亚砜(DMSO)

●其他有机溶剂

3)尽可能小程度的稀释样本基质,最好不高于5%,可通过制备至少20倍于预期检测浓度的浓缩储存液来实现。

4)有机溶剂需要特殊考虑。易挥发溶剂要防止挥发。储存液需要制备为最高工作浓度。许多有机溶剂在水中溶解度很低或可能通过影响试剂或者反应本身来引入假象。因氯仿在水中的低溶解度,其在血清中至少要稀释100倍。乙醇浓度高于1%到2%会使抗体变性。

详细记录储存液的准备。备注:在某些情况下,干扰可能由于内源性物质(CO2、H+[pH]或者蛋白)浓度降低而升高。为评估这一效应,基准标本组中潜在干扰物的浓度需要降低同时维持待分析物的浓度,以及对基质的最小的扰动。对照由基准标本组制备,要考虑任何的稀释或者物质添加。使用的方法应取决于待分析物和干扰物的天然属性并且必须被评估者验证。

7.1.2.3 对照标本组

制备对照混合样本应与检测混合样本在各方面都相同,除了用相同体积的溶剂代替制备检测混合样本时使用的检测干扰物。

1)如果检测物质出现在对照混合血清中,使用合适的分析检测方法来确定其浓度。

2)如果与基准标本组对照,对照混合样本中出现了非预期的明显的待分析物浓度,则考虑溶剂作为潜在的干扰物。

7.1.3 重复要求

满足所需置信以及幂的重复数要求取决于检测的统计学假设。

●双侧检验用于对立假设不能指出干扰的方向(正向或者负向)时,比如肌酸酐浓度为

1.0mg/dL时±0.2mg/dL的偏差。

●单侧检验用于对立假设包含干扰方向(正向或者负向)时,比如肌酸酐浓度为1.0mg/dL

时α-酮丁酸引起+0.2mg/dL的偏差。

7.1.3.1 双侧检验

对于双侧检验,可合理的假设检测误差的正常分布,对所需重复数的较好的估计可用下列公式计算:

(1)

其中:

z1-α/2是对双侧检验的响应置信水平100(1-α)的标准正态分布的百分比;

z1-β是响应幂100(1-β)的标准正态分布的百分比;

s是检测方法的可重复性标准差

d max是待分析物检测浓度下的最大允许干扰度。

7.1.3.2 单侧检验

对于单侧检验,将公式中的替换z1-α/2为z1-α。

其中:z1-α是对单侧检验的响应置信水平100(1-α)的标准正态分布的百分比

7.1.3.3 z值

方便起见,对于常用的置信水平和幂水平的z值如下所示

表1 常用置信水平和幂的百分数

比如,评估者需要检测±1.5mg/dL作为可接受的干扰程度,置于95%置信水平(α=0.05)以及95%幂(β=0.05)下的效应。要求双侧检验。可重复性为1.0mg/dL。计算需要的重复数,将值代入公式。

(2)

因重复数必须是整数,数目需要留整,本例中为12。这是每个标本所需的重复数目。

7.1.3.4 重复数目

在95%置信和幂下检测各种干扰效应所需的重复数目列于下面。方便起见,干扰标准表达为表2中的可重复性(分析内)标准差的倍数(d max/s)。

表2 在95%置信和幂下检测干扰效应所需的重复数目

7.1.3.5 重复的效应

一个例子总结出了合适的重复数目的重要性。内科医生将血清中肌酸酐的微小改变解读为潜在的肾脏排斥的指征。有时小如0.2mg/dL的改变都可能引起关注。然而实验室人员了解多种生化代谢物和药物都会干扰碱性苦味酸肌酸酐检测。

在一种情况下,一个近期肾脏受体者显示出了从1.0到1.2mg/dL的可重复的变化。内科医生想知道是否是头孢类抗生素引起的。

在1mg/dL的肌酸酐浓度下,可重复性标准差为0.075mg/dL。实验室设定0.1mg/dL为显著

干扰。在合适的重复数目下,不精密度的影响可以减少,0.1mg/dL的可能的干扰就可以测出。

首先,将不精密度表达为可重复性标准差的倍数(d max/s):0.1mg/dL/0.075mg/dL=1.33

然后,取整为1.3,使用7.1.3.4节中的表2来确定所需的重复数目。表中显示在95%置信与幂下检测此程度的效应要求对照与检测各做16个重复。

如果可接受的干扰更大,比如0.2mg/dL(d max/s=2.7),则想要在同等置信水平下的重复数会更少。表中显示此情况只需对照和检测各重复4个,而非16个。

7.1.4 实验流程

配对差异检测的步骤如下:

1)确定合适的待分析物浓度

2)建立“临床显著”差异的标准(d max)。

3)确定每个混合样本所需的重复数目(n)。参见7.1.3.4确定n的值。

4)准备临床标本的基准标本组(参见7.1.2.1节)。

5)准备待检测物质的20x储存液(参见7.1.2.2节)。

备注:如果还有另一浓度,根据步骤6和8调整。

6)抽取目的体积的1/20的储存液至容量瓶中。此为“检测”标本组。例子:将0.5mL的20x储存液转移至10mL容量瓶中。

7)用基准标本组定容。混匀。

8)抽取目的体积的1/20的溶剂至另一容量瓶中。此为“对照”标本组。

9)用基准标本组定容。混匀。

10)准备n份检测标本和n份对照标本。根据步骤3确定n的值。

11)按照交替顺序检测检测标本(T)和对照标本(C)(比如,C1T1C2T2C3T3...C n T n)。

备注:如果系统被样本串行影响,增加额外的样本来保护对照标本免受来自检测标本的串行,比如C1T1C x C x C2T2C x C x C3T3...C x C x C n T n,额外的对照标本(C x)的结果舍弃。12)记录数据分析结果。附件E提供了记录表。

7.1.5 数据分析

计算观察到的干扰效应的“点估计值”,d obs,作为检测标本均值和对照标本均值的差。

(3)

计算cut-off值,d c,通过使用下列公式来确定接受哪组假设,n为公式(1)或者7.1.3.4节中表2确定的真实标本量。Cut-off值,d c,对双侧检验可使用下式计算:

(4)

其中d null是空白假设的值,通常=0。

对于单侧检验,用1-α代替1-α/2。

干扰的95%置信区间可以根据下列公式计算。

95%置信区间=

(5)

n个检测标本和n个对照标本的平均差距的标准差是

合理假设待分析物浓度检测的不精密度对检测标本和对照标本是一样的,

其中:

s是检测方法可重复性的标准差,

n是每个标本的重复数目,

t0.972,n-1来自于学生t表作为t-分布n-1自由度下的97.5的百分数。(对于n>30,用2.0替代

t0.972,n-1作为合理的估计。)

7.1.6 结果解读

若点估计值d obs小于等于cut-off值d c,推断物质引起的偏差小于d max;否则,接受对立假设,认为该物质干扰。

当解读干扰试验结果时,考虑下列警告:

由于样本误差,真实的干扰可能与观察到的“点估计值”有差异。然而,如果空白假设真实,接受的置信为100(1-α)%;如果对立假设真实,接受的置信为100(1-β)%。相应的,拒绝的置信为100α%和100β%。

●检测样本的人为属性可能会引入假象。

真实的干扰物质可能不是药品本身,而是代谢物。

检测标本的基质可能不能代表典型的待检测物的病理学标本,可能引入基质效应。

添加的物质可能与病理学标本中的干扰物不同,比如由于蛋白结合、金属螯合、沉淀或者待分析物异构体。

●任意的选择检测浓度可能无法显示出干扰

效应可能只与其他化合物协同表达

干扰可能存在于其他的待测物和干扰物浓度下,而非检测的特定浓度。

7.2 干扰效应鉴定

如果按照7.1节中的测试发现了在一个或者多个待检测物浓度下干扰效应的存在,则准备一个剂量响应系列实验来确定干扰物浓度的干扰程度。干扰物浓度的剂量响应系列实验可由最高干扰物浓度标本组与对照标本组的梯度混合制备。

7.2.1 实验设计

剂量响应实验可确定干扰物浓度和干扰程度之间的关系,可用于消除检测范围内的干扰物浓度的影响。

一系列检测标本,系统性的仅在干扰物浓度上存在差异,由两种标本组的定量混合制备。一种是检测的最高浓度,一种是检测的最低浓度。所有标本要一起检测,采用随机顺序,置于可重复性条件下。有必要避免分析间变异,比如进行了校准或者试剂批号变化等,可能混淆结果的解读。

检测多个干扰物浓度的好处是相同统计置信条件下检测干扰程度的每个浓度只需较少的重复数目。这是由于从所有标本中获得的可重复性信息汇总在了一起来确定置信区间。

总体上将每个检测浓度采用三个重复即充分。对于想要计算每个浓度下所需重复数目以保证95%置信和幂的人,方程列于附件F中。

7.2.2 检测用品

7.2.2.1 基准标本组

按照7.1.2.1节中所列方法准备基准标本组。

7.2.2.2 储存液

按照7.1.2.1节中所列方法准备潜在干扰物储存液。

7.2.2.3 高值标本组

准备含有5.5节中所规定的潜在干扰物的高值标本组。按照7.1.4所述,用基准标本组稀释储存液来获得目标值。

备注:如果低浓度的内源物质引起干扰,参见7.1.2.2节中的备注。

7.2.2.4 低值标本组

准备含有临床标本群平均干扰物浓度的低值标本组。多数情况下,其可以忽略(如治疗性药物)或者较低(如血红蛋白或者胆红素),低值标本组可按照7.1.2.3节中所述“对照标本组”的方法制备。

7.2.2.5 检测标本组

准备一系列的含有干扰物中值浓度的检测标本组。本流程可用于提供不同标本组中干扰物浓度的更高的相关准确度和精密度,如V aks的文献报道所述。按下列步骤所述,有高值与低值标本组的梯度混合而来。五个浓度已足够确定线性剂量响应关系了。

1)混合等体积的低值与高值标本组来制备两个极端的中值浓度标本组。

2)混合等体积的低值与中值标本组来制备两个极端的1/4浓度标本组。

3)混合等体积的中值与高值标本组来制备两个极端的3/4浓度标本组。

7.2.2.6 准备规划

图1 指出了假设干扰物的准备计划,病人标本中的正常平均浓度为5mg/dL,而在病理性血清中可能会达到20mg/dL。因此高值标本组需要设定为40mg/dL,低值标本组的浓度应在5mg/dL下检测。

图1 五水平系列检测的准备规划

7.2.3 实验流程

用于剂量响应干扰实验的实验步骤如下:

1)确定要检测的最高与最低浓度。

2)确定“临床显著”的差异。如果“配对差异”实验已经完成,则此值已经被确定(参见节7.1.4)

3)确定每个浓度检测所需的重复数n(参见附件F)。

4)制备高值与低值标本组。

5)转移等体积的高值与低值标本组至适当的容器中,制备中值标本组。混匀。

6)转移等体积的低值与中值标本组至适当的容器中,制备25%标本组。混匀。

7)转移等体积的中值与高值标本组至适当的容器中,制备75%标本组。混匀。

8)准备n份混合血清,n由步骤3确定。

9)在同一分析内检测五个标本组系列。第一组重复应采用升序检测,第二组用降序,第三组用升序,等等,以平均系统漂移效应。

10)另一个减小漂移效应的方法是按照随机顺序检测所有标本和重复。

11)计算低值标本组的平均浓度,并从所有其他结果中减去。将净结果列表用于数据分析。12)如果实验室已经有检测干扰物的检测方法,其对验证检测到的浓度有一定帮助。

化学实验室基本操作中的注意事项

化学实验室基本操作中的注意事项 中学化学实验基本操作中的高考考点较多,为便于系统复习和认真掌握化学实验操作,现总结八点注意事项,以期对同学们有所帮助。 一、注意事“先后”顺序 1.组装仪器顺序:先零后整,由低到高,由左到右,先里后外,拆装置与之顺序相反。 2.加热器试管时,先均匀加热,后局部加热。 3.制取气体时,先检查装置的气密性,后装入药品。 4.使用容量瓶、分液漏斗、滴定管前先检查是否漏水,后洗涤干净。 5.用排液法收集气体时,先移导管后撤酒精灯。 6.用石蕊试纸、淀粉碘化钾试纸、醋酸铅试纸气体性质时,要先用蒸馏水将试纸润湿。再将试纸靠近气体检验。而用pH试纸时,要先用玻璃棒蘸取待测液少许滴到放在表面皿中央的干燥pH试纸上,再与标准比色卡比较。 7.中和滴定实验时,用蒸馏水洗净的滴定管、移液管要先用待盛液洗涤2~3次后,再盛装试液。注入滴定管中的液体液面开始在“零”刻度或“零”刻度以下。 8.点燃可燃性气体时,应先验纯后点燃。净化气体时,应先净化后干燥。

9.焰色反应试验中,每做一次,铂丝都应当先蘸取浓盐酸放在火焰上灼烧至无色后再做下一次。 10.配制一定物质的量溶液时,溶解或稀释后溶液应冷却再移入容量瓶。 11.气体在热固体表面时,应先将气体干燥后反应。 12.硫酸沾到皮肤上,先迅速用干布擦去,再用水冲洗,千万不得先用水冲洗;碱液沾到皮肤上,立即用较多水冲洗,再涂上硼酸溶液。 二、注意“数据”归类 1.托盘天平的准确度为0.1g;在测定晶体中结晶水含量时,为保证加热过程中使结晶水全部失去,实验中需加热、称量、再加热、再称量,直到最后两次称量不超过0.1g。 2.滴定管的准确度为0.01mL。 3.酒精灯内酒精的量不能少于容积的1/3,也不能多于2/3。4.试管在加热时,所盛液体不能超过试管容积的1/3;且要与桌面成45°角。用试管夹夹试管时应夹在离管口1/3处。 5.烧杯、烧瓶加热时,盛液体量均在容积的1/3~2/3处,蒸发皿加热液体时,盛液体量不宜超过容积的2/3。 6.液体取用时,若没有说明用量,一般取1~2mL。 7.配制一定的物质的量浓度溶液时,烧杯、玻璃棒要洗2~3次,用烧杯往容量瓶中加蒸馏水时,一般加到距离刻度线和1~2mL处,再用胶头滴管定容。

第二类体外诊断试剂临床试验指导原则

北京市第二类体外诊断试剂临床试验 指导原则 由于体外诊断试剂产品具有发展快、专业跨度大、临床使用目的各异的特点,不同使用目的的产品,临床研究方法及内容不尽相同。申请人应在完成产品分析性能评估,拟定产品标准后,方可申请体外诊断试剂产品的临床评价。临床评价开始前,申请人应根据产品特点及使用目的,确定临床评价的项目、方法,制定合理的临床评价方案,合理、系统地评价申报产品的临床性能。本方案仅用于指导体外诊断试剂检测方法一致性临床研究,并对临床试验机构的选择、样本要求、检测前的准备、临床试验数据的分析等具体操作提出了一般性要求。 申请人应根据国家法律、法规、标准及技术指导原则的要求建立更加可靠、可重复的临床评价方案,合理评价产品的安全性、有效性。 一、临床试验机构的选择 临床评价开始前,申请人应根据申报产品特点选择临床试验机构。临床试验机构应当具有与申报产品相适应的人员、场地、设备、仪器和管理制度,试验机构的选择应符合以下标准要求:

本方案将申报产品的检测系统称为试验系统,所选择的对照检测系统称为对照系统。 (一)应选择至少2家(含两家)省级卫生医疗机构,特殊使用的产品可在市级以上的疾病控制中心、专科医院或检验检疫所、戒毒中心等临床机构。临床机构的检验实验室(简称实验室)应符合《医疗机构临床实验室管理办法》要求;应优先考虑经CNAS-CL02《医学实验室能力认可准则》(ISO 15189:2007)认可或GB17025标准认可的实验室。 (二)实验室所釆用的检测系统应为完整、有效的, 检测系统包括申报产品的检测系统和所选择的对照检测系统。对照检测系统的试剂、校准品、仪器等应是经注册批准的;其主要分析性能指标(如准确性、精密度、线性范围、参考区间、测量范围等)满足临床要求。 申报产品的检测系统与所选择的对照检测系统最好为同一类型的检测方法(如同为酶联免疫反应、同为化学发光免疫反应等),如为非同一类型的检测方法,尽可能选择分析性能较近似的方法。 (三)实验室应有完善的室内质控程序;应优先选择连续两年以上室间质量评价结果为满意的实验室。 (四)实验室的该项目检测人员应具有相应资质(项目

证候类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技术指导原则(4月5日).pdf

附件1 证候类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技术指导原则 证候(简称证)是对疾病(泛指非健康)发展到一定阶段的病因、病性、病位及病势等的高度概括,具体表现为一组有内在联系的症状和体征,是中医临床诊断和治疗的依据。为了更好地传承和发扬中医药特色和优势,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根据药品注册相关法规,特制定《证候类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技术指导原则》(以下简称《指导原则》)。 证候类中药新药是指主治为证候的中药复方制剂新药。《指导原则》旨在为证候类中药新药临床试验的开展和有效性、安全性评价提供基础性指导,其正文内容中的每一个原则性要求都可以随着后续研究的不断深入,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为更详实具体的技术标准。 一、证候类中药新药的处方来源及基本要求 证候类中药新药的处方应来源于临床实践,符合中医药理论,体现理、法、方、药相一致的原则。证候类中药新药申请临床试验应有充分的人用历史证明性文献材料,包括处方来源、组方合理性、临床应用情况(包括提供临床实践完善处方的演变过程)、功能主治、用法用量等相关内容。如拟开发的证候类中药新药是来源于中医临床经验的积累,针对临床常见基本证候的,应提供相关证明;如是源于医案中对比分析研究所发现的相对成

熟有效的处方,应提供典型医案和系列医案;如具有一定临床研究基础且有相应数据证明的成熟有效的处方,应提供相关临床研究总结报告,该总结报告应明确具体中医证候、疗效特点和安全性信息;如是源于国家科技立项的临床研究成果,应提供临床研究部分的总结资料及相关的成果鉴定材料。 证候类中药新药立项开发时,应注意评估与已上市同类药品的临床价值差异,以明确其是否具备临床开发价值。 二、证候类中药新药的临床定位 证候类中药新药临床应定位于消除、改善或控制具有内在关联性的一组疾病的主要临床症状、体征等,也可定位于通过证候改善达到疾病治疗等目的。 三、证候类中药新药的证候诊断 拟开发新药的中医证候确定应有与之相关的临床实践基础,并应遵循中医药理论。 中医证候诊断标准可以参照有关国家标准、行业标准或团体标准等进行制定,如无适用的诊断标准,可自行制定并经专家论证达成共识。证候诊断构成要素可采用定性或半定量方式,或主次症的方法,鼓励制定具有中医特色的证候诊断量表,并可根据具体研究内容辅以客观诊断指标。 四、证候类中药新药的基本研究思路及试验设计 (一)基本研究思路 证候类中药新药临床研究可有多种模式,如单纯中医证候研究模式、中医病证结合研究模式或中医证统西医病的研究模式,

初中化学实验基本操作

初中化学实验基本操作一、认识仪器:

二、安全要求: 1、不要用手接触药品,也不要把鼻孔凑到容器口,去闻药品的气味和尝试任何药品的味道。 2、实验剩余的药品既不要放回原瓶,也不要随意丢弃,更不要拿出实验室,要放入制定

容器内。 3、实验中要特别注意保护眼睛。万一眼睛里溅入了药液(尤其是有腐蚀性或有毒的药液),要立即用水冲洗(切不可用手揉眼睛)。洗的时候要眨眼睛,必要时请医生治疗,提倡使用防护眼镜。 4.在使用酒精灯时,绝对禁止向燃着的酒精灯里添加酒精,也绝对禁止用酒精灯引燃另一只酒精灯,必须用灯帽盖灭,不可用嘴吹灭。向灯内添加酒精时,不能超过酒精灯容积的2/3。万一洒出的酒精在桌面燃烧起来,不要惊慌,应立刻用湿抹布扑火。 三、基本操作: (一)取药品 1、固体药品 (1)粉末状:一横二送三直立,全落底。 (2)块状:一横二放三慢竖,缓缓滑。 2、液体药品 (1)大量:倒,塞倒放,签朝手,口挨口,缓缓倒。 (2)少量:胶头滴管:滴加时在容器正上方,防止玷污试管和污染试剂,不要平放或倒置,不能放在桌子上,用完用清水冲洗(滴瓶上的除外) (3)定量:量筒:量液时,量筒放平,视线与量筒内液体凹液面的最低处保持水平。 俯视:度数偏大仰视:读数偏小 3、气体收集 (1)排气法:向上排气法,适用于密度比空气大的,且不与空气反应的。 向下排气法,适用于密度比空气小的,且不与空气反应的。 (2)排水法:适用于难溶或不易溶于水的气体,且不与水反应。 (二)加热 仪器:酒精灯 1、(1)灯内酒精不多于2/3 (2)用外焰加热 2、给固体加热: (1)仪器:试管,蒸发皿 (2)注意事项:A.先预热,再固定。 B.试管口略向下倾斜(防止冷凝水倒流回热的试管底部使试管炸裂) C.试管外壁不能有水(炸裂) D.热试管不用冷水冲洗(炸裂) E.试管不接触灯芯(防止炸裂) 3、给液体加热 (1)仪器:试管,蒸发皿,烧杯,烧瓶(其中,后两个须垫石棉网) (2)注意事项:A.先预热,一直预热(来回移动试管)。 B.试管内液体不超过容积的1/3 C.试管与桌面成45度 D.试管口不朝着有人的方向 (三)称量:用托盘天平 零件:托盘(两个)平衡螺母,指针,分度盘,游码,标尺,砝码。 称量步骤: 1、称量前先把游码放在标尺的零刻度处,检查天平是否平衡。如果天平未达到平衡,调节平衡螺母,使天平平衡。 2、称量时把称量物放在左盘,砝码放在右盘。砝码用镊子夹取,先加质量大的砝码,再加质量小的砝码,最后移动游码,直到天平平衡为止。记录所加砝码和游码的质量。

药物临床试验的一般考虑指导原则

药物临床试验的一般考虑指导原则 一、概述 药物临床试验的一般考虑指导原则(以下称指导原则),是目前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关于研究药物在进行临床试验时的一般考虑。制定本指导原则的目的是为申请人和研究者制定药物整体研发策略及单个临床试验提供技术指导,同时也为药品技术评价提供参考。另外,已上市药品增加新适应症等进行临床试验时,可参照本指导原则。本指导原则主要适用于化学药物和治疗用生物制品。 二、临床试验基本原则 (一)受试者保护 1.执行相关法律法规 药物临床试验必须遵循世界医学大会赫尔辛基宣言,执行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公布的《药物临床试验质量管理规范》等相关法律法规。 2.应具备的安全性基础 开展任何临床试验之前,其非临床研究或以往临床研究的结果必须足以说明药物在所推荐的人体研究中有可接受的安全性基础。 在整个药物研发过程中,应当由药理毒理专家和临床专家等动态地对药理毒理数据和临床数据进行评价,以评估临床试验可能给受试者带来的安全性风险。对于正在或将要进行的临床试验方案,也应进行必要的调整。 参与药物临床试验的有关各方应当按各自职责承担保护受

试者职责。 (二)临床试验基本方法 1.临床试验一般规律 药物研发的本质在于提出有效性、安全性相关的问题,然后通过研究进行回答。临床试验是指在人体进行的研究,用于回答与研究药物预防、治疗或诊断疾病相关的特定问题。通常采用两类方法对临床试验进行描述。 按研发阶段分类,将临床试验分为Ⅰ期临床试验、Ⅱ期临床试验、Ⅲ期临床试验和Ⅳ期临床试验。 按研究目的分类,将临床试验分为临床药理学研究、探索性临床试验、确证性临床试验、上市后研究。 两个分类系统都有一定的局限性,但两个分类系统互补形成一个动态的有实用价值的临床试验网络(图1)。 图1. 临床研发阶段与研究类型间的关系 (实心圆代表在某一研发阶段最常进行的研究类型,空心圆代表某些可能但较少进行的研究类型)概念验证(Proof of Concept,POC)是指验证候选药物的药理效应可以转化成临床获益,一般在早期临床研究阶段进行,用以探索安全耐受剂量下有效性的信号,降低临床开发风险。 本指导原则采用以研究目的分类为主线对临床试验进行描述。 临床药理学研究的目的是评价耐受性,明确并描述药代动力学及药效学特征,探索药物代谢和药物相互作用,以及评估药物活性。 探索性临床试验的研究目的是探索目标适应症后续研究的给药方案,为有效性和安全性确证的研究设计、研究终点、方法

临床生物化学检验试卷及答案

《临床生物化学检验》考试试题与答案 一、名词解释(每小题2分,共10分) 1、临床化学 2、前带效应 3、色素原底物 4、溯源性 5、酶的比活性 二、填空(每空1分,共15分) 1 、翻译下列英文缩写(英译汉):IFCC 的中文全称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其中文简称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NCCLS 的中文全称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PNPP 为_____________________。AMS 为_____________。AChE 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CRM 为________________。质量保证中的 VIS 为____________________。 2、将十几个步骤简化为样本采集、样本分析、质量控制、解释报告等四个步骤的过程称为病人身边检验 (床边检验),其英文缩写为_____________ 。(中国)实验室国家认可委员会的英文缩写为_________ 。美国临床化学协会的英文缩写为_____________。 3、最早对临床生物化学检验做出开创性研究的我国科学家是_______________。 4、NCCLS的精密度评价试验中,规定合乎要求的批内不精密度CV范围为_______________,批间不精密 度CV变异范围为_______________,其中的EA来源于_______________的规定标准。 三、单选(每小题1分,共30分) 1、连续监测法测定酶活性的吸光度读数次数应不少于()次 A、2 B、3 C、4 D、7 2、测定待测酶Ex的酶偶联反应A??E?x→B??E?a→C ??Ei→D 之中,关于零级 反应、一级反应的描述正确的是() A、三个酶催化的都是零级反应 B、Ex和Ea催化的是零级反应,Ei催化一级反应 C、Ex催化的是零级反应,Ea和Ei催化一级反应 D、三个酶催化的都是一级反应 3、测定代谢物Ax的酶偶联反应A B C D Ea Ea Ei x ???→ ???→ ??→ 1 2 之中,关于零级反应、一级反应的描述正 确的是() A、三个酶催化的都是零级反应 B、Ea1和Ea2催化的是零级反应,Ei催化一级反应 得分 阅卷人 得分 阅卷人 得分 阅卷人

脉搏血氧仪设备临床评价技术指导原则

脉搏血氧仪设备临床评价技术指导原则 本指导原则旨在指导注册申请人对脉搏血氧仪设备(以下简称血氧仪)临床评价资料的准备及撰写,同时也为技术审评部门审评血氧仪临床评价资料提供参考。 本指导原则是对血氧仪临床评价的一般性要求,申请人应依据产品的具体特性确定其中内容是否适用,若不适用,需具体阐述理由及相应的科学依据,并依据产品的具体特性对临床评价资料的内容进行充实和细化。 本指导原则是供申请人和审查人员使用的指导文件,不涉及注册审批等行政事项,亦不作为法规强制执行,如有能够满足法规要求的其他方法,也可以采用,但应提供详细的研究资料和验证资料。应在遵循相关法规的前提下使用本指导原则。 本指导原则是在现行法规、标准体系及当前认知水平下制定的,随着法规、标准体系的不断完善和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本指导原则相关内容也将适时进行调整。 一、范围 本指导原则适用于脉搏血氧仪设备,在医疗器械分类目录中的分类编码为6821。 脉搏血氧仪设备通过光信号与组织的相互作用,利用脉动

血流导致组织光学特性的依赖于时间的变化,用于无创的测量脉搏血氧饱和度(SpO2)和脉搏率(PR,即Pluse Rate)。 脉搏血氧仪设备包括脉搏血氧仪主机、血氧探头和探头延长电缆(如提供),其中探头延长电缆和血氧探头可组合成单一的部件。 本指导原则所述的血氧仪包含预期测量和监护脉搏血氧饱和度的各种设备或系统。血氧仪可以单次测量或连续测量脉搏血氧饱和度,或是独立设备,或集成在多参数模块的设备或系统中。血氧仪可以使用透射、反射或散射方式,透射、反射或散射方式指的是血氧探头几何结构,而不是指血氧仪的原理、光在血红蛋白上的作用机理。 本指导原则对于血氧仪的测量部位、预期使用环境等不做限制,例如,血氧仪的测量部位包含但不限于手、手指、足、前额、耳、鼻和背,等等;血氧仪预期在医疗机构或在家庭中使用。 二、基本要求 制造商应提供血氧仪的下述信息: (一)综述信息 1.临床机理、工作原理/作用机理、实现方法,例如,功能血氧饱和度或氧合血红蛋白、脉搏血氧饱和度的测量原理; 2.设计特点和功能;

初中化学实验仪器基本操作大全及对应经典习题

化学实验基本操作 化学实验操作及注意事项: 1. 药品的取用: (1)取用原则 ①“三不”原则:不摸——不用手接触药品。 不闻——不要把鼻孔凑到容器口直接闻药品气味。 不尝——不尝任何药品的味道。 ②节约原则:若没有说明用量时,液体一般取1~2ml,固体以盖满试管底部为宜。 ③处理原则:实验剩余药品既不能放回原瓶,也不能随便丢弃,要放在指定的容器内。 (2)取用方法 ①固体药品一般放在广口瓶中,固体药品的取用:用药匙取, 块状——用镊子夹取,一横二放三慢立 固体粉末——用纸槽送入,一斜二送三直立 ②液体药品的取用: a. 液体药品一般放在细口瓶(试剂瓶)中,取用时注意:瓶塞倒放,手握标签,瓶口紧挨试管口,回收一滴。 b. 少量液体药品可用滴管取用。一般做到“垂直悬空四不要”,即应在仪器的正上方垂直滴入,胶头滴管不要接触烧杯等仪器壁;不要平放或倒置,保持橡胶乳头在上;不要把滴管放在实验台或其它地方,以免沾污滴管;不能用未清洗的滴管再吸别的试剂,(但滴瓶上的滴管不能交叉使用,也不能冲洗)。 c. 定量取用——量筒读数时量筒必须放平稳,视线与量筒内液体凹底保持水平 注意:量筒的0刻度在下,读数时俯视——数值偏高(大) 仰视——数值偏低(小) 先将液体倾倒入量筒至接近刻度时,用滴管逐滴滴入至刻度值。 (3)浓酸、浓碱的使用 使用时注意保护眼睛,若不慎溅到皮肤、衣服或实验台上要采取相应的措施。 2. 托盘天平的使用: (1)构造:托盘、指针、标尺、平衡螺母、游码、分度盘。 (2)称量范围:砝码5~50g,精确称至0.1g(只用于粗略称量)。 (3)操作: ①称量前应把游码放在标尺的零刻度处,检查天平是否平衡。

抗肿瘤药物临床试验技术指导原则

抗肿瘤药物临床试验技术指导原则 一、概述 恶性肿瘤是严重威胁人类生命的一类疾病,尽管现有治疗手段取得了一定疗效,但多数肿瘤患者生存时间有限,缺乏有效的可以治愈的药物,亟需开发新的药物来满足需要。在抗肿瘤药物的风险效益评估中,医护人员和患者可能愿意承受相对较大的安全性风险,所以抗肿瘤药物的临床研究除遵循一般药物临床研究原则外,还应考虑其特殊性。由于肿瘤生物学研究的进展,一些新的作用机制、作用靶点的抗肿瘤药物不断涌现,呈现出不同于以往传统细胞毒类药物的安全性和有效性特点;肿瘤疾病的药物治疗也从以往的单纯追求肿瘤缩小向延长患者的生存期、提高生存质量转变,这些改变使抗肿瘤药物临床疗效评价终点指标也出现较大改变。因此,传统的抗肿瘤药物开发模式已经变得不适宜,需要更多地探索能加快和促进开发进程的临床研究策略。 本指导原则将对抗肿瘤药物临床研究一般考虑进行阐述,重点阐述在不同临床研究阶段中需要重点考虑的问题,旨在为抗肿瘤药物临床研究的设计、实施和评价提供方法学指导。申请人在进行临床研究时,还应当参照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以下简称SFDA)既往发布的相关指导原则和《药物临床试验质量管理规范》(GCP)要求进行,对于一般药物临床研究需要遵从的原则以及与其他指导原则重复内容在本文中不再赘述。 本指导原则主要适用于抗肿瘤新化合物的临床研究,抗肿瘤生物制品也可参考部分内容,不适用于中药制剂。药物类别上主要针对细胞毒

类抗肿瘤药物临床研究,由于非细胞毒类药物(如信号传导抑制剂,生物反应调节剂,激素类等)是目前新药开发的主要方向,本指导原则也将尽可能对此类别药物临床研究的不同之处进行阐述。 本指导原则中的观点仅代表SFDA当前对抗肿瘤药物临床研究的一般性认识,不能涵盖在新药研发中遇到的所有情况,申请人在研究中应始终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原则。尤其应注意的是,抗肿瘤药物研究理论和技术的快速发展,很可能对将来抗肿瘤药物开发模式产生影响,因此申请人可以积极探索更为科学合理的研究方法,并及时寻求SFDA 药品注册部门的建议。 二、临床研究的总体考虑 抗肿瘤药物的临床研究过程通常分为Ⅰ期、Ⅱ期和Ⅲ期临床试验。Ⅰ期临床试验主要目的是对药物的耐受性、药代动力学进行初步研究,为后期研究给药方案的设计提供数据支持;Ⅱ期临床试验主要是探索性的研究,如给药剂量探索、给药方案探索、瘤肿有效性探索等,同时也观察安全性;Ⅲ期临床试验则在Ⅱ期基础上进一步确证肿瘤患者临床获益情况,为获得上市许可提供足够证据。 需要指出,这种临床研究的分期并不是固定的开发顺序。在本指导原则中,尽管对Ⅰ、Ⅱ期探索性试验和Ⅲ期确证性试验区别对待,但统计假设的建立和检验也可以成为Ⅱ期临床试验的一部分,同样,部分探索性研究也可能成为Ⅲ期临床试验的一部分。 由于Ⅲ期临床试验需要提供生存获益的疗效数据,试验周期较长,因此可以采用探索的开发模式,按照预定的中期分析计划,依据不断积累的信息,对临床试验方案进行调整。

医疗器械临床评价技术指导原则 (2015年第14号)

关于发布医疗器械临床评价技术指导原则的通告 (2015年第14号) 为指导医疗器械临床评价工作,根据《医疗器械监督管理条例》(国务院令第650号)和《医疗器械注册管理办法》(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令第4号),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组织制定了《医疗器械临床评价技术指导原则》,现予发布。 特此通告。 附件:医疗器械临床评价技术指导原则 食品药品监管总局 2015年5月19日 附件 医疗器械临床评价技术指导原则 一、编制目的 医疗器械临床评价是指注册申请人通过临床文献资料、临床经验数据、临床试验等信息对产品是否满足使用要求或者适用范围进行确认的过程。本指导原则旨在为注册申请人进行临床评价及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对临床评价资料的审评提供技术指导。 二、法规依据 (一)《医疗器械监督管理条例》(国务院令第650号); (二)《医疗器械注册管理办法》(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令第4号); (三)医疗器械临床试验质量管理相关规定。 三、适用范围 本指导原则适用于第二类、第三类医疗器械注册申报时的临床评价工作,不适用于按医疗器械管理的体外诊断试剂的临床评价工作。如有针对特定产品的临床评价技术指导原则发布,则相应产品临床评价工作应遵循有关要求。 四、基本原则 临床评价应全面、客观,应通过临床试验等多种手段收集相应数据,临床评价过程中收集的临床性能和安全性数据、有利的和不利的数据均应纳入分析。临床评价的深度和广度、需要的数据类型和数据量应与产品的设计特征、关键技术、适用范围和风险程度相适应,也应与非临床研究的水平和程度相适应。 临床评价应对产品的适用范围(如适用人群、适用部位、与人体接触方式、适应症、疾病的程度和阶段、使用要求、使用环境等)、使用方法、禁忌症、防范措施、警告等临床使用信息进行确认。 注册申请人通过临床评价应得出以下结论:在正常使用条件下,产品可达到预期性能;与预期受益相比较,产品的风险可接受;产品的临床性能和安全性均有适当的证据支持。 五、列入《免于进行临床试验的医疗器械目录》产品的临床评价要求 对于列入《免于进行临床试验的医疗器械目录》(以下简称《目录》产品,注册申请人需提交申报产品相关信息与《目录》所述内容的对比资料和申报产品与已获准境内注册的《目录》中医疗器械的对比说明。具体需提交的临床评价资料要求如下: (一)提交申报产品相关信息与《目录》所述内容的对比资料; (二)提交申报产品与《目录》中已获准境内注册医疗器械的对比说明,对比说明应当包括《申报产品与目录中已获准境内注册医疗器械对比表》(见附1)和相应支持性资料。 提交的上述资料应能证明申报产品与《目录》所述的产品具有等同性。若无法证明申报产品与《目录》产品具

高中化学实验基本操作知识点

高中化学实验基本操作知识点 1. 仪器的洗涤 玻璃仪器洗净的标准是:内壁上附着的水膜均匀,既不聚成水滴,也不成股流下。 2.试纸的使用 常用的有红色石蕊试纸、蓝色石蕊试纸、ph试纸、淀粉碘化钾试纸和品红试纸等。 (1)在使用试纸检验溶液的性质时,一般先把一小块试纸放在表面皿或玻璃片上,用蘸有待测溶液的玻璃棒点试纸的中部,观察试纸颜色的变化,判断溶液的性质。 (2)在使用试纸检验气体的性质时,一般先用蒸馏水把试纸润湿,粘在玻璃棒的一端,用玻璃棒把试纸放到盛有待测气体的导管口或集气瓶口(注意不要接触),观察试纸颜色的变化情况来判断气体的性质。 注意:使用ph试纸不能用蒸馏水润湿。 3. 药品的取用和保存 (1)实验室里所用的药品,很多是易燃、易爆、有腐蚀性或有毒的。因此在使用时一定要严格遵照有关规定,保证安全。不能用手接触药品,不要把鼻孔凑到容器口去闻药品(特别是气体)的气味,不得尝任何药品的味道。注意节约药品,严格按照实验规定的用量取用药品。如果没有说明用量,

一般应按最少量取用:液体1~2ml,固体只需要盖满试管底部。实验剩余的药品既不能放回原瓶,也不要随意丢弃,更不要拿出实验室,要放入指定的容器内或交由老师处理。 (2)固体药品的取用 取用固体药品一般用药匙。往试管里装入固体粉末时,为避免药品沾在管口和管壁上,先使试管倾斜,用盛有药品的药匙(或用小纸条折叠成的纸槽)小心地送入试管底部,然后使试管直立起来,让药品全部落到底部。有些块状的药品可用镊子夹取。 (3)液体药品的取用 取用很少量液体时可用胶头滴管吸取;取用较多量液体时可用直接倾注法。取用细口瓶里的药液时,先拿下瓶塞,倒放在桌上,然后拿起瓶子(标签对着手心),瓶口要紧挨着试管口,使液体缓缓地倒入试管。注意防止残留在瓶口的药液流下来,腐蚀标签。一般往大口容器或容量瓶、漏斗里倾注液体时,应用玻璃棒引流。 (4)几种特殊试剂的存放 (a)钾、钙、钠在空气中极易氧化,遇水发生剧烈反应,应放在盛有煤油的广口瓶中以隔绝空气。 (b)白磷着火点低(40℃),在空气中能缓慢氧化而自燃,通常保存在冷水中。 (c)液溴有毒且易挥发,需盛放在磨口的细口瓶里,并

药物I期临床试验管理指导原则(试行)

药物Ⅰ期临床试验管理指导原则(试行)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加强药物Ⅰ期临床试验(以下简称I期试验)的管理,有效地保障受试者的权益与安全,提高Ⅰ期试验的研究质量与管理水平,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品管理法》、《药品注册管理办法》、《药物临床试验质量管理规范》等相关规定,参照国际通行规范,制定本指导原则。 第二条本指导原则适用于Ⅰ期试验,旨在为Ⅰ期试验的组织管理和实施提供指导。人体生物利用度或生物等效性试验应参照本指导原则。 第二章职责要求 第三条申办者应建立评价药物临床试验机构的程序和标准,选择、委托获得资格认定的I期试验研究室进行Ⅰ期试验。 第四条申办者应建立质量保证体系,对I期试验的全过程进行监查和稽查,确保临床试验的质量,保障受试者的权益与安全。 第五条申办者可以委托合同研究组织(CRO)执行I期试验中的某些工作和任务。委托前对合同研究组织的研究条件、能力、经验以及相应的质量管理体系进行评价。当合同研究组织接受了委托,则本指导原则中规定的由申办者履行的责任,合同研究组织应同样履行。申办者对临床试验的真实性及质量负最终责任。

第六条Ⅰ期试验研究室负责Ⅰ期试验的实施。研究者应遵循临床试验相关法律法规、规范性文件和技术指导原则,执行临床试验方案,保护受试者的权益与安全,保证临床试验结果的真实可靠。 第七条药物临床试验生物样本分析应在符合《药物临床试验生物样本分析实验室管理指南》(以下简称《实验室管理指南》)的实验室进行。从事药物临床试验生物样本分析的实验室均应接受药品监督管理部门的监督检查。 第八条伦理委员会应针对Ⅰ期试验的特点,加强对受试者权益与安全的保护,重点关注:试验风险的管理与控制,试验方案设计和知情同意书的内容,研究团队的人员组成、资质、经验,受试者的来源、招募方式,实施过程中发生的意外情况等。 第三章实施条件 第九条Ⅰ期试验研究室应设有足够的试验病房,也可以设有临床试验生物样本分析实验室(以下简称实验室)。试验病房应符合本指导原则的要求,实验室应符合《实验室管理指南》的要求。均应具备相应的组织管理体系、质量管理体系及能满足I期试验需要的场所和设施设备等。 第十条I期试验研究室应配备研究室负责人、主要研究者、研究医生、药师、研究护士及其他工作人员。所有人员应具备与承担工作相适应的专业特长、资质和能力。实验室人员应符合《实验室管理指南》的要求。 (一)研究室负责人。研究室负责人总体负责I期试验的管理工作,保障受试者的权益与安全。研究室负责人应具备医学或药学本科以上学历并具有高级职称,具有5年以上药

临床化学检验SOP模板

临床化学检验SOP 血清或血浆标本的离心处理。 【SOP文件的更改】 该标准操作程序的更改,可由任一使用本程序的操作人员提出并报请专业主管及科主任签字后生效。【操作步骤】 1.未抗凝标本(5毫升,红色或红/黑色盖真空采血管)垂直放置30~60分钟后离心。 2.标本配平。 3.标本放入离心机。 4.盖上离心机盖,锁上安全锁。 5.打开离心机电源,设定离心转速及离心时间。 6.离心3000转(rpm)7分钟或2400转(rpm)15分钟。 7.待离心机转速停止后或离心转速降至0时,轻轻取出标本,关闭离心机电源。 8.离心后立即将标本转移至干净不含抗凝剂或防腐剂的试管,同时此管应具有可识别标签。 操作人员部门主管质量负责人姓名 ****** ****** ****** 日期 **年**月**日

Shimadzu CL-7300全自动生化分析仪的使用、维护和保养。 【SOP文件的更改】 严格按仪器使用说明书制定。 【仪器运行条件】 为保证仪器的正常运行,仪器必须满足下列条件: 1.灰尘少、通风良好的环境,避免阳光直接照射。 2.地面水平良好(斜度<1/200),地面强度要能够承受仪器的重量(850kg)。 3.室内温度保持在15~32℃,温度变化不超过±3℃/小时。 4.室内相对湿度应保持在45~85℃,且不结露。 5.纯水供应:反渗水或离子交换水。出水量:50升/小时,水压:~cm2。 6.电源供应:220V±10%,50~60Hz,最大功率4KVA。有保护性接地(接地电阻<10Ω下)。 7.放置本仪器的房间请不要带入以下电器:手机、对讲机等发出特定电磁波的小功率电器。 【开机程序】 一、开机前检查 1.供电系统(包括UPS)是否正常。 2.供水系统是否正常。 3.检查样品针、试剂针、搅拌针、清洗针是否有弯曲、堵塞、污物、漏水等,如有上述情况发生,参照仪器维护、保养说明书处理。 4.检查清洗液(Shimadzu原厂供应),包括样品针、搅拌针、去污剂箱及试剂位31(ACID)和32位(ALKLI)各种清洗液,必要时补足。 5.检查打印机是否正常、打印纸是否安装好及是否联机(打印机上Online灯亮)。 6.仪器及操作台面表面干净、无污物,机房空调正常开启。 二、开机 为保证试剂舱的冷藏作用,位于仪器右后下方的总电源(ON)可长期处于开启状态,同时UPS 长期处于工作状态。 1.打开仪器右侧电源(ON)开关,记录开机时间。 2.待仪器自检及程序装载(15分钟)结束,仪器至备用(Ready)状态,如有错误(Trouble),根据错误代码查找维护保养说明书检查原因,及时处理。 3.自动开机在自动开机程序中设置开机时间: DEFINE F6DEFINE OPTIONAL PARAMETERS 三、执行开机程序或 开机程序设置: DEFINE OPTIONAL PARAMETERS 或

基础化学实验基本操作

基础化学实验基本操作 (一)玻璃仪器的洗涤 在一般实验中洗涤玻璃仪器主要用水。首先把水注入欲洗的仪器中,用毛刷仔细刷洗仪器内部,再用自来水冲洗几次。若器壁完全透明,表面不附有明显的油污或固态物怎能满足一般实验的要求。如水洗后达不到上述程度,可再用肥皂液或去污粉刷洗,然后用自来水冲净,最后还需用少量蒸馏水洗涤2~3次。洗涤时应特别注意勿使毛刷顶端的铁丝碰破或划伤仪器。洗涤后,玻璃仪器内的水要“空净”,不要用布擦,更不许胡乱甩水。 (二)试剂的取用 1、化学实验中所用的药品,大多有毒或具有腐蚀性。因此,在使用时不能用手直接拿取,更不能随意品尝。 2、药品的取用时应根据《试验规程》的规定,如规程未有用量,则应尽可能少取量。 3、已取出但未用完的药品,不得装回原瓶,以防药品污染。 4、取用固体药品时要用特制的小匙,小匙不得接触仪器和桌面。 5、取用液体试剂时,取下的瓶塞应倒放在桌面上或夹持在手指的背面。如用滴管吸取少量药品,应专药专管取用,并注意不要把滴管插入试管内,以免接触器壁而沾污药品。如用倾注法取药,试剂瓶的标签应向着手心,逐渐倾斜瓶子,让试剂沿着洁净的试管壁流入试管或沿着洁净的玻璃棒缓缓注入烧杯中。试剂取用完毕后应立即盖紧瓶塞。(三)台秤的使用 台秤用于初略称量。它能迅速的称量,但精确度不高。一般能称准至0.1g。使用时,先将游码移到零位,调节小螺丝使台秤左右平衡,即使其指针左右摆幅相等。再在左盘上放一清洁干燥的表面皿,称量瓶或烧杯,称出其质量(W2),被称物放在左盘器皿中,称出质量(W1),其被称物质量=W1-W2(10g以下可调节标尺上的游码)。 (四)过滤操作 1、普通过滤:先把一圆形或方形滤纸对折两次成扇形(方形滤纸需剪成扇形),展开后呈圆锥形,恰能与60°角的漏斗相密合。如果漏斗的角度大于或小于60°,应适当改变滤纸折成的角度使之与漏斗相密合(滤纸边缘应比漏斗口稍低)。用水或溶剂润湿滤纸,再用玻璃棒轻压滤纸四周,赶去滤纸与漏斗壁间的气泡,使滤纸紧贴在漏斗壁上。 过滤时,把漏斗放在漏斗架上,下面的烧杯内壁紧靠着漏斗管末端。然后将滤液沿玻棒小心缓缓倾入漏斗,倾入漏斗的溶液,最多加到滤纸边缘下5-6mm的地方。 2、减压过滤:此法可加速过滤,并使沉淀抽吸的比较干燥。但不宜用

(完整版)临床化学检验

临床化学检验 1、糖酵解:指从葡萄糖至乳糖的无氧分解过程,可生成2分子ATP。是体内糖代谢最主要途径。最终产物:乳酸。依赖糖酵解获得能量:红细胞。 2、糖氧化——乙酰CoA。有氧氧化是糖氧化供能的主要方式。1分子葡萄糖彻底氧化为CO2和H2O,可生成36或38个分子的ATP。 3、糖异生:非糖物质转为葡萄糖。是体内单糖生物合成的唯一途径。肝脏是糖异生的主要器官。防止乳酸中毒。 4、血糖受神经,激素,器官调节。 5、升高血糖激素:胰高血糖素(A细胞分泌),糖皮质激素和生长激素(糖异生),肾上腺素(促进糖原分解)。 降低血糖激素:胰岛素(B细胞分泌)(唯一) 6、糖尿病分型: Ⅰ型:内生胰岛素或C肽缺,易出酮症酸中毒,高钾血症,多发于青年人。 Ⅱ型:多肥胖,具有较大遗传性,病因有胰岛素生物活性低,胰岛素抵抗,胰岛素分泌功能异常。 特殊型及妊娠期糖尿病。 7、糖尿病的诊断标准:有糖尿病症状加随意血糖≥11.1 mmol/L;空腹血糖(FVPG)≥7.0 mmol/L;(OGTT)2h血糖≥11.1 mmol/L。初诊需复查后确证。 8、慢性糖尿病人可有:白内障(晶体混浊变形),并发血管病变以心脑肾最重。 9、糖尿病急性代谢并发症有:酮症酸中毒(DKA,高血糖,尿糖强阳性,尿酮体阳性,高酮血症,代谢性酸中毒,多<40岁,年轻人),高渗性糖尿病昏迷(NHHDC,血糖极高,>33.6mmol/L,肾功能损害,脑血组织供血不足,多>40岁,老年人),乳酸酸中毒(LA)。 10、血糖测定:葡萄糖氧化酶-过氧化物酶偶联法(GOD-POD法)。己糖激酶法(HK):参考方法 (>7.0mmol/L称为高血糖症。<2.8mmol/L称为低血糖症。) 11、空腹低血糖反复出现,最常见的原因是胰岛β细胞瘤(胰岛素瘤)。胰岛B细胞瘤临床特点:空腹或餐后4—5h发作,脑缺糖比交感神经兴奋明显,有嗜睡或昏迷,30%自身进食可缓解故多肥胖。 12、血浆渗透压=2(Na+K)+血糖浓度。 13、静脉血糖〈毛细血管血糖〈动脉血糖。 14、血糖检测应立即分离出血浆(血清),尽量早检测,不能立即检查应加含氟化钠的抗凝剂。 15、肾糖阈:8.9—10.0mmol/L。 16、糖耐量试验:禁食10—16h,5分钟内饮完250毫升含有75g无水葡萄糖的糖水,每30分钟取血一次,监测到2h,共测量血糖5次(包括空腹一次)。 17、糖化血红蛋白:可分为HbAIa,HbAIb,HbAIc(能与葡萄糖结合,占绝大部分),测定时主要测HbAI组份或HbAIc(4%--6%),反映前6~8周血糖水平,主要用于评定血糖控制程度和判断预后。 18、糖化血清蛋白:类似果糖胺,反映前2—3周血糖水平。 19、 C肽的测定可以更好地反映B细胞生成和分泌胰岛素的能力。 20、乳酸测定:NADH被氧化为NAD+,可在340nm处连续监测吸光度下降速度。(NADH和NADPH在340nm有特征性光吸收) 21、血脂蛋白电泳图(自阴极起):乳糜微粒,B-脂蛋白,前B脂蛋白,A-脂蛋白。

治疗呼吸机临床评价技术指导原则

治疗呼吸机临床评价技术指导原则 (征求意见稿) 本指导原则旨在指导注册申请人对治疗呼吸机临床评价资料的准备及撰写,同时也为技术审评部门审评治疗呼吸机临床评价资料提供参考。 本指导原则是对治疗呼吸机临床评价的一般性要求,申请人应依据产品的具体特性确定其中内容是否适用,若不适用,需具体阐述理由及相应的科学依据,并依据产品的具体特性对临床评价资料的内容进行充实和细化。 本指导原则是供申请人和审查人员使用的指导文件,不涉及注册审批等行政事项,亦不作为法规强制执行,如有能够满足法规要求的其他方法,也可以采用,但应提供详细的研究资料和验证资料。应在遵循相关法规的前提下使用本指导原则。 本指导原则是在现行法规、标准体系及当前认知水平下制定的,随着法规、标准体系的不断完善和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本指导原则相关内容也将适时进行调整。 一、范围 本指导原则适用于治疗呼吸机。 治疗呼吸机的使用目的是:生命的支持或者维持。治疗呼吸机是一种为增加或供给患者的通气而设计的自动装置。

治疗呼吸机预期由专业操作者操作,应用于依赖机械通气的患者;治疗呼吸机预期在专业医疗机构内的重症治疗环境中使用或在专业医疗机构内进行患者转运。治疗呼吸的适用人群可以是:成人、儿童、婴幼儿或新生儿。 本指导原则主要包括两个部分的内容:治疗呼吸机临床试验的基本要求,通过同品种治疗呼吸机临床试验或临床使用获得的数据进行分析评价的要求。 其他呼吸治疗设备可参照本指导原则中的要求准备相应资料。 二、临床试验的基本要求 治疗呼吸机作为生命支持设备,应被视为高风险产品,在某些情况下,开展符合要求的临床试验来验证产品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是必要的。符合以下情形之一的,应考虑进行临床试验: 1.注册申请人为新的申请人,比如其治疗呼吸机产品从未在中国境内上市。 2.拟注册的产品属于申请人的全新产品,或产品包含全新的临床应用功能。例如申请人原来只持有气动电控治疗呼吸机注册证,此次拟申请注册电动电控的治疗呼吸机;再如,产品增加了可自动调节临床治疗参数的功能,从而达到治疗目的的。 治疗呼吸机的呼吸模式多种多样。临床试验时,针对不

化学实验基本操作方法

化学实验基本操作方法 (一)常见计量具的使用 (二)药品的取用 (三)加热、蒸发 (四)溶解、过滤、结晶 (五)蒸馏、升华 (六)分离液体、萃取 (七)纸上层析 (八)渗析 (九)气体的收集、贮存与净化 (一)常见计量具的使用 1.量筒、量杯 实验室中计量取用一定体积的液体用。为准确读出量筒(或量杯)内液体体积,必须把量筒放置在水平的桌面上,使眼睛的视线,刻度、液体凹面的最低点处在同一水平上。 量筒(或量杯)不能用来加热,也不能用来配制或稀释溶液,热溶液须冷至室温时,方可使用量筒(或量杯)量取。 2.滴定管的使用

当需要精确而方便地量取少量液体或做滴定实验时,常使用滴定管。 酸式滴定管使用较多,不能用来盛放碱液。酸式滴定管有无色和棕色两种,见光易分解的试液如硝酸银溶液滴定时,应置于棕色酸式滴定管中。 碱式滴定管下端套有一小段橡皮管,将滴头和管身相接,凡是能与橡皮管作用的物质,如高锰酸钾、碘、硝酸银等溶液,尤其是氧化性酸,不能使用碱式滴定管。 使用滴定管前,先检查是否漏水。将盛水滴定管夹在滴定管架上,仔细观察有无水从活塞隙缝中渗出或尖嘴处滴下。如果发现酸式滴定管活塞有漏水现象,应把塞子拔出来,用滤纸将活塞及活塞槽内的水和凡士林擦干净,然后在活塞的周围重新涂上一薄层凡士林(不要太多堵住小孔),插入塞孔内,向同一方向旋动活塞至外部观察全部透明为止。用一根橡皮筋将活塞套在滴定管上,用蒸馏水将滴定管洗净,再用滴定溶液润洗2~3次,润洗液要从下端放出。加入溶液后,先要把活塞或胶管处的气泡赶出,再调节液面至刻度“0”或“0”以下。排除停留在酸式滴定管内的气泡,可用右手拿住滴定管,左手迅速开足活塞,让急流冲走气泡。如冲不走,可斜拿滴定管,再开大活塞冲。赶走碱式滴定管尖端气泡时,要弯曲橡皮管,让尖嘴管斜向上方,并挤压橡皮管内的玻璃球使液体向上喷出,如果碱式滴定管漏水,应更换橡皮管或玻璃球。 使用酸式滴定管时,应该用左手拇、食、中三指旋转活塞,控制流量。右手拿住接受液体的容器。如图5-15。使用碱式滴定管时,用左手捏在玻璃球外胶管的上部,无名指和小指夹住尖嘴管,使它垂直向下,轻轻挤压胶管,让液体从胶管和玻璃球的隙缝间流出。如图5-16。 3.移液管 移液管又叫吸量管,用以精确移取一定体积的液体。

临床化学检验

临床化学检验1、糖酵解:指从葡萄糖至乳糖的无氧分解过程,可生成2分子ATP。是体内糖代谢最主要途径。最终产物:乳酸。依赖糖酵解获得能量:红细胞。 2、糖氧化——乙酰CoA。有氧氧化是糖氧化供能的主要方式。1分子葡萄糖彻底氧化为CO2和H2O,可生成36或38个分子的ATP。 3、糖异生:非糖物质转为葡萄糖。是体内单糖生物合成的唯一途径。肝脏是糖异生的主要器官。防止乳酸中毒。 4、血糖受神经,激素,器官调节。 5、升高血糖激素:胰高血糖素(A细胞分泌),糖皮质激素和生长激素(糖异生),肾上腺素(促进糖原分解)。 降低血糖激素:胰岛素(B细胞分泌)(唯一) 6、糖尿病分型: Ⅰ型:内生胰岛素或C肽缺,易出酮症酸中毒,高钾血症,多发于青年人。Ⅱ型:多肥胖,具有较大遗传性,病因有胰岛素生物活性低,胰岛素抵抗,胰岛素分泌功能异常。 特殊型及妊娠期糖尿病。 7、糖尿病的诊断标准:有糖尿病症状加随意血糖≥11.1 mmol/L;空腹血糖(FVPG)≥7.0 mmol/L;(OGTT)2h血糖≥11.1 mmol/L。初诊需复查后确证。 8、慢性糖尿病人可有:白内障(晶体混浊变形),并发血管病变以心脑肾最重。

9、糖尿病急性代谢并发症有:酮症酸中毒(DKA,高血糖,尿糖强阳性,尿酮体阳性,高酮血症,代谢性酸中毒,多<40岁,年轻人),高渗性糖尿病昏迷(NHHDC,血糖极高,>33.6mmol/L,肾功能损害,脑血组织供血不足,多>40岁,老年人),乳酸酸中毒(LA)。 10、血糖测定:葡萄糖氧化酶-过氧化物酶偶联法(GOD-POD法)。己糖激酶法(HK):参考方法 (>7.0mmol/L称为高血糖症。<2.8mmol/L称为低血糖症。) 11、空腹低血糖反复出现,最常见的原因是胰岛β细胞瘤(胰岛素瘤)。胰岛B细胞瘤临床特点:空腹或餐后4—5h发作,脑缺糖比交感神经兴奋明显,有嗜睡或昏迷,30%自身进食可缓解故多肥胖。 12、血浆渗透压=2(Na+K)+血糖浓度。 13、静脉血糖〈毛细血管血糖〈动脉血糖。 14、血糖检测应立即分离出血浆(血清),尽量早检测,不能立即检查应加含氟化钠的抗凝剂。 15、肾糖阈:8.9—10.0mmol/L。 16、糖耐量试验:禁食10—16h,5分钟内饮完250毫升含有75g无水葡萄糖的糖水,每30分钟取血一次,监测到2h,共测量血糖5次(包括空腹一次)。 17、糖化血红蛋白:可分为HbAIa,HbAIb,HbAIc(能与葡萄糖结合,占绝大部分),测定时主要测HbAI组份或HbAIc(4%--6%),反映前6~8周血糖水平,主要用于评定血糖控制程度和判断预后。 18、糖化血清蛋白:类似果糖胺,反映前2—3周血糖水平。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