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 陈鼓应

道德经  陈鼓应
道德经  陈鼓应

一章

道可道 非常道.

名可名 非常名。

无 名天地之始 有 名万物之母。

故常无 欲以观其妙 常有 欲以观其徼。

此两者 同出而异名 同谓之玄。

玄之又玄 众妙之门。

今译

可以用言词表达的道 就不是常道 可以说得出来的名 就不是常名。无 是天地的本始,有 是万物的根源。所以常从无中 去观照道的奥妙 常从有中 去观照道的端倪。无和有这两者 同一来源而不同名称 都可说是很幽深的。幽深又幽深 是一切变化的总门。

二章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 斯恶已 皆知善之为善 斯不善已。

有无相生 难易相成 长短相形 高下相盈 音声相和 前后相随 恒也。

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 行不言之教 万物作而弗始 生而弗有 为而弗恃 功成而弗居。夫唯弗居 是以不去。

今译

天下都知道美之所以为美 丑的观念也就产生了 都知道善之所以为善 不善的观念也就产生了。有和无互相生成 难和易互相完成 长和短互相形成 高和下互相包含 音和声互相和调 前和后互相随顺 这是永远如此的。所以有道的人以无为的态度来处理世事 实行不言的教导 让万物兴起而不加倡导 生养万物而不据为己有 作育万物而不自恃己能 功业成就而不自我夸耀。正因他不自我夸耀 所以他的功绩不会泯没。

三章

不尚贤 使民不争 不贵难得之货 使民不为盗 不见可欲 使民心不乱。

是以圣人之治 虚其心 实其腹 弱其志 强其骨。

常使民无知无欲。使夫智者不敢为也。

为无为 则无不治。

今译

不标榜贤才异能 使人民不争功名 不珍贵难得的财货 使人民不做盗贼 不显耀可贪的事物 使人民不被惑乱。所以有道的人治理政事 要净化人民的心思 满足人民的安饱 减损人民的心志 增强人民的体魄。常使人民没有 伪诈的 心智、没有 争盗的 欲念。使一些自作聪明的人不敢妄为。以无为的态度去处理世务 就没有不上轨道的。

四章

道冲 而用之或不盈。

渊兮 似万物之宗 湛兮 似或存。

吾不知谁之子 象帝之先。

今译

道体是虚空的 然而作用却不穷竭。渊深啊 它好象是万物的宗主 幽隐啊 似亡而又实存。我不知道它是从哪里产生的 似乎有天帝以前就有了它。

五章

天地不仁 以万物为刍狗 圣人不仁 以百姓为刍狗。

天地之间 其犹橐龠乎 虚而不屈 动而愈出。

多言数穷 不如守中。

今译

天地无所偏爱 任凭万物自然生长 圣人无所偏爱 任凭百姓自己发展。天地之间 岂不像个风箱吗 空虚但不会穷竭 发动起来而生生不息。政令烦苛反而加速败亡 不如持空虚静。

六章

谷神不死 是谓玄牝。

玄牝之门 是谓天地根。

绵绵若存 用之不勤。

今译

虚空的变化是永不停竭的 这就是微妙的母性。微妙的母性之门 是天地的根源。它连绵不绝地永存着 作用无穷无尽。

七章

天长地久。天地所以能长且久者 以其不自生 故能长生。

是以圣人后其身而身先 外其身而身存。

非以其无私邪 故能成其私。

今译

天地长久。天地所以能够长久 乃是因为它们的一切运作都不为自己 所以能够长久。所

以有道的人把自己放在后面 反而能赢得爱戴 把自己置于度外 反而能保全生命。不正是由于他不自私吗 反而能成就自己。

八章

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 处众人之所恶 故几于道。

居善地 心善渊 与善仁 言善信 政善治 事善能 动善时。

夫唯不争 故无尤。

今译

上善的人好象水一样。水善于滋润万物而不和万物相争 停留在大家所厌恶的地方 所以最接近于道。居处善于选择地方 心胸善于保持沉静 待人善于真诚相爱 说话善于遵守信用 为政善于精简处理 处事善于发挥所长 行动善于掌握时机。只因为有不争的美德 所以没有怨咎。

九章

持而盈之 不如其已

揣而锐之 不可长保。

金玉满堂 莫之能守

富贵而骄 自遗其咎。

功遂身退 天之道也。

今译

执持盈满 不如适时停止 显露锋芒 锐势难保长久。金玉满堂 无法守藏 富贵而骄 自取祸患。功业完成 含藏收敛 是合于自然的道理。

十章

载营魄抱一 能无离乎

专气致柔 能如婴儿乎

涤除玄鉴 能无疵乎

爱民治国 能无为乎

天门开阖 能为雌乎

明白四达 能无知乎

今译

精神和形体合一 能不分离吗 结聚精气以致柔顺 能像婴儿的状态吗 洗清杂念而深入观照 能没有瑕疵吗 爱民治国 能自然无为吗 感官和外界接触 能守静吗 通晓四方 能不用心机吗

十一章

三十辐 共一毂 当其无 有车之用。

埏埴以为器 当其无 有器之用。

凿户牖以为室 当其无 有室之用。

故有之以为利 无之以为用。

今译

三十根辐条汇集到一个毂当中 有了车毂中空的地方 才有车的作用。揉合陶土做成器具 有了器皿中空的地方 才有器皿的作用。开凿门窗建造房屋 有了门窗四壁中空的地方 才有房屋的作用。所以有给人便利 无发挥了它的作用。

十二章

五色令人目盲 五音令人耳聋 五味令人口爽 驰骋畋猎 令人心发狂 难得之货 令人行妨。是以圣人为腹不为目 故去彼取此。

今译

缤纷的色彩使人眼花缭乱 纷杂的音调使人听觉不敏 饮食餍饫会使人舌不知味 纵情狩猎使人心放荡 稀有货品使人行为不轨。因此圣人但求安饱而不逐声色之娱 所以摒弃物欲的诱惑而保持安足的生活。

十三章

宠辱若惊 贵大患若身。

何谓宠辱若惊 宠为下 得之若惊 失之若惊 是谓宠辱若惊。

何谓贵大患若身 吾所以有大患者 为吾有身 及吾无身 吾有何患

故贵以身为天下 若可寄天下 爱以身为天下 若可托天下。

今译

得宠和受辱都感到惊慌失措 重视身体好象重视大患一样。什么叫做得宠和受辱都感到惊慌失措 得宠乃是下等的 得到恩惠感到心惊不安 失去恩惠也觉惊恐慌乱 这就叫做得宠和受辱都感到惊慌失措。什么叫做重视身体像重视大患一样 我所以有大患 乃是因为我有这个身体 如果没有这个身体 我会有什么大患呢 所以能够以贵身的态度去为天下 才可以把天下寄托给他 以爱身的态度去为天下 才可以把天下委托给他。

十四章

视之不见 名曰夷 听之不闻 名曰希 搏之不得 名曰微。

此三者不可致诘 故混而为一。

其上不皦 其下不昧。绳绳兮不可名 复归于无物。是谓无状之状 无物之象 是谓惚恍。

迎之不见其首 随之不见其后。

执古之道 以御今之有。

能知古始 是谓道纪。

今译

看它看不见 名叫夷 听它听不到 名叫希 摸它摸不着 名叫微。这三者的形象无从究诘 它是混沦一体的。它上面不显得光亮 它下面也不显得阴暗 它绵绵不绝而不可名状 一切的运动都会还回到不见物体的状态。这是没有形状的形状 不见物体的形象 叫它做惚恍。迎着它 看不见它的前头 随着它却看不见它的后面。把握着早已存在的道 来驾驭现在的具体事物。能够了解宇宙的原始 叫做道的规律。

十五章

古之善为道者 微妙玄通 深不可识。

夫唯不可识 故强为之容

豫兮若冬涉川

犹兮若畏四邻

俨兮其若客

涣兮其若凌释

敦兮其若朴

旷兮其若谷

混兮其若浊

澹兮其若海

飂兮若无止。

孰能浊以静之徐清 孰能安以动之徐生。

保此道者 不欲盈。夫唯不盈 故能蔽而新成。

今译

古时善于行道的人 精妙通达 深刻而难以认识。正因为难以认识 所以勉强来形容他 小心审慎啊 像冬天涉足江河 警觉戒惕啊 像提防四周的围攻 拘谨严肃啊 像作宾客 融和可亲啊 像冰柱消融 淳厚朴质啊 像未经雕琢的素材 空豁开广啊 像深山的幽谷 浑朴纯厚啊 像浊水的样子 沉静恬淡啊 好象湛深的大海 飘逸无系啊 好象无有止境。谁能在动荡中安静下来而慢慢的澄清 谁能在安定中变动起来而慢慢的趋进 保持这些道理的人 不肯自满。只因他不自满 所以能去故更新。

十六章

致虚极 守静笃。

万物并作 吾以观复。

夫物芸芸 各复归其根。

归根曰静 静曰复命。

复命曰常 知常曰明。

不知常 妄作凶。

知常容 容乃公 公乃全 全乃天 天乃道 道乃久 没身不殆。

今译

致虚和守静的工夫 做到极笃的境地。万物蓬勃生长 我看出往复循环的道理。万物纷纷芸芸 各自返回到它的本根。返回本根叫做静 静叫做复命。复命叫做常 了解常叫做明。不了解常 轻举妄动就会出乱子。了解常道的人是无所不包的 无所不包就能坦然大公 坦然大公才能无不周遍 无不周遍才能符合自然 符合自然才能符合于道 体道而行才能长久 终身可免于危殆。

十七章

太上 不知有之 其次 亲而誉之 其次 畏之 其次 侮之。

信不足焉 有不信焉。悠兮其贵言。

功成事遂 百姓皆谓 「我自然。」

今译

最好的世代 人民根本不感到统治者的存在 其次 人民亲近他而赞美他 再其次的 人民畏惧他 更其次的 人民轻侮他。统治者的诚信不足 人民自然不相信他。 最好的统治者 却是悠然而不轻于发号施令。事情办成功了 百姓都说 “我们本来是这样的。”

十八章

大道废 有仁义

智慧出 有大伪

六亲不和 有孝慈

国家昏乱 有忠臣。

今译

大道废弃 才提倡仁义 智巧出现 才产生伪诈 家庭纠纷 才显出孝慈 国家混乱 才见出忠臣。

十九章

绝圣弃智 民利百倍 绝仁弃义 民复孝慈 绝巧弃利 盗贼无有。

此三者以为文 不足。故令有所属 见素抱朴 少私寡欲 绝学无忧。

今译

抛弃聪明和巧智 人民可以得到百倍的好处 抛弃仁和义 人民可以恢复孝慈的天性 抛弃巧诈和货利 盗贼就自然会消失。 圣智、仁义、巧利 这三者全是巧饰的 不足以治理天下。所以要使人有所归属 保持朴质 减少私欲 抛弃 圣智礼法的 学问 没有忧虑。

二十章

唯之与阿 相去几何 美之与恶 相去若何 人之所畏 不可不畏。

荒兮 其未央哉 众人熙熙 如享太牢 如春登台。

我独泊兮 其未兆 沌沌兮 如婴儿之未孩 儽儽兮 若无所归。

众人皆有余 而我独若遗。我愚人之心也哉

俗人昭昭 我独昏昏。俗人察察 我独闷闷。

众人皆有以 而我独顽且鄙。

我独异于人 而贵食母。

今译

应诺和呵声 相差好多 所谓美好和丑恶相差好多 人民所畏惧的 也不必去触犯。精神领域开阔啊 好象没有尽头的样子 众人都兴高采烈 好象参加丰盛的筵席 又像春天登台眺望景色。而我独个儿淡泊宁静啊 不炫耀自己 浑浑沌沌啊 好象不知嘻笑的婴儿 闲闲散散啊 好象无家可归。众人都有多余 唯独我好象不足的样子。我真是愚人的心肠啊 世人都光耀自炫 唯独我昏昏昧昧的样子。世人都精明灵巧 唯独我无所识别的样子。众人都好象很有作为 唯独我愚昧而笨拙。我和世人不同 而重视进道的生活。

二十一章

孔德之容 惟道是从。

道之为物 惟恍惟惚。

惚兮恍兮 其中有象 恍兮惚兮 其中有物。

窈兮冥兮 其中有精 其精甚真 其中有信。

自今及古 其名不去 以阅众甫。

吾何以知众甫之状哉 以此。

今译

大德的样态 随着道为转移。道这个东西 是恍恍惚惚的。那样地惚惚恍恍 其中却有形象 那样地恍恍惚惚 其中却有实物。那样地深远暗昧 其中却有精质 这精质是非常真实的 这精质是可信验的。从当今上溯到古代 它的名字永远不能消去 依据它才能认识万物的本始。我怎么知道万物本始的情形呢 从道认识的。

二十二章

曲则全 枉则直 洼则盈 敝则新 少则得 多则惑。

是以圣人抱一为天下式。

不自见 故明 不自是 故彰 不自伐 故有功 不自矜 故长。

夫唯不争 故天下莫能与之争。

古之所谓「曲则全」者 岂虚言哉 诚全而归之。

今译

委曲反能保全 屈就反能伸展 低洼反能充盈 敝旧反能生新 少取反能多得 贪多反而迷惑。所以有道的人坚守这一原则作为天下事理的范式。不自我表扬 反能显明 不自以为是 反能彰显 不自己夸耀 反能见功 不自我矜恃 反能长久。正因为不跟人争 所以天下没有人和他争。古人所说的“委曲可以保全”等话 怎么会是空话呢 它实实在在能够达到的。

二十三章

希言自然。

故飘风不终朝 骤雨不终日。

孰为此者 天地。

天地尚不能久 而况于人乎

故从事于道者 同于道 德者 同于德 失者 同于失。

同于道者 道亦乐得之 同于德者 德亦乐得之 同于失者 失亦乐得之。

信不足焉 有不信焉。

今译

不言教令是合于自然的。所以狂风刮不到一早晨 暴雨下不了一整天。谁使它这样的 是天地。天地的狂暴都不能持久 何况人呢 所以从事于道的 就同于道 从事于德的 就同于德 表现失道失德的 行为就是暴戾恣肆。同于道的人 道也乐于得到他 同于德的 德也乐于得到他 同于失道失德的 就会得到失道失德的后果。统治者的诚信不足 人民自然不相信他。

二十四章

企者不立 跨者不行

自见者不明 自是者不彰

自伐者无功 自矜者不长。

其在道也 曰 余食赘形。物或恶之 故有道者不处。

今译

踮起脚跟 是站不牢的 跨步前进 是走不远的 自逞己见的 反而不得自明 自以为是的 反而不得彰显 自己夸耀的 反而不得见功 自我矜恃的 反而不得长久。从道的观点来看 这些急躁炫耀的行为 可说都是剩饭赘瘤。惹人厌恶 所以有道的人不这样做。

二十五章

有物混成 先天地生。

寂兮寥兮 独立而不改 周行而不殆 可以为天地母。

吾不知其名 强字之曰道 强为之名曰大。

大曰逝 逝曰远 远曰反。

故道大 天大 地大 人亦大。

域中有四大 而人居其一焉。

人法地 地法天 天法道 道法自然。

今译

有一个混然一体的东西 在天地形成以前就存在。听不见它的声音也看不着它的形体 它独立长存而永不衰竭 循环运行而生生不息 可以为天地万物的根源。我不知道它的名字 勉强叫它做道 再勉强给它起个名字叫做大。它广大无边而周流不息 周流不息而伸展遥远 伸展遥远而返回本原。所以说 道大 天大 地大 人也大。宇宙间有四大 而人是四大之一。人取法地 地取法天 天取法道 道纯任自然。

二十六章

重为轻根 静为躁君。

是以君子终日行不离辎重。

虽有荣观 燕处超然。

奈何万乘之主 而以身轻天下

轻则失根 躁则失君。

今译

厚重是轻率的根本 静定是躁动的主帅。因此君子整天行走不离开载重的车辆。虽然有华丽的生活 却安居泰然。为什么身为大国的君主 还轻率躁动以治天下呢 轻率就失去了根本 躁动就失去了主体。

二十七章

善行无辙迹

善言无瑕谪

善数不用筹策

善闭无关楗而不可开

善结无绳约而不可解。

是以圣人常善救人 故无弃人

常善救物 故无弃物。

是谓袭明。

故善人者 不善人之师

不善人者 善人之资。

不贵其师 不爱其资

虽智大迷 是谓要妙。

今译

善于行走的 不留痕迹 善于言谈的 没有过失 善于计算的 不用筹码 善于关闭的

不用栓梢却使人不能开 善于捆缚的 不用绳索却使人不能解。因此 有道的人经常善于做到人尽其才 所有没有被遗弃的人 经常善于做到物尽其用 所有没有被废弃的物。这就叫做保持明境。所以善人可以作为不善人的老师 不善人可以作为善人的借镜。不尊重他的老师 不珍惜他的借镜 虽然自以为聪明 其实是大迷糊。它真是个精要深奥的道理。

二十八章

知其雄 守其雌 为天下溪。

为天下溪 常德不离 复归于婴儿。

知其白 守其辱 为天下谷。

为天下谷 常德乃足 复归于朴。

朴散则为器 圣人用之 则为官长 故大制不割。

今译

深知雄强 却安于雌柔 作为天下的溪涧。作为天下的溪涧 常德就不会离失 而回复到婴儿的状态。深知明亮 却安于暗昧 作为天下的川谷。作为天下的川谷 常德才可以充足 而回复到真朴的状态。真朴的道分散成为万物 有道的人沿用真朴 则为百官的首长。所以完善的政治是不割裂的。

二十九章

将欲取天下而为之 吾见其不得已。

天下神器 不可为也 不可执也。为者败之 执者失之。

是以圣人无为 故无败 无执 故无失。

夫物或行或随 或歔或吹 或强或羸 或载或隳。

是以圣人去甚 去奢 去泰。

今译

想要治理天下却用强力去做 我看他不能达到目的了。天下是神圣的东西 不能出于强力 不能加以把持。出于强力的 一定会失败 加以把持的 一定会失去。因此圣人不妄为 所以不会失败 不把持 所以不会失去。世人 秉性不一 有前行 有后随 有呴暖 有吹寒 有刚强 有羸弱 有安定 有危险。因此圣人要去除极端的、奢侈的、过度的措施。

三十章

以道佐人主者 不以兵强天下。

其事好还。师之所处 荆棘生焉。

大军之后 必有凶年。

善有果而已 不以取强。

果而勿矜 果而勿伐 果而勿骄 果而不得已 果而勿强。

物壮则老 是谓不道 不道早已。

今译

用道辅助君主的人 不靠兵力逞强于天下。用兵这件事一定会得到还报。军队所到的地方 荆棘就长满了。大战过后 一定会变成荒年。善用兵的只求达到救济危难的目的就是了 不敢用兵力来逞强。达到目的却不矜恃 达到目的却不夸耀 达到目的却不骄傲 达到目的却出于不得已 达到目的却不逞强。凡是气势壮盛的就会趋于衰败 这是不合于道的 不合于道很快就会消逝。

三十一章

夫兵者 不祥之器

物或恶之 故有道者不处。

君子居则贵左 用兵则贵右。

兵者不祥之器 非君子之器

不得已而用之 恬淡为上。

胜而不美 而美之者 是乐杀人。

夫乐杀人者 则不可得志于天下矣。

吉事尚左 凶事尚右。

偏将军居左 上将军居右

言以丧礼处之。

杀人之众 以悲哀泣之

战胜以丧礼处之。

今译

兵革是不祥的东西 大家都怨恶它 所以有道的人不使用它。君子平时以左方为贵 用兵时以右方为贵。兵革是不祥的东西 不是君子所使用的东西。万不得已而使用它 最好要淡然处之。胜利了也不要得意洋洋 如果得意洋洋 就是喜欢杀人。喜欢杀人的 就不能在天下得到成功。吉庆的事情以左方为上 凶丧的事情以右方为上。偏将军在左边 上将军在右边 这是说出兵打仗用丧礼的仪式来处理。杀人众多 带着哀痛的心情去参加 打了胜战要用丧礼的仪式去处理。

三十二章

道常无名朴。

虽小 天下莫能臣。

侯王若能守之 万物将自宾。

天地相合 以降甘露 民莫之令而自均。

始制有名 名亦既有 夫亦将知止 知止可以不殆。

譬道之在天下 犹川谷之于江海。

今译

道永远是无名而朴质状态的。 它的呈现 虽然幽微 不可见 天下却没有人能臣服它。侯王如果能守住它 万物将会自然地归从。天地间 阴阳之气 相合 就降下甘露 人们不须指使它而自然均匀。万物兴作就产生了各种名称 各种名称已经制定了 就知道有个

限度 知道有所限度 就可以避免危险。道存在于天下 有如江海为河川所流注一样。

三十三章

知人者智 自知者明。

胜人者有力 自胜者强。

知足者富。强行者有志。

不失其所者久。死而不亡者寿。

今译

认识别人的是机智 了解自己的才算高明。战胜别人的是有力 克服自己的才算刚强。知道满足的就是富有。努力不懈的就是有志。不离失根基的就能长久。身死而不被遗忘的是真正的长寿。

三十四章

大道泛兮 其可左右。

万物恃之以生而不辞 功成而不有。

衣养万物而不为主 可名于小 万物归焉而不为主 可名为大。

以其终不自为大 故能成其大。

今译

大道广泛流行 无所不到。万物依赖它生长而不推辞 有所成就而不自以为有功。养育万物而不自以为主 可以称它为小 万物归附而不自以为主宰 可以称它为大。由于它不自以为伟大 所以才能成就它的伟大。

三十五章

执大象 天下往。往而不害 安平泰。

乐与饵 过客止。道之出口 淡乎其无味

视之不足见 听之不足闻 用之不足既。

今译

执守大道 天下人都来归往。归往而不互相伤害 于是大家都平和安泰。音乐和美食 能使过路的人停步。而道的表述 却淡得没有味道 看它却看不见 听它却听不着 用它却用不完。

三十六章

将欲歙之 必固张之

将欲弱之 必固强之

将欲废之 必固兴之

将欲取之 必固与之。

是谓微名。柔弱胜刚强。

鱼不可脱于渊 国之利器不可以示人。

今译

将要收敛的 必先扩张 将要削弱的 必先强盛 将要废弃的 必先兴举 将要取去的 必先给与。这就是几先的征兆。柔弱胜过刚强。鱼不能离开深渊 国家的利器不可以随便耀示于人。

三十七章

道常无为而无不为。侯王若能守之 万物将自化。

化而欲作 吾将镇之以无名之朴。

镇之以无名之朴 夫将不欲。

不欲以静 天下将自正。

今译

道永远是顺任自然的 然而没有一件事不是它所为。侯王如果能持守它 事物就会自生自长。自生自长而至贪欲萌作时 我就用道的真朴来镇住它。用道的真朴来镇住它 就会不起贪欲。不起贪欲而归于安静 天下自然上轨道。

三十八章

上德不德 是以有德 下德不失德 是以无德。

上德无为而无以为 下德无为而有以为。

上仁为之而无以为 上义为之而有以为。

上礼为之而莫之应 则攘臂而扔之。

故失道而后德 失德而后仁 失仁而后义 失义而后礼。

夫礼者 忠信之薄 而乱之首。

前识者 道之华 而愚之始。

是以大丈夫处其厚 不居其薄 处其实 不居其华。

故去彼取此。

今译

上德的人不自恃有德 所以实是有德 下德的人自以为不离失德 所以没有达到德。上德的人顺任自然而无心作为 下德的人顺任自然而有心作为。上仁的人有所作为却出于无意 上义的人有所作为且出于有意。上礼的人有所作为而得不到回应 于是就扬着胳臂使人强从。所以失去了道而后才有德 失去了德而后才有仁 失去了仁而后才有义 失去了义而后才有礼。礼是忠信的不足 是祸乱的开端。所谓先知 不过是道的虚华 是愚昧的开始。因此大丈夫立身敦厚 而不居于浇薄 存心笃实 而不居于虚华。所以舍弃薄华而采取厚实。

三十九章

昔之得一者

天得一以清

地得一以宁

神得一以灵

谷得一以盈

万物得一以生

侯王得一以为天下正。

其致之也

谓天无以清 将恐裂

地无以宁 将恐废

神无以灵 将恐歇

谷无以盈 将恐竭

万物无以生 将恐灭

侯王无以正 将恐蹶。

故贵以贱为本 高以下为基。

是以侯王自称孤、寡、不谷。

此非以贱为本邪 非乎 故至誉无誉。

是故不欲琭琭如玉 珞珞如石。

今译

从来凡是得到一的 天得到一而清明 地得到一而宁静 神得到一而灵妙 河谷得到一而充盈 万物得到一而生长 侯王得到一而使得天下安定。推而言之 天不能保持清明 难免要崩裂 地不能保持宁静 难免要震溃 神不能保持灵妙 难免要消失 河谷不能保持充盈 难免要涸竭 万物不能保持生长 难免要绝灭 侯王不能保持清净 难免要颠覆。所以贵以贱为根本 高以下为基础。因此侯王自称为孤、寡、不谷。这不是把低贱当作根本吗 岂不是吗 所以最高的称誉是无须夸誉的。因此不愿像玉的华丽 宁可如石块般的坚实。

四十章

反者道之动 弱者道之用。

天下万物生于有 有生于无。

今译

道的运动是循环的 道的作用是柔弱的。天下万物生于有 有生于无。

四十一章

上士闻道 勤而行之

中士闻道 若存若亡

下士闻道 大笑之。

不笑不足以为道。故建言有之

明道若昧 进道若退 夷道若颣

上德若谷 广德若不足 建德若偷

质真若渝 大白若辱 大方无隅 大器晚成 大音希声 大象无形 道隐无名。夫唯道 善贷且成。

今译

上士听了道 努力去实行 中士听了道 将信将疑 下士听了道 哈哈大笑。不被嘲笑 那就不足以成为道 所以古时候立言的人说过这样的话 光明的道好似暗昧 前进的道好似后退 平坦的道好似崎岖 崇高的德好似低下的川谷 广大的德好似不足 刚健的德好似懈怠的样子 质朴而纯真好似混浊的样子 最洁白的好象含垢的样子 最方正的反而没有棱角 贵重的器物总是最后完成 最大的乐声反而听来无音响 最大的形象反而看不见行迹 道幽隐而没有名称。只有道 善于辅助万物。

四十二章

道生一 一生二 二生三 三生万物。

万物负阴而抱阳 冲气以为和。

今译

道是独一无二的 独一无偶的道禀赋阴阳两气 阴阳两气相交而成一种适匀的状态 万物都在这种状态中产生。万物背阴而向阳 阴阳两气互相激荡而成新的和谐体。

四十三章

天下之至柔 驰骋天下之至坚。

无有入无间 吾是以知无为之有益。

不言之教 无为之益 天下希及之。

今译

天下最柔软的东西 能驾御天下最坚硬的东西。无形的力量能穿透没有间隙的东西 我因此知道无为的益处。不言的教导 无为的益处 天下很少能够做得到的。

四十四章

名与身孰亲

身与货孰多

得与亡孰病

甚爱必大费 多藏必厚亡。

故知足不辱 知止不殆 可以长久。

声名和生命比起来哪一样亲切 生命和货利比起来哪一样贵重 得到名利和丧失生命哪一样为害 过分的爱名就必定要付出重大的耗费 丰富的藏货就必定会招致惨重的损失。所以知道满足就不会受到屈辱 知道适可而止就不会带来危险 这样才可以保持长久。

四十五章

大成若缺 其用不弊。

大盈若冲 其用不穷。

大直若屈 大巧若拙 大辩若讷。

静胜躁 寒胜热。清静为天下正。

今译:

最完满的东西好像有欠缺一样,但是它的作用是不会衰竭的。最充实的东西好像是空虚的一样,但是它的作用是不会穷尽的。最正直的东西好像是弯曲的一样,最灵巧的东西好像是笨拙一样,清净克服扰动,寒冷克服暑热。清静无为可以做人民的模范。

四十六章

天下有道 却走马以粪。

天下无道 戎马生于郊。

祸莫大于不知足 咎莫大于欲得。

故知足之足 常足矣。

今译

国家政治上轨道 把运载的战马还给农夫用来耕种。国家政治不上轨道 连怀胎的母马也要用来作战。祸患没有过于不知足的了 罪过没有过于贪得无厌的了。所以知道满足为止的人 永远是满足的。

四十七章

不出户 知天下

不窥牖 见天道。

其出弥远 其知弥少。

是以圣人不行而知 不见而明 不为而成。

今译

不出门外 能够推知天下的事理 不望窗外 能够了解自然的规律。他越向外奔逐 而他所知的理也越少。所以有道的人不出行却能推知 不窥望却能明晓 不妄为却能成就。

为学日益 为道日损。

损之又损 以至于无为。

无为而无不为。

取天下常以无事 及其有事 不足以取天下。

今译

求学一天比一天增加 知见 求道一天比一天减少 情欲 。减少又减少 一直到无为的境地。如能不妄为那就没有什么事情做不成的了。治理国家要常清净不扰攘 至于政举繁苛 就不配治理国家了。

四十九章

圣人常无心 以百姓心为心。

善者 吾善之 不善者 吾亦善之 德善。

信者 吾信之 不信者 吾亦信之 德信。

圣人在天下 歙歙焉 为天下浑其心 百姓皆注其耳目 圣人皆孩之。

今译

有道的人没有私心 以百姓的心为心。善良的人 我善待他 不善良的人 我也善待他 这样可使人人向善。守信的人 我信任他 不守信的人 我也信任他 这样可使人人守信。有道的人在位 收敛他自己的意欲 使人心思化归于浑朴 百姓都专注他们自己的耳目 有道的人使他们都回复到婴孩般 真纯 的状态。

五十章

出生入死。

生之徒 十有三 死之徒 十有三 人之生 动之于死地 亦十有三。

夫何故 以其生生之厚。

盖闻善摄生者 陆行不遇兕虎 入军不被甲兵 兕无所投其角 虎无所用其爪 兵无所容其刃。

夫何故 以其无死地。

今译

人出世为生 入地为死。属于长寿的 占十分之三 属于短命的 占十分之三 人本来可以活得长久 却自己走向死路的 也占了十分之三。为什么呢 因为奉养太过度了。听说善于养护生命的人 在陆地上行走不会遇到犀牛和老虎 在战争中不会受到杀伤 犀牛用不上它的角 老虎用不上它的爪 兵器用不上它的刃。为什么呢 因为他没有进入死亡的范围。

道生之 德畜之 物形之 势成之。

是以万物莫不尊道而贵德。

道之尊 德之贵 夫莫之命而常自然。

故道生之 德畜之 长之育之 亭之毒之 养之覆之。

生而不有 为而不恃 长而不宰。是谓玄德。

今译

道生成万物 德畜养万物 万物呈现各种形态 环境使各物成长。所以万物没有不尊崇道而珍贵德的。道所以受尊崇 德所以被珍贵 就在于它不加干涉 而顺任自然。所以道生成万物 德畜养万物 使万物成长作育 使万物成熟结果 使万物爱养调护。生长万物却不据为己有 兴作万物却不自恃己能 长养万物却不为主宰。这就是最深的德。 补充说明 本章中的“亭之毒之” 是通假字 读作“成之熟之”。

五十二章

天下有始 以为天下母。

既得其母 以知其子 既知其子 复守其母 没身不殆。

塞其兑 闭其门 终身不勤。

开其兑 济其事 终身不救。

见小曰明 守柔曰强。

用其光 复归其明 无遗身殃 是为袭常。

今译

天地万物都有本始 作为天地万物的根源。如果得知根源 就能认识万物 如果认识万物 又持守着万物的根源 终身都没有危险。塞住嗜欲的孔窍 闭起嗜欲的门径 终身都没有劳扰的事。打开嗜欲的孔窍 增添纷杂的事件 终身都不可救治。能察见细微的叫做明 能持守柔弱的叫做强。运用智慧的光 返照内在的明 不给自己带来灾殃 这叫做永续不绝的常道。

五十三章

使我介然有知 行于大道 唯施是畏。

大道甚夷 而人好径。

朝甚除 田甚芜 仓甚虚 服文彩 带利剑 厌饮食 财货有余 是为盗夸。

非道也哉

今译

假使我稍微有些认识 在大道上行走 担心唯恐走入了邪路。大道很平坦 但是人君却喜欢走斜径。朝政腐败极了 弄得 农田非常荒芜 仓库十分空虚 还穿着锦绣的衣服 佩

带锋利的宝剑 饱足精美的饮食 搜刮足余的财货 这就叫做强盗头子。多么的无道呀

五十四章

善建者不拔 善抱者不脱 子孙以祭祀不辍。

修之于身 其德乃真 修之于家 其德乃余 修之于乡 其德乃长 修之于邦 其德乃丰 修之于天下 其德乃普。

故以身观身 以家观家 以乡观乡 以邦观邦 以天下观天下。

吾何以知天下然哉 以此。

今译

善于建树的不可拔除 善于抱持的不会脱落 如果子孙能遵行这个道理 则世世代代的祭祀不会断绝。拿这个道理贯彻到个人 他的德会是真实的 贯彻到一家 他的德可以有余 贯彻到一乡 他的德能受尊崇 贯彻到一国 他的德就会丰盛 贯彻到天下 他的德就会普遍。所以要从 我 个人观照 其他的 个人 从 我 家观照 其他人的 家 从 我的 乡观照 其他的 乡 从 我的 国观照 其他的 国 从 我的 天下观照 其他的 天下。我怎么知道天下的情况呢 就是用这种道理。

五十五章

含德之厚 比于赤子。

毒虫不螫 猛兽不据 攫鸟不搏。

骨弱筋柔而握固。

未知牝牡之合而朘作 精之至也。

终日号而不嗄 和之至也。

知和曰常 知常曰明。

益生曰祥。心使气曰强。

物壮则老 谓之不道 不道早已。

今译:

含德深厚的人 比得上初生的婴儿。毒虫不刺伤他 猛兽不伤害他 凶鸟不搏击他。他筋骨柔弱拳头却握得很牢固。他还不知道男女交合但小生殖器却自动勃起 这是精气充足的缘故。他整天号哭 但是他的喉咙却不会沙哑 这是元气淳和的缘故。认识淳和的道理叫做常 认识常叫做明。贪生纵欲就会灾殃 欲念主使和气就是逞强。过分的强壮就趋于衰老 这叫做不合于道 不合于道很快就会死亡。

五十六章

知者不言 言者不知。

挫其锐 解其纷 和其光 同其尘 是谓玄同。

故不可得而亲 不可得而疏 不可得而利 不可得而害 不可得而贵 不可得而贱。

故为天下贵。

今译

智者是不向人民施加政令的 施加政令的人就不是智者。不露锋芒 消解纷扰 含敛光耀 混同尘世 这就是玄妙齐同的境界。这样就不分亲 不分疏 不分利 不分害 不分贵 不分贱。所以为天下人所尊贵。

五十七章

以正治国 以奇用兵 以无事取天下。

吾何以知其然哉 以此

天下多忌讳 而民弥贫

人多利器 国家滋昏

人多伎巧 奇物滋起

法令滋彰 盗贼多有。

故圣人云 「我无为 而民自化 我好静 而民自正 我无事 而民自富 我无欲 而民自朴。」

今译

以清净之道治国 以诡奇的方法用兵 以不搅扰人民来治理天下。我怎么知道这是这样的 从下面这些事端上可以看出 天下的禁忌越多 人民越陷于贫困 人间的利器越多 国家越陷于昏乱 人们的技巧越多 邪恶的事情就连连发生 法令越森严 盗贼反而不断地增加。所以有道的人说 “我无为 人民就自我化育 我好静 人民就自然上轨道 我不搅扰 人民就自然富足 我没有贪欲 人民就自然朴实。”

五十八章

其政闷闷 其民淳淳 其政察察 其民缺缺。

是以圣人方而不割 廉而不刿 直而不肆 光而不耀。

祸兮 福之所倚 福兮 祸之所伏。

孰知其极 其无正也。

正复为奇 善复为妖。

人之迷 其日固久。

今译

政治宽厚 人民就淳朴 政治严苛 人民就狡黠。因而有道的人方正而不割人 锐利而不伤人 直率而不放肆 光亮而不刺耀。灾祸啊 幸福倚傍在它里面 幸福啊 灾祸藏伏在它之中。谁知道它们的究竟 它们并没有一个定准 正忽而转变为邪 善忽而转变为恶。人们的迷惑 已经有长久的时日了。

五十九章

治人事天 莫若啬。

《道德经》注音版第三十三章原文及译文

《道德经》注音版第三十三章原文及译文【原文】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知足者富。强行者有志。不失其所者久。死而不亡者寿。 【注音版】 知(zhī)人(rén)者(zhě)智(zhì),自(zì)知(zhī)者(zhě)明(míng)。 胜(shèng)人(rén)者(zhě)有(yǒu)力(lì),自(zì)胜(shèng)者(zhě)强(qiáng)。 知(zhī)足(zú)者(zhě)富(fù)。强(qiáng)行(xíng)者(zhě)有(yǒu)志(zhì)。 不(bù)失(shī)其(qí)所(suǒ)者(zhě)久(jiǔ)。 死(sǐ)而(ér)不(bù)亡(wáng)者(zhě)寿(shòu)。

【译文】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 了解他人的人,只能算是聪明。能够了解自己的人,才算是真正的有智慧。 “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 能够战胜别人只能算是有力,能够战胜自己的弱点才能算是真正的强者。 “知足者富。强行者有志。” 能够知足而淡泊财物的人才能算是真正的富有。能够自强不息的人才能算是有志气。 “不失其所者久。死而不亡者寿。” 不失“道”顺其自然的人才能够长久,而能够真正死而不忙者才算是真正的长寿。 扩展阅读:《道德经》名句

1、昔之得一者,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神得一以灵;谷得一以盈,万物得一以生;候王得一以为天一正。 【出处】《道德经》第三十九章。 【解释】自古以来,凡是得到道的都发生了变化:天得道而明亮,地得道而宁静,神得道而灵验,河谷得道而充盈,万物得道而生长,统治者得道而成为天下的首领。 2、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 【出处】《道德经》第四十章。 【解释】天下万物产生于能看得见的“有”,而“有”却产生于看不见的“无”。 上士闻道,勤而行之;中士闻道,若存若亡;下士闻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为道。故建言有之:明道若昧,进道若退,夷道若纇。上德若谷;大白若辱;广德若不足;建德若偷;质真若渝。 3、大方无隅;大器晚成;大音希声;大象无形;道隐无名。

老子道德经全文 (3)

老子道德经全文 老子: 「道德經」: 第一章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 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 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老子: 「道德經」: 第二章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 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 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 高下相盈,音声相和,前后相随。 恒也。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 行不言之教﹔万物作而弗始, 生而弗有,为而弗恃,功成而不居。 夫唯弗居,是以不去。 老子: 「道德经」: 第三章 不尚贤,使民不争 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 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 是以圣人之治, 虚其心, 实其腹, 弱其志, 强其骨。 常使民无知无欲。 使夫智者不敢为也。 为无为,则无不治。 老子: 「道德经」: 第四章 道冲,而用之或不盈。 渊兮,似万物之宗﹔湛兮,似或存。 吾不知谁之子,象帝之先。 老子: 「道德经」: 第五章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天地之间,其犹橐钥乎。虚而不屈,动而愈出。 多言数穷,不如守中。 老子: 「道德经」: 第六章

谷神不死,是谓玄牝。 玄牝之门,是谓天地根。帛系若存,用之不勤。 老子: 「道德经」: 第七章 天长地久。 天地所以能长且久者, 以其不自生,故能长生。 是以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 非以其无私邪。 故能成其私。 老子: 「道德经」: 第八章 上善若水。 水善利万物而不争, 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 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 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 动善时。夫唯不争,故无尤。 老子: 「道德经」: 第九章 持而盈之,不如其已﹔ 揣而锐之,不可长保。 金玉满堂,莫之能守﹔ 富贵而骄,自遗其咎。 功遂身退,天之道也。 老子: 「道德经」: 第十章 载营魄抱一,能无离乎。 专气致柔,能如婴儿乎。 涤除玄鉴,能如疵乎。 爱国治民,能无为乎。 天门开阖,能为雌乎。 明白四达,能无知乎。 老子: 「道德经」: 第十一章 三十辐,共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 埏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 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 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 老子: 「道德经」: 第十二章 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畋猎,令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令人行妨。是以圣人为腹不为目,故去彼取此。

道德经与管理

《道德经》与授权 一个很大的建筑公司刚建好了一个社区,什么都有,饭店、超市、小卖部、购物广场等,剩下只有一个任务还没做完,她们还没修走道。员工问了老板怎么修,她说,“先不修,瞧瞧人家就是怎么走的,后来按照她们走的路修走道“,这个就就是无为而治,这个就是现代管理与《道德经》的融合。i 作为来自海外的管理学院硕士生,笔者想多理解中国的特色,尤其就是哲学与历史,这样能够多了解将来世界上GDP最高的国家而市场。另外笔者对管理的经典理论授权感兴趣,特别就是授权这个现象在中国文化下如何体现。因此这片小论文的目的就是对老子的《道德经》的第十七章与授权之间的关系提出初步的分析。 选题背景: 在西方国家老子的最著名的一句话来自《道德经》的第十七章,因为这章的主题政治可以使用在管理与领导的领域。虽然不同的翻译成很多不同的文本,但就是最常见的英文翻译带来的涵义就是授权,读起来很给力。一般来说会像以下的翻译, “A leader is best when people barely know that he exists, not so good when people obey and acclaim him, worst when they despise him、Fail to honor people, They fail to honor you、 But of a good leader, who talks little, when his work is done, his aims fulfilled, they will all say, "We did this ourselves、" 原文就是:太上,下知有之。其次,亲而誉之。其次,畏之。其次,侮之。信不足, 焉有不信焉。犹兮其贵言。功成事遂,百姓皆谓我自然。 最关键就是最后一句话,“We did this ourselves”因为这个意思的涵义跟老子的思想没有巨大的关系。也就就是说,最普遍的英文翻译会有一点儿误导读者。当时刚开始了解老子的道家思想时,笔者不懂中文所以就以为老子的意思完全符合西方文化,特别就是授权这个概念。 有的人遇到新的思想或者理念她们会首先考虑渊源才深思它就是否有道理,西方与东方国家都有这种人与想法。笔者在国内生活了这三年碰到这个现象不少次,就就是说,有

道德经 第三十五章

第三十五章 人之生也友弱①,其死也港畺②。草木之生也友弱,其死也枯槁③。故友弱者,生之徒;港畺者,死之徒。是以兵畺则灭④,木畺则折⑤。友弱⑥处上,港畺⑦处下。 译文 人之所以生也,以其友弱也;其死也,以其港畺也。草木之所以生也,以其友弱也;其死也,以其枯萎槁腐也。所以,友弱(与道之所用的弱为友)者,是生的徒党;港畺(与失道丧德的僵化腐朽为友)者,是死的徒党。所以,军队僵化腐朽了就要覆灭,草木僵化腐朽了就要折了。友弱(与道之所用的弱为友)者,处于兴起过程的上升期;港畺(与失道丧德的僵化腐朽为友)者,处于衰亡过程的衰落期。 注释 ①弱:道之用,道之所用。用:使用,任用;需用之物。 ②畺:僵化,僵死,殭死。僵化:变得僵硬,形容凝滞不动;指思想凝固不变。僵死:比喻失去生命力;僵通“将”,意味着将要死去;僵而死;谓倒地死亡,亦指倒毙僵硬的尸体;死去的某时间段,身体僵硬。 ③枯槁:(草木)干枯,(草木)枯萎,枯萎槁腐,枯槁腐朽。枯萎:干枯萎缩;干枯萎谢。槁腐:枯朽。枯朽:枯槁腐朽,指枯槁腐朽之物。腐朽:木料等含有纤维的物质由于长时期的风吹、雨打或微生物的侵害而破坏;腐烂朽败;比喻思想陈腐、生活堕落或制度败坏。 ④灭:(1)(形声。从水,威(xuè)声。简化字“灭”为会意,从“一”从“火”,“一”表示覆压火上。本义:消灭;灭亡) (2)毁灭,覆灭。 ⑤折:断,亏损。 ⑥友弱:友弱:与道之所用的弱为友。 弱者,道之用,道之所用。用:使用,任用;需用之物。 友:(1)(会意。甲骨文字形,象顺着一个方向的两只手,表示以手相助。本义:朋友) 友,同志为友。——《说文》(2)互相合作。友,有也,相保有也。——《释名》(3)相好;亲近。(4)结交,与…为友。如:友其人;友结(结交);友直(与正直的人交朋友);友仁(与仁者交朋友)。 ⑦港畺:与失道丧德的僵化腐朽为友。港:(形声。从水,巷声。本义:江河的分流);港湾,码头,港口。港湾,指具有天然或人工掩护条件和必要的建筑物,供船只停泊或临时避风用的水域。入港:(船舶等)进入港市、口岸;男女行欢、交媾;(交谈)投机,意气投合。

道德经与管理

道德经》与授权 一个很大的建筑公司刚建好了一个社区,什么都有,饭店、超市、小卖部、购物广场等,剩下只有一个任务还没做完,他们还没修走道。员工问了老板怎么修,他说,“先不修,看看人家是怎么走的,后来按照他们走的路修走道“,这个就是无为而治,这个是现代管理和《道德经》的融合。i作为来自海外的管理学院硕士生,笔者想多理解中国的特色,尤其是哲学和历史,这样能够多了解将来世界上GDP最高的国家而市场。另外笔者 对管理的经典理论授权感兴趣,特别是授权这个现象在中国文化下如何体现。因此这片小论文的目的是对老子的《道德经》的第十七章与授权之间的关系提出初步的分析。选题背景:在西方国家老子的最着名的一句话来自《道德经》的第十七章,因为这章的主题政治可以使用在管理和领导的领域。虽然不同的翻译成很多不同的文本,但是最常见的英文翻译带来的涵义是授权,读起来很给力。一般来说会像以下的翻译, “ A leader is best when people barely know that he exists, not so good when people obey and acclaim him, worst when they despise him. Fail to honor people, They fail to honor you. But of a good leader, who talks little, when his work is done, his aims fulfilled, they will all say, "We did this ourselves." 原文是:太上,下知有之。其次, 亲而誉之。其次,畏之。其次,侮之。信不足,焉有不信焉。犹兮其贵言。功成事 遂,百姓皆谓我自然。 最关键是最后一句话,“ We did this ourselves ” 因为这个意思的涵义跟老子的思想没有

道德经中的管理思想

道德经中的为政之道 《道德经》开篇言: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名天地之始;有名,名万物之母。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因此,若此篇能尽论本人欲说之语,则非常道。然欲以常有,观其徼,若真行无为而治之道,则天下万民已德深、福厚,无需引导,而实则非如所想,未得尽善,实需引导,因有此篇。 为政者,作为政府的“道德代理人”,肩负自身道德与公共道德双重德行。为政之道,政者正也,为官之道,官者宝冠盖于双口之上,心正则口正,是非曲直,自有公论,实在无需多言。然而,曲高则和者寡,不向民众传播政治思想,则万民不解其意。厚德者为重,现实中,我们更希望“厚德者众”,但无深厚学术积淀想有深厚德行实为难得,因此圣人提出: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实在也是未开化时代的不得已之举。于今时今日,民风开化、百家争鸣,不应再行“愚民”之道,而应行流水之道,即“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正善治,事善能,动善时。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

天下因未尽善,需有德深福厚之人善利万民、疏导众生。而流水如人性,人类不可离水而生,但水多则致大水溏泄之势,淹没生灵。因此,为政之道,当在中庸,不可竭泽而渔,更不可水漫金山,应折中取之。为政者,善利教育使民开化、善利医疗使民性命无忧、善利法律使民依规而行、善利交通使民畅行天下,为政至此,则是顺应天道民意,疏导众生,利于万民了。 良人必有三长:才、学、识。学者,史料精熟也;识者,选材精当也;才者,文笔精妙也。而人无完人,处于花花世界,不可强求众人皆精于三长,但若具备其一,则已具良人之德行也。处为政之位,实需良人。 老子言: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现世并不需要为政者人人学会道德经,但现实需要为政者“居善地,心善渊”,不然现世报也是时有之事。既然居于富丽的楼阁之内,更要时时刻刻铭记服务民生之道。顺应民意即是顺应自然之势,顺应天道之势。但却也不是卑躬屈膝,顺应氓民之意。毕竟,天下未得尽善,并非尽是善民,因此需要为政者因时而行、因势而行,善于“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 善民用善言疏导可使其教化,氓民对其依法而行、依法而惩,可使其心转恶为善。因此,氓民多有出言不逊,诋毁法律之言,而善民则有诋毁不善之人言论。为政者,应惩治氓民之言论,而接纳善民之言论并为善民之恼怒予以解决。

《道德经》第三章

《道德经》第三章 道可道,非恆道①;名可名,非恆名②。无③,名天地④之始;始有⑤,名万物之母。故恆无,欲以观其妙⑥;恆有,欲以观其徼⑦。此两者同出而异名⑧,同谓之玄⑨。玄之又玄,众玅⑩之门?。 译文 道可道,必然是“恆道”、又不是“恆道”;道理法则可以用语言文字表达阐释,必须效法恒久的大道,近似的相对的有限真理是又不是“完全”、“永恒”的无限真理。名可名,必然是“恆名”、又不是“恆名”;实在法(子法、名法、法律制度、规则)可制定并公布,必须效法恒久的自然法(母法、道法、道纪、大法、大制、始制),实在法(子法)因附自然法(母法),实在法是又不是恒久的自然法。无形的大道,称作世界的本元;大道作为本元,称作万物之母(本源、本原)。所以,知(效法)道,欲以知道观(探索研究发现)其玅(玅道,玅理,至道,道理,原理,道法,法则);知(规范)物,欲以知物观其徼(要,求,取,要求,需要,需求,求取;豪徼;归,终极,归终,归本;沿袭,因袭;理则,逻辑;边界,分界,界限,限度,范围,范畴;实践,实行,履行,行为,德行)。这两者出处相同而各自占有不同的范畴(名分),统一称为玄德。玄德又复玄德,是发现众物规律(事理)的法门。 注释 ①“道可道,非恆道”:道可道,必然是“恆道”、又不是“恆道”;道理法则可以用语言文字表达阐释,必须效法恒久的大道,近似的相对的有限真理是又不是“完全”、“永恒”的无限真理。第一个“道”指:道理法则,道理法度,真理法则,真法,真理。道即真理,道即真法。真理即真法。道理:道之理;法则,法律;事理,事物的规律;规矩;事情或论点的是非得失的根据、理由、情理;处理事情的办法、打算;阐扬称说某种教义;道术;法术;法力。法则:规律;制度,法度;准则,规则;榜样,表率;效法;法术。法度,指法令制度;法则,秩序,行为的准则。法度:法律制度;法令制度;规矩,行为的准则;特指度量衡制度;规范,规矩;格式;办法,方法;软件法度。第二个“道”指言、说、谓、阐述、阐明、阐释、表达,用语言文字表达出来;心里说、说法、理论、思想、宗教教义等。第三个“道”指自然、自然法、母法、道纪、道法、大法、大制、始制、法则、真理、道理、原理。道法:道理法度;遵循效法;遵守法制;道教的教义;道教的法术;泛指宗教的学说与法术。真理:符合客观实际的真正道理;指客观事物及其规律在人们意识中的正确反映。科学则是由实践检验且无限趋近于真理的方法。自然指具有无穷多样性的一切存在物,与宇宙、物质、存在、客观实在等范畴同义,包括人类社会;通常分为非生命系统和生命系统。被人类活动改变了的自然界,通常称为“第二自然”,或“人化自然”。【例】大自然。回归自然。事物按其内部的规律发展变化,不受外界干预。从物理学角度看,道就是场,场就是道。可:能够,可以;大约,近似。非:必须,非得……不可。[方言]∶必须。下决心一定要;坚决要——常与“不”相呼应。如:非说不可;要学好一种语言,非下苦功夫不可。在口语中,“非”后也可以不用“不可”等词,表示一定要…不可。常用于承接上文或反问句中。如:他不来就算了,为什么非叫他来;干这活非得胆子大。同时,非还含有否定词“不”

道德经第三十一章原文及翻译

道德经第三十一章原文及翻译 《道德经》是中华文化的结晶,蕴涵着深刻凝练的精神内涵,是古今中外学者们分析、阐释。为大家整理了《道德经;第三十一章》的原文及翻译,希望大家喜欢。 夫兵者,不祥之器,物或恶之,故有道者不处。君子居则贵左,用兵则贵右。兵者不祥之器,非君子之器,不得已而用之,恬淡為上。胜而不美,而美之者,是乐杀人。夫乐杀人者,则不可得志於天下矣。吉事尚左,凶事尚右。偏将军居左,上将军居右,言以丧礼处之。杀人之眾,以悲哀泣之,战胜以丧礼处之。 《道德经;第三十一章》注释: 1、夫兵者:一本作“夫佳兵者”。兵者,指兵器。夫,作为发语词。 2、物或恶之:物,指人。意为人所厌恶、憎恶的东西。 3、贵左:古人以左为阳以右为阴。阳生而阴杀。尚左、尚右、居左、居右都是古人的礼仪。 4、恬淡:安静、沉着。 5、悲哀:一本作哀悲。 6、莅之:到达、到场 《道德经;第三十一章》翻译: 兵器啊,是不祥的东西,人们都厌恶它,所以有“道”的人不使

用它。君子平时居处就以左边为贵而用兵打仗时就以右边为贵。兵器这个不祥的东西,不是君子所使用的东西,万不得已而使用它,最好淡然处之,胜利了也不要自鸣得意,如果自以为了不起,那就是喜欢杀人。凡是喜欢杀人的人,就不可能得志于天下。吉庆的事情以左边为上,凶丧的事情以右方为上,偏将军居于左边,上将军居于右边,这就是说要以丧礼仪式来处理用兵打仗的事情。战争中杀人众多,要用哀痛的心情参加,打了胜仗,也要以丧礼的仪式去对待战死的人。 《道德经;第三十一章》解读: 战争会给人类带来巨大的灾祸,这是人所共知的。任继愈认为《道德经》“也是反对战争的”。因为在这一章里,老子说“夫兵者非君子之器也,不祥之器也”,这里显然没有主战用兵的意思。但是,老子同时又说,对于战争“不得已而用之”,这表明老子在咒诅战争的同时,也还是承认了在“不得已”时还是要采用的。在春秋战国时代,战争是普遍的,国与国之间相互攻伐,战争规模日益扩大,动辄数万、数十万的兵力投入战争之中,伤亡极其惨重,而在战争期间受危害最大的,则是普通老百姓。 每逢战争,人们扶老携幼、离乡背井四处逃亡,严重破坏社会正常的生产,也造成社会秩序的动荡不安,战争的确是带来灾难的东西。所谓君子迫不得已而使用战争的手段,这是为了除暴救民,舍此别无其它目的,即使如此,用兵者也应当“恬淡为止”,战胜了也不要得意洋洋,自以为是,否则就是喜欢用武杀人。这句话是对那些喜欢穷兵黩武的人们的警告。所以,我们认为《道德经》不是兵书,不是研

理解道德经 第三十三章

第三十三章 或曰:绝①圣弃②智,民利百倍;绝仁弃义,民复孝慈;绝巧弃利,盗贼无有。此三者以为③不足文④矣,故另有所属⑤:见素抱朴⑥,少私寡欲⑦,无尤。 译文 有的人说:杜绝圣明抛弃才智,人民有百倍的利益;杜绝仁爱抛弃义气,人民就会恢复孝慈,重新和睦相处;杜绝技巧抛弃利益,盗贼也就没有了。以上这三者已是不值得文饰了,所以另有所嘱咐:发现规律掌握事物的本质,守道依法遵循规律,减少私欲杜绝主观妄作,没有过失。 注释 ①绝:(1)会意。从糸(mì),表示与线丝有关,从刀,从卩(人)。表示人用刀断丝。本义:把丝弄断。(2)断绝。 ②弃:(会意。甲骨文字形,上面是个头向上的婴孩,三点表示羊水,头向上表示逆产。中间是只簸箕,下面是两只手。合起来表示将不吉利的逆产儿倒掉之意,这是古代曾经存在的一种习俗。小篆写法大同小异。本义:扔掉;抛弃。) ③以为:犹已为,已是。以,通"已"。 ④文:文饰。 文饰:读音:wénshì 基本解释 (1)文辞上的修饰 (2)掩饰;文过饰非 范必曲为文饰,称扬赞美。——《南史·孔范传》 文饰之词 详细解释 (1)亦作“文饬”,彩饰。 《礼记·玉藻》:“犬羊之裘,不裼。不文饰也不裼。”《吕氏春秋·先己》“子女不饬”汉高诱注:“不文饬也。”《太平御览》卷二七九引作“饰”。 (2)引申谓打扮。 叶圣陶《倪焕之》十七:“女性总是爱文饰,图表面的堂皇。” (3)文辞修饰。 范文澜蔡美彪等《中国通史》第一编第五章第八节:“散文分质言、文言两体。质言如《周书》《大诰》、《康诰》、《酒诰》等篇,直录周公口语,辞句质朴,大加文饰。” (4)掩饰,遮盖。 北齐颜之推《颜氏家训·教子》:“梁元帝时,有一学士,聪明有才,为父所宠,失於教义……一行之非,揜藏文饰,冀其自改。”唐刘知几《史通·杂说中》:“伪迹昭然,理难文饰。”《明史·杨言传》:“邦奇心怀怨望,文饰奸言,诟辱大臣,荧或圣听。”瞿秋白《<鲁迅杂感选集>序》:“文饰这种丑恶的,正是那些山羊式的文人。” ⑤属:古同“嘱”,嘱咐,托付。 ⑥见素抱朴:守道依法遵循规律,掌握事物本质。 素:1)(会意。小篆字形。上是“垂”,下是糸( mì)。糸,丝。织物光润则易于下垂。本义:没有染色的丝绸) 2)素质。(1) 心理学上指人的某些先天的特点。(2) 事物本来的性质。 3)本来的,质朴、不加修饰的。朴:本质。本质,指事物本身所固有的、决定事物性质、

道德经与团队管理(陈沛亮)

道德经与团队建设 ——-易道智慧 主讲:陈沛亮 课程背景 易经,群经之首,此为祖经。道德经,万经之王,此为宗经。合称祖宗。此二者互为阴阳,不二如一。 认祖归宗,找到本源,是所有文化生生不息的源头活水,也是企业长青的根本基石和灵魂! 无根的花朵必然枯萎,没有灵魂的躯壳何能长久?没有灵魂的企业,有何前途? 两大最神秘最神奇的经典,究竟蕴藏什么密码?能够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如何以易道智慧提升管理者心性修为与人格魅力? 如何营造和谐的企业文化? 如何锻造忠诚高效的团队? 如何打造德才兼备人才梯队? 如何用易道智慧达到身心和谐? ……………… 针对以上问题,本课程将为您呈现传统中华文化之精华,开启心性修习之门。同时,讲师融汇国学与管理实践菁华,为您深刻解读企业管理之道,最关键是将易道智慧的玄奥,用最朴实,最大道至简的方式落地实操,互动体验。使国学智慧真正的在心中扎根,在现实发芽!让大家都成为真正的国学实践者,受益者,而不仅仅是听众…… 课程收获 一、掌握管理者心性修炼法门; 二、掌握企业管理者全景式思维模式; 三、掌握管理者管理实践关键点,规避习惯性管理陷阱。 四、掌握阴阳五行八卦在团队建设的实战运用。 五、掌握易经在个人养生,心态建设上的妙用。 六、掌握道德经经典名句在生活工作中的导航作用。

课程大纲 A、开场白:管理的阴阳之道,历史背景介绍 儒释道文化应如何融会贯通,一心而已! 管理归根结底也是心法! B、八大模块 一、居善地——坤卦——定位的智慧 1、企业的整体定位 (1)心该聚焦何处 (2)客户需求至上 (3)他山之石攻玉 (4)资源整合放大 实践运用:心胸定格局——海尔老子天下第一2、个人的定位 (1)究竟为谁工作 (2)互有什么价值 (3)认清摆对自己 实践运用:起心动念即结果——刘邦项羽差哪里 二、心善渊——坎卦——修养的智慧 1、心性 (1)三大圣人都安什么心? 2、三学 (1)戒——敬畏心感恩心 实践运用:乐天知命与怨天尤人 (2)定——如如不动心 实践运用:喜怒不形于色 (3)慧——扫心第一 实践运用:反求诸己 3、如何调心 (1)自信——自我价值自认同 实践运用:马云——自信人生二百年 (2)自依——坚持因为别无选择 实践运用:俞敏洪——演讲激情突破2、信的心法 (1)自信与他信 (2)真信与假信 (3)信息与信心 实践运用:精诚所至金石为开——雨伞和脚踏车的故事3、信息的法则 (1)同频共振法则 (2)反向投射法则 (3)冰山意识法则 实践运用:现场互动 五、政善治——艮卦——管理的智慧 1、绩效面谈六步骤 (1)陈述绩效事实 (2)共议行为偏差 (3)肯定优势表现 (4)共商改善计划 (5)协商可用资源 (6)提出鼓励期望 实践运用:一碗水端平——海尔赛马不相马 2、无为而治的心法 (1)领导为什么累 (2)领导如何不累 实践运用:做最无能的领导——领导三大最高境界 六、事善能——乾卦——人才的智慧 1、发现人才 (1)人才标准:将才与帅才 (2)人才配置:阴阳互补 (3)相由心生:相人之术 实践运用:刘备让团队死心塌地的法宝 2、培育人才 (1)相对法则 (2)饥饿疗法 (3)引发自省

道德经 第三十章

第三十章 持①而盈②之,不如其已③。揣而④锐⑤之,不可长保。金玉⑥满堂⑦,莫之能守⑧。富贵⑨而骄⑩,自遗?其咎?。功遂?身退,天之道?也。 译文 所得将要满溢,不如适可而止。勉强挣扎维持的急速劲力,不可能长久保持。金玉堆满了殿堂,没有谁能够长久守住。富贵而骄奢淫逸,是自招灾祸。功德圆满了身退让位,是自然的法则。 注释 ①持:(1)(形声。从手,寺声。本义:拿着) (2)同本义。 持,握也。——《说文》 持弓矢审固。——《礼记·射义》 有持盈。——《国语·越语》 (3)引申为掌握;控制。 悖乱不可以持国。——《吕氏春秋·察今》 夫仁义辩智,非所以持国也。——《韩非子·五蠹》 又如:主持(负责掌握或处理);持事(管理事务);持权(掌权) (4)保守,保持。 持久者知止足也。——《后汉书·列女传》 犹引绳墨以持曲直。——《荀子·正名》 又如:持势(保持地位、权力);保持(维持原状);持世(维持世道);持衡;持位(保守地位) ②盈:(1)(会意。从皿。《说文》:“满器也。”) (2)同本义。盈,满器也。——《说文》盈莫不有也。——《墨子经》盈,满也。——《广雅》不盈。——《易·坎》。虞注:“溢也。” (3)充满:~满。~溢。充~。沸反~天。 (4)多余:~余。~亏。~利。 ③已:yǐ〈动〉 (1) (象形。象蛇形。一说原与“子”同字。本义:停止) (2) 同本义。 鸡鸣不已。——《诗·郑风·风雨》。传:“已,止也。” 德音不已。——《诗·小雅·南山有台》。传:“已,止也。” (3) 完成,完毕。已,成也。——《广雅》 ④揣而:强给的能,勉强。勉强:能力不够,还尽力做、不是心甘情愿的、使人做他自己不愿意做的事、将就或凑合、不充足等。 揣:(1)强给;给与。如:揣与(强加给;给与);揣巴(胡乱吃)。 (2)挣扎。待伊揣几合,赢些方便。——金·董解元《西厢记诸宫调》又如:挣揣(挣扎)。(3)藏入;塞进。如:往怀里一揣;揣巴(方言。胡乱地往嘴里塞)。 (4)猜想,推测;估量。如:揣料(估量;估计);揣夺(估摸,猜度);揣摹(猜测,估量)。 内符者,揣之主也。——《鬼谷子·摩》简练以为揣摩。——《战国策·秦策》 (5)捶击。如:揣挫(捶击折辱)。 而:(1)(象形。小篆字形,象胡须形。上面的“一”表示鼻端,“|”表示人中;下面分内

道德经中的十大管理哲理

道德经中的十大管理哲理 1、功成事遂,百姓皆谓我自然。 老子曰:大功告成,诸事办妥,老百姓都认为我本来就是这样自自然然的。也就是说,完成功业的过程没有受他人强制的感觉,是人们的本性使然。人有趋利避害的本性;有被习惯左右行为的本性;有依靠共通的文化习俗求生存的本性;有创新,适时改变自己的习惯和习俗以适应外界环境的本性。顺着这些本性去完成功业,人们会觉得原本就如此,很顺当,不会有牵强和被强迫的感觉和不满。完成功业也就自然而然。这也就是人性化管理能够事半功倍的根据。 比如Google最近的净利润增比往年同期成倍地增长,大大超出人们的预测。但是,Google并不强迫企业员工追求盈利或者市场占有率,反而是不断创新网络服务模式,竭尽全力为客户提供使用的方便性。尽管Google需要盈利,但它没有钻到钱眼中强求赢利而忽视用户的利益,正是符合百姓本性的这种企业责任感,使它的它经营顺理成章,充分满足了客户的需求,同时也就奠定了公司获得丰厚利润的坚实基础。Google利润大增迎来滚滚财源,而客户都认为本来应当如此,没有丝毫受到商家盘剥的感觉,因此它完成了企业的目标也就自然而然。 相反的是,当前我国的医疗、教育事业,许多业中人以追逐私利为目标,不当利用医疗和教育事业的垄断地位强制人们支付高额的医药和教育费用,当他们“功成事遂”之时,百姓皆谓我受害。致使医疗和教育竟然成了当今国民最为不满的行业,成了众矢之的。 2、圣人之道为而不争。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 老子曰:领导者的行事原则是做而不争夺。正因为不争夺所以普天之下的人们都无法与之争夺。正如老子所言:“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天之道,利而不害;圣人之道,为而不争。”商场之高手,也为而不争。不争者之所以反而得胜,正是因为他的所作所为符合人之本性,利人而无害于人,善得人之助,故能不争而胜。 人们应该还记得,当年的郑州商战,亚细亚商场的王遂舟总经理挑起了如火如荼的血腥“商战”。面对亚细亚凶猛的拼死竞争,郑州紫百、郑百、商城、商业、华联的老总们只好扯起了'联谊’大旗来抵挡对方的疯狂进攻。但是这种'疯狂’争夺的结果是两败俱伤,谁也没有胜出。 相反,誓言“不打价格战,只打价值战”的海尔公司,它不拼死争夺,反而在竞争中胜出。就在价格战杀得血流如海的当年,海尔不为所动,潜心开发了“小小神童”洗衣机、“双动力”高端洗衣机等一系列产品,迅速扩大了市场占有率。“小小神童”洗衣机市场占有率一直在98%以上,海尔双动力高端洗衣机,市场占有率达60%。“小小神童”洗衣机一直稳稳地占有市场,没有被其它企业仿造。因为海尔人用26项专利将生产这款产品的技术方案完整地保护起来。海尔还将仿生***用到了“双动力”上,使双动力高端洗衣机的销售步入佳境,市场销量呈直线上升。“小小神童”洗衣机和海尔双动力高端洗衣机在市场上的成功是海尔长期重视创新,重视知识产权工作的必然结果。

《道德经》注译析——第三章

《道德经》注译析 《道经》第三章 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是以圣人之治也,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恒使民无知无欲。使夫智者不敢为也。为无为,则无不治矣。 【注】尚:崇尚,重用。 【译】不崇尚重用贤能之士,以使众人不相互攀比争宠;不以稀少的东西为贵重,则可使人不生据为己有之心;不刻意培养人的无端需求,则可使得民心不迷失。因此,圣人治国安邦,应该使得百姓身康体健,而不是促使他们彼此勾心斗角。使民众一直保持顺其自然的状态,则那些心有机巧之人就不敢违背天道。有顺其自然的方法,则没有不可被治理的地方。【析】“不尚贤”句,让我们觉得很不可思议。这与我们一直提倡任人唯贤的观念太冲突了,治理国家怎么能不任用贤才呢?其实任人唯贤的“贤”和不尚贤的“贤”不是一回事。不尚之“贤”乃是引起人争得根源。老子乃至整个道家,也都是主张圣人顺其自然治天下的,此处的圣人就是大贤之人。那他既然主张圣人大贤治天下,为何又说不能“尚”呢?老子说的是“不尚贤”不是不用贤能,而是说不给予贤人什么特殊待遇。这与社会风气与人类需要有关系。什么意思呢?遍观当今,普遍的一个现象就是人的职位越高待遇越好,越能受到别人的尊重。人是有需求的,其实任何生物,乃至万物都是有需求的。人类价值体系存在两类不同的需要,一类是沿生物谱系上升方向逐渐变弱的本能或冲动,称为低级需要和生理需要,一类是随生物进化而逐渐显现的潜能或需要,称为高级需要。马斯洛人类需求层次理论认为,需求是分五个层次的,即生理需求、安全需求、情感需求、尊重需求和自

我实现的需求,只要下一层次的需求与满足矛盾得到缓解,自然会产生高一层次的需求,即“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由于职位的越高,越能给人带来高一层次需求的满足,所以这就产生了对于高职位的明争暗斗,从而社会就会变得不和谐。这是不可取的。然而道家又不是“存天理灭人欲”的,怎样才能解决这个问题呢?顺其自然合乎大道即可。何为自然?何谓大道?不过中庸而已,不过也非不及。自然是人尽其力物尽其用,有多大锅下多少米而已。圣人治国不尚贤是说,大家都以自己能力为度量去行为,所作的不过是自己本该做的事情而已,所以对于那些能力较大的人也不必给予太多的另眼相待。就是说做事是分内的事,做多少则以自己的能力衡量。好比吃饭,本是分内的事,没有人该因为吃的多而受到尊重或受到更好的待遇。如果对于分内之事给予过多的肯定、表扬或者奖励,那么就会有很多的伪(“人”故意“为”)出现,从而引起了“伪”的争斗。如此就可以理解宫廷的兄弟阋于墙后宫相倾轧的事了,也就理解了洗耳不闻亡国音的洒脱了。物皆是物,人有钻石我有煤球,都是大道造化职务,无有高低贵贱之分,则人心自然安稳,没人会羡煞别人而走向“有为”歧途。很多违法犯罪,是人所不能忍,究其原因,不过是自己的欲望得不到合法途径的满足而已。有欲望本身是不可怕的,本身也不是可耻的,人有自然三欲,食欲、性欲和求生欲,这是自然进化选择的结果,是合乎自然的。可为什么那么多教派和理学认为应该灭人欲呢?这是因为人产生了欲望,如果不能通过合理途径满足,便会走上违背自然大道的道路。这才是不合自然,才是“灭人欲”的原因,而不是欲望本身的错误。比如最为人不齿的性欲,是一个高等生命体发展到一定成熟程度,为保证种族的延续而产生的生殖本能,这没有任何的可耻,这也是合乎自然的,恰恰是没有性欲倒是不合乎自然大道的,所以逐渐发展灭绝了,留下的就都有了性欲。既然不可耻,为什么现在一旦提起性欲,很多人都觉得很龌龊,都不敢面对这个自然呢?原因就是当这种自然选择的欲望得不到自然地满足的时候,就会走向一种违背自然地道路,从而给其他生灵造成不合自然地影响,这才是我们不齿的原因。

道德经与企业团队建设

道德经与企业团队建设 现在人们越来越多地重视企业核心团队的打造,以求做大、做强及更好发展。其实这个课题不是今天才有的,而是人类有始以来就存在。原始氏族部落的首领,首先要考虑的就是让部落所有的人免于饥寒交迫,免于外来族群的侵略、奴役和杀戮。因此,各部落自发选举有能力、有威望的贤能之人来担任头领,确保族群的生存与持续发展。而他们选举头领的标准,则是依据他们所感知的自然力量的品行,其中最为突出的就是大公无私。原始部落的人深知头领品德的重要性,头领的素质决定了他们的生与死,领导与被领导始于“信任”,信任是人类组织的第一基础。 谈到现代企业管理团队的建设,其根本也还是做人的工作。人的思想是最大的生产力,管理的最大效果就是要达到全员在理念上的认同。部落如此、邦国如此、宗教如此、军队如此、企业如此,家庭也是如此。所以现代企业管理要突破通过人、财、物而达到最大效率的限制,进入到在思想上形成一个铁的团队,管理上才上了一个层次,也才有了企业持久发展的基础。 下面就团队的核心理念的根源、凝聚力、团队的组合、思想的交流及核心理念的贯彻执行等四个方面进行探讨,以求从老子的智慧中探寻一条如何建立企业团队的实用方案。 团队建设的基础为道合 原文:道常无,名朴。虽小,天下莫能臣。侯王若能守之,万物将自宾。天地相合,以降甘露,民莫之令而自均。(32章) [译文]:道本源能量质朴而没有名称,它的本性纯朴自然,虽然小不足见,但整个显现的宇宙万物都在它的转换中。侯王若能掌握持守此先天之道,万物治理井然有序。宇宙间阴阳相和,百姓将无须强加号令也会自然和谐相处。 老子在此明确提出:宇宙间有一种人类看不见、摸不着的自然能量,虽然这种能量小不可见,但它却主宰着世间的万物。人类所有的文献中只有老子把它命名为“道”,并系统地描述了这种能量的运作形态。老子在《道德经》中进一步阐明自然的“道”和“道”的品行“德”。《道德经》是对宇宙根本规律的描述,是对天道和天德的根本解释。根据老子的宏论,人类是来感悟天道和天德的,人类的领袖是从天道和天德中感悟到核心价值、品德根本和使命的。 应用到现代企业管理团队建设上,企业的创始人要找到个人的使命,并把个人的使命放大到一个企业组织中,激励团队成员共同去实现这一使命,并使得团队每一个人的价值通过这一企业使命得以实现。 谈到团队建设,我们首先要解决的是团队的价值观,也就是要解答“我们是谁?我们的组织为什么要存在?”这些问题的回答是团队发展的基础,决定企业存亡。企业的发展在管理层面上是一个变与不变的平衡:即企业的使命是不变的,由此而发展出的企业核心价值观、企业愿景、企业文化、企业方向,这些也是相对不变的;而企业的经营模式、组织结构、产品的更新、销售渠道等等,则需要不断地顺势而为,并率先创新,这样才可以形成企业的良性循环,历经领导人更

道德经第三十三章原文及翻译

道德经第三十三章原文及翻译 《道德经》无论是在古代还是当代,中国还是在海外,都有着深远的影响。为大家整理了《道德经;第三十三章》的原文及翻译,希望大家喜欢。 《道德经;第三十三章》注释: 1、强:刚强、果决。 2、强行:坚持不懈、持之以恒。 3、死而不亡:身虽死而“道”犹存。 《道德经;第三十三章》翻译: 能了解、认识别人叫做智慧,能认识、了解自己才算聪明。能战胜别人是有力的,能克制自己的弱点才算刚强。知道满足的人才是富有人。坚持力行、努力不懈的就是有志。不离失本分的人就能长久不衰,身虽死而“道”仍存的,才算真正的长寿。 《道德经;第三十三章》解读: 中国有一句话,叫“人贵有自知之明”。这句话的最早表述者,就是老子。“自知者明”,就是说能清醒地认识自己、对待自己,这才是最聪明的,最难能可贵的。在本章里,老子提出精神修养的问题。任继愈说,这一章“宣传了一系列消极、保守、反省的精神修养观点”,“还宣传精神胜利法,说什么死而不亡是长寿,这些都是唯心主义的思想。”(任继愈《老子新译》)

对于这种观点,有学者表示不同意,例如张松如认为,老子所说的这种观点“为什么是唯心主义呢,难道‘死而不亡’是‘有鬼论’吗?”他认为,这是见仁见智,人各有心。他认为个人的精神修养,可以使人具有智、明、力、强、富、志、久、寿这些品格和素质,这些都具有积极的意义。老子极力宣传“死而不亡”,这是他一贯的思想主张,体现“无为”的思想主旨。“死而不亡”并不是在宣传“有鬼论”,不是在宣扬“灵魂不灭”,而是说,人的身体虽然消失了,但人的精神是不朽的,是永垂千古的,这当然可以算做长寿了。 清末民初对《道德经》也有研究的著名学者梁启超,他曾说,人的肉体寿命不过区区数十载,人不可能长生不老,但人的精神则可以永垂不朽,因为他的肉体虽然消失了,而他的学说、他的思想、他的精神却会长期影响当代及后代的人们,从这个意义上讲,人完全可以做到“死而不亡”。梁启超的这种观点,应该讲主要所受的不是佛学的影响,而是受到老子思想的影响。 《道德经》思想浅析: 《道德经》中的“道”可以与“德”联系起来理解。《道德经》主要论述了两个问题:“道”与“德”,“道”不仅是宇宙之道、自然之道,也是个体修行即修道的方法;“德”不是通常以为的道德或德行,而是修道者所应必备的特殊的世界观、方法论以及为人处世之方法。总论部分提出了修道的方法,后面大部分论述修道之“德”。道德经三字,提纲挈领,概括全文的内容。

道德经全文打印版版

老子道德经全文第一章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 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 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第二章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 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 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 高下相盈,音声相和,前后相随。 恒也。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 行不言之教﹔万物作而弗始, 生而弗有,为而弗恃,功成而不居。 夫唯弗居,是以不去。 第三章 不尚贤,使民不争 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 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 是以圣人之治, 虚其心,实其腹, 弱其志,强其骨。 常使民无知无欲。 使夫智者不敢为也。 为无为,则无不治。 第四章 道冲,而用之或不盈。 渊兮,似万物之宗﹔湛兮,似或存。 吾不知谁之子,象帝之先。 第五章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 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 天地之间,其犹橐钥乎。 虚而不屈,动而愈出。 多言数穷,不如守中。 第六章 谷神不死,是谓玄牝。 玄牝之门,是谓天地根。帛系若存,用之不勤。第七章 天长地久。 天地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长生。是以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 非以其无私邪。 故能成其私。 第八章 上善若水。 水善利万物而不争, 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 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 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 动善时。夫唯不争,故无尤。 第九章 持而盈之,不如其已﹔揣而锐之,不可长保。 金玉满堂,莫之能守﹔富贵而骄,自遗其咎。 功遂身退,天之道也。 第十章 载营魄抱一,能无离乎。专气致柔,能如婴儿乎。涤除玄鉴,能如疵乎。爱国治民,能无为乎。 天门开阖,能为雌乎。明白四达,能无知乎。 第十一章 三十辐,共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 埏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 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 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 第十二章 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畋猎,令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令人行妨。是以圣人为腹不为目,故去彼取此。 第十三章 宠辱若惊,贵大患若身。何谓宠辱若惊。 宠为下,得之若惊,失之若惊,是谓宠辱若惊。何谓贵大患若身。 吾所以有大患者,为吾有身, 及吾无身,吾有何患。 故贵以身为天下,若可寄天下﹔ 爱以身为天下,若可托天下。

《道德经》的管理智慧(一)

《道德经》的管理智慧(一) 老子其人和《道德经》 老子是中国古代思想先哲第一人。他在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建立了比较完而系统的哲学体系。他的哲学思想对中国哲学乃至对世界哲学都产生了巨大的作用和影响。老子是道家学派的创始人。 《史记?老子韩非列传》称:老子姓李,名耳,字聃,春秋(公元前770~前476年)末年楚国苦县(今河南鹿邑县东部)厉乡曲仁里人。曾任东周的“守藏室之史”,相当于今国家图书馆馆长的职务。相传孔子曾向他请教过周礼的问题。他告诉孔子说:“吾闻之,良贾深藏若虚,君子盛德,容貌若愚。”孔子大受教益,深赞老子像条龙。 其时,东周王朝已经衰落,社会处于战乱之中,他便辞官西去,走到函谷关,关令尹喜请求老子在隐居之前,为他写一本书,以便把思想留下来。“于是老子乃著书上下篇,言道德 之意五千余言”。这就是流传迄今的中国第一哲学巨著《道德经》。书成之后,老子西去,“莫知所终”。 其实,司马迁在《史记?老子韩非列传》中对老子是谁提

到了3个人:一是上述比孔子年长的李耳,二是与孔子同时的老莱子,三是晚孔子129年的东周王室的太史儋。但司马迁本人及大多今人,都倾向于是李耳。 《道德经》又称《老子》,近年学者认为该书写作于春秋末年,后又经战国中前期人增修而成,故书中带有战国时期的痕迹。《老子》一书在中国历史上影响很大,历代都有学者对《老子》作注释,自汉以后注释《老子》者不下千人,史所罕见。最早注释的是战国末年法家集大成者韩非,有《解老》及《喻老》两篇。魏晋时玄学家王弼的《老子注》影响最为深远,又称通行本,如今所见《老子》一出皆本于此。今人任继愈的《老子新译》,陈鼓应的《老子注译及评介》都很值得参考。 《道德经》简介 《道德经》被誉为“万经之王”、“百科全书”。有说它是言哲思的,有说它是言智术的,有说它是言兵事的。但它总的是说如何“得道”的大道理,故《道德经》或可称《得道经》。《道德经》文约义丰,全书5千余言,81章,分上下两篇,上篇称《道经》,下篇称《德经》。《道经》讲述了宇宙的根本,道出了天地万物变化的玄机,表达了宇宙和自然的总规律,《德经》说的是处世的方略,道出了人事进退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