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市综合交通运输“十二五”发展规划

成都市综合交通运输“十二五”发展规划
成都市综合交通运输“十二五”发展规划

成都市综合交通运输“十二五”规划(2013年1月22日)

“十二五”时期是我市全面推进实施“交通先行”战略的关键时期,也是我市加快构建西部综合交通枢纽成都主枢纽的攻坚时期。为促进全市综合交通运输发展,根据《国家交通运输“十二五”发展规划》、《四川省交通运输“十二五”发展规划》、《成都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结合我市构建现代综合交通运输体系的具体实际,制定本规划。

一、规划背景

(一)“十一五”取得的成绩。“十一五”时期,全市大力推进综合交通重大项目建设,累计完成综合交通固定资产投资882.5亿元。截止“十一五”期末,全市公路总里程达20843公里,公路网密度提升至171.9公里/百平方公里,形成了“一环八射”高速公路网络。全市铁路总里程达569公里,铁路网密度提升至4.7公里/百平方公里,基本形成成都铁路枢纽“客内货外”分线运输体系。双流国际机场开通国内通航城市84个、国际及地区通航城市42个,客货吞吐量位居全国机场第六、国内城市第五、西部城市第一。建成西部规模最大的综合客运枢纽——成都东客站综合客运枢纽。基本形成以公路为主体、铁路为骨干、航空为高端的对外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全市综合客货运输能力持续稳定增长。

“十一五”时期,全市加快城乡交通一体化建设步伐。成都至都江堰铁路建成投用,开工建设成都至都江堰铁路彭州支线、离堆公园支线。全面启动中心城区连接市域二、三圈层的“九路”项目建设,完成农村公路新改建5160公里,灾后重建农村公路1833公里,农村道路通畅率达95%以上。全市共开通市域客运班线589条,城乡客运镇通率达100%,村通率达90%以上,城乡公交线路逐步向市域二、三圈层延伸。地铁1、2号线一期工程建成运营。中心城区建成公交专用道371.3公里,公交线网总长878.5公里,日均客运量达370万人次。初步建成智能交通网络基础平台,启动中心城区智能停车诱导系统试点,基本实现了城区主干道的信号联控。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十一五”时期,我市综合交通运输业发展仍存在一些问题:一是对外综合运输通道规模不足,运输能力仍显紧张;二是市域交通发展水平不高,城乡二元结构仍较明显;三是公共交通主体地位不足,城市交通日渐拥堵;四是交通行业管理服务水平不高,工作效率质量有待提升。

(三)“十二五”发展形势。“十二五”时期,是我市奋力打造西部经济核心增长极的重要时期,也是我市深入实施“交通先行”、“产业倍增”、“立城优城”、“三圈一体”、“全域开放”五大兴市战略、推进城乡一体化的关键时期,随着经济社会的持续发展和对外交流的不断增加,我市对外综合交通需求将明显增强,城乡交通运输的发展速度将不断加快。“十二五”时期,要准确把握全市综合交通运输面临的发展形势及需求,优化对外综合交通运输网络,进一步完善城乡一体化交通运输体系,发展便捷可靠的立体公共交通系统,强化综合交通智能化建设,实施交通运输节能减排,全面提升成都综合交通运输能力。

二、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及发展目标

(一)指导思想。坚持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入实施“两化”互动、统筹城乡总体战略,按照“稳中快进、领先发展”的工作基调,全面实施“交通先行”战略,加快建设西部综合交通枢纽成都主枢纽,努力建立布局合理、能力充足、衔接顺畅、服务高效的可持续发展的综合交通运输体系,为奋力打造西部经济核心增长极奠定坚实基础。

(二)基本原则。

1.坚持科学发展,全面提升综合交通运输能力。准确把握“十二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形势、新任务、新要求,合理转变交通发展方式,调整发展重点,积极推进交通运输向网络化、智能化方向发展,全面提升综合交通运输总体能力,实现全市综合交通运输的科学发展。

2.坚持统筹协调,加快推进城乡交通一体化进程。统筹规划全市综合交通基础设施网络布局,积极推动完善城乡综合交通运输服务体系,加快推进全市城乡交通一体化进程,努力实现城乡共享交通基础设施、共享交通运输服务,形成城乡一体的畅通、便捷、安全、优质的交通运输体系。

3.坚持以人为本,深入推动城市交通和谐发展。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充分考虑群众的切身利益和出行需求,完善城市交通基础设施配套,提高城市公共交通服务水平,强化城市慢行系统,实行交通惠民、便民措施,满足群众多元化交通需求,促进城市交通与经济社会的和谐发展。

4.坚持节能环保,努力实现交通可持续发展。按照运输高效、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发展要求,强化“绿色、低碳、环保”的交通运输体系发展理念,利用现代化的管理技术和手段,积极推进交通运输行业节能减排,营造良好人居环境,努力构建绿色交通出行体系,实现交通运输的可持续发展。

5.坚持安全第一,切实加强交通运输行业管理。强化“安全第一”的观念,加强综合运输服务和城市公共交通安全监管,强化运输服务安全。加强全市交通运输应急保障能力建设,完善交通运输行业应急保障体系,全面提高全市综合交通运输安全性、抗灾能力和突发公共事件的应急处置水平。(三)发展目标。基本建成西部综合交通枢纽成都主枢纽,综合交通运输能力大幅度提高,有力支撑对外经济联系和全市社会经济发展需求。不断提高城乡交通一体化水平,完善城乡交通基础设施,提高运输服务水平,初步实现城乡共享交通基础设施,共享交通运输服务。初步形成以公共交通为主体的城市交通体系,大力发展城市轨道交通及常规公共交通,逐步缓解城市交通拥堵。

1.加快构建对外综合交通运输大通道。全力推进民航机场、铁路、高速公路等重大交通项目建设,加快构建贯通南北、连接东西、通江达海的对外综合交通运输大通道。

(1)航空枢纽。建强全国第四大航空枢纽,打造扩容提能的机场体系。

(2)铁路枢纽。建强全国第五大铁路枢纽,打造“二环十射”铁路网。

(3)公路枢纽。建强西部高速公路枢纽,打造“三环十二射”高速公路网。

2.着力完善市域综合交通体系。建成贯通全市六大城市组团的通市域、跨区域的快速道路系统,完善以轨道交通为支撑、快速通道为骨架、农村公路为主体的城乡一体、高效衔接、高度畅达的“全域交通网”。

(1)天府新区交通。推进快速轨道网和“五横十纵”高、快速路网建设,建立中心城区和天府新区两个极核之间的高密度交通联系。

(2)周边区域路网。构建以铁路、高速公路和快速通道为主体的一体化交通运输系统,形成成都经济区1小时交通圈。

(3)市域铁路建设。建成成都至都江堰铁路离堆公园支线和彭州支线,启动成都至蒲江铁路等项目建设,打造“一环七射”市域快铁网。

(4)市域公路建设。构建市域快速路网体系,实现中心城区至各区(市)县除高速公路外均有2条快速通道连接,中心城区各组团间半小时到达,市域内相邻县城间半小时连通。完善县域干线路网,形成县内半小时交通圈。形成“覆盖全面、匹配合理、衔接顺畅”的农村公路网,建制村半小时到达乡镇。

3.全面提升城市交通服务水平。不断强化公交优先发展战略,大力推进城市轨道线网建设,全力构建“多形态、大容量、无缝化”的立体公共交通系统,实现城市交通公交导向发展。

(1)城市道路。基本建成中心城区“三环十六射”快速路网,形成城区半小时交通圈。

(2)交通出行。建成城市轨道约150公里。基本建成中心城区常规公交“快线+干线+支线”三级网络,实现常规公交日均客运量达600万人次,出行分担率达30%。稳步增加中心城区出租车数量,有效缓解“打的难”问题。按照“通租通还、就近租还”的目标,积极推进公共自行车系统建设。 4.着力改善综合运输服务。建设以综合客运枢纽和客运中心为主体的公路客运场站体系,提高公路高级营运客车比例,实现满足客车通行条件的建制村客运村通率达100%。结合物流园区、物流中心及配送站的建设,同步新改建公路货运场站,大力发展多式联运。配合国家及省上相关部门完善民航和铁路客运服务。

5.积极发展现代低碳智能交通。深入推进低碳交通运输体系建设城市试点,到“十二五”期末,实现营运车辆单位运输周转量能耗降低10%。积极实施智能交通建设,实现交通管理可视化、交通组织科学化、交通运行有序化、信号配时合理化、业务协同救援一体、交通出行信息服务。

6.不断强化交通行业安全管理。强化交通运输行业安全管理,实现营运车辆万车事故数年均下降2.5%左右,城市客运百万车公里事故数和死亡人数年均下降1%左右。

三、重点任务

(一)对外交通。

1.建强全国第四大航空枢纽。充分发挥双流机场第二跑道及T2航站楼功能,进一步提高运营能力和效率。加快凤凰山、太平寺等军用机场搬迁工作,以释放双流机场空域。继续推进与T2航站楼配套的基础设施建设,完善机场客运枢纽、公交场站及停车场等配套设施,保障空港与其它运输方式衔接顺畅。按

省政府部署要求推进成都新机场规划建设相关工作,力争“十二五”期内开工建设。同步实施成都新机场的综合交通配套工程,加强轨道交通与新机场的衔接规划研究,为满足未来更大规模的航空运输需求提供支撑。

大力引进和培育基地航空公司,加密成都对外空中航线网络。“十二五”期间,新开通多条国际及地区直飞航线。强化成都与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三大经济圈的航线配置,增加至国内省会城市的航班,优化区域支线网络,扩大国内航线覆盖面,形成“国际多直达、国内满覆盖”的航空运输网络。力争到“十二五”期末,民航航空旅客吞吐量达4000-5000万人次,货邮吞吐量达70万吨,巩固中国西部最大的航空枢纽地位。

2.建强全国第五大铁路枢纽。加快成都对外铁路建设,建成成都至重庆铁路客运专线、成绵乐铁路客运专线,推进成都至兰州铁路、成都至西安铁路等项目规划建设工作,积极开展川藏铁路、成昆铁路扩能改造等项目前期工作。初步实现成都至周边城市绵阳、乐山等地半小时快铁交通圈,至重庆1小时快铁交通圈,至周边省会城市贵阳、兰州、昆明、西安、武汉4小时快铁交通圈,至京津冀、珠三角、长三角8小时快铁交通圈,基本建成承接华南华中、连接西南西北、沟通中亚南亚的西部铁路交通运输枢纽。

实施铁路成都北客站扩能改造,形成以成都东客站和北客站为主、多个铁路站点为辅的“两主多辅”铁路客运场站体系。建成新兴货站、普兴货站,扩能改造大弯货站,形成以成都铁路集装箱中心站、大弯货站和普兴货站为主体的铁路货运场站体系。建成成都铁路指挥调度所、成都铁路动车检修段、成都铁路客运专线综合维修段和成都和谐型大功率机车检修段,加强运营综合调度及车辆检修能力,进一步巩固和提升成都铁路枢纽地位。

3.建强西部高速公路枢纽。全力推进在建高速公路项目建设,建成第二绕城高速公路东段、西段、成安渝、成自泸、成德南和成德绵高速公路。积极配合省上开展成都经济区环线高速公路规划建设工作。

新建绕城高速货运大道立交、光华大道立交、成新蒲江安立交等互通立交,全面完成绕城高速公路瓶颈改造,基本缓解高峰时期交通拥堵。启动成灌高速、成彭高速与绕城高速公路互通工程,力争实现市管高速公路与全省高速公路的联网运行。同时,改造完善高速公路服务区等配套设施。

至“十二五”期末,全市高速公路总里程将达776公里,实现成都至重庆2小时公路交通圈,至周边省会城市昆明、贵阳、西安8小时公路交通圈,至京津冀、珠三角、长三角地区20小时公路交通圈,全面形成辐射全省、畅接西部、通达全国的高速公路网络。

加强国省干线公路建设,进一步强化以成都为中心的干线出川通道,提高国、省干线公路网的整体服务水平。配合国家和省上完成国、省干线公路调整工作,明确国、省干线公路的功能定位,优化国、省干线公路的网络布局。

(二)市域交通。

1.加快天府新区交通建设。建成地铁1号线南延线一期工程、2号线东延线等轨道交通项目,尽快构建天府新区轨道交通网骨架。建成第二绕城及成自泸高速公路,形成天府新区“两横三纵”高速公路网。全面推进天府新区首批开工的红星路南延线、元华路、天府大道南延线、正公路“三纵一横”重点项目建设,尽快形成天府新区骨架路网体系。

深化天府新区路网规划,尽快形成“五横十纵”高、快速路网。完善天府新区轨道交通线网规划,启动多种运输方式无缝衔接的综合交通场站建设,初步形成天府新区与中心城区两个极核之间以轨道交通为骨架、快速路网为支撑、道路公交为主体、慢行交通为补充的绿色交通体系。

2.推进周边区域路网建设。加快推进成绵乐铁路客运专线和成都至重庆铁路客运专线建设,建成以成绵乐铁路客运专线、成都至重庆铁路客运专线、达成铁路为主体的城际铁路网。

建成联系成都周边区域城市的成自泸、成德绵、成德南、成安渝高速公路及成都第二绕城高速公路,配合省上启动成都经济区环线高速公路建设,实现成都至周边地市(除阿坝州外)通达两条以上高速公路。

促进成都境内已建成的快速通道尽快延伸至周边城市,同时分步推进连通成都与周边市州之间的农村公路,实现成都经济区干线道路高效畅达、农村公路网无缝衔接、运输服务全面覆盖。

3.加强市域铁路网建设。全力推进市域铁路建设,建成成都至都江堰铁路彭州支线、离堆公园支线等市域铁路,启动成都至蒲江铁路等项目建设,深化研究提出成都至金堂铁路建设方案。积极研究科学改造利用成都铁路枢纽环线等既有铁路资源,开行高密度城市列车,服务市域公共交通。

4.强化市域公路网络建设。

(1)完成“九路”项目,启动新一轮市域快速通道建设。加快推进成新蒲快速路、成仁快速路等“九路”项目建设,力争“十二五”初期全面建成。取消普通公路收费,构建市域免费快速通道网络。结合产业功能区布局,建设新的物流运输通道,消除大件运输对城市交通的影响。建设重要旅游景区间的便捷通道,助推旅游业发展。先期启动大件路外绕线、新邛路、五洛路、成温邛快速路等市域快速路网建设,逐步实施快速通道重要交通节点的立交化改造,提升市域快速通道网通行能力。力争实现中心城区至各区(市)县除高速公路外,都有2条快速通道连接,中心城区各组团间半小时到达,市域内相邻县城间半小时连通。

(2)加强县、乡公路建设,完善县域干线公路体系。进一步加强新改建县、乡公路,完善区(市)县干线路网体系。大力推进县城至乡镇、工业集中发展区和旅游景区的县域公路建设。继续加强国防重点公路建设,改善部队驻地进出口道路。根据市域产业功能区交通需求,加强功能区对外交通运输通道的规划建设。

“十二五”期间,新改建县域干线公路约2700公里。实现县城与乡镇、工业集中发展区和旅游景区之间,平坝区至少有1条四车道公路连接,丘陵区至少有1条双车道公路连接,相邻县城、乡镇、旅游景区间有1条双车道公路连接,乡镇与市域快速通道半小时接头。

(3)提升乡村外联公路等级,提高路网覆盖水平。加快新农村集中居住区、产业发展园区、农村经济发展缓慢村对外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加强农村断头路建设。“十二五”期间,新改建农村公路约3000公里,继续提升建制村等级公路的质量标准和与干线公路的连通率。实现农村公路的网络化发展,建制村至少有1条水泥(沥青)等级公路与干线公路连接,确保乡通村公路通畅率达到100%,形成“覆盖全面、匹配合理、衔接顺畅”的农村公路网,各建制村半小时到达乡镇。

加强农村公路旧危桥改造及安保工程建设,强化对地质灾害引发的公路安全隐患的治理工作,保障农民群众出行安全。加强农村公路配套设施建设,推动农村客运公交发展。

(三)城市交通。

1.不断完善城市道路体系。加快中心城区快速路网体系建设,加快推进二环路及放射性干道按城市快速路标准改造,基本建成中心城区“三环十六射”快速路网,形成城区半小时交通圈。

以天府新区建设为契机,加快城市新区干线道路及市政配套设施建设。实施一批中心城区骨干道路的综合整治,完善中心城区干线路网体系。打通城市断头路,加强次干道及支路建设,保障次干道及支路的连贯性及通畅性,分流干线道路流量。

2.深入实施公交优先发展战略。

(1)加快发展城市轨道交通。加快推进中心城区城市轨道交通线网建设,完成城市快速轨道交通新一轮建设规划报批。建成地铁1号线南延线世纪城站至广都北站段、2号线犀浦站至龙泉东站段、3号线天回镇南站至红牌楼南站段、4号线公平站至沙河站段全线和7号线环线主体工程,地铁建成总里程达到150公里,轨道交通初步成网。基本确立轨道交通在城市公共交通系统中的骨干地位。加强城市轨道交通与空港、铁路站点、长途客运站等枢纽场站的衔接,制定轨道交通与地面公交、出租车等交通方式的换乘方案,实现各种交通方式的无缝衔接。

(2)大力发展常规公交。积极扩大中心城区公交专用道规模,“十二五”期末实现中心城区公交专用道规模达1000公里以上,基本形成公交专用道网络。结合设置公交专用道及新改建城市道路同步实施道路沿线港湾式公交站改造建设工作,实现中心城区建成区公交500米站点覆盖率达100%,300米站点覆盖率达85%以上。加强公交场站及配套设施的规划建设,增加中心城区公交场站用地规模,建成多个综合立体开发的大型公交场站,缓解中心城区公交场站用地紧张问题。加快推进城市大容量快线公交网络建设,优化中心城区公交线网,积极发展支线公交,全面构建层级分明、互为补充、运转协调、服务高效的常规公交“快、干、支”三级梯次公交线网格局。继续加大公交运力配备,“十二五”期末实现中心城区公交车净增长8000标台以上。

加快城乡公交建设。以郫县为试点,大力推进中心城区与周边区县公交线网一体化发展,推动区(市)县公交进村,逐步实施一体化公交惠民票价,促进公交圈层融合发展。加快城市有轨电车规划研究,适时

启动有轨电车示范线建设,作为城市轨道交通及常规公交的补充。“十二五”期末基本建成安全舒适、畅通快捷、守时准点的常规公交体系,确立常规公交在公共交通系统中的主体地位,实现公交日均客运量达600万人次,公交出行分担率达30%。

3.合理发展出租汽车。研究建立出租汽车科学发展机制,适度发展出租汽车,实现“十二五”期间中心城区出租汽车数量稳步增长。建立统一的指挥调度和监控管理平台,运用科技化、智能化管理手段开展电召、预约等多元化、多层次的出租汽车服务,有效缓解“打的难”问题。科学规划出租汽车服务网点,推进建设出租汽车综合服务站。加强城区内加气站建设,缓解出租汽车“加气难”状况。

4.积极建设城市慢行交通系统。推进公共自行车系统建设,逐步扩大公共自行车服务网点覆盖范围,增加公共自行车投放量,满足群众“通租通还、就近租还”的出行需求。加快中心城区慢行交通基础设施建设,重点加强一环路、二环路、三环路及主要放射性道路人行天桥及下穿隧道建设。

5.科学发展城市静态交通。按照配建停车场为主、专业停车场为辅、路内占道停车场为补充的原则,完善中心城区停车场规划,优化建设项目配建停车指标,优先规划建设停车换乘“P+R”大型停车场,鼓励发展机械式停车设施,适度加大专业停车场建设。“十二五”期间,分批新改建停车泊位,完善机动车停车价格管理机制,有效加大停车市场供给,逐步缓解停车供需矛盾。

按照总量控制、布局合理、管理规范、逐步减少的原则,根据城区新建和配建公共停车场(库)的建设情况,分年度逐步缩减临时占道停车规模,规范路面占道停车管理,严格取缔非法占道停车场,提高道路通行能力。

启动建设中心城区统一的智能停车综合信息平台,规范行业管理,提高服务水平。推广应用自动计时计费、安防检测、泊车引导等智能化手段管理停车场,拓展停车诱导、通卡支付、车位预定及查询等公众信息服务。

6.积极开展城市交通缓堵政策研究。建立交通调查及分析研判的长效工作机制,健全交通拥堵指标体系,搭建交通运行状况预测与评估仿真平台。力争整合利用交通、交管、城管等部门的信息资源,实现市域综合运输协调、交通应急指挥、数据共享和信息发布的一体化,为提升交通运行效率、缓解城区交通拥堵和提高应急响应速度提供政策和技术支撑。深化符合成都实际的城市交通缓堵政策体系,做好缓堵保畅政策储备工作。

(四)综合运输。

1.全力加强综合运输枢纽场站建设。结合机场、铁路及高速公路建设,全力加强综合运输枢纽场站建设,配套完善枢纽场站内外的集疏运网络体系。加强公路客运枢纽场站建设,优化客运场站布局,形成由成都东站、火车北站和双流机场三大综合客运枢纽以及茶店子、石羊、十陵等多个公路客运中心站共同组成的公路客运场站体系。完善区(市)县客运场站,结合市域快速铁路站点新改建一批县级客运站,形成

由县级客运站和乡镇客运站点组成的层次分明、结构合理的区(市)县公路客运场站体系。结合物流园区及配送站建设,同步完成公路货运场站的新改建,根据全市物流发展规划,逐步启动县级货运站建设。

2.积极提升综合客运服务水平。

(1)铁路客运。根据不同时段的运输需求,配合铁路部门及时调整铁路运输组织,保障客运高峰期旅客的及时输送,提高列车运行准点率。强化铁路运输安全服务,完善铁路售检票系统,进一步提高铁路运输服务水平。加强干线铁路、市域铁路与城市轨道交通的整合利用研究,积极推动国家铁路服务于城市公共交通,进一步提高成都轨道交通服务水平及运营效率。

(2)公路客运。优化公路客运线网,依托客流需求,新增开行县际、市际及省际客运班线,方便群众出行。提高公路客运通乡、通村覆盖率,“十二五”期末实现满足客车通行条件的建制村客运村通率达100%,方便农村地区居民出行。根据市场发展,及时优化调整公路客运班线配置,积极发展旅游客运班线及包车客运,满足个性化出行需求。加大客运车辆投放,保障运力供给,优化提高营运客车车型,并结合运输需求及时调整车辆结构,丰富车辆档次和型别配置。逐步推行县际客运班线公交化运行,推行农村客运公交化改造,有条件的区县、乡镇逐步实现至农村居民聚居点的客运公交化,初步实现城乡交通运输服务一体化。加强客运枢纽场站信息化升级改造,建成中心城区客运站综合联网票务系统,逐步实现电话订票、网络订票以及自助售票。

(3)民航客运。配合双流机场及相关航空公司积极采取有效措施切实提高航班准点率,完善航班延误等公众信息通报机制,制定因天气等原因造成的大面积航班延误的应急保障方案。

(4)水上客运。按照水资源综合利用原则,研究实施岷江、沱江航道和重点库区等一批水运工程规划,配套建设一批旅游客运码头,加大船舶技改、支持保障系统、水上交通安全等方面的投入。 3.大力发展多式联运。以沿海产业大规模西进为契机,强化对外铁路、公路运输通道建设。依托对外铁路、公路、航空运输网络及岷江、长江航道,加密铁路货运“五定班列”,加强对外公路、水路运输,大力发展公空、公铁、公水、铁水等多式联运,全面提升货物运输速度及周转效率。

(五)低碳智能交通。

1.大力发展绿色低碳及环境友好的交通运输体系。推进低碳交通运输体系建设城市试点,坚持绿色、低碳、环保的发展理念,优化交通运输资源配置,强化交通运输节能减排,改善交通出行环境,提高城市运输系统效率,努力构建绿色交通出行体系。大力推广交通运输行业节能环保新材料及新技术,鼓励天然气、电动能源等环保节能型等营运车辆的使用,降低单位运输量能源消耗。加强新型节能减排技术的应用研究,促进能源合理利用,提高行业运输效率。

加强城市交通环境保护,控制机动车尾气排放,严禁超标排放车辆上路。加强机动车氮氧化物、可吸入颗粒物排放控制,减少城市大气污染物总量排放。降低城市交通噪声,在城市道路交通设施建设中开发

应用降噪新技术,在高架道路、高速公路入城段等道路上推行吸声路面、吸声涂料等降噪材料,采取限时限区域的货运组织,降低噪声强度和影响范围。

2.积极推进智能交通及信息化建设。加强交通信息采集体系建设,力争建设覆盖中心城区道路网、轨道交通网及主要公路、桥梁、隧道、客货运场站等重点区域的交通信息采集体系,定期开展交通调查,实现对全市道路交通状况及车辆运行状况的实时监测与掌控,为智能交通体系的建设、应用和发展提供数据基础。

按照“基础平台统建共享、信息系统分建互通”的原则,力争整合各行业、多部门的交通信息资源,初步建立由综合交通数据枢纽、智能交通顶层平台、公安交管指挥调度平台、综合运输管理平台及交通出行监控、综合出行信息服务、交通运营监管等多个应用系统组成的“一枢纽、三平台、多系统”智能交通框架体系。

(六)行业管理。

1.大力加强工程建设管理。加强工程建设项目审批、核准、备案、招投标等基本建设程序管理,健全市场监督管理制度及信用体系,完善“政府监督、法人管理、监理控制、施工负责”工程建设质量保证体系。

2.积极提高公路养护管理水平。加强市管国、省干线公路养护管理,落实农村公路属地政府管养责任,保障农村公路养护全覆盖,提升农村公路养护管理质量。加强桥梁养护管理,逐桥落实管养责任,确保桥梁安全运行。

3.强化交通安全及应急管理。加强对公路客运场站、公交场站、地铁及营运车辆等的运行监控,加大对公路、桥梁、车站、码头等重点区域及在建工程的监测巡查力度,杜绝发生重特大事故。建立健全交通运输行业应急管理体制,完善应急运输保障体系,完善应对突发公共事件的应急预案,切实提高交通运输应急保障能力。

4.认真做好运输市场管理。加强公路运输服务监管,全面提升公路运输服务质量。加强城市公交行车安全及服务质量管理,提升公交综合服务水平。加强出租汽车行业管理,提高行业服务水平,规范出租汽车运营市场,促进出租汽车行业健康、稳定、可持续发展。

5.深化交通综合执法改革。进一步理顺全市交通综合执法管理体制,完善执法问责、案件处理等运行机制,全面提高交通运输行政执法水平。

四、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与综合协调。进一步强化和完善市缓堵保畅工程领导小组、市铁路建设指挥部等协调机构的职能职责,建立跨层级、跨部门、跨职能的综合协调机制,完善职能统一、权责明晰、运转高效的管理体制,为交通建设提供有力的组织保障。

(二)强化项目资金筹措和用地保障。进一步加强项目资金保障,通过设立市财政专项资金、多渠道

融资招商、争取上级补助等多种方式筹集重大交通项目建设资金。强化规划项目用地保障,积极争取省上支持确保高速公路、铁路和机场等重大交通项目依法用地,优化保障城市交通项目用地,研究有效措施解决农村交通项目用地。

(三)明确推进主体与职责分工。科学制定“十二五”期间年度目标推进计划,确保全面落实规划及建设项目。市交委牵头推进铁路、高速公路、市域快速通道、智能交通系统等建设;市建委牵头实施中心城区快速路网、立交节点等建设;市物流办牵头推动开通国际直飞客货运航线、成都对外铁路货运班列和打通到长江港口城市的公水联运通道等工作;市地铁办负责组织编制城市轨道交通线网规划及建设规划,并牵头协调推进轨道交通项目建设中的征地拆迁、管线迁改、施工组织等工作;市公安局交管局牵头研究缓堵保畅有关交通组织及交通管制方面的政策措施,优化提升中心城区交通组织保障和管理工作。市发改委、市财政局、市国土局、市规划局等市政府相关部门应各司其职,分别负责推进重大交通项目的立项报批、安排落实财政性资金、保障项目用地需求、结合城市规划落实项目建设方案等各项工作。市级有关政府投资公司负责筹集交通建设所需资金,并具体实施重大交通项目的建设及运营工作。

附件:名词解释附件

名词解释

1.“一环八射”高速公路网:“一环”为绕城高速公路,“八射”为成绵高速公路、成南高速公路、成渝高速公路、成雅高速公路、机场高速公路、成温邛高速公路、成灌高速公路和成彭高速公路。

2.市域“九路”项目:“十一五”期间开工建设的九条市域干线道路项目分别为成简快速路、成仁快速路、成新蒲快速路、三岔湖旅游快速通道、IT大道、沙西线、成德快速路、川陕干道及川陕复线。

3.“二环十射”铁路网:“二环”为成都枢纽环线和北环线,“十射”包括成都至都江堰铁路、成兰铁路、宝成铁路、西成客专、达成铁路、成渝铁路、成渝客专、成昆铁路、成贵铁路和成蒲铁路。

4.“三环十二射”高速公路网:“三环”为绕城高速公路、第二绕城高速公路和成都经济区环线高速公路,“十二射”为成绵高速公路、成南高速公路、成渝高速公路、成雅高速公路、机场高速公路、成温邛高速公路、成灌高速公路、成彭高速公路、成安渝高速公路、成自泸高速公路、成德南高速公路和第二机场高速公路。

5.天府新区“五横十纵”高、快速路网(包括“两横三纵”高速路网和“三横七纵”快速路网):“五横”为绕城高速公路、华牧路、三岔湖快速通道、第二绕城高速公路、籍黄快速路—山前快速路,“十纵”为大件路、双流机场快速路、成雅高速公路、元华路、站华路南延线、红星路南延线、成自泸高速公路、成简快

速路、成资快速路和成渝高速公路。

6.市域“一环七射”快铁网:“一环”为成都铁路枢纽环线,“七射”为成蒲铁路、成渝客专、成昆铁路、成贵铁路、宝成铁路、成西客专、成都至都江堰铁路。

7.中心城区“三环十六射”快速路网:“三环”为二环、三环和绕城高速公路,“十六射”为红星路、成自泸高速公路、成龙路、成渝高速公路、成安渝高速公路、成南高速公路、成绵高速公路、北线干道—货运大道、成彭高架—成彭高速公路、沙西线、羊西线—成灌高速公路、成温邛高速公路、成新蒲快速路、新机场路、元华路、成雅高速公路。

周浦镇十二五规划纲要

浦东新区周浦镇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 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 “十二五”时期,是浦东新区发挥示范带动和核心功能作用、实现浦东开发开放第二次历史性跨越的关键时期,也是周浦镇加快建设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示范城区、加快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的关键时期,科学编制南汇并入浦东之后周浦镇第一个五年规划纲要,是指导“十二五”时期周浦镇经济社会发展的纲领性文件,对周浦镇未来发展意义重大。 本规划纲要的编制依据主要包括:市委、市政府和浦东新区区委、区政府《关于组织编制<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的通知》精神,《周浦中心镇经济与社会发展规划(2004年)》、《周浦镇2004-2020年总体规划》、《2009年周浦镇“新浦东、新精神、新征程”主题活动调研成果》、《2009年周浦镇重点工作项目调研成果》、《周浦镇“十二五”规划编制基础调研材料(2010年8月)》,以及周浦镇发展现状等。 一、周浦镇“十二五”发展的基础条件和阶段性特征 (一)“十一五”周浦镇经济社会发展取得重大进步 “十一五”期间,在原南汇区委、区政府和浦东新区区委、区政府的领导下,镇党委、政府带领全镇干部群众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围绕“三个

周浦” 1建设的大局,沿着“调整、发力、快进、登高”2的目标路径,着力打造以“小上海”为重点的文化品牌,着力调整和优化产业结构,着力建设现代商贸服务业,着力推进城乡一体化建设,城镇综合功能和管理水平进一步得到提升,国民经济、社会发展和城镇建设取得显著成就,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全面完成了“十一五”规划确定的主要目标和任务。 1、整体经济实力显著增强。克服国际金融危机影响,全镇经济实现平稳较快增长。2010年,地区生产总值达40.5亿元,是“十五”期末的2.15倍,年均增长16.5%;财政总收入达12.5亿元,是“十五”期末的2.73倍,年均增长22.2%;地方财政收入达4.60亿元,是“十五”期末的2.74倍,年均增长22.3%。与“十五”时期相比,经济实力明显上了一个台阶。 2、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十一五”期末,全镇一产、二产、三产比重排列为2:56:42(10年10月数据)与“十五”期末相比一产、二产分别下降2个和23个百分点,三产上升了26个百分点(10年9月数据),二、三产共同推动发展的格局初步形成。到2010年底,三次产业财政贡献率分别为0.02%、34.17%、65.81%(10年11月数据),与“十五”期末比二产下降了13.37个百分点、三产上升了13.37个百分点。第三产业呈现稳定增长态势,其中房地产业发展迅速,2009年销售额、税收分别为54.4亿元和4.4亿元。商贸服务业快速发展,周浦万达广场开业,大大提1具体内容是:繁荣周浦、文化周浦、和谐周浦。 2具体内容是:2007年调整、2008年发力、2009年快进、2010年登高。

石油和化学工业“十二五”科技发展规划纲要完整版

全国化工科学技术大会资料之二 石油和化学工业“十二五” 科技发展规划纲要 (征求意见稿) 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联合会 二O—O年十月

目录 一、行业概况 (1) 二、行业科技发展现状、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发展趋势 (1) 三、产业发展科技需求分析 (14) 四、指导方针、总体目标及重点任务 (16) (一)指导导方针 (16) (二)总体目标 (17) (三)重点任务 (18) 五、技术重点方向 (22) 六、政策措施 (39)

前言 石油和化学工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产业和支柱产业,在经济和社会发 展中起着重要作用。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石油和化学工业快速发展,目前全行业总产值仅次于美国,居世界第二位,成为名副其实的石油和化工 大国。 我国石油和化学工业在快速发展的过程中,也存在一些突出问题。特 别受国际金融危机影响,行业长期积累的矛盾日益凸显,产业结构不尽合理、自主创新能力不强、资源环境约束加大。党中央、国务院果断决策,及时出台了一系列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增长的政策措施,使我国率先实现 经济回升向好,保持了社会和谐稳定。实践证明,科技创新不仅是应对国 际金融危机的强大武器,也是经济持久繁荣的不竭动力。 2009年,在丹麦哥本哈根联合国气候大会上,我国政府做出庄严承诺,到2020年,单位国内生产总值(GDP)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40% 至45%。这些都对行业的科技创新工作提出了迫切要求。 “十二五”期间,是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攻坚阶段,是 我国石油和化学工业发展重要战略机遇期,也是从“石化大国向石化强国 转变”的关键时期。制定并组织实施《石油和化学工业“十二五”科技发 展纲要》(以下简称:纲要),对于落实党中央、国务院提出的调整结构、 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战略,增强行业竞争力,推动行业稳定较快发展具有 重要意义。 《纲要》在总结“十一五”我国石油和化工科技创新取得的成绩,分 析科技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以及行业发展面临的科技需求基础上,按照《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纲要(2006-2020年)》总体要求,充分吸纳《我

成都市现代物流业发展十三五规划

附件 成都市现代物流业发展“十三五”规划 (征求意见稿) 现代物流业是以信息技术和供应链管理为核心,融合运输、仓储、货代、信息等产业的复合型服务业,是推动区域经济发展的基础性和先导性产业。大力推进成都现代物流业发展,有利于增强对“一带一路”和长江经济带等国家战略的支撑保障作用,对改善城市投资环境、促进产业结构调整、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增强经济运行效率、提升城市发展品质、建设国家中心城市具有重要意义。根据国务院《物流业发展中长期规划(2014—2020年)》、《四川省物流业发展中长期规划(2015—2020年)》和《成都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等,制定本规划。规划期为2016—2020年。本规划是指导成都市现代物流业未来五年发展的重要依据和行动纲领。 一、发展现状与形势 (一)发展现状。 1.物流产业规模不断扩大。“十二五”期间,我市物流产业发展提速增效,产业规模和质量显著提高,社会物流成本占GDP比率进一步下降,服务能力和水平显著提升。2015年全市社会物流总额比2010年增长 2.13倍,年均增长16.3%;物流业实现增加值

比2010年增长2.19倍,年均增长17%,;社会物流总费用占GDP 比重为16.6%,低于全国1.4个百分点。 2.物流枢纽功能不断增强。目前,成都已通航城市198个,开通航线257条,其中国际(地区)航线88条(国际定期直飞航线41条),2015年客货吞吐量分别达到4224万人次和55.7万吨,继续巩固国内航空第四城地位。“蓉欧+”战略深入实施,全面启动国际铁路港规划建设;“蓉欧快铁”双向稳定加密开行,班列干线逐步向欧洲腹地延伸,库特诺海外办事处挂牌成立;中亚班列和成都至国内枢纽城市互联互通班列稳定开行;成都集装箱中心站吞吐量继续保持全国首位。累计开通300余条公路货运班线,形成覆盖全国各大中城市的快速公路货运班车网络。 3.口岸服务体系不断完善。初步形成设施先进、布局合理的空、铁、公立体口岸开放体系,双流机场口岸吞吐量在西部地区排名第一,率先在中西部地区实现7×24小时通关,青白江铁路口岸获批国家临时开放口岸,为国际货运量大幅度增长奠定基础,龙泉公路口岸完成搬迁,服务能力迈上新台阶;海关特殊监管区快速发展,成都高新综合保税区(包括高新、双流园区)进出口总额在全国排名前列,空港保税物流中心(B型)已投入运行,铁路保税物流中心(B型)获得国家立项批复并正在加快建设,为沿海产业转移和国际贸易发展起到了支撑作用;口岸功能不断完善,双流空港已具备进口药品、植物种苗、冰鲜水产品、食用水生动物指定口岸资格,正在加快建设进口水果指定口岸,国际铁路港

卫生部十二五规划纲要全文

以下是卫生部明确提出来的“十二五”卫生发展总体目标,这目标的实现意味着未来五年国家还需投入最少数千亿元来实现自己对于民生的承诺,这个目标不是靠药品降价能实现的,反过来说药品降价仅仅是这个大棋局中的很小一个方面,资本市场对其的担忧过虑了。 “人均期望寿命达到74.5岁,婴儿死亡率和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分别降低至12%和14%,孕产妇死亡率降至22/10万,个人卫生支出比例降至30%以下。”在1月6日召开的2011年全国卫生工作会议上,卫生部部长陈竺在提出“十二五”卫生发展目标时,用了这一组数字进行了具体的描绘。 卫生部明确“十二五”卫生发展的总体目标是,到2015年,覆盖城乡居民的基本医疗卫生制度初步建立,基本医疗保障制度更加健全,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和医疗服务体系更加完善,药品供应保障体系更加规范,医疗卫生机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更加科学,基本医疗卫生服务可及性显著增强,居民个人就医费用负担明显减轻,人民群众健康水平进一步提高。地区间资源配置和人群健康状况差异明显缩小,国民健康水平达到发展中国家前列。人均期望寿命达到74.5岁,婴儿死亡率和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分别降低至12%和14%,孕产妇死亡率降至22/10万,个人卫生支出比例降至30%以下。 “十二五”期间,我国卫生发展的主要任务有以下四个方面: 加强医疗卫生机构能力建设,提高医疗卫生服务水平 强化区域卫生规划和医疗机构设置规划,明确各类医疗卫生机构的功能和职责,优化规模、结构和布局,形成防治结合、中西医并重、功能互补、信息互通、上下互动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

加强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建设,重点改善疾病预防控制、精神卫生、妇幼卫生、卫生监督、卫生应急、职业病防治、采供血、健康教育等专业公共卫生机构的设施条件。 继续加强农村急救体系、乡镇卫生院和村卫生室标准化建设,为中西部地区乡镇卫生院职工建设周转房;全面推进县级医院标准化建设,使其总体达到二级甲等水平;整合县域医疗卫生资源,推进综合改革,转变运行机制,完善绩效工资,实现服务功能和模式转变。 积极稳妥推进公立医院改革,完善公立医院服务体系,改革管理体制、治理机制、运行机制和补偿机制,加强医疗安全质量监管,促进科学化、精细化、专业化管理,改善服务,提高效率。 初步建立国家医学中心体系,加强区域医疗中心和临床重点专科建设;继续加强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建设,力争每个街道办事处范围设置一所政府办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形成以社区卫生服务为基础、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与医院和专业公共卫生机构分工合理、协作密切的新型城市卫生服务体系。 继承创新中医药,建立比较完善的中医医疗预防保健服务体系、科研创新体系,加强中医药队伍建设,发挥传统医学在保护国民健康中的作用。 加快卫生法制建设,实施医疗卫生人才培养基地建设和医药卫生信息化建设,为卫生改革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鼓励支持社会资本举办非营利性和营利性医疗机构,积极参与健康管理、老年护理、口腔保健和康复健身等健康服务业的发展,形成多元化办医格局,满足多样化、多层次医疗、预防、保健、养老、康复服务需求。 健全医疗保障制度,提高疾病经济风险分担能力

道路运输业“十二五”发展规划纲要

道路运输业“十二五”发展规划纲要 (2011年9月) 前言 “十二五”时期是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是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也是加快推进现代交通运输业发展的重大战略机遇期。 道路运输是综合运输体系的基础,在现代交通运输业发展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改革开放以来,道路运输生产力持续快速增长,但发展形态粗放的问题没有根本解决。面向未来,必须加快转变发展方式,迈向发展现代道路运输业的新阶段。 发展现代道路运输业,即通过理念、政策、体制机制和技术的全面创新,一方面着力改造传统产业形态,不断提高运输站场、车辆装备的技术水平和从业队伍的素质,增强运输组织能力,加快结构调整,促进产业升级;另一方面,充分发挥自身比较优势,强化与其他运输方式的有效衔接和良性互动,促进综合运输体系建设和现代物流发展。 为积极推进现代道路运输业发展,根据《交通运输“十二五”发展规划》,编制了本规划纲要。 一、“十一五”道路运输业发展回顾 (一)取得的成绩 “十一五”以来,道路运输工作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大力推进发展方式转变,积极探索又好又快发展的新路径,为保增长、保民生、保稳定作出了重大贡献。 运输生产能力快速增长,公共服务功能不断加强。2010年与2005年相比,公路营运客货车辆数增长71.7%。2010年全社会完成客、货运量305.3亿人次和244.8亿吨,分别比2005年增长了79.9%和82.4%,完成客、货周转量15020.8亿人公里和43389.7亿吨公里,分别比2005年增长了61.7%和3.99倍(见专栏1备注②)。道路运输完成的客货运量、周转量及在综合运输体系中的比重持续增加。道路运输不仅成为综合运输体系中最能体现普遍服务、最具基础保障功能的运输方式,而且在春运、“黄金周”、煤电油运等关键时期和奥运会、世博会等重大活动中,在抗震救灾、抗击冰冻雨雪灾害中,发挥了重要的基础性作用。国际道路运输合作不断拓展,客货运站场、机动车维修、机动车驾驶员培训、汽车租赁等运输辅助服务业全面发展,道路运输业综合服务能力显著增强。 结构调整初显成效,运输组织方式不断创新。客运企业进一步向大型化、规模化方向发展,2010年与2005年相比,班车客运经营业户数下降38%,户均车辆数增长77%;货运企业专业化程度有所提高,普通货物运输业户的比例不断下降。营运车辆逐步向大型化、专业化和高级化方向发展,客车平均座位、货车平均吨位、中高级客车及专用货车比例稳步增加。客运班线公交化、旅游包车、网络化运输、小件快运、城市物流配送等运输组织方式快速发展,货运企业向现代物流企业转型步伐不断加快。 农村运输条件大幅改善,服务“三农”能力显著增强。农村客运网络化建设稳步推进,“十一五”期间,共投资121.4亿元,新建农村客运站近8万个,发放农村客运燃油补贴209.2亿元,开通农村客运班线8.8万条,乡镇、建制村通

南通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中期评估报告

南通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中期评估报告 (南通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2009年7月) 进入“十一五”以来,在国内外宏观经济环境变化较大的情况下,全市上下按照“依托江海、崛起苏中、融入苏南、接轨上海、走向世界、全面小康”的发展思路,抢抓沿江沿海开发等一系列历史性机遇,着力推进跨越发展、科学发展、和谐发展,全市国民经济和社会事业保持了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南通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以下简称《规划纲要》)实施情况总体良好。 一、《规划纲要》中期进展情况 《规划纲要》的战略定位、总体目标正在逐步实现。三年来,全市经济增长速度继续处于江苏和长三角前列。2008年地区生产总值达到2510.1亿元,比“十五”末增长70.5%,年均增幅19.5%,高出全省平均水平5.8个百分点,完成规划进度的70.5%,经济总量在全国城市排名位列第28位、地市级第7位;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达到35040元,完成规划进度的83.8%;一般预算收入达到159.6亿元,比“十五”末增长121.7%,年均增幅30.4%,高出全省平均水平4.3个百分点,超过年递增20%以上的规划目标。科学发展走在全省前列。三年来,三次产业结构发生重大变化。2008年,三次产业结构为7.9∶57∶35.1,二、三产业占比达到92.1%,超过92%的小康目标,比“十五”末提高3.1个百分点,快于全省平均水平2.4个百分点;万元地区生产总值能耗0.73吨标煤,提前实现规划目标;2008年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比“十五”末减少4.3万吨,下降20.9%。社会事业全面发展,和谐社会建设走在江苏乃至全国前列。城乡居民收入连续5年保持两位数增长,2008年分别达到18903元和7811元,分别高于全省平均水平223元和454元,分别比“十五”末增长52.6%和42%,年均增幅15.1%和12.4%,完成规划进度的85.6%和77%;三年累计新增城镇就业人数26.1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持续10年低于全国、全省平均水平;社会保障体系和公共服务体系更加健全,民主法制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全面加强,“五城同创”圆满实现,在首届中国最安全城市评选中,位居全国地级市首位。小康社会建设进程加快,省定全面小康社会的18项25个指标有20个达标,有望于今年在全省江北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南通正向江海交汇的现代化国际港口城市、长三角北翼经济中心、国内一流的宜居创业城市迈进。 (一)新型工业化提升到新水平,产业结构进一步升级 新型工业化加速推进。2008年,全部工业增加值达到1201.1亿元,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为47.9%,比“十五”末提高2.1个百分点。产业集聚度进一步提高。规模以上工业中,重工业占58.9%,比“十五”末提高8.7个百分点;船舶修造及配套、现代纺织服装、机械电子、化工医药、轻工食品、电力及能源等六大产业占89.5%,比“十五”末提高4.9个百分点。企业规模不断扩大。2008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达到5844家,比“十五”末增加2371家;年销售收入超亿元工业企业达到1109家,比“十五”末增加640家,其中超20

国家十二五规划全文

中国“十二五”规划研究 新的起点上,人们往往是在忙着想两件事情,一件是回首,一件是展望,站在“十二五”规划的浪口,我们深知“十二五”规划更具全局性和战略性。房产、汽车、清洁能源、低碳经济、民生、就业、医疗改革、社会和谐……等等问题与建议在“两会”时期已被提上,“五年计划”是中国国民经济计划的一部分,是对中国经济的发展确定航行目标与方向做充足的预言,如何把脉中国未来五年中国经济发展走向、如何更快更好促进中国社会发展,五年发展规划责任重大、意义重大。 为此,北京华经纵横咨询有限公司借国家规划、产业开发这个强势东风,特邀众学者、研究专家成立“十二五”规划课题组,对“十二五”前期重大问题研究做详细客观的评述与综合分析。课题组根据“十一五”规划《纲要》实施情况以及“十二五”发展面临的形势和任务,从重点课题项目的提出、前期调研、论证、筛选以及最终确定都具有一整套严格科学的流程和方法,是深入实践科学发展观、全面落实十七大提出的新的发展要求的五年规划,也是承诺实现联合国千年发展目标的五年规划,对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具有重要意义。 在此,本课题成员结合当前“十二五”规划动态,通过整理、筛选、分析和判断整理了当前国家“十二五”规划动向,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本报告目录: 【“十二五”规划概要】 2 【“十二五”规划前期重大问题研究】 2 【“十二五”规划研究重大选题一览】 3 【“十二五”规划前期重大问题研究选题参考】 4 【政府“十二五”规划思路和方法】 6 【中国“十二五”规划谋三大转型】 6 【发改委:“十二五”规划八大重点】 7 【科技部:“十二五”科技规划六大方向】 8 【商务部:“十二五”规划拟把内贸放重要位置】 8 【交通部:“十二五”规划避免“漏一、挂万”倾向】 9 【住建部:“十二五”规划房地产发展仍以居民消费为基础】 9【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十二五”期间实施调查失业率】 10【农业部:编制948计划的“十二五”规划】 10 【文化部:“十二五”末基本扭转文化产品出口逆差】 11 【卫生部:疾控“十二五”规划坚持以人为本】 12 【电力行业“十二五”规划重点分析】 12 【中国农业发展存在问题及“十二五”规划思路研究】 13 【钢铁工业“十二五”规划发展思路解析】 15 【能源行业“十二五”规划突出六大重点】 16 【对“十二五”房地产业发展规划的五条建议】 17 【“十二五”规划我国装备制造业的指导原则与目标取向】 18【“十二五“规划:助中国汽车业由大到强】 19 【医疗器械产业“十二五”规划突出四方面发展】 20 【煤炭行业“十二五”规划将以减产、整合为主题】 20 【中国通信信息产业“十二五”发展规划预测】 21 【中国人民银行:“十二五”期间着重完善金融体系】 23 【碳排放作为约束性指标纳入“十二五”规划】 23 【北京“十二五”规划将呈现建设世界城市细则】 24 【广东:争取粤港合作纳入“十二五”规划】 25 【上海“十二五”规划以创新推动城市全面转型】 25 【四川“十二五”规划促进高地建设】 26

成都市新能源产业“十二五”发展规划资料

成都市新能源产业“十二五”发展规划 成都市新能源产业功能区领导小组办公室 二〇一一年六月

目录 一、发展基础与发展前景 (1) (一)发展基础 (1) (二)发展前景 (5) 二、发展思路和目标 (6) (一)发展思路 (6) (二)发展目标 (6) 三、空间布局和发展重点 (7) (一)空间布局 (7) (二)发展重点 (8) 1. 太阳能 (8) 2. 核能 (10) 3. 风能 (10) 4. 动力及储能电池 (11) 5. 智能电网 (12) 四、主要任务 (12) (一)掌握核心技术 (12) (二)培育优势企业 (13) (三)加快项目推进 (14) (四)完善平台建设 (14) (五)加快载体建设 (14) 五、保障措施 (15) (一)加强组织领导 (15) (二)加强政策扶持 (15) (三)落实规划任务 (15) (四)强化目标考核 (15)

为进一步推动成都新能源产业发展,按照市委、市政府加快建设“西部第一、全国一流”国家级新能源产业基地的要求,依据《国务院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成都市工业发展“十二五”规划》、《成都市产业功能区规划》等文件,制定本规划。 一、发展基础与发展前景 (一)发展基础 “十一五”期间,成都抢抓新能源产业发展机遇,制定了产业发展规划和相关政策,建立了新能源产业功能区,加快核心技术研发与转化,加强产业招商与项目建设,实现了新能源产业的快速发展,初步形成了技术路线较为领先、产品类别相对齐全、产业链比较完善、研发与检测实力比较雄厚的产业发展特色。2010年,成都获批“新能源产业国家高技术产业基地”、“成都(国家)新能源装备高新技术产业化基地”,并蝉联“中国最具投资价值新能源产业城市”称号。 1. 产业规模快速壮大 成都新能源产业自2008年起进入快速发展阶段,2010年实现主营业务收入286.75亿元,比2008年增长了187%,年均增 — 2 —

国家十二五规划纲要解读

科学发展贯穿规划纲要 张平说,“十二五”规划纲要的指导思想、政策导向、发展目标,以及重点任务,都体现了科学发展的要求,体现了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要求,尤其是把以人为本、可持续发展放在了一个突出的位置。 他说,“十二五”规划纲要力求做到长短结合,既衔接了应对国际金融危机提出的各项政策、举措,以巩固和扩大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成果,也为到2020年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实现打下具有决定性意义的基础。纲要中尽量体现扩大内需的导向,把扩大内需作为一个长期的方针和发展的基本立足点;坚持了民生优先的原则,把保障和改善民生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继续深化改革,把改革作为经济发展的动力,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动力。 突出亮点是民生优先 徐宪平说,“十二五”规划纲要的一个突出亮点是民生优先。 他说,“十二五”规划纲要首次提出建立健全基本公共服务体系,明确了“十二五”期间基本公共服务体系的范围和重点,涉及公共教育、就业服务、社会保障、医疗卫生、人口计生、公共文化、基础设施、住房保障、环境保护九个方面。“无论东部,还是西部,不管是城镇居民,还是农村居民,政府都要提供同样水平的公共服务。” “十二五”居民收入增长要与经济发展同步 徐宪平介绍,“十二五”规划纲要提出合理调整收入分配关系,提出城乡居民收入与经济发展同步,劳动报酬的增长与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同步。这“两个同步”的导向提出以后,已经产生了重要的效应。徐宪平举例说,在“十一五”规划中,我国仅一个省提出居民收入与经济增长同步,最终结果是有三个省居民收入与经济增长同步。目前,“十二五”地方规划中,提出居民收入增长超过经济增长的有5个省,提出“完全同步”有19个省,提出“基本同步”的有5个省市。“从‘十一五’的1个,到‘十二五’的29个,相信执行的效果会更好。” “十二五”保障性住房的覆盖率达到20%,年均新增城镇就业900万人 徐宪平说,“十二五”规划纲要首次提出要实施就业优先战略,即采取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千方百计地扩大就业和创业的规模,特别是要重点解决高校毕业生、农村转移劳动力和城镇困难人员的就业问题。提出5年年均要新增城镇就业900万人,要转移农村劳动力800万人。 为提高住房保障的水平,未来5年,要建设城镇保障性安居工程3600万套,其中今年1000万套,明年1000万套,后面3年还有1600万套,使保障性住房的覆盖率达到20%。对于城镇低收入住房困难家庭要提供廉租房,实行廉租房制度。对城镇中等偏下收入住房困难家庭,要提供公共租赁住房保障。 “十二五”期间要实现城乡社保全覆盖 徐宪平说,“十二五”规划纲要提出要建立健全覆盖城乡的社会保障体系,在今后的五年新

煤炭物流十二五发展规划物流仓储运输行业精品资料

煤炭物流十二五发展规划物流仓储运输行业精 品资料 Document serial number【KK89K-LLS98YT-SS8CB-SSUT-SST108】

【最新资料,Word版,可自由编辑!】煤炭物流作为整合煤炭运输、仓储、交易、加工、配送等功能的综合服务体系, 对保障能源供应、提高煤炭资源配置效率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为贯彻国家《物流业 调整和振兴规划》,培育壮大煤炭物流产业,规范煤炭物流市场秩序,制定此规划。 一、发展条件 (一)现有基础 1.煤炭物流产业实力不断壮大 河北省既是煤炭生产大省,也是煤炭消费和转运大省,煤炭分别占一次能源生产 和消费总量的85%和90.3%。2009年,全省原煤产量达8495万吨,每年通过与陕晋蒙 等地能源合作新增供给近3000万吨。全省全年煤炭需求量达2.35亿吨,煤炭自给量 占1/3左右。经我省秦皇岛港、唐山港和黄骅港转运下水的煤炭占全国主要港口煤炭 转运总量的70%以上,这一比重还将随着我省铁路和港口建设的发展而进一步提高。 煤炭产需的快速增长为煤炭物流业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2.煤炭物流运作能力逐步增强 我省是陕晋蒙等主要煤炭调出地煤炭东运和南下的必经之地,大秦、朔黄两大铁 路运煤通道横贯全省,承担着全国65%的煤炭物流陆路运输任务。2009年,秦皇岛、 唐山、黄骅三大港口生产性泊位达到116个,煤炭吞吐量达3.6亿吨,初步形成连接 煤炭资源产地和销地,以铁路、高速公路、沿海专用码头等基础设施为骨架,海运、 陆运衔接的煤炭运输网络。近年来,我省涌现出一批大型煤炭物流企业,开滦物流、 冀中能源鼎峰物流等煤炭物流企业在全国的影响力日益增强,积累了丰富的煤炭物流 经验和技术,创新了煤炭物流发展模式。 3.煤炭物流产业链条不断延伸

海南省十二五规划纲要

海南省“十二五”规划纲要 海南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2011-2015年)规划纲要是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后的第一个五年规划,根据《国务院关于推进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发展的若干意见》(国发〔2009〕44号)、《中共海南省委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琼发〔2010〕14号)编制,主要阐明省委、省政府未来五年推进国际旅游岛建设发展的战略意图和工作重点,是全省人民共同的行动纲领,是政府履行职责的重要依据,是逐步把海南建设成为生态环境优美、文化魅力独特、社会文明祥和的开放之岛、绿色之岛、文明之岛、和谐之岛的宏伟蓝图。 “十二五”的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 “十二五”的主要目标提升发展以旅游业为龙头的服务业 建设国际旅游岛是继建省办经济特区之后海南发展史上的又一个里程碑。“十二五”时期,海南发展的总体战略任务可以概括为:一个主题,一条主线,六大定位,七大任务。即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主线,用国际旅游岛建设统揽海南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全面贯彻落实国务院赋予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的六大战略定位,即我国旅游业改革创新的试验区、世界一流的海岛休闲度假旅游目的地、全国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国际经济合作和文化交流的重要平台、南海资源开发和服务基地

以及国家热带现代农业基地。全面完成优化经济结构、构建现代化基础设施体系、区域协调发展和积极稳妥推进城镇化、生态文明示范区建设、科教兴琼和人才强省、社会事业建设和深化改革扩大开放七大任务,顺利实现国际旅游岛建设的中期目标,基本奠定国际旅游岛的框架。实现富民强岛,将海南打造成为中外游客的度假天堂和海南人民的幸福家园。 “十二五”的主要目标 紧紧围绕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十二五”时期努力完成经济发展、结构调整、民生改善、改革开放、环境保护等方面的任务。主要目标是: ———实现经济更好更快发展。全省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3%左右。经济效益持续提高,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年均增长率在20%以上。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长率为23%。保持物价基本稳定。 ———优化结构成效显著。三次产业比重趋近20:30:50,以旅游业为龙头、服务业为主导的经济结构基本形成,热带特色现代农业水平显著提高,以高新技术产业和新型工业为支撑的支柱产业体系初具规模。继续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引进岛外消费,居民消费率稳步上升。城镇化进程进一步加快,城镇化率达到56%。 ———以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明显加强。努力实现居民收入增长和经济发展同步、劳动报酬增长和劳动生产率提高同步。

国家“十二五”海洋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

vdΓ?ǔeê q

? ? q 8 ] ? @ q q) S??; Ф Ф9? ?e @ pJ?

成都市十二五规划纲要第七篇-推进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教学内容

第七篇推进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 坚持绿色发展原则,积极应对全球气候变化,大力节约资源,加强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积极发展循环经济,构建低投入、高产出、低消耗、少排放、能循环、可持续的国民经济体系,强化经济社会发展的要素保障,进一步推进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建设,实现人居环境领先中西部。 第一章强化资源保障和节约利用 坚持开发节约并重、节约优先,创新资源节约利用机制,全面推进资源节约,强化资源对经济社会发展的保障作用。到2015年,耕地保有量保持在42.1万公顷,单位工业增加值用水量比“十一五”末降低30%,农业灌溉用水有效利用系数达到0.55,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的比重不低于31%,单位生产总值能耗较2010年下降16%。 第一节强化能源保障和节约利用 强化能源供应保障。做好电、气、油等专项能源发展规划,加强能源基础设施建设,满足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并适度超前。做好电煤供应工作,保证

火电平稳生产,解决枯水期电力供需矛盾。加强与中石油、中石化等能源企业的战略合作,形成天然气、成品油增量供应的长效机制。积极发展新能源,推进生物质能源利用。 加强能源需求侧管理。加快推进智能电网建设,优化电网资源配置。实施“有保有压”的天然气有序供应应急预案。探索天然气梯级定价、峰谷定价,逐步形成以市场为导向、促进能源节约的调控机制,优化能源消费结构。 全方位推进节能。加强高效节能技术应用,实施工业用电设备节电、能量系统优化节能、余热余压利用节能、燃煤工业锅炉窑炉节煤等工程,促进工业节能。加强全过程管理,提高建筑节能标准,妥善推进建筑节能改造,推广节能施工新技术,促进建筑节能。优化交通模式,大力发展公共交通,提升运输装备技术等级,加强道路运输组织管理,推进清洁能源和节能环保型车辆应用,促进交通节能。 第二节强化土地资源保障和节约利用 优化完善市县乡土地利用规划。完善耕地保护机制,建设基本农田连片保护区,在全市范围内建立完善耕地动态巡查和长效监管机制,调动广大群众保护耕地的积极性。规范管理各类建设用地,清理和盘活建设用地存量,提高单位土地的投入强度和产出效率。严格执行工业项目投资强度与用地规划控制指标,科学规划开发利用旧城土地、未利用土地、低丘缓坡地。

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纲要

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事业发展 “十二五”规划纲要 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纲要,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编制,主要阐明“十二五”时期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事业发展的总体思路、发展目标、主要任务和重大政策措施,是未来五年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工作的重要指导性文件。 第一章民生为本人才优先开创事业发展新局面 第一节发展环境 “十一五”时期是我国发展史上极不平凡的五年,也是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事业迈出重要步伐、取得突出成绩的五年。五年来,面对国内外环境复杂多变、国际金融危机巨大冲击、汶川特大地震等重大自然灾害多发频发等重大挑战,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坚决贯彻党中央、国务院的决策部署,迎难而上,努力拼搏,全面完成了“十一五”时期各项任务。积极就业政策体系更加完善,就业规模持续扩大,就业局势保持稳定。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框架初步形成,社会保障制度建设实现重大突破,社会保险待遇水平大幅提高。人才资源总量不断增长,人才队伍素质明显提高,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有力的人才和智力支持。公务员制度不断完善、队伍建设不断加强,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稳步推进,军队转业干部安置任务圆满完成。工资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取得阶段性成果,职工工资水平稳步提高。劳动关系协调机制、劳动争议调处机制和劳动保障监察执法机制逐步完善,劳动关系总体保持和谐稳定。“十一五”时期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事业的快速发展,为保障和改善民生、维护改革发展

“十二五”时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是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事业面临着新的发展机遇和一系列有利条件。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保障和改善民生,大力实施人才强国战略和就业优先战略,将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事业摆在经济社会发展更加突出的位置,为事业发展提供了坚强保证。我国发展仍处于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深入发展,为事业发展创造了良好环境。我国经济继续保持平稳较快发展,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坚持扩大内需特别是消费需求的战略,为事业发展提供了强大动力。人力

(汽车行业)南通汽车及零部件产业十二五发展思路的汇报

(汽车行业)南通汽车及零部件产业十二五发展思路 的汇报

南通汽车及零部件产业“十二五”发展思路的汇报 南通市经济贸易委员会 (2010年11月29日) 壹、产业发展现状 南通的汽车工业起步于上世纪80年代,到九十年代初,以江苏英田集团为龙头的汽车及零部件产业在全国已享有壹定声誉,成为南通汽车及零部件产业的排头兵。2009年,全市规模之上汽车及零部件配套企业实现工业总产值超110亿元,约占全省规模之上汽车及零部件配套工业总产值的5%;42家重点企业主要分布于市区和如皋、海门等县(市)。其中南通汽车及零部件产业的前俩大企业—江苏英田集团、双钱集团(如皋)轮胎有限X公司都在如皋,该地区产值规模约占全市的60%。纵观全市汽车零部件工业主要有以下特点: 1.整车生产企业平稳增长。江苏英田集团集团是南通现有规模较大的车辆生产企业,主要有载货汽车、自卸汽车、低速载货汽车(农用车)。该集团拥有资产7亿元,占地面积30万平方米,下辖江苏英田农用车有限X公司、如皋市柴油机厂、如皋市英田汽车铸造有限X公司、如皋市英田车辆配件制造有限X公司、如皋市英田车身制造有限X公司、如皋市中禹贸易有限X公司、江苏英田汽车研究所等相关企业和科研机构。集团X公司现有职工3600多人,其中高、中级技术人员350多名,有壹流的生产设备和先进的检测手段,可年生产变型运输机、低速汽车10万辆。集团技术实力和经济实力雄厚,产品质量上乘,且通过ISO9002国际质量体系认证,排放通过欧I标准。其“英田”牌商标为中国驰名商标、江苏省著名商标,其产品为江苏省名牌产品。该集团2009年实现销售收入43.74亿元,利润总额9649万元;今年1-10月实现销售收入38.89亿元,利润总额11189万元,分别比去年同期增长7.9%和41%。南通中集罐车X公司今年销售半挂车180台左右,实现销售额约5000万元,其中出口20台。 2.汽车零部件产业逐步成长。目前南通生产汽车零配件的规模企业40余家,其中年销售亿元之上企业有双钱集团(如皋)轮胎有限X公司、启东风华电声有限X公司、南通贸联铝合金科技有限X公司、南通恒秀热传输材料有限X公司、南通亨通金天电子线缆有限X公司、江苏万力机械股份有限X公司、海安县鹰球集团有限X公司、海安县耀华安全玻璃有限X 公司、南通冠东车灯有限X公司、南通友星线束有限X公司、南通大地电器有限X公司、南通江华机械有限X公司、南通海林橡塑制品有限X公司、江苏亨通金天电子线缆有限X 公司、江苏汤臣汽车零配件有限X公司、江苏黄海汽配股份有限X公司等;所生产产品涉及多系列、多功能,有近百个品种。主要产品有:⑴轮胎制造及综合利用。主要有轴承轮胎、废旧轮胎利用;⑵汽车内饰件系列。主要有仪表台、行李架、风道、顶棚、侧围板、花纹铝板、不锈钢卧铺和护栏、车用塑胶件;⑶车身覆盖件。主要有汽车安全玻璃。⑷汽车电器产品系列。主要有电路总成、电线、汽车车灯。⑸汽配锻铸件产品系列。主要有粉末冶金含油轴承、离合器壳、减震器、轮毂、轮圈、非标特种轴承、导轨轴承、离合器。⑹发动机配件。产品有车用柴油机。⑺其他部件。主要有弹簧、橡胶管件、胶带、密封件等。 3.部分产品在行业内具有壹定的竞争力。江苏英田集团集团生产的“英田”牌低速货车市场占有率达18%。上海轮胎橡胶(集团)如皋有限X公司年生产子午线商用车轮胎、工程机械轮胎达100万套,是我国最大的全钢子午线轮胎生产基地,轮胎单体产量列全球首位,2009年实现营业收入38.81亿元,利税 4.03亿元。江苏力星钢球有限X公司年生产钢球8亿粒,市场占有率达20%,且其占据了钢球生产的高端市场。江苏万力机械股份有限X公司生产的内燃机零部件曲轴,单缸和135系列曲轴,市场占有率均在20%左右,是国内最大的单缸和135系列件的生产厂家,多年来,X公司“苏中”牌曲轴壹直是省名牌产品。南通贸联铝合金科技有限X公司为宝马、奔驰、凯迪拉克等高级轿车提供配套铝轮毂。南通市冠东车灯有限X公司主要从事汽车车灯塑料件、线束总成、冷冲件的研发设计和加工制造,产品主要用

科技部关于印发新型显示科技发展“十二五”专项规划的通知

科技部关于印发新型显示科技发展“十二五”专项规划的通知 科技部门户网站 2012年09月06日 国科发高【2012】896号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计划单列市科技厅(委、局),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科技局,各有关单位: 为进一步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国务院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和《国家“十二五”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推动新型显示技术和产业发展,我部组织编制了《新型显示科技发展“十二五”专项规划》。现印发你们,请结合本地区、本行业实际情况认真贯彻落实。 附件:新型显示科技发展“十二五”专项规划 科技部 2012年8月21日1 附件: 新型显示科技发展“十二五”专项规划 显示产业是年产值超过千亿美元的战略性新兴产业,是信息时代

的先导性支柱产业,产业带动力和辐射力强。为实现新型显示产业的加速创新发展,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 年)》、《国家“十二五”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国务院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精神,制定本专项规划。 一、形势与需求 (一)全球新型显示技术发展迅速。 显示技术处于多种技术路线并存、产业发展迅速的黄金阶段。目 前主要的显示技术有阴极射线管显示、液晶显示、等离子体显示、有机发光显示、激光显示、三维立体(3D)显示、电子纸显示、场发射显示、发光二极管显示、硅基液晶投影显示、数字光处理显示等。其中,阴极射线管显示已基本退出显示技术历史舞台,液晶显示技术和等离子体显示已经成为显示主流技术,激光显示、3D 显示、有机发光 显示、电子纸显示、场发射显示将是未来主流显示技术。我国激光显示是最有可能领先国际水平的显示技术,3D 显示是最有生命力且终将 成为显示技术共性平台的下一代显示技术,有机发光显示是最具发展潜力的新型显示技术,电子纸显示和场发射显示是值得关注的下一代显示技术。 2 自20 世纪90 年代以来,新型显示产业快速发展,总产值超过 1000 亿美元,其中90%以上为液晶显示产业创造。在全球液晶显示产

十二五规划纲要

《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草案)》(摘编) 转变方式开创科学发展新局面 规划纲要草案提出,“十二五”时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是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必须深刻认识并准确把握国内外形势新变化新特点,继续抓住和用好重要战略机遇期,努力开创科学发展新局面。 规划纲要草案指出,以科学发展为主题,是时代的要求,关系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全局。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是推动科学发展的必由之路。今后五年,要确保科学发展取得新的显著进步,确保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取得实质性进展。基本要求是:——坚持把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主攻方向。 ——坚持把科技进步和创新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支撑。 ——坚持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 ——坚持把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着力点。 ——坚持把改革开放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强大动力。 规划纲要草案提出,按照与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重大部署紧密衔接、与到2020年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紧密衔接的要求,综合考虑未来发展趋势和条件,今后五年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是:

——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增长7%,城镇新增就业4500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5%以内,价格总水平基本稳定,国际收支趋向基本平衡,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明显提高。 ——结构调整取得重大进展。居民消费率上升。农业基础进一步巩固,工业结构继续优化,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取得突破,服务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提高4个百分点。城镇化率提高4个百分点,城乡区域发展的协调性进一步增强。 ——科技教育水平明显提升。九年义务教育质量显著提高,九年义务教育巩固率达到93%,高中阶段教育毛入学率提高到87%。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支出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达到2.2%,每万人口发明专利拥有量提高到3.3件。 ——资源节约环境保护成效显著。耕地保有量保持在18.18亿亩。单位工业增加值用水量降低30%,农业灌溉用水有效利用系数提高到0.53。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比重达到11.4%。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源消耗降低16%,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降低17%。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显著减少,化学需氧量、二氧化硫排放分别减少8%,氨氮、氮氧化物排放分别减少10%。森林覆盖率提高到21.66%,森林蓄积量增加6亿立方米。 ——人民生活持续改善。全国总人口控制在13.9亿人以内。人均预期寿命提高1岁。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分别年均增长7%以上。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实现制度全覆盖,城镇参加基本养老保险人数达到3.57亿人,城乡三项基本医疗保险参保率提高3个百分点。城镇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3600万套。贫困人口显著减少。 ——社会建设明显加强。覆盖城乡居民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逐步完善。全民族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不断提高。社会主义民主法制更加健全,人民权益得到切实保障。文化事业加快发展,文化产业占国民经济比重明显提高。社会管理制度趋于完善,社会更加和谐稳定。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