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碳经济视野的都市农业旅游政府行为与市场边界

低碳经济视野的都市农业旅游政府行为与市场边界
低碳经济视野的都市农业旅游政府行为与市场边界

低碳经济视野的都市农业旅游:政府行为与市场边界

发布时间:2011-8-1信息来源:中国贵阳政府门户网站

[摘要]低碳经济是人类社会发展进程中的新变革和大趋势。低碳经济时代要求都市农业旅游充分合理地利用自然资源并有效地提高农业生产力,强调保护农业生态环境并实现资源的长效和循环利用。我国都市农业旅游在低碳发展实践中涌现出低碳农业观光型、低碳技术研发型、低碳科普示范型、低碳农业物流型和低碳生活体验型若干模式。实现都市农业旅游低碳发展有政府主导、行业组织、市场运作、多方参与等不同路径选择,应综合考虑各地区的农业产业化水平、资源禀赋、生态环境保护和民俗文化特色等因素进行合理选择,实现我国都市农业旅游经济、生态和社会效益的整体最优。

(中经评论·北京)“低碳经济”概念自2003年提出就引起了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低碳经济通过能源技术和减排技术创新、产业结构和制度创新以及人们生存发展观念的根本性转变,实现能源高效利用、清洁能源开发、追求绿色GDP,其实质上是经济发展方式、能源消费方式、人类生活方式的一次新变革,它将全方位地改造建立在化石燃料基础之上的现代工业文明,转向生态经济和生态文明(鲍健强等,2008)。发达国家先后开展了向低碳经济转型的积极实践,如英国引入气候变化税、碳信托基金等经济政策;丹麦、芬兰等国对燃烧产生二氯化碳的化石燃料开征国家碳税;德国、日本等国建立能源税制度;美国研发低碳技术并实施《能源政策法》。我国作为世界第二大能源生产国和消费圈,高度重视全球气候变化问题,把节能减排作为一项重要任务。2010年中央政府工作报告明确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加快农业科技进步,转变农业增长方式,大力发展低碳生态农业,促进经济、生态、社会协调发展,是实现农业低碳化的必然选择。随着社会经济高速发展,城镇化进程不断加快,人们休闲娱乐需求日趋旺盛,都市农业旅游应运而生,表现出与城市在地理空间上紧密联系、以现代都市农业为基础、促进城乡文化交融等特点。我国有着丰富的农业生产资源、辽阔的农业生态空间和悠久的农耕文化习俗,具备发展都市农业旅游的良好基础。1991年上海举办“南汇桃花节”,掀开了我国都市农业旅游发展的序幕。此后,都市农业旅游在上海、北京、重庆、广州、深圳等地全面推广开来,以其独特的经济、生态和社会功能构成了城镇化和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实践证明,都市农业旅游是发展我国特色现代农业、实现城乡统筹、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有效路径。然而,我国都市农业旅游发展存在着不同程度的急功近利、竭泽而渔的行为,盲目地、过度地、简单粗放地开发旅游资源使生态环境遭到破坏,随着旅游者规模的扩大而排放大量生活废水和生活垃圾造成较严重的环境污染问题。可持续的自然生态环境是都市农业旅游生存发展的重要基础,其有赖于旅游发展模式的科学确立和旅游开发路径的正确选择。各地应因地制宜选择都市农业旅游的发展模式,实现产业经济效益、资源环境效益和社会文化效益协同发展。

一、低碳经济:对都市农业旅游发展的重新审视

低碳经济是低能耗、低物耗、低排放、低污染“四位一体”的新型可持续发展模式,发展低碳经济离不开产业部门的参与,学者们对此已形成共识。在全球气候问题和环境问题日益突出的

今天,低碳经济成为各行业关注的焦点,有关低碳农业和低碳旅游的讨论也逐渐增多。学者们开始关注农业旅游经济效益之外所产生的资源环境影响,发现农业旅游对环境不仅仅只产生消极负面影响,也可以引导或加速环境质量的改善,有助于保护生态平衡并促进农业的良性发展。农业旅游在保护野生动物、自然景观、农业资源和民俗特色等方面具有一定的贡献。都市农业旅游是在都市农业功能拓展基础上发展而成的一种绿色旅游方式,其生产功能、生活功能、生态功能和休闲娱乐功能日益增大。可见,都市农业旅游具备内在的低碳经济特质,低碳经济与都市农业旅游有着天然的契合点。因此,无论从实现低碳经济发展目标还是从提高都市农业经济效益来看,都市农业旅游的低碳发展显得尤为重要。

低碳经济时代要求都市农业旅游协调人与自然、经济发展、资源开发和生态环境保护之间的矛盾,是以不牺牲资源环境为代价的永续循环旅游,是既能满足当代人的需求,而又不危及后代人生存条件和社会福利的可持续农业旅游。一方面,低碳经济要求在都市农业旅游开发建设过程中,以农业生态环境、自然景观、乡村生活方式和民族文化为旅游吸引物,尽可能不破坏原来的自然生态环境,减少人工作用,促进都市农业生态系统良性循环;另一方面,低碳经济要求在都市农业生产过程中较少使用甚至不使用化肥和农药,以保证农业旅游消费和销售的农产品安全放心,同时利用科学的旅游规划和严格的规章制度,将农业旅游活动对生态环境的负面影响控制在较低程度之内,以保障农业旅游资源的可持续和生态环境的安全;此外,使旅游者在都市农业旅游中获得低碳生态环境和低碳生活方式的体验,培育其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而都市农业旅游低碳发展所带来的资源环境效益,也会进一步促进产业经济效益的提高,从而激励政府、企业、农户和社区居民等相关利益主体自觉树立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可见,都市农业旅游低碳发展的核心在于其改变传统农业仅专注于土地本身耕作、生产目标单一的经营理念,改变“先污染、后治理,先破坏、后恢复”的传统发展模式,以产业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保护协同演进为目标,充分合理地利用自然资源有效地提高农业生产力,强调保护农业生态环境并实现资源的长效和循环利用。因此,低碳发展之路是实现都市农业旅游经济效益、资源环境效益和社会效益均衡协调的必然选择。

二、低碳经济时代都市农业旅游发展的现实考察

低碳经济背景下都市农业旅游发展必须正确认识和处理农业旅游资源的开发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一方面,要进行农业旅游资源的科学开发和合理利用,提高农村土地的利用效益,为城市居民提供新的活动空间,释放休假日城市人口压力,降低市区及旅游热点的拥挤程度和污染程度;另一方面,在都市农业旅游开发过程中要综合考虑生态农业、林业的建设与保护问题,避免对野生动植物的干扰破坏,同时也要降低都市农业旅游活动对空气、土壤和水等生态环境的污染程度。

低碳经济时代世界各国都着力于降低都市农业旅游对生态环境所产生的负面影响。如日本政府通过税收、补贴、公共产品等手段扶持绿色观光农业可持续发展;德国市民农园具有城市绿化、农耕体验、休闲度假的多功能性;新加坡农业科技园发挥强大绿色农业示范推广和科普教育功能;美国南瓜节、草莓节等农业民俗节庆旅游促进经济增长并创造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印度尼西亚推行分时旅游以保证农业旅游区游客量的季节均衡,循环利用旅游垃圾以保护农业生态资源。与

此同时,我国都市农业旅游也逐渐注重资源循环利用和生态环境保护,涌现出一些以环保节能、资源循环为宗旨的景区景点。如广州从化大丘园研发有机环保型水果的育种栽培技术,将仙蜜果种植基地发展成集生产、观光、科普教育等于一体的多功能休闲农庄,在仙蜜果栽培过程中及农家菜馆所用的鸡、鸭、鱼的饲养和蔬菜的种植过程中不使用任何农药及化学肥料,建设无污染的安全农业旅游环境。又如北京留民营生态旅游度假村以生态农业为基础,以产销有机农产品为特色,由无公害有机蔬菜示范区、无公害畜牧养殖区、无污染旅游制品工业区、沼气太阳能综合利用示范区和农业生态公园组成。然而,都市农业旅游景区污染问题也较为突出,在一定程度上成为低碳经济的发展障碍。例如,在农业旅游区盲目加宽景区道路和修建缆车索道导致耕地被侵占、草地被毁、森林遭砍伐、山体遭破坏、水土流失加剧以及自然景观受到破坏;又如,游客的大量拥入超出景区地域容量,导致车船密度增加,餐饮和住宿等旅游服务设施大量兴建,造成废气、废水和生活垃圾的过量排放,使生态平衡遭到破坏。此外,由于农业生产具有明显的季节性和周期性,致使都市农业旅游需求淡旺季矛盾明显,如观光果园在夏秋挂果期间接待大量旅游者,而景区经营管理水平的客观局限导致了乱采乱丢、环境破坏等问题的产生;而到了冬季农业旅游景区则门庭冷落,游客寥寥无几,造成了旅游资源和旅游设施的闲置。

概而言之,低碳经济时代我国都市农业旅游发展的主要症结可以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一是低碳生产、低碳生活、低碳生态的观念意识不强:二是低碳建设的财政扶持力度不够;三是低碳发展的度量评估标准不明:四是低碳发展的企业内在驱动力不足。为有效化解上述症结,必须深入探究科学的都市农业旅游低碳发展模式并选择合理的发展路径,以推动我国都市农业旅游的健康持续发展。

三、低碳经济时代都市农业旅游的发展模式

由于地理气候、资源禀赋、农业产业化水平、社会经济、民俗文化、市场结构等方面存在着客观差异,使得我国各地区都市农业旅游的低碳发展呈现出多样化的模式。对低碳经济时代我国典型城市的都市农业旅游发展进行研究与分析,有助于揭示我国都市农业旅游低碳发展的规律与共性。

(一)低碳农业观光型

低碳农业观光型模式是指坚持“以农为本”的开发原则,依托都市郊区的环保、有机、无公害蔬菜水果等绿色农业产业化基地,挖掘绿色农业自然生态景观的观赏价值,开发观光、采摘、垂钓、休闲等都市农业旅游产品,坚持无农药、无化肥的低碳发展宗旨,营造环保安全的农业旅游生态环境,在保障都市农业旅游的生产和经济功能的前提下,提高其生态环境效益。如作为我国改革开放的先行地,深圳建成了集休闲观光、生态屏障和提供安全优质农产品等功能于一体的现代都市农业系统,形成了以都市农业产业园、无公害生产基地、观光农园为主的低碳农业旅游发展模式,确立了以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为主,兼顾经济效益的总体发展目标,已形成荔枝世界生态园、光明华侨畜牧场和罗湖区林果场等一大批低碳农业旅游景区景点。

(二)低碳技术研发型

低碳技术研发型模式是指在都市农业旅游发展过程中,通过对资源循环利用、节能减排、增汇固碳等新型低碳技术的研发与应用,建立低碳农业科技支撑体系,最大程度地降低农业旅游活动所造成的环境污染和资源浪费,以实现都市农业旅游的生态功能与经济社会功能协同发展。低碳经济背景下的绿色技术包括对生态环境破坏的防止、治理和改善技术,具有一定的内部经济价值和外部经济价值。北京作为我国较早发展农业旅游的城市之一,具备良好的农业资源条件和旅游发展环境,在都市农业旅游开发中尤其注重低碳技术的研发和推广。如北京蟹岛集团建立了种植、养殖、加工、沼气相结合的都市农业生态链,投资改建沼气池、污水处理厂、垃圾分拣处理系统、地热系统及太阳能照明与供暖系统,实现了无污水、无烟尘、无生活垃圾、无农药残留、无化肥使用等污染零排放,成为全国规模效益最大,生态效益最为突出的低碳型农业旅游产业集团,创造出经济效益与生态环境保护协调发展的都市农业旅游发展模式。

(三)低碳科普示范型

低碳科普示范型模式是指以城市园林农业为基础规划建设都市农业科技园、都市农业主题公园和都市农业博览会等,发挥都市农业旅游的科普教育和示范推广功能,通过主题生态观光、情景模拟体现、多媒体立体展示等手段,宣传低碳经济对城市发展和人类社会长远福利的积极意义,倡导低碳生活理念和低碳消费意识。广州市近年来加大力度重点整合及开发都市农业旅游资源,着重发挥都市农业旅游对城市的增碳固汇、美化绿化功能。如广州华南植物园设有经济植物区、防污绿化植物区、园林树木区、自然保护区等科普教育展览区,“广州第一村”景点模拟原始生态村落和考古现场,创造刀耕火种的原始农耕低碳生活体验,城市景观生态园则展示了植物多样性在城市生态园林景观、城市行道树与道路绿化景观、城市住宅小区植物景观、民俗与家居植物景观等城市生态环境中的运用。

(四)低碳农业物流型

低碳农业物流型模式是指城市居民在都市农业旅游的观光、休闲、娱乐过程中,进一步了解绿色农产品、无公害农产品和名优农产品的生产加工过程,大力开发都市农业旅游购物需求,创新农产品从“田头到餐桌”的直接渠道模式,以及“网购+送货上门”的电子商务销售方式,从而有效地解决农产品营销中“信息不对称”的难题⑦,减少农产品流通的中间环节并降低经营成本,推动低碳农业物流发展。上海是我国都市农业旅游的起源地,都市农业旅游成为上海农民增收的重要渠道,也是上海市民短途游的“首选目标”之一。依托农业旅游带动市郊优质农产品销售是上海发展都市农业旅游的一大亮点,如上海市郊最大的庄行梨生产基地超过60%的蜜梨销售由农业旅游带动,上海首家“绿都田间超市”在柘林镇金海公路农田边营业,超市借助农业旅游品牌知名度,创新农产品旅游购物、订单生产、网络营销等新型销售方式。

(五)低碳生活体验型

低碳生活体验型模式是指以农耕文化、乡村风情、主题庆典作为都市农业旅游的吸引物,将生态农业与民俗体验相结合,发展农家乐、生态旅游、休闲公园、民俗节庆等农业旅游形式,开发徒步、骑自行车、棋牌、农耕等低碳旅游产品,倡导低碳生活和生态空间理念,促进地方经济增长并创造社会文化效益。农村是农业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农业旅游对于促进城乡文化交融,增加农民收入,创建农村品牌经济具有重要作用。重庆市地形的复杂性和气候多样性造就了丰富多彩的农业旅游资源,土家族、苗族等多个少数民族孕育了悠久灿烂的农耕文化和厚重的民俗民风。近年来,重庆市以“农家乐”为代表的都市农业旅游发展迅速,主要规划布局在城乡接合部,分为主城都市闲情、渝西巴渝乡情、渝东北山水真情、渝东南民俗风情等四大板块。截至2010年,重庆市已有两万多家农家乐,年营业额超过了20亿元,从业人员在20万人左右,年接待量在1000万人次以上,并已带动旅游、农业、餐饮及其配套业发展,形成一个巨大的产业链。

综上所述,低碳经济时代我国都市农业旅游形成了各具特色的发展模式,呈现出多样化的景点类型组合,发挥着生产、生活、生态、休闲、科普等重要功能,促进都市农业产业升级、保持生态平衡、保护并改善城市空气质量、美化居民生活环境(见表1,下页)。

上述各地都市农业旅游兼顾经济发展、环境保护和社会福利提升,其低碳发展经验值得借鉴:第一,结合城市发展规划,在城乡交错的环城游憩带系统布局,既满足城市居民亲近自然、生态回归的旅游需求,又降低旅游交通对城市大气环境的污染破坏。在近郊区以园林、森林为基础进行综合开发,远郊区围绕田园景观和民俗村落进行建设,为城市环境留下高质量的乡村原野。第二,坚持“以农为本”,以现代都市农业生产过程和生态景观为核心,减少建造钢筋混凝土等人工景点,不随意使用化学药剂及化学肥料,不任意破坏原有的地形地貌。第三,注重都市农业产业延伸和功能拓展,发展绿色食品和特色作物的生产,建立花卉蔬果基地,既满足人们对无公害食品的需求,又为城市居民提供城市绿化、旅游观光、休闲度假、科普教育等配套服务。第四,通过农业观光和农耕体验带动市郊优质农产品销售,创新农产品直接渠道、电子商务等销售方式,促进都市农业的低碳物流发展。第五,倡导保护生态环境的低碳消费理念,引导旅游者由“注重自我享受”向“注重人与社会的和谐”转变,由“一次性消费”向“循环消费”转变,注重旅游消费过程的健康、环保和可持续。第六,挖掘乡村人文旅游资源价值,开发独具地方特色和文化底蕴的民俗旅游产品,优化农村产业机构,拓宽农民增收渠道,增加农民就业机会。

低碳农业观光型依托农业产业基地发挥观光休闲、固碳增汇功能都市农业产业园都市农业观光团上海孙桥现代农业开发区、北京锦绣大地农业观光团、重庆皇田现代农业观光团、深圳荔枝世界生态园、大连石河现代农业园

低碳技术研发型研发节能减排技术实现资源循环利用都市农业科技园都市农业示范基

地北京蟹岛绿色生态农庄、北京小汤山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园、广州从化大丘园、西安绿叶庄园低碳农业物流型拉动农业旅游购物,创新农产品销售渠道采摘农庄花鸟鱼虫集散中心北京天翼草莓生态园、深圳光明华侨畜牧场、重庆黄瓜山百里果乡、大连旅顺盛莱休闲采摘农庄、广州花卉博览园

低碳科普示范型倡导低碳城市生活空间和低碳消费意识都市鲜花港都市植物园上海鲜花港、北京植物园、广州华南植物园、西安杨凌农业示范区

低碳生态体验型提供骑车、徒步、登山棋牌、采摘、垂钓等农耕农俗体验农家乐农业节庆游上海宝山罗店、北京房山四马台民俗旅游村、广州增城白水寨、重庆美丽乡村嘉年华生态农业旅游区

四、都市农业旅游低碳发展的路径选择

实现都市农业旅游发展的低碳发展,有政府主导、行业组织、市场运作和多方参与等不同的路径,各地区应综合考虑自身的农业产业化水平、资源禀赋、生态环境保护和民俗特色等因素选择并进行合理组合,以实现我国都市农业旅游产业经济效益、资源环境效益及社会文化效益的整体最优。

(一)政府主导

政府主导型要求充分发挥政府的宏观调控职能,提供财政支持和基础设施等公共产品,加强宣传教育,制定促进都市农业旅游低碳发展的对策措施,激励企业积极开展都市农业旅游低碳实践。首先,政府主管部门应结合城市发展规划进行都市农业旅游的科学选址布局.改变盲目开发、随意布局、竞争无序的状况。其次,政府要加大对都市农业旅游低碳发展建设资金的投入,给予有力的财政和信贷支持。如上海政府设立推进农业旅游专项补贴资金,扶持在建的绿色农业旅游重点项目,并出台减免企业所得税、免征增值税、免征营业税、贷款免担保等一系列促进农业旅游低碳发展的税收优惠政策。再次,政府通过制定相关法律法规加大对水源、土壤、气候、生物等自然资源和农业生态环境的保护,改变现有不合理的耕作方式、防止农业旅游人工设施建设对耕地的无序占用,建立良性循环的都市农业旅游生态系统。最后,政府对积极开展都市农业旅游低碳实践的典型企业进行表彰和奖励,宣传推广先进经验和模式,调动企业进行节能减排、增碳固汇的积极性。

(二)行业组织

行业组织型指由行业协会、社团组织和中介服务机构主导都市农业旅游的低碳发展,促进区域间的经验交流、信息传播、人才培训与科研成果共享,以实现行业自律与规范化管理。行业组织主要在以下方面发挥作用:一是组织带动农业企业、农民调整生产经营结构,发挥低碳农业旅游的区域聚集效应:二是创建信息交流平台,加快地区间都市农业旅游低碳发展的经验交流和成果转化;三是整合低碳农业旅游资源,树立都市农业旅游整体品牌形象;四是加强低碳农业旅游教育培训体系建设,举办面向农业旅游从业人员的培训班、进修班等,联合相关院校促进产学研一体化建设;五是建立并完善都市农业旅游低碳发展行业标准,协助政府开展都市农业旅游低碳发展综合评估工作。如重庆市为促进农家乐行业健康发展,由重庆市商业委员会、旅游局、农家乐产业协会联合制定《重庆市农家乐达标评定评分细则》和《重庆市农家乐等级评定管理暂行规定》,成立了市和区县农家乐等级评定委员会.2009年全市共评定星级农家乐157家,为农家乐行业健康有序发展树立了典范。

(三)市场运作

市场运作型是指都市农业旅游低碳发展以农业龙头企业、旅行社、餐饮企业、酒店等为主体,通过市场竞争激励相关企业进行低碳农业旅游产品组合开发及营销推广。具体而言.企业在以下方面发挥主动性:一是确立低碳营销主题,开发健康环保的绿色低碳旅游产品;二是加大绿色农产品购物的开发力度:三是综合运用广告、公共关系、促销等传播工具,借助电视、电台、报刊、互联网等传播媒体,开展都市农业旅游低碳发展的整合营销传播:四是突出农村生活风貌和乡土文化内涵,发展农业民俗节庆旅游:五是培育低碳旅游意识和消费观念,如利用锅炉余热回收器等新型设备实现节能供水供暖气,提倡连续入住的旅游者不要求天天洗床单等。据统计,入住宾馆时少换洗一次床单,可省0.03度电、13升水和22.5克洗衣粉,相应减排二氧化碳50克。(四)多方参与多方参与型是指树立都市农业旅游低碳发展统筹兼顾、均衡发展的意识,明晰政府、行业协会、相关企业、农户和旅游者等相关利益者各自的职能职责,化解矛盾、协调利益。在发挥上述政府、行业和市场职能的基础上,争取农户和社区居民对都市农业旅游低碳发展的认同和支持,让其积极参与农业旅游低碳发展实践,提高自身环保节能、低碳减排的概念意识,营造文明和谐的都市农业旅游低碳发展社区环境。此外,旅游者应该自觉培养生态旅游和绿色消费观念,在农业旅游过程中自觉降低对生态环境的破坏和对农村社区环境的污染,讲究低碳环保,资源循环利用。

综上所述,都市农业旅游低碳发展的不同路径,在相关参与主体、主要职能和管理优势等方面各有侧重。政府主导路径通过宏观调控,为都市农业旅游低碳发展提供公共产品和外部环境支撑;行业组织路径在中观层面上构建都市农业旅游低碳发展的社会服务体系:市场运作路径从微观角度激励企业自由竞争,催生都市农业旅游低碳发展韵内部驱动力;而多方参与路径则基于系统视角,要求政府、行业、企业、农户、社区居民、旅游者各尽其责,共同努力实现都市农业旅游低碳发展的整体最优(见表2)。

表2:都市农业旅游低碳发晨路径的比较发展路径相关主体主要职能管理优势

政府主导各级农业部门、旅游部门、环保部门、城管部门规划布局、财政支持、制定法规、宣传教育宏观调控,提供公共产品,提供都市农业旅游低碳发展的外部环境支撑行业组织农业行业协会、旅游行业协会、中介服务机构标准制定、技术研发、信患交流、人员培训中观组织,建设服务平台,提供都市农业旅游低碳发展的社会服务体系市场运作农业龙头企业、农业旅游企业、旅行社市场调研、产品开发、营销服务、经营管理微观管理,进行具体实践,提供都市农业旅游低碳发展的内部驱动力多方参与政府、行业、企业、农户、社区居民、旅游者各尽其责、职能互补、相互协调、协调矛盾系统运作,发挥互补优势,实现都市农业旅游低碳发展的整体最优

我园地域辽阔,东中西部地区资源禀赋差异较大,农业经济和旅游经济发展地区不平衡,各地区开展都市农业旅游低碳实践的水平存在客观差距。因此.都市农业旅游低碳发展不存在绝对

意义上的最优路径,应根据各地区的实际情况进行合理选择,灵活组合。在都市农业旅游起步较晚,环境污染和破坏较为严重的地区,建议选择政府主导路径,以促进低碳发展的硬环境和软环境建设,进行科学的规划布局和宏观管理;在都市农业旅游发展到一定程度,已建成较为完善环境支撑体系的地区,可考虑选择行业组织路径,进一步推动都市农业旅游低碳发展的标准制定、技术研发、信息交流和人员培训;而在都市农业旅游较为发达地区,则可以市场运作为主,通过市场竞争优胜劣汰,鼓励相关企业进行低碳发展创新,加强市场调研和营销管理,开发多样化的低碳农业旅游产品。总体而言,多方参与是相对较理想的路径选择,其通过发挥相关利益主体各自的职能和职责,实现都市农业旅游低碳发展的整体最优。都市农业旅游低碳发展是一项长期的系统工程,应随着城镇化进程、农业科技进步、旅游需求变化而与时俱进,不断完善。

低碳经济是人类社会发展历史上的又一次新变革。都市农业旅游的低碳发展不仅是我国应对全球气候变化和能源危机的战略选择,而且是我国城镇化进程和现代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客观需要。我国应根据各地区的农业产业化水平、资源禀赋、生态环境保护和民俗文化特色等实际情况,探索低碳经济时代都市农业旅游的发展模式和路径选择,充分调动政府、行业、企业、农户、社区居民和旅游者的积极性,多方参与、各尽其责,从而实现都市农业和现代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进而保障我国的粮食安全、能源安全和气候安全。为此,我国要把发展低碳都市农业旅游纳入到国家低碳经济发展战略当中,不断深化理论认识,积极借鉴国内外成功经验,为实现都市农业旅游的低碳发展奠定坚实的理论和实践基础。

(《改革》,华南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作者:张蓓)

旅游业与经济发展

长沙市旅游业对地方经济影响的实证研究一研究背景 (1)旅游业,国际上称为旅游产业,是凭借旅游资源和设施,专门或者主要从事招徕、接待游客、为其提供交通、游览、住宿、餐饮、购物、文娱等六个环节的综合性行业。在新世纪新阶段,党中央、国务院把扩大内需、促进消费确立为促进国民经济发展的长期战略方针和基本立足点。旅游业是第三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世界上发展最快的新兴产业之一,被誉为“朝阳产业”。《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服务业的若干意见》提出,要围绕小康社会建设目标和消费结构转型升级的要求,大力发展旅游、文化、体育和休闲娱乐等面向民生的服务业。 随着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不断推进,中国旅游业面临重大发展机遇:中国经济持续快速增长,必将对旅游需求增长发挥基础性的支撑作用;城乡居民收入将稳定增长,到2020年人均GDP将达3500美元左右甚至更多,这将进入世界旅游界公认的旅游业爆发性增长阶段;国家扩大内需的经济发展方略和加快推动服务业的发展,将为旅游业进一步发展创造新的机遇;中国对外开放的进一步扩大,将为我国旅游业在国际市场和世界舞台更好地发挥作用,创造更为有利的条件;中国政通人和,社会安定,将成为世界上最安全的旅游目的地之一;随着对现行休假制度的完善和带薪休假制度的落实,将形成巨大的国内旅游消费市场。 (2)“喜上眉梢”岳麓山景区成功晋升为国家5A级景区,2012年1月5日长沙市没有国家5A级景区的缺憾将成为历史,就在这一天国家旅游管理局正式确认岳麓山景区成为国家5A级景区,并将择期授牌。5A 级旅游景区是我国旅游景区的最高级别,代表着景观质量、服务质量和环境质量以及游客满意度的顶级水平,是景区管理能力、综合竞争实力和服务水平的综合体现。成为5A级景区必将极大的提升长沙市旅游业的知名度,促进当地旅游业的快速发展,这是笔宝贵的无形资产。 为此在上述的背景下讨论长沙市旅游业对于经济增长的实际影响程度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本文希望通过对于数据的实证研究,得出长沙市旅游业对于地方经济的实际带动作用,继而希望政府部门能够继续重视旅

北京都市型现代农业的多功能性研究

北京都市型现代农业的多功能性研究 来璐 李世峰 谭建欣 程昊 (北京东方畅想建筑设计有限公司;中国农业大学,北京,100083) 摘要:都市型现代农业是北京农业的新定位,都市型现代农业具有多功能性。北京市由于其科技、资源和区位的独特性,都市型现代农业具有自身的特色。充分发挥北京农业的多项功能需要政府的政策引导、合理的农业布局规划、适宜的科技手段指导农业的发展,同时需要农业投资的增加。 关键词:北京都市型现代农业多功能性 都市型现代农业是指位于城市周边的、具有现代农业特征和都市农业功能的新型农业产业[1]。北京市农村工作委员会《关于加快发展都市型现代农业的指导意见》中明确指出:“都市型现代农业是指我市依托都市的辐射,按照都市的需求,运用现代手段,建设融生产性、生活性、生态性于一体的现代化大农业体系”。发展都市型现代农业是北京经济社会发展现阶段的客观要求,是北京农业现阶段的重要目标和特征,也是北京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实现途径。北京市发展都市型现代农业是由其区位、资源特点决定的,是在对都市农业发展规律探索的基础上提出的。农业具有多功能性,农业的多功能性是指农业除生产粮食外,还应该为实现其它目标做出努力[2]。都市型现代农业的多功能性较传统农业更为明显,都市型现代农业的功能包括经济功能、生态功能和社会功能等[3],北京由于其科技、资源和区位的优势,对农业的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其农业的多功能性具有自身的特点。 1.现代农业多功能性的提出 1.1现代农业多功能性是生产力发展的结果 农业在本质上具有多项功能,包括农业提供食品的功能、农业的生态功能、农业的社会文化功能等。传统农业处于生产力不发达的阶段,人类所需的食品供给短缺,威胁着人类的生存,传统农业的功能局限于物质产品的供给,农业本身所固有的其它功能未被发掘。现代社会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一方面生活水平的提高使人类的生活需求不再停留在食品上,还追求其它的使生活水平提高的东西,对农业的文化和休闲等功能的要求日益强烈;另一方面 本研究资助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7063101) 作者简介:来璐(1973-),女,陕西省兴平市人,博士研究生,主要从事农业生态研究。Email:XPLL1124@https://www.360docs.net/doc/ac8948270.html,

观光旅游的乐园生态农业科技的实习报告

观光旅游的乐园生态农业科技的实习报告 文件排版存档编号:[UYTR-OUPT28-KBNTL98-UYNN208]

观光旅游的乐园—关于生态农业科技的实习报告 观光旅游的乐园—关于生态农业科技的实习报告 实习内容:盘龙区生态农业科技展示园于XX年开工建设,投资规模1100万元,经过三年的建设,已成为我省一座规模大、科技含量高、生态环境美、观光休闲配套齐全,集农业科技、生产示范、旅游观光、休闲度假、科普示范、商业贸易“六位一体”的现代农业高科技生态展示园。 历时三年的盘龙区农业科技展示园建设于2012年10月27日全面完工并正式投入运营,盘龙都市农业园区建设又多了一个亮点。这并不是一个企业的开始,更是一个地区经济的将来,有了这一企业就会带动更多的发展。 盘龙区委、区政府前瞻性的提出了打造现代农业园区,带动双龙旅游小镇发展的思路。明确区农业局通过招商引资,政府引导、企业运作、土地流转的模式。盘龙区生态农业科技展示园,是盘龙区农业局和锦庄农业科技有限公司共同建设的现代生态农业科技展示园。由云南新犁温室工程有限公司承建的盘龙区农业生态观光园。该项目由昆明市盘龙区政府及昆明市锦庄农业科技公司联合投资,建筑总面积为6172平方米,它是农业产业升级的又一亮点之一。该园区集种植,观赏,餐饮,娱乐于一体,体现了现代农业产业化的发展趋势,为市民的出游、亲和自然提供了新的场所。展示园占地35亩,分为采摘园区、示范观赏园区和休闲娱乐园区以及绿色超市四大功能。建园以来,大棚面积达17000平方米,已种植绿化苗木2万余株,50余个品种;观赏食用瓜果品种41个,特色蔬菜和野生蔬菜品种20个。今年引进了五彩番茄、迷你黄瓜、紫色苣菊、红珊瑚、火焰菜、苦苣等15个新品种。目前,已解决农村劳动力转移和下岗职工再就业130人,有力地推动了双龙旅游小镇建设工作。三年来,在建园

体验式农业旅游的发展现状与前景展望(一)

体验式农业旅游的发展现状与前景展望(一) 【摘要】本文从南昌市新建、进贤二县旅游资源概况,结合二县旅游发展现状,分析了其发展体验式农业旅游的优势,并就发展前景提出了模式和策略。 【关键词】新建县;进贤县;体验经济;农业生态旅游 1.体验经济时代的到来 体验是企业以服务为舞台、商品为道具,围绕消费者创造值得消费者记忆的活动。一旦这种活动成为经济活动的中心,体验经济时代就到来了。体验经济的出现是人们需求变化的新趋势,是以满足人们的情感需要、自我实现需要为主要目标的一种经济形态。有专家说,目前我国已经初步具备了发展体验经济的条件。南昌市拥有多种类型旅游资源。红色、生态旅游资源特色尤为突出。各种资源互为补充、相得益彰,为旅游产品开发提供了雄厚的物质基础。从而为体验式旅游经济的开发打下了良好的物质基础。 2.“文化体验”是乡村旅游发展的关键 旅游业是经济行业,更是文化行业,旅游一定程度是对“他文化”的一种欣赏和探求。都市居民出游乡村,是要暂离其都市文化常态,去享受乡村农耕文化的清新。优美的田园风光,古朴的农耕情调是乡村旅游的“主餐”,也正是农耕文化的核心。在许多人的内心深处,都有着很强的农耕文化情结。提高乡村旅游产品的文化品位,增强文化体验是我国乡村旅游顺利发展的主要问题。结合目前以休闲为主的旅游方式,

开展以农耕文化为主题的乡村旅游应该有较好的基础和持续的市场需求。南昌新建、进贤二县农业经济基础良好,文化底蕴丰厚,适合发展体验式农业旅游。 3.南昌新建、进贤县都市体验农业旅游的现状 3.1大环境发展优势。南昌市具有发展旅游业的五大优势,分别为:①省会城市:作为江西省的省会城市,南昌市是全省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环鄱阳湖城市群的核心城市。②区位优势:南昌市位于中国中部地区,是国内惟一一个连接长三角、珠三角和闽东南三角区的节点城市,具有承东启西、沟通南北的重要战略地位。③交通优势:交通设施建设逐步完善,形成了“快捷畅通、四通八达”的公路、铁路、水路和航空网。④休闲氛围浓厚:休闲已经成为南昌市民的一种普遍生活方式,为南昌市建设休闲旅游城市提供了良好的社会和产业基础。 ⑤环境优势:山是城之魂、水是城之灵、文是城之韵,山脉、水脉、文脉相融的南昌市拥有旅游业发展的绝对环境优势。 3.2两县资源储备及工农业发展现状。 3.2.1区位优势。新建县位于南昌市西北,与南昌市一江之隔,县城与红谷滩新区紧密相连,融为一体,交通四通八达。全县处于南昌市50公里经济圈内,是南昌西拓的重要承载区。进贤水域辽阔,陆路交通便利,称“东南之藩蔽,闽浙之门户”,成为省会南昌市的东大门。当今是长江三角洲,闽东南三角洲进入南昌的必经之路,已成为江西乃至整个中部经济发展的黄金地带。

中国旅游经济现状分析

中国旅游经济现状分析 随着社会的发展,旅游业已成为全球经济中发展势头最强劲和规模最大的产业之一。旅游业在城市经济发展中的产业地位、经济作用逐步增强,旅游业对城市经济的拉动性、社会就业的带动力、以及对文化与环境的促进作用日益显现。各种旅游市场给中国经济带来的利益也各不相同。 当今中国旅游经济的发展主要有三个旅游市场,即:1.入境旅游市场,也称国际旅游市场,指进入我国的海外旅游者;2.国内旅游市场,指中国人的国内旅游;3.处境旅游市场,指中国人的国外旅游。 1. 从入境旅游市场来看中国旅游经济现状 中国入境旅游市场在20世纪80年代期间称为国际旅游市场,由于出境旅游市场起步于晚于入境旅游市场,在当时只有入境旅游经济的统计。如今,中国的入境旅游经济从客源来分有三部分,即外籍人士,华侨,香港、澳门、台湾的游客,统称海外旅游者。 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经历一段非常时期,文化大革命时期,中国的入境旅游并没有明显的增加。改革开放后,中国对外开放,这给旅游经济带来了新的生机,20多年来,入境旅游人数以年均18%的速度在增长。特别是在99年和2000年,入境人数和外汇收入在世界排名都相当可观。不过一场非典的袭击,让03年的旅游经济发展势头受到扼制。使得中国旅游经济全面下滑。 2. 从国内旅游市场来看中国旅游经济现状

国内旅游起步于20世纪80年代初期,当时政府对于国内旅游实行的是“三不”方针,即“不反对、不提倡、不支持”。理由是为了获得更多的旅游外汇收入,政府把旅游经济政策的重点放到了入境旅游上。其次,80年代中国旅游的交通住宿等设施相当紧张,为了获取大量外汇,旅游设施的使用优先用于海外旅游者。再次,中国国民旅游消费的观念和理念还未健全。进入90年代后,中国政府提倡国民旅游,特别是99年后开始实施“五一”“国庆”“春节”黄金周后,7天长假的旅游使得出游人数达到230亿元。旅游黄金周将全国的旅游带进了一个旅游新时代,是国内旅游作为旅游经济的主体和拉动内需的动力,显示出了巨 第2 / 3页大的市场潜力。 同时,旅游方式的多样化也给国内旅游市场经济带来了更多的经济来源。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可支配收入增加,我国城市居民私家车拥有量越来越多,自驾车出游已经成为旅游市场的一个新亮点,市场发展空间巨大。徒步旅游如今在青年和青少年中也有一定的发展空间。 3. 从出境旅游市场来看中国旅游经济现状 随着交通工具的发达和快速发展的经济因素,国民经济和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的提高、外汇储备的增加与经营出境旅游能获得较为丰厚的利润。出境旅游也越来越成为世界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出境旅游最开始是80年代中国公民以探亲为主的港澳游开始的,其目

某地农业观光旅游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宿迁盛世桃源生态农业 休闲观光旅游项目可研报告 目录 第一章总论......................................... 一、项目名称 ............................................ 二、建设地点、建设规模、建设期限、建设内容 三、项目概况 ............................................ 四、可行性研究的主要结论及建议........................... 第二章项目背景及发展概况 ........................... 一、宿迁盛世桃源概况 1、地理位置............................................ 2、自然状况............................................ 3发展思路 ............................................. 4形象定位 ............................................. 三.项目提出的背景和意义............................. 1、宿迁盛世桃源生态观光农业发展前景.................... 2、宿迁盛世桃源生态观光农业发展趋势.................... 3、宿迁盛世桃源生态观光农业的基本特点 .................. 4、宿迁盛世桃源生态农业观光园发展定位 .................. 第三章宿迁盛世桃源观光农业生态园规划原则和总体思路

大连都市型现代农业发展规划纲要

大连都市型现代农业发展规划纲要 (2011-2020年) 为认真贯彻落实《辽宁沿海经济带发展规划》和《中共大连市委大连市人民政府关于发展都市型现代农业的意见》(大委发 [2010] 2号),又好又快地推进我市都市型现代农业向前发展,制定本规划纲要。 第一章发展战略 根据我市环境条件和发展基础,借鉴国内外的成功经验,我市发展都市型现代农业必须着力强化城乡一体的产业支撑、夯实转型升级的创新基础、培育持续竞争的综合实力、构建融入世界的对接平台,努力实现科学发展、率先发展和转型发展。 一、战略选择 1.城乡一体融合 在全域城市化进程中,以“农业基地化和园区化、农村城镇化和社区化、农民专业化和职业化”为重点,促进城乡要素双向流动,推进城乡基础设施共建共管和公共服务均等化,加速转变农村居住方式、生产方式和消费方式,构建要素互补、功能多样、环境友好、产业融合的都市型现代农业体系。 2.人才科技支撑 深入推进农业科技体制改革,建立产学研、农科教紧密结合的科技创新机制,健全农业科技创新推广服务体系,大力培育技术、经营、管理等各类农业人才,积极引进国内外涉农科教机构、企业研发总部和高

端人才,创建区域性涉农人才科技高地,满足都市型现代农业发展的科技创新需求。 3.标准品牌提升 持续支持设施农业和种苗农业,集成创新装备和技术标准;重点强化精品农业和外向农业,提升产品标准;大力发展生态农业和循环农业,打造环境标准;积极推进休闲农业和创意农业,完善服务标准。建立健全都市型现代农业全产业链、服务链和科技链相结合的标准体系,提高都市型现代农业的综合竞争力。 4.旅游休闲驱动 充分发挥我市青山碧海、田园沟域、岛屿岸线融合一体的生态景观优势,紧密链接现代旅游休闲服务业,加速由产品市场决定的供应农业向产品、服务和消费市场共同决定的都市型现代农业转型发展,建设国际旅游休闲农业总部基地和创新服务中心,拓展农业对外开放新领域。 5.生态循环提质 积极开发和引进国际先进的低碳绿色技术和设施装备,大力推进农业生产、流通、消费各领域生态循环经济发展,加强陆地、海洋生态环境和动植物保护性开发,有效应对生态资源约束不断加大的挑战,大幅度提高都市型现代农业生态服务价值和综合效益,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二、战略定位 立足大连、引领东北、影响全国、面向世界,努力实现产业功能体系融合、体制机制深化改革、标准品牌集成创新、节能减排低碳环保,

武汉市休闲旅游客源市场细分及规模分析

武汉市休闲旅游客源市场细分及规模分析 内容摘要:中国近代以来的工业化、现代化过程,培育了一个超级庞大规模的消费社会。21 世纪,使休闲旅游的繁荣成为消费社会发展时期的产物。本文根据武汉市休闲旅游资源的禀赋、知名度和吸引力以及区位条件,细分了武汉旅游客源市场,同时,对其规模也作了数量分析,认为武汉休闲旅游市场可以分为三个阶段:快速增长时期(2006-2010 年);稳步增长时期(2011-2015 年);成熟期(2016-2020 年)。 关键词:休闲旅游客源细分定位 在工业化的消费社会,工作与居住、商业、游憩休闲的个体生存需要被转化为大规模的功能化生产过程,休闲与旅游被转化成为一个大众化的社会现象,使大众休闲旅游消费成为可能。 休闲旅游市场发展趋势分析 消费结构分析。在21 世纪的前20 年,我国多数大中城市的消费阶段会经历从初级享受型消费阶段向小康富裕型消费阶段转换。从国际通用的恩格尔系数和人均GDP评价标准来看,恩格尔系数在30涯50%!于中级阶段,人均GDP达到800-3000美元,人民基本生活需求得到满足,消费质量得以提高。恩格尔系数在30 %以下进入高级阶段,人均GDP达到3000美元以上,消费向个性化和多样化发展,物质生活消费的比重下降,文化精神消费比

重上升。 休闲与旅游消费分析。从国际上旅游需求的发展来看,随着人均收入水平的提高,工业社会中期单一的观光旅游消费的发展阶段,将逐渐让位于工业社会后期休闲与度假旅游、复合型旅游消费,并进一步发展到后工业社会的生态旅游、专项旅游和特种旅游消费的阶段。我国的旅游业从上世纪80 年代 开始起步,经过20 年的发展,旅游产品和旅游消费者需求已经发生结构性转变。从持续增长期待型的消费观念特征来看,消费观念完全可能超前于社会发展阶段,尤其是大都市区域的旅游消费者。随着大城市小康社会的到来,各大城市市民的观光旅游消费将迅速向着休闲度假、观光旅游和专项旅游消费阶段转变。 规划期内消费阶层分化分析。旅游消费的阶层分化决定小康社会旅游消费的市场细分。对阶层的细分,包括社会阶层和年龄阶层划分。在小康社会的发展时期,可以预期我国社会的“中产阶级”的发育和壮大。当代社会经济变迁已导致了一种新的社会阶层结构的出现,社会划分为十大阶层:国家与社会管理阶层、经理人员阶层、私营企业主阶层、专业技术人员阶层、个体工商户阶层、办事人员阶层、商业服务业员工阶层、产业工人阶层、农业劳动者阶层、城乡无业、失业、半失业者阶层。其中,从国家与社会管理阶层到个体工商户阶层,以及产业工人等阶层的上层,是整个社会的中产阶级,是休闲旅游业的支柱。这些阶层的旅游消费形态存在差别,如表1。在21 世纪的 前20 年内,各个旅游消费的社会阶层分化将出现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从2000 年至2012年期间,为中产阶级的孕育期,中产阶

中国现代都市休闲创意农业旅游浅析

中国现代都市休闲创意农业旅游浅析 近年来,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深入,城乡居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假日里有限的公园和风景区已不能满足人们对休闲和旅游的需求。人们迫切需要寻求新的休闲、旅游空间,加上现代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内在发展需要,许多城市纷纷利用城市郊区的农业用地规划建设城郊型创意农业休闲观光园区,用于推动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和现代生态农业的发展。 一、都市休闲创意农业旅游概念 随着都市居民休闲观光旅游需求的不断增长,都市农业资源开始与旅游资源进行更为广泛的“联姻”,国外有关都市旅游的研究更加系统化,形成了大都市旅游圈的地域模式理论,如美国学者Gunn提出了都市旅游的理论模型,他以城市的核心都市区为空间上的旅游中心,其外围用四个环形带来区分不同带,研究都市休闲观光农业旅游的结构布局与开发模式状区域的旅游功能和特点,并对四个旅游带的功能及旅游吸引物和旅游设施、旅游活动在空间上的分布作了探索。 在国内,有关都市休闲农业旅游研究,自20世纪90年代也开始引起学界的广泛关注。1998年,吴必虎教授首次提出环城游憩带(ReBAM)理论,即Recreational Belt Around Metropolis。认为ReBAM是指发生于大城市郊区,主要为城市居民光顾的游憩设施、场所和公共空间,特定情况下还包括位于城郊的外来旅游者经常光顾的各级旅游目的地,一起形成的环大都市游憩活动频发地带。2003年,周晓芳等提出了“都市农业旅游”概念,即“都市农业生产与现代旅游业相结合而发展的农业旅游模式,即是将都市农业资源转化为旅游产品,以都市农业生产经营模式、农业生态环境、农业生产活动等来吸引游客实现现代的新型旅游方式”。 “都市休闲创意农业旅游”虽是个宽泛而笼统的概念,但这一概念的核心包括了三个要素,一是“都市(或城市)”,二是“创意农业(不是笼统的乡村)”,三是“旅游”。因此,从供给上说“都市休闲创意农业旅游”,实际属于“都市旅游”的范畴,是都市旅游发展的地域空间向外扩散到郊区、周边县域与“三农”资源相结合开发而成的新型旅游产品;从需求上说,又属于“乡村旅游”的范畴,是都市居民对自然生态、乡村风光等旅游需求的不断增长,以都市郊区及周边县域具有浓厚乡村风情、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区等为旅游目的地的新型旅游活动。 二、都市休闲创意农业旅游类型与客源细分 (一)按结构分,都市休闲农业大体可以分为: 1. 休闲种植业即具有休闲观光功能的现代化种植业旅游。利用现代农业技术,开发具有较高价值的农作物品种园地,或利用现代化农业栽培手段,向游客展示农业最新成果。 2. 休闲林业指具有休闲观光功能的人工林场、天然林场、林果园、绿色

城市化发展对旅游经济的影响及融合发展研究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360docs.net/doc/ac8948270.html, 城市化发展对旅游经济的影响及融合发展研究 作者:刘帅吴有进 来源:《管理观察》2017年第30期 摘要:在城市化发展的进程中,从农村居民消费结构、投资模式、产业结构等多方面分析,已经带动了地方旅游经济的消费力,同时在生产要素积累的过程中,相对的旅游消费水平与旅游产业结构都在发生不同程度的变化,而旅游产业在其中的网络化扩散,也激励了旅游产业的内部创新的根本驱动力,进而形成空间溢出的发展态势。因此,本文基于对消费结构、产业结构、投资模式等三个维度,分析城市发展对于我国旅游经济的积极效应,同时提出客观的融合发展思维。旨在促进城市化与旅游经济同步发展,并以积极的空间效应达到预期的经济效益结果。 关键词:城市化空间效应旅游经济融合发展 中图分类号:F299.23 文献标识码:A 城市化发展对我国社会模型而言,不仅是空间上的产业与人口聚居,也是农村居民消费观念和水平向城市居民靠拢的一个过程。从空间维度中集合思想观念与生活方式的转换,实质上激发了产业结构的升级与转型,甚至促进了规模化与标准化的革新。那么促进城市化与旅游经济的融合发展,也是对于二者可持续发展的考量,同时对区域经济的良性循环产生着重要的积极效应。因此本文研究了城市化发展对旅游经济的影响,并提倡相应的融合发展观念,现做如下分析。 1 城市化发展对旅游经济形成的空间影响效应 1.1消费模式转换的积极效应 城市化发展对我国旅游经济产生的影响效应,首先需要从旅游消费的模式中分析。从客观角度阐释,城市化发展将农村人口推向城市生活,而这样的过程产生了相应的文化渗透,即乡村人口的消费观念受到不同程度的文化熏陶。从以往各地区上报的旅游消费比例能够发现,城市居民的年均旅游消费比占总收入的35%以上,但农村居民在此的消费比例不足2%。其根本的消费需求并未产生对于乡村居民的深度吸引,那么同样的收入比例并不能导出相同的旅游消费结果。而其中最为根本的消费动机存在于消费观念与消费习惯两个层面,而乡村居民打破传统消费理念的主要问题在于文化渗透,这样的过程需要城市居民与乡村居民在生活方式上的辩证理解,那么城市化发展则是最为有效的文化渗透与融合的交叉点.在此之中形成的便是空间 溢出效应,从而激发乡村居民达到与城市居民相同的旅游消费观念,进而以旅游消费人均基数带动旅游经济的逐步攀升。

大力发展现代农业新业态新模式

大力发展现代农业新业态新模式 前不久召开的中央农村工作会议指出,“要大力发展农业产业化。在稳定粮食生产基础上,积极推进农业结构调整,由‘生产导向’向‘消费导向’转变,由单纯在耕地上想办法到面向整个国土资源做文章。要把产业链、价值链等现代产业组织方式引入农业,促进一二三产业融合。要做大做强农业产业,可以形成很多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作为农业大市,我们要抓住难得机遇,创新发展理念,转变发展方式,促进产业升级和跨越发展。 自挂职以来,笔者通过对北京市发展都市型现代农业经验的学习、调研,发现北京市近年来适应高端化、多元化市场需求,积极开发农业的生产、生活、生态、示范功能,不断促进农业与二、三产业的融合发展,探索出的现代农业发展的新业态、新模式,值得我们学习借鉴。 一、籽种农业。开发农业的生产功能,加快科研攻关、品种选育、基础设施、种子贸易等关键环节发展,提升农业经济效益,促进农民增收。北京种业年销售额达100多亿元,主要是打造“三中心、一平台”:全国种业的科技创新中心。每年育成各类粮菜新品种400多个,引育农作物新品种数量约占全国的20%。国内外种业企业聚集中心。全市籽种经营企业1300多家,全国种业前10强中北京市占4家,全球10强种业巨头有8家在首都建立研发或分支机构。全国种业的交易交流中心。北京种业销售额占全国的10%,农作物种子进出口额占全国进出口总额的37%。搭建种业发展服务平台。搭建了农作物品种试验展示网络框架,构建了北京林木种苗网、花卉网、果树网等网络平台。二、休闲农业。农业与“三产”的有机融合。利用农业和农村资源,为居民提供观光、休闲、度假、娱乐、健身等多项服务。北京休闲农业年接待游客3500余万人次,实现收入30亿元左右。主要有四种模式:一是休闲农园。从单一的入园观景、赏花、摘果、耕作、垂钓、狩猎等,到融合科研、观光、科普、餐饮、会议为一体,以“新技术、新品

生态观光农产业市场分析调查报告

生态观光农产业市场分析调查报告

生态观光农业市场分析调查报告 一、市场分析 生态观光农业是一种以农业和农村为栽体的新型生态旅游业。近年来,伴随着农业产业化的发展,现代农业不但具有生产性功能,还具有改进生态环境质量,为人们提供观光、休闲、度假的生活性功能。随着收入、闲暇时间的增多,生活节奏的加快以及竞争的日益激烈,人们渴望多样化的旅游,特别希望能在典型的农村环境中放松自己。于是,农业与旅游业边缘交叉的新型产业——观光农业应运而生,拓展了农业发展的新空问,开辟了旅游业发展的新领域,能够肯定,生态观光农业是非常具有前景的现代农业。 二、项目建设指导思想 1、建设上尽量不破坏原有自然景观和乡村风味。 生态园的总体设计将充分体现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理念,使生态园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相结合,因此生态园的建设上将尽量尊重原来的土地原生资源,使其与自然景观和周边乡村融为一体。 2、兼顾景观生态性与与娱乐性。 在对生态园进行实地规划时将经过合理布局,采取养殖区与

种植区和观光娱乐区分开、果树中间种农作物等措施,既丰富了植物景观群落,又增加观光采摘的多样性和趣味性。 3、开发“体验经济”。 经过生态园的建设,让观光者体验到“回归自然,健康为本”的感受,吸引城市观光者广泛参与到生态园的生产、生活中,增强农耕、民俗体验。 4、服务设施规划具有现代性。 在办公区、服务接待区、展示区、停车场、厕所等服务设施的规划上将采用现代化的材质和设计方案,特别是观光者关心的卫生和洗手池的布置一定要打破传统的农家风格。 三、生态农业观光园的主要运营模式 生态农业观光园是把观光旅游与农业结合在一起的一种旅游活动,它的形式和类型很多。其中规模较大的主要有以下5种: 1.观光农业园:在城市近郊或风景区附近开辟特色果园、菜园、茶园、花圃等,让游客入内摘果、拔菜、赏花、采茶,享受田园乐趣。这是国外观光农业最普遍的一种形式。 2.农业公园:按照公园的经营思路,把农业生产场所、农产品消费场所和休闲旅游场所结合为一体。例如日本有葡萄园公园,将葡萄园景观的观赏、葡萄的采摘、葡萄制品的品尝以及与葡萄有关的品评、绘画、写作、摄影等活动融为一体。除了果品、水稻、花卉、茶叶等专业性农业公园外,当前大多数是综合性的,

大连发展都市型现代农业的意见

大连发展都市型现代农业 的意见 Ting Bao was revised on January 6, 20021

大委发[2010]2号 中共大连市委大连市人民政府 关于发展都市型现代农业的意见 (2010年2月24日) 为深入贯彻落实辽宁沿海经济带发展规划,推动全市实现科学发展新跨越,加快全域城市化步伐,深度开发农业新功能,切实转变发展方式,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繁荣,努力构建城乡发展一体化新格局,现就发展都市型现代农业提出如下意见。 一、发展都市型现代农业的重要意义 都市型现代农业,是工业化和城市化发展过程中依托城市并服务城市发展起来的具有生产、生态、生活和人文多功能特征,一二三产业相融合的高端农业,是现代农业的拓展和延伸。多年来,市委、市政府始终把“三农”工作摆在重中之重的位置上,实施了以“多予不取放活”为核心的强农惠农政策,取得了显着成效,为我市都市型现代农业的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目前,全市正在深入贯彻辽宁沿海经济带发展规划,大力推进全域城市化,要求农业的发展必须与城市的功能相协调,与城市的发展相联

系,走都市型现代农业道路,这已成为我市农业发展与进步的必然趋势。 ——发展都市型现代农业是落实辽宁沿海经济带发展战略、实现科学发展新跨越的需要。实施辽宁沿海经济带发展规划,提升核心地位,发挥龙头作用,农业是重要基础,农村是重要区域,农民是重要力量,“三农”工作仍然是事关全局的重中之重。 ——发展都市型现代农业是推进全域城市化的需要。全域城市化的发展目标,标志着我市城乡统筹进入全新阶段,必将促进工业与农业互补、农村与城市互动、农业产业布局与城市发展规划协调,农业生产与二三产业融合。 ——发展都市型现代农业是农业自我提升的需要。我市农业的发展迫切需要在提供名优特新精细美高端农副产品上下功夫,在开发生态环保、休闲娱乐、旅游观光和文化创意功能上见成效,在提高外向度中创品牌、赢市场。 ——发展都市型现代农业是加快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需要。依托城市功能和资源要素,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提升农业运行质量,改善农村环境,增加农民收入,达到惠及民生的目的,将有力地推进我市的新农村建设。 ——发展都市型现代农业是巩固党的领导、加强基层政权建设的需要。发展都市型现代农业,大幅度提高农民收入,不断改善农村民生,促进农业和农村经济实现跨越

武汉市休闲旅游客源市场细分及规模分析

武汉市休闲旅游客源市场细分及规模分析 中国近代以来的工业化、现代化过程,培育了一个超级庞大规模的消费社会。21世纪,使休闲旅游的繁荣成为消费社会发展时期的产物。本文根据武汉市休闲旅游资源的禀赋、知名度和吸引力以及区位条件,细分了武汉旅游客源市场,同时,对其规模也作了数量分析,认为武汉休闲旅游市场可以分为三个阶段:快速增长时期(2006-2010年);稳步增长时期(2011-2015年);成熟期(2016-2020年)。 关键词:休闲旅游客源细分定位 在工业化的消费社会,工作与居住、商业、游憩休闲的个体生存需要被转化为大规模的功能化生产过程,休闲与旅游被转化成为一个大众化的社会现象,使大众休闲旅游消费成为可能。 休闲旅游市场发展趋势分析 消费结构分析。在21世纪的前20年,我国多数大中城市的消费阶段会经历从初级享受型消费阶段向小康富裕型消费阶段转换。从国际通用的恩格尔系数和人均GDP评价标准来看,恩格尔系数在30%至50%属于中级阶段,人均GDP 达到800—3000美元,人民基本生活需求得到满足,消费质量得以提高。恩格尔系数在30 %以下进入高级阶段,人均GDP达到3000美元以上,消费向个性化和多样化发展,物质生活消费的比重下降,文化精神消费比重上升。 休闲与旅游消费分析。从国际上旅游需求的发展来看,随着人均收入水平的提高,工业社会中期单一的观光旅游消费的发展阶段,将逐渐让位于工业社会后期休闲与度假旅游、复合型旅游消费,并进一步发展到后工业社会的生态旅游、专项旅游和特种旅游消费的阶段。我国的旅游业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起步,经过20年的发展,旅游产品和旅游消费者需求已经发生结构性转变。从持续增长期待型的消费观念特征来看,消费观念完全可能超前于社会发展阶段,尤其是大都市区域的旅游消费者。随着大城市小康社会的到来,各大城市市民的观光旅游消费将迅速向着休闲度假、观光旅游和专项旅游消费阶段转变。 规划期内消费阶层分化分析。旅游消费的阶层分化决定小康社会旅游消费的市场细分。对阶层的细分,包括社会阶层和年龄阶层划分。在小康社会的发展时期,可以预期我国社会的“中产阶级”的发育和壮大。当代社会经济变迁已导致了一种新的社会阶层结构的出现,社会划分为十大阶层:国家与社会管理阶层、经

旅游经济形势分析报告

2004年上半年旅游经济形势分析报告 2004年上半年,我市旅游经济完全走出了2003年非典疫情的阴影,进入快速增长的轨道。1-6月份,我市共接待海内外游客2439.36万人次,比2003年同期增长27.38%,比2002年同期增长1.83%。其中,过夜游客795.86万人次,比2003年同期增长37.38%,比2002年同期增长8.94%,一日游游客1643.50万人次,比2003年同期增长23.05%,比2002年同期下降1.29%。上半年我市旅游业总收入为158.13亿元,比2003年同期增长22.16%,与2002年同期基本持平。 一、海外旅游市场特点 2004年上半年我市共接待海外游客1039.80万人次,比2003年同期增长16.89%,比2002年同期下降8.74%。其中,过夜海外游客222.03万人次,比2003年同期增长34.46%,比2002年同期增长3.01%,跃居全国主要旅游城市第一位;实现国际旅游(外汇)收入7.48亿美元,比2003年同期增长27.86%,比2002年同期下降1.19%。国际旅游(外汇)收入恢复速度较慢的主要原因之一是香港同胞带来的收入下降了3.55个百分点。

(注:本资料根据抽样调查资料测算,包括在我市过夜和一日游的海内外旅游者,国际旅游(外汇)收入按1:8.27折算人民币) (一)来深外国人大幅增长 从海外游客构成看,2004年上半年我市接待外国人53.81万人次,比2003年同期增长86.58%,比2002年同期增长8.79%;接待香港同胞966.86万人次,比2003年同期增长14.36%,比2002年同期下降9.09%;接待澳门同胞1.14万人次,比2003年同期下降5.00%,比2002年同期下降42.71%;接待台湾同胞17.99万人次,比2003年同期增长28.23%,比2002年同期下降26.18%。 从过夜外国人客源市场分析,上半年,亚洲市场迅猛增长。来深过夜的亚洲游客29.31万人次,比2003年同期增长93.46%,比2002年同期增长21.97%,占来深过夜外国游客64.18%。其中日本来深过夜游客13.63万人次,比2003年同期增长79.38%,比2002年同期增长22.15%,占来深过夜外国游客总数的29.84%,居来深游客首位。韩国来深过夜游客3.92万人次,比2003年同期增长55.67%,比2002年同期增长23.94%,占来深过夜外国游客8.58%,居第三位。日韩及东

西安市灞桥区都市型现代农业发展总体规划

西安市灞桥区都市型现代农业发展总体规划(2009-2015) 前言 为深入贯彻党的十六大和十七届三中全会《决定》精神,落实西安市整体发展战略规划,根据西安市出台的《关于进一步加快农村改革发展的若干意见》要求,促进和加快灞桥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中共灞桥区委、区人民政府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以西安市第四轮城市总体规划和灞桥区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为指导,坚持以资源为基础,以市场为导向,以科技为支撑,以机制创新为突破口,遵循都市型现代农业发展方向和按照高起点规划、高水平建设、高效能管理的战略构想,组织相关部门和专家编制了《西安市灞桥区都市型现代农业发展规划》。 灞桥区都市型现代农业区位于灞桥区东南部和东北部,包括席王、红旗、灞桥、洪庆、新筑、狄寨、新合7个街道办,128个行政村,农业总人口27.5万人,耕地总面积80000亩。 第一章规划背景 一、新的机遇 针对工业化、城镇化快速发展,社会结构加快转型,利益格局发生深刻变化,城乡差距持续扩大的现实,党的“十六大”明确提出“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建设现代农业,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大任务”。党的“十七大”进一步指出“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建立以工促农、以城带乡长效机制,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的战略举措,彰显国家对农村地区发展的重视与支持。2004年以来,中央连续出台的六个关于“三农”

问题的一号文件以及十七届三中全会做出的《中共中央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进一步显示了国家加快解决“三农”问题的决心。一系列农业新政的出台,不仅有助于集中解决制约经济社会发展的结构性矛盾,改善民生和促进社会和谐,而且也为各地区加快现代农业建设步伐,统筹解决发展中存在的城乡差距扩大,农业整体发展水平不高,综合生产能力不强,农民增收陷入困境等突出问题,提供了历史机遇。 关中-天水经济区的建立,将加快形成以西安为核心的“一轴一环三走廊”的快速城镇发展轴带。灞桥区地处“一轴”和“一环”交叉地带,城乡交融度高,城市产业特色明晰,农业基础扎实,是陕西省和西安市推进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的重点建设区域。目前该区域农业发展整体格局与区域发展总体目标还不协调,编制都市型现代农业发展规划是抢抓机遇,落实国家及省市战略部署,强化板块经济,实现灞桥城乡统筹发展的重大举措。 二、新的转折 改革开放以来,伴随我国农业产业结构的深刻变化,中国农产品市场供需结构也发生了根本性转变。主要表现是商品市场开始从生活必需品阶段向耐用型和休闲娱乐型消费品阶段转型,城市居民的消费结构倾向性越来越明显,日常生活的大部分需求依赖的不是农村而是城市。这表明城市对传统型农村和农业的功能要求在发生改变,城市和工业的发展不能也不会在市场机制自发调节下带动农村和农业的发展。基于小农户经营的传统农业要大幅度提高农民的收入,缩小城乡差距是不可能的。特别是在很难改变小农户经营格局的情况下,必须深度思考调整农村产业结构,广辟农村产业门路,加强新农村建设等问题。从全国农业发展趋势判断,各地在传统农业发展基础上,创造了具有地方特色的农业生产发展模式,如都市型农业模式、城郊型农业模式、生态农业模式,但产业配置都比较单一和缺乏持续性。在世界经济由信息经济到知识经济,再到创意经济的发展过程中,必须思考发展农村创意产业,即开创性的、全方位的挖掘现代农业、生态农业、都市农业的内涵和外延,通过全方位、立体型、超常规培植农村创意产业,建立

农业观光园可行性研究报告

农业观光园可行性研究报告

目录 第一章总论 1.1项目提要 1.1.1项目名称 1.2项目建设单位、法人代表、所有制形式 1.3建设地点、建设规模、建设期限、建设内容1.4项目综合评价 第二章项目背景 2.1项目的由来 2.2 项目建设的重要性与必要性及其意义 2.2.1 项目建设的重要性与必要性 2.2.2项目建设的意义 第三章项目总体方案设计 3.1项目建设指导思想 3.2项目规划原则 3.3项目建设内容 第四章生态农业观光园可持续发展的方向 4.1生态农业观光园可持续发展的方向 第五章研究结论与建议 5.1 方案总体描述 5.2结论 5.3建议

第一章总论 1.1项目提要 1.1.1项目名称 项目名称:项目建设可行性研究报告 1.2项目建设单位、法人代表、所有制形式 项目建设单位:XXXXX科技有限公司 法人代表:XXX 注册资本:XXX万元 企业类型:有限责任公司 注册地址:XXXXXXXXXXX 成立日期:XXXXXXXXXXXXX 1.3建设地点、建设规模、建设期限、建设内容 一、建设地点: 生态园座落于青龙湖镇北刘庄村,地势平坦,资源丰富二、建设规模: 生态园是一个以生态开发为宗旨,集科研、种植、养殖、旅游休闲为一体的绿色生态园,为确保产品优质高产,生态园聘请农业专家为技术指导,将畜禽的养殖与销售,果树、蔬菜的种植,以及观光休闲集于一体,总面积约为200亩。 三、建设期限: 建设期为2年 四、建设内容:

1、前期计划重点建设基础设施: (1)按功能规划为服务区、景观区、种植区、养殖区、活动区等,并进行具体分区; (2)兴建小型现代化的养殖中心; (3)修建工作人员办公区、宿舍及小规模接待区; (4)修建沼气池,满足生态园照明、动力等需要; (5)建设滴灌系统,发展果树种植和间种农作物; (6)修建小型会议中心; 2、后期计划: (1)兴建集餐饮、棋牌、垂钓、休闲、游乐、园林绿化和乡村情调于一体的多功能休闲园区。 休闲园规划结构为:休闲别墅区、水果采摘区、观光植物区、观景品茗区。 (2)运用现代化市场营销手段,积极发展观光采摘业。 3、建立绿色产品生产基地。 进行山地资源综合开发,建立以立体种植和立体养殖为主的高效生态科技示范园,随着我国加入WTO,社会消费市场对农产品质量将会提出更高的要求,生产质优价高的无公害畜禽肉类和蔬菜粮食等是今后农业生产领域的主要任务。为了确保生态园建设前期的资金周转及维持经营,在真正走向市场化道路之前,生态园的前期产出全部由集团内部消化。 4、建设农业生态休闲观光园。

关于北京都市型现代农业发展

北京都市型现代农业发展的思路、内涵与途径 发展都市型现代农业,是市委、市政府贯彻落实中央1号文件精神的重要举措,是对北京农业发展规 律认识的深化,是推进我市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首要任务。 都市型现代农业的提出:着眼践行科学发展观 中央提出把发展现代农业作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首要任务,是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农村工作的必然 要求,完全符合北京实际。立足于首都城乡统筹全局,跳出农业看农业,北京农业的地位、价值、环境正 在发生深刻变化。发展都市型现代农业,是对大城市地区农业发展的一般规律的积极探索,是实现北京农 业又好又快发展的主要途径。 第一,农业地位的再认识——少数不等于小数。 在全市经济总量中,农业增加值仅占 1.3%;农业从业人员62万人,仅占全市从业人员的7%。无论是绝对数还是相对值,都是少数。但是应当看到,在工业化、城市化高速发展的进程中,农业不可替代的地 位不仅没有降低,而且愈发重要和明显。从首都经济发展的角度看,城乡产业依存度增强,城市对农产品 的数量要求越来越大,品种要求越来越多,质量要求越来越高,农业承担的食品供给、健康营养和安全保 障等任务越来越重;城市休闲产业正在向农业转移,农业观光、农村度假已经成为全市旅游业的重要组成 部分,所占比重正在逐步提高。从城市功能的角度看,宜居城市是北京的重要定位,宜居离不开生态,都 市型现代农业正是以保护生态为前提,与构建宜居城市的要求是一致的。从以人为本的角度看,发展现代 农业既能满足生产者的增收愿望,又能满足消费者的各种需求,沟通了城乡,促进了和谐。由此不难看出, 农业虽是统计中的少数,但绝不是可有可无的小数。 第二,农业价值的再认识——隐性价值显现化。 随着经济总量的扩大,首都经济发展呈加速趋势,人均GDP已经超过6000美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 配收入接近20000元,消费观念、消费结构正在发生显著变化,亲近大自然、放松心情正在成为人们休闲 度假的首选,特色优质安全农产品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青睐。由此给北京农业带来的直接影响是,农业价值 不仅体现在经济层面,满足人们“胃”的需求,而且体现在社会层面,其生态服务、生活参与的隐性价值 也开始显现,满足人们“肺”、“眼”、“脑”的需求。据有关研究显示,北京农田总服务价值为120亿元,其中生态价值90亿元,是产品价值的3倍;全市森林生态服务价值高达2100多亿元。农业的社会价值通 过各种途径显现,农业科技园区成为中小学生教育基地和科研示范窗口;农业观光采摘园使越来越多的城 镇居民享受丰收的喜悦。通过科技手段的应用,农产品的质量不断提高,其经济价值也不断提升。在拍卖 活动中,一个西瓜卖到19000元,一个大桃卖到6800元,一个苹果卖到66000元,一条鱼卖到236000元……从过去时角度看,农产品的价格与价值确实发生了背离;但从未来时角度看,正是这种背离使我们看到农 业的多元功能,它不仅能够满足人们的生理需求,而且能够满足人们的心理需求。实践证明,随着生产力 的发展,随着城市功能的延伸,随着不断增长的消费需求,农业的隐性价值将会不断显现,而且不断增值。 第三,农业环境的再认识——优势得天独厚。 其一,市场需求旺盛。2006年,全市农副产品需求量超过800亿元,特别是北京拥有潜力巨大的高端 消费市场,为都市型现代农业发展创造了广阔空间。其二,科技资源丰富。中央在京农业科研单位有25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