卫生事业管理学重点(广药08预医)

1、抗体:B淋巴细胞在有效的抗原刺激下分化为浆细胞,产生具有与相应抗原发生特异性结合功能的免疫球蛋白,这类免疫球蛋白称为抗体。
抗原(antigen,Ag)指能与淋巴细胞的抗原识别受体(BCR/TCR)特异性结合,刺激机体免疫系统产生特异性免疫应答,并能与相应免疫应答产物(指抗体或致敏淋巴细胞)在体内、外产生特异性反应的物质
异嗜性抗原(heterophilic antigen)又称Forssman抗原,指一类与种属无关,存在于人、动物及微生物之间的共同抗原。
抗原表位(epitope):又称抗原决定簇,抗原分子中决定抗原特异性的基本结构或化学基团称为抗原表位,它是TCR/BCR及抗体特异性结合的基本单位,亦称为抗原决定基,通常由5—15个氨基酸残基、5—7个多糖残基或核苷酸组成。
2、免疫球蛋白:具有抗体活性或化学结构与抗体相似的球蛋白统称为免疫球蛋白 (immunoglobulin,Ig)。
1、补体:是存在于人和脊椎动物血清与组织液中一组具有经活化后具有酶活性的蛋白质。
1. 细胞因子 : 由活化的免疫细胞和某些基质细胞(如骨髓基质细胞)分泌的具有高活性、多功能的小分子蛋白质。
2. 干扰素(IFNs):由病毒或干扰素诱生剂刺激人或动物有核细胞产生的糖蛋白。具有抗肿瘤、抗病毒及免疫调节的作用。
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MHC):脊椎动物某一染色体上编码主要组织相容性抗原、控制细胞间相互识别、调节免疫应答的一组紧密连锁基因群HLA抗原:即人类的主要组织相容性抗原,其分布在人体所有有核细胞表面,但因该抗原首先在白细胞表面发现的,并且白细胞是进行此类抗原研究的最适宜材料来源,故称之为人白细胞抗原(HLA)。
1. 特异性免疫 亦称固有免疫,是生物体在长期种系发育和进化过程中逐渐形成的一系列防卫机制。非特异性免疫在个体出生时就具备,可对外来病原体迅速应答,产生非特异抗感染免疫作用,同时在特异性免疫应答过程中也起重要作用。
10. T细胞表位:是指在免疫应答中,TCR所识别的抗原表位。多为由抗原提呈细胞加工提呈的抗原多肽,呈线性排列。
11. B细胞表位:是指在免疫应答中,BCR所识别的抗原表位。通常是天然的三级结构。
2.胞吞作用:细胞膜接触大分子或颗粒状物质后,将其包围形成小泡并吞人细胞的转运过程,又称内化。胞吞作用包括吞噬作用、胞饮作用及受体介导的胞吞作用等三种方式。
1.免疫调节:指免疫应答过程中,免疫系统内部各种免疫细胞和免疫分子通过相互促进、相互制约,使机体对抗原刺激产生最适应答的复杂生理过程。是一种精细、复杂、在不同水平由多因子参与的免疫生

物学现象,是在神经-内分泌系统参与和遗传基因控制下完成的。免疫调节作用的正常发挥对维持机体内环境稳定具有重要意义,如果功能失调或异常,将导致机体发生免疫疾病。
1.超敏反应(hypersensitivity):指机体对某些抗原初次应答以后,再次接受相同抗原刺激时,发生的以机体功能紊乱或组织细胞损伤为主的特异性免疫应答,俗称变态反应(allergy)或过敏反应(anaphylaxis)。
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MHC):主要组织相容性抗原由一组紧密连锁的基因编码
MHC分子:指的是由MHC基因所编码的基因产物,又称为主要组织相容性抗原,因为这些抗原在器官移植中代表供受双方的组织相容程度,故亦称为移植抗原或相容性抗原。
造血干细胞(HSC):存在于造血组织及血液中的原始造血细胞,它们不是固定的组织细胞,是机体各种血细胞的共同来源
败血症(septicemia),是指细菌进入血液循环,并在其中生长繁殖、产生大量毒素而引起的全身性严重中毒症状,如高热、白细胞增多和肝脾肿大。如炭疽芽孢杆菌引起的败血症
基因转移:外源性的遗传物质由供体菌转入受体菌细胞的过程;
类毒素:一些经变性或经化学修饰而失去原有毒性而仍保留其免疫原性的毒素,如将细菌外毒素用0.3%~0.4%甲醛处理脱去其毒性,保存其免疫即为类毒素
肥达试验:用已知的伤寒沙门菌杆菌O抗原、鞭毛H抗原和引起副伤寒的甲、乙和丙型副伤寒沙门菌H抗原与受检血清做试管或微孔板凝集试验,测定患者血清中有无相应抗体及其价效,作为伤寒、副伤寒诊断的参考。
卡介苗:(BCG):是毒力变异的典型例子。他是将有毒的牛型结核分枝杆菌在含甘油、胆汁、马铃薯的培养基中经13年230次传代而获得的减毒活疫苗株,广泛用于结核病的预防接种。
支原体:是一类缺乏细胞壁、呈多形性、能通过细菌滤器,在无生命培养基中生长繁殖的最小原核细胞型微生物(肺炎支原体、溶脲脲原体、生殖支原体---油煎蛋状)
微生态平衡(microeubinsis):在正常情况下,正常菌群与人体以及菌群中不同种类的微生物之间是相互制约,相互依存的,这种主要通过微生物之间的相互作用所建立的平衡称为“微生态平衡”。
菌群失调症(dysbacteriosis):正常菌群中各种菌的比例严重失调并伴随有临床表现的现象称为菌群失调症。
AIDS:即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症,分为两型:HIV-1型和HIV-2型,是人体注射感染了“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 - human immunodeficiency virus)(又称艾滋病病毒)所导致的传染病。
质粒:(螺旋体、放线菌、酵母菌均有)质粒的三种构型:CCC型(螺旋状)、OC型(圆形

,最快)、L型(直线,最慢)质粒:(螺旋体、放线菌、酵母菌均有)质粒的三种构型:CCC型(螺旋状)、OC型(圆形,最快)、L型(直线,最慢)
菌毛:某些细菌菌体表面比鞭毛更细、多、短而直的蛋白性
荚膜:某些细菌表面包裹的粘液性多糖或多肽类物质,可保护细菌抵抗体内吞噬细胞的吞噬和补体、溶菌酶的溶菌作用,是细菌的毒力构成因素之一。如肺炎球菌、新型隐球菌因荚膜而具有致病性
隐性感染:当机体抗感染的免疫力较强,或侵人体内的病原菌数量较少,毒力较低时,则虽有病原菌感染,但不出现明显的临床症状,并可刺激机体产生特异性免疫。如脑膜炎球菌、甲型肝炎病毒等的感染,以隐性感染为主。





T细胞的亚群及分类依据
a) 按CD分子不同T细胞分为CD4+T和CD8+T两大亚群;
b) 按TCR类型不同分为TCRαβ(TCRⅡ型)和TCRγδ(TCRⅠ型)T细胞;
c) 按功能不同分为辅助性T细胞(Th )、细胞毒性T细胞(CTL或Tc)或抑制性T细胞(T s);
d) 按对抗原的应答不同,分为初给T细胞、活化的T细胞和记忆T细胞。
e) NK1.1+T细胞
1. 抗原:是指能与TCR/BCR或抗体结合,具有启动免疫应答潜能的物质。
2. 抗原决定基:是抗原分子中决定抗原特异性的特殊化学基团,是TCR/BCR及抗体特异结合的基本单位,又称表位。表位的性质、数目和空间构象决定抗原的特异性。
8. 简述体液免疫应答的特点。
答:B淋巴细胞针对TD-Ag与TI-Ag的免疫反应具有不同的特点。对TD-Ag反应主要表现为:①需要B和T淋巴细胞共同参与。T细胞辅助B细胞增殖和分化,提供高亲和力抗体产生所必需的B细胞信号,产生高亲和力的抗体,并有记忆性B细胞的产生;②具有高度特异性,产生多种不同类别的同种型抗体(IgM、IgG及其亚型、IgE和IgA);③具有记忆性,对TD-Ag应答表现为初次和再次应答两种不同的形式。
细菌细胞的特殊结构:包括荚膜(某些细菌在生活过程中,向其细胞壁外分泌一层疏松、透明的粘液状物质),鞭毛(某些细菌从细胞内向外伸出一根或数根细长、波浪弯曲的丝状体),芽胞(某些细菌在其生长发育后期,能够在菌体内部形成一个圆形或椭圆形的厚壁对不良环境有极强抗性的休眠体(壁厚,通透性差,难染色;内向外:核心-皮质层-芽孢衣、胞外壁-芽孢囊)),菌毛等
吸收营养物质的方式:简单扩散(主要是借助细胞内外营养物质的浓度梯度,使营养物质通过细菌细胞的壁膜屏障结构从高浓度向低浓度扩散---水、脂肪酸、乙醇、甘油、某些氨基酸及一些气体分子),促进扩散(借助细胞内外营养物质的浓度梯度和载体蛋白,使营养物质通过

细菌细胞的壁膜屏障进入细胞内的过程---氨基酸、单糖、维生素、无机盐),主动运输(在特异性渗透酶的参与下,逆浓度差运输所需营养物质至细胞内的过程,是细菌细胞吸收营养物质的主要方式---大多数氨基酸、糖类和一些离子)和基团转移(特点是被运输的营养物质在由细胞膜外向膜内运输中发生了化学修饰)。
简单扩散特点:1、不消耗能量2、不需蛋白载体—渗透酶的参与3、扩散方向是从高浓度到低浓度4、扩散速率随浓度的降低而减小,胞内外浓度相等时达动态平衡
主动运输特点:1、消耗能量2、需载体蛋白—渗透酶参与3、运输方向是低浓度向高浓度4、对被运输的营养物质具有高度的选择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