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护名解

1.护理是一门科学,研究对象是人,是为人类健康服务的,是整个保健事业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2.护理程序是护士在为服务对象提供护理照顾时所应用的工作程序,是一种系统地解决问题的方法。。护理程序包括五个步骤——评估、诊断、计划、实施及评价。
3.护理诊断关于个人过程及家庭、社区对现存的或潜在的健康问题的说明,是计划、实施及评价的基础。
4.评价是将患者的健康状态与护理计划中预定的目标进行比较并作出判断的过程。
1肺泡是气体交换的场所,肺泡周围有丰富的毛细血管网,相邻肺泡间气体、液体经肺泡孔相通。成人肺泡总数约为3亿~7.5亿个,肺泡总面积有lOOM ,因而具有巨大呼吸储备力。
2.分钟通气量是指每分钟进入或排出呼吸器官的总气量,为潮气容积(VT)与呼吸率(f)的乘积。
3.肺泡通气量(VA)指每分钟进入肺泡进行气体交换的气量,又称有效通气量[VA(VT-VD)×f]
4.肺换气指肺泡与肺毛细血管血液之间的气体交换,气体交换是通过气血屏障(呼,膜)以弥散的方式进行的。(P39)
5.呼吸的化学性调节主要指动脉血或脑脊液中氧、C02和H+对呼吸的调节作用
6.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是一种以气流受限为特征酶肺部疾病,其气流受限不完全可逆,呈进行性发展。
7.肺气肿系指终末细(支气管远端气腔异常持久的扩张,并伴有肺泡壁和细支气管壁破坏而无明显肺纤维化。
8.支气管哮喘(简称哮喘)是由多种细胞(如嗜酸性粒细胞、肥大细胞、T细胞、q性粒细胞、气道上皮细胞等)和细胞组分参与的气道慢性炎症性疾病。
9.肺炎是终末气道、肺泡和肺间质的炎症,可由多种病因引起,如感染、理化因素免疫损伤等。
10.社区获得性肺炎是指在医院外罹患的感染性肺实质炎症,包括具有明确潜伏期的病原体感染而在入院后平均潜伏期内发病的肺炎。
11.医院获得性肺炎亦称医院内肺炎,是指患者入院时不存在、也不处于潜伏期,而于入院48小时后在医院(包括老年护理院、康复院)内发生的肺炎。
12.慢性肺源性心脏病(简称肺心病)是由于支气管一肺组织、胸廓或肺动脉血管的慢性病变引起肺组织结构和(或)功能异常,导致肺血管阻力增加,肺动脉高压,使右心负荷加重'进而造成右心室扩张或(和)肥厚,伴或不伴有右心衰竭的心脏病。
13.肺栓塞(PE)是以各种栓子阻塞肺动脉系统为其发病原因的疾病或临床综合征,包括肺血栓栓塞、脂肪栓塞综合征、羊水栓塞、空气栓塞等。
14.“肺梗死三联征”即同时出现呼吸困难、胸痛及咯血。
15.呼吸衰竭(简称呼衰)是指各种原因引起的

肺通气和(或)换气功能严重损害以致在静息状态下也不能维持足够的气体交换,导致缺氧伴或不伴二氧化碳潴留,进而引起的一系列病理生理改变和相应临床表现的综合征。
16.三凹症即胸骨上窝、锁骨上窝及肋间隙在吸气时明显下陷。
17.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是指由心源性以外的各种肺内、外致病因素所导致的急性、进行性呼吸衰竭。主要的病理特征是肺微血管通透性增高而导致的富合蛋白质的肺水肿及透明膜形成,可伴有肺间质纤维化。
18.机械通气是在患者自然通气和(或)氧合功能出现障碍时,运用器械(主要是呼吸机)使患者恢复有效通气并改善氧合的技术方法。
19.长时间吸入高浓度氧,体内产生过多的氧自由基,导致组织细胞的损伤和功能障碍称氧中毒。
1.心力衰竭又称心功能不全,是指在静脉回流正常的情况下,由于源发的心脏损害引起心排血量减少,不能满足组织代谢需要的N种综合征。.临床上以肺循环和(或)体循环淤血以及组织血液灌注不足为主要特征,故亦称为充血性心办衰竭。
2.凡各种原因引起心脏冲动形成或冲动传导异常均能使心脏活动的规律发生紊乱,称为心律失常。
3、病态窦房结综合征,简称病窦综合征(SSS),是由于窦房结或其周围组织的器质性病变导致功能障碍,从而产生多种心律失常的综合表现。
4.期前收缩又称过早搏动或早搏,是由于窦房结以外的异位起搏点过早发出冲动以制心脏收缩。
5.阵发性心动过速是一种阵发性快速而规律、的异位心律、是由三个或三个以上连续发生的期前收缩形成,根据异位起搏点的部位,可分为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PSVT)和室性心动过速(VT)。
6.房室传导阻滞是指冲动从心房待入心室过程中受到不同程度的阻滞,发生在心房与心室之间的阻滞称房室传导阻滞。
7.心脏电复律术是用电能来治疗各类快速性异位心律,使之转复为窦性心律。
8.冠状动脉粥祥硬化性心脏病简称冠心病,是由于冠状动脉脉粥样硬化。使血管管腔狭窄、阻塞、痉挛,、导致心肌缺血缺氧,甚至坏死而引起的心脏病,亦称缺血性心脏病。
9.心肌梗死是指因冠状动脉供血急剧减少或中断,使相、应心肌持久而严重地缺血导致心肌坏死。
10.心血管病介入性诊治是指通过导管术,将诊断或治疗用的各种器材送入心脏或血管内进行疾病诊断及治疗的方法。
11.冠状动脉造影术是将冠脉造影导管经动脉送至左、右冠状动脉开口部进行造影的操作技术。常选用股动脉,亦可用肱动脉或桡动脉。常用的造影剂为76%泛影葡胺及其他非
12.病毒性心肌炎是指由嗜心肌性病毒感染所致的

,以非特异性间质性的心肌炎症为主要病变的疾病,可呈局限性或弥漫性改变
1.消化道又称胃肠道,是一条中空的肌性管道,由口腔延至肛门,包括食管、胃、小肠和大肠。另有两个实质性消化器官——肝脏和胰腺。
2.消化性溃疡(PU)主要指发生在胃和十二指肠球部的慢性溃疡,由于溃疡的形成与胃酸及胃蛋白酶的消化作用有关,故称为消化性溃疡。
3.溃疡性结肠炎(UC)是一种病因不明的直肠和结肠慢性非特异性炎症性疾病。
4.肝硬化是一种常见的慢性肝病,由一种或几种病因长期或反复作用引起,病理变化以肝组织弥漫性纤维化、假小叶和再生结节形成为特征。
5.肝硬化出现大量腹水时,由于有效循环血容量不足及肾内血流重新分布等因素,可发生肝肾综合征,又称功能性肾衰竭。
6.严重肝病、肺血管扩张及低氧血症组成的三联征称为肝肺综合征。
7.肝性脑病(HE)又称肝昏迷,是严重肝病引起的、以代谢紊乱为基础的中枢神经系统功能失调的综合征,以意识障碍、行为失常和昏迷为主要临床表现。
8.急性胰腺炎(AP)是指胰腺分泌的消化酶被激活后对胰腺及其周围组织自身消化所引起的急性化学性炎症。
1.单位时间内肾小球滤过的血浆量称为肾小球滤过率(GFR),一般正常成人GFR约
为125±15 ml/min.1.73rr12。
2.尿意频繁而尿量不多称为尿频;一有尿意就急不可待要排尿称为尿急;排尿时膀胱区和尿道感到痉挛样疼痛或烧灼感称为尿痛。尿频伴尿急、尿痛统称为尿路刺激征。常为膀胱三角区及膀胱颈受刺激所致,为尿路感染的常见症状。
3.因肾被膜受牵拉致单侧或双侧肾区持续或间歇性隐痛或钝痛称为肾区疼痛,多见于
急、慢性肾脏疾病。
4.输尿管结石嵌顿时多表现为患侧发作性绞痛,并向下腹、会阴、大腿内侧放射,常
伴血尿,称为肾绞痛。
5.肾小球疾病是一组有相似的临床表现(如血尿、蛋白尿、高血压等),但病因、发病机制、病理改变、病程和预后不尽相同,病变主要累及双侧肾小球的疾病。可分为原发性、继发性、遗传性。
6.慢性肾小球肾炎简称慢性肾炎,是指起病方式不同,病情迁延,病变进展缓慢,可有不同程度的肾功能减退,最终将发展成慢性肾衰竭的一组肾小球疾病。主要临床表现为蛋白尿、血尿、水肿、高血压。
7.继发性肾病综合征是指继发于全身系统性疾病或先天遗传性疾病,如系统性红斑狼疮、糖尿病、过敏性紫癜、淀粉样变、多发性骨髓瘤、先天遗传性疾病如Alport综合征等。(Pno)
8.IgA肾病是指肾小球系膜区以IgA或IgA沉积为主的原发性肾小球疾病。
9.肾盂肾炎是尿路感染中的

一种重要临床类型,是由细菌(极少数为真菌、病毒、原虫等)直接引起的肾盂、肾盏和肾实质的感染性炎症。
10.急性肾衰竭是由各种原因引起的肾功能在短时间(几小时至几天).内突然下降而出现的临床综合征,其主要表现为血肌酐和尿素氮升高,水、电解质和酸碱平衡紊乱,及全身各系统并发症。常伴有少尿,但也可以无少尿表现。
1贫血是指外周血液单位体积内血红蛋白含量、红细胞计数和(或)红细胞压积低于正常最低值。其中血红蛋白浓度最重要。在我国成人血红蛋白测定男性低于120g/L、女性低于llOg/L可诊断为贫血。
2.缺铁性贫血是由于体内贮存铁缺乏,血红蛋白合成不足,红细胞生成障碍引起的一种小细胞、低色素性贫血。
3.再生障碍性贫血是由多种原因,如化学、物理、生物因素或不明原因等导致骨髓造(红细胞、粒细胞和血小板均减少)。
4.溶血性贫血是指红细胞寿命缩短,破坏增加,超过骨髓造血代偿能力所引起的贫血临床表现特点是贫血、黄疸、脾大、网织红细胞增高,骨髓幼红细胞增生。
5.当溶血发生而骨髓造血功能足以代偿红细胞的破坏时,可不发生贫血称为溶血性疾病。
6.血管内溶血是指红细胞在循环血中被破坏,血红蛋白直接进入血浆。常见血型不合的输血、阵发性睡眠性血红蛋白尿、烧伤、输注低渗溶液及化学毒物等所致急性溶血。血管内溶血起病急,常有全身症状,如腰背全身酸痛,常伴血红蛋白血症和血红蛋白尿。
7.血管外溶血是指红细胞在脾、肝和骨髓部位遭到破坏而引起溶血。最常见是脾脏,脾有识别、破坏和清除异常及衰老红细胞的功能。常见遗传性球形细胞增多症、血红蛋白病、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温抗体型)等。血管外溶血多起病缓慢,表现较轻,脾脏常肿大,多无血红蛋白尿。
8.出血性疾病是指正常止血功能发生障碍,引起以自发出血或轻微创伤后出血不止为主要表现的一组疾病。
9.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是由于外周血小板免疫性破坏过多及血小板寿命缩短,造成血小板减少的出血性疾病,为最常见的血小板减少性紫癜。
10.弥散性血管内凝血是多种疾病发展过程中可能出现的病理状态,由于致病因素激活凝血系统,导致全身微血栓形成,从而消耗了大量凝血因子和血小板,并继发纤溶亢进,造成全身出血、栓塞、微循环障碍的一组严重出血综合征。
11.白血病是一类原因未明的造血干细胞的恶性克隆性疾病。由于造血干细胞发生恶性克隆性改变,其克隆中的白血病细胞增殖失控、分化成熟障碍、凋亡受阻,而停滞在细胞发育的不同阶段。白血

病细胞在骨髓及其他造血组织中弥漫性、恶性增生,浸润破坏体内脏器和组织,而正常造血受抑制,临床上产生各种症状和体征。
12.淋巴瘤是原发于淋巴结或其他淋巴组织的免疫系统恶性肿瘤。临床以无痛性淋巴结肿大为典型表现,伴发热、消瘦、盗汗等,还常有肝、脾大。组织病理学将淋巴瘤分为霍奇金淋巴瘤和非霍奇金淋巴瘤两大类。
13.移植活的骨髓造血干细胞含有免疫活性细胞,主要是T淋巴细胞,与受者组织发生免疫反应可导致组织损伤称为移植物抗宿主病(GVHD)。
1.甲亢未控制或未经治疗,在各种不利诱因下导病情急剧加重,危及生命称甲状腺危象。
2.腺垂体功能减退症是由多种病因所致的一种或多种腺垂体激素减少或缺乏的一组临床综合征。
3。妊娠期间垂体生理性增生、肥大,代谢旺盛,对缺血、缺氧极为敏感。若因胎盘早剥、前置胎盘等致大出血、休克,使垂体大部分缺血牲坏死,或因弥漫性血管内凝血致垂体梗死,临床称为席汉综合征(Sheehan综合征)。
1.类风湿关节炎是一个累及周围关节为主的多系统性炎症性的自身免疫病。
2.风湿性疾病是泛指累及骨、关节及其周围软组织,包括肌肉、肌腱j韧带、滑囊、筋膜、神经等的一组疾病。
3.干燥综合征是一种以侵犯泪腺、唾液腺等外分泌腺体,有高度淋巴细胞浸润为特征的弥漫性结缔组织病。
1.中毒是有毒化学物质进入人体,达到中毒量,产生损害全身性的疾病。
2.镇静催眠药中毒是由于服用过量的镇静催眠药而导致的一系列中枢神经系统过度抑制病症。中毒表现为嗜睡、情绪不稳定、注意力不集中、记(力减退、共济失调、‘发音含糊不清、步态不稳、眼球震颤、共济失调、明显的呼吸抑制。
3:慢性镇静催眠药中毒是指患者因长期滥用镇静催眠药物,而产生对药物的耐受性和依赖性,从而不断增加用药量,一旦中止用药或减量,则可引起戒断综合征。
1.感染(传染)是病原体侵入人体后与人体相互作用或斗争的过程。
2.传染病的隔离是指在传染期内,将传染病患者、疑似传染病患者或动物传染源与易感者分开,防止或限制病原体向易感者传播。同时对患者进行及时和适当的治疗,消除其传染性。
3.病毒性肝炎是由多种肝炎病毒引起的以肝脏损害为主要表现的全身性疾病。按病原
学分类,目前已确定的有甲型、乙型、丙型、丁型及戊型病毒性肝炎。
4.艾滋病是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的简称,是由人免疫缺陷病毒( HIV)所引起的慢性传染病。临床上有明显的后天获得性免疫缺陷表现,以发生各种机会性感染及恶性肿瘤为特征,病死率极高


5.狂犬病又称恐水病,是由狂犬病毒所引起的、以侵犯中枢神经系统为主的人兽共患急性传染病,人因被病兽咬伤而感染。临床表现以特有的恐水、怕风、恐惧不安、咽肌痉挛、进行性瘫痪为特征。病死率几乎达100%。
6.肾综合征出血热亦称流行性出血热,是由汉坦病毒引起的自然疫源性疾病,鼠为主要传染源。
7.传染性非典型肺炎,WHO将其命名为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SARS),是由新型冠状病毒(SARS-CoV)引起的一种急性呼吸道传染病。主要的临床表现为发热、咳嗽、呼吸困难,严重者可因呼吸衰竭,甚至多脏器功能衰竭而死亡。
8.禽流感是由甲型(A型)流感病毒某些亚型引起的一种人、禽、畜共患的急性传染病,由Hs Ni引起的禽流感称高致病性禽流感。主要临床表现为发热、流涕、鼻塞、咳嗽、咽痛、+头痛、肌肉酸痛和全身不适。重症患者可出现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SRDS)、’多脏器功能衰竭等多种并发症。
9-霍乱是由霍乱弧菌所致的一种烈性肠遭传染病,其发病急、传播快。典型病例发病急骤,表现为剧烈腹泻、呕吐,导致脱水、电解质紊乱与循环衰竭。一般以轻症病例多见。
1.脑梗死又称缺血性脑卒中,是指由于脑供血障碍引起脑缺血、缺氧,使局部脑组织.发生不可逆性损害,导致脑组织缺血、缺氧性坏死。临床常按发病机制,将脑梗死分为脑血栓形脑栓塞脑、分水岭梗死。脑腔隙性梗死等。
2.脑出血是指原发性非外伤性脑实质内出血占急性脑血管病的20%~3O%,急性期。病死率约为一30%~40%。其中,大脑半球出血约占80%,小脑和脑干出血约占20%。
3.帕金森病又称震颤麻痹,。是一种好发于中老年人的锥体外系统进行性变性疾病。临床以静止性震颤、肌强直、运动迟缓、姿势及步态异常为主要特征。
4.癫痫是一组大脑神经元异常放电导致短暂性中枢神经系统功能障碍的慢性疾病。
3 9.肺结核是由结核分枝杆菌。(简称结核茵)引起的慢性肺部感染性疾病,占各器官结核病总数的80%~90%,其中痰中排菌者称为传染性肺结核。
40.急性心力衰竭是指由于急性的心脏病变引起心排血量在短时间内显著、急剧下降,甚至丧失排血功能,导致组织器官灌注不足和急性淤血的综合征。
41.甲状腺功能减退症是由各种原因导致的低甲状腺激素血症或甲状腺激素抵抗而引起的全身性低代谢综合征。4 2.中暑是指在高温和湿度较大的环境下引起体温调节中枢障碍、汗腺功能衰竭和水、电解质过度丧失所致的疾病。根据发病机制不同,中暑可分为热(日)射病、热衰竭和热痉挛三种类型。
43.脑卒中是指急性起病,由于脑局部血液

循环障碍所导致的神经功能缺损综合征,症状持续时间至少24小时。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