俞敏洪:探寻中国教育问题解决之道

俞敏洪:探寻中国教育问题解决之道
俞敏洪:探寻中国教育问题解决之道

俞敏洪:探寻中国教育问题解决之道

2012年4月22日,第二届新东方基础教育高峰论坛在北京大学举行。教育界专家、学者,以及全国各地一线的优秀教育工作者齐聚一堂,与数百位家长及数十家主流媒体代表,分析2012年高考命题趋势并研讨备考策略。新东方教育科技集团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俞敏洪应邀出席论坛并讲话,以下为讲话全文:各位老师、各位朋友:大家下午好!我不是基础教育的老师,尽管新东方有一所5000人的从小学一年级到高三的基础教育学校——北京新东方扬州外国语学校,这所学校是我10年前希望对素质教育进行实验的一所学校。现在看来,这个实验并不是很成功。对于我来说,并不是真的想要去做一所纯粹的像现在公立学校一样的基础教育学校,我比较感兴趣的是能否把现在的一切围着高考指挥棒转的局面和学生的素质教育结合起来,这其实是中国教育现存的一个重大问题。到现在为止,我还没有答案,也就意味着这所学校把高考与素质教育结合得还不是那么好。中国教育体系需解决三大问题怎么解决中国学生的素质教育这个问题很重要。中国学生的学科教育,毫无疑问做得是非常不错的。但是,如果把中国学生的综合素质在全世界排名的话,从德育素质到美育素质到体育素质,应该不会比中国的人均收入在全世界的排位更高。中国现在经济总量在全世界排到了第二位,中国教育总量,大学生的总人数和中小学生总人数在全世界是排在第一位的,中国大学生的人数已经超过了美国大学生的人数。但是,我们的人均素质,如果有这样一个统计的话,应该

是排在全世界倒数的。我们非常痛苦地看到,中国的素质教育,自从解放以后到现在的60多年时间,进步并不大。按说中国的数学教得那么难,本来数学领域的主要奖项很有可能是在中国的,但非常可惜,我们几乎一个都没有看到。中国的学生物理和化学水平也相当高,但是我们也没有发现诺贝尔奖得主。中国的文学功底、语言功底,从古代的古文到现代语言的发展以及中国人学习英语的能力来看,原则上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也应该在中国,可惜的是我们也没有看到。我们也可以看到在体育方面,中国的体育比赛,包括大学生的体育比赛,都是那些从小就进行训练的运动员参加,而我们发现,很多到中国来参加奥运会的美国运动员,他们是哈佛、耶鲁、普林斯顿等大学的学生,他们参加奥运比赛只是他们的业余爱好。所以,中国的教育现状在某些方面是非常令人担忧的。问题一:学生素质问题中国现在的教育体系,我觉得有三个问题需要解决。首先,是学生素质问题,我觉得主要来自几个方面的原因:第一是社会体制问题。中国的社会体制应该为中国孩子教育的失败承担非常大的责任。由社会体制问题引发的社会问题,比如说诚信问题、贫富悬殊问题、城乡差距问题等,都要为教育问题承担责任。当然,制度改革不是一天能完成的事情。比如,高考制度的改革真的不太容易完成,因为它跟所有的其他制度弊病都连在一起。高考制度之所以不能改革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因为中国诚信体制没有建立,中国诚信体制之所以没有建立是因为中国监督体系没有建立,中国监督体系之所以没有建立是因为政府的很多行为还

没有受到监督,所以它是连在一起的一体化问题。我认为中国未来的任何改革都要以体制改革为基础,当然,这并不意味着否认中国改革开放30年的成就,也不意味着我们要否认现有政策中的那些合理因素。但是,如果不改变的话,我们未来的教育是没有希望的,因为我们未来的教育关系到今后30年中国能不能成为世界经济强国、政治强国、文化强国,以及科学强国的问题。不要以为一个近14亿人口的国家就能强大,要知道人口并不构成一个国家的核心竞争力。什么才能构成一个国家的核心竞争力?是这个国家的国民所拥有的素质。第二是由体制问题所带来的另外一个问题,就是学校问题,也就是学校的管理结构问题。我们知道,中国的教育体制一个重要的考核标准是校长行政化考核,老师是按照学生进入好学校的比例来考核。对校长的考核不是学校的学生素质有多高,也不是由家长和老师来对校长进行考核。我们屡屡发现老师都很反感的校长,却从校长的位置上走上了教育局长的位置;我们发现很多受老师拥护的校长,最后反而当不成校长了。校长的岗位由这么强大的行政化体系来决定,这种情况是非常可怕的。行政化体系有一个重要特点是下级必须服从上级,而教育最重要的必须是上级永远要倾听下级的声音,并且按照下级的要求来办事,这就是为什么必须大学教授治校,教授选校长的重要原因。在中学,原则上也应该是老师来选自己的校长,但中国在这方面是很难改变的,不改变所带来的后果是中国被教育的孩子们,真的会一代不如一代。校长是教育的灵魂人物,如果校长都不关心孩子的成长,只关心自己的

官位,请问这个学校情何以堪?当校长都没有权力去反对上级教育机构所做的任何荒谬决定的时候,请问教育还怎么走?几年前在江苏曾经发生过一件事情,一辆大巴车带着学生去春游的时候翻车了,伤了不少学生。教育厅第二天就向江苏省教育系统发了一个通告,严禁任何学校组织学生春游。这是一个如此荒谬的决定。学生的安全不是靠这种行政命令来解决的,就算坐在教室里,还会有地震呢。当时,北京新东方扬州外国语学校刚好组织第二天去千岛湖春游,校长接到这个通知后就问我:"俞老师,怎么办?”我说:"照常出发。”第二天,几十辆大巴浩浩荡荡出发。半天不到,我就接到了教育局的电话,说俞敏洪你能不能不在这个时候跟我们对着干?我在读岳南的《南渡北归》的时候,有很多感动。这是一本教育工作者都要读的书。《南渡北归》讲了20年代至70年代中国一代大师级知识分子在不同的政治局面下的命运和归宿,如:王国维、梁启超、胡适、傅斯年、陈寅恪等这一批大师们的命运。我们可以看到,中国的教育即使在抗日战争西南联大的时候,也比今天更加像教育。我在里面读到大师刘文典的故事,真的让我很感动。刘文典在1927年至1928年担任安徽大学的校长,刚刚当上南京国民政府主席的蒋介石,非常趾高气扬地跑到安徽大学去考察,对刘文典指手划脚,而刘文典就是不听,蒋介石说一句他就顶一句。蒋介石觉得自己特没面子,一生气抬手就是一巴掌,打了刘文典。但刘文典更加不买账,一脚踹到了蒋介石的裤裆,蒋介石被送到医院,两个星期才出院。结果,全国所有的知识分子都声援刘文典,

蒋介石出院以后一句话都没有。刘文典一直待到解放,蒋介石也一直把他当作一个独立的再也不敢碰的知识分子来对待。当然,当时的情况我们不太清楚。但是,我想说的是,尽管蒋介石并不尊重刘文典,但至少蒋介石后来没敢再动他。意味着知识分子是拥有一定社会地位的。一个国家知识分子有地位了,才能使一个国家有良知。为什么?因为知识分子是代表良心和良知的,当一个国家已经没有了良知和良心或者知识分子已经堕落得不知道良知和良心是什么,说明这个国家是有严重问题的。我们可以看到,从校长到老师,有一些人的良心和良知都没有发挥其应有的作用。现在一些老师在做着两件事情:第一件事情是一边从家长手里拿红包,一边在教室里教导学生要大公无私;第二件事情就是有一些老师在教室里不"喂饱”学生,而把学生拉到家里,进一步收钱"喂饱”学生。当然,这些事情的背后不全是老师的原因,比如说老师的工资待遇不够,社会变迁太快,使老师的地位缺失。人一辈子只追求两种东西:一方面是一定的经济条件,作为老师我们并不追求绝对富有的经济条件;另外一方面是充分受人尊敬,而这一点是中国老师严重缺失的。我们有时会进入一种纠结状态,不知道是家长对还是老师对,就像在医院里发生的事情。有些人建议医生穿防弹衣去上班,这到底是医生的错还是病人的错?第三是家庭问题,家庭的问题直接导致了一部分学生的素质问题。中国的家长教育孩子时有一个毛病是把孩子当宠物养,因为就一个孩子,把孩子当宠物养带来的后果就是孩子像宠物一样长大。因此,在一个人成长中的几个要素就

会严重缺失,包括规矩,我们现在的孩子有规矩的很少;包括健全的家庭要素,父母双方对孩子共同培养的要素严重缺失。在中国有一个现象,尤其是在男孩子中间,娘娘腔的男孩子越来越多。前两天,武汉有一个报道,叫做"伪娘团”表演,就是一帮男孩子把自己打扮成女孩子在舞台上表演。现在的男孩子怎么这么喜欢成为女孩子呢?这是由于男人在外面打拼、女人在家里养孩子带来的问题,母亲跟自己的孩子在一起待的时间太久,以至于男生的女性化特征明显。当然,我说这话没有任何偏见,我只是觉得如果男孩子们从整体上缺乏阳刚之气的话,说明教育是有问题的。我自己也有这样的感觉,我儿子和我老婆在一起的时间比较多。有一次,我带着儿子玩,在路上看见地上有一只蜘蛛,他就像女孩子一样呱呱大叫,把我给气得一脚就踹在地上了。其实,阳刚之气还不是说你的身体健壮,而是精神上和灵魂上的,像我这样的身材显得有点儿瘦弱,但是我觉得我是有阳刚之气的一个人,因为我一想到"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景象,就会很激动,我觉得男人就应该有这样的感觉才对。中国的家庭教育,很多父母在培养孩子过程中都有缺失。现在连养宠物都要培训,培养孩子难道不更应该培训吗?现在中国的父母因为一家就一个孩子,我们的家庭教育到底应该是怎样的?这已经成了一个大问题了。新东方创办了一个家庭教育研究与指导中心,就是希望在家庭教育这方面共同探讨,给予家长一些指导。就刚才我讲到的体制问题、学校问题和家庭问题,带来了中国学生面向未来世界竞争的素质严重不足,以及教育者本身素

质不足的问题,这关系到一个民族的气质和气概。当然,我们也欣喜地看到80后、90后中也有一批非常优秀的学生,而且我也相信这些孩子一旦给他们独立的天空,他们能够迅速地成长起来。但是,我们不要等到他们30岁,有了独立天空再去成长,我们应该让他们从小就知道什么是素质。谈到孩子的教育,就不能回避高考问题。我跟教育系统的人反复探讨过高考改革问题,大家最后的结论就是没有办法,之所以没有办法是因为中国的诚信体系问题没有解决,特权问题没有解决,学校的独立权问题没有解决,高考问题就解决不了。而且,高考现在是中国惟一的可以说是公正的一个考试,至少完全没有背景的农村孩子只要考出高分,就有可能进到北大这样的学校学习。我在北大读书的时候,北大的学生中纯粹农村人口占到了35%。而现在对外公布的北大的学生中的农村人口占到15%。真正边远地区的农村孩子,像陕西边远山区的孩子在北京已经几乎找不见了。在参加今年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时,我就说,未来中国有没有可能把高考外语的考试分数从整体重要性上往下降,比如说总分降到80分,且难度下降,让农村孩子和城里孩子外语都能考到80分。为什么?因为我到农村去调研的时候发现,语文和数学,农村孩子自学还能够跟城市孩子比拼一下,因为农村老师教语文、教数学的能力问题不大,有的农村老师教语文的能力不比城里老师差,因为他们在农村的时候读一些古书,城里的老师反而不读书了。但外语不行,农村老师讲的外语我基本听不懂,这就意味着有问题了,关键是让农村孩子自学外语,从设备到

资源跟城市孩子根本没法比。所以,农村孩子在参加高考外语的时候,如果真是在农村中学上学,外语分数平均低于40分应该不是夸张的数字,这一分数足以把原来可以上一本学校的学生一下拉到三本,甚至大专。所以,我就说能不能把高考外语考试水平降低。尽管中国人的外语水平普遍还需要提高,但是在这种门坎性的地方,决定孩子命运的地方真是不一样。讲到中国古代的学习,科举考试比现在更体现城乡公平。为什么?因为古代的科举考试有一个特点,就那几本书,不管你住在什么地方都能看到,乡村的私塾老师都能教,所以我们会发现为什么古代一些优秀的学者都是来自农村。胡适来自安徽农村,苏东坡来自四川农村,毛泽东也是来自湖南韶山,一个美丽的农村,当时是一个连路都不通的农村。清朝最后改成了现代学制以后,所有的学科都必须到城里去学,导致农村那些已经努力了十几年,甚至几十年,准备参加科举考试的知识分子一下子没有了出路。学了十几年,取消了科举考试,突然变成了考数学、物理、化学,可是在农村没有地方学。所以说,清朝被推翻其中有一个原因是考试制度的改革。问题二:中国教育严重不均衡农村教学和城市教学的城乡差距,导致了中国教育的不均衡问题。一是城市本身不均衡,本地不均衡;二是城乡之间的不均衡。在同一座城市中,优质教育资源会偏重分配到优质学校,基本上一所好的中学,如果一年投入一个亿的话,普通中学能投入1000万就了不得了,到农村中学可能就是100万了。钱的投入就意味着教育资源的增加,所以,越优秀的学校就越优秀,越差的学校

就越差。学校的好与坏与老师的教学质量尽管有一定关系,但是真正的问题来自于投入的多少。有些名牌学校有一个特点就是政府领导的孩子在里面学习,政府就会额外照顾这样的名牌学校,以至于不断调动资源来支持它。中国未来社会发展的重要问题是有钱人的孩子,不管孩子是否聪明,都能够得到优质的教育资源,而普通老百姓,包括很多老师在内却不知道自己的孩子未来的教育所在。这样就会让所谓的精英阶层不断集中,在社会上逐渐会形成一个几乎没法破解的利益集团。最后带来的结果是社会的差距越来越大,有可能影响社会的和谐和和平发展。还有一个问题就是我在中国企业家年会上讲的一段话,如果中国的商人和政府官员进行权钱交易,通过政府调动资源来做生意,它所带来的最大恶果是做生意不是站在一个公开的、平等的、机会均等的舞台上竞争,就不能形成中国真正的商业环境。我对企业家发了一个倡议,就是"要做离商业文明尽可能近,离特权、离暗箱操作尽可能远一点儿的事情”。我们不要忘了中国未来最重要的希望之一就是建立一个真正的商业社会。中国农业社会已经改变了,种族社会已经被消灭了,政治力量在政权替换的时候起到重大的作用,在和平发展时期,民间力量是推动中国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之一。中国的民营企业现在提供了中国就业人口70%以上的工作,占到了国家GDP的60%左右,占到了国家财政收入的65%左右,这是一个了不起的贡献,但还远远不够。商业发展其实能够推动社会一系列规则的建立,比如说诚信体系的建立。我们说商人无商不奸,商人见钱不要命,但是如果

一个国家把权力和商人分开,商业就不得不诚信。比如说现在的毒胶囊事件、苏丹红事件,之所以出现这样的行为,是因为政府处罚不力,和地方政府保护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对我们来说,商业文明或者说商业社会包含了一系列的现代社会必须拥有的原则:平等交易原则、契约公平原则、公开透明原则、资源共享原则、市场竞争原则等。对商业社会这些原则最大的破坏力量就是钱权勾结,纯粹靠商人来规范中国社会是不行的。那么,靠谁来规范中国社会呢?当然,一是政府的力量,还有一个就是代表社会良知的知识分子。中国的教育不均衡,城市之间的教育都不均衡,更何况是城乡之间的资源不均衡。看看这一次校车事件,闹了半天,不信过几年再看,恐怕农村该用拖拉机送孩子上学的还会用拖拉机送孩子。我回到家乡,因为撤点并校这个政策已经好多年了,从小把我培养起来的那个小学在一个古庙中,彻底被拆光了,原来还有一棵古树,古树被锯了,学校前面的小河也被填了。学校撤到镇里以后,这些农村孩子们就要过好几条河,还要沿着田埂走半个小时。这些孩子的安全问题怎么解决?我回到家乡以后发现孩子坐手扶拖拉机去上学时,就坐在拖拉机的车帮上。这让我想起了小时候,我也是这么做的,一点儿危险的概念都没有。小孩子坐在车帮上,两只手扶住拖拉机下面的抓手,只要手不小心一松开,拖拉机再一颠,翻下去的可能性是非常大的。我想的是,未来校车会有吗?就算国家给了校车,司机的工资谁付?校车如果被挪做他用,谁来监督?问题三:政府对于教育投入不足第三是政府对于教育的投入不足,

以及对于民间力量涉猎教育的投入鼓励不够带来的问题。均衡教育其实也包括私立教育和公立教育互相之间的均衡关系,一个优秀的教育体系,大概应该是公立教育占到60%左右(中小学教育占到80%左右,大学教育占到60%左右),而民办教育必须占到30%至40%。在美国,中小学私立教育占到了40%,大学教育几乎占到了50%;日本的比例大概要低一点。我国在解放以后,私立学校一下子被没收了。现在很多有名的大学,包括全国各地的一些优秀中学原来都是私立学校。改革开放以后,中国允许民办教育出现,但是民办教育出现了不正常的现象。真正的民办教育应该是用社会捐款集资来运行,并且绝对不以赚学生的钱为目的。现在在中国,能够按照这个标准去办中、小学和大学的几乎没有。中国的民办大学,按照现在这个办法,就不可能跟公立教育进行比较。中国的公立教育收学生的学费只占到了整个学校运营的50%左右,而中国的民办大学是100%,还要盈余20%、30%作为第二年的发展经费。中、小学要稍微好一点点,但是中小学要想办真正的民办教育,比办大学还难,原因是中、小学的最终目的是要考大学,而考大学已经在社会体制中形成一个固态,大学的优秀生源已经被当地排名第一、第二名的中学"瓜分”。以北京新东方扬州外国语学校为例,现在小学招生忙不过来,初中招生也忙不过来。中考一结束,排名前50名学生原则上应该是留在本校,但却几乎无一留下来,全部都到扬州的公立学校去了。为什么?因为那个地方毕竟每年有十几个到北大、清华去的学生。所以,我们就是第一场麦苗割完以后,把底

下的麦苗再让长起来,这样太难了。所以,我们到现在为止培养的最好的学生是复旦、南京大学的学生。不过,我还挺骄傲的,北京新东方扬州外国语学校当年投了3亿元,10年过去了,所有盈余都在继续装修校园,继续种树,继续增加体育设施。这是一个问题,就是中国的民办教育、私立教育要做起来太难了。可以尝试一个办法,就是政府把其中一部分高校和中、小学拿出来转为私有化。为什么这样说呢?第一,公立学校私有化以后,后面的钱就不用政府出了,政府不用每年在里面再补贴多少钱。哈佛大学收多少钱,美国哪届政府管得了?哈佛大学短短十年,学费从两万多涨到五万多,许多家长不还是拼了命想要把孩子送进去吗?因为它的教学质量在那儿。教育公平是公立学校干的事情,私立学校干的是精英教育。第二,中国教育的第三大问题是私立教育的不够发达,以及公立教育投入还是不足。比如说公共教育经费支出占国内生产总值4%的问题,我在四年前参加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上提到了4%,今年政府承诺4%要完成。但是,我个人认为非常难,中央政府能完成,地方政府呢?地方政府现在的财政收入在减少,而地方政府首先要满足自己的需求,最后才会是教育。我读《南渡北归》这本书时,有一个故事让我非常有感触。当时的四川军阀叫刘文辉,是我们小学课本中读到的地主恶霸刘文彩的弟弟,下了一个特别简单的命令,只要看到县政府的房子比学校的房子修得好,县长当场枪毙。后来他下去视察的时候发现,所有的学生都在特别好的房子里。县政府在哪儿呢?在土坯房里,县长死活都不敢住在好房

子里,因为一住到好房子就被毙了。据说那十年四川的教育蒸蒸日上。可惜我们现在看到的是,即使是最贫困的县,也是一栋政府大楼拔地而起;而孩子们的教学楼,地震稍微摇一摇就倒下来了。所以,中国的教育弊病远远不只是一个高考问题,是体制的问题,是体制的改革问题,以及我们在这个体制当中怎么样推动的问题。我不是搞基础教育的,有时候内心希望坚持的东西也不是很坚定地坚持。新东方主要做短期培训,也是需要挣钱的。但是,我特别希望新东方不管干什么,都要留有良心和良知。所以,我会很认真地对待新东方家长、学生的投诉,凡是被投诉的新东方所属机构都会受惩罚。但是,新东方离素质教育还有很远的距离。今天这个讲话,也是提醒自己和新东方不要离教育的本质太远。让我们一起努力吧!谢谢大家!

当前中国教育困境原因分析

当前中国教育困境原因分析 摘要:当前中国教育备受人们诟病,政府愈是喊“办人民满意的教育”,愈是招来人们的不满。中国教育,到底怎么了?教育改革的症结、出路在哪里?人们倍感 迷茫。个种缘由,到底是什么?本文依据自己多年的教育经历,试图对该问题的 根由予以剖析。 关键词:教育中国教育教育危机教育问题 当前的中国教育可谓乱象迭生,教育界的任何异响都会招来人们的口诛笔伐。决策者的 官僚主义,既得利益者无尽的利益欲,是酿成教育乱象、造成教育改革踯躅不前的祸根。 中国教育越来越偏离自己的本真,在应试、市场化、产业化的道路上狂奔!究其因,主 有以下几方面: 一、教育方针、目的的迷乱 教育具有国家意志性,教育方针、目的在“培养什么样的人”的问题上体现的是国家意志。“教育目的有缺陷,必然导致培养的人才有缺陷。”自1957年毛泽东提出“五七指示”,历届党 和国家领导人都在不同时期对教育方针作过阐述。但是,受上世纪90年代经济“发展主义”及西方教育、价值观念的影响,在教育产业化的声浪中,我们的教育方针、目的变幻不定:劳 动者接班人者,“四有新人”者,合格公民者,创新人才者。教育方针、改革目标如此“走马灯”式的变换,使各级各类学校、教师无所适从。上层教育方针、目的的迷乱,不仅导致教育改 革中教育体制设计的畸形,也影响到教育内容的选定、各级各类学校的课程设置、课时安排、教材编写等,最终影响到培养的“人”的质量。 二、教育改革的利益固化 目前的教育改革,在一定层面可以说是不同利益者间的博弈。不同利益阶层,都在教育 改革的声浪中竭力寻求自身利益的最大化,从而产生了诸多的矛盾冲突。就目前看,教育改 革的最大获益者是那些手握教育资源、掌握学校管理的权力拥有者。这些人,在没获得权力前,不惜阿谀行贿、学术造假等竭力捞取功名;一旦大权在握,便借助手中的权力,利用职 称评审、绩效分配、评优考核、基建大肆捞金,又利用虚假政绩、学术造假巩固并谋取更大 的权力、利益,并竭力抵制教育改革。在他们的心目中,个人利益至上,国家人民只是自己 扩张利益的工具。而这正是多年应试教育经久不衰、素质教育踯躅难行、教育产业化一呼百 应的根源所在。而作为底层的百姓,期盼改革以获得公平的教育机会和优质教育资源,孩子 的考试成绩节节攀升;教师期望改革能不断提高收入待遇,减轻过重负担。一旦家长、教师 的期望达不到时,家长行贿、送红包,教师卖资料、有偿补课自成必然。由此衍生的高额借 读费、择校费、学生学业负担沉重等教育乱象迭生,屡禁不止。学生的学业负担沉重了,家 长的经济负担加重了,家校对立,师生互不信任。即使教师与领导、教师与教师之间也为了 职称、绩效明争暗斗、大打出手。教育改革的利益固化,是造成目前教育乱象的真正根源。 三、教育管理的行政官僚化 教育作为公益性事业,自然要由政府主导办学。即使民办学校,也必须执行国家意志, 服务于社会公益,决不可将教育当成投资赚钱盈利的产业。学校管理,是政府的职责。但是 政府管什么、怎么管,校长管什么、怎么管,则是一个难以拿捏的问题。政府作为办学的主体,投资归政府,收益归社会,这是政府社会治理的基本职责所在。学校履行政府办学职能,只是国家教育意志的组织者;教师是国家教育意志的真正实施者。政府、学校、教师、家长、学生,职责明确,权义明晰。任何一方权力义务的扩张,都意味着其他各方权利和义务的压缩。就目前看:政府对学校统得过死、管得过多。别的不说,“211”“985”大学、“标准化”“示范”中小学及个别地区的“316”评估和各种名目繁多的检查,几乎将各校的办学特色扼杀殆尽。

中国教育报2017年度教师喜爱的100本书

中国教育报2017年度教师喜爱的100本书 找到那本神奇的书 冷玉斌 诗人辛波斯卡说教师这一行,“只要他们能够不断地发现新的挑战,他们的工作便是一趟永无终止的冒险”。 这很好地解释了教师为什么要读书——书,就该是这趟无止境冒险中的路标与向导,当疑问产生,当实践延展,那么,只有读书与思考,才能帮助教师面对所有“新的挑战”。寻找那本神奇的书,是所有教书人注定的脚步。 转眼2017年又近尾声,回头看,不敢说这一年长进几何,到底读书未停。岁首到年终,“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一本一本读过去,有惬意、有满足,也有困惑、有迷思。古人说,书犹药也,善读之可以医愚。“愚”其实难医,关键是书本提供助力,可明察,可审视,可校正,可笃行,令吾辈多加自省,多得自知,多有自明。 这些年来,读书这件事,早已不外在于生活。从根本上说,正因为一本一本神奇的书,我才成为如今这个“我”。如此,当下生活,无非继续踏着一本又一本神奇的书,往前而去。这一点在今年尤为鲜明。年中,自己的小书《教书·读书》出版,我在《后记》中写道:“平凡如我,一天一天教书,一天一天读书,或许是唯一行得通、靠得住的自己救自己……往后这日子,还是教书,还是读书。” 这是心里话。已经很久没有问自己为什么要读书——无须再问,因为有“读”,才教得有底气;因为要“教”,更加用心去读。这一年,从书中来,往教中去,攒了一堆喜爱的好书,做了一些自己的事情,仍然真真切切感受读书的意义,不在于读了多少,不在于读得有多快,不只是增长知识,不只是享受闲情逸致,而是遇到这些书,读过这些书,人生从此开始不同,从来都是这样,“他们能把我们心灵深处翻腾的模糊想法加以照亮并固定成形”(伍尔夫《普通读者》)。 10万+的时代,我们该如何认识他人,又该如何做好自己,书里并没有现成的答案,但它们确实在一次又一次提醒我,透过教书与读书,做一个独立的个体,“在自己身上,克服这个时代”。这很难,所以才有意义。一年将尽,觉得自己可以有一些别于他人的“奇特性”,愿意拥有一张诗人布罗茨基念兹在兹的“表情独特的脸庞”,没有比这更让我欣慰的发现,毕竟,这是人之为人的重要使命。 今天,“中国教育报2017年度教师喜爱的100本书”发布,愿你从中找到那本神奇的书。再想一想,还有这么多同道喜爱着书,还有这么多好书可以去读,心里无比欢喜。是啊,书永远不死,只要有书,世界终是可爱,未来必然可观。(作者系江苏省兴化市第二实验小学教师)

试论洋务教育对中国教育近代化的影响

摘要:洋务教育在中国教育近代化进程中具有重要地位,它通过创办新式学堂、派遣留学生、翻译西书三种主要的形式推动中国传统教育逐步向近代教育转化,开创了中国近代教育的先河。洋务教育折射出我国近代早期的主要教育思想和教育实践的发展脉络,本文通过梳理洋务教育的兴起,揭示教育实践的主要内容,重点探讨了洋务教育对中国教育近代化的重要影响,以期为当前的教育改革与发展提供有益指导与启示。 关键词:洋务教育;中国教育;近代化;新学制 一、洋务教育的兴起 19世纪60年代,晚清社会面临外侮内辱的境况,一大批标榜“自强”、“求富”的仁人志士进行了一系列自上而下的改革,史称洋务运动。一直到19世纪90年代,30余年间,晚清政府采取一些列措施引进西方先进科学技术,大力兴办实业,操练军队,并通过洋务教育培养新型人才,旨在挽救清朝封建统治危机。其中,洋务派推行了一些教育措施,例如创办中国教育史上第一批新式学堂,培养中国第一批新型人才,派遣国内最早的官费留学生,较为系统地翻译西书、传播西学等,这就是洋务教育的由来。1862年,京师同文馆的成立标志着洋务教育的开始,由此拉开了中国教育近代化的序幕。期间,洋务运动不断改进教学方法、课程内容、教学组织形式以及学制等,推进中国教育向近代化演进。尽管洋务运动以失败告终,但是洋务教育并为戛然而止,它不仅打开了僵化的封建教育的缺口,而且对中国教育近代化的影响依然深远,如1898年成立的京师大学堂就可以看成是洋务教育的产物。 二、洋务教育的主要内容 洋务教育主要体现在三大领域:创办新式学堂,派遣留学生和翻译西书、传播西学。 (1)创办新式学堂 以京师同文馆为代表的新式学堂纷纷建立,大致分为三种。其中,一种是为学习外语以熟悉各国情况的外国语学堂,如同文馆和方言学堂;一种是诸如陆师学堂这类为发展军工而创办的军事学堂;还有一种是为学习西方技术来制造本国机制设备而兴办的技术、实业学堂,以船政和机械学堂为代表。截止到甲午中日战争前夕,洋务派创办的各类新式学堂已达40所左右。 (2)派遣留学生 留学生的派遣主要有两大类,一类是幼童留学美国,一类是福州船政学堂学生留学欧洲。派遣留学生,一方面是为了解决培养外交人才的需求,尽管洋务教育也得到了初步发展,但是当时无论是师资水平,教学方法还是教学管理等都还与西方存在很大差距,局限性明显,并没能培养出出色的人才,使得在真正接触外交事务时不能很好地交流,也不能学习到地道的西方知识和技术,甚至是漏洞百出,那么派遣留学生成了当时培养人才的主要途径。另一方面是满足洋务企业生产的需要。派遣留学生,把他们培养成掌握西方先进科学技术的人才,才可以为近代中国的实业发展、企业生产提供有力支撑。 (3)翻译西书,传播西学 在洋务学堂上,设置了大量的西学课程,但是大部分人需要依靠译著阅读。为此,洋务派开设了大量的翻译西方涵盖诸如算学、火药、行船、武备、采煤、赋税、律条等西政知识和军事加工业技术知识的书籍和著作的机构,从而为洋务运动的实业和军工等方面提供服务。如当时比较著名的江南制造局翻译馆。洋务运动期间,西方书籍的翻译出版在传播西方理论知识,培养现代科技人才和外语人才,提高我国知识分子的理论水平和专业技能等方面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三、洋务教育对中国教育近代化的影响 (1)推动了封建传统教育变革,开创了中国近代教育的先河 洋务教育是对封建传统教育的否定,是中国近代教育的开端。此外,与传统教育不同,

改革开放对教育的影响

《毛泽东思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程 实践教学活动调查报告 题目:改革革开放对教育的影响班级: 姓名: 时间:2016.12.08

改革开放对教育的影响 前言 1978年12月,中国共产党的第十一届三中全会做出了改革开放的重大决策,并把改革开放做为一项基本国策,开启了中国改革开放的历史新时期。2016年12月,已是改革开放的第38个年头,改革激荡时代风云,发展铸就历史丰碑。我的家乡位于被著称为“中国酒城”的泸州市,改革开放以来,不管是经济、医疗还是科技方面,都发生巨大的改变。当然,作为一名大学生,改革开放对教育影响的感觉是最敏感的,所以,本文就以改革开放对教育的影响为主要调查对象。具体调查如下: 一、调查地点 泸州市纳溪区**小学、泸州市纳溪区**中学 图1-1 **小学图1-2 **中学 二、调查时间 2016年12月08日 三、调查方式 实地考察、教学旁听、网络资源 四、调查内容 1、改革开放前后当地人民群众对教育的思想观念变化 改革开放前几年,正是父辈处于读中小学的时期。由于传统思想的影响,年幼时就得承担绝大多数的家务,对于上学则是一种得过且过的态度,以导致经常“逃课”的现象出现,就给家长一种还租不适合读书,或者是读书没有现实意义的观念。当然,由于当时“养儿防老”的观念盛行,导致一个家庭同时有2个甚至多个符合入学年龄的孩子,并且地处农村,家庭经济难以维持众多孩子入学,也造就了当时辍学率高,中小学入学率低下的主要原因。 自从改革开放以后,教育逐渐得到当地人民群众的重视。一部分沿海务工家长逐渐意识到,受教育程度决定他们的劳动强度以及薪酬水平,他们迫切希望自

中国教育面临的问题及对策

中国教育面临的问题及对策 (一)农村教育 我国农村人口占总人口的80%,农村的发展对整个现代化事业具有举足轻重的影响,可以说,没有农村的小康就没有全国的小康。而农村的发展靠人才,人才的培养靠教育,农村的教育决定了中国的未来。因此,正视当前农村教育综合改革面临的问题,大力改革与发展农村教育,把沉重的人口负担转变为巨大的人力资源优势,是新世纪我国农村走向现代化的必由之路。 1. 留守儿童教育问题。全国妇联提供的数据显示,中国农村留守儿童已达2000万人,并呈继续增长的趋势。在一些农村劳动力输出大省,留守儿童在当地儿童总数中所占比例已高达18%至22%。调查显示,57%的留守中学生存在轻微或轻微以上的心理健康问题,其中轻度心理健康问题的检出率为47.7%,中度为9.0%,重度为0.3%。研究人员通过分析还发现,这些留守中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往往与父母的打工年限有关,时间越长,孩子的心理问题越严重。 2. 流动儿童(随父母进城的农民工子女)的教育问题。全国第五次人口普查结果显示,我国流动人口超过1.2亿,随父母进城的农民工子女则有近2000万。他们当中,失学率高达9.3%,近100万名适龄儿童不能及时入学 3. 学校债务。教育部提供的数据,中国农村“普及九年义务教育”欠债高达500多亿元,债务形式主要是施工队垫款、银行贷款以及向教师和社会借款等。 4. 农村教育资源匮乏。城市教师的超编和农村教师的缺编无疑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充分体现了在教育资源分配问题上的不公平和不公正。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而农村的教育更是关键。作为农村教育核心的农村教师的生存状况可以作为晴雨表直接反映出来农村的教育质量。 (二)教育资源不均衡

校园欺凌及其解决办法(中国教育报)

校园欺凌及其解决办法 校园欺凌是指同学间欺负弱小的行为,校园欺凌多发生在中小学,由于很多国家实行多是九年制的义务教育制度,受害者会长期受到欺凌。欺凌过程,蕴藏著一个复杂的互动状态,欺负同学会对同学构成心理问题,影响健康,甚至影响人格发展。 校园欺凌 校园欺凌,是指同学间欺负弱小的行为。校园欺凌多发生在中小学。由于很多国家实行多是九年制的义务教育制度,受害者会长期受到欺凌。在世界的各个国家,每天都会发生校园欺凌的事件,并不时有校园学生欺凌暴力案件的报道,其中还有一些性质相当严重的恶性案件。案件中那些心灵被扭曲的孩子们作案手段之残忍,令人触目惊心。在中国,校园暴力一般要到非常严重,甚至已经触犯刑法的程度,才会受到社会注意。例如:邯郸26中女学生吴华被同校七八个女生多次暴打、折磨,被送进医院;广东开平的一位初二女生因为得罪了校园里拜把子的七姐妹,被掳到一家宾馆。七姐妹找来四个未成年少男轮奸了这个女生,对她肆意殴打、凌辱,并将施虐过程录像,上传网络取乐。 任何形式的欺凌行为都是不可接受的,因为欺凌除了对“受伤者”造成伤害外,对“欺凌者”和“旁观者”同样造成伤害。“欺凌者”长期欺负别人,会很自我中心,对同学缺少同情心等等,而“旁观者”会因为帮不到受害者而感到内疚,不安等等,同时也会影响到学校的整体纪律和风气。所以,欺凌是学校须正视并加以制止及预防的问题。但同学和家长的合作也很重要的。 主要表现 校园欺凌会发生在教学区、生活区或者校外。主要表现是欺负、欺负弱小的人,令受害者在心灵及肉体上感到痛苦。校园欺凌通常都是重复发生,而不是单一的偶发事件。有时是一人欺负一人;有时集体欺负一人。 通常欺负者不觉得自己不对,而是受害者怕事,默默承受而不敢反抗和告发欺凌者。 类型 典型欺凌者 ·霸道和冲动,倾向使用暴力欺压他人。 ·比较自我中心,对受害同学缺少同情心。 ·得到部分朋辈的认同。 ·行为上比起其他同学突出。 被动欺凌者 ·看见欺凌者的暴力行为得逞,于是协助及附和欺凌者,有些则藉此保护自己,免受欺凌。 ·看见欺凌者欺凌同学后,则嘲笑受害者无用。 易成为受害者类型 ·性格害羞、怕事 ·在同学间不受重视,只有很少朋友,在学校中十分孤单。 ·缺乏与朋辈相处的社交技巧,言语容易引起同学不满和反感。 ·有身体障碍者、有智力障碍者。

清末新政与中国教育制度近代化

人文学院 09届学年论文设计 论文题目清末新政与中国教育制度近代化 姓名邓永芳 学号 20091201119 所属系人文学院 专业年级 09级历史1班 指导教师李可 2011年 12 月

清末新政与中国教育制度近代化 【摘要】:清末新政的教育改革,是在学习西方先进教育制度的基础上,伴随着以科举制为核心的传统教育制度的解体,促成了许多新的具有现代化特征的积极教育制度因素的大量出现。这次教育改革从教育立法、教育结构、教育管理、教育内容、教育方法等方面推动着中国教育制度的近代化,完成了中国教育制度由传统向近代的转变。 【关键词】:清末新政;近代化;教育制度 肇始于20世纪初的清末新政是中国近代史上自上而下发起的最后一次旨在救亡图存的自强运动。它的出现是严峻的民族危机和由此而产生的强烈的危机意识与高涨的变革呼声双重作用的结果。尽管清末新政随清朝的灭亡而结束,但是它历时十年,各项改革措旖的推行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中国杜会在总体上由传统向现代的转型。政治、官制、司法、财政、军事、文化教育等方面的改革均见成效。在中国社会转型的过程中,20世纪的头10年无疑是一个具有重大意义的历史时期。在清末改革中,最早施行且影响较大的当属教育改革。废除科举制度、创办新式学堂。废除科举制度、创办新式学堂、设立教育行政管理机构、颁布教育法规、制定教育宗旨等一系列改革举措无一不促进了中国旧式的封建教育向近现代教育的转变,标志着中国的教育开始进入新的历史阶段。清末教育改革堪称中国教育数千年未有之变局,它在一定程度上确立了中国的近代教育制度,在中国改革史上和教育史上占据着极为重要的地位,具有相当程度的历史进步意义和对社会发展的积极推动作用。虽然清末教育改革没有完全脱离“中体西用”的旧藩篱,但它从教育立法、教育结构、教育管理、教育内容、教育方法等方面推动着中国教育制度之近代化, 奠定了中国近代新式教育的方向,实现了中国教育制度由无系统向系统化的转变,推动着中国教育现代的进程。 一、废除科举制度,传统教育制度解体 科举制度发端于隋朝,兴起于唐朝,在历史上曾经起到过积极作用,它打破了世卿世禄制和察举制。唐朝以前,选拔官员主要依靠世卿世禄制或察举制,前

改革开放40年教育的发展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360docs.net/doc/a69654028.html, 改革开放40年教育的发展 作者:黄飞 来源:《学习与科普》2019年第28期 摘要:40年前,中国共产党义无反顾地做出了改革开放的历史性决策,古老而饱经沧桑 的东方国度一举开啟了前无古人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之路。如今,她又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实现了从“赶上时代”到“引领时代”的伟大历史性跨越。今天,将改革进行到底。回眸历史,中国教育、娄底教育是怎样一路发展至今。 关键词:改革开放、教育发展 在人类文明的历史长河中,40年不过弹指一挥间,但对于我国教育发展而言,这40年的变革则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40年来,教育的每一步变迁,都是中国改革开放取得的显著成 就在教育领域的一个印证与缩影;教育的每一次发展,都是中国改革开放交响乐中不可或缺的音符。 改革开放四十年是党和政府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教育工作的四十年。是教育事业取得跨越式发展、国民素质显著提高的四十年,是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教育体制改革取得实质性进展的四十年,是促进教育公平制度显著加强、更多惠及处境不利地区的四十年。四十年的教育发展,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现代化建设打下了坚实基础。 改革开放来,13亿多人享有更好更公平的教育梦正逐步成为现实。 来自重庆开县的黄琪,6岁时父亲去世,下岗的母亲打零工供她读书。考上北大后,黄琪通过“绿色通道”顺利入学,学校免除了她的学费,并提供了一份勤工助学岗位。品学兼优的她以年级第一的成绩保送为博士生。 万方玉是重庆市云阳县上坝乡人,受益于国家贫困地区定向招生专项计划,2015年高考 后被北京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录取。此前,他的同乡李勇、喻仁伟也受惠于该项计划,圆梦北大,结束了这个乡一直无人考上知名大学的历史。乡亲们用修路来表达心中的喜悦,他们希望娃儿们都能走出大山去看看外面的广阔天地。 改革开放以来,如黄琪、万方玉这样,受益于教育公平举措的孩子有很多。党的十八大以来,教育领域深入贯彻落实共享发展新理念,全面提升各级各类教育普及水平,努力扩大多样化高质量教育服务供给,加快推进基本公共教育服务均等化,切实保障全体人民平等受教育权利,教育保障条件不断改善,教育发展水平和公平程度迈上一个新台阶。 从“没学上”到“有学上”再到“上好学”,改革开放40年来,我国教育大步向前。近年来,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占国内生产总值比例连续保持在4%以上。人人都有学习途径、人人享有出彩机会,学有所教真正落到了实处。

浅谈现今中国教育存在的问题及解决策略

浅谈现今中国教育存在的问题及解决策略 摘要:中国正在努力构建和谐社会,如何构建真正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教育 是最关键的一个因素。我国教育领域中存在的各种问题,现今的教育改革并未真正解决,反而有更深层次的问题暴露出来。中国教育何去何从,如何解决教育中出现的问题,这不仅是每一个教育理论工作者要认真思考的问题,也是每一个普通民众所应关注的。我们相信, 只要理性地思考, 扎实地实践,中国教育就一定会走出困惑,步入新的天地! 关键词:中国教育问题解决策略 从古至今, 教育在人类生活中都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教育与个人的人格发育、品质形成、知识增长有关, 也与文明的发展, 社会的进步有关。中国社会现在存在很多的问题,如城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很不平衡;社会体制机制尚不完善,民主法制还不健全;青少年犯罪率偏高;腐败问题严重;处在改革开放的转型时期,没有稳定的社会价值观;很多中国人科学素质缺乏,迷信,盲从,没有明确的精神支柱,对于物质利益的过分追求,对精神层面追求的淡漠,社会责任感的丧失,心理焦躁等。社会问题是教育问题产生的原因,而教育问题体现了社会问题,同时也是解决社会问题的必要途径。 一当前中国教育的问题有哪些 教育领域中的问题相当复杂,剪不断,理还乱,但只有厘清问题理出头绪,才能进一步分析原因,找到解决的办法. 那么.当前教育领域中比较突出的问题主要有哪些呢? 从宏观角度看: 首先教育投入严重不足的问题是制约我国教育发展的一个”瓶颈“ : 其次有限的教育投入还存在使用效率不高的问题; 第三教育腐败有愈演愈烈的趋势; 第四宏观的教育决策有随意化的倾向导致教育改革成效甚微。 就幼儿教育而言,小学化倾向比较严重。幼儿从事的活动本应是“游戏” 而非“学习” ,对幼儿而言,培养良好的体质,发展健全的心智与塑造完善的人格,才是幼儿教育的使命。认知潜能的过度开发造成儿童智力过早成熟与定型: 情感与意志品质的被忽视. 导致其心智发展的片面与失衡。幼儿教育的小学化倾向,不仅造成儿童发展的片面化,也对儿童今后的发展产生消极影响. 就基础教育而言,首先,教育不均衡与不公平问题突出,城乡之间、区域之间、学校之间两极分化十分严重,受教育机会的不均等仍是基础教育领域中的不和谐音; 其次普及九年制义务教育仍任重道远: 第三.随着义务教育的普及和高等教育的大众化,无论从学校数量还是办学质量来看,高中阶段教育的问题都越来越突出。 就职业教育而言,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两条腿走路”教育的步伐才能坚实稳健.中等职业教育目前的发展相对葵缩,这造成了我国产业工人队伍的低素质和不稳定也是制约我国产业优化的重要因素. 高等职业教育也不容乐观.高等教育大众化的主体应是高等职业教育,但目前,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严重滞后于社会经济的发展,成为高等教育的一个薄弱环节。 就高等教育而言,近年来“大众化”成为高等教育发展的主旋律,“忽如一夜春风来,大学学院如花开” ,但高等教育规模的扩大并未如预想的那样带来效益

一个月中国教育报实习总结

一个月中国教育报实习总结 三峡之行结束后,我在家呆了14天就返回京城。不是做志愿者,而是去中国教育报开始为期一个月的实习。 为此,我错过了 8月1日xx省境内的日全食,西安360一遇的日全食。为此,我也没有能和家人、朋友过多地相聚。 但是因为提早来了三天,我有了两个发表文章的机会。祸福相依,孰能辨之。 历数在教育报实习的一个月,除周末外早上七点半起床,赶九点半到报社,下午四点半之后就可以离开。有两天请假,一周休假,一天采访,算来在报社的日子不过13天而已,真正实习的时间,就是15天。这十五天里,我发表了三篇文章,每一篇都曾四易其稿;排了两个版,有一个版由于粗心数错了行,连累了高老师和排版工作者周六回报社改版;采访两次,一次在紫竹院公园采访4位xx市民,一次在学校用英语采访一位外国奥运志愿者;撰写一份策划,关于高校学生媒体的情况。目前这篇大稿还在酝酿中。 一个月里,我认识了徐老师、高老师、两位张老师、石老师,从他们身上我学到了很多东西。还结识了几位实习生,他们现在都是我的朋友。 一个月里,我接触到正规的报社工作,看到了规范化的运作流程。关于报纸的收获,虽然不多,但也相当受用。

1,定位 教育报的定位是面向全国的教育工作者,所以内容都是针对知识精英提供他们的所需。如此一来,中国教育报成为了教育行业的领跑者。专业化,是教育报做强做精的制胜法宝。也许中国教育报的发行量不如中国青年报大,知名度也没有中国青年报高,但是它的广告收入和记者待遇,确是远远好于前者。正是因为定位准,才容易出奇制胜。相反,如果和其他报纸一样都做大综合,竞争太过激烈,想要做到不可替代,实在不那么容易。 横向定位于教育行业,纵向还要定位于主流媒体。既然是主流媒体,那么重大事件、主流声音就绝不能缺少,否则就是将自己边缘化。所以汶川地震、奥运会这些所有媒体都在报道的事件,教育报也出了若干个专版,而且做得很精彩。 经纬坐标精确定位之后,接下来便是细分工作。文化周刊一周四五六日出版,每个版面分别定位为“人文焦点”——关注教育周围时代文化现象,“人文博艺”——培养知美爱美文化情怀;“人文文史”——为教育提供人文常识;“人文笔记”——记录教育时代的心灵和生活。 我第一次对定位和口号的感觉如此清晰。人文焦点记录文化新闻和学术事件,人文博艺是阳春白雪的琴棋书画,人人文史介绍历史故事和文化常识,人文笔记则刊登教师们的感悟和点滴。这些文章的起点都非常高,因为精品的层次都

老师学习《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心得体会

老师学习《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心得体会 为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教育任务部署,近日,党中央出台了《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作为教育战线的工作人员,我进行了深刻学习,对以下方面有了新的理解: 解释了教育现代化的应有之意。 ; 例如提出教育理念包括更加注重“以德为先、全面发展、面向人人、终身学习、因材施教、知行合一、融合发展、共建共享”,这八大教育理念的先后顺序可能也同时彰显了未来中国教育发展的重视程度;文件同时公布了2035年的发展目标,包括“建成服务全民终身学习的现代教育体系、普及有质量的学前教育、实现优质均衡的义务教育、全面普及高中阶段教育、职业教育服务能力显著提升、高等教育竞争力明显提升、残疾儿童少年享有适合的教育、形成全社会共同参与的教育治理新格局”,若以上目标能实现,也将是一代人之幸。 ; 实施路径虽具化,但总体上仍是开放的心态。 ; 文件用词为“鼓励大胆探索、积极改革创新,形成充满活力、富有效率、更加开放、有利于高质量发展的教育体制机制”,预计未来的教育行业发展将有更多的政策与实践的创新,值得、需要持续跟踪,其中也将孕育较多长线投资机遇。 ; 公共预算只增不减,支持民办教育。 文件强调一般公共预算教育支出只增不减,在校学生人数平均的一般公共预算教育支出逐年只增不减,为教育事业发展奠定经济基础;同时仍然强调支持和规范社会力量兴办教育,也为未来民办教育行业投资人吃下定心丸。 ; 素质教育优先发展。 在任务第二点中,首要要求包括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及增强综合素质,树立健康第一的教育理念。 我们理解,素质教育是教育现代化的应有之意和首要之意,从应试教育到素质教育将是未来一代教育的主线,相关领域在国内发展仍处于较为早期的阶段,未来长期发展机遇确定!; 新的教学质量标准值得期待。 任务中提到要完善教育质量标准体系,包括完善学前教育保教质量标准,建立健全中小学各学科学业质量标准和体质健康标准,健全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质量标准。 我们理解,教育质量标准在中国尤其关键,是教育过程中各方行动的指南针,在此前较为单一的质量评价体系的基础上,未来将更加多元和科学。 ; 课程体系及教材改革。 其中课程体系建设包括科学规划大中小学课程,分类制定课程标准,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丰富并创新课程形式;教材改革包括统筹为主、统分结合、分类指导,增强教材的思想性、科学性、民族性、时代性、系统性,完善教材编写、修订、审查、选用、退出机制。 我们理解,这里核心之意在于在坚持教材编写大方向的同时,仍将鼓励一些优秀的教材编写机构进行自主的教材编写。 ; 公办幼儿园投资加大,民办园依然强调鼓励普惠。 文件中多次涉及幼教领域,我们理解,其核心要点包括:1、普及,尤其是农村;2、提质,将大力发展公办园;3、普惠,民办园鼓励普惠。 ; 民办教育投资延续了此前政策的态度。 在十大任务第四点中强调实现基本公共教育服务均等化,在第十点钟强调推进教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鼓励民办学校按照非营利性和营利性两种组织属性开展现代学校制度改

中国教育的困境

中国教育的困境是什么? 从事高中教育六年多时间了,感觉现在的学生一年不如一年。这究竟是为什么呢?大多数学生不满意,大多数教师不满意,大多数家长也不满意。广大人民对于幼儿教育不不满意、对于基础教育不满意、对于高等教育也不满意。难道这也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特征?我觉得这不是。所有这些都只是改革开放的大进程中,由于没有改革到位而出现的问题的一部分。 有人说“中国教育的现状再不改变,中国的前途就会葬送在我们自己的手里。”初闻感觉危言耸听,细思就感到中国教育的问题确实严重,并且不只是腠理之疾,而是心腹之患了。中国的教育究竟怎么了?现在将我的一些不成熟的想法写下来,以希望肉食之人能够寻求到让中国教育浴火重生之道。 困境一、家庭教育缺失的困境 完整的教育实施有四个方面: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和自我教育。然而长久以来我们仅仅把学校教育当成了教育的全部。而一个人所接触到的最早的教育来自家庭。 一个人,从胎儿到进入小学所得到的知识、技能绝大多数来至父母,来自家庭。一些最重要的意志品质的培养也要来自家庭环境。我们基本的生存、生活能力,例如:呼吸、睡眠、吃饭、行走、饮水、锻炼;我们所崇尚的品质习惯,例如:细心、坚强、持之以恒,乐观积极,勤奋好学,乐于助人等。这些都是需要母亲父亲在日常生活之中点滴渗透入孩子心灵之中的。身教远胜于言教。错过了学龄前的阶段,很多优秀品质,高尚道德的培养放到学校之中就变成了空洞的说教。 现实情况怎样呢?大多数孩子家庭教育缺失(或严重不足)。且不言那些几百万一年都见不到父母几面的农村留守儿童。就算在城市中,父母对于孩子的教育也明显不足。一方面,多数父亲母亲忙于生计,忙于工作无暇过问孩子的

读《中国教育报》有感

读《中国教育报》有感 在网上,一直听网友们称赞:《中国教师报》是一份宣扬教师情感与智慧的报纸,是老师们自己的报纸,于是,从一开始起,便对《中国教师报》有了一份特殊的亲切感。 作为“全国老师自己的报纸”的《中国教师报》,大部分版面刊登的都是像我们一样工作在基层的教师作品,反映的都是我们这些广大教师真实的生活、真实的工作、真实的教学,贴近我们的实际。因此,无论版式还是内容,都令人耳目一新。闲暇的时光,总是惬意的,我跟往常一样喜欢随手翻看报纸,今天随手翻开《中国教师报》时,“课改中国行”这几个大标题映入我的眼帘,深深吸引着我。特别报道分为四篇:调查篇、专家篇、志愿者篇和花絮篇。而这几篇里面打动我的是志愿者篇,标题《课改路上,我们一起行走》,从这些志愿者的话语中我感受到他们对课改的热情与希望,这与我校一直以来倡导课程改革的观念不谋而合,瞬间触动了我这根麻木的神经,引发我的思考: 一、正确认识新课程理念 学校一直倡导新课程理念,要求老师坚持学习《新课程标准》,坚持每周的听评课活动。现在细想起来,似乎自己只是盲目地跟着别人走,这条路走得很吃力、很迷茫。刚开始的教学中,我比较注重基础知识的传授,而忽视学生能力的培养,只重视单元里面四篇课文的讲解,甚至将略读课文上成精读课文,而忽视园地里面的口语交际和

综合性学习。 “全面提高学生的语素养”“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努力建设开发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这四条让人耳目一新的课程理念,听评课活动中,听到专家的评析,我开始改变自己的教学风格。让学生质疑课题,带着疑问读课文,小组合作学习等等。但我有时候发现自己真的只是在走这样的一个形式,没有真正去关注过孩子在讨论什么,没有好的方法去引导他们如何讨论。这样的课堂看似非常的热闹,而实际上还不如以前脚踏实地的学习一点知识。 所以,新课改的第一步,就是要让自己真正认识课程理念,正确解读课程理念,将新课程理念真正意识化。不能盲目地去抛弃旧的教学模式而全面照搬新的教学模式,而应认真思考,取长补短,这样才能让自己的每个教学步骤都是在训练学生的一种能力。 二、注重课堂提问的有效性 课堂提问是小学语文教学中进行启发式教学的一种主要形式,是有效教学的核心。教师课堂上所提的问题的质量,会直接影响到课堂学习气氛,进而影响学习活动的效果。 在上次执教的《一千根弦》一课中,我问孩子“一千根弦代表的含义?”让学生到文中去找出相关句子,进而学习的重点就在体会句子上,而句子的落脚点是在“含义”二字。这样我的课堂就有着一条很清晰的思路。深切地感受到课堂提问的艺术,而我,还有很长很长的一段路要去学习、去探究。

谈改革开放后的中国教育现状

谈改革开放后的中国教育现状     众所周知我国是一个人口大国,每年出生的人口不计其数。随着人口的不断膨胀,产生了学生进校难,升学难的窘境。 改革开放前乃至更早,我门的高中阶段的学生尤其是中专、职校、技校的学生供不因求,在这些大中小企业中吸纳了大量学生进入企业工作,在那时虽说钱没有现在赚的多,但是许多学生都觉得很不错,工作踏实认真肯干,努力向老师傅学习技艺。成为为国家做贡献的新一代青年工人。 改革开放后,大量外国投资家进入国内,国家经济搞活了,但许许多多的大中小企业倒闭了。先是从纺织业逐步蔓延到各行各业,大批大批的工人下岗,不管你是工程师还是一名普通的工人,一律下岗回家。看看这些人有年轻的又有年长的,年青的失业在家,年长的回家带孩子且不管是男是女。渐渐的孩子长大了,开始要为人生的目标寻找方向了,考不上高中就只能上技校、职校,充其量也就中专,时间一恍而过,三年过去学无所用接着孩子还没上岗就已下岗成为待业青年整天呆在家里混日子,更有自暴自弃者开始仇恨起这个社会,甚至以暴力解决问题的办法,出先了大量的流氓、小偷、恶霸给社会带来了严重的后果,时不时的听到犯罪分子某某系无业人员,这说明了什么呢?现有许多三校毕业生埋怨国家没有相关的就业指导与就业培训,虽说这两年大量的商业培训班如雨后春笋般的冒了出来,但是要上这些培训班所要交的学费少则几百元多则上万元家中条件尚可的都要斗抖三抖,那那些父母下岗的经济极度困难的家庭来说那是更读不起了,那那帮学生岂不是永远没工作了。说穿了我们的学生无非就是想就业。可偏偏这最基本的要求我们国家却无法做到,为我们的一年又一年的三校生们解决就业问题,为他们提供最基本的劳动培训,与就业指导。这两年国家只关心40、50工程可是谁会关心我们的应届往届的三校毕业生呢?要知道,这些学生的就业工作无法做好的话,那么若干年后又将成为新一代的40、50人员,也就是说在家待业十来年,身无分文,还要伸手从父母的下岗工资里要生活费有的到了该成家的年龄却苦于没有一份工作而将年龄越拖越大,以至于没有婚姻、没有保障,等以后生病了没有钱给自己看病而一个人孤单的病死在家里,死后连墓碑也没有,如此可怕的局面是那些已高坐位子的人无法体会的到的。这是有国家造成的,国家就要负责。     指标还须治本,造成大量三校生无法就业的现象,主要是由于我们的许多国有企业已经关门,学生失去了进入企业实习的机会,大量学非所用的现象比比皆是,学生毕业后没了挂靠单位,更有些企业根本不重视对人才的培养样样搞拿来主义,致使现在的就业的市场上出现了高级技工短缺的现象。     这两年迫于就业压力国家对高校进行了扩充,对学生进行了扩招,想以此来掩盖就业问题的严重性,说到底就是在于改革开放了经济,但相关的配套改革措施却没有,其中最明显的一点就是就业的转变,拿邓小平的话来说就是摸着石头过河,摸到哪就到哪简直就是一只无头的苍蝇在空中乱飞。现在要说起就业来大家都会说一个字难,为什么难,其理由很清楚,外资挑走了优秀人才,三资及中小企业挑走了有经验的人才,即不优秀又没经验的只好窝在家里,所有就业难。经验从何而来,难到人生下来就有经验了吗?那些有经验的人才是谁培养出来的呢?我们现在的企业在招聘是一律打出要有多少多少年的经验,学历要求大学以上而且要全日制的,夜大、电大、自考、函授一律免谈等等不平等的企业招聘条约挂在人才市场里,更可笑的是在一些国家政府的用人单位的招聘展台前也纷纷挂出此类招牌,既然国家承认夜大、电大、自考、函授的成人高等学历文凭,那作为国家机关的一家下属用人单位为什么却不承认呢?这启不是自相矛盾吗?启不是在打自己的脸吗?既然国家承认而用人单位却不承认,那我们为什么还要去上成人高校?全国每年有90%的学生无法进入大学学习要知道成人高校之所以被学生选择那也是不得已而为之,是迫于就业压力才去学习的,现在成人高校的学费是全日制的一半,但上课的时间连全日制的一小半的一小半还

浅谈中国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浅谈中国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一、教育起源的理论 在教育史上关于教育的起源主要有如下三种不同的主张。 1.生物起源论 生物起源论者认为,人类教育发源于动物界中各类动物的生存本能活动。主张生物起源的代表人物有利托尔诺、沛西·能等。 法国社会学家利托尔诺(C harls Letourneau,1831-1902)在其所著《动物界的教育》一书中认为,教育是一种生物现象,教育起源于一般的生物活动。 利托尔诺从生物学的观点出发,把动物界生存竞争和天性本能看成是教育的基础。按照他的看法,动物是基于生存与繁衍天性本能而产生了把“经验”、“技巧”传给小动物的行为的,这种行为便是教育的最初形式与发端。 英国教育家沛西·能(SirThomasPereyNunn,1987~1994)1923年在不列颠协会教育科学组大会上的主席演说词《人民的教育》中指出:“教育从它的起源来说是一个生物学的过程,不仅一切人类社会有教育,不管这个社会如何原始,甚至在高等动物中也有低级形式的教育。我之所以把教育称之为生物学的过程,意思就是说,教育是与种族需要、种族生活相应的、天生的,而不是获得的表现形式;教育既无待周密的考虑使它产生,也无需科学予以指导,它是扎根于本能的不可避免的行为。” 教育的生物起源论者把教育的起源归之于动物的本能行为,归之于天生的、像动物本能那样原本具有的生物行为,教育过程即按生物学规律进行的本能过程,这就完全否认了人与动物的区别,否认了教育的社会性。 2.心理起源论 心理起源论者认为教育起源于儿童对成人无意识的模仿。 心理起源论的主要代表人物是美国教育家孟禄(PaulMonroe,1869~1947)。 孟禄在其所著《教育史教科书》中,从心理学的观点出发,根据原始社会没有学校、没有教师、没有教材的原始史实,判定教育应起源于儿童对成人无意识的模仿。他在其著作《教育史教科书》中写道:原始社会的教育“普遍采用的方法是简单的无意识的模仿”。这种原始共同体中儿童对年长成员的无意识模仿就是最初的教育的发展。 教育的心理起源论者避免了生物起源论的错误所在,提出模仿是教育起源的新说,有其合理的一面。模仿作为一种心理现象,作为一种学习方式,可视之为教育的诸种途径之一。但孟禄的错误在于他把全部教育都归之于无意识状态下产生的模仿行为,不懂得人之所以成为人是有意识的本质规定,不懂得人的一切活动都是在意识支配下产生的目的性行为,因而,他的这种观点仍然是错误的。 教育的生物起源论和心理起源论从不同角度揭示了教育的起源,但他们的共同缺陷是都否认了教育的社会属性,否认了教育是一种自觉有意识的活动,把动物本能和儿童无意识的模仿同有意识的教育混为一谈,因而都是不正确的。 3.劳动起源论 马克思主义教育学在关于教育起源问题上,不是武断地判定上述两种观点的错误,而是在肯定他们这种有益的尝试和提出问题的贡献的基础上,通过科学分析人类祖先的产生及开始制造工具前后的历史,认为教育起源于劳动,具体之,起源于劳动过程中社会生产需要和人的发展需要的辩证统一。 首先,人类的教育是伴随人类社会的产生而一道产生的,推动人类教育起源的直接动因是劳动过程中人们传递生产经验和生活经验的实际社会需要。 传递社会生产与生活经验的教育对当时的人类所以必要,是因为:

中国教育报: 追寻教育的本质 上篇

追寻教育的本质 ——北京十一学校创新育人模式改革纪实(上篇) 校长李希贵说:当我们走过一片森林,只会感叹森林的壮观,却对每棵树的情况语焉不详。就如同我们过去只关注学校办得好,但对每名学生发展得好不好缺乏关注。但是,校园不比森林,我们没有权力通过竞争去实现优胜劣汰,而是要发现每棵树独特的生存需求和生存价值。 ■本报记者李曜明高靓 当全国大部分中学生每天在题海中埋头苦读,为提高分数而殚精竭虑时,有一所学校的学生,自己开办广告公司、组建投资银行,甚至还可以用盈余设立奖学金。 当全国大部分中学生每天在同一间教室上课,拿着全班一样的课表时,有一所学校的学生,课间穿梭在没有班级和班主任的校园,奔向自己所选课程的教室。 当全国大部分中学生每天在学校的每一分钟都被他人安排好时,有一所学校的学生,不仅能够选择学什么,还能选择什么时候学、在哪里学、跟谁一起学、以什么方式学。 这是一所全新形态的学校。不久前,教育部在这所中学举行了一场新闻发布会,北京十一学校实施5年的“创新育人模式改革”首次公之于众,引起社会强烈反响。 为什么是十一学校?它究竟有何不同?自主选课会不会影响目前的中考和高考?取消班级会不会让师生无所适从?慕名而来的参观者急于找到答案,一拨拨前来采访的记者也希望揭开谜底。 在森林中发现那棵不一样的树 “我还想跟您谈谈数学、语文免修的事。”刚到十一学校,记者就碰上了这样一幕。高二学生郑子豪来找年级主任王春易,声称自己要拿出更多的时间学习专业知识,明年报考一所知名艺术院校的导演系。 出乎记者意料,郑子豪得到的答复是“我们支持你的选择”。 王春易告诉记者:“这不是拍脑袋的决定,我们已经讨论了半年,数学、语文教师会为他制定专门的学习方案,学校还在影视中心给他安排了专业教室和指导教师。” 这样的学生在十一学校绝非个例。可以说,这里的每名学生都有一个“私人定制”的未来。 谈起改革初衷,十一学校校长李希贵说得很形象:“当我们走过一片森林,只会感叹森林的壮观,却对每棵树的情况语焉不详。就如同我们过去只关注学校办得好,但对每名学生发展得好不好缺乏关注。”

论中国当前教育面临的问题及解决方法

当前教育面临的问题及解决方法 .xxx xxxxxx 摘要:对于我国现阶段的教育上存在的些许问题在教育理念和教育公平上做出创新和完善通过一些有效的措施,一方面改变大学教育遭遇的困境,另一方面推动教育的均等化发展,使得科教兴国战略得到进一步发展,增强教育发展的实力。 关键词:教育问题;资源分配;可持续发展;教育体制 教育一直被认为是国家政策中最基础、最重要的一部分。教育关乎到每个民族的兴衰存亡,如今实行的科教兴国、人才强国战略更是将教育提高到立国之本的高度。但是,我们的教育却始终不尽如人意,”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的人才?”人们一直试图解决这道难题。 一、当前教育面临的问题 如今我国在各项领域均取得了令世人瞩目的成就,中华民族正在世界范围内崛起。然而,现阶段我国的教育,尤其是关乎国家未来的基础教育却依然停留在计划经济的时代,许多问题显现了出来,如果不及时的予以解决,就会严重制约我国现在和将来的发展。 (一)教育资源分配不均衡 我国的基础教育阶段,实行从小学到初中九年义务教育。全国80%的学校由政府举办,近九成的学生在公立学校就读。但是幼儿园及职业学校以社会力量办学较多。目前义务教育水平的均等化程度,基本可以按照经济发展水平程度划分。从横向上看,东西部地区教育资源9分配不公,差距越来越大;从纵向上看,城乡教育两极化发展,各地区市、县和乡镇的教育实力又存在巨大的差异。一方面中西部地区没有足够的师资力量,没有标准的教育设施;另一方面东部地区教育资源过剩,通过奥数竞赛、文体特长生等手段削尖脑袋往名校里面钻。城乡二元化的存在限制了教育的均衡发展。世界上每个国家都存在着教育的非均衡发展问题,但是却都没有中国如此严重。 (二)教育经费来源单一且不足 我国实行”谁举办,谁出钱”的教育运行机制,教育部办的学校由中央财政安排经费,各省和各地政府举办的学校由各自承担办学费用。义务教育的实施主要由县级政府承担。与其他国家相比较,我国教育支出占财政收入的比例还不足4%,直到2012年我国政府才首次实现财政性教育投入占GDP的4%,这也是相当低的水平。 (三)教育理念陈旧腐化 教育观念的落后是教育体制的悲哀。教育重理论轻实践,重考试轻应用的现象比较严重。比如高考,目前我国的高考考试命题受教学大纲的局限,以“知识立意”为中心,轻能力培养,这就造成了学生死记硬背。而且地方政府严格得将学校划分成重点与非重点。从小学到高中,教育部门对学校考核的标准唯分数论,衡量的尺寸是初中考入了多少重点高中,高中考入了多少重点大学,通过这种”激励机制”来提高学校的知名度,来给教师发奖金,到最后形成恶性循环。学生没有掌握学习的技能,没有学会独立思考的方法,自然出现不了杰出的人才。更为重要的是,一旦进入大学,他们会发现书本上的知识与社会现实大相径庭,造成他们对金钱、对社会现实畸形的认识。如今,大学里陈旧的教学大纲启发学生的是功利主义,灌输的是僵硬的意识形态,根本不能培育学生健康、独立的人格。 (四)教育缺乏可持续发展理念 从我国目前教育的举办来看,政府主导兴办教育占主要部分,社会资金以及社会资金参与兴办的教育比例很小,基本上教育和市场之间是脱离的。公办学校要想发展,就要想着法的从政府获取资金,有了资金才有了发展的资本;民办教育要想发展,就要从学费中获得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