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质出入细胞的方式和酶上传版

物质出入细胞的方式和酶上传版
物质出入细胞的方式和酶上传版

物质出入细胞的方式

一、基础题

1.奶酪是由牛乳腺上皮细胞分泌的乳汁浓缩而成的营养品,检测得知,牛乳汁中含有乳糖、乳脂、酪蛋白、抗体等成分。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乳脂在乳腺上皮细胞的内质网中合成B.利用双缩脲试剂可以鉴别酪蛋白和抗体

C.抗体在乳腺上皮细胞的核糖体中合成D.乳糖可被人小肠上皮细胞以主动转运方式吸收2.下列关于物质出入细胞方式的叙述,错误的是

A.O2和酒精以自由扩散方式进入细胞

B.通过水通道和离子通道进行的跨膜运输属于被动运输

C.小麦吸收利用土壤中的N2和NO3-全部用于合成蛋白质

D.主动转运可以使被运输离子在细胞内外浓度不同

3.夏季,菜农常将萎蔫的萝卜放入清水中,萝卜会逐渐变得硬挺,该过程中细胞可能会出现A.渗透失水B.细胞的液泡变小C.细胞液浓度变大D.质壁分离复原

4.下列有关物质运输的叙述。正确的是

A.胞吐过程一定会产生分泌泡与细胞膜的融合

B.吞噬细胞吞噬抗原需要载体蛋白的协助

C.质壁分离过程中水分子的扩散是单向进行

D.葡萄糖通过主动转运方式进入人体红细胞

5.下列有关物质跨膜运输的叙述,错误的是

A.果脯在腌制中慢慢变甜,是细胞主动吸收糖分的结果

B.脂溶性物质较易通过自由扩散进出细胞

C.葡萄糖进入红细胞需借助转运蛋白,但不耗能量,属于协助扩散

D.细菌吸收K+既消耗能量,又需要载体蛋白,属于主动运输

6.如图表示葡萄糖跨膜运输的过程,据图分析正确的是

A.该膜中的载体也能运输氨基酸B.该膜可能是红细胞膜

C.该方式发生在被转运物质从低浓度到高浓度时

D.与该过程有关的细胞器是线粒体和核糖体

7.紫色洋葱鳞片叶外表皮细胞发生质壁分离复原时,细胞颜色会

A.变深B.先变深再变浅C.变浅D.先变浅再变深

8.图中“○”表示出入细胞的物质。下列物质以图示方式进入细胞的是

A.氧气进入骨骼肌细胞B.葡萄糖进入红细胞

C.氨基酸进入小肠绒毛上皮细胞D.白细胞吞噬病菌

9.下列关于用显微镜观察细胞的实验,叙述正确的是

A.转换物镜时应手握物镜小心缓慢转动

B.以洋葱鳞片叶内表皮为材料不能观察到质壁分离

C.苏丹Ⅲ染色后的花生子叶细胞中可观察到橙黄色颗粒

D.在新鲜黑藻小叶装片中可进行叶绿体内的双层膜结构

二、提升题

10.如图实验装置,玻璃槽中①是蒸馏水,②是半透膜,半透膜允许单糖分子透过,倒置的长颈漏斗中先装入蔗糖溶液,一定时间后再加入蔗糖酶,最可能的实验结果是

A.最终漏斗中液面比玻璃槽中液面低B.在玻璃槽中只能检测到葡萄糖

C.在玻璃槽中会检测到蔗糖D.漏斗中液面开始时先上升,加酶后先上升后下降11.下列有关细胞的物质运输的叙述,错误的是

A.温度能影响自由扩散的速率B.易化扩散与主动转运都需要载体蛋白的协助

C.胞吞、胞吐不需要消耗能量

D.根毛细胞吸收无机盐离子所需的直接能源来自于细胞呼吸产生的ATP

12.下图为渗透装置示意图,长颈漏斗内为蔗糖溶液,烧杯中为清水,已知单糖和二糖均不能通过该半透膜。有关该装置叙述正确的是

A.当漏斗内的液面不再上升时S1和S2的浓度相同

B.当漏斗内的液面不再上升时,没有水分子跨过半透膜进出

C.△h的大小与蔗糖溶液的浓度有关

D.若向漏斗中加入极少量的蔗糖酶,漏斗中的液面将会下降

13.下图为某种生物膜结构模式图,其中A、B、C、D、E、F表示某些物质,a、b、c、d表示物质跨膜的运输方式。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A.若该图为细胞膜,其中D所在的一侧为细胞膜的外侧

B.若该结构是人的红细胞,则b可代表葡萄糖的跨膜运输

C.D的化学本质为糖蛋白,可参与细胞膜上物质的运输

D.动物细胞吸水膨胀时B组成的结构厚度变小,说明其具有选择透过性

14.不能用如图来准确表示下列哪一组概念之间的关系

A.1表示物质的跨膜运输,2~4可分别表示自由扩散、易化扩散、主动转运

B.1表示生物膜系统,2~4可分别表示细胞膜、细胞器膜、细胞核膜

C.1表示原核生物,2~4可分别表示细菌、蓝藻、酵母菌

D.1表示固醇,2~4可分别表示维生素D、性激素、胆固醇

15.将黑藻叶片置于0.3g/ml的蔗糖溶液中1min后进行显微观察,结果如下图。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图中L是细胞壁,M是液泡,N是细胞质

B.M内观察到的颗粒结构是光合作用进行的场所

C.将视野中的细胞置于清水中,可清晰看到细胞核

D.用黑藻观察叶绿体,在光学显微镜下可看到类囊体

16.下列有关渗透作用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将植物细胞放在清水中,当不再吸水时细胞内外浓度不一定相等

B.根尖成熟区表皮细胞主要通过渗透作用吸水

C.成熟植物细胞的原生质层相当于一层半透膜,没有选择透过性

D.低温能影响水分子通过半透膜的速率

17.下列关于细胞膜的叙述正确的是

A.用蛋白酶处理细胞膜不会改变其通透性

B.根细胞吸收无机盐离子需要依靠细胞膜上的受体蛋白

C.细胞间的信息交流不一定都要依赖细胞膜上的蛋白质分子

D.糖蛋白具有识别和保护细胞的作用

18.将若干生理状态相同的某植物幼根随机分为三组,分别培养在含有相同培养液的密闭培养瓶中,一段2+

A2+的最适温度

C.氮气环境中该植物幼根吸收Mg2+不消耗ATP

D.温度主要通过影响酶的活性影响Mg2+的吸收

三、挑战题

19.U形管中装有两种不同物质的溶液R及S,并被一半透性膜(X)隔开(如下图),该半透膜只允许水分子自由通过。与S相比,R为低渗溶液(即浓度较低)。图a中黑色的深浅即代表浓度高低。当U形管内已达到平衡时,两侧液面及渗透压情况分别是(参看图b)

A.右侧较高,两溶液等渗,即浓度相等B.右侧较高,且右侧为高渗,即浓度较高

C.左侧较高,且右侧为低渗,即浓度较低D.两侧高度相等,且为等渗,即浓度相等

20.下列关于活动“验证活细胞吸收物质具有选择性”实验操作的叙述,正确的

A.用温水浸泡的目的是种子泡胀变软,便于横向切开

B.沸水中煮沸处理的玉米粒为实验组实验材料

C.对两组玉米的相同的实验处理为先染色后切开

D.染色后,用水冲洗两组籽粒数次,直到冲洗液无色为止

21.下图为随时间变化细胞中3种具膜结构(a、b、c)膜面积的变化,时间顺序为甲→乙→丙→丁,据此判断下列选项中不正确的是

A.若该细胞为胃腺细胞,甲→丙可能发生用餐时左右

B.由乙→丙时间段内c的变化可以推测有物质通过胞吐排出细胞外

C.要研究导致a、b、c出现上述变化的生命活动,可以使用同位素标记法

D.除了a、b、c以外,该细胞内单层膜的细胞器还有溶酶体

22.下列关于细胞的物质跨膜运输的叙述,错误的是

A.细胞的吸水和失水是水分子顺相对含量的梯度跨膜运输的过程

B.番茄细胞主动转运吸收镁的速率与细胞呼吸强度始终呈正相关

C.囊性纤维病是因细胞中某种蛋白质结构异常,影响了Na+、Cl-的跨膜运输

D.浆细胞合成、分泌抗体的过程依靠生物膜的流动性,消耗能量“通货”ATP

23.用2 mol/L的乙二醇溶液和2 mol/L的蔗糖溶液分别浸润某种植物细胞,观察质壁分离现象,得到其原生质体积变化情况如下图所示。下列表述中不正确的是

A.该细胞不可能是根尖分生区的细胞B.AB段曲线表明细胞液浓度在逐渐增大

C.BC段表明该细胞开始因失水过多而逐渐死亡

D.用一定浓度的KNO3溶液代替乙二醇溶液,可得到类似的结果

24.图甲为人的成熟红细胞膜的结构示意图及葡萄糖和乳酸的跨膜运输情况,图乙为人体小肠绒毛上皮细胞吸收物质的情况。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不同细胞吸收葡萄糖的方式不同

B.葡萄糖通过主动转运方式进入细胞时,不一定会消耗 ATP 提供的能量

C.图甲中乳酸是厌氧呼吸的产物,产生乳酸的同时产生二氧化碳

D.图乙中只有 Na+的运输不消耗能量

25.如图所示,容器 A 中含 0.02 mol / L 蔗糖、0.06 mol / L 葡萄糖,容器 B 中含 0.03 mol / L 蔗糖、0.04 mol / L 葡萄糖,A、B 间隔一层半透膜。第一种情况:半透膜只允许水分子通过;第二种情况:半透膜允许水分子和葡萄糖分子通过。当达到动态平衡时,这两种情况下的液面高度情况是

A.一样高;B高于A B.A高于B;B高于A

C.B高于A;A高于B D.A高于B;一样高

26.将同一部位的紫色洋葱外表皮细胞分别浸在甲、乙、丙3种溶液中,测得原生质层的外界面与细胞壁间距离变化如图所示,下列相关分析正确的是

A.t1~t2,距离不发生变化的原因是甲溶液浓度太高,导致洋葱表皮细胞死亡

B.与t0时相比,t2时乙溶液中洋葱表皮细胞的细胞液浓度未发生变化

C.t0~t2,丙溶液中,有水分子通过细胞膜进入洋葱表皮细胞内

D.t0~t1,甲、乙的细胞质溶胶的渗透压均小于细胞液的渗透压

27.溶酶体内的pH—般稳定在4.6左右。当pH升高时,溶酶体膜上与H+和Na+转运有关的蛋白V-ATPase 和TPC等将发生相应变化(如下图所示)。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溶酶体内含有多种水解酶,其最适pH均接近4.6

B.pH为4.6时,TPC的活性受mTORCl蛋白的抑制

C.TPC通道打开时,Na+顺浓度梯度进入细胞溶胶

D.pH升高时,更多的H+以易化扩散方式进入溶酶体

28.如图表示培养液中K+浓度及溶氧量对小麦根系细胞吸收K+速率的影响。下列有关两曲线形成机理的解释正确的是

A.曲线ab段形成是由于细胞膜上K+载体数量未达到饱和且能量充足

B.曲线cd段的形成是由于细胞内K+过多,细胞大量排出K+

C.e点表明植物根系可以通过自由扩散的方式吸收K+

D.曲线bc、fg段的形成一定是由于细胞膜上K+载体数量有限

29.红细胞在低滲溶液中,水分大量进入细胞导致细胞涨破,不透明的红细胞稀释液变成红色透明,这种现象称为溶血。为了探究红细胞在不同溶质的等渗溶液中是否也会发生溶血,分别将红细胞放入不同溶质

A.红细胞在等滲NaCl溶液中不发生滲透作用

B.人红细胞对NH4+的通透性大于对Na+的通透性

C.离于进出细胞只能通过主动转运进出细胞

D.人红细胞对Cl—的通透性大于对Ac的通透性

30.图甲中曲线a、b表示物质跨膜运输的两种方式。图乙表示大分子物质胞吞和胞吐的过程。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甲图中a表示自由扩散,b表示主动转运

B.甲图中b达到最大转运速率后的主要限制因素是载体数量

C.乙图中的胞吞和胞吐过程体现了细胞膜的功能特点

D.乙图中的胞吞和胞吐过程都需要消耗ATP

31.如图表示葡萄糖的某种跨膜运输方式,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该图中的载体也能运输蔗糖B.碘以该运输方式进入海带细胞

C.该图运输方式不会出现饱和现象D.葡萄糖进入不同细胞的方式不完全相同

32.如图1为物质A通过细胞膜的示意图,图2为细胞膜的局部放大图,据图分析,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图1中物质A的跨膜运输与细胞呼吸强度无关

B.如果图1中物质A正在进入细胞,则运输方向为图2中的I→II

C.流动镶嵌模型能解释生物膜的结构和特点,观察图2结构需要借助高倍显微镜

D.图1中物质B的化学本质是蛋白质,生物膜系统中只有细胞膜上有蛋白质

33.美国科学家因系统揭示了真核细胞普遍存在的物质分子通过囊泡向细胞内外目的地运输和分选的机理,获得了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如图表示正常细胞和囊泡转运机制缺陷的细胞,细胞内黑色点状结构即囊泡,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A.细胞内囊泡能向目标位置运输,可能与膜表面特异性蛋白的识别功能有关

B.囊泡能与特定结构的膜融合,体现了生物膜的结构特点即具有一定的流动性

C.胞吞、胞吐与囊泡运输密切相关,是细胞最重要的吸收或排出物质的方式

D.若细胞内囊泡转运机制发生缺陷,可能使内质网与高尔基体间积累大量囊泡

A.细胞内钙浓度越高肌肉收缩力量越大B.肌肉收缩力量随时间不断增强

C.钙离子进入肌细胞的方式是主动转运D.肌肉在达到最大收缩力前钙离子释放

35.某种H﹢-ATPase是一种位于膜上的载体蛋白,具有ATP水解酶活性,能够利用水解ATP释放的能量逆浓度梯度跨膜转运H﹢。①将某植物气孔的保卫细胞悬浮在一定pH的溶液中(假设细胞内的pH高于细胞外),置于暗中一段时间后,溶液的pH不变。②再将含有保卫细胞的该溶液分成两组,一组照射蓝光后溶液的pH明显降低;另一组先在溶液中加入H﹢-ATPase的抑制剂(抑制ATP水解),再用蓝光照射,溶液的pH不变。根据上述实验结果,下列推测不合理的是

A.H﹢-ATPase位于保卫细胞质膜上,蓝光能够引起细胞内的H﹢转运到细胞外

B.蓝光通过保卫细胞质膜上的H﹢-ATPase发挥作用导致H﹢逆浓度梯度跨膜运输

C.H﹢-ATPase逆浓度梯度跨膜转运H﹢所需的能量可由蓝光直接提供

D.溶液中的H﹢不能通过自由扩散的方式透过细胞质膜进入保卫细胞

36.将水稻、番茄幼苗分别放在含Mg2+、Ca2+和SiO44-的培养液中,一段时间后,发现番茄营养液中Mg2+、Ca2+浓度下降,而水稻培养液中Mg2+、Ca2+浓度升高,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水稻培养液中Mg2+、Ca2+浓度升高,是水稻细胞外排离子的结果

B.植物根成熟区细胞吸收矿质元素离子主要依靠渗透作用

C.番茄与水稻相比,其对Mg2+、Ca2+需要量大,而对SiO44-需要量小

D.此实验说明植物根细胞对离子的吸收差异取决于培养液中离子的浓度

一、基础题

37.下列关于酶的叙述,错误的是

A.酶可以被水解为氨基酸或核糖核苷酸B.低温能降低酶活性是因为破坏了酶的空间结构

C.酶通过降低化学反应的活化能来提高化学反应速度

D.酶既可以作为催化剂,也可以作为另一个反应的底物

38.下列与酶促反应相关的叙述正确的是

A.酶都是在活细胞中的核糖体上合成的B.只要有酶和相应的底物,就能保证反应顺利进行C.一种酶能催化一种或一类化学反应,也能作为某一反应的底物

D.与无机催化剂相比,酶具有高效性的原因是它能降低化学反应的活化能

39.下列化合物中,属于脂质的是

A.淀粉B.性激素C.丙酮酸D.唾液淀粉酶

40.在下列四个试管中分别加入一些物质,甲试管:豆浆;乙试管:氨基酸溶液;丙试管:牛奶和蛋白酶;丁试管:浓盐酸处理过的血红蛋白溶液。上述四个试管中加入双缩脲试剂振荡后,有紫色反应的是A.甲、丁B.甲、乙、丁C.甲、乙、丙D.甲、丙、丁

41.下列对酶的叙述,正确的是

A.所有的酶都是有催化作用的蛋白质B.催化生化反应前后酶的性质发生改变

C.低温使酶分子的空间结构破坏而失去活性 D.酶与无机催化剂降低的活化能不同

A.甲溶液含有淀粉B.乙溶液含有还原糖 C.混合溶液不含淀粉 D.混合溶液含有淀粉酶

43.下列有关酶和ATP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酶的合成场所可以在细胞质中B.人体不同部位产生的酶最适pH有差异

C.大量ATP的生成通常在生物膜上进行D.ATP的合成需要酶的参与,酶的催化需要ATP供能44.图是在最适温度下,麦芽糖酶的催化速率与麦芽糖量的关系。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A.如果温度上升5 ℃,b点向左下方移动

B.a点时,麦芽糖酶全部参与催化

C.可用班氏试剂鉴定麦芽糖的分解情况

D.因受酶活性的限制,bc段催化速率不再增加

45.下图中纵坐标表示酶的催化活性,横坐标表示pH值,将某肠淀粉酶(最适pH约为8)溶液的pH值先调到1.8,然后逐渐改变其PH值,能正确描述其催化活性变化的是

A.B.C.D.

46.淀粉、淀粉酶、控制淀粉酶合成的DNA,它们的基本组成单位分别是

A.葡萄糖、氨基酸、核苷酸B.蔗糖、氨基酸、核酸

C.葡萄糖、氨基酸、核酸D.葡萄糖、氨基酸、脱氧核苷酸

47.下图中,①表示有酶催化的反应曲线,②表示没有酶催化的反应曲线,则E表示

A.酶增加的活化能B.酶降低的活化能

C.酶催化反应释放的能量D.酶催化反应需要的能量

48.胃蛋白酶、胰蛋白酶起催化作用的最适pH分别为2和8,两种酶存在此差异的原因不可能是A.蛋白质的空间结构不同B.肽链中的氨基酸排列顺序不同

C.氨基酸的结合方式不同D.基本组成单位氨基酸的种类不同

49.细胞代谢与ATP密切相关,丹麦生物学家斯科因研究ATP合成酶而获得诺贝尔奖,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由活细胞产生的ATP合成酶在体外不具有催化活性

B.ATP合成酶催化反应的最适温度与其保存温度相同

C.ATP脱去两个磷酸基团后可作为合成RNA的原料

D.代谢旺盛的细胞中ATP的水解速率大于合成速率

50.如图表示胃蛋白酶活性与温度、pH之间的关系,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随着温度的升高,酶的活性逐渐降低B.随着pH的升高,酶的活性逐渐降低

C.该胃蛋白酶的最适pH是3 D.该胃蛋白酶的最适温度是37℃

二、提升题

51.下列装置中的混合液在适宜的条件下发生反应后,分别加入碘液、双缩脲试剂、本尼迪特试剂和苏丹Ⅲ染液后,出现的颜色反应正确的是

A.甲装置内溶液呈现蓝色B.乙装置内溶液呈现紫色

C.丙装置内溶液呈现砖红色D.丁装置内溶液呈现橙黄色

52.如图表示未加酶、加入无机催化剂、加入酶的生物化学反应速率曲线,图中曲线①、②、③依次代表的是

A.未加入酶、加入无机催化剂、加入酶B.加入酶、加入无机催化剂、未加入酶

C.加入无机催化剂、加入酶、未加入酶D.加入酶、未加入酶、加入无机催化剂

53.广泛存在于生物体内的乙醇氧化酶可催化乙醇生成乙醛。试依据图所示的作用机理指出该酶的特征是

①专一性②高效性③热稳定性④可重复利用性

A.①②B.①④C.②③D.③④

54.下列关于酶工程的叙述正确的是

A.加酶洗衣粉中通常含有纤维素酶和脂肪酶等

B.尿糖试纸中含有葡萄糖水解酶和过氧化氢酶

C.控制温度和pH值是酶的生产中保持酶活力的要素

D.酶需要在最适温度下保存

55.将新鲜猪肝匀浆,放入盛有一定体积和浓度的过氧化氢溶液的实验装置中,每隔5分钟收集一次数据,绘制出气体产生量与反应时间的关系曲线图(图中实线)。若其他条件都不变,适当增加过氧化氢溶液浓度,下列图中能正确表示实验结果(图中虚线)的是

A.B.C.D.

56.下列关于酶的叙述,正确的是

A.每一种酶只能催化一种化学反应

B.酶是由活细胞产生的具有催化作用的有机物

C.高温、低温、过酸、过碱影响酶促反应的机理是相同的

D.酶浓度、底物浓度、温度等都是通过影响酶活性从而影响酶促反应速率的

57.如图表示过氧化氢分解时的相关曲线,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若有酶催化,甲表示时间,乙表示氧气的量,则N的pH应高于M

B.若有酶催化,甲表示过氧化氢浓度,乙表示反应速率,则N的酶量一定大于M

C.若甲表示过氧化氢浓度,乙表示反应速率,则N表示Fe3+催化,M表示酶催化

D.若为等量的Fe3+催化,甲表示过氧化氢浓度,乙表示反应速率,则M的温度可能低于N

58.下列是有关酶的实验叙述,正确的是

A.斯帕兰札尼将肉块放入金属笼内,然后让鹰吞下去,一段时间后,笼内肉块消失了,这个实验说明了胃具有物理性消化的作用

B.在“探索淀粉酶对淀粉和蔗糖的作用”实验中,可通过检测是否有还原性糖产生来说明酶的作用具有专一性

C.在“比较过氧化氢在不同条件下的分解”实验中,加热、Fe3+和过氧化氢酶促使过氧化氢分解的原因都是降低了过氧化氢分解反应的活化能

D.在“探究温度对酶活性的影响”实验中,先将淀粉液与淀粉酶液混合后,再分别置于不同温度条件下5分钟

59.下列关于酶和ATP的叙述,正确的是

A.酶的水解产物是氨基酸B.酶在最适pH下催化效率高,体现了酶的高效性C.代谢旺盛的细胞中ATP合成快,含量很高 D.人体细胞内的吸能反应往往与ATP的水解相关联60.淀粉酶有多种类型,如α--淀粉酶可使淀粉内部随机水解,β--淀粉酶则使淀粉从末端以两个单糖为单位进行水解。下列有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A.用β--淀粉酶处理小麦种子匀浆可以得到麦芽糖

B.淀粉酶活性的高低可以用一定条件下淀粉水解的速度来表示

C.α--淀粉酶和β--淀粉酶功能差异的原因是这两种酶的结构不同

D.在探究温度对淀粉酶活性的影响时,可用本尼迪特试剂检测实验结果

61.下列有关酶的说法中错误的是

A.酶只能在活细胞中产生,但不只在活细胞中发挥作用

B.淀粉酶具有专一性,能催化淀粉水解,但不能被蛋白酶水解

C.0℃升温至100℃与100℃降温至0℃对酶活性影响不相同

D.在酶的高效性实验中,将酶的用量减少一半对实验结果不会造成明显影响

62.下图中甲曲线表示某种酶在最适温度下的酶促反应速率与反应物浓度之间的关系,乙、丙两条曲线分别表示该酶促反应速率随温度或pH的变化趋势,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A.若温度上升5℃,B点向上方移动B.图中D、H点对应的条件适于短期保存该酶

C.在B点适当增加酶浓度,反应速率增大,C点降低反应物浓度,反应速率一定下降

D.图中D、G点酶活性低的原因是酶的空间结构遭到破坏

三、挑战题

63.下图与下表的分析相对应的有

64.如图表示某种酶在不同处理条件(a、b、c)下,催化某化学反应的反应物的量和反应时间的关系,分析此图可获得的信息是

A.三个处理条件中b是此酶促反应的最适条件

B.三个处理条件的差异很可能是处理温度的不同

C.三个处理条件的差异可能是反应底物的量不同

D.三个处理条件的差异不可能是酶制剂的量不同

65.除了温度和pH值对酶活性有影响外,一些抑制剂也会降低酶的催化效果。下图为酶作用机理及两种抑制剂影响酶活性的机理的示意图。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用胰蛋白酶处理生物膜可改变其通透性

B.酶只能催化一种或一类化学反应,与酶自身结构有关

C.非竞争性抑制可以改变酶的结构,使酶不适于结合底物分子

D.竞争性抑制剂降低酶活性的机理与高温、低温对酶活性抑制的机理相同

66.下图是油菜种子在发育和萌发过程中,糖类和脂肪的变化曲线。下列分析中正确的是

A.干重相等的可溶性糖和脂肪,所贮存的能量大致相同

B.种子发育过程中,因可溶性糖转变为脂肪,种子需要的N量增加

C.种子萌发过程时,脂肪水解酶的活性很高

D.种子萌发时,脂肪转变为可溶性糖,说明可溶性糖是种子生命活动的直接能源物质

67.下列关于酶催化特性的叙述,正确的是

A.低温降低分子运动速度,抑制酶的活性

B.高温激发酶的活性,提高酶促反应速度

C.增大底物的浓度,酶促反应速度可以持续上升

D.增加酶的物质量,酶促反应的产物量随之增加

C.a-b与b-c的大小可用于比较两种酶在25 ℃下的活性

D.丙组按步骤一处理后冷却至25 ℃后,α-淀粉酶和β-淀粉酶都有活性

B.组3和组6的实验结果说明酶的作用具有专一性

C.组3~6要在37°C 恒温水浴保温是满足酶的最佳反应条件

D.若组5中出现阳性反应,组1未出现,原因即是淀粉溶液中含有蔗糖

A.本实验检测试剂Y可用碘液或本尼迪特试剂

B.③④两组实验反应温度X设为37℃时可用于验证酶的专一性

C.若X、Y设置正确,则②④⑥三组实验可说明温度能影响酶活性

D.若X、Y设置正确,则α-淀粉酶溶液的用量是无关变量

72.为验证酶的特性进行了相关实验,实验分组如下表所示,据此分析,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A.观察指标可用碘一碘化钾溶液检测B.可用1%淀粉溶液替代2%蔗糖溶液

C.该实验能说明酶的催化活性极高和专一性

D.若只有试管1和2出现显色反应,说明新鲜唾液中混有还原糖

73.图中甲图表示温度对淀粉酶活性的影响,乙图表示将一定量的淀粉酶和足量的淀粉混合后,逐渐升温过程中,麦芽糖积累量随温度变化的情况,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A.甲图中T0是淀粉酶催化反应的最适温度B.甲图中T a时酶的活性较低

C.乙图中A点可能对应甲图中的温度为T0D.乙图中温度为T c时,酶的活性达到最大

74.为了研究温度对于某种酶活性的影响,设置三个是实验组:A组(20℃)、B组(40℃)和C组(60℃),测定各组在不同反应时间内的产物浓度(底物量一定,其他条件相同),结果如图。以下几种对曲线的分析和理解不符合实际的是

A.t2时,限制C组酶促反应速率的因素是酶的数量

B.为保证实验的科学性,该酶一定不能选用H2O2酶

C.不能通过该实验结果得出该酶活性的最适温度

D.t4时,将A组温度升高20℃,其反应速率不会加快

75.细胞代谢中某种酶与其底物、产物的关系如下图所示,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A.酶1有两种底物且能与产物B结合。因此酶1不具有专一性

B.酶1的变构位点和活性位点的结构取决于特定的氨基酸序列

C.酶1与产物B结合后失活。说明酶的功能由其空间结构决定

D.酶1与产物B的相互作用可以防止细胞生产过多的产物A

76.已知酸和淀粉酶都能促进淀粉分解,而碱不能。下图为某生物兴趣小组在不同pH条件下测定淀粉酶对淀粉的分解作用的实验结果。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A.pH为3和9时,淀粉酶的活性不同B.pH为11时,淀粉酶的活性完全丧失

C.先将淀粉与淀粉酶溶液混合,再调节各组混合液的pH

D.试管中溶液的pH由13调为7后,淀粉含量明显减少

77.下图是某小组探究蛋白酶A、B活性实验的结果示意图。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与蛋白酶B相比,蛋白酶A活性较高,更耐高温

B.在80℃时,蛋白酶B的空间结构变得伸展、松散,可能不会恢复到原状

C.该实验可通过双缩脲试剂检测底物的剩余量来反映两种酶的活性

D.若探究pH对蛋白酶A、B活性的影响,则可把温度控制在50℃左右

78.下图表示底物和两种抑制剂与酶的结合机理,下列分析错误的是

A.X位点是酶与底物结合的活性位点

B.抑制剂2降低酶活性的机理与高温、低温对酶活性抑制的机理相同

C.抑制剂1与底物具有类似结构而与底物竞争酶的活性位点

D.增加底物浓度会减弱抑制剂1的抑制作用,但不会减弱抑制剂2的抑制作用

79.下列有关酶的实验,叙述不正确的是

A.探究温度对酶活性的影响时,一般不选用过氧化氢酶

B.探究温度对淀粉酶活性的影响时,不能选用本尼迪特试剂检测结果

C.用蔗糖、淀粉、淀粉酶作为实验材料验证酶的专一性时,不能选用碘液进行检测

D.比较 H2O2在加入新鲜肝脏研磨液和加入蒸馏水时的分解速率,可验证酶具有高效性

80.图1是过氧化氢酶活性受pH影响的曲线,图2表示在最适温度下,pH=b时H2O2分解产生的O2量(m)随时间的变化曲线。若该酶促反应过程中改变某一初始条件,以下改变与改变结果对应正确的是

A.pH=a时,e点下移,d点左移B.pH=c时,e点为0,d点不移

C.温度降低时,e点不移动,d点右移1 D.H2O2量增加时,e点不移动,d点左移

1-5 ACDAA

6-10 BCCCD

11-15 CCACB

16-20 CCDBD

21-25 DBCCB

26-30 CDABD

31-35 DBCDC

36-40 CBCBD

41-45 DDDAC

46-50 DBCCD

51-55 BBBCA

56-60 BDBDD

61-65 BBDBD

66-70 CACCC

71-75 DBDAA

76-80 ACBDC

2.1物质进出细胞的方式专题练习(有解析答案)

2.1物质进出细胞的方式专题练习(有解析答案)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一、选择题(题型注释) 1.下图所示为细胞膜的亚显微结构模式图,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A.①表示细胞膜外表面有些糖分子与膜蛋白结合为糖蛋白 B.②和③大都是运动的 C.③构成细胞膜的基本骨架,与物质进出无关 D.细胞膜为细胞的生命活动提供相对稳定的内部环境 2.一学生做质壁分离和复原实验时,显微镜下只有1个细胞没有发生质壁分离,其他细胞都看到了明显的质壁分离现象,这可能是 A.正在发育过程中的细胞 B.死细胞 C.蔗糖溶液浓度太小 D.实验操作不正确3.25.下列现象中属于渗透作用的是 A. 水分子通过细胞壁 B. 葡萄糖分子通过细胞膜 C. K+通过原生质层 D. 水分子通过原生质层 4.葡萄糖分子的协助扩散跨膜运转的速度比自由扩散增大105倍,这是因为 ( ) A.分子顺浓度梯度运转 B.有载体蛋白协助 C.分子通过亲水性通道跨膜运转 D.细胞提供能量 5.下列据图所作出的说明错误的是 A.图1说明该物质跨膜运输时会出现饱和现象 B.图2说明此物质进出细胞时需要消耗能量 C.图3说明该离子跨膜运输的方式为主动运输 D.图4说明该植物吸收k+不需载体协助 6.Timothy综合征是一种由于L型钙离子通道蛋白基因突变所导致的多器官异常及心律失常综合征。研究发现L型钙离子通道阻滞剂能抑制突变通道显著增强的Ca2+内流。以下相关说法错误的是() A.钙离子通过离子通道顺浓度梯度内流不消耗能量 B.Timothy综合征说明基因可以通过控制蛋白质合成直接控制生物性状 C.Timothy综合征患者细胞内的钙离子浓度远高于细胞外 D.L型钙离子通道阻滞剂可能用于治疗Timothy综合征 二、综合题(题型注释) 7.右图所示是物质的跨膜运输过程,请据图回答:

高中生物物质出入细胞的方式测试题.

高中生物物质出入细胞的方式测试题2019-01-08 一、选择题: 1、在哺乳动物体内,葡萄糖进出红细胞彩的跨膜运输方式为()。 A.自由扩散 B. 协助扩散 C.被动运输 D.主动运输 2、将水稻培养在含有各种营养元素的培养液中,发现水稻吸收硅多,吸收钙少。这是因为水稻根的细胞膜()。 A. 吸附硅的能力强,吸附钙的能力弱 B.运载硅的载体多,运载钙的载体少 C.吸收硅的方式是自由扩散,吸收钙的方式是主动运输 D.吸收硅不需要能量,吸收钙需要能量 3、植物根毛细胞吸收矿质元素的主要方式是()。 A.渗透作用 B.自由扩散 C.主动运输 D.吸胀作用 4、2002年我国首次发现了一种“穿肠蛋白质”(可被肠道直接吸收),为许多药物的利用提供了一条新途径。“穿肠蛋白质”被肠道吸收的方式是 ①自由扩散②协助扩散③主动运输④其他方式 A.①②③ B.③ C.④ D.②③ 5、自由扩散与主动运输的区别包括()。 ①运输方向②载体③能量 A.①② B.②③ C.①③ D.①②③

6、实验表明,K+不能通过磷脂双分子层的人工膜,但如果在人工膜中加入少量的缬氨霉素(含12个氨基酸的脂溶性抗生素)时,K+则可以通过膜从高浓度移向低浓度处,这种物质通过膜的方式是() A.自由扩散 B.协助扩散 C.主动运输 D.胞吞作用 7、下列物质进出细胞的过程与线粒体密切相关的是()。 ①酒精被胃黏膜吸收② 细胞与内环境进行气体交换③肾小管壁上皮细胞吸收原尿中的Na+④小肠绒毛上皮细胞吸收氨基酸 A.①② B.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 8、海带细胞中的碘比海水中的.高许多倍,但仍可以从海水中吸收碘,这说明海带细胞吸收碘具有()。 A.选择性 B.独立性 C.专一性D.高效性 9、吞噬细胞具有识别功能是因为() A.细胞膜具有一定的流动性 B.细胞膜表面具有糖蛋白 C.细胞内产生蛋白质 D.细胞膜内有磷脂双分子层 10、细胞膜具有流动性,是指() A.整个细胞膜具有流动性 B.细胞膜上的磷脂是静止的,蛋白质具有流动性 C.细胞膜中磷脂和大多数蛋白质都具有流动性 D.细胞膜上的蛋白质是静止的,磷脂具有流动性 11、将两种海绵动物的细胞分散成单个的细胞,再进行混合培养,发现只有同种的细胞才能结合,其原因是()。

物质进出细胞的方式

物质进出细胞的方式Newly compiled on November 23, 2020

课后达标检测6物质进出细胞的方式 (时间:50分钟) 一、单项选择题 1.下图是植物从土壤中吸收某矿物质离子示意图。据图判断,该离子跨膜进入根毛细胞的方式为() A.自由扩散B.协助扩散 C.主动运输D.被动运输 2.下列关于物质跨膜运输的叙述,错误的是() A.主动运输过程中,需要载体蛋白协助和ATP提供能量 B.在静息状态下,神经细胞不再进行葡萄糖的跨膜运输 C.质壁分离过程中水分子外流导致细胞内渗透压升高 D.抗体分泌过程中,囊泡膜经融合成为细胞膜的一部分 3. 某同学设计渗透装置如右图所示(开始时状态),烧杯中盛放有蒸馏水,图中猪膀胱膜允许单糖透过。倒置的长颈漏斗中先装入蔗糖溶液,一定时间后再加入蔗糖酶。该实验过程中最可能出现的是() A.漏斗中液面开始时先上升,加酶后即下降 B.漏斗中液面先上升,加酶后继续上升,然后下降 C.加酶前后,在烧杯中都可以检测出蔗糖 D.加酶后可以在烧杯中检测出葡萄糖、果糖和蔗糖酶 4.人体正常红细胞是呈两面凹陷的圆饼状,现将人体的红细胞分别浸入下列 a、b、c三个不同浓度溶液的烧杯内,一段时间后,实验结果如图所示,则a、 b、c溶液浓度大小比较正确的是() A.a>b>c B.ac>b D.a

高中生物 物质进出细胞方式的判断

物质进出细胞方式的判断 高考频度:★★★☆☆难易程度:★★☆☆☆ 典例在线 将紫色洋葱在完全营养液中浸泡一段时间,撕取外表皮,先用浓度为0.3 g/mL的蔗糖溶液处理,细胞发生质壁分离后,立即将外表皮放入蒸馏水中,直到细胞中的水分不再增加。若在该实验过程中,蔗糖溶液处理前外表皮细胞液的浓度为甲,细胞中的水分不再增加时外表皮细胞液的浓度为乙,则甲、乙的关系以及实验过程中水分进出细胞的方式为 A.甲<乙,被动运输B.甲>乙,被动运输 C.甲>乙,主动运输D.甲=乙,主动运输 【参考答案】B 渗透作用是指水分子等溶剂分子通过半透膜从低浓度一侧运输到高浓度一侧;条件是半透膜和浓度差。由于外界溶液浓度等于细胞液浓度,则细胞液浓度不变;当外表皮细胞放在浓度为0.3 g/mL的蔗糖溶液中,细胞液浓度先增加,后减少。 学霸推荐 1.蛙的神经元内、外Na+浓度分别是15 mmol/L和120 mmol/L,在膜电位由内负外正转变为内正外负过程中有Na+流入细胞,膜电位恢复过程中有Na+排出细胞。下列判断正确的是A.Na+流入是被动运输、排出是主动运输 B.Na+流入是主动运输、排出是被动运输 C.Na+流入和排出都是被动运输 D.Na+流入和排出都是主动运输 2.如图表示水生植物丽藻对K+的吸收过程,该过程属于

A.自由扩散B.协助扩散C.被动运输D.主动运输 3.下列关于物质出入细胞方式的叙述,正确的是 A.被细胞胞吞的一定是固体物质 B.突触前膜释放乙酰胆碱属于协助扩散 C.通过载体蛋白的物质转运属于主动运输 D.胞吐过程一定会发生分泌泡与质膜的融合 4.离子泵是一种具有水解酶活性的载体蛋白,能利用水解ATP释放的能量跨膜运输离子。 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离子通过离子泵的跨膜运输属于协助扩散 B.离子通过离子泵的跨膜运输是顺着浓度梯度进行的 C.动物一氧化碳中毒会降低离子泵跨膜运输离子的速率 D.加入蛋白质变性剂会提高离子泵跨膜运输离子的速率 答案 1.【答案】A 动作电位的产生原因是Na+内流,此时的Na+运输方式为协助扩散;当动作电位恢复到静息电位时,Na+浓度的维持靠钠钾泵,此时的运输方式为主动运输。协助扩散的特点是高浓度运输到低浓度,需要载体,不需要能量;主动运输的特点是需要载体和能量。2.【答案】D 【解析】自由扩散的特点是高浓度运输到低浓度,不需要载体和能量,如水、CO2、甘油,

物质出入细胞的方式训练

物质出入细胞的方式训练 一、选择题 1.(2015·新课标全国Ⅱ)下列过程中,不属于胞吐作用的是( ) A.浆细胞分泌抗体到细胞外的过程 B.mRNA从细胞核到细胞质的过程 C.分泌蛋白从胰腺的腺泡细胞到胞外的过程 D.突触小泡中的神经递质释放到突触间隙的过程 解析胞吐是指大分子物质形成囊泡移到细胞膜与细胞膜融合,将大分子物质排出细胞的现象。A、C、D项皆属于胞吐作用;B项mRNA 从细胞核到细胞质是通过核孔,不形成囊泡,不属于胞吐作用。 答案 B 2.(2015·新课标全国Ⅱ)将三组生理状态相同的某植物幼根分别培养在含有相同培养液的密闭培养瓶中,一段时间后,测定幼根吸收某一矿质元素离子的量。培养条件及实验结果见下表 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 A.有氧条件有利于该植物幼根对该离子的吸收 B.该植物幼根对该离子的吸收与温度的变化无关 C.氮气环境中该植物幼根细胞吸收该离子不消耗ATP

D.与空气相比,氮气环境有利于该植物幼根对该离子的吸收 解析17 ℃条件下氮气(缺氧)环境下该植物幼根对离子的吸收量比氧气条件下低,说明幼根吸收离子需要消耗ATP,与空气环境相比不利于该植物幼根对离子的吸收,A项正确,C、D项错误。空气中培养,温度为17 ℃,离子吸收量明显高于3 ℃,可知该植物幼根对离子吸收与温度有关,B项错误。 答案 A 3.(2014·)下列过程中,不依赖膜蛋白的是( ) A.CO2进出肺泡上皮细胞 B.静息电位形成中K+从细胞到细胞外 C.神经细胞受到刺激时Na+从细胞外到细胞 D.水盐调节过程中,肾小管上皮细胞对水的重吸收 解析在跨膜运输过程中,主动运输与协助扩散都需要载体蛋白的参与,自由扩散不需要,A选项属于自由扩散,B选项属于协助扩散,C、D选项属于在载体蛋白、水分子通道蛋白参与下的协助扩散,故A项正确。 答案 A 4.(2014·)比较生物膜和人工膜(双层磷脂)对多种物质的通透性,结果如下图。据此不能得出的推论是( )

专题练3物质出入细胞的方式有答案

专题练3 物质出入细胞的方式 忖" 时间: (共70分, 45分钟 基础组 除标注外, 满分:100分 每小题 5分) A 、B C 中均为一定浓度的蔗糖溶液, h i >h 2. 1. [2019 ?衡水二中期中]在如图所示的装置中, 溶液之间均用半透膜隔开,一段时间后达到渗透平衡形成一定的高度差,如图所示, 在达到平衡后,A 、B C 中蔗糖溶液的浓度大小关系为 A. A= B= C B. ( ) A>B>C C. A>C>B D. 无法确定 答案 C 解析 在达到渗透平衡后, 在单位时间内,水分子通过半透膜从 A 到B 及从B 到A 扩散 的速率相等,由于影响水分子扩散速率的因素有两个,即溶液的浓度和水柱 h 1形成的静水 压,故A 中溶液浓度大于 B 中溶液浓度。同理可知, C 中溶液浓度大于 B 中溶液浓度,但由 于水柱h 2形成的静水压比水柱 h 1形成的静水压小,故可推知 A 中溶液浓度大于 C 中溶液浓 度。因此,有关系 A>C>B 2. [2019 ?枣强中学模拟]如图表示一个神经细胞内外不同离子的相对浓度,离子的浓 度差能保持相对稳定,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 K " 通过主动运输从细胞外进入细胞内维持浓度差 Na +通过主动运输从细胞外进入细胞内维持浓度差 Mg "维持细胞内外浓度差的过程中不需要消耗 ATP C 「维持细胞内外浓度差的过程中相应载体蛋白不发生形状改变 A. B. C. D. 答案 A 解析 K "细胞内的浓度远高于细胞外,因此 K " 通过主动运输的方式运输到细胞内, A 正确;Na "细胞内的浓度远低于细胞外,因此 Na "通过主动运输方式运输到细胞外, B 错误; Mg "通过主动运输的方式运输到细胞内,需要消耗 ATP C 错误;Cl 「通过主动运输的方式运 输到细胞外,需要载体蛋白的协助,运输过程中载体蛋白形状改变, D 错误。 3. [2019 ?衡水二中期末]如图所示,把体积与质量浓度相同的葡萄糖溶液与蔗糖溶液 用半透膜(允许溶剂和葡萄糖通过, 不允许蔗糖通过)隔开,开始时和一段时间后液面情况是 ( ) A. B. C. D. 甲咼于乙 乙高于甲 甲先高于乙,乙后高于甲 乙先高于甲,甲后高于乙 答案 C 解析 质量浓度相同的葡萄糖溶液与蔗糖溶液, 其物质的量浓度葡萄糖溶液的高, 所以 开始时水分子是乙7甲;因为葡萄糖分子可以通过半透膜,加上蔗糖,乙侧浓度高于甲侧, 所以乙侧又重新吸收甲侧水分,故 C 项正确。 4. [2019 ?武邑中学猜题]同学在实验室中做“观察洋葱表皮细胞的质壁分离和复原” 实验时,在老师的帮助下,进行了一系列的创新实验,实验步骤和现象如下表:

2015-2017年高考生物题汇编3--物质进出细胞的方式

专题03 物质进出细胞的方式 1.(2017?海南卷.9)为研究植物细胞质壁分离现象,某同学将某植物的叶表皮放入一定浓度的甲物质溶液中,一段时间后观察到叶表皮细胞发生了质壁分离现象。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该植物的叶表皮细胞是具有液泡的活细胞 B.细胞内甲物质的浓度高于细胞外甲物质的浓度 C.细胞液中的H2O可以经扩散进入甲物质溶液中 D.甲物质和H2O能自由通过该叶表皮细胞的细胞壁 【答案】B 【分析】具有大的液泡的活细胞才能发生质壁分离,A正确。质壁分离过程中,细胞在失水,此时,细胞外甲物质的浓度高于细胞内甲物质的浓度,B错误。水分子跨膜的方式是自由扩散,C正确。细胞壁是全透的,甲物质和H2O能自由通过,D正确。 【考点定位】质壁分离 【名师点睛】没弄清质壁分离发生的条件是做错该题的主要原因。 2.(2017?海南卷.6)将生长状态一致的某种植物幼苗分成甲、乙两组,分别移入适宜的营养液中在光下培养,并给甲组的营养液适时通入空气,乙组不进行通气处理。一定时间后测得甲组的根对a离子的吸收速率远大于乙组的。关于这一实验现象,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给营养液通入空气有利于该植物的生长 B.根细胞对a离子的吸收过程属于自由扩散 C.根细胞对a离子的吸收过程有能量的消耗 D.根细胞的有氧呼吸有利于根对a离子的吸收 【答案】B 【考点定位】物质跨膜 【名师点睛】熟知主动运输过程所需要的条件是正确解答该题的关键。 3.(2017?江苏卷.22)下图为植物光合作用同化物蔗糖在不同细胞间运输、转化过程的示意图。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A.蔗糖的水解有利于蔗糖顺浓度梯度运输 B.单糖逆浓度梯度转运至薄壁细胞 C.ATP生成抑制剂会直接抑制图中蔗糖的运输 D.蔗糖可通过单糖转运载体转运至薄壁细胞 【答案】BCD 【考点定位】物质运输。 【名师点睛】本题主要考查物质运输的知识,要求学生结合图示判断物质运输的方向,理解载体的特异性。 4.(2017?新课标Ⅱ卷.4)将某种植物的成熟细胞放入一定浓度的物质A溶液中,发现其原生质体(即植物细胞中细胞壁以内的部分)的体积变化趋势如图所示。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0~4 h内物质A没有通过细胞膜进入细胞内 B.0~1 h内细胞体积和原生质体体积的变化量相等 C.2~3 h内物质A溶液的渗透压小于细胞液的渗透压 D.0~1 h内液泡中液体的渗透压大于细胞质基质的渗透压 【答案】C

物质进出细胞膜的方式(知识+练习+答案)

物质进出细胞膜的方式 一、物质跨膜运输 1、被动运输:分为自由扩散与协助扩散 (1)自由扩散:物质顺浓度梯度直接穿过双层膜进行运输。不需要能量(ATP释放的化学能),也不需要蛋白质(载体蛋白)的协助。H2O、O2、CO2等气体分子、甘油、脂肪酸、乙醇、苯等脂溶性物质。 (2)协助扩散:物质顺浓度梯度直接穿过双层膜进行运输。不需要能量(ATP释放的化学能),但需要蛋白质(载体蛋白)的协助,其中分为通道蛋白、门通道蛋白、载体蛋白。 2、主动运输:物质由浓度低向浓度高的进行运输,(也可以顺浓度梯度进行运输的),需要能量(ATP释放的化学能),需要载体。如葡萄糖、氨基酸、各种离子等。 易化扩散是协助扩散,葡萄糖在进入红细胞是协助扩散,而进入其他细胞(除红细胞)的方式就是主动运输。钠离子如果是通过钠离子通道进出细胞的,其方式就可以看作是协助扩散;而如果不是通过钠离子通道进出细胞的,那其方式就是主动运输。 二、非跨膜运输:分为胞吞(内吞作用)与胞吐(外排作用)。需要能量,不需要载体(通过小泡)。 三、例析计算“物质通过生物膜或磷脂分子的层数” 1、离子、小分子物质通过生物膜或磷脂分子的层数 离子、小分子物质以跨膜方式(自由扩散、主动运输、协助扩散)通过生物膜。解答此类题目的方法是:明确所研究的物质运动的起点和止点→弄清物质通过的方式和经过的结构及其结构特点→注意一个等量关系“生物膜的层数=1/2磷脂分子的层数”。此外,还要明确细胞结构中,具有双层生物膜的结构有线粒体、叶绿体、核膜(有核孔),具有单层生物膜的结构有细胞膜、液泡膜、内质网、高尔基体、溶酶体。 2、大分子物质、病菌、病毒通过生物膜或磷脂分子的层数 大分子物质(如蛋白质、多糖、DNA、RNA等)、病菌、病毒等颗粒性物质不能以跨膜方式通过生物膜,而是以内吞(胞吞)、外排(胞吐)作用通过生物膜。其原理是生物膜具有一定的流动性,能形成小泡包围大分子和颗粒性物质过生物膜,所以这些物质通过生物膜时没有穿过生物膜。细胞质与细胞核之间的大分子物质通过核孔进行物质交换,所以也不穿过生物膜。 四、例题解析 1、以下哪一过程是主动运输() A、氯离子在血细胞和血浆之间运动 B、钠在肾小管中的重吸收 C、尿素的重吸收 D、氧在血液中的运输 E、红细胞吸收葡萄糖 F、小肠上皮细胞吸收葡萄糖 G、红细胞从血浆中吸收钾离子 【解析】BFG该题主要考察主动运输概念的理解和运用。判断物质的主动运输方式,有三个关键:一是被运输的物质是否通过细胞膜;二是明确物质转运是否需要载体;三是否需要能量。氯离子和氧在血液中的运输是的细胞间隙中的运动,不通过细胞膜,也就不存在主动运输的问题;尿素的重吸收方式是自由扩散;红细胞吸收葡萄糖需要载体但不消耗能量。答案是BFG。 植物细胞膜对某种物质的运输方向如下图箭头所示,黑点的数量表示某种物质的浓度。该物质可能是

专题3物质进出细胞的方式

. 瑞思科教育南充学习中心 专题三物质进出细胞的方式 物质进出细胞的方式Part 2 一.回顾旧知 1 细胞失水和吸水的原理 2 植物细胞原生质层的组成 3 植物细胞发生质壁分离的现象及原理分析 4 渗透作用发生的必要条件 二.重难点 1 物质跨膜运输的几种方式 2 自由扩散、协助扩散、主动运输的特点、运输方向及影响因素 三.知识讲解 (一)小分子或离子的跨膜运输 1.物质顺浓度梯度的扩散进出细胞,这种扩散统称为被动运输。类型:自由扩散,协助扩散 (1)自由扩散 往清水中滴一滴蓝墨水,清水很快变为蓝色,这就是扩散。物质通过简单的扩散作用进出细胞,叫做自由扩散。不需要载体蛋白,也不需要消耗能量,只能顺浓度梯度运输,如O2、CO2、甘油、乙醇等。

特点:(1)物质转移方向是高浓度到低浓度 (2)不需要载体蛋白的协助 (3)不需要消耗能量 . . 曲线图浓度水,甘油,乙醇等脂溶,c例子的小分子物质 协助扩散 (2)葡萄糖不能通过无蛋白质的脂双层,却能通过细胞膜,是因为镶嵌在膜上的一些特有的蛋白质,能协助葡萄糖等物质顺梯度跨膜运输,进出细胞的物质借助载体蛋白的扩散,叫做协助扩散。不需要消耗能量。自由扩散和协助扩散统称为被动运输。 1)物质转移方向是高浓度到低浓度特点:( 2)需要载体蛋白的协助()不需要消耗能量(3

曲线图:载体蛋白数量的抑制运输速率浓度差例子葡萄糖进入红细胞 总结自由扩散,协助扩散的异同。 2.主动运输. . 从低浓度一侧运输到高浓度一侧,需要载体蛋白的协助,同时还需要消耗细胞内化学反应所释放的能量,这种方式叫做主动运输。如Na +、K+、Ca2+的吸收。 特点:(1)物质转移方向是低浓度到高浓度 (2)需要载体蛋白的协助 (3)需要消耗能量

物质进出细胞方式

物质出入细胞的方式 摘要:由于细胞膜的化学组成和结构特征,使其对各种物质出入细胞具有控制作用。细胞控制物质出入的方式包括自由扩散、协助扩散、主动运输以及内吞和外排作用。不同的物质有不同的出入细胞的方式,同一种物质在不同的条件下也可能以不同的方式出入细胞。本文着重介绍的是非脂溶性的极性分子和带电离子通过膜的方式问题。 关键词:自由扩散协助扩散主动运输内吞和外排作用通道载体 在各时期高中生物教科书上都有关于物质出入细胞方式的内容,因为这是细胞膜最重要的功能。但课本对这部分内容谈得比较肤浅,没有深入展开,有些老师和同学在总结物质出入细胞方式的时候为了记忆方便,习惯与说成:水、氧气、二氧化碳、甘油、脂肪酸、苯、乙醇等通过自由扩散方式穿过细胞膜;葡萄糖进入红细胞的方式是协助扩散;葡萄糖进入其他细胞以及其他小分子和离子(如氨基酸、Na+、K+等)在各种情况下都以主动运输方式进出细胞。其实这种说法很不恰当,因为葡萄糖除以协助扩散方式进入红细胞外,也可以以协助扩散方式进入其他细胞;氨基酸、葡萄糖、Na+、K+等除了以主动运输方式进出细胞,也可以以其他方式进出细胞。物质出入细胞的方式不光与细胞膜的结构和功能有关,也与这些物质理化性质及细胞内外浓度差有关。以下是从不同物质的角度对它们进出细胞的方式做个简单的总结。 1.脂溶性的非极性分子在任何细胞中都以自由扩散方式穿过磷脂双分子层 脂溶性的非极性分子包括甘油、脂肪酸、苯、脂溶性维生素、O2等。由于细胞膜中含有大量磷脂,并形成双分子层构成细胞膜的基本支架,根据相似相溶原理,这些物质就能直接穿过脂双层而进出细胞。当然,它们是进还是出,则完全取决于细胞内外浓度差:若细胞外浓度高就进入细胞,若细胞内浓度高就流出细胞,动力都是来自浓度差。由此可见,这些物质出入细胞的方式属于自由扩散,扩散的最终结果使这些物质在细胞内外保持平衡,若不能保持平衡就会一直扩散下去。 2.非脂溶性的极性分子和带电离子通过膜蛋白以不同的方式进出细胞 2.1.水等分子量很小的极性小分子物质通过特殊通道以自由扩散的方式穿过膜 水、二氧化碳、乙醇、尿素等极性小分子不溶于脂,因而不能像脂溶性物质那样直接穿过磷脂双分子层,但它们却是典型的以自由扩散方式穿过膜的物质。那么它们是怎样进行自由扩散的呢?目前弄得比较清楚的是水的自由扩散过程。科学家研究发现,在细胞的膜蛋白中有一类具有通道作用的蛋白质,叫做通道蛋白,在通道蛋白中又有一种是专门提供给水进出细胞的,叫水的通道,这种水的通道的典型特征是具有特定大小的孔径,这种孔径可以保证水的通过,但其他物质却不能通过,并且这种水的通道是始终开放着的,所以细胞内外的水分子只要存在浓度差,就会由高浓度一侧穿过该通道进入低浓度一侧,使细胞两侧的水分子浓度保持平衡。这类物质的自由扩散和脂溶性物质的自由扩散的主要区别表现在途径上:一个是通过磷脂双分子层,一个是通过通道蛋白。 2.2.葡萄糖和氨基酸等分子量较大的极性小分子通过载体以协助扩散和主动运输两种方式出入细胞葡萄糖和氨基酸等小分子颗粒因为是极性分子,不溶于脂,同时细胞膜上又缺乏相应的通道蛋白,所以它们既不能以自由扩散方式穿过脂双层,也不能像水那样通过通道来进行自由扩散。但细胞膜上有能分别与葡萄糖和氨基酸等小分子特异性结合的载体蛋白,这种载体蛋白能通过与相应物质发生特异性结合,使蛋白质的构象发生变化,从而实现对相应物质的跨膜运输。这种跨膜运输当把所运输的物质由高浓度一侧运输到低浓度一侧时,不需消耗细胞代谢所产生的能量,是一个协助扩散的过程;但若是把所运输的物质由低浓度一侧运输到高浓度一侧时,则需消耗细胞代谢所产生的能量,是一个主动运输的过程。例如,人体消化道内的葡萄糖和氨基酸因浓度一般低于消化道上皮细胞,所以它们吸收到人体内的过程是主动运输;而红细胞等组织细胞因葡萄糖和氨基酸的浓度低于它们所处的内环境,所以吸收的方式一般是协助扩散。有人为了探究小肠上皮细胞是否一定以主动运输方式吸收葡萄糖,将小肠上皮细胞分别放在葡萄糖浓度高于小肠上皮细胞和葡萄糖浓度低于小肠上皮细胞的葡萄糖溶液中,通过观察小肠上皮细胞的耗氧量来确定葡萄糖的运输方式,结果发现小肠上皮细胞在外界葡萄糖浓度高于小肠上皮细胞时,耗氧量明显低于外界葡萄糖浓度低于小肠上皮细胞时的耗氧量。而放在高浓度葡萄糖溶液中的小肠上皮细胞,开始耗氧相对较慢,但随着细胞外的葡萄糖不断被吸收,在某一时刻,小肠上皮细胞的耗氧量会突然增加。耗氧量增

物质进出细胞膜的方式

专题二物质进出细胞膜的方式 一、物质跨膜运输 1、被动运输:分为自由扩散与协助扩散 (1)自由扩散:物质顺浓度梯度直接穿过双层膜进行运输。不需要能量(ATP释放的化学能),也不需要蛋白质(载体蛋白)的协助。H2O、O2、CO2等气体分子、甘油、脂肪酸、乙醇、苯等脂溶性物质。 (2)协助扩散:物质顺浓度梯度直接穿过双层膜进行运输。不需要能量(ATP释放的化学能),但需要蛋 白质(载体蛋白)的协助,其中分为水通道蛋白、离子通道蛋白(即门通道蛋白)、载体蛋白。(区别:载体蛋白能与特定物质结合,通过自身构象的变化,将物质转移到膜的另一侧。通道蛋白与所转运物质之间的结合较弱,当通道打开时能允许特定大小的物质通过,特异性不如载体蛋白强,只参与被动运输。) 2、主动运输:物质由低浓度向高浓度的方向进行运输,(也可以顺浓度梯度进行运输的),需要能量(ATP 释放的化学能),需要载体。如葡萄糖、氨基酸、各种离子等。 葡萄糖进入红细胞是协助扩散,而进入其他细胞(除红细胞)的方式就是主动运输。 二、非跨膜运输:分为胞吞(内吞作用)与胞吐(外排作用)。需要能量,不需要载体(通过小泡)。 三、例析计算“物质通过生物膜或磷脂分子的层数” 1、离子、小分子物质通过生物膜或磷脂分子的层数 离子、小分子物质以跨膜方式(自由扩散、主动运输、协助扩散)通过生物膜。解答此类题目的方法是:明确所研究的物质运动的起点和止点→弄清物质通过的方式和经过的结构及其结构特点→注意一个等量关系“生物膜的层数=1/2磷脂分子的层数”。此外,还要明确细胞结构中,具有双层生物膜的结构有线粒体、叶绿体、核膜(有核孔),具有单层生物膜的结构有细胞膜、液泡膜、内质网、高尔基体、溶酶体。 2、大分子物质、病菌、病毒通过生物膜或磷脂分子的层数 大分子物质(如蛋白质、多糖、DNA、RNA等)、病菌、病毒等颗粒性物质不能以跨膜方式通过生物膜,而是以内吞(胞吞)、外排(胞吐)作用通过生物膜。其原理是生物膜具有一定的流动性,能形成小泡包围大分子和颗粒性物质过生物膜,所以这些物质通过生物膜时没有穿过生物膜。细胞质与细胞核之间的大分子物质通过核孔进行物质交换,所以也不穿过生物膜。 四、例题解析 1、以下哪一过程是主动运输() A、氯离子在血细胞和血浆之间运动 B、钠在肾小管中的重吸收 C、尿素的重吸收 D、氧在血液中的运输 E、红细胞吸收葡萄糖 F、小肠上皮细胞吸收葡萄糖 G、红细胞从血浆中吸收钾离子 【解析】BFG该题主要考察主动运输概念的理解和运用。判断物质的主动运输方式,有三个关键:一是 被运输的物质是否通过细胞膜;二是明确物质转运是否需要载体;三是否需要能量。氯离子和氧在血液中的运输是的细胞间隙中的运动,不通过细胞膜,也就不存在主动运输的问题;尿素的重吸收方式是自由扩散;红细胞吸收葡萄糖需要载体但不消耗能量。答案是BFG。 2、植物细胞膜对某种物质的运输方向如下图箭头所示,黑点的数量表示某种物质的浓度。该物质可能是

专题3物质进出细胞的方式

瑞思科教育南充学习中心 专题三物质进出细胞的方式 Part 2 物质进出细胞的方式 一.回顾旧知 1 细胞失水和吸水的原理 2 植物细胞原生质层的组成 3 植物细胞发生质壁分离的现象及原理分析 4 渗透作用发生的必要条件 二.重难点 1 物质跨膜运输的几种方式 2 自由扩散、协助扩散、主动运输的特点、运输方向及影响因素 三.知识讲解 (一)小分子或离子的跨膜运输 1.物质顺浓度梯度的扩散进出细胞,这种扩散统称为被动运输。 类型:自由扩散,协助扩散 (1)自由扩散 往清水中滴一滴蓝墨水,清水很快变为蓝色,这就是扩散。物质通过简单的扩散作用进出细胞,叫做自由扩散。不需要载体蛋白,也不需要消耗能量,只能顺浓度梯度运输,如O2、CO2、甘油、乙醇等。 特点:(1)物质转移方向是高浓度到低浓度 (2)不需要载体蛋白的协助 (3)不需要消耗能量

曲线图: 运 输 速 率 浓度差 例子:O2,co2,水,甘油,乙醇等脂溶性 的小分子物质。 (2)协助扩散 葡萄糖不能通过无蛋白质的脂双层,却能通过细胞膜,是因为镶嵌在膜上的一些特有的蛋白质,能协助葡萄糖等物质顺梯度跨膜运输,进出细胞的物质借助载体蛋白的扩散,叫做协助扩散。不需要消耗能量。自由扩散和协助扩散统称为被动运输。 特点:(1)物质转移方向是高浓度到低浓度 (2)需要载体蛋白的协助 (3)不需要消耗能量 曲线图: 载体蛋白数量的抑制 运 输 速 率 浓度差 例子葡萄糖进入红细胞 总结自由扩散,协助扩散的异同。 2.主动运输

从低浓度一侧运输到高浓度一侧,需要载体蛋白的协助,同时还需要消耗细胞内化学反应所释放的能量,这种方式叫做主动运输。如Na+、K+、Ca2+的吸收。 特点:(1)物质转移方向是低浓度到高浓度 (2)需要载体蛋白的协助 (3)需要消耗能量 曲线图: 载体蛋白数量的抑制 运 输 速 率 耗氧量 例子:各种无机盐离子,葡萄糖、氨基酸等小分子 物质 总结物质跨膜运输的方式,两种被动运输的方式有什么异同,主动运输与被动运输的区别及对细胞生活的意义,并完成下表: 项目自由扩散协助扩散主动运输 浓度 是否需载体蛋白 是否消耗能量 实例 (二)胞吞和胞吐 1、胞吞:当细胞摄取大分子时,首先是大分子附着在细胞膜表面,这部分细胞膜内陷形成小囊泡进入细胞内部,这种现象叫胞吞。 2、胞吐:细胞需要外排的大分子,先在细胞内形成囊泡,囊泡移动到细胞膜处,与细

浙教版《物质出入细胞的方式》教学设计

《物质出入细胞的方式》教学设计 一、教学设计指导思想 在课堂教学中,要注重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发展学生的主体能力,要塑造学生的主体个性,使学生的主体性得到充分的发挥。本节课通过问题情境的设置,让学生结合生活经验进行观察、分析、归纳、总结、交流,提高对科学和探索未知的兴趣。同时能让学生自主地参与观察生命现象,探索生命本质,从而获得生物学知识,有效地形成生物学概念。为学生发挥其主体性提供尽可能多的机会,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有助于学生科学素养的提高。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通过各种途径寻求答案,同时在解决问题的思路和科学方法上加强点拨和引导。 教材分析 二、教材分析 《物质跨膜运输的方式》是浙教版必修一第三章第二节的内容,前面的章节已经介绍了细胞膜的化学组成和细胞膜结构以及大致的功能,本节着重介绍细胞膜控制物质进出这一重要功能,包括小分子或离子进出细胞的方式和大分子物质进出细胞的方式,通过对几种跨膜运输方式的探究,并运用数学坐标图来表达三种方式的规律和特征,可以培养学生对图表数据的解读能力,即信息解读和知识迁移转化的能力。这部分内容和前面所学的“分泌蛋白的合成和运输”有关联的地方,同时又是对生物膜具有流动性的一个很好的佐证。对学生理解细胞是基本的生命系统有着重要的意义。 三、学习者分析 本节的授课对象是高一的学生,在初中阶段,学生对物质交换有了很肤浅的了解,通过前几章的学习,学生已经具备了细胞膜的结构,水分跨膜运输实例的基础,掌握了蛋白质多样性的知识,为新知识的学习奠定了认知基础。并且还具备了一定的认知能力,思维的目的性,连续性和逻辑性也已初步建立,能独立思考,对生活现象提出疑问,并通过多种途径找出解决的办法。同时经过前阶段的新课程学习,他们具备了群体讨论,并大胆说出自己的想法和理论依据的能力。对事物的探究有激情,但往往对探究的目的性及过程,结论的形成缺乏理性的思考,需要教师的引导。 四、教学重点难点分析 教学重点:(1)物质进出细胞的方式及比较 (2)图表数据的解读 教学难点:(1)主动运输的特点、过程和意义 (2)图表数据的解读 五、教学课时 一课时 六、教学目标 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和教材的具体内容,结合学生现有的知识水平,拟定了下列几个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1)能举例说明物质跨膜运输的方式和特点 (2)通过学习,自己能理解并说出被动运输与主动运输的异同点 (3)阐述主动运输对细胞生活的意义 (4)正确解读坐标数据图表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积极思考的学习习惯,参与集体讨论和合作勇于探索的科学精神 3.情感目标:(1)养成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的意识,培养严谨的科学精神 (2)通过对生命现象的阐述,体会生命的伟大神奇,尊重生命科学的态度七、教学策略设计

物质出入细胞的方式重点知识总结

物质出入细胞的方式 ——讲义 1.理清渗透作用的原理 (1)渗透装置的两个条件 ①半透膜:动物细胞的___细胞膜____相当于一层半透膜,成熟植物细胞的____原生质层____相当于一层半透膜。 ②膜两侧溶液具有浓度差:动物细胞的____细胞内液____与外界溶液具有浓度差,成熟植物细胞的_____细胞液___与外界溶液具有浓度差。 (2)植物细胞发生质壁分离的原因 ①外因:外界溶液浓度___大于_____细胞液浓度。 ②内因:原生质层(包括___细胞膜_____、____液泡膜____、___两层膜之间的细胞质_____)的伸缩性____大于____细胞壁的伸缩性。 [提醒](1)人工膜≠生物膜:生物膜具有“载体蛋白”,故具有选择透过性,人工膜为半透性膜,物质能否通过取决于孔径大小。 (2)溶液浓度指物质的量浓度而非质量浓度。 (3)渗透平衡≠浓度相等:达到渗透平衡时,半透膜两侧水分子移动达到动态平衡,此时膜两侧溶液的浓度未必相等,如透析袋内蔗糖溶液与透析袋外的清水可达渗透平衡,但浓度总不会相等。 2.“四看法”巧记物质出入细胞的方式

3.区分影响物质跨膜运输因素的5种曲线 (1)物质浓度(在一定范围内) 方式:__自由扩散_ 方式:__协助扩散或主动运输_ 方式:__主动运输______ (2)氧气浓度 方式:__自由扩散或协助扩散____方式:__主动运输______ [提醒] 温度通过影响生物膜的流动性和酶的活性,进而影响物质运输的速率。[易错判断] (1)护肤品中的甘油进入皮肤细胞的过程属于主动运输( ×) (2)神经细胞受到刺激时Na+内流属于被动运输( √) (3)离子泵是一种具有ATP水解酶活性的载体蛋白,离子通过离子泵的跨膜运输属于协助扩散( ×) 均不需要蛋白质参与( ×) (4)叶绿体吸收Mg2+和释放O 2 (5)物质通过脂质双分子层的扩散速率与其脂溶性有关( √) (6)大分子物质要通过载体蛋白的转运才能进入细胞,并且要消耗能量( ×) (7)植物根细胞吸收矿质元素离子主要依靠渗透作用( ×) (8)细胞外高浓度的超氧化物歧化酶可以自由扩散进入细胞( ×) (9)抗体、神经递质和胰岛素的分泌过程属于胞吐作用( √) (10)乙醇通过细胞膜需要消耗ATP( ×)

2018届高三一轮复习学生作业:第二单元第3讲 物质进出细胞的方式含解析

第3讲物质进出细胞的方式 一、单项选择题 1. (2014·海南卷)关于植物根系吸收矿质离子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植物根系吸收各种矿质离子的速率相同 B. 土壤温度不影响植物根系对矿质离子的吸收 C. 植物根细胞吸收矿质元素离子主要依靠渗透作用 D. 植物根细胞能逆浓度梯度吸收土壤中的矿质元素离子 2. (2016·苏北四市三模)下图为物质跨膜运输方式模式图,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 胰岛B细胞分泌胰岛素可以通过该方式进行 B. 图示的物质运输过程与细胞膜的流动性无关 C. 图中所示的物质跨膜运输方式为协助扩散 D. 膜上蛋白质分子都可以参与物质的跨膜运输 3. (2017·泰兴中学)若下图表示植物细胞渗透作用的图解,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 植物细胞的原生质层相当于一层半透膜 B. 当溶液浓度甲=乙时,细胞处于动态平衡状态,不发生渗透作用 C. 一定条件下,活的成熟的植物细胞能发生渗透失水或吸水 D. 当溶液浓度甲>乙时,细胞发生渗透失水,当溶液浓度乙>甲时,细胞发生渗透吸水 4. (2016·苏北四市一模)关于“观察植物细胞质壁分离”实验的叙述,错误的是( ) A. 洋葱根尖分生区不宜作为该实验的实验材料 B. 用黑藻叶片进行实验时,叶绿体的存在会干扰实验现象的观察 C. 紫色洋葱鳞片叶外表皮细胞的液泡中有色素,有利于实验现象的观察 D. 用紫色洋葱鳞片叶外表皮不同部位观察到的细胞质壁分离程度可能不同 5. (2016·南京、盐城一模)同时具有下列两曲线所示特点的物质进出细胞的方式是( ) A. 主动运输 B. 自由扩散 C. 协助扩散 D. 胞吐 6. (2016·无锡一模)下面4幅曲线图为物质X跨膜运输时的4种关系,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物质进出细胞的方式(基础)包含答案

物质进出细胞的方式(基础) 1.关于植物细胞主动运输方式吸收所需矿质元素离子的叙述,正确的是 A.吸收不同矿质元素离子的速率都相同 B.低温不影响矿质元素离子的吸收速率 C.主动运输矿质元素离子的过程只发生在活细胞中 D.叶肉细胞不能以主动运输的方式吸收矿质元素离子 2.在细胞生命活动中,不可能发生的过程是 A.神经递质由突触小泡分泌到胞外 B.mRNA从细胞核进入细胞质 C.老化受损的细胞器融入溶酶体中 D.O2通过主动运输进入线粒体 3.人肝细胞合成的糖原储存在细胞内,合成的脂肪不储存在细胞内,而是以VLDL(脂肪与蛋白质复合物)形式分泌出细胞外。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VLDL 的合成与核糖体无关 B.VLDL 以自由扩散方式分泌出细胞外 C.肝细胞内糖原的合成与分解可影响血糖含量 D.胰高血糖素可促进肝细胞内糖原的合成 4.为探究茉莉酸(植物生长调节剂)对离体培养的成熟胡杨细胞质壁分离的影响,将细胞分别移至不同的培养液中继续培养3天,结果如表。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胡杨细胞通过渗透作用吸水和失水 B.质壁分离的胡杨细胞液泡体积变小 C.NaCl 为自变量,茉莉酸为因变量 D.茉莉酸对NaCl 引起的胡杨细胞质壁分离有抑制作用 注:“+”表示有添加,添加后NaCl浓度为100mmol·L-1,茉莉酸浓度为10-3mg·L-1;“-”表示无添加 5.将小鼠myoD基因导入体外培养的未分化肌肉前体细胞,细胞分化及肌纤维形成过程如图所示,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携带myoD基因的载体以协助扩散的方式进入肌肉前体细胞 B.检测图中细胞核糖体蛋白基因是否表达可确定细胞分化与否 C.完成分化的肌肉细胞通过有丝分裂增加细胞数量形成肌纤维 D.肌肉前体细胞比肌肉细胞在受到电离辐射时更容易发生癌变 6.某哺乳动物神经细胞内外的K+和Na+浓度见下表。下列属于主动转运的是 A.K+经钾离子通道排出细胞 B.K+与有关载体蛋白结合排出细胞 C.Na+经钠离子通道排出细胞

专题三、物质进出细胞的方式

专题三、物质进出细胞的方式 一、基础训练 1.甲、乙两种物质分别依赖自由扩散和协助扩散进入细胞,如果以人工合成的无蛋白磷脂双分子膜代替细胞膜,并维持其他条件不变。则( ) A.甲运输被促进 B.乙运输被促进 C.甲运输被抑制 D.乙运输被抑制 2.如图为细胞膜的液态流动镶嵌模型示意图,有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A.具有①的一侧为细胞膜的外侧 B.①与细胞表面的识别有关 C.②是构成细胞膜的基本支架D.细胞膜的选择透过性与①的种类和数量有关 3.下列不能体现细胞膜流动性的是( ) A.萎蔫的植物细胞出现质壁分离现象 B.细胞膜上糖蛋白的识别过程 C.浆细胞分泌抗体 D.白细胞的吞噬作用 4.下列有关细胞生命活动的分析正确的是 A.无细胞壁的细胞不能发生质壁分离B.无叶绿体的细胞不能进行光合作用 C.无大液泡的细胞不能进行渗透吸水D.无线粒体的细胞不能进行需氧呼吸 5.有一位科学家分离到一种动物细胞的细胞膜,他将膜放在特制的仪器中,分隔两边装蒸馏水的槽。当他将稀释的乙酸放入一侧时,发现另一侧槽中的pH没有变化。于是他将动物细胞匀浆磨碎,过滤出细胞器和膜的碎片,然后再将滤液加到加过乙酸的一侧,这时发现另外一侧的pH下降了。造成这种变化的最合理的解释是( ) A.质子通过主动运输跨膜运输 B.质子通过自由扩散跨膜运输 C.质子通过协助扩散跨膜运输 D.细胞滤液能溶解膜中的脂 6.如图中Ⅰ~Ⅲ说明了物质和离子通过细胞膜的转运,下列叙述中 正确的是( ) A.所有图中均有主动运输 B.所有图中均有被动运输 C.图Ⅰ、Ⅱ和Ⅲ可表示自由扩散 D.图Ⅲ中细胞内ADP含量会增加 7.Na+—K+泵由4个亚基(多肽)组成,其中一个亚基向着细胞质的一面有一个ATP结合位点和三个Na+结合位点,外表面有两个K+结合位点。这一过程利用ATP供能,将Na+从细胞内逆浓度梯度排出,将K+从细胞外逆浓度梯度运入。对此过程的不正确说法是( ) A.Na+和K+出入细胞是主动运输的过程 B.Na+—K+泵是一个可同时反向转运两种离子的载体蛋白,该过程与细胞膜的选择透过性无关C.说明细胞膜具有一定的流动性 D.这一过程可能会造成细胞膜内外产生电位差 8.如图为物质进出细胞的两种方式,对该图的正确理解是 A.Ⅰ和Ⅱ分别表示协助扩散和主动运输 B.Ⅰ和Ⅱ分别表示胞吞和胞吐 C.氧、性激素是以Ⅱ方式进入细胞的 D.水、二氧化碳、氧气是以Ⅰ方式进入细胞的 9.用磷脂双分子层将某种不容易进入细胞的药物包裹成小球,通过小球膜与细胞膜的融合将药物送入细胞,从而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该药物的化学成分和进入细胞的方式最可能是( ) A.固醇,自由扩散 B.性激素,协助扩散C.蛋白质,主动运输D.蛋白质,胞吞 10.如图不能够表达的生理过程是( ) A.肾小管细胞分泌K+ B.胰岛细胞分泌胰岛素 C.突触小体释放神经递质 D.肠腺细胞分泌肠液 11.下列曲线表示在一定范围内,细胞膜外物质进入细胞膜内的情况,曲线a 表示细胞内物质的浓度,b表示细胞外物质的浓度,据图分析说法正确的是 A.物质进入细胞的方式是主动运输 B.物质进入细胞的方式是被动运输 C.物质进入细胞的动力是浓度差 D.物质运输的速率与膜上载体的数量无关 12.磷脂是组成细胞膜的重要成分,这与磷脂分子的头部亲水、尾部疏水的性质有关。某研究小组发现植物种子细胞以小油滴的方式存油,每个小油滴都由磷脂膜包被着,该膜最可能的结构是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