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政治思想史期末复习资料

中国政治思想史期末复习资料
中国政治思想史期末复习资料

中国政治思想史期末复习资料

1、中国政治思想史的研究对象,主要是中国传统政治思想的

理论基础,基本内涵,历史背景,社会作用,发展规律,思想联系,价值取向,历史局限等问题。(P2)

2、中国政治思想史的发展历程:思想形成期,思想发展期。

思想完善期,思想反思期,思想转型期,思想变革期。

(P6~~P9)

3、中国早期国家明显带有的几方面特征:

部落征服特征;土地公有特征;君主专制特征;

4、西周时期专制国家的重要支柱:宗法制度,井田制度,分

封制度。(P33~p34)

5、东周时期分为春秋与战国两个阶段:以公元前435年“三

家灭智伯而有其地”作为春秋战国的分界比较合理。

6、战国时期的社会政治特点可以概括为三个方面:战争,变

法和百家争鸣。

7、商代的王权至上思想的基础是对商代的先公先王的崇拜。

周公“明德慎罚”,“敬天保民”的思想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的内容:

一.惟命不于常(P40~ P41)

周公天命不常的思想是古代的政治家和思想家第一次

在理论上对于朝代更替的社会事实所做的解释。

二.天命与人事相统一,从民情中知天命

三.敬天保民:敬从天命,怀保小民便成为周公政治思想的核心内容。

9、孔子的“六艺”,“六经”:《诗》、《书》、《礼》、《乐》、《易》、

《春秋》

10、孔子全部政治哲学的核心概念是:仁与礼

11、孔子德治主张主要内容:

第一,礼治与正民。孔子认为,礼是国家的大节,为了求得国家的安定,应该全面恢复礼制,以此实现稳定的

政治秩序。

第二,举贤才。孔子认为,统治者能否有效的治理国家,关键是否选拔、任用那些德才兼备的人。

第三,实行平均主义政策。孔子认为,对于专制国家来说,财富寡少并不足以为患,而财富不均确是导致社会不

安定的因素。

第四,愚民政策。

12、孟子人性论的局限:

第一,孟子的性善论完全忽视了社会实践,对人性的决定作用。

第二,人性应该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即人的社会属性和人的自然属性。

第三,孟子所说的人性,是抽象的人性。(孟子用抽象的人性代替具体的人性,抹杀了人在人性上的差别,

实际上并没有明确的说明人性)

13、孟子认为的君、臣、国三者之间的关系:民为贵,社稷

次之,君为轻。

14、关于如何实行仁政,孟子提出了一些较为具体的设想:其一,制民之产。其二,平均赋税。其三,保护工商业。

15、战国时期儒家学派中,孟子重仁,荀子重礼。

16、关于礼治与人治,荀子认为。实行礼治的关键在于人,

礼和法都是治理国家的工具,但礼与法执行得好与坏,取决于执行法的人。

17、关于礼治的具体内容:

第一,法后王。(法后王的基本内容,就是全面恢复古代的政治制度)

第二,尚贤使能。第三,富国富民。

第三章道家的政治思想

1、老子政治哲学的核心内容是:道。

2、小国寡民的政治理想。

特征:其一,国家规模十分狭小,人口稀少;

其二,人们在极其原始的状态下生活,没有一切可以用于社会生产与生活的器具,现实生活中人民所

使用的一切器具,在那个社会里都没有任何用

途,文化极不发达,人们依然留在结绳记事的水

平上;

其三,在老子所设想的理想国中,人民没有知识,没有欲望,对于原始质朴的生活十分满足;

其四,国与国之间,人与人之间没有任何交往,过着十分封闭的生活。

3、无为而治政治主张主要内容包括:

一、不尚贤,使民不争;

二、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

三、绝圣弃智,绝仁弃义;四、慎征伐;

4、庄子政治理想:至德之世(或无何有之乡)

5、庄子的社会批判精神:

一、批判的对象之一:是为世人所称道的圣人。

“小盗者拘,大盗者为诸侯”盗贼的偷盗行为与诸侯

国君相比,根本微不足道,但是,前者被拘,后者却

成为国家的统治者。

二、批判的另一对象,是现实社会的伦理道德。

第四章墨家思想

1、墨家的理论基础是:兼爱

第五章,法家的政治思想

1、法家思想的特点:

一、重视法律的作用;二、主张实行极端的君主专制统治;

三、主张实行富国强兵的政策;四、用进化的观点解释历史。

2.商鞅重“法”,申不害重“术”,而慎到重“势”。韩非是法

家的集大成者,在继承前期法家的政治思想的前提下创立了法、术、势兼用的政治理论,极大的丰富了法家的政治思想。

3、商鞅对于实行法治提出的如下一些原则:

第一,要刑无等级;第二,要明法利民;第三,要轻罪重罚4、耕战思想。

首先,耕可养战;其次,农业生产与战争可以相互结合、相互转化、相互促进。(具体见书100~102页)

第二编思想发展期

1、隋文帝即位之初,即废除积弊甚深的九品中正制和辟举制,实行公开考试的办法一甄别录用人才,这就是科举制的初始。

2、秦始皇的创造,将三皇五帝的名号合一,称为“皇帝”。

3、汉武帝:独尊儒术(p131)

4、汉武帝的杂霸政治术:(P133)

一、求变。二、求治之本。三、德刑兼用。四、任贤。

5、李世民贞观之治:以法为治

一、立法:法要公平、稳定、宽简

二、守法:克制私情,带头守法。

三、执法:严格法治,“一断于律”

6、李世民贞观之治集团的谏议思想:魏徵(P142)

7、汉初黄老思想流行的社会背景:

其一,汉初统治集团的主要成员皆来自社会下层对于秦二世

尚刑而亡的严酷教训不仅记忆犹新且有切肤之感,自然

要予以汲取。

其二,汉帝国建立在秦亡的废墟之上,面临的是一个满目疮痍。经济凋敝、民生艰辛的破败局面。

其三、经过秦末农民战争的冲击,西汉王朝的统治基础甚为薄弱,新建的帝国实际处于某种内外交困的境地。

其四、强秦的暴政为法家学说带来恶名,西汉初年的政治思想界呼唤一种能够纠秦之弊的学说。

8、《淮南子》清静无为政治论:政治上无为的含义,所谓无

为,并非消极等待,无所作为。一方面,君主要顺应自然之道的规则,不得以个人的意志或私利干扰治道及管理规则,不侵渔其民;另一方面,统治者不可以完全放任自流,无所作为。倡导“无为”是循道而行为民兴利除害,其一个重要内容是“省事”、“节欲”。

9、无能子政治思想的特点:

第一,以老庄自然无为思想为宗旨,抨击等级名分、伦理纲常和君主政治,斥之为祸乱之源

第二,主张人类社会返璞归真,废礼教,弃人伦,无贵无贱,无君无臣。

第三,从批判和否定纲常礼教、君主制度,进而走向否定人类一切社会关系和文化。

10、无能子的理想社会是:一种自然和谐的平等社会。

11、无能子对圣人的批判《圣过》篇具体列举分析了圣人的

种种罪过,包括以下几方面:

第一,圣人开启了人的贪欲和争心。

第二,圣人对人们进行仁义道德说教。

第三,圣人采取刑法军队等国家机器对人们进行迫害。

12、贾谊对秦灭亡教训的总结以及重民认识(P181和

P182,为什么提出重民?)

13、贾谊所说的“张思维”即张大弘扬“礼、义、廉、丑(耻)”

四种德行

14、贾谊的“建三表,设五饵”:所谓三表,一为信谕,二为

爱谕,三为“谕陛下之好”所谓五饵,一为一文锦坏其目,二为以美食坏其口,三为声斥坏其耳,四为以高堂坏其腹,五为拊其婴儿以坏其心。

15、董仲舒的政治思想以儒为主,杂糅以阴阳五行、法、墨

等诸家学说,形成了系统的天人合一的政治论。

16、董仲舒的政治思想有两个前提,一是对西汉时代政治弊

害的基本估计,另一是对整个社会的总体认识。

17、董仲舒的阴阳合分论与三纲五常:董仲舒运用阴阳之道

概括人民的社会政治关系,提出“阴阳合分论”

五常:仁、义、礼、智、信

18、“三玄”:《老子》、《庄子》、《周易》

19、玄学思潮主要流派有三:一是以何晏、王弼为代表的贵

无派,他们主张“名教本于自然”。二是以嵇康、阮籍为首的竹林派。他们的观点是“越名教而任自然”。三是以裴~、郭象为代表的崇有派,他们提出“名教即自然”。20、韩愈道统论思想:为了同佛教和佛教思想对抗以实现彻

底的反佛倡儒在借鉴佛、道二教思维方式的基础上,系统的提出了以排佛倡儒的主旨的道统学说。

21、韩愈“道统论”的中心思想是儒家一向倡导的仁义道德。

(P223)

22、柳宗元《封建论》中提出君主与国家的出现是人与人之

间利益冲突尖锐化的结果。亦是人类社会自身矛盾激化的结果。这里的“封建”是指商周时期实行的封土、建侯的分封制。(P225)

第三编,思想完善期

1、李觏政治思想的基本特点是注重功利,具有改革时弊的政

治倾向,这种政治思想是以其天道观和变通的思想为理论的基础。

2、李觏义利统一的功利思想(P235)

3、王安石以注重功利。推行变法为主要内容的政治思想,针对社会现实,是为解决当时社会的实际问题而提出的这种思想的理论基础。是以五行学说为核心的朴素辩证法思想。

4、王安石“变祖宗之法”的政治主张(P238),王安石变法

主要包括富国和强兵两方面的内容

5、陈亮的以功利思想为核心的政治思想,与他自然观是一脉相承的,他主张道在事物之中,这是他政治思想的理论基础。

6、叶适的本末并兴的思想主张以及重势分权的治国思想(P245~P246)

7、张载的天人合一论(注意与董仲舒天人合一思想区别)

(P247~P248)

8、张载的政治抱负“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道,为去圣继绝

学,为万世开太平”。(P248)

9、二程(程觐,程颐)的政治思想是以他们的理学作为理论

基础的。

10、二程政治思想是以仁政思想为核心的。

11、二程“以立志为本”的君道观,所谓君道观就是君主立

身处世的准则,这种君道强调君主要以立志为本。二程君道观强调,君主要以立志作为根本,所谓立志,就是心要至诚,以道自任,也就是信守圣人之训,实行先王之治,严格遵守统治阶级的根本原则,只有这样,才能实现国家的长治久安。

12、朱熹的政治思想是他的天理观作为理论基础的。

13、朱熹“仁义为先”的义利之辨(p254)

14、二程和朱熹吧“理”或“天理”视为他们学说的最高范畴和核心问题。

15、程朱理学是儒学发展的一个重要阶段,它适应了我国古

代社会从前期向后期的转变、君主专制进一步加强的需要。

16、王阳明政治思想的核心是“明德亲民”即发扬内心光明

的仁德、亲爱于民,从而达到治国平天下的目的。(P257)17、王阳明地方治理的政治主张:社学、乡约、十家牌法等

(P257~p258)

第四编,思想反思期

1、明末清初的反专制政治思想的代表人物及其作品:

一、黄宗羲《明夷待访录》、《孟子师说》、《宋元学案》、《明儒学案》

二、顾炎武《日知录》、《天下郡国利病书》、《音学五书》

三、王夫之《周易外传》《尚书引义》等(P278)

四、唐甄《潜书》

2、黄宗羲“人各自私,人各自利”的人性观念。

(P265~266)

3、黄宗羲在古代“天下为公”的思想基础上,明确提出了“天

下为主君为客”的思想(注意“天下”的含义)

4、黄宗羲注重民生的民本思想(P267~268)

积极意义:客观而论,包括黄宗羲在内的儒家所提倡的民本思想有相当积极的意义。把民看成是国家的重要基

础,是政治统治的道德基石,为统治者提供了一个原

则,使其认识到民是稳定社会政治秩序的重要力量。局限性

一、儒家所主张的以民为本,是作为其治国之术,而不是作为统治者自觉地理性的政治价值的优先选择。(是思想家们被动的,无可奈何的一个必须接受的事实,而非自觉地意识)(具体内容在书268页)

二、儒家主张以民为本,主要意图是为了安民,为了固邦。传统民本始终与君本相互联系。

5、顾炎武提出的“国家”、“天下”两个概念:所谓国家是指

一家一姓的王朝,而所谓天下则是指万民的天下

(顾炎武思想: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6、顾炎武:“寓封建之意于郡县”(P275)

在反对个人独裁专断的基础上,为了限制君主权力,矫正过度的集权专制的弊端,孤雁去提出了分权治众的主张。

7、王夫之思想的深刻之处在于他对于宋明理学的一些重要范

畴都进行了总结性的研究,其自然观和道器观,成为其政治思想的理论基础。

8、王夫之:

关于理与气:“理在气先”,认为理事人类社会和自然界

的本源

关于道与器:人类社会的物质存在是器,道只能依附于

器而存在。

第五编,思想转型期

1、林则徐“开眼看世界第一人”

2、龚自珍

3、魏源,《海国图志》师夷长技以制夷

4、《天朝田亩制度》主要内容(这个我不知道怎么弄)(P328)

5、洪仁轩的《资政新篇》符合当时中国社会发展的要求,同

时这也是中国近代第一个资本主义性质的改革方案。

江苏开放大学中国政治思想史2020考试复习题答案

中国政治思想史 一、单项选择 1、在商代后期,已经产生了君主的权力来自于(C ),君主是民众的主宰,民众必须服从商王统治的观念。 A.神 B.鬼 C.天 D.地 2、在(B)代后期,已经产生了君主的权力来自于天,君主是民众的主宰,民众必须服从君王统治的观念。 A.夏 B.商 C.周 D.秦 3、“明德慎罚”、“敬天保民”是(A)政治思想的主要内容。 A.周公 B.庄子 C.孟子 D.荀子 4、(C)与礼是孔子全部政治哲学的核心概念。 A.智B义C仁D信 5、仁与(A)是孔子全部政治哲学的核心概念。 A.礼B.义C.智D.信 6、以人性善为出发点,(C)在政治上主张施仁政。 A.墨子 B.庄子 C.孟子 D.荀子 7、儒家中首先引入法的观念的人是(D)。 A.孔子B孟子C韩非子D荀子 8、荀子是儒家中首先引入(D)的观念的人。 A.仁 B.义 C.道 D.法 9、在(C)看来,“道”是人类社会最理想的状态,而无为正是达到此境界的最直接的途径。 A.墨子 B.庄子 C.老子 D.孔子

10、庄子哲学的一个突出特点是(B),认为物无贵贱,无是无非。A.绝对主义B相对主义C现实主义D虚无主义 11、(A)政治思想的一个突出的特点就是注重实用。 A.墨子 B.庄子 C.老子 D.孔子 12、在战国时期,各国的变法中,只有(B )的商鞅变法是最成功的。A.齐国 B.秦国 C.楚国 D.韩国 13、(C)是战国法家的集大成者,他继承了前期法家的思想成果,创立了法术势兼用的君主专制理论。 A.李斯 B.董仲舒 C.韩非 D.荀况 14、仁与礼是(D )全部政治哲学的核心概念。 A.墨子 B.庄子 C.老子 D.孔子 15、荀子是(B)学派中首先引入法的观念的人。 A.法家 B.儒家 C.道家 D.墨家 16、(B)哲学的一个突出特点是相对主义,认为物无贵贱,无是无非。A.墨子 B.庄子 C.老子 D.孔子 17、(A)崇尚的“法治”很有特点,其中之一就是强化君主权威加强专制统治。 A.秦始皇 B.汉武帝 C.唐太宗 D.曹操 18、李斯为强化君权而出谋划策,他的强化君权思想具体体现为“(B)”、“深罚”。 A.重罚 B.督责 C.惩罚 D.刑罚 19、汉武帝采纳的董仲舒的建议,终于举起了“独尊(B)”的旗帜,初步实行了指导思想的转换。

中国政治思想史期末考试整理复习

国家起源的传说 ①契约说 ②冲突说 ③贸易说 ④水利灌溉说 ⑤战争说 ⑥圣人造福说 封建制度的含义 1.封建主之间形成了特殊的封君封臣 关系; 2.形成了与封君封臣相适应的封土制 度; 3.中央势力衰落,各封君在其领地有 独立的政治权力 东方专制主义(魏特夫) 1,这种社会是一种“水利社会” ; 2,政治权力的集中和专制;3,一切完全归皇帝所有; 4,东方社会只有皇帝控制下的贵族;5,东方社会的政府对国家的经济实行垄断; 6,东方社会没有法律; 7,东方社会的专制特点具有十分强烈的稳固性。 夏朝的政治过程 政治决策:以占卜决定,建立专门的卜筮之官,也可以“乃召六卿” 政治执行: ①是召集大臣发表誓词,如和有扈氏作战的《甘誓》“行天之罚” ; ②是诸侯会盟“夏启有钧台之享”; ③是征伐不服从者。 夏朝的官员制度 1、中央朝廷官吏外廷:政务官;宗教官 内廷:宫内事务 2、地方侯、伯:同姓以国为姓,分布在王朝中心区以外地区;异姓贵族成为方国、候伯。大国首领为伯。 3,方国对夏朝天子的义务: 1)听命;2)任职;3)提供部队征伐;4)保卫王族;5)纳贡 商朝的行政制度——内外服 1)内服: 第一类是政务性职官:牧正,多工 第二类是军事性职官:师长、马亚、多马、戍、卫、射 第三类是宗教文化类职官:卜巫史 第四类是宫廷内职官:寝宰臣 2)外服:诸侯或方国 义务:戍边、出征、纳贡、服役 商王国时期的国家是一种方国与方国的联合体,有的学者把这种联合体称为“方国联盟”,也有学者把这种联合体称为“部族国家”或“早期国家” 。

西周宗法制度 周朝是严格依照宗法制度建构起来的,西周的宗族中分为大宗和小宗。周王自称天子,称为天下的大宗。天子的除嫡长子以外的其他儿子被封为诸侯。诸侯对天子而言是小宗,但在他的封国内却是大宗。诸侯的其它儿子被分封为卿大夫。卿大夫对诸侯而言是小宗,但在他的采邑内却是大宗。从卿大夫到士也是如此。逐渐建立了由政权、族权、神权、夫权组成的封建宗法制。 西周分封制度 分封制是西周王朝巩固统治的重要措施,是周人对被征服土地和人民实行统治的一种措施,也是当时统治阶级内部在权力和财产方面的再分配制度。分封的原则与对象是根据与周王血缘关系的亲疏,功劳的大小(辅佐与同盟)分封,其前提是承认周王的统治。在分封中,授民授土是分封的核心内容。 诸侯国的分封有四种情况 一是周王室的亲属,如鲁、卫; 二是周的功臣,如齐; 三是商遗民,属这类的只有宋; 四是所谓上古圣王的后代,如陈、杞。 西周爵位分为“公、侯、伯、子、男”五级,五级以下还有第六级“附庸” 国野制 “国”,亦称“乡”,即当时的都邑或较大的居民点。一般来说,国是奴隶主贵族的政治中心和军事据点,住在国中的人称“国人”。“野”亦即国以外的广大地区,其地域比国大。居住在野的人叫做“野人”。国人与野人的地位大不相同,前者是统治者,后者是被统治者,政治待遇有着天壤之别。国与野的对立,是西周时期阶级矛盾的具体体现,也是西周奴隶制度的一个特点。 西周宗法制度: 周朝是严格依照宗法制度建构起来的,西周的宗族中分为大宗和小宗。周王自称天子,称为天下的大宗。天子的除嫡长子以外的其他儿子被封为诸侯。诸侯对天子而言是小宗,但在他的封国内却是大宗。诸侯的其它儿子被分封为卿大夫。卿大夫对诸侯而言是小宗,但在他的采邑内却是大宗。从卿大夫到士也是如此。逐渐建立了由政权、族权、神权、夫权组成的封建宗法制。 西周的地方行政体制 严格控制诸侯。 “大国三卿,皆命于天子,次国三卿,二卿命于天子,一卿命于其君,” 四方诸侯对中央王朝承担一定的义务:定期朝觐、缴付贡赋、保卫王室 刑罚制度 夏有《禹刑》,商有《汤刑》,周有《九刑。以《周礼》为根本法,“礼,经国家,定社稷,序民人,利后嗣也。”成王制《九刑》,穆王制《吕刑》。主要有“墨、劓(yi)、宫、刖、杀”五刑 春秋五霸”两种不同的说法: 一说“五霸”是指齐桓公、晋文公、楚庄王、宋襄公、秦穆公; 另一说“五霸”是指齐桓公、晋文公、楚庄王、吴王阖闾、越王勾践。

中国政治思想史网上作业题参考答案

东北农业大学网络学院 中国政治思想史网上作业题参考答案 一、名词解释 1.天命不常 周公旦辅政后,有鉴于殷亡的教训,多次强调“惟命不于常”认为上天所授予的大命脉并非固定不变,而是可以转移的,天命并不是永远地保佑某一个人或某一个王朝,而是根据君主的道德修养高低和社会政治、人事的好坏进行转移。 2.儒家 儒家思想的源头主要是周文化,儒原本是官学教师或者礼官,孔子把官学通过私人教学传播到民间,学习的内容(六艺)基本是原来儒的专业,所以逐渐把这一学派称为儒家。 3.性善论 孟子认为人性善,“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这种不忍人之心,也就是恻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和是非之心的总和。不忍之心决定了人善的本性,这种善的本性又经常地支配人的行为。 4.“法后王” 荀子反对孟子那样言必称“三代”(夏、商、周),盲目崇拜“先王”的倒退的历史观,而提出了“法后王”的思想。他说:“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应之以治则吉,应之以乱则凶。”在他看来,三代以前的历史非常渺茫,已没有什么可资借鉴,有历史记载和文字可考的还是三代以后。所以,他更注重当前的现实。荀子并不反对学习“先王”有益的东西,但不应抱残守缺。他提倡应根据现实的需要,对“先王”的东西加以改造。 5.道 从本体论的认识角度,混沌,自然的独立的不可名状的存在,天地之母,万物之根,社会人生观对社会规律的认识。从宇宙自然观到社会人生观再到政治观,是逐层递进的。 6.小国寡民 老子认为按照无为而治的办法就可以造就一个理想的社会,即“小国寡民”。老子所描述的这个理想社会,主要有如下一些特点:国小民少,国与国之间,民与民之间互不交往;生产力落后,没有分工,没有交换,没有赋税,没有剥削;没有文化教育,没有文字,人们无知无欲;虽有国家,但没有战争,没有暴力镇压,没有纷争欺诈,人们之间自由平等,民风纯朴自然,人人都过着“甘食、美服、安居、乐俗”的闲适生活。老子的这些美好的理想,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人民在贪暴统治者的压榨下所遭受的苦难,表达了下层人民对暴政的抗议,展现了那个时代的人们对美好自由生活的无比向往,因而具有一定的历史合理性和进步性。 7.法家 法家是先秦诸子中对法律最为重视的一派,主张“以法治国”,而且提出了一整套的理论和方法。这为后来建立的中央集权的秦朝提供了有效的理论依据,后来的汉朝继承了秦朝的集权体制以及法律体制,成为中国古代社会的政治与法制主体。 8.君利中心论 君主之利高于国家之利,但并不取消臣民的私利,应采用利导的方法,将臣民的自为之心用来为君主服务。 9.人性好利论 关于人性,韩非发挥了他的老师荀子“性恶论”的观点,也延续了杨朱、商鞅的利己思想,

中国政治思想史论文

《中国政治思想史》课程论文 关于儒家政治思想的研究 二零一三年四月

关于儒家政治思想的研究 摘要:在中国古代历史长河中,儒家以其独特的思想,凸显了其对中国政治的独特价值。儒家政治思想的核心学说“仁政”,以及以德治国的方略,“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为人处世原则,对中国古代的社稷安稳以及社会的长治久安,都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以仁为核心的儒家政治思想体系在漫长的历史中,逐渐发展成为中国影响最大的流派,中国古代的主流意识。儒家政治思想对中国、东亚乃至全世界都产生过深远影响。本文通过对儒家政治思想的研究,了解儒家政治思想的发展历程和儒家政治思想对当今社会的影响,探索儒家政治思想对我国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启发,以求得社会进步、时代发展,人民安居乐业。 关键词:儒家政治思想、发展历程、现实影响、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1儒家政治思想的发展历程 1.1、儒家政治思想的产生 儒家学派诞生在战火纷飞、群雄争霸的春秋时期,其创始人为思想家、政治理论家、教育家孔子。春秋战国时期,中国社会处于奴隶制崩溃封建制确立时期,历史经历着划时代的变革,周王室衰微,诸侯坐大,维护奴隶主宗法等级制度的“周礼”遭到极大破坏,诸侯争霸,社会处于动荡之中。这时候代表各阶级利益的知识分子异常活跃,成为一支重要的社会力量,他们纷纷登上历史舞台,著书立说,提出解决社会现实问题的办法,形成了诸子百家争鸣的繁荣局面。孔子提出“仁者爱人”,要求统治者体察民情,反对任意刑杀和苛政,提倡广泛理解和体贴他人,以此调整人际关系,稳定社会持续。提出“克己复礼”,要求人们的行为符合“礼”的准则。其中的“礼”,专指西周时候的等级名分制度。为了能够实现“礼”,孔子提出了“正名”的主张,就是按照周礼的制度把当时已经混淆的社会等级秩序矫正过来。另外,孔子还提倡“为政以德”,要求统治者爱惜民力,用“德”教化百姓。在百家争鸣的大社会背景下,儒家思想成为当时影响力较大的一派,儒家政治思想产生于儒家思想之中。孔子奠定了儒家政治思想的基础。 1.2初步发展 1.2.1孟子对儒家政治思想的发展 战国中期,生产力迅速发展;各国为争霸竞相改革,政治变革大为得势,思想阵地极为活跃,百家争鸣的局面方兴未艾,以捍卫孔学的孟子,著书立说,批判各家,参与争鸣。孟子对孔子的政治思想有了进一步的发展,继承了孔子的仁政与德治理论,进一步发展成为仁政说、民为贵、性善论。义利观。在仁政说方面上孟子主张“制民之产“,使民有恒产,要订立制度,使百姓有固定资产。主张均平赋税,减轻百姓负担。孟子还主张保护工商业。孟子提出民为贵思想,他说:“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这体现了国家可变,君可变,而百姓不可变的思想,这是时代的卓见,也是继承和发扬了民本思想。孟子提出了性善论,认为人之初性本善,仁政是以性善论为基础的。在义利观方面,孟子强调先义后利,舍生取义。孟子要求百姓应该具有“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人格精神。这样孟子进一步发展了儒家思想,使儒家思想成为当时的显学。 1.2.2荀子对儒家政治思想的发展 战国时期儒学的另外一位重要代表荀子将儒学发展到了另一种高度,是战国时期百家

《中国政治思想史》考试资料

《中国政治思想史》考试复习资料 愚者自娱 周公敬天崇德保民思想: 1.1.周公敬天崇德保民思想: ①敬天和尊王的思想:惟命不于常、依德求民生、依民事天命。 ②敬德(根本)、保民(治理民众的态度)、慎罚的思想 2.天子独尊的王权专制思想 ①王是上帝和天的人格的体现 ②强化尊祖敬宗观念 ③宣扬天子至德 3.孔子的思想: ①主张德治:礼治与正名;举贤才;实施平均主义政策侧;愚民政策。 ②孔子主张克己复礼。 ③在伦理思想方面,孔子主张仁。 ④在哲学上,孔子主张天命观。 ⑤主张维护等级制度的正名思想。 ⑥在品德方面,他主张“仁义礼智信忠孝爱和中”等。 ⑦在教育上,孔子主张“有教无类”“因材施教”和“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的精神。 4.孟子的思想

①性善论。是孟子谈人生和谈政治的理论根据,在他的思想体系中是一个中心环节。他认为“仁、义、礼、智”是人们与生俱来东西,不是从客观存在着的外部世界所取得的。“人同类”(人在自然界成一类别于其他动物,有内在统一的善)。人心分化为等级(君子与小人的等级之分;劳心与劳力分工说) ②君主与臣民的关系: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③王道、霸道与统一:实行王道得天下,实行霸道亡其身。 5.荀子的思想 ①人性恶说。反对孟子性善说。主张人性要进行改造。(圣人、靠教育、环境和习俗、自我修身) ②礼治思想。圣人制定礼法是为了解决人的欲望与自然和社会间的矛盾;人的生存除了自然条件外必须依靠“群”和“分”来保证。有法必依,不能以法乱法,有治人无治法。 ③君主的个性与他所维护的制度之间有很大的差异,有时甚至相背离。 ④富国和强民。君主的职权在于养人、治人、育人和用人;重视道义;君舟民水论。 5.法家的基本政治倾向是一致的,但每个法家人物都有自己的个性和特点。他们都讲法(商鞅)、术(申不害)、势(慎道),但三者在他们思想中的地位又不尽相同。 6.法家中的不同流派 (1)李悝

中国政治思想史试题整理全

—-可编辑修改,可打印—— 别找了你想要的都有! 精品教育资料——全册教案,,试卷,教学课件,教学设计等一站式服务——

全力满足教学需求,真实规划教学环节 最新全面教学资源,打造完美教学模式 .概述中国古代主要思想家的重民思想,并结合实际谈谈其现实意义。 答:1、西周时期,周公的政治思想以注重调解为主,充分体现了重民思想。他提出了“惟命不于常”、提出天根据德行“求民主”、主张以民情见天命的思想。周公施政的指导思想中,最重要和最有价值的是保民与慎刑罚。 2、春秋时期,以孔孟为代表的儒家学派,主张仁和仁政,主张德治和教化;道家的老子反对严刑峻法,认为民众生活贫困是因为统治者的横征暴敛,人民生活困苦,统治者却奢侈腐化,大力提倡无为政治;在社会治理政策上,墨家的墨子主张实行富民政策; 3、西汉时期的贾谊,他的重民思想继承了先秦儒家的民本思想,强调了民的地位和作用。指出民是国家之本、政治之本,民心向北会直接影响统治者的成败行失,提出与民为敌,民必胜之的思想。这是传统重民思想的认识顶点。 4、唐朝时期李世民的民本思想主要有三点:一、立君为民。二、民养君。三、民择君。 5、唐代著名文学家韩愈,就人才问题:他认为人才关系到国家的兴衰,民众之中有大量人才,因此他一生也培养和推荐了不少人才。 6、柳宗元的民本思想有:君民关系上,以民为国本、君本。所以民是国之根本,在官民关系上,提出“吏为民役”的观点。 7、王安石的政治改革思想表现在王安石变法注重对农民问题的解决上。

8、明清时期的朱元璋,在明初,社会残破,经济凋敝,生产争需恢复,他采取了恤民、安民政策。这些措施在实践中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推动了明朝社会经济的恢复发展。 评价和意义: 古代重民思想史承认君主专制,维护封建统治阶级利益提出的。其本质是“名为重民,实为治民“,是统治阶级通知的工具,当前我国正致力于“以人为本”的政治文明建设,针对中国古代钟敏思想取其精华弃其糟粕,对于今天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1、政治上,吸收钟敏思想的合理成分,以民为本,民心向背对于国家的兴衰,民族复兴作 用非常重要。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一方面发挥民众的作用积极投身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另一方面使人民共享改革开放成果,消除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2、公民思想意识,加强公民意识教育,树立社会主义民主法治自由平等公平正义理念,引导人民群众确定正确的公民意识,抛弃官本思想。 3、经济吸收重民思想对于建设社会主义经济有重大的知道作用,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告诉我们要缩小贫富差距,减少社会不安定因素,维护社会稳定繁荣,促进社会和谐发展 4、和谐社会建设,吸收重民思想的利民爱民,注重社会建设,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关注弱势群体,完善社会保障制度,完善社会管理,促进社会公平正义,推动建设和谐社会。简要概括一下儒家思想在中国历史上的兴衰发展情况 1.战国时期儒家思想受冷落。原因:孟子在政治上主张实行“仁政”,强调“民贵君轻”,提倡放宽刑罚,减轻赋税。这些主张在战国纷争的时代,无助于实现国家统一,必然受到统治者的冷落。

中国政治思想史

一、名词解释: 1.正名:正名也就是要使每一个等级的行为与其在专制国家的等级结构中 的位置相符,确切的说就是“君君、臣臣、父父、子子” 2.不忍人之心:不忍人之心,也就是恻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和是 非之心的总和。 3.化性起伪:人的本性应该在社会实践中得到矫正,矫正的结果就是“化 性起伪”“化性”即教化,改变人的恶的本性,“起伪”即礼义是人为的,主张通过后天休养,用人为的礼义道德去教化、改变人性之恶。 4.明分使群:人群聚而组成社会,人区别于动物的重要标志,在于人能够 组成群体,分享自己的群体生活,这成为人之所以能够统治自然界万物 的一个重要前提。 5. 儒家学派:儒家学派是春秋战国时期最为重要的思想流派之一。儒家学 派主要以下几个特点:a.崇尚西周以来的传统文化。b.儒家重视伦理道 德的作用,崇尚仁义。c.以孔子为师 6. 法家思想:法家作为一个学派的概念,最早见于司马炎《论六家之要旨》。 法家思想的特点有:a.重视法律的作用b.主张实行极端的君主专制统治 c.主张实行富国强兵的政策 d.用进化的观点解释历史。 7. 道家学派:道家是春秋战国时期有着十分广泛的社会影响的思想学派, 道家思想学说的核心概念是“道”,把道作为价值判断的标准。绝圣弃 智,绝仁弃义是道家学派的基本主张。 8 墨家学派:墨家创始人是墨子,墨子的学说在战国初期影响很大,墨子 政治思想的理论基础是兼爱,一个突出的特点就是注重实用。 9. 淮南子:刘安招致门客集体编写而成,以道家思想为主,同时又融合儒、 法、阴阳诸家,形成一个庞大而完整的理论体系,为统一的封建帝国提 供全面的治理方案。作为汉初黄老派理论的集大成之作,对后世不少思 想家和政治家们产生了深远影响。 10. 无能子:以老庄自然无为思想是主旨,抨击等级名分,伦理纲常和君主 政治,斥之为祸乱本源,主张人类社会返璞归真,废礼教,弃人伦,无 贵无贱,无君无臣;从批判和否定纲常礼教,君主制度,进而走向否定 人类一切社会关系和文化。 二、简述题 1.简述中国政治思想史的发展历程 中国政治思想史从中国古代社会到近代社会,在其发展历程中,经历了六个时期,即思想形成期、思想发展期、思想完善期、思想反思期、思想转型期、思想变革期、这就是六期发展说。 1)思想形成期:这一时期是中国历史的先秦时期,出现百家争鸣。 2)思想发展期:秦安隋唐时期,秦时,法家思想发展,而汉朝以后,儒 家思想备受尊崇。 3)思想完善期:宋明时期,出现宋明理学。 4)思想反思期:明末清初,一是封建政权逐渐衰落,二是资本主义萌芽 出现,随着时代发展而反思自身,是思想进步的表现。 5)思想转型期:近代社会,出现了改革派、洋务派、戊戌变法政治思想, 是转型期。 6)思想变革时期:中国历史上的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孙中山发动辛亥

《中国政治思想史》论述题

论述题 1、概述中国古代主要思想家重民思想及其现实意义 重民思想是中国传统重要的政治思想。治理国家要注重民心问题,民心的向背关系到社稷安危。如“以民为本”“仁政”等都是重民思想。探究这些对今天的社会发展有重要意义。 (一)周朝周公旦“敬天保民”是古代重民思想的萌芽。周公认为敬天的关键在于保民,统治者要体察民情,慎用刑法。了解民众疾苦,体察民众心理。才能顺应天命维护周朝统治。 (二)1、春秋战国时期管仲、子产提出“视民如子”的观点。运用经济手段“相地而衰征”使民仓禀实而知礼节,把重民思想推倒了一个新的高度。 2、孔子的以“仁”为核心思想体系在重民思想上表现为“养民”。经济上惠民使民足食,政治上宽民就是反对苛政的德政,重视民意。 3、孟子发展了孔子的“仁”建立“仁政”为核心重民思想体系。 (1)经济和社会政策上:具体有制民之产;平均赋税,保护工商业,轻刑罚等。 (2)提出民贵君轻的民本思想,人民是政权转移的最后决定力量。民心的向背是政治成败的决定因素。在以民为本的前提下提出了依据民意选贤举能。 4、荀子继承了以民为本思想,提出君舟民水论。民本就是爱民恤民,富民利民; 第一次把国家的赋税制度与社会生产和富国富民结合,站在国家经济利益的立场上去解释国家的经济政策。他的思想和政策使广大民众大大受益。 5、墨子的“兼爱”“非爱”“尚贤”重民思想。 “兼爱”:他主张爱他人,爱国家,使社会达到一个和睦理想的社会。 “交相利”:人与人之间互相帮助,共谋福利。 “非攻”战争都是不义的,反对战争带来的灾难。 从爱惜民力出发,他还提出了“节用”、“节葬”的要求。 6、老子:反对战争,反对封建专制的暴政。主张不贵难得之货、慎征伐等。核心体现是“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小国寡民社会理想中。老子既反映民众的愿望,又兼顾统治者的利益和要求,起到上下调和的作用。 (三)唐代贞观统治集团是民本思想发展的高潮。李世民继承了儒家的传统思想。特别注重君民、民国的关系,提出“君依于国,国依于民”的命题。李世民认识到民众的力量,而且将儒家传统的重民思想运用到治国实践中去。 (四)1、宋代朱熹“足食为先”的民本思想。要维护封建统治,就要获得民心,而民众的根本在足食,足食的首要问题务农。朱熹以重农,满足人们需要维护封建专制的统治秩序。 2、宋明王守仁的“明德亲民”政治思想:发扬内心光明仁德,亲爱于民,从而达到治国平天下的目的;明德为体,亲民为用,体用兼备,从而达到大治;体现了重民思想。 3黄宗羲提出的“君为民害”论、“民主君客”论和“万民忧乐”论对儒家传统民本思想是继承也是超越,因而可称之为“新民本”思想。黄宗羲提出“公天下”的政治理想。法治上反对一家之法,反对天下之法。在经济上提出了“工商皆本”“均田”“齐税”等主张。 (五)评价及意义。 古代重民思想史载承认君主专制,维护封建统治阶级利益提出的。其本质是“名为重民,实为治民”,是统治阶级统治的工具。当前我国正致力于“以人为本”的政治文明建设,针对中国古代重民思想取其精华弃其糟粕,对于今天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1)政治上:吸收重民思想的合理成分,以民为本。民心向背对于国家的兴衰、民族复兴作用重要。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一方面发挥民众的作用积极投身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另一方面使人民共享改革开放成果,消除剥削,消除两级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2)公民思想意识:加强公民意识教育,树立社会主义民主法治、自由平等、公平正义理念,引导人民群众确定正确的公民意识,抛弃“清官意识”、“官本思想”。 (3)经济:吸收重民思想的“轻徭薄赋”“置民之产”等对于建设社会主义经济又重大的指导作用。

中国政治思想史复习资料

商代王权至上思想 一、祖先崇拜 大致出现在父系氏族公社初期,商代的表现为对先王先公的崇拜。说明自己的权力来自于先王,商代那些与祖先崇拜有关的仪式,实际上已经成为政治统治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由祖先崇拜发展的王权至上观念 只有君主才是国家的真正代表,君主的利益与国家的利益是一致的,而民众则只能是君主专制政治的统治对象。这种思想,在某种程度上决定了中国传统政治思想的基本发展道路。 周公民德慎罚、敬天保民的政治思想 一、天命不常 天命:上天授命之意。意思是上天所授予的大命是不固定的,并不是永远的保佑某一个人或一个王朝。周公以天命不常的思想强化周王朝的的政治统治,一方面从天命的角度论证了周灭商的合理性。另一方面,也提出了如何顺应天命,巩固周王朝统治的问题。 二、天命与人事相统一,从民情中知天命 周公强调天命与人事的统一,主张从民情中体察天命,实际上是虚与天命,重在人事。 三、由于天命不常,上天只保佑那些有德的人,天的意志又只能从民情中反映出来,因此, 敬天从命,怀保小民便成为周公政治思想的核心内容。周公有几点表现:1、牢记商王朝灭亡的历史教训,不能贪图安逸,荒怠政事。2、要体察民情。3、要慎用刑罚。 这一思想实际上开了后代重民思想的先河。 儒家的政治思想 一、儒家学派的若干特点 1、儒家创始人是孔子 2、得名原因:六艺之教与孔子职业有关;懂得古代利益,以相礼为职业的人为儒。“六艺”或“六经”《诗》《书》《礼》《乐》《易》《春秋》 3、代表人物:孔子、孟子和荀子 4、儒家特点:崇尚西周以来的传统文化;重视伦理道德的作用,儒家政治思想本质上是伦理政治、道德哲学;以孔子为师。 二、孔子的政治思想 1、身世:孔子名丘,字仲尼。伟大的教育家,开创私人办学之风,提出“有教无类”的教育原则,编写删定了“六经”连同《论语》集中反映其政治思想;思想家,并且赋予社会批判精神。 2、仁、礼学说 仁与礼是孔子全部政治哲学的核心概念。 仁,包含下列含义: (1)爱人为仁,孔子认为爱人是仁的基本内容,社会的各个等级之间都应该相互仁爱,说平孔子是从伦理学层面上理解社会的政治生活的。 (2)克己复礼为仁,严格约束自己的行为,使个人的行为完全符合礼的规范。“仁”是指一个人的内在道德品质,主要取决于其个人的道德修养。 (3)仁的特征是厚重敦朴;仁的根本是孝悌。在家庭内部优良品质体现为孝悌,在家庭外部体现为忠恕,即诚实待人和宽容。 礼,是指人们必须遵循行为规范 (1)礼是约束人的社会行为的基本准则;是约束人与人之间社会关系的基本准则;统治者应遵循礼的规范治理国家 (2)孔子所说的礼主要指周代的社会制度,很多时候孔子主张恢复周代的礼制。

江开大中国政治思想史形成性考核作业二

江苏开放大学 形成性考核作业 学号 姓名 课程代码110056 课程名称中国政治思想史评阅教师 第二次任务 共四次任务 江苏开放大学

平时作业二( 第六至第八章) 一、多项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20分) 1、李斯为强化君权而出谋划策,他的强化君权思想具体体现为(BC )。 A.尊君 B.督责 C.深罚 D.尚武 2、汉武帝政治思想的特点有(ABCD )。 A.求变 B.求治之本 C.德刑兼用 D.任贤 3、唐太宗以善于求谏纳谏著称,而能直言极谏的著名文臣武将有(ABCD )等。 A.魏征 B.房玄龄 C.杜如晦 D.长孙无忌 4、李世民君臣从多方面对隋朝灭亡的原因进行了反思,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ABC )。 A.奢侈无度 B.杜绝言路 C.用人不贤 D.严刑峻法 5、刘邦即位不久,相继颁布了(ABCD )等诏令,充实农业生产的劳动力,恢复与发展农业经济。 A.复故爵田宅令 B.以有功劳行田宅令 C.释放奴婢令 D.驱民而归之农 6、鲍敬言认为,伴随着国家与君主而来的是庶民的苦难,主要表现在(ABC )。 A.君主穷奢极欲,对人民极尽盘剥压榨之能事 B.辅以繁重,小民不堪负担 C.滥用刑罚,百姓困苦不堪 D.穷兵黩武,百姓不得安生 7、《无能子》对圣人持批判态度,认为圣人有以下(ABC )种种罪过。 A.圣人开启了人的贪欲和争心 B.圣人对人们进行仁义道德的说教 C.圣人采取刑法军队等国家机器对人们进行迫害 D.圣人信奉纲常伦理 8、贾谊主张法治的主导思想是“慎刑”,包括以下(AB )要点。 A.约法省刑 B.“疑罪从去,疑赏从予” C.赏罚分明 D.罪必重罚 9、如何振兴儒学,傅玄提出了(ABC )。 A.尊其道 B.贵其业 C.重其选 D.恒其志 10、王通向往的“仁政”主要包括以下内容(ABC )。 A.轻徭薄赋 B.爱民厚生 C.宽刑狱 D.不扰民

中国政治思想史课外阅读书目

课外阅读书目 林茂生等,中国现代政治思想史,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4年。 王金鋙等,中国现代政治思想史,吉林大学出版社,1991年。 关海庭主编:《中国近现代政治发展史稿》,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年。 严怀儒、高军、刘家宾主编:《中国现代政治思想史简编》,北京出版社,1985年。 高军等人主编:《现代中国政治思想评要》,华夏出版社,1991年。 彭明,中国现代政治思想史十讲,河南人民出版社,1986年。 陈旭麓主编:《五四以来政派及其思想》,上海人民出版社,1987年。 丁守和、殷叙彝,从五四启蒙运动到马克思主义的传播,三联书店,1979年。 彭明、程歗主编:《近代中国的思想历程(1840——1849)》,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年。 林戴昭、潘国华:《社会主义在中国的传播与实践》,北京大学出版社,1991年。 王继平,中国社会主义思想发展史纲,广西人民出版社,1991年。 彭明主编,从空想到科学——中国社会主义思想发展的历史考察,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1年。蒋俊、李兴芝:《中国近代的无政府主义思潮》,山东人民出版社,1990年。 徐善广、柳剑平,中国无政府主义史,湖南人民出版社,1984年。 路哲,中国无政府主义史稿,福建人民出版社,1990年。 李泽厚:《中国现代思想史论》,东方出版社,1987年。 杨奎松:《中间地带的革命——中国革命策略在国际背景下的演变》,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2年。高军、李慎兆、严怀德、王桧林等编:《中国现代政治思想史资料选辑》,四川人民出版社,1984年。姜义华编:《社会主义学说在中国的初期传播》,复旦大学出版社,1984年。 葛懋春、蒋俊、李兴芝编:《无政府主义思想资料选》,北京大学出版社,1984年。 蔡尚思主编:《中国现代思想史资料简编》,浙江人民出版社,1983年。 彭明:《中国现代史资料选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9年。 刘健清等:《中国国民党史》,江苏古籍出版社,1992年。 中国社会科学院编:《五四运动与中国文化建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89年。 唐宝林主编:《马克思主义在中国100年》,安徽人民出版社,1997年。 高瑞泉主编:《中国近代社会思潮》,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年。 张光宇主编:《新民主主义政权理论的演进》,武汉大学出版社,1991年。

中国政治思想史期末复习

孔子的“礼”功用的表述及其政治意义 孔子很重视礼,他认为礼的实施会使各种关系达到和的境界,会使整个社会达到和谐稳定。他呼吁人们呼吁人们约束自己严格按照礼来规范自己,以便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呈现协调状态,使整个社会呈现稳定和谐的局面。“礼”功用及其政治意义在于 一、在道德修养方面。孔子认为,一个人要真正成为有学问、有道德修养的人,学习和运用“礼”都是一个根本条件。只有在这些“礼”的方面取得了独立,才能在更高层次上体现“仁”的境界,个体人格的塑造与升华才能取得理想的效果。 二、在社会交往方面。孔子强调人们应该以“礼”来对待他人。上下级应该互相体谅,营造一种宽松的社会人文环境,这样才能达到共同进步、共同发展的目的。孔子认为“礼”作为社会交往的原则十分重要。;“礼”的精神是调整和规范人们之间的矛盾分歧,加强外在约束,使社会生活能够有序地进行。这种以“和为贵”为准则的“礼”正是孔子所梦寐以求的。 三、在治理人民、处理国家大事方面。自周公创设“周礼”以来,“礼”的主要目的之一便是为政治统治服务。“周礼”的作用就是划分人们的上下尊卑贵贱,严格规范人们的等级制度。孔子继承了这一思想,认为以“礼”来教化引导民众是最有效的方式之一。“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用刑法等法治手段来惩罚不道德的人或事,人们虽犯法而受到惩罚,可心里却没有悔改之意;如果施行德政,以"礼"的精神来教化引导民众,那么人人都不敢做坏事、错事,心里时时有危惧觳觫之感,要是这样,社会也就可以达到稳定了。孔子在这里以对比的方法指出了“法治”与“礼治”的不同,“法治”并不能完全消除人们心理上思想上道德上的邪恶,而"礼治"却能以柔和缓进、以理服人的方式使人们懂得何者当为,何者不当为,道德的力量促使他们走上正道而耻于做坏事,这种精神在孔子思想中是占主导地位的。孔子还认为,“天下有道,则礼乐征伐自天子出。天下无道,则礼乐征伐自诸侯出。”这一论述表明“礼乐”在孔子心目中一直是君主权威的象征,是统治工具的体现,也表明了孔子对“礼乐”在政治生活中作用的重视程度。 四、以"礼"治天下还体现为"孝悌"原则。 董仲舒的完整思想体系 董仲舒提倡儒学独尊,将孔子学说宗教化,把封建专制制度的理论系统化,形成完整的思想体系。 提出“天人合一”与“天人感应”学说,为两汉谶纬迷信思想提供理论依据。也提出了对皇帝的过分残暴加以限制的理论,但主要是论证“君权神授”和封建专制的合理性。②董仲舒从天人感应出发,建立起一套神学化的伦理道德观念。其核心是“三纲五常”,所谓“三纲”,就是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五常是指仁、义、札、智、信、这些伦理道德观念是天的意志,是永恒不变的。“天不变”道亦不变”,他把神权、皇权、族权、夫权和由此决定人的行为说成是永恒的准则,制约着人们的思想和行街、③董仲舒在政治上主张大一统,反对诸侯割据,提出“诸侯不得专封”,全国政权应“一统乎天下”,这对二升缓和当时的社会矛盾,巩固中央集权和维护大一统的局面有一定的积极意义。 董仲舒的“天人合一”思想体系 1、董仲舒对“天”“、人”的阐述 “天,仁也。天覆育万物,既化而生之,有养而成之。事功无已,终而复始,凡举归之以奉人。察于天之意,无穷极之仁也。人之受命于天也,取仁于天而仁也。”在董仲舒的思想当中“天”的意义和本质其实是“仁”;并且在董仲舒看来“天”不仅具有“仁”的涵义而且它还是万物的创造者,具有主宰者的意味。对于“人”的认识董仲舒指出,“人”是天地之精所生的最尊贵者,是受命于天。 2.天人相副 董仲舒《人副天数》篇中记载:“人有三百六十节,偶天之数也;形体骨肉,偶地之厚也;上有耳目聪明,日月

中国政治思想史 先秦

下编中国政治思想史第一章先秦时代政治思想的萌生与勃 兴(重点章) 一、考核内容 殷商、西周及春秋战国时期中国古代政治思想发展的一般状况;这一时期政治思想的发展与特征;殷 商帝王、周公、儒家、道家、墨家、法家等先秦诸子政治思想的基本内容。 二、考核要求(一)识记 1.商周到春秋战国,是我国政治思想从产生到繁荣的时期。2.殷商时期,王权专制思想的基础是上帝 崇拜和祖先崇拜。 3.中国传统政治思想的政治本质是王权至上和绝对权威。4.西周时期周公的政治思想以注重调节为特色。5.在周公的诸多施政思想中,最重要和最有价值的是保民与慎刑罚。 6.西周时期的政治制度主要包括分封制、世卿世禄制。春秋时代,郡县制和官僚制逐渐形成并发展起来。7.中国历史上第一部成文法是李悝制定的《法经》。 8.春秋战国时期的诸子百家中,儒、道、墨、法的思想对于当时和后世影响最大。 9.儒家学派的政治思想以重道德、讲礼仁为特色。孟子基于性善而提出了仁政主张,荀子基于性恶而提出 礼治为主,法治为辅的治国方针。人性说为儒学宗师的政治思想建构了理论基础。 10.韩非是法家思想的集大成者,他全面继承和发展了前期法家的理论,形成了法术势兼用的政治思想体系。法家思想是秦国改革和谋求统一的指导思想。 (二)理解周公zp73 儒家学派zp74 道家学派zp74 墨家学派zp74 法家学派zp74 孔子zp75 孟子zp75 荀子zp75 老子zp75 庄子zp76 墨子zp76 慎到zp76 申不害zp76 商鞅zp76 韩 非zp76 (三)掌握 1.如何理解周公的政治思想特点是重在调节?zp77 2.儒家学派政治思想有哪些基本特征?zp78 3.礼治理论的内容和实质是什么?zp794.什么是无为政治?老子和庄子提出无为政治的依据和实质 是什么?zp80 5.墨子是如何论述尚同整体的起源及其运作方式的?zp81-82 6.如何评价道家社会政治批判思想在中国政治思想史上的地位?zp82 7.简述墨家的尚贤思想。Zp83-84 8.法家法治思想的主要内容和政治实质是什么?zp86 9.法家权势思想内容和和政治实质是什么?zp86-8710.法家术治思想的主要内容和政治实质是什么?zp87-89 第二章秦汉时代统治思想模式的确立与发展 一、考核内容通过本章的学习,了解秦代、汉代以及汉末时期政治思想的一般状况;理解秦汉时代 政治思想发展与特征;掌握秦代李斯、汉初贾谊、董仲舒、东汉名教以及鲍敬言无君论政治思想的基本内容。 二、考核要求(一)识记 1.秦之前,王是国家最高统治者的称号,自秦始,皇帝是国家最高统治者的称号。皇帝一词的出现不只是 一个称谓问题,而是政治领域内君权加强的表现。秦始皇成为我国历史上第一个使用皇帝称号的君主。2.秦始皇决定废除分封制,全面推行郡县制,将全国划分为三十六郡。郡县制更有利于中央集权和加强对 地方的控制,基本为后世王朝所遵循。秦朝实行三公九卿制的官僚制度。 3.作为秦帝国政治制度和统治政策的主要制定者,李斯积极实践了法家思想,同时也推动了法家思想向着 极端化方向的发展。秦朝时发生的“焚书坑儒”是一场巨大的文化劫难,是文化专制主义的体现。 4.汉武帝时,董仲舒以儒为主,吸收阴阳五行、法、墨等家的观点,提出了天人合一的政治论,为君主专制、政治大一统、等级尊卑等作了系统的理论论证。 5.汉武帝采取多种措施提高儒学和儒生的政治社会地位,儒学成为官方学说。到汉元帝时,儒学的地位更

中国政治思想史复习提纲综合版

中国政治思想史复习 一、名词解释 1、小国寡民: 这是老子的政治理想,他所认为的理想社会,具有以下特征: ①国家的规模狭小,人口稀少。 ②人们在极其原始的状态下生活,没有一切可以用于社会生产与生活的器具,文化极不发达,人们依然留在结绳记事的水平上 ③在老子设想的理想社会里,人们没有知识,没有欲望,对于原始质朴生活十分满足。 ④国与国之间,人与人之间没有任何交往,过着十分封闭的生活。 老子的政治理想在本质上与社会发展的历史趋向是相违背的,他否定人类社会在长期的历史实践中积累起来的一切文明成果,实际上是用倒退的观念理解人类社会的历史,不符合人类社会不断发展的实事。但是在另一面,老子倒退的历史观具有强烈的社会批评精神,有一定的积极意义。 2、天命不常: 意思是上天所授予的大命是不固定的,并不是永远保佑某一个人或某一个王朝。 (在周公看来,不勤政事,无政德,对民统治残暴,而失去天下是上天对商朝的惩罚,转而将天命保佑明德慎罚,怀保小民的周王朝。周灭商,取决于天命。周公的天命不常的思想,第一次在理论上对于朝代更替的社会事实所作的解释,对于强化周王朝的政治统治起了很大的作用。) 3、至德之世(庄子至德之世): 庄子把自己的理想中的社会称为“至德之世”或者“无何有之乡”。“至德”实际上也是老子所说的“道”的体现,至德的根本特征就是“自然”。庄子对于理想社会的设计,实际上也是以自然为原则的,在庄子看来,整个世界原初的混沌状态是人类社会至善至美的境界。人与自然一体,依赖自然而存在,人与人没有任何的交往,即把原始、蒙昧、与自然为一的状态作为理想社会。庄子对于理想社会的设计与老子的思想方式基本一致。庄子否定有史以来人类一切文明的价值,其结果,庄子的政治思想必然与人类社会的发展方向相违背。 4、兼爱: 墨子认为,当时社会动乱的根本原因是由于人与人之间的不相爱,因此他把兼爱看做是解决一切社会问题的根本途径。他认为,兼相爱,交相利,就是要取消人与人之间的界限,使人与人之前的感情不受任何社会关系的制约,达到视别人的国家如自己的国家、视别人的家如自己的家、视别人的父亲如自己的父亲的境界。即爱是无差等的。但这种兼爱,实际上是抽象的爱,是不可能的。 5、性善论: 孟子认为人性善。人皆有不忍之心,也就是恻隐,羞恶,辞让和是非之心,这决定了人善的本性。人性善产生于先验的良知良能,即人在没有接触社会实践情况下所具有的生物本能,还有以血亲关系为基础的仁爱关系,这是其立论依据。但是孟子对人性的认识在根本上说上片面的。他忽略了社会实践对人性的决定作用,只强调人的自然属性,是抽象的人性。

曹德本《中国政治思想史》配套模拟试题及详解【圣才出品】

曹德本《中国政治思想史》配套模拟试题及详解(一) 一、名词解释(每小题8分,共40分) 1.孔子“仁”和“礼” 2.小国寡民 3.性善论 4.《资政新篇》 5.黄老之学 二、简答题(每小题15分,共60分) 1.简述马基雅维利和韩非思想的异同点。 2.简述魏源的“师夷长技以制夷”思想。 3.评述董仲舒的“大一统”思想理论。 4.简述顾炎武批判君主专制制度的思想。 三、论述题(每小题25分,共50分) 1.试论述中国古代主要政治思想家的重民思想及其现实意义。2.试评述孙中山的“三民主义”思想。

参考答案 一、名词解释(每小题8分,共40分) 1.孔子“仁”和“礼” 答:仁和礼是孔子全部政治哲学的核心概念。仁与礼是相辅相成的,仁是道德境界,礼则是实现这种道德境界的唯一途径,仁的品质是遵守礼的前提,礼是仁的形式,仁是礼的内容。孔子所说的仁主要包括几个方面的内涵:①爱人为仁。孔子认为爱人是仁的基本内容,社会的各个等级之间都应该相互仁爱。②克己复礼为仁。孔子认为要严格约束自己的行为,使个人的行为完全符合礼的规范。③仁的特征是厚重敦朴,仁的根本是孝悌。 在中国传统思想中,礼是指人们必须遵循行为规范。广义上的礼,包括社会生活中的道德原则和社会政治、经济制度等各方面的文化规范。孔子认为,礼是约束人的社会行为的基本准则,是约束人与人之间社会关系的基本准则。 2.小国寡民 答:“小国寡民”是老子的政治理想,他所设想的理想社会具有下列特征:①国家规模十分狭小,人口稀少;②人们在极其原始的状态下生活,没有一切可以用于社会生产和生活的器具;③人们没有知识,没有欲望,对于原始质朴的生活十分满足;④国与国之间,人与人之间没有任何交往,过着十分封闭的生活。老子认为人类群体生活所必须的伦理规范、礼

中国政治思想史课程教学大纲

中国政治思想史课程教学大纲 The Thought History of Chinese Politics 课程编号: 课程类别:学科基础课 适用专业: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师范) 先修课程:政治学原理、马克思主义哲学等 后续课程:中国近现代政治思想史 总学分:3 其中实验学分:0 教学目的与要求:通过中国政治思想史课程讲授,使学生系统掌握中国历史上各阶段主要流派和主要思想家的政治思想产生的时代背景、社会作用和价值,及其历史局限,并通过对中国政治思想发展过程的继承和联系的理解以及中西政治发展的比较,揭示中国政治思想史发展的规律。同时,培养学生用马克思主义的理论观念和方法去分析和评价中国历史上的思想,从而得到借鉴并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 导言(4学时) 一、中国政治思想史的学科定位 二、中国政治思想史的学科发展 三、中国政治思想史的学科特点 四、中国政治思想史的学科价值 五、中国政治思想史的学科研究 教学基本要求:了解 第一章商周时期的政治思想(4学时) 第一节商代的政治思想 一、上帝的权威和祖先崇拜 上帝主宰自然、社会和人世间的所有事情,在西周出现了对祖先的崇拜。 二、王权专制思想 王权对现实的主宰,以及“余一人”思想的形成。

第二节周公的政治思想 一、明德慎罚的思想 彰明德行,谨慎刑罚 二、敬天保民思想 天的崇拜和保民思想 本章重点:商周时期尊天敬德保民的思想 难点:神权与王权的关系 教学基本要求:理解并掌握 第二章春秋战国时期的政治思想(18学时) 第一节春秋战国时期政治思想概述 一、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政治经济状况及其特点 政治上各国鼎立,经济发展不平衡,思想意识上百家争鸣。 二、春秋初的人本主义思想 表现在由重神向重人的转变,对君主制有新的认识。 三、诸子百家的产生和流派纷争 百家争鸣的产生及其主要论题 第二节儒家以伦理为中心的政治思想 一、孔子的伦理政治思想及其对专制制度大维护 孔子以礼治国、政治与伦理一体化、富民足君、先德后刑等思想 二、孟子的仁政思想 孟子的仁政、君臣关系论、王霸思想等 三、荀子的礼治思想 荀子的隆礼、礼治人治法治相统一、君臣君民关系论等 第三节道家以法自然为中心的政治思想 一、《老子》法自然的无为政治思想 老子的无为政治、小国寡民论等 二、《庄子》的自然主义政治思想 庄子的相对主义政治思想、对社会现实的批判等 第三节墨子的兼爱论与绝对尚同的专制主义 一、兼相爱、交相利说 兼爱思想、功利主义思想等 二、尚同说与君主专制主义 尚同的专制主义思想 三、尚贤、节用、非攻说 尚贤说、节用说、非攻说等 第四节法家以法、术、势为中心的政治思想一、慎到的以势行法的思想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