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主要观点

哲学主要观点
哲学主要观点

生活与哲学的主要哲学观点(修改版)

唯物论(4~5课)

1.物质决定意识,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的道理。

例:根据实际变化情况,制定路线、方针、政策。(扩大内需)

其他角度有:实践是认识的基础;主观与客观、理论与实践是具体的历史的统一(认识论);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等(唯物史观)。

2.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作用,意识能够能动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意识具有目的性、计划性、自主选择性、主动创造性,对改造客观世界具有指导作用。意识对于人体生理活动有调节和控制作用。要树立正确的意识。

(高昂的精神,可以催人向上,使人奋发;萎靡的精神,会使人悲观、消沉、丧失斗志)例:弘扬航天精神,抗震精神,金融危机中信心比黄金更重要等。

其他角度有:发挥主观能动性;认识的反作用;(认识论)社会意识的反作用;价值观的导向作用。(唯物史观)

3.规律是普遍的、客观的,要尊重规律,不能违背规律,否则会受到规律的惩罚。

人们可以发挥主观能动性,认识和利用规律,为人类造福。(也可以用书本知识)例:如何做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环境污染、自然灾害频发),做事情成功,制定政策等。

注:①如果单独用时,要分三个层次去答题:(1)尊重(2)违背(3)认识和利用

②如果材料体现唯物论哪些道理,可以从上面三个大方面去把握。

认识论(6课)

1.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是认识的来源、是认识发展的动力、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

例:伟大的行动产生伟大的精神,甲型H1N1流感的发生的人们对它的认识过程。

2.认识对实践具有反作用,正确的认识,科学的理论对实践起到促进作用,错误的认识对实践起阻碍作用。

例:贯彻落实三个代表思想,科学发展观

3.真理是客观的、具体的、有条件的,认识具有反复性、无限性、上升性,这就要求,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在实践中认识和发现真理,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

例:从邓小平理论到三个代表思想再到科学发展观,对甲型H1N1流感的认识过程。注:①材料如果问体现认识论哪些道理,就从上述三个方面去理解

②材料如果问如何体现实践是认识基础的,就要从来源、动力、标准、目的和归宿四个方面去答题,且与材料要一一对应。

唯物辩证法(第三单元)

联系观

1.事物的联系是普遍的、客观的,要求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把握事物之间相互影响和相互制约的关系。

例:①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的关系②金融危机对全球影响

2.联系具有多样性、条件性,一切以时间、地点、条件为转移,做到扬长避短。

3.联系是客观的,但人们可以根据事物的固有联系,改变事物的状态,调整原有的联系,建立新具体的联系。

4.整体与部分是统一的,二者是密不可分的。

①整体居于主导地位,整体统帅着部分,要求树立全局观念,实现整体的最优目标;

②而部分影响整体,关键部分甚至对整体起决定作用,这就要求注重部分作用,用局部发展推动整体发展

例:田忌赛马改革,结构调整体育比赛中的团体赛出场

5.掌握系统优化的方法,系统具有整体性、有序性和内部结构的优化趋向,要求用综合思维的方式认识事物。

例:木桶理论,重大工程,“提要钩玄、八面受敌”学习方法,应对甲型H1N1流感要通盘考虑等。

注:如果材料问如何体现联系观点的,可以从上面五个方面去展分析.

发展观

1.一切事物都是变化发展的,发展的实质是事物的前进和上升,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要求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反对静止的观点

2.事物发展是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要求坚信前途是光明的,但发展道路是曲折的

例:正确看待个人学习遇到的困难和问题,正确看清现代化建设中遇到的困难与问题。

3.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事物的发展就是由量变到质变,又在新质的基础上开始新的量变,如此循环往复,不断前进.

要求①积极做好量的积累和准备。例:发射“神七”前的准备;从小事做起,脚踏实地。平时的学习与积累

②果断抓住时机,促成质变。例如:抓住机遇,迎接挑战。

注:如果材料考核如何体现发展观点的,可以从上面三点去分析.

矛盾观

1.矛盾就是对立统一,矛盾具有普遍性,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要求全

面看问题。(或者坚持一分为二看问题)

例:任何事物都有两方面,分析时要找这两点.人的优点和缺点,形势的好与坏,事物的有利与不利等.

注:矛盾具有普遍性,承认矛盾的普遍性是坚持唯物辩证法的前提,要承认矛盾,分析矛盾,勇于揭露矛盾,积极寻找正确的方法解决矛盾.(这是课本的基本叙述,注意在答题中的运用)

2.矛盾具有特殊性,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在矛盾普遍性原理指导下分析事物的特点。(与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相通)

例:根据形式发展需要,制定方针、政策

3.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相互联结。要求我们要在矛盾普遍性原理的指导下,具体分析矛盾的特殊性。

如:先试点再推广的经验或者模式;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哲学基础,是我们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依据。

4.主要矛盾在事物发展过程中处于支配地位、对事物的发展起决定作用。这就要求着重把握主要矛盾,又不忽视次要矛盾的解决。坚持两点论与重点论的统一。

如: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是发展;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是发展国家战略的核心,是提高综合国力的关键。

注重材料中的提示语,如:中心、重点、关键、重中之重、着要的、根本、第一位的、主题、主体等。

5. 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的关系是对立统一的。事物的性质主要是由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所决定的。这就要求着重把握矛盾的主要方面,重视主流,但又不忽视矛盾的次要方面,即支流。坚持两点论与重点论的统一。

如评价事情影响(积极还是消极;利大于弊还是弊大于利等)认识、判断看待性质类注:①这个道理往往与一分为二观点共用.②关于两点论与重点论相统一的认识方法的表达: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辩证关系的原理要求我们,要坚持一分为二的矛盾分析方法,坚持两点论与重点论相统一的认识方法,唯物辩证法的两点论是有重点的两点论,重点论是看到两点的重点论。

6.辩证否定是自身的否定,是发展、联系的环节,辩证否定的实质就是扬弃,辩证否定观要求我们树立创新意识。

注:①如何体现矛盾分析方法?一分为二的观点、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两点论与重点论

相统一的方法。②如何用矛盾的观点看问题?根据材料提示,从本部分内容去筛选。

唯物史观(第四单元)

1.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反作用,先进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发展起推动作用,落后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发展起阻碍作用。

例:科学发展产生于改革开放,又对改革开放起科学指挥作用

2.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要求坚持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自觉站在最广大人民的立场上。

例:涉及到群体活动,重大工程民心工程,“以人为本”

3.价值观对社会存在具有重大的反作用,对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活动具有重要的导向作用,对人生道路的选择具有重要的导向作用,要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例:环境污染是错误价值观起导向作用

4.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

如:经济体制改革。(股份制改革、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分配制度的完善等)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反作用于经济基础。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

如:政治体制的改革(完善人大制度、多党合作制度、法律制度),文化体制的改革5.正确的价值判断与选择,应自觉遵循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自觉站在最广大人民的立场上

6.人生观、价值观的道理

①人生价值包括贡献与索取,人的价值就在于创造价值,对社会的责任和贡献

②评价一个人的价值主要是看他的贡献,最根本的是对社会发展和对人类进步事业的贡献,就是看他为社会、人民贡献了什么

③正确的价值判断与选择,应自觉遵循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自觉站在最广大人民的立场上

④要实现人生价值,就必须在劳动和奉献中创造价值。是实现人生价值的根本途径。

社会提供的客观条件是实现人生价值的基础。在个人与社会的统一中实现价值。

在砥砺自我中走向成功,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顽强拼搏、自强不息的精神全面提高个人素质,要有坚定的理想信念,有正确价值观的指引。

例:今年是新中国成立60周年,是我国《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颁布实施8周年。为集中展示公民道德建设的丰硕成果,广泛动员人民群众支持和参与道德建设,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为庆祝新中国成立60周年营造文明和谐的社会氛围,中央文明委决定今年评选表彰第二届全国道德模范。

注:①这部分内容注意与文化生活中的三四单元联系去理解。如核心价值体系、精神文明建设、思想道德建设、发展先进文化等。②注意涉及群众观点的内容:群众观点与价值判断。

哲学基本派别和观点汇总

哲学基本派别和观点汇总 1、唯物主义发展的阶段: (1)古代朴素唯物主义:把物质归结为物质的具体形态,古希腊德模克利特的原子论哲学是朴素唯物主义的最高理论成就,它认为世界万物由不同形状、大小的原子和虚空组成的 (2)机械唯物主义(形而上学唯物主义):与近代自然科学相结合,克服了古代朴素唯物主义的直观性、猜测性,但又存在机械性、形而上学性、不彻底性(历史观是唯心主义)这三个根本缺陷。当时自然科学理论只有力学有了一定程度的发展,建立在这一科学成果基础上的唯物主义理论,不能不用机械的观点去解释自然界中各种不同质的现象和过程,把一切事物的运动都归结为机械过程。18世纪中叶,自然科学主要是处于搜集材料的阶段,对自然界的各种事物进行分门别类的静态的研究,形成了一种孤立的、静止的研究方法。这种方法被哲学家提升为世界观和方法论,就使这一时期的唯物主义具有了形而上学的性质。形而上学唯物主义,只是自然观上的唯物主义,历史观上则是唯心主义的,即唯心史观。 庸俗唯物主义:把十九世纪的近代唯物主义庸俗化,把意识等同于物质,看做大脑的分泌物,哲学上一般不把它作为唯物主义的一种历史形态。 (3)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即马克思主义哲学: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一般规律的科学,是唯物论和辩证法的统一、唯物论自然观和历史观的统一。 2、哲学的两大派别: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 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基本含义: (1)唯物主义是主张物质是世界的本原,物质第一性、精神第二性的哲学。 (2)唯心主义是断言精神是世界的本原,精神第一性、物质第二性的哲学3、物质和运动关系 设想有不运动的物质是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特征 设想有离开物质的运动是唯心主义的观点 4、运动和静止 (1)只承认静止而否认运动,是形而上学的不变论; (2)只承认绝对运动而否认相对静止,则导致相对主义和诡辩论 5、量变与质变 (1)只承认质变、否认量变属于激变论 (2)只承认量变、否认质变属于庸俗进化论 6、否定观 (1)辩证的否定观:否定是事物内在矛盾所引起的自我否定;否定是是事物发 展的环节;否定是新旧事物联系的环节;辩证的否定观实 质是扬弃 (2)形而上学否定观:否定是外在的否定、主观任意的否定;否定是绝对的否 定,是不包含肯定的否定 7、必然性与偶然性的辩证关系 (1)机械决定论:只承认必然性,否认偶然性。它表面上抬高必然性,实际上 是把必然性 降低为偶然性,往往会导致宿命论。

典型哲学观点分类

一、古代朴素唯物主义 1、水是万物的本源(“始基”)。(泰勒斯) 2、万物的本原是“火”。“火生气,气生水,水生土,土又还原成火”。世界是一团永恒燃烧的活火。(赫拉克利特) 3、中国古代“五行”学说。 4、形存则神存,形谢则神灭。(范缜) 5、天地合气,万物自生。天地之变,阴阳之化。天地合而万物生,阴阳接而变化起。(荀子) 6、“气者,理之依也。”“阴阳二气充满太虚,此外更无他物。”(王夫之) 7、印度古代的“四大”说认为宇宙万物是由水、风、地、火构成的。 8、天地成于元气,万物乘于天地。 9、子不语怪、力、乱、神。 二、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 1、物质是由原子构成的。(约翰·道尔顿) 2、“物质是按一定次序结合的,不可分、不可灭的原子的总和。”(伽迪森) 3、自然界由数目无穷、性质不同的异质元素构成。(狄德罗) 4、万物的基础是原始物质,是基本元素。(培根) 三、主观唯心主义 1、“心外无物,心外无事,心外无理。”“心即是天。”(王守仁) 2、“存在即被感知。”“物是观念的集合。“(贝克莱) 3、非风动,非帆动,仁者心动。(慧能) 4、“天没有我的灵明,谁去仰它高?地没有我的灵明,谁去俯它深?” 5、“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心外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6、眼开则花明,眼闭则花寂。 7、掩耳盗铃、画饼充饥、望梅止渴、郑人买履、削足适履、疑罪从有 8、喜鹊报喜,乌鸦报丧 9、万物森然于方寸之间,满心而发,充塞宇宙,无非此理。 10、“自我”是自身的原因和世界的本源。 11、人的理性为自然界立法。(康德) 12、万物皆备于我心。(孟子) 13、吾心便是宇宙,宇宙便是吾心。(陆九渊) 14、我思故我在。(笛卡) 15、人是万物的尺度。(普罗泰戈拉) 四、客观唯心主义 1、“绝对精神”产生人类社会和自然界。(黑格尔) 2、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老子) 3、生死有命,富贵在天。 4、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 5、中外“神创论” 6、“理生万物。”“理主动静。”“未有此气,也有此理。”“理在气先。”“未有天地之先,毕竟也只是理。有此理,便由此天地。”(朱熹) 7、世界是“理念”的影子。(柏拉图) 8、若在理上看,则虽未有物,而已有物之理。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观点综述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观点综述 唯物论 世界是客观存在的物质世界。物质是不依赖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 自然界和人类社会都是统一的物质世界的组成部分,人类改造自然和改造世界的活动,必须以承认自然和社会的客观存在为前提。 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世界上先有物质后有意识。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对物质有能动作用。意识能够正确地反映物质,而且正确的意识能够促进事物的发展。 方法论:从实际出发,主观符合客观,是人们正确认识世界和有效改造世界的立足点。 立足国情,坚持党的基本路线,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是坚持唯物主义的重要表现。我们要坚持唯物主义,反对唯心主义。 物质和意识的关系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是两种根本对立的世界观,是哲学中的两个基本派别。马克思主义哲学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辩证法 世界是普遍联系的。联系是事物之间以及事物内部各要素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关系。事物的联系是普遍的,客观的,多种多样的。 现象之间引起和被引起的关系,叫因果联系。把握因果联系,才能提高活动的自觉性。 整体与部分,系统与要素的关系,是客观事物普遍联系的一种重要形式。办事情既要从整体着眼,又要搞好局部,使整体功能得到最大程度的发挥。 事物的普遍联系构成了事物的运动变化和发展。世界上一切事物都是运动变化和发展的。发展是新事物产生、旧事物灭亡的过程。判断新事物的标准,就是看其是否符合客观规律,有无强大的生命力和远大的发展前途。要坚持用发展的观点观察和处理问题,要把事物看成一个变化发展的过程,要弄清事物在其发展中所处的阶段和地位,要有创新精神,促进新事物的发展。 事物的运动变化和发展是有规律的。规律是事物运动过程中固定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规律是客观的,但人们可以认识和利用规律。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要按客观规律办事,必须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是我们必须坚持的思想路线。 事物自身包含的既对立又统一的关系叫做矛盾。矛盾双方既互相排斥,又互相依存,并依据一定的条件相互转化。 矛盾是普遍存在的。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的发展过程中,每一事物的发展过程中存在着自始至终的矛盾运动。正确对待矛盾,首先要承认矛盾的普遍性和客观性,敢于承认矛盾、揭露矛盾,还要善于全面分析矛盾,坚持两分法,两点论,防止片面性。

高中政治哲学常识基本观点归纳

高中政治哲学常识基本观点归纳 利川二中牟方利 唯物论 一、基本原理 1、物质与意识得辨证关系原理: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作用。这一原理要求一方面要求我们想问题、办事情必须做到一切从实际出发,使主观符合客观,达到主观与客观具体得、历史得统一。另一方面要求我们要重视意识得能动作用,自觉树立正确得思想意识,克服错误得思想意识。 (1)世界得物质统一性原理: 内容:辩证唯物主义认为,整个世界就是客观存在得物质世界,世界就是物质得,世界得真正统一性在于它得物质性,世界得本质就是物质。 方法论:想问题、办事情,要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使主观符合客观。 反对:主观主义。 (2)意识得反作用原理 内容: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得反作用,正确意识能够指导人们有效地开展实践活动,促进客观事物得发展;错误意识,则会把人得活动引向歧途,阻碍客观事物得发展。 方法论:我们一定要重视意识得作用,重视精神得力量,树立正确得思想意识,克服错误得思想意识。 反对:反对否认意识能动作用得形而上学观点与片面夸大意识能动作用得唯心主义观点。 (3)物质决定意识得原理 内容: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就是人脑对客观事物得反映。 方法论:要求我们一切从实际出发,使主观符合客观,达到具体得、历史得统一。 2、尊重客观规律与发挥主观能动性辩证关系原理 原理:规律就是客观得,尊重客观规律,就是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得前提与基础。人可以发挥主观能动性在认识与把握规律得基础上,根据规律发生作用得条件与形式利用规律,改造客观世界,造福于人类,尊重规律,按规律办事,离不开发挥主观能动性。必须把尊重客观规律与发挥人得主观能动性结合起来。 方法论:我们在想问题、办事情得时候,既要尊重客观规律,按规律办事,又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把尊重客观规律与发挥主观能动性有机地结合起来 3、自然界得客观性原理 内容:自然就是客观得,即自然得存在与发生作用不以人得意志为转移。 方法论:承认自然界得客观性就是处理人与自然关系得基本前提。我们在利用自然、改造自然得时候,必须要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学会与自然与谐相处。 4、社会得客观性原理 内容:人类社会得存在与发展就是客观得,社会就是客观世界发展得必然结果;物质资料得生产方式就是社会存在与发展得基础,物质资料生产方式得客观性,从根本上决定了社会得存在与发展得客观性;支配社会发展得规律就是客观得。 方法论:人们变革社会得活动要以承认社会得客观性为前提,要尊重社会发展规律。 5、规律就是客观得原理 原理内容:规律就是客观得,规律得存在与发生作用不以人得意志为转移;规律得客观性突出地表现在它就是不可抗拒得,还表现在它就是不可创造与消灭得;规律得客观性根源于物质得客观实在性。 方法论:承认规律得客观性,尊重客观规律,按规律办事,做到实事求就是。 错误倾向:反对否认规律得客观性与企图创造规律或消灭规律得唯心主义观点,反对不讲科学,不顾客观规律得冒险盲干得主观主义。 二、基本问题

常用的哲学观点

马克思主义哲学在物质世界具有普遍性的意义,事物都可以用哲学的观点去分析和解决问题。本篇列举了哲学常用观点分析结论。要把理想转化为现实,需要多方面的条件,从主观方面来说,特别需要艰苦奋斗,希望对各位朋友们有用。辩证唯物论― 一辩证唯物论――一切从实际出发1、自然界的客观性原理原理内容:自然界的存在与发展是客观的方法论:承认自然的客观性是人类有意识的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的基本前提,我们在利用自然,改造自然时还要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学会与自然和谐相处。反对错误倾向:反对随心所欲的做法,违背自然的客观性。必然遭到自然的惩罚。2、世界的物质性原理原理内容:自然界是客观的,社会的存在与发展是客观的,世界的本质是物质的。方法论:要求我们一切从实际出发,主观必须符合客观。反对错误倾向:反对从主观出发。3、物质决定意识的原理原理内容: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物质的反映。方法论:要求我们一切从实际出发。反对错误倾向:反对从主观出发。4、意识能正确地反映客观事物的原理原理内容:实践证明,意识能够正确地反映客观事物。方法论:我们要使自己的意识能够正确地反映客观事物,就必须端正立场,树立科学的世界观和人生观,学习科学文化知识,提高自身素质。5、意识的反作用原理原理内容:意识能够反作用与客观事物,正确思想意识能够促进客观事物的发展,错误的思想意识阻碍客观事物的发展。方法论:重视意识的作用,重视精神的力量,树立正确的思想意识,克服错误的思想意识。6、物质和意识的辨证关系原理原理内容: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物质的反映。意识具有能动作用,

意识不仅能够正确的反映了客观事物,还能够反作用与客观事物,正确的思想意识促进客观事物的发展,错误的思想意识阻碍客观事物的发展。方法论:要求我们一切从实际出发,达到主客观具体的、历史的统一;重视意识的作用,重视精神的力量,树立正确的思想意识,克服错误的思想意识唯物辩证法——联系地、——联系地二唯物辩证法——联系地、发展地看问题1、普遍联系原理原理内容: 唯物辩证法认为,联系是事物之间以及事物内部各要素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关系。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处在普遍联系之中,没有任何一个事物是孤立地存在,整个世界就是一个普遍联的统一整体。联系具有普遍性和客观性方法论要求:我们必须坚持联系的观点看问题。对事物的联系进行具体地分析,反对形而上学孤立的看问题。2、因果联系原理原理内容:原因是引起某种现象产生的现象,结果是被某种现象引起的现象。原因和结果既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在每一事物的具体因果联系中,原因和结果有严格的区别,二者不可分割,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因果联系具有普遍性和客观性。方法论:承认因果联系的普遍性和客观性,是人们正确认识事物,进行科学研究的前提;正确把握事物的因果联系,提高活动的自觉性。 1 3、整体和部分的辨证关系原理原理内容:任何事物都有它的整体和部分。整体和部分二者既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整体处于统率的决定地位;部分也制约着整体,甚至在一定条件下关键部分的性能对整体起决定作用。方法论:要求我们既要树立全局观念,办事情从整体着眼,

哲学的基本观点

辩证法 1、联系 A、联系具有普遍性。任何事物都处于普遍联系之中。整个世界是相互联系的统一整体要求我们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反对孤立的看问题 B、联系具有客观性。联系是事物本身所固有的,不以人的意识为转移。人们既不能否定事物的联系,也不能把主观联系强加给事物要求我们尊重联系的客观性,反对主观臆造联系 C、联系具有条件性。人们可以根据事物固有的联系,改变事物的状态,建立新的具体的联系,要求我们善于利用创造,改变联系,建立新的具体联系趋利避害 D、联系具有多样性。 (1)因果联系 任何事物都处于因果联系之中。原因和结果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a、承认因果联系的普遍性和客观性,是人们正确认识事物,进行科学研究的前提 b、正确把握事物的因果联系,才能提高人们实践活动的自觉性和预见性 (2)整体和部分 a、整体和部分辨证统一。部分离不开整体,整体处于统帅决定地位,整体具有部分所没有的功能要求我们树立全局观念,办事情从整体着眼,寻 找最优目标 b、整体离不开部分。在一定条件下,关键部分会对整体的性能状态起决定作用要求我们搞好局部,使整体功能得到最大发挥 c、当部分以合理有序的结构形成整体时,整体功能大于部分之和;当部分以欠佳无序的结构形成整体时,整体功能小于部分之和要求我们优化结构

E、事物的普遍联系和相互作用推动事物的发展 2、发展 A、运动和静止 事物发展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运动是无条件、绝对的,静止是有条件的、相对的,动中有静、静中有动要求我们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又要重视相对静止对事物性质稳定和发展的作用 B、原理 事物是变化发展的,发展的实质是新事物代替旧事物,要求我们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 a、要将事物如实的看作一个变化发展的过程 b、明确事物所处的阶段和地位 c、坚持与时惧进,培养创新精神,促进新事物的成长规律(规律是客观的:意味着规律既不能被创造,也不能被消灭;集中表现为它的不可抗拒性) (1)规律是客观的,不等于说人们在客观规律面前无能为力,人们可以发挥主观能动性,认识和利用规律: a、预见事物发展的趋势和方向,指导实践活动,改造客观世界 b、改造或创造条件,限制某些规律发生破坏作用的范围使人们少受其害或免受其害,直到变害为利,为人类造福(2)认识客观规律是基础和前提,利用客观规律是目的,按客观规律办事,要求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将发挥主观能动性与客观规律相结合 (3)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是我们必须坚持的思想路线 (4)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在事物的运动变化中,把握客观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 D、事物发展的原因 事物发展是内外因共同起作用的结果,内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根据,外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条件,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

主要哲学观点

《生活与哲学》主要哲学观点——注意保存 辩证唯物论部分(四、五课) 1、物质与意识的关系 (1)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物质的反映,→要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达到主观与客观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2)意识具有能动作用,意识能够能动地认识世界(意识不仅能够反映事物的外部现象,而且能够把握事物的本质和规律;意识能够反映事物的过去、现在和未来);意识能够能动地改造世界,意识对改造客观世界具有指导作用,(正确的意识促进事物的发展,错误的意识阻碍事物的发展),意识对于人体生理活动具有调节和控制作用。→要充分(正确)发挥意识的能动作用。 2、规律的客观性原理 事物运动是有规律的,规律是客观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必须遵循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违背规律必然遭到规律的惩罚;发挥主观能动性,认识和利用规律。 3、客观规律与意识的能动作用的关系 尊重客观规律与发挥主观能动性是辩证统一的。尊重客观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离不开发挥主观能动性,发挥主观能动性必须以尊重客观规律为基础。→要求把尊重客观规律与发挥主观能动性结合起来。 4、怎样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5、怎样发挥意识的作用? 6、怎样按规律办事? 认识论部分(第六课) 1、实践的特征:客观物质性、主观能动性、社会历史性 2、实践与认识的关系 (1)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决定认识。实践是认识的来源,是认识发展的动力,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坚持实践第一的观点,积极参加实践活动。 (2)认识对实践具有反作用作用,正确认识对实践有指导作用,科学理论对实践有巨大的指导作用。→重视正确认识,特别是科学理论对实践的指导作用。 3、有关真理的观点 (1)真理是客观的,(真理是标志主观与客观相符合的哲学范畴,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真理最基本的属性是客观性。→坚持真理面前人人平等 (2)真理是具体的,(任何真理都是相对于特定的过程来说的,都是主观与客观、理论与实践具体的历史的统一)真理是有条件的,(任何真理都有自己适用的条件和范围)→要求我们用发展的观点看待真理,反对把真理凝固化、僵化的错误观点;明确真理与谬误是相伴而行的,要正确对待错误。 (3)追求真理是一个过程。认识具有反复性(人类追求真理的过程并不是一帆风顺的,认识受到各种条件的限制。人们对一个事物的正确认识往往要经过从实践到认识,再从认识到实践的多次反复才能完成);认识具有无限性(人类认识是无限发展的,追求真理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过程);从实践到认识,从认识到实践的循环是一种波浪式的前进或螺旋式的上升。→要求我们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在实践中认识和发现真理,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 唯物辩证法部分(第七、八、九、十课) 1、唯物辩证的联系观 (1)事物是普遍联系的,→要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 (2)联系是客观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①从事物固有的联系中把握事物,切忌主观随意性。既不能割裂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也不能割断事物发展过程中前后相继的历史联系②→并不意味着人们在

主要哲学家哲学观点大集合

主要哲学家哲学观点大集合 江苏省灌南高级中学潘海东 (一)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有关哲学问题的经典论断 1、“世界上除了运动着的物质之外、什么也没有。”(马、恩) 2、“物质是从各种实物总和中抽象出来的。”(马、恩) 3、“运动应当从它的反面即从静止找到它的量度。”(马、恩) 4、“一切物质在本质上都具有类似感觉的反映特性。”(列宁) 5、“观念的东西不外是移入人脑并在人脑中改造过的物质的东西而已。”(马、恩) 6、“人的意识不仅反映客观世界、并且创造客观世界。”(列宁) 7、“一切以条件、地点和时间为转移。”(斯大林) 8、“世界不是既成事物的集合体、而是过程的集合体。”(马、恩) 9、“头脑的辩证法只是现实世界(自然界和历史)的运动形式的反映。”(马、恩) 10、“所谓客观辩证法是支配着整个自然界的、而所谓主观辩证法、即辩证的思维、不过是自然界中到处盛行的对立中运动的反映而已。”(马、恩)

11、“任何一般都是个别的一部分、或一方面、或本质。”(列宁) 12、“辩证法对观存事物作肯定理解的同时包含对观存事物的否 定的理解、即对观存事物的必然灭亡的理解。”(马、恩) 13、“原因和结果经常交换位置。”(马、恩) 14、“如果偶然性不起任何作用的话、那末世界历史就会带有非 常神秘的性质。”(马、恩) 15、“被断定为必然的东西、是由纯粹的偶然性构成的、而所谓 偶然性的东西、是一种有必然性隐藏在里面的形式”。(马、恩) 16、“本质在表现出来;现象是本质的。”(列宁) 17、“假象的东西是本质的一个规定、本质的一个方面、本质的 一个环节。”(列宁) 18、“社会一旦有技术上的需要、则这种需要就会比十所大学更 能把科学推向前进。”(马、恩) 19、“没有革命的理论、就不会有革命的运动。”(列宁) 20、“批判的武器当然不能代替武器的批判、物质的力量只能用 物质力量来摧毁;但是理论一经群众掌握、也就会变成物质力量。”(马、恩) 21、“人的智力是按照人如何学会改变自然界而发展的。”(马、恩)

哲学基本派别及主要观点

1

2

3

4

(一)客观唯心主义的几种流派 1.目的论——客观唯心主义 用目的解释世界的哲学学说。认为某种观念的目的是规定事物存在、发展及其相互关系的原因和根据。其根本点是把自然过程拟人化,把目的这个只为人的活动所固有的因素强加给自然界。目的论有两种主要的表现形式,即外在的目的论和内在的目的论。前者认为世界上的事物之所以发生并秩序井然,都是神的目的所安排的。古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是外在的目的论的早期代表,到中世纪则为宗教神学所利用和发挥,成为宗教神学的核心思想。内在目的论认为事物的必然性存在于目的性之中,进而把目的理解为事物的内在规定,是比必然性更高的原则。 2. 宿命论——客观唯心主义 5

认为历史的发展、个人的际遇是由命运决定的理论。主张“命运”主宰一切,人们必须服从它的支配,听任它的摆布,否认人的一切能动创造作用。鼓吹“生死由命”、“富贵在天”,反对作任何改变现实的积极努力,认为努力是徒劳无益的。宿命论突出地表现在某些宗教思想中。 3. 万物有灵论(物活论)——客观唯心主义 认为世界万事万物充满“精灵”,具有生命、感觉和思维能力的哲学学说。又称万物有灵论。它认为任何物质形态都有生命、感觉和思维能力,混淆了有机物和无机物的本质界限。这种理论指出,原始人通过对梦境、幻觉、睡眠、疾病、影子、映象、回声、呼吸等现象的认识而产生了存有非物质性独立灵魂的观念,觉得灵魂在物体中的去留乃决定着这些物体生命的有无。又名物活论。 4. 唯意志论——客观唯心主义 一种主张意志是宇宙的本体、意志高于理性的唯心主义和非理性主义哲学。产生于19世纪20年代的德国,流行于19世纪下半期和20世纪初,主要代表人物是德国的叔本华和尼采。叔本华认为意志是整个世界的基础,是终极的实在,一切事物都是意志的表现,思想也是意志的派生物。作为宇宙本体的意志是一种完全敌视客观物质世界的神秘的生活力,亦即一种盲目的、无理性的、永不衰竭的创造力。这个意志无所不在,永不死灭,意志是产生万物的根源。 5.自然神论——客观唯心主义 一种推崇理性原则,把上帝解释为非人格的始因的宗教哲学理论。又称理神论。认为上帝不过是“世界理性”或“有智慧的意志”;上帝作为世界的“始因”或“造物主”,它在创世之后就不再干预世界事务,而让世界按照它本身的规律存在和发展下去;主张用“理性宗教”或“自然宗教”代替“天启宗教”。 (二)主观唯心主义的几个流派 1. 唯我论——主观唯心主义 认为世界的一切事物及他人均为“我”的表象或“我”的创造物的哲学观点。它是极端的主观唯心主义的逻辑结论。典型代表者有18世纪英国哲学家贝克莱、19世纪奥地利物理学家马赫等人。他们把世界看作是个人感知的结果或个人精神创造的产物,认为只有自我及其意识才是唯一真实的、本原性的存在。 2. 马赫主义——主观唯心主义 马赫主义是主观唯心主义哲学流派。马赫主义又叫“经验批判主义”。马赫主义的主要观点是:极端宣扬经验在认识中的作用,把 6

主要哲学家哲学观点大集合

主要哲学家哲学观点大集合 省灌南高级中学 (一)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有关哲学问题的经典论断 1、“世界上除了运动着的物质之外、什么也没有。”(马、恩) 2、“物质是从各种实物总和中抽象出来的。”(马、恩) 3、“运动应当从它的反面即从静止找到它的量度。”(马、恩) 4、“一切物质在本质上都具有类似感觉的反映特性。”(列宁) 5、“观念的东西不外是移入人脑并在人脑中改造过的物质的东西而已。”(马、恩) 6、“人的意识不仅反映客观世界、并且创造客观世界。”(列宁) 7、“一切以条件、地点和时间为转移。”(斯大林) 8、“世界不是既成事物的集合体、而是过程的集合体。”(马、恩) 9、“头脑的辩证法只是现实世界(自然界和历史)的运动形式的反映。”(马、恩) 10、“所谓客观辩证法是支配着整个自然界的、而所谓主观辩证法、即辩证的思维、不过是自然界中到处盛行的对立中运动的反映而已。”(马、恩)

11、“任何一般都是个别的一部分、或一方面、或本质。”(列宁) 12、“辩证法对观存事物作肯定理解的同时包含对观存事物的否定的理解、即对观存事物的必然灭亡的理解。”(马、恩) 13、“原因和结果经常交换位置。”(马、恩) 14、“如果偶然性不起任何作用的话、那末世界历史就会带有非常神秘的性质。”(马、恩) 15、“被断定为必然的东西、是由纯粹的偶然性构成的、而所谓偶然性的东西、是一种有必然性隐藏在里面的形式”。(马、恩) 16、“本质在表现出来;现象是本质的。”(列宁) 17、“假象的东西是本质的一个规定、本质的一个方面、本质的一个环节。”(列宁) 18、“社会一旦有技术上的需要、则这种需要就会比十所大学更能把科学推向前进。”(马、恩) 19、“没有革命的理论、就不会有革命的运动。”(列宁) 20、“批判的武器当然不能代替武器的批判、物质的力量只能用物质力量来摧毁;但是理论一经群众掌握、也就会变成物质力量。”(马、恩) 21、“人的智力是按照人如何学会改变自然界而发展的。”(马、恩)

哲学基本观点

哲学基本观点 (一)唯物论 1、人与自然 自然界先于人和人的意识而存在,在人类产生以后,自然界的存在和发展,也不依赖于人的意识。自然界的存在与发展是客观的。 承认自然界的客观性是人类有意识地处理人与自然的基本前提。我们在利用自然、改造自然的时候,务必要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学会与自然和谐相处。 2、物质与意识 A、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客观存在在人脑中的反映。 我们一切要从实际出发,使主观符合客观,达到具 体的历史的统一。 B、意识具有能动作用,(1)意识能够正确反映事物的 本质和规律(2)意识能够反作用于客观事物,正确意识对事物起促进作用,错误意识对事物起阻碍作用--重视意识的作用,重视精神的力量,自觉树立 正确的思想意识,克服错误的思想意识。 3、怎样做到一切从实际出发 (1)一切从实际出发就是要想问题、办事情要把客观存在的实际事物作为根本出发点 (2)全面的认识和把握世界 (3)要从整体认识和把握世界 (4)要从具体认识和把握世界 (5)要从变化发展的实际出发 (6)反对主观主义 (7)发挥主观能动性与客观规律相结合,做到解放思想、与时俱进、实事求是三者的统一 4、客观规律与主观能动性 A、客观规律与主观能动性是辨证统一的关系。规律具有 客观性,尊重客观规律是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前提和基础。 B、主观能动性是人特有的能力和活动,充分发挥主观能 动性可以认识和利用规律,透过现象把握本质和规律C、既要按规律办事,实事求是,又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 性,将发挥主观能动性与客观规律相结合 辩证法 1、联系 A、联系具有普遍性。任何事物都处于普遍联系之中。整 个世界是相互联系的统一整体 要求我们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反对孤立的看问题B、联系具有客观性。联系是事物本身所固有的,不以人

政治哲学常识基本观点归纳

政治哲学常识基本观点归纳 唯物论 一、基本原理 1、物质和意识的辨证关系原理: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作用。这一原理要求一方面要求我们想问题、办事情必须做到一切从实际出发,使主观符合客观,达到主观与客观具体的、历史的统一。另一方面要求我们要重视意识的能动作用,自觉树立正确的思想意识,克服错误的思想意识。 (1)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 内容:辩证唯物主义认为,整个世界是客观存在的物质世界,世界是物质的,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世界的本质是物质。 方法论:想问题、办事情,要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使主观符合客观。 反对:主观主义。 (2)意识的反作用原理 内容: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正确意识能够指导人们有效地开展实践活动,促进客观事物的发展;错误意识,则会把人的活动引向歧途,阻碍客观事物的发展。 方法论:我们一定要重视意识的作用,重视精神的力量,树立正确的思想意识,克服错误的思想意识。反对:反对否认意识能动作用的形而上学观点和片面夸大意识能动作用的唯心主义观点。 (3)物质决定意识的原理 内容: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反映。 方法论:要求我们一切从实际出发,使主观符合客观,达到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2、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辩证关系原理 原理:规律是客观的,尊重客观规律,是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前提和基础。人可以发挥主观能动性在认识和把握规律的基础上,根据规律发生作用的条件和形式利用规律,改造客观世界,造福于人类,尊重规律,按规律办事,离不开发挥主观能动性。必须把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结合起来。方法论:我们在想问题、办事情的时候,既要尊重客观规律,按规律办事,又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把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有机地结合起来 3、自然界的客观性原理 内容:自然是客观的,即自然的存在和发生作用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方法论:承认自然界的客观性是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的基本前提。我们在利用自然、改造自然的时候,必须要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学会与自然和谐相处。 4、社会的客观性原理 内容:人类社会的存在和发展是客观的,社会是客观世界发展的必然结果;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物质资料生产方式的客观性,从根本上决定了社会的存在与发展的客观性;支配社会发展的规律是客观的。 方法论:人们变革社会的活动要以承认社会的客观性为前提,要尊重社会发展规律。 5、规律是客观的原理 原理内容:规律是客观的,规律的存在和发生作用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规律的客观性突出地表现在它是不可抗拒的,还表现在它是不可创造和消灭的;规律的客观性根源于物质的客观实在性。 方法论:承认规律的客观性,尊重客观规律,按规律办事,做到实事求是。 错误倾向:反对否认规律的客观性和企图创造规律或消灭规律的唯心主义观点,反对不讲科学,不顾客观规律的冒险盲干的主观主义。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观点与方法(下)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观点与方法(上) 主讲人:边立新 中共中央党校哲学教研部教授 同志们好,今天我跟大家交流的题目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观点与方法”。 开辟未来,不忘本来。所谓开辟未来就是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事业,不断的推向前进,进而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要做到这一点,就不能忘记本来。所谓本来,就是马克思主义。特别是马克思主义的哲学。而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原初形态,就是马克思恩格斯的哲学思想。所以我们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首先就要学习作为原初形态的马克思恩格斯的哲学思想。 因而我想,围绕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有关问题,谈三个方面。一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创立和发展;二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主要内容;三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方法论意义。这三个方面的问题,分别是谈的历史、理论和现实。 一、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创立和发展 首先谈第一个问题,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创立和发展。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诞生,是跟它的历史条件密切联系在一起。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在什么历史条件呢?那就是19世纪的40年代,当时工业革命发展,资本主义制度在西欧得以确立。资本主义制度确立,实际上带来了两个后果。第一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第二导致了两极分化。也就是说生产力发展之后,物质财富丰富了,但是占用物质财富的人,是少数资本家,大多数人包括工人阶级和劳动人民沦为无产者,称为无产阶级。 因而两极分化这种现象的出现导致社会矛盾尖锐,工人运动频频爆发,而工人运动需要理论,马克思主义就是在这样一种历史条件下诞生的。马克思恩格斯正是适应了当时社会大变革的需要,适应工人运用发展的需要,创立了马克思主义,创立了马克思主义的哲学,从而为工人阶级提供了强大的思想武器。

哲学基本观点及运用一览表

哲学基本观点及运用一览表

1.世界的物质性原理:自然界和人类社会都是客观存在的物质世界。 承认自然界的客观性是人类有意识地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的基本前提。自然界的客观性原理要求我们在利用自然、改造自然的时候,务必要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学会与自然和谐相处。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集中体现了人类社会的物质性。 2.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对物质具有反作用。不同的意识反作用不同,正确意识对事物的发展起积极的推动作用。 物质决定意识的原理要求我们要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意识对物质具有反作用的原理要求我们一定要重视意识的作用,重视精神的力量,自觉地树立正确的思想意识,克服错误的思想意识。 3.规律的客观性原理:规律具有客观性,客观规律制约人的主观能动性的发挥,人具有主观能动性,人能认识和利用规律。认识和利用规律必须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必须以尊重客观规律为基础。 规律的客观性原理要求我们要按规律办事,实事求是,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统一。 4.普遍联系的观点:联系是事物内部诸要素之间和事物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关系。整个世界是一个普遍联系的统一整体,孤立的事物是没有。联系具有客观性。联系是有条件性和无条件性的统一。 要求我们要认识和把握事物的真实联系,就必须具体分析事物之间的联系。 5.事物之间的因果联系:任何现象都会引起其他现象的产生,任何现象的产生都是由其他现象引起的。这种引起与被引起的关系,叫因果联系。首先,在每一事物的具体因果联系中,原因和结果相互区别,不能混淆。其次,原因和结果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一种情况是某一现象在这一关系中是原因,在另一关系中是结果(既是原因,有是结果)。另一种情况是在同一关系中,两种现象互为因果。认识和掌握事物之间的因果联系, 要求我们要承认因果联系的普遍性和客观性,这是我们正确认识事物,进行科学研究的前提。这样才能提高人们实践活动的自觉性和预见性。由于任何事物都处于因果联系之中,这就要求我们对某一事物看成是结果时,就要探究其原因;要善于从某一行动的后果中分析原因,总结成功的经验和失败的教训。 6.整体与局部的关系:整体和局部相互区别:第一,内涵不同。不要把事物及其过程与构成它的部分等同起来。第二,地位与功能不同。整体居于主导地位,统帅部分;整体具有部分根本没有的功能。当部分以合理的结构形成整体时,整体就具有全新的功能,整体功能会大于部分功能之和;当部分以欠佳的结构形成整体时,就会损害整体功能的发挥。整体和部分相互联系:第一,二者不可分割。整体由部分构成整体功能的形成离不开部分原有的功能。第二,二者相互影响。整体的功能状态及其变化会影响到部分的功能状态及其变化;部分也制约整体,甚至在一定条件下,关键部分的功能会对整体的功能状体起决定作用。第三,整体和部分的地位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整体和部分的关系,也是系统和要素的关系。 理解整体和部分的关系要求我们要树立全局观念,办事情要从整体着眼,寻求最优目标;同时搞好局部,使整体功能得到最大发挥。 7.发展观点:发展的实质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消亡。无论是自然界,还是人类社会和人的认识,都是变化发展的。

哲学观点汇总

成语故事、格言、名句体现和揭示的哲学观点汇总 1.日有所思,夜有所梦: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反映。 2.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人脑对客观事物的反映是主观的,能动的。 3.气者,理之所依也;子不语怪、力、乱、神:认为世界的本质是物质的唯物主义观点。 4.形存则神存,形谢则神灭:认为物质决定意识,意识离不开物质的唯物主义观点。 5.心外无物、存在就是被感知、物是观念的集合:违背世界的本质是物质的唯心主义观点。 6.按图索骥:违背一切从实际出发的主观主义观点,犯了本本主义的错误。7.画饼充饥:夸大了意识的能动作用,没有认识到意识不能代替物质。8.掩耳盗铃:夸大了意识的能动作用,违背了物质的客观性。 9.智子疑邻:人们对事物的认识受主观因素制约。人们必须以站在正确立场观察事物。 10.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天不为人之恶寒也辍冬,地不为人之恶辽远也辍广:事物的发展是有规律的。 11.不依规矩,不成方圆:事物发展是有规律的,发挥主观能动性必须尊重客观规律。 12.审时度势:把发挥主观能动性与尊重客观规律和客观条件结合起来。 13.劈柴不照纹,累死劈柴人;拔苗助长:发挥主观能动性必须尊重客观规律,违背客观规律必将受到惩罚。

14.目无全牛;庖丁解牛:把握客观规律就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15.有条件要上,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量力而行,尽力而为;把革命精神同科学态度结合起来:坚持发挥主观能动性和尊重客观规律的统一。 16.要命令自然,就必须服从自然:承认自然界的客观性人们正确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的前提、发挥主观能动性必须尊重客观规律。 17.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巧妇难为无米之炊: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受客观条件的制约。 18.一分耕耘,一分收获;灯不拨不亮,理不辨不明:因果联系的观点。 19.瑞雪兆丰年;城门失火,殃及池鱼;走不以手,缚手不能集疾;飞不以尾,屈尾不能远;前事不忘,后事之师;唇亡齿寒:事物是普遍联系的。 20.花在树则生,离枝则死;鸟在林则乐,离群则悲:事物的部分离不开整体。 21.一着不慎、满盘皆输:关键部分对事物的整体起决定作用。 22.头痛医头、脚痛医脚;一叶障目,不见泰山;断章取义:割裂了整体部分之间的关系,孤立地看问题。 23.舍卒保车:整体处于统帅和决定地位,办事情要从整体着眼,寻求最优目标。 24.未雨绸缪:把握事物的因果联系,提高活动的自觉性和预见性。 25.坐井观天:把部分当作整体的错误观点。 26.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一千河:一切事物都是运动变化发展的,运动是绝对的、无条件的。 27.树欲静而风不止:物质具有客观性,事物的运动变化和发展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哲学基础知识归纳

《生活与哲学》水平测试知识点 1.了解哲学的含义 2.了解哲学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 世界观是人们对整个世界以及人和世界关系的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方法论是在世界观的指导下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 世界观和方法论是同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一般说来,世界观决定方法论,方法论反映世界观。不存在脱离世界观的方法论,也不存在脱离方法论的世界观。哲学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 3.了解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 区别:具体科学揭示的是自然、社会和思维某一领域的规律和奥秘;哲学是对个别规律和特征进行概括和升华,从中抽象出整个社会最一般的本质和最普通的规律。 联系:⑴具体科学是哲学的基础,具体科学的进步推动哲学的发展 ⑵哲学为具体科学提供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 4.了解哲学的基本问题 ⑴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即意识和物质的关系问题) 它有两个方面的内容:①思维和存在何者为第一性的问题②思维和存在是否有同一性的问题,即思维能否正确认识存在的问题。 ⑵为什么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 ①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人们在生活和实践中首先遇到和无法回避的基本问题。 ②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贯穿于哲学发展的始终,对这一问题的不同回答决定着各种哲学的基本性质和方向,决定着它们对其他哲学问题的回答。 5.理解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 ⑴唯物主义的观点:物质是世界本原,先有物质后有意识,物质决定意识。 ⑵唯物主义在其历史发展中的三种基本形态: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6.了解唯心主义的基本观点 ⑴唯心主义的观点:意识是世界的本原,物质依赖意识,不是物质决定意识,而是意识决定物质 ⑵唯心主义的两种基本形态:主观唯心主义和客观唯心主义 7.了解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唯一标准 对于思维和存在何者为第一性问题的不同回答,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唯一标准。第二单元:探索世界与追求真理 1.理解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概念 物质是指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 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概念概括了宇宙间一切客观存在着的事物和现象的共同本质,而不是指某一具体的物质形态。 2.了解世界的物质性 自然界是客观的;人类社会的产生、存在、发展及其构成要素,也具有客观的物质性;人的意识一开始就是社会的产物,它是在劳动中伴随着人和人类社会一起产生的。因此,世界是物质的世界,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就在于它的物质性。 3.了解哲学上的运动概念及物质和运动的关系 ⑴哲学上的运动概念是指宇宙间一切事物、现象的变化和过程。 ⑵物质和运动的关系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观点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一种社会经济学的分析手段,擅长于用矛盾冲突的观点分析社会中利益存在冲突的社会群体,是一套“经典”的社会学理论。马克思采取了唯物的看待历史的观点,假设社会变化的原动力在于阶级之间的冲突。认为历史有其客观的支配规律,认为社会变化是辩证的。马克思主义哲学通过对阶层冲突的分析来帮助理解系统性的经济社会变迁。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阶级冲突是由于资产所有者所拥有的高生产率生产资料与无产者从事的社会化劳动之间的矛盾越来越大导致的。由无产者劳动所得的价值剩余未能公平的分配给劳动者而集中在资产所有者手上。冲突的后果便是劳动所有者的“异化”,这将导致社会动荡引发革命。革命的最终结果便是社会主义的建立——一种基于社会公有产权的生产模式,基于个人贡献所得的分配模式以及按需生产的经济模式。尽管马克思并未预言共产主义社会的模样,但他指出基于科技及生产率的不断发展,社会主义将会过渡到共产主义。到那时阶级,国家,社会将被公有制取代。各尽其用,各取所需。马克思其实也是一种早期的社会经济学理论,其供需理念分析了物质条件即生产中的生产资料,经济活动以及社会需求的关系。认为这些关系组成了社会结构的基础以及其上层建筑。从经济的角度来看,生产要素在一个社会政治体制安排下没能被很好的利用是阶级冲突产生的一个原因。 其基本观点如下: 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哲学首要的和基本的观点,实践的原则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建构原则。 马克思主义哲学从实践出发去反观、透视和理解现存世界,把对象、现实、感性当做实践去理解。 马克思把自己的哲学对象规定为作为现存世界基础的人类实践活动,把哲学的任务规定为解答实践活动中的人与世界、主体与客体、主观与客观的关系,从而为改变世界提供方法论。 马克思第一次把实践提升为哲学的根本原则,转化为哲学的思维方式,从而创立了以实践为核心和基础的崭新形态的现代唯物主义。 科学的实践观是马克思创立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思想机制。实践观点不仅是马克思主义哲学批判唯心主义的锐利武器,而且是同旧唯物主义的分界线,并由此终结了传统哲学。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