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上半年教师资格证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考试语文高中

2018年上半年教师资格证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考试语文高中
2018年上半年教师资格证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考试语文高中

2018上半年全国教师资格笔试重要分析

(高中语文)

考点·神话

1.中国古代著名的四大神话:《女娲补天》《共工怒触不周山》《后羿射日》《嫦娥奔月》

2.神话主题:

斗争神话——《夸父逐日》《刑天舞干戚》《共工怒触不周山》始祖神话——《女娲补天》

洪水神话——《鲧禹治水》

发明创造神话——《羿射十日》

考点·《孟子》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生于忧患,死于安乐》《鱼我所欲也》《梁惠王上》等

考点·乐府民歌

汉代《陌上桑》《孔雀东南飞》《十五从军征》《东门行》《战城南》、北朝《木兰诗》、唐代韦庄《秦妇吟》等

考点·《古诗十九首》

《行行重行行》《涉江采芙蓉》《迢迢牵牛星》《明月何皎皎》等

考点·出自《史记》的著名成语

《史记·刺客列传》——图穷匕见

《史记·陈涉世家》——鸿鹄之志

《史记·张仪列传》——积毁销骨

《史记·孔子世家》——招摇过市、韦编三绝

《史记·吕不韦列传》——一字千金、奇货可居

《史记·孟尝君列传》——鸡鸣狗盗、狡兔三窟

《史记·秦始皇本纪》——焚书坑儒、指鹿为马

《史记·越王勾践世家》——卧薪尝胆、鸟尽弓藏

《史记·淮阴侯列传》——背水一战、肝脑涂地、多多益善

《史记·平原君列传》——毛遂自荐、脱颖而出、歃血为盟、因人成事、一言九鼎

《史记·高祖本纪》——一败涂地、约法三章、运筹帷幄、明修栈道、暗度陈仓、高屋建瓴

《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完璧归赵、负荆请罪、怒发冲冠、刎颈之交、胶柱鼓瑟、纸上谈兵

《史记·项羽本纪》——拔山扛鼎、先发制人、破釜沉舟、沐猴而冠、霸王别姬、四面楚歌、无颜见江东父老

考点·汉赋四大家及其作品

司马相如——《子虚赋》《上林赋》

张衡——《二京赋》《归田赋》

班固——《两都赋》

扬雄——《河东赋》《甘泉赋》

考点·笔记体小说

《世说新语》《搜神记》等

考点·骈文

吴均《与朱元思书》、陶弘景《答谢中书书》、嵇康《与山巨源绝交书》、庾信《哀江南赋》、丘迟《与陈伯之书》、刘禹锡《陋室铭》等

考点·歌行体

白居易《长恨歌》《琵琶行》、王昌龄《从军行》、刘希夷的《代白头吟》、陈子昂《登幽州台歌》、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走马川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李白《行路难》《宣州谢脁楼饯别校书叔云》《月下独酌》、杜甫《石壕吏》《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等

考点·唐传奇

陈玄祐《离魂记》、沈既济《枕中记》、陈鸿《长恨传》、白行简《李娃传》、元稹《莺莺传》、李公佐《南柯太守传》、李朝威《柳毅传》、蒋防《霍小玉传》等

考点·写景游记

柳宗元《小石潭记》、范仲淹《岳阳楼记》、欧阳修《醉翁亭记》、袁宏道《满井游记》等

考点·歌咏自然山水

郦道元《三峡》、苏轼《记承天寺夜游》、陶弘景《答谢中书书》、王维《使至塞上》、陆游《游山西村》等

考点·行旅诗

李白《峨眉山月歌》《春夜洛城闻笛》、白居易《望月有感》、温庭筠《商山早行》、孟浩然《宿建德江》、张继《枫桥夜泊》、杜甫《旅夜书怀》、马致远《秋思》等

考点·论说文

荀子《劝学》、贾谊《过秦论》、韩愈《马说》《师说》、周敦颐《爱莲说》、苏洵《六国论》等

考点·三言二拍

明代冯梦龙《喻世明言》(又名《古今小说》)《警世通言》《醒世恒言》与凌濛初《初刻拍案惊奇》《二刻拍案惊奇》合称“三言两拍”

考点·爱国主题

戴望舒《我用残损的手掌》、艾青《我爱这土地》、端木蕻良《土地的誓言》、孙犁《芦花荡》《荷花淀》《山地回忆》、都德《最后一课》、乐府民歌《木兰诗》、光未然《黄河颂》等

考点·散文诗

鲁迅《风筝》《雪》、郭沫若《雷电颂》、巴金《日》《月》、纪伯伦《浪之歌》《雨之歌》、高尔基《海燕》等

考点·杂文

鲁迅《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拿来主义》《纪念刘和珍君》等

考点·自传性小说

萧红《呼兰河传》、鲁迅《故乡》《社戏》等

考点·成长的岁月

杨沫《青春之歌》、塞林格《麦田里的守望者》、马克·吐温《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等

考点·求知主题

培根《谈读书》、罗迦·费·因格《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丁肇中《应有格物致知精神》、马南邨《不求甚解》、鲁迅《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等

考点·吝啬鬼

《吝啬鬼》阿巴贡、《威尼斯商人》夏洛克、《欧也妮·葛朗台》葛朗台、《死魂灵》泼留希金

考点·自传体

卢梭《忏悔录》、狄更斯《大卫·科波菲尔》(半自传体)、夏洛蒂·勃朗特《简·爱》、高尔基《童年》(主人公阿廖沙)、海伦·凯勒《我生活的故事》等

考点·人物传记

罗曼·罗兰《名人传》、欧文·斯通《达尔文:兴趣与恒心是科学发现的动力》、海因里斯·格姆科夫《马克思:献身于实现人类理想的社会》等

考点·抒情诗歌

雪莱《西风颂》、荷尔德林《故乡》、叶芝《当你老了》、约翰·济慈《秋颂》《夜莺颂》、叶赛宁《狗之歌》、勃朗宁《不是死,是爱》等

考点·求真求实的科学精神

法布尔《绿色蝈蝈》、张锋《化石吟》、朱泳燚《看云识天气》、朱长超《月亮上的足迹》、纪昀《河中石兽》等

考点·战争题材

西蒙诺夫《蜡烛》、毛泽东《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中原我军解放南阳》、孙犁《芦花荡》、聂华苓《亲爱的爸爸妈妈》

考点·青少年学习生活

魏巍《我的老师》、丘吉尔《我的早年生活》、马及时《王几何》、《论语》十二章、鲁迅《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林海音《窃读记》等

考点·人生的意义和价值

莫顿·亨特《走一步,再走一步》、毛泽东《纪念白求恩》、让·乔诺《植树的牧羊人》、诸葛亮《诫子书》等

考点·探险主题

杨利伟《太空一日》、刘慈欣《带上她的眼睛》、纪昀《河中石兽》、圣埃克絮佩里《在沙漠中心》、郭超人《登上地球之巅》、里根《真正的英雄》、《山海经》之《夸父逐日》、《淮南子》之《共工怒触不周山》、儒勒·凡尔纳《海底两万里》等

考点·互文修辞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王昌龄《出塞》)

烟笼寒水月笼沙。(杜牧《泊秦淮》)

主人下马客在船。(白居易《琵琶行》)

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木兰诗》)

当窗理云鬓,对镜帖花黄。(《木兰诗》)

考点·用典

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姜夔《扬州慢》)

考点·通假字

说通“悦”,喜悦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论语十则》)

女、知通“汝”,你

通“智”,聪明

诲女知之乎?……是知也。(《论语十

则》)

还通“旋”,回转,

掉转

扁鹊望桓侯而还走。(《扁鹊见蔡桓公》)

帖通“贴”,粘贴对镜帖花黄。(《木兰诗》)

乡通“向”,从前乡为身死而不受。(《鱼我所欲也》)辟通“避”,躲避故患有所不辟也。(《鱼我所欲也》)属通“嘱”,叮嘱属予作文以记之。(《岳阳楼记》)

具通“俱”,全,皆政通人和,百废具兴。(《岳阳楼记》)材通“才”,才能食之不能尽其材。(《马说》)

曾通“增”,增加曾益其所不能。(《生于忧患,死于安

乐》)

辩通“辨”,辨别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鱼我所欲也》)

反通“返”,往返寒暑易节,始一反焉。(《愚公移山》)惠通“慧”,聪明甚矣,汝之不惠。(《愚公移山》)

简通“拣”,挑选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核舟记》)唱通“倡”,倡导为天下唱,宜多应者。(《陈涉世家》)

考点·虚词

1.其

(1)用作代词,又分几种情况:

①第三人称代词。作领属性定语,可译为“他的”“它的”(包括复数)。

例如:臣从其计,大王亦幸赦臣。(《廉颇蔺相如列传》)

②第三人称代词。作主谓短语中的小主语,应译为“他”“它”(包括复数)。

例如: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师说》)

③活用为第一人称或第二人称。译为“我的”“我(自己)”或者“你的”“你”。

例如:老臣以媪为长安君计短也,故以为其爱不若燕后。(《触龙说赵太后》)

④指示代词,表示远指。可译为“那”“那个”“那些”“那里”。

例如:既其出,则或咎其欲出者。(《游褒禅山记》)

⑤指示代词,表示近指,相当于“这”“这个”“这些”。

例如:有蒋氏者,专其利三世矣。(《捕蛇者说》)

⑥指示代词,表示“其中的”,后面多为数词。

例如: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石钟山记》)

(2)用作副词。

①加强祈使语气,相当于“可”“还是”。

例如:攻之不克,围之不继,吾其还也。(《烛之武退秦师》)

②加强揣测语气,相当于“恐怕”“或许”“大概”“可能”。

例如: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师说》)

③加强反问语气,相当于“难道”“怎么”。

例如: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愚公移山》)

(3)用作连词。

①表示选择关系,相当于“是……还是……”。

例如:其然乎?其不然乎?(《祭十二郎文》)

②表示假设关系,相当于“如果”。

例如:沛然下雨,则苗浡然兴之矣。其若是,孰能御之?(《孟子见梁襄王》)

(4)助词,起调节音节的作用,可不译。

例如: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离骚》)

【何其】译为“多么”。

例如: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伶官传序》)

2.而

(1)用作连词。

①表示并列关系。一般不译,有时可译为“又”。

例如: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劝学》)

②表示递进关系。可译为“并且”或“而且”。

例如: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劝学》)

③表示承接关系。可译为“就”“接着”,或不译。

例如: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师说》)

④表示转折关系。可译为“但是”“却”。

例如: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劝学》)

⑤表示假设关系。可译为“如果”“假如”。

例如:诸君而有意,瞻予马首可也。(《冯婉贞》)

⑥表示修饰关系,即连接状语。相当于“着”“地”等,可不译。

例如: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劝学》)

⑦表示因果关系,相当于“因而”。

例如:表恶其能而不用也。(《赤壁之战》)

⑧表示目的关系。

例如:籍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鸿门宴》)

(2)通“尔”,用作代词,第二人称,译为“你的”;偶尔也作主语,译为“你”。

例如:而翁归,自与汝复算耳。(《促织》)

(3)通“如”,好像,如同。

例如:溺死者千余人,军惊而坏都舍。(《察今》)

【而已】放在句末,表示限止的语气助词,相当于“罢了”。

例如: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师说》)

【而后】才,方才。

例如:臣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既而】不久,一会儿。

例如:既而得其尸于井,因而化怒为悲,抢呼欲绝。(《促织》)

考点·“一”“不”的变调

1.“一”的变调:

2017下半年教师资格考试高中语文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真题及答案

2017下半年教师资格考试高中语文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真题及答案 注意事项: 1.考试时间为120分钟,满分为150分。 2.请按规定在答题卡上填涂、作答,在试卷上作答无效,不予评分。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5小题,每小题3分。共45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用28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字母按照要求涂黑。错选、多选或未选均无分。 1.学习《记念刘和珍君》,教师向学生介绍其他叙事性散文,下列合适的是()。 A.《故都的秋》 B.《荷塘月色》 C.《小狗包弟》 D.《拿来主义》 2.某教材设置了“现当代戏剧鉴赏”单元,引导学生品味语言,梳理戏剧矛盾,掌握现当代戏剧基本特点,下列适合推荐的现当代戏剧作品是()。 A.《闺塾》 B.《三块钱国币》 C.《长亭送别》 D.《杜十娘怒沉百宝箱》 3.学习校本课程“有趣的对联”时,学生梳理下列三副对联所赞美的历史人物。以下梳理出的答案,正确的是()。 (1)何处招魂,香草还生三户地;当年呵壁,湘流应识九歌心。 (2)金石文章空八代:江山姓氏著千秋: (3)玉茗堂中传蝶梦;临川集上插芳馨: A.屈原;韩愈;汤显祖 B.屈原;苏轼;王实甫 C.杜甫;苏轼;王实甫 D.杜甫;韩愈;汤显祖 4.教学《林黛玉进贾府》,教师设置的教学目标是“品味小说语言,赏析人物形象”,下列教学环节与这一教学目标相吻合的是()。 A.了解《红楼梦》的创作背景 B.介绍出场人物之间的关系 C.感受王熙凤鲜明的个性特征 D.体会作者的小说创作风格 5.“竹”是古诗词中常见的意象,往往具有高洁、超脱、坚韧的意味。某教师引导学生梳理含有“竹”意象的诗词,下列不适合的是()。 A.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B.可使食无肉,不可使居无竹。无肉令人瘦,无竹令人俗 C.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D.瘦石寒梅共结邻,亭亭不改四时春。须知傲雪凌霜质,不是繁华队里身 6.教师引导学生研读“诸子百家经典”,下列作品适合作为该专题阅读书目的是()。 A.《道德经》《论语》

2017年下半年中小学教师资格考试语文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试题及答案解析(高级中学)

2017年下半年中小学教师资格考试语文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试 题及答案解析(高级中学)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5小题,每小题3分。共45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用28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字母按照要求涂黑。错选、多选或未选均无分。 1.学习《记念刘和珍君》,教师向学生介绍其他叙事性散文,下列合适的是()。 A.《故都的秋》 B.《荷塘月色》 C.《小狗包弟》 D.《拿来主义》 2.某教材设置了“现当代戏剧鉴赏”单元,引导学生品味语言,梳理戏剧矛盾,掌握现当代戏剧基本特点,下列适合推荐的现当代戏剧作品是()。 A.《闺塾》 B.《三块钱国币》 C.《长亭送别》 D.《杜十娘怒沉百宝箱》 3.学习校本课程“有趣的对联”时,学生梳理下列三副对联所赞美的历史人物。以下梳理出的答案,正确的是()。 (1)何处招魂,香草还生三户地;当年呵壁,湘流应识九歌心。 (2)金石文章空八代:江山姓氏著千秋: (3)玉茗堂中传蝶梦;临川集上插芳馨: A.屈原;韩愈;汤显祖 B.屈原;苏轼;王实甫 C.杜甫;苏轼;王实甫 D.杜甫;韩愈;汤显祖

4.教学《林黛玉进贾府》,教师设置的教学目标是“品味小说语言,赏析人 物形象”,下列教学环节与这一教学目标相吻合的是()。 A.了解《红楼梦》的创作背景 B.介绍出场人物之间的关系 C.感受王熙凤鲜明的个性特征 D.体会作者的小说创作风格 5.“竹”是古诗词中常见的意象,往往具有高洁、超脱、坚韧的意味。某教 师引导学生梳理含有“竹”意象的诗词,下列不适合的是()。 A.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B.可使食无肉,不可使居无竹。无肉令人瘦,无竹令人俗 C.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D.瘦石寒梅共结邻,亭亭不改四时春。须知傲雪凌霜质,不是繁华队里身 6.教师引导学生研读“诸子百家经典”,下列作品适合作为该专题阅读书目 的是()。 A.《道德经》《论语》 B.《庄子》《颜氏家训) C.《商君书》《史记》 D.《世说新语》《资治通鉴》 7.教学《面朝大海春暖花开》,在初步了解诗歌主要内容后,有学生举手说:“老师,我读到的是海子的孤独感,而且他想摆脱孤独,所以他写到‘从明 天起,做一个幸福的人——喂马,劈柴,周游世界”’;另一同学发言:“老师,我也读到了海子的孤独感,但我认为他并不想摆脱孤独,所以他写到了‘从明天起,和每一个亲人通信/告诉他们我的幸福’。他说的是通信,而没有说见面”。针对 学生认识上的分歧,下列教师的教学行为,不恰当的是()。 A.请学生继续分享阅读的感受,结合关键词句探究诗歌意蕴 B.表扬学生的独立思考,鼓励学生表达对作品的个性化理解 C.补充介绍作者及写作背景等知识,统一对诗歌主题的认识 D.布置作业,要求学生就课堂争论的问题书面表达个人见解

新课程标准下高中语文古诗词教学案例分析

新课程标准下高中语文古诗词教学案例分析 阳泉二中王美玲 [案例背景] 一:笔者正任教高二一文一理两个班的语文课,在教学过程中发现,学生对古典诗词的学习兴趣和教师想像的相差甚远。早些年的高中生们对古诗词喜欢得颠来倒去地背,许多学生书或笔记本的扉页上都认真地写着最喜欢的诗句,而现在这种现象已经很少看到了,大部分学生对学习古典诗词已提不起太大的兴趣。有时,在课堂上听完声情并茂的课文配乐朗诵后,望着学生一脸冷漠,笔者心中塞满了无助与无奈。有时,笔者在课堂上提到一句诗,很少有同学能接到下一句。还有一部分同学对背诵古诗是应付检查。 二:我们学校规定禁止学生把手机、Mp3、Mp4等各种通讯和娱乐工具带入校园,可是我班文艺委员许燕上自习时听Mp3,我非常生气,班干竟然带头违纪,拿到办公室一听,里面有毛宁的《涛声依旧》、黄安的《新鸳鸯蝴蝶梦》、周传雄的《寂寞沙洲冷》、邓丽君的《但愿人长久》《芳草无情》、周杰伦的《东风破》《青花瓷》等等,她噘着嘴说是为了学习古典诗词,我想她确实不是狡辩,这些流行歌曲的确都与古典诗词有关,心中怒气消解了许多,批评其违纪的同时更多的赞扬…… 我陷入了思考:我们的语文课是不是远离了学生的生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得到发展了没有?然而,这些问题却往往被我们有意无意地忽略了。那在古诗词教学方面能否迎合学生达到一种默契,或许古典与流行之间就有一种默契。 [案例原因探寻] 经调查了解,这种现象并非笔者所教的学生如此,而具有一定的普遍性。于是,笔者想:现在从小学甚至幼儿园就已兴起了读背古诗之风,为何到了高中阶段学生的古典文学底蕴反而变得如此贫乏?到底是谁伤害了我们的学生?到底是什么导致了高中生对古典诗词学习兴趣的减退?如何才能重新唤起学生学习古典诗词的兴趣呢? 由此,在教学实践中笔者开始了深一层地思考。 (一)造成现状的客观原因 1、在流行文化和快餐文化的冲击下,学生的阅读空间狭小,阅读品位降低。 现在的高中生课业负担都非常重,再加上网络、电视、广播和流行音乐的冲击,学生课外花在阅读上的时间可谓少之又少。在这么有限的时间里,我们的学生都在看些什么书呢?我们经常看到有老师从学生那里没收到动漫、武侠或者言情一类的书。我的学生是理科班,整天忙于数理化,他们没有太大的兴趣也没有大块的时间来读长篇名著,所以有相当一部分同学的阅读局限在这类书中。这些书在学生眼中可谓图文并茂,情节引人入胜,通俗易懂,携带方便,便于隐藏,而且一个中午就能读上一本,所以在学生中有一定的市场。 经常性的阅读这些书,使得学生的语言水平深受其害,如我们经常可以听见学生张口就来周星弛的口头禅:“哇靠”“哇塞”,更有甚者能把他的经典台词“曾经有一段爱情放在我面前……”倒背如流。千篇一律的说话方式阻碍了他们思维的发展,学生的阅读兴趣、阅读品位难以提高,拿到高雅的古诗词就没精打采,无兴趣去读。 2、课本中所选的某些诗篇确实与学生有一定距离,不能吸引学生。 如《离骚》,就有不少学生反映这首诗古奥难懂,提不起兴趣。《离骚》虽然是我国古典诗歌浪漫主义风格的源头,距离学生的时代比较久远。虽然前面学生已经接触了《诗经》,但对于楚辞,无论是形式上还是内容上仍然是陌生的。从字面上看,障碍特别多,学生也就没有了读下去的欲望。 3、呆板的教学方式一定程度上枪杀了学生的学习古诗词的激情。

语文教学:语文新课程基于“学习任务群”的教学设计

语文教学:语文新课程基于学习任务的教学设计基于学习任务的语文教学设计 蔡可 在新一轮高中课改中,修订后的高中语文课程标准从学科育人价值的角度,凝练了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四方面学科核心素养;提出新的课程结构,以语文学科核心素养为纲,以学生的语文实践为主线,设计‘语文学习任务’,包括整本书阅读与研讨当代文化参与跨媒介阅读与交流语言积累、梳理与探究文学阅读与写作思辨性阅读与表达实用性阅读与交流等18个学习任务(普通高中语文课程由必修、选择性必修、选修三类课程构成,以上列举为必修部分的7个学习任务)。 修订后课程标准18个学习任务的设置,充分顾及问题导向、跨文化、自主合作、个性化、创造性等因素,并语言文字运用的新现象和跨媒介运用的新特点。作为一种新的课程组织方式,怎样理解学习任务,它的基本特点是什么;基于学习任务如何做教学设计,它和以往的教学又有什么样的关系……针对这些问题,本文将尝试作一些解说。 一、整合:学习任务的本质特征 语文学习任务以任务为导向,以学习项目为载体,整合学习情境、学习内容、学习方法和学习资源,引导学生在运用语言的过程中提升语文素养。课程标准不只在界定学习任务时提出了整合的要求,其他部分也多次提到整合。课程内容方面,要通过梳理和整合,将积累的语言材料和学习的语文知识结构化,将言语活动经验逐渐化为具体的学习方法和策略;教学建议方面,加强课程实施的整合,通过主题阅读、比较阅读、专题学习、项目学习等方式,实现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整合,整体提升学生语文素养,围绕核心素养,整合阅读与鉴赏、表达与交流、梳理与探究,引导学生积极参与丰富多彩的语文实践活动;评价建议方面,提出语文教师应根据实际需要,整合诊断性评价、形成性评价、终结性评价等多种评价方式,考查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情况;教材编写建议方面,要体现课程整合的理念,根据学习任务的特点和学习任务的组合等整体设计学习活动。 重视整合,一方面,语文是一门高度综合性的课程;另一方面,整合既是语文学习的目标,也是语文学习的方法与途径。以过去常见的三类文体教学为例,文学类文本、论述类文本、实用类文本在修订后课程标准中大致可以对应文学阅读与写作思辨性阅读与表达实用性阅读与交流,这里为什么没有直接从文体角度来命名学习任务,并不是要取消文体,毕竟,辨体是阅读教学的第一要义,辨清文体是选择阅读方法的必要条件,然而对于课程目标却并不充分。学生为什么要学这三类文体,目的是什么——这三个学习任务在必修阶段要引导学生达到的目标分别是:提升审美体验、提高理性思维水平、提高阅读与表达交流的水平,增强适应社会、服务社会的能力。这是学科核心素养在学习任务中的目标分解,文体学习要为这一目标服务。例如,学习戏剧,需要了解戏剧的文学性和剧场性,理解和欣赏戏剧的艺术表达,为了达到这一目标,并不是只能读文学剧本,也可以读剧评文章、谈戏剧创作社会历史背景类的社科文章,甚至也可以读知名演员的演出体会,学生可以读不同类型的文本,还可以在读的基础上,进一步通过改编课本剧、观看戏剧、集体排演等,多角度、全方位感受戏剧的艺术魅力,从而理解人生与社会。这样的学习,已经超越文体,紧扣戏剧文体的特点,走向基于素养的问题解决,丰富了学生语文学习的体验,也丰富了学生的精神世界。 无论是学校里的学生,还是已经走上社会的成年人,其语文生活基本都是多文本、多情境、多样化的,是高度整合的。基于学习任务的教学设计,要能重建学生整合式的语文学习生态,将不同类型的文本、不同的学习方式引入教学,设计那些有助于问题解决,有助于引发学生阅读行为、多样化阅读策略的教学过程,以往的讲解式、分析式的文章教法自然会发生变化。学习过程的改变,才能真正提升素养。

语文老师的专业知识与技能

语文老师的专业知识与技能 语文老师的专业知识与技能 文/西楼雪 今天,看到了薛法根老师的一篇文章《专业的尊严》,文中说,教师拥有非教育工所没有的方法技术与能力,才能准确地答疑解难,从而找回失落的专业尊严。说得很有道理。教师的尊严,不是别人赠送的,也不是自己想有就能有的,而是凭着其他人就没有的扎实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凭着高尚的师德和崇高的情怀而自动获取的。那么,让中小学语文教师赢得社会尊严的专业知识与技能主要内容有哪些呢? 首先,应该有丰富的汉语言文学知识与较高水平的阅读写作能力。 无需怀疑,每位教师从师范学院毕业出来后,都具有较高的汉语言文学知识,也有一定的阅读与写作能力,然而,这对于语文教师应具有的专业知识与能力来说,是远远不够的。作为语文教师,知识面要广博,凡有所需,皆须涉历,对汉语文文学要精通,不但要知其然面且要知其所以然。作为语文教师,阅读理解文章的能力要强,不能人云亦云,不能跟着教学参考资料做二道贩子,而应该能以独立之思考自由之精神,从文章中读出自己的深刻的感受,理解出文章的深层的涵义。作为语文教师,也要有较强的写作能力,既能写短小的记叙文、说明文、议论文等,又要能创作出一定水准的小说、散文、童话等,也要能写出有一定质量的学术性论文。 然而,因为各种因素的影响,尤其是应该教育的影响,大多数语文教师走上岗位后,其知识面不但没有提高,反而囿于所教内容,不敢拓展,生怕越雷池半步;其汉语言文学知识不但没有进步,反而因分数所累,因考试所需,而浮于表面,成为解题得分的手段;其写作能力不但未得到提高,反而日趋下降,直至与学生在同一水平线,甚至低于学生。在学校里,不少老师虽然能教出不少高分学生,却不读书,不思考,不写作,以致沦为分数的应声虫,应试的教书匠。这是令人悲哀的,也是痛心的。 其次,应该有丰富的教育学、心理学知识与深入学生内心、培养其阅读与写作的兴趣的能力。 作为语文教师,教育学与心理学知识,应是专业知识的范畴了。然而,在师范学生所学的教育学知识,大多是空而泛的原理,不少理论知识已严重滞后,且许多知识是众所周知,即使不学教育学的人们,也能了解个大概。因而,教育学知识却未达到专业的要求。至于心理学知识,也是如此,仅学了一点心理学皮毛的师范生,又如何能在走上教育岗位后,去透过表面,了解学生的心理呢? 因而,语文教师在走上教育岗位后必须要与时俱进,不断吸收新鲜的教育学与心理学知识,尤其是心理学方面要不断地探讨研究,并在实际中充分运用不断总结,这样才可以真切地了解学生的心理,使语文课堂教学的效益最大化,从而培养学生对语文情感与兴趣,事半功倍地提高学生的阅读水平和写作能力。语文老师如沉溺于题海中,周旋于应试里,教师的专业知识只会越来越薄弱,专业技能越来越僵化,课堂教学也会越来越枯燥乏味,令人厌倦。 再次,应该有一定的语文课堂教学理论知识和娴熟开展语文课堂教学的技巧与能力。 中小学教师不必成为理论家,但对有关语文课堂教学的理论要尽可能多的占有,如今的语文课堂教学花样百出,名目繁多,模式满天飞,观点遍地走。其实,每一种教学理论都有其先进性与科学性,但也都有其局限性;百治百病的良药是不可能存在的,能解决所有问题的教学思想也是不可能出现的。因此,语文教师要不断地学习,不断地研究,不断地实践,不断地辨别,从中找出适合自己的思想,形成自己的课堂教学理论体系与风格。 当然最终还是要落实到语文课堂教学中来。每一个学生都是不同的,每一个教师都有各自的特点,同样每一节课也应是不同样的。语文教师每次上课都是一次全新的体验,必须调

高中语文知识竞赛试题(答案 版)

高中语文知识竞赛试题 此次竞赛共100道题,每题一分,共100分,考试时间为90分钟。 一、单选题,每题一分,共50题,总计50分。 1、“出淤泥而不染,濯清莲而不妖”是周敦颐称赞什么的名句? A、牡丹 B、菊花 C、莲花 D、梅花 2、下列哪首诗歌因音律优美,被叶圣陶称赞“为中国新诗的音节开了一个新纪元”? A、《再别康桥》 B、《雨巷》 C、《沁园春长沙》 D、《大堰河——我的保姆》 3、“国家兴亡,匹夫有责”一句语出自谁? A、魏征 B、陆游 C、顾炎武 D、魏源 4、投笔从戎”的故事发生在谁的身上? A、秋瑾 B、陆游 C、班超 D、项羽 5、张君瑞和崔莺莺是下列哪部戏曲中的主要人物? A、《西厢记》 B、《望江亭》 C、《红楼梦》 D、《窦娥冤》 6、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其中“逝者”指的是什么? A、失去的人 B、消逝的时光 C、流淌的水 D、消逝的友情 7、下列哪一历史人物与“指鹿为马”这一典故有关? A、韩信 B、项羽 C、赵高 D、刘邦 8、中国人自称为“炎黄子孙”,其中“黄”指的是什么? A、黄河 B、黄土 C、黄山 D、黄帝 9、“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一诗的作者是谁? A、杜牧 B、李商隐 C、李清照 D、王安石 10、下列汉字形体演变次序排列正确的是哪一项? A、甲骨文、小篆、楷书、行书、隶书 B、甲骨文、小篆、隶书、楷书、行书 C、甲骨文、隶书、小篆、楷书、行书 D、隶书、甲骨文、小篆、行书、楷书 11、《山海经》属于以下哪一类著作? A、神话故事 B、地理著作 C、人物传记 D、文人随笔 12、“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是谁的词句? A、岳飞 B、辛弃疾 C、陆游 D、李商隐 13、“鸿鹄传书”一词,源自于以下哪个历史故事? A、苏武牧羊 B、文姬归汉 C、楚汉相争 D、岳飞抗金

全国教资统考高中语文学科知识与能力试题答案

2019年3月全国教资统考高中语文学科知识与能力试题答案 二、案例分析题(本大题共3小题,第16题20分,第17题8分,第18题12分,共40分) 16.参考答案 (1)教师使用音乐资源充分利用教学设备,是非常实用的。 首先,使用音乐资源体现了教学方式的新颖性,充分利用多媒体,更为契合高中学生的认知特点; 其次,音乐资源能够很好的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引起学生共鸣,使学生快速地融入到课堂里面来; 再次,音乐混合了风声和箫声,将传统音乐文化和学生的教育课堂有机结合,体现了教育教学的综合性; 最后,设置的音乐内容和所讲课文《寒风吹彻》紧密联系,能够更好的切入到本节所学习的内容中来。 (2)作者使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环环相扣、层层深入地引导学生来体验作者的生命意识的。 首先,教师以问答的教学方式,提问学生原文中“寒风”吹来了哪些痛苦的事情,学生从文本中得到直观的答案,并顺势更进一步提问学生的感悟,得到了学生对文本多维度的情感认知,并且给出肯定性评价;

其次,教师引导学生圈点勾画出关键词句,并进行朗读来感悟作者情感,加深了学生对作者的认同; 再次,以多媒体呈现的方式直观展示删除的文段,并再次让学生进行朗读,从中体悟作者情感。并且从课内走向课外,引导学生在面对人生“寒冬”时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最后,再次回到文本中来,引导学生学习文本,作者在面对人生一个又一个的“寒冬”时如何去做的,从文本中来,到文本中去,紧扣文本来进行教学。 总之,教师的教学环节及其方法设置是非常符合高中学生认知特点的,是值得提倡的。 17.参考答案 错别字:“住足”改为“驻足”,“急驰”改为“疾驰”。 病句:“这些细节闪耀着自然的光辉,使我们跌倒时重振旗鼓的力量源泉”缺少谓语,可改为“这些细节闪耀着自然的光辉,使我们跌倒时获得重振旗鼓的力量源泉”。 18.参考答案 优点:该文在论证时使用引用论证,说服力强,且文章语言表达优美流畅;如文章在开头引用着名作家川端康的名言以引出本文的论点,给人开门见山的阅读感受;文章中间部分引用古代着名作家陶渊明的名言,紧扣文章论点,文章结尾处引用着名作家木心的名言作结,既总结全文又首尾呼应;全文词汇优美,给人诗意的月度感受。 缺点:该文论证的层次不够清晰,结构不够完整,文章第④段到第⑥段均在论证“如何关注细节之美”,但是文章前文对“细节之美是什么,为什么要关注细节之美”的论证明显不足,前后文之间缺乏内在的逻辑关系,使文章结构不够完整。 三、教学设计题(本大题共3小题,第19题20分,第20题20分,第21题25分,共65分)

浅谈高中语文古典诗歌与音乐相结合的教学策略

浅谈高中语文古典诗歌与音乐相结合的教学策略 在我国,诗、乐、舞是同源而生的,古典诗歌最初是用来传唱的。早期的《诗经》、汉魏六朝乐府,都是合乐而唱的歌曲;唐宋年间,最负盛名的诗歌就是依曲谱而唱的;元明期间的剧曲与散曲,都含有歌曲的音律。因此,诗歌与音乐是相互影响、相互发展的。到了近代,乐曲的散佚,大部分合词而歌的乐谱遗失,古音乐出现断层,而大部分合乐而唱的诗歌却得以以文字的形式保存了下来。我国古典诗歌以永不倒的不老松形式一直存在于高中语文课本中,同时,它还是高考必考的一部内容。在高考改革下,占高考试卷的分值也越来越重。另外,古典诗歌还充当着激发学生学习古文学知识的媒介。因此,寻源头之教法,将音乐引入课堂,与古典诗歌完美契合的教学方法,不仅是遵从了古典诗歌原有的神韵,同时又能激发学生学习古典诗歌的兴趣,使古典诗歌焕发出新的光辉。 一、音乐导入 音乐能缓解人紧张的情绪、释压、放松,用好的音乐作为一节课的开始亦是这节课成功的开始。用与课堂内容有关的音乐作为课堂导入,让学生在轻松、愉悦的音乐环境中,不知不觉进入学习状态,在感受音乐的同时,迅速进入古典诗歌的学习,从听觉盛宴中走进绚丽的想象空间,在愉悦的听觉感中进入心理、精神上的享受,引发学生学习古典诗歌的兴趣。 例如以安雯的《月满西楼》导入李清照的《声声慢》,《月满西楼》是由李清照另一首词《一剪梅》经谱曲而成的,让学生通过音乐感情的直观表达,走进作者的内心世界,了解这首词表现的是李清照闺阁离愁的情绪,以此引出作者的艺术风格,再提出问题,作者的人生经历对作品有没有影响,让学生带着疑问进入学习。同时,以《月满西楼》来回顾之前学过的诗词,做到温故而知新,引发学生用音乐探索新知识的兴趣。 以音乐导入课堂,能够在课堂伊始就吸引住学生的注意力,迅速调动学生兴趣,营造浓郁的课堂学习氛围。同时,诗歌在歌曲直观的表达下,学生也能够更容易理解诗歌和作者的感情色彩。 二、音乐感知情感 学习鉴赏古典诗歌的重难点之一,就是学习诗歌的感情色彩。人的感情表达是抽象的,有时诗人会运用正衬、反衬、比喻、反问等各种修辞手法或选择意象来表达感情,含蓄的表现手法、具有年代感的意象表达,让学生学习理解作者真正的感情就显得有些困难。这时可以利用音乐帮助学生理解作者感情,用豪放

部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第一单元任务群教学设计

部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第一单元“青春激扬”教学设计 一、教学设计依据: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版》“文学阅读与写作”任务群的“学习目标”与“教学提示”。 二、教学内容 《沁园春·长沙》《立在地球边上放号》《红烛》《峨日朵雪峰之侧》《致云雀》《百合花》《哦,香雪》 三、单元学习目标 1.精读古今中外优秀的文学作品,理解诗词运用意象抒发思想感情的手法,感受作品中的艺术形象,把握作品的内涵,理解作者的创作意图,欣赏作品的语言表达;把握小说叙事和抒情的特点,体会文学作品的独特魅力;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和阅读写作经历,发挥想象,可以从“青春的价值”等角度思考作品的意蕴,加深对作品的理解,力求有自己的发现。 2.根据诗歌、小说不同的艺术表现方式,从语言、构思、形象、意蕴、情感等多个角度欣赏作品,获得审美体验,认识作品的美学价值,发现作者独特的艺术创作,提升审美能力。 3.结合所阅读的作品,了解诗歌、小说写作的一般规律。捕捉创作灵感,尝试诗歌写作,增强语言表现力,与同学交流写作体会。 4.养成写读书提要和笔记的习惯。根据需要,可选用杂感、随笔、评论、研究论文等方式,写出自己的阅读感受和见解,与他人分享,积累、丰富、提升文学鉴赏经验。 5.树立伟大革命抱负,理解作者对国家命运前途的关注,激发青春的热情,敞开心扉,追寻理想,拥抱未来。 四、学习过程 方案一: (一)“青春激扬”文艺活动 1.准备 班级准备组织一场以“青春激扬”为主题的文艺活动,节目包括《沁园春·长沙》《立在地球边上放号》《红烛》《峨日朵雪峰之侧》《致云雀》五首诗的朗诵表演,以及讲述《百合花》的故事、《哦,香雪》的故事。为了活动的顺利进行,请你从以下任务中至少参与完成一项任务: (1)请设计一张节目单,包含以上七个节目,注意节目单的式样、颜色、布局应该与

高中教师资格证考试《语文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考试大纲

高中教师资格证考试《语文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考试大纲 一、考试目标 1.运用语文学科知识的能力。掌握汉语言文学的基本知识和语文教学的基本理论,能在教学中灵活运用;了解语文学科发展的历史和现状,把握语文学科发展的大致趋势;准确理解《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规定的课程目标、教学内容和实施建议,用以指导自己的教学。 2.语文教学设计能力。能依据《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规定的课程目标,针对高中学生的认知特征、知识水平及学习需求选择合适的教学内容;能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学生个体差异确定教学目标、教学重点和教学难点;能准确表述教学目标,恰当选择教学策略,合理利用教学资源,设计多样的学习活动,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学习过程;能在规定时间内完成所选教学内容的方案设计。 3.语文教学实施能力。掌握高中语文教学实施的基本步骤,能根据学生的学习反馈优化教学环节;掌握语文教学的基本组织形式和策略,能依据语文学科特点和学生认知特征,创设情境、激发动机、组织学习、总结提升;熟悉现代教育技术,能依据教学需要恰当选用教学媒体。 4.语文教学评价能力。了解语文教学评价的基本方式及特点,掌握基本的评价方式;能够以《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倡导的评价理念为指导,针对学生实际,合理运用多种评价方式,发挥教学评价促进学生发展的功能;能够自觉进行教学反思改善自己的教学。 二、考试内容模块与要求 (一)学科知识 1.了解国内外文学发展概况,熟悉重要作家作品及其风格特征,运用文学理论引领学生个性化地解读文学作品,发展学生独立阅读的能力。 2.能够针对不同文本的特点,运用分析文本的相关知识和策略,帮助学生提高筛选信息、解释推论、评价判断的能力。 3.熟练掌握汉语言文字应用的基本知识,遵循高中学生语言学习规律,帮助学生理解语言难点,提高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 4.具备较强的书面表达能力,熟悉写作教学的过程,能够指导学生分析写作目的、内容及要求,自主、有个性、有创意地表达。 5.具有一定的文化素养,能够根据学生需求,适时推荐文化品位高、难易程度适当的课外读物。 6.正确理解《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能够在教学中体现其倡导的基本理念,落实其规定的课程目标。 7.熟悉现行通用高中语文教材的编写理念、结构方式、选文特点,能根据学生的学习需求使用教材。

2018教资考试模拟试卷(一):高中《语文学科知识与能力》含答案解析.docx

2018 教资考试模拟试卷(一):高中《语文学科知识 与能力》含答案解析 一、单项选择题 ( 本大题共 15 小题,每小题 3 分,共计 45 分) 1.在诗歌《沁园春 ?长沙》的课堂上,教师要求学生分辨出下列描绘秋景的诗句,与其意境相似的一项是( ) 。 A.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B.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C.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D.秋风萧瑟天气凉,草木摇落露为霜。群燕辞归雁南翔,念君客游思断肠。 2.教师在教授王昌龄的《出塞》时,讲到“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要求同学们搜索与其运用同一种修辞手法的诗句,下面选项哪一项是不正确的 () 。 A. 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 《泊秦淮》) B. 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 《古诗十九首》) C.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 《木兰诗》) D.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渡荆门》) 3.在阅读完高中的选修课文《桥边的老人》后,有学生向老师反映对海明威的小说很感兴趣,让老师推荐几部海明威的作品,以下不能满足学生要求的一项是() 。 A. 《永别了,武器》 B. 《老人与海》 C.《百年孤独》 D.《太阳照常升起》

4.教师安排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总结古代诗文中有关年龄的称谓,全班交流分享,下列总结正确的是( ) 。 A. 总角之宴,言笑晏晏 ( 《诗经 ?氓》 ) 总角:婴儿一两岁 B. 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 ( 《送东阳马生序》 ) 加冠:男子二十岁 C.粉淡香清自一家,未容桃李占年华( 《梨花》 ) 桃李年华:女子十五岁 D.余自束发读书轩中 ( 《项脊轩志》 ) 束发:少年七八岁 5.学习完《窦娥冤》一课后,为了调动学生去探索不同悲剧艺术的积极性,引导 学生进行课后阅读,以下不符合的是( ) 。 A. 《汉宫秋》 B. 《西厢记》 C.《梧桐雨》 D.《赵氏孤儿》 6.课堂上同学们针对文言文中的词类活用展开了讨论,下面哪位同学的解释是错 误的( ) 。 A. “盖其又深,则其至又加少矣”中的“至”,动词,在这里作名词,到达的人。 B.“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中的“水”,名词,在这里作动词,表示 游泳的意思。 C.“素善留侯张良”中的“善”,形容词,在这里作动词,友善、交好的意思。 D.“夜篝火,狐鸣呼曰:‘大楚兴,陈胜王。’”中的“狐”,名词,在这里作 动词,像狐狸的意思。 7.学生在作文中对“借代”的修辞手法使用不当,教师用课文中正确的例子来进 行讲解,下列语句不合适的是( ) 。 A. 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辛弃疾《永遇乐 ?京口北固亭怀古》) B. 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得不得开心颜。( 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

高中语文诗歌教学设计

篇一:高中语文古代诗歌形象优秀公开课教案 一颦一笑总关情 ---------- 鉴赏古代诗歌人物形象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明确诗歌人物形象鉴赏的方法。 2、过程与方法目标 掌握答题模式与规范。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体悟作者情思,培养鉴赏能力,提高解题技能。 二、教学重点: 1、分析人物形象。 三、教学难点: 1、分析人物形象类题型的解答。 四、教学方法: 1、引导法、自主探究法、讨论分析法等。 五、教学手段: 1、借助多媒体进行文字图片处理,以期提高课堂效率。 六、课时安排: 一课时 七、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闰土少年时童真,善良,简朴. 中年封建,穷,悲观,保守是封建伦理制度下的牺牲品闰土是生活在重压下的纯朴善良的贫苦人民的代表, 别里科夫是个死板的教条主义者,是沙俄时期一个没落的知识分子代表。他盲目地维护着腐朽沙俄政府制定的种种落后体制、规定,却不知自身已被套上了一个与世隔绝的“套子”祥林嫂是旧中国农村劳动妇女的典型形象。她勤劳、善良、质朴、顽强,但在旧社会她不但不能争得一个做人的起码权利,反而成为一个被践踏、遭迫害、受鄙视而终甚至于被封建礼教和封建迷信所吞噬的人物。 古诗词中的形象,就是以语言为手段而创造的艺术形象,也称文学形象,泛指文学作品中整个的形象性表现、形象体系、生活图景。诗歌形象根据鉴赏的不同要求,大致可以划分为:人物形象、景物形象,物之形象三种类型。形象(意象) 人(诗中塑造的人物形象或抒情主人公) 景(写景诗或杂诗中的景象) 物(咏物诗或杂诗中的物象) 1、人物形象(“人象”) 古典诗词中的人物形象一般不如小说中的形象丰满、完整,它可以是人物的一个神态、一个笑容、一个动作、一个微妙的心理变化,或一组人物的语言、声音,或是一个典型的细节,等等。通过精当的描写,以简练的笔法刻画人物的形象,表现人物的性格,反映人物的思想感情。而这些形象往往以片断的形式表现出来,它需要读者以自己的想象去进一步补充。古诗词中的人物形象,一般包括两种: 一是抒情主人公自己的形象,这类诗歌多用第一人称的写法。 在抒情诗中,诗人是通过直接抒写自己的主观情绪,来完成对自我形象的塑造。 (偏重抒情的诗歌)

部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第三单元任务群教学设计

部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第三单元“生命的诗意”教学设计 一、教学设计依据: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版》“文学阅读与写作”任务群的“学习目标”与“教学提示”。 二、教学内容 7 短歌行/曹操 *归园田居(其一)/陶渊明 8 梦游天姥吟留别/李白 登高/杜甫 *琵琶行并序/白居易 9 念奴娇?赤壁怀古/苏轼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辛弃疾 *声声慢(寻寻觅觅)/李清照 三、单元学习目标 1. 精读古代优秀的经典诗词代表作,感受作品中的艺术形象,理解欣赏作品的语言表达,把握作品的内涵,理解作者的创作意图。 2.在反复诵读和想象中感受、欣赏古代诗词独特的艺术魅力,体味古人丰富的情感、深邃的思想、多样的人生,激发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热爱,提升审美情趣和审美品位,增强文化自信。 3.了解古诗词的形式特征,包括对偶、平仄、押韵等语言形式,掌握古代诗词鉴赏的基本方法;根据诗歌的艺术表现方式,从语言、构思、形象、意蕴、情感等多个角度欣赏作品,获得审美体验,认识作品的美学价值,发现作者独特的艺术创作。 4. 结合所阅读的作品,了解诗词写作的一般规律。捕捉创作灵感,尝试古诗词写作,与同学交流写作体会。 5. 养成写读书提要和笔记的习惯。尝试写文学短评,写出自己的阅读感受和见解,与他人分享,积累、丰富、提升文学鉴赏经验。 6.背诵本单元所有诗词作品。 四、学习过程

(一)了解作家 1.人物卡片 将全班4人一个小组,分成几个小组。 每个小组每人从以下8位古代著名诗人词人中选择两位做成“人物卡片”; 曹操、陶渊明、李白、杜甫、白居易、苏轼、辛弃疾、李清照 要求:包括人物的名、时、地、评、作;人生简要经历(100字以内);理想抱负或者常在诗词中表现的思想感情;风格特点; 然后小组内互相交流;再与全班其他小组进行交流。 【建议】 推荐参考文章、书目: 陈寿《三国志·魏书·武帝纪第一·曹操》 叶嘉莹《叶嘉莹说陶渊明饮酒及拟古诗》 李白《代寿山答孟少府移文书》 杜甫《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 《唐才子传》《新唐书》《旧唐书》中关于“李白”、“杜甫”、“白居易”的传记; 李长之《李白传》 《康震评说诗圣杜甫》 林语堂的《苏东坡传》 叶嘉莹的《唐宋词十七讲》《唐宋名家词赏析》 等等。 (二)把握作品 1. 《短歌行》和《归园田居》 (1)自读《短歌行》和《归园田居(其一)》两首诗,体会分别展示了两种怎样的人生状态?你更赞赏谁的人生选择,为什么? 提示:曹操有渴慕贤才,希望建功立业的强烈愿望,表现得积极昂扬,充满进取的精神。——豪强割据,曹操不得不如此。 陶渊明归隐田园,显得消极避世,但是从中可以感受到他的自由、喜悦。——因为官场污浊,不自由,而诗人本性爱自由自在的生活 对于更赞赏谁,学生自圆其说,言之成理即可。 《孟子·万章下》里提到圣人有四种:“圣之清者”,如伯夷;“圣之任者”,如伊尹;“圣

(完整word版)高中语文教师个人专业发展研修计划

高中语文教师个人研修计划 学海无涯,知识是无止境的,因此每个教师都需要终身学习。教育工作是动态的鲜活的进步的,作为一名教师,要紧跟社会时代的步伐,这也需要不断汲取新的理念。特制订本学期个人进修计划。 一、指导思想 以科学发展观为宗旨,以提高自身素质为目标,以更好地服务教学为中心。 二、基本情况 目前已,系统学习了有关语文教学的专业知识和教育教学相关知识。为了更好地服务教学工作,还需继续努力。在日常工作中,本人善于学习,能珍惜各种学习机会。 三、进修目标 1、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学专业水平。 2、丰富自己的教育教学理论素养。 3、综合提高自身素质。 4、丰富自己的文学素养。 5、提高自己的课堂授课能力和创新能力。 6、提高自己的语文教学教研能力。 四、方法措施 第一、勤奋刻苦努力学习,丰富自己的教育教学理论素养和文学素养。 1、坚持认真学习专业知识的书籍,及教育教学理论书籍,并且广泛阅读文学书籍充实自己,以不断给学生新信息、新知识,使课堂教学效果更好。 2、借助先进的媒体学习,了解学科的发展动向和最新的研究成果,并建立自己的博客语文园地。 3、做一名学习型的教师,充分利用课余时间,坚持每天一个小时的学习时间。 4、利用一切资源,校内多向同事学习,并积极走出去,向教育界名师寻经问宝。 第二、善于思考,把教学工作与思考结合起来。 1、做一名善于反思,勤于积累的教师。

2、坚持认真撰写课后反思,并积极反馈于教学工作。 3、反思教学过程中的得失,反思教育学生的点滴,在反思中感悟,写出高质量的教学随笔、教育故事等。 4、善于思考善于创新,积极探索教学规律,遵循教学规律的基础上形成自己的教学特色。 第三、积极创造精彩的语文课堂,积极展示自我。 1、在日常工作中,积极创造精彩语文课堂,多打造精品,在此过程中,学习提高。 2、多听同事们的课,在具体实践中学习提高。 3、积极上公开课,展示自己的教学成果,同时虚心接受同事的评价和建议,从而提高自己的课堂授课水平。 第四、在教学中加强自己的教研活动,增强教育科研能力。 1、学校每周三的教研组活动按时参加,结合实际和校情学情进行教研。 2、在教研组活动中,积极提出问题,积极探讨问题解决方案。 3、积极参加教育主管部门组织的相关教研活动,虚心学习,提升自我素质。 4、积极参加相关的课题研究,用课题促进自己教研学习,增强教育科研能力。

2020高中语文课程标准考试模拟试题

2020高中语文课程标准考试模拟试题(一) 1.语言文字是人类社会最重要的()和(),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 部分。 2.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祖国语言文字运用的()、()课程。()与()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 3.语文课程的基本理念:(),(),充分发挥语文课程的育 人功能;以()为本,推进语文课程深层次的改革。 4.语文学科核心素养是学生在()中积累与构建起来,并在 ()中表现出来的语言能力及其品质;思学生在语文学习中获得的语言知识 与语言能力,思维方法与思维品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综合体现。主要包括()()()()四个方面。 5.思维发展与提升是学生在语文学习过程中,通过语言运用,获得直觉思维、()、()(、)(、)的发展,促进深刻性、()、()、()、创造性等思维品质的提升。 6.学生通过阅读与鉴赏、表达与交流、梳理与探究等语文学习活动,在语文学科核心素养几 个方面都获得进一步的发展,其中课程目标包括()、语言表达与交流、()、()、发展逻辑思维(、)、()、鉴赏文学作品、()、传承中华文化、()、()。7.学习任务群以自主、合作、探究性学习为主要学习方式,追求语言、知识、技能和思想 情感文化、修养等多方面多层次目标发展的综合效应,而不是()、( )的简单线性排列和连接。 8.普通高中语文课程由必修、()、()三类课程构成。三类 课程分别安排7-9个学习任务群。()、()、()方面的内容始终贯串其中。必修课程7个:()、()、跨媒介阅读与交流、()、文学阅读与写 作、()、()。 9.必修阶段各类文本的阅读量不低于()字。 10.语文课程评价要综合发挥检查、()、反馈、()、甄别、选拔等多种功能, 不宜片面强调评价的甄别和选拔功能。 11.改革考试评价和招生制度,完善初中学业水平考试和综合素质评价制度,探索“两考合 一、等级表达、()、多元录取”的考试招生机制和“()” 的录取模式。 12.青岛市初中学业水平考试与普通高中招生改革实施方案的基本原则:坚持育人文本, (),坚持科学规范,()。 13.综合素质评价反映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情况,评价内容包括思想品德、学业水平、身心 健康、艺术素养、社会实践和()等6个方面。 课程标准和方案测试卷 答案 1.交际工具信息载体 2.综合性实践性工具性人文性 课程标准和方案测试卷

语文学科知识与能力(高级中学)

2017年下半年全国中小学教师资格证考试模拟卷参考答案及解析 语文学科知识与能力(高级中学)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5题,每小题3分,共45分) 1.【答案】C。解析:C中的意境与《沁园春·长沙》中的意境都比较壮美,都表现了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而A项的“枯藤”、B项“猿”、D项的“霜”则都比较伤感、肃杀。 2.【答案】A。解析:《过秦论》是必修三第3单元的一篇自读选教课文,是议论性的史传散文。《赤壁赋》为必修二第3单元的一篇山水游记散文。《鸿门宴》为必修一第2单元的一篇古代记叙散文。《陈情表》是必修五第2单元的一篇抒情散文。(以上课文均出自课标实验版语文教材) 3.【答案】D。解析:学生是课堂的主体,我们应把学习的主权还给学生,所以应发挥学生的自主能动性,引导、启发学生思路,并非控制学生的思维。 4.【答案】C。解析:C项,王安忆的《长恨歌》,从女性的意识与审美的角度描写社会人生,表现女性生活,通过一个女人的一生讲述了一座城的故事,对于城市的体验,与女性关于日常生活的操持纠结在一起,难解难分,表达了女性的独特关怀。A项,《白鹿原》讲述的是家族兴衰的故事,一个家族两代子孙,为争夺白鹿原的统治代代争斗不已,上演了一幕幕惊心动魄的活剧,同时,也触及社会的各个层面。B项,《红高粱》作为战争题材的小说,表现的是强烈的生命意识:对原始野性、质朴强悍生命力的赞美,对自由奔放的生命形式的渴望,红高粱是这种强烈的生命意识的象征。D项,《平凡的世界》是一部表现中国当代城乡社会生活的长篇小说。四部作品的选文收录在高中语文选修课本《中国小说欣赏》中,《白鹿原》属于“家族的记忆”专题,《红高粱》属于“烽火岁月”专题,《长恨歌》属于“女性的声音”专题,《平凡的世界》属于“情系乡土”专题。 5.【答案】D。解析:题干中诗句运用了互文,互文是指上下两句或一句话的两个部分互相呼应,互相补充,来表达一个完整句子意思的修辞方法。D项无互文。 6.【答案】B。解析:本单元没绝句,因此无法学习绝句的特点。 7.【答案】A。解析:设置“语言文字应用”模块,是为了让学生结合阅读和生活实际开展活动或创设情境,练习写作和口头交流。引导学生在自己的语言实践中发展思维品质,提高思维能力。 8.【答案】A。 9.【答案】D。解析:“狐”,名词,狐狸,在这里作状语,像狐狸一样。 10.【答案】A。解析:没有指导学生阅读,题目侧重的是读写相结合。 11.【答案】D。解析:语文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具有综合性和实践性,对于语文教材我们不仅要从大局上进行把握,更要注重语言深层的赏析,不能脱离课本,注重对关键字词句的把握。 12.【答案】A。解析:没有体现合作的学习方式。 13.【答案】D。解析:本题考查的是教学实施中的口头评价的启迪性的特征。在教学过程中,学生的思维发生偏差乃至错误都是极其正常的现象,这也正是教师发挥主导作用和启发点拨的最佳契机。所以正确答案选D。

2015年11月1日教师资格证考试初级中学《语文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真题及答案

2015年11月1日教师资格证考试初级中学《语文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真题及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5个小题,每小题3分,共45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用2B 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字母按要求涂黑。错选、多选或未选均不得分。 1.教学孟浩然《过故人庄》,教师要求学生回顾学过的五言律诗,下列符合要求的是()。 A 常建《题破山寺后禅院》B李商隐《夜雨寄北》 C白居易《观刈麦》D陆游《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答案]A 2.期末考试前,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文言文词语“古今异义”下列符合的是()。 A与友期行《陈太丘与友期》 B罔不因势象形《核舟记》 C 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桃花源记》 D衣食所安,弗敢专也《曹刿论战》 4.写完古诗后,老师让学生对诗词整理,下列诗词全部表达离别情绪的是()。 A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和王观的《卜算子》(水是横波)

B陶渊明《归园田居》和岑参《走马川行奉封大夫出师西征》 C王维《送元使安西》和李贺《雁门太守行》 D崔颢《黄鹤楼》和李白《渡荆门送别》 [答案]A 5.教师指导学生练字时,向学生介绍不同字体的特点,下列字体中具有“点画替代”“笔画简省”“笔顺改变”“方圆兼备”等特征的是()。A篆书B行书C 楷书D隶书 [答案]B 6.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有这样一道课后练习“创造性思维有哪些必需的要素?只有贝多芬、爱因斯坦以及莎士比亚具备创造性思维的看法,为什么不对?联系自己的生活经验谈谈看法”对编者的意图分析正确的是()。 A明确论题B 梳理行文思路C区分观点与材料D 把握论点及过程[答案]D 7.作文课上,教师告诉学生写说明文应注意的问题,下列说法不恰当的是() A突出说明对象的特征B说明条理清晰明了 C借用场景渲染气氛D讲究语言准确并恰当 [答案]C 8.教师向学生推荐几本传记作品,下列不合适的是() A.《骆驼祥子》(老舍) B.《童年》(高尔基) C.《我生活的故事》(海伦凯勒) D.《忏悔录》(卢梭) 【答案】A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