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公共政策学名词解释简答题汇总

01公共政策学名词解释简答题汇总
01公共政策学名词解释简答题汇总

名词心理学

1.公共政策学:它尽可能地运用类似于自然科学的研究程序和方法,对政策系统及其环境之间和政策过程诸环节之间及其与政策内诸影响因素之间进行因果关系和相关性分析,探索公共政策的固有规律,以期改进政策系统、提高政策质量。

2.公共政策:是公共权力机关经由政治过程选择和确定为解决公共问题,达成公共目标,以实现公共利益的方案。

3.公共政策的形式特征:指的是一项政策由谁制定,它的合法化经过什么样的程序,目标群体是谁,适用范围和生效时间怎样,执行者是谁,主要的执行手段是什么等在政策文本上有正式规定的特征。

4.公共政策的内容构成:指的是具有不同政策效力的各项公共政策构成的一个统一的、相互作用的政策体系。

5公共政策的结构:指的是公共政策系统各构成要素在时空连续区上的排列、组合方式及其各要素之间互动的相对稳定的方式。是公共政策构成要素的组合方式和秩序。

5.政策系统:是一个由若干个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的政策子系统(要素)构成的一个政治巨系统。

6.公共政策的主体:指那些在特定政策环境中直接或间接参与公共政策制定、实施、评估和监控的行为者。

7.公共政策的客体:指政策发挥作用时所指向的对象。

8.政府能力:指政府在其职责范围内,运用公共权力,正确制定并有效实施公共政策的能力。

9.治理能力:指政府在一个全球化、市场化、信息化的社会里,运用公共权威,协调各类主体、维持公共秩序、满足公共需要、增进公共利益的能力。

10.公共政策问题:指统治集团和社会大多数人感觉到现实中出现的某

一情况与他们的利益、期望、价值和

规范有着相当严重的矛盾和冲突,进

而通过组织或团体活动要求社会公

共组织和政府采取行动加以解决,并

被后者列入政策议程的社会问题或

公共问题。

11.政策议程:通常是指有关公共问

题受到政府和公共组织的高度重视,

并被纳入其政策讨论和被确定为应

予以解决的政策问题的过程。

12.政策目标:指有关公共组织特别

是政府为了解决公共政策问题而采

取的行动所要达到的目的、指标和效

果。

13.政策规划:指在建立有关政策议

程后,为达到一定的政策目标,政府

组织力量草拟和评估政策方案和行

动步骤的过程。

14.政策转移:就是指一个政策借用

国采纳其他国家的公共政策、行政体

制、制度和思想来解决本国所面临的

政策问题。

15.政策抉择:指公共政策的制定者

根据政策规划建议和要考量的相关

事宜,按照一定的决策制度和程序规

定,对解决有关政策问题的行动方案

作出决定性选择的过程。

16.危机决策:一般要求组织(决策

单位和人员)在高度逆境中(有限的

时间、资源、人员的约束条件下)完

成应对危机的具体措施,即在一旦出

现意料之外的紧急情况下,而通常需

要打破常规程序和方法,省去决策程

序中的“繁文缛节”,以尽快作出应

急性非常规程序的决策。

17.公共政策执行:所谓公共政策的

执行,就是政策执行主体为了实现公

共政策目标,通过各种手段和措施作

用于公共政策对象,使公共政策内容

变成现实的行动过程。公共政策的执

行的本质是遵循政策指令所进行的

变革,是将一种政策付诸实践的所有

行动的总和。

18.公共政策执行偏差:指执行者在

实施政策过程中,由于主客观因素的

作用,其行为效果偏离政策目标并产

生了不良后果的政策现象。

19.公共政策的评估:就是评估主体

根据一定的评估标准,通过相关的评

估程序,考察政策过程的各个阶段、

各个环节,对政策产出和政策影响进

行检测和评价,以判断政策结果满足

目标群体的需要、价值和机会的程度

的活动。

20.公共政策的监控:为了确保政策

过程各项活动的合法合理性和有效

性,及时纠正各个环节出现的偏差,

提高决策目标实现的程度,保障公民

和组织的合法权益,有必要对政策运

行过程的各个环节进行检查、督促、

指导和纠偏,这就是政策监控。

21.政策稳定:一项政策的稳定,往

往要求构成该政策系统的各个政策

因素和政策关系保持不变,业已形成

的政策安排和政策结构也不做大的

调整和变动。

22.政策变动:是政策系统的一种常

态表现,是政策系统对外部因素和内

部因素环境的变化所作出的一种适

应性变革。

23.政策调整:从宽泛的意义上来说

可以等同于政策变动,在公共政策的

实施过程中,根据政策评估和监控所

反馈的信息对原有政策中不适应政

策对象和政策环境变化的部分,采取

渐进方式,进行增删、修正和更新。

24.政策终结:就是公共政策的决策

者通过对政策进行审慎的评估后,采

取必要的措施,以终止那些错误的、

过时的、多余的或无效的政策的一种

行为。

25.公共政策:党和国家在处理公共

领域内的公共事务时所制定的行为

规范、准则或指南;在我国包括一系

列的命令、通知、指示、条例、规定

等。

26.公共政策:是公共权威部门为解

决社会公共问题、调整和平衡社会利益关系,而遵循一定的制度和程序制定的行动指南和行为规范。

27.政策环境:指影响政策产生、存在和发展的一切因素的总和。(采用第一种含义)分为自然和社会环境。29政策科学(德洛尔):研究如何运用有系统的知识、有结构的理性和有组织的创造性来改进社会政策制定,以制定更好的政策的一门跨学科的学科。

30、公共政策主体:直接或间接地参与政策制定、执行、评估和监控的个人、团体或组织。31政策过程模型:政策过程看成是一系列的政治活动,模型的中心是要求政策制定者“如何”去形成政策,或者说是“应该”如何形成政策,而不要求政策制定者对公共政策的实质进行评判。32、政策目标:政策制定者希望通过政策的实施所达到的效果。

33、政策合法化:政策方案经由特定国家机关的审议、修改、通过、批准、签署、公布等程序而获得合法地位或成为法律的行为过程。

34、政策法律化:也称为政策立法。在现实生活中,政府的一些政策经过一段时间的实施和修改,已经适于成熟和稳定,为了增加政策的权威性,有必要经过立法程序使之上升为法律,这就是政策的法律化。

35、政策执行:在政策制定完成之后,将政策所规定的内容变为现实的过程,是为实现政策目标而重新调整行为模式的动态过程。

36、政策工具:人们为解决某一社会问题或达成一定的政策目标而采用的具体手段与方式。

37、公共政策评估(安德森):政策评价与政策 (包括它的内容、实施及后果)的估计、评价和鉴定相关。38、公共政策控制:政策监控者为了保证政策的权威性、合法性和政策的有效执行,达成特定的政策目标,对政策过程尤其是政策执行过程的偏

差的发现与纠正的行为。

39、集团头脑风暴法:依靠一定数量

专家的创造性思维来对决策对象未

来的发展趋势及其状况做出集体判

断的创造性思维方法。

40、政策执行偏差:是指执行者在实

施政策的过程中,由于受主客观因素

的制约,其行为效果偏离政策目标并

产生了不良后果的政策现象。

41、政策监督:政策监控主体以一定

的制度、法规为依据,对政策系统的

运行包括政策的制定、执行、评估与

终结等活动进行监视和督促的行为。

42、政策终结:政策决策者通过对政

策或项目进行慎重的评估后,采取必

要的措施,以中止那些过时的、多余

的、不必要的或无效的政策或项目的

一种政治 (或政策)行为。

43、总政策:是政策体系中管总的或

者具有统摄性的政策,对其它各项政

策起指导和规范的作用,是其他各项

政策的出发点和基本依据,是政策主

体用以指导一定历史时期全局性行

动的高度原则性的指针。

44、基本政策:针对某一社会领域或

社会生活某个基本方面制定的、在该

领域或方面起全局性与战略性作用

的政策。又称为基本国策、方针性政

策、纲领性政策、根本政策。

45、具体政策:是在某一个特定的部

门贯彻基本政策而制定的具体行动

方案和行为准则。也被称为部门政策

或方面政策。它是针对具体的特定的

问题作出的政策规定。

46、战略性政策:政策主体在一个较

长的时间阶段上要达到的主导全局

的根本目标以及为目标的实现所做

的资源配置和行动步骤的设想。

47、策略性政策:是政策主体针对某

一特定形势制定的行动路线,是具体

的行动路线。

48、战术性政策:是指为了达到一定

的战略目的,在一定的方向上和一定

的时间内解决某一局部问题的行动

方案。

49、公共权力:也称为国家权力,是

国家为了实现特定的利益或原则而

对政治客体进行制约的能力或力量。

50、公共利益:指与大多数社会公众

的个体利益具有直接或间接相关性

的、带有全局性、长远性和根本性的

利益。

51、公共目标:是以公共利益的维

护、实现、发展为目的性的行动指

标。

52、公共事务:与公共利益的维护、

实现和发展有直接相关性的一切事

务。

53、公共问题:是指对大多数社会成

员的生活、工作产生直接或间接影响

的社会矛盾问题。

54、公共组织:是以管理公共事务、

提供公共服务、协调和增进公共利益

为目的的组织。包括强制型的公共组

织、半强制型的公共组织和非强制型

的公共组织。

55、问题:一定行为主体的主观愿望

与客观现实之间的矛盾状态。问题分

为私人问题和社会问题。

56、社会问题:社会的现存状况与社

会期望状况之间的差距。

57、社会公共问题:当社会问题超出

了当事人,其影响波及到不直接相关

的群体时,社会问题就成为社会公共

问题。

58、公共政策问题:公共权力部门感

受到必须要解决某种社会公共问

题,否则,可能产生极为消极的后

果,于是把某种公共问题纳入解决议

程,这时,社会公共问题转化成为公

共政策问题

59、政策诉求:国家政治体系中的非

官方的社会行为主体或者公共权力

主体,就某一方面的实际问题向政府

提出来的,要求政府采取或不采取行

动的要求。

60、政策分析:政府面对复杂的政策

诉求和复杂的价值标准,按照一定的原则建立以政策问题专家为主体的政策分析者的组织,根据一定的理念,应用一定的方法进行比较研究、预测研究、可能性研究,并以此作为政策选择和决定选择的基础。

61、公共政策议程:指某一引起公共政策决定者深切关注并确定必须解决的公共问题,以及正式提起政策讨论,决定政府是否对其采取行动、何时采取采取行动、采取什么行动的政策过程。

62、公众议程:指社会公众共同议论某个问题,并认为有必要提交公共权力机关采取措施予以解决的一种政策议程。

63、、正式议程:指公共权力机关觉察到某一社会公共问题引起了社会公众广泛注意和议论,这个问题本身也确有解决的必要,从而把它列入自己的议事日程作为政策问题进行研究和处理的过程。正式议程本质上是一种行动议程。

64、公共政策制定:是指公共权威部门为解决公共政策问题研究、提出和确定实施方案的决策过程。

65、公共政策规划:指为了解决某个公共政策问题而研究和提出具体办法,并形成公共政策方案的过程。66、公共政策法规化:是使公共政策成为具有某种法律效力的社会规范的过程。它主要是在政府的活动范围内而不是在立法机关的活动范围内进行的。

67、公共政策社会化:是公共政策成为人们普遍遵循的非法律化的社会规范的过程。

68、公共政策执行:是指公共政策方案被采纳后,把政策内容转变为现实的过程,也就是政策目标得以实现的过程。

69、公共政策执行的行政手段:是依靠行政组织的权威,采用行政命令、指示、规定及规章制度等方式,按照行政系统、行政层次和行政区划来实

施政策的方法。特点是:权威性、强

制性、直接性、无偿性、时效性。

70、公共政策执行的经济手段:是指

根据客观经济规律和物质利益原

则,利用各种经济杠杆,调节政策执

行过程中的各种不同经济利益之间

的关系,以促进政策顺利实施的方

法。特点是:间接性、有偿性、关联

性。

71、公共政策执行的法律手段:是指

通过各种法律、法令、法规、司法、

仲裁工作,特别是通过行政立法和司

法方式来调整政策执行活动中的各

种关系的方法。特点:权威性、强制

性、稳定性、规范性。

72、公共政策执行的思想教育手

段:通过制造舆论、说服教育、协商

对话、批评表扬等引导人们贯彻政策

的方法。思想教育手段的最大好处是

通过政府有计划的循循诱导,使政策

执行者和政策对象自觉地采取某种

行为,因而不仅可以节省许多人力物

力,而且更主要的是其效果能够牢固

而持久。思想教育手段的特点是:引

导性、人本性。

73、象征性政策执行:即政策执行主

体做表面文章或只做政策宣传,而不

务实际,或者“阳奉阴违”或前紧后

松,或敷衍塞责。其总的特点是政策

最终成为一纸空文,根本谈不上解决

什么具体的政策问题。

74、附加式政策执行:主要是政策在

执行过程中被附加了不恰当的内

容,使政策的调整对象、范围、力度、

目标超越了政策原定的要求,特别是

执行者在现行政策的目标的基础上

再自行增添了若干个新目标。“土政

策”就是典型表现。

75、残缺式政策执行:是指一项完整

的政策在执行中只有部分被贯彻落

实,其余则被弃置不顾,使政策内容

残损不全,不能有效地、完全地实现

既定的政策目标。其典型表现是“断

章取义、为我所用”。

76、替代式政策执行:是政策执行过

程中被换上与现行政策表面上一致

而事实上背离的内容。“上有政策、

下有对策”就是典型表现。

77、观望式政策执行:主要是指在

政策实施过程中,执行主体总是被动

观望:观上面的招数,等新政策出

台;观上面的态度,看是否来硬的;

观左右行动,看是否动真的。其特点

是执行者采取一种“软拖”的手

法,能拖就拖,实在不能拖的只得勉

强执行。

78、照搬式政策执行:主要指在折

冲实施过程中,执行主体机械地照搬

照抄。其特点是执行者把政策的原则

性和灵活性严重地分离。

79、公共政策评估:是指特定的评估

主体根据一定的标准和程序,通过考

察政策过程的各个阶段、各个环节,

对政策的效果、效能及价值所进行的

检测、评价和判断。

80、公共政策的非正式评估:是指对

评估者、评估形式和评估内容不作硬

性规定,对评估的最终结论也没有严

格的要求,团体和个人可以根据自己

所掌握的情况和信息,对政策的各个

方面加以分析和评价。

81、公共政策的正式评估:是指法定

的评估者依据事先制定的评估方

案,严格按照规定的程序要求,对政

策效果所作的评估。

82、公共政策监控:是指为了保证政

策系统的顺利运行,提高政策制定与

执行的质量,促进政策目标的实现和

政策绩效的提高,对政策过程的各个

环节所进行的监督和控制。

83、公共政策监督:是政策监控主体

以一定的制度、法规为依据,对政策

系统的运行包括政策的制定执行、评

估与终结等活动进行监视和督促的

行为。

84、公共政策控制:是指政策监控者

为了保证政策的权威性、合法性和政

策的有效执行,达成特定的政策目标,对政策过程尤其是政策执行过程的偏差的实现与纠正的行为。

85、公共政策调整:指政策主体依据政策评估的结果,对实施过程中的政策作出某些必要的补充或删减,修订或修改,从而使其更加完善的动态过程。

86、公共政策周期:是指公共政策主体与客体以及作为它们之间互动结果的政策过程所经过的一个循环。87、公共政策终结:指政策制定者经政策评估后,发现一些政策已经过时、多余、失效,或引发了重大的不良后果,采取必要措施予以终止的行为。

88、政策替代:就是用新政策替代旧政策,但所面对的政策问题和政策目标基本没有改变。

89、政策合并:是指旧的政策虽被终止,但部分实际功能并没有被完全取消,而是将其合并到其他政策内容中去。

90、政策分解:就是将旧的政策的内容按一定的规则分解成几部分,每一部分形成一项新的政策。

91、政策缩减:就是采用渐进的方式,一步步对政策进行终结,其目的是有效缓解因政策终结所带来的巨大冲击,逐步协调各方面的关系,比较稳妥地实施终结,减少那些不必要的损失。

92、公共政策分析:是指依照政策方案与政策目标之间的关系,及其可能产生的多种结果与相关规则,在各种已知备选方案中确定一个最好的政策方案的过程。

93、公共政策的系统分析法:是一种根据公共政策客观具有的系统特征,着眼于整体与部分、整体与结构以及系统与环境等的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求得优化的整体目标的先导政策分析方法。

94、公共政策的定性分析方法:是指人们依据自己的经验和知识,综合运

用逻辑思维,通过对研究对象的性质

的分析、判断,进行政策分析和决策

的一种技术方法。

95、公共政策的定量分析法:指分析

主体根据调查研究、资料收集以及预

测所获得的信息情报,运用运筹学、

统计学、数学、计量经济学、系统工

程理论等学科的理论和方法,建立政

策分析的数学模型,以分析某项公共

政策的方法。

96、公共政策:公共政策是政府依据

特定时期的目标,在对社会公共利益

进行选择、综合、分配和落实的过程

中所制定的行为准则。

97、公共政策主体:公共政策主体是

指参与、影响公共政策全过程,对公

共政策有直接或者间接的决定作用

的组织或个人。

98、公共政策主体能力:政策主体能

力是指政策主体能否成功地适应环

境挑战的程度,即在环境的挑战下,

政策主体能否应付或适应这些挑

战,以及取得成功的程度。

99、决策权力:决策权力,可以定义

为一种法律权力,它或者是在一系列

可能行动中做出选择的权力,或者是

影响政策主体、推动他去选择自己所

偏好的某一行动的权力。

100、集权制:集权制是指权力集中

于上级决策组织,上级组织包揽较多

的决策事务,下级只能依照上级指令

行事的决策机制。

101、分权制:分权制是指各级决策

组织在各自管辖的范围内享有决策

权,上级无权干预下级决策活动的决

策体制。

102、监控系统:监控系统是指政策

系统之外的人员和机构,对政策行

为、政策方案的内容和执行,进行监

督和控制的机构。

103、决策目标:所谓决策目标,是

指一定环境和条件下决策者在解决

问题的过程中所期望达到的结果。选

择好决策目标是公共决策的主要内

容。

104、行动理论:认为政策执行是指

对某一项公共政策所要采取的广泛

行动。

105、组织理论:认为政策执行都需

要组织,没有组织就没有执行。在人

们所建立的各种组织中,执行组织是

最严密的。因为它适应了执行中所需

要的迅速准确之特点。

106、因果理论:大致包括三类内

容:①把政策决定看成是一种假设,

一张“指导人们从当前情况导出设

计目标的地图”。政策执行是按地图

所指引的方向到达目的地;②把政策

中的潜在因果假设分为两个因素:贯

彻影响力和技术能力;③重点关心两

类因果问题。

107、管理理论:认为主要负责政策

执行的行政机构,不仅受其合法委任

权的影响,而且还要受到与之相关的

利益集团的影响,政策系统中立法机

关干预的影响,以及特定的政治环境

中其它各种因素的影响。“管理”与

“执行”在很大程度上成了同义语。

108、交易理论:认为政策执行是一

个政治上讨价还价的过程。这中间,

政策执行者与政策对象之间通过不

同方式的交易,在各种力量的互动过

程中,达成某种妥协、退让或默契。

109、系统理论:认为政策执行过程

的分析,可以理解为外界环境对政策

系统进行物质、能量、信息的输入,

系统产生了政策输出,由政策结果和

反馈提供了政策的评价与再输入过

程。

110、演化理论:认为在提出政策问

题、制定政策目标、拟定政策方案过

程中,都存在着许多不确定性和模糊

性,多重目标实际上会产生矛盾与冲

突。政策方案是粗线条的设计。内部

因素、环境变量的不断变化,会带来

更大的不可知性。因而在实际执行

中,会对原有目标不断地重新设计。

政策制定是反复的形成、执行、再形成的演化过程。

111、公共政策评价:依据一定的标准和程序,对公共政策的效益、效率、效果及价值进行判断的一种政治行为,目的在于取得有关这些方面的信息,作为决定政策变化、政策改进和制定新政策的依据。

112、正式评价:正式评价指事先制定完整的评价方案,并严格按规定的程序和内容执行,并由确定的评价者进行的评价。

113、非正式评价:非正式评价指对评价者、评价形式、评价内容没有严格规定,对评价的最后结论也不作严格要求,人们根据自己掌握的情况对公共政策做出评价。

114、完全理性思维:完全理性思维中存在一个基本的假定,即人类的行动是或者应当是合乎理性的,或者能够从实用主义的观点把人类的行动解释为合乎理性的。拥有完全理性思维特征的公共决策者追求完美主义类型的决策。他们认为,决策者可以搜集完备所有的决策因素,并且决策系统有足够的能力处理分析这些信息,可以选择一个最佳的决策方案。115、经济合理性思维:经济合理性思维是对完全理性思维方式的一种改进或具体化,并且是现实公共决策中经常使用的思维方式。这一思维方式将决策者的注意力集中到经济可行性这个核心问题上,用经济的数量规则来限定无限的理性追求,将对于完全理性政策的美好愿望限制在预算约束之内。

116、渐进思维:渐进思维指导下的公共决策者通常认为,政策制定和贯彻是而且应当是通过缓慢地进展和小心的改变实现的;目标应当用可行的手段去衡量和加以调整;他们认为所谓最优化纯粹是乌托邦,能够较为满意就已经不错了;他们怀疑人类是否有能力来剧烈地改造未来,主张走一步看一步。渐进思维是对完全理

性思维的又一种修正。

117、顺序决策思维:顺序决策思维

主要用于当知识和意见的一致性尚

不充分的时候。在第一阶段,决策者

往往同时地较多地选择一些处理方

法或决策,在取得新的认识和更为一

致的意见后再过渡到下一阶段;然后

选择比较可行的决策。这种思维有利

于在十分不确定的情况和无所适从

的条件下进行公共决策。

118、剧烈变革思维:剧烈变革思维

主要运用于重新设计,或者是终止和

替换现有系统的决策类型。剧烈变革

思维强调决策的迅速和彻底性,要求

在较早的时间内和较大规模下改变

系统的运行情况。当系统的问题很多

而且积重难返,关系盘根错节时,就

可以运用这种思维方式进行决策,制

定剧烈变革性的决策方案,迅速解决

问题。

119、头脑风暴法:头脑风暴法是一

种专家会议法,可用来产生有助于查

明问题和使之概念化的思想、目标和

策略。它是1948年由创造性思维专

家奥斯本(Alex.. Osborn)首先提

出的一种加强创造性思维的手段。它

可以用来产生大量关于解决问题的

潜在办法的建议。它通过召集一定数

量的专家(通常在10~15人之间)

一道开会研究,共同对某一问题做出

集体判断。

120、德而菲法:德尔菲方法是一种

直觉预测技术。它是1948年由兰德

公司的研究人员首先发明的,以古希

腊神话中的神谕之地、可预卜未来的

阿波罗神庙原址“德尔菲”

(Delphi)命名。这种技术最初是为

军事策略问题的预测而设计的,后来

逐步为政府部门和工商业所采用,并

扩展到教育、科技、运输、开发研究、

太空探测、住宅、预算和生活品质等

领域。、

121、系统:系统指由两个以上要素

组成的,具有一定结构和功能,与外

部环境发生联系的有机整体。

122、系统方法:所谓系统方法,就

是按照事物本身的系统性把对象放

在系统的形式中加以考察的一种方

法,即从系统的观点出发,始终着重

从整体与部分(要素)之间,从整体

与外部环境的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和

相互制约的关系中,综合而精确地考

察对象以达到最优地处理问题的一

种方法。

123、系统分析:系统分析就是对一

个系统内的基本问题,用系统观点进

行思维推理,在确定和不确定的条件

下探索可能采取的方案,通过分析对

比,为达到预期目标选出最优方案

124、决策支持系统:决策支持系统

是以管理科学、运筹学、控制论和行

为科学为基础,以计算机技术、模拟

技术和信息技术为手段,面对半结构

化的决策问题,支持决策活动的具有

智能作用的人-机计算机系统。30.

知识经济:知识经济是建立在知识和

信息的生产、分配和使用之上的经

济。知识经济是与农业经济、工业经

济相对应的一种经济形态,是以知识

资源为基础的一种新型经济形态,是

以信息的生产和利用为核心,以人力

资本为动力,以高新技术产业为支

柱,以强大的系统化和高新化、高效

化的科研体系为后盾,以追求知识价

值的不断更新为目标的经济。

125、扁平式组织:扁平式组织削减

了许多内部层级,使自身结构变得相

对简单,这种组织结构强调信息共

享,重视横向联系与协作,重视权力

分散、自我管理和民主管理,强调人

力资源开发。扁平的学习型组织因其

有利于信息传输的优点而成为公共

组织的变革趋势。

126、公共决策体制:所谓公共政策

体制,不仅指公共政策权力在政策主

体之间进行分配所形成的权力格

局,而且指政策主体在政策过程中的

活动程序。

127、公共政策案例:公共政策案例就是公共管理领域内某个管理问题或政策问题的描述和记录。

128、公共政策案例分析:是案例分析方法的一种。它是指运用定性或定量的方法,对公共政策案例进行辨析,发现和解决公共政策问题,以促进对公共政策认识和研究的深化,改进公共政策实践的一种研究方法。129、社会问题所谓社会问题是指社会的实际状态与社会期望之间的差距。公共问题:是指那些社会成员在公共生活中共同受其广泛影响,具有不可分性、与公共利益密切相关的公共性社会问题。

130、公共利益:个人与其他社会成员所共享的资源与条件

131、公共责任:指社会成员对参与公共生活的使命感、责任心和自觉性,也指他们对其行为结果承担责任的程度。

132、公共政策理念:是公共政策主体在公共政策过程中所持有的思想观念和价值判断。

133、公共政策:是政府依据特定时期的目标,在对社会公共利益进行选择、综合、分配和落实的过程中所制定的行为准则。

134、公共政策主体:是指参与、影响公共政策全过程,对公共政策有直接或者间接的决定作用的组织或个人。

135、公共政策主体能力:是指政策主体能否成功地适应环境挑战及其程度,即在环境的挑战下,政策主体能否应付或适应这些挑战,以及取得成功的程度。

136、决策权力:可以定义为一种法律权力,它或者是在一系列可能行动中做出选择的权力,或者是影响政策主体、推动他去选择自己所偏好的某一行动的权力。

137、集权制:是指权力集中于上级决策组织,上级组织包揽较多的决策

事务,下级只能依照上级指令行事的

决策机

138、分权制:是指各级决策组织在

各自管辖的范围内享有决策权,上级

无权干预下级决策活动的决策体制。

139、监控系统:是指政策系统之外

的人员和机构,对政策行为、政策方

案的内容和执行,进行监督和控制的

机构

140、行动理论:认为政策执行是指

对某一项公共政策所要采取的广泛

行动。

141、组织理论:认为政策执行需要

组织,没有组织就没有执行。在人们

所建立的各种组织中,执行组织是最

严密的。因为它适应了执行中所需要

的迅速准确之特点。负责执行的组

织,其正式的与非正式的属性,往往

影响到该组织执行政策的能力。

142、因果理论:大致包括三类内容:

⑴把政策决定看成是一各假设,一张

“指导人们从当前情况导出设计目

标的地图”。政策执行是按地图所指

引;的方向到达目的地;⑵把政策中

的潜在因果假设分为两个因素:贯彻

影响力和技术能力。(3)重点关心两

类因果问题。

143、管理理论:认为主要负责政策

执行的行政机构,不仅受其合法委任

权的影响,而且要受到与之相关的利

益集团的影响,政策系统中立法机关

干预的影响,以及特定的政治环境中

其它各种因素的影响。该理论把“管

理”与“执行”在很大程度上看成了

同义词。

144、交易理论:认为政策执行是一

个政治上讨价还价的过程。这中间,

政策执行者与政策对象之间通过不

同方式的交易,在各种力量的互动过

程中,达成某种妥协、退让或默契。

依据某种价值标准制定的政策目标

与方案是较为理想的结果,但在实际

中却是行不通的。

145、系统理论:认为政策执行过程

的分析,可以理解为外界环境对政策

系统进行物质、能量、信息的输入,

系统产生了政策输出,由政策结果和

反馈提供了政策的主人与再输入过

程。

146、演化理论:认为在提出政策问

题、制定政策目标责任制、拟定政策

方案的过程中,都存在着许多不确定

性和模糊性,多重目标实际上会产生

矛盾与冲突,因而在实际执行中,会

对原有目标不断地重新设计。政策制

定是反复的形成、执行、再形成的演

化过程。

147、政策协调:是指在政策实施中,

采取适中方法调节各项活动,解决或

消除各种矛盾与冲突,引导各行政机

构内部与各行政机构之间,或者与政

策对象之间的互相配合协作,和谐一

致地实现政策目标而采取的一种行

为。

148、追踪决策:决策调整方案也是

从若干个可供选择的方案中进行比

较分析,从而选择出的一个最佳方

案。选择方案的过程,实际上是做出

决策的过程。这个过程也可称为追踪

决策。

149、正式评价:是指事先制定完善

的评价方案,严格按规定的程序和内

容执行,并由确定的评价者进行的评

价。

150、非正式评价:是指对评价者、

评价形式、评价内容没有严格规定,

对评价的最后结论也不作严格要求,

人们根据自己掌握的情况对公共政

策做出评价。

151、公共政策评价:是指论据一定

的标准和程序,对公共政策的效益、

效率、效果及价值进行判断的一种政

治行为,目的在于取得有关这些方面

的信息,作为决定政策变化、政策改

进和制定新政策的依据。

152、完全理性思维:完全理性思维

中存在一个基本的假定,即人类的行

动是或者应当是合乎理性的,或者能够从实用主义的观点把人类的行动解释为合乎理性的。拥有完全理性思维特征的公共决策者追求完美主义类型的决策。他们认为,决策者可以搜集完备所有的决策因素,并且决策系统有足够的能力处理分析这些信息,因此可以选择一个最佳的决策方案。

153、经济合理性思维:是对完全理性思维方式的一种改进或具体化,并且是现实公共决策中经常使用的思维方式。这一思维方式将决策者的注意力集中到经济可行性这个核心问题上,用经济的数量规则来限定无限的理性追求,将对于完全更改政策的美好愿望限制在预算约束之内。154、渐进思维:渐进思维指导下的公共决策者通常认为,政策制定和贯彻是且应当是通过缓慢地进展和小心的改变实现的;目标应当用可行的手段去衡量和加以调整;他们认为所谓最优化纯粹是乌托邦,能够较为满意就已经不错了;他们怀疑人类是否有能力来剧烈地改造未来,主张走一步看一步。渐进思维是对完全理性思维的又一种修正。

155、顺序决策思维:主要用于当知识和意见的一致性尚不充分的时候。在第一阶段,决策者往往同时较多地选择一些处理方法或决策,在取得新的认识和更为一致的意见后再过渡到下一阶段,然后选择比较可行的决策。

156、剧烈变革思维:主要运用于重新设计,或者是终止和替换现有系统的决策类型。剧烈变革思维强调决策的迅速和彻底性,要求在较早的时间内和较大规模下改变系统的运行情况。当系统的问题很多而且积重难返,关系盘根错节时,就可以运用这种思维方式进行决策。

157、头脑风暴法:是一种专家会议法,可用来产生有助于查明问题和使之概念化的思想、目标和策略。它是

1948年由创造性思维专家奥斯本首

先提出的一种加强创造性思维的手

段。它可以用来产生大量关于解决问

题的潜在办法的建议。它通过召集一

定数量的专家(通常在10-15人之间)

一道开会研究,共同对某一问题做出

集体判断。

158、德尔菲方法:是一种直觉预测

技术。它是1948年由兰德公司的研

究人员首先发明的,以古希腊神话中

的神谕之地、可预卜未来的阿波罗神

庙原址“德尔菲”命名。这种技术最

初是为军事策略问题的预测而设计

的,后来逐步为政府部门和工商业所

采用,并扩展到教育、科技、运输、

开发研究、太空探测、住宅、部门预

算和生活品质等领域。

159、头脑风暴法的优点是:它能够

发挥一组专家的共同智慧,产生专家

智能互补效应;它使专家交流信息,

相互启发,产生“思维共振”作用,

爆发出更多的创造性思维的火花;专

家团体所拥有及提供的知识和信息

量,比单个专家所有的知识和信息量

要大得多;专家会议所考虑的问题的

各方面以及所提供的备选方案,比单

个成员独思考及提供的备选方案更

多、更全面和更合理。

160、系统:指由两个以上要素组成

的,具有一定结构和功能,与外部环

境发生联系的有机整体。

系统方法:所谓系统方法,就是按照

事物本身的系统性把对象放在千丝

万缕形式中加以考察的一种方法,也

就是从系统的观点出发,始终着重从

整体与部分(要素)之间,从整体与

外部环境的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和相

互制约的关系中,综合而精确地考察

对象以达到最优地处理问题的一种

方法

161、系统分析:最早是由美国兰德

公司于20世纪40年代提出并使用

的。系统分析就是对一个系统内的基

本问题,用系统观点进行思维推理,

在确定和不确定的条件下探索可能

采取的方案,通过分析对比,为达到

预期目标选出最优方案;也可以说,

系统分析就是为政策主体选择一个

行动方向,通过对情况的全面分析,

对备选方案择优,为政策主体提供可

靠的依据。

162、决策支持系统:是指辅助决策

工作的一种计算机系统,由美国麻省

理工学院的米切尔.S.斯科特和彼德

G.W.基恩于`20世纪70年代首次提出

的。它是以管理科学、运筹学、控制

论和行为科学为基础,以计算机技

术、模拟技术和信息技术为手段,面

对半结构化的决策问题,支持决策活

动的具有智能作用的人-机(计算机)

系统。

163、知识经济:是建立在知识和信

息的生产、分配和使用之上的经济。

知识经济是与农业经济、工业经济相

对应的一种经济形态,是以知识资源

为基础的一种新型经济形态,是以信

息的生产和利用为核心,以人力资本

为动力,以高新技术产业为支柱,以

强大的系统化和高新化、高效化的科

研体系为后盾,以追求知识价值的不

断更新为目标的经济。

164、扁平式组织:扁平式组织削减

了许多内部层级,使自身结构变得相

对简单,这种组织结构强调信息共

享,重视横向联系与协作,重视权力

分散、自我管理和民主管理,强调人

力资源开发。扁平的学习型组织因其

有利于信息传输的优点而成为公共

组织的变革趋势。

165、公共决策体制:所谓公共政策

体制,不仅指公共政策权力在政策主

体之间进行分配所形成的权力格局,

而且指政策主体在政策过程中的活

动程序。

166、发展型公共政策理念:公共政

策理念是公共政策主体在公共政策

过程中所持有的思想观念和价值的

判断。90年代罗尼.莱森提出基础型、理性型、发展型管理理念,与这三种管理类型相对应,必然存在基础型、理性型、发展型三种公共政策观念。167、公共政策案例:是公共管理领域内某个管理问题或政策问题的描

述和记录。

168公共政策案例分析:是案例分析方法的一种。它是指运用定性或定量的方法,对公共政策案例进行辨析,发现和解决公共政策问题,以促进对公共政策认识和研究的深化,改进公共政策实践的一种研究方法。

36公共问题:是指那些社会成员在公共生活中共同受其广泛影响,具有不可分性,与公共利益密切相关的公共性社会问题。

169、公共利益:是个人与其他社会成员所共享的资源与条件。

170、公共责任:意指社会成员对参与公共生活的使命感、责任心和自觉性,也意指他们对其行为结果承担责任的程度。

171、公共文化:是以公共性为特征,现实地影响着每一个社会成员及其

行为方式,从而塑造着社会公共生活的形态。

172、公共道德:是一种非正式软约束力量,它既调节着人们之间的利益关系,也规范着人们的行为方式。它既有历史沉淀的结果,也具有普遍持久的效力。

173、浴盆模型:事物的不断发展变化,与政策相对稳定性之间的矛盾,决定了每一项政策都有其失效过程。要保证政策执行的可靠性,就要控制它的失效性。依据可靠性理论分析,在政策方案的执行过程中,“失效表现于早期失效、偶然失效和耗损失效三个阶段。这种政策失效率的变化,类似于浴盆状。人们把这种曲线也称为浴盆模型。

174、简述公共政策系统的构成:由信息系统、智囊系统、决断系统及监控系统构成。这些子系统各有分工,

相互独立,又密切配合,协同一致,

促进公共政策大系统的运行得以顺

利展开。

175、简述信息系统的职责:主要包

括①有计划、有规律、经常性地收集、

整理、分析和贮存社会发展各个领

域、各个方面的历史和现实的情况与

数据,以保证公共政策能够及时获得

适用、准确和充足的情报信息资料。

②有意识地收集、整理政策实施过程

及结果等方面的情况、数据,并及时

向决策者反馈;③研究分析政策执行

结果中存在的问题,发现政策的偏差

或失误,并及时向决策者反馈。

176、智囊系统的职责:①参与公共

决策,提高决策的科学性;②为政策

主体提供咨询服务,开阔政策主体的

视野和思路;③对政策问题进行“会

诊”,找出问题的症结。

177、决断系统的职责:①界定政策

问题;②确定政策目标;③设计政策

方案;④选择政策方案。

178监控系统的职责:①防止政策主

体滥用决策权;②促使政策内容切合

实际;③监督执行机构及其人员正确

执行政策。

公共政策名词解释

17决策科学:以现代科学手段与分析

工具研究决策原理、决策原理和决策

方法并认识和把握正确政策的规律

的综合性新兴科学。

179、个案研究法:公共政策学中的

个案研究方法指的是致力于探讨具

体的个别的政策的特殊性。并从中发

现普遍性和验证某一普遍性假设的

研究方法。

180、行为主义:是的是一种关于观

察个人、组织或动物有机体在既定环

境中或内外刺激下的表现和反应的

181学说;它强调上述受可观察的、

可计量的、有规律的,甚至能够操作

和重复的各种行为表现的重要性,相

信能够从这样的行为表现中发现事

物本身固有的因果关系或某种相关

性,并且认为任何研究结论都不能脱

离作为记录这样的行为表现的证据

而先验地推导出来。

182、行为科学的宗旨:行为科学的

宗旨就是解释、预测、控制人的行为,

以利于达到群里和组织预期的目标。

凯恩斯主义:主要是指凯恩斯宣传的

加强政策对国家经济进行干预的一

系列主张。凯恩斯主义主张抛弃自由

放任政策、过大国家的经济职能,实

行国家调控、干预经济体系的运行。

凯恩斯主义的出台被奉为政策制定

政策干预经济的理论依据,对公共政

策学的产生有着巨大的影响。

公共政策学:公共政策学是一门新兴

的学问,他尽可能的应用类似自然科

学的研究程序和方法,对政策系统及

其环境之间和政策过程诸环节之间

及其与系统内外诸影响因素之间进

行因果关系或相关性分析,探索公共

政策的固有规律,以期改进政策系

统,提高政策质量丙成功地改造社会

与自然。

决策行为:指政策的直接主体决定做

什么和怎么做,并预测和设计行为的

结果,也就是选定目标和选取最优方

案丙付诸实施的行动。

政策过程研究:指分析哪些因素是怎

样影响主题选择行为的,是怎样影音

像政策过程的各个环节的。影响的性

质和程度怎样。

公共政策学的级次概念:指的是核心

观念的子概念或从属观念。

公共政策学的编辑概念:指的是从其

他学科引进或移植过来的概念。

理论模型:是指一组概念或命题按照

其相互间的本质联系被阻止在一起,

从而形成一个逻辑结果严密的网络

或框架。

理性主义模型:理性主义分析方法在

公共政策领域中的应用,就形成了理

性政策模型或决策的理性主义模型。

这个模型在把决算者假定为理性人之后,还假定了决策者如何将其理性主义的决策活动贯穿于整个政策过程。

公共组织:就是以管理公共事物,提供公共服务,协调和增进公共利益为目的的组织。

政策群:指国家、政府和一定类型的政治体制中的执政党在某一较长时间段内制定和实施的内容各异但产生理念同源,导向相近的政策的集合体。

政策连:指国家、政府和一定类型的政治体制中的执政党为解决统一政策问题面而先后制定的在内容上具有一致性,在形态和功能上具有差别性的一系列政策。

科学追求:即借助于一定的方法,程序和手段以尽可能充分使科学的品格在研究过程特别是研究结果中得到时限和体现,是公共政策学的根本追求。

自然主义:是依据如下的事实抽象出来的一个概念,即他的研究工作不是在人的设计的或试验设定的背景下进行的,而是倾向于在自然的环境下进行。

“上下来去”模型:是根据中国的决策时间的要求构建的具有中国特色的决策模型,它所以觉得哲学认识论是辩证唯物主义。鉴于政策制定过程在认识论上是一个从“形而下到“形而上”的过程,政策执行过程中认识论上又是一个从“形而上”到“形而下”的过程。与此同时,整个政策过程在政策主体与政策客体的联系上则是“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过程,所以我们从总体称之为“上下来去”模型。

决策:就是从多个可能实现同一目标的方案中进行选择,优先出最佳方案。它是由决策者,决策对象、决策信息、决策方法、决策结果5个基本要素构成的一个动态过程。政府利益:指政府系统自身需求的满

足,如政府的权利与权威,政府的业

绩、信誉和形象,政府工作条件与公

务人员的收入和福利等。

政府过程:指在某一特定的时间横断

面上政府的活动的逻辑顺序,或者说

是政府运作的程序,起中心流程是政

策过程。

公共政策的内容构成:指的是具有不

同政策效力的各项政策构成一个统

一的、相互作用的政策体系。

基本政策:指针对某一社会领域或社

会生活某个基本方面制定的,在该领

域或方面起全局性和战略性作用的

政策。

部门政策:为在某一特定的部门贯彻

基本政策而制定的具体的行动方案

和行动准则。

战略:就是政策主体在一个较长的时

间阶段上所要达到的主导全局的根

本目标以及目标的实现所做的资源

配置和行动步骤的设想,也就是邓小

平经常讲到的“大政策”

策略:是政策主体针对某一特定形式

制定的行动路线、是具体的行动路

线。

政治政策:指一定的政治主体在政治

生活领域里为达到一定的政治目标

而针对相关对象制定的行为准则和

规范、

经济政策:指一定的政治主体在经济

领域里为达到一定的经济、政策与社

会目标而制定的调整人们的经济关

系、经济活动的准则和规范。

社会政策:已解决社会问题、促进社

会安定、改善社会环境、增进社会福

利为目的,经由国家立法与行政的手

段,促进社会各阶段均衡发展的途

径。

政策结构:指政策系统的构成要素在

时空连续区上的排列,组合的方式及

各要素件相互的相对稳定的方式,是

政策系统构成要素的组织形式和秩

序。

战略规划:指政策主体为实施既定的

战略目标而对于各种战略要素所进

行的全面组织、协调和统一调度,它

一般包括战略目标、战略重点、战略

要求、战略布局、实现战略的途径和

条件等要素。

行政决策:是指国家行政机关在法定

的权利和职能范围内按照一定的程

序和方法做出的决定。

单一目标政策:指政策主体在谋求一

个政策问题的解决时,在一个特定的

阶段上确定的一个同时要实现的目

标。

多目标政策:指政策主体在谋求一个

政策问题的解决时,在一个特定的阶

段上确定的多个同时要实现的目标。

公共政策系统:

简答题

1、公共政策的作用。

(1)引导我国公共事业发展和前

进;(2)有助于国家实现其职能(3)

协调各种社会关系和调整利益分

配;(4)指导、补充法律的制定和

实施。

2、西蒙有限理性决策的步骤。

情报活动阶段:1)确定需要解决的

问题或所要定出的目标;

设计活动阶段:2)决定最低标准或

水准,使所有被接受的方案都能符合

这一标准,3)选择一个可行方案;

抉择活动阶段:4)评估这一方案,5)决定这一方案是否已符合最低标准,6)如果此方案不符合,再检验其他方案并注意通过评估过程,7)如果这一方案可行即开始行动;

审查活动阶段:8)执行之后评定此方案难以程度,并将资料作为提高或降低所定最低标准的参考。

3、西方三权分立体制下的公共政策的具体表现形式是什么?

答"西方三权分立体制下的公共政策的具体表现形式是1。由国会制定。2。由总统制定。3。由政府机构制定。4。由最高法院制定。

4、政策系统的运行环节。

1)政策的制定——从发现问题到政策方案的出台的一系列的功能活动过程,包括建立议程、界定问题、设计方案、预测结果、比较和抉择方案以及方案的合法化等环节。

2)、政策的执行——政策方案付诸实践、解决实际政策问题的过程,也就是将政策理想变为政策现实的过程,包括组织和物质准备、政策分解、政策宣传、政策实验以及指挥、沟通、协调的功能环节。

3)政策的评估——依据一定的标准和程序,对政策的效果做出判断,确定某项政策的效果、效益以及优劣,并弄清楚该政策为什么成功或失败。4)政策的监控——为达到政策方案的预期目标,避免政策失误对政策过程尤其是执行阶段的监控,以保证政策的权威性和严肃性,包括监督、控制和调整等功能活动环节。

5)政策的终结——在政策实施并加以评估之后,发现该政策的使命已经完成,成为多余,必须采取措施予以终止。

5、政策目标的社会特征:

(1)目标的针对性;(2)目标的可行性;(3)目标的系统性;(4)目标的规范性;(5)目标的具体性。

6、政策方案的设计步骤。政策方案的设计一般可分为两个步

骤:轮廓勾画和细节设计

(1)轮廓勾画。就是从不同角度、

不同途径提出多种多样的方案设

想。主要包括两个内容:一是根据政

策目标,大致提出多个政策方案;二

是将各方案的轮廓勾画出来。

(2)细节设计。对上述方案进行初

步筛选,淘汰那些明显不可行的设

想,然后进行精心的设计。细节设计

就是将政策方案具体化,确定实现政

策目标的各种措施,如政策界限的规

定和相关机构的设置、人员的配备和

物资经费的保证等等。

7、什么是德尔菲法。

是采用匿名通信和反复征求意见的

形式,向与所预测的问题有关领域的

专家分别提出问题,是专家们在互不

知晓、彼此隔离的情况下交换意见,

而后将他们回答的意见综合、整理、

归纳、匿名反馈给各个专家,再次征

求意见,然后再加以综合反馈,这样

经过多次反复循环、技术处理,最后

得到一个比较一致且可靠性较大的

预测结果。

8、政策选择的标准。

1)是不是有利于原政策的实施,是否

有利于国家原目标的实施;

2)这个方案是不是最大限度地实现

了政策目标;

3)要低成本,尽可能减少政策消耗;

4)风险要尽可能地减少;5、副作用

要尽可能地少。

9、政策执行偏差的矫正。

(1)矫正的对象:政策本身;政策

执行组织;政策目标群体;

(2)矫正的途径:政策修正;政策

增删;政策更新;

(3)矫正的方法:完善管理体制;

提高执行人员素质;科学诊断问题;

及时跟踪评估;强化监督控制;加强

舆论宣传;采取相应强制措施;重点

防范。

10、论述政策执行的相关条件。

答:论述政策执行的相关条件是:1、

必要的政策资源包括经济资源、人力

资源、信息资源、权威资源。2、顺

从的目标群体包括政策方案对政策

对象的规定、政策对象对政策的接受

程度、政策执行成本对目标群体的影

响。3、正确的执行策略包括原则性

与灵活性相结合、建立有效的制度安

排、利用各种执行手段。4、胜任的

政策执行队伍。5、有效的沟通,消

除语言方面的障碍、知识经验差距过

大、组织结构不合理、曲解造成的障

碍、沟通技巧能方面的障碍.心理因

素的障碍。

11、简述影响公共政策评估的主要因

素。

(1)政策目标的不确定性。 (2)政策

影响的广泛性。

(3)政策资源的混合和政策重叠。 (4)

政策主体有关方面人员的抵制。

(5)评估者主观动机上的错误。 (6)

政策信息系统不完备。

(7)不易得到政策评估所需经费。 (8)

决策目标的意识形态性。

12、论述政策终结的障碍和措施。

答:政策终结的障碍有心理方面的、

组织方面的、社会方面的、法律方面

的、资源方面的障碍。政策终结的措

施有:1、加强宣传教育,消除触情

绪。2、树立观念,营造改革气氛。3、

公开评估结果,争取更多支持。4、

废旧立新并举,缓解终结压力。5、

做出必要妥协,减少终结代价

13、政策监控的主要功能。

(1)保证政策制定合法化、科学化

和民主化;

(2)保证政策内容能够尽可能广泛

地综合各种利益要求,使之反映人民

群众的根本利益;

(3)保证政策的贯彻落实,尽可能

她避免政策过程中发生对政策的误

解、曲解、滥用、消极抵制甚至反抗;

(4)及时、准确、真实地发现政策的片面性和局限性,以便及时地实现政策的调整、完善或者终结。

14、政策均衡的特征。

(1)政策均衡意味着社会力量对比的势均力敌;

(2)政策均衡意味着政策具有高度的合法性;

(3)政策均衡意味着政策体系内外的协调均衡;

(4)政策均衡状态是一种动态的平衡状态。

15.公共政策学的概念

公共政策学,是指运用科学方法研究公共政策的内容、过程与产出,探索其固有规律,形成系统性知识,并运用这种知识进行政策分析,进而通过公共权力机关将研究成果转化为政策实践。

16.公共政策学的研究方法

(一)研究程序的设计

(1)提出拟研究的政策问题。(2)确定假设。(3)收集系统资料。(4)资料分析。(5)做操作性研究。(6)撰写研究报告。

(二)政策研究的资料收集方法。1.一手资料的收集。

方法:(1)无结构访谈法(2)实地观察法3)非参与观察法4)参与观察法

2.二手资料的收集。

方法:(1)内容分析法。

(2)二次分析法

(3)现存统计资料分析法(三)公共政策的研究视角和路径方法:1.公共政策的系统分析方法

2.公共政策的矛盾分析方法

3.公共政策的历史分析方法

4.公共政策的比较分析方法

5.公共政策的个案分析方法

6.公共政策的经济分析方法

7.公共政策的制度分析方法

8.公共政策的价值分析方法17.公共政策学近期发展的表现

1 .课题选择的新取向伦理取向;

管理取向;政府改革取向

2.方法论的非科学趋向

3.公共政策学的建制化

表现:(1)学会的成立和专业研究

刊物的问世。

(2)专门研究机构的建立

(3)大学教育中专业与课程

的设置

18、公共政策学中国化的发展方向

(1)强化研究者的主体意识,增强

其能力。

(2)重视对政策哲学的研究。

(3)重视本土资源

(4)重视当代中国公共政策实践,

大力开展实证研究,从中抽象和构建

公共政策学新的概念、范畴、理论与

模型。

19简述政策制定系统的基本功

能。

答:(1)认定政策问题;(2)确认

政策目标;(3)组织政策方案的

设计;

(4)主持审议备选方案并最终进

行政策抉择;(5)完成政策合法

化程序并正式发布政策。

20简述公共政策变动的原因。

答:(1)决策者的变动;(2)

政策环境的变化;(3)政策资

源的限制;(4)政策的失效或

低效;(5)政策的合法性受到

置疑。

21.简述政策分析职业伦理的基

本内容。

答:(1)道德品质要求;(2)

行为规范要求;(3)价值判断

要求。

22.简述公共政策问题的基本内

涵。

答:(1)客观的事实或问题情

境;(2)问题的察觉;(3)现

实与利益期望等的冲突性;

(4)团体或组织活动;(5)政

府或社会公共组织的必要政策

行动。

第二章

19、当代世界主要国家的政治体制

的六种类型

以中国为代表的人民代表大会制,

以美国为代表的总统制,以英国为代

表的议会制,以法国为代表的半总

统、半议会制,以俄罗斯为代表的超

级总统制,以瑞士为代表的委员会

制。

20、政治类型:从内容上划分

1)元政策、基本政策、部门政策

2)战略、策略、战术

3)依政策内容的社会领域的不同进

行的分类:政治政策,经济政策,教

育、科技、文化政策

21、依横向形式特征划分的政策类型

依横向的形式特征进行划分,公共

政策可划分为立法决策、国家元首

决策、行政决策、司法决策和执政

党政策五个基本类型

(1)立法决策。中国的人大在立

法上享有最高权限,其立法

权力的行使不受任何制约;

美国的公共政策的基本形式

是国会立法。

(2)国家元首决策。中国的国家

主席没有国家元首决策;只

有属于总统制、半总统半议

会制、超级总统制这三种类

型的国家,才存在国家元首

决策。

(3)行政决策。中国的行政决策

权属于国务院,有权制定行

政法规,行政措施、决定和

命令,颁布部门规章;美国

的行政决策属于总统。

(4)司法决策。中国的司法决策

是人民法院和人民检察院;

美国的司法决策是最高法

院,美国最高法院是公共政

策的直接制定者。

(5)执政党政策。中国的是中国

共产党领导的议行合一制,

从这种议行合一的政府系统

与中国共产党的关系上来

看,中国共产党则是中国政

府系统的领导核心,主导着

政府过程的运行

22、依纵向形式特征划分的政策类型当今世界各国的国家结构可划分为两个基本的类型:单一制与联邦制。中国的纵向政策类型:第一,当代中国作为单一制国家,基本政策的制定权属于中央,地方政策的制定必须在中央政策的指导下进行;第二,从形式上看,当代中国地方政府有两个、三个、四个层级

美国的纵向政策类型:美国作为联邦制国家,虽然宪法规定联邦地位高于各州,但是中央政策与州政策之间确实决定与被决定、服从与被服从的关系。

23、公共政策的功能:

(1)管制功能。政策问题的解决,可以通过政策对象不做什么

来达成政策目标。政策主体

要制约、禁止政策对象不做

什么,就必须使政策对象的

行为具有管制功能。

(2)引导功能。为了解决某个政

策问题,政府依据特定的目

标,通过政策对人们的行为

和事物的发展加以引导,使

得政策具有导向性。

(3)调控功能。公共权力机关的

治理是通过政策来实现的;

或者说,政策市公共权力机

关实行治理的手段、工具、

杠杆。

(4)分配功能。从公共政策的界

定中可以看出,它具有价值

或利益的分配功能。

24、简述公共政策的社会本质:

1.公共政策是公共权力机关为着一

定的目标而进行的社会资源的配

置和社会价值的分配。

2.公共政策具有公共性。公共政策

是被组织于一定体制内的政府机

构和政府官员制定的权威性行动

方案。

3.公共政策具有偏好性。政策过程

对政策主体来说始终是一个选择

的过程:政策问题的认定、政策

方案的择定、政策工具的配置、

政策的实施以及怎样进行政策评

估等,所有的环节和功能活动的

安排都是主体选选择的结果。而

每个选择都体现着政策主体的偏

好。

25、公共政策的基本特征:

(1)政治性、权威性与强制性。

(2)公共性与偏好性的对立统一。

(3)应然与实然的统一。

(4)回应性与普遍性的统一。

第三章

26政策网络形成的原因:

(1)交流信息和意见的需要

(2)交换资源的需要

(3)结盟的需要

(4)追逐权力的需要

(5)协调的需要

27、政策系统的运行步骤:

(1)利益输入

(2)利益综合

(3)政策形成

(4)政策发布

(5)政策执行

(6)政策反馈

28、简述联邦制对于政策运行的促进

作用有哪些?

(1)联邦制通过公共决策权和政

治权利下放,允许地方政府采

取不同的政策,有助于政策更

能满足地方发展的需要。

(2)有助于扩大民众的政策参与。

(3)联邦制也为民众批评和反对

政府的某些政策或行动提供

了舞台。

29、公民参与并影响公共政策的途径

有哪些?

(1)以国家主权者的身份,采取

全民公决的方式,决定某

些重大的政策问题,直接

行使个人权利。

(2)通过直接投票或代议的形

式,选择公共政策的直接

主体。

(3)使用各种威胁和抗拒的方

式或者反对某项政策的出

台,迫使政府修改或废止

这一政策。

(4)通过参加政治党派或利益

集团,借助团体的力量影

响政策过程。

(5)通过制造社会舆论或多方

游说等手段,提出政策诉

求,影响政策制定。

(6)采取消极抵抗或不合作态

度,使政策过程扭曲,以

此影响政策结果。

(7)以个人的知识活动为提供

实证依据或理论指导

30、社会团体、公民社会对公共政策

来说,有哪几方面的作用?

(1)政策信息沟通

(2)影响并制约公共政策

(3)稳定公共政策秩序

(4)角色替代

31、大众传播对公共政策的作用

(1)提出公共问题并推动问题认

(2)有效影响政策议程的设置

(3)影响公共政策的抉择

第四章

31、简答有限理性模型

(1)西蒙提出了决策者有限理

性命题。他认为:“理性指

的是一种行为方式,是指在

给定条件和约束的程度内

适于达到给定目标的行为

方式。

(2)西蒙认为决策者在管理决

策中是不可能达到最佳程

度的,而只能是追求一种近

似的优化途径,即“寻求满

意”的管理决策和结果。(3)客观理性是存在的,但是对

它的追求不是一次完成的,

而是一步步地向它逼近,永

远不能使这个过程完成。32简述“上下来去”

(1)鉴于政策制定过程在认识

论上是一个从“形而下”到

“形而上”的过程,政策执

行过程在认识论上是一个

从“形而上”到“形而下”

的过程,与此同时整个政策

过程在政策主体与政策客

体的关系上则是“从群众中

来,到群众中去”的过程,

所以我们从总体上称之为

“上下来去”政策过程模

型。

(2)公共政策的主体是执政党

和公共权力机关。

(3)“上下来去”政策过程是一

个具有鲜明的中国化、民族

化特色的政策过程模型,政

策过程的内容具有容纳性

和开放性。

第五章

33、政策问题的含义:所谓政策问题是指统治集团或社会大多数人感觉到现实中出现的某种情况与他们的利益、期望、价值和规范有相当严重的矛盾和冲突,进而通过团体或组织活动要求有关社会组织和政府采取行动加以解决,并被后者列入政策议程的社会或公共问题。

基本内涵包括如下几个方面:

(1)客观的事实或问题情境(2)问题的察觉

(3)现实与利益期望等的冲突性(4)团体或组织活动(5)政府或社会公共组织的必要

政策行动

34、提出公共问题的主体有哪些

政府部门、政治人物、政党组织、利

益集团、大众传媒、专家人士及咨询

机构、公民与社会团体、政策网络

35、简答,头脑风暴法

头脑风暴法,是指由一定数目的人

员,尤其是一些专家学者或利益相关

者,从各个角度共同讨论有关的公共

问题,并因而激发大量新构想的一种

分析过程和方法。

36政策问题进入议程的条件和障碍

有哪些

条件:第一,事件或问题必须明朗而

严重

第二,要有政治权威领导人及

专家学者的预测性发动

第三,要有正常、民主和开放

的觉察机制与过程

障碍:第一,事件或问题并没有明显

的严重化,仍处于潜在的状态和轻微

的程度上:领导人和有关学者并未察

觉其严重性;社会缺乏正常的、民主

和开放的觉察机制

第二,政策议程建立的过程中

有双重关卡:一是社群的价值规范,

二是制度或程序上的限制。

第六章

37、政策目标的意义与原则:

意义:(1)它能为制定政策方案提供

方向性指导。

(2)它能为政策方案的规划和

实施提供核心的评估标准。

原则:(1)实事求是(2)面向未来

(3)系统协调(4)明确具体(5)

伦理考量

38、政策方案的设计原则:

(一)紧扣政策目标

(二)规划多重方案

(三)方案彼此独立

(四)方案要有创新

(五)方案切实可行

公共政策的抉择原则:

(一)尊重科学分析的价值

(二)考虑各方利益的平衡

(三)发挥决策者的能动作用

(四)遵照有关程序的规定

39、危机决策的构成有哪些

第一,决策问题的发生、发展具有

突然性、急剧性,需要决策

者当机立断;

第二,可供决策者利用的时间和

信息等资源非常有限;

第三,事态的发展危机决策单位、

决策者的根本利益,并且决

策的后果很难预料。

第七章

40、公共政策执行的含义、特点及其

作用:

含义:所谓公共政策执行就是政策执

行主体为了实现公共政策目标,通过

各种措施和手段作用于公共政策对

象,使公共政策内容变为现实的行动

过程。

特点:1.目标的导向性。2,内容的务

实性。3行为的能动性。4手段的权

威性。

作用:1.公共政策执行时实现政策目

标的重要途径。

2.公共政策执行是检验政策

质量的唯一环节。

3.公共政策执行时制定后继

政策的基本依据。

41、公共政策执行力的含义及创新提

升公共政策执行力的机制:

含义:公共政策执行力是政策执行者

通过对政策目标及其方向的把握,设

计政策执行方案,调度和配置相关资

源,运用政策工具,从而实现政策目

标、最终解决社会问题的能力及其成

效。

42、创新机制:

优化公共决策机制

1.创新政策执行的动力机制

2.构建政策执行的功能共享机制

3.完善政策执行的利益均衡机制43、矫正政策执行偏差的对策:

1.加强公共政策执行的成本—收益

分析

2.加强公共政策的认知力度

3.努力提高公共政策执行者的素质

4.加强公共政策执行的控制与监督

5.加强公共政策执行的制度创新

44、公共政策有效执行的原则及机制:

忠实原则、民主原则、法治原则、创新原则机制:1.公共政策信息沟通机制

2.公共政策的公民参与机制

3.公共政策的激励、责任与监

督机制

第八章

45、公共政策评估的含义、作用:

含义:公共政策评估就是评估主体依

据一定的评价标准,通过相关的评价

程序,考察公共政策过程的各个阶

段、各个环节,对政策产出和政策影

响进行检测,以判断政策结果实现政

策目标的程度。

作用:1.政策评估是获取政策运行可

靠和有效信息的重要手段

2.政策评估是进行政策调整、

提出政策建议的重要依据

3.政策评估时检验政策结果

的必要途径

4.政策评估时重新配置政策工

具和政策资源的基本前提

5.政策评估是构建良好公共关

系的有效策略

6.政策评估是管理科学化和民

主化的必要保证

46、影响公共政策评估的重要因

素:

1.政策信息、资料

2.政策制定者与执行者

3.政策目标

4.政策的沉淀成本

5.政策评估方式、方法和规范。

47、公共政策监控的功能:

1.通过政策监控活动,使政策制定

过程合法化、决策科学化和民主

化,充分听取各种不同意见,拓

宽人们参与的渠道,遵循科学决

策程序,使政策内容最大限度地

体现人们的各种利益要求

2.通过政策监控活动,排除主客观

因素的干扰,整合政策运行活动

的各种力量,充分发挥政策资源

的潜能,提高政府效率,确保政

策执行过程的有效性,

3.通过政策监控活动,在保证政策

评估真实性和准确性的基础上,

实现政策评估的公正性,最大限

度地反映政策运行过程的客观现

实,体现政策评估活动的价值取

向。

4.通过政策监控活动,反映政策运

行过程的实际情况,比较利弊得

失,为政策调整活动确立一个基

本的衡量标准,明确政策调整活

动的方向。

九章

48、政策稳定的动力因素:

1.决策主体和决策网络的相对稳定

2.政策问题的解决需要一个过程

3 、政策本身的稳定

政策目标的长期性

政策的有效性

接续政策的失败

政策的合法性

修改的复杂性

政策终结的失败

政策环境的稳定

49、公共政策创新的动力:

1)从内部动力看,主要有:①政策

主题的变革愿望

②政策本身的要求

2)从外部动力看,主要有:①经济

制度和体制变革是政策创新的直接

动力

②民众诉求是政策创新的根本动

力。

③地区之间竞争压力的需要。

④参与世界竞争的需要

50、公共政策调整的主要原则及原

因:

1实事求是原则

2渐进调适原则

3追踪反馈原则

原因:1.利益刚性的限制

2.现行政策的制约

3.公共意志的趋中

4.变革成本的约束

5.人类理性的局限

6.社会稳定的需要

51、政策接续的内涵,意义及其对

策:

内涵:以政策问题为中心,努力保持

政策目标稳定和连续的行为和过程,

其形式通常表现为旧的政策、政策执

行程序或执行组织被新的政策、政策

执行程序或执行组织所替代。

意义:首先,政策接续有利于保持政

策的稳定。

其次,政策接续有利于政策变

动的实现。

最后,政策接续有利于获得社

会对政策的认同。

对策:一是要尽可能明确具体的界定

政策目标

二是推行政策目标管理

三是加强政策过程评估,保证政策目标的连续性和稳定性。

四是政策目标的制度化和法制化

公共政策终结的障碍:

1.组织的持久性:

(1)组织机构的功能性

(2)组织机构的保守性:(3)组织机构的适应性

2.代价:(1)情感和政治上的代价

(2)法律和财政上的代价

1、重视说服工作,消除抵触情绪

2、注意因势利导,营造有利气氛

3、公开评估结果,争取支持力量

4、废旧立新并举,缓和终结压力

5、通过试探试点,避免矛盾激化

6、终结必要的部分,减少终结代价

第十章

53、政策分析的作用、原则:

作用:1.通过整合性与科际性的分

析,发现问题的要害和症结所在

2.帮助决策者减少决策失误

3.改善公共部门在决策上的

低效状况

4.增强决策的预期性和取向

54、应用性政策研究组织的作用:1.作为辅助

决策的咨询机构,政策研究组织

向决策者提供政策建议,为社会

各界提供沟通信息、集中意见并

进行表达的系统功能。

2.作为政策

学知识的应用者和创造者,政策

研究组织提供新的观念、理论和

方法,探寻社会发展的方向,推

动决策者的思想与知识更新。

作为评估性机构,政策研究组织提供有关政策实践的信息,并从中不断地发现存在的问题,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

3、作为人才成长、储备的机构,政策研究组织源源不断地向政府输送高质量的官员和专家。

3、作为思想和知识传播机构,政策研究组织通过传播其思想和观点,对公众进行政策教育,使大众对公共政策有更全面、系统的了解。

55、政策分析师的素质要求:

1、政策分析师应当具有政治头脑,他们必须把注意力集中在公共决策的政治方面

2、政策分析师应当具有总体观念,而不是仅仅把决策当做资源的分配

3、政策分析师应当致力于创新,不拘泥于已有方案的比较研究

4、政策分析师应当具有洞察力,要重视对政策内容和食指的分析

5、政策分析师应当着眼于未来,,要

有未来学家的胸怀和眼光

6政策分析师应当具有弹性的思维。

56、论述政策分析职业伦理的基本要

求:

(1)道德品质的要求。

(2)行为规范要求

(3)价值判断要求

三、论述题

1、简述20世纪70年代政策科学的

发展状况及特征。

(1)政策分析范式产生并迅速成长

壮大:1958年,林德布洛姆发表关于

“政策分析”文章;20世纪50-60年

代中期,形成政策科学几政策分析方

法论基础;20世纪70年代,林德布

洛姆、邓恩、奎德等人倡导政策分析

范式。

(2)加强了对政策过程其他环节尤

其是政策执行与评估的研究:20世纪

60-70年代美国出台大量公共政策和

计划,关于政策执行的结果引起广泛

关注,同时,政策执行问题也引起注

意;哈佛大学肯尼迪政府学院首先发

表《公共政策执行问题的报告》,加

州大学的普雷斯曼和韦达夫斯基写

成《执行:联邦政府的期望在奥克兰

市落空》。

(3)政策科学的理论基础发生显著

变化:20世纪70年代前理论基础是

政治学,70年代后经济学居于主导地

位,典型代表是公共选择理论的兴

起,代表认为是塔罗克和布坎南;

公共选择是指非市场的选择,实质是

政府选择。公共选择理论的基本特点

是以经济人假定为分析武器,探讨是

政治领域中经济人行为是这样决定

和支配集体行为,特别是对政府的集

体选择所起到的制约作用。

2、请画出精英模型图,简述精英模

型的核心思想并进行评价。

精英是社会统治集团的代表,占据社

会支配地位,与处于被支配地位、被

统治地位的大众构成对立的双方。精

英模型认为国家重要的政治、经济和

社会政策是由“少数精英人物”决

定的,公共政策的制定过程就是少数

精英的活动过程。公共政策反映的是

少数精英们的偏好和价值,公务员和

行政人员只是实施居于统治地位的

精英所决定的政策。

核心思想:1.社会可划分为拥有权

力的少数人和未拥有权力的多数

人;2.精英的选拔都是不成比例地

来自社会经济地位较高的上层阶

级;3.非精英往精英阶层的流动必

须缓慢而持续,以维持社会的稳定并

避免革命发生。唯有接受精英基本共

识的非精英,方能被接纳进入统治团

体;4.精英为了社会体系的基本价

值、保护此社会体系而分享彼此的共

识;5.公共政策所反映的不是群众

的需求,而是精英普遍性的价值。公

共政策变迁不是革命性而是渐进

性;6.积极的精英很少受到冷淡群

众的影响。精英影响群众多于群众影

响精英。

评价:精英模型并不意味着其制定的公共政策可违背大多数人的利益;相反大多数人的利益是由少数精英承担,以政策形态表示出来。公共政策中的“民主”只具有象征性的价值。总之,精英模型反映了行政决策过程与阶级统治、阶级关系的政治联系。

3、简述公共政策环境的构成因素及其对制定公共政策的影响作用。(1)地理环境。指一个国家所处的地理位置和自然状况,包括地形、地貌、气候、土壤、水系、矿藏甚至人种等自然构成。地理环境是一个社会制定政策的基本依据和出发点,对政策产生长期、稳定的影响。

(2)经济环境。对政策系统有重要影响的各种经济要素的总和,主要包括生产力发展状况、国民收入、资源分配、所有制形式、科技发展水平等。对公共政策的制约和影响表现为:是政策制定和执行的基本出发点;提供了政策系统运行所必须的资源;影响公共政策系统的经济目标取向。

(3)政治环境。对公共政策系统具有重要影响的政治状态,包括一个国家或地区的政治体制、政治结构、政治文化、政治关系等。政治环境对政策系统影响表现为:政治环境决定政策系统的性质;政治环境决定政策系统的民主化程度;政治环境决定着公共政策的合法化程度。

(4)社会文化环境。对公共政策系统具有重要影响的社会状况和文化状况,包括人口规模、性别与年龄比例、地区和民族分布、社会道德风尚、国民受教育程度、科技人才储备、专利数量等。社会文化环境对公共政策系统的影响:影响公共政策系统运行所需的智力条件;

影响公共政策系统运行的伦理和心理条件。(5)国际环境。指一个国家同世界

各国和各地区之间的政治、经济、文

化、地理等方面的关系以及其他国家

之间的相互关系。国际环境对公共政

策的影响:影响公共政策系统的价值

选择;影响政策系统的参照系选择;

影响政策系统的性质。

4、请结合某一具体的公共政策,论

述公共政策失败的原因。

(1)政策投入不够。首先表现为资

金短缺。其次,政策投入不足还表现

为执行不力。

(2)目标团体不配合。如果目标团

体不配合,即使政策执行者投入了足

够的人力、物力、财力,倾注了很多

精力,政策也很难被有效执行,甚至

在目标团体的强烈抵制下,政策会惨

遭失败。

(3)政策本身的问题。政策在目标、

内容和管理上彼此冲突;有些问题纷

繁复杂,解决难度大;政策超前或滞

后。(4)解决某些问题的代价大于利

益。(5)外在因素的干扰。

四、材料分析题

1、材料:

兴建长江三峡水利枢纽工程的设想

是由孙中山先生于1919年首次提出

来的,20世纪30-40年代,国民政府

曾两次进行勘察测量并提出初步计

划报告。新中国成立后,党和国家领

导人多次将三峡工程建设提上政府

议程,并组织全国各个领域的专家进

行可行性研究论证。1992年4月3日

七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通过了《关于

兴建长江三峡工程的决议》。至此,

三峡工程决策过程画上了圆满的句

号。

从最初提出到具体实施,三峡工程决

策历经70年之久,一方面是高度复

杂的政策环境对党和政府决策的影

响和制约,另一方面是党和政府为造

福我国人民和子孙后代而采取的审

慎决策行动。

问题:请从公共政策环境的角度,分

析影响三峡决策的环境因素。

答案:影响三峡决策的环境因素主要

有如下三种:

(1)长江是我国最大的河流,长江

流域水资源极为丰富,约占全国的

1/3,年均径流量约1万亿立方米,

水力资源可开发量占全国的53%。其

中,重庆至宜昌区段的长江三峡总长

660公里,水位落差120米,地质条

件好,是建设水利枢纽工程的理想地

段。这是三峡工程决策面临的地理自

然环境。

(2)长江流域面积180万平方公里,

约占全国陆地总面积的19%,养育着

全国近1/3的人口,工农业总产值占

全国的40%,在我国经济建设中占有

十分重要的地位。但是,长江流域水

旱灾害分布很广,尤以中下游平原地

区洪涝灾害最为严重,给国家经济和

人民生命安全造成巨大影响。兴建三

峡工程能够从根本上解决长江中下

游平原的安全,成为各项治理措施中

的关键工程。长江中下游是我国的经

济重心,但能源、电力供应长期短

缺,靠北煤南运,运输压力很大,三

峡水电站年发电量840亿度,对缓解

长江流域能源供应紧张状况和减轻

煤炭供应和运输压力具有重要意

义。此外,三峡工程还可使川江航道

下水单向年通过能力提高到5000万

吨,降低航运成本35%-37%。三峡

工程还可增加中下游枯水期流量,有

利南水北调,以及灌溉、水产、旅游、

库区养殖等效益。这是三峡工程决策

面临的经济环境。

(3)三峡工程是迄今为止世界上最

大的水利枢纽工程,规模巨大,技术

要求高,涉及面广。社会各界人士、

各方面专家、广大群众对于在诸如建

与不建、如何兴建、兴建时机、国力

负担、经济上是否合理、技术上是否

可行、如何解决战时防护、对生态环境影响等重大政策问题上,都有许多不同的意见。这是三峡决策面临的政治法制环境和社会文化环境。所有这些客观环境经过研究论证,就聚集成为决策者的工作环境。

2、材料:

“愚公移山”是中国古代的著名寓言,其大意是说:愚公因王屋和太行二山挡住了出行之路,遂决定移二山到北海之尾。同村智叟知道了愚公移山之事,不以为然,并质疑愚公之举。对此愚公进行了反驳,其理由是“子又生子,孙又生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因此通过努力不愁不能把两座大山移去。问题:从公共政策的角度看,愚公的“移山”之举其实是在制定一项长期政策。请运用公共政策的相关知识分析愚公的“移山”政策是否可行?为什么?

答案:从公共政策的角度看,“愚公移山”不可行。其原因如下:

(1)移山作为一个长期战略目标是否可行可取?

(2)和搬家相比,要解决出入不便问题,哪个经济效益更大?

(3)按当年的生产效益,愚公的家人有多大比例可以从事挖山工程,有多少能够常规生产,维持正常生计并对挖上工程做后勤支援?

(4)把挖山的石头添入北海之尾,那里的环境会不会恶化?那里的人的觉悟如何?会不会抵制?

(5)最关键的是,愚公的子孙是否

认同愚公为他们设计的目标?移山

是个跨越数代的工程,其子孙做如此

“无穷匮也”的工作将作如何想?

他们能否禀承愚公的遗志代代挖山

不止?当愚公预计到这一问题是,他

如何对其子孙进行不断的教育,保证

其子孙能按照既定的方针挖山而不

改其志?如果子孙与愚公的既定方

针有不同意见和做法的话,他们有没

有渠道来表达,甚至修正愚公规划的

风险?

因此,在解决目标是否正当合理,目

标的达成能否衡量和控制,以及能否

通过有效的资源配置把成本降到最

低至少是可以接受的水平之前,愚公

的决策并不是个好的决策。

3、材料:

1999年6月初,某市一名初三学生因

不堪承受过重的学习压力在家中自

杀身亡。此事件在广大市民中引起强

烈反响。中小学学生负担重、压力大

的问题一时成为公众议论的中心话

题,也成为媒体关注的焦点。该市的

日报、晚报、电视台、电台就此事件

做了大量报道,反映了学生、家长、

教师、中小学负责人以及有关专家等

多方面的意见。尽管对此事件见仁见

智,意见不完全一致,但大家普遍认

为,政府应尽快采取适当措施切实减

轻中小学学生负担。为此,该市政府

就此问题专门召开了一次会议,指示

市教育局在两个月之内拿出一个减

轻中小学学生负担的具体方案。1999

年8月末,在征求有关专家及相关方

面的意见基础上,该市教育局出台了

一揽子旨在减轻中小学学生负担的

措施,包括限定课时、控制家庭作业

数量、严禁利用节假日上课等。实际

上,中小学学生负担过重并不是一个

新问题。对此问题,公众已议论了多

年,有关专家也呼吁了多年,但政府

始终没有采取任何政策措施,直到这

一悲剧性事件发生后,该市才出台了

减轻学生负担的政策。请分析本案例

中社会问题进入政策议程的条件,你

认为该市在这方面应吸取什么教训?

答:社会问题进入政策议程的条件

有:

(1)、事件或问题必须严重,在社会

上产生较大的影响。 (2)、必须被有

关政府部门察觉,引起其重视。

(3)、要有民主、开放的察觉机制,

如新闻媒体。

应吸取的教训:完善察觉机制,以

便及时察觉问题,迅速作出回应。

1、简述中国古代政策思想的内容?

答:(1)“世异则事异,事异则

备变”的政策思想。如管仲提出的

“俗之所欲,因而与之;俗之所否,

因而去之”。(2)以民为本,政在得

民的政策原则。如孟轲提出的“民贵

君轻”、“政在得民”。(3)“惠

民”、“养民”、“富民”的政策传

统。如李悝主张的“尽地力”、“善平籴”。(4)重农抑商的政策主张。如商鞅认为“国待农耕而富,主待农战而尊”。(5)“不患寡而患不均”的政策倾向。如唐甄认为“天地之道故平,平则万物各得其所”。(6)无为而治的政策构想。如老聃认为“道常无为,而无不为”。

2、简述凯恩斯主义对公共政策学产生的影响?

答:凯恩斯主义的出台及其被奉为政府制定政策的理论依据,对公共政策学的产生有如下影响:(1)公共政策对经济、社会生活的正面作用。

(2)尽管许多国家的政府官僚系统乘势不断扩充,但是政策的制定与执行过程中涉及到的专门知识仍然大大地超出他们的知识领域,解决的办法一是吸收学者参与,二是实行政策咨询。

3、简述拉斯韦尔对公共政策学的界定?

答:(1)公共政策学是关于民主主义的学问。(2)其哲学基础是逻辑实证主义。(3)它是一门对于时间和空间都极敏感的学问。(4)它具有跨学科的性质。(5)它是一门须和政府官员共同研究的学问。(6)它是一门以社会变迁和发展为研究对象、以动态模型为核心的学问。

4、简述阿尔蒙德对公共政策学的贡献?

答:阿尔蒙德的结构功能主义在两个方面对公共政策学做出了突出

贡献:(1)它把政治系统过程、政治

过程、政府过程、政策过程作为一个

同一的过程来进行分析,从而使政策

研究与政治学研究紧密地结合在一

起,这有利于克服政策研究中的纯技

术、纯操作主义倾向。(2)它把公共

政策看作政治系统输出的产品,并将

公共政策的功能概括为四种类型,即

提取性功能、分配性功能、管制性功

能和象征性功能。

5、简述公共政策学在中国的发

展?

答:改革开放后,决策科学化和

民主化成为全社会现代化建设的迫

切要求。(1)提出科学决策和民主决

策。(2)党和政府各级领导部门及国

务院各部委局都建立了从事政策研

究的专门机构。(3)到90年代,北京

大学、中国人民大学、上海师范大学、

厦门大学、武汉大学等著名大学的政

治学与行政管理系率先在大学本科

和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中设置了公

共政策学单科或系列课程。

6、简述德洛尔对公共政策学所

作的贡献?

答:(1)分析了行为科学和管理

科学在学科建设上存在的一些误

区;(2)肯定了管理科学和决策科学

研究中使用的系统群研究方法:(3)

提出并界定了“总体政策”、“超政

策”和“政策系统”的概念;(4)强

调公共政策学的跨学性性质和实践

性。

7、简述韦伯对公共政策研究的

贡献?

答:(1)他强烈地主张对社会、

政治现象进行文化解释,甚至将社会

科学称做文化科学。(2)韦伯认为,

人的行动或社会行动包含两个基本

因素:动机和目标。(3)他提出了官

僚制理想模型,并通过对官僚制组织

结构的设计而探讨了合乎理性的、科

学的决策模型。(4)韦伯在社会科学

方法论上的建树,主要就是提出了理

想类型和主张价值无涉。

8、简述公共政策学的创立者拉

斯韦尔所揭示的这门学科的特点?

答:(1)它是关于民主主义的学

问。公共政策学是与个人选择相关联

的学问,归根结底,它须以民主的政

治体制为前提。(2)它的哲学基础是

逻辑实证主义。公共政策学追求政策

的“合乎理性”,使用数学公式和实

证性“数据”,以科学的方法论作为

研究、分析的工具。(3)它是一门对

于时间和空间都极敏感的学问,当选

择某一模型进行政策分析时,这个模

型须在时间和空间上有明确的记录。

(4)它具有跨学科的性质。它融会了

其他社会科学,具有新的学科体系。

(5)它是一门须和政府官员共同研究

的学问。(6)它是一门以社会变迁和

发展为研究对象、以动态模型为核心

的学问。

9、公共政策学的内涵是什么?

答:(1)研究对象是公共组织。

(2)按照理性的原则来衡量,这门学科具有准科学的特征。(3)研究内容包括国家、政府、政党每一项职能活动的行为规则、行动路线和行动方案。(4)研究活动具有鲜明功利性,十分看重研究工作对公共权力机关

的功能活动所产生的作用,明确地以改进政策系统、提高政策质量并成功地改造社会与自然为研究目的。

10、研究政策系统应予重视哪几个突出问题?

答:(1)直接的政策制定系统中决策者的类别差异。(2)公共政策的直接主体系统与对象系统的地位的

相对性。(3)公共政策直接主体系统与政策支持系统地位的相对性。(4)公共政策制定系统内部的结构。

论说题

30.试述公共政策有效执行的原则与机制。

答:在规范的意义上,有效的政策执行要遵循以下原则:

1、忠实原则。这是公共政策执行的基本原则。

2、民主原则。公共政策是对社会资源的权威性分配,反映的是大多数公民的利益诉求,因此政策执行必须坚持民主原则。

3、法治原则。这是指政策执行的权力设置、人员录用、机构配备、执行程序、执行责任等要实现法治化,杜绝政策执行中的有法不依、执法不严、以权压法、人治代替法治等现象,从而防止政策执行权力的异化和腐败。

4、创新原则。政策执行主体在遵循政策的精神实质,保证政策的统一性、严肃性和权威性的前提,必须坚

持从实际出发,采取灵活多样的方

式、方法,因时因地制宜,确保政策

目标的实现。

二、公共政策执行要重点构建和完善

以下机制:

1、公共政策信息沟通机制。构建政

策执行的信息沟通机制,保持全真的

信息流通,尽量避免或减少政策信息

的非对称性,是防止政策执行偏差和

提高政策执行效率的重要任务。

2、公共政策的公民参与机制。公民

参与机制在政策执行中主要表现为

以下几方面:(1)公民参与执行计

划;(2)公民参与执行监督;(3)

公民参与执行评估。

3、公共政策的激励、责任与监督机

制激励机制。具体可从以下几方面人

手:(1)引入竞争机制;(2)打破

级别和工龄限制,引入功绩制,激发

公务人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3)

科学地规范晋升制,创新职务晋升要

求,重视优秀人才和有突出贡献者的

晋升,发挥破格晋升的突出作用。

责任追究机制。构建公共政策执行的

责任追究机制应重点建立、健全以下

几项制度:(1)首长负责制;(2)

目标责任制;(3)岗位责任制;(4)

对公共政策执行主体违反法律的行

为进行责任追究。

监督机制。在政策执行过程中,要对

政策执行情况及时地跟。踪评估和监

督,构建公共政策执行的监督机制,

建立健全多层次、多功能、内外沟通、

上下结合的监督网络,形成和完善以

党的监督为先导、权力监督为主体、

舆论监督为动力的监督体系。

31.结合实际,阐述公共政策的基本

功能。

答:公共政策的基本功能有四种:

一、管制功能。通常采取两种办法来

设定政策的管制功能:

1、条文规定使政策对象不能、不愿、

不敢超出规范擅自行为,这是政策的

积极性管制功能。

2、条文规定使政策对象发生违反规

范的行为时,受到相应的惩罚,这是

政策的消极性管制功能。

二、引导功能。为了解决某个政策问

题,政府依据特定的目标,通过政策

对人们的行为和事物的发展加以引

导,使得政策具有导向性。

三、调控功能。政策的调控功能,指

的就是政府运用政策,在对社会公共

事务所出现的各种社会矛盾进行调

节和控制的过程中所起的作用。它主

要体现在调控社会各种利益关系,尤

为重要的是物质利益关系上。

四、分配功能。这种功能需要回答三

个方面的问题:将那些满足社会需求

的价值或利益向谁分配?如何分

配?什么是好的乃至最佳的分配?

在通常情况下公共政策容易把价值

或利益分配给与政府主观偏好一致

或基本一致者、最能代表社会生产力

发展方向者及普遍获益的社会多数

者。

28.

管理学名词解释及简答题

第一章 名词解释 管理管理就是界定组织的使命,并激励和组织人力资源及其他资源去实现这个使命的过程 管理职能管理职能是管理过程中各项行为的概括,是人们对管理工作应有的一般过程和基本内容所作的理论概括 技术技能指使用某一专业领域内有关的工作程序,技术和知识完成组织任务的能力 人际技能指与处理人事关系有关的技术,即理解,激励他人并与他人共事的能力 概念技能指综观全局,认清为什么要做某事的能力,也就是洞察企业与环境相互影响之间复杂性的能力 简答题 简述管理的本质 管理的本质是一种追求组织使命的实践活动 管理人员是如何分类的 (1)根据管理者在组织中所处的不同层次可以将管理者划分为高层,中层和基层管理者 (2)根据管理者所负责的领域差异,可以将管理者划分为综合管理者和专业管理者 高层管理者同基层管理者在执行管理职能上有何区别? 高层管理者是对整个组织管理负有全面责任的人,他们的主要职能是制定组织的总目标,总战略,掌握组织的大政方针并评价整个组织的绩效 基层管理者的主要职责是给下属作业人员分配具体任务,直接指挥和监督现场作业活动,保证各项任务的有效完成 管理人员应具备什么样的管理技能 技术技能人际技能概念技能 第二章 名词解释 企业环境企业环境是指影响组织生存与发展的各种内外因素的结合 企业文化企业文化是企业内部环境的一种重要表现形式 学习组织学习型组织不存在单一的模型,它是关于组织的概念和雇员作用的一种态度或理念,是用一种新的思维方式对组织的思考 柔性组织柔性组织是指与动态竞争条件相适应的具有不断适应环境和自我调整能力的组织

企业社会责任企业社会责任是指企业在其商业运作时对其利益相关者应负的责任 简答题 简述企业环境的构成 企业环境由宏观环境,中观环境及微观环境构成 简述企业文化的结构 核心的精神层中间的行为层外在的形象层 简述企业文化的功能 积极功能:导向功能激励功能凝聚功能规范功能创新功能辐射功能 消极功能:组织变革的障碍文化多样化的障碍兼并和收购的障碍 试述企业环境的新变化 全球一体化信息技术化的发展知识经济及企业社会责任意识的兴起 试述企业如何管理环境 (1)树立正确的环境管理观念 (2)选择合适的环境管理分析方法 (3)遵循科学的环境管理程序 (4)对不同的环境采用不同的管理方法 试述企业管理环境的一般方法 广告舆论联合或联盟制定战略 第三章 名词解释 程序化决策指那些例行的,按照一定的频率或间隔重复进行的决策 非程序化决策指那些非例行的,很少重复出现的决策 德尔菲法这是一种对方案进行评估和选择的方法,通过综合专家们各自的意见来对方案作出评估和选择 简答题 什么是决策?决策的特征有哪些? 决策是为了实现某一目的而从若干个可行方案中选择一个相对满意方案的分析判断过程 特征(1)决策要有明确目标,没有目标就不存在决策 (2)决策方案要考虑可行性 (3) 决策的关键和实质是比较和选择

统计学名词解释简答

名词解释 统计总体:指客观存在的、在同一性质基础上结合起来的许多个别单位的整体。统计总体的特征:同质性、差异性、大量性。 总体单位:个体,指构成总体的各个单位。 统计指标:简称指标,用来反映社会经济现象总体的数量特征的概念及其数值。任一概念都包含指标名称和指标数值。特征有总体性、数量性、综合性、具体性。 统计标志:在统计中,总体单位所具有的属性或特征的名称。标志是统计研究的起点,总体单位是标志的载体,是标志的承担者,统计研究是从登记标志开始的,并通过对标志的综合来反映总体的数 量特征。可分为品质标志和数量标志,或不变标志和变异标志。 统计调查:就是根据统计研究的预定目的、要求和任务,运用各种科学的调查方法,有计划、有组织地搜集有关现象的各个单位的资料,对客观事实进行登记,取得真实可靠的原始资料的工作过程。 统计调查是整个统计工作的基础环节。统计调查的好坏,将影响统计资料的正确与否,从而影 响统计质量。统计调查的要求:准确性、及时性、全面性、系统性。 普查:是根据统计任务的特定目的而专门组织的一次性全面调查。调查范围:1.属于一定时点的社会经济现象的总量(如人口普查)。2.反映一定时期现象的总量(如出生人口总数)。优点:所获资料 更详细,有较高的准确性和时效性。缺点:工作量大,花费时间长,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和 财力。主要作用:在于掌握某些关系国计民生、国情国力的数据,获得比较准确的信息。 抽样调查:指从所要研究的总体中,按照随机原则,抽取部分单位进行调查,并将调查整理得出的数量特征,用以推断总体综合数量特征的一种非全面调查组织形式。特点:随机性、推断性。优点: 经济性、时效性、准确性、灵活性。应用范围:①对总体不可能或不必要进行全面调查,但要 掌握总体某些现象的全面数值②用抽样调查资料修正全面调查资料。作用:①承担全面调查无 法或很难承担的调查任务。如气象调查。②与全面调查结合,可以发挥相互补充、校对的作用。 ③进行生产过程的质量控制。④用来检验总体特征的某些假设,为行动决策提供依据。抽样调 查的组织形式:纯随机抽样、机械抽样、类型抽样、整群抽样、阶段抽样。 典型调查:根据调查目的和要求,在对研究总体作全面分析后,有意识地从中选取少数具有代表性的单位进行深入调查研究的一种非全面调查。优点:节省人力、物力,既可搜集统计资料,又可分析 研究问题。缺点:资料不齐全,缺乏代表性。主要作用:1.弥补全面调查不足(获取其它统计调 查方法不能得到的统计资料;补充完善统计报表;验证全面调查数据的真实性。2.进行估算某些 指标数值。 重点调查:是一种非全面调查,是在调查对象中选择重点单位进行的调查,但这部分重点单位占总体的绝大比重。优点:省事、省力,能用较少的代价及时搜集到总体的基本情况和基本趋势。缺点: 资料受重点单位影响大,资料一般不齐全。 统计整理:就是根据统计研究的预定目的,对所搜集到的资料进行科学加工,使之条理化、系统化,建立统计数据库,以满足多方面、多层次的反复需要的工作过程。作用:统计整理是统计工作过程 的重要阶段,它是实现从个体单位标志值过渡到总体数量特征值的必经阶段,是统计分析的前 提。其质量的好坏会直接影响统计分析的效果。 绝对指标:又称总量指标,有时也称绝对数。是用来说明一定社会经济现象的规模、水平的总量。它包括总体总量和标志总量。 相对指标:又称相对数,是两个相联系指标的比值。作分母的指标为基数,分子为表数。通过相对指标可反映现象间的相互关系和对比关系。一般分为有名数和无名数。种类有:计划完成相对指标、 结构相对指标、比较相对指标、动态相对指标、强度相对数。 平均指标:又称统计平均数,它是度量频率分布集中趋势或中心位置的指标。也是社会经济统计中最常用的综合指标。它是在同质总体内各总体单位某一数量标志的一般水平。一般有两种分类:静态 平均数、动态平均数。

黄昌勇版-土壤学--名词解释

名词解释 1.土壤:发育于地球陆地表面能生长绿色植物的疏松多孔的结构表层。其基本特性是具有肥力。 2.土壤肥力:是土壤的基本属性和质的特征,是土壤从营养条件和环境条件方面,供应和协调植物生长的能力。土壤肥力是土壤物理、化学和生物学性质的综合反映。3.土壤剖面:由成土作用形成的层次成为土层(土壤发生层),而完整的垂直土层序列称为土壤剖面。 4.土壤生产力:土壤肥力因素的各种性质和土壤的自然、人为环境条件构成了土壤生产力。 5.自然肥力:是指土壤在自然因子即五大成土因素(气候、生物、母质、地形和年龄)的综合作用下发育而来的肥力,它是自然成土过程的产物。 6.人为肥力:耕作熟化过程中发育而来的肥力,是在耕作、施肥、灌溉及其它技术措施等人为因素影响作用下所产生的结果。 7.有效肥力:在农业实践中,由于土壤性质、环境条件和技术水平的限制,只有其中一部分在当季表现出来,产生经济效益,这一部分肥力叫有效肥力。 8.潜在肥力:在农业实践中,由于土壤性质、环境条件和技术水平的限制,而没有直接反映出来的肥力叫做潜在肥力。 9.土壤圈:是地球表层系统中处于四大圈层(气、水、生物、岩石)交界面上最富有生命活力的土壤连续体或覆盖层。 10.土壤生态系统:是以土壤为研究核心的生态系统,可分为研究土壤生物的生态系统和研究土壤性状与环境关系的土壤生态系统两类。 11.矿物:指天然产生于地壳中具有一定化学组成,物理性质和内在结构的物体,是组成岩石的基本单位。 12.风化作用:是指岩石、矿物在外界因素和内部因素的共同作用下,逐渐发生崩裂和分解的过程,包括物理风化作用、化学风化作用和生物风化作用。 13.土壤母质:岩石矿物的风化产物,又称土母质。 14.土壤原生矿物:是指那些经过不同程度的物理风化,未改变化学组成和结晶结构的原始成岩矿物。 15.土壤次生矿物:在风化及成土过程中由原生矿物分解转化而成的新矿物。 16.同晶替代:是指组成矿物的中心离子被电性相同、大小相近的离子所替代而晶格构造保持不变的现象。 17.硅铝率:土壤粘粒部分的SiO2和Fe2O3含量的分子比。 18.有机质:是指存在于土壤中的所有含碳有机物质,它包括土壤中各种动、植物残体,微生物体及其分解和合成的各种有机物质。 19.土壤腐殖质:是除未分解和半分解动植、物残体和微生物体以外的有机物质的总称。20.土壤腐殖物质:是经土壤微生物作用后,由多酚和多醌类物质聚合而成的含芳香环结构的、新形成的黄色至棕黑色的非晶形高分子有机化合物。 21.矿化率:每年因矿化而消耗的有机质的量占土壤有机质总量的百分数。 22.腐殖化系数:把每克干重的有机物施入土壤1年后所能分解转化为腐殖质(干重)的克数。 23.有机质土壤:一般把有机质含量20%以上的土壤称为有机质土壤。 24.矿质土壤:把有机质含量20%以下的土壤称为矿质土壤。 25.有机质的矿化过程:有机化合物进入土壤后,在微生物酶的作用下发生氧化反应,彻底分解释放出二氧化碳、水和能量,同时释放出植物可利用的矿质养料的过程。26.有机质的腐殖化过程:进入土壤中的各种有机化合物通过微生物的合成或在原植物组织中的聚合转变为组成和结构比原来有机化合物更为复杂的新的有机化合物的过程。27.C/N(碳氮比):有机物中碳素总量与氮素总量之比。 28.有机质的周转:有机物质进入土壤后由其一系列转化和矿化过程所构成的物质流通称为有机质的周转。 29.激发作用:土壤中加入新鲜有机物质会促进土壤原有有机质的降解,这种矿化作用称之新鲜有机物质对土壤有机质分解的激发作用。 30.腐殖化作用:土壤腐殖物质的形成过程。 31.菌根:存在于一些树木根的活性部分的真菌菌丝,是真菌和植物根的共生联合体。32.联合固氮:有些固氮微生物在植物根系中生活,这时的固氮作用比单独生活时要强的多,这种类型称为联合固氮。 33.根际(根圈):泛指植物根系及其影响所及的范围。 34.根际效应:由于植物根系的细胞组织脱落物和根系分泌物为根际微生物提供了丰富的营养和能量。因此,在植物根际的微生物数量和活性常高于根外土壤,这种现象称为根际效应。 土壤密度:单位容积固体土粒(不包括粒间孔隙的容积)的质量(实用上多以重量代替,克/厘米3)称为土壤密度。 35.土壤容重:田间自然垒结状态下单位容积土体(包括土粒和孔隙)的质量或重量(克/厘米3或吨/米3),称为土壤容重。 36.土壤孔隙度(总孔度):全部孔隙容积与土体容积的百分率。 37.孔隙比:土壤中孔隙容积与土粒容积的比值。 38.固相率:土壤固相的容积占土体容积的百分率,称为固相率。 39.液相率:土壤液相的容积占土体容积的百分率,称为液相率。 40.气相率:土壤气相的容积占土体容积的百分率,称为气相率。 41.三相比:土壤固、液、气三相的容积分别占土体容积的百分率,称为固相率、液相率(即容积含水量或容积含水率,可与质量含水量换算)和气相率,三者之比即是土壤三相比。 42.土壤粒级(粒组):土壤颗粒按粒径大小和性质不同分成若干级别(按土粒的大小,分为若干组,称为土壤粒级)。

内科学名词解释及问答

呼吸系统疾病 名词解释 1.医院获得性肺炎(h o s p i t a l a c q u i r e d p n e u m o n i a,H A P):是指患者入院时不存在,也不处于 潜伏期,而于入院48小时后在医院(包括老年护理院、康复院)发生的肺炎。 2.社区获得性肺炎(c o m m u n i t y a c q u i r e d p n e u m o n i a,C A P):是指医院外患的感染性肺实质炎 症,包括具有明确潜伏期的病原体感染而在入院后平均潜伏期发病的肺炎 3.支气管扩:直径大于2毫米中等大小的近端支气管由于管壁的肌肉和弹性组织破坏引起的异常扩。 大多继发于支气管—肺组织感染和支气管阻塞,由于支气管管壁的破坏,形成管腔扩和变形。临床表现为慢性咳嗽、咳大量脓痰和(或)反复咯血。 4.肺性脑病:由于呼吸功能衰竭所致缺氧、二氧化碳储留而引起的精神障碍、神经系统的综合征。 但必须除外脑动脉硬化、严重电解质紊乱、单纯性的碱中毒、感染中毒性脑病。 5.L T O T:即长期家庭氧疗。对C O P D慢性呼吸衰竭者可提高生活质量和生存率。目的是使患者在海 平面,静息状态下,达到P A O 2 大于或等于60m m H g和或S A O 2 升至90%以上。 6.肺心病:是指由支气管-肺组织、胸廓或血管病变致肺血管阻力增加,产生肺动脉高压,继而右 心结构和功能改变的疾病。分为急性和慢性。 7.自发性气胸:胸膜腔是不含气体的密闭的潜在腔隙,当气体进入胸膜腔造成积气状态时称为气胸。 自发性气胸分为特发性和继发性,前者发生在无基础肺疾病的健康人,后者常发生在有基础肺疾病的患者,如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 O P D)。 8.上腔静脉阻塞综合征:癌肿侵犯纵隔压迫上腔静脉时,上腔静脉回流受阻,产生头面部、颈部和 上肢水肿以及胸前部淤血和静脉曲,可引起头痛、头晕或眩晕。 9.H o r n e r综合征:位于肺尖部的肺癌称肺上沟癌(P a n c o a s t癌),可压迫颈部交感神经,引起病侧 眼睑下垂、瞳孔缩小、眼球陥,同侧额部与胸部无汗或少汗。 10.类癌综合征:肺癌癌细胞浆含有神经分泌型颗粒,具有分泌和化学受体功能,能分泌5-羟色胺、 儿茶酚胺、组胺、激肽等肽类物质而引起的肺外表现。 11.呼吸衰竭:呼吸衰竭是由于呼吸功能受到损害,导致缺O 2或合并C O 2 潴留而产生一系列生理功能 紊乱及代障碍的临床综合征。一般认为,当患者位于海平面,静息状态吸入空气时,无心右向左 分流疾病,而动脉血P a O 2低于60m m H g,P a C O 2 高于50m m H g,即为呼吸衰竭。 问答题

管理学名词解释简答题答案

管理学名词解释简答题 答案 Standardization of sany group #QS8QHH-HHGX8Q8-GNHHJ8-HHMHGN#

管理学 一、名词解析 1、管理(P4): 管理是指组织为了达到个人无法实现的目标,通过各种职能活动,合理分配、 协调相关资源的过程。 2、概念技能(P7): 是指产生新想法并加以处理,以及将关系抽象化的思维能力。 3、标准化原理(P11): 要使工人掌握标准化的操作方法,使用标准化的工具、机器和材料,并使作业 环境标准化,这就是所谓的标准化原理。 4、等级链(P13): 指“从最高的权威者到最低管理人员的等级系列”。 5、伦理(P21): 伦理,是人之所以为人,即单个的人具有同体本质的人,用管理学家的话语 说,就是单个人成为“组织人”的理性和原理。 6、功利主义道德观(P23): 这种观点认为,能给行为影响所及的大多数人带来最大利益的行为才是善的。 这是一种完全根据行为结果即所获得的功利来评价人类行为善恶的道德观。P23 7、问题强度(P28): 指该问题如果采取不道德的处理行为可能产生后果的严重程度。 8、社会责任(P31): 是企业追求有利于对社会长远目标实现的一种义务,它超越了法律与经济对企 业所要求的义务。 9、头脑风暴法(P88): 又称智力激励法,是指针对解决的问题,相关专家或人员聚在一起,在宽松的 氛围中,敞开思路,畅所欲言,寻求多种决策思路的倡导创新思维的方法。

10、风险型决策(P94): 如果决策问题涉及的条件中有些是随机因素,它虽然不是确定型的,但我们知道它们的概率分布,这类决策就称为风险型决策。 11、市场细分(P114): 指将一个总体市场划分为若干个具有不同特点的顾客群,每个顾客群需要相应的产品或市场组合。 12、核心能力(P117): 是组织内的集体知识和集体学习,尤其是协调不同生产技术和整合多种多样技术流的能力。(它是企业成长的基础。一项能力能够成为企业的核心能力必须通过三项检验:用户价值,独特性,延展性。) 13、组织柔性(P135): 是指组织的各个部门、各个人员都是可以根据组织内外环境的变化而进行灵活调整和变动的。 14、负强化(P211): 所谓负强化,就是惩罚那些不符合组织目标的行为,以使这些行为削弱甚至消失,从而保证组织目标的实现不受干扰。 15、战略性计划(P111): 指应用于整体组织的,为组织未来较长时期(通常为5年以上)设立总体目标和寻求组织在环境中的地位的计划。 16、建设性冲突(P175): 是指组织成员从组织利益角度出发,对组织中存在的不合理之处提出意见等。 17、定规维度(P195): 代表领导者构建任务、明察群体之间的关系和明晰沟通渠道的倾向,或者说,为了达到组织目标,领导者界定和构造自己与下属的角色的倾向程度。 18、管理幅度(P146): 也称组织幅度,是指组织中上级主管能够直接有效地指挥和领导下属的数量。 19、组织文化(P177):

统计学名词解释

1、统计学 统计学是一门阐明如何去采集、整理、显示、描述、分析数据和由数据得出结论的一系列概念、原理、原则、方法和技术的科学,是一门独立的、实用性很强的通用方法论科学。 2、指标和标志 标志是说明总体单位属性或特征的名称。指标是说明总体综合数量特征和数量关系的数字资料。 3、总体、样本和单位 统计总体是统计所要研究的对象的全体,它是由客观存在的、具有某种共同性质的许多个体所构成的整体。简称总体。构成总体的个体则称为总体单位,简称单位。样本是从总体中抽取的一部分单位。 4、统计调查 统计调查是根据统计研究的目的和要求、采用科学的方法,有组织有计划的搜集统计资料的工作过程。它是取得统计数据的重要手段。 5、统计绝对数和统计相对数 反映总体规模的绝对数量值,在社会经济统计中称为总量指标。统计相对数是两个有联系的指标数值之比,用以反映现象间的联系和对比关系。 6、时期指标和时点指标 时期指标是反映总体在一段时期内累计总量的数字资料,是流量。时点指标是反映总体在某一时刻上具有的总量的数字资料,是存量。 7、抽样估计和假设检验 抽样估计是指根据所抽取的样本特征来估计总体特征的统计方法。假设检验是先对总体的某一数据提出假设,然后抽取样本,运用样本数据来检验假设成立与否。 8、变量和变异 标志的具体表现和指标的具体数值会有差别,这种差别就称为变异。数量标志和指标在统计中称为变量。 9、参数和统计量 参数是反映总体特征的一些变量,包括总体平均数、总体方差、总体标准差等。统计量是反映样本特征的一些变量,包括样本平均数、样本方差、样本标准差等。 10、抽样平均误差 样本平均数与总体平均数之间的平均离散程度称之为抽样平均误差,简称为抽样误差。重复抽样的抽样平均误差为总体标准差的1/n。 11、抽样极限误差 抽样极限误差是指样本统计量和总体参数之间抽样误差的可能范围。我们用样本统计量变动的上限或下限与总体参数的绝对值表示抽样误差的可能范围,称为极限误差或允许误差。 12、重复抽样和不重复抽样 重复抽样也称为回置抽样,是从总体中随机抽取一个样本时,每次抽取一个样本单位时都放回的抽样方式。不重复抽样也叫不回置抽样,它是在每次抽取样本单位时都不放回的抽样方式。13、点估计和区间估计 点估计也叫定值估计,就是直接用抽样平均数代替总体平均数,用抽样成数代替总体成数。区间估计是在一定概率保证下,用样本统计量和抽样平均误差去推断总体参数的可能范围的估计方法。 14、统计指数 广义上来说,它是表明社会经济现象的数量对比关系的相对指标。狭义上来说,它是反映不能直接相加对比的复杂总体综合变动的动态相对数。 15、综合法总指数 凡是一个总量指标可以分解为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因素指标时,将其中一个或一个以上的因素指

考研《土壤学》易考名词解释简答及论述(2)

2012考研:《土壤学》易考名词解释、 简答及论述 一、名词解释土壤、土壤肥力、自然肥力、人为肥力、潜在肥力、有效肥力、土壤生产力、土地生产力、土壤圈、土壤生态系统、原生矿物、次生矿物、粘土矿物、硅氧四面体、铝氧八面体、同晶替代、土壤有机质、土壤腐殖质、土壤矿质化过程、腐殖化系数土壤腐殖 太奇考研2016年早起计划咨询热线:4000-855-866 在线咨询YY: 86489962 一、名词解释 土壤、土壤肥力、自然肥力、人为肥力、潜在肥力、有效肥力、土壤生产力、土地生产力、土壤圈、土壤生态系统、原生矿物、次生矿物、粘土矿物、硅氧四面体、铝氧八面体、同晶替代、土壤有机质、土壤腐殖质、土壤矿质化过程、腐殖化系数 土壤腐殖化过程、土壤有机质的周转、、矿化率、腐殖化作用、激发效应、土壤基质、土壤密度、土壤比重、土壤容重、 土壤孔隙度、土壤孔隙比、土壤粒级、当量孔径、土壤质地、土壤颗粒组成、土壤质地分类、土壤质地剖面、土壤结构性、土壤结构体、团粒结构、土壤孔性、毛管孔隙、非活性孔隙、通气孔隙、吸湿水、膜状水、毛管水、重力水、毛管上升水、毛管悬着水、最大吸湿量、最大分子持水量、田间持水量、凋萎含水量、毛管水上升高度、毛管水强烈上升高度、土壤水分有效性、重量含水量、容积含水量、土壤水贮量、相对含水量、土壤蓄水量、土水势、基质势、压力势、溶质势、重力势、土壤水吸力、土壤水分特征曲线、比水容量、土壤饱和流、土壤非饱和流、土壤导水率、土面蒸发、土壤水汽凝结、土壤入渗、土壤水的再分布、SPAC、土壤水分状况、土壤溶质运移、对流、溶质的分子扩散、溶质的机械弥散、水动力弥散、土壤空气状况、土壤呼吸、土壤呼吸系数、土壤氧扩散率、土壤热容量、土壤导热率、土壤热扩散率、 土壤温度年变化、土壤温度日变化、土壤胶体、可变电荷、永久电荷、土壤电荷数量、土壤电荷密度、离子吸附、阳离子静电吸附、阳离子交换作用、阳离子交换量、盐基饱和度、互补离子效应、阴离子的静电吸附、阴离子的负吸附、阴离子的专性吸附、活性酸、潜性酸、水解性酸、交换性酸、石灰位、碱化度、土壤缓冲性能、土壤缓冲容量、土壤物理机械性、粘结性、粘着性、可塑性、粘着点、脱粘点、土壤塑性值、土壤塑性指数、土壤抗压性、土壤抗楔入性、土壤硬度、 土壤坚实度、土壤耕性、土壤压板、土壤宜耕性、土壤宜耕期、土壤粘闭、土壤退化、土地退化、土壤沙化、土地沙漠化、土壤质量、全球土壤变化。 三、简答题 1、土壤在植物生长繁育中有哪些不可替代的特殊作用? 2、简述近代土壤科学的发展及其主要观点? 3、简述硅酸盐粘土矿物种类及一般特性? 4、简述我国土壤粘土矿物的分布规律? 5、简述褐腐酸和黄腐酸在性质上的异同点? 6、土壤腐殖质是如何形成的? 7、土壤有机质在土壤肥力和生态环境上的作用如何? 8、国际制和美国制土壤质地分类的要点如何? 9、比较砂粒、粉粒和粘粒组成和性质的区别? 10、肥沃土壤要求的良好土壤孔性指标如何?

内科学名词解释-简答题集-1

内科学名词解释-简答题集-1

阿司匹林哮喘:无论既往是否有哮喘病史,当口服阿司匹林后数分钟内或数小时内出现诱发的哮喘发作,称阿司匹林哮喘。 气道高反应性:指气管、支气管树对多种抗原或非抗原(物理或者化学的刺激)的过度反应,主要表现为支气管平滑肌痉挛、收缩增强、气道粘膜腺体分泌增多。 右中叶综合症:因局部支气管或者肺部炎症或者淋巴结肿大压迫右中叶支气管,使管腔狭窄,引起的中叶体积缩小,不张,慢性炎症导致的临床症状 类癌综合症:在肺部肿瘤中,可见到因分泌5-羟色胺过多而引起的哮喘样支气管痉挛,阵发性心动过速,皮肤潮红,水样腹泻等症状,以燕麦细胞癌和腺癌多见 弥漫性泛支气管炎:指

两肺终末细支气管及肺呼吸性细支气管呈弥漫性慢性炎症。大环内酯类对其有效。Pancoast综合症:Pancoast综合症指由于位于肺尖和肺上沟的肺肿瘤导致臂从神经和颈交感神经受累,临床上以Horner综合症及肩部和上肢的疼痛等为表现 睡眠呼吸暂停综合症:指平均每晚7小时睡眠中呼吸暂停反复发作次数在30次以上,或呼吸紊乱指数大于5次以上。 呼吸暂停:睡眠中口鼻气流停止超过10s 呼吸紊乱指数:平均每小时睡眠中,呼吸暂停+低铜器指数大于5次 低通气:呼吸气流降低幅度超过气流的50%以上,并伴有4%以上的血氧饱和度下降。Picknickian syn:肥胖,嗜睡,周期性呼吸

三联症。 盘状肺不张:指亚段以上的肺不张,多位于膈顶上方,约2-6cm长,扁平条状阴影,外端达胸膜表面,不穿过叶间裂 干性支气管扩张:以反复咯血为主要症状,而无咳嗽,咳脓痰表现的支气管扩张Kartagener syndrome:指具有内脏转位(右位心),支气管扩张,副鼻窦炎三联症的先天性疾病。支气管哮喘:指由嗜酸性粒细胞、肥大细胞和T细胞等多种细胞参与的气道慢性炎症。这种炎症使易感者对各种激发因子具有气道高反应性,引起气道痉挛,表现为反复发作的呼气性呼吸困难,出现广泛多变的可逆性气流受限,大多可自行或经治疗后缓解。Horner Syndrome:肺尖肿瘤或颈部肿块

管理学名词解释+简答题答案

管理学 一、名词解析 1、管理(P4): 管理是指组织为了达到个人无法实现的目标,通过各种职能活动,合理分配、协调相关资源的过程。 2、概念技能(P7): 是指产生新想法并加以处理,以及将关系抽象化的思维能力。 3、标准化原理(P11): 要使工人掌握标准化的操作法,使用标准化的工具、机器和材料,并使作业环境标准化,这就是所谓的标准化原理。 4、等级链(P13): 指“从最高的权威者到最低管理人员的等级系列”。 5、伦理(P21): 伦理,是人之所以为人,即单个的人具有同体本质的人,用管理学家的话语说,就是单个人成为“组织人”的理性和原理。 6、功利主义道德观(P23): 这种观点认为,能给行为影响所及的大多数人带来最大利益的行为才是善的。这是一种完全根据行为结果即所获得的功利来评价人类行为善恶的道德观。P23 7、问题强度(P28): 指该问题如果采取不道德的处理行为可能产生后果的重程度。 8、社会责任(P31): 是企业追求有利于对社会长远目标实现的一种义务,它超越了法律与经济对企业

所要求的义务。 9、头脑风暴法(P88): 又称智力激励法,是指针对解决的问题,相关专家或人员聚在一起,在宽松的氛围中,敞开思路,畅所欲言,寻求多种决策思路的倡导创新思维的法。 10、风险型决策(P94): 如果决策问题涉及的条件中有些是随机因素,它虽然不是确定型的,但我们知道它们的概率分布,这类决策就称为风险型决策。 11、市场细分(P114): 指将一个总体市场划分为若干个具有不同特点的顾客群,每个顾客群需要相应的产品或市场组合。 12、核心能力(P117): 是组织的集体知识和集体学习,尤其是协调不同生产技术和整合多种多样技术流的能力。(它是企业成长的基础。一项能力能够成为企业的核心能力必须通过三项检验:用户价值,独特性,延展性。) 13、组织柔性(P135): 是指组织的各个部门、各个人员都是可以根据组织外环境的变化而进行灵活调整和变动的。 14、负强化(P211): 所谓负强化,就是惩罚那些不符合组织目标的行为,以使这些行为削弱甚至消失,从而保证组织目标的实现不受干扰。 15、战略性计划(P111): 指应用于整体组织的,为组织未来较长时期(通常为5年以上)设立总体目标和寻

【缩印整理版】医学统计学名词解释及问答题

统计学(Statistics):运用概率论、数理统计的原理与方法,研究数据的搜集;分析;解释;表达的科学。 总体(population):大同小异的研究对象全体。更确切的说,总体是指根据研究目的确定的、同质的全部研究单位的观测值。 样本(sample):来自总体的部分个体,更确切的说,应该是部分个体的观察值。样本应该具有代表性,能反映总体的特征。利用样本信息可以对总体特征进行推断。 抽样误差(sampling error)在抽样过程中由于抽样的偶然性而出现的误差。表现为总体参数与样本统计量的差异,以及多个样本统计量之间的差异。可用标准误描述其大小。 标准误(Standard Error) 样本统计量的标准差,反映样本统计量的离散程度,也间接反映了抽样误差的大小。样本均数的标准差称为均数的标准误。均数标准误大小与标准差呈正比,与样本例数的平方根呈反比,故欲降低抽样误差,可增加样本例数 区间估计(interval estimation):将样本统计量与标准误结合起来,确定一个具有较大置信度的包含总体参数的范围,该范围称为置信区间(confidence interval,CI),又称可信区间。 参考值范围描述绝大多数正常人的某项指标所在范围;正态分布法(标准差)、百分位数法,参考值范围用于判断某项指标是否正常 置信区间揭示的是按一定置信度估计总体参数所在的范围。t分布法、正态分布法(标准误)、二项分布法。置信区间估计总体参数所在范围 可信区间:按预先给定的概率确定的包含未知总体参数的可能范围。该范围称为总体参数的可信区间(confidence interval,CI)。它的确切含义是:可信区间包含总体参数的可 能性是1- α ,而不是总体参数落在该范围的可能性为1-α 。 参数统计(parametric statistics) 非参数统计(nonparametric statistics)是指在统计检验中不需要假定总体分布形式和计算参数估计量,直接对比较数据(x)的分布进行统计检验的方法。 变异(variation):对于同质的各观察单位,其某变量值之间的差异 同质(homogeneity):研究对象具有的相同的状况或属性等共性。 回归系数有单位,而相关系数无单位 β为回归直线的斜率(slope)参数,又称回归系数(regression coefficient)。 线性相关系数(linear correlation coefficient):又称Pearson积差相关系数(Pearson product moment coefficient),是定量描述两个变量间线性关系的密切程度与相关方向的统计指标。 参数(parameter):描述总体特征的统计指标。 统计量(statistic):描述样本特征的统计指标。实验设计的基本原则 对照 (control) 对受试对象不施加处理因素的状态。在确定接受处理因素的实验组时,要同时设立对照组 重复 (replication)相同实验条件下进行多次实验或多次观察。整个实验的重复;观察多个受试对象(样本量);同一受试对象重复观察。作用是估计变异大小和降低变异 随机化(randomization) 采用随机的方式,使每个受试对象都有同等的机会被抽取或分配到试验组和对照组。 I类错误(假阳性错误)真实情况为H0是成立的,但检验结果为H0不成立,这样的错误称为I类错误。其发生的概率用α表示。在假设检验中作为检验水准。一般取0.05或0.01。 II类错误(假阴性错误)真实情况为H1是成立的,但检验结果为H1不成立,这样的错误称为II类错误。其发生的概率用β表示。由于其取值取决于H1 ,因此在假设检验中无法确定。 变异指标是用于描述一组观察值围绕中心位置散布的范围,即描述离散趋势的统计指标。数值越大,说明数据越离散,反之越集中。极差 (range);四分位数间距(quartile range);方差(variance);标准差(standard deviation);变异系数(coefficient of variation 平均数指标用于描述一组同质观察值的集中趋势,反映一组观察值的平均水平。算术均数(arithmetic mean);几何均数(geometric mean);中位数(median);众数(mode) 单纯抽样将调查总体的全部观察单位编号,从而形成抽样框架,在抽样框架中随机抽取部分观察单位组成样本。每个观察对象都有相同的机会被抽中系统抽样又称机械抽样。按照某种顺序给总体中的个体编号,然后随机地抽取一个号码作为第一个调查个体,其他的调查个体则按照某种确定的规则“系统”地抽取。最常用的方法是等距抽样 分层抽样先将总体中全部个体按某种特征分成若干“层”,再从每一层内随机抽取一定数量的个体组成样本。分层特征与研究目的有关。按各层比例抽样。为减少抽样误差,要求层内误差最小,层间误 差最大。 整群抽样先将总体分成若干“群”,从中随机抽取 几个群,抽取群内的所有观察单位组成调查样本。 “群”的确定与研究目的无关。为减少抽样误差, 需多抽几个“群”。 方差分析:又称变异数分析或 F检验,适用于对多 个平均值进行总体的假设检验,以检验实验所得的 多个平均值是否来自相同总体。 析因设计(factorial design)实验:凡同时配置两个 或两个以上处理因素,这些因素的各水平又具有完 全组合的实验,统称为析因设计(factorial design) 实验。 随机区组设计(randomized block design)是事先 将全部受试对象按某种可能与实验因素有关的特征 分为若干个区组(block),使每一区组内的受试对 象例数与处理因素的分组数相等,使每个实验组从 每一区组得到一例受试对象。 单向方差分析(one way analysis of variance)是指 处理因素只有一个。这个处理因素包含有多个离散 的水平,分析在不同处理水平上应变量的平均值是 否来自相同总体。 (2)计数资料:将观察单位按某种属性或类别分组, 所得的观察单位数称为计数资料 (count data)。计数资料亦称定性资料或分类资料。 其观察值是定性的,表现为互不相容的类别或属性。 如调查某地某时的男、女性人口数;治疗一批患者, 其治疗效果为有效、无效的人数;调查一批少数民 族居民的A、B、AB、O 四种血型的人数等。 (3)等级资料:将观察单位按测量结果的某种属性 的不同程度分组,所得各组的观察单位数,称为等 级资料(ordinal data)。等级资料又称有序变量。如 患者的治疗结果可分为治愈、好转、有效、无效或 死亡,各种结果既是分类结果,又有顺序和等级差 别,但这种差别却不能准确测量;一批肾病患者尿 蛋白含量的测定结果分为+、++、+++等。 随机变量(random variable)是指取指不能事先确 定的观察结果。随机变量的具体内容虽然是各式各 样的,但共同的特点是不能用一个常数来表示,而 且,理论上讲,每个变量的取值服从特定的概率分 布。 变异系数(coefficient of variation)用于观察指标单 位不同或均数相差较大时两组资料变异程度的比 较。用CV 表示。计算:标准差/均数*100% 直线回归(linear regression)建立一个描述应变量 依自变量变化而变化的直线方程, 并要求各点与该直线纵向距离的平方和为最小。直 线回归是回归分析中最基本、最简单的一种,故又 称简单回归(simple regression)。 回归系数(regression coefficient )即直线的斜率 (slope),在直线回归方程中用b 表示,b 的统计意 义为X每增(减)一个单位时,Y平均改变b 个单 位。 相关系数r:用以描述两个随机变量之间线性相关 关系的密切程度与相关方向的统计指标。 秩次:变量值按照从小到大顺序所编的秩序号称为 秩次(rank)。 秩和:各组秩次的合计称为秩和(rank sum),是非 参数检验的基本统计量。 方差(variance):方差表示一组数据的平均离散情 况,由离均差的平方和除以样本个数得到。 检验效能:1- β称为检验效能(power of test),它是 指当两总体确有差别,按规定的检验水准a 所能发 现该差异的能力。 百分位数(percentile)是将n 个观察值从小到大依 次排列,再把它们的位次 依次转化为百分位。百分位数的另一个重要用途是 确定医学参考值范围 随机误差(random error)又称偶然误差,是指排 除了系统误差后尚存的误差。它受多种因素的影响, 使观察值不按方向性和系统性而随机的变化。误差 变量一般服从正态分布。随机误差可以通过统计处 理来估计。 一、统计表有哪些要素构成的?制表的注意事项有 哪些? 一般来说,统计表由标题、标目、线条和数字、备 注五部分组成。但备注并不是必需的内容,可以根 据需要出现。 1简明扼要,重点突出:最好一张表突出一个中心, 不易太多中心,如果需要说明多个中心,可分成多 张统计表。 2合理安排主语和谓语的位置:对于表中任意一行, 从左至右,通过简短的连接词,可连成成一句通顺 的句子。 3表中数据要认真核对,保证准确可靠 二、为什么不宜用t 检验对多组均数进行比较? 如果用t检验进行多个样本均数的两两比较,则会 增加犯I 类错误的概率。 经检验得到拒绝H0 ,认为两组之间有差别的结论 可能犯I类错误的概率为α,不犯I类错误的概率为 1- α.每次判断均不犯I类错误的概率为(1- α)k, k为比较的次数,上例α=0.05, k=3,则均不犯错误 的概率为( 1- 0.05)3 =0.86. 至少有一次判断犯I 类错误的概率为1-(1- α)k 三、方差分析的基本思想是什么? 按实验设计的类型,将全部观察值间的变异分解成 两个或多个组成部分,然后将各部分的变异与随机 误差进行比较(每个部分的变异可由某因素的作用 来解释),以判断各部分的变异是否具有统计学意 义,从而推断不同样本所代表的总体均数是否相同。 五、简述直线相关与回归的区别与联系 区别:1.回归说明依存关系,直线回归用于说明两 变量间数量依存变化的关系,描述y如何依赖于x 而变化;相关说明相关关系,直线相关用于说明两 变量间的直线相关关系,此时两变量的关系是平等 的 2.r与b有区别:r说明具有直线关系的两个 变量间相关的密切程度与相关方向; b表示x每改 变一个单位,y平均增(减)多少个单位; 3.资料要求不同:直线回归要求应变量 y是来自正态总体的随机变量,而x可以是来自正 态总体的随机变量,也可以是严密控制、精确测量 的变量,相关分析则要求x,y是来自双变量正态分 布总体的随机变量。 4.取值范围:-∞

土壤学名词解释

原生矿物:指那些经过不同程度的物理风化,未改变化学组成和结晶结构的原始成岩矿物。次生矿物:原生矿物在风化和成土作用下,新形成的矿物,如各种盐类CO32-、SO42- 、SiO42- 、Cl- 四面体: 硅氧四面体是硅酸盐矿物的最基本的结构单位,不同的连接组合方式形成不同的硅酸盐矿物。 八面体:由六个氧原子环绕着一个中心铝离子排列而成,氧原子排列成两层,铝原子居于两层中心孔穴内。 同晶替换:是指组成矿物的中心离子被电性相同、大小相近的离子所替代而晶格构造保持不变的现象。 1:1型:晶层与晶层间距离稳定,连接紧密,内部空隙小,电荷量少,单位个体小,分散度低。多出现于酸性土壤。如高岭石类。 2:1型: 胀缩性大,吸湿性强,易在两边硅氧片中以Al3+代Si4+,有时可在硅铝片中,一般以Mg2+代Al3+→带正电→吸附负离子。 粘粒矿物:组成粘粒的次生矿物叫粘土矿物。 土壤质地:据土壤中各粒级土粒含量(质量)百分率的组合划分的土壤类型。种类:砂土、壤土、粘土 风化作用:岩石、矿物在外界因素和内部因素的共同作用下,逐渐发生分解和崩解的过程。永久电荷:同晶替代的结果使土壤产生永久电荷,能吸附土壤溶液中带相反电荷的离子,使土壤具有保肥能力。 土壤吸湿水**:干土从空气中吸着水汽所保持的水称为吸湿水 土壤膜状水**:土壤颗粒表面上吸附的水分形成水膜,这部分水称为土壤膜状水。 土壤膜状水达到最大值时的土壤含水量称为土壤最大分子持水量。 凋萎系数:作物无法从土壤中吸收水分而呈现永久凋萎,此时的土壤含水量就称为凋萎系数。土壤毛管水***:存在于土壤毛管孔隙中的水分,称为毛管水。包括毛管悬着水和毛管上升水。这部分水作物可以利用。 毛管悬着水**借助于毛管力保持在上层土壤的毛管孔隙中的水分,它与来自地下水上升的毛管水并不相连,好像悬挂在上层土壤中一样,故称之为毛管悬着水。 田间持水量***:毛管悬着水达到最大值时的土壤含水量称为田间持水量,通常作为灌溉水量定额的最高指标。在数量上它包括吸湿水、膜状水和毛管悬着水。 土壤饱和含水量**:土壤所有孔隙都充满水时的含水量,也称为土壤全持水量。 重力水**:临时存在于土壤大孔隙(通气孔隙)中的水分,与土壤养分的淋失有关。 土水势:表示土壤水分在土—水平衡体系中所具有的能态。它是指将单位水量从一个土—水系统移到温度和气压完全相同的纯水池时所做的功。常用(Ψ)来表示。基质势 (Ψm);压力势(Ψg);溶质势(Ψs);重力势(Ψg)。 基质势(ψm)***它是指将单位水量从一个平衡的土-水体系统移到另一个没有土壤基质(纯水),而其它状态完全相同的水池时所做的功。或由吸附力和毛管力所制约的土水 势。 压力势(ψp)***它是指将单位水量从一个土-水体系移到另一个压力不同,而温度、基质、溶质等状态完全相同的参比系统时所做的功。或在土壤饱和水的情况下,由于受压 力而产生土水势变化。 溶质势(ψS)***它是指将单位水量从一个平衡的土-水体系统中移到另一个没有溶质而其它状态均相同的水池时所做的功。或指土壤水中溶解的溶质而引起的土水势 的变化。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