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on Karman Wind Turbulence Model (Continuous)翻译

Von Karman Wind Turbulence Model (Continuous)翻译
Von Karman Wind Turbulence Model (Continuous)翻译

Von Karman Wind Turbulence Model (Continuous)

Generate continuous wind turbulence with Von Kármán velocity spectra

The Von Kármán Wind Turbulence Model (Continuous) block uses the Von Kármán spectral representation to add turbulence to the aerospace model by passing band-limited white noise through appropriate forming filters. This block implements the mathematical representation in the Military Specification MIL-F-8785C and Military Handbook MIL-HDBK-1797.

According to the military references, turbulence is a stochastic process 随机过程defined by velocity spectra. For an aircraft flying at a speed V through a frozen turbulence field冻结紊流场with a spatial frequency of Ωradians per meter (rad/m), the circular frequency ωis calculated by multiplying V by Ω. The following table displays the component spectra functions:

The variable b represents the aircraft wingspan. The variables L u , L v , L

represent the turbulence scale lengths. The variables σu , σv , σw w

represent the turbulence intensities:

The spectral density definitions of turbulence angular rates are defined in the references as three variations, which are displayed in the following table:

The variations affect only the vertical (q g) and lateral (r g) turbulence angular rates.

Keep in mind that the longitudinal turbulence angular rate spectrum, Фp(ω), is a rational function有理函数. The rational function is derived from curve-fitting a complex algebraic function, not the vertical turbulence velocity spectrum, Фw(ω), multiplied by a scale factor. Because the turbulence angular rate spectra contribute less to the

aircraft gust response than the turbulence velocity spectra, it may explain the variations in their definitions.

The variations lead to the following combinations of vertical and lateral turbulence angular rate spectra.

Vertical Lateral

Фq(ω) Фq(ω) ?Фq(ω) ?Фr(ω) Фr(ω) Фr(ω)

To generate a signal with the correct characteristics, a unit variance, band-limited white noise signal is passed through forming filters. The forming filters are approximations of the Von Kármán velocity spectra which are valid in a range of normalized frequencies of less than 50 radians. These filters can be found in both the Military Handbook

MIL-HDBK-1797 and the reference by Ly and Chan.

The following two tables display the transfer functions.

Divided into two distinct regions, the turbulence scale lengths and intensities are functions of altitude.

Low-Altitude Model (Altitude < 1000 feet)

According to the military references, the turbulence scale lengths at low altitudes, where h is the altitude in feet, are represented in the following table:

The turbulence intensities are given below, where W20 is the wind speed at 20 feet (6 m). Typically for light turbulence, the wind speed at 20 feet is 15 knots; for moderate turbulence, the wind speed is 30 knots; and for severe turbulence, the wind speed is 45 knots.

The turbulence axes orientation in this region is defined as follows:

?Longitudinal turbulence velocity, u g, aligned along the horizontal relative mean wind vector

?Vertical turbulence velocity, w g , aligned with vertical.

At this altitude range, the output of the block is transformed into body coordinates.

Medium/High Altitudes (Altitude > 2000 feet)

For medium to high altitudes the turbulence scale lengths and intensities are based on the assumption that the turbulence is isotropic. In the military references, the scale lengths are represented by the following equations:

The turbulence intensities are determined from a lookup table that provides the turbulence intensity as a function of altitude and the probability of the turbulence intensity being exceeded. The relationship of the turbulence intensities is represented in the following equation: σu = σv = σw.

The turbulence axes orientation in this region is defined as being aligned with the body coordinates:

Between Low and Medium/High Altitudes (1000 feet < Altitude < 2000 feet)

At altitudes between 1000 feet and 2000 feet, the turbulence velocities and turbulence angular rates are determined by linearly interpolating between the value from the low altitude model at 1000 feet transformed from mean horizontal wind coordinates to body coordinates and the value from the high altitude model at 2000 feet in body coordinates.

Dialog Box

Units

Define the units of wind speed due to the turbulence.

Units Wind Velocity Altitude Air Speed Metric (MKS) Meters/second Meters Meters/second English (Velocity in ft/s) Feet/second Feet Feet/second

English (Velocity in kts) Knots Feet Knots

Specification

Define which military reference to use. This affects the

application of turbulence scale lengths in the lateral and vertical directions

Model type

Select the wind turbulence model to use:

Continuous Von Karman (+q -r) Use continuous representation of Von Kármán velocity spectra with positive vertical and negative lateral angular rates spectra.

Continuous Von Karman (+q +r) Use continuous representation of Von Kármán velocity spectra with positive vertical and lateral angular rates spectra.

Continuous Von Karman (-q +r) Use continuous representation of Von Kármán velocity spectra with negative vertical and positive lateral angular rates spectra.

Continuous Dryden (+q -r) Use continuous representation of Dryden velocity spectra with positive vertical and negative lateral angular rates spectra.

Continuous Dryden (+q +r) Use continuous representation of Dryden velocity spectra with positive vertical and lateral angular rates spectra.

Continuous Dryden (-q +r) Use continuous representation of Dryden velocity spectra with negative vertical and positive lateral angular rates spectra.

Discrete Dryden (+q -r) Use discrete representation of Dryden velocity spectra with positive vertical and negative lateral angular rates spectra.

Discrete Dryden (+q +r) Use discrete representation of Dryden velocity spectra with positive vertical and lateral angular rates spectra.

Discrete Dryden (-q +r) Use discrete representation of Dryden velocity spectra with negative vertical and positive lateral angular rates spectra.

The Continuous Von Kármán selections conform to the transfer function descriptions.

Wind speed at 6 m defines the low altitude intensity

The measured wind speed at a height of 20 feet (6 meters) provides the intensity for the low-altitude turbulence model.

Wind direction at 6 m (degrees clockwise from north)

The measured wind direction at a height of 20 feet (6 meters) is an angle to aid in transforming the low-altitude turbulence model into a body coordinates.

Probability of exceedance of high-altitude intensity

Above 2000 feet, the turbulence intensity is determined from a

lookup table that gives the turbulence intensity as a function of altitude and the probability of the turbulence intensity's being exceeded.

Scale length at medium/high altitudes

The turbulence scale length above 2000 feet is assumed constant, and from the military references, a figure of 1750 feet is

recommended for the longitudinal turbulence scale length of the Dryden spectra.

Wingspan

The wingspan is required in the calculation of the turbulence on the angular rates.

Band-limited noise sample time (seconds)

The sample time at which the unit variance white noise signal is generated.

Noise seeds

There are four random numbers required to generate the turbulence signals, one for each of the three velocity components and one for the roll rate. The turbulences on the pitch and yaw angular rates are based on further shaping of the outputs from the shaping filters for the vertical and lateral velocities.

Turbulence on

Selecting the check box generates the turbulence signals. Inputs and Outputs

Assumptions and Limitations

The frozen turbulence field assumption is valid for the cases of mean-wind velocity and the root-mean-square turbulence velocity, or intensity, are small relative to the aircraft's ground speed.

The turbulence model describes an average of all conditions for clear air turbulence because the following factors are not incorporated into the model:

?Terrain roughness

?Lapse rate

?Wind shears

?Mean wind magnitude

?Other meteorological factions (except altitude)

磁场中的几种模型

磁场中的几个仪器 一、质谱仪 1、如图是测量带电粒子质量的仪器工作原理示意图。设法使某有机化合物的气态分子导入图中所示的容器A中,使它受到电子束轰击,失去一个电子变成正一价的分子离子。分子离子从狭缝s1以很小的速度进入电压为U 的加速电场区(初速不计),加速后,再通过狭缝s2、s3射 入磁感应强度为B的匀强磁场,方向垂直于磁场区的界面 PQ。最后,分子离子打到感光片上,形成垂直于纸面而且 平行于狭缝s3的细线。若测得细线到狭缝s3的距离为d, 导出分子离子的质量m的表达式。 2、如图为质谱仪原理示意图,电荷量为q、质量为m的带正电的粒子从静止开始经过电势差为U的加速电场后进入粒子速度选择器。选择器中存在相互垂直的匀强电场和匀强磁场,匀强电场的场强为E、方向水平向右。已知带电粒子能够沿直线穿过速度选择器,从G点垂直MN进入偏转磁场,该偏转磁场是一个以直线MN为边界、方向垂直纸面向外的匀强磁场。带电粒子经偏转磁场后,最终到达照相底片的H点。可测量出G、H间的距离为L。带电粒子的重 力可忽略不计。求: (1)粒子从加速电场射出时速度v的大小。 (2)粒子速度选择器中匀强磁场的磁感应强度 B1的大小和方向。 (3)偏转磁场的磁感应强度B2的大小。 3、如图所示是某种质谱仪的原理示意图,它由加速电场、静电分析器和磁分析器等组成,若静电分析器通道的半径为R,均匀辐向电场的场强为E,磁分析器中有垂直纸面向外的匀强磁场,磁感应强度为B,忽略重力的影响,试问: (1)为了使位于A处电量为q、质量为m的离子,从静止开始经加速电场加速后沿图中虚线通过静电分析器,加速电场的电压U应为多大? (2)离子由P点进入磁分析器后,最终打在感光胶片上的Q 点,该点距入射点P有多远?若有一群离子从静止开始通过 该质谱仪后落在同一点Q,则该群离子具有什么共同特征?

地球物理课程设计报告样本

《地球物理测井》课程设计 指导老师 专业地质学 班级 姓名 学号

一、课程设计目的: 通过对《地球物理测井》基本理论与方法的学习,对某实际测井资料进行岩性划分与评价、储层识别、物性评价及含油气性评价。获得常规测井资料分析的一般方法,目的是巩固课堂所学的的理论知识,加深对测井解释方法的理解,会用所学程序设计语言完成设计题目的程序编写,利用现有绘图软件完成数据成图,对所得结果做分析研究。 二、课程设计的主要内容: 1.运用所学的测井知识识别某油田裸眼井和套管井实际测井资料。 2.使用井径、自然伽马和自然电位划分砂泥岩井段划分渗透层和非渗透层。 3.根据密度、声波和中子孔隙度测井的特点,在渗透层应用三孔隙度测井曲线求出储层的平均孔隙度。 4.根据划分出的渗透层,读出裸眼井和生产井储层电阻率值。 5.根据阿尔奇公式计算裸眼井原始含油饱和度和剩余油饱和度。 6.根据开发过程中含油饱和度的变化,确定储层含油性的变化,并判断该储层的性质。 三、基本原理: (一)岩性划分 岩性是指岩石的性质类型等,包括细砂岩、粉砂岩、粗砂岩等,同时还包括碎屑成分、填隙物、粒间孔发育、颗粒分选、颗粒磨圆度、接触关系、胶结类型等方面。通过划分岩性和分析岩心资料总结岩性规律,其研究主要依据岩心资料,地质资料和测井资料等。通过分析取心井的岩心资料和地质资料以及测井曲线的响应特征来识别岩性,并建立在取心井上的泥质含量预测解释模型。一般常用岩性测井系列的自然伽马GR、自然电位SP、井径CAL 曲线来识别岩性。 1 定性划分岩性是利用测井曲线形态特征和测井曲线值相对大小,从长期生产实践中积累起来的划分岩性的规律性认识。首先掌握岩性区域地质的特点,如井剖面岩性特征、基本岩性特征、特殊岩性特征、层系和岩性组合特征及标准层特征等。其次,要通过钻井取心和岩屑录井资料与测井资料作对比分析,总结出用测井资料划分岩性的地区规律。表1为砂泥岩剖面上主要岩石测井特征。 岩性自然电位自然伽马微电极电阻率井径声波时差 泥岩泥岩基线高值低、平值低、平值大于钻头 直径 大于300 页岩近于泥岩基线高值低、平值低、平值较泥 岩高大于钻头 直径 大于300 粉砂岩明显异常中等值中等正幅度 差异低于砂岩小于钻头 直径 260-400 砂岩明显异常(Cw≠ Cmf)低值明显正幅度 差异 中等到高,致 密砂岩高 小于钻头 直径 250-450(幅度较 为稳定)

高中物理模型:常见的磁场整理

模型/题型:常见的磁场整理 条形磁体①在磁体的外部磁感线从磁体的N极出来进入磁场的S极,在内部也有相应条数的磁感线与外部的磁感线衔接组成闭合曲线; ②磁感线分布有两个对称轴,一是磁铁的中轴线,二是磁铁的中垂线(从空间上来说为两个对称面); ③条形磁铁的磁感线在磁铁的外部的两端(磁极)最密,中间稀疏。 蹄形磁铁①与条形磁铁相同,在磁体的外部磁感线从磁体的N极出来进入磁场的S极,在内部也有相应条数的磁感线(未画出)与外部的磁感线衔接组成闭合曲线; ②磁感线分布有一个对称轴,即磁铁的对称轴; ③蹄形磁铁的磁感线在磁铁外部是两端(磁极)最密,中间稀疏。 异名磁极①当两异名磁极相距较近时,两极间的磁场除边缘区域外是匀强磁场,磁感线相互平行、疏密均匀; ②当两异名磁极相距较远时,两极间靠中心位置越近磁感应强度越弱,磁感线越稀疏。类似于两等量异种电荷(点电荷)的磁场。 同名磁极 ①两同名磁极间的磁感线分布类似于两等量同种电荷(点电荷)的磁感线分布 ②磁感线有两条对称轴,分别为(1)两磁极的中轴线(2)两磁极间的中轴线 安培定则立体图横截面图纵截面图 直 线 电 流 一组以导线上任意点为圆心的多组同心圆,距导线越远磁感线越稀疏,磁场越弱 环 形 电 流 环形电流的两侧可等效为小磁针的N极和S极,内部磁场比环外强,磁感线越向外越稀疏

通 电 螺 线 管 内部为匀强磁场且比外部强,方向由S极→N极,外部类似条形磁铁的磁场,管外为非匀强磁场 1.用右手握住导线,让伸直的大拇指所指的方向跟电流的方向一致,弯曲的四指所指的就是磁感线的环绕方向。 2.让右手弯曲的四指和环形电流的方向一致,伸直的大拇指所指的方向就是环形导线轴线上磁感线的方向。 3.让右手弯曲的四指和螺线管中的电流方向一致,伸直的大拇指所指的方向就是螺线管中轴线上磁感线的方向。 三、地磁场的特点 ①地理南北极和地磁南北极相反 ②存在磁偏角 ③地球的磁场外部由南极到北极,内部由北极到南极 ④南半球地磁场磁感线斜向上,北半球斜向下,赤道与地面平行 四、磁场基础知识梳理 (一).磁感线 1、磁感线:在磁场中画出一系列有方向的曲线,曲线上每一点的切线方向表示该点的磁场方向,曲线的疏密程度表示磁场的强弱。 2.磁感线的基本特点: (1)磁体外部磁感线从N极出发指向S极,在磁体内部由S极到N极,形成闭合曲线。 (2)磁感线上每一点的切线方向表示该处的磁场方向。 (3)磁感线的疏密程度表示该处的磁场的强弱。 (4)任意两条磁感线不相交(不相切)。 (5)磁感线是假想线。 (二).匀强磁场 1.定义:磁场强弱、方向处处相同的磁场 2.磁感线分布特点:匀强磁场的磁感线是一些间隔相同的平行直线 (三).磁通量 1.磁通量的定义 公式Φ=BS中的B应是匀强磁场的磁感应强度,S是与磁场方向垂直的面积,因此,可以理解为Φ=BS⊥.如果平面与磁场方向不垂直,应把面积S投影到与磁场垂直的方向上,求出投影面积S⊥,代入到Φ=BS⊥中计算,应避免硬套公式Φ=BSsin θ或Φ=BScos θ. 2.磁通量的变化:一般有下列三种情况: (1)磁感应强度B不变,有效面积S变化,则ΔΦ=Φt-Φ0=B·ΔS. (2)磁感应强度B变化,磁感线穿过的有效面积S不变,则穿过回路中的磁通量的变化是:ΔΦ=Φt-Φ0=ΔB·S. (3)磁感应强度B和有效面积S同时发生变化的情况,则ΔΦ=Φt-Φ0. ?特别提醒 ①平面S与磁场方向不垂直时,要把面积S投影到与磁场垂直的方向上,即求出有效面积. ②可以把磁通量理解为穿过面积S的磁感线净条数.相反方向穿过面积S的磁感线可以互相抵消.

皖北矿区地下水化学组成控制因素及水源识别 研究进展 ——基于水岩相互作用和EPA Unmix 模型的思考

Open Journal of Nature Science 自然科学, 2019, 7(3), 129-136 Published Online May 2019 in Hans. https://www.360docs.net/doc/ac10285047.html,/journal/ojns https://https://www.360docs.net/doc/ac10285047.html,/10.12677/ojns.2019.73019 Research Progresses on Controlling Factors of Chemical Constitution and Water Source Identification of Groundwater in Mining Area, Northern Anhui Province —Consideration of Water-Rock Interaction and EPA Unmix Model Kai Chen1,2, Linhua Sun1,2 1School of Earth and Environment, Anhui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Huainan Anhui 2School of Resources and Civil Engineering, Suzhou University, Suzhou Anhui Received: Apr. 23rd, 2019; accepted: May 7th, 2019; published: May 14th, 2019 Abstract It is a key point to identify the water-rock interaction mechanism in the aquifers of coal mining area in northern Anhui province. This paper summarized the work of the predecessors and pointed out some problems existing in the current research: 1) the qualitative analysis of major ion sources of groundwater in mining area needs to be verified and 2) the major ion sources re-quire further quantitative analysis. These problems can be solved by combining the water-rock interaction experiment with the EPA Unmix model analysis: the dissolution spectra of various minerals/rocks can be obtained by using the water-rock interaction experiment, whereas the EPA Unmix model can obtain quantitative information of ion sources. Their combination can provide new methods and ideas for identifying water inrush sources based on water-rock interactions in the future. Keywords Groundwater, Coal Mine, Hydrochemistry, Water-Rock Interaction, Unmix Model 皖北矿区地下水化学组成控制因素及水源识别研究进展 ——基于水岩相互作用和EPA Unmix模型的思考 陈凯1,2,孙林华1,2

第六章综合地质地球物理方法解析

第六章综合地质地球物理方法 第一节不同勘探阶段的综合地质地球物理方法 一、成矿远景预测阶段 矿产勘查中要解决的首要问题是到什么地方去找矿,为此首先要选择成矿的远景靶区。地质、地球物理及地球化学人员通过地质调查与地球物理、地球化学测量获得的资料研究区域的构造、矿源层、成矿规律、成矿环境和成矿条件,预测成矿的远景区。 (一)地质任务 1.成矿的地质前提研究 在评价固体矿产成矿区的远景时,要研究岩浆控制条件、地层条件、岩性条件、地球化学条件及地貌条件等。其中主要的是岩浆、构造和地层控制条件,而区域和深部地质构造是控制全局的。已知与超基性岩紧密相关的矿床有铬、铂、金刚石和磷灰石等;与基性岩共生的矿床有钛磁铁矿和硫化镍矿;与中性和酸性火成岩有关的矿床有钨、锡、钼、铜、铅、锌、金、铀与石英等。区域性和深部地质构造控制着成矿区、成矿带、矿田和矿床的位置。在成矿区的划分时,区域性和深部地质构造有很重要的作用。断裂带是岩浆侵入的通道,褶皱与大断裂交叉处往往是控制成矿的远景区。在评价内生矿区时,岩浆和构造控制是主要的;而在评价海相沉积矿床时,地层及构造控制则是主要的。前寒武纪是最古老和规模最大的鞍山式铁矿的成矿时期;震旦纪是宣化式铁矿的成矿时期;上泥盆纪是宁乡式铁矿的成矿期;奥陶纪是灰岩侵蚀面上的中石炭纪底部的山西式铁矿的成矿期;二叠纪是涪陵式铁矿的成矿期。铀矿、锰矿、铜矿、铝土矿等都受地层控制;有些内生矿床受不透水盖层的控制,如汞矿。锑矿、多金属矿。 2.含矿性标志 在确定成矿远景区时,除了要考虑成矿的地质前提外,远景区内还应有含矿性标志存在。凡能直接间接证明被评价地区地下存在着矿产的任何地质、地球化学、地球物理或其他因素, 都可算作含矿性标志。成矿作用的直接标志有:○1天然或人工露头(矿产露头)上的矿产显示;○2有用矿物和元素的原生晕和分散晕区;○3有用矿物和元素的次生机械晕、岩石化学、水化学、气体和生物化学晕、晕区和分散流;○4地球物理异常;○5古探矿遗迹和矿产标志。成矿作用的间接标志包括:○1蚀变的近矿围岩;○2矿化的矿物和伴生元素;○3历 史地理和其他间接资料。 (二)地质、地球物理与地球化学综合预测成矿远景区 矿产在地壳中的分布受各种成矿条件的控制,不同类型矿床,其成矿控制条件不同,研究的重点也不同,如内生矿床着重研究岩浆岩、构造以及围岩岩性条件,沉积矿床应着重研究地层、岩性、岩相和构造条件,风化矿床还应研究风化作用条件,对各类砂矿主要研究地貌条件,对变质矿床要研究变质作用条件。 1.地质、遥感与物探结合查明构造条件

[Petrel]地质建模我们需要考虑些什么

[Petrel]地质建模我们需要考虑些什么?(二) 如果你对于地球物理感兴趣,你可以继续看二、三、四,否则我建议你等两天直接看五。 速度前奏 由井的分层到地震剖面的时间,我们是通过一种叫做“人工合成地震记录(Synthetics)”的技术来建立井点处的时间与深度的对应关系的。 这张图算是相对比较标准的作对比的剖面。不过你比较经常看到的是下面的两种:

其实这个标着b)的图上的井对应的东西不叫人工合成地震记录,而叫做垂直地震剖面(VSP,Vertical Seismic Profile),就是在井眼上像我们做地震一样做那么一遍(详细机理我们就不说了,你可以搜搜相关的词),这样我们就有机会把这两种不同的地震数据放在一起来比较一下了,因为它们都是地震而且位置也重合,它们的相似度肯定很高,这个过程就是“标定”。所谓“标定”,就是把地震剖面的时间和井上的深度一一对应起来。我这里只想告诉你的是Synthetics其实就是模拟的VSP。这跟我们通过声波曲线来解释孔隙度的过程有些类似,但是这个过程似乎更加成熟了一些。现在有些地方甚至不再怎么测VSP测井,而是直接利用人工合成地震记录来替代真实的井眼处地震记录来进行“标定”。 如果可以继续用开车去东来顺这个例子,VSP就是真的开一辆车,拿一个秒表在标志性建筑前计时,一直到达东来顺为止;Synthetics则相当于你在电脑游戏空间内模拟了一个数字化北京,在其中理论性的开一个车,也到处拿个秒表去卡到达标志性建筑的时间。 而在标志建筑物前计时的过程我们称之为“Checkshot”。Checkshot,就是你跑拉力赛,有一些必须经过的点会给你的车拍照,以避免你抄近路。在地球物理学家那里就是时间-深度对应关系的意思。如果一个井或者一个工区你有了Checkshot就意味着这口井或者这个工区都可以同时在时间域和空间域内被你识别到。换言之,你在垂向上有两种坐标,一种标米,一种标毫秒。 对于我们地质学家来说,Checkshot就是一扇窗户,透过它你将看到一个扭曲世界中的真实——对于地球物理学家来说,非常非常真实。 如果你有了Checkshot,那么其实你就等于说有了一连串的 时间1 深度1 时间2 深度2 时间3 深度3 : :

第二章地球磁场

第二章地球磁场 (Lisa Tauxe著,常燎译) 建议补充读物 Butler (1992),3-7页,10-11页。 更多信息可参看:Merrill et al. (1996) 第一、二章。 2.1 地球磁场 古地磁学主要研究过去的地球磁场行为。人类的直接测量仅仅能够追溯到几个世纪前,因此,古地磁学仍然是研究过去地球磁场行为的唯一手段。由于古地磁学涉及地球磁场,因此有必要了解一些有关地球磁场的知识。这一讲我们主要回顾现今地球磁场的一些基本性质。 地磁场由地球液态外核的对流引起(外核由铁、镍和一些未知的较轻成分构成)。产生对流的能量的来源目前还不清楚,但是一般认为一部分来源于是地球的冷却过程,另外一部分则来源于由铁/镍构成的液态外核的浮力,这一浮力则由纯铁内核的冷却引起。这个导电流体的运动受控于液态外核的浮力、地球自传以及导电流体和磁场的相互作用(这是一个异常复杂的非线性过程)。确定导电流体的运动方式以及其产生的磁场状态是一个极具挑战性的课题,但是我们已经知道这种导电流体的运动是一种自激发电机过程,它可以产生并维持巨大的磁场。 2.1.1 地球参考场 在很多情况下,确定地球磁场在一特定时间的空间分布非常有用。对地球磁场及其变化率的数学近似可以比较准确地估计地球磁场在给定时间和地点的值(最少在几百年以内)。由第一章可知,地表的磁场大致是个标量的势场,并服从拉普拉斯方程: 这个方程可以改写为: 这个方程的一个解是: 对地球磁场,一般可以写作半径为r,纬度余弦θ,经度?的标量势:

其中,g 和h 是高斯系数,可以从特定的年代计算得出,单位为nT ,或磁通量(注意,公式中μ0由tesla [B ]转换到Am -1 [H ])。角标e 和i 代表外场或者内场的起源,a 是地球半径(6.371 х 106 m ),μ0是自由空间的磁导率(参看第一讲中的表1.1),m l P 正比于勒让德多项式,其由传统的施密特多项式归一化而来(可参看建议的读物)。 图2.2展示了三种矢量场的全球倾角分布及对应的面谐函数的:即轴向的(m =0)偶极子场(l =1),四极子场(l =2),以及八极子场(l =3)。它们的贡献分别由0 1g ,0 2g 和0 3g 确定。相关的多项式(图2.1)为: 如果转动图2.2a 中的轴向偶极子场,使其北极指向格林威治子午线,那么它就由系数0 1 h 确定,如果指向90?E ,则将由系数1 1h 而定。所以,总的偶极子贡献将是轴向和两个沿赤道 的偶极子项的矢量相加,即。总的四极子贡献(l =2)由五个系数 而定,总的八极子(l =3)贡献则由七个系数而定。 一般来讲,如果下标(l )和上标(m )的差为奇数(比如,轴向偶极子0 1g 和八极子0 3g ),则相应的地球磁场对于赤道是非对称的。然而,如果l 和m 的差为偶数(如,轴向四极子0 2g ),则相应的地球磁场是对称的。图2.2a 表示,由与现今地磁场方向一致的单一偶极子场产生的倾角。在北半球,倾角都是正的(向下),而在南半球是负的(向上)。相反,由四极子场产生的倾角(图 2.2b )是在极区是向下的,在赤道处则是向上的。由轴向八极子场(图2.2c )产生的倾角关于赤道也是非对称的,在两个极区的方向相反,并在中纬度地区被具有相反方向的条带分开。 地球磁场是一个矢量场,所以在每个点都有方向和强度(图2.3)。无论选择怎样的坐

水文地球化学

水文地球化学研究现状、基本模型与进展 摘要:1938 年, “水文地球化学”术语提出, 至今水文地球化学作为一门 独立的学科得到长足的发展, 其服务领域不断扩大。当今水文地球化学研究的理论已经广泛地应用在油田水、海洋水、地热水、地下水质与地方病以及地下水微生物等诸多领域的研究。其研究方法也日臻完善。随着化学热力学和化学动力学方法及同位素方法的深入研究, 以及人类开发资源和保护生态的需要, 水文地球化学必将在多学科的交叉和渗透中拓展研究领域, 并在基础理论及定量化研究方面取得新的进展。 早期的水文地球化学工作主要围绕查明区域水文地质条件而展开, 在地下水的勘探开发利用方面取得了可喜的成果( 沈照理, 1985) 。水文地球化学在利用地下水化学成分资料, 特别是在查明地下水 的补给、迳流与排泄条件及阐明地下水成因与资源的性质上卓有成效。20 世纪60 年代后, 水文地球化学向更深更广的领域延伸, 更多地是注重地下水在地壳层中所起的地球化学作用( 任福弘, 1993) 。 1981 年, Stumm W 等出版了5水化学) ) ) 天然水化学平衡导论6 专著, 较系统地提供了定量处理天然水环境中各种化学过程的方法。1992 年, C P 克拉依诺夫等著5水文地球化学6分为理论水文地球化学及应用水文地球化学两部分, 全面论述了地下水地球化学成分的形成、迁移及化学热力学引入水文地球化学研究的理论问题, 以及水文地球化学在饮用水、矿水、地下热水、工业原料水、找矿、地震预报、防止地下水污染、水文地球化学预测及模拟中的应用等, 概括了20 世纪80 年代末期水文地球化学的研究水平。特别是近二十年来计算机科学的飞速发展使得水文地球化学研究中的一些非线性问题得到解答( 谭凯旋, 1998) , 逐渐构架起更为严密的科学体系。 1 应用水文地球化学学科的研究现状 1. 1 油田水研究 水文地球化学的研究在对油气资源的勘查和预测以及提高勘探成效和采收率等方面作出了重要的贡献。早期油田水地球化学的研究只是对单个盆地或单个坳陷, 甚至单个凹陷进行研究, 并且对于找油标志存在不同见解。此时油田水化学成分分类主要沿用B A 苏林于1946 年形成的分类。1965 年, E C加费里连科在其所著5根据地下水化学组分和同位素成分确定含油气性的水文地球化学指标6中系统论述了油气田水文地球化学特征及寻找油气田的水文地球化学方法。1975 年, A G Collins 在其5油田水地球化学6中论述了油田水中有机及无机组分形成的地球化学作用( 汪蕴璞, 1987) 。1994 年, 汪蕴璞等对中国典型盆地油田水进行了系统和完整的研究, 总结了中国油田水化学成分的形成分布和成藏规律性, 特别是总结了陆相油田水地球化学理论, 对油田水中宏量组分、微量组分、同位素等开展了研究, 并对油田水成分进行种类计算, 从水化学的整体上研究其聚散、共生规律和综合评价找油标志和形成机理。同时还开展了模拟实验、化学动力学和热力学计算, 从定量上探索油田水化学组分的地球化学行为和形成机理。 1. 2 洋底矿藏研究

最新地下水系统平衡化学模型的研究现状及发展方向

地下水系统平衡化学模型的研究现状及发 展方向

地下水系统平衡化学模型的研究现状及发展方向 钱会1,王晓娟1 ,李便琴2 (1. 长安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 2. 西安石油大学化工学院) 在地下水中,溶解组分是以多种形式存在的,它们既可是简单的单一离子形式,也可是络合成不同复杂程度的络合离子或络合分子形式。溶解组分的存在形式不同,其水文地球化学、热力学、物理化学和动力学性质也有很大的差异。为了定量地研究地下水流系统中所发生的各种物理化学作用,必须对化学组分在水溶液中的真正存在形式进行深入研究。这种研究及在此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地下水系统平衡化学模型,是水文地球化学向定量化发展的重要基础,对于合理解释地下水化学成分的形成、分布及演化机理,正确认识地下水补给、赋存、径流和排泄特征有重要的意义。 一、平衡化学模型的类型 地下水系统的平衡化学模型主要有3种类型: 1、平衡分布模型(equilibrium speciation model) 平衡分布模型的主要功能是确定地下水中各化学组分存在形式的浓度、活度及活度系数,并对地下水相对各种矿物和气体的饱和度进行计算。根据平衡分布模型的计算结果,可对矿物或气体在水溶液中的溶解沉淀(逸出)趋势进行评估。 迄今为止,对化学组分在水溶液中各种存在形式含量的实验确定还没有令人满意的方法。人们普遍认为,使用热

力学平衡理论,计算化学组分在水溶液中各种存在形式的含量是一种简便有效的方法。目前,对水溶液中各组分存在形式含量的计算,一般都是根据水质分析结果,在假定水溶液中各组分存在形式间的化学反应处于平衡状态基础上,使用质量守恒定律和质量作用定律,建立起相关组分浓度的非线性方程组,通过求解该方程组得到各组分存在形式的含量。由于这类计算中最基本的假设就是溶液中各组分存在形式间的化学反应处于平衡状态,故通常把这种计算称为水溶组分平衡分布计算,而把相应的水溶液模型称为水溶液平衡分布模型。 由于平衡分布模型计算的只是平衡状态下水溶液中各组分存在形式的含量,它不涉及物质的相间转移,因此,对地下水系统中相间物质转移的计算,例如矿物在水溶液中溶解并达到溶解平衡的情况,平衡分布模型是无能为力的,这时可采用物质传输平衡模型。 2、物质传输平衡模型(equilibrium mass transfer model) 为了对地下水流动过程中的化学成分变化进行模拟,对系统变量变化(如温度或pH)引起的水溶液成分变化进行预测,必须考虑系统中的相间物质传输。虽然质量平衡模型(mass balance model)可对地下水系统中的相间物质传输进行计算,但它并没有附加化学平衡的约束条件。物质传输平衡模型就是附加了相间化学平衡约束的质量平衡模型。 图1给出了一个典型的物质传输平衡模型计算流程。流程首先使用水溶液平衡分布模型对地下水进行水溶组分平衡分布计算,在此基础上计算地下水系统中所有可能形成或已存在矿物的活度积,并将其与相应温压条件下这些矿物的平衡常数进行比较。以此为基础,对需要与水溶液进行平衡的矿物进行选

地质地球物理模型可视化与3D建模国内外研究现状

地质地球物理模型可视化与3D建模国内外研究现状 最早的地质体3D可视化建模软件诞生于西方。其发展的一般历程如下:早在70年代初西方矿业界就将三维造型技术应用于地质、矿业领域。早期的采矿计算机辅助设计阶段是底下三维可视化技术的萌芽和孕育阶段。之后,随着计算机技术的不断更新和三维造型技术的不断进步,三维造型技术也不断吸取先进技术,在地质领域中的应用也不断得到扩展。80年代末图像仿真技术和三维GIS 技术的发展,推动了地下三维可视化技术发展,一大批地下三维软件系统被开发应用;90年代初期,开发了大量基于UNIX且用于工作站环境的软件系统。90年代中期以来,随着微机性能的提高,一些地下真三维建模软件开始一直到Windows操作系统和微机环境。 20世纪80年代以来,三维地学可视化系统应用于地质建模在国外已经变得非常普遍,以美国、加拿大、英国为代表的西方国家相继推出了多种代表性的地学可视化建模软件,如Earth Vision新型地质体建模软件、GeoViz地球物理三维可视化应用软件及3Dseis三维地震分析系统等。 我国科学计算可视化技术的研究始于90年代初期。由于数据可视化所处理的数据量非常庞大,生成图像的算法又比较复杂,过去常常需要使用巨型计算机和高档图形工作站,因而,数据可视化开始都在国家级研究中心、高水平的大学、大公司的研究开发中心进行研究和应用。近年来,随着计算机功能的提高、各种图形显卡以及可视化软件的发展,可视化技术已扩展到科学研究、工程、军事、医学等各个领域。随着本世纪以来矿业的复兴以及GIS热潮在中国兴起,一些GIS软件开发商开始开发通用的三维GIS软件,而一些大型矿业集团也联合一些高等院校或科研机构开始开发专门的地质体三维可视化建模软件。目前我国具有独立自主版权的三维地质模拟软件有北京理正软件设计研究院开发的“地理信息系统——地质专题”。近年来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大力支持地学可视化研究,先后资助了“复杂地质体的三维建模和图形显示研究”、“油储地球物理理论与三维地质图像成图方法”、“地学时空信息动态建模及可视化研究与应用”等项目。1996年中国科学院地球物理研究所(现为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与胜利石油管理局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会重点项目“复杂地质体”中,开始追踪研究GOCAD。长春科技大学在阿波罗公司TITANGIS上开发了GeoTransGIS三维GIS,主要用于建立中国乃至全球岩石圈结构模型的三维信息。石油大学开发的RDMS、南京大学与胜利油田合作开发的SLGRAPH都是用于三维石油勘探数据可视化。中国地质大学开发的三维可视化信息系统GeoView可实现真三维地学信息管理、处理、计算分析与评价决策支持。 但从总体上来说,我们国内的水平与国外先进水平还有差距。现在国内石油公司、地球物理公司等单位普遍使用的地质建模软件大都是从国外引进的并以Land-mark公司和GeoQuest公司的解释系统居多。因此,组织力量开发可视化商业软件,并通过市场竞争,促使其逐步成熟,已成为当务之急。

水文地球化学基础知识

《水文地球化学基础知识》 ——(绝对一个字一个字打出来的,正版资料!) 名 词 解 释

目录 第一章水化学基础 第一节溶解平衡 (3) 第二节碳酸平衡 (4) 第三节地下水中络合物的计算 (4) 第四节氧化还原反应 (5) 第二章地下水的化学成分的组成 第一节天然水的组成 (6) 第二节天然水的化学特性 (6) 第三节元素的水文地球化学特性 (7) 第四节天然化学成分的综合指标(三种) (7) 第五节地下水化学成分的数据处理 (7) 第三章地下水化学成分的形成与特征 第一节地下水基本成因类型的概念 (7) 第二节渗入成因地下水化学成分的形成与特征 (8) 第三节沉积成因地下水化学成分的形成与特征 (8) 第四章水的地球化学循环 第一节地下水圈的概念 (8) 第二节地壳中水的地球化学循环 (9) 第三节成矿过程中水的地球化学循环 (9) 第五章水文地球化学的应用 第六章补充部分 (10)

第一章<水化学基础> 第一节溶解平衡 质量作用定律: 一个化学反应的驱动力与反应物及生成物的浓度有关 化学平衡与自由能 体系:把所研究对象一个物体或一组相互作用的物体称为体系或系统,而体系(或系统)周围的其他物质称为环境。 状态及状态参数:热力学状态分为平衡状态和非平衡状态。热力学平衡体系特性是由系列参数来表示当体系没有外界影响时,各状态参数若能保持长久不变,此体系称为热力学平衡状态。 焓:它是一种化学反应向环境提供的热量总值。以符号“H”表示。在标准状态下,最稳定的单质生成1摩尔纯物质时的焓变化,称为“标准生成焓”。 △H r=△H(生成物)-△H(反应物)△H r为正值,属吸热反应,△H r为负值,属放热反应 自由能:在热力学中,自由能的含义是指一个反应在恒温恒压下所能做的最大有用功,以符号“G”表示。在标准状态下,最稳定的单质生成1摩尔纯物质时的自由能变化,称为“标准生成自由能”,以“△Gf”表示 △Gr=△G(生成物)- △G(反应物)△Gr为正值,反应在恒温恒压条件下不能自发进行,△Gr 为负值,反应在恒温恒压条件下可以自发反应;△G=0,反应处于平衡状态。 活度及活度系数 为了保证计算的精确程度,就必须对水中组分的实测浓度加以校正,校正后的浓度为校正浓度,也就是活度。质量作用定律中,浓度是以活度表示的。活度是真实浓度(实测浓度)的函数,一般情况下,活度小于实测浓度。活度与实测浓度的函数表示式为:a=rm m为实测浓度(mol/L),r为活度系数。活度系数随水中溶解固体(矿化度)增加而减小,但一般都小于1 理想溶液:从理论上讲,溶液中离子之间或分子之间没有相互作用,这种溶液称为理想溶液。 地下水中的溶解-沉淀 全等溶解:矿物与水接触产生溶解反应时,其反应产物都是溶解组分,这种溶解反应称为全等反应; 非全等溶解:矿物与水接触产生溶解反应时,其反应产物除溶解组分外,还有新生成的组分,这种反应称为非全等溶解 溶度积:当难溶电解质溶于水而成饱和溶液时,溶液中同时存在的溶解离子和未溶解的固体。按质量作用定律,在给定的温压下,溶液中相应方次的离子的活度乘积是一个常数,称为平衡常数K,对于难溶盐来说,这个常数称为“容积度”,或者“溶度积常数”常用KSP表示。 溶解度:在给定温压下,达到溶解平衡时,溶液中溶解物质的总量。在水文地球化学研究中,溶解度常用mg/L表示。 同离子效应:一种矿物溶解于水溶液中,若水溶液中有与矿物溶解相同的离子,则这种矿物的溶解度就会降低,这种现象在化学上称为同离子效应。 盐效应:矿物在纯水中的溶解度低于矿物在高含量水中的溶解度,这种含盐量升高使矿物溶解度增大的现象,在化学上称为盐效应。其主要原因是,水中含盐量升高,离子强度I也升高,而活度系数则降低。注:就对溶解度的影响而言,同离子效应大于盐效应。所以,在盐效应和同离子效应同时存在时,盐效应往往可忽略;如无同离子效应时,盐效应是应考虑的。 饱和指数 饱和指数是确定水与矿物出于何种状态的参数,以符号“SI”表示。一般来说,根据饱和指数值判断水

水文地球化学研究现状与进展

本文由国土资源部地质调查项目“全国水资源评价”和“鄂尔多斯自留盆地地下水赋存运移规律的研究”项目资助。改回日期:2001212217;责任编辑:宫月萱。 第一作者:叶思源,女,1963年生,在读博士生,副研究员,从事矿水、地热水及水文地球化学研究。 水文地球化学研究现状与进展 叶思源1) 孙继朝2) 姜春永3) (1)中国矿业大学,北京,100083;2)中国地质科学院水文地质环境地质研究所,河北正定,050803; 3)山东地质工程勘查院,山东济南,250014) 摘 要 1938年,“水文地球化学”术语提出,至今水文地球化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得到长足的发展,其服务领域不断扩大。当今水文地球化学研究的理论已经广泛地应用在油田水、海洋水、地热水、地下水质与地方病以及地下水微生物等诸多领域的研究。其研究方法也日臻完善。随着化学热力学和化学动力学方法及同位素方法的深入研究,以及人类开发资源和保护生态的需要,水文地球化学必将在多学科的交叉和渗透中拓展研究领域,并在基础理论及定量化研究方面取得新的进展。关键词 水文地球化学 研究现状 进展 Current Situ ation and Advances in H ydrogeochemical R esearches YE Siyuan 1)  SUN Jichao 2)  J IAN G Chunyong 3 ) (1)Chi na U niversity of Mi ni ng and Technology ,Beiji ng ,100083;2)Instit ute of Hydrogeology and Envi ronmental Geology ,CA GS , Zhengdi ng ,Hebei ,050803;3)S handong Instit ute of Geological Engi neeri ng S urvey ,Ji nan ,S handong ,240014) Abstract Hydrogeochemistry ,as an independent discipline ,has made substantial development since the term “hydrogeochemistry ”was created in 1938.At present hydrogeochemical theories have been applied to various fields such as oil field water ,ocean water ,geothermal water ,groundwater quality ,endemic diseases and groundwater microorganism ,and related research methods have also become mature.With the further development of chemical thermodynamics ,kinetics method and isotope method ,hydrogeochemistry will surely extend its research fields in the course of multi 2discipline interaction and make new progress in basic theory and quantifica 2tion research ,so as to meet the demand of human exploration and exploitation as well as ecological protection.K ey w ords hydrogeochemistry current state of research advance 早期的水文地球化学工作主要围绕查明区域水文地质条件而展开,在地下水的勘探开发利用方面取得了可喜的成果(沈照理,1985)。水文地球化学在利用地下水化学成分资料,特别是在查明地下水的补给、迳流与排泄条件及阐明地下水成因与资源的性质上卓有成效。20世纪60年代后,水文地球化学向更深更广的领域延伸,更多地是注重地下水在地壳层中所起的地球化学作用(任福弘,1993)。1981年,Stumm W 等出版了《水化学———天然水化 学平衡导论》专著,较系统地提供了定量处理天然水环境中各种化学过程的方法。1992年,C P 克拉 依诺夫等著《水文地球化学》分为理论水文地球化学及应用水文地球化学两部分,全面论述了地下水地球化学成分的形成、迁移及化学热力学引入水文地球化学研究的理论问题,以及水文地球化学在饮用水、矿水、地下热水、工业原料水、找矿、地震预报、防止地下水污染、水文地球化学预测及模拟中的应用等,概括了20世纪80年代末期水文地球化学的研究水平。特别是近二十年来计算机科学的飞速发展使得水文地球化学研究中的一些非线性问题得到解 答(谭凯旋,1998),逐渐构架起更为严密的科学体系。 第23卷 第5期2002210/4772482 地 球 学 报ACTA GEOSCIEN TIA SIN ICA Vol.23 No.5 Oct.2002/4772482

国际高精度地磁模型研究进展

万方数据

海洋测绘第30卷 Ⅳ“ z(p,A)=一∑∑(凡+1)(g:cosmA+7l:sinmA)? n=1m=0 Pm(cosp)(4)式中,口为参考网球半径;r为计算点与参考球心的径向距离(n=6371.2km);p为余纬度;A为从格林威治起算的东经度;群(cosp)为,z阶m次施密特半标准化勒让德伴随函数;gm和^:是待定的球谐系数;Ⅳ为球谐分析的截断阶数。 地核场和地壳场用施密特准归一化勒让德函数双重求和形式表示,其中的球谐系数亦称高斯系数,对于球谐系数的阶数凡,一般认为对于l≤n≤12的磁场主要来自地核;对于n≥16的磁场主要来自地壳;当13≤n≤15时,地核和地壳均有贡献HJ。 3主要地壳磁异常的全球模型 3.1地磁场综合模型(CM) 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NASA)和丹麦空间研究中心(DSRI),综合利用POG0(1965—1970年)、MAGSAT(1979—1980年)、Orsted(2000年至今)、CHAMP(2001年至今)的卫星数据以及地磁台站1960—2002年的测量数据,运用球谐分析建立了随时空连续变化地壳磁场模型一地磁场综合模型(comprehensivemodel0fgeomagneticfield,CM)‘引。在CM模型中,CM4地壳磁场模型的截断球谐阶数为16—65阶,该模型对应的波长为2500一615km¨’7|。图l(b)是CM4模型给出的400km高度总场强异常分布。图1(a)给出的是CM第三代模型在400km高度上B,分量异常。比较上图,CM4更能显示磁异常的细节,因为CM4采用的数据来源更广泛,更多地利用地面数据;其次,其低端截断水平比cM3高,cM3低端截断阶数是15阶。 图l两种模型的磁异常分布图 3.2MF模型 自德国2000年7月发射CHAMP磁卫星以来,德国国家地球科学研究中心(GFZ)利用CHAMP卫星提供的低轨道、高质量磁测数据构建了一系列岩石圈磁场模型MFl.MF5[8J。由于CHAMP飞行高度比较低,由最初的450km逐渐降低到300km,它获得的高质量磁测数据在卫星磁测历史上是空前的。最新的MF6模型是由国际空间环境研究中心(CIRES),运用低轨道卫星CHAMP(<350km)近四年测得数据建立起来的第一个基于卫星的地壳磁场模型,球谐级数展开至120阶,相应的波333—2500km,MF6的噪声水平低,能够可靠地向下延拓,可获得较详尽的磁异常在地面上的分布。图2给出的是MF6模型在地面总场强分布。相比较而言,比cM模型的分辨率提高了,更多的地壳磁场细节体现出来;再者,该模型能够延拓至地面且幅值提高了一个数量级。该模型适用于描述地壳磁异常,并用于推测岩石圈的组成和结构,它也可以作为大陆异常图、全球尺度海洋异常图以及航磁异常图的长波长部分使用。MF6模型是第一个基于卫星解决海底磁条带方向问题的磁场模型,可以揭示海洋地壳的年龄结构。图3是MF6给出的地壳磁场垂直分量在地表分布,附加了海底地壳年龄模型的等时线。由图中可以发现,一些区域的海洋垂直分量磁异常与等时线的方向非常吻合旧J。 图2MF6模型在地面总场强分布 图3MF6模型垂直分量在地表的分布 MF6模型的建立是为高精度地壳磁场模型提供了基础。经验证,卫星数据为局限于球谐loo阶内的磁场长波部分,即波长大于400km波长部分,而近地面的磁测数据则提供短波长信息¨0l。2006年9月,美国地球物理数据中心综合大量航空磁测、海洋磁测和卫星磁测数据分析计算出的16—720阶球谐系数,直接计算得到岩石圈磁场,空间分辨率得 到明显提高。万方数据

研究所名称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

研究所名称: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 一个定位 内容备注以固体地球各圈层物质组成和界面相互作用及其资源、环境、工程地质问题为主攻方向,从全球视 野出发,在基础研究的某些领域作出引领学科发展的原创性成果,高新技术产业作为催化剂,为解决资 源能源作出贡献,打造固体地球科学领域具有研发能力、可持续发展的基础研究与高新产业相结合的国 际化研究中心。 三个重大 突破 名称类别战略领域考核判断标准备注特提斯造山带演化 1、解决重大科学 问题 1、具有明确目标导向的 交叉和重大前沿; 10、资源与海洋科技 在本领域最有影响的国际学 术会议上做特邀报告;成为 Nature、Science等高影响杂志 年度综述的内容;获国家自然 科学奖 资源探测装备研发 3、突破关键核心 技术 5、纳米、先进制造与新 材料; 10、资源与海洋科技 获得国际国内核心专利并得 到应用;打破国际市场垄断; 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 油气勘探先导技术 4、形成系统解决 方案 10、资源与海洋科技 获得国际国内核心专利并得 到应用;打破国际市场垄断; 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

五个重点培育方向 名称类别学科领域比较优势备注 地球内部界面结构与动力 学 1、在原有优势基 础上发展的方向 地球动力学(1702010); 勘探地球物理学 (1702065);地磁学 (1702030);地震学 (1702060) (1)国际前沿研究方向; (2)有长期的学科积累; (3)有顶尖的科研团队; (4)有创新的科研平台 比较行星学 2、有望形成的新 的重要研究方向 比较行星学(1606070); 月球与行星化学 (1602530);空间物理 探测(1702540) (1)国际前沿研究方向; (4)有创新的科研平台 气候系统古增温与深部碳 循环 1、在原有优势基 础上发展的方向 第四纪地质学 (1705051);地球内部 化学(1703030) (1)国际前沿研究方向; (2)有长期的学科积累; (3)有顶尖的科研团队 西太平洋边缘海地质与地 球物理 2、有望形成的新 的重要研究方向 海洋地球物理学 (1706020);海洋地质 学(1706030) (1)国际前沿研究方向; (4)有创新的科研平台 生物地球物理 1、在原有优势基 础上发展的方向 基因组学(1803710); 地磁学(1702050);微 生物生物化学(1806110) (1)国际前沿研究方向; (3)有顶尖的科研团队; (4)有创新的科研平台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