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知语言学的_体验性概念化_对翻译主客观性_省略_项基于古诗_枫桥夜泊_40篇英

认知语言学的_体验性概念化_对翻译主客观性_省略_项基于古诗_枫桥夜泊_40篇英
认知语言学的_体验性概念化_对翻译主客观性_省略_项基于古诗_枫桥夜泊_40篇英

2008年5月

第40卷 第3期

外语教学与研究(外国语文双月刊)

Foreign L a nguage Teaching a nd Research(bimont hly)

May2008

V ol.40N o.3认知语言学的“体验性概念化”

对翻译主客观性的解释力

———一项基于古诗《枫桥夜泊》40篇英语译文的研究3

四川外语学院 王 寅

提要:本文基于体验哲学的基本原理,将认知语言学家L a ngacker的“意义概念化”修补为“体验性概念化”,并尝试以此为理论基础论述翻译中的客观性和主观性。有了体验性,就可限定“读者中心论”、“译者自主论”;有了“概念化”(主要是识解),就可解释翻译的主观性。本文通过“体验性概念化”或“体验性识解观”透析《枫桥夜泊》40篇英语译文,详解翻译中既有体验性和客观性,同时揭示主观性在翻译认知活动中的主要体现,尝试为翻译主观性的研究提供理论框架。

关键词:认知语言学、体验性概念化、识解、翻译、

《枫桥夜泊》

[中图分类号]H0205;H31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20429(2008)0320211207

一、引言

我们(2005,2007)曾基于体验哲学和认知语言学反思了传统哲学观和(后)现代哲学思潮对建构翻译理论的直接影响,针对它们所存在的要害问题提出了认知语言学的翻译模式,提出了翻译的体验性:我们面对相同或相似的客观世界,又有相同的身体器官、感知能力和认知能力,这成为人类思维具有共同性的认知基础,也是操不同语言的民族之间能够相互理解和翻译的认知基础,以此来限定“读者反应论”、“读者中心论”、“读者决定论”、“意义不确定论”、“译者自主论”等受后现代哲学思潮影响较重的翻译观。该模式也指出:理解和翻译具有主观性和创造性,以此来消解过于强调“作者中心论”、

“文本中心论”的倾向。本文则基于“体验性概念化”或“体验性识解观”的意义观,进一步论述翻译中的客观性和主观性1。

二、将“概念化”修补为“体验性概念化”

体验哲学认为:概念和意义主要是人类在对客观世界进行互动体验和认知加工的基础上形成。这句话中有两个关键观点:“互动体验”和“认知加工”,前者指概念和意义要受约于客观世界和身体结构,这是人类思维以及表达思维的语言具有共性的基础;后者指人类的认知加工方式,可用以解释语言表达存在差异的原因。也就是说,概念和意义的形成既与对客观事物的体验有关,还取决于人类对客观世界进行主观性的理解。正因为人们的体验角度和认知方式必有不同,作为认知结果的语言也就有了不同。体验哲学的这两个关键观点可解释人类认识和语言为何有同有异,也为翻译具有可能性和差异性提供了一个理论阐释框架。

L a ngac ker将意义等同于“概念化(Con2 cep t ualization)”,与传统观念论(Concep tual

?

1

1

2

?

3感谢华东师范大学潘文国教授提供《枫桥夜泊》部分英语译文。

Theory )仅三字母(2ize )之差,但却有着根本性

差异,实现了从传统意义观向认知意义观的飞

跃,但我们认为他过于强调语义的动态性、人本性、主观性、识解性,忽视了体验性和互动性。为此我们基于体验哲学将其修补为“体验性概念化(Em bodied Concep t ualization )”,这可体现“意义是基于人们身体与外界进行互动体验和认知加工而形成”的观点,笔者另文详述。各民族对客观外界进行互动体验和认知加工的第一步,就是要对外界事体(包括事物、现象等)进行类属划分和范畴确定,人们在这一心智活动中既要考虑事体本身的特性,其对人类生存和生活世界的影响,也要兼顾人们认识世界的能力和方式,这导致不同民族对同一客观世界既可能有相同,也可能有不同的认识结果。人们在理解一个词语的意义时要根据该词语在心智中被激活的相关经验和概念内容,同时还取决于加于其上的识解方式,这就是我们将意义和理解定义为“体验性概念化”的主要原因,其中包含两个要素:意义和理解的体验观(同之基础)和识解观(异之原因)。

根据L a ngac ker 的观点,“概念化”主要通过“识解”来体现,这样就可将“体验性概念化”进一步叙述为“体验性识解观”,可分别从“体验”和“识解”两个角度来解释理解和意义。我们知道,翻译主要是对各种意义的理解和翻译(王寅2001:220),因此,翻译理论也完全可借用“体验”和“识解”来论述,前者可用以解释翻译的客观性,后者可用于解释翻译的主观性。 三、翻译的客观性

体验性概念化,在概念化基础上增加了体验性和互动性,以弥补该术语因过分突出主观性而容易产生的偏差,这也可从张继名诗《枫桥夜泊》的40篇译文得到验证。

唐朝诗人张继的不朽名诗《枫桥夜泊》“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在国内外竟有40篇不同的译文。我们在阅读这些译文时,明显感到各位译者都在认真体验原作者表达在原诗中

的各种含义,尽管大家的理解和翻译有所不同,

但主旨还是努力反映原意。各位译者译的都是

“枫桥”,无人将其随意修改为“廊桥”、“蓝桥”、“康桥”等,更没人将“枫桥夜泊”改译为“廊桥遗梦”、“蓝桥魂断”等等,都是在张继所设定的圈圈中作有限的不同识解。各篇译文的表述虽不尽相同,但明显看出这些译文的内容都没能跳出张继所描述的主题,译者们都在努力体验张继所经历的体验,理解张继所描写的场景和境界。这完全证明了体验性识解中的“体验性”的含义。选词和译法上的差异,只说明了语言表达的丰富性和多样性,而不足以说明翻译的自由性和放纵性。 四、翻译的主观性

我们知道,人们对同一现实世界进行不同方式的概念化就会产生不同的认知结果,因此,作者和读者之间的理解就不可能完全相同,不同读者对同一文本会有不同的解读和翻译,后现代哲学思潮正是从这一点出发来否定文本和话语有稳定不变的意义。长期以来,一些学者被动地接受这一观点,以为“主观性”本来就是主观的,有很多不确定因素,不可能有一个统一的客观标准,因而很少有人对其进行深入思考,也很少有人系统分析不同读者理解同一文本究竟存在哪些差异,有哪些变化,这些变化是否很大,有何规律可循等,更不见从认知角度做出认真解释。本文拟尝试运用认知语言学中的“识解”理论对翻译的主观性做出解释。

“识解”是指人们可用不同方法认识同一事态的能力(L a ngacker 1987:138),具体是指人们通过确定不同辖域、选择不同视角、突显不同焦点、权衡不同精细度来观察事态和解释场景的一种认知能力,是形成概念体系、语义结构和进行语言表达的必经之路。

讲话人在语言表达时首先要确定一个范围或辖域(scop e ),表明主要将论述哪一方面的事情,涉及哪些背景知识。然后再考虑论述的视角(p ersp ective ),包含三点:视点(va ntage p oi nt )、客观或主观描述(objective or subjec 2

?

212?2008年 外语教学与研究 第3期

tive const rual)、心智扫描方向(direction of me ntal sca nning))。与此同时,我们不可能将场景中所有信息都表达出来,而只能择其相对于背景而言更为突显(salie nce)的部分进行论述,同时还可取从详或从略的方式(sp ecif icit y)来论述事态2。上述这四项内容可作为分析翻译主观性的理论框架,下文结合《枫桥夜泊》40篇英语译文作具体论述。

1.辖域和背景

辖域指表达式所涉及的相关经验和被激活的概念域配置。理解一个表达式的意义或结构需要相关的经验,并且需要另外一个或多个表达式的意义或结构作为背景,这与我们常说的百科性背景知识有关。这一识解因素在《枫桥夜泊》译文中主要体现在对以下词语的翻译上。

1)“泊”对一个“泊”字的理解和翻译需要体验和想象当时的历史背景,涉及很多相关概念域。在我国古代乃至近现代和当代,小船的停靠很少用“锚”,而多用绳子拴在河边的桩上,有这种生活体验或背景知识的人就不难理解《枫桥夜泊》中“泊”字的含义。在40篇英译中对“泊”有以下五种译法:moor,a nc hor,st op, p a r k和tie up,但它们的确切含义是不同的: st op过于笼统,可指p ut a n e nd t o任何种类的运动或活动;p a r k主要指停“车”,tie up仅指“拴绳子”这一动作,用部分代替整体的转喻方式来译“泊”。大部分译者选用moor和a n2 chor,但这两个词的含义不同:

 (1)moor:ma ke a boat(or ship)secure(t o la nd or

buoys)by means of cables.

(2)a nchor:ma ke a ship secure wit h a n a nchor.

A nchor:heavy piece of iron wit h a ring at one

e nd,t o w hich a cable is

f aste ned,used f or

keeping a ship f ast t o t he sea bott om or a bal2

loon t o t he ground.(参见Oxf ord Adva nced

Learner’s Dictionary of Current English)

从上文对这两个英语单词的释义来看,显然moor更符合张继诗中所说的“泊”,有32位译者选用moor,占80%,他们可能比用a nchor

的译者更了解当时的生活背景。

2)“乌啼”从译文语料库来看,“乌啼”都被理解和翻译成了“乌鸦的啼叫”。其实它还有另一解:指地名“乌啼桥”,因为乌鸦只在白天啼叫夜里不啼,这样整句话的意思可为:挂在天空的月亮正在朝乌啼桥方向落下。当然这一解释并未被译者所接受,40篇译文大多都未按此意来处理。还有一种可能,是否张继将猫头鹰或捕鱼的鱼鹰的叫声误认为乌鸦的啼叫,并以此建立“乌啼桥”和“乌鸦叫”之间的双关?

3)“江枫”有很多学者认为,“江枫”是指寒山寺附近的两座桥“江村桥”和“枫桥”,有不少译者将其处理为“江边的枫树”,或许这又是一个双关。

4)“渔火”渔火指“渔船上的灯火”还是“为打鱼而设置的灯火”?我们倾向于前者,因为内河的小渔船晚上一般不打鱼。从译文语料库我们发现“渔火”的译法大致有以下三类:

 (1)打鱼船上的灯火:dimly2lit fishing boats;t he

lights of fishing boats;fishing boatπs lights;boat

lights

(2)打鱼的灯火:fishing lights;t he fishing t orches;

t he fishing lamps;fishing fires;fishing lanter ns

(3)打鱼人的灯火:fisher me nπs flares;a fisher manπs

la mp;t he fisherπs lights;fisher menπs fires;fish2

er man moves wit h his t orch

第(1)类译法表明是“打鱼船上的灯火”,基本符合原意。第(2)类译法尽管可能会用以指“打鱼船上的灯火”,但也很可能导致误解为“为夜间打鱼而设置的灯火(鱼有趋光性?)”。第(3)类译法则似乎介于上述两种理解之间,既可能指打鱼船上的灯火,也可能指渔民在打鱼时用的灯火。根据背景知识我们认为,第(1)类译法较妥,第(2)、(3)类译法没有前者明确,因为在我国没听说过渔民夜晚用油灯来吸引鱼。

5)“寒山”寒山寺之得名,是因为唐朝有一位叫“寒山子”的诗人曾住过那里,那么寒山当译为“Cold M ountai n”还是“Ha n Sha n”呢?总体上看,这是一篇以“寒”、“霜”、“愁”为背景和中心构思而成的律诗,从场景中的“霜”、

“寒”

?

3

1

2

?

王 寅 认知语言学的“体验性概念化”对翻译主客观性的解释力———一项基于古诗《枫桥夜泊》40篇英语译文的研究

到心境上的“寒”和“愁”,顺畅而又自然,译作为突出这一意象直接说出“cold ”也可起到点题的效果。但值得注意的是,“寒山寺”不是指在“寒山”上的寺庙,有一译者处理为“The monaste ry on cold mountai n ”,显然有悖原意。

6)“船”与“山”在译文语料库中,“船”有译为boat 和s hip 的,“山”有译为hill 和mountain 的,它们之间在语义上还是有差别的,一般说来,后者比前者要大。根据诗中的具体情况,用前者似更妥。译文中用boat 的有32例(用s hip 有3例,a broa d 有2例,sail 和

ba r k 各1例,还有1例不见“船”

),占83%。用hill 的有12例,仅占30%;用moun 2tai n 有10例,占25%;大部分译者用拼音,有18例,占45%。

2.视角

有了描述范围和背景后,就当考虑从哪一

视角来观察问题,这涉及观察者与事体之间的相对关系,以及语篇的人称、分句的语法主语等问题。

张继原诗的总体视角(即论述的出发点)应为:作者本人在进京赶考落榜返乡途中路过苏州寒山寺,触景生情,有感而发,据此“对愁眠”的主语应是张继本人。确定这一视角有利于准确理解和翻译整个诗篇。从译文语料库来看,对整个诗篇的视角有以下几种不同处理方法:

(1)有19首译文选择了张继的视角,占48%,我们认为这是符合原意的。但我们也注意到,不同的译者采用了不同的方法来体现这一视角,如有的用“I ”,有的采用所有格“my ”的方法来体现,如说成“ere my eyes ”,“my uneasy eyes ”,“my sleepless eye ”,“my sleep ”,“my t rouble d sleep ”等。

(2)有的笼统译为“we ”。(3)还有用“旅行者”、“流浪者”、“访问者”、“乘客”、“陌生人”等来点明视角的。如有译者译为“t he sor rowf ul t raveler was sleepi ng ”,将“对愁眠”的图形主语理解和翻译为“游客”。

(4)有译文笼统地译为:t he ma n in sa d drea m ,但不知这里的t he ma n 究竟指谁?或

许是在故意避开这个难题。

(5)有的译为“渔民”难以入眠,这似乎离原意较远。

(6)视角不明,有8篇译文处理为“渔火”、

“渔船”,如: “The

bank maples a nd t he fishing flares see a sleep 2

less night.”

“Few fishing 2boat lights of t h πriverside village 3A re

dozing off in t heir mutual sad gaze.”

汉语语句常省略主语,特别是诗歌,主语大多略而不提。但在大多数情况下,尽管原诗没有交待主语,我们还是能找出被略成分。当然这其中也不乏仁者智者之间的问题,这就给古诗英译提出了一道难题,择谁作主语?上述所列第

(6)种视角不明的情况,其实也多多少少地有损

原诗的意向和风格。

另外,原诗末句中“到”的图形主语是“钟声”还是“客船”?在译文语料库中绝大部分译者理解和翻译成前者,但也有1例取后者。

3.突显

有了论述范围和视角,就要考虑抓住场景中的哪一部分进行描述。我们有确定注意力方向和焦点的认知能力,语言表达在很大程度上可被视为讲话者对周围环境进行概念化过程的反映,而这个概念化过程受到注意力突显原则的制约。

“突显”有多种含意和用法,直接反映了人们在主观上对某一事体感兴趣或最感兴趣的部分。这里我们主要从两个方面加以论述:1)隐藏与突显;2)对运动过程不同阶段的突显。1)隐藏与突显在译诗过程中必然要考虑信息的取舍,有些信息可以隐藏,有些则需突显(这与详略度有关,参见下文),例如:

(1)原诗的“渔火”在有的译文中被译为“灯

火”,隐藏了“渔”这一概念,而有8篇译文将未明说的“渔民”译了出来,也就是说将原诗中隐藏的信息在译文中显露了出来。当然,有渔火就会有渔民,这本是自然不过的理解。

(2)汉语句子可以没有主语,而英语的动词

?

412?2008年 外语教学与研究 第3期

做谓语一般应有主语,这就涉及到如何将汉语中隐藏的主语在英译中显露出来,这在古诗翻译中常是一个棘手难题,如本诗中的“对愁眠”的图形主语究竟是谁?这个问题又与“视角”相关,参见上文。

2)突显运动过程的不同阶段人们在描写一个运动事件时可以聚焦该运动的过程,或聚焦于运动过程的某一点,也可聚焦该运动的结果,从而形成语言中不同的表达,这与U nge rer &Sc h mid(1996:218)所论述的“注意窗(t he Wi ndowi ng of Atte ntion)”密切相关。这一识解因素在我们的语料库中也有很多具体反映:

(1)“月落”原诗中的“月落”是指挂在西边天空中的月亮正在向下落去,还是已经落下了?这也是一个尚有争议的地方,但大多学者持前一观点,也就是说将诗句突显为“月亮下落运动的过程”更为合理,而有些译文将其译为“at moonset”,转换为突显运动的终点。

(2)“霜满天”人们曾经对究竟应是“霜满天”还是“霜满地”产生疑问。按照一般生活经验,天上若“下霜”,应是地上霜。其实这两种说法分别体现了“下霜”的不同阶段,前者主要指下霜的过程,后者主要指下霜的结果。我们认为,形成“霜满天”这一说法的主要原因有三:

(A)从生活经验可知,霜一般要到后半夜温度低于零下才能形成。从最后一句又可知,诗人是在描述半夜之前的场景,若改说成“霜满地”恐怕更不合情理。据此经验,我们只能从两个方向上来推断其含义:

a.那时确实是一个“下霜”的季节,清晨看到地上霜,便可推想出“下霜”的过程,此时天空的情景会怎样?或许诗人就是在描写这个过程中天空的情况,将其说成“霜满天”也是恰到好处的。根据译文语料库可知,大部分译者是这样理解和翻译的:

f rost f illin

g t he s ky;t he s ky wit

h f rost all w hite;f rost f illed(up)(all)t he s ky;t he s kyπs f ull of f rost;f rost,a s kyf ul;t he s ky is overcast wit h hoa r f rost。

下面的译语则更有“下霜”过程的含义:a

crow caws t hrough t he f rost;wit h s ky f rost2 bite。

在“下霜”过程中,天上和地下就可能是一片白色,有的译者按照传统经验和理解而将其译为:t he world is covered wit h f rost。

但是,确有译者将其译为“地上霜”的:The la ndscap eπs laced wit h f rost.英语中的la nd2 scap e有“风景”、“景色”之意,但毕竟它是由“la nd”构成的词,仍含有“土地”、“地面”、“地形”之意,因此我们猜想,译者或许已经考虑到是“霜满地”还是“霜满天”的问题了,而且他的译文明显倾向于前者。

b.夜间的天空是黑色的,但有月亮照着,再加上这是一个“下霜”的季节,用“霜”色来描写此时此景的天空,也颇有新意。译文语料库中有很多译者就是按照这一思路来理解和翻译的:f rost y s ky;f rosty air。

我们完全可以将“霜满天”作双关解释,既有第一种含义,又有第二种含义,描写了当时天空“下霜”的过程和情景,同时还可以“霜色”来喻说天空,使得场景更带有几分寒意,切合当时张继因考试落榜而独有的心境。

(B)月亮是挂在天空中的,倘若按照很多后人的理解,“乌啼”意为“乌鸦的啼叫”,乌鸦的啼叫也是来自天空,接着再说“天上霜”或“似霜的天空”,则较好地表现出整句是以“天空”为视点的写作思路,作者从“上”看到“下”,这才有第2句“回到人间”的诗句。

(C)再加上“天”的韵母为下文的“眠”打下了押韵的伏笔。

我们认为,这三条理由恐怕是张继选用“霜满天”的理据。

(3)“月落乌啼霜满天”该句意为“挂在天空的月亮正在下落,有乌鸦在啼叫,天空正在下霜”,这三件事体不分主次,为并列关系。若要在译文中反映这一含意,应将它们处理为并列成分较妥,但我们发现很多译者将其中的一项或两项置于主句,另两项或一项译为从句或短语,这就使得原诗并列的含意在英译中有了主次之分,自然也就突显了不同的内容。

?

5

1

2

?

王 寅 认知语言学的“体验性概念化”对翻译主客观性的解释力———一项基于古诗《枫桥夜泊》40篇英语译文的研究

(4)“对愁眠”“对愁眠”可指睡觉这一动

作过程的不同阶段。40位译者中有的将其理解为:(a )想入睡、感觉已入睡(asleep I f eel );(b )入睡过程(没睡着,如上文用lie ,还有keep me f rom sleep ,sleepless night ,keep me a 2wa ke );(c )入睡结果(f all i nt o sleep ,was sleepi ng ,i n sa d drea m ),这些译文分别突显了

同一动作的不同阶段。按照经验,在那个背景和心境下的张继是难以入眠的,所以才看到或听到了诗中所描写的种种夜景,如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寒山寺、钟声等,因此将其理解为(b ),指“过

程”更为合理,(a )也较为传神,处于似睡未睡之间。在艾克利等(1992)的《唐诗三百首今译》中将“对愁眠”理解为“忧愁难眠”,也是指“入睡的

过程”。据此,若将其译为“入睡的结果”就考虑

得不太到位。

(5)“到”原诗第4句的“到”显然表示动

作的结果,有24篇英语译文按此义处理,主要

用了reac h (有20篇),come (3),a rrive (1),

t ouc h (1),hea r (4),其余处理为“过程”或“不明

显的结果”,如用了brea k ,f low out t o ,f low a 2f a r t o ,t owa rds us ,f ort h t o ,dow n t o ,ri ng f or me 等。

另外,上文提到的“泊”是译成tie up ,还是st op ,moor ,a nchor ,同样也涉及将“泊”理解为动作过程还是结果的问题。

过程与结果间的互换实际上也是一种转喻认知方式,用部分代替整体或整体中的另一个部分,因此译者对运动过程不同阶段的突显这一识解因素也可视为一种转喻认知机制。

4.详略度

突显与详略度是密切相关的两种认识方

式,可聚焦某部分加以详细观察和论述,也可忽略某些其他部分只加以轻描淡写,这样人们就以不同的详略度来认识或描写一个事体,这一现象可能出现在语言的各个层面。

这一情况在译诗过程中就具体体现为译者对原作中有关信息的增删处理。这里所说的详略度并不仅从用词量的多少来衡量,因为英语

的虚词用量常多于汉语,这不是我们讨论的重

点。本文主要分析实意概念的详尽与粗略,如

不同译者对古诗中的“对愁眠”就有不同详略程度的描写。我们从40篇译文语料库中摘出用“lie ”对译的例子,并大致按照从略到详,从粗到细的顺序作如下排列: 

I lie I lie in bed

I sadly lie in bed I sleepless lie f acing sadness I lie

I lie awa ke in sorrow 这都体现了不同译者同对一个“对愁眠”作出了详略度不同的翻译。又如“客船”在不同英译中也有不同的详略度,为论述清楚起见,将其从

略到详大致分为两组:

 (A )?

(一译文未见“船”)aboard ,sail

t he boat ,my boat

t he guest boat

t he mooring boat

my boat f rom st ra nge la nd

my lone boat moored nearby

(B )a t raveler πs boat ,t he mooring boat ,t he

wa nderer πs boat ,t he visit or πs boat ,rover πs bar k ,t he roa mer πs boat

t he sad and t roubled napper πs boat

将“客船”译为“t he wa nde rer πs boat ”,“t he

rover πs ba r k ”,“t he roa mer πs boat ”都不同程度

地细化了“客船”的含义,它们都是译者主体做出的较为详细的理解,试图将张继当时的心境译出来,但译者用“流浪汉”似乎不很符合原意。

还有的译文将“月落”中的“月”译为“old

moon ”,似乎也比原文更为精细。

有一译文将“夜半钟声到客船”译为“out

t o t he moori ng boat t he dista nt chi mes of midnight ”,其详细度远大于原诗,多出原文所

没有的意义out ,dista nt ,c hi mes 。

在另一译作中将“江枫渔火对愁眠”译为“t he maples vague ,t he f is hi ng la mps a re

?

612?2008年 外语教学与研究 第3期

bli nki ng e re my eyes.”将“对愁眠”这一主旨略而不译,详细度又明显小于原诗,因此该译文值得进一步推敲。

还有一译文将原诗首句中的前两项意义处理为:

 The moon is setting in t he west.

Crows are crying t o t heir best.

为了凑韵,译文中增添了原诗所没有的意象:in

t he west和t o t heir best,显得更为细致入微。

另外,原诗仅4行,有的译者将其译为6行,还有的译为8行、9行、10行、11行,都是出于“更为精细”的考虑,空间上的拓展,时间上的延长,朗读时的从容,可更细致地展现原诗的含意。

五、结语

本文将L a ngacke r的意义“概念化”修补为“体验性概念化”,并以此为理论出发点分析了同一文本的不同英语译文所存在的同和异,论述了翻译的客观性和主观性,以望能从理论上对其做出解释和框定,探索它们在翻译活动中的主要体现。

通过透析40篇《枫桥夜泊》的英语译文发现,对同一文本的所有这些不同表述,并不像持后现代哲学观的翻译理论家所认为的那样,可以漫无边际地作任意解释、随便翻译、放纵发挥,其实这40篇译文的翻译主体都是在一定的内容辖域内进行着有限的揣测和解读,受制于“体验性”的约束。同一文本有若干不同译文,说明理解和翻译确有主观性,这是十分常见的现象。但提出问题仅是第一步,更重要的是对其作具体深入的分析和探讨。我们认为,“识解”可作为一个理论框架来分析翻译的主观性。从40篇《枫桥夜泊》不同的英语译文来看,识解四要素基本可解释译者主观性在翻译活动中所体现出的主要差异,对翻译中的主观性从理论上做出初步描写和探索。

注 释

1.“主观性(Subjectivity)”和“主观化(Subjectification)”在认

知语言学中有不同的含义,前者指语言表达中包含着讲话人的态度和感情,即话语中所含有讲话人“自我表现”的成分;后者则主要研究语言为表达这种主观性如何采用相应的结构形式加以编码,或语言结构形式如何经过演变而获得表达主观性的功能(参见沈家煊2001;L angacker2000: 297)。本文所讲的“主观性”与上两术语中的前者较为接近,相对于客观性而言,主要指读者的自我理解的方式。译者的主观性是指在译者翻译过程中根据对原文自我解读所得而做出的文字相应转换的处置方式,其主要表现为不同译者针对同一原文会有不同的理解和译法。

2.L angacker(1991)将“识解”分成五要素即:“详略度”、“范

围”、“背景”、“视角”和“突显”。他作这一区分时未考虑认识上的顺序性。笔者曾多次与L a ngacker本人讨论,指出这五项内容似有重复,他坦率承认这一点。本文拟将“辖域”和“背景”合并,并将其排列为“从大到小”,从“宏观到微观”的序次,以使其更加符合人类的认知规律,参见下文。

3.渔民常常就住在渔船上到处游动,不是住在附近村庄里的。

参考文献

L angacker,R.1987.Foundations of Cognitive Gra m2 mar Vol.1:Theoretical Prerequisites[M].Sta n2

f ord,Calif or nia:Sta nf ord U niversity Press.

L angacker,R,W.1991.Foundations of Cognitive Gra m mar Vol.II:Descrip tive Application[M].

Stanf ord,Calif or nia:Sta nf ord U niversity Press.

L angacker,R.2000.Gra m mar a nd Concept ualiza2 tion[M].Berlin:M out on de Gruyter.

U ngerer, F.&H.Schmid.1996.An I ntroduction to Cognitive Li nguistics[M].L ondon:L ongman.

艾克利、段宪文、王友怀,1992,《唐诗三百首今译》[M]。西安:三秦出版社。

沈家煊,2001,语言的主观性和主观化[J],《外语教学与研究》(4):2682275。

王寅,2001,《语义理论与语言教学》[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王寅,2005,认知语言学的翻译观[J],《中国翻译》

(5):15220。

王寅,2007,《认知语言学》[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吴钧陶,1997,《英汉对照?唐诗三百首》[M]。长沙:湖南出版社。

收稿日期:2007—07—20;

本刊修订,2008—04—02

通讯地址:400031重庆四川外语学院外国语文研究中心

?

7

1

2

?

王 寅 认知语言学的“体验性概念化”对翻译主客观性的解释力———一项基于古诗《枫桥夜泊》40篇英语译文的研究

2008年 外语教学与研究 第3期

now.

The two2sided nat ure of generalized conversational implicat ure a nd iss ues over inferential models of implicat ures, by ZHAN G Shaojie(School of Foreign L a nguages,Nort heast N or mal U niv.,Changchun130024,China),p.196 This article,starting f rom t he notion of ge neralized conversational implicature(GCI),p rese nts t he draw2 backs of Griceπs t heoretic model of conversational implicatures,a nd mea nw hile p oints out t he deficiencies of t he existing inf ere ntial models of implicatures p rop osed f ollowing Grice.It also discusses t he t heoretical concer ns wit h GCI in p ost2Gricean p ragmatics,such as t he nature of GCI,t he role of conventionality a nd cognition,sema ntic interp retation and p ragmatic interp retation and t he like.It p oints t hat t he debates over t hese issues p rimarily re2 sult f rom t he two2sided nature of GCI.A nd t hus how t o explain GCI has become a t hor ny question in p ost2 Gricea n p ragmatics.

The establis hment of st ruct ure2boundary unity:A cognitive basis for t he construction of linguistic exp ressions,by L IU Chenda n(School of f oreign L a nguages,He nan U niv.,Kaif e ng475001,China),p.204 L inguistic st ructure and boundary are an interdepe nde nt unity.The establishme nt of st ructure2boundary unity is a cognitive basis f or t he organization of linguistic st ructures in linguistic exp ressions.A linguistic exp ression must be boundarized,or it will collapse.In a n SVO la nguage all syntactic st ructures are const ructed in t he simple or comp osite p atter ns of S2V2O or t heir varia nts.In a linguistic innovation,it is necessary f or a ny st ructure2 boundary move ment or change t o abide by t he p rinciples of local operation a nd adjace nt att raction,so t hat t he in2 novated st ructural system will be able t o achieve st ructure2boundary integrality t hrough self2adap tion.Ot herwise, t he integrality of t he whole st ructure will be dest royed a nd t he exp ression will be re ndered unaccep table.The st ructure2boundary p rinciple is a result of t he L aw of Pragnanz op erating in t he const rual of la nguage,and is t hus a cognitive mode in t he const ruction and interp retation of linguistic exp ressions.

The interp retation of s ubjectivity2objectivity in tra nslation by means of“Embodied Concept ualization”―An analy2 sis of40Englis h translations of“Night Mooring by Maple Bridge”,by WAN G Yin(Ce nter f or L inguistic,L iterary and Culture Studies,Sichua n Inter national Studies U niv.,Chongqing400031,China),p.211 O n t he basis of Embodied Philosop hy,t he p rese nt p ap er t ries t o modif y L a ngackerπs“Mea ning2in2Concep tu2 alization”int o“Mea ning2in2Embodied Concep tualization”,w hich can be applied f or t he interp retation of objec2 tivity and subjectivity in t ra nslation.Wit h embodime nt,we can rest rain“Readerπs Cent ralism”and“Tra nslat orπs Aut onomy”;wit h concep tualization(mainly const rual),we can interp ret t he subjectivity in t ra nslation.The view t hat t ra nslation is of subjectivity has long bee n recognized,but it has not yet been discussed a nd t heorized in de2 tail.This p ap er conducts a n analysis of40English t ra nslations“Night Mooring by Maple B ridge”via“Embodied Concep tualization“or“Embodied Const rual”,wit h a view t o interp reting embodiment a nd objectivity on t he one ha nd,and subjectivity and its detailed aspects on t he ot her,and to exploring a t heoretical f ramewor k f or subjec2 tivity in t ranslation.

Effects of t he early translation of Buddhist Script ures on t he numbers of t he personal p ronoun in Chinese Buddhist Script ures,by LON G Guof u(School of L iberal A rts,Renmin U niv.of China.,Beijing100872,China),p.218 The p ap er atte mp ts t o show t hat t he early t ra nslation of Buddhist Scrip tures p roduced a n eff ect on t he num2 bers of t he p ersonal p ronoun in Chinese Buddhist Scrip tures f rom two perspectives:(a)t he personal p ronoun dis2 tinguished t he singular number and plural number;(b)t he plural number f or ms of t he p ersonal p ronoun ap2 peared.The eff ect on t he numbers of t he p ersonal p ronoun in Chinese B uddhist Scrip tures originated f rom t heir literal t ra nslation.

Design feat ures of t he next generation of Englis h learnerπs dictionaries,by CHEN Guohua&TIAN Bing(National Research Ce nt re f or Foreign L a nguage Education,Beijing Foreign Studies U niv.,Beijing100089,China),p.224 The first generation of English lear nerπs dictionaries did not adop t t he p rovision of inf or mation about colloca2 tions as one of t heir design f eatures.The second generation of lear nerπs dictionaries p ublished in t he comp uter age generally mar k collocations in bold,but t he collocational inf ormation t hey p rovide is neit her detailed nor syste m2 atic.The article argues t hat t o lear ners of English as a f oreign la nguage,collocation is no less imp ortant t ha n gra mmar a nd t hat t he next generation of lear nerπs dictionaries shall have t he new design f eature of p roviding de2 tailed and syste matic inf ormation about collocations.The article describes in details t he edit orial p rinciples and met hods f or t he p rovision of collocation inf or mation f or t he compilation of a n English2Chinese dictionary.A new collocation inf or mation ret rieval syste m is designed w hich is based on a reclassification of t he syntactic st ructures of collocations.

认知语言学在英语翻译中的应用

认知语言学在英语翻译中的应用 本文从网络收集而来,上传到平台为了帮到更多的人,如果您需要使用本文档,请点击下载按钮下载本文档(有偿下载),另外祝您生活愉快,工作顺利,万事如意! 大学英语教学是重要的,为提高当代大学生英语能力服务,但现在企业快速发展,企业的用人标准在改变,对学生英语翻译能力有一定要求。英语翻译不仅是英语能力,同时对学生的专业知识有一定认识,专业英语翻译与普通英语翻译是不同,认知语言学在英语翻译中的应用,促使学生能更好的进行翻译,能满足用户的需求,认知语言学是一个涉及多个学科,多个领域的语言,人类的语言是丰富,语言之间是有一定的联系,必须科学的应用认知语言学在英语翻译中应用,能快速提高大学英语能力,符合现代企业对大学生英语能力的要求。 一、认知语言学简述 1.认知语言学含义。认知语言学已经发展到30多年,现在应用领域比较广泛,尤其在一些语言应用过程中。认知语言学是一门综合学科,涉及到人工智能、心理学、语言学等学科。学者对认知语言学提出是根据语言天赋,在学习与应用过程中,都需要人类文化知识进行解释,认知能力是学习知识的基础,在英语

翻译中引进认知语言学,对提高学生英语的翻译能力,由于认知语言学是语言的理论总称,对学习语言有促进作用。 2.认知语言学基本原则。 (1)语法性辨别与范畴化。语法性辨别是有一定规律的,具有渐进性特征,在实际应用过程中,同一个语法与语义、语法环境有一定关系,认知语言学与其它语言的语法有本质区别,在实际应用过程中,表现出渐进性、可变性的特征,根据认知语言学特征,要实现语法学家的目标是有一定难度,必须科学的应用认知语言学语法性辨别与范畴化,掌握其基本原则,能更好的学习英语翻译。 (2)语言与其他认知。认知是认知语言的功能,必须从多个层面,多个角度去进行认知,除了常规的认知,还需要具有特色的认知,以提升认知语言学的特色。认知语言学是要在常规的认知中不断寻找语言现象的类似物。认知语言学家在实际工作中,要积极吸收心理学关于人类范畴化、注意以及记忆性的研究成果来不断完善理论,进而使认知语言学更具有活力。认知语言学在实际应用过程中不断完善,不断总结,不断提高其理论水平,能促进其实际应用的效果。 (3)句法的非自主性。句法是一种模式,英语在

认知语言学翻译

两种语言,两种思维:由语言操作驱动的灵活认知处理 摘要 人们通过划分周围的物体和事件为可识别的不同类别来了解它们。语言影响这个过程的程度一直是争论的焦点:不同的语言使用者的行为有所不同吗?在这里,我们表明,流利的德语和英语双语根据其操作语言的语法限制自动分类运动事件。首先,正如在运动编码中的跨语言差异所预测的那样,在德语测试环境中运作的双语参与者更愿意在英语完成的基础上比双语参与者更大程度地匹配事件。第二,当双语参与者在英语中遇到语言干扰时,他们的分类行为与德语的预测一致;当双语参与者在德语中遇到语言干扰时,他们的分类与英语的预测一致。这些研究结果表明,认知语言的影响是上下文绑定的和短暂的,揭示了前所未有的人类认知的可塑性。 关键词:双语,认知,认知过程,语言,心理语言学 查理是弗朗柯斯国王,自诩为罗马人的皇帝,发现讲另一种语言就是拥有另一个灵魂。有没有像人类之间能够互相区分的一种基础的东西,这种东西能够在变化的语境中进行转化?语言可以为世界有意义的划分随时提供信息依据(露西,1997;沃尔夫,1956)。例如,在面孔,颜色,事件,和人工刺激上加上特定的语言标签,那么人们就会更快地区分和学习这些概念(罗伯逊,汉利,2008;lupyan& Ward,2013)。接触不同语言的婴儿一旦能说出母语的颜色,就会颜色分类上出现差异(罗伯逊,大卫杜夫,戴维斯,&夏皮罗,2004)。这种影响已经扩展到低层次的感知(蒂埃里,Athanasopoulos,wiggett,绘制,与Kuipers,2009)。在这里,我们通过操纵操作在双语者语言和测量在一个分类任务绩效的方式,探索使用特定语言在认知加工中表现出的差异性。 在两个实验中,我们要求德国的英语学习者提供视频剪辑三合会描绘目标导向运动事件的相似性判断(例如,一个女人向一辆车走)。先前的研究表明,不同语言的人对运动事件的目标或终点有不同的看法。德国、南非语、和瑞典往往提到终点,看看终点,终点在相似性判断和青睐,而英语、西班牙语、阿拉伯语、俄语这样一个较小的程度上(athanasopoulos&拜兰,2013;拜兰,Athanasopoulos,&工作,2013;flecken,卡罗尔,和Stutterheim,2014;Stutterheim,Andermann,卡罗尔,flecken,与schmiedtová,2012)。这些跨语言的差异是因为端点偏好语言观方面的差异,一种语法手段,表达的是一个动作,状态,或事件涉及时间的流动:英语、俄语、阿拉伯语、西班牙语,一个事件的持续期是动词标记(例如,强制性的渐进的-ing形式的英语),和这些语言的使用者更容易查看事件正在进行,不强调端点。相比之下,德国,南非,瑞典缺乏观点,因此不把注意力转向运动进行性。相反,演讲者采用整体事件的看法,终点也包括在其中(详情见拜兰et al.,2013;冯斯塔特海姆et al.,2012)。 在我们的第一个实验中,我们得出在英语和德语语境中的德语和英语的单语和双语德语英语事件分类模式。如果不同的语言与事件分类的差异联系在一起,那么这个任务中的性能将根据语言上下文而变化。在第二次实验中,我们打乱了口头介导的分类,要求不同组的双语者在第一和第二语言重复串的数字。发现只要动词一出现,单跨语言的差异在言语之间存在的干扰就会消失。然而,当双语者使用他们的母语语言的时候,其他语言仍然活跃和被充分利用,影响者与之有所关联的话语形式(abutalebi和绿,2007;Boutonnet,Athanasopoulos,&蒂埃里,2012;吴和蒂埃里,2010)。

部编人教版小学五年级语文上册古诗三首《山居秋暝枫-桥夜泊-长相思》教案三

古诗三首 山居秋暝 枫桥夜泊 长相思 山居秋暝 教学目标 1、了解山水田园诗和体会王维诗歌“诗中有画”的特点。 2、理解诗作主旨,品味诗作意境。 3、品味文化之美,含蓄之美。 4、形成热爱自然的生活情趣,培养高洁淡雅的生活情操 【教学重点】体会王维诗歌“诗中有画”的特点,理解诗作主旨。【教学难点】品味诗歌的意境。 【教学准备】 教参及其相关资料、课件制作、录音机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语设计: 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唐朝是一个诗的时代。它不仅在诗体上创造出了五七言近体诗(律诗和绝句)、完善了七言古体诗,还孕育出了一个灿若明星的庞大诗人群体。其中除了李白、杜甫、白居易这三颗才冠古今、风华绝代、光耀千秋的星星外,还有多如恒河沙石的才华横溢的诗人,在唐诗的天空熠熠闪光。王维就是其中的一颗。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近王维,走近他的诗歌。 (板书课题:山居秋暝,齐读一遍课题)。解题。“暝”(ming)

“傍晚、夜色”的意思。“山居”是山中居所,“秋暝”是秋天的傍晚。这就是我们今天学习的一首山水诗。(板书:山水诗) 二、了解作者: 王维(701—761),字摩诘,蒲州(今山西永济)人。开元九年(721) 进士。累官至尚书右丞,世称王右丞。晚年闲居蓝田辋川。诗与孟浩然齐名,称为“王孟”。前期写过一些边塞诗,但其作品最主要的是山水田园诗,通过田园山水的描绘,宣扬隐士生活;体物精细,状写传神,有独特成就。著有《王右丞集》。 王维多才多艺,诗、画、音乐都很有名,受佛家、道家思想影响很深。 三、略说山水田园诗 山水田园诗,源于老庄哲学,成于渊明手笔,继于大谢(谢灵运)小谢(谢眺),盛于唐代王(王维)孟(孟浩然)。山水田园诗以描绘秀丽的山光水色,和谐的田园生活为主要内容,寄托了作者因怀才不遇,或愤世嫉俗,或厌恶官场,或清贫自守而宁愿隐身山林,啸傲烟霞,自由自在,无拘无束的生活愿望。王维的这类诗的题材代表了唐代山水田园诗创作成就。 四、知背景:《山居秋暝》是王维晚年闲居蓝田辋川是写的一首五言 律诗,他在终南山下建造了别墅,过着半官半隐的生活。 五、析题目,初步感知: 诗题中“山居”、“秋暝”分别是什么意思?这是一幅以什么为题的画呢? 明确:标题“山居秋暝”,“山居”即其隐居的别墅,点明了地

认知语言学的翻译观及其对翻译能力培养的启示

2008年1月第24卷 第1 期Journal of Sichuan I nternati onal Studies University Jan.,2008 Vol.24 No.1 认知语言学的翻译观及其对翻译能力培养的启示 吴 波 (华东师范大学英语系,上海 200062) 提 要:认知语言学的翻译观为探讨翻译本质和翻译教学之间的关系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翻译教学的中心是培养学生的翻译能力,而译者的认知活动和翻译能力之间具有密切的关系。建立在认知语言学基础上的翻译教学模式对全面培养学生的翻译能力,改进当前翻译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将会产生积极的作用。 关键词:认知语言学;翻译能力;翻译教学 中图分类号:H3151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3831(2008)01-0056-05 A Cogn iti ve L i n gu isti c Perspecti ve on Tran sl a ti on and its En li ghtenm en t On the D evelop m en t of Tran sl a ti on Ab iliti es WU B o Abstract:A cognitive linguistic pers pective on translati on p r ovides a ne w outl ook on the relati onshi p bet w een translati on and translati on teaching:the core of translati on teaching is t o devel op translati on abilities which are cl osely related t o the translat or’s cognitive activities.A translati on teaching mode with a cognitive linguistic pers pective will hopefully facilitate the devel opment of translati on abilities as well as the eli m inati on of p r oble m s in current translati on teaching. Key words:cognitive linguistics;translati on abilities;translati on teaching 一、认知语言学的翻译观 认知语言学的翻译观认为,“翻译是以现实体验为背景的认知主体所参与的多重互动作用为认知基础的,读者兼译者在透彻理解源语语篇所表达的各类意义的基础上,尽量将其在目标语言中表达出来,在译文中应着力勾画出作者所欲描写的现实世界和认知世界(王寅,2007:583)”。认知语言学的翻译观强调体验和认知的制约作用,重视作者、作品和读者之间的互动关系,追求实现“解释的合理性”和“翻译的和谐性”。认知语言学建立在体验哲学的基础上,用认知语言学的视角去审视翻译,相比传统的以文本为中心的翻译观和传统语言学的翻译观,它突出了主体认知活动在翻译中的表现。这是有关翻译活动的一个本质现象,却一直以来在翻译研究中未能得到足够的重视。同时,相比解构主义、阐释学和文化学派的翻译观等强调译者(即解构者或阐释者)本身的视域、经验和立场等主体性因素在翻译活动中的发挥,认知语言学的翻译观提出要发挥体验和认知对主体性因素的制约作用。 认知语言学的翻译观一方面承认认知活动对翻译的决定作用,即译文是体验和认知的结果,一方面又指出译者作为认知主体之一应受到其它参与翻译活动的认知主体间互动的制约,翻译时应“创而有度”,而不是“任意发挥”(王寅,2007: 581),因而它是一种追求平衡的翻译观。换言之,认知语言学的翻译观承认并描述了认知活动在翻译行为中的客观存在,同时又提出译者必须尽量重现原文所表达的客观世界和认知世界;它既是看待翻译活动的一种新的整合性视角,同时又从认知的角度提出了翻译活动的标准。鉴于翻译教学的对象是未来的译者,而认知语言学直接关注译者认知活动的过程,强调主体的体验性和创造性,重视认知所产生的结果,笔者认为用认知语言学的视角去审视当前的翻译教学,将会有助于翻译研究者和教师在翻译教学相关的一些问题上有新的发现,比如课堂教学的具体目标、模式,翻译教材的选择和使用的标准等。认知语言学的翻译观可以为翻译教学提供一种有效的理论模式和支持。 二、翻译能力:翻译课堂的具体目标 译者主体性在翻译中的全面介入以及译者对翻译结果的影响在翻译研究中已获得广泛承认。根据相关的研究结果(吴波,2006),笔者认为翻译教学的总体远景目标是培养合格的译者,而翻译课堂的具体目标是培养学生的翻译能力。翻译能力的核心是分析原文和重建原文功能的能力。但需

关于对比语言学在英汉翻译中的运用的论文

关于对比语言学在英汉翻译中的运用的论文摘要:随着我国国际地位的逐渐提升,英语也成为我们日常交际中的主要语言之一。但是在交际过程中,由于语言不通阻碍交流,因此翻译的作用逐渐凸显出来。但是翻译作为一种交流的环节,由于它是一门跨语言的艺术,所以需要涉及到汉语和英语这两种语言的重组。同时翻译过程作为一种语言传播的过程,需要对源语言和目的语言各自的语言学要素进行深刻的认识与了解,这样才能够在沟通的过程中实现信息的交流。在实际的硬汉翻译过程中,语言学知识贯穿着翻译过程的各个部分。因此接下来本文将对语言学在英汉翻译中运用展开详细的分析。 关键词:语言学;英汉翻译;运用分析;探讨研究 中英翻译作为一种语言、一种文化之间的转换,包含着众多的语言学知识。在翻译的过程中,讲求信、达、雅,不仅仅要将源语言转换成目的语言,同时翻译过来的语言要能够和目的语言表达方式相一致。我们可以将翻译的过程看成是编码解码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翻译人员担任着中介者的作用,翻译信息的是否得当,直接影响着交流的整个工程。因此在翻译中需要对源语言和目的语言的语言学要能够精通了解。 一、外延意义与内涵意义在英汉翻译中的运用分析 (1)外延意义在英汉翻译中的运用语言的外延意义就是指语言的概念知识,是一个词语最为基本的含义,也是语言交际过程中的核心概念。我们在平时的语言学习过程中对于一个词语最先掌握的就是其外延意义,也是其最为基本的含义。我们在平时学习英语查字典的过程中,相对应的英语词汇的相关汉语解释就是其

外延意义。外延意义通常来讲具有稳定性,只和这个词语有关。外延意义并不会因为说话者本身所处的国家、说话者身份或者是所处的环境而有所改变。例如,翻译人员在对dragon、dog、book这些词语进行翻译的过程中,他们的基本含义就是龙、狗以及书本,不会出现在澳大利亚是这个意思,而在中国就变成了另外一种概念。外延意义具有明确性,不会随着国家、地域的不同就变成意外一种含义。 (2)内涵意义在英汉翻译中的运用语言的内涵意义就是指语言深层次的含义,是在一定的国家,一定的文化背景的覆盖下,给予词语的外延意义以一定的感情色彩。也就是说一个词语的外延意义只是一种表面化的意义,需要根据不同的文化环境赋予其社交色彩。用一种更加简单的方式来理解就是说外延意义是一个词语基本的、表面的含义,而内涵意义就是指一个词语的深刻的、潜藏的意义。前文讲过,外延意义具有稳定性以及明确的指向性,而内涵意义则具有不稳定性。一个词语的内涵意义需要读者自己根据其对于不同文化的理解加以体会。一个词语的内涵意义会因为不同的人、不同的身份、不同的国家、不同的文化背景而有所不同。它也会随着社会不断向前发展,一个词语的内涵意义也会有所变革,同时在不同的语言环境中,一个词语的内涵意义也不一样。同样,我们可以举例进行说明:Youarealuckydog.在这句话中,dog的外延含义是不会改变的,也就是狗的意思,无论是在英语语境或者是在汉语语境中。但是由于所处的社会背景不一致,其内涵意义呈现出差别,在英语中,dog通常代表着忠诚,具有褒义,而在中国,dog则代表着不好的东西,例如狗仗人势。因此在翻译过程中需要从源语言的内涵意义出发,将其翻译为“你真是个幸运儿”,而不是“你真是条幸运的狗”。

幼儿园大班古诗枫桥夜泊教案

xx大班古诗xx夜泊教案 1.理解诗意,学习有感情、有起伏地吟诗。 2.感受诗中情景交融的艺术意境。 1.诗歌范例。 2.人手一份纸、笔。 3.古代江南水乡秋夜美的景色图及配乐诗磁带。 1.活动重点:理解诗意,有感情、有起伏地吟诗。 2.活动难点:感受诗中情景交融的艺术意境和诗人的思乡情怀。 3.指导要点:通过观察图片,听听说说,引导幼儿充分感受诗中描绘的秋夜美景和诗人的思乡情怀。 1.出示挂图导入提问:这是什么地方?你发现了什么?2.感受古诗的韵律美。 配乐教师示范朗读。 提问:听这首诗,你心里有什么感觉? 再次欣赏,引导幼儿结合挂图理解古诗的意境。提问:这首古诗描写了怎样美丽的景色?诗人当时的心情是怎样的? 幼儿跟读2.了解古诗结构教师:这首古诗共四句,每行七个字,这种格式的诗叫"七言绝句"。 3.分句理解古诗。 月落乌啼霜满天--月亮落下了,远处传来几声乌鸦的叫声,寒气阵阵,秋霜仿佛满了天地间。 江枫渔火对愁眠--望着岸边的枫树和江面上渔船的灯火,诗人想起家乡,难以入睡。

姑苏城外寒山寺--姑苏城外那座寒山寺传来了沉闷的钟声。 夜半钟声到客船--半夜里,钟声传到了诗人乘坐的客船上。 教师:在一个秋天的晚上,寒风习习,弯弯的月亮落下了。诗人坐在船上听着远处传来乌鸦低沉的叫声、寒山寺沉闷的钟声,望着岸边的枫树和渔船的灯火,诗人思念家乡、思念家乡的亲人,他久久不能入睡。 3.学做小诗人。 感受古诗的韵味。 教师抑扬顿挫地、有感情地吟诗。 学做小诗人。 集体吟诵古诗,在诵读中体会古诗的韵味和意境。 请个别幼儿念。 作画。 过渡语:刚才我们做了一回小诗人,现在我们来当个小画家,让我们听着配乐诗画出江南水乡秋夜的美景。 1.是否理解诗意,并能有感情地吟诵诗歌。 2.能否根据自己对诗歌的理解画出心目中神往的秋夜美景。 六、活动建议在其他时间段反复播放这首诗,并把诗歌范例和幼儿的绘画作品贴在墙上,供幼儿欣赏、认读、吟唱。 附:古诗枫桥夜泊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xx城外xx,夜半钟声到客船。

在认知语言学的视角下看翻译

在认知语言学的视角下看翻译 摘要:在翻译学界,翻译的标准与原则一直是大家广泛关注的焦点和热门话题,而对于如何实现翻译,研究得更多的是如何处理具体的字、词、句和篇章,实现它们从原语到译语的解码,也就是实现两语对等。但在实际翻译过程中,也就是在对翻译材料进行理解和表达时,译者常常遇到许多困难,因为对材料无法用具体的两语对等方法来处理。所以本文试图从翻译过程中遇到的这些问题出发,在认知语言学的视角下进行思考和研究,运用认知语义学、类典型与基本层次范畴等理论,分析这些问题中隐藏的深层次意识,然后提出自己的观点。 关键词:认知语言学翻译认知语义学类典型基本层次范畴理论 引言 在翻译学界,翻译的标准与原则一直是大家广泛关注的焦点和热门话题。关于翻译的标准,我国历来就有不同的看法,早在汉朝和唐朝时期,就有了“文”与“质”之争,实际上是直译与意译之争;还有清代翻译大师严复于1898年提出了“信”、“达”、“雅”的标准,即忠实于原著,译文流畅,文字典雅。1951年,傅雷先生提出了文学翻译的“传神”论,这是比“信”、“达”、“雅”更高的翻译标准,傅雷先生认为,“以效果而论,翻译应当像临画一样,所求的不在形似而在神似。”1964年,钱钟书先生提出了翻译的“化境”之说:“文学翻译的最高标准是‘化’”;除了国内的翻译家提出的翻译标准之外,早在1972年,英国著名学者亚历山大·弗雷赛·泰特勒在他的著作《论翻译的原则》里,就提出了翻译中的三项基本原则:一、译文应完全复写出原作的思想;二、译文的风格和笔调应与原文的性质相同;三、译文应和原作同样流畅。(冯庆华2020:P4-5) 对于如何达到翻译的最高标准,研究得更多的是如何处理具体的字、词、句和篇章,实现它们从原语到译语的解码,也就是实现两语对等。但在实际翻译过程中,也就是在对翻译材料进行理解和表达时,译者常常遇到许多困难,因为对材料无法用具体的两语对等方法来处理。所以本文试图从翻译过程中遇到的这些问题出发,在认知语言学的视角下进行思考和研究,运用认知语义学和类典型与基本层次范畴等理论,分析这些问题中隐藏的深层次意识,然后提出自己的观点。

语言学 术语翻译及术语解释讲解学习

语言学术语翻译及术 语解释

术语翻译及术语解释汇总 术语翻译 1.Design features of language(语言的甄别特征) Arbitrariness(任意性),Duality(二层性/二重性), Creativity(创造性/原创性),Displacement(移位性),Cultural transmission(文化传播),Interchangeability(可互换性) 2. Functions of language referential 指称功能 poetic 诗学功能 emotive情感功能 conative 劝慰功能 phatic寒暄功能 metalingual function 元语言功能ideational function概念功能interpersonal function人际功能textual function语篇/文本功能 Informative(信息/告知功能),Performative Function(施为功能), Emotive Function(情感功能),Phatic communion(寒暄交谈), Recreational Function(娱乐功能),3. Phonetics(语音学), Phonology(音系/音位学); Morphology(形态学), Syntax(句法学); Semantics(语义学), Pragmatics(语用学) Articulatory phonetics发音语音学Acoustic phonetics声学语音学Auditory phonetics听觉语音学 Psycholinguistics心理语言学Sociolinguistics社会语言学 Anthropological linguistics人类语言学Computational linguistics计算语言学 Applied linguistics应用语言学Neurolinguistics神经语言学 4. Descriptive vs. prescriptive描写式和规定式 Synchronic vs. diachronic共时和历时 Langue vs. parole语言和言语Competence vs. performance语言能力和语言行为 5. Vocal tract 声道(resonating cavities共鸣腔), pharynx咽腔, oral cavity口腔 and nasal cavity鼻腔. 其它的一些发音器官:lungs肺, windpipe(trachea)气管, vocal folds声带, larynx喉, epiglottis会厌,次声门, pharynx咽, uvula小舌, hard palate硬腭, soft palate软腭, alveolar ridge齿龈 6.Consonants and vowels(辅音和元音) A. Manners of articulation发音方式 B. Places of articulation发音位置 7. Stop (or plosive)爆破音 Fricative摩擦音 Approximant近似音 Lateral (approximant)边音 Affricates塞擦音, trill颤音 and tap 闪音 Bilabial双唇音 Labiodental唇齿音 Dental齿音 Alveolar齿龈音 Postal veolar后齿龈音 Retroflex卷舌音 Palatal硬腭音 Velar软腭音 Uvular小舌音, pharyngeal咽音 glottal声门音monophthong vowel: 单元音 diphthongs双元音 triphthongs三元音 Lax vowels短元音 Tensed vowels长元音 8.Coarticulation and phonetic transcription协同发音和标音 anticipatory coarticulation先期协同发音 perseverative coarticulation后滞协同发音. broad transcription宽式标音 narrow transcription严式标音 9. minimal pairs最小对立体 Phoneme音位 phonemic transcriptions音位转写 phonetic transcriptions语音转写 phones音子 allophones音位变体 complementary distribution互补分布

从认知语言学浅谈翻译策略

学号:100050211021卢斌 从认知语言学浅谈翻译策略 ——以《枫桥夜泊》两个英译本为例 摘要:本文从认知语言学的翻译观的角度出发,对张继的《枫桥夜泊》两个英译本进行分析,讨论诗歌翻译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翻译策略。关键词:认知语言学翻译策略《枫桥夜泊》 Abstract:In terms of the translation outlook of cognitive linguistics,this thesis analyzed two English versions of Mooring by Maple Bridge at Night,a poetry of zhangji,discussed the problems occurred during the process of poetry translating and put forward some corresponding translation skills Key words:cognitive linguistics translation skills Mooring by Maple Bridge at Night 在文学翻译界,严复的“信、达、雅”原则影响甚大,在古诗英译的实践中也有所体现。严复的翻译原则实在是对翻译精髓的精辟总结,所以我们现在再来谈翻译的策略,多多少少会受其影响,但是我们可以不断地完善和发展它。翻译的认知过程越来越受到业界的关注,本文将从认知语言学的角度出发,分析《枫桥夜泊》的两个英译本,关注认知体验在翻译过程中的参与作用,讨论诗歌翻译中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翻译策略。 一.认知语言学的翻译观 “认知语言学的基本观点可以总结为“显示---认知----语言”【1】,即:在现实和语言之间存在“认知”这一中间缓解。王寅在《认知语言学》中总结了几个认知语言的翻译观。本文讲主要从翻译的体验性观点和翻译的“两个世界”观点来阐述一下翻译的策略:一.翻译具有体验性,人类的思维,认知和理解都来源与基本相似的客观世界,因此才有大致相通的思维,但是这也同时意味着,将有一部分思维是在共同体验之外的,而这也是我们需要重点讨论的和注意的。二.翻译的“两个世界”。语言中的词句反映的无非是客观世界主观世界。读者在理解原作者两个世界时,是要通过译者来中转的,“因此,翻译主要应尽量译出原作者和原作品对两个世界的认识和描写。”下面,我们将以张继的《枫桥夜泊》的两个英译本从认知语言学的来探讨一下翻译的策略问题。这首诗被很多人拿来作个方面的讨论,因为它里面的翻译单位,文化特征等非常具有典型性,值得讨论。 二.《枫桥夜泊》的认知分析 先来看一下原文: 月落乌啼霜满天, 江枫渔火对愁眠。 姑苏城外寒山寺,

功能语言学与翻译

功能语言学与翻译 一般说来,语言是一种有规则的系统结构,是一种代码。它由不同的成分组合而成,可用来表达语义。同时,语言又是一个用于交际的系统,可以运用不同的代码形式来指称具体的和抽象的东西,并可创造具有交际价值的信号。在翻译的过程中,有时译者不得不做出选择:一是放弃与语境息息相关的交际价值而保持形式上的等值;一是放弃与语境无关的纯语义等值而保持交际功能等值。这种选择事实上是在“逐词译”与“意译”之间做出的选择。从功能语言学的角度看,选择就是意义。对于译者来说,在做出选择之前,必须弄清楚翻译的目的,同时要明白哪些语言形式可以使预期的目的得以实现。在这一点上,Halliday 提出的功能语言学给我们提出了思考的切入点。 Halliday认为,从语言的使用角度看,情景语境中有三个因素最为重要,它们影响着我们的语言使用。这三个因素是:语场、语旨、语式。这三个因素是情景语境的组成部分,称为语域变体。语场指的是正在发生什么事,所进行的社会活动的性质、特点、语言所谈及或描述的是什么,透过动词类型、主动被动结构、过程参与者等得以体现。语旨指的是谁是交际者,他们的基本情况、特点、地位、角色、关系等,透过语气动词和副词,譬如“但愿”、“应该”、“可能”和评价词汇,譬如“可爱”、“恐怖”等予以体现。语式指的是语言在交际中所起的作用,包括交际渠道和修饰方式,透过语句结构和词汇的连贯方式予以体现。语场、语旨和语式跟语言三个纯理功能相互联系:语场体现了语言的概念功能,语旨体现了语言的人际功能,而语式则是语篇功能的具体体现。语篇功能是三大功能中的核心,它使语言与语境发生联系,使说话人只能生成与情景一致和相称的语篇。研究语篇必须联系其语境,因为在实际生活中,通常都是先有语境,才会有语篇。语境与语篇是互相依存的;特定的语境要求特定的语篇,特定的语篇创造了特定的语境。在交际过程中,语言的意义通常是根据语境来确定的。同一个语言单位在不同的语境中有不同的意义。 例如,要表示“要求某人关门”这一意义,在英语中可以说" Close the door." "Close the door, please.""Please close the door." "Can you close the door?" "Will you close the door?" "Would you please close the door?"等等。这些可能被选择的形式除了表示“要求某人关门”这一基本的概念意义外,

语文S版四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第5课古诗三首《枫桥夜泊》同步练习C卷

语文S版四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第5课古诗三首《枫桥夜泊》同步练习C卷 姓名:________ 班级:________ 成绩:________ 小朋友,带上你一段时间的学习成果,一起来做个自我检测吧,相信你一定是最棒的! 一、基础题 (共25题;共115分) 1. (8分)选择正确的读音。 高兴________ 兴奋________ (A.xìng B.xīng) 背包________ 背人________ (A.bēi B.bei) 首都________ 都是________ (A.dū B.dōu) 为什么________ 以为________ (A.wéi B.wèi) 2. (6分)给下面的多音字组词。 朝zhāo________cháo________ 传chuán________zhuàn________ 好hǎo________hào________ 3. (12分)在括号里填上合适的量词。 一________旗帜一________掌声一________礼花一________宫灯 一________画像一________坦克一________书信一________宝库 一________兰花一________绿洲一________虚惊一________范文 4. (5分)抄写词语 摔跤追逐嬉闹

5. (5分)读课文《出色的老师》,说说故事发生的原因、经过以及结果。 6. (6分)根据句意在横线上填上适当的诗句。 在寂静的月夜,忽闻桂花飘香,你一定会情不自禁地吟诵“________,________”;当你寄情大自然,看到挺拔苍劲的竹子时,你会高歌“________,________”;当看到花蝶相戏时,你的脑海中定会浮现“________,________”的美好诗句。 7. (3分)我是拼音小能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枫桥愁眠姑苏 8. (3分)写出反义词 月落—________ 愁—________ 城外—________ 9. (4分)形近字组词 啼________ 蹄________ 城________ 诚________ 10. (5分)解释下列词语 ①夜半钟声 ②愁眠 11. (5分)用下列词语造句 ①月落 ②客船 12. (3分)给加下划线的字注音 愁眠________ 姑苏________ 枫桥________

语言学与翻译学的关系

语言学与翻译学的关系 [Abstract]Die Feststellung, da bersetzen ohne linguistisches Wissen nicht m glich ist, erübrigt sich von selbst. Auch die Tatsache, da dieses Wissen in mehreren Sprachen vorhanden sein mu, kann als trivial angesehen werden. Somit hat die Linguistik bereits ein weites Feld von Ph nomenen, die sie beschreiben kann, sei es bei der Ausbildung von bersetzern (die in der Regel auch w hrend der Ausbildung unabh ngig vom Grad ihrer Fremdsprachenbeherrschung weitere Sprachkenntnisse erwerben), sei es im Hinblick auf Mehrsprachigkeit in all ihren Erscheinungsformen (nebenordnend, vermischend oderzusammengesetzt und unterordnend). [Key words]Sprachwissenschaft,bersetzung,linguistischen Modellen I. Einleitung Da die F higkeit zum bersetzen jedoch mehr erfordert als gute Fremdsprach- beherrschung, und da bersetzen alles andere ist als eine blo e Umkodierung ist mittlerweile zu einer Binsenweisheit geworden, die sich jedoch leider noch nicht bei allen an einer bersetzung Beteiligten herumgesprochen hat. Bei Wilss findet sich folgende Anekdote: “Verbürgt ist die Weisung eines Bonner Ministerialbeamten an

《古诗三首(枫桥夜泊、别董大、暮江吟)》语文教案

《古诗三首(枫桥夜泊、别董大、暮江吟)》语文教案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3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培养学生对诗的感悟及想象诗中所描绘画面的能力,体会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根据对古诗内容的理解,想象诗中所描写的情景,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尝试自读,使学生掌握学习古诗的方法。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掌握本课中的生字、新词和重点诗句。 2.通过吟诵,体会《枫桥夜泊》所描写的景,体会作者心情。 3.学习作者借景抒情的写作方法,体会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1.唐诗是我国古代诗歌发展的高峰;成为我国宝贵的文学遗产之一,也是世界文学宝库中的一颗明珠。你们最熟悉的白居易、高适、

李白、杜甫、张继等都是唐朝大诗人。有不少同学会背诵不少唐诗,谁愿意背一首? 2.简介三位作者及时代背景。 二、预习课文 1.按照预习要求分小组进行预习。 2.说说这两首诗向我们描绘了一幅怎样的情景,作最喜欢哪一首?哪一句?说说为什么? 三、检查预习,质疑问难 1.读古诗,正音。 2.理解词语。 3.交流预习后的初步感受。 4.质疑问题。 四、学习《枫桥夜泊》 1.理解题目。 “枫桥”交代了什么?(地点) 夜:夜晚;泊:停泊;枫桥夜泊:夜晚把船停泊在枫桥边。 2.教师配乐范读。 3.反馈预习情况。 4.指名朗读。 5.引导学习全诗。 (1)齐读。 (2)逐句重点理解词语。

(3)诗人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 (4)诗人因何而愁呢? (5)引导学生看图,说说这首诗所描写的景色。 (6)诗写景的目的是为了抒情,那么从诗人当时的心情,体会抒发了什么思想感情?(分组讨论) (7)指导有感情地朗读。 五、学习《别董大》 根据学习《枫桥夜泊》的学习方法,掌握自学方法,自学《别董大》。 1.小组讨论后,教师指导,师生共同总结。 2.简介作者及时代背景。 3.弄清题目的意思,准确地理解诗意。 4.先同座互相读讲,再指名逐句读讲,有讲得不准确的,老师酌情指点。 5.把四句诗连起来讲,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6.练习有感情地朗读。 7.练习背诵。 六、总结 1.这两首诗分别写的是什么?用自己的话说说理解,这两首诗分别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七、布置作业

唐诗三百首-七言绝句:枫桥夜泊

唐诗三百首-七言绝句:枫桥夜泊 枫桥夜泊 唐代:张继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译文 月亮已落下乌鸦啼叫寒气满天,对着江边枫树和渔火忧愁而眠。 姑苏城外那寂寞清静寒山古寺,半夜里敲钟的声音传到了客船。 注释 枫桥:在今苏州市阊门外。 夜泊:夜间把船停靠在岸边。 乌啼:一说为乌鸦啼鸣,一说为乌啼镇。 霜满天:霜,不可能满天,这个“霜”字应当体会作严寒;霜满天,是空气极冷的形象语。 江枫:一般解释作“江边枫树”,江指吴淞江,源自太湖,流经上海,汇入长江,俗称苏州河。另外有人认为指“江村桥”和“枫桥”。“枫桥”在吴县南门(阊阖门)外西郊,本名“封桥”,因张继此诗而改为“枫桥”。 渔火:通常解释,“鱼火”就是渔船上的灯火;也有说法指“渔火”实际上就是一同打渔的伙伴。

对愁眠:伴愁眠之意,此句把江枫和渔火二词拟人化。就是后世有不解诗的人,怀疑江枫渔火怎么能对愁眠,于是附会出一种讲法,说愁眠是寒山寺对面的山名。 姑苏:苏州的别称,因城西南有姑苏山而得名。 寒山寺:在枫桥附近,始建于南朝梁代。相传因唐代僧人寒山、拾得曾住此而得名。在今苏州市西枫桥镇。本名“妙利普明塔院”,又名枫桥寺;另一种说法,“寒山”乃泛指肃寒之山,非寺名。寺曾经数次重建,现在的寺宇,为太平天国以后新建。寺钟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时,被日本人运走,下落不明。 夜半钟声:当今的佛寺(春节)半夜敲钟,但当时有半夜敲钟的习惯,也叫「无常钟」或「分夜钟」。宋朝大文豪欧阳修曾提出疑问表示:“诗人为了贪求好句,以至于道理说不通,这是作文章的毛病,如张继诗句“夜半钟声到客船”,句子虽好,但那有三更半夜打钟的道理?”可是经过许多人的实地查访,才知苏州和邻近地区的佛寺,有打半夜钟的风俗。 张继 张继(约715~约779)字懿孙,汉族,襄州人(今湖北襄阳人)。唐代诗人,他的生平不甚可知。据诸家记录,仅知他是天宝十二年(公元七五三年)的进士。大历中,以检校祠部员外郎为洪州(今江西南昌市)盐铁判官。他的诗爽朗激越,不事雕琢,比兴幽深,事理双切,

认知语言学翻译观视角下译者主体性的发挥

第29卷一第5期长一春一大一学一学一报 Vol.29一No.5一2019年5月 JOURNALOFCHANGCHUNUNIVERSITY May2019一 收稿日期:2018-12-10 基金项目:陕西省教育厅项目(18JK1158) 作者简介:宋改荣(1962-)?女?陕西西安人?副教授?硕士?硕士研究生导师?主要从事语言学和教学研究? 认知语言学翻译观视角下译者主体性的发挥 宋改荣?周一玉 (西安理工大学人文与外国语学院?西安710000) 摘一要:在以现实体验为基础的认知语言学视角下?翻译具有体验性和多重互动性的特点?文章从认知语言学的翻译观出发?对?骆驼祥子?英译本中译者多重互动性以及译者主体性的发挥进行研究?研究表明?译者作为重要的认知主体?在翻译活动中应该加强与作者二文本二读者的互动?采取符合目的语读者需求的翻译策略?这样才能更好地在世界范围内推广中华文化?关键词:认知语言学翻译观?多重互动性?译者主体性??骆驼祥子? 中图分类号:H059一一文献标志码:A一一文章编号:1009-3907(2019)05-0048-04一一随着 一带一路 倡议的实施和推进?国家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播和推广愈加重视?文学作品作为 文化传播的重要媒介之一?对文学作品英译本的研究有利于中国的文化输出??骆驼祥子? [1] 作为语 言大师老舍的代表作之一?是中国现实主义文学的巨作?据调查??骆驼祥子?是译介到国外最多最广的中国文学作品之一?对?骆驼祥子?英译本的研究?可以为其他翻译文学作品提供借鉴?也可以更好地推动中国优秀文化作品在世界范围内的传播?然而?笔者通过搜索知网发现?近来年?国内对?骆驼祥子?英译本的研究大多集中在译本对比二译者风格和关联理论等角度?较少涉及认知语言学翻译观的视角?鉴于此?本文从认知语言学翻译观出发?以译者为认知主体?研究翻译多重互动性以及译者主体性在文本中的体现?以期为文学作品的翻译实践提供新的视角? 认知语言学是以现实体验为基础的认知科学? 强调语言是体验和认知的产物[2]?随着认知语言学的发展?国内外学者逐渐将翻译纳入语言学范畴? 形成了认识语言学翻译观[3]?认知翻译研究基于认知结构和认知过程的考察?产出了一系列的有关翻译认知策略的规律性认识[4]568-583?在认知语言学的视角下?翻译具有体验性二多重互动性二创造性[5]?本文以?骆驼祥子?的英译本为研究语料?从认知语言学翻译观视角出发?研究译者的多重互动性在文本中的体现以及译者主体性的发挥? 1一认知语言学视角下的翻译观以及译者主 体性 1.1一认知语言学翻译观 认知语言学是以体验哲学为基础?认知语言学家认为?语言是体验与现实的产物?语言运用和理解的过程也是认知处理的过程?因此?翻译也是一种对语言进行运用二理解和处理的认知活动?在认知语言学翻译观视角下?翻译具有多重互动性?也就是说?译者与文本二作者和读者之间有一定的互动关系?译者作为重要的认知主体?在理解源语和在目的语再现作者的认知世界的过程中?起着桥梁作用?因此?在翻译的过程中?译者首先要对文本进行整体的把控?充分理解原文的意思和语境?也要充分考虑作者所处的社会背景和小说所描绘的社会环境?并在此基础上兼顾目的语读者的认知习惯和社会环境?采取适合的翻译策略?才能达到翻译的和谐性?1.2一译者主体性 在传统翻译观的视角下?翻译主要以源语为中心?侧重于语言转换层面?忽视了译者的主动性和创造性?而在认知语言学的翻译观下?翻译活动绝不只是译者进行简单的语言转码过程?而是译者基于认知能力二方式和内容等对原文文本进行再次构建的过程?译者的主体性总是要受到各种主客观因素的制约?在翻译的过程中?必须考虑原文文本的内容和形式?目的语读者以及源语和目的语的社会文化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