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心理学复习资料

发展心理学复习资料
发展心理学复习资料

发展(Developmental)心理学复习资料

一、大纲内容

1 发展心理学的研究方法

1.1 横断设计

1.2 纵向设计

1.3 聚合交叉设计

1.4 双生子设计

2 发展心理学的主要理论

2.1 精神分析论的心理发展观

2.2 行为主义的心理发展观

2.3 维果茨基的文化——历史发展观

2.4 生态系统理论

3 生理发展

3.1 孕期和童年期的生理发展

3.2 青春期的生理发展

3.3 成年期的生理变化

4 认知发展

4.1 皮亚杰的心理发展阶段理论

4.2 婴幼儿的认知发展

4.3 青春期的认知发展

4.4 成人期的认知发展

4.5 认知老化

5 语言获得

5.1 婴幼儿言语发展

5.2 童年期言语发展

6 社会性发展

6.1 艾里克森的社会心理发展阶段

6.2 儿童期的社会性发展

6.3 青春期的社会性发展

6.4 成年期的社会性发展

7 性别发展

7.1 生理的性别与社会的性别

7.2 性别角色的获得

8 道德发展

8.1 柯尔伯格的道德推理阶段

8.2 道德推理的性别的文化观点

二、知识框架

1 发展心理学研究方法

1.1 横断设计

就是在同一时间内对某一年龄或者几个年龄被试的心理发展水平进行测查并加以比较。目前,大多数发展心理学的研究都是采用横断研究方法。

1.1.1优点

是能够短时间内找到同一年龄或者不同年龄心理发展的不同水平或特点,并从中分析出发展规律。

1.1.2 缺点

是时间上无系统,比较粗糙,因而不能全面反映问题,难以得出个体心理的连续变化过程和事件间的因果联系,因此,它不能获得全面、本质的理论。

1.2 纵向设计

就是在比较长的时间内,对人心理发展进行有系统的定期研究,故也叫做追踪研究。儿童心理学奠基人普莱尔首先采用了纵向研究的系统观察法对自己的孩子进行了观察。并编成了《儿童心理》一书。

纵向研究要求在所研究的发展时间内反复观测和测量同一组的个体,它可以得到关于同一些个体前后一贯的材料,了解其心理在时间上的实际变化。

1.2.1 优点

可以系统的、详细的了解心理发展的连续过程和量变质变过程的规律。

1.2.2 缺点

样本流失。

反复测查会影响被试的发展,影响被试的情绪,从而影响某些数据的确切性。

随着时间的推移,经历社会、环境、时代的动荡,会造成变量的增多。

1.3 聚合交叉设计

将横断设计和纵向设计结合起来的方法。

1.3.1 优点

克服了横断研究与纵向研究各自的不足之处,也吸取了他们各自的长处。有纵向研究系统详尽的特点。也有横断研究大面积测定,样本稳定的特点。

将心理发展既作为特殊的运动形式,又看到其共同之处,从而横向延伸到各个年龄阶段,又通过追踪的办法研究,以获得心理结构、属性、规律发展的较全面的资料。

将共时性和历时性统一起来,采用动态和静态相结合的原则缩短了长期追踪的研究时间。

充分了解教育和心理发展上的关系,可以说明教育在心理发展的年龄特征上的作用。

1.4 双生子设计

是通过比较同卵双生子和异卵双生子之间在心理发展特征上相似程度,来了解遗传和环境因素对这种心理发展特征的影响程度。同卵双生子具有相同的基因,他们之间任何的差异都可归结为环境因素的作用。异卵双生子的研究可在相同环境下进行,以此判断遗传因素的作用。

2 发展心理学的主要理论

2.1 精神分析论的心理发展观

2.1.1 弗洛伊德的人格结构及发展理论。

这种理论的核心是存在于潜意识中的性本能是人心理的基本动力,是决定个人和社会发展的永恒力量。地形说、结构说、心理发展阶段说(心理性欲发展阶段说)

2.1.2 埃里克森的心理发展观

埃里克森的发展阶段理论(发展渐成说)学说。

2.2 行为主义的心理发展观

2.2.1 华生的发展心理学理论

华生认为心理的本质是行为。心理和意识被归结为行为。各种心理现象是行为的组成的因素或方面,S-R的理论。

环境决定论:否认遗传的作用(行为发生的公式是S-R,从刺激可以预测反应,从反应也可以预测行为;生理结构的遗传并不能导致机能上的遗传;华生的心理学以控制行为作为研究的目的,而遗传是不能控制的)。夸大环境和教育的作用(认为环境和教育是行为发展的唯一条件,构造上的差异和幼年时期的训练上的差异足以导致后天行为的差异;教育万能论;学习的条件是外部刺激,外部刺激是可以控制的,所以行为是可以控制的)。

儿童情绪发展的研究:心理发展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情绪发展的课题上。研究儿童的三种非习得性(非学习性的情绪反应基础上形成的条件反射),同时也重视嫉妒、羞耻行为的研究。华生关于儿童情绪的观点,特别是儿童的怕、怒、爱的分析,主要是来自他对情绪发展进行的一系列实验研究。

2.2.2 斯金纳的发展心理学理论

斯金纳把由观察到的刺激引起的行为反应称做应答性行为,把没有任何能观察到的刺激引起的行为反应称做操作性行为。行为强化的控制理论(强化作用是塑造行为的基础;强化在行为发展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斯金纳强调及时强化,认为强化不及时是不利于人的行为发展的。教育者要及时及时强化。强化分为积极强化和消极强化)。儿童行为的实际控制(育婴箱:避免外界一切不良刺激,创造适宜儿童发展的环境;行为矫正:不去强化儿童的不良行为;教学机器和教学程序:辅助教学机,但实际上教学机本身远不如教学程序的内容来的重要、程序教学有一系列的原则,小步子呈现信息、及时知道结果、学生主动参加学习)

2.2.3 班杜拉的发展心理学理论

《社会学习理论》集中反映了班杜拉的发展心理学观点。观察学习及其过程,观察学习是班杜拉社会学习理论的一个基本概念。实际上就是通过观察他人的实际行为所进行的学习。不直接接受强化。实际上是替代强化的作用班杜拉认为这个过程包括了注意过程、保持过程、运动复现过程和动机过程。班杜拉还认为强化分为三种:直接强化、替代强化(通过看到别人被强化)、自我强化(行为达到自己设定的目标之后,以自己能支配的报酬来增强、维持自己的行为的过程)。

社会学习在社会化过程中的作用,即引导社会成员用社会认可的方式去活动。为此他专门研究了攻击性(攻击性的社会化是一种操作条件作用)、性别化(男女儿童的性别品质大多是模仿得来的)、自我强化(模仿观察)和亲社会行为(呈现一定的亲社会行为是有效果的)等社会化目标。班杜拉认为人的行为是由个人因素和环境因素相互作用形成的

2.3 维果茨基的文化——历史发展观

2.3.1 社会文化-历史理论

由于工具的使用,引起人的新的适应方式,即物质生产的间接方式,而不像动物一样是以身体的直接方式来适应自然。人在工具生产中凝结着人类的间接经验,即社会文化知识经验,这就使人类的心理发展规律不再受生物进化规律所制约,而受到社会历史发展的规律所制约。工具本身不属于心理的领域,也不加入心理的结构,这是这种间接的物质生产的工具导致在人类的心理上出现了精神生产的工具,即人类社会所特有的语言和符号。生产工具和语言符号的类似性就在于它们使间接的心理活动得以产生和发展。所不同的是,生产工具指向于外部,引起客体的变化,而符号指向于内部,影响人的行为。控制自然和控制行为是相互联系的,因为人在改造自然时也改变着人自身的性质。

2.3.2 发展的实质

发展指心理的发展。心理发展指的是一个人的心理在环境与教育影响下,

在低级的心理机能的基础上,逐渐向高级的心理机能的转化过程。整个转化的

过程表现为四个方面:

心理活动的随意机能。

心理活动的抽象-概括功能,也就是说各种机能由于思维(抽象逻辑)的参与而高级化。

各种心理机能之间的关系不断地变化、组合,形成间接的、以符号或词为

中介的心理结构。

心理活动的个性化。

心理机能有低级到高级的原因是:起源于社会文化-历史的发展,是受社会规律所制约的;从个体发展来看,儿童在与成人交往的过程中通过掌握高级的心理机能的工具——语言、符号这一中介环节,使其在低级心理机能的基础上形成了各种新质的心理机制;高级心理机制是不断内化的结果。

维果茨基的心理发展观,是与他的文化——历史发展观密切联系在一起的。他强调,心理发展的高级机能是人类物质产生过程中发生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和社会文化——历史发展的产物。

2.3.3 教学与发展的关系

最近发展区:至少确定的两种发展水平,第一种是儿童在独立的情况下解决问题的水平。第二种是在有指导情况下解决问题的能力,也就是教学所获得的潜力。两者之间的差异就是最近发展区。教学创造着最近发展区,第一个发展水平和第二个发展水平之间的动力状态是由教学决定的。

教学应当走在发展的前面,同时维果茨基还强调学习的最佳期限,如果脱

离了学习某一技能的最佳年龄,从发展的角度来看是不利的,它会造成儿童智

力发展的障碍。

2.3.4 内化学说

维果茨基分析了智力形成的过程,提出了内化学说。也就是外部动作内化为智力活动的理论。教学激起与推动学生一系列内部的发展过程,从而使学生通过教学来掌握全人类的经验并内化为学生自己的财富。内化学说的基础是工具理论。学生早年不能使用语言这个工具组织自己的心理活动,心理活动的形式是直接的、不随意的、低级的、自然的。只有掌握语言这个工具,才能转化为间接的、随意的、高级的、社会历史的心理技能。这些心理技能首先是表现为外部形式的活动,然后才进行内化。

2.4 生态系统理论

生态系统理论是发展心理学中,布伦芬布伦纳提出的个体发展模型,强调发展个体嵌套于相互影响的一系列环境系统之中,在这些系统中,系统与个体相互作用并影响着个体发展。他的理论对于环境的影响做出了详尽的分析,承认生物因素和环境因素交互影响着人的发展。并且认为环境是人类发展的主要影响源,环境(自然生态)是一组嵌套结构,每一个嵌套在下一个之中。每一个系统都与其他系统以及个体交互作用,影响着发展的许多重要方面。

系统主要分为三层:第一层是微观系统,指个体活动和交往的直接环境,这个环境是不断变化和发展的,是环境系统的最里层。常见的微观系统有家庭、幼儿园、学校、同伴关系,对于学生来说,学校是除家庭以外对其影响最大的微观系统。在这个系统中关系是双向的(母亲和婴儿的关系)。第二层是中间系统,是指各微系统之间的联系或相互关系,如果为系统之间有较强的积极的联系,发展可能实现最优化。相反,微系统之间非积极的联系会产生消极的后果(儿童在家中与父母的关系会影响到在学校与同学的关系)。第三层是外层系统,是指那些儿童并未直接参与但却对他们的发展产生影响的系统(父母的工作环境就是外层系统,儿童在家庭的情感关系可能受到父母是否喜欢其工作的影响)。第四层是宏观系统,指的是存在于以上3个系统中的文化、亚文化和社会环境。宏观系统实际上是一个广阔的意识形态。它规定如何对待儿童,教给儿童什么以及儿童应该努力的目标。在这个文化中这些观念是不同的,但是这些观念存在于微系统、中系统和外系统中,直接或者间接地影响儿童知识经验的获得。

布伦芬布伦纳的模型还包括一个概念就是时间维度,或称作历时系统。把时间作为研究个体成长中心理变化的参照体系。他强调了儿童的变化或者发展将时间和环境作为研究个体成长中心理变化的参照体系。强调了儿童的变化或者发展将时间和环境相结合来考察儿童发展的动态过程。

3 生理发展

3.1 孕期和童年期的生理发展

3.1.1 胎儿期的生理发展

胎儿期,指受孕到出生这段时间,受精卵需要经过280天才能发育为成熟的胎儿。

3.1.1.1 胎儿在子宫内的生长发育阶段

胚种期:卵子受精后0到14天为胚种期,主要是进行细胞的分裂,4到5天后进入子宫腔,变成一个充满液体的圆球,称为胚泡。胚泡旁的细胞聚集起来形成胚盘。胚泡群逐渐分层:外胚层,表皮、指甲、牙齿、头发、感官和神经系统。中胚层:肌肉、血液和循环系统。内胚层:消化系统、肝、腺体和呼吸系统。

胚胎期:受精后两个星期到八个星期为胚胎期,当上述胚层形成后就行成了胚胎,在此期间,心脏(跳动),眼睛、耳朵将会形成,手脚也会变成其最终形式。到了第8周,胚胎已出具人形,开始有一个小的消化系统。

胎儿期:分娩前32周。9到12周,眼睑形成,肌肉系统、神经系统形成,胎儿动作开始出现偏差;13到16周,开始出现一些条件反射;17到20周,头皮出现软发,生活开始分为睡眠和清醒两部分;21到24周,眼睛开始睁开,呼吸开始变得有规律。25到28周,脑形态开始形成,具有沟回和皮质的六层结构,大脑开始指挥复杂的器官活动。29到32周,声音可以引起胎内活动。33周胎儿从母体接受抗体,消化系统和呼吸系统不断完善。

3.1.2 婴儿期的生理发展

3.1.2.1 大脑的发展

脑的重量增加,新生儿的脑重量是成人的28%,短短一年就可以增加到成人脑重的47%。头围变大,头围过小都是人智力低下的先兆。大脑皮质迅速发展,神经元密度下降、树突与轴突逐渐繁殖。2岁时白质已基本髓鞘化,与灰质明显分开。到3岁末,大多数区域的髓鞘化都基本完成。脑电图,出生后5个月构成类似成人的α波原型。1到3岁β波明显增加。网状结构,除了保持婴儿的清醒状态以外,还参与调节婴儿身体的全部运动活动。皮质中枢,婴儿的大脑是按照其基因结构的顺序而发展的,遵循着头尾原则和近远原则。此后大脑发展最快的区域是脑干和中脑。它们具有控制先天性反射和呼吸、消化、排泄等主要生物机能的作用。随着皮质的发展婴儿的反射动作越来少,高级智能活动越来越多。大脑单侧化,婴儿大脑两半球不仅在解剖上而且在功能上也存在着差异。大脑单侧化就是在其大脑某个半球建立特定功能的过程。对于右利手的婴儿,其语言功能更多的集中在左半球就是单侧化的一种表现。婴儿后天接受的对其身体及神经系统实施的刺激影响其大脑相应区域的生长。婴儿大脑具有巨大的可塑性和良好的修复性。

3.1.2.2 婴儿生理发展过程及其正常值

婴儿的生理发展过程是指其身体各部分及各种器官、组织的结构和机能的生长发育过程。生长是指量的增加,发育是指质的变化。由于生长发育过程受到先天遗传和后天环境的双重作用,所以个体之间的生理发育存在非常大的差异。生长发育的生理指标主要由以下几种:

体重(足月男婴体重为3.3到3.4kg、足月女婴体重为3.2到3.3kg。12个月会增加2倍。30个月达到4倍)、身高(足月婴儿大约是50cm)、上下部量和胸围(反映了儿童身体形态和呼吸系统的发育)。牙齿与骨骼(13个月可以完成腕骨骨化的过程)

婴儿的动作发展,婴儿的各种运动、动作的发展是其活动发展的直接前提,

也是心理发展的外在表现。婴儿动作的发展有着严密细致的内在规律,遵循一定的原则,存在一定的常模,是一个复杂而多变的生态发展系统。婴儿在母体内的胎动是最早的动作。婴儿动作发展主要有两个方面的内容:行走动作和手运用技能。

3.1.3 幼儿神经系统的发展

3.1.3.1 大脑结构的发展

幼儿大脑结构继续发展,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脑重继续增加,幼儿期是儿童大脑发育最快的时期,幼儿脑重的增加情况为理解幼儿的大脑发育提供了粗略的指标。7岁的儿童的大脑重量基本与成人持平(成人为1400克)。

大脑皮质结构日趋复杂化,儿童脑重的增加并不是神经细胞大量增殖的结果,而是由于神经细胞结构的复杂化及神经纤维分支增多和长度增加,同时神经纤维的髓鞘化也逐步完成。这就使得神经兴奋的传道更加的准确和迅速。

脑电波的变化,脑电频率又是脑发育过程的又一重要参数,随着年龄的增长,α波的频率将逐渐超过β波的频率。我国的研究表明:1到3岁儿童大脑中的δ波逐渐减少,θ波增多,少量α波开始出现。4到7岁θ波开始减少,α波增多。8到12岁θ波逐渐从顶叶,颞叶,额叶中消失,α波占主导。儿童大脑各区域成熟的顺序是:枕叶-颞叶-顶叶-额叶。

脑电发展有两个明显的加速时期,第一个是在5到6岁时,表现为枕叶α

波与θ波的斗争最为激烈,前者逐渐超过后者。第二次是在13到14岁,表现为除了额叶以外的其他区域α波与θ波的斗争基本结束,后者被前者取代。幼儿大脑结构的相对成熟为幼儿智力活动的迅速发展和新的、复杂行为的形成提供了生理上的保证。

3.1.3.2 皮质抑制机能的发展

皮质抑制机能的发展是大脑皮质机能发展的重要标志之一。它既可使反射活动更精确、更完善,又可使脑细胞受到必要的保护,因而是儿童认识外界事物和调节控制自身行为的生理前提。4岁起,由于神经系统结构的发展、内抑制开始蓬勃发展起来,皮质对于皮下的控制和调节作用逐渐加强。与此同时幼儿的兴奋作用也在不断增强,表现为睡眠时间的减少。但是相比之下抑制能力的发展还是跟不上兴奋水平的发展(要求幼儿有长时间的集中注意力或者保持一种活动往往会引起高级神经活动的紊乱)。

3.2 青春期的生理发展

3.2.1 青少年身体发展的一般特点

青少年身体发展主要表现在青春期,青少年身高、体重的急剧增长以及第二性征的发育均在青春期发生。进入青春期后,个体逐渐达到性成熟,青少年的心、肺、脑和神经系统等也继续发育,这些发育在青春期结束时也基本完成。

身高增高,青少年身高增长的速度是有性别差异的,女性会在9岁时开始进入快速生长期,到12岁达到高峰。男生通常是在10岁半开始,持续到13岁才开始逐步放缓。

体重增长,体重的增长反映出身体内脏的增大、肌肉的发达以及骨骼的增长

和变粗,也反映出营养和健康情况等,所以体重也是身体发育的重要标志。

第二性征的出现,第二性征是性发育的外部表现,是青少年身体外形变化的重要标志。第二性征的出现使得男女青少年在外形上的差异日益显著。

头部面部的变化,童年期的头大身小的比例逐渐被更加协调的身体比例所取代。

心脏压缩机能的增强,心血管系统增长迅速,心肌增厚,富有弹力。心率、脉搏开始减慢。这一时期,支配心肌的神经细胞发育健全,可一个更加有效的调节心脏运动。

肺的发育,在整个青春期,肺活量将比青春期前增加1倍多。男女存在显著差异。

肌肉力量的增强,青春期少年体重的增加表明肌肉和骨骼发生了变化。在肌肉力量发展水平上,男女也存在显著差异。

大脑的发育,第二个大脑的迅速发展期就是在青春期,大脑皮质沟回组合完善,神经纤维完成髓鞘化。随着脑和神经系统的发育成熟,青少年的兴奋和抑制也逐渐趋于平衡。

性激素的增多,性激素分泌是整个内分泌系统活动的一个重要内容。青春期之后,个体下丘脑的促进性腺释放因子的分泌量增加,从而使垂体前叶的促进性腺激素分泌液增加,进而导致性腺激素水平相应提高,促进性腺发育。女性性腺是卵巢,男性性腺是为睾丸。性腺发育成熟使女性出现月经,男性发生遗精。

性器官的发育,女性性器官是卵巢、子宫及阴道。男性性器官是睾丸、附睾、精囊、前列腺、阴茎。形状和大小都有所变化。

性机能的发育,女性出现月经,男性出现遗精。全球个体青春期的发育期普遍存在提前的趋势。

3.3 成年期的生理变化

成年早期和中期的生理发展趋于稳定。

成年晚期的生理呈现的是退行性的变化:神经、循环、呼吸、消化、泌尿、生殖、内分泌以及骨骼等系统,均趋于衰退,功能减弱。

4 认知发展

4.1 皮亚杰的心理发展阶段理论

心理发展过程是一个内在结构连续的组织和再组织的过程,过程的进行是连续的,但由于各种发展因素的相互作用,儿童心理发展具有阶段性。

感知运动阶段(0到2岁)

前运算阶段(2到7岁)

具体运算阶段(7到12岁)

形式运算阶段(12到15岁)

4.2 婴儿的认知发展

4.2.1 感知觉的发生发展

在婴儿的认知能力中,感知觉是最先发展且发展速度最快的一个领域。

4.2.1.1 视觉的产生与发展

视觉的发生最初是在胎儿中晚期,4到5个月的胎儿即已有了视觉反应能力以及相应的生理基础。新生儿已具备一定的视觉能力获得了基本的视觉过程。

立体觉的发展,婴儿在6个月以前确实具有了立体知觉。

颜色视觉的发展,2到4个月的婴儿的颜色视觉已发展的很好,4个月时已出现对某种颜色的偏爱。具有正确的颜色范畴性知觉。

4.2.1.2 听觉的发生与发展

5到6个月的胎儿已经开始建立听觉系统了。透过母体可以听到1000赫兹

以下的声音。

听敏度的发展,1个月的婴儿可以鉴别200赫兹与500赫兹纯音之间的差异。5到8个月婴儿在1000到3000赫兹范围内觉察出声频的2%的变化。4000到8000赫兹内的差别阈限水平与成人相同。

视听协调能力的发展

刚出生的婴儿就有最基本的视听协调能力,3到6个月的婴儿已发展到可以判断视听信息是否一致。6个月以前的婴儿已能辨别出音乐中旋律、音色、音高调性及其转换模式的不同,初步具有协调听觉与身体运动的能力。

4.2.1.3 味觉、嗅觉和触觉的发生发展

味觉的发生发展,味觉感受器在胚胎的3个月开始发育,15周已初步成熟

且能发挥作用。新生儿的味觉发展已经相当完好。味觉在儿童期时最发达,以后逐渐衰退。

嗅觉的发生发展,胎儿7到8个月时嗅觉感受器已相当成熟,且具有初步的嗅觉反应能力,已能大致区别几种不同的气味。对于不同气味表现不同的反应。

触觉的发生发展,胎儿在第49天已经具备初步的触觉反应,2个月能对细

而尖的刺激产生反应活动。4个月以后的婴儿具有够物的行为,视触觉协调能力已发展起来。

空间知觉的发生发展,方位知觉,婴儿对于外界的知觉时以自身为中心进

行的,早期定位来自于听觉定向的能力。距离知觉,婴儿已经可以对于逼近物体有初步的反应,并具备原始的深度知觉。2到3个月时已经具有对来物的保护性闭眼反应。

物体知觉的发生发展,形状知觉,婴儿在3个月具有分辨简单形状的能力。

8到9个月获得了形状恒长性。大小知觉,4个月以前的婴儿就已经具有了大小知觉的恒长性。

4.2.2 注意的发生发展

婴儿一生下来就有注意。这种注意实际上就是先天的定向反射,是无意注意的最初形态。新生儿已有注意的选择性,并具备了对外界进行扫视的能力。

婴儿期的注意发展,主要表现在注意的选择性的发展。1到3个月的婴儿的注意已经明显偏向复杂的刺激物和轮廓密度大的图形。3到6个月的婴儿视觉能力在原有基础上进一步发展,平均注意时间缩短,探索活动更加主动积极,而且偏爱更加复杂和有意义的视觉对象。可看见和可操作的物体更能引起他们的注意。6个月以后的婴儿的注意不再像以前那样只表现在视觉方面。还有吮吸、抓握、

够物、操作和运动等日常感知活动中。这时感知活动越来越受知识经验的支配。或影响。婴儿的共同注意(一种复杂的社会认知能力,对多个目标的同时注意)随着年龄的增长逐渐发展起来。一岁之后发展出第二信号系统。表现为成人说出什么,婴儿就看什么。

4.2.3 记忆和学习的发生发展

4.2.3.1 记忆的发生发展

婴儿的记忆产生,在胎儿末期就已经产生了听觉记忆,出生后就有了再认表现。

婴儿的的记忆发展,新生儿末期已经具备了长时记忆能力;3个月大的婴儿已经可以保持操作性条件发射达到4周。

12个月以后,婴儿语言的产生和发展为他们带来了很多重要的变化,如符

号表征能力的产生、再现和模仿能力的产生、延迟模仿能力(标志着婴儿表象记忆及再现能力的出不成熟)的产生。

4.2.3.2 学习的发生发展

学习是指婴儿在与客体相互作用的过程中获得经验或由此引起个体倾向与

能力变化的过程。

婴儿的学习可以发划分为三个不同的层次:习惯化:是一种由于重复或不断受到某种能导致个体选择性定向反应的刺激,,而引起的个体对于刺激反应的减少现象(与“适应”、“熟识”不同);经典或工具性条件反射;语言的掌握、概念的学习。

胎儿在妊娠末期就可接受语言、乐音等外界刺激并获得经验,且该经验能保持到出生后并对其行为产生明显的影响。

婴儿一生下来就有学习能力。这种能力的最根本特点就是明显地倾向于认识环境中某些特定的联系。3个月时婴儿已能顺利进行各种学习活动,学习范围和种类越来越广泛,学习技能越来越多样并且能对社会性刺激和非社会性刺激进行记忆和学习(操作性条件反射)。此后婴儿的信息编码,能力迅速发展起来,这使婴儿能够更快、更有效的获得外界信息。6个月以后学习能力又有了新的发展,表现为再认能力的继续加强(长时记忆的发展);社会性认知和社会性学习长足进步(“认生”现象);分类能力显著发展。10到12个月的婴儿已能进行基本的概念学习,进行对现实世界事物的分类。

4.2.4 思维的发生发展

思维活动是一个复杂的认识过程,有许多方面和形式。人的思维有:概念形成、理解、问题解决等重要形式。可以说:问题解决,是人类思维活动的一般形式。

思维的发生,3个月的婴儿就已具备了比较明显的问题解决能力。

思维的发展, 存在对于婴儿在什么时间,产生有目的性、计划性的问题解决行为的争议。最新的研究结果表明:采用启发式搜索策略的问题解决行为在婴儿早期就已产生并贯穿整个婴儿期。6个月的婴儿已经能够模仿,12个月以前就能运用工具解决问题,并获得手段-目的分析策略。这表明婴儿的表征能力在很早的时候就已经产生,推翻了皮亚杰的“表象是感知运动阶段的最终成就”的结论。

4.3 幼儿的认知发展

认知是儿童发展的中心任务。从信息加工的观点看,认知的发展就是人的信息加工系统不断改进的过程。幼儿认知发展的主要特点是具体形象思维性和不随意性占主导地位,抽象逻辑性和随意性初步发展。幼儿大脑结构和内抑制机能的发展、言语和实践活动的发展在幼儿认知发展中起着重要作用。

4.3.1记忆的发展

记忆是人积累生活经验和知识的基本手段,也是高级认知过程形成和发展的基础。根据信息论的观点,如果把人脑看做一台高效能的大型电脑的话,记忆就是一个信息输入、编码、储存、检索和提取的过程。

记忆容量的增加,短时记忆在7岁之前尚未达到成人的标准(5到9个组块),但是呈逐年增加的趋势。

无意识记和有意识记的发展,幼儿初期的儿童是无意识占优势。凡是儿童感兴趣的、印象鲜明、强烈的事物就容易记住,让记忆服从于一定目的还有困难。在教育的影响下,有意识记和追忆能力才逐渐发展起来。有意识记最初是被动的,记忆的目标通常是由成人提出的,而后儿童才能主动确定目标,进行记忆。有意识记的出现标志着儿童记忆发展上的一个质变。

形象记忆和语词记忆的发展,幼儿初期儿童的记忆还带有很大的直观形象性,而词的逻辑识记的能力还很差。随着语言的发展,儿童的语词记忆也在发展。

自传式记忆,自传式记忆是指对个人特别重要的经历的回忆。儿童对新异事件的记忆非常好。但是婴幼儿对事件的记忆非常容易被误导,他们会以为一些强加在自己身上的事件和原先虚构的事件真的发生在自己身上。

记忆策略和元记忆的产生,记忆策略是人们为有效地完成记忆任务而采用的方法或手段。记忆策略的发展可以分为三个阶段:没有策略、不能主动应用策略、主动自觉地采用策略。有两种主要的记忆策略:复述,年龄更大的儿童会采用分组形成“词语组”的记忆策略。这种策略比单纯的按顺序记忆的效率要更好。复述之所以有效是因为其为儿童提供了提取信息的练习机会。组织(系统化),指个体找出要识记材料所包含的项目间的意义联系,并依据这些联系进行记忆的过程,包括对信息储存和提取两个方面的系统化。7到8岁的儿童更多的利用归类策略帮助记忆。随着年龄的增长,分类的策略也有所不同。幼儿常利用声音特点。学龄初期儿童则更多的按照词的类别(几何特征)分类。元记忆的形成,关于记忆过程的知识或认知活动。元认知知识主要包括三个方面:有关记忆主体方面的知识、有关记忆任务方面的知识、有关记忆策略方面的知识。年龄更大的儿童对于自己记忆的元认知要更加的客观成熟。但通过访谈法对于幼儿的了解可以发现,他们对于自己记忆的认知并非完全没有,他们也知道人的记忆能力是有限的,而且有些内容学习起来更加的容易。

记忆可以储存个体在活动中获得的知识经验,反过来,个体的知识经验也会参与记忆活动,影响记忆的发展。此外,一些非智力因素,如动机、兴趣等也会影响幼儿记忆的效果。

4.3.2 思维的发展

幼儿的思维是在婴儿时期思维水平的基础上,在新生活条件下,以言语发展为前提逐渐发展起来的。

幼儿思维的特点,具体形象性以及初步抽象概括的发展。具体形象性是指儿童思维主要是凭借事物的具体形象或表象,即凭借具体形象的联想来进行的,而主要不是凭借对事物的内在本质和关系的理解,即凭借概念,判断和推理来进行。这是与知识经验的匮乏和第一信号系统占优势造成的。思维的抽象逻辑性开始萌芽。直觉行动思维、具体形象思维、抽象逻辑思维这三种思维形式并不是孤立和相互对立的,它们在幼儿思维所占的比重随年龄的增长而变化。言语在幼儿思维发展中的作用日益强大。刚开始的思维活动的体现是在行为上的,后来才发展为依靠语言,并带有一定的逻辑性。

思维的抽象概括性和对行动的自觉调节作用是人的意识的两个基本特点。

皮亚杰关于幼儿思维的研究。皮亚杰认为2到7岁的儿童的思维属于前运算阶段。这个阶段的特点是:相对具体性、不可逆性、自我中心性和刻板性。为了证明这些论断,皮亚杰进行了一些实验研究。

“三座山测验”,根据皮亚杰的观点,前运算阶段的基本特征是自我中心,在三座模型山的周围摆上一个娃娃,让被试说出娃娃看到了什么,或者选择娃娃看到的景象的照片。8岁以下的孩子不能成功。但后续有实验证明这样的错误主要是因为孩子没有理解这个过程。在更加富有人情味的类似研究中,孩子可以说出第三方看到的景象。

“守恒”,指对于物体从一种形态转变为另一种形态时,物质含量保持不变的认识。皮亚杰认为前运算阶段的儿童的思维只能集中于问题的一个维度,注意的是事物的表面、明显的特征,具有中心化的特点(液体、泥球、纽扣守恒实验)。后有研究证明皮亚杰低估了幼儿的能力。

“类包含”指一类物体与其子类的关系。原则上,总类中物体的数量必然大于任以子类中物体的数量。实际上,对提问问题的简单化就可以使幼儿也像学龄前儿童一样进行较为复杂的推理。

“最初概念的掌握”,概念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一般特征和本质特征的反映。概念是在概括的基础上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是用词来标志的。

最初的词的概括和概念的掌握。概念的掌握是对于个体而言,是指儿童掌握社会业已形成的概念。成人利用语言工具,通过与儿童的言语交际及教学手段,把概念传授给儿童。儿童掌握一个概念往往不是一次完成的,它要随着儿童知识经验的丰富和思维水平的发展不断充实和改造。。因此,每个儿童所掌握的同一个概念的深度和广度是不同的,同一儿童在不同发展阶段所掌握的同一概念的深度和广度也是不同的。这个概念掌握的过程就是从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发展的过程。幼儿掌握概念的特点是:内容比较贫乏、概括的特征一般是外部的、非本质的、概括的内涵往往不精确。

最初实物概念的掌握,内容主要是幼儿比较熟悉的东西,随着年龄的增大,可以概括出一些实物较为突出的特征或者完整的特征。

最初数概念的掌握,数概念比起实物概念来说,是一种更加抽象的概念,因而在儿童发展过程中,掌握数概念比掌握实物概念晚一些。数的概念包括两个部分:数的意义、数的顺序。

类概念的掌握,学习概念时,在对食物和现象的意义进行充分理解后,则可以进行分类。分类时主要是依据事物的本质属性。儿童分类的发展顺序是:不能分类-依感知特点分类-依生活生活情境分类-依功能分类-依概念分类。

抽象逻辑思维的初步发展,抽象逻辑思维是在感性认识的基础上,通过概念、判断、推理来揭示事物的内在联系、本质联系的过程。随着年龄的增长,逻辑推理能力越强。儿童推理方式的发展是由展开式向简约式转化

4.4 青春期的认知发展

思维是智力的核心,青少年的智力发展主要体现在其思维能力的发展上。青少年思维发展的基本模式是由形象思维、抽象思维过渡到辩证思维。主要特点是思维逐步符号化。与具体运算阶段儿童的思维相比,他们发展了抽象的、科学的思维能力。思维概括性能力增强,能使用假设检验和更加一般的逻辑思维进行思考,不再借助于具体事物和事件。思维活动中的自我意识成分增多,思维的反省性和监控性明显提高;辩证思维能力增强,看问题不再绝对化;思维创造性也不断发展。

4.4.1 青少年思维的基本特征

形式运算阶段,头脑中可以把事物的形式和内容分开,可以离开具体事物,根据假设来进行逻辑推演,能运用形式运算来解决诸如:组合、包含、比例、排除、概率及因素分析等逻辑课题。逻辑思维的发展是青少年时期思维发展的重点。

逻辑思维可以分为两种:形式逻辑思维和辩证逻辑思维。前者是后者的基础,后者是逻辑思维更高级的形式。这两种逻辑思维的形成是青少年思维发展和成熟的重要标志。

4.4.2 青少年逻辑思维的发展特点

4.4.2.1 抽象逻辑思维的发展特点

抽象逻辑思维是一种假设的、形式的、反省的思维。这种思维具有以下特征:一是通过假设进行思维;二是思维具有预计性;三是思维形式化;四是思维活动中自我意识和监控能力的明显化。整个青少年期,个体的抽象逻辑思维逐渐发展并进入成熟阶段。其标志是,从初中二年级到高中二年级的几年内,学生的抽象逻辑思维初步完成从经验型水平到理论型水平的转换。

4.4.2.2 形式逻辑思维的发展特点

形式逻辑思维是个体抽象逻辑思维发展的初级形式。主要表现在:概念、推理和逻辑法则,的运用能力上。

概念的发展,日益掌握了更多的抽象概念和更复杂的概念系统。比如理解字词的概念能力、分类的能力,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增强。

推理能力的发展,从初中一年级开始,青少年就具备各种逻辑推理能力。初中生的归纳推理的能力是要高于演绎推理的能力。

运用逻辑法则能力的发展,初中生已经基本掌握并能运用逻辑法则。主要表现在对矛盾律、排中律和同一律的认识上。

4.4.2.3 辩证逻辑思维的发展特点

辩证逻辑思维是个体抽象逻辑思维的高级形式。辩证逻辑思维是反映客观现实的辩证法,是主体自觉不自觉地按照辩证法所进行的思维。理论型的抽象逻辑思维中既有从特殊到一般的归纳过程,也有从一般到特殊的演绎过程。这是辩证

逻辑思维的重要表现。在高中生的思维中抽象和具体获得了一定程度的统一,逐步发展以全面的、运动变化的、统一的观点认识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4.3 青少年思维监控的发展

随着年龄的增长,青少年会对自己的思维过程进行不断地反思,即青少年思维活动中的自我意识的监控能力逐渐明显化。思维监控是指为了保证达到预期目的,在思维过程中将思维个体作为意识的对象,不断对其进行积极主动的定向、控制、调节的能力。思维的监控有六大功能:

确定思维的目的;

管理和控制非认知因素,有效的保护积极的非认知因素,消除或者转化消极的认知因素;

搜索和选择恰当的思维材料;

实施并监督思维的过程;

评价思维的结果。

有人认为思维监控的概念应该是在思维的元认知的范畴内进行讨论。随着年龄的增长,自我监控的计划性、准备性、方法性和反馈性的得到了很好的发展。思维监控水平的高低会影响思维过程的效率和思维结果的优劣,进而也影响到智力的个体差异。

4.4.4 青少年创造性思维的发展

创造性思维是重新组织已有的知识经验,提出新的方案或程序,并创造出新的思维成果的思维活动。创造性思维是人类思维的高级形式,是多种思维的综合表现,如发散思维和幅合思维、直觉思维和分析思维等。创造性思维(D.库恩)的过程有五个阶段:

定向阶段-问题进行定义和确定问题中的重要维度。

准备阶段-尽可能多地搜集与问题相关的信息

酝酿阶段-在大多数问题解决的过程中出现的无奈期,即所有的能想到的方案都无法解决问题,问题被转移入潜意识进行,看似不再去想,而实际上仍在继续思考。

顿悟阶段-思想火花的闪现阶段,一下子发现问题解决的方法。

验证阶段-检验并批判性地评价在顿悟阶段获得的问题解决的方法。如果是错误的就会返回酝酿阶段。

发散思维是指人们沿着不同的方向思考,重新组织当前的信息和记忆系统中储存的信息,产生出大量、独特的新思想的思维方式。

创造性想象是指在创造性活动中,不依据现成的描述,而根据一定的目的、任务,在头脑中独立地创造新形象的过程。在不同的阶段,儿童对于想象的表达方式是不同的,随着年龄的增长,更加擅长用语言表述想象的事物

4.5 成人期的认知发展

4.5.1 成年期早期的认知特点

4.5.1.1成年早期智力发展的外在条件和发展任务

智力的定义是成功地解决某种问题所表现的良好适应性的个性心理特征。影响成年早期智力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是个体所处的新的客观环境及所面临的新的适应任务。

在成人之前,个体的主要任务是获取社会知识系统,以适应社会,实现社会化。成人早期的发展条件是不受他人保护的,此时需要面临社会生活的新的挑战,如事业、婚姻、家庭等,需要不断的进行恰当的分析、判断、推理达到对问题的解决。

成年早期的发展任务,在知识方面已经不再是对知识的占有,而是如何运用知识、经验、技能及道德规范来解决问题。达到对于社会的新的适应。正是由于被赋予了新的社会角色,所以成年人在成年早期表现出的思维特点不同于青少年时期的形式逻辑思维。辩证的、相对的、实用性的思维方式逐渐成为这个时期的个体思维的主要形式。

4.5.1.2 成年人早期智力表现的一般特点

成年期的智力表现主要体现在知识的应用上

在观察力上,成年早期的个体具有主动性、多维性及持久性的特点。即把握对象现象的全貌,又能深入细致地观察对象或现象的某一方面,而且在实际观察中,观察的目的性、自觉性、持久性进一步增强,精确性和概括性也明显提高。

在记忆方面,虽然机械记忆力有所下降,但成年早期的前一阶段是人生中逻辑记忆能力发展的高峰期,其有意记忆、理解记忆占据主导地位。

在想象力方面,个体想象中合理成分及创造性成分明显增加,克服了前几个发展阶段中所表现的出的想象的过于虚幻性,使想象更具实际功能用。

个体智力水平,主要体现在元认知,成人往往具有更明确的自我概念和自我意识,在认知及问题解决的过程中,对主客体特征具有更清晰的认识。他们的元认知水平多达到了内控和自动化水平,运用元认知策略的水平也更高。

4.5.1.3 成年早期的思维优势

成年早期的个体具有较稳定的知识结构和思维结构,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掌握了解决某些实际问题的技能。其思维方式以辩证逻辑思维为主,成年人的从形式逻辑思维转向辩证逻辑思维经历了三个阶段:

二元论阶段:非黑即白阶段,没有灰色区域。

相对性阶段:不再毫无区分地把知识当作不变的真理,而是通过权衡,比较不同的观点、审视各种理论,进而找到解释现实的有效理论。

约定性阶段:此阶段的个体不仅可以进行抽象逻辑思维,而且在分析事物时具有自己的立场和观点。对各种现象的解释持相对的态度,由于能意识到所有事物都具有运动及变化的性质,因此,既能坚持那些约定俗成的立场和思想观点,又能随时对此作出调整。

成年早期的后期是表现创造性思维的重要时期,

4.5.2 成年中期的智力发展

中年人的智力发展表现的很复杂,在智力发展的某些方面接近青年人,在另一些方面则更接近老年人。

4.5.2.1 智力发展模式

所谓的智力发展模式,是指智力水平随年龄变化的轨迹。中年人的智力发展模式使晶体智力继续上升,流体智力缓慢下降。智力技能保持相对稳定,实用智力不断增长。

晶体智力:通过掌握社会文化经验而获得的智力,如词汇、言语理解、常识等以记忆储存的信息为基础的能力。流体智力:是以神经生理为基础,随神经系统的成熟而提高,相对地不受教育与文化的影响的能力,如知觉速度、机械记忆、识别图形关系等。在成年阶段,流体智力缓慢下降,晶体智力保持稳定。

智力技能和实用智力,巴尔特斯及其同事提出了双重过程模型,智力被认

为主要由两种成分构成,即认知机械成分和认知实用成分。认知机械成分可以看做是流体智力概念的引申,反映的是神经生理结构的认知操作水平,相当于计算机的硬件,负责基本的信息加工活动,如信息输入、视听觉与动作记忆、工作记忆,以及知觉信息的比较、分析与归类。其受神经生理状况的影响,所以在成年早期达到最高峰以后就开始下降。认知实用成分可以看做是晶体智力概念的引申。反映的是文化的作用,相当于计算机中的软件,为个体在后天环境中积累的知识、信息或经验。现实中两者是互相影响的。有研究证明,当到达70岁时,以知识经验为主题的智慧水平才达到上限。

4.5.3 成年晚期认知

成年晚期最先出现的是感知觉的退行性的变化,表现为:视觉减退;听觉减退;味觉、嗅觉和皮肤觉的迟钝。

4.5.3.1 记忆力随增龄而减退

记忆与年龄关系发展的一般趋势:儿童的记忆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发展,到了成年期记忆达到高峰,随后在40岁时出现第一个较明显的衰退期。然后到了70岁之后又出现第二个明显的衰退期。

主要的表现是:机械记忆减退、记忆广度变小,规定时间内的速度记忆成绩下降,再认能力较差,回忆记忆显著减退。国内研究者通过对20至90岁成人记忆的系统研究发现记忆老化有如下特点:再认成绩好于回忆成绩;内容生活记忆成绩好于无意义的机械记忆成绩;日常生活记忆成绩好于实验室记忆成绩;初

级记忆成绩好于次级记忆成绩(顺背数据比倒背数据要花更少的次级记忆成分)。

记忆年老化还有一个变异性的特点,有些人的记忆衰退的非常快,但有些人即使到了很大的年龄都保持着非常好的记忆力。特别是老年人记忆的个体差异比其他年龄组都要大。

记忆减退的影响因素分为三点:一是个体的一般情况,比如性别、职业、受教育年限、脑力活动和使用记忆的方法等。二是健康状况,如有无心脑血管疾病、糖尿病和神经系统疾病等。三是非认知因素,即有些不直接参与认知过程但对认知功能有影响的心理因素:个性、情绪、态度、动机、自我效能、自我概念和自信心等

记忆老化年龄差异的机制:

加工速度减慢,加工速度理论是认知老化研究领域最为成熟的理论之一。理论认为加工速度是年龄和认知变量之间的一个中介因子。研究发现,由于中枢神经系统的机能老化,老年人从登记信息、信息编码到信息提取,整个记忆的时间都需要太长的时间,导致记忆加工的过程速度变慢。研究者据此认为,这是老年期记忆减退的根本原因。

工作记忆容量变小,工作记忆年老化及其在认知年老化过程中的作用,已成为当前认知年老化研究的一个热点。工作记忆是对信息进行暂时性加工和储存的记忆系统。对于学习、思维、语言理解等复杂认知任务起非常重要的作用。研究表明,工作记忆的容量随着年龄的增加逐渐变小。

4.5.3.2 思维的变化

概念学习、解决问题效能的减退。随着年龄的增加,形成概念的时间和出现的错误次数都会增加。概念的无关属性越多,对于老年人来讲,难度就越大。类属概念的把握能力下降。还有研究表明,随着工作记忆的减退,因而出现提出解决问题策略的能力降低,解决问题的效能减退。

分类、守恒及形式运算问题解决出现减退,总体成绩不如其他年龄组的成年人,但学业背景而非年龄因素与形式运算问题解决成绩之间的关系更为密切。

后形式运算思维,人到老年期,概念学习、解决问题等思维能力有所衰退,但在思维的广阔性、深刻性等方面往往比儿童、青少年更强。

4.5.3.3 智力

智力有所减退,但并非完全减退。老年性智力减退表现为记忆障碍、思维固执、注意力难以集中。由于智力本身是一种综合性的心理特征,由很多的因素构成,不是每一种因素都已同样的速度衰退。比如语言能力。还有相当多的学者认为,人的流体智力在成年早期达到最高峰以后逐渐衰退,而晶体智力自成年以后不但不减退,反而有所增长,只是在更老的年龄才稍有减退。

4.6 认知老化

4.6.1 认知老化的影响因素

年龄因素在老年期认知老化的进程中起着促进退化的作用。年龄因素发挥作用的途径分为直接影响和间接影响两个方面。一方面它直接影响认知加工速度,如知觉速度、运算效率;另一方面,通过认知速度减慢的中介,间接地影响一般认知能力,如记忆、推理、知识等一般认知能力。

教育因素在认知老化进程中发挥延缓老化的作用。教育因素发挥作用的途径也分为直接影响和间接影响两个方面,与年龄因素同样,它也直接影响认知加工速度,也通过认知速度变化的中介间接地影响一般认知能力。此外,教育因素还能够直接地影响一般认知能力。

5 语言获得

5.1 婴儿语言发展

言语发展是婴儿心理发展过程中最重要的内容之一。这不仅因为语言是人类心理交流的重要工具,而且因为言语在婴儿认知和社会性发展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对心理发展有深远的影响。

5.1.1 婴儿言语发展理论

5.1.1.1 语言和言语的基本过程

语言是以词为基本单位、以语法为构造规则而组成的一种符号系统。它具有

社会性和生成性等其他符号系统所没有的特征。语言是社会性语言,言语是个别性言语。

言语过程,主要包括言语感知、言语理解、言语表达。言语感知是最早获得的言语能力。另外,言语反馈也是语言过程的一个环节,是将语言表述后的反应信息返回到大脑中去,并对语义进行分析的过程。它使言语活动更加准确、清晰、可懂。

5.1.1.2 婴儿言语发展的内在机制

这是当代心理语言学和发展心理语言学中最为尖锐复杂的基本课题之一。争论的焦点在于:语言是先天还是后天习得的,是被动学习还是主动创造的,以及认知(尤其是思维)与语言发展的关系。

强化说,巴甫洛夫的斯金纳都认为,言语的获得就是条件反射(无论是经典性的还是操作性的)。斯金纳特别强调“强化依随”(紧跟在言语行为后的强化刺激)在语言获得当中的作用。但是乔姆斯基认为人不可能全靠强化来获得语言。强化说有其合理性,但是只能用来解释最初的语言和单个的单词。

转换生成说,这是乔姆斯基的一种语言理论。语言是利用规则去理解和创造的,而不是通过模仿和强化得来的;语法是生成的,婴儿先天具有一种普遍语法,言语获得过程就是由普遍语法向个别语法转化的过程。这一转化是由先天的语言获得装置(LAD)实现的;每个句子都有其深层和表层结构。句子的深层结构(语义)通过转换规则变为表层结构(语音等),从而被感知和传达。后来乔姆斯基意识到后天学习的重要性,对其理论补充道,作为言语获得基础的这种先天机制,后天必须及时地暴露于语言的刺激下而被激活,否则就会失效。

模仿说,奥尔波特率先提出的个体语言获得机制的最早理论。他认为婴儿获得语言的过程只是对成人语言的模仿,是成人语言的简单翻版。班杜拉认为是对各种社会语言模式的观察学习。哈里斯和哈赛默对模仿进行了比较研究,发现模仿确实在语言习得当中起到了一定的作用,怀特赫斯特进一步提出了“选择性模仿”的概念。我国研究者认为,言语模仿行为中的模仿分为四种类型:即时的、完全的;即时的、不完全的;延迟的(有变形或创造性的元素);选择性模仿(可以按照语言范型的结构,功能在新情境中表述新的内容)。但这个理论不能解释婴儿对于远超过认知能力的语言范型表现出的不能模仿的。

认知说,以皮亚杰为代表的认知发展理论则强调环境与主体相互作用对言语发展的重要影响。皮亚杰认为,语言是儿童的一种符号功能,语言源于智力并随认知结构的发展而发展。认知起因于主客体间的相互作用。在这种相互作用的过程中,由于动作的发展与协调才产生了逻辑,由此才导致了语言的产生。语言是由逻辑构成的。

相互作用论,语言发展的新理论强调内部经验和环境输入之间的相互作用。与他人交流的先天能力和丰富的语言、社会环境结合起来,帮助婴儿去发现语言的功能和规则。

我国研究者总结了各个理论的内容,认为言语的发生实际上应该看做一个多种因素相互作用的复杂的动态体系的活动过程。在系统发生的初期、即时性模仿和强化依随可能相对起着更为重要的作用;在系统发生的中晚期,选择性模仿和婴儿自发的言语实践则可能起到主导作用。而人类所独有的符号表征能力、适宜的发音器官及其活动则是言语系统发生发展的前提条件。

5.1.2 前言语的发展

在婴儿掌握语言之前,有一个较长的言语发生的准备阶段,称为前言语阶段。一般把婴儿出生到第一个具有真正意义的词产生之前的时期划为前语言阶段。在此期间婴儿的前语言直觉能力、发音能力和对语言的理解能力逐步发展起来,出现了咿呀学语、非语言性声音与姿态交流等现象。这些现象统称为前语言现象或前语言行为。

5.1.2.1 言语知觉的前语言发展

婴儿的前语言发展分为五个阶段:

妊娠中、后期(5到8个月),这时胎儿已经有了初步的听力反应和原始的听觉记忆能力。对于母语语音的偏好。个别胎儿还表现出对语音的辨别和记忆能力。

新生儿时期(0到1个月),这时婴儿已经能对声音进行空间定位,并能根据声音的物理特征来辨别各种声音的细微差别,并表现出对语音的偏好发音游戏期(2到3、4个月),开始理解言语活动中的某些交往信息,能和成人进行“互相模仿”式发音游戏,能够辨别区分模仿成人语音,并能辨别清浊辅音,并获得语音范畴性知觉能力。

语音修正期(5到8、9个月),婴儿已能识别语言的节奏和语调特征,并开始根据周围语音环境改造、修正自己的语音体系。

学话萌芽期(9到12个月),这时婴儿已经能够辨别母语中的各种音素,能把听到的语音转换为音素并认识到这些语音所代表的意义。这使他们能够经常地、系统地模仿和学习语音,为语言的发生做好了准备。

5.1.2.2 语音的前语言发展

语音获得的过程可以归纳为,从最初的哭声逐步分化语音,并沿着单音-双音-多音节-有意义音节的顺序发生发展。

5.1.2.3 前言语交流的发展

婴儿在能够用语言进行交流之前的这一年里,能够采用一些特定的声音和姿态进行语言交流,这就是前语言交流。它们同样具备了言语的三大基本特征,即目的性(为获得某一些东西进行的眼神暗示)、约定性(工具性行为的仪式化现象)和指代性(出现指示动作)。在言语产生之后它们在某些特定的场合仍然起着作用。

5.1.3 语言的产生

婴儿最先说出的第一批词中,大部分具有很强的场合约定性,它们只能用来指代很有限的某个特定场合下发生或出现的某一特定事物,还不具备概括意义。一部分则是有概括意义的词。婴儿的言语发生阶段,词语的获得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继续掌握一些场合限制性较强的词;掌握的词开始摆脱场合依存性,获得初步的概括意义;开始掌握有概括意义的词。词语的去场合性是婴儿真正掌握词语、获得概念的重要途径。

5.1.4 言语的发展

10到15个月平均每天掌握1到3个新词,19个月婴儿已经可以说出50个

儿童发展心理学复习题及答案

《儿童发展心理学》复习题及答案 一、填空: 1、参照国内外现行的年龄阶段划分方式,我们将儿童心理发展分为(1)新生儿期,(2) 乳儿期,(3)婴儿期,(4)童年早期或幼儿期,(5)童年中期,(6)童年晚期或少年期,(7)青年早期。 2、信息加工理论认为信息加工经历这几个阶段:感觉登录、注意、知觉、短时记忆、长时 记忆。 3、帮助儿童克服害怕的心理治疗方法有:对抗性条件作用、系统脱敏法、模特塑造法、认 知疗法。 4、在有关人格发展阶段的理论阐释中,弗洛伊德强调本能的作用,自我是伊底和超我的奴 仆;埃里克森更强调自我的作用,相信超我能引导心理性欲向着社会所规定的方向发展。 5、按照进行的目的性分类,幼儿的游戏分为:(1)创造性游戏,(2)建筑性游戏,(3) 教学游戏,(4)活动性游戏等几类。 6、根据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儿童的攻击性行为是通过外部强化、替代性强化和观察与 模仿范性获得的。 7、儿童获得道德认识上的发展必须摆脱自我中心和实在论,理解到别人有着与自己不同的 看法,从而发展自己与别人不同的自我概念。 二、选择: 1、我国最早讲授儿童心理学的是儿童心理学家(2)。 (1)肖孝嵘(2)陈鹤琴(3)黄翼 2、(3)是具有特定遗传功能最小单位,是储存特定遗传信息的功能单位。 (1)染色体(2)DNA (3)基因 3、弗洛伊德的心理性欲发展阶段中,3—7岁儿童处于(3)阶段。 (1)口唇期(2)肛门期(3)性器期(4)潜伏期(5)生殖器 4、(1)是儿童个性实现社会化的重要场所。 (1)家庭(2)幼儿园(3)儿童游乐场所 5、(3)可以帮助儿童克服冲动与攻击性行为,还有助利他行为的实践。 (1)观点或角色的采择(2)交往技能的训练(3)角色扮演 三、判断: (√)1、儿童的先天素质不是单纯由遗传基因决定的,儿童的先天素质是遗传基因和胎儿发育的环境因素之间复杂的相互作用的结果。 (×)2、儿童大脑各区的成熟程序是由前往后分别进行的,其程序是枕叶、颞叶、顶叶、额叶。 (×)3、后天环境的优劣将影响儿童心理发展的速度、水平和特点。 (√)4、情绪作为一种适应能力是通过后天的学习获得的。 (√)5、儿童的个性,从一开始就带着自身已有的特点在于周围的人、周围的环境发生相互作用中发展起来。 (×)6、男女两性认知差异的年龄倾向反映了男女儿童在认知差异上的不平衡性。 (√)7、儿童与同伴交往的能力和水平是衡量个性和社会性成熟的重要标志。 (√)8、游戏是一种现实与想象相结合的,为了满足认识和身体需要的轻松自由的学习活

儿童心理学知识点

儿童心理学知识点

儿童心理学考点知识 一、名词解释 1.超出预期策:是从情感维度处理教材、呈现教学内容的策略。它的内涵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恰当地处理教学材料,使呈现的教学内容超出学生的预期,引发学生的兴趣情绪,以有效调节学生的学习心向,提高其学习的积极性。 2.先行组织者:是先于学习任务本身呈现的一种引导性材料,它要比原学习任务本身有更高的抽象、概括和包容水平,并且能清晰地与认知结构中原有的观念和新的学习任务关联。 3.记忆策略:是指主体对自己记忆活动的有意识控制和由主体所使用的那些能增强记忆效果的方法或认知活动。 4.元记忆:是人们对自己记忆过程的理解和认识,主要包括元记忆知识和元记忆监控。 5.强化:是语言学习的必要条件,特别强调“强化依随”(即紧跟在言语行为之后的强化的刺激)在儿童言语行为形成过程中的决定作用。 6.纵向研究:也叫追踪研究,是在比较长的时间内,对儿童的心理发展进行有系统的定期的研究。 优点:系统地、详尽地了解心理发展的连续过程和量、质变的规律。 缺点:样本的减少反复测量时间较长 7.元认知:是关于认知的认知,是个体对自己的认知加工过程的自我察觉、自我反省、自我评价与自我调节,它包括元认知知识、元认知体验和元认知监控三个部分。 8.最近发展区:是指实际的发展水平与潜在的发展水平之间的差距。前者由儿童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而定,后者则是指在成人的指导下或是与能力较强的同伴合作时,儿童能够解决问题的能力。 9.文化比较法:不同文化间比较,可以了解人类发展是否存在普遍性规律,防止将在一个文化背景下得出的结论过度类化;了解文化因素对个体发展的影响。 10.儿童(小学生)心理学:小学生心理学是发展心理学的一个分支,是研究小学生心理活动的特点和规律的科学。 二、填空 1.小学生心理学研究的基本问题: ①遗传与环境的问题②发展的普遍性和个别差异问题 ③发展的连续性和可变性④发展的质变和量变 2.注意的品质包括哪些方面? ⑴注意的广度 —也称注意的范围,是指在单位时间内所注意到对象的数量。 ?小学生注意的广度随年龄的增长、知识经验的丰富而逐渐发展。 ?女生注意广度高于男生。 ⑵注意的稳定性 —指把注意集中保持在某一对象(事物或操作活动)上时间的长短。 ?年龄—小学低年级学生可以连续集中注意20分钟左右,中年级学生可达25分钟左右,高年级可保持30分钟左右; ?与学生的知识经验、个性特点及刺激的性质,呈现方式有关; ?性别—女性注意的稳定性高于男生。

完整word版,发展心理学考试重点 详细整理版

第一章绪论 1、发展心理学(背):发展心理学是研究个体从受精卵开始到出生、成熟直到衰老、死亡的生命全过程中心理发生发展的特点和规律的科学。简言之,研究毕生心理发展的特点和规律的科学精神分析理论的心理发展观 (1)弗洛伊德的发展心理学理论 弗洛伊德认为潜意识中的性本能是人心理的基本动力,是决定人和社会发展的永恒力量。他的研究多集中在人格方面。 弗洛伊德修订了自己早期把精神活动分为意识和无意识的这种二分法而引入了自我、本我、超我的人格结构。 ①本我 本我:本我是原始本能的自然表现,在人格中最难接近而又最有力的部分,类似于“无意识”的概念,遵守“快乐原则” 年龄越小,本我作用越重要,婴儿几乎全部处于本我状态。本我可能闯入梦境。 ②自我 自我:从本我中发展出来的本我与现实世界的中介,遵守“现实原则”,属于意识结构部分, 随着儿童长大,他们发现不能凭冲动随心所欲,要考虑后果和现实经验,这种合理的思维方式就是自我。 ③超我 超我:超我包括良心和自我理想,超我遵守“道德原则”,部分属于潜意识部分属于意识 前者是超我中惩罚性、消极性和批判性的部分,告诉个体不能违背良心;后者是由积极的雄心、理想构成的,是抽象的东西,使个体为之奋斗。超我代表着道德标准和人类生活的高级方向。超我和自我都是人格的控制系统,但自我控制的是本我的盲目的激情以保持机体免受损害;而超我则有是非标准,它不仅力图使本我延迟得到满足,而且可能使本我完全不能获得满足。超我与本我有其对立的一面。 (2)艾里克森的心理发展观 师承于安娜·弗洛伊德的艾里克森,提出了人的八个发展阶段 艾里克森的人格发展学说既考虑到生物学的影响,也考虑到文化和社会因素。他认为在人格发展中,逐渐形成自我的过程在人及其周围环境的交互作用中起着主导和整合的作用。 名词解释: 积极强化作用:由于一种刺激的加入增进了一个操作反应发生的概率的作用 消极强化作用:由于一个刺激的排除而加强了某一操作反应的概率的作用 (3)班杜拉的发展心理学理论 ①观察学习理论 观察学习:通过观察他人所表现的行为及结果而进行学习(名词解释) 观察学习的强化可以是三种,即:直接强化、替代强化、自我强化 观察学习过程包括四个组成部分,即:注意、保持、复现、动机 2.维果斯基的文化—历史发展观 苏联的维果斯基创立了文化—历史发展理论。 心理发展的实质:一个人的心理在环境与教育的影响下,在低级的心理机能的基础上,逐渐向高级的心理机能转化的过程。(质变的过程) 心理发展与教学:①最近发展区思想 最近发展区:(名解) 维果茨基认为,至少要确定两种发展的水平,第一种水平是现有发展水平,这是指儿童独立活动时所要达到的解决问题的水平。第二种是在指导的情况所达到的解决问题的水平,也是通过教学所获得的潜力。这两者之间的差异就是最近发展区。 ②教学应该走在发展前面

《发展心理学》期末考试试题1

济宁医学院2009—2010学年第二学期 《发展心理学》期末考试试题 专业、班级:姓名:学号: 一、名词解释(每题4分,共20分) 1、自我意识 2、同化与顺应 3、发展心理学 4、自我中心 5、依恋 二、填空题(每空1分,共16分) 1、以皮亚杰为代表的语言相互作用论主张从认知结构的发展来解释语言的发展,认为语言能力是大脑一般认知能力的一个方面,而认知结构的发展是_______________相互作用的结果。 2、自我介于本我与_______________之间,它的作用是既满足基本需要,又要控制和压抑本我的过分冲动。

3、柯尔伯格采用两难故事法研究了儿童的道德发展,他将道德发展分为三种水平,前习俗水平,习俗水平,_______________。 4、儿童的身体发育有两个加速期,第一个加速期为,第二个加速期为。 5、道德行为发展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亲社会行为和_______________行为的发展方面。 6、观察学习包括四个过程:注意过程、_______________、运动复现过程、知觉过程。 7、婴儿的思维具有_____________特点,幼儿期的思维特点_____________,小学时期思维的基本特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在个体发展中,婴儿时期的主导活动是_______________,幼儿期的主导活动_______________,进入小学后儿童的主导活动是_______________,成年后是以_______________为主导活动。 9、关于个体心理发展和种系心理发展关系的理论,20世纪初的霍尔提出__________。 10、发展不仅有量的变化,更重要的是_______的变化。 三、单项选择(在每小题的四个备选答案中,选出一个正确的答案,并将其号码填在题干的括号内。每小题1分,共20分).

发展心理学知识

发展心理学知识 第一节概述 1.心理发展,广义包括心理的种系发展(动物心理学)、心理的种族发展(人类心理的历史发展)和个体的心理发展,狭义仅指个体的心理发展。 发展心理学以个体从出生到衰亡的一生全程的心理发展现象为研究对象,总结出心理发展的规律。 心理发展的性质:整体性、社会性、活动性、规律性。 心理发展的规律性: (1)普遍性和特殊性的统一。个性的心理活动,是共性和个性的统一体,即遵循着普遍性和特殊性统一的规律。 (2)方向性和顺序性。从简单到复杂、从低级向高级发展。 (3)不平衡性。出生后的第一年是个体一生中发展速度最快的时期,婴幼儿期属第一发展加速期;童年期是发展速度较快的缓慢发展期;少年期(主要指青春发育期)是第二个加速发展期; 青年期发展达到高峰,进入成熟期;中年期处于平稳发展变化阶段;老年期呈下降趋势。 2.心理发展学的研究内容: (1)心理发展中各年龄阶段的特征 心理发展与年龄有密切联系,表现在: a.时间是心理发展的一个维度; b.心理发展与年龄大致对应,绝非同步对应; c.年龄和心理 发展不是因果关系。 (2)心理发展的基本理论 a.遗传和环境在心理发展中的作用问题,这是心理发展的动因,是心理发展的本质问题; b.心理发展的连续性和阶段性的关系问题,这是心理发展过程的问题; c.心理发展的内动力和外动力的关系问题; d.“关键期”问题 3.发展心理学研究的功能有描述、解释、预测和控制四种。 4.发展心理学研究的设计方式 (1)横向研究设计——在某一特定的时间,同时对不同年龄组的被试者进行比较研究的设计方式,又称为横向比较研究。 优点:适用性和时效性; 缺点:人为的联结性、可能存在组群效应。 (2)纵向研究设计——对相同的研究对象在不同的年龄或阶段进行的长期的反复观测的设计方式,也称为纵向跟踪研究。 优点:能够系统地了解心理发展的连续过程,揭示从量变到质变的规律。 缺点:时效性较差(耗费时间、人力、物力),被试者容易流失,可能出现练习效应和疲劳效应。 (3)纵横交叉研究设计 对不同年龄组的被试者进行横向研究,然后再进行纵向研究,将两种设计方式的优缺点取长补短。

2019心理学考研院校排名及院校推荐

2019心理学考研院校排名及院校推荐 心理学考研院校全国排名前20名院校 目前,心理学考研学术硕士方向,统考依然是一个大趋势,但是也有一大部分比较好的院校开始自主命题,为了让准备2019年考研的同学安心复习,明确自己的目标院校是统考还是自主命题,跨考考研老师为大家汇总了全国前20所院校排名。 2.全国各地区自主命题院校 01东北地区自主命题院校 东北师大(学硕和专硕都有)、吉林大学(学硕和专硕都有)、沈阳师大、

哈尔滨师范大学、哈尔滨工程大学、吉林师范大学 02华北地区 北京师范大学(学硕全英文教材、有专硕)、北京大学(目前没有明确书单)中央财经大学(学硕、专硕)北京林业大学、北京理工大学、中国政法大学、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南开大学(学硕、专硕)、首都师范大学(学硕、专硕)、首都医科大学(新增专硕)、河北师范大学(学硕、专硕)、河北大学、河南大学(学硕、专硕)、鲁东大学、 03江浙地区 南京大学、南京师范大学(学硕、专硕)、河海大学、东南大学(学硕、专硕)、苏州大学、江苏师范大学、南京医科大学、扬州大学、安徽师范大学、皖南医学院、 04华南地区 中山大学、广州大学、广西师范大学、厦门大学、福建师范大学、闽南师范大学、 06华中地区 湖北大学、湖南师范大学(学硕、专硕)、 07西南地区 重庆师范大学、四川师范大学、贵州师范大学 (3)心理学考研院校难度分析 01浙江大学的强项在于工业心理学等应用取向的心理学专业2017年考研心理学院校排名及优势方向2017年考研心理学院校排名及优势方向。 02北京大学的强项在于认知心理学、实验心理学。 03北京师范大学的强项在于发展心理学、教育心理学、心理测量与统计 04首都师范大学的强项则在于它曾经辉煌过,很多现在的博导都曾经在这儿接受过林传鼎等人的培训。现在则处于上升时期,钱多、设备还可以,学校相当支持,但是除了动机与情绪这个博士点有特点之外,还没有形成自己更多的特色。 05吉林大学的社会心理学系的强项在于理论心理学以及心理学史,向你展示一个全面的心理学。 06南京师范大学的强项则在于理论心理学以及心理学史。 西南大学心理学系有一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基础心理学和教育发展心理学

儿童发展心理学复习题及答案

儿童发展心理学复习题及答案. 《儿童发展心理学》复习题及答案 一、填空: (3)1、(2)乳儿期,1)新生儿期,参照国内外现行的年龄阶段划分方式,我们将儿童心理发展分为((7)青年早期。(5)童年中期,(6)童年晚期或少年期,婴儿期,(4)童年早期或幼儿期, 信息加工理论认为信息加工经历这几个阶段:感觉登录、注意、知觉、短时记忆、长时记忆。2、

帮助儿童克服害怕的心理治疗方法有:对抗性条件作用、系统脱敏法、模特塑造法、认知疗法。3、在有关人格发展阶段的理论阐释中,弗洛伊德强调本能的作用,自我是伊底和超我的奴仆;埃里克森4、更强调自我的作用,相信超我能引导心理性欲向着社会所规定的方向发展。(4)(3)创造性游戏,(2)教学游戏,5、按照进行的目的性分类,幼儿的游戏分为:(1)建筑性游戏,活动性游戏等几类。根据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儿童的攻击性行为是通过外部强化、替代性强化和观察与模仿范性获得6、 的。儿童获得道德认识上的发展必须摆脱自我中心和实在论,理解到别人有着与自己不同的看法,从而发7、 展自己与别人不同的自我概念。 二、选择: 1、我国最早讲授儿童心理学的是儿童心理学家(2)。 (1)肖孝嵘(2)陈鹤琴(3)黄翼 2、(3)是具有特定遗传功能最小单位,是储存特定遗传信息的功能单位。 (1)染色体(2)DNA (3)基因 3、弗洛伊德的心理性欲发展阶段中,3—7岁儿童处于(3)阶段。

(1)口唇期(2)肛门期(3)性器期(4)潜伏期(5)生殖器 4、(1)是儿童个性实现社会化的重要场所。 (1)家庭(2)幼儿园(3)儿童游乐场所 5、(3)可以帮助儿童克服冲动与攻击性行为,还有助利他行为的实践。 (1)观点或角色的采择(2)交往技能的训练(3)角色扮演 三、判断: (√)1、儿童的先天素质不是单纯由遗传基因决定的,儿童的先天素质是遗传基因和胎儿发育的环境因素之间复杂的相互作用的结果。 (×)2、儿童大脑各区的成熟程序是由前往后分别进行的,其程序是枕叶、颞叶、顶叶、额叶。 (×)3、后天环境的优劣将影响儿童心理发展的速度、水平和特点。 (√)4、情绪作为一种适应能力是通过后天的学习获得的。 (√)5、儿童的个性,从一开始就带着自身已有的特点在于周围的人、周围的环境发生相互作用中发展起来。 (×)6、男女两性认知差异的年龄倾向反映了男女儿童在认知差异上的不平衡性。 (√)7、儿童与同伴交往的能力和水平是衡量个性和社会性成熟的重要标志。 (√)8、游戏是一种现实与想象相结合的,为了满足认识和身体需要的轻松自由的学习活动。 (×)9、儿童社会化的内容就是使儿童了解社会,成为一个适应社会的人。 (√)10、道德情感的发展是一个从外部控制向内部控制转移的、不断内化的过程,有了良心和羞愧感,就有可能使儿童自觉地克制不良行为。 四、概念解释: 1、元认知:儿童对自己认知功能的认识和控制力。 2、智力:是适应环境的能力,是学习的能力;是抽象思维能力,是问题解决和决策能力。 3、性别角色:是被社会认可的男性和女性在社会上的一种地位,也是社会对男性和女性在行为方式和态度上期望的总称。 4、移情:指儿童在觉察他人情绪反映时所体验到的与他人共有的情绪反映,是理解和共享其他人的感情的能力。

《发展心理学》期末考试复习测试题

一、单选题一、单选题: 1、威廉?詹姆斯把自我划分为(A)。 A、主体我和客体我 B、心理我和社会我 C、身体我和心理我 D、生理我和社会我 2、幼儿游戏主要是一种(B)。 A、实物游戏 B、象征性游戏 C、互动游戏 D、规则游戏 3、(B)是指否定自己的各个方面,忽视自己的优点。 A、自我提升 B、自我否定 C、自我贬抑 D、自我接纳 4、把要识记的材料中所包含的项目,按其间的意义联系归类成系统以帮助记忆,这种记忆策略叫(B)。 A、类比 B、组织 C、归纳 D、复述 5、(B)是口头言语发展的关键时期。 A、婴儿早期 B、幼儿期 C、婴儿期 D、童年期 6、优先注视范式(D)。 A、也称习惯化范式 B、是一种研究婴儿深度知觉的技术 C、是一种研究婴儿动作发展的技术 D、也称刺激偏爱程序 7、维果斯基的心理发展观认为(A)。 A、心理发展就是由低级心理向高级心理转化的过程 B、心理发展是一个外化的过程 C、心理发展取决于一个人的成长经历 D、心理发展是指高级心理机能的发展 8、环境决定论的代表人物是(A)。 A、华生 B、达尔文 C、高尔顿 D、施太伦 9、在柯尔伯格的道德发展理论中,社会契约定向阶段的特征是(B)。 A、开始从维护社会秩序的角度来思考什么行为是正确的 B、认识到法律不再是死板的、一成不变的条文

C、认识到必须尊重他人的看法和想法 D、认为除了法律以外,还有诸如生命的价值、全人类的正义等更高的道德原则 10、毕生发展观认为影响心理发展的因素有(C)。 A、个人经历、社会环境 B、生理因素、心理因素、社会因素 C、成熟(年龄阶段)、社会历史文化、非规范事件 D、生活事件、人格、社会环境 11、形象抽象水平的概括是指所概括的事物特征或属性(B)。 A、是事物的运动性特征 B、既有外部的直观形象特征,又有内部的本质特征 C、是以事物的本质特征和内在联系为主的 D、是事物的外表的直观形象特征 12、强化说运用(C)来解释言语的获得。 A、模仿学习 B、语言获得装置 C、操作性条件反射 D、无条件反射 13、亲社会行为是指(C)。 A、对他人的具有敌视性、伤害性或破坏性的行为 B、侵犯行为 C、对他人或社会有利的积极行为及趋向 D、个体在社会化过程中逐渐习得道德准则,并以道德准则指导行为的发展过程 14、青年期人格的变化表现为(C)。 A、情感波动越来越大 B、越来越外向 C、越来越成熟 D、和以前相比没有什么变化 15、个体在与社会环境相互作用中掌握社会行为规范、价值观念、社会行为技能,以适应社会生活,成为独立的社会成员的发展过程,叫(C)。 A、个性化 B、外化 C、社会化 D、内化 16、柯尔伯格将人的道德发展划分为(C)。 A、4种水平和6个阶段 B、2种水平和4个阶段 C、3种水平和6个阶段 D、4种水平和8个阶段 17、维果斯基认为教学与发展的关系应该是(C)。 A、发展和教学齐头并进 B、发展和教学相互决定 C、教学要走在发展的前面 D、发展要走在教学的前面

发展心理学知识点总结

一、什么是发展? 发展是指个体从受孕到死亡的过程中,连续性和系统的变化。 系统性——有序、模式化、相对持久 连续性——跨时间的稳定性、对过去反应的的连续性 二、发展的过程: 成熟(maturation):由成长过程而非学习、受伤、疾病或者别的生活经历导致的身体或行为上的发展变化。 学习(learning):由个体的经历或实践导致的个体行为(或行为潜能)相对持久的变化。 三、发展的基本特点: 是一种持续和渐变的过程 是一种整体过程 具有可塑性 受历史和文化背景的影响 四、研究发展的目的: 描述:描述所有人都会遵循的一般道路(发展的典型道路),包括变化的典型方式(常态发展)和个体的差异(特殊发展)。 解释:解释观察到的变化及变化产生的原因。 优化发展(预测和控制):通过提供研究的结果帮助人们向积极的方向发展,达到优化的目的。 什么是发展心理学? ?发展心理学(development psychology)是研究个体从受精卵开始到出生、成熟、衰老的生命全程(life-span)中,心理发生、发展的特点和规律的科学;简言之,就是研究个体毕生心理发展的特点和规律的科学。 ?发展心理学研究各种心理活动的年龄特征。 广义发展心理学是指研究种系和个体心理发生与发展的科学。 ?所谓种系心理发展,指的是从动物到人类的心理演变过程。这个演变过程包括: ?动物心理学 ?民族心理学 ?个体发展心理学 狭义发展心理学即个体发展心理学:所研究的是个体从出生到成熟到衰老的生命全程中各阶段的心理特点和规律。 ?个体心理发展的过程也是一个社会化的过程。所谓社会化是指个体掌握和积极再现社会经验、社会联系和社会关系的过程。 发展心理学研究中的基本问题 发展心理学具体研究问题: 1.有关心理发展原理或规律的理论问题 心理发展的基本原理 先天VS后天 主动VS被动 阶段VS连续 发展的终点是开放的还是有最终目标的? ●遗传决定论V.S. 环境决定论

【划重点】考研发展心理学要点整理

【划重点】考研发展心理学要点整理 一、发展心理学的概述 (一)发展心理学的主要研究方法 1、横断研究 (1)国外学者对传播的定义 在同一时间内对某一年龄或几个年龄被试的心理发展水平进行测查并加以比较 优点:可同时研究较大样本;可在较短时间内收集大量数据资料;成本低费用少,省时省力; 缺点:缺乏系统连续性;难以确定因果关系;取样程序较为复杂;另外还可能受到世代效应的影响。 世代效应:群体中的年龄差异是由群体成长时的社会文化差异造成的,而非发展。 2、纵向研究 是指在比较长的时间内,对人的心理发展进行有系统的定期研究,也叫追踪研究。 优点:能系统的,详尽的了解心理发展的连续性和量变质变规律 缺点:样本的减少(被试亡失),反复测量(练习效应),时间较长(其他变量增多)另外还会受跨代效应的影响。 跨代效应:由于目标群体可能经历某一特殊年代,受当时社会文化的影响,而具有同样的特征,这样的结果可能难以推广。 3、聚合交叉研究

综合了横断研究与纵向研究 4、双生子研究(格赛尔双胞胎爬梯实验) 是通过比较同卵双生子和异卵双生子在心理发展特征上相似程度,来了解遗传和环境因素对这种心理发展特征的影响程度。 同卵双生子之间的任何差异都可以归结为环境因素的作用。 5、发展心理学的历史 达尔文在长期观察自己孩子后于1876写成的《一个婴儿的传略》,该专著推动了儿童心理的传记法研究,被认为是科学研究儿童心理的先驱。 德国学者普莱尔是儿童心理学的真正创始人,他在1882年出版的《儿童心理》是公认的第一部儿童心理学著作。 二、心理发展的基本理论 (一)心理发展的主要理论 1、弗洛伊德理论与艾里克森理论 (1)弗洛伊德的发展心理学理论 弗洛伊德认为潜意识中的性本能是人心理的基本动力,是决定人和社会发展的永恒力量。他把里比多的发展划分为五个阶段,即口唇期、肛门期、性器期、潜伏期和生殖期。 (2)弗洛伊德心理发展五阶段 弗洛伊德认为,在发展的每一个阶段,家长如果能适度满足儿童的性需要,儿童就能健康成长;如果儿童的性需要不能得到满足,就会产生固着或倒退,成为各种心理障碍产生的根源。 (3)艾里克森的心理社会发展理论

《发展心理学》期末考试试题

医学院2009—2010学年第二学期 《发展心理学》期末考试试题 专业、班级::学号: 一、名词解释(每题4分,共20分) 1、自我意识 2、同化与顺应 3、发展心理学 4、自我中心 5、依恋 二、填空题(每空1分,共16分) 1、以皮亚杰为代表的语言相互作用论主从认知结构的发展来解释语言的发展,认为语言能力是大脑一般认知能力的一个方面,而认知结构的发展是_______________相互作用的结果。 2、自我介于本我与_______________之间,它的作用是既满足基本需要,又要控制和压抑本我的过分冲动。 3、柯尔伯格采用两难故事法研究了儿童的道德发展,他将道德发展分为三种水平,前习俗水平,习俗水平,_______________。 4、儿童的身体发育有两个加速期,第一个加速期为,第二个加速期为。 5、道德行为发展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亲社会行为和_______________行为的发展方面。 6、观察学习包括四个过程:注意过程、_______________、运动复现过程、知觉过程。 7、婴儿的思维具有_____________特点,幼儿期的思维特点_____________,小学时期思维的基本特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在个体发展中,婴儿时期的主导活动是_______________,幼儿期的主导活动_______________,进入小学后儿童的主导活动是_______________,成年后是以_______________为主导活动。 9、关于个体心理发展和种系心理发展关系的理论,20世纪初的霍尔提出__________。 10、发展不仅有量的变化,更重要的是_______的变化。 三、单项选择(在每小题的四个备选答案中,选出一个正确的答案,并将其填在题干的括号。每小题1分,共20

发展心理学知识

发展心理学知识 第一节概述 发展心理学是研究个体心理发生、发展(从出生到衰亡生命全程)规律的学科。 发展心理学广义包含:心理的种系发展、心理的种族发展和个体心理发展;狭义指个体心理 发展。 心理发展的基本性质:方向性和顺序性;不平衡性;普遍性和差异性;增长和衰退的辩证统一;连续性和阶段性的统一。 发展心理学研究:1.遗传素质与环境和教育因素究竟是以什么样的关系制约着心理的发展; 2?心理的连续不断发展与阶段性跳跃之间是如何有机统一的;3?在心理发展中个体的自生成、 自发展的内在动力与外在动力之间是怎样取得平衡的;4?不同心理机能发展过程中是否有各 自的“关键期”,这一时期与发展可塑性的关系如何。 福禄贝尔“恩物” 1882普莱尔《儿童心理》标志科学儿童心理学的诞生。 1957美国《心理学年鉴》用《发展心理学》取代《儿童心理学》作为文章名称,从此确立了发展心理学在心理学中的地位。 发展心理学研究方法:横断研究(最常用),纵向研究,两者相结合的交叉设计。 单因素论:遗传决定论高尔顿“人的能力得自遗传”,霍尔“一两遗传胜过一吨教育”,詹森 “智商的80%来自遗传”。环境决定论华升12个婴儿…… 二因素论:施太论、吴伟士相互决定论:皮亚杰 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 心理发展实质是适应;动作是源泉;过程是构建。 认知结构的发展射击图式、同化(整合到已有,量变)、顺应(质变)、平衡。 影响儿童心理发展的基本因素:成熟、经验、社会环境和平衡。 儿童心理发展分4个阶段: 3 8

班杜拉(新行为主义)的社会学习理论 三元交互决定论,观察学习(观察学习是一种示范行为学习,是通过替代强化),主体的自 我调节作用。 维果斯基文化-历史发展论和心理发展观 最近发展区、教学应走在发展前面、学习的最佳时期(建立在正在开始又尚未形成的机能之上)。 柯尔伯格的道德发展理论(采用道德两难故事法研究)道德发展的先后次序是固定不变的。人的道德判断基本分3种水平,6个阶段 第二节婴儿期的心理发展 婴儿期年龄范围0-3岁。 婴儿动作的发展始于新生儿的无条件反射和继而发展起来的条件反射。 婴儿动作发展是心理发展的源泉或前提;是心理发展的外部表现;促进了空间认识的发展;促进了社会交往能力的发展。 婴儿动作发展遵循一定的规律:从整体动作向分化动作发展;从不随意动作向随意动作发展;具有一定的方向性和顺序性(头尾原则、近远原则、大小原则)。 独立行走是婴儿发展的一个里程碑。 成熟是训练的前提条件,训练对成熟只能起到加速或延缓作用。 感知觉是个体发展中最早发生、最早衰退的,婴儿感知觉的发展不是被动的过程,而是主动 的、有选择的心理过程。 吉布森通过视崖装置发现6个月婴儿具有深度知觉。 婴儿方位知觉的发展为:先上下(3)、次前后(4)、再左右(5、7-8)。 延迟模仿的出现标志着婴儿表象记忆和再现能力的初步成熟。 婴儿直觉行动思维特点:直观性和行动性;间接性和概括性;缺乏对行动结果的预见性和计划性;思维的狭隘性;思维与语言开始联系,开始出现形象性特点。 语言发展理论:后天学习论(斯金纳、班杜拉);先天成熟论(乔姆斯基,转换生成语法理 论,语言获得装置);环境和主体相互作用论(皮亚杰)。 婴儿笑的发展:自发性微笑、无选择性社会性微笑、有选择性社会性微笑。 婴儿哭的发展:生理反射性哭、应答性哭、操作性哭、社会性哭。 婴儿恐惧的发展:本能的恐惧、与知觉和经验相联系的恐惧、怕生、预测性恐惧。 婴儿气质类型:容易型、困难型、迟缓型、混合型。 鲍尔比婴儿依恋的发展阶段:无差别的社会反应阶段、有差别的社会反应阶段、特殊情感连 结阶段。 艾斯沃斯婴儿依恋类型:安全型依恋、回避型依恋、反抗型依恋。婴儿期自我意识的发展表现为主体我与客体我的发展。 第三节幼儿期的心理发展幼儿期的年龄范围是3-6 岁。

2016考研发展心理学知识要点:青少年自我发展

2016考研发展心理学知识要点:青少年 自我发展 2016考研发展心理学知识要点:青少年自我发展 1.青少年自我发展的一般特征 (1)初中生自我意识高涨 青春期是自我意识发展的第二个飞跃期(第一个在1-3岁),他们的内心世界越发丰富,常常用很多心智用于内省。这也导致了个性上的主观偏执,一方面总认为自己正确;另一方面总感到别人在挑剔自己。初中者这种突然高涨的自我意识,使个性出现了暂时的不平衡性,即并普遍存在反抗心理和情绪上的矛盾。 (2)高中生自我意识高度发展 高中生自我意识的发展对于其形成稳定的人格特征以及价值观等方面均具有决定性的作用,基本特点归结如下: ①自我意识中独立意向的发展 ②自我意识成分分化(形成自我和超我) ③强烈地关心着自己的个性成长 ④自我评价的成熟 ⑤较强的自尊心 ⑥道德意识高度发展 自我形象:个人对自己的态度,包括三个互相联系的成分,即认知成分、情感成分、品行成分 自我形象在高中阶段已趋于稳定。 自我评价:个体对自身思想、能力、水平等方面所作的评价,是自我调节机制的主要成份 自我评价能力只有在高中阶段才开始成熟 2.自我同一性的发展 (参考P6 艾里克森的心理发展观,关于自我同一性的结构、内容、过程、功能目前处于极大的争议中。——MJ注) 个体在青少年期必须对自己和他人有较充分的了解。当然,这里的他人是指与自己有重要关系的人。同一性的概念具有双重含义,一是指坚持自我整合感,二是指坚持与他人分享一些基本经验(Erikson,1959) 处于青少年晚期的个体,会对自己的核心本质产生强烈的好奇和疑问。在努力为自己心中的问题寻找答案的过程中,他们必须把自己过去已经与他人建立的关系和未来的志向结合起来进行考虑,通过重新检验获得有选择的反馈。在这一过程中,同一性就好比一个基点,使个体在社会关系中获得必要的、连续性的经验。许多女性不符合同一性发展标准,他们趋向于被动地社会化,通过留心别人的行为来界定自己的同一性。 同一性获得:个体成功将自我许多成分统合,形成明确的世界观和前景目标。 将内部的信仰和价值观与新的外部的社会需求整合在一起,促进个体从事积极有意义的行为。

发展心理学模拟试题及复习资料

发展心理学模拟试题及答案 2011-12-03 10:27 来源: 1.儿童心理学的创始人是( )。 A.普莱尔 B.格塞尔 C.施太伦 D.达尔文 【答案】A 2.通过分析儿童的绘画、日记、作文等以了解儿童心理的方法是( ) A.实验法 B.测验法 C.观察法 D.作品分析法 【答案】D 3.在柯尔伯格的道德发展理论中,“好孩子”定向阶段的特征是( )。 A.对成人或规则采取服从的态度,以免受到惩罚 B.认为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意图和需要 C.考虑到为自己塑造一个社会赞同的形象 D.开始从维护社会秩序的角度来思考什么行为是正确的 【答案】C 4.皮亚杰认为,心理发展的决定因素是( )。 A.成熟 B.练习和习得经验 C.社会经验 D.平衡 【答案】D 5.根据埃里克森的观点,3~6岁的儿童其心理发展阶段是( )。 A.主动与内疚阶段 B.勤奋与自卑阶段 C.同一性与角色混乱阶段 D.亲密与孤独阶段 【答案】A 6.具体运算阶段思维的特点之一是具有( ) A.演绎推理能力 B.守恒法 C.直观形象性 D.自我中心

【答案】B 7.心理发展的生物前提是( ) A.环境 B.成熟 C.遗传 D.教育 【答案】C 8.狼孩现象主要是由( )因素造成的。 A.先天 B.后天 C.遗传 D.狼奶 【答案】B 9.认为遗传对心理发展作用的大小依赖于环境的变化,而环境作用的发挥,也受到遗传限度的制约,这种理论是( ) A.遗传决定论 B.环境决定论 C.二因素论 D.相互作用论 【答案】D 10.创造性地提出了儿童认知发展的四个阶段的理论,描述了从婴儿期到青春期的认知发展顺序的心理学家是( )。 A.皮亚杰 B.华生 C.艾利克森 D.柯尔伯格 【答案】A 11.皮亚杰认为7~12岁的儿童的认知水平正处在( )。 A.感知运动阶段 B.前运算阶段 C.具体运算阶段 D.形式运算阶段 【答案】C 12.个体盲目地接受社会习俗和规则,并且认为,只要接受了这些社会规则,他们就可以免受指责。他们不再只遵从其他个体的标准,而是遵从社会秩序。这处于柯尔伯格提出的( )。 A.前习俗水平 B.习俗水平

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期末考试A卷

《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期末考试 (考试时间120分钟满分100分) 班级:------------- 学号:------------ 姓名:----------- 成绩:----------------- 一、选择题(每题2分,共30分) 1、新生儿出生时身高约为()。 A.30cm 2、()是维持儿童心理健康的重要手段。 A.想象 B.思维 C.记忆 D.语言 3、下列属于儿童两种信号系统活动的发展第三阶段的是()。 A.直接刺激词的反应 B.词的刺激直接反应 C.直接刺激直接反应 D.词的刺激词的反应 4、下列关与婴儿动作发展规律不正确的是()。 A.从整体动作到分化动作 B.从小肌肉动作到大肌肉 动作 C.从上部动作到下部动作 D.从无意动作到有意动 作 5、下列哪一时期是初步掌握本族语言的时期()。 A.婴儿期 B.学前期 C.少年期 D.先学前期 6、在儿童大脑皮质各区域中,最早成熟的是()。

A.顶叶 B.颞叶 C.枕叶 D.额叶 7、中班幼儿有意注意的时间可达()分钟左右。 分钟左右分钟左右 分钟左右分钟左右 8、下列属于幼儿直觉行动思维特点的是()。 A.思维动作的内隐性 B.初步的间接性、概括性 C.自我中心性 D.具体形象性 9、传统的气质类型不包括()。 A.活泼型 B.抑郁质 C.粘液质 D.胆汁质 10、学前儿童口吃现象常常出现在()。 A. 1岁半—2岁—5岁—6岁—4岁 11、关于幼儿记忆的年龄特征不正确的是()。 A.记得快忘得也快 B.容易混淆 C.语词记忆占优势 D.较多运用机械记忆 12、学前儿童观察力发展的的特点不包括()。 A.观察的系统性较差 B.观察持续时间较长 C.观察的目的性不强 D.概括性较低 13、()是指遗传的生物特征,即天生的解剖生理特点,如身体的构造、形态、感官器官和神经系统的特征等。 A.遗传 B.遗传素质 C.生理成熟 D.生理特征

2019考研发展心理学知识要点:研究任务及方法

2019考研发展心理学知识要点:研究任务及方法总体来说,发展心理学的任务仍然是:描述、解释、预测、控制 发展心理学的基本任务是:揭露个体从出生到死亡的心理现象规律,并应用这些规律为人类的实践服务 具体包括:①描述个体发展的普遍行为模式 ②揭示和测量个别差异 ③揭示个体心理发展的原因和机制 ④探究不同的外在环境对心理发展的影响 ⑤提出指导个体发展的具体方法 发展心理学的主要研究方法 1.jpg 我们想了解随着时间推移个体如何发生变化以及成长在不同生活环境中的人群的差异是如何产生的,这是一颇具挑战性的工作,这里介绍四种主要的用于发展研究的方法。 1.横断研究 横断研究:在同一时刻观测比较不同年龄阶段的个体。 样本可来自不同背景和环境。通过研究,对与年龄或生理成熟度相关的心理及行为特征得出变化和差异的规律。 优点:①可同时研究较大样本;②可在较短时间内收集大量数据资料;③省钱省时省力 缺点:①缺乏系统连续性;②难以确定因果关系;③取样程序较为复杂

2.纵向研究 纵向研究:对同一个体或年龄组在较长的时间内实行有系统的定 期连续观察和研究 也叫追踪研究。 优点:系统详尽地了解发展的连续过程及显著的阶段特征 缺点:①被试随时间逐渐流失;②反复测量引起被试情绪;③研究 期长过程中变量增多 3.聚合交叉研究 聚合交叉研究:在纵向研究图式中分段实行横断研究 这样既克服了纵向研究的缺点,又保持了横断研究的长处。 这种方法既能在较短的时间内了解各年龄阶段儿童心理发展的总 体情况,又从发展的角度了解样本中个体随年龄增长出现的各种变化 以及社会历史因素对儿童心理发展的影响。 4.双生子研究 双生子有同卵双生和异卵双生两种,前者由一个受精卵分裂而来,所带基因相同,后者由两个卵子接受不同的精子受精发育而成,在遗 传特点上无异于两次妊娠,基因的相似水准与同胞兄弟一样,一般说 来他们之间拥有大约50%的共同基因。 双生子研究:利用双生子为样本,通过特征的差异来研究遗传与 环境对个体心理和生理特征发展的影响或作用 此方法多用于智力、人格的研究。 双生子有同卵双生子与异卵双生子之分,而不论哪种都有被共同 抚养和分开抚养的可能。

发展心理学期末复习资料

一、名词解释 1、发展心理学:是研究个体从出生到成熟到衰老的生命全程中各阶段的心理特征及其规律的科学。 2、儿童心理发展的关键期:某一心理机能的发展对内外条件极为敏感且发展迅速的时期。 3、守恒:指物体的形式起了变化,但个体认识到物体的量并未改变即物体的量不因形状的改变而改变。 4、图式:动作的结构或组织,这些动作在相同或类似环境中由于不断重复而得到迁移或概括。 5、同化:把环境因素纳入机体已有的图式或结构之中,以加强和丰富主体的动作。 6、顺应:即改变主体动作以适应客观变化。如从吃奶改为吃饭,这就需要改变原来的机体动作,采取新的动作,以适应环境。 7、临床法:又称诊断法,皮亚杰所倡导是自然主义的观察,测验和精神病学的临床诊断法的合并运用、包括对儿童的观察、谈话和儿童的实物操作三个部分。 8、客体永久性:皮亚杰认知理论术语,指儿童在生命的头两年形成的外界客体不依自己的知觉而永久存在的观念。 9、晶体智力:指获得的语言、等数学知识的能力,它决定于后天的学习与社会文化密切相关。 10、流体智力:指在信息加工和问题解决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能力。 11、依恋:婴儿和他的照顾者之间存在的一种特殊的感情关系,它产生于婴儿与其父母的相互作用过程中是一种感情上的联结和纽带。 12、性别同一:根据身体结构和功能来确认自己是男性或是女性。 13、性别角色同一:根据社会对性别角色的要求来确认自己,是对一个人具有男子气和女子气的知觉和信念。 14、点红测试:通过在婴儿毫无觉察的状态下在其鼻尖涂上一个红点,再让其对着镜子,看其表现来揭示婴儿自我认知发展过程的一种测试。 15、习惯化:对外源刺激的反应强度随该刺激的重复出现而减弱、以至消失,停歇一定时间后遇同样刺激又恢复反应的现象。 16、去习惯化:个体对某种刺激习惯后,又出现新的刺激,这时个体又恢复了反射行为,表明个体能将新刺激和旧刺激加以区别。 17、自我同一性:指个体在特定环境中的自我整合与适应之感,是个体寻求内在一致性和连续性的能力,是对“我是谁”,我将来的发展方向以及“我如何社会”等问题的主观感受和意识。 二、简答题和论述题: 1、阐述个体思维发展的年龄特征 (1)婴儿期:是思维的发生发展的阶段,婴儿并不是具备简单的感知运动反射,其知觉的整合、表征及其关于客观事物的关系等方面的内隐知识的迅速发展。(2)幼儿期:幼儿期的思维主要具体形象思维、抽象逻辑思维开始萌芽、言语在幼儿思维发展中的作用日益增强 (3)小学儿童:逐步过渡到以抽象逻辑思维为主要形式,但仍带有很大的具体性。由具体形象思维到抽象逻辑思维的过渡存在着明显的关键年龄一般认为10

发展心理学期末考试试题1

佛山科学技术学院2009—2010学年第二学期 《发展心理学》期末考试试题 专业、班级:姓名:学号: 一、名词解释(每题4分,共20分) 1、自我意识:是意识的一种形式,是指每个人对自己作为独特存在的个体意识,表现为认识自我和对待自我的统一。 2、同化与顺应:同化是指主体将其所遇到的外部信息直接纳人自己现有的智力结构中的过程;顺应是指主体通过调整自己的智力结构,以使其与外界信息相适应的过程。 3、发展心理学:是研究个体从出生到成熟到衰老的生命全程中各阶段的心理特征及其规律的科学。 4、自我中心:是指儿童还不能将自我与外界很好地区分开来,总是站在自己的角度而不是站在他人的角度去认识和适应外部世界。 5、依恋:是婴儿与主要抚养者间最初的社会性联结,也是情感社会化的重要标志。 二、填空题(每空1分,共15分) 1.环境与主体。2.超我。3.后习俗水平。4.婴儿期、青春期。5.攻击性行为。6.保持过程。 7、直观动作性,具体形象性,具体形象性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过度。8、摆弄物体,游戏,学习,劳动。 9、复演说。 1、以皮亚杰为代表的语言相互作用论主张从认知结构的发展来解释语言的发展,认为语言能力是大脑一般认知能力的一个方面,而认知结构的发展是_______________相互作用的结果。 2、自我介于本我与_______________之间,它的作用是既满足基本需要,又要控制和压抑本我的过分冲动。 3、柯尔伯格采用两难故事法研究了儿童的道德发展,他将道德发展分为三种水平,前习俗水平,习俗水平,_______________。 4、儿童的身体发育有两个加速期,第一个加速期为,第二个加速期为。 5、道德行为发展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亲社会行为和_______________行为的发展方面。 6、观察学习包括四个过程:注意过程、_______________、运动复现过程、知觉过程。 7、婴儿的思维具有_____________特点,幼儿期的思维特点_____________,小学时期思维的基本特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在个体发展中,婴儿时期的主导活动是_______________,幼儿期的主导活动_______________,进入小学后儿童的主导活动是_______________,成年后是以_______________为主导活动。 9、关于个体心理发展和种系心理发展关系的理论,20世纪初的霍尔提出__________。 10、发展不仅有量的变化,更重要的是_______的变化。 三、单项选择(在每小题的四个备选答案中,选出一个正确的答案,并将其号码填在题干的括号内。每小题1分,共20分). 1、在(B)之内,婴儿逐渐能将自我与非自我区分开来,逐渐意识到自身是一个独特的、与其它物体分离的实体。 A、1岁 B、3岁 C、半岁 D、5岁 2、在(C)期间,婴儿对陌生人的出现表露出不安、怯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