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学前心理学教案

2015学前心理学教案
2015学前心理学教案

泸州职业技术学院Luzhou Vocational & Technical College 教案

课程名称:学前心理学

讲授班级: 15级学前教育

主讲教师:唐林兰

职称:副教授

部门:人文系

泸州职业技术学院教务处制

2015年8月

学前心理学课程教案

讲稿

第一章学前心理学概述

第一节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的研究对象与内容

一、心理、学前儿童心理与心理学

(一)何为心理

普通心理学指出:心理是脑的机能,是客观现实的反映。

(二)学前儿童心理

1、学前儿童心理是学前儿童脑的机能

2、学前儿童心理是学前儿童对客观现实的反映

3、学前儿童心理具有能动性的反映

(三)何为心理学

二、发展、发展心理学与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

(一)何为发展

发展(development):个体生命全程中的系统的连续性和变化。

(二)何为发展心理学

发展心理学研究个体从受精卵形成到死亡的整个生命过程中心理和行为的发生与发展规律,以及人生各个阶段的心理年龄特征。

(三)何为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

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是属于发展心理学的一个分支,是研究从初生到入学前(0-6岁)的儿童的心理发生发展规律的一门科学,也就指明了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的研究对象。

1、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产生的标志

科学的儿童心理学产生于19世纪后半期,一般以1882年德国生理和心理学家蒲莱尔(W·Preyer)的《儿童的心理》一书的出版为标志。

2、儿童的年龄阶段划分

三、学前儿童心理学的研究内容

(一)个体心理的发生

(二)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一般规律(心理理论)

(三)学前时期心理各个方面的发展规律

第二节学前儿童心理学的任务和意义

一、学前儿童心理学的任务

(一)揭示儿童心理变化的基本规律

(二)解释从初生到入学前儿童心理的变化

二、研究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的意义

(一)研究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的理论意义

1、为辩证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提供科学依据

可以帮助我们理解辩证唯物主义的原理,形成辩证唯物主义的科学世界观,为辩证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提供科学的依据。

2、其研究成果丰富和充实着心理学与发展心理

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是发展心理学的一个重要分支,没有对学前儿童心理做深入和科学的了解,儿童发展心理学是不完整,因为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的研究成果对认识和了解青年、成年甚至老年人的心理特点都有着重要意义。研究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正是有助于了解个体心理发展的来龙去脉、前因后果,丰富和充实发展心理学。

(二)研究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的实践意义

1、为一切从事学前教育工作的工作者提供科学的依据和指导

学前教育工作者要有效地贯彻正确的教育方针,做到科学育人,必须学好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如托幼机构的教师掌握了学前儿童认知发展的规律和各年龄阶段认知发展的特点,就可以此为依据确定适当的教育内容、方法,正确组织托幼机构的各项活动,更好开发学前儿童的智力。因此,一切从事学前教育工作的工作者必须理解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特点和规律,并依据学些特点对学前儿童进行教育。

2、为学前儿童心理健康教育提供咨询与辅导

学前儿童时期是一个人身心健康发展的奠基时期。学习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虽然主要是探讨正常学前儿童时期的心理发展规律水平与特点问题,但是通过这些正常学前儿童心理特点的把握,我们能发现和阐释一些异常的心理现象或行为的表现,从而为咨询与辅导提供科学的依据以及适宜的建议与干预。

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是学前教育的一门专业基础理论课。学前教育如果离开了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的理论基础,就只能成为经验之谈。因此,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必须认真学好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

第三节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研究的原则与方法

一、研究学前儿童心理的基本原则

....

(一)发展性原则

(二)客观性原则

(三)教育性原则

二、研究学前儿童心理的类型

(一)以研究时间为标准,分为纵向研究和横向研究

(二)以研究范围为标准,分为整体研究和分析研究

(三)以研究课题为标准,分为差异研究、相关研究和因果研究

三、研究学前儿童心理的具体方法

(一)观察法:研究学前儿童的基本方法

(二)实验法

(三)测验法

(四)间接观察法

讲稿

第四节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基本理论

一、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特点

(一)发展具有方向性和顺序性

正常情况下,心理发展具有一定的方向性和先后顺序,既不能逾越,也不会逆向发展,按由低级到高级、由简单到复杂的固定顺序进行。

(二)发展具有连续性和阶段性

1、何为发展的连续性

从纵的方向看,学前儿童心理发展是一个连续的过程,儿童心理发展的连续性表现在前后发展之间不是没有联系的,先前的发展为以后的发展打下基础。

2、何为发展的阶段性——何为学前儿童心理年龄特征

在一定的社会和教育条件下,在儿童发展的各个不同年龄阶段形成的一般的]本质的、典型的心理特点。

(三)发展具有不平衡性

儿童心理发展的不平衡性的表现:各种心理现象的出现有早有晚,不同年龄阶段的心里发展的速度不同。

1、关键期与敏感期——洛伦兹的印刻现象

儿童各种心理机能的发展有一个最佳年龄段。如果在这个最佳年龄期间为儿童提供适当的条件,就会有效的促进这方面心理的发展,如果错过了这一时期,将来很难弥补。

由于儿童心理发展的许多方面,在错过特定时机之后,并非不能弥补,所以心理学家认为关键期的概念,不能普遍运用。所以引进了敏感期的概念。指儿童学习某种知识和行为比较容易,儿童心理某个方面发展最为迅速的时期。

2、危机期

儿童在发展的某些特定年龄时期,儿童心理常常发生紊乱,表现出各种否定和抗拒的行为。如:有人认为1岁、3岁、6-7岁、11-12岁、13岁都是发展的危机年龄。这个时候孩子的心理出现了飞跃式的变化。这个阶段注意教育方式。儿童心理发展的转折期,并非一定出现“危机”。转折期是儿童心理发展过程中必然出现的,但“危机”却不是必然出现的。

3、最近发展区

苏联的维果斯基提出的,最近发展区也称为ZPD。指的是儿童能够独立表现出来的心理发展水平,和儿童在成人的指导下所能表现出来的心理发展水平之间,往往有一个距离。前者水平不及后者。这段距离或差距称为儿童心理的最近发展区。

(四)发展具有个别性

对于每个儿童而言,其发展的速度,最终达到的水平是不一样的。

二、影响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主客观因素

(一)影响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客观因素

1、生物因素

遗传因素和生理成熟是影响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生物因素

(1)遗传因素:奠定儿童心理发展个别差异性最初基础和提供发展人类心理最基本的物质前提。

(2)生理成熟:为儿童心理发展提供自然物质前提

美国心理学家格塞尔的双生子爬梯子实验。

2、社会因素

环境和教育是影响儿童心理发展的社会因素。

(1)社会环境使遗传所所提供的心理发展成为现实

(2)社会生活条件河教育是制约儿童心理发展的水平和方向的最重要的因素

3、高尔顿的遗传决定论与华生的环境决定论、相互决定论

(二)影响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主观因素

(三)影响学前儿童心理发展主客观因素的相互作用

二、影响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主客观因素

(一)影响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客观因素

1、生物因素

遗传因素和生理成熟是影响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生物因素

(1)遗传因素:奠定儿童心理发展个别差异性最初基础和提供发展人类心理最基本的物质前提。

(2)生理成熟:为儿童心理发展提供自然物质前提

美国心理学家格塞尔的双生子爬梯子实验。

2、社会因素

环境和教育是影响儿童心理发展的社会因素。

(1)社会环境使遗传所所提供的心理发展成为现实

早期剥夺实验心理学家哈洛关于恒河猴行为发展的研究

(2)社会生活条件河教育是制约儿童心理发展的水平和方向的最重要的因素

3、高尔顿的遗传决定论与华生的环境决定论、相互决定论

(二)影响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主观因素

笼统地说包含儿童的全部心理活动。具体地说,包括儿童的需要、兴趣爱好、能力、性格、自我意识以及心理状态等。其中最活跃的因素是需要。

1、需要是维持个体和社会生存与发展的必要事物在人脑中的反应。它是个性积极性的源泉。

2、兴趣爱好是影响心理发展的重要因素,是人积极探究活动与认识事物的倾向性,它在需要的基础上发生、发展。

3、能力是使儿童的活动顺利完成所必备的条件之一。能力对需要、兴趣和爱好的产生有一定影响。

4、性格标志着儿童的行为方向和行为结果,它同样影响幼儿心理活动的积极性。

5、自我意识在儿童的心理活动中起控制作用。

6、心理状态是心理活动的背景,主要包括注意、激情、心境等,它能提高或降低心理活动积极性的作用。

(三)影响学前儿童心理发展主客观因素的相互作用

儿童心理活动的各种成分或因素之间既不可分割,又对立统一,儿童心理的内部因素之间的矛盾是推动儿童心理发展的根本原因。

儿童心理的内部矛盾概括为两个方面,即新的需要和旧的心理水平或状态。新需要与旧水平发生矛盾,新需要否定旧水平,儿童心理得到发展。

讲稿

第二章各年龄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主要特征

第一节婴儿心理发展的主要特征

(一) 新生儿期

何为新生儿期:从出生到满月

1.生理特点

软弱、娇嫩是新生儿解剖生理上的突出特点,但出生后他生长发育非常迅速。

(1)身体特点:新生儿的体型很特殊,头大,身长,四肢短。

(2) 神经系统特点:(见四种主要类型的生长速度曲线图)儿童出生后,身体各系统发展是不平衡的。

在最初的几年内,脑和神经系统发育最快,学前期接近成人。

2、新生儿是如何适应环境的?

(1)依靠无条件反射

(2)条件反射的出现和心理的发生教育应该从0岁开始

(3)认识世界和人际交往的开始

无条件反射是人的一种本能活动,不是心理活动。条件反射是生理活动和心理活动。条件反射的出现是心理活动的出现。

条件反射是在无条件反射的基础上形成的,最初的条件反射是儿童为维持生命适应新生活的需要而产生的新机制。

(二)满月到半岁

1、视觉和听觉的迅速发展

2、定向反射的作用增加

3、手眼协调动作开始发生

4、开始认生

(1)动作混乱阶段——手胡乱摆动

(2)无意抚摸阶段

(3)无意抓握阶段

(4)手眼不协调的抓握

(5)手眼协调的抓握(4-5个月后)

手眼协调动作的发生对儿童心理发展有重要意义。它用手的动作去有目的的认识世界和摆弄物体的萌芽,是儿童的手成为认识器官和劳动器官的开端。

(三)半岁到周岁

1、身体动作迅速发展

做、爬、站、走、的发展及大小规律和近远规律

2、手的动作开始形成

3、语言开始萌芽

4、依恋关系日益发展

(1)动作发展规律

“首尾规律”和“近远规律”

(2)语言开始萌芽

(3)依恋关系日益发展

——母子交往在儿童心理发展中的作用?

第二节1-3岁儿童心理发展的主要特征

真正形成人类心理特点的时期,会走路,会说话,出现表象思维和想象,出现自我意识,个性开始萌芽,心理活动发展逐渐齐全。

一、学会直立行走

1岁左右,儿童开始学习独立行走。刚开始独自走路时,还走不稳,步子显得很僵硬,头向前,前脚掌着地,走得特别快,经常跌跤。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有三个:

①身体各部分比例同成人不同,头重脚轻,导致走路时难以保持平衡。

②骨骼、肌肉发育比较嫩弱,骨组织不坚硬,肌肉力量较差,还不能有力地支撑身体直立行走的姿势。

③神经系统协调动作的能力尚未发育完善,全身动作不能协调一致。刚开始学步的孩子常把两臂张开,有时甚至横着走,以保持身体平衡。

二、使用工具

1岁时,手逐渐灵活,能根据物体的特点和功用采取适当的动作。1岁半以后孩子逐渐把物体当“工具”来使用,也是就说儿童不再只是敲敲打打,而会恰当的使用,如:用杯子喝水,用勺吃饭等,开始了活动的萌芽。2岁以后,开始学着自己穿脱衣服、系扣子、洗手、用筷子吃饭等。可以说,这是人一生中开始使用“工具”(用具)的年龄。

三、语言和表象思维的发展

(1)语言上:

1岁以前是语言的准备期,1岁半左右是语言的理解期,孩子能听懂很多话,但说出的不多,以后就一下说的很好。

(2)表象:1岁半后,当事物不在眼前时,能在大脑中出现他的形象。

(3)思维:孩子出现了最初的推理

四、出现独立性——自我意识的出现

大约2岁左右,孩子出现自我意识的萌芽,其突出的表现在独立行动的愿望很强烈。独立性的出现是儿童心理发展上非常重要的一步,也是人生头2-3年心理发展成就的集中表现。它表明,儿童心理具备了人类的一切特点:直立行走,使用工具,用语言交际,能进行想象和思维,有了自我意识。人类正是有了这些特点,才能够有极大的主观能动性。

讲稿

第三节3-6岁儿童心理发展的主要特征

一、幼儿心理发展的一般特点

(一)认识活动的具体形象性

幼儿主要是通过感知、依靠表象来认识事物的,具体形象的表象左右着幼儿的整个认识过程。

(二)心理活动及行为的无意性

幼儿控制和调节自己的心理活动和行为的能力仍然很差,很容易受其它事物的影响而改变自己的活动方向,因而行为表现出很大的不稳定性。

(三)开始形成最初的个性倾向

在兴趣爱好方面、行为习惯、才能方面,以及对人对己的态度方面,都开始表现出自己独特的倾向。这时的个性倾向与以后相比虽然还是容易改变的,但已成为一生个性的基础或雏形。

二、3—4岁儿童心理发展特点

3岁,对于多数儿童来讲,是生活上的一个转折年龄。正是从3岁起,儿童才开始离开父母入幼儿园,过起集体生活。

(一)生活范围的扩大

(二)认识依靠行动

3-4岁幼儿思维的特点是先做再想,他不会想好了再做。所以认识活动是依靠动作和行为进行。

小班孩子认识活动对行动的直接依赖性,说明他的认识活动是非常具体的。所以孩子只能做直接推理。只能对孩子进行正面教育,提要求要具体。

(三)情绪作用大

小班儿童的行动常常受情绪支配,而不受理智支配。情绪性强,是整个幼儿期儿童的特点,但年龄越小越突出。

小班儿童情绪性强的特点表现在很多方面。例如:高兴时听话,不高兴时说什么也不听。喜欢哪位老师,就特别听那位老师的话。

小班幼儿的情绪很不稳定,很容易受外界环境的影响,看见别的孩子都哭了,自己也莫名其妙地哭起来。老师拿来新玩具,马上又破涕为笑。

(四)爱模仿

小班儿童的独立性差,爱模仿别人。看见别人玩什么,自己也玩什么;看见别人有什么,自己就想要什么。

——小班的同样的玩具要多准备

——教师要注意自己的言行举止!

三、4—5岁儿童心理发展特征

(一)活泼好动

原因分析:对生活环境的熟悉;神经系统的进一步发展。

活泼好动在中班尤为明显,原因在于:

1、习惯了幼儿园的环境和生活制度

2、神经系统的发展,使孩子能积极地参与各种活动。

(二)思维的具体形象

1、中班孩子主要是依靠头脑中的具体形象进行思维。中班幼儿的思维是典型的幼儿思维。

2、中班幼儿常常根据自己的具体生活经验来理解成人的语言。

3、在教学中教师要注意了解幼儿的水平和经验。

(三)开始接受任务

4岁以后的幼儿开始对自己所负担的任务已经出现最初的责任感。例如:值日生

(四)开始自己组织游戏

4岁左右是游戏蓬勃发展的时期。中班处于典型的游戏年龄阶段,是角色游戏的高峰期。中班儿童已能计划游戏的内容和情节,会自己安排角色。怎么玩,有什么规则,不遵守规则应怎么处理,基本都能商量解决,但游戏过程中产生的矛盾还需要教师帮助解决。

四、5—6岁儿童心理发展特征

(一)好问好学

好奇是幼儿的共同特点。

小、中班幼儿:“是什么”?大班幼儿:“为什么”?

(二)抽象能力明显萌芽

掌握一些比较抽象的概念(如左、右概念)

能对熟悉的物体进行简单的分类(白菜、西红柿、茄子都是蔬菜,苹果、梨、葡萄都是水果)也能初步理解事物的因果关系(针是铁做的,所以沉到水底下了;火柴棒是木头做的,所以能浮上来)。

(三)开始掌握认知方法

在认知活动方面,无论是观察、注意、记忆等,都有了方法

(四)个性初具形成

大班儿童初步形成了比较稳定的心理特征。他们开始能够控制自己,做事也不再“随波逐流”,

讲稿

第三章学前儿童感知觉的发展

第一节学前儿童感觉发展

一、学前儿童视觉发展

视觉是儿童获得外界信息的主要渠道之一。儿童视觉发展表现在视觉敏度和颜色视觉两个方面。

(一)学前儿童视觉敏度的发展

1、何为视觉敏度——视力

2、学前儿童视觉敏度的发展特点

(1)“视动眼球震颤”实验

A.儿童视力发展的敏感期:出生6个月以内,如果这个时期视觉发育异常,会引起视力丧失。

B.新生儿视力——4个星期婴儿视力——8个星期婴儿视力——出生后4-5个月婴儿视力(2)我国关于学前儿童视力发展研究

两者表明所年龄增长,学前儿童视力不断提高。

(3)弱视

A.何为弱视

B.弱视治疗的最佳时期

(二)学前儿童颜色视觉的发展

1、何为颜色视觉

2、学前儿童颜色视觉发展特点

(1)颜色视觉产生时间

(2)学前儿童颜色视觉发展顺序

3岁:认清基本色

3个月颜色视觉产生——幼儿期4岁:认识混合色

A.天津幼儿师范学校对3-7岁幼儿进行颜色辨认能力实验研究:3-4岁幼儿能初步辨认红、橙、黄、绿、天蓝、蓝、紫7种颜色,但是按颜色名称正确选择和自己说出颜色名称的百分率很低。幼儿最容易掌握的颜色名称是“红”、其次是“黄”、“绿”,随年龄增长,对颜色名称的掌握是在不断提高。

B.南京师大丁祖荫(1983)的研究:随年龄增长,学前儿童准确辨认颜色的能力不断提高,其实幼儿颜色能力的发展主要在于掌握颜色名称,而颜色名称的掌握来自于生活经验和教育。(有图表说明)

(3)学前儿童颜色视觉发展具有性别差异性

女孩颜色辨认能力优于男孩

(4)学前儿童对颜色的偏好

喜欢亮度大的“红”、“橙”、“黄”。

3、学前儿童颜色发展缺陷

(1)与学前儿童颜色视觉发展密切相关的两个细胞

视杆细胞:产生在暗光下的视觉

视锥细胞:感受强光

(2)色盲

二、学前儿童听觉发展

(一)听觉的产生时间及指标

1、学前儿童的听觉偏好——婴幼儿音乐舒缓、柔和(例如:摇篮曲)

2、学前儿童听觉敏感性随年龄增长不断提高

(三)学前儿童听力缺陷——中耳炎

(四)如何保护学前儿童听力

三、学前儿童触觉发展

(一)学前儿童触觉的重要性——学前儿童对爱抚的需求

(二)学前儿童触觉的产生

(三)口腔触觉

新生儿和1岁前的孩子,口腔是主要的触觉器官,口腔触觉作为探索手段早于手的触觉探索。

(四)手的触觉——眼手协调活动

1、眼手协调活动出现的时间

2、眼手协调活动出现的标志及意义

三、学前儿童味觉与嗅觉

小结:总之,人类的各种重要感觉在出生时就已经在发挥作用了。

(附表新生儿的感觉能力)

第二节学前儿童知觉发展

一、学前儿童形状知觉的发展

(一)对婴儿的形状知觉的研究——范兹的实验

(二)对幼儿形状知觉的研究

1、幼儿对不同几何图形辨认有顺序

圆形——正方形——半圆形——长方形——三角形——五边形——梯形——菱形。

2、形状知觉和图形辨别是逐渐与掌握图形的名称相结合。

幼儿识别几何图形的能力早于而且优于对几何图形名称的掌握。3岁儿童基本能够正确地匹配出圆形、正方形、长方形、半圆形、三角形等,而正确说出几何图形的能力则要差不少。他们往往用日常用语来代替抽象概念。如圆形—太阳形、皮球形;正方形—方巾形、手绢形。经过专门学习的5岁幼儿,已掌握基本几何图形的标准名称。

3、如何使幼儿对几何图形感知的效果更好——教学中的手眼相结合(结合幼儿园认识图形的教案)

二、学前儿童大小知觉的发展

(一)何为大小知觉:个体对物体大小的反映

(二)何为知觉恒常性

客体的映像在视网膜上的大小变化并不导致对客体本身知觉的变化。

(三)学前儿童大小知觉发生的时间

1、鲍厄(1966)对幼小婴儿物体大小知觉恒常性的研究

2、苏联的研究:6个月前的婴儿已能辨别大小

(四)学前儿童大小知觉发展的特点

1、幼儿大小知觉的判断能力随年龄的增长而提高

(1)杨其正实验

(2)苏南落娃的研究

2、对图形判断的正确性上依赖图形本身的形状

3、对图形判断的策略上,3-

4、5岁的孩子更多的采用触觉和视觉,6-7岁的孩子采用视觉就能判断大小

4、图形判断大小能力的发展与教育条件密切相关,可通过日常活动和游戏,特别是搭建积木等活动培养

三、学前儿童空间知觉的发展

对物体空间关系位置以及机体自身在空间所处位置的知觉。

分为方位知觉和深度知觉

(二)学前儿童深度知觉的发展:吉布森和沃克的“视崖”实验

(三)学前儿童方位知觉的发展

1、学前儿童方位定位能力:孩子出生后就有听觉定位能力,正常婴儿主要依靠视觉定位

2、学前儿童方位知觉发展特点

(1)学前儿童对方位掌握的顺序

2、3岁儿童辨别上下——4岁辨别前后——5岁开始以自身为中心辨别左右(教师对幼儿实施镜面示范)——7岁以他人为中心辨别左右

(2)学前儿童方位知觉发展早于方位词的掌握

幼儿园小班教师往往在让孩子举起右手时,会收到请举起“你们拿勺子的手”

四、学前儿童时间知觉的发展

婴儿的时间知觉主要依靠生理上的变化。学前儿童时间知觉的特点在于:

(一)时间知觉的精确性与年龄呈正相关,即年龄越大,精确性越高。7-8岁可能是时间知觉迅速发展的时期。

(二)时间知觉的发展水平与儿童的生活经验呈正相关。

(三)幼儿对时间单元的知觉和理解有一个“由中间向两端”,“由近及远”的发展趋势。大量研究表明,儿童先能理解的是“天”和“小时”;然后是“周”、“月”或“分钟”、“秒”等更大或更小的时间单元。

(四)理解和利用时间标尺(包括计时工具)的能力与其年龄呈正相关。小孩子常常不理解计时工具的意义。妈妈告诉孩子时钟走到6点半时可以打开电视看“猫和老鼠”,孩子等得不耐烦了,就要求妈妈把钟拨到6点半。有研究表明,大约到7岁,儿童才开始利用时间标尺估计时间。

学前心理学试题[1]

学前心理学试题(1) 第一部分选择题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5小题,每小题2分,共30分。) 1.学前儿童心理发展最为迅速和心理特征变化最大的时期是( ) A.0—1岁 B.1—2岁 C.2—3岁 D.3—6岁 2.幼儿的行为动机常表现为( ) A.内部动机 B.间接动机 C.直接动机 D.远景动机 3.有的儿童在观察时,能够根据观察任务,自觉地克服困难和干扰进行观察。这说明他们观察的( ) A.持续性延长 B.目的性加强 C.细致性增加 D.概括性提高 4.“六一”儿童节聚会时,小朋友们一听到《我爱北京天安门》这首乐曲时,就知道自已曾经唱过。这种记忆现象在心理学上叫做( ) A.再认 B.识记 C.回忆 D.保持 5.我国心理学家林传鼎的研究指出,新生儿已有两种完全可以分辨得清的情绪反应,即( ) A.愉快与惊奇 B.愉快与悲伤 C.愉快与厌恶 D.愉快与不愉快 6.属于儿童道德范畴的社会性内容是( ) A.亲子关系 B.亲社会行为 C.同伴关系 D.性别角色行为 7.幼儿看到天上白云的形状,一会儿想像它是一匹飞奔的“骏马”;一会儿想像它是一座会动的“山”……这种想象属于( ) A.无意想像 B.有意想像 C.再造想像 D.幻想 8.在皮亚杰关于儿童思维发展的阶段理论中,2—4岁儿童的思维处于( ) A.感知运动阶段 B.前概念或象征性阶段 C.直觉思维阶段 D.具体运算阶段 9.某小朋友在语言活动中,一直认真地、完整地听完了老师讲的故事。这说明该小朋友具有( ) A.注意的选择性 B.注意的范围 C.注意的稳定性 D.注意的分配 10.儿童从出生至3个月处于前言语的( ) A.简单发音阶段 B.连续音节阶段 C.学话萌芽阶段 D.复杂发音阶段 11.学前儿童行动过程中,体现学前儿童意志发展的最主要指标是( ) A.有意性 B.目的性 C.计划性 D.坚持性 12.在幼儿期,应主要发展幼儿的( ) A.第二语言 B.书面语言 C.口头语言 D.对话语言 13.新生儿的心理,可以说一周一个样;满月以后,是一月一个样;可是周岁以后发展速度就缓慢下来;两三岁以后的儿童,相隔一周,前后变化就不那么明显了,这表明了学前儿童心理发展进程的一个基本特点是( ) A.发展的连续性 B.发展的整体性 C.发展的不均衡性 D.发展的高速度 14.属于性格特点的是( ) A.动力性 B.遗传性 C.惯常的行为方式 D.对刺激的反应强度 15.学前儿童心理学是研究一定年龄阶段的儿童心理发生发展规律的科学。这个“一定年龄阶段”是( )

学前心理学内容

二、名词解释: l )学前儿童心理学 : 是研究从出生到入学前儿童心理发展规律的科学 理的发生和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一般规律。 2).观察法 :是研究学前儿童的基本方法。运用观察法了 解学前儿童 观察学前儿童在日常生活、游戏、学习和劳 动中的表现 察结果分析儿童心理发展的规律和特征。 3) .作品分析法 :通过分析儿童的作品 (如手工、图画等 )去了解儿童的心理的方法。 4 ).测验法 : 根据一定的测验项目和量表来了解儿童心理发展水平的方法。 测验主要用于查 明儿童心理发展的个别差异 ,也可用于了解不同年龄心理发展的差异。 5) .调查访问法:是研究者通过学前儿童的家长、教师或其他熟悉儿童生活的成人去了解 儿童心理的表现。 6) .心理: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能动反映。体现在 :(l) 心理是人脑的机能 ;(2)心理是人脑对客 观现实的反映 ;(3) 心理的反映具有能动性。 l. 年龄特征 是指代表同一年龄阶段的人所表现出来的典型的特征。 2. 儿童年龄特征 指儿童所特有的、 不同于成人的特征, 包括儿童生理发育的年龄特征和儿童心理发 展的年龄特征。 3. 儿童心理发展年龄特征 指儿童在每个年龄阶段中形成并表现出来的一般的、 典型的、 本质的心理特征, 是 稳定性和可变性的统一,是连续性和阶段性的统一,也是顺序性和方向性的统一。 4. 儿童心理发展的转折期 指在儿童心理发展的两个阶段之间 ,有时会出现心理发展在短期内突然急剧变化的 情况 ,称儿童心剧变化的情况,称为儿童心理发展的转折期。 5. 儿童心理发展的危机期 指由于儿童心理发展的转折期常出现对成人的反抗行为 各种表现 ,所以有人把转折期称为危机期。 6. 儿童心理发展的敏感期和最佳期 指儿童学习某种知识 , 形成某种能力、行为比较容易 速的时期。 7. 儿童心理发展的关键期:指容易形成某种心理特征的时期 主要表现在语言发展和感知方面。 8. 最近发展区:是儿童能独立表现出来的心理发展水平和在成人指导下能表现出来的心 理发展水平之间的差距。最近发展区大小是心理发展潜能的标志 ,也是可接受教育程度的标 志,在儿童心理发展每一时刻都存在 ,同时又不断变化 ,因人而异。 9. 手眼协调动作: 手眼协调动作 ,指眼睛的视线和手的动作能够配合 ,手的运动和眼球的运 动协调一致 ,即能抓住看到的东西。 10. 五指分工:指大拇指和其他四肢的动作逐渐分开 于它的发展。 l .注意:指心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指向和集中。注意是一种心理状态 ,是人的心理活动的一种 积极的、能动的状态 ,具有指向性和集中性两个特点。 2.定向性注意 :由婴儿与生俱来的生 理反应 ,主要是由外物的特点引起的 ,又是无意注意的最初形式 ,随着年龄的增长所占据的地 位日益缩小 ,但不消失。 3.选择性注意 :指儿童偏向于对一类刺激注意得多 ,而在同样情况下 对另一类刺激物注意得少的现象。 4. 无意注意 :指没有 ,主要内容包括个体心 ,就是有目的、有计划地 ,包括言语、表情和行为等 ,并根据 ,或不符合社会行为准则的 ,儿童心理某个方面发展最为迅 ,称儿童心理发展关键时期。 ,活动时采取对立方向 ,坐爬动作有利

《学前心理学》教案完整版汇总

《学前心理学》教案 授课教师 一、学科性质:学前教育专业课 二、教材:陈帼眉编:《学前心理学》,人民教育出版社 三、课时:64课时 四、参考书目: 1、朱智贤:《儿童心理学》,人民教育出版社 2、B. C?穆欣娜著,陈帼眉、冯晓霞、史民德译:《儿童心理学》,人民教育出版社 3、M . B.加梅佐、M. B .马秋欣娜、T. C.米哈里契克:《年龄与教育心理学》,人民教育出版社 4、王振宇:《儿童心理学》,江苏教育出版社 5、武久著,李静译:《孩子思维与认识能力的发展》,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 &孟昭兰著:《婴儿心理学》,北京大学出版社 7、陈帼眉、冯晓霞、庞丽娟:《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8、林崇德:《发展心理学》,人民教育出版社 第一章学前心理学的对象、任务和方法 学习要求: 1、了解学前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和任务; 2、理解学前心理学的研究原则; 3、掌握学前心理学的研究类型; 4、掌握并懂得运用学前心理学的研究方法。

第一节研究对象和任务 一、研究对象:0 ----- 6岁儿童心理的发展 二、研究内容: 1、个体心理的发生 2、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一般规律 3、学前时期心理过程和个性的发展 三、研究任务: 1、揭示儿童心理变化的基本表现(知其然) 2、揭示儿童心理发生发展的原因、影响因素及机制(知其所以然) 四、研究意义: 1、理论意义 2、实践意义 第二节研究原则和方法 一、研究类型: 按研究时间分:纵向研究 横向研究 按研究范围分:整体研究(系统研究) 分析研究(专题研究) 按研究课题分:差异研究 相关研究因果研究

按研究任务分:双生子研究 跨文化研究 二、研究原则: (一)客观性原则 1、考虑儿童生活的客观条件 2、结论以充分的事实材料为依据 (二)发展性原则 (三)教育性原则 (四)伦理性原则 尊重、有益、公正三原则 三、研究方法 按普遍程度分为三个层次: 1、哲学方法(指导思想) 新生儿从几乎完全无能到人类心理逐渐完备的过程 描述、解释、预测、控制 只能揭示关系,不能揭示关系的性质 不允许从期待”出发,采用符合期待的结果 不能出示与教育目的相违背的问题 美国国家卫生部于1993年颁布了《保护人类被试行为规范回顾指南》,要求将实验对参与者可能产生的生理、心理伤害降到最小 2、一般方法观察法

学前心理学测试题

《学前心理学》考试试题(1) 一、选择题(10分) 1、儿童言语的形成中,出现单词句阶段的年龄段是()。 A. 6个月—1岁 B.1岁—1.5岁 C.1.5岁—2岁 D.2岁—3岁 2、()是维持儿童心理健康的重要手段。 A.想象 B.思维 C.记忆 D.语言 3、下列属于儿童两种信号系统活动的发展第三阶段的是()。 A.直接刺激词的反应 B.词的刺激直接反应 C.直接刺激直接反应 D.词的刺激词的反应 4、下列那一时期是初步掌握本族语言的时期()。 A.婴儿期 B.学前期 C.少年期 D.先学前期 5、关于幼儿记忆的年龄特征不正确的是()。 A. 记得快忘得也快 B.容易混淆 C.语词记忆占优势 D.较多运用机械记忆 6、不属于研究学前儿童信息的基本原则的是()。 A.客观性 B.发展性 C.教育性 D.理论性 7、幼儿初期的心理特点是()。 A.思维具体形象 B.行为具有强烈的情绪性 C.爱玩、会玩 D.个性初具雏形 8、()是人生最早出现的认识过程,是其它认识过程的基础。 A.记忆 B.想象 C.感知觉 D.思维 9、在方位知觉的发展中,儿童在()能够正确辨别前后。 A.3岁 B.4岁 C.5岁 D.6岁 10、在儿童大脑皮质各区域中,最早成熟的是()。 A.顶叶 B.颞叶 C.枕叶 D.额叶 二、填空题(10分) 1、再造想象是根据一定的,尤其是语言文字的描述说明,形成关于某种事物的形象的过程。 2、了解幼儿掌握概念水平的常用方法。 3、判断是概念与概念之间的联系,是人脑凭借语言的反映事物之间或者之间的肯定或否定性联系的过程。 4、是培养儿童正确发音的关键期。 5、是对客体的感知中,在自己与客体相互作用的行动中进行的思维。 6、幼儿情绪情感的发展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社会化、、自我调节化。 三、名词解释(20分) 1、问题言语 2、情绪情感 3、同伴关系 4、能力 5、理智感

(完整word版)学前心理学(陈帼眉)详细资料整理

第一章学前儿童心理学的对象和任务 第一节学前儿童心理学的对象 学前儿童心理学是研究从初生到入学前儿童心理发展规律的科学。 一、学前儿童心理学的年龄范围 成熟期:0—18岁 学前时期:0—6岁 二、学前儿童心理学的内容 (一)个体心理的发生 1、学前阶段是各种心理活动发生的开端。 2、研究个体心理的发生,是学前儿童心理学的重要内容。 (二)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一般规律 1、发展过程:从简单,具体,被动,零乱朝着较复杂,抽象,主动和成体系的方向发展。 2、发展过程并非孤立进行,受遗传,环境,以及其他因素影响。 (三)学前时期心理过程和个性发展 1、服从于儿童心理发展的一般规律 2、同时也具有各自的特点和具体规律 三、学前儿童心理学与有关学科的区别和关系 (一)发展心理学(年龄心理学)是研究个体从出生到成熟时期的心理发展。 1、主要研究对象:儿童心理的发展(学前儿童心理学,小学生心理学,青年心理学等) 2、心理的发生发展包括:动物心理学(比较心理学)与民族心理学(原始人类的心理) 3、学前儿童心理学是发展心理学的一支内容最为充实的分支或组成部分。 (二)普通心理学是研究人类心理活动的一般规律的科学。 1、学习学前儿童心理学是以普通心理学为依据和基础。 2、学前儿童心理学的研究资料和成果可以丰富和促进普通心理学的研究。 (三)学前教育学是研究学前儿童教育的规律的科学。 1、研究学前儿童心理的发生发展,必须了解学前教育学。 2、学前儿童心理学的研究是学前教育学提出理论和实际资料的依据。 (四)儿童解剖生理学是研究儿童身体结构和技能的发育的科学。 1、儿童解剖生理学是研究学前儿童心理学的前提。 2、心理是脑的机能,儿童生理解剖学是研究学前儿童心理学的知识依据 (五)辩证唯物主义哲学是揭示自然、社会和思维现象的最普遍的规律的科学。 1、学前儿童心理学的研究离不开一定的哲学思想指导。 2、学前儿童心理学又为辩证唯物主义提供科学依据。 第二节学前儿童心理学的任务和意义 一、学前儿童心理学的任务 1、第一个任务是:揭示儿童心理变化的基本规律。 2、第二个任务是:解释从初生到入学前儿童心理的变化。 二、研究学前儿童心理学的意义 (一)学前儿童心理学的理论意义 1、学前儿童心理学可以为辩证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提供科学依据。 2、学前儿童心理学有助于丰富和充实心理学的一般理论。 (二)学前儿童心理学的实践意义 1、社会实践的需要是儿童心理学产生的根源。 ·儿童心理学产生于19世纪后半期,一般以1882年德国生理和心理学家蒲莱尔的《儿童的心理》一书的出版为标志。 2、学前儿童心理学必须为实践服务。 ·学前儿童心理学的作用在于揭示发展规律,为早期教育提供理论依据,以减少盲目性,提高教育效率。

(完整版)学前心理学案例分析课件

学前心理学案例分析 {3岁左右的儿童常常表现出各种反抗行为或执拗现象,不再象以前那样听话了,一有机会便要采取独立的行动。比如,儿童往往要求自己穿衣、吃饭;爱说“不”或不让动手偏用手去摸,不知什么叫危险,什么叫不行。如果受到成人预先限制或强行制止,儿童就会表现出情绪烦躁或反抗} 这个案例说明此时儿童心理 发展处于什么阶段?其主要的心理特征是什么?答:1)案例中这个孩子正处于幼儿心理发展的转折期和危机期(P25)2)其主要的心理特征是①容易产生强烈的情绪表现;②出现对成人的反抗行为或各种不符合社会行为准则的表现,独立性和自我意识产生。3)正确做法:成人不能够对儿童预先限制或强行制止,注意教育技巧,防止形成对立。否则儿童就会表现出情绪烦躁或反抗,容易使儿童形成执拗性格;要么形成懒惰、依赖,无独立愿望的人格。在确保安全的前提下,发展其独立性,并指导其学会正确的方法(P43) {最近,小华的母亲非常着急,4岁的小华出现了口吃的现象,尽管母亲多方矫正,甚至取笑打骂都无济于事.}请分析一下小华出现口吃的原因,以及矫正儿童口吃应该遵循的主要原则。答:1)3、4岁是儿童口吃的常见阶段,口吃的原因有些是生理原因,但是更多的是心理原因所致。心理原因之一是说话时过于急噪、激动和紧张。3、4岁的儿童急于想表达自己的思想时,容易出现言语流节奏的障碍。原因之二是出于模仿。儿童期是好模仿期,对他人口吃出于好奇,就模仿口吃。2)矫正口吃的重要原则是解除紧张。小华母亲采取取笑甚至打骂的方法是错误的。这不但不能矫正口吃,反而会加剧儿童紧张心理,导致儿童不愿说话甚至形成孤僻等不良个性。成人在掌握了儿童心理发展规律的基础上,及时加以正确引导,孩子可以在和成人的对话中学会慢慢地说话,用手势辅助语言来表达,问题就能够解决(P26 {运用幼儿无意注意和有意注意的发展特点,分析幼儿的心理现象,老师如何组织教学}P68) 答1、无意注意为主:1)——刺激物的特点幼儿的兴趣和需要。注意的选择性2)利用:①采用符合儿童注意特点的教学组织方式(教具、语言、活动方式);②内容安排符合儿童注意特点和兴趣和需要。要多样 化。③活动时间安排不宜过长。(P73)3)防止无关因素的干扰。2、有意注意初步发展,依赖成人的组织和指导。(明确

《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教案20

《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教案20首页 【教学主要内容】 复习和背读章节重要内容 【教学目的与要求】 理解并运用本章节内容。 【教学重点与难点】 知识点的总结和归纳 【教学准备】 教案、黑板、粉笔等 【教学后记】

《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第20 次课讲稿

【复习旧课】 记忆的保持和遗忘规律在学前儿童活动中的应用 一、记忆的保持是一个动态的变化过程 1.保持指已获得的知识经验在头脑中储存和巩固的过程,是识记和恢复(再认和再现)的中间环节。 2.保持是一个动态过程。 在保持阶段.知识经验会发生“量”和“质”两方面变化.就“量”而言.随时间推移逐渐下降,显著表现就是遗忘;就“质”而言.因知识经验、加工组织经验的方式不同,回忆的内容会变化。有的内容变得简略了、概括了.不重要的细节消失了;有的内容变得更加完整合理;而有的却变得更加具体、夸张、突出学前儿童年龄小.大脑神经发育不够成熟。知识经验缺乏.更容易变化,忘事。因而对学前儿童记忆保持的要求不能太高,而应实事求是,符合记忆的心理年龄特点,教孩子学习知识,要注意巩固率或识记后的保持率。 二、根据遗忘规律科学地组织复习 (一)遗忘 即对识记过的材料不能再认或再现,或者再认或再现时发生错误。有几种情况:不完全遗忘,能再认不能再现;完全遗忘,既不能再现也不能再认;临时性遗忘,一时不能再认或再现;永久性遗忘,永远不能再认或再现。(二)遗忘的规律 艾宾浩斯遗忘曲线:是德国心理学家艾宾浩斯研究发现的揭示了遗忘规律:遗忘在学习之后立即开始,且遗忘的过程最初进展得快,以后逐渐缓慢,简单说,就是“先快后慢”。 (三)科学地组织复习 1.及时复习; 2.合理分配复习时间。分散复习和集中复习相结合,复习方式多样化,多种感官综合运用; 3.利用记忆恢复的规律。幼儿有一种特殊的记忆恢复(回涨)现象。 这就要求我们指导孩子进行科学的分散复习,分散复习不是简单重复,而要使复习方式多样化,做到眼耳手脑并用。正确看待“回涨“现象,利用这一规律组织孩子学习、游戏。 三、排除影响“保持”的因素,科学地安排识记材料

学前心理学试题及答案

最新全国学前心理学试题及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5小题,每小题2分,共3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错选、多选或未选均无分。 1. 当物体触及新生儿手掌心时,他会立即把它紧紧握住,这种反射属于( B ) A.莫罗反射 B.达尔文反射(又称抓握反射) C.巴布金反射 D.巴宾斯基反射 2. “成熟论”的提出者是心理学家( C ) A.霍尔 B.华生 C.盖塞尔 D.施太伦 3.人们吃过糖以后再吃桔子,会感到桔子很酸,这种现象属于( B ) A.感觉适应 B.相继对比 C.同时对比 D.感觉相互作用 4.“绘人测验”所使用的研究方法属于( C ) A.观察法 B.访谈法 C.作品分析法 D.实验法 5.人按照特定社会对男性和女性的期望而逐渐形成的行为,是( D ) A.亲社会行为 B.攻击行为 C.合作行为 D.性别角色行为 6.当孩子情绪十分激动,又哭又闹时,有经验的幼儿教师和妈妈常常采取暂时置之不理的办法,结果孩子自己会慢慢停止哭闹。这种帮助孩子控制情绪的方法是

( D ) A.转移法 B.自我说服法 C.反思法 D.冷却法 7.认为儿童智力最初是混沌不明晰的,儿童智力因素的数量随年龄的增长而增加。这种理论属于( A ) A.智力分化论 B.智力复合论 C.智力内容变化论 D.智力多元论 8.儿童积极说话发展的阶段指( B ) A.1~1岁半(理解语言迅速发展阶段) B.1岁半~2、3岁 C.2、3~4、5岁 D.4、5~6、7岁 9.在儿童思维发展过程中,动作和语言对思维活动作用的变化规律是( B ) A.动作的作用由小到大,语言的作用由大到小 B.动作的作用由大到小,语言的作用由小到大 C.动作和语言的作用均由大到小 D.动作和语言的作用均由小到大 10.儿童想像的萌芽是在( A ) A.1岁半~2岁 B.1岁~1岁半 C.2岁~2岁半 D.2岁半~3岁 11.幼儿机械记忆与意义记忆效果的比较,是( A ) A.意义记忆效果好 B.机械记忆效果好(用得多) C.两者都很好 D.两者都很差 12.幼儿正在教室里画画,教室外突然传来一阵喧哗声,孩子们不由自主地探头去看,

学前心理学教案 新(1)

---------- 学前心理学教案 科目:学前心理学年级:——级 执教者:------

---------- 《学前心理学》课程教案

板书

导入:心理学,一个富有极大探索性的科学领域,不仅引起了大批科学家们的深思,也引起了大众的好奇。在这个与人们生活密切相关的科学领域里,充满了许多未解之谜,神秘而又实在,成为人类探索世界的三大奥秘之一。在人类走过的里程中,人们在不断探索外部宇宙世界的同时,也在不断揭示着人类自身的心理世界,并将各种心理现象称为内宇宙。特别是人类探索的焦点由外部世界转向人类自身时,脑科学的研究逐渐成为生命科学中的核心问题之一,而研究脑的心理机能是心理学的重要任务。21世纪--被视为生命科学的年代,心理学作为研究人类自身的科学日益显示出其不可缺少的作用。科学地认识自身是我们面临的永恒的主题,各类科学家从不同的领域、不同的视角对心理现象进行了探索,力求揭开心理奥秘,打开这一神秘的"黑箱"。人类心理的复杂性曾令古人为之感叹,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科学家揭示的内心奥秘也越来越多,令现代人为之喜悦。心理学已经被现代人视为21世纪中三个最有发展前景的学科之一。 绪论 第一节学前儿童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和内容 一、学前儿童心理学的对象 德国心理学家艾宾浩斯曾经说过:“心理学有一个漫长的过去,但只有一个短暂的历史。” 古希腊哲学家亚里斯多德(公元前384—322年)的《灵魂论》一书,是人类文明史上较早的有关心理现象研究的专著。在这部著作中,他把人的灵魂看作是生活的动力和生命的原理,是身体存在的形式。认为灵魂支配身体活动,有自己的活动规律。他还对感觉进行了研究,并提出类似、对比、接近等记忆的原理。法国二元论哲学家笛卡尔是哲学心理学思想的创始人。他认为人的身体是由物质实体构成,而灵魂是由精神实体构成的,身体和灵魂这两个实体互相作用。互为因果,这就是所谓的“心身交感论”。他还首先用“反射”的概念来解释人的部分心理活动,为发展科学的心理学作出了巨大贡献。此外,笛卡尔还专门写了《情绪论》一书,对情绪的本质、种类和机制作了研究。 贝克莱(1685—1753)和休漠(1711—1776年)可以视为19世纪欧州联想主义的心理学思想的主要代表人物。贝克莱的《视觉新论》和休漠的《人性论》,虽然属于哲学著作,但对以后的心理学的发展具有很大的影响作用。从亚里斯多德起,在长达十几个世纪的时期内,心理现象大多是由哲学家作为哲学问题加以研究的。 心理学从哲学中真正分离出来而成为一门独立的科学,主要由德国生理学家冯特

学前心理学案例分析答案

第二章 、岁左右的儿童常常表现出各种反抗行为或执拗现象,不再象以前那样听话了,一有机会便要采取独立的行动。比如,儿童往往要求自己穿衣、吃饭;爱说“不”或不让动手偏用手去摸,不知什么叫危险,什么叫不行。如果受到成人预 先限制或强行制止,儿童就会表现出情绪烦躁或反抗。这个案例说明此时儿童心理发展处于什么阶段?其主要的心理 特征是什么? 答:)案例中这个孩子正处于幼儿心理发展的转折期和危机期。())其主要的心理特征是:①容易产生 强烈的情绪表现;②出现对成人的反抗行为或各种不符合社会行为准则的表现,独立性和自我意识产生。)正确做法: 成人不能够对儿童预先限制或强行制止,注意教育技巧,防止形成对立。否则儿童就会表现出情绪烦躁或反抗,容易 使儿童形成执拗性格;要么形成懒惰、依赖,无独立愿望的人格。在确保安全的前提下,发展其独立性,并指导其学 会正确的方法。 () 、最近,小华的母亲非常着急岁的小华出现了口吃的现象,尽管母亲多方矫正,甚至取笑打骂都无济于事.请分析一下小 华出现口吃的原因,以及矫正儿童口吃应该遵循的主要原则。 答:)、岁是儿童口吃的常见阶段,口吃的原因有些是生理原因,但是更多的是心理原因所致。心理原因之一是说话 时过于急噪、激动和紧张。、岁的儿童急于想表达自己的思想时,容易出现言语流节奏的障碍。原因之二是出于模仿。 儿童期是好模仿期,对他人口吃出于好奇,就模仿口吃。 )矫正口吃的重要原则是解除紧张。小华母亲采取取笑甚至打骂的方法是错误的。这不但不能矫正口吃,反而会加剧 儿童紧张心理,导致儿童不愿说话甚至形成孤僻等不良个性。 成人在掌握了儿童心理发展规律的基础上,及时加以正确引导,孩子可以在和成人的对话中学会慢慢地说话,用手势 辅助语言来表达,问题就能够解决。() 第三章 运用幼儿无意注意和有意注意的发展特点,分析幼儿的心理现象,老师如何组织教学。(教材) 、无意注意为主:)——刺激物的特点幼儿的兴趣和需要。注意的选择性 )利用:①采用符合儿童注意特点的教学组织方式(教具、语言、活动方式);②内容安排符合儿童注意特点和兴趣 和需要。要多样化。③活动时间安排不宜过长。())防止无关因素的干扰。 、有意注意初步发展,依赖成人的组织和指导。(明确目的,语言组织和引导)把注意对象变成儿童活动的对象。组织游戏活动,增加儿童注意的稳定性,防止无关因素的干扰。 第四章 要求幼儿辨别三角形和正方形时,教师往往让幼儿边看边用手沿着三角形和正形的边缘摸它们的轮廓,同时每 次摸到拐角处的时候,要求说出角的数量,如一个角、二个角等,这样的活动安排,效果往往比较好.请分析这样做的理由 .答:这样做是合理的。视觉、听觉、动觉等相协同活动有助于儿童对物体的空间知觉.特别是在视觉、手的触觉、动觉 的协同活动中儿童对几何图形的知觉效果是最好的,可以多角度地认识物体。单一地用视觉或触觉会造成儿童知觉错误 率的提高。 (教材) 第五章 我们经常发现这样一种现象:幼儿教师花大力气教幼儿记住某首儿歌,有时候孩子们不能完全记牢,但他们偶尔听到的某个童谣,看到的某个电视广告,只需一两次他们就对广告词熟记心中,结合幼儿记忆的这一现象,请你分析一下 影响幼儿无意识记忆的因素。 答:)在整个学前期,幼儿的无意记忆占优势,影响幼儿无意识记忆的因素有: 客观事物的性质;客观事物与幼儿主体的关系;幼儿认知活动的主要对象或活动所追求的事物;活动中感官参加的数 量以及活动的动机等。 )幼儿对看到的某个电视广告的广告词记忆效果较好是因为对广告词的记忆是一种无意记忆,电视画面具有具体生动、 形象的特点,给予幼儿视觉、听觉等多种感官刺激。童谣、广告词的简明的语言,符合儿童的兴趣和需要,很容易成 为儿童无意记忆的对象,而教师要求记忆的任务属于有意记忆。 第六章 案例分析(根据学前心理学的基本理论对所给的例子进行剖析,共分) ()。某幼儿特别喜欢听古典音乐,他也很崇拜音乐家。有一天,他跟妈妈说:“今天,肖邦叔叔到我们幼儿园 来了,还给我们弹钢琴呢!”妈妈听了吓了一跳,以为孩子在说谎。 请根据幼儿想象的有关原理,对此例加以分析。() 答:)幼儿想像具有夸张性的特点,表现在:①夸大事物的某个部分或某种特征;②混淆假想与真实。 )原因:①认知水平的限制;②情绪的影响;③幼儿想象表象能力的局限。

幼儿学前心理学试卷(附答案)

幼儿学前心理学试卷(附答案) 一、名词解释: (每小题2分,共10分〉 1.心理 2.注意 3.形象记忆 4.再造想象 5.创造性思维 二、填空: (每个空1分,共30分〉 1. 1879年,德国哲学家、生理学家、心理学家( )在( )大学建立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应用实验的手段 研究人的心理现象,才使心理学作为一门独立的科学从( )中分离出来。所以说,心理学是一门有着悠久历史、既古老又年轻的科学。 2.心理现象分为( )和( )两大类。前者包括( )、〈〉和( );后者主要是从〈〉、( )和( - .)等方面反映出来。 3.幼儿的活动主要有( )、( )和( ),其中〈〉是主导活动。 4.注意不是〈〉的心理过程,但任何一种()自始至终都离不开注意。 5.一个儿童是否患有多动症,仅凭经验是难以正确断定的。对于一个多动的儿童,必须根据生活史、( ) 观察、( )检查、( .)测验等进行综合分析,才能确定。因此,我们不能轻易地把学前儿童的好动当作多动来对待。 6. ( . )是认识的开端,是获得知识的源泉,是一切心理现象的(),也是个体与()保持平衡的保障。 7.幼儿方位知觉发展的顺序是先(. )再( )然后是( )。由于幼儿辨别空间方位是以自身为中心辨别过渡 到以其他客体为参照辨别,因此,教师在舞蹈、体育等活动中要做( )示范。 8.记忆过程可以分为( )、( )、( )三个基本环节。 9.言语是(. . )借助( )传递信息、进行交际的过程。 三、解释心理现象:’ (每小题2分,共10分〉 1.有人曾经把黑猩猩与幼儿放在一起抚养训练,但应为黑猩猩不具备人类的遗传素质,最终不可能与 人类的后代一样形成人的心理。() 2.在"抱娃娃"游戏中,开始,参加者把自己当成娃娃的妈妈,耐心地喂饭,但当他转身去拿"饭"时,发 现其他小朋友正在沙坑里搭起一座"小花园",他的注意便一下子转到"小花园飞而走到沙坑去玩 了。() 3. "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入鲍鱼之肆久而不闻其臭。" () 4.一个幼儿的行为表现明显地属于抑郁质,但神经类型的检查结果是"强、平衡、灵活型”。() 5.有的儿童绘画能力突出,有的儿童动手操作能力较强,还有的儿童能歌善舞,对音乐、韵律特别敏 感……() 四、材料分析题: (每小题5分,共10分) 1. ?学前心理学》的《注意》一章中有这样的描述: “小班幼儿一般只能稳定地集中注意3--5分钟,中 班幼儿可达到10分钟,大班幼儿可延长到10--15 分钟。"试根据这段材料分析,小、中、大班单个〈或一次〉教育活动时间分别应该控制在多长?为什么? 2. ?学前心理学》中有这样的描述:"布卢姆以17岁为发展的最高点,假设其智力为100%,得出各个 年龄儿童智力发展的百分比:一岁,20%; 四岁,50%; 八岁, 80%; 十二岁, 92%; 十七岁, 100%"请您结合实际,谈谈这段材料对我们幼儿教育有什么启示。 五、简答题:(每小题-10分,一共20分〉 1. 结合实际,谈谈感知觉规律在玩教具制作与使用、环境布置中的应用。 2.联系日常教育活动,谈谈学前儿童性格塑造的意义及途径。 六、论述题: (20分〉 结合自己的工作实际,谈谈学习《学前心理学》前后有什么不同?

《学前心理学》课程教案上传

课程教案 课程名称:幼儿心理学 课程代码: 课程性质:专业必修课 开课单位:初等教育学院 主讲教师: 教师职称: 开课时间:二○○九至二○一○学年第一学期 二○○九年八月编

幼儿心理学课程基本情况 (一)授课专业: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班级:08学前教育学生人数:46人 (二)学时学分:总学时54,周学时3,学分3 (三)使用教材 罗家英主编:《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科学出版社,2007年8月版 (四)教学参考书 [1] 周宗奎:《现代儿童发展心理学》,安徽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 [2] 李丹:《儿童发展心理学》,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7年版。 [3] 高月梅:《幼儿心理学》,浙江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 [4] 刘金花:《儿童发展心理学》,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5] 陈帼眉,冯晓霞,刘桂珍:《学前心理学》,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0年版。 [6] 陶保平:《学前教育研究方法》,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7] 陈帼眉:《学前心理学》,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 [8] 李燕:《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 (五)教学方法: 课堂讲授,启发式教学,课堂讨论,案例教学,提问式教学,学生讲授,师生互动。 (六)教学手段: 多媒体教学,传统讲授,网络教学, VCD,录相。 (七)考核方式: 平时成绩加闭卷考试。 (八)学生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培养方法 通过案例教学方法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学生讲授的方式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写作能力,表达能力;通过课堂讨论的方式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与同学的沟通能力等;通过幼儿园实地的观察、记录与分析,培养学生初步的科学研究能力。 (九)学习规范要求: 严格考勤,注重学生课堂表现及课堂参与情况,课下作业的完成情况等。

学前心理学案例分析.doc

学前心理学案例分析 学前心理学案例分析(仅供参考) 【案例】: 当宝宝哭的时候,妈妈在抱起宝宝的同时,用摇鼓弄出声音,宝宝不哭了,后来,当宝宝再哭的时候,妈妈用摇鼓弄出声音,宝宝停止了哭泣,请问这是为什么?请说明原理。 【条件反射,在外界刺激的条件下,婴儿建立了条件反射】 【案例】给幼儿观看两只机器蜗牛,一只爬得快,另一只爬得慢,当快蜗牛停下来的时候,慢蜗牛还在爬,但是最终未能赶上快的蜗牛。让幼儿I可答哪一只蜗牛先停下来,大部分幼儿说慢蜗牛先停下来,这是为什么?请结合感知觉理论分析。 【幼儿的时间知觉的发展和成熟比较晚,幼儿借助距离的长短认识时间概念,认为走的路程短,时间就短,是典型的时空关系的混淆。] 【案例】有一?位教师在教幼儿背诵前,先把诗的内容绘成美丽的图也,再用故事形式向幼儿讲述诗的内容,进而引导幼儿对诗中提及的“眠”、“晓”、“啼鸟”等进行讨论,结合幼儿的生活经验帮助他们理解。你觉得老师的做法符合幼儿记忆的特点吗?为什么? 【这位教师的做法符合幼儿的记忆特点。由于幼儿的形象识记优于语词识记,幼儿喜欢直观、形象、具体、鲜明的事物,对感兴趣的事物识记效果比较好,教师用故事的方式吸引了幼儿的兴趣,识记的效果当然比单调的灌输要好得多。】 【案例】2010年春晚,一个小女孩背诵《百家姓》的镜头给很多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也引起了各方争论。请结合心理学相关理论分析评价之。 【幼儿的容易运用机械记忆,所以在记忆《百家姓》这些无意义字符的时候,表现出明显的优势,不要认为这是什么特殊的能力,更不能将其作为“神童”的标志。】 【案例1]周二的早上入园时,小强对老师说:“昨天,我和爸爸妈妈去海南岛玩儿了,太好玩了,还潜水了老师愣住了,昨天是星期一,小强在幼儿园啊!于是就批评小强:“爱撤谎的孩子不是好孩子!”请分析小强的行为,并对教师的评价做分析。 【由于幼儿的记忆不精确、不完整,经常记住非木质、富有情绪色彩的或感兴趣的内容,常常把主观想象的事物和现实中的事物混为一谈,所以容易歪曲事实,千万不能借此认为是品德出现问题。】 【案例2]一个孩子的妈妈生病住院了,幼儿很想去看妈妈,但是大人不允许。过了两天,幼儿告诉老师:“我到医院去看妈妈了。”请分析幼儿的反应。

学前心理学试卷及答案

学前心理学试卷及答案 【篇一:学前心理学试题及答案】 一、名词解释(共5题,每题4分,共20分) 是婴儿寻求并企图保持与另一个人亲密的身体和情感联系的倾向。 2. 视敏度 是指精确地辨别细致物体或辨别具有一定距离物体的能力,也就是 发觉一定对象在体积和形状上最小差异的能力,即通常所说的视力。 3. 气质 是表现在心理活动中的强度、速度、灵活性与指向性等方面的一种 稳定的心理特征。 4. 多重趋避冲突 是指对含有吸引与排斥两种力量的多种目标予以选择时所发生的冲突。 5. 亲社会行为 通常指个体帮助或打算帮助其他个体或群体的行为或倾向。 二、单项选择题(共5题,每题2分,共10分) d )。 a.0-1岁 b.0-3岁 c.0-5岁 d.0-6岁 2. 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颜色、声音、气味等个 别属性的反映,是(d )。 a.想象 b.记忆 c.知觉 d.感觉 3. 视觉悬崖装置是用来测查婴儿的( c )。 a.形状知觉 b.大小知觉 c.深度知觉 d.方位知觉 4. 第一个创立无意义音节作为记忆材料、最早研究遗忘进程的心理 学家是( d )。 a.陈鹤琴 b.布鲁纳 c.皮亚杰 d.艾宾浩斯 5. 对于学前儿童来说,大量的或经常发生的是( a )。 a.工具性攻击行为b.敌意性攻击行为 c.言语性攻击行为d.生理 性攻击行为 三、简答题(共5题,每题10分,共50分) 第一阶段:感知运动阶段 第二阶段:前运算阶段 第三阶段:具体运算阶段 第四阶段:形式运算阶段

2. 简述学前儿童想象发展的一般趋势。 (1)从想象的无意性发展到开始出现有意性 (2)从想象的单纯再造性发展到出现创造性 (3)从想象的极大夸张性发展到合乎现实的逻辑性 3. 简述幼儿记忆发展的主要特点。 (1)无意记忆占优势,有意记忆不断发展 (2)记忆的理解和组织程度逐渐提高 (3)形象记忆占优势,语词记忆逐渐发展 (4)幼儿记忆的意识性和记忆方法逐渐发展 4. 简述幼儿情绪情感发展的基本特点。 (1)情绪情感的社会化 (2)情绪情感的丰富和深刻化 (3)情绪情感的自我调节化 5. 简述学前儿童攻击性行为的特点。 (1)幼儿攻击性行为频繁 (2)幼儿更多依靠身体上的攻击,而不是言语的攻击 (3)从工具性攻击向敌意性攻击转化 四、案例分析题(共1题,每题20分,共20分) 案例 兰兰今年三岁多点儿,活泼可爱,特喜欢画画、拼图。每次画画总 是拿起笔来就画,偶尔画出一种图形,就高兴地说:“哈,小鸟,瞧,我画了只小鸟!”画出来的像什么就说是什么。拼图也是这样。爸爸 见此很不满意。每当兰兰要画画了,他总是要求兰兰说:“你告诉爸爸,你想画什么,想好了再画画!”兰兰不听,还是拿起笔来就画。 兰兰爸爸非常生气,经常批评兰兰“做事之前不动脑筋!”。 请根据学前儿童思维发展的有关理论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兰兰的行为说明了学前儿童思维发展的一个什么趋势?请对此 趋势以及学前儿童思维工具的变化作简要说明。 2.兰兰爸爸的要求和批评是否合理?请就如何正确教育、引导像 兰兰这个年龄阶段的孩子,提些建议或对策。 1、答:说明了学前儿童思维发展从直觉行动思维到具体形象思维 的趋势。 兰兰现在的思维处于直觉行思维,在行动中利用动作进行思考,不 能预见、计划自己的行动,所以兰兰画画时是画出来像什么就说是 什么,不是先想好了再画出来通常没有目的性。

学前心理学教案

绪论 教学目标: 1.知道学前心理学的概念和研究对象; 2.了解心理学的起源与发展; 3.能够举例说明学习学前心理学的意义。 教学重难点: 学前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和主要内容; 教学方法: 讲授法、讨论法 教学手段:多媒体教学(课件) 教时安排:2 教学过程: 一、心理学—一门既年轻又古老的科学 最初,并不是一门独立的学科,而被认为是社会学科。亚里士多德的《灵魂论》,被认为是心理学的第一本著作。 科学心理学诞生的标志:1879年,德国著名心理学家冯特在德国莱比锡大学创建了世界上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开始对心理现象进行系统的实验研究,使心理学从哲学中脱离出来,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 二、心理学的概念 1、心理学是什么? 心理学是研究人的心理现象以及人的心理现象的规律的学科。 2.什么是心理现象?

心理现象是心理活动、心理过程的一种外在表现形式。如观察一个人,有人观察得很细,身高、肤色、体貌特征都能描绘,有的人则观察得很粗。又如学习,有人对公式记忆深刻,有人对年代记忆准确,有人则对事件印象很深,当然也有人对学习内容记不住,但对影视名星的一点一滴都了如指掌。对一案件的犯罪嫌疑人,有人痛恨,有人可怜。对一交通事故现场,有人挤着凑热闹,有人远远躲开。男孩喜欢车,女孩喜欢娃娃,有人勇敢、有人文静等都是心理的外在表现。心理现象分为心理过程和个性心理两个部分 心理过程包括: (1)认知过程: 感觉、知觉、记忆、想象、思维 (2)情感过程:喜悦、愤怒、哀伤、恐惧等 (3)意志过程:确定目的、制定计划、采取行动 个性心理包括: (1)个性倾向性:能力、气质、性格 (2)个性心理特征:需要、兴趣、动机、信念、价值观、世界观(3)自我意识:自我认知、自我体验、自我控制 三、什么是学前心理学 学前心理学:是学前心理学是心理学的一个分支;学前心理学是研究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特点和规律的科学。 研究内容: 1、个体心理的发生:在讲注意、感觉、知觉、记忆、想像、思维、言语、情绪、意志、个性、社会性等这些章节时都会提到它们是何时产生的 2、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一般规律:一般在每章会提到什么心理现象的发生或一般趋势。

《学前心理学》+课程标准

《学前心理学》课程标准 一、课程简介 《学前心理学》是学前教育专业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课程,是学前教育专业的必修课程之一。该课程在学前教育专业的课程中历来占有特殊地位,它是学习学前教育专业相关课程的重要基础。本课程的任务在于:使学习者了解和掌握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基本理论,形成正确的儿童观,了解研究儿童心理的基本方法,形成初步的了解和研究儿童心理的能力,为将来从事幼儿教育工作和科研奠定基础。 二、课程性质与定位 《学前心理学》课程是学前教育专业的素质与基础学习领域课程。本课程主要研究对象包括以下两方面:1、幼儿心理发展的一般规律;2、幼儿时期心理过程和个性的发展。使学生日后从事幼儿教育工作时能够更好地贯彻教育方针,完成教育任务。根据幼儿园新课改的要求,我们不仅要关注如何培养人才,还要关注培养人才的社会效益,即培养的人

才还要能适应社会发展的要求,满足社会的需要。学习幼儿心理学有助于将来从事前教育事业的学生了解幼儿心理的特点,更加科学有效地组织教育教学活动,是学前教育专业必不可少的一门基础课程,突出学前教育的专业特点。 三、课程设计思路 《学前心理学》课程建设,应根据高职教育的任务和学生的需求,从“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方面出发设计课程目标,努力改革课程的内容、结构和实施机制。 (一)课程标准设计紧密结合工作岗位 课程的设计以对幼儿园学前教育教师素质的需求调研为前提。课程以全面提高学生的理论素养为基点,充分发挥《幼儿心理学》课程在培养和增强学生的专业理论水平和教研能力上的特殊功能。 (二)在能力培养上,体现岗位技能要求 课程的开设是以培养学生岗位核心技能为出发点,课程内容设计紧密结合岗位技能培养的需求。注重培养学生在幼教工作岗位上的创新和教育改革的能力,做到学以致用。注重课堂教学和课外教学的紧密结合,将教、学、做融为一体,充分体现职业性、实践性和开放性的要求,提高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 (三)教学组织上,体现以学生为主体的设计理念 遵循“必需、够用”的原则,构建结构合理有序且内容能满足未来岗位工作需要的《幼儿心理学》课程。 《学前心理学》课程教学的重点并不在于向学生一味的讲授理论,而在于通过学习理论知识来指导他们以后的工作实践,从更高的角度认识幼儿教育,在以后的工作中能用辩证的发展的眼光看待教育教学中出现的问题,根据幼儿园新课改的要求,进行有效地教育创新和改革,不仅要关注如何培养人才,还要关注培养人才的社会效益,即培养的人才还要能适应社会发展的要求,满足社会的需要。通过学习《学前心理学》将有助于要从事前教育事业的学生了解幼儿心理的特点,更加科学有效地组织教育教学活动。 四、课程培养目标 (一)总体目标

学前心理学案例1

3 岁左右的儿童常常表现出各种反抗行为或执拗现象,不再象以前那样听话了,一有机会便要采取独立的行动。比如,儿童往往要求自己穿衣、吃饭;爱说“不” 或不让动手偏用手去摸,不知什么叫危险,什么叫不行。如果受到成人预先限制或强行制止,儿童就会表现出情绪烦躁或反抗。这个案例说明此时儿童心理发展处于什么阶段?其主要的心理特征是什么?答:(1)案例中这个孩子正处于幼儿心理发展的转折期和危机期。(2)其主要的心理特征是:①容易产生强烈的情绪表现;②出现对成人的反抗行为或各种不符合社会行为准则的表现,独立性和自我意识产生。( 3)正确做法:成人不能够对儿童预先限制或强行制止,注意教育技巧,防止形成对立。否则儿童就会表现出情绪烦躁或反抗,容易使儿童形成执拗性格;要么形成懒惰、依赖,无独立愿望的人格。在确保安全的前提下,发展其独立性,并指导其学会正确的方法。最近,小华的母亲非常着急, 4 岁的小华出现了口吃的现象,尽管母亲多方矫正, 甚至取笑打骂都无济于事.请分析一下小华出现口吃的原因,以及矫正儿童口吃应该遵循的主要原则。答:1)3、4 岁是儿童口吃的常见阶段,口吃的原因有些是生理原因,但是更多的是心理原因所致。心理原因之一是说话时过于急噪、激动和紧张。 3、4 岁的儿童急于想表达自己的思想时,容易出现言语流节奏的障碍。原因之二是出于模仿。儿童期是好模仿期,对他人口吃出于好奇,就模仿口吃。(2)矫正口吃的重要原则是解除紧张。小华母亲采取取笑甚至打骂的方法是错误的。这不但不能矫正口吃,反而会加剧儿童紧张心理,导致儿童不愿说话甚至形成孤僻等不良个性。成人在掌握了儿童心理发展规律的基础上,及时加以正确引导,孩子可以在和成人的对话中学会慢慢地说话,用手势辅助语言来表达,问题就能够解决。运用幼儿无意注意和有意注意的发展特点,分析幼儿的心理现象,老师如何组织教学。1、无意注意为主:1)——刺激物的特点幼儿的兴趣和需要。注意的选择性2)利用:①采用符合儿童注意特点的教学组织方式(教具、语言、活动方式);②内容安排符合儿童注意特点和兴趣和需要。要多样化。③活动时间安排不宜过长。3)防止无关因素的干扰。2、有意注意初步发展,依赖成人的组织和指导。(明确目的,语言组织和引导)把注意对象变成儿童活动的对象。组织游戏活动,增加儿童注意的稳定性,防止无关因素的干扰。要求幼儿辨别三角形和正方形时,教师往往让幼儿边看边用手沿着三角形和正形的边缘摸它们的轮廓,同时每次摸到拐角处的时候,要求说出角的数量,如一个角、二个角等,这样的活动安排,效果往往比较好.请分析这样做的理由.答:这样做是合理的。视觉、听觉、动觉等相协同活动有助于儿童对物体的空间知觉.特别是在视觉、手的触觉、动觉的协同活动中儿童对几何图形的知觉效果是最好的,可以多角度地认识物体。单一地用视觉或触觉会造成儿童知觉错误率的提高。我们经常发现这样一种现象:幼儿教师花大力气教幼儿记住某首儿歌,有时候孩子们不能完全记牢,但他们偶尔听到的某个童谣,看到的某个电视广告,只需一两次他们就对广告词熟记心中,结合幼儿记忆的这一现象,请你分析一下影响幼儿无意识记忆的因素。答:1)在整个学前期,幼儿的无意记忆占优势,影响幼儿无意识记忆的因素有:客观事物的性质;客观事物与幼儿主体的关系;幼儿认知活动的主要对象或活动所追求的事物;活动中感官参加的数量以及活动的动机等。2)幼儿对看到的某个电视广告的广告词记忆效果较好是因为对广告词的记忆是一种无意记忆,电视画面具有具体生动、形象的特点,给予幼儿视觉、听觉等多种感官刺激。童谣、广告词的简明的语言,符合儿童的兴趣和需要,很容易成为儿童无意记忆的对象,而教师要求记忆的任务属于有意记忆。某幼儿特别喜欢听古典音乐,他也很崇拜音乐家。有一天,他跟妈妈说:“今天,肖邦叔叔到我们幼儿园来了,还给我们弹钢琴呢!”妈妈听了吓了一跳,以为孩子在说谎。请根据幼儿想象的有关原理,对此例加以分析。(04.10)答:1)幼儿想像具有夸张性的特点,表现在:①夸大事物的某个部分或某种特征;②混淆假想与真实。2)原因:①认知水平的限制;②情绪的影响;③幼儿想象表象能力的局限。(2).案例中的幼儿因为喜欢听古典音乐,也很崇拜音乐家,所以夸张地跟妈妈说:“今天,肖邦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