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心理学章节总结

医学心理学章节总结
医学心理学章节总结

医学心理

绪论

1.医学心理学

医学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是心理因素在人的疾病和健康相互转化过程中所起到的作用,任务是将心理学的理论与方法应用于医学,已达到预防、治病、增进健康的目的

2.医学模式

一定时期内,人们对疾病和健康的总体认识,并成为当时医学发展的指导思想。

3.生物医学模式Vs现代医学模式

1)生物医学模式:17-18世纪,心身二元论+机械唯物论。认为疾病发生在细胞和器官水平上2)现代医学模式

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

4.健康的定义

一种在身体上、心理上和社会适应能力上的完好状态,而不仅仅是没有疾病。

5.强调现代医学模式的原因

1)发现精神状态对躯体健康的影响

Psychosomatic disease 躯体化疾病

2)关于健康的新定义

3)精神疾病对人的影响越来越大

4)发达国家疾病谱改变——肿瘤、心血管主导

5)综合医院大量存在躯体化障碍患者

6)医患关系重要性

7)强调生活质量

6. 医学心理的分支

Neuropsychology; psychosomatic medicine; clinical Psychology; abnormal psychology ; Nursing psychology; defect psychology

心理卫生:

1.健康:一种在身体上、心理上和社会适应能力上的完好状态,而不仅仅是没有疾病。

2.心理健康:以积极有效的心理活动,平稳正常的心理状态,对当前和发展着的社会环境保持良

好的适应能力。

3.心理健康的标准: 智力正常;情绪良好;人格完整;社会适应;人际和谐

研究角度(病理学,统计学,文化学)

4.心理卫生:以积极有益的教育和卫生措施,维护和改善人们的心理状态,以适应当前和发展

着的内外环境

5.健康的分布

死亡—疾病—健康不良—正常—健康良好—康强—完满康宁

6.心理卫生问题的早期预防注意事项。

7.心理健康的标准

1)体验标准:良好的心境和恰当的自我评价

2)操作标准: 心理效率和社会效率

3)发展标准:纵向比较

8.青少年心理卫生问题和应对方法

1)身心发展特点:身体发展成熟,心理发展迅速

2)心理能力逐步发展:

认知和语言能力成熟;情绪情感丰富且不稳定;意志发展迅速;人格逐渐形成3)常见问题与应对

社会适应问题

使之:正确认识自己;树立适当的奋斗目标;讲解交往的重要性

情感问题

期望值适当;增加愉快的生活体验;使情感获得适当的表现机会;注意转移法 性困惑问题

问题:对性的好奇与敏感;性欲冲动的困扰;异性交往的问题

方法:对性有科学的认识;正确理解性意识与性冲动;增进男女的正常交往

9.心理防御的定义:最早由弗洛伊德提出

是一个人直接的,习惯性的心理保护机制,即当潜意识中的本我与现实出现矛盾,造成焦虑反应后,采取心理防御机制减轻焦虑。

10.心理防御的分类:

1)精神病性防御机制

2)幼稚防御机制

3)神经症性防御机制

4)成熟防御机制

11.常用心理防御方法。

1)否认:拒不承认痛苦——精神病

2)外射:以个人的想法推向客观事实或别人的想法也是如此。——精神病

3)向内投射:将原本是外界的东西,吸纳为自身人格的一部分——幼稚

4)倒退:不能适当得应对紧张情境,行为表现出人格发展不成熟阶段的某些特点。——幼稚5)转换:将内心冲突转化为躯体化的潜意识防御机制。——神经症

6)转移:将对某一对象的情感,转移至比较安全,能够接受的对象上。——神经症

7)补偿:理想受挫或生理缺陷,转而努力发展其他方面,借以弥补因失败丧失的自信。——神经症

8)合理化:失败过错后,为自己找一些能被社会和自我接受的理由来解释。——神经症

9)幽默:以诙谐的语言行为应对尴尬的处境,使自己摆脱困境,维持心理上的稳定。——成熟10)升华:把不易实现的本能欲望改头换面,指向能为社会所接受的,比较高尚目标和方向。

——成熟

12.保持身心健康的方法

心理评估

1.什么是心理评估?

定义:根据心理学的理论和方法对人的心理品质及水平作出鉴定

2.简述心理评估的基本过程与常用方法。

基本过程:○1确定评估目的○2详细了解被评估者当前的心理问题(调查、会谈、观察法)○3对重点问题深入了解和评估(心理测验)○4资料分析、处理○5结论

常用方法:

●调查法:历史调查;现状调查

●观察法:自然观察法;控制观察法

●会谈法:自由谈话;结构式会谈

●作品分析法:日记、书画等

●心理测验:标准化、数量化

3.心理评估者应该具备哪些条件?

专业知识: 心理学、心理评估学、精神病学

心理素质:观察能力;智力水平;自我认知能力(保持客观);沟通能力4.什么是心理测验?它可以怎样分类?

心理测验:根据一定的法则,用数量化手段对心理现象或行为加以确定和测量。是一种心

理测量工具。

心理量表:心理测量的主要形式,由一些精心选择的,一般能较正确可靠地反应人的某些

心理特点的问题或操作任务组成

心理测验的分类:

根据功用分:智力测验、人格测验、神经心理学测验

测验方法分类:问卷法;作业法;投射法

按同时被测人数:个体测验,团体测验

5.标准化的心理测验有哪些条件?

1)标准化指导语2)标准时限3)标准测验顺序4)固定施测条件5)标准记分方法6.应用心理测验的一般原则是什么?

1)标准化原则

2)保密原则:对测验内容保密;对被试的保护

3)客观原则

7.简述临床常用的心理评估方法。

1)智力测验——(比率智商:IQ=(智龄/实龄)*100离差智商:IQ=100+15(测值-均值)/SD)?斯坦福-比奈量表

?威克斯勒量表(成人、儿童、学龄前)

2)人格测验

?明尼苏达多相人格调查表(MMPI)——对精神状态作出诊断,并判断轻重

?卡特尔16项人个因素问卷(16PF)

?艾森克人人格问卷(EPQ)

?投射性测验

3)神经心理学测验——研究脑机能和脑器质性改变造成的各种行为障碍

H-RB测验

4)评定量表

?适应行为量表

?精神症状评定量表:SCL-90;SDS(抑郁);SAS(焦虑);BPRS(简明精神病);

8.几个重要的概念

1)误差:与测验目的无关的因素所引起的测验结果不稳定或不准确的效应。

●影响误差的因素

施测条件:时间限制,测验环境,旁观者

主试因素:动机、人格、期望、态度、种族、身体状态

受试者因素:测验技巧;练习效应;应试动机;测验焦虑;反应定势;生理状态2)信度:测验结果的一致性——时间上、内容与不同评分者之间的一致性

准确性、稳定性、可靠性

3)效度:测验可以测量到所要的测量对象的程度

4)常模:常模团体是由具有某种共同特征的人所组成的一个团体,或是该团体的一个样本。常模团体的分数分布是测验分数的基础,即常模。

5)标准化:测验的编制、实施、记分和测验分数解释的一致性,保证对于所有被试

来说施测条件都相同。标准化是减少误差,提高信度与效度的保证。

心理障碍

概述

1.Mental disorder : 心理、情绪、行为异常的统称。

2.

3.心理障碍的判断标准:(必考)

1)经验标准:判别者根据自身经历和体验评价他人心理活动特点和规律,鉴别正常或异常2)社会适应标准:根据行为是否符合生活环境

3)症状和病因标准:机体器质性改变

4)统计学标准和心理测验标准:一般用心理测量,以人群平均值为参考

4.心理障碍的模型

1)医学模型:心理障碍的产生与先天遗产,脑损害,生物化学物质代谢失调以及个体素质特征等生物因素相关。(寻找生理、气质上病变)

2)心理动力学模型

●由弗洛伊德发展起来——精神分析学说是精髓

●正常和变态行为都是意识与无意识欲望矛盾冲突的结果。

●心理障碍的原因:本我欲望要求和超我控制间潜意识矛盾冲突而产生焦虑和情绪防御

反应的结果。

●儿童经历是成年人行为失调的根源。

3)行为模型

重视环境对人格发展的作用,认为所有行为除了生理决定以外,都是通过条件反射“学习”

过程固定下来的。

4)认知观点

5)社会文化模型

心理功能异常,由神会环境畸形所致

生活事件+ 社会阶层+都市化等

5.心理健康的标准

有一定适应力;恰当自我评价;生活目标切合实际;与现实环境接触;从经验中学习完善;保持良好人际关系;适度的情绪发泄与控制

6.心理疾病诊断的局限性

1)症状性诊断

正常异常界限模糊;受环境影响;受人为因素影响

2)不能提供生物学诊断

3)病因机制不清

7.心理障碍生理生化研究

解剖学方法;干预脑功能方法;

无创研究:脑地形图技术;核磁共振;正电子反射扫描术

心理障碍的分类

1.按心理障碍分类

1)感知觉障碍

错觉、幻觉、感知觉综合障碍

2)注意与记忆障碍

3)思维障碍

概括过程、思维动力、思维内容障碍;思维联想散漫

4)情感障碍

焦虑、恐惧、抑郁

5)意志与意识障碍

6)智力障碍

7)人格障碍——(含性变态)

2.按病因和症状分类

ICD-10 《国际疾病分类》——世界卫生组织

DSM 《精神疾病诊断和统计手册》——美国

CCMD 《中国精神疾病分类方案与诊断标准》——中国

1)脑器质性精神障碍与躯体疾病所致的精神障碍

脑损伤

躯体疾病,影响脑功能

病例:阿尔采末氏病性痴呆

病变:海马、蓝斑、颞叶顶叶前额叶神经元减少,淀粉样病变,神经递质减少。

表现:心理功能全面下降,记忆认知能力明显下降

特点:慢性进行性,仅出现于晚年

2)精神活性物质与非依赖性物质所致精神障碍

成瘾药物:大麻、鸦片、镇静剂、兴奋剂

特点:

●病人服用精神活性物质

●对该物质具有渴望和冲动

●对该物质的使用剂量、开始和结束难以控制

●活性物质终止或减少会出现生理戒断反应

●使用活性物质逐渐失去对其他兴趣的快感

●耐受现象,使用量不断增加

非依赖性物质所致精神病:物质不引起生理或心理依赖,但会影响心理状态。

3)精神分裂症——广泛猜疑

定义:病因未明,多发于青壮年,常有感知、思维、情感、行为等多方面障碍和精神活动不协调。

总特点:思维和知觉歪曲,情感不恰当或迟钝;常有妄想

临床表现:

思维障碍

思维内容:被害妄想、关系妄想、夸大妄想、钟情妄想

思维过程:思维飘逸、思维插入或撤走。言语逻辑性差

感知觉障碍

幻听(最常见)、幻视、幻嗅、幻味

情绪障碍

情感淡漠、反应迟钝、言语贫乏、社会退缩及社会功能下降

紧张性行为:缄默、木僵、蜡样屈曲

精神分裂症的分型

偏执型精神分裂症

被害、被控制、出身名门、特殊使命、身体变化等妄想

威胁或发布命令式的幻听或非语言性幻听(哨声、笑声)

幻嗅、幻味

青春期型精神分裂症

紧张型精神分裂症

单纯型精神分裂症

4)情感性精神障碍

躁狂发作

?持续心境高涨、精力与活动力增加;自我感觉良好,说话滔滔不绝,性欲增强;自我

评价膨胀,与人过分熟悉。注意力不能长久保持。

抑郁发作

?临床表现:心境低落;兴趣和愉快感丧失,劳累感增加,运动减少;自我评价和自

信降低;无价值感和自罪感;认为前途暗淡;睡眠障碍;注意能力降低;自杀观念和

行为;食欲下降

?其他抑郁症

以躯体症状为主诉的抑郁障碍

青少年抑郁障碍(严重缺乏内省;情绪低落不明显;拒绝求医)

不典型抑郁障碍

产后抑郁症;老年抑郁症

复发性抑郁障碍

持续情感障碍

双相情感障碍

5)神经症、应激相关的及躯体形式障碍

概念:一组主要表现为焦虑、抑郁、恐惧、强迫、疑病或精神衰弱症状的精神障碍。

特点:没有可证实的气质性病变;症状与现实症状不相称;病人感到精神痛苦并无能为力;

自知力完整;起病受心理社会因素影响

分类

i.恐惧性焦虑障碍

?表现:无危险的物品和情境诱发恐惧性焦虑;对这些情境和物体回避或带着恐惧忍受,

有泛化特点;伴有明显躯体症状;继发性恐惧和焦虑;单纯想象可进入焦虑和恐

惧;知道他人在相同情况下不会恐惧焦虑,但不能减轻自己的感觉。

?病人的行为特征:对生活事件过分担忧;高水平负性情绪唤醒;高度自我注意,对威

胁线索高度警惕;……

ii.强迫性障碍

定义:有意识的自我强迫和自我反强迫同时存在,二者尖锐冲突使患者痛苦

特点:病人承认强迫性思维源于内心,非外界强加;他们反复出现,令人不快,其中

至少有一种思维或行为被病人视为毫无意义;病人试图抵制他们,但无法成功;强迫性

思维具有闯入性,无法回避;强迫性思维或行动之后不能给本人带来快感。

iii.严重应激反应及适应障碍

?应激源:不可避免的创伤体验(本人或至亲的人身威胁和社会地位巨大变化)

?急性应激反应:“茫然”;意识范围局限、注意狭窄、不能领会外界刺激;不断闯

入回忆,再现创伤;接着对环境退缩或激越性行为过多;产生抑郁、焦虑、愤怒

等情绪;应激环境消除,症状缓解

?适应障碍:在应激源面前感到无能为力,对日常事务功能缺损。出现异常举动和爆

发性行为

iv.分离(转换)性障碍

定义:部分或完全丧失对过去记忆、身份意识、及时感觉、身体运动控制四个方

面的整合

分类:分离性遗忘、木僵、感觉丧失、运动障碍

v.躯体形式障碍

定义:患者反复陈述某种躯体症状,不断要求医学检查,无视反复出现的阴性结果。即

使症状出现与生活事件,焦虑心情等密切相关,患者也拒绝考虑心理因素的可能性。

?Somatic disorder

2年以上,主诉各种不定躯体症状,无法检测出任何器质性异常;关于症状的先占

观念使病人痛苦,不断求医,反复检查;拒绝躯体无病症的诊断意见;胃肠、心

血管等症状,为非植物神经亢进;过度治疗

?疑病障碍

症状固定

回避真正治疗

?躯体形式的植物神经紊乱

植物神经亢进;突出表现为:心脏神经症,胃肠神经症等

?持续性躯体形式疼痛障碍

6)伴有生理紊乱及躯体因素的行为综合症

神经性厌食症

?对体重要求比正常至少低15%

?以一种或多种手段抵消食物“发胖”作用

?自我体相障碍

?内分泌失调,女性闭经,男性性功能低下

7)人格障碍,意向控制障碍与性变态

?诊断要点

1 明显不协调的态度和行为,通常涉及情感、唤起、冲动控制、知觉与思维方式及与

他人交往的方式。

2 这一异常行为模式是持久、固定的,并不局限于精神疾患的发作期。

3 异常行为模式是泛化的,与个人及社会的多种场合不相适应。

4上述表现均于童年或青春期出现,延续至成年。

5这一障碍会给个人带来相当大的苦恼,但仅在病程后期才明显。

6这一障碍会伴有职业及社交的严重问题,但并非绝对如此。

?人格障碍认知理论

?信念理论BECK

伤害性事件→极端、僵化、强制的信念→病态的适应性策略→对生活经历易感

?图式理论:图式涉及人际关系,对事件和他人的态度

某些图式过度活跃,阈值降低→取代或抑制现实中更适宜的图式→信息处理偏移

?过度发展和未发展理论

人格障碍个体某些行为模式过度发展,其他模式未得到发展

?人格障碍病人的认知和情感特征

完美主义(事事苛求,不能承受任何新的建议)

刻板的生活态度

缺乏自信

自我感知和自我心像障碍

单方面的情感体验障碍

潜在功能失调性假设

交际行为的复合障碍

?人格障碍疾病举例

?偏执型人格障碍

1 对挫折和拒绝过分敏感

2 容易长久地记仇,不肯原谅侮辱、轻视和伤害。

3 猜疑,以及体验歪曲,即把他人无意或友好的行为误解为轻视或污蔑。

4 与现实环境不相称的好斗及顽固地维护个人的权利。

5 及易猜疑,毫无根据地怀疑配偶或性伴侣的忠诚。

?强迫性人格障碍——追求完美Vs强迫症

?性心理障碍

泛指在两性行为方面的心理和行为明显偏离正常,并以这类偏离为性兴奋、性满足的主要或唯一方式。从而不同程度地影响或干扰正常性活动,这类异常或多或少地

偏离了人类社会合理的性行为的基本模式,不符合性行为所具有的繁殖后代的这一生

物学宗旨的特点。

◆性身份障碍

◆性偏好障碍

异装症;恋物症;露阴症;恋童症;施虐受虐症;窥阴症

◆性指向障碍:同性恋

心身疾病

总结:

一、心身疾病的概念

1.心身疾病:心理因素影响躯体状态

2.心身疾病界定条件:

●患者具有环境刺激导致的心理因素,这种因素在时间上与其躯体疾病的发生或加剧有联

●患者躯体上可以检查出器质性病变或具有已知的病理生理过程

●疾病的开始不是由躯体的疾病引起的,但其症状往往以某种躯体症状和体征表现出来

3.心身疾病范围:

器质性疾病

功能紊乱性疾病

4.疾病举例:

原发性高血压、心脏病;胃、十二指肠溃疡;支气管哮喘;神经性皮炎;某些恶性肿瘤;

慢性失眠症、神经衰弱、躯体形式的植物神经紊乱

二、心身疾病心身相关现象

1.两种行为

1)A型行为

时间紧迫感强;经常对工作做出过度保证;竞争和敌意性强;容易不耐烦2)C型行为

过分耐心,回避冲突,过分合作,屈从让步,缺乏主见,负性情绪控制力过强,过于和谐,息事宁人

2.四种心身疾病发生机制

1)冠心病

●器质性病变:如动脉粥样硬化

●心理社会因素:

重要情感丧失的生活事件

负性情绪:极大的无助感

人格特征——A型行为

2)恶性肿瘤

●生理因素:致癌无刺激,遗传因素

●心理社会因素:

重要情感丧失性生活事件

负性情绪:程度深,持久的负性情绪

个性:C型行为(过分忍让)

3)支气管哮喘

生理生化因素:肺部感染;过敏

心理因素:

儿童依赖感得不到满足而使哮喘加重

不良情绪加重哮喘;条件作用与哮喘

暗示作用与哮喘

4)躯体形式障碍:Somatoform disorder

●定义:患者反复陈述躯体症状,不断要求给予医学检查,无视反复检查的阴性结果,

不管医生关于其症状并无躯体基础的再三保证。即使存在某种躯体障碍,也不能解

释症状的性质和程度或患者的痛苦与先占观念。即使症状的出现和持续与不愉快的

生活事件、冲突、紧张密切相关,他们也拒绝讨论心理病因的可能

●种类:疑病障碍;躯体形式的植物神经紊乱;持续的躯体形式的疼痛障碍;躯

体分离(转换)障碍见前

三、心身疾病的心理社会因素:情绪、人格、生活事件

1.情绪因素

一、心理应激的概念

是一种情绪状态,是个体觉察到环境刺激对生理、心理及社会系统过重负担时的整体现

象,所引起的反应可以是适应或适应不良。

二、应激的过程:输入、中介、反应、结果

应激反应模式:应激源→对应激源的觉察和评价→心理和生理反应→导致适应或适应不

a)应激源

生理、心理、社会、文化应激源

b)对应激源的认识和评价作用

c)应激反应

i.心理反应:

●情绪反应:焦虑、恐惧、愤怒、抑郁

●行为反应:适应环境;改变环境

●自我防御反应

ii.生理反应

●交感-肾上腺髓质系统

●下丘脑-腺垂体-靶腺轴

●免疫系统

d)应激的结果:适应或适应不良

适度应激对健康有积极影响

是成长和发展的必要条件;是维持正常功能活动的必要条件;可保持有效的心

理和工作效率

过度应激对健康有害

出现躯体紊乱症状;出现各种负性情绪;心理效率降低并出现紊乱。

2.不健康的人格和行为特征

1)人格引发的经常性负性情绪

2)人格引发的不良生活习惯

3.生活事件

生活事件量表特征:生活事件的顺序性、时间性、对事件的评价、对当事人精神影响程度、影响持续的时间

4.器官脆弱性

不同个体、不同的身体器官对心理应激反应状态下的生理反应有着不同的耐受力。因此身体器官的脆弱性是心理社会因素导致心身疾病的一个重要条件。

四、心身疾病的发病机理研究:

1.情绪紧张引起的生理反应

1)交感-肾上腺髓质轴:血压升高,心率加快,代谢增强

2)下丘脑-腺垂体-靶腺轴:

3)免疫系统:

脑与淋巴器官的神经联系:NE,5-HT为递质

下丘脑- 促激素-腺垂体(ACTH和β内啡肽)—淋巴细胞上受体

2.心理生理致病理论

ENGEL的能量动员理论

1)愤怒、焦虑、恐惧——“fight or run 反应”

2)抑郁、失望、物质——“保存-退缩反应”

3.HPA轴与C-Fos快反应基因。

应激时——从转绿翻译水平——增加肾上腺皮质激素水平

4.中枢性与外周性疼痛,中枢性与外周性症状

1)中枢NE↑,提高痛阈

2)中枢5-HT↑,提高痛阈

五、心身疾病诊断和治疗

1.心身疾病的心理社会预防

1)情绪

不怕“常生气”,怕“长”生气;保持适度紧张;情绪的催化效应;增加对事情的可控性和可预测性

2)个性

认清自己的个性,扬长避短;调整现实与自我标准的距离;注意发展健康的人际关系;培

养健康的生活习惯

3)社会工作环境

神经活动类型与工作种类

对环境的再适应

2.心身疾病的心理诊治

1)疾病的心理诊断

当前情绪状态;刺激事件的性质;患者的个性特征

2)治疗

适当使用安眠药;远离应激环境;社会帮助;心理治疗;情绪自然曲线(自愈)

心身疾病复习题

1.最早提出“心身医学”的是德国海因洛茨1918

2.心身疾病的界定条件

3.塞里的应激适应机制学说“一般适应综合症”:警戒期,抵抗期,衰竭期

4.冠心病与A型行为的关系

A型人格与冠心病的发生密切想过,而与死亡率关联不大

5.C型行为的表现

过分耐心,回避冲突,过分合作,屈从让步,缺乏主见,负性情绪控制力过强,过于和谐,息事宁人

6.应激源有哪些

生理、心理、社会、文化应激源

7.生活事件量表特征

生活事件的顺序性特征

事件发生的时间

对事件性质的评定

对当事人的精神影响程度

影响持续的事件

8.何为器官脆弱性

不同个体、不同的身体器官对心理应激反应状态下的生理反应有着不同的耐受力。因此身体器官的脆弱性是心理社会因素导致心身疾病的一个重要条件

9.情绪变化会有那些生理变化

交感-肾上腺髓质;小丘脑-垂体-腺体;神经免疫

10.ENGEL的能量动员理论

应激-“run or fight”/ 退缩

11.怎样培养健康个性

1.掌握好自身个性的优缺点,扬长避短

2.调整好现实与自我标准的距离

3.发展良好的人际关系

4.培养健康的生活习惯

12.对安眠药的认识

适当使用,使患者休息充分,有利于病情缓解

选择题:

1.心身疾病不包括:精神分裂症

2.“心身医学”最早出现于1918

3.经常对工作作出过度保证属于:A型行为

4.暗示作用影响哮喘发作,可表现“纸玫瑰花效应”

5.过度紧张时出现记忆力暂时下降属于:心理效率降低

6.不属于生活事件量表特征的是:

7.“run or fight”反应伴随:交感兴奋

8.“保存-退缩”反应伴随抑郁

心理治疗与咨询

一.概述

1.心理治疗定义:应用心理学的原则和技巧,通过治疗者的语言、表情、手势、态度

和其他特殊的手段方法来改变病人的认知活动、情绪障碍和行为异常,从而达到减

轻病痛和增进心理健康的目的。

2.心理治疗的原则

1)良好的医患关系:利于患者信任医生;利于医生了解病情

2)保密原则

3)计划原则——目标、手段、计划、疗程

4)针对性原则——取得疗效的保证

5)综合原则——各种手段

6)灵活原则——心理现象复杂多变

3.技术手段举例

1)通情: 一个人能够设身处地地体会到他人的某种情绪与情感体验

2)感通:治疗者与患者在认知、情感、意向上的统一。

3)移情:患者由于以往生活经历与人际关系,对治疗人员形成的心理反应倾向

4)反移情:治疗者对患者无意识的反应倾向。

二.几种心理治疗

1.精神分析治疗——弗洛伊德(意识结构;人格构成;性驱力)

1)自由联想

2)梦的分析:象征,移置,凝缩,投射,变形,二次加工

3)认知领悟疗法

2.人本主义疗法——罗杰斯为代表

特点:

1)以咨询者为中心:动员内在潜力,实现自愈

2)把心理治疗看成一个转变的过程:调整自我和功能的过程

3)非指令性技巧

3.行为治疗

1)概念:根据行为学习理论,认为疾病是个体在过去生活经历中通过条件反射、观察、模

仿学习等方式获得的,是对环境适应不良的结果。治疗:涉及特殊治疗程序,通过学

习消除或矫正

2)理论基础:经典条件反射、操作性条件反射、社会学习理论

3)行为治疗分类

a)应答性行为疗法(巴甫洛夫,经典条件反射理论):脱敏疗法、厌恶疗法

b)操作性疗法:

斯金纳——操作性条件反射机制奖励强化和惩罚消除

奖励法、惩罚法、行为塑造法

c)替代学习疗法——自信训练法、习惯转换法

d)自我调节技术:生物反馈法

e)认知行为疗法:改变错误的信念和情绪,森田疗法、生物反馈疗法

4)具体治疗方法

a)系统脱敏法

i.制定焦虑等级:根据引起症状的体验与生理多导记录仪的检测数据判断,将

引起症状相应情境由弱到强排序

ii.放松训练:学会使自己保持轻松

iii.脱敏治疗:根据两种相反的情绪或行为不能同时存在,且可相互抵消抑制,学会用放松的心身状态克服恐惧、焦虑。

由轻到重,有序进行

b)标记奖励法

原理:采用奖励的方法增强所希望的行为,并用不强化的方法使已建立的不良行

为消失

注意:1)目标明确:根据对象,设计由简至繁的行为要求

2)奖励标记:根据对象喜好,选择奖励

3)坚持兑现:

4.生物反馈治疗

借助仪器使患者认知在一般情况下不能感知的生理变化信息,并学会有意识控制它的技术

1)减低生理活动——治疗应激

2)增强心理活动——新行为建立,神经肌肉训练

5.认知治疗

1)理论基础:150 改变认知过程,从而纠正感知觉,恢复正常行为与情绪

2)基本过程和技术

建立治疗关系:患者(主动学习);治疗者(诊断者与教育者)

确定治疗目标:纠正错误观念和其赖以形成的认知过程

确定问题:提问+自我审查把患者引到某特定问题范围内

检验表层错误观念,建议、演示和模仿

纠正核心错误观点

认知的进一步改变——行为矫正技术

新观念的巩固——认知复习

6.森田疗法

理论:神经质和疑病在神经质基调或疑病基调的基础上,由于某种契机导致

精神交互作用:感觉与注意的相互增强

治疗:

i.绝对卧床期

ii.工作治疗阶段:轻工作、重工作

iii.生活训练阶段

7.支持性心理治疗原则

1)供给适当的“支持”——体贴、同情、鼓励安慰

2)调整对“挫折”的看法

3)善用各种“资源”——检讨内在和外在的可用于克服困难的资源

4)排除外在困难

5)鼓励功能的适应——检讨应付困难或处理问题的方式,鼓励采取更有效的适应方式

8.集体心理治疗的有效原理

1)团体的情感支持

被他人接受容纳;便于倾诉;相同性的发现;栽培信心与希望

2)群体相互学习

交流信息与经验;模仿适应行为;探视现实的界限与反应;通过团体了解自己的社会

行为(检讨自己在群体中的表现)

3)群体正性体验

享受群体团聚性;领悟互助原则

4)重复与矫正“原本家庭经验”与情感

原本家庭经验:小时候所处的家庭关系中的体验——再现,发现根源,纠正行为

矫正情感:创伤再现,纠正情感

三.心理咨询

1.定义:给来访者心理上的指导和帮助的过程

2.方式:门诊心理咨询;信函咨询;电话心理咨询;专题心理咨询

心理治疗与咨询——吴任刚

一、简史

1.弗洛伊德:《癔病研究》、《梦的解析》、《精神分析引论》

2.行为主义学派

1)巴甫洛夫——条件反射

2)华生——《行为主义者心目中的心理学》

3)斯金纳——《鸽子的迷信》操作性条件反射

3.认知心理学派

4.人本主义学派马斯洛——《人类的动机》

二、心理治疗的特点:

1.不做是非判断——(患者心理问题多不属于是非因;患者是非信息不准确;患者解决心理问

题的动机与愿望不含是非因素;是非判断不利于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2.心理治疗关注症状背后的最初心理动机

3.治疗性的语言和治疗性行为

4.共情=通情——能够站在对方的立场上考虑问题和进行情感体验

5.不提患者作出决定

三、精神分析学派及分析性治疗

1.意识构成理论

1)无意识:处于清醒的意识下面的心理活动;包含人类社会、伦理、道德宗教所不能允许

的原始、动物性的本能冲动以及本能有关的欲望。这些欲望和冲动是被压抑到无意识

中,并时刻活动者。

2)意识:可直接感知的有关心理部分

3)潜意识:介于意识与无意识之间,所包含的内容可以被召回到意识部分去

4)压抑:无意识中的本能与冲动一直积极活动,力求在意识中得到表现,但因为伦理道

德不允许,所以出现时就会在意识中唤起焦虑和羞耻感,意识就给予抵抗和压抑。

2.人格构成理论

1)概念

本我:与生俱来的本能冲动,只受“快乐原则”支配

自我:从本我中分化出来,现实化的本我,力求既避免痛苦,又获得满足。寻

找多种方式释放本我的能量,消除本我的压力,从而控制本我

超我:道德化的自我,是人格最后形成的。代表父母的价值与标准,内化进自己

的个性中

自我防御机制:自我同时服从:本我、超我、外部世界

2)神经质症状的形成

冲突与压抑

本我的欲望、冲动与超我发生冲突,自我出面调节。自我足够强大时,动用心理

防御机制,调节成功,冲突解决;自我不够强大,冲突无法解决,产生焦虑。

幼年创伤理论

未能解决的幼年时期冲突(被遗忘)——遇到现实冲动,解决不善,产生焦虑——

推行到幼年时期的某种体验和行为方式中——幼年冲突现实化——冲突性焦虑加

重——不当的防御——以症状的形式表现出来

3.性驱力

口唇期(0-1);肛门欲期(1-3);性器期(3-5);潜伏期(5-12);生殖器(12-20)

四、行为治疗的理论

1.对行为问题的认识:学习获得习惯

1)经典条件学习

非伤害性恐惧情绪的获得;泛化与辨别障碍;消退;刺激—环境系统起作用

2)操作条件学习

i.理论:偶然行为,通过强化后变成主动的、长久的

ii.行为塑造;消退——不给予强化;强化物;自主神经系统与操作条件学习

iii.惩罚的效果

不良:只是压抑行为;引起被惩罚者不良情绪;并没有指示一种可行的行为方向

运用:惩罚与强化、指导、规则结合;利用惩罚提供信息;不能日常化、口头化

程序:先连续强化后间断强化

正强化(给予渴望刺激)负强化(给予不愿得到的刺激)

iv.强化的延伸——人的动机与需要

人的五种需要;内在与外在强化物;自我效能感(成功经验,社会接受,生理状况)

3)观察学习

不一定具有外显行为;不依赖直接强化而是替代性强化;交互决定论;具有认知性

4)认知改变

行为缺陷是由于认知缺陷造成的。

人对周围世界的期望和假设对情绪反应和行为有指导意义,“心理定势”

行为治疗的现状:正常与异常是个连续过程,没有本质差异;人的思想、信念、动机、情感为内隐行为,它们可被观察识别,消除或改变他们也是行为治疗的目的;诞生“认知行为治疗”S-C-R

2.行为功能分析和治疗

1)行为治疗

行为分析:一项常用心理治疗技术,对患者行为问题的高级神经反射特征进行了解,

对患者的认知结构进行分析,揭示患者行为复杂性和深层次特点。

●对患者行为问题的内容、动机、继发性获益、行为模式分析

诱发行为问题的刺激因素分析:

应答性刺激/操作性刺激;外部/内部刺激;直接刺激/间接刺激

确定靶行为:

记录心理、生理上的变量(时间、强度、频率、情景)

角度:运动、认知、情绪、躯体表现

分析患者动机和需要;患者对靶行为的自我控制

靶行为反应类型

刺激分辨障碍;诱因障碍;自我强化障碍;适应技能缺乏

对靶行为后果进行分析——继发获益

引起关注/奖励;掩饰弱点;逃避惩罚与挫折

2)认知疗法

理论基础:认知过程是行为和情感的中介,适应不良行为或情感与不恰当的认知方式

有关,治疗师的工作就是与病人共同找出这些不恰当的认知,并提供学习或训练的机

会改正他们,或用新的认知方式取代,使病人的认知更接近现实或实际,随着不良或

错误认知的改变,病人的情绪或行为亦随之改变。

病人认知特征——思维特征

有自主性,过程概念化;内容消极;随情境改变;绝对化评价;蕴含认知曲解;

先占性;自发意向

信念特征:不合理,绝对化;个人构念错误;完美主义;潜在性功能失调

归因模式:自我—他人;持久—暂时;整体—局部

应对方式:积极应对Vs回避应对;过度补偿策略(过高要求,故意无能,避免求助)

感知障碍:自我心像障碍;单方面感知障碍

身心疾病和儿童心理护理

1.病人角色概念:一个人被疾病痛苦折磨,并有治疗和康复的需要和行为,求医后被诊断为

有病。(身体痛苦,求医行为,被诊断有病)

2.病人角色有从常态社会职责中解脱出来的权力,也有积极求医早日康复的义务

3.病人角色转化:从常态进入病人角色,或从病人角色恢复常态

病人角色转化不良适应症:

1)角色行为缺如——否认疾病或未认识到疾病严重性

2)角色冲突——角色对个体的意义;不扮演角色的利弊;周围人对拒绝扮演角色的反应

3)角色行为减退

4)角色行为强化

5)角色行为异常

4.不治之症病人的心理问题

○1否认隔离期;○2愤怒期;○3协议期○4抑郁期○5接受期

5.儿童病人心理护理的特点

儿童不善于表达病情;不善于掩饰病情;儿童疾病变化快;年龄小的儿童会出现分离焦虑;

心理年龄早熟——密切关注、热情和蔼、安慰家长

6.青年——情绪不稳定

7.老年——孤独感,悲观,不遵医嘱

医患关系

1、医患关系:是人际关系的一种,是人际关系在医疗情境中的一种具体化形式。

2、医患关系的重要性表现在哪里?

良好的医患关系是医疗活动顺利展开的必要基础——医生充分施展,病人有效配合

融洽的医患关系造就良好的心理气氛和情绪反应

3、如何提高医务人员的心理素质?

必备心理素质:

?敏锐的观察、理解、思维能力

?稳定的情绪、善于建立同感

?坚强的意志、良好的性格

?崇高的敬业精神

?善于沟通的技巧和能力

提高方法:

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相结合;规范教育与自我调控相结合;现实形象与理想模式相结合;严于律己与宽以待人相结合。

4、在言语、非言语沟通技巧方面应该注意些什么?

言语沟通:○1善于引导病人谈话;○2开放式的谈话;○3重视反馈信息;○4谈话态度认真;

○5处理好谈话中的沉默

非言语沟通技巧:

○1用超语词性提示沟通——语调、强调;○2目光接触沟通;○3面部表情沟通;○4身体接触沟通

5、医患关系的基本模式有哪些?

1)“主动-被动”——手术、麻醉、抗感染;没有相互作用

2)指导-合作——医生告诉病人做什么;病人主动服从;急性感染

3)共同参与型——医护人员帮助病人自助;病人利用专家的帮助;适用于慢性疾病;平等的

合作关系

医学院医学心理学复习总结(首版)

填空 #1、情感活动的特性倾向性、稳定性、深刻性、效能性。 #2、学习是在生活中由经验而引起的行为或行为潜能的比较持久的变化。 #3、气质是表现在人的心理活动和行为的动力方面的特征。即心理活动的速度、強度、稳定性和心理活动的指向性。 #4、系统脱敏法是利用交互抑制原理来达到治疗的目的。 #5、应急是个体在察觉到环境变化(应激原) 对自身构成威胁或挑战时做出适应和应对应激反应的过程。 6、SWS是慢波睡眠。FWS(REM)快波睡眠其一重要特征是发梦。

#7、知觉是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事物整体属性反映。具有选择性、整体性、理解性、恒常性。 感觉是脑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事物个别属性的反映。 #8、需要是个体在生理上和心理上的某种失衡状态。个体活动的基本动力,个体积极性的源泉。 #9、精神分析的代表人物是弗洛伊德,该理论的主要治疗方法有自由联想,移情,释梦,阐释。 #10、广义的焦虑症包括一般性焦虑、恐慌症、恐惧症、强迫症 #11、分裂性心理疾病包括神游症,健忘症,人格解体,多重人格。 #12、评估心理健康的量表是 SCL-90 。 #13、合理情绪疗法基本观点:一切错误思考方式或不合理信念是心理障碍、情绪和行为为问题的症结。 14、睡眠覺醒障碍包括梦呓、夜游症、梦魇、夜惊。 #15、思维是对客观事物的本质属性和事物之间规律性联系的反映。 16、马思洛的需要层次包括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爱的需要、尊重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 #17、埃利斯提出的ABC理论A指诱发事件;B指信念;C指情绪反应后果。 18、艾宾浩斯遗忘曲线显示记忆量在24小时内会降低80% #19、思维活动的特点是逻辑性,逻辑性从低到高又分为形式逻辑,辨证逻辑和数理逻辑 20、强迫症的主要治疗方法有前额脑叶切除术,系统脱敏 #21、根据耶尔克斯定律,在完成复杂任务的时候,动机保持在较低水平,效率最高 #22、人们在认知、情绪和意志活动中形成的那些稳固而经常出现的意识特性,叫个性心理特征主要包括能力、气质和性格 23、焦虑症的主要治疗方法有压力管理、认知准备、能力发展、肌肉放松技术 #24、生物反馈是利用检测装置把有关人体内部某些特定的生物过程诸如:血压、体温、心脏搏动、心率、以及肌电等动态信息,经仪器检测、放大和转换,通过记录、显示系统,将此种信息转变为易于理解的信号如声光等直接而又不断地反馈给病人,使病人能够看到、听到或感到变化。 恐惧症的主要治疗方法有系统脱敏疗法、示范疗法、暴露疗法、冲击疗法 #25、心理现象由心理动力系统心理过程、个性心理特征、意识特征组成 #26、成瘾药物可分为兴奋剂、抑制剂阿片类、挥发性溶剂、烟草、致幻剂等六大类。 #27、艾森克人格问卷包括有四个量表,它们分别是:(E内外向)、(P精神质)、(N神经质)、(L掩饰性)#28、儿童病人的护理主要是对儿童家长的安抚 #29、心理测量的特征性:可量化性、间接性、概括性 #30、艾森克量表中高分表示焦虑、紧张、易怒、情绪易激惹而不稳定致出现不理智行为的是神经质N #31、情绪障碍认知理论认为人的情感与行为主要有其认知过程所决定,错误的认知引起错误的判断、推论导致病态的情感与行为 #32、患者中心疗法将医患关系视为改变和成长的最重要治疗因素,医生的任务在于表达无条件的积极尊重与接纳、通情、真诚的态度以促进形成平等协作、坦诚信赖的和睦关系,局部试图代替患者解决问题。#33、行为主义理论包括经典条件反射、操作性条件反射、社会学习理论 名词解释 #1、动机:推动人进行活动,并使活动朝某一目标的内部动力。 #2、能力:人成功完成某种活动所必需的心理特征。 #3、创伤后应激障碍L(PTSD):在遭受巨大危机之后产生的心理障碍,特点有: 有明确可见的应激源,每一受害者都导致产生灾害症状;病人躲避原创伤事件的情境;精神麻木或失去感觉状态;回忆原来情境时会产生多种心身异常,睡眠、记忆障碍 #4、离差智商:以标准差为单位的每一年龄组的个人分数与同年龄团体平均分数的比较。公式为:IQ=15*(X-M)/S+100 5、思维:是对客观事物的本质属性和事物之间规律性联系的反映。 #6、应激:个体在察觉到(通过认知性评价)环境变化(应激源)对自身构成威胁或挑战时做出适应和应对(应激反应的过程。)

体育心理学题库第七章

第七章体育锻炼与心理健康 一、填空题(将正确的答案填入空格) 1.心理健康强调个体内部的协调及其对外界环境的适应,它是指在智力正常的基础上所形成良好的心里个性特质和稳定的情绪,它是一种能够有效处理内外关系的良好状态。 2.体育锻炼对心理健康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体育锻炼对情绪、人格和认知功能的影响。 3.研究体育运动对智力的影响之所以有较大的难度,其主要原因是无法排除研究中的干扰因素,因而也就无法得出智力的变化就是由于体育运动而引起的结论。 4.关于体育锻炼与情绪关系的问题,是锻炼心理学领域中研究最多、内容最丰富、方法最成熟的热点话题。 5. 体育锻炼对情绪影响的最早理论研究是詹姆斯和朗格提出的情绪学说。 6.著名的情绪心理学家坎农将其的理论归纳为刺激情境-身体反应-情绪体验。 7.以特殊的锻炼方式影响人类情绪的首次尝试,是雅各布森提出用渐进性放松法来干预焦虑情绪。 8.列出与焦虑有关的三个心理生理指标:血压、心率、皮肤电。 9.列出与健康体能有关的三个指标:心肺耐力、柔韧性、肌肉耐力。 10.体育锻炼影响心理健康的生理学假说有:氨基酸神经递质假说、单胺类神经递质假说、脑内神经肽假说、心血管健康假说。 11.体育锻炼影响心理健康的心理学假说有:心境状态改善假说、注意力分散假说、认知行为假说、社会交互作用假说心理控制感假说、运动愉快感假说。

12. 注意力分散假说认为:通过体育锻炼可以使人分散对当前的忧虑和挫折的注意力,使消极情感得以发泄,使紧张情绪得到松弛,并趋向稳定。 13. 20世纪70年代,人格与运动关系的研究大多是从横向研究和纵向研究两个方面来进行研究 14.影响人们参加体育锻炼的个人因素有:个人统计学变量、个体生理状况、个人行为、个人心理特征和状态。 15.影响人们参加体育锻炼的环境因素有:物理环境、社会环境、体育活动特征。 16.关于锻炼行为的理论主要有:健康信息理论、合理行为理论与计划行为理论、社会认知理论、控制理论、跨理论模型。 17.跨理论模型分为5个不同阶段:前意向阶段、思考阶段、准备阶段、行动阶段、保持阶段。 18、人们行为改变的过程包括:一是认知过程,它在阶段变化的早期比较重要;二是行为过程,它主要应用于阶段变化的后期。 19.根据HBM模型的观点,人们一般不会主动进行体育锻炼,除非他们具备了一定水平的锻炼动机和锻炼意识,或自己有潜在的健康问题,或明白了进行体育锻炼的好处并且感到完成运动并不困难。 20.合理行为理论指出,行为由行为意向来决定,行为意向又由行为态度和主体规范来决定。 21.目前采用的锻炼干预手段主要有四种:一对一的方式、小群体干预、社区范围的活动、政策干预。 22.常用的一对一干预和小群体干预的策略有:情境安排、积极反馈、 目标设置、决策评定、社会支持。23、最早采用心理测量方法评定锻炼成瘾行为的学者是卡尔马克和马腾

体育心理学(1-7章)

体育心理学 第一章体育心理学概述 ●第一节体育心理学的定义和研究对象 ●一、体育心理学与运动心理学、锻炼心理学的关系 ●广义的体育包括:体育教育、竞技运动、大众健身运动 ●所以体育心理学也相应有:体育心理学、运动心理学、锻炼心理学 ●三者的区别: 目前的现状:举国体制繁荣了运动心理学,全民健身计划昌盛了锻炼心理学,体育心理学的研究处于弱势。 研究目的研究对象研究侧重点 体育心理学提高体育课教与学的 效果学生、教师体育教学对学生心理 成长和发展的作用 运动心理学提高训练效果和比赛 成绩运动员、教练员运动员在训练和比赛 过程中的心理状态和 变化 健身心理学体育锻炼的前因和心 理效应大众体育锻炼过程中的心 理现象 ●二、体育心理学概述 ●(一)概念 ●体育心理学是研究体育运动这一特定情境中的心理和行为的科学。 ●具体而言,是研究体育运动情境中认知、情感和行为的科学。 ●(二)学科性质、研究任务和学习目的 ●1、学科性质:理论学科+应用性学科+教育学科 ●2、任务(1)理论:揭示体育活动与人的心理之间的关系;(2)实践:为 有效地进行体育教育、锻炼和竞赛提供科学的心理学依据。 ●3、学习目的(1)理解心理因素如何影响个体在体育运动中的表现;(2)理解参 与体育活动如何影响一个人的心理 ●三、研究方法 ●(一)实验研究法 ●1、实验室实验法:在实验室内,操纵自变量,观察因变量的变化; ●2、自然实验法:在自然条件下,创设一定的情境,操纵自变量,观察因变量的变化; ●3、准实验法:在自然条件下,可能对情境的控制力很弱,操纵自变量,观察因变量的 变化; ●(二)现场研究法 ●在现场直观察或询问,不操纵任何变量。优点:简便;缺点:不能操纵和控制自变量, 所以不容易明确自变量和应变量之间的关系。 ●(三)心理测量法

医学心理学重点

医学心理学重点 经典精神分析理论代表人物:西格蒙德。费洛伊德 潜意识是指人们对自己一些行为的真正原因和动机不能意识到。划分为三个层面:意识:处于表层,人们在清醒状态下能够觉察到的各种有目的的心理活动。 前意识:在意识下面,平时并不为人所知,但集中注意或加以提醒可进入意识。 潜意识:处在深层,被压抑着,很难察觉到。 人格结构学说:一个人的心理由本我,自我,超我三个部分组成,并共同表现出其人格特征。 防御机制:是一个人直接的,习惯性的心里保持机制,即当个体潜意识中本我的欲望与现实或超我之间出现矛盾造成心理冲突时,会出现焦虑反应。 常见的防御机制(定义和例子):否认,投射,内向投射,退化,转换,转移,补偿,合理化,幽默,升华。 行为是指个体活动中可以直接观察的部分。 条件反射型代表人物:巴甫洛夫,华生,雷纳 操作反射型代表人物:沃尔普,桑代克,纳金斯 经典条件反射理论的意义:经典条件反射理论强调环境刺激对行为反应的影响,任何环境刺激,都可以通过经典条件作用影响行为。据此,许多正常或异常行为都可以通过条件作用机制而获得。 经典条件反射的规律:强化,泛化,消退。 操作条件反射的规律:正强化,负强化,消退,惩罚。 示范作用:通过对具体模型的行为活动的观察和模仿,可以使人学会一种新的行为。 人本主义理论代表人物:马斯洛,罗杰斯 功能系统学说的三个系统: 1调节张力和维持觉醒状态的系统 2接受,加工和储存信息的系统 3心理活动与行为调控的系统 三个功能系统之间的关系:在正常情况下,三个系统不是独立工作的。第一功能系统保证必要的皮层张力和维持一定的觉醒水平,第二功能系统实现对信息的分析和综合,第三功能系统保证有目的的探索。 社会化是指一个人在社会环境的影响下掌握社会经验和行为规范成为社会人,同时也积极地反作用于社会环境的双向过程。 社会角色是指与人们的某种社会地位、身份相一致的一整套权利、义务的规范与行为模式,它是人们对具有特定身份的人的行为期望,它构成社会群体或组织的基础。 感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刺激物的个别属性的反映。 知觉是当前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整体及其外部相互关系在人脑的反映;或者说感觉器官和脑对刺激做出的解释、分析和整合。 知觉的基本属性:知觉的选择性、整体性、理解性、恒常性。 感觉与知觉的区别和联系P42 记忆:是人脑通过对经历过的食物的识记、保持、再认和重现等方式,在人们的头脑中积累和保存个体经验的心理过程。 记忆的过程: 1识记、保持、再认或回忆的过程 2信息加工的过程 感觉记忆:当客观刺激停止作用后,感觉信息在一个极端的时间内保存下来,这种记忆叫感觉记忆。 短时记忆:是保持在1分钟以内的记忆,它起着少量信息临时仓库的作用。 长时记忆:是指信息经过充分的和有一定深度的加工后,在头脑中长时间保留下来,是一种永久性的贮存。

(完整版)第一章体育心理学概论参考答案

第一章体育心理学概论参考答案 一、填空题 1.体育教育教学 2.竞技运动训练和比赛 3.体育锻炼 4.体育教育教学竞技体育和大众体育 5.身体心理 6.20世纪50年代前和20世纪50年代后 7.“社会促进” 8.运动心理学实验室 9.实验运动心理学家、教育运动心理学家和临床运动心理学家 10.1965 11.体育心理学 12.1980 13.临床运动心理学和教育运动心理学 14.正常行为和超常行为 15.异常行为 二、单选题 1.C. 2.A. 3.C. 4.D. 5.A. 6.A. 7.D. 8.C. 9.B. 10.B. 11.A. 三、多选题 1. A.B.C.D 2. A.B.D 3.B.D 4.A.C.D 5.A.B.C 6.A.C 7. ABCD 8.B.C.D 9.C.D 10.A.D 11.A.B.C.D 12.A.B.C.D 13.B.C 14.B.C.D 四、匹配题 1.请用连线将下面的几个研究领域与所需解决的主要相关问题连在一起。 发展运动心理学 个性运动心理学运动员的心理障碍 教育运动心理学运动技能的学习与记忆过程

临床运动心理学随年龄和运动技能变化而发生的心理变化 认知运动心理学锻炼中心理问题 运动损伤心理学运动员的风格和思想对运动表现的影响 锻炼心理学心理和行为的生理机制 体育社会心理学运动员思考的内容对运动表现的影响 运动心理生理学运动损伤的心理致因 2.请用连线将下面的年份与体育心理学发展史发生的重大事件连在一起。 1898年Griffith建立了第一个运动心理学实验室 1967年高级应用运动心理学学会成立 1987年国际运动心理学联合会成立 1925年Tripkett进行了第一个运动心理学的实验 1969年北美运动和身体活动联合会出来 1985年加拿大心理技能学习和运动心理学联合会成立 1965年美国心理学会第47分会(锻炼和运动心理学)成立 五、判断题 1.√2.×3.√4.√5.√6.×7.× 8.×9.√10.×11.√12.√13.×14.√ 六、简答题 1.体育心理学、运动心理学和锻炼心理学各自的研究侧重点是什么? 答:体育心理学侧重研究体育教育教学过程中的心理现象,特别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心理特点和变化。运动心理学侧重研究竞技运动训练和比赛中的心理现象,特别是运动员在训练和比赛过程中的心理状态和变化。锻炼心理学侧重研究体育锻炼过程中的心理现象。 2.本书取名为“体育心理学”基于哪些方面的考虑? 答:本书取名体育心理学,具有几个方面的考虑:首先,本书所讲的“体育”是指广义的体育,包括体育教育、竞技体育和大众体育,因此,与广义体育这一概念相对应,体育心理学所研究的问题就涵盖了体育教育、竞技体育和大众体育领域中的心理学问题。其次,虽然体育心理学、运动心理学和锻炼心理学,特别是体育心理学和运动心理学的研究已有一百多年的历史,但这三个学科无论是在国内还是国际上尚未

医学心理学(重点知识总结)

医学心理学(重点知识总结) 1、医学心理学是研究心理变量与健康和疾病变量之间的关系,研究决定医学领域中的健康和疾病的心理行为问题,他有助于临床上“重治轻伤”“只见病,不见人”的不良倾向,为医学提供心理学的研究和干预手段,并改善病人生活质量、改善医患关系。 2、心理学研究任务:心理行为因素在人类的健康和疾病中的作用规律;心身相互作用的规律和机制;如何保持健康和预防疾病;各种疾病对人的心理行为的影响规律,如何加强医患沟通,改善医患关系。 3、心理测量法是采用经过信度、效度检验的心理测验和评定量表研究心理行为的一种方法,结果能够数量化。 4、医学心理学的基本观点:身心统一的观点;社会影响的观点;认知评价的观点;主动调节的观点;情绪作用的观点;个性特征的观点。 5、行为主义理论:华生;人本主义理论:马斯洛;精神分析理论:佛罗尹德 6、心理过程包括:情绪过程;意志过程;认知过程。人格或个性包括:人格倾向 7、认知过程是客观世界的认识和察觉,包括感觉、知觉、记忆、想象、思维和注意。 8、知觉的特性:选择性、整体性、理解性、恒常性。 9、记忆的基本过程:识记、保持和遗忘、再认和再现。 10、情绪与情感的区别:情绪与生理需要是否满足相联系;情感是与社会需要有关,;情感比情绪更稳定。 11、意志的特征:意志行动是有自觉目的的行动、是以随意运动为基础的、总是与克服困难相联系。 12、需要层次论:由人本主义家马斯洛提出的。由高到低分: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爱喝归属的需要、尊重和自我尊重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 13、气质的意义:气质没有好坏之分,但是气质类型与职业匹配的人容易获得成功。 14、A型行为表现为“雄心勃勃、竞争性强、易于激动、好争执、敏捷但缺乏耐心、语声洪亮和时间紧迫感”。——为冠心病发病,其发病率比B型行为的2.37倍。 15、心理卫生一词是1943年斯惠特提出来的。 16、3岁是语言发展的关键时期,7岁前是智力发展的关键时期。 17、心身疾病:是指心理社会因素在疾病发生、发展过程中起重要作用的躯体器质性疾病和躯体性功能障碍。 18、心理应激:指个体在觉察需求与满足的能力不平衡时,倾向于通过整体心理和生理反应表现出的多因素作用的适应过程。 19、心里紧张刺激与高血压、溃疡病、脑血管意外、心肌梗死、癌症等发病率的增高有关系。 20、精神分析学家Dunbar认为,至少8种如冠状动脉梗赛、高血压心脏病、心绞痛、心律失常、糖尿病等和人格特征有关。 21、如果生活变化过大、过多、过快和持续过久,就会造成适应新的困难,引起严重的心理应激,甚至损害健康。

第一章 体育心理学概论复习题

第一章体育心理学概论 一、填空题(将正确的答案填入空格) 1.体育心理学侧重研究过程中的心理现象。 2.运动心理学侧重研究过程中的心理现象。 3.锻炼心理学侧重研究过程中的心理现象。 4.与广义体育这一概念相对应,体育心理学所研究的问题就涵盖了、、领域中的心理学问题。 5.体育学习活动既是一种活动,也是一种活动。 6.体育心理学的历史大体可分为两个阶段:、。7.Triplett于1898年调查了一个今天我们称作现象。8.Griffith于1925年创建了世界上第一个。 10.年国际运动心理学联合会成立。 11.1942年,吴文忠和肖忠国编译出版了我国第一部。12.年成立了中国体育科学学会运动心理学会。 答案: 1.体育教育教学 2.竞技运动训练和比赛 3.体育锻炼 4.体育教育教学竞技体育和大众体育 5.身体心理 6.20世纪50年代前和20世纪50年代后 7.“社会促进” 8.运动心理学实验室 9.实验运动心理学家、教育运动心理学家和临床运动心理学家 10.1965 11.体育心理学 12.1980 二、单项选择题(将备选答案中正确的一个代码写在题后括号内)1.体育心理学与运动心理学、锻炼心理学是三门学科。()

A. 相同的 B. 认知的 C.不同的 D. 基础的 2.体育心理学侧重研究过程中的心理现象。() A. 体育教育教学 B. 竞技运动和比赛 C.体育锻炼 D. 娱乐 3.本书所指的体育心理学是对体育运动这一特定情境中进行研究的科学。() A. 情感和意志 B. 个性和意志 C.心理和行为 D. 认知和个性4.体育心理学是一个包含学科的研究和实践领域。() A. 一种 B. 两种 C.三种 D. 多种 5.学习体育心理学是的需要。() A. 体育实践工作和体育科学研究 B. 体育实践工作 C.体育科学研究 D. 运动训练 6.体育心理学的历史大体可分为两个阶段:。() A. 20世纪50年代前和50年代后 B. 20世纪40年代前和40年代后 C. 20世纪60年代前和60年代后 D. 20世纪30年代前和30年代后7.世界上第一个运动心理学的实验是由Triplett于年完成的。() A. 1901 B. 1896 C.1905 D. 1898 8.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运动心理学实验室。() A. Scripture B. Anshel C.Griffith D. Wann 9.中国体育心理学的发展历史主要分为两个阶段:。() A.20世纪60年代前和60年代后 B. 20世纪80年代前和80年代后 C. 20世纪90年代前和90年代后 D. 20世纪50年代前和50年代后10.在中国,最早论述了体育心理学的有关问题。() A. 吴文忠 B. 马约翰 C.肖国忠 D. 马启伟 11.众多的研究和实践表明,高水平的竞技运动比赛中,获胜的因素中归于心理因素。() A.70% B.80% C.90% D. 60% 单选题:答案 1.C. 2.A. 3.C. 4.D. 5.A. 6.A. 7.D. 8.C. 9.B. 10.B. 11.A.

医学心理学总结(详细)(最新整理)

医学心理学 1、医学心理学:是心理学和医学相结合的学科,这门学科是将心理学的理论和技术 应用与医学领域,研究心理因素在人类健康和疾病及其相互转化过程中的作用及规律。 2、医学模式:是人们对健康和疾病总体的认识和本质的概括,体现了一定时期内医 学发展的指导思想,是一种哲学观在医学上的反映。分为:①神灵主义医学模式(万物有灵);②自然哲学医学模式(形神合一、天人相应、内伤七情、外感六欲); ③生物医学模式(以心身二元论和机械唯物论的哲学思想为主导);④生物-心 理-社会医学模式(现阶段)。 3、科学心理学自1879年冯特在德国的莱比锡大学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心理实验 室,标志着科学心理学的诞生。 4、医学心理学的技术方法:①观察法:观察法是通过对研究对象的科学观察与分析, 研究各种环境因素影响人的心理行为的规律。②实验法:实验法是一种经过精心的设计,并在高度控制的条件下,通过操作某些因素,来研究变量之间相关或因果关系的方法。(可重复)③调查法(a.抽样b.资料收集:问卷法、访谈法、测验法):调查法是通过结构式访问或问卷等形式,系统、直接地从某一群体的样本中收集资料,并通过对资料的统计分析来认识心理行为现象及其规律的方法。 ④个案研究法:个案法是对一个被试者的研究方法,可以使用观察、交谈、测量 和实验等手段。(深入的) 5、心理现象的结构: (1)心理过程:①认知过程:感觉、知觉、记忆、注意、思维、想象 ②情绪和情感过程:情绪、情感 ③意志过程:意志、行为

(2)个性心理:①个性倾向性:需要、动机、信念等 ②个性心理特性:能力、气质、性格 ③自我意识系统 6、心理的实质:①心理是脑的机能:1)心理是物质发展到一定阶段才产生的;2) 心理的器官是脑;3)心理是在反射活动中实现的。②心理是人脑对客观现实主观能动的反映:1)心理是观念的反映;2)心理的内容来自客观现实;3)心理是客观世界的主观能动的映像;4)人的心理的社会制约性。 7、认识过程:感觉、知觉、记忆、思维、表象和想象等过程。 8、感觉:ppt: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个别属性的反映。书:是客观 事物直接作用于人的感觉器官,在人脑中所产生的对事物个别属性的反映。 感受性:是指感觉器官对适宜刺激的感觉能力。感受性的大小可以用感觉阈限来度量。感觉阈限:是指能够引起感觉的最低刺激量度。 常见的感觉现象:①适应(“入兰芝之室,久而不闻其香;入鲍鱼之肆,久而不闻其臭”,明适应,暗适应)②后像(例如,人在注视亮的电灯时,如注视时间较短,然后闭上眼睛或关闭电灯,仍会感到眼前有一个灯的光亮形象出现在暗的背景上:正后像。如注视的时间较长,将灯光移去后便会有一个黑色的灯的形象出现在亮的背景上:负后像。颜色视觉也有后像,一般为负后像,颜色的负后像是原来注视颜色的补色,比如,注视一个红色正方形约1分钟,然后将视线转向身边的白墙,那么在白墙上将会看到一个绿色正方形后像;如果先注视一个黄色正方形,那么后像将是蓝色的。)③感觉的相互作用(先吃糖,后喝苦药会觉得苦药更苦。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对于重点、难点也常常使用彩色粉笔书写板书以突出重点加深印象。人对某种刺激物的感受性取决于感受器直接接受的刺激和同时受到刺激的其他感受器的机能状态,如摇动产生眩晕呕吐、辛辣气味使人流涕

体育心理学试题与参考答案

上篇试题 第一章体育心理学概论 第二章体育学习的心理基础 第三章运动兴趣 第四章运动动机的理论与应用 第五章运动中的目标设置与目标定向 第六章运动归因 第七章体育锻炼与心理健康 第八章运动损伤的心理成因与康复第九章注意与运动表现 第十章心境状态与运动表现 第十一章应激、唤醒、焦虑与运动表现 第十二章心理技能训练概述 第十三章运动中的行为干预方法 第十四章运动中的认知干预方法第十五章体育运动中的凝聚力 第十六章体育运动中的领导心理问题第十七章运动中的攻击性行为 第十八章运动技能的学习 第十九章提高体育教学效果的心理学方法 第二十章体育教学中的个别差异 下篇参考答案 第一章体育心理学概论 第二章体育学习的心理基础 第三章运动兴趣 第四章运动动机的理论与应用 第五章运动中的目标设置与目标定向第六章运动归因 第七章体育锻炼与心理健康 第八章运动损伤的心理成因与康复

第九章注意与运动表现 第十章心境状态与运动表现 第十一章应激、唤醒、焦虑与运动表现 第十二章心理技能训练概述 第十三章运动中的行为干预方法 第十四章运动中的认知干预方法第十五章体育运动中的凝聚力 第十六章体育运动中的领导心理问题第十七章运动中的攻击性行为 第十八章运动技能的学习 第十九章提高体育教学效果的心理学方法 第二十章体育教学中的个别差异 第一章体育心理学概论 一、填空题(将正确的答案填入空格) 1.体育心理学侧重研究过程中的心理现象。 2.运动心理学侧重研究过程中的心理现象。 3.锻炼心理学侧重研究过程中的心理现象。 4.与广义体育这一概念相对应,体育心理学所研究的问题就涵盖了、、领域中的心理学问题。 5.体育学习活动既是一种活动,也是一种活动。 6.体育心理学的历史大体可分为两个阶段:、。 7.Triplett于1898年调查了一个今天我们称作现象。

医学心理学个人心得体会

医学心理学个人心得体会 医学心理学是研究心理活动与病理过程相互影响的心理学分支。医学心理学个人心得体会范文,欢迎参考借鉴。 篇一:医学心理学个人心得体会本学期通过教师在线培训学习了医学心理学这门课,本门课程培训主讲教师为北京大学胡佩诚教授。老师讲了很多东西,这门课其实讲的东西也很多,但是课时所限只能初略学一些,稍微讲讲我对这门课的心得。 医学心理学是一门交叉学科,也是医学人文学科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目前已是全国医学院校的医学生的必修课,也是许多医学院校招收的一个心理学或医学的一个专业方向。本次培训围绕着如何学好这门课来进行教学。从本门课程的内容进行全面的分析,对于难点、重点有特别的分析;对于医师资格要求掌握的重点有深入的讲解;对于教学方法有全面的介绍,特别有最新的情景教学法与英文演讲的介绍;全课贯穿着对于人生和医学生以至于医生如何健康的度过一生、保持心理健康具有非常有益的引导;对于心理评估与心理治疗两大手段有精辟的要点分析。其中普通心理学知识是学习任何一门应用心理学包括医学心理学的基础知识。与医学有关的理论也很多,但行为理论、精神分析理论、心理生物理论、认知理论等能较全面解释医学中的问题。 随着社会的发展,心理疾病增多。心理咨询门诊的诞生

为心理疾病患者提供了场所。心理测验已被越来越多的医院所应用。心理常识的宣传,对预防心理疾病起到了积极作用。基础心理学的部分,他几乎包括了基础心理学的全部内容,比如认知的形成啊,怎么会形成记忆啊,注意,思维,感知啦,兴趣还有我们一直看重的气质啦。甚至是马斯洛的精神需求理论。在没有学习这门课之前我一直觉得马斯洛先生的这套理论很神秘,学后也觉得很有意思。临床应用部分。这又更加专业了,我觉得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论,包括荣格的理论都是非常深奥的东西,等到真的看到这一部分时,觉得非常有意思,关于梦的解释啊,分析啊,还有移情等等都让我觉得非常有前文所说的“兴趣”。这也成为现在我时常查阅有关弗洛伊德的资料以及阅读其著作的一个契机,极大的丰富了我的生活,非常感谢这门课。 几周的医学心理学学习,只是我对我对心理学的一个简单入门,在以后的学习和工作中合理的应用心理学会是人生的一段美丽插曲。 篇二:医学心理学个人心得体会在接触健康心理学这门学科以前,它总给我以一种神秘的感觉,让我对它充满了幻想。甚至认为它可以使人聪明,了解别人的内心世界,成为超凡脱俗的预言家。 但是通过这一个学期的学习,我才真正了解了它,并被它的科学性,真实性所折服,可以说它是实实在在存在的东

体育心理学

(一)体育心理学、运动心理学、锻炼心理学各自的研究侧重点是什么? 答:(1)体育心理学侧重研究教学过程中的心理现象,特别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心理特点和变化。A、强调研究体育教学对学生心理成长和发展的作用;B、研究选择教学内容、采用教学方法和进行教学设计等的心理学依据; (2)运动心理学侧重研究竞技运动训练和比赛中的心理现象,特别是运动员在训练和比赛过程中的心理状态和变化。A、集中研究心理因素(如动机、个性、焦虑、认知等)对运动员成绩的影响;B、不但研究运动员的心理和行为,还要研究教练员、观众的心理和行为;(3)锻炼心理学侧重研究体育锻炼过程中的心理现象。A、集中研究体育锻炼对参与者心理健康的作用;B、具体研究锻炼者参与锻炼的动机、体育锻炼的坚持性、体育锻炼成瘾及体育锻炼对心理健康的影响; 第三章: (二)培养学生的运动兴趣,对于促进学生的健康发展有何重要作用? 答:(1)强大的动力作用 (2)培养学生的探究学习和创新能力 (3)最终实现终身体育 (三)影响运动兴趣水平的主要因素有哪些? 答:(1)运动需要的满足 (2)现有的运动技能的水平 (3)运动内容的新奇性与适合性 (4)成功体验的获得 (四)如何利用运动兴趣各种品质激发与提高学生的运动兴趣? 答: (补充)兴趣形成经过是三个阶段:有趣、乐趣、志趣 运动兴趣的特性:倾向性、广泛性、稳定性、效能 分类:根据内容分:物质兴趣和精神兴趣 根据倾向性分:直接兴趣和间接兴趣 根据广泛性分:广泛兴趣和中心兴趣 根据深度、范围和稳定性分:有趣、乐趣、志趣 第四章: (七)如何学生体育成就运动动机的培养? 答:(1)充分重视和利用学生的各种需要 (2)提高学生的体育成就动机 (3)适当展开竞争,积极组织合作 (4)及时反馈,肯定评价 (5)端正体育态度 (八)如何保证竞争对运动动机的培养与激发产生的积极作用? 答:竞争是激发学生体育学习动机和提高体育活动的一种有效手段。(竞争有:个体间、团体间和自我竞争三种形式) (1)采用多种内容和形式,给学生展现自我 (2)在三种竞争形式中,以团体间竞争为主,培养竞争精神,激发集体责任感和合作意识(3)个体间竞争按能力不同分开,以便获得同等获胜的机会

医学心理学重点知识梳理

医学心理学重点知识梳理 学科性质 1、交叉学科 2、基础学科 3、应用学科 研究范围: ①研究心理或行为的生物学和社会学基础及其在健康和疾病中的意义。 ②研究心身互相作用关系及其机制。 ③研究心理社会因素在疾病过程中的作用规律。 ④研究各种疾病过程中的心理和行为特征及变化规律。 ⑤研究如何将心理学原理及技术应用于人类的健康促进及疾病防治。 医学模式: 指医学的主导思想,包括疾病观、健康观等,并影响医学工作的思维及行为方式,使之带有一定倾向性,也影响医学工作的结局。 医学心理学对疾病与健康的认识: 1.人是一个完整的系统。 2.人同时有生理活动和心理活动,心、身之间相互联系、相互作用。 3.人与环境是密切联系的,人不仅是自然的人,而且也是社会的人。 4.心理因素在人类调节和适应内外环境活动中具有一定的能动作用。 基本研究方法: 1.观察法 2.问卷法 3.心理测量法 4.个案法 5.实验法 6.相关研究法 感觉(sensation)的定义: 感觉就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的反映。 感觉的特征: (1)感受性和感觉阈限:感受性也叫感觉的敏感程度,是感觉器官对刺激的感觉能力。 感觉阈限则是指能引起感觉的最小刺激量。感受性和感觉阈限之间呈反比的关系。差别感受性和差别感受阈限也呈反比关系。(绝对感觉阈值:刚刚能引起感觉最小刺激的强度,越小,感觉越强。绝对感受性:人们在最小强度刺激的感觉能力。差别感受性:对刺激物之间最小差异量的分辨能力。差别感觉阈值:刚刚能够引起差别感觉的最小刺激强度。) (2)感觉后像:刺激作用停止以后,感觉印象的暂时存留现象,叫感觉后像。 (3)感觉的适应:由于刺激物对感受器的持续作用使感受性发生变化(感受性提高或降低),就是感觉的适应。 (4)感觉对比:同一感觉器官由于不同刺激物的作用,会使感觉在强度上和性质上发生变化,这种现象叫做感觉对比。

医学心理学总结

医学心理学总结 -标准化文件发布号:(9556-EUATWK-MWUB-WUNN-INNUL-DDQTY-KII

医学心理学复习 一、绪论 健康和疾病中的作用,也重视解决医学领域中的有关健康和疾病的心理或行为问题。研究医学领域中的心理学问题的学科,是心理学的分支,是一门医学与心理学的交叉学科。 医学模式:医学的一种主导思想,包括疾病观、健康观等,影响医学工作的思维和行为方式,有一定倾向性,也影响医学工作的结局。 生物医学模式: 强调疾病与个体的生物学变化的相互关系,强调一种疾病必然能从生物学角度找到一种原因。在认识论上往往倾向于将人看成是生物,而忽视人的社会属性;只重视局部器官,而忽略人的整体系统;重视躯体而不重视心理和社会因素。 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 在方法学上强调系统, 把人看成是身心社三方面协调统一的整体.其特点为: 1. 人是一个完整的系统。2.人同时有生理活动和心理活动,生理和心理是相互联系相互作用. 3.人和环境密切联系,个体生存的环境与所接受的文化熏陶对其心理和生理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4.心理因素在适应和调节活动中具有能动作用. 基本研究方法: 1.观察法(研究者通过对心理现象的科学观察,记录和分析,研究心理行为规律。自然观察法、控制观察法。有点事可取得被试者不愿意或没有报告的行为数据,缺点是观察的质量很大程度上依赖观察者的能力,而且观察活动的本身可能影响被试者的行为表现。) 2.调查法(通过晤谈,问卷等方式) 3.心理测验(以心理测验或评定量表作为心理或行为变量的主要定量手段,如人格测验、智力测验等) 4.个案法(对单一案例的研究) 5.实验法(在控制的条件下观察、测量和记录个体行为) 二.心理学基础(名解!) 认知过程:心理过程中最重要和最基本的部分,指人们获得知识或应用知识的或称,是情绪情感和意志过程的基础,包括感知觉、记忆、思维、想象和语言等。 感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的反映。是个体最简单最初级的心理活动,是一切较高级、较复杂心理现象的基础。 感觉的特征:1)感受性与感受阈限:感受性即感觉的敏锐程度,是感觉器官对刺激的感觉能力。感觉阈限是衡量感觉能力的客观指标。绝对感觉阈限是刚刚能够引起感觉的最小刺激强度。

医学心理学重点总结(四川大学华西临床)

一、医心复习070801ECL 医学心理学:心理学就是研究人得行为与心理现象得科学,医学心理学则就是研究医学领域中得心理学间题得科学 医学心理学得应用范围:1、防治心身疾病,2解决伤残,缺陷,慢性病患者与老年人存在得心理行为问题、3、解决护理工作中得心理学问题4、对健康人群得心理健康保健、5心理咨询与心理治疗 医学心理学得研究领域:2、与心理社会因素有关得疾病病因与治疗学得研究问题2、研究如何解决疾病发展,治疗与康复过程中出现得心理问题、3、研究在医疗过程中如何建立人性化得医患,护患及其她人际关系、4、研究医疗技术领域中涉及得心理问题、 医学心理学得研处原则:2、心理与生理统一原则(医心研究要为临床实践提供理论依据就必须从生理,心理,社会三方面全面分析个体得心身状况,坚持心理与生理统一得原则、)2、定性与定量统一得原则(定性对研究对象有质得认识,定量为定性提供可重复操作与检验得依据)3、系统原则4、客观性原则、5、发展原则 研究方法:1、观察法(研究者通过对心理现象得科学观察,记录与分析,研究心理行为规律)2、调査法(通过访谈,座谈,问卷等方式)3、心理测验(常作为评定心理或行为变量得工具与主要定量手段)4、实验法(在一定条件下系统得操纵某种变量得变化,研究起对心理,生理,行为得影响规律) 疾病谱变化:一些发生发展打心理社会因素密切相关得疾病如心脑血管疾病等逐渐取代传染性疾病成为人类死亡得主要原因,各种适应不良得行为与精神疾患也正日益威胁人类健康 、医学模式 医学模式:指医学中得一种主导思想,就是对某一特定时期各种医学思想得集中反映、 生物医学模式:强调疾病与个体得生物学变化得相互关系,强调一种疾病必然能从生物 学角度找到一种原因 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龙:在方法学上强调系统,把人瞧成就是生心社三方面协调统一得整体、其特点为:1、指出人同时生理活动与心理活动,强调生理与心理就是相互联系得整体、2、强调人得社会属性,个体生存得环境与所接受得文化熏陶对其心理与生理发展具有重要作用、3、强调个体得心理因素在适应与调节活动中具有能动作用、 影响健康得因素:2、生物:内部因素(遗传,自身免疫力,各个器官系统得功能状态), 外部(各种病原)2、心理因素3、社会因素(环境,文化'道德) 三、人得心理学活动 意识:指个人运用感觉、知觉、记忆、注意、思维等心理活动对自己得身心状态与环境中得人事物得变化得综合觉察与认知。它包括认知,悄感,意志三方面得心理过程。 意识得特征:1)存在性’即童识得发展总就是取决于每一时刻得当前社会环境。2)能动性,指人得意识能够能动得作用于自身与周囤环境。3)统一性,指人在对周ffl 世界得认识上,对个体自身得认识上,以及个体自身发展上得统一。4)界限性,说明人具有对自我得意识。

医学心理学总结

医学心理学复习 一、绪论 ,既关注心理社会因素在健康与疾病中得作用,也重视解决医学领域中得有关健康与疾病得心理或行为问题。研究医学领域中得心理学问题得学科,就是心理学得分支,就是一门医学与心理学得交叉学科。 医学模式:医学得一种主导思想,包括疾病观、健康观等,影响医学工作得思维与行为方式,有一定倾向性,也影响医学工作得结局。 生物医学模式: 强调疾病与个体得生物学变化得相互关系,强调一种疾病必然能从生物学角度找到一种原因。在认识论上往往倾向于将人瞧成就是生物,而忽视人得社会属性;只重视局部器官,而忽略人得整体系统;重视躯体而不重视心理与社会因素。 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 在方法学上强调系统, 把人瞧成就是身心社三方面协调统一得整体、其特点为: 1、人就是一个完整得系统。2、人同时有生理活动与心理活动,生理与心理就是相互联系相互作用、3、人与环境密切联系,个体生存得环境与所接受得文化熏陶对其心理与生理发展具有重要作用、4、心理因素在适应与调节活动中具有能动作用、 基本研究方法: 1、观察法(研究者通过对心理现象得科学观察,记录与分析,研究心理行为规律。自然观察法、控制观察法。有点事可取得被试者不愿意或没有报告得行为数据,缺点就是观察得质量很大程度上依赖观察者得能力,而且观察活动得本身可能影响被试者得行为表现。) 2、调查法(通过晤谈,问卷等方式) 3、心理测验(以心理测验或评定量表作为心理或行为变量得主要定量手段,如人格测验、智力测验等) 4、个案法(对单一案例得研究) 5、实验法(在控制得条件下观察、测量与记录个体行为) 二、心理学基础(名解!) 认知过程:心理过程中最重要与最基本得部分,指人们获得知识或应用知识得或称,就是情绪情感与意志过程得基础,包括感知觉、记忆、思维、想象与语言等。 感觉:就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得客观事物得个别属性得反映。就是个体最简单最初级得心理活动,就是一切较高级、较复杂心理现象得基础。 感觉得特征:1)感受性与感受阈限:感受性即感觉得敏锐程度,就是感觉器官对刺激得感觉能力。感觉阈限就是衡量感觉能力得客观指标。绝对感觉阈限就是刚刚能够引起感觉得最小刺激强度。 2)感觉后像:刺激作用停止之后,感觉印象得暂时存留现象。视觉有明显得感觉后象。正后像就是注视灯光之后闭眼,光亮形象位于黑色背景之上;负后像就是注视灯光之后,目光移到白色背景上出现得黑色灯光形象。 3)感觉得适应:由于刺激物对感受器得持续作用使感受性发生变化

【重庆医科大学】医学心理学重点知识梳理

【重庆医科大学】医学心理学重点知识梳理 学科性质 1、交叉学科 2、基础学科 3、应用学科 的研究范畴(p.1): ①研究心理或行为的生物学和社会学基础及其在健康和疾病中的意义。 ②研究心身互相作用关系及其机制。 ③研究心理社会因素在疾病过程中的作用规律。 ④研究各种疾病过程中的心理和行为特点及变化规律。 ⑤研究如何将心理学原理及技术应用于人类的健康促进及疾病防治。 医学模式(p.5): 指医学的主导思想,包括疾病观、健康观等,并阻碍医学工作的思维及行为方式,使之带有一定倾向性,也阻碍医学工作的结局。 医学心理学对疾病与健康的认识(p.6): 1.人是一个完整的系统。 2.人同时有生理活动和心理活动,心、身之间相互联系、相互作用。 3.人与环境是紧密联系的,人不仅是自然的人,而且也是社会的人。 4.心理因素在人类调剂和适应内外环境活动中具有一 定的能动作用。 差不多研究方法(p.9): 1.观看法 2.咨询卷法 3.心理测量法 4.个案法 5.实验 法 6.有关研究法 感受(sensation)的定义(p.15): 感受确实是人脑对直截了当作用于感受器官的客观事物的个不属性的反映。 感受的特点(p.16):

(1)感受性和感受阈限:感受性也叫感受的敏锐程度,是感受器官对刺激的感受能力。感受阈限则是指能引起感受的最小刺激量。感受性和感受阈限之间呈反比的关系。差不感受性和差不感受阈限也呈反比关系。(绝对感受阈值:刚刚能引起感受最小刺激的强度,越小,感受越强。绝对感受性:人们在最小强度刺激的感受能力。差不感受性:对刺激物之间最小差异量的辨论能力。差不感受阈值:刚刚能够引起差不感受的最小刺激强度。) (2)感受后像:刺激作用停止以后,感受印象的临时存留现象,叫感受后像。 (3)感受的适应:由于刺激物对感受器的连续作用使感受性发生变化(感受性提升或降低),确实是感受的适应。 (4)感受对比:同一感受器官由于不同刺激物的作用,会使感受在强度上和性质上发生变化,这种现象叫做感受对比。 (5)联觉:当一种感受器官受到刺激而产生一种特定感受的同时又产生另外一种不同的感受。 知觉(perception)的概念(p.16): 知觉是人脑对直截了当作用于感受器官的客观事物的整体属性的反映。 知觉的特性(p.16): (1)知觉的相对性(2)知觉的整体性(3)知觉的明白得性 (4)知觉的恒常性:在一定范畴内,当知觉的条件或对象发生变化的时候,而知觉的映像仍保持,知觉的这种特性称为知觉的恒常性。视觉的恒常性最明显,包括大小,形状,明度,颜色。 经历分类(p.17): 1.按经历的内容分类 (1)形象经历:是以感知过的事物形象为内容的经历。 (2)逻辑经历:是对概念,公式,判定,推理等抽象内容的经历。 (3)情绪经历:是对体验过的情绪、情感的经历。 (4)运动经历:是以曾做过的运动或学习过的动作为内容的经历。

医学心理学总结(最新版)

医学心理学 医学模式:对疾病和健康总的特点和本质概括,反映了一定时期医学研究对象的对象、方法和范围。 神灵主义医学模式、自然哲学医学模式(一元论、朴素唯物论、政理论)生物医学模式(二元论、药物、手术)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现代医学模式:心身统一,恩格尔1977) 研究心理咨询、心理诊断:临床心理学。研究脑和行为关系:神经心理学。促进心身疾病康复和预防:健康心理学医学心理学理论: 行为学习理论(华生):华生思想理论基础:巴甫洛夫经典条件反射 心理动力理论(精神分析心理学):佛洛依德 精神分析学派将人心理活动(心理结构)分为:意识、前意识、潜意识。 人格结构:本我(遵循快乐原则)、自我(遵循现实原则)、超我(遵循理想原则(至善、道德原则))心理生理理论 人本主义理论:马斯洛、罗杰斯。强调人的价值和尊严,认为人的本性和价值实在自然界演化过程中形成。 主要观点:性善论、自我实现论、教育论、患者中心论。 科学心理学诞生:1879 冯特在德国莱比锡大学建立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 心理学基础 认知过程:感觉、知觉、记忆、思维、想象、注意 感觉: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的反映。 感受性变化规律:适应(明适应、暗适应;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感觉对比; 感觉的相互作用(音乐镇痛);联觉(暖色、冷色);补偿(失明——触觉敏感) 知觉: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整体属性的反映。(比感觉更有概括性) 知觉基本特征:选择性、理解性、整体性、恒常性 分类:空间知觉、时间知觉、运动知觉、错觉(特定条件下对事物必然产生的固有倾向歪曲认识)、痛知觉。记忆: 瞬时记忆(感觉记忆):保持时间:图像1秒,听觉不超过4秒;记忆容量:9个字母;编码形式:感觉后象。 短时记忆:保持时间:20秒,不超过1分钟;记忆容量:(7+-2个组块)。编码形式:语音、表象、意义编码。 长时记忆(永久性记忆):保持时间:永久;记忆容量:可以无限;编码形式:意义编码为主,含语义、表象。记忆过程:识记(以往最快在第一天)、保持、回忆、再认。 保持曲线:遗忘发展规律:从时间上看先快后慢,从数量上看先多后少。(德.艾宾浩斯.遗忘曲线) 思维:求同(聚合思维)、求异思维(发散思维):一题多解,一事多写。 想象:表象:当事物不在眼前时,人们头脑中出现的关于事物的形象。想象:以表象为基础发展新的形象。 注意:心理活动或意识对一定对象的指向或集中。(指向性、集中性) 注意品质:注意的广度、注意的稳定性、注意的分配、注意的转移。 情感过程:情感通过情绪表达,情绪总是体现着复杂情感。情感对于情绪来说有稳定而深刻地特点。爱国心:集体感个性(人格):一个人整体行李面貌,是个体具有一定倾向性的各种心理特征的总和。 个性倾向性:人进行活动的基础动力,包括需要、动机、兴趣、理想、信念、世界观。 个性心理特征:一个人身上正常的、稳定地表现出来的心理特征,包括能力、气质、性格。 需要和动机:动机以需要为基础,需要+诱因=动机。需要:行为的根本动因;动机:行为的直接动因。 动机冲突:双趋型冲突(都想要,只能选一);双避型冲突(都不想要,必须选一); 避趋型冲突(又爱又恨);多重趋避型冲突(多个时间,都各有利弊)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