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国多余人形象特征

俄国多余人形象特征
俄国多余人形象特征

论十九世纪俄国文学中的“多余人”形象的共

同特征和发展演变

摘要:文学与时代密切相联, 这是俄罗斯文学的传统。这一传统到了十九世纪俄国作家手中更推向了高潮。这一时期的俄国文学真实地记载了俄国民族解放运动的全过程, 并且塑造出了不同时期的典型形象系列。其中“多余人”的形象是这一时期的一个独特的形象系列, 他充分体现了贵族革命阶段贵族知识分子的特点。这组形象的出现, 是世界文学中特有的现象, 也是俄国社会生活的必然反映。

关键词: 俄国文学“多余人”贵族知识分子

“多余人”是俄国近现代文学史上一类特有的文学典型。从普希金的诗体小说《叶甫盖尼·奥涅金》里的主人公奥涅金开始, 以后又有莱蒙托夫长篇小说《当代英雄》里的主人公毕巧林,赫尔岑的长篇小说《谁之罪?》里的别尔托夫,屠格涅夫著名小说《罗亭》里的主人公罗亭及冈察洛夫的小说名篇《奥勃洛摩夫》里的主人公奥勃洛摩夫等等, 这些著名的文学人物全是“多余人”形象的代表。作为19 世纪俄国贵族革命时期的产物, 在“多余人”系列画廊中, 这些人物形象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与连续的发展轨迹。

一、“多余人”

“多余人”诞生于19 世纪前半期的俄国。当时, 西欧各先进国家, 已进入资本主义胜利确立的时代, 而俄国封建农奴制内部, 新的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已经萌生。同时, 农民暴动风起云涌, 农奴制度的崩溃在所难免, 专制政体的危机已渐露端倪。1812 年反抗拿破仑侵略的卫国战争取得胜利, 大大促进了俄罗斯民族意识的觉醒, 有文化、有头脑的人开始放眼世界、反省自身。同时, 在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法国启蒙主义思想以及国内激烈的阶级斗争的影响和推动下, 俄国解放运动的贵族革命形势出现了, 由此引发了贵族青年深刻的阶级分化: 极少数最先进的爱国的仁人志士, 迫切要求彻底改革农奴制度, 强烈渴望改变祖国和民族的落后状况; 他们开展秘密的革命活动, 甚至公开站出来同强大的沙皇专制政权进行英勇的斗争, 其最杰出的代表就是著名的“十二月党人”, 以及被列宁称为

“革命家”的赫尔岑等。他们虽然有着孤军奋战、脱离群众的致命弱点, 但仍不愧为贵族阶级的精华、“用纯钢铸成的英雄”。另一部分人, 追随沙皇反动当局,竭力维护腐朽的专制制度和农奴制度, 敌视和反对任何革命和进步的活动。他们代表了阻碍历史前进的贵族阶级的右翼。第三类贵族青年为数最多, 他们隐约感觉到时代的潮涌、社会的变动, 既不满现实、厌恶当局, 又脱离大众, 远离革命;既不甘心沉沦到底, 又无力与本阶级决裂, 因而在生活中找不到适当的位置, 在现实社会中感到沉闷压抑, 精神上焦躁不安又忧郁彷徨, 注定一生过着无所事事, 毫无作为的空虚而无聊的生活。这类人反映在文学作品中, 就被称为“多余人”。“多余人”, 是俄国专制农奴制度崩溃过程中的社会产物, 是俄国解放运动贵族革命时期大量产生的特定社会现象, 是贵族阶级走向没落衰败过程中分化出来的“既非孔雀,又非乌鸦”的中间人物。然而, 正因为这类人占着人群中的多数, 所以足以代表贵族知识分子的发展趋势。

二、“多余人”的共同特征

“多余人”作为特定历史时期和特定社会环境下的产物,具有一些相似与相近的特点: 他们出身于贵族阶级, 有着良好的教养和聪明的头脑, 大多数人接受过西欧资产阶级启蒙思想的影响。最初活跃在上流社会, 很快便厌倦了那种空虚乏味的生活, 想寻求有意义的新生活。然而, 他们脱离人民大众, 又不了解俄国的社会实际情况, 陈腐的贵族教育没有使他们获得有用的知识和培养他们克服困难的毅力, 几经挣扎, 最终还是一事无成, 成为毫无用处的“多余人”。同时,激烈的内心矛盾与冲突、沉重的精神痛苦与郁闷也是这类人的一个显著特点。

三、多余人的发展演变

作为一种文学典型, 而不是类型, “多余人”的每个具体形象又有着鲜明的个性与丰富的内蕴。

普希金塑造的主人公奥涅金是俄国文学中第一个“多余人”形象。奥涅金受的是脱离人民和民族文化传统的教育,成年后沉缅于舞会、剧院、饮宴和美女, 处在完全与人民大众隔绝的环境里。后来他接触了西欧启蒙主义思想, 开始用怀疑批判的目光看待周围的一切, 对现实生活感到不满和厌恶, 但又找不到出路, 内心十分痛苦, 性格变得阴郁孤僻。他

曾试图改变生活方式, 研究学问或写作, 甚至在乡下进行改革, 但又缺乏毅力, 浅尝辄止, 结果一事无成。达吉亚娜纯洁真挚的爱情也无法唤起他的热情, 改变他对生活的冷漠态度。在决斗中他将朋友连斯基杀死更暴露了他作为贵族青年偏狭、虚荣的利己主义恶习。奥涅金既不愿意与一般的公子哥儿同流合污、自甘堕落, 又无法与贵族生活彻底决裂, 在思想上没有达到以“十二月党人”为代表的革命青年的水平,成了一位不满现实, 看不到出路, 彷徨苦闷的”多余人”。奥涅金这一悲剧形象包涵着丰富而深刻的社会历史内容, 实际上不仅批判了万恶的沙俄农奴制专制制度, 而且揭示了贵族革命脱离人民大众的根本性弱点。

《当代英雄》是一部卓越的社会心理小说, 作者成功地塑造了毕巧林这个19 世纪30 年代俄国贵族青年的典型形象。

毕巧林天资聪颖, 从小享受了一切可以用金钱买到的欢乐, 可是灯红酒绿的无聊生活无法填补他心灵的空虚。他清醒地看到, 现实中最走运的人胸无点墨, 他们成功的关键在于要手腕。于是毕巧林感到苦闷失望, 思想纷乱不安。他想爱整个世界, 可是没有一个人理解他, 于是他便学会了恨。他说实话, 别人不相信, 他便开始欺骗, 变成了灵魂畸形的精神残废。他不知道活着为了什么, 因而迷茫彷徨。他认为自己负有崇高的使命, 但他不知道使命之所在;。他身上蕴藏着无穷的精力需要发泄, 他渴望行动, 于是便玩世不恭, 到处寻找刺激, 惹是生非, 玩弄女性。他在塔曼与走私贩子发生冲突, 与格鲁什尼茨基决斗, 与梅丽小姐调情, 将少女贝拉占为己有, 跟维拉关系暖昧又不愿结婚, 无不说明他这种复杂而矛盾的性格。他的所作所为给他造成了巨大的不幸, 可是并没有改变他痛苦的心情, 反而加深了他的痛苦和绝望。痛苦—行动—更大的痛苦, 形成了一个恶性循环。毕巧林这种矛盾复杂的性格有着深刻的社会原因。当时“十二月党人”起义已被血腥镇压下去, 革命运动处于低潮, 反动势力十分猖獗。一批贵族青年有所觉醒, 但看不到前途, 渴望有所作为,却又找不到出路, 因而苦闷绝望。毕巧林集中体现了这部分贵族青年的精神状态和心理特征。正如作者在序言中所说,“当代英雄”并不是某一个人的肖像, 而是由“我们这

整整一代人身上充分发展了的缺点构成的”。毕巧林这样的“多余人”是19 世纪30 年代

俄国社会的产物和牺牲品。通过这一形象, 作者鞭挞和诅咒了产生毕巧林之类人物的那个

时代和社会。

《谁之罪?》是19世纪俄国批判现实主义文学中的一部优秀作品。主人公贵族青年别尔托夫是一个性格极为矛盾的人物。他禀赋良好, 志向崇高, 渴望摆脱庸俗的环境, 找到

新的生活目标。然而, 在别尔托夫身上带有贵族阶级好逸恶劳的深深烙印, 不切实际的教

育又使他丧失了实际的生活能力。他与人民大众, 与周围的现实世界极为隔膜, 因此, 他

虽有满腔热情, 但每每在黑暗的社会现实面前胆怯起来。在他面前始终只有无聊的生活和

渺茫的前途: “以后到底还有什么呢? 不是只有灰色的暗影么?”显然, 别尔托夫与20

年代至30 年代的贵族知识分子“多余人”有着血缘的联系, 他是奥涅金、毕巧林形象的

发展, 是俄国文学中又一个既不满现实又无力补天的“聪明的废物”。别尔托夫的遭遇集中反映了“多余人”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探索、苦闷和悲剧命运。高尔基指出: “别尔

托夫们太孤独了, 在处处跟他们作对的人生的泥洼里, 他们无力挣……”。小说借主人公的悲剧命运尖锐地提出了一“谁之罪”的问题。虽然, 本来可以有所作为的青年成为那

个黑暗的农奴制度和畸形社会的牺牲品, 正是那个社会扼杀了所有禀赋良好, 不甘堕落的

人们,摧残了一切对美好生活理想的追求。

1856 年, 屠格涅夫的第一部长篇小说《罗亭》问世, 主人公罗亭成为俄国文学”多

余人”系列形象中比较优秀的一个,他比奥涅金、毕巧林、别尔托夫更光彩夺目。奥涅金

能用怀疑的目光批判环境, 但他更注重个人的享乐。他与人相处的态度或逢场作戏, 或超然傲视, 在他身上有许多纨绔子弟的特点。毕巧林倒不乏行动的勇气, 但他的冒险和恋爱

仅仅是为发泄过剩的精力, 而且他的快乐常常建筑在别人的痛苦上; 实际上, 毕巧林在毁

灭别人的同时, 也毁灭了自己。他们这些人, 有才华、有精力, 却在做无谓的消耗。罗亭

与他们有许多不同。

罗亭为理想而生活。他追求真理、相信科学, 他与玩弄权术、贪图安逸是无缘的。从大学时代起, 罗亭就在思考和讨论社会、人生、哲学种种问题, 为此热血沸腾。人们一时

可能指责他陶醉于自我表现, 卖弄口才, 但是当罗亭走完他一生的道路时, 人们会看到,

寻求真理、力图改革的宏图是支持罗亭生活的主要信念。尽管他最终一事无成, 但也孜孜

不倦想为社会谋福利的献身精神和永不满足于现状的追求精神是极其可贵的。罗亭热情地

宣传真理和理想, 口若悬河, 从人类的幸福、人生的意义直到自由与正义, 每一个字都好

象径直地从他灵魂深处喷涌出来, 燃烧着全部信仰的火焰, 极富有感染力与号召力。在当时, 他的演讲是行动的前奏, 具有唤醒人们认识现实、思考生活的作用。高尔基曾说, 假

如注意到当时的一切条件——政府的压迫、社会的智慧贫乏以及农民大众还没有认识自己的任务,我们便应该承认: 在那个时代, 理想家罗亭比实行家和行动者更是有用处的人物。

同时, 罗亭的长处在某种程度上恰恰又是他的短处: 他的理想过于空泛, 脱离俄国现实的土壤; 思辩的思维方式使他思考问题往往从抽象的观念出发, 用逻辑推理的方法作出

论证或反证,这在辩论中不失为绝招, 但在现实生活中却常常行不通。他向娜达丽亚论证

爱情和行动的必要性, 讲得头头是道, 可当爱情真的来临, 他的空话却钉死了活生生的感情。尤其他那懦弱的性格, 缺乏真正行动的能力等弱点使他面对阻力束手无策, 只会退缩

妥协, 更谈不上理解这个姑娘、把她作为志同道合的伴侣了。因此, 罗亭只能引起崇拜她

的姑娘的鄙视和愤怒。也许, 勇敢的男子在爱情面前也会有胆怯的时候, 但罗亭的懦弱无

能还表面在: 他以后所试行的种种改革, 也都是由于他一下子就屈从于阻力而告失败的。

这样看来, 性格上的弱点使他无论在爱情上还是在事业上都半途而废。这是他的致命弱点。同时还要看到, 罗亭的不幸不仅是他个人的悲剧, 也是时代和社会的悲剧: 社会条件限制

了人的个性的发展和才能的发挥, 在愚昧黑暗的现实生活中英雄无用武之地。更何况罗亭所受的教育和生活的环境是远离人民大众的, 他的理想即使不脱离现实, 也因缺乏有力的

支持而无法实现。因此, 社会环境的恶劣和自身的局限是使罗亭成为“多余人”的双重原因。屠格涅夫在肯定罗亭这类贵族知识分子的历史作用的同时, 揭示了他们的致命弱点。

此外, 俄国的这类著名作品还有为屠格涅夫带来第一流作家声誉的长篇小说《贵族之家》和冈察洛夫的长篇小说《奥勃洛摩夫》等。

四、小结

俄国文学中的“多余人”形象, 完整而具体地展现了俄国解放运动中贵族革命时期的社会面貌, 反映了居于革命领导地位的贵族知识分子的精神变迁, 着重揭示了那个时代的

社会病源, 提出了“谁之罪”的重大社会问题, 谴责了那个使本来有为的青年人终归碌碌无为的政治体制与社会习尚, 表现了贵族阶级自身及其教育方式的没落与腐朽。从更深层

次看, “多余人”形象的巨大魅力, 除了来自形象所蕴含的丰富而深广的社会意义的内涵外, 还来自形象所包含的复杂深邃的哲学意义与多重美学意蕴。每当面临转折与社会转型, 尤其是“大变革”的前夜, 最先觉醒的知识分子、尤其是敏感的青年一代所经历的精神痛

苦与无望的抗争, 都让我们想起“多余人”的生命历程。

在20 世纪的中国, 五四时期的文学作品中曾出现过类似形象“零余人”。到了90 年代, 坚守精英立场的知识分子又有了类似“多余人”的感受与感慨, ——是逆水行舟继

续承担起“文化英雄”的社会角色、还是顺流而下退守书斋做一名“岗位模范”呢? 两种选择, 都能使人定心定气, 有所作为, 但如若游移于这二者的中间地带却是极其痛苦和无

奈的。因此, 为了避免悲剧的重演, 仔细审视“多余人”的来路, 对现在的知识分子塑造自我与正确定位也许有着特殊意义。但愿如赫尔岑当年所说的: 全靠有了那个时代的”多

余人” , 新的一代才没有成为多余的。

参考书目:

[1] 高尔基( 俄国文学史》

[2] 普希金《叶甫盖尼·奥涅金》智量. 译人民文学出版社2004

[3] 霍业军中俄文学“多余人”形象比较论[M] 南京社会科学2010 第四期

[4] 孙保国析“多余人”奥涅金和毕巧林的形象特质

[5] 郑克鲁主编《外国文学史(上册)》

奥涅金人物形象分析

论叶甫盖尼·奥涅金形象的思想价值 【内容提要】:叶甫盖尼·涅金作为“多余人,,群像的鼻祖,在俄罗斯文学形象的画廊里占有特殊的地位,关于这一形象的争议却一直绵延至今、从未停止。本文采用文本分析法,从作品的具体内容入手,以人物形象为重心,分析并描述出了奥涅金形象的思想价值的波动轨迹,以期获得对这一经典人物形象的更深刻、更具体的认识。 【关键词】:奥涅金,“多余人”思想价值,典型性。 普希金的诗体长篇小说《叶甫盖尼·奥涅金)问世以来,关于主人公奥涅金的争议一直不断。自从赫尔岑把“多余人”的帽子戴在奥涅金的头上,评论界才处于相对平静的状态。然而.近年来,随着普希金研究的进一步深入开展,“多余人”论受到了怀疑。张铁夫在(近年来我国的普希金研究》一文中作了总结,认为我国文艺界近年来至少存在着以下三种观点:一种观点认为奥涅金是19世纪20年代俄国贵族先进青年的典型,是“一个夭折了的十二月党人的形象”,而不能归入“多余的人”;一种观点认为“多余的人”是一种超阶级的提法,奥涅金形象从许多方面来考察都是一个“中间人物”;第三种观点仍然坚持奥涅金是“多余的人”。本文力图从这些矛盾的分析中获取对奥涅金形象思想价值的再认识。 这里所说的“思想价值”包括三层含义:其一,奥涅金在其自身封闭状态中的本体价值;其二,奥涅金在其所处社会环境中的社会价值;其三、奥涅金形象对于读者的认识价值。 小说“卷首语”是这样的:“他虚荣心极重,又特别自负,因此无论在谈到自己的好的或坏的行为时都抱着同样冷漠的态度—这也许是他自以为比别人优越所造成的”。这段话是普希金对主人公奥涅金的“判词”,同时也像是作者本人的自画像。别林斯基说《奥涅金》倾注了普希金的全部热情,小说里有着诗人的种种幻想、喜怒哀乐和全部理解能力,它是诗人的整个生命、全副心灵和他所有的爱;因此说普希金通过奥涅金形象的塑造以探索自己精神苦闷的原因和思想出路并不为过,可以说,奥涅金的思想矛盾正是普希金的思想矛盾。既不满现实又找不到反抗的出路,王智量甚至认为奥涅金形象就是普希金本人的真实写照。②奥涅金和南方叙事诗篇中的“俘虏”、阿乐哥等一样,都是贵族先进阶层的代表,不满现实、追求自由,但又心灰意冷、精神苦闷。他出身贵族,从小受到

浅议俄国文学中的“多余人”形象

浅议俄国文学中的“多余人”形象 “多余人”形象是俄国文学十分重要且具有典型意义的文学现象。从普希金《叶甫盖尼·奥涅金》中的奥涅金,到格里鲍耶多夫《聪明误》中的恰茨基,莱蒙托夫《当代英雄》中的毕巧林,屠格涅夫《罗亭》中的罗亭,一直到冈察洛夫《奥勃洛摩夫》中的奥勃罗莫夫,“多余人”形象几乎贯穿了整个十九世纪俄国文学。本文结合十九世纪时代背景和社会现状对这一形象加以探讨。 标签:“多余人”;普希金;格里鲍耶多夫;莱蒙托夫;屠格涅夫;冈察洛夫;时代背景。 “多余人”形象是俄国文学中十分重要且具有典型意义的文学现象,其主要特征是:出身上流社会并受到良好教育,却与周围环境格格不入,持怀疑主义世界观。他们一面明显感受到自己在受教育程度和道德上的优越性,一面持有社会消极心理,言行不一。从历史发展角度看,这些怀疑论者是社会进步的潜在推动者,他们对时代的觉察,使其具有领导社会改革的可能性,在某种程度上也预示着变革。这一类人生活不幸,是处于与之成长的社会制度及生活方式的冲突中的矛盾体。俄国历史发展也证明了,“多余人”的存在并非偶然,而是与社会现状紧密联系。 “多余人”不幸的原因在于:首先,他们要么完全不自知其生活的社会现状及改革的急迫性,要么不愿或根本无法接受现状或改革;其次,他们对周围的一切变化过于敏感,自我保护的本能导致其无力果断采取行动以改变现状。他们专注于自我剖析,擅长在日记、自白、书信中体现自我;然而他们不幸的根源就在于自知身处泥淖却心怀理想,内心在理想与现实中斗争。他们是一个独特复杂的群体,并非天之骄子,却本性自私,质疑一切,内向而偏激,因此注定成为陈腐旧制度的牺牲品。一言以蔽之,“多余人”貌似与社会水火不容,实则离不开这样的社会。 (一)俄国自彼得一世改革之后,从西欧国家引进上流教育,然而这与俄国当时的社会现状严重不相符,矛盾日益激化。十二月党人起义后尼古拉集团的残暴统治更是愈演愈烈。普希金笔下的奥涅金就是诞生于这一时期。他思维敏捷,谈吐高雅,言辞犀利且擅长雄辩,他流连于各种上流舞会,而内心深处却无法摆脱对虚无生活的厌弃和对达官显贵的嫌恶,精神上倍感孤独却又心灵早衰。奥涅金所属的贵族衰落阶层因其经济上的完全寄生性而无法全力推行资本主义。他既无法与所处环境中其他所谓有教养的上流社会沟通,又无法融入真正进步的阶层,只剩下拜伦式的装腔作势。 (二)格里鲍耶多夫笔下的恰茨基是“多余人”形象在新的社会发展阶段的体现。主人公恰茨基猛烈批判封建贵族纸醉金迷不思进取,讽刺他们只会怀念“奥恰科夫和征服克里米亚”时代。事实上,在俄罗斯文学中,恰茨基是向农奴主和保守分子的社会发起挑戰的第一人。他具有民主思想,踌躇满志想要拯救受苦人民,勇敢地大声宣扬人应该诚实服务,却不知如何付诸实际行动,最终沦为一个

第二课 国土被侵占的屈辱

第二课国土被侵占的屈辱 一、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使学生知道沙皇俄国侵占了中国那些领土? 能力目标:能说出沙皇俄国侵占了中国那些领土。 情感目标:树立强国固疆的国防观念,绝不让历史悲剧重演。 二、教学重点、难点: 沙皇俄国侵占了中国那些领土? 三、教法学法: 观察法、讨论法 四、教具: 有关图片 五、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1、同学们请看一幅地图,这是我国清朝前期,国富力强时的地图,红色线是我们现在的国土边界,从地图中你们看出了什么?(课件出示)是啊,我们的国土变小了,他是怎样变小的呢?请同学们看下面的资料。(一块阅读交流中国国土被侵占的资料)为什么那么多的国土被侵占呢?今天我们一块交流一下,看看大片的国土是怎么被侵占的?(板书课题:国土被侵占的屈辱) 2、然而自鸦片战争以后,清朝政府腐败无能,俄、英、法、德、日、葡等国或用武力强行侵占,或签订不平等条约巧取豪夺,强占、强租中国一块块领土,都对中国进行了哪些侵略、侵占?

3、课件出示学习目标 (1)知道沙皇俄国侵占了中国那些领土? (2)能说出沙皇俄国侵占了中国那些领土。 (3)树立强国固疆的国防观念,绝不让历史悲剧重演。 二、讲授新课: 1、自读课文第一段,说说有什么感受?你有什么想说的? 2、沙俄侵略中国 学生讨论后回答 (1)1689年中俄签订的<<尼布楚条约〉〉,中国的领土包括哪些? (2)1689年中俄签订的<<尼布楚条约〉〉,阻止了沙俄对我国的扩张,确定了外兴安岭以南和乌苏里江以东,包括整个黑龙江与库页岛都是中国的领土。 2、<<尼布楚条约〉〉条约后,沙皇俄国进一步侵略中国,侵占了更多的领土。请同学们自读课文,找一找沙俄有几次侵占中国领土,共侵占了多少领土? 沙皇俄国侵占了中国那些领土? 1871年侵占了新疆首府伊犁。 1892年强占了帕米尔地区以西2万多平方千米的领土。 1900年,侵占了江东六十四屯。 1914年,侵占了唐努乌果海。 3、请同学们想一想,我国的领土为什么被占领? 4、我们应该怎么做:

毕巧林和奥涅金人物形象异同比较

毕巧林和奥涅金人物形象异同比较——多余人形象特征解析 类别:建筑学 学号: 3 1 5 0 1 0 2 6 5 8 姓名: 从依云

毕巧林和奥涅金人物形象异同比较 ——多余人形象特征解析 从依云 摘要:“多余人”是19世纪前半期俄国文学中的独特现象。奥涅金、毕巧林、罗亭和奥勃洛摩夫虽然都称“多余人”,但由于存在的主客观原因不一样,他们本身及在历史上的作用也不同。作为早期出现的“多余人”,奥涅金和毕巧林以他们自己的方式反杭着他们生存的那个社会,同时他们又无法摆脱他们作为贵族阶级的本性。奥涅金和毕巧林均是俄国文学史上“多余人”的典型代表,二者性格迥异,但却也有相同之处。本文着重分析“多余人”奥涅金和毕巧林人物形象的异同,反映了他们的人生价值观以及不幸的悲剧命运。 关键词:毕林巧;奥涅金;人物形象;特征 一、“多余人”的概念及其典型特征 最早可以追溯到19世纪前半期,在俄国的文坛上便出现了“多余人”的身影。当时,西欧很多的先进国家己经逐渐地步入了资本主义时代。但是在俄国仍然残存着比较严重的封建农奴制。而且在这个体系的内部,却逐渐地产生了属于资本主义范畴的新的生产关系。伴随而来的是大规模的暴动、农民起义。封建的农奴专制政体的弊端己经逐渐暴露,农奴制度的改革甚至崩溃被推翻是不可避免的。 “多余人”的形象作为俄国特定历史时期的产物,不同的人物形象身上却具备着相似甚至相同的历史特征。这些多余人大多数都出身于贵族阶级,接受过良好的教育。一般都具有良好的知识素养和聪明的头脑。最初的时候活跃在资本主义的上流社会,但是接受过资产阶级启蒙思想熏陶的他们很快地便仄倦了空虚无聊乏味的生活,想着寻求生命的意义,追寻更加有意义的生活。但是在具体的行动上,他们却严重地脱离了人民群众,既不满足于现实社会却又苦于找不到适合自己的出路。 二、毕巧林和奥涅金人物形象的相同点 (一)奥涅金与毕巧林精神的共同点 二人都是接受过良好教育的贵族知识分子,生活富足舒适;均在经历了长期的贵族生活之后,开始痛恨贵族上流社会的虚伪与庸俗,对现实社会怀着极大的

从奥涅金看多余人的形象 2

本科毕业论文(设计) 从奥涅金看多余人的形象 学生姓名:xxxx(楷体、三号、居中)所属院部:xxxx(楷体、三号、居中)专业:xxxx(楷体、三号、居中)指导教师:xxxx(楷体、三号、居中) 2014年5 月18 日

从奥涅金看多余人的形象 摘要 (3) 关键词 (3) 一、绪论 (3) 1.1课题研究的背景 (3) 1.2课题研究的意义 (3) 二、多余人简述 (3) 2.1多余人的产生 (3) 2.2.多余人的特性 (4) 2.3对多余人的思考 (5) 三、奥涅金简介 (5) 3.1奥涅金人物形象 (5) 3.2奥涅金精神世界分析 (6) 3.3对奥涅金的剖析 (7) 四、总结 (8) 参考文献 (8)

摘要多余人是俄国19世纪贵族进步知识分子的典型代表,多余人是俄罗斯 文化和西方文化的冲突产物。最典型的代表是普希金的《叶甫盖尼奥涅金》中的奥涅金,多余人的形象从奥涅金开始被人们逐渐的认识。多余人无法认清自己生活的环境和自己的精神世界,他们无法找到自身活着的价值,他们痛恨社会的腐败、不以上流社会同流合污,多余人在一定程度上就是一个矛盾体,他们反对社会却没有采取措施,想了很多但没有采取行动。无论是在爱情、友谊等大事上他们也面对各种的问题,抨击、放任、逃避、放弃是多余人思想的变化过程。本课题从普希金笔下的奥涅金开始来浅析多余人的任务形象,通过小说中的人物塑造当时社会背景下的贵族进步知识分子的思想变化,揭露和批判了贵族社会的丑陋,从多个层次来分析人物的形象。 关键词奥涅金多余人人物形象 一、绪论 1.1课题研究的背景 从上世界的80年代开始,很多的专家学者对《叶甫盖尼。.奥涅金》进行了研究。从奥涅金的实例来分析多余人的形象、特征、思想、价值主张、审美等方面的内容。小说中表现的是现代化的精神品质和艺术造诣,通过自由意识、爱情表现、死亡等社会主题的表现来渲染,奥涅金这样的多余人形象在文学上、生活中都有着极大的研究意义。我们队人性、对命运的深入探讨据哟更多的社会意义。很多的专家学者对多余人的研究还逐渐的走上了实用化、延续性、社会化。对多余人的研究不仅要关注过去和历史,还要注重现实、未来,探讨不同的分型出路。 《叶甫盖尼.奥涅金》是思想极深的小说,奥涅金是贵族进步青年的代表。自由、爱情、死亡等社会主题都和社会有着极大的关系,关系着社会的进步、未来的发展。小说中的奥涅金代表的是19世纪世纪进步青年,从他们的生活态度、思想风貌、价值主张等方面对人性的善恶、社会的邪恶进行探讨和抨击。课题对多余人的探究从把握当时的时代背景开始,对人性的思考,探讨小说的艺术性、超越性等。从而寻找一种适合人类发展的思想精神,反应的是社会的悲哀和对未来的担忧。 1.2课题研究的意义 本课题从多余人的产生背景,基本特征等进行介绍,他们代表的是俄国贵族革命期间启蒙思想影响下的进步知识分子。他们是时代造就的矛盾体,对多余人的研究能更好的体现出那个时代的基本特征,能帮助我们更好的了解当时的社会。多余人是俄国文学中的主角,也是批判现实主义文学中的代表,他们是世界文学中的精品。对多余人具体实例的研究能让我们更好的了解俄国文化,具有更大的社会价值、现实意义。分析法和辩证法两种方法的结合能更好的掌握住小说的基本思路,对人物形象的进一步分析能辩证的分析文学作品中思想境界。 二、多余人简述 2.1多余人的产生 说到多余人很多人都会想到俄国伟大的诗人普希金,他的代表作《叶普盖

“多余人”形象的现实意义

“多余人”形象的现实意义 摘要: 19世纪前半叶,在俄国文学中出现了一批独特的文学形象,即“多余人”。奥涅金、毕巧林、罗亭和奥勃谘罗摩夫等一系列形象。作为社会现实在文学作品中的反映,“多余人”形象具有很强的社会现实意义,本文着重阐述“多余人”形象的社会现实意义。 关键词多余人典型特征现实意义 一、“多余人”及其典型特征 19世纪上半叶,西欧各先进国家已进入资本主义时代,而俄国封建农奴制内部,新的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也已经萌生,专制政体的危机已经初露短倪,农奴制度的崩溃已不可避免。同时,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法国启蒙主义思想以及国内激烈的阶级斗争的影响和推动下,引发了贵族青年深刻的阶级分化:他们之中绝大部分,隐约感觉到时代和社会的变动,极不满意现实,厌恶当局,又脱离群众,远离革命;既不甘心沉沦到底,又无力与本阶级决裂,因而在生活中找不到合适的位置,在现实社会中感到沉沦压抑,精神上焦躁不安,又彷徨不定,这样也就决定了他们一生当中必然无所事事、毫无作为、空虚而又无聊。这类人反映在文学作品中,就被称为“多余人”。 俄国文学史上的“多余人”作为特定历史时期和特定社会环境下的产物,具有一些相似或相近的特征:他们大多出身贵族阶级,有着良好的教养和聪明的头脑,大多数人接受过西欧资产阶级启蒙思想的影响;最初活跃在上流社会,很快便厌倦了那里空虚乏味的生活,想寻求有意义的新生活,然而,他们脱离人民大众,又不了解俄国的社会实际情况,陈腐的贵族教育既没有使他们获得有用的知识,更没有培养他们克服困难的毅力,几经挣扎,最终还是一事无成,成为毫无用处的“多余人”,同时,激烈的内心矛盾与冲突、沉重的精神痛苦与郁闷也是这类人的一个显著特点。 二、“多余人”形象的发展历程 “多余人”现象的发展和演变也是一个历史过程,从普希金笔下的奥涅金、莱蒙托夫塑造毕巧林,到屠格涅夫笔下的罗亭……这一形象逐渐变得鲜明和丰满。从充满激情、骚动不安的奥涅金;到忧郁、悲观、矛盾、孤愤的毕巧林;再到充满时代热情,为民主革命摇旗呐喊过的罗亭。这些人物在时代的重压下,尽管充满了困顿和惶惑,但他们毕竟没有束手待毙,他们还在绝望中挣扎。但到了奥博洛摩夫时期,早期“多余人”身上那种热情和信念,已经被黑暗的社会所窒息,他们已经丧失了一切他退出历史舞台之外,再没有更好的出路,奥博洛摩夫宣告了俄国贵族革命时期的终结。 另外,还有一个值得讨论的话题是,除了19世纪俄罗斯文学中的系列“多余人”形象,在其它国家的文学作品中也有过类似形象出现:《红楼梦》中的贾宝玉,

俄高官声称若俄罗斯战败归还中国领土

俄前高官:俄若战败西伯利亚远东将归还中国 [提要]莫斯科一名前克里姆林宫高级官员认为,乌克兰危机最坏的发展方向将是俄罗斯丧失大片领土,被迫向邻国返还西伯利亚、“南千岛群岛”(日本称“北方四岛”)、加里宁格勒等地区。伊拉利奥诺夫称西伯利亚和远东150万平方公里的土地将还给中国。 参考消息网10月27日报道俄罗斯之声电台网站10月26日刊登题为《前俄高官:俄一旦战败,国土将四分五裂》一文。文章称,莫斯科一名前克里姆林宫高级官员认为,乌克兰危机最坏的发展方向将是俄罗斯丧失大片领土,被迫向邻国返还西伯利亚、“南千岛群岛”(日本称“北方四岛”)、加里宁格勒等地区。此番言论引起批评。 冷战变热战向中国返还远东西伯利亚 俄罗斯总统普京的前经济顾问伊拉利奥诺夫最近表示,乌克兰危机的一个可能发展将是由“冷战”转变成为造成大规模人员伤亡的“热战”。在俄罗斯同周围世界,主要是同西方的冲突中,由于力量悬殊,对手的实力远远超过俄罗斯,战争肯定将以俄罗斯惨败结束。 这位前高级官员说,战争失败将导致俄罗斯被占领,俄罗斯百万人口将面临疾病和饥荒,缺水和停电的命运。到那时俄罗斯将不得不向周边邻国返还历史上本应属于这些国家,但被俄罗斯吞并的土地。这些国家公开和暗中都对这些土地有领土要求。 报道称,伊拉利奥诺夫逐一列出了俄罗斯将向周边邻国返还的土地:西伯利亚和远东150万平方公里的土地将还给中国。千岛群岛,也就是“北方四岛”和萨哈林将还给日本。加里宁格勒地区,也就是东普鲁士将回归德国。俄罗斯南部的五个州将回归乌克兰。西部的两个州将还给白俄罗斯。西北部几个州的一些地区将还给波罗的海的爱沙尼亚、拉脱维亚等国。而北部的大片地区也将返还给芬兰。 培养人才为接收领土准备 报道称,伊拉利奥诺夫的有关观点并非头一次被媒体报道。俄罗斯的一些周边国家,特别是乌克兰、波罗的海国家的一些学者都曾提到过可能有一天俄罗斯被迫归还本应属于这些国家的土地。 乌克兰学者索斯金说,俄罗斯南部的沃罗涅日、罗斯托夫几个州历史上都是乌克兰领土。乌克兰政府现在就应考虑培养各种人才,为乌克兰危机结束后接收这些土地,在这些州行使乌克兰中央政府的权力做准备。

浅析十九世纪俄罗斯文学中的“多余人”形象

浅析十九世纪俄罗斯文学中的“多余人”形象 摘要:“多余人”的产生和发展是俄国历史的产物,“多余人”深刻地反映了当时一些对社会制度不满、生活苦闷、厌恶当局又脱离人民无处施展抱负的先进人物的迷茫状态,“多余人”形象有其先进性和历史性,对整个世界文学做出了一定的贡献。 关键词:俄罗斯多余人贵族爱情 “多余人”是19世纪俄国文学中所描绘的贵族知识分子的一种典型。他们的特点是出身贵族,生活在优裕的环境中,受过良好的文化教育。他们虽有高尚的理想,却远离人民;虽不满现实,却缺少行动,他们是“思想上的巨人,行动上的矮子”,只能在愤世疾俗中白白地浪费自己的才华。他们既不愿站在政府的一边,与上流社会同流合污,又不能和人民站在一起,反对专制制度和农奴制度。他们很是心仪西方的自由思想,他们也很不满俄国的现状,又无能为力改变这种现状,然而他们又是大贵族和权势者的代表人物,不可能与底层人民相结合以改变俄国的现状。 “多余人”形象最早是在普希金的《叶甫盖尼·奥涅金》里的主人公“奥涅金”身上体现的,在某种意义上“奥涅金”可以说是“多余人”的鼻祖,而这一形象真正的广为流传是在屠格涅夫1850年发表的中篇小说《多余人日记》之后才更加深入人心的。之后又有莱蒙托夫《当代英雄》中的“毕巧林”,屠格涅夫《罗亭》中的“罗亭”,冈察洛夫《奥博洛莫夫》中“奥博洛莫夫”等。 一、出身“贵族”的“多余人” “多余人”都出身于贵族家挺,优越的生活环境使他们根本不必为生活担心,他们从小都接受了良好的教育,正是教育使他们开始思考社会人生。也许人们追求财富、荣誉是理所应当的事情,但是作为一出生就拥有财富的贵族地主,他们渐渐认识到正是自己的特权地位造成了社会的不平等。他们背离本阶级价值的标准,不再把追求功名利禄、家庭幸福当作自己人生目的,作为上流社会、贵族阶级的一员却走上了与本阶级的价值标准相背离的道路。 《叶甫盖尼·奥涅金》中学识广博、聪明深刻的奥涅金在二十六岁时仍然是个既无公职也无家室的人,成为上流社会眼中的怪人。毕巧林同样是个受过良好教育的贵族青年,他思维敏捷,才华出众,具有非凡的洞察力,但是他同样没有

从奥涅金看多余人的形象2.docx

本科毕业论文 ( 设计 )从奥涅金看多余人的形象 学生姓名: xxxx (楷体、三号、居中)所属院部: xxxx (楷体、三号、居中)专业: xxxx (楷体、三号、居中)指导教师: xxxx (楷体、三号、居中) 2014年 5 月18 日

从奥涅金看多余人的形象 摘要 (3) 关键词 (3) 一、绪论 (3) 1.1 课题研究的背景 (3) 1.2 课题研究的意义 (3) 二、多余人简述 (3) 2.1 多余人的产生 (3) 2.2.多余人的特性 (4) 2.3 对多余人的思考 (5) 三、奥涅金简介 (5) 3.1 奥涅金人物形象 (5) 3.2 奥涅金精神世界分析 (6) 3.3 对奥涅金的剖析 (7) 四、总结 (8) 参考文献 (8)

摘要多余人是俄国19 世纪贵族进步知识分子的典型代表,多余人是俄罗斯 文化和西方文化的冲突产物。最典型的代表是普希金的《叶甫盖尼奥涅金》中的奥涅金,多余人的形象从奥涅金开始被人们逐渐的认识。多余人无法认清自己生活的环境和自己的精神世界,他们无法找到自身活着的价值,他们痛恨社会的腐败、不以上流社会同流合污,多余人在一定程度上就是一个矛盾体,他们反对社会却没有采取措施,想了很多但没有采取行动。无论是在爱情、友谊等大事上他们也面对各种的问题,抨击、放任、逃避、放弃是多余人思想的变化过程。本课 题从普希金笔下的奥涅金开始来浅析多余人的任务形象,通过小说中的人物塑造 当时社会背景下的贵族进步知识分子的思想变化,揭露和批判了贵族社会的丑 陋,从多个层次来分析人物的形象。 关键词奥涅金多余人人物形象 一、绪论 1.1 课题研究的背景 从上世界的 80 年代开始,很多的专家学者对《叶甫盖尼。 . 奥涅金》进行了研究。从奥涅金的实例来分析多余人的形象、特征、思想、价值主张、审美等方 面的内容。小说中表现的是现代化的精神品质和艺术造诣,通过自由意识、爱情表现、死亡等社会主题的表现来渲染,奥涅金这样的多余人形象在文学上、生活中都有着极大的研究意义。我们队人性、对命运的深入探讨据哟更多的社会意义。 很多的专家学者对多余人的研究还逐渐的走上了实用化、延续性、社会化。对多余人的研究不仅要关注过去和历史,还要注重现实、未来,探讨不同的分型出路。 《叶甫盖尼 . 奥涅金》是思想极深的小说,奥涅金是贵族进步青年的代表。自 由、爱情、死亡等社会主题都和社会有着极大的关系,关系着社会的进步、未 来的发展。小说中的奥涅金代表的是19 世纪世纪进步青年,从他们的生活态度、思想风貌、价值主张等方面对人性的善恶、社会的邪恶进行探讨和抨击。课题对多余人的探究从把握当时的时代背景开始,对人性的思考,探讨小说的艺术性、 超越性等。从而寻找一种适合人类发展的思想精神,反应的是社会的悲哀和对未 来的担忧。 1.2 课题研究的意义 本课题从多余人的产生背景,基本特征等进行介绍,他们代表的是俄国贵族 革命期间启蒙思想影响下的进步知识分子。他们是时代造就的矛盾体,对多余人的研究能更好的体现出那个时代的基本特征,能帮助我们更好的了解当时的社 会。多余人是俄国文学中的主角,也是批判现实主义文学中的代表,他们是世界文学中的精品。对多余人具体实例的研究能让我们更好的了解俄国文化,具有更大的社会价值、现实意义。分析法和辩证法两种方法的结合能更好的掌握住小说的基本思路,对人物形象的进一步分析能辩证的分析文学作品中思想境界。二、多余人简述 2.1 多余人的产生 说到多余人很多人都会想到俄国伟大的诗人普希金,他的代表作《叶普盖

_叶甫盖尼_奥涅金_中的人物形象的解读_刘茂媛

wén xué 文 学 《叶甫盖尼?奥涅金》中的人物形象的解读 海南外国语职业学院 刘茂媛 摘要:《叶甫盖尼?奥涅金》是俄罗斯文学巨匠普希金的奠基之作,该部作品广泛受人喜爱,除了诗歌一样甜美的语言之外,真实的情感表达才是使无数读者折服的真正原因。这部作品中所塑造的人物形象,每个都很经典。究其作品成功的最主要原因离不开普希金对自身家庭观念的深入理解,作品中的每个人物形象都可以从普希金自身的生活中找到原型,也是普希金家庭轨迹的缩影。 关键词:《叶甫盖尼?奥涅金》普希金 人物形象 引言 《叶甫盖尼?奥涅金》是普希金于20世纪80年代创作的史诗级巨作,该作品形象地描述了男主人公奥涅金的一生,通过奥涅金与女主人公达吉雅娜的感情纠葛,体现出了沙皇时代上层贵族的兴衰,其中男主人公和女主人公所映射的原型正是处于家道中落的普希金自己和他的妻子,貌美的普希金娜。这部小说以记实的手法将普希金短暂而复杂的一生进行了高度浓缩,最终成为了批判现实主义文学作品的奠基之作,奠定了普希金作为俄国批判现实主义作家鼻祖的地位。 一、《叶甫盖尼?奥涅金》的主人公 《叶甫盖尼?奥涅金》男主人公奥涅金是个贵族青年,他时髦得体的打扮、优雅不俗的谈吐、纯熟流利的法语、曼妙轻柔的舞步注定了是上流社会的宠儿。他的学识包罗万象,人们称赞他年少而渊博,他有滔滔不绝的口才,对任何话题都应付自如,每逢重大的争辩,他会面带一种老练的、学者的肃穆,而突然俏皮地说句冷嘲,使夫人和小姐抿嘴而笑。在上流社会,他的聪明无疑是让人喜欢并深受欢迎的,他拥有所谓的上流社会公认的魅力。然而他又有上流社会的虚伪,他很早就学会了虚假和佯装,心头的意愿从不透漏,他会叫人信赖再使人失望。同时,他又是调情的高手,过着荒唐糜烂的感情生活,他已经熟谙和习惯这样的生活,所以,当善良、真诚的达吉雅娜向他吐露爱意时,他并没有意识到爱情的真挚和可贵,而是像往常一样觉得这只是又一场逢迎,但是他又感觉到达吉雅娜与以往上流社会的女性不同之处,她淳朴、善良,所以他会与举止轻浮的奥尔加调情,却不会对达吉雅娜虚情假意,他直接拒绝了达吉雅娜的表白。 奥涅金由于对现实生活的不满,而又无力改变,导致他要把他对现实的极度厌烦、愤怒发泄出去,哪怕是再荒唐可怕的事情。他在舞会上为了排解参加无聊舞会的烦闷,开始报复连斯基,和奥尔加调情。他的虚荣和骄傲,他拥有凭空杜撰的优越感,导致他和连斯基决斗,并亲手杀害了他的挚友。他对自己无目的的、无意义的人生感到极度地悲观和失望。毫无疑问,奥涅金是痛苦的、悲惨的,他是那个时代的牺牲品。 作品的女主人公达吉雅娜,作者普希金赋予了太多美好的品质在她身上。虽然她没有奥尔加的美丽,没有特别吸引人的鲜艳容颜,她常常落落寡合、沉默忧郁。然而,她是那么的浪漫,她对卢梭等进步的思想非常崇敬,所以当他遇见奥涅金时,听到他与众不同的高谈阔论,她深深为之痴迷,对奥涅金充满崇敬。她是那么善良、纯洁而真诚,她不曾期望世界上有欺蒙,单纯地相信自己美好的梦想,她听任情感的指引,她的爱情没有一点佯装。她的纯真让她对奥涅金表白了自己的爱情,虽然她的爱情遭到了拒绝。她身上拥有的可贵品质是上流社会贵族小姐很少有的,她不像其他贵族小姐那样举止轻浮,“天使一样的外貌却有着魔鬼一样的邪恶与狡猾的心灵”,正因为如此,当她面临着她所爱的奥涅金热烈追求的时候,已嫁为人妇的达吉雅娜痛苦地拒绝了他的苦苦追求,忠实于丈夫。这种品质在生活糜烂的上流社会是十分珍贵的,也是作者普希金追求而赞颂的。 二、《叶甫盖尼?奥涅金》的人物形象与普希金的家庭轨迹 (一)普希金与叶甫盖尼?奥涅金 普希金创作《叶甫盖尼?奥涅金》实际上也是自身生活经历的浓缩和描述。其中的人物形象都可以在该部作品中找到原型,其中最有代表性的就是作品的男主人公奥涅金。通过仔细研读该部作品可以发现奥涅金实际上就是普希金自身的缩影,也就是说普希金就是奥涅金。 在《叶甫盖尼?奥涅金》这部作品中,奥涅金是一个生活放荡不羁的上流社会的没落贵族,可以说是一个整天惹事生非的公子哥,经常出入上流社会的宴会、舞会等,深得上层女子的喜爱。生活中的普希金也是一个这样的人,他出生于沙皇俄国的一个没落贵族家庭,虽然到他这代已经家道中落,但是家庭的没落并没有改变他上流社会腐化的生活作风,这一点与《叶甫盖尼?奥涅金》作品中描述的奥涅金如出一辙。由于普希金受到了法国启蒙思想的影响,在当时的时代来说虽然收到了以沙皇为首的上层保守派的排挤但是却得到了像娜塔丽娅?尼古拉耶夫娜?冈察洛娃这样倾国倾城的女子的喜爱,并最终成为了他的妻子。 (二)达吉雅娜与普希金娜 达吉雅娜并非是凭空想象出来的一个人物形象,她的原型也是普希金生活的重要人物——他的妻子普希金娜。普希金娜出生在莫斯科,是贵族冈察洛夫的女儿,在成为普希金的妻子之前是俄罗斯上流社会公认的交际花,得到了很多俄罗斯贵族甚至沙皇的亲睐。在1828年的一次舞会上,作为16年来首次公开参加社交活动的她立刻成为了当场的焦点,优雅的气质和优美的相貌令参加舞会的其他女子黯然无光,对于在场的所有男士来说自然被她所吸引,在这之中作为在整个俄国有很高知名度的诗人普希金也不能免俗,她和普希金一见钟情、不能自拔,并一直在内心中爱着这位诗人。 (三)普希金的家庭褒贬观 普希金用他一生的大部分时光来创作《叶甫盖尼?奥涅金》,在作品的创作过程中大量融入了家庭因素,普希金以另一种形式创作了一部自传。对于男主人公来说,描述的是普希金自己,他并未将自己描述成一个完人,而是将自身的所有特点尤其是缺点暴露无疑,让活生生的自己变成了他笔下的奥涅金,普希金这种记实手法的运用更加体现了作品的真实性,让这部大作变得有血有肉,人物形象活灵活现。而对于女主人公达吉雅娜来说就不同了,普希金在对自己妻子的描述上体现了绅士风度,可以说在整个作品中达吉雅娜女神一样的圣洁让所有的读者臣服,这正是普希金对于心目当中的这个“阿尼玛”爱慕的别样表达,甚至在普希金决斗之后即将走完生命最后历程的几天里,对她的妻子普希金娜还是关爱有加,他还安慰她的妻子不要难过,都是他自己犯下的错误才有现在的结果。 真正的普希金和普希金娜有许多作品中没有进行直接表述,需要仔细揣摩字里行间的叙述才可以了解普希金的家庭观。普希金和普希金娜在生活中共同语言甚少,作为诗人普希金要经常搞创作,而长久的创作让普希金娜感到厌烦,她对普希金创作的诗一点兴趣也没有,日久天长自然生变。上层不计其数的灯红酒绿显然对普希金娜来说超过了普希金对她的吸引力。 结语 《叶甫盖尼?奥涅金》作为俄罗斯著名作家普希金最有影响力的文学作品,对文学界产生了深远影响。在作品中所塑造出来的男女主人公形象更是深入人心,男主人公奥涅金与女主人公达吉雅娜正是普希金夫妇生活的真实写照,普希金将自己的家庭生活通过这些活生生的人物真实地反映出来,该作品也是其短暂一生和家庭轨迹的真实写照。语 参考文献 [1]张蕾,宋清丽.论《叶甫盖尼?奥涅金》的人物悲剧[J].职业,2010(14). [2]智量.奥涅金和连斯基的决斗——《叶甫盖尼?奥涅金》第六章赏析[J].名作欣赏,1982(05). DOI:10.16412/https://www.360docs.net/doc/ad10706846.html,ki.1001-8476.2014.35.026 yw n jiàn shè

【赏析】普希金《叶甫盖尼·奥涅金》

【赏析】普希金《叶甫盖尼·奥涅金》 叶甫盖尼·奥涅金生长在一个俄国贵族家庭里。他过的是花花公子的浪荡生活,整天周旋于酒宴、舞会和剧场,追逐女性、逢场作戏构成了他生活的主题。然而,“他的性格和爱幻想的天性,与众不同的怪癖,辛辣而冷淡的才气”,又使他对上流社会的花花世界感到厌倦,终日郁郁寡欢,陷入“忧郁病”状态中。他受启蒙主义思想影响,不满现实,怀疑一切,他也不满自己,想寻求一条出路。为此,他曾从事创作,又尝试农事改革,但由于他缺乏恒心和毅力,以及明确的生活目标,干什么都半途而废。 为了继承叔父的财产,奥涅金来到了乡下。在那里,他与连斯基成为志同道合的好朋友,并结识了女地主拉林娜一家。拉林娜的大女儿达吉亚娜是一个温柔敦厚、感情丰富而纯真的姑娘。她受俄罗斯传统文化的影响,热爱大自然,喜欢沉思冥想,爱读理查生和卢梭的小说,追求个性解放。这样一个可爱的姑娘爱上了奥涅金,并向他大胆地表露爱情,但早已对爱情厌倦和怀疑的奥涅金以不愿受家庭束缚为名拒绝了达吉亚娜的求爱。不久,奥涅金出于恶作剧,在舞会上向达吉亚娜的妹妹、连斯基的未婚妻奥尔加大献殷勤。连斯基一气之下要与奥涅金决斗,奥涅金竟然接受了战书,并在决斗中亲手杀死了自己最好的朋友。 发生了这样的惨剧之后,奥涅金只好离开地主庄园。在过了一段漂泊生活之后,他又回到了彼得堡。在一次舞会上,他与达吉亚娜重逢。此时的达吉亚娜已嫁给一个年老的将军,成为上流社会里最受欢迎的女皇。奥涅金被达吉亚娜在社交界的地位和高雅的气质所倾倒,自以为深深爱上了她,并对她展开了热烈的追求,但达吉亚娜却反应冷淡。最后,奥涅金不顾一切来到了公爵府,在那里,达吉亚娜回绝了奥涅金的求爱,并深刻地指出:奥涅金追求她只是为了满足可鄙的虚荣心,他从来没有认清爱情的位置,他追求的只是幻影式的虚荣。此外,她虽然爱她,但现在她已嫁了别人,便要一辈子对丈夫忠诚。 研究综述 《叶甫盖尼·奥涅金》是普希金的代表作。1937年,由孟十还等翻译的名为《欧

外文学作品中的多余人形象

外文学作品中的“多余人”形象 组合篇目: 1、普希金的《叶甫盖尼?奥涅金》主人公“奥涅金” 2、赫尔岑《谁的罪过》中“别尔托夫” 3、屠格涅夫《罗亭》中的“罗亭” 4、莱蒙托夫《当代英雄》中的“皮巧林” 5、冈察洛夫《奥博洛莫夫》中“奥勃洛摩夫” 组合依据一: 赫尔岑在《往事与随想》中提出。“多余人”是19世纪俄国文学中所描绘的贵族知识分子的一种典型。他们的特点是出身贵族,生活在优裕的环境中,受过良好的文化教育。他们虽有高尚的理想,却远离人民;虽不满现实,却缺少行动,他们是“思想上的巨人,行动上的矮子”,只能在愤世疾俗中白白地浪费自己的才华。他们既不愿站在政府的一边,与上流社会同流合污,又不能和人民站在一起,反对专制制度和农奴制度。他们很是心仪西方的自由思想,他们也很不满俄国的现状,又无能为力改变这种现状,然而他们又是大贵族和权势者的代表人物,不可能与底层人民相结合以改变俄国的现状。 组合依据二:他们性格同中有异 “多余人”一词源自19世纪的俄罗斯文坛,是对当时一种文学典型的命名。他们属于贵族知识分子,但既不满足于自己的上流社会,又不能跳出这种生活的小圈子与人民结合,所以在他人看来就成了社会上“多余”的人。“多余人”具有一些共同的特征:多数出身于没落的名门望族,素受文化教养,不为官职钱财所利诱;也能看出现实生活中的某些弊病和缺陷,在反动专制和农奴制下深感窒息。他们虽有变革现实的抱负,但缺少实践。他们生活空虚,性格软弱,没有向贵族社会抗争的勇气,只是用忧郁、彷徨的态度对待生活,在社会上无所作为。 “多余人”形象的几个主要典型是: (1)叶甫盖尼?奥涅金(普希金同名小说中的主人公)是第一个也是最重要的一个“多余人”,他厌恶首都彼得堡的世俗社交生活,来到了气息清新的乡村。他拒绝了外省地主的女儿达吉雅娜的爱情,又在决斗中枪杀了自己的挚友连理斯基。待他象拜伦一样从各地漫游归来,在彼得堡再次同达吉雅娜邂逅相逢,反过来向达吉雅娜求爱时,此时,已成为社交界贵妇人的对方却拒绝了他。奥涅金既愤世嫉俗,同时又远离人民,空虚无为。 (2)别尔托夫(赫尔岑小说《谁之罪》的主人公)本来有着“卓越的才能”和“伟大的抱负”,

历史上,俄国一共侵占了我国多少领土

相信不少观众都看过《鹿鼎记》,里面有个罗刹国,给人的印象非常深刻。剧中,韦小宝不仅和罗刹国的公主有一段露水姻缘,最后还带兵打败了罗刹国。当时的罗刹国就是清代初期国人对俄罗斯帝国的称呼。 罗刹的本义,是指佛教中吃人肉的魔鬼的名字。在近代历史中则代指金发碧眼、相貌奇特的俄国人,在元明清时期,就称俄国为罗刹国。 自清朝开始,我国就与俄国互有征战,到了清朝末期,清政府的统治日渐衰微,俄国更是趁机侵吞了我国不少的领土,如果只是这样说的话,在你的脑海里可能没什么具体的概念,可是具体到数字的话,你知道是多少吗?

根据中国官方文献记载,早在17世纪俄罗斯就对我国领土进行了零星的野蛮侵占活动。而此时,正值清军入关作战,大量调取东北地区兵员补充兵力,无暇顾及边境小规模武装冲突,所以这时对俄罗斯方面采取听之任之的态度。虽然清政府也在康熙帝时,有过挥军北伐,击退了入侵的俄国军队,并签订了尼不楚条约。但在当时,这种小规模的收复之举,不过是昙花一现。 等到19世纪初期,随着我国东北地区人口流失的现象不断加剧。俄国已经将侵占政策由零星的边境骚扰、局部占领升级为大规模的军事行动,并且制定了详细的作战计划,他们在夺取一块土地之后,俄国政府立即安排本国的人民进行移民居住,直到政权稳固后再去侵占下一

块土地。如此的周而复始,我国的东北与外蒙古地区不断被蚕食,再加上鸦片战争结束后,清政府因签订“天津条约”、“北京条约”、“瑷珲条约”、“伊犁条约”以及“中俄堪分西北界约记”等一系列不平等条约所损失的领土,俄国一共侵占我国领土大约588万平方公里,这样的数字之大,令人触目惊心。 忘记历史,就意味着背叛,远东地区的领土问题属于历史遗留问题,自有公论。而我们现在所能做的,唯有发愤图强、砥砺奋进,为我们国家的腾飞富强贡献自己的力量。

西方文学人物形象分析

拉斯蒂涅 《高老头》的拉斯蒂涅是法国王政复辟时期青年野心家的典型,他在人欲横流的社会显示中接受种种人生惨剧的开导,最后埋葬了仅有点的神圣感情,欲火炎炎地投入罪恶的深渊。拉斯蒂涅是作品中另一个重要人物。从外省初来巴黎时,他尚有青年人的良心和纯朴观念。但是,“人生三课”:鲍赛昂子爵夫人“越没有心肝,越高升得快”的告诫,逃犯伏脱冷“要弄大钱,就要大刀阔斧地干”的指点,以及目睹的高老头的悲惨遭遇,使他懂得了金钱的重要性,并且很快适应了新的生活方式,学会了豺狼哲学。他在埋葬了高老头的同时,也埋葬了“年轻人最后一滴眼泪”,用更加利己主义的手段,向社会发起挑战。巴尔扎克曾指出:“把一个上流人物,一个野心家,如何抹煞良心,如何走邪路,如何装成伪君子而达到目的,曲曲折折描写下来,说不定一样美,一样的动人心魄。”在这里,作者成功地塑造了这个“野心家”初出茅庐时的行径,生动地刻画了他的堕落过程 拉斯科尔尼科夫《罪与罚》 拉斯科尔尼科夫是陀思妥耶夫斯基代表作《罪与罚》中的主人公。他是一个贫穷的大学生,靠母亲和妹妹打工支持他上学。由于困顿难支,妹妹决定嫁给富有的中年地主以换取物质支援。这件事把拉斯科尔尼科夫推到一个道德的十字路口:如果继续上学,就是牺牲亲人的幸福;如果不上学,也对不起家人对他的期望。他陷入痛苦的思考,认识到在这个世界上,人分为两种:一种人是平凡的,只能逆来顺受,循规蹈矩;一种人是非凡的,是天才和伟人,他‘们可以采取任何行动改变现实,包括杀掉许多人,他想试验一下自己是哪种人,便在一种冲动中杀死了放高利贷的老太婆。但他却被犯罪感所折磨,陷入极度痛苦,法律、道德、良知从各个方面压迫着他,撕扯着他,将他推向疯狂的边缘。小说中另一个形象索尼雅,是一切苦难的象征,是美德和自我牺牲的化身,她心灵纯洁、善良,信仰上帝,在痛苦面前坦然、平静。索尼斯的方式感动了拉斯科尔尼科夫,他在巨大痛苦中接受了索尼雅的劝告,投案自首,用肉体,的痛苦换取心灵的平静。·最后,他经过激烈的思想斗争,在索尼雅的人性光辉指引下,皈依了宗教。拉斯科尔尼科夫是一个纯洁、善良的优秀青年,他善于思考,探索人生道理,对社会认识深刻;又感受细微,内心敏感脆弱,总是处于紧张、痛苦、孤独的精神疲惫之中,不断对自己的灵魂进行拷问。这个人物形象使《罪与罚》的主题走向深入,进人人类的灵魂深处。这也是陀思妥耶夫斯基创作的主要特点。 苔丝 苔丝的形象: 苔丝是一个被损害、被侮辱但始终不向命运低头屈服的纯洁少女形象。苔丝是一个美丽、纯洁、勤劳、善良的农村姑娘,是资本主义社会的专制和暴力的无辜牺牲品,是一个纯洁的女人。 ?苔丝自幼饱尝贫困和忧虑的滋味,到亚雷家后,受到亚雷的奸污和资产阶级卫道士、教会的迫害,这是她与社会发生的第一次冲突。 ?苔丝在远离家乡的牛奶场结识了克莱,两人倾心相爱,这是苔丝一生中最幸福的时期。新婚之夜,苔丝的坦诚没有得到克莱的原谅,反而遭到遗弃,她的理想完全破灭,与社会发生了第二次冲突。 ?苔丝的父亲死后,全家破产,苔丝不得已接受了亚雷的无耻请求,做了他的情妇,这是苔丝一生最黑暗的时期,是苔丝所处的环境与她内心的纯洁的第三次冲突。 ?克莱的归来,使苔丝感到无比绝望,她杀死了亚雷,自己也随之毁灭。这是苔丝与社会的第四次冲突。 哈代怀着巨大的同情,塑造了苔丝这个被侮辱、被损害但始终不向命运低头的纯洁少女形象。在苔丝身上,作者集中概括了劳动人民的优秀品质:勤劳、善良、感情真挚、心地纯洁、性格刚强。她一生饱受屈辱,遇到过无数困难,但她从不自暴自弃,始终不向环境

普希金作品中“多余人”形象研究文献综述

一.普希金作品中“多余人”形象研究 俄罗斯19世纪的伟大作家普希金创作了很多优秀作品,而他的作品中关于“多余人”形象特征的概括也被诸多研究者所接受。文章将从普希金的几部作品中去分析,探讨“多余人”形象是怎样产生的,又经历了怎样的演变过程。 关键词:多余人;普希金;俘虏;阿乐哥;奥涅金一、“多余人”的出现及其特征(一)“多余人”的出现普希金开创了“多余人”的先河,最为典型的“多余人”形象就是他最具有代表性的作品《叶普盖尼·奥涅金》中的主人公。此外,在奥涅金这一成熟形象诞生前,普希金在自己浪漫主义长诗《高加索的俘虏》及《茨冈》中也出现了“多余人” 形象。1850年,屠格涅夫发表了中篇小说《多余人日记》,小说中的细腻描写使得“多余人” 这一形象真正的广为流传。还有赫尔岑《谁的罪过》中“别尔托夫”,屠格涅夫《罗亭》中的“罗亭”等等。总之,“多余人”那种暴躁和不安,又无法挣脱这个社会,长期处于苦闷中所形成的性格就成了俄国一代青年精神的写照。(二)“多余人”的特征“多余人”这种人物类型,他们产生背景大致是相似的,在新旧文化撞击下,人们不得不开始重新思考自己的命运,寻求出路却不得。他们具有较高的文化修养,不满足于社会现实,渴望有所作为又找不到正确的方向,没有行动的勇气,长期在苦闷中生活,因此就成为了“多余人”。所谓的“多余人”面临的困难就是“对异质文化或完全认同,或是完全抗衡,或是认同后复归,完成两种文化的融合,而多余人就是在两种文化之间,找不到位置的人物形象表达。”他们虽然出身于贵族,却厌恶上流社会,他们带着怀疑的眼光看待这个社会,尽管感受到空虚,又无法摆脱自身所处的困境,很少采取行动。“多余人”感受到周围环境的压抑,他们渴望自由,积极地寻找出路,但是又缺乏理想和追求,个人愿望也就无法满足,因此陷入苦闷之中。他们渴望有所作为,也实行过某些改良和变革,但是遇到困难就泄气了,开始疏远人民,最终一事无成。二、《高加索的俘虏》中的“俘虏” 19世纪初,俄国社会动荡不安。农民运动此起彼伏,农奴制在逐步瓦解。尤其是1812年反抗拿破仑侵略的卫国战争取得胜利,促进了俄罗斯民族的觉醒。与此同时,进步思想的影响及国内激烈的阶级斗争推动了俄国解放运动的贵族革命形势出现,随之引发了阶级分化,他们不满足现状,精神上忧郁,感到压抑。此时,21岁的普希金因写反专制的革命诗篇而遭受到了沙皇的迫害,因此被流放到高加索地区。普希金来到山区后,被那里美丽的自然风光及淳朴的民风激发了写作欲望,由于受到监视使他产生了一种“囚徒”般的感觉。就是在这种环境下,普希金写作了叙事诗《高加索的俘虏》。这首诗主要是描写异域风情,诗篇中深刻的刻画了具有浪漫主义的主人公,意在表现出19世纪初期高加索地区部分贵族青年的心态。故事中的主人公是一个贵族青年,一直向往着自由的乐土,当他来到高加索山野中时,却被切尔克斯人俘获。被俘获后,过着“囚徒”一般的生活,促使他的生活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在受到了精神创伤后,内心很孤独,使他拒绝了爱情,同时也拒绝了本该属于他的自由生 活。在19世纪,普希金笔下的“俘虏”形象已经突显出了正经历阶级分化的贵族青年的特点,他们普遍接受了进步的社会政治观念,希望自由的

“多余人”形象的发展及其现实意义

“多余人”形象的发展及其现实意义 摘要:19前半叶,俄国批判现实主义作家塑造了一批独特的文学形象,即“多余人”。奥涅金、毕巧林、罗亭和奥勃洛摩夫是这一系列形象的典型代表。作为社会现实在文学作品中的反映,“多余人”现象的发展和演变也是一个历史过程,有其必然的发展规律。“多余人”形象具有很强的社会现实意义,本文在分析其发展规律的同时,着重阐述“多余人”形象的社会现实意义。 关键词:多余人;发展与演化;现实意义 一、“多余人”及其典型特征 19世纪上半叶,西欧各先进国家已进入资本主义时代,而俄国封建农奴制内部新的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也已经萌生,同时,农民起义、暴动风起云涌,专制政体的危机已渐露端倪,农奴制度的崩溃已不可避免。1812年反抗拿破仑侵略的卫国战取得胜利,大大促进了俄罗斯民族意识的觉醒,有文化、有头脑的人开始放眼世界反省自身;同时,在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法国启蒙主义思想以及国内激烈的阶级斗争的影响和推动下,俄国解放运动的贵族革命形势出现了,由此引发了贵族青年深刻的阶级分化:他们之中的绝大部分,隐约感觉到时代的潮涌、社会的变动,既不满现实,厌恶当局,又脱离群众,远离革命;既不甘心沉沦到底,又无力与本阶级决裂,因而在生活中找不到适当的位置,在现实社会中感到沉闷压抑,精神上焦躁不安又忧郁彷徨,这也决定了他们一生当中必然无所事事、毫无作为、空虚而又无聊。这类人反映在文学作品中,就被称为“多余人”。俄国革命民主主义者、唯物主义哲学家、杰出的文学批评家赫尔岑(А.И.Герцен)在评论普希金 的诗体小说《叶甫盖尼·奥涅金》(“ЕвгенийОнегин”)时,明确的提出了“多余人”这一概念,并指出:“‘多余人’的特殊性不仅仅在于他永远不会站在政府一面,还在于他永远也不会站在普通老百姓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