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教育中介组织发展的外因

高等教育中介组织发展的外因
高等教育中介组织发展的外因

第32卷第1期

(2017)内江师范学院学报

J O U R N A LO FN E I J I A N G N O R MA L U N I V E R S I T Y N o.1V o l.32

(2017)高等教育中介组织发展的外因

李丙龙*

(内江师范学院教育科学学院,四川内江641199)

摘要:高等教育中介组织的发展是高等教育的外部市场因素和内部行业自律性二发达程度等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三而目前我国高教中介组织力量的薄弱很大程度上在于市场经济背景下强制性行政制度安排导

致其外部驱动力的缺失三必须摆脱计划经济的惯性和保守思路,从政府合理分权二完善高等教育市场二落实高

校自治权三方面培育高教中介组织发展的良好外部环境,推动我国高教中介组织的有序发展,为提升高等教

育质量二构建现代大学制度创造有利条件三

关键词:高等教育;中介组织;外因;培育

D O I:10.13603/j.c n k i.51-1621/z.2017.01.024

中图分类号:G640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1-1785(2017)01-0105-04

当前我国有关高等教育中介组织研究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一是我国高教中介组织自身发展的现状和设想,二是国外高教中介组织发展的历史二成功经验及启示等三也就是我们的研究主要关注其内因,一定程度忽视了高教中介组织生存发展的外部环境,即外因探讨三内因决定事物的根本属性,是事物发展的根本依据,外因是事物变化的次要条件三但必须认识到,在一定条件下两者可以相互转化,外因内化也可对事物发展起到决定性作用三我国高教中介组织力量薄弱二良莠不齐二权威公正性不高二影响力太小,主要原因之一在于其缺乏良性发展的外部驱动力三如果具备适宜的外部社会环境,作为高等教育子系统的高教中介组织在强大外部推力作用下,其发展完善将是顺理成章,否则,就只能是一种理论上的假设或一厢情愿的猜想三

一二高等教育中介组织发展的外因分析

中介组织是社会发展到一定程度二介于政府二企业与市场之间的 第三组织 ,主要功能是弥补市场缺陷和政府缺陷,增强社会自律,完善市场体制,直接体现现代化程度的标准之一三高教中介组织的外部发展因素就包括政府二市场和高校自身三分面三

(一)政府管理模式

政府管理模式下的权力分配结构能影响高等教育内部的分工和市场深化的程度,进而决定高教中介组织的有无或性质三美国宪法规定联邦政府无权直接管理高等教育,致使其高校形成了强大的自治传统和富有竞争力的多样化形式,但联邦政府又不想让高等教育质量脱离其监管,在既不违背法律又能维护高校自治的前提下,为应对二战后高等教育规模扩大对质量的冲击,美国高校先后自发形成了数量众多二不同层次类型的承担院校和专业认证二研究咨询等任务的民间中介性的质量认证团体,发展了一种独具特色的认证制度,政府也依靠认证结果来判断高校的质量和接受政府拨款的合格性三美国目前最大的高校自治认证组织是成立于1996年的 高等教育认证委员会 (C o u n c i l f o rH i g h e rE d u c a-t i o nA c c r e d i t a t i o n,C H E A),其负责的认证活动 在

2011年,18个院校认证机构认证了约7818所高校, 62个专业认证机构认证了22654多个专业 [1]三目前我国在转型期的改革依然是政府主导的强制输入型制度安排三世界经验证明,随着市场经济的成熟,政府应该逐渐退出具体经济活动,扮演宏观

收稿日期:2016-09-12

作者简介:李丙龙(1977 ),男,甘肃陇南人,教育学硕士,副教授,研究方向:教育制度与考试评价三

内江师范学院学报第32卷第1期

调控的服务角色,主要职能是维护公共秩序二提供公共产品等三但相比我国在经济体制改革取得的成就,高校依然是政府的下属行政单位,两者不具备平等的法律实体关系,使高校缺乏独立法人具备的自我管理二发展二约束的动机和能力三在政府全面干预情况下,高教中介组织没有生存空间,因为政府阻碍了高等教育内部分工和市场的深化,代替了本该由中介组织或大学承担的功能三日本20世纪80年代以前的情形和我国相似,但日本此后的改革,依据

2003年7月通过的‘国立大学法人法“,减少政府干预,在评价方面进一步明确了引入第三方评价的制度,使得评估主体多元化,日本高等教育社会评估组织的发展具备了法规的支持三

(二)高等教育市场发育度

中介组织是市场发育度高的结果三美国高教中介组织数量多二影响大,与其高教市场发育度高有紧密关系三我国目前高等教育市场的特点是行政主导的垄断和有限竞争,具体表现为重点高校和公立高校在资金二优质生源等资源方面占有绝对优势,私立高校二一般高校处于劣势三区域市场方面,据复旦大学2009年的招生录取数据,上海考生进复旦大学的机会是全国平均的53倍二内蒙古考生的288倍三再以北京大学2011年为例,每万名考生中考入北大的比例,安徽为1.27,广东为1.4,贵州为1.48,河南为1.87,北京为52.5三[2]我国高考生源自2008年达到历史最高人数1050万后,开始全面下降,至2011年累计下降了200万,并有延续增大趋势,部分高校面临倒闭挑战,[3]而我国高等教育市场依然存在严重的准入和退出壁垒三这种非自然而是行政垄断的制度安排使得公立高校只对政府负责,而不关注市场需求,就好似某些国企即使低效亏损也会得到政府拨款补贴,也就不会去响应获利机会三行政垄断导致市场专业化分工结果之一的中介组织没有生存环境,即使有也会扭曲其功能三

(三)高校自治权

政府合理分权和高等教育市场的完善足以使高教中介组织的发展成为可能,但自治权是高校和政府权力博弈二催生中介组织发展的基础动力三高等教育在维护社会稳定方面固然非常重要,但政府挤压中介组织的生存空间,严格控制高校,与政治民主二学术自由规律相背三尽管很多欧洲国家, 有无中介组织和高校自治权二高等教育差异没有明显的关系,但这种状况只存在一些小而紧密的高等教育系统,如挪威二芬兰和荷兰等小国家三 [4]76目前我国高教规模世界第一,政府直接管理如此庞大的高教

系统必然会导致政府和高校负担过重,效率低下,有

必要让社会中介组织承担政府和高校的部分职能,

如高校后勤社会化的改革,但这不是高校自主选择

而主要是政府主导的结果三我国高校还需要更大的

自主权,在招生二教学二科研等方面寻求自治性的交

流合作二质量评比类的服务组织三近几年在自主招

生政策下自发形成的几大高校自主招生联盟本身就

不稳定,不但没有形成统一的基本考试标准,还在考

试时间二报考高校数量二争抢优质生源等方面给考生

带来了很多的不便和负担三根本原因是高校享有极

小的自主招生权,仅占当年本科招生总数的5%左右,无权在更大范围内进行合作和制定统一规则三

二、培育高等教育中介组织发展外因的意义

(一)对高等教育中介组织发展的改造决定作用

外因通过一定的手段可以改变事物内部的要素和结构,从而使事物的性质发生变化三政府管理体制在高教中介组织的法人性质二独立性和功能发挥方面就有很大的改造决定作用三加拿大虽然实行各省区管理高等教育,大学具有一定的自治权,但联邦政府严格控制新高校成立和学位授予标准,这就 使得加拿大在大学层次上不需要一个国家鉴定体系,但同时也限制了大学之间的竞争 [5]三亚伯达省1972年取消了中介组织,而不列颠哥伦比亚省在1974年成立了高教中介组织 大学委员会 (U n i-v e r s i t i e sC o u n c i l),但 明显感觉到只有当政府选择高教中介组织时它才会运行良好 这样的行为侵蚀了大学委员会作为抵制政治动机决策的屏障作用,削弱了中介组织价值的理论探索 [6]三我国高教中介组织发展程度一直较低,但国际趋势和我国高等教育高水平发展的动力(如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又要求产生规范完善的独立中介组织,也就是一方面想发展,另一方面又不能很好发展三这一 怪圈 的形成很大程度来自于政府的计划集权管理体制三名义上的事业单位改革而形成的官方高教中介组织实为 二政府 ,直接受上级主管政府部门管理,易成为既得利益者创收和寻租的借口,民间高教中介组织则要接受登记管理机构和业务主管部门的双重领导,这就使我国高教中介组织只能自上而下建立,根据政府指令运行,缺乏独立自治,无法起到制衡各方利益的作用三但这不是证明高教中介组织不需要政府管理,关键问题是政府以何种方式管理,扮演全能

四601四

总第208期李丙龙:高等教育中介组织发展的外因

型还是有限型角色三

(二)对高等教育中介组织发展的导向决定作用

内因所决定事物发展的各种可能性要变为现

实,往往需要外因的导向决定作用三外因导向决定

作用还表现为环境对事物发展的选择三随着市场经

济的发展,高等教育层次类型形式的多样化二规模的

扩大化二消费者群体的复杂化二社会需求的市场化以

及国内外高等教育的竞争化都使得提供咨询二研究二

评估二鉴定等服务类的高教中介组织显得极为重要三

但其发展是否具备独立二公正二权威二竞争等特点,条

件之一是高等教育市场的发育程度三如果市场发育

较低,产品单一二流动替代性较差,各市场主体之间

的竞争性不高,那么掌握高等教育所有权的政府既

是生产者又是消费者三因需求较小,此时即使中介

组织存在也得不到足够的重视三只有当高教市场充

分发育二自身系统逐渐细化复杂化,为消除信息不对

称二交易成本过高等现象的高教中介组织才会产生,

并反作用于高等教育,促使其高效有序发展三

(三)对高等教育中介组织发展的起动决定作用

事物发展的起始需要一定的外部诱因,改变事

物原有的惯性和状态,激发内因进入到一个新的环

境开始新的变化,否则事物就只能停留在旧有状态三

两次世界大战以及人力资本二知识经济等理论改变

了各国政府对大学的认识,大学的人才培养二科研和

社会服务功能对提升综合国力的作用受到重视,促

使政府不断加强对高等教育发展的控制干预三但像

英美等国的大学有自治传统,在招生二教学二管理二学

位授予等方面不受国家干涉,经常抵制政府的直接

管理三这就出现了一对矛盾:大学为发展学术,力求

自治,而政府为体现国家意志,要求大学为社会的政

治经济服务,承担更多的公共责任三为协调两者之

间的关系,1964年英国政府为保证职业类技术学院的办学条件和教学质量,督促其学术水平向大学看

齐,授权成立独立自治的国家学位授予委员会(C o u n c i l f o rN a t i o n a lA c a d e m i cA w a r d,C N A A),该组织不具备对各院校直接发号施令的权力,仅对申请复查评议的项目提供标准和建议,因而各院校较易接受和配合,在实现英国高等教育多样化和激励高校办学积极性方面产生了广泛影响三此后于1997年成立,历经2002年改革,至今对政府拨款产生直接影响的独立评估组织 高等教育质量保障署 (t h e Q u a l i t y A s s u r a n c eA g e n c y f o rh i g h e r e d u c a t i o n,Q A A)也是大学自治与政府干预之间博弈的结果三

四、发展高等教育中介组织外因的思路

(一)政府合理分权管理

目前我国应该分离高等教育的举办权二管理权

和办学权三具体思路是首先通过建立委托代理制

度,由代理机构实行公立高等教育举办者和管理者

的分离, 这类机构所关注的是学校发展运营状况,

而不再是指示学校具体做什么 [7]三也就是此类机构只关注办学结果,而高校如何办学则依据教育部

门的规划和自身决策三由于和美二日等国高等教育

的政策差异较大,我国目前在高教市场准入方面应

该全面放开(军事二警察类等高校除外),对公私立高

校同等对待,借助评估组织监督,减轻政府负担,促

进竞争的形成三

其次是通过法律,明确教育行政部门的职能仅

是制定高等教育发展战略和拨款标准二方式等,这就

要求 政府及其部门要树立服务意识,改进管理方

式,完善监管机制,减少和规范对学校的行政审批事

项,依法保障学校充分行使办学自主权和承担相应

责任三 [8]通过认证二监督中介机构间接管理高等教育,具体事务和办学过程属于高校三如教育部考试中心二高等教育教学评估中心二全国高等学校学生信息咨询和大学生就业指导中心和各地的考试研究院二学生资助管理中心等机构应该全面推向社会,政府仅制定相关标准和认定其资格,不干涉具体运行三同时也应从法律上授权建立对政府和高校监督性质的中介组织三

再次,鉴于我国的政治体制和高等教育自身发

展的学术规律,国家对高等教育的控制可主要集中

在拨款方面三除改变 基数加增长 和 综合定额加

专项补助 这种缺少绩效激励二导向单一的拨款机制

外,方式可借鉴法国的 国家评估委员会 ,中央和地

方政府参照类似机构的评估结果和其他因素决定未

来或下一年度的拨款数量,标准上可借鉴美国根据

不同层次定位的各高校科研能力和人才培养质量等

拨款三这样既可以提高效率,也可以把政府的意志

间接渗透到高等教育三

最后,政府分权并非是对让渡的职能不管,而是

要加强监管,因为政府既要维护中介组织的权威性,

又要防止其权力寻租,既不能越位,又不能缺位,要

做到政府监管的合理平衡三方式之一就是促进高

校二中介组织之间充分的公平竞争,自动淘汰其中不

合格的机构三坚决避免个别中介机构垄断,否则会

产生新的 二政府 三比如我国某大学排行组织有受

四701四

内江师范学院学报第32卷第1期

贿的嫌疑,也不会出现政府对此进行调查的结果或

处理公告,因为这是游离于政府监管之外的高校和

排行组织之间的一种自愿行为,另外对于政府管辖

的高校出现这样的丑闻,不利于官员的政绩提升三

这是政府合理监管缺失导致的结果

(二)完善高等教育市场和竞争机制

首先应明确高校产权制度三明晰可自由转让的

产权是市场发育的关键因素之一,能使各产权主体

自我激励二约束,努力降低交易成本,寻求资源最优

配置三在法律上详细规定教育资产所有人(政府二社

会力量二个人)的物权二债权二知识产权和劳动力产

权,使校长成为 经理人 ,这样就可解决当前高等教

育产权归属清晰而各产权主体责权模糊二没有主体

对高等教育绩效具体负责的问题三明确教育资产所

有者和高校法人(校长)的财产权利,可使政府和高

校之间管办分离,美二法等国的 合同制 是具备操作

性的方法之一三同时还应该加强产权交易的市场流

动性,可解决高校 攀高 综合化 科研偏向 等同

质化和过度准入二重复建设的问题,而政府的合理监

管则可尽量避免 无知现象 和 败德现象 的出现三

其次是高等教育市场良好信誉机制的建立三高

校的品牌二声誉是其市场竞争的立足点,但对私立高

校的准入限制和软预算约束使公立高校享有垄断租

金,生存较少依赖于声誉的高低,信息不对称(政府二

高校和学生二社会之间)就可能导致恶性竞争二造假二

腐败,无法实现资源配置的帕累托累积效果三独立

的第三方评估中介组织是解决此问题的方式之一,

目前不仅要改变我国高教评估主体单一二不分层次

类型的弊端,还应在合格评估基础之上,对不同层次

类型高校的办学二科研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进行各

种分类排名,结果向全社会公布,不合格高校限期整

改或取缔,也可允许有实力高校对其兼并改组三

(三)高校自治权的落实

欧洲一些小国家的高等教育中介组织虽然很

少,但在荷兰, 政府政策的直接目的在于鼓励加强

大学的自治和管理,包括移除影响大学的法规,使大

学运行脱离国家大学立法之外变得可能 [4]86三国际经验证明,不管大学是否有自治传统,政府的法律

设计对大学自治意义上的权力有非常大的影响,当然还要考虑文化传统等因素三目前较可行的方法是国家修改和完善相关的法规,明确教育行政部门和高校各自的权利界限三首先要尽量避免各法律条款笼统模糊,真正落实高校的依法自主办学权三如‘高等教育法“第32条把高校招生权仅限于国家核准下的 自主调节系科招生比例 ;第33条仅规定 高等

学校依法自主设置和调整学科二专业三 还应明确详细回答高校自主到什么程度二是否严格按照专业与学科目录二是否需要教育行政部门批准等问题三其次,避免各法律条款的相互矛盾三如修改‘教育法“和‘民办教育促进法“中有关教育机构 是否营利 问题的矛盾条款,把民办高校统一分为营利型和非营利型两大类,扩大和规范其办学自主权三再次,加快‘学位条例“修改为‘学位法“的工作,由国家学位变为学校学位三高校自治权的加强必是催生高等教育行业自律性中介组织产生的重要力量三

参考文献:

[1]C H E A.A n O v e r v i e wo fU.S.A c c r e d i t a t i o n[E B/O L]. (2012-10-16)[2016-06-25].h t t p://w w w.c h e a.o r g/p d f/ O v e r v i e w%20o f%20U S%20A c c r e d i t a t i o n%202012. [2]李华,张强.广东考生上北大比北京考生难百倍[N].广州日报,2012-06-26(a7).

[3]张烁,董雅婷.数据显示高考生源持续降部分高校面临生存挑战[E B/O L].(2012-10-23)[2016-06-25].h t t p://l e a r n i n g.s o h u.c o m/20110503/n280474748.s h t-m l.

[4]P a u lT e m p l e.I n t e r m e d i a r y B o d i e s i n H i g h e rE d u c a t i o n

i nC e n t r a l a n dE a s t e r nE u r o p e[J].T h e J o u r n a l o fD o c-t o r a lR e s e a r c h i nE d u c a t i o n,2002,2(1).

[5]刘一彬.本土化与国际化的融合:加拿大高等教育发展的特点及其启示[J].学术论坛,2010(6):202. [6]S o u t h e r nL,D e n n i s o nJD.G o v e r n m e n t-U n i v e r s i t y R e-l a t i o n s:I M Bo rN oI M B?A C o m p a r a t i v eV i e w o fA l-b e r t aa n d B r i t i s h C o l u m b i a[J].C a n a d i a nJ o u r n a lo f

H i g h e rE d u c a t i o n,1985(15):75-89.

[7]张俊宗.现代大学制度: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时代回应[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248.

[8]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

[E B/O L].(2012-10-25)[2016-6-25].h t t p://w w w.

g o v.c n/j r z g/2010-07/29/c o n t e n t_1667143.h t m.

(责任编辑:鲁杰)

四801四

中英高等教育评估的比较研究.doc

中英高等教育评估的比较研究- 摘要:英国高等教育评估体系经过长期的发展得以建立并逐渐完善,通过对英国高等教育的管理体制、拨款和质量保障体系,英国高校的研究与评估、经费筹措渠道及内部配置等进行分析,对中英高等教育评估进行比较研究,揭示我国高等教育评估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建议。 关键词:中英高等教育;教育评估;比较研究 中英高等教育评估的历史发展比较 英国高等教育评估体系经过长期的发展得以建立并逐步完善。英国高等教育评估体系的发展与政府和大学的关系变化紧密相关。19世纪之前,英国高校依靠私人捐助和学费维持发展,保持高度自治状态;19世纪中期以后,英国受德国高等教育发展经验的影响,政府开始介入高校发展;一战爆发后,英政府与高校的关系更加密切,并于1919年成立了具有世界示范效应的“大学拨款委员会”。该委员会充当政府与高校的中介,政府得以介入高校事务,但高校自治传统依然保留。20世纪60年代,英国高校数量和学生数量大幅增加,逐步向大众化发展,进而使政府对高校的质量监控成为必要。在经历规范学位证书颁发之后,1964年,英国成立了第一个高等教育质量保证的全国学位授予委员会(CNAA)。CNAA作为英国高等教育史上第一个明确以质量保证为运行目的的高等教育组织,成为英国高等教育质量保证体系确立的标志。但从高等教育评估制度的完整性看,尚处在初级阶段。 20世纪70、80年代,鉴于教育质量的下降以及效率理念的盛行,建立完善的高等教育质量评估制度被逐渐提上日程,以

确保高等教育经费的使用更加有效。1983年,英国大学校长和副校长委员会与大学拨款委员会联合成立了“学术标准小组”,开始研究大学教育和管理的质量评估,并最终在英国政府的主导下,形成以大学基金委员会(UFC)、多科技术学院与其他学院基金委员会(PCFC)和CNAA为主的“双轨制”的拨款与质量保证体系。该体系突破了将质量保证仅看作高校内部事务的传统观念,其将质量与成本作为高校拨款依据的做法,代表了英国高等教育评估制度的发展方向。但“双轨制”造成了高等教育内部的等级分化,不利于公平发展。为此,英国成立高等教育拨款委员会(HEFC)。HEFC虽非政府组织,但其成立及工作的开展,无疑加强了政府对高等教育评估制度的影响。此后,英国《继续与高等教育法》于1992年颁布实施,正式废除“双轨制”,并最终于1997年正式成立了现在的“高等教育质量保证署”(QAA),全面负责英国高等教育的评估和质量保证。QAA成立后,先后颁布了《高等教育质量保证框架-6》《学术审核及运行手册》,并对高校实行审计,继续改革学科评价。至此,英国高等教育评估制度的新框架基本建成。 与英国相比,中国特色的高等教育评估制度起步较晚。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 一是研究阶段。1983年,我国召开首届高等教育工作会议,第一次提出对重点高校进行评议,并组织力量对高等教育评估进行研究。随后,我国先后颁布《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印发《关于开展高等工程教育评估研究和试点工作的通知》,开展高等教育评估工作的试点。1988年,对35所高等工科高校进行评估,检验试点工作成果,并提出建立高等教育评估制度的意见与方案。至1993年《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颁布时,

中介组织架构图

广西房城港房地产经纪有限公司岗位责任制 总经理岗位责任 岗位名称:总经理 直接上级:董事会 下属岗位:副总经理,行政经理,财务经理,人事经理 管理受限:受董事会的委托,行使对公司的销售业务的工作指导、指挥、监督、管理的权利,并承担执行各项规程、工作指令的义务。 管理责任:对所分管的工作全面负责 主要职责: 1. 推动企业核心价值观、战略的贯彻和执行; 2. 执行董事会决议,主持公司的全面工作,保证经营目标的实现,及时完成董事会下达各种任务。 3. 根据董事会的要求,调动员工的积极性,营造部门内部团结协作,优质高效良好的工作氛围。 5. 将工作任务分解到每位员工,并进行指导实施。据此建立考核指标体系,并建立薪酬体系。 6. 主持置业公司的日常工作,在董事会的授权权限内,以法人身份代表公司签署有关合同、协议、和约有关事宜。 7. 负责营销总监上报的各种文件和管理规章制度的确认与修改。决定组织体制和人事编排。 8. 做出每年的工作计划,营业额、总店和分店月、季、年完成计划及公司的发展方向。 副总经理 1. 根据公司整体经营目标参与制定销售计划;做好对销售节奏及进程的控制工作,销售现场的日常管理。 1.协助总经理制定公司发展战略规划、经营计划、业务发展计划; 2.将公司内部管理制度化、规范化; 3.制定公司组织结构和管理体系、相关的管理、业务规范和制度; 4.组织、监督公司各项规划和计划的实施;开展企业形象宣传活动; 5.按时提交公司发展现状报告、发展计划报告; 6.指导公司人才队伍的建设工作; 7.协助总经理对公司运作与各职能部门进行管理,协助监8.督各项管理制度的制定及推行; 9.协助总经理推进公司企业文化的建设工作。完成总经理临时下达的任务。1、组织构筑营销理念,创建营销体系,建立健全营销管理制崐度。

中国高等教育现状与改革发展趋势教育

中国高等教育现状与改革发展趋势 文献标识码:A 一、高等教育取得的巨大发展 1999年6月党中央国务院召开第三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以后,中国的高等教育事业进入了一个深化改革和快速发展的时期。短短六年多的时间,高等教育取得巨大的发展,主要有以下四个方面:(一)规模急剧扩大。首先,我们的研究生教育有了巨大的发展。在1998年的时候,我们全国的在校研究生只有19.8万人,但是,到了去年年底,总数已经达到了81.99万人。其中,16.5万多博士生,65万多硕士生。今年,大概又招收了31万左右,减去今年已经毕业的20万,现在,我们在校的研究生,应该是90万出头。再加上20万的在读硕士、博士在职研究生,这样,我国现有研究生的总数大概是110万人左右。但是我国的研究生教育还不是世界规模最大的,研究生教育规模最大的是美国,他们大约有210万左右的研究生。 第二块,针对普通高等学校里的本专科教育而言,到去年年底,全国的普通高等学校由1998年的1020所增长到了1731所。前些日子新发布的统计数字是1778所。在这些普通高等学校就读的学生数量增长得非常快,由1998年的340.7万人增长到去年年底的1333.5万人,今年计划招生475万人,但实际上要大大地突破,可能达到了550万人左右。这样,减去今年毕业338万的本专科生,目前我国普通高等学校里的本专科生大概有1500万人左右。去年年底的统计数字中,有773.8万是本科生,595.7万是专科生,在校本科生多于专科生,但是在专科

招生方面,也就是高职高专的学生招生数已经超过了本科生。去年,我们招收447万学生,其中210万是本科生,237万是专科生。但是,由于本科学制长于专科,所以目前还是本科生多于专科生。 第三大块是成人高等教育。我国独立设置的成人高等学校有505所,目前在整个成人高等教育学校里就读的本专科生大概是419万人。实际上,在这505所高校里就读的学生并不多,他们大多数是在普通高等学校的成人教育学院或者继续教育学院、函授教育学院就读,其人数大概是300万人左右。 第四大块是2000年以后出现的独立学院。独立学院的产生缘于国家大规模扩招以后教育经费的不足。在扩招后,国家对教育的拨款虽然有所增加,但是增加的幅度没有跟上扩招的幅度,甚至在有些地方扩招了多少,生均经费就相应地减少了多少。为了弥补扩招以后经费不足的问题,首先从浙江、江苏等省开始,一些本科院校创办了民营机制的独立学院。所谓的机制在当时就一条:高收费!大概每位学生13000元到18000元之间,这样,除独立学院能够独立运转以外,相当一些部分补充了母校的运转。通过这个办法,解决了部分办学经费的不足。现在教育部也承认了这个现实,并且加以规范。要求独立学院不仅有一块牌子,而且应该有自己独立的校舍、独立的教学设施、相对独立的师资力量和教学管理队伍、独立的法人、独立承担民事责任等。总的一点就是独立颁发文凭,不许再用母校的文凭。 从某种意义上说,尤其对民办院校来说,干了一二十年,最后才熬成一个本科院校,但是,独立学院从它一成立就是本科院校,具有了竞

大学生可持续发展能力及其培养

大学生可持续发展能力及其培养 ※杨淑欣李相佑赵志川 所谓大学生的可持续发展是指大学生作为个体的人在大学阶段及其以后的职业生涯中连续不断的发展和完善,其追求的目标是大学生个体素质的不断完善、和谐和臻美。大学生可持续发展能力简而言之为大学生保持自身具有可持续发展态势的能力,是指大学生持续不断地获取运用和创新知识的能力、完善其个性的能力,也就是说大学生个体有意识地自觉地按照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发展规律,与时俱进,不断地调整自身的行为方式,提升自身生存发展质量与层次,从而达到人与自然、个体与社会的持续和谐发展的目的,以真正实现人的全面发展。 大学生可持续发展是基于对人发展的一些现实问题反思,受可持续发展观念的启发而提出来的。这些现实问题是:第一,受传统教育的影响,多数人仍然自觉或不自觉地把人的一生分为两个阶段,前一个阶段用来学习,其目的是为后一个阶段做好知识和技能等方面的准备,后一个阶段从事工作,并且工作仅仅被看作是一种谋生的手段而不是实现和表达自身价值的手段。如此以来,人的内在素质的发展和能力的提高就局限在了第一个阶段,而在第二个阶段就很少发展或没有发展甚至是倒退了。第二,有些人把人的发展仅仅定位于对外在功

利目标的追求上,一味只求物质享受,就会使人异化为动物或工具,就会使人个性的发展受到极大的局限。第三,有些人的发展是以牺牲后续的发展为代价的,以透支脑力和体力为条件的,他们尽管在人生的某一阶段获得了较大的和较快的发展,但他们的发展却不是可持续的。第四,有些人为了自己的所谓“发展”,把别人当成跳板,这些人的发展是以损害自己的人际关系为代价的,消耗了自己的人际关系资源,损害了自己人际关系的可持续发展,他们的发展同样是不可持续的。 当前,我国的高等教育中存在着的一些矛盾在很大程度上制约着对大学生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培养和提高,也制约着大学生完全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和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的需要。 第一,学生思想政治素质教育中的理论灌输与社会环境影响之间的矛盾。这一对矛盾直接影响着大学生政治修养和政治文明程度,制约着一个人政治鉴别力的提高。各高校为了培养大学生政治修养,提高其政治鉴别力,采取多种形式开展深入细致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极大地提高了大学生思想政治道德素质。但是社会环境的负面影响大大降低了素质教育的作用,大学生对社会上的拜金主义、唯利是图、行贿受贿、贪赃枉法、奢侈浪费、沉迷酒色等违法乱纪的腐败现象,尽管深恶痛绝,但又无可奈何;不但思想受到侵蚀,有的甚至为了达到某种目的也去刻意模仿,这无疑对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道德素质是极为不利的,对培养其敏锐的政治洞察力更为不利。 第二,文化素质教育中知识与能力之间的矛盾,这一对矛盾直接

留学中介机构排名

就留学对象而言,选择合适的留学中介为其提供服务非常关键。我国留学中介机构数量逐年上升,留学中介机构提供的服务良莠不齐。对留学中介进行权威的评估,有助于民众选择留学中介服务时,做出正确的选择。就留学中介机构而言,权威的排名有利于留学中介了解自身的实力,为其增强自身竞争力指明方向,有利于留学品牌建设,也有益于突破留学中介发展的“瓶颈”。全球免费留学领跑者-360教育集团,通过免费留学策略加上十大免费留学增值服务,获得市场认可,名列留学中介榜首。 2015年留学中介机构排名榜 1.留学360(全球免费留学领跑者,零中介留学项目最全,顶尖的互联网技术,拥有全国最大的留学流量,360教育集团) 2.金吉列(留学咨询服务行业中服务项目全面、品牌美誉度高、市场竞争力强的企业,金吉列出国留学咨询服务有限公司) 3.前途出国(中国大陆规模最大的综合性教育集团之一,近年来创造了近乎完美的签证记录,北京新东 方前途出国咨询有限公司) 4.启德Eic(最专业的留学咨询机构之一,国际教育领域的知名品牌,国际教育资源优势雄厚,启德环球(北京)教育科技有限公司) 5.澳际(资格最老、经验最丰富、规模最大国内办理自费留学最具权威性的教育咨询机构之一,北京澳际教育咨询有限公司) 6.嘉华世达(于1989年创立,中国(教育部)留学服务中心直属机构,四大留学中介机构品牌,北京嘉华 世达国际教育交流有限公司) 7.新通国际(创立于1996年,国内留学服务行业和国际化教育领先企业,浙江省著名商标,著名品牌,浙江新通留学有限公司) 8.伯乐(于1998年,出国留学咨询行业规模最大/服务内容最全面/知名度最高的机构之一,北京世纪伯乐留学咨询服务有限公司) 9.津桥(中国最早提供出国留学服务的机构之一,北京留学服务行业协会常务理事会员,北京华钜津桥 联合商务咨询有限公司) 10.东方国际(教育部直属留学服务机构,北京市留学服务行业协会常务理事单位,留学中介机构十大品牌,东方国际教育交流中心) 根据《中国留学发展报告2015》的留学中介机构评估体系,其排名主要通过四方面要素反映自费留学中介服务机构的排名情况:留学中介规模状况、留学中介业务能力、留学中介市场成长空间、留学中介资质、信誉和知名度。其中,留学中介规模状况包括留学中介注册资本、国内分支机构个数、国外分支机构个数、留学中介员工数量和结构;留学中介业务能力包括留学中介业务范围、留学中介每年办理出国的学生数量、授权代理的国外院校的数量、可办理的留学国家的个数等;留学中介市场成长空间包括留学中介存续

中国高等职业教育发展历程

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篇 北京教育科学研究院吴岩孙毅颖 (摘自中国高等教育学会组编《改革开放30年中国高等教育发展经验专题研究》) 从20世纪70年代后期至今的三十年,中国的经济发展取得了令世界惊奇和赞叹的巨大成就。在这三十年里,中国高等职业教育经历了曲曲折折、起起伏伏的不平凡的发展历程。从高等教育的辅助和配角地位,逐渐成为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成为实现中国高等教育大众化的生力军,成为培养中国经济发展、产业升级换代迫切需要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主力军,成为中国高等教育发展不可替代的半壁江山,在中国高等教育和经济社会发展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高等职业教育发展历程(1977年―2007年) 中国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经历了五个阶段: 一、全面恢复阶段(1977年―1984年) (一)专科教育恢复 1977年,中国恢复高等教育招生考试,这标志着中国高等教育进入全面恢复时期。这期间,高等专科教育恢复招生、职业大学诞生。 1976年十年“文革”结束,1977 年,中国高考制度恢复,专科教育随之恢复。1978 年全国恢复和新建专科学校98 所,招收专科生12.37万人,在校专科生37.96万人,占本专科总数的45.3% 。1979 年,专科招生人数减少,在校生人数为34.85万人,占本专科总数的34.2% 。专科教育在满足当时人才需求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但在教学上模仿本科教育,以学科为基础的人才培养模式使所培养的人才不能很快地适应生产第一线的岗位需求。 (二)职业大学诞生 十一届三中全会确立了以经济工作为中心,把全党工作重点转移的经济建设上来的方针,我国经济建设进入快速发展时期。随着改革开发和社会经济的深入发展,为适应改革开放后地方经济快速发展对技术应用型人才的迫切需求,缓解经济快速发展与人才紧缺的矛盾,我国经济发达地区提出创办职业大学的设想,一种新型高等院校——职业大学诞生。1978 年,天津、无锡等中心城市开始试办为地方服务的高等职业技术学校。 这一时期,我国恢复了高等专科教育,发展了以职业大学为代表的新型高等职业教育。高等职业教育发展以招生、分配制度改革为突破口,用较少的资源、较小的投入方式,提供了更多的上学机会,解决了社会人才紧缺问题,高等职业教育成为中国高等教育改革的先锋。 二、探索与调整阶段(1985年―1994年) (一)积极发展高等职业技术院校,完善职业教育体系

中国高等教育的现状与未来

我国高等教育现状与未来 【摘要】步入21世纪的中国,综合国力的显著增强,国际地位的显著提高归结于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教育是推动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重要力量,正确认识我国高等教育的现状与发展趋势。有利于我们扬长避短,采取措施来推动我国高等教育加快向国际接轨,加快向现代化迈进的步伐。 【关键词】高等教育的现状与发展趋势、经济发展 一、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地位 我们的党和政府深刻认识到教育是推动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重要力量,高等学校是宝贵资源和财富。为了带领中国人民走进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社会,党和政府从政策、资金等方面加大了对高等教育战线的支持力度。这极大地促进了高等教育事业的蓬勃发展。加快高等教育发展,扩大高校招生规模,迅速造就规模宏大的专门人才队伍,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对于高等教育的强烈需求,是党中央、国务院根据经济和社会发展形势的变化而作出的一项重大决策,体现和维护了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对增强综合国力、提高国民素质、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具有深远的意义。 二、我国高等教育的现状与发展趋势 生于80后的我们,深刻明白教育在我们人生旅途中发挥的重要作用。我们一生中四分之一的时间都是在学校接受教育,用切身实践感受了中国高等教育的迅速发展。通过接受教育,我们从懵懂幼稚到知书达理,从盲目无知到明辨是非,从孤身截然到拥有专业技能的社会主义新青年。 随着我国科教兴国观念不断深入人心,高等教育已成为国家科技进步、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近年来,我国高等教育快速发展。对比学校每年招收学生的人数数量,我们可以明显看出,由于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民众对高等教育的需求日趋旺盛。为了提高全民的文化素养,近几年高校扩招很明显。经过几年的连续扩招,中国的高等教育规模已跃居世界第一。 党和政府加大了投入力度。“十一五”期间,中央财政将投入二十五亿元实施“质量工程”,大力提高中国高等教育的质量。从1999年6月党中央国务院召开的改革开放以来的第三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以后,高等教育开始了扩招过程,发展迅速,在这短短的六、七年时间里,高等教育整体规模翻了两番。研究生教育由1998年19.8万人增加到2005年97.9万人,全国接受普通高等教育的在校生由1998年的623万人增加到2005年2300万人,高等教育的毛入学率由1998年的9.8%增加到21%。2005年,全国普通高等学校的在校生达到了1562万人,再加上其余各种类型的高等教育模式,构成了2300万人。种种迹象表明,我国的高等教育已开始由“精英教育”走向“大众化”。这符合了世界高等教育发展的趋势。我国高等教育的大众化时代正向我们走来,高校的扩招将持续一个相当长的时期。 信息网络的发达,使我们查询检索更加方便快捷,消息的获得更加丰富准确。信息技术的应用与普及较早地在高校得以实现。现代信息技术正在向高校教学、科研的每一个环节渗透,并将彻底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大幅度提高教育资源的利用效率,多媒体教学、数字化

什么是可持续发展教育

什么是可持续发展教育 可持续发展教育(Education for Sustainable Development,简称ESD),基本上是价值观念的教育,核心是尊重:尊重他人,包括现代和未来的人们,尊重差异与多样性,尊重环境,尊重我们居住的星球上的资源。教育使我们能够理解自己和他人,以及我们与自然和社会环境的联系,这种理解是养成尊重的坚实基础。确保公正、责任、探索和对话的同时,可持续发展教育的目标是,通过我们的行为和实践,使所有人的基本生活需求得以充分满足而不是被剥夺。 可持续发展教育的特征: ●跨学科性和整体性:可持续发展学习根植于整个课程体系中,而不是一个单独的学科; ●价值驱动:强调可持续发展的观念和原则; ●批判性思考和解决问题:帮助树立解决可持续发展中遇到的困境和挑战的信心; ●多种方式:文字、艺术、戏剧、辩论、体验……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 ●参与决策:学习者可以参与决定他们将如何学习; ●应用性:学习与每个人和专业活动相结合; ●地方性:学习不仅针对全球性问题,也针对地方性问题,并使用学习者最常用的语言。(引自《联合国教育促进可持续发展十年(2005-2014)国际实施计划》) 可持续发展教育概念的演变 可持续发展的概念是不断发展的。自1988年国际社会出现Education for Sustainability(缩写为EFS)和Education for Sustainable Development(缩写为ESD)以来,一些专家认为这两个概念的含义基本相同。但在中文表述方法方面有所不同,有的从英文字面含义直接将EFS或ESD翻译为“为了可持续发展的教育”,也有的从教育在可持续发展中的作用角度将EFS或ESD翻译成“教育

教育部高等教育教学评估中心

教育部高等教育教学评估中心 教育部高等教育教学评估中心简介一、中国高等教育 概况1999年以来,中国高等教育规模快速增长。2004年,全国各类高等教育在学人数已超过2000万人,数量规 模居世界首位。2004年,全国共有研究生培养单位769个,在学研究生81.99万人,其中在学博士生16.56万人,硕士生65.43万人。全国共有普通高校1731所,其中本科 院校684所,高职(专科)院校1047所。全国普通本科、高职(专科)在校生1333.5万人,其中,本科在校生是737.84万人,高职(专科)在校生595.65万人。同年,全国成人 高等学校505所,成人本专科在校生419.8万人。近年来,国家实施了“211工程(面向21世纪建设100所左右一流大学)”和“985工程(世界一流大学和高水平大学建设项目)”,推进了高水平大学和重点学科的建设,一批大学的基础设施明显改善,人才培养能力显著增强,科学研究水平与社会服务能力明显提高,产生了一大批具有重大影响的科研成果,为现代化建设提供了较为有力的人才支持和知识贡献。 二、中国高等教育评估情况1985年,国家教委颁布《关于开展高等工程教育评估研究和试点工作的通知》,一些省 市开始启动高校办学水平、专业、课程的评估试点工作。1990年,国家教委颁布了《普通高等学校教育评估暂行规

定》,就高教评估性质、目的、任务、指导思想、基本形式 等做了明确规定,这是中国第一部关于高等教育评估的法规。1994年初,国家教委开始有计划、有组织地实施对普通高 等学校的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进行评估。从发展过程来看,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评估相继经历了三种形式:合格评估、优秀评估和随机性水平评估。合格评估开始于1994年,这 种评估方式主要用于1976年以后新建的、本科教育历史较 短的、基础比较薄弱的学校,目的是使这类学校能够达到国家规定的基本的办学水平和质量标准,并帮助这类学校进一步明确办学指导思想、加强教学基本建设、提高教学管理水平,被评学校由国家教委指定。优秀评估开始于1996年, 主要用于100所左右本科教育历史较长、基础较好、工作水平较高的学校,主要目的是促进这类学校深化改革和办出特色,被评学校由国家教委根据学校申请确定。随机性水平评估开始于1999年,主要是针对介于上述两类学校之间的普 通院校,被评学校由教育部(1998年,国家教委改名为教育部)随机抽取。2002年,教育部将合格评估、优秀评估和随机性水平评估三种方案合并为一个方案,即现行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方案》。普通高等学校本 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的结论分为优秀、良好、合格和不合格四种。截至2004年底,使用该方案共评估了116所普通高等学校。2003年,教育部在《2003-2007年教育振兴

谈一谈我对中国高等教育发展趋势的看法

课程号:B0900001C 通信与信息工程学院10班 学号:B11011020姓名:耿瑞昌 我对中国高等教育改革的看法 21世纪,国家之间的竞争就是科技的竞争,科技的竞争就是人才的竞争,人才的竞争就是教育的竞争。众所周知,中国的教育体制上还存在很多没有解决的问题,所以,改革已是势在必行。 未来高等教育对社会发展的适应性和同步性,将使现有的高校体制发生重大变化,从而产生新兴的高校体制。高等学校在信息社会中所扮演的角色越来越重要,大学不只是教学与科研的中心,而应使之发展为教学、科研、生产相结合的联合体。社会发展要求未来大学决不是一个“孤立”的高等学府,它应当同工业企业、科学文化机构、管理部门等建立长期的直接的联系和多方面合作,与此相适应,未来大学将新兴一系列有关教学、科研、生产的管理、研究等联合机构,这些机构将起联系社会与学校的桥梁作用。只有这样,大学才能得到整个社会强有力的支持,增强它的生命力,而社会得到大学提供的高等教育而促进其发展。这就是未来高等教育对社会发展的适应性。与此同时,社会发展与经济文化发展几乎又是同步的,高校体制的变化也将对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形成一种同步性。很多人推崇西式的教育风格,即想要在中国“中体西用”。我认为“中体西用”这一命题所蕴含的某些思想与中国高等教育长期所走过的道路及其要探索和解决的问题密切相关。因此,揭示“中体西用”这一命题有关的思想,结合对中国高等教育道路探索的长期曲折历程的分析,对吸取经验教训,为今后中国高等教育道路的进一步探索具有重大意义。 教学与课程及教师与学生。知识的急剧增长使高等院校课程的数量在增加,内容在扩展。其直接的结果是授课时数的增加、学生负担加重、教师力量和物质保障不足,其深层的问题是它并没有带来学生质的变化。因此,改革现有的课程与教学方法是刻不容缓的任务。 毫无疑问科研是高等教育的基本使命和主要的功能之一,是高等院校和教师的责任。“高等教育是不可能完成它的使命和成为整个社会可长久维持与存在下去的合作伙伴,除非它的教师和系统组织的实体——根据他们特定学校的目标、学术潜能和物质资源——也进行科研工作。这句话需要特别反复地讲,这是由于高等教育像其他科研机构一样,需要更新的、充满活力的公共支持”。这一陈述说明了高等院校科研活动的以下几个方面:一是鼓励教师和学术单位开展科研工作,以提高教师和学校整体的教学科研水平;二是不断寻求新的途径和方法与社会各界进行项目和资金的合作;三是以更高、更新的研究成果来赢得社会更大的支持。 总之,中国高等教育的改革还需要在平稳过渡中慢慢实施,毕竟高等教育与义务教育是不能脱节的,要改就得同时改。我们相信,中国这么个人口大国,如果国家对教育投入了充裕的资金与充足的关心,大学一定会逐渐向世界一流大学靠拢,甚至超越。我相信,我们能。

浅析中国高等教育的发展趋势走向

浅析中国高等教育的发展趋势走向 本文从网络收集而来,上传到平台为了帮到更多的人,如果您需要使用本文档,请点击下载按钮下载本文档(有偿下载),另外祝您生活愉快,工作顺利,万事如意! 2012年中国高等教育在学人数达到3325万人。不少中国人认为,今天中国年轻人所面临的问题不是能不能上大学的问题,而是上什么样大学的问题。事实真的是这样吗?若从高考录取率看,情况似乎就是如此。统计表明,2013年福建省高考录取率达到89%,而2012年全国高考录取率为75%。但若从毛入学率看,到2012年全国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只有30%,中国高等教育发展仍然处于较低水平。也就是说,中国适龄人口中绝大多数青年没有享受上大学的权利,这还不包括数以亿计的成年人因为过去高等教育规模小而丧失了上大学的机会,现在的高等教育体系还不具有接受成年人的能力。由此可以看出,中国高等教育发展处于一种非常矛盾的状态。一方面,高考录取率已经达到很高水平,生源不足问题困扰着高校的办学;另_方面,高等教育满足社会公众需求的能力非常有限,社会受众还只是很少部分群体。何去何从,中国高等教育发展又处在了一个新的十字路口,政策选择

面临新的挑战。 ―、中国高等教育发展面临的形势 20世纪中后期以来,国际高等教育持续发展,在与社会的互动中,发挥了积极的促进作用。近30多年来,中国高等教育与国际趋势相向而行,加快大众化步伐,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扩大市场化进程,推进大学自主办学,建构质量保障体系,提高国际化水平,对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持能力显著提高。①在变幻莫测的当今世界,与其他国家一样,人口、经济和大众化本身对中国高等教育的发展有着重要影响。 1.人口结构的变化 在精英化阶段,高等教育与人口的关系主要表现为社会公平问题;进入大众化以后,高等教育与人口结构之间便形成了复杂而多样的关系。在整个20世纪,在适龄人口数量庞大、上大学的机会非常有限的情况下,人口结构变化对中国高等教育的影响并不明显。今天中国高等教育已经能够满足近30%的适龄人口上大学的需求,高等教育政策不能继续无视人口结构的变化。 由于计划生育政策的实施,中国人口增速持续下降。全国第六次人口普查结果显示,2010年中国总人口比2000年增长了%,年均增长%,比1990年到2000

中国的高等教育发展史

中国的高等教育发展史 一、发展模式的不断转换 综观百年来中国高等教育现代化的历史进程,其发展模式的转换大致可分为七个时期。 第一时期(1862年至1894年)。甲午战争以前,中国近代高等教育处于酝酿时期。从19世纪60年代开始,出现了一批培养外语人才和军事技术人才的专门学校。它们不同于传统封建教育机构,不是培养作为各级封建官吏的“治才”,而是培养通晓各国语言和技术(特别是军事技术)的所谓“艺才”。最典型的代表即是1862年成立的京师同文馆和1867年创办的福建船政学堂。至1894年前后,我国共创办了30所左右的此类学堂。这些学堂毫无例外地都是在外来因素的诱发下创办的。所谓外来因素的诱发,包含两层意思,第一层意思是,它们是清政府在外力胁迫下应急反应的产物,是为了培养应付西方殖民主义者侵略所急需的人才而开办的;第二层意思是,这些学堂都标榜以西方为榜样,然而,在具体的学习目标上,却并不明确,笼而统之地把西方称之为“泰西”。从时人留下的大量文献分析,所谓“泰西”,包括了英、法、德、美等国。可见,在当时人们的心目中,“西方”是一种泛称,还没有具体而明确的模仿对象。 第二个时期(1895年至1911年)。19世纪末20世纪初,是中国近代高等教育发展的重要时期。1895、1896和1898年分别成立的天津中西学堂、上海南洋公学和京师大学堂一般被认为是中国近代大学的雏型。20世纪初,清政府颁布了第一部包括高等教育在内的具有近代意义的全国性学制——《癸卯学制》。直到辛亥革命前的十多年时间里,中国高等教育的发展,无论是理论层面、制度层面还是实践层面,都弥漫着一种浓厚的“以日为师”的氛围。1898年创办的京师大学堂的第一份章程就是由梁启超“略取日本学规,参以本国情形草定规则八十余条”[1],即主要是参照日本东京大学的规程制定的。《癸卯学制》中有关高等教育的条文也几乎与日本学制中的相关规定一致。与前一个时期相比,学习的目标由泛化而集中,“泰西”一词被一个具体的国家——日本所取代,价值取向明确而单一。可以说,中国近代高等教育的起步时期,是以日本为模式的。 第三个时期(1912年至1927年)。1912年的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结束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为中国近代高等教育的发展提供了一个相对宽松的环境。1912年至1927年的十几年间,可以说是中国高等教育发展模式的多元化时期。民国初年在蔡元培主持下所进行的教育改革形成的新学制《壬子癸丑学制》,对清末颁布的《癸卯学制》中有关高等教育的内容作了相应的改革。其间,教育部还陆续公布了《大学令》、《大学规程》、《专门学校令》、《公立、私立专门学校规程》和《高等师范学校规程》等一系列有关高等教育的法规法令。众所周知,作为民国初年教育改革的总设计师,蔡元培非常关心高等教育,《大学令》就是由他亲手制定的。他多次谈到,《大学令》中许多内容是“仿德国制”,“仿德国大学制”[2]。从一定意义上可以说,借鉴德国高等教育是蔡元培多年的宿愿。但是,从实践的层面考察,蔡元培的理想并未实现。摆脱日本单一模式束缚的努力没有取得明显的效果,大学设评议会、教授会的条文列入了《大学令》,但在当时的高等学校中并未实行。直到1917年蔡元培出任北京大学校长之后,他的高等教育的理念——学术自由和教授治校,才部分地在他所主持的北京大学付诸实施。 就在蔡元培以德国高等教育为模式对北京大学进行深刻改造的同时,另一所国立大学——在南京高等师范学校基础上发展而来的东南大学迅速崛起。留美归教育博士郭秉文主持下的东南大学以美国大学为榜样,延揽一批留美学生到校任教,集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为一体,从管理体制、系科设置、课程内容以至经费筹措等,全面学习、借鉴美国高等教育。至20年代中期,东南大学声誉日隆,影响日广,成为与北京大学南北呼应、交相辉映的中国高等教育的又一重镇。 第四个时期(1927年至1949年)。在此22年间,中国高等教育发展模式的主旋律是,在融合美国和欧洲各国特点的进程中,以美国模式为基本走向。如果说20年代后期曾经是美国高等教育影响最盛的时期,从对地方分权制的教育体制的模仿,到大学实行选科制、学分制,以至于大学各专业缺乏明确的课程标准等等都显示了美国高等教育的强大影响;那么,进入30年代,则表现出一种比较主动地吸收和借鉴欧洲各国高等教育经验的倾向。如在高中毕业生中实行会考制度,以整齐大学生的入学程度;教育部制订并实行有关大学教师任职资格的法令;强调大学毕业考试制度等等,这些举措从一定意义上可以说吸收了欧洲各国高等教育的具体做法。但是,这一时期从总体上讲是以美国模式为基本走向。其间,有一个短暂的插曲,即1927年至1929年期间实行的大学区制。实行“大学区制”用蔡元培的话来说是“仿法国制度,以大学区为教育行政之单元”[3]。众所周知,大学院制试行不及两年就无疾而终,对全国高等教育的实

高等教育改革发展趋势2000字

高等教育改革发展趋势 新时代中国高等教育的改革与发展 许宁生 高等教育发展水平是一个国家发展水平和发展潜力的重要标志。办好高等教育,事关国家发展,事关民族未来。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加快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实现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这是党和国家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关键时期,对高等教育提出的新要求。今年政府工作报告又提出“发展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特别强调“以经济社会发展需要为导向,优化高等教育结构,加快‘双一流’建设,支持中西部建设有特色、高水平的大学”。这是新时代高等教育发展新的动员令,是高等教育最紧迫的战略任务。 从规模到质量,中国高等教育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高等教育结构也更加科学合理。但是,在规模不断扩大的同时,也面临着不能完全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结构不够合理、东中西部区域发展水平不平衡的矛盾。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和国家持续推进教育领域改革,谋篇布局高等教育发展,取得了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党和国家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加大高等教育投入,中国高等教育体系更趋完备,教育公平迈出重大步伐,综合改革纵深推进,人才培养质量和科学研究水平稳步提升,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重要支撑,从规模、结构、质量方面都有了明显提高。 高等教育规模持续扩大,体系逐步健全。去年,中国高校数量已达2914所,高等教育在学总规模达到3699万人,居世界第一,占全球规模的1/5。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42.7%,比2012年提高12.7个百分点,已提前实现《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 (2010

—2020年)》中确定的40%的目标。 高等教育体系进一步健全,博士培养规模稳步发展,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加快发展,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在招生总数中占比不断攀升,博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数量也逐步增加;高等职业教育也得到大力发展,在人才培养模式及结构等方面更加注重反映区域经济发展的需求及特色;多种形式的高等继续教育深入发展,特别是建立了国家、地方两级开放大学;民办高等教育的办学规模和效益也有了显著提高。 进一步推动高等教育均衡发展,提升中西部高校发展内生动力,优化高等教育战略布局,中国于2012年开始实行中西部高等教育振兴计划,通过调整资源配置,集中力量攻坚,为中西部发展提供支持,以加快中西部高等教育发展步伐。 同时,国家和地方在师资队伍、人才培养和科研服务等方面还加大了支持和扶持力度,使中西部高等院校综合实力不断提升,为发展公平而高质量的教育提供了重要的保障条件。 高校学术科研成果与办学水平显著提高。 高校科研经费不断增长,2017年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国家科技重大专项项目的总经费达到452亿元。高校的科学研究和应用技术取得了一批高水平的成果,党的十八大以来,全国高校获得国家科技三大奖项目接近全国总数的4/5,发明专利年授权量超过全国总数的1/5,在多个领域产出了一大批服务国家急需、具有国际影响的标志性成果。科研论文发表数量也呈现出持续增长的趋势,各高校发表的高质量学术论文数量不断增加。 高校教学水平与人才培养质量稳步提升。高等教育在人才强国建设中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主力军作用。各高校完善创新型、应用型、复合型高素质人才的培养模式,推动创新创业教育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

发展中介服务体系

发展中介服务体系,构建创新创业平台 长沙国家高新区管委会 长沙高新区以实现高新技术成果“商品化、产业化、国际化”为宗旨,以技术创新为动力,以优化环境为手段,依托省会城市优良的发展环境,高新技术产业得到快速发展,综合改革、园区建设都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1993年、1998年、2001年、2003年四次被科技部评为全国先进高新区。 截至2002年底,全区累计完成技工贸总收入1206亿元,工业总产值1077亿元,实现利润113亿元,上缴国家税收65亿元,出口7亿美元,年均增长都在60%左右。2002年,全区技工贸总收入完成321.9亿元,同比增长30.4%;高新技术产业总产值达到277亿元,增长26。6%;实现利税43.3亿元,增长57.3%,分别占全省高新技术产业总量指标的42%、37%、29.3%和32.5%。区内规模企业工业增加值占全市规模工业增加值的比重为28.8%,对全市工业增长的贡献率达47%,新形成的高新技术企业增加值,使长沙市三次产业中第二产业的比重由35.9%增加到41.5%,并带动第三产业的进一步发展,促进了全市产业结构的优化调整。在全国53个国家高新区的排位中稳中有进,高新技术产业总产值、实现利润继续保持在第14位和第8位,工业增加值由第15位上升到14位,上缴税收由15位上升到13位,出口由第25位上升到24位。 长沙高新区多年来按照“以服务技术创新和高新技术产业化为目标,以社会化中介服务机构为主体,以市场运行机制为动力,以政府推动为支撑,重点引进培育一批功能强劲,特色

鲜明的中介服务机构,从而构建组织网络化,功能社会化,服务产业化的中介服务体系,为高新区实现持续高速发展提供服务支撑”的指导思想,大力推进中介服务体系建设,构筑我区创新创业平台使市场服务体系不断完善,以提高区域创新能力为目标,积极整合各类创新资源,设立技术创新基金,引导企业提升原始性技术创新水平,已有一批企业的技术中心被认定为国家、省级技术中心。设立了博士后工作总站和11家企业博士后工作站;全市23所大学和70多个科研院所全部与高新区企业建立了合作关系,建立了397个联合研发机构。通过产、学、研一体化,开发了一大批具有一定特色,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和核心竞争力的产业化成果。十多年来,累计开发高新技术产品和项目1246个,其中1130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占总数的90%以上。创新孵化网络进一步拓展,已有省、市、高新区创业服务中心、软件园、留学人员和博士、博士后创业园、岳麓山大学科技园等综合性孵化器和长沙软件园、新材料基地等专业孵化器,民间资本投资的金荣、橡树园等孵化器也已投入使用,长沙高新区创业中心已通过国家科技部火炬中心评审答辩,有望于年内批准为我市第一家国家级创业服务中心。 中介服务体系建设过程中,重视硬件建设,以中介服务大楼建设为契机,引进一批高水平的中介企业及中介服务机构办事处,同时与国内外中介机构建立广泛联系,基本形成了服务方式、方法齐全,信息顺畅的一个中介服务网络。 当前我区现阶段将重点放在引进中介机构入区,共计有:科技中介服务机构;经济签证中介服务机构;法律与知识产权中介服务机构;证券与风险投资中介服务机构;管理咨询,第三方认证中介服务机构;人才交流中介服务机构;企业行政后

请谈一谈你对中国高等教育发展趋势的看法。

请谈一谈你对中国高等教育发展趋势的看法。 南京邮电大学电子科学与工程学院某“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人才?”钱学森之问剑尖直指中国高等教育之问题。在我看来,原因很多,但主要如下: 一:学生学习动机不当 我们的学生从小就被父母谆谆教诲,要好好学习,以后才能过上好日子,过上好日子为目的完全没有错,错就错在我们太多人把好日子与钱直接等同起来,也许小学初中生没有这么强的目的性,他们大都以考更高的分以便能进入一所更好的初中或高中为目的,这样的动机也不是多么得当。但高中生就已经有好日子等于钱这个思想苗头了,大学生更现实,这就造成了学生学习就是冲着钱去的,什么性价比高就学什么,什么来钱快就学什么,看看我们每年高考前的各种所谓的专业前景分析就知道了,我们衡量一个专业前景的好坏唯一的标准就是钱!为科学而学习的学生几乎没有。 二:学校要求不严 中国的大学生对学习流行一个标准:六十分万岁。因为我们的大学大多数都是以六十分为界线来培养合格学生的,再加上大学考试并不难,想考六十分靠突击是完全可以实现的,这样的合格学生,其专业能力也就不能指望过多了。 当年的国立交通大学用的大都是MIT的原版教材,要求非常严格,有硬性的不及格率,能进交大都是千里挑一。邹韬奋在交通大学读土木时由于交大理工科要求严格,读得半夜吐血,读不下去,只好转学到圣约翰大学去攻读新闻学了。交大当时教学用的全是麻省理工学院的原版教材,被世人敬称为“东方的MIT”。交大校友,中国最伟大的科学家钱学森到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攻读博士时,在与母校交通大学的教授通信时,激动地说道,这里的教材都是我原来在交通大学的上课讲义,原来交通大学把MIT搬到了中国。 MIT要求之严格世界闻名,就如他们一位教授说的“就是再优秀都还不够优秀”。有趣的是我的们大学几乎可以这样说:多差劲都不算差劲。我们拿出别人上大学的劲头去上高中,以别人上幼儿园的心态上大学,看来这种补偿性倒置效果并不好。 三:学校风气不正 有句话说,大学是半个社会,现在的大学生也表现出一个趋势,他们更热衷于交际,所谓的攒人品,积人脉。他们越来越倾向于接受以前无法接受的不合理,越来越会为自己做的丑事找借口,这就是他们融入社会的方法,也是他们乐于称道的成熟。实在不行了还有一句:中国就这样,社会就这样。但他们从不想想正是因为一个一个他们这样的人,中国才变成这样,社会才变成这样。而当我写出这些字的时候,他们已经在心里嘲笑我的不成熟,也不乏报心里抱着甚至略带诅咒性质的等待,等待我因为我所谓的不成熟而栽跟头的那一刻,如果那一刻真的来了,他们又回来耐心地教训或者安慰我,那时他们口气与表情里还会有些许他们认为所谓成熟者才能有的对这件事的前瞻性的优越与自豪感。 甚至他们还在向往一种人生,就是能以权谋划未来而不是用打拼来塑造未来的人生。我们大多数普通人都会对用权来谋划未来的人投以鄙视的目光,不同的是有的人没有分泌涎,有些人咽了下去,而有些人则直接流了出来。 不否认人脉的用处不小,但我不同意在大学里纵容这种思想,我认为,成功的正确途径应该是大部分是凭借自己的能力,少部分凭借人脉的催化。大学生在学校里更应该攒知识。而不是积攒玩弄权利的能力。 北大教授钱理群表示,我们的一些大学,包括北京大学,正在培养一些精致的利己主义者,他们高智商、世俗、善于表演、懂得配合,更善于利用体制达到自己的目的。这种人一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