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技术社会(简答题)

科学技术社会(简答题)
科学技术社会(简答题)

怎样认识科学的本质?

答:科学本身处于不断发展变化之中,人们对科学的认识也在不断深化。

(1)科学是人对自然界客观事实和规律的理性认识。

(2)科学是知识体系。

(3)科学是一项社会实践活动。

总之,科学既是关于自然界客观事实和规律的知识体系,又是一项重要的社会实践活动,这种组织起来的实践活动日益和现代社会的各个方面不可分割地联系在一起。

怎样认识技术的本质?

答:(1)技术是经验、技能或技艺。(2)技术是生产的物质手段。

(3)技术是科学理论的应用。

(4)技术是人有目的地运用科学理论和技能、借助物质手段,实现自然界人工化的社会活动过程。

简述科学与技术的主要区别。

答:(1)目的和任务不同。科学以认识自然界为目的,其任务是揭示自然现象的本质与规律。技术则以改造世界为目的,其任务是利用自然规律,控制自然、实现自然人工化并协调人与自然界的关系。(2)研究内容不同。科学研究是对未知领域的探索,而技术一般都有明确的实用目标。

(3)研究成果的形式和评价标准不同。科学的研究成果一般表现为新事实、新规律的发现,或新理论的提出。科学成果的评价标准是真与伪、正确与错误。技术成果一般表现为新工具、新设备、新工艺、新方法的发明。技术成果的评价标准是质量的好与坏、效率的高与低,以及发明的实用性、经济性、安全性、可靠性等。(4)发现进程不同。科学发展的高潮与技术发展的高潮在时间上不尽一致。(5)生产力属性不同。科学只是潜在的知识形态的生产力,而技术是直接的生产力。

简述科学技术的社会功能。

答:(1)科学技术的认知功能。

(2)科学技术的生产力功能。

(3)科学技术的社会变革功能。

(4)科学技术的生态调节功能。

简述科学技术发展的社会条件。

答:(1)社会生产决定科学技术的发展。(2)社会制度制约科学技术的发展。(3)社会思想文化影响科学技术的发展。原始社会技术上的突出成就有哪些?答:原始社会技术上的突出成就主要有:(1)火的利用与取火方法的发明;(2)弓箭的发明;

(3)磨制石器;

(4)制造陶器;

(5)制造铜器;

(6)原始农业和畜牧业的出现。

简述古埃及和两河流域科学技术的特点。答:古代埃及和两河流域科技文明表明,人类进入文明社会后,科学已由经验性水平跨进了理论性知识的门槛。由于政治、宗教的需要,产生了祭司之类的脑力劳动者,他们在进行宗教活动的同时,也对科学知识的总结和深化起到了相当大的作用。在社会生产力水平不断提高的过程中,技术取得了长足的进步,表现了劳动者尤其是工匠们的智慧和创造力。

简述阿基米德的科学成就及其科学方法的历史意义。

答:阿基米德是古希腊著名的数学家和物理学家。其主要科学成就有:

(1)在数学方面,他研究了求球面积和体积、弓形面积及抛物线、螺线所围面积的方法。他用穷竭法解决了许多难题,还用圆锥曲线的方法解了一元三次方程。(2)阿基米德是古希腊成就最大的物理学家,被后人誉为“力学之父”。他在静力学方面的一系列研究成果,达到了当时世界的最高水平,如杠杆原理、浮力定律等。他还发明了很多机械和武器。(3)阿基米德既注重逻辑论证和数学计算,又注重观察和实验的科学研究方法,为后来的近代科学研究作了良好的示范。简述古代希腊、罗马科学技术的历史地位。

答:古代希腊、罗马人创造了西方奴隶制社会科学技术的最高成就。这些成就成了西方科技文明的源头。古希腊人注重对自然界的理论性探索,初步运用逻辑推理、数学运算和观察实验相结合的科学研究方法;古罗马人注重科学知识实际应用和对技术问题进行理论总结,这些优良传统对后来近代科学技术的产生和发展起到了非常重要的启发和示范作用。

简述欧洲中世纪前期科学技术衰落和后期复苏的原因及表现。

答:欧洲中世纪前期,教会取得了社会政治权力,并且垄断了思想文化,禁绝任何违背宗教教义的思想言论,从而导致了科学技术的停滞乃至倒退。中世纪后期,欧洲人从阿拉伯人那里学习了许多先进的科学技术,并且重新认识了古希腊的灿烂文化。同时,资本主义开始萌芽。因而13世纪以后,科学技术出现了复苏的迹象。开始出现学习古希腊文化的热潮,出现了牛津、剑桥等以讲授非宗教知识为主的大学,大学里出现了罗吉尔〃培根等一批具有新思想的学者。同时,该时期欧洲的技术也有了较大的发展,掌握了许多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技术。

古代阿拉伯在科技史上有哪些特殊贡献?

答:古代阿拉伯人在世界科技发展史上的独特贡献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1)沟通了东西方科学文化。将中国及古印度的科学技术传到欧洲,也将西方及他们自己的科技成果带到中国。

(2)保存了古希腊学术典籍。这对近代自然科学的诞生起到了难以估量的影响作用。

概述中国古代科学技术发展的历程。答:在奴隶制社会时期,中国科学技术发展水平总的来说不如其他文明古国。但中国进入封建社会后,科技的发展产生了飞跃。从汉代以后,科学技术总水平就迅速地跃居世界前列,并在宋代达到了发展高峰。有些方面超过其他国家数百年以至上千年之久,许多科技成就对世界科技的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从明代开始,中国科学技术从总体上看出现了停滞状态,相对于同时期西方近代科学技术的迅速进步,越来越明显地落后了。

简述中国古代四大学科中达到世界之最和先进水平的成就。

答:中国古代四大学科是天文学、数学、医药学、农学,其中不少方面达到了世界先进水平。

(1)天文学方面。中国古代天学的成就主要表现在天文观测和历法上。中国古代天文观测的连续性、资料保存的完整性是世界绝无仅有的。《汉书〃五行志》对太

阳黑子的记录,早于欧洲800多年。世界

上最早的星表出自公元前4世纪中叶战国

时期甘德和石申之手。中国古代天文仪器

的制作也有许多世界先进水平的成就,如

张衡的水运浑天仪、僧一行的浑天铜仪

等。另外,中国古代的天文历法之多也为

世界之最。

(2)数学。《九章算术》是中国古代数学

体系形成的标志,其中分数四则运算、比

例算法、勾股定理的应用、正负数加减法

则的提出,联立一次方程的解法等,都达

到当时世界最高水平。中国古代数学家如

三国的刘徽、南北朝的祖冲之等人对圆周

率的研究为当时世界之最。宋元时期是中

国古代数学发展的高峰。北宋贾宪提出的

求任意高次冥正根的增乘开方法、指数为

正整数的二项式定理系数表均早于欧洲

人6~7百年。南宋秦九韶在《数书九章》

中的许多成果亦为当时世界先进水平。

(3)医药学。中国古代医药学著作最多,

且有完整的理论体系,春秋战国时成书的

《黄帝内经》、东汉张仲景的《伤寒杂病

论》、汉代时的《神农本草》,特别是明代

李时珍的《本草纲目》堪称世界科技史上

的名著。另外,中国古代还创造了自己独

特的中医疗法——针灸。

(4)农学。中国古代农学著作之多,为

世界各国之冠。其中北魏贾思勰所著《齐

民要术》是世界现存最早、最完整系统的

农学著作,其中有关农学和生物学知识在

世界上保持领先地位达1000多年。

简述中国古代四大发明的产生、发展及其

外传的情况。

答:(1)造纸术最早出现在西汉时期,东

汉蔡伦于105年制成了质量较好的“蔡侯

纸”。造纸术先传至朝鲜和越南,7世纪传

人日本,8世纪传人阿拉伯,12世纪传人

欧洲。纸的发明大大推进了人类信息的传

播和文化交流。

(2)雕板印刷发明于隋唐,北宋毕升发

明了胶泥活字印刷术,后来又先后出现了

木活字、金属活字等。欧洲到15世纪中

叶才仿照中国制成铅合金活字。

(3)火药是唐代炼丹术士偶然发现的。

宋、明时期出现了不同的火器。火药和火

药兵器通过战争传至国外。13世纪经阿拉

伯人传至欧洲,14世纪中期欧洲制造出火

药兵器。

(4)指南针。春秋战国时中国人发现了

磁石吸铁现象,稍晚时制成指示方向的

“司南勺”。宋代出现“指南鱼”,稍后制

成了真正意义上的指南针。11~12世纪

指南针用于航海,不久即传人阿拉伯,其

后传至欧洲。

中国科学技术在近代落后的原因何在?

答:中国科学技术在近代落后的原因主要

有以下三个方面:

(1)自然经济的阻碍。

(2)专制制度的束缚。

(3)科技自身的缺陷。

近代科学技术与古代科学技术相比有什

么特点?

答:近代科学技术诞生于15世纪下半叶,

结束于19世纪末,历时400余年。同古

代科学技术相比,有以下特点:

(1)注重分析研究。同古代人们把自然

界作为一个整体加以考察的方法不同,近

代科学把自然界划分为不同的领域和侧

面,分门别类地加以研究,逐步形成多门

学科。

(2)注重科学实验。古代学者只是依靠

直观和哲学思辨对自然界提出科学猜测;

近代科学则注重依靠科学实验来检验和

发展理论。

(3)近代科学与技术逐步走向密切结合。

一方面科学越来越自觉地以技术上的要

求为课题,且给技术发展指出了方向;另

一方面,技术进步又为科学发展提供了精

确的测试手段和实验装备。

概述16~19世纪自然科学发展的进程。

答:16~17世纪,一系列重大的科学发

现构成了近代自然科学革命,牛顿力学体

系的建立为近代科学奠定了基础。从此,

科学摆脱了神学的束缚向前发展,新的学

科相继诞生。18世纪是近代科学不断积累

实验材料,平稳发展的时期。到19世纪

进入了近代科学全面繁荣的时代,建立了

各门自然科学的理论体系。19世纪末20

世纪初,新的科学发现宣告了近代科学的

终结,自然科学开始进入现代发展时期。

概述16~19世纪数学发展的进程。

答:从16世纪开始常量数学逐步向变量

数学发展,于17世纪创立了解析几何、

微积分和概率论。18世纪这些新的学科都

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产生了许多分支学

科。代数学的方程论也取得了显著进展。

19世纪是近代数学大发展的世纪,微积分

的理论基础被精确化,代数学进入到抽象

代数的新阶段,并且诞生了非欧几何学。

简述麦克斯韦的物理学成就及其意义。

答:英国科学家麦克斯韦在法拉第等人研

究的基础上建立了电磁学理论,用偏微分

方程组定量地表达电磁场的转化和电磁

波的传播规律。麦克斯韦的理论是物理学

发展的一个里程碑,标志着近代物理学的

成熟。

简述元素周期律的发现及其意义。

答:1869年,俄国化学家门捷列夫在认

真总结前人工作的基础上,经过认真研究

和核实,提出了元素周期律,即“按照原

子量的大小排列起来的元素,在化学性质

上呈明显的周期性”,并发表了化学元素

周期表。

元素周期律的发现,使人们把本来被看做

彼此孤立、各不相关的各种元素看成了有

内在联系的统一体,它揭示了自然界物质

多样性与统一性的关系,以及物质由量变

到质变的过程。元素周期律的建立奠定了

现代无机化学的基础,对化学同时也对哲

学的发展起了巨大的作用。

现代科学与技术的一体化趋势表现在哪

些方面?

答:现代科学与技术的一体化趋势主要表

现为:

(1)科学的技术化和技术的科学化;

(2)科学技术向生产转化的周期缩短;

(3)高新技术是科学技术一体化的集中

体现。

简述现代数学中的抽象函数、模糊集合同

相应的经典数学概念的联系。

答:抽象函数是数学家对古典函数概念的

推广,是把古典函数中两个数集之间的对

应关系发展为两个任意集合之间的对应

关系,这就产生了抽象函数的概念。抽象

函数的定义可表述为:假设有两个任意的

集合X和Y,还有一个法则f,如果对于X

中的每个元素x,根据法则可以唯一地确

定Y中的元素y与之对应,那么我们就说,

在集合X上定义了一个抽象函数y—f(x),

它的值域包含在Y内。

模糊集合的概念是1965年由美国自动控

制专家L.A.查德首先提出的,它来自

对经典集合论中集合概念的修改和推广,

主要是把某个元素是否属于某个集合变

成某个元素在什么程度上属于某个集合。

简述量子力学对经典决定论的冲击。

答:经典力学认为,一切物体(包括微观

客体)运动变化服从确定的因果联系,从

前一时刻的运动状态可以推断以后各时

刻的运动状态。在数学上可以用各种方程

式特别是微分方程式表述。量子力学的研

究结果表明,由于微观客体的运动在本质

上是一种非连续的过程,致使微观客体具

有量子性、几率性、波粒二象性和不确定

性,而这些性质是和宏观客体绝然不同

的。量子力学的这些研究成果对经典物理

学中的机械决定论产生了巨大的冲击。

简述元素周期律的本质。

答:量子力学的原子模型揭示了原子中的

电子壳层结构,从而揭示了元素周期律的

本质,即:第一,元素原子的电子层结构

的周期性决定着元素性质的周期性;第

二,原子的外层电子结构(包括最外层电

子和次外层电子)决定着元素的化学特

征。

简述蛋白质的结构与功能。

答:蛋白质的基本结构单位是氨基酸。组

成氨基酸的主要元素是碳、氢、氧、氮四

种,有的还含有硫、磷、铁、镁或碘。构

成蛋白质的氨基酸有20种,大致可分为

脂肪族氨基酸、芳香族氨基酸和杂环族氨

基酸三大类。各种氨基酸首尾相连,以一

定的顺序排列成氨基酸长链,称为多肽

链,众多的多肽链连结起来就成为蛋白

质。蛋白质的结构,可以分为一级、二级、

三级和四级,级越多结构越复杂。其中,

一级结构就是化学结构,指氨基酸在肽链

上的排列顺序,以及肽链之间的相互联

结;二级至四级结构就是空间结构,二级

结构指多肽链沿着其长轴卷曲而形成的

有规则的构象;三级结构指二级结构在空

间中进一步盘曲、折叠而形成的构象;四

级结构指由三级结构形成的聚合体。一般

的蛋白质分子都有三级结构,一些较大的

分子和复杂的体系具有四级结构。

蛋白质具有多种多样的生物功能,它不仅

是有机体的主要组成部分,即作为细胞的

结构成分为生物形态结构所必需,而且是

生命活动的主要承担者,生物体的运动、

呼吸、消化、成长以及繁殖的能力都和构

成有机体的某一种蛋白质关联。例如,作

为生命活动本质的新陈代谢,就与特殊蛋

白质——酶有密切的关系。生物体的新陈

代谢由成千种化学反应组成,而各种复杂

的反应能在常温、常压下进行,都是酶催

化的结果。除此之外,蛋白质的功能还表

现在:肌动蛋白和肌球蛋白是肌肉收缩系

统的重要组成部分;血红蛋白和肌红蛋白

能够有效地运送和贮存氧分子;高等动物

血清中的免疫球蛋白(也称抗体)能够增

强机体的免疫能力,等等。

简要说明DNA分子的复制过程。

答:DNA是生物遗传的主要物质基础。

在遗传过程中,亲代的

DNA分子通过复制生成子代的DNA分

子。其复制过程是:首先,在解旋酶的作

用下,把两条扭成螺旋的双链逐步解开,

这个过程叫“解旋”。然后以解开的每一

段链(母链)为模板,按照碱基配对原则,

在聚合酶催化下各自与周围环境中互补

的核苷酸配对,形成两段子链;同时新合

成的子链不断延伸,与相应的母链互相盘

绕成双螺旋结构。这样一来,一个DNA

分子就复制成两个DNA分子,它们在结

构上是完全相同的。

简述现代天文学发展的基础。

答:现代天文学发展的基础主要有两个方

面:一方面是原子物理学、原子核物理学、

等离子体物理学、高能物理学、相对论引

力物理学的建立和发展,为现代天文学提

供了强有力的理论工具;另一方面是各种

新型观测仪器的出现,特别是射电望远镜

的诞生和大气外空间探测器的研制,为现

代天文学提供了先进的技术手段。

20世纪60年代以来的天文学新发现为何

备受人们重视?

答:类星体、脉冲星、星际分子和微波背

景辐射是20世纪60年代天文观测的四大

发现。这些新现象很受科学界重视,因为

它们都与极高温、极高压、极高密度、极

强磁场、极强辐射场等极端条件有关,这

些极端条件在地面实验室中是无法获得

的。具有这些极端条件的宇宙空间,便可

成为人们进行科学实验的理想“天然实验

室”。在这样的高级实验室里,可以了解

许多人们尚未知道的物质状态和规律。

暴胀宇宙论与大爆炸宇宙论有哪些共同

点?

答:大爆炸宇宙论是1948年美国天体物

理学家伽莫夫和他的同事在前人研究的

基础上,根据热力学和量子力学的原理提

出来的。暴胀宇宙论是20世纪80年代初

期由美国物理学家古斯和前苏联人林德

等人提出的。这两种学说都是研究关于宇

宙起源和演化问题的理论,并且都认为宇

宙起源于“原始火球”的大爆炸,爆炸时

具有极高的温度,然后开始膨胀和冷却,

逐步演化至今。

简要说明板块构造说的内容和意义。

答:板块构造说认为地球的岩石圈由太平

洋板块、亚欧板块、印度洋板块、非洲板

块、美洲板块和南极洲板块六大板块组

成,在每一个板块内部,地壳比较稳定;

在板块与板块的交界处,地壳常处于活动

状态,常有火山爆发、地震、地壳断裂、

地热增温等现象发生。世界上地震最多的

地方,就是太平洋板块与其他板块交界的

地方。板块构造说还指出,在海洋板块潜

入大陆边缘的地区形成一些半封闭的海

湾,是石油生成和聚集的有利场所。人们

认为,板块构造说对地震分布的解释是比

较成功的,对海洋石油的勘探具有一定的

意义。

板块构造说等学说的创立打破了过去的

海陆固定论,发展了地质进化的思想,给

人们提供了一幅地壳运动的辩证图景,因

而被称为“地球科学上的革命”。

简述计算机技术的发展趋势。

答:计算机技术的发展趋势有以下几点:

(1)提高软件和硬件的性能,开发新的

应用功能。如不断提高微处理器的集成度

和性能,开发应用高密度光盘,开发各种

各样的操作系统、专家系统、办公、学习

软件和计算机辅助技术,等等。

(2)继续朝巨型化和微型化两个方向发

展。巨型机在运算速度、存储容量、功能、

尖端科研领域的应用等方面非一般机所

能抗衡,所以一直是各国竞相发展的领

域。微型机,如便携式笔记本电脑已逐渐

普及,巴掌般大的掌上电脑也已问世,而

更小的能配载在身上、植人人体中的超微

电脑亦正在加紧研制中。

(3)从原理和结构上改进,试图突破

冯〃诺依曼机的局限,并朝智能化方向发

展。目前人们研制的重要前沿有并行处理

计算机、光计算机、超导计算机、生物计

算机和智能计算机等。其中智能计算机也

称为第五代计算机,它以超大规模集成电

路的采用、人工智能方法和技术的应用为

特征,使计算机向智能化方向发展,除具

有现代计算机的功能外,还具有在某种程

度上模仿人的推理、联想与学习等思维功

能以及对声音、图像、文字的识别和处理

能力。

简述现代信息技术的内容及影响。

答:现代信息技术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以

后,随着电子计算机的发明和半导体物理

学的发展而迅猛发展起来的。它以微电子

技术为基础,以计算机技术和通信技术为

核心,包括微电子技术、计算机技术、通

信技术、自动化技术、信息光电子技术、

人工智能技术及诸多交叉综合技术。

现代信息技术首先应用于军事、通讯、科

学计算等领域,现已推及国民经济的各个

部门,并由此形成一门新兴主导产业——

信息产业。信息技术及信息产业的突飞猛

进,给人类的生产和生活带来了全新的变

化。这种被人们称为信息革命的巨大变化

是当代科技革命的主要标志,它使得人类

在经历了农业社会、工业社会后,正逐步

进入信息社会。

“信息高速公路”是怎么回事?有何意

义?

答:信息高速公路源于1993年美国克林

顿政府提出的“国家信息基础设施”计划,

又称“信息高速公路”计划。该计划预计

在今后20年内建设一个联结全美的超高

容量、超高速信息网络,其初步目标是在

2000年把美国的普通家庭和每一间教室、

每一所医院、每一个图书馆都联结起来,

用户能在任何时间和地点互通声音、图

像、文字和数据的信息。随后,日本、欧

共体、法国、英国、加拿大、新加坡等国

家也都纷纷推出自己的“信息高速公路”

计划。信息高速公路的主干线是光纤,主

体是计算机多媒体,发展的关键一是光纤

技术、ATM技术(异步转移模式)、信息

压缩技术等信息技术的发展,二是信息源

与网络管理水平的提高。我国也推出了自

己的“信息高速公路”计划,即拟在实现

国民经济信息化、无纸贸易和电子交易的

“金桥”、“金关”、“金卡”的“三金工程”

和光缆工程计划。

可以预计,信息高速公路的建设,将成为

世界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倍增因子,使

人类传统的商业、科研、教育、医疗、工

作服务、文化娱乐方式发生根本的改变。

简述现代生物技术的应用。

答:现代生物技术的应用主要表现在以下

几个方面:

(1)现代生物技术是实现高效农业和可

持续发展农业的重要手段。采用基因工

程,可培育高产、优质、抗病虫和抗逆的

农作物新品种,大幅度提高农作物产量和

质量,可生产具有特异优良性状的转基因

动物;采用细胞工程,可大大提高常规育

种的效率,实现定向育种。

(2)生物技术的发展给人类带来了健康

的福音。目前,生物技术在医药方面的应

用占全部生物技术的60%以上,已形成产

业化的新生物技术产品主要集中在医药

上,包括新型疫苗、药物和诊断试剂的研

制以及基因治疗等。基因诊治使癌症、艾

滋病、肝炎等重大疑难疾病的治疗产生重

大突破。

(3)进行生物治理是环境保护的根本出

路。

目前,环境污染、能源短缺、生态失衡和

物种消失已成为严重的全球问题,生物技

术则为解决这方面的问题提供了一个大

有希望的出路。采用基因技术,育成抗病、

虫农作物将大大减少农药的使用;育成固

氮农作物,大大节省化肥,从而减少对环

境的污染。通过基因改造,可培养特种细

菌,用于吞食工业废料,处理一些用化学

方法难以分解的垃圾和塑料。微生物发电

将是未来极具前景的能源项目。此外,克

隆技术的发展,为保存和快速繁殖已濒于

灭绝的动植物提供了可能。

(4)现代生物技术的渗透将使传统工业

大大改观。随着生物产业的兴起,一些传

统产业如化工、食品等同时面临着危机和

机遇。应用蛋白质工程可大量生产一些人

体所需而又不易得到的优质蛋白质。

简述21世纪新材料发展的整体趋势。

答:(1)由于多种材料学科的交叉、融合,

新材料的功能化、复合化、智能化特征将

更加突出。

(2)新材料将层出不穷。诸如信息功能

材料、生物材料、纳米材料、低维材料、

环保材料、梯度材料、智能材料等将日益

受到重视,从而获得发展。

(3)新能源材料、环保材料及其制造工

艺、加工技术将被优先采用,材料的可再

生循环技术将倍受青睐。

简述制造业改造的新技术。

答:制造业改造的主要方向是提高制造业

的自动化程度,在微电子技术飞速发展的

今天,制造业使用的新技术有数控技术、

工业机器人、计算机辅助设计与制造、柔

性制造系统、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等。

高新技术在农业中的应用主要体现在哪

些方面?

答:(1)生物技术,主要应用于农作物育

种、动物的快速繁殖、生物农药、生物肥

料、农用酶制剂等。

(2)信息技术,主要包括农业生产管理、

农作物品种资源研究、作物育种研究、土

壤肥料研究等。

(3)遥感技术,主要用于作物估产、土

壤调查、土地利用、森林调查、农业生态

环境监测等方面。

(4)核技术,主要用于农作物和果树虫

害的控制、食品的保存、植物育种、牲畜

的保健、环境保护等。

简述现代持续农业产生的背景及发展现

状。

答:在世界农业发展史上,人们曾造就了

“石油农业”的辉煌时代,即以石油为主

要动力的农业机械化和化学化(化肥、农

药的生产和使用),使农业劳动生产力提

高到了空前的水平。然而,“石油农业”

的负面影响也日益显示出来:自然资源过

度消耗,自然环境急剧恶化,农业的持续

发展和农村的全面进步遇到极大的困难。

20世纪80年代以来,一些发达国家针对

“石油农业”的弊端,积极探索各种新的

农业发展模式。美国先后提出“低投入持

续农业”的发展模式和“高效率持续农业”

的发展模式;德国倡导“综合农业”的发

展模式。1991年,联合国粮农组织在荷

兰召开了“持续农业和农村发展”大会,

发表了《丹波宣言》。该宣言明确指出:

持续农业的目标是满足当代人类和子孙

后代对农产品的需求;持续农业要求农业

与资源环境协调发展;持续农业的实现途

径是进行技术变革,全面转变农业经济的

增长方式。近年来,发达国家在推行持续

农业的发展模式方面,已初见成效:农业

资源的使用有所减少;农业环境污染有所

减轻;土地生产率和农业劳动生产率有所

上升。

马克思关于“科学技术是生产力”的思想

内涵是什么?

答:马克思关于“科学技术是生产力”的

思想内涵是:

首先,马克思正确揭示了科学的社会属

性:科学是一种生产力,“生产中也包括

着科学”。

第二,马克思深刻阐述了科学的历史地位

和生产力中的作用。

第三,马克思透彻分析了科学与生产的关

系以及科学转化为直接生产力的基本途

径。马克思认为生产与科学的关系是:科

学的发生和发展一开始就是由生产决定

的,现代科学需要大工业生产提供强大的

物质基础;反过来,科学并人生产,又使

整个生产方式、生产过程发生生产面貌革

命性变化。马克思还进一步指出了科学转

化为直接生产力的基本途径,主要有:物

化、人格化和科学管理。

如何理解“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答:“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基本内

涵是:

(1)现代科学技术成为生产力诸要素的

主导,成为决定生产力发展的第一要素。

科学技术作为第一生产力,不是作为排序

上的第一项而与其他几项的简单加和,而

是对劳动者、劳动资料、劳动对象、劳动

管理都有渗透、变革和决定作用。随着时

代进步,科技对生产力诸要素的作用会越

来越大。

(2)现代科学成为科学——技术——生

产体系的先导,为生产技术的进步开辟道

路。

科学技术超前于生产并对生产起着巨大

的促进作用,是当代社会生产的鲜明特

点。20世纪以前,科学、技术、生产三者

相互作用的关系,往往是生产实际的需要

刺激了技术的发展,是按照生产一技术一

科学的模式发展的,在现代,生产、技术、

科学的作用机制已经完全逆转过来。科学

理论不仅走在技术和生产的前面,而且为

技术、生产的发展开辟了全新的途径,形

成了科学一技术一生产的发展模式。

(3)现代科学技术成为推动经济发展的

主动力。

20世纪下半叶以来,科学应用于生产的周

期大为缩短。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的快

速转化,使科技对经济发展的贡献不断增

大。可见现代科技,特别是高科技已成为

影响经济增长的决定性因素。

科学技术对生产力诸要素的作用是什

么?

答:随着时代的进步,科学技术对生产力

诸要素的作用会越来越大。首先,科学技

术作用于劳动者,提高其科学水平,创造

出更多的经济价值。其次,科学技术作用

于劳动工具,使劳动资料更先进、更完善,

大大提高劳动生产率和产品质量。第三,

现代科学技术作用于劳动对象,扩大现有

劳动对象的使用范围,开辟劳动对象的新

用途,开发创造新的劳动对象。最后,科

学技术作用于管理,促进管理科学化,使

各要素的组合得到优化。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如何建立科

技成果转化的动力机制?

答: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科技成

果转化为生产力的动力机制,应是以“牵

引机制”为主,“驱赶机制”为辅的综合

作用机制。为此,首先,要逐步变驱赶机

制为牵引机制,通过体制改革使企业经营

者、生产者的利益与科技转化为生产力紧

密联系,使企业本身有强烈采用先进技术

的动力。其次,变单一行政信号驱动力为

多元动力,使政府力量和市场力量形成一

个方向一致、相互配合的合力,共同促使

企业自觉地选择和进一步开发新科技成

果。最后,要充分发挥社会主义的优势,

国家在宏观上加强指导和调控,把科技的

生产力转化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

划,建立技工贸、产学研一体化的企业集

团,实现科研效益企业享,科研投入企业

出,以工养研,以研促工的良性循环格局。

二战以来,工业发达国家产业结构变化的

趋势是什么?

答:(1)第一产业所占比重持续下降;

(2)第二产业先升后降;

(3)第三产业呈持续上升趋势。

科学技术是如何促进第三产业发展的?

答:第一,随着现代科学技术大规模地转

化为现实生产力,使工农业劳动生产率不

断提高,从而使工农业生产部门用更少的

劳动创造出更多的物质财富。这样,就在

第一、二产业就业人口减少而产值不变或

增加的情况下,为第三产业的发展创造了

更好的条件,从而使第三产业迅速发展。

第二,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促进了生产

的社会化和专业化,使各经济部门的联系

与协作日益密切。在现代生产体系中,对

技术信息、经济信息的依赖愈来愈大,于

是就产生了各种信息生产和信息服务部

门。与此同时,现代庞大而复杂的经济结

构要求一个技术先进、功能齐全的流通领

域,于是交通、通讯和金融的发展就势在

必行了。

第三,由于信息、知识、技术成为现代生

产力发展和经济增长的决定性力量,这就

必然要求大力发展科学技术和教育事业,

创造更多的科研成果和培养更多的优秀

人才,从而推动了知识产业的迅速发展。

第四,随着科技的进步,劳动时间的缩短,

收入的增加,人们对于文化娱乐、旅游、

体育和高档消费有了新的需求。这就要求

生活服务、文化娱乐服务、旅游服务等行

业有相应的发展,以满足人们的消费需

要。

为什么说技术创新是经济持续增长的源

泉?

答:社会发展的历史表明,技术创新及其

扩散的多重效应会推动经济增长的持续

出现。资本积累曾是西方早期经济发展的

主要推动力量,然而随着经济的发展,技

术逐渐取代资本,成为经济增长的最重要

源泉。

熊彼特最早研究了技术创新与经济增长

的关系。他充分肯定了科学技术在经济发

展中的重要作用,首次把技术创新臵于经

济增长的核心地位。他指出资本主义经济

的增长,并不是由于资本、劳动等生产要

素的增加而引起的机械性增长,而是由于

新技术、新工艺、新产品、新的管理方法

和组织形式等所引起的创新性增长。因

此,经济由于技术创新而得到发展。创新一经出现,必然在社会上引起模仿,产生扩散的多重效应,促使整个国民经济出现增长的高潮。而技术创新是不断的,所以它可以长期的不断地刺激经济增长,成为经济持续增长的源泉。

如何理解技术创新是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实现集约增长的根本途径?

答:要使我国经济的增长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技术创新是其根本途径。(1)技术创新是实现高效益经济增长的根本途径。

经济效益是指社会经济活动中劳动耗费和劳动成果的对比关系。提高经济效益,即以较少的劳动耗费取得较多的适应社会需要的劳动成果。根本途径只有靠技术创新。没有技术创新,企业生产的产品或提供的服务就难以适应市场需求结构的变化,企业产品的市场份额就会不断下降,最终被挤出所在产业或市场。(2)技术创新是提高资源利用率、减少浪费的有效途径。

我国经济增长,一方面急需大量资金和资源,而另一方面又大量浪费,即短缺与浪费共存。要从根本上解决资源浪费问题、缓解资源短缺的压力,只有依靠科技进步和技术创新,使企业形成自主创新的技术进步机制,不断采用新技术、新工艺、开发新产品,改变工艺流程落后、设备陈旧、管理不善的面貌。

(3)技术创新的累积效应推动制度创新,从而使制度创新和技术创新形成合力,共同推动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

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是包括科技、经济在内的各种要素相互作用的结果,即依赖于技术创新,也取决于体制改革、制度创新。在大量的技术创新的过程中,必然对组织、制度、管理提出新的要求,从而促进组织、制度管理做出相应的改革与创新,进而推动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

为什么说僵化的计划经济体制会束缚科学技术的发展?

答: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存在着权力过分集中的弊端,存在着忽视甚至排斥商品经济和市场作用的弊端,束缚了生产力和科学技术的发展。主要表现在:在计划经济体制下,一切都是统分统配。企业与企业之间缺少竞争,生产出来的产品是“皇帝的女儿不愁嫁”,这样,企业就没有依靠科技来提高产品质量的动力和压力。科研机构也存着国家包得过多、统得过死的弊病,缺少具有自我发展的能力和自动为经济建设服务的活力;对科技人员限制过多,人才不能合理流动,智力劳动得不到应有尊重。就企业与科研单位的关系而言,一方面,科研单位不了解企业的需求,科研不以市场为导向,大量科研成果不能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另一方面,企业不以科技进步为支柱,缺乏吸收先进技术的积极性和消化能力。这种恶性循环,既阻碍了经济的发展,也影响了科技的繁荣。10.为什么规范的市场经济体制能够推动科学技术的发展?

答:之所以说,规范的市场经济体制推动科学技术的发展,是因为:市场经济能够促进科技发展,这是由市场的本质所决定的。按照马克思政治经济学理论,企业获得利润有两个来源,一是绝对剩余价值,一是相对剩余价值。前者通过增加劳动时间或劳动强度来获取,但这种增加是有限度的;后者主要依靠科学技术。而价值由社会平均劳动量所决定,企业的劳动生产率高,成本低,就会比平均社会劳动量产生更多的相对剩余价值,得到更多利润,实现的办法就是依靠科学技术。所以,各个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竞相加大科技投入。这是市场经济推动科技发展的根本原因。

当前人类面临的全球性环境问题主要有哪些?

答:当前人类面临的全球性环境问题主要有:(1)环境污染;

(2)酸雨;(3)温室效应;(4)臭氧层破坏;(5)森林资源锐减;(6)土地资源遭破坏;(7)水资源枯竭;(8)海洋受到破坏;(9)能源危机;(10)生物物种濒危与灭绝。

环境问题的本质是什么?如何认识科学技术与环境问题的关系?

答:环境问题的本质是经济与社会发展问题。科学技术与环境问题的关系大致有以下三种情况:

(1)无视科学技术造成环境问题。

由于愚昧无知、急功近利、盲目发展所造成的环境问题,归根到底都是由于人类违背自然规律的观念和行为造成的,都是无视科学技术的结果。

(2)滥用科学技术造成环境问题。

科学技术是一把双刃剑,具有两面性,一方面它的合理应用丰富了人类的物质和精神生活;另一方面它的滥用则带来威胁人类前景的环境与发展问题。科学技术这种两面性,集中表现在谁使用科学技术这个生产力,去做对谁有利的事。而科学技术究竟在什么地方,以什么角色出现,以什么形象出现,到底是以建设的方式还以破坏的方式出现,这些都不取决于科学技术本身,而是取决于一定生产关系的人。有人片面地把人类生态危机和人类困境归于科学,而忽视了真正的原因——社会制度是不足为取的。

(3)科学技术本身的负面效应造成环境问题。

科学技术的建设性应用也具有双重性。人们往往出于发展经济、创造财富、推进文明和提高生产水平的建设性目的而应用科学技术。但是在实现既定的目标过程中,也造成了一系列消极的、甚至严重的破坏性后果。这就是科学技术本身的负面效应造成的。

为什么说走可持续发展道路是中国的必然选择?

答:“人类处于普受关注的可持续发展问题的中心”,中国同样面临着可持续发展的挑战。中国现代化建设是在人口基数大,人均资源少,经济发展和科学水平都比较落后的条件下进行的。70年代以来,随着人口的增长、经济的发展和人民消费水平的不断提高,使本来就已经短缺的资源和脆弱的环境面临着越来越大的压力。同世界各国相比,中国的发展与环境面临的问题更多更复杂。主要表现在:(1)庞大的人口;(2)资源相对短缺;(3)生态变化态势令人担忧;(4)环境污染不断加剧。

面对日益复杂的环境与发展问题,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成了中国的必然选择。

如何理解知识经济的内涵?

答:国际经济合作发展组织(OECD)在《以知识为基础的经济》(1996年)的报告中指出:“所谓知识经济是指建立在知识和信息的生产、分配和使用基础上的

经济。”这一定义说明了知识经济的基本

内涵。知识经济以知识的生产、分配和使

用为基础,并且以人力资源为依托,以高

技术产业为支柱。其涵义的要点是:

(1)强调知识在经济运行中的基础地位

和作用。

(2)知识经济强调人力资源的开发,特

别是人的创造力的开发在经济发展中的

价值。

(3)知识经济强调高技术产业在经济发

展中的主导地位。

总而言之,知识经济是随着知识的经济功

能和经济对知识需求日益强烈,二者的结

合达到高度密切程度而产生的一种新的

经济现象,是知识对经济发挥作用过程中

的一次新的飞跃,其实质是“知识经济一

体化”。

知识经济的特点是什么?

答:知识经济是在充分知识化的社会中发

展的经济,它具有以下主要特点:

(1)在资源配臵上,知识经济是以智力

资源、无形财产为第一生产要素的经济;

(2)在本质上,知识经济是可持续发展

的经济;

(3)在形式上,知识经济是信息化、网

络化经济;

(4)在范围上,知识经济是全球经济。

面对知识经济的挑战,教育应如何改革?

答:为了适应知识经济时代的要求,培养

合格劳动者,教育必须作重大改革。

第一,要彻底改变教育模式,从应试教育

转向素质教育。教育要立足于提高受教育

者的综合素质(包括思想道德素质、科技

文化素质、心理素质和身体素质),特别

是将重点放在提高其创造力上。

实施素质教育,必须转变教育价值观和学

生观,采取措施进行教育内容、方法及考

试的改革,以及不断提高师资水平。

第二,要在办好正规普通教育的同时,大

力加强职业培训和继续教育。在知识不断

更新、高技术迅速产业化、社会生活节奏

越来越快的知识经济时代,在职培训、继

续教育将成为教育的重点。发达国家已认

识到“终身教育是知识经济的成功之本”,

竞相加大职业培训方面的投入,如美国摩

托罗拉公司每年用于职工培训开支超过

10亿美元。这些思想和做法是值得我们借

鉴的。

在发展高科技,实现产业化方面,我国为

什么要贯彻“有所为,有所不为”的方针?

答: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知

识经济对中国既是挑战又是机遇。尽管中

国还是一个工业化没有完成的国家,但在

当今时代里,已经不能再走西方发达国家

的老路,按部就班地从农业社会进入工业

社会再进入知识社会。我们只能在发展工

业经济、实现工业化的同时超越工业经

济、进入知识经济,这就是中国面对知识

经济挑战的战略选择。当然,由于农业经

济所占比重大、教育落后、科技水平低、

劳动力数量多但素质较低等基本国情的

制约,目前中国要全面向知识经济迈进是

困难的。但是,中国完全可以发展局部的

知识经济,并以此带动工业经济的发展。

如我国在某些高科技领域已达到世界先

进水平,完全可以与世界知识经济的潮流

同步;某些科技、教育、经济较发达的地

区完全有条件、有能力发展知识经济。

因此,为迎接知识经济时代的挑战,我们

要认真贯彻落实“科技兴国”和“可持续

发展”战略,大力发展以信息技术为核心

的高新技术,并实现产业化。在发展高新

技术,实现产业化方面,我国作为一个发

展中国家必须量力而行,贯彻“有所为,

有所不为”的方针,根据国家目标、世界

高新科技发展的趋势和资源投入的能力,

精心选择重点领域和重点项目,精心组

织、严格管理,建立重点基地,加强统一

指挥,组织精干队伍,齐心协力攻关,坚

持学习外国先进科技和自主创新相结合,

保持我国高科技产业的健康、快速发展,

为发展我国知识经济打下牢固的基础。

知识经济将使就业结构发生怎样的变

化?

答:知识经济的发展,将使就业结构呈以

下五减五增的趋势:

(1)传统制造业的就业人数减少,服务

业的就业人数增多;

(2)生产第一线的减少,经营管理的增

多;

(3)传统的体力劳动型减少,技术型、

脑力劳动型的增多;

(4)传统的办公室工作岗位减少,使用

计算机及信息系统的工作岗位增多;

(5)全日制就业机会减少,非全日制就

业机会增多。总之,新兴的技术密集型、

知识密集型产业领域的就业人数越来越

多,相应地,对劳动者素质的要求也越来

越高。

可持续发展的内涵是什么?

答:所谓可持续发展,就是既要考虑当前

发展的需要,又要考虑未来发展的需要,

不要以牺牲后代人的利益为代价来满足

当代人的利益。

可持续发展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强调发展,认为停滞发展、抑制发

展不能解决人类面临的各种危机,是消极

的、没有出路的。对发展中国家来说,发

展是硬道理,只有发展才能摆脱贫困和愚

昧,才能为解决生态危机提供必要的物质

基础。但是,这种发展不是一味追求GNP

的增长,而是把社会、经济、环境等各项

指标综合起来评价发展的质量,这是与传

统发展模式的根本不同之处。

(2)强调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是相互联

系和不可分割的。环境与资源是发展的前

提条件,要使经济发展具备可持续性,就

要把环境和发展结合起来,统筹考虑。在

经济高速增长的情况下,必须强化环境和

资源的保护,做到对不可再生资源合理开

发、节约使用;使可再生资源不断增殖,

永续利用。这就与那种只管“发展”,不

顾环境和资源保护和高消耗、高投入、高

消费的传统模式划清了界限。

(3)强调把眼前利益和长远利益、局部

利益和整体利益,当代人利益与后代人利

益兼顾起来。特别应指出的是,可持续发

展尤其注重代际之间的机会均等,当代人

享有物质和环境方面的权利,后代人同样

也应该享有这方面的权利。因此,当代人

在利用环境和资源时,要考虑后代的发

展,不能用竭泽而渔、杀鸡取卵的方式开

发自然资源和破坏生态环境。这就与那种

只顾眼前、不顾长远,只顾局部、不顾整

体,只顾当代、不顾后代的传统发展模式

也完全不同。

(4)强调建立和推行一种新型的生产和

消费模式,即清洁生产和适度消费模式。

要求在生产上采用既可满足人们需要又

可合理利用自然资源和能源并能保护环

境的实用生产方法和措施;在消费上鼓励

在生态可能范围的消费标准和合理的标

准。

(5)强调人类应当珍重自然,爱护自然,

把自己当作自然中的一员,与自然和谐相

处。要承认自然的价值,尊重自然的权利,

对自然界精心保护、合理开发、永续利用。

彻底改变那种把自己视为自然界以外的

人,任意征服、掠夺、盘剥自然界的错误

态度和行为。

知识经济在思想观念方面引发了哪些变

化变革?

答:知识经济在思想观念方面引发的变革

有:

(1)智力资本决定个人财富的观念;

(2)无形资产决定企业的竞争优势的观

念;

(3)信息资源决定国家发展前景的观念。

科学技术是如何促进社会变革的?

答:马克思主义认为,科学是一种在历史

上起推动作用的革命力量。科学技术的进

步不仅极大地推动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而

且还推动了整个社会形态的变革,成为推

动社会发展的巨大杠杆。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经济基础和上

层建筑的矛盾,是社会的基本矛盾。这两

对矛盾的交互作用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

力。社会发展总是从生产力的变化开始

的。生产力的发展迟早要引起生产关系的

变革,进而引起上层建筑的变革,推动整

个社会从一种社会形态向另一种社会形

态的转化和发展。然而在现代社会,科学

技术已经成为推动社会生产力发展的重

要动力,成为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决定因

素,成为第一生产力,科学技术的发展推

动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必然会引起生产

关系以及整个社会的发展和变革。

科学技术对社会变革的推动作用,除了科

学技术的发展推动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从

而促使生产关系、上层建筑的变革,推动

整个社会的发展之外,科学技术本身会直

接作用于上层建筑,推动上层建筑的变

革。

为什么要进行科学的决策?

答:二次世界大战后,科学技术得到迅速

的发展,从而使社会经济,乃至社会的各

个方面都呈现出高速发展的态势。由于社

会变化迅速,国家之间的竞争日趋激烈,

这就对政府制定政策即决策提出了越来

越高的要求。与此同时,由于经济以及社

会其他方面的迅速发展,使人类所面临的

问题越来越多,且越来越复杂,越来越严

重。其中既有全球性问题,如人口问题、

粮食问题、不可再生资源问题、工业化问

题、环境污染问题等,也有各个国家所面

临的各种复杂的社会问题。面对着迅猛发

展的社会以及各种复杂的社会问题,决策

的难度越来越大,决策的失误所造成的后

果也愈加严重,因而迫切需要有科学的决

策。

如何才能实现决策的科学化?

答:按照系统方法,科学决策的过程大致

有以下几个步骤:

(1)分析问题与确定目标。科学决策首

先必须对所要解决的问题做出系统的分

析。明确问题的性质和范围,找出问题的

症结所在。然后,有针对性地确定目标。

要在充分调查研究和科学预测的基础上

对目标做出明确的界定;要对不同目标进

行比较和选优,并对其可行性进行分析。

(2)制定候选方案。针对所要解决的问

题,根据目标的要求,通过集思广益和创

造性思维,提出各种方案;然后对各种方

案进行初步的比较和筛选,确定较优的候

选方案;最后,再对候选方案进行分析,

以补充修正。在具体决策过程中,这一程

序往往通过专家或咨询机构来完成。

(3)方案的评价、选择。候选方案拟定

后,决策者必须对各种候选方案做出分析

评价,要比较各种方案达到目标的方法、

方式以及潜在的问题,从而确立最佳方

案。

(4)方案的优化与实施。方案确定后,

必须通过理论分析和局部实验等方式对

方案作进一步优化,并针对方案制定相应

的实施计划。

如何才能实现决策的民主化?

答:决策的民主化主要包括:(1)深入了

解民情;(2)广泛集中民智;(3)充分反

映民意。具体说来,科学决策首先必须通

过各种渠道,大量收集各方面的有关信

息,倾听各方面的意见,深入了解民情,

从而真正抓住问题的实质,制定出既能顾

全大局又充分照顾各方面利益的目标。在

制定方案时,要尽量吸纳各有关学科专业

的专家参与,集中专家的智慧。要积极利

用智囊系统的“外脑”。所谓智囊系统,

就是由一批科技专家和社会科学家共同

组成的专门研究当代科技与社会的综合

问题的科研机构和咨询机构。他们的研究

可以为政府决策提供科学依据和候选方

案。在方案的评价与选择中,除必须吸取

各有关专家的看法外,还必须注意倾听其

他各方面人员对方案的意见,从而使决策

方案真正成为充分反映民意的最佳方案。

社会政治对科学技术的发展影响主要表

现在哪些方面?

答:政治对科学技术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以

下三个方面:

(1)在社会政治制度层次上的影响。

任何国家的科学技术都是在一定的社会

政治制度下得以发展的,受社会政治制度

的制约。在不同的社会政治制度下,科学

技术发展的方向、速度、规模以及应用都

会呈现出很大的差异。一般说来,建立在

与生产力发展相适应的生产关系之上的

社会政治制度,总要是大力发展科学技

术,并用以促进社会生产力发展。因而必

然要为科学技术的发展提供较为有利的

条件,促进科学技术的发展。

(2)在体制和政策层次上的影响。

社会政治制度对科学技术的影响,必须通

过一定的体制,如政治体制、经济体制和

科技体制等得以实现,不同的体制会对科

学技术的发展产生不同的影响。同时,在

一定的体制下,科学技术还受到各项具体

政策,主要是科技政策的影响。

(3)在政治生活和政治形势上的影响。

在一个国家的政治生活中,科技人员受到

国家政府以及社会的普遍重视,有较高的

政治地位,国家的政治形势安定,民主与

法制健全,这些都是有利于技术发展的政

治环境,政治环境不佳,则会影响科学技

术的发展。

科学技术对提高军事武器装备水平的作

用主要表现在哪些

方面?

答:从科学技术发展与军事武器装备的相

互关系看,武器装备的发展大致经历了如

下几个时期:冷武器时期,即以刀、枪、

剑、戟、矛、弓箭、盾牌等为主要武器装

备的时期;热武器时期,即以枪、炮以及

坦克、飞机、军舰等为主要武器装备的时

期;高技术武器时期,即以现代高技术武

器为主要武器装备的时期。武器装备的发

展是与科学技术的发展联系在一起的。在

现代科学技术条件下,武器装备的发展主

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1)核武器及其他大规模杀伤性武器的

发展;

(2)精确制导武器的发展;

(3)常规武器的高技术化;

(4)指挥、通讯、情报系统的高技术化。

在现代科学技术条件下,军人的素质有哪

些变化?

答:在现代科学技术条件下,军人素质的

变化主要包括:

(1)指战员的科技知识水平的提高。在

高技术条件下,由于未来战争更为复杂,

对指挥员的科技素质具有更高的要求。指

挥员必须深入研究高技术武器装备条件

下的未来战争,制定出正确的战略战术。

同时,还必须熟悉相关的指挥和控制系

统,以便有效地发挥其作用。为此,现代

的军事指挥员大都由军事院校进行培养,

以保证现代军事对指挥员在科技及其他

业务素质方面的要求。

(2)军队体制结构的变化。

现代军队体制结构的变化主要表现为以

下三个方面:

第一,直接作战的人员相对减少,后勤部

队的人员相对增加;

第二,陆、海、空三军的融合;

第三,高技术兵种的出现。

在现代科学技术迅速发展的条件下,未来

战争将具有哪些特点?

答:在现代科学技术迅速发展的条件下,

未来战争具有的特点是:

(1)未来战争更具高技术化;

(2)未来战争的战场空间更加广阔;

(3)未来战争的时间性更强;

(4)未来战争的作战方式更加复杂;

(5)未来战争的消耗更加巨大。

为什么说军事战争对科学技术的发展具

有促进作用?

答:军事上对科学技术发展的促进作用主

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军事上对科学技术的需要促使国家

为发展科学技术提供必要的物质基础。现

代科学技术对于提高国家的军事实力越

来越重要。因此,提高国家军备的科技水

平、大力发展科学技术成为提高国家军事

实力的重要手段。为此,各国加大对军事

科技的投入。

(2)军备竞赛对科学技术发展具有明显

的刺激作用。国家之间的军事实力的较量

具体表现为军备竞赛,而军备竞赛不仅仅

表现为军费开支的上升,而且更在于军事

科技水平的激烈竞争。

(3)战争和军事武器装备的更新促进科

学技术的进步。

总之,军事对于科学技术发展的促进,是

从军事对科学技术的需要,从军事向科学

技术发展提出新的研究课题而起作用的。

军事上的需要、军备竞赛的需要促使国家

加大对军事科学技术的投入,同时,这种

需要又向科技人员提出了新的研究课题,

从而促进科学技术的发展。

军事战争对科学技术的进步具有哪些负

面影响?

答:军事战争对科学技术进步的负面影响

主要表现为以下三个方面:

(1)军事战争会造成对科技资源的破坏。

战争迫使交战双方投入大量的人力、物

力、财力,超常的军费开支会影响到对科

技的投入,影响到科技人员的科研环境。

战争对整个社会造成了破坏,科学研究的

设施也会受到毁坏,科技人员的人身安全

以及基本生活受到威胁,正常的科学研究

无法进行,这都给科学技术发展造成负面

影响。

(2)军事战争会造成科学技术的畸形发

展。军事战争的需要以及国家在军事科研

方面的投入过大,会影响到科学技术其他

领域的发展。尤其是战争时期,绝大多数

的科研都围绕着战争的需要而展开,因而

造成军事科学技术的片面发展。由于军事

战争的需要,军事科研注重应用或技术方

面的研究,而往往忽视基础理论的研究,

这些也会给科学技术的全面发展带来不

利影响。此外,军事科研的管理带有军事

化的要求,过多地强调效率和规范;尤其

是军事科研要求保密,限制了学术交流和

科研成果的公开发表,这些对科学技术的

发展都不利。

(3)军事战争会影响到科技人员的科研

积极性。科学技术发展的最终目的是为了

造福于人类,而不是为了满足军事战争的

需要。纯粹为了军事战争目的的科技成果

一旦被运用于战争,其对社会造成的巨大

危害,会使科技人员的心灵受到震撼,从

而影响到从事科学研究的积极性。

科学与艺术的区别和联系是什么?

答:科学和技术作为人类文化的不同的两

个方面,既有本质的区别,又有不可分割

的联系。科学追求普遍化的、高度概括的

客观知识,这同以情感想象为特征的把握

和再现客观世界的艺术方式完全不同。通

常,艺术以“形象思维”为特征,而科学

则以“抽象思维”为特征;艺术主要发挥

人的创造能力的感性和直观方面,而科学

则主要侧重理性方面。然而,这些区别并

不意味着科学和艺术之间的界限不可逾

越,也不能否认它们具有深刻的共同性。

事实上,科学和艺术是相通的,它们具有

共同的基础——人类的创造力。无论是科

学概念还是艺术形象,都是现实的概括和

能动再现。无论是科学成果还是艺术作品

都是人类智慧和创造力的结晶。

科学观念是如何影响艺术家的内心世界

的?

答:科学既是一种物质的财富,也是一种

观念的财富。科学作为观念的财富,表现

在科学以其科学知识、科学思想、科学方

法、科学精神对人们(包括艺术家)的思

想和行为产生积极的影响。科学的实证精

神和逻辑严密性有助于艺术家对事物的

缜密观察,科学的理性精神也有助于艺术

家创造并完善与时代脉搏合拍的新的艺

术手法。总之,科学作为一种新的观念,

影响艺术家的观察方式、思维方式、认知

结构和艺术观,从而使艺术家的内心世界

和表现方式得以更新。

科技手段是如何改变艺术的表现方式

的?

答:科技手段是这样改变艺术的表现方式

的:

(1)科学不仅以观念形态的知识改变了

艺术家所“知”的世界,而且以技术手段

不断创造新的艺术形式。

(2)科学技术的发展也改变、影响了艺

术家的劳动方式。

(3)在今天,科学技术影响艺术活动的

最显著的趋势,也许是电子计算机参与艺

术创作。

简述科技对新闻传播发展的决定作用。

答:科技对新闻传播发展的决定作用有:

(1)科技水平决定新闻传播的发展。

新闻传播的发展,大致经过口头新闻、手

抄新闻、印刷新闻、电子新闻四个阶段。

在科学技术很不发达的古代,口头新闻是

人类所采用的手段。文字普及,特别是造

纸发明之后,手抄新闻诞生了,成为新闻

传播的主要手段,造纸技术的进步和活字

印刷术的发明,又使印刷新闻应运而生。

随着无线电技术、电视技术以及后来的卫

星通讯技术的不断发展,电子新闻传播逐

步成为当今世界新闻传播的重要工具。

(2)现代科技进步使传播手段日新月异。

科学技术的进步使传播手段不断改进,使

传播具有迅速及时、声像并茂、不受空间

限制的优点。在当代传播手段上最具有革

命性意义的莫过于卫星传播和网络传播。

简述科技对图书、图书馆和出版事业的影

响。

答:科技对图书、图书馆、出版事业的影

响为:

(1)科技对图书的影响。

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是记载、传播知识

的主要手段。科学技术对图书的影响日益

彰显,主要表现在:首先,现代科学技术

已成为图书的主要内容,而且科技图书所

占的比重还在不断增大。其次,现代科学

技术使图书的形式不断丰富。

(2)科技对图书馆的影响。

图书馆是人类智慧的宝库。科技对图书馆

的建设具有重要的作用。首先,利用先进

技术提高图书的利用效率。其次,利用先

进技术加强对图书的保管。最后,科学技

术使图书馆的形式和功能发生巨大变化。

(3)科技对出版事业的促进。

科学技术促进图书生产全过程的现代化。

现在的图书生产已从过去的刀刻笔耕、活

字排版进入计算机排版时代。

科学技术的发展还使出版物的形式发生

巨大变化:从印刷出版物到电子光碟出版

物再到网上出版物,特别是网上出版物已

完全不同于传统的出版物。

系统思维方式是如何形成的?

答:系统思维方式是适应现代科学技术的

发展而逐渐形成的。现代科学技术发展的

基本特征是科学技术的综合化。

首先,科学理论的高度综合。现代自然科

学经历了早期的分门别类的研究后,形成

了理论的多样性,因而产生了理论综合化

的要求。科学家试图在更高的层次上对已

有理论进行综合概括,形成统一完整的理

论体系。爱因斯坦对统一理论的研究,充

分表明科学理论的综合化要求。

其次,科学技术领域中各学科、门类之间

的相互综合。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研究

对象的互相联系的本质得到进一步的显

现,其中表现最为突出的是从20世纪40

年代起,出现了研究各学科共同特征的横

断学科系统论、信息论和控制论等,这些

学科又统称为系统科学。

科学技术的综合化导致了系统思维方式

的形成,同时系统科学的发展也为系统思

维方式的形成和发展奠定了科学基础。

系统思维方式的基本原则是什么?

答:系统思维方式的基本原则有三,即整

体性原则、结构原则和动态原则。

整体性原则,是系统思维方式的首要原

则。所谓整体性原则,就是要把事物当作

有机整体加以研究。要从整体出发,研究

系统各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研究整体与

部分之间的相互关系,并通过对部分的分

析达到对整体的理解。

结构原则就是根据系统科学的结构理论,

着重研究系统的结构与功能的关系,从结

构去把握系统的整体功能。要充分认识结

构对于整体功能的决定作用,并通过优化

结构达到系统功能的最佳化。

动态原则就是从系统运动的过程研究系

统。要把系统看做是动态系统,要具体分

析系统中各要素之间、整体与部分之间、

系统内部与外部之间的物质、能量、信息

的交换与流通,从而把握系统运动的方向

和途径。

科学技术对道德观念的推动作用表现在

哪些方面?

答:科学技术对道德观念的推动作用表现

在:

(1)科学技术推动道德观念的进步。

科学技术作为生产力,极大地推动了经济

的发展;而道德观念作为上层建筑的组成

部分,是由社会的经济基础决定的,并随

着经济社会的发展而不断进步。

(2)科学技术促进新道德观念的形成。

科学技术的发展使得人们的活动领域和

视野得到扩展,人们在以往狭窄领域内形

成的旧道德受到了冲击,并提出了许多新

的道德问题。

(3)科学技术活动对道德观念的影响。

科学技术活动是整个社会活动的重要组

成部分,因此,科学家在从事科学技术活

动中的道德观念与道德行为是整个社会

道德观念和行为规范的重要部分。同时,

科学家的道德观念与道德行为又会对社

会道德观念和行为规范产生重要的影响。

道德对科学技术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哪些

方面?

答:道德对科学技术的影响主要表现在:

(1)科学家的道德素质对科学技术的影

响。

科学技术的发展是通过科学家的科研活

动而实现的。而科研活动除了需要科研人

员有良好的智力素质、心理素质外,还必

须具备良好的道德素质,道德素质主要包

括道德理想、道德品质、道德责任和职业

道德。科学家的道德素质对科学技术的发

展具有重要的影响。具有良好的道德素

质,就能切实保证科学研究活动卓有成效

地进行,反之,则会产生负面影响。

(2)社会道德对科学技术的影响。

科学家的道德素质对于科学技术活动具

有重要的影响。然而,他们又是社会生活

中的人,他们的道德素质是在社会生活中

形成的,尤其是通过教育而形成的,他们

的道德水平的高低受到社会普遍道德水

平的影响。

科学技术是如何导致生活方式变革的?

答:科学技术的发展,导致了人类生活方

式的变革:

(1)科学技术改善物质生活条件和环境,

从而导致生活方式的变革。

科学技术不断增强人们改造自然环境、利

用自然资源,谋取生活资料的能力,从而

改善人们生活的物质环境和条件。随着人

类生存的物质环境的改变,人们的生活方

式也必然会发生相应的变化。

(2)科学技术改变社会组织形式,从而

影响生活方式。

人是社会的动物,任何人都从属于一定历史条件下的社会组织。所处的社会组织不同,生活方式也就不同。科学技术正是以变革社会的组织形式为中介,影响人们的生活方式的。

(3)科学技术变革人的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从而影响对不同生活方式的选择。科学技术对思维方式的影响是显著的,它可以帮助人们培养开放的、动态的、创新的思维方式,抛弃封闭的、守旧的、静态的思维方式,从而促进生活观念和生活方式的更新。

(4)科学技术渗透于社会生活的一切领域而影响着生活方式。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社会化,科学技术的功能日益增强,它渗透到我们社会生活的一切领域和各个角落,无论是衣、食、住、行、乐,还是劳动、学习、创造、交往、医疗、科学技术都在影响和支配着我们的生活。

简述科学技术对劳动生活方式的影响。答:科学技术对劳动生活方式的影响主要表现在:

(1)劳动就业方式的变革。科学进步引起产业结构和劳动力结构的变化,必然导致劳动就业方式的改变。

(2)劳动条件的改变。现代科学技术极大地改善了人们的劳动条件,减轻了人们的劳动程度。

(3)劳动生活方式的内容和性质的改变。由于许多繁琐、费力、费时、脏、险等重复性劳动正逐渐由计算机和智能机器人承担,人们会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从事创造性劳动。体力劳动的强度也会大大减少,而脑力劳动者和体力劳动者的自由度将大大增加。

(4)劳动时间和地点的改变。

科学技术的进步改变了劳动的性质和内容,相应地,劳动的具体方式、劳动时间和劳动地点也发生了变化。在信息技术革命的影响下,家庭正在再次成为一个重要劳动场所。新的技术也使人们的劳动时间发生了巨大改变。人们的劳动时间普遍缩短,而且可以更自由地安排自己的时间。消费方式包括哪些方面?科学技术是如何影响它们的?

答:物质生活资料的消费方式主要有:消费水平、消费结构、消费观念等。科学技术对消费方式的各个方面都产生深刻影响。

(1)消费水平的提高。

消费水平是反映物质生活资料消费数量的标志,也是反映生活水平的主要标志。社会生产力和劳动生产率是影响消费水平的决定性因素。在农业社会,科学技术和生产力水平极其低下,这就决定了人们只能保持很低的消费水平,并且其提高的速度也十分缓慢。产业革命后,人类开始进入工业社会。生产力水平的提高,使得生产成本降低,销售价格变得低廉,从而使人们的消费水平得到很大提高。

在当代,由于现代科技的发展创造了前所未有的巨大物质财富,人们的消费水平日益提高。

(2)消费结构的变化。

在现代社会,不仅消费水平不断提高,而且消费结构也不断发生变化。这种变化的总趋势是,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社会生产力的提高,必要消费资料在消费结构中所占比重逐渐下降,享受和发展资料在消费结构中所占比重逐渐上升。

(3)消费观念的改变。

消费观念是消费方式中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在一定的消费水平和消费结构的基础上会产出与之相适应的消费观念。在古代农业社会,由于短缺,崇俭抑奢就成为理所当然的消费观念。在现代社会,由于科技革命的深入发展,物质产品不断丰富,必然使传统的消费观念发生改变,“消费道德”、高消费、体面消费开始盛行。但是,我国目前和今后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仍然是个发展中国家,加之人口众多,人均资料短缺,因此,应提倡文明、健康的,与科技、经济发展相适应的适度消费观念。

现代交往方式有哪些主要特点?

答: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知识更新的不断加快,新技术、新产业的发展和生产社会化程度的提高,推动了人类交往方式的变革,使交往方式呈现出许多新的特点。(1)交往的时空扩大化;

(2)交往的内容和形式丰富多样;(3)交往风格向功利与情感并重的方向发展。

科学技术的发展如何影响人们的闲暇生活?

答:闲暇生活主要指消遣性的娱乐活动,包括艺术性活动、体育性活动、鉴赏性活动、观赏性活动与玩耍性活动等内容。现代科学技术对闲暇生活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科学技术使人们的闲暇时间增多。由于科技的进步,工农业生产逐渐机械化、自动化、电脑化,极大地提高了劳动生产率,减少了职工的劳动时间,从而导致闲暇时间的增多。

(2)科学技术提供了新的娱乐工具和手段。

随着闲暇时间的日益增多,人们就要逐步进入娱乐专业化时代,这个专业化很大程度上是以高度发达的技术为基础的。现代科技成果广泛应用,使人们的闲暇生活变得丰富多彩。

(3)闲暇活动由“恢复型”向“发展型”转变。

在生产力不发达的社会,人们的闲暇时间不但少,而且闲暇活动主要是为缓解工业上的疲劳,恢复体力和精力。现代高科技大大降低了人们的劳动时间和劳动强度,使人们体力得到解放。闲暇时间除了用于玩乐之外,主要用于发展个性和才能。

如何认识科学技术对社会的作用和影响?

答:由于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科学技术对社会的作用和影响日益增强,广泛渗透于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在社会经济发展体系中,现代科学技术愈来愈居于主导地位,因而形成了社会的科学化局面。社会的科学化主要表现在科学技术发挥其各项社会功能,促进了生产力结构和产业结构的变革,实现了科学、技术、生产一体化和可持续发展方式;社会的政治、军事、文化,以及人们的生活和观念无不在科学技术的影响下发生着显著变化。在这些方方面面具体表现的基础上,我们可以概括出社会科学化的主要特征,即:社会行为理性化、社会管理信息化和社会发展生态化。

科学理性是怎样促进社会行为理性化的?答:科学理性是现代文明的灵魂,是提高

人的认识,促进社会行为理性化的强大精

神力量。科学以其精神作用促进社会行为

理性化的基本途径可归结为以下三个方

面:

第一,科学认识指导人类有意识地创造自

己的历史、自觉地进行实践活动,把人类

引向离本能的和盲目的动物式行为方式

越来越远的境界。

第二,科学知识的传播和普及直接作用于

人的心灵,提高人的智慧和理智,增强抵

御愚昧和野蛮的能力,推进社会行为方式

的理性化、文明化。

第三,科学理性对世界观、价值观发生作

用,从而影响人们的行为方式。科学的认

知功能决定了科学理性能够上升到世界

观的高度,成为社会的理想、信念和道德

的,科学基础。

科学技术是如何影响决策方式的?

答:科学技术对决策方式影响很大,主要

表现在:第一,高效、可靠的信息技术,

可以比较全面地搜集有关信息,迅速准确

地整理信息,为正确决策奠定基础;第二,

预测手段的发展和预测的科学化,即利用

科学的定性或定量方法,对未来进行科学

预测,作为确定目标和制定计划方案的依

据。第三,决策研究定量化,即利用运筹

学、统筹法、决策论等现代科学技术成果

对所确定的决策目标进行量化论证;第

四,评价和选择方案手段的科学化,也就

是利用科学的方法,如价值分析法、决策

树分析法、系统分析法等,对各种不同方

案进行比较评价以确定最优方案。

如何理解社会发展生态化?

答:社会发展生态化是指社会生态系统的

良性运行和人与自然的协同进化。社会发

展生态化的进程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

是人们生态环境意识的觉醒和生态文化

的崛起;二是人们通过对生产方式和生活

方式进行生态化的改造从而改善人与自

然之间的关系,为人类的生存和发展提供

一个可持续利用的资源环境。这两个方面

相互联系、相互影响、不断融合,汇流成

可持续发展的理论与实践。

(1)环境意识的觉醒和科学技术生态化。

环境意识是人与自然环境和谐发展的一

种新的价值观念。环境意识形成于人们对

人类活动违背生态规律带来严重不良后

果的反思,环境意识的不断深化和环境保

护目标的实现,是以科学技术发展的“生

态化”为基础和前提的。

(2)生产方式的生态化。

生产方式生态化主要体现在清洁生产和

建立生态化国民经济体系。

(3)生活方式的生态化。

生活方式的生态化是指人们根据地球生

态条件决定自己的生活方式,选择在生态

可能的范围内消费和向往合理的标准。生

活方式的生态化,表现在越来越多的公

众,抛弃消费主义的生活方式,自愿过简

朴的生活,出现了“绿色消费”的潮流。

现代大科学是如何形成的?它有哪些基

本特征?

答:大科学是适应现代社会发展需要而产

生的。近代科学产生后,科学家的科学研

究以分散的个人研究为主,尽管也有科学

家之间的合作与交流,但并不是由国家和

社会组织起来的集体的科学研究。科学活

动的规模小,科研目的主要是为了获取新

知识。相对于后来的大科学,人们把这一

时期的科学称为小科学。随着大工业的发

展及其与科学技术的结合,科学对于社会

经济发展的功能开始显现。

现代科学技术对于社会发展的巨大促进

作用、科学技术对于提高综合国力的重要

作用以及现代社会国与国之间竞争的日

益激烈,使得各国政府把注意力转向大力

发展科学技术。与此同时,自19世纪后

期以来,科学与工业的结合越来越密切,

科学成为重要的生产力,成为经济发展的

重要动力,因此,工业企业以及社会各界

也大力关注科学,发展科学。正是在国家

政府以及社会对于科学的关注与支持下,

大科学应运而生。

大科学的特点主要有以下四个方面:

(1)大科学是由政府和社会力量组织与

领导的科学研究;

(2)大科学是大规模、高投入的科学;

(3)大科学是系统化、整体化的科学;

(4)大科学是具有巨大社会功能的科学。

维系科学共同体的精神纽带是什么?

答:科学家的互相联系所构成的群体,称

为科学共同体。科学家之间的联系不仅仅

是一种职业联系,而且还有与其他职业联

系所不同的是,它是维系科学共同体的精

神纽带。科学家的科学活动遵循共同的科

学规范,而不考虑科学家所属的阶级、种

族、宗教、民族、国籍,此称普遍主义;

科学家的科学成果属科学共同体及整个

社会所共有,科研成果只有公开发表才能

被承认,此称公有主义;科学家的科研工

作旨在探索未知,并不以此谋取个人利

益,此称无私精神;科学家可以依据实验、

观察对已有理论提出怀疑,从而提出问

题、解决问题,推动科学知识的更新和发

展,此称有条件的怀疑精神。科学共同体

由于存在着这些与其他社会共同体所不

同的本质特征,而与其他社会共同体区分

开来,并成为维系科学共同体的精神纽

带。

科学共同体分层的依据是什么?如何分

层?

答:由科学家共同组成的科学共同体,具

有特殊的社会分层。它以科学家对科学的

贡献大小以及由此所形成的科学家的学

术地位与科学声望的高低来决定。从世界

范围来看,科学共同体的分层大致是:

(1)诺贝尔奖获得者;

(2)国家科学院院士及世界著名科研组

织的领导;

(3)著名大学的教授,或著名科研机构

的研究员;

(4)博士及一般科研人员。

科学共同体的内部运行机制是什么?

答:科学共同体以科学奖励作为内部的运

行机制。科学家的工作以奖励作为回报,

在追求奖励和取得奖励的过程中获得动

力,并在奖励中获得相应的科学地位和声

望。科学家首先通过自己的研究工作,取

得科研成果,并将科研成果公开发表;科

研成果被引证的次数是衡量科研成果水

平的重要标志,以表明科研成果被承认的

广度与深度,并以此证明该科研成果对科

学的贡献大小;然后,科学共同体依据科

学家的科研成果对于科学的贡献大小给

予相应的奖励,并使之获得相应的地位和

声望。科学奖励是科学共同体对科学家行

为的激励因素和科学共同体运作的内在

动力。

科研组织有哪些类型?其各自的功能是

什么?

答:科学组织的形式多样,其中最为紧密

的科学组织是国家政府和社会组建的科

研院所、实验室。如果把各种科学组织加

以分类,则可分为如下三大类:

(1)国家政府部门设立的科研院所、实

验室,分国家级、地方级两个层次。国家

级科研组织侧重于基础研究、综合性应用

研究以及一些大型科研项目的研究;地方

级科研组织侧重于应用和开发研究。

(2)大学的科研组织。侧重于基础研究

和应用研究。

(3)企业建立的科研组织。侧重于应用

开发研究。除此之外,还有私营科研组织、

国际性科研组织,等等。

这些科研院所、实验室大都依据学科、专

业进行划分,从事相关学科、专业的科学

研究。

10.为什么说科技悲观主义与科技乐观主

义都是错误的?

答:科学技术作为第一生产力,其发展和

应用创造出人类社会的物质文明和精神

文明;而且还将成为人类社会进一步发展

的重要手段。但同时必须看到,科学技术

的发展和应用也会带来与人类愿望和根

本利益相冲突的消极后果、负效应。科学

技术之所以会给社会发展带来消极后果、

负效应,既有科学技术自身发展水平的问

题,更多的是由于社会的原因所造成的。

科学技术的社会价值更多的取决于社会。

无论是积极的正效应,或是消极的负效

应,很大程度上都取决于社会对科学技术

的发展和应用。乐观主义和悲观主义都把

科学技术的发展和应用与社会割裂开来。

乐观主义以为单纯的科学技术就能完全

解决全球性危机和各种复杂的社会矛盾,

悲观主义则把全球性危机和多种复杂的

社会矛盾都归因于科学技术,都不是从科

学技术与社会的相互关系上来认识科学

技术的社会价值,因而都是错误的。

如何正确看待科技的社会价值?

答:科学技术是一把“双刃剑”,社会对

科学技术的应用既可能对社会的发展产

生积极的作用,又可能产生消极作用。同

时,无论是积极的作用,或是消极作用,

无论这种作用是大或是小,最终都不是取

决于科学技术本身,而是取决于科学技术

与社会的互动,取决于科学技术的发展以

及社会对科学技术的应用。因此,必须从

以下三个方面理解科学技术的社会价值。

(1)必须从科学技术与社会的相互关系

上理解科学技术的社会价值。

科学技术的社会价值固然与解剖学技术

的发展水平有关,但最终取决于社会对科

学技术的发展与应用。科学技术的积极作

用的发挥离不开社会的经济、政治、文化

等因素;同样,科学技术给社会发展带来

消极作用,也是由于社会的原因使然。所

以,只有从科学技术与社会的相互关系上

才能正确理解科学技术的社会价值。

(2)必须具体分析科学技术对于社会的

积极作用和消极后果。

就整体社会而言,社会中既有积极的方面

也有消极的东西;其产生的原因十分复

杂,不可简单地把社会中积极的方面或消

极的东西都归因于科学技术;即使与科学

技术有关,或因科学技术而产生,也有直

接原因与间接原因之分。所以,应当具体

分析科学技术对于社会产生了哪些积极

作用和消极后果,具体分析科学技术的未

来发展可能对社会产生哪些积极作用和

消极后果。

(3)必须充分肯定科学技术对于社会发

展的积极作用。

从科学技术与社会相互关系的发展趋势

看,科学技术对于社会发展的积极作用是

占主导地位的,当然,这并不排除科学技

术也可能产生消极作用。所以,大力发展

科学技术,促进社会的全面发展,并通过

社会充分发挥科学技术的积极作用,克服

其消极后果,乃是未来社会发展的重要途

径。

12.为什么要实现科学技术与经济、社会

的协调发展?

答:根据科学技术与经济、社会三者相互

作用的关系原理,科学技术、经济、社会

三者都要以其他领域作为自己存在和发

展的条件,而且直接或间接地促进或制约

其他领域的发展,并最终又反过来促进或

制约自身的发展。因此,无论任何领域的

发展,都必须将该领域与其他领域联系起

来,充分考察科学技术、经济、社会三者

的相互影响、相互作用,要避免三者在发

展过程中产生失衡和比例的失调,从而建

立起三者协调发展的模式,以保证三者的

相互促进,实现最优的共同发展的状态。

13.实现科学技术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的基本条件有哪些?

答:实现科学技术、经济、社会的协调发

展,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它既涉及三

者如何协调的问题,还涉及三者协调发展

的外部环境,因此,必须建立与科学技术、

经济、社会三者协调发展相适应的体制,

包括政治体制、经济体制、科技体制、教

育体制。这就是三者协调发展的基本条

件。

1如何实现科学技术与经济、社会的协调

发展?

答:我国目前科学技术、经济、社会三者

协调发展的实现途径大致包括以下几个

方面的内容。

(1)要把发展科学技术摆在三者协调发

展的优先地位。

从我国的科学技术、经济、社会的发展情

况看,我国的科学技术发展不仅与世界发

达国家有较大的差距,而且还与当前经

济、社会发展的要求不相协调。一方面是

经济、社会的发展越来越依赖于科技的进

步,另一方面则是企业、社会对科学技术

研究的投入不足。其结果是科学技术得不

到应有的发展,而出现相对滞后的局面。

科学技术的相对滞后,制约了经济社会的

发展,使科学技术、经济、社会三者都得

不到有效的发展。因此,要实现科学技术、

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关键是要把发展

科学技术摆在三者协调发展的优先地位。

(2)要实现科学技术系统内部的协调。

在我国目前的科学技术系统中有两个关

系必须协调好。首先是要协调好基础研究

与应用研究、开发研究之间的关系。其次

要协调好面向经济建设与发展高技术之

间的关系。我国目前的科学要面向经济建

设主战场,但又不能忽视高技术研究。

(3)要实现科学技术与经济、社会发展

的协调。

要通过各种途径加大对科学技术的投入,

科学技术本身也要在面向经济建设的过

程中获得进一步发展的动力和源泉;同

时,还要制定科学技术的中长期发展规

划,在重视应用和开发研究的同时,加强

基础研究和高技术发展规划,在重视应用

和开发研究的同时,加强基础研究和高技

术研究,以保证科学技术整体水平的提

高,保证科学技术持续、快速发展。

15.科学技术促进文化教育的发展主要表

现在哪些方面?

答:现代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对于教育产

生了巨大的影响。现代科学技术的社会功

能越来越大,然而,科学技术的社会功能

的发挥在很大程度上只能通过教育才能

得以实现。因此,社会越来越重视教育,

并大力促进教育的发展。

(1)教育规模的扩大。

现代科学技术发展不仅要求科学技术研

究部门需要有高层次的人才,即使是企

业,或社会其他部门,对受过高等教育的

人才的需要量也在不断增长,要求高等教

育的规模不断扩大。与此同时,随着科学

技术的进步,社会经济得到迅速的发展,

经济实力越来越强,政府以及社会有更多

的财力投入教育,从而保证了扩大教育规

模所需的教育经费。

(2)教育结构的改善。

现代教育结构呈现出新的特征,职业教

育、终身教育、社会教育蓬勃兴起。

(3)教育内容的丰富。

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对教育内容也提出

了许多新的要求:重视知识更新;强调智

能教育;提倡通才教育。

(4)教育手段的完善。

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尤其是电子、

信息、网络通信等高技术的发展与应用,

现代的教育手段越来越趋于完善。

在现代科学技术发展的条件下,为什么需

要终身教育?

答:在现代科学技术迅速发展的条件下,

知识更新的周期大大缩短。新的科技成果

运用于生产的时间周期缩短,技术设备的

更新加速,致使原有的科技知识很快就变

得陈旧;即使是受过高等教育的劳动者,

也必须接受新知识,重新受教育。现代科

学技术的发展导致经济的巨大发展,致使

产业结构以至社会结构不断地发生变化,

因此劳动者可能经常变换自己的职业,而

每变换一次职业都要求劳动者重新接受

教育。尤为重要的是,当今社会生产的高

技术化的趋势日益显著,知识密集型的高

技术企业需要的是掌握了最新科技知识

的人才,因此学习新知识与工作的需要紧

密联系在一起,这使终身教育蓬勃兴起。

现代教育手段发生了哪些变化?

答: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尤其是电

子、信息、网络通信等高新技术的发展与

应用,现代的教育手段越来越趋于完善。

在现代化的教学中,幻灯、电影、电视、

录音、录像、语言实验室、电子计算机等

被广泛运用于教学过程,使教学过程变得

图文并茂、形象生动、丰富多彩。在现代

科学技术发展的条件下,广播电视教育、

计算机网络教育改变了传统的课堂教育

方式。教师通过卫星、广播电视、计算机

网络进行远程教学。学生既可以同步接受

教育,也可以使用输入计算机系统的教学

材料,根据各自的需要随时进行学习。

在现代科学技术发展的条件下,为什么需

要进行智能教育和通才教育?

答:现代科学技术高速发展,知识量的增

长速度更是前所未有。知识量的急剧增长

使得在教学中所传授的知识无论如何只

能是知识总量的很微小的一部分。而且,

就人的大脑功能而言,从某种意义上说,

其思维创造要比记忆更为重要;所以,单

纯的传授知识的教育方法越来越显现出

其不足之处,而为智能教育取而代之。

现代科学技术发展的学科综合化趋势表

现为交叉学科、边缘学科、横断学科和综

合学科的大量出现;与此相联系,知识之

间的互相渗透、互相综合也越来越明显。

这种科学技术以及知识的综合化要求科

技人员甚至普通劳动者要有一个广博的

知识结构。因此,加强通才教育成为当今

教育发展的重要方向之一。

教育如何为科学技术发展提供后备力

量?

答:科学技术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

科技人员的数量和素质,现代科学技术是

大科学,更需要有大量高素质的科技人

员;然而,大量高素质的科技人员的培养

取决于教育。

(1)科学教育影响着科技人员的数量与

结构。

科学教育使受教育者具备了相应的科学

技术知识,从而为科学技术的发展提供了

必要的后备力量。一般说来,科学教育是

否发达,影响着科技人员的数量,而科技

人员的数量又影响着整个科学技术水平。

科学教育不仅会影响到科技人员的数量,

还会影响到科技人员的结构,主要是科技

人员的专业结构。

(2)科学教育影响着科技人员的素质。

科技人员必须具备相应的智力素质、心理

素质和道德素质,而科技人员的这些素质

的培养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育。

简述教育对科学技术进步的促进作用。

答:教育对科学技术进步的促进作用表现

在:

(1)教育促进社会整体科技水平的提高。

教育为科学技术的发展提供必要的人才,

从而促进科学技术的研究;1同时,科学

教育还提高了社会全体成员的科学技术

水平,促进了社会整体科技水平的提高。

(2)教育是科学技术发展的重要途径。

从科学认识论的角度看,科学技术的发展

既有概括总结的阶段.也有创新飞跃的阶

段,既有继承的过程,也有发展的过程。

在科学技术的发展中,教育通过概括总结

和继承前人的科学技术知识而促进科学

技术进步。

(3)高等院校是科学技术研究的重要基

地。高等教育属专业基础教育,其所传授

的知识许多是科学技术前沿的知识。随着

科学技术的发展,高等教育在对已有科学

技术知识进行体系化时,更带有科学技术

研究的性质;教育过程中所提出的问题更

多的是为科学技术所关心、所需要研究的

问题。尤其是,高等教育工作者大多数同

时也是科学技术研究的专家学者,他们有

能力并积极投身于科学技术研究,推动科

学技术的进步。

科教兴国的含义是什么?

答:科教兴国,是指全面落实科学技术是

第一生产力的思想,坚持教育为本,把科

技和教育摆在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位

臵,增强国家的科技实力及向现实生产力

转化的能力,提高全民族的科学文化素

质,把经济建设转移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

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加速实现国家

的繁荣强盛。科教兴国战略的内涵可以概

括为“落实、定位、增强、提高、转移”

十个字。

(1)落实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思想;

(2)优先发展科技和教育事业;

(3)增强国家的科技实力及向现实生产

力转化的能力;

(4)提高全民族的科技文化素质;

(5)把经济建设转移到依靠科技进步的

轨道上来。

实施科教兴国要处理好哪几个重要关

系?

答:在实施科教兴国的战略中.,必须处

理好各种关系,以下几种关系尤为重要。

(1)科技、教育与经济的关系;

(2)科教兴国与“国兴科教”的关系;

(3)技术引进与自主创新的关系;

(4)科教兴国与依法治国的关系。

在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中要树立哪些新的

教育观念?

答:实施科教兴国战略需要更新的教育观

念有:

(1)教育投资观。确立教育既是一种消

费性投资,又是一种生产性投资的观念。

(2)素质教育观。发展与内化是素质教

育的实质。

(3)全民教育观。受教育者的广泛性与

平等性是现代教育的重要特征。

(4)大教育观。在时间上教育应包括从

胎教、幼教直至临终前教育。空间上,教

育已经不限于学校,还包括家庭、社会、

各个部门的教育。特别是现代传播技术的

发展,使得人们可以从多种渠道取得信息

和知识,如电视大学、网上大学等。在对

象和目的上,教育应使越来越多的人有受

教育的机会,提高全民族的科学文化素

质。

科学技术发展的生态化包括哪几个方

面?

答:所谓科学技术发展的“生态化”,是

指使整个科学技术(不仅仅是环境科学技

术)向着生态保护的方向发展。具体来说,

它包括以下三个方面:第一,科学价值观

的变革——从认识自然、改造自然、统治

自然和主宰自然转变为寻找人类与自然

和谐发展的途径和方法;第二,科学观的

变革——从机械论的科学观转变为整体

论的科学观;第三,科学技术应用方向的

变革——不断调节科技成果的应用目的

和范围,使它沿着符合生态保护的方向发

展。

为什么说大科学是系统化、整体化的科

学?

答:首先,大科学是科学与技术一体化的

科学,科学与技术紧密结合。一方面,科

学的发展和突破越来越依赖于技术手段

的更新;另一方面,技术的发展也越来越

依赖于科学理论的发展。

其次,大科学是以科学技术各学科走向综

合化为主要特征的科学。传统学科相互渗

透、交叉,出现了一系列交叉科学,整个

科学技术的各学科已经越来越综合为互

相联系的大科学。

再次,大科学在技术领域的突破往往表现

为新技术群的建立。现代技术的各个领域

相互联系,各项技术的发展相互影响、相

互促进。当今社会所谓的高新技术并不是

单一的技术,而是一系列技术所共同组成

的技术群。

人文社会科学基础期末复习题及答案打印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人文社会科学基础期末 复习题及答案 一、名词解释 1.人文科学:人文科学通常被说成是“人文学”,是指关于人的本身的学说或者理论体系,是对人的存在、本质、价值和发展问题以及人的自然属性、社会属性、精神属性进行研究的学问。 2.社会科学:社会科学是以人类的经济活动、政治活动、精神文化活动等社会现象为研究对象,旨在揭示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科学。 3.人文社会科学:人文社会科学就是以人的社会存在为研究对象,以揭示人的本质和人类社会规律为目的的科学。它是互相交叉联结的人文科学和社会科学的总称,是与广义的自然科学相关联又相对应的一大科学部类。 4.全球问题:全球问题指的是与整个世界全体人类密切相关的重大问题,譬如人口增长、资源危机、环境污染、裁减军备等等问题,它们是当代人文社会科学研究的热点。 5.接受美学:接受美学是从接受主体(欣赏者)的反应和接受方面去研究文艺,把欣赏者的理解看作作品的构成因素的一种文艺学--美学思潮。 6.社会学:社会学是对社会进行具有某种综合性质的研究,力求运用科学方法揭示出自己所研究的对象的特殊规律性的一门学科。现代社会学越来越集中地探究社会生活中受到普遍关注的现象和问题,社会学研究往往成为各种社会思潮的焦点。 7.经济自由主义:经济自由主义是与国家干预主义并列的现代西方经济学中的两大经济思潮之一。它发端于17世纪中叶到19世纪的古典政治经济学,认为在经济生活中占统治地位的是市场经济这只“看不见的手”;要增加一个国家的财富,最好的经济政策就是给私人经济活动以完全的自由。 8.语言与言语:索绪尔提出区分语言和言语:语言是语言符号相互关联的系统,言语则是实际话语。前者是社会的、主要的,后者是个人的、从属的。 9.语言学:语言学是一门研究人类语言的内部结构、功能和发展,揭示语言本质及其存在和发展规律的学科。 10.终身教育论:终身教育论所要回答的基本问题是:教育如何适应迅速变化的社会,如何适应人的终身发展需求。它的内容主要包括全程教育、全域教育、全民教育、全面教育等。 11. 实证主义思潮:在马克恶主义哲学体系产生的同时,一些哲学家强调哲学应当以实证自然科学为基础,以描述经验事实为限,以取得实际效用为目标,要求排除抽象的思辨,追求实证知识的可靠性、确切性。由此开创了与非理性主义相对应的实证主义思潮。 12、时代主题:是一个时代的政治、经济、文化发展态势的聚集点是全球发展格局的集中体现。 二、单项选择题 1.我国把马克思主义列为人文社会科学体系中的(A )。 A. 综合性的主干学科 B. 边缘学科 C.交叉学科 D. 专业学科 2.人文社会科学知识开始以分门别类的面目出现的时间是(C)。 A.15世纪 B.16世纪 C.17-18世纪 D.19世纪 3.“计算机+插花艺术”是对哪一个国家企业管理艺术的概括(D)。A.美国 B.韩国 C.泰国 D.日本 4.教材所介绍的调查方法中,哪一种具体方法是与政治选举的预测一起发展起来的?(D)。 A.完全参与观察 B.半参与观察 C.非参与观察 D.抽样调查 5.成为20世纪上半叶自然科学技术“起飞”的主要信号是(C)。A.人造地球卫星升天 B.DNA重组 C.相对论和量子力学建立 D.试管婴儿培育成功 6.就现代科学发展状况看,“科学无国界”这一说法比较适用于(B)。 A.人文社会科学领域 B.自然科学技术领域 C.人文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技术两大领域 D.新兴科学技术领域 7.系统论的创始人是(C)。 A.维纳 B.申农 C.贝塔朗菲 D.普利高津 8.下列一组学科被认为是最为典型的综合学科(B)。 A.哲学、文艺学、历史学 B.现代管理学、人口科学、科学学 C.经济学、社会学、政治学 D.法学、教育学、新闻传播学 9.世界哲学的三大发源地是(C)。 A.古代印度、中国和古巴比伦 B.古巴比伦、中国和古希腊 C.古代印度、中国和古希腊 D.古巴比伦、古代印度和古希腊 10.“一切真正的历史都是当代史”这一观点的首倡者是(B)。 A.科林伍德 B.克罗齐 C.鲁滨逊 D.布罗代尔 11.19世纪形成高潮、特别强调文学艺术的表现功能的一种重要文艺思潮是(C)。 A.古典主义 B.现实主义 C.浪漫主义 D.现代主义 12.科学是内在的整体,它被分解为单独的部份主要是由于(A) A.人类认识能力的局限 B.事物的本质 C.社会的需要 D.科学自身的需要 13.人文社会科学在发挥思想教育作用时的最大特征是( B) A.以情动人 B.以理服人 C.借助于某种行政权力 D.通过群众运动 14 .据90年代初专家预测道,到2000年,中国人文社会科学20门一级学科中排行第二的学科将是( A) A.管理学 B.经济学 C.哲学 D.法学 15.在以下各种一般研究方法中,人文社会科学在长期的历史进程中较为偏重哪一种?(B)。 A.定量研究 B.定性研究 C.直觉领悟 D.情感激发 16.在完整的意义上,“世界格局”指的是(A) A.国际社会关系的基本结构 B.主要大国之间的力量组合 C.重要国家集团之间的力量组合 D.世界经济体系的组合 17.下列社会过程和现象尚不属“全球问题”(D)。 A.人口增长、资源危机、环境污染、生态平衡等问题 B.裁减军备、防止核战争、缩小国家间贫富差距等有关世界政治和国际经济的迫切问题 C.和平利用空间、协调信息传播问题 D.普及义务制高等教育问题 18.新时期中国人文社会科学开放、重建与发展的根本指针是(D) A.“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B.“拿来主义” C.拨乱反正 D.邓小平关于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理论 19. 支配了20世纪世界哲学发展基本走向的理论先导是(A) A.19世纪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诞生,西方非马克思主义哲学形成科学主义与人本主义两大思潮 B.19世纪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诞生,西方非马克思主义哲学形成实用主义和非理性主义两大思潮 C.19世纪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诞生,西方非马克思主义哲学形成科学哲学和非理性主义两大思潮 D.19世纪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诞生,西方非马克思主义哲学形成结构主义哲学和非理性主义哲学两大思潮 20.20世纪西方科学主义哲学思潮的主流是(C) A.科学哲学 B.哲学解释学 C.分析哲学 D.结构主义哲学 21.人文社会科学发展的主要动力是(A) A .社会需要和人文社会科学自身发展需要的辩证统一 B .常规性发展与革命性发展相互交替 C .人类社会实践与人文社会科学理论的互动关系 D .社会的经济发展状况和人们的

科学技术社会试题及答案解析全国1月

全国2018年1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 科学·技术·社会试题 课程代码:00395 一、单项选择题(在每小题的四个备选答案中,选出一个正确答案,并将正确答案的序号填 在题干的括号内。每小题1分,共16分) 1.下列选项中,不属于科学技术的社会功能的是( )。 A.科学技术的生产力功能 B.科学技术的认知功能 C.科学技术的决策功能 D.科学技术的社会变革功能 2.《科学·技术·社会》课程的教学内容中不包括( )。 A.STS教育 B.科学技术史 C.科学技术概论 D.科学技术社会学 3.有关太阳黑子记录最早的国家是( )。 A.古希腊 B.古代中国 C.古埃及 D.古印度 4.道尔顿提出了著名的( )。 A.分子学说 B.元素周期律 C.原子学说 D.元气学说 5.发现电子的科学家是( )。 A.伦琴 B.居里夫人 C.麦克斯韦 D.汤姆逊 6.微观客体不具有( )。 A.量子性 B.连续性 C.几率性 D.波粒二象性 7.提出相对论的物理学家是( )。 A.普朗克 B.麦克斯韦 C.爱因斯坦 D.狄拉克 8.生物主要的遗传物质基础是( )。 A.蛋白质 B.RNA C.脱氧核糖核酸 D.酶 9.下列关于大地构造的学说中,不正确的是( )。 A.海底扩张说 B.海陆固定说 C.板块构造说 D.大陆漂移说 10.下列选项中,不是激光特性的是( )。 A.相干性好 B.单色性好 1

C.方向性好 D.强度大 11.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物质保证是( )。 A.体制条件 B.政策条件 C.人才条件 D.资金条件 12.在现代,生产、技术、科学三者的相互作用机制是( )。 A.生产→技术→科学 B.技术→科学→生产 C.技术→生产→科学 D.科学→技术→生产 13.实现经济的粗放型增长方式向集约型增长方式转变的根本途径是( )。 A.技术创新 B.增加投资 C.政策支持 D.发展第三产业 14.当代环境问题,具有广泛性和综合性的特点,其实质是( )。 A.经济和社会发展问题 B.人与环境的冲突问题 C.科学技术的负面影响问题 D.资源短缺和浪费问题 15.被视为继报刊、广播、电视之后的第四大传媒指的是( )。 A.电话 B.电报 C.网络 D.卫星 16.大科学的核心部分是( )。 A.大学的科学研究 B.企业的科学研究 C.科研院所的科学研究 D.政府组织和领导的科学研究 二、多项选择题(在每小题的四个备选答案中,选出二至四个正确的答案,并将正确答案的 序号分别填在题干的括号内,多选、少选、错选均不得分。每小题1分,共4分) 1.下列选项中,属于世界经济一体化这个总趋势组成部分的是( )。 A.贸易自由化 B.金融国际化 C. 生产国际化 D.科技产业化 2.表现一个国家军事实力主要的两个方面是( )。 A.武器装备的数量 B.武器装备的水平 C.军人的数量 D.军人的素质 3.影响人们消费水平的决定性因素是( )。 A.人们的社会地位 B.社会生产力 C.劳动生产率 D.人们的消费观念 4.科学技术活动在社会发展中逐步制度化的结果是( )。 A.科学家 B.科技政策 C.科学共同体 D.科学组织 三、填空题(每空1分,共14分) 1.教育具有以及培养人才的职能,教育是推动科学技术发展的一个重要社会因素。 2.中国古代的科学技术在总体上从代开始相对于西方近代科学技术明显地落后 2

人文社会科学基础习题及答案

精心整理 精心整理 《人文社会科学基础》试题及答案 2005年04月11日 ? 小学教育专业 人文社会科学基础(A) 试题 一、填空题(每小题1分,共计10分) 1.人文社会科学的发展在20世纪上半叶以分化发展为主导倾向,在20世纪下半叶逐步走向 2 3 4态度和“ 5 6 7早期人 8 9。赫尔巴特于1806年出版了《普通教育学》,较多的教育史学者将此作为独立的教育学体系初步形成的标志。 10·教育法学是法学与教育学合作产生的交叉学科。 二、名词解释(每小题3分,共计15分) 1.人文科学、名词解释(每小题3分,共计15分)

精心整理 精心整理 人文科学通常被说成是“人文学”,是指关于人的本身的学说或者理论体系,是对人的存在、本质、价值和发展问题以及人的自然属性、社会属性、精神属性进行研究的学问。 2.全球问题 全球问题指的是与整个世界全体人类密切相关的重大问题,譬如人口增长、资源危机,环境污染、裁减军备等等问题,它们是当代人文社会科学研究的热点。 3.实证主义思潮 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产生的同时,一些哲学家强调哲学应当以实证自然科学为基础,以描述经验事实为限,以取得实际效用为目标,要求排除抽象的思辨,追求实证知识的可靠性、确切性。由此开创了与非理性主义相对应的实证主义思潮。 4.只“ 51 A C 2 A C 3 A .15世纪 B .16世纪 C .一18世纪 D .19世纪 4.“计算机+插花艺术”是对哪一个国家企业管理艺术的概括( D ) A .美国 B .韩国

。 C.泰国 D.日本 5.在以下各种一般研究方法中,人文社会科学在长期的历史进程中较为偏重哪一种( B ) A.定量研究 B。定性研究 C.直觉领悟 D。情感激发 6.就现代科学发展状况看,“科学无国界”这一说法比较适用于( B ) A.人文社会科学领域 B.自然科学技术领域 C.人文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技术两大领域 D.新兴科学技术领域 7.系统论的创始人是( C ) A.维纳 B。申农 C.贝塔朗菲 D。普利高津 8.下列哪一组学科被认为是最为典型的综合学科?( B ) A.哲学、文艺学、历史学 B。现代管理学、人口科学、科学学 C.经济学、社会学、政治学 D。法学、教育学、新闻传播学 9.据有关资料分析,1978年以来当代中国人文社会科学研究成果最为突出的学科是( A ) A.经济学 B,管理学 C.历史学 D。政治学 10.支配了20世纪世界哲学发展基本走向的理论先导是( A ) A.19世纪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诞生,西方非马克思主义哲学形成科学主义与人本主义两大思潮. B.19世纪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诞生,西方非马克思主义哲学形成实用主义和非理性主义两大思潮 精选资料,欢迎下载

科学技术在人类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科学技术在人类社会发展中的作用专业:艺术设计学号:姓名:吴思繁 摘要: 本文是关于科学技术革命与实践发展之间关系问题的理论研究。在研究中采取了多学科合作的研究方法,内容涉及了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经济学、科学技术哲学、技术与产业革命史等多个领域。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放眼古今中外,人类社会的每一项进步,都伴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尤其是现代科技的突飞猛进,为社会生产力发展和人类的文明开辟了更为广阔的空间,有力地推动了经济和社会的发展。我国的计算机、通讯、生物医药、新材料等高科技企业的迅速增长,极大地提高了我国的产业技术水平,促进了工业、农业劳动生产率大幅度提高,有力地带动了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实践证明,高新技术及其产业已经成为当代经济发展的龙头产业。 同时,科学技术的进步和普及,为人类提供了广播、电视、电影、录像、网络等传播思想文化的新手段,使精神文明建设有了新的载体。同时,它对于丰富人们的精神生活,更新人们的思想观念。 科学技术的进步已经为人类创造了巨大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科学技术永无止境的发展及其无限的创造力,必定还会继续为人类文明作出更加巨大的贡献。 关键词:科学技术社会发展影响力对人类影响 前言: 科学技术是一种文化,它包含人造器物,科技活动的制度和体制、科技活动的行为规

范和科技价值观念。尽管它在知识形态上是一般生产力,是一种潜在的生产力,而当它一旦进入生产过程,这种知识形态的生产力就会转化为现实的、直接的生产力。在19世纪中叶以前,科学与技术往往是分离开来,他们各自独立的发挥着作用。技术的进步往往是依靠传统技艺的提高和改进,只凭经验摸索前进。 20世纪以来,科学技术以及理论都有了突破性的发展,科学技术进步速度之快、发展规模之大、发生作用范围之光,影响程度之深,更是历史上前所未有的。科学与技术之间的关系因历史时期而不同,从技术领先到科学领先发展,从技术与科学分离到科学与技术精密结合,现代科技的发展更加使科学的基础研究与技术的应用开发之间的时间缩短,尤其系统科学的诞生,导致了自动化、计算机、通讯技术从科技到产业化的迅速转化,而系统科学应用于生物医学又导致了系统生物学与合成生物学之间偶合,将迅速导致系统医学与系统生物工程的应用,从而导致个体化医学、转化医学与医疗工程化系统的生物医学与生物工业革命,使科学技术越来越凸显为社会经济发展的生产力。科学技术与我们的生活以及生产达到了高度结合。 一.科学技术对社会的积极作用 (1).在经济发展方面 1.推动了经济的增长以及国民收入的增加 历史发展到今天,科学技术在国民经济增长中的作用已逐渐提到第一位。1950-1970年期间,科学技术所占的比重在发达国家平均为48%。到了20世纪80年代,科学技术在一些发达国家经济增长中所占比重上升为60%-80%,发展中国家平均为35%。 以我国为例,从现在到2020年,我国处于人均GDP从1000美元向3000美元发展的关键阶段。经验表明,处于这一时期的国家和地区可能出现两种发展前景,一种是重视引进、

2019电大人文社会科学基础期末复习题及答案资料必考重点(电大考试必备)

B. 现代管理学、人口科 D.法学、教育学、新 。 B.古巴比伦、中国 D.古巴比伦、古代印 这一观点的首倡者是 C. 鲁滨逊 D.布罗代 电大人文社会科学基础期末复习题及答案资料小抄 一、 名词解释 1 ?人文科学:人文科学通常被说成是“人文学” ,是指关 于人的本身的学说或者理论体系,是对人的存在、本质、 价值和发展问题以及人的自然属性、社会属性、精神属性 进行研究的学问。 2?社会科学:社会科学是以人类的经济活动、政治活动、 精神文化活动等社会现象为研究对象,旨在揭示人类社会 发展规律的科学。 3?人文社会科学:人文社会科学就是以人的社会存在为研 究对象,以揭示人的本质和人类社会规律为目的的科学。 它是互相交叉联结的人文科学和社会科学的总称,是与广 义的自然科学相关联又相对应的一大科学部类。 4. 全球问题:全球问题指的是与整个世界全体人类密切相 关的重大问题,譬如人口增长、资源危机、环境污染、裁 减军备等等问题,它们是当代人文社会科学研究的热点。 5. 接受美学:接受美学是从接受主体(欣赏者)的反应和 接受方面去研究文艺,把欣赏者的理解看作作品的构成因 素的一种文艺学--美学思潮。 6. 社会学:社会学是对社会进行具有某种综合性质的研究, 力求运用科学方法揭示出自己所研究的对象的特殊规律性 的一门学科。现代社会学越来越集中地探究社会生活中受 到普遍关注的现象和问题,社会学研究往往成为各种社会 思潮的焦点。 7. 经济自由主义: 经济自由主义是与国家干预主义并列的 现代西方经济学中的两大经济思潮之一。它发端于 17世纪 中叶到19世纪的古典政治经济学,认为在经济生活中占统 治地位 的是市场经济这只“看不见的手” ;要增加一个国家 的财富,最好的经济政策就是给私人经济活动以完全的自 由。 8. 语言与言语: 索绪尔提出区分语言和言语:语言是语言 符号相互关联的系统,言语则是实际话语。前者是社会的、 主要的,后者是个人的、从属的。 9. 语言学:语言学是一门研究人类语言的内部结构、功能 和发展,揭示语言本质及其存在和发展规律的学科。 10. 终身教育论: 终身教育论所要回答的基本问题是:教 育如何适应迅速变化的社会,如何适应人的终身发展需求。 它的内容主要包括全程教育、全域教育、全民教育、全面 教育等。 11. 实证主义思潮:在马克恶主义哲学体系产生的同时, 一 些哲学家强调哲学应当以实证自然科学为基础,以描述经 验事实为限,以取得实际效用为目标,要求排除抽象的思 辨,追求实证知识的可靠性、确切性。由此开创了与非理 性主义相对应的实证主义思潮。 12. 时代主题:是一个时代的政治、经济、文化发展态势 的聚集点是全球发展格局的集中体现。 二、 单项选择题 1. 我国把马克思主义列为人文社会科学体系中的(A )。 A. 综合性的主干学科 E.边缘学科 C.交叉学 科 D.专业学科 2. 人文社会科学知识开始以分门别类的面目出现的时间是 (C )。 A. 15世纪 B.16世纪 C.17 - 18世纪 D.19世纪 3. “计算机+插花艺术”是对哪一个国家企业管理艺术的 概括 (D )。 A. 美国 B.韩国 C.泰国 D.日本 4 .教材所介绍的调查方法中,哪一种具体方法是与政治选 举的预测一起发展起来的? (D )。 A.完全参与观察 B.半参与观察 C.非参与 观察 D.抽样调查 5.成为2 0世纪上半叶自然科学技术“起飞”的主要信号 是(C )。 A.人造地球卫星升天 B.DNA 重组 C.相对论 和量子力学建立 D.试管婴儿培育成功 6 .就现代科学发展状况看, “科学无国界”这一说法比较 适用于(B )。 A.人文社会科学领域 B.自然科学技术领域 C.人 文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技术两大领域 D.新兴科学技术 领域 7 .系统论的创始人是(C )。 A.维纳 B.申农 C.贝塔朗菲 D.普利高津 8. 下列一组学科被认为是最为典型的综合学科(B ) A.哲学、文艺学、历史学 学、科学学 C.经济学、社会学、政治学 闻传播学 9 .世界哲学的三大发源地是(C ) A.古代印度、中国和古巴比伦 和古希腊 C.古代印度、中国和古希腊 度和古希腊 10 .“一切真正的历史都是当代史” (B )。 A.科林伍德 B.克罗齐 尔 11 .19世纪形成高潮、特别强调文学艺术的表现功能的 一种重要文艺思潮是(C )。 A.古典主义 B.现实主义 C.浪漫主义 D.现 代主义 1 2.科学是内在的整体,它被分解为单独的部份主要是由 于(A ) A.人类认识能力的局限 B.事物的本质 C.社会的需要 D.科学自身的需要 13 .人文社会科学在发挥思想教育作用时的最大特征是 (B ) A.以情动人 B.以理服人 C.借助于某种 行政权力 D.通过群众运动 14 .据9 0年代初专家预测道,到2 0 0 0年,中国人文 社会科学2 0门一级学科中排行第二的学科将是( A ) A.管理学 B.经济学 C.哲学 D.法 学 15 ?在以下各种一般研究方法中,人文社会科学在长期的 历史进

当代科学技术与社会发展的关系

当代科学技术与社会发展的关系 **** (****,重庆 400065) 摘要:科学技术与社会发展状况是现代人类把握当今世界的一种基本方式。当代科学技术与社会发展存在着相辅相成的关系,二者在相互作用中协同发展、与时俱进。许多科学观念启示我们,当代人类所面临的环境问题、社会问题、经济问题,都要求自然科学与人文、社会科学的密切结合。同时,人类面临的这些问题都具有综合性质,如环境问题、资源问题等,既是科技问题,也是经济问题、社会问题。科学技术与人文社会科学将进一步结合,以解决人类社会自身发展的问题。 关键词:科学技术;社会发展;相互关系 1.关于科学技术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主要是在两个层次上来使用科学技术这个概念的;其一,科学技术是人类有关自然界和人类社会运行规律的知识体系,包括社会科学知识、自然科学知识以及技术知识等;其二,科学技术是人们为了扩大其知识储备及应用而进行的各种理论探索活动,包括研究开发、技术创新、工艺设计等等。而在这两个方面,当代科学技术发展都呈现出与近代科学技术发展迥然不同的特点,即综合化、一体化、体制化和全球化。社会发展主要体现在与经济、政治、文化等领域的相互关系。 科学技术的全球化是由其本质特点所决定的,因为科学技术作为知识体系具有典型的公共产品的特征,我们日常所说的,科学是没有国界的,而科学家是有国家的,即是指此而言。实际上,在一个越来越走向全球化的时代,没有任何一项科学技术能够长期保持在某一个国家手中,也没有一个国家可以不依靠与其他国家的科学技术交流而长期保持其科技先进水平。 技术的引进绝不是随手买来就行的,一方面必须有合适的文化环境相配合,文化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技术。只有将它们很好的结合才能使引进技术生根开花,另一方面在技术引进中如果一味盲目引进外国的技术标准规范等内容,也可能导致本国的政治,经济权力为外国所垄断,以致本国的文化和社会发生异化,丧失自己的根基和传统,最终会导致社会的不稳定。 科学技术与社会启示我们,科技认识的生成发展既有不可选择性,同时又具有选择性,是两者的统一。从社会条件的给定性来看,科技认识只能在历史给定的条件下生成和发展,人们认识和改造世界不能随心所欲,必须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在前人认识的基础上认识现实世界。从这个意义上说,科技认识具有不可选择性。但同时社会条件、社会环境也是由人来创造和改变的,一定的社会制度、体制、机制、政策、法规等是一定的社会的人们创造的产物,因而科技认识生成发展以及作用的发挥又具有选择性。 科学技术与社会发展启示人们,科学技术认识永远是一定社会条件下的认识,社会意识社会认识、社会文化、社会宗教等对人们的认识都有影响甚至制约,因而认识只能是具体的、历史的、相对的和暂时的。人们在认识的过程中,应当用辩证的思维来思考认识主体、认识手段,认识过程和认识结论。思辨性是哲学方法的关键,思辨性带来了歧义性和难以检验性,也带来了与实证方法不同的功能,之所以在对世界的认识中需要运用思辨方法,首先是因为这种方法对科学思想发展具有开拓作用。其次,科学理论中常常包含在一些无法用经验直接说明,也无法从理论本身推导出来的基本假设,在该理论范围内,这些基本假设是超验的、思辨的、形而上学的在认识的过程中,需要确定认识的对象,对其特征运用辩证的思维和方法进行分析和研究,最终得出对对象的全面的认识。

人文社会科学基础试题及答案精选版

人文社会科学基础试题 及答案 集团文件版本号:(M928-T898-M248-WU2669-I2896-DQ586-M1988)

《人文社会科学基础》试题及答案 2005年04月11日 小学教育专业人文社会科学基础(A) 试题 一、填空题(每小题1分,共计10分) 1.人文社会科学的发展在20世纪上半叶以分化发展为主导倾向,在20世纪下半叶逐步走向了整体联动。 2.人文社会科学的时代性主要表现在:研究对象的时代性、研究主体的时代性和人文社会科学理论的时代背景因素。 3.现代西方哲学中的人本主义思潮1900年由哲学家胡塞尔创立的“现象学”而掀开新的一页,引发了后来的存在主义哲学。 4,19世纪中叶,德国历史学家兰克受实证主义哲学思想影响,倡导以纯“客观主义”态度和“科学方法”研究历史,被尊为“近代史之父”。 5.20世纪对纯客观主义的史学传统发动猛攻的首推意大利历史哲学家克罗齐。他提出:一切真正的历史都是当代史。 6.中国第一部系统的汉语语法着作是马建忠借鉴拉丁语法通析汉语语法结构于1989年出版的《马氏文通》。 7.美国和英国人类学奠基人摩尔根和泰勒在各自的着作《古代社会》和《原始文化》中,以空前丰富、翔实的资料,阐述人类的历史变迁分为蒙昧、野蛮、文明三个时期,被称为——早期人类学的进化论派。 8.现代西方新自然法学派的代表人物罗尔斯于1971年出版的哎《正义论》一书,被称为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伦理学、政治学、法学领域中最主要的理论着作。 9。赫尔巴特于1806年出版了《普通教育学》,较多的教育史学者将此作为独立的教育学体系初步形成的标志。

10·教育法学是法学与教育学合作产生的交叉学科。 二、名词解释(每小题3分,共计15分) 1.人文科学、名词解释(每小题3分,共计15分) 人文科学通常被说成是“人文学”,是指关于人的本身的学说或者理论体系,是对人的存在、本质、价值和发展问题以及人的自然属性、社会属性、精神属性进行研究的学问。 2.全球问题全球问题指的是与整个世界全体人类密切相关的重大问题,譬如人口增长、资源危机,环境污染、裁减军备等等问题,它们是当代人文社会科学研究的热点。 3.实证主义思潮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产生的同时,一些哲学家强调哲学应当以实证自然科学为基础,以描述经验事实为限,以取得实际效用为目标,要求排除抽象的思辨,追求实证知识的可靠性、确切性。由此开创了与非理性主义相对应的实证主义思潮。 4.经济自由主义经济自由主义是与国家干预主义并列的现代西方经济学中的两大经济思潮之一。它发端于17世纪中叶到19世纪的古典政治经济学,认为在经济生活中占统治地位的是市场经济这只“看不见的手”;要增加一个国家的财富,最好的经济政策就是给私人经济活动以完全的自由。 5.语言学语言学是一门研究人类语言的内部结构、功能和发展,揭示语言本质及其存在和发展规律的学科 三、单项选择题(在下列每小题的4个选项中只有1个是正确的,请选出并将题号填入括弧之中。每小题1分,共计20分) 1.科学是内在的整体,它被分解为单独的部份主要是由于( A ) A.人类认识能力的局限 B.事物的本质 C.社会的需要 D.科学自身的需要 2.我国把马克思主义列为人文社会科学体系中的( A ) A.综合性的主干学科 B。边缘学科

人文社会科学基础复习答案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人文社会科学基础》复习答案 复习资料1 一、单项选择题 1. B 2.C 3. B 4. C 5. C 6. A 7. A 8. C 9. C 10. D 11.A 12.C 13.D 14.D 15.C 16.B 17.C 18.B 19.C 20.B 21.A 22.B 23.D 24. C 25. B 26. D 27.C 28. A 29. B 30. A 二、名词解释(每小题6分,共30分) 1.人文社会科学,就是以人的社会存在为研究对象,以揭示人的本质和人类社会发展规律为目的的科学。 2.终身教育论的主要内容是:(1)全程教育。人受教育的时期不仅限于青少年时代,而应该贯穿于人的生命的全程。(2)全域教育。人受教育的场所不仅限于学校,而应该遍布于全社会。(3)全民教育。提供基础教育和终身学习的机会是社会发展和国家进步的基石。(4)全面教育。强调人的全面发展,人的整体素质的提高,强调的是学会学习、学会生存、学会关心、学会做人、学会创造。 3. 定性研究,就是对于事物的质的方面的分析和研究。质是特定事物区别于其它事物的内部所固有的规定性,它由事物的内部与外部的各种矛盾所决定。 4. 全球问题指的是与整个世界全体人类密切相关的重大问题。这类问题是人与自然界及社会长期相互依存、相互矛盾的产物,由于各种经济和社会活动日益国际化而在20世纪下半叶充分暴露出来,对于各国各民族的普遍利益和前途命运产生明显影响,成为当代人文社会科学研究的热点。 5. 国家干预主义与经济自由主义是西方两大经济思潮。国家干预主义主张政府干预经济,强调在国家支持下发展对外贸易,用赤字财政政策代替健全财政原则,增加公共开支,降低利率,刺激人们的投资和消费,从而提高有效需求,增加就业机会。 6.人文科学通常被说成是“人文学”,是指关于人的本身的学说或者理论体系,是对人的存在、本质、价值和发展问题以及人的自然属性、社会属性、精神属性进行研究的学问。 7.经济自由主义是与国家干预主义并列的现代西方经济学中的两大经济思潮之一。它发端认为在经济生活中占统治地位的是市场经济这世纪的古典政治经济学,19世纪中叶到17于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只“看不见的手”;要增加一个国家的财富,最好的经济政策就是给私人经济活动以完全的自由。8.索绪尔提出区分语言和言语:语言是语言符号相互关联的系统,言语则是实际话语。前者是社会的、主要的,后者是个人的、从属的。 9.科学主义者把对科学的信赖推向极端,他们认为科学应该“被认为是全知全能的人类救世主而逐渐受到崇拜。”科学主义者宣称,“所有的问题都能被科学地解决,甚至能解决精神、价值和自由问题”。 10.教育政治学是政治学和教育学交叉生成的新兴学科,以教育和政治的相互关系为研究对象,一般侧重考察教育过程的政治因素。 1.灵感: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者在科学创新研究就达到高潮阶段时,出现的一种最富有创造性的心理状态和认识形式。

《人文社会科学基础》期末试题及答案(一).doc

《人文社会科学基础》期末试题及答案(一) 2009年1月中央电大期末考试题 一、名词解释(每小题5分,共计20分) 1.人文社会科学 人文社会科学就是以人的社会存在为研究对象,以揭示人的本质和人类社会规律为目的的科学。它是互相交叉联结的人文科学和社会科学的总称,是与广义的自然科学相关联乂相对应的一大科学部类。 2.时代主题 全球一个时代的政治、经济、文化发展态势的聚焦点,是全球发展格局的集中体现。 3.人文主义 人文主义是这样一种思想态度,它认为人和人的价值具有首要的意义。通常认为这种思想态度是文艺复兴运动的主体。从哲学方面讲,人文主义以人为衡量一切事物的标准,它扬弃偏狭的哲学系统、宗教教条和抽象推理,重视人的价值。人文主义与科学主义曾经长期处于对立状态,在当代则出现了融合的趋势。 4.终身教育论 终身教育论所要回答的基本问题是:教育如何适应迅速变化的社会,如何适应人的终身发展需求。它的主要内容是:(1)全程教育,即应该将人受教育的时期贯穿于人的生命的全程;(2)全城教育,即应该将人受教育的场所遍布于全社会; (3)全民教育,目的是使人受教育的机会平等;(4)全面教育,强调人的全面发展,人的整体素质的提高。

二、单项选择题(每小题1分,共计20分) i.各种人文学科研究的最后n标都是人,只是它们研究人的角度、领域和层 次不同。其中研究“学习活动中的人”的学科是(C )。 A.哲学 B.心理学 C.教育学 D.社会学 2.下列学科中没有明显阶级倾向的是(D )o A.政治学、历史学 B.法学、新闻传播学 C.伦理学、人类学 D.语言学、考古学 3.人文社会科学在思想建设中发挥作用,主要是依靠何种力量?(A ) A.理论 B.实践 C.社会环境 D. 人的素质 4.“计算机+插花艺术”是对?哪一个国家企业管理艺术的概括(D ) A.美国 B.韩国 C.泰国 D.日本 5.在以下各种一般研究方法中,人文社会科学在长期的历史进程中较为偏重哪一种?( B ) A.定量研究 B.定性研究 C.自觉领悟 D.情感 激发 6.教材所介绍的调查方法中,哪一?种具体方法是与政治选举的预测一起发展起来的?( D ) A.完全参与观察 B.半参与观察 C.非参与观察 D.抽样调查 7.就现代科学发展状况看,“科学无国界”这一说法比较适用于(B ) A.人文社会科学领域B,自然科学技术领域 C.人文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技术两大领域 D.新兴科学技术领域

人文社会科学基础期末复习题及答案(考试用)

人文社会科学基础期末复习题及答案 一、名词解释 1.人文科学:人文科学通常被说 成是“人文学”,是指关于人的本身的学说或者理论体系,是对人的 存在、本质、价值和发展问题以及人的自然属性、社会属性、精神属性进行研究的学问。2.社会科学:社会科学是以人类的经济活动、政治活动、精神文化 活动等社会现象为研究对象,旨在 揭示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科学。 3.人文社会科学:人文社会科学就是以人的社会存在为研究对象,以揭示人的本质和人类社会规律 为目的的科学。它是互相交叉联结 的人文科学和社会科学的总称,与广义的自然科学相关联又相对应的一大科学部类。 4.全球问题:全球问题指的是与 整个世界全体人类密切相关的重大问题,譬如人口增长、资源危机、 环境污染、裁减军备等等问题,它们是当代人文社会科学研究的热 点。 5.接受美学:接受美学是从接受主体(欣赏者)的反应和接受方面去研究文艺,把欣赏者的理解看作 作品的构成因素的一种文艺学--美 学思潮。 6.社会学:社会学是对社会进行具有某种综合性质的研究,力求运 用科学方法揭示出自己所研究的对象的特殊规律性的一门学科。代社会学越来越集中地探究社会生活中受到普遍关注的现象和问题,社会学研究往往成为各种社会思潮的焦点。 7 .经济自由主义:经济自由主义 是与国家干预主义并列的现代西方经济学中的两大经济思潮之一。它发端于17世纪中叶到19世纪的古典政治经济学,认为在经济生活中占统治地位的是市场经济这只 “看不见的手”;要增加一个国家的财富,最好的经济政策就是给私人经济活动以完全的自由。 &语言与言语:索绪尔提出区分 语言和言语:语言是语言符号相互关联的系统,言语则是实际话语。前者是社会的、主要的,后者是个人的、从属的。 9.语言学:语言学是一门研究人类语言的内部结构、功能和发展,揭示语言本质及其存在和发展规律的学科。 10.终身教育论:回答的基本问题是:迅速变化的社会, 身发展需求。它的内 容主要包括全程教 育、全域教育、全民教育、全面教育等。 实证主义思潮:在马克恶主义哲学体系产生 的同时,一些哲学家 强调哲学应当以实证自然科学为基础,以描述 经验事实为限,以取得实际效用为目标,要 求排除抽象 的思辨,追求实证知识的可靠性、确切性。由 此开创了与非理性主义相对应的实证主义思 潮。 12、时代主题:是一个时代的政治、经济、文 化发展态势的聚集点是全球发展格局的集中 体现。 二、单项选择题 1.我国把马克思主义列为人文社 会科学体系中的(A )。 A .综合性的主干学 B.边缘学科 C.交叉学 科 D.专 业学科 2.人 文社会 科学知识开始以分门 别类的面目出现的时间是(C)。 A.15世纪 B.16世纪 17- 18世纪D.19世 A.美国 B.韩国 C. D.日本 4.教材所介绍的调查方法中,哪 一种具体方法是与政治选举的预测一起发展 起来的?(D)。 A.完全参与观察 B. 与观察 C .非参与 D.抽样调查 5.成为2 0世纪上半叶自然科学技术“起 飞”的主要信号是(C) A.人造地球卫星升天 B. NA重组C.相对论和量子力学建立D.试管 婴儿培育成功 6 .就现代科学发展状况看,“科学 无国界”这一说法比较适用于 (B)。 A.人文社 会科学领域 B.自 然科学技术领域 C.人文社会科 学与自然科学技术两大领域D.新兴科学技术 领域 7 .系统论的创始人是(C)。 A.维纳 B.申农 C.贝塔朗菲 D.普利高 津 &下列一组学科被认为是最为典型的综合学 科(B)。 A .哲学、文艺学、历史学 B.现代管理学、人口科学、科学学 C.经济学、社会学、政治学 D.法学、教育学、新闻传播学 9 .世界哲学的三大发源地是 (C)。 A.古代印度、中国和古巴比伦 B.古巴比伦、中国和古希腊 C.古代印度、中国和古希腊 D.古巴比伦、古代印度和古希腊 10 . “一切真正的历史都是当代史” 这一观点的首倡者是(B)。 A.科林伍德 B.克罗齐 C.鲁滨逊 D.布罗代尔 11. 19世纪形成高潮、特 别强调 文学艺术的表现功能的一种重 要文艺思潮是(C)。 A.古典主义 B.现实主义 C.浪漫主义 D.现代主义 1 2 .科学是内在的整体,它被分解为单独的 部份主要是由于(A) A .人类认识能力的局限 B.事物的本质 C.社 会的需 要D.科学自身的需要 13 .人文社会科学在发挥思想教育作用时的 最大特征是(B) A.以情动人 B. 以理服 人C.借助于某种行政权力 D.通过群众运动 14.据9 0年代初专家预测道,到2000 年,中国人文社会科学 20门一级学科中排行第二的学科将是 (A) A.管理学 B.经 济学 C.哲学 D.法学 15.在以下各种一般研究方法中,人文社会 科学在长期的历史进程中较为偏重哪一种? (B) 终身教育论所要教育如何适应如何适应人的终C. 纪 3. 个国家企业管理艺术的概括 “计算机+插花艺术”是对哪一 (D) 。泰 半参 观察 O B.定 .直觉领 悟 “世界格局” B.哲学解释

人文社会科学基础A综合测试及答案

精心整理 ★★★★★ ★★★★★ 人文社会科学基础(A)综合练习及答案 第二部分综合练习 11.德国历史学家_________被尊为“近代史学之父”。 12.20世纪50年代,_________创建了转换生成语法。 13.人本主义心理学的代表人物是_________和罗杰斯。 14.马克思、恩格斯经济学说的侧重点是_________。 15.第一次产业革命首先发生在18世纪60年代的______。

16.预测研究包括_________和局部范围的短期预测。 17.现代初等教育需要跨系科的研究,首先是由教育的_________本性所决定的。 18.提出“教是为了达到不需要教”的观点的是_________。 19.人文科学和社会科学同是以_________为中心的科学,同是_________的自 是 27.初等教育是教育系统中的庞大基石,它具有高度复杂的广泛性、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必须进行跨学科综合研究。 28.人文科学是指_________科学。 29._________往往是导致常规性发展向革命性发展的最直接的因素。

30.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不仅仅是一种真理性探索,而且还代表了一定的价值观和_________的利益。 31.科学既是人对于世界的认识的结果,又是人认识世界时的一种_________。 32.简而言之,积极的理性是_________。 33.人文社会科学家的工作情感,更多地包孕于_________美感。 45.我国教育家_________提出了“社会即学校”、“生活即教育”的教育观念。 46.无论中西,初等教育新旧观念的冲突,最核心、重要的是_________的冲突。 47.我国初等教育在处理自身和政治的关系上多次出现_________现象。 48.人文社会科学对社会实践的依赖,具体体现为社会实践对人文社会科学的_________两个方面。

人文社会科学基础综合练习及答案

★★★★★ ★★★★★ 人文社会科学基础(A)综合练习及答案 第二部分综合练习 一、填空题 1.人文科学的时代性,从根本上讲,体现于_________。 2.人文社会科学的新陈代谢往往是一个_________的过程。 3.从广义上讲,有人把文化看成是与_________相对的一个概念。 4.社会经济的发展是以_________为基础的。 5.理性批判与情感激发的统一观,不仅在研究行为上反映了人类哲学理论的新水平,而且在操作上成功实现了_________的过渡。 6.人文社会科学在长期的历史进程中较为偏重_________研究。 最初是文化人类学家在他们的研究中所主要运用的方法。 8.有“美国人类学之父”之称的是_________。 9.最典型的综合学科,是由_________的学科群构成的。 10.当代中国哲学成熟的标志是_________达到了一个新的水平。 11.德国历史学家_________被尊为“近代史学之父”。 世纪50年代,_________创建了转换生成语法。 13.人本主义心理学的代表人物是_________和罗杰斯。 14.马克思、恩格斯经济学说的侧重点是_________。 15.第一次产业革命首先发生在18世纪60年代的______。 16.预测研究包括_________和局部范围的短期预测。 17.现代初等教育需要跨系科的研究,首先是由教育的_________本性所决定的。 18.提出“教是为了达到不需要教”的观点的是_________。 19.人文科学和社会科学同是以_________为中心的科学,同是_________的自我认识。 20.人文社会科学的社会功能,是指_________。 21.常见的几种抽样方法是_________方法,系统抽样方法,_________方法。 世纪人文社会科学出现了一个日益清晰的聚焦点:_________,_________。 世纪西方哲学的两大思潮一是_________,或者叫做实证主义思潮;二是_________,或者叫做非理性主义思潮。 24.中国第一部系统的汉语语法着作是的_________。 25.人文主义和科学主义趋于综合具有深刻的背景:一是_________尖锐化所产生的客观需求,二是_________有着融合的内在要求。 26.中国教育正从适应经济_________和经济_________两个根本转变出发,相应实现全面适应现代化建设对各类人才培养的需要,全面提高办学_________和_________的两个重要转变。 27.初等教育是教育系统中的庞大基石,它具有高度复杂的广泛性、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必须进行跨学科综合研究。 28.人文科学是指_________科学。 往往是导致常规性发展向革命性发展的最直接的因素。 30.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不仅仅是一种真理性探索,而且还代表了一定的价值观和_________的利益。 31.科学既是人对于世界的认识的结果,又是人认识世界时的一种_________。 32.简而言之,积极的理性是_________。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