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AD-seq技术在基因组研究中的现状及展望

RAD-seq技术在基因组研究中的现状及展望
RAD-seq技术在基因组研究中的现状及展望

Hereditas (Beijing) 2014年1月, 36(1): 41―49 https://www.360docs.net/doc/a510746288.html,

综 述

收稿日期: 2013?07?16; 修回日期: 2013?08?15

基金项目: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规划(973计划)项目(编号:2011CB109300)资助

作者简介:王洋坤, 硕士研究生, 专业方向:基因组生物学。E-mail: cherrywyk@https://www.360docs.net/doc/a510746288.html,

通讯作者:张天真, 博士, 教授, 研究方向:作物遗传育种。E-mail: cotton@https://www.360docs.net/doc/a510746288.html, DOI: 10.3724/SP.J.1005.2014.0041 网络出版时间: 2013-10-16 19:05:20

URL: https://www.360docs.net/doc/a510746288.html,/kcms/detail/11.1913.R.20131016.1905.003.html

RAD-seq 技术在基因组研究中的现状及展望

王洋坤, 胡艳, 张天真

南京农业大学, 作物遗传与种质创新国家重点实验室/教育部杂交棉创制工程研究中心, 南京210095

摘要: Restriction-site associated DNA sequencing(RAD-seq)技术是在二代测序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项基于全基

因组酶切位点的简化基因组测序技术。该方法技术流程简单, 不受有无参考基因组的限制, 可大大简化基因组的复杂性, 减少实验费用, 通过一次测序就可以获得数以万计的多态性标记。目前, RAD-seq 技术已成功应用于超高密度遗传图谱的构建、重要性状的精细定位、辅助基因组序列组装、群体基因组学以及系统发生学等基因组研究热点领域。文章主要介绍了RAD-seq 的技术原理、技术发展及其在基因组研究中的广泛应用。鉴于RAD-seq 方法的独特性, 该技术必将在复杂基因组研究领域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关键词: RAD-seq; 基因组; 遗传图谱; SNP; 双酶系统的RAD(ddRAD)测序

Current status and perspective of RAD-seq in genomic research

Yangkun Wang, Yan Hu, Tianzhen Zhang

State Key Laboratory of Crop Genetics and Germplasm Enhancement/Cotton Hybrid R & D Engineering Center of the Ministre of Educa-tion , Nanjing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 Nanjing 210095, China

Abstract: The restriction-site associated DNA sequencing (RAD-seq) is a high-throughput sequencing technique de-veloped from the next-generation sequencing (NGS). This method can reduce the representation of the complex genome while mapping thousands of polymorphic markers with or without a reference genome. It has been extensively used for high-density genetic map construction, fine mapping of important genes, genome sequence assembly, population genomic research, as well as phylogenetic research and so on. Here, we introduce the technological principle and development of RAD-seq combined with the sequencing applications in various species. Due to its uniqueness, RAD-seq will have a wide application in genetic analysis of complex genomic research in the future.

Keywords: RAD-seq; genome; genetic map; SNP; double enzyme system of RAD (double digest RAD ddRAD)

sequencing

2005年, 美国454生命科学公司Margulies 等[1]

在国际顶级学术期刊Nature 上报道了一种快速简单

的测序方法:结合 DNA 扩增的乳胶系统(Emulsion system)和以皮升为单位的焦磷酸(Pyrophosphate)为

42 Hereditas (Beijing) 2014第36卷

基础的测序方法——焦磷酸测序(Pyrosequencing)方法, 二代测序(Next-generation sequencing, NGS)的时代由此开启。目前市场上主流的二代测序技术有Roche/454 焦磷酸测序(2005年)、Illumina/Solexa 聚合酶合成测序(2006年)和ABI/SOLiD 连接酶测序(2007年)。与传统的一代测序相比, 新一代测序技术共有的突出特征是:单次运行(run)产出的序列数据量大, 所以二代测序又被称为高通量测序技术。新一代测序技术的产生有助于人们以更低廉的价格, 快捷、全面、深入地分析基因组、转录组及蛋白质之间交互作用的各项数据。

简化基因组测序(Reduced-representation sequenc-ing)是在第二代测序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利用酶切技术、序列捕获芯片技术或其他实验手段降低物种基因组复杂程度, 针对基因组特定区域进行测序, 进而反映部分基因组序列结构信息的测序技术。目前发展起来的简化基因组测序有:复杂度降低的多态序列(Complexity reduction of polymorphic sequences, CRoPS)测序[2], 限制性酶切位点相关的DNA (Re-striction-site associated DNA, RAD)测序[3], 基因分型测序(Genotyping by sequencing, GBS)[4], 其中运用最为广泛的是限制性酶切位点相关DNA的测序技术, 即RAD-seq。该技术利用限制性内切酶对基因组进行酶切, 产生一定大小的片段, 构建测序文库, 对酶切后产生的RAD标记进行高通量测序。由于RAD标记是全基因组范围的呈现特异性酶切位点附近的小片段DNA标签, 代表了整个基因组的序列特征, 因此通过对RAD标记测序能够在大多数生物中获得成千上万的单核苷酸多态性(Single nucleotide polymorphism, SNP)标记[5,6]。该技术的优点在于:(1)通量高, 通过一次测序开发RAD 标记的数量是传统分子标记开发技术的10倍; (2)准确性高, 数字化信号和高覆盖度使其较传统的分子标记准确性大大提升; (3)数据利用率高, 性价比高, 由于基因组的复杂度被大幅降低, 从而降低了测序成本, 因而特别适合在群体水平进行研究; (4)实验周期短, 由于具有高通量的特点, 经过一次测序能够产生数以万计的标记, 大大缩短了传统标记的开发周期; (5)不受基因组序列的限制, 对没有参考基因组的物种也可以进行大规模筛查SNP 位点。RAD-seq已成功应用于SNP标记的开发、超高密度遗传图谱的构建、动植物重要经济性状的QTL定位、群体遗传结构、系统演化分析和辅助全基因组de novo测序等研究领域[7~10

1 RAD-seq 的主要技术流程

]。

RAD-seq 的主要技术流程包括:基因组DNA 的酶切, 测序文库的构建, 上机测序, 数据分析等4个步骤。

(1)利用限制性内切酶对基因组DNA样品进行酶切。一般情况下, 八碱基酶在基因组中出现的频率最低, 其次是六碱基酶, 出现频率最高的为四碱基酶。限制性内切酶的选择需要对目标物种的参考基因组(或已知BAC序列)进行系统分析, 根据基因组的GC含量、重复序列情况等信息选择合适的酶。2008年, Baird等[11]首先使用八碱基酶SbfⅠ(CCTG- CAGG)对三刺鱼(Gasterosteus aculeatus)基因组DNA进行酶切, 测序得到14万个RAD标记; 而后, 为了对三刺鱼的侧鳍性状进行精细定位, 又使用三刺鱼基因组序列中出现频率更高的六碱基酶Eco RⅠ(GAATTC)对亲本以及F2群体基因组DNA进行酶切, 具有不完整侧鳍与完整侧鳍的两个亲本分别获得150万和250万个RAD标记。很显然, 与八碱基酶Sbf Ⅰ相比, 通过Eco RⅠ的酶切能够产生更高密度的RAD标记。在选择限制性内切酶时要根据物种基因组序列信息以及实验目的来选择, 保证产生的RAD 标记能够在基因组上均匀分布, 同时所获得的RAD 标记数量能够达到实验所需的饱和度。

(2)测序文库的构建。首先, 在酶切后的基因组片段两端加上P1接头。如图1A所示, P1接头包含4个部分:与PCR扩增的前引物结合的互补序列; 与Illumina 测序引物结合的互补序列; 用以对样品进行跟踪的4~5 bp的Barcode(每个Barcode之间最好存在超过2个碱基的差异); 相应的限制性酶切位点。然后, 将加好P1接头的序列进行打断(图1B)。通过琼脂糖胶检测, 选择符合大小的目的条带, 一般选择目标条带在400~500 bp。打断后的DNA片段连接上P2接头(图1C)。这样DNA片段有的加上P1、P2接头, 有的两端都加上P1接头, 有的两端都加上P2接头。对这样的混合DNA进行PCR扩增。由于

第1期王洋坤等: RAD技术在基因组研究中的现状及展望43

P2接头的“Y型”特殊结构, 使两端只有P2而没有P1的接头无法扩增, 没有P1接头的DNA片段被过滤掉。通过PCR扩增富集得到既有P1接头、又有P2接头的DNA序列(图1D)。

(3)上机测序。目前RAD-seq常用的测序平台为Illumina GAII 或Illumina HiSeq2000平台。测序深度需要根据实验目的来选择, 对于遗传连锁分析, 一般要求亲本的平均测序深度为10×以上, F1、F2等临时性群体, 推荐每个个体平均测序深度为0.8-1×; RIL、DH等永久性群体, 推荐每个个体平均测序深度为0.6×。对于群体遗传学分析, 推荐每个个体平均测序深度为1.5 ×。

(4)数据分析。目前, Stacks软件(http://creskolab. https://www.360docs.net/doc/a510746288.html,/stacks/)被广泛用于RAD-seq的数据分析中[12]。该软件可以用于基于RAD-seq数据的遗传图谱的构建、群体基因组学研究、系统发生学研究。整个数据分析流程包含以下3个部分:

①原始数据处理(Raw Reads):该阶段为整个数据处理通路的起始准备阶段, 要求输入的数据格式为FASTA或者FASTAQ格式, 主要是利用process_ radtags程序检测barcode与酶切位点是否完整并且按照不同的barcode将每个样本的reads分开, 通过检测将barcode不完整, 酶切位点处有一到两个碱基错配的序列进行修正。同时, 对每条序列的质量进行评估, 过滤掉那些被修正的可能性低于90%的序列。通过原始数据处理, 每条clean reads被分配到每一个样品下, 保证了测序数据的质量可以用于以下核心程序的分析。

②核心(Core)阶段:核心元件为Ustacks程序(图2)。Ustacks首先将从process_radtags程序获得的单个样本的reads进行聚类, 得到stacks(图2A)。由于默认的测序深度必须大于7倍, 因此每个stack 最少不能低于7条reads。能够聚类成为一个stack 的reads为初级reads, 其他不能形成聚类的为次级reads。而后, 由A步骤获得的stacks被打乱重混, 按照k-mer值重新聚类, 将每个含有一个核苷酸差异的stacks以节点的形式连接起来(图2B)。每一个圆形节点为一个stack, 两点间的距离为一个核苷酸差异, 由节点和线段连接成一个基因座位(Loci)(图2C)。需要注意的是, 节点与节点之间的连接必须是单向的, 如图2C中灰色圆点基因座位不符合此项规则, 故舍去。接着, 重新过滤一遍次级reads, 将与已

图1 RAD-seq测序文库的构建流程[11]

44 Hereditas (Beijing) 2014第36卷

存在stacks相差两个核苷酸以内的次级reads重新利用(图2D), 这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数据的利用率, 增加了stacks 的深度。图2E为D图中基因座位1的序列显示, 新加入的次级reads与初级reads除了有C/A差异位点之外, 还有其他两个核苷酸以内的差异, 但这种差异是可以忽略的, 并不影响将C/A 差异位点视为一对等位基因(图2F)。之后, 通过Cstacks程序将两个亲本中所出现的stacks综合编入, 形成一个含有双亲中所有基因座位的目录(图2G)。最后, 由Sstacks程序将每个子代个体中出现的基因座位与双亲中出现的基因座位进行一对一搜索和概率计算, 定义出每一个基因座位上的等位基因(图2H)。每一个步骤的结果都可以传入MYSQL数据库中。

③应用(Utilities)阶段:该阶段为整个数据处理通路中最为灵活的阶段, 可以根据不同的实验目的选择不同的程序。Genotypes程序具有自动纠正功能, 可以对每个位点的基因型进行检测, 例如对子代中纯合标记的检测, 确保其中没有出现SNP, 保证了每个标记位点的准确性。通过该程序处理后的数据, 利用Joinmap或者R/QTL软件, 可直接进行遗传图谱的构建。Populations程序在某种情况下可以代替genotypes软件的使用, 但其主要用于群体遗传分析, 该程序能够网页输出VCF格式的SNP, 计算例如Pi、F is和F st等群体遗传学相关的统计数据。

经过以上3个阶段的分析, 基本上能够完成RAD-seq数据的分析。另外, Stacks软件还有一些其他的应用程序。例如, 在原始数据处理阶段process_ shortreads程序也可快速过滤掉一些低质量序列并

图2 Stacks 软件的分析流程[12,13]

第1期王洋坤等: RAD技术在基因组研究中的现状及展望45

且将每个样本的reads 分开, 不同之处在于process_ shortreads程序是修剪掉那些低质量的序列而非将其直接删除, 因此并不适用于RAD-seq的数据处理。在核心阶段, 当有参考基因组信息时, 可使用Pstacks 程序代替Ustacks 程序, 后续分析的程序Cstacks、Sstacks 依然适用。在应用阶段也有更多的程序可以使用, 在这里就不一一列举。

当然, Stacks软件并不是RAD-seq数据分析的唯一软件, 聚类软件CLUSTER与比对软件MUSCLE[14]、BLAST[15,16]、SAMtools[17]等相结合也用于RAD-seq数据的分析。

2 RAD-seq 技术的发展

在已发表的一些针对没有参考基因组物种的RAD-seq文章中, 有将近一半的原始数据因为测序错误被丢弃。同时, 每个区域约有30%~50%的基因座位由于含有3个以上的碱基多样性而被丢弃[8,9,11]。因此, 为了提高数据的使用效率, 增加可供分析的reads数量, 提高每个基因座位的准确性, 需要在方法上对传统的RAD-seq方法进行改善。目前, 在单酶切RAD-seq技术上发展起来的有双酶切的RAD (Double digest RAD, ddRAD)测序技术和IIB 型限制性内切酶的RAD(IIB digest RAD, 2b-RAD)技术。

双酶切的RAD-seq 技术与单酶切RAD-seq技术的区别在于, 基因组DNA 通过一个稀有酶与一个常见酶相结合进行双酶切, 这样处理免去打断的过程直接进行目的片段的筛选。在第二端的酶切位点后通过PCR扩增引入Index, 从而使更多的样品能够混在一起进行测序。该方法经过Illumina Hiseq2000 的双端测序之后, 能够获得相对于单酶切RAD-seq 几倍的有效数据。

图3 RAD-seq与double digest RAD-seq的比较[18]

ddRAD-seq能够在改善测序效率的同时大大的减少实验成本。单酶切RAD-seq(图3A), 利用单一的限制性内切酶和随机打断对基因组进行切割, 由于缺少方向性, 酶切位点两边相邻的100 bp序列如蓝色区域所示都可能被测出, 通过测序呈现出的序列分散度高, 准确性就相对较低。如图3B所示, 由双酶切系统对基因组进行切割并且辅以对酶切后产物片段大小的选择(一般为500 bp左右), 这样就把序列固定在了两端为不同酶切位点并且长度为500 bp左右的片段中, 如图中的蓝色区域所示。a、b两处虽然也在不同的酶切位点之间, 但因大小并不符合规定的产物长度故不列入考虑范围。由此可见, 双酶系统对DNA文库的筛选更为严格, 通过测序得到的序列也就更为准确。在通量相同的情况下, 利用双酶切系统的RAD-seq就能检测更多的样本, 提高数据的利用率, 减少成本。

2b-RAD技术采用的是利用IIB型限制性内切酶对基因组DNA进行酶切, 这类酶(比如BsaⅪ和AlfⅠ)能在基因组DNA上靶标位点上游和下游位点切断DNA, 获得长度一致的DNA片段。该技术无需预知基因组信息, 文库构建简单快捷, 标签密度易于调节, 成本低廉。Wang等[19]在拟南芥中对该方法进行了验证, 结果表明2b-RAD的准确性高, 所需标记密度调整精细, 这种方法特别适合于连锁图谱与自然群体中遗传变异图谱的构建。

3 RAD-seq的应用

3.1 RAD-seq在分子标记开发和基因分型上的应用

SNP是基因组中最常见的变异类型, 具有分布广、数量多的优点。传统的SNP标记开发方法通量低、开发成本高, 极大地限制了SNP标记在高密度遗传图谱中的应用。RAD-seq技术具有不依赖于基因组序列的优点, 可进行高通量的SNP标记的开发。

2011年, Barchi等[20]将RAD-seq应用于茄子(Solanum melongena)的SNP标记开发。两个具有优良性状的育种亲本利用Illumina GAII平台进行PE54测序, 共计获得约45 000条非冗余序列, 70%为两个亲本共有序列, 鉴定出约10 000个SNPs和约1 000个InDels, SNP和InDels频率分别为0.8/kb和0.07/kb。

46 Hereditas (Beijing) 2014第36卷

通过RAD 序列预测到 2 000个SSRs。研究表明, RAD-seq能够发掘大量的DNA分子标记, 用于标记辅助选择和比较基因组学分析。

2012年, Scaglione等[21]对3个洋蓟(Cynara cardunculus)群体及亲本进行RAD-seq测序, 获得970万条reads, 大约1 Gb数据。进行contigs组装后, 利用不同样本的共有序列共开发出34 000个SNPs和大约800个InDels标记。杂合的SNP位点通过CAPS assays得到了较好的验证。此研究表明, RAD- seq技术也可用于高杂合物种的SNP标记的开发。

2012年, Bus等[22]采用RAD-seq的方法, 对8个油菜(Brassica napus)近交系种质材料进行了多态性检测和基因分型, 共检测和鉴定到了20 000多个SNPs和125个InDels, 约有1/3的RAD标记被聚类并比对到油菜参考序列。该研究表明, RAD-seq不仅仅是一个简单而经济有效的检测高密度多态性的方法, 同时对于多倍体物种如油菜等的研究, 也是一种进行SNP基因分型的有效方法。

3.2 RAD-seq在图谱构建上的应用

将回交群体、F2群体和亲本同时进行测序, 所得到的RAD-seq数据可以用于超高密度的多态性图谱的构建, 进而用于关联性图谱和遗传图谱的构建。

2012年, Poland等[10]利用限制性内切酶PstⅠ(CTGCAG)与MspⅠ(CCGG)的双酶系统对大麦和小麦的基因组分别进行RAD-seq, 得到一张有34 000个SNPs和240 000个标记的俄勒冈州乌尔夫大麦(Hordeum vulgare)的高密度遗传图谱, 以及一张有20 000个SNPs和367 000个标记的杂交小麦超高密度遗传图谱, 证实了ddRAD-seq在大而复杂的多倍体基因组上的可用性。

2012年, Peterson等[18]对一新兴的啮齿目模式动物鹿鼠(Genus Peromyscus)利用Eco RⅠ(GAATTC)和MspⅠ(CCGG)双酶切系统的RAD-seq在两个姐妹物种Maniculatus和Polionotus的杂交群体中分离出了1 000多个有固定差异的SNPs位点, 构建了一张含有1 158个SNPs标记的遗传连锁图。之后, 为了验证该方法针对野生物种也具有同样的适用性, Peterson又在自然种群Leucopus中捕捉到了146个野生种, 分两次使用与前试验同样双酶系统的RAD- seq, 第一次对54个个体进行测序, 找到了6 199个多态性区域, 15 962个SNPs, 第二次对92个个体进行测序, 共找到18 907个SNPs。两次测序得到的SNPs 有大部分相同, 因此ddRAD标记的可用性得到了进一步的验证。

更为重要的是, RAD-seq能够在不开发全新的标记情况下, 添加新的来源于远缘物种或不同物种的构图个体。因为RAD-seq能够产生大量的遗传标记, 有足够的标记可以对有一对单杂合的亲本杂交产生的F1家系利用测交法构建遗传图谱。2011年, Amores等[23]就利用该方法绘制出了一张含有8 406个RAD标记的斑点雀鳝(Lepisosteus oculatus)高密度遗传图谱。

测交法的流程如图4所示, 由一对杂合亲本产生的F1群体可以用来生成以RAD为标记的遗传图谱。在一个亲本中是杂合, 而在另一个亲本中是纯合的同一个标记(图4A、B位点)可以用于测交检测, 这样的一对标记在每一个F1群体中则会以一个纯合而另一个杂合的形式出现, 通过结合两亲本图谱中均含有的杂合等位基因C, 即可合并成一个完整的图谱。

图4 RAD 测交分析法[23]

3.3 RAD-seq在动植物重要经济性状基因/QTL 定位

上的应用

RAD-seq是一个功能强大的SNP开发平台, 使用RAD-seq可以发掘大量的SNP标记, 进行重要基因的定位。2008年, Baird等[11]首次将RAD标记应用于第二代测序中, 以三刺鱼为研究对象, 论证了RAD-seq可以独立地识别控制侧鳍性状的基因, 以

第1期王洋坤等: RAD技术在基因组研究中的现状及展望47

及在连锁群Ⅳ中一些与缺失侧鳍相关的其他位点。研究样本采用了来自两个在侧鳍性状存在明显差异的亲本及其F2群体中的96个个体。利用限制性内切酶SbfⅠ(CCTGCAGG)酶切子代和亲本的基因组DNA, 通过测序共识别了41 622个均匀分布于基因组中的RAD标记, 得到了13 000个SNPs。最终, 将控制三刺鱼侧鳍缺失的Eda位点定位在了连锁群Ⅳ上, 距离最近的RAD标记为1.5 Mb。

2011年, Pfender等[9]通过对黑麦草(Lolium pe-renne)锈病的抗感和易感亲本及由其杂交产生188个F1 家系进行RAD-seq, 两个亲本各得到约100万条reads, 聚类分析后得到 1.7万的初级RAD标记, 配合F1家系的测序数据按规定的准则筛选过滤之后母本获得1 156个RAD标记, 父本获得1 216个RAD 标记, 构建了亲本的高密度遗传图谱。再通过F1代193个家系接种病原菌后的侵染表型, 结合SSR与STS标记, 定位到了3个锈病相关的QTL位点, 分别为位于黑麦草的7号连锁群上贡献值为30~ 38的主效QTL(qLpPg1), 以及两个分别位于1号连锁群(qLpPg2)和6号连锁群(qLpPg3)的贡献值为10的QTL。

2012年, Houston等[24]选取两种对于传染性胰脏坏死病病毒(Infectious Pancreatic Necrosis, IPN)感染抗性和敏感的三文鱼(Salmo salar )亲本及14个子代(7个纯合抗性子代和7个纯合敏感子代个体), 利用RAD-seq技术进行基因分型, 构建遗传连锁图谱, 并结合相关表型数据进行了IPN抗性相关的QTL定位分析。鉴定到6 712个分离的SNPs, 其中50个SNPs与QTL连锁, 获得的这些QTL连锁SNPs可用于IPN感染后对三文鱼鱼苗的高通量分析和基因分型检测。

3.4 RAD-seq在群体遗传及系统发生学上的应用

RAD-seq另一个非常强大的应用为利用RAD标记基因分型的结果, 进行高精度群体遗传、生态遗传和亲缘地理学以及系统发生学的研究。由于方法上的限制, 传统的群体遗传和亲缘地理研究只能利用得到的少量的基因座位进行分析, 无法满足对许多群体遗传相关参数的精确评估。RAD-seq能够得到数量巨大的多态性标记, 从而解决了传统方法基因座位少, 基因组信息代表性差的问题[25]。

2010年, Hohenlohe等[26]用该方法研究了三刺鱼自然群体的多样性分化, 选择了两个来自阿拉斯加南部的海洋群体和3个淡水群体的100个个体, 利用限制性内切酶SbfⅠ(CCTGCAGG) 酶切基因组DNA, 通过测序得到45 789个SNPs。总体估计了三刺鱼群体的遗传多样性, 进而证明了大型随机交配的海洋群体会多频产生表型变异的淡水群体的生物地理假说。

2010年, Emerson等[7]仅利用适量的RAD数据, 就揭示了来自21个不同群体的北美瓶草蚊(Wyeomyia smithii)的进化关系。通过对这21个样品的基因组DNA进行RAD-seq, 共获得2 750万条reads, 1 490万条通过几项标准的过滤, 平均每个个体为711 702± 85 779条。利用Stacks软件分别分析每个北美瓶草蚊个体, 平均每个个体得到20 868±1 681个stacks, 覆盖了13 627±1 177个基因座。最后, 共获得3 714个SNP标记用于揭示这21个不同北美瓶草蚊群体的亲缘关系, 即Appalachian种群与多数的南部种群有较近的亲缘关系, 而来自北美五大湖和加拿大中部的大陆种群则与更偏东的横跨圣劳伦斯河走廊的种群产生了分离。

雷默瑞丽蜗牛(Cepaea nemoralis)是一个优秀的传统生态遗传学模型, 但是由于缺乏遗传标记, 对其进化研究和多样性保护被停滞。2013年, Richards 等[27]利用RAD-seq技术对雷默瑞丽蜗牛两个亲本和22个子代个体进行测序。在控制色彩和色带的基因座位上找到了44个标记, 另外又开发了11个能够在22个子代中独立遗传的最优标记, 并在其他146个子代中得到了进一步验证。最近的两个RAD标记被定位在了0.6 cM 之内, 最终构建了一张35.8 cM 的连锁图, 重新建立了雷默瑞丽蜗牛在生态遗传学上优秀的分子模型地位。

3.5 RAD-seq在辅助全基因组测序上的应用

RAD-seq还能够通过辅助全基因组测序对非模式物种进行遗传基础的研究。2013年, Jia等[28]在Nature上发表了一篇关于构建二倍体小麦粗山羊草(Aegilops tauschii)框架图的文章。在进行scaffolds锚定的过程中, 利用RAD-seq和全基因组测序相结合

48 Hereditas (Beijing) 2014第36卷

的方法, 对粗山羊草Y2280、AL8/78以及由其杂交得到的490株F2家系进行测序, 从而得到了一张具有151 083个SNPs标记的高密度遗传图谱, 该图谱总长1 059.806 cM, 包含13 688个scafflolds, 序列总长1.277 Gb, 是迄今为止密度最高的一张粗山羊草遗传图谱, 该图谱在辅助scaffolds的锚定上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2013年, Xu等[29]利用RAD-seq与全基因组测序相结合, 完成了对孟加拉虎(Panthera tigris)出现白色条纹的遗传机理的研究。通过对3个亲本进行全基因组测序同时辅以对具有“白色”基因位点的同一个血统的16个圈养虎进行RAD-seq, 发现了致病突变是一种氨基酸变化(A477V)SLC45A2 转运蛋白, 经过蛋白质构象的三维结构同源性检测表明, 这样的替代可能部分阻止运输通道, 从而影响黑素原的生成, 该结论在130只无关的老虎中得到了验证。

4展望

RAD-seq技术操作简便, 周期短, 实验成本低, 同时不受参考基因组的限制, 一次实验即获得的大量SNP信息, 可以用于任何物种的高密度图谱的构建、基因(QTLs)定位及群体遗传分析。由此可见, 随着RAD-seq技术趋于成熟, 将被广泛应用于不同的生物学研究领域。

在分子育种领域, 可以利用RAD-seq与转录组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寻找目的基因。利用该方法, 将显著提高复杂性状相关基因定位的效率, 为分子育种领域的研究开辟广阔的发展前景。

在动植物多样性保护方面, 可以利用RAD-seq 与全基因组测序相结合的方法对珍惜物种的遗传多样性进行研究, 通过高密度遗传图谱和物理图谱的构建获得更多的遗传信息, 再与其亲缘关系相近的物种进行比对, 最终找出该物种在进化上的特征, 为物种多样性保护奠定了基础。

在基础医学研究方面, 由于人类疾病的复杂性, 单一位点的序列多样性并不足以导致表现型的变化, 大部分控制疾病的基因多为数量性状位点。通过将RAD-seq与QTL定位相结合便能够找到控制疾病的基因, 后期再设计药物抑制该基因的表达, 便能够达到治疗疾病的效果, 对于肿瘤、心脏病、动脉硬化等疾病的研究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总之, 随着测序和实验成本的进一步降低, RAD- seq技术必将在复杂基因组遗传分析研究领域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参考文献

[1]Margulies M, Egholm M, Altman WE, Attiya S, Bader JS,

Bemben LA, Berka J, Braverman MS, Chen YJ, Chen Z, Dewell SB, Du L, Fierro JM, Gomes XV, Godwin BC, He W, Helgesen S, Ho CH, Irzyk GP, Jando SC, Alenquer ML, Jarvie TP, Jirage KB, Kim JB, Knight JR, Lanza JR, Lea-

mon JH, Lefkowitz SM, Lei M, Li J, Lohman KL, Lu H, Makhijani VB, McDade KE, McKenna MP, Myers EW, Nickerson E, Nobile JR, Plant R, Puc BP, Ronan MT, Roth GT, Sarkis GJ, Simons JF, Simpson JW, Srinivasan M, Tartaro KR, Tomasz A, Vogt KA, Volkmer GA, Wang SH, Wang Y, Weiner MP, Yu P, Begley RF, Rothberg JM. Ge-

nome sequencing in microfabricated high-density picolitre reactors. Nature, 2005, 437(7057): 376–380.[DOI]

[2]Altshuler D, Pollara VJ, Cowles CR, van Etten WJ, Bald-

win J, Linton L, Lander ES. An SNP map of the human genome generated by reduced representation shotgun se-

quencing. Nature, 2000, 407(6803): 513–516. [DOI]

[3]Davey JL, Blaxter MW. RADSeq: next-generation popu-

lation genetics. Brief Funct Genomic, 2010, 9(5?6): 416– 423. [DOI]

[4]Elshire RJ, Glaubitz JC, Sun Q, Poland JA, Kawamoto K,

Buckler ES, Mitchell SE. A robust, simple genotyping- by-sequencing (GBS) approach for high diversity species.

PloS ONE, 2011, 6(5): e19379.[DOI]

[5]Miller MR, Dunham JP, Amores A, Cresko WA, Johnson

EA. Rapid and cost-effective polymorphism identification and genotyping using restriction site associated DNA (RAD) markers.Genome Res,2007, 17(2): 240–248.[DOI]

[6]van Tassell CP, Smith TP, Matukumalli LK, Taylor JF,

Schnabel RD, Lawley CT, Haudenschild CD, Moore SS, Warren WC, Sonstegard TS. SNP discovery and allele frequency estimation by deep sequencing of reduced re-

presentation libraries. Nat Methods,2008, 5(3): 247–252.[DOI]

[7]Emerson KJ, Merz CR, Catchen JM, Hohenlohe PA,

Cresko WA, Bradshaw WE, Holzapfel CM. Resolving postglacial phylogeography using high-throughput se-

quencing. Proc Natl Acad Sci USA, 2010, 107(37): 16196– 16200.[DOI]

第1期王洋坤等: RAD技术在基因组研究中的现状及展望49

[8]Hohenlohe PA, Amish JS, Catchen MJ, Allendorf WF,

Luikart G. Next-generation RAD sequencing identifies

thousands of SNPs for assessing hybridization between

rainbow and westslope cutthroat trout. Mol Ecol Resour,

2011, 11(Suppl. 1): 117–122.[DOI]

[9]Pfender WF, Saha MC, Johnson EA, Slabaugh MB. Map-

ping with RAD (restriction-site associated DNA) markers

to rapidly identify QTL for stem rust resistance in Lolium

perenne. Theor Appl Genet, 2011, 122(8):

1467–1480. [DOI]

[10]Poland JA, Brown PJ, Sorrells ME, Jannink JL. Develop-

ment of high-density genetic maps for barley and wheat

using a novel two-enzyme genotyping-by-sequencing ap-

proach. PloS ONE, 2012, 7(2): e32253.[DOI]

[11]Baird NA, Etter PD, Atwood TS, Currey MC, Shiver AL,

Lewis ZA, Johnson EA. Rapid SNP discovery and genetic

mapping using sequenced RAD markers. PLoS ONE, 2008,

3(10): e3376.[DOI]

[12]Catchen JM, Amores A, Hohenlohe P, Cresko W, Post-

lethwait JH. Stacks: building and genotyping Loci de novo

from short-read sequences. G3, 2011, 1(3):

171–182. [DOI]

[13]Catchen JM, Hohenlohe P, Bassham S, Amores A, Cresko

WA. Stacks: an analysis tool set for population genomics.

Mol Ecol, 2013, 22(11): 3124–3140.[DOI]

[14]Edgar RC. MUSCLE: multiple sequence alignment with

high accuracy and high throughput. Nucleic Acids Res,

2004, 32(5): 1792–1797.[DOI]

[15]Altschul SF, Madden TL, Sch?ffer AA, Zhang JH, Zhang

Z, Miller W, Lipman DJ. Gapped BLAST and PSI-BLAST:

a new generation of protein database search programs.

Nucleic Acids Res, 1997, 25(17): 3389–3402.[DOI]

[16]Kent WJ. BLAT-the BLAST-like alignment tool. Genome

Res, 2002, 12(4): 656–664.[DOI]

[17]Li H, Handsaker B, Wysoker A, Fennell T, Ruan J, Homer

N, Durbin R. The sequence alignment/map format and

SAMtools. Bioinformatics, 2009, 25(16):

2078–2079.[DOI]

[18]Peterson BK, Weber JN, Kay EH, Fisher HS, Hoekstra HE.

Double digest RADseq: an inexpensive method for de

novo SNP discovery and genotyping in model and non- model species. PLoS ONE, 2012, 7(5): e37135.[DOI] [19]Wang S, Meyer E, McKay JK, Matz MV. 2b-RAD: a sim-

ple and flexible method for genome-wide genotyping. Nat

Methods, 2012, 9(8): 808–810.[DOI]

[20]Barchi L, Lanteri S, Portis E, Acquadro A, Valè G, Top-

pino L, Rotino GL. Identification of SNP and SSR mark-

ers in eggplant using RAD tag sequencing. BMC Geno-

mics, 2011, 12(1): 304.[DOI]

[21]Scaglione D, Acquadro A, Portis E, Tirone M, Knapp SJ,

Lanteri S. RAD tag sequencing as a source of SNP mark-

ers in Cynara cardunculus L. BMC Genomics, 2012, 13(1): 3.[DOI]

[22]Bus A, Hecht J, Huettel B, Reinhardt R, Stich B.

High-throughput polymorphism detection and genotyping

in Brassica napus using next-generation RAD sequencing.

BMC Genomics, 2012, 13(1): 281.[DOI]

[23]Amores A, Catchen J, Ferrara A, Fontenot Q, Postlethwait

JH. Genome evolution and meiotic maps by massively par-

allel DNA sequencing: spotted gar, an outgroup for the te-

leost genome duplication. Genetics, 2011, 188(4):

799–808.[DOI]

[24]Houston RD, Davey JW, Bishop SC, Lowe NR, Mota-

Velasco JC, Hamilton A, Guy DR, Tinch AE, Thomson

ML, Blaxter ML, Gharbi K, Bron JE, Taggart JB. Charac-

terisation of QTL-linked and genome-wide restriction

site-associated DNA (RAD) markers in farmed Atlantic

salmon. BMC Genomics, 2012, 13(1): 244.[DOI]

[25]Hohenlohe PA, Catchen J, Cresko WA. Population ge-

nomic analysis of model and nonmodel organisms using

sequenced RAD tags. In: Data Production and Analysis in

Population Genomics. New York: Humana Press, 2012:

235–260.[DOI]

[26]Hohenlohe PA, Bassham S, Etter PD, Stiffler N, Johnson

EA, Cresko WA. Population genomics of parallel adapta-

tion in threespine stickleback using sequenced RAD tags.

PLoS Genet, 2010, 6(2): e1000862.[DOI]

[27]Richards PM, Liu MM, Lowe N, Davey JW, Blaxter ML,

Davison A. RAD-Seq derived markers flank the shell co-

lour and banding loci of the Cepaea nemoralis supergene.

Mol Ecol,2013, 22(11): 3077–3089.[DOI]

[28]Jia J, Zhao SC, Kong XY, Li YR, Zhao GY, He WM, Ap-

pels RD, Pfeifer M, Tao Y, Zhang XY, Jing RL, Zhang C,

Ma YZ, Gao LF, Gao C, Spannagl M, Mayer KFX, Li D,

Pan SK, Zheng FY, Hu Q, Xia XC, Li JW, Liang QS,

Chen J, Wicker T, Gou CY, Kuang HH, He GY, Luo YD,

Keller B, Xia QJ, Lu P, Wang JY, Zou HF, Zhang RZ, Xu

JY, Gao JL, Middleton C, Quan ZW, Liu GM, Wang J,

Yang HM, Liu X, He ZH, Mao L, Wang J. Aegilops tau-

schii draft genome sequence reveals a gene repertoire for

wheat adaptation. Nature, 2013, 496: 91–95.[DOI]

[29]Xu X, Dong GX, Hu XS, Miao L, Zhang XL, Zhang DL,

Yang HD, Zhang TY, Zou ZT, Zhang TT, Zhuang Y, Bhak

J, Cho YS, Dai WT, Jiang TJ, Xie C, Li RQ, Luo SJ. The

genetic basis of white tigers. Curr Biol, 2013, 23(11):

1389–1504.[DOI]

数控技术现状与发展

数控技术现状与发展 讲课目录提纲 华南理工大学机械与汽车工程学院 李伟光教授 2010年5月

目录

一数控技术概述 1.1数控技术与国民经济 1.2数控技术的起源 1.3研究数控技术的科技动力 1.4研究数控技术的社会环境 1.5数控技术的应用 1.6有关数控技术产业的国家政策 1.7国内外数控技术与设备行业情况介绍二数控设备的控制系统 2.1 数控系统概述 2.2 数控系统的组成、性能与体系结构2.2.1 数控系统性能的现状与发展趋势 2.2.2 数控系统功能的现状与发展趋势 2.2.3 数控系统体系结构的现状与发展趋势2.2.4 基于PC技术的智能开放式数控系统三数控技术发展与数控设备应用 3.1数控技术的发展与数控设备的应用 3.2应用数控设备的社会需求 3.3应用数控设备的工业环境 3.4应用数控设备的技术支持 3.5国内外应用数控技术的现状与差距 3.6数控机床领域的装置种类及技术发展

3.6.1 高速、高刚度大功率电主轴技术 3.6.2 多功能双摆角数控铣头技术 3.6.3 高刚度大扭矩双摆角数控铣头技术 3.6.4 车铣复合主轴头技术 3.6.5 高速、精密数控回转工作台 3.6.6 全数字交流伺服驱动装置 3.6.7 高速、精密、重载直线导轨精度保持性技术 3.6.8 高速、精密、重载滚珠丝杠精度保持性技术3.6.9 盘式结构大扭矩力矩电机及驱动装置 3.6.10 精密直线电机驱动装置及全闭环控制技术 3.6.11 复合加工技术 3.6.12 切削表面完整性技术 3.6.13 高速切削技术 3.6.14 高速、超高速磨削技术 3.6.15 五轴联动高速高精加工工艺技术 3.6.16 高精度刀具测量技术 3.6.17 刀具动平衡技术 3.6.18 柔性工装关键技术 四培养掌握数控技术与设备的人才 4.1国内外研究数控技术人才的基础与现状 4.1.1国外研究数控技术的现状与成果 4.1.2国内研究数控技术的机构与人才培养现状

国内数控机床现状简析及建议

---------------------------------------------------------------最新资料推荐------------------------------------------------------ 国内数控机床现状简析及建议 国内数控机床现状简析及建议作者: 数控技术学习来源: 数控机床网日期: 2019-5-5 23:30:17 人气: 获取失败标签: 一、国内数控机床行业近年取得的成绩我国的数控机床无论从产品种类、技术水平、质量和产量上都取得了很大的发展,在一些关键技术方面也取得了重大突破。 据统计,目前我国可供市场的数控机床有 1500 种,几乎覆盖了整个金属切削机床的品种类别和主要的锻压机械。 领域之广,可与日本、德国、美国并驾齐驱。 这标志着国内数控机床已进入快速发展的时期。 近年来我国机床行业不断承担为国家重点工程和国防军工建设提供高水平数控设备的任务。 如国产 XNZD2415 型数控龙门混联机床充分吸取并联机床的配置灵活与多样性和传统机床加工范围大的优点,通过两自由度平行四边形并联机构形成基础龙门,在并联平台上附加两自由度串联结构的A、C 轴摆角铣头,配以工作台的纵向移动,可完成五自由度的运动。 该构型为国际首创。 基于 RT 一 Linux 开发的数控系统具有的实时性和可靠性,能 1 / 3

在同一网络中与多台 PLC 相连接,可控制机床的五轴联动,实现人机对话。 该机床的作业空间 4.5mx1.6mx1.2m,A 轴转角1050,C 轴连续转角 0 一 4000,主轴转速(无级)最高 10000r/min,重复定位精度0.01mm,可实现三维立体曲面如水轮机叶片,导叶的五轴联动高速切削加工。 超精密球面车床为陀螺仪的加工提供了基础设备,这类车床也可用于透镜模具、照相机塑料镜片、条型码阅读设备、激光加工机光路系统用聚焦反射镜等产品的加工。 高速五轴龙门铣床采用铣头内油雾润滑冷却、横梁预应力反变形控制等技术。 这类铣床可用于航空、航天、造船、水泵叶片、高档模具等的加工。 SSCKZ80 一 5 型五轴车铣复合加工中心可满足航天、航空、船舶及铁路运输业对高精度、高刚度、形状复杂的大型回转体零件加工的要求,如飞机发动机主轴、起落架的加工,船舶发动机活塞、增压器蜗杆差速换向器及螺旋叶片的加工等。 TW250 型高速、高效车削中心采取双主轴对置结构,两个刀架分别位于主轴轴线上下方,控制轴数 8 个,可实现 4 轴联动。 装有 12 位伺服驱动双向动力刀台的上下刀架可对任一主轴进行 2 轴或 4 轴加工。 该机床采用模块化设计技术,可根据用户的不同要求派生为双刀

1数控技术现状与发展趋势

专家讲座课程报告 题目名称:数控技术 学院:机械工程学院 专业年级: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12 级 姓名:任庆贺 班级学号:机制12-2-11 授课教师:范久臣 二O一五年十一月十三日

1 数控技术发展现状 (1) 1. 1 国外数控技术发展现状 (1) 1. 2 国内数控技术发展现状 (3) 2 数控技术发展趋势 (6) 2. 1 高速、高精度化 (7) 2. 2 智能化、开放式、网络化 (7) 2. 3 环保化 (8) 2. 4 采用五轴联动加工和复合快速力 (9) 2. 5 重视新技术标准、规范的建立 (9) 3 对我国数控技术和产业化发展的战略思考 (10) 4 自身发展 (10)

1数控技术发展现状 1.1 国外数控技术发展现状 20 世纪人类社会最伟大的科技成果是计算机的发明与应用,计 算机及控制技术在机械制造设备中的应用是世纪内制造业发展的最重大的技术进步。 自从 1952 年美国第 1 台数控铣床问世至今已经历了 50 个年头。数控设备包括:车、铣、加工中心、镗、磨、冲压、电加工以及各类专 机,形成庞大的数控制造设备家族,每年全世界的产量有10~20 万台,产值上 百亿美元。“十五“刚刚开始,国防科工委就明确提出了在军工企业中投入6.8亿元,用于对1.2 -1.8万台机床的数控化改造。目前,国际上最大的数控系 统生产厂是日本FANUC公司,1 年生产5 万套以上系统,占世界市场约40%左右,其次是德国的西门子公司约占 15%以上,再次是德海德汉尔、西班牙发 格、意大利菲地亚、法国的 NUM、日本的三菱、安川。国产数控系统厂家主要有华 中数控、北京航天机床数控集团、北京凯恩帝、北京凯奇、沈阳艺天、广州数控、南 京新方达、成都广泰等,国产数控生产厂家规模都较小,年产都还没有超过 300~400 套。 国外具有世界影响力的机床公司有很多,在此重点介绍以下几家。 (1)日本山崎马扎克公司开发出了2 种可使用长镗杆切削工件的复合加工机床, 一种是以卧式车床为原型,与卧式加工中心 (MC)组合而成的卧式复合加工机 床“ INTEGREX e一 650H II ”;另一种是以立式车床为原型,与立式MC组合而 成的立式复合加工机床“INTEGREX e一 1060V/8 II RAM ”。 INTEGREX e II系列装载了MAZATROL MATRIX以及各种新功能,以Mark II 为名称,是对2l 世纪的制造工厂带来革命性冲击的划时代的复合加工机。其主 要特点是主轴最高转速 1 600 r /min,快移速度 40 m/min,刀具库容量 40 把,刀 具更换时间 ( 刀到刀 )1 .8 s( 刀具质量 20 kg 以下 ) 。 新的卧式复合加工机床在MC端的主轴轴头上安装一个带有长849 mm镗杆的 “长镗杆架”。该镗杆架自顶端起依次由刀具、长柄和刀架组成。该镗杆架的后端有 4 个固定位置,由操作人员将其装在 MC一侧设计有相同固定位置的主轴轴头上。 MC一侧的主轴除从机床正面观察处于纵深方向的 y 轴外,还有一个 B 轴 ( 位 于l ,轴四周的轴 ) 。l ,轴的可动范围为 650mm, B轴的转动范围在 1800 以上。 长镗杆架与 MC一侧的主轴轴头的上述动作联动。 在由车床主轴 ( 工件主轴 ) 固定的工件外周上能够加工任意角度的轴孔。而且 还能在最后形成的轴孔内径上切削沟槽等。 而立式复合加工机床并没有在 MC主轴轴头上安装用于镗杆加工的刀架,而

植物功能基因组学及其研究技术_崔兴国

第9卷 第1期2007年3月 衡水学院学报 J o u r n a l o f H e n g s h u i U n i v e r s i t y V o l.9,N o.1 Ma r.2007植物功能基因组学及其研究技术 崔兴国 (衡水学院 生命科学系,河北 衡水053000) 摘 要:植物基因组的研究已经由以全基因组测序为目标的结构基因组学转向以基因功能鉴定为目标的功能基因组学研究.植物功能基因组学研究是利用结构基因组学积累的数据,从中得到有价值的信息,阐述D N A序列的功能,从而对所有基因如何行使其职能并控制各种生命现象的问题作出回答.近年来植物功能基因组学的研究技术主要包括表达序列标签、基因表达的系列分析、D N A微阵列和反向遗传学等.对植物功能基因组学的研究将有利于我们对基因功能的理解和对植物形状的定性改造和利用. 关键词:植物;功能基因组学;研究技术 中图分类号:Q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065(2007)01-0023-04 基因是细胞的遗传物质,决定细胞的生物学形状,细胞的生物学功能最终是由大量的基因表达完成的.随着人类基因组“工作框架图”的完成,生命科学研究的重点已经从结构基因组学转移到了功能基因组学的研究,特别是模式植物拟南芥(A r a b i d o p-s i s t h a l i a n a)和水稻(O r y z a s a t i v a)基因组测序的完成,公共数据库中已经积累了大量基因序列信息,获得了许多与植物发育相关的功能基因,在此基础上应用实验分析方法并结合统计和计算机分析来研究基因的表达、调控与功能,并相应诞生和发展了一批新的研究技术,为功能基因组学的研究提供了必要而有效的技术支撑.功能基因组学研究的最终目标是解析所有基因的功能,即从基因水平上大规模批量鉴定基因的功能,进而全面研究控制植物生长发育及响应环境变化的遗传机制,在基因组序列与细胞学行为之间起到桥梁作用,共同承担起从整体水平上解析生命现象的重任. 1 植物功能基因组学研究 植物的生长和发育是一个有机体或有机体的一部分形态建成和功能按一定次序而进行的一系列生化代谢反应的总合,反应在分子水平上,它要求相应的遗传代谢途径必须按照特定的时空次序严格进行以保证正常发育.植物功能基因组研究就是要利用植物全基因组序列的信息,通过发展和应用系统基因组水平的实验方法来研究和鉴别基因组序列的作用;研究基因组的结构、组织与植物功能在细胞、有机体和进化上的关系以及基因与基因间的调控关系;从表达时间、表达部位和表达水平3个方面对目的基因在植物中的精细调控进行系统研究.当前植物功能基因组学研究主要集中于一年生的拟南芥与水稻两个物种上,这主要是由于它们的遗传背景清楚,基因组较小,基因结构简单而且易于进行分子生物学操作.拟南芥研究组“2010计划”的宏伟目标是充分利用拟南芥基因组计划获得的序列信息并结合功能基因组研究技术来获知其25000个基因的全部功能,例如开花的诱导过程是植物生活周期中最奇妙的过程,目前从拟南芥中鉴定了提早开花和延迟开花的多种突变体,显示植物开花受多个遗传基因的控制,如延迟开花的两个突变体是由等位基因 C O(C O N S T A N S)和L D(C O L D L U M I N I D E P E N- D E N S)突变引起,这两个基因均已被克隆,并使其在转基因植物的叶片中进行表达,将C O基因转移到拟南芥中,高效表达C O蛋白的转基因植株即使处于短日照条件下也会开花,这说明C O基因具有激活开花基因的作用.对模式植物功能基因组的研究将有助于整个植物基因组学的研究. 目前的功能基因组研究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c D N A全长克隆与测序;(2)获得D N A芯片 ①收稿日期:2006-10-12 作者简介:崔兴国(1963-),女,河北冀州市人,衡水学院生命科学系副教授.

焊接技术现状及展望

浅析我国焊接技术的现状与未来发展 【摘要】在我国制造业发展的过程中,焊接技术是人们常用的加工工艺。本文通过对我国现阶段焊接技术的发展现状进行简要的介绍,阐述了我国焊接技术的未来发展趋势,以供相关人士参考。 【关键词】焊接技术;材料;发展现状;发展趋势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焊接技术也在进行不断的创新和发展,这不仅有利于我国社会经济建设,还有效的促进了我国现代制造业的发展。目前,人们为了推动缓解制造技术的创新和发展,也将许多先进的科学技术和科学理念应用到其中。下面我们就对我国焊接技术的现状和未来发展趋势进行介绍。 一、我国当前焊接技术的发展现状 目前,在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过程中,人们对生活水平的要求也越来越高,而钢结构材料作为我国城市建设、社会发展的基础材料之一,人们对其材料性能的要求也在逐渐的提高,因此我们在对其进行相关的加工处理施工的时候,人们就对焊接技术进行严格的要求,从而使其焊接技术的加工处理效果满足工程设计的相关要求。而随着电子信息化时代的到来,人们也将许多先进的科学技术应用到了焊接加工技术当中,从而实现了焊接技术的自动化。这不仅有效的加快了焊接施工的工作效率,还大幅的提高了焊接的质量。目前,我们也已经将焊接技术应用到各个行业当中,并且还充分的利用了计算机技术和防治设计受到,来对焊接过程中产生的应力变形进行相关的控制。如今,在我国焊接技术创新发展的过程中,人们已经开始全面的对焊接介绍的内容展开了全面的分析,进而有利于我国焊接技术的发展。 二、当前我国焊接学科研究成就及进展 1.高品质焊接材料的生产与应用 钢铁生产技术的产生和发展都和焊接技术有着密切的关系,人们可以通过焊接来对钢铁材料的性能进行全面的提高。但是,在对其进行焊接施工处理的过程中,施工人员没有严格的按照工程施工的相关标准来对其进行焊接处理,使其自身结构的平衡性结晶组织出现问题,那么这就对钢铁焊接材料的品质有着一定的影响。为此要实现高品质焊接材料的生产,施工人员就要结合相关的焊接要求,来对其焊接材料、金属质量以及纯度等各个方面进行严格的控制,尽可能的避免人们在对金属材料进行焊接加工处理的过程中出现问题。而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人们也将焊接技术应用到了复合合金材料的加工制作当中,这就给我国焊接技术带来了新的发展空间和挑战。目前,人们在对金属材料进行焊接加工的过程中,药芯焊丝技术在其中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因此在对其焊接施工前,施工人员就要对其进行严格的要求。不过,和国外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在药芯焊丝的生产技术上还存在着一定的缺陷,为此我们在对高品质焊接材料进行生产和应用的过程中,我们还要向发达国家的生产制造工艺多的学习。 2.对无铅连接材料及无铅可靠性技术与标准的突破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人们也将焊接施工技术应用到了电子电气产品的加工生产当中。但是,由于多数电子电气产品中都含铅以及其他的有毒有害物质,这对周围的生态环境有着极其严重的影响。因此,我们电子工业发展的过程中,就开始对无铅连接材料进行研究开发。近年来,人们在对无铅连接材料进行研究的过程中,也将许多的先进的科学技术应用的其中,从而通过多种科学技术的有机结合,来使得无铅连接材料的整体性能进行有效的提高,而且人们还可以在其中添加适量的微量元素,来改善无铅连接材料的物理性能,使其可靠性得到明显的增强。目前,我国在无铅连接材料研发试验中,对其无铅绿色电气电子产品的开发以

基因组学研究的应用前景

基因组学研究的应用前景摘要:基因组学是一门研究基因组的结构,功能及表达产物的学科,基因组的结构不仅是蛋白质,还有许多复杂功能的RNA,包括三个不同的亚领域,及结构基因组学,功能基因组学和比较基因组学。近几年,基因组学在微生物药物,细菌,病毒基因,营养基因方面都有进展,其前景是光明的。 关键词:基因研究未来结构 一、微生物药物产生菌功能基因组学研究进展 微生物药物是一类化学结构和生物活性多样的次级代谢产物,近年来多个产生菌基因组序列已经被测定完成,在此基础上开展的功能基因组研究方兴未艾,并在抗生素生物合成,形态分化,调控,发育与进化及此生代谢产物挖掘等方面有着新的发现,展现出广阔的研究前景,青霉素及其衍生的《》内酰胺类抗生素极大地改善了人类的卫生保健和生活质量,并促进研究人员不断对其工业生产菌株类黄青霉进行遗传改良和提高其产量,从而降低生产成本。经过60年的随机诱变筛选,当前青霉素产量至少提高了三个数量级,同时,青霉素的生物合成机理也得到了较为清晰的阐述,其pcbAB编码的非核糖体肽合酶ACVS~DPcbc编码的异青霉素N合成酶IPNS位于细胞质中,而苯乙酸COA连接酶PenDE编码的IPN酰基转移酶位于特殊细胞器一微体中。 研究发现,青霉素合成基因区域串联扩增,产黄青细霉胞中微体含量增加都可显著提高青霉素产量。然而随机诱变筛选得到的黄青霉工业菌株高产的分子机制尚不明确。为此,2008年荷兰研究人员联合国美国venter基因组研究所对黄青霉wisconsin54—1225进行了基因组测试和分析,并进一步利用DNA芯片技术研究了wisconsin54—1255及其高产菌株DS17690在培养基中是否添加侧链前体苯乙酸情况下的转录组变化,四组数据的比较分析发现,有2470个基因至少在其中一个条件下是差异表达的,根据更为严格的筛选标准,在PPA存在的条件下,高产菌相比测序菌株有307个基因转录是上调的,和生长代谢,青霉素前体合成及其初级代谢和转运等功能相关,另有271个基因显著下调,主要是与生长代谢及发育分化相关的功能基因。 二、乳酸菌基因组学的研究进展

数控机床的现状和发展趋势

我国数控机床的现状和发展 数控机床是数字控制机床是用数字代码形式的信息(程序指令),控制刀具按给定的工作程序、运动速度和轨迹进行自动加工的机床,简称数控机床。数控机床具有广泛的适应性,加工对象改变时只需要改变输入的程序指令;加工性能比一般自动机床高,可以精确加工复杂型面,因而适合于加工中小批量、改型频繁、精度要求高、形状又较复杂的工件,并能获得良好的经济效果。 因而了解和提升数控机床对我国的制造业的发展至关重要。 一.国内外数控机床的发展 (1)我国数控机床的发展 我国于1958年研制出第一台数控机床,发展过程大致可分为两大阶段。建国初期在1958—1979年间为第一阶段,第一阶段中对数控机床特点、发展条件缺乏认识,在人员素质差、基础薄弱、配套件不过关的情况下,主要存在的问题是盲目性大,缺乏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改革开放,从1979年至今为第二阶段。在第二阶段从日、德、美、西班牙先后引进数控系统技术,从日、美、德、意、英、法、瑞士、匈、奥、韩国、台湾省共11国家(地区)引进数控机床先进技术和合作、合资生产,解决了可靠性、稳定性问题,数控机床开始正式生产和使用,并逐步向前发展。在20余年间,数控机床的设计和制造技术有较大提高,主要表现在三大方面:培训一批设计、制造、使用和维护的人才;通过合作生产先进数控机床,使设计、制造、使用水平大大提高,缩小了与世界先进技术的差距;通过利用国外先进元部件、数控系统配套,开始能自行设计及制造高速、高性能、多轴联动加工的数控机床,供应国内市场的需求,但对关键技术的试验、消化、掌握及创新却较差。至今许多重要功能部件、自动化刀具、数控系统依靠国外技术支撑,不能独立发展,基本上处于从仿制走向自行开发阶段,严重缺乏各方面专家人才和熟练技术工人;缺少深入系统的科研工作;元部件和数控系统不配套;企业和专业间缺乏合作,基本上孤军作战,虽然厂多人众,但形成不了合力。 (2)国外数控技术的发展 数控机床的起源 1948年,美国帕森斯公司接受美国空军委托,研制飞机螺旋桨叶片轮廓样板的加工设备。1949年,该公司在美国麻省理工学院(MIT)伺服机构研究室的协助下,开始数控机床研究,并于1952年试制成功第一台由大型立式仿形铣床改装而成的三坐标数控铣床,不久即开始正式生产,于1957年正式投入使用。标志着制造领域中数控加工时代的开始。 数控机床的兴起 1952年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和吉丁斯·路易斯公司首先联合研制出世界上第 一台数控升降台铣床,随后德国、日本、苏联等国于1956年分别研制出本国的第一台数控机床。60年代初,美国、日本、德国、英国相继进入商品化试生产,由于当时数控系统处于电子管、晶体管、和集成电路初期,设备体积大、线路复杂、价格昂贵、可靠性差,数控机床大多是控制简单的数控钻床,数控技术没有普及推广,数控机床技术发展整体进展缓慢。 70年代,出现了大规模集成电路和小型计算机,特别是微处理器的研制成功,实现了数控系统体积小、运算速度快、可靠性提高、价格下降,使数控系统

船舶焊接技术现状与展望

船舶焊接技术现状与展望 XXX 澄城县职业中专(陕西渭南 715200) 【摘要】自1986年成立了中国船舶工业高效焊接技术指导组以来,通过统一规划、分类指导、整体推进的方针,在船舶行业中大力推广应用铁粉焊条、重力焊条、下行焊条、CO2气体保护焊、药芯焊丝、单面焊技术、多丝埋弧焊技术、气电垂直自动焊、气电横向自动焊、多丝高速自动角焊、双丝MAG焊、双丝气电垂直自动焊、管子法兰自动机器人焊等项高效焊接工艺,新材料与新设备,使焊接生产效率大幅度地提高,从而促进了船舶产量的大幅度的增长,基本满足了主力船型(油船、散货船、集装箱船等等)的建造和质量要求,从中可见船舶焊接技术是船舶建造中的关键技术之一,对推进先进船舶建造技术,缩短造船周期起着关键作用。 关键字∶船舶制造焊接技术焊接工艺焊接材料设备 1.船舶工业的新形势 2006年是我国船舶工业贯彻实施“十一五”计划的开局之年,经各船舶企业的努力奋斗,使船舶工业呈现了持续、稳步、健康的发展势头。主要表现在全国造船完工量达1452万载重吨,同比增长20%,新承接船订单达4251万载重吨,同比增长73%。我国造船完工量占世界市场份额的19%,连续12年稳居世界第三,与韩国、日本等先进造船大国的差距大幅缩小;新承接船舶订单占世界市场份额32%,位居世界第二;手持船舶订单占世界市场份额24%。 2.焊接技术是船舶工业的关键 目前,世界各主要造船企业在20世纪90年代中期已普遍完成了一轮现代化改造。同时,在此基础上又陆续启动了新一轮现代化改造计划。投资目标很显然集中于高新技术,投资力度进一步加大,大量采用全新的造船焊接工艺流程,高度柔性的自动化焊接生产系统和先进的焊接机器人技术,以保证这些造船强国在国际竞争中具有独特的技术优势。进入21世纪,面对新的挑战和机遇,对我国船舶焊接技术进行综合分析研究是极有现实性和针对性的,并以此来激励我们去做好当前必须做的各项工作,大力推进高效焊接技术,加快焊接技术改造步伐,努力将相对资源优势转化为科技竞争优势,促进船舶产业进步和产业升级。否则,将不但难以实现船舶工业振兴的宏伟发展计划,甚至会出现我国现有的国际市场份额都难以维持的严峻局面。 3.船舶焊接技术现状 受20世纪70年代中期和20世纪80年代期2次严重造船危机打击,世界造船业总局面发生了重要变化。日本、韩国、中国(包括台湾省)造船业迅速发展起来,使世界造船中心由欧洲转向东

基因组学的研究内容

基因组学的研究内容 结构基因组学: 基因定位;基因组作图;测定核苷酸序列 功能基因组学:又称后基因组学(postgenomics基因的识别、鉴定、克隆;基因结构、功能及其相互关系;基因表达调控的研究 蛋白质组学: 鉴定蛋白质的产生过程、结构、功能和相互作用方式 遗传图谱 (genetic map)采用遗传分析的方法将基因或其它dNA序列标定在染色体上构建连锁图。 遗传标记: 有可以识别的标记,才能确定目标的方位及彼此之间的相对位置。 构建遗传图谱 就是寻找基因组不同位置上的特征标记。包括: 形态标记; 细胞学标记; 生化标记;DNA 分子标记 所有的标记都必须具有多态性!所有多态性都是基因突变的结果! 形态标记: 形态性状:株高、颜色、白化症等,又称表型标记。 数量少,很多突变是致死的,受环境、生育期等因素的影响 控制性状的其实是基因,所以形态标记实质上就是基因标记。

细胞学标记 明确显示遗传多态性的染色体结构特征和数量特征 :染色体的核型、染色体的带型、染色 体的结构变异、染色体的数目变异。优点:不受环境影响。缺点:数量少、费力、费时、对生物体的生长发育不利 生化标记 又称蛋白质标记 就是利用蛋白质的多态性作为遗传标记。 如:同工酶、贮藏蛋白 优点: 数量较多,受环境影响小 ?

缺点: 受发育时间的影响、有组织特异性、只反映基因编码区的信息 DNA 分子标记: 简称分子标记以 DNA 序列的多态性作为遗传标记 优点: ? 不受时间和环境的限制 ? 遍布整个基因组,数量无限 ?

不影响性状表达 ? 自然存在的变异丰富,多态性好 ? 共显性,能鉴别纯合体和杂合体 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restriction fragment length polymorphism , RFLP ) DNA 序列能或不能被某一酶酶切,

机床数控技术的现状及未来发展趋势

机床数控技术的现状及未来发展趋势 一、数控机床的简单介绍 车、铣、刨、磨、镗、钻、电火花、剪板、折弯、激光切割等都是机械加工方法,所谓机械加工,就是把金属毛坯零件加工成所需要的形状,包含尺寸精度和几何精度两个方面。能完成以上功能的设备都称为机床,数控机床就是在普通机床上发展过来的,数控的意思就是数字控制。数控系统是由显示器、控制器伺服、伺服电机、和各种开关、传感器构成。当然,普通机床发展到数控机床不只是加装数控系统这么简单,例如:从铣床发展到加工中心,机床结构发生变化,最主要的是加了刀库,大幅度提高了精度。加工中心最主要的功能是铣、镗、钻的功能。我们一般所说的数控设备,主要是指数控车床和加工中心。 1、数控机床的特点如下: (1)加工精度高,具有稳定的加工质量; (2)可进行多坐标的联动,能加工形状复杂的零件; (3)加工零件改变时,一般只需要更改数控程序,可节省生产准备时间机床本身的精度高、刚性大,可选择有利的加工用量,生产率高(一般为普通机床的3~5倍); (4)机床自动化程度高,可以减轻劳动强度; (5)对操作人员的素质要求较高,对维修人员的技术要求更高。

2、数控机床的组成部分主机,他是数控机床的主题,包括机床身、立柱、主轴、进给机构等机械部件。他是用于完成各种切削加工的机械部件。数控装置,是数控机床的核心,包括硬件(印刷电路板、CRT显示器、键盒、纸带阅读机等)以及相应的软件,用于输入数字化的零件程序,并完成输入信息的存储、数据的变换、插补运算以及实现各种控制功能。驱动装置,他是数控机床执行机构的驱动部件,包括主轴驱动单元、进给单元、主轴电机及进给电机等。他在数控装置的控制下通过电气或电液伺服系统实现主轴和进给驱动。当几个进给联动时,可以完成定位、直线、平面曲线和空间曲线的加工。辅助装置,指数控机床的一些必要的配套部件,用以保证数控机床的运行,如冷却、排屑、润滑、照明、监测等。它包括液压和气动装置、排屑装置、交换工作台、数控转台和数控分度头,还包括刀具及监控检测装置等。编程及其他附属设备,可用来在机外进行零件的程序编制、存储等。数控技术,简称“数控”。英文:NumericalControl(NC)。是指用数字、文字和符号组成的数字指令来实现一台或多台机械设备动作控制的技术。 二、国内外机床数控技术的现状 1、国内数控机床技术现状我国数控机床制造业在80年代曾有过高速发展的阶段,许多机床厂从传统产品实现向数控化产品的转型。但总的来说,技术水平不高,质量不佳,所以在90年代初期面临国家经济由计划性经济向市场经济转移调整,经历了几年最困难的萧条时期,那时生产能力降到50%,库存超过4个月。

数控机床故障诊断与维修现状和发展趋势

数控机床故障诊断与维修现状和发展趋势 数控机床故障诊断数控机床是个复杂的系统,组成数控机床的这些部分,由于种种原因,不可避免地会发生不同程度、不同类型的故障,导致数控机床不能正常工作。故障诊断是进行数控机床维修的第一步,它不仅可以迅速查明故障原因,排除故障,也可以起到预防故障发生与扩大的作用。 一、数控机床故障诊断的基本方法 数控设备是一种自动化程度较高,结构较复杂的先进加工设备,是企业的重点、关键设备。要发挥数控设备的高效益,就必须正确的操作和精心的维护,才能保证设备的利用率。正确的操作使用能够防止机床非正常磨损,避免突发故障;做好日常维护保养,可使设备保持良好的技术状态,延缓劣化进程,及时发现和消灭故障隐患,从而保证安全运行,故障诊断是进行数控机床维修的第一步,它不仅可以迅速查明故障原因,排除故障,也可以起到预防故障的发生与扩大的作用。一般来说,数控机床的故障诊断方法主要有以下几种: (一)常规诊断法 对数控机床的机、电、液等部分进行的常规检查,通常包括:(1) 检查电源的规格(包括电压、频率、相序、容量等)是否符合要 求;(2)CNC、伺服驱动、主轴驱动、电机、输入/输出信号的连接是否正确、可靠;(3)CNC、伺服驱动等装置内的印制电路板是否安装牢固,接插部位是否有松动;(4)CNC、伺服驱动、主轴驱动等部分的设定端、电位器的设定、调整是否正确;(5)液压、气动、润滑部件的油压、气压等是否符合机床要求;(6)电器元件、机械部件是否有明显的损坏。(二)状态诊断法 通过监测执行元件的工作状态判定故障原因。在现代数控系统中伺服进给系统、主轴驱动系统、电源模块等部件主要参数的动、静态检测,及数控系统全部输入输出信号包括内部继电器、定时器等的状态,也可以通过数控系统的诊断参数予以检查。(三)动作诊断法通过观察、监视机床的实际动作,判断动作不良部位,并由此来追溯故障源。 (四)系统自诊断法 这是利用系统内部自诊断程序或专用的诊断软件,对系统内部的关键硬件以及系统的控制软件进行自我诊断、测试的诊断方法。主

植物功能基因组学研究技术

植物功能基因组学研究技术的发展 摘要:随着植物基因组学的发展,植物研究的热点转向了功能基因组学。如何确定大量的基因序列的功能,并进而了解基因与基因之间通过其代谢产物而形成的控制生物体代谢和发育的调控网络是功能基因组学研究的核心问题。在植物功能基因组学研究中,多摒弃原来传统的技术而采用新发展的方法,既省力又节源的研究基因的功能。 关键词:功能基因组学;表达序列标签技术;代谢组学;RNA干扰 二十一世纪以来,基因组学在各种模式生物基因组测序的完成的基础上发展迅速。基因组学已经产生很多个分支,比如结构基因组学,功能基因组学,比较基因组学等。其中,结构基因组学是基因组学发展的初级阶段,以建立生物的高分辨率遗传图和物理图为主。功能基因组学则代表基因组学发展的新阶段,是利用结构基因组学所提供的信息,发展和应用新的研究方法,从单一基因或蛋白质的研究转向多基因和多蛋白质的综合研究的一门学科,又被称为“后基因组学”。植物功能基因组学是植物后基因时代研究的核心内容,它强调发展和应用整体的实验方法分析基因组序列信息、阐明基因功能,其特点是采用高通量的实验方法结合大规模的数据统计计算方法进行研究。在植物功能基因组学的研究中,拟南芥和水稻是两种最常用的模式生物,近年来小麦的功能基因组学研究也在进行,主要集中于基因组中转录表达的部分。 1 植物功能基因组学中的分子标记 如何快速高效的从基因组中获取生物信息,是一个急迫并且有挑战性的课题。然而,表达序列标签(Express Sequence Tags,EST)的出现成为结构基因组学和功能基因组学连接重要依据。EST是从cDNA序列中获得的有特异性特征,能特指某个基因,它的发展成为功能基因组学发展的基础,Genbank中积累的大量EST序列不仅为新基因的发现提供帮助,而且为开发基于PCR的各种分子标记提供资源,如EST-SSR,CAPS,SNP,SRAP和TRAP等。截止2000年数据库dbEST中的主要信息统计如表1所示。

微生物基因组研究

微生物基因组研究 微生物是包括细菌、病毒、真菌以及一些小型的原生动物等在内的一大类生物群体,它个体微小,却与人类生活密切相关。微生物在自然界中可谓“无处不在,无处不有”,涵盖了有益有害的众多种类,广泛涉及健康、医药、工农业、 环保等诸多领域。 微生物对人类最重要的影响之一是导致传染病的流行。在人类疾病中有50%是由病毒引起。世界卫生组织公布资料显示:传染病的发病率和病死率在所有疾病中占据第一位。微生物导致人类疾病的历史,也就是人类与之不断斗争的历史。在疾病的预防和治疗方面,人类取得了长足的进展,但是新现和再现的微生物感染还是不断发生,像大量的病毒性疾病一直缺乏有效的治疗药物。一些疾病的致病机制并不清楚。大量的广谱抗生素的滥用造成了强大的选择压力,使许多菌株发生变异,导致耐药性的产生,人类健康受到新的威胁。一些分节段的病毒之间可以通过重组或重配发生变异,最典型的例子就是流行性感冒病毒。每次流感大流行流感病毒都与前次导致感染的株型发生了变异,这种快速的变异给疫苗的设计和治疗造成了很大的障碍。而耐药性结核杆菌的出现使原本已近控制住的结核感染又在世界范围内猖獗起来。 微生物能够致病,能够造成食品、布匹、皮革等发霉腐烂,但微生物也有有益的一面。最早是弗莱明从青霉菌抑制其它细菌的生长中发现了青霉素,这对医药界来讲是一个划时代的发现。后来大量的抗生素从放线菌等的代谢产物中筛选出来。抗生素的使用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挽救了无数人的生命。一些微生物被广泛应用于工业发酵,生产乙醇、食品及各种酶制剂等;一部分微生物能够降解塑料、处理废水废气等等,并且可再生资源的潜力极大,称为环保微生物;还有一些能在极端环境中生存的微生物,例如:高温、低温、高盐、高碱以及高辐射等普通生命体不能生存的环境,依然存在着一部分微生物等等。看上去,我们发现的微生物已经很多,但实际上由于培养方式等技术手段的限制,人类现今发现的微生物还只占自然界中存在的微生物的很少一部分。 微生物间的相互作用机制也相当奥秘。例如健康人肠道中即有大量细菌存在,称正常菌群,其中包含的细菌种类高达上百种。在肠道环境中这些细菌相互依存,互惠共生。食物、有毒物质甚至药物的分解与吸收,菌群在这些过程中发挥的作用,以及细菌之间的相互作用机制还不明了。一旦菌群失调,就会引起腹泻。 随着医学研究进入分子水平,人们对基因、遗传物质等专业术语也日渐熟悉。人们认识到,是遗传信息决定了生物体具有的生命特征,包括外部形态以及从事的生命活动等等,而生物体的基因组正是这些遗传信息的携带者。因此阐明生物体基因组携带的遗传信息,将大大有助于揭示生命的起源和奥秘。在分子水平上研究微生物病原体的变异规律、毒力和致病性,对于传统微生物学来说是一场革命。 以人类基因组计划为代表的生物体基因组研究成为整个生命科学研究的前沿,

数控技术的发展及国内外现状

数控技术的发展及国内外现状 数控技术的发展及国内外现状 摘要:数控技术(Numerical Contrl)是一种采用计算机对生产过程中各种控制信息进行数字化运算、处理,并通过高性能的驱动单元对机械执行构件进行自动化控制的高新技术。本文对数控技术的发展经行了研究,并比较对比了国内外数控技术的发展现状,对国内数控未来的发展提出了建议。 关键词:数控技术;发展;国内外现状 数控技术集传统的机械制造技术、计算机技术、现代控制技术、传感检测技术、网络通信技术和光、电技术于一体的现代制造业的基础技术。它具有高精度、高效率、柔性自动化等特点,对制造业实现柔性自动化、集成化和智能化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数控技术是制造自动化的基础,是现代制造装备的灵魂核心,是国家工业和国防工业现代化的重要手段,关系到国家战略地位,体现国家综合国力水平,其水平的高低和数控装备拥有量的多少是衡量一个国家工业现代化的重要标志。 1.数控技术的发展概述 1948年,美国帕森斯公司接受美国空军委托,研制直升飞机螺旋桨叶片轮廓检验用样板的加工设备。由于样板形状复杂多样,精度要求高,一般加工设备难以适应,于是提出采用数字脉冲控制机床的设想。1949年,该公司与美国麻省理工学院(MIT)开始共同研究,并于1952年试制成功第一台三坐标数控铣床,当时的数控装置采用电子管元件。1959年,数控装置采用了晶体管元件和印刷电路板,出现带自动换刀装置的数控机床,称为加工中心( MC Machining Center),使数控装置进入了第二代。60年代末,先后出现了由一台计算机直接控制多台机床的直接数控系统(简称 DNC),又称群控系统;采用小型计算机控制的计算机数控系统(简称 CNC),使数控装置进入了以小型计算机化为特征的第四代。 1974年,研制成功使用微处理器和半导体存贮器的微型计算机

数控机床的现状与发展

数控机床现状及发展趋势分析 数控机床的概念 数控机床就是在数字控制下,能在尺寸精度和几何精度两方面完成金属毛坯零件加工成所需要形状的工作母机的总称。数控机床通常由控制系统、伺服系统、检测系统、机械传动系统及其他辅助系统组成。 国产数控机床的发展现状 一、国产数控机床与国际先进水平差距逐渐缩小 数控机床是当代机械制造业的主流装备,国产数控机床的发展经历{HotTag}了30年跌宕起伏,已经由成长期进入了成熟期,可提供市场1,500种数控机床,覆盖超重型机床、高精度机床、特种加工机床、锻压设备、前沿高技术机床等领域,产品种类可与日、德、意、美等国并驾齐驱。特别是在五轴联动数控机床、数控超重型机床、立式卧式加工中心、数控车床、数控齿轮加工机床领域部分技术已经达到世界先进水平。其中,五轴(坐标)联动数控机床是数控机床技术的制高点标志之一。 它集计算机控制、高性能伺服驱动和精密加工技术于一体,应用于复杂曲面的高效、精密、自动化加工,是发电、船舶、航天航空、模具、高精密仪器等民用工业和军工部门迫切需要的关键加工设备。

五轴联动数控机床的应用,其加工效率相当于2台三轴机床,甚至可以完全省去某些大型自动化生产线的投资,大大节约了占地空间和工作在不同制造单元之间的周转运输时间及费用。国产五轴联动数控机床品种日趋增多,国际强手对中国限制的五轴联动加工中心、五轴数控铣床、五轴龙门铣床、五轴落地铣镗床等均在国内研制成功,改变了国际强手对数控机床产业的垄断局面。 二、国产数控机床存在的问题 由于中国技术水平和工业基础还比较落后,数控机床的性能、水平和可*性与工业发达国家相比,差距还是很大,尤其是数控系统的控制可*性还较差,数控产业尚未真正形成。因此加速进行数控系统的工程化、商品化攻关,尽快建成与完善数控机床和数控产业成为当前的主要任务。目前主要问题有: 三、核心技术严重缺乏 统计数据表明,数控机床的核心技术—数控系统,由显示器、控制器伺服、伺服电机和各种开关、传感器构成,中国90%需要国外进口。如在上海设厂的德国吉特迈集团和意大利利雅路机床集团,在烟台建厂的韩国大宇综合机械株式会社,所有的核心技术都被外方掌握。国内能做的中、高端数控机床,更多处于组装和制造环节,普遍未掌握核心技术。国产数控机床的关键零部件和关键技术主要依赖进口,国内真正大而强的企业并不多。目前世界最大的3家厂商是:日

数控技术的现状和发展趋势

目录 摘要 (1) 1绪论 (1) 2数控技术国外现状 (1) 2.1开放结构的发展 (1) 2.2伺服系统 (1) 2.3 CNC系统联网 (1) 2.4功能不断发展扩大 (1) 3数控技术发展趋势 (1) 3.1性能发展方向 (1) 3.2功能发展方向 (1) 3.3体系结构发展方向 (1) 3.4智能化新一代PCNC数控系 (1) 3.5新一代数控技术关键问题 (1) 结语 (1) 参考文献 (1) 致 (1)

数控技术的现状和发展趋势 CNC technology, the status quo and development trends 摘要 本文简要介绍了当今世界数控技术发展的趋势及国外数控技术发展的现状,在此基础上本文从性能、功能和体系结构三个方面介绍了数控技术的发展方向。阐述肯定了当前开发研究适应于复杂制造过程的、具有闭环控制体系结构的、智能化新一代PCNC数控系统已成为可能并提出了实现文中所述发展方向的关键技术。 关键词:数控,发展趋势,功能,性能,开放性。 Abstract: This paper mainly introduces the current d evelopment ambition of numerical control technology a nd the developing .ON the basis of this the paper introduce the development direction from the aspect s of capacity, function and structure. PCNC is the key technology to achieve this, because PCNC adapt s to the complex producing procedure and is a new generation of intelligence. Key words:NC, trends, features, performance, openness

基因组编辑三大技术

基因组编辑三大技术:CRISPR、TALEN和ZFN[创新技巧] 摘要: 最近出现的新工具让研究人员能够在几乎任何物种中实现精确的修饰,有着核苷酸水平的精确度,也有着令人难以置信的速度。大部分是在特定的位置引入双链DNA断裂,然后由细胞进行修复。区别在于如何引入断裂,以及新序列靶定的难易程度。 在过去,如果你想在模式生物中进行复杂的基因组修饰,你几乎只能选择小鼠。 首先,你要设计一个打靶载体,将其引入小鼠胚胎干细胞,并将这些经过修饰的细胞注射到小鼠囊胚。接着是孕育、出生、筛选,等待所需的幼崽成长到性成熟,交配和杂交,之后是更多孕育、更多筛选,一直下去。 复杂的项目也许需要一年或更长时间才能完成。它几乎只对小鼠起作用。原因还不是很清楚,也许小鼠胚胎干细胞有着特别活跃的同源重组系统。大鼠和人类则不是这样。 不过好消息是,最近出现的新工具让研究人员能够在几乎任何物种中实现精确的修饰,有着核苷酸水平的精确度,也有着令人难以置信的速度。大部分是在特定的位置引入双链DNA 断裂,然后由细胞进行修复。区别在于如何引入断裂,以及新序列靶定的难易程度。 锌指核酸酶(ZFN) 第一个使用定制DNA核酸内切酶的基因组编辑策略就是锌指核酸酶(zinc-finger nucleases,简称ZFN)。 锌指蛋白是转录因子;每个指模块识别3-4个碱基的序列,将这些模块混合搭配,研究人员或多或少能靶定他们希望的任何序列。Sigma-Aldrich公司将ZFN技术商业化,推出CompoZr ZFN试剂平台。 ZFN是异源二聚体,其中每个亚基含有一个锌指结构域和一个FokI核酸内切酶结构域。FokI 结构域必须二聚化才有活性,确保必须存在两个相邻的DNA结合事件才能实现双链断裂,从而增加了目标特异性。 切割事件使得大部分基因组编辑技术得以实现。在双链断裂后,细胞试图修复它。最简单的方法是非同源末端接合(NHEJ),其中细胞基本上磨平断裂DNA的两端,再将其彼此拉近,这往往产生移码。另一种方法是同源定向修复(HDR)。细胞试图利用另一条染色体上对应的DNA序列作为模板来修复断裂。通过提供自己的模板,用户可促使系统在不经意间插入所需的序列。 ZFN技术由Sangamo生物科学公司所拥有,被用来开发治疗产品。不过,对于科研方面的应用,Sangamo则授权给了Sigma-Aldrich。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