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语文2

大学语文2
大学语文2

1、庄子·养生主(节录)

庄子

一、要求

(1)理解本文中心观点所具有的普遍意义。

(2)识记本文以寓言故事为论据的喻证法的论证特点。

(3)分析本文所能概括出的“庖丁解牛”、“踌躇满志”等成语的含义。

二、文学常识

庄子(约前369-前286),名周,战国蒙(一说是今河南省商丘县东北,另一说是今安徽蒙城县)人,是继老子之后,战国时期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他继承并发展了老子的思想,主张顺其自然,反对人为。在战乱频繁、生灵涂炭的战国时代,他以愤世嫉俗的态度,对社会现实给予深刻的揭露和抨击,其思想表现了对黑暗动乱的社会现实和苦难人生的失望和否定。

《庄子》三十三篇,包括《内篇》七篇,《外篇》十五篇和《杂篇》十一篇。一般认为《内篇》为庄子所作,《外篇》和《杂篇》为庄子的后学所作。《庄子》一书想象丰富、汪洋恣肆、辞藻瑰丽、并多采用寓言形式,在先秦诸子散文中最富浪漫主义色彩。《庄子》一书创作了大量的寓言故事,故有“寓言十九”之称。

三、课文翻译

庖丁替文惠君解牛。手所接触的地方,肩膀所倚靠的地方,脚步所踩的地方,膝盖所顶的地方,哗哗作响,进刀割解时发出哗啦的响声,没有不合音律的:符合(汤时)《桑林》舞乐的节拍,又合于(尧时)《经首》的乐曲的节奏。

文惠君说:“嘻,好啊!(你解牛的)技术怎么竟会高超到这种程度啊?”

庖丁放下刀回答说:“我所爱好的,是(事物的)规律,(已经)超过(一般的)技术了。开始我宰牛的时候,眼里的看到的没有不是牛的;三年以后,不再能见到整头的牛了。现在,我凭精神和牛接触,而不用眼睛去看,视觉停止了而精神在活动。依照(牛的生理上的)天然结构,击入牛体筋骨(相接的)缝隙,顺着(骨节间的)空处进刀,依照牛体本来的构造,筋脉经络相连的地方和筋骨结合的地方,尚且不曾拿刀碰到过,更何况大骨呢!技术好的厨师每年更换一把刀,(是用刀)割断筋肉;一般的厨师每月(就得)更换一把刀,(是用刀)砍断骨头。如今,我的刀(用了)十九年,所宰的牛有几千头了,但刀刃的锋利就象刚从磨刀石上磨出来的一样。牛的骨节有间隙,而刀刃几乎没有什么厚度;用很薄的(刀刃)插入有孔隙的(骨节),对刀刃的运转必然是宽绰而有余地的啊!因此,十九年来,刀刃还象刚从磨刀石上磨出来的一样。虽然是这样,每当碰到(筋骨)交错聚结的地方,我看到那里很难下刀,就小心翼翼地提高警惕,视力集中到一点,动作缓慢下来,动起刀来非常轻,呼啦一声,(牛和骨和肉一下子)解开了,就象泥土散落在地上一样。(我)提着刀站立起来,为此举目四望,为此得意满足,(然后)把刀擦抹干净,收藏起来。”

文慧君说:“好啊!我听了厨师的这番话,懂得了养生的道理了。”

四、文章重难点分析

(一)重点字词句详解及句式分析

①养生主:即养生的主要关键。又一说,“生主”指人的精神。主:关键。

②解牛:分卸牛的肢体。

③手之所触:手所接触的地方。之:虚词,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④砉(huā)然:皮骨相离的声响。

⑤奏刀騞然,莫不中音:奏:进刀。莫:没有。

⑥桑林:商汤时乐曲名。

⑦经首:尧时乐曲名。之:的。会:音节。

⑧盍:意义同“何”。

⑨庖丁释刀对曰;释:放下。

臣之所好者道也,进乎技矣:之:虚词,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道:规律。进:超过。

⑩所见无非牛者:看不到牛身上可以进刀的空隙。

?未尝见全牛:对牛体已经非常了解、熟悉,所以只看到牛的筋骨结构。

○12官知:视听之类器官的知觉。神欲:指思维活动。

○13依乎天理:即“顺应自然”。依:顺从。天理:指牛身体天然的组织结构。

○14批大郤,道大窾,因其固然:批:击。郤:同“隙”,空隙。道:同“导”,循着。窾:空,指牛骨节空处。

因:顺着。固然:指牛身体本来的结构。

○15技经肯綮之未尝:技,“枝”之误。枝,枝脉;经,经脉;枝经,犹言经络。肯:紧附在骨上的肉。綮:筋肉相结处。以上四者,均是运刀有所阻碍之处。尝:试,指接触。

○16良庖岁更刀:岁:每年。更:换。

○17軱(gū):股部大骨。

○18族疱:指众多手艺一般的疱子。折:用刀斩折骨头。

○19新发于硎:指刀新磨好。硎:磨刀石。

○20节:指牛骨节。间:间隙。

○21以无厚入有间,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是以十九年而刀刃若新发于硎。

以:用。间:间隙。恢恢乎:宽大有余的样子。游:运转。是以:所以。

○22虽然,每至于族,吾见其难为,怵然为戒,视为止,行为迟。虽:虽然。然:这样。族:筋骨交错聚结之处。

怵然:警惕的样子。视为止:视力因此停留在一点上。行为迟:行动因此迟缓。

○22提刀而立:而:表修饰。

○23善刀而藏之:善:擦试。而:表承接。

○24状语后置句:合于桑林之舞而刀刃若新发于硎。

(二)成语

○1庖丁解牛:比喻技术高超,出神入化。

○2游刃有余:形容记忆熟练、做事轻松利落。

○3踌躇满志:心满意足,从容自得的样子。

(三)文章重难点详解

1、中心论点:掌握规律顺其自然

2、采用对比论证的方法:①三年前的我与现在的我②良庖、族庖与我

3、事实论据

五、课后题答案

1、“寓言十九”是庄子对自己著作写作特点的概括,是说他的书中绝大部分内容都是运用寓言手法。这就说明他是有意识以象征、比喻、形象描写等手法来生动地表达自己的哲学思想。

2、养生之道:顺任自然。论据:事实论证。

3、人生态度是顺其自然、无为而治。文章客观上给予我们这样的启示:世上的事物错综复杂,但只要掌握事物的规律,顺任事物的自然之理,就能把事情办好。这是具有普遍意义的道理。

六、相关真题

(一)单项选择题

○1诸子百家中庄子所代表的学派是()(2004年)

A道家B儒家C法家D墨家

○2庄子在诸子百家中所代表的是()学派。(2005年)

A道家B儒家C法家D墨家

○3在先秦诸子散文中,最富有浪漫色彩和文学特色的是()(2006年)

A 《孟子》

B 《庄子》

C 《老子》

D 《荀子》

○4下列文章属于驳论文的是()(2006年)

A 《庄子·养生主》B《答司马谏议书》

C 《垓下之围》

D 《裘》

○5“踌躇满志”这个成语出自()(2006年)

A 《庄子·养生主》

B 《谏太宗十思疏》

C 《徐文长传》

D 《国殇》

(二)解释下列带“·”的字、词

○1良庖岁.更刀,割也。(《养生主》)(2005年)岁:

(三)把下列各句中划横线的部分翻译成现代汉语

○1始臣之解牛之时,所见无非牛者。三年之后,未尝见全牛也。(《庄子·养生主》)(2004年)

○2方今之时,臣以神遇而不以目视,官知止而神欲行。(《养生主》)(2005年)

(四)简答题

“庖丁解牛”表达了作者怎样的人生态度和思想?(2005年)

2、谏太宗十思疏

魏征

一、要求

(1)理解本文三个论证层次之间内在的逻辑关系。

(2)分析“十思”之论所包含的君应自戒自谦,民可载舟的对应关系。

(3)理解本文喻证法和对比法相结合的论证特点。

二、文学常识

魏征(580一643),字玄成,谥号文贞。唐初政治家。馆陶(属今河北)人,后移居相州内黄(属今河南内黄)。太宗即位,擢谏议大夫。提出“兼听则明,偏信则暗”、“居安思危,戒奢以俭”等,向太宗陈谏二百余事,多为太宗采纳。以敢于犯颜直谏著称于史,言论见于《贞观政要》。著作有《隋书》的序论与《梁书》、《陈书》、《齐书》的总论,主编有《群书治要》。

三、课文翻译

我听说要想树木长得高大,一定要稳固它的根;想要河水流得远长,一定要疏通它的源泉;要使国家安定,一定要积聚它的道德仁义。源泉不深却希望河水流得远长,根底不稳固却要求树木长得高大,道德不深厚却想国家的安定,我虽然愚笨,(也)知道这是不可能的,何况(像陛下这样)明智的人呢?国君掌握国家的重要职权,处在天地间最高的地位,将要位居高耸至天般的地位,永远保持无止境的美誉,如不考虑在安逸的环境中想着危难、以节俭来戒除奢侈,道德不能常常丰厚,情感不能控制住欲望,这也象砍伐树木的根却要求树木茂盛,阻塞水的源头却希望水流得长远一样啊。

(古代)所有帝王,承受上天的大命,没有不忧国而道行显著的,而一旦功业建成却德行衰减。开头做得好的实在很多,能够保持到底的大概很少。难道夺取天下容易守住天下就难了吗?大凡在深重忧患当中必须竭尽诚意对待臣下,得志以后就放纵自己的情感,傲慢地对待别人;竭尽诚意就能使胡和越这样隔绝、疏远的地方也能结成一体。傲慢地对待别人,就是骨肉亲属也能成为各路上陌生的行人。虽然用严刑来监督(人们),用声威吓唬(人们),(人们)最终苟且免除刑法,但不怀念仁德,表面上恭顺而在内心里不服气。怨恨不在于大小,可怕的是百姓;(百姓和皇帝的关系,就象水和船一样),水能载船也能够颠覆船,这是应该深切警惕的。用腐朽的僵绳驾驭飞奔的马车,难道是可以忽视的吗?

治理人民的人,如果能看见自己喜欢的东西,就想到应该知足来警惕自己;将要兴建宫室土木,就要想到适可而止,使百姓安宁;想到君位高高在上充满危机,就要不忘谦虚加强道德修养;恐怕自己骄傲自满,就要想到江海所以巨大,是因为能居于百川之下(应该有江海容纳千百条江河那样的度量);喜欢游玩,就要想到国君一年只可打猎三次的礼制,作为游乐的限度;忧虑自己松懈懒惰时,就要想到自始至终都要谨慎;怕自己耳目被堵塞、遮蔽,就要想到虚心接受臣下的意见;担心有谗邪的人在自己身边,就想到要端正自己,斥退邪恶的人;恩惠所施加,就要想到没有因为偏爱而给予不恰当的奖赏;惩罚所涉及,就要想到没有因为生气而滥用刑罚。总括这十思,扩大这一切德行的修养,选拔有才能的人而任用他们,选择好的意见采纳它,那些有智慧的人就会施展他们的全部才谋,勇敢的人就会竭尽他们的威力,仁爱的人就会广施他们的恩惠,诚信的人就会报效他们的忠心,文臣武将都能重用,君臣之间相安无事,可以颐养像赤公子和王乔那样的寿命,(皇上)弹着琴、垂衣拱手就能治理好天下,何必劳神苦思,事事过问,代替百官的职务,让聪明的耳目收到劳累,有损于无为的大道呢?

四、文章重难点分析

(一)重点字词句详解及句式分析

○1臣闻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之:虚词,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固:使动,使……坚固。根:树根。○2浚:疏通。

○3德不厚而思国之理:而:却。理:治理。

○4下愚:下等的蠢人,此处为作者自谦之词。明哲:聪明的贤哲。

○5人君当神器之重:神器:地位。

○6域中:天地之间,指国家。

○7将崇极天之峻:高耸至天般的险峻,比喻居帝位高而险。

○8永保无疆之休:休:美善。

○9戒奢以俭:以:用,凭借。

○10德不处其厚:德不经常丰厚。处:常。

○11情不胜其欲:性情不堪欲望驱使。不胜:不堪。欲:欲望。

○12斯亦伐根以求木茂:斯:这就象是。亦:也。

○13塞源而欲流长者也:而:却。

○14凡百元首,承天景命,莫不殷忧而道著:大凡众多君主,承受上天的大命,没有不忧国而道行显著的。百:所有的。元首:君主。景命:大命。殷忧:大忧。殷:深切,深。

○15必竭诚以待下:以:表修饰。

○16岂取之易而守之难乎:岂:难道。

○17既得志,则纵情以傲物:纵情:放纵自己的感情。傲物:瞧不起人。

○18竭诚则胡越为一体:竭诚:竭尽自己的诚心。胡:北方民族。越,南方民族。

○19傲物则骨肉为行路:傲物:瞧不起人。行路:路上陌生的行人。

○20虽董之以严刑:即使用严酷的刑罚来督责。虽:即使。董:监督、管理。

○21终苟免而不怀仁:终究是苟且免罪而不感怀君主的仁德。

○22可畏惟人,载舟覆舟:可怕的是百姓,百姓像水一样,可以载舟也可以翻船。此处“舟”比喻君王,“水”比喻百姓。

○23奔车朽索:用腐朽的缰绳驾驭飞奔的马车。

○24“诚能见可欲”二句:真能在遇见自己所爱好的事物时,就想到应该知足,自我戒备。

○25将有作,则思知止以安人:将要有所兴作时,就想到应该克制自己,以安定人民的生活。此句为使动用法,使……安定。

○26念高危,则思谦冲而自牧:想到地位高的危险,就应该谦虚并加强自我修养。谦冲:谦虚谨慎。牧:修养。○27惧满溢,则思江海下百川:恐怕因骄傲自满而招来损失,就应该有像江海容纳千百条江河那样的度量。满溢:骄傲自满。下:名词作动词,居……之下。

○28乐盘游,则思三驱以为度:喜欢游玩,就该想到国君一年只可打猎三次的礼制,作为游乐的限度。盘游:盘桓游玩。三驱:《礼·王制》记载,“天子诸侯无事,则岁三田”,一年打猎三次。乐:形容词做意动用法,以……为乐。度:限度。

○29“虑壅蔽”二句:担心堵塞言路,被蒙蔽视听,就该想到敞开胸襟,虚心接纳臣下的意见。

○30惧谗邪,则思正身以黜恶。惧谗邪:害怕进谗言的小人黜恶:除去邪恶。

○31“恩所加”两句:有所赏赐,就应考虑不能凭一时的欢喜而错误的奖赏。

○32弘兹九德。弘:弘扬。九德:泛指一切德行。

○33简能而任之。简能:选择有才能的人。

○34择善而从之。从之:使动,使之从。

○35文武争驰。争驰:争着奔走效劳。

○36可以尽豫游之乐。豫游:安乐的巡游。

○37亏无为之大道哉。亏:有损于。

○38状语后置:虽董之以严刑,震之以威怒。

(二)文章重点详解

(1)本文三个论证层次之间内在的逻辑关系。

第一段,突出“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的中心论证,论述君主善积德义对于治国安邦的重大意义。第二段,分析国君不能居安思危,善始善终的原因和危害。第三段告诫君王“十思”以弘扬德义,确保国家长治久安。三段内容首先第一段提出观点,其次分析危害的结果呢,最后提出解决问题的措施,层层推进,思路完整,逻辑谨严。

(2)“十思”之论所包含的君应自戒自谦,民可载舟的对应关系

“十思”之论,作为君主思想品德修养的方案,切实可行,文章强调居安思危,重视载舟覆舟的道理,认识到人民力量的伟大,强调君主的道德修养和人格力量对于治国安邦的意义等,都表现了作者清醒的政治头脑和深刻的思想。

(3)本文喻证法和对比法相结合的论证特点

本文善用于运用比喻论证和比较论证方法,对比鲜明、说理透彻,论证深刻有力。如以“固根本”与“求木长”、“浚泉源”与“水流长”的关系,比喻“积德”与“安国”的关系。又如,“善始者实繁”与“克终者盖寡”,“昔取之”与“今守之”,“在殷忧”与“既得志”等均成对比论证。运用概括事实论据,使文章精练扼要而警策。排偶句的大量运用使文章理足气盛,又具有形式匀称之美。而“载舟覆舟”、“奔车朽索”、“江海下百川”、“伐根以求木茂,塞源而欲流长”等比喻,又大大增强文章说理的生动性和形象性。

五、课后题答案

1、“思国之安,必积其德义”是本文的中心论点,文章进行反复论述,最后又提出所谓“十思”,真实具体地说明国君应该有德义,有了这样的德义,才能保证国家的安稳。所以它是对中心论点的具体深入。

2、本文善于应用比喻论证和比较论证方法,对比鲜明、说理透彻,论证深刻有力。如以“固根本”与“求木长”。“浚泉源”与“水流长”的关系,比喻“积德”与“安国”的关系。“善始者实繁”与“克终者盖寡”。“昔取之”与“今守之”,“在殷忧”与“既得志”等均成对比论证。

3、本文虽然运用了比喻的手法,排偶句式,也很富于文采,但是其最主要的特点是鲜明而直接的表达自己的主要意思,句子切中文治要害,表现作者对治理国家的深思熟虑。

六、相关真题

(一)单项选择题

○1“踌躇满志”这个成语出自()(2006年)

A 《庄子·养生主》

B 《谏太宗十思疏》

C 《徐文长传》

D 《国殇》

○2怨不在大,可畏为人,载舟覆舟,所宜深慎”一句出自()(2007年)

A 《答司马谏仪书》

B 《五代史伶官传序》

C 《谏太宗十思疏》

D 《张中丞传后叙》(二)解释下列带“·”或加点的字、词

○1德不处其厚,情不胜

..其欲.(《谏太宗十思疏》)(2005年)不胜:

○2既得志,则纵情以傲物

..。《谏太宗十思疏》(2007年)傲物:

(三)填空题

○1思国之安者,。(《谏太宗十思疏》)(2004年)

(四)把下列各句中划横线的部分或者整句话翻译成现代汉语

○1君人者,诚能见可欲,则思知足以自戒;将有作,则思知止以安人。(2004年)

○2怨不在天,可畏惟人,载舟覆舟,所宜深慎,奔车朽索,其可忽乎!(2005年)

(五)简答题

○1魏征《谏太宗十思疏》的中心论点是什么,请简要分析。(2005年)

○2《谏太宗十思疏》主要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其效果如何?(2007年)

3、答司马谏议书

王安石

一、要求

(1)理解驳论文章“破字当头,立在其中”的议论方式。

(2)分析作者驳论敌观点时分别采用的“据实反驳”和“据理反驳”的特点。

(3)理解本文虽语气平和,但态度坚决的寓刚于柔的特点。

二、文学常识

王安石,(1021~1086),字介甫,晚号半山。封荆国公,世称王荆公。谥文,又称王文公江西临川(今江西抚州)人,世称临川先生。北宋著名的政治家、思想家和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王安石夙有“矫士变俗之志”,力图通过变法达到富国强兵的目的。其散文大多直接为政治服务,无论长篇短制均论点鲜明,逻辑谨严,直陈已见,说理透彻;语言简洁峻切,不枝不蔓,概括性极强,具有雄健峭拔的艺术风格。著有《临川先生文集》。

三、课文翻译

安石启:

昨日承蒙您来信指教,我私意以为跟您友好相处的日子很久了,但讨论国事往往意见不同,这是由于所采取的政治主张和方法不同的缘故。我虽然想硬在你耳边罗嗦(强作辩解),恐怕结果终究是不会得到您的谅解。所以我只是简单地给您回了封信,不再替自己一一辩解了。后来又想到您看待我一向很好,对于书信往来是不应简慢无礼的,因而我在详细地说出我所以这样做的理由,希望您或许能够谅解我。

我们读书人所要争论的,特别是在“名称”(概念、理论)与“实际”是否符合上。“名称”与“实际”的关系明确了,天下的真理也就有正确的认识了。现在您所用来教诲我的,是以为我“侵官”、“生事”、“征利”、“拒谏”,以致天下的人都埋怨和指责。我却认为接受皇上的命令,议订法令制度,又在朝廷上修正、决定,交给主管官署去执行,不算是“侵官”;推行发扬前代贤君的治国原则,以便兴利除弊,这不算是“生事”。替国家整理财政,这不算“与民争利”。驳斥荒谬的言论,责难巧言谄媚的坏人,这不算“拒谏”。至于埋怨指责的很多,那是本来早就该料到会这样的。人们习惯于因循苟安、得过且过已经不是一天了,做官的人又大多不为国家大事操心,附和旧俗之见来讨好众人为美德。皇上却想改变这种现状,而我又不顾政敌的多少,想尽力去帮助皇上抵制他们,那么,众人怎么会不大吵大闹呢?过去商王盘庚迁都,群起怨恨的是老百姓,不仅是朝廷士大夫而已。盘庚并不因为有人怨恨的缘故,就改变他的计划;他考虑这样做是适宜的,然后采取行动,这是因为他认为做得对而没有要改悔的地方的缘故。

如果您责备我执政很久了,没有能够帮助皇上大大地做一番事业,以此造福人民,那我自知有罪了。但如果说今天应当什么事也不必干,只是守着老规矩就行了,那就不是我所敢领教的了。

没有会面的机会,不胜(实在)诚心仰慕得很。

四、文章重难点分析

①司马谏议:指司马光,当时任右谏议大夫。

○2某启:安石启。某,古人在信稿上用“某”代替自己的名,正式写信时一般要写出本名。启:陈述。

○3蒙教:承蒙指教(指接到来信)。窃:谦词,私自,私下。游处:交游相处。之:的。操:持,采取。

④术:方法,这里指政治主张。强聒:强作解释,勉强唠叨。聒:喧扰,声音嘈杂。见察:被理解。

○5重念:又考虑。视遇:看待。

⑥故今具道所以。所以:……的原因。冀君实或见怒也冀:希望。见:我。

⑦名实:名义与实际。理:事物的道理。得:得到,掌握。

⑧君实所以见教者:现在您用来指教我的。

⑨以为侵官、生事、征利、拒谏,以致天下怨谤也。

以为:认为。征:求,搜刮。拒谏:拒绝劝告。以致:因而招致。怨谤:埋怨和指责。

⑩某则以谓受命于人主。某:我。以谓:以为。

?修之于朝廷:在朝廷上讨论修订。

?以授之于有司。有司:有关部门的官吏。举先王之政举:施行、推行。先王:古代的贤君。

○13辟邪说,难壬人。辟:驳斥、抨击。邪说:荒谬的言论。难:责难。壬人:佞人,巧言献媚的人。

?则固前知其如此也。固前知:本来事先就知道。固:本来。

?人习于苟且非一日。苟且:因循苟安,得过且过。

?盘庚不为怨者故改其度。故:缘故。度:制度、法度。这里指法令、计划。名词。

?恤:忧虑、顾虑。而:表并列。不量:不考虑。

○18则众何为而不汹汹然何为:为何。汹汹然:大吵大闹的样子。

○19胥怨者民也:胥:相与。

○20非特朝廷士大夫而已:非特:不仅仅。

○21度:估计,考虑,动词。是而不见可悔故也是:指示代词,指认定自己做的对。

○22膏泽斯民:施恩泽给这些人民。膏:油。泽:雨露。膏泽:名词做动词用。

○23守前所为:默守前人的所作所为。

○24事事:做事。前一个“事”动词。后一个“事”名词。

○25不任:不胜,不尽。区区:拳拳,专诚、恳切。向往之至:仰慕到了极点。

○26句式:状语后置:议法度而修之于朝廷。

○27宾语前置:则众何为而不汹汹然。

五、课后题答案

1、建立在名实相符的论事原则基础上。效果:这样做,使文章从一开始就建立在非常坚实的理论原则的基础之上,简洁扼要,靶的集中,一针见血,语约义丰,文笔犀利,语气斩截,具有不容置辩的逻辑力量。

2、文章巧妙地以儒家历来所看重的“名实相符”为论事原则,在这一极具权威,连论敌也不敢否认的原则下开展反驳,使文章一开始就建立在坚实的理论基础之上。然后在此基础之上,指出士大夫们苟且偷安,不恤国事,因循守旧的本质。从而有力的反驳了“致天下怨谤”的指责。

3、本文是一篇典型的书信体驳论。论辩双方对事情的评价以什么为标准。文章以儒家历来所看重的“名实相符”为论事原则,在这一极具权威,连论敌也不敢否认的原则下开展反驳,使文章一开始就建立在坚实的理论基础之上。针对论敌指责变法“侵官,生事,征利,拒谏”四个观点,据实反驳,反驳其“非真”的实质,然后在此基础之上,指出士大夫们苟且偷安,不恤国事,因循守旧的本质。从而有力的反驳了“致天下怨谤”的指责。

4、表明变革的正确和自己的决心。用典论据。

5、行文委婉,寓刚于柔。在这封书信中,作者既坚持自己的立场和观点,在文字上又不是剑拔弩张,注意不伤同僚之间的情面与和气,寓刚于柔,绵里藏针。如第一段,在反复向司马光叙友情、求谅解的同时,却婉转地揭示出这怨谤源于大夫阶层的庸俗腐败,并声言自己绝不悔改之意;又如第三段,在表示原意接受责备,“知罪”的同时,却用两个假设句暗示自己坚持改革、绝无反顾之心,并旁敲侧击,讥讽保守派的无所事事、因循守旧。这种柔中寓刚的论辩风格,比剑拔弩张更加坚韧有力。

六、相关真题

(一)单项选择题

①被誉为“唐宋八大家”之首的是()(2005年)

A王安石B欧阳修C柳宗元D韩愈

○2下列文章属于驳论文的是()(2006年)

A 《庄子·养生主》B《答司马谏议书》 C 《垓下之围》 D 《裘》

(二)解释下列带“·”或加点的字、词

①无由会晤,不任区区

..向往之至。(《答司马谏议书》)(2004年)区区:

○2故今具道所以

..,冀君实或见恕也。《答司马谏仪书》(2006年)所以:

○3度.义而后动,是而不见可悔改也。《答司马谏议书》(2007年)度:

(三)简答题

《答司马谏议书》引用盘庚迁都的史实旨在说明什么?(2005年)

(四)阅读分析题(2007年)

阅读下文并回答问题:

盖儒者所争,尤在于名实。名实已明,而天下之理得矣。今君实所以见教者,以为侵官、生事、征利、拒谏,以致天下怨谤也。某则以谓受命于人主,议法度而修之于朝廷,以授之于有司,不为侵官;举先人之政,以兴利除弊,不为生事;为天下理财,不为征利;辟邪说,难壬人,不为拒谏。至于怨诽之多,则固前知其如此也。人习于苟且非一日,士大夫多以不恤国事、同俗、自媚于众为着,上乃欲变此,而某不量敌之众寡,欲出力助上以抗之,则众何为而不汹汹然?盘庚之迁,胥怨者民也,非特朝廷士大夫而已。盘庚不为怨者故改其度,度义而后动,是而不见可悔故也。

摘自《答司马谏仪书》

○1本段运用了何种驳论方式?请概括论敌的观点。

○2本段使用的论据属于哪种类型?这种论据有何特点?

○3本段使用了什么典故?有什么作用?

4、“今”

李大钊

一、要求

(1)认识本文的中心论点,理解本文这一论点的现实针对性。

(2)理解作者“今”的时间意义和客观存在意义两个层面来论证中心观点的特点。

(3)理解本文中多种论据与中心论点的关系。

(4)理解演绎法的论证过程及其作用。

二、文学常识

李大钊,(1889-1927 )字守常,河北乐亭人。留学日本期间,开始接触社会主义思想和马克思主义学说。1918年参加《新青年》杂志编辑部,与陈独秀等创办《每周评论》,主编《晨报副刊》,是中国共产党的主要创始人之一。1927年被奉系军阀张作霖杀害,时年尚不足三十八周岁。其生前著述大多散见于报纸杂志。1958年人民出版社出版了《李大钊选集》。1981年人民文学出版社又出版了《李大钊诗文选集》。本文节选自《李大钊文集·今》,写于1918年4月15日。

三、文章重难点分析

课文分析

○1第一部分(第1、2、3自然段)开门见山,提出中心论点:“世间最可宝贵的就是'今',最易丧失的也是'今'”。并从理论和现实两方面展开具体的阐释。作者先用哲人耶曼孙的话作为理论论据,然后以演绎法来论证“今”最易丧失。这一部分从时间意义层面来加以论证。

第二部分(第四自然段)作者着重论述“过去”“现在”和“未来”三者的历史联系和辨证关系。较之前一部分,本部分更重视从“今”的客观存在意义层面上更进一步深入论证。

○2本文运用的论据有哪些?

本文运用了:事实论据、理论论据、比喻论据。

○3本文运用的论证方法有哪些?

演绎法、归纳法、比较法

○4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本文的中心论点为:世间最可宝贵的就是“今”,最易丧失的也是“今”。

○5本文中多种论据与中心论点有何关系?

本文充分运用理论论据、事实论据、比喻论据等多种论据。论证时,哲理与知识相结合,深入浅出,将抽象的道理阐述得具体可感。全文处处充满辩证法,说理透彻,推理严密,逻辑性强。

四、课后题答案

1、时代背景:本文写于“五四”运动前夕,中国正酝酿着一场重大的社会变革,封建与反封建的思想斗争十分激烈。李大钊深知青年是改造社会的先驱,是国家未来的希望,因而积极勉励他们要珍惜今天,立足现实,担负起改造社会、创造未来的历史使命。虽然作者没有在文章中直接倡导进行社会变革,但是不难觉察出作者重视现实的思想意图和期盼变革的殷切心情。

2、本文运用了事实论据、理论论据、比喻论据。

a、事实论据:屈原的《离骚》和打击林肯头颅的枪声。

b、理论论据:哲人耶曼孙的话。

c、比喻论据:投一石子于时代潮流。

3、所有“过去”都是由“现在”变成的,所有的“未来”都是以“现在”作为源头。今天的“过去”都是往日的“现在”,今天的“未来”是将来的“现在”,所以说,“过去”、“未来”都是“现在”。这样,就显得“今”格外重要。

五、相关真题

下面哪篇文章是李大钊所写的()(2006年)

A 《海燕》

B 《今》

C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

D 《家》

5、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

鲁迅

一、要求

(1)识记这是一篇驳论文章。

(2)理解本文确立的颂扬“民族脊梁”的坚强意志和自信心的中心论点。

(3)分析本文抓住敌论逻辑错误加以辩驳的论证特征。

(4)理解本文最后一段话的深刻含义。

二、文学常识

鲁迅,鲁迅原名周樟寿,字豫山,后改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少年时代在家塾学习诗书经传,国学基础深厚,同时接触过底层农民的生活并受到民间文化的熏

陶,南京求学和日本留学期间,开始广泛接触外国文化。1902年到日本留学,初学医,后弃医从文,立志改造旧中国。1918年用笔名“鲁迅”在《新青年》杂志上发表第一篇白话文小说《狂人日记》。1930年参加左翼作家联盟并起重要作用。1936年因积劳和肺病在上海逝世,终年55岁。主要代表作品有小说集《呐喊》、《彷徨》,散文集《野草》、《朝花夕拾》,杂文集《坟》、《且介亭杂文》等。本文写于1934年,是鲁迅先生针对当时种种流行于世上的“中国人失掉了自信力”的论调的有力驳斥。后由作者编入《且介亭杂文》集。

三、文章重难点分析

(一)分析本文抓住论敌逻辑错误加以辩驳的论辩特征

○1作者运用逻辑分析方法,指出论辞上将“部分中国人失掉他自信力”换成“中国人失掉自信”这一逻辑推理上“偷换概念”的错误,并将“中国”这一概念分为一小撮反动政客、狗文人和广大中国人民两部分,然后进行有破有立的论述。

○2从课文最后我们可以看出,要想知道中国人究竟有无自信力,一定不能从其表面看,也不能从“状元宰相的文章”看,而应当从最底层的人民去看,由此我们可以看出作者写这篇文章想要告诉我们的是:善良的中国人要擦亮眼睛,识破反动派的伪装。从本质上看问题,指出真正有自信力的是支持革命的最广大的中国人民。中国人并没有失去自己的自信力。

(二)分析本文的特色及文章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本文言辞犀利、结构严谨、条分缕析、有破有立、论证有力,作者通过对所谓“中国人失掉自信力”的谬论的驳斥,批判了当时一些人对抗日前途悲观失望的论调,驳斥了国民党反动政客、走狗文人之流污蔑中国人失掉自信力的无耻谰言,表达了作者对中国前途的信心,并热烈赞颂、肯定广大中国人民并没有失掉自信力,认为他们才是“中国的脊梁”。

(三)理解本文确立的颂扬“民族脊梁”的坚强意志和自信心的中心论点

本文通过对所谓“中国人失掉自信力”的谬论的驳斥,义正辞严地批判了当时一些人对抗日前途悲观失望的论调,驳斥了国民党反对政客、文人之流诬蔑中国人失掉自信力的无耻谏言,表达了作者对中国前途的信心,并热烈赞颂、肯定广大中国人民并没有失掉自信力,认为他们才是“中国的脊梁”。“破字当头,立在其中“的驳论原则,被发挥得淋漓尽致。

四、课后题答案

1、本文写于1934年,自1931年“9·18”事变之后,一系列的事件使得社会上流行起了一股认为“中国人失掉了自信力”的论调,究竟是什么样的人失掉了自信呢?中国人究竟有没有真的失掉自信力呢?针对这一问题,作者写作了本文,对于当时社会上流行的种种失败论调予以有力驳斥,表达了作者对中国前途的信心,并热烈赞颂、肯定广大中国人民并没有失掉自信力,认为他们才是“中国的脊梁”。

2、本文作者运用了辨证分析的方法,具体分析来如下:首先,作者将这一问题分为两个部分,在第一部分,作者采用直接反驳的方法,重在“破”,层层剥笋,驳倒论敌的观点。首先论证论敌“自信力其实早就失掉了”,所以论敌的论点中所谓“失掉自信力”的“中国人”,恰恰就是他们自己,而不是全体中国人。在第二部分,作者采用间接反驳的方法,重在“立”,树立“我们有不失掉自信力的中国人在”的论点。文章用一些列的排比,热情赞颂自古以来前赴后继的“中国脊梁”,热情赞颂“现在”正在进行不屈不挠斗争的革命者。作者确信只有他们才能真正代表“中国人”,从而推翻论敌污蔑“中国人失掉自信力”的无耻谰言。

3、作者善于借助模拟的修辞手法,创造了与“自信力”相对的“他信力”、“自欺力”,形象贴切,使文章风格俏皮而不失庄重,锐利而别有风趣,寓逻辑性和形象性为一体更是本文的艺术特色之一。

4、所谓的“地底下”,指的是那些“埋头苦干的人,拼命硬干的人,为民请命的人,舍身求法的人”,这些人用他们的血肉之躯来书写的中国人真正的历史,而这历史绝不是那些状元宰相为帝王将相作家谱的所谓“正史”所能替代的。

五、相关真题

(一)单项选择题

○1鲁迅的第一篇白话小说是()(2004年)

A《阿Q正传》B《孔乙己》C《狂人日记》D《药》

○21918年鲁迅在《新青年》上发表了第一篇白话文小说()(2005年)

A《狂人日记》B《阿Q正传》C《药》D《孔乙己》

○3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是()(2007年)

A 郭沫若

B 郁达夫

C 鲁迅

D 梁启超

○4“自信力的有无,状元宰相的文章不足为据的,要自己看底下”中的“状元宰相”喻指()(2005年)A 御用文人 B 政客 C 达官显贵 D 反动统治者

○5《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收入鲁迅的哪部散文集()(2007年)

A 《野草》

B 《呐喊》

C 《且介亭杂文》

D 《朝花夕拾》

(二)阅读分析题

阅读《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中的一段文字,回答问题。(2004年)

于是有人慨叹曰: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

如果单据这一点现象而论,自信其实是早就失掉了的。先前信“地”,信“物”,后来信“国联”,都没有相信过“自己”。假使这也算一种“信”,那也只能说中国人曾经有过“他信力”,自从对国联失望之后,便把这他信力都失掉了。

失掉了他信力,就会疑,一个转身,也许能够只相信了自己,倒是一条新生路,但不幸的是逐渐玄虚起来了。信“地”和“物”,还是切实的东西,国联就渺茫,不过这还可以令人不久就省悟到依赖它的不可靠。一到求神拜佛,可就玄虚之至了,有益或是有害,一时就找不出分明的结果来,它可以令人更长久的麻醉着自己。

中国人现在是在发展着“自欺力”。

“自欺”也并非现在的新东西,现在只不过日见其明显,笼罩了一切罢。然而,在这笼罩之下,我们有并不失掉自信力的中国人在。

○1文中反驳的论点是什么?立论的论点是什么?

○2文中对论敌言论的反驳是怎样进行的?

○3在这段文字中,体现了怎样的论辩特点?

6、裘

宋应星

一、要求

(1)掌握裘的定义、种类及其特点。

(2)理解本文所采用的多种说明方法。

(3)理解本文的结构方式及其表达特点。

二、文学常识

宋应星,(1587-1661),字长庚,奉新县宋埠镇牌楼村人。明末清初科学家。他具有唯物主义自然观,重视生产实践的经验总结。著有较全面系统地记述中国古代农业和手工业的生产技术及经验的《天工开物》一书,还有《卮言十种》、《画音归正》、《杂色文》、《原耗》等著作,多已失传。现存有《野议》、《论气》、《谈天》和《思怜诗》等。

三、课文翻译

凡取用兽皮制作的服装,统统叫作皮衣。贵重的达到用貂、狐的皮为料,便宜的可取用羊、麂的皮,价格的等级有百种之多。

貂产在辽宁、吉林等边境地区及朝鲜国。大概貂鼠喜好吃松子,我国东部少数民族的人每每于夜间侦候、观察在树下,抑制住呼吸悄没声地射取它。一只貂的皮,见方不满一尺,积累六十多只貂,仅仅能够做成一件貂皮衣。穿貂皮衣的人,站立在风雪之中,比呆在屋里的人还觉得暖和;灰沙进入眼中,用貂皮一擦灰沙就出来了,所以它很贵重。貂的颜色有三种,一种是白色的叫银貂,一种是纯黑的,一种是暗黄的。

大概说来狐和貉也产在燕、齐、辽、汴各个地方。纯白色的狐腋皮衣的价格同貂相类似,黄褐色的狐皮衣,相当于貂的五分之一,防御寒冷温暖身体的功用也不如貂。一般说来,东北一带的狐,取毛时要看一看它的底部是不是青黑的颜色,内地的狐要看吹开时能否见到白色,用这种方法区分质量的好坏。

羊皮衣,母羊皮贱,小羊皮贵。怀着的叫胞羔(毛文略具),初生的叫乳羔(皮上毛似耳环脚),长到三个月的叫跑羔(毛略舒展),长到七个月的叫走羔(毛文渐直)?,胞羔、乳羔、做出来的皮衣没有膻味。古代羔皮衣是中层官员穿的,现在西北的旧官僚也认为它很贵重。老羊大羊的皮用芒硝鞣制过后做成皮衣,皮衣的质地很笨重,那是贫穷的人所穿用的罢了。然而那些都是绵羊皮做的。如果南方短毛的皮用硝鞣制后,去了毛的兽皮,只可用作画

灯罢了。穿羊皮衣的,腥膻的气味,时间长了就习惯了,南方不习惯的忍受不了。然而当寒冷的程度消减的时候,皮衣也就没什么用了。

麂皮去掉毛,用芒硝鞣制过后做成袄和裤,挡风轻便,做成袜靴就更好了。这种东西除广东南部有很多以外,中部地区荆州一带是买卖这种东西较集中的地方。麂皮还可以防御蝎子造成的祸患,北方人制作皮衣以外,还割成一条一条的用来沿被子的边,那么蝎子自然会远远离开。

虎、豹皮的花纹非常美丽,将军用来炫耀自己的威武尊严;狗和猪的皮最廉价,最低级,脚夫苦力用来做鞋靴穿。西北各民族喜欢水獭皮,用它来做毛织呢绒衣服衣领上的装饰。东北"尚黄旗"女真族人,走遍深山,越过国境,射取来运到很远的地方去卖,可以得到相当可观的价钱。不同地方的特产,如金丝猴,皇帝用来做帽子;猞猁皮皇帝用来做袍子,这些都不是内地的东西。人类用兽皮做衣服,这些就是大概的情况,当然,各地的特产不可能都做详尽地描述。

四、重点字词句详解及句式分析

①凡取兽皮制服,统名曰裘:制服:作衣服。制:作。裘:皮毛。

②值分百等:价格的等级约有百种之多。值分:价格。等:等级。

③貂产辽东外缴建州地及朝鲜国:缴:边界。

④夷人夜伺树下,屏息悄声而射取之:夷:我国古代称东部民族为夷。伺:侦候、观察而:表修饰。

⑤方不盈迟:盈:满。积六十余貂:积:累积。

⑥眯入目中,拭之即出:眯:尘埃等杂物进入眼中。

⑦更暖于宇下:宇:屋檐。

⑧中国者吹开见白色,以此分优劣:中国:中原地区。以此:用这种方法。

⑨羊皮裘,母贱子贵:母:老羊。贱:便宜,物价低。子:小羊。

⑩今西北搢绅亦贵重之:搢绅:指旧官僚。搢:也作“缙”。

?硝熟为裘,裘质痴重:硝熟:指我国旧时用芒硝鞣制皮衣的过程。质:质量。痴重:笨重。

?由贱者之服耳:贱者:旧时指穷人。这里泛指地位低下穷困的人。

?其鞟如纸薄:鞟:去毛的兽皮。

?止供画灯之用而已:止:同“只”。画灯:做灯笼。

?习久而俱化:习久:时间长了就习惯。化:习惯。

?南方不习者不堪也:不堪:不能忍受。

?然寒凉渐杀:杀:消减。

?广南:广东南部。

?中土:中原地区。市:这里作动词,买卖。

○20割条以缘衾边:以缘:用来缝制衣边。缘:沿。

○21虎豹至文,将军用以彰身:至文:很美丽的花纹。彰:炫耀。身:自己的威武尊严。

○22犬豕至贱,役夫用以适足:适足:做鞋靴穿。豕:猪。至贱:最低级。役夫:仆役。

○23西戎尚獭皮:尚:崇尚。

○24穷山越国,射取而远货:穷:穿越。远货:运到很远的地方去卖。

○25上用为帽套:上:皇帝。

○26扯里狲,御服以为袍。狲:又为猞猁。哺乳动物,外形像猫,但大的多,尾短两耳的尖端有两撮长毛,两颊的毛也长,淡黄色,有褐色的斑点,尾端呈黑色。敏捷、凶猛,皮毛厚而短软,极贵重。

○27方物则不可殚述:方物:各地特产。殚:尽,详尽。

五、课后题答案

1、课文在第二自然段至第五自然段中介绍了四种裘衣分别是貂裘(立风雪中,更暖于宇下)、狐貉裘(纯白狐腋裘价与貂相仿,黄褐狐裘,值貂五分之一,御寒温体功用次于貂)、羊裘(裘质痴重,由贱者之服耳)、麂裘(御风便体,袜靴更佳)。

2、本文运用了定义说明,如“凡取兽皮制服,统名曰裘”;分类说明,如“第二自然段至第五自然段依次介绍了貂、狐貂、羊、麂的产地及其皮毛的特点”;比较说明,如狐貉裘与貂裘的比较“纯白狐腋裘价与貂相仿,黄褐狐裘,值貂五分之一,御寒温体功用次于貂。”。

3、首段粗略地介绍裘的种类、价值,第二自然段至第五自然段依次详细地介绍了貂、狐貂、羊、麂的产地及其皮毛的特点,末段粗略地介绍了另外一些裘衣,并说明不同等级人所穿裘衣的差异,使全文内容集中,详略得当。

六、相关真题

简答题

○1《裘》用了哪些说明方法分别说明了什么问题?(2004年)

○2举例说明《裘》一文所运用的几种主要说明方法。(2005年)

7.《桥的运动》

茅以升

一、要求

(1)理解“桥的运动是桥的存在形式”这一抽象事理。

(2)掌握本文的结构层次与结构方式。

(3)理解桥的“动平衡说”。

(4)结合本文内容,理解科学小品的特点。

二、文学常识

茅以升(1896-1989),字唐臣,江苏镇江人。现代著名桥梁专家。1933年至1937年,茅以升主持修建我国第一座公路铁路兼用的现代化大桥———“钱塘江大桥”。1955年至1957年,茅以升又修建我国第一个跨越长江的大桥———武汉长江大桥。他在中外报刊发表文章200余篇。主持编写了《中国古桥技术史》及《中国桥梁———古代至今代》(有日、英、法、德、西班牙五种文本)。著作有《钱塘江桥》、《武汉长江大桥》、《茅以升科普创作选集》、《茅以升文集》等。

三、文章重难点分析

(一)理解“桥的运动是桥的存在形式”这一抽象事理

○1桥在外因作用下所引起的震动、摆动、扭动、蠕动、移动、推动等运动形式,其原因是内部分子运动的作用。○2介绍桥总是处于动的平衡状态中,平衡是桥的运动的一种特殊状态,其原因也是内部分子运动的作用。(二)掌握本文的结构层次与结构方式

文章共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第一自然段):一反传统的观念,总说桥每时每刻都在“小动”“微动”的。

第二部分(第二至第四自然段):具体说明桥的运动的种种形式并分析其原因,这个部分又可分为两个层次。第一层(第二至第三自然段):介绍桥在外因作用下所引起的震动、摆动、扭动、蠕动、移动、推动等运动形式。第二层(第四自然段)介绍桥总是处于动的平衡状态中,平衡是桥的运动的一种特殊状态。

第三部分(第五自然段):点明主旨——“桥的运动是桥的存在形式”。

文章结构上形成总分总的关系。

(三)理解桥的“动平衡说”

文章第四自然段介绍桥总是处于动的平衡状态中,桥身、桥墩和基础的内部的任何一点,也无不在它四周的作用与反作用的影响下而处于平衡状态的。平衡就是矛盾的统一。矛盾是时刻变化的,因而平衡也不可能是稳定的,更不可能是静止的。桥的平衡只能是瞬息现象,它仍然是桥的运动的一种特殊状态。

(四)结合本文内容,理解科学小品的特点

这篇科学小品语言优美,内容短小精练,析理精深,作者利用力学和分子物理学原理阐述了桥并不是屹立不动、而是每时每刻都在运动的道理,这种“动”只不过是“微动”、“小动”不易察觉罢了。又因为桥上的重力与地面抵抗力的平衡,所以桥总是处在动的平衡状态之中,“动平衡说”又体现深刻的辩证唯物的观点。

四、课后题答案

1、本文说明的中心是:作者列举了桥的运动的种种形式并分析其运动的原因,说明桥无时无刻不在运动,进而提出桥的运动就是桥的存在形式这一科学论断。

2、文章共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第一自然段):一反传统的观念,总说桥每时每刻都在“小动”“微动”的。第二部分(第二至第四自然段):具体说明桥的运动的种种形式并分析其原因。第三部分(第五自然段):点明主旨——“桥的运动是桥的存在形式”。文章结构上形成总分总的关系。

3、第四自然段运用下定义说明法。如“桥是固定建筑物”。第三自然段运用举例说明法。如“桥上不但有车,而且还受气候变化的侵袭;在狂风暴雨中,桥是要摆动或扭动的;就是在冷暖不均、温度有升降时,桥也要伸缩,

形成蠕动。桥墩在水中,经常受到水流的压迫和风浪的打击,就有摇动、转动和滑动的倾向而影响它在地基中的移动。”第二自然段运用比喻说明法。如“车在桥上过,它的重量就使桥身‘变形’,从平直的桥身变为弯曲的桥身,就同人坐在板凳上,把板凳坐弯一样。”第五自然段运用“引用”说明方法。如引用恩格斯的名言“运动是物质的存在形式。”

五、相关真题

(一)单项选择题

○1茅以升的《桥的运动》运用了多种说明方法,其中“桥的运动是桥的存在形式”一句,运用的是()说明。(2004年)

A列举B比喻C引用D定义

○2《桥的运动》一文中“平衡就是矛盾的统一”、“桥的运动是桥的存在形式”这两个句子运用的是哪种说明方法()(2006年)

A 比喻说明

B 列举说明

C 定义说明

D 引用说明

○3《桥的运动》采用的结构方式是()(2007年)

A 总分总结构

B 并列结构

C 逻辑结构

D 分总结构

○4“桥的运动是桥的存在形式”用的说明方法是()(2007年)

A 定义说明

B 分类说明

C 比喻说明

D 阐释说明

(二)就下面茅以升《桥的运动》中的一段文字,回答下列问题(2005年)

桥是固定的建筑物,所谓固定就是不在空间有走动,不像车船能行走。但是,天地间没有固定的东西。至多只能说,桥总是在动的平衡状态中的,就是桥的一切负担都是为桥下的土地所平衡的。这是总平衡。拆开来看,桥身是处于桥上车重和两头桥墩之间的平衡状态的,桥墩是处于桥身和基础之间的平衡状态的,基础是处于桥墩和土地之间的平衡状态的。再进一步来分析,桥身、桥墩和基础的内部的任何一点,也无不在它四周的作用和反作用影响下而处于平衡状态的。平衡就是矛盾的统一。矛盾是时刻变化的,因而平衡也不可能是稳定的,更不可能是静止的。就是在桥上的一切动的作用都停止的时候,在桥上只有本身重量起作用的时候,桥的平衡也不是稳定的,因为桥和土地的变形,由于气候及其他关系,总是在不断的变化中的。桥的平衡只能是瞬息现象,它仍然是桥的运动的一种特殊状态。

恩格斯说:“运动是物质的存在形式。”可见,桥的运动是桥的存在形式。一切桥梁作用都是物质的运动的作用。○1文中既然说到“桥是固定建筑物”,为什么又要说“天地间没有固定的东西”?这两者之间是否矛盾?

○2上段文字运用了哪几种说明方法?

○3上述段落的结构方式是什么?

8.垓下之围

司马迁

一、要求

(1)理解本文肯定项羽重大历史功绩,同时批评项羽缺乏政治远见的基本倾向。

(2)把握本文通过三个场面描写塑造项羽悲剧英雄形象的写作特点,分析项羽主要的三个-个性特征。

(3)具体分析本文运用心理描写和细节描写表现人物性格特征的写作特点。

二、文学常识

司马迁(约公元前145——前90年),字子长,西汉伟大的史学家、文学家。左冯翊夏阳(今陕西韩城)人。汉武帝元封三年(前108)继父职为太史令,太初元年(前104)开始撰写《史记》。后因替李陵辩解,触怒武帝,得罪下狱,受宫刑。出狱后任中书令,含羞忍辱,发愤著书,完成了《史记》一书的写作。司马迁自称《史记》为《太史公书》,《史记》一名疑出魏晋之后,全书一百三十篇,包括十二本纪、三十世家、七十列传、十表、八书五个部分,记述了上自皇帝下至汉武帝太初年间约三千年的历史。《史记》是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确立了后世正史的典范。其书体制宏大,结构严密,展现了数千年间错综复杂的历史情况,刻画了众多形象鲜明的历史人物。而且思想深刻,言语生动,具有极高的史学价值和不朽的艺术魅力。鲁迅先生称之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三、课文翻译

项羽的军队在垓下安营扎寨,士兵越来越少,粮食也没了,刘邦的汉军和韩信、彭越的军队又层层包围。夜晚,听到汉军的四周都在唱着楚地的歌谣,项羽大惊失色地说:“汉军把楚地都占领了吗?不然,为什么汉军中

楚人这么多呢?”项羽连夜起来,到军帐中喝酒。想起以前,有受宠爱且美丽的虞姬陪在身边,有宝马骓,常骑在胯下。而今……于是项羽慷慨悲歌,作诗道:“力能拔山啊豪气压倒一世,天时不利啊骓马不驰。骓马不驰啊怎么办,虞姬啊虞姬你怎么办!”唱了一遍又一遍,虞姬也同他一起唱。项羽泪流数行,身边侍卫也都哭了,谁也不能抬头看项羽。

于是项羽跨上战马,部下壮士八百多人骑马跟随,当晚从南面突出重围,纵马奔逃。天亮的时候,汉军才察觉,就命令骑兵将领灌婴率领五千骑兵追击项羽。项羽渡过淮河,能跟上项羽的骑兵只有一百多人了。项羽走到阴陵时,迷路了,向一农夫问路,老农骗他说:“往左拐。”项羽往左走,就陷入了一片低洼地里,所以又被汉军追上了。项羽又率兵向东走,到了东城的时候,只剩下二十八个骑兵了,而追击的汉军骑兵有几千人。项羽自己估计这回不能逃脱了,对手下骑兵说:“我从起兵打仗到现在已经八年了,亲身经历七十余次战斗,从没有失败过,所以才称霸天下。但是今天却终于被困在这里,这是上天要我灭亡,不是我用兵打仗的错误啊。我今天当然是要决一死战,愿为大家痛快地打一仗,定要打胜三次,为各位突出重围,斩杀汉将,砍倒帅旗,让各位知道这是上天要亡我,不是我用兵打仗的错误。”于是就把他的随从分为四队,朝着四个方向。汉军层层包围他们,项羽对他的骑兵说:“我再为你们斩他一将。”命令四队骑兵一起向下冲击,约定在山的东面分三处集合。于是项羽大声呼喝向下直冲,汉军都溃败逃散,果然斩杀了汉军一员大将。这时赤泉侯杨喜担任骑兵将领,负责追击项羽,项羽瞪眼对他大喝,赤泉侯杨喜连人带马惊慌失措,倒退了好几里。项羽同他的骑兵在约定的三处会合。汉军不知道项羽在哪一处,便把军队分成三部分,重新包围上来。项羽就冲出来,又斩了汉军的一个都尉,杀死百余人。再一次集合他的骑兵,发现只不过损失了两个人,便问他的随骑道:“怎么样?”骑兵们都佩服地说:“真像您说的那样!”

于是项羽就想东渡乌江。乌江的亭长撑船靠岸等待项羽,他对项羽说:“江东虽小,也还有方圆千里的土地,几十万的民众,也足够称王的了,请大王急速过江。现在只有我有船,汉军即使追到这,也没有船只可渡。”项羽笑道:“上天要亡我,我还渡江干什么?况且我项羽当初带领江东的子弟八千人渡过乌江向西挺进,现在无一人生还,即使江东的父老兄弟怜爱我而拥我为王,我又有什么脸见他们呢?或者即使他们不说,我项羽难道不感到内心有愧吗?”接着对亭长说:“我知道您是忠厚的长者,我骑这匹马五年了,所向无敌,常常日行千里,我不忍心杀掉它,把它赏给你吧!”于是命令骑马的都下马步行,手拿短小轻便的刀剑交战。仅项羽一人就杀死汉军几百人。项羽自己也负伤十多处。忽然回头看见了汉军骑兵司马吕马童,说:“你不是我的老朋友吗?”吕马童面向项羽,指项羽给王翳看,说道:“这个人就是项羽。”项羽便说道:“我听说汉王悬赏千两黄金要买我的脑袋,并封为万户侯,我就送你这点好处吧!”说完就自杀身亡了。王翳割取了项羽的头,其余的汉军骑士相互撕杀争夺项王的尸身,自相残杀的有几十人。

太史公说:我从周生那儿听到过,说是“舜的眼睛有两个瞳仁”。又听说项羽也是双瞳仁。项羽难道是舜的后代么?为什么他崛起得这样迅猛呢?那秦王朝政治差失、混乱的时候,陈涉首先发难反秦,一时间英雄豪杰纷纷起来,互相争夺天下的人数也数不清。但是项羽并没有一尺一寸可以依靠的权位,只不过奋起于民间,三年的时间,就发展到率领五国诸侯一举灭秦,并且分割秦的天下,自行封赏王侯,政令都由项羽颁布,自号为“霸王”。虽然霸王之位并未维持到底,但近古以来未曾有过这样的人物。待到项羽放弃关中要塞而眷恋楚地,放逐义帝而自立为王,反怨恨王侯们叛离了他,这就说不过去了。以功自负,强逞个人智慧而不效法古人,认为自己干的是霸王的事业,想凭着武力征讨来谋夺、统制天下,五年的时间便丢掉了国家政权,自身也死在东城,还不醒悟,又不自我责备,这就大错特错了。却说什么“上天要灭亡我,不是我用兵的过错”,这难道不荒谬吗?

四、文章重难点分析

(一)重点字词句详解及文言句式解析

○1项王军壁垓下:壁:营垒,此处名词用作动词,即扎营。

○2夜闻汉军四面皆楚歌:夜:名词作状语,在夜里。四面都响起用楚地方言曲调唱的歌。意谓楚人多已降汉。○3项王则夜起:则:犹“乃”,于是,就。夜:名词做动词。

○4有美人名虞,常幸从:幸从:得到宠爱而跟随在身边。

○5骏马名骓:毛色黑白相间的马。以此毛色为马取名。

○6忼慨:同“慷慨”,激越悲愤。

○7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气:精神。盖:超过。时:时机。逝:奔驰。

○8虞兮虞兮奈若何:若:你。奈若何:把你怎么办。

○9歌数阙:阙:乐曲终了。

○10于是项王乃上马骑:骑:名词,一人单乘一马为一骑;马骑,坐骑。

?直夜溃围南出,驰走:直夜溃围:当夜突围。走:跑。

?平明,汉军乃觉之,令骑将灌婴以五千骑追之:平明:天刚亮的时候。以:动词,带领。

?骑能属者:属:随从。

?问一田父,田父绐曰:田父:农夫。绐:欺骗。

?以故汉军追及之:以故:因为这样缘故。

?项王乃复引兵而东,至东城,乃有二十八骑:引:带领。乃有:只有,只剩下。

?项王度不得脱:度:估计。

?身七十余战:身:亲自参加。名词用作动词。

?所当者破:当:面对。未尝败北败北:败走,战败。北:动词,逃跑。

?然今卒:卒:最终。

○21今日固决死,愿与诸君快战固:一定。快战:痛痛快快打一仗。

○22刈旗:砍旗。

○23乃分其骑以为四队,四向:四向:向着四个方向。

○24期山东为三处:期:约定。山东:指山的东面。

○25汉军皆披靡:披靡:溃败,散乱。

○26项王嗔目而叱之:嗔目:瞪大眼睛。而:表修饰。

○27辟易数里:辟易:后退。辟:退避。

○28骑皆伏曰:伏:通“服”。

○29于是项王乃欲东渡乌江:东渡:名词作动词,向东渡。

○30亭长檥船:亭长,乡官。秦汉时制度,十里一亭,设亭长一人。檥,同“舣”,移船靠岸。

○31江东虽小,地方千里:虽:虽然。地方:土地方圆。

○32亦足王也:王:称王。

○33无以渡:无以:没有什么可以用来。

○34纵江东父兄怜而王我:王,以我为王,尊我为王。王,名词意动用法。怜:动词,可怜。

○35吾知公长者:长者,忠厚之人。

○36我何渡为:何:是修饰“渡”。为是语气词。

○37项王身亦被十余创被:遭受。

○38顾见汉骑司马吕马童:顾见:回头看见。

○39若非吾故人乎若:你。故人:旧相识。

○40吾闻汉购我头千金:购:悬赏。

○41吾为若德:我就送给你这个人情吧。

○42何兴之暴也:暴:突然。

○43然羽非有尺寸:尺寸:形容事物之微小。

○44乘势起陇亩之中陇亩:田野,民间。

○45遂将五诸侯灭秦将:率领。

○46位虽不终,近古以来未尝有也:不终:不长久,没有结果。

○47自矜攻伐:自负征战之功。自矜:自夸,自负。攻伐:指武力征伐之功。奋:利用,夸大。

○48师:效仿,学习。

○49尚不觉寤:觉寤:醒悟。寤:通“悟”。而不自责,过矣:过矣:实在是太错了。

○50乃引“天亡我,非用兵之罪也”:引:援引,引用;引用……作为理由。

(二)文章重点详解

(1)理解本文肯定项羽重大历史功绩,同时批评项羽缺乏政治远见的基本倾向。

这是一篇史实性的文章,作者针对这个复杂的历史人物,一方面要肯定其在历史上的贡献,另一方面,既然作者写作《史记》的目的是“以史为鉴”,那么,对其缺点也是不容避讳的,所以,作者在写作时会呈现出即肯定又批评的态度。

(2)本文通过三个场面描写塑造项羽悲剧英雄形象的写作特点,分析项羽主要的三个个性特征

把握本文通过三个场面描写塑造项羽悲剧英雄形象的写作特点,分析项羽主要的个性特征:文章通过霸王别姬、斩将刈旗、自刎乌江这三个情节的描写,塑造项羽这一悲剧英雄丰满形象。霸王别姬,既写出英雄末路悲歌慷慨

的本色,也给这个不可一世的英雄平添了一段儿女的情怀。斩将刈旗,则是困兽犹斗,既写出项羽威武勇敢的英雄气概,也体现了他骄傲自负的性格特征;自刎乌江一节,则更在威武勇猛的英雄气概之外,表现项羽宁死不辱、知耻重义的高贵品格。多角度的个性描写与多层次的心理刻画,使这一失败英雄的形象更加光彩照人。

(三)具体分析本文运用心理描写和细节描写表现人物性格特征的写作特点

文章选取不同的情节,从不同的情节,从不同的侧面,通过丰富的细节,描写使人物血肉丰满,栩栩如生。“四面楚歌”的惊魂氛围,“虞兮虞兮”的千古诀别,“田父给曰”的生死机缘,“天之亡我,非战之罪”的浩叹,对汉军“嗔目叱之”使之“辟易数里”的超凡气势,“愧见父老”的知耻良心,“赐马亭长”的知恩,必报(殷勤厚意),“赠头故人”的临终义行,“五候分尸”的悲惨情景,这些激情浓烈的细节不仅多角度塑造了一个血肉和灵魂俱皆丰满的失败的英雄场景,而且多方面地制造了一个惊天地,泣鬼神的英雄悲剧场景。特别是自刎乌江一节,在面对生与死的选择时,生动地展示人物地内心世界和人格精神。所有这些心理描写和细节描写,使得整篇文章读来,动人心魄,生动传神。

五、课后题答案

1、文章通过霸王别姬、斩将刈旗、自刎乌江这三个情节的描写,塑造项羽这一悲剧英雄丰满形象。霸王别姬,既写出英雄末路悲歌慷慨的本色,也给这个不可一世的英雄平添了一段儿女的情怀。斩将刈旗,则是困兽犹斗,既写出项羽威武勇敢的英雄气概之外,表现项羽宁死不辱、知耻重义的高贵品格。多角度的个性描写与多层次的心理刻画,使这一失败英雄的形象更加光彩照人。

2、文章选取不同的情节,从不同的情节,从不同的侧面,通过丰富的细节,描写使人物血肉丰满,栩栩如生。“四面楚歌”的惊魂氛围,“虞兮虞兮”的千古诀别,“田父给曰”的生死机缘,“天之亡我,非战之罪”的浩叹,对汉军“嗔目叱之”使之“辟易数里”的超凡气势,“愧见父老”的知耻良心,“赐马亭长”的知恩,必报(殷勤厚意),“赠头故人”的临终义行,“五候分尸”的悲惨情景,这些激情浓烈的细节不仅多角度塑造了一个血肉和灵魂俱皆丰满的失败的英雄场景,而且多方面地制造了一个惊天地,泣鬼神的英雄悲剧场景。特别是自刎乌江一节,在面对生与死的选择时,生动地展示人物地内心世界和人格精神。所有这些心理描写和细节描写,使得整篇文章读来,动人心魄,生动传神。

3、不正确,这是一篇史实性的文章,作者针对这个复杂的历史人物,一方面要肯定其在历史上的贡献,另一方面,既然作者写作《史记》的目的是“以史为鉴”,那么,对其缺点也是不容避讳的,所以,作者在写作时会呈现出即肯定又批评的态度。

六、相关真题

(一)选择题

○1《史记》是我国第一部()通史。(2005年)

A国别体B编年体C叙事体D纪传体

○2《史记》是一部()(2007年)

A 语录体散文集

B 编年体史书

C 国别体杂史

D 纪传体通史

(二)解释下列各句中带“点”的字词

○1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

...!(《垓下之围》(2004)奈若何:

○2纵江东父兄怜而王.我,我何面目见之?(《垓下之围》)(2005年)王:

○3赤泉侯人马俱惊,辟.易数里。《垓下之围》(2007年)辟:

○4汉骑道着数千人项王自度.不得脱。(2006年)度:

(三)简答题

司马迁在《垓下之围》中,运用了哪三处场面描写来塑造项羽这一悲剧英雄形象?这三处场面描写分别体现了项羽怎样的个性特征?(2006年)

(四)阅读下文并回答问题

于是项王乃欲东渡乌江。乌江亭长檥船待,谓项王曰:“江东虽小,地方千里,众数十万人,亦足王之,愿大王急渡。今独臣有船,汉军至,无以渡。”项王笑曰:“天之亡我,我何渡为!且籍与江东子弟八千人渡江而西,今无一人还,纵江东父兄怜而王我,我何面目见之?此彼不言,籍独不愧于心乎?”……乃自刎而死。

摘自《垓下之围》○1为什么项王“乃欲东渡乌江”?

○2项王后来又不愿意渡江的原因是什么?

○3这段话表现了项羽怎样的性格特征?

9.张中丞传后叙

韩愈

一、要求

(1)认识本文驳论与叙事并重的特点,并分析这两者内在联系。

(2)理解本文“以论传人”的写人方法在驳论部分的具体应用。

(3)分析本文细节描写在刻画张巡、南雾云性格特征所起的作用。

(4)分析本文三个主要英雄人物互相映衬的关系,以及通过反面人物来反衬他们的特点。

二、文学常识

韩愈(768-824),字退之,河内河阳(今河南孟县南)人,世称韩昌黎,是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和领袖。在文学上,他推崇儒学,排斥佛老;反对六朝以来的骈俪文风,提倡继承发扬先秦、两汉散文的优长;主张“辞必己出”,强调“惟陈言之务去”。在哲学上,极力维护中央集权,反对藩镇割据。在教育上也卓有成就。是“唐宋八大家”之首,中华五圣之首——文圣。有《昌黎先生集》

三、课文翻译

元和二年四月十三日夜,我和吴郡人张籍翻阅家中旧书,发现李翰撰写的《张巡传》。李翰以文章写得好而自负,这篇传记写得很详细周密。但可惜还有不足之处,没有替许远立传,又没有记载雷万春事迹的头尾。

许远虽然才能似乎比不上张巡,但他打开城门,接纳张巡共守睢阳。地位本来在张巡之上,却把权柄交给他,受他指挥,没有什么猜疑和妒忌,最后和张巡一起守城,一起死难,建立了功名,由于城池沦陷而被俘虏,和张巡的死相比先后不同时罢了。许、张两家子弟才能智慧低下,不能彻底理解许远、张巡的志气。张家子弟认为张巡战死而许远受虏不死,怀疑许远怕死而降贼。许远假如怕死的话,为何要苦苦地死守小小的睢阳城,把自己的奴僮杀了给土兵们吃,来同敌军抗战而不投降呢?当他们被围困的时候,城外连极其弱小的援兵都没有,他们所要效忠的只是国家和君主罢了,而叛军则告诉许远唐朝已经灭亡,君主已经死了。许远看见救兵不来,而叛军却越来越多,一定以为敌人的话是真的。等不到外来的救兵尚且死守城池,人吃人也快吃完了,即使是傻瓜也会算得出死亡的期限!由此看来,许远的不怕死也就很明白了。哪有城池失陷了,部下都死光了,他自己却独自含羞忍辱,苟且偷生的呢?即使是最愚蠢的人也不肯这么做。唉!难道说许远这样贤明的人会做这样的事吗?

谈论的人又说许远和张巡分别守城,城池失陷是从许远所分担的一面开始的,拿这个来辱骂许远。这又和儿童的见识没有差别。人要死,他的内部器官一定有先得那个病的部位;拉断绳子,它断开的地方一定是绳子的某一段。观察人死、绳断的人见到情况是这样,据此就责怪某一内脏和绳子的某一段,也未免太不懂道理了。小人喜欢非议,不乐意成全别人的好事竟然到了这个地步哇!象张巡、许远对国家作出的贡献是如此卓越,还不免遭受指摘,别的事情那还有什么可说的呢?

当张、许二公初守睢阳的时候,怎能料到人家终于不来救援,因而放弃睢阳,事先退走呢?如果这座城不能够守住,即使退避到别的地方去又有什么用处呢?等到确无救兵,处于困难的境地时,率领着他们那些因受伤而残废、因挨饿而瘦弱的余部,即便想撤离睢阳也肯定不可能了。张、许二公这样贤明,他们已经考虑得很周到了。坚守一座城池,来保卫朝廷,凭借千百名接近死亡的士兵,抵挡上百万日益增多的敌军,掩蔽江淮流域,从而阻遏叛军的兵势。唐王朝没有被灭亡,是谁的功劳呢?在当时,丢弃城池而考虑活路的不是少数几个人,掌握强兵、坐视不救的人到处都是。他们不去追究非议这些人,反而责怪张、许不该死守,也就可见他们把自己比同叛逆,制造邪说帮助叛敌攻击张、许二公。

我曾在汴州、徐州二幕府任推官,多次经过两州之间的睢阳城,亲自到那称为“双庙”的地方致祭过,那里的老人常常谈到张巡、许远当时的事情。

南霁云向贺兰进明请求救援,贺兰嫉妒张巡、许远的名声威望和功劳业绩超过自己,不肯出兵援救。贺兰喜欢南霁云的英勇和豪壮,不听他求救的要求,硬要留他下来,陈设酒肉,具备歌舞,邀请南霁云入座。南霁云情绪激昂地说:“我南霁云来的时候,睢阳城内的人已经有一个多月没东西吃了。我即使想一个人吃,道义上不忍心这样做,即使吃也咽不下去。”于是抽出随身佩带的刀砍断一个手指,鲜血淋漓,来给贺兰看。满座的人非常震惊,都感动奋激得为他掉泪。南霁云明白贺兰终究不会有为自己出兵的意思,就飞马离去了。快要出城的时候,

抽出一支箭射向佛寺的高塔,箭射中在塔上,有一半箭头穿进砖里。他说:“我这次回去,如果打败了叛贼,一定回来灭掉贺兰!这一箭就作为我报仇的记号。”我于贞元年问路过泗州,船上的人还指着中箭韵塔砖告诉我当年的情况。睢阳城失陷时,叛贼用刀威逼张巡投降。张巡不屈服,随即被拉走,行将斩首。又威逼南霁云投降。南霁云没有回答。张巡对南霁云呼喊道:“南八,大丈夫一死罢了,不能屈从不义的人!”南霁云笑着回答说:“我原想要有所作为。现在您说这话,我敢不死吗?”于是他就没有屈服。

张籍说:有一个名则于嵩的人,青年时代跟随张巡办事;等到张巡起兵讨伐叛贼时,于嵩也曾在敌人围困之中。张籍大历年间在和州乌江县见过于嵩。于嵩当时已经六十多岁了。由于张巡的缘故,当初曾当上了临涣县的县尉,喜欢学问,没有什么书不读。张籍那时还小,粗略地打听过张巡和许远的事情,了解得不够详细。于嵩说张巡身高七尺多,胡子长得如同神像。他曾有一次看到于嵩在读《汉书》,便问:“为什么老是读这一部书?”于嵩回答说:“还没读熟呢。”张巡说:“我读书不超过三遍,终生不会忘掉。”于是背诵起于嵩正读的那卷书,背诵完了整卷没错一个字。于嵩很惊讶,以为张巡碰巧熟读过这一卷,于是随意抽出其他各卷来测试,无不都是这样。于嵩又从书架上取出另外一些书,试着拿来考问张巡,随问随诵,毫不踌躇。于嵩跟随张巡的日子很长,也没见过张巡经常读书。做文章时,拿起纸笔就写,不曾打过草稿。开始驻守睢阳时,士兵差不多有上万人,城里的居民,户口也将近几万。张巡通过见一面,问过姓名,以后碰见便没有不认识的。张巡发起怒来,胡须总是张开的。到了睢阳失陷的时候,叛贼捆绑张巡等几十个人,坐等着,将要被杀掉。张巡起身小便,部下看到张巡站起来,有的也站起来,有的掉眼泪。张巡说:“你们别害怕,死是命中注定的。”部下悲泣得不忍心仰起头来看。张巡受戮时,脸色不变,就如同平常一样满不在乎。许远是位宽厚的老成人,相貌也同他的心地一样质朴。他和张巡同一年出生,月份和日子在张巡之后,称张巡为兄。死时四十九岁。于嵩贞元初年死在毫、宋一带。有人传说于嵩有田宅在毫、宋一带,有个武人侵夺霸占了他的田宅。于嵩打算到睢阳告状,被那个武人所杀害。于嵩没有儿子,这是张籍说的。

四、文章重难点分析

(一)重点字词句详解

○1得李翰所为《张巡传》。得:发现。为:动词,指写,著。

○2翰以文章自名。以:因为。自名:自许,自负。

○3然尚恨有缺者。恨:遗憾。

○4远虽材若不及巡者。材:才能。

○5位本在巡上。位:地位。

○6授之柄处其下。柄:权柄,指挥权。

○7无所疑忌。忌:憎恨。

○8竟与巡俱守死,成功名。竟:最终。俱守死:一起守城,一起赴死。成:成就。

○9城陷而虏,与巡死先后异耳。虏:被俘虏。异:不同。

○10两家子弟材智下。下:低下。

○11不能通知二父志。通知:完全了解,通晓。通:全部,完全。

○12以为巡死而远就虏。以为:认为。就虏:接受俘虏的身份。

○13疑畏死而辞服于贼。辞服:服罪,说了屈服的话。

○14远诚畏死。诚:果真。

○15食其所爱之肉食。把自己喜爱之人的肉给士兵吃。

○16当其围守时围守。被包围而固守。

○17远见救援不至。至:到,到达。

○18必以其言为信。信:真实。

○19人相食且尽。且:将要,快要。

○20虽愚人亦能数日而知死处矣。虽:即使。数日:算着日子。死处:死的地方。这里指死的时间。

○21乌有城坏、其徒俱死,独蒙愧耻求活。乌:何,哪里。徒:徒众,指士兵。蒙:承受,忍受。

○22而谓远之贤而为之耶。而:难道,表示转折。

○23城之陷自远所分始。自:由于。所分:分担把守的一面。

○24此诟远,此又与儿童之见无异。诟:辱骂,诬蔑。异:不同。此:这。

○25引绳而绝之,其绝必有处。引:拉。绝:断。必有处:指一定先从某一处开始。

○26观者见其然,从而尤之。然:指示代词,这样,这种情况。尤:指责,责怪。

○27不乐成人之美如是哉。如是:象这样,到了这样的地步。

○28如此卓卓,犹不得免。卓卓:卓越,杰出。犹:还。免:指免遭指斥、攻诘。

○29宁能知人之卒不救。宁:怎么,哪里。卒:最终。

○30弃城而逆遁。逆遁:预先逃跑。

○31苟此不能守,虽避之他处何益。苟:如果。虽:即使。益:好处。

○32及:等到。且:将要,快要。穷:处于困厄的境地。将:率领。创残:指因战斗而受创伤残。羸:瘦弱。

○33其讲之精矣讲。考虑,研究。精:周详,周到。

○34以千百就尽之卒。以:凭借,率领。就尽:渐趋覆没。就:即将。

○35战百万日滋之师。日滋:一天比一天增加。

○36蔽遮江淮,沮遏其势。蔽遮:掩护,遮挡。沮遏:阻挡,遏止。

○37弃城而图存者。图存:求活命。存:活。

○38擅强兵坐而观者,相环也。擅:拥有。相环:四周都是。

○39不追议此。追议:追究指斥。亦见其自比于逆乱比:等同,比同。

○40设淫辞而助之攻也。设:制造,捏造。淫辞:无中生有、虚妄不实的言论。助:帮助。

○41屡道于两府之间。道:名词作动词,经过,往来。

○42起老人往往说巡、远时事。往往:时常。

○43强:勉强,硬要。具:名词作动词,准备,陈设。延:邀请。

○44睢阳之人不食月余矣。月余:一月有余,即一个多月。

○45义:按照道义,名词作状语且不咽下且:将。

○46因拔所佩刀:因:于是。

○47以示贺兰:示:给……看。

○48皆感激为云泣下。感激:感动,激发。泣:眼泪。

○49抽矢射佛寺浮图:浮图:佛塔。矢著其上砖半箭著:附着,指射中。

○50此矢所以志也:志:标记,这里用作动词。

○51不可为不义屈为:被。

○52欲将以有为也:以:以之,凭借、依靠这条命。

○53及巡起事:及:和,与。起事:指起兵抗击叛乱。

○54崇常在围中:常:通“尝”,曾经。以巡,初尝得临涣县尉以:因为。

○55尽卷不错一字尽卷:指背完一卷。

○56以为巡偶熟此卷,因乱抽他帙以试,无不尽然:偶:碰巧。帙:卷。尽然:都这样。

○57巡应口诵无疑:应口:随口,应声张口。诵:背诵。疑:同“凝”,指滞碍揢绊。

○58操纸笔立书:操:拿起。立书:马上写书。

○59士卒近万人近:几乎,将近。以言其多。

○60城中居人户亦且数万:且:将近,接近。巡因一见问姓名因:凭借,依据。

○61须髯辄张:辄:就,总是。张:伸展,张开。

○62且将:将要。戮:杀死。

○63颜色:脸色。阳阳:从容安详的样子。

○64貌如其心:指容貌如同他的内心一样质朴。

○65嵩将诣州讼理,为所杀诣。去,往。讼理:指告状。为所:表被动,“为……所……”结构的省略。

(二)文言文句式:

○1宾语前置:其他则又何说。译:其他人还有什么说呢?

○2判断句:此矢所以志也。译:这支箭用来做标记的东西。

○3被动句:南八,男儿死耳,不可不为义屈。译:南八,男子汉死就死罢了,不能被义所屈服。

○4判断句:远宽厚而长者:译:许远是个宽厚的长者。

○5被动句:嵩将诣州讼理,为所杀。译:于嵩将到州里去告状,被人所杀。

(三)文章重点详解

(1)理解本文“以论传人”的写人方法在驳论部分的具体应用

A文章的第一部分,以驳论为主,痛斥对张、许诬蔑攻击的种种不实之词。第一自然段具有序言性质,说明

这篇后续写作的缘起和意图。第二自然段开始,就分别针对污蔑中伤张、许的谬论逐条批驳,注重运用反驳方法。第三自然段,为了辨析雎阳城最后被攻陷实为必不可免,不是因许远分兵把守的城墙首先被攻破而导致的,作者改用了比较法中的类比法。第四自然段,作者以夹叙夹议的方式,内在逻辑极为严密地从四个主客观因素推断张、许决定死守雎阳城的决断是完全正确的。再用对比法,把那些在安史乱军攻击面前,或望风披靡或拥兵自保的小人与张、许二人进行鲜明的对照。

B文章的第一部分,既是驳论,又具有“以论传人”的艺术效果。他在辩驳中树立起张、许两人永垂史册的英雄形象,确立了本文歌颂英雄,斥责小人的主题。

(2)分析本文细节描写在刻画张巡、南霁云性格特征所起的作用

A本文通过细节描写,将张巡、南霁云刻画得生动传神。如写南霁云拔刀断指、抽矢射塔的细节,淋漓尽致地刻画出南霁云忠贞刚烈和疾恶如仇的个性。

B叙张巡轶事几乎全部用细节,如读书过目不忘;读过三遍就能记一辈子;写文章不需要打草稿,一挥而就;对守城的近万名士卒,只要见过一面,以后没有不认识的。主要细节描写表现张巡过人的记忆和非凡的文才,使张巡的形象更加生动、丰满。作者笔下的张巡不仅是为国殉身的武将,同时也是一位博通古今、才思敏捷、智勇双全的英雄。

(3)分析三个英雄人物相互映衬的关系,以及通过反面人物来反衬他们的特点

A作者注意从人物相互关系入手,来刻画人物性格。如:张巡、许远、南霁云三人英雄形象,一经相互辉映,就更加光彩照人,许远授权张巡二自居其下,毫无疑忌。张巡在安史乱军“以刃胁降”时,依然英气逼人,以此感召南霁云慷慨赴义。在这些人物关系的描写中,既现张巡富于韬略,精明强干,又体现了许远“宽厚长者,貌如其心”的谦逊,为国让贤的卓识。当张巡疾呼南霁云:“南八,男儿死耳,不可为不义屈”时,南霁云应声笑曰:“欲将以有为也;公有言,云敢不死。”这一传神之笔,既刻画了南霁云受张巡身传言教,一样义薄云天;又衬托张巡对部将的真心关爱。

B反面人物贺兰进明之流卑劣行径,拥兵自重、见死不救的行为,不仅把自己永远地钉在了历史的耻辱柱上,而且更反衬出英雄人物的磊落胸怀。

五、课后题答案

1、韩愈写作这篇后续的原因和目的是唐玄宗天宝十五年(756年),潼关失守,长安陷落,李隆基仓皇亡命四川。在安史乱军回兵东扫之时,张巡、许远孤守雎阳城十余月,拖住数十万安史乱军,为李唐王朝最后评定安史之乱,争取了时间,创造了有利的条件。最后,终因粮尽兵绝,又毫无外援,阳城被攻破,张、许二人以身殉国。然而因为种种原因,张、许的英雄业绩没有得到李唐王朝的正确评价,反倒屡遭诬陷和诋毁,并且延续五十余年。直至终于演变成张、许的后代子孙居然对簿公堂。韩愈有感于此,处于为英雄辩诬、正名的义愤,写下了这篇后续。

2、○1张巡是一个“儒将”形象,他熟读史书、兵书,遍识雎阳城中居民,对士卒具有感召力。张巡在安史乱军“以刃胁降”时,依然英气逼人,以此感召南霁云慷慨赴义。这表现了张巡富于韬略,精明强干。当张巡疾呼南霁云:“南八,男儿死耳,不可为不义屈”时,南霁云应声笑曰:“欲将以有为也;公有言,云敢不死。”这一传神之笔,既刻画了南霁云受张巡身传言教,一样义薄云天;又衬托张巡对部将的真心关爱。

总之作者笔下的张巡不仅是为国殉身的武将,同时也是一位博通古今、才思敏捷、智勇双全的英雄。

○2南霁云是张巡的部将,一身凛然正气,作者通过了四个典型事件的描述:慷慨陈词、拔刀断指、抽失射塔和共赴国难,淋漓尽致地刻画出南霁云忠贞刚烈和疾恶如仇的个性。

3、“远虽材若不及巡者,开门纳巡,位本在巡上,授之柄而处其下,无所疑忌。”说明了许远授权张巡而自居其下,毫无疑忌。体现了许远“宽厚长者,貌如其心”的谦逊,为国让贤的卓识。第二自然段,通过列举的史实,如“与巡俱守死,成功名。”、“食其所爱之肉”等,体现了许远不是一个贪生怕死的人。

4、如南霁云向贺兰进明乞求出师搭救一事,贺兰爱其勇且壮,“强留之,具食与乐。”南霁云拔刀断指的壮举触动了贺兰进明的部属,“一座大惊,皆感激为云泣下”,侧面烘托了南霁云忠贞刚烈和疾恶如仇的个性。又如韩愈“贞元中过泗州,船上人犹指以相语”,深情追忆当年南霁云抽矢射塔之处。这些都从侧面烘托了南霁云英勇坚贞的形象,点明其深入人心,人所共养的程度。

5、本文是一篇驳论与叙事并重的文章。可以分为两大部分。

第一部分(从开篇到第四自然段)以驳论为主,痛斥对张、许诬蔑攻击的种种不实之词。第二部分(从第五自然段到最后)以叙事为主,补叙张、许及其部将南霁云的传闻轶事。议论部分,在驳斥谬论中突出了张、许的英雄功绩,成为第二部分叙事的“纲领”;叙事部分,则为第一部分的议论提供了确凿的事实佐证。两大部分相

大学语文试题及参考答案

大学语文试题及参考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在每小题的四个备选答案中选出一个正确的答案,并将正确答案的序号填在题中的括号内。每小题1分,共8分。) 1、《战国策》一书的整理编订者是() A、郭茂倩 B、刘向 C、司马迁 D、班固 2、王昌龄最擅长的是() A、七言律诗 B、七言歌行 C、五言绝句 D、七言绝句 3、我国古代最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是() A、屈原 B、白居易 C、杜甫 D、辛弃疾 4、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属于“文学研究会”成员的著名作家是() A、巴金 B、郁达夫 C、老舍 D、朱自清 5、诗集《女神》的作者是() A、闻一多 B、戴望舒 C、郭沫若 D、冰心 6、冰心《往事》(——之十四)借助对大海的描绘。来抒写自己的主观情志,这叫做() A、铺张扬厉 B、托物言志 C、映衬对比 D、渲染烘托 7、屠格涅夫《门槛》的基本表现手法虽() A、比喻 B、拟人 C、象征 D、夸张。 8、在一篇文章中,记述两件或多件同时发生的事件,就是() A、顺叙 B、倒叙 D、插叙 D、平叙 二、多项选择题(在每小题五个备选答案中选出二至五个正确答案,并将正确答案的序号填人题中的括号内,错选、多选、漏选均不得分。每小题1分,共6分。) 1、下列诗作属于七言律诗的是() A、王维《山居秋瞑》 B、李白《送盂浩然之广陵) C、王昌龄〈从军行》 D、社甫《登高》 E、李商隐《无题(相见时难别亦

难)》 2、下列作品集属于朱自清创作的有() A、《踪迹》 B、《风景谈》 C、《背影》 D、《欧游杂记》 E、《闲书》 3、巴金在《爱尔克的灯光》中指出长辈对子女的关怀应体现在() A、给他们一个生活技能 B、向他们指示一条生活道路 C、让他们睁起眼睛去看广大世界 D、让他们走一条既走的生活道路 E、培养他们崇高的理想和善良的气质 4、屠格涅夫《门槛》通过一组象征性形象,()。 A、反映俄罗斯人民为争取民主自由而英勇斗争的情景 B、赞颂革命者的献身精神 C、揭露专制社会对革命者的迫害 D、表现了对“圣人”的崇拜 E、斥责诬蔑革命事业的庸人和帮凶 5、构成完整的小说世界的要素有() A、人物 B、时间 C、地点 D、情节 E、环境 6、培根在《论学问》中指出,治学的目的是() A、幽居养静 B、权衡轻重 C、善于辞令 D、变化气质 E、审察事理 三、填空题(每小题1分,共4分) 1、“,悠然见南山”是陶渊明《饮酒》(其五)中的名句。 2、王昌龄《从军行》:“,孤城遥望玉门关。” 3、辛弃疾《摸鱼儿》:“。休去倚危栏,斜阳正在,烟柳断肠处。” 4、元散曲有小令和之分。 四、词语解释题(解释下列各句中加横线的词。每小题1分,共10分。)

大学语文课后习题答案

《樊迟、仲弓问仁》 一、简述孔子仁学思想的主要内涵。 “仁”的思想是孔子思想的核心。从本文所辑录的内容来看,“仁”体现了人与人之间彼此相爱的伦理关系——“爱人”。孔子将“仁”确定为最基本的社会关系准则,并围绕“爱人”的内涵,构造了仁学的思想体系。孔子的“仁”还包括“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忠恕之道。这就是推己及人:别人与自己一样是人,因而应当像尊重自己一样地尊重别人。所以“恕”其实也就是“爱人”之仁。孔子从未给“仁”一个固定不变的定义,而是在不同场合,针对不同对象,结合具体事例谈论“仁”的具体表现形式。所以,只有对相关内容进行综合理解,才能全面了解与把握“仁”所具有的本质特性。 二、从本文节选的内容可以看出《论语》的语言具有哪些特色?语句简洁,文辞闲雅,意蕴丰厚。 三、《论语》对今天的我们,是否还有学习、择取的价值? 孔子思想包罗万象,博大精深,中国文化发展的所有丰富性特征都可以从孔子那里找到根源。《论语》集中地体现了孔子的思想,内容十分广泛,涉及人类社会生活问题的各个方面,对中华民族的心理素质及道德行为起到过重大影响。《论语》中虽有些许糟粕或消极之处,但它所反映出来的两千多年前的社会人生精论,富有哲理的名句箴言,是中华民族文明程度的历史展示。今天我们对自己的民族精神及传统文化进行重新反思,这一民族文化的精粹,更值得人们重新认识和探索它的不朽价值。

《兼爱》 一、比较儒家“仁爱”与墨家“兼爱”思想的异同。 在先秦诸子,中墨家学派,可谓是与孔孟儒学比肩而立的两大思想流派。儒家讲“仁爱”,墨家讲“兼爱”,成为古代人道主义思想的两种主要形态。他们共同的地方是都提出”爱人”的主张。不同的是,儒家仁爱建立在“亲亲”的血缘关系的基础上,认为只有在爱有差等的前提下,才谈得上“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墨家反对儒家仁爱理论中的那种分亲疏、分等差、分厚薄、由近及远的仁爱思想。墨家认为,这种有差别的爱,正是造成天下之人不相爱的根本原因所在。 二、本文在语言与说理方面有何特色。 语言质朴充实,不重文采。文辞不加修饰,能就近取譬,浅近通俗,重在以理服人。说理具有严密的逻辑力量论辩一气呵成,气势非凡。 三、今天应如何看待墨子的兼爱思想? 墨子认为,兼爱互利是为治之道“兼相爱”并不否定自爱,而是把自爱与相爱结合起来,力求使自利与互利两不偏废,在这种爱意融融的相互义务性关系中,天下才能实现和谐、富足。墨子的这种兼爱思想是一种达致和谐的崇高理想,至今仍有其不可抹煞的思想内涵和现实意义,特别是对当今中国构建和谐社会具有重要的启迪意义。 《齐桓晋文之事》 一、谈谈你对孟子“仁政”思想的理解。

大学语文试卷

安徽师范大学《大学语文》模拟试题(三)
(时间 120 分钟) 题号 一 二 三 四 五 得分
学号:
得分
得分
评卷人
复核人
一、填空题(每空 1 分,共 10 分。答案 有错别字,该题不得分)
,革命爆发。 《1789 年
1.1789 年 7 月 14 日,巴黎人民攻占
姓名:
题 答
原则》对这一历史画面进行了描绘。 2. 《晋公子重耳之亡》一文节选自《 3.“天长地久有时尽, 4. 《惊梦》选自明代戏曲家 5.老子是道家学派的创始人,所写的《 子》 ,是道家思想的经典。 6. 《大自然在反抗》一文的作者是美国 家、科普作家 R. ” 。 的传奇作品《牡丹亭》 。 》五千言又称《老 》 。
年级/班级:
订 装
线



卡逊。 7. 1978 年 10 月, 北岛和诗人 胧诗”的旗帜人物。 8.评说《世说新语》 “记言则玄远冷隽,记事则高简瑰奇”的现代作家 是 。 9.贝多芬是 10. 并称为“双璧”。 国 18—19 世纪伟大的音乐家。 是日本著名的画家,他的散文在日本与川端康成的作品 创办 《今天》 杂志, 成为“朦
学院:
《大学语文》试卷
共 8 页第 1 页

得分
评卷人
复核人
二、选择题(请选择正确答案,填入题干后的括号里。每 小题 1 分,共 10 分。 )
) 。 C. 废 名 D. 郁达夫
1.下面不属于“言志派”的作家是( A. 周作人 B. 俞平伯
2.对下面加点的字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 A.将适齐。 适:适合。 . B.有人而校,罪莫大焉。 . C.若以相,夫子必反其国。 . 校:抵抗。 反:返回。
D.离外之患,而天不靖晋国。 靖:使安定。 . 3. 《长恨歌》的体裁属于( ) 。 A.七言律诗 B.七言歌行 C.七言排律 D.七言绝句 4.对下列曲词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 A.“炷尽沉烟,抛残绣线,恁今春关情似去年?”春香看出杜丽娘懒于添香、不愿刺绣, 原因是“关情”。 B.“袅晴丝吹来闲庭院,摇漾春如线。”作者利用“晴丝”与“情思”的谐音,将春情寓 于春景之中。 C.“没揣菱花,偷人半面,迤逗的彩云偏。”写杜丽娘的的羞涩娇美之态,表现贵族少女 的微妙心理。 D.“恰三春好处无人见”,是写大好春光如此之美,却无人发现欣赏,未免太辜负了春天 的万千气象。 5.下列对《老子》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 A.老子的“道” ,包涵宇宙本源之道、自然规律之道、社会规律之道。 B.老子的“道” ,较注重本体论宇宙论,庄子则侧重心灵境界的提升。 C.老子的“道” ,是其哲学体系的核心范畴,其形而上学的意味不浓。 D.《老子》因为它的语言洗练、流畅优美,而成为古代经典的抒情诗。 6.对《大自然在反抗》一课内容的下述理解中,正确的一项是( ) 。 A.必须彻底禁止任何喷洒药物治虫的方法,因为这必然会破坏大自然平衡。 B.课文主要阐述了大量使用化学杀虫剂,导致许多有害昆虫增强了抗药性。 C.科学家难以看到自身局限,只有人文学者才能提出根治害虫的有效方案。 D.人类能够在大自然启发下发现更为经济合理的限制生物种群的有效方法。 7.下列对《回答》一文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 ... A.诗人把警句放在诗作开头,以惊雷一般的诗情震撼人心,起到先声夺人的艺术效果。 B.诗作中所描绘的囚徒形象,显示了诗人自己准备为真理、信念而献身的真诚和勇敢。
《大学语文》试卷
共8页 第2页

大学语文课后题答案

一、《寡人之于国也》 1.概括本文所体现的孟子王道政治的主要内容 (1)富民、爱民,以民为本的思想。(2)反对暴政,提倡仁政。 (3)反对兼并战争,提倡以仁政来统治天下 2.文章是以什么为线索展开论述的? 围绕“民不加多”和如何使“民加多”这一线索 3.本文抑扬兼施、循循善诱的说理方法表现在什么地方? 答:先批评梁惠王的治国方法不当,然后再提出实行王道的具体措施。在阐述实行王道的具体措施时,采取先易后难、步步推进的写法。 4.孟子用“五十步笑百步”的比喻来说明什么问题? 说明梁惠王治国方法与邻国没有质的差别。 二、《秋水》 1.本文的主旨是什么?在客观上有何思想意义? 主旨是在无限广大的宇宙中,个人的认识和作为,是十分有限的。启示人们不能囿于个人的见闻而自满自足,应该努力学习,不断上进。 2.试谈本篇中的景物描写对表现主旨所起的作用。 形象地渲染了“人的认识是有限的”这一文章的主旨。 3.举例说明本文善于援譬设喻的特色 1、井蛙不可以语于海者,拘于虚也;夏虫不可以语于冰者,笃于时也;曲士不可以语于道者,束于教也。 2、吾在天地之间,犹小石小木之在大山也。 3、计四海之在天地之间也,不似磊空之在大泽乎? 4、计中国之在海内,不似稊米之在大仓乎? 5、此其比万物也,不似毫末之在于马体乎? 以上比喻说明人的认识,受条件和环境的制约,世间事物的大小都是相对的,人的认识是十分有限的。这些比喻以一个个具体生动的形象,把深奥而抽象地哲理表达的浅显易懂。 4.试分析本文的论证方法。 本文在说理方面有以下特色:(1)论证结构上,本文经过由小到大,再由大到小的逐层推进,这种逐层推进的论证结构很有说服力。(2)论证方法上,本文采用了寓言的形式,形象生动,又以类比法为主,用大量的比喻,生动形象地论证中心主旨。(3)语言修辞上,作者大量运用排比,反诘的修辞手法,造成了文章滔滔莽莽的气势,增强了说理的力量。 三、《五代史伶官传序》 1.本文的中心论点和有关警句对我们有什么启迪作用 中心论点是封建王朝的兴亡盛衰不在天命而在人事。 《尚书》的名言“满招损,谦得益”做理论根据,然后指出“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的道理 2.试以本文第二段为例,说明作者是如何运用对比手法进行论证的。 第二段写庄宗李存勖兴衰成败的史实,在写法上欲抑先扬,先极力赞扬成功前的发奋,成功时意气的胸怀雄壮,再以迅疾的笔调写其衰败之速。在盛衰成败兴亡的鲜明对比中,通过盛与衰、兴与亡。得与失、成与败的强烈对比,发出庄宗历史悲剧的根由所在。 3识别文中所运用的理论论据和事实论据,并说明其作用。 历史事实做论据,文中第二段用大段篇幅写了后唐庄宗兴衰的过程。 理论论据,《尚书》名言“满招损,谦得益”。 四、《论毅力》 1.结合自身经验,谈谈本文所说道理有何启发意义? 现代年轻人依赖性强,意志薄弱,锻炼自己意志。提高毅力,是当今时代获得成功的必要条件之一。 2.本文如何在论证过程中贯串正反对举方法的?请作具体分析。 中心论点:“有毅力者成,反是者败”。

大学语文试卷答案

大学语文试题及答案(一) 一、选择题,每题1分,共30分。 1、《诗经》收集了从西周初年到( D )中叶的诗歌305篇。 A、战国 B、东周 C、秦汉 D、春秋 2、( B )开创了我国浪漫主义诗歌的创作道路。 A、《诗经》 B、《楚辞》 C、《国语》 D、《史记》 3、下列四组词语中,最能体现《五代史伶官传序》中心旨意的一组是( A )A.忧劳与逸豫 B.盛与衰 C.天命与人事 D.满与谦 4.《张中丞传后叙》:“愈贞元中过泗州,船上人犹指以相语”。“指以相语”的是( B ) A.于嵩读《汉书》事 B.南霁云抽矢射佛塔事 C.张巡慷慨就戮事 D.南霁云拔刀断指事 5.柳宗元《种树郭橐驼传》所表达的根本思想是( A ) A.“顺民之天”以治国 B.反对辍飧饔以劳吏 C.种树要“顺木之天” D.十年树木,百年树人 6.《前赤壁赋》所继承的赋体传统表现手法是( C ) A.句句骈偶 B.通篇押韵 C.主客对话 D.借景抒情 7、《八声甘州》(对潇潇暮雨洒江天)上片情景交融的方式是( D ) A.自然天成 B.因情造景 C.融情入景 D.移情于景 8、《战国策》一书的整理编订者是(B ) A、郭茂倩 B、刘向 C、司马迁 D、班固 9、我国古代最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是(C ) A、屈原 B、白居易 C、杜甫 D、辛弃疾 10、《诗经.秦风.蒹葭》是一首( D ) A.山水诗 B.送别诗 C.悼亡诗 D.爱情诗 11、《陌上桑》写罗敷美貌所运用的主要表现方法是( B ) A.正面刻画 B.侧面烘托 C.对比反衬 D.类比彰显 12、在元曲四大家中,( C )是成就最高、最有影响的一家。 A关汉卿 B白朴 C马致远 D郑光祖 13、《诗经》的传统分类是( B ) A 南、风、雅 B 风、雅、颂 C 雅、颂、南 D 颂、南、风 14、《庄子》散文运用的主要手法是( C ) A 重言 B 卮言 C 寓言 D 杂言 15、《离骚》在诗歌形式上所属的体式是( D ) A 四言体 B 五言体 C 七言体 D 杂言体

科学出版社大学语文课后答案

《山鬼》 1 分析山鬼的形象? 山鬼即一般所说的山神,因未获天帝正式册封在正神之列,故仍称山鬼。 本篇是祭祀山鬼的祭歌,山鬼是一位美丽的女山鬼,是一个多情、痴情但却失恋的美女,她深感孤寂,饱含凄婉,内心忧愁,是一个失意与哀怨交织的形象。 2 本诗在刻画人物时又何特点? ①在刻画女神形象时采用人神杂糅的艺术手法,诗中的女神既有神的身份和生活习惯,又有人的容貌体态和七情六欲,人神融为一体。既真实生动,又浪 ②诗人还善于借景抒情,把人物的刻画和环境气氛描写完满和谐地统一起 来,达到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将描写与女神感情变化的心理历程紧密融合。 3 体会山鬼赴约前后的微妙心里变化。 全诗分三个部分,非常细致地刻画了女神赴约过程中细腻的心态。 ①先写女神收拾打扮,准备与心爱的人约会,并采摘芳香的花草以“遗所 思”,表达对爱情的憧憬、痴情。②接着写女神等待心爱的人来约会的过程,在久久等待中怅然若失,在怅然若失中仍为对方寻找失约的理由,着重表现其焦虑、希望和矛盾。 ③最后女神终于明白对方失约了,细致入微地刻画了女神失恋后烦乱、痛 苦、失望、哀怨交织的复杂心情。 全篇展示了女神喜悦——惆怅——哀怨的心灵波动,层层深入地表现了女神 的美丽、痴情和忠贞。 《春江花月夜》 1 本诗在写景抒情中运用了大量的暗示手法,你能找出这样的诗句吗? 答:“白云一片去悠悠”,暗示游子远去,“月徘徊”,暗示思妇徘徊楼台、望 月思人;月照“妆镜台”,暗示思妇 对镜伤怀;月光“卷不去”、“拂还来”, 暗示相思之情缠绵悱恻、难以排遣; “光不度”,暗示情不变;“梦落花”, 暗示春将尽;“落月复西斜”,暗示游 子夜夜望月思归。 2 本诗的感情基调是“哀而不伤”,谈谈你 的感受和认识。 答:全诗的感情基调是“哀而不伤”。诗人由景引入,用对照的手法,一方是 流落江畔孤栖舟中的游子,一方是隐 现高楼,夜夜伤怀的思妇。彼此仰望, 有情无法倾诉,最后发出空有春江花 月夜的感慨,以及诗人思乡,思妇思 夫的感伤之情。但与此同时,诗人又 凭借对春江花月夜的生动描述,尽情 赞叹大自然的奇丽景色,讴歌了人间 纯洁的爱情,蕴含了丰富的人生哲 理,表现了诗人豁达乐观的胸襟以及 以及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之情。 3 分析本诗的艺术特色 1、本诗最大的特点是借景抒情、情景交 融。 2、诗中写了许多色彩鲜明的形象,如花林、白沙、白云等,这些景物又都 在皎洁的月光下获得了和谐统一的色 调,造成了一个绚丽优美而又宁谧柔和 的诗境。 3 诗的韵律节奏也富有特色,每四句一换韵,平仄相间,形成整齐有致而 又错综变化的韵律。 4、诗歌语言自然流畅,旋律圆润悠扬,语言上采用了一些顶真连环句式, 如“江月何年初照人,人生代代无穷已”,回环往复,一唱三叹,情味无穷。 《圆圆曲》 1 作者对主人公陈圆圆抱着怎样的态度? 陈圆圆——幼年丧母,为苏州名妓→被 强征入宫,遭冷遇→入田府为歌 伎→被吴三桂娶为妾→被刘宗敏掳获→复为吴三桂所得→遭正妃悍妒,独居别院,后乞求削发为尼→自沉池水。 从一个民间的采莲女到富贵荣华的平西王妃,命运跌宕起伏;引发明清易代 的历史剧变,阴差阳错,都是身不由己。关山漂泊,辗转流落,完全无法自主, 她的命运正像“狂风”中被吹扬的“落花”。作者对陈圆圆寄与了深切的同

大学语文试题三答案

1.朱熹在《诗集传》中对赋比兴的艺术手法做了简明通俗的说明,其中阐释为"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也"的艺术手法是() 兴 2.下列不属于《黍离》一诗中的"黍离之悲"的情感是:希望天佑东周 3.我国先秦诸子散文中艺术性最高的著作是:《庄子》 4.四书是指:《论语》、《大学》、《中庸》、《孟子》 5.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的诗派是:新乐府诗派 6.其独特诗风被称为"诚斋体"的诗人是:杨万里 7.中国最早的一部文人词总集是:《花间集》 8.下列不属于"辛派词人"的作家是:苏轼 9.下列不属于唐代"古文运动"提出的理论主张的是:"点铁成金" 10.文集为《昌黎先生集》的作家是:韩愈 11.《西厢记》的作者是:王实甫 12.标志着南戏振兴和成熟的戏曲著作是: 《琵琶记》 13.下列作品中不属于话本的是:《王子猷居山阴》 14.除辉煌的小说价值外,还被称为中古文化百科全书作品是:《世说新语》 15.代表初期新诗最高成就的是浪漫主义作家是: 郭沫若 16.1921年,与成仿吾、田汉、郁达夫、张资平等组织文学社团"创造社",提倡个性主义的创作的作家是:郭沫若 17.二十世纪三十年代,以"北京"和"上海"为中心分别形成了"京派"和"海派"的文学流派。"京派"重视作品中人性内容的表达,把现代散文界定为个人传情达意的文体。下列作家中不属于"京派"作家的是:施蛰存 18.一切快乐的享受都属于精神的,尽管快乐的原因是肉体上的物质刺激这一论断出自于:钱钟书的《论快乐》 19.1930年,强调演剧是"所谓一种政治的辅助工作",提出了"演剧大众化"、"戏剧走向农村"等口号的左翼剧作家在上海成立的剧社是:中国左翼剧团联盟 20.张承志小说有一种散文化倾向,一种浪漫主义的格调和理想主义精神,下列不属于他的作品的是:《灵与肉》 1.《诗经》所录均为可配乐演唱的乐歌,即歌诗,故其按乐调不同划分为风、雅、颂三大类:错 2.《楚辞》将我国诗歌创作推向了第一个高峰。:对 3.《论语》由孔子所著,主要记载了孔子的一些言行。:错 4.孟子是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他提出仁政、王道的主张,强调民贵君轻,主张性善说,强调以仁义为核心的道德修养。:正确 5.陈子昂反对初唐时期沿袭的六朝浮靡文风,高举革新的旗帜,为端正唐诗发展方向做出了重要贡献。:正确 6.孟浩然的诗作代表了盛唐山水田园诗派的最高成就。:正确 7.唐五代文人词,奠定了后世婉约词的总体风貌,对后世词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正确 8.苏轼不但"以诗为词"而且"以文为词",将豪迈奔放的爱国词推向了高峰。:正确 9.古文运动中的"古文"指的是古典散文,它是和骈文相对立的一种文体。:正确 10.欧阳修的《五代史伶官传序》主要阐释了国家的盛衰、事业的成败都取决于天命的道理。错误

北京师范大学《大学语文》作业二1l答案(2).

《大学语文》作业二 一、单选 1.《花间集》的编者是(B A. 欧阳炯 B. 赵崇祚 C. 皇甫松 D. 韦庄 2.“满地黄花堆积,惟淬损,如今有谁堪摘”诗句的作者是 A A. 李清照 B. 李白 C. 李煜 D. 李商隐 3.词集名《六一词》的是(A A. 欧阳修 B. 梅尧臣 C. 王禹偁 D. 晏殊 4.鲁迅创作的一篇以“表现的深切和格式的特别”,显示了“五四”文学革命的实绩的小说是(C

A. 《药》 B. 《风波》 C. 《狂人日记》 D. 《阿q正传》 5.属于新秧歌剧的是(B A. 《这不过是春天》《梁允达》 B. 《兄妹开荒》《夫妻识字》 C. 《红霞》《洪湖赤卫队》 D. 《一只马蜂》《压迫》 6.是朱自清的杂文集是(D A. 《背影》 B. 《儿女》 C. 《给亡妇》 D. 《标准与尺度》 7.郭沫若哪部代表作被誉为我国新诗的奠基之作(A A. 《女神》 B. 《流云》 C. 《手推车》 D. 《罪恶的黑手》

8.被誉为“燕许大手笔”的是(D A. 姚崇 B. 张九龄 C. 宋璟 D. 张说 9.晚唐诗人中近体诗成就最高的作家是(A A. 李商隐 B. 杜牧 C. 许浑 D. 李贺 10.孔子晚年主要贡献是(B A. 编著《论语》 B. 整理修订《诗经》等典籍 C. 编订《战国策》 D. 创作《诗经》 11.艾青的成名作是( C A. 《致橡树》 B. 《再别康桥》 C. 《大堰河——我的保姆》

D. 《雨巷》 12.提出“三美理论”的“新月派”诗人是(C A. 徐志摩 B. 郭沫若 C. 闻一多 D. 戴望舒 13.被誉为我国新诗的奠基之作的是郭沫若的代表作(C A. 《猛虎集》 B. 《神曲》 C. 《女神》 D. 《死水》 14.《聊斋志异》是采用传奇的手法写的(A A. 志怪小说 B. 神魔小说 C. 历史演义 D. 英雄传奇 15.瞿佑编创的《剪灯新话》、李桢写的《剪灯余话》和邵景詹写的《觅灯因话》是传奇小说中的(A A. “剪灯系列”

大学语文(第三版) 课后练习题参考答案

《采薇》课后练习 1、诗的前三节主要表现了什么情感?它通过什么方式表现出来的?这样表现有什么好处? 诗的前三节主要表现了士兵因久在前线而思念家乡的情绪;这种情绪是通过采摘不同季节的薇这一活动烘托出来的;由于采薇时间的持久性和连续性,让人感到士兵无时无刻不被思念家乡的痛苦折磨着,从而使全诗的思想感情得到了强化。 2、当兵服役、保家卫国是一个人对国家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义务,它既让人感到神圣和自豪,但同时又让人承受巨大的痛苦折磨,甚至要付出高昂的生命代价。试结合《采薇》这首诗的学习,谈谈你对这一问题的认识和看法。 《采薇》中表现了士兵对敌人入侵使自己不能安居乐业强烈不满,体现了大敌当前、国家民族利益高于一切,个人与国家同仇敌忾的爱国主义思想感情,这一点值得我们仔细体会学习。国家民族危难之际,无论何时,无论何人,都应把国家利益放在第一位,随时随地接受国家的召唤。当兵服役,保家卫国,这是一个人对国家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义务,每个人都应为此感到神圣和骄傲。 另一方面,战争又是残酷的,参加战争的人要承受巨大的痛苦折磨,甚至要付出高昂的生命代价,这一点在《采薇》中也有深刻的反映。这一点既让我们在心理上对战争的本质有清醒的认识,更激励我们努力争取和珍惜和平的好时光。 3、“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这四句为什么会成为千古名句?分析这四句诗的抒情特点。 1、原因主要有:①用生动的形象写出了丰富的内容和复杂的感情。②把多种修辞手法成功熔在一起:⑴对仗工整;⑵叠字(依依、霏霏)形象生动;⑶借代(用杨柳依依代指春天,雨雪霏霏代指冬天)准确而形象⑷对比(阳春与寒冬)鲜明。③文字雅俗共赏。 这四句诗里含有两个典型画面,一是春天里微风轻吹,柳枝飘拂的画面,一是寒冬时节雪花纷飞的画面,抒情主人公的感情就蕴涵在这两个画面中,而没有明说出来。这样,以景写情,情景交融,显得既富于形象性,又含而不露,耐人寻味,给读者的欣赏活动创造了很大的空间。 清人王夫之在《姜斋诗话》里这样评价这四句诗:“以乐景写哀,以哀景写乐,一倍增其哀乐。”也就是说当初离家出征的时候,心里是悲伤的,却用杨柳春风这样的明媚春光来反衬;如今走在回家的路上,心里是高兴的,却用大雪纷飞这样的严寒景象来反衬。王夫之认为走在回乡路上的士卒心里是“乐”的,这种理解未必正确。这位士卒一直非常牵挂家里,心里非常痛苦,当他终于能够结束服役回家的时候,他的心里不只是单纯的高兴,而是百感交集。他希望马上能回到家中,与家人团聚,而同时又会不由自主地担心家里发生什么不好的事情,因为自己离开家已经很久了。因此,从这个角度看,“杨柳依依”和“雨雪霏霏”的对比给他一种不胜今昔之感,正符合此时他复杂的感情。 2、这四句诗通过融情入景和对比的方法,把感情表达得更深刻、形象、含蓄。其中2、4两句分写乐和哀,分别拟喻国家的和平安宁与破败纷乱,两相对比,足见主人公前后感情心理变化之大,以及战争给国家带来的灾难;1、3两句,前句当哀不哀,强化了战士的参战心情和决心,后句当乐不乐,强化了战争对国家和人民的摧残。 4、解释下列各句中加点的字,注意这些字的用法: 1.曰归曰归,岁亦莫.止。读mò,同“暮”,一年将尽的意思。 2.我心伤悲,莫.知我哀。没有谁。 3.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读yù,下,降落,用作动词。 4.行道迟迟,载.渴载饥。又……又……。 5.忧心孔.疚,我行不来。很、甚。 6.我戍未定,靡.使归聘。无,没有。 《山鬼》思考练习题 1、屈原为什么会受到全世界人民的尊敬?谈谈你对屈原的认识和了解。 屈原是中国古代最伟大的爱国志士和诗人,他崇高无私的爱国精神受到了全世界人民的尊敬,每年五月端午这一天,许多国家和民族包棕子、划龙船,以纪念这位伟大的爱国诗人。作为一位卓有才华的政治家和诗人,无论国家怎样对待他,无论自己的处境多么艰难,他都一心一意热爱着自己的祖国,决不向黑暗邪恶低头妥协,宁死不肯离开自己的祖国,并用诗歌将自己的心声记录下来,让千秋万代的人们感受他的思想和情感,这就是屈原为什么受到全世界人民尊敬的原因。 2、山鬼是一个怎样的形象?分析诗中山鬼感情变化的轨迹? 诗中的山鬼是一个美丽痴情的女子形象,她怀着对爱情的美好愿望,精心打扮准备,在凄风苦雨中痴痴等待自己的爱人,为此承受了巨大的喜悦和痛苦。作者屈原通过塑造这一形象,表现了人类对美好爱情的热烈追求和忠贞态度,也寄托着自己虽遭流放而心中依然苦苦思念关心楚国、楚王的高尚爱国热情。 诗中第一节,山鬼在赴约途中的感情是喜悦、兴奋的;第二节,随着等待时间的不断延迟,天空黑暗下来,天上刮起了风、下起了雨,这时山鬼的心情也变得暗淡下来,发出了岁月不饶人的感慨;第三节,山鬼一方面对自己的纯洁和忠贞行为感到自豪,对对方迟迟不至的行为自我宽解,但另一方面,随着时间的不断迁移,她渐渐开始对自己的宽解产生了怀疑,这种怀疑伴随着雷电和暴风雨的加强逐渐加深,最终使她陷入了因爱人迟迟不来而带来的极度孤独和忧愁中。诗人通过山鬼从兴奋到忧愁这一心理过程的变化,真实反映了爱情给人带来的缠绵、痛苦和折磨。 3、将这首诗与《诗经·采薇》对照,结合过去学过的其他作品,说说屈原的诗歌和《诗经》有什么不同。 主要表现在:《诗经》侧重于写实,重章叠句突出,语言朴素,民歌色彩很强,句式是以四言为主;而屈原的诗歌则侧重于表现理想,抒情性更强,语言富有变化和文采,句式则是每句七个字,且每句都有一个语气词“兮”字等。 4、、注意下面句子中加点字的意思及用法: (1)若有人兮山之阿,被薜荔兮带女萝。被:同“披”。

《大学语文》试题及答案

大学语文试题及答案(一) (时间 90分钟) 一、填空题(每小题1分,共10分。答案有错别字,该题不得分) 1.《大同》一文中“选贤与能”句的“与”,繁体字作“與”,其 读音是 。 2.古诗《长恨歌》的作者是唐代诗人 。 3.《还魂记》、《紫钗记》、《邯郸梦》、《南柯记》四部作品合称“ ”,又称“玉茗堂四梦”。 4.老子学说的核心范畴是“ ”,认为它是世界的本原及万物运动变化的规律。 5.子曰:“君子博学 ,约之以礼,亦可以弗畔矣夫!” 6.西绪福斯是_________的象征。 7. 是中国现代作家,著有诗集《太阳城札记》、散文集《失败之书》和小说《波动》等。 8.《敬畏生命》的作者曾获1952年度诺贝尔 奖。 9.《贝多芬百年祭》的作者是爱尔兰著名的戏剧家、批评家、小说家 。 10.《故乡的野菜》一文的作者是 。

二、选择题(请选择正确答案,并将答题栏中代表正确答案的字母涂黑,多涂、少涂、不涂、涂错均无效。 1.《大同》一文选自( )。 A.《论语》 B .《孟子》 C .《礼记》 D .《尚书》 2.下列四组诸侯国,全部礼遇流亡途中的晋公子重耳的一组是( )。 A .狄、卫、齐、曹 B .宋、郑、楚、秦 C .齐、曹、宋、郑 D .狄、齐、楚、秦 3.《春江花月夜》的体裁是( )。 A .七言排律 B .七言歌行 C .古题乐府 D .新题乐府 4.对下列诗句的修辞手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 ①承欢侍宴无闲暇,春从春游夜专夜。 ②金屋妆成娇侍夜,玉楼宴罢醉和春。 ③玉容寂寞泪阑干,梨花一枝春带雨。 ④上穷碧落下黄泉,两处茫茫皆不见。 A .叠字 夸张 对偶 比喻 B .夸张 对偶 比喻 对比 C .反复 对偶 比喻 夸张 D .双关 比喻 对偶 夸张 5.《世说新语》的编著者是南朝宋著名文学家( )。 A .刘孝标 B .刘义庆 C .刘向 D .刘伶

大学语文试题及答案

大学语文试题及答案 大学语文试题及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 1、《战国策》一书的整理编订者是(B ) A、郭茂倩 B、刘向 C、司马迁 D、班固 2、王昌龄最擅长的是( D) A、七言律诗 B、七言歌行 C、五言绝句 D、七言绝句 3、我国古代最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是(C ) A、屈原 B、白居易 C、杜甫 D、辛弃疾 4、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属于“文学研究会”成员的著名作家是( D) A、巴金 B、郁达夫 C、老舍 D、朱自清 5、诗集《女神》的作者是(C ) A、闻一多 B、戴望舒 C、郭沫若 D、冰心 6、冰心《往事》(——之十四)借助对大海的描绘。来抒写自己的主观情志,这叫做( B) A、铺张扬厉 B、托物言志 C、映衬对比 D、渲染烘托 7、屠格涅夫《门槛》的基本表现手法虽( C) A、比喻 B、拟人 C、象征 D、夸张。 8、在一篇文章中,记述两件或多件同时发生的事件,

就是(D ) A、顺叙 B、倒叙 D、插叙 D、平叙 二、多项选择题 1、下列诗作属于七言律诗的是(DE ) A、王维《山居秋瞑》 B、李白《送盂浩然之广陵) C、王昌龄〈从军行》 D、社甫《登高》 E、李商隐《无题(相见时难别亦难)》 2、下列作品集属于朱自清创作的有( ACD) A、《踪迹》 B、《风景谈》 C、《背影》 D、《欧游杂记》 E、《闲书》 3、巴金在《爱尔克的灯光》中指出长辈对子女的关怀应体现在( ABCE) A、给他们一个生活技能 B、向他们指示一条生活道路 C、让他们睁起眼睛去看广大世界 D、让他们走一条既走的生活道路 E、培养他们崇高的理想和善良的气质 4、屠格涅夫《门槛》通过一组象征性形象,( ABCE)。 A、反映俄罗斯人民为争取民主自由而英勇斗争的情景 B、赞颂革命者的献身精神 C、揭露专制社会对革命者的迫害 D、表现了对“圣人”的崇拜

大学语文试题及答案

《大学语文》课程期末考试试题A解答及评分标准 专业、班级:任课教师: 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1分,共20分): 1.“攻之不克,围之不继,吾其还也”中的“吾其还也”应解释为:( C ) A.我们期盼回去啊B.我们已经回去啦 C.我们还是回去吧D.我们还要回来的 2.“羽岂其苗裔邪?何兴之暴也!”中“何兴之暴也”应理解为:(A )A.他的兴起多么突然啊B.他为何产生残暴之心啊 C.是什么让他暴跳如雷啊D.为什么他要实施暴行啊 3.“贫乏不能自存,使人属孟尝君。”一句中“属”字通( B )字。 A.阻B.嘱C.祝D.助 4.“会当凌绝顶”后面一句是( D )。 A.一览群山小B.一览名山小C.纵览江山小D.一览众山小 5.成语“梨花带雨”见于谁的作品?( C ) A.孟子 B.王维 C.白居易 D.陶渊明 6.窦娥的三桩誓愿不包括:( D ) A.血溅白练 B.六月飞雪 C.三年亢旱 D.诛杀奸人 7.古典名著《红楼梦》的成书年代是:( D ) A.唐代 B.元代 C.明代 D.清代 8.以下哪一句不是孔子对《诗经》的评价?( A ) A.感于哀乐,缘事而发。B.温柔敦厚。 C.乐而不淫,哀而不伤。D.思无邪。 9.“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却用它去寻找光明。”这句诗出自:( D ) A.《黑夜》B.《黑眼睛》C.《远和近》D.《一代人》 10.被曹禺认为“最具有雷雨性格”的人物是( B )。 A.周朴园B.周繁漪C.鲁侍萍D.鲁大海 11.著名诗句“冬天已经来了,春天还会远吗?”出自( C )。 A.《假如生活欺骗了你》B.《致大海》C.《西风颂》D.《我曾经爱过你》 12.作者鲁迅对阿Q的批判态度是( D )。 A.麻木不仁B.哀其不幸C.怒其不争D.哀其不幸,怒其不争 13.有“俄罗斯诗歌的太阳”美誉的诗人是( C )。 A.华兹华斯B.歌德C.普希金D.雪莱 14.以下哪位诗人不属于现当代诗歌流派“朦胧诗群”的代表?( C ) A.杨炼B.北岛C.余光中D.舒婷 15.汪曾祺出的第一部小说集是( B )。 A.《受戒》B.《邂逅集》C.《羊舍的夜晚》D.《大淖记事》 16.宋代著名女词人李清照自号易安居士,其词收在哪本词集里?( C ) A.《如梦令》B.《易安居士集》C.《漱玉词》D.《声声慢集》 17.诗句“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出自( C )。A.《土地》B.《泪水》C.《我爱这土地》D.《祖国》 18.以下属于莎士比亚四大悲剧之一的是:( A ) A.哈姆莱特麦克白李尔王奥晒罗B.威尼斯商人C.亨利四世D.浮士德19.《变形记》的作者是:( C ) A.格里高尔B.尤奈斯库C.卡夫卡D.海明威 20.以下不属于英国“湖畔派”之一的诗人是:( B ) A.华兹华斯B.雪莱C.柯勒律治D.骚塞

东师大学语文20秋在线作业2【标准答案】

大学语文19春在线作业2-0003 试卷总分:100 得分:100 一、判断题 (共 14 道试题,共 28 分) 1.宋代著名女词人李清照主张“词,别是一家”,竭力维护词体的独立性。注重词体协音律、重铺叙、有情致的特点。 答案:正确 2.现代诗派是在自由主义文学思潮激荡下,自觉追求“纯诗”艺术美的一个诗歌流派,得名于1932年5月施蛰存创办的《现代》杂志。 答案:正确 3.花间词词风香软浮艳,落笔多在闺房,描写情爱,以堆砌华艳的词藻来形容妇女的服饰体态,“花间”得名于张泌的《蝴蝶儿》词“还似花间见,双双对对飞。” 答案:正确 4.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杜甫用诗笔写出自己在安史之乱中的见闻和感受,全面而又深刻地反映了这一段时期的社会现实,所以在当时就已经被称之为“诗史”。 答案:正确 5.1987年,导演林兆华第一次将小剧场话剧《绝对信号》搬上了首都的戏剧舞台,这是中国小剧场话剧运动的开端。 答案:错误 6.“所谓伊人,在水一方”,出自诗经名篇《蒹葭》。 答案:正确 7.鲁迅曾用“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来评价司马迁的《史记》。 答案:正确 8.婉约词是指自花间词以下,以温庭筠,柳永,李清照,周邦彦等词人为代表的词派,他们的词表情达意一般崇尚含蓄婉转,充分发挥了词“专主情致”的特点。 答案:正确 9.小山重叠金明灭,鬓云欲度香腮雪。懒起画蛾眉,弄妆梳洗迟。照花前後镜,花面交相映。新帖绣罗襦,双双金鹧鸪。 答案:正确 10.“一门父子三豪客,千古文章四大家。”“三豪客”指的是“三苏(苏荀、苏轼、苏辙)”。答案:正确 11.道家思想代表人物墨子视“逍遥游”为人生之最高境界。 答案:错误 12.南朝宋代刘义庆的《世说新语》是志人小说的代表作。

大学语文(一)考试题及答案

大学语文(一)考试题及答案 一、选择题,每题1分,共30分。 1、《诗经》收集了从西周初年到( D )中叶的诗歌305篇。 A、战国 B、东周 C、秦汉 D、春秋 2、( B )开创了我国浪漫主义诗歌的创作道路。 A、《诗经》 B、《楚辞》 C、《国语》 D、《史记》 3、下列四组词语中,最能体现《五代史伶官传序》中心旨意的一组是(A)A.忧劳与逸豫 B.盛与衰 C.天命与人事 D.满与谦 4.《张中丞传后叙》:“愈贞元中过泗州,船上人犹指以相语”。“指以相语”的是( B) A.于嵩读《汉书》事B.南霁云抽矢射佛塔事 C.张巡慷慨就戮事 D.南霁云拔刀断指事 5.柳宗元《种树郭橐驼传》所表达的根本思想是(A) A.“顺民之天”以治国 B.反对辍飧饔以劳吏 C.种树要“顺木之天”D.十年树木,百年树人 6.《前赤壁赋》所继承的赋体传统表现手法是(C) A.句句骈偶B.通篇押韵 C.主客对话D.借景抒情 7、《八声甘州》(对潇潇暮雨洒江天)上片情景交融的方式是(D)A.自然天成B.因情造景 C.融情入景D.移情于景 8、《战国策》一书的整理编订者是(B ) A、郭茂倩 B、刘向 C、司马迁 D、班固 9、我国古代最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是(C ) A、屈原 B、白居易 C、杜甫 D、辛弃疾 10、《诗经.秦风.蒹葭》是一首( D ) A.山水诗B.送别诗C.悼亡诗D.爱情诗 11、《陌上桑》写罗敷美貌所运用的主要表现方法是( B ) A.正面刻画B.侧面烘托C.对比反衬D.类比彰显 12、在元曲四大家中,( C )是成就最高、最有影响的一家。 A关汉卿B白朴C马致远D郑光祖 13、《诗经》的传统分类是( B ) A 南、风、雅 B 风、雅、颂 C 雅、颂、南 D 颂、南、风 14、《庄子》散文运用的主要手法是( C ) A 重言 B 卮言 C 寓言 D 杂言 15、《离骚》在诗歌形式上所属的体式是( D ) A 四言体 B 五言体 C 七言体 D 杂言体 16、《史记》的五种体例中,“世家”这种体例是(D ) A 记述历史帝王的兴衰沿革 B 记述特殊人物或集团的事迹 C 记述重要人物的家庭兴衰

大学语文试题

南京大学网络教育学院 “大学语文”课程期末试卷 提示:答案文档直接在学生平台提交 一、填空题(每空2分,共30分) 1、《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中以月亮的阴晴圆缺比喻人间的悲欢离合。 2、“把酒问青天”中的“把”意思是拿着。 3、“高处不胜寒”中“不胜”的意思是经受不住。 4、“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中“绮户”是指彩绘雕花的门户。 5、“千里共婵娟”中“婵娟”是指明月。 6、“弃甲曳兵而走。”其中“兵”的意思是兵器。 7、“生孩六月,慈父见背。”其中“见背”的意思是背弃。 8、鲁迅称《史记》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9、“齐人有冯谖者,贫乏不能自存,使人属孟尝君,愿寄食门下。”其中“属”的意思是告诉。 10、小说《苦恼》的主人公是姚纳。 11、使莫泊桑一鸣惊人的短篇小说是羊脂球。 12、《米龙老爹》是法国19世纪著名小说家莫泊桑的作品。 13、建国后,老舍创作的话剧代表作除《龙须沟》外,还有《茶馆》。 14、老舍原名舒庆春,字舍予。 15、鲁迅的《风波》这篇小说描述了1917年张勋复辟事件在江南某水乡所引起的一场关于辫子的风波,以小见大,展示了辛亥革命后中国农村的封闭,愚昧,保守的沉重氛围。 二、单项选择题(每题2分,共20分) 1、提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观点的是:( C ) A.孔子B.庄子C.孟子D.韩非子 2、“数罟不入洿池”中“数”的读音是:( B ) A.shùB.cùC.shuòD.shǔ 3、“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中“凶”的意思是:( B )

A.凶恶B.饥荒C.危险D.不吉利 4、1951年荣获“人民艺术家”称号的作家是:( B ) A.巴金 B.老舍 C.茅盾 D.鲁迅 5、“锲而不舍,金石可镂”出自:( D ) A.《论语·学而》B.《孟子·梁惠王上》 C.《庄子·逍遥游》D.《荀子·劝学》 6、《魂断枪》的作者是( C )。 A.巴金 B. 鲁迅 C.老舍 D. 茅盾 7、“井底之蛙”这个典故最早见于( A )。 A. 《庄子》 B. 《论语》 C. 《孟子》 D. 《战国策》 8、“不破楼兰终不还”一句运用的修辞手法是( B )。 A. 夸张 B. 比喻 C. 借代 D. 拟人 9、“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这三句的对仗形式是( C )。 A. 隔句对 B. 扇面对 C. 鼎足对 D. 流水对 10、《米龙老爹》采用的叙述方式是( B )。 A. 顺叙 B. 倒叙 C. 平叙 D. 插叙 三、名词解释(每题5分,共20分) 1、文言 答:文言是以古汉语为基础的、经过文体加工的书面语。最早根据口语写成的书面语中可能就已经有了加工。加工主要有两种。一种是省略。古代书写工具笨拙,书写十分费劲,下笔省略,注重简洁,是必然的。另一种是美化。书面语要求写得整齐和优美。文言除少数通俗文章外,一般大众仅能猜测大致意义,经过相关学习者大多仅能看得懂而听不懂。 2、通假字 答:通假字,是泛指中国古书的用字现象之一,“通假”就是“通用、借代”的意思,即用读音相同或者相近的字代替本字。 由于种种原因,书写者没有使用本字,而临时借用了音同或音近的字来替代,有人认为部分通假字就是古人所写的白字(错别字)。 事实上,第一个写通假字的人可以说是写的白字,但是后人纷纷效仿,也就积非

南开大学19秋学期《大学语文》在线作业答案2

【南开】19秋学期(1709、1803、1809、1903、1909)《大学语文》在线作业-0002 试卷总分:100 得分:100 一、单选题 (共 20 道试题,共 40 分) 1.下列对于《长生殿》的思想蕴含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长生殿》主张对双重主题的矛盾这个永恒的遗憾用佛家出世的思想进行顿悟和超越 B..《西游记》 C.作者对李杨的情缘充满了不满和抨击的态度,否定人间真挚的爱情 D.作者充分看到人的情感生活与社会角色之间难以协调的矛盾,并以此上升到人生哲理的高度,才使他对社会和人生彻底失望,从而最终得出“情缘总归虚幻”的结论 E.作品爱情主题和政治主题这两个方面是紧密关联,相反而相成的 [仔细分析上述试题,并完成选择] 正确答案:C 2.《稼轩长短句》指的是()的词集 A.陆游 B.辛弃疾 C.苏东坡 D.李清照 [仔细分析上述试题,并完成选择] 正确答案:B 3.《蒹葭》选自《诗经》中的() A.《郑风》 B.《秦风》 C.《周南》 D.《卫风》 [仔细分析上述试题,并完成选择] 正确答案:B 4.艳色的田野,艳色的秋景,/梦境似的分明,模糊,消隐,——/催催催!是车轮还是光阴?/催老了秋容,催老了人生!”这段诗句出自徐志摩的哪首诗?( ) A.《沪杭车中》 B.《我不知道风是在哪一个方向吹》 C.《再别康桥》 D.《为要寻一颗明星》 [仔细分析上述试题,并完成选择] 正确答案:A 5.下列不属于《西游记》的艺术精神的是 A.集动物性、神性和人性于一身的人物形象 B.寓庄于谐的讽刺艺术 C.奇诡变幻的神话世界 D.在语言风格方面,创造性地继承和发展了“说话”艺术的语言特色 [仔细分析上述试题,并完成选择]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