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景与特写镜头的作用

全景与特写镜头的作用

特写与全景镜头在纪录语言表达中的作用12009-10-19 00:54特写与全景镜头在纪录语言表达中的作用

一部纪录片的创作过程是一个在生活中观察、发现、挖掘的过程。观察,用镜头来解释就是全景镜头;发现是特写镜头;挖掘是全景与特写的交叉运用。

关键名词: 特写全景长镜头

一、特写镜头、全景镜头在纪录语言表达中的作用

在这里,我是从前期拍摄角度来阐述我的观点。对于一个拍摄者来讲,取材的过程是一个视觉的冲击和内心的感动的过程,这对于纪录片的创作者尤为重要。它相当于一条引导线,视觉冲击好比特写,给人一种亲近感;内心冲动就是全景,呈现给人客观的氛围。

1-1、特写镜头在纪录语言表达中的作用

特写close-up

在《电影大百科全书》中这样写到:

“电影中拍摄人的面部、人体的局部、一件物品或物品的一个细部的镜头;视距最近的镜头。特写镜头呈现在银幕上,由于视距短近,取景范围小,画面内容单一、集中、突出,把所表现的对象从周围环境中突现出来,放大,因此可以造成强烈和清晰的视觉形像,得到强调的效果。

电影中的特写,是突出和强调细节的重要手段,它既可通过眼睛的顾盼、眉梢的颤动以及各种细微的动作和情绪的变化,揭示人物的心灵,也可把原来不易看清或容易忽视的细小东西加以突出,赋予生命,或借此刻画人物、烘托气氛,或用来介绍人物、时间、地点的特征。

一般来说,特写镜头比较短促,运用得当能使观众在时间、视觉和心理上产生强烈的反应。特别是当它与其他景别镜头结合起来,通过长短、远近、强弱的变化时,能造成一种特殊的蒙太奇节奏效果。电影特写镜头是由美国早期电影导演D.W.格里菲斯开始运用的。”

(1)特写镜头对细节描述的直观生动

2写散文、小说的时候,作者可以抓住人物具有特征性的某一部分,诸如眼睛、眉毛、鼻子、嘴、手、脚等,进行细致的描写,使读者通过这个“特写镜头”,可以更好地了解人物的性格特征和思想感情。赵树理在《套不住的手》中,对陈秉正的“手”就写了一个特写镜头:

有一次休息的时候,陈秉正叫王新春上去吸烟。陈秉正是用火镰子打火的,王新春说:“烧一堆柴火吸着多痛快!”一个新参加学习的中学生听说,忙帮他们就近拣柴,却找不着什么东西,只拣了二寸来长两段干树枝。王新春笑了笑说:“不用找!你陈家爷爷有柴!”那个学生看了看,没有看到什么柴。陈秉正老人也说了个“有柴”,不慌不忙放下火镰子,连看也不看,用两只手

在身边左右的土里抓了一阵,不知道是些

什么树皮皮,禾根根抓了两大把;王新春老人擦着洋火点着,陈老人就又抓了两把盖在上面。那个学生看了说:“这个办法倒不错!”说着自己就也去抓。陈老人说:“慢慢!你可不要抓!”可是这一拦拦得慢了点,那个学生的中指已经被什么东西刺破了,马上缩回手去。王新春说:“你这孩子是什么手,他是什么手,他的手像铁耙一样,什么刺针蒺藜都刺不破它!”那个学生一边揉着自己的中指,一边看着陈老人的手,只见那两只手确实和一般人的手不同:手掌好像四方的,指头粗而短,而且每一根指头都展不直,里外都是茧皮,圆圆的指头肚儿就像半个蚕茧上安了个指甲,整个看起来真像用树枝做成的小耙子。作者在这里对陈秉正老人的手用了一个“特写镜头”。这是一双与众不同的手,这是一双劳动的手。他的手为什么能这样坚硬,连“棘针蒺藜”都刺不破?他的手为什么会长成这样一个形状,“像用树枝做成的小耙子”?这是他长期劳动的结果。这又是一双套不住的手,两次戴手套两次丢手套。作者通过对这双与众不同的手的描写,反映了陈秉正老人过去的劳动经历,表现了他勤劳朴实的品质。

特写镜头给观众强烈的视觉冲击感,直接把观众的注意力引向细节的描述。运用特写镜头,要有的放矢,要找得准。“特写镜头”必须选择能表现人物性格或揭示主题的最关键部分。让观众产生感情上的共鸣。这要求拍摄时一定要抓住有说服力的画面,必须给自己的眼睛一个冲动,或者说保持自己最原始的感觉、敏锐度,抓住这个敏锐度走下去,你就会到达对细节的强调。

(2)特写镜头对细节描述的重点强调

在网上曾看到这样一段文字“纪录片不一定有情节,但应该有细节。有了细节,可以使摄影主题深化,并且更生动形象。这种细节,是摄影记者从现实生活申抓取的,是依靠‘挑、等、抢’的采访摄影拍下来的,而不是由编导臆造、让人表演出来的。这种细节,不一定带有强烈的戏剧性、故事性,它常常是通过编辑、记者细心观察,抓住了拍摄对象具有鲜明特征和个性的典型行为、动作、表情,或者以物状人,从“物”上面追踪、探索的思想、品德和行为的踪迹(纪录片《周总理的办公室》在这方面是一个成功的范例)。这种细节,常常不需要太泛的铺陈或过分的雕琢,而仅仅依靠一两个细腻的特写、近景即可奏效。”它最后一句话是针对后期制作来说的。后期制作所要达到的效果,在前期拍摄中一定要做好铺垫,打好基础。怎样达到细腻?我觉得拍摄时一定要特意强调细节,尤其是纪录片,不会再有第二次拍摄,

补拍就不够真实。所以,要充分用镜头描述细节,只有你沉浸在细节中,你才会走进细节,你的思维才能达到捕捉的敏捷度,得到最朴实的资料。否则,你只是形式的从原则上,从构图或者其他基本原理的习惯思维拍摄,你的思路没有打开,被理论被原则束缚了感情的冲动,没有了去感受的感染力,镜头画面就仅仅是一般的画面,仅是形式上的东西。你是理性的观众更会理性,何况并没有真实处在现实的环境中。

在这里不得不提道鲍特的《盗窃狂》。他在这部影片结尾用了一个出人意料的特写:法官被蒙住了眼睛,手里拿着天平,一头放的是一袋金子,另一头放的是一个面包。放黄金的一头往下沉。接着蒙眼睛的布掉下来了,我们看到法官只有一只眼睛,贪婪的盯着金子。他有力的批判了社会的不平等。

在我的作业中还有一个外国姑娘的镜头,这个可爱的姑娘驻足于人群之中,使我得以便利的抓拍

了她丰富生动的表情。它相当的可爱,一手拿一个大大的风车,一手抓一把烤串,你再看她狼狈的吃相,更让人忍俊不禁,感叹生活的魅力。在这里,我并没有把镜头直接卡在这个姑娘身上,相反,是镜头中的她一步一步脱颖而出,将我的思维从“外国友人”这个概括的名词中解脱出来,转移到更真切的生活现实中来。从而,更强调了生活的细节。

:55全景镜头在纪录语言表达中的作用

全景full shot

在《电影大百科全书》中这样写到:

电影摄影机摄取人像全身的一种画面。这种画面可使观众看到人物的全身动作及其周围部分环境。

全景具有较广阔的空间,既能展示出比较完整的场景,又可使人物的整个动作和人物相互的关系得到充分的展现。在全景中,人物与环境常常融为一体,能创造出有人有景的生动画面。

(1)全景镜头交待纪录环境

全景镜头交待了时间、地点以及整体的状态,是客观性描述的体现。全景的客观不仅仅体现在需要拍摄时头脑要以客观的态度对待拍摄对象,更深一层次的要交待给观众大的背景,看到宏观的自然与宇宙。这并不夸张,因为观众也极易陷入某一具体场景不能自拔,尤其是能够引起内心层次共鸣的事物。我们不仅仅需要引起观众心中的共鸣,不是盲目再现观众心中的痛,而是将这种共鸣揭示出来更客观地对待,更现实积极的面对。因此,这个纪录环境就必须要求一种更宏观的概念,一种更科学的概念融会其中。不是仅强调一个悲、一个喜,而是给这个悲或喜补充丰满,把辩证性溶于其中,也许就一个点,它就不会是白白骗去观众的感情了,而是引起观众更多客观现实积极地思考

在我的作业中,有这样一个镜头:一排红色的纸花。我从地面向上摇,落幅在一排红色的纸花。对于一名真正的摄影师来说,这个镜头还可以做得更好:用摇臂来辅助做一个摇移的镜头。我之所以说这个镜头,在于我对纪录环境的交代,丰富了我的画面语言。首先,它来自于洪智化对我眼睛的冲击力,在这个没有任何生机色彩的小院,这一线红色,给离我很大的振奋,我的作业需要它。我拍摄时不在像刚开始拍国旗那样,机械的锁定一张张街门前的国旗(国旗的好多镜头都已作废)。我这次拍了两条纸花,还有一条是它的特写,为了画面节奏舍掉了。

(2)全景镜头渲染整体气氛

这一观点看似与前面冲突,其实是拍摄总体基调表现得一种方式,它更着重在于在色调感觉、视觉心理上的把控。它与前一观点是互补的关系,没有这个补充,整体就太理智化了。人终归是感性的,不能留下这方面的缺陷,不然观众不会买你的账的。

我的庙会中有一个全景的熙熙攘攘的人群的镜头,它烘托了庙会的热闹气氛,给老老少少的人一个北京,更真实更亲切。

二、特写镜头与全景镜头有机结合

这里,我想从蒙太奇的产生谈起,在1988年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蒙太奇原理》中P8 指出“勃列顿学派的另一重要人物斯密士,被许多电影学家视为蒙太奇的真正发明人。斯密士在他早期的影片中全部都是用特写镜头拍摄的,这与他后来经过仔细思考以后,斯密士发觉特写镜头虽然有它的优点,但不能表达一切,即使是简单的题材也不能完全表达出来,因此他开始在全景中插进特写的镜头,即特写和全景镜头交替出现。比如,在影片《小医生》中,开头是几个小孩在扮演医生,他们把一只小猫当作病人给它喂药的全景镜头,接着我们看到一个小猫头部的特写镜头,小猫正在喝一匙牛奶,神情非常有趣。他在《玛丽?珍妮的灾祸》一片中集中的表现了他所运用的变化,这部影片表现女仆玛丽?珍妮大清早忙于家务,随后她把煤油倒在炉中引火引起了爆炸,把她抛进烟筒,她的尸体又从屋顶上的烟筒里飞出来,手脚一块块落在屋顶上,斯密士是这样表现的:

全景:玛丽?珍妮在厨房里。

近景:玛丽?珍妮在擦鞋。

近景:玛丽?珍妮在生火。

全景:没有引起爆炸。

全景:屋顶

玛丽?珍妮的肢体落在地上。

从这些镜头中我们可以看到斯密士的摄影机仅仅跟着这个女主人公移动,根据剧情发展的需要而改变着视点。这种依据故事发展的需要拍摄不同经别的镜头最终组合起来的技术,就是电影中真正的蒙太奇的诞生。斯密士在电影语言上完成

了一个极为重要的发展……”

斯密士是用特写镜头刻画了人物形象,发展了故事情节,拓展了时空。当玛丽?珍妮的头像正对着摄影机时,摄影机变换位置,变换成玛丽?珍妮的眼睛,拍出她所处的环境。

此外,在《电影大百科全书》中这样写到:全景和特写相比,视距差别悬殊。如果两者直接组接,会造成视觉上和情绪上大幅度的跳跃。运用得好,常能收到特有的艺术效果。如果人物情绪的发展是跳跃的,景别的跳跃就可以很好地为塑造人物和渲染气氛服务。

特写镜头与全景镜头拓展时空

特写与全景的有机结合,使其他景别镜头的存在有了依托。从而拓展了时空,丰富了画面内容。纪录片的厚度来自于时空。如果没有截取足够多的生活横断面,事件或人物的纪录就缺乏可信性,动态的不确定因素也难以捕捉和把握。更糟糕的,没有时间上的积累,生活基本上成了一个死的标本;而如果没有足够的空间延伸,事件或人物的纪录就会不同程度地丧失外界的客观参照和内在的主观判断及联想,同样使人产生不信任感,孤立的事件和人物就象空中楼阁一样荒诞,显出一副自说自话的可笑面孔。

三、总述纪录片中镜头语言的表达作用

3-1、特写与全景相切,对纪录主题的升华

在这里,我是从后期制作角度来阐述我的观点。

苏联电影艺术大师普多夫金普指出?quot;把各个分别拍好的镜头很好地联接起来,使观众终于感觉到这是完整的、不间断的、连续的运动——这种技巧我们惯于称之为蒙太奇。英国人对它的称呼则更为简单、粗糙——Cutting,亦即切开。"(《论蒙太奇》)在国际上,习惯的称呼,以英美为代表的称电影剪辑(编剪)。(电影剪接:Film Cutting电影剪辑:Film Editing)以苏法为代表的称蒙太奇,中译意为镜头的组接或剪辑(电影蒙太奇:Film Montage)。

借用montage这样一个法国建筑学上的名词,意思是:将各种个别的建筑材料,根据一个总的设计,分别加以处理,而把它们提到比原来个别存在时更高的作用。好象在建筑方面,若干块砖头砌起来,便不是砖,而是墙了。四堵墙加上其他材料组接配合起来,便成为房子,房子的作用与性质,又不同于墙。蒙太奇的作用也是这样,就画面来说,一个镜头说明一种含义,两个镜头接起来,会发生另外一种效果,许多镜头连接起来,成为一个组合"或"系列"又发生一种新的效果,能产生它们独立存在时所没有的意义,或具有了更为丰富深刻的意义,对观众有着一种特殊的感染力。

夏衍同志说得非常通俗,他说:"所谓‘蒙太奇‘就是依照情节的发展和观众注意力和关

心的程序,把一个个镜头合乎逻辑地、有节奏地连接起来,使观众得到一个明确、生动的印象或感觉,从而使他们正确地了解一件事情发展的一种技巧?

就影片的画面而言,蒙太奇无疑是一种"镜头组接"技巧。但是,它却不仅仅限于技术性的镜头组接,却是一种艺术创造,是要通过蒙太奇技巧完成电影视听艺术的剪辑任务,是要根据一个总体构思计划,把许多镜头分别加以剪裁,巧妙地、有机地、艺术地组合在一起,运用蒙太奇技法处理镜头的联结和段落的转换,使全片达到结构严整、条理通畅、展现生动、节奏鲜明的要求;并有助于揭示和增加画面的内在涵义,增强影片的艺术感染力。

在这里之所以要提到蒙太奇,我仅想说明的是,它是纪录语言要转换为一部影片的手段。这里,最重要的是,这种手段它是以人为前提的,是以人的思维方式、视听感受为基调的。它是一种科学性的观念下的产物。看到了这一点,才能在纪录片中准确、生动、灵活的表达自己的语言。

特写与全景镜头在纪录语言表达中的作用32009-10-19 00:56特技中的镜头语言

在"联想式蒙太奇"中,组合这样的画面:

1.原野,在进行射击。

2.屠宰场,一只握着刺刀的手在画面上出现。(特写)

3.(全景)一千五百多工人从山坡上跑了下来。

4.五十多人从地面上站起来,双手托着枪。

5.士兵们的面孔。托枪瞄准。

6.一只公牛浑身颤栗,然后倒地。

7.(特写)公牛临死前踢动的蹄子。

8.(特写)枪栓。

9.屠宰场。公牛的头被一根绳子捆在屠宰架上。

10.一千多名工人向前挺进。

11.一队士兵象是从地底下钻出来似的,出现在草地上。

12.(特写)公牛的头,睁着眼睛。

13.(特写)公牛的头被割下来,血流如注。

以上两个例子,都是无声片时期,影片中著名的片断。这种蒙太奇手法,在当时以其鲜明的思想内涵吸引着观众。

蒙太奇能够表达丰富、深刻的思想内容,有时甚至能够通过可视的画面,表达一种纯概念的抽象思维。在纪录片中,往往不能选择一个概括的选题进行创作,仅选择具体的事物,这样往往造成沉浸在一种小背景、小环境中,看不到社会的进程,看不到历史的脚步,仅仅构成低调消沉的现实呈现,达不到引导或者说仅造成人们对现实残酷一片的注意、却又不能改变这种残酷,从而产生了很大的消极效应。人离不开环境,离不开自然。创作更需要关注环境和自然,要站在一个自然界的大环境中看待人,抓自然界的本质性的东西

(2)特技中的镜头语言

特写镜头与全景镜头叠化,缓和激化的矛盾,引人遐思。

叠化的处理“化”的转换过程是人眼能观察到的,却进行得非常自然,使人不易觉察到它的存在。叠化特技方式适用于下述几个方面:

表现时空的转换;

用于段落的连接;

表示时间的流逝;

描述空间的转移;

创造意境;

用于表现不同事物之间的对比关系;处理难以组接的画面形成联想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