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中考历史热点问题:中日关系、中美关系

2011年中考历史专题复习

中日关系、中美关系

【热点导读】

热点导读一:2009年12月14至16日,中国国家副主席习近平访问日本。此前4天,日本民主党干事长小泽一郎率领所谓“半个国会访中国”。习近平访日与小泽访华,成为2009

年中日关系的年终收官大戏。

热点导读二:2010年伊始,中美关系因美国对台军售、贸易保护、谷歌事件一波未平一波又起,中美关系似乎突然陷入低迷,以致《华盛顿邮报》评论称,2010年头几个月中美关系将“迎来艰难时刻”;美国欧亚集团甚至将中美关系列为2010年全球十大风险之首。

【史实链接】

一、中日关系

1.遣唐使和鉴真东渡:

唐朝时,日本遣唐使、留学生和留学僧在传播唐朝制度和文化中起了很大作用。他们以唐朝的制度为模式,进行政治改革,其中影响最大的是“大化改新”。唐朝赴日本的使者和僧人也不少,最有影响的是高僧鉴真。唐玄宗时,鉴真应日本僧人的邀请,东渡日本。

〖训练1〗(2009·天津中考)历经六次东渡,最终成功到达日本传播唐朝文化的是()A.张骞B.玄奘 C.鉴真D.戚继光

2.戚继光抗倭斗争:

明朝中期,海防松弛,倭寇经常骚扰我国沿海地区,严重威胁到我国沿海居民正常的生产生活,历史上称之为“倭患”。戚继光受命抗倭,他组织了一支抗倭军队——“戚家军”,1561年在台州九战九捷,荡平了浙江的倭寇,又开赴福建、广东。

〖训练2〗(20092·广东中考)戚继光是著名的民族英雄,其诗句“封侯非我意,但愿海波平。”反映了他()

A.抗元的决心B.抗倭的决心C.抗清的决心D.收复台湾的决心

阶段特征:和平友好交往是古代中日关系发展的主流。中日两国是一衣带水的邻邦,很早就有着密切的联系。在古代一千多年的交往中,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对日本历史的发展产生了很大影响。

3.甲午中日战争:

1894年爆发甲午中日战争,主要战役黄海海战,威海卫战役。在战争中涌现出了许多爱国将领:邓世昌、丁汝昌等,但是由于清政府的腐败无能、避战求和,1985年与日本签订了

《马关条约》,中国丧失了更多的领土和主权,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大大加深。导致帝国主义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

〖训练3〗(2009·连云港中考)有人认为“把37年之后的‘九一八’炮声看做黄海海面炮声的历史回响并不为过。”其中,在“黄海海面炮声”中涌现的英雄事迹是()

A.戚继光抗击倭寇

B.郑成功跨海收复台湾

C.林则徐虎门销烟

D.邓世昌等官兵英勇战斗

甲午中日战争的影响:甲午中日战争对中国、对日本、对远东战略格局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对中国而言:一方面使中国半殖民地化的程度大大加深:这包括甲午战败后的大片领土的割让、巨额赔款的支付、新的通商口岸的开放、列强在华投资设厂的开禁以及随后帝国主义争相对中国的资本输出、强占租借地、划分势力范围、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等。另一方面甲午战争把中华民族逼到生死存亡的关头,促使中华民族的觉醒,资产阶级维新运动和辛亥革命运动、义和团反帝爱国运动迅速高涨。清政府也在更加艰难的处境下,开始某种适应近代化发展需要的变革。

对日本而言:日本通过战后签订的《马关条约》攫取了巨大侵略权益,资本主义经济获得迅猛发展。日本将2.3亿两白银的战争赔款的绝大部分用于军费开支,进一步扩军备战。日本由此迅速发展成为亚洲的经济、军事强国。

对远东战略格局而言:中国在远东的国际地位大大降低。而日本的崛起又改变了远东地区英、俄对立和争霸的原有格局。列强在远东的角逐日趋激烈。

4.抗日战争:1931年日本发动了“九一八”事变,中日民族矛盾日渐上升,中共提出“停止内战,一致抗日”的口号。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标志着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形成。1937年卢沟桥事变爆发,在民族危机空前严重的时刻,国共两党再次合作,正式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开始领导全民族抗战。经过八年的艰苦抗战,最终取得了胜利,洗雪了近代以来的民族耻辱。

阶段特征:近代中日关系以日本侵华为主要特征。

〖训练4〗(2009·无锡中考)下图四幅电影海报反映的历史主题都是()

A.北伐战争 B.十年内战 C.抗日战争 D.解放战争

5.中日建交:1972年日本首相田中角荣访华,两国正式建立外交关系。随着日本经济的再度崛起,日本开始谋求政治大国的地位。

阶段特征:和平友好交往是新时期中日关系发展的主流,但也出现过政治摩擦等困难局面。主要是日本政府在对待历史问题、台湾问题和领土问题上没有一个正确的诚恳的态度。正确对待日本帝国主义的侵华罪行,是中日关系顺利发展的重要前提。

二、中美关系

1.侵略中国:美国人华尔统领洋枪队镇压太平军;1900年参与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之后强迫清政府签订了《辛丑条约》。华盛顿会议上签订了《九国公约》,为美国在中国的扩张提供了条件。

〖训练5〗(2009·南宁中考)一战后,帝国主义列强建立了重新瓜分世界的“凡尔赛—华盛顿体系”,构成这一体系的主要条约《凡尔赛和约》与《九国公约》的相同之处是()

A.宰割中国B.削弱英国C.限制日本D.瓜分德国

2.中美合作:1942年1月1日,中、美、苏等26个国家签署了《联合国家宣言》。中美两国在战争中结为盟国,互相援助。

〖训练6〗(2009·海南中考)1942年1月1日,中、美、英、苏等26国共同签署《联合国家宣言》的目的是()

A.解决全球气候变暖问题

B.彻底打败德意日法西斯

C.结束“冷战”局面

D.应对经济全球化挑战

3.扶蒋反共:抗日战争结束后,为达到控制中国的目的,美国实行扶蒋反共政策,出钱出枪援助蒋介石发动反共反人民的内战。(联系冷战政策)

4.紧张敌对: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以美国为首的西方世界拒绝承认,并对新中国实行外交孤立、经济封锁、军事包围。1950年朝鲜战争爆发后,美国第七舰队入侵台湾海峡,阻止中国人民解放台湾,为了“抗美援朝、保家卫国”,1950年10月,中国人民志愿军入朝作战。1953年7月,美国被迫在停战协定上签字;60年代,美国又发动侵略越南的战争,从南面威胁中国。双方敌对状态长达20多年。

〖训练7〗(2009·河南中考)优秀的歌曲,能够唱响时代的主旋律。“雄赳赳,气昂昂,跨过鸭绿江”唱出的时代主旋律是()

A.抗美援朝,保家卫国 B.转战陕北,斗智斗勇

C.决战平津,瓮中捉鳖 D.渡江战役,一往无前

5.中美建交:1971年10月,第26届联合国大会上,中国恢复了在联合国的一切合法权利,粉碎了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企图分裂中国的行径。1972年尼克松总统访华,双方在上海签署《中美联合公报》。1978年美国同意在台湾问题上的“断交、撤军、废约”三原则,中美发表建交联合公报,1979年中美建立正式外交关系。中美正式建交后,对中美经济、文化的发展起了积极作用。但也存在诸多矛盾冲突,美国始终末放弃霸权政策,致使中美关系的发展呈现出一波三折的特点。尤其是台湾问题成为中美关系的焦点。

〖训练8〗(2009·玉林中考)1972年尼克松访华,下飞机后主动伸手与周恩来总理握手。尼克松事后写到:“当我们的手相握时,一个时代结束了,另一个时代开始了。”这句话意味着()

A.中国国际地位提高 B.中美关系由敌对走向正常化

C.中美两国的分歧从此消失 D.美国开始放弃干涉中国内政

【热点突破】中日关系源远流长,曲折复杂。大体上经历了友好交往——日本侵华——冷战对立——和平交往四个时期。双方的友好交往造福于两国人民,促进两国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推动人类历史的进步,促进亚洲乃至世界的和平与稳定。双方的对立和战争,既给对方人民带来巨大的灾难,也使本国人民经受了巨大的痛苦。和则两利,战则两害。这是我们从历史中得出的经验教训。中美两国是世界舞台上两大国,两国关系对世界的和平、稳定、发展影响重大,成为世人关注的焦点。因此有关中美关系发展的时政材料将会成为2010年中考的命题又一热点。

【学法点拨】

中日关系:复习本专题要从纵向梳理中日两千多年交往的基本线索,总结中日关系的几个重要历史阶段的特征,熟练掌握每个阶段的主干知识,分析不同历史阶段中日关系演变的原因。运用对比的方法,将历史上的中日关系与今日之中日关系、近代日本两次大规模的侵华战争等进行比较,从中总结出一些规律性、真理性、现实性的东西。充分认识到军国主义给中日双方人民乃至世界文明带来的严重危害,警醒世人要牢记历史,防止悲剧的重演,珍惜和平;认识到只有大力发展民族经济、加强国防建设、提高综合国力才能行使好保卫国家的职能。并能结合当今中日关系的现实,深刻领会“以史为鉴,面向未来”方针对发展中日关系的重

要意义。

中美关系:从以下四个角度把握。

角度一:中美关系在70年代出现转机的原因。这种转机是中美两国的共同要求和愿望。从美国方面看,美国已经认识到中国在国际事务中的重要作用,承认孤立中国政策的失败。另外改善中美关系可增加美国在美苏争霸中对付苏联的实力。从中国方面看,可以改善中国的国际地位和国际环境,牵制来自苏联的威胁,有助于解决台湾问题,早日实现祖国统一。角度二:中美关系正常化的过程。

角度三:中美建交的评价和影响。中美建交符合两国人民的利益;两国关系的改善有利于世界的和平与稳定;促进了中国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关系的发展,成为中国进一步打开外交局面大好机遇;改善了中国在国际事务中的形象,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

角度四:中美关系发展的核心问题是台湾问题。

【专项训练】

1.下列古迹被日本视为艺术明珠,并见证了中日友好交往史实的建筑是()

A. 那烂陀寺

B. 唐招提寺

C. 敦煌莫高窟

D. 麦加大清真寺

2.近代史上,一位日本企业家在苏州开办了纺织厂。你认为此事最早可能发生在()A.鸦片战争前B.鸦片战争中C.甲午中日战争后D.新中国成立初

3.建筑是浓缩的历史,下列建筑中见证了中国全面抗战开始的是()

A B C D

4.中国抗日战争的胜利了,举国欢庆,我们忘不了美国在抗日战争中对中国的援助,但是在抗战胜利后,美国对中国实行的政策是()

A.继续支持国共两党合作

B.支持蒋介石打内战

C.支持共产党扩展自己的实力

D.对中国的内政不予干涉

5.一位十分喜欢历史学科的同学在查阅中美关系资料时发现了“小球转动大球”这一说法,他理解小球是指美国乒乓球队应邀访华,却不知道“大球”指什么。请你为他指出()A.周恩来与尼克松实现历史性的握手 B.毛泽东接见美国乒乓球队

C.中美签署《中美联合公报》 D.中美关系开始正常化

6.两极格局结束后,世界经济出现全球化发展趋势。下列国际和区域性组织中,中国和美国都是成员国的是()

①北美自由贸易区②世贸组织③欧盟④亚太经合组织

A.①② B.②④ C.①③ D.③④

7.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假手蒋介石(美国支持蒋介石发动内战),他们不仅能开辟巨大的中国市场,一个多世纪以来美国商人梦寐以求的市场终于要成为现实了,10亿亚洲主顾会大有助于避免另一次经济危机。……也正是基于独占中国市场的强烈欲望,美国积极支持蒋介石于二战结束不久,发动了全面内战。……(但后来他们支持的蒋介石集团被共产党领导的人民解放军打败了)。——《中外历史问题八人谈》材料二:1960年美国中央情报局外国研究机构康伦公司在《美国对亚洲的外交政策》的报告中说:中国“在过去的10年中几乎在所有(与美国)的较量中取得了胜利”。正是在这种情况下,加上美国的霸权地位(因苏联的争夺和深陷越南战争的泥潭之中)已无可挽回地(在

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初)处于相对衰弱之中。——《中外历史问题八人谈》阅读上述材料,请回答:

(1)结合材料一和所学知识说明:建国初期美国为什么要敌视新中国?为此它采取了哪些敌视政策?举一例说明二十世纪五十年代中国在与美国的较量中取得的重大胜利。

(2)结合材料二和所学知识说明:二十世纪七十年代美国为什么要改善与中国的关系?请谈谈这一时期中美关系走向正常化的大事。

(3)在二十世纪七十年代中美关系走向正常化的过程中,中美双方发表了哪两份公报?这两份公报表明了中国在台湾问题上的原则立场是什么?

8.史料是史学研究的基础。阅读下列史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在(南京)马群镇警戒的时候,我们听说俘虏们被分配给各个中队,每一中队两三百人,已自行处死。”“七千人的生命(俘虏)转眼之间就从地球上消失,这是个不争的事实。”——《东史郎日记》(日)

材料二:《南京大屠杀的虚构》出版后,日本右翼给予了高度评价,渡部升一在初版本的护封广告词中写道:“读了此书,如果今后有人仍然再提南京大屠杀,那就只能说他是煽动反日。”

材料三:历史照片(图片)

材料四:青岛的余美红老师在给学生讲南京大屠杀这段历史时,引用了她父亲讲给她的一个事例:“当时我7岁,你叔叔4岁,鬼子打南京时,人们四处逃难。你叔叔尚小,就和保姆留在家里看房子。日军砸开咱家大门,保姆被杀,你叔叔右腿被打了一枪,昏死过去,侥幸捡了一条命”。

请回答:

(1)史料证据按照获取的途径和保存状态可以分为实物证据、文献证据和口传证据三类,请依此对上述材料进行分类。在体现历史事实的客观性方面,你认为哪些类型的材料最具客观性?

(2)材料一和二对南京大屠杀有何不同的看法?材料三、四与这些看法有何关系?

(3)在《南京大屠杀的虚构》一书中,作者认为:“记述历史有一大禁忌,就是绝对不能以传闻(口述)为证据撰写论文或记事”。你如何评价这一观点?

(4)若想证实余美红老师父亲的说法,可以使用上述材料中的哪些材料?

(5)结合所学知识,请你谈谈我们应该如何正确对待历史?

9.材料一:美国崛起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美利坚民族并不是北美大陆的首批开辟者,但经过一百余年的开拓却构建了美洲领土面积最大的国家;虽然美利坚合众国不是第一个实现资产阶级革命的国家,但到19世纪末工业产值位居世界第一。

材料二:近现代历史中的日本,在19世纪和20世纪的中后期经历了两次重要的国家发展阶段,在危机中寻求出路,在较短的时间内脱颖而出、后来居上,迅速具备足以同世界强国抗衡的实力,令世界为之震惊,也值得世人认真思考和深入研究。

材料三:《复兴之路》,全景式追溯了中国近现代历史,着力一个影像的中国,理性且深情梳理了中华民族167年的伟大复兴道路……和其他大国的崛起不同,中国是从内忧外患的境地中一步步争取到独立自主和国家富强的。有着五千年辉煌灿烂的历史的中华民族在那时候跌倒了,怎样重新站立起来,怎样才能有尊严地生活,知道幸福是什么感觉。

(1)材料一中的“美利坚民族并不是北美大陆的首批开辟者”,请举出北美大陆的首批欧洲开辟者一例。从1776年美国诞生到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100多年里,美国是如何完成国家崛起的?由此,你如何理解“民族独立”和“国家发展”的关系?

(2)日本如何在“危机”中寻求国家发展道路,实现19世纪和20世纪中后期两次重要的发展的?对此,你认为“危机”与“发展”的关系是什么?

(3)请你结合材料三参加中国“复兴之路”的探究活动,为下面的论点提供史实证明。

备哪些要素?

【参考答案】

1——6:B、C、D、B、D、B

7.(1)新中国的成立宣告美国“扶蒋反共”政策的彻底失败,使它失去了巨大的中国市场。封锁禁运、包围威胁;抗美援朝的胜利。(2)中国国际地位的提高和国际形势的变化,在二十世界七十年代初美国的霸权地位因苏联的争夺和深陷越南战争已处于相对衰弱之中。1971年4月“乒乓外交”、1971年7月基辛格秘密访问中国、1972年2月尼克松总统访问中国、1979年中美正式建交。(3)《中美联合公报》和《中美建交公报》;坚持一个中国的原则,台湾是中国的一部分。

8.(1)实物证据:材料三;文献证据:材料一、二;口传证据:材料四。客观性:材料三的图片客观性最强,其次是材料一的日记和材料四的口述。(2)不同:材料一叙述南京大屠杀过程,肯定南京大屠杀的真实性。材料二否认南京大屠杀的真实性。帮助:材料三、四证明了材料一的客观性,是批驳材料二观点的有力证据。(3)叙述历史要求客观的证据,这是正确的。但传闻(口述)也是考证历史的有效证据之一,尽管其真实性不如实物证据高,但绝不可否认其价值的有效性。而田中正明在叙述历史时却忽视客观证据,特别是很多实物和口述证据,其目的是否定日本侵略的历史,企图为南京大屠杀翻案。这既不是正确叙述历史的态度和方法,也是不能正确对待历史的举动,必将伤害两国人民的感情。(4)证据:材料一中的日记和材料三中的图片。(5)对待:应该客观叙述历史。尊重历史,以史为鉴等。9.(1)哥伦布。1775—1783年的美国独立战争推翻了英国的殖民统治,赢得民族独立,使美国走上了资本主义的道路;1861—1865年的美国南北战争,维护了国家统一,为国家进一步发展和国家崛起扫清了又一障碍;美国重视科技,在第二次工业革命后,后来居上,成为第一工业大国;对外殖民扩张,为美国资本主义的发展创造了条件。民族独立是国家发展的政治前提。

(2)19世纪中期,美国打开了日本的大门,日本有沦为殖民地的危险,这时日本通过明治维新向西方学习,迅速崛起;20世纪中后期,日本成为二战的战败国,并被美国占领,经济凋敝,社会动荡,日本抓住第三次科技革命的机遇,引进最新的科技成果,发展教育和科学技术,实施“科技立国”政策,加上美国的扶持,日本经济迅速恢复,并在70年代成为世界资本主义第二经济大国。

危机的出现促进国家必须要寻求出路,寻求发展,符合国情的发展道路可使一个面临危机的国家和民族摆脱危机,后来居上。

(3)

人才,科教兴国;要善于抓住机遇,注意加强国际间经济联系;要完善管理制度,制定适合本国国情的经济发展战略;要保持政局稳定和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