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外课程资源开发

校外课程资源开发

校外课程资源开发

1、校外课程资源开发计划

2、校外课程资源开发素材

3、校本课程任课教师一览表

4、校外课程资源利用学生实践活动剪影

5、校本课程《可爱的家乡》

6、家庭教育资源开发利用计划

7、家长会资料

8、民间艺人进校活动

浅谈高中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资源

浅谈高中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资源 “课程整合”的教学模式是我国面向21世纪基础教育教学改革的新视点。课程整合要求使各 教育要素形成有机的联系,而并不是简单地将信息技术作为一种教学手段与传统的教学手段 进行叠加;是将课程看成了一个整体,将不同学科的知识整合在一起,让学生在学习过程能 够轻松、牢固的掌握更多的知识。 对于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不同的人有着不同的理解,大多数人都认为整合就是把计算 机技术融人到各学科教学中,就是通过计算机把其他学科的知识有效的组织起来,这种理解 在实际运用中往往会出现“花瓶”现象,即运用文字、图片、动画、音频、视频等资料,把课 堂装点趣味盎然,感官效果很不错,但却感觉课堂花里胡哨,不一定达到应有的教学效果。 面对形式多样的信息技术,面对信息技术带来的丰富资料,我们要根据教学需要来加以选择。根据“课程整合”的理念,将信息技术与其他学科,或者与实际的社会问题进行整合,拓宽学 生解决问题的思路,培养学生使用信息技术的意识和兴趣,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和实践能力,真正发挥信息技术对教育的变革性推动作用。 2.信息能力培养的重要性 信息时代的飞速发展,使其成为社会各领域中最活跃、最具有决定意义的因素。人们也认识 到信息能力成为与读、写、算一样重要的终生受用的基础能力,它同发散思维、问题解决能 力一起,构成了学生创新和学会如何学习的基础。通过信息技术课程使学生具有获取信息、 传输信息、处理信息和应用信息的能力,教育学生正确认识和理解与信息技术相关的文化、 伦理和社会等问题,负责任地使用信息技术;培养学生良好的信息素养,把信息技术作为支 持终身学习和合作学习的手段,为适应信息社会的学习、工作和生活打下必要的基础。 3.信息技术的工具性 学生利用信息技术进行学习,信息技术也是完全为其他学科教学服务的。这种整合模式要求 教师和学生能充分利用好信息技术这个工具。首先在课前教师要根据教学目标对教材进行深 入细致的分析,并决定用什么形式来呈现教学内容、布置教学任务。学生在接受了学习任务 以后,在教师的指导下利用各种资源进行自主学习,并利用信息技术完成任务。最后师生一 起进行学习评价、反馈。整个教学过程学生的主体性得到充分的发挥,这样更有利于培养学 生的探索能力、己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比如:进行《统计》的教学时,课前要求学生通过自己喜欢的途径,如上网、翻阅报纸,咨 询等方式对某个感兴趣的问题进行调查,搜集整理一组自己喜欢的数据,课上小组汇报。汇 报时出现:如家庭用电的统计数据,每个小组中组员的身高,上学期期末的各科成绩,家庭 拥有电脑的数量,一组组生动、富有意义的数据,超越了课本上的知识,扩大了知识面,使 学生感到统计就在身边。学生从熟悉的现实生活中寻找知识的原型,依靠学生对感性材料的 兴趣,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兴趣的火花。再利用计算机中的图表工具,自动产生统计图,还 可以根据需要产生不同形式的统计图表。从而分析数据变化趋势,培养学生的分析应用能力。 学生作为积极主动的学习者,在信息技术的帮助下获取信息、交流信息,并最终以电脑作品 的形式完成任务。学生具有极大的自主性,可以利用各门学科知识综合性的解决某一问题。 学生通过主体性、探索性、创造性的解决问题的过程,将多个学科的知识、学问性知识和体 验性知识,课内与课外、学校与社会有机的结合在一起,极大限度的促进学生身心和谐统一 的发展,突出了学生的主体性和参与的过程性。 虽然不同学科定位信息技术的作用是不一样的,但在信息技术课程整合中,信息技术作为认 知工具、教学的总体能力目标是一致的,即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实践能力。 4.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的定位

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的基本途径

课程资源开发和利用的基本途径 一调查研究学生的兴趣类型、活动方式和手段 就学习动力而言,研究普通青少年的种种活动与兴趣,从中可以归纳出能够唤起学生强烈求知欲的各种教学方式、手段、工具、设施、方案、问题,以及如何布置作业、安排课堂内外学习等诸多要素,帮助学生更好地达成课程目标。 组织学生外出参观、充分利用公共设施和社区资源,使学生亲眼观察自己将要学习的知识、技能等在现实中的作用;运用种种声像手段可以向学生展示实际工作技能、口头表达能力、无私的行为及其他可观察的业绩。 根据教学目标的具体要求,请一些在有关方面颇有建树的人士到学校讲课,他们可以结合自身的感受向学生介绍并共同讨论在学习上应该奋力达到的目标及其意义等。 二确定学生的现有发展基础及相应的教学材料 学生的水平难以整齐划一,为了满足所有学生的要求。各门课程的选材不但需要了解学生目前已经具备的知识、技能和素质,而且还应该兼顾他们之间的差异,设计大量方案,组织多种活动,准备相应的教学材料。比如, 阅览室和其他阅读材料汇编就应该备有从不同层次介绍同一主题的资料;布置作业,也应根据实际情况,从众多的方案和活动中选取与他们的知识、技能水平相当的题目;各种练习材料的具体内容往往需要课程设计者根据循序渐进的原则加以提取和编排。 三创造性开发和使用教学用具

要根据教学的需要和学校以及学生的实际情况,创造性地开发和利用各种教具和学具,为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水平服务。教学用具的开发和使用要因地制宜,简便实用,与学校和学生的发展水平相适应。 四安排学生从事课外实践活动 学生能否将自己学到的知识、技能恰如其分地运用于实践,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生自身的生活环境。一般说来,教师对校内环境及所在社区的某些方面都有所了解,应该加以很好地开发和利用。教师应该注意发掘学生生活经验方面的资源,引导学生将书本知识转化为实践能力。 五制定参考性的技能清单 能通过调查整理,形成一个对各门学科和多种课外情境都有参考价值的技能清单。如:人文与社会课程学习领域的技能清单:要求:学生整理 六总结和反思教学活动 教学的新知识、新技能和新策略有多种多样的来源———来源于研究,来源于新教材和新手段,来源于先进教学法的报道,来源于同事,来源于督导人员,来源于对教学的自我总结,来源于对课堂学习情况的思考等。教师们要不断地考虑如何来充实自己的教与学的知识库,并且为增加这方面的知识作出不懈的努力。教师需要不断地提高通过自我总结和积极借助他人的反馈来分析自己的学习需要和学习风格的能力。教师应该善于运用教学日志、研究小组和个人教学心得集锦夹、同事指导、他人帮助、同事建议等自我评价和合作总结的手段、方法

课程开发计划

年级:09级教育学2班姓名:黄儒军学号:20090512442 《我的美丽家乡—垫江》课程开发计划一、开发背景 (一)国家和地方层面:国家提出的西部大开发战略是一项长远的规划,而垫江正处于西部地区,开发本课程让个多的人了解垫江,有助于垫江的发展,垫江的发展也就是对西部大开发的最好诠释。 (二)学校层面:开发本课程,通过向学生们介绍家乡,让他们热爱家乡,以家乡为自豪,有助于培养他们的积极情绪,也让他们立志建设家乡。 二、课程开发的目标 (一)学校层面目标:体现学校关于利用当地特色资源提升自己优势,以及一切从学生出发,密切教师之间的合作的办学宗旨。 (二)实践上的目标:通过带领学生们走进家乡一年一度的牡丹节、油菜花节以及石磨豆花制作现场,通过他们的观察和带队老师的讲解,让其明白家乡牡丹节、油菜花节的特色之处,以及石磨豆花是如何制作的。 (三)学生层面的目标:了解家乡特色文化,如天然气资源—垫江的天然气探明储量全国第二,开采量全国第一,具有发展天然气化工工业的良好条件。旅游文化—垫江牡丹节、油菜花节、双桂堂,饮食文化—垫江石磨豆花以及咂酒,同时让学生明白家乡的这些特色是垫江人宝贵的财富,建设家乡就应该利用好这些财富。 三、课程开发的理念和假设

(一)课程开发的理念:地方的发展应该是利用好地方特色,而且要通过地方人民自己动手,而且要保证热情,而这份热情源于我们对下一代进行的家乡文化教育。 (二)课程开发的假设:任何一所学校都应该有反映地方特色的课程,同时对于体现家乡特色的课程学习,有助于学生培养热爱家乡,立志建设家乡的积极情操。 四、课程开发的资源和条件 (一)课程开发的主要资源: 垫江拥有丰富的天然气资源以及牡丹节油菜花节等旅游项目,同时饮食文化也很突出。 (二)课程开发的必备条件: 充足的经费保障,组织的支持,地区的特色资源,课程开发团队(三)课程开发的不利方面 将表面的课程内化为学生对家乡的热爱,显得比较棘手。 五、课程开发的内容框架 (一)简介:本课程拟定分为三个大部分,分别为,首先介绍家乡的天然气资源、牡丹花、石磨豆花,其次介绍这些资源对于国家、家乡建设的重要性,最后引导学生们思考作为家乡人的自己,应该如何面对家乡的这些宝贵资源,如何利用这些资源建设家乡。 (二)具体安排: 第一部分:认知篇(初一上): 第一篇美丽家乡概说 (1)

关于规范校外培训机构发展的工作方案(最新)

关于规范校外培训机构发展的工作方案(最新) 为贯彻落实《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规范校外培训机构发展的意见》(国办发〔XX〕80号,以下简称《意见》)精神和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切实做好校外培训机构专项治理整改工作的通知》要求,规范我省中小学生校外培训机构办学行为,切实减轻中小学生过重课外负担,促进校外培训机构规范有序发展,按照省政府要求,结合我省实际,制定工作方案。 一、基本要求 明确校外培训机构“十不准”要求。校外培训机构不准举办、受托举办或变相举办与中小学入学或升学挂钩的选拔性考试、竞赛、排位赛、分班测试等;不准以名师、名校进行招生宣传、承诺保过等;不准“超纲教学”“提前教学”“强化应试”;不准与中小学教学时间相冲突开展培训;不准在公示的收费项目和标准外收取其他费用;不准以学前班、幼小衔接等名义提前教授小学内容;不准聘用中小学在职教师;不准张贴应试成绩和学生考取学校相关消息;不准超审批范围开展教育教学活动;不准为学生代办或承诺建学籍。 完善工作协调机制。强化省级统筹,落实以县(区)为主的管理责任。建立健全工作协调机制,制定校外培训机构设置标准,完善审批登记制度,扎实开展专项治理,建立齐抓共管、各司其职的工作格局,规范校外培训机构有序发展。 统筹校内校外教育。统筹学校、社会和家庭教育,强化学校育人主体地位,努力提高校内教学质量,提高学校课后服务能力;积极引导家长转变教育理念,引导学生理性、有序、有选择性地参加校外培训机构。XX年年底前,形成我省校外培训机构有序发展的良好局面。

二、工作任务 在省委、省政府的领导下,省级相关部门认真履行各自职责,分别依法制定、完善各项审批、备案、登记等政策规定,相互配合,指导市(县、区)各相关部门,做好规范校外培训机构发展的相关工作。 1.开展专项治理行动。按照《关于切实减轻中小学生课外负担开展校外培训机构专项治理行动的通知》(教基厅〔XX〕3号)、《关于开展中小学生校外培训机构专项治理行动的通知》(XX教〔XX〕67号)的总体部署,深入推进我省校外培训机构专项治理工作。建立县(区)工作台账,实行销号管理,对不符合国家要求的校外培训机构逐一整改,在XX年X月以前完成校外培训机构专项治理,确保专项治理取得实际成效。 2.依法依规审批登记。各县(区)审批机关要严格依法依规对校外培训机构进行审批。校外培训机构须经审批取得办学许可证和营业执照(或事业单位法人证书、民办非企业单位登记证书,下同),才能开展培训。对已取得办学许可证和营业执照的,如不符合设置标准,应当按标准要求整改,整改不到位的要依法处置,存在重大安全隐患的要责令停止办学。对校外培训机构擅自设立分支机构或教学点的,应依法予以处置,并责令其办理相关手续。 3.完善相关管理规定。各级相关部门要按照《意见》的相关要求,完善校外培训机构管理的相关规定,重点规范校外培训机构招生宣传、收退费管理以及学科类培训机构教学内容和时间等办学行为,明确校外培训机构不得在中小学教学时间段内开展培训活动,培训结束时间不得晚于20:30,不得留书面作业;收费要与教学安排相一致,不得一次性收取时间跨度超过3个月的费用;要根据有关法律法规,明确校外培训机构分支机构或教学点的设立和监管办法。研究探

初中信息技术资源一

一、教师专业发展的内涵 当今的普遍观点认为,教师的专业发展是指“教师自身专业素质,包括知识、技能和情意等方面的不断提升、持续发展的过程,是由非专业人员转向专业人员的过程”。教师专业发展的核心是教师成为研究型教师。在现代社会中,教师不仅是一种职业,更发展成为是一种专业。如同医生、律师一样,教师必须具备专业的知识、能力、经验和道德修养,并且能在实践中实现自我发展。 二、信息技术教师专业发展的必要性 专业发展是信息技术教师的当务之急和必由之路,具体表现在: 1、专业成长是改变信息技术教师生存状况,实现自我价值的 需要。 众所周知,信息技术教师的生存状况令人担忧,在学校中往往扮演着多种角色,既是信息技术教师,又是机房管理员,电脑维修工,还要维护校园网,给其他老师制作课件,甚至还兼着学校的打字员、电工等等。以至于信息技术教师大都忙于应付这些“杂事”,而没有时间和精力做好教学工作,更谈不上专业发展,相信这是困扰许多信息技术教师的一个难题。 信息技术教师付出比别人更多,却很难得到回报和认可。虽然形成这种状况有多方面的原因,但通过教师专业发展,是改变信息技术教师生存状况,实现自我价值,赢得尊重和认可的有效途径。 2、专业发展是时代对于信息技术教师的要求。随着社会信息化程度的提高,社会对于信息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大、要求也越来越高。

信息社会所需要的人才必须具备良好的信息素养,信息技术教育应承担起培养这种素质的职责。信息技术教师只有走专业化发展的道路,提高自身专业素质,才有可能培养出适合信息社会的人才,这是社会对于我们的必然要求。 3、专业发展是教学的需要。在信息时代,课堂和教师不再是学生获取知识的唯一途径,学生可以通过网络学习到很多新的知识,在某一领域超过教师,教师的知识权威受到挑战。另一方面,新课程倡导教师角色的转换,由原来的处于中心地位的知识传授者,变为学生学习的指导者、学生主动建构意义的帮助者。这些都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必须要有更宽的知识面和更深入的专业知识才能适应未来教学的需要。 三、信息技术教师专业发展的内容 教师专业化发展包括学科专业知识、教育能力、职业道德三个方面。教育部师范司编撰的《教师专业化的理论与实践》一书中,明确地把教育知识、教育能力和职业道德作为教师专业化的三大标准。 1、专业知识。信息技术教师除了要具备本学科的专业知识外,还必须熟悉和掌握教育学、心理学等教育方面的专业知识,两者缺一不可。信息技术发展日新月异,知识更新速度非常之快,与其他学科教师相比,教师必须花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来了解和跟踪信息技术发展的新趋势。

地方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

地方课程资源的开发和 利用 集团文件发布号:(9816-UATWW-MWUB-WUNN-INNUL-DQQTY-

地方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摘要:地方课程资源只有经过开发,才能转化为可利用的社会教育资源。开发目的在于利用,在于使课程资源转化为地方课程,为学生个性发展服务。为此必须明确地方课程资源的类型、开发原则、开发和利用的基本思路。 关键词:地方课程资源开发利用思路 在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布的《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和教育部颁发的经国务院批准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都明确指出,要建立新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试行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学校课程。“地方课程是指为了保障和促进课程适应不同地区的需要,由地方根据国家管理政策和当地的政治、经济、文化、民族等发展需要而开发设置、补充完善和改编,并由地方管理的课程。这类课程的含义可以扩大到包含当地的校本课程,并包括与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的配套开发、编制的课程标准、教材和教参等。”各省、市、县教育行政部门及各中小学都毫不例外地要涉及到建设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的问题。而这些课程的建设,首先面临一个先决条件──课程资源的开发问题。要想使课程资源在地方课程建设中发挥最大的支撑作用,必须明确地方课程资源的种类及其开发原则、开发和利用的基本思路。 一、地方课程资源的种类 课程资源通常指为保证教育正常进行而使用的人力、财力、物力的总和,教育的历史经验或有关教育信息资料。地方课程资源具有广泛

性、丰富性、综合性、差异性(因地域、文化传统、学校的差异而可开发的课程资源的差异)、多质性(同一资源对于不同课程有不同的用途和价值)等特征,因此可从多层面、多角度,把它分为多种类型。根据我国目前中小学课程三级管理的实际,有的把教育资源分为三个层面:国家课程的教育资源,地方课程的教育资源,校本课程的教育资源;有的根据来源、性质、物理特性和呈现方式、存在方式来分。我们主要是对地方课程层面的资源分类。因为地方课程资源丰富,既有校内的也有校外的,既有看得见的也有看不见的,同时指导力量来自多方面,因此地方课程资源主要是从支持学生发展的内容线索、支持课程资源的范围、存在的特有方式、支持课程的指导力量等来划分。 1.从支持学生发展的内容线索来分。 所有课程都应从发展学生方面着手,地方课程更不例外。综合实践活动(含研究性学习)主要从学生与自然、学生与社会、学生与自我等线索来组织内容,实践已证明,这对学生的发展是行之有效的,所以各地在实验开发地方课程资源时,都把这一课程内容线索的做法迁移到地方课程当中去,把地方课程资源分为学生与自然方面,学生与社会方面,学生与自我方面。如自然方面有本地动植物、地形地貌、环保、气候、季节、自然景观等。在社会课程资源方面,“为了保存和展示人类文明成果的公共设施如图书馆、展览馆等无疑是重要的课程资源;道路的线条美、雕塑的造型美、音乐的节奏美等均可成为陶冶学生情操的课程资源;人类活动的交往如政治活动、经济活动、司法活动、军事活动、外交活动、科技活动等也可以成为课程资源;影响人类社会的生产

课程资源开发计划

课程资源开发计划 一、课题的提出 积极开发和合理利用课程资源是英语课程实施的重要组成部分。英语教学的特点之一是要使学生尽可能多地从不同渠道、以不同形式接触和学习英语,亲身感受和直接体验语言及语言运用。英语教材是英语课程资源的核心部分。教材应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开阔学生视野、拓展学生思维方式。根据英语教学的特点,本可以适当地选用课外教学资料,以补充和丰富课堂教学内容。为了提供丰富的课程资源,开拓教和学的渠道,更新教和学的方式,增强英语教学的开放性和灵活性,英语课程要充分利用图书馆、音像设备、电视机等多媒体设备和常规的教学设施,应尽可能创造条件,为学生的自主学习创造条件。网络上的各种媒体资源以及专门为英语教学服务的网站也为英语教学提供了丰富的资源。计算机和网络技术资源使学生之间相互帮助、分享学习资源成为可能。我校的英语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考虑当地经济发展水平以及学生和家长的经济承受能力,注意开发多层次、多类型的英语课程资源,满足不同层次的需求。 二、研究目标 1、通过本课题的研究与实践,总结并形成以多种课程资源利用下小学英语教与学的基本理论和模式。 2、通过本课题的研究与实践,探索并总结如何改革传统教育思想与教育模式,使学生学会利用多种资源进行英语学习的途径和方法。 3、课题的研究与实践,全面地锻炼我校英语学科教师队伍,切实提高英语教师英语素养和合理利用资源的能力。 三、研究内容 (一)本课题设计和指导思想 在辩证唯物主义思想的指导下,应用各种教学资源,研究小学英语教与学优化的理论与实践,实现素质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 (二)本课题的界定 本课题所说的“课程资源“包括教科书、实物、图片、多媒体课件、网络技术。基于现代教育环境下英语学与教的研究,主要指运用现代教育思想和理论,研究如何教好英语和如何学好英语的理论、方法与模式以及研究和开发利用英语课程资源。 (三)本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 1、英语课程资源包括英语教材以及教材所包含的具体的教法和学生的学法指导,让学生和教师发现教材本身的魅力,有利于发展学生综合语言运用的能力。 2、除英语教材以外,学校和教师还应积极开发和利用其他课程资源,如广播影视节目、录像资料、网络资源、报刊杂志等。 3、鼓励学生制作班级小报、墙报;鼓励学生交流学习资源。 四、研究步骤 第一阶段课题研究准备阶段:收集有关英语课题资源资料,学习有关教育理论,进行课题研究的论证和研究方案的设计。组织课题研究组对参加研究教师进行资源收集的培训。开题:邀请有关专家教师作进一步论证。 第二阶段课题研究的实施阶段:创新型教与学模式的构建与实施;教学素材库的建设;组织教师研究开发多种英语课程资源并尽可能系列化;推出利用课程

校外培训学校规章制度

校外培训学校规章制度 学校制度是指能够适应向知识社会转轨及知识社会形成以后的社会发展需要,以完善的学校法人制度和新型的政校关系为基础,以教育观为指导,学校依法民主、自主管理,能够促进学生、教职工、学校、学校所在社区的协调和可持续发展的一套完整的制度体系。今天为大家精心准备了[校外培训学校规章制度],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校外培训学校规章制度 一、总则 为树立培训机构良好的办学形象,营造一个团结、有序、严谨、实干、高效的工作团队,创造更好的业绩,特制定以下有关制度,本制度适用于培训机构的每位员工。 二、员工聘用制度 (一)聘任规定 1、具备规定学历,有较高文化素养,具有爱岗敬业、一丝不苟、积极进取精神,能够与他人团结合作为培训机构聘任员工的基本条件。

2、培训机构实行试用期制(一般为一至三个月),试用期 发试用工资。试用期结束后由员工所在部门主管、分管校长在《试用员工转正协议书》上签署意见。 3、在试用期内表现突出的,由所在部门主管提出《试用 员工转正协议书》,分管校长签字批准后,可提前结束试用 期,转为正式员工。 4、试用期内培训机构、员工双方均可随时解除试用期劳 动合同。 5、聘用期间培训机构有权根据员工的能力和表现,调整 其工作岗位。培训机构按国家规定为员工提供安全、卫生的工 作环境和劳动保护;根据政府规定培训机构状况发放员工福 利。 (二)解聘规定 具备下列情形之一者培训机构予以解聘、辞退员工: 1)依法被追究刑事责任、劳动教养、通缉者; 2)违备培训机构各项规章制度情节严重者; 3)给培训机构形象和声誉造成不良影响者; 4)培训机构实行末尾淘汰制中不能胜任工作者; 5)培训机构予以警告处分、累计达三次以上者(含三次); 6)因非工伤医疗期满后不能从事原工作者;

如何利用信息技术开发课程资源

如何利用信息技术开发课程资源 国家教育部在新颁布的各学科课程标准的“实施建议”中,特别提出了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特别是在如何利用信息技术开发课程资源作了专条论述。 但是,目前许多偏远城市和农村的远程教育工程和学生计算机普及程度远远没有达到新课程标准实施的需要。能够使用多媒体实现教学的,非常稀少。 面对这样的情况,如何利用信息技术开发课程资源,构建新课程需要的新型的现代化课堂呢? 一、硬件建设,构建新型多媒体课堂的前提 随着现代教育技术的迅猛发展,对中小学多媒体设备的投入不断地加大,多媒体硬件的建设已经成为学校建设的重中之重,这就为多媒体课堂的构建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但是,这些还是远远不够的。学生的课堂学习是随时需要的,各个学科在班级授课制的前提下,都需要多媒体课堂的全程使用。而许多学校,能够提供的只不过是一个多媒体教室,远远不能适应课堂教学的需要。因此,多数情况下学生只有在公开课时候才能去多媒体教室去享受一下。加快能让学生上网和与教师进行教学互动的新型多媒体课堂,是当务之急。 二、教师队伍,构建新型多媒体课堂的关键 硬件建设,是政府资金的投入和专业技术人员的建设,它是新型多媒体课堂构建的前提。但是,要真正实现其价值和功能,还必须加强软件建设,它是新课程资源开发的核心内容和关键。 软件建设的关键在于打造具有较高信息素养的教师队伍。所谓信息素养,就是指教师能熟练地使用计算机,能掌握一些常用计算机软件的使用技术,能熟练地利用互联网搜索资料,并基本能制作自己的学科课件、网站等内容的素质和能力。 1.应充分了解教师的多媒体应用水平。 2.积极组织计算机技术和多媒体使用培训。 3.积极开展多媒体应用成果交流。 三、高效课堂,构建新型多媒体课堂的归宿 不管是硬件建设还是软件的学习和开发,其最终的落脚点都应落实到课堂教学中来。 新型多媒体课堂教学应突出“开放性”的特点,重视灵活性和非模式化,着力培养学生科学的思维能力,形成积极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提高课堂的教学效益。 随着新课程的实施,与新教材配套的教学媒体不断增多。教学中教师将面对多种媒体的选择,在提供的现成教学媒体不合适或不是最佳教学媒体的情况下,教师应根据实际需要,重新设计教学媒体模块,使课堂教学高效、生动地进行下去。 新型多媒体课堂,应该是一个“收集资料→整理素材→得出结论→展示结果→保存资源”的过程,是师生互动中集体智慧的结晶。

地方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

地方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摘要:地方课程资源只有经过开发,才能转化为可利用的社会教育资源。开发目的在于利用,在于使课程资源转化为地方课程,为学生个性发展服务。为此必须明确地方课程资源的类型、开发原则、开发和利用的基本思路。 关键词:地方课程资源开发利用思路 在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布的《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和教育部颁发的经国务院批准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都明确指出,要建立新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试行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学校课程。“地方课程是指为了保障和促进课程适应不同地区的需要,由地方根据国家管理政策和当地的政治、经济、文化、民族等发展需要而开发设置、补充完善和改编,并由地方管理的课程。这类课程的含义可以扩大到包含当地的校本课程,并包括与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的配套开发、编制的课程标准、教材和教参等。”各省、市、县教育行政部门及各中小学都毫不例外地要涉及到建设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的问题。而这些课程的建设,首先面临一个先决条件──课程资源的开发问题。要想使课程资源在地方课程建设中发挥最大的支撑作用,必须明确地方课程资源的种类及其开发原则、开发和利用的基本思路。 一、地方课程资源的种类 课程资源通常指为保证教育正常进行而使用的人力、财力、物力的总和,教育的历史经验或有关教育信息资料。地方课程资源具有广泛性、丰富性、综合性、差异性(因地域、文化传统、学校的差异而可开发的课程资源的差异)、多质性(同一资源对于不同课程有不同的用途和价值)等特征,因此可从多层面、多角度,把它分为多种类型。根据我国目前中小学课程三级管理的实际,有的把

教育资源分为三个层面:国家课程的教育资源,地方课程的教育资源,校本课程的教育资源;有的根据来源、性质、物理特性和呈现方式、存在方式来分。我们主要是对地方课程层面的资源分类。因为地方课程资源丰富,既有校内的也有校外的,既有看得见的也有看不见的,同时指导力量来自多方面,因此地方课程资源主要是从支持学生发展的内容线索、支持课程资源的范围、存在的特有方式、支持课程的指导力量等来划分。 1.从支持学生发展的内容线索来分。 所有课程都应从发展学生方面着手,地方课程更不例外。综合实践活动(含研究性学习)主要从学生与自然、学生与社会、学生与自我等线索来组织内容,实践已证明,这对学生的发展是行之有效的,所以各地在实验开发地方课程资源时,都把这一课程内容线索的做法迁移到地方课程当中去,把地方课程资源分为学生与自然方面,学生与社会方面,学生与自我方面。如自然方面有本地动植物、地形地貌、环保、气候、季节、自然景观等。在社会课程资源方面,“为了保存和展示人类文明成果的公共设施如图书馆、展览馆等无疑是重要的课程资源;道路的线条美、雕塑的造型美、音乐的节奏美等均可成为陶冶学生情操的课程资源;人类活动的交往如政治活动、经济活动、司法活动、军事活动、外交活动、科技活动等也可以成为课程资源;影响人类社会的生产生活的价值观念、宗教伦理、风俗习惯等与教育教学活动有着直接的关系,因而也是不可或缺的课程资源。”学生与自我方面,指当地学生自我成长的心理素质教育、品德教育、个性教育等资源。强调学生与自然、学生与社会、学生与自我等内容线索,意味着地方课程突破了传统学科疆域的束缚,意味着以学生发展为本的实现得以保障。 2.从支持课程的范围来分。

校本课程开发和实施计划方案

学校课程开发及实施方案 一、开发及实施背景 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中指出:“改变课程管理过于集中的状况,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增强课程对地方、学校及学生的适应性”;“学校在执行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的同时,结合本校的传统和优势、学生的兴趣和需要,开设或选用适合本校的课程”。学校课程是国家课程标准中一项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开发有利于全面落实党的教育方针,有利于实现学生的主动、生动、全面发展,有利于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学校课程的开发与实施,给学校的特色发展、教师的专业发展、学生的个性发展提供了新的舞台。我校根据实际,把学校课程做为国家课程的一种校本化开发,以培养学生的兴趣特长、创新思维习惯和实践能力,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尽可能发挥每个学生的个性与特长,让每个学生学有所长(chang),学有所长(zhang)。 二、指导思想 从我校办学理念、培养目标和办学特色出发,本着有效利用现有教育资源,依靠本校教师和专家、家长共同开发的原则,开发具有博文特色的学校课程,以体现个体差异、全面育人的开发宗旨,为学生提供品德形成与人格发展、潜能开发与认知发展、身体与心理发展、艺术审美、综合实践等方面的学习经历,促进学生主动、和谐发展。 三、开发原则 1.立足本地,因地制宜 黄岛是一方古老而又美丽的土地,它不仅有灵秀的山水,丰饶的物产,还蕴涵着深厚的文化底蕴。沧海桑田、历史变迁,许多名胜古迹令人瞩目、许多名产令人神往、许多风流人物流传史册。因此,我们立足本地,让孩子们从关注身边的名胜、名人、名产开始,通过系列调查活动,让学生了解家乡的名胜、名人和名产,珍爱名人、关注名胜、保护和发展名产;关注家庭、社区、民族和人类的

校外培训学校规章制度07006

学 校 各 项 规 章 制 度学校校长工作职责

一、在区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领导下,主持学校全面工作,认真贯彻执行安全技术培训考核的有关规定,坚持原则,秉公办事,确保学校教学质量。 二、根据上级要求,及时安排培训考核工作的任务,确保培训考核任务按时完成。 三、配合从事安全技术培训考核工作的各类人员,组织协调好与上级部门和有关部门的关系,保证培训考核工作顺利进行。 四、经常检查培训考核工作的开展情况,及时指出存在的问题,督促落实整改措施。 五、审核培训考核工作财务收支情况和落实财务监督。 六、制定招生计划和新课程的开发工作。

教务长工作职责 一、在培训学校校长领导下,负责做好全区的各类安全技术培训考核工作,主持培训考核组的日常工作。 二、根据上级要求,安排好各类人员安全技术培训考核计划,并确保培训考核质量和安全。经常检查培训班教学进展情况,及时处理培训班中出现的突出问题。 三、关心培训学员在培训班期间的生活,保证培训班教学任务正常进行。 四、审查培训班的财务收支情况,做到账目清楚。 五、及时向校长汇报教育培训的有关情况,听取校长对培训考核工作的要求,并及时抓落实。 六、配合制定招生计划,新课程的开发,教师的招聘、培训以及教师分配工作。 七、配合做好宣传招生工作

教务主任工作职责 一、管理所分配的课程安排和教师安排、经常了解学员的学习情况,针对学员在学习过程中提出的教学要求和问题,及时反馈给授课老师。及时完成每期培训班的工作小结。 二、认真做好学员到课的考勤工作,每天分上、下午考勤,培训班结束后,做好学员的到课情况统计汇总,计算出每位学员的考勤得分。及时收起学员的课外作业本,培训班结束后,按照学员课外作业完成情况得出课外作业完成分。 三、经常与授课老师保持联系,对授课老师提出教学中的要求,及时向学校校务处反映,以求得及时解决。 四、办班期间要求学员按规定填写各类表格,收齐照片,以便填发证件。 五、协助培训后勤组落实好学员培训期间的住宿、就餐等有关生活事宜和做好学员学习期间的安全保卫工作。 六、跟外界教育中心保持联系,相互学习,取长补短,提高教学质量。 七、跟校长共同安排招生和新课程的开发工作,配合做好宣传工作。

课程资源开发和利用的几点想法(精)

课程资源开发和利用的几点想法 花东中学李洪霞 长期以来,由于教材一直是我国学校教育的主要课程资源,以至于一谈到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就是教材本身。而在新课程理念下,现代课程观呈现出多元化、综合化、现代化、实用化、开放化、结构化的特征。 生物新课程的实施为中学生物学科的教学注入了更为丰富的内容体系,拓展了生物课程资源的选择范围,为生物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提供了更为灵活的延伸空间。随着生物教学改革步伐的不断深入,生物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必将会逐渐摆脱传统狭隘的课程资源观,呈现出各种更为丰富多彩的形式和途径。作为一名中学教师,要树立生物教育的大资源观,注重生物课程资源的整合,拓宽生物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的视野。基于上述认识结合日常的生物教学工作,谈谈在生物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实践过程中的一些切身感受和做法。 课程资源与课程存在着十分密切的关系,恰当而有效地加工和利用课程资源,有助于提高课程建设的层次和水平。例如在新的课改理念下,为了弥补国家课程的单一和不足,可根据学生的不同需求,开设一系列的校本课程。 一、日常生活中的生物课程资源 学生对自己身边的各种事物最为熟悉和最感兴趣,同时也最容易激起学生对生物的探究欲望。善于引导学生关注和认识身边的科学素

材,不仅可以扩展生物课程资源的选择范围,同时也是生物教师基本的职业素养。例如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有吃的学问、喝多少水等;我们的居住环境有街道景观、空气质量、土地保护等;孩子们身体的茁壮成长有身体的测量、骨骼之谜、奇妙的指纹、人的性格、肤色、血型、遗传等;日常活动有家庭日用水量估算、废旧电池回收、塑料袋用量调查等活动。这些在学生身边随处可见的简单材料或活动经过精心整合设计后,就成为了具有结构性的生物课程资源,在学生的生物课外活动中引发起浓厚的探究兴趣和深度思考,取得良好的学习效果。 二、个性区位中的生物课程资源 中学生物课的教学重视学生生物科学探究的开放性,鼓励利用本地资源开展研究性学习,个性化的区位特色值得生物科学教师去充分开发和利用。我国幅员辽阔,每所学校所在地区由于自然位置、地理条件等不同,形成了历史、气候、动植物、农作物、水资源等诸多方面的差异。正是由于这种差异,形成了我们习惯上所说的地方特色资源,从生物科学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角度看,这些个性资源具有更多样和更生动的实用价值。“水的三态”变化及江河湖泊——水利与防洪、防止水域面积缩小;草原——牧草繁殖、防止沙化;乡村中的自然环境等等。从小范围来讲,每个学校所在地,无论是城镇还是乡村,都蕴含着丰富的科学课程资源,以我校为例,地处农村,校园内外到处可见可利用的中草药,学生在平时的饮食中也经常用到这些药材,

培训学校教师规章制度

百一教育培训学校教师规章制度 办公室规章制度 1.每天整理自己的物品,保持桌面干净、整洁,座椅摆放整齐。 2.需要打印的习题、资料等必须提前递交,经安排后交由打印人员 统一处理。个人所需所查资料,请保存到桌面个人所属文件夹。 3.工作时间内,任何人不得在办公室接打电话,闲聊,影响他人工 作;任何人不得利用办公室网络资源或自己手机进行非工作性质活动(QQ聊天、游戏等),违者必罚(10元/次)。同事之间保持良好的关系,避免大声争执以造成不好的影响。 4.上课时间每天7:55始为正式上班时间,所有教师7:55时必须在自己的办公区域投入工作,不在位者视为迟到; 5.每天下班前,自觉检查临近窗户是否关闭;最后离开者必须关闭 所有电源开关(照明灯、空调、电脑、插座等)。 教学要求 1.带班教师全权负责本班教学任务。 2.教师进班辅导前要准备好教材、教案、教具和课堂必需品,必须 在辅导前5分钟到达教室。期间不得随意出教室(课间严禁学生在楼道追逐打闹)。维持好各自班级的教学秩序。 3.带班教师应保证学生课堂课后作业的及时完成,对于学校期中和 期末考试,教师应合理安排,确保学生掌握所学知识,如有必要可针对性地安排单元测试。 4.教师上课必须保持衣冠整洁、态度温和、举止大方,避免情绪化 (女性教师上课不得化浓妆、严禁穿吊带衫、拖鞋、超短裙、超

短裤或过于透明的服饰等;男性教师不得穿无袖、背心、西式短裤等不符合教师规范的服饰)。 5.上课时,教师手机必须处于关机或静音状态,禁止上课接听手机或发送信息(特殊情况除外)。对于学生家长将作业发送到老师手机上的,允许老师课后看短信。 6.教师必须严格执行课堂流程,对学生严格要求,培养良好的课堂纪律和行为规范,随时注意学生听讲状态,以确保课堂能顺利进行。 7.教师在辅导期间进行授课要做到重点突出、条理清楚、语言简洁、深入浅出,力求内容充实;板书要规范、简要醒目、字迹清楚工整,方便学生记录和记忆。 8.教师教学时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方法、自学能力、积极主动的学习精神和认真刻苦的良好习惯。注重教与学的结合,提高教学效果。 9.课间休息时,教师禁止离开教学区,禁止长时间进行电话闲聊。 10.教师应严格按学校规定授课,不得任意调课、停课、延课和私自换课,特殊情况须经校长同意后方可执行。 11.教师应及时给缺课的学生补课,以免影响后期学习;为了保证学生安全,有事需请假的学生,教师应与家长交流并核实。 教师日常行为管理制度 1.考勤:坚守工作岗位,遵守作息时间,自觉做到不迟到、不早退,如果因为其他原因迟到,请提前20分钟打电话,并在管理老师处说明原因。(10元/次)

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标准

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标准目录 一、课程任务和教学目标 二、教学内容和课时安排 三、教学评价 四、中小学课程教学内容 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标准正文 一、课程任务和教学目标 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主要任务是:培养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兴趣和意识,让学生了解和掌握信息技术基本知识和技能,了解信息技术的发展及其应用对人类日常生活和科学技术的深刻影响。通过信息技术课程使学生具有获取信息、传输信息、处理信息和应用信息的能力,教育学生正确认识和理解与信息技术相关的文化、伦理和社会等问题,负责任地使用信息技术;培养学生良好的信息素养,把信息技术作为支持终身学习和合作学习的手段,为适应信息社会的学习、工作和生活打下必要的基础。 信息技术课程的设置要考虑学生心智发展水平和不同年龄阶段的知识经验和情感需求。小学、初中和高中阶段的教学内容安排要有各自明确的目标,要体现出各阶段的侧重点,要注意培养学生利用信息技术对其他课程进行学习和探究的能力。努力创造条件,积极利用信息技术开展各类学科教学,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小学阶段的教学目标是: 1.了解信息技术的应用环境及信息的一些表现形式。 2.建立对计算机的感性认识,了解信息技术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培养学生学习、使用计算机的兴趣和意识。 3.能够通过与他人合作的方式学习和使用信息技术,学会使用与学生认识水平相符的多媒体资源进行学习。 4.初步学会使用网络获取信息、与他人沟通;能够有意识地利用网络资源进行学习、发展个人的爱好和兴趣。

5.知道应负责任地使用信息技术系统及软件,养成良好的计算机使用习惯和责任意识。 6.在条件具备的情况下,初步了解计算机程序设计的一些简单知识。 初中阶段的教学目标是: 1.增强学生的信息意识,了解信息技术的发展变化及其对工作和社会的影响。 2.初步了解计算机基本工作原理,学会使用与学习和实际生活直接相关的工具和软件。 3.学会应用多媒体工具、相关设备和技术资源来支持其他课程的学习,能够与他人协作或独立解决与课程相关的问题,完成各种任务。 4.在他人帮助下学会评价和识别电子信息来源的真实性、准确性和相关性。 5.树立正确的知识产权意识,能够遵照法律和道德行为负责任地使用信息技术。 高中阶段的教学目标是: 1.使学生具有较强的信息意识,较深入地了解信息技术的发展变化及其对工作、社会的影响。 2.了解计算机基本工作原理及网络的基本知识。能够熟练地使用网上信息资源,学会获取、传输、处理、应用信息的基本方法。 3.掌握运用信息技术学习其他课程的方法。 4.培养学生选择和使用信息技术工具进行自主学习、探讨的能力,以及在实际生活中应用的能力。 5.了解程序设计的基本思想,培养逻辑思维能力。 6.通过与他人协作,熟练运用信息技术编辑、综合、制作和传播信息及创造性地制作多媒体作品。 7.能够判断电子信息资源的真实性、准确性和相关性。 8.树立正确的科学态度,自觉地按照法律和道德行为使用信息技术,进行与信息有关的活动。 二、教学内容和课时安排 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教学内容目前要以计算机和网络技术为主(教学内容附后)教学内容分为基本模块和拓展模块(带*号),基本模块是对学生的基本要求,拓展模块是对学生的较高要求各区县可根据教学目标和当地的实际情况,在保证学生掌握基本模块内容的基础上,适当选取拓展模块的内容。 课时安排:

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5、举例说明教师在新课程实施中进行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课程资源开发能力是新课程改革中广大中小学教师必须掌握与具备的能力之一,也是课程改革对教师提出的新的挑战。课程资源开发的意义具体地说,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保证课程资源与培养目标的一致性。 2、提高课程资源的品质。 3、促进课程资源开发机制的建立。 4、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 在教学五年级下册“数字与信息”一课时,教材上的材料并不是很多,只是简单的分为四个部分:说一说、看一看、比一比、做一做。如果照着教材上这样上课,可能用不了半节课就能把内容讲完了,而且学生对书上的文字和图片学生应该也不会很感兴趣。 于是,我根据教学需要,在课前,准备了电话、信封、身份证、制作的门牌号等材料。在“说一说”活动中,我跟学生模拟通电话的活动,让学生了解了110、112、114,, 这些到底是什么号码,同时当天正好是3月15日,我对12315 消费者投诉热线作了简单介绍,增长了学生的认识;在“看一看”活动中,我组织学生观看我手里的信封并且用手里的白纸自己制作一张信封,学生学会了怎样书写信封,同时我用投影让学生了解全国各地的邮政编码,也增长了学生的认识;在“比一比”活动中,我拿出身份证,让学生猜我是几几年出生,我的生日是什么时候,让学生了解了有关身份证的常识;在“做一做”活动中,学生小组合作,给宾馆出谋划策,给各个房间编号,最后请学生拿着我手里的门牌号去找房间,在活动中让学生体会到数字信息的巨大作用。 这节课,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活动方式多样,很好的完成了课程培养 目标。在某些方面,不仅让学生认识了书上的知识,还有所拓展,扩大了学生的知识面。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我跟学生们一起认识了很多有趣的“数字信息” 。 通过案例可以说明,教师在新课程实施中进行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能够 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认识水平,对课堂效果的提高和课程目标的达成有着重要的作用,同时教师进行每次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都是对自身认识水平的提高,有助于教师的专业化发展。

最新校外培训机构管理办法.

校外培训机构管理办法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加强校外培训机构管理,维护校外培训机构和学员的合法权益,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办教育促进法》、《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规范校外培训机构发展的意见》、《省教育厅等12部门关于规范校外培训机构设置和管理的指导意见》等法律法规,结合本市实际, 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国家机构以外的社会组织或个人(以下统称举办者),在新市范围内,利用非国家财政性经费,面向社会举办的从事以中小学学生为主要对象的文化课程培训服务的非学历文化教育培训机构(以下简称培训机构),适用本办法。 本办法所称文化课程培训服务,是指中小学语文、数学、外语、物理、化学、生物、科学、政治、历史、地理等文化学科及其实施与学校文化教育课程相关或者与升学、考试相关的补习辅导等培训服务。 器乐、舞蹈、书画、摄影等艺术特长类培训服务,球类、棋类等体育竞技类培训服务,科技、研学类(不得开展学科类教育活动)培训服务,以及面向社会举办实施职业技能为主的职业资格培训、技能等级培训等培训机构.不适用本办法。 第三条设立培训机构应符合当地社会发展需要,其数量:和规模应当符合教育发展需求。 第四条培训机构必须坚持和加强党的领导,做到党的建设同步谋划、党的组织同步设置、党的工作同步开展,确保正确的办学方向。 第五条培训机构应当全面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遵守国家的法律、法规,接受审批机关和有关管理部门的管理、监督、检查、评估。 第二章设置条件和标准 第六条中清举办培训机构的社会组织,应当具有法人资格,信用状况良好,未被列入有关经营异常名录或严重违法失信单位名单,无不良记录,法定代表人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国籍,在中国境内定居,无犯罪记录,有政治权利和完金民事行为能力:公民个人办学,举办者应当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国籍.在中国境内定居,信用状况良好,无犯罪记录,有政治权利和完全民事行为能力:联合举办者,应提交合作办学协议,明确各举办者的出资数额、出资方式、权利义务,举办者的推序、争议解决办法等内容,出资计入培训机构开办资金的,应明确各举办者计入开办资金的出资数额、方式及相应占比:中小学校和教职员工不得举办或参与举办校外培训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