典型的启发式问题

典型的启发式问题

典型的启发式问题

·你当时想要完成什么?

·你对发生的事情有什么感觉?

·你认为是什么原因导致了那件事情的发生?·你从这件事中学到了什么?

·你怎样才能把这次学到的东西用于将来?·你现在对解决这一问题有什么想法?

启发式教学法的历史渊源及涵义

启发式教学法的历史渊源及涵义 伟大教育家叶圣陶说过“教师的教学,不在于要学生搬去可以致富的金子,而在于给学生点金的指头。教师不是给学生大量灌输知识,而是将开发文化宝库的钥匙交给学生。” 近代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曾经说:“一个坏的教师奉送真理,一个好的教师则教人发现真理。” 在我国,“启发”一词最早源于孔子,他在《论语·述而》中有“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不愤不启,不悱不发。”是说教师要在学生思而未得感到愤闷时帮助开启;要在思而有所得,但却不能准确表达时予以疏导。即应在学生达到“愤悱”的境界时,教师方可“愤则启,悱则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是说如果举一不能反三,就不要再往下教了。强调启发的目的在于举一反三,触类旁通。而后, 《学记》中又进一步阐述了“善喻”的具体做法:“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道而弗牵”是说教学中要善于引导,指导学生的思维按着正确的方向前进,而不是硬牵着学生走。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学生的学习,不应当被动地简单地接受教师所传授的知识。学生的大脑,不是接受知识的容器,而是加工制造精神财富的器官,教师应当让学生发挥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1]培养学生学习的自觉性,引导他们主动参与,主动提出问题,回答问题;“强而弗抑”是说教师对学生要多表扬鼓励,而不批评压抑,即要注重学生的情绪。孔子是注重学生情绪的典范,一次甲、乙两个学生向孔子提出同一个问题:“老师,听到一件事就立刻去做么?”孔子回答甲是:家里有父兄,何不请教后再做。回答乙是:立刻去做。有人不解其意,孔子解释说:甲办事鲁莽,我教育他三思而后行;乙办事谨小慎微,我鼓励他大胆做事。[2]“开而弗达”是说点明问题的关键,而不把结论和盘托出。“施教之功,贵在引导,妙在开窍。” ,“学生画龙,教师点睛。”。教师在学生学习和发展中是指路人,教师不应以教为主,而应以指导为主。教师要重在点化,要善于引导,要指关键,教要点,释难点。 在西方,首先倡导启发式谈话的是古希腊学者苏格拉底,他认为教师的功能在于帮助学生助产知识,导引知识。教师的任务,并不是臆造和传播知识,而是做一个新生思想的“产婆”。真理存在于每个人的心灵中,但并不是每个人都能在自己身上发现真理。教师就应采用对话和提问的方法,帮助学生发现存在于自我内心世界的真理,并将其引导出来。他称这种方法为“精神助产术”。后来,他的思想被其学生柏拉图继承和发扬,倡导归纳法,启发、诱导学生自我发现真理。亚里士多德主张,教师不应直接把“思想成衣”交给学生,而要使学生学会“思想服装”的裁剪,使学生在归纳推理中获得能力的发展。近代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强调:“一个坏的教师奉送真理,一个好的教师则教人发现真理。”

最新《启发式教学的几个原则》读书笔记(精选多篇)

《启发式教学的几个原则》读书笔记(精选多篇) 第1篇第2篇第3篇第4篇第5篇更多顶部 目录 第一篇:《启发式教学的几个原则》读书笔记第二篇:《启发式教学的几个原则》读书笔记第三篇:启发式教学必须遵循的几条原则第四篇:启发式教学第五篇:启发式教学更多相关范文 正文第一篇:《启发式教学的几个原则》读书笔记启发性原则是指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发挥主导作用,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自觉性,激发思维活动,主动探求知识,增强独立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启发性原则反映和要求正确处理教学过程中发挥教师的主动作用与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之间的关系。贯彻启发性原则的基本要求:①增强学习目的和动机教育,激发学生学习的内在动力;②开发思维活动,培养学生的主动探索精神;③培养学习兴趣,激发求知欲望;④坚持教学明主,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1、熟悉性原则。 作为启发的材料应该是学生所熟悉的,感知过的而又能在记忆中得到再现的,否则将会启而不发。因此在讲解新知识、新问题之前要组织学生对有关知识进行复习。这样就可启发学生运用旧知识对新课题进行比较、分析、抽象、概括,一层一层地揭示矛盾,最后达到问题的解决。

2、准确性原则。 启发要启在关键上,启在要害处。关键就是突破难点到达重点的知识点,要害是指学生思路受阻的地方。这两者往往是一致的。 3、及时性原则。 要做到启发时,就要创设愤、悱的情境,就是说以一系列的启发过程,把学生引入心求通而未达,口欲言而未能,注意力高度集中,思维紧张而又活泼的境界。当这个境界形成以后,教师抓住本质、关键,在要害处稍加点拨,启发的效果也就最好。教学中应尽量避免超前启发和推迟启发。 4、思维性原则。 启发的目的在于启动思维,思维来自问题,更来自对矛盾的分析。因此,启发式教学十分重视矛盾的揭示和矛盾的分析转化过程的教学,这里特别要揭示教材内容中展示的矛盾。矛盾的展示、分析、转化本身就带有强烈的启发因素,这个过程的本身也是一种(请继续关注好 )思维过程。 第二篇:《启发式教学的几个原则》读书笔记《启发式教学的几个原则》读书笔记 启发性原则是指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发挥主导作用,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自觉性,激发思维活动,主动探求知识,增强独立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启发式教学在语文教学中的作用

启发式教学在语文教学中的应用 启发式教学是教师在教学中根据教学规律,采取各种有效手段来引导学生独立思考,推动学生积极思维,以获取新知识的语文教学方法体系,其实质是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启发学生思维,激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挖掘其内在潜能,使外部教育产生一种内化作用,提高教学的实效性。那么如何科学的运用启发式教学,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呢?我认为应从以下几点入手: 一、从宏观上把握,要做到以下几点: 1.树立“学生为主体”的思想。启发式的实质是充分调动学生的求知欲,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教师应换位思考问题--假如我是学生,我会怎样学习,哪些是我自己弄不懂的,需要教师启发点播、讲解。从而真正做到从学生实际出发确定教学思路,保持学生旺盛的求知欲,调动其主动探索的积极性。 2.遵循学生的认识特点和规律规律。孔子说过:“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应处于“愤”、“悱”心理状态。学生想学习、想探索的欲望越强烈,教学效果越好。“愤”、“悱”状态是启发式教学的重要内容。学生是否进入“愤”、“悱”的心理状态,就看教师启发的教学艺术是否到位。 3.发挥教师的榜样作用。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实践告诉我们:哪个教师朗读得好,他的学生朗读也好;哪个教师作文写得棒,他的学生作文水平也较高。因此,教师应加强语言文字修养,以自己对祖国语言文字的热爱和高品位的修养去感染学生。小学生们心中,老师就是最神圣的。所以在课堂上,教师要善于用自己做榜样。 二、从微观上进行文字训练,应落实到课堂教学的提问、讲解以及作业设计中,正如课程标准所强调的,提问、讲解、作业设计都要有启发性和实用性。 1.讲解、提问、作业设计是否有启发性,关键在于备课,在于是否能深挖教材中的启发性因素。教材的挖掘,主要是寻找启发学生的突破口,要选择“举一发而动全身”的词、句、段,这些词、句、段既有语言文字训练价值,又有思维训练价值,甚至还有情感熏陶价值。 如《再见了!亲人》,我们可以向学生创设这样的情境,从课题《再见了!亲人》我们知道,应该是亲人在依依惜别时说的一句话,这里的亲人是谁?在什么地方?谁送别谁?场面怎样?同学们是不是根据这几个连贯的问题想象一下送别的动人场面?这样,学生自然急于知道是谁跟谁道别,在什么地方,为什么要分别,激发了他们的学习兴趣。 2.提问要有启发性。小学语文教学专家袁微子先生生前曾说过,备课主要是备提问。可是,提问并不等于启发式。启发式的提问,要能引发思维欲望,要能指点思维的途径、方法。语言文字训练仍然离不开启发式的提问,通过提问引导学生质难问难,分析归纳,激发情感,引发兴趣等。即使是"以读带讲",也还需要以问导评,以问导读,以问指点朗读方法。有问要有答,对教师的问、同学的问,学生想得如何,要通过答来体现。有启发式的提问,还需要有答后启发式的“导”,导思、导读、导辨。导思,就是引导学生作更深入的思考;导

刘彦华浅谈小学启发式教学之我见

浅谈小学启发式教学之我见 双沟镇双南小学刘彦华 “启发式”不只是一种具体的教学方法,更是确定所有教学方法的指导思想。可以看到,同样的一种具体的教学方法,由于指导思想不同,可能是启发式的,也可能是注入式的。例如:引导发现法着重于探究和发现,本应有较大的启发作用,可是如果在注入式的教育思想指导下,也可能是教师设框框,让学生往教师的思想框里去“跳”,成为变相的填鸭式。讲解法是一种接受式的教学方法,学生相对比较被动,但是如果讲得深入浅出,条理清晰,画龙点睛,扣人心弦,同样也能起到启发思维的作用。因此,衡量教学方法的好坏不能只看形式,必须视其实质,要看能否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最大限度的调动他们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能否自始至终地引导全体学生直接参与学习的全过程,培养他们独立获取知识的能力。 在我国春秋时代,著名教育家孔子就已经提出了启发式教学的观点。他主张“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他认为如果造就一种“愤”“悱”的心里状态,就能激发学生学习的求知欲望和浓厚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使学生积极主动,独立地去思考如何探究新知的问题。并且在探索的过程中尝试到克服困难取得收获的快感。从中诱发出无穷的内在动力,从而培养了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如今,我们的小学生对数学的学习可以说是求知若渴,那么如何使学生这种潜在的意识得到启发呢? 根据我本人从教以来的教学体会,结合实际,从我的“备课”“讲授”“作业(练习)”这三个环节,分别谈谈自己的一些粗浅见解: 一、在备课过程中体现启发式。 众所周知,教师在上每一课之前都要进行备课。备课的主要内容都是要不断地钻研教材,着力分析新旧教材之间的内在联系,充分了解新知识教学的重点

启发式教学方法

启发式教学方法,指教师在教学工作中依据教材的内在联系和学生的认识规律,由浅入深,由近及远,由表及里,由易到难的逐步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引导学生主动,积极,自觉的掌握知识的教学方法。启发,是启发学生思考,让学生能够自己思考问题的答案及解决问题的方法。这种教学方法,强调教师是主导,教学过程要由教师来组织,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启发学生积极思维,旨在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正确的理解,系统的掌握所学的知识。这种教学方法,加上教师能够突出重点,分散难点,抓住关键,能根据学生的理解能力和知识水平,用准确,清晰,简练,生动,通俗易懂的语言讲课,是很受学生欢迎的。 启发式教学法应坚持以下原则: (一)激发学生的积极思维 这要求教师注意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学习是复杂的思维活动,是在教师的指导下,不断地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要积极的进行思维活动,逐步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师在传授知识的过程中,随时注意开启学生的思路,启发学生积极开动脑筋,通过学生自身的思维活动,对所学知识融会贯通,理解消化。课堂提问就是一种引导学生主动思考的有效方法。那么,在课堂上如何提问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一个复杂的问题变的简单化,便于学生思考,这其中包含着许多教学的艺术性,需要教师在备课过程中深思熟虑,讲课时灵活处理,根据学生的具体反映随机应变的处理课堂教学内容,来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教材内容的编排一般遵循由浅入深、循序渐近的原则,有时为了激发学生的思维,避免照本宣科,在课堂教学中,也可以对其内容进行灵活、适当调整,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体会跳一跳“摘桃子”的感受。 (二)在教学目标上,以坚持实行素质教育,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目的 现代启发性教学思想与“以传授知识为最终目的”的或仅注重人的智力发展的教学思想是根本对立的。它反对食而化、仿而不创的“学而优”,反对扼杀人的主体精神和个性的“死读书”。因此,现代教学思想反对那种只注重如何提高学件应试成绩的单一化教学目标,它从人的全面发展出发,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确立多元化的素质教育目标,在教学中从重传授知识转变为重指导学生学会学习、重学生能力养成,使学生在知识、能力和素质上协调发展。 (三)在教与学的关系上,坚持教师的主导作用与学生的主体作用相结合 教师的“教”是为了使学生更有效地“学”,从根本上来说是为了促进学生个体发展和主体精神的培养。因此,必须改变以教师为中心的教育教学观念,承认学生是有灵性、有理性、有感性的能动主体,强调学生积极主动参与教学活动,在教学上建立一种平等、民主的新型师生关系,一种师生为探求知识和真理而共同合作的、教学相长的伙伴关系。教师要通过重视学生的个体差异来面向全体学生,把调动每一个学生的学习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作为发挥教师“主导”作用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四)在教学过程和方法上、注重师生之间的交流 现代启发式教学思想反对那种“满堂灌”、“填鸭”式的“注入式”、“单向灌输知识”的教学方式,强调加强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沟通交流,形成一种能容纳不同观点、不同思维方式的教学氛围,鼓励学生积极思维,敢于提出问题,善于提出问题,以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促进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这要求教师要创造民主和谐的良好氛围,形成良好的师生关系和生动活泼的课堂气氛,使民主与科学精神在课堂教学中得到充分的张扬与展现。 (五)启发学生独立思考,发展学生的智力和能力

启发式教学必须遵循的几条原则

启发式教学必须遵循的几条原则启发式教学思想源于孔夫子。它的原式是“不愤 不启,不J啡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它的变式是《学记》中的“善喻”,即“道而弗牵, 强而弗抑,开而弗达”。实行启发式教学,除了要遵 循一般的教学原则外,还必须遵循启发式教学自身所 固有的一些原则。 一、愤启l啡发—独立思考原则 “不愤不启,不J啡不发”是说教师要在学生思而 未得感到愤闷时帮助开启;要在学生思而有所得,但 却不能准确表达时予以疏导告诉我们不“愤(心求 通而未得)徘(口欲言而不能)”不启发,要在学生 “想”到“愤徘”之时再给予启发。这句话表而上说 是启发的时机,其实强调的是独立思考,因为“愤 们卜”的前提是“想”。 启发式教学的核心是调动学生积极思维。人们认 识事物都有必须经过“想”个环节。启而不发,不只 表现为学生说不出来,还表现为学生想不出来。想是 关键,是启发的前提和基础,如果学生连想都没想, 还谈什么启发式? 评价一位教师启发式教学思想体现得如何,首先 要看他是否引导学生独立思考,看他是否注意创设 “愤徘”氛围。创设“愤J啡”氛围的主要手段是提问、 设问和质疑问难。这里有三点应当注意:一是问题要 难易适度。问题过难过易都创设不出“愤J啡”氛围 二是提问、设问或质疑后必须有足够的思考时间。这 是训练学生思维的良好的时机,因为人们思考是需要 时间的,特别是思考那些有思考价值的问题更需要时 间。如果没有足够的思考时间就根本创设不出“愤 徘”氛围来。三是问题必须少而精。问题少才能有足 够的时间去思考,问题精才有思考价值 二、“道而弗牵”—主体性原则 “道而弗牵”是说教学中要善于引导,指导学生 的思维按着正确的方向前进,而不是硬牵着学生走 这一要求,用现代的话说,可以叫做主体性原则 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学生的学习和发展必 须依靠自身的主观努力。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教师 的主导作用集中表现在对学生的引导上,学生学习和 发展得如何,关键还在学生自身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是为学生服务的教师 的“教”必须为学生的“学”服务,而不是“学”为 “教”服务。不应该把学生看成是容器,只顾往里而 装东西。学生是活生生的人,他们有思想,有能力,

启发式教学的基本内涵是什么

启发式教学的基本内涵是什么 答:教学改革的关键是教学思想的改革。因为教学思想对教学活动起着定向的作用,以不同的教学思想指导教学实践,就会产生不同的教学效果。只有在正确的教学思想指导下,教学活动才能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才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才能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创新精神。 我们认为,数学教师确立启发式教学思想是其教学取得成功的根本保证。因为作为贯穿教学过程始终的启发式教学思想,其核心是:学习是学生的一种特殊的认识过程;教学是教与学交互作用的双边活动,是师生双向反馈的教学相长的过程;学生是教学的主体,教师是教学的主导;教师根据认知目标与情感目标并重的要求安排教学过程,充分调动学生的知、情、意、行等诸方面的积极性,引导学生独立自主地开展思维活动,融会贯通地掌握知识,发展智力,培养能力,实现教育目标,达到全面发展。 对于启发式教学思想,我们强调如下几点: 第一,教与学关系的整体性、辩证性。 启发式教学思想首先强调教师的教,认为在教与学的活动中,教的活动领导学的活动。教的活动是教师有目的、有意识、有计划地影响学生,促进学生的身心全面发展的实践活动。从这一点出发,教师的教决定着整个教学活动的目的、任务、方向、步骤和效果,制约着学生的学。但是,教的目的是使学生更好地学,在于指导学生认识世界、发展自己,所以教师的教又要以学生的学为出发点,教师的作用及其发挥的程度是以学生原有水平为基础的。 同时,启发式教学思想认为教与学是辩证统一的。主体角色可以相互转化,即在教的活动中,教师是主体,学生是客体,知识是媒体;在学的活动中,学生是主体,知识是客体,教师是媒体。学与教相辅相成,没有教就无所谓学,没有学也无所谓教,教与学因一定的条件而形成对立统一关系,共同为促进学生的身心发展而努力。 第二,培养目标的全面性。 启发式教学思想强调教学是一个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特别是心理发展的过程,认为教学的着重点在于使学生掌握"双基"的基础上,不断发展他们的心理能力,培养学生的心理能力是整个教学工作的立足点和着眼点;同时,教学中要有

现代启发式讲授法之我见

现代启发式讲授法之我见 发表时间:2017-02-22T09:32:33.137Z 来源:《文化研究》2016年11月作者:顾继东 [导读] 变“学会”为“会学”,从被动接受知识变为主动获取知识,要实现这一目标,现代启发式教学无疑是一种很好教学手段。 北安市职业技术教育中心学校黑龙江北安 164000 摘要:现代启发式讲授法意在运用讲授法的过程中最大限度地发挥教师的心智水平,采用多种手段启示学生,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思维始终处于积极活跃的状态,以达到掌握知识,培养能力,发挥才智的目的。由此可见,现代启发式教学绝不单单是教学方法问题,更主要的是指导思想问题,它要求学生从多方面、多角度、多种思路、多种方法去思考问题,继而要求教师必须注意培养学生的独立性思维、创造性思维和开放性思维能力,而不是让学生墨守成规,被动的机械的充当盛装知识的容器。可以说科学地认识启发式教学,合理运用启发式教学,它直接关系着学校教育质量的全面提高,直接关系着每个受教育者的全面完善与发展,直接关系着我国新一代建设者健康成长,直接关系着我们国家千秋大业的成败。 关键词:现代启发式;讲授;教学 中图分类号:G71 古代大教育家孔子在《学记》中提出“道而弗牵则和,强而弗仰则易,开而弗达则恩。”其含义为教师引导而不把学生被动地牵着走,师生之间就会和谐融洽,激励而不使学生感到压抑,学生就能感到学习是愉快的事,启发开导以打开学生的思路,不代替学生去思考做结论,学生就肯定积极动脑。可见,古人的真知灼见为我们今天的理论提供了依据,启发式教学源远流长。如今给古老的启发式教学又注入新的血液,使现代启发式教学生机勃勃,春意盎然。教育界同仁们各抒己见,真可谓“百家争鸣,百花齐放”。鉴于自己二十多年来的工作体会和经验,鄙人认为现代启发式讲授法应从以下三点入手: 一、明确启发内容是完成启发式教学的前提 启发式教学的核心要求我们:成功地使学生的思维情绪和智力活动始终处于积极状态,从而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具体表现为: 1、启发学生积极思维的心理因素 这就要求教者在教学时必须认真考虑启发学生积极思维的心理因素——情绪、注意、意志。 心理学表明:高中阶段的学生正处于生长发育时期,他们好动、情绪不稳定、感情脆弱......导致注意力分散、精神不集中,遇到困难挫折就会恢心丧气,针对这些微妙的心理因素,教师必须及时捕捉瞬间变化,才能变被动为主动、变消极为积极;才能保持最佳注意状态和情感氛围。特别是意志状态,它是人们自觉克服困难完成预定目标的心理过程,是人们的主观能动性的突出表现形式。而中学生的意志力较为薄弱,面对枯燥的学习内容,新知识的挑战,等待他们的是重重困难,种种障碍。在学习过程中,如果有了克服困难钻研知识的自觉性和韧性,继而会产生行动的果断性和较强的自制能力。反之,遇到困难变得畏缩不前,一筹莫展,就会无法完成学习任务,教师必须及时调整自己的教学方案,对学生的意志力给以恰当的锻炼机会,使学生的意志变得坚强起来。 开学伊始,有名新生,偏文重理,每次语文考试都不写作文,事后找他谈,他说一看写作文就头痛,初中阶段从没写过作文......我就对他讲,语文是一切基础的基础,语言是人们进行交际的工具,你不能因这一科而毁了你的前途,语文是必修课,你数学再好也打不了200分(满分制),语文再次也能打40分......经过我耐心地说服教育,他有所醒悟,每天坚持写一页钢楷,每周坚持写三篇日记,一篇大作文......经过一年多的刻苦学习,如今成绩直线上升,在班级中由中等生变成尖子生。 作为教师必须善于捕捉教育时机,投石激浪,推波助澜,帮助学生独立完成教学任务,通过信息反馈,映射学生的注意、情绪和意志共同排除教学过程中的障碍,创造良好的课堂气氛,为圆满完成教学任务提供前提。 2、启发学生分析现象,认识本质,通过知识解决问题等。 唯物辩证法告诉我们: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飞跃,是认识的质变,是完成认识的第一次飞跃,这也是学生学习过程中最困难、最复杂、最难完成的阶段,理性认识即规律性认识,语文无论作为一种反映客观事物的特定知识体系,还是作为运用这一知识体系去从事学习和工作的基础工具,都有一定的规律可循。不仅语文知识总体系有总的规律,而且构成这一总体系的分类知识也各有其规律存在,这样在教学中,引导学生概括出各种规律性,才能有的放矢,更好发挥其学习创造性。 新生报到第一周就引导学生根据现有知识给语文归类,总结规律,例如: 基础知识规律(语言、文字、标点、修辞等) 语文知识规律阅读知识规律(文言文阅读、现代文阅读) 写作知识规律(议论文、说明文、记叙文等) 而其中修辞又有其特定规律可循,这样进行一周训练,不但复习巩固已有知识,而且为以后学习奠定了基础,更主要的是透过现象,揭示出本质规律,更能着眼于发展学生的智力,使学生成为知识“发现者”,使之终生受益,事半功倍,并且还能触类旁通,举一反三,从而有助于自学能力的提高和培养。古人说得好:“授人以鱼,只供一饭之需;教人以渔,则终身受用无穷。”此乃精辟之至。 二、掌握启发方法是完成启发式教学的关键 在教师的讲授中贯彻启发式教学思想并无一定模式,但这并不意味着启发式教学没有规律可寻,启发的方法大致可分为: 1、发掘问题,引起兴趣 学生掌握知识是通过认识过程实现的,感觉、直觉、记忆、想象和思维是掌握知识过程的基本心理成分。教师在启发式教学中,要以教师的主导作用开始,逐步过渡到主导与引导作用相结合。具体地说从教学不同阶段看,在最初阶段,学生需要教师扶着走,在中间阶段教师引着学生走,在最后阶段,教师则需要跟着学生之后看着他走。 钱梦龙老师教《愚公移山》时,曾提到:“请你计算一下,这次参加移山的人总共有多少?”,这种提问一提出,就给学生一种暗示、一种有目的的启发,学生通过查书,很快答出共有5个人,即京城之子,愚公和他的三个子孙,接着钱老师再问:你怎么知道愚公自己也参加了呢?学生回答说:“一逐率子孙荷担者三夫”,省主语——愚公,有的放矢,以此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不愤不悱,好胜之心人皆有之,在互相竞赛的氛围之中,智能会得到较好的发挥。 另外《愚公移山》一文神话结局,学生不甚理解,可以设问:愚公到底是无能的,因为山是被神移走的,你们同意吗?当学生讨论

常用的几种教学策略

常用的几种教学策略 教学策略规定了教学活动的总体风格和特征。教学策略连续统一体的两个端点分别是‘发现策略’和‘接受策略’,中间有不同的混合、过渡的情况。教学策略作为教学方案的总的抽象描述,是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间的互动方案。 1.训练与练习策略 这是一种比较机械的接受学习策略。由于学习的最终结果是记忆感知材料,因而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无需进行复杂的思维活动。教学中教师只须示范做什么并提供练习,而学生只需记忆学习内容,并不需要进行深入地分析和推理等思维活动,因此基本上是属于机械记忆的策略。 训练与练习策略的模式如下: 提供示范→巩固练习→反馈迁移 训练与练习策略尽管不利于发展学生思维,容易导致死背硬记,但是作为一种在教学中比较常用的策略,对于陈述性知识的学习还是有一定效果的。对物理教学中的某些内容(大多为言语信息),适当地运用训练与练习策略,有助于提高学习效率。由于初中物理教科书中的陈述性知识对学生学习和运用物理概念和规律解决问题具有重要作用,因此,不能因为训练与练习策略容易导致死背硬记而望而却步。

应通过对物理知识所属学习类型的分析,选用适用于接受学习的信息,适当地选用训练与练习策略,扬其长,避其短,合理运用之。 2.演绎策略 演绎策略也是基于接受学习而设计的策略,但这种接受学习是奥 苏伯尔所提倡的意义接受学习而非机械学习。由于演绎推理是从一般(某种形式的抽象观念——概念或概括)到特殊(得出特定的结论),因此,运用演绎策略设计课堂教学,须考虑学生是否已掌握了成为推理过程起点的物理概念,及他们能否通过观察将现象与概念联系起来。 演绎策略的模式如下: 提出物理概念(原理) →进行演绎推理→实验(例)验证→概括得出结论 演绎策略是一种教学效率较高的教学策略,由于省略了学生用来 探究、发现的时间,因此在单位时间内可以容纳较多的信息。但与此同时,正是由于这种策略设计的教学强调概念之间的关系,教学基本上是讲解式的,因而学生的活动受到一定的限制。从这一点看,演绎策略对于发展学生的远迁移能力不利,而有助于近迁移能力的发展。 因此,在选择演绎策略时,一定要重视学生的参与,并尽可能地 多用实例(或演示)进行论证,以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 3.归纳策略

启发式教学法

启发式教学在数学教学中的综合运用 在大力提倡素质教育的今天,如何正确运用启发式教学呢?结合自己的小学数学教学实践,谈几点粗浅的看法。 一、启发式教学要注重启发点的"准确"和"巧妙"教师的启发要点要在要害处,才能指给学生"柳暗花明又一村"。因而,启发式教学要真正达到启迪思维,培养智能,提高学生素质的目的,还必须注重启发点的优化。 "准",让启发启在关键处,启在新旧知识的联接处。小学数学知识有很强的系统性,许多新知识是在旧知识的基础上产生发展的。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对学生加强运用旧知识学习新知识的指导。首先新课前的复习和新课的提问要精心设计启发点,把握问题的关键,有启发、点拨和迁移作用。其次,要重视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和发展,注意在新旧知识的连接点,分化点的关键处,设置有层次,有坡度,有启发性、符合学生认知规律的系列提问。让学生独立思考,积极练习求得新知,掌握规律。然后教师引导学生把新旧知识串在一起,形成知识的系统结构。例如,推导平行四边形与长方形的关系。教学时,在复习了长方形和平行四边形的特征和长方形的面积公式之后,依据图形提问: (1)平行四边形的底和长方形的长有什么关系? (2)平行四边形的高和长方形的宽有什么关系? (3)底与长,高与宽分别相等,那么这两个图形的大小会怎样? (4)用什么方法能证明这两个图形的面积相等?然后,教师引导学生用数方格和割补证明这两个图形重合,从而由长方形面积公式推导出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公式。 二是要"巧",在学有困难学生盲然不知所措时,在中等生"跳起来摘果子"力度不够时,在优等生渴求能创造性的发挥聪明才智时予以点拨,使其茅塞顿开。

课堂上巧妙灵活地启发,不但能使学生更好地理解数学知识,而且能使学生积极思维,提高学生思维的灵活性、深刻性和创造性。 二.启发式教学要重"引导"而非"牵制""启发"一词,来源于我国古代教育家孔子教学的一句格言:"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后来,才有了启发式教学。为了强调教学的适度性和巧妙性我想“引导而不是牵着学生鼻子走,鼓励而不是压抑学生,点拨而不是把答案全部端给学生”。我们学校的数学教学也存在导而牵的误区,具体表现为:第一,教师扶着学生走路,不肯放手,只满足课堂上就某一具体问题的师生对答方式,把学生的思想限制在教师思维框架内,客观上限制了学生的求异思想和创造性。第二,不教点金之术,即不教学生学习方法,学生只能顺其意,而未能继其志。针对种种现象,我运用提纲契领--分析--综合的方法训练学生,把教材思路转化为教师自己的思路,再引导学生形成有个人特色的新思路。 三、启发式教学要注重"启发"和"尝试" 一切教学活动都必须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为出发点,引导学生主动探索,积极思维,通过自己的活动达到生动活泼的发展。学生的发展归根结底必须依赖其自身的主观努力。一切外在影响因素只有转化为学生的内在需要,引起学生强烈追求和主动进取的内驱力,才能发挥其对学生身心素质的巨大塑造力。因此,要注重教师的"启发"和学生的"尝试"相结合。首先,尝试可以使学生获得成功的喜悦,面对全体学生而言,"不求个个升学,但愿人人成功"是符合求学者的意愿和现实的。不论是优生还是差生,都可以从尝试中获得成功,大大增强学生的学习信心,为他们获取新的成功准备良好的心理条件。其次,通过启发、引导学生动眼、动脑、动口、动手的尝试,既培养了学生的智力和能力,又使学生在亲自尝试中感受到学习的乐趣,把枯燥乏味的"苦学"变为主动有趣的"乐学"。这就要求教师要尽可能增大学生学习的自由度,尽量启发、引导学生自己去尝试新知识,发现新问题。例如,在教学"100以内的退位减法",我让同桌二人分别扮演售货员和顾客,商店里有85支铅笔,卖出9支,还剩几支?我启发学生可以通过各种途径自己发现计算方法,学生积极主动地探求计算方法。有的用小棒一根一根地数,得出85-9=76;有的把85分成10和75先算10-9=1,再算1+75=76;有的把9分成5和4,先

浅谈启发式教学

浅谈启发式教学 崆峒区大秦回族乡中心小学马瑞 摘要:启发式教学,是科学的教学方法的指导思想,是素质教育的必经之途。课堂教学在启发式思想的指导下,必定成为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自主创新能力的有效手段。 关键词:启发式教学;素质教育;自主性;主体性 所谓“启发式”教学,就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根据教学任务和学习的客观规律,从学生的实际出发,采用多种方式,以启发学生的思维为核心,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促使他们生动活泼地学习的一种教学指导思想。 一、启发式教学的特点 (一)启发式教学确立了主体教育观,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活动的主人 传统的应试教育往往以“讲”代“练”,以“教”代“学”,满堂灌,将学生当作被动接受的“容器”,教师对学生“你不想学我要你学”,“你不会学我教你学”,不把学生当主人。而在启发式教学中,教师把主要精神和时间放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上,在“导”字上下功夫,“精讲”上动脑筋,使学生始终处于自觉、积极的心态之中,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上,教学以学生为主体,使学生成为教学的主体。如在启发式教学中,让学生自己总结方法,发表看法,讨论问题,编题解答等,都是学生主体性的表现。 (二)启发式教学充分发挥了教师的主导作用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的主导作用,体现在“导”上,是教学

任务的领导者,教学目标的制订者,教学课程的组织者,文化知识的传递者,学生求知的启发者,学生的学习活动的指导者,学生发展多种可能性、选择性、可变性的调控者,为学生的学习导向引航。这就要求教师必须研究学生内心想法和需求,从学生的知识水平、能力水平、动机水平的实际出发,采用风趣讲解,设疑引思,模拟演示等有效措施,调动每一个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每一个学生都有在各自原有的基础上得到应有的进步。在启发式教学中,如果没有教师的设问、启导是难以想象的。正是教师所提出的启发式问题,犹如一个个闪光点,在学生的“头脑库存”中引起碰撞,迸发出火花,把学生现实的“惑”和原有的见闻、体验、知识,认识沟通起来,最后水到渠成地解决。可见,启发式教学充分发挥了教师的主导作用。 (三)启发式教学加强了师生双方情感交流,营造了民主和谐、愉悦的课堂教学气氛 中国历来比较讲究“师道尊严”。课堂教学中,教师教、学生学的教学形式是天经地义。教师高高在上,扮演着“传道、授业、解惑”的角色,其权威性不可动摇,而学生只有处于被接受的状态,很少有自由学习、主动学习的机会。长此以来,学生变得不敢想、不敢说,仿佛学习只要跟着老师就行了,有的甚至到了“唯师命是从”的地步。这种僵化、刻板、拘束的学习氛围无疑成了学生学习的枷锁。在启发性教学中,教师摒弃了“满堂灌”的传统做法,通过教师的设问、启导,不仅调动了学生思维的积极性,让学生敢于发表不同的见解,在民主讨论的基础上获得新知,而且还要了解感受学生对设问、启导的反应,然后根据这些及时给予评价或进一步启导,甚至改变教法。学生从教师的评价和启导中也及时获得了反馈信息,这些反馈信息使学生集中注意

浅谈植物学教学之我见

浅谈植物学教学之我见 发表时间:2014-08-20T10:18:02.810Z 来源:《读写算(新课程论坛)》2014年第4期(上)供稿作者:李松[导读] 就是做个受学生欢迎的好教师。做一位好教师的起码条件是热爱自己的教师职业,为培养祖国的年轻一代下工夫。李松 (广安市前锋区护安九年一贯制学校广安 638015)我从教20多年来,曾先后担任普通中学,农村初中生物教学工作。要想提高植物学教学效果、通过对不同学校、不同层次的教学实践,我有如下体会: 一、先当学生,后当先生 教师们都有个共同的愿望,就是做个受学生欢迎的好教师。做一位好教师的起码条件是热爱自己的教师职业,为培养祖国的年轻一代下工夫。 博览群书,积累资料。常言说,想给别人一碗水,身己得有一桶。当老师必须知识渊博,尤其是专业知识更应丰富,所以平日要经常阅读书籍,提高业务水平。为了知识更新,象《生物学通报》、《植物杂志》等专业刊物,应期期阅读,并将有关文章扼要择录在笔记本上,并分门类编好目录,这样在教学中查阅方便。 我利用外出机会,经常观察不同生态环境中生长的不同类型植物,探讨植物与环境间的相互关系。还顺便采集植物教学标本,只要教学所需,即便是一片叶子、一个果也要采集,先后共采到近500号标本,其中银杏、水杉为祖国的活化石,湖南柑桔的单身复叶,广东的猕猴桃,海滨的海藻都是当地投有的理想标本。这样不仅增加了个人的感性知识,还积累了丰富的教学标本,为直观教学创造了条件。在教学过程中,还虚心向他人请教。例如,向菜农了解蔬菜种子的生命力,与同行们交流教学经验,探讨植物学领域中一些分歧的一些问题。就这样,不耻下问,取人之长,很快适应了不同层次、不同学校的植物教学工作,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教师掌握了丰富的专业知识,又具有进行直观教学的标本,挂图等教具,在教学过程中,以充沛的精力、热情的态度进行知识传授,一定会唤起学生积极进取的反应,津津有味的学习。 二、针对实际情况,教法灵活多样,调动学生积极性讲课前,应充分了解学生的知识水平、年龄特征、生活环境等具体情况。伪如,初中学生身心正在迅速发展,心理上表现半成熟半幼稚状态、有较强的自尊心,有求知的强烈愿望,容易接受新鲜事物。但自我控制能力差,遇到困难往往失去信心。一般讲,来自农村的学生比来自城市的学生生物感性知丰富,年龄大的、高年级往往比年龄小的,低年级惑性知识丰富。此外,因种种原因,前几年,学生对生物课不重视,掌握的生物知识往往比数理化差。针对所掌握的实际情况,和已了解到的学生的实际水平,选定与教材内容相适应的教学方法,去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1.上好绪言,让同学们一开始就对植物学产生好感.首先要从学生所熟悉的具体事物讲起,教学结合内容灵活多样,采取直观教学,语言清晰、形象。使学生在生动活泼的气氛中了解到,植物种类繁多,千差万别,分布广泛,与人类关系密切。进一步使学生知道什么是植物学?学什么?怎样学?明确学习目的,激发学习兴趣,引导学生刻苦学习。2.运用直观教学,提高注意力。接受知识是从感性开始的,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尽量采用直观教学,将平日积累的植物标本,配合传授的教学内容,边讲边观察,或课后观察。但象根、尖、茎、叶等器官的结构内容尽可能利用放大的模型进行直观教学,实验时再认真观察有关的玻片标本。上好植物课,还要做到板书和板画相结合,板书应层次清楚'、重点突出,板画要简明逼真,加之形象的语言描述,能使抽象知识形象化,复杂知识简明化,使学生的整个学习过程变得轻松愉快,注意力集中,这样所学的知识容易记忆,还培养了观察力和想象力。 3.善于理论联系实际。学生日常生活中,对自然环境中的现象有不同程度的认识和兴趣,教学过程中,在联系学生已获得知识的基础上,引导学习新知识。学生学起来兴趣盎然,理解书本知识就比较容易。例如,讲到木栓层时,联系暖瓶的软木塞;讲遗传的概念联系老鼠的儿子会打洞。 通过农民对棉花整枝摘心的实践活动,引导学生理解“顶芽和侧芽的相关性”的知识,实践证明将学生日常观察到的感性知识与课堂理论知识相联系,把已获得的知识作为理解新知识的基础。这样,老师讲得生动,学生学的自然有趣。 4.提倡启发式教学。采用启发式教学,以问题引路,有时还要和学生以问答式进行课堂交流,活跃课堂气氛,促进学生的思维活动,使他们由被动变主动,获得较好的教学效果。年龄小、年级低效果更易显。如讲到维管束时,先提出日常生活中大家熟悉的丝瓜络及玉米茎中的“细丝”等,使学生在宏观上对维管束有一个形象的认识,然后再从微观上讲它的概念和组成,让学生联想、分析、理解、记忆等思维来掌握生物基础知识,遇到重点、难点或学生容易模糊的问题,稍微停顿一下,给学生以思考的时间然后再讲。这芳学生对知识印象深刻,比教师满堂灌、滔滔不停地讲效果要好得多。 三、遵循知识的系统性,突出重点,讲透难点在吃透学生、吃透教材的基础上,经过深入钻研和思考,按照知识的内在联系组织教学内容,讲课时应层层推进,环环紧扣。注意新旧知识的衔接和不同内容之间的渡,让学生感到层次清楚,学到系统完整的知识,而不是零乱的知识。注意根据教学内容采用相应的教学方法,将书本内容化为自己的语言讲授,力求讲出自己的特色。否则会感到你照本宣科,死背教材,听讲和自己看书一样,使学生精神涣散,失去学习信心,老师也降低了威信。突出重点,讲透难点。教师在理解课本内容的体系和深度的前提下,认真考虑学生的分析理解和接受能力。将每个章节的重点要明确,难点要清楚,并且在备课时应认真分析学生可能出现的疑,在教学方法和教学环节上有针对的设计。教学内容做到难易适度,由浅入深,突出重点,讲透难点,重点放慢进度,难点必要时重复。让学生对所学的的知识消化、吸收。植物学的特点之一是名词多,概念多,有些比较抽,同学们感到不易理解,不易记忆,所以对概念力求讲老透,讲出实质性东西。例如,讲营养器官时,首先接触的基本概念是被子植物。指出“子”就是种子;“被”就是物一一果皮,即种子由果皮包被的植物就是被子植物。也可以说,长果实的植物都属被子植物。有些概念容易混淆,必要时将同类概念加以联系、对比,加以区别,例如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被子植物和裸子植物等概念。这样,学生就容易理解和掌握了。 四、开展生物课外活动,增加感性知识

启发式案例教学法

启发式案例教学法 1、启发式案例教学法——授人以“渔”,学会学习的学习方法。通过大量的案例分析,启发学生对问题的思考,引导学生的学习思路,通过正确的学习思路,学会学习的方法,运用正确的学习方法,去理解和掌握本门课程的各个知识点,将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主动参与式讨论教学法——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培养合作意识、团队精神。教师拟定小测试范围,学生分组讨论确定测试题目,分组交叉考试,各小组推出人选台上讲题,学生台下交叉判卷。使学生参与到“教”的活动中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竞争意识。因为出题的过程也是思考的过程,上台讲解也是一个无形的竞争;同时也对培养学生合作意识、团队精神及语言表达能力等综合素质的提高有帮助 3、改革教学方法,重视突出启发式与参与式教学方法为了培养创新性和应用性的人才,改变传统课堂教学以讲授为主的授课方式,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方法——课堂讲授、案例分析、仿真模拟实习、问题分析式、课堂讨论、实训基地训练等多种教学方法,有效地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促进学生积极思考,充分挖掘学生的潜能,注重对新知识的引入和学生知识运用能力、创新能力的培养,收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4、由于受传统教育观念的影响,会计学专业课程教学基本上是采用单一的课堂讲授式,单一的课堂讲授式不利于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及能力素质的培养。为此,我们积极进行了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的改革。提倡“参与式”教学,课堂着重讲解重点、难点和疑点,评论争论焦点,对于训练和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学习的自觉性,取得了好的效果。都特别注重从培养学生的基础知识应用能力入手,做到多种教学方法灵活使用,使学生由被动式学习变主动学习,在学习过程既有“参与”,又有“独立思考”。 5、教学方法单一。在会计教学方法上,目前基本上还是采用“填鸭式”、“满堂灌”的旧有教学方法,没有科学的应用案例教学、启发式教学、学生讨论式教学、实验教学、模拟教学等现代化教学方法。教学内容多注重会计理论,忽视了理论同会计实务的结合,严重影响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与积极性。单一的“填鸭式”教学方法,学生只是被动的接受知识,缺乏师生之间、同学之间的交流与沟通。导致学生缺乏分析问题、批判性思维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6、改进教学方法。新型的会计教学方法应实现以“教师为中心”向“学生参与式”的转变。课堂教学是会计教学的主要组成部分,课堂的作用在于提供给教师和学生一个共同交流的场所或平台。在课堂教学上,要由以教师为中心转变为以学生为中心,以学生需求为依托,以培养能力为导向,采用“启发式”、“案例式”、“讨论式”、“模拟式”等教学方法,开展互动式、参与式的教学活动。这些新的教学方法要求在师生双边关系中,以学生为主体,在教与学的过程中以学生参与为重点,根据学生及社会的实际需要,制定教学内容。 7、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在“教”与“学”这对矛盾中,“教”虽然重要,但毕竟是外在的东西,“学”才是内在的。学生要获得知识、培养能力、使身心得到健康的发展,归根结底要依靠他们自己的努力,学校和教师不能包办。因此,要树立“以学为本”、“教是为了不教”的观念。强调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以及主动构建自己知识与能力结构的自主性;强调学习上的责任感,培养学生独立学习的能力和方法,是“学为主体”的具体体现。在提倡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育思想的前提下,在课堂教学中,运用启发式教学,彻底摒弃“满堂灌”的教学方式,采用课堂讲授和讨论相结合的方式,给学生应有的思维时间,以利

“启发式教育法”是教育教学的“根本大法”

“启发式教育法”是教育教学的“根本大法” ■刘永和中国教育报2013年3月22日第6版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是我国的“根本大法”,因为我国一切法律法规都要依据宪法制定,违背宪法的各种法律法规都是错误的和无效的。因而,宪法具有历史性与现实性、概括性与原则性、适应性与广泛性、纲领性与权威性。“启发式教育法”也是全世界教育教学方法的“根本大法”,是教育教学方法的“根”,各种各样的教育教学法都是从这个“根”上生长出来的枝叶和花果。因为,“启发式教育法”也具有深远的历史性、广泛的适应性、权威的原则性。 “启发式教育法”是中外传统的教学法:具有深远的历史性 “根本大法”不可能是“奇兵天降”或者一蹴而就的,一定是源远流长的,经过了长期检验从而证明了它的正确性的,因而“根本大法”往往具备了深远的历史意义。“启发式教育法” 发诸古代,历经数千年,沿用至今,常用不衰;中外教育的历史事实证明了它深远的历史性。 “启发式教育法”自古而然,中外一律。“启发式教育法”是中国人对世界教育的一大贡献。“启发”一词最早出自我国春秋时期思想家、教育家孔子,早在《论语·述而》中就有这样的记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不愤不启,不悱不发”说的是“启发”的条件和时机,“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则说的是“启发”的要求和标准。战国晚期的《礼记·学记》中也有“善喻”的阐述:“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其中“弗牵”“弗抑”说的是不要“绑架”学生,不要“压抑”学生,让学生自己去思考、探索、实践、创造;而“开而弗达”则更加明确指出,启发、开导而不要把结论和盘托出,而应该启发他自己寻找。中国古代教育家对“启发”智慧的提出、深刻的理解和准确的诠释是全世界教育家难以企及的。自此以后,历朝历代大多尊崇孔子为圣人,继承和发扬“启发式教育法”。 在西方,首先倡导启发式教育的是苏格拉底。古希腊学者苏格拉底积极倡导“启发式谈话”,他认为,教师的功能在于帮助学生,导引学生寻找、体会、理解、掌握、建构知识。教师的任务,并不是臆造和传播知识,而是做一个新生思想的“产婆”。真理存在于每个人的心中,但并不是每个人都能在自己身上发现真理。教师就应采用对话和提问的方法,帮助学生发现存在于自我内心世界的真理,并将其引导出来。他称这种方法为“精神助产术”。后来,他的哲学思想和教育思想被他的学生柏拉图继承和发扬,柏拉图积极倡导“归纳法”,倡导启发、诱导,指引学生自我发现知识,自我发现真理。哲学家亚里士多德则明确主张,教师不应直接把“思想成衣”交给学生,而要使学生学会“思想服装”的裁剪,使学生在归纳推理中获得能力的发展。 “启发式教育法”是普遍使用的教学法:具有广泛的适应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