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河源区湿地变化与气候变化的关系研究

黄河源区湿地变化与气候变化的关系研究
黄河源区湿地变化与气候变化的关系研究

第24卷 第4期自 然 资 源 学 报Vol124No14 2009年4月JOURNAL OF NAT URAL RES OURCES Ap r.,2009 黄河源区湿地变化与气候变化的关系研究

李凤霞1,2,常国刚3,肖建设2,周秉荣2,伏 洋2

(11中国气象局干旱气候变化与减灾重点实验室,兰州730020;21青海省气象科学研究所,西宁810001;

31江西省气象局,南昌330046)

摘要:选择黄河源头玛多县,利用遥感手段分析了该地区1990~2000年和2000~2004年的湿

地动态变化,采用灰色关联度法,分析了不同类型的湿地与各气象因子的关联系数。结果表明:

在1990~2004年间,黄河源湿地呈现持续萎缩的状态,减少速率平均为2864148h m2/a。其中

前10年和后4年平均减小速率分别为2329181和4201114h m2/a,后4年的变化速度是前10

年的118倍。高原湖泊处于比较稳定的状态,转移概率小于3%,而高原沼泽湿地和河流湿地处

于非常不稳定的状态,与其他土地类型的转移概率分别达到40116%~38137%和46127%~

40125%。不同的湿地类型与气象因子的关联度是不同的,沼泽与日照和蒸发关联度最大,湖泊

与蒸发和降水关联度最大,河流与气温和蒸发关联度最大。

关 键 词:湿地;气候变化;转移矩阵;黄河源头

中图分类号:Q149;P46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3037(2009)04-0683-08

1 引言

湿地因其本身所具有的生态、经济、社会三大效益,而成为人类可持续发展战略研究中关注的焦点之一。气候是控制湿地消长的最根本的动力因素,气候变化对湿地的物质循环、能量流动、湿地生产力、水文过程、生物地球化学过程、湿地动植物以及湿地生态功能也具有重要影响[1~3]。同时湿地消长也会改变湿地生态系统,进而加快气候变化的速度[4]。国内外有大量的学者研究了气候变化与水资源、湖泊湿地消长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随着气候的暖干化,加之对水资源、湿地资源的开发利用越演越烈,导致了湿地大面积的消退[5~10]。张树清研究表明,三江平原湿地面积与雨水和湿度具有较好的正相关,与温度变化呈负相关,湿地在维护区域气候“冷湿”效应中作用突出[11]。

由于气候变化和人为活动的影响,近几十年来,黄河源头也出现草地退化、湿地萎缩、土地沙漠化、水土流失、生物多样性丧失等一系列生态环境问题,研究黄河源头湿地变化特征,对研究青藏高原生态环境演变具有重要意义。本文旨在分析黄河源头湿地变化与气候变化之间的关系,为科学保护黄河源区的生态环境提供科学依据。

2 研究区域和所用资料及方法

研究区域位于黄河源头的玛多县,总面积25253k m2,范围为33°50′~35°40′N,96°50′~

收稿日期:2007-08-13;修订日期:2008-10-27。

基金项目:青海三江源自然保护区生态保护和建设总体规划科研课题及应用推广项目(2006-S-3);科技部科研院所社会公益研究专项(2005D I B3J109);干旱气象科学研究基金(I A M200708)。

第一作者简介:李凤霞(1964-),女,江苏无锡人,研究员级高级工程师,学士,主要从事应用气象、遥感应用研究和生态环境监测与评估等工作。E2mail:qhlfx@s https://www.360docs.net/doc/a012373333.html,

 自 然 资 源 学 报24卷684

99°20′E,平均海拔4500m,地处巴颜喀拉山北麓,隶属于果洛藏族自治州。玛多是黄河流经的第一个县,境内的鄂陵湖和扎陵湖是黄河流域最大的两个湖泊,也是三江源有名的大淡水湖。该地区由于河流湖泊众多,因而发育着大量的沼泽湿地,成为研究黄河源湿地变化的典型地区,研究区范围见图1。

图1 黄河源区略图

Fig11 The l ocati on of the Yell ow R iver Source Regi on

采用1990、2000、2004年美国陆地卫星T M资料,进行几何校正、图像处理后,建立遥感解译标志并对遥感信息资料进行判译,在PC I图像处理软件支持下,利用已经建立的遥感解译标志,在图像上选取训练区,使用分类监督法进行专题信息分类提取,判译各种湿地类型,利用图像处理软件统计湿地图斑像元数并按每个像元30m×30m进行面积统计计算。气象资料采用玛多县气象站的实际观测资料。

生态环境分类系统参照“863”西部金睛行动的“中国生态环境本底调查分类系统”,该生态分类系统包括6个一级类型、11个二级类型和16个三级类型。16个三级分类分别是:建筑用地、林地、灌草过渡带、天然草地、沼泽、滩涂、河流、湖泊、沙地、戈壁、河滩、宜林草荒地、不宜林草荒地、裸岩、盐碱地、永久雪地冰川。

3 湿地的动态变化和相互转化

在过去的15年里,黄河源区湿地的组成结构(河流、湖泊、沼泽)、湿地面积等发生了显著的变化,同时该地区的气候特征也发生了明显的变化。

311 湿地面积变化

利用美国陆地卫星ET M、T M图像资料,通过对遥感资料的处理和判译,获得了黄河源区1990、2000、2004年3个时期不同湿地类型的面积,见表1。从表1得出不同时期的湿地面积的动态变化情况,见表2。

从表1看出,黄河源区的湿地以沼泽湿地和湖泊湿地为主,分别占到湿地总面的4917%、4318%,二者面积之和占到湿地总面积的92%以上,河流面积比重较小,占湿地总面积的615%。

4期李凤霞等:黄河源区湿地变化与气候变化的关系研究685

 

表1 黄河源区不同时期不同类型湿地的面积变化

Table1 I n different stages different wetlands changes in the Yell ow R iver Source Regi on

湿地

1990年2000年2004年

斑块数面积/hm2斑块数面积/hm2斑块数面积/hm2

沼泽589186210140415173526113709168613107湖泊176164993101152156491117127148797184河流622843616385263241659122126148合计379640104356341195339537139

表2 黄河源区不同时期湿地面积动态变化

Table2 W etlands dynam ic changes fr om1990t o2004in the Yell ow R iver Source Regi on

湿地

1990~2000年2000~2004年1990~2004年

斑块数面积/hm2斑块数面积/hm2斑块数面积/hm2

沼泽-174-12684127+294-4913106+120-17597133湖泊-24-8501184-25-7693133-49-16195117河流+23-2111198+6-4198117+29-6310115合计-23298109-16804156-40102165

分析表2得出,在1990~2004年间,黄河源区的湿地呈现持续萎缩的状态,14年间面积共减少40102165h m2,减少速率平均为2864148h m2/a。其中前10年减少23298109hm2,后4年减少16804156h m2,平均减小速率分别为2329181h m2/a和4201114h m2/a,后4年的变化速度是前10年的118倍。在不同的湿地类型中,沼泽、湖泊和河流面积均处于萎缩态势。2004年与1990年相比,沼泽、湖泊和河流的面积分别减少了9145%、9182%和22119%。

312 湿地类型变化

利用ARC/I N F O软件,将黄河源区1990、2000和2004年同期3个时相的湿地景观类型图进行空间叠加分析,并分成2个不同的阶段。第1阶段为1990~2000年,第2阶段为2000~2004年。把湿地景观格局变化分成离散的转化状态,从一个状态到另一个状态的转化率,转化率是指一种斑块类型转变为另一种斑块类型的面积占对比年该斑块类型面积的比例[12]。采用马尔科夫转移矩阵来表示各种景观组分之间的转化情况,根据转移矩阵,可以分析景观组分之间的转化及转化率,还可分析出不同景观类型的稳定程度。

马尔科夫转移矩阵用于描述景观空间结构变化,其概率模型[13]表示为:

N t+Δt=PN t+Δt=P i j(n)N t+Δt

式中,N

t 和N

t+Δt

分别代表t和t+Δt时刻状态向量的值,P是转化概率矩阵,其中,P

ij

表示从

时间t到t+Δt系统从斑块类型j转变为斑块类型i的概率,0≤P

ij

≤1,且

∑n

j=1

P ij=1 (n为斑块类型总数)

利用马尔科夫转移矩阵对黄河源区湿地类型变化过程进行空间统计,得出黄河源区1990~2000年和2000~2004年2个阶段湿地景观类型的转移概率矩阵,见表3、表4。

分析表3、4得知,3种湿地类型中,沼泽和河流处于不稳定状态,转移概率分别达到40116%~38137%和46127%~40125%。其中沼泽主要转移类型为天然草地、灌草过渡带、不宜林草荒地、宜林草荒地,其中向天然草地转移的概率最高,第1阶段为30155%,第2阶段为24189%,其次是灌草过渡带,第1、2阶段分别为3156%和6106%。河流的主要转移类型为河滩、天然草地、沼泽和不宜林草荒地,其中向河滩转移的概率第1、2阶段分别为

686

 自 然 资 源 学 报24卷17121%和11105%,向天然草地转移的概率第1、2阶段分别为14198%和17189%,向沼泽转移的概率第1、2阶段转移概率分别为10128%和4169%。湖泊处于相对稳定状态,转移概率为4196%~6139%,其主要转移类型为沼泽和滩涂,转移概率均小于3%。

表3 1990~2000年黄河源区湿地景观类型转移矩阵(%)

Table3 Transiti on matrix of wetlands landscape fr om1990t o2000in the Yell ow R iver Source Regi on

2000年1990年 沼泽湖泊河流

天然

草地

灌草

过渡带

宜林

草荒地

不宜林

草荒地

河滩滩涂

沼泽59184014101643015531562162217901000100湖泊2183951040100017901000100015601780100河流1012801005317314198010001003180171210100天然草地3184010601529515801000100010001000100灌草过渡带5143010001000100941570100010001000100宜林草荒地01000100010001000100100100010001000100不宜林草荒地2104010901450100010001009714201000100河滩01000100171410100010001000100821590100滩涂0100017601000100010001000100010099124

表4 2000~2004年黄河源区湿地景观类型转移矩阵(%)

Table4 Transiti on matrix of wetlands landscape fr om2000t o2004in the Yell ow R iver Source Regi on

2004年2000年 沼泽湖泊河流

天然

草地

灌草

过渡带

宜林

草荒地

不宜林

草荒地

河滩滩涂盐碱地

沼泽611630171111924189610621123140010001000100湖泊21639316101000156010001000100010021630157河流4169010059175171890100010061621110501000100

天然草地31170104013696143010001000100010001000100

灌草过渡带51820100010001009411801000100010001000100

宜林草荒地11990100010001000100981010100010001000100

不宜林草荒地21410117013201000100010097110010001000100河滩01002148713601000100010001009011601000100滩涂010001000100010001000100010001001001000100盐碱地010001000100010001000100010001000100100100

4 黄河源区湿地与气候环境变化

411 黄河源区气候要素变化趋势

湿地生态系统对气候变化较为敏感,气候变化会影响湿地水文、生物地球化学过程、植物群落及湿地生态功能等[14]。气候变暖引起湿地水文及土壤温度升高,将影响湿地的能量平衡,使黄河源区湿地冰雪覆盖和季节冻土冻结时间减少,进而导致水位下降,而水位及积水面积变化会影响湿地生态系统生物群落、温室气体排放强度及生物地球化学过程等。在气候变化的诸因子当中,以气温、降水、蒸发量对湿地的影响最为明显,为此以下对黄河源区1962~2004年以及1990~2004年气温、降水、蒸发量的变化趋势予以分析。

41111 气温变化

1962~2004年黄河源区近44年来气候呈增暖趋势,四季及年平均气温总体上均在升高,其中年平均气温气候倾向率达0133℃/10a,明显高于整个三江源地区0127℃/10a的年平均气温变幅,而与黄河上游地区0132℃/10a的变幅基本持平[15]。就四季及年平均气温升幅而言,冬季气温升幅要明显高于其它三季及年平均气温,其气候倾向率高达0158℃/10a,

 

4期李凤霞等:黄河源区湿地变化与气候变化的关系研究687 44年累计上升了约216℃。但就显著性水平来讲,年平均气温的增暖最为显著,通过了01001信度的显著性检验,夏、秋两季均达到了0101信度的显著性水平,但春季最不显著,说明年平均气温的升高主要是由夏、秋两季引起的。由多项式拟合的阶段性变化来看,自1990年以来,四季及年平均气温总体上均呈持续增暖趋势。

41112 降水量变化

1962~2004年黄河源区近44年以来黄河源区年降水量总体上呈增多趋势,气候倾向率达1314mm/a,但并未达到0105的显著性水平。但就四季降水量的变化趋势来看,冬春两季降水量呈明显增多趋势,且达到了0101信度的显著性水平,夏秋两季降水量虽有增加,但不显著。由于年降水量主要集中在夏秋两季,从而夏秋两季降水量的变化趋势事实上决定了年降水量的变化趋势。值得关注的是,由多项式拟合的降水量阶段性变化趋势来看,尽管自1990年以来秋季降水量是逐年增加的,但黄河源区降水量总体上呈现出减少趋势,这在冬、春、夏三季表现得尤为明显。

41113 蒸发量变化

1962~2004年黄河源区近44年来黄河源区蒸发量呈显著增多趋势,其中年蒸发量的增幅及其显著性水平均最为突出,其气候倾向率高达713mm/10a,达到了01001信度的显著性水平。四季当中冬、春、夏、秋季蒸发量的增多均超过了0102信度的显著性水平,其中冬季最为显著。但夏、秋两季与年蒸发量均呈增大趋势,并以夏季蒸发量的增大尤为明显。与近44年来蒸发量一致增大趋势不同的是,1990年以来冬、春两季呈减少趋势,其中以冬季最为明显。

以上分析表明,平均气温的升高,主要表现在夏、秋两季,而降水量的增加,则集中在冬、春季,说明了近44年来黄河源区气候暖湿变化的不同季性。同时,尽管黄河源区气候变化存在一定阶段性变化和季节变化的差异,但1990年以来则呈现出气温升高、降水量减少和蒸发量增大的干旱化趋势,显然这一变化对于湿地的萎缩是具有明显驱动作用的。另外在气候变化的同时,人为因素对于湿地萎缩也起着至关重要的影响,研究表明,黄河源区人口、牲畜数量、G DP、农用车辆等人为因素都表现出增长的趋势,对湿地萎缩起到加剧的作用[16]。412 湿地变化与气候的关系

41211 数据处理

湿地变化是之前一段时间内气候变化导致的,因此将近3年的气象数据累计求均值后,可以得到年代相邻序列的气象数据。为了表示序列数据与当年数据的不同,在年代序列数据后加x已示区别。分别将湿地面积和序列气象资料与其平均值相除,将数据作归一化处理,其计算结果见表5。

表5 黄河源区湿地与气候变化的比较结果表

Table5 Comparis on bet w een wetlands changes and regi onal cli m ate change in the s ource regi ons of the Yell ow 年代沼泽湖泊河流气温降水蒸发日照1990x110573110525111095110544110350019900019525 2000x019853019983110271110544110497019405110289 2004x019574019492018633018912019153110695111086 41212 灰色关联度分析

灰色关联度分析是一种因素分析方法,是各因素间发展态势的量化比较分析,它通过系统统计数列几何关系的比较来分析系统众多因素间的关联程度,是曲线间几何形状的差别[17]。这种方法对样本数大小没有太高的要求,所以比较适合分析小样本、多因素之间的

688

 自 然 资 源 学 报24卷关联程度。

令X为因子集,x

0∈X为参考序列,x

i

∈X为比较序列,x

(k),x

i

(k)分别为x0与x i的第

k点的数,若r(x0(k),x i(k))为实数,则

r(x0,x i)=1

n

∑n

k=1

r(x0(k),x i(k))(1)

其中,r(x

0(k),x

i

(k))=

m in

i

m in

k

|(x0(k)-x

i

(k)|+ρmax

i

max

k

|(x0(k)-x

i

(k)|

|(x0(k)-x

i

(k)|+ρmax

i

max

k

|(x0(k)-x

i

(k)|

,ρ为分辨系

数,且ρ∈[0,1],一般情况下ρ=015[18]。

按照式(1)对表5进行计算,求出湿地面积变化与各气象因子变化之间的关联系数,计算结果见表6。

表6 黄河源区湿地面积与气象因子的灰色关联系数

Table6 Grey relati onal coefficient bet w een wetlands area and meteor ol ogical fact ors

项目湿地面积气温降水日照蒸发

沼泽湿地面积110000015770017658018187018060气温015770110000016679016689017770降水017658016679110000016691017277日照018187016689016691110000018253蒸发018060017770017277018253110000

湖泊湿地面积110000015735017616017376018720气温015735110000016679016689017770降水017616016679110000016691017277日照017376016689016691110000018253蒸发018720017770017277018253110000

河流

湿地面积110000018846017354015615018219

气温018846110000016679016689017770

降水017354016679110000016691017277

日照015615016689016691110000018253

蒸发018219017770017277018253110000

从表6看出,不同的湿地类型对气象因子的关联度是不同的。沼泽与日照和蒸发关联

度最大,湖泊与蒸发和降水关联度最大,河流与气温和蒸发关联度最大。

5 结论与讨论

(1)黄河源区湿地面积减少迅速,区域气候环境变化剧烈,超过全球气候变化速度。湿地在维护区域气候“冷湿”效应中作用突出。从表6可以看出,湿地面积消长与多项气候因子变化有较好的相关关系,其中:

沼泽湿地面积与日照、蒸发和降水具有明显的相关关系,其灰色关联系数分别为018187、018060和017658。其中与降水呈正相关,与蒸发和日照呈负相关。说明沼泽面积减少后,会出现日照增加、蒸发加大和降雨量减少的趋势;反过来如果日照增加、蒸发加大和降雨量减少,将导致沼泽湿地面积缩小,沼泽湿地主要表现出“湿”效益。

湖泊湿地面积与蒸发、降水有很好的相关关系,其灰色关联系数分别为018720和017616。湖泊湿地面积减少会导致蒸发增大和降水减少的趋势;同样,蒸发加大、降水减少,将制约湖泊湿地发育,使湖泊湿地面积进一步降低。

 4期李凤霞等:黄河源区湿地变化与气候变化的关系研究689河流湿地与气温的关系最为密切,灰色关联系数为018846,区域气温升高,湿地的“冷”效应减弱;反之,湿地面积增高,区域气温下降,湿地的“冷”效应加强。

(2)黄河源头的高原沼泽湿地和河流湿地处于非常不稳定的状态,向非湿地的转化率较高;而湖泊处于比较稳定的状态。本项目中利用RegC M3模式进行湿地敏感性试验,通过减少三江源地区湿地来定量模拟湿地变化与气候变化的关系。结果表明:三江源气候变化与大面积湿地的退化或消失密切相关。湿地面积减少后,三江源大部分地区月平均气温呈现出增加趋势,降水量呈现出减少趋势。说明湿地与气温变化呈负相关,与降水量呈正相关。即湿地面积减少,区域气温升高,降水量减少,湿地的“冷湿”效应减弱。

(3)由于缺少湿地小气候观测资料,对气候变化与湿地变化的相互影响、影响机理和影响结果的综合分析不足,有待今后作进一步研究。

参考文献(References):

[1] 杨永兴.国际湿地科学研究的主要特点、进展与展望[J].地球科学进展,2002,21(2):111~118.[Y ANG Yong2xing.

Main characteristics,p r ogress and p r os pect of internati onal wetland science research.Advances in Earth Science,2002,21

(2):111-118.]

[2] 何池全,赵魁义,等.湿地生态过程研究进展[J].地球科学进展,2000,15(2):165~171.[HE Chi2quan,ZHAO Kui2

yi,et al.Advance in research of ecol ogical p r ocesses in wetlands.Advances in Earth Science,2000,15(2):165-171.]

[3] Ger Bergka mp,B rett O rlando.W etland and Cli m ate Change2backgr ound Paper for I U CN[C].1999.

[4] 曹明奎,李克让.陆地生态系统与气候相互作用的进展研究[J].地球科学进展,2000,15(4):446~451.[CAO

M ing2kui,L I Ke2rang.Pers pective on terrestrial ecosyste m2cli m ate interacti on.A dvances in Earth Science,2000,15(4): 446-451.]

[5] 刘剑,姚治君,陈传友.雅鲁藏布江径流变化趋势及原因分析[J].自然资源学报,2007,22(3):471~477.[L I U J ian,

Y AO Zhi2jun,CHEN Chuan2you.Evoluti on trend and causati on analysis of the runoff evoluti on in the Yarlung Zangbo R iver Basin.Journal of N atural Resources,2007,22(3):471-477.]

[6] Kemp D D.Cli m ate change1995:The science of cli m ate change2contributi on of Working Gr oup1t o the second assess ment

report of the I ntergovernmental Panel on Cli m ate Change[J].P rogress in Physical Geography,1997,21(3):309-312. [7] 李秀娟,赵庚星,刘洪义,等.黄河清水沟改道以来河口新生湿地动态监测研究[J].自然资源学报,2006,21(2):

327~332.[L I Xiu2juan,ZHAO Geng2xing,L I U Hong2yi,et al.Dyna m ic monit oring of newborn estuary wetland since chan2 nel diversi on of the Yell ow R iver t o Q ingshuigou.Journal of N atural Resources,2006,21(2):327-332.]

[8] 王国亚,沈永平,秦大河.1860~2005年伊塞克湖水位波动与区域气候水文变化的关系[J].冰川冻土,2006,28

(6):854~860.[WANG Guo2ya,SHEN Yong2p ing,Q I N Da2he.Issyk2Kul Lake level fluctuati on during186022005and its

relati on with regi onal cli m atic and hydr ol ogical changes.Journal of Glaciology and Geocryology,2006,28(6):854-860.] [9] 鲁安新,姚檀栋,王丽红,等.青藏高原典型冰川和湖泊变化遥感研究[J].冰川冻土,2005,27(6):783~792.[LU

An2xin,Y AO Tan2dong,WANG L i2hong,et al.Study on the fluctuati ons of typ ical glaciers and lakes in the Tibetan Plateau using remote sensing.Journal of Glaciology and Geocryology,2005,27(6):783-792.]

[10] 丁永建,刘时银,叶柏生,等.近50a中国寒区与旱区湖泊变化的气候因素分析[J].冰川冻土,2006,28(5):623~

632.[D I N G Yong2jian,L I U Shi2yin,YE Bai2sheng,et al.Cli m atic i m p licati ons on variati ons of lakes in the cold and arid regi ons of China during the recent50years.Journal of Glaciology and Geocryology,2006,28(5):623-632.]

[11] 张树清,张柏,汪爱华.三江平原湿地消长与区域气候变化关系研究[J].地球科学进展,2001,16(6):836~841.

[ZHANG Shu2qing,ZHANG Bai,WANG A i2hua.A study on the relati onshi p bet w een distributive variati on of wetlands and regi onal cli m ate change in Sanjiang Plain.A dvances in Earth Science,2001,16(6):836-841.]

[12] 于兴修,杨桂山,李恒鹏.典型流域土地利用/覆被变化及其景观生态效应———以浙江省西苕溪流域为例[J].自然

资源学报,2003,18(1):14~20.[Y U Xing2xiu,Y ANG Gui2shan,L I https://www.360docs.net/doc/a012373333.html,nd use/cover change of catchment and its landscape ecol ogical effects:A case of Xitiaoxi Catchment in Zhejiang Pr ovince.Journal of N atural Resources,2003, 18(1):14-20.]

 自 然 资 源 学 报24卷690

[13] 仝川,郝敦元,等.利用马尔柯夫过程预测锡林河流域草原退化格局的变化[J].自然资源学报,2002,17(4):488~

493.[T ONG Chuan,HAO Dun2yuan,et al.Forecast on changes of steppe degradati on patterns in the Xilin R iver Basin,I n2 nerMongolia:An app licati on of Markov p r ocess.Journal of N atural Resources,2002,17(4):488-493.]

[14] 郭跃东,何岩,邓伟.扎龙河滨湿地水系统脆弱性特征及影响因素分析[J].湿地科学,2004,2(1):47~53.[G UO

Yue2dong,HE Yan,DE NGW ei.Analysis of hydr ol ogical vulnerability characteristics and influence fact ors of Zhal ong R i pa2 rian W etlands.W etland Scienec,2004,2(1):47-53.]

[15] 李林,李凤霞,郭安红,等.近43年来“三江源”地区气候变化趋势及其突变研究[J].自然资源学报,2006,21(1):

79~85.[L IL in,L I Feng2xia,G UO An2hong,et al.Study on the cli m ate change trend and its catastr ophe over“Sanjian2 gyuan”regi on in recent43years.Journal of N atural R esources,2006,21(1):79-85.]

[16] 王根绪,沈永平,程国栋.黄河源区生态环境变化与成因分析[J].冰川冻土,2000,22(3):200~205.[WANG Gen2

xu,SHEN Yong2p ing,CHENG Guo2dong.Eco2envir onmental changes and causal analysis in the s ource regi ons of Yell ow R iver.Journal of Glaciology and Geocryology,2000,22(3):200-205.]

[17] 吕锋,刘翔,刘泉.七种灰色系统关联度的比较研究[J].武汉工业大学学报,2000,22(2):41~43.[LüFeng,L I U

Xiang,L I U Quan.Structural analysis and calculati on of columnar FRP Tank.Journal of W uhan U niversity of Technology, 2000,22(2):41-43.]

[18] 邓聚龙.灰色系统方法[M].武汉:华中理工大学出版杜,1992.21~22.[DE NG Ju2l ong.Grey Syste m Methods.W u2

han:Huazhong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University Press,1992.21-22.]

a ti on sh i p between W etl ands Changes and C lima te Change

i n the Y ellow R i ver Source Reg i on

L I Feng2xia1,2,CHANG Guo2gang3,X I A O J ian2she2,ZHOU B ing2r ong2,F U Yang2

(1.Key Laborat ory of A rid Cli m ate Change and D isaster Reducti on,C MA,Lanzhou730020,China;

2.Q inghaiMeteor ol ogical Science I nstitute,Xi’ning810001,China;

3.J iangxiMeteor ol ogy Bureau,Nanchang330046,China) Abstract:By re mote sensing technol ogy wetlands changes fr om1990t o2000and fr om2000t o 2004were analyzed in Maduo county(in the Yell ow R iver Source Regi on),and transf or m rule bet w een different wetlands was opened out.By Grey Correlative Analysis method the relative coef2 ficient bet w een different wetlands and meteor ol ogical fact ors was studied.The results indicated that,s wa mp land and lake were dom inant wetlands in the Yell ow R iver Source Regi on,which ac2 counted for92%of the t otal wetlands area.Fr om1990t o2004,wetlands in the Yell ow R iver Source Regi on continued shrinking at a rate of2864148ha/a.The decreasing rate fr om1990t o 2000and that fr om2000t o2004were res pectively2329.81ha/a and4201114ha/a.The de2 creasing rate during the latter4years was118ti m es of that during the f or https://www.360docs.net/doc/a012373333.html,ke change in the p lateau was stable,and the transf or m p r obability t o other land types was less than 3%.The changes of s wa mp lands and rivers were very unstable.The transf or m p r obability of s wa mp land t o other land types was fr om38.37%t o40.16%,and that of river t o other land types was fr om40125%t o46127%.The relative coefficient bet w een different wetlands and mete2 or ol ogical fact ors was different.S wa mp land was highly relative t o sunlight and evaporati on,and lake was highly relative t o evaporati on and p reci p itati on,and river was highly relative t o air te m2 perature and evaporati on.

Key words:wetlands;cli m ate change;transiti on matrix of land use types;s ource regi on of the Yell ow R iver

中国应对气候变化国家方案

《中国应对气候变化国家方案》阅览 中国作为一个负责人的发展中国家,制定的《中国应对气候变化国家方案》,明确了到2010年中国应对气候变化的目标、基本准则、重点领域及其政策措施。中国将努力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为保护全球气候继续做出贡献。 应对气候变化的总目标 中国应对气候变化的总目标是:控制温室气体排放取得明显成效,适应气候变化的能力不断增强,气候变化相关的科技与研究水平取得新的进展,公众的气候变化意识得到较大提高,气候变化领域的机构和体制建设得到进一步加强。 应对气候变化的基本原则 中国作为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在应对气候变化的问题上,坚持正可持续发展的框架下应对气候变化的原则;遵循《气候公约》规定的“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减缓与适应并重的原则;将应对气候变化的政策与其他相关政策有机结合的原则;依靠科技进步和科技创新的原则;积极参与、广泛合作的原则。 面临的困难与挑战 (一)对中国现有发展模式提出了重大的挑战。未来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能源消费和二氧化碳排放量必然还要持续增长,减缓温室气体排放将使中国面临开创新型的、可持续发展模式的挑战。 (二)对中国以煤为主的能源结构提出了巨大的挑战。以煤为主的能源资源和消费结构在未来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将不会发生根本性的改变,使得中国在降低单位能源的二氧化碳的排放强度方面比其他国家面临更大的困难。 (三)对中国能源技术自主创新提出了严峻的挑战。中国目前正在进行大规模能源、交通、建筑等基础设施建设,如果不能及时获得先进的、有益于减缓温室气体排放的技术,则这些设施的高排放特征就在会未来几十年内存在。 (四)对中国森林资源保护和发展提出了诸多挑战。中国生态环境脆弱,现有可供植树造林的土地多集中在荒漠化、石漠化以及自然条件较差的地区,给植树造林和生态恢复带来巨大的挑战。 (五)对中国农业领域适应气候变化提出了长期的挑战。如何在气候变化的情况下,合理调整农业生产布局和结构,改善农业生产条件,确保中国农业生产持续稳定发展,对中国农业领域提高气候变化适应能力和抵御气候灾害能力提出了长期的挑战。

第六章 重要敏感区环境影响 分析

第六章 重要敏感区环境影响分析与本水库项目有关的重要生态环境敏感区包括3处:濮阳县黄河湿地声级自然保护区、沿西环线和中原油田基地地下水饮用水源保护区。 .1 工程与重要敏感区域的位置关系 渠村引黄闸以东下游2.3km即为濮阳县黄河湿地省级自然保护区,自然保护区以黄河为界,主要区域位于黄河北岸以北和黄河大堤南侧以南区域,渠村引黄闸与湿地自然保护区相对位置关系见图6-1。渠村引黄闸2005年改造,管设计引水流量100m3/s,濮阳县黄河湿地省级自然保护区于2007年由河南省人民政府批复成立。调节水库南边界距黄河湿地自然保护区实验区北边界最近距离为42km。 工程距离较近的饮水水源保护区有工程南部2.5km的“沿西环线地下水饮用水源保护区(共25眼井)”和工程东部1.5km的“中原油田基地地下水饮用水源保护区(共84眼井)”,与水库位置关系见附图20。 6.2 重要敏感区域环境现状 6.2.1 濮阳县黄河湿地省级自然保护区 濮阳县黄河湿地省级自然保护区地属黄河下游的上段,位于濮阳县南部黄滩区,涉及习城、郎中、渠村三个乡镇,全长12.5km,总面积3300公顷,其中核心区面积1300公顷,缓冲区面积1100公顷。该段内物种繁多,生物类型多样,是黄河湿地中最具代表性的地段之一,是候鸟迁徙的重要停歇地、繁殖地和觅食地,具有重要的生态价值。 区内已知脊椎动物208种(鸟类162种,兽类20种,两栖类9种,

爬行类17种),其中:国家一级保护动物8种(大鸨、白尾海雕、金雕、白肩雕、玉带海雕、白鹤),国家二级保护动物30种(大天鹅、小天鹅、黄嘴白鹭、乌雕、灰鹤、呗额雁、灰雁等),属河南省重点保护的鸟类23种(灰雁、苍鹭等),列入中日候鸟保护协定的鸟类18种(中白鹭、豆雁、赤麻鸭等),列入中澳候鸟保护协定的23种(琵嘴鸭、普通燕鸥等)。在已知的50种水禽中,豆雁、绿头鸭、斑嘴呀、普通秋沙鸭分布广、数量大,都在6000只左右。在该区越冬的大天鹅、白鹭、苍鹭数量亦不少,冬季仅一个集中群就有200只,至少有3000只分布在该区。 区内共有维管束植物69科253属484种及变种,约占全国维管束植物总数的12.2%。其中蕨类植物3科3属7种;裸子植物仅1科1属1种;被子植物65科249属476种及变种,占全省被子植物总科数40.9%,总属数的23.9%,总种数的13.0%。 在484种维管束植物中,木本植物有25种,草本植物459种,其中国家二级重点保护野生植物野大豆1种。另有黄河区域特有黄河虫实、荷花柳。 河流湿地包括河道、核心沙洲、芦苇沼泽、滩地、鱼塘、荷塘等湿地资源。 6.2.2 饮用水源保护区 根据河南省政府批复(豫政办[2007]125号)的《河南省城市集中式饮用水源保护区划》,与项目较近的饮用水源保护区有“沿西环线地下水饮用水源保护区(共25眼井)”和“中原油田基地地下水饮用水源保护区(共84眼井)”。 沿西环线地下水饮用水源保护区(共25眼井),一级保护区为开采井外围100米的区域。二级保护区为北至黄河路南沿,西至化工一

黄河湿地保护与可持续开发的法制思考

黄河湿地保护与可持续开发的法制思考 关键词: 黄河湿地;保护;可持续开发;法制 内容提要: 黄河湿地保护与开发在本质上是一致的,但在现实中却常常表现为对立,造成开发的不可持续。黄河湿地开发中保护不力的主要原因是法制缺失,如法制体系不完善、具体保护制度欠缺、监督与惩治规范疲软等。湿地保护与开发法制建设的重点包括建立科学有效的地方性法制体系、明确保护性开发的基本原则、完善管理协调机制、严格定位开发的路径与措施等。应建立拘束性、授权性、给付性规范类别齐全,法律、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部门规章与规范性文件位阶完整,生态保护、生态补偿、开发限制、责任追究、环境公益诉讼等内容饱满的法制体系。 湿地与森林、海洋并称为全球三大生态系统,因其涵养水源、净化水质、蓄洪防旱、调节气候、保护动植物、维护生物多样性的独特功能,被称为“地球之肾”、“城市之肺”“生物超市”和“物种基因库”。健康的湿地生态系统,是国家生态安全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和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础。如河南黄河湿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属湿地生态类型自然保护区,划分为核心区、缓冲区和实验区。湿地植物有623种,约占该省植物总种数的15.7%。湿地动物940种,占该省已知动物总种数的26.9%。其中鸟类175种,兽类22种,昆虫437

种,鱼类63种,爬行类17种,两栖类10种,其它动物(软体动物、节肢动物等)143种[1]。该保护区对于周边地区的生态环境、经济发展、国家的科学研究工作等方面做出了巨大贡献,但其旅游价值的开发还处于初始的粗放、单一、肤浅的阶段。 对待黄河湿地,与对待任何自然资源一样,开发是为了利用,保护是为了可持续利用,开发和保护在本质上是一致的,两者双赢既是理想状态、发展方向,也具备现实可能性,但是其实现却会经历艰难曲折并需假以时日,特别是需要具有特殊针对性的系统全面的法制规范和全体参与者目标明确的不懈努力。 一、黄河湿地保护与开发双赢是时代的必然 著名地质学家刘东生院士指出,自18世纪晚期开始,地球已进入最新地质时代——“人类世”时期。人类栖居的现实的地球,已经不是原来的纯粹自然的地球,而是由人类活动改变了的“人类学的地球”,或“社会的地球”。我们不能脱离社会来看待自然事件,人类文化发展不断加速地球从自然性向社会性转变,这是客观的历史进程。完全反对人类干预自然的观点是不正确的,保护应该是积极的,而不是消极的。保护不等于不介入,纯粹自然的缺陷需要抢救和弥补,保护性介入的目的是增值,是不改变原有性状的增值。前沿科技背景下的人化自然是智慧的选择,人类改变自然,不一定要破坏自然,运用自己的智慧,按照生态规律,可以建设比自然生态系统有更高生产力的人工生态系统,产出更大的生态效益、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既对人有利,又对自然有利,达到保护与开发的双赢。

郑州黄河游览区导游词

郑州黄河游览区导游词 郑州黄河游览区导游词 各位,今天请大家参观的是郑州市黄河游览区,这个游览区位于郑州市西北,距市内约三十公里,南依岳山,北临黄河。1970年,为了解决城市用水和农田灌溉问题,在这里修建了提灌站,工程历时两年,后经八年的努力,终于在这里建成了一个占地面积十七平方公里的游乐场包。今天主要请大家看一看滔滔好宽阔的河床,以及这周围的景色。 据说,日本也有”人类起源于河流”的说法,黄河自古就被称之为中华民族的母亲。她与悠久的历史同流至今,与中国人的生活密切相关,象征着中国的文化、政治和社会。历史上曾多少文人骚客以诗描写黄河的汹涌澎湃之势;唐朝诗人李白在他的《将进酒》一诗中以铿锵有力的句子这样赞誉黄河: 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 奔流到海不复回。 在近代,日本人士非常熟悉的郭沫若先生曾留下了”黄河之水通江户,珠穆朗玛连富士”的名句,用比喻中日两国之间的友好关系。另外,中国还有一个广为人们所使用的,叫做”不到黄河心不死”。基于上述的意思,我想,今天务必请诸位到黄河边上一游,面对着气势磅礴的黄河,回想对比一下我们两国间过去那种关系和今日的友好关系,希望大家能从汲取进一步发展我们之间友谊的力量。这样,我就安排了这个参观计划。 首先请看正面的这条河,这就是中国的第二条大河----黄河。众所周知,她发源于青海省巴颜喀拉山,在山东省注入大海,全长5464公里,流域面积*****平方公里。据说东京至博多的新干线长1176公里,那么请您记住:黄河的长约从东京到博多两个半来回的距离。黄河的源头是一股清泉,但是由于游经中游的黄土高原,大量的泥沙流

入河中,所以到了下游时,竟成了世界上最混浊的河。”百年待河清”这一日本人也使用的中国谚语,就是比喻黄河水之混浊的。每年经黄河水流走的泥沙有16亿吨之多,水中含沙量年平均37%,到了雨期,达到60%。如果用这些泥沙修建一个高一米、宽一米的堤防的话,这个堤防可以绕地球27圈!这些泥沙的三分之二流入了大海,三分之一沉淀在下游的河床上,每年将河床抬高三到五厘米。所以,下游河床已高也堤外的地面,成了悬河。这就是洪水泛滥的原因,也就是说,下游是这条大河的薄弱环节,这一带的河床也比郑州市内的地面高出七米。 由于这些原因,过去的人们饱尝频繁泛滥的洪水之苦。据记载,历史上202X年之间,洪水竟泛滥了1500次,实际上是四年三决口。其中最惨无人道的是1938年国民党军队曾人为地决堤,引起洪水泛滥。历史上黄河曾多次像这样被充作战争的有力武器,难怪百姓常言道:”乱世洪水多”。 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在党和政府的领导下,黄河流域的人民群众在中、下游修建了1000多公里长的大堤,建起了水利发电站,进行了大规模的治理。因此,解放后的41年间,黄河从末泛滥过。而且,经过治理的黄河水被充分利用于城市用水、农田灌溉和发电,成了一条造福于民的河。 总之,这条大河对人类社会、对自然界既有破坏,也有创造,正是这条大河孕育了中华儿女。那边那个白色塑像,就生动地表现了这个主题。塑像高5米重12.5吨,取名”哺育”。身着唐装,端庄贤淑的母亲慈爱地望着怀中的.孩子,充分表达了中华民族与黄河年在关系。 诸位请看周围的山,这一带的山称邙山,一直从洛阳绵郑州,过去是荒山秃领,经过绿化,现已是浓阴覆盖。游览区的一些参观项目就掩映在这绿色之中。 先请看右面的山头,那里一些古象的雕塑,欢腾奔驰,妙趣横生。只是为什么在如此优美的地方不修一些外形美观的动物,而偏偏是古象呢?诸位能回答得出吗?好,请大家好好猜一猜。

气候变化对湿地生态环境及生物多样性的影响

气候变化对湿地生态环境及生物多样性的影响 发表时间:2018-12-17T16:22:28.123Z 来源:《防护工程》2018年第27期作者:邓绮华 [导读] 从全球的湿地分布情况来看,湿地的数量十分稀缺,但是分布却十分广泛,再加上其属于最具生物多样性的生态系统。 广东博阳建筑规划设计有限公司 528251 摘要:湿地生态系统属于重要的研究对象,同时也属于地球上的宝贵生态系统之一,其生物多样性的特点不仅具有极高的生物研究价值,而且还可以为人类的生活和生产活动提供一些基础性物质支撑,另外湿地系统具有特殊水调节功能,比如贮藏水源功能、调节洪水功能以及充给地下水等诸多功能,对于自然生态系统的调节和优化具有重要意义。近些年来由于人类某些破坏性的生产经营活动,对于气候造成了一定的影响,而气候条件的变化直接对湿地的生态环境造成了严重影响,轻者使得其生物多样性明显的缩减,重者甚至让某些湿地有消失退化的趋势。为了有效缓解和杜绝上述情况的发生,本文主要对气候变化与湿地生态环境及生物多样性之间的关系和影响进行分析研究。 关键词:气候变化;湿地生态系统;生态环境;生物多样性 从全球的湿地分布情况来看,湿地的数量十分稀缺,但是分布却十分广泛,再加上其属于最具生物多样性的生态系统,因此综合以上几点,使得如今湿地生态环境以及湿地生物多样性的保护工作已经在全球范围内达成共识。 1.研究气候变化与湿地生态环境及生物多样性的必要性分析 从广义的层面对湿地环境进行分类,可以将其分为天然形成、人工制造两种,其基础地貌无外乎沼泽地、湿原、泥炭地或水域地带集中情况,一般情况下会伴有淡水或者半咸水,但是只有深度不超过六米的情况下才属于湿地。据不完全统计,全球大约有八百万平方公里的湿地,其在地球陆地面积中近乎占据二十分之一。湿地属于一种区域性的微型生态系统,其对于生态系统的平衡维持具有重要作用,除此之外还具有多种生态服务功能。许多专家普遍认为,湿地生态系统与热带雨林生态系统属于地球上最为丰富的生态系统。湿地的丰富多样性特征,具有丰富的生物物种和生态系统研究价值,此外其独特的水处理功能,更是被誉为地球之肾。湿地生态系统是唯一被纳入国际公约保护的生态系统对象,但是在很多地方湿地还在遭受着人类有意和无意的侵害,其中湿地围垦、生物物种资源的过度利用、湿地环境的污染破坏以及湿地水资源不合理利用等诸多行为都对湿地生态系统造成了严重的损害,直接导致了湿地生态系统的消退和退化,如今的湿地面积日趋缩减、水质量明显下降、水资源被过度开发、生物的多样性也在逐渐降低,当然湿地的功能也在明显的下降甚至消退。除此之外,环境气候也是影响湿地面积消退的重要因素之一,气候条件的变化对湿地的物质循环、能量传递、湿地生产、生物地、湿地动植物以及湿地生态系统功能都有密切的影响,因此加强气候变化对湿地生态环境以及生物多样性的影响,对于湿地系统的保护十分有必要。 2.气候变化对湿地生态环境的影响分析 概括的讲,气候变化与湿地的生态环境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因为其对于湿地的水文情况以及营养物质水平发挥着决定性作用,而水文情况的细微改变都会对整个湿地系统造成严重的影响。而气候变化对湿地生态环境的影响作用还可以通过改变水文循环,借助于水文循环系统的改变,其可以实现水资源在时空和地理位置上的重新分布,从降水的位置、形式以及量上造成影响,从而进一步对湿地生态系统造成影响。除此之外,气候的变化还会对气温、辐射、风速以及干旱洪涝极端水文事件发生频率和强度造成直接影响,从而也就会对湿地的蒸发、径流、水位、水文周期等关键水文过程造成影响,那么最终湿地的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自然也会受到严重的影响。另外也有某些特殊情况的发生,诸如不可预知的生态变化,生物学上的外来物种入侵以及有害藻华的影响,也会对生态湿地造成严重的威胁,从而影响其正常运转以及各种功能的施展。简而言之,由气候变化引起的海平面升高、水文变化情况、水温变化、水系营养成分变化、生物学外来物种入侵、降雨形式变化、恶劣天气情况以及土地利用变化等诸多问题,都会对湿地生态环境造成严重的影响。 3.气候变化对湿地生物多样性的影响分析 3. 1 气候变化对湿地动物的影响分析 众所周知,湿地具有丰富的生物多样性,因此该生态系统属于许多动物赖以生存的环境,也是许多生物链能够维持的重要支撑。然而一些重点保护的湿地动物,例如基本的鱼虾、鸟类以及毛皮动物等,由于无法适应气候条件的剧烈变化,数量正在逐渐的消减甚至濒临灭绝。概括地讲气候变化对生物的影响分为直接影响和简介影响两个方面,其中直接影响是指气候变化对非生物环境的影响,例如由于不可抗拒的恶劣天气影响,会对动物群的生殖率和死亡率造成直接的影响,而所谓的间接影响则是指的气候变化对生物生存环境的影响,例如环境变化对食物链中的食物、捕食者和竞争者关系的影响。据有关科研调查分析得知,由气候变化所引发的温度上升,会对水质造成严重的不良影响,而水质的恶化会对水中的微生物以及底栖无脊椎动物产生消极影响。另外温度的变化还会使得浮游生物群落及其相关食物网构成情况也会发生关联性的变化,进而与之相关的水生物分布情况也会相应的发生变化,有些生物甚至有灭绝的危险。再者,水温的升高或者降水量的变化会直接导致湿地与水路之间的消退,湿地和水系统中的生物无法在两者之间自由转移,这也会对其生存造成一定的威胁。尤其是两栖类动物,因为其属于冷血动物,所以由于生物自身的特性影响制约,决定了其对于生存环境以及气候条件的要求更加的苛刻,最为直接的就是其对体温和生理机制都与合适的环境条件息息相关。最后就是迁徙类鸟类,地球气候变化会直接的影响着水鸟类的正常生活和生存,因为鸟类会根据温度的变化而选择迁徙、繁殖时机和地点,可以说湿地属于鸟类栖息或者停留的重要区域,如果这些地区的环境遭到了破坏,那么后果可想而知。综上所述,随着湿地受气候变化的影响会存在逐渐退化甚至消失的危险,许多与之相关的动物也将会失去栖息地和停留地。 3. 2 气候变化对湿地植物的影响分析 不仅湿地的动物会受气候变化的影响制约,湿地的植物亦是如此。经过研究发先,大量的湿地植物在繁殖的过程中需要依赖一段时期的低水环境。而低水环境的维持自然会与环境的温度以及降水量的影响,因此受气候和季节的影响水量的变化都会直接关乎植物的生长和繁殖。与此同时,温度的升高还会对原有生态系统造成影响,尤其是一些喜温的水植物会在该地区存活甚至大量繁殖,这些植物由于缺乏天敌或者食物链的上端,就会迅速地占据湿地,与湿地原有的植物争夺生存空间、养料以及氧气等,从而引发环境问题。例如常见的水葫芦,如果湿地发生水葫芦的大面积繁殖,那么它们的存在会明显降低浮游植物的生产率,不仅争夺各种资源,而且还会遮挡阳光,从而导致水下的植物无法正常的接收阳光进行光合作用,不仅植物种类和群体的生存遭到威胁,而且整个生态也会遭受严重的破坏。最后,大气

XX地区黄河湿地生态修复项目设计报告

XX县黄河湿地生态修复项目设计报告 Word文档-可编辑 XX市水利勘察设计室 二O一八年一月

目录 1编制说明 (5) 1.1工程概况 (5) 1.2投资主要指标 (5) 1.3编制依据和主要问题 (5) 1.4编制依据 (7) 1.5编制过程及结论 (8) 2项目区基本情况 (9) 2.1自然条件 (9) 2.2土地利用现状及其评价 (11) 2.3社会经济状况 (12) 3项目建设的指导思想和原则 (14) 3.1项目建设的指导思想 (14) 3.2项目建设的原则 (14) 4建设目标、任务与实施年限 (14) 4.1建设目标 (14) 4.2建设任务 (15) 4.3建设年限 (16) 5生态修复措施技术设计 (16) 5.1封禁方式 (16) 5.2生态修复措施技术设计 (16) 5.3监测方案 (23) 5.4监测表格 (26) 6年度实施计划 (35)

7投资概算与资金筹措 (36) 7.1投资概算 (36) 7.2投资筹措方案 (39) 7.3分年度投资 (39) 8组织管理 (41) 8.1项目组织管理机构 (41) 8.2组织管理措施 (41) 8.3政策保障 (42) 8.4资金管理 (42) 8.5质量管理 (42) 8.6施工组织与管理 (43) 9效益分析 (44) 9.1生态效益分析 (44) 9.2社会效益分析 (44) 9.3基础效益分析 (44) 1、附表: (1)生态修复项目区自然条件与水土流失现状表 (2)项目区行政区划与人口、劳力、耕地情况表 (3)项目区土地利用现状表 (4)生态修复项目区农村产业结构与产值表 (5)生态修复项目措施规划表 (6)生态修复项目分年度实施计划表 (7)投资概算总表

中国近五千年来气候变迁的初步研究

中国近五千年来气候变迁的初步研究 [阅读指南] 竺可桢(1890.3.7—1974.2.7) 浙江绍兴市人,我国卓越的地理学家和气象学家,中国近代地理学的奠基人。建国前先后任中央研究院气象研究所所长,浙江大学校长,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他担任中国科学院副院长,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副主席,中国气象学会理事长、名誉理事长,中国地理学会理事长等职。 1972年的《考古学报》第l期上,83岁的竺可桢发表了《中国近五千年来气候变迁的初步研究》,后转载于1973年《中国科学》16卷2期,以及1973年6月19日的《人民日报》。全文篇幅也就5000余字,却聚集了竺可桢先生毕生研究的成果,可谓其学术生涯的扛鼎力作。这项研究,博大精深,严谨缜密,为学术界树立了光辉的榜样,受到国内外学者的高度赞扬。 论文包含有大量古代典籍与方志文献的记载,广泛地被历史学家和历史地理学家所引用、推崇,对历史学家的研究起到了极大的指导作用——几乎只要是研究中国历史地理或中国环境史、物质文明史的文章,都会在参考文献中摆上竺可桢的这篇经典论文。 著名历史地理学家谭其骧的评论是:“每读一遍,使我觉得此文功夫之深,分量之重,为多年少见的作品,理应侧身于世界名著之林。” 对这样高山仰止的学术名篇,我们自然应该潜心阅读。 文章开头就单刀直入,陈述了研究中国气候变迁的主要指标依据:“在东亚季风区域内,雨量的变动常趋极端,而温度的变化在冬春即能影响农作物的生长。我国冬季温度主要受西伯利亚冷空气所控制,升降比较统一。因此,本文以冬季温度作为气候变动的指标。” 随后是罗列、引用我国古代典籍与方志记载的大量例证,以及考古的成果、物候观测和仪器记录资料,进行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的研究。 根据材料的来源和性质,把中国近五千年的气候变迁的时间,分为四个时期——考古时期、物候时期、方志时期、仪器观测时期。 最后得到的4条初步性结论:在我国近五千年中的最初二千年的年平均温度高于现在2℃左右;以后有一系列范围为1—2℃的上下摆动;在每一个400至800年的期间里,可以分出50至100年为周期的小循环,温度升降范围是0.5—1℃;最冷的时期都是从东亚太平洋海岸开始向西传播到大西洋海岸。 结尾还参照对比了挪威的雪线高低的变化,丹麦格陵兰岛冰川研究的成果,得到大体一致的结论,证明了用古史书所载物候材料来做古气候研究是一个有效的方法。 历史时期的气候存在变迁过程,今天已经是常识,气候变化更是热点话题。可是就在八九十年前,欧美的大多数正统气候学家还认为,气候在历史时代是稳定的。竺先生在青年时代就对这一说法表示怀疑,所以才以《南宋时代我国气候之揣测》为始,50年里,一直潜

河南黄河湿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河南黄河湿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河南黄河湿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发布时间:2016-01-26 次数:208 河南黄河湿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河南黄河湿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位于河南省西北部黄河中下游段西起陕西与河南交界处地理坐标为北纬34°33′59"~35°05′01"东经110°21′49"~112°48′15"。主要保护对象为黄河湿地生态系统及其珍稀濒危野生水禽。 保护区在1995年河南省人民政府批准建立的“河南三门峡库区湿地省级自然保护区”、“河南孟津黄河湿地水禽省级自然保护区”、“河南洛阳吉利区黄河湿地省级自然保护区”三个省级湿地自然保护区和“三门峡黄河国有林场”、“孟州市国有林场”的基础上于2003年经国务院批准升级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保护区总面积68000hm2核心区面积20830hm2缓冲区面积8900hm2实验区面积38270hm2。 保护区属暖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四季分明旱涝频繁冬季寒冷雨雪少春季干旱风沙多夏季炎热雨丰沛秋季晴和日照长。保护区内野生动植物资源十分丰富区内共低、高等植物有743种其中藻类植物118

种苔藓植物27种维管束植物598种。黄河两岸山坡、堤坡等陆地分布着天然草本植物、灌木以及农作物和少量人工营造的防护林、经济林等;湿地分布的植物主要为天然草本植物和农作物。区内湿地鸟类资源十分丰富南北区系成分相互渗透区内已知175种鸟类中其中天鹅是保护区的主要保护物种之一属国家一级保护的就有黑鹳、白鹳、金雕、白肩雕、大鸨、白头鹤、白鹤、丹顶鹤、玉带海雕、白尾海雕10种;属国家二级保护有大天鹅、灰鹤等31种。还有中日签订的候鸟保护协定鸟类83种中澳签订的候鸟保护协定鸟类22种。保护区具有丰富的生态系统多样性它不但具有河流湿地特征同时还具有库塘湿地和沼泽湿地的特征。保护好黄河湿地生态对大量栖息繁衍于其中的生物物种和黄河湿地特有的生态与环境、生物多样性对调节当地气候、涵养水源、防洪排涝、改善环境、维护生态安全以及国家重点水利枢纽工程的保护等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上一条: 下一条:伏牛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简介

郑州黄河大桥施工方案

第五篇 郑州黄河公铁大桥施工方案 第一章 工程概况 1.1 地理位置 郑州黄河公铁两用大桥为石武铁路客运专线及河南省规划的中原黄河公路大桥跨越黄河的共用桥梁,桥位距下游京珠高速公路黄河大桥约6km。北起河南省新乡市境内原阳县原武镇阎庄,接现国道G107线,向南经原阳县原武镇,跨越黄河,与新建的G107辅道(郑州东四环)相接。桥址处黄河两岸堤距约10.5km,公铁合建段全部在南北两岸黄河大堤内。本公司施工郑州黄河公铁两用桥公铁合建部分的主桥、南岸滩地引桥S001~S027#墩(其中S001~S009#墩位于富景生态园,S010~S027#位于墩草场内),北岸滩地引桥 N001~N020#墩(位于韩董桩乡村民田地中)。 1.2 自然条件 1.2.1 地形地貌 桥位所在地位于黄河冲击平原,属黄河堆积地貌形态,地势自西南向东北逐渐降低。黄河自西部进入本区后,地势平坦,水面宽阔,流速减慢,主流摆动频繁,泥沙淤积,致使河床逐年抬高。桥区主要经过区域内,黄河高漫滩分布在黄河南岸,一般情况下不会上水,黄河北岸为0~3公里的低漫滩,洪水期间多被淹没。 1.2.2 气象条件 桥位处于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区,四季分明,年降水量640~670mm,区域内多年极端最高气温42.0℃,极端最低气温-17.5℃。夏季多东南风,冬季多西北风,多年平均风速1.7~3.5m/S。 1.2.3 水文分析 桥位位于花园口至夹河滩河段,中途无支流汇入,断流天数多。该河段由于堤宽、水面辽阔,因而溜势分散,泥沙易于淤积,河道中沙洲密布。黄河洪水由暴雨形成,7、8、9月份出现洪峰,但水量小且时间较短,由于受上游小浪底水库调节运用,汛期表现为连续枯水,水少高含沙。由于河道宽浅,冬季可能出现凌汛,流量小、水位高,但基本上不会封河。随着上游水库的调节运用以及该河道整治,桥位处河床冲刷强度减弱,河床稳定性增加,河势将基本保持在现状条件变化范围之中。

中国应对气候变化

中国应对气候变化 2009年12月18日,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丹麦哥本哈根气候变化会议领导人会议上发表了题为《凝聚共识,加强合作,推进应对气候变化历史进程》的重要讲话。讲话指出:气候变化是当今全球面临的重大挑战。遏制气候变暖,拯救地球家园,是全人类共同的使命,每个国家和民族,每个企业和个人,都应当责无旁贷地行动起来。 中国在发展的进程中高度重视气候变化问题,从中国人民和全人类长远发展的根本利益出发,为应对气候变化做出了不懈努力和积极贡献。中国是最早制定实施《应对气候变化国家方案》的发展中国家,先后制定和修订了节约能源法、可再生能源法、循环经济促进法、清洁生产促进法、森林法、草原法和民用建筑节能条例等一系列法律法规,把法律法规作为应对气候变化的重要手段。中国是近年来节能减排力度最大的国家,不断完善税收制度,积极推进资源性产品价格改革,加快建立能够充分反映市场供求关系、资源稀缺程度、环境损害成本的价格形成机制;全面实施十大重点节能工程和千家企业节能计划,在工业、交通、建筑等重点领域开展节能行动;深入推进循环经济试点,大力推广节能环保汽车,实施节能产品惠民工程;推动淘汰高耗能、高污染的落后产能。中国是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增长速度最快的国家,在保护生态的基础上,有序发展水电,积极发展核电,鼓励支持农村、边远地区和条件适宜地区大力发展生物质能、太阳能、地热、风能等新型可再生能源。中国是世界人工造林面积最大的国家,持续大规模开展退耕还林和植树造林,大力增加森林碳汇。 温家宝总理在会上庄严承诺:中国政府确定减缓温室气体排放的目标是中国根据国情采取的自主行动,是对中国人民和全人类负责的,不附加任何条件,不与任何国家的减排目标挂钩。

湿地生态旅游

湿地生态旅游 中国湿地类型多、绝对数量大、分布广、区域差异显著、生物多样性丰富。类型多。按照湿地公约对湿地类型的划分,31类天然湿地和9类人工湿地在中国均有分布。中国湿地的主要类型包括沼泽湿地、湖泊湿地、河流湿地、河口湿地、海岸滩涂、浅海水域、水库、池塘、稻田等自然湿地和人工湿地。中国湿地面积约6594万公顷(其中还不包括江河、池塘等),占世界湿地的10%,位居亚洲第一位,世界第四位。其中天然湿地约为2594万公顷,包括沼泽约1197 万公顷,天然湖泊约910万公顷,带滩涂约217万公顷,浅海水域270万公顷;人工湿地约4000万公顷,包括水库水面约200万公顷,稻田约3800万公顷。在中国境内,从寒温带到热带、从沿海到内陆、从平原到高原山区都有湿地分布,还表现为一个地区内有多种湿地类型和单一种湿地类型分布于多个地区的特点,构成了丰富多样的组合类型,区域差异显著。中国东部地区河流湿地多,东北部地区沼泽湿地多,而西部干旱地区湿地明显偏少;长江中下游地区和青藏高原湖泊湿地多,青藏高原和西北部干旱地区又多为咸水湖和盐湖,诸如青藏高原湿地、蒙新高原湿地、云贵高原湿地;海南岛到福建北部的沿海地区分布着独特的红树林和亚热带和热带地区人工湿地。青藏高原具有世界海拔最高的大面积高原沼泽和湖群,形成了独特的生态环境。 目前,国内许多湿地也被开辟为旅游目的地,如黑龙江省扎龙自然保护区建有标本馆和观鹤楼吸引大量游客前往,据有关资料记载:杭州西溪国家湿地公园年接待的游客和访客多达50多万人次。青海湖的鸟岛、湖南省洞庭湖和香港米浦等21处湿地已被列入《国际重要湿地名录》。陕西黄河湿地,被陕西省人民政府列入《陕西省重要湿地名录》。包括陕西省域内的黄河河道、河滩、泛洪区及河道陕西一侧1km范围内的人工湿地,含陕西黄河湿地自然保护区。同时,良好的湿地生态旅游产品可使游客在湿地生态旅游活动中接受环境教育和文化熏陶,能更好地提高广大游客的湿地保护意识,有助于推动湿地的可持续保护与利用。 湿地生态旅游研究的发展受湿地和生态旅游这2个学科研究进程的影响。自1983年生态旅游概念首次被提出至今,湿地一直出现在生态旅游研究中。Christopoulou等曾提出发展生态旅游应首先发展湿地生态旅游,因为湿地最富生物多样性和文化多样性,具有最好的环境教育功能和社区参与功能。湿地生态旅游追求旅游经济与湿地保护的协调发展,逐渐引起许多国家政府、国际组织和湿地周边社区的关注。 一、湿地生态旅游的概念 湿地生态旅游是指以湿地资源为基础的旅游活动,具有自然保护、环境教育和社区经济效益等一系列的功能,是生态旅游中的一种旅游模式,诸如“海滨游”、“湖泊游”、“水乡游”、“休闲垂钓”等等。湿地生态旅游开发的宗旨是让游客认识湿地、享受湿地的同时提高湿地生态环保意识,湿地生态旅游是以生态旅游为目标,使湿地生态旅游延伸为绿色旅游。湿地生态旅游的基本原则是:人类与湿地乃是一种伙伴关系,应该共存共荣,协调发展。 二、湿地生态旅游的研究历史

黄河湿地保护与可持续开发的法制思考(一)

黄河湿地保护与可持续开发的法制思考(一) 关键词:黄河湿地;保护;可持续开发;法制 内容提要:黄河湿地保护与开发在本质上是一致的,但在现实中却常常表现为对立,造成开发的不可持续。黄河湿地开发中保护不力的主要原因是法制缺失,如法制体系不完善、具体保护制度欠缺、监督与惩治规范疲软等。湿地保护与开发法制建设的重点包括建立科学有效的地方性法制体系、明确保护性开发的基本原则、完善管理协调机制、严格定位开发的路径与措施等。应建立拘束性、授权性、给付性规范类别齐全,法律、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部门规章与规范性文件位阶完整,生态保护、生态补偿、开发限制、责任追究、环境公益诉讼等内容饱满的法制体系。湿地与森林、海洋并称为全球三大生态系统,因其涵养水源、净化水质、蓄洪防旱、调节气候、保护动植物、维护生物多样性的独特功能,被称为“地球之肾”、“城市之肺”“生物超市”和“物种基因库”。健康的湿地生态系统,是国家生态安全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和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础。如河南黄河湿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属湿地生态类型自然保护区,划分为核心区、缓冲区和实验区。湿地植物有623种,约占该省植物总种数的15.7%。湿地动物940种,占该省已知动物总种数的26.9%。其中鸟类175种,兽类22种,昆虫437种,鱼类63种,爬行类17种,两栖类10种,其它动物(软体动物、节肢动物等)143种1]。该保护区对于周边地区的生态环境、经济发展、国家的科学研究工作等方面做出了巨大贡献,但其旅游价值的开发还处于初始的粗放、单一、肤浅的阶段。对待黄河湿地,与对待任何自然资源一样,开发是为了利用,保护是为了可持续利用,开发和保护在本质上是一致的,两者双赢既是理想状态、发展方向,也具备现实可能性,但是其实现却会经历艰难曲折并需假以时日,特别是需要具有特殊针对性的系统全面的法制规范和全体参与者目标明确的不懈努力。 一、黄河湿地保护与开发双赢是时代的必然 著名地质学家刘东生院士指出,自18世纪晚期开始,地球已进入最新地质时代——“人类世”时期。人类栖居的现实的地球,已经不是原来的纯粹自然的地球,而是由人类活动改变了的“人类学的地球”,或“社会的地球”。我们不能脱离社会来看待自然事件,人类文化发展不断加速地球从自然性向社会性转变,这是客观的历史进程。完全反对人类干预自然的观点是不正确的,保护应该是积极的,而不是消极的。保护不等于不介入,纯粹自然的缺陷需要抢救和弥补,保护性介入的目的是增值,是不改变原有性状的增值。前沿科技背景下的人化自然是智慧的选择,人类改变自然,不一定要破坏自然,运用自己的智慧,按照生态规律,可以建设比自然生态系统有更高生产力的人工生态系统,产出更大的生态效益、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既对人有利,又对自然有利,达到保护与开发的双赢。 如果湿地只为单纯的保护,湿地将不能充分发挥其应有的价值和作用。湿地保护是为湿地更好的发挥作用从而为社会服务,湿地的合理开发利用也将更好地促进湿地系统保护。自然生态应该在保护中开发,在开发中保护。发挥人类的高度智慧,可以达到在开发利用自然资源的同时保护自然生命。保护必须从实际出发,规范好“怎么做”。资源经济学的“选择需求”理论认为,自然事物有无限多的属性,从而为人类提供无限多的利用的可能性,人们可以从不同的方面评价和开发它的价值。当选择某一项需求时,意味着对它的其他需求的丧失或者限制。也就是说,资源具有选择价值。选择价值又与机会成本相联系。机会成本是指所投入的资金以最有利的方式投资所能带来的收益。“机会成本”用于资源价值评价,它表示一种重要的但数量有限的资源,它的价值不能同时满足社会的不同需求,只能在多种可能的用途中选择其中一项。因此,我们对重要的、特别是数量有限的资源的开发要非常慎重,以保证未来的选择需求。例如对于湿地及其野生动植物资源,我们的首要选择是其生态价值,那么对于生态破坏性较小的科研、教育、旅游观赏等社会价值利用就要加以限制,对于生态破坏性较大的经济价值利用就要严格限制或者禁止。在合理开发利用过程中注重保护优先原则、依法

郑州黄河风景区滨水景观优化设计研究

安徽农业科学.JournalofAnhuiA酣.Sci.2010.38(28):d852—15854责任编辑米淼责任校对卢瑶郑州黄河风景区滨水景观优化设计研究 任君(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河南郑州450015) 摘要笔者从“人”的角度出发,注重特定地域的人群在滨水环境中的感受,结合风景园林学、环境心理学等交叉学科理论,针对郑州黄河风景区的滨水景观现状,在景观设计原则的基础上,通过探索人的亲水性以及游人与滨水景观的互动心理,找寻滨水景观设计开发的新恩路。 关键词黄河风景区;滨水景观;优化设计;亲水性 中图分类号TU985.1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0517—6611(2010)28—15852—03 StudyOllltheOpamizedDesil珊ofWaterfrontLandscapeinZhengzhouYellowRiverScenicAtea RENJim(ZhengzhouInstituteofAeronauticalIndustryManagement,Zheagzhou.Henan450015) AbstractFromthe“human”perspective.focusingOilthefeelingofcrowdinspecificsectioninwaterfrontenvironment,combinedwithinter-disciplinarytheoryoflandscapearchitectureandenvironmentalpsychology.aimingatthecurrentsituationofwaterfrontlandscapeinYeflowRiverscenicarea。thehydrophilieityofpeopleandtheinteraetionpsychologybetweenvisitorsandthewaterfrontlandscapewerediscussedonthebasisoflandscapedesignprinciples.80雎toseeknewideasforthedesignanddevelopmentofwaterfrontlandscape. KeywordsTheYellowRiverscenicarea;Waterfrontlandscape;Optimizationdesign;Hydrophilicity 水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宝贵资源,因为人们对水的 追求及热爱,作为城市独特水资源环境的滨水景区近几年发 展迅速。郑州地处中原,市内数量少、面积小的人工水体已 无法满足330万常住人口的需求。所以,西郊流经的黄河就 成为人们向往的天然水系。郑州黄河风景区位于郑州西北 30km处的邙山,之前是提灌站,为缓解郑州城市用水和农田 灌溉紧张而建,建成通水后,本着以水养水的方针,建设者们 开发荒山,加强绿化,探寻文化,挖掘景点。1981年,其被命 名为郑州黄河风景区。20世纪80年代中期,景区已有了相 当的规模,并逐渐成为郑州市最重要的游览区。 1存在的问题 随着现行假期政策的出台,短期假日的增多使人们更多 地选择城市近郊的游憩场所,而建立在郊西黄河之滨的风景 区也极大地满足了郑州市民亲近水体和自然的愿埋。近20 年来,景区建设从未间断,旅游服务业的发展和城市化进程 给黄河风景区内滨水景观的建设和维护带来了很多问题。 如封闭的人工驳岸改变了河岸线的自然特征和重要生态功 能;以防洪为单一考量的堤岸阻隔了人与水的亲近;部分岸 堤存在相当的安全隐患;大众对景观的审美认知被忽视,缺 乏人文关怀。 2基本原则 2.1尊重自然。以人为本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前提是尊 重自然。基于此。滨水景观设计只有充分考虑人的心理和行 为,其内涵才能得以延伸。由人和空间的关系可知,在滨水 空间的营造上,一定要考虑不同人群的多层面、多方位的不 同需要,以达到空间环境与人的行为活动的有机统一。 2.2尊重历史和文脉风景区都有特定的历史、文化、民俗 等。景观是引导游客感知一座城市的纽带,它们的地域特 征、形式以及艺术效果,会给人带来新奇感和认同感。如今 各景区的人造景观如雨后春笋般出现,面貌相似,久而久之 引起游人的视觉疲劳。因此景观设计要在尊重历史和继承 基金项目作者简介 收稿日期河南省社科联调研课题(SKL.2009-2302)。 任君(1981一),女,江西南昌人,硕士,讲师。从事环境艺术 设计研究。 2010—06一17 传统的基础上,科学地发展创新。切忌盲目追随.丧失个性。 2.3因地制宜因地制宜就是在充分了解本地自然条件的 基础上,对规划现场进行实际勘察,掌握翔实数据,并对方案 的合理性进行推敲和论证。然后合理利用地形地貌,结合各 类景观设旎,使之有机联系,并成为一个整体。 2.4生态维护与可持续发展生态概念的提出为景区的规 划提供了一个新的思路。生态景观的营造是在考量实际需 求的情况下。更多地利用原有资源,以保护为目的,维护景区 的生态循环。在滨水景观设计中,还要注意避免开发不当造 成不可弥补的损失,体现亲水性的同时,要更加注重保护水 体生态功能的稳定与持续性…。 3实例研究 3.1景区现状 3.1.1水生态遭到破坏。黄河风景区因为古老的黄河文化 吸引了众多游客,但是水生态同时也遭到破坏。除了景区周 边单位和小作坊的外源污染,渔业和旅游业的过度开发,也 造成了水源的污染。其次,针对旅游开发的特色餐饮船只众 多(图1),因为要进行食品加工,所有的废水都排入黄河,直 接导致水质被破坏。再者,部分游客的不文明行为给景区水 源也带来一定程度的污染。 圈1黄河岸边餐饮船只 瑰.1田增It删OnthehInkoftimYdlowRiver 3.1.2滨水景观建设缺乏亲水性。毗邻黄河的星海湖是较 新的旅游观光区,是黄河水经过净化处理后重新蓄积的。虽 然在环湖道路边设置了水上娱乐景观和水乡小品,但是多以 万方数据

全球变暖对湿地生态环境的影响

课程论文 题目全球变暖对湿地生态环境的影响 学生姓名 学 号 院系 专业 指导教师 二O一四年五月二十九日

目录 1引言 (3) 2 湿地及其在全球变化中的作用 (4) 湿地生态系统是CO2的“源”与“汇” (4) 湿地生态系统是甲烷(CH4) 的重要“源” (4) 湿地生态系统是氧化亚氮(N2O) 的“源” (4) 湿地开发对全球变化的影响 (5) 3 全球变暖对湿地的可能影响 (5) 对湿地水资源面积的影响 (5) 对湿地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的影响 (6) 4 全球变暖对湿地生态系统影响的研究展望 (6)

CO2等温室气体浓度增加对湿地生态系统的直接影响 (7) 湿地生态系统中碳、氮循环的研究 (7) 湿地生态系统动力学模型的发展与应用 (7) 湿地生态系统的阈值研究 (7) 极端事件对湿地生态系统的影响 (8) 全球变暖对湿地生态系统的综合研究 (8) 适应性对策研究 (8) 5 结果与展望 (8) 参考文献 (9) 全球变暖对湿地生态环境的影响 摘要:湿地作为一种独特的生态系统是各种主要温室气体的“源”与“汇”, 因而在全球气候变化中有着特殊的地位与作用。另一方面,

全球气候变化又有可能对湿地生态系统的面积、分布、结构、功能等造成巨大的影响, 并有可能引起温室气体的源汇转化, 从而对气候系统形成反馈。本文综述了国内外这两个方面的研究进展, 指出了近期全球变化与湿地生态系统研究的重点方向和领域。 关键词:湿地;全球气候变化;影响;综述 1引言 作为地球重要的生态系统之一,湿地足由陆地和水生生态系统各种生态过程在不同尺度上综合作用的结果,具有显着的空间异质性[1]。景观格局是指大小和形状不一的景观斑块在窄间上的配置,是景观形成因素与景观生态过程长期共同作用的结果,反映了景观形成过程和景观生态功能的外在属性。景观类型与格局的完整性是湿地生态系统健康的基础,湿地景观格局的变化将会影响湿地景观的演变过程及湿地生态系统的结构与功能。因此,研究湿地景观格局的动态变化可以把握湿地景观在结构单元和功能方面随时问的变化,探明其内部景观组合特征及整体性特征,为湿地的保护、修复和管理提供理论依据。 全球性的气候变化已成为不争的事实,主要表现为气温升高、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