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抒己见谈书法临摹

各抒己见谈书法临摹
各抒己见谈书法临摹

各抒己见谈书法临摹

原文地址:各抒己见谈书法临摹作者:

当代临摹作品

观点争鸣

谈谈法帖的临摹

一是辨证地看待临摹与创作的关系。两者之间关系很特殊。创作水平高的人,临摹水平必定高,如米芾,临摹二王几乎到了乱真的程度,但反过来说,临摹水平高,创作水平不一定高,定理成立,逆定理不一定成立。创作是建立在临摹基础上的,依靠临摹建立驾驭笔墨能力。从临摹到创作,吸收应用很关键,很多人在临摹时可以进入角色,但不能进行角色转换,在创作时发挥应用。另外,所要临摹的碑帖有很多种,综合消化应用更难,所以临摹水平高而创作水平未必高很正常。但不能因此认为书法创作单纯地靠才气,这样容易造成误导,对临摹轻视。临摹这一关一定要过,当书家必须先当书奴,但当书奴却不一定能成书家。

二是临摹伤害个性。临摹是一种技术性操练,必须暂时把自身个性掩盖起来,放在别人的模式里操练,因而临摹在很大程度上伤害自身个性。很多人善临而不善作,通俗地讲,就是进得去而出不来。郑板桥讲“七分学,三分抛”有一定道理,与李可染先生讲“最大的勇气打进去,再用最大的勇气打出来”意思相近,但对他们的这些话要客观地理解,很多事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临摹是一种弹性行为,要有适应能力,如果入不了帖,于己无益,而出不了帖,则徒劳无功。临摹的本质实质上是置之死地而后生。临摹明知是伤害个性,但必须先做一个装在套子里的人,一定要经历这样的过程,无法超越。

三是正确对待实临和意临、形似与神似的关系。实临与形似对等,意临与神似一致,但也不完全等同。实临与意临主要取决于两个因素,一是碑帖有别,帖为墨迹,宜采用实临,取法碑,笔者则认为主要在结体方面,本身就存在再加工的痕迹,可采用意临;二是同书家主体自身水平大有关联。如果是刚刚起步入门的初学者,徒守其貌纯属正常,误差太大,反而不正常;如果是已具有强烈个人风格的书家,临摹中不可避免地会流露出自己的个性痕迹,这才是真正的意临,如何子贞临《张迁》。王蘧常临何种书体都带有章草的影子,

这是自然而然的,并不刻意。在艺术水平没有达到功力大成时便不接近原帖,并非意临,而是随便,很难见成效。形似是对于某种书体的全盘继承,此乃临摹的基本要求,如果将二王临摹成《爨宝子》的样子,南辕北辙,何其足观。但要注意,形似可以直接看到,神似只可意会,不能言传,所以很玄,一味强调也容易误导人,这与作者功力和眼界成正比,很难有统一标准,而且不同的人理解标准是不一样的,很难把握。意临尤其对初学者不宜提倡。从规矩走向自由,由形似而及神似,这是艺术成长的规律。

四是临摹的心态。临摹强调方法,要做到眼到、手到和心到。归根结底,“心到”最关键。如果临摹仅仅是“小和尚念经,有口无心”,把临帖变成抄帖,临一百年也不会有任何收益。心态具体而言,可用“三心”来概括:静心、细心和耐心。静心言下之意要保持平常心,平心静气地临帖,切忌急功近利,急于求成,这样才能更好地入帖,临摹本身是塑造和培养平常心的过程。在临摹过程中具备平常心,不必强迫自己,不要为了临摹而临摹,带有应酬的态度,不想临的时候就不要临。临摹从某种意义来讲,可以看成是有凭据的创作,每次临摹时如果都是油滑,随而便之的态度,则临摹的意义无存。细心的含义就是要注意方法,读帖、对照,一些细节问

题要注意。笔者认为,临摹的吸收应用,即在于一些细微的,展现书家技巧中富有个性魅力的细节,如临摹二王书,需要注意其中笔画牵丝映带以及流动飘逸,临摹鲁公书迹,对于他的出钩及捺画一波三折的运笔方式了然于胸,临摹米芾书,则于“八面出锋”运笔方式要心领神会,临摹就是留心这些细节,对照原帖,在对比中发现不足所在,不断取得进步。耐心有二层含义,一是要树立一辈子临摹的观点,切忌三天打渔,两天晒网,贵在持之以恒,就连王铎这样的书法大师都是“一日临摹,一日应请索”,何况一般的书法爱好者呢?二是在具体临摹中,对某些碑帖临摹理解有反反复复的过程,初始觉得有新鲜感,上手快,但过一段时间容易形成视觉审美疲劳,感觉乏味,喜新厌旧是人的天性,但坚持一段时间又能峰回路转,“柳暗花明又一村”,感悟到一些新的东西。临帖过程就像人的睡眠一样,有“浅——深——浅——深”的变化,实质上每一次变化已有不同,是不断否定和超越自己,在创作上升华。

五是临摹的应用。本文开宗明义已谈及临摹与创作的关系,临摹=创作,但不管怎么说,临摹的最终目的是为创作服务,一个书家可以一辈子将临摹当成锤炼自身技巧的方法,但不能当成拐杖,临摹的目的是为了不临摹,但创作又无时无刻

离不开临摹,临摹的最终意义通过创作表现出来,创作水准从根本上取决于临摹功底。临摹的应用实际上从有意识行为强化为无意识习惯。具体来讲,在临摹米芾时相应地在创作上运用米芾笔法,不断强化和巩固临摹所得,临摹王铎时运用王铎的创作方法,学小爨时必须运用宝子碑笔法,逐渐过渡到创作中。如果临摹时是一回事,同步创作上又是一码事,各行其事,临摹效果不会太大。

六是临摹要注意系统性。临摹过程中要对众多良莠不齐的碑帖进行定位,有对自身主体性情的认识,还包括临摹法帖的精神气质与结字的法度与性情,多种法帖优劣的辨别,要有总体上的认识。临摹贵在专攻,短的在一年内有基本打算,长一点,在五年内有个安排,按部就班地来进行,有意识地一家一家地过,切忌东一榔头,西一棒子。清代篆隶大师邓石如一生成就首推篆隶书,他在临摹前贤方面花了很多功夫,对篆隶书系统涉猎,入古出新,锻造自我书风,临摹不能漫无目的。人一段时间有一段时间的喜好及审美兴趣,一生也许会临帖无数,在某一阶段可有意识吸收某种优势,把临摹看成一个动态的过程。

临摹是个漫长的过程,是一辈子的事,但人一生有很多不确定的因素,并且临摹会伴随着书家自身艺术水准和审美能力提高而不断发生变化,决定了临摹的复杂性。对于临摹的看法,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明智书家应该选择符合自身的临摹方法,持之以恒。在纷繁芜杂的碑帖中,差异性客观存在,共性也有目共睹,“大匠使人规矩,不能使人巧”。最重要的是能举一反三,对二王临摹得心应手,对米芾同样也可以触类旁通,北碑虽有不同,殊归同源。前文所提及的何绍基,不愧是临摹的真正高手,并不能用某一方面的标准来衡量。(薛元明)

各抒己见

临帖五要

临帖是书法学习的主要途径,是书法创作和运用的基础工程,临帖过程如何是取得学书成功与否的关键,因此,我们要重视临帖。笔者根据自己的学书及教学经验,归纳为临帖五“要”,供书法爱好者参考。

一、临帖要会选帖,这一步很重要,它直接关系到学书的走向及深度,甚至成败,不可随便处之,首先要“取法乎上。”

古人云:“取法乎上,得法乎中;取法乎中,得法乎下。”这是我们择帖的前提。同时要根据自身特点,选择符合自己审美需求的法帖,你喜欢它说明这种范帖和你有默契相通之处,容易入帖,人帖相融,较快地掌握范帖。另外,选帖要遵循由易到难、由浅入深的循序渐进的规律,选择笔画,结构皆法度严谨、规律性强的范帖。以后再逐渐选其他字体和风格的字帖。书体上一般先楷、隶等正书再行草,先立后奔。

二,临帖要“三结合”,既临帖和读帖结合,临帖和摹帖结合、临帖和背临结合。读帖是对范字的观察、分析和研究,包括读笔画,结构及章法等。临帖前要统读,对范字的特点有个初步、大体的印象。临帖过程中要边读边临,看准每个笔画的位置安排,形态特点和相应的笔法。其长短、粗细、曲直、斜正、起.行、收的位置,用笔的藏、露、转、折、提、按、顿、挫、回锋、出锋等等都应做到心中有数,笔为心使,下笔方能准确到位。读帖是临好帖的前提,只临不读的“抄帖”式临写是写不好字的。摹帖较容易,习惯上认为是初学阶段采用的一种方式,如临帖中适时进行摹帖,会发现手下之字和范字的差距,加快、加深对范字的理解和学习。姜夔《续书谱》云:“临帖易得古人笔意,而多失古人位置;摹帖易得古人位置,而多失古人笔意。”可见摹临结合,能

互取其长,互补其短,促进学书进步。背临是学书较高阶段的一种临帖,是出帖前的准备。临帖中结合运用,能检验临帖效果,发现对范字掌握的不足,加强对范字的记忆和把握,促进临帖。

三、临帖要临一帖,即学书中,把选好的范帖临好,掌握住,为自己所用,以后再临习其他范帖,博采众长,不可朝三暮四,见异思迁,一帖没学好即改弦易辙,去学其他字帖,这样只能学一帖,扔一帖,最后哪一帖也没有学好。另外,临帖时要态度老实,尊重范字。以临像,临准为原则,不可把自己的书写习惯强加于范字之上,对范字进行篡改,这样只能陷入误区,导致学书失败。

四、临帖要持之以恒,任何学习都是从一点一滴学起,日积月累,积少成多。临帖更是如此,只有每天坚持临帖,持之以恒,时间久了,才能学有所成。三天打鱼,两天晒网,是学不成书法的,最终只能半途而废,碌碌无为。同时要克服急于求成,骄傲自满的情绪,以及急功近利的心理,这些都是我们学书的拦路虎。

五、临帖要和应用结合起来。临帖是为了掌握书写技巧,提高书写能力,以服务于运用为目的的,如果临帖中注意运用,能促进临帖。通过运用使我们了解书写的不足和问题,促使我们临帖时对范字进行再认识,增加学书的动力和目的性。应用又是多方面的,如写信、写文章、写日记、写作品等,平时我们有意识地运用所学,学既用、用既学,学用结合,形成习惯,日久天长,定会学用合一,既提高了临帖质量,又达到了应用的目的。

(佚名)

王铎书《杜陵秋兴》

王铎草书《杜甫秋兴》卷(五十五岁作)自署书于丙戌年(清顺治三年,1646年)。纸本。凡六14行,共324字。纵28厘米,横420厘米。广州美术馆藏。

释文:

杜陵秋興王鐸書瞿塘峽口曲江頭

萬里風煙接素秋

花萼夾城通御氣

芙蓉小苑入邊愁

雕欄繡(檻)柱圍黄鵠謇|牙檣起白鷗

回首可憐歌舞地

秦中自古帝王州

千家山郭靜朝暉

盡日江頭坐翠微

信宿漁人還泛泛

清秋燕子故飛飛

同學少年多不賤

五陵衣馬自輕肥

(匡衡抗疏功名薄劉向傳經心事違落此二句補之)聞道長安似奕碁

百年世事不堪勝悲

王侯第宅皆新主

文武衣冠異昔時

直北關山金鼓震

征西車馬羽書馳

魚龍寂寞秋江冷

故國平居有所思

昆吾御宿自逶迤

紫閣峰陰入渼陂

香稻啄餘鸚鵡粒碧梧樓老鳳凰枝佳人拾翠春相問仙侣同舟晚更移彩筆昔曾千氣象白頭吟望苦低垂夔府孤城落日斜每依北斗望京華聽猿實下三聲淚奉使虚隨八月槎畫省香爐違伏枕

山樓粉堞隱悲笳

請看石上藤蘿月

已映洲前蘆荻花

杜詩(年)千古绝調每見有哂之者姑不辭遇求書則書之而已萬世自有定評當不知道也丙戌三月夜孟津王鐸書巖筆先生偶得此不嫌其拙同孝升書字時至五月十三日夜

当代临摹作品与原作比对

一家之言

当代陈忠康谈学书体会

1、书法学习需要时间的保证。虽然书法讲究悟性、天赋,这些先天的东西其实个人都差不了多少,最终还是落实到比耐心,比时间的投入上。耐心就是要做好长时间默默无闻的准备,深刻领会书法的精神,要对书法有感觉,或者说要“来

电”。这个需要很多时间的投入,去不断的领会的。

2、学书法要深入传统,只有深入传统,真正领会了传统的精神,才会深切爱上传统。传统对于当代来说,不是枯涸的,它的资源仍然新鲜、活泼。对于传统的挖掘程度和理解的不同,可以开出不同的书法走向。

3、清代的碑学运动,传统的说法都认为在帖学系统之外建立了另外一个不同的审美世界。其实,碑学虽然讲究奇趣、古趣,他们的格调和品质仍然是在传统之中的,可以说仍然符合传统文人书法的审美的。我们看清末民初的碑学大家,如康有为、沈曾植、于右任等等,他们的书法突破了传统帖学,但是格调和品质仍然依归传统。我相信,书法同绘画一样,绘画强调所描绘对象的品格的塑造。比如说画松,就要具备松的品格。这个都是客观的对象所具有的基本品质。书法也是一样,我们写的汉字,每个字也都具有基本的品质,书法也是要把这种品质展现出来。而现代的一些学碑的书法家,认为奇趣就是变形,于是书法的取法对象走向民间化便成了众向所趋。这种对形式感的过分强调,其实是完全损害了书法的核心精神,即现代的书法丢掉了格调和品质。

4、由此可见,书法的正脉乃是魏晋以来到明清书法名家构成的巨大的谱系,就是帖学系统,包括帖学的笔法以及帖学所崇尚的审美价值,即格调和品质。但是帖学在宋以后为什么衰弱了呢?具体原因有很多。其一:范本的差异性太大。刻帖的流行一方面扩大书法群体,而一方面也引起了诸多误会和混乱。刻帖的不断翻刻,离原本会越来越远,后人学刻帖,难免有雾里看花的遗憾。这个是资料的限制,而我们现在的信息时代,完全可以突破古人资料匮乏的尴尬局面,这个可以说是我们学书法的有利条件。其二:宋以后楷书的意识太强,可以说深刻影响了行草书的创作和审美。从唐代开始,中国的文字就在走规范化道路,这个大概和印刷术有关系。唐之前,文本的流传都是手工抄写来完成,对于每个阅读者来说,每一个文字都是新鲜的、不同的。但是在唐以后,印刷术的流行,带来了美术字在印刷行业的大量运用。美术字就是规范字,如宋体,虽然刻工的不同会让规范字有所差异,但是总体来说,规范字确立了一个标准的书体形式。对于阅读者来说,天天接触的就是这些一模一样的标准形式,这种规范字的阅读,深刻影响了书法家对于书法创作的理解。这些规范的字体会逐渐在阅读者的心里造成一种心理定势——字的某种写法就是完美的,字的笔画安排符合某种规范就是完美的,等等。而这些心理定势在魏晋人那里根本没

有。魏晋时代的书法远绍汉代。汉代到魏晋这几百年中,成熟的书体不是楷书,而是草书。也就是说,魏晋人学书法,面对的是一个成熟的草书系统,而不是如宋以后,面对的是一个成熟的唐楷系统。这样差距就出来了。草书对于楷书来说,更加自由开放,从草书化到行书,行书必定具有草书的品格。所谓古法,就是一套从草书中化出来的笔法系统。而宋以后,学书先学楷书的做法成了书法的常识,也可以说是偏见。我们一开始就被灌输规范化的审美。这种审美的最终结果就是馆阁体的出现。明清的帖学笼罩在馆阁体的阴影之下,奄奄一息。帖学的最后一位大家就是明代的董其昌。但是,我们看到董的书法结构平正(正是楷书影响的结果),笔法单调。唯一出色的就是墨法和格调。而到了清代,更没有帖学大家。对于我们来说,困难也许更大。我们面对的是极其规范的阅读文字,同时离魏晋时代有千年的距离。这些都给我们领会古法造成了困难。

5、那么如何领会古法呢?最重要的是资料一定要丰富。这个可以说是我们的优势。比如说,学习唐楷,必须废除清代对唐楷的歪曲。我们可以参看日本流传下来的诸多书法作品。比如说日本空海和尚的作品中更多的保留了颜真卿的笔法;在嵯峨天皇的书迹中,我们看到了经典的欧阳询笔法,

比欧书《千字文》要活泼的多、精彩的多。这些书迹对于我们理解唐人的笔法有着重要的意义。又比如说《兰亭序》,冯承素的摹本现在流传最广,大家对《兰亭序》的误解也最深。冯的摹本解体固然潇洒,但是毕竟是钩摹出来的,不是写出来的,露锋太多,显得尖刻和做作。有些笔画明显是违反运笔规律的,是假的笔画。学习《兰亭》如果不能认识到这一点,那就很麻烦。所以,从某种意义上说,禇遂良、虞世南的临本远比冯摹本和定武本重要。尤其是禇遂良的临本,值得好好研究。因为它是书写的结果,保留了更多唐人的笔法。虽然结构风神不如冯本潇洒,但是线条更真实。

6、学书法一定要占有丰富的资料,可以互相比勘。我们占据的资料多于古人,这个是我们时代的优势。但是,我们的资料更多的是印刷品,于是问题又来了。印刷品说到底还是二手资料,虽然比刻帖要好的多,但是对于理解古人书法还是存在着一定的差距。所以要看真迹,这个非常重要。多比勘资料,多观摩真迹,我们就能发现原来被我们深刻误解的东西。比如说《伯远帖》,我们看印刷品觉得非常精彩。但是上次我去上博参观的时候,发现《伯远帖》的线条居然这么软弱,这个让我很吃惊。

7、接下来讲具体的书法学习问题。要学好书法需要全面的训练,最基本的就是技巧的训练和积累。技巧说到底就是练笔性。这个需要手的灵活性和控制笔锋的能力。所谓全面的技巧训练,就是要拓宽手的敏感度。书法经过历史的积累,技巧非常多。但是真正能被书法家吸收和运用的也不过十多种。但是对于学习者来说,要扩大技巧训练的范围,不要局限于几种技巧的训练。广泛的接触、涉猎,最终找到适合自己生理和心理的技巧。而真正丰富的技巧在二王的书法体系中得到最全面的保留。

8、五种书体各有各的技巧要求,或多或少。论技巧的变化、复杂和难度,行草的技巧要求更多,也更难。但这个不是说技法相对简单的篆、隶、楷不重要。相反,这些静态书法的研习对于我们掌握动态书法(行、草)有着重要的意义。林散之先生是当代草书大家,他成功的基础是隶书。老先生每天悬腕写隶书,慢悠悠的。这种对笔的控制力和稳定性的学习对他的草书影响巨大。而相反,我们看到现代的一些书家,专好写草书,线条打滑,留不住笔,明显是静态书法的功力不够。所以说,技巧的训练要全面。五种书体的学习可以同时展开。即把静态书法和动态书法的学习结合起来。学会每

种书体用不同的状态书写。美院那边还有一种方法,同样的一个内容,用同一种书体,尝试用不同的状态来表达,这种训练难度更高,但也更有效。

9、记得前几年,国美和南艺的书法教学有过争论。在国美一方,讲究完全解剖技巧,“逼真模仿”,这种精微训练见效快。而南艺讲究长远的修为,见效慢。当然,对于我们来说,完全可以结合两种学习的方法。首先,学习书法一定要学会运用理性剖析作品。国美的方法很适合。其次要对书法作品保持新鲜感。如果一件书法作品换不起你的感觉,一是作品肯定没有深度,二是你自己缺少深度。比如对于二王尺牍,需要经常产生新意,就是新鲜感,才能不断深入。王字可以说大有文章可做。最后,当技巧掌握到一定程度,必然要加强人文、品格等等方面的修养。

10、学书法对于整个书法史发展脉络要有清晰的把握。我们之所以说晋、唐是中国书法史上的两座高峰,就是因为书写在那个时候保持了最自由、最本真的状态。前面说过,印刷术带来的美术规范字对宋以后的书写产生了重大影响。在晋、唐时代,书法家的书写思维和现代人完全不一样。我们学传统,尤其是学宋以前的书法,就是要打破自己对文字的

“意象”,就是说要突破深藏在自己潜意识中的规范的美术字审美定势。如果我们带着这种潜意识去欣赏晋、唐人的作品,会发现很多奇怪的地方,也就是说超出了我们想象之外。这些奇怪的地方对于古人来说是顺理成章的,对我们来说却是不可理解的。原因就是我们被固定的规范框住了。学习传统,尤其是学习宋以前的传统,说到底就是要打破原来的思路、规范(打破单一的美术字结构),如此才能真正理解古人。

11、“逼真临摹”非常重要,就是要达到伪造的地步。很多人以为临摹只要抓住大概,他们自称是书法的“气韵”、“神”等等。其实,所有的气韵神采都是建立在笔墨的基础上的。如果笔墨无法达到或者接近古人,大谈“遗形取神”等等都是空洞无物的。所以,在临摹的开始,要无条件的服从古人。要抓住古代作品中丰富多彩的差异性来临摹。比如说,对于一些奇异的结构,很多人会认为是偶然的效果,不必在意。其实这些偶然也透露了一种必然。我建议都要临,临的越像越好。也许一开始觉得很难,难就对了,那是因为我们日常的规矩、定势在作怪。我们总是想把古人的作品在临摹中套入自己的规范体系中。这样就麻烦了。你越是重复,规范就越牢固。到最后,临摹只是加深了自己的偏见,而没有突破。

书法临摹的基本方法有哪些

书法临摹的基本方法有哪些? 临摹是学习书法最基本最初步的方法,是攀登顶峰的必由之路。 “临”和“摹”,本来是两个意思:“临”是“对着写”,“摹”是“蒙着描”。这两种方法,对初学者都是行之有效的。对后者大家往往不重视,其实,如果你真的去试试,就会发现效果也许比前者更加明显。 临的对象(字帖),可以由老师指定,但最好还是自己选择。你喜欢它,并且着手研究它,那可以说是一种享受;强迫自己学习那种毫无兴趣的东西,不管它本身是多么重要正确,那也无异于一种劳役。如果你是不满意自己的字而希望有所改进,但多方努力又实在找不到一种能引起热情和兴趣的字帖,那么你最好,还是干那些使你兴趣盎然的事情。 临摹不是整篇誊抄,不能全线出击;它是描样绣花,须各个击破。一个字就是一个战役。无论对整体还是局部,都需要仔细推敲慎重对待。 临摹是通过手的描画,加深脑的印象通过手、眼、脑的运动,把优美的形象刻在自己的心里。 关键不在数量,而在于每临一遍都确有所得。哪一遍心无所动,那一遍就是浪费时间。 临就要力图象,这是临摹的主要目标之一。历代著名书法家曾留下不少临摹作品,有的看上去不完全逼肖,常有书法家自己的影子。初学者不宜用此法。现在的任务是通过临

摹来理解、消化别人创作的书法形象。临习作品与原作的相象程度,反映出你理解和掌握的程度。 艺术到了高级阶段,本来只能是感受、意会、不能用任何框框程式来解释的。但在此之前,通过临摹,归纳一此基本原则和机械规律,还是十分必要的。 从形式上看,临摹是用自己的手写别人的字;从本质上看,这实在是训练形象感受能力的极好手段。临写的越象,必定是琢磨得越透;观察得越细,说明感受能力越敏锐。两个字放在一起,稍有不同,便能一眼明辨,这样敏锐的眼力,应是每个书家必具的基本素质。 临摹是一种思索。老学不象,究竟问题在哪儿?是哪一笔、哪一部分、哪些地方在作怪?自己常犯的毛病是什么?要找症结、抓关键,多找几个角度分析。 临摹是一种比较。字帖上的字和自己的字是比较的双方。笔画的方向、长短、曲折、位置,各部分之间的关系,整体的感觉、局部的造型,应该一点一点地解剖、对照。 临摹是一种记忆。临得象了,还要总结。以前不象,是因为什么;后来如意了,是抓住了什么主要矛盾。这样就抓住了字的一个基本,然后反复巩固,记在心里。 对钢笔字来说,临摹的重点是字的结构,不必在用笔上花太多的力气。既注意结构又照顾用笔,能一下学得象固然很好;但实践的结果常常是互相干扰,顾此失彼。 每天临几个字并能吃透记住,这样的进度应该令人满

如何正确描红和临摹对书法练习者很重要

请大家谈谈关于描红摹写在教育上的认识误区 由于接触到一些书法培训机构的老师、学生和家长,看到其中的教育现象,有些问题想提出供大家讨论。这样是不是会误人子弟。观点只针对初期的书法练习者是不是需要描红、摹写。这里有几个概念大家可到网上查查,不做过多解释了。摹写,就是用薄纸盖在上面写,双钩是将字的轮廓描下来,廊填就是按描下来的轮廓书写,古人的双钩廊填其实就是今人讲的描红,双钩廊填最接近原作。现今流传的所谓王羲之墨迹,就是唐代采用这种方法流传下来的。描红和摹是学习字体结构,为后续的临贴打下基础的重要且唯一手段。正确的描红方式应该比摹写要更精确和更能反应原字风采,虽然还是人家的字,但这是入门的钥匙。 现在有些老师宣称不用描红、摹写直接临贴,并且这样见效快,让人误以为学书法不用摹而直接临就可以实现,并且在网络也有部分人在让初学者不用描红、摹写这种方式不好,直接临贴就可以。描红没用,那只是简单的笔画涂写,对儿童有用,年龄大的就不用了。但我们要讲的是描红要怎么描才是正确的,如果只是火柴棍似的的写,那本身书写方式就是错的,这种描红当然就不对,如果摹写也火柴棍似的写,那不是也是错误的吗描红(双钩廊填)和摹两者都要求笔画与范字的一样,比如要逆锋起笔运行回锋收笔,并不是按范字火柴梗似的画几条杠就简单了事。古人很多真迹都是描红流传下来,那古人为什么要采用这种描红方式而不采用其它是有一定的道理的。 可能在一些教育家来讲这个根本不是一个问题,但现实中确实大量存在错误的认识方式。有人也会提出我教的学生没描红不是照样写的还可以,这里面有个概念要搞清楚,一个人的空间感觉,空间感就是对物体的空间形状的认识,书法是二维平面的空间形态。就象有些人画一个物体就会很象,有些人就画的不象。有些人生来就有乐感,有些人就是没乐感五音不全。都是同一个道理。但不可否认还是可以用后天的勤学苦练去克服。但一个空间感强的人把字写好了,他的方式就适用于所有练习者,这个肯定片面的看法。 其实有些老师不采用什么描红、摹写或很少采用,一上来就让练习者临贴,在外人看来很快速,马上能看到练习者的书写成果,但这个存在一个很大的误区,这有2方面原因,1,这样对一些在空间感比较强的练习者是可以很快能够得到效果,比较有成就感,但这样的练习者毕竟少数,那其它部分的练习者呢,他们就没这么幸运,要化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才能赶上,有些中途就直接放弃了。2,一节课90分钟,一个班平均20到25位学生,算算一个学生老师平均花不到5分钟时间指导,你再手把手教,能期望这5分钟讲的学生就一定能领悟吗他们在家练习的4-5个小时,谁人来指导他们一个简单的错误能得到马上纠正吗往往一个星期的练习,要到下个星期才能得到老师的改正,再写1个星期才能写好,这样不是白白浪费2个星期的时间,本来一个星期可学好的,要多花2周时间才能达到效果。但书写一个字的好坏关键就在最前期书写的那一百个字阶段,定型后再改正那就要化更多的时间。现在学生最宝贵的就是时间。如何能让他们有效率的学习书法艺术呢不是说师傅领进门修行在个人,现在是领都没领进门,人家就不学了,根本就没有领进门的机会。 通过上面的分析,得出以下3点结论,请将3点看为一个有机的整体你才能了解完整的书写体系,任何独立的一点都是断章取义,是不对的。1,描红、摹写都是初学者基础,必须严格要求的一关,和临贴缺一不可2,要采用正确的描红、摹写方式,不要简单的涂写和火柴棍似的的写,这样任何描红和摹写都不可能达到效果3,要因材施教。对空间感好的练习者可相应减少描红和摹写的比例,加大临贴的时间,但并不表明就完全不用描红和摹写,但一般练习者还是要有一定的描红、摹写的书写量才能掌握字形结构,再进入临贴阶段。 如果练习者每次练习(注意不是只上一次课,是包含每天每次的在家练习时间)可现场得到指导,那就可以忽略上面的3点要求,可直接临写碑帖,但这又是多少人能得到的方式呢其实往往有些老师并不一定清楚学生、家长在学习中遇到的问题,最多就是按自己怎么练出来的就让学生按这样的方式学。所以中国的书法教育方式都是自己发展出来,每人都有自己

卞晖颜体书法欣赏

卞晖颜体书法欣赏 卞晖颜体书法欣赏 卞晖颜体书法欣赏1 卞晖颜体书法欣赏2 卞晖颜体书法欣赏3 卞晖颜体书法欣赏4 卞晖颜体书法欣赏5 颜体书法的三种境界 第一境界:立坚实骨体,求筐媚书风。 在五十岁以前,可以说是第一境界的历练。在这一过程中初步确立自己的“颜体”面目。如果以天宝五年(746),张旭在裴儆府上授笔法于颜真卿为一个界线,那末在此以前颜真卿尚在艰苦的摸索阶段。此一阶段传世之作鲜见。如天宝元年写<张仁蕴德政碑》,天宝五年写孽崖书法禾山石壁“龙溪”二字。此时颈真卿在书学方面已有相当的修养,这在张旭考问颜氏十二笔意封.颜真卿或以从张旭处领教所得.或以自己攻习所悟对答如流,使张旭深以为然。他志向高远,期在“齐于古人”。张旭也因此愿意再授笔法。 在接受张旭的笔法后,颜真卿欣喜地说:“自此得攻书之妙,于兹五年(或作七年),真草自知可成矣。”因此,从天宝五年以后的五年(或七年)时间,可说是颜真卿依照指引,刻苦再磨砺的阶段。果然在天宝十一年后,颜真卿书碑紊多.在社会上已享有一定

的声誓:天宝十一年书有《郭虚己碑》、《郭揆碑》、《多宝塔碑》、《夫子庙堂碑)等:天宝十三年又有传世名作《东方朔画像赞》、《东方朔画像赞碑阴记》等。天宝十四年,安禄山反。颜真卿投身于金戈铁马与叛军作战之中,无暇顾及笔砚艺事。此可为颜氏书法历练的第一阶段,也是第一境界的历练。在这一时期,虽然各碑面目或有差异。 总体上说,是“颜体”的初步形成阶段。从《多宝塔》等典型作品的分析中可知,颜真卿所追求的是电笔上沉着、雄毅,以健力立骨体.敷以较厚之肉彩;结体上整密、端庄、深稳,由瘦长型变为方正形:在布白上减少字间行间的空自面趋茂密:这一阶段,颜真卿追零“雄”中有“媚”的境界:“点画皆有筋骨”,“点画净媚”,“其劲险之状,明利媚好”。另外他基本上专门攻习真书、草书,虽有隶书、篆书之作,并不多。颜真卿的第一境界,从初唐而来,又脱出初唐之轨辙,自立一家面目。这种境界的历练又多循张旭所示为门径。 第二境界:究字内精微,求字外磅礴。 从五十岁后至六十五岁,可以说是第二境界的历练。在这一过程中“颜体”形神兼具,已渐成熟。其间作品有《金天王庙题名》(758)、《请御书逍遥楼诗碑额表》(758)、《鲜于氏离堆记》(762)、《磨灭记》 (762)、《颜允南碑》(762)、《韦缜碑》(763)、《臧怀恪碑》(763)、《郭家庙碑》(764)、《颜秘监碑铭》(765)、《颜乔卿碑》(769)、“逍遥楼”三字(770)、《殷践猷碑》(770)、《张景倩碑》(770)、《元子蜇遗爱碑》(770)、《宝应寺律藏院戒坛记》(771)、《麻姑山仙坛记》(771)、《小字麻姑山仙坛记》(771)、

书法中常见的问题

1、什么是书法?答:书法是指汉字的书写艺术。包括用笔、结构、间架、行款等方面。 2、 为什么要学习书法?答:学习书法,最低目的是写得笔画端正,间架安稳,流利,漂亮,在学习、工作和社会生活中,能够提高效果质量;更进一步,则是通过书法来反映思想,表达感情,成为一种艺术品,使人得到艺术的享受。3、学习书法有哪些基本法则? 答:学习书法必须掌握执笔、运笔、用笔、结构这四方面的基本法则。4、学习书法从何入手?答:先摹后临。执5、为什么要讲究执笔?答:执笔不得法,字就写不好。 6、怎样才是正确的执笔法?答:正确的执笔法,简单地说,就是“指实掌虚”四个字。 7、怎样执笔才能指实掌虚? 答:食指(第二指)中指(第三指)并拢,在笔管前面用指尖勾 住;拇指在笔管左面用指尖向右擫(ye);无名指(第四指)的指甲中部紧靠中指在笔管里面往外抵,小指紧贴在无名指一起。这样,五个指头欑(cuān)在笔管四围,拇指的指骨突出,掌心就空了,空得差不多可以放进一个鸡蛋,这就是“指实掌虚”。这里特别要注意的是,拇指和食指、中指必须欑在一起,无名指、小指必须要紧靠中指,拇指的指节必须突出。(图一)8、古人执笔有“龙眼”“凤眼”之说,是怎样执法? 答:所谓“龙眼”9、笔要执得紧好,还是执得松好?答:执笔不要太松,也不要太紧。太松了笔管容易掉落,太紧了笔管会颠抖,手也容易累。拿骑自行车来作比,初学骑车的,为了怕摔饺,往往把车把攥得紧紧的,结果车身反而更容易倾倒。执笔跟攥车把一个道理,要不松不紧,恰到好处。相传东晋时代的大书法家王羲之看到小儿子献之在练宇,从背后出其不意地拔他的笔,竟没有拔动。由于这个故事,后人便误以为笔要执得紧。 其实如照前面所说的方法执笔,不用很大的指力去攥住笔管,而笔管自然稳如泰山,要想拔去,确实是不大容易的。10、笔要执得高好,还是执得低好? 答:执笔的高低,要根据字的大小而定。总的原则是,字越小,笔执得越低;字越大,笔执得越高。一般说来,写小楷笔要执得低些,拇指距离笔尖约四至五厘米左右;写中楷(也称寸楷)执得稍高些,拇指距离笔尖约六至七厘米左右;写大楷执得更高些,拇指距离笔尖约七至八厘米左右。不过这不是硬性规定,除字的大小有别外,还有笔管的长短、写字的姿势(坐或立的区别)等因素,也影响到执笔的高低,因此,究竟执得多高,要写字者自己去体验掌握一个合适的尺度。运11、什么是运笔?答:运笔,是指笔的运转。12、怎样运笔?答:运笔必须用。13、为什么不可以用指运笔?答:用指力去拨动笔管,笔管就不能保持直立不动,笔管的活动范围也非常小,写小字还可勉强对付,写中楷、大楷以及再大的字,就无法运转了。而且,用指力运笔,笔不踏实,写出的字也是虚浮无力的。 14、以腕运笔,腕的姿势应该怎样?答:以腕运笔,手腕必须离开桌面,使之悬空。悬 空的腕部又须平覆,同桌面平行。15、为什么腕要平覆?答:手腕平覆,就可以使笔管保持垂直。16、笔管是否应永远保持垂直?答:笔管不能永远保持垂直,必要时是可以而且应该倾侧的。例如写较长的直画,笔势由上而下,笔管就要随着向前倾侧.直画超长,笔管向前的倾斜度也越大,横画笔势自左而右,则笔管改为向左倾侧;其它撇、捺等笔画,也都依此类推(图二)。但须注意的是,笔管可以向前或向左倾侧,而不可向后或向右倾侧,向后或向右,就不是以腕运笔了。17、腕要悬得多高?答:悬腕的高度同执笔高低一样要视所写字的大小而定。一般说来,写中楷手腕离桌面约四厘米左右。 字写得大,腕悬得高些,离开桌面远些,字写得小,腕悬得低,离开桌面近些,也没有硬性规定(图三)。18、为什么要悬腕?答:悬腕写字,就可使手转动灵活;如不悬腕写字,手就无法活动,笔管也必然运转不灵。19、初学悬腕,手会颤抖,怎么办? 答:必须勤学苦练,持之以恒。方法有二:一种是空闲时候,倒拿笔管,或者拿一根筷子,按照正确的执笔法执住,悬起手腕,在桌面上绕圈儿,经过一段时间的练习,手腕自会逐渐稳定。另一种是写字时将左手平覆在桌面上,右手腕搁在左手背上写,这种做法叫“枕腕”(图四),时间长了,抽去左手,右手也能稳定。这两种方法,可以同时并用,

新春对联书法图片

新春对联书法图片 篇一:行书书法春联作品 一一年年四四季季行春好常运在 八万方紫财千宝红进永家开门花 横横批批::财喜源迎广新进春 一一年乾好二运净随除春旧到习 四五季讲彩四云美滚树滚新来风横横批批::万辞事旧如迎意春一一帆帆风风顺顺年吉年星好到 万万事事如如意意步福步临高门横横批批::吉财星源高广照进五一湖乾四二海净皆除春旧色习 万五水讲千四山美尽树得新辉风横横批批::万辞象旧更迎新春春百雨年丝天丝地润回万元物气 红一梅统点山点河绣际千太山平横横批批::春国意泰盎民然安一喜帆居风宝顺地年千年年好旺 万福事照如家意门步万步事高兴横横批批::吉喜星迎高新照春1 百一世年岁四月季当春代常好在 千万古紫江千山红今永朝开新花横横批批::万喜象迎更新新春和楼顺外一春门阴有鸠百唤福雨 平庭安前二日字暖值蝶千翻金风横批:万象更新一四家面和荷睦花一三家面福柳四一季城平山安色四半季城春湖生东意风兴吹隆出通千

四山海绿 财春源雨茂洒盛来达万三象江新爆梨竹花声院声落辞溶旧溶岁月 红柳梅絮朵池朵塘迎淡新淡春风篇二:十大行书欣赏(书法爱好者不可不知)[1]十大行书欣赏(书法爱好者不可不知) 东晋永和九年(公元353年)三月三日,王羲之和居住在山阴的一些文人来到兰亭举行“修禊”之典,大家即兴写下了许多诗篇。《兰亭序》就是王羲之为这个诗集写的序文手稿。序文受当时南方士族阶层信奉的老庄思想影响颇深,在文学史上占有一定的地位。全文共二十八行,三百二十四字,章法、结构、笔法都很完美。王羲之的行书在当时独树一帜,后人评道“右军字体,古法一变。其雄秀之气,出于天然,故古今以为师法”。历代书家都推《兰亭序》为“天下第一行书”。关于《兰亭序》,世间流传着形形色色的趣闻逸事。据说当时王羲之写完之后,对自己这件作品非常满意,曾重写几篇,都达不到这种境界,于是就把它作为传家至宝留给子孙。后来落入唐太宗手中,此中又有唐太宗派“萧翼计赚兰亭”的传说??唐太宗对王羲之书法推崇备至,敕令侍臣赵模、冯承素等人精心复制一些摹本。他喜欢将这些摹本或石刻摹拓本赐给一些皇族和宠臣,因此当时这种“下真迹一等”的摹本亦“洛阳纸贵”。此外,还有欧阳询、褚遂良、虞世南等名手的临本传世,而原迹,据说在唐太宗死时作为殉葬品永绝于世。今天所谓的《兰亭序》,除了几种唐摹本外,石刻拓本也极为珍贵。最富有传奇色彩的要数《宋拓定武兰亭序》。不管是摹本,还是拓本,都对研究王羲之有相当的说服力,同时又是研究历代书法的极其珍贵的资

笔法是书法学习中很重要的一点

笔法是书法学习中很重要的一点 笔法,顾銳思义,就是讲用笔的方法,包括执笔法、运笔法等。 掌握执笔是进入书写阶段的第一步,提笔写字即要对执笔法有一定的把握,对于 执笔法这里不再赘述。 书法最重要的是讲究运笔之法,我们称之为用笔法。有人将用笔法分解为起笔法、行笔法、收笔法等,较繁琐。章祖安先生将用笔要领归结为两个字:用锋。所谓能用笔,就是能“用锋”,体力转化为笔力,即转化为用锋之力。 那么如何用锋呢? 一、要学会中锋用笔。也就是笔锋始终在线条中间运行,这样写出的线条既圆润 又厚实,即前人所讲如屋漏痕、锥画沙的效果。中锋用笔首先执笔要稳,行笔要静(这 里的静,不是静止,是指行笔要神情专注,凝神静气)。出现偏锋及时调整,不然即使 是中锋,写出的线条也容易扁薄。所以,中锋用笔在笔法中占重要位置。等到中锋用 笔熟练了,也可用侧锋、逆锋等书写,以求线条有所变化。 二、要学会提按用笔。提按之法能表现出书写者对毛笔的控制能力,掌握了提按 技巧,可以说对用笔法就有了一定的把握。提,指用笔能提得起来,既要有往下压笔 的力量,更要有往上提的力量,提也要力到笔锋,不可如强驽之末。按,最能体现用 笔的力度,但控制不好,一味下按,往往使线条粗钝,形成墨猪。有人下笔就用笔肚,按笔有余,提笔不足,书写起来僵、结、板,这是对提按笔法缺少体会与实践的结果。关于提按用笔及产生的笔力效果,我们在以后的问答中再讲。 三、要学会调锋。笔锋在书写过程中会再现各种各样的变化,如果不及时调锋, 便会出现偏锋、绞锋、散锋等现象,这样既影响线条的质量又给运笔带来很多困难。 所以在行笔的过程中,我们要时刻进行笔锋的调整,使之达到中锋用笔。怎样进行调 锋呢?一方面,我们要注意笔锋的不同变化,灵活把注意笔锋的提按使转;另一方面, 要仔细体会笔锋在行进中所产生的力量感,以表现线条质量为目的进行笔锋调整。要 表现迟涩、徐疾、燥润等不同的感觉,就要求我们对笔锋的使转进行不同的把握与调整。 有人写字不知用偏锋,往往写一笔或一字便在砚边调整一下,不知一擒一纵快速 反应而调锋。周星莲在《临池管见》中说:“作字须提得笔起,稍知书者皆知之,然往 往手欲提,而转折顿挫辄自偃者,无擒纵故也。'擒纵’二字,是书家要诀。有擒纵方有

【最新】颜真卿的书法楷书欣赏大图高清-推荐word版 (3页)

本文部分内容来自网络整理,本司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如有异议或侵权请及时联系,本司将立即删除! == 本文为word格式,下载后可方便编辑和修改! == 颜真卿的书法楷书欣赏大图高清 颜真卿是唐代中期杰出的政治家、书法家。他创立的“颜体”一直被人们使用至今。下面是小编整理的颜真卿的书法楷书图片,希望大家能喜欢! 颜真卿的书法楷书图片欣赏 颜真卿的书法楷书图1 颜真卿的书法楷书图2 颜真卿的书法楷书图3 颜真卿的书法楷书图4 颜真卿的书法楷书图5 颜真卿的书学境界 第一境界:立坚实骨体,求雄媚书风 在五十岁以前,可以说是第一境界的历练。在这一过程中初步确立自己的“颜体”面目。如果以天宝五年(746),张旭在裴儆府上授笔法于颜真卿为一个界线,那末在此以前颜真卿尚在艰苦的摸索阶段。此一阶段传世之作鲜见。如天宝元年写《张仁蕴德政碑》,天宝五年写摩崖书法禾山石壁“龙溪”二字。此时颜真卿在书学方面已有相当的修养,这在张旭考问颜氏十二笔意时,颜真卿或以从张旭处领教所得,或以自己攻习所悟对答如流,使张旭深以为然。他志向高远,期在“齐于古人”。张旭也因此愿意再授笔法。 在接受张旭的笔法后,颜真卿欣喜地说:“自此得攻书之妙,于兹五年(或作七年),真草自知可成矣”。因此,从天宝五年以后的五年(或七年)时间,可说是颜真卿依照张旭的指引,刻苦再磨砺的阶段。果然在天宝十一年后,颜真卿书碑渐多,在社会上已享有一定的声誉。天宝十一年书有《郭虚己碑》、《郭揆碑》、《多宝塔碑》、《夫子庙堂碑》等。天宝十三年又有传世名作《东方朔画像赞》、《东方朔画像赞碑阴记》等。天宝十四年,安禄山反,颜真卿投身于金戈铁马与叛军作战之中,无暇顾及笔砚艺事。此可为颜氏书法历练的第一阶段,也是第一境界的历练。

书法临摹字帖三要三不要

书法临摹字帖“3要”、“3不要” 一、要“忠心耿耿”,不要“离经叛道” 这里,用这两个词来形容,借指临帖的含义。忠诚,就是指的要尊重原帖,既然你临摹学习,那就要恭恭敬敬的“照葫芦画瓢”,当然这个词听起来有些贬义,但确实应该这样才行,否则,是学不到东西的。古帖都是千百年来经过历练的优秀的代表,浓缩了书法的精华,所以,必须忠实的去临摹,不放过一丝一毫。换句话说,不要叛逆,不要随便更改古帖,包括笔画、结构、章法等,先做到这些,等学有所成“实临”之后,再可以尝试“意临”,但有个前提,必须对原帖有较高的研究才可以的。 二、要“情有独钟”,不要“移情别恋” 用这个词来形容比较合适的,就是说,首先选择自己喜欢的、适合自己风格的字帖,因为你选择了不适合自己性格或者说风格的,就意味着试图走弯路,绕一个大圈子。一定要选好,

选好后,就要专心专一,对字帖爱不释手,细细品味,越是研究细节越是能学到东西。不可以临摹了一阵子又认为别的字帖好,中途更换了字帖,这山看着那山高是不行的。更换不是不可以,但是必须等达到一定的水平之后,可以更换一下字帖,最后达到“遍临诸家”。 三、要“扬弃继承”,不要“拘泥成奴” 扬弃,就是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善于发现古帖的精华所在,同时也善于洞察出古帖当中的不完善之处,古帖不是十全十美的,肯定或多或少的存在各种问题,有笔画的,有结构的,还有章法的等等,在临帖的过程中,不可以拘泥、固步、教条,能修正的完全可以进行合理的修正,使其更加完美。但是一定要注意一个问题,那就是,别把糟粕当精华,也别把精华当糟粕。这个需要很高的审美能力,不要一味地从字形和结构上去评判,有的字帖,表面上看“很难看”,但实际上有深厚的内涵的,就像是一个人,不能只是从外表相貌上看,还要看其内在的修养。但是,也不能片面的认为好看的字体就是俗不可耐,或者说没有书法艺术性。要一分为二的看待,这才符合唯物主义辩证法。

【书法家必备】适合书写的对联,都在这了

【书法家必备】适合书写的对联,都在这了

写人

《临摹、欣赏颜体书法》教学设计

临摹、欣赏颜体书法 学习目的: 研习、欣赏书法,可以增加书写的美感,增进对民族文化的了解和热爱,培养高雅 的审美情趣。 学习探究: 1、什么是临?什么是摹? 2、临和摹各有什么优点?怎样练习效果最好?知道“空临”吗? 3、“名家的书法都值得认真欣赏,值得欣赏的都拿来临摹。”这句话对吗?为什么? 4、颜体书法的特点:点画丰厚饱满,刚健雄厚,长撇、长捺、长竖之笔皆挺拔俊朗。结字宽裕、外紧内松,上疏下密,具有豪迈之气。结构阔大端正,整体大气磅礴,雄壮刚强、庄 严肃穆,有人称赞它如“金刚怒目,壮士挥拳”。 楷书作品主要有《多宝塔碑》《颜勤礼碑》等,行书《侄祭稿》(被称为天下第二行书)小组讨论探究学习: 用比较式鉴赏法:欣赏《兰亭序》和《祭侄稿》 1、祭侄稿欣赏 作品背景:《祭侄稿》是颜真卿为祭奠就义于安史之乱的侄子颜季明所作。唐天宝十四年(775),安禄山谋反,平原太守颜真卿联络其从兄常山太守颜杲卿起兵讨伐叛军。次年正月,叛军史思明部攻陷常山,颜杲卿及其少子季明被捕,并先后遇害,颜氏一门被害30余口。唐肃宗乾元元年(公元七五八年),颜真卿命人到河北寻访季明的首骨携归,挥泪写下这篇留芳千古的祭文。 书法创作,抒情是第一难事。《祭侄稿》辉耀千古的价值就在于坦白真率,是以真摯情感主运笔墨,激情之下,不计工拙,无拘无束,随心所欲进行创作的典范。个性之鲜明,形式之独异,都开历史之先河,是书法创作述志、述心、表情的典型,体现出大胆和勇往直前的精神品格和无以伦比的艺术家的魄力和胸怀。作品中所含蕴的情感力度强烈地震撼了每个观赏者的心,以至于无暇顾及形式构成的表面效果。这恰是自然美的典型结构。 2、作品评价: 苏轼曾云:“诗至于杜子美,文至于韩退之,画至于吴道子,书至于颜鲁公,而古今之变,天下之能事尽矣。”(《东坡题跋》)颜真卿,字清臣,琅琊临沂(今山东临沂)人,唐代杰出的书法家。曾为平原太守,人称颜平原。安史之乱,颜抗贼有功,入京历任吏部尚书,太子太师,封鲁郡开国公,故又世称颜鲁公。代宗时李希烈叛,宰相卢杞“衔恨”唆使皇帝使真 卿往劝谕,为希烈所留,忠贞不屈,后为李希烈缢杀。他秉性正直,笃实纯厚,有正义感,从不阿于权贵,屈意媚上,以义烈名于时。

草书书法名家作品欣赏

草书书法名家作品欣赏 欣赏草书书法作品,首先要对什么是草书书法有一定的基本了解,然后知道草 书书法的欣赏标准,然后再以实际来检验知识,欣赏真实的草书书法作品,草 书书法欣赏不是一朝一夕就可以掌握的,荀子说:“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 积小流无以成江海。”书法欣赏也是这样的,需要日积月累的练习,不断进步 掌握欣赏草书书法的基本要领,还要有一个好的学习环境中,所以在家中挂上 一幅名家书法真迹,可以更好地领悟欣赏书法的真谛,锻炼草书书法欣赏的眼力。 下面的这幅草书书法作品是海丙离先生的四尺竖幅草书书法《弘一法师格言》。 海丙离,男,1934年生,河南郑州人。著名书法家,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河南省老年书画研究会副会长,是郑州市书法家协会的创建者之一。 海丙离四尺竖幅草书书法《弘一法师格言》

此书法书写的是弘一法师的格言,内容是:“以冰霜之操自励,则品日清高;以穹窿之量容人,则德日广大;以切磋之谊取友,则学问日精;以慎重之行利生,则道风日远”。书法以草书的形式,行云流水般的线条一气呵成,笔法富于变化,在草书的形式上又有作者自己的风格。此幅作品,挂在书房可自励,挂在企业公司则不仅可以起到管理者与员工共勉的作用,又成提升企业公司的形象和品位,用于礼品赠与他人,也是一件相当不错的礼物。 王文彬六尺横幅草书书法作品杜甫诗《饮中八仙歌》 此作品为王文彬老师书写的一首——“诗圣”杜甫的诗《饮中八仙歌》,内容为:知章骑马似乘船,眼花落井水底眠。汝阳三斗始朝天,道逢麹车口流涎,恨不移封向酒泉。左相日兴费万钱,饮如长鲸吸百川,衔杯乐圣称世贤。宗之潇洒美少年,举觞白眼望青天,皎如玉树临风前。苏晋长斋绣佛前,醉中往往爱逃禅。李白一斗诗百篇,长安市上酒家眠。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张旭三杯草圣传,脱帽露顶王公前,挥毫落纸如云烟。焦遂五斗方卓然,高谈雄辨惊四筵。 观之王文彬老师的这幅行草《饮中八仙》如饮琼浆,虽无酒亦自醉人。王老师的行草运笔如行云流水,气之所至,一簇而就。节奏鲜明,顿挫抑扬,浓淡有致,韵律和谐,将书法的流畅之美淋漓尽致的展现在宣纸之上。是一副难得的上乘之作。 王文彬,号放夫,生于1939年,,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书法擅长行草,其书犹行云流水,气势磅礡,曾在新加坡,韩国举行个人书法展,在国内举办大型个人及师生书法展数次。

硬笔书法名家作品欣赏

硬笔书法名家作品欣赏 应网友要求,发些现代名家硬笔书法作品,以作为选贴参考.以下排名不分等级。▂_▂_▂_▂_▂_▂_▂_▂▂_▂_▂▂_▂_▂▂_▂1、 田英章,l950年生于天津,字存青、存卿,书法研究生,国家人事部干部。先后毕业于首都师范大学、日本东京学艺大学。田英章系书法世家,自幼3岁时和其兄田蕴章习练书法,主功欧楷,兼学二王及历代名家碑帖。是屈指可数的楷书名家。硬笔楷书偏与秀丽飘逸,虽说他楷书学欧,毛笔在当今也是屈指可数,硬笔笔法感更贴近与《灵飞经》。现在市场上的字帖太多了,字库编排,要知道字库在制作过程中,经过软件 调整秀气,难有手写之美,也造成了很多人认为他的硬笔楷书太过于“魅化,抗肩过重”等特点。也难免会对他的硬笔产生了一种审美疲倦之感,但是他的手写体个人觉得依旧很美,灵飞经的特点表现的淋漓尽致,所以也不要让字库误导了田师在硬笔上的成就。之前也有分享过他的老字贴,90年出版的,喜欢的可以点击“硬笔书法技巧”查看历史消息。2、 卢中南,1950年12月出生。祖籍河南济源。现为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设计处处长、研究馆员。第十届全国政协委员。中国书法家协会理事,中国博物馆学会会员。曾任中国书法家协会硬笔书法委员会副主任,中国钢笔书法大赛评委。

学欧体,擅长楷书,笔法秀美不失丰盈,结体端正,不扬不俗,柔中带刚。主页君手中也有卢中南老师的《欧阳询楷书全集 临本》,不胜美哉。 金书《兰亭序》为中国美术馆收藏 3、 吴玉生,1959年生,江苏人。多年临池不辍。担任过中国硬笔书法研究会副秘书长、华艺硬笔习字会副会长、中国书协函授培训中心副教授、中央电视台硬笔书法讲座主讲人和全国、全军书法赛事评委、编写出版书法教材字帖数十种。被北京市教育局评为“优秀书法辅导教师”,被中国教育学会书法教育研究会遴选为全国九年制义务教育《写字》课本规范字书 写人。国家行楷手写体规范字形样本字书写人。吴玉生是软笔、硬笔都颇有建树的书家,多年的教学实践,吴玉生总结 了许多行之有效的教学和练字方法。 硬笔特点:温润秀劲,中宫紧凑且形态生动。特点非常易与掌握。 4、荆霄鹏 田英章弟子,中国硬笔书法协会会员、山西省书法家协会会员、山西省青年书法家协会理事、北京砚田书院特聘教授、《语文报·书法版》特约编委、特约高级书写员、《书法报·硬笔 书法》特约创作员、大众书画院学术委员、关公书画院院士、傅山书画院院士。荆霄鹏,字昊之,田英章先生入室弟子,清

名人书房对联欣赏

名人书房对联欣赏 人淡似菊;屋小如舟。鲁迅故居三味书屋联 斧藻其德;竹柏之怀。梁同书学士集句楹联 小楼容我静;大地任人忙。杨大司马(应琚)读书楼联 门前桂花落;阁中笔墨香。陈雪松(锦衣居士)书斋联 学贵运时策;友交立德人。魏源题书斋 风云三尺剑;花鸟一床书。 [明]左光斗题书斋 文情生若春水;弦咏寄之天风。集王右军兰亭序字为楹联 一竹一兰一石;有节有香有骨。 [清]郑夔题书斋联 看儿曹整顿乾坤;任老子婆娑风月。 王海日(王文成之父华)自题书室联 高山流水诗千首;明月清风酒一船。曹雪芹题砚联 删繁就简三秋树;立异标新二月花。郑板桥与韩生镐论文联 事能知足心常惬;人到无求品自高。 《阅微草堂笔记》卷十五“冯御史静山家” 为学深知书有味;观心澄觉室生光。集欧阳率更书醴泉铭字成联 一室图书自清洁;百家文史足风流。集欧阳率更书醴泉铭字成联

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壁立千仞无欲则刚。林则徐题书斋 何物动人二月杏花八月桂;有谁催我三更灯火五更鸡。 彭文勤(元瑞)题书房联 四体不勤五谷不分孰为夫子;小疑必问大事必闻才算学生。 陶行知题晓庄学校联 大本领人当时不见有奇异处;敏学问者终生无所谓满足时。 清人集圣教序字作楹帖 学古之志未衰每日必拥书早起;干世之心已绝无夕不饮酒高歌。 申凫盟(涵光)题书室联 毋忘孤苦出身看诸儿绕膝相依已较我少年有福; 切莫奢侈过分闻到处向隅而泣试问你独乐何心。 黄炎培自题书斋 酒阑兴倦事往情迁祗不忘游过名山别来旧友; 春去仍归人老难复更休诧殿前起草海外题诗。 费西墉京兆(锡章)自撰书室联 书斋对联有两种,一种是与斋主、书斋无关,纯粹作为装饰点缀,以示风雅的,如名家手迹、历代名联等;另一种是与斋主有关的,或描写书斋景象,或抒发壮志情怀,这类对联大多出自斋主手笔,亲自题写,也有友人赠予的。我们这里讲的是后一种对联。 读文人学士的书斋对联,可以明了他们的心迹志向。苏东坡早年书斋中悬一联:“发奋识遍天下字,立志读尽人间书。”咀嚼这副对联,可明晓他日后之所以能成为北宋著名的文学家,其真谛即源于此。现代著名作家林语堂上世纪三十年代居住在上海忆定盘路(今江苏路)的一幢花园洋房里。他在洋房的楼下辟有一间书房“有不为斋”,布置得非常幽雅。书架上洋装书和线装书并存,显眼处挂着梁启超亲笔书赠的一副对联:“两脚踏东西文化,一心

书法名家对联作品欣赏

书法名家对联作品欣赏
文/网络 编辑制作/荷花小女子
书法名家对联作品欣赏
书法名家对联作品欣赏
书法名家对联作品欣赏
书法名家对联作品欣赏
书法名家对联作品欣赏
书法名家对联作品欣赏
书法名家对联作品欣赏
书法名家对联作品欣赏

书法名家对联作品欣赏
书法名家对联作品欣赏
书法名家对联作品欣赏
书法名家对联作品欣赏
书法名家对联作品欣赏
书法名家对联作品欣赏
书法名家对联作品欣赏
书法名家对联作品欣赏

书法名家对联作品欣赏
书法名家对联作品欣赏
书法名家对联作品欣赏
书法名家对联作品欣赏
书法名家对联作品欣赏
书法名家对联作品欣赏
书法名家对联作品欣赏
书法名家对联作品欣赏

书法名家对联作品欣赏
书法名家对联作品欣赏
书法名家对联作品欣赏
书法名家对联作品欣赏
书法名家对联作品欣赏
书法名家对联作品欣赏
书法名家对联作品欣赏
书法名家对联作品欣赏

书法名家对联作品欣赏
书法名家对联作品欣赏
书法名家对联作品欣赏
书法名家对联作品欣赏
书法名家对联作品欣赏
书法名家对联作品欣赏
书法名家对联作品欣赏
书法名家对联作品欣赏

书法名家对联作品欣赏
书法名家对联作品欣赏
书法名家对联作品欣赏
书法名家对联作品欣赏
书法名家对联作品欣赏
书法名家对联作品欣赏
书法名家对联作品欣赏
书法名家对联作品欣赏

篆书对联作品欣赏

篆书对联作品欣赏 篇一:篆书各种形制的创作练习 篆书各种形制的创作练习 (一) 中堂 中堂因悬挂在厅堂正壁中央而得名。中堂的形制较为宽大,比斗方长,比条幅宽,其长宽比例大致为二比一或三比二,一般用四尺或六尺整张宣纸或长度稍短—一些的宣纸为宜。书写内容适宜表现恢宏和气势苍茫的题材或形式端正的整篇内容。此作诸葛亮共86字,正文书写后,最后一行只剩2个字的空格,无法落款,只能另起一行落长款较为适宜。 释文: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二)条屏 条屏为条幅的组合,有四条屏、六条屏、八条屏、十条屏等,但必须是偶数。书写的内容可写一条内容,也可写一个专题的多个内容。要注意的是书写前后必须一直,整体协调。常见的条屏每条行数字数相等,惟末条因有落款可灵活变化。此作为陶渊明诗,末条屏因从整体考虑,故将其诗出处写进正文,只落名款,也较为统一。 (三)条幅

条幅指直挂的长方形字幅,形制和中堂一样取纵势,一般用四尺或 六尺宣纸竖折对裁,即为两张条幅,也就是常说的四尺对开或六尺对开。条幅是参加展览、赠送友人最多、最普遍也最简便的一种表达形式,书写内容范围广泛,行气贯通。宜于发挥。此作为虞世南五言绝句,正文三行,行八字,末行中段结束,下段落款。 释文:垂緌饮清露,流响出疏桐。居高声自远,非是借秋风。 (四)对联 对联,又称“楹联”,是书法艺术中应用最为广泛的一种传统幅式,也最适合于书写篆书和隶书。对联的内容要求非常严谨,必须是对仗工整的诗句和文句,而且上下联字数、大小、粗细、宽窄都要对应一致。用四尺宣纸对开裁,即成一副对联,也可用现成的瓦当对联纸。对联落款较为独特,单款落在下联即可,双款可分上下联落。上款落在上联正文的右侧,比正文略低;下款落在下联正文的左侧,也要低于正文。此幅对联作品只落穷款,也是一种形式。 释文:石壁挂藤通篆意 桐阴滴露聆琴声 (五)横幅 横幅,也称“横披”,是传统的书写形式之一,较适宜居室、书斋及厅堂悬挂。章法上要考虑到”横”的幅面要求,注意行与行之间的统一协调。字数少的横幅接近于匾额,应写得厚重、坚挺、有力。此作为王虚

中国古代九大书法名家毛笔字书法作品欣赏[1]

中国古代九大书法名家作品欣赏 一.王羲之 东晋书法家,字逸少,号澹斋,汉族,祖籍琅琊临沂(今属山东),后迁会稽(今浙江绍兴),晚年隐居剡县金庭,中国东晋书法家,有书圣之称。历任秘书郞、宁远将军、江州刺史。后为会稽内史,领右将军,人称“王右军”、“王会稽”。其子王献之书法亦佳,世人合称为“二王”。。此后历代王氏家族书法人才辈出。东晋升平五年卒,葬于金庭瀑布山(又称紫藤山),其五世孙衡舍宅为金庭观,遗址犹存。 中文名: 王羲之 国籍: 中国 民族: 汉族 出生日期: 公元303年,一作321 年 逝世日期: 公元361年,一作379 年 主要成就: 书法 代表作品: 《黄庭经》、《乐毅论》、草书《十七帖》、兰亭集序》、《初月 帖 所处时代: 东晋 称号: 书圣 1.人物简介 王羲之他出身于名门 望族(琅琊王氏),从曾祖王览与《二十四孝图》中的王祥为同父异母兄弟,王览官至大中大夫,王祥官至太保。从伯父王导官至太尉,父亲王旷官淮南太守 。14岁时,家族助晋室南渡建立东晋于江南建康(今南京市),与陈郡谢家同为东晋著名家族,唐诗有“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句。羲之16岁时,被太尉郗鉴相中为“东床快婿”。初为秘书郎,后由征西将军庾亮荐为宁远将军,改任江州刺史、右军将军、会稽(今浙江绍兴)内史。因与扬州刺史王述有矛盾,辞官不再出任。 王羲之任江州刺史时(公元345-公元347),曾置宅于临川郡城东高坡,名曰“新城”(今抚州市临川区文昌学校内),宅内挖有生活用井和练习书法用的洗墨池,对此南朝刘宋时期著名文学家、临川内史荀伯子的《临川记》和宋朝文学大家曾巩的《墨池记》均有记述。《墨池记》全文285字,介绍了墨池来历,颂扬了王羲之苦练书法的精神。“文革”期间,墨池遭毁。2002年6月,抚州市政府引进外资500万元,重建洗墨池,恢复旧貌,供游人观赏。 王羲之擅长书法,少从卫夫人(铄)学书法,后草书学张芝,正书学钟繇,博采众长,精研体势,一变汉魏以来波挑用笔,独创圆转流利之风格,隶、草、正、行各体皆精,被奉为“书圣”。其作品真迹无存,传世者均为临摹本。其行书《兰亭集序》、草书《初目贴》、正书《黄庭经》、《乐毅论》最著名。 在《王羲之集》中,有一则《临川帖》:“不得临川问,悬心不可言。子嵩之子来,数有使,冀因得问示之。”表达了对临川的牵挂情怀。他在临川“慕张芝,临池学书,池水尽黑”的“墨池”精神,一直鼓舞着临川学子。 2.作品风格 王羲之代表作品有:楷书《黄庭经》、《乐毅论》、 王羲之书法作品(11张) 草书《十七帖》、行书《姨母帖》、《快雪时晴帖》、《丧乱帖》、《兰亭集序》、《初月帖》等。其中,《兰亭集序》 王羲之的兰亭序(20张) 为历代书法家所敬仰,被誉作“天下第一行书”。王兼善隶、草、楷、行各体,精研体势,心摹手追,广采众长,备精诸体,冶于一炉,摆脱了汉魏笔风,自成一家,影响深远。其书法平和自然,笔势委婉含蓄,遒美健秀,世人常用曹植的《洛神赋》中:“翩若惊鸿,婉若游龙,荣曜秋菊,华茂春松。仿佛兮若轻云之蔽月,飘飖兮若流风之回雪。”一句来赞美王羲之的书法之美。传说王羲之小的时候苦练书法,日久,用于清洗毛笔的池塘水都变成墨色。后人评曰:“飘若游云,矫若惊龙”、“龙跳天门,虎卧凰阁”、“天质自然,丰神盖代”,被后人誉为“书圣”。有关于他的成语有:入木三分……

四字、五字、六字、七字对联书法题字用语(繁简体对照)---书法家必备之三

四字、五字、六字、七字对联书法题字用语(繁简体对照)---书法家必备之三

四字、五字、六字、七字对联书法题字用语(繁简体对照)四字书法题字用语(90条) 博雅达观、笔歌墨舞、宠辱不惊、道法自然、登山临水、淡泊明志、典雅清丽、大巧若拙、大智若愚、清气若兰、放下便是、浮生若梦、观海听涛、甘苦自知、和风朗月、和气致祥、厚德载物、厚德载福、厚积薄发、惠风和畅、惠风祥云、和风细雨、海纳百川、景气和畅、江山入画、积健为美、积健为雄、君子不器、兼听则明、境由心造、境随心转、渐入佳境、开卷有益、寄情山水、虚怀若竹、临海听涛、兰气随风、乐天知命、乐此不疲、敏事慎言、妙造自然、明月清风、明月入怀、宁静致远、耐住清贫、品茗抚琴、品茗听琴、清风朗月、气若幽兰、曲径通幽、人淡如菊、仁者不忧、如风过耳、素心若雪、室雅兰香、室雅人和、随心所欲、石瘦花娇、天道酬勤、天朗气清、踏雪寻梅、温故知新、物华天宝、万事随缘、唯善是宝、唯乐直言、虚怀若谷、心静梦舒、心旷神怡、闲心逸趣、仁者不忧、云鹤游天、云淡风轻、一谦四益、韵雅趣幽、游目骋怀、逸致闲情、烟云供养、悠然雅静、怡然自得、知足常乐、知足不辱、知人者智、自知者明、知足者富、竹影清风、笃行致远、珠联璧合、中庸和谐、紫气东来繁体对照博雅達觀、筆歌墨舞、寵辱不驚、道法自然、登山臨水、淡泊明誌、典雅清麗、大巧若拙、大智若愚、

清氣若蘭、放下便是、浮生若夢、觀海聽濤、甘苦自知、和風朗月、和氣致祥、厚德載物、厚德載福、厚積薄發、惠風和暢、惠風祥雲、和風細雨、海納百川、景氣和暢、江山入畫、積健為美、積健為雄、君子不器、兼聽則明、境由心造、境隨心轉、漸入佳境、開卷有益、寄情山水、虛懷若竹、臨海聽濤、蘭氣隨風、樂天知命、樂此不疲、敏事慎言、妙造自然、明月清風、明月入懷、寧靜致遠、耐住清貧、品茗撫琴、品茗聽琴、清風朗月、氣若幽蘭、曲徑通幽、人淡如菊、仁者不憂、如風過耳、素心若雪、室雅蘭香、室雅人和、隨心所欲、石瘦花嬌、天道酬勤、天朗氣清、踏雪尋梅、溫故知新、物華天寶、萬事隨緣、唯善是寶、唯樂直言、虛懷若谷、心靜夢舒、心曠神怡、閑心逸趣、仁者不憂、雲鶴遊天、雲淡風輕、壹謙四益、韻雅趣幽、遊目騁懷、逸致閑情、煙雲供養、悠然雅靜、怡然自得、知足常樂、知足不辱、知人者智、自知者明、知足者富、竹影清風、篤行致遠、珠聯璧合、中庸和諧、紫氣東來五字对联(132对) 一生勤为本;万代诚作基。 一亭俯流水;万竹引清风。(集兰亭序字) 一溪流水绿;千树落花红。 人无信不立;天有日方明。 几阁文墨暇;园林春景深。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