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植物的演化简史全部

6、植物的演化简史全部
6、植物的演化简史全部

6、植物的演化简史

6.1 植物的起源

6.1.1 多细胞后生动植物的出现:

植物的定义:植物是生物界中的一大类。植物一般有叶绿素,基质,细胞核,没有神经系统。分为藻类、地衣、苔藓、蕨类和种子植物。种子植物又分为裸子植物和被子植物。植物是能够进行光合作用的多细胞真核生物。藻类是水生植物,其他是陆生植物。可将陆生植物定义为:陆生植物是适于陆地生活的多细胞的进行光合作用的真核生物,由根、茎、叶组成,表面有角质膜、有气孔,输导组织和雌雄配子囊,胚在配子囊中发育。这些重要区别与藻类不同,所以五界系统中把藻类列入原生物界,目前尚争议。

植物的另一种定义是:在自然界中凡是有生命的机体均属于生物。生物分为几个界,将行固着生活和自养的生物称为植物界,简称植物。植物有明显的细胞壁和细胞核,其细胞壁由葡萄糖聚合物—纤维素构成。植物的特点是具有光合作用的能力。它们可以借助光能及动物不具备的叶绿素,利用水、矿物质和二氧化碳生产食物,同时释放出氧气而剩下含有丰富能量的物质,葡萄糖,作为植物细胞的组成部分。

这两种定义在叙述上有些区别,但主要的内容是一致的,即植物是生物的一个界,是具有叶绿素,基质、细胞壁、细胞核的真核生物,是具有固着生活,能进行光合作用能力的自养生物,称为植物。

从原核生物过渡到真核生物,完成细胞演化中最重要的一大步,是生物史的又一里程碑。最原始真核生物是单细胞的,微体的,进行有丝分裂的,能进行光合作用的水生生物。从原始单细胞真核生物向多细胞的后生植物和后生动物演化又向前迈进了一大步。后生动植物应是由多细胞组成的,是有分化的组织结构的生物。所说的分化就是指细胞在形态和功能上有所分异和特化。典型的后生动植物应有性别分化,减数分裂,单倍体和双倍体世代交替的生活史。所谓单倍体是指生物具有一套染色体组成的细胞,单倍体适应于生殖的功能,另一种是具有两套染色体组成的细胞,即是各染色体的数目都是成双的,称为双倍体,双倍体适应于运动、感觉、消化、呼吸等各种营养功能。

最早出现的后生植物是由多细胞组成的肉眼可见的宏观植物,应有初级的性别分化,有

性生殖可能是配胞生殖,生活史中单倍体“相”与双倍体“相”约相等或者单倍体多余双倍体。多数植物学者认为后生植物的进一步演化的趋势是双倍体阶段的延长并超过单倍体阶段,同时双倍体更适应于营养功能而单倍体退化为专门适应于繁殖,生殖方式由同配生殖发展成为卵配生殖。

6.1.2 植物的祖先:

一般认为植物的祖先是一种绿色鞭毛生物,随着营养方式的变化,演化为后生植物。王子晖(2011)认为:“植物中一些起于蓝藻细菌的tRNA曾由叶绿体向细胞核迁移。....”郝守刚等(2000)认为“这种片状的原始后生植物可能类似现代的石莼(即海白菜)或浒苔的样子。”

张昀(2003)认为:多细胞植物可能经历了四个阶段后形成的:①由单细胞到细胞集群;

②由简单的非极性细胞集群到复杂的极性的细胞集群;③受遗传控制的复杂的细胞集群产生;④有组织器官分化和较复杂生活史的多细胞叶状植物形成。张昀等(1992)在贵州中部震旦系徒山沱组的磷块岩中发现有两种类型的细胞集群,一种是由几十到几百个形态相似的细胞有规则地排列成球状的集群,另一种是无数细胞聚集成形态不定的集群,前者可能是浮游的生物;后者可能是匍匐于海底沉积物表面的底栖生物。还有一种是多细胞的叶状植物,叶藻化石。叶藻化石具有宏观体积的叶状植物,有皮层和髓层,内部有较复杂的结构,这些结构可能有生殖或营养的功能。可惜的是这些化石的同位素年龄仅6.5亿年,太年轻了。

在我国河北蓟县高街庄组发现有宽约2-3mm,长约30-80mm的曲线状的桑树鞍藻的印痕化石(杜汝霖等1986),同位素年龄为14亿年;在北美蒙塔那和北密歇根地区早元古宙含铁地层中发现了盘曲的线圈状的印迹化石,同位素年龄是20亿年。类似的化石也曾在澳洲发现。A.H.Kno11(1999)在西澳大利亚Hamtr-Sley地区发现最早的三价铁沉积,在同一剖面的更深的地层中沉积的是二阶铁。地层中出现大量的三价铁的沉积,显示了光合作用的产物之一,活性氧。表明大气由还原性逐步演化为氧化性的大气。这表明蓝细菌的光合作用是在20亿年前产生的(Markus Pech等2011),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历程,细胞产生了呼吸机制,把大气中氧气变成了有利于生成的重要元素。

有可能最早的植物是在距今20亿年前产生的,很可能是一种浅海底栖的后生植物。

在6-16亿年前的新元古宙期的化石主要是碳质膜化石,这类化石的形状多为圆盘形、椭圆形、马蹄形和带状等。到6亿年以后,例如中国贵州等地的宏观化石在全球许多地区都有发现,那时以后生物的演化将迎来第一个快速发展期,即埃迪卡拉期。

植物的主要演化阶段,大致可分为四个阶段,见图6.1(Harder和Tipp.)。四个大阶段还可以细分为几个小阶段。

6.2 植物的分类:

最原始的植物大约是在距今35亿年前出现的。在漫长的演化史中,这些原始的植物一部分遗传下来了,一部分又演化成了新的植物,在演化中新的不断产生老的也在不断衰亡,不断更新换代,经过35亿年的演化形成了今天丰富的多样的植物群。根据植物构造的完整程度、形态结构、生活习性、亲缘关系将植物分为低等植物和高等植物两大类,每一大类又可分为若干小类。低等植物是植物界中起源较早,构成简单的一群植物,主要特征是水生或湿生,没有根、茎、叶的分化,生殖器官是单细胞。有性生殖的合子不形成胚而直接萌发成新植物体。低等植物可分为藻类、菌类和地衣。高等植物可分为苔藓植物、蕨类植物和种子植物。

植物分类学是一门主要研究整个植物界的不同类群的起源,亲缘关系,以及进化发展规律的一门基础学科,也就是把地球上现存的50万种以上植物和化石植物界分门别类一直鉴别种并按系统排列起来,以便于人们认识和利用植物。植物的分类包括了:人为分类、自然分类和系统分类,三个系统也是分类学的三次发展。国际植物学会,每五年修改一次植物的命名和关注植物的分类。但是,目前还是不太系统的。这里列举两种分类表。

A、植物分类检索表:将现存于地球上的植物分类为16门,下面在系统地分为:纲、目、科、属、种。

1、蓝藻门:Cyanophyta,孢子植物、无胚植物。

2、绿藻门:Chiorophyta

3、金藻门:Chiysophyta

4、甲藻门:Pyrrophyta

5、裸藻门:Euglenophyta

6、轮藻门:Charophyta

7、褐藻们:Phaeophta,植物

8、红藻门:Rhodophyta,隐花植物低等植物。另外还有些学者分出黄藻门和硅藻门。

9、细菌门:Bacteriophyta

10、粘菌门:Myxomycophyta

11、真菌门:Eumycophuta

这里将菌类列入植物类,有的学者持反对意见。

12、地衣门:Lichens

13、苔藓植物门:Bryophyta

14、蕨类植物门:Pteridophyta

15、裸子植物门:Gymmospermae

16、被子植物门:Angiospermae

B:NCBI的植物分类表:他们的分类方法一般吸收了最新的科学进展,也能被多数生物学家接受。他们将植物分为有胚植物和无胚植物。藻类植物、真菌植物和地衣类都是无胚的低等植物,是属于孢子植物。

图6.1植物界系统树(Harder等)

他们的有胚植物分为:(1)角苔植物门;(2)苔藓植物门;(3)地钱植物门;(4)石松植物门;(5)有节植物门;(6)真蕨类植物门;(7)帚蕨植物门;(8)松柏门;(9)苏铁门;(10)银杏门;(11)买麻藤门;(12)被子植物门;

以下再细分为纲、目、科、属和种。

综合现有的分类观点:本书分为:

藻类植物:是一些较低等的植物,为无维管和无胚的孢子植物,分为(1)蓝藻门;(2)原绿藻门;(3)绿藻门;(4)裸藻门;(5)轮藻门;(6)金藻门;(7)黄藻门;(8)硅藻门;(9)甲藻门;(10)褐藻门;(11)红藻门。

(12)地衣门:也是一些低等的无维管和无胚的孢子植物。

(13)苔藓植物门:有颈卵器、维管、有胚的高等的孢子植物。

(14)蕨类植物门:又称羊齿植物门:属高等的孢子植物。

(15)裸子植物门:是高等的种子植物。

(16)被子植物门:又称有花植物门,是高等的种子植物。

将菌类生物另列一类,不包括在动物和植物之中。

6.3 藻类植物的起源于演化:

6.3.1 藻类植物时代:

大约在距今35亿年前地球上出现了蓝藻类生物。是从原始的光合细菌演化而来,光合细菌是具有细菌绿素,它们利用无机的硫化氢作为氢的供应者,产生了光系统Ⅰ。原始藻类,如蓝藻类,从细菌绿素演化出了叶绿素a。蓝藻类利用水为氢的供应者,从而具有光系统Ⅱ,通过光合作用产生了氧。随着蓝藻类的发展状大,光合细菌类退居次要地位,放氧型的蓝藻类则成为占优势的种类。由于释放出的氧气的逐渐增加而改变了大气的组成,致使生物界向着利用效率更高的喜氧生物方向发展,从而真核藻类也就出现了。多细胞的藻类出现以后,藻类植物的门类逐渐增加。藻类植物的演化过程大概可以分为三个阶段:①在距今35-20亿年间为原核藻类到真核藻类的过渡时期,是原细胞和单细胞藻类为主;②从20亿年到7亿年间为多细胞藻类植物时期,7-4亿年前是大型藻类植物时代。从距今20-4亿年间,地球上的植物以藻类为主,藻类植物占了绝对优势,故称为藻类植物时代。大约在4亿年前的志留纪时期,藻类植物时代就此结束了。

6.3.2 藻类植物的分类及简述

目前已有描述的藻类植物约有2100多个属,27000多种。根据所含的色素、细胞结构、生殖方式和生殖器官等的不同将藻类分为:1、蓝藻门;2、原绿藻门;3、绿藻门;4、裸藻门;5、轮藻门;6、金藻门;7、黄藻门;8、硅藻门;9、甲藻门;10、褐藻们;11、红藻门。根据细胞结构分为原核藻类和真核藻类;仅有蓝藻门和原绿藻门为原核藻类,其余的都是真核藻类。

(1)蓝藻门:也称为蓝绿藻门,分为色球藻纲和藻殖叚纲,3个目,150多个属,1500多种。其共性是:无色素体和无细胞核等细胞器,与细菌类同属原核生物。藻体为单细胞,丝状或非丝状的群体,色素除叶绿素、胡萝卜素外还有几种特殊的叶黄素和大量的藻胆素。

贮藏物以蓝藻淀粉为主。无色中央区仅含有相当于细胞核的物质,无核膜及核仁,称为“中央体”。生殖一般以细胞分裂为主,有些种类形成孢子。多数喜于含氯量高的碱性水体中生活,有的种类能在温度较高的温泉中生长。是地球上最早出现的光合生物,已有35亿年以上的历史,是藻类的祖先。

(2)原绿藻门:藻体为单细胞、原核、含叶绿素a、b的藻类。原来因它为单细胞和原核,故放在蓝藻门中,后来发现有叶绿素a和b,不含藻胆素,故放在蓝藻中不妥,而又不能归于绿藻门,故只好另立一个门为原绿藻门,目前已知的仅有一种,叫绿原藻。在美国的加利福尼亚海湾、夏威夷群岛、墨西哥和澳大利亚等地区均有发现。它与蓝藻类有亲缘关系,也可能由蓝藻类演化而来。

(3)绿藻门:一般都为草绿色,有单细胞、群体和多细胞三种,外形有丝状、片状和管状等。细胞壁主要为纤维素。色素体的形状、数目视种类而异。所含色素成分与高等植物相同。许多种属的色素体上有蛋白核。繁殖方式为细胞分裂和产生各种类型的可游动和不游动的孢子,有性生殖有同配和异配以及卵配生殖等方式。游动细胞一般具有2条或4条等长的鞭毛。绿藻门中单细胞群体和游动的种类为常见的浮游藻,而石纯木、蕨藻目、管枝藻目以及粗枝藻目都是大型的底栖海藻。

早在1975年美国的藻类学者柳文发现了一种具有叶绿素a和b的原核藻类,定格为原绿藻。从此许多有关人士认为真核绿藻是由原核的原绿藻演化而来的。绿藻的叶绿体被两层细胞膜包围着,所以有些学者认为绿藻门可能是直接由蓝菌的内共生而来的。根据生物演化树,蓝藻属于菌类是原核生物,绿藻是真核生物,所以绿藻的起源可能有一个过渡,即蓝藻类演化为原绿藻类,原绿藻类演化为绿藻类。

绿藻类是藻类中最大的门,约有350个属,8000多种,在纲的分类上不统一,我国一般将绿藻类分为13个目,即团藻目、四孢藻目、色球藻目、丝藻目、胶毛藻目、石莼目、溪菜目、鞘藻目、刚毛藻目、管藻目、管枝藻目双星藻目和绒枝藻目。

绿藻门在植物界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绿藻和高等植物有许多相似之处,它们有相同的光合作用色素,光合作用产物都是淀粉,鞭毛类型都是尾鞭型。因此,多数植物学者都承认高等植物的祖先是绿藻。绿藻门在植物界的系统发育演化中居于主干地位。然而高等植物

是由哪一类绿藻演化来的?目前还没有统一的认可。它的演化路线大概是:最原始的单细胞到群体再到多细胞的团藻目,有四孢藻目到丝状体、叶状体到管状体。

绿藻类分布在水体中,大约海产种类为10%,而漆水种类为90%。从两极到赤道,从高山到平地均有绿藻类植物。绿藻类中有供人食用的也有动物饲料,还有药用价值的,用途较广。

(4)裸藻门:即眼虫藻门,多为单细胞,无细胞壁,有些种类具有一层弹性的表层膜,细胞可以伸缩和改变形状,而有的种类具有一个固定形状的囊壳。所含色素与绿藻门相似,有的为红色有的无色。游动细胞具有一到三条鞭毛。多数种类为无性的纵分裂繁殖方式,极少数为有性生殖。常生长在富含有机质的阳光充足的小型静水水体中,成膜状,将水染成绿色、红色等。仅有1纲2目。起源可能与绿藻类相似。

(5)轮藻门:所含色素和同化产物与绿藻门相似。藻体大型、直立、中轴(茎),部分明显分化为节,每个节上轮生小枝和侧支。细胞为单核。有性生殖器官发达,具有藏精器和藏卵器,均生在小枝上。地下的假根可以进行营养繁殖。生活在淡水或半咸水体底部,在富含钙质的硬水的沼泽、池塘、湖泊中均可见到轮藻。仅有1个目,起源与绿藻类相同。

(6)金藻门:多为单细胞或群体,游动的种类一般不具细胞壁;有壁的种类主要由果胶质组成;壁上有硅质或钙质的小片。色素体金褐色,除含叶绿素、胡萝卜素外,叶黄素主要为墨角藻黄素,还有硅藻黄素及硅甲黄素等。贮藏物为金藻昆布糖和油。繁殖时借分裂产生游孢子或内壁孢子;有性生殖主要为同配生殖。

金藻门的起源问题目前没有解决,从发现了原绿藻后,有的学者认为金藻类可能由具有叶绿素a和c的原核关系。许多学者认为全藻门、黄藻门和硅藻门有亲缘关系。它们在鞭毛、细胞壁及色素等方面很相似,甚至将它们列为一个门,下属3个纲。有些学者将金藻门列入动物界的原生动物门,即与原生动物有相似之处。所有的金藻都是进化历史中的某一个阶段,也许金藻是单细胞的红藻或褐藻与原生动物共栖联合而形成的。

金藻门仅1个纲(金藻纲),5个目,约200个属,1000多种,分布于海水和淡水中。

(7)黄藻门:为单细胞、群体、多核管状体或多细胞的丝状体。许多种类的营养细胞壁由大小相等的两片套合组成。色素体黄绿色,主要成分是叶绿素、胡罗素和叶黄素。贮藏物

为金藻昆布糖和油。营养细胞和生殖细胞具有2条不等长的鞭毛,繁殖时产生游孢子或不动孢子;少数有性生殖主要为同配生殖。

19世纪黄藻门作为1个纲包括在绿藻门中,后来从绿藻门中分出来称为不等鞭毛藻。由于黄藻在某些构造上与金藻相似故曾列入金藻门。黄藻门仅有1个纲,分为6个目,大约有370种。黄藻门的起源门题没有解决,可能与绿藻和金藻进化相同。

黄藻多数生活在淡水中,少数种生活在海洋中,个别的在陆地上生活。大多数黄藻在纯净的贫营养的温度较低的水中生长旺盛。

(8)硅藻们:一般为单细胞,细胞壁含果胶质和二氧化硅,硅藻细胞形似小盒,由上壳和下壳两瓣套合而成,壳面上有花纹,还有角状、刺状或刺毛状的突出物。色素体除含叶绿素和胡萝卜素外还有硅藻、墨角藻黄素等。贮藏主要是油。通常以细胞分裂方式繁衍,有性生殖为不动配子的接合生殖或卵配生殖,合子发育经过大孢子阶段。有些学者认为硅藻门是从具有叶绿素a和c的鞭毛类发展而来的,根据壳的形状和花纹排列方式,分为两个纲;中心硅藻纲和羽纹硅藻纲。中心硅藻纲分为三个目。已知的硅藻类植物约有11000种。

硅藻普遍分布于淡水,海水中和湿土上,分布很广,是鱼类和无脊椎动物的食科。硅藻死后遗留的细胞壁沉积成硅藻土。硅藻土中约85%是二氧化硅。硅藻土在建筑中广泛应用,也可以用作过滤剂,吸附剂;在造纸、橡胶、化妆品和涂料等化工业中用作填充剂,也是一种良好的保温材料,具有较大的经济价值。

(9)甲藻门:多数为具有双鞭毛的单细胞个体,细胞壁含纤维素,常由许多固定数目的小甲板按一定形式排列组成。色素体中具有叶绿素、胡萝卜素、硅甲黄素、甲藻黄素和新甲藻黄素等。细胞呈棕黄色,还有粉红色或蓝色;贮藏物为淀粉和油。繁殖方式为细胞分裂或产生游孢子,有性生殖为同配或异配。

甲藻门一般分为甲藻纲和寄生的共甲藻纲,下属分为10个目,具有130属和大约1100种。大多数为海产品,少数为淡水中产品,极少数寄生在鱼类中。它是重要的浮游藻类,是水生动物的主要饵料之一。但是当甲藻繁殖过量时,常使水色变红,即形成“赤潮”,发生腥臭气味,同时有的甲藻分泌出毒素,造成鱼虾贝类死亡,对渔业危害很大。

甲藻原被列入动物界中原生动物门,后发现球胞型和丝状藻类之后,改为列入植物界。

甲藻门是原核生物与真核生物之间的过渡型称为间核生物,它的细胞核为间核。甲藻在色素方面与硅藻相似,但同化产物和形态等构造不同,是一群自然的藻类群体。

(10)褐藻门:均为多细胞,有些种类体型很大,构造较复杂,最简单的是丝体状。色素体为褐色,具有叶绿素、胡萝卜素和大量的墨角藻黄素。贮藏物为褐藻淀粉和甘露醇。繁殖方式为产生游孢子或不动孢子,有性生殖为同配、异配或卵配。侧生两根不等长的鞭毛,多数种类具有世代交替。海带是最常见的褐藻植物。

褐藻门的分为3个纲250个属1500多种。按生活史类型分为:等世代纲,不等世代纲和无孢子纲。其中海带属是最常见的一种食品。

褐藻门的光合作用色素为叶绿素a和c,与黄藻相同,一些学者认为褐藻类可能起源于黄藻。最早发现的化石是在三叠纪的地层中,一般认为由单细胞具有2条不等长的侧生鞭毛藻类演化而来。

褐藻门具有较大的经济意义:在食品工业、医药、农药和化学工业中有广泛的应用,而且还是重要的饲料和肥料。食用的褐藻类有海带、裙带菜等十多种。是制造褐藻胶、甘露醇、碘、氯化钾、褐藻淀粉、叶绿素等的化工原料。

(11)红藻门:多数为多细胞体,长达几厘米到几十厘米,一般为紫红色,少数为褐色或绿色。具有叶绿素、胡萝素、藻红素、藻蓝素等。贮藏物为红藻淀粉。繁殖方式为产生孢子或卵配生殖。都没有鞭毛。有性生殖过程较复杂,多数具有世代交替,红藻是较进化的藻类植物。

在志留纪和泥盆纪的地层中已发现了红藻的化石。有些学者认为红藻可能是由蓝藻演化来的,红藻门中紫菜属和绿藻门中的溪菜属有许多相似之处,它可能沿着绿藻门中,溪菜属这一条路线进化来的。

红藻门有的学者分为原红藻纲和真红藻纲,前者包括4个目,后者包括6个目,还有的分为紫菜亚纲和真红藻亚纲。红藻具有700多属4400多种,多数为海产,一般生活在30-200米的海底,在淡水中约有60多种。它的经济意义与褐藻相似,均在食用、药用和化学工业中有重大价值,是重要的原料。

6.3.3 藻类植物的演化概况

1、藻类细胞的演化:大约在35亿年前地球上首先出现的是原核藻类,即蓝藻类。根据各门藻类细胞光合色素的种类和光合类型的不同,有些学者认为藻类有3条演化支系:①从35亿年前的原核蓝藻进化到真核红藻;②以叶绿素c为光系统Ⅰ的主要集光色素,这一支系包括隐藻门、甲藻门、黄藻门、金藻门、硅藻门、褐藻门;③以叶绿素b为光系统Ⅱ的主要集色素,这支包括原绿藻门、绿藻门、裸藻门和轮藻门。后来发现甲藻和隐藻细胞的核质无蛋白质,细胞分裂时核膜不消失,称这种核为中核,因而认为细胞核的进化可能是由原核进化到中核,再由中核进化到真核。细胞质的进化仅是由细胞质中不具有叶绿素体等各种细胞器进化到具有细胞器。

藻类植物的细胞伴随着藻体结构向复杂化的方向发展,也由不分化到分化具有各种特殊机能的细胞。在单细胞和部分群体类型的藻类中,如衣藻细胞是没有分化的,只有营养和生殖两种功能。在多细胞藻类中,如团藻、轮藻以及大多数红藻和褐藻,都有明显的分化为营养细胞和生殖细胞。还有有些构造比较复杂的红藻和褐藻类的体内分化,如海带等,其带片和带柄部的细胞分化为表皮层、皮层和髓部。

2、藻类植物体的演化:这种演化也是由单细胞逐渐向群体及多细胞,由简单到复杂,由自由游动到不游动,再到固着,以营固着生活的规律进行。

3、藻类繁殖及生活史的演化:藻类繁殖后代是沿着营养繁殖,到无性生殖,再演化到有性生殖的路线演化的。有性生殖是沿着同配生殖、异配生殖和卵式生殖的路线演化的。从减数分裂发生的时期不同可将有性生殖的生活史分为三种情况:①减数分裂是在合子萌发时发生;②减数分裂是在配子囊形成配子时发生;③生活史中出现了世代交替现象,减数分裂是在孢子形成时发生。世代交替分同型和异型两种,再世代交替中配子体占优势的是较低级的而以孢子体占优势的是较进化的植物。

4、各门藻类间的系统演化和系统关系:

藻类植物是一类具有光合能力,能自养的低等植物。它们的光合作用色素的类型,贮藏养分的种类、游动细胞鞭毛的类型和着生的位置等方面是分门的基础,从这些性状上可以推测各门藻类之间的亲缘关系,但是目前尚无统一的意见。蓝藻是原核生物,与细菌最接近,因而有人将它称为裂殖植物,它是在地质史中出现最早、最原始的藻类植物。裸藻和绿藻的

光合色素种类相似,但贮藏养分和鞭毛的类型不同,裸藻门植物具有鞭毛会运动,具有动物植物的特征。特别是鞭毛是大多数植物雄性生殖细胞都具有的性状,因此鞭毛藻类即可能是藻类的祖先也可能是其他植物的祖先。绿藻门的光合色素和贮藏淀粉与其他高等植物相同,可能绿藻门是绿色植物的祖先。

甲藻、金藻、黄藻、硅藻和褐藻门的藻体多为黄褐色,均含有较多的叶黄素类和胡萝卜素类色素,游动细胞又都是具有2侧生鞭毛,因而推测它们的远祖可能有相近的亲缘关系。其中褐藻门的植物体结构较复杂,组织和器官的分化渐趋明显,生活史中又出现明显的世代交替,可见它是较高级的类群。

蓝藻和红藻门都具有藻胆素,都没有游动细胞,可见它们是具有较近的亲缘关系,但是红藻的藻体结构和有性生殖过程等都比蓝藻复杂,是较进化的藻类。

一般认为藻类的起源是同源的,因此有些学者认为裸藻、金藻、黄藻、硅藻、绿藻、褐藻门可能都起源于原始鞭毛类,而蓝藻门则出现在原始鞭毛类以前,是最早的藻类,红藻门可能与蓝藻门有共同的远祖,而与其他藻类的关系不同。

6.3.4藻类植物的经济意义:

藻类植物的经济价值主要是:①海水域和淡水域鱼类的重要饵料。藻类通过光合作用,使无机碳转化为有机碳水化合物,估计海洋浮游藻类每年的总生产力为31×109吨碳,生长100克鱼肉约需要1000公斤浮游藻,可见藻类是海域生产力的重要基础。在淡水养殖中藻类也是鱼、贝、虾和海参类的重要饵料。②是氮肥资源:固氮蓝藻类是地球上提供化合氮的重要生物,是可利用的重要的生物氮肥资源,目前已知固氮蓝藻有120多种,具估计在每公顷水稻田中固氮量达90公斤左右。③食用品:例如褐藻门的海带、裙带菜,红藻门的紫菜、蓝藻门的发菜,绿藻门的石莼等等都是重要的食用藻类。④在工业上:在工业上主要是利用藻类提供各种藻胶,还有提供碘和甘露醇等的重要的工业原料。

6.4地衣植物门:

6.4.1地衣植物的形成

地衣植物是藻类和真菌类组合在一起共生的复合有机体,是没有根、茎和叶的分化,结构简单的多年生的原体植物。由于藻类和真菌类之间长期紧密地结合在一起而成为一个单独

的固定的有机体类群,使其成为既没有一般真菌的性能,也不同于一般的藻类,而是具有独特的形态、结构、生理和遗传等特征的一群植物。地衣植物是多年发展演化的产物,一般将地衣植物划分为一个独立的门,叫地衣植物门,简称地衣门。构成地衣的藻类,主要是蓝藻门中的念珠藻属等和绿藻门中的共球藻属等。构成地衣中的真菌大多数是囊菌,少数是担子菌。这里的真菌的生理特征不同于一般的真菌,故特称为地衣真菌。真菌在地衣体构造中占主要部分,地衣原植物的形态主要由真菌决定的。藻类分布在地衣植物的内部,形成一层藻胞或若干团藻胞或分散在菌丝中。藻类和菌类共生在一起,它们分工明确,藻细胞进行光合作用为整个地衣植物体制造有机养分,而菌丝则吸收水分和无机盐为藻类提供光合作用的原料,并使藻类细胞有一定湿度而不会干死。藻菌的这种共生关系是不能分开的,据报道曾有些科学工作者将藻类和真菌分开培养,结果是藻类虽生活时间较长但后来也干死了,而真菌则很快就死了,说明地衣体中的真菌和藻已不能分开独立生活了,它们的自身细胞在产生生存物质或酶等方面已经发生了本质的变化了。

地衣植物在地球上已存在约6亿年了,现在全球的地衣植物约有500多个属和2万5千多种。

地衣是一种喜光植物,同时也要求有新鲜的空气,所以在城市,特别是在有污染的工业区很难见到地衣。地衣在全球分布很广,它不怕干旱,当旱时它休眠,而有雨水时再复生,所以在沙漠、岩石带、在树上都能生长。地衣能耐寒,在高山带、冻土带、南极、北极地区都能生长,所以地衣成高山和极地区动物的主要食物。

6.4.2地衣植物的分类与简述:按地衣的形成可分为三种类型:

1、壳状地衣:叶状体很薄,以菌丝牢固地紧贴在基质上,有的还可伸入基质中,因此很难剥离。壳状地衣约占全部地衣的80%。例如生活在岩石上的茶清地衣属和生活在树上的文字地衣属。

2、叶状地衣:叶状体以假根或脐以较疏松地固着在基质上,很易与基质剥离,例如生活在草地上的地卷和脐衣属,生活在岩石和树皮上的梅衣属等。

3、枝状地衣:个体呈树枝状,直立或下垂,仅基部附着在基质上,例如直立的石蕊属,悬垂于树枝上的松萝属。

按地衣的构造可分为:异层地衣、同层地衣两种类型。叶状地衣一般为异层地衣。壳状地衣多数是同层地衣,也有异层地衣,枝状地衣为异层地衣。

根据地衣体中共生的真菌类型,通常将其分为3个纲:子囊衣纲:共生的真菌子囊菌,本纲占地衣中的绝大多数。担子衣纲:共生的真菌为担子菌,主要分布在热带,种类很少。藻状菌衣纲:共生的真菌为藻衣菌,现在已知的仅有一属一种,产于中欧。

6.4.3地衣植物的繁殖:

地衣的繁殖方式主要有营养繁殖和有性繁殖:

1、营养繁殖:是最普通的繁殖方式,主要是地衣体的断裂,一个地衣体断裂为数个裂片,每个裂片均可发育为新的地衣个体。还有地衣植物体表面形成粉芽和珊瑚芽,在适宜条件下形成新的个体。

2、有性生殖:有性生殖是地衣体中的子囊菌或担子菌产生新的子囊菌或担子菌。子囊菌地衣所形成的子实体大都是子囊盘。产生的子囊孢子或担孢子成熟后释放出来,落到有养料和藻细胞的地方,便在藻细胞上萌发为菌丝,藻细胞和菌丝反复分裂形成新的地衣体。地衣体中的藻类细胞主要以细胞分裂方式进行繁殖。

6.4.4地衣植物的意义:

地衣植物对自然界中生长有益也有害:它可以生长在岩石表层,分泌出多种地衣酸,这种酸可以腐蚀岩面,加速岩石风化,加速在岩石表面形成土囊,为其他高等植物的生长创造了条件,有“先锋植物”的美名。但是地衣也对植物的生长有危害。例如附在茶树、柑橘树上的地衣因菌丝钻入寄主皮层内并吸取营养,故危害了植物的生长,在云杉和冷杉等树上的地衣严重时可能导致树木死亡。

地衣有一定的经济价值:从地衣中分泌出的上百种地衣酸,其中有的具有较强的抗菌能力,例如在医药工业中利用松萝和石蕊等地衣植物中提取抗菌素。最近还发现多种地衣多糖有抗癌作用。地衣在工业上用着染料,制造酸碱度定性试剂,用着化妆品原料,用着香水的定香剂等工业中的化工原料。地衣还是一种美食:例如中国和日本等国的石耳就是一种味道鲜美的高等食用品。

地衣还是大气污染程度的一种指示植物,例如在二氧化硫严重污染地区就没有地衣植物

生长,轻度二氧化硫地区仅有壳状地衣存在,而有枝状地衣正常生长的区域为无二氧化硫污染的清洁区。

在高山和极地等寒冷地区的地衣植物是鹿等食草动物的主要饵料。

6.5苔藓植物

6.5.1概况:

苔藓植物和维管植物不同于藻菌植物,它们的受精卵在母体中分裂形成多细胞的胚,由胚发育成新一代的孢子体,所以它们是有胚植物。

根据细胞结构和生物化学方面的相似性,包括叶绿体、染色体、细胞核及蛋白体的比较,一般认为现生的绿藻类群中的轮藻和陆生的有胚植物有亲缘关系。即古代的某种轮藻就可能是现在有胚植物的祖先,可能蕨类和苔藓类的共同祖先是绿藻类的轮藻。陆生植物蕨类和苔藓起源于绿藻类,蕨类与苔藓类平行演化。

另有一些人认为苔藓类是由裸蕨类演化而来,即裸蕨类是苔藓的祖先。

现有的苔类和藓类都是典型的喜潮湿环境生活,它们是水生植物与陆生植物之间的过渡型植物,是一种低等植物。蕨类植物是有胚的维管植物,它们可以在地球的不同环境中生存,是高等植物。但苔藓植物和蕨类植物在生长发育过程中有一个共同特点,即具有两个不同时代的生活史;一个是孢子体世代,具有双倍体;另一个是配子体世代,仅具有单倍体。这也许旁证了它们是由一个共同的祖先演化而来的。但是由于论证不足,目前还难以定论,苔藓植物的祖先是绿藻类还是裸蕨类仍在争论中。

苔藓植物分为苔类和藓类,两者在起源与演化关系上有不同说法,则主要是看它们的祖先是谁而定,例如说苔藓是由绿藻类中的鞘毛藻演化而来,则应先演化成苔类,再演化到藓类;如果它们的祖先是绿藻类中轮藻,则应先有藓类再演化成苔类;若它们由裸蕨类演化而来,则应首先形成最简单的角苔,再由苔角演化成苔类和藓类植物。

最早发现的苔藓植物化石据说是在距今5.2亿年前,但是资料不足,较可靠的是在距今4.7-4.3亿年前在澳大利亚、美国、欧洲和非洲等地的沉积岩地层中发现的相似于隐孢子四分体的化石,由于没有发现其他大型植物化石伴生,所以推定为似苔藓类植物。

苔藓植物的一般特征:①生长在较阴湿的环境里,常见于岩石表面,泥土表面和树枝

树干的表面上。②一般具有茎和叶,但茎中没有导管,叶中无叶脉;输水能力差,只有假根没有真根,叶由单细胞组成,细胞分化程度较低,是植物界中最低等的植物;③有世代交替现象,苔藓植物的主要部分是配子体,即能产生配子(性细胞),配子体能形成雌雄性生殖器官,雄生殖器成熟后放出精子,精子以水作为媒介游进雌生殖器,使卵子受精,受精卵发育成孢子体。④孢子体具有孢子囊,内生有孢子,孢子成熟后随风飘散,在适宜的环境下孢子萌发成丝状构造,称为原丝体,原丝体产生芽体,芽体发育成配子体。苔藓植物具有两个时代,即首先是孢子体世代,然后是配子体世代。

苔藓植物的地理分布很广,可以生长在热带、温带和寒冷地区。成片的苔藓植物称为苔原,苔原主要分布在欧亚大陆的北部和北美洲。苔藓植物有防止水土流失的作用。

6.5.2 苔藓植物的分类与简述

目前已知的苔藓植物23000余种,我国约有2200多种,通常分为苔纲和藓纲,修斯特(1953)认为原苔纲中的角苔目与苔纲和藓纲在形态构造上有较大差别,建议分为角苔纲,目前一般将苔藓植物分为3纲,即苔纲、角苔纲和藓纲。

1.苔纲

苔纲植物的营养体,即配子体,为叶状体或有茎和叶分化的茎叶体。假根单细胞;叶中不具中肋;细胞内体多数无淀粉核;孢子体的构造简单,仅有弹丝而无蒴轴、蒴盖和蒴齿;通常一个原丝体仅能形成一根植株。苔纲植物多数生长在岩石,表土和树干的表层。

苔纲一般分为两个亚纲:①叶苔亚纲,细分为叶苔目等4个目;②地钱亚纲,细分为地钱目等3个目。常见的有:地钱、石地钱、钱苔、毛地钱,还有叶苔目中的光萼苔等。

2.角苔纲

角苔纲植物的配子体都是叶状体;细胞内仅有1至8个大型的叶绿体,叶绿体内有淀粉核;精子器和颈卵器均长在配子体的表皮下;孢子体无蒴柄,而孢蒴基部有居间分生组织,可以使孢蒴伸长,使孢蒴成细圆柱形,具有蒴轴等,这些特征与苔纲植物明显不同,所以角苔从苔纲中分出成为1个纲是可行的。

角苔纲中仅有一个目,即角苔目。常见的品种有中华角苔,特产中国。

3.藓纲

藓类植物多为辐射对称无背腹之分的茎叶体;假根由单列细胞组成;叶中常具有中肋;细胞内叶绿体多数没有淀粉核;孢子体构造比苔类复杂;孢蒴具有蒴轴、蒴盖和蒴齿;而无弹丝;原丝体发达,每一个原丝体可以形成多个植株。

藓纲一般分为三个亚纲:泥炭藓亚纲,仅有一个目;黑藓亚纲,仅有一个目;真藓亚纲,有13个目。最常见的是真藓亚纲中的葫芦藓,葫芦藓属于葫芦藓目,是较普遍的藓类植物。也有些学者将以上的三个亚纲,划归为三个目:即泥炭藓目、黑藓目和真藓目。

6.5.3 经济价值:苔藓植物形成的泥炭,可用作燃料和有机肥。新鲜植物可用作包装材料;部分种类可作药用;另外苔藓植物内含有极为丰富的有用物质;例如碳水化合物、生物碱、氨基酸、脂肪酸、抗生素等等,可用作化工原料。

6.6.蕨类植物

6.6.1 蕨类植物概况

起源:古代和现代生存的蕨类植物的共同祖先是距今4亿年前的裸蕨植物。裸蕨植物的起源问题,目前意见不统一,多数人认为古老的蕨类植物起源于藻类;可能裸蕨植物起源于绿藻,也有人认为是褐藻。另一些人认为蕨类植物起源于苔藓植物,而苔藓植物的祖先是藻类,实际上蕨类和苔藓类植物的祖先都是藻类植物,并且是平行发展而来的。

蕨类植物的特征:蕨类植物的一生要经历两个世代;一个是孢子体时代,另一个是配子体世代。所谓孢子体也就是一般的蕨类植物体,包括根、茎、叶和孢子囊群等结构。待孢子成熟后进入土中,开始萌发生长,最后形成小指甲大小的配子体。配子体上有雄性和雌性生殖器官、精子器里的精子借助水游入颈卵器官与其中的卵细胞结合,形成具有双套染色体的受精卵,然后发育成胚,由胚长成新的孢子体。蕨类植物的特征是有拳卷幼叶、孢子囊群和鳞片。

6.6.2 蕨类植物的分类简述

目前已知的有12000多种,大多数为草本植物,我国有2600多种。蕨类植物门的分类也很不统一,现在约10多个分类系统。一般分为五个纲,即松叶蕨纲、石松纲、水韭纲、木贼纲和真蕨纲。中国的蕨类植物学家秦仁昌(1978)的分类系统是将以上的五个纲称为五个亚门。中国的学者多数采用了秦仁昌的分类方法。

1.石松亚门(即石松纲):石松植物有乔木、灌木或草本植物,有根、茎、叶的分化,茎直立,叶为小型叶,多为针状,是蕨类植物中产生同形孢子的一群植物。仅有一纲,分为5目。

①镰蕨目:小型草本植物,无叶舌,无叶座和叶痕,孢子同型。发现于泥盆纪,现已灭绝。

②原始鳞木目:多数为草本、无叶舌,叶座不清晰,一般无叶痕,孢子同型。出现于泥盆纪至早石炭世,现已灭绝。

③鲜木门:乔木状,具有叶舌、叶座和叶痕,孢子异型,出现于石炭纪至二叠纪,后已灭绝。

④石松目:草本植物,无叶舌,孢子同型,出现于晚泥盆纪到现在。

⑤卷柏目:草本植物,具有叶柄,孢子异型,出现于中石炭世到现在。目前仅有石松目和卷柏目。石松目为孢子同型,配子体全部或部分埋在土中,依靠菌根营养。现仅有2科约200种,广布世界各地。常见的有石松科的石松,是一种中药材;还有石杉科的蛇足石杉,也是一种中药材。卷柏目为孢子异型,孢子体直立或匍匐,仅有1科,约有600余种,常见的深绿卷柏,可药用。

2.水韭亚门:即水韭纲,原为石松亚门下的水韭目,1978年秦仁昌建议列为水韭亚门。目前仅有水韭目中的水韭属,约有70多种,中国仅有3中,产于热带、亚热带和温带地区,水韭常生长于水边或水底,叶细长似韭菜,丛生于短枝的茎上,孢子异型,游动精子具有多数鞭毛。代表植物:中华水韭,沼生,叶线状,根茎肉质,块状,大小孢子囊生于孢子叶基部。目前已列为国家一类保护植物。

3.松叶蕨亚门:又叫裸蕨纲,是一类原始的陆生蕨类植物,孢子体仅有假根,茎为二叉分枝,叶为小型叶;孢子囊2-3枚聚生在枝端或叶腋,孢子同型,配子体雌雄同株,游动精子成螺旋形具有多数鞭毛,生长于地下,无叶绿体。

本亚门植物现在大多数已灭绝,仅有1纲1目1科2属,约15种,我国仅有1属,松叶蕨属,代表植物松叶蕨。

松叶蕨又名松叶兰,植株高15—60厘米,仅有毛状吸收构造及假根固定在树干上。小

枝三棱形。叶极小、无柄、叶片革质,鳞片状,2-3毫米,基部近心形,顶端钝尖,全缘,无叶脉,丛生于茎的棱上,紧靠小枝。孢子囊近球形,蒴果状,3室,无环带,纵裂。全草为中草药。

4.木贼亚门,又称楔叶亚门:包括一群特点明显的化石和现存植物。现代的楔叶类植物的茎分为地上和地下两部分,常具有长而多分枝的不定根。地上茎高一班约1米,茎粗约0.2—1厘米,分节,茎中空,节上有一圈基部连合成鞘的退化成干膜质的楔形叶,从节上可以发育出枝条。有些种类的茎可分为生殖和营养两部分,而大多数种类的茎没有生殖和营养之分。一般是在长成熟后,在基或枝的顶端形成孢子球。当孢子成熟和散落之后,仍然继续生长。本类群植物的孢子具有4条带状的丝,包裹孢子,成熟时弹开,帮助传播。

楔叶类植物,在泥盆纪已出现,到石炭纪就大量出现。当时乔木和草本的楔叶类植物广布全球,是蕨类植物时代的主要成员之一。在三叠纪时期,由于地球上气候的变化,使得大多数的楔叶类植物灭绝。幸存下来的仅有少数的草本植物,例如木贼目,存活到现在。现在只有1目,1科2属,即木贼目木贼科,分为向荆属和木贼属,大约有25种,分布全球,中国有9种。向荆属的茎有营养茎和生育茎之分,而木贼属没有。其代表植物是向荆和木贼。在民间作为中草药用。

5.真蕨亚门:真蕨亚门植物在古生代的泥盆纪时期已经出现,到石炭纪是最繁盛时期,种类多,在二叠纪时期多数灭绝,在中生代的三叠纪和侏罗纪时期演化出适宜当时环境的真蕨类植物,一直延续到现在。现代真蕨类约有1万种以上,广布世界各地。秦仁昌(1978)分为厚囊蕨纲、原始薄囊蕨纲和薄囊蕨纲,3个纲,6个目和47个科。中国大约有真蕨类植物2000多种。

这一亚门植物的孢子体发达,有根、茎和叶的分化,根为不定根。除了树蕨类外,茎均为根状茎。茎的中柱有原生中柱、管状中柱和多环中柱等。大型叶、幼叶拳卷。叶脉多式多样,而网状叶脉为进化类型。孢子囊生在孢子叶的边缘,背面或孢子叶上。

厚囊蕨纲:孢子囊为厚囊型,由一群细胞发育而成。孢子囊壁分为多层细胞,有的有环带。环带为孢子囊壁上一列内壁及侧壁加厚的细胞,有助于孢子囊的开裂和孢子的散布,孢子为同型。配子体的发育有茵根共生,精子器在配子体内。本纲有两个目,瓶尔小草目和莲

座蕨目。

原始薄囊蕨纲:孢子囊由一个原始的细胞发育而来,而囊则可由多数细胞所发生。孢子囊的壁由单层细胞构成,仅在一侧由多个细胞形成加厚的壁,形成环带。孢子同型,配子体为长心形的叶状体。本纲仅有一个目,紫萁目。常见的有紫萁,叶异型,有营养叶和孢子叶之分,是酸性土的指示植物。

薄囊蕨纲:孢子囊起源于1个原始的细胞,孢子囊壁薄,由一层细胞构成,具有各式环带。孢子囊常聚焦成孢子囊群,生长在孢子叶的背面或边缘,有的还有囊群盖。大多数种类为同型孢子;少数水生蕨类形成孢子果,是异型孢子。

本纲有3个目:①水龙骨目(真蕨目)、②苹目和③槐叶苹目。其中最大的目是水龙骨目,包括大多数的陆生或附生的蕨类,少数为湿生或水生。

一般认为从距今4.4亿年到2.5亿年前是蕨类植物世代,在这以前植物已经登陆,所以是陆生植物世代;早期以裸蕨类为主;中期以石松等类为主,晚期以真蕨类为主。裸蕨是最先登陆成功的植物,裸蕨类出现于距今3.7—2.5亿年前。在3.45至2.5亿年前,石松类和真蕨类极为繁盛,形成大片沼泽森林,大概到二叠纪开始衰败。可见裸蕨类植物成功登陆后,由于陆地生活条件发生变化,他们不断分化和发展,在漫长的历史过程中沿着石松类、木贼类和真蕨类三条线路发展和演化。石松类在泥盆纪已出现,在石炭纪为极盛时代,在二叠纪逐渐衰退;木贼类出现在泥盆纪,泥盆纪地层中出现的叉叶属和古芦木属认为是裸蕨类与典型的木贼类植物之间的过度类型。真蕨类植物最早在中泥盆世,但与现代蕨类有些差别,现代的真蕨类是在中生代初期发展起来的。

6.6.3 蕨类植物的主要用途:①药用:例如杉蔓石松、节节草、乌蕨和绵马鳞毛蕨都是有名的中草药。②食用:例如蕨菜、毛蕨、菜蕨、紫茸、水蕨等既可以鲜用亦可加工为干菜食用。③绿肥和饲料用:另外还可以作指示植物、绿化和观赏用。

6.7裸子植物

6.71裸子植物概述:现代的苏铁和银杏等是裸子植物的原始类型,它们具有多数鞭毛的游动精子,所以一般认为裸子植物是从蕨类植物演化而来,而且很可能是起源于原始蕨类植物的古蕨属,它可能是裸子植物的祖先。泥盆纪出现的种子蕨虽没有真正的种子,但具有

胚珠,所以可能由种子蕨演化为苛得狄植物,再由苛得狄植物演化为银杏和松柏类植物,髓木类的种子蕨植物演化出拟苏铁植物,再演化出现代的苏铁纲植物,而买麻藤植物可能是强烈退化和特化了的拟苏铁植物的后裔。

当古生代的蕨类植物形成地球上第一次原始森林时,裸子植物已经悄然出现了。裸子植物的历史可以追溯到距今3.5亿年以前。最原始的裸子植物,例如在中泥盆世地层中的无脉蕨化石,它是一种树干高、茎粗的乔木植物,还有晚泥盆世特有的一群较为进化的原裸子植物,古蕨是其中代表植物之一。

在这类古老的裸子植物中,具有以下几个特点:①它们还没有花,但已形成种子,在植物系统的演化过程中,种子的出现比花和果实更早;②在种子没有发育完善的胚,这是一种原始的性状;③在胚珠的贮粉室中,只见到花粉粒,没有花粉管,这也是原始性状之一。所以种子蕨是介于蕨类和裸子类植物之间的一个特殊类型,由它演化出许多裸子植物的推论是可信的。

裸子植物具有种子和花粉管,所以它发展到比蕨类植物更为高级的水平,进而取代了蕨类植物在地球上佔优势的地位,在中生代成为鼎盛时期;在早期以苏铁和木内苏铁植物为主,晚期在北半球以银杏和松柏为主,南半球以松柏植物为主。

6.7.2、裸子植物门的分类简述

裸子植物出现于古生代在中生代最为繁盛,后来由于地史的变迁,而逐渐衰退,现代约有850多种,分为5纲,9目,12科,71属,中国有5纲,8目,11科,41属,236种。裸子植物很多是重要的林木,特别是在北半球,大的森林中约80%以上是裸子植物,例如落叶松、冷杉、华山松,云杉等。

1、银杏纲:

地质历史时期的银杏植物化石为其研究提供了丰富的依据。从化石资料已知在古生代的石炭纪已出现了银杏的植物,例如晚石炭世的二歧叶,早二叠世的毛状叶,晚二叠世的拟银杏和拜拉,三叠纪时期的楔银杏等,送些可能是现代银杏的祖先。到了中朱罗世已有许多银杏出现。二叠纪时期的毛状叶、拜拉和拟银杏等的大孢子叶上的胚珠数目与现代银叶相似,在楔银杏和拜拉的小孢叶上有3-7小小孢子囊而现代银杏有3个孢子囊,可见现代银杏的小

科技发展与自然观演变的关系

。 论文题目: 科技发展与自然观演变的关系 学院理学院 专业物理

学号 姓名+++ 科技发展与自然观演变的关系 摘要:自然观是人类对于自然界的认识的哲学概括,人类对于自然界的认识是在不断的发生着变化。自然观的变化不断影响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反过来科学技术的发展也影响着自然观的形成。本文从中国和西方的自然观、科技发展史出发,比较两者的异同,说明两个文件之间存在的必然联系。揭示自然观和科学技术间的关系,论证人类认识对科学发展的重大意义。在文章最后指明认识到科技发展与自然观演变的辩证关系对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指导意义。 关键字自然观科学技术西方文明东方文明辩证关系 自然观是指人们对自然界的总的看法,人们对自然界的存在形式、演化方式、运动变化及动力原因的根本看法。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自然观,不同时期人类的自然观也不同。其中,科技对自然观的演变起着重要的导向功能,随着科技的发展,自然观的历史演变过程中共经历了原始的宗教自然观、古代朴素自然观、中世纪的宗教神学自然观、近代的机械自然观、现代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过程,最终形成科学的自然观。下面通过分析中国和西方的自然观及科技发展史来探讨其辩证关系。 一、中国自然观与科学技术发展史 1、中国古代自然观的形成与发展 蒙昧之初,人们对自然界的认识和思考都是从很直观的自然现象出发,在中国人看来,天地万物是由五行组成的,五行按一定顺序,相生相克。五行学说解

释了宇宙的结构,但是没有解释宇宙的起源。阴阳学说解释了宇宙起源,阴阳学家认为是阴阳的相互作用,产生了世间万物。这种观点带有浓郁的思辨性质,讨论的是世界的本源和对运动规律的思辨解说,对事物的认识是从整体角度出发,注重的是辨证统一。正是由于这种思维方式的引导,由起初的认为天定胜人,对自然界的恐惧和绝对服从,到后来尊崇的天人合一,道法自然的思想理念。产生的儒家、道家等学派,与其说是结果还不如说是原因。然而这种思维也潜移默化中限定了中国人的思维,中国人长于整体性思维、重直觉和顿悟, 在直观的基础上进行联想、类比, 然后用朴素的唯物论、辩证法进行归纳、总结, 说理往往带有玄虚、混沌色彩, 缺少严密推理的逻辑过程, 有时甚至带有几分神秘色彩, 对事物发展的深层原因追究甚少。因此, 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上占主导地位的是天人一体、万物有情的自然观, 不但化解了人与自然的争斗, 也阻碍了传统科学技术的进一步发展, 使我国延续了数千年之久的科学技术一直没有形成严密的、理论化、系统化科学。 2、中国科学技术的发展 中国古代的科学技术发展整体上有三个阶段:初期为春秋战国到南北朝;全盛时期从隋唐到两宋;到元明清时开始衰落。其中,天文学从商代就开始有记载,数学中计算工具的发明,医学体现在大量的医药著作,四大发明,水利水系,都代表了各个时期中国科学技术的辉煌成就。正如李约瑟所言: 在公元3 世纪和13 世纪之间保持一个西方望尘莫及的科学知识水平。 在中国科学技术的发展过程中,存在着两个高峰时期,第一个时期是春秋战国时期,大约是公元前700 年到公元前200 年前后的五个世纪。周王朝的衰落,导致了大一统的专制制度的崩溃。各诸侯国为富国强兵、争霸天下。纷纷改革内政,有力地推动了科学与文明的发展。儒家、墨家、道家、法家、军事家、纵横家纷纷登上历史舞台。思想界呈现出“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状态。春秋时期的各大学术流派大都拒绝拜倒在宗教迷信的鬼神之下,因此这段时间的中国始终是政教分离,在很长一段时间里人们享有思想和职业上的自由与平等对待。随着魏晋时期进一步的思想解放, 中国的科学与文明却很快进入了第二个高峰期。时间进入大约13世纪时,中国出现了一股对近代中国社会形态影响最为严重的哲学思潮——程朱理学。程朱理学的禁欲主义不仅抛弃了古典哲学中对自然界和理想社会的追求,而且阉割了以孔子和孟子为代表的古代思想家的人文精神。从此中国社会进入一种思想禁锢保守、等级制度森严的专制社会。在社会上也形成“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的观念,从事自然科学和技艺的人成了只是会一点“雕虫小技”的小人。天文学、数学和医学家们在社会地位、生活待遇上和“科举出身、八股取仕”的进士们根本不能相提并论。这在很大程度上阻碍了中国古代

【精品】地球的起源与演化

【关键字】精品 3 地球的起源与演化 3.1 地球的起源和圈层分异 地球起源问题自18世纪中叶以来同样存在多种学说。目前较流行的看法是,大约在46亿年前,从太阳星云中开始分化出原始地球,温度较 低,轻重元素浑然一体,并无分层结构。原始地球一旦形成,有利于继续吸积太阳星云物质使体积和质量不断增大,同时因重力分异和放射性元素蜕变而增加温度。当原始地球内部物质增温达到熔融状态时,比重大的亲铁元素加速向地心下沉,成为铁镍地核,比重小的亲石元素上浮组成地幔和地壳,更轻的液态和气态成分,通过火山喷发溢出地表形成原始的水圈和大气圈。从此,行星地球开始了不同圈层之间相互作用,以及频繁发生物质-能量交换的演化历史。 正是由于地球形成以来经历过复杂的改造和变动,原始地球刚形成时的物质记录已经破坏殆尽。我们是怎样推测它已经有46亿年寿命的?这 需要从地球自身的最老物质记录、太阳系内原始物质年龄和相邻月球演化史几方面来探讨。 3.2 地球的年龄 地球上已知最老的岩石(石英岩,一种由石英颗粒组成的沉积岩,后来遭受过温度、压力条件变化)出露于澳大利亚西南部,根据其中所含矿物(锆石)的形成年龄测定,证明已有41~42亿年历史。根据地质学研 究,这种岩石和矿物只能来自地壳的硅铝质部分(见第四章1),而且必须经过地表水流的搬运、筛选和沉积。所以我们可以据此作出推论,地球的圈层分异在距今42亿年前已经完成。 地质学领域较精确的测定年龄方法,主要根据放射性同位素的衰(蜕)变原理:放射性元素的原子不稳定,必然衰变为它种原子(如238U衰变 为206Pb等),而且衰变速率不受外界温压条件变化影响(如238U经过 45亿年后其一半原子数衰变为206Pb,故称为半衰期)。我们只需在岩石中测出蜕变前后元素的含量,就可以获得母体岩石形成的年龄。 不同放射性元素半衰期的长短有很大差异,其测年的精度也存在重要区别(表2-2)。因此,要根据研究对象实际情况选择测试物质,采用合适的方法。例如,时代很新的湖南长沙马王堆考古发掘中,西汉初期(约200BC)的棺木保存完好,可以用14C法测得木材的绝对年龄数值与古墓 内的文史资料相当符合。至于地球漫长演化史中保存的物质记录(岩石和矿物),只能采用238U-206Pb、87Rb-87Sr等方法,精度误差允许达到几个百万年。实际操作中包含复杂的技术因素,如测试手段的误差,测年方法使用条件的偏离,野外采样不当(标本已受风化影响,不够新鲜),

昆虫口器的进化

昆虫口器在地质时期的演化 08生技微生物发酵施成瑞 200800140122 昆虫是地球上种类最多的生物类群,正式命名的种就多达100万个。对应这样一个多样性程度高的种群,其取食器官——口器也有着同样高的分化率。美国学者labandeira将昆虫口器分为34个现生和2个化石类型。在近4亿年的演化历程中,伴随着环境的变迁,昆虫不断获取新的生态位,不同的生活环境和食性促进了口器家族的繁盛。下面介绍在早泥盆纪,中石炭纪,早二叠纪,晚三叠纪—早侏罗纪,晚侏罗纪—早白垩纪这5个地质时期中,口器的进化历史。 1 早泥盆纪 最早的昆虫实体化石出现在泥盆纪。一直以来,苏格兰赖尼地区(3.97—4.07亿年)的弹尾虫Rhyniella被定为最古老的六足动物(图1)。但Engle等认为它的上颚较短,为三角形,这一特征与现在有翅昆虫极为相似,因此将其定位为有翅昆虫。弹尾目昆虫的口器为内口咀嚼式,内缩在头囊中,相似的口器见于原尾目、双尾目,这3个目又统称为内口纲归为广义的昆虫纲。原尾虫和弹尾虫中的少数种类发展出内口刺式口器,上唇向前延伸成喙,上颚也为细长的针状。在加拿大加斯佩地区早泥盆纪地层中发现一批破损的植物碎片,上有明显的以咀嚼和刺吸2种方式破坏的痕迹,并且还有植物应激产生的细胞团,很可能就是具有刺式口器的原尾虫或弹尾虫所为。同样产自加斯佩地区的石炳,(约3.9亿年)是真正的昆虫。它的口器为咀嚼式,特殊的是上颚仅有一个与头部垂直的后关节,只能磨碎食物,相对于其它

种类的双关节上颚,单关节为原始性状。 2 中石炭纪 这一时期涌现出大量的目一级昆虫,古网翅目群最引人注目。它们的飞翔能力一般,翅膀为原始的古翅,但成虫和幼虫具有的坚硬刺吸式口器却相当进化。这种口器内含5个由1对上、下颚和舌演化而来的联锁口针。喙的长度从0.6mm到32mm不等在坚硬程度、大小、形状上 也出现了分化。分化的主要原因是取食对象的不同。它们可以钩取并吸食植物的孢子,也可以吸取植物维管组织内部或外露的汁液。Labandeira等研究过一块具有3个口针遗迹的矿化辉木属植物化石 该化石产于美国伊利诺盆地的晚宾西法尼亚纪地层。通过对现代半翅目和古网翅目口针长度、宽度、刺入方式、取食部位以及植物应激反应组织的比较,判断植食者应属于古网翅目。二叠纪末期气候变冷,蕨类植物逐渐被裸子植物所代替。古网翅类群原始的翅、过大的体积、适宜取食植物的灭绝都使其走向灭亡。 同期的原蜻蜓目是古网翅目群的天敌,二者之间的竞争使得它们的体积都超乎寻常的大。原蜻蜓目和二叠纪出现的蜻蜓目均为捕食性种类,它们的口器是相应的捕食咀嚼式口器。 这种口器拥有发达的上颚,末端锯齿状的下颚须,有利于猎物的获得与进食。蜻蜓稚虫水生,口器很特殊,下唇分为两部分,可折叠,末端尖锐,平时罩在头部腹面,遇到猎物可依靠腹部的收缩突然伸出 抓捕猎物。在我国酒泉盆地发现的古箭蜓属稚虫有着结构清晰且伸出的下唇。蜉蝣稚虫的栉状咀嚼口器很明显,上颚发达,有捕食的功

假期荐文:中国财经媒体进化简史

假期荐文:中国财经媒体进化简史 本文作者是作者是智谷趋势(一家智库式的新锐信息分析机构)的首席研究员元淦恭,可能连他自己也没有料到,中国财经媒体的进化在2014年遇到了近乎结构性撕裂的波折与灾难,一个又一个的媒体先驱,都受强大的不可抗力牵引到了电视屏幕,被迫逐个忏悔罪行,亲自主演并构成了当下的这幕大戏。 鼻青脸肿的狗熊忙不迭的承认自己是兔子,竟也激起了先是恍然大悟、后是痛心疾首的回声:瞧丫以前道貌岸然的那副熊样,差点还真被骗了,还以为丫真不是兔子呢!这是一个让编剧下岗并倍感自惭形秽的荒诞时代。以下是正文内容(再次强调,本文的完成时间是去年): 稍早前闭幕的财新峰会,最引人注目的消息是关于财新传媒自身。19日晚上,财新传媒总编辑胡舒立宣布华人文化产业投资基金(CMC)入股财新传媒,CMC董事长黎瑞刚将出任财新传媒有限公司董事长。 CMC取代浙报成为财新第一大股东,成为今年中国最引人关注的媒体转让事件。 如果说CMC这个名字让人感到陌生,她身后的发起者则都是鼎鼎大名。2009年成立的CMC是中国第一家专注于媒体及泛文化产业的大型股权投资基金,主要发起人包括上海东

方传媒(原名上海文广新闻传媒集团、简称SMG)集团控股的上海东方惠金、原文汇新民联合报业、国家开发银行等。简而言之,这是一家具有上海市官方背景的文化投资集团。 黎瑞刚何许人也?他不仅是CMC的董事长,更是中国传媒业界知名的“大佬”级人物。他是上海文化广播影视集团(SMEG)总裁,和人们通常所说的上海文广(SMG)相对,作为其母公司的SMEG被习称为“大文广”。这一集团旗下拥有东方卫视、上海广播电视台、第一财经传媒等众多媒体,在中国电视和财经新闻领域占有重要地位。 由于中国经济改革的持续推进,中国财经新闻的成长有目共睹。梳理中国财经媒体兴起、壮大并逐步分化的全过程,可以一窥中国改革的来路,或可预见中国媒体的未来。限于作者水平所限,难免有错漏之处,还请批评指正。 一 “文革”后第一份专业经济类报刊,出现于1978年。这份报纸的名字名为《财贸战线》。 《财贸战线》报是当时的国务院财贸小组的报纸,而参与创办这张报纸的编辑记者,多是原北京《大公报》的人员。当时,“文革”时“工业学大庆”、“农业学大寨”的口号还在使用。财贸系统也还在开全国性的“学大庆学大寨”会议。姚依林曾考虑新的报纸用“财贸学大庆学大寨”的名字,以配合大会召开,但因为名字太长不上口,而国务院财贸办“文

人与自然的关系有个历史演变过程

正确处理四大关系: 如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 人与自然的关系有个历史演变过程。在原始发展时期,人类崇拜依附于自然,匍匐在大自然的脚下;在农业文明时期,人类利用、改造自然,对自然进行初步开发;在工业文明时期,人类控制、支配自然,以自然的“征服者”自居。尤其是到了近代,人类开始直观地认识到人的生存和发展主要不是依赖自然的给予,而是依赖自己对自然的改造。为了有效地“改造自然”,人们不惜把对自然规律的“正确认识”看得轻而易举,并加以夸大和绝对化。随着对自然控制与支配能力的急剧增强,以及自我意识的极度膨胀,人类开始一味地对自然强取豪夺,从而激化了与自然的矛盾,加剧了与自然的对立,人类也不得不面对人口剧增、能源短缺、臭氧层破坏、全球变暖、大气污染、水资源缺乏、森林锐减、土地沙化、水土流失、物种灭绝等生态危机的种种现实。 从现在开始,我们应当把促进当前的经济、社会发展和保障未来的持续发展统一起来,积极地肩负起自己的责任,自觉地调整自身的行为,力求正确认识和运用自然规律,通过相互依赖、互惠互补,与自然界和谐相处、协调发展,最终达到“既改造自然,又不破坏自然;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要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的目标,以便全面长远地为人类创造良好的生存条件,逐步提高生活质量,推动整个社会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创立一个完全新式的人类文明,一个可以永续发展的文明社会。 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根本途径 “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新理念,对我们推进现代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具有极其重要的思想启迪作用和现实指导意义。在新的历史发展阶段,我国要达到发展经济和环境保护并举、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兼顾、生产力发展与自然和谐“双赢”的目标,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物质技术基础和生态环境双重保障,就必须坚持在发展中保护、在保护中发展,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把青山绿水留给子孙后代。而在具体操作中,需要特别关注下面几个方面。

我对自然界演化的认识

我对自然界演化的认识 自然界由暗能量与物质构成,暗能量包裹所有微观物质。暗物质是介于暗能量与物质之间的过渡形态,在一定条件下(比如原子里的电子能级跳变),他会转化成基本粒子,原子,产生各种辐射,生物体(原子能是高浓度暗能量,产生于物质早期形成时期,是所有力的源泉)。而这些生成物(能量的物质表现形态)是非稳定物质,最终都会还原成暗能量。 由此展开,自然界里的电场、磁场、热能、光、各种辐射等等都是原子形态结构的变化引起的,外部能量子(基本粒子)撞击原子是触发此变化的条件。结果就是原子里的暗能量释放出来转化成物质能量(基本粒子)或者增加原子运动动量(这类原子不能释放暗能量,一般是生物内生原子)。 生物体是由原子堆积而成,他是物质的一种存在形态,这些生物体最终都会沉寂还原成暗能量。 生物能量是食物化学反应产生的能量子(各种基本粒子),除撞击维持原子动量外,还由电离子传导到生物体各个角落,继续撞击原子(基因和生物酶原子)释放更多能量子,作为记忆比特(动物)和生成新原子的基础材料。 阳光的光子(能量子的一种)撞击生物体,提高生物表层原子动量,并在电离子传导下渗入体内。 能量子(各种基本粒子)是物质能量的本质。比如,一台电热器,使用相当长时间后,热转换效率会变小,为什么?因为电流电子不断

撞击电热丝的原子,原子变形释放出暗能量(瞬间变成能量子发出辐射),温度升高。时间长了,原子暗能量不断减少,热转换效率也就变小了。电热丝绕成螺旋形状就是为了增加撞击次数,提高发热量。 由此可见,自然界演化遵循暗能量→物质(基本粒子,原子)→暗能量的基本循环规律,如果无此规律,太阳辐射能量早就使地球的生物热死了。 **生物酶的作用可能就是受电离子撞击后发生连锁撞击,释放出大量能量子生成新原子。

《心灵导游手册》第一章 精神系统的进化简史 1 5

《心灵导游手册》第一章精神系统的进化简史 1 5 《心灵导游手册》第一章精神系统的 进化简史 1 5 第一章精神系统进化简史 1.新陈代谢 2.向性结构 3.活动肢 4.遗传基因 5.有性繁殖 6.神经组织 7.神经中枢 8.恒温 9.哺乳 10.目向前 11.手 12.精神系统 13.自我 14.意识 15.工具 16.思维 17.语言 18.文化 19.信仰

爱 20. 附:生命进化的原理 1.系统等级 2.是什么驱动着生命的进化? 精神活动是怎样起源的? 在心理的整个进化历程中,贯串始终的主线是什么? 本书不是讲生命进化的专著,在这里,只是从人类精神活动最本质的方面,对 生命进化作一个简略的梳理。 在这一章,将提出20个非常关键的进化事件,称为"终极适应器"。选取这20 个关键事件,有一个共同标准,这是一个很简单的思路。 所谓"进化",一定是能提高生命活动效率的,那么,这种效率的本质是什么呢? 首先,生命活动的本质是生命体与环境的互动,是生命体因应环境变迁所做出 的反应。这些反应活动的效率,如果从特定个体的角度看,当然是指个体生存得更好,但是从生命整体的角度看,则归纳为"以最小的机体改变,承载更多的应对模式"。 20个终极适应器就是根据这个效率标准来选定的,同时,这个标准不仅能用来 考察生命的进化,还可以用来分析个体的心理发展。 下面,我们就循着这个进化主线,根据生命体承载应对模式的效率由低至高, 把精神系统的进化序列排出来。 1.新陈代谢 一切的生命故事从远古洪荒中某个分子团集开始,当它在所处环境中确立了相 对稳定的边界,并且跟环境建立起某种规律性的物质交换,这就是生命的最初起 源。

(完整版)地球的历史

地球的历史 读生物进化与环境演变示意图,完成1~3题。 甲乙 1.在①时期以前,地球表层的主要发展过程是 A.物理演化B.化学演化 C.大气演化 D.生物演化 2.在生物进化过程中,揭开欣欣向荣的生物系统演化进程序幕的动物是 A.原核生物 B.爬行动物 C.真核细胞生物 D.无脊椎动物3.动物由海洋向陆地发展的时期是 A.① B.② C.③D.④ 4.下列有关生物进化与环境关系的说法,正确的是 A. 原核细胞生物演化出真核细胞生物与环境没有关系,是一种自然进化 B.具有光合作用功能的生物的出现和发展,对地理环境影响不大 C.地理环境从无氧环境向有氧环境转变与生物进化无关 D.地理环境从无氧环境向有氧环境转变,为生物进化奠定了环境基础 5.盛极一时的恐龙突然从地球上完全销声匿迹的地质历史时期是 A.古生代末期 B.中生代末期 C.太古代末期 D.新生代末期读某地剖面示意图,完成6~7题。 6.图中地层中动物化石经历的演化过程是

A.海生无脊椎动物—爬行动物—脊椎动物 B.海生无脊椎动物—脊椎动物—爬行动物C.爬行动物—海生无脊椎动物—脊椎动物 D.爬行动物—脊椎动物—海生无脊椎动物7.石炭—二叠纪是地质史上最重要的成煤时期,由此可推知当时的环境特点为 A.干燥,冷热多变 B.全球气候分带明显 C.湿润,森林茂密 D.寒冷,冰雪广布 8.生物对地理环境的形成和发展起重要作用,最根本的原因是 A.植物的呼吸作用 B.动物的呼吸作用 C.植物的光合作用 D.微生物的分解作用 9.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喜羊羊与灰太狼之虎虎生威》动漫电影风靡一时,电影中作为绿色能源的青青草原不断遭到破坏,“虎威太岁”居然是只假老虎,壁虎军师重返“一统天下”时期的计划也最终落空,最后“秘密武器”也只是生物进化的图谱。 (1)青青草原提供的绿色能源是________,植物在自然环境形成和转化过程中所起到的关键作用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壁虎军师想要重返“一统天下”的时期是指 A.太古代 B.古生代早期 C.中生代侏罗纪时期 D.新生代第四纪时期 (3)曾轰动一时的“华南虎”事件,导致华南虎消失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10.按由老到新的年代顺序,下列排序正确的是 A.蕨类植物→被子植物→裸子植物 B.三叶虫→鱼类→恐龙 C.元古代→古生代→太古代 D.哺乳动物→爬行动物→两栖类亚洲象是生活在湿热地区的群居动物,其分布与一定的气候条件相适应。读历史时期亚洲象分布北界的变化示意图,完成11~12题。 11.自3000年前至明代,亚洲象分布的最北界

自然辩证法人类发展与自然和谐

人类发展与自然和谐 学院: 学号: 姓名: 人类发展与自然和谐 摘要:自然辩证法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的一个组成部分,其研究对象是自然界发展和科学技术发展的一般规律、人类认识和改造自然的一般方法以及科学技术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自人类产生以来,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就成为了一个人们必须时刻面对、而又难获其解的难题。今天,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与自然的关系更趋紧张。因此,本文主要通过研究当代全球化问题,从自然辩证法的角度出发,并结合自身专业,来阐述人与自然的关系以及人与自然相处之道。 关键词:人;自然;和谐 一、自然观的形成与发展 人类从远古发展至今对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一直十分关注。在19世纪,马克思、恩格斯对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就做过深入的研究。马克思说过:“人的普遍性正表现在把整个自然界——首先作为人的直接的生活资料,其次作为人的生命活动的材料、对象和工具——变成人的无机的身体。人靠自然界生活。这就是说,自然界是人为了不致死亡而必须与之不断交往的、人的身体。所谓人的肉体生活和精神生活同自然界相联系,也就等于说自然界同自身相联系,因为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恩格斯也说过:“人的思维的最本质和最切近的基础,

正是人所引起的自然界的变化,而不单独是作为自然界的自然界;而人的智力是比例于人学会改变自然界的状况而发展的。” 1、古代朴素自然观? 在原始社会里,人类在劳动中逐渐积累起关于自然界的知识。“随着劳动而开始的人对自然的统治,随着每一新的进步又扩大了人的眼界。他们在自然对象中不断的发现新的、以往所不知道的属性。”[3]这些在劳动中产生并以经验形式存在于技术之中的自然知识,构成了自然科学萌芽的最早形式。人类进入奴隶制社会后,科学开始在古希腊和古罗马以哲学的形式出现。伴随着中古时代自然哲学家的科学思想和哲学思想的发展从而形成了古代朴素自然观。这种自然观从总体上揭示了自然界的物质性、统一性和发展变化,从总体上勾画了自然界的图景和本来面目,初步显露了人类认识自然的灿烂光辉。但是,这种自然观也暴露了它的直观性、思辨性、猜测性、粗糙性的历史局限性。这种自然观在古代没有得到发展,而被神秘主义自然观压倒了。 2、近代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 14-15世纪初,欧洲在逐渐发展的手工业和农业中,越来越多地应用机械技术;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地理大发现以后,日益发展的工场手工业尤其是钟表业,更促进机械技术的发展。伴随着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产生,欧洲近代自然科学从自然哲学的母腹中脱胎出来,迅速走上独立发展的道路。生产中所应用的近代科学革命和发现、发明有三个明显特点:工具多是机械装置,生产中所解决的大量问题是力学问题,机械力学分门别类地分析和实验研究十十分突出,其他

植物的进化和系统发育

第十四章植物的进化和系统发育 第一节植物进化的证据 一化石证据 二比较解剖学的证据 三个体发育中重演现象的证据 四生理生化的证据 五分子生物学的证据 第二节植物进化的趋势和进化方式 一、上升式进化 二、下降式进化 三、趋同进化 四、趋异进化 五、平行进化 六、特化或专化 七、渐变式进化与跳跃式进化 第三节生物进化的基本理论 一、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 二、现代遗传学对生物进化机制的一些解释 (一)遗传与变异的辩证统一是植物(生物)进化的根本动力 (二)自搔选择是植物进化的基本规律 (三)人工选择 (四)隔离在植物进化中的重要作用 三、单元起源和多元起源 (一)单元论 (二)多元论 四、植物的个体发育和系统发育 (一)植物的个体发育 (二)植物的系统发育 第四节植物界的起源和进化 一、地质年代与植物进化简史 二、植物界的起源和进化简史 (一)原核藻类的产生 (二)真核藻类的产生和发展 1 藻类细胞的演化

2 藻体形态的演化 在绿藻门、红藻门和褐藻门中有类似“茎叶”的组织体,而且在生殖方式、生 活史类型方面都发展到比较高级的水平,因此称为高等藻类,其它个门称为低等 藻类。 3 繁殖及生活史的演化 (1) 繁殖方式:营养繁殖 无性生殖 (2) 有性生殖:同配生殖 异配生殖 4 生活史: 合子减数分裂(具核相交替) 配子减数分裂(具核相交替) 孢子减数分裂(同型世代交替 配子体占优势的异型世代交替 孢子体占优势的异型世代交替) (三)裸蕨植物的产生和蕨类植物的起源和发展 裸蕨植物是最古老的陆生维管植物,存在于志留纪末期到泥盆纪晚期。无 叶、无真根,具假根,地上部分为二叉分枝,原生中柱,孢子囊单室枝顶,孢子同型。他的出现开辟了植物由水生到陆生的新时代,由裸蕨植物又演化出了其他蕨类植物和原裸子植物,使植物界的演化进入了一个新阶段。多数人认为裸蕨植物起源于绿藻,也有人认为起源于褐藻或苔藓植物。 古代和现存的蕨类植物的祖先都是裸蕨植物。裸蕨植物沿着石松类、木贼类 和真蕨类三条路线进行演化和发展。 1 刺石松和裸蕨中星木属相似,认为是裸蕨植物和石松类植物之间的过渡。 2 最古老的木贼类植物海尼属和古芦木属,其特征和裸蕨类相似。 3 真蕨中的小原始蕨和古蕨被认为是介于裸蕨和真蕨之间的类型。 (四)苔藓植物的产生 1 起源于绿藻 (1) 叶绿体结构和绿藻的载色体相似,都含有叶绿素和叶黄素,光合产物为淀粉。 单细胞 具鞭毛 单细胞具鞭毛的群体 单细胞具鞭毛的多细胞体 单细胞 无鞭毛 群体 多细胞 不分枝丝状体 分枝丝状体叶状体 异丝体 枝状体

湘教版选修1第四章《地球的演化》word教案

地球的演化 固体地球形成至今,在46亿年的漫长演变史中,经历了地球化学动力演化、大气成分的演化、海陆变迁及生命的演化,形成今日的地球。这些变化,有些是逐渐发生的,有些是突然 发生的。 (1)地球内部层圈构造的形成早期地球可能是一个不分大陆和海洋的同质混合体。在高温和重力作用下,发生物质分异。密度大、熔点低,难以挥发的物质,如铁、镍元素沉降到中心,形成地核;密度小、熔点高的硅酸盐类物质,上浮形成地壳;介于两者之间的物质形成地幔。 (2)地球内部的层圈结构科学家们根据地震波在地球内部传播速度的变化情况,发现地球内部存在着几个显著的波速不连续界面,从而将地球内部分为几个不同物质组成、不同物理性质的同心圈层,并且综合地球科学、天文学及天文地质学研究成果,结合岩石的高温高压实验、陨石及宇宙化学的研究成果,推断出地球各圈层的密度、压力、温度及化学成分等特征。 ·地壳:由风化的土层和岩石组成。上部为硅铝层(花岗质岩),下部为硅镁层(玄武质岩)。大洋底部经常缺失硅铝层,地壳平均厚度为33千米。 ·地幔:上地幔主要由橄榄岩、超基性岩组成,下地幔由富含铁镁的硅酸盐矿物组成。 ·软流层:又叫软流圈,位于上地幔上部岩石圈之下,深度在50-250千米之间,是一个基本上呈全球性分布的地内圈层。软流层顶底界面不十分确定,与岩石圈之间无明显界面,具有逐渐过渡的特点。软流层物质为高温熔融状态,柔软而富有可塑性。 ·地核:由铁、镍元素组成。上部(外地核)是地球内唯一的液态圈层,内核是固态的。 ·莫霍界面(南斯拉夫):地幔与地壳的分界面。 ·古登堡面:地核和地幔之间的分界面(距地表2800余千米)。 (3)地球外三圈的形成大气圈、水圈、生物圈是包裹在地球外面的外三圈。它们自成系统,又互相渗透、互相影响,伴随着地球的成长而成熟。同时,又推动了地球的演化。 ·地球上水与大气的产生地球形成之初,大量的小天体,以每秒10千米的速度,不停地撞击地球,使得地球刚刚形成的地壳一次又一次地破裂,构造活动、火山喷发频繁发生,大量的火山喷气进入地球上空,形成次生大气。大气中充满CO2,呈现出黄色的“天空”,而没有氧气。随着地球温度的逐渐下降,地球上空的大气凝结成水滴,在重力作用下,形成了降雨。这地球上的第一次降雨,无休止地下了几千年、几万年、甚至几百万年,原先地球表面的坑洼沟谷成为江河湖海,但那时的水是灼热地球表面近于沸腾的水。 ·地球生命演化与地球外三圈的形成有水才有生命。目前发现的地球上最古老的生命,距今38亿年。至距今35亿年,出现了能进行光合作用的蓝藻。原始生命在缺氧、沸腾的水中挣扎了20多亿年,改造着原始海洋,从而影响了原始大气。终于,在大约距今17亿年前

自然观的发展过程

自然观的发展过程 开放分类:哲学、社会科学、世界观 对自然界的总的看法。是世界观的组成部分。唯物主义认为自然界是不依赖人的意识而独立存在的客观物质世界。唯心主义认为自然界是精神或上帝的产物。辩证唯物主义认为自然界是处在永恒运动、变化、发展中的物质世界;自然界一切现象都是对立统一的,它们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自然界的发展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前提和基础;人对自然界认识的基础是人所引起的自然界的变化。 人们对自然界的总的认识。大体包括人们关于自然界的本原、演化规律、结构以及人与自然的关系等方面的根本看法。自然观是人们对整个世界认识的基础,因而任何一种系统的哲学必然包含与之相适应的系统的自然观。 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中,人不只消极地适应而是积极地作用于自然界。在这一相互作用过程中,人们形成了对自然界本质的认识。因此,自然观既不象唯心主义所说的那样,只是人的思维的自由创造;也不象机械唯物主义所说的,只是思维对自然界的消极反映。构成自然观基础的是人所引起的自然界的变化,而不只是自然界本身。 任何时代的自然观都是在一定的历史文化背景下形成的,尤其与当时的自然科学发展水平密切相关。反过来,它又对自然科学有着这样或那样的影响。在历史上,最先出现的是神话形态的自然观。进入阶级社会以来,唯物主义自然观与唯心主义自然观的对垒日趋明显。唯心主义自然观经历了不同的发展阶段。唯物主义自然观大体经历了三个大的发展形态。在古代,人们基本上把自然界看作是一个普遍联系、不断运动的整体,由此形成朴素的自然观。近代科学深入自然界的各个细节进行孤立、静止的考察,由此产生形而上学自然观。现代科学则日益广泛地揭示了自然界的各种联系,从各个不同的角度发展着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这一科学的自然观对整个自然科学和哲学日益发挥着积极的作用。 历史上最有影响的三种自然观是:古希腊朴素辩证法自然观,17、18世纪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19世纪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20世纪在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基础上,总结概括现代科学技术新成就产生的系统自然观和生态自然观,是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发展。 在历史上,最先出现的是神话形态的自然观。原始人类出于对自然的敬畏,把自然设想成为有意识有目的的力量,这样就形成了一种拟人化的、万物有灵论的自然观。这种自然观虽然包含很多谬误的东西,但与后来的神学自然观不同,它是原始人试图解释自然的一种努力。 一、古代自然科学与朴素辩证法自然观 古希腊还没有系统的、以实验为基础的、近代意义上的自然科学,它的朴素辩证法的自然观是人类历史上自然观的最初形态。古希腊朴素辩证法的自然观认为:自然界是"一幅由种种联系和相互作用无穷无尽地交织起来的画面,其中没有任何东西是不动的或不变的,而是一切都在运动、变化、产生和消失"。它把自然界当作一个统一的有机体,并且力图"在某种具有固定形体的东西中,在某种特殊的东西中去寻找这个统一"。这种自然观包含在当时关于自然的研究与探索的自然哲学中,尚未建立在科学的实验与分析的基础上,因而这种自然观带有直观、思辨和猜测的性质。它只是直观地勾画了整个自然界的轮廓,不能说明构成自然界总画面的各个细节。 二、17、18世纪自然科学与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 16、17世纪,开始了以实验与理性方法相结合的近代自然科学的发展,特别是牛顿在伽利略、开普勒等人研究的基础上建立了经典力学体系。牛顿力学正确地反映了宏观物体

中图版高中地理必修一讲义地球的演化过程

第三节地球的演化过程学习目标:1.了解地球地质历史的年代划分。(重点)2.理解地层与化石研究对地球历史认识的主要作用。(重点) 3.能结合地质年代表,简要描述地球的演化过程。(重难点) 一、原始大气、海洋和陆地 1.地球的演化历史:约46亿年。 2.原始大气、海洋和陆地的形成 (1)地球诞生之初表面被熔岩所覆盖:地球受到陨石撞击,岩石持续熔化。 (2)原始大气、海洋和陆地的形成。 ①原始地壳:陨石撞击减少,地球逐渐冷却,地幔表层冷却形成原始地壳。 ②原始大气:地球内部的气体溢出形成原始大气圈。 ③原始海洋:火山喷发释放大量水蒸气、二氧化碳、氮、氢等气体,形成厚厚云层,云层凝云致雨,雨水在低洼地带汇聚,形成原始海洋。 二、地质年代表 1.地层和化石 (1)地层:地壳在发展过程中形成的,具有一定时代含义的成层的岩石和堆积物。 (2)化石:岩石形成过程中保存下来的石化的古代生物遗体或遗迹。 (3)研究意义:地层中保存有各种化石,它们是记录地球历史的“书页”。 (1)地层划分依据:地层顺序和古生物遗体或遗迹。 (2)地质年代表

三、地球的演化史 1.太古代(距今25亿年以前) (1)海陆演化:岩浆喷溢活动频繁,构造运动剧烈,形成了原始地壳,地表水体分布广泛,陆地面积不大。 (2)大气演化:二氧化碳含量较高,大气处于缺氧状态。 (3)地质矿产:形成铁矿的重要时期。 (4)生物演化:出现了原始细菌、蓝绿藻类。 2.元古代(距今25亿~5.41亿年) (1)海陆演化:地壳经过多次构造运动,形成了许多稳定的古陆地。 (2)地质矿产:主要是铁矿,中期出现紫红色石英砂岩和赤铁矿。 (3)生物演化:藻类日益繁盛。 (4)大气演化:大气从缺氧状态发展到存在较多游离氧。 3.古生代(距今5.41亿~2.5217亿年) (1)海陆演化:构造运动使一些地区褶皱隆起,陆地面积扩大,北方形成劳亚古陆,南方形成冈瓦纳古陆。 (2)生物演化 ①早古生代:三叶虫、珊瑚等空前繁盛,被称为“海洋无脊椎动物时代”,后期出现鱼类。 ②晚古生代??? 动物:鱼类→两栖类 植物:蕨类植物繁茂 (3)地质矿产:石炭—二叠纪是重要的成煤时代。 4.中生代(距今2.5217亿~0.66亿年) (1)海陆演化 ①发生了规模巨大的构造运动——燕山运动。 ②中国的地质构造轮廓和地貌基本形成。 ③劳亚古陆逐渐连续扩大,冈瓦纳古陆解体分离,出现古大西洋和古印度洋。

大脑进化历程

大脑进化历程 ——从8.5亿年前到1万年前 文/朱斌 3万年前,位于今天法国南部的一个山洞中,一名男子借助闪着微光的油灯,在山洞的石壁上描绘牛头人身的画像。无独有偶,1933年,大画家毕加索也创作了一幅与之类似的画作———《牛头怪少女》。两位艺术家相隔整整3 万年,令人惊讶的是他们却有着如此相似的作品。其实这并不奇怪,因为我们的大脑结构在这3万年来并没有很大的变化,而这些画作正好证明古人和现代人的大脑功能没有显著的不同。 那么,人类为什么会在漫长的进化过程中拥有如此令人惊讶的大脑呢?这个问题实在难以回答,因为大脑不会形成化石。不过,借助当今最先进的技术,我们还是可以将人类大脑的进化历程描绘到一个难以想像的精确程度。 8.5 亿年前 生物开始感知世界 人类大脑的进化简史要追溯到古海洋时代,远在最早的动物出现之前。当时在大海中沉浮的单细胞生物还没有大脑,但是它们已经有了能够感知和适应外界环境变化的能力。近年来的一些研究发现,领鞭毛虫等一些单细胞生物会释放和接受化学信号或者传递电信号。这种大约在8.5 亿年前出现的领鞭毛虫被认为是动物的祖先。

随着多细胞动物慢慢进化成功,细胞之间开始有了相互的感知和应答,使得它们能够共同工作。例如,海绵会通过膨大和压缩体腔,使海水进入,滤食小生物,并排出消化残渣。科学家发现,这种进食活动总是伴随着神经化学递质在细胞间的传递。这些化学信号在我们的大脑中也扮演着类似的角色,它们是神经元之间传递信息的信使。 6 亿年前 最原始的大脑出现了 一些细胞逐渐演变成具有特殊传递信息功能的神经细胞,而且进一步演化出轴突,用以远距离传递各种电信号。它们也通过在细胞突触的位置释放化学物质向其他细胞快速传递信号。最终神经系统诞生了。 最早的神经元可能在无脊椎动物体内形成一个弥散的神经网络,现在的水母和海葵依然如此。大约6 亿年前类似于大脑的神经核团出现在蠕虫类动物中,它们是现在绝大多数动物,包括脊椎动物、软体动物和昆虫的祖先。神经核团是原始的中央神经系统能够处理各种信息而不仅仅是传递信息,这使得动物能够对更复杂的外界环境做出反应。 5 亿年前 大脑分化出不同的脑区 大约5亿年前,有些动物发生了基因突变,结果导致基因组被复制加倍。事实上,这样的突变至少有过2次。这些突变为衍

地球演化历史

地球的演化过程 地球科学家对全球各地的地层和古生物化石进行了对比研究,发现地球演化呈现明显的阶段性,据此把地质历史主要分成宙、代、纪、世四级时间单位,进行系统性的编年。这就是地质年代表(表1)。在地球发展的每一个阶段,都有一定的地壳运动和生物演化特征,并形成了一定的矿产。 (一)冥古宙与太古宙 38亿年前的冥古宙,是地球演变的早期阶段。在距今38亿~25亿年的太古宙,地球已经形成了薄而活动的原始地壳,出现了水圈和大气圈,地表起伏不大,几乎全为海洋覆盖。当时岩浆活动剧烈,火山喷发频繁。原始生命就是在这一时期的海洋环境中逐渐形成的。太古宙是重要的成矿时代,尤以铁矿为主,例如我国的鞍山铁矿。 (二)元古宙 元古宙距今25亿~5.4亿年。在元古宙,地球表面仍以海洋占绝对优势,地壳运动剧烈,地表起伏增加,导致陆地规模不断扩大,后期形成了若干稳定的陆地。生物在元古宙得到进一步发展,从原核生物到真核生物,从单细胞到多细胞,出现了藻类、海绵等低级的多细胞生物,后期还出现了褐藻及红藻等高级藻类。 (三)显生宙 距今5.4亿年以来的显生宙有丰富的地层和化石资料,对其认识比较细致。显生宙分为古生代、中生代和新生代。 ●古生代距今5.4亿~2.51亿年前的古生代,海洋仍占绝对优势,直到古生代晚期,发生了规模巨大的地壳运动,陆地面积进一步扩大,形成了南北互相联结的联合古陆。 早古生代是以三叶虫为代表的海生无脊椎动物空前繁盛的时代。晚古生代出现了鱼类,并日趋繁盛。接着,鱼类逐渐演化为两栖类。 在植物方面,早古生代仍然以海生藻类为主,晚古生代则形成了以相当繁盛的蕨类植物为代表的陆生植物群。由于绿色植物大量出现,地球大气已接近现代水平。因为茂密的森林常在一定的地质作用下形成煤层,所以晚古生代成为重要的成煤时代。 ●中生代距今2.51亿~0.65亿年前的中生代,构造运动剧烈而频繁。由于板块运动,联合古陆分裂、漂移,逐步接近现代海陆 分布的总格局。这一时期爬行动物高度发展,尤以恐龙占优势。中 生代晚期出现了始祖鸟,爬行动物的一支开始向鸟类发展。裸子植 物繁盛,成为当时主要的造煤植物,因此中生代也是重要的成煤时代。 ●新生代 0.65亿年前至今的新生代发生了剧烈的地壳运动,形成了现代地势起伏的总格局。联合古陆继续分裂、漂移。在距今二三百万年的第四纪,出现了气候寒冷的时期,称为第四纪冰期。该时期陆地上冰川覆盖面积加大,海面下降一百多米。 出现的被子植物在种类和数量上都迅速增加,爬行动物衰退,哺乳动物迅速发展,出现了灵长类。大约在第四纪初期,古代猿类的一支,开始向人类方向发展,地球的历史进入了新阶段。 表1地质年代表

简史—植物的演化及与环境的关系

简史—植物的演化及与环境的关系 摘要:对于自然界动植物的生长、繁殖与进化,达尔文曾经精辟地将其规律概括为“物竞天择,适者生存”。在人类没有出现或者没有能力过多介入自然界的时候,植物就已经在不停地湮灭或者生长繁衍了,植物的进化历程是在不打破自然平衡的基础上进行的。万世沧桑,大约四亿年前,植物在这片贫瘠的大陆诞生了在那个遥远的、人类尚未出现的久远年代里,植物这个地球上最为庞大而神奇的生物种族究竟走过了一个怎样的进化历程。自然界中一切物种的进化都源于生命体,而生命的产生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并非准备好所有条件,生命就能自然而然地产生出来,植物的诞生与进化亦是如此。植物的生命从海洋起始,经历了简单的藻类绿体阶段、陆地苔藓阶段、蕨类繁茂阶段、获得繁衍种子的裸子植物阶段,最后进化到了万千纷繁、千姿百态的被子时代。从植物进化的观点出发,目前的被子植物繁荣时代是植物进化史上的最高期,现在已知的植物在地球上已约50万余种。这些众多的植被遍布于世界各个角落,覆盖着地球绝大部分的陆地表面以及江河湖海。——《植物的进化历程》中国出版集团 关键词:生长繁衍进化藻类蕨类裸子被子 〈一〉植物进化的四个阶段 人们研究了过去居住在地球上那些动物和植物残余的化石,证明了生物一直在演变,在进化。地球上最早的生物和现在的生物完全不一样,年代越是离现在久远,那个时代的生物就越低级,越简单。恩格斯提出了关于生命起源的科学概念,他肯定了生命界和非生命界的统一性,他把生命看成是发展的产物。他给生命下了一个光辉的定义,他断定了蛋白质是物质的生命携带者。一九五二年,米勒通过了科学实验证实了由原始大气演变为生命物质的过程,给唯心主义以致命一击。生命起源的科学规律也越来越为更多的人们所认识和接受了。大约30亿年前,地球上已出现了植物.最初的植物,结构极为简单,种类也很贫乏,并且都生活在水域中;经过数亿年的漫长岁月,有些植物从水中转移到陆地上生活.陆地上的环境条件不同于水中,生活条件是多种多样的,而且变化很大比如说,植物在水中生活时,用身体的整个表面吸收养料,而在陆地上就需要专门的器官,一方面从土壤吸收水分和矿物质,另一方面从大气中吸收二氧化碳和氧气。 一、植物在进化的过程中,它不断地与外界环境条件作斗争。环境不断在发生变化,植物的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也必然会跟着发生变化。 二、由于某些地理的阻碍而发生的地理隔离,如海洋、大片陆地、高山和沙漠等,使许多生物不能自由地从一个地区向另一个地区迁移,这样,就使在海洋东岸的种群跟西岸的种群隔离了。隔离使得不同的种群有机会在不同条件下积累不同的变异,由此出现了形态差异、生理差异、生态差异或染色体畸变等现象,从而实现了生殖隔离。这样,新的种类就形成了。 三、在自然条件下,植物通过相互自然杂交或人类的长期培育,也使

植物进化史

植物进化史 实在闲着无聊了,和大家谈一谈植物的进化史吧! 众所周知,火山活动和板块撞击造就了沧海桑田。大家或许会问这与文章的主题:植物进化史有什么关系呢 其实在地球史的重要时刻还有着另一种力量改变着地貌,孕育着我们的家园,这便是植物了!何出此言请听我细细道来! 绿色植物吸收阳光为地球带来能量,植物祖先改造出了生命赖以存活的大气,25亿年前,地球产生了氧气,植物点缀出了地球每一寸肌肤,同时推动了动物的产生与进化,也包括我和你的鼻祖! 一、光与生命 万物发展皆有过程,让我们追溯到30亿年前,那时的地球荒芜一片!几乎没有氧气,大气是一团有毒气体的混合物,如甲烷、二氧化碳等等,没有氧气的天空对紫外线的防御几乎为零,陆地上任何生物都难以存活。 相对于严苛的陆地,孕育生命的重任只能交予海洋了,于是首次生命大爆发(25亿年前)在水下发生了。在水的保护下,地球早期的有机体以细菌形态开始了漫长的进化之旅!这些细菌依靠吸收太阳的能量而生长。在水体深处,通过经年累月的进化,细菌中的新物种出现了——绿细菌。这看上去显得非常偶然的演化过程即细菌碰巧吸收了绿色光线而非其它颜色的光线却间接地对地球产生了极为重要的影响。久而久之,这种绿细菌逐渐主宰了这个世界上所有的江河湖海!最终这种绿色微生物进化出了地球上的所有植物。当然这种细菌的绿色并不仅仅是颜色问题,它有之前细菌所不具备的制造氧气的能力,从此,原本荒芜的地球加速了进化的脚步!当然,至于绿细菌是如何利用阳光的这不是简单的文字所能阐述的,在此我只能说那叫“光合作用”。 起初大气中氧气相当稀薄,但随着时间的推移,氧气逐渐积累,当其浓度达到一定程度后,氧气的新用途出现了!它在平流层之下创造了臭氧层,臭氧层包裹并保护地球免于受太阳光中紫外线的破坏。这将意味着海洋中的植物将有可能迁居于大陆历史于此又跨出了重大一步! 然而转移至陆地生存必将引发巨大冲击,尽管如此植物终究还是跨出了这质的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